全部文章
253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10/25交流聚會】族人召集!走出傳統辦公室,打開你的自由職涯夢!
數位遊牧實體活動詳細資訊與報名網站,請至大人學報名網站。 在辦公室朝九晚五工作這麼久,你是否常常覺得時間和空間都被限制住,想要有更多的彈性,做自己想做的事? 你是否想要離開辦公室,尋找遠端的工作,卻發現台灣遠端工作真的很少? 你是否想要在正職之餘,增加更多收入來源,像是建立個人品牌、接案、建立自媒體等等? 又或者,有一天你想自己獨當一面,成為一個獨立工作者,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做? 近年來,數位遊牧、Freelance、遠端工作等等的關鍵詞越來越夯,但很多人在追逐這條道路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好比說不知道工作、人脈資源哪裡找;有問題時,找不到人請教;又或者這樣不同於一般人的工作與生活型態,常常被身旁的人誤解等等。 為了解決大家在這條路可能遇到的問題,我們創建《數位遊牧網》《數位遊牧論壇》,提供數位遊牧、接案、創業、副業經營等各種不同領域的資訊,就是希望可以成為大家交流的平台,在此分享經驗、結交族人好友。同時,我們也為已經在這條路上的大家,提供曝光舞台,讓大家推廣自己的品牌、服務,拓展人脈的機會,尋找合作機會。 一路以來,我們認識好多朋友,也發現這樣新型態的工作與生活模式,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更有許多資深的專業工作者,以此開啟人生的第二曲線。 這一次我們舉辦數位遊牧的實體聚會,想要邀請所有追尋自由職涯的人,讓大家可以交流彼此的經驗、尋找夥伴,甚至成為朋友!歡迎大家一起共襄盛舉! 在這場活動中,你可以: 1. 參考前輩經驗 我們邀請創業家、整理鍊金術師林小印,曾歷經人生低潮的他,透過「整理收納」、「販售二手」、「投資理財」打造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與事業,也透過「整理」找到最舒服的生活,甚至達到「財富自由」。透過前輩小印的分享,你可以知道自由職涯可以如何設計,以及創業與遠端工作的實際樣貌生活,和最真實的心得體驗。現場,你也可以與小印直接交流、請益,讓前輩幫你指路! 2. 尋找族人盟友 我們知道在追求自由職涯的路上,你可能有很多疑問,卻不知道問誰,或是這條路上的你很孤單,你想尋找族人好友,或是想和更多不同技能的專業人才成為盟友。我們有設計自由交流時間,讓大家可以互相認識、分享經驗,你可以在此拓展人脈,你身旁的每一位都可能是你未來的夥伴或好友! 3. 宣傳個人服務 活動有 Lightning Talk「快閃短講」 環節開放大家現場報名,你將有機會上台,在短時間內分享你的想法,或是你的服務、專業,讓更多人認識你,拓展更多的合作機會! 很多人會問我們說:「這是一場數位遊牧的活動,但我沒有要邊旅行邊工作,我也可以來參加嗎?」 當然可以! 我們一直覺得「數位遊牧」不只是「邊工作,邊旅行」的代名詞。 數位遊牧背後所追求的「自由」,不僅是時間、空間的自由,更是職涯、生活上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數位遊牧」是將自己視為一間公司,運用自己的專業價值,打破依賴單一公司的模式,找出那個可以讓你帶著走、四處提供服務的「專業」。 你不需要環遊世界才能成為數位遊牧者,只要你能夠靈活運用自己的技能和專業,哪怕是在家工作,也能活出數位遊牧的精髓。 所以不管你有沒有要旅行,或是你還是一個上班族,只要是想追尋職涯更多可能都歡迎來參與。 如果你已經在路上,像是你已經是接案工作者、數位遊牧民族、創業家等等,我們也非常歡迎,因為在這裡有很多族人,甚至是各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大家可以互相切磋、找到事業或生活上的夥伴,甚至還可以讓你推廣自己的服務。 現場會提供餅乾飲料,讓我們用一個夜晚的時間,來互相交流、認識新朋友吧! 誰適合參加這個活動 想數位遊牧,但不知道如何開始的人 想了解怎麼建立多元的收入管道的人 想了解如何經營第二曲線的工作者 積極探索職涯的不同樣貌與可能性的工作者 追求不被地點侷限的工作模式的工作者 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的工作者 已經在數位遊牧、接案、創業等人,想尋找族人或是尋找事業盟友 已經在數位遊牧、接案、創業等人,想推廣自己的服務,尋找更多合作機會 活動時間 10/25(五)18:30 至 21:30 費用 499 元 講者介紹 林小印 台灣首位結合「整理收納」、「販售二手」、「投資理財」思維的整理師、講師、作家、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至今有 6 年教學跟整理師資歷,5 年一對一財務規劃資歷,擁有超過 1000 位學員。 林小印曾是擁有上萬件物品的購物狂,歷經失戀與家庭問題後,決定開始用「整理」斷捨離,不僅是整理自己的物品,更是整理自己的人生。曾任日商高階主管的她,最後也斷開待了13 年的工作,決定創業成為一位「整理鍊金術師」,運用自己的專業,打造獨特的事業,幫助大家用「管理公司的思維來管理物品」。同時,離開傳統的辦公室,走向兼具遠端,以及四處到府服務的新工作樣態。 詳細活動資訊與報名網站,請至大人學報名網站。
September 25, 2024

該認真的時候總是分心?3 個改變讓時間一到就有專注力
設定每天的專注時間,推進一件重要的任務,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只是為什麼這樣安排出來的時間,卻往往無法真正的專注呢?如果你也有類似困擾,可以搭配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的 3 個技巧來解決。 我們都希望每天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專注在重要的任務上,但是,有時候我們規劃了一些時間,但是時間到了卻還是三心兩意、拖延分心,無法真正的專注。又有些時候則是我們工作生活上的雜事太多,感覺時間都被切割得很零碎,最後這些零散時間也往往在忙亂或偷閒中渡過。 我們甚至也試過很多「專注工具」,但無論是限制自己上網,還是聽專注音樂,卻都不一定能夠真正保護好專注時間,還是很容易分心、拖延或陷入忙亂狀態。 我們當然也知道「保護專注時間」的重要,問題是「安排時間」跟「專注」好像是兩件事情,有沒有什麼樣具體的技巧,可以讓我們真正保護每天有限的專注時間呢? 無論是你希望可以有更多時間專注在重要工作上,還是你希望可以每天都掌控一點點有限的專注時間來推進自己的斜槓,今天這篇文章,就跟大家分享我保護自己專注時間,並讓自己在這些時間可以保持專注的幾個技巧。 對上網生產力有要求的朋友,可以試試看: Arc 瀏覽器 windows 版測試心得,用四大介面改造升級專注工作流 1. 專注前,要先完成準備步驟。專注時,要立即進入核心。 可以讓我們專注去完成一個任務的時間是很寶貴的,但是,如果一個任務要「從零開始」,卻往往是難以進入專注狀態的。所以,我們第一個要避免的錯誤,就是在專注時間中從零開始做一個任務。 反過來說,我們應該讓任務在進入專注時間之前,已經是準備好可以專注進入重要核心部分的狀態,這樣專注時間才會真正實現。 例如我打算利用每天固定的時間寫一篇部落格文章,假設我設定在晚上 8 點,但我到了晚上 8 點時,連文章的題目都還沒確定?或是也沒有準備好大綱?還缺少一些關鍵的案例與資料?試想看看,這時候要分心找資料,要游移不定的想題目,還有辦法進入專注的狀態嗎? 反過來說,我可以先利用其他零碎的時間來完成這些「準備步驟」。 先利用空檔設定題目、完成大綱、找到一些基本資料,這時候到了晚上 8 點,我的寫作任務已經準備要進入「最核心的寫作」部份了,這樣我就真的可以專注在寫作上。(延伸閱讀:[卡片盒筆記法-1] 建立相對無壓力、高產出寫作流程的 4 個步驟) 2. 確認自己在專注時間要產出的成果,才能保持專注。 上述的問題在於,我們很可能只是安排了專注時間,但是任務到底要做什麼?卻等到專注時間才開始想,「東想西想」是最容易讓人分心、拖延的,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安排了時間依然無法專注,可能的原因之一。 這時候可能延伸第二個問題,我們希望自己有更多專注時間,但要在專注時間產出什麼具體成果卻很模糊,這樣一來,有可能我們連自己要專注去完成什麼都不知道,又如何有效地專注呢? 例如在生活中有孩子的父母,可能意識到專注在親子時間的重要,或許設定了一些想要專心陪伴孩子的時間,但在這些時間中我們卻很容易放不下那些自己的工作、興趣,忍不住開始拿起手機看個郵件、滑個資訊。甚至很有可能在這樣的專注時間中,大人小孩一起分心,最後無法創造優質的親子時間。 反過來說,或許我們可以設定一些親子時間明確要產出的成果,像是我想創造孩子能有更多的動手做做看的體驗,所以我整理了一則摺紙筆記任務、一則積木筆記任務、一則畫圖筆記任務,裡面我會設定一些下次要玩玩看的成果,例如摺出一個恐龍樂園。 而當我進入安排的親子時間時,我會跟孩子討論並選擇主動完成其中一個有趣的遊戲任務成果,這樣的過程,幫助我和孩子都可以更專注地投入在這段時間中,心無旁鶩,因為我們明確知道自己想要挑戰完成什麼新的成果,並且這樣的成果也會讓這段時間變得更有價值與收穫。(延伸閱讀:如何從生活小事培養專注力?我的 5 個親子練習技巧經驗談) 目標明確、成果明確,知道自己在這段時間要產出什麼,才有專注的內在誘因。 而且,因為自己對這段專注時間要產出的成果有明確定義,就比較不會被其他任務拉走而分心,像是上述的親子時間成果的設定,就讓我看到這段時間跟工作有同等重要性與價值。通常分心都是在於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以及沒有明確設定有價值、有意思的成果。 3. 固定時間可以是彈性的、分段的,關鍵在於時間品質。 我們在安排專注時間時,常常會想要擁有固定的專注時間,例如早起的兩個小時,晚上回家後的三個小時等等。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是我一個人生活的安排,這樣的專注時間或許還能做到,但有了家庭與小孩後,這樣的專注時間確實有點奢求,而且變動性也很大。 但也因為這樣的機會,讓我慢慢體悟到,所謂「固定專注時間」其實可以是彈性的,關鍵不是哪一段時間要專注,而是每天要固定累積多少專注在某件事情上的時間, 任務可以分段推進,更重要的是專注時的時間品質。 例如我很想早上早起專注兩個小時寫文章,但現實的情況是有時候小孩早起了就要陪他,也需要花更多時間準備小孩早餐與上學,更重要的是有時候逼自己早起反而精神不好,這段時間的產出品質不佳。 反過來說,或許我先比家人早起 30 分鐘就好,但這 30 分鐘就投入在我的文章寫作,幫我完成文章的第一段開場。接著上班的午休時間,我再利用 30 分鐘完成文章的第二段論述。通勤的時候處理前面說的那些準備步驟,這樣晚上回到家,小孩睡著後,我給自己 60 分鐘的時間把文章的論述與結尾完成。 這樣一來,我還是每天固定「累積」兩個小時的專注寫文章時間,只是每一段專注產出一部分的成果,並且利用我更容易掌控、更有精力的幾段專注時間,分段把重要任務完成,這樣的專注時間其實也有很高產出。 而且,比起早起或晚睡的專注時間卻因此精神不好,前面這樣分段的專注時間,反而讓我在這些時間中都是相對有足夠精力處理重要核心任務的狀態,這樣的專注時間也更有品質。 後來我的工作上有更多同時進行的專案任務時,我也發現上述這樣的「分段專注時間」的方法更適合我們大多數人的工作、生活狀態。我們要追求的是每天「固定累積」某個數量的有品質時間在某件重要事情上,並接受我的工作流程就是會被會議與臨時意外干擾的現實。 有了上面三個技巧: 專注前,要先完成準備步驟。專注時,要立即進入核心。 確認自己在專注時間要產出的成果,才能保持專注。 固定時間可以是彈性的、分段的,關鍵在於時間品質。 那麼我們搭配「番茄鐘」來推進分段專注時間的成果,或是搭配「專注音樂」來讓自己專注在重要內容產出上,還是透過「時間追蹤工具」計算自己每天累積的專注時間,有上面三種技巧的搭配,這些專注工具才會真正產生效果。 這就是我幫自己設計專注時間,並且在專注時間可以保持專注力的技巧,提供大家參考,也歡迎回饋討論。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標題:2023 試試看這樣安排專注時間,3 個改變讓時間一到就有專注力)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9, 2024

Joe的時間管理術|以遺忘為前提的管理術
以遺忘為前提的管理? 有人看了這標題或許會覺得很奇怪,但我自己一開始會想做時間管理的原因還真的是「為了遺忘」。 後來開始看一些時間管理的書籍,才發現很多大師也反覆強調這個要點。 這樣講或許有點往自己臉上貼金,但看來世界上的道理總是殊途同歸;大家不管用甚麼起點出發,最後總會在某個類似的點上靠攏。 但,甚麼叫做「以遺忘為前提」呢? 在我自己還沒有一個有系統的管理方法之前,每天生活有很多事情「得被記得」。 比方說「明天要交力學實驗的報告」、「後天工程數學有個小考」、「星期四要準備測量學的筆記」、「此外還要買下禮拜程式課程的課本」等。 像有時候去 Mall 買東西,到了店裡卻又突然想不起來要買甚麼。 等回家才懊惱的想起來說,「啊,剛剛忘了買電池。」 我想,這種經驗對很多人而言並不陌生。 我們隨時,無論是工作或是人生,都有很多的「待辦事項」。 但要把這些事情都記得,幾乎是不可能的。 可是不記得,事情就會落東落西的。 到了課堂,發現報告沒寫;到了公司,才想起來客戶要的東西昨天忘了寄;到了情人節,才想起來禮物忘了買;回到家,才發現剛剛超市忘了帶牛奶。 所以我自己在學生時代,總覺得上學很辛苦。 因為每天都得戰戰兢兢的,要努力記得所有該做與要做的事情。 去一個地方要想我來這裡是要幹嘛、有沒有甚麼東西沒帶? 離開一個地方擔心有甚麼漏了或忘了做? 睡前總覺得有甚麼事情沒做,醒來又得要聚精去思考今天得幹嘛。 在這種常態緊張下,反而很難專心的做事情。 等到開始上班時,發現要記憶的東西變更多。 當時就很憂慮,想說若是持續讓自己處在緊繃的狀態下,可不是沒辦法把任何事情做好了? 也剛巧,那時候開始有PDA出現。 我也就開始嘗試使用這類工具來管理我的人生,自己第一台 PDA 還是黑白 WinCE 的介面(記得是大眾出的)。 當然,後來又經歷了一些變革,變成我目前跟大家分享:一半用萬用手冊,一半用電子工具的方法。 但無論如何,我要說的是,我在開始使用工具後,發現一件事 → 若我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全部清出來,放在一個「待辦事項」的 pool 中,我就可以安心的把這些事情「暫時忘掉」。 但我又不用擔心事情最後會真正被忘記,因為我若要查都可以在這 pool 中找出來。 我就可以先忘掉那些事情,安心專注的處理目前手上的事情。 等手上的事情告一段落後,我再到我的「待辦事項」 pool 中,把其他還沒做的事情找出來。 這樣我既可以專心做一件事不用擔心其他工作會漏掉,也不用隨時惶惶恐恐的害怕自己忘記甚麼。 把東西寫下,然後遺忘它;反而就能確保所有事情都不被忘記。 所以,要想專注的好好把事情做好,就該建立一個「待辦事項」的倉庫。 至於執行流程上 首先,你該把要完成甚麼轉換成條列式的Check List。 對我而言,這些 Check List 大部分時候,其實就是一項一項的工作。 有些工作你可以很快設定何時要完成,有些工作則只是一個提醒,甚至於是對未來的規劃。 再來,我會把這些無論何時想到的工作、不管是工作中、搭車時、出外看到甚麼好 Idea 時,都立刻記錄並存在我的 Task Pool 中。 我會把所有想到的工作都先分門別類的加入「待辦清單」中。 在電腦邊,就用 Web 平台加入。 那工作加入同時,我也可以給一個預估要完成的時間。 指定時間、重複與否、標籤、以及地點 系統就會根據設定的 Due Date 列出工作清單,甚至在時間點提醒我。 而待辦事項這東西比 Calendar 方便之處,在於你不去勾選「完成」它就會一直留在 pool 中。 但 Calendar 工具(如 Google Calendar)雖然也會提醒,但若你當下沒辦法去處理,之後它就不會再提醒了。 有時候明明一整天排了三五樣工作,可是剛巧那天有突發狀況你忙著開會解決,等第二天那些通知也就不會出現了。 這也是為何我工作不用Calendar而用待辦事項工具的原因。 然後我每天會幾個時間去檢視我的工作 pool。 比方說早上搭車時,或是中午吃飯後,看看今天有哪些事情該處理,並安排一個時間;若今天太忙,有些事情需要推延、則改變成新的完成時間。 所以,在透過這樣的模式下,我就不用再刻意記得工作以及 due date 了。 我只需要把所有需要的工作鍵入我的 Task Pool 中,再定時來整理與規劃,就能確保重要事項都會被妥善關注。 心力也就能完全放在目前的工作上了。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

興趣變工作就不再有趣?我在正職之外,斜槓「籃球專欄寫手」的那件事
在大人學的課程中,我們曾鼓勵大家在工作之餘,也可以試著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洞見,在形塑個人品牌的同時,也可以累積他人對我們的信任資產,讓人有問題的時候,可以瞬間想到我們。 只是分享想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之前收到很多學員來信,他們表示自己也想要累積創作,可是當自己有時間坐下來好好構思的時候,卻發現自己不知道可以分享什麼,也不知道如何分享,腦筋彷彿一片空白,讓人感到困惑和無助。 身為一名在正職之餘投入時間創作籃球文章的作者,這樣的困惑與無助我也同樣經歷過。 2014 年,我註冊了「運動視界」的帳號,成為一名籃球寫手。在剛開始憑藉著熱情或許可以撐一陣子,但時間一長,也很常陷入不知道可以分享什麼,甚至憑什麼可以出來分享的思維中。 但我很慶幸自己堅持了下來,並且堅持了 10 年,在站上累積了超過 200 篇的文章,也創立了自己的臉書粉絲團。 因此,我想透過這篇文章分享我過去的創作經驗和所面臨的挑戰。我希望我的經驗能對那些有興趣將寫作視為斜槓生涯目標的人提供幫助,並為大家指出一個更清晰的創作方向。我相信,透過分享,我們都能從中獲得成長與啟發。 斜槓方向|分享什麼?取決於「興趣與專長」 最早開始寫作的契機,只是因為自己對於籃球很有興趣,常常和朋友分享自己對於籃球的見解,以及一些讓我很感動的籃球故事。當時朋友建議我,何不找個地方把這些想法記錄下來,這樣以後可以回顧,就這樣開啟了我的寫作之路。 因此,對我來說,我可以分享的內容其實一開始就已經確定了,那就是從興趣出發,分享我在籃球領域中的發現。 在開始分享後,我在平台上認識了許多其他的寫手。在與他們交談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大多數都是在體育相關產業工作,例如運動復健科醫師、訓練員等等。他們分享的內容不僅反映了他們的興趣,也展現了他們的專業知識。 例如,他們會分享運動後如何進行伸展,或者提供增肌減脂的訓練菜單等。 這讓我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開始分享的內容可以是你感興趣的領域,也可以是你擅長的領域。但最重要的是,你願意持續在這個領域中獲取新的資訊,並且持續分享你的見解和學習。 斜槓做法|如何分享?取決於「記憶點」 不過,在開始分享將近兩年之後,我遇到了一個瓶頸,那就是找不到主軸。 儘管寫作的內容都圍繞在籃球這個領域,但內容卻包山包海,沒有一個明確的記憶點。 導致別人點進了我的個人頁面,只會有「喔!這個人是寫籃球文章的」感覺,但對於擅長寫哪一類籃球文章,是籃球故事呢?還是球員分析呢?抑或是賽事回顧呢?相信很多讀者是答不出來的。 如果文章只是出於興趣的抒發,那缺乏記憶點並不是甚麼大問題。 只是當時的我任職的媒體公司正好在籌備一個關於運動的頻道,當時正在招募專欄作家,希望能夠內部轉職到該部門的我開始思考,雖然自己有一些作品,可是如果想要讓讀者留下印象,那似乎得要讓自己的作品更聚焦。 因此,我開始細想幾個問題:我想怎麼被大家記住?之後到大家提到我,會覺得我是哪一個類型的籃球作家? 在大量的自我評估後,我發現自己在寫籃球員的故事上似乎最得心應手,因此就將這個題材作為我的寫作主軸。 在確立主軸之後,我開始穩定更新,並且有意識地調整自己分享的內容,在每個月四篇文章中,至少都會有一到兩篇球員故事。雖然這樣做並沒有幫助我獲得內轉的機會,可是卻讓我得到寫作平台端的青睞,詢問我有沒有興趣定期幫平台撰寫球員故事的文章。 這次的際遇也給了我一個啟發,或許多方的涉獵確實可以讓你的內容看起來很多元,但是如果想要經營個人的品牌,或許在還沒有名氣的時候,聚焦在某一個領域的某一個主題會是比較好的,因為這更容易讓別人對你有明確印象,像是:我知道你在寫籃球的文章,並且好像很常寫球員故事。 當這個印象深植人心,或是培養出一群願意看你文章的鐵粉時,這時候再從文章比例上慢慢調整,測試新的想嘗試的題材。 斜槓經營|如何持續分享?三個建議的心態 這些年穩定產出文章的過程中,常碰到許多人問我:「在正職之外還要花時間寫文章,難道過程中你都不會想要放棄嗎?」 我的回答往往都是笑笑的說:「怎麼會呢?我每天都想放棄啊!」 不得不說,用業餘的時間持續產出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因為工作就已經夠累了,有時候真的會沒有精力分享,大腦也不會一直有靈感可以分享,這時候還要穩定輸出就會變成一件很痛苦的事。 但我之所以能堅持下來,我自己覺得有三個對我來說很重要心態,或許可以提供給想要嘗試的朋友參考。 1. 設定適合自己誘因與目標 《湯姆歷險記》中曾說過:「當興趣變成工作,那它將不再有趣。」 這點我真的深有體悟,因為最早開始分享的時候,我總是寫得意興闌珊,因為當時有一種沒有目標,想寫就寫的感覺。而之所以後來會想要穩定產出,是因為研究所的學長創立了一個專門寫運動文章的平台,會依照文章的流量給予稿費,當時覺得如果能在正職之外獲得一點點經濟報酬好像也不錯,於是就開始在該平台創作。 之後幾年就像前面提到的,原本任職的公司有內轉機會,讓我調整了發文的模式,而之後被平台端注意到,成為該平台的專寫球員故事的寫手,它們也提供了更高的稿費報酬,增加了我持續創作的誘因,然後就持續分享到了現在。 回顧這段時間的分享歷程,有兩個要素對我來說非常重要,那就是「誘因」與「目標」。因為平台有稿費的誘因,讓我有動力維持創作;而因為有想要成為專欄作家的目標,讓我能夠大量累積自己的作品。 現在想來,並沒有花很多時間尋找誘因與目標的自己,無疑是非常幸運的。但是,這也讓我有一個感覺,那就是如果在沒有明確「自己為什麼分享?」以及「自己分享想要得到什麼?」這兩個問題之前,想要依賴毅力維持分享的難度其實是很大的。 所以,我都會跟朋友說,在開始分享之前,可能要先思考這兩個問題,確立目的與設計誘因,才能將自己擺在適合的戰場上。 2. 建立形象需要時間,試著用「加法心態」 以我自己的經驗,建立形象絕對不是一兩個月,或是一兩篇文章可以達成的,它更像是一個長期的建設,就連我自己都不敢說自己已經完全在籃球讀者心中建立形象。 因此我自己在寫作的時候,我會用一種「加法」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創作。舉例來說,每年我可能會設定要寫多少篇文章,每當完成一篇,我就會告訴自己「我又完成一篇屬於我的作品了」;而不是去提醒自己,「我還有 OO 篇得完成」。也就是,去看自己所累積的成果,而不是專注於自己的不足。 這樣的思維幫助我很多,它讓我能夠真正享受創作和分享帶來的樂趣。而我也相信,只有這樣,創作和分享之路才能走得更長久。 3. 勇敢承認自己「不夠專業」 在寫的過程中,我很常碰到一種自我懷疑,自己寫的東西夠專業嗎?會不會在真正懂行的人眼裡看來其實根本就是小兒科? 直到我後來遇到一個前輩,他告訴我有這樣的心態很好,這代表你正在變得專業,因為你會害怕自己知道的太少,而不斷地去加強自己,很多專業的人都會因為自己太過專業,而陷入知識的詛咒,導致他們分享出來的東西就只能在專家的圈子流傳開。 就像很多碩博士論文,對一般人來說進入的門檻就很高,所以即使這篇論文學術價值很高,卻很難讓它的價值被普羅大眾知道。 所以,承認自己不夠專業不僅是提醒自己要變得更專業之外,還有一種警示作用,就是告訴自己寫文章的目的是要讓「沒有你這麼專業的人,對這個領域產生興趣,進而想變得更專業」。 簡單來說,坦承自己的不夠好,不僅是要讓自己更好,還有讓自己避免陷入「文人相輕」的窠臼。 以上分享,希望能對大家的創作有所幫助。 也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運動世界專欄與「阿准的隨看隨想」臉書粉專。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16, 2024

【接案報價攻略】朋友主動邀約發案,我該收錢嗎?還是做個人情?接案一定要收錢的 4 個原因!
接案報價有許多的眉角,很多人想在正職之外嘗試接案,會從身邊親友的委託開始做起,也因為考量人情,就想說不用收錢了、免費幫忙,但接案「收錢」其實有它的正面效益唷! 接案報價的前情提要 我想先提醒,本篇文章的方向會聚焦在你已經有正職,只是偶爾想嘗試接案、了解自己市場價值的人,並不是針對獨立的創業者,也不是靠接案為生的人。 如果你是一人公司、專業的接案者、自雇者,那我會建議你報價要再更仔細的思考,你應該要有一套自己的報價系統。因為一個好的報價,不光是幫助你賺錢、幫助你成交,更重要的是,好的報價,會界定你的客戶,會篩選你的客戶,會梳理你的個人品牌。 你對這件事情有興趣的話,我建議可以考慮,我們 V014「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這門課,或者是,你是在公司上班,想要增加談判、交涉的經驗,我們有另外一門課「專案的談判與協商」,你有興趣可以來上。這些課都可以在大人學報名網站裡面找到。 本文將限定在你想在正職之外,嘗試接案,並了解自己市場價值的人。 不管收多收少,接案一定要收錢的 4 大原因! 回歸正文,為什麼我會建議你在接案時,不管收多收少都沒關係,就算只是幫家人、朋友一個忙,也一定要收錢呢? 1. 接案收錢,對方才能更自在地提出真正的需求 假設你是會計,今天你的朋友有一些財務上的問題,想要請你幫忙。 但人都會考慮到人情世故,如果你不收他錢,對方就會想:「這位會計朋友不願意收錢,純粹幫忙,那我也不好意思累到人家。」所以,他可能就不會把真正的需求講給你聽,想說你大概幫我看一下就好,只會講出他 60% 的需求。 就算你很努力幫助他,但最後案子結束,他還是有 40% 的遺憾,不好意思跟你講。甚至最後他還覺得自己欠你一個人情,認為下次可能還要還你,還要請你吃飯,但自己的問題沒有被完全解決。 可是如果今天你收錢了,他就會覺得那今天這不是基於友情幫忙,是你真正提供專業,他付了錢,也比較願意講出他所有需求。 最後,你很努力幫他做好了,他付了這個錢,他也覺得非常值得,說不定下次還會繼續找你! 而且,想要體驗接案,就是想要體驗自由單飛、商業經營,也想尋找自己的市場價值,商業的本質就是交易,對方給你錢來購買你的服務,兩邊都很滿意,這個才是體驗一個完整成功的 Business,是雙贏的交易。 反之,你不收錢,就會讓這件事情變得很含糊,兩邊可能都沒有得到很滿意的結果:他的需求沒有百分之百被滿足,你想體驗自己獨立幫客戶完成一個案子,你想找尋自己的市場價值,也沒體驗到,兩個人都沒有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2. 接案收錢,你的心態才會進入「商業模式」 收了錢,你就會有壓力,必須把事情辦好,這種壓力讓你往專業的路更進一步。 比如說,你很會寫程式。平常都在大公司上班。今天,一個朋友的朋友,或是一個你可能不熟悉的人,想建一個私人網站,問你可不可以幫他? 假設你接下這個案子,並收了一筆錢。這時候,你是不是就要開始考慮,對方希望什麼時候上線?對方的網站上需要放什麼東西?對方的需求你有沒有都滿足?你甚至會考慮,他的網站用了一陣子後,可能要升級要維護,你該怎麼為他提供服務? 過去,你是一個上班族,只是接收主管的指派,把事情做好,你今天想要接案,感受單飛的感覺,這股壓力會逼你思考,我的服務到底值不值這個錢呢?會開始擔憂,客戶滿不滿意,會不會覺得白花錢了呢?於是你會更加努力,會盡力把服務做好。 這些思考不正是你當初接案,想要體驗的事情嗎?否則的話,你還是跟在上班一樣,大家都幫你搞定所有的事情,你只要寫程式就好。 3. 接案收錢,客戶才更願意為你宣傳 今天你免費幫了一個人,對方也很滿意,但一個比較有品的客戶,他反而不敢到處幫你宣傳。可能他會想:「今天你免費幫我,那我去推薦一大堆人,那些人通通去找你,叫你免費幫忙。那我不是害了你嗎?是不是在佔你的便宜?」所以,就算他對你的服務很滿意,他反而不好意思去幫你推廣。 可是今天如果你收錢,雙方的關係就很清楚透明了,你們就是一個 Business,如果你提供的服務很好,那他當然很樂意幫你推廣。 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今天同學的媽媽,請你在他家吃飯,同學的媽媽平常有工作,可是私下非常會做菜,然後做了一桌子菜請你吃,你覺得很好吃,請問你會不會明天到學校,到處推薦,歡迎大家去朋友媽媽家家裡蹭飯,強調他媽做的飯很好吃,而且免費? 正常人都不會這樣做!因為你知道他媽媽是業餘的,你頂多稱讚他媽媽是很會做料理,可是你不會去推薦大家去他媽媽家吃免錢的。這不是很失禮嗎? 可是今天如果同學的媽媽就是開餐館的。然後你去他餐館裡吃飯,你覺得很好吃,你也付了錢,你們就成為一個商業關係。 你真的很喜歡他們家菜,你會不會大聲去宣傳?一定會!你可能會跟大家說,那個誰的媽媽,他家開餐廳超級好吃,你們一定要去吃。 很多人覺得收錢很不好意思,其實我覺得這是被傳統儒家文化洗腦,收錢是有它的正面效益,能傳遞這個交易的價值,這才是社會運作的底層法則。 4. 接案收錢,能幫你篩選出真正的好客戶 為什麼你收錢反而能篩選出好客戶?原因很簡單,延續剛剛講的,因為你有收錢,客戶付了錢,他覺得你的 CP 值很高、服務非常好,物超所值,所以他下次會繼續來找你,對不對? 那如果這個客戶不來找你了,你可能也大概知道,你可能收的錢太貴,或是你的服務可能要加強。此外,這次付費,下次還會繼續來找你的客戶,通常就是你未來想要留住的好客人,因為他付了錢,他也喜歡你的服務,銀貨兩訖,他第二次、第三次又來找你,那不正是代表跟你會保持一個長久的關係嗎?這剛好就是我們想要篩選出來的客戶。 可是今天你提供免費服務,可能會有一種狀況,就是你反而吸引到貪小便宜的客戶,他因為貪圖你免費的服務,繼續來找你,反而真正的好客戶,因為你不收他錢,他不好意思找一堆人來享受你的服務,不好意思讓你繼續吃虧,所以他去找其他專業要收錢的人。你不收錢,反而導致所謂的「逆淘汰」。 接案報價、收錢是一個正常的商業交易過程,千萬不要因為人情壓力就不敢收錢,它可以幫助對方更敢提出需求,而你也能更從商業模式的思維思考,當你提供好的服務,「收錢」也能使對方比較敢將你推薦給其他人,你也能漸漸篩選出好的客戶。 下一篇文章,我想告訴你《【接案報價攻略】接案該收多少錢才不吃虧?3 個報價方法,找出你心中的完美數字!》 你也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我將告訴你為什麼我覺得上班族就算沒有要創業,也該嘗試接案的原因! 3 個「接案」帶來的特殊體驗,就算你不想創業,一生至少也該嘗試一次! 想要了解更多內容,你也可以搭配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大人的Small Talk》EP447 上班族斜槓接案報價攻略:為什麼你一定要收錢?如何找到心中的完美數字?|一起聆聽。 -- 內容口述/姚詩豪;整理/邱于瑄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8, 2024

數位遊牧一點都不浪漫?數位遊牧真實體驗與 5 大建議
因為人在國外,剛好也來談一下最近很熱門的「數位遊牧」這個話題,分享一下我的觀點好了。 先講結論:把「數位遊牧」拆解開來;如果是「數位」,那有網路就好;「遊」則是有時間就可以;但重要在於過程還要「牧」,那不止是時間安排,還要創造價值!這個就很挑戰了! 舉個例子,從來美國到今天,每天我都五到六點起床(今天 05:00),跟在台灣一樣。在孩子們起床前,把握工作時間;等到孩子們都起床之後,就切換到放鬆與好友在一起的時間。 今天早上已經看完一個單元回饋,打了一通越洋電話討論,現在正在寫「福哥來信」。桌子前的雙螢幕、計時器、待辦事項便利貼,都推著我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而往右邊窗外看去,就是綠油油的草地,以及一個超美的高爾夫球場。 先努力工作,再努力放鬆,並且創造價值。這是我目前「數位遊牧」的樣子。 你覺得簡單?自在?放鬆?哈!也許吧-在某些部份!但有些事情似乎也沒那簡單。 所以,我規納了一下,如果你也想「數位遊牧」,那以下 5 件事,是你可以思考的: 1. 數位交付價值 談到「數位遊牧」之前,也許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透過數位生產的方式,交付價值。當然在電腦前面工作,就算是數位;只要有網路,去哪裡都可以遊牧。但最重要的事情是,這些產出真的能創造價值嗎?或者是,你有沒有找出透過數位創造價值的方法? 2. 自律與時間管理 也正是因為每個地方都可以數位工作,遊牧各地。那下個重點就是自律了,你有沒有規定自己的產出時間,在不同的時差,不同的地點,該工作的時候就要工作,該牧養的時候就要牧養。不然就只有「遊」,卻沒有「牧」。 3. 核心技能要求 很不幸的,數位遊牧,就如同前幾年流行的斜槓工作一樣。 我個人覺得這一點都不浪漫,也從來不覺得輕鬆。 因為大家只是看到表象的樣子。但是能夠在每個地方工作,透過數位來交付價值。這其實要求是更高的!也是更不簡單的!就像在斜槓之前,你有沒有一個主要的核心,可以用來支持你! 而所謂其他的斜槓,只是因為核心技能非常的強壯,你還有其他的心力去發展其他的技能。所以在數位之前,你要思考的是你交付的價值何在。 4. 實體到數位轉型 不說別人說自己好了,如果是傳統的講師工作,我可能還是沒辦法做到數位遊牧,遠端交付價值(雖然還是有線上教學,但是我還是相對更喜歡實體)。 而為了要做成數位的價值交付,我就必須要打掉重做,用純數位的觀點,來思考我原本的服務應該如何轉型。 所以才會有 F 學院的產生,才會有教學的技術跟簡報的技術這樣的課程,才會有重新拍攝的四機四鏡,甚至也要成立線上的工作團隊,才能夠全方位的提供支援。你覺得像這樣子的「數位遊牧」是簡單的嗎?至少我花了好幾年才搞定。 5. 自主節奏切換 當沒有人監督你的工作,沒有人要求你什麼時候產出,什麼時候放鬆,你是不是還可以維持紀律,讓跟你協作的人放心。你能不能清楚的切割工作時間,跟遊玩的時間。你能不能聚焦在有限的時間裡面,想辦法讓產出最大化。這個很基本,但從來都很重要。當然,也不是一直都在工作,那就失去數位遊牧的自由性了。 小結 每陣子都會有個新的名詞,像是「數位遊牧」看起來就是蠻性感的,蠻吸引人的。 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什麼樣的人可以當「遊牧民族」呢? 是要求穩定不變的人,還是可以持續適應環境,甚至強悍的人(想想成吉思汗!)。當你想要當遊牧民族的時候,有想過不同的環境挑戰?有想過接下來變化才是常態?或者是,你是更適合守住一片田地,每天努力工作? 自律,才能自由!極度的自律,換來極度的自由! 當然,如果你的目的不是遊牧,而是流浪⋯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跟大家分享我對「數位遊牧」的 5 大想法,也歡迎大家跟我交換你的想法。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7, 2024

誰說不能帶小孩數位遊牧嗎?給家庭的數位遊牧指南!
你是否想要數位遊牧,但是考量必須照顧小孩和家庭,所以不敢行動呢?或是,你也想帶著孩子一起數位遊牧,給孩子不一樣的學習體驗,但不知道該怎麼做? 事實上,有一些數位遊牧者,已經開始嘗試帶著小孩一邊工作、學習,一邊旅行! 根據 BBC 報導,越來越多家庭帶著孩子一起數位遊牧。像是 40 歲 Joel Young 遠距經營自己的製作公司,就帶著妻子與三位還是小學與中學年紀的孩子,透過申請自學,展開每年為期六個月的數位遊牧。為的就是讓孩子體驗不同文化,擁有不同於其他學生的學習經驗。 有些旅程天數偏長的數位遊牧家庭,為了讓孩子的學習不被中斷,會由其中一位家長全心投入孩子教育,為孩子規劃學習內容與作息。疫情後,線上課程也成為孩子學習的方法之一。甚至,在國外還有「旅行教師」一職,一邊陪伴數位遊牧家庭旅行,一邊為孩子上課,避免孩子學習落後。 另外,有些家庭,也會視孩子的教育規劃,彈性調整每次數位遊牧的時長,例如每年安排兩個月的數位遊牧旅程,不耽誤孩子在校的學習。 分享許多數位遊牧資訊的網站「RebelHQ 」也提供給家庭一邊帶著孩子學習,一邊數位遊牧的方法,讓你可以為自己與孩子,創造難忘的學習經驗。 像是,在選擇旅行地點時,除了考量安全、衛生的地區外,也可以確認當地是否有符合適齡的娛樂場所,或是博物館等。家長也可以事先了解當地文化、歷史,將教育結合在旅程之中。 同時,你也能夠尋找當地是否有為孩子設計的活動,鼓勵孩子參與,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社交能力,更有機會讓孩子與當地其他小孩建立友誼。此外,規劃孩子學習、玩耍、睡眠等等作息十分重要,不能讓孩子作息大亂,或是瘋狂玩耍。 你也想給孩子不一樣的學習經驗嗎?不妨規劃一趟數位遊牧,結合工作、學習與旅行,給自己與家庭難忘的回憶! -- 參考資料: The rise of digital nomad families Family-Friendly Nomadism: Tips for Traveling with Kids in 2024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3, 2024

單字要更多、夠深才代表英文好?英文面試時的 2 不 3 要
"Their service really sucks." 平常和朋友聊天時,你可能常把 sucks (很爛)掛在嘴邊。因為歐美電影常聽到這個單字,你便以為這是個很接地氣 的單字。但是,假如今天場域換到了英文面試時,你脫口而出 sucks 這個字,面試官的心裡肯定會把你打上一個大叉! 透過我的觀察發現,台灣人對英文的單字用法有 2 個迷思:一是覺得英文單字要背得夠多、夠深,才能顯得自己英文好。二是喜歡直接套用一些電影或歌詞中學來的單字。這 2 種迷思,常讓希望進外商公司工作的人,在英文面試時中顯得既怪異又不得體。 在英文面試中,想要說對話、用對單字,我建議把握 3 個用字的原則:常用、語意清楚、不失莊重。 讓許多同學不敢開口的最大原因,就是「單字量不夠」。但事實是,台灣同學最不缺的就是單字量! 然而「英文面試」不是「英文檢定」,面試官重視的是「溝通」,而不是你的「詞彙量」。使用太多艱深冷僻的字,反而會被覺得是刻意在炫技、沒有搞清楚溝通情境。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形容先前的一份工作很繁重,卻說成 “That assignment is of great laboriousness.”(彼工作真夠費勁兒。) 面試官可能就會覺得很奇怪,因為 laboriousness 這個字只有在學術或很正式的書面情境會出現。如果你換個方式,說成 “That was such a challeging task.”(那件事挑戰性十足。)反而簡單明瞭、能在數秒內達成溝通效果。 如果你用的單字,讓面試官聽到時還要「蛤~」地想一下,那就是不夠清楚與常用。 其次,「不失莊重」,就和英文表達上的語域 (register)有關,簡單說就是有些詞彙本來就比較俚俗、隨性,有些詞彙比較高雅,因為面試是正式場合,我們不該使用太隨性(casual)的字。 文章開頭舉的 “Their service really sucks.” 這個例子,如果你換個方式,說成 “I've heard their service is unsatisfactory.”(我聽說他們的服務滿意度不高。)聽起來就會成熟、莊重許多。 語言的使用應該靈活、對應情境,而非一味背誦、隨意套用。 我覺得花時間好好瞭解單字該在什麼場合使用、瞭解他們的正負面意涵,比起瘋狂增加單字量還要實際許多。 用英文得體又精準的溝通,傳達你的優勢,是進入外商公司的入場券。 -- 原文轉貼自: Sonny 老師的英文國際力 (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5, 2024

【軟體工程師接案攻略】工程師剛開始該怎麼接到案子?什麼案子建議不要接?|大魔術熊貓工程師 Ko Ko 專訪
工程師的職涯,就只有替公司打工到退休這個選項嗎?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或許是如此沒錯。不過,在 COVID-19 把更多企業推向遠端工作、外包這條路之後,即使是像工程師這類看似與辦公室深度綁定的工作,也開始擁有了更多「接案」的可能性。 可是,身為習慣了每天進辦公室工作的人,工程師應該怎麼開啟自己的接案職涯呢?又有哪些坑,是新手上路特別容易踩得雷呢? 今天,就讓粉專「大魔術熊貓工程師」的版主、擁有豐富接案經驗的工程師 Ko Ko,來和你分享屬於工程師的接案攻略吧! 1. 接案起步|工程師不要為了接案而離職,有正職才有犯錯的餘裕! 決定嘗試接案之後,大部分人馬上會遇到一個兩難:我應該利用正職下班的時間接案,還是直接辭職,全心投入自己的接案事業? 老實說,這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但以過來人的經驗來說,Ko Ko 更推薦大家「利用正職下班的時間接案」這條路。 原因是,大部分人在剛開始接案的時候,難免都會踩到一些地雷,可能是錯估工作量導致工時爆炸、可能是不小心接下了不適合的案子等等,「如果全職接案,這時候你就會很有壓力,因為接案是你的唯一收入;可是如果你有正職的收入,你就會有更多容錯空間,也會有餘裕選擇真正適合你的客戶」。 這點,也恰恰回應了下一個 Ko Ko 眼中所有新手接案者都必修的一堂課:選案子。 2. 接案案源|工程師接案最忌諱「急」,選擇「好客戶」,讓自己起步更順利! 選案子,並不是等你經驗豐富之後才要學的功課,反而是在決定接案的第一天,你就應該要有意識地挑選、避開不適合你的案子。 「這也是我建議大家,盡量不要一開始就全職接案的原因。」Ko Ko 解釋。如果一開始就全職接案,很容易就會讓人掉進「急著接到案子」的陷阱,忽略估算潛在成本的重要性,最後要不是案子很難收尾,不然就是收款困難重重。 「有正職的收入,你才有餘力好好評估自己和客戶的狀況,也才有說『不』的餘裕。」 可是剛開始接案的人,都未必有完整接過一個案子的經驗了,又該怎麼挑選出適合自己的案子呢?對此,Ko Ko 結合自己的經驗,分享了幾個建議: a. 灰色產業的案子,盡量不要接 這類型的案子,由於客戶平時就遊走在法律邊緣,因此你很難預測客戶什麼時候會出事,一旦客戶資產被凍結、被捲進調查甚至是訴訟,即使客戶有心,也未必能準時付你錢。更何況,假使客戶被檢調單位盯上了,也難保你不會被一起捲入。 講到這裡,Ko Ko 也苦笑了一下,說:「我之前就是沒有注意到這點,因此接下了一個經營灰色產業客戶的案子。結果,就在結案之前,客戶就被判刑入獄了,那個案子尾款我至今都還沒拿到......」 b. 需求太模糊的案子,新手盡量先 pass 這類案子最大的挑戰,就是由於客戶也未必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很容易就會想東加一點、西加一點,一不小心,就會讓專案需要完成的工作不斷膨脹。 資深一點的工程師,或許還能透過經驗,輔以引導技巧,陪客戶一起把需求和專案的範疇界訂下來。然而 Ko Ko 提醒,如果你才剛開始接案,或自認不是一個很擅長釐清、挖掘客戶需求的人,建議在接下這種案子前最好三思,確保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再簽約。 c. 優先選擇有機會發展出長期合作機會的客戶 在眾多類型的案子當中,Ko Ko 最看重的,是那些有機會發展出長期合作關係的客戶。 「收入不穩定,是每個自由工作者必然要面對的課題,」Ko Ko 提到:「因此除了規劃財務,在選擇案子的階段,我自己也會傾向優先和有機會發展出長期合作關係的客戶合作,讓我的整體財務狀況更加穩健。」 假使你未來有想自己開公司、想全職接案的想法,「我也覺得可以用『有多少長期合作中的客戶』,來當作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自立門戶的基準。」Ko Ko 補充。 3. 接案關鍵|工程師接到案子的關鍵,不是價格或技術,而是「信任」! 講到這裡,Ko Ko 也順帶提醒剛開始接案的人:接案生涯的初期,比起在意自己接到多少案子,你更該在意你是否成功建立起客戶對你的「信任感」。 當然,第一、第二件案子,由於市場還不認識你,難免得靠低價去爭取機會。但 Ko Ko 指出,如果想擁有健康的接案生涯,就不能把「低價」當成你的核心競爭力。 「在談案子的時候,你的技術能力、報價都會決定你能否接到案子沒錯,」Ko Ko 強調:「可是,真正能讓你持續接到案子的關鍵,是信任。你要能讓客戶相信把案子交給你,就能解決問題。」 不過,剛進入接案市場的工程師,也還沒累積起自己的作品集,可以用哪些方法,接到人生的第一個案子呢?Ko Ko 回憶了一下自己的接案經驗,分享了幾個他曾經嘗試過的做法: a. 積極參與技術社群,接接看別人轉包出來的案子 參與技術社群,是許多工程師接到人生第一個案子的重要管道。透過回答提問、分享 side project 的機會,別人就能認識你專精的領域,進而讓你有機會接到人生的第一個案子。 Ko Ko 回憶,在接案生涯早期,技術社群曾是他很重要的一個案源。透過深度參與技術社群,很多人因此對他的專業產生信任,有的工程師更會在接到大型案件後,主動來詢問 Ko Ko 是否有意願「打群架」。就連 Ko Ko 人生接到的第一個案子,也正是因為他在社群中回答了一則提問,而意外獲得對方轉介來的案子。 b. 經營自媒體 接到人生第一個案子的另一個方法,是經營自媒體。這方法雖然需要一點時間,可是在 Ko Ko 眼中,經營自媒體卻是投報率相當不錯的選項。身為 FB 粉專「大魔術熊貓工程師 」的版主,Ko Ko 就有不少客戶是先看過他在粉專上的分享後,才找上門來想要與他合作。 Ko Ko 還進一步補充,如果你有心想把接案,打造成更有規模的事業,建立銷售漏斗就是閃不掉的課題。擁有自媒體,將能擴大你的銷售漏斗,讓演算法不分晝夜地將你的成績和專業,曝光在更多潛在客戶面前。 此外,經營自媒體的好處還不只如此,自媒體能帶來的另一個優勢,就是幫助你擺脫削價競爭的迴圈。年輕的時候,體力好、負擔小,你或許靠低價、靠熬夜爆幾次肝,拿下案子;可是,每年市場上永遠都會有更年輕的肝,誰又能保證接案五年、十年後,你的身體還負擔的起低價策略的代價呢? 「所以我覺得,與其靠低價策略去拿案子,不如花一點時間在經營自媒體上,放大自己的價值,吸引願意支付合理報酬的客戶找上門。」 但 Ko Ko 也提醒,在經營自媒體的時候,切莫把焦點放在「按讚人數」、「追蹤人數」等數字上,「你的經營重點,應該是努力讓對的人,看到你製作的內容。比起擁有一萬個追蹤者,擁有一百個有預算、有需求,也對你感興趣的業主,後者更有價值多了」! 當然,這兩個也不是能幫助工程師接到人生第一個案子的唯一作法。Ko Ko 另外補充,像是參與 GitHub 上重要的開源專案、進修取得證照或廠商的原廠認證等等,都是工程師能累積信任資產的方法。 當你有了信任資產,未來自然會有漲價、選擇要與哪些客戶合作的空間。 不過,Ko Ko 也指出,光鮮亮麗的自媒體和客戶對你有信任,並不永遠都是畫上等號。客戶對你的信任,最終還是來自於你能否幫助他解決問題。這除了取決於技術,Ko Ko 認為,有另一門知識同樣重要,下集為你揭曉!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28, 2024

想寫部落格,卻不知道寫什麼?3 步驟建立內容矩陣表,幫你找到寫作靈感來源 (附上發想模版)
你再也不用擔心寫作時沒有靈感了。 想像一下: 一個工具能為你提供寫不完的文章題目,從此你在也不用盯著螢幕發呆。 這就是內容矩陣表 (Content Matrix) 的力量。它不單只是一個表格,更是一個能幫助你產生新想法的動態框架。 學會這種方法,你將再也不會面對螢幕上的空白頁了。 這個方法來自於 Justin Welsh 在《5 Questions for Endless Content》。他說: 如果要產生源源不絕的寫作題目,應該要有一套系統化的方式。 我們可以用一個內容矩陣表 (Content Matrix) 來交叉想法、發想題目。 內容矩陣表的核心概念是: 找出 X 軸與 Y 軸的因素,並且交叉產生寫作點子。 P.S. X 軸是寫作的風格、Y 軸是寫作的主題 這個概念適用於任何想要找出自己寫作題目的人。 有 3 個步驟 : 找出主題(X 軸) 寫下風格(Y 軸) 選交叉點(並快速寫下 10 個點子) 廢話不多說,馬上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個方法。 步驟一:找出主題(X 軸) 先寫下你的寫作主題。 想主題,是有訣竅的。 創作者 Nicolas Cole 在《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說過: 如果要建立自己的寫作主題,可以用 3 大主題分類。分別是 一般大眾 利基讀者 公司/產業 下面是範例。 寫作主題與目的 主題 1.一般大眾 寫通俗、大多數人都看得懂的內容。 以我自己舉例: 工作好習慣 數位生產力工具 我從職涯或生活中學到的經驗教訓 這類型的內容,能夠吸引多數人並建立知名度。 主題 2.利基讀者 從自己的職業出發,目標讀者是跟自己同職位、或會有互動的相關職位的主題。 例如我現在是軟體業的 Technical Writer(技術寫手)、過去是軟體業的 PM。 我可以寫: PM 帶領團隊的經驗 PM 跨部門溝通的經驗 Technical Writer 寫技術文件的經驗 這類型的內容,可以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專業幫助求職與得到講座邀約。 主題 3.公司/產業 主要寫給產業的老闆、其他公司的團隊成員看。 目標是建立自己在產業的知名度,進而和頂尖高手建立社交連結。 例如我在軟體業工作,可以寫: SaaS 的商業模式分析 SaaS 產業的案例與商業趨勢分享 SaaS 軟體技術創新與 SaaS 的未來 這類型的內容,可以透過文章和老闆/同業建立弱連結。 每一大類可以挑選一到三個主題,使用 Google Sheet 紀錄即可。 用 Google Sheet 紀錄寫作主題 寫完的結果如下: 步驟二、寫下風格(Y 軸) 文章的風格都是有跡可循的。 我們不必重新造輪子,直接把最常被寫到的文章分類拿來用就好。 以下是 Justin Welsh 整理的 10 個常見文章風格: Actionable Guide Form(行動指引:如何文) Opinion Form(觀點文:what & why 文) Curated List Form(策展文:特定主題下的文章或影片) Story Form(故事文:個人經驗/故事) Credible Talking(人物訪談文:有名人物) Motivational(勵志文,鼓動人心) Analytical(數據文,分享對數字的看法) Contrarian(對比文,自己有什麼概念是反直覺、但有自己一套說法的) X vs Y(對比文,拿兩樣東西進行比較分析) Listicle(清單文,列出同主題的 X 樣東西) 接下來,把這些文章類型寫在表格的 Y 軸。 實際上還有很多文體沒列在上面,你有興趣的話可以看 Sean McCabe 的演講。 步驟三、選交叉點(並快速寫下 10 個點子) 將以上的內容列成 1 個表格,隨意找一個交叉點開始。 隨意找一個 X 軸與 Y 軸的交叉點 例如我找到「數位生產力工具」x「如何文」,隨意開始發想 10 個 可能的題目 : 如何使用 Keynote 快速製作文章封面圖? 如何使用 VSCode 快速尋找與取代文件中的目標關鍵字? 如何使用 Raycast 快速開啟 Jira 單號? 如何使用 PicGo 快速上傳圖片到 Github 並取得 Markdown 連結? 如何使用 Espanso 快速插入文字模板內容? 如何使用 CleanShotX 擷取螢幕截圖並快速註解? 如何使用 Tango 快速製作 Step-by-Step 的教學文件? 如何使用 Anki 來記憶公司產品的銷售話術? 如何使用 Heptabase 梳理腦中的知識脈絡? 如何使用 OmniFocus 實作時間管理中的 GTD 方法? 先從比較擅長的風格與主題出發,再開始練習不熟悉的區塊。 我們可以將上方 3 步驟產出的內容整理在 Notion、Google Sheet 中,這樣就有一套可靠的內容產生方法,甚至還可以當成自己寫作題目的檢核表。 只要有了這張內容矩陣,就可以非常有系統地想出文章的題目 快速複習內容矩陣表的 3 個步驟: 找出主題(X 軸) 寫下風格(Y 軸) 選交叉點(並快速寫下 10 個點子) 如果你需要這份內容矩陣表格的模版,可以在這裡複製:👉 立刻下載 -- 本文轉貼自:I'm Chi(原文標題:部落客的靈感救星:3個簡單步驟建立內容矩陣表,終結寫作靈感枯竭 (附上發想模版))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15, 2024

該不該接這個案子?給全職接案新手的 3 個心法
自由接案有趣的地方在於-完全客製化的工作內容, 可以隨自己意思規畫,這樣的自由度讓人嚮往,卻也讓人苦惱, 因為若選錯了只能自己承擔後果! 對接案新手來說,該怎麼判斷自己該接哪些案子? 同樣身為接案新手的我,將我目前的經驗,列出 3 個心法與你分享。 大家都說,人生是由一連串「選擇」組成,不同選擇會導致不同結果, 那麼「全職接案」更是集大成者! 如果,在過去你會為了要選哪個正職工作而猶豫再三, 那麼這樣的猶豫在接案生活中,每天都會不斷上演,而且有趣的是, 不會因為接案資歷深就能免於選擇。 若你想知道我從哪些接案前輩學經驗?可看下面這篇 接案新手|離職接案前,我從哪些人身上學接案經驗? 其他接案心得可看這邊 接案新手|6、7月生活:自由接案「效率」和「自律」很重要|番茄鐘工作法心得 接案新手|5月生活:個人品牌Vs.自由文字工作者 角色間的拉扯 接案新手|3、4月生活:專案制還是包月制?找到適合自己的接案方式 接案新手|2月生活:如何找案源?請跟前公司維持好關係 選擇錯誤了,只能自己承擔。 選擇之所以困難,就是因為它充滿不確定性, 你永遠不知道接這個案子,會對你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目前法定年齡 18 以上就有投票權,代表我們在這個年紀, 就擁有自己經過判斷、做出選擇的能力,即便如此人還是常會選擇錯誤, 該怎麼減少選擇錯誤,就是本篇文章的重點。 雖然全職接案的時間不長,還在學習階段,已遇過一次失策經驗。 當時手上有一個案子,距離原定交件時間剩兩週,若按照進度安排是可以如期交件, 此時遇到了一個主動來接洽的案子,此案子比較單純,工時較短就能獲得收入, 當下十分心動,不過,會跟本來手上的案子時間打到。 由於我個性就是很有責任感,認真看待每一個案主與作品,想著我必須維持接案品質,因此最後婉拒這個邀約。 後來我後悔了!因為我沒想到原本手上的案子交期延後, 也就是說,我後來是有時間可以處理我婉拒的那個案子...... 假設當初我能多ㄍ一ㄥ一點,逼自己提升工作效率,仍然接下第二個案子, 那麼我就不會現在在那裡後悔了😭 也因為有了以上的經驗,所以寫了這篇文章, 希望幫助同為接案新手的你,知道該怎麼拿捏、判斷自己該接哪些案子? 跟你分享一些我目前的想法(也許以後會改變),以及一些我知道的前輩經驗, *以下純粹為個人經驗分享,請自行斟酌,不負任何責任喔! 心法 1. 案主是誰?接洽過程的感覺很重要! 雖然多數人都認為剛開始接案,沒有挑案子的權力, 但生活是自己的,既然已經選擇想要的工作模式,那麼大家都希望能工作愉快吧! 就像職場上,就算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遇到不對盤的同事或上司, 工作起來也是覺得卡卡,接案也同理,一個案子是否適合接,「案主」是怎麼樣的人最為重要! 接案者有一個正職員工沒有的優勢是,你可以選擇停損, 在合作過程中若覺得與案主不對盤、溝通成本高,那麼接案者可以請求終止合約。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希望遇到這個狀況,因此若對方是陌生案主,那麼最初和案主溝通過程的感覺很重要,從一開始接洽案子就很順,那麽我相信這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若接案新手一開始不知道該怎麼跟陌生人推銷你的接案服務, 也有點恐懼、不知道該怎麼正確跟陌生人溝通案子,我認為可以從身邊的親朋好友開始! 許多接案前輩的經驗,都是從身邊認識的親朋好友、前雇主開始的, 即使有可能他們發給你的案子你不是特別感興趣, 但至少對方你相處、溝通過的人,溝通成本可以減少許多, 並可以先從過程中累積接案經驗,之後就更有信心面對陌生案主。 心法 2. 接案新手如何安排時間?你想過怎麼樣的生活? 想要成為全職接案者,不少前輩都建議先存好緊急預備金, 也就是若接案前期沒案子、沒收入,仍可生存 3-6 個月的存款, (我之後再寫文與你分享,想要接案該做哪些事先準備), 我也認同這個想法,如此一來,即使你是新手, 也不需要為了賺錢,而完全不挑地不斷接案。 看過不少接案前輩的分享,因為案子接太多,沒日沒夜的工作, 導致後來決定放慢腳步,接案少一點、生活多一點, 甚至有的人身體出現狀況,必須安排一段時間好好休息。 前輩發生過的事情,也可能在自己身上發生,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好好規劃你的接案人生? 請回想一下,為什麼你想要自由接案?不就是因為想要掌控自己的時間, 在想要的時間工作或休息,規劃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 會想踏入接案生活的人,想必都對自由很有自己的想法, 若懂得好好規劃時間,那麼就可能真的「自由工作」。 跟你分享我的規劃方式,由於接案才剛起步,所以我給自己半年時間, 這半年裡工時和正職工作一樣,也就是一天 8 小時,一個月 160 小時, 什麼時候工作不限定,只要工作時數達到這數字就行。 這樣安排的用意為,我想知道,如果用我自己的能力接案, 在與正職工作時數一樣時,能有怎麼樣的產量與收入;而為什麼是半年, 算是設一個停損點! 多數接案前輩都分享,接案初期會經過一段不穩定的期間, 若能順利度過,收入就會越來越穩定,若半年過去每月平均收入還未及以前正職收入, 我或許就會開始思考,該不該回職場上班,希望這件事不要發生 >< 不知不覺說太多了,重點是,當你規劃每月的工時,那麼在接案子時, 你就可以預想這案子需要多久時間,你的時間是否還能將案子安排進去, 假設案主溝通的來,案子也是你能力範圍內,工作時間也 OK,那這個案子就非接不可。 心法 3. 你喜歡的 vs. 你現在需要的 接案生活有趣的地方在於,你可以隨意搭配自己的「接案組合」(有點像投資組合的概念), 客製化自己的工作內容,是許多人羨慕的。 我把接案的工作內容分成「喜歡的」和「現在需要的」, 這想法是從接案前輩劉揚銘的書《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而來。 書籍推薦:《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喜歡的」是指你本身就喜歡做的工作內容,「現在需要的」是指, 因為收入所以你需要接這個案子,這案子也許不喜歡、但也不致於討厭它。 人們總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就算自由接案能夠自由選擇, 現實是,人每天工作的時間有限,喜歡的案子是否能出現也要靠運氣, 因此我打算新手接案前半年,「喜歡的」和「現在需要的」各抓 30%、70% 比例。 以「現在需要的」的案子為主,但也不希望喪失接自己喜歡工作的樂趣, 如果這 70% 差不多能讓我不至於挨餓,那我會預留 30% 的扣打,隨時注意看看有沒有喜歡的接案機會, 因為如果一開始全部的工作時間,就被不怎麼喜歡的工作內容填滿, 那當有喜歡的工作機會上門時,你還有沒有時間接?到時候會很煩惱! 想過喜歡的接案生活,在接案時間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如果連這樣客製化的工作方式都不開心,那還不如回去找正職工作, 每月都有薪水進帳戶,對吧? 以上分享適合接案新手,裡面提到的工作時間的安排,以及工作內容比例, 會等半年後,再重新思考比例是否需要調整,若收入不夠就增加工作時間, 或發展能獲得較高報酬的接案服務,若收入足夠,就想將喜歡的工作內容比例提高。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你, 在接案的路上你不孤單,有什麼想法或疑問, 都可以到社群粉專跟我聊聊、或寫信給我喔~ Your friend, Weien. -- 本文轉貼自: Weien 微恩好感生活 (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1, 2024

遠端工作者的 4 種「居家運動」推薦 跟著 6 位網紅動起來!
遠端工作者,可能因為居家工作懶得出門,或是正在數位遊牧不便尋找健身房,有時就會忽略運動,但長時間坐在電腦桌前,也會出現腰痠、肩頸僵硬、肌肉緊繃等毛病。但其實有些運動,在家也可以做唷! 推薦你 4 種在家也可以做的運動,以及 6 位參考網紅,幫助你何時何地都可以動起來! 居家運動 1|肌力運動 肌力運動有助於增加肌肉量、提高代謝率並減少體脂肪,且能促進骨骼健康、減緩老化,適合所有年齡層,尤其對於久坐的上班族,以及肌肉流失的高齡族群,更應適當的鍛鍊肌肉! 1. 伏地挺身 主要訓練上肢肌肉,胸部發力的同時也能有效訓練到手臂、背部及核心,讓線條更緊實! Photo by yanalya from Freepik 起始時軀幹呈直線,雙手與肩同寬,手腕、手臂垂直於地面 吸氣時彎曲手肘至 90 度,向下時須保持身體挺直、不凹腰 吐氣時雙手用力推地,回起始位置 初學者可以先採跪姿伏地挺身,軀幹保持直立,且腳掌不落地的方式進行動作,掌握穩定度後再挑戰進階版本! 2. 深蹲 主要訓練下肢肌肉,減緩臀腿肌肉無力帶來的下背痠痛,還能改善站姿與體態! Photo by benzoix from Freepik 雙腳約與肩同寬,雙手可交叉於胸前 吸氣下蹲,想像坐椅子的動作 吐氣以臀腿力量向上回到站姿,全程腳掌踩緊地面 3. 死蟲式 加強核心穩定,減緩骨盆歪斜及下背痠痛的狀況,還能改善小腹與肋骨外翻等體態問題! 平躺且下背貼緊地面;雙手舉高,與身體趨於垂直;雙腳屈膝抬起,大小腿呈 90 度,腳尖向上 吐氣單腳向地面划動、對側手往頭部延伸,全程下背貼緊地面 吸氣回歸起始位置,換邊動作 動作細節可參考 May Fit 居家腹肌撕裂者!10 分鐘核心腹肌訓練 + 伸展(0:47~1:14) 推薦網紅 May Fit 和媽媽一起運動!居家 20 分鐘徒手全身性肌力訓練(不傷膝) Eugene Wong 10 分鐘居家胸肌徒手訓練【中級版】 注意事項 建議多看教學影片邊練習動作,找到正確的姿勢與發力點,並依照個人體能及身體恢復狀況安排次數;建議至少安排一周兩次的阻力訓練,並搭配伸展運動(見文末),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益! 若曾有受傷經驗,或者身為中、高齡族群等,則建議在專業教練的教學下進行訓練,保障動作的品質,降低受傷風險。 居家運動 2 |TABATA/HIIT 高間歇有氧運動 高間歇有氧運動綜合了重訓及跑步等一般有氧運動的益處,在更短的時間內,不僅能夠鍛鍊肌肉,同時心率能高於一般有氧運動,提升減脂效益,非常適合時間零碎、工作忙碌的族群! 推薦網紅 growingannanas 24 MIN TABATA TONE UP WORKOUT (Intermediate) 游書庭 - 瘦身有氧 男女適用!! 30 分鐘站立式燃脂運動 (無跳躍、不傷膝、居家有氧) 一米六健身服利社 HIIT運動「全站立」高強度間歇訓練|15 分鐘高效減脂|暖身+伸展🔥 注意事項 HIIT/TABATA 屬於較激烈的高強度運動,對於心肺功能的要求較高,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久坐、長期無運動習慣及體重過重者,可以先透過調整速率、阻力及間歇時長等降低難度,逐漸適應後再挑戰一般或進階版本,或者選擇健走等相對溫和的方式代替。 若為以下族群須特別注意,建議經醫師評估或由專業人士帶領下進行運動。 年齡過高(男性 ≧ 45 歲/女性 ≧ 55 歲) 家族病史(包含心臟、肝臟及代謝疾病等) 吸菸(含戒菸未滿六個月者) 久坐(近三個月內,未從事每周三次的中等強度運動) 過胖(BMI ≧ 30/男性腰圍 ≧ 102/女性腰圍 ≧ 88) 高血壓(收縮壓 ≧ 140mmHg/舒張壓 ≧ 90mmHg/正在服用高血壓藥物) 血脂異常(LDL ≧ 130ml/dL/HDL ≦ 140ml/dL/總膽固醇 ≧ * 200ml/dL/正在服用降血脂藥物) 糖尿病(空腹血糖 ≧ 100mg/gL) 重大疾病者 居家運動 3 |瑜珈 瑜珈能夠增強身體的柔軟度、平衡度與靈活度,對於心臟與關節的健康也有實質助益,還能幫助釋放壓力、改善睡眠品質,舒緩緊張的肌肉與神經! 1. 嬰兒式 嬰兒式可以幫助舒緩緊繃的背部肌肉,並能有效改善髖關節活動度以及周圍肌力。 雙腳跪地,臀部坐於腳跟,吸氣時上半身向前傾,胸、腹朝大腿前側靠近。 雙手可以跟著向前延伸,頭部自然向地板靠近。 停留三到五個呼吸後,緩緩起身。 2. 下犬式 下犬式能幫助伸展胸、肩、背部及腿後肌群,對於修飾腿型很有幫助,並能促進血液循環。 起始動作採四足跪姿,腹部收緊,手臂用力推地,手腕在肩部下方,垂直於地。 腳尖蹬地讓膝蓋離地後,雙手用力向後上方推,使背部延伸,腹部收緊、腰不塌陷。 將微彎的膝蓋慢慢推直,臀部向上抬高,若活動度允許,可讓腳跟踩地。 停留三到五個呼吸,回歸起始動作。 3. 貓牛式 貓牛式能夠增進胸廓、肩胛與脊椎活動度,並有助於改善呼吸、緩和情緒。 起始位置為四足跪姿,手腕在肩部下方,並與地面呈垂直角度。 吸氣時,腹部收緊,背部下凹,臀部向上轉動,感覺脊椎節節伸展。(牛式) 吐氣時,脊椎向上拱背,下巴靠近胸部,伸展頸椎,腹部及尾骨內收。(貓式) 貓式與牛式重複五到十次,動作中配合呼吸,保持平穩、緩慢。 注意事項 瑜珈對於核心、全身肌力、活動度及柔軟度的要求較高,雖然以上推薦的幾種瑜珈難度較為初階,但在動作過程中仍須保持平緩與規律的呼吸,避免過度拉伸,導致拉傷深層肌肉或損害關節。 若有這些情形須避免進行瑜珈運動,或經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 飯前、飯後一小時內 脊椎側彎、椎間盤突出或脊椎滑脫症患者 身體狀況不佳、骨折、大病初癒者 心血管疾病患者 推薦網紅 Yoga With Jade 肩頸放鬆 | 舒壓伸展 【療癒瑜伽】10 分鐘 凱蒂瑜伽 Flow With Katie 27分鐘骨盆正位瑜伽-開啟練習覺知!改善骨盆前傾、後傾與歪斜 Allison Yoga 初學瑜伽第一課,零基礎瑜伽入門系列,超安全瑜伽入門拉筋 居家運動 4 |伸展 活動度有限或不適合瑜珈動作的人,也能透過適當的伸展,幫助緩解肌肉痠痛、提升精神、改善呼吸並穩定情緒,打開緊繃的肌群,非常適合久坐族群,也能作為運動前的熱身或運動後的拉伸! 1. 世界最偉大伸展 沒錯!這個伸展的名稱就是「世界最偉大伸展」,是許多健身族群熱愛的暖身動作,一組簡單的動作就能伸展到全身肌肉,改善髖關節與胸椎的活動度,並快速喚醒核心肌群。 Jc復健日常 EP2 全世界最好的抗腰痛運動|全世界最好的伸展|核心肌群訓練 2. 肩頸伸展 長時間使用電腦容易導致「烏龜頸」、「富貴包」及「圓肩」等症狀,不僅影響體態,更會危害到脊椎健康,需透過適當的肩頸伸展來放鬆緊繃肌群,並鍛鍊無力的肌群! 三個字SunGuts 這個習慣害你烏龜頸!脖子前傾該怎麼辦? 提高每日活動量 居家工作者因減少了通勤移動等活動,連帶降低每日活動量,且因年齡上升而導致新陳代謝不如往昔,導致許多「現代文明病」找上門,甚至影響了心理健康。 增加走路步數的建議: 走路採買用品、餐食。 設定每坐 30 至 40 分鐘後起身,原地踏步 5 到 10 分鐘,順便伸展、活動筋骨。 飯後外出散步,同時幫助消化。 到下一個站點等垃圾車 依照個人生活形態去做些微調整 結論 剛開始運動時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而是試著將運動融入既有的生活之中,才能無痛維持習慣,只要有了開始,並且持續為之,你就比過去的自己更加強大了! 工作、健康與生活三者須達到平衡,除了運動之外,還要搭配營養均衡的飲食,以及規律、高品質的睡眠,打造健康的身體與強壯的心靈,才能迎來更理想、更幸福的人生! -- 撰文整理/林昕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