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34 posts

6 年來只跟海外客戶合作!英文要多好?如何主動開發案源?平面設計師 Esther 給新手的「海外接案」經驗談

「我以前覺得自己一定要在大公司做很關鍵的職務,但後來發現工作還有很多種樣子嘛!」 五年前把握工作轉換期旅居紐約,不巧遇到 Covid 疫情爆發,平面設計師 Esther 被迫滯留紐約,也因為存款有「見底」危機,她開始嘗試接案。沒想到這麼一接,她愛上這種工作模式,也自此過著帶著一卡 20 吋登機箱到處跑的數位遊牧生活。 出身設計本科的 Esther 表示,她在開始接案之前聽過很多台灣設計領域的「鬼故事」,不是價格低得誇張、就是需要 24 小時隨時 on call,於是,她在一開始就決定主攻海外客戶。 「我不會說接台灣的案子絕對不好、國外的絕對很好,只是如果你希望有比較好的價格,也保有工作跟生活的界線,以我的經驗來說,跟國外客戶合作比較能滿足期待。」她這麼說明想法。 Esther 在遊牧生活期間,曾到訪歐美亞多國。圖為羅馬。(圖 / Esther 提供) 擔心英文不夠好?接案的語言門檻跟你想的不一樣 講到跟海外客戶合作,很多人首先會擔憂:「我的英文能力夠好嗎?」 對此 Esther 表示,在合作過程中,語言能力確實是重要的門檻。「但我覺得台灣人的英文真的夠好了!」所謂接案的語言能力門檻,並非文法完美或講得流利,或是很多人會追求講所謂的「商業英文」。 真正重要的是你能掌握客戶要什麼,並在溝通過程中清楚傳達你對任務的想法,讓他知道你打算怎麼做。他最在意的,是東西能不能按照需求準時交付。 也因此,與其擔心自己的文法不夠好或講得不夠流利,她會更建議關注的,反而是對自己接案領域的常用字詞說法是否熟悉,以及能否做到「詞有達意」。 她也分享,接案某種程度是在賣「我們這個人」。因此,適度在對話中加入 Small Talk,比方說若是週一開會,會議上就問問對方「週末過得如何?」,也分享自己的行程,這會比機器人般直接切入正題、甚至急著結束對話,來得更適當。 當雙方互動融洽,工作起來相對會更輕鬆一點,「而且他們對你有信任跟情誼,以後也可能再跟你有更多合作,你就不用一直開發新客戶。」 至於如何做到「詞有達意」跟提升閒談能力,Esther 認為別無他法,關鍵就是腳踏實地練習。她建議直接參加外國人的社群或聚會,鍛鍊聽、說能力。 但當然,也不要只把對方當成學習工具,而是保持真誠來互動,你也可以在這同時認識各國文化,明白和各國人互動的眉角。她補充:「現在 AI 工具很方便,你跟客戶溝通時也可以用 AI 工具幫忙。」 Esther 在峇里島數位遊牧。(圖 / Esther 提供) 不只透過接案平台,也靠「主動開發」來拓展案源 溝通能力及專業技能齊備了,但我們該從哪裡找案源呢?Esther 主要有兩個案源,包含「接案平台」與「主動開發」。 在 Upwork、Fiverr、Contra 等眾多接案平台中,她最常用的是 Upwork。她表示,每個平台或多或少都有使用的眉角,與其東挑西選,不如就盡快決定想用哪個平台,然後透過實際使用來掌握眉角。(關於各接案平台更詳細的介紹,歡迎參考 Esther 的影片) 也因為這些平台的操作其實都很直覺,所以她認為新手該特別留意的,反而是如何辨識對方是否為詐騙,以免辛苦把案子做完卻拿不到錢。在辨識上,她建議把握三點: 1.這家公司在 Upwork 上發過案嗎?還是新用戶? 2.這家公司在 Upwork 的 Hire Rate :多數需求都有真的雇人嗎? 3.對方是不是一直要把你引到平台之外的地方討論?(全程在平台上對話最有保障) Esther 建議承接案子前別抱著僥倖心態,務必確認客戶是不是詐騙。此外,她也提醒:「你怕遇到詐騙,客戶也怕遇到詐騙啊!」她認為接案工作者也認真填自己的資訊,盡可能把網站列出的欄位填完整,以增加客戶的信任。 但接案平台的案源畢竟有限,且有大量競爭者,所以 Esther 還有一套自己的案源開發方式。這套方法分為三階段: 階段1. 思考自己的能力能滿足什麼產業、什麼類型的客戶。 以她來說,因為過去工作經驗集中在 IT 產業與做 B2B 生意,她認為自己相對最了解這群人的需求,於是大多找這方面的接案機會。除了效率較高,客戶也會因為你有類似經驗,更願意合作。 階段2. 依照上一步的思考列出「潛在客戶清單」。尤其小公司有相對高的機率會無人全職負責你能做的事,於是更可能成案。 階段3. 逐一觀察這些「潛在客戶」在你可以著力的方面做得如何,有沒有什麼可更好之處能切入。 她舉例:「假設你是做行銷的,你可以找一家公司的 Instagram 仔細觀察一下,他們發文內容如何、他們發文頻率如何。可能你發現他們發文頻率都不規律,你可以跟他們聯繫,說明規律發文為什麼重要,而且你可以幫忙做到。」 Esther 表示,她經常這般觀察她在各種管道能找到的公司,找到切入點她就去聯繫,「而且你要從對方那邊賺到錢,你一定要先讓他們知道你能幫他們賺錢,你要告訴他們你做這件事怎麼讓他們賺到錢。」 她也坦言,開發新客戶確實需要耗費很多時間跟心力,在每日工作安排上,她通常會利用一早最能專注的時段處理這些事,下午再來處理既有的案子。 Esther 到訪德國,參加慕尼黑啤酒節。(圖 / Esther 提供) 報價、簽約、收款全是細節,獨立摸索找到其中關鍵 如果是在平台上接到案,一切協議都可以透過平台的協助搞定,但如果是透過主動開發爭取到的案子,就必須自己想好價格、備好合約,以及決定收款方式。 關於報價,Esther 認為可先參考市場行情,如果真的不知道如何估價,剛開始的基本原則就是以「有正職時的最低月薪」作為底薪,加上「器材購置與維護費用」,算出一個月至少要賺到多少錢。接著,再考量工作時數報給客戶。有越來越多經驗後再來嘗試漲價,或拓展服務項目以拉高收入。 關於簽約,她則分享,剛開始接案時她什麼都不懂,只能瘋狂看 YouTube 和其他網路上的分享,並購買別人做好的合約模板來微調使用。她建議新手可以善用合約模板,除了基本的雙方資訊,也別忘了載明以下資訊,確保權益: 1.交付時間及內容 什麼時間該交出什麼東西?(尤其當案子比較大、有分階段,每個階段要交什麼都得寫清楚) 2.付款方式 是分為訂金、中期款項、尾款嗎?還是只分兩階段付錢?是 By Case 還是算鐘點費?何時結算與付款?(如果你提案時就知道這案子大概要做什麼、規模多龐大,收費可以 By Case;若暫不清楚就先用鐘點費計算) 關於收款,Esther 認為另一個關鍵在於考量手續費。她目前是使用歐洲一家線上銀行,能以相對低的手續費接收美金、歐元等多國款項。她說明:「之前用台灣的銀行,除了手續費還有一筆『中轉費』,接案賺到的錢被扣了一大半!」不過因為每家銀行的方案都不同,她建議大家還是得自己花時間研究、找到適合自己使用的銀行。 此外,在跟客戶討論付款事宜時,也別忘了事先確認雙方認知的付款「幣值」是否相同。 3.允許修改次數 「當你沒有限制允許修改的次數,客戶想一改再改,你就很難結案。」在 Esther 看來,限制允許修改次數也是與客戶合作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你可以跟客戶討論免費修改的次數,若在這次數之外,客戶還有修改需求,那麼就必須額外討論與付費(計價方式也須討論)。 談到目前生活,Esther 表示,工作難免有辛苦之處,但現在的日常正是她最喜歡的樣貌。她不曾想過將來要不要回公司體制,反而把所有心力都用來思考如何讓接案事業更穩固。例如她除了平面設計之外,也自學剪輯來接案;此外,她也開設「海外接案陪跑營」,協助新手更快上軌道的同時,亦幫助自己有更多收入。 最終,她期待自己能組建一個團隊,擴大接案量能,讓自由得以持續,也多添幾分踏實與穩定! 延伸閱讀: 經營「一人公司」,事情太多該嘗試外包嗎?該怎麼外包?一人公司的團隊營運秘訣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3, 2025

外國遊牧者在台灣!生活優缺點、租屋、手機門號、社交等台灣數位遊牧經驗分享|接案軟體工程師 Cédric Lignier 專訪

2018 年是 Cédric 從法國到美國矽谷擔任軟體工程師的第十年,也是他決定離職,與同在 IT 產業工作的太太踏上數位遊牧生活的起點。 「我們本來只打算休一段假去旅行,但後來我們上網找了各種資料,發現其實有不少跟我們年齡相仿的人都過著更長期的旅居生活,而且我們工作多年存下來的錢,也夠我們旅行超過一年的時間。」 他分享做決定的過程,也聊起來第一年太太其實仍有正職,只是以遠端方式工作,後來看他的生活相對更自由、同時仍有靠投資和接案保持收入,也才決定離職。 他們的旅程從加拿大蒙特婁開始(太太當時還要處理美國公司事務,考量時差無法離開美洲),一路到墨西哥、歐洲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國,最後來到亞洲,造訪了泰國、越南與印尼峇里島等地。 2020 年,疫情打亂的他們的旅程,他們改變了原本去日本的規劃,來到台灣。 (圖 / Cédric 提供) 定居三年盛讚台灣戶外活動多元,熱愛台北捷運便利整潔 Cédric 分享,他和太太一開始其實是偶然來到台灣,畢竟當時台灣防疫表現是出了名的好。至於後來為何留下,取得能永久居留的就業金卡,並把台灣當成第二個家,在跨國移動又變得方便之後仍希望每年來台長住一段時間,主要有幾個原因: 延伸閱讀:用「就業金卡」來台數位遊牧,申請條件、流程一次看! 1. 自然環境好且戶外活動多元 相對於大城市,Cédric 和太太更喜歡安靜且自然的環境。生活在台灣的期間,他們走過的地方可能比很多台灣人還多,如阿里山、墾丁、台東、綠島、澎湖、小琉球等等。 Cédric 非常喜歡這些地方的景致及文化,此外,他也挑戰許多戶外運動,像是溯溪、登玉山、花蓮到台東的單車旅行等。 住在台灣可以輕鬆享受各種自然環境,這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圖 / Cédric 提供) 2. 安全 長時間待在台灣,我們對於「安全」吸引人之處大概很難想像,但走過美洲、南美洲與歐洲多國,Cédric 認為亞洲、尤其台灣的安全讓他印象深刻。 「安全的一個面向是,當你誤把東西遺留在一個地方,你不太需要擔心它會被偷走。例如有一次我把 GoPro 忘在高雄的 YouBike 上,搭火車回台北的路上才想到。我打給遺失物中心,沒想到 GoPro 已經被好心人送去了。」如果換成在法國,即便是把東西放在身上,也可能不知不覺就被扒手扒走了。 他也分享,在美國部分區域,人們可能需要注意槍械問題;在墨西哥旅行時,他們也需要繃緊神經,畢竟幫派分子攔車搶劫的狀況非常常見。 除了以上兩點,Cédric 也盛讚台北的大眾運輸標示以及乾淨程度。以大眾運輸標示來說,他認為比起泰國或越南,台北捷運和公車的標示對於外國人更友善。 連他爸媽從法國來台北旅遊時,即便英文不太好,也可以透過捷運路線的顏色和各站編號,輕鬆找到要去的方向。此外,捷運與公車上的乾淨程度,更是遠勝美國、法國。 銀行要臨櫃不太方便,到訪「英文不通」城市面臨考驗 不過當然,生活在文化、語言不同的異地,難免也有不太適應或遭遇挑戰的時候。Cédric 舉例,在國外,絕大多數銀行事務都可以線上辦理,不用本人親自跑一趟;但在台灣,很多事情還是需要本人親自到銀行櫃檯辦理才行。 以在台灣開戶來說,他們得事先上網預約,於預約時間到銀行,接著再花將近兩到三小時的時間完成所有程序。後續如果想更動什麼資訊,又要重新跑一次這個繁複流程。他說:「實在有點痛苦。在美國甚至歐洲,這些事上網處理就 OK 了。」 此外,Cédric 也分享,雖然以英文在台北生活不成問題,但在台北之外的城市,若是只會說英文,生活上還是可能不太方便。 以他來說,碰到難以用英文順利溝通的情境,他會善用肢體語言及 Google 翻譯來解決問題。 他也坦言,雖然他在台灣有學一點中文,但因為在台北以英文生活很方便,加上她太太會講一點中文,所以他並沒有很認真學習。最常說的中文是什麼?他以帶著外國口音的中文回答:「我要買珍珠奶茶,微冰無糖。」 (圖 / Cédric 提供) 透過 Airbnb 短租方便旅行,拓展在台交友圈靠「共同興趣」 衡量台灣的方便與不便之處後,Cédric 仍然熱愛台灣。不只自己住下來,他也參與非營利組織 Crossroads,協助台東縣政府推廣數位遊牧平台 TTnomads,也透過舉辦各種在地文化活動,吸引各國數位遊牧者一訪台灣。 作為移居台灣的「前輩」,他也分享了自己在台灣的生活方式與初來乍到的生活要務。 【租屋】 關於住宿,Cédric 認為首先要考量自己的需求。 以他和太太來說,考量到喜歡下廚,需要住在有廚房的住家而非小套房,再加上希望能自由在各縣市居住,不想受到一年租約限制,所以他們基本上都在 Airbnb 上找房源。考量到一直移動、打包實在麻煩,他們通常會在一個城市至少待一個月。 至於穿插其中的小旅行,則通常以 Booking.com 訂房。 【手機門號】 Cédric 和太太出外旅遊時,通常不太滑手機,只在必要時(如需要看地圖時)才會使用。因此他們申辦手機門號時,並沒有選擇相對高價的網路吃到飽方案,而是使用內含約 2GB 網路的預付卡,以相對低廉的方式滿足使用需求。 他補充:「預付卡很好買到,而且你可以直接在 7-11 加值,用起來很方便。」 【交通卡】 以在台北生活來說,買張悠遊卡是絕對必要的,不只用它搭捷運,Cédric 也常常騎 Ubike 代步。講到悠遊卡,Cédric 也笑著說:「本來以為票卡就是白白一張,沒想到台灣的悠遊卡有各種設計跟圖案可以選擇。」 ※ Cédric 也推薦喜歡搭大眾運輸工具玩台北及週邊地區的人買 T-Pass 月票,他認為用起來非常划算。 (圖 / Cédric 提供) 【交朋友】 在一個從未生活過的地方,該如何交到新朋友? Cédric 分享,他和太太一開始是使用 Meetup。在這個平台上會有人發起各種活動,他們本就喜歡爬山,也因此看到有人在揪登山,他們就會報名參加,漸漸地就結交到興趣一致、能時常一起出遊的朋友。 Cédric 補充,除了興趣社團,後續他們也藉由「台灣就業金卡」組織的活動,認識了更多新朋友。 Cédric 到台東探索原住民文化(圖 / Cédric 提供) 在台灣一住就是好幾年,如今跨國旅行再度變得容易,受訪當下 Cédric 也剛結束南韓旅遊行程,回到美國加州探親。 他分享,他和太太預計接下來每年會在美國與法國各待上一個月,陪伴雙方家人,並在春季在台灣待兩到三個月,再穿插不同國家的旅行。 「我覺得台灣真的是一個被小看的好地方!」Cédric 表示,老實說很多人並不知道台灣這個地方,即便知道,大多也都是透過中國和台灣間的政治議題,而非台灣之美。 他致力於透過個人網站 Nomad Numbers 讓更多人認識台灣,也期待結束美國與法國行程後,回來享受台灣的美好!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5

靠「整理」也能賺錢!整理煉金術師林小印如何起步、打造個人事業?

如果把時間撥回 2015 年甚至更之前,看到林小印家裡滿坑滿谷的公仔、收藏,任何人應該都很難相信,幾年後的她會搖身一變,成為靠「整理」維生的整理煉金術師吧! 但她做到了。 現在的林小印是台灣首位結合「整理收納」、「販售二手」、「投資理財」思維的整理師、講師、作家、CFP® 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 當年的囤物狂,現在已經變成了斷捨離教主,不只協助人們整理空間,更進一步幫助大家整理財務、打理人生。 而這一切的起點,都可以回到小印當初對理想生活的渴望,也就是擁有時間、空間、財務自由的生活。 不過,當初一個小小的夢想,又是如何支持小印一路走到今天,打造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整理事業」呢? 「整理」真的可以當作一個工作嗎? 回到 2016 年,這時候的小印在一間日商擔任高階主管。縱使有著閃閃發亮的頭銜,小印的內心卻清楚知道,目前朝九晚五的日子,離她理想中不受制度約束的自由生活,還相當遙遠。 對於該怎麼擁有自由的生活方式,小印一開始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過去的她就曾因為興趣試過做美甲、做日本代購等,來拓展不同收入管道,在 2016 那一年,她又開始了下一項嘗試:整理師。 相較於之前的美甲師、日本代購,整理師是一項更為大膽的嘗試。那時候的台灣,整理師」這一行才剛起步,不僅從業者少,連整理師自己也不知道這行到底前景如何。而小印也還身兼日商公司的高階主管,轉行從事一個新興的產業,對她來說顯然需要謹慎的盤算。 2017/11,小印成立了她的粉專,作為試水溫的第一步。接下來一年的時間,小印就過著白天在日商上班,晚上則全心投入整理師事業的生活。每天下班簡單休息後,她馬上打開電腦寫文章,推廣整理、斷捨離、二手販賣等等的理念。就這樣持續了將近一年,小印才正式在 2018 年推出了自己的收費整理服務。 談到這段無酬、每天「為自己加班」的時光,小印認為一切都是有意義的,她說:「這是我給自己的一個考驗。假設你真的很想做某件事,上班對你來說應該不會是阻礙,你會拚命擠出時間投入這個事業,讓它發展起來」。 在她鍥而不捨地分享下,小印成功累積起一批喜歡、且認同她的整理理念的人。這群「鐵粉」的出現,也讓小印開始思考:我是不是也能推出自己的收費服務? 「整理師」可以賺錢嗎?我的客群在哪裡? 2018/10,小印認為時機成熟了,便正式上線自己的收費整理服務。 你或許會好奇,小印怎麼知道「時間成熟」了? 小印指出,其一來自於整理師同行。2016 年,台灣就已經有幾位先驅整理師,在市場上推出了收費的整理師服務。他們的出現讓小印意識到:「整理」看來是有成為收費專業服務的潛力。 此外,小印和讀者的互動經驗,也給她打了一劑強心針。透過她在粉專上的分享,小印察覺市場上似乎也存在著一群「整理苦手」。 小印回憶道:「整理其實需要很強大的動力,當初我自己在整理的時候也很辛苦,還把家裡弄得一團亂。很多人應該也都有類似的經歷,但最後只把家裡弄得一團亂、只好放棄。所以我覺得,我只要找到那些『跟我一樣慘』的人就好了。」 「我只要找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而他們也願意付費買我的服務,這樣就夠了!」 找到客群後,他們卻可能不願意掏錢買單? 然而,事情可能也沒有想像中的簡單。有粉絲,並不代表他們就一定會買單小印的服務。 「因為客戶一旦決定要請整理師來幫忙,勢必得讓整理師看見家裡雜亂的一面,這對很多人來說是極難跨過的關卡,即使他們都已經付費了也一樣!」小印感同身受地說道:「我就曾服務過一位客戶,即使事前已經透過照片知道房子大概的狀況了,可是到了約定的日子,他還是拒絕讓我進門。他好像突然醒過來了一樣,想說:『天啊,我不能讓別人看到我的家!』」 「所以那個信任感的累積,必須要堆疊得非常厚實,客戶才願意向你敞開家門。」小印總結道。而那段下班寫粉專的時光,就是小印不斷在粉絲心中堆疊信任感的過程,「你得要常常 po 跟你的專業有關的事情,一直、一直讓潛在客戶知道,你靠著『整理』這項專業,在市場上活得非常好。」 「信任是需要時間累積的,可是當你累積了足夠的信任感,只要需求還在,客戶就算等了三、四年,還是會回來找你。」 新興的「整理」服務該怎麼報價?跟著業界價格報,可能低估自己的價值? 在斷定整個市場有利可圖,自己也有機會搶佔先機後,小印馬上遇到了下一個挑戰:怎麼決定該收多少錢? 當初的小印,也沒有肯定的答案,畢竟整理師也還是個發展中的職業。於是,她只好先以其他整理師的價格為基礎,再略降一些些,做為自己的報價。 可是,在服務過幾位客戶之後,小印就發現這樣的定價策略其實低估了自己的價值。 因為每次到府,小印除了幫客戶整理家裡,還會提供販售二手商品的建議,讓客戶不只家裡變整齊了,還能賺到額外的收入,有的客戶甚至還能倒賺一筆。這個獨特的附加價值,是其他整理師難以提供的,因此後來小印又重新調整了她的報價策略。 但這項決定,卻也引發了一些受眾的反彈:「曾經有人跟我說:『賣二手誰不會?不就是東西 po 上網訂個價,然後出貨包裝而已嗎?』」小印回憶道:「後來我推出財務規劃服務的時候也是,大家都覺得說那個不就是收入/支出、資產/負債,自己弄一弄不就好了?」 這些批評的聲音,一度都讓小印心裡很難受,「可是後來我就想通了:講這些話的人,大概也不是我的客戶,就不要理他們就好啦」! 小印接著說:「真正是你的客人的人,其實都在一旁默默等著接觸你。就以我的例子來說吧,我雖然在 2018 年才公布了收費服務,但這個局,我其實布了一年之久。我從 2017 年就建立粉專,開始分享我的理念和成果,所以當一年後我推出收費服務,有的人已經追蹤我將近一年之久、也很信任我的價值觀,一看到報價很合理,馬上就來預約了。」 隨著她累積的客戶越來越多,整理師事業也越來越穩定,2021 年小印終於決定辭去日商高階主管的工作,全心投入經營她的事業當中,陸續打造出包含整理服務、個人財務規劃、線上課程等 9 種產品。 Photo by andresr from iStock. 當客戶多了忙不過來,卻不願意找員工,為什麼? 即使產品組合如此多元,但出乎多數人意料的是,小印至今都是以「一人公司」的形式,在經營她的事業。 既然事業蓬勃發展,為何不多找一、兩個員工來幫忙,讓自己有更多休息時間,或有更多心力可以投入開發新產品呢? 對小印來說,如今的規模和營運型式,早已是她深度探索自己、刻意選擇後的結果。 回顧在日商當主管的生涯,小印表示:「我發現管理非常、非常消磨時間,你沒辦法有多餘的心力去做其他事情。而且我自認是一個很負責任的人,一旦聘了員工,我就會想讓大家能過更好的生活,於是不斷勉強自己一直去工作、一直去接更多案子。」 「可是當初走上創業這條路,我最想要的就是自由。我認識我自己,所以我才選擇用『一人公司』的形式,來經營我的事業。」 為了以一人公司的身分,兼顧日常營運、進修、休息等多重需求,小印多年來也做了許多準備來解放自己的心力。比方說,她早早就意識到一份「完整的 FAQ」的重要性。 每天,都有許多人透過 FB 粉專等等的管道,來詢問小印各種問題,考量到一人時間有限,小印老早便投入時間學習開發 FB 機器人,回答一些基本的問題;同時她還統整過去學員的常見疑問,整理成更完整的 FAQ,刊登在網站上,並且花心思設計學習地圖,引導學員自行找到符合需求、當下狀態的課程。 另一個小印做的準備,就是「不畏於漲價」。這點是很多自由工作者內心的一大門檻,大家都怕漲了價,客戶就全跑光了,怎麼辦? 「如果很多人都來找你,這不就代表你太便宜了嗎?」小印精闢地指出,隨後笑著補充:「所以每隔一陣子,只要狀況允許,我都會適度以價制量一下,我的學生也都知道我就是個會漲價的人。」 最後,小印也從不排斥與外包合作。將自己不擅長,或是做起來沒效率的工作外包,小印也得以擁有更多心力,可以專注於個人成長和開發新產品的餘裕。 想了解更多探索興趣、拓展個人品牌不同賽道的方法,你可以參考小印的經驗,閱讀: 個人品牌拓展第二曲線,卻不知道該做什麼?整理煉金術師小印教你2招!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21, 2025

結婚、當爸媽,還可以數位遊牧嗎?試著讓工作配合生活,別被工作綁架!|MiVida 創辦人 凱若|Podcast 數位遊牧誌

數位遊牧、遠端工作、自由工作、個人接案等等的概念,讓許多想要找尋工作與生活平衡,追求理想生活的人躍躍欲試。 可是很多人會問:「這是不是只有單身者的專利,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學校剛畢業,沒有家庭、沒有小孩,所以他可以去環遊世界。可是萬一我們到了三十歲、四十歲,要成家、立業,甚至要帶小孩,是不是就不太適合,甚至應該找個好好穩定的公司待著呢?」 不一定唷! 從台灣移居歐洲十多年的凱若,現在定居西班牙瓦倫西亞,他是兩個小孩的媽媽,同時也是一個創業家、自媒體工作者、作家。 不同於他人覺得有家庭有小孩就要穩定,反而凱若是先有了小孩,才開始想要數位遊牧。遠端工作已經有 20 年經驗的他,甚至出了《數位游牧》一書,是許多數位遊牧新手、對數位遊牧感興趣的人必讀的指南。 這次的《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系列,凱若就分享他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以及他身為媽媽,如何兼顧事業、家庭與數位遊牧的夢想。 找到屬於自己的北極星,媽媽依舊可以兼顧事業與家庭 20 年前,凱若剛懷第一個孩子時,就因為想要多陪伴小孩,於是開始思考工作與生活的不同可能。原本的他想當個全職媽媽,可是看著戶頭的數字越來越少,肚子越來越大,讓他感到有些焦慮。 一開始他先從接案、編輯等工作開始,但這實在很難賺到錢。 有一天朋友問他要不要試試看「婚禮顧問」這個工作,讓他開始創業踏上這一條路。一開始凱若仍要四處奔波於婚禮現場,但為了可以自由的,掌控自己的工作時間跟地點,於是在連筆電、wifi 都不是那麼普及的年代,凱若試著開始轉型成遠端工作者,負責婚顧人才培訓與團隊營運。 解鎖了時間跟地點自由後,凱若也開始嘗試其他不同的副業。 在事業與家庭的平衡上,凱若以自己為同心圓的核心,試著思考自己想過怎麼樣的一天,來安排時間,將一天的時間進行切割,像是安排三個小時辦公、兩個小時副業、安排午餐、接送小孩等等,為了不要讓工作影響到接送小孩,凱若下午三點後就不做工作。 凱若也提到,台灣有許多非常優秀的女性,但常常因為要照顧小孩,放棄了自己的職涯。凱若用自己的經歷,也開始鼓勵甚至提供諮詢服務,幫助同樣在事業與家庭之間尋求平衡的媽媽們,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強迫自己融入異國文化,而是找到自己最美的模樣 在一次前往馬爾地夫度假的時候,搭著船在大海中的凱若,發現仍然能收到手機訊號,這讓她突然意識到:「我可以從任何地方工作!」原本就熱愛旅遊的她,開始了數位遊牧的生活。 十年前,凱若隨著德籍伴侶移居德國,而後喜愛旅遊、數位遊牧的他們,不希望一直待在同一個地點,在旅遊過多個城市後,決定舉家搬至西班牙。凱若再次創業,成立「MiVida 就是生活」地中海選物電商品牌。 凱若提到,他們十分尊重小孩的意願。當時,他們決定要搬到西班牙前,兒子的年紀還太小,於是她問了女兒的想法,當時女兒 15、16 歲,也很熱愛體驗新的文化,很爽快地就答應了。 很多人會好奇,有了小孩該怎麼要數位遊牧,甚至是旅居不同城市,不怕有教育、語言、文化衝擊等等的問題嗎? 在教育上,凱若提到雖然曾有考慮讓孩子自學,但在德國和西班牙,自學是法律不允許的,且她相信,專業的事還是應該交給專業的人來處理。同時,凱若也希望孩子能夠在學校裡建立自己的人際圈,有自己的足球隊、好朋友,所以他們四處為孩子們尋找合適的學校。 面對不同文化的適應問題,凱若說:「我從來不會叫他們要融入別人。」凱若不會勉強他們要去交什麼朋友、做什麼事情。反而就像是他自己一直以來的信念一樣,將「自己」當成核心。 回憶初到國外時,凱若的女兒曾是韓國偶像團體的狂熱粉絲,卻發現歐洲的同學幾乎沒聽過這些團體,有時甚至會遭遇嘲笑。然而,她的女兒非常成熟地表示,你有你喜歡的東西,我也有我喜歡的東西,彼此尊重就好。 在家庭生活中,凱若也不限制孩子只遵循單一文化,無論是德國、台灣還是西班牙的文化都融合在他們的生活裡。她也發現,溝通不僅依賴語言,更在於彼此的意願。只要有溝通的意願,即使語言不同,也能順利交流。 現在,凱若很欣慰地看到,孩子們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找到了自己最舒適的生活方式。 最後,凱若鼓勵大家:「你相信你自己最美的地方在哪裡,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然後常常想著,我如何把這個美,這麼好的東西分享給更多的人,其實我們的生活就會很圓滿。」期許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美麗模樣。 如果你對凱若的故事感興趣,歡迎收聽《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15:我是因為孩子的到來,才選擇數位遊牧之路|MiVida就是生活創辦人 凱若 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November 1, 2024

【軟體工程師接案攻略】工程師剛開始該怎麼接到案子?什麼案子建議不要接?|大魔術熊貓工程師 Ko Ko 專訪

工程師的職涯,就只有替公司打工到退休這個選項嗎?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或許是如此沒錯。不過,在 COVID-19 把更多企業推向遠端工作、外包這條路之後,即使是像工程師這類看似與辦公室深度綁定的工作,也開始擁有了更多「接案」的可能性。 可是,身為習慣了每天進辦公室工作的人,工程師應該怎麼開啟自己的接案職涯呢?又有哪些坑,是新手上路特別容易踩得雷呢? 今天,就讓粉專「大魔術熊貓工程師」的版主、擁有豐富接案經驗的工程師 Ko Ko,來和你分享屬於工程師的接案攻略吧! 1. 接案起步|工程師不要為了接案而離職,有正職才有犯錯的餘裕! 決定嘗試接案之後,大部分人馬上會遇到一個兩難:我應該利用正職下班的時間接案,還是直接辭職,全心投入自己的接案事業? 老實說,這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但以過來人的經驗來說,Ko Ko 更推薦大家「利用正職下班的時間接案」這條路。 原因是,大部分人在剛開始接案的時候,難免都會踩到一些地雷,可能是錯估工作量導致工時爆炸、可能是不小心接下了不適合的案子等等,「如果全職接案,這時候你就會很有壓力,因為接案是你的唯一收入;可是如果你有正職的收入,你就會有更多容錯空間,也會有餘裕選擇真正適合你的客戶」。 這點,也恰恰回應了下一個 Ko Ko 眼中所有新手接案者都必修的一堂課:選案子。 2. 接案案源|工程師接案最忌諱「急」,選擇「好客戶」,讓自己起步更順利! 選案子,並不是等你經驗豐富之後才要學的功課,反而是在決定接案的第一天,你就應該要有意識地挑選、避開不適合你的案子。 「這也是我建議大家,盡量不要一開始就全職接案的原因。」Ko Ko 解釋。如果一開始就全職接案,很容易就會讓人掉進「急著接到案子」的陷阱,忽略估算潛在成本的重要性,最後要不是案子很難收尾,不然就是收款困難重重。 「有正職的收入,你才有餘力好好評估自己和客戶的狀況,也才有說『不』的餘裕。」 可是剛開始接案的人,都未必有完整接過一個案子的經驗了,又該怎麼挑選出適合自己的案子呢?對此,Ko Ko 結合自己的經驗,分享了幾個建議: a. 灰色產業的案子,盡量不要接 這類型的案子,由於客戶平時就遊走在法律邊緣,因此你很難預測客戶什麼時候會出事,一旦客戶資產被凍結、被捲進調查甚至是訴訟,即使客戶有心,也未必能準時付你錢。更何況,假使客戶被檢調單位盯上了,也難保你不會被一起捲入。 講到這裡,Ko Ko 也苦笑了一下,說:「我之前就是沒有注意到這點,因此接下了一個經營灰色產業客戶的案子。結果,就在結案之前,客戶就被判刑入獄了,那個案子尾款我至今都還沒拿到......」 b. 需求太模糊的案子,新手盡量先 pass 這類案子最大的挑戰,就是由於客戶也未必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很容易就會想東加一點、西加一點,一不小心,就會讓專案需要完成的工作不斷膨脹。 資深一點的工程師,或許還能透過經驗,輔以引導技巧,陪客戶一起把需求和專案的範疇界訂下來。然而 Ko Ko 提醒,如果你才剛開始接案,或自認不是一個很擅長釐清、挖掘客戶需求的人,建議在接下這種案子前最好三思,確保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再簽約。 c. 優先選擇有機會發展出長期合作機會的客戶 在眾多類型的案子當中,Ko Ko 最看重的,是那些有機會發展出長期合作關係的客戶。 「收入不穩定,是每個自由工作者必然要面對的課題,」Ko Ko 提到:「因此除了規劃財務,在選擇案子的階段,我自己也會傾向優先和有機會發展出長期合作關係的客戶合作,讓我的整體財務狀況更加穩健。」 假使你未來有想自己開公司、想全職接案的想法,「我也覺得可以用『有多少長期合作中的客戶』,來當作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自立門戶的基準。」Ko Ko 補充。 3. 接案關鍵|工程師接到案子的關鍵,不是價格或技術,而是「信任」! 講到這裡,Ko Ko 也順帶提醒剛開始接案的人:接案生涯的初期,比起在意自己接到多少案子,你更該在意你是否成功建立起客戶對你的「信任感」。 當然,第一、第二件案子,由於市場還不認識你,難免得靠低價去爭取機會。但 Ko Ko 指出,如果想擁有健康的接案生涯,就不能把「低價」當成你的核心競爭力。 「在談案子的時候,你的技術能力、報價都會決定你能否接到案子沒錯,」Ko Ko 強調:「可是,真正能讓你持續接到案子的關鍵,是信任。你要能讓客戶相信把案子交給你,就能解決問題。」 不過,剛進入接案市場的工程師,也還沒累積起自己的作品集,可以用哪些方法,接到人生的第一個案子呢?Ko Ko 回憶了一下自己的接案經驗,分享了幾個他曾經嘗試過的做法: a. 積極參與技術社群,接接看別人轉包出來的案子 參與技術社群,是許多工程師接到人生第一個案子的重要管道。透過回答提問、分享 side project 的機會,別人就能認識你專精的領域,進而讓你有機會接到人生的第一個案子。 Ko Ko 回憶,在接案生涯早期,技術社群曾是他很重要的一個案源。透過深度參與技術社群,很多人因此對他的專業產生信任,有的工程師更會在接到大型案件後,主動來詢問 Ko Ko 是否有意願「打群架」。就連 Ko Ko 人生接到的第一個案子,也正是因為他在社群中回答了一則提問,而意外獲得對方轉介來的案子。 b. 經營自媒體 接到人生第一個案子的另一個方法,是經營自媒體。這方法雖然需要一點時間,可是在 Ko Ko 眼中,經營自媒體卻是投報率相當不錯的選項。身為 FB 粉專「大魔術熊貓工程師 」的版主,Ko Ko 就有不少客戶是先看過他在粉專上的分享後,才找上門來想要與他合作。 Ko Ko 還進一步補充,如果你有心想把接案,打造成更有規模的事業,建立銷售漏斗就是閃不掉的課題。擁有自媒體,將能擴大你的銷售漏斗,讓演算法不分晝夜地將你的成績和專業,曝光在更多潛在客戶面前。 此外,經營自媒體的好處還不只如此,自媒體能帶來的另一個優勢,就是幫助你擺脫削價競爭的迴圈。年輕的時候,體力好、負擔小,你或許靠低價、靠熬夜爆幾次肝,拿下案子;可是,每年市場上永遠都會有更年輕的肝,誰又能保證接案五年、十年後,你的身體還負擔的起低價策略的代價呢? 「所以我覺得,與其靠低價策略去拿案子,不如花一點時間在經營自媒體上,放大自己的價值,吸引願意支付合理報酬的客戶找上門。」 但 Ko Ko 也提醒,在經營自媒體的時候,切莫把焦點放在「按讚人數」、「追蹤人數」等數字上,「你的經營重點,應該是努力讓對的人,看到你製作的內容。比起擁有一萬個追蹤者,擁有一百個有預算、有需求,也對你感興趣的業主,後者更有價值多了」! 當然,這兩個也不是能幫助工程師接到人生第一個案子的唯一作法。Ko Ko 另外補充,像是參與 GitHub 上重要的開源專案、進修取得證照或廠商的原廠認證等等,都是工程師能累積信任資產的方法。 當你有了信任資產,未來自然會有漲價、選擇要與哪些客戶合作的空間。 不過,Ko Ko 也指出,光鮮亮麗的自媒體和客戶對你有信任,並不永遠都是畫上等號。客戶對你的信任,最終還是來自於你能否幫助他解決問題。這除了取決於技術,Ko Ko 認為,有另一門知識同樣重要,下集為你揭曉!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28, 2024

BEducation 創辦人 Alice Ho 專訪|創業不像上班一切規劃周全才行動,增長的關鍵藏在「快速迭代」中

和我們多數人一樣, 過去的 Alice 也是個辦公室上班族,因為察覺「機構工程師」工作並非自己心之所嚮,所以她在 2016 年離職走上教育路,創辦「可能製造所 BEducation」。除了自行開發實驗教育課程,也以顧問身分,協助學校與其他單位往實驗教育機構發展。 「教育是我最主要的工作,不過我同時還做幾件事情。第一是我今年開始一個名叫 MotivMate 的新品牌,協助客戶處理拖延症、提高生產力。第二,我也是非營利組織 Crossroads(社團法人台灣全球連結發展協會) 的創始成員之一,會協助推廣一些跨文化、國際化相關議題。」視訊畫面裡的她有條不紊地補充。 創業跟上班有何不同?自由又不自由,「取捨」才能得到更多 Alice 分享,離開公司後的生活有如她期待的改變,像是從此不必每天固定時間到固定地點上班,但也有和她想像中不一樣的地方,「你說它自由也是,不自由也是,就是兩者都有。」 她說明,在公司工作時,多數事情都是被排定的,每個人就是按表操課,然後每個月能看到固定的薪資入帳。但創業之後,雖然一天要工作多久、在哪工作、甚至要不要承接一項工作,都能自己決定,但同時,做每個決定的代價也得由她一人承擔。也因此,她必須做比過去當上班族更多的決定跟取捨。 以工作地點來說,已經熟悉遠端工作模式的她固然可以到世界各地邊旅遊邊工作,但考慮到許多課程仍需在線下進行,或者有些客戶傾向面對面的協助,她就得做出工作地點上的取捨:是犧牲旅遊的時間來執行這些工作?還是犧牲工作(與收入)以享受旅遊? 以工作時間來說,目前有三方面工作要推進的她雖有安排優先序,但偶爾還是會遇上好幾件急事擠在一起的狀況,這時候,她就需要取捨哪件事必須先做、哪些事必須延後。如果都延後不了,那就加班趕工。 她也分享,因為這樣的情況不時會發生,所以她後來的工時安排,已經跳脫週一到週五、九點到六點的模式,變成集中在某幾天從早到晚把工作完成,其他天則完全是自己能自由運用的時間。 Alice 也補充,她認為對有意創業者而言,能擁抱這種「自己做決定」且「快速應變」的生活非常重要。這也是決定離開公司前,務必事先考量的事情。 在旅行中處理各種突發工作,對 Alice 來說也是家常便飯。(圖 / Alice 提供) 誰說創業必定孤單?經營人脈變習慣,主動找同事和合作夥伴 另一個跟過去當上班族不一樣的地方,是 Alice 開始有意識地經營人脈。她分享,以前在辦公室工作時,如果有事需要找人討論,同事就都坐在一旁。雖然現在偶爾她會找短期夥伴協助,但多數時間仍是一個人工作,這時候想討論該找誰,就成了問題。 不過她對此已經找到解法,她說:「可能某個朋友有這方面的經驗,我就會直接去問他說,我現在在做這個東西,有沒有興趣幫我看看?在沒有同事的狀況下,我就找這些人來 Brainstorming。」久而久之,這種做法變成她的習慣,即便她笑稱自己沒那麼外向,還是因應新的工作模式做了行動上的調整。 不只找到「同事」,人脈也是 Alice 推廣業務與找到合作夥伴的重要方式。她分享,其實有很多合作機會都是在經營人脈的過程中得到的,「我會主動告訴別人我在做什麼事情,以後可能需要什麼樣的資源或合作,比如說我需要架網站之類的。很多時候機會就由此展開。」 不過所謂「經營人脈」究竟該怎麼做?她認為有三個重點。第一,未必需要每天參加好幾個工作聚會,把自己搞得很忙 (甚至有些人不擅長社交還會非常疲憊)。人脈的概念很多時候其實像好幾層的同心圓,你會有一群「第一層」的朋友,接著透過他們認識「第二層」,也就是朋友的朋友,並逐步向外擴散。 第二,與人交流時,「告訴對方他不知道的事」是一種好上手的話題方向。比方說 Alice 到國外參加教育相關聚會時,會跟其他人分享台灣的實驗教育現況,在那個場合中,這可能就是其他人不知道但會感興趣的。 第三,人脈帶來的機會未必會立刻出現,以真誠待人、享受過程才是關鍵。不少人會期待在認識一些新朋友之後,立刻獲得什麼好處,但在 Alice 的經驗中,很多機會並不是立刻就出現的,反而是在將來某個出奇不意的時機到來。她建議可以帶著「plant a seed」的心態與人互動,這會讓自己更能樂在建立人脈的過程中,不老想著機會怎麼還沒來。 Alice 不只在台灣建立人脈,出國旅遊時,有時也會透過當地朋友,再認識其他人。(圖 / Alice 提供) 產品打磨到滿分才推出?創業非這樣的遊戲,用快速迭代來升級 關於如何讓事業越走越穩當,除了拓展人脈,Alice 認為有另一個底層認知更是重要,那就是明白創業不是做到完美才出擊的遊戲,而該透過「快速迭代」來優化產品。 作為上班族,我們可能只需要在特定職位上發揮我們專業,確定度相對高。但當場景換到創業,維度一下變大了,該怎麼把事情做好、獲得好的報酬,也就變得更像一段持續摸索的旅程,而非一路直達已知終點。 Alice 在講課經驗中也累積許多自我省思與調整。(圖 / Alice 提供) 她分享,幾年前她剛創業時,也常感到不確定跟不自信,會覺得「這個產品夠好嗎?」、「市場會接受嗎? 」但很多時候,唯有開始採取行動,例如把產品真的拿到市場上測試看看,才會知道它「在客戶看來」到底夠不夠好。 Alice 也補充,自己過去總堅持,把產品做到「自己認為的」最好,可是受限於人力遲遲無法完成,產品也就無法放到市場上,「但其實我就因此錯失很多機會,我猶豫的那段時間,我可能可以做三次不同的優化跟迭代了,更知道客戶到底要什麼了耶!」 甚至她今年創立新品牌 MotivMate,協助許多客戶解決創業路上的挑戰時,也發現沒有這個認知不只可能錯失迭代機會,當精雕細琢的產品沒有獲得預期中的迴響與人氣,很多人還可能會因此非常氣餒,後續沒有心力再做其他嘗試跟迭代。這實在就可惜了。 如何蒐集市場反饋來迭代?多問潛在用戶,優化產品不繞遠路 有鑑於先前的經驗,她在 MotivMate 時,就花了大把時間在觀察需求與持續調整產品。她分享,她從開始的第一個禮拜就立定目標,要邀請 10 個她認為會對這個產品感興趣的親友,並透過詢問他們「你們有沒有拖延症的困擾?」、「有的話,我這個產品可以解決你們的困擾嗎?」、「如果沒有的話,你們用過什麼方式或工具來解決過?效果怎麼樣?」等問題,了解潛在客戶真實的痛點與對產品的反饋。 她表示,一開始問這些人時,她的服務細節都還沒有非常明確,當蒐集到資料了,她才藉此有依據地優化產品。她也說明,這些蒐集結果會幫助她了解市場上的缺口,並持續思考自己怎麼做市場定位,把缺口補起來。 「還有一種可能是,有些東西我覺得很重要,但他們回饋時都沒有提到。那我就知道這些東西可能對他們來說,不真的那麼重要。」她補充。 長期職涯有何目標?將產品化為被動收入,多點時間體驗新事物 除了持續在當下的任務中努力,Alice 在訪談最後也分享了她對於長期職涯的想法。她說:「我還是想繼續維持這樣的生活模式,也許某天我會因為一些經歷改變想法,但目前我想的是繼續維持,並且完成我對每個品牌的一些想像。」 關於品牌,尤其是目前她花最多時間的教育事業 BEducation,她也分享自己目前努力的方向:讓被動收入的比例增加。她說明,目前許多專案還是需要她親力親為,但除了教育,她還有很多想嘗試的事情,也因此她希望當事業走得穩當了,她可以慢慢把事情自動化,或交出去讓其他夥伴執行,讓自己有更多時間持續嘗試新事物,而不是繞了一大圈,還是被單一工作困住了。 Alice 希望事業趨向穩定後,她可以有更多時間旅行、體驗新事物。(圖 / Alice 提供) 「做就對了!」這是她給所有想改變生活方式的人的建議,也是她持續實踐的事情:在心中建構目標,付諸行動來接近,並且因應目標帶來的各種改變來靈活調整。產品透過迭代變得更好,她也透過迭代,讓生活一天一天趨近理想的樣貌!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18, 2024

可以靠「接案」在日本生活嗎?旅居日本 5 年 Leia 全職接案經驗+技巧分享

很多人嚮往到日本生活,但卻擔心不適應日本職場文化、找不到工作等等,想說可以用「接案」的模式旅居日本。 但你心中可能會有這些疑問: 在日本有機會拓展案源嗎? 接日文案子日語要很好嗎? 接日本案子與台灣案子的差異在哪?有哪些要注意的眉角? 用「全接案」的模式,收入足以支撐生活嗎? Leia 是一名旅居日本的視覺設計師,5 年前因為在台灣的工作陷入低潮,於是決定隻身赴日本尋找新的職涯可能。她從不定期接案、找到正職,到現在開工作室全職接案,目前台灣與日本的客戶都有,一路也在日本待了 5 年。 Leia 將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在日本接案的各種問題。 如果你好奇 Leia 的故事,請看:日語不通、沒有人脈、隻身赴日,從接案到開個人工作室,Leia 如何從零開始旅居日本? Q1. Leia 一開始是怎麼在日本拓展案源的? Leia 分享她日本拓展案源的三種方法: 第一,是朋友人脈。 剛來到日本,Leia 只有隻身一人,不過她入住了 Sharehouse,室友來自世界各地,許多與 Leia 也是自由工作者,熱情的 Leia 與他們成為朋友,後來又時常到 co-working space 工作、參加一些活動等,慢慢建立新的好友圈,而初期一些案源就是來自她的朋友圈。 第二,是接案平台。 她也會使用接案平台,像是 Coconala。但是同時她也發現,日本的接案削價競爭的狀況也很慘烈,甚至可能遇到奇怪的要求。 在使用這類型的平台時,Leia 會先將自己的簡歷、作品放上平台,並開出自己認為可以的報價,拒絕與其他人削價競爭,她說:「(當你)把作品上傳後,可以先篩掉一批不能接受你價格的人,而主動來詢問的人大致上知道你的水準,也不會提出太奇怪的要求。」這樣的方法其實成交率也不低,打破大家認為一定要低價才有競爭力的概念,重要的還是你的專業。 第三,主動開發。 Leia 也分享自己主動開發的經驗,她先搜尋關西這一帶的各種影像、網站設計公司,到應徵頁面投遞履歷與作品集。雖然這樣海撒的方法,可能許多都是杳無音訊,但 Leia 最終還是接到三間公司的案子,而且至今都還有持續合作。 她建議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可以嘗試看看,加上正式公司的優點就是價錢好談、也有正規的執行流程,其實是拓展案源的好方法。 Q2. 接日文案子日語要很好嗎? 如果你想要與日本公司合作,接日本的商業案,就會需要使用到商用日文,而這又比一般的日文更加困難。本身日文還沒有很好的 Leia 分享, 接案初期全仰賴日本丈夫協助與客戶溝通,直到今年才試著自行接洽客戶。 雖然學習商用日文溝通很困難,也遇到過不少挫折,但 Leia 分享,有時會遇到友善的業主鼓勵她慢慢來,「他說他相信我可以做得到,我當下超想哭,就算我語言沒有很好,但是已經盡力的表達,對方也有接受到,被信任的感覺真的是無比的感動!」 Q3. 接日本案子與台灣案子的差異在哪?有哪些要注意的眉角? 日本的公司、流程在大多人印象中都是比較嚴謹,有許多流程、規則需要遵守,雖然接案的模式可能相對自由,但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規則。Leia 舉例,日本特別重視責任歸屬,當今天你接到一個案子,就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不要擅自更動其他流程或設計。 好比說,你接到一個設計案子,對方發包給你圖文,希望由你負責設計,但你對文字內容也有一些想法,於是提出修改,就算你只是好意,這也可能會踩到紅線。 或許你可能覺得其他部分怎麼做更好,但當你擅自修改其他部分,可能就會讓發案的人被前輩、主管罵。「他們(日本人)覺得不管做得好不好,還是要尊重別人的工作。」 Leia 也補充,還是會有給予更動權的業主,但這還是建立於雙方的信任與事前溝通。 Q4. 用「全接案」的模式,收入足以支撐在日本生活嗎? 你可能想在日本生活成本比台灣高,靠接案是不是較難生存? 這關係到所居住的城市、消費習慣等等條件,但 Leia 分享,她現在就是全職接案在日本的兵庫縣生活,案源也穩定許多,基本上都沒什麼問題。 選擇二、三線的城市,月收入達二十萬日幣(約四萬四千元台幣)以上,就能維持基本的生活水準,前提是不能太常外食。 如果你好奇 Leia 是如何從不定期接案,到日本找到正職工作,而後又自己創業全職接案,完整的故事與 Leia 旅居日本的方法,都在:日語不通、沒有人脈、隻身赴日,從接案到開個人工作室,Leia 如何從零開始旅居日本? -- 採訪撰文/邱于瑄、林昕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4, 2024

只工作,不上班!從半導體離職,「閱讀前哨站」瓦基如何靠自媒體打造自主人生?

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才是你真正要的嗎?為了這個目標,你有沒有勇氣做出改變呢? 瓦基原本在台積電擔任主管職位,是許多人眼裡的人生勝利組,卻毅然決然放棄累積十年的高薪與成就,踏上自媒體之路,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與工作,活出「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是什麼轉折讓瓦基改變對人生的看法?他又是如何做出這個重大決策的呢? 如果你也想為自己的人生找回自主權,可以搭配 Podcast 一起閱讀本篇文章! 曾為工作犧牲生活,分手危機成為改變轉機 瓦基曾是重度工作狂,為了追求職場的更高成就,他總是將工作擺在第一順位,生活與感情都在其次。 尤其,瓦基常常放鳥與女友的重要約會。不管是與女友的紀念日約會,或是出國的行程,只要工作有事,瓦基可能就會直接取消、延期,甚至,有次瓦基獲得從新竹轉調台南新廠的機會,他立刻接受,事後才告知同住新竹的女友。長期以工作為重,忽略伴侶感受,讓他們的關係岌岌可危。 轉調到台南後,異地戀加上忙碌的生活,他忍不住反思:「我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好像追求到了一點點,可能是職位、可能是表現,可是其他東西卻都沒有顧慮到。」 同時,瓦基也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他天天都是公司與宿舍兩點一線,假日再回新竹陪伴女友,忙碌、奔波的日子,讓心力交瘁的他開始思考生活與工作間的平衡。「(當時)感覺所有心思都放在工作上,應該為自己做點什麼才對。」 離開台積電創業,是來自感性衝動還是理性分析? 過去,已經有在閱讀的瓦基,從書籍學習了不少投資理財、管理的知識。這一次,也開始思考自己是否可以透過閱讀,從書本中尋求幫助。 他一本一本的閱讀,並嘗試實踐。後來也自學架設網站,每天利用一到兩小時閱讀與整理筆記,並發表在網路上,這意外地成為他調劑身心的方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瓦基漸漸地培養出自己的讀者,大家的期待讓他也感受到自己的貢獻與價值感。隨著發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瓦基也看見自媒體獲利的可能性。 最終,為了找回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價值,瓦基決定離開台積電,全職創業經營自媒體。 這個決定並非空懷滿腔熱血與衝動,瓦基透過著名的投資理論「槓鈴策略」來思考: 「我把轉職看做『下檔損失有限』,因為我擁有的專業與背景,能讓我再回到任何一間科技公司就職,(嘗試自媒體)也就這一兩年,大不了再回去;但是『上檔的獲利是無限』的,包含我可以帶給世界的影響力、給自己的成就感、接受了新挑戰,還有額外的收入。」 雖然瓦基內心十分堅定,但困難點在於「要怎麼讓獲利匹配我以前的待遇和收入,才能進一步去說服我的家人?」 為此,他花了一年建立不同獲利管道與策略,加上過往學習投資理財累積了財務基礎,用實際行動說服觀念保守的父親。 對於想從事自媒體斜槓或創業的人,有哪些操作建議? 在百花齊放的自媒體世代中,怎麼要才能脫穎而出? 瓦基建議:「要去尋找這個產業的痛點,就是别人還没做、或别人做的還不夠好的,換句話說,就是你想要看到,卻還没看到的東西」。 像是瓦基逛遍各家書評網站,就決定要提供一個不只是列點摘要,還要結合說書者人生經歷與啟發的內容,而且這個內容網站不能含有大量廣告影響閱讀體驗。 同時,瓦基也分享自己經營各大媒體的策略。他以貝佐斯的名言思考:「未來十年有什麼是不會變的。」 他舉電子報為例,「不像是臉書或 IG,演算法幫你推,你才會被看到,這麼一來就必須迎合演算法去製作內容。但如果是經營電子報,你寄 Email 给你的訂閱戶,不只會長期累積他們對你的信任,而且就算五年、十年後其他平台都倒了,你還是可以寄 Email,這就是十年不會變的東西。」 瓦基花費最多心力將 Podcast 作為核心骨幹,並專心經營 Blog、電子報。因為這些不會被演算法左右,不管怎樣都會被訂閱者聽見,其次則把演算法的平台全部當成輔助行銷的工具。 除此之外,為了避免陷入知識恐慌,也避免提供過於龐雜的資訊給讀者,瓦基學習費曼的 12 個難題思考,也就是專注於自己最愛、最有興趣的 12 個問題,與這 12 個無關的內容都先過濾掉,這樣一來接觸的資訊量少而單純,但是品質更好,資訊濃度更高。 奪回人生自主權,不再被工作與情緒綁架! 瓦基很早就勾勒出內心嚮往的「完美工作」模樣,「我自己定義的完美工作,首先要有自由選擇做或不做什麼工作的自主權,第二個是必須對自己和別人都有幫助,第三個是工作內容能讓我持續學習新知識」,而現在這份工作正符合他當初所設定的條件。 現在的瓦基,過上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樣貌,依照個人偏好與狀態來安排工作的時段與內容,他喜歡在上午進行靈感寫作,下午處理訪談、會議等行政事宜,傍晚則是滿足閱讀興趣的時光,假日再安排和女友、朋友的聚會,「我可以決定什麼時候多賺一點錢,什麼時候少賺一點。」瓦基笑答。 除了奪回工作自主權,情緒也獲得自由。 瓦基表示,過去他經常用年齡、職位、薪資、有房、有車等標籤,來定義自己與他人的價值,力求擁有比別人更多、更漂亮的標籤,「直到開始經營說書,慢慢了解自己的特性與優勢,才逐漸跳脫出競爭與比較的無限迴圈。只要比昨天的自己更進步就好了,這幫助我的心情更平靜、更穩定」。 「自主人生」是瓦基的最大願景,他以三十歲為分水嶺,跳脫過往循規蹈矩的升學與升遷,不畏挑戰地踏入真正有熱情且擅長的領域,並將這段轉變歷程寫為《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這本書,「我想透過它傳達一個理念:不用害怕過去的自己沒有資源或地位,真正的故事是從現在開始到未來的每一刻,現在就動起身來寫寫自己的故事吧!」 -- 撰文整理/林昕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30, 2024

創業十年 「臺灣吧」共同創辦人蕭宇辰:面對新的挑戰,請跟自己多「say YES」!|Podcast 「數位遊牧誌」

如果你曾對台灣或世界歷史相當感興趣,那麼想必你一定有聽過「臺灣吧 Taiwan Bar」,這家以 YouTube 歷史動畫影片起家的內容製作公司。而今年正好是臺灣吧創立十周年。 本集《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Podcast,邀請到臺灣吧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蕭宇辰,分享他回顧這十年來營運臺灣吧的心路歷程。 台大歷史系畢業的他,為何會選擇踏上創業之路?在十年創業的過程中,除了遭遇到哪些困境外,讓他學到了什麼?數位遊牧(數位遊牧、又稱 digital nomad)、自由工作接案者又能從他的創業經驗分享裡,得到哪些體悟? 臺灣吧的誕生:一個小專案竟變成一間公司 十多年前,蕭宇辰起初在高中擔任教職工作,當時正好遇到平板電腦融入教學計畫,因而讓他一腳踏進數位學習這塊新興領域。 當時,台灣教育現場的數位環境還不像現在如此發達,網路速度、硬體設備各種基礎設施尚未如此完備,更不用說使用平板電腦教學,對當時的師生來說,還是非常新鮮且相當陌生的事。「那一年教得滿爛的」,蕭宇辰說,但他同時也發現,數位學習在不久將來會是潛在的教學趨勢。 蕭宇辰回溯自己的個人經歷,他開始思考自己可以將哪些技能和歷史教育專業結合在一起。「我不是工程師,我不會寫軟體,但我在大學有拍過一些影片」,他突發奇想,發現能把歷史知識轉化為影片形式,讓更多人透過影像理解歷史,同時也能讓自己的教學專業有所轉型。 於是,一個 side project 於焉誕生。 他與另外三位夥伴一起合作,共同企劃製作第一部關於臺灣歷史的動畫影片。 2014 年 9 月 1 日,臺灣吧在 YouTube 上傳了他們的第一支動畫影片「賣台?後藤桑の如意算盤」。當時影片才上傳三天左右,便已突破 20 萬的觀看次數。透過一部動畫影片,他們發現或許台灣群眾對於歷史知識影片有一定需求。 『賣台?後藤桑の如意算盤 』臺灣吧-第 0 集 Taiwan Bar EP0 Taiwan for Sale? 正是因為第一部影片的成功,才讓蕭宇辰進一步思考:「如果歷史可以,哲學行不行?經濟學行不行?我們能不能把更多,大家覺得好像很複雜,很難懂的知識,都透過這種方式呈現出來?」 蕭宇辰提到,2014 年剛好是台灣「群眾集資元年」,愈來愈多人開始能接受以群眾集資的管道,透過眾人之力一起完成一個大型企劃。 臺灣吧也跟隨這波風潮,成功透過集資獲得一些資金,加上有企業主動願意冠名贊助,這讓他們一開始推動歷史動畫影片的企劃,運作相當順暢,也在同一年的 11 月正式成立公司。 談及之所以選擇動畫作為教育媒介,是考量到孩子觀看影片時的趣味性。蕭宇辰並不希望一部歷史知識影片,最終還是變成一部傳統的老師授課影片,「動畫對學生族群而言,還是比較有吸引力」。 因此,臺灣吧以台灣黑熊為基礎打造一個虛擬角色 IP「黑皮」,讓影片內容視覺調性更為完整、生動且增添許多額外的趣味,轉變大家對歷史知識影片的既定印象。 「我們本來想要做一件事情,這個想法好像市場願意接受。我們如何讓它長期永久化,然後就往下走。」蕭宇辰認為,創業作為一種人生選項,目標是要去滿足集體人類的某種需求,而這種需求並非純粹單打獨鬥就能夠順利解決。 關關難過關關過:創業的自我堅持與妥協 然而,蜜月期一過,創業難關其實才正要開始。蕭宇辰說到創業的艱辛之處,他一邊笑一邊不禁嘆了幾口氣。 隨著第一波動畫臺灣史的空前成功,臺灣吧趁勝追擊,後續和哲學普及作家朱家安合作,推出第二檔節目「哲學哲學雞蛋糕」,觀看流量雖然不差,但仍在商業上慘遭滑鐵盧。 蕭宇辰自我檢討,點出了兩個問題:當時他們採用與動畫臺灣史相同的製作規模,導致財務投入難以回收,收益不如預期,以及業務開發欠缺周詳,讓他們賠了一百多萬。 痛定思痛過後,臺灣吧嘗試擴展業務範圍,除了自製的原創影音產品之外,他們也開始進行與外部單位的專案合作,用專案合作的所獲盈餘挹注到自家內容產品上。 歷經不同營運模式的轉換和調整,臺灣吧的專案收入逐漸步上軌道,蕭宇辰分析,近幾年來臺灣吧近八成比例的營收均來自於專案合作。不過,儘管公司開始穩定獲利,蕭宇辰卻並未此感到滿意。 「臺灣吧變成一個有品牌聲量的整合行銷公司」,蕭宇辰一針見血道出公司當時的狀態與定位。 「但我不希望臺灣吧是這個樣子」,追溯蕭宇辰起心動念的創業歷程,起初他想要透過影像製作讓更多人了解台灣歷史,然而為了讓公司穩定營運,變成專案製作的整合行銷公司,這與他一開始的創業初衷似乎大相逕庭。 「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隨著營收穩定之後,臺灣吧與教科書品牌翰林合作,接著開發子品牌「小黑皮」,將公司業務開發的範圍擴展到了學齡兒童的教育現場。儘管過程仍有虧損,但透過不斷試錯,重新調整商業模式,臺灣吧才又回到穩定的營運狀態。 「臺灣吧不應該只是這樣而已。」 蕭宇辰分享營運臺灣吧的歷程當中,透露著不甘於此的氣息。 他談到在 2022 年疫情期間,公司出現現金周轉不靈,除了必須動用他自己與創業夥伴的現金之外,他不得不向母親求救,抵押家裡的房子,撐出一個貸款額度。 除此之外,他還必須裁員,好讓公司度過難關。蕭宇辰談起這段歷程,娓娓道來:「我媽當時沒多說一句,就直接同意了(抵押房子)」。 「那時候真的超痛苦。」歷經那次慘痛的代價之後,蕭宇辰也得到了十分重要的啟發:「創業者(老闆)沒辦法拯救你的員工,你唯一能拯救的只有公司而已。」 請告訴自己,持續多「say YES」! 今年邁入第十年的臺灣吧,不僅擴展了專案合作的領域,也同時仍努力持續推動歷史教育,透過不同方式的多元募資管道,試著透過提案說服群眾、說服企業投資方,儘管一度歷經危機,卻也在困境之中找到新的轉機。 被問到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想對過往的自己說什麼? 「多 say YES!」蕭宇辰想對剛開始創業的自己說,只有願意無條件接受更多挑戰,保持開放的心態,才有機會面對更多未知的新可能。 同樣的一句話,也相當適用於想成為或是已經是數位遊牧者或自由工作者的你,如果仍對自己的人生感到焦慮或躊躇不前,只有先嘗試跨出第一步,才有機會看見這些未知的可能。無論這些挑戰可能是好是壞,但毫無疑問地,這些都終將成為自己的養分。 如果你想了解完整的對談內容,歡迎你收聽本集《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SP12:十年創業的潮起潮落:百萬YouTube歷史頻道的轉型之路|臺灣吧 TaiwanBar‬ 共同創辦人蕭宇辰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11, 2024

創業失敗 6 次,為何還能持續奮鬥?找出屬於你的天賦與熱情!|雜學校校長 蘇仰志|Podcast「數位遊牧誌」

「藝術真的能當飯吃嗎?」這是許多人常問蘇仰志的一句話,也是他最討厭聽到的問句之一。「只有飯才能當飯吃。」蘇仰志劈頭一回,體現出他幽默又帶有些許諷刺的一面。 《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Podcast 本次邀請到「雜學校」校長蘇仰志,同時他也是熱門 Podcast 節目「不良大叔」主持人之一。 藝術創作專業出身的他,在這集節目中,除了分享創業六次失敗的經歷帶給他什麼啟發之外,他也無私分享在這個選擇太多、資訊過剩的時代下,人們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賦與熱情。 創業不是事先就能規劃的人生路徑 戴著圓頂帽、配上一副黑色粗框眼鏡,蘇仰志一頭捲長髮的造型,像極了當代貝多芬,讓不熟識他的人一看也能推敲出他可能的身分。 從小就讀美術班的蘇仰志,讀到國外碩士畢業,一路以來都是專攻藝術創作,直到他剛從國外讀完書回來,出現他人生重大的轉捩點之一。 當時一位私校校長打算招攬他,並且承諾給他進修預算,讓他直接攻讀國外博士取得學位之後,再聘任他到學校擔任老師,並且保證至少 15 年的教職工作。 15 年的教職工作合約已是鐵飯碗的保證,而於此同時,他的一群朋友正打算前往中國上海創業。 「可能是藝術創作培養我的一個觀念,就是我不要後悔」,蘇仰志堅定地說。因此,他毅然決然地婉拒了教職邀約,與父母爭執之後,叛逆地跟父親借了一筆錢,一同與朋友到上海創業,就這樣開啟他的創業之路。 儘管蘇仰志的創業歷程一路上跌跌撞撞,經歷六次創業失敗,他笑稱,與其說他是創業六次失敗,更應該要說他是個「連續創業者」。 一直到「雜學校」,他的第七次創業結晶,創立營運至今已滿十年。它與一般常人認知的學校不同,這是一個「專教學校不教,但對人生很重要的事」的教育平台。「雜學校」起初的前身是「不太乖教育節」,透過這個活動,蘇仰志想嘗試打破過往台灣教育的傳統框架,希望能夠藉此重新定義教育。 許多人常會提出這個大哉問:為什麼會想要創業?人生不是一條筆直的路,想要創業的念頭也是。蘇仰志說,「就是跟隨你自己的感覺」。 「別人都說,人不瘋狂枉少年,我們是『人不瘋狂枉中年』!」蘇仰志承認自己瘋狂,除了「雜學校」之外,去年他又與台大教授葉丙成以及兩人共同好友 Bird 共同主持 Podcast 「不良大叔」,節目上線不久後頗獲好評,甚至一度在 Apple Podcast 躍升教育類冠軍寶座。 今(2024)年 7 月,蘇仰志甚至找來音樂圈的朋友,一同錄製新單曲。從多次創業、成立 Podcast 跨到發行新單曲,這一路上看似毫無章法、跳躍式的規劃,其實也正是蘇仰志的生活之道。 如何自我療癒?你需要「弄假直到成真」 蘇仰志認為,現代人最需要的能力,就是自我療癒。「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我都先讚美自己。」他提到,人的大腦每天其實都會有很多雜訊,而且通常是在自己沒有太多覺察的情況下,陷入不自知的負面思考迴圈。 「語言就是你的認知與世界的邊界」,首先要正向地肯定自己,才會逐漸相信自己具備這樣的能力,並且真的做到。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弄假直到成真),蘇仰志引用矽谷創業圈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經典名句,強調人們不是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型,而是你要直接「成為」那一個理想型。 蘇仰志分享自己在從事藝術創作時,當他遇到需要上台的公開場合,起初也會難免感到害羞與怯場,也正是在每一次願意鼓起勇氣上台,在每一次的練習當中,一點一滴建立起自我信心與價值感。 然而,現實未必能盡如人意,它也會瞬間將一個人長期建立的信心摧毀殆盡,但自己還是要慢慢重新建立起來。蘇仰志感嘆,創業真是太辛苦了。這也是自我療癒能力如此重要的原因。 打造不止第二曲線:找到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方式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賦與熱情所在?面臨轉換職涯跑道的關卡,又該怎麼應對? 蘇仰志的回答一針見血,絕大多數的人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曉得自己到底是誰。他以自己的經驗為例,「我是透過六次創業,才真正地認識自己。」蘇仰志認為,因為自己的人文背景,所以他更能曉得如何自我覺察,以及重新省思個人的職涯歷程,這兩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果你感覺自己的職涯或人生卡住了,導致內在的焦慮愈發擴張時,蘇仰志建議,不要斷然直接選擇逃避那個讓你卡住的漩渦(例如自己目前所待的公司不理想,因此做出直接離職的決定)。 如果自己本來就有些個人興趣,可以先試著慢慢培養它們,尤其是那些讓你做了會進入心流的事情。試著在工作之餘,一邊栽培個人興趣,不需要斷然跳離原本的生活軌道。 創業不是一蹴可幾,而是一步一步邁進的過程。蘇仰志提醒,工作模式的轉換,例如自己轉職投入到不同行業,甚至是創業,這些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絕對選擇。一邊創造自我對話的時間與空間,一邊重新認識自己,才是創造個人新職涯曲線的方法與管道。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蘇仰志的創業歷程,以及他與 Bryan 精彩的跨界對話,歡迎收聽《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10:藝術人文能當飯吃嗎?創業失敗六次的「不良大叔」,帶你找到天賦與熱情的所在|雜學校校長 蘇仰志 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28, 2024

安妮網站創辦人 Anny 專訪|清邁數位遊牧何處去?內行人的 4 處免費活動與交友密技分享!

「我大學剛畢業時到泰國教華語,當時趁寒假去了清邁一個禮拜,然後那個禮拜我整個愛上。」聊起為何將清邁當作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的第一站,「安妮網站」創辦人 Anny 帶著興奮回顧初次到訪的感受,並表示當時就很希望有機會在清邁長住。 她分享,之所以希望在清邁長住,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是因為清邁的環境非常宜居,治安比 Anny 過去旅居過的南美洲好,且市區與大自然的距離也不遠,她說明:「像清邁大學裡面有個很有名的湖,很多人會在那邊跑步、遛狗等等。」 第二,是因為清邁本就聚集許多來度假或遊牧的外國人,所以大家很容易就能聊起來、甚至還會相約出遊。甚至連當地的泰國人對此也非常習慣,「像有時候你去買吃的,老闆幾次之後就記得你,還會多給你一點或請你吃一些東西。」 第三,則是因為當地活動實在多元,除了四大夜市(清邁夜市、清邁大學夜市、週六夜市、週日夜市)、熱鬧市集(Jing Jai Market 真心市集、Baan Kang Wat 等),還有各種免費活動!她也開玩笑地說,有時候工作忙的時候,活動太多反而還讓她有點困擾呢。 清邁免費活動有哪些?語言交換、Open Mic、舞蹈課任君挑選 Anny 分享,她參加過的免費活動主要分兩大類,分別是由咖啡廳、酒吧舉辦的,或者是由商場舉辦。 【由咖啡廳、酒吧舉辦】 在這個類別中,她推薦三個她參加過的活動。 1. Free Bird / Open Mic Free Bird 是當地一家社會企業咖啡店,店內每週五晚上七點會舉辦 Open Mic 活動,歡迎所有人上台分享。Anny 表示,有人會上台表演才藝,也有人會分享自己的各種創作,整間店的氣氛非常溫馨。此外,店內也有販售二手商品,運氣好的話也可能在此挖到好物。 更多資訊可參考店家臉書與活動頁面。 2. The Moat House / Language Exchange The Moat House 是清邁的一家酒吧,每週二晚上七點,店內會舉備辦語言交換活動。Anny 分享,店家會準備不同國家國旗的貼紙,參加者可以把自己會的語言,及想學的語言,以國旗貼紙貼在身上供識別。她也表示,除了語言交換,愛攝影的她也透過活動認識攝影同好,兩人在活動後也變成朋友。 更多資訊可參考店家臉書與活動頁面。 (圖 / Anny 提供) 3. WAKO BAKE / Thai Talk Tuesday 身在泰國,許多不會講泰文的遊牧者或許也會希望學點基礎單字和句子,方便日常溝通。這時,由 WAKO BAKE 餐廳舉辦、每週二晚上六點半開始的 Thai Talk Tuesday 活動就很適合你參加! Anny 分享,活動中會擺幾張桌子,參加者就是隨意入座,每桌會有泰文小老師做簡單教學和帶大家聊天,一段時間後則會換位置繼續聊。不僅能學泰文,也能認識新朋友。 更多資訊可參考店家臉書與活動頁面。 (圖 / Anny 提供) 【由商場舉辦】 Nimman 區是清邁鬧區之一,其中著名的百貨公司 One Nimman 每天晚上也都提供不同的免費活動,除了市集,還有各類舞蹈和瑜珈課程。 資訊如下: 週一、二 16:00-22:00: 二手市集 週五到週日15:00-22:00:White Market 週一 早上 9:30-10:30、週三晚上 6:30-7:30:瑜珈 Yoga 週四 早上 9:30-10:30:Body Balance 週五 晚上 8:30-11:00:探戈 Tango 週六 晚上 8:00-11:00:搖擺舞 Swing Dance 週日 晚上 8:00-11:00:騷莎舞 Salsa 活動資訊不定期更新,像 One Nimman 臉書也有分享每週一早上、週三晚上的瑜珈課教室遷移通知。你可以在參加前參考臉書資訊。 清邁免費活動資訊哪裡找?6 個臉書社團推薦 看到以上提供的豐富活動,你或許會好奇,Anny 都是從哪裡獲知這些資訊的呢?她分享了幾個臉書上的社團,其中包含清邁生活社團,以及不同類別的興趣社團。 Chiang Mai Digital Nomads Chiang Mai Nomad Girls:以女性遊牧者為主的社群 Chiang Mai "Walk and Talk" hiking:健行興趣社團 Chiang Mai Swing Dance:搖擺舞興趣社團 Yoga In The Park - Chiang Mai:公園瑜珈興趣社團 Language Exchange Chiang Mai:語言交換社團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追蹤一些你喜歡的咖啡廳、餐廳或酒吧的社群,你也可以從中得到更多活動資訊。 Anny(圖後排左五)參與臉書社團 Chiang Mai Nomad Girls 線下聚會。(圖 / Anny 提供) 在清邁怎麼交朋友?你還可以善用的 4 種管道及技巧 透過臉書社團和各類活動,你有很高的機率能在清邁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除此之外,Anny 還分享更多可能的交友管道,包含: 1. 路上閒聊 在台灣,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實在太刻意了,但 Anny 分享,這在友善的清邁其實非常常見,尤其獨旅的女生更容易和其他獨旅的女生聊起來,像她某次獨自去真心市集,就遇到另一個女生跟她搭話,甚至約她逛完一起去電影院看《芭比》。 她也補充,女生在旅途中若想認識新朋友,可以先從獨旅的女生認識起。另外,「你能幫我拍張照嗎?」、「你來清邁多久了?」、「有什麼旅行計畫嗎?」,都是她常使用的開場白。 2. Coworking Space 很多數位遊牧者會選擇到 coworking space 專注工作,這也是能認識朋友的好機會。而且在此認識到的朋友,幾乎也會是工作屬性類似的遊牧者,你們可以交流更多的工作資訊與經驗。 3. Coliving Sapce 在 coliving space,因為大家住在一起又共用生活空間,所以你會和其他人關係更緊密,也更有相約出遊的機會。有些 coliving space 甚至會發起旅遊活動,邀請住宿者來參加,這也會是很棒的交友方式。 4. Coachsurfing 講到 coachsurfing,多數人最快聯想到的,應該是寄宿別人家沙發的窮遊玩法。不過其實在這個付費 App 中,你也可以使用 Hangouts 這個功能,揪附近的人一起出遊。 更多資訊可參考官方網站。 在訪談最後, Anny 也分享關於交友的幾個提醒。 首先,對於比較害羞的遊牧者,她認為參加 coliving space 發起的活動,以及她參加過的搖擺舞課、Thai talk Tuesday 等,都是相對輕鬆的交友方式。在活動中不必勉強自己主動說些什麼,只要依循主持人指示,自然會交到朋友。 另外,安全性也是交友時務必留意之處。Anny 表示,認識新朋友時,她通常不會立刻就跟對方單獨出遊,會透過觀察對方的臉書或 Instagram,確認對方是個「正常人」。另外,若真要一起出去,她會帶著行動電源,確保自己處在能與外界聯繫的狀態;也會先告知朋友自己要跟誰出去、去哪,確保有人知道她的行蹤。 最後她也提醒,很多人在異國交朋友時,常會因為擔心自己英文不好,所以更不敢開口聊天。「但其實很多外國人的母語也不是英文啊,他們也未必講得很正確。英文好不好不是重點,『能溝通』才是重點!」她鼓勵讀者能勇敢嘗試,尤其在清邁,搞不好這麼一開口,你將結交到在台灣沒機會接觸到的各國好友喔! 歡迎追蹤 Anny 的 Instagram,以及透過官網「安妮網站」獲知最新資訊!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16, 2024

華語老師「自學」架設網站,4 個專業服務推廣心法,讓你邊賺錢邊闖蕩世界!|安妮網站 Anny| Podcast 「數位遊牧誌」

許多人之所以開始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是因為工作幾年後厭倦了辦公室文化,或發現自己並不適合。但對本次《大人的 Small Talk》受訪者、「安妮網站」創辦人 Anny 而言,數位遊牧並非偶然迸出的夢想,而是心中「旅遊魂」早就立定的職涯方向。 在節目中,自德國遠端受訪的她娓娓分享從華語教學、自學架網站,到開始接案並以此營生的圓夢歷程,以及關於「從零打造接案事業」,她從經驗中學到的眉角。 國中讀《撒哈拉的故事》嚮往旅行,大學畢業後如願赴海外工作 Anny 表示,她在國中時了讀作家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內心自此對世界有很多想像。大學時,她除了認真完成外文系學業,也修習華語教學學程,「我那時候覺得要找一個可以到國外工作的技能的工作,後來大學畢業後,我就申請教育部的計畫,到泰國一間小學當華語老師。」 Anny (後排中) 在泰國教書時,與同事和學生一起慶祝水燈節。(圖 / Anny 提供) 如今說來輕鬆,但 Anny 分享,大學畢業後她最大的願望,其實是到澳洲打工度假。但爸媽希望她能考個警察或公職,或者做一些社會普遍認為穩定的工作,考慮到爸媽的感受,她決定暫時妥協,先到泰國教書。「後來爸媽覺得我有待在國外的經驗,比較放心了,我才接著到澳洲打工。」她這麼補充,也提到後來還一個人到南美洲旅行了四個半月。 Anny 獨自赴南美洲旅行。(圖 / Anny 提供) 一出國就是四年,久違回到台灣生活的她雖然對於未來有些徬徨,還是運用既有的教學經驗,找了份補習班工作。 「在補習班工作的時候,我一直在想:我要怎麼樣才可以過更自由的生活?」Anny 表示,補習班工作雖然穩定,但對於已經旅行慣了的她而言,總是有點平淡。她接著說:「那時候我有一個加拿大的朋友,他是我在澳洲的旅伴,他推薦我看 Timothy Ferriss 的《一週工作 4 小時》,我就覺得,其實(生活)應該是有無限多可能性的,在定點工作只是其中之一。」 於是,她開始試著在線上家教平台 Amazing Talker 上接案教學,一做就是兩、三年。 偶然對行銷、網站設計產生好奇,「自學」養成第二專長開始接案 從華文與英文老師變成替客戶架設網站的接案工作者,又是怎樣一段故事?Anny 接著分享,在 Amazing Talker 教課期間,她身邊有些從事行銷相關工作的朋友,「我看了他們的作品就覺得好漂亮,覺得設計怎麼可以做出那麼漂亮的東西,我也想知道如果我要做出這樣的東西,我要怎麼做?」幾經摸索,她也發現自己最感興趣的面向,是網站設計。於是,她開始透過網路上各種學習資源,以及線上課程來自學。 「自學的門檻不會很高嗎?」主持人 Bryan 向 Anny 問出許多聽眾或許都好奇的問題。 Anny 則表示,門檻其實沒有大家想像中高,雖然一開始有一些複雜的底層知識必須搞懂,但只要過了這一關,其實也就具備基本的能力了。後續要怎麼提升能力、或提升哪方面的能力,就依個人想專精的方向而定。 她也補充,很多人可能會直覺認為架網站就是要會寫程式,於是從一開始就覺得難度極高,「但其實現在有很多頁面編輯器排出很漂亮的排版,然後有佈景主題,學寫程式的話你可以更客製化,但一開始不用學寫程式,你也能做出一個網站。」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你架的網站能不能幫助客戶達到他們的目標?就是他們要這個網站,到底是要拿來做什麼的?是要賣東西嗎?或是他們想要收集什麼名單?」Anny 分享接案架設網站時的首要考量。 接案至今已過了三年,Anny 坦言自己有時候也會感到不自信,覺得在這個領域有這麼多本科系出身大神,客戶為什麼要找她? 不過後來,她聽了《大人的 Small Talk》其中一集,也就是【覺得自己能力平凡不出眾?用「25%法則」重新定義自己的專長、找出職涯優勢!】,從中發現自己就算不是架網站最厲害的,但在客戶想「行銷」的這個大目標下,她還能提供粉絲專頁管理、SEO 文章撰寫、廣告投放等等服務,這就是她服務的價值所在。 她因此持續提升這些方面的技能,也建議聽眾若立志提供專業服務,可以盡早思考自己能提供的價值和「組合方案」有哪些。(關於經營專業事業的須知,歡迎透過【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學習更多) 客戶從哪來?不害羞向親友宣傳,也替既有網站「健檢」開創機會 專業能力俱足了,還是得要有客戶上門,整個專業服務才能啟動。 聊起客戶議題,Anny 分享她剛開始接案的心路。「我當時也是困擾了很久,應該不是說困擾,是我那時候真的很緊張、很怕,因為從來沒有真的接過案。」但後來她硬著頭皮,決定從親友圈宣傳起,比方說在臉書上發文,讓大家知道她有提供這個服務;或者,主動傳訊息給「可能需要這個服務」的親友,看看是否有機會合作。 另外,她不時也會撰寫與架設網站相關的文章,在大家心中建立專業形象。後來她順利接到朋友委託,開始第一份架設網站的接案工作。 為了拓展案源,她也主動替一些既有的網站「健檢」。她說:「我看到一些網站可能很老舊了,或者太久沒有整理,我就會去密(傳訊息)給他們,問他們要不要翻新網站。」 關於如何推廣自己的服務,隨著經驗累積,她也整理出四個心法,包含: 1. 建立個人網站 建立個人網站,意味著你有個空間能清楚講明自己的服務內容、你做過的作品、有什麼客戶願意為你背書,這將大幅提升自己的專業度。(編按:我們會找到 Anny 來受訪,也是透過她的網站認識她的。) 2. 搭配內容行銷 有了個人網站之後,你還可以在裡頭撰寫與專業相關的文章,累積【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課程中講的「信任資產」,讓人有問題就想到可以找你解決。行銷包含撰寫 SEO 文章、廣告投放,以及在社群網站上的各種曝光等。 3. 積極開拓機會 你可以積極接觸可能需要你服務的潛在客戶,比方說傳訊息給或許需要架設網站的親友,又或者是聯繫一些既有網站的管理團隊,看看你們有沒有機會合作。 4. 做好自我宣傳 除了聯繫你推測有合作機會的對象,你也可以把握各種認識人的場合,讓更多人知道你有提供這項服務。Anny 舉例,她甚至還印了名片,「其實遞名片是件很害羞的事,但我就把它當成是跟別人聊天時,自我介紹的輔助。如果有之後有需要的話,對方就可以找到我。」 以清邁作為遊牧第一站,做好工作的關鍵是「預留時間玩」 仰賴前面提到的工作思考,Anny 的接案事業逐步穩定,她在今年二月也落腳清邁,正式開始邊工作邊旅行的數位遊牧生活。「清邁是一個活動很多、很好玩的地方!」她這麼介紹這個新落腳處,Bryan 則接著提問:「你怎麼安排你工作跟旅遊的時間呢?」 Anny 表示,根據她過去豐富的旅行經驗,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內心一定會超級興奮,想著要到處都去看看。也因此,在遊牧過程中,她會預先保留抵達後第一週的時間,讓自己在這段時間到處探索,「而且那個禮拜你其實要做很多事情,你要 settle down、要找房子、又要辦卡......」在抵達後第一週,會讓自己把這些生活瑣事都搞定,在工作上,頂多就是處理一些簡單的聯絡事宜。 Anny 在清邁與朋友合影。(圖 / Anny 提供) 在清邁待了三個月後,她又到了尼泊爾旅行,此刻則在德國。她分享,在「自由自在」的第一週之後,她會讓自己回歸規律的工作作息,早起工作到中午,午休後再繼續工作到下午。她也表示,不同於一般上班族一到五工作,六日休息;只要六日沒有特定行程,她就會視為上班日,「因為累積了很多工作日之後,下一次要出去玩,我就可以一次玩一個禮拜。或者我要跟朋友約的時候,我就變成有更多的彈性時間。」 Anny 在尼泊爾的旅行紀錄。(圖 / Anny 提供) 在這種平衡旅遊與工作的狀態中,Anny 找到目前覺得最快樂的生活樣貌。她也表示,為了繼續保持這樣的生活,她在工作上持續努力往「一人公司」的目標前進,期待自己不必在自由度與穩定收入之間妥協。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Anny 的接案工作甘苦與精彩旅遊見聞,歡迎收聽本集《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9:喜歡旅行,該如何兼顧工作?邁向數位遊牧的第一哩路,透過「自學」打造個人技能樹|安妮網站創辦人 Anny 專訪 也歡迎追蹤 Anny 的 Instagram,以及透過官網「安妮網站」獲知最新資訊!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