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優惠】數位遊牧、遠端工作必備!MOFT 「手機與筆電支架」超詳細體驗心得

不管是吃飯時,架個手機支架看看影片,或是在咖啡廳時,想把筆電架高,讓手腕、肩頸可以更舒服,手機、平板、筆電支架,我想是許多上班族,尤其是遠端工作者、數位遊牧者,工作與生活必備的好用小物吧! 不過,很多常見的支架用起來都不是那麼美觀,像是一種是黏一個扣環,或是有一些支架的觀看角度沒有很好,還有些是磁吸式的支架,可以吸在手機後面,吸力也滿弱的。 這一次,我們與 MOFT 品牌合作,推薦大家手機與筆電支架! 私心最推!外出工作方便,用越久越漂亮的「隱形立架筆電包」 先說結論:就算沒有這次與 MOFT 的合作,我也會私心推薦你這一款筆電包,因為真的又美又好用! 其實,早在四年前,我就知道 MOFT 這個品牌,當時我身邊大概 3 個朋友,一起買了他們家當時剛出的「隱形立架筆電包」,偶爾一起去咖啡廳工作時,我也會借來用! 隱形立架筆電包輕薄又美觀!(圖/粘瀚文攝) 它整個筆電包是用皮革做成,外型超級漂亮,整體也非常輕薄,如同一片紙板,把 13 吋的 Mac 放進去後,還是很薄、很俐落,而且它看似筆電包,但其實可以折成兩種角度的筆電支架。 第一個角度是 15 度(圖/粘瀚文攝) 第二個角度是 25 度(圖/粘瀚文攝) 每次外出工作,去咖啡廳遠端,把筆電包折一折就變成了支架,這一點真的超級方便!而且不用擔心筆電太重,它的支架會變形,因為它可以耐重 10 公斤。 皮革最怕掉皮、碰水,但這款筆電包官網標榜「防水防刮」,我的朋友使用了四年下來,雖然沒有嚴重的泡水過,但也沒有特意維護,甚至有時候都亂塞在包包裡,但整體而言目前皮質狀況都很好,只有邊邊角角有點磨損,大家都還是挺滿意的。 這是朋友使用四年的筆電包,狀況十分良好!(圖/邱于瑄攝) 有一個特別的點是,這一款筆電包很薄但卻還可以裝東西!它背後有一個彈性布的設計,所以就算要收納充電器,也沒問題! 塞下充電器也沒問題(圖/粘瀚文攝) 雖然這一個筆電包售價依據不同尺寸(13、14、16 吋),是 1780 到 1980 元,有點小貴。但因為它使用四年下來依舊很美,而且輕薄方便,我覺得是一個不錯的投資。 顏色、尺寸、售價與更多介紹,請看:MOFT 「隱形立架筆電包」 角度任意調,吸力足夠的「瞬變三角支架 MOVAS™」 「瞬變三角支架 MOVAS™」這一款手機三角支架,它有多種架設的方式: 懸浮模式(圖/粘瀚文攝) 站立模式(圖/粘瀚文攝) 我自己最喜歡、也最常用的是「懸浮模式」。 在工作時,你把手機架高,放在螢幕旁,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確認手機訊息,中間都不用低頭或是特意去尋找手機,這一點完完全全改變了我的辦公習慣,過去總是把手機隨意放在桌上的我,現在超愛把它架在電腦旁! 懸浮模式可以讓你滑手機不太用低頭(圖/粘瀚文攝) 而且當你要滑手機時,把手機架高滑,或是觀看影片,你不用太過低頭,我覺得若要長時間使用手機,這一點真的很方便。 另外,它可以隨意調整角度,當你想要手機仰角一點,可以直接往後折,它的轉軸可以轉超過180 度,而且十分堅固,不怕轉軸過鬆,手機掉下來,你甚至可以用它來拍照、拍片、視訊或是直播。 此款支架也可以用來直播、視訊等等。(圖/粘瀚文攝) 這款支架也是皮革製,標榜抗污耐刮,我自己是拿「迷霧灰」這個顏色,有點接近白色,當初有點擔心白灰色很容易髒,但目前至今使用 2 個禮拜,偶爾會有灰灰髒髒的地方,但是手輕鬆就可以抹掉,整體而言都還是白白淨淨的! 在磁吸力度的部分,我的手機是 iPhone 12,如果是用裸機或是有磁吸的手機殼,這款吸力真的很強,需要用一點力,才能把支架拿下來,這點讓我蠻安心的,不怕手機從支架上摔下來。 不過,這個手機支架有點重量與厚度,但整體而言,拿起來的手感沒有很重或過大,我覺得可以接受! 手機加上支架後,有一點厚度,但不妨礙使用與手感。(圖/粘瀚文攝) 此款手機支架售價 1280 元,你想看更多細節、顏色,請看:MOFT「瞬變三角支架 MOVAS™」 手機支架的其他選擇:收納卡片、支援嗶卡的通通有! 還有一款手機支架是「磁吸式手機支架 MOVAS™」,可以支援兩種觀看模式,同時又可以收納卡片,不過它並不支援直接嗶卡,你還是要將卡片拿出來刷,不過最重要的是這款只要 699 元,是個很好的入門選項。請看:MOFT「磁吸式手機支架 MOVAS™」。 兩種不一樣的架設方式(圖/粘瀚文攝) 還有一款手機支架,是可以直接嗶卡的叫做「磁吸嗶卡支架 (支援 MagSafe)」,如果你是個通勤族,或是有其他需要時常有嗶卡的需求,使用這一款,可以直接感應使用,售價為 990 元。更多請看:MOFT「磁吸嗶卡支架 (支援 MagSafe)」。 兩種不一樣的架設方式(圖/粘瀚文攝) 可以直接用來嗶卡(圖/粘瀚文攝) MOFT 是專為行動工作者打造的品牌,主打多功能、輕便、有質感。這次特別提供 8 天限時 85 折的優惠價(4/22 - 4/29)。如果你也想要讓你身邊的手機、筆電、平板更方便,進而提升你的生產力,就別錯過這次機會,趕緊到「大人的Small Talk 專屬賣場」選購吧!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edit

THE LATEST

沒過五十歲的你,為什麼要盡早發展「自己的品牌」?

沒過五十歲的你,為什麼要盡早發展「自己的品牌」?

在一個「自己才是品牌」又將重現的時代,你花多少力氣準備了? 之前我們曾經請網友票選出最想聽的生活講座議題。 貼出之前,我們本以為創業應該是個熱門議題,結果票選出爐後,跟「創業」有關的主題,居然出乎意料地低分。 我們就很好奇原因何在?分析後發現,那主題談的是創業「後」該知道的事情,可是就現實而言,很多人雖然都討厭自己的工作,也有想要為自己做些事情。 可是往往「只是停留在想想而已」,會繼續深度規劃的人終究還是少數,所以創業後的知識,自然不這麼受到大家青睞。 擦亮你「自己」這品牌:讓別人碰到某個問題,就會想到你 因為大家都對創業沒興趣,所以我就寫這篇文章,來煽惑大家離職去創業嗎? 那當然不是! 一來,並非人人都已經做好獨立的準備。二來,創業要承擔的風險相對較高,若有妻有子有貸款的,就算心有餘、實質卻無法馬上承擔這樣的風險波動。 但雖然未必人人都需要立刻創業,慢慢的發展出「自己的品牌」,卻是大家該開始思考的一件事。 尤其你還在 50 歲以下,甚至是 35 歲以下的讀者,更不能期待會有長期安穩直到退休的環境了。 很巧的是,我在寫這篇時,Bryan 貼出了《騎虎難下的六七年級(二):迎接工匠與行腳商人的時代》那篇。 其中提到了行腳商人以及工匠。 我也覺得在接下來的將來,有能力把一件事情獨立完成的人才,才會是接下來最有競爭力的一群人。 這可能是麵包師、可能是廚師、可能是專精於修理某個機器,可能是了解某個市場的行銷企劃、可能是可以處理通路的人、或是具備使用某些特殊設備的人等。 可是你必須讓人認識你的這份能力,而且讓他人有興趣把工作包給你做。 別說未來了,就現在而言,已經很多大公司的工作是逐漸外包出去的,而這趨勢必然會越演越烈。 外包,有可能是包給另一間公司,但也很多是外包給有技能的「自雇者」。 這些自雇者他們本身是可以獨當一面的技術人員、是個人顧問、或是一些具備特別能力的人(具備整合能力者)。 也就是 Bryan 提到的工匠或是行腳商人。 我們自己這幾年就已經跟很多這樣的自雇者合作過,也發現周圍冒出越來越多這樣的人。畢竟對很多年輕人而言,他們覺得與其進大公司領 22K,自己當個 SOHO 族還可以接觸更多人、服務更多公司、自由度也高些、且賺的收入有可能還更好。 所以在薪資福利持續低落的狀況下,似乎很多年輕人也就沒有非選擇要進大公司了。 此外,若成為一個自己能獨立運作的品牌,其實也是「降低自己人生的長期風險」。 因為你一樣還是幫各公司做著你擅長的事情,可是萬一 A 公司有問題或是不再需要這業務時,你手邊還有 B 公司、C 公司、D 公司… 有人會說,那我幹嘛不先在 A 公司好好當個雇員。 等到 A 公司有問題時,我再去找別的類似工作,或是屆時再來變成獨立工匠呢? 這是沒錯,可是要這樣做,你就要很有危機意識、也要很用心鞭策自己、努力的經營自己。 畢竟要當獨立工匠,並不是懂一種技術就夠了,除了你本身的技能外,可能還需要懂行銷、懂經營、懂通路、懂銷售、懂得整合你自己專業的上游以及下游的人員。 更重要的是,無論你是上班族、是學生、是專業人士、是自雇者,你都要想想怎麼「擦亮你自己這品牌」- 讓別人碰到某個問題,就會想到你。 畢竟別人為何需要雇用你(或你的團隊)? 通常都是因為「你有解決特定問題的能力、你有辦法把某個交付物從頭包到尾、你是那個領域的少數專家、或是找你的總成本最低」。 所以上下游整合的能力,管理知識與技能、甚至結合其他工匠的專案統籌技能,會是很重要的修練。 但現在公司組織的分工太細,身在其中很多人不會意識到一件工作的完成,其實需要整合多少其他的知識以及技能。我並不是說這些修練一定要出來獨立才能學習。 但在大公司窩著時,你必須很有意識的學習其他幾方面的技能,並努力打響別人對你的認識,那才有機會養成。 這樣將來有一天萬一大船翻了,你才會有自己的逃生艇。 可是遺憾的是,很多人只是毫無意識的上班下班,每天只被動處理老闆交代的事情、在茶水間聊天打屁、上 FB 貼文按讚、等著下午吃雞排喝珍奶、六點不到就在想下班後要去哪裡玩。 十年如一日的度過了,那恐怕就是把自己暴露在高風險中了喔! 這樣你就越來越沒有拋棄公司的本錢,也越來越不敢離開公司的庇護。 屆時萬一哪一天公司不保,公司打算要外移,或是公司不需要你這樣的技能時,是否真能這麼順利找到另一個類似的職缺? 屆時是否有機會順利變成另一個自雇者? 這其實是毫無疑問的...... 未來不再是一份工作,安穩做到退休的時代 在很多場合都有人會問我當年為何會想自己創業。 其實老實說,我並不是因為甚麼夢想或理念做為起點的,若真說有甚麼理由,反而恐怕還是因為「恐懼感」。 當年看羅勃特‧清崎那本「窮爸爸富爸爸」時,對窮爸爸選舉失敗後那段人生的描述,讓我太印象深刻了。 他說窮爸爸當年是夏威夷的公務員,競選失敗後回不去原本的工作了。 這時候他開始動念頭想自行創業,甚至以為那是很簡單的事情。 但等拿出畢生的積蓄加入了冰淇淋連鎖店,才發現經營問題是千頭萬緒,自己從來沒學過相關的技能。 在缺乏經營知識、沒有相關經驗、又不願找人協助的狀況下,最後生意慘淡,弄得血本無歸,整個人生就此卡住了。 創業搞到血本無歸絕對是有可能發生。 我覺得越年輕碰到越有機會 Recover 回來,若老了才發生,就真可能一次發生就此成了定局。 所以我自己才會在很早的時候,就覺得應該盡早出來試試看。與其待在一個穩定的環境看書學習,不如直接在實際的市場中學習創業需要的各方面技能(也果然很快就發現,只懂本業的知識是根本不夠,還有超多其他的知識急需養成)。 也算是運氣好,雖然一路跌跌撞撞,但邊走邊學下也勉強走到現在了。 當然,大家不用激進的馬上出來成為獨立工匠或是行腳商人,畢竟大環境的崩壞也不會在這一兩年間就發生。 但我是真心覺得所有 20 歲及 30歲的讀者真該提早開始思考,下一步該如何經營「自己這個品牌」。 畢竟接下來你還有最少 30 年的時間要工作賺取收入,但顯然台灣已經不可能是一個「好好讀書,找個穩定的大公司,然後安穩做到退休」的時代了。 沒有穩定的大公司後,你就得靠自己這個品牌才能找到工作、被人記得,甚至以此立足。就算現在飯碗還很安穩的朋友,先稍微「自我能力盤點一下,並考慮將來該累積哪些能力」應該也不是壞事。 甚至也可以想想要不要正職以外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事業。 比方是先趁下班或是放假時,培養一種能被大家認可而且佩服的技能,或創造一些兼職的機會。 等一天若能讓別人是因為找你而不是找你的公司,是因為需要你而不是需要你的公司;大家爭先外包工作給你,是因為你(或你能整合來的團隊)能獨立解決某個問題,那你也就是實質名歸的工匠或是賣貨郎啦!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6, 2024

海外工作難的不是工作,是生活!6 個方法從零開始建立「生活社交圈」!

海外工作難的不是工作,是生活!6 個方法從零開始建立「生活社交圈」!

對於我們這樣以線上教學維生的老師們,到外縣市、國外工作,成為數位遊牧,技術上並不困難,只要準備好電腦,事業完全可以帶著走。 難的都是工作之外的那些事,也就是生活管理。 幾位跟我做過一對一教學事業 coaching 的老師,常常都把這件事掛在嘴巴上講:「好希望今年就可以實踐數位遊牧、到國外去邊生活邊工作的夢想喔!」 我接著問了一下,這幾位年輕的老師,單身無家累、不用幫家裡還債、也沒有養寵物、教學事業 100% 在線上進行、也已經存了一筆緊急預備金,根本就是買了機票就可以飛的狀態,有點搞不懂他們是卡在哪裡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 原來,他們是有點難想像,到了一個走出機場就沒有認識任何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要如何建立人際社交圈。下了班要找誰吃飯?週末要跟誰出去玩?如果都還是只能跟台灣的朋友視訊聊天,這樣出國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這我有經驗,相信我的經驗可以幫到你。 2008 年,我一個人飛到世界的另一端「多明尼加」去工作,當時是經由國內單位外派過去做華語老師,定義上不算數位遊牧,然而要面對的「從零開始建立生活社交圈」是跟現在每一位數位遊牧工作者是一樣的。 而且,當時 FB、五花八門的社群交友 APP 還不流行,出國前想要透過網路認識已經在多明尼加的台灣人、或像現在這樣從臉書社團找到當地共同興趣的朋友,都不如現在容易。 我搭了 30 小時的飛機,從台灣飛到洛杉磯、洛杉磯再到巴拿馬、巴拿馬轉多明尼加,走出機場,已經頭昏腦脹,只想洗個澡,大睡一整天。 隔天出門覓食,我才有「哇!我真的就要在這個全國都沒人認識我的地方,生活兩年了嗎?」 第一天,很新鮮,逛超市很好玩、走進充滿人情味的雜貨店很好玩、學習當地的公共交通系統要怎麼搭車很好玩。 第二天,買買當地小吃、學習如何跟當地人一樣在自助餐便當店點菜、走路就能到海邊散步,看夢幻的加勒比海,小事情都讓人興奮。 第三天,我開始發現自己下班後沒有人可以聊天,想約個姊妹出去喝咖啡?沒辦法了!想找台灣的朋友視訊一下,時差日夜顛倒,也約不太到。 面對空蕩蕩的那個房間,一台筆電就是我跟台灣連結的管道,的確有那幾個 moment ,我一直問自己「我真的能在這邊過兩年嗎?」幾個特別想找人聊天,卻只能面對電腦發呆的時候,我也是好幾次用眼淚度過。 我還記得我是小年夜那天飛出去的,台灣的朋友們都在跟家人過年,我一個人飛到一個遠到不行的國家,因為外派單位聯絡的資訊落差,到了當地才發現教學工作根本一個月之後才要開始,所以我急忙飛過去,雖然有薪水但沒工作可做,沒工作就沒有跟人交流的機會,我到底是來幹嘛的啊? 我不是唯一被這個單位外派的工作者,其實我還有一些台灣同事,只不過大家工作範圍不同,並不會常有機會見面。 過了幾個週末,我發現台灣同事們大多是這樣過的:「到當地的中國餐館吃飯、到某個人家裡唱 KTV 、看台灣電影、打撲克牌…」。 等一下,如果我飛了大半個地球,卻是把週末過得比台灣還台灣,那我不如回台灣工作就好了啊? 知道這個不是我出國工作的目的,我很有意識地和台灣同事們的社交圈維持一個距離,偶爾參加他們的活動,其他時間,我必須靠自己打造另一個生活圈。 以下是我用過的方法,多明尼加朋友都覺得,我只是住了兩年,過得比他們還像多明尼加人,我自己也很滿意那兩年的人生體驗,以下與你分享。 當年在多明尼加健身房上飛輪課(圖/游皓雲 提供) 一、參加當地機構的課程 我當時報名了 salsa 舞蹈課和法文課。 會選這兩個,是因為這兩個項目都是我在台灣原本就有在學的。 而且這樣的課程,很快就能讓我認識到有共同興趣的當地人,下了課可以跟同學一起約練習跳舞,或者跟法文課同學約去喝個東西。 多明尼加是講西班牙文的,你或許會問為什麼不是上西班牙文課?原因有二。 第一,我的西班牙文當時已經算流利了,如果真的要上課,就要上專業等級的討論課,我找了三五間語言學校,都沒有找到適合的課。 第二,上西班牙文課,同學都會是其他外國人,因為當地人不必學西班牙文,這無法幫助我打造當地社交圈。 上法文課,同學就都是多明尼加人,他們對我這個不是多明尼加人的同學,也會很好奇,這樣交朋友就快很多。 在多明尼加兩年,我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在舞蹈課和法文課認識的,到現在都還有聯絡,他們其中一位甚至還來台灣學了兩個月的中文,我今年去歐洲,也還打算找他碰面,這種朋友都會是可以聯絡一輩子的好朋友。 二、報名健身房會員 我在台灣本來就有上健身房運動的習慣,要讓國外工作的生活有一個秩序感,建立類似的 routine 很重要。 前半年我為了省錢,報了一個比較陽春小型的健身房,因為當地貧富差距頗大,在那間健身房會遇到的人,有點像是另一個世界的族群。 後來我搬家,也就順勢換到了一間會員費比較高、但環境好非常多的健身房,大概就是台灣連鎖健身房的這種品質,有氧課程也很多,去久了之後自然會常常遇到一些熟面孔,健身房裡面還有咖啡店,漸漸就會多遇到很多可以聊天的對象。 三、在固定的店家出沒交朋友 我在多明尼加的首都 Santo Domingo 工作,那個城市只有兩間稍具規模的書店,大約就是台灣金石堂的大小,裡面有間咖啡店,我常常去那邊看書、備課、改作業。 抱著一堆中文書去那邊工作,很容易引起注意,有一次,隔壁桌的幾位先生,跟我聊了起來,很好奇地問我中文這個語言的邏輯。 沒想到他們是一群當地媒體的記者,沒事就約在那邊喝咖啡,交換新聞資訊。 於是我後來就更常到那間咖啡廳報到,只要他們是在閒聊,我就加入,聽到的都是當地第一手資訊,他們甚至後來也帶我去一些當地人才會去的活動、餐廳,幫我開了很多眼界。 四、常主動跟你的工作夥伴分享興趣 我見到人就講我很愛看棒球,有棒球的資訊拜託他們都告訴我。 很幸運地,有一個學生,就有一個好朋友是棒球記者,介紹給我認識。 那位記者也非常熱心,知道我在台灣也做過棒球記者,邀請我去他主持的廣播節目分享,還帶著我進多明尼加職棒的記者會,後來自然我們也變成好朋友。 不必等別人問,你自己就可以一直把「自己需要什麼資訊」散播出去,大家都很忙,你要讓別人有資訊的時候,很容易想到你,順手就願意分享給你。 五、上網找興趣培養類的社團 當年還沒有臉書社團這樣的管道,我是在 google 搜尋了半天+詢問多明尼加朋友,才終於找到一兩個類似台灣 mobile01 的論壇多明尼加版,在上面參加了一個單車團。 幾個週日,我就會跟著這個團去騎腳踏車,他們當然認識一些我們這種外國人找不到的路線,我也可以邊騎邊跟他們練習西班牙文。 現在有臉書社團,要找這樣的朋友太容易了,你甚至出發之前就可以去認識一些網友,一下飛機就有人可以約了。 六、對一切保持最大彈性 很多外來者會對當地有所抱怨,工作效率低、不求長進、交通便利度不如台灣、食物不好吃…。 說實在的,如果一個在台灣的外國人,開口閉口都是抱怨台灣,你會不會很想叫他滾出台灣? 那麼我們到了國外,變成那個看什麼都不順眼的外國人的時候,又怎麼能期待被當地人接受? 在多明尼加那兩年,我交了很多朋友,做了很多在台灣根本不可能做的事。 包括天天吃那個看起來完全沒有賣相的紅豆飯便當、在街上、夜店一晚跟十幾個陌生異性跳舞、走到那裡都跟陌生人交談、停電鄰居約到街上喝酒我就馬上衝、在健身房嘗試每一種我在台灣根本不會上的課、失戀太難過跑去跟義大利阿嬤同事哭訴…。 既然到了國外生活,不管是現在很流行的數位遊牧身份,或者單純外派工作,我會建議就放掉在台灣的那些「應該」,全心投入去體驗這個只有在當地、當時、當下可以體驗到的人生版本。 不管那些體驗是正面還是負面,它都會成為你成長過程的一部分,如果你跟我一樣是老師,相信我,就是這些常理之外的人生經驗,會讓你未來的教學風格,長出獨特的魅力,那會是你參加100次研習都學不到的隱形教學功力。 -- 本文轉貼自:游皓雲/台灣人的西班牙文老師/外國人的華語老師/雲飛語言中心創辦人(原文標題:海外工作難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生活管理)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5, 2024

接案藝術工作者 FUN 專訪|在旅行與藝術間遊走,我如何管理工作與生活,提升競爭力?

接案藝術工作者 FUN 專訪|在旅行與藝術間遊走,我如何管理工作與生活,提升競爭力?

「數位遊牧,讓我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和節奏來安排生活,不用等到退休才能做想做的事。」剛滿 30 歲的 Fun 說。 Fun 是一名藝術工作者,在藝術行政和藝術研究的專業領域已經有五、六年的工作經驗。她曾經參與大型的 2022 Mattauw 麻豆大地藝術季,2023 馬祖國際藝術島。她也曾參與地方美術館的研究計畫案,研究藝術家的生平和作品。在這些案件中,她曾擔任策展人、專案經理和講師等不同角色。 像 Fun 這樣以接案為主的藝術工作者,在業界不算少見。平時她大多在家或咖啡廳工作,有時會隨著藝術節的專案,飛往各地。很多人對數位遊牧邊工作邊旅行的生活心生嚮往,但是對 Fun 而言,最重要的是她可以保持心靈和生活的自由。 但追求工作與生活「自由」並非想像中容易,為維持案源穩定、提升競爭力,又該怎麼管理生活、精進自己,都是身為數位遊牧者的一大考驗, Fun 是如何做到的呢? 追求「工作」自由,如何讓自己在接案中保持穩定與競爭力? 數位遊牧者想要工作自由,對於接案而言,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保持案源穩定。 接案關鍵 1|保持人脈 Fun 分享,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人脈」。 Fun 最初的案件是來自於大學時期參與的計畫案的合作對象,而每一個案子中都會認識新的夥伴,透過人脈的累積,接案機會也會變多。 Fun 的同行中有許多人會積極經營個人品牌,拓展陌生客群。而 Fun 較常是透過熟人互相介紹。她認為保持交友狀態,不吝於與他人交流,會讓對方意識到「原來你會這個!」,也是拓展新計畫的一種機會。 除了原先的案主,有時候工作中遇到的同行或受訪者,也可能成為新的案源。 想要保持案源穩定,Fun 也點出,最重要、也最基本的還是踏實地完成每一次的案件,當合作夥伴能夠信任你、肯定你,人脈就能慢慢地累積。 接案關鍵 2|溝通能力 為了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在接案市場中獲得優勢。Fun 還特別點出了接案工作者「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當你與業主都能有效溝通,做出的成品也夠符合業主需求,甚至能夠引導需求不明確的業主釐清目標,這樣的溝通技巧,都能讓業主對你更加信任與加分。 Fun 也分享了自己的溝通技巧,包含: 1. 從談話釐清需求目標 明確目標確實是一項挑戰,可以試著釐清整體脈絡,例如該項計畫出現的原因?有哪些人參與?除了目標以外,有什麼感興趣的部分嗎? 比起把案主當作「甲方」,單純追問計畫目標,有時把目光放回案主身上,詢問對方自身對計劃案的期待,期待做些什麼?期待拓展什麼視野?即使不確定目標,但從案主自身的關懷,計畫目標也會越發清晰。 2. 將概念視覺化和文字化 具體的參考資料,有助於確認彼此的概念,也有助於案主想清楚自己的需求。例如,「有歷史感的設計」有許多種呈現方式,尋找相關示意圖片,確認彼此對「歷史感」的理解。此外,會議前也可以列出議程,提前確認討論目標和事前應準備的資料和想法,有助於提升會議效率。 3. 確認工作範圍和細節 以展覽而言,許多工作內容都是邊做調整,但可以幫業主預想整個流程,包含主題、目標、時間、受眾、預算等等。和業主從中討論工作範圍,或是否需要另尋其他配合人員,例如行銷、木工團隊等,也有助於案主評估薪資和人力的合理性。 4. 保持彈性與共識 無論是研究或展覽計畫,時常隨著訪談資料加入、新觀點產生或是預算困難等,需要調整計畫方向。因此保持彈性,隨時與團隊確認先前的假設/目標/工作模式等是否需要調整,是工作重要的一環。 追求「生活」的自由,如何進行個人管理? 接案、數位遊牧的生活,提供更有彈性、更自由的時間。有些人會一邊旅遊、一邊工作,但 Fun更喜歡將「旅遊」時間昇華,在旅遊當中也能夠學習和提升工作視野,精進自己。 譬如 Fun 在參與台南大地藝術季水計畫後,她去了紐西蘭旅遊,拜訪當地美術館與河流作品相關的典藏展,這個展覽深化了她先前參展的工作經驗,讓她學習不同展覽的策展方式與主題。 Fun 在參與馬祖藝術島的專案時,也曾在馬祖住上一兩周。除了工作必要的訪談和場勘之外,還可以看海和享受當地美食,更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有更深的認識,而這些都為她的工作帶來養分。 平時, Fun 也常利用彈性的時間,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或自己有興趣的活動,持續累積自己的藝術專業。 不過,雖然數位遊牧生活看似美好, Fun 也提醒,時間管理非常重要。平時,Fun 的工作幾乎都是在家、咖啡廳或圖書館完成的,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會拖延。 為了控管自己的進度,她會透過訂下開會時間,或交稿日,讓自己有時間壓力,在期限內完成。甚至,她曾經為了和夥伴互相鞭策,約定好一起住進朋友的空屋,每天早晚一起用餐互相問候之後,就開始各自投入工作。 此外,Fun 也說:「保持彈性,讓自己在任何情境中都可以工作,是接案工作的必備要件。」像是她也曾在出國旅行時,利用機場候機室的吧台,趕在登機前完成工作。 給有志從事藝術研究領域工作者的建議 如果身為藝術工作者的你,也想投入接案,Fun 認為近幾年在地文化興盛,研究台灣美術史或當代藝術範疇的機構增加,無論是地方型美術館或大型藝術展覽活動都日漸蓬勃,工作機會較以往更多。 Fun 會建議有心想從事藝術工作的朋友,不妨早點開始建立個人品牌,透過臉書、部落格或IG發表藝文心得或評論,將有助於建立自己的客群,為未來職涯加分。 – 本文由 曾佳琦 投稿刊出 Fun聯絡方式:sandy61114@gmail.com 曾佳琦聯絡方式:centrum1104@gmail.com 文字工作者,喜愛人物採訪、文案和出版企劃,期許自己的文字可以為這個世界帶來溫暖和美好。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場)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4, 2024

【時間管理】從學會怎麼玩開始!「高強度休閒」幫助恢復高強度工作動力

【時間管理】從學會怎麼玩開始!「高強度休閒」幫助恢復高強度工作動力

時間管理,從學會怎麼玩,怎麼休息開始。 一個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不會是一直逼迫自己,不會是一直用更多時間補救工作。而是帶著充飽電的精神動力去完成有價值的事情。 所以,時間管理不只看到執行面的管理,更要看到恢復面的管理。 當工作非常忙碌,面對的專案難度很高。我們常常覺得自己的休息、休閒、放假時間,遠遠不夠恢復那些困難工作所需要的動力。覺得工作與休閒的時間無法平衡。 於是容易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工作越忙,休閒的時候,越無法充分休閒,可是無法充分休閒的情況下,就需要更多休閒時間,而且下一次回到工作中,動力、意志力又比上次減少,於是困難的工作更加覺得困難。 這個惡性循環,導致我們可能一直在逼迫自己,或可能一直在逃避,或是在這兩種既無法充份工作,也無法充分休閒的情況下擺盪。 而關鍵的解決方法之一,就在於提高休閒的強度。 所謂的強度,不一定是時間的多寡,而是休閒的時候,有沒有進入專注、投入、充分自我實現的「深戲模式」。 面對愈困難的工作,高強度「深戲」,愈可以幫助我們在休息、放假時找回真正的動力。 深戲(deep play),指得是專注投入某種既具有挑戰,但又快樂充滿的遊戲狀態。 「普通休閒」 只能轉移注意力,但沒有任何問題被解決,沒有獲得充分成就感,沒有學會新的技能、想法。所以常常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獲得滿足感,甚至除了當下的轉移注意,事後有可能永遠不會感到「被恢復」。 但「深戲」的狀態,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感受到相對更強的恢復力,讓我們更快帶著新的技能、知識與意志,重返戰場。 就像你可能看過身邊那些最有成就的朋友,工作上常常挑戰許多困難的專案,而在休閒時卻也喜歡挑戰像是登山、潛水、馬拉松這些相對考驗體能、技能的活動。並且常常看到他們會在高強度工作、高強度休閒之間快速切換,不會有「好想放更多假」這類的感嘆。 專注去挑戰可以獲得某種自我升級的活動,也就是深戲,確實可以有這樣的效果。 不過,「深戲」的狀態,或許不一定要在被認為困難、特殊的休閒上才能獲得,例如登山、馬拉松,當然,或許這些挑戰效果更好,但我們也可以在一般的休閒中,練習進入深戲的狀態,而獲得部分深戲的效果,也就是「更有強度的恢復力」。 有時候當我認真挑選了一款有難度、有深度的電玩遊戲,並且在短時間完全投入到遊戲時,我會感受到深戲的效果。我會因為遊戲世界的精密與啟示,而感受到完全的專注投入。我會因為遊戲的難度,感受到不斷挑戰,但因為是遊戲而沒有壓力的放鬆。然後,我會在這一到兩個小時的過程中,很充分的讓腦袋做了一輪切換,刺激出新的想法與動力,回去面對有難度且有壓力的工作挑戰。 有一段時間我特別熱衷於研究做料理,我會去對每一道料理做深入的研究,嘗試各種可能方法,做了大量的筆記,裡面有大量失敗的實驗,但因為是料理,所以都能快樂以對,並且在獲得某種發現與成功時,感受到更大的喜悅。然後,我發現自己也因此更能帶著勇於學習、嘗試,並且面對失敗的心情,回到那些困難的工作上繼續努力。 而這幾年來,我的興趣:「寫作」,更延伸到教學,成為我的一個重要副業。但我依然將寫作這件事情當作休閒樂趣來經營,讓我在其中也能徹底享受深戲帶來的恢復,而非消耗。並且也確實能享受到充分的玩,玩出成果,也能帶來額外巨大的成就感。 在最近一年中,我開始養成的「跑步」興趣,更讓我體驗到,有強度的休閒,提供更有強度恢復的效果。因為這樣的休閒強度提升,面對更有強度的問題解決,同時也在身體、心理、知識上更快帶來自我的升級。回過頭來,這樣的自我更新,也會展現在工作上的精力、態度與情緒上。 於是根據這樣的經驗,我認為任何人都可以試試看利用高強度休閒,來恢復高強度工作動力。而且高強度休閒不一定只能是無法一蹴可幾的登山、潛水等活動。如果能符合下面四個條件的其中幾個,都能提升休閒強度,進入深戲模式。 1. 能夠進入專注心流:這項活動能夠引人入勝,帶領我進入心流狀態,不會像是走馬看花一樣分心。於是我可以真正從原本的某些焦慮、煩惱、壓力狀態抽離,感受到進入一個專注、自主的狀態。所以,深戲不一定是劇烈活動,像是冥想也會有深戲效果。 2. 獲得解決問題的滿足感:這個休閒是有難度的,有問題需要解決,有關卡需要突破。所以我必須練習、嘗試、思考,才能完成。然而關鍵不同是,沒有外加非解決不可的壓力,或是失敗的外在指責。所以我可以單純享受解題樂趣,體驗失敗與再次挑戰的過程,從而鍛鍊自己的心態。有些好的電玩遊戲,就可以有這樣的效果。 3. 學會可以應用的新事物:這件事情是有知識性的,或是一種技能,於是當我完成它後,這個知識與技能還可以延伸到其他事情上。例如一個深入的書籍閱讀與心得產出,就能獲得類似效果。 4. 了解提升自己的方法:工作、休閒,都是人生。但在有強度的休閒時,我們和工作時一樣挑戰難題、克服難關、享受成果。只是這時候我們只跟自己賽跑,透過這樣更放鬆的方式,去認識自己身體、心理的弱點,嘗試去鍛鍊與提升。例如逐漸增進強度的運動,就可以達到深戲的效果。 好的遊戲,就是對困難工作與人生的模擬。不是說要玩有什麼大道理的遊戲,但是一個挑戰、過關、獲得成果與策略規劃的過程,如果夠深刻,那麼也是在遊戲過程中體驗人生需要的態度與方法。而這樣的深戲過程,正是我們在休閒時需要的。 如果工作很忙、很亂、很焦慮,除了還是要想辦法找出休息、休閒的時間,同時也可以設法增加玩的「強度」,找到可以達到深戲效果的休閒,幫助自己恢復高強度的工作動力: 「能夠進入專注心流」 「獲得解決問題的滿足感」 「學會可以應用的新事物」 「了解提升自己的方法」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標題:工作愈忙愈要懂得深戲,高強度休閒幫助恢復高強度工作動力)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3, 2024

【新手必讀】想開始在「網路寫作」!7 本我強力推薦的寫作好書

【新手必讀】想開始在「網路寫作」!7 本我強力推薦的寫作好書

在網路上寫作分享觀點,可以提高自己的影響力。 最近你興致高昂,準備在社群平台或部落格上寫文章了,不過在寫作的過程中,你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 像是: 文章標題要怎麼下呀? 文章段落要怎麼寫,才可以更吸引人呀? 文章內容有沒有現成架構可以用,讓內容變的更有邏輯呀? 問題好多,但又不知道去哪裡找答案。 老實說,我很懂你的感受。 我從 2019 年開始在網路上寫作 5 年了,這些問題我或多或少都遇過。幸好,這一路上有不少寫作好書幫助了我。 而現在,我想要將這些好書也分享給你。 你不必花個 3 小時辛苦 Google,因為我已經幫你整理好了。 下面是我讀過,個人最推薦的 7 本寫作書。我會簡單介紹這本書,以及分享我自己閱讀時在寫作上的收穫。 事不宜遲,下面讓我跟你分享這 7 本寫作好書吧! 推薦寫作書籍 1.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 (圖/朱騏提供) 簡介:教你如何寫出好讀的文章段落。 我最大的收穫:萬能寫作法。 這個方法把 1 個寫作段落 (paragraph) 拆成 3 個部分: 觀點 案例 總結 一篇文章,就是由 1+ 個寫作段落組合的結果。 舉個例子吧: 觀點: 每天寫作,能夠拓展自己的人脈。 案例: 我每天會在 Facebook 上發表一篇 200 字的短文,反思與分享自己新學到的事情,結果有許多產業內的網友主動聯繫我。 總結: 如果你很害羞,也應該試看看用寫作來拓展人脈。 講清楚這 3 個元素,寫文章段落就變的很簡單。 推薦寫作書籍 2.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圖/朱騏提供) 簡介:教你如何靠「網路寫作」打造自己的商業模式。 我最大的收穫:重複利用你寫過的文章,不斷擴充內容。 例如你可以按照下列的順序寫作: 社群平台: 在 Facebook 上寫 100-200 字的短文,驗證文章主題是否有人感興趣。 電子報: 將「按讚、留言與分享」最高的短文,補充內容變成更長的文章寄送給訂閱戶。 部落格: 將開信率/回信率最高的電子報,再次加長變成部落格文章。 電子書: 將閱讀率、瀏覽數高的部落格文章,集合起來變成電子書。 要在網路上打造自己的商業模式,就從寫一篇 Facebook 的短文開始。 很抽象嗎?我直接拿這封電子報的內容來舉例。 這篇文章的內容,實際上就是由一篇 Facebook 上的短文加長而成的。 把短文寫成長文,比從 0 開始簡單許多。 推薦寫作書籍 3. 高產出的本事 (圖/朱騏提供) 簡介:教你在不同的溝通場合,選用不同的寫作框架。 我最大的收穫:如何畫出一張「全息圖 (Holygraph)」。 「全息圖」是將一篇文章、一本書、甚至一堂課的精華資訊濃縮在一張圖上。我現在舉辦讀書會/講座時,都會在最後一張投影片用一張「全息圖」做結尾。 想學習不同的寫作框架與適用時機,強推《高產出的本事》。 讓我用自己的《卡片盒筆記》 讀書會當作範例。 這場讀書會主要在講解「卡片盒筆記法」的 3 個步驟,分別是: 寫卡片 存卡片 用卡片 做成「全息圖」後,會長的像是下面這個樣子。 (圖/朱騏提供) 重點一目瞭然,非常適合作為講座的收尾投影片! 推薦寫作書籍 4. 自由書寫術 (圖/朱騏提供) 簡介:教你克服「寫作卡卡」的毛病,學習「自由書寫 (Freewriting)。 我最大的收穫:「寫作」跟「編輯」必須分開做。 將腦中的想法一次到在紙上,這裡的關鍵是不要帶有任何批判的想法,就是單純地吐出文字。如果是用電腦,就是讓手不要停下來一直打,想到什麼就打什麼。 放下對自己的批判,單純的將腦中想到的東西寫在紙上。 這裡分享一個「寫作」訣竅。 如果你擔心自己寫到一半就是會卡住,可以使用「語音轉文字」的功能。在 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上點擊 🎙️後,開始把腦中的想法一股作氣全部講出來。 把想法都「倒在」紙上後,再進行「編輯」就好。 推薦寫作書籍 5. Smart Brevity (圖/朱騏提供) 簡介:教你如何簡單又直接地,寫出你想表達的重點。 我最大的收穫:學會使用「Axiom (點題)」。 這裡的「我最大的收穫」就是一種點題。使用點題最大的好處是,幫助你快速抓到這一段的重點 (我到底想講什麼)。 網路上 1 秒鐘都珍貴,我們要練習只傳遞最重要的資訊給讀者。 根據我的實戰經驗,「Axiom」的技巧也適合用在 Email 寫作。 例如創作者 Vicky Zhao 在《5 Minute Communication Framework》線上課程中,就分享了使用「Axiom」的 Email 模板。 看看以下的 Email 範本,你發現她把「Axiom」用在哪裡了嗎? (圖/朱騏提供) 我們把實際內容,套用到這個範本中。 (圖/朱騏提供) 推薦寫作書籍 6. Write Useful Books. (圖/朱騏提供) 簡介: 教你寫出一本,能解決目標讀者痛點的書。 我最大的收穫:把你的目標讀者也拉入寫書的過程。 這裡的訣竅是:從寫書的早期就邀請讀者加入,讓他們陪著你一起把書寫完。在邀請之前,先使用以下的「寫書目標清單」: 讀者付錢的原因 你的目標讀者是誰 這本書不適合誰看 這本書不會說什麼 想清楚後,就能加快寫書速度。 這份「寫作目標清單」也適合放在書籍前言,用來讓讀者判斷這本書是不是他們需要的。 用我自己在 2023 年 7 月出版的《知識複利筆記術》 當作範例吧。 我在書籍的前言,就清楚寫下「寫作目標清單」的 3 跟 4 內容。 (圖/朱騏提供) 你能從這本書中,學到許多的「寫書」細節。 推薦寫作書籍 7. Snow Leopard (圖/朱騏提供) 簡介:教你找出個人商業模式的利基市場 (Niche Market)。 我最大的收穫: 了解 Category Design 的觀念,讓自己將時間投入到值得解決的問題上。 每一個產品/服務的背後,不外乎都是在回答: 問題(Problem): 為了要解決客戶的什麼問題 解法(Solution): 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 有意思的問題來了: 為什麼有些產品成功受人關注、有些卻被視為了無新意的可替代品 ? 這個問題放在創作者身上也適用: 為什麼有些創作者主題成功受人關注、有些卻被視為了無新意的可替代品 ? 書中教我們用「問題」與「解法」4 象限來找到值得投入的領域。 因為這本書講到了「創作者如何思考自己的商業模式」,我認為是一本進階書籍。 你可以先讀完前面 6 本之後,再回頭看這本。 不藏私地跟你分享這 7 本寫作好書書中,能大幅提升你的「寫作」和「商業模式」的知識 快速幫你複習這 7 本書: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高產出的本事 自由書寫術 Smart Brevity Write Useful Books Snow Leopard 要學習這些書的內容,加起來還不用 NT. 3,000。 現在就上博客來或 Amazon,把這些書籍買回家吧! -- 本文轉貼自:I'm Chi(原文標題:想開始在網路上寫作的新手必讀!7 本我強力推薦的寫作好書 (每一本都提升了我的寫作技巧))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9, 2024

【限時優惠】數位遊牧、遠端工作必備!MOFT 「手機與筆電支架」超詳細體驗心得

SPONSORED

【限時優惠】數位遊牧、遠端工作必備!MOFT 「手機與筆電支架」超詳細體驗心得

不管是吃飯時,架個手機支架看看影片,或是在咖啡廳時,想把筆電架高,讓手腕、肩頸可以更舒服,手機、平板、筆電支架,我想是許多上班族,尤其是遠端工作者、數位遊牧者,工作與生活必備的好用小物吧! 不過,很多常見的支架用起來都不是那麼美觀,像是一種是黏一個扣環,或是有一些支架的觀看角度沒有很好,還有些是磁吸式的支架,可以吸在手機後面,吸力也滿弱的。 這一次,我們與 MOFT 品牌合作,推薦大家手機與筆電支架! 私心最推!外出工作方便,用越久越漂亮的「隱形立架筆電包」 先說結論:就算沒有這次與 MOFT 的合作,我也會私心推薦你這一款筆電包,因為真的又美又好用! 其實,早在四年前,我就知道 MOFT 這個品牌,當時我身邊大概 3 個朋友,一起買了他們家當時剛出的「隱形立架筆電包」,偶爾一起去咖啡廳工作時,我也會借來用! 隱形立架筆電包輕薄又美觀!(圖/粘瀚文攝) 它整個筆電包是用皮革做成,外型超級漂亮,整體也非常輕薄,如同一片紙板,把 13 吋的 Mac 放進去後,還是很薄、很俐落,而且它看似筆電包,但其實可以折成兩種角度的筆電支架。 第一個角度是 15 度(圖/粘瀚文攝) 第二個角度是 25 度(圖/粘瀚文攝) 每次外出工作,去咖啡廳遠端,把筆電包折一折就變成了支架,這一點真的超級方便!而且不用擔心筆電太重,它的支架會變形,因為它可以耐重 10 公斤。 皮革最怕掉皮、碰水,但這款筆電包官網標榜「防水防刮」,我的朋友使用了四年下來,雖然沒有嚴重的泡水過,但也沒有特意維護,甚至有時候都亂塞在包包裡,但整體而言目前皮質狀況都很好,只有邊邊角角有點磨損,大家都還是挺滿意的。 這是朋友使用四年的筆電包,狀況十分良好!(圖/邱于瑄攝) 有一個特別的點是,這一款筆電包很薄但卻還可以裝東西!它背後有一個彈性布的設計,所以就算要收納充電器,也沒問題! 塞下充電器也沒問題(圖/粘瀚文攝) 雖然這一個筆電包售價依據不同尺寸(13、14、16 吋),是 1780 到 1980 元,有點小貴。但因為它使用四年下來依舊很美,而且輕薄方便,我覺得是一個不錯的投資。 顏色、尺寸、售價與更多介紹,請看:MOFT 「隱形立架筆電包」 角度任意調,吸力足夠的「瞬變三角支架 MOVAS™」 「瞬變三角支架 MOVAS™」這一款手機三角支架,它有多種架設的方式: 懸浮模式(圖/粘瀚文攝) 站立模式(圖/粘瀚文攝) 我自己最喜歡、也最常用的是「懸浮模式」。 在工作時,你把手機架高,放在螢幕旁,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確認手機訊息,中間都不用低頭或是特意去尋找手機,這一點完完全全改變了我的辦公習慣,過去總是把手機隨意放在桌上的我,現在超愛把它架在電腦旁! 懸浮模式可以讓你滑手機不太用低頭(圖/粘瀚文攝) 而且當你要滑手機時,把手機架高滑,或是觀看影片,你不用太過低頭,我覺得若要長時間使用手機,這一點真的很方便。 另外,它可以隨意調整角度,當你想要手機仰角一點,可以直接往後折,它的轉軸可以轉超過180 度,而且十分堅固,不怕轉軸過鬆,手機掉下來,你甚至可以用它來拍照、拍片、視訊或是直播。 此款支架也可以用來直播、視訊等等。(圖/粘瀚文攝) 這款支架也是皮革製,標榜抗污耐刮,我自己是拿「迷霧灰」這個顏色,有點接近白色,當初有點擔心白灰色很容易髒,但目前至今使用 2 個禮拜,偶爾會有灰灰髒髒的地方,但是手輕鬆就可以抹掉,整體而言都還是白白淨淨的! 在磁吸力度的部分,我的手機是 iPhone 12,如果是用裸機或是有磁吸的手機殼,這款吸力真的很強,需要用一點力,才能把支架拿下來,這點讓我蠻安心的,不怕手機從支架上摔下來。 不過,這個手機支架有點重量與厚度,但整體而言,拿起來的手感沒有很重或過大,我覺得可以接受! 手機加上支架後,有一點厚度,但不妨礙使用與手感。(圖/粘瀚文攝) 此款手機支架售價 1280 元,你想看更多細節、顏色,請看:MOFT「瞬變三角支架 MOVAS™」 手機支架的其他選擇:收納卡片、支援嗶卡的通通有! 還有一款手機支架是「磁吸式手機支架 MOVAS™」,可以支援兩種觀看模式,同時又可以收納卡片,不過它並不支援直接嗶卡,你還是要將卡片拿出來刷,不過最重要的是這款只要 699 元,是個很好的入門選項。請看:MOFT「磁吸式手機支架 MOVAS™」。 兩種不一樣的架設方式(圖/粘瀚文攝) 還有一款手機支架,是可以直接嗶卡的叫做「磁吸嗶卡支架 (支援 MagSafe)」,如果你是個通勤族,或是有其他需要時常有嗶卡的需求,使用這一款,可以直接感應使用,售價為 990 元。更多請看:MOFT「磁吸嗶卡支架 (支援 MagSafe)」。 兩種不一樣的架設方式(圖/粘瀚文攝) 可以直接用來嗶卡(圖/粘瀚文攝) MOFT 是專為行動工作者打造的品牌,主打多功能、輕便、有質感。這次特別提供 8 天限時 85 折的優惠價(4/22 - 4/29)。如果你也想要讓你身邊的手機、筆電、平板更方便,進而提升你的生產力,就別錯過這次機會,趕緊到「大人的Small Talk 專屬賣場」選購吧!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