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16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泰国联合马、越等东南亚国家 拟推出六国「联合签证」

泰国一直以来都是数字游牧、观光客旅游最爱去的国家之一。为增加观光收入,泰国预计联合东南亚国家,包含柬埔寨、寮国、马来西亚、缅甸及越南,参考欧盟申根计划,推出六国联合签证,让观光客可以畅游六国。 不少泰国旅游业者赞成这项计划,也呼吁把签证效期从 30 天延长至 90 天,鼓励旅客长期停留。 但这项政策的推动可能还要再等等,一些专家提到,要协议出六国联合签证,还需要参考六国的发展水平、移民标准、法律规定等,要达成共识、同步批准,并不容易。 近年来,泰国积极刺激观光,去年就对台湾祭出短期免签政策,自去年 11 月 10 日,至今年 5 月 10 日,持台湾护照可免签证入境泰国旅游,停留期限为 30 日。 如今,又将推动六国联合签证的拟定,这将更将有助于长期旅客、数字游牧者,以及跨国的商业人士往返东南亚各国。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2, 2024

《远距团队》书摘:当团队远程工作,该如何让彼此投入工作,打造团队参与感呢?

李认为一切都很好。她和团队煞费苦心地评估了他们的工作方式,并制定好一份每个人—至少看起来是每个人—都接受的设计计划。团队的目标是让工作变得有趣、不拘谨,成员对彼此也有高度的信任。但在过去几个星期里,她在与团队成员的一对一谈话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对队友的抱怨增加了,需要重工的情况也比以前多,这让工作流程变得缓慢。是她对团队承诺的判断有误,还是团队文化正在发生变化? 文化永远在不断地演变,因为人们持续在改变。有些人在新的结构中茁壮成长,有些人却感到挫折。个别的贡献者离开,新人则带着新的想法加入。 一个原本每天都开心地走进办公室的人,现在却因为通勤而感到疲惫和压力,希望改变自己的协议。也许有人正在与自己的某个队友争执不清。每个参与项目的人都觉得进展缓慢,于是有人决定:「宁愿事后请求原谅,也不要事前获得许可。」 团队文化的目标是让它沿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要做到这一点,领导者和个别团队成员都必须专注于正在发生的事情,并选择以支持这个愿景的方式行事。他们需要相信这些理想的目标,并选择以支持它的方式来行动。 换句话说,他们需要参与其中。让李和像她这样的领导者感到沮丧的是,组织、高阶领导者和团队主管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真正的参与在于个人。 想象一下这个比较个人的例子。你遇到想更深入了解的人,你带他们出去约会,与之共度时光,让他们喜欢上你,并决定要对其做出承诺。你买了戒指,单膝跪地,向他们求婚。你能做的都已经做了,但除非他们答应,你还不算已经订婚。 领导者的一大苦恼就是无法让人们承诺投入工作。当然,组织和领导者可以打造出一种环境,让人们在其中选择自由付出努力,为团队的利益着想,为队友付出更多。天知道,他们也可以做出激励人们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行事的事情。最终的选择权属于个人。 人们选择不尽力投入有一些重要的原因,其中最大的两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够投入(毕竟这是工作),或者他们认为这只是意味着「做更多的工作」。有些人从小就将工作视为必要之恶,当他们听到有人说要投入工作时,就会像看待三头怪一样地看着那些人。当然,不投入这似乎是个好主意,但有可能吗?领导者需要记住,并不是每个人对工作的看法都是一样的,这种差异往往是主管当初获得升职的原因。 这里还必须提出一个问题:当人们独自工作或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团队成员保持距离时,他们还能投入工作(或保持投入)吗?根据我们个人和客户的经验,答案绝对是肯定的!当领导者和团队成员了解参与的本质和所带来的好处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领导者需要注意不同的因素(我们将在本章中讨论),不能依赖像是干洗服务、乒乓球桌或舒适的椅子等等的办公室花招,无论如何,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答案。 人为什么会选择投入? 想想你曾经投入工作的时候,想一想那对你来说是什么感觉。下列这些事情里,很可能有一些或全部都是你的亲身体验。那时的你: 更享受自己的工作。 看见自己的工作,如何为有意义或重要的事情做出贡献。 与一起工作的人建立了更坚定的关系。 看到自己发挥更大影响力的机会:也许是获得认可或升迁。 提高了你的工作效率。 自愿付出努力:就因为你想这么做。 引起大家的注意。 这些事情谁不想要啊? 领导者的角色 这并不能免除领导者的责任。以下是一些组织和领导者可以做的事情,来打造一个让人们选择积极投入的环境: 协助人们看见参与的价值。 确保人们理解愿景。 倾听团队意见,找出与该愿景之间的不一致之处。 以你的理想团队文化为导向,进行领导、辅导和提供意见回馈。 自己以身作则投入。 员工的参与是自愿且有自觉的。人们会选择是否投入工作,他们每天都会做出好几次决定,带着他们确认自己的承诺,或引导他们走向另一条道路。身为领导者(无论是否拥有职权),你都可以影响这个决定。 协助人们看见参与的价值 面对现实吧,人们可能会把「参与」看成是「他们只是想让我做更多工作」,但当你问人们是否想要上述清单的内容时,大多数人都会迫不及待地点头。 人们甚至不一定需要整张清单上的一切,一个要点或许就足以改变他们对工作的看法、他们在工作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对投入的选择。一旦人们看到选择参与投入对自己(而不仅仅是对组织)的好处,你就成功了。 事实上,当人们在家工作时,他们可能会更加重视参与,因为他们也许在生活的其他层面更加孤立,失去了在办公室环境中可能得到的社交益处。 确保人们理解愿景 你已经开过会了,你已经与团队讨论过计划,并进行了多次谈话,每个人都说他们「懂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唠叨这个话题呢? 无论我们谈论的是团队文化还是整体业务目标,重点都是一样的。我们可能会被任务列表所迷惑,因而忽略了全局。我们就像麦克鲁汉所说的鱼:忙着游泳,却不知道自己在水里(too busy swimming to know we’re in water)。这并不是说人们一定不同意,或选择的行事方式与你们所有人设想的文化背道而驰;他们只是没有像你一样思考这个问题。 好消息是,你们的努力应该会得到很多支持。当你和同事们在设计团队时,制作了大量的文件。你们清楚地定义和阐述了目标。你们应该有书面的计划和协议供团队参考和分享。 凯文非常注重凯文.艾肯贝瑞集团的整体格局和企业文化,因此在每次全体团队的会议上,他都会先回顾我们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最后再陈述我们将如何进行工作。这并不完全是我们的「文化声明」,因为它还包括一些外部内容,但其中还是有一些共通点,也许能帮助你着手进行。 我们: 积极主动—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 不搞办公室政治 有创意 积极进取 有同理心 加倍努力,成为值得信赖的顾问/资源 成为典型混合型团队的模范 他并没有花很多时间重新编写这份清单,毕竟我们每个月都会拿出来讲,但没有哪个团队成员,会说他们不知道我们的理想文化是什么。我们尽可能以身作则,以这些行为树立榜样,也因此成了一道不错的窗口,让人们了解在这里工作是什么感觉。 韦恩坦承,这种定期的提醒有时确实能够迫使他调整自己的行为。他可以更积极一些,当然也可以少一些政治色彩。小小的提醒让他与团队保持一致。 有新人要加入团队时,这就是面试讨论的前段,人们需要知道来这里工作的大概情形。他们被录取时,就会知道与我们一起工作是什么样子。如果他们不晓得期望是什么,就不可能达成期望。即便他们知道,有时也可能需要提醒。 倾听以找出不一致之处 领导者都知道,纠正或调整初次出现的行为会比较容易。人们之所以认为当每个人都在同一地点时会更容易实行管理,原因之一就在于你可以实际看到和听到人们每天如何互动。这给了你机会(尽管这机会不见得总是可以被好好把握),在坏习惯养成之前先予以改进。 团队文化每天都在展现。当我们彼此分开工作时,即使只是一部分时间而已,我们也无法获得同样明显的线索,来了解成员之间发生了什么。在寻找不符合理想文化的问题或行为时有个特别挑战,若要用大侦探白罗 8 的言语来表达的话,就是「你在寻找不存在的东西」。 请记住,在远程和混合型团队中,一些最具侵蚀性的行为是排斥和自我孤立。问题不在于你听到别人在抱怨......而是你根本没听到他们的声音。当人们不再让别人听到或看到自己时,很有可能是他们已经从团队中抽离了。 这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团队其他成员正在进行的工作之外;也许他们的私人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事情,使得工作不再是首要事务。人们不再以支持团队理想文化的方式行事可能有许多原因,如果是暂时的,这种情况会过去;但要是长期的,这意味着情况比较严重,而且需要你的关注。 领导者应该留意这些显示人们对团队工作失去热忱的迹象: 人们沟通方式的改变。是否有人停止回复电子邮件和群组聊天?当你在征求意见或回馈时,某些人是否变得安静? 人们与队友互动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会议中。一向积极参与的人是否变得沉默寡言?也许他们不愿意使用网络摄影机,或者一定要被点到名才会发表意见或回馈? 错过截止日期和工作质量下降。以往表现良好的人,是否突然出现了生产力和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 积极度的改变。人们是否不再自愿接下任务?你是否需要明确要求成员提供协助,但以前他们明明都会自愿帮忙?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可以了解成员的参与程度是否有所改变—直接去问他们。这就会引导我们到下一个衡量参与度的方法,也许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领导、辅导和提供回馈 与员工交谈的过程,就是倾听他们心声的最佳机会。如果你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他们不再投入,或者他们的行为方式与团队其他成员格格不入,作为领导者,你的工作就是保持好奇心,更深入地了解情况。 确保人们知道如何展示他们对团队文化的参与和承诺的最佳方法,就是以身作则。如果我们的行为符合团队成员的期望,他们就会模仿领导者的作为。他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在进行辅导会谈或一对一面谈时,你可以听到人们的实际情况。积极倾听,并留意那些表明事情不对劲的字词或短语。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倾听的内容: 提及团队工作时,反复使用「我」而不是「我们」。 不愿意扩展思维。即使你提出的是开放式问题,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发言或给出详细的答案。 消极应对的语言,例如「随便」或「我不在乎」,尤其要注意像是「还可以」这类看似安全但有误导性的用语。 在引导辅导对话时,多倾听比发言要来得重要。正如我们在前几本书中多次提到的,要给团队成员先发言的机会;他们至少应该占所有发言的百分之五十一。 认真倾听,也不要害怕提出后续问题。你可以问的最有力的问题之一,就是:「你为什么这么说?」你会对自己听到什么感到惊讶,而且可能不太喜欢其中的某些内容。即便如此,这也许正是你需要知道的,说不定还能给你一个鼓励和帮助团队成员选择重新参与的机会。 自己以身作则投入 身为领导者,你是一个榜样,人们都在关注你的一言一行。你是否投入参与?你关心工作和员工吗?你是否愿意多付出一点,不是因为你必须,而是因为你愿意这么做?你是否在工作中找到了热情和意义? 他们从你身上看到了什么,给他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埃默森曾说:「你的行动所展现出的一切,远胜于你的言语。」请记住,你的意图虽然很重要,但人们用来评断你(以及每一个人)的依据,是透过他们的所见所闻,而不是你的意图。 如果你想让你的团队成员选择参与,你的示范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武器。 注意平衡 参与是件好事,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但也要有个限度。希望受到关注的团队成员,尤其是远程工作的团队成员,可能会觉得自愿参与每一件事、随时回复邮件和参加会议,将被视为一种正面的表现。而领导者往往绩效都很出色,尤其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这可能是他们获得升迁的原因。 我们能否在高度投入工作、获得所有个人和组织利益的同时,仍然拥有自己的生活? 我们办得到。尽管对于不同的人和生命中的不同时期来说,平衡可能是不同的,但这种平衡非常重要。优秀的领导者以身作则的是投入参与,而伟大的领导者以身作则的则是工作与生活的稳固平衡,因为这也是他们的团队所需要的。 是个别情况,还是多数人都这样? 如果你确定存在缺乏参与的情况,请问问自己这个问题:这是个别情况,还是一种爆发? 如果只是个人问题,那就尽力去探究缺乏参与感的根源。几乎没有人能够百分之百地投入团队。我们总会有几天过得不太顺利,积极度和行为也有碰上低谷的时候。一句善意的话、示意他们在工作中的价值和他们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理想团队文化的提醒,都会有帮助。 倘若有具体的挑战,身为团队领导者,请尽你所能地提供协助。他们也许需要培训,或可能需要与其他队友进行讨论,这是你可以帮忙促成的。如果他们的私生活中有什么事情影响了他们的工作,也请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 如果不参与团队的现象更为普遍,那么也许是时候向团队提出这个问题了。同样地,领导者需要少说多听。同时也请考虑采用异步和匿名的方式来了解团队的情绪,而不是召集所有人开会来「讨论问题」。 此外,你并不是想要「处理」他们,而是要了解他们为什么选择不投入,看看你能做些什么,来协助他们改变选择。 如果团队文化似乎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那就找出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你的团队设计需要重新检视,也可能是你可以解决的外在因素。 比方说,团队组成以来的人事变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了团队文化。期望新人只要「跟着流程」工作就好,是合理的吗?还是应该重新审视和评估团队设计,并设定新目标? 无论人们自团队抽离的原因是什么,领导者或团队成员最不该做的就是置之不理,希望问题主动消失。问题很少会消失,而且往往会扩散到团队的其他成员。虽然我们都不喜欢愁云惨雾的感觉,但好发牢骚的人却很爱互相取暖。 投入参与来自于个人的内心,但这并不意味着领导者和队友无能为力,无法协助人们选择参与他们的工作、团队和理想的文化。 小结 参与度不仅仅是调查问卷上的一个分数而已,当然也不只是领导者的行动项目。投入参与是一种个人选择,可以由领导者和队友共同推动。当你运用我们讨论过的理念和思维模式时,你的团队真正参与和合作的机率就会提高。 -- 本文摘自时报出版《远距团队:打造沟通无碍合作无间的成功团队》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30, 2024

为什么「个人品牌」没在获利?产品服务「卖不出去」的原因与解方!

我们今天来聊聊为什么你的个人品牌获利模式一直不太稳定,你可能有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但就是 商品卖不动 、卖不好,今天我会分享几个销售成绩不理想的常见原因,还有解决的方式。 我在上一篇文章有讲到营销漏斗的概念,在看这一篇文章前,建议你应该要先有一点营销漏斗的概念,才比较看得懂这一篇文章,通常,个人品牌没有在赚钱,原因就是三个,如果这些是你的情况,那么今天你将会有所解答。 1. 你没产品 2. 你的营销漏斗塞住了 3. 你的营销方式需要调整 延伸阅读:成立「个人品牌」后,到底该怎样才能赚钱?先了解「营销漏斗」的概念 今天的重点非常多,所以我建议你准备笔记本。本篇文章也可以搭配「佐编茶水间」的 Podcast ,可以参考我标注的时间点,直接聆听重点段落! 📍【本集纲要】#207 商品卖不动 节目开场与单集概要(00:00 –) #1 宣传力道太小、频率太少(06:05 -) 这个状况是我最常看到的,相信有长期在收听佐编茶水间的你,一定有发现,我宣传品牌是完全不手软的,我几乎在每一集的节目里面,都会提到自己的产品、自己的课程。 我们现在一起来想象一位听众的用户流程,这位听众在通勤、做家事的时候听你的节目,他觉得你的分享很有趣,访谈的内容也满有深度的,不过,你从来都没有提到自己有在贩卖产品,也从来没有提到:「其实我有在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在完全没有透露的前提下,你的观众究竟要怎么知道你有在做其他的事情呢?他一定要追踪你的 Social media,或者闲闲没事去你的官网晃一晃,才可能会发现:「原来你有在卖这个喔!」 大部分的听众,其实都只停留在「听」的阶段,他的用户流程就是打开手机,打开 Apple Podcast or Spotify,看一下有什么有趣的主题,点开他感兴趣的集数来听,就这样而已,很多时候也不会完全听完。 更多时候连你的 IG、网站都不会去,因为他不用去,他只是要听你的节目而已,他没有非得转换平台去追踪你的理由,对吧?同样的情况,也可以套用在只有经营某种平台的创作者身上,你的品牌效益和产品销售状况不好,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你的观众没有听到、看到。 不要害怕打广告(08:32 –) 我们都很忙、追踪很多人、听很多节目,要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宣传力道就要大,千万不要怕多!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经营方针,也是我相信的理念,我觉得我的手法应该不到激进,但我也一点都不害臊。 满多人会觉得:「天啊!我广告打太多,听众难道不会超反感吗?」,的确有对于广告很敏感、很反感的听众,但我一直都认为,如果你的内容是听众觉得值得花时间来听的,那广告顶多就忽略,或是快转跳过也可以,有广告并不影响你的内容值不值得听。 现在 Podcast 的节目选择非常多,除非你选得主题真的都很打中他的胃口,或者他就是你的铁粉,不然通常就只有你自己会觉得广告的次数太多,因为只有你自己是那个每一集都会重头听一遍的人,但大部分的听众都不会,对吧? 到底怎样的宣传力道是太大?太小?频率究竟要多少?我现在要说一个你很不喜欢听到的解答,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取决你的品牌属性跟观众喜好,有一些风格比较大喇喇、率性的网红,他的观众就很喜欢他直接的个性,所以每一集的节目都在业配。 喜欢他的观众可能还是觉得:「这就是他,他的品牌就是这么直接」,但如果你的品牌是走小清新的路线,可能你的观众比较高敏感,有时候信息量一多,就会觉得很难消化,我自己有一个小小的策略是,在每一集的节目中,我都会有意无意用一两句话浅浅的带过。 例如「喔!他也是我们 BYL 的学生」,或是「我上次在帮学生做一对一咨询的时候」,就是很顺口的提及,除此之外,在「热门集数」里面,我也会花更大的力气,更长的篇幅,去做宣传的内容。 什么是热门集数?(12:17 –) 你在做营销和内容策划时,应该会知道哪一集的收听率比较高,会是观众很想听的内容,那就代表,你应该要在那一集节目中,比平常更大量地包入产品讯息,那在节目还没有播出之前,你要怎么知道这一集会有多少人听?老实说,就是经验。 我做节目已经做了四年,我知道什么样的主题会有很多人听,因为我经常会跟听众互动,知道他们有什么痛点,所以当有重要讯息,例如六月要特别办活动,我就会故意用比较精彩、比较多人会感兴趣的主题来包装,顺道分享更多当时要宣传的内容。 除此之外,如果那一集的来宾很有名,或者来宾分享的主题非常有趣,我也会知道这一集肯定会有比平常更多的人来收听,身为品牌经营者,要用经营事业体的思维来看全观,而不是单集单集的零散分享,这个就是节目策划、内容营销的技巧。 回到第一个常见的问题,宣传力道不够、次数不足,是你可以马上去检视的,大部分的创作者,会以为文案、连结摆放的地方、产品的消息都很明显了,但这都是盲点,第一次知道你的观众没有指引,是根本不会知道你有在提供或贩卖什么内容的。 你永远都要去思考:「这些内容有可能被一个全新的观众看到,他有没有办法找到我想要给他的资源与信息?」,最重要的是,这个路径绝对不能困难,门坎一高,观众就不会愿意找,你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方式、足够的频率,才有办法让你的观众记得你的信息,做到你希望的转换。 #2 你对你的产品没自信,说明不够具体(15:46 –) 你可能会说:「我平常有在手绘一些小东西,偶尔会随便摆个市集」,或是「我对塔罗有点研究,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帮你抽一张牌,不然我也有认识几个满厉害的朋友可以帮你算一下。」 我常说:「你说话的方式、使用的词汇,这些语言都是有力量的」,那些「随便、偶尔、应该」都是让潜在客户感到模棱两可的地方,大部分的时候,可能都是因为对自己的产品不够有自信,或者不想要太过 Push,才想要客客气气。 但,我想要请你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不断推销是件不好意思的事情? 是因为我们喜欢大家都可以和平相处,不要一直去打扰别人,要求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接收他不想接收的信息,我们觉得卖东西就是「对」他人做些什么,可是有没有可能,你是在「为」他人做些什么呢? 我一直都觉得我的课程或讲座是一个工具,其实任何产品都是一种工具,这个工具不是目的,但这个工具带你走向目的,只要我听到你有需求,或者我知道你有困扰,那我介绍一个工具给你,其实是帮你一个忙,我一直都是这么想的。 你可以说这是过度平常心,或者过度自信,但如果你刚好在卖咖啡,朋友来跟你说:「最近我想买咖啡送人或自己喝」,难道你会说:「要喝咖啡喔!那我介绍别家的牌子给你?」,应该不会吧?为什么回到你自己的自媒体上,你就不愿意这么做呢? 你是不是觉得说:「因为一直推广自家的产品,本身就有偏心的嫌疑」,是人都会有偏好,为什么要害怕自己在偏心某些事情呢?身为创作者,你对自家产品有多一层的爱戴,就像是对你的孩子有多一点的偏心,你要站稳这个脚步,说出自己的立场,除非你是一位评论家,如果不是,就没有中立的必要。 搜集数据、查证产品的适用性,是消费者的责任,假设你是消费者,你应该要知道品牌端会想尽办法秀出品牌的亮点,因为这是品牌的责任,而消费者的责任是去多方比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我认为大部分的创业家,尽管没有特别偏心,还是会对自家产品格外推荐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是他最熟悉的产品,比起其他竞争对手来说,我们了解最深的,当然就是自己的品牌,当看到有适合的潜在客户,最先推荐的,一定也是自家的商品。 当然,我们不能去制造错误的期待,推销产品给不适合的受众,产品说明如果含糊不清,就会不够具体,让观众有种不够肯定的感觉,这是你自己的产品,怎么连你都不肯定? 如果你的销售成绩不太好,可以检视一下是不是在营销信息上过度模糊?还是说对自己提供的服务没什么信心?如果是,请你换个角度做假设,潜在客户虽然是陌生人,但就像朋友来问你问题一样单纯,他有个困扰来请教你,你为他提供解答,就是在帮他一个忙。 你是在为他做些什么,而不是在对他做些什么。 只要你能够在话语中带有这样肯定的态度,我相信你的观众也可以感受到,你的确是在提供他一个方法,一种工具,而不是在强迫他。 #3 定价不对,受众设定有落差(23:03 –) 这个情况发生的频率跟其他状况相比是少满多的,定价是一门艺术,设定太高或太低,都可能让你的转换率不太好。但是到底要怎么定价?这跟你的受众样貌和品牌调性有关,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公式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但我可以举例,我曾经跟一位学生做一对一,分析他的销售状况,他本身是一位摄影师,摄影的技术很厉害,经常会拍婚纱、闺蜜写真这种质感很高的摄影作品,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发现自己需要一套在线产品,才能在疫情期间生存下来。 因此他马上开发了一套在线课程,教学生怎么拍出很高级的沙龙照,课程内容非常的精致,从摄影器材的使用、光线、取景,到后面的精修一系列都非常的完整,一般会觉得,这样的内容很有深度、很专业,理当值得高价位,然而产品上线后,却一堂课都没有卖出去。 他一开始觉得可能是价位太高,所以将课程降价,但还是没人买,不知道要怎么调整价钱?我看了他的课程,觉得这个课真的不能卖低,因为内容很专业、丰富,但是受众定位不正确,一般讲到变现,很直觉就把会的东西包装成一套系统教学,传承下去。 但,谁拍闺蜜和婚纱会想要自己修自己的照片呀?我是完全不会,我希望有人可以帮我做到好,所以尽管内容再精致,他都不应该卖给那些追踪他的人,如果真要卖,就是要卖给想要成为摄影师的人,或者已经是摄影师并想要进修的人,如果是这群人,定价就绝对没问题。 如果还是希望把受众针对在已经有追踪 IG 的人身上,我可能会建议他开发自己的滤镜 preset,让观众可以用懒人的方式在照片上套入喜欢的滤镜颜色,然后走平价路线,累积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喜欢这样风格的受众,为日后的出发做累积。 听到这边大部分的人可能会觉得:「我就不想要走低价路线,我就是希望有被动收入才来做个人品牌」,这个例子是比较极端又写实的,没有人想要受到疫情的波及,但很多时候,狗急跳墙生出来的方法,可能从定价或受众设定上就是不适合的。 你的观众想要的、可以负担的,以及专业水平所及的,都必须要对齐,才不会导致很棒的产品,却没有转换效益。 延伸阅读:如何判断你是否正在吸引「错的受众」?(和3个调整方法!) #4 信任感不够,关系待耕耘(27:11 –) 我们都不太可能会跟诈骗集团或看起来很假的商家买东西,那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诈骗集团会成功呢?就是因为他看起来很真,制造了足够的信任感,让你卸下心防,那为什么你这个真真实实的创业者却一直卖不动?说白话就是:观众跟你不熟。 我们经常听到品牌要建立信任感,但究竟什么是信任感?到底要怎么建立?其实我在之前的集数中都有经常带到这个观念,答案就是:持续 show up。 如果你今天刚加入一间新公司,有很多新同事,大家对你都还算客气,也会打招呼,但唯独 Julie 这位同事对你特别亲切,你心里应该马上就会对 Julie 多些好感,这个好感薄薄一层,但它就是信任感的开端。我们假设两种情况,一种是你刚进公司没多久,跟 Julie 开始慢慢会聊天。 过了一个礼拜,Julie 突然问你要不要买一些他自己有在用的精油或保健品,你可能马上就会觉得:「该不会跟我变好只是想要和我推销吧?」,除非你本来就对他在推广的商品很感兴趣,不然那一层薄薄的信任感,就会在这个时候出现裂缝。 第二种情况,你跟 Julie 从客气打招呼,变成午休时会一起用餐,从下班之后偶尔会用 Line 聊一下公司八卦,变成一起吃晚餐,甚至一起乘车回家,从只有平日晚上下班后会聚在一起,变成假日也会私下约出来一起逛街、远足。 你开始认识 Julie 的其他朋友,也开始介绍自己的朋友给 Julie 认识,这时你发现,你跟 Julie 不再只是同事,你们已经变成了交情还不错的朋友,这段关系的发展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可以一个月,也可以花一年,这就是好感累积与关系经营。 持续的为那个对象 show up,就是在他的生活中陪伴他、倾听他,共享欢乐、甚至共体时艰,这时如果 Julie 问你要不要购买他有在使用的精油或保健品,你会不会更认真地听 Julie 到底想说什么呢? 信任感要怎么建立(34:43 –) 讲到这边,你可能在想说:「好吧!我知道信任感怎么培养的,但我不确定哪里做错了,为什么我跟受众的信任感就是建立不起来呢?」 首先,你有没有遇过跟你不太对频的人呢?他感兴趣的事物你都兴趣缺缺,他的风格或行为都与你有满大的落差,如果,这是你跟 Julie 的关系,我相信你顶多跟他进展到中午一起吃午餐,应该是不会下班或假日时还继续跟他出去,对吧? 同样的,如果一开始的理想受众定位就是一群跟你频率比较雷同的观众,建立信任感就会事半功倍,当然,也不是说不同群的观众不能建立信任感,只是相较之下比较吃力而已。 我们现在讲一下建立信任感的具体做法,我认为就是提供价值,其实价值简单来说,就是 「something that worth your time」,当你花时间跟 Julie 相处,为什么不会让你有一种:「天啊!今天浪费好多时间」或是「今天到底都在干嘛?早知道就不应该跟 Julie 出去」的感觉? 一定是因为在每一次的相处过程中,你都能够感到很欢乐、兴奋、舒服、自在、受启发,这就是品牌在带给观众的感觉,并不会因为转变成商业思维就变了样,事实上,这些就是最基础的待人之道,也是商业的营运之道。 我建议花点时间思考,你的观众跟你的品牌相处之后,心里会产生什么感觉?会觉得抚慰人心吗?还是能够带来启发、创意、知识?你在提供的价值究竟是什么都无所谓,只要是正向且良善的,一次提供多种价值也是可以的。 这就会回到内容营销跟内容创作,在做内容创作的时候,你究竟有没有认真想过你在创造的究竟是什么?不是影片或音频,这些都只是包装的手段而已,你在创作跟分享的,就是你的点子、你的理念,和你的信仰,要建立足够的信任感,就要挖掘出你的核心理念。 唯有了解,你才会有源源不绝的 idea ,去宣扬你要传达的事情,当你用作品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才会有价值,价值不是在于这支影片做得好精美,也不是图片拍得多漂亮,这些都只是加分,重点是你要说的理念、故事有没有被传递出去? 有的话,才能达到我们做内容营销的目的,有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信任感才会被渐渐地培养起来。 延伸阅读:为什么个人品牌赚不到钱?3 个必须建立的自媒体获利心态 出现的频率很重要(39:15 –)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听起来好严肃喔,很多网红不也是每天随心所欲 PO 几张自拍照,就很多人追踪互动吗?」,如果你这样想,你可以仔细去观察这些网红,大家其实都很了解观众是为什么而来,网红也会提供对观众而言有价值的东西。 我一直都相信了解与确认自己在传递的价值究竟是什么,然后用好的内容作为漂亮的包装纸送到观众面前,就是累积信任的不二法则,还有一件事情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频率,它会随着你在受众心目中的位置而调整。 同样是品牌,如果你一个月才出现一到两次,就算观众很喜欢你,建立信任感和关系经营的时间就要拉长,如果你之后停更,就算是一开始很喜欢你的观众,到了后面也因为没有更新,渐渐忘了你曾经做过的内容,如果频率一直断断续续,那建立信任就会相对困难。 但,有没有一种情况,曾经跟你很要好的朋友,因为搬到另一个国家,所以越来越少联系,但每一次见面都还是一拍即合?你会发现,这两个例子全都基于稳健的信任之上,可能你曾经是死忠客户,虽然他们出过一些问题,但是当他再次出来,你还是会愿意再给一次机会。 又或者,这个品牌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印象与典范,所以尽管不跟你花太多时间打交道,你还是会被他的一举一动深深吸引,除非是这两个案例,不然我一直都觉得频率是很重要的。 信任感不够,通常是销售成绩不理想最常见的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做关系经营,时常 show up 在对方的日常,如果观众还没准备好,也不能揠苗助长,就让他先静静观望一下。 很多时候,你会觉得都是品牌在主动出击,但只要仔细一想,大部分现代营销的手法,都是花时间静静等待前在受众冒出芽,才会展开后续的对话关系,如果你觉得讲得太发散的话,也可以回到这集原文,下载我整理好的懒人包。 📍【本集结语】#207 商品卖不动 为什么品牌会没有获利?可能是因为你的宣传力道不够、次数不足、你对你的产品没自信、说明不够具体、定价不对、受众设定有落差、信任感不够,关系待经营,不晓得你觉得自己最像是遇到哪个问题呢? -- 本文转贴自:理想生活设计(原文标题:#207【佐编私塾殿】为什么你的品牌没在获利?- 下集:商品卖不动的原因与解方)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7, 2024

目标 Deadline 怎么订才不会累死自己?面对死线还有动力完成?

在工作上有时候我们需要为任务设定截止日期,或者当他人交付我们任务时直接给我们订了一条死线,无论哪一种 Deadline,这时候太逼人的截止线会累死自己,太遥远的截止线让人现在没有动力去做(太无解的也是)。 订出「有效」的死线、截止线是一种艺术,而且面对不同项目会有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情况,所以我不敢说精通所有设定截止线的技巧,但毕竟在职场工作十几年,还是有一些属于我自己的经验可以分享。 就像去年(2022 年)我个人推出的两个产品:《防弹笔记法》书籍、「个人数字生产力」在线课程,刚好有两种不同的设定截止线需求。 《防弹笔记法》的书相对没有来自外力的额外要求,我需要自己负责,意思是我可以在任何时间完成,那么我要如何设定出有效的截止线,是让自己会有动力去推进,而不会死线一延再延,最后变成不断拖延的目标呢? 「个人数字生产力」在线课程又是另外一种情况,有来自合作单位的时间要求,某个程度是对方订出了一个截止线,而我必须在截止线之前交付出产品。这时候要如何知道这个截止线是可行的?如果可行的话又如何真的可以如期完成呢? 近期在我和赵胤丞老师一起合作的 Podcast 节目:「高效人生商学院」中,谈论了「两人对谈|EP.0034|不累死又有动力的死线要怎么订才好?(欢迎订阅收听,和本篇文章内容会有不同启发),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其中几个属于我们的关键技巧。 短期内可以产出什么成果 VS. 最终成果需要多少时间产出 我自己在设定截止线的时候有一个核心的指导原则: 就是优先处理「短期内可以产出什么成果」,而不是「这个成果需要多少时间产出」。 这是什么意思呢? 例如我要撰写一本书,若是从「这个成果需要多少时间产出」来思考,我可能就要开始计算这本书要写多少字数,如果要写 10 万字,这样每个礼拜如果产出起码 4000 字的一篇文章。那每个月可以产出 2 万字,这个项目就需要安排五个月的时间。 但是这样的规划,截止线看起来很长,很容易一开始就拖延着,加上会遇到各种意外,慢慢地过了几个月,发现前面进度不理想,而后面来不及完成 10 万字的份量,最后就会整个大拖延。 反过来,如果从「短期内可以产出什么成果」设想,我会设计「一个礼拜内要把现有想法、数据整理成一个拥有完整细节的大纲」,于是一个礼拜后产出一个草稿大纲的成果。接着我看到大纲中的第一个章节已经具备基本数据,于是我设计「一个礼拜后要完成第一章节的草稿文字」。 结果这一次发现还缺少某些关键方法论的分析,于是下一个礼拜设计出「一个礼拜后完成相关四种方法论的对比分析」,让自己短期内继续推进下一个需要的关键成果。 后面这个方法,或许在四到五次的短期成果推进后,大概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本书的结构细节、草稿数据就已经顺利产出。 让项目的进度处在一个我拥有项目基本成果,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 如果这时候觉得还有更多时间处理项目,我会安排更多短期的进度成果,去设计例如流程图表(就像这次的《防弹笔记法》的最终成果)。如果发现时间不够,项目需要赶快上线,我也不会是赶鸭子上架,而是可以在既有的基本成果中,完成最重要的加工,就能推出项目。 我之前读过《Shape Up: Stop Running in Circles and Ship Work that Matters》这本书,他的作者是知名项目管理软件 Basecamp 的设计团队,他在里面提到了跟设定项目、任务截止线有关的两个具体技巧: 先设定边界 尝试从项目的中间部分开始 这两个技巧对我来说很有启发,所谓「先设定边界」,就是我们可以先思考「自己拥有多少时间」,或是「自己想要在多少时间内先产出」,然后根据自己拥有的时间来设定可以产出的成果,而不是根据成果来计算时间。 从这个角度来做时间管理,确实会增加很多弹性,比起烦恼要写完一本书到底需要多少时间,不如思考如果我只有一个礼拜,我可以产出什么成果。 另外一个关键就是「尝试从项目的中间部分开始」,当我要思考一个礼拜可以产出的成果时,与其从头开始先去看看一个礼拜可以找多少数据,不如从中间开始,也就是一个礼拜可以先产出的跟项目核心成果最有关的成果会是什么?这时候可能是一份具体的大纲,或是一个章节的草稿等等。 透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更有弹性也更具体地去设计截止线,这时候或许不要称呼他死线或是 Deadline ,而是应该叫做「成果线」。 也就是当要安排一个大项目、长期计划的时间时,要思考的是「在哪一条时间线前我可以先产出什么关键有效的成果」,然后透过一个成果线、一个成果线的累积,最终我们更有效率地完成项目需要的最终成果。 尤其面对一些变动性很大的项目目标,或是全新且不熟悉的项目时,更要把握这样的技巧,用一个一个短期的「成果线」让自己有把握的往前逐步推进,可以边做边修改,而且短期就能看到产出成果也会让我们更有动力。 三种截止线:应对别人已经订好死线的项目 但是,也有很多时候我们要实现的是别人交付的项目、任务,并且对方已经帮我们设定了一个最终的 Deadline,例如年度业绩目标最后结算的日期、某个产品需要交货的最终时间等等。 当我遇到这类型的项目时,我会帮自己设定「三种截止线」: 最终 Deadline:对方期望的最终截止日 中期专案验证线:为了达成最终截止日,拆解成几个阶段进度的检验期限,设定每一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成果,这样推进下一阶段成果才来得及。 短期内冲刺成果:为了满足下一阶段成果,现在我应该立刻开始冲刺、测试的成果是什么。 (我在十年前的这篇时间管理文章中,就有提到类似做法,但现在的方法也有了一些修正:10 个真的可以被具体执行的时间管理技巧) 让我提供一个比较小型的案例,有一次我收到国外客户要求,希望两个月后可以收到某个我们正在制作中的产品。于是第一个比较简单的截止线出现了,也就是两个月后必须让国外客户收到这个产品,这是「最终 Deadline」。 但是在我要明确答应这个 Deadline 之前,我先做了一个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拆解」,我需要推进几个进度才能完成上述的 Deadline,如果从最终截止线倒推来看,包含: 需要多少运送日期可以把产品寄送到国外客户手上。 产品制作完成到捡货、包装需要多少时间。 目前还剩下多少时间可以把产品制作完成。 于是我可能设定出这样的几个中期项目验证线(里程碑): 最后留下两个礼拜处理产品运送事宜。 中间留下一个礼拜处理产品捡货包装事宜。 我从现在开始有一个月多一点点的时间要把产品制作完成。 这是「中期项目验证线」,设定这个中期里程碑的好处是可以更具体的了解死线前的风险,因为要项目完全如期如计划推进真的「很难」,但起码我们需要让自己掌控的是:如果我在任何时候发现无法在一个月后把产品制作完成,那么我就应该赶快研究有什么让产品如期完成的替代方案,或是研究有没有更快的包装流程,或是询问有没有更快的货运方式,乃至于可能要跟客户沟通是否可以改期。 起码不要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自己做不完,而这时候往往没有任何沟通转圜的余地了。 那么第三条截止线:「短期内冲刺成果」呢?这是为了确保我设定的下一个中期项目里程碑有办法相对如期完成,所以我会以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为区间,去设定自己能够在这段时间赶快先产出的项目(中间的)关键成果。 例如这个产品可能有附加产品、行程流程、产品的主要图像、产品宣传素材等等工作要做,这时候为了确保第一阶段的里程碑完成,或许我会设定一个「短期内冲刺成果」是一个礼拜后确认产品的主要图像。 那如果一个礼拜后这个「短期内冲刺成果」无法如期完成怎么办?这时候我就会有「警惕」,要赶快寻求支持,要赶快找替代方式,要赶快开始沟通协调,或者必须舍下某些比较次要的琐事。 三条截止线: 最终 Deadline 中期专案验证线 短期内冲刺成果 并非是说我们会设定出「完美无缺」的项目、任务期限,起码我自己工作十几年的经验,无论面对自己可以完全掌控,还是自己无法完全掌控的项目,我觉得都很难订出没有修改的完美进度截止线。 那为什么还要设定三条截止线呢?我觉得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下一个礼拜(或者短期内)就能警觉项目可能有时间上的风险了,并且开始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项目要好好完成,本来就是在不断修正变动的过程中进行,关键在于我们「提早意识到需要调整」,才不会等到最终时限要到了,只能两手一摊,无能为力,或是只能累死自己。 延伸阅读: 2022 起始:九个立即提升生产力技巧值得试试看而且简单可行 2022 起始:停止花太多时间做计划与整理,执行就是你的计划 2024/1/27 更新:设计「停战领域」与「行动边界」,我建立健康时间管理的小秘诀 搭配进攻型行事历的做法 前面分享了两种做法,第一种作法:「短期内可以产出什么成果」,是我应对不同项目、任务的大原则,先给自己一个短时间去产出一部分核心成果,测试到底还有什么风险与问题,提早解决问题,就是让时限如期完成最有效的做法。 而第二种作法:「三条截止线」就是第一作法的延伸版本,尤其面对他人直接交付给我截止日期的时候,我要懂得自己设定几个阶段的验证线,意识到什么时候就要开始改变作法。甚至懂得设定最近期的冲刺成果线,这样这个当下我就可以更好的预判未来的风险,现在就开始改变作法。 而这些做法的背后有一个共通的原则,就是要设定好的死线,来自于「项目、任务的拆解」,把项目拆解出几个阶段成果,把任务拆解出具体的下一步行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设定多层次的截止线,并且也知道如何调整与变动。 我在这篇文章曾经分享过很完成的项目拆解流程,而这和时间安排一直都是最紧密相关的,没有拆解,就没有真正的时间安排:「拆解下一步行动的思考流程图范本,你也做得到专注不瞎忙的参考步骤」。 于是有些项目、任务拆解了几次后,会更明确的掌控他们具体的执行流程,这时候我就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进攻行事历」的做法,预先在行事历上为不同项目留下足够时间。 因为我们最后必须意识到一个问题:身为执行者的我,通常手上有很几个项目、任务在进行,而且未来还可能随时插入新的任务。 所以当我们看一个项目的时限安排时,不能只看到这个项目,还要看到我自己剩下多少时间?每天可以同时推进多少进度?要预留多少应付意外的时间?而「进攻行事历」的方法帮助我把这些需要预留的时间都先预留在行事历上。 不敢说我百分之百都会照着执行(事实上根本没办法),但同样的道理,我总是可以提早预知来得及?来不及?时间够还不够?这时候要怎么应对,有没有哪些可以调整,还是哪些可以放弃,我才有一个明确的依据,而这同样是让我们看起来项目可以相对如期完成的方法。 -- 本文转贴自:计算机玩物(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12, 2024

如何解决不在线 / 不实时打开讯息处理的焦虑?数位游牧者必学的生活平衡 3 招

当我们随时都在在线时,大量的实时通、社群讯息通知会让我们失去很多专注时间。睡前如果还在保持上线,可能因为使用手机的蓝光,加上讯息干扰带来的焦虑,以及未完成事情的烦恼,导致我们睡不好。 在生活中随时保持上线时间,可能让我们无法专心享受休闲、家庭乐趣。在工作中如果每分每秒都在在线,也可能造成工作更频繁的切换,于是效率降低。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过这样的情况: 假日的时候还是随时拿着手机在响应各种临时讯息,或是忍不住拿着手机上网追各种新信息,但是同一时间又要兼顾假日的生活活动,例如那时候可能正在跟家人一起旅游,或是跟好友一起用餐。结果两头忙碌下来,一天过后,我们只觉得整个人依然处在焦躁状态:假日的活动因为不断的其他干扰而没有留下充分体验的回忆,但是工作上的讯息、网络上的信息也因为当下其实没有时间好好处理,也是响应得零零落落,整理得不够到位,结果只觉得事情变得愈来愈繁琐,没有因为自己随时上线而变得更好。 可是,有时候工作上就是有许多难以掌控什么时候出现的讯息、邮件,也确实需要处理怎么办?或者最近每天那么多 AI 工具与新闻,如果我不随时追踪,会不会错失了某些关键机会? 而且有时候确实就是无聊没事做,这时候忍不住上线,却也往往造成上线时间比预期更久,流失掉的时间换来的还是只有焦虑? 或许脱机专注处理要事的优点,我们可以想象,只是很难做到。 而且现在的工作与生活都很难完全脱机,甚至有时候必须上线才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如何设计自己的上线、下线时间呢? 先设计上线时间,而非先强制隔离时间 要让自己脱机,对于已经习惯随时接收通知与消息的你我来说,反而压力很大,因为担心自己是否会遗漏重要的消息(虽然结果是往往不会)。 但也因此,其实要设计自己脱机时间的第一步,反而应该先设定自己的上线时间,只有我们明确知道自己上线的节奏与时间,并且知道这样的时间足够应付我们的需求,我们才会放下压力,开始设计真正的脱机时间。 例如我分析自己查看电子邮件的节奏(每个人都不一样,并非是建议这样的节奏),是每个中午前、下班前各查看一次即可。有时候遇到工作特别忙,我便明确在待办清单写上这样的安排,让自己知道会有时间查看邮件,但现在先专注在目前工作吧! 又或者我也有设定自己要用来查看 Feedly 或社群的时间,主要是早上出门前、中午刚吃完饭的时候,这个节奏是帮助我可以接收到有助部落格写作的新消息、新素材的节奏。这样一来,其他时间就是专注完成任务或真正写作的时间。 到了假日,我也会设定什么时候要查看实时通的时间,例如早上一起床先处理一轮未读且需要处理的部分,傍晚跟家人的休闲活动结束后,再处理一轮。 先设定自己真的需要、真的有效的处理邮件实时通、社群消息的时间。这样在真正工作或生活中,反而会放下还没看、该不该看的焦虑。 我们聚焦的不是脱机,而是设计最适合的上线节奏。 设计休闲、工作任务,专注在具体产出 直接设定脱机、隔离时间虽然很直觉,但我的经验是,就算用了再厉害的「断线」工具,在我身上的效果也往往只是暂时的。一旦忍不住想要上线,我有无数种方法可以让这些工具失效。 或许换个角度思考,有可以让自己专注投入的生活活动、工作任务,是不是自然就会切断在线干扰呢? 例如当我希望周末时间可以专注陪伴家人,养成不要没事拿出手机来看的习惯,那么除了利用工具禁止上网外,或许更应该先做的是设计一个有趣又可以专注投入的生活任务。(延伸思考:简单把生活变成任务,就能赢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当我希望通勤等零碎时间不要被滑手机上网快速消耗,而可以在脱机思考时产出一些文章草稿、节目企划等等具体内容。但是,这时候后者的产出往往也需要依靠手机(例如笔记软件),所以不太可能只是禁止使用手机或上网,而如果一旦拿出手机又不知不觉被其他分心事物拉去注意力怎么办?或许我们因此更需要先设定好零碎时间想要并且可以产出的明确成果,这时候才不会因为「不知道要做什么,以及不知道做了什么有什么结果」,而总是不知不觉被打发时间的其他事物干扰。 设计更集中的工作节奏与流程 担心没有随时上线响应最新讯息,或是焦虑没有随时上线跟踪到最新新闻,这在所难免,我也会有这样的心情。只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随时上线处理最新讯息、跟踪最新新闻,是处理这些讯息、新闻最有效的方式吗? 例如在通勤的过程中追着新讯息、新文章,看到一个重要讯息想要响应,可是手机上打字不方便,于是很可能牺牲了好好响应一个完整讯息的方式,变成只是简单回复初步想法。有时候重要讯息需要我们去查询数据、在笔记中仔细思考,撰写正式有效的响应,但是在通勤中很难这样做,于是只传出了片段的讯息。而对方也开始响应一些片段的讯息,最后在这个断断续续的通勤上线处理过程中,一件事情有可能信息变得更破碎,处理过程产生失误,失去了完整有效把任务确认好的机会。 最后任务有可能因此更容易漏东漏西,要花更多时间追逐补充,而处理任务的双方也变得更琐碎焦躁。(延伸阅读:为什么我会避免在邮件、实时通,甚至待办清单中直接完成工作?) 一直处在上线状态让我们容易陷入焦虑,事情也不一定处理得更好,反而很多时候一直在响应破碎的讯息,最后工作流程也变得很破碎,并且很多当下的回应还来不及深思熟虑,更会增加事情的变动。 于是一直上线,让我们工作流程更分散,却也让我们无法好好处理完最重要的任务。 如果结合前面两个方法: 先设计集中上线时间,于是就有脱机专注时间 先设定有产出的任务,于是相对不会被在线干扰 我们或许可以思考这样的工作流程: 有固定的上线时间,目的是在上线处理时自己保持一个「真正可以处理」的状态。意思是那时候自己可以把破碎的在线讯息进行统整,可以在遇到新讯息时重新思考自己任务的流程。这样一来反而比随时上线但无法充分处理,达到更好的任务处理效果。并且在固定集中的上线时间,可以把破碎的在线讯息真正有效统整成任务系统。 可以用节奏作为概念,例如先一个小时专注完成一个任务阶段产出,然后再上线 20 分钟快速旦专注处理杂乱讯息。这样一来,无论是重要任务,还是新的杂乱在线讯息,反而都能各自获得最佳的处理。 小结 常见的时间管理方法,可能会告诉我们无论如何就是要给自己一个完整的脱机专注时间,彻底断绝与在线的往来,这当然也不失为一个沉淀心情与思考的好办法。不过或许我们可以每一个月有一次像是这样的「休耕期」来与世隔绝,做一个转换。可是平常大量的工作与生活任务,在每一天、每一课的日常流程中,我认为也需要有适度的脱机设计。 而常见的脱机工具、专注工具,如果有时候真的对忙碌的我们没什么效果时,或许我们可以思考真正的问题不在工具上,而在工作流程的调整上。所以这篇文章尝试从设计工作流程的角度,提供大家几个可以试试看的方法: 先设计上线时间,而非先强制隔离时间 设计休闲、工作任务,专注在具体产出:产出过程,往往就让我们更容易专注在当下,自然就没有脱机、上线的问题 设计更集中的工作节奏与流程 这篇文章不是要鼓吹透过脱机来充足心灵,而是因为随时上线本身,就可能是一个更没有效率,更无法有效处理工作的流程。 如果你正处于好像随时工作、生活、各种不同任务混杂在一起的焦虑,稍稍感觉到在不断响应消息、追信息的过程中好像反而失去了好好处理的余裕,那么希望这篇文章提供的三个不同思考、设计角度,可以让你试试看是否有效。 -- 本文转贴自:电脑玩物(原文标题:这样设计离线、上线时间,不依赖专注工具,兼顾工作与生活平衡)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部落格经营】Medium、痞克邦、方格子与 WordPress 哪个好?4 个写作平台的优缺点比较

Medium、痞克邦、方格子、WordPress,一眼望去网络上的写作平台有很多种,每个平台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包含了流量来源、变现方式、是否能够有广告收入等等,本篇文章就针对这几个项目,来做比较说明。 最后也会告诉你,如果想要经营部落格打造被动收入,我所推荐的是哪一个写作平台?为什么呢? 一、方格子 (图/被动收入实验室提供) 方格子针对华语市场,流量三成来自社群媒体。也就是说,如果你原本有在经营 FaceBook 的,蛮适合搭配着方格子导流量使用。 方格子的接口简洁,操作简单,但缺点是不能够放广告,没有广告的收益。变现的方式较少,主要变现方式为订阅制的会员收费,需要不断的产出文章。 (图/被动收入实验室提供) 缺点是隶属于平台,有被关站的风险。 二、痞客邦 (图/被动收入实验室提供) 痞客邦简单操作好上手,优点为本身自带一定的流量。但缺点一样没有自己网域,有被关站风险。 (图/被动收入实验室提供) 另外,如果你有看过痞客邦的文章就知道,版面上充斥着太多的广告,使用者体验不是很好,没有办法好好的阅读想要看的内容。 三、Medium (图/被动收入实验室提供) Medium 是欧美市场为主,版面简洁,但没有中文接口。如果你是写外语部落格,那可以考虑看看使用 Medium。 (图/被动收入实验室提供) 但缺点仍是隶属于平台,有被关站的风险。 四、WordPress (图/被动收入实验室提供) WordPress 新手需花时间学习架站的知识 ( 当然也可以外包请专业的架 ),但自由度高,变现方式多元。 最大的优点是:拥有自己的网域没有被关站的风险。 延伸阅读:甚么是 WordPres?傻傻分不清楚 WordPress.org 与 WordPress.com 的差别是甚么? 五、写作平台综合比较 (图/被动收入实验室提供) (图/被动收入实验室提供) 如果你还不确定自己是否想要写作,可以尝试在 Medium、痞克邦、方格子写个二十篇看看自己有没有放弃 XD 倘若你的目的只是单纯想写写文章、纪录生活,而且英文或是外文的部落格,那就选择 Medium 吧!如果是要写关于旅游、生活、美食,痞克邦和方格子都可以试试! 但如果你是想要打造额外主 ( 被 ) 动收入、经营个人品牌的话,WordPress 自架网站绝对是我的首选 🤩 原因很简单,因为自架 WordPress 网站有 100% 的掌握度、自由度高,变现方式多元。 重点是拥有自己的网域没有被关站的风险。 延伸阅读:【如何申请 Google Adsense 广告开通】 实现在网站中放广告赚取被动收入! 在 Instagram 查看这则贴文 鱼子小姐的被动收入实验室(@fishfreelife)分享的贴文 以上是各个写作平台的比较。 欢迎大家一起加入写部落格的行列 🥳( 洒花 ) 如果你对自己架设网站有兴趣,跟着下方手把手的教学文章,你也可以架出属于你自己的网站! 四天架站教学系列文章: DAY 1、Cloudways 主机申请 DAY 2、主题基本设定 DAY 3、主题进阶教学 DAY 4、网域申请,网站上线! 如果你对相关主题感兴趣,欢迎追踪 instagram 「鱼子小姐的被动收入实验室」! -- 本文转贴自:鱼子 被动收入实验室(原文标题:【部落格经营】四个不同写作平台的优缺点比较)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6, 2024

南非拟发放远距工作签证,治安不佳、限电政策成挑战

位于非洲的南非共和国,拥有丰富的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较于其他非洲地区,经济、生活与医疗环境好,是不少数位游牧民族旅居的目的地之一。其中,南非的开普敦、约翰内斯堡有许多数字游牧民族造访,该市也拥有许多共享办公室,或数字游牧友善的住宿。 近日,南非政府公布最新移民草案,因应远距工作的趋势,预计发放远距工作签证和关键技能签证,吸引专业技术人才旅居南非。 虽然目前签证细节尚未确定,但南非政府率先透露,关键技能签证将要求,申请人必须符合年收入最低 100 万兰特(55,000 美元,173万台币)的标准,未来的规定也会在年龄、语言、工作经验等上提出要求。更多的内容,需再等政府法案正式通过。 不过,南非部分地区犯罪率高,且自2023年起,根据台湾外交部旅游警示,南非为「橙色警示」,也就是「避免非必要旅行」的国家。 尤其,台湾外交部旅游警示说明,目前南非的「限电」政策,持续影响民生、产业等供电,且境内治安不佳,持枪抢劫、伤害事件频传,要去当地旅游、办公的人,需格外小心。 -- 责任编辑/邱于瑄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如何打造「知识型产品」,创造 6 位数收入?(下篇 – 营销企划)

要如何从零开始建立个人品牌,甚至销售第一个自己的产品,并在一个月内赚进六位数的收入?这篇文章会 Focus 在后期的营销企划,并且会专门讨论在线课程的部分。 在「上篇 – 点子生成」学到了要如何找到消费者会想买的产品点子,以及在「中篇 – 产品设计」中知道了如何详细的去设计产品的详细内容,最后规划出一套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最后一步就是要想尽办法把我们的产品卖出去! 在这篇文章里,我会和你分享我如何规划营销流程、用了哪些营销管道,以及几个销售在线课程时你应该注意的重点。 一、设计销售页 什么是销售页?简单来说就是介绍你产品信息、适合谁、能让学生得到什么成果的一个网页,如果你和我一样是自己贩卖在线课程,没有透过任何大型平台帮忙的话,你将会在营销时面临很大的技术问题,例如说: 销售页应该要放在哪?怎么让人看到? 怎么串接金流?我要怎么收钱? 要怎么把产品交到消费者手上? 别担心!现在网络上都有超级多的资源,可以让你用超简单低成本的方式做出不错看的销售页面,我最初的销售页是用一页购物制作的,简单好用,收费也很低,基本的数据分析和订单处理也都包含在里面,很适合时间不多、有预算限制或是非技术背景的人入门。 第一次做销售页做得很阳春是很正常的,我刚开始也是一样,如果你想要花俏一点,也可以参考我的良师益友度哥利用一页购物所设计出的销售页面,可以说是非常漂亮,信息也很完整,所以只要你上网查数据,做点功课,相信销售页这一关是难不倒你的。 一页购物店目前只支持台湾银行账户收款+台湾手机登入,如果你是海外公司或像我一样在海外,就会有点不方便,我当时是跟我妈妈借了手机号码来注册,不过如果你目前人在台湾,相信这是个非常方便也很容易入门的好资源。 随着经验的累积,我制作销售页的技术也进步了很多,现在的我是用 Teachable 的后台来制作销售页,你可以点下面的图片去看一下,当然你没有一定要做得像我这么漂亮,如同网站的外观,设计都不是初期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你的文案和产品信息。 二、我用了哪些销售管道 销售页搞定之后,你以为客户就会主动上门了吗?你想太多了,如果你不把新产品的消息公诸于世,不用一些营销手法去包装你的商品,根本不会有人知道你在卖课程! 所以我会建议你将你有在经营,而且有观众的平台一一列下来,盘点你现在的营销管道有哪些?其中哪些是主要?哪些是次要?宣传时程要怎么安排?需要那些素材?并思考这些平台各自适合用什么方式来宣传你的课程,例如我的营销管道有: E-mail FB 社团 FB 粉专 Podcast Instagram YouTube 全部列出来之后,我就要做个分类,来决定哪些平台是我的销售主力,哪些是次要的,分类后的结果和各个平台的用途如下。 E-mail Marketing(主要) E-mail 虽然老派,却是我本人最爱用的营销方式之一,不用担心算法和触及率,只要你寄出,观众就一定收的到,如果观众不开信,基本上都是你的问题,不能去怪算法,可能是你的标题下不好、内容不吸引人,你可以好好地检讨要怎么修改,修改的成果也比较准确。 虽然 E-mail Marketing 在台湾很不流行,但它依旧是我最强的销售工具,如果你也想开始使用 E-mail Marketing ,市面上的 E-mail Provider 非常多,下面是其中几个比较有名的,你可以依照你所在的地区,花时间自己去研究一下。 台湾:Benchmark、电子豹 美国:Convertkit、Mailchimp、ActiveCampaign 我个人是使用 ConvertKit,无论你使用哪一个平台,一定都要能做到搜集名字和信箱,以及 Sequence 等关键功能,这样你就能在后台设计什么样的人,点到什么样的连结、会收到什么样的信,整个销售流程就可以自动化,你也不用常常去处理客户的问题。 我在前期花了很多时间去设计不同的 E-mail 内容,事先写好每封信的文案,去规划每位有订阅我的读者,要在什么时间点收到怎样的内容,如果他们看完信,又要有什么样的内容在隔天、三天后发给他们,安排好之后就是全自动的,非常方便! 如果你也打算将 E-mail 当作你的主要营销工具,在前期绝对要花点时间来安排。 FB 粉专和社团(次要) 在脸书的部分,我会尽量思考要怎么样做到「跟观众频繁地互动」,例如使用脸书机器人,请他们在贴文底下留言,然后使用讯息推播,送出客制化的对话内容。又或者是利用吸睛的贴文引起观众的好奇等等。 其实跟在做 E-mail Marketing 有点像,差别在于 FB 会受到算法的干涉,你比较不能掌控成效,不过也是要花很多功夫去规划的。 Podcast(次要) 在 Podcast 上我会尽量在节目里插入我自己课程的口播广告,根据当集的内容来插入不同的产品,这样会来听那一集音频的观众,会 more likely to be interested in my offer,像是这样的小巧思,都是可以被设计的。 其他平台 例如 YouTube、Instagram 这些我比较没有花心力在经营的平台,因为触及到的人数不会太多,所以我也不会做太多的营销规划,不过它们依旧有观众在上面,所以如果情况允许,我还是会制作些短影片来宣传我的产品,就算是多一个曝光的管道,成效倒是其次。 三、利用免费内容吸引观众 根据调查统计,如果你先给观众一些试用品,可以增加 36% 的销售成绩,这也是为什么卖场有那么多试吃品,答案就是刺激销售,以营销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家不知道你是谁、没看过你的品牌、也不太确定你的商品能不能带给他们期望的效果,那他们怎么会买? 尤其在数字时代,你几乎没有办法直接接触到观众,又要怎么让他们知道你产品的特色呢?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制作一些免费内容当作试吃品。 你可以撷取课程的一小部分做一个前导影片,也可以额外写一篇文章、制作相关的内容,并在这些内容中旁敲侧击并销售你的主要产品,我到现在都因为这个免费内容,获得了很漂亮的销售成绩,但是在做免费商品时,有几个重点一定要记住! 1. Know you End Goal 在做试用品或免费内容时,一定要记得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刺激主要商品的销售成绩,所以你做的任何事情都要符合这个目的,不然就没有让人家试用的意义了。 例如你写一篇免费文章,在规划内容大纲时就记得要让这篇文章跟你的主产品产生链接,人家看完文章后觉得有收获想学更多的话,就有机会进到销售页,购买你的商品。 延伸阅读:为什么个人品牌赚不到钱?3个必须建立的 自媒体获利心态 2. 不断提及主要商品 延续第一点,我们做免费内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刺激主要商品的销售成绩,所以一定要不停的提到你的主要商品,就像你会在我的 Podcast 、文章的最下面、网站的侧边栏看到我不断会提及我的主要产品 「Brand You Life」 很多人会不好意思宣传自己的商品,但如果你用对方法,这并不会让人反感,你也不会感到不舒服,例如你可以用一些话术:「如果你对这个内容感兴趣,在我的付费课程里会带到更详细、更深入的教学。」 你提到产品越多次,人的大脑就会自动抓住这个信息,就算每次都只是稍微提到,也都可以让观众的潜意识思考:「我到底想不想要知道更多?我愿不愿意花一点钱来学习更多?」,触发并增强他们想购买的意愿。 延伸阅读:你有冒牌症候群吗?5个自我检视特征与调整方式 3. 风格语调一致 当你在做付费产品和免费内容时,你一定会有属于你自己的风格,记得要把这个风格保持一致,如果有牵扯到文字或说话,记得语调也要尽量一致,总不能免费产品是用温暖的风格吸引观众,买下去之后又用斯巴达的教育方式吧?这可能会让观众感觉被欺骗的感觉。 4. Something Special ♥ 我喜欢在免费内容中给观众一点惊喜,或者一些只有在这个免费内容中才看得到的 Bonus,例如说看到影片的最后就可以得到课程折扣、现在购买会额外赠送咨询服务之类的,多用一点巧思,让观众在看完你的免费内容后,产生「我想要购买你的商品」的感觉是做免费内容时最重要的目的。 5. 说话算话 如同前面所说,你一定会在免费内容中提到自己的付费课程会有什么样的内容,不过很多人会为了刺激销售而夸大其词,说出课程根本没有包含的东西,或是他们做不到的承诺,这是做免费内容时的大忌,如果你说话不算话,很快就会失去观众的信任,后面的产品也不用卖了。 以我自己来说,我现在的主要课程 Brand Your Life 是用一堂 1 小时的在线讲座当作免费内容,偶尔也会配合一些节日,或是跟其他相关的品牌合作推出不同主题的免费直播,里面就会提到一些我最近对课程的规划,例如今年会新增什么课程,会邀请谁来当客座讲师等等。 当我要在免费内容中提及这些东西时,通常都是已经进行到一个段落,是真的会推出的东西,即使讲得当下还没真正推出,也会让观众产生期待感,进而购买你的产品,在这里我也想提醒你,不要害怕你在免费内容中透露太多的好康。 当你能给得越多,你的观众越会觉得:「哇,免费内容都这么有料了,那付费课程一定更有深度」,所以不要怕,只要是你做得到的,就尽量去给吧!但也要记得随时把你的 End Goal 放在心上。 四、用预售验证市场反应 看到这里,你可能以为销售都是要等课程做好后才要开始做的,但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产品都还没有制作完成,因为那个不是最急的事情,你还不需要把所有的钱和精力都投进去,相反的,我们应该先确定真的有人愿意购买,也就是进行预售,然后才真正把课程给完成。 我知道这时你可能会想:「我没有真正做出产品,要怎么卖给别人?」,这其实就像预售屋或是现在很多的在线募资,你买预售屋的时候房子并没有盖好,你所支持的募资活动也没有真正推出,只是做个模型给你看,但依旧有许多人愿意预先付钱给这些还没完成的商品。 预售主要的目的是要先确定市场的实际反应如何?有多少人愿意购买?需要有多少人买才能回本?此外,预售也有下面几个好处: 增加自信:当你看到越来越多人愿意预购你的商品,你的自信也会大大的增加,我就是这样。 更多的预算:当有人愿意预购,你就会有更多的预算可以去好好设计课程或投资设备。 得到读者最直接的回馈:你一定会遇到观众问问题,例如:「请问我没有 xxx 经验,也可以来上课吗?」,你就可以根据回馈去微调你的课程,让成品更符合需求。 实时停损:最惨的情况就是没人买,或是只有少数人要买,此时你可以考虑退款,甚至是停止制作课程,节省不必要的制作成本。 如果你真的担心没有实际做出来没有人会买,也可以考虑先做 30%~40%,至少有点东西给观众看,接下来只要说清楚未来课程的制作进度和规划,相信观众都还是会买单的。 延伸阅读:ICA 是什么 ?影响品牌成长的关键&4个 ICA 对话法则 五、营销要软硬兼施 我的最后一个秘密武器,就是 Hard sell & Soft sell,中文我不太知道该怎么翻译,但可以简单解释一下: Hard Sell:硬式营销,例如直接给出数字的、促销活动、限时限量、免运费等较理性的方式。 Soft Sell:软式营销,例如带出你的故事、理念、使用者分享回馈等较感性的方式。 大多数人用的都是 Hard Sell ,这也造成我们很讨厌被人家推销,觉得别人在骚扰自己,我相信这也不是你想要的,所以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要怎么样以同理心的方式设计出会让观众感兴趣,真心想要你的产品的文案。 以我自己来说,我会利用 E-mail marketing ,设计几个 Soft Sell 的信件文案,信件里讲了我的故事、我开课的愿景和目的等等,这些都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你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品牌,而是个有血有肉、在乎他们的真人,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绝对能 Close 掉更多客户 👉👉 点这里免费下载我的 Soft Sell 范本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直接询问他们购买、不购买的原因,例如以下这 2 张图,透过直接问的方式,你可以知道很多人不是不喜欢你的产品,而是有各自的考虑。这时你又可以根据不同的状况,用客制化的回复来成交他们,让他们清楚知道:「你的问题和顾虑是可以被解决的。」 不过经过一系列的测试,我觉得 Soft & Hard Sell 交互使用的成效是最好的,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你可以同时设计好几种营销讯息,呈现方式不限,然后用故事 ( Soft ) x 事实 ( Hard ) 的方式来营销,例如我可以将同一句话视情况用 Soft & Hard Sell 的方式表示: 当然,营销有各式各样的方式,你可以复制我的,也可以创造你自己的,但永远记住,让人真正购买东西的永远都是情感,营造出有感情的故事,你的商品就会大卖。 Facts Tell, Stories Sell. 营销企划 一定要好好做 最后附上一张我在我的第一堂在线课程 Dream to Goal 里讲到的从设计到销售一个在线课程大概的参考时程,也许能帮助你更清楚要怎么样去走点子生成、产品设计和营销企划的整个流程,有需要的话也可以点下面的连结去复习这 3 篇文章。 以第一次销售在线课程来说,我对我的销售结果非常满意,但是我也知道我还有很多可以优化、可以学习,也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即使到现在我比较熟了,我依旧在不断的学习销售,我也期待你在销售自己的产品时也能保有这样的心态,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 如何自行销售可创造六位数收入的知识型产品系列文章 上篇:点子生成 中篇:产品设计 下篇:营销企划 -- 本文转贴自:理想生活设计(原文标题:【如何自行销售可创造六位数收入的知识型产品】下篇 – 营销企划)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5, 2024

安妮网站创办人 Anny 专访|清迈数位游牧何处去?内行人的 4 处免费活动与交友密技分享!

「我大学刚毕业时到泰国教华语,当时趁寒假去了清迈一个礼拜,然后那个礼拜我整个爱上。」聊起为何将清迈当作数位游牧的第一站,「安妮网站」创办人 Anny 带着兴奋回顾初次到访的感受,并表示当时就很希望有机会在清迈长住。 她分享,之所以希望在清迈长住,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是因为清迈的环境非常宜居,治安比 Anny 过去旅居过的南美洲好,且市区与大自然的距离也不远,她说明:「像清迈大学里面有个很有名的湖,很多人会在那边跑步、遛狗等等。」 第二,是因为清迈本就聚集许多来度假或游牧的外国人,所以大家很容易就能聊起来、甚至还会相约出游。甚至连当地的泰国人对此也非常习惯,「像有时候你去买吃的,老板几次之后就记得你,还会多给你一点或请你吃一些东西。」 第三,则是因为当地活动实在多元,除了四大夜市(清迈夜市、清迈大学夜市、周六夜市、周日夜市)、热闹市集(Jing Jai Market 真心市集、Baan Kang Wat 等),还有各种免费活动!她也开玩笑地说,有时候工作忙的时候,活动太多反而还让她有点困扰呢。 清迈免费活动有哪些?语言交换、Open Mic、舞蹈课任君挑选 Anny 分享,她参加过的免费活动主要分两大类,分别是由咖啡厅、酒吧举办的,或者是由商场举办。 【由咖啡厅、酒吧举办】 在这个类别中,她推荐三个她参加过的活动。 1. Free Bird / Open Mic Free Bird 是当地一家社会企业咖啡店,店内每周五晚上七点会举办 Open Mic 活动,欢迎所有人上台分享。Anny 表示,有人会上台表演才艺,也有人会分享自己的各种创作,整间店的气氛非常温馨。此外,店内也有贩卖二手商品,运气好的话也可能在此挖到好物。 更多信息可参考店家脸书与活动页面。 2. The Moat House / Language Exchange The Moat House 是清迈的一家酒吧,每周二晚上七点,店内会举备办语言交换活动。Anny 分享,店家会准备不同国家国旗的贴纸,参加者可以把自己会的语言,及想学的语言,以国旗贴纸贴在身上供识别。她也表示,除了语言交换,爱摄影的她也透过活动认识摄影同好,两人在活动后也变成朋友。 更多信息可参考店家脸书与活动页面。 (图 / Anny 提供) 3. WAKO BAKE / Thai Talk Tuesday 身在泰国,许多不会讲泰文的游牧者或许也会希望学点基础单字和句子,方便日常沟通。这时,由 WAKO BAKE 餐厅举办、每周二晚上六点半开始的 Thai Talk Tuesday 活动就很适合你参加! Anny 分享,活动中会摆几张桌子,参加者就是随意入座,每桌会有泰文小老师做简单教学和带大家聊天,一段时间后则会换位置继续聊。不仅能学泰文,也能认识新朋友。 更多信息可参考店家脸书与活动页面。 (图 / Anny 提供) 【由商场举办】 Nimman 区是清迈闹区之一,其中著名的百货公司 One Nimman 每天晚上也都提供不同的免费活动,除了市集,还有各类舞蹈和瑜珈课程。 信息如下: 周一、二 16:00-22:00: 二手市集 周五到周日15:00-22:00:White Market 周一 早上 9:30-10:30、周三晚上 6:30-7:30:瑜珈 Yoga 周四 早上 9:30-10:30:Body Balance 周五 晚上 8:30-11:00:探戈 Tango 周六 晚上 8:00-11:00:摇摆舞 Swing Dance 周日 晚上 8:00-11:00:骚莎舞 Salsa 活动信息不定期更新,像 One Nimman 脸书也有分享每周一早上、周三晚上的瑜珈课教室迁移通知。你可以在参加前参考脸书信息。 清迈免费活动信息哪里找?6 个脸书社团推荐 看到以上提供的丰富活动,你或许会好奇,Anny 都是从哪里获知这些信息的呢?她分享了几个脸书上的社团,其中包含清迈生活社团,以及不同类别的兴趣社团。 Chiang Mai Digital Nomads Chiang Mai Nomad Girls:以女性游牧者为主的社群 Chiang Mai "Walk and Talk" hiking:健行兴趣社团 Chiang Mai Swing Dance:摇摆舞兴趣社团 Yoga In The Park - Chiang Mai:公园瑜珈兴趣社团 Language Exchange Chiang Mai:语言交换社团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追踪一些你喜欢的咖啡厅、餐厅或酒吧的社群,你也可以从中得到更多活动信息。 Anny(图后排左五)参与脸书社团 Chiang Mai Nomad Girls 线下聚会。(图 / Anny 提供) 在清迈怎么交朋友?你还可以善用的 4 种管道及技巧 透过脸书社团和各类活动,你有很高的机率能在清迈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除此之外,Anny 还分享更多可能的交友管道,包含: 1. 路上闲聊 在台湾,我们可能会觉得这实在太刻意了,但 Anny 分享,这在友善的清迈其实非常常见,尤其独旅的女生更容易和其他独旅的女生聊起来,像她某次独自去真心市集,就遇到另一个女生跟她搭话,甚至约她逛完一起去电影院看《芭比》。 她也补充,女生在旅途中若想认识新朋友,可以先从独旅的女生认识起。另外,「你能帮我拍张照吗?」、「你来清迈多久了?」、「有什么旅行计划吗?」,都是她常使用的开场白。 2. Coworking Space 很多数字游牧者会选择到 coworking space 专注工作,这也是能认识朋友的好机会。而且在此认识到的朋友,几乎也会是工作属性类似的游牧者,你们可以交流更多的工作信息与经验。 3. Coliving Sapce 在 coliving space,因为大家住在一起又共享生活空间,所以你会和其他人关系更紧密,也更有相约出游的机会。有些 coliving space 甚至会发起旅游活动,邀请住宿者来参加,这也会是很棒的交友方式。 4. Coachsurfing 讲到 coachsurfing,多数人最快联想到的,应该是寄宿别人家沙发的穷游玩法。不过其实在这个付费 App 中,你也可以使用 Hangouts 这个功能,揪附近的人一起出游。 更多信息可参考官方网站。 在访谈最后, Anny 也分享关于交友的几个提醒。 首先,对于比较害羞的游牧者,她认为参加 coliving space 发起的活动,以及她参加过的摇摆舞课、Thai talk Tuesday 等,都是相对轻松的交友方式。在活动中不必勉强自己主动说些什么,只要依循主持人指示,自然会交到朋友。 另外,安全性也是交友时务必留意之处。Anny 表示,认识新朋友时,她通常不会立刻就跟对方单独出游,会透过观察对方的脸书或 Instagram,确认对方是个「正常人」。另外,若真要一起出去,她会带着行动电源,确保自己处在能与外界联系的状态;也会先告知朋友自己要跟谁出去、去哪,确保有人知道她的行踪。 最后她也提醒,很多人在异国交朋友时,常会因为担心自己英文不好,所以更不敢开口聊天。「但其实很多外国人的母语也不是英文啊,他们也未必讲得很正确。英文好不好不是重点,『能沟通』才是重点!」她鼓励读者能勇敢尝试,尤其在清迈,搞不好这么一开口,你将结交到在台湾没机会接触到的各国好友喔! 也欢迎追踪 Anny 的 Instagram,以及透过官网「安妮网站」获知最新信息!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16, 2024

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海外求职「面试篇」

前情提要 详情可以看〈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职——准备篇〉,懒人包就是,我在 2020 年 8 月开始寻找海外 PM 工作机会,最后在 2021 年 3 月确定录取一家新加坡的新创网络公司。 这篇文章就是想要分享漫长的面试关卡与内容,希望对于也想要到海外求职的人(尤其是 PM)有一些帮助! 面试关卡 虽然很多关卡,但每个关卡大概都隔一到两个礼拜而已,所以我大概在两个月内就跑完所有面试关卡了。(备注:因为疫情的关系,所有面试都是透过视讯软件进行。) 第一关:在线笔试(英文) 第二关:HR 面试 第三关:PM 面试 I(PM) 第四关:PM 面试 II(PM lead) 第五关:PM 面试 III(Team lead) 不确定算不算是第六关:HR offer discuss 第一关:在线笔试(英文) 意外被内推后,隔了两个工作天就收到 HR 来信(可想而知的是,这封与往后的信件全部都是英文的),请我先完成在线测验,我必须在收到信的三天内,透过 45 分钟的时间完成 40 道考题。 由于我超级不擅长智力测验(国高中智力测验成绩都超烂的那种),一接到来信,就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在网络上做了很多模拟题(就是那种给四张图,要依照逻辑找出第五张图的题目)。正式答题时依然紧张得要死,一是因为只有一半是图像逻辑,另一半是 GMAT 考试中的题型。 我曾因为好奇而做过 GMAT 的模拟题,当时就觉得这种题型真新颖。没想到学生时期虽从没碰过,这次居然遇到了。这个题型叫做 “Data Sufficiency”,它会给答题者一个结论、两个条件(A 和 B),然后要求答题者判断是哪一种情况: 条件 A 单独可对应到该结论 条件 B 单独可对应到该结论 两个条件分别可对应到该结论 两个条件需同时存在,才可对应到该结论 两个条件即使同时存在,仍无法对应到该结论。 我说明得蛮烂的。真的有兴趣的再自己去 Google,总之逻辑苦手如我觉得很难。 而且考试时,测验网站还会要求应试者打开计算机的摄影机,系统会侦测应试者眼睛是否有在可视范围(应该是怕应试者偷瞄镜头外的人或小抄)。像我做图像题时就会在笔记本上大概画一下,视线就会离开镜头,系统也因此出现警告。真的非常严格。 【Tips】 如果找工作时碰到类似的笔试关卡,逻辑测验的部分可以先搜寻 P&G 考题,出题方向差不多;GMAT 的部分就直接找官方考古题即可。有些公司还会考 Case Study,但这就不在我研究范围了…… 第二关:HR 面试(英文) 完成上一关后,大概等了两周才接到 HR 来信(我还多度以为自己的智力过低,被这间公司淘汰了……)。关于面试问的问题,都整理在〈菜鸟 PM(产品经理)的 70 道面试考前猜题〉,这边不赘述。 整体来说,我对 HR 的印象不错,一是因为他会保持互动,也会针对我的回复再给予回馈,不会像某些疑似赶时间的 HR,只想赶快把问题问完交差;二是他很仔细向我介绍组织概况与职位要求;三是他最后有说明面试流程,这点让我觉得很安心,不会觉得自己是在无尽等待。 而且每次面试前,HR 都会先开好在线会议室,并请我先去测试影音讯号,我们因此会尬聊一下,HR 也会在面试后主动回信问我感觉如何、有没有其他问题,就觉得有被关心的感觉真好(?),算是蛮细致的面试者体验吧。 【Tips】 面试时,HR 特别问我有没有一些 Technical Skills,我很老实说我不会写 Code,但会写一些 SQL 进数据库找数据,也熟悉 Scrum 敏捷开发和项目管理工具(就是强调一些 JD 上有写到的必备或加分技能),试图冲刷我给 HR 的「文组感(?)」。 老实说,如果碰到对于 PM 一职较陌生的 HR,这招「用 A 换 B」可能会有用。虽然作为求职者的我没有 B 技能,但有 A 技能,不要只回答「不会」,反而可以多说一点「不会,但 $%^&」,这样至少还有机会扳回一城。 第三关:PM 面试 I(PM)(英文) 完成 HR 关卡后,隔了两个工作天就收到来信,告知进入下一关面试!HR 有告知这是 “Tech Round”,因为我对于 “Tech Interview” 一词毫无概念,我约了一周后的时间,想说用周末好好准备,不然平日晚上的时间可能不够用。另外也有询问面试官是谁、是怎样的 Tech Interview(会考技术吗?还是会有 Case Study?),但 HR 没回答就是了……。 后来我也放弃了,想说既然有约时间,代表不会是真人上机考(吧),也不太可能突然叫我写白板题或在线写 SQL 捞数据(吧),所以就继续专心准备一般的问答面试。 面试当天,是一位不同单位的 PM 来面试我,对方问的问题主要跟 PM 日常工作有关,一样都有在猜题范围,这边不赘述。最后我问了不少问题,对方也很愿意分享,自认是一次蛮良好的互动! 【Tips】 因为是第一次用英文那么详细介绍自己的工作,有些句子用中文说很顺,换成英文就超卡,比如「需求端提需求的时候」、「跟工程师沟通逻辑的时候」、「跟设计师讨论按钮该如何摆放」、「营销会透过一些指针验证产品成效」,当时面试前没有演练到这么多细节,所以面试时真的都是硬讲…… 强烈建议面试前可先结合 STAR 法则,用英文好好地把自己从需求对焦到落地实作与验收的过程整理一次! 第四关:PM 面试 II(PM lead)(中文) 完成上一个关卡后,一样是隔了两个工作天就收到 HR 来信,告知进入下一关面试!这次 HR 有告诉我面试官姓名了,我便循线找到他的 LinkedIn,也鼓起勇气询问在此部门的内部人士。 对方也真的很友善!他先用 LinkedIn 回复我的问题后,也答应我提出的 20 分钟视讯咨询,我也因此更认识这位面试官与该公司。 老实说,原先在 Glassdoor 找信息时,看到这间公司的面试负评不少,但因为我从刚开始的印象就不错(帮内推的好心人、亲切的 HR、很有效率的面试邀约进度等),所以也没特别把负评放心上。而到了第四关,这位面试官更是帮这间公司加了很多分! 一是因为他真的很认真在听我的回答,会针对我的回答追问细节,但也不会故意刁难;二是除了工作能力与经历,他也特别询问我对于新加坡的认识,让我这个「外国人」对新加坡生活先有个概念;三是他会用讨论和引导的方式做一些 Case Study,我也从中学到一些看待产品的思维,真心觉得收获很多! 【Tips】 面试时,面试官问了很多 Product Sense 相关的问题,也有许多假设性、情境式问题,比如他请我先举一个自己常用的 App,然后引导我说出最喜欢与最不喜欢的功能,并思考这个 App 在东南亚各国发展的情况,比如为什么在越南、泰国这几个国家发展得特别好。 我在这个关卡学到的是,虽说很多时候当 PM 就是要去思考 “Why”,比如越南、泰国有什么地理上的特性?消费者有什么共通性?基础建设有什么雷同之处?但偶尔也可以逆向去思考 “Why Not”,当时我就跟面试官说:「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反向去思考为什么其他东南亚国家发展得不好。」 当下面试官似乎有点眼睛一亮,我们也因此有针对这个产品延伸出更多讨论。总之,有时候也可以勇于突破框架去思考,或许会有意料之外的成果。 第五关:PM 面试 III(Team lead)(中文) 完成上一个关卡后,一样是隔了两个工作天就收到 HR 来信,告知进入下一关面试,也就是最后一场面试了(终于)。截至目前为止,我在一个月内就跑完了三场视讯面试,真的蛮有效率! 但老实说,在这场面试当下,我感觉到的就是「面试官对我好像没什么兴趣」,所以其实还蛮紧张的,很怕在这关止步。但后来想想,有可能是因为高阶主管很忙,他就边面试边回讯息(?),也有可能是因为前几关都通过了,这关比较像是形式上的关卡,所以也没有聊太多新东西,面试官也不会再问一些背景与能力的问题,只是确认一下应征者对公司的期待与薪资数字而已。 Update:飞到新加坡后,我在到职前先进了公司拿文件,当时就有跟 Lead 打招呼,他本人蛮亲切的!(在此还面试官一个清白(虽然他也看不到这篇)) 第六之一关:HR Offer Discuss(中文) 隔了两周,终于收到「类似」Job Offer(录取通知)的来信,会说类似,是因为信件中并没有确切告知「你已经录取」,也没有职称或薪资,所以我当下又再度陷入恐慌(求职者就是这么患得患失吧)。HR 只告知我已完成所有面试关卡,希望视讯讨论 Offer 细节。 视讯讨论时,HR 详细说明了公司提供的 Package,还讲了落落长的公司福利与政策,比如医疗、保险、假期、学习补助等,最后谈了一下期望薪资,HR 就说要再跟面试我的 Team Lead 讨论。 第六之二关:HR offer discuss(中文) 隔了两个工作天就收到 HR 来信,又说有事情要视讯讨论,我此刻真的想赶快速战速决,便约了隔天的时间。HR 告诉我,他已跟主管谈定薪资,另外也再说明了办签证的细节与流程,并告知这周会收到纸本 Offer。 后来的流程都写在上篇了,就是:双方签署正式合约、办签证、申请新加坡的入境许可、防疫旅馆、预约机场检测、预约机场防疫专车、体检等。 面试后的心得与建议 1. 英文:真的真的真的很重要! 虽然总结下来,我在六关的面试中,有三关都是讲中文,但面试前并不知道,而且毕竟投递履历与第一关的 HR 面试都还是英文,「英文能力 = 入场券」这个铁则依旧是存在的。 至于英文怎么练,我目前试过的方法都写在上篇了。 update:来了新加坡之后,发现自己的英文还是很不够用,目前还在努力中。之后再写一篇「如何快速熟悉全英文工作的环境」(如果我真的能做到的话……)。 2. 英文:慢慢讲~不要急~ 通常讲英文碰到词穷或语塞时,会加入很多「呃」、「啊」、「嗯」的冗言赘字,这种字一多,其实会满干扰听者理解。 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除了把英文练好之外,也可以先试着放慢语速,让面试官以为你本来的语速就偏慢,这样真的要想词时,可能也可以在对方没发现的情况下拖一点时间。 3. 面试前:熟读自己的履历 这点听起来很废,但说真的,因为求职旅程真的太长了,从投递履历到实际面试可能隔了好几周(甚至一两个月),所以我真的有几度忘记自己的履历写了什么…… 但由于海外工作的面试官对于台湾当地的产品可能没那么熟悉,也不一定有时间先研究面试者做过的产品,所以(以我的经验来说),他们只能深挖履历中的细节,藉此了解这个人的工作习性、能力、团队相处情况等。 也因此,每一段写在履历中的工作内容与成果都非常重要,详情可 Google「STAR 法则」,这个法则对于「帮助面试者完整地说出履历上的亮点」非常实用。 4. 面试前:研究你的面试官 虽然 HR 不一定会透露面试官是谁,但总得打听看看,或者至少到 LinkedIn 上面问问内部人士,一来可以更加理解未来的工作内容与情境,二来有机会了解面试官本人,即使没有了解到许多细节,至少可以舒缓自己的紧张感——毕竟全然未知总是最可怕! 5. 面试前:确认视讯面试的软硬件装置 我这次的面试都是透过 Zoom,因为之前只用过 Google Meet,所以有先习惯一下,比如怎么在里面打字、怎么调声音或影像等,当然也会在面试开始前先测试视讯与音频。 6. 面试时:边听边做笔记 毕竟英文不是我们台湾人的母语,要随时保持 100% 理解还是有点困难,有时也会怕自己听到某个不认识的字就卡关(会一直去想那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我最后选择的方式是:面试时会在手边放个实体笔记本,边听边记下面试官提到的关键词。 这样做的目的一来是确认自己真的有理解问题(比如碰到不太确定的问题时,可以再反问面试官:「所以你想了解的是 ___ 吗?」),二来是可以随时确认自己回答的内容没有跑题,内容都有环扣着这个关键词。 结论 其实拿掉「英文」这个变因后,海外公司的面试并不一定比台湾本土公司来的难,因为准备的内容都还是差不多的,但当然把「英文」这个变因加进来后,准备起来就又更辛苦…… 但除了英文之外,我自己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还是心态的调适。上一篇有提过,因为个人没有足够坚强的心态裸辞,所以我是采用骑驴找马的方式,就这样过了超过半年的「白天工作、晚上找工作」的生活。 老实说,很多次真的都想说「还是放弃算了?就这样继续做着原本的工作,好像也没有不行」,同时又会极度负面地想说:「但真的好想试试看去海外工作,只是到底该怎么做呢?」总之,蛮常陷入这种又消极又无助的情绪。 不过,消极了几天后,总是会在某个时刻(通常是准备要睡觉的大半夜)又稍微振作起来。可能因为心中本来就有「想证明自己也有到海外工作的实力」的好胜心,再加上原本的「好想体验看看在海外生活一段时间」的好奇心,最后驱使自己继续「刷 LinkedIn、修履历、投职缺」的无限循环。 写这两篇文章,只是想记录一下自己一路走来的心情,真的是百感交杂……我绝对不敢说「到海外工作」是多厉害的事,毕竟我在过程中失败了好几次,但至少这次真的是一个「非常脱离舒适圈」的体验。 不确定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后回头来看,会是什么感受,会是觉得自己太小题大作,还是一样觉得刻骨铭心……但无论如何,至少这趟海外工作旅程是无悔地出发,任何的体会与收获,某方面来看都会是很棒的养分吧。 -- 本文转贴自:MH(原文标题: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下):海外求职——面试篇)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来场结合小吃与咖啡的台南数字游牧吧!工作咖啡厅暨「以时计价」图书馆 - Room A

讲到台南,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各种小吃,尤其米其林指南于八月底公布 2024 年必比登推荐名单,许多人大概都已经迫不及待要安排一场台南之旅,将进榜店家吃一轮! 但你知道吗?在集结阿明猪心、醇涎坊锅烧意面等名店,以及阿文米粿、吃面吧等今年有进榜店家的「保安街」一带,其实藏着一家在数字游牧者与当地自由工作者间颇负盛名的工作咖啡厅 - Room A。 Room A 位在保安路与康乐街交叉口这栋建筑物的三楼。(Photo by Minyu Chung) Room A 位在「吃面吧」楼上,早上 11 点营业时间一到,店家便会打开一楼入口,开放上楼。 放置立牌处就是 Room A 入口。(Photo by Minyu Chung) 在这个主要「以时间计价」的空间,你可以选择几种消费方式。 一般计时方案:第一个小时 100 元,之后每分钟 1 元。 随心券 / 一日券:400 元。可从早上 11 点待到下午 6 点打烊,含 85 元饮品。 守时券 / 早鸟券:250 元。平日 11 点至 12 点发售,可使用座位至下午 3 点,含早餐一份。 无论你选择的是哪一种方案,都可以无限使用店内提供的冷饮、热茶及咖啡。 到访当日的早餐套餐提供的是巧克力厚片。(Photo by Minyu Chung) 如果除了这些方案提供的饮食之外,你还想吃、喝其他东西,店内也另外贩卖多种饮料及餐食。饮料部分包含多种牛奶、鲜奶茶等,咸食则有水饺、凉面可选择。有这么多元的饮食选择,基本上在这工作一整天也不必在吃食上妥协了! Room A 店内菜单。(Photo by Minyu Chung) 和其他工作空间一样, Room A 提供 WIFI 与插座(每个位置都有),搭配不过于吵杂的音乐,让所有来此的工作者都能在此舒服地推进手上任务。 店内每个位置都有插头可使用,让你能安心工作、不怕计算机、手机没电。(Photo by Minyu Chung) 这里也有个有别于其他空间的特色,那就是它同时是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除了满到「不怕你读完,只怕你不读」的小说、漫画,还有各式日本杂志,如 POPEYE、BRUTUS 与 &Premium 等等。无论你喜欢小说、漫画、日本杂志或其他类别的刊物,大概都能在此找到。既工作,也享受阅读之乐。 这道书墙是 Room A 著名一隅。 店内各处满满是书。(Photo by Minyu Chung) 如果工作、看书累了,Room A 还有一处室外区域,能让人晒晒太阳、放松身心。 Room A 的户外区域。(Photo by Minyu Chung)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一访 Room A,感受这里独特的氛围了呢?规划大啖美食的台南之旅时,也可以安排时间来这里看一看,搞不好自此,你也会对这个工作空间深深着迷喔!(我已经决定下次去台南时再多去个几次了) |官方社群:Facebook、Instagram |地址:台南市中西区康乐街 21 号 3 楼 |营业时间:11:00 - 18:00(周二公休)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2, 2024

四个半月自由业心得 01|接案工作总览:事前准备、案源开发与接案收入

本系列为统整本人四个半月自由业的心得感想,第一篇会来讲接案工作的总览,介绍我成为自由业所做的事前准备、案源来自哪、案子的收入、各项评估以及执行心得。每个人的状况都不相同大家可加减参酌,或是当个轶闻看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啰! 自由业系列文章 四个半月自由业心得 01|接案工作总览 四个半月自由业心得 02|接案学到的三件事 四个半月自由业心得 03|自由业和上班族的差异 四个半月自由业番外篇|那些没钱的专案 接案的数据们 自由业期间:2021/03/15-2021/07/31 ,共计 140 天(约四个半月) 案件邀约数:十件 实际接案数:六件(一件中途中止未继续) 累积收入:约两个多月的正职薪水(四、五月为收入高峰,六、七月骤降,一度趋近于零) 成为自由业的事前准备 这次离职如同第一篇《自由业的开始》所说,是没有找好正职的,也正因为打算裸辞,所以势必要知道自己可以光溜溜的多久,以及可以用什么方式赚到钱。我大概在离职前三到四个月前开始准备,其中比较关键的前置作业有四个: 第一、记账 记账上的我的需求很简单,可以输入类别、金额,另外要可以输出成 google sheet。最后在思考自己写一个 LINE bot 或是用别人的,我选择了偷懒,使用「七七记账」。虽然他的预设类别不太符合我的使用情境,基本上还算是方便。在 LINE 输入完金额就会传送到 google sheet 上,方便我自己在 google sheet 上做图表或是基本计算。 第二、找出可能的接案工作 要怎么找出来呢,首先要先列出自己的技能,例如:Wireframe 绘制、竞品分析、问卷设计等。接着去接案网站(如:Tasker 出任务)找是否有相关技能,而所要提供的服务有哪些,自己是否可以胜任。 下图为我当时评估自己状态使用的表格,包含: 技能成熟度:对技巧的评估与可应用度(星等为个人能力长短分析,并非市场的客观能力等级) 是否适合接案:接案市场是否有此需求 想发展程度:是否想深根以这技能为项目进行接案 接案项目评估表 有趣的是,最后接到的案子,竟然绝大数跟表格列的技能毫无相关。 第三、制作公版报价单 接案时对方多会请你先报价,先做好公版的报价单可方便后续应用,我自己是用 google sheet 制作,主要考虑到可以方便我计算金额,以及可以一目了然合作项目有哪些。 报价单上网找有各式各样的版本,大家可以找适合自己的使用。可以放以下信息: 基本信息:项目名称、你的联络方式、客户的联络方式 合作项目:合作项目、细节说明、备注、金额 合作条款:交付时间、修改次数、规格变更处理方式、付款办法、报价有效时间、订金收取 签章处 公版报价单 第四、放出讯息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必须要让潜在的案主知道你有接案的空间,如果之后有案子要做,他们就有机会想到你。无论是在社群媒体、朋友谈话中都可以提及,手动让自己在接案市场上架,增加自己的曝光度。当然如果你要贴履历到接案网站也是可以的。 案源哪里来 在对自己能力有初步的了解后,就可以选择主动出击,或者是被动等案子上门。 我这次总共有执行的案子六件,一件为主动出击,其他五件皆为朋友介绍。 主动出击的为当时被对方的行动理念吸引,主动联系表示如果有任何帮得上忙可以联系我,后来就很幸运有合作机会。 被动等候的皆来自前同事朋友们。我最后一份的正职工作是担任软件开发(网页、App、后台系统)的产品经理,如果前同事要来找我,应该就是网页开发了吧?殊不知六件没一个是网页开发,我真是满脸问号,只能说朋友们的心脏很大颗。 我接下的六个案子 我自己实际有接下制作的案子有六个,以下分别介绍各案子的内容、收入、快乐度、成就感、想继续发展度以及个别的制作心得。 案件一:网站制作 案主需要一个网站介绍实体展览的信息 工作内容:页面规划、网页制作 收入:五位数 制作时间:约两个星期 快乐度:4/5 成就感:4/5 想继续发展度:3.5/5 这是唯一个主动出击的案子,当初联系时没有想过要接案,单纯是赞同对方的理念,过了几个月后对方联系刚好有制作网页的需求。因为是自己在乎的事情以及第一次以自己的名义接案,所以在制作时真的压力蛮大,很担心会做不好让对方失望。 本来想要自己硬干的,后来评估心理负担太大,便请了设计师好友阿努来协助以及前老板 HC 帮忙确认技术(怎么可以这样动用技术长 XD),有专业人士加入后我心安不少,后来也顺利完成上线。另外也很幸运这案主真的相信专业以及沟通很清楚,需求会清楚列点说明,其余的皆给予弹性制作的空间。 在这次案子让我初尝接案的快乐,以及自组小团队的喜悦。也算是给未来的自己一些方向,如果真要自立门户,绝对不要自干,一定要找好队友一起来;如果要主动出击,可以花些时间去找适合的案主,工作起来会十分顺畅与开心。 案件二:活动企划提案 PPT 案主要向企业提案需要一个活动企划 工作内容:规划提案内容、制作提案 PPT 收入:四位数 制作时间:约一个星期 快乐度:2/5 成就感:1/5 想继续发展度:1/5 这也是朋友介绍的,当时也就想说试试没有想太多,做活动企划提案 PPT 是第一份工作部分内容,说真的已经生疏很多,加上主题为法律研讨有种既熟悉又避之唯恐不及的复杂感受,所以就尽己所能的制作完成。如果真的要说成果怎样,不确定案主的想法,但我自评应该很不怎样,之后应该是无法再接这类型的案子。 案件三:记者会 PM 案主将举办一场记者会,需要有人协助规划以及掌控工作进度 工作内容:制作流程表、工作时程进度安排、记者联系与采邀寄送、行前会、记者会场控 收入:五位数 制作时间:一个月 快乐度:4/5 成就感:4/5 想继续发展度:3.5/5 接到这个案子是一个半夜的电话,朋友听起来很急加上我对记者会的主题(乳癌)蛮有兴趣的,在确认工作内容自己是否可以胜任后,就接了。合作过程蛮开心的,每周大家会一起确认进度,虽然是接案但也有一点团队一同做事的感觉,加上合作的窗口也都很给力人很好,一路到最后记者会当天都很感谢有机会参与。 这次的合作方式,打开我对 PM 接案新的想象,以往会觉得 PM 接案比较适合一整包(如同网页制作),如果单就沟通协调的角色的话,外包可能能发挥的地方不多,而透过这次合作,也发觉其实透过事前准备以及会议后的进度确认,是有机会让外部 PM 协助进度推进与成果追踪的。 之后如果有机会以 PM 的角色参与有兴趣主题的记者会,会蛮想接的,喜欢一群人为一个议题共同努力的感觉。不过如果真的要接,我可能体力要练一下。当天活动结束,我吃完午餐后直接昏睡到傍晚⋯⋯。 乳癌旅行手札发表记者会 案件四:英文演讲后的 QA 翻译 案主参与论坛演讲,最后的 QA 时段需要有人协助翻译 工作内容:翻译提问者的问题给演讲者(英文 → 中文)、翻译演讲者的回答给听众(中文 → 英文) 收入:四位数 制作时间:三小时(演讲时长,从头待到尾,实际翻译约 15 到 30 分钟) 快乐度:1/5 成就感:1/5 想继续发展度:1/5 欸因为我真的不是翻译专业,英文能力也真的就堪用而已,所以只能说朋友真的是心脏很大颗,怎么敢?重点当场还有同时英文和中文都很好的香港人,我很担心他会拆穿我翻译错误哈哈哈。如果不是朋友找我,我大概完全不敢接,会出事啊! 案件五:国际视频会议的会议记录整理 案主所参与的国际视频会议需要会议记录 工作内容:听录制的会议,将讨论内容制作成会议纪录 收入:四位数 制作时间:约两个小时 快乐度:4/5 成就感:3/5 想继续发展度:4/5 接到这案子时,觉得蛮新奇的因为从没想过有这种案子。在实作过程中,可以直接看到品牌的各国代表针对公司政策以及未来发展去做讨论,一窥跨国公司是如何进行议题讨论,以及因应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应对策略。将讨论的内容重新吸收后撰写成会议记录,以往没有什么做英文会议记录的机会,意外下获得此练习机会,收获很多。 另外,案主人也很好,在沟通制作需求时,除了说明会议的背景、制作的需求外,更分享他的工作内容与甘苦谈。这个案子对我而言其实不太像工作,反而是有一个短期又超值的实习机会。 案件六:社群编辑 案主需要有人协助官网信息更新跟社群经营 工作内容:官网信息更新、客服、社群发文与管理 收入:四位数 制作时间:一个星期(本来是每月的定期工作,因为实在无法做好,一个星期后结束后续合作) 快乐度:1/5 成就感:1/5 想继续发展度:1/5 看完上面的案子,大家应该可以发现我只要好玩的东西都会接,不太会去思考自己做不做得来。而这次算是学到了一课,不只是要好玩还需要自己做得来。这次的工作内容包含我十分不擅长的社群文案撰写。本来想说应该还 ok 吧,结果写了一两个文案后就发现真的很不行,后来和案主讨论后决定退出此案。这次经验让我知道,还是要挑选自己有把握可以做好的东西,否则会让案主难做事,自己也做得痛苦。 小结 以上的学习无论是开发新技能、既有技能挖掘,或是从案主身上学习,都是我在正职工作上没有体验到的。同时也因此认识了其他产业的朋友,在案子结束后人有保持联系,不定时交换新知,可以有这样的缘分我十分珍惜。 很幸运有走这一遭,感觉去了趟职涯体验营。本来这边要继续讲学习与反思的,结果一不小心就写太多字,决定拆篇到下一篇好好分享我在接案学到的事。 *特别感谢 Anu, Em 给予本篇写作建议 -- 本文转贴自:Dear loser(原文标题:四个半月自由业心得 01|接案工作总览)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2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