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39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作家 Fiona 专访|如何从生活随笔写到出书?经营部落格 10 年经验与 3 个长期写作心法

「看到书出版的时候,感觉超像作梦,毕竟我觉得自己就只是个爱分享的『庶民』,完全没想到会有出版社来找我出书!」计算机屏幕上开着作品《给没有梦想的人!边走边想职涯探险指南》的博客来销售页面,Fiona 兴奋地对我这么说。 毕业于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美国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金融研究所,随后又进入 Facebook 担任数据分析师......这些亮眼经验固然得来不易,但对没有写作背景的 Fiona 而言,受邀出书、以作家身分开启更多的分享机会,更是人生中意想不到的惊喜。 而这趟奇幻旅程,正始于她 10 年前的一个决定:启动「糖霜与西装」部落格,输出想法及人生观察。 大人学常鼓励大家「输出想法」,无论是为了寻找族人、验收学习效果或累积专业印象,找个地方来稳定发表都非常管用。不过真要付诸行动,我们往往会面临「该选哪个平台」、「该写什么」这类现实问题。 「该选哪个平台」,网络上有不少比较各大写作平台的文章可以参考;但「该写什么」,或像「该怎么开始」、「该怎么持续地写」这些更关键的问题,却相对难找到可复制的清晰建议,这也导致很多人迟迟未能推进。 卡关久了,不是索性不开始,就是做没多久就荒废了。这么一来,当初立下的目标或愿景,自然难有机会实现。 正因这问题影响深远,本期大人志特地邀请谦称自己是「庶民」,却一路从生活随笔写到受邀出书的 Fiona,分享她在 10 年写作路上常保热情,甚至累积出一票死忠读者的实战密技! 关于「开始」:勇于做小规模的测试,才能逐步提高质量 2011 年,当时就读大四的 Fiona 到美国当交换学生,并决定努力在当地发展,不过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让她非常焦躁。朋友知道她一向喜欢写东西,于是建议她开个部落格写作,让自己没那么多时间烦恼。 「当时我心想『Okay,这我应该做得来』!」出于「找点事做」这么单纯的目标,她利用 Google Site 建了一个空间,选了个还行的模板,便开始书写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这个起头看来随意,却是经营部落格的一大关键。 「我觉得做很多事最重要的,就是『开始丢出东西』。有些人可能因为想呈现最好的东西,针对部落格功能或内容磨了超级久,迟迟都没有发出,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Fiona 这么说。 除了避免本末倒置,Fiona 还补充了另一个我们该尽快开始的原因:作为对读者的小规模测试,帮助后续写出来的东西更符合读者需求。 我们输出内容,无论是为了抒发心情或扩大影响力,总归希望有人来阅读或交流。这时候,把每次发布的内容当作测试,透过回响或回馈来理解读者,后续再以此为方向来调整,就非常重要。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唯有真正符合喜好或需求的内容,才能让人「考虑」定睛阅读。 但讲到这,还有一件事也值得留意:写作可以参考读者的回馈,却不该把「流量」奉为最高考虑。 毕竟取得高流量并不难,以高质量的内容取得高流量才真的不容易,而且能创造价值。因此,Fiona 提供了另一个建议,那就是秉持「自己就是最好的读者」的原则,产出内容时,除了考虑别人想看什么,也务必确保能打动自己。如此,也才能尽到写作者把关质量的责任,避免「为写而写」。 关于「写什么」:提供解法很好,写出迷惘也很棒 克服「开始」的心魔之后,下一个挑战是:该写什么? 对很多人而言,一篇文章的价值常取决于它能否针对问题提供解法。不过,站在写作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实在不太可能对每个问题都提供缜密的建议。如果文章只能提供解法,那么多数写作者不是都写个几篇就「断炊」了吗? 对此,Fiona 提出她的想法:「曾经有个朋友告诉我:『永远要对自己的迷惘感到好奇』,这句话很大程度涵盖了我的写作之路。」我们的迷惘,别人也可能碰上。也因此除了给解法,写出自己正遭遇的迷惘,以及背后可能的来由,也可能是另一种能帮上读者的题材。我们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协助大家更透彻思考问题本质,并有方向地思考如何解决。 此外,有时候透过正视自己的迷惘,并在人生路上找解法的过程与收获,既能帮到自己,也可能让文章更「打动人心」!Fiona举例,她的〈给没有梦想的人的职涯指南〉一文正是这样产出的,后续也获得热烈回响,目前浏览量已近 18 万。 「延续这个建议,我也鼓励大家可以随身带个小本本,随时把心里的想法或点子记下来!」毕竟这些我们对自己或环境的感受,都会让我们的文章更具个人特色。 避免写非自己所想的东西,「你」才是所有内容的主体 「讲到个人特色,我最后也想提供一个非常核心的建议,那就是永远要 True to Yourself。你的所思所想就是一个品牌。」Fiona 表示,很多人在写作初期常会觉得要建立一个形象或品牌,但又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于是容易跟流行、追流量,如同前面提到的,只是「为写而写」。但长期而言,这些文章未必能帮助我们在读者心中建立特色及印象。 她也提到,「文字能传达情绪,读者也很聪明」,不是我们真心所想的内容,即便花了很大的心力来雕琢,也很可能被看穿,那反而容易失去读者的信任。 在她看来,想透过写作稳固经营品牌,终究需要写「自己的东西」。原因有二,一是当我们能在内容中展现真实的自己,就好比所思所想有个安放之地,个中「疗愈感」能帮助我们写得长久;第二,比起传递知识,写作更像是在交朋友,当我们真心地分享所思所想,就会造就别人无法取代的特色,也会是在内容爆炸的时代,被读者牢牢记住的方法。 她补充:「稳扎稳打让读者认识我们了,后续各种期待或出乎意料的机会,也才可能跟着到来!」 持续输出想法并不容易,过程中可能会碰上各种问题,比方说 Fiona 即便热爱写作,也碰过想放弃的时候,像是因不知道如何面对读者的负面回馈,或因自身状态不佳而暂时停更等等。甚至,如果你有明确的目标,可能还得耐心等待开花结果之日。 但是,正如同 Bryan 在【寻找天赋与热情的系统化做法】讲座中提过的,Passion 一词代表着「热情」,但同时也有「受难」之意。追寻真正热爱的事情,本就不容易。如果你也正因为一些阻碍,想输出想法却迟迟未开始,希望 Fiona 的分享有提供些许指引,帮助你尽速透过输出,写出更丰富的自己! 【新思维打包带走!】 Fiona 的三个长期写作心法: 重要的并非一开始就做到完美,能透过读者回馈持续优化才是关键 除了提供解法,「拆解迷惘」也是一个好题材 书写所思所想,Be True to Yourself!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2, 2024

《主人思维》读后心得:重新思考职涯和雇佣关系

如果把工作的职位和头衔拿掉,我们是谁?大部分情况下,没有人真的在乎我们的人生,只有我们自己能决定和衡量自己的人生。我们与其等待别人帮我们安排的职涯,不如自己动手创造理想中的职涯发展路线。 这本书在说什么? 《主人思维》的作者是职涯规划师陈韦丞,他的专业领域包含了职涯定位与发展、履历和面试的咨询、心理评测的解析、职涯探索牌卡的课程等等,目前累积演讲与工作坊超过两百场、实体触及人次将近三万人。咨询年龄从高中生到中年上班族,多年来帮助许多人找到理想的工作方向。 他在这本书中以优势特质为中心,教读者设计自己的职涯蓝图。他认为职涯定位的顺序是:由内而外,同时考虑理想和现实。而职涯问题处理的层次是:先处理方向定位问题(内在、外在三角形),再深入探索生涯意义(生命三角形)。 除了职涯的方法论之外,作者也在书中安插了一路上从受雇者、自由工作者到创业者的心路历程。他认为工作应该要为了生活服务,而不是让工作绑架了我们的生活。这本书基于作者在职涯发展领域的专业,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带我们重新认识雇佣关系、职涯路径和自己做职涯主人的方式。 我们跟公司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要谈主人思维,我们必须先知道「如果没有主人思维,会怎么样?」 作者直接在书中点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大部分的公司其实并不在意我们的发展,只有我们会最在意自己的职涯。」我们必须早点领悟。 在职场上待过的人会渐渐发觉,许多公司是把「人」当成「资源」在使用,是为了达成公司营利目标的可以任意挪用的资源。许多企业主很喜欢把「员工发展」放在嘴边,但他们不一定是真心的,有些只是在灌迷幻药。 当然,重点不在于去追究公司到底是不是真心,而是我们自己不该把职涯发展的期待放在公司身上,我们要先有我们自己的发展计划,再思考可以怎么跟公司合作成长。 如同作者所说:「现在并不是公司为员工负全责的时代,而是双方互惠、各取所需的联盟时代。」对我们个人而言,我们在职涯上发展出来的专业能力、建立起的好名声、培养的好人脉,才是会跟着我们一辈子的东西。 我认为这本书传达出来的一个重点就是,我们要学会把自己和公司之间的关系,从「雇佣关系」转换成「合作关系」的方式来思考。 我们因为有「现在」具备的专业能力,所以「值得」这个公司现阶段的职位,而这只是一个瞬时的现象。具有主人思维的人,会继续让自己成长、发展更具优势的专业技能,成为职场上更好的工作者,也因此「值得」更好的职位和待遇。 无论目前任职的公司或是其他外面的公司,才会因为我们有办法创造出更高的价值,而给予我们更好的「合作机会」。说得更远一点,具有主人思维的专业人士,不是屈就自己要成为哪家公司的「受雇者」,而是他主动筛选想要跟谁「合作」。 新世代的职场工作者,会越来越看重跟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而非「雇佣关系」,更加重视组织长远的愿景和个人理念是否相符。 职涯发展是动态的主动选择 在作者的咨询经验当中,他发现很多人希望找到一个能做一辈子的职业。但我们常常忘记人会改变、环境也会改变。他认为:「我们在 20 岁、30 岁、40 岁的不同阶段,兴趣稍微转变、某些能力更加成长、一些追求也有调整,这时候如果还固守原来的选择,反而会带来持续的痛苦。」 职涯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条「动态」的路线。作者利用「职涯发展阶段理论」来说明职涯发展的四个阶段。 1. 探索和定向:在职涯的初级阶段,先把工作当成一种探索,记录自己对那些事情拥有热情和天赋。这个时候允许自己接触一些工作上灰色地带的业务,此时重点在于拓展自己的视野。 2. 专业成长:透过探索期认识自己之后,选择少数的专业领域专心投入,在公司内外寻找学习的资源,包含参加教育训练的课程、向厉害的前辈请教、参加或举办读书会。这时候要努力打磨专业领域的作品和累积经验,持续深入这项专业。 3. 舞台展现:展示自己打造出来的代表作,无论是透过公司内部平台、或是在公司外部跟网络平台,尽量呈现出累积起来的专业度,取得业界或受众的认可。这个阶段要试着建立「个人专业品牌」的形象,拓展人脉和接触更多的潜在客户。 4. 多元选择: 由于已经具备了专业能力,也透过适当的品牌经营方式塑造了专业形象,此时就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或不同的职位可以让我们选择。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依据自己的个人偏好和意愿,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一般的情况之下,每个阶段大约是三年的时间,我们必须评估自己正身处哪一个阶段,去检讨有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以及规划下一个阶段该如何实现。拥有主人思维的人,会试着掌握自己前进的节奏、职涯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因此,作者在书中特别强调在职涯发展上采取「主动」的重要性:「行动比等待容易,创造合作机会比遇到梦幻工作容易,主动影响剧情比被动接受剧本容易,先为他人付出比拥有好友、认识人脉容易。」我们不需要等待公司帮我们规划路线,而是我们可以自己起身行动,自己主动做出职涯发展路线的选择。 受雇、创业、自由工作者? 作者统计了截至目前将近三万人的讲课经验,他发现新世代上班族的三大追求是:(1) 生活平衡、(2) 独立自主、(3) 钱。这个世代的工作者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想接受公司对工作责任的定义、不想把灵魂卖给公司、不想要被过多干涉、最后只要有钱就好。做自己,又能赚钱,多好? 但是主人思维不只是「想要做自己」的一种口号,而是一种发现自我优势的思考方式。作者说:「这样的心态和精神,需要深度地自我觉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能够肯定并发挥自己的优势、理解并接纳自己的劣势和能力局限,理解现实却依然拥有积极的希望。」 我认为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是发现职涯的重点并不在于「受雇」、「创业」、「自由工作者」之间一定要做出哪种选项的抉择,而是把我们当成是自己职涯的「主人」。 我们透过主动的心态,自己塑造职涯发展的路线,成为一个具有更深专业、更多优势、更高价值的人,具备能跟任何对象「合作」的能力。这时候的我们,就是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屈就于别人安排的仆人。 主人掌握命运、仆人接受安排。 后记:持续前进 最后,分享《主人思维》书中一句让我深受共鸣的话:「不要放弃持续接近吸引你的事物。即使还不晓得最后在终点等待自己的是什么,还是朝着吸引我的方向不断靠近。」 职涯的发展和探索不是一张清晰的地图,而是充满了迷雾的冒险乐园。尽管我们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在等着我们,但只要心存成长的心态,保持前进和学习的动力,才有可能朝着自己理想中的职涯样貌愈走愈近。 想知道更多关于阅读的大小事吗?也欢迎您听听我的 Podcast 《下一本读什么?》。 -- 本文转贴自:阅读前哨站(原文连结)

December 5, 2023

「接案」鸟事一大堆?5 个自由接案者的常见烦恼

记得初春的某日早上,天气突然急速转凉,窗外疯狂的下着暴雨。 我一边窝在被子里,慢慢的啜饮着早起的第一杯热水,一边庆幸的想着,还好我已经不是上班族了。 以前在这样寒冷又风雨交加的日子里,我都是怎么把自己从温暖的被窝里挖出来,逼迫自己在暴雨和强风中,义无反顾的冲出门的呢? ......想想还真是执着得令人尊敬,又令人尊敬得让人心疼啊! 说到这,大家可能会想:「可以当自由工作者真好,是不是我离职开始自由工作,就可以抛开现在朝九晚五职场中的所有烦恼,从此幸福快乐、每天睡到自然醒了呢?」 但其实开启「自由工作生涯」,要遭遇的鸟事还真是多!不只难度和辛苦程度和「创业」相差无几,还要从面对一个老板,到所有案主都是你老板。迎面而来的困难和关卡,一点也不会比当上班族时轻松。 唯一值得庆幸的,大概也只有「金钱上的创业成本」要比传统实体创业还要低得多而已了。靠着一技在身和网络的力量,你甚至可以「零成本」开始自己的自由工作事业。只要投入时间和心血就行了! 不过在开始之前,我想和有志「SOHO 接案」成为「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的朋友们,分享「5 个自由接案者的常见烦恼和挑战」,以及我自己研发出来的克服方法和心态调整建议。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度过「接案职涯的草创初期」,顺利迈向独立、自在的自由工作稳定期喔! 一、现在的案子还能持续多久?下一个案子会在哪里?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对自由工作者来说,有案子就有钱、没案子就没钱。没有什么「可靠又讨人厌的老板」,会风雨无阻的每个月给你的银行账号转钱。没事做,就只能吃老本! 所以培养带得走的「案件开发力(业务力+营销力)」,就变得非常迫切。必须让自己掌握「市场调查」、「顾客研究」和「有效沟通价值」的方法。才能有把握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用这套方法,「去对的地方」、「找到需要你专业的人」,然后「把自己成功的推荐给他」。 另外,随时暖好身子、保持备战状态也是必须的。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安逸的待了十年,才终于决定转职重新找工作,那么十年没面试、十年没和别人推荐过自己的你,肯定会紧张得胃疼。但如果你日常生活中,时不时都在自我推荐、时不时都在和顾客沟通价值,那么就会习惯成自然,觉得是小菜一碟了。 想要自由,就要有「适变的能力」和「敢于被市场检验的自信」。 其实常处备战状态并不可怕,因为你至少掌握着「离开的能力」。真正可怕的,是在失去了离开的能力之后,才突然被大环境扫地出门、被迫自立更生。 那等于是已经被眷养成家猫的狮子,突然被逼着要独立,得有多无助啊!与其如此,还宁愿一直当只自由自在的野狮子。漂泊又如何?学会打猎就好了!掌握着生存技能和选择权的狮生,才是真正稳定、自由又自在的。 免费领取「接案入门-超实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二、没有职称和头衔,失去身分和华丽的战袍! 刚离开职场时的确会很担心,以前还可以说说自己在某上市公司里的体面工作。现在可好,离职单都交出去了,该怎么办? 甚至还会好笑的开始自我怀疑......我还存在吗?那么现在的自己究竟是谁?究竟是个什么身分呢?人们要怎么认识我?大家还会信任我的能力,还会尊重我、喜欢我,觉得我在这场人生游戏里混得很好、做得很不错吗? 但其实与其说是「你需要职称头衔」,倒不如说是「职称头衔绑住了你」。真正活得自信、自在的人,根本不需要那些浮夸的包装。比如:离职前你只知道自己是「K 公司的副总经理」,直到很久很久以后你才发现,其实你同时也是创作者、创业家、瑜珈老师和登山冒险家。 这就好像过去妇女们一直以为,自己是周太太、小明的妈妈、方会长的女儿,于是心甘情愿的耗尽一生在「绕着他人公转」。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才终于发现,自己同时也是科学家、作家、塔罗算命师、冲浪爱好者,和家门口左转数去第二棵苦楝树最好的朋友。 头衔什么的那么多,喜欢的话自己给自己随便加一加就有了。 谁在乎呢?最在乎的只有你自己! 别误会,在公开场合里,我还是会用头衔来介绍自己的,像个充份社会化的大人一样。但使用这些标签,只是为了在这个爱看头衔的社会上,更好的沟通,让新朋友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理解「你是谁」、「你都在做什么」而已。 说到底,不过都是一些虚名罢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又何必去执着。 头衔虽然很好用,但人们最在乎的其实还是「你能为他们带来什么价值和帮助」?只要能好好说明这点,没有头衔加持又如何? 更何况那些你做过的事情、你曾经的经历,都会一直跟着你一辈子,就算不用力紧抓着,也不怕它们会变不见呀!什么前总统、前执行长、前总经理、前负责人、前设计师、前偶像团体成员......,都还是很好用的。需要的话,拿出来用用就是了,人类社会还是会非常买单的。哈哈哈! 如果你进入职场到现在,都还不曾担任过什么重要职位,就已经出来自力门户,那便更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了。 过去你拼命在一家公司里抢破头的企图竞争到「一个看起来很厉害的头衔」,现在你可以用亲身实践,去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屌到爆的头衔」。 不争不抢的,也不用去加入那场「你升职了我就没办法升职」的零和游戏,只要和自己比、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事业和赛道就行了。 你很少看到两位 YouTuber,为了争抢一个创作者界的头衔而你死我活。 「你是 YouTuber 啊?我也是 YouTuber 欸~」 「你破百万订阅啦?恭喜欸!我也破百万订阅了~~」 多好啊! 免费领取「接案入门-超实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三、低价的案子、无理的案主,要不要为五斗米折腰? 没能力去选择时,腰需要弯多低就弯多低吧!没什么好丢脸、可怜的。 但一定要更加倍努力的累积各项实力,争取在最快的时间内摆脱现状。让自己成为那种「有能力选择案子的自由工作者」,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等到你有实力、有累积、有选择之后,再遇到惯案主,就无需再忍啦!有多快跑多快,有多远跑多远。 什么尊严、骨气都给我拿回来!不必再无底线的纵容案主,甚至还能适当的教育案主、沟通出对双方都最好的合作模式。也不用再爆肝接急件,可以坚持自己走起来最舒服的步调。 接案事业成熟之后,建议就别再为了赚一点小钱而累死自己了。否则你只会留下更多劣质的案子和案主,推开更多高质量的案源和机会,落入不健康的恶性循环里,让不值得的人对你得寸进尺、予取予求。 「有原则的付出」才能真正赢得对方的尊重! 四、万一必须回去上班,会不会很难回归职场? 自由工作者重回职场的难易度,取决于你的心态是否「能归零」,以及你在自由工作的这段期间里是否「有累积」。有累积,指的是那些「带得走的能力和经验」;而能归零,指的则是一个「善于处下」且「能屈能伸」的心态和韧性。 我觉得不论过去有何丰功伟业,随时都能「将自己放到最低」,去请教、去学习、去接纳和理解的人,都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人。因为你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灵魂的意志」是超乎常人的坚强的。 这其实很不容易,我看过身边许多专家学者、老板或所谓人生剩利组,一旦开始自觉高人一等之后,就很难再蹲下身了。 他们会不自觉的对他人品头论足、颐指气使。或习惯性的认为自己都是对的,进而变得封闭、固执、充满偏见,无法接受批评、指教和建议,也不再敞开心房去倾听他们认为的「下位者」的声音。 那个态度很明显,是一相处就能清楚感觉到的。当他们不自觉的流露出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气焰时,我都会默默的为他们感到担心。 如果他们此后,从此一辈子不摔跤,就会在那样的高傲下,错过很多有趣的人生风景。 而如果他们往后一个不小心跌重了,则会因为那些无聊的骄傲和面子,而难以重新归零再出发、从暂时的失败里再振作起来。大老板事业失败后就此一蹶不振,再也拉不下脸去做人员工,从此糜烂度日,甚至染上种种恶习、破罐子破摔的,也大有人在。 我认为「自信」和「谦卑」,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而真正了不起的人,都是随时准备好将自己归零的人。 他们可以虚心的去向这个世界学习,也可以真心的去欣赏他人、向他人请教。就算请教的对象年纪比自己小或社经地位比自己低,也不改其诚恳的态度。 他们散发出来的气场,是一种「自信沈稳的低姿态」。不会过份张扬的处处压人一头,却是轻松的坐在角落里都能自带光芒的真宝石! 所以啊,自由工作者保持职涯弹性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心态不要飘」还有「持续的成长和累积」而已! 免费领取「接案入门-超实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五、接案,能接一辈子吗? 大家总是爱问「接案能不能接一辈子」?但其实一份「全职上班族工作」,你也不见得能做或想做一辈子呀! 一个「长期案子」,就像一份「正职工作」,能做个两、三年,就算是非常稳定了!合作结束之后,再找下一个长期案子就行了,和一般「上班族转职」其实也差不多。 而接案职涯,也和上班族职涯一样,可以累积属于自己带得走的「能力」、「经验」和「人脉」。甚至就连职场里所谓的「资历」概念,都可以在自由工作的世界里转化成「接案资历」,成为你找到下一个合作机会的有力背书」。 想要的话,你也可以将接案工作内容逐步规模化、系统化,甚至是有意的筛选、精炼案件,开始只做自己最擅长、喜欢的部分。 有累积和成长的人,自然不会被市场落下。而停滞不前甚至不断退步的人,不论接案或上班,都有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只要有专业实力,想自由工作一辈子其实并不难。未来不管是要继续自己接案子,还是要「成立工作室」、「发展个人品牌」、「成为领域专家」、「贩卖相关商品/服务」、「建立被动收入资产(出版、在线课程、其他智慧财产、投资......)」或「开创自己的其他事业体」,都是非常 OK 的。 至于没有「退休金」和「劳工相关保障」的部分:劳健保大可以自行加保,或依附于和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工会投保。个人也能透过良好的投资理财规划,来替自己增加保障、放大财富,自己给自己发退休金。 不用去期待企业或组织来保障你,自己当自己的救世主才帅气呢!(甩发) 总结来说,「独立接案」、「自由工作」确实不简单,且困难重重!但所有的难关都是有破解方法可以去努力的,如果这种工作型态的自由度和自主性确实是你所追求的,那么做足功课和准备之后,就放手去试试也无妨。 我会在远方和你共勉、为你摇旗吶喊的!一起 Fighting!~~ 对成为「接案 自由工作」感兴趣的朋友们,也欢迎参考「野放上班族-野羊」的「电子书 & 在线课程」喔! 电子书:《野放上班族:斜杠自由工作者爽玩职涯》 在线课程:《13堂接案必修课:自由工作者之路!》 -- 本文转贴自:野放上班族-野羊(原文标题:离职然后呢?接案「自由工作者」的 5 大难题!|SOHO Freelancer|网络赚钱|在家工作|副业)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 2024

《远距团队》书摘:当团队远程工作,该如何让彼此投入工作,打造团队参与感呢?

李认为一切都很好。她和团队煞费苦心地评估了他们的工作方式,并制定好一份每个人—至少看起来是每个人—都接受的设计计划。团队的目标是让工作变得有趣、不拘谨,成员对彼此也有高度的信任。但在过去几个星期里,她在与团队成员的一对一谈话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对队友的抱怨增加了,需要重工的情况也比以前多,这让工作流程变得缓慢。是她对团队承诺的判断有误,还是团队文化正在发生变化? 文化永远在不断地演变,因为人们持续在改变。有些人在新的结构中茁壮成长,有些人却感到挫折。个别的贡献者离开,新人则带着新的想法加入。 一个原本每天都开心地走进办公室的人,现在却因为通勤而感到疲惫和压力,希望改变自己的协议。也许有人正在与自己的某个队友争执不清。每个参与项目的人都觉得进展缓慢,于是有人决定:「宁愿事后请求原谅,也不要事前获得许可。」 团队文化的目标是让它沿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要做到这一点,领导者和个别团队成员都必须专注于正在发生的事情,并选择以支持这个愿景的方式行事。他们需要相信这些理想的目标,并选择以支持它的方式来行动。 换句话说,他们需要参与其中。让李和像她这样的领导者感到沮丧的是,组织、高阶领导者和团队主管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真正的参与在于个人。 想象一下这个比较个人的例子。你遇到想更深入了解的人,你带他们出去约会,与之共度时光,让他们喜欢上你,并决定要对其做出承诺。你买了戒指,单膝跪地,向他们求婚。你能做的都已经做了,但除非他们答应,你还不算已经订婚。 领导者的一大苦恼就是无法让人们承诺投入工作。当然,组织和领导者可以打造出一种环境,让人们在其中选择自由付出努力,为团队的利益着想,为队友付出更多。天知道,他们也可以做出激励人们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行事的事情。最终的选择权属于个人。 人们选择不尽力投入有一些重要的原因,其中最大的两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够投入(毕竟这是工作),或者他们认为这只是意味着「做更多的工作」。有些人从小就将工作视为必要之恶,当他们听到有人说要投入工作时,就会像看待三头怪一样地看着那些人。当然,不投入这似乎是个好主意,但有可能吗?领导者需要记住,并不是每个人对工作的看法都是一样的,这种差异往往是主管当初获得升职的原因。 这里还必须提出一个问题:当人们独自工作或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团队成员保持距离时,他们还能投入工作(或保持投入)吗?根据我们个人和客户的经验,答案绝对是肯定的!当领导者和团队成员了解参与的本质和所带来的好处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领导者需要注意不同的因素(我们将在本章中讨论),不能依赖像是干洗服务、乒乓球桌或舒适的椅子等等的办公室花招,无论如何,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答案。 人为什么会选择投入? 想想你曾经投入工作的时候,想一想那对你来说是什么感觉。下列这些事情里,很可能有一些或全部都是你的亲身体验。那时的你: 更享受自己的工作。 看见自己的工作,如何为有意义或重要的事情做出贡献。 与一起工作的人建立了更坚定的关系。 看到自己发挥更大影响力的机会:也许是获得认可或升迁。 提高了你的工作效率。 自愿付出努力:就因为你想这么做。 引起大家的注意。 这些事情谁不想要啊? 领导者的角色 这并不能免除领导者的责任。以下是一些组织和领导者可以做的事情,来打造一个让人们选择积极投入的环境: 协助人们看见参与的价值。 确保人们理解愿景。 倾听团队意见,找出与该愿景之间的不一致之处。 以你的理想团队文化为导向,进行领导、辅导和提供意见回馈。 自己以身作则投入。 员工的参与是自愿且有自觉的。人们会选择是否投入工作,他们每天都会做出好几次决定,带着他们确认自己的承诺,或引导他们走向另一条道路。身为领导者(无论是否拥有职权),你都可以影响这个决定。 协助人们看见参与的价值 面对现实吧,人们可能会把「参与」看成是「他们只是想让我做更多工作」,但当你问人们是否想要上述清单的内容时,大多数人都会迫不及待地点头。 人们甚至不一定需要整张清单上的一切,一个要点或许就足以改变他们对工作的看法、他们在工作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对投入的选择。一旦人们看到选择参与投入对自己(而不仅仅是对组织)的好处,你就成功了。 事实上,当人们在家工作时,他们可能会更加重视参与,因为他们也许在生活的其他层面更加孤立,失去了在办公室环境中可能得到的社交益处。 确保人们理解愿景 你已经开过会了,你已经与团队讨论过计划,并进行了多次谈话,每个人都说他们「懂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唠叨这个话题呢? 无论我们谈论的是团队文化还是整体业务目标,重点都是一样的。我们可能会被任务列表所迷惑,因而忽略了全局。我们就像麦克鲁汉所说的鱼:忙着游泳,却不知道自己在水里(too busy swimming to know we’re in water)。这并不是说人们一定不同意,或选择的行事方式与你们所有人设想的文化背道而驰;他们只是没有像你一样思考这个问题。 好消息是,你们的努力应该会得到很多支持。当你和同事们在设计团队时,制作了大量的文件。你们清楚地定义和阐述了目标。你们应该有书面的计划和协议供团队参考和分享。 凯文非常注重凯文.艾肯贝瑞集团的整体格局和企业文化,因此在每次全体团队的会议上,他都会先回顾我们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最后再陈述我们将如何进行工作。这并不完全是我们的「文化声明」,因为它还包括一些外部内容,但其中还是有一些共通点,也许能帮助你着手进行。 我们: 积极主动—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 不搞办公室政治 有创意 积极进取 有同理心 加倍努力,成为值得信赖的顾问/资源 成为典型混合型团队的模范 他并没有花很多时间重新编写这份清单,毕竟我们每个月都会拿出来讲,但没有哪个团队成员,会说他们不知道我们的理想文化是什么。我们尽可能以身作则,以这些行为树立榜样,也因此成了一道不错的窗口,让人们了解在这里工作是什么感觉。 韦恩坦承,这种定期的提醒有时确实能够迫使他调整自己的行为。他可以更积极一些,当然也可以少一些政治色彩。小小的提醒让他与团队保持一致。 有新人要加入团队时,这就是面试讨论的前段,人们需要知道来这里工作的大概情形。他们被录取时,就会知道与我们一起工作是什么样子。如果他们不晓得期望是什么,就不可能达成期望。即便他们知道,有时也可能需要提醒。 倾听以找出不一致之处 领导者都知道,纠正或调整初次出现的行为会比较容易。人们之所以认为当每个人都在同一地点时会更容易实行管理,原因之一就在于你可以实际看到和听到人们每天如何互动。这给了你机会(尽管这机会不见得总是可以被好好把握),在坏习惯养成之前先予以改进。 团队文化每天都在展现。当我们彼此分开工作时,即使只是一部分时间而已,我们也无法获得同样明显的线索,来了解成员之间发生了什么。在寻找不符合理想文化的问题或行为时有个特别挑战,若要用大侦探白罗 8 的言语来表达的话,就是「你在寻找不存在的东西」。 请记住,在远程和混合型团队中,一些最具侵蚀性的行为是排斥和自我孤立。问题不在于你听到别人在抱怨......而是你根本没听到他们的声音。当人们不再让别人听到或看到自己时,很有可能是他们已经从团队中抽离了。 这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团队其他成员正在进行的工作之外;也许他们的私人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事情,使得工作不再是首要事务。人们不再以支持团队理想文化的方式行事可能有许多原因,如果是暂时的,这种情况会过去;但要是长期的,这意味着情况比较严重,而且需要你的关注。 领导者应该留意这些显示人们对团队工作失去热忱的迹象: 人们沟通方式的改变。是否有人停止回复电子邮件和群组聊天?当你在征求意见或回馈时,某些人是否变得安静? 人们与队友互动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会议中。一向积极参与的人是否变得沉默寡言?也许他们不愿意使用网络摄影机,或者一定要被点到名才会发表意见或回馈? 错过截止日期和工作质量下降。以往表现良好的人,是否突然出现了生产力和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 积极度的改变。人们是否不再自愿接下任务?你是否需要明确要求成员提供协助,但以前他们明明都会自愿帮忙?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可以了解成员的参与程度是否有所改变—直接去问他们。这就会引导我们到下一个衡量参与度的方法,也许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领导、辅导和提供回馈 与员工交谈的过程,就是倾听他们心声的最佳机会。如果你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他们不再投入,或者他们的行为方式与团队其他成员格格不入,作为领导者,你的工作就是保持好奇心,更深入地了解情况。 确保人们知道如何展示他们对团队文化的参与和承诺的最佳方法,就是以身作则。如果我们的行为符合团队成员的期望,他们就会模仿领导者的作为。他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在进行辅导会谈或一对一面谈时,你可以听到人们的实际情况。积极倾听,并留意那些表明事情不对劲的字词或短语。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倾听的内容: 提及团队工作时,反复使用「我」而不是「我们」。 不愿意扩展思维。即使你提出的是开放式问题,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发言或给出详细的答案。 消极应对的语言,例如「随便」或「我不在乎」,尤其要注意像是「还可以」这类看似安全但有误导性的用语。 在引导辅导对话时,多倾听比发言要来得重要。正如我们在前几本书中多次提到的,要给团队成员先发言的机会;他们至少应该占所有发言的百分之五十一。 认真倾听,也不要害怕提出后续问题。你可以问的最有力的问题之一,就是:「你为什么这么说?」你会对自己听到什么感到惊讶,而且可能不太喜欢其中的某些内容。即便如此,这也许正是你需要知道的,说不定还能给你一个鼓励和帮助团队成员选择重新参与的机会。 自己以身作则投入 身为领导者,你是一个榜样,人们都在关注你的一言一行。你是否投入参与?你关心工作和员工吗?你是否愿意多付出一点,不是因为你必须,而是因为你愿意这么做?你是否在工作中找到了热情和意义? 他们从你身上看到了什么,给他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埃默森曾说:「你的行动所展现出的一切,远胜于你的言语。」请记住,你的意图虽然很重要,但人们用来评断你(以及每一个人)的依据,是透过他们的所见所闻,而不是你的意图。 如果你想让你的团队成员选择参与,你的示范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武器。 注意平衡 参与是件好事,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但也要有个限度。希望受到关注的团队成员,尤其是远程工作的团队成员,可能会觉得自愿参与每一件事、随时回复邮件和参加会议,将被视为一种正面的表现。而领导者往往绩效都很出色,尤其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这可能是他们获得升迁的原因。 我们能否在高度投入工作、获得所有个人和组织利益的同时,仍然拥有自己的生活? 我们办得到。尽管对于不同的人和生命中的不同时期来说,平衡可能是不同的,但这种平衡非常重要。优秀的领导者以身作则的是投入参与,而伟大的领导者以身作则的则是工作与生活的稳固平衡,因为这也是他们的团队所需要的。 是个别情况,还是多数人都这样? 如果你确定存在缺乏参与的情况,请问问自己这个问题:这是个别情况,还是一种爆发? 如果只是个人问题,那就尽力去探究缺乏参与感的根源。几乎没有人能够百分之百地投入团队。我们总会有几天过得不太顺利,积极度和行为也有碰上低谷的时候。一句善意的话、示意他们在工作中的价值和他们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理想团队文化的提醒,都会有帮助。 倘若有具体的挑战,身为团队领导者,请尽你所能地提供协助。他们也许需要培训,或可能需要与其他队友进行讨论,这是你可以帮忙促成的。如果他们的私生活中有什么事情影响了他们的工作,也请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 如果不参与团队的现象更为普遍,那么也许是时候向团队提出这个问题了。同样地,领导者需要少说多听。同时也请考虑采用异步和匿名的方式来了解团队的情绪,而不是召集所有人开会来「讨论问题」。 此外,你并不是想要「处理」他们,而是要了解他们为什么选择不投入,看看你能做些什么,来协助他们改变选择。 如果团队文化似乎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那就找出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你的团队设计需要重新检视,也可能是你可以解决的外在因素。 比方说,团队组成以来的人事变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了团队文化。期望新人只要「跟着流程」工作就好,是合理的吗?还是应该重新审视和评估团队设计,并设定新目标? 无论人们自团队抽离的原因是什么,领导者或团队成员最不该做的就是置之不理,希望问题主动消失。问题很少会消失,而且往往会扩散到团队的其他成员。虽然我们都不喜欢愁云惨雾的感觉,但好发牢骚的人却很爱互相取暖。 投入参与来自于个人的内心,但这并不意味着领导者和队友无能为力,无法协助人们选择参与他们的工作、团队和理想的文化。 小结 参与度不仅仅是调查问卷上的一个分数而已,当然也不只是领导者的行动项目。投入参与是一种个人选择,可以由领导者和队友共同推动。当你运用我们讨论过的理念和思维模式时,你的团队真正参与和合作的机率就会提高。 -- 本文摘自时报出版《远距团队:打造沟通无碍合作无间的成功团队》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30, 2024

为什么「个人品牌」没在获利?产品服务「卖不出去」的原因与解方!

我们今天来聊聊为什么你的个人品牌获利模式一直不太稳定,你可能有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但就是 商品卖不动 、卖不好,今天我会分享几个销售成绩不理想的常见原因,还有解决的方式。 我在上一篇文章有讲到营销漏斗的概念,在看这一篇文章前,建议你应该要先有一点营销漏斗的概念,才比较看得懂这一篇文章,通常,个人品牌没有在赚钱,原因就是三个,如果这些是你的情况,那么今天你将会有所解答。 1. 你没产品 2. 你的营销漏斗塞住了 3. 你的营销方式需要调整 延伸阅读:成立「个人品牌」后,到底该怎样才能赚钱?先了解「营销漏斗」的概念 今天的重点非常多,所以我建议你准备笔记本。本篇文章也可以搭配「佐编茶水间」的 Podcast ,可以参考我标注的时间点,直接聆听重点段落! 📍【本集纲要】#207 商品卖不动 节目开场与单集概要(00:00 –) #1 宣传力道太小、频率太少(06:05 -) 这个状况是我最常看到的,相信有长期在收听佐编茶水间的你,一定有发现,我宣传品牌是完全不手软的,我几乎在每一集的节目里面,都会提到自己的产品、自己的课程。 我们现在一起来想象一位听众的用户流程,这位听众在通勤、做家事的时候听你的节目,他觉得你的分享很有趣,访谈的内容也满有深度的,不过,你从来都没有提到自己有在贩卖产品,也从来没有提到:「其实我有在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在完全没有透露的前提下,你的观众究竟要怎么知道你有在做其他的事情呢?他一定要追踪你的 Social media,或者闲闲没事去你的官网晃一晃,才可能会发现:「原来你有在卖这个喔!」 大部分的听众,其实都只停留在「听」的阶段,他的用户流程就是打开手机,打开 Apple Podcast or Spotify,看一下有什么有趣的主题,点开他感兴趣的集数来听,就这样而已,很多时候也不会完全听完。 更多时候连你的 IG、网站都不会去,因为他不用去,他只是要听你的节目而已,他没有非得转换平台去追踪你的理由,对吧?同样的情况,也可以套用在只有经营某种平台的创作者身上,你的品牌效益和产品销售状况不好,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你的观众没有听到、看到。 不要害怕打广告(08:32 –) 我们都很忙、追踪很多人、听很多节目,要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宣传力道就要大,千万不要怕多!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经营方针,也是我相信的理念,我觉得我的手法应该不到激进,但我也一点都不害臊。 满多人会觉得:「天啊!我广告打太多,听众难道不会超反感吗?」,的确有对于广告很敏感、很反感的听众,但我一直都认为,如果你的内容是听众觉得值得花时间来听的,那广告顶多就忽略,或是快转跳过也可以,有广告并不影响你的内容值不值得听。 现在 Podcast 的节目选择非常多,除非你选得主题真的都很打中他的胃口,或者他就是你的铁粉,不然通常就只有你自己会觉得广告的次数太多,因为只有你自己是那个每一集都会重头听一遍的人,但大部分的听众都不会,对吧? 到底怎样的宣传力道是太大?太小?频率究竟要多少?我现在要说一个你很不喜欢听到的解答,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取决你的品牌属性跟观众喜好,有一些风格比较大喇喇、率性的网红,他的观众就很喜欢他直接的个性,所以每一集的节目都在业配。 喜欢他的观众可能还是觉得:「这就是他,他的品牌就是这么直接」,但如果你的品牌是走小清新的路线,可能你的观众比较高敏感,有时候信息量一多,就会觉得很难消化,我自己有一个小小的策略是,在每一集的节目中,我都会有意无意用一两句话浅浅的带过。 例如「喔!他也是我们 BYL 的学生」,或是「我上次在帮学生做一对一咨询的时候」,就是很顺口的提及,除此之外,在「热门集数」里面,我也会花更大的力气,更长的篇幅,去做宣传的内容。 什么是热门集数?(12:17 –) 你在做营销和内容策划时,应该会知道哪一集的收听率比较高,会是观众很想听的内容,那就代表,你应该要在那一集节目中,比平常更大量地包入产品讯息,那在节目还没有播出之前,你要怎么知道这一集会有多少人听?老实说,就是经验。 我做节目已经做了四年,我知道什么样的主题会有很多人听,因为我经常会跟听众互动,知道他们有什么痛点,所以当有重要讯息,例如六月要特别办活动,我就会故意用比较精彩、比较多人会感兴趣的主题来包装,顺道分享更多当时要宣传的内容。 除此之外,如果那一集的来宾很有名,或者来宾分享的主题非常有趣,我也会知道这一集肯定会有比平常更多的人来收听,身为品牌经营者,要用经营事业体的思维来看全观,而不是单集单集的零散分享,这个就是节目策划、内容营销的技巧。 回到第一个常见的问题,宣传力道不够、次数不足,是你可以马上去检视的,大部分的创作者,会以为文案、连结摆放的地方、产品的消息都很明显了,但这都是盲点,第一次知道你的观众没有指引,是根本不会知道你有在提供或贩卖什么内容的。 你永远都要去思考:「这些内容有可能被一个全新的观众看到,他有没有办法找到我想要给他的资源与信息?」,最重要的是,这个路径绝对不能困难,门坎一高,观众就不会愿意找,你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方式、足够的频率,才有办法让你的观众记得你的信息,做到你希望的转换。 #2 你对你的产品没自信,说明不够具体(15:46 –) 你可能会说:「我平常有在手绘一些小东西,偶尔会随便摆个市集」,或是「我对塔罗有点研究,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帮你抽一张牌,不然我也有认识几个满厉害的朋友可以帮你算一下。」 我常说:「你说话的方式、使用的词汇,这些语言都是有力量的」,那些「随便、偶尔、应该」都是让潜在客户感到模棱两可的地方,大部分的时候,可能都是因为对自己的产品不够有自信,或者不想要太过 Push,才想要客客气气。 但,我想要请你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不断推销是件不好意思的事情? 是因为我们喜欢大家都可以和平相处,不要一直去打扰别人,要求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接收他不想接收的信息,我们觉得卖东西就是「对」他人做些什么,可是有没有可能,你是在「为」他人做些什么呢? 我一直都觉得我的课程或讲座是一个工具,其实任何产品都是一种工具,这个工具不是目的,但这个工具带你走向目的,只要我听到你有需求,或者我知道你有困扰,那我介绍一个工具给你,其实是帮你一个忙,我一直都是这么想的。 你可以说这是过度平常心,或者过度自信,但如果你刚好在卖咖啡,朋友来跟你说:「最近我想买咖啡送人或自己喝」,难道你会说:「要喝咖啡喔!那我介绍别家的牌子给你?」,应该不会吧?为什么回到你自己的自媒体上,你就不愿意这么做呢? 你是不是觉得说:「因为一直推广自家的产品,本身就有偏心的嫌疑」,是人都会有偏好,为什么要害怕自己在偏心某些事情呢?身为创作者,你对自家产品有多一层的爱戴,就像是对你的孩子有多一点的偏心,你要站稳这个脚步,说出自己的立场,除非你是一位评论家,如果不是,就没有中立的必要。 搜集数据、查证产品的适用性,是消费者的责任,假设你是消费者,你应该要知道品牌端会想尽办法秀出品牌的亮点,因为这是品牌的责任,而消费者的责任是去多方比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我认为大部分的创业家,尽管没有特别偏心,还是会对自家产品格外推荐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是他最熟悉的产品,比起其他竞争对手来说,我们了解最深的,当然就是自己的品牌,当看到有适合的潜在客户,最先推荐的,一定也是自家的商品。 当然,我们不能去制造错误的期待,推销产品给不适合的受众,产品说明如果含糊不清,就会不够具体,让观众有种不够肯定的感觉,这是你自己的产品,怎么连你都不肯定? 如果你的销售成绩不太好,可以检视一下是不是在营销信息上过度模糊?还是说对自己提供的服务没什么信心?如果是,请你换个角度做假设,潜在客户虽然是陌生人,但就像朋友来问你问题一样单纯,他有个困扰来请教你,你为他提供解答,就是在帮他一个忙。 你是在为他做些什么,而不是在对他做些什么。 只要你能够在话语中带有这样肯定的态度,我相信你的观众也可以感受到,你的确是在提供他一个方法,一种工具,而不是在强迫他。 #3 定价不对,受众设定有落差(23:03 –) 这个情况发生的频率跟其他状况相比是少满多的,定价是一门艺术,设定太高或太低,都可能让你的转换率不太好。但是到底要怎么定价?这跟你的受众样貌和品牌调性有关,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公式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但我可以举例,我曾经跟一位学生做一对一,分析他的销售状况,他本身是一位摄影师,摄影的技术很厉害,经常会拍婚纱、闺蜜写真这种质感很高的摄影作品,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发现自己需要一套在线产品,才能在疫情期间生存下来。 因此他马上开发了一套在线课程,教学生怎么拍出很高级的沙龙照,课程内容非常的精致,从摄影器材的使用、光线、取景,到后面的精修一系列都非常的完整,一般会觉得,这样的内容很有深度、很专业,理当值得高价位,然而产品上线后,却一堂课都没有卖出去。 他一开始觉得可能是价位太高,所以将课程降价,但还是没人买,不知道要怎么调整价钱?我看了他的课程,觉得这个课真的不能卖低,因为内容很专业、丰富,但是受众定位不正确,一般讲到变现,很直觉就把会的东西包装成一套系统教学,传承下去。 但,谁拍闺蜜和婚纱会想要自己修自己的照片呀?我是完全不会,我希望有人可以帮我做到好,所以尽管内容再精致,他都不应该卖给那些追踪他的人,如果真要卖,就是要卖给想要成为摄影师的人,或者已经是摄影师并想要进修的人,如果是这群人,定价就绝对没问题。 如果还是希望把受众针对在已经有追踪 IG 的人身上,我可能会建议他开发自己的滤镜 preset,让观众可以用懒人的方式在照片上套入喜欢的滤镜颜色,然后走平价路线,累积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喜欢这样风格的受众,为日后的出发做累积。 听到这边大部分的人可能会觉得:「我就不想要走低价路线,我就是希望有被动收入才来做个人品牌」,这个例子是比较极端又写实的,没有人想要受到疫情的波及,但很多时候,狗急跳墙生出来的方法,可能从定价或受众设定上就是不适合的。 你的观众想要的、可以负担的,以及专业水平所及的,都必须要对齐,才不会导致很棒的产品,却没有转换效益。 延伸阅读:如何判断你是否正在吸引「错的受众」?(和3个调整方法!) #4 信任感不够,关系待耕耘(27:11 –) 我们都不太可能会跟诈骗集团或看起来很假的商家买东西,那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诈骗集团会成功呢?就是因为他看起来很真,制造了足够的信任感,让你卸下心防,那为什么你这个真真实实的创业者却一直卖不动?说白话就是:观众跟你不熟。 我们经常听到品牌要建立信任感,但究竟什么是信任感?到底要怎么建立?其实我在之前的集数中都有经常带到这个观念,答案就是:持续 show up。 如果你今天刚加入一间新公司,有很多新同事,大家对你都还算客气,也会打招呼,但唯独 Julie 这位同事对你特别亲切,你心里应该马上就会对 Julie 多些好感,这个好感薄薄一层,但它就是信任感的开端。我们假设两种情况,一种是你刚进公司没多久,跟 Julie 开始慢慢会聊天。 过了一个礼拜,Julie 突然问你要不要买一些他自己有在用的精油或保健品,你可能马上就会觉得:「该不会跟我变好只是想要和我推销吧?」,除非你本来就对他在推广的商品很感兴趣,不然那一层薄薄的信任感,就会在这个时候出现裂缝。 第二种情况,你跟 Julie 从客气打招呼,变成午休时会一起用餐,从下班之后偶尔会用 Line 聊一下公司八卦,变成一起吃晚餐,甚至一起乘车回家,从只有平日晚上下班后会聚在一起,变成假日也会私下约出来一起逛街、远足。 你开始认识 Julie 的其他朋友,也开始介绍自己的朋友给 Julie 认识,这时你发现,你跟 Julie 不再只是同事,你们已经变成了交情还不错的朋友,这段关系的发展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可以一个月,也可以花一年,这就是好感累积与关系经营。 持续的为那个对象 show up,就是在他的生活中陪伴他、倾听他,共享欢乐、甚至共体时艰,这时如果 Julie 问你要不要购买他有在使用的精油或保健品,你会不会更认真地听 Julie 到底想说什么呢? 信任感要怎么建立(34:43 –) 讲到这边,你可能在想说:「好吧!我知道信任感怎么培养的,但我不确定哪里做错了,为什么我跟受众的信任感就是建立不起来呢?」 首先,你有没有遇过跟你不太对频的人呢?他感兴趣的事物你都兴趣缺缺,他的风格或行为都与你有满大的落差,如果,这是你跟 Julie 的关系,我相信你顶多跟他进展到中午一起吃午餐,应该是不会下班或假日时还继续跟他出去,对吧? 同样的,如果一开始的理想受众定位就是一群跟你频率比较雷同的观众,建立信任感就会事半功倍,当然,也不是说不同群的观众不能建立信任感,只是相较之下比较吃力而已。 我们现在讲一下建立信任感的具体做法,我认为就是提供价值,其实价值简单来说,就是 「something that worth your time」,当你花时间跟 Julie 相处,为什么不会让你有一种:「天啊!今天浪费好多时间」或是「今天到底都在干嘛?早知道就不应该跟 Julie 出去」的感觉? 一定是因为在每一次的相处过程中,你都能够感到很欢乐、兴奋、舒服、自在、受启发,这就是品牌在带给观众的感觉,并不会因为转变成商业思维就变了样,事实上,这些就是最基础的待人之道,也是商业的营运之道。 我建议花点时间思考,你的观众跟你的品牌相处之后,心里会产生什么感觉?会觉得抚慰人心吗?还是能够带来启发、创意、知识?你在提供的价值究竟是什么都无所谓,只要是正向且良善的,一次提供多种价值也是可以的。 这就会回到内容营销跟内容创作,在做内容创作的时候,你究竟有没有认真想过你在创造的究竟是什么?不是影片或音频,这些都只是包装的手段而已,你在创作跟分享的,就是你的点子、你的理念,和你的信仰,要建立足够的信任感,就要挖掘出你的核心理念。 唯有了解,你才会有源源不绝的 idea ,去宣扬你要传达的事情,当你用作品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才会有价值,价值不是在于这支影片做得好精美,也不是图片拍得多漂亮,这些都只是加分,重点是你要说的理念、故事有没有被传递出去? 有的话,才能达到我们做内容营销的目的,有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信任感才会被渐渐地培养起来。 延伸阅读:为什么个人品牌赚不到钱?3 个必须建立的自媒体获利心态 出现的频率很重要(39:15 –)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听起来好严肃喔,很多网红不也是每天随心所欲 PO 几张自拍照,就很多人追踪互动吗?」,如果你这样想,你可以仔细去观察这些网红,大家其实都很了解观众是为什么而来,网红也会提供对观众而言有价值的东西。 我一直都相信了解与确认自己在传递的价值究竟是什么,然后用好的内容作为漂亮的包装纸送到观众面前,就是累积信任的不二法则,还有一件事情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频率,它会随着你在受众心目中的位置而调整。 同样是品牌,如果你一个月才出现一到两次,就算观众很喜欢你,建立信任感和关系经营的时间就要拉长,如果你之后停更,就算是一开始很喜欢你的观众,到了后面也因为没有更新,渐渐忘了你曾经做过的内容,如果频率一直断断续续,那建立信任就会相对困难。 但,有没有一种情况,曾经跟你很要好的朋友,因为搬到另一个国家,所以越来越少联系,但每一次见面都还是一拍即合?你会发现,这两个例子全都基于稳健的信任之上,可能你曾经是死忠客户,虽然他们出过一些问题,但是当他再次出来,你还是会愿意再给一次机会。 又或者,这个品牌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印象与典范,所以尽管不跟你花太多时间打交道,你还是会被他的一举一动深深吸引,除非是这两个案例,不然我一直都觉得频率是很重要的。 信任感不够,通常是销售成绩不理想最常见的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做关系经营,时常 show up 在对方的日常,如果观众还没准备好,也不能揠苗助长,就让他先静静观望一下。 很多时候,你会觉得都是品牌在主动出击,但只要仔细一想,大部分现代营销的手法,都是花时间静静等待前在受众冒出芽,才会展开后续的对话关系,如果你觉得讲得太发散的话,也可以回到这集原文,下载我整理好的懒人包。 📍【本集结语】#207 商品卖不动 为什么品牌会没有获利?可能是因为你的宣传力道不够、次数不足、你对你的产品没自信、说明不够具体、定价不对、受众设定有落差、信任感不够,关系待经营,不晓得你觉得自己最像是遇到哪个问题呢? -- 本文转贴自:理想生活设计(原文标题:#207【佐编私塾殿】为什么你的品牌没在获利?- 下集:商品卖不动的原因与解方)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7, 2024

如何解决不在线 / 不实时打开讯息处理的焦虑?数位游牧者必学的生活平衡 3 招

当我们随时都在在线时,大量的实时通、社群讯息通知会让我们失去很多专注时间。睡前如果还在保持上线,可能因为使用手机的蓝光,加上讯息干扰带来的焦虑,以及未完成事情的烦恼,导致我们睡不好。 在生活中随时保持上线时间,可能让我们无法专心享受休闲、家庭乐趣。在工作中如果每分每秒都在在线,也可能造成工作更频繁的切换,于是效率降低。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过这样的情况: 假日的时候还是随时拿着手机在响应各种临时讯息,或是忍不住拿着手机上网追各种新信息,但是同一时间又要兼顾假日的生活活动,例如那时候可能正在跟家人一起旅游,或是跟好友一起用餐。结果两头忙碌下来,一天过后,我们只觉得整个人依然处在焦躁状态:假日的活动因为不断的其他干扰而没有留下充分体验的回忆,但是工作上的讯息、网络上的信息也因为当下其实没有时间好好处理,也是响应得零零落落,整理得不够到位,结果只觉得事情变得愈来愈繁琐,没有因为自己随时上线而变得更好。 可是,有时候工作上就是有许多难以掌控什么时候出现的讯息、邮件,也确实需要处理怎么办?或者最近每天那么多 AI 工具与新闻,如果我不随时追踪,会不会错失了某些关键机会? 而且有时候确实就是无聊没事做,这时候忍不住上线,却也往往造成上线时间比预期更久,流失掉的时间换来的还是只有焦虑? 或许脱机专注处理要事的优点,我们可以想象,只是很难做到。 而且现在的工作与生活都很难完全脱机,甚至有时候必须上线才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如何设计自己的上线、下线时间呢? 先设计上线时间,而非先强制隔离时间 要让自己脱机,对于已经习惯随时接收通知与消息的你我来说,反而压力很大,因为担心自己是否会遗漏重要的消息(虽然结果是往往不会)。 但也因此,其实要设计自己脱机时间的第一步,反而应该先设定自己的上线时间,只有我们明确知道自己上线的节奏与时间,并且知道这样的时间足够应付我们的需求,我们才会放下压力,开始设计真正的脱机时间。 例如我分析自己查看电子邮件的节奏(每个人都不一样,并非是建议这样的节奏),是每个中午前、下班前各查看一次即可。有时候遇到工作特别忙,我便明确在待办清单写上这样的安排,让自己知道会有时间查看邮件,但现在先专注在目前工作吧! 又或者我也有设定自己要用来查看 Feedly 或社群的时间,主要是早上出门前、中午刚吃完饭的时候,这个节奏是帮助我可以接收到有助部落格写作的新消息、新素材的节奏。这样一来,其他时间就是专注完成任务或真正写作的时间。 到了假日,我也会设定什么时候要查看实时通的时间,例如早上一起床先处理一轮未读且需要处理的部分,傍晚跟家人的休闲活动结束后,再处理一轮。 先设定自己真的需要、真的有效的处理邮件实时通、社群消息的时间。这样在真正工作或生活中,反而会放下还没看、该不该看的焦虑。 我们聚焦的不是脱机,而是设计最适合的上线节奏。 设计休闲、工作任务,专注在具体产出 直接设定脱机、隔离时间虽然很直觉,但我的经验是,就算用了再厉害的「断线」工具,在我身上的效果也往往只是暂时的。一旦忍不住想要上线,我有无数种方法可以让这些工具失效。 或许换个角度思考,有可以让自己专注投入的生活活动、工作任务,是不是自然就会切断在线干扰呢? 例如当我希望周末时间可以专注陪伴家人,养成不要没事拿出手机来看的习惯,那么除了利用工具禁止上网外,或许更应该先做的是设计一个有趣又可以专注投入的生活任务。(延伸思考:简单把生活变成任务,就能赢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当我希望通勤等零碎时间不要被滑手机上网快速消耗,而可以在脱机思考时产出一些文章草稿、节目企划等等具体内容。但是,这时候后者的产出往往也需要依靠手机(例如笔记软件),所以不太可能只是禁止使用手机或上网,而如果一旦拿出手机又不知不觉被其他分心事物拉去注意力怎么办?或许我们因此更需要先设定好零碎时间想要并且可以产出的明确成果,这时候才不会因为「不知道要做什么,以及不知道做了什么有什么结果」,而总是不知不觉被打发时间的其他事物干扰。 设计更集中的工作节奏与流程 担心没有随时上线响应最新讯息,或是焦虑没有随时上线跟踪到最新新闻,这在所难免,我也会有这样的心情。只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随时上线处理最新讯息、跟踪最新新闻,是处理这些讯息、新闻最有效的方式吗? 例如在通勤的过程中追着新讯息、新文章,看到一个重要讯息想要响应,可是手机上打字不方便,于是很可能牺牲了好好响应一个完整讯息的方式,变成只是简单回复初步想法。有时候重要讯息需要我们去查询数据、在笔记中仔细思考,撰写正式有效的响应,但是在通勤中很难这样做,于是只传出了片段的讯息。而对方也开始响应一些片段的讯息,最后在这个断断续续的通勤上线处理过程中,一件事情有可能信息变得更破碎,处理过程产生失误,失去了完整有效把任务确认好的机会。 最后任务有可能因此更容易漏东漏西,要花更多时间追逐补充,而处理任务的双方也变得更琐碎焦躁。(延伸阅读:为什么我会避免在邮件、实时通,甚至待办清单中直接完成工作?) 一直处在上线状态让我们容易陷入焦虑,事情也不一定处理得更好,反而很多时候一直在响应破碎的讯息,最后工作流程也变得很破碎,并且很多当下的回应还来不及深思熟虑,更会增加事情的变动。 于是一直上线,让我们工作流程更分散,却也让我们无法好好处理完最重要的任务。 如果结合前面两个方法: 先设计集中上线时间,于是就有脱机专注时间 先设定有产出的任务,于是相对不会被在线干扰 我们或许可以思考这样的工作流程: 有固定的上线时间,目的是在上线处理时自己保持一个「真正可以处理」的状态。意思是那时候自己可以把破碎的在线讯息进行统整,可以在遇到新讯息时重新思考自己任务的流程。这样一来反而比随时上线但无法充分处理,达到更好的任务处理效果。并且在固定集中的上线时间,可以把破碎的在线讯息真正有效统整成任务系统。 可以用节奏作为概念,例如先一个小时专注完成一个任务阶段产出,然后再上线 20 分钟快速旦专注处理杂乱讯息。这样一来,无论是重要任务,还是新的杂乱在线讯息,反而都能各自获得最佳的处理。 小结 常见的时间管理方法,可能会告诉我们无论如何就是要给自己一个完整的脱机专注时间,彻底断绝与在线的往来,这当然也不失为一个沉淀心情与思考的好办法。不过或许我们可以每一个月有一次像是这样的「休耕期」来与世隔绝,做一个转换。可是平常大量的工作与生活任务,在每一天、每一课的日常流程中,我认为也需要有适度的脱机设计。 而常见的脱机工具、专注工具,如果有时候真的对忙碌的我们没什么效果时,或许我们可以思考真正的问题不在工具上,而在工作流程的调整上。所以这篇文章尝试从设计工作流程的角度,提供大家几个可以试试看的方法: 先设计上线时间,而非先强制隔离时间 设计休闲、工作任务,专注在具体产出:产出过程,往往就让我们更容易专注在当下,自然就没有脱机、上线的问题 设计更集中的工作节奏与流程 这篇文章不是要鼓吹透过脱机来充足心灵,而是因为随时上线本身,就可能是一个更没有效率,更无法有效处理工作的流程。 如果你正处于好像随时工作、生活、各种不同任务混杂在一起的焦虑,稍稍感觉到在不断响应消息、追信息的过程中好像反而失去了好好处理的余裕,那么希望这篇文章提供的三个不同思考、设计角度,可以让你试试看是否有效。 -- 本文转贴自:电脑玩物(原文标题:这样设计离线、上线时间,不依赖专注工具,兼顾工作与生活平衡)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成长势能》读后心得:个体崛起时代的必杀技

这本书在说什么? 《成长势能》的作者是中国人力资源领域的畅销作家兼讲师任康磊。他认为未来是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长期来看,一个人在职场的发展有其上限,但是副业、自由业和自行创业则没有上限。透过这本书,他要告诉我们如何打造个体独一无二的商业价值。 作者主要想解答这几个问题:个体该如何崛起?如何让自己更有价值?如何透过副业赚钱?如何一个人就能做到一个团队能做的事?对于这类想法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具体且扎实的建议。我最喜欢的是作者用「商业模式」的框架去拆解中国目前热门的网红,像是罗振宇、樊登和李子柒等人。透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我们更容易了解自己能够选用的模式。 此外,如同至本书的书名,作者用「势能」这个譬喻来形容一个人在商业市场上的「变现能力」,告诉我们要如何转化势能、建造势能、运用人际关系和别人交换势能。 什么是势能? 「势能」(potential energy)一个物理学的名词,又称做位能,指的是一个物体储存能量的状态。一般常见的势能包含重力、弹力、化学 、电位…等。我们可以想象一颗铁球,它与地面的高度愈高,它的重力势能就愈高。如果有两颗铁球在同样的高度上,一颗质量比较轻的铁球,它的势能就比较小;而质量比较重的铁球,它的势能就比较大。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跟补教老师做个联想。在补教产业里面,一个补习班老师每天只靠讲课赚钱,他用讲课的时间去换取微薄的薪水。另一个补习班老师,趁下课之余开始认真写书,两年后他出书,并成为了该学科的名师。这个时候,写书的这位老师就累积了比较高的势能,他的「变现」手段,除了每天到补习班讲课之外,可能还能接到许多演讲和商业合作的邀约。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职涯和事业没有势能的概念,那很可能会像第一个补习班老师一样,只是一直透过劳力换取薪资,如果过程当中不思进取,可能教学方法过时了、身体变差了,就等于是势能的耗损。相反的,当一个人懂得将自己的职涯和事业用势能的观念去打造、去累积,随着时间过去,才会不断提高自己在商业市场上的价值,拥有更高的变现能力。 获得势能的方法 作者提到势能这个游戏,就是三个元素的持续循环:建立规划、设定目标、落实行动。这有点像是学生时期的读书目标,为的是能考高分。但许多人进入社会之后反而忘了该怎么做。 他说自己身边有很多「学霸」,进入社会后不久就开始抱怨,说他们怀念校园生活。因为校园生活有标准可以参考,不但目标明确,而且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很明确,有足够的确定性,他们只需要在填鸭式教育的规则体系下努力学习并考出好成绩,就可以在这套系统获得高势能。 然而现实的社会系统是复杂的,一方面很多人进入社会之后没有累积势能的概念,另一方面就算他们有势能累积的概念,方法也不像学校教授的知识系统那样明确。社会系统的诱惑很多,大量的精神娱乐活动不知道该如何拒绝;机会很多,但好像又没有适合自己的;成功案例很多,但不知道自己能从中借镜什么。 在这本书中,作者他自己获得势能的方法非常简单、但很有效,整本书只要谈到作者自己,就是围绕着他的三种方法:(1)写书、出书、出很多书,同领域的专家当中,他出了二十多本书籍独占鳌头。(2)推出线上影音课程,在他教学的领域当中,他的在线课程观看次数是同型老师的冠军。(3)跟十多家平台合作,将自己的课程和内容授权上架到各种平台和通路。 这三个做法,帮他建造了极高的势能。虽然书中还介绍其他方法像是借助名人势能、考取证照成为权威、跟其他品牌交换势能等方式,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仍然是他持之以恒的「行动力」,是因为透过行动创造出作品,才累积出学生和粉丝,进而有筹码跟别人交换资源。 大道至简,贵在行动。 三个有意思的思想 势能可以交换,而且不会耗损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势能也可以交换,不但不会变少,反而在交换之后会变更多。就像是现在许多 YouTuber 和 Podcaster 喜欢互相 feat. 来 feat. 去的,就是透过交换势能的观念帮彼此涨粉。 经验是一种能力,而且可以学习 什么是经验?经验不是一个人工作时间的长短。经验是一种异常管理的能力。作者要我们想象一位新手出租车司机和老鸟出租车司机。同样一段路交给两个人开,路况正常的时候两人都能差不多时间抵达。但是当路况异常的时候,拥有丰富经验的老鸟司机就知道哪里有小路可以绕道。经验就是当一个人经历一个又一个异常的「关键事件」后,对这些事件的处理、思考和得出的结论。学习经验的方式:就是针对关键事件进行总结,归纳成一种异常事件的处理能力和知识。 成功和失败都是成长,只怕不行动 作者提到,成功和失败都会让人成长,成功会让人「长叶」,失败会让人「长根」。只有一件事不会让人成长,那就是待在原地什么也不做。他笑问我们为什么懂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其他人在「做」,而你在「看」。那些没有试图改变自己的人,会继续重复自己日复一日的生活,看那些早已厌倦的风景。而对于正在改变和行动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风貌。 后记:势能跟职涯资本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起畅销书作者 Cal Newport 在他的著作《深度职场力》的观点,他认为:比起遵循热情勇敢追梦,更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工作,累积自己的「职涯资本」。因为职涯资本才是我们日后转换跑道的交易筹码,那些愿意好好工作累积职涯资本的人,未来才会更成功。 Cal 所谓的职涯资本,指的是名声、人脉、资产和技能。仔细来看,职涯资本跟成长势能,其实在讲的是非常类似的东西。任康磊的技能就是他的职场经验、教学功力和写作技巧,他的资产就是他的二十多本书和数十堂在线课程,他的人脉和名声则因为前两者而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对我们个人来说,现在任职的公司给我们的薪水多寡,只是势能的其中一部份,并不足以代表一个人完整的势能。薪水代表一个人现在的价值,势能则代表一个人未来能产生的价值。 在这个资本主义挂帅的世界,势能就等于资本,累积资本的方式不外乎两种,就像累积金钱一样:透过有策略的努力先获得第一桶金,然后用钱继续滚钱。这个社会奖励的是懂得用资本滚雪球的人,是懂得用势能灵活变现的人。别忘了,让势能成长的第一步,永远都是采取行动。 -- 本文转贴自:阅读前哨站(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8, 2024

南非拟发放远距工作签证,治安不佳、限电政策成挑战

位于非洲的南非共和国,拥有丰富的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较于其他非洲地区,经济、生活与医疗环境好,是不少数位游牧民族旅居的目的地之一。其中,南非的开普敦、约翰内斯堡有许多数字游牧民族造访,该市也拥有许多共享办公室,或数字游牧友善的住宿。 近日,南非政府公布最新移民草案,因应远距工作的趋势,预计发放远距工作签证和关键技能签证,吸引专业技术人才旅居南非。 虽然目前签证细节尚未确定,但南非政府率先透露,关键技能签证将要求,申请人必须符合年收入最低 100 万兰特(55,000 美元,173万台币)的标准,未来的规定也会在年龄、语言、工作经验等上提出要求。更多的内容,需再等政府法案正式通过。 不过,南非部分地区犯罪率高,且自2023年起,根据台湾外交部旅游警示,南非为「橙色警示」,也就是「避免非必要旅行」的国家。 尤其,台湾外交部旅游警示说明,目前南非的「限电」政策,持续影响民生、产业等供电,且境内治安不佳,持枪抢劫、伤害事件频传,要去当地旅游、办公的人,需格外小心。 -- 责任编辑/邱于瑄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新手创业家的 5 个必备元素:思考模式、风险措施、系统流程、投资意愿、行动清单

今天我要来分享 5 个新手创业家的必备元素,现在个人品牌跟自媒体的起步门坎超低,就算你没有以下这五个元素还是做得起来,但是我们要的是一个有赚钱的事业、一个能够忙得聪明、事半功倍的品牌,这时就是这 5 个元素派上用场的好时候。 今天的重点非常多,所以我建议你准备笔记本。本篇文章也可以搭配「佐编茶水间」的 Podcast ,可以参考我标注的时间点,直接聆听重点段落! 一、以终为始的思考模式(04:05-) 目标会决定你要去哪,时程会决定你怎么去。 我曾经分享过改变我人生的一本好书就是史蒂芬柯维的《与成功有约》,我甚至在我自己的书里面,不断提及这本书对我的帮助,而作者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以终为始。来找我做品牌健检或一对一咨询的学生,可能都会发现我一定会问三个问题: 你来做个人品牌的目标、目的是什么、想要达成什么? 你期待能够在多少时间内达成这项目标? 为什么? 你的目标会决定你要去哪,你的路线要怎么规划,而你的时程,会决定你要怎么去。如果你不赶时间,我们就是慢慢徒步,还可以欣赏沿途风景,如果你赶时间,我们可能就要买机票坐飞机,那就必须要用金钱换取时间,而你为什么赶时间?为什么设定那个地方为你的目的地?这也是一个你必须要很诚实面对自己的问题。 在我刚开始做个人品牌的时候,我内心非常确定我想要用个人品牌来翻身,离开我的正职,我给自己订的时程是两年,不过当时的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我还没有想到像是在线课程、Podcast 变现或者是演讲咨询等选项。 我认为两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而且两年也可以从一个菜鸟变成一位稍有专业的实习生,因此我订了两年计划,两年后,我想要专门只靠我的品牌来养家糊口,我当时的思维比较是卡在接案这样的商业模式当中。 所以我猜想自己可能会不断地接案子,例如帮人家写文章赚稿费,或者帮别人剪辑音频、规划内容和营销企划,这其实是我很初步的商业模式。 大概做了半年,我发现自己的成长速度满快的,我开始认识新的商业模式、我开始累积受众,我心里也在想说:「我能不能够 double down ,把两年的那个 plan 缩短至一年?」,所以我又看了一下自己的终极目标计划,如果我想在一年内完成这个计划,我需要做什么准备? 当时面临到的抉择点就是:「我可能需要离职」,因为白天的工作花我太多时间了,我的确可以维持原先的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完成目标,但我仔细想想,离开正职本来就是我的终极目标。 因此,以终为始的思维非常的重要,你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有弹性的时程,但它还是会回归到你为什么会想要或需要这个目标?你自己有多大的决心?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资源可以去调配? 延伸阅读:如何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为加强正职专业与副业技能这两者做学习规划? 二、风险防护措施和后盾(Accountability and support)(07:31-) 延续刚才说到的,我原本是想要离开公司正职,全心投入自己的事业,不过,我仔细地过了一遍我的财务规划,发现我还是需要一笔薪水,因为品牌初期的收益并不稳定,生活中有像是房子、车子、保险等固定开销,这些都让我意识到紧急预备金的重要性。 没错,我在那个时候是没有存紧急预备金的习惯的,而所谓的风险防护措施和后盾,就是说当你要做一项决定时,你有没有办法这么洒脱地说走就走、说做就做,很多时候都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实际的后盾,无论你有没有要做个人品牌,人生的道理都可以互相应用,你也应该要养成存紧急预备金的习惯。 当时的我并没有存款,所以还是必须要去打工,因此我想了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跟主管提兼职,减少一半的工作量,而减半的薪水还是可以 Hold 住日常生活,也让我有更多时间投入理想生活设计这个品牌。 第二个方法是,如果主管不同意,我就会离职,去美国当地找打工的工作,而且我也真的去瑜珈教室、图书馆和一些公司面试过很简单的柜台工作,这些工作不会占我太多时间,但每个礼拜都会有 paycheck,后来很幸运的是,我的主管让我转成兼职继续在同间公司工作。 因此,这份兼职工作也成为佐编茶水间的风险防护措施,在茶水间还没有很稳定时,至少有一份收入能够让我们买菜、缴房租,心情也会比较安心。 有的人会说,真的要投入一份事业就要全身投入,这样才可以很专注地激发自己的爆发力,但,我觉得这是个比较适合给有创业经验、或有商业、营销,甚至是职场工作经验的人,这样的方式不太适合社会新鲜人或大学生创业,除非你的家人愿意资助你,不然我认为风险防护措施还是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后盾也不是只有指存款,你的家人、好友、同好圈都可以是你的后盾,后盾可以是一个 community or support net,像是教会就是很多教友的 support net,而在我身上,我的先生就是我的后盾。 他是那个知道你忙,会帮你 cover 煮饭倒垃圾与买菜的人,让你可以少一点日常杂事,多一点时间 focus 在自己的 business 上。 你有没有风险防护措施,有没有后盾?这个会是你必须要先思考、先做准备的。 三、明确的工作项目和流程(System)(10:51-) 我经常讲有关时间管理的主题,而每次都会讲到系统与流程,这件事情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但却比你想的还要重要很多,最一开始我也不太知道经营品牌要做的工作事项有哪些,我知道我要录节目,所以要找来宾、草拟访纲、查资料、剪音频、上架,这些就是我很一般的工作项目。 我每一周都会写下这个礼拜的工作项目,然后每一天会写下隔天的工作项目,写了一两个月就会发现一种惯性或一种定律,例如: 剪一支音频大概会花三小时 陌生开发邀请来宾,写出 10 封信大概会有 1 封得到回复 这就是我所谓的 patten ,而在你拥有明确的工作项目和流程之前,你就是先每天记录下你的工作项目,然后每周、每个月去观察,去建立所谓的 data base ,让你更好地知道未来的工作流程应该要怎么安排,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最近我跟我的助理 Claire 在做一个新的 practice ,她和我反应说想要加强自己时间管理的能力,我仔细看了一下她的状况,我发现她出现很普遍的那种时间估算与事件分类的问题,也就是说 Claire 并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是容易出现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的情况。 有时候这件事情做得比预期快,但是大部分的事情却花得比预期中多很多,所以,我开始请 Claire 每天写下他明天预计的工作事项,就是 12345 列点写下来,隔天晚上工作结束后,回报一则讯息告诉我实际做完的工作事项。 我们可以从这个练习中去发现「预计完成」和「最终完成」的差别究竟是什么,然后从中找到原因和可以调整的地方。 可能是一开始目标设得太多,也有可能是工作的速度太慢,透过这个练习不到三个礼拜, Claire 预计完成的事情和最终实际完成的事情越来越符合,而且我们团队内部的开会时间越来越少,我个人觉得效益提高满多的。 延伸阅读:我的「 2021 时间管理法」:面对重复性高的大项目,你可以这么做! 第二个例子是我先生,我先生一直都是一个 creative type person ,他常常会一整天下来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所以我就叫他加入 Zoey’s bootcamp ,每个周末我会帮他看下个礼拜要完成的事情有哪些。 所以他的问题跟 Claire 不太一样,Claire 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不晓得怎么安排效益最高,而我先生是连要做什么都不知道。 像是这样的状况,就真的需要一个早上的时间,坐下来思考下周有哪些需要完成的事情,然后应该要排在哪一天比较顺,例如他和我说他每天都要: 练习乐器 写歌 跟厂商用信件沟通 处理工作上的杂事 我问他说你每天要花多少时间写歌?多少时间练琴?问完后排完一天的工作,发现他一天 8 个小时就满了,这还不包含临时异动,所以我们的作法就是把写歌和练琴的时间缩减,因为这两项是比较长期的项目。 这样就可以避免我先生可能花了 3 个小时写歌,结果没有时间练习乐器,导致他觉得那天有些事情没有完成而感到懊恼,当你不晓得长期或持续性的项目应该要怎么规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一个礼拜摊开来,而且别忘了预留突发状况的时间,不要全部塞满。 四、愿意投资自己的决心(17:40-) 我觉得现代很多人看投资,第一个都是看投资报酬率,如果报酬率太低,就没有投资的意愿,觉得浪费时间又不值得,但就我过去的经验来看,个人品牌它的确是一个很难在一开始衡量投资报酬率的事情,而你的报酬是高是低,其实只取决于一件事情,就是你的决心。 只要你有决心,你就会想办法,你就会付出行动,尽管什么收获都没有,你还是愿意做、相信自己、给自己一次机会。 另外,人生中每一件事都会有认知极限,创业这条路格外明显,当你站在 A 点时,你怎么看、怎么想象,都只能看到 B 点,而随着时间、经验的累积,你会发现你开始可以看见 C 点,你也发现自己已经从 A 点移动到了 B 点,再过了一阵子,你会发现自己可以看见 D 点,因为你又成长到了 C 点。 投资的决心其实就是要理解,你不能用你现有的已知,去预测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因为你的潜能会不断地被开发、你的经验值会不断地累积,因此,在此时此刻评估自己的投资报酬率并不准确。 所谓的投资也不是只有金钱,而是投入资源的意愿,你的资源除了金钱以外,还有人脉、时间、经验、专业、精力,这些都是可以利用、投入的。 五、Action、Action、Action(20:06-) 最后一个很重要的必备元素就是行动,没有行动,以上 4 个元素通通派不上用场。很多人会说我很有行动力,可是我只是在完成窗体上的代办事项而已,每天的日子其实重复性满高的,而最近我开始重新检视这四年来的经营历程,我发现我做的很对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在执行待办事项时,几乎不思考。 你可能想说:「几乎不思考那不就是盲目的往死里做吗?要是方向不对,要是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地方该怎么办呢?」 但我所谓的执行时不思考,并不是我会紧抓着窗体上的事情固执的执行着,而是我会很明确的区分运行时间和思考时间,我每天、每周都花时间去安排和规划我的工作流程,在这种时候,我会很仔细的思考怎么进行比较顺?哪件事情该先做?哪件事可以晚点做?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这件事是否一定要由我来做? 延伸阅读:担心自己半途而废而不敢付出行动,该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态? 所以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拟定出今日的 To-do list ,等到当天工作时间一到,我就可以开始无脑进行我的所有执行项目,工作开始时,我也会再过一下我的今日待办事项,看有哪边需要调整。 过完之后,我就会进入工作状态,一路工作到中午休息,然后下午再工作到晚餐时间,这对我来说是一件极度有仪式感的事。 这可以让我知道我现在可以心无旁骛的看着窗体上的事情,顺序都排好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担心,我非常信任自己的 To-do list,我一次只做一件事,完成第一件才会移动到第二件,几乎不插队,也绝对不跳着做。 如果你一直卡在做事情的时候想东想西,不太确定要做什么,我建议你试试看明确区分运行时间和思考时间,思考时就用力思考,执行时就只执行,不要 question 自己的决定或规划,不要被其他事情给分心。 这样你才能够得到最大化的结果和作品,才能够有最充足的素材去回头检视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有什么规划和目标需要做调整。 如果你执行力不够,那再多的规划也没有用,我们优化自己做计划的方式,就是从实际付出后所得到的结果里,找到那些你认为可以做得更快、做得更好或甚至不用做的事情,但是,你总得都做过才能知道答案。 执行时,做就对了。 本集结语 以上就是今天佐编私塾殿的教学内容,希望你有学到一些东西,这 5 个元素我们再简单复习一下: 以终为始的思考模式 风险防护措施和后盾 明确的工作项目和流程 愿意投资自己的决心 Action、Action、Action 以上这五个元素你都具备了吗?或者你现在正在筹备哪一个元素呢?欢迎你把你的想法分享给我,你也可以回到我的 Instagram,吿诉我你想听的主题。 -- 本文转贴自:理想生活设计(原文标题:#197【佐编私塾殿】新手创业家的5个必需元素:思考模式、风险措施、系统流程、投资意愿、行动清单)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4, 2024

泰国联合马、越等东南亚国家 拟推出六国「联合签证」

泰国一直以来都是数字游牧、观光客旅游最爱去的国家之一。为增加观光收入,泰国预计联合东南亚国家,包含柬埔寨、寮国、马来西亚、缅甸及越南,参考欧盟申根计划,推出六国联合签证,让观光客可以畅游六国。 不少泰国旅游业者赞成这项计划,也呼吁把签证效期从 30 天延长至 90 天,鼓励旅客长期停留。 但这项政策的推动可能还要再等等,一些专家提到,要协议出六国联合签证,还需要参考六国的发展水平、移民标准、法律规定等,要达成共识、同步批准,并不容易。 近年来,泰国积极刺激观光,去年就对台湾祭出短期免签政策,自去年 11 月 10 日,至今年 5 月 10 日,持台湾护照可免签证入境泰国旅游,停留期限为 30 日。 如今,又将推动六国联合签证的拟定,这将更将有助于长期旅客、数字游牧者,以及跨国的商业人士往返东南亚各国。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2, 2024

来场结合小吃与咖啡的台南数字游牧吧!工作咖啡厅暨「以时计价」图书馆 - Room A

讲到台南,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各种小吃,尤其米其林指南于八月底公布 2024 年必比登推荐名单,许多人大概都已经迫不及待要安排一场台南之旅,将进榜店家吃一轮! 但你知道吗?在集结阿明猪心、醇涎坊锅烧意面等名店,以及阿文米粿、吃面吧等今年有进榜店家的「保安街」一带,其实藏着一家在数字游牧者与当地自由工作者间颇负盛名的工作咖啡厅 - Room A。 Room A 位在保安路与康乐街交叉口这栋建筑物的三楼。(Photo by Minyu Chung) Room A 位在「吃面吧」楼上,早上 11 点营业时间一到,店家便会打开一楼入口,开放上楼。 放置立牌处就是 Room A 入口。(Photo by Minyu Chung) 在这个主要「以时间计价」的空间,你可以选择几种消费方式。 一般计时方案:第一个小时 100 元,之后每分钟 1 元。 随心券 / 一日券:400 元。可从早上 11 点待到下午 6 点打烊,含 85 元饮品。 守时券 / 早鸟券:250 元。平日 11 点至 12 点发售,可使用座位至下午 3 点,含早餐一份。 无论你选择的是哪一种方案,都可以无限使用店内提供的冷饮、热茶及咖啡。 到访当日的早餐套餐提供的是巧克力厚片。(Photo by Minyu Chung) 如果除了这些方案提供的饮食之外,你还想吃、喝其他东西,店内也另外贩卖多种饮料及餐食。饮料部分包含多种牛奶、鲜奶茶等,咸食则有水饺、凉面可选择。有这么多元的饮食选择,基本上在这工作一整天也不必在吃食上妥协了! Room A 店内菜单。(Photo by Minyu Chung) 和其他工作空间一样, Room A 提供 WIFI 与插座(每个位置都有),搭配不过于吵杂的音乐,让所有来此的工作者都能在此舒服地推进手上任务。 店内每个位置都有插头可使用,让你能安心工作、不怕计算机、手机没电。(Photo by Minyu Chung) 这里也有个有别于其他空间的特色,那就是它同时是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除了满到「不怕你读完,只怕你不读」的小说、漫画,还有各式日本杂志,如 POPEYE、BRUTUS 与 &Premium 等等。无论你喜欢小说、漫画、日本杂志或其他类别的刊物,大概都能在此找到。既工作,也享受阅读之乐。 这道书墙是 Room A 著名一隅。 店内各处满满是书。(Photo by Minyu Chung) 如果工作、看书累了,Room A 还有一处室外区域,能让人晒晒太阳、放松身心。 Room A 的户外区域。(Photo by Minyu Chung)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一访 Room A,感受这里独特的氛围了呢?规划大啖美食的台南之旅时,也可以安排时间来这里看一看,搞不好自此,你也会对这个工作空间深深着迷喔!(我已经决定下次去台南时再多去个几次了) |官方社群:Facebook、Instagram |地址:台南市中西区康乐街 21 号 3 楼 |营业时间:11:00 - 18:00(周二公休)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2, 2024

台湾数字游牧签证要来了!国发会拟推数位游牧签证,最长可待 6 个月

台湾也要推出数字游牧签证啦! 为了延揽国际人才,日本、韩国、泰国都推出了数字游牧签证。 近期,国发会提及,台湾未来也计划推出「数字游牧签证」,让国际人才能来到台湾,有机会更能留在台湾。 以往,数字游牧者(或称数字游牧,英文为 digital nomad)来台多半是持观光签或免签,最多可待 3 个月,未来「数字游牧签证」推出,数字游牧者将可在台湾停留最多 6 个月。 更多的细节目前仍在研拟当中。 由于「数字游牧签证」不需修法,只要跟外交部协调后,就能迅速启动,预计会在下个会期就会提出草案。 过去台湾也有针对外籍高阶人才推出「就业金卡」的政策。 就业金卡是一张结合工作许可、居留签证、外侨居留证及重入国许可等四证合一的证件,在有效期间内提供符合资格的外国人才可自由寻职、就职及转换工作的便利性。效期为 1 到 3 年,适合希望长时间留在台湾的高阶人才。 延伸阅读: 用「就业金卡」来台数位游牧,申请条件、流程一次看! 未来数字游牧签证的推出,将再打开大門,吸引更多国际人才来到台湾。 延伸阅读: 2024 日本数字游牧全攻略|签证、适合旅行时间、交通、物价一次看 去韩国边玩边工作!韩国「数位游牧签证」,最长待 2 年、可获居留证等细节一次看! 2024 泰国数字游牧全攻略|签证、适合旅行时间、交通、物价一次看

August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