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管理

45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海外接案、跨國遠端工作英文能力要多好?面試書籍與課程推薦

開始遠距工作後,偶爾回收到讀者來信,最常被問到是的海外遠距工作該怎麼開始? 「透過 Freelancer 或是 Remote job 的方式接海外案子或海外遠距工作,需要多少的英語能力呢?另外有什麼推薦的方式來提升英語力呢?」像這樣的問題太常被問到了,所以直接寫成文章分享,希望可以幫到更多人。 Remote job 的方式接海外案子或海外遠距工作,需要多少的英語能力呢? 我的回答是:這很難給出一個量化的答案,因為會需要用到多少的英語能力取決於你的工作內容、應對的合作夥伴、老闆、客戶以及服務的市場。 但我可以分享我自己的經驗,我一開始操作跨國廣告時,我的多益(大概五年前)在裸考的狀況下是 905 分,我的經驗包含去國外參展、並用英文介紹當時的公司產品,平常聽有聲書、Podcast、Ted 影片,不需要字幕也能理解 9 成以上。最近一次的英文測驗中,我是 CEFR level是 C2 Profieient。 即便分數乍看之下很高,但很多時候我需要用英文開會時,我仍然會覺得窘迫、擔心沒辦法抓住對方的注意力或興趣繼續講下去。其實這已經不是英文能力的問題,因為我即便用中文應對類似的場合,我一樣感到窘迫和彆扭、而且覺得自己講的東西很蠢,說到底就是我的業務溝通技巧沒那麼厲害的關係。 英文能力要多好:用空服員的招考標準當參考 如果你真的需要一個 benchmark 的來當一個起點或努力的方向,我覺得拿空服員的英文能力當參考是個不錯的開始,如果你現在的英文能力足夠勝任航空公司的空服員工作內容的話。我覺得你就已經可以和開始你的跨國的公司工作旅程了。 但當然會取決你本身的產業、專業能力和工作產出,需要的英文能力也會隨之變化。就我的觀察,如果你要接案做設計、拍影片動畫、寫網頁程式,英文到此應該游刃有餘了。 但如果你走廣告行銷或是客戶、顧問服務、產品經理類的,大概跟我一樣需要一輩子都持續進修英文吧! 有什麼推薦的方式來提升英語力呢? 提升英語力又分成輸入和輸出,你有分析過你哪邊強、哪邊弱嗎?針對你想要的工作內容,哪些能力比較重要呢?所謂的提升英語力,是要從哪種程度提升到哪種程度呢? 如果是輸入的技能,聽 Podcast、脫口秀、有聲書,對我來說不僅有娛樂效果還能練習聽力,我很推薦給任何持續進修英文的人。話說大三那年我要去捷克參加實習專案,我那個暑假把《Pitch Perfect》這個電影看了 30 次,然後把每個沒聽懂的對話都抄下來,這些年一直有類似的習慣,所以聽力確實有繼續越來越好,你可以試試看看。 我的輸出能力相較之下比較弱,我英文口說雖然流暢、出國時很會陌生人喇賽、英文書寫也完全不是問題,但還沒到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的等級,也就是我即便理解了一個概念或內容,我仍舊沒辦法系統化的告訴另外一個人我的想法和心得,我也還在找方式進步。我覺得里茲螞蟻的老師在這方面提供我很多想法和進步的方式,我很喜歡梅姨的教學觀念、也有上過他的課,你可以上他的網站去看看,他網站上提供了很多免費學習資源給學生練習。 如何提升優化英文履歷、英文面試能力? 關於英文履歷優化,我用過很多不同的服務和課程來幫助自己優化履歷,下面兩個是我這一兩年最推薦的課程和書籍: 提升英文履歷,好課推薦:大人學-A103履歷優化與個人品牌重塑 這堂實體課讓20-30個上課的同學,互相以一分鐘看完每一份履歷,模擬公司人資招募時的真實情況,課堂上 30 份履歷就佔掉 30 分了,更何況是熱門的公司一天會湧進 300 份履歷!真的可藉此發現哪些履歷留下了好印象、哪些又沒有,對我來說很真實又很震撼。然後這堂課會有創辦人跟你一對一時間討論,一針見血的告訴你你現在履歷問題在哪裡,幫你梳理工作經驗、優化內容。上課完可以寄改好的履歷給老師看,一直改到他們覺得夠好了。如果你有三五年的工作經驗,我第一個推這堂課給你。 提升英文面試,好書推薦:《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by 矽谷阿雅 阿雅本身在美國科技業工作十幾年,他的書《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裡面最後一篇都是在講履歷優化的方式還有產業招募時的真實情況,我覺得如果你要優化履歷,特別是針對英文市場,書裡面的條列式內容會非常有幫助。 其他我還有用過線上修改履歷服務,一次大概六至八千塊台幣的那種,他會幫你寫好 Cover letter 和重寫履歷,也有很多線上免費的履歷工具,搜尋「Resume Template」、「Cover letter teamplate」類似的關鍵字,可以找到很多履歷有關的免費線上工具,有機會我在寫另外一篇文章分享。 結語 對遠距工作、海外市場有興趣,平時就加入社團或收集資料,機會來時,立刻上前,才最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工作。參考這片文章,看看有哪寫海外工作或遠距工作機會:數位遊牧 Digital Nomad 是什麼?數位遊牧、遠距工作相關社團推薦 遠距工作、英文面試相關文章: 英文面試:我雇用了一個職涯教練來幫我獲得工作機會? Cambly 平台的Interview Coach 該如何有效學習英文?三個步驟,設計自己的高效英文學習旅程:建立目標、獲得回饋、進步優化 數位遊牧工作者的特質?自律和英文溝通能力為首要條件 -- 本文轉貼自:Farry H(原文標題:讀者來信: Remote Job 的方式接海外案子或海外遠距工作,需要多少的英語能力呢?面試書籍與課程推薦)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19, 2024

Joe 的時間管理術|電視轉台、追連戲劇、看新聞台都在浪費時間? Push VS Pull 我的「看電視」策略

這兩日有網友寫信來問我問題,其中問到我對看電視的看法。 我自己不排斥看電視,雖然平常沒有看的習慣,但休閒時間當然一定也會看看電視。 唯一我跟其他人可能不太一樣的,是看電視的方式。 因為我總覺得大部分人看電視的方式是非常浪費時間的,那會把你的時間切成零碎,減低了我們做正事的「時間完整性」。 所以在此把我的原則分享給各位,或許對些較年輕的朋友能有所幫助 – 好的電視策略,能讓你拿回自己「時間的主控權」。 不要轉電視 很多人習慣吃完飯後就躺在沙發上漫無目的的轉台。 每台就算只看一兩分鐘,以現在第四台的台數而言,隨便兩小時也過去了。 當然,對很多人而言,可能也沒在認真看,只是在放空。 可是,也不至於每天都需要這樣放空吧? 更不需要每天都花這麼長的時間放空。 轉電視這行為除了對於放空與放鬆有幫助以外,在「時間投資」上其實效用是非常低的。 首先,這樣看電視,你根本甚麼內容也沒看進去。 二來,就算看到甚麼內容也只是從一半開始,終究那節目也看不完整。 很多人或許會反駁,本來我也沒打算看完整,就隨便看看「打發時間」。 那這其實更是個警訊。 因為除非你已經很成功了,不然哪有這麼多時間好打發的? 就算要打發時間,又幹嘛非要待在電視前? 你應該還有更多別的事情可以做吧? 讀兩本書、運動運動、聯絡朋友、去外面散散步,最少都會得到些甚麼;只是單在沙發上轉電視、除了讓自己變胖以及虛擲時間外,其實毫無任何正面回饋。 就算自己需要一些時間放鬆,也可以盡量把這樣放空的時間縮短,或是不要每天都這樣轉電視。 若每天都要花一兩小時這樣待在沙發前,實在也太浪費人生了吧? 不要透過有線電視看連續劇 連續劇的可怕,在於它剝奪了你的自由度。 明明你該讀本書、回封信、整理房間、甚至運動運動,可是你記掛著 9 點要看連續劇的事情,就打斷了你整個晚上的作息。 因為你要看固定連續劇,你得把這時段空出來。 比方說早早吃飯洗澡、8 點 50 就打開電視等節目開始;好不容易到 10 點節目看完,可能還又轉了電視半個鐘頭才離開。 結果為了一個連續劇,你其實賠上一整個晚上的時間。 最後對你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可能一件都沒做。 不要看新聞 從我的觀點而言,新聞已經是比連續劇更浪費時間且沒有意義的節目了。 這幾日趁中午在外吃飯的時間,我稍微聽了幾則。 「散佈李宗瑞的影片,有人被逮捕」 「大S是否懷孕」 「酸菜漲價了,牛肉麵店叫苦連天」 其他當然還有哪裡做了甚麼創意料理、某人發生甚麼客訴新聞記者去採訪、捷運站告示牌北方不在圖的上面這類內容。 總之,都是一些莫名其妙、且對你我人生毫無意義的消息。 現在的新聞,就算是打著「獨家」二字,也往往是些讓人啼笑皆非的內容。 我自己是已經接近十年不看新聞,最多是中午吃飯時店家有放就順便看看。 不看新聞這概念最近終於有比較多人能理解了,但早先每次我說我不看新聞大家都覺得很訝異。 老是有人反問我「不看新聞? 那怎麼接收新知呢?」 當然還有很多別的方法可以接收新知。 事實上,電視新聞根本無法給我們甚麼新知。 而且最可怕的是,他是一種「被動接收」的管道。 被動接收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今天的內容有多空泛,除非你從頭到尾看完為止。 可是若你真的需要知道最近的大事,你應該嘗試「主動接收」的途徑。 比方說報紙,或是新聞網站。 報紙、新聞網站與電視新聞最大的差異,在於新聞網站以及報紙要細讀甚麼的主控權完全在你手上。 新聞從業人員當然可以認為「大 S 有沒有懷孕」、或是「 36 度的車內、奶油幾秒會融化」這類事情很重要是讀者需要知道的事情,並堅持放在版面上。 但你在瀏覽標題後,卻「可以選擇」你是否細讀這些事情。 如果標題翻過後發現今天的報紙或新聞網站沒有你感興趣的事情,五分鐘就可以把報紙放下或是跳離新聞網站。 可是看電視新聞,你得忍受一小時毫無內容的「訊息」以及「獨家」,然後等到一小時過後,才發現看了一堆對你人生毫無意義的資訊。 這在時間利用上,就天差地遠了! 學習以Pull策略來看電視 事實上,電視是個好媒體,只是你要以主動的方式來看,也就是要採取 Pull 策略,而不要被動地待在電視前面,被節目 Push 資訊。 可是怎麼叫做 Pull 策略呢? 像我自己偶爾也會看些連續劇也看些日本的大河劇,可是我很少是每天定時守在電視機前面看。 大部分都是等連續劇做完後,一次買 DVD 回來看。 這方法讓我可以控制「何時觀看」、「以及每次投入的時間長度」。 此外,我也可以避開廣告、可以避開廣告所造成想轉去別台晃晃的誘惑,可以讓我專注在「我空閒的時間段」內看到想看的東西。 時間多,可以一次看三四集;時間少,看一集也可以關掉。 讓節目填補零碎時間,這就是主控權;而不是讓自己被電視節目奴役著。 電影也是一樣,看第四台的電影除了畫質音質不好外,最大的困擾是時間被綁住。 可是看 DVD 或是壹網通,你則有最高的主控權。 就算中途來了個電話甚麼,你都能暫停去處理。 這樣才是讓娛樂配合自己的時間,讓自己在忙碌的空檔、或是特別的休息時間中進行娛樂,而不是把時間這重要的資產拿來配合電視節目。 電視新聞更是如此。 透過網路,你一樣可以看到各類大事,可是你可以「主動篩選要看哪些、不看哪些」。 有興趣的事情你還能繼續透過 Google 去做「延伸閱讀」。 你想知道香港學運、敘利亞的狀況、油價狀況,都能主動再去查。 這是電視新聞無法帶給你的東西。 至於電視新聞雖然有圖、有訪談、有記者會,可是你我都知道那些東西大多沒意思。 找路人的訪談通常都是篩選過、支持特定論點的結論。 退一百步想,我又有甚麼道理非要知道那些路人在想甚麼? 他們覺得某件事情好與不好,跟我有甚麼相干? 大S有沒有承認懷孕,跟我的人生又有何關聯? 我為何非要知道新聞當事人在麥克風前面說了甚麼? 更重要的是,我需要知道甚麼東西,為何是讓這些新聞從業人員來主導呢? 避開電視新聞,就等於把自己的主導權拿回來。 至於想採取 Pull 電視法的朋友,除了透過 DVD 、壹網通、MOD、Apple TV、GoogleTV 這類方法外, Bryan 之前介紹的 TIVO 也是個好方法。 這機器讓你能把想看的電視透過點選節目表的方式記錄,並在該時段自動啟動幫你錄下來。 你就可以等到自己空檔的時候慢慢地觀賞。 這也是一種讓電視節目配合你的時段,並讓你能把時間利用最大化的一個方法。 別忘了,電視終究只是休閒與消遣。 應該讓這類事情用來填滿你重要事情間隔的零碎時間;而非讓電視主導了你每日的時間安排,甚至把你的時間切的零碎。 所以把被動看電視( TV Push )轉換成主動看電視( TV Pull ),會是有效利用時間的一個重要關鍵喔!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 2024

為什麼別人的 ChatGPT 比較好用?電腦玩物站長 Esor:要這樣調教 AI

ChatGPT 常被詬病會不知所云,電腦玩物站長黃鐘毅(Esor)駕馭生成式 AI 的能力之高,讓 ChatGPT 生成的文章,僅需微幅修改就可以上架,他如何做到? 「我很習慣腦袋裡隨時有三件需要創意思考的事情在運作,」身兼城邦出版社編輯主管,與撰寫各種提升數位生產力文章的部落客:電腦玩物站長黃鐘毅(Esor)表示,「腦袋炸裂」是他的日常。 攤開黃鐘毅的待辦事項,部落格副業的任務包含平均三天就要更新一篇萬字上下的文章,製作電子報、經營 YouTube、寫臉書貼文;正職編輯的工作內容則要跟作者開會、撰寫宣傳企劃、製作行銷素材,同時家中還有需要花時間陪伴的國小孩子,不禁令人好奇黃鐘毅如何能有足夠的腦力與時間應付? 要在時間內完成所有任務,黃鐘毅沒有分身,靠的是 ChatGPT 同事的協助。 例如許多工作者都深受所苦的冗長會議,黃鐘毅靠 ChatGPT 減少開會次數。出版編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與作者對焦書籍主題、大綱,這是耗時的腦力激盪會議,往往無法快速得到結論,為改善此情形,黃鐘毅會將過往的討論記錄輸入 ChatGPT,同時提供作者原始資料,例如過去課程大綱、部落格內容等,再請 ChatGPT 生成書籍大綱。 「作者嚇了一跳,」黃鐘毅笑說,因為作者話語才剛落下,他就把 ChatGPT 生成的完整章節建議傳給對方,當下就可以依此討論書籍方向,沒有 AI 的幫助,僅憑一次性的對焦會議,往往很難進入到大綱的討論。 除了提升會議效率,「寫作」是其副業,他駕馭生成式 AI 的能力之高,讓 ChatGPT 生成的文章,僅需微幅修改就可以上架,令不少文字工作者咋舌。應用 ChatGPT 之後,黃鐘毅現在寫一篇一萬字左右的文章,可從兩、三天大幅縮短到三小時內。 為什麼用同樣的生成式 AI 工具,黃鐘毅的 ChatGPT 就比較精準、聽話?他分享自己與 ChatGPT 協作的關鍵。 【2024 AI 同事養成指南】上線!更多 prompt 模板、省時解方 一次查看 >> 生成草稿:建立個人數據庫,提供工作流程 黃鐘毅強調,生成式 AI 不是無中生有的魔法,而是依據資料進行文字接龍,ChatGPT 模型掌握了網路上大部分的資訊,但 99.9% 的資料都不符合需求,要讓 ChatGPT 產出的文章貼合需求,關鍵在於給的資料有多精準。 黃鐘毅可說是一個「流程管理控」、「記錄控」,在他的部落格裡充滿了實驗各種做計畫、寫筆記的架構,讓黃鐘毅有大量結構清楚的數據可以運用,這些累積了十幾年的筆記就是他可以超越別人的護城河。 例如當他要撰寫一篇主題為「克服拖延」的文章,他的第一步就是從筆記庫中選出與主題相關的筆記,匯入 ChatGPT 中,並給予清楚的步驟指令: 「你是一個克服拖延的心理學專家,我想寫一篇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克服拖延,且從感性的心理層面出發的文章,請你一步步分析,針對我上傳的檔案,一段一段的把文件中的重點條列出來。」 有原生的資料,ChatGPT 就能生成大綱、發揮它最在行的「排列組合」長才,寫成符合主題的文章草稿。 「使用 AI 就像主管帶人,你要給下屬參考範例、你的工作方法跟目標,」黃鐘毅提醒,準確的下指示,才能得到預期的產出,工作者可以從今天開始記錄自己的工作內容、步驟,打造屬於自己的數據庫,先懂自己的工作,才能把 AI 用對。 調教文章:當大腦卡關,與 ChatGPT 辯論 有了初稿,直接複製貼上雖堪用,但可能缺乏犀利的觀點與立論的深度,黃鐘毅建議工作者閱讀完 AI 生成文章後,至少再與 ChatGPT 進行三輪對話,提升文章的品質。 例如他要寫一篇教讀者「如何寫目標筆記」的文章,ChatGPT 提供寫目標筆記的步驟架構後,黃鐘毅會不斷探問細節,例如:「我們知道要拆解目標,但不確定自己拆解的小目標是否恰當?」另一個技巧是自己提供論點,問 ChatGPT 有沒有漏洞、如何改善? 在一問一答下,原本混亂的大腦,就能夠理出一個線頭,往下深入地思考,讓文章更具可看性。 未來黃鐘毅更希望 AI 可以自動依據主題從筆記軟體中找到合適的文件,不需他手動查找,更多生成式 AI 新玩法,尚待他撰寫一篇篇文章來實驗。 圖表製作/Cheers 團隊 -- 本文授權轉貼自:Cheers快樂工作人(原文連結),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今天晚上就該做,明天早上不要做的5個數位工作習慣4種無痛時間儲蓄計畫,可以簡單開始但效果顯著的時間理財術ChatGPT 的回答愈改愈差?一個最實用的 ChatGPT 提問隱藏技巧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9, 2024

接案、自由工作者與創業者,勞健保與退休金怎麼安排?

上班族偶爾斜槓兼差,或是創業前做準備前兼差試水溫,還有一群人是以接案維生,網紅、攝影師、藝人等職業,這些職業該怎麼為自己安排勞健保與退休金呢?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圖/優雅阿姨提供) (左半)正職工作與部分工時,雇主與員工屬於「雇傭關係」,勞保與退休金容易被遺漏。 (右半)多元接案與一人公司,業主與接案者屬於「承攬關係」,接案者要自己規劃保障。 (下方)補充保費依所得性質課徵,對象為「自然人」與「雇主或業主」。 接案者若設立公司開立發票或收據給業主,屬於「營業稅或營所稅」範圍。 接下來,我來說明一下。 有正職工作的斜槓 雇用關係 正職工作雇主應負擔勞保、健保與退休金,缺一不可,但下班後偶爾打點工,在兼差的公司屬於「部分工時人員」就與打工族一樣。 部分工時人員屬於「勞工」,指有一定規律時間須依雇主指令工作,通常需要待在固定地點,每周或每月有固定的工作時間。便利商店、餐廳、寒暑期打工,都是屬於這種情況,雇主與勞工屬於「雇傭關係」。勞保與勞退的計算,可以參考《打工族要注意!部分工時勞工的勞保、健保與退休金怎麼算?》 勞保要保、健保不用、勞退要提撥 健保:屬於國民保險,只要在一個單位投保即可。 勞保:受雇者只要是勞工,不論正職或兼職,都要加保。 勞退:事業單位只要適用勞動基準法,就需要為員工提繳。 勞保與勞退都是可以重複的保,與事業單位有幾人無關。 提醒老闆們還是照法規走,如果沒有為員工加保勞保,若員工工傷就會是雇主的責任。 承攬關係 接案工作者可以自由決定工作地點、時間、方式與內容,具備高度自主性,與雇主沒有從屬關係,這屬於「承攬」。例如:影片剪輯、活動攝影、網頁建置、平面設計等等。 如果接案工作者本身有原本正職工作,勞健保與退休金,就是跟著正職工作的公司處理。 承攬關係,勞保與退休金不需要,但可能會有補充保費。 對公司而言,承攬關係叫「外包工作」,讓公司資源做最有效的運作。有些企業會為了減省人力成本,而選擇「承攬契約」的模式與勞工簽約,但是要提醒的是,老闆們承攬關係不是依照契約上的名稱,而是依照實際工作的情形。 接案工作者、一人公司 當接案工作者無正職工作,專心接案「無一定雇主或自營作業」時會選擇參加職業工會。 投保勞保與健保,但無勞退。 健保:藉由職業工會投保,不讓保障中斷,屬一般保費範圍。 勞保:藉由職業工會加保,不同工會職災保險費率不同。 勞退:因無雇主,因此不需提繳。 「公司投保」與「職業工會」的差別,因無雇主,簡單來說自己負擔的比例會比較多,有機會再來寫職業工會的勞健保計算。老闆叫你自己去保,通常就是走職業工會這條路,自己投保等同幫老闆省了公司負擔的部分,也不是不行,但就跟老闆談高一點的薪水,為自己的保障打算。但保障不給、錢也沒給到位,去檢舉吧!讓勞動局教教老闆法律常識。 勞保中有老年給付屬退休金,但沒有勞退可以領,透過職業工會投保,要自行規畫退休金。 補充保費 參加職業工會繳納的是「一般保費」,接案工作者經常也得面臨「補充保費」。 起扣點2萬元 常見是薪資所得或執行業務收入 補充保費費率2.11% 如果投保職業工會,可提供業主「在保證明」不須被扣補充保費。但有正職工作的接案者,如果難以向雇主開口「我在兼職」,補充保費省不到。 業主無論有無幫外包繳補充保費,仍會被扣屬於雇主負擔的補充保費,金額計算與國稅局所得資料有連線,逃不掉。 接案工作者可能還想知道 「執行業務所得」是什麼? 薪資與執行業務所得的差別「各類所得扣繳制度」 保護自己「不被欠款三步驟」 創業準備軍,四面向判斷設立公司與否「我要開公司嗎?」 -- 本文轉貼自:優雅阿姨(原文標題:協槓接案族、創業預備軍與一人公司,勞健保與退休金怎麼安排?)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9, 2024

在台灣跨國遠端工作,「外幣薪資」所得稅申報指南!

科技的進步使得「遠距工作」(work remotely)成為可能,Covid-19 讓「在家辦公」(WFH, work from home)漸漸成為常態。 在國際化浪潮下,臺灣人不用遠赴海外。年輕人長住臺灣,為外國公司「在臺灣遠距工作」(work remotely in Taiwan)或「從臺灣工作」(work from Taiwan)的情形愈來愈普遍。 有所得就要繳稅,若每年收入金額高且穩定,那成立一家公司其實會比較省稅,否則用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的方式報稅,也是可行的選項。 Work Remotely in Taiwan 賺的是中華民國來源所得 所得稅法第二條規定,凡有中華民國來源所得之個人,應就其中華民國來源之所得,依本法規定,課徵綜合所得稅。 玄機就在「中華民國來源所得」的定義上。因為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在中華民國境內提供勞務之報酬」就是中華民國來源所得。 在臺灣遠距工作者的收入,因為是在臺灣提供勞務,就算領的是外幣,也要在臺灣繳綜合所得稅。 Work Remotely in Taiwan 不是海外所得 很多人會誤以為替外國公司工作,薪水領外幣,就是屬於「海外所得」,可以依所得基本稅額條例,每年享有 670 萬的免稅額。 事實上,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第 12 條有明確規定,只有未計入綜合所得總額之「非」中華民國來源所得,才是可以計入基本稅額計算的海外所得。 當作薪資所得申報綜合所得稅 在臺灣遠距工作者,所領的外幣薪資,雖然國稅局沒有明確規定,但在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時,實際上還是屬於「薪資所得」。 若是未婚,那每年能享有 20 萬元的薪資特別扣除額;加上 8.8 萬元的免稅額;再加上 12 萬元的標準扣除額,合計來自於海內外,每年收入在 40.8 萬元以下,其實是免繳綜合所得稅的。 若收入超過 40.8 萬元,首先必需先恭喜你,然後建議可以到國稅局免費提供的「綜合所得稅試算」網頁,試算要繳納的稅金有多少。 要提供屬於薪資所得的證明文件 被臺灣公司雇用的員工,都會收到公司開立的「薪資扣繳憑單」,這份扣繳憑單也會同時由公司申報給國稅局知道。 因為申報的是「薪資」扣繳憑單,所以國稅局很清楚這名員工可以享受每年 20 萬元的「薪資特別扣除額」。 但國稅局並不知道,在臺灣遠距工作的人申報綜合所得稅時「宣稱」的收入到底是不是薪資所得。 這很重要,因為關係到你可不可以享受權利合法的少繳稅金;相對的就是國家會不會吃虧少收到稅金。 所以在申報綜合所得稅時,要檢附能證明有受雇事實的文件,如合約、聘書、薪資等等。 收入的計算時的匯率 既然是薪水,就算每次發的金額因為受獎金或請假影響而不太一樣,但無論是季季發、月月發,還是周周發,應該還是照有規律的週期發放。 但因為收的是外幣,但報稅時收入金額卻要填台幣,所以申報時要依「 外僑綜稅匯率明細表」所戴每月平均匯率,來換算應申報薪資收入的金額。 勞健保和退休金 因為任職的公司在臺灣並沒有任何形式的常設機構,這包含了子公司(subsidiary)、分公司(branch)、代表處(representative office)等,所以事實上無法成立投保單位,為員工投保勞健保和退休金。 這時在臺灣遠距工作者,可以用「無一定雇主」的身份,向相關職業類別的「工會」投保勞健保,但是 6% 的退休金就沒有辦法保了。 開公司領國外的錢不見得划算 以開個一人有限公司的方式,提供外國公司 invoice,因為是屬於勞務外銷,所以營業稅是零稅率。簡單的說就是不用繳營業稅。 但還是要就獲利繳 20% 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加上盈餘分配給股東產生的股利收入,還要考慮若借址登記的「租金支出」、還有每月帳務處理的「記帳費」。估算後,再與申報綜合所得稅要繳的稅金相比較,看那一種模式劃的來。 若差沒有多少的話,建議還是選簡單的申報綜所稅為佳,這樣省了很多行政作業上的麻煩。 在大陸的收入也是中華民國來源所得 依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 24 條,臺灣地區人民有大陸地區來源所得者,應並同臺灣地區來源所得課徵所得稅。 也就是說,無論你認同與否,在法令修改前,在臺灣為大陸公司遠距工作者,繳納個人綜合所得稅和勞健保的規則,和前面所提到狀況是一樣的。 不要以為政府都不知道你在賺錢 只要自己的銀行帳戶有收到錢,自己也有提領的記錄,那會留下金流的軌跡。 當大人物(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時,政府想在什麼時侯查,查的多仔細,都只是分分鐘的事,而且稽查的成本也因為大人物的能力愈來愈強,而愈變愈低。 愛臺灣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在能力範圍內適度繳稅。否則,依據稅捐稽徵法第 21 條,國稅局有最多七年的追稅期間,與其擔心害怕,不如以正面的態度面對應繳的稅金。 相對的,也可以在與外國公司談薪資時,把預計稅金的負擔考慮進去,爭取更合理的報酬。 -- 本文轉貼自:銓興會計師事務所(原文標題:WFH 在台灣工作;薪水領外幣的稅要這樣繳)

December 13, 2023

美國職場分享|美國企業紛紛要求員工回辦公室!我如何逆風,向老闆要求遠距工作?

2020 年初,COVID-19 疫情蔓延到北美。三月初我從猶他滑雪旅行回來,沒隔幾天公司突然宣布 shutdown,然後基本全美國白領都開始了遠端工作。 時間快轉到2023年,疫情已經基本上在美國結束了。而灣區各大公司的高層們,看著蓋得美輪美奐的辦公園區,員工餐廳冉起的炊煙,和那放眼望去寥寥可數的幾名員工,心想:該讓大家回來了吧...然後一個接著一個,宣佈了 back to office 的政策,然後冠上一個冠冕堂皇的 “for better collaboration”。 從一開始軟性勸導,出台各種誘因,到後面開始統計各部門員工刷 badge 的次數,給各部門的 VP 施壓,到全公司都必須起碼回公司三天,變成大部分公司的標準政策。 我的公司也不例外。 我在灣區一家上萬人生技藥廠的全球供應鏈部門工作, 負責公司抗癌症生物藥的生產規劃和全球分配。而我和老婆,在疫情開始後的前半年,求婚,結婚,買房,一下子全到位,隔兩年也生了寶寶,正在享受在家上班的彈性,以及加州陽光下愉快的小家庭生活。 回去上班?接受那灣區上下班交通堵塞的煎熬,一天花兩三個小時卡在路上,回來之後還得忙孩子吃飯睡覺? No way! 當時新來的 SVP 已經正式宣佈:我們希望大家都回來上班,特別是未來新開出來的缺都會是 on-site 的。 我開始到處打聽,終於聽到了我想聽的 - ” 遠端工作的申請會是例外中的例外,但公司政策永遠可以有例外,而我們需要證明自己為什麼值得是那個例外。“ 於是我開啟了幾個月和老闆們以及公司上層談判的過程,最終順利在全公司回流的 2023 年後半,逆風轉成全遠端工作的員工。 我說服公司,轉成遠端工作的 4 大主因 回過頭來看,我回歸納這幾個點,是我能順利從公司拿到遠端工作的主因: 1. Reputation 對公司來說,遠端工作需要比基本還要高的信任,而我們過往的工作表現(前幾年的Performance Review) 和同儕對我們職業道德的回饋,就成了最好的背書。 可能因為亞洲教育背景,我對自己工作的要求挺高,過去幾年都拿到最高的績效考核,也連續幾年拿到公司所謂 Key Contributor Award。 在這幾年工作的累積,同事、自己或其他部門合作過的主管們都可以為我的責任感和效率背書,這些名聲上的支撐讓我的要求充滿底氣。 2. Criticality 我認為,如果你手頭上持有著不可取代的 portfolio ,或有很強的專業技能讓公司不想失去你,這也是很可以在談判桌上加分的一個點。 這幾年來我一直在全球供應鏈部門裡轉換角色,每一兩年就掌握更多技能、經驗、推動專案,並且開始負責更重要的產品,一直到現在,我掌管規劃公司未來重點發展的生物抗癌症用藥在全世界的生產運輸,而這是 CEO 在未來十年內要持續專注投入的地方。 所以以一個在部門裡角色的重要性來說,我在階層內佔到了最有能見度的位置,雖然組織裡沒有人是不可以被取代的,但我讓同事和上層們都很清楚,失去我會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3. Transparency 讓公司知道,你有一個需要遠端工作的好理由,以及你會怎麼完成工作上的任務和期待,我認為是一個很好開啟對話的方式。 首先,你要有一個可以說服其他人的理由。最好的幾個理由我認為: 第一,是家庭,工作基本就是為了支持家庭,而我們是剛有寶寶而且無後援的移民新手爸媽,這變成很直接也合理的要求。 第二,可以是交通和住家距離,疫情之中很多人往遠處搬,而我們也是其中之一,在灣區外圍負擔得起的地方買了一個小窩,如果要上下班,起碼會耗掉兩個半小時。 然後我認為可以做的是重申這個遠端工作只會維持甚至增進我的工作效率,如果硬要回公司,除了得邊開車邊開會,也失去體力和效率,反而會有負面的影響。 4.Management Backing 最後到真的要遞申請了,直屬上司們的大力支持的就真的很重要了。 主管的完全信任是第一關,而這很大一部分是上面三點的累積。遠端工作對應的是自主作業能力和責任感,每次的1 on 1,我會在起碼幾小時之前送去一份agenda,列出當天我想討論的點,他應該知道的事和我需要幫忙的地方,證明是我積極主動而且是有組織性的人。 除了職業操守和能力之外,我認為跟主管有健康的個人關係很有幫助,讓他願意為你挺身而出爭取想要的東西,我個人是一直維持很透明的溝通,包含偶爾分享一些家裡的狀況,這讓主管知道我是真的有需要而不是只是懶得來公司。 我和主管合作把上面幾點整合起來:在給部門 SVP 的信裡面,首先寫到我的個人生活在過去幾年疫情有了很大轉變,結婚搬家生子,回到公司工作已經不再是容易的事。 然後老闆把我過去幾年的豐功偉業都加油添醋地寫出來,加上我目前負責的產品和專案重要性,接著是聲明他完全支持的態度以及理由,最後也許是很關鍵的,他寫了一句如果這個要求被拒絕,我可能會把我的天賦帶到其他公司去(NBA 梗)。 就這樣,我得到一封回信,請我正式把申請從 Workday 系統裡送出,於是我順利正式的變成遠端工作者了! 成為遠端工作者後,4 個方法與同事協作 遠端工作,最需要調適的除了工作和生活的時間切割之外,我認為還有自己心態的調整。 在大家都固定回公司碰面,而自己老是在家視訊開會的時候,我得清楚知道,因為追求家庭生活的平衡,我選擇性地犧牲了跟同事的交流,也許還有在職涯上更好的發展。 職涯成長到一個程度之後,和同部門/跨部門同事之間的關係和人脈,很多時候不比工作上的表現來得次要。雖然我們選擇家庭和生活為重,但也未必一定得完全犧牲發展。 在這裡也建議幾個小方法,我自己會用的給大家參考: 盡量開視訊攝影機:這樣做的好處應該不用多談,畢竟我們人不在現場,不管跟在哪裡的人開會,露個臉,別人在 present 的同時,時不時做個表情還是應該的,"virtual collaboration"嘛。 在會議裡多發言:我在職涯初期就開始要求自己這樣做,一直到現在遠端工作更覺得這件事的重要性,畢竟很多人即使在開會現場,心也是飄到其他地方的,如果你在遠端卻是非常engaged,給人的感覺就不再那麼遠了。 定期的和重要人士約 1 on 1 的聊天:科技讓距離不一定跟現實的一樣遙遠,我們既然失去了跟大家面對面 chit-chat 的機會,就不要忘了付出多一點努力建立橋樑! 在有重要會議或重要的人來拜訪時,還是跑一趟露露臉吧 :如果大家知道你平常在遙遠的家裡工作的話,還會覺得你特別在意這次碰面的機會呢! 祝遠端工作的大家也能身心平衡!想追求遠端工作的人早日成功! – 本文由 Justin Lee 投稿刊出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場)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5, 2024

《 WFH 也能發展國際職涯》選摘:勞健保、外幣薪資轉帳怎麼弄?跨國遠端工作 6 大問題一次解!

跨國遠距工作和在國內遠距工作不同,尤其若是你的跨國遠距工作公司在臺灣沒有設立分公司,關於稅務和法規的部分會比非跨國的遠距工作複雜許多,員工需要自行打理的事項也較多。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向讀者朋友們簡單介紹一些在臺灣從事跨國遠距工作時需要注意的眉角,希望幫助大家在開始向國際遠距工作職場投遞履歷前,先了解可能會面臨哪些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然,每個國家的法規都不一樣,每間公司的制度和規模也不同,這些都會影響他們在雇用國外員工時採取的行政作業方式,在此提供的是普遍的大原則,實際情況還是會因個別情況略有差異。 一般來說,如果你的遠距工作雇主不是在臺灣登記立案的註冊公司,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包括: 1. 需要自己辦理勞保、健保、勞退提撥 根據臺灣的跨國遠距工作者在臉書社團遠距工作者在臺灣(work remotely in Taiwan)上的分享,想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找一間工會投保,投保時請記得主動聲明要扣勞退,並務必提供真實薪資,以避免之後若要調整比較困難。 投保必須要在雇主第一次匯薪水到你的帳戶前完成。 2. 較難申請到高額度的信用卡 由於銀行沒有你的薪資轉帳紀錄,無論是申請信用卡或貸款都可能比一般上班族困難一些。 幸好遠距工作者在臺灣(work remotely in Taiwan)臉書社團內有許多熱心的團友是資深跨國遠距工作者,他們分享解決這個問題的撇步就是不要將職業填為「自由業」,建議可以向發卡銀行說明,你領的是薪資,而且每年都有報稅,只是公司在國外,並主動提供勞動合約、薪資單與薪資轉帳證明等,要知道自由業和一般受薪階級的信用卡額度相差可達四倍以上。 3. 轉帳匯率問題 需要留意匯率損失以及國際轉帳手續費,否則談好的薪資和實際領到的會有出入,等於變相減薪。 再次感謝遠距工作者在臺灣(work remotely in Taiwan)裡的大神建議不妨在談薪水時直接乘以 1.25,因為雇主原本應該負擔的勞保、健保、勞退提撥、匯損、轉帳手續費等,全部加起來大約是薪資的 25%。 為了避免匯差問題,談薪資時盡量以新臺幣為單位,要求雇主每月薪資先轉成臺幣後再匯款給你,或是以轉帳當天匯率換算成談好的臺幣金額,如果可以,請記得在合約裡面註明轉帳手續費由資方負擔。 4. 需要承擔較高風險 跨國遠距工作的勞動合約基本上不會以臺灣為主要法律約束地,一旦出事(例如不幸被裁員),臺灣勞基法規範的離職預告期與對遣散費的要求,對於外國公司沒有約束力。 因此有經驗的跨國遠距工作者也在遠距工作者在臺灣(work remotely in Taiwan)上提醒大家,第三點提到薪水乘以 1.25 單純是指計算雇主本身應該負擔、卻因為在臺灣沒有註冊而無法負擔的部分,但實際上員工談薪資時,應該要再多加一點以保障自己的權利,才能負擔可能發生的風險。 目前臺灣國內公司的薪資與歐美等國外企業相較,普遍偏低,不需要太擔心提出薪資過高而國外雇主無法接受的情況。譬如美國軟體工程師的年薪大約是十萬美元,折合臺幣約為三百萬,只要你要求的薪資在這個範圍內,大部分美國軟體公司應該都會接受。 5. 需要提供許多書面文件 依照各國法律規定,簽約時可能會被要求提供各種文件或資訊,譬如美國公司會要求 W-8BEN (預扣稅實際收益者的外籍人士身分證明)與其他表格,以及移民署入出國日期證明,若沒有提供,薪資會先被預扣 30% 留在美國,雖然最後會被退回你的帳戶,但可能會延遲一段時間才拿得到。 每個月收到國外公司的薪資匯款時,請記得向銀行索取水單,以便報稅時可用。報稅時請自行在報稅介面輸入資料,一張水單一筆,金額是扣除跨國轉帳費用後實際進到你戶頭的薪資金額,如果薪資不是用臺幣發的,請再乘以水單上的匯率。 總之,跨國遠距工作要配合兩邊國家的法規,可能造成許多額外的 paperwork,請務必將這個部分的時間成本也考慮進去。 6. 簽約形式可能不太一樣 如果跨國遠距工作的是規模較小的新創公司,或還沒有能力在海外設新據點的企業,你可能會被要求簽訂和一般勞動合同稍微不一樣的合約。有可能是以自雇者(self-employed)或約聘人員(contractor)的形式和雇主合作,也有可能不是永久合約(permanent contract),而是以一年一約的方式續簽,這個部分求職者也應多加留意。 如果運氣較差,遇到黑心雇主,你要考慮的問題有可能會進階成以下這些: 雇主薪水少付,難道要自費花錢請律師打國際仲裁? 雇主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但臺灣勞工局說雇主不在境內,所以幫不上忙? 或是哪天需要一張在職證明來申請某些文件或貸款,但因不是在臺灣註冊的公司,在職證明開出來也很少單位可以接受? 也有可能是你覺得以上說的那些額外的風險和多出來的 paperwork 實在太煩人,彷彿除了當員工還要身兼HR,那麼這時「EoR(Employer of Record,中譯為「名義雇主」)」的模式就可以妥善解決這些問題。 臺灣的讀者朋友們對 EoR 這個專有名詞或許很陌生,為了幫大家解惑,我特別專訪了新加坡 Slasify 公司創辦人王祥宇(Carlos Wang),Slasify 是一間提供 EoR 服務的跨國企業,感謝身為 CEO 的 Carlos 特別抽空詳細解釋,讓我對 EoR 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以下簡單介紹 EoR 模式的雇傭關係。 跨國 EoR 模式指的是境外雇主透過一個本地的「名義雇主」來雇用當地員工,由「名義雇主」處理所有當地員工在受雇期間被當地勞動法規保障的事項,包括這些臺灣員工的社會保險、退休金、勞動合約、稅務申報、管理記錄等。 對雇主來說,無論是初試聲啼的新創團隊,或是已具有一定規模、正在拓展國際市場的跨國公司,使用 EoR 服務都不失為省時省力的好方法,因為跨國遠距工作模式下的雇傭關係必須符合雙方國家的各種法規,如果雇主的HR團隊不夠大,或沒有餘力辦理這些複雜又耗時的手續,選擇和有經驗、合規化的「名義雇主」合作,只要支付合理的服務費,就能讓專業的「名義雇主」來搞定一切。 Slasify 的客戶中,有一間企業在短短兩個月內將事業版圖拓展到全球十二個國家,能達到這個驚人的成果,絕對要歸功於 EoR 模式,它幫助該企業省下許多寶貴的時間成本,才能將真正的資源用在開疆闢土上。 對跨國遠距工作者而言,「名義雇主」更是員工的一大福音,它能保障員工所有依法規定的權利與義務,如果發生任何爭議,可在員工所在地解決,不會有國際訴訟的疑慮;萬一發生勞動糾紛,「名義雇主」也會承擔大部分法規的風險,小到簡單的遣散費糾紛,大至員工違法、工傷甚至死亡等賠償問題都包含在內。 「名義雇主」還能確保員工獲得正常的薪轉記錄,以及本地公司的聘用記錄,可大大提高銀行往來的信用;同時因為「名義雇主」可以支付當地貨幣的薪資,匯率和匯差不會成為需要考慮的問題。 總而言之,EoR 模式對跨國遠距工作下的雇主和員工來說,是個皆大歡喜的人事行政解決方案。Slasify 於 2016 年在新加坡成立,臺灣也有辦公室,2017 年開始提供 EoR 服務,疫情後業務成長迅速,目前服務範圍遍及全球一百五十多個國家,主要集中在亞洲和美洲。 服務過這麼多跨國遠距工作型態的企業主,Carlos 表示遠距工作的趨勢在未來會繼續成長,意味著遠距工作的職缺將會愈來愈多,想要在不出國的前提下發展國際職涯,絕對會成為臺灣求職者的新選擇。但他也提醒讀者,遠距工作的勞動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職缺非常搶手,以 Slasify 本身為例,做為一間完全遠距的中型跨國企業,公司職缺的平均錄取率是 0.2%。 以上歸納跨國遠距工作者一定要注意的法規問題與權益須知,並介紹了因應跨國遠距模式而生的 EoR 服務,希望對有心成為跨國遠距工作者能帶來一點幫助。 --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WFH 也能發展國際職涯:遠距工作者的職場攻略》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7, 2024

5 個時間管理技巧!讓你在家工作也能維持高效,兼顧生活平衡

大家好,我是電腦玩物的站長 Esor。 平常除了大量文章產出,開設各種課程講座,其實我還有跟大家一樣上下班的正職工作。所以,像是寫文章、準備課程,都要利用自己在家的時間。多年來這樣的斜槓經驗,也累積了另類在家工作提升生產力的心得。 如何利用剩餘時間累積個人專業,並且,還能夠兼顧生活的平衡呢? 這次就來跟大家分享。 第一個關鍵技巧,是為任務設定「有截止時間」的「階段性成果」 在家工作、做自己的工作,相對沒人逼我,但是沒有一點點壓力,反而無法真正提升效率。 這時候可以主動為自己設計有「截止時間」的「階段性成果」。 什麼是「設定截止時間」? 在家工作,可能沒有交期,可能沒有人在旁邊隨時要進度,很多事情就開始不知不覺拖延,這時候可以自己設定截止時間。 什麼是「設定階段性成果」? 如果我直接設定今天要寫完一篇文章,難度太高。難度超過自己可以掌握,就很容易拖延。這時候可以把任務分成幾個階段性成果,逐段推進。 設計有「截止時間」的「階段性成果」,就是如果要寫一篇文章,就設定今天要把大綱資料全部整理完成,這是一個自己可以做得到,有截止時間,也看得到階段性成果的任務。 「給自己能夠負荷的正向壓力」:讓在家工作時,遇到有彈性、可掌控的時間,更容易全力投入到這個任務上去完成。 那如果我提早完成怎麼辦呢?這沒有什麼好擔心,那就繼續推進這個任務的下一個階段成果就可以啦! 關於階段性成果的設定,可參考:克服拖延 5 個進階步驟,以養成閱讀學習等生活習慣為例 第二個關鍵技巧,是每個任務盡可能拆解出步驟清單 什麼是拆解出步驟清單?例如寫一篇文章,我會把它拆解成: 設計一個好題目 列出目前想法大綱 研究相關文章 回頭修改大綱 補充相關案例 設計教學方法 製作圖表或截圖 寫好開場白 寫出草稿 這其實就是我多年來在家寫文章、準備課程的一個技巧。 在家工作的環境,可能比辦公室更容易受到干擾、更容易被打斷。我沒辦法一直安排那種週末半天完全不理家人,只做自己工作的時間。 但是如果可以列出步驟清單,我就能充分利用隨時出現的零碎空檔,每次充分推進一個小步驟。 其實,空檔時間比我們想像得多,只是很零碎,如果能充分利用,累積起來就有足夠完成任務的時間。 可參考:工作愈忙愈需要清單工作法,把塊狀任務變成分點行動 第三個關鍵技巧,當覺得時間變得很混亂時,利用工具做統計反省 有時候覺得一天工作的產能變低,好像很忙碌,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麼。真正重要的任務反而沒時間做。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利用一個時間計時的工具,例如 Toggl 。 我會開始來計算自己每一天時間真實利用情況。 當我開始在做某個工作的時候,按下計時器,暫時離開工作就暫停。看看自己到底花了多少的時間。 這樣計算一兩個禮拜之後,我就可以在一個統整報表上,看到自己每週真正工作時數,以及在不同任務分配的時間。 我就可以開始準確地知道,自己到底把時間花在哪裡? 說不定我常常打開網頁逛 Facebook,常常在即時通上回訊聊天,沒有去做真正實質的工作,只是自己不自覺。 Toggl 是我使用了很多年的計時工具,教學可參考:打醒你對時間的低敏感度! Toggl 專業工作者的時間追蹤利器 第四個關鍵技巧,準備行動中也能工作的工具 一個任務中,確實有些步驟是必須回到辦公桌才能執行,但有些步驟不是。 所以,我們前面有一個任務拆解步驟的方法,讓我們知道哪些步驟是辦公桌才能做,但哪些步驟在行動端也可以快速完成。 例如要寫一篇文章,大綱難道不能在手機的 App 上處理嗎?故事難道不能在手機 App 上寫完嗎? 只要有一個可以在行動端易用的工具即可。 這樣一來,我們就更能適應那些不是非常完美的工作環境,也都可以推進我們的工作任務。 讓自己任何環境都能快速專注,可參考:工作愈忙愈要能快速專注,方法卻不在燈光美氣氛佳與有時間 第五個關鍵技巧,設定要被保護的時間 要注意的是,這個保護時間,應該要跟我們的家庭生活環境來配合。 我的意思是,不影響他人,但如果不保護起來,自己也沒辦法好好利用的時間。 例如,晚上小孩睡覺之後的一兩個小時空檔、小孩午休時的空檔。 保護時間的意思是,在這些時間中,優先執行那些設定好的重要任務。 可參考:畫時間盒的練習:如何在更少時間完成更多事情 那麼如果生活時間也都在工作,又如何達到生活的平衡呢? 前面五個技巧,我都用工作性質的任務來舉例。其實同樣的方法,用在生活目標一樣有效果。 我們從頭快速梳理一遍。 可參考:「專案」「管理」我的生活,才是及時行樂的幸福方法 如果是生活目標,我們有沒有為生活目標設定有截止時限的階段性任務呢? 例如想要研究烘焙麵包蛋糕,一個有截止時間的階段性成果,是在小孩今年生日前幫他做一個生日蛋糕。 然後這個禮拜要先學會做戚風蛋糕,下個禮拜要練習在蛋糕上面塗奶油,再下個禮拜要做出一個夾芋泥餡的奶油蛋糕。不斷的往前,推進每一個階段性成果。 當生活目標也可以設定有截止時間的階段性成果,你會發現真正可以充分地利用時間,投注在那些以前都沒辦法推進的生活目標上面。 更進一步,有沒有為生活任務,拆解出步驟清單呢?如果我這禮拜必須要練習做一個戚風蛋糕,有哪些步驟要做? 要去研究一下網路上的食譜 要列出自己的食譜 列出食材的清單 去烘焙材料行把食材、器具買好 如果前面這些步驟沒有拆解出來,沒有利用週間空檔去做,到了週末,什麼都還沒開始,那麼就算我有兩個小時的空檔,也做不出一個戚風蛋糕了! 我們的空檔時間,往往就是這樣被浪費掉的。我們當然也要為生活目標保護時間。 例如每天洗澡之後,陪小孩一起唸故事書或玩玩具,然後才去睡覺,這是固定的家庭時間。 我們必須把自己的時間保護好,先保護好,才不會隨意安插更多雜七雜八的事情。 同樣的處理流程,幫助我們推進工作目標,也推進生活目標。如果工作上的重要目標能達成,生活中的重要目標能推進,那麼自然就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了。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標題:這5個時間管理技巧,幫助我在家也能高效率工作,兼顧生活平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 2024

定義你的「營業時間」是成為跨國工作者的第一步:數位遊牧民族的跨時區工作心法

許多人嚮往 digital nomad 數位遊牧生活,能夠邊旅行邊工作。隨著遠端工作風潮在後疫情時代崛起,能實現這個生活型態的機會愈來愈大。但實際的數位遊牧生活,有很多現實困難需要克服。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如何克服時差、跨時區工作? 以下是我在六週多的旅程、在超過十個城市間移動、跨八至十五個小時時差工作的心得。 先決條件確認 在你繼續往下閱讀之前,必須先確認一個先決條件:你的工作內容和團隊可以接受彈性工時以及自主分配時間。如果你的工作是偏向高度獨立作業、只需要在期限內完成任務,那跨時區工作的可行性相對地高。但是如果你的工作內容是偏向需要 follow 固定的時間,那不建議你跨太多時區工作。 此外,也需要確定你的團隊和主管能夠允許、支持你跨時區工作,確保你的旅行計劃不會影響工作產出。 將工作依照類型細分 符合以上的先決條件後,我會把 tasks and schedule 分成兩種:Type-I 和 Type-C。 Type-I (Independent): 可以獨自完成的 tasks , 以及需要花時間思考、研究、閱讀、產出的事。 Type-C (Collaboration): 需要共事合作的 tasks , 以及需要開會和溝通的 schedule。 接下來,我會把工時做切割,Type-C 的事會集中在原本時區的上班時間完成;Type-I 的事情,就可以運用其他的時間完成。 舉個例子,假設你原本是在東八區(UTC+8)的 9am 至 6pm 工作,你可以把 Type-C 的工作集中在東八區的 2pm 到 5pm 完成,剩下 Type-I 的工作,再另外找適合自己作息的五個小時完成。 通常在進行 Type-I 的工作同時,自然會衍生出一些需要和同事討論的事,這時我會把要問的、要確認的、要討論的事情條列記下來,做成 agenda,等進入Type-C 工作狀態時,就可以很有效率地把該釐清的事情定案,也可以減少來回溝通的成本。 在營業時間與時差之間取得平衡 另一個困難之處,是怎麼定錨自己的生理時鐘和睡眠時間。 在旅行剛開始時,一開始你還會有時差因素,能夠維持和原本工作時區一致的行程。但大約三至五天後,只要你有行程要跑,你的身體就會很容易開始進入混亂狀態:該睡的時候睡不著,不該睡的時候又很睏。特別是人體自然的生理時鐘是和日出日落有關,只要你有外出、曬到太陽,就很難不被影響。 這時,先前定義的「營業時間」就很重要,確保自己在 Type-C 的營業時間內狀態是好的,並且在營業時間前有充分時間休息。假設我的 Type-C 工時是當地時間 11pm 至 4am,我會在 9pm 至 10:30pm 間先小睡一下,等到 4am 完成工作後,再進行較長時間的睡眠。或是在營業時間的空檔中,做 30 分鐘的 power napping。不要小看這些短時間的睡眠,這些睡眠都能協助你維持專注度和續航力。 此外,如果有需要,可以攝取一些睡眠輔助品(有些需要醫生處方),並且確保睡眠時間內,房間能夠保持陰暗。淺眠的人,可以用耳塞、眼罩、舒眠精油協助。睡前喝薰衣草茶、洋甘菊茶等等,也能幫助放鬆。但不建議睡前一小時喝太多水,會影響睡眠品質。 旅行同時維持工作質量 運用旅行中零碎時間完成 Type-I 的工作也是很好的策略。例如轉機、等待登機、搭飛機或火車的時間,都可以善加運用,確保自己產出的質量不被旅行影響。 保持行程彈性也是很重要,最怕的就是沒睡好、玩不到、工作又被影響。行程安排不要太密集,即便有一整天沒有出去玩,你心態上也不會覺得懊悔、可惜。因為有時候你真的會需要一整天好好補眠、休息。 在因為時差失眠、睡不著的時候,也盡量不要焦慮,可以趁這時候完成 Type-I 的工作,有時候真的弄一弄就會有睡意了。 跨時區工作要特別注意和同事溝通時的時區換算。推薦使用時區換算器,確保雙方約定的時間一致。 如何開啟數位遊牧的可能性 digital nomad 的生活沒有想像中的浪漫,肯定也沒有在家工作舒服。但能夠一邊看世界一邊工作保持收入,這就是數位遊牧的魅力。 許多人嚮往 digital nomad 生活,想要轉職遠端工作,卻又不知道從何準備。因此,我開始接受委託,為想轉職到遠端工作的職場人做「轉職諮商」。透過有系統和策略的規劃,協助職場人開啟數位遊牧的可能性。有興趣的朋友可到 Career Talk with Ivy 頁面 看細節。 在旅行的途中,確實也會想念家中的大螢幕、升降桌、辦公椅等等。不過有捨就有得,只要能做好行前準備,有方法平衡旅行和工作的時程,就能夠享受數位遊牧的魅力。 延伸閱讀: 如何digital nomad — 行李篇 你與遠端工作的距離 轉職前,你必須要知道的幾件事 -- 本文轉貼自:Ivy is Out of Office(原文標題:如何 digital nomad — 跨時區篇)

December 9, 2023

Joe 的時間管理術|時間管理關鍵可不是時間喔!

我之所以用到很多工具,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於目前似乎沒有一個能涵蓋整個時間管理需求的工具存在。 講到這個,很多人可能會發出「咦」的聲音。畢竟各類 calendar 工具這麼的普遍,很多專家與名人也都針對如何使用行事曆寫過一堆文章,為何我會覺得不夠呢? 事實上,我在寫這文章前還真的買了一堆日本人寫的「萬用手帳應用術」、或是「記事本應用術」、甚至「時間管理術」。但我發現大部分的文章都沒辦法解決我一直以來的「疑問」。 疑問是甚麼,我先晚點說。 這裡先來談談我在讀了這些書、以及觀察大部分人對於 calendar 的用法後,我覺得的缺點。 一般人既然是要做時間管理,會很自然的從「時間」為出發點;無論是分配時間、切割時間、或是工作安排,都是些很直覺想到的議題。這也是為何幾乎所有人都把 calendar 當成時間管理的起點以及核心。 但只用 calendar 管理時間有甚麼缺點呢? 一般用 calendar 的人,我歸納起來有三種做法與行為模式 a. 只記錄邀約、或只用很小的時幅(如日計畫) b. 勉強有用到月或週計畫 c. 真正是從年計畫一路拆解下來 A 的狀況就是我前篇文章(Joe 的時間管理術 01 - 基本知識)中第二點提到的「被動管理」。 只是把別人邀約的事情,不加以分類的填入記事本或是軟體 calendar 中。 這樣的做法其實只仰賴工具達到「提醒功能」罷了。 能做到這一步,當然比甚麼都不做而老是忘東忘西來的好。 可是對於有效的時間規劃而言,這樣只是「被動的在接受別人的安排」,而非在管理自己的工作與人生。 B 的狀況當然好一些,可是也還是看得不夠遠。 只寫下月計劃,還是有可能見樹不見林。 那到底該怎麼主動管理呢? 我對時間管理的看法 我一直有個觀念,在此正好可以先分享給大家。 時間管理跟金錢管理的基本理念是很類似的。 大部分的理財雜誌在個人金錢管理上,都會教一個淺顯易懂的存錢方法。 那就是,在發薪水的那天就把要存的錢存起來。 無法存錢的大部分人,通常都是在拿到薪水後,先享樂、先做些快樂的事情(如吃飯、看電影、買奢侈品),想說月底再把剩餘存下來就好。 但當你沒有先移開這筆打算儲蓄的資金時,你就很可能不知不覺的把它花光了。 所以,先把重要的資金保留下來,這是能否存錢的關鍵。 時間管理也很類似。 若你只是被動的讓別人來找你,並把這些事情記入行事曆,那其實你的時間會被切的零碎。 這些零碎的時間無法好好使用,最後也往往只會被浪費掉。 這也是為何很多人年初時發奮圖強說「今年一定要如何如何」,但等歲末一回顧,卻一件事都沒達成。 但你請他們認真思考原因,卻常常完全不知道時間用到哪裡去了。 所以很多書會教你,最好在每年開始時,就先拿出一份年計畫表(大概類似下圖) 請你把一年的計劃先思考並排入。 比方說有人打算明年要報考 PMP。 這類書會教你,應該在年初時把這些事情優先列在你打算進行的時間與月份。 然後每個月再細部規劃月行事曆,每周再規劃周行事曆或日行事曆,如此就能好好利用時間。 所以呢,以上面的例子來看,寫一寫可能會類似下面這張圖。 然後,你想到今年還要完成一個企畫案的提案,所以你想想可能的發生時間,也把該企畫案的事項填入。 那結果可能類似下圖: 然後,你可能再思考到還有其他重要但更次要的目標。 你再陸續的把這些相關事項填入。 以此類推,直到所有重大計畫都能安排進入為止。 換言之,當你把時間先分配給「最重要」的事情之後,剩下未填滿的時間則可以再在月規劃或是周規劃時,分配給當時才要做但相對「次重要」的事情。 而最後才把別人邀約的行程塞在空檔之中。 這樣就像一般致富書籍教導先存錢的概念一樣→ 把重要的時間先預佔下來,這樣就不會讓自己的時間被別人切碎。先分配關鍵時間,再把剩餘時間分給其他瑣事,時間利用或是工作進行,自然能較有效率。 概念是對的,但這「方法」可還不夠完美! 這樣的做法比被動的讓別人來安排我們的時間絕對是好的多,也確實能讓人生規劃更積極。 但我自己試過幾次後,卻覺得這方法其實還不完美,僅是個理論上很好的方式。 為何說理論上很好呢? 因為除非自己是很有條理的人,能讓事情大多精確的順序發生;否則實際執行下來時,很有可能會發現一開始苦心做好的年計劃在一旦走亂了後,將會完全無法調整與更新。就如同大部分人在專案排程一樣的結果 → 排了個漂亮的計劃,可是因為規劃經驗不足,規劃無法也不會因應變動,所以最後只變成牆上的裝飾品。 為何這麼說呢? 還記得我在之前的文章《預估不準,但那又如何?》有提到一個觀念。 專案規劃的目的並非是我們有自信能完全一字不漏的執行計畫,而是要透過計劃來因應變化。 也在那邊文章引用過艾森豪將軍的一段話:「Plan is nothing, planning is everything」(計劃本身不值錢,但制訂計劃卻很重要) 我總強調,專案管理的知識其實在任何情境都是通用的。 這在人生與時間管理上也是一樣。 我們計劃的結果其實不重要,反而要是讓那為基礎,方面隨時根據現狀來評估可行度、考量是否要調整、並反應在我們「當下的計畫」中(所以注意喔,年初寫好的年計劃表可不是當下的計劃了喔)。 如果還有人看不懂,那請試想想看。 你在年初提出了一堆「今年的希望」並寫入年計劃表中。 可是事情總會有新發展、人生總會碰到變化吧? 可能有哪些變化呢? 原來設想很容易的事情,真正開始時發現變得很複雜。(如需追加一堆工作) 原來設想的發生時間發生變化。(延遲或是得提早開始,可是因為關連的事情很多,所以後續的安排都得調整) 原來排序的優先順序改變了。(比方說本來年初預定的目標,等三個月後發現不重要了) 某些計畫被取消了。 某些計畫臨時察覺並加入了。 一旦碰到事情有變時,你就會發現這方法最大的困難點 →若年初安排的事情很多,且都訂好時間後,你其實將不知道該如何重新調整。最後很可能得重做一份。 以上圖而言,這只是一個我隨便做的範例,都已經讓人看得眼花撩亂了。 若是個真實的人生規劃,整個畫面恐怕更會是密密麻麻的。到底哪些工作屬於哪個目標? 到底哪些工作已經有所調整? 其中是不是有可能漏安排某些事情? 萬一計畫有變要把原來的工作改去哪裡? 你其實根本無從檢查起。 比方說 PMP 的規劃來說吧。 若你二月時並沒找到合適的 PMP 補習班,你要如何快速的調整計畫? 用這方法時,你得要先整個看過,辨識出哪些事情跟 PMP 有關,然後每個事情要重新調整到新的時間段。可是新的時間段,可能早有別的事情安排在那裡。 你要調整那些工作,你又得去分析這些工作跟哪些工作有關連。 最後你可能覺得整個打結,就放棄不做了。 當然,另一個方法就是每個月都重新規劃一次年計畫表。 可是若每個月都必須從各類目標重新 review 一次,這其實是很花時間的。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根本不調整年計畫,而是只在月計畫或是週計畫中反應就好。 但這卻不方便我們進行追蹤。比方說若某些目標進行了一半卻要調整,你有可能根本不記得哪些做完,又哪些沒做。 所以我覺得好的解決方案是甚麼? 我自己思考了很久,最後的結論是「最上層的計畫不該涉及時間」,該像專案管理一樣,最高的計畫應該是 WBS、也就是 Deliverable。 在時間管理這件事情上,第一步不該去考慮時間,而是該考慮專案。而計畫安排也不該是以時間為切點,而該以事件為切點。 這句的意思是說,人生目標不該是只在年初才來定、而是隨時該有、隨時能規劃,並要能方便的併入時間軸且方便管理與追蹤。 否則,如果方法不方便好用,我們會被自己的方法卡住,最後就會選擇放棄。 這也是為何很多人有夢想,最後卻無法達到的原因。 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讓自己接近夢想並了解進度狀況,最後就被動的希望命運能帶我們去那裡。但這是不切實際,也是可惜的。 所以,下一篇我將跟大家分享。 行程計畫的前端到底該是甚麼東西? 為何那樣控制能讓我們更高度的掌握我們的人生,並進而達成人生目標。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線上會議/視訊面試 3 大準備指南!該怎麼在鏡頭前呈現你的專業感?

過去這幾年因為做的是智慧家庭領域的產品,無論是潛在客戶、合作夥伴或是消費者,我面對的主力市場都在歐美,大大小小的 meeting 很常透過 Google Meet、Zoom 或 Skype 等網路通訊軟體連線完成。 我記得人生第一場視訊會議,是跟一個義大利的經銷商介紹我們當時的產品,對方義式英文口音超級無敵重,整場討論我大概三句有一句半都聽不懂(掩面),如果我需要回話,都是靠著抓關鍵字在瞎掰;然後我當時老闆的台灣口音也頗重,再加上中間視訊一度有些延遲,現在回想起來,我有點懷疑當時我們雙方是否有六成是在雞同鴨講? 而這兩年更因為替在加拿大的公司獨立操作社群廣告,跨越多個時區的電話會議,自然也成為每月必備的工作項目之一。另外從我自己和身邊朋友的例子,也看到越來越多台灣的團隊在招募時,為了增加雙方的便利性,採用視訊的方式進行工作面試。(我去年也和 Facebook 進行了好幾次的電話面試,結果最後被發無聲卡,現在想想大概當下的反應表現太差所以被刷下來吧,XD) 雖然已經開過數百次這種線上 meeting 了,但老實說每次開會前我都還是很緊張(緊張到會想烙賽的那種),特別是如果需要視訊的會議,前一晚想到仍舊會焦慮到輾轉反側。 如果你也需要準備線上會議或是視訊面試,以下是我從過去經驗裡列出來的準備清單,希望可以在你需要時派上用場。 軟體連線測試準備:不要「未戰先敗」,多一個備案多一份安心 隨著各家通訊軟體百家爭鳴,越來越多的公司/團隊都有自己的軟體偏好,就我所知,Facebook 公司的視訊會議/面試是用 BlueJeans,北美市場的公司常用的則有 Zoom、Microsoft Teams 或 Google Meet。因此開會前請務必先確認 3 件事: 下載指定的視訊軟體:不要到開會才發現原來對方是說用ooo軟體 軟體更新很重要:你確定上次電腦裡的軟體是最新版了嗎? 備用的連線方案:免登入的 Google Meet 和直撥電話號碼是你的好朋友 我知道第一點聽起來很像廢話,但很多時候最簡單也是最容易被忘記的一步(有點像為了重要事情出門卻忘記帶手機的蠢事,這件事雖然夠蠢但還是很有可能會發生),如果是在不熟悉的 Wifi 連線環境時,我則會進一步確認我的手機和電腦同時都有下載這個軟體,以備不時之需。 而且,無論你多熟悉或多常使用這個軟體,我建議你如果和新的合作夥伴開會或是進行工作的視訊面試時,在正式開始前都先登入一下,測試連線品質和版號。 我平常很常用 Zoom 進行線上會議,我記得有次和新的團隊進行視訊 interview,前一晚隨手測試了一下對方發來的會議代碼,Zoom 竟然叫我先更新!還好是在 interview 前就發現,否則讓對方枯等的後果,怎麼樣都會讓人覺得你專業度不足吧! 除了軟體版號的更新會整到你,軟體的連線問題也是一個大魔王。有次不知道為何,我的 Zoom 就是連不進會議室,還好現在的 Google Meet 是免費的,而且不需要註冊就能透過 URL 邀請對方進行視訊會議,算是有及時解救當時的尷尬處境。 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軟體整到,所以我覺得備有第二個會議連線的方案也很重要,除了緊急採用免登入的視訊連線當作替代方案,也可以在事先提供自己的直撥號碼給對方,表明萬一發生連線問題時,也可以用電話直撥當成備案。這種有備而來的態度,不僅會讓人提升第一印象,也能稍加緩和會議前的焦慮。 衣著與視覺準備:在鏡頭前呈現「專業感」的藝術 和工作有關的視訊會議,以展現自己的專業為主,由於缺少了面對面的真實接觸,如何在鏡頭前呈現自己看起來「最有工作價值」的衣服組合,是一件很值得花點心力去研究的小事。而我後來的經驗是: 有領子的上衣勝過無領,有袖勝過無袖 乾淨的背景為重點,並且不要露出床或衣櫃 和鏡頭的距離以「對話時可以展露手部動作」的呈現為基準 在商場上,無論男女,有領的衣服在鏡頭前都會讓人感覺比較專業;另外無論你的手臂線條多健美,都留給你的曖昧對象或交往對象欣賞就好;而床和衣櫃就不用多說了,即便對方知道你在家工作,一旦畫面裡出現床和衣櫃就是居家感,怎麼樣都應該極力避免。 而我後來發現,我每次視訊開會時幾乎都穿習慣同一件上衣,後來就乾脆不煩惱了,只要視訊開會我就穿那件,如果你的衣櫃裡面少了一件有領的上衣,買一下這種「工作制服」省下每次開會前要穿什麼的煩惱,也是一個好投資。 另外一開始還是個菜逼八時,我會找一兩個比較信任的朋友,逼迫對方假裝跟我視訊開會或視訊面試,同時錄影下來看看自己哪裡可以優化。這樣做不但容易透過他人的視角來發掘自己的盲點,同時也因為「彩排」過開場,心裡也會感到比較踏實。 記得以前上過簡報課練習上台簡報時,老師說如果時間來不及,只要練好簡報第一頁、做好開場後面幾乎就能順利走完,我覺得找朋友視訊大概也有這種道理。 而遠距溝通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少了非語言的交流,有時會產生不必要的麻煩。根據心理學家提出的「麥拉賓法則」,人在溝通時有 55% 都透過非語言的訊息傳遞的。 我緊張或專注的時候,表情看起來非常兇,或是常讓人覺得我在不爽,但天知道我只是很專注的在思考某個問題,再加上我注意到自己在面對鏡頭回答問題時,很常會皺眉或是眼神飄來飄去的,給人一種不太可靠的感覺。所以如果鏡頭只呈現我的臉,和我不熟的人大概會想問我,為什麼要這麼痛苦的和他開會或面試吧? 因此在對話中,適當的呈現手部動作,可以優化我在鏡頭前的不自在和緊繃感,同時如果對方螢幕開全屏,我也不至於一張大臉佔據了對方整個螢幕。 準備背景音/環境音:降低不必要的音訊干擾,累積溝通流暢度 我去年在波士頓遊蕩時,因為臨時要電話開會討論下一波的活動,我在 hostel 的大廳裡和老闆連線,巧的是那時剛好那時是工作人員的打掃時間,老闆一直問我是不是人家餐廳要打烊了,我還賴在那裡不走?當下真的是哭笑不得。 還有一次我回到彰化的家,用 Skype 和荷蘭的客戶開會,在一樓客廳和對方聊到一半時,結果鄰居家的狗在門外莫名亂叫,我只能打哈哈的笑著說:「Sorry, that’s my dog~」但當下內心真的是尷尬到不行。 還有手機 app 通知聲音或聊天訊息的對話框,用電話開會結果一直聽到對方 app 的通知音其實很惱人;有些開會是甚至需要分享螢幕畫面,如果右下角跳出一個朋友的通知問說:「誒幹,今天晚餐吃什麼?」或是在家視訊到一半,發生了像前幾年 BBC 連線直播,教授女兒卻闖進房間唱歌的爆紅畫面 ,都會尷尬到讓人想挖洞跳進去躲起來。所以這部分我覺得比較需要注意的是: 確保手機靜音,並關掉所有 app 通知畫面或聲音 戴耳機永遠勝過沒戴耳機 遠離家人或你家(鄰居家)的狗 為了避免這種不必要的尷尬,關掉通知、鎖好房間門、事先告訴家人請他們不要來找你講話,到一個你家貓狗亂叫不會被聽見的房間,用耳機確保雙方有最好的收音品質,降低一切不必要的干擾,不僅提高當下溝通的流暢度,也能在對方心中累積好的印象。 工作上的信任資產,都是透過這些不起眼的小地方慢慢累積的,當雙方有了一定程度的信任資產,後續的合作也就會更加順利了! -- 本文轉貼自:Farry H(原文標題:線上會議/面試3大準備指南!該怎麼在視訊鏡頭前呈現你的專業感?)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5, 2024

接案、自由工作者「勞健保」全攻略!如何保勞健保?職業工會加保、國民年金哪個好?

想要了解自雇者勞健保的處理,首先,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勞健保? 勞保:全名為「勞工保險」,一種強制性的社會保險制度,給予所有受雇者的一項保障。 健保:全名為「全民健康保險」,一種強制性保險的福利政策,給予所有國民的一項健康保障。 在法律上,只要你是中華民國的國民,就得強制性納保全民健康保險;而若你是受雇者,那你的雇主也必須依法為你加保。 健保的部分沒什麼大問題,但問題來了,大多自由工作者並沒有雇主,為何還要替自己加保勞工保險? 因為你無法預測你自己在工作時會不會遭受意外,若是不幸遭受意外,勞保能夠為你負擔部分費用。 另外,若有保勞保,當你到了法定退休年齡,也能領到一筆月退俸,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退休金」。 所以說到底,保勞健保的其實就是替自己買個保障,讓國家能夠在需要時照顧自己。 一、自由工作者保勞健保的 4 個方式 1. 請公司替自己加保 第一種方式就是找到一家公司,讓你以員工的名義加保,這樣子的好處就是你每個月能少負擔一些勞健保費用。 目前 (113年) 的勞健保負擔制度是這樣: 如果能夠找到公司替自己加保,理論上來說負擔的金額會比較少。 但事實上,你不屬於該家公司的員工,你並沒有替這間公司工作,所以就算願意幫你保的公司,也都還是會請你負擔單位的那筆費用。 也就是說到底,你只是省去後面會提到的職業工會會費,在保費的部分還是得自己負擔,而且還可能會有人情債 (因為一般都是會找親友的公司)。 2. 自行成立投保單位 第二種方式就是自己成立投保單位,也就是自己成立公司。 目前台灣的法定規定,五人以下的單位並不強制要設立投保單位,但是只要超過五人就得強制成立,因為國家要你保障你底下的雇員。 但這種方式對於總是單槍匹馬工作的自由工作者而言比較難,因為公司不管是在成立,還是未來的維護上都需要資金,且相對複雜,會多出不少業務。 3. 加入職業工會加保 首先,先了解一下何謂「工會」? 依據《工會法》第 6 條,台灣的工會組織分為: 企業工會:同一工作地點或同一雇主的勞工組成的工會。 產業工會:同一地區,從事同個產業的勞工組成的工會。 職業工會:同一地區,從事相同職業的勞工組稱的工會。 而在職業工會的業務部份,其中一項就是會員的勞健保業務。 所以許多的自由工作者就會利用這種方式,加入與自己工作性質相符的工會,並由工會方加保勞健保。 不過要注意的是,因為職業工會與你並無任何主雇關係,所以不會像公司一樣替你負擔部分費用,可參考下表: 【補充】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利用職業工會加保勞健保,依法你必須符合以下資格: 經常於 3 個月內受雇於 2 個以上非勞保強制投保單位的勞工,如:從事兩份以上清潔工作者、接兩份以上家教的人。 獨立從事勞動或技藝工作,獲致報酬,且未雇用有酬人員幫同工作的勞工,如:市場攤販、自媒體經營者。 【再補充】 若是利用一般公司行號投保,會提撥 6% 的勞退,但投保工會的話則沒有勞退的保障。 至於若是不懂勞退是什麼,可以先參考市場先生寫的文章:勞退和勞保差在哪? 4. 不保勞保,選擇繳國民年金 一樣先解釋一下國民年金的意思: 國民年金是一種為了「安定」社會,而存在的社會性國家保險 (避免沒錢可用的人造成社會動亂)。 所以年滿 25 歲、未滿 65 歲,在國內設有戶籍,且沒有參加勞保、農保、公教保、軍保的國民,就會成為國民年金的納保對象。 而部分在家工作的 Soho 族,若不主動保勞保,就需要繳交國民年金。但因為國民年金屬於「半強制」性,所以每年還是有高達 100 多萬人未繳交國民年金。 接著說回來,因為勞保跟國民年金都是能夠在遇到重大事故獲得理賠,以及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有給付,所以有部分人就不會特地去保勞保,改繳國民年金,健保則掛在區公所。 這樣子究竟好不好呢?其實真的就是見仁見智,等等我會深入探討及分析兩者差異,繼續看下去吧! 二、選擇用職業工會加保,該怎麼挑選工會? 要注意的三件事 1. 工會與工作的相關性 首先,最重要的一定要是要找與自己工作有相關的職業工會,不然很有可能會造成資格不符合,在理賠上就無法得到給付,甚至連年資都無法計算。(可參考相關新聞) 另外,我也會建議找離家近一點的工會,畢竟法定的職業工會本身就是:「【同一地區】從事相同職業的勞工組稱的工會。」 2. 工會背景與運作狀況 再來,工會的背景也非常重要,建議在加入工會前,要先去將此工會的背景了解清楚,包含成立時間的長短、有沒有得過什麼認證 … 之類的。 另外,也可以上網爬文或詢問裡面的會員,該工會的運作狀況如何,有沒有積欠保費及滯納金,對於會員業務的處理態度 … 等等的。 3. 工會提供的會員福利 最後這點見仁見智,因為職業工會的工作不只有替會員加保勞健保,還會有其他的業務或活動。 可以稍微去了解一下,看看工會的福利如何,會不會常常辦聚會、有沒有獎金回饋 … 等等。 當然,如果你不在意這些的話也是能忽略沒關係。 三、推薦的職業工會 以下推薦幾個我當初在尋找時有研究過,覺得不錯的工會,有需要的人可以參考一下。(不過北部的居多 XD) 或是可以上勞動部官網查看全台工會清冊,看看有哪些適合自己的工會。 我最後是加入《網路自媒體從業人員職業工會》,有三點原因: 會員的條件比較符合我的工作性質。 超方便又超讚的客服,有問題用 LINE 詢問,三分鐘內就能得到回覆 (屢試不爽)。 有別的工會沒有的推薦制度,推薦會員加入能夠得到會費補助。 (PS.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並且有打算加入該工會,希望能在推薦人的部分打上 Dean 或 T-0189,讓我得到一些補助) 四、勞保 VS 國民年金怎麼選? 1. 兩者比較 2. 為什麼建議保勞保 以下是針對還未保勞保的自由工作者,在選擇勞保與國保 (國民年金) 的一些觀點。 若你屬於公司的雇員,則需要強制納保,也不會有兩者選擇的問題。 給付金額較高 勞保會依照你投保的金額不同,而有所謂的「級距」。也就是說: 勞保:給付額度會依照級距的不同而有所提高,繳越多領越多。 國保:因為投保的金額為單一費率,所以在給付上會是固定的。 所以說,在一般的條件下,勞保的給付金額是會高於國保的。 【補充】 以上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解釋,沒舉例試算是怕公式與數字一多,有些人會有看沒有懂。 如果你想要親自試算,可以上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參考官方的公式來計算比較。 社會評價問題 另外會建議能保勞保就盡量加保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有可能會有社會評價的問題。 可能會發生的狀況有以下: 由你繳交國民年金的年資,能大致了解你待業的時間。 可能會對於你這個人先有「不積極」等負面刻板印象。 有時候可能會被一些公司列入企業徵才時的篩選標準。… 等 以上你可能會覺得有點太刻板、怎麼可能發生,但事實上,這樣子的狀況的確在社會上層出不窮。 還是要看你自己怎麼去思考,我自己是覺得除非你真的連繳交基本的保費都有可能影響到自己的生活,不然真心建議能加保勞保就趕緊加保吧! 五、勞健保常見 Q&A Q1:如何加入職業工會投保? 投保的部份工會方會幫你處理,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找一個工會加入。 而加入的方式每個工會都不同,有的可以線上申請,有的則一定要你人親自到現場。 不過整體過程大概如下: 先填寫基本資料 (包含證件) 選擇投保的薪資與開始加保日 專員會替你解說相關的法規及制度 了解需繳納的費用 (不清楚的部分要立即詢問) 繳納費用並出示證明 工會確認收到款項後就會替你加保 Q2:剛開始先投保多少薪資? 對於自由工作者來說,可能每個月的收入並不是固定的,所以對於要投保多少薪資會有疑問。 可以以年收下去取一個平均數,總之不要與實際收入相去太遠即可,個人會建議往高一點設。 因為如果設太低,勞保局進行查核時查到,就會有相關的罰則;而若設高一點雖然保費會增加,但未來得到的給付也會比較高。(會取你繳交額度中最高的 60 個月平均值下去計算) Q3:原先繳國保可轉勞保嗎? 如果原本有在繳國民年金,想要轉保勞保,當然是沒問題。 兩者的年資會分開計算,而未來在領取年金的部分則可以個別領。 勞保的老年給付需要滿 15 年的年資,但是國民年金的年資可納入計算。 國保的老年年金沒有年資的限制,可以與勞保同時領,但是計費的方式會不一樣。(相關案例) 六、結論 對於自由工作者保勞健保,我只有一個結論,就是:「如果你確定要保勞保的話,就不要拖,趕快加保開始累計年資。」 而這篇文章中所說的都是對於普通人,若你的身分比較特殊 (身障、低收 … 等),則需要另外去查詢相關資料! -- 本文轉貼自:DR.DEAN 處方箋(原文標題:自由工作者如何保勞健保?一人公司的你需要了解的細節)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