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39 posts

想进外商,英文拚的并非单字量!外商人资最注重的 3 类软实力与练习法

大家都知道想进外商英文要好,但「好」的定义又是什么呢? 在我职涯相关的演讲中,有不少年轻听众表示自己想转职到外商。但又害怕自己单字量不够、文章写得不够好、以前考试都考不高。如果这样想,你在第一步就已经搞错方向了。比起英文考试拿高分、很会背单字,其实外商人资注重的是你英文的「表达力」、「语言灵活度」和「领域知识」。 如果说「背单字」、「拚考试」是硬实力,外商看重的就是你英文的「软实力」。然而这也是台湾传统英文教育不太重视的一块。因此今天想来为大家分析,这三种英文的「软实力」和练习方式。 表达力 外商面试官在评估你的英文表达力时,大概会聚焦在以下三件事: 说话流畅度 论点逻辑 肢体语言 针对第一点的评估,你可以先试试看对镜头做 3 分钟的英文自我介绍,然后回看自己卡词的次数。如果超过六次,建议你先写稿练习。从带稿的方式把内容植入脑中,再慢慢过渡到无稿。除了自我介绍,其他面试考古题也适用这样的练习方式。 大部分学员无法流畅表达的原因在于对内容不够熟悉,因此先带稿大量练习,会是进步的好方法。 针对第二点的评估,在于你提出的每一个意见或论点,后面都必须要有理由支持。此外,在陈述理由时必须有逻辑顺序,例如时间由先到后、重要性由高到低,而非杂乱地 free-style。 针对第三点的评估,面试官很喜欢观察你是否过度紧张,因为这多少也反映出抗压性的不足。建议透过镜头录像练习,提醒自己减少握拳、眼神飘忽、咬嘴唇等等的肢体语言,就能有效提升面试官对你的信任。 语言灵活度 「请帮我写两封 e-mail,主旨内容一样,一封给关系普普且不熟的客户、一封给熟识且关系良好的老客户。」 这是知名外商的笔试考古题,也是让台湾学员很头痛的题型。因为我们学的英文,从来没告诉我们「不熟」和「熟识」在书写上该如何区辨。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先有「语域」(register) 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英文有正式的表达法,也有轻松的表达法,相当于中文的「很美」、「很辣」、「沈鱼落雁」、「倾国倾城」听起来正式程度就不同。 对于关系普普且陌生的客户,我们书写时语域自然要提高,例如第一句可以写成:I am writing to extend my gratitude for your recent assistance. 对于已经很熟的客户,我们就可以轻松一点,写成:I would like to thank you for your recent help. 如果你想进外商,平时阅读文章、观看新闻时,就可以一边思考:「这是比较正式礼貌的说法,还是轻松的说法呢?」如果不清楚,也可以去问 ChatGPT:Is ______ a formal usage? 领域知识 外商面试问题通常分成两种:technical questions(技术面试题)、behavioral questions(行为面试题)。前者会依据你的领域而定,通常深入且附带许多的追问 (follow-up questions)。 所以在面试之前,你必须确保自己能用英文清楚表达自己领域里的概念,这并不只是讲得出专有名词,而是要能用英文去解释现象和机制。 例如你应征的是 portfolio manager(投资组合经理),对方可能就会问你 Can you describe your approach to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post 2010?(请描述你在 2010 年后的多元投资组合策略。) 如果你应征的是营运长 (COO),对方可能就会问:What methodologies or frameworks have you used to streamline processes and improve quality in your previous roles?(你在先前的职位中,使用了哪些方法或框架来优化流程并提升质量?) 这些问题,都需要先拟稿、钻研,考验的是你把英文和专业知识结合的能力。 想成功过关斩将,降落在外商理想的职位,需要的绝对不是记忆大量单字、模板的那种「英文硬实力」,而是沟通、应用和有效练习。这也是我在每一堂课程中,一直强调「实用」、「操作」、「应变」,而非依赖大量模板的原因。 -- 本文转贴自:Sonny老师的英文国际力 (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给年轻创业者的建议:避免对未知的恐惧,你可以准备好的 5 件事

我自己算是个小小的经营者,也难免在各类聚会时,会有人跟我聊到创业这个主题。 不过,我发现,一些认识很久的人常常会跟我说:「等我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时,我就要离开公司出来创业!」或者是「待我把这份工作的某技能变强了/准备好/有钱了,那我就一定出来创业!」 但这类宣告,似乎就像每年许下的新年希望一样,大家年复一年都讲同样的事,但却从来没有实践过,也很少人最终有踏出创业的那一步。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大家对于「改变」总是充满了未知的恐惧,所以总会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 但老实说,我认为创业的准备恐怕永远都没有结束的一天。像我、Bryan跟几个股东出来创业,至今差不多快十四个年头了,但每一年我还是觉得有许多新事物仍在学。甚至觉得自己大概再给我十年,也很难说完全准备好。 当然,我也不是那种随意鼓励大家出来创业的人,但我总觉得,如果你真是有心要做出一番事业,你反正也不可能等完全准备好后才开展,不如把握核心比较重要。什么是核心呢?我认为是底下的五点。如果你能先把这五件事想透彻了,未来存活机率就能有效提高。 第一,不要只是为了「想创业而创业」 创业不是一种生活模式、不是人生目标,创业只是「把事情做出来」的一种手段。你绝不能说,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卖什么、也不知道我有什么技能,只是觉得年纪到了或是很羡慕周围一些在经营事业的朋友,然后就觉得自己也该创业。 换言之,若没有想要达成什么目标、没有想解决什么问题、或没有想改变某些商业上你认为不够好的地方之前,千万不要把创业当作目标。 我们当年,其实是先想要提供我们项目管理的技能,成为企业顾问,但绕了一圈发现,台湾当时除了考PMP的补习班以外,没有单位对于项目管理实务的软件工具有兴趣。最后不得已,只好自己经营。这是我们创业之处的起点。 换言之,创业从来不是我们的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但事后回顾,这部分却很重要。因为你目的明确,当碰到阻碍时才知道要修正什么,也才知道每日经营的决策重点在哪里。 若一开始没有这样的价值核心,就很可能沦为找风口与赶流行。当然,我也不会说这样完全不行,也确实很多人是这样而赚到钱。可是你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真找到风口并赚了钱当然没问题,但鲜少人能一帆风顺。若你碰到挫折时却没有目标愿景,你就很容易会放弃,也很容易去追逐另一个风口。最后滚石不生苔,反而会因为自己太容易动摇而难有积累。 此外,也不要因为不满就创业。有些人是抱持着「老板太烂了,我随便出来开一个新的,也能做得比他更好!」的想法愤而离职。这个跟「为了创业而创业」的状况都差不多,都是错误的创业动机。 第二,创业前得先有商业模式:此模式你已小型试验有效,而且心中已有成形之轮廓 讲到商业模式,没经验的人,往往脑海中会跳出一个很fancy的商业模式。比方说,他想先做一个平台,先免费提供什么,等人群聚了,再卖别人服务;或者以平台的形式去中介买方跟卖方;或者是我帮政府做一些什么事情,然后拿补助等等等等。 你问任何一个年轻的创业者,他们都能讲出一个复杂又精巧的商业模式。但是我一向给新手创业者的建议就是:创业模式最好别太复杂。甚至最好简单到「纯粹只是买卖」— 你手上有个什么样的商品,能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服务,而且你「真的可以成交」,可以把这东西卖给一个明确的族群。 换言之,你必须创业之前就小规模尝试,真的可以卖出一、两笔交易,确定你的商品或服务是可行的、是有人需要的、是能让你在创业初期就立刻带来营收。 你或许有听过精实创业(Lean Startup)以及最小可行性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的概念。这些字听起来好像很复杂,但背后的共同之处,都是强调当我们面对一个难以预测的未来时,应该逐步地、渐进地找出市场需求。当你在经验不足的状况下,若要有效的调整与测试,最好是让商业模式简单化,立刻可以执行和验收,才能确保是不是走在一个正确的方向。 如果是一个很复杂的模式,你很可能得先花许多钱和时间,才能收集到市场的声音。但高度不确定性对于时间与钱的耗损很大。若花很多时间与钱最后却失败了,努力半天才发现一无所获,这是很可惜的。 另外还有个建议我也很常给:可以的话,不要跟政府拿钱。 一方面拿了钱,有很多相对应的文件要做,这会减少你研发产品或是服务的时间,而且这些文件对你将来也毫无用途。另一方面,当你拿了政府的钱,很容易会听不到市场「真正的声音」。 因为补助让你一直有收入,有种公司勉强能存活的假象。可是啊,就是这样的思维让很多人就卡住了。一直得仰赖政府补助来补血,而无法真正完整的从市场上取得营收。最后,公司的经营变成殭尸企业,死也死不掉,活却又活不大。这反而浪费你人生宝贵的时间。 第三点,在创业前,要尽量备齐:工匠、总管、行脚商人的角色。 千万不要创业后才来思考找人这件事。 最好在你上班时,就有系统地去物色将来合宜的伙伴。 你虽然不可能事前找齐所有人,但最少你需要三个角色:A.「能够把产品服务做好」的工匠;B.「能去协调经营管理」的总管;C.还要有一个「能够去面对市场」的行脚商人。 毕竟一间公司存续的核心需求不外乎就是产品、市场、还有管理。 而大部分的创业者,在一开始时通常只具备一项专长。比方说,你可能是一个擅长设计产品的工程师,可是很可能不善于应对市场端。所以,你最少要找一位能够互补,协助公司去执行这类事情的人。 不过初期而言,工匠与行脚商人又比总管重要。毕竟这两个会立刻决定经营上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可是随着事业起飞,团队人数一定会越来越多,随着人数增加,就要有负责整合团队、提供管理规划的人。这时候总管这样的角色还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我要提醒的是,不要想说你要自己一个人来扛下所有的责任。尤其到了后期,团队大了,各种事情都会越来越专业,若还是你一个人要兼顾所有事情,必然就无法规模化。所以提早思考怎么分工与专业化,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重点! 附注:不理解这概念的,也可以参考我们的著作喔《三年后你的工作还在吗》 第四点,该培养经营管理的数字观念 创业要能成功,经营者自己必须要懂成本、毛利、损益平衡的概念。如果更理想,你更该把整个财务报表的经营概念都搞懂。虽然你不需要自己做财报,可是财报其实就是公司经营的健康检查报告。具备数字能力,也就让你能更通透的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 有些做小生意的朋友,常会碰到这类情况:每天营收多,手上许多现金,以为自己赚了很多钱,结果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碰到状况时,却无法拿出相对应的现金,居然面临倒闭危机。 所以你必须有意识的把所有经营的内容都转成量化的指标。如此你才会知道,这段时间到底营运是往上走,还是往下降?决策有所依据,而不是单只靠想象跟猜测来做。 所以创业前,至少买一本财务报表的书,好好K完吧! 第五点,要有自己的观点,而非人云亦云 当你开始创业后,你会发现市场上充满各式各样的「建议」,而且每个听起来好像都有道理。这时候,你若没有拥有自己的观点,很容易就被这些「建议」搞得你方向全乱。更惨的是,这类建议往往还相互矛盾,让你完全无所适从。 我就举个例子吧!前几年,如果要在网络上面曝光,想增加声量,你会发现有人叫你写部落格;但同时你会发现也有人说部落格落伍了,他们说Facebook的粉丝页才是唯一的关键。 你若心中毫无定见,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就会在这里迷失了。听人家说要建立粉丝页,就乖乖的去建,建了也不知道要干嘛,于是贴一些无聊的笑话或者心理测验,甚至去买粉丝。最后粉丝人数虽然增加了,但到底对企业经营有没有帮助?却完全不知道。前几年每个商家都有一个粉丝页,但大部分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何要做这样的事情。 如果你的资源多、时间多,跟着大家走那当然无妨。可是创业初期必然是你处在资源最有限的状况。也因此,你得要脑袋清楚地去分配资源。如果你是个文字能力强的人,就算很多人跟你说没人看部落格了,可是搞不好你透过文字,却能够打动到最多合适你的客户。这时候你继续写文字,也比你跟风拍直播来得更好。 换句话说,听专家建议前,你得自己先理解你的优势劣势,最后才能选择出合适的方法与工具。这不管是产品面、营销面或者策略面,都需要让自己跟着专属于你的优势来建构。才不会一下做这个,一下做那个,或者白费心力在你根本没有优势的事上。 不过,我也要提醒一下,有自己的观点非常好,但是不表示你就要顽固到底,如果市场的证明你的观点是错的,比方说开了一个部落格,结果都没人来看,这就表示你可能要在方向上做些调整。能不能调整风格、方向、文风,然后慢慢慢慢找出到底你要打动的族群他们想看什么?给他们对的内容,若流量与转换能反映在数据上,那才表示你的观点是正确的。 换句话说, 你若根据你自己的优势而做出假设,就该因应这个假设去执行后续一系列的策略。结果好,那就持续执行下去;如果结果不好,那就要尝试多方调整、轴转,直到你能真正找到市场喜好。 以上五点,是我认为大家在出来创业之前,应该要花心力想过的问题。如果这些有,那你在后续的创业,一定会相对顺利许多的。 延伸阅读 想当创业者的,我满建议大家可以来参加我们这堂课。让你在安全的环境中测试自己的经营能力,并学习财报的理解: M101模拟商战初阶 - 经营者的决策养成(14PDU) 本篇可以搭配我们的 Podcast《大人的 Small Talk》一起聆听!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如何解决不在线 / 不实时打开讯息处理的焦虑?数位游牧者必学的生活平衡 3 招

当我们随时都在在线时,大量的实时通、社群讯息通知会让我们失去很多专注时间。睡前如果还在保持上线,可能因为使用手机的蓝光,加上讯息干扰带来的焦虑,以及未完成事情的烦恼,导致我们睡不好。 在生活中随时保持上线时间,可能让我们无法专心享受休闲、家庭乐趣。在工作中如果每分每秒都在在线,也可能造成工作更频繁的切换,于是效率降低。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过这样的情况: 假日的时候还是随时拿着手机在响应各种临时讯息,或是忍不住拿着手机上网追各种新信息,但是同一时间又要兼顾假日的生活活动,例如那时候可能正在跟家人一起旅游,或是跟好友一起用餐。结果两头忙碌下来,一天过后,我们只觉得整个人依然处在焦躁状态:假日的活动因为不断的其他干扰而没有留下充分体验的回忆,但是工作上的讯息、网络上的信息也因为当下其实没有时间好好处理,也是响应得零零落落,整理得不够到位,结果只觉得事情变得愈来愈繁琐,没有因为自己随时上线而变得更好。 可是,有时候工作上就是有许多难以掌控什么时候出现的讯息、邮件,也确实需要处理怎么办?或者最近每天那么多 AI 工具与新闻,如果我不随时追踪,会不会错失了某些关键机会? 而且有时候确实就是无聊没事做,这时候忍不住上线,却也往往造成上线时间比预期更久,流失掉的时间换来的还是只有焦虑? 或许脱机专注处理要事的优点,我们可以想象,只是很难做到。 而且现在的工作与生活都很难完全脱机,甚至有时候必须上线才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如何设计自己的上线、下线时间呢? 先设计上线时间,而非先强制隔离时间 要让自己脱机,对于已经习惯随时接收通知与消息的你我来说,反而压力很大,因为担心自己是否会遗漏重要的消息(虽然结果是往往不会)。 但也因此,其实要设计自己脱机时间的第一步,反而应该先设定自己的上线时间,只有我们明确知道自己上线的节奏与时间,并且知道这样的时间足够应付我们的需求,我们才会放下压力,开始设计真正的脱机时间。 例如我分析自己查看电子邮件的节奏(每个人都不一样,并非是建议这样的节奏),是每个中午前、下班前各查看一次即可。有时候遇到工作特别忙,我便明确在待办清单写上这样的安排,让自己知道会有时间查看邮件,但现在先专注在目前工作吧! 又或者我也有设定自己要用来查看 Feedly 或社群的时间,主要是早上出门前、中午刚吃完饭的时候,这个节奏是帮助我可以接收到有助部落格写作的新消息、新素材的节奏。这样一来,其他时间就是专注完成任务或真正写作的时间。 到了假日,我也会设定什么时候要查看实时通的时间,例如早上一起床先处理一轮未读且需要处理的部分,傍晚跟家人的休闲活动结束后,再处理一轮。 先设定自己真的需要、真的有效的处理邮件实时通、社群消息的时间。这样在真正工作或生活中,反而会放下还没看、该不该看的焦虑。 我们聚焦的不是脱机,而是设计最适合的上线节奏。 设计休闲、工作任务,专注在具体产出 直接设定脱机、隔离时间虽然很直觉,但我的经验是,就算用了再厉害的「断线」工具,在我身上的效果也往往只是暂时的。一旦忍不住想要上线,我有无数种方法可以让这些工具失效。 或许换个角度思考,有可以让自己专注投入的生活活动、工作任务,是不是自然就会切断在线干扰呢? 例如当我希望周末时间可以专注陪伴家人,养成不要没事拿出手机来看的习惯,那么除了利用工具禁止上网外,或许更应该先做的是设计一个有趣又可以专注投入的生活任务。(延伸思考:简单把生活变成任务,就能赢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当我希望通勤等零碎时间不要被滑手机上网快速消耗,而可以在脱机思考时产出一些文章草稿、节目企划等等具体内容。但是,这时候后者的产出往往也需要依靠手机(例如笔记软件),所以不太可能只是禁止使用手机或上网,而如果一旦拿出手机又不知不觉被其他分心事物拉去注意力怎么办?或许我们因此更需要先设定好零碎时间想要并且可以产出的明确成果,这时候才不会因为「不知道要做什么,以及不知道做了什么有什么结果」,而总是不知不觉被打发时间的其他事物干扰。 设计更集中的工作节奏与流程 担心没有随时上线响应最新讯息,或是焦虑没有随时上线跟踪到最新新闻,这在所难免,我也会有这样的心情。只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随时上线处理最新讯息、跟踪最新新闻,是处理这些讯息、新闻最有效的方式吗? 例如在通勤的过程中追着新讯息、新文章,看到一个重要讯息想要响应,可是手机上打字不方便,于是很可能牺牲了好好响应一个完整讯息的方式,变成只是简单回复初步想法。有时候重要讯息需要我们去查询数据、在笔记中仔细思考,撰写正式有效的响应,但是在通勤中很难这样做,于是只传出了片段的讯息。而对方也开始响应一些片段的讯息,最后在这个断断续续的通勤上线处理过程中,一件事情有可能信息变得更破碎,处理过程产生失误,失去了完整有效把任务确认好的机会。 最后任务有可能因此更容易漏东漏西,要花更多时间追逐补充,而处理任务的双方也变得更琐碎焦躁。(延伸阅读:为什么我会避免在邮件、实时通,甚至待办清单中直接完成工作?) 一直处在上线状态让我们容易陷入焦虑,事情也不一定处理得更好,反而很多时候一直在响应破碎的讯息,最后工作流程也变得很破碎,并且很多当下的回应还来不及深思熟虑,更会增加事情的变动。 于是一直上线,让我们工作流程更分散,却也让我们无法好好处理完最重要的任务。 如果结合前面两个方法: 先设计集中上线时间,于是就有脱机专注时间 先设定有产出的任务,于是相对不会被在线干扰 我们或许可以思考这样的工作流程: 有固定的上线时间,目的是在上线处理时自己保持一个「真正可以处理」的状态。意思是那时候自己可以把破碎的在线讯息进行统整,可以在遇到新讯息时重新思考自己任务的流程。这样一来反而比随时上线但无法充分处理,达到更好的任务处理效果。并且在固定集中的上线时间,可以把破碎的在线讯息真正有效统整成任务系统。 可以用节奏作为概念,例如先一个小时专注完成一个任务阶段产出,然后再上线 20 分钟快速旦专注处理杂乱讯息。这样一来,无论是重要任务,还是新的杂乱在线讯息,反而都能各自获得最佳的处理。 小结 常见的时间管理方法,可能会告诉我们无论如何就是要给自己一个完整的脱机专注时间,彻底断绝与在线的往来,这当然也不失为一个沉淀心情与思考的好办法。不过或许我们可以每一个月有一次像是这样的「休耕期」来与世隔绝,做一个转换。可是平常大量的工作与生活任务,在每一天、每一课的日常流程中,我认为也需要有适度的脱机设计。 而常见的脱机工具、专注工具,如果有时候真的对忙碌的我们没什么效果时,或许我们可以思考真正的问题不在工具上,而在工作流程的调整上。所以这篇文章尝试从设计工作流程的角度,提供大家几个可以试试看的方法: 先设计上线时间,而非先强制隔离时间 设计休闲、工作任务,专注在具体产出:产出过程,往往就让我们更容易专注在当下,自然就没有脱机、上线的问题 设计更集中的工作节奏与流程 这篇文章不是要鼓吹透过脱机来充足心灵,而是因为随时上线本身,就可能是一个更没有效率,更无法有效处理工作的流程。 如果你正处于好像随时工作、生活、各种不同任务混杂在一起的焦虑,稍稍感觉到在不断响应消息、追信息的过程中好像反而失去了好好处理的余裕,那么希望这篇文章提供的三个不同思考、设计角度,可以让你试试看是否有效。 -- 本文转贴自:电脑玩物(原文标题:这样设计离线、上线时间,不依赖专注工具,兼顾工作与生活平衡)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清迈数位游牧者都在哪?8 间共享空间分享

许多台湾数字游牧的新手,都会选择清迈作为数字游牧的第一站。不仅因为离台湾近,当地价格经济实惠,加上当地很多华人移民,所以很多地方都有中文标示,甚至中文也通,因此受到不少数位游牧者的青睐。 因此,本文将推荐 8 家清迈适合数字游牧者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The Social Club The Social Club 是一间位于清迈的饭店,提供免费的 WiFi、空调客房、私人停车位和客房服务。数字游牧者可以在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使用室内和室外的共享工作空间、会议室、免费的咖啡和茶。 在 Instagram 查看这则贴文 The Social Club - Coliving & Coworking Space(@thesocialclub.asia)分享的贴文 Punspace Punspace 位于清迈古城的中心,靠近许多文化地标和美食。提供高速网络、舒适的桌椅、咖啡机、淋浴间、保险柜等设施,让你可以专注于你的工作。Punspace 还有一个友好的社群,你可以和来自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和合作。 在 Instagram 查看这则贴文 Punspace(@punspace)分享的贴文 Yellow Co-Working Space Yellow Co-Working Space 是一个专注于 Web3 和区块链的共享工作空间,为数字游牧者、远程工作者提供共享和私人办公空间、会议室、活动区、隔音 Skype 空间与 YouTube 媒体室等现代化设备、娱乐区和其他合作设施。 在 Instagram 查看这则贴文 Yellow Coworking(@yellowcoworking)分享的贴文 Alt_ChiangMai 是结合住宿的共享空间,下楼就是办公场所。场地非常干净却不会拥挤,在这边很容易认识许多数字游牧者。会定期举办瑜珈、冰浴、旅行等活动,让你和来自不同国家和领域的人交流和学习。 在 Instagram 查看这则贴文 Alt_ChiangMai(@alt_chiangmai)分享的贴文 Akha Ama Phrasingh 是一家位于清迈古城的咖啡馆,虽然不是共享空间,但因为有免费充电与 WiFi,不少数位游牧者仍会来这边工作,有两层座位区,适合工作或休闲。除了咖啡,还有各种甜点和茶饮,让你在炎热的清迈找到一处凉爽的避风港。 在 Instagram 查看这则贴文 Akha Ama Coffee Roasters(@akhaamacoffee)分享的贴文 Life Space 位于清迈市中心,交通便利。这里有宽敞明亮的工作区、安静的阅览室、快速稳定的网络、免费的咖啡和茶、舒适的沙发和吊床、以及一个小花园。你可以在这里享受工作的自由和灵活。同时也提供多人会议室,普通会议室可容纳 4 人,培训室可容纳 10 人以上。 在 Instagram 查看这则贴文 Life Space(@lifespaceth)分享的贴文 One Workspace 为数字游牧者们提供共享工作空间、会议室、活动空间和虚拟办公室。还有一个Tora bake的咖啡厅,提供美味的咖啡和甜点,让你可以在工作之余放松一下。 在 Instagram 查看这则贴文 OneWorkspace_Chiangmai(@oneworkspace2021)分享的贴文 Hub53 Hub53 虽然离古城较远,但价格便宜,也有共享厨房、洗衣房,共享空间应有尽有,还有用户专属的群组,可以在里面揪团去玩。 在 Instagram 查看这则贴文 Hub53 Coworking & Coliving(@hub53coworking)分享的贴文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3, 2024

谁说不能带小孩数位游牧吗?给家庭的数字游牧指南!

你是否想要数字游牧,但是考虑必须照顾小孩和家庭,所以不敢行动呢?或是,你也想带着孩子一起数字游牧,给孩子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事实上,有一些数字游牧者,已经开始尝试带着小孩一边工作、学习,一边旅行! 根据 BBC 报导,越来越多家庭带着孩子一起数位游牧。像是 40 岁 Joel Young 远距经营自己的制作公司,就带着妻子与三位还是小学与中学年纪的孩子,透过申请自学,展开每年为期六个月的数字游牧。为的就是让孩子体验不同文化,拥有不同于其他学生的学习经验。 有些旅程天数偏长的数字游牧家庭,为了让孩子的学习不被中断,会由其中一位家长全心投入孩子教育,为孩子规划学习内容与作息。疫情后,在线课程也成为孩子学习的方法之一。甚至,在国外还有「旅行教师」一职,一边陪伴数字游牧家庭旅行,一边为孩子上课,避免孩子学习落后。 另外,有些家庭,也会视孩子的教育规划,弹性调整每次数字游牧的时长,例如每年安排两个月的数字游牧旅程,不耽误孩子在校的学习。 分享许多数字游牧信息的网站「RebelHQ 」也提供给家庭一边带着孩子学习,一边数字游牧的方法,让你可以为自己与孩子,创造难忘的学习经验。 像是,在选择旅行地点时,除了考虑安全、卫生的地区外,也可以确认当地是否有符合适龄的娱乐场所,或是博物馆等。家长也可以事先了解当地文化、历史,将教育结合在旅程之中。 同时,你也能够寻找当地是否有为孩子设计的活动,鼓励孩子参与,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社交能力,更有机会让孩子与当地其他小孩建立友谊。此外,规划孩子学习、玩耍、睡眠等等作息十分重要,不能让孩子作息大乱,或是疯狂玩耍。 你也想给孩子不一样的学习经验吗?不妨规划一趟数字游牧,结合工作、学习与旅行,给自己与家庭难忘的回忆! -- 参考资料: The rise of digital nomad families Family-Friendly Nomadism: Tips for Traveling with Kids in 2024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3, 2024

时租、日租都有,还有个人办公室!台北 4 家共享空间推荐

身为数字游牧者的你,是否平时不习惯咖啡厅吵杂的环境?或是,平时工作需要开会,却总是找不到一个不被打扰的地方?或许你可以选择共享空间(Coworking-Space)! 共享空间,又称作共享办公室。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共享的办公空间,可以让自由工作者、远程工作者、数字游牧者,或是创业的团队在此办公。 不仅有稳定的网络、相对咖啡厅安静的办公环境,通常也会有会议室、复印机、咖啡机等,甚至有些共享空间还会不定期举办讲座、活动,是一个可以认识新朋友、建立人脉的好机会。 共享空间也有提供多元、弹性的租用方案,包含时租、日租、月租,本篇文章就整理了 4 个共享空间,想要一个舒适办公环境的你,不要错过唷! 一、小树屋 我想小树屋是许多人最常用的共享空间,透过在线就能预订空间,在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都有多个据点。 小树屋提供了 1 人到 20 人以上的空间,许多人会在此办公、聚会,或是开课或摄影。通常以小时计费,以在台北市中山区 1 至 2 人办公空间,一小时计费为 170 元,不仅有桌椅、沙发,还有投影机、转接线、插座等,而且是独立的空间,不怕被别人打扰! 二、甜家共同工作空间 甜家共同工作空间位在台北车站,只要走路 3 分钟就可以抵达。它有流动办公室、专属办公室、独立办公室、场地与会议室租借等方案。 对于自由工作者或数字游牧者来说,大多是使用流动办公室,或称为自由座位的方案,以一人一天来说,每日只需花 300 元,就选择 9:00 AM至19:00 PM 或 14:30 PM 至 22:30 PM 其中一个时段使用,只是可能没有固定座位。 不过,单日方案没有提供影印、会议室、收发信件的时数或服务。若有使用需求,可能要选择不同方案。 三、the Hive the Hive 位于台大医院捷运站走路 6 分钟就可以抵达,拥有一整栋的空间,改建于百年历史建筑,不管是大楼外表,或是里面内装都十分漂亮。 the Hive 有移动办公桌、专用办公桌、私人办公室等方案。选择「移动办公桌」方案,可以从上午 8 点使用到下午 6 点,一天为 500 元,你也可以进入官网参考不同方案。 特别的是,the Hive 设有咖啡厅,也会不定期举办多种活动。另外,the Hive 是由一间香港公司经营,在香港、新加坡、越南等 7 个国家设有据点,the Hive 许多活动、公告都是英文,因此也吸引许多外国人士到此办公,是一个国际化的空间。 四、CLBC 大安本馆 CLBC 从大安站 6 号出口,走路 1 分钟即可抵达。它的共享座位有「自由座」方案,你可以选择时租或日租,也有「固定座」方案,可以选择月租、周租, 「固定座」方案甚至可以使用 24 小时。CLBC 也提供卫浴设备,让你可以在工作之余使用。 它的价格方案,时租为 1 小时 150 元,日租为 800 元,周租为 2500元等,详情可以去官网查看。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3, 2024

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海外求职「准备篇」

前情提要:个人背景简介 我在 2013 年大学毕业,主修大众传播。2014 年起在公关代理商待了一年半,2016 年起到台湾的在线学习新创平台转当数字营销,2018 年中再到另一间在线学习的新创平台当营销,途中内转为项目经理,后来又在 2020 年初再次转职,成为现在的产品经理。 累积一年半的产品经理经验后,开始投递海外职缺,目前在新加坡担任产品经理。 前情提要:为什么想写这篇文章? 会想写这篇文章,除了想帮自己留点纪录,也希望给类似背景的人一点信心。求职过程中,我找了许多心得文,想说可以作为海外找工作的参考,但不确定是大家不好意思分享,还是样本数真的不多,总觉得市面上好像没有我这种「平庸背景的 PM」出国工作的心得文。 所以这篇文想来点励志的(?) 即使没有在外商或跨国团队工作过、没有做过国际化产品、没有国外学历、没有人脉,仍然有可能拼到一个海外面试的机会,甚至能得到 job offer! 但!也因为背景与经验如此平庸,所以从找工作到最后录取的过程是真~的~~很辛苦,得不断地跟自己说「还可以再努力一点」才行……我在 2020 年 8 月开始探索海外工作机会,投递超过 50 封履历,最后也只取得 3 个面试机会(其中还包含 1 家位于台湾的跨国新创,真正在国外的新创只有 2 家)。 这个录取除了参杂着许多个人努力,不讳言地,也有不少运气成份,一来刚好碰到该公司扩编,二来刚好有好心人帮忙内推,三来这间公司刚好有不少华人,部分面试甚至能用中文(但我在面试前并不知道),让我表现起来没那么卡。 总之,自己真的很幸运!也希望把这份幸运回馈给大家,希望这篇文章对需要的人会有些帮助。 这篇文章的章节 为什么想到海外工作 找海外工作时间轴 应征这份工作的时间轴 怎么拿到面试机会 怎么准备面试(怎么练英文) 善用 LinkedIn:找工作、找内推机会、找内部情报 求职心态调适:骑驴找马 vs. 裸辞 为什么想到海外工作? 就个人兴趣来说,我很喜欢旅行;就职涯发展来说,也希望看看其他国家、更大的公司、更国际化的产品是怎么被打造出来的,所以一直以来都有留意海外的工作机会。 基于个人喜好,先删掉了工作机会最多的两个市场:美国与中国,再综合实际因素(工作语言、当地工作机会、薪资水平、生活环境等),评估新加坡是最有机会的地方,所以也集中寻找该国的新创 PM 职缺。 另外也有特别关注自己去过且很爱的欧洲城市: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德国首都柏林的工作,但应该是因为: 没有海外工作经验或学历 没有当地身份 不会说当地语言 肺炎疫情 一投海外工作,竞争者就变成来自全欧陆甚至全世界的 PM,而自己的平凡经验根本没什么优势。所以投了几十封履历,只获得一个来自瑞典 Fintech 公司的面试机会,其他全部都是感谢信。 找海外工作时间轴 为了让在职期间的自己维持求职动力(虽然很讽刺的是,我在这段求职期间并不是一直都无间断地在找工作,中间也有倦怠过),当时还为了「找工作」这件事建立了一个 Trello,用来记录自己投了哪些公司、是否收到感谢函、相关面试进度等。 意外的效果是,每当自己怠惰时,就会看到 Trello 上的投递时间,藉此提醒自己「距离上次投履历已经很久了!」,然后就会赶快再回到 LinkedIn 寻找新职缺,或者再把履历拿出来改一下。 2020.08 开始想要找海外工作,于是着手准备履历、求职信模板、作品集。 当月投递 10+ 履历,着重于欧陆国家,也有投递少部分东南亚国家的职缺(东南亚国家以新加坡为主,但可能是疫情关系,绝大多数工作都强调只限定有当地身份者申请,并不帮忙申请工作签证)。 2020.09 8月投递的工作,在 8 月底和 9 月初陆续就收到感谢信了,我也因此持续修改履历和求职信,试图增加进入面试关卡的机会。 当月投递 10+ 履历,仍着重于欧陆国家,但一样收到无尽的感谢信。东南亚的招募市场情况则一样,所以能投的机会一样不多。 2020.10 过得跟 9 月差不多,结果也差不多悲惨。 到了月底,决定改变投递方向,也就是不再找海外工作,而是公司在台湾、但产品面向国际的工作,想说这样或许「身为台湾人」这件事就不一定是劣势了。 2020.11 的确有被台湾公司找去面试,但自己觉得不太理想(对方也觉得我不太理想,详见〈菜鸟产品经理的求职路:2020 年,我没录取的那两场面试〉),所以继续回头找海外工作。 就在此时,现在这份工作机会就出现了! 应征这份工作的时间轴 懒人包:11 月初应征,3 月中确定录取、3 月下旬拿到工作签证、4 月底飞到新加坡、5 月初上工。从「投履历」到「真正确定能在新加坡工作」,约莫经过 5 个月的煎熬。 2020.11:投履历、在线笔试(online assessment)、HR 约面试 2020.12:HR 面试、PM 面试 I(PM)、PM 面试 II(PM lead) 2021.01:PM 面试 III(Team lead)、email offer get、HR offer discuss I 2021.02:HR offer discuss II、双方签署正式合约、准备办签证 2021.03:取得工作签证、双方处理超多行政庶务(因疫情期间,需另外申请新加坡的入境许可、防疫旅馆、预约机场检测、预约机场防疫专车等) 2021.04:月底飞到新加坡,一落地就做筛检,后续还有体检、找房、换钱等事(还没写完呢,之后还要领取工作签证、办当地门号、开户等)。总之,落地约莫一周后上工! 2020.05:到职! 怎么拿到面试机会? 虽然我一直自认求职运很差,但这次找工作时,真的碰到很多位贵人! 自己平常就有在用 LinkedIn(不敢说「经营」,因为都在潜水),也会用该平台搜寻职缺,并留意指定国家的工作机会。某天在滑 LinkedIn 时(对,如果要找工作,就是把 LinkedIn 当 IG 滑),看到一个朋友在他的朋友的贴文上留言,好奇扫了一下,发现这是一则帮公司征人的信息。 我看了一下 JD,觉得自己的工作经验与能力还算符合,但在「必备条件」中却有一点是「Bachelor’s degree or higher in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or equivalent professional experience.(需有信息或工程背景)」,虽然我没有技术底,但还是想试试看,就鼓起勇气加了这个陌生人的好友。 简短自我介绍后,我就很直接地问他,像我这样有 PM 经验,但没有技术背景的人,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试试?技术是该职缺的必备条件吗?(当时已经找工作找到很灰心了,就很悲观地想说,如果公司是强制要求 PM 一定要有技术底,那我也不需要去硬碰硬了) 幸运的是,对方不只很快就回复我,语气也很友善。他还告诉我,依照他目前在公司的观察,PM 不一定都有技术背景,所以建议我仍可以试试。得到这个振奋人心的答案后,我就跟他道谢。没想到对方主动告诉我:「若履历准备好了,可以帮你内推。」我也就这样意外得到内推机会!(后来跑了好多面试关卡,我也继续询问这位好心人很多问题,真的是万分感谢) 怎么准备面试(怎么练英文)? 关于实际的面试关卡内容,因为真的很冗长,我会整理在另一篇,这边先写「事前准备类」的。 我并非英文相关科系,没有出国交换或游留学经验,正职工作也都用不到英文,但大学毕业后有去美国打工旅行,也有在欧洲当背包客自助行的经验。 总之,就是一个「无法完全拿掉字幕看懂美剧或电影,但可以跟外国人日常聊天」的中上(应该吧)程度。不过因为面试用到的英文更加专业,需要更流畅地表达,我仍为此恶补了一番,方法有: - 用 Spotify 找英文 Podcast 强迫自己通勤车程中都要听 Podcast,目的是熟悉没有画面的英文声音、强化英文听力。Podcast 主题有日常闲聊的,也有跟产品有关的,如果要找后者,我就会特别搜寻 “Product Sense” 和 “Product Interview” 相关主题的 Podcast 来听。 - 用 YouTube 找「英文面试技巧(English Interview Skills)」影片 面试技巧大同小异,看中文或英文的都可以,看英文的目的是要让自己熟悉「用英文面试」这件事,比如要问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该怎么回答。 另外,由于我这次面试的是新加坡公司,所以特别找了 Singlish 相关影片,希望让自己熟悉新加坡口音的英文。不过后来发现自己多虑了,我碰到的新加坡面试官的口音都不重。 - 用英文自言自语 有些人会买在线真人家教来练英文,但我不太敢用在线一对一课程,觉得跟真人演练实在太害羞了…… 所以土法炼钢练模拟面试。 就像〈菜鸟 PM(产品经理)的 70 道面试考前猜题〉所写,我先整理出超过 70 个题目,再一个人用英文自问自答。 首要目标是先把内容讲顺,再来是琢磨用词、力求精准清楚,并且把比较不会念、不太会表达的写下来,每天通勤时就是「听 Podcast」或「在心里默念英文」二选一,洗澡时与睡前也一定会自言自语讲英文,目的一样是要让自己习惯开口讲英文。(这整段看起来可能蛮像疯子的,但我真的就是这样练习……) 善用 LinkedIn:找工作、找内推机会、找内部情报 老实说,因为之前几份都在台湾新创或本土公司,用的求职网站都是 104、Yourator、CakeResume,这次是我第一次透过 LinkedIn 找工作。 LinkedIn 的好处是,它就是上班族版的脸书,可以找到在该公司任职的人,也可以看到他的职称、部门、工作内容,所以不论是要找人内推还是问问题,都是很好的管道。 以内推来说,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直接询问新公司的 HR,只能在此大胆猜测内推可能真的有效(不然我想我应该很难得到面试机会吧)。也有听说一些人是会直接在上面寻找理想公司的内部人士,直接请对方帮忙内推,不过这招我还没试过就是了。 坦白说,这次的「意外」内推也让我觉得蛮五味杂陈的,一方面很希望自己厉害到不用内推就能取得面试机会,但另一方面又知道自己没有那么厉害…… 一方面知道「有人脉帮忙内推」也是一种实力,另一方面又觉得,那这样真正有实力但没人脉的人该怎办。反正心情就是蛮复杂,但可能这就是职场运作的机制吧。 至于内部情报,像我这次取得面试机会后,就鼓起勇气且厚脸皮地主动在 LinkedIn 找了几位内部员工,询问一些关于工作内容、组织概况、产品现况等问题。 幸运的是,超过一半的人都有回我,而且都收到很友善的回馈!甚至还有内部员工愿意花时间跟我在线视讯分享,还提点我面试官的个性以及做事风格,让我在面试前也有个底。此外,也有内部员工被我烦了至少三次,感谢他们都超有耐心。 求职心态调适:骑驴找马 vs. 裸辞 之前有几个朋友都提到海外工作的规划,其中有工程师朋友就说,由于工程师面试通常都会有白板题或上机考,所以他会选择直接大胆裸辞,这样才能全心刷题准备面试。 也有朋友因为有房租、生活费等经济压力,又或者是没有非常排斥现在的工作,只是想看看外面更好的机会,所以选择骑驴找马,白天依旧认真工作,晚上冲刺自己的面试准备。 我有裸辞过,也有无缝接轨过,但就是因为裸辞过,完全体会过那种「不知道下一份工作在哪里」的焦虑与心急感,所以近两份工作都选择无缝接轨。 然而,无缝接轨的坏处就是会把自己搞得超忙!像我上一份工作是身兼 PM 与小主管,每周都有 5 到 10 个会议,虽然不太会加班,但上班时间的每分每秒都蛮「充实」的;加上这次面试的公司位在新加坡,跟台湾零时差,所以还得在有限的行事历中挤出请假去面试的时间,下班后也得疯狂准备面试数据,真的是很崩溃!(但也觉得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好像意外地更上一层楼了?) 时间管理问题解决了,还有心态问题。不知道是否每位求职者都跟我一样很玻璃心…… 我在 2020 年 8 月开始找工作,刚开始还抱着很兴奋的感觉,觉得有投有机会、不试试看怎知道,而且第一封履历寄出后就接到面试机会,整个信心大增,又紧张又期待。 但聊完后,隔天就收到感谢信…… 后来的三个月内,我再也没有接到面试机会。投出去的履历不是石沈大海就是感谢信,最后总计收到了至少 50 封感谢信。 从 8 月求职到已录取的来年 3 月,半年多的时间历经很多起伏,就像最前面时间轴说的,8 到 10 月是我疯狂投履历的时间,但后来觉得自己真的没什么海外求职的优势,所以一度在 10 月底改变策略,开始留意台湾当地的外商或跨国产品团队的职缺,但也发现工作机会实在太有限,对于「找工作」陷入一个很忙乱的状态,觉得自己好像进退两难,想离开当时的公司,但也不知道能去哪里,并且又不敢裸辞,自己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其实颇大,当时也蛮常在半夜失眠(然后就跑去滑 LinkedIn)…… 刚开始看到手机 Gmail 的未读还会很紧张,会想说「有面试机会了吗?」,但随着感谢函数量累积得越来越多,心态就变得又豁达又负面,一打开信件就是找 “sorry”、 “unfortunately”、 “however” 之类的感谢函关键词,对于进入面试根本已经不敢有任何期待了。 幸好隔没多久后,现在这家新加坡公司的职缺就出现了!与此同时,我也重启动力,继续留意 LinkedIn 上的海外职缺,并同时准备新加坡公司的面试。 从 11 月初到 2 月初,历经三个月的 email 往返与在线面试,终于在农历年前确认录取,心中大石放下「一半」。但说起来容易,其实刚开始接到这家公司第一关的笔试邀请时,心中也是抱着又兴奋但又不敢太期待的心情,深怕自己又要再次失望(真的是很玻璃心)。 即使笔试通过了,之后的每一关视讯面试后,我仍然都紧张无比,很怕感谢信在一个措手不及的时刻杀进来,就连拿到 offer、签了工作合约后,都还是很怕新加坡政府因为疫情因素不愿意给出工作签(每天都可以找到害怕的理由)。 直到 3 月中,确认拿到工作签证与入境许可后,才终于正式向公司提出辞呈,心中大石放下 75%。剩下的 25%,我想是要真正到新加坡生活一段时间后,才能真正放下了。 这篇文章那么长,最后写一些简短的结论 海外求职时程容易拉到一季以上,请做好长期抗战准备 海外求职若有需要用到英文,请用尽所有管道做好准备!因为对方只会认为「英文」是「必备」而非「加分」条件。如果连英文能力都不过,几乎无法进到下一关面试,尤其 PM(产品经理)是非常需要跨部门沟通、疯狂写信与写文件的职位,英文不好真的混不下去 求职时人脉很重要,善用各种人脉管道取得职缺机会与面试情报吧(但这点我也还在练习……) 上述都是个人经验,如果有不一样的经历或想法,也欢迎与我联系。 -- 本文转贴自:MH(原文标题: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职——准备篇)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3, 2024

数字游牧时,如何克服不同语言间的沟通障碍?3 个你可能没想过的学习方法与资源推荐

多数人对于数字游牧生活的想象常有几个要素,包含不同于台湾的异国景致、身边来来往往的外国面孔、搭配大家常说「很 Chill」的工作空间与氛围。但在这些梦幻要素背后,其实有个非常现实的挑战,那就是语言。 最常用来沟通的英语,你说得流利吗?去到中文不通、英语也不通的国家,你能以基本程度的当地语言确保生活无碍吗?甚至,哪天你发现共事的伙伴或客户只会讲他们国家的语言,你该怎么办呢? 有的人可能会想:「靠 Google 翻译不行吗?」Google 翻译或越来越多的 AI 翻译工具当然可以带来帮助,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以这些辅助工具解决所有沟通情境,甚至在一些工作场合中,这看起来还是稍微「有失专业」。 正因跨语言沟通能力在数字游牧过程及全球化时代下都非常重要,一位数字游牧者 Jay 在他的部落格上,就以沟通为导向,提及几个学习方式与资源。包含: 1. 善用语言学习网站 / App 在分享中,Jay 推荐使用 Lingoda 这个语言学习网站 ,并提到它特别之处在于强调实战应用,且除了一般语言教学,课程中也会融入文化层面的内容,帮助你更透彻认识个别语言。目前,Lingoda 提供德语、英语、法语及西班牙语课程。 除了以上语言,若有需要,你也可以选择报名商务英语课程,学习包含谈判、演讲或书信写作等更进阶的应用面向。 当然,若你本来就有习惯使用的语言学习网站或 App,也未必需要因此改用 Lingoda。毕竟语言学习的核心是持之以恒,在习惯且喜欢的平台持续学习与应用,语言能力也才能逐步提升。 (Photo from Freepik) 2. 边旅游,边学习 在语言学习网站中,我们可以透过拟真的情境来学习,但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多用,让语言能力进步。不过要让我们愿意多听、多用,「有趣」当然是关键要素之一,很多人常利用追剧来提升语言能力,在 Jay 看来,旅游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如果你具备基本的英文听力程度,他建议可以参与如 WegoTrip、Tigets 等旅游网站的行程。这些网站的旅游产品相对注重当地文化内涵,大多也会提供英语语音导览服务,你可以在旅游的同时了解当地文化,并且透过语音导览吸收更多英语表达方式。 不透过刻意和痛苦的学习,也提升语言能力! (Photo from iStock) 3. 参与在线社群 在网络时代,在线社群也是我们接触使用不同语言者的好用管道。除了寻觅兴趣性质或者与你的专业技能相关的社群,Jay 也特别提及 Teemyco 这个提供 B2B 在线办公室服务的网站。如果你任职的公司有跨国部门,且有使用这类型的服务,你也可以把握机会,多和使用不同语言的同事互动。 在具备基本对话能力后,向该语言使用者学习更地道的用词、表达方式甚至俗谚,不正能帮助你把一个语言讲得更溜、更 Pro 吗? 若你正在数字游牧中且为以不同语言沟通所苦,不妨参考以上方法来试试看;若你是正在规划开启数字游牧生活,也可以提早开始准备,帮助接下来的游牧生活更顺利!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读者若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欢迎直接透过电子邮件 info@ftpm.com.tw 与我们联络。

February 23, 2024

Capital of Digital Nomads!泰国清迈为何是数字游牧的首选?

来到清迈咖啡厅,你会发现这里这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他们点上一杯咖啡、打开笔电,就开始远程工作。 清迈堪称是「Capital of Digital Nomad」,是世界远程工作者、自由工作者数字游牧的首选之地,在不少媒体、组织所做「数字游牧民族最喜爱的城市」统计中,清迈总是名列前茅,许多数字游牧新手将清迈当为第一站,甚至老手也在此流连忘返。 为什么清迈这么受欢迎?五大原因告诉你! 一、生活成本低 在清迈生活,物价十分低廉,根据 Nomad List 统计,在清迈生活,一个月整体生活费约 982 美元(约 3 万多元台币)。 以住宿来说,通常一天花 200 至 500 元台币,就可以住到 CP 值高的旅馆,除了青年旅馆,还有 Co-living Space、短租公寓等,甚至一个月的花 1 万至 2 万元,就可以住进电梯大楼,内含游泳池与健身房,享有不错的住宿体验。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物价细节,可以查看 NUMBEO。 二、安全 清迈的治安也十分良好,NUMBEO 「Safety Index by City 2024」调查中,在全球 333 个城市中,清迈排名 22 ,高于位列第 23 名的新加坡,与第 25 名的东京。 三、休闲娱乐丰富 清迈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景点,不仅能让旅客认识并体验在地风情,清迈的夜生活也十分丰富,不仅有夜市,还有许多酒吧,往往聚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或数字游牧者,在此喝酒、聊天。 此外,许多数字游牧者,也会自主发起活动,像是一起去观光,也有慢跑、攀岩、拳击等活动,还会有许多数字游牧者相约举办讲座,一起交流彼此的经验。 在清迈,不用担心下班后没事做! 四、良好的工作环境 堪称是「Capital of Digital Nomad」,不管网络还是工作环境,都很友善数字游牧族群,许多咖啡厅都有稳定的 Wifi 与插座,也有许多共享工作空间,甚至开放 24 小时,许多住宿空间也有为数字游牧者设计办公空间与会议室。因此,不必担心找不到地方工作。 五、数字游牧者交流 清迈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字游牧者,你可以在这里认识不同国家的朋友,互相交流游牧经验,遇到不熟的事物,也可以有人请教。在社群上,也有一些清迈数字游牧社团,帮助你更了解在地生活。 不管你是数字游牧新手或老手,泰国清迈绝对值得你造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职涯发展不易?时常觉得孤单?踏上数字游牧前,你应该知道的现实!

「只工作,不上班!」带上计算机,到世界各地工作,这样的数字游牧生活,一直是许多人向往的工作与生活模式。因为自己不再像个社畜,反而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掌握度。 但你知道吗?其实有不少数字游牧者,最后选择返回职场,甚至网络上也有不少人分享,数字游牧生活下的挣扎,或是边旅行边工作没有想象中美好。 编辑整理了数字游牧者最常遇到的三大困境,想要踏上数字游牧的你,不妨先参考看看! 一、找不到长期职涯的发展方向 「长期职涯」如何规划,是许多想要长期投入数字游牧的人,一直以来的烦恼,或许也是最重要的议题。 有些数字游牧者,选择直接从现有工作离职,透过接案或是自创品牌,投入数字游牧。这背后首当其冲,就是得面对收入不稳定的问题。你的经济状况是否能承担没有案源、收入不稳的状况?甚至,这份接案工作,或自创品牌该如何长期发展?或是,它如何对你职涯的累积有所帮助? 许多人数字游牧者因为脱离公司雇佣体制,自己接案或自创品牌,但职涯遇到瓶颈,不知道如何突破,加上长期收入不稳,或是薪资成长性不高等,反而更加焦虑,最终只好返回传统职场。因此,这些都是你必须思考的议题。 此外,如果你有明确的职涯规划,也还是某间公司底下的员工,透过远程工作的模式,提供自己的专业,或许你的压力会小很多。不过,也有数字游牧者分享,自己向原有公司申请变成远程工作的型态,但是相较其他进办公室上班的同仁,自己在升迁、加薪上格外困难,因为老板对于远程工作的员工,还是没有那么信任。最终,为了长期职涯发展,还是选择回到办公室。 如果你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可以阅读《我该放弃稳定低薪正职,从事不稳定但高时薪的接案工作吗?》这一篇文章,帮助你进行思考。也可以收听《大人的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的系列节目,我们采访了许多数字游牧者,邀请他们分享如何开始数字游牧,以及长期职涯规划,值得你参考。 二、工作一样不轻松 许多人会以为数字游牧就是在海边咖啡厅一边看着海,一边悠闲地工作,心想着下班就可以出去玩,但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 很多时候,数字游牧者的工作量,与过去在公司上班时一样多,甚至更多,若没有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加上一直分心想要旅行,最终可能导致事情做不完,也做不好,休息、旅行时公事也一直打扰,最后落得两头空。 若你四处旅行,有时也得适应在不同环境下工作,甚至配合不同公司、客户的时差,工作与生活反而更加混乱。 不少数字游牧者在社群分享,自己数字游牧的工作压力并没有比较小,甚至有些人还得承担自由接案、创业的不稳定性,整体而言并没有比较轻松。这也是他们最终回归传统职场的原因之一,认为「既然工作一样繁忙,不如回归稳定的传统职场」。 数字游牧中时间管理的能力格外重要,你可以参考时间管理相关的文章,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三、孤独感 数字游牧生活,也可能不是你想象中的充满欢乐,可以透过旅行结交世界各地的朋友。 由于数字游牧者大多都是自己一个人远程工作,就算是某间公司底下的员工,但因为长期远距,也可能跟同事不太熟。当遇到问题,或是想要找人交流,常常找不到人,这时满满的孤独感就可能席卷而来。 许多人一边旅行一边工作,旅程上虽然会遇到许多同样在数字游牧、志同道合的人,但大多都是萍水相逢,很难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有些数字游牧者会创立社群,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一起工作,保持联系,也会定期举办讲座分享经验,因此在开始数字游牧前,不妨加入一些社群,不仅可以认识更多数字游牧者,也能建立一些连结。 你也可以参考这一篇文章《远程工作社交只有一个人怎么做?7 个方法让你再也不当边缘人》,帮助你在交友上更加顺利。 以上是许多数字游牧者最常分享的游牧生活背后的现实状况,在踏上数字游牧前,可以先评估看看自己的状况是否适合,也可以多参考其他游牧者的经验,会对你更有帮助!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时间管理 Q&A:不一定是没时间?用「时间颗粒度」打败拖延与干扰

每一次在上时间管理课程的时候,常常会遇到有人提出这类问题:「工作上太忙碌了,所以真正重要的目标常常都无法推进。」、「太常被打断、干扰,所以排好的计划也往往拖延。」 这时候,通常我们第一时间的反应大多是:「如何减少干扰与临时任务?」、「如何让自己可以拥有更多更长的专注时间?」、「如何逼自己去做当下因为很累、很忙而不想做的重要事情?」 不过,上述几个解决办法,其实很容易在现实中撞墙: 「如何减少干扰与临时任务?」 如果是一个职场中的工作者,有可能要求客户、老板都不要打断自己工作,都不要有临时任务吗? 「如何让自己可以拥有更多更长的专注时间?」 有很长的专注时间,当然不是坏事,但真的有很长的时间时,我们就能立刻变得很专注吗? 「如何逼自己去做当下因为很累、很忙而不想做的重要事情?」 都已经很累、很忙、很不想做,逼自己去做,真的就会想做吗?还是更不想做? 而或许从一个小小的观念做个转念,我们就能更从容有余裕的面对上述问题,找到自己可以掌控的时间,并且打败拖延,克服干扰。这个小小的转念,称为「时间的颗粒度」。 「时间的颗粒度」,可以概略定义为「完成行动的一个基本时间单位」。 让我们一起来思考看看,不同的「时间的颗粒度」,会发生什么不同的情况。 假设现在我要做一份报告,如果我的「时间颗粒度」是早上时段、下午时段、晚上时段这么大的单位,例如做一份报告「感觉」大概要 3 个小时,所以想要找到「3 小时」的时间空档来完成这份报告,那么我的「时间颗粒度」就是 3 小时。 这时候,我开始在未来的行事历上,想办法找出 3 小时的空档,有可能找不到(因为被各种会议、行程占满了),于是我叫苦连天,想说只能晚上加班来把这个报告完成了。当然,一旦要占用到加班时间,一定觉得更加痛苦,更不想做。 也或许,我在未来的行事历上,真的找到一个 3 小时的时段,于是我把做完报告这个任务安排上去。但是,现实往往是到了那一天的这一个时段,我发现出现一个临时会议,或者做到一半时来了客户电话,还是说当下我很累没有心情去做。于是,无论是哪一种理由被打断,我往往会拖延到另外一个觉得有 3 小时空档的时段来执行,这往往还是那个晚上加班的时间。 同样假设现在我要做一份报告,但当我们的「时间颗粒度」是 30 分钟,甚至更短的单位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这个意思不是我想办法把做报告变成可以 30 分钟内完成,而是当我们意识到「时间颗粒度」是 30 分钟为单位时,我会主动地把一个可能需要 3 小时的报告任务,分割成「 6 个 30 分钟的小行动」,例如: 先写出目前我脑中有的大纲 设定报告的目标,以及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询问有经验的人如何解决问题 针对问题去找三份补充资料 调整大纲并确立报告的关键论点 和老板(客户)确认关键论点可以推进 撰写报告开场 撰写报告分析 撰写报告结论 咦?你说怎么拆一拆,超过 6 个行动耶?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本我们设想的那种「3 小时时间颗粒度」还会遇到一个麻烦,那就是最后真正需要的时间,往往超出自己模糊预估的时间,以为半天能完成的任务,结果根本不够!原来根本需要快 5 个小时才能好好完成这份报告,于是晚上加班现在要变成凌晨熬夜了!! 只有当「时间颗粒度」变小后,我们放下对任务的模糊想象,开始具体的拆解出每一个小小时间单位要推进的行动,这时候反而可以更精准的估算需要的总共时间。 但是,也不是要找另外一个 5 个小时空档来一口气完成这个任务。 当时间颗粒度变小,我们还会看到几件事。首先,我们可以「看见」更多可以拿出来运用的时间空档,例如原本早上的通勤时间,可能觉得也就 20 到 30 分钟,应该只能滑滑手机吧?但是当「时间颗粒度」变小后,你就会看到「写出脑中大纲」、「设定报告目标」、「传讯息问个有经验的人」等等,其实都有可能在这个小小的空档执行。 接着,我们可以开始「接受」被打断,并且被打断也不会太大程度影响自己的时间安排。如果早上原本的专注时间被叫去开会了,回来后还有一个小时,依然还是可以推进两个行动单位,不需要完全放弃。 然后,我们可以「意识」到有些行动可以马上开始做(甚至,必须现在就开始做)。例如要赶快有大纲,才能找有经验的人问问题,那么我只要赶快找到今天有空档的 30 分钟把大纲产出就好,甚至现在你在看这篇文章的当下就一定是一个对你来说的空档,不如就马上来产出。 「时间颗粒度」愈小,我们安排时间就愈有弹性,并且更能面对各种被打断的变化,也能看见更多原本看不到但其实可以运用的空档时间,甚至我们能够更精确的计算推估时间。 (延伸阅读:克服拖延 5 个进阶步骤,以养成阅读学习等生活习惯为例) 我常常在时间管理课程中,让学员练习把「时间颗粒度」变小,重新看到任务的可能性。最近的时间管理课程,我就收到不少学员回馈,提到这为他们找到、发现原本有很多可以运用的时间,并且开始能真正推进目标。 这里我就挑选两位朋友练习的很棒的例子,给大家参考看看(有适度改写)。 第一位朋友原本有一个目标是:「半年把家中乱丢的数百本书,清掉不需要的,留下需要的」,原本想要找周末完整好几个小时的空档来做,但是当然一直拖延,毕竟周末有更好玩的事情啊!但是当重新切割「时间颗粒度」后,这位朋友找到的方法是「每天下班一回到家,花十分钟清理一落 15 到 20 本不需要的书。」 这样一来,当「时间颗粒度」变小,我们会发现原来不用刻意安排一个大段时间去做某件事,回家一点点空档,顺手一做,进度也可以往前推进。 而且,或许就在这顺手一做的 10 分钟,发现一本之前买了但乱丢,可是对现在自己很需要的书,那么或许这个礼拜的读书计划就可以用上这本书了! (可以延伸阅读:工作愈忙愈要学习,问题不在没时间、没效果,试试这三步骤) 第二位朋友原本遇到的困境是:「工作性质时常会被中断、电话接不完,自认一天没有完整的一小时可以做完交办事项。从没想过零碎时间使用,十分钟至三十分钟,只要工作有一小点的进度,终会积沙成塔。」 而最后这位朋友上完课后,对于自己处理公事进行了「时间颗粒度」的改善,并跟我分享了他的方法: 以前的做法,想要等到完整长时间一次整理好会议记录: 每日有很多人员面谈会议 结束后要完成记录回报主管 但这样的记录,时常堆积到星期五才将星期一的会议纪录发出 这时候要花很多时间在整理当初的会议纪录 而且因为遗忘等,需要回想的时间变得更多 现在缩小「时间颗粒度」后的方法: 面谈时就记录关键词并完成大纲(利用会议中的小型「时间颗粒度」,开始采取行动) 利用面谈后,那一天的其他零碎空档,把关键词延伸成完整记录,一次推进一段即可(例如午休吃完饭后,下午开会前、后,其他工作之间的片段等等,每次15分钟左右其实就能推进一小段记录补完) 于是面谈完第二天,透过几次的空档推进,就能发出会议纪录 最后的问题是,会有哪些原因,导致我们无法轻易的缩小「时间颗粒度」,总是不知不觉的往很大的「时间颗粒度」去设想呢? 我这边列出几个可能的原因,做为这篇文章的最后提醒: 1. 接收到任务后没有拆解 要做一个报告,没有主动拆解成几个可以分段完成的小步骤 延伸阅读:拆解下一步行动的思考流程图范本,你也做得到专注不瞎忙的参考步骤 2. 之前没有记录自己实际执行的步骤 不知道做报告可以拆解成多少步骤,那就先记录一次自己做了什么步骤,下次就知道怎么拆解了 延伸阅读:工作愈忙愈要记录与回顾,写「任务日志」是提升效率关键 3. 完美心态、定型心态作祟,没有转变成成长心态 要把书都整理好,只想到要一口气整理好,没办法接受每次处理掉一点点 没有完美整理好,但找到需要的书,其实就可以了 延伸阅读:觉察时间管理习惯中的定型心态,开启「成长心态」的转变 -- 本文转贴自: 电脑玩物 (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美国营销顾问 10 点建议,教你转型成为自由工作者!

很多人向往自由工作者的「时间自由」与「地点弹性」,因此会想将其当作自己的职涯发展目标,然而学校没有教过我们如何成为一名自由工作者,甚至没有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因此,普通人对于如何转职成自由工作者可能没有那么熟悉,大多数人会误以为,自由工作者只是在结束一份全职工作并开始另一份全职工作的空档期间,作为一种临时的解决方案。或者,他们可能只是认为自由工作是在做全职工作之余,花时间做的副业。 美国的营销顾问 Brian Honigman,在成为自由工作者的十年后,他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下来,并在 Fast Company 网站上分享了 10 个建议,给那些想要选择自由工作者作为职业选择的人。 1.确定「利基点」 Honigman 提到在成为自由工作者之前,必须在你能提供的专业知识与市场正在寻找的技能需求间找到平衡点。 不论是专注于高度专业化的产品、为特定类型的客户或行业提供服务,还是提供互补的服务组合,都应选择一个能够反映优势、易于快速理解并受到欢迎的利基市场。 作者提到,自己为媒体、科技公司、非营利组织制定社群媒体和内容营销策略,并提供咨询、教学和培训。这种方式清楚地划分了自己的服务对象和能提供的具体服务。 所以,成为自由工作者,你所提供服务并不是要包山包海,反而应该专注在几个你熟悉的特定领域,因为这样一来可以让你更容易受到客户注意,二来能帮助你进一步磨练自己的技艺,让你的品牌更能得到客户的信赖。 2.公开分享想法 Honigman 认为,与客户建立信赖的另一种方法,是不断输出自己的观点。 不论是透过社群媒体、部落格、Podcast 或其他方式,向大众发布与你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帮助客户发现你并直接从你提供的专业知识中学习。 作者也有提到,自己也定期在 LinkedIn、印刷出版品,以及作为他人 Podcast 的嘉宾,分享自己对于营销的想法,这帮助他能不断扩张自己的接触到客户,也能建立起自己专业的品牌人设。 通过分享知识免费提供价值,当潜在客户找到你时,你也不必再重头介绍自己,因为他们可以藉由你提供的知识来评估你的专业。 3.专注人际网络 作为一名自由工作者,人脉至关重要。如果能持续、有意识地为人脉中的人提供服务,那长时间下来,将会有机会建立一个强大的人脉网络,客户会愿意向其它人推荐你,并且在你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与指导。 4.将收入组成多样化 因为自由工作者的收入很长时候是不稳定的,有可能一下子赚很多钱,也有可能好几个月都没钱进帐,因此要建立一个以上的收入来源,是自由工作者能否长期经营下去的关键。 作者表示,根据自己营销的技能,开发了四个收入来源,分别是职业指导、教学课程、咨询项目和领导培训活动。 多元的收入组合能帮助自由工作者在提供价值的同时,也能获得金钱上的保护,当某一端的市场发生问题时,至少还有另一端的收入可以填补资金短缺。 5.建立信誉 作者在这边提到 Dorie Clark,一位从事自由工作长达 17 年的商业战略顾问,她曾说:「在你的职业生涯早期,确保你被认真对待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累积『社会证明』。」 这可能是在大学进行客座演讲、与知名客户合作、在著名出版物中被引用或撰写文章,或获得该领域重要人物的推荐。这种社会证明可以提高你的可信度,增加你获得更多你想要的机会的机会。 Clark 认为必须针对如何获得这些荣誉而制订计划,像她就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向数十所大学发送电子邮件,推荐自己成为客座讲师。这让没有任何 MBA 和博士学历的她,如今在杜克大学的商学院任教。 6.保持可靠性 Honigman 认为,要想高效并具有持久的竞争力,能够被客户一聘再聘,一个常常被忽视的方面,就是要成为客户可靠的合作伙伴。 想要保持可靠,最大的关键就是在于容易合作。 虽然你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但客户是否再次找你,你所提供的体验才会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将你推荐给其他人。 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总是表现完美,而是要向客户展现你有多重视这段合作关系,要在承诺的时间做承诺的事情,并确保沟通的过程开放。 7.持续提升技能 自由工作者必须主动提升自己的技能,因为这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Honigman 表示,自己每年都会针对自己业务中的一些全新概念进行学习,以提高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业。 承诺每年一次成长机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能够安排时间,积极扩展自己的技能和经验,而不是被动地学习。 这样,就能继续成为客户的宝贵资产,适应新兴技术和市场波动,发现新的职业兴趣,并确保工作始终保持吸引力。 因此,自由工作者需要主动提高自己的技能,以保持自己与时俱进,走在自己领域的前端。 8.从错误中学习 作为一名自由工作者,你会犯很多错误,但只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那么从长远来看,这些错误会让你受益匪浅。 作者举了一名双语品牌战略师兼平面设计师 Nicte Cuevas 为例,当时的他过于依赖与朋友的口头协议,因此吃了大亏,但那次经历也让 Cuevas 明白了合约的重要性,之后在签定合约时,也都会注意每个细节。 9.优先考虑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事情 Honigman 提到,全职的自由工作者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 但是,如果清楚利弊,就可以有意识地挖掘这种工作安排的好处,尽量减少其弊端。 自由工作者的一个主要好处是,你可以更灵活地控制与你合作的客户、你承担的项目以及你的时间排程。 要找到让你对自由工作保持热情和乐趣的那部分,这样才能让你对这种工作方式长期保持兴趣。 10.不要害怕说「不」 最后,Honigman 认为,每条职业道路上都会遇到力不从心的时候,但种情况在自由工作者中就会尤为常见。 所以,你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可以自由说「不」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你因为接下低价格的工作而对困扰的客户感到筋疲力尽。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积蓄让你有信心拒绝不想做的工作,那么就不要急着转成自由工作者。 这十项经验,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适应的自由工作者的生活,并开启一个可持续的自由工作者的职涯。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