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会议如同摸黑吃饭?远程会议必备 3 关键,成功打造高效会议

February 27, 2024

Photo from Freepik

远程会议很难进行到快狠准?想要一场高效会议,事前可以如何准备,过程中如何控制流程,本篇告诉你!

摸黑吃饭是什么感觉?伸手不见五指,少了视觉的辅助,我们的判断力开始下降,完完全全只能仰赖服务人员的引导,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坐上了椅子,上菜后,依旧是战战兢兢地摸来摸去,深怕弄翻了碗盘,对于入口的食物更是感到不安,就连与他人的对话也相对变得被动,其实这样的无光体验在职场上并不少见,不就正好像在线会议吗?

在线会议往往与会者沉默,要不来回重复厘清任务内容,整个沟通过程彷佛摸黑进行。

在远程沟通的情境下,没有视觉辅助,声音成了唯一的引导,没有额外台词的鼓励,人和人之间很难掌握互动的节奏。

隔着屏幕看不到表情和肢体语言,对于别人究竟在想些什么,是因为听不懂而皱眉、频点头表示认同、还是眉毛一高一低觉得怀疑等完全不得而知,更糟的是主讲者自说自话,怕尴尬开始疯狂塞话,整场会议的沟通成效就差强人意了。

再加上比起传统面对面会议,在线会议的进行实在很难快狠准。

多数用户为了不被视讯带宽影响,又或者个性害羞,许多参与者不会开启镜头,往往按下静音键后就开始「多任务」,回个 Email 或 line ,甚至滑起脸书或 IG 、又或者一边开会一边打扫,洗碗扫地、帮小孩换尿布等等。

于是主持人确认问题时没人反应,直到听到自己的名字或指派任务时,分心的人们才急急忙忙回头厘清任务或目标,搞得大伙又得花更多时间重新确认,拖延了整场会议时间…

无论是会议主持人,亦或是希望会议可以准时结束的参与者,我们都希望会议进行能兼顾效率和效益。那么,撇开不可控因素(例如:人),又有哪些观念和技巧是可以由我们「主动」去掌握,促进在线会议进行更加顺畅呢?

会议前先做好「心理」和「技术」的准备,与会者的期待管理不能不做

为了让会议当天更「有效率」和「有效益」地进行,主持人在开会前要先针对以下内容,透过信件、电话、口头等适合的管道,「先」做好所有与会者的「期待管理」,包含:

  1. 会议日期
  2. 会议时间
  3. 会议主持人
  4. 会议与会者及各自角色(例:主席、会议记录者、议题解说员、决策者等)
  5. 会议目的及预计产出(例:方案抉择确认、向上提案方向、价格策略、营销计划的具体时程)
  6. 会前准备(例:各单位要确认目前调查的最新数据、竞品分析、与厂商沟通的成果、长官对决策的喜好倾向、产品目前状况)
  7. 议题相关辅助资料(例:报告、图文件、系统、信件、网页)

就像进入无光餐厅前,服务人员「搞刚(台语:费工)」地「预告」我们即将会发生的事,以及该有的「心理准备」:像是当时店员说「稍后请您抓好我的手臂,慢慢向前走即可。」以及「稍后餐点上桌后,服务人员会跟各位告知,桌上也都已放好叉子,若不小心弄掉,只要举手就可以,我们都有戴夜视镜,能马上过去协助您。」

像这样帮客人做好「心理」和「技术」的准备,自然会让人放心不少,而能尽情体会过程。

同理可证,一场远程会议要有效,主持人务必要在所有人上线前,让每个人知道会议进行的相关细节,尤其是会议的「预计产出」,在沟通条件的局限下,比起告诉大家之所以要开会是「希望可以找到副总能接受的营销方案」,不如具体说明「在下周 30 分钟的会议内,要找出能在下一季以预算 300 万内进行的 3 项方案,供副总在本季结束前做最后裁策。」

会议中时刻紧盯会议进程,就像导演一样,确保剧情顺畅推动

那次无光餐厅吃饭的体验虽然觉得很有趣,不过也觉得很「空虚」,对于自己到底吃了什么真的是个大问号,「是猪肉吗?我怎么觉得是鱼?他们给我们的菜是一样的吗?」,只知道东西有下肚,但无法和友人分享东西好吃与否,整个过程累积的就是一堆问号……。

然而在线会议的过程也是如此,当所有人的认知完全不同步,即使发布同一个消息,每个与会者听到和感觉到的都不太一样,若没有在中间做好「引导」,加上众多分心的事物下,彻底影响会议进行的效率和效益。因此身为会议主持人,在过程中有 3 个关键事要做:

让所有与会者「看得到」讨论中及最终结论,有「画面」地推动进程

虽然在线会议看不到彼此表情的微讯息,但至少要「看到」会议究竟在讨论什么,所以主持人可以事先寄送像是 Google doc 的连结,让与会者有地方可以共笔记录彼此的观点及共识,有画面地推动讨论,白纸黑字写下来,完全没有误会的空间,同时也能知道目前讨论的进度和结果。

针对 5 方向,全程时刻提醒,让车一直在轨道上

提醒「时间」:有限时间内,讨论要具体、想法要落地

在远程的情境下,主持人必须把大家就当作瞎子一样,去思考一群看不到彼此的人,要如何知道此时此刻发生什么事、以及要预期什么,除了一开始就要提醒会议要花多少时间外,还必须在讨论过程中,随时提醒还剩多少时间,时间若非常充足,要让与会者知道大家可以放心脑力激荡,但若时间有限,则必须强调讨论要具体、想法要落地。

你可以这样引导与会者:

「接下请 Jack 针对 300 万的操作来简单说明」

「目前这个议题还有 10 分钟可以讨论」

「至于副总的决策倾向,稍后将请 Andy 做进一步解释」

提醒「开会目的和目标」:做好把关,避免无效的对话

例如早知道产品预计推出的时程,那么提出相关能执行的做法,配套的营销措施要能相互配合,就像下一季要推出跟下一年度要推出产品,时间条件不同,提案内容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在与会者脱离此次开会的目的时,你可以试图这样提醒:

「Sam,你这个提议很好,不过我们今天开会的目的是找出在下一季立刻推出的做法,所以请先限缩在最快时间内能提供的做法」

提醒「角色和产出」:直接点名各项议题的讨论参与者,迅速集中注意力

主持人除了在会前通知各项议题的讲者外,也要在会议过程中「直接点名」哪些人,在哪个议题的讨论上需要更多的投入。例如在开口请PM 介绍下一年度的 product roadmap 时,同时也提醒业务或研发单位,稍后等 PM 讲完会需要发言给予相关回馈、或提供各部门的意见等。

如此一来,就能迅速集中大家的注意力,避免出现恍神、不知要给什么意见的窘境。当与会者有了「明确的任务」后,「预期」自己稍后得给予讲者回馈,自然提高注意力。你可以详细地说明交代:

「接下来换 Nolan 说明最新的 product roadmap ,等 Nolan 说完后,再请 Mary 和 Lora 直接以业务和研发单位的角度给予反馈,务必确保在今日会议结束前,让三方都有共识,以便下周跟副总提案说明」

不只综观大局,更要成为各项议题讲者间的桥梁

另外,针对每个项目发言的「讲者」,主持人也需要特别做好「控场」。

远程会议全程只靠声音在沟通,若声音本质不好,音量不够、音调过低、语速过快、音质沙哑等,很容易让与会者分心,更不用提万一讲者本身表达能力也有问题,内容不够专业、讲老半天不知所云,或是回答问题鸡同鸭讲等,都会拖累会议的进度,造成沟通成本过高。

因此对于「每一位发言的讲者」,主持人要适时做到以下几件事:

  1. 介绍讲者出场时,摘要为何由这位讲者发表或说明
  2. 讲者若内容失焦,主持人要视情况打断并厘清
  3. 确认讲者在一番话后的「重点」为何,必要时可「换句话说」再重申一次
  4. 在介绍下一位讲者开口前,先简单复习上一位讲者的重点
  5. 讲者讲话的过程中,随时点名相关的与会者,针对具体内容发言
  6. 会议即将结束时,再次请与会者确认共笔的内容,若有后续的追踪行动,则提醒所有单位各自在何时该完成什么目标或作业,又或者简单 摘要全程会议的结论。

一场会议有效无效,关键绝对不只主持人一人,与会者也很重要,因此以上内容对于任何角色都是个提醒,不管是你主动发起这个在线会议,或是被动通知出席,都要对整场会议做好应变准备,即使主持人没有帮讲者总结论点,与会者也能自行发问确认「所以你刚刚的意是是… ,对吗?」,或是发现大家同时在讲话,可以让别人先说,等到一个段落再问「现在我可以补充几句吗?」,以及发现没有结论就要换下一位讲者时,也可以主动说「不好意思,所以刚才的结论是?」

总之关镜头的沟通就像闭着眼睛讲话,很容易因认知不同步,造成开会的沟通成本提高,因此不管作为主持人或是与会者都有责任,做好前置作业及会议中的控场,运用辅助沟通的工具,确保大家脑袋都有开机,在会议当下顺畅运作。

--

本文转贴自:我是黄乔伊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本站所有文章未经事先书面授权,请勿任意利用、引用、转载。

al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