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海外职场,你要知道的7个秘密!搞懂跨文化沟通,成为国际化人才

February 27, 2024

Photo from Freepik

【本文想让你知道的是】
1. 7 个指标,找到对的跨文化沟通方式
2. 如何评估自己是否做对了?
3. 2 个好用网站,快速理解各文化差异

在一场梦想工作的最后一轮面试,来自美国的面试官要我谈谈在上份工作取得的成就。我窃喜:耶!考古题有猜中,这题有准备。开始侃侃而谈预先演练好的过往丰功伟业。回答完毕后,我准备迎接关于更多成就细节的问答,没想到面试官只问了一个问题:我听见你一直说「我们」,这些成果究竟是,还是一群人完成的?

我当下愣在那边,也忘记了自己是怎么回答的,面试草草结束。最后不意外的,我落选了。

时间快转到年初的一场客户会议,来自欧洲的客户正向我们说明项目进度,并提出需求,希望我们能提供顾问咨询。而会议另一头的我们正思索着该如何回复。之前在不同客户的负面经验告诉我们,这类需求需要从长计议,如果贸然答应,后果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We’ll see how it goes」(我们先看看讨论进行的如何吧),我的拉美主管跳出来说话了,于是我们没有承诺、也不拒绝,先将客户的提问搁置在一边,继续下一个议程。

我的澳洲同事很不解,私讯问我:我们干嘛不直接拒绝就好?客户行程这么赶,何必拖泥带水。

以上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在数字游牧、跨国工作、远距上班越来越普遍的现在,跨文化沟通成了每个职场人的必备技能。Tatiana Kolovou 是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的教授。在希腊出生,并在美国求学及发展,她对两种文化的差异深有所感,也观察到这些文化差异是如何影响商业世界和人际沟通。

在《发展跨文化理解力》(Developing Cross-Cultural Intelligence)这门 LinkedIn 在线课程中,Kolovou 教授整理出七个面向。帮助我们善用语言和非语言的线索,找到对的沟通模式,成为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者。

高情境文化 vs 低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 vs Low-context Cultures)

首先是要了解所有文化可大致分为高情境文化低情境文化。在高情境文化中,沟通者在传达讯息时较隐晦,对方需掌握足够的背景讯息,才能理解语言中未直接表述的意涵;而在低情境文化中则恰好相反,沟通者会透过清楚、直接的语言传达讯息,两者是相对概念,而非绝对。

如何快速判断?

来自高情境文化的人喜欢藉由穿着名牌、开好车、拿好包来彰显自己的地位,而低情境文化的人愿意大方分享自己的孩子、宠物,甚至政治观点。

原来所谓的炫富其实是一种来自于高情境文化的表现,背后隐含着该文化会期望:即使我不说,你也该知道我是个值得受到尊重的人物。

如何打入不同情境文化的市场

以保险广告为例,高情境文化市场的广告多会强调家庭,甚至是多代同堂的情况。以及没有保险的话可能会造成的负面效应。商标部分则可能到广告尾端才露出一次。

相反的,低情境文化市场的广告会很直白的告诉你这样保险方案的金钱效益、承保范围,也会凸显商标。

通常历史较悠久的国家多是高情境文化,相反的,历史较短的移民国家,譬如美国、澳洲,则是低情境文化的代表。低情境文化对于移民社会较具有优势。毕竟初来乍到,权益、义务说得越清晰简单,大家就越能遵守。最好是表列式,更能减少意见分歧。

1. 个人 vs 团体(Indivisual vs Group)

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成就,会订下个人目标。喜欢自己做决定,竞争意识也高。对于自己的工作贡献不会羞于表达跟展示。比较常说,而不说我们,也较不喜欢跟人分享成就。

而团体主义强调合作,认为自己是团体中的一份子。家庭观念大于个人,团体中彼此价值观较近;家族企业盛行。不喜欢只有个人被褒扬,如果发现团体中的其他人被忽略了,会感到丢脸。

  • 个人主义代表国家:美国、西方文化
  • 团体主义代表国家:希腊、印度尼西亚、日本、中国、韩国

2. 直接 vs 间接(Direct vs Indirect)

直接文化通常也是前面所提到的高情境文化国家,当中有许多非语言的沟通,讯息传递也比较微妙。例如说不得时后通常回复很长,也很难拒绝别人,常说再看看

间接文化通常也是低情境文化国家。说不的时候比较没有罪恶感、回复很短,沟通会直接讲重点。

  • 直接代表国家:美国、加拿大、北欧、德国
  • 间接代表国家:南欧、亚洲、拉丁美洲

3. 阶级 vs 平等 (Status vs Equality)

还有另一个解释方法是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表示这个团体中最高权力者和最低权力者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大,则权力距离越大。相反的,则权力距离越低。

曾有位朋友刚从日商跳槽到美商,平常讲究穿着的他,第一天报到当然也不例外,西装革履。没想到一走进办公室,同事们各个穿着牛仔裤和衬衫,他顿时觉得格格不入,下班马上去添购几件较轻松的上班服。

原来他是从一个权力距离较高的文化进入一个权力距离较低的文化。在权力距离较高的文化中,组织地位越高的人越重视自己的穿著。属下们以姓氏(Last Name)加上女士先生称呼上司;相反的,来自权力距离较低的文化的高层会尝试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有距离、穿得比较轻松,也喜欢被直接叫名字(First Name)。

当然,依国家判断组织的方式也不是绝对,企业文化、产业和领导者风格都会有影响,例如我也曾见过要求西装革履的美商与喜欢被直接叫名字的日籍主管。

  • 平等代表国家: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
  • 阶级代表国家:印度、日本、中国、南韩

你可以怎么做?

你可以从以下几点观察:

  • 会议中资浅成员的会不会在资深的面前发问
  • 资深成员是否总是坐中间
  • 谁先被介绍
  • 问问该公司平常怎么做决策
  • 找找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流程
  • 问问该公司有什么传统或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要参加一场倾向阶级文化组成的会议,你可以预期有较多议会规则换名片以及正式简报。也要注意称谓及穿着;重要文件会希望由公司负责人签名,而不是由法务负责人签属即可。

4. 关系 vs 规则 (Relationship vs Rules)

关系文化中人与人之间花较长时间建立关系,关心个人需要,认为规则可以协商和改变;规则文化则强调公平、一致,重视系统。面对不同意的事情会直接表达出来。碰上议题时喜欢投票决定、也较容易请律师出马处理纠纷。

  • 关系代表国家(Particularist Society):中国、希腊、拉丁美洲、俄罗斯
  • 规则代表国家(Universalist Society):荷兰、瑞士、德国、英国、美国

你可以怎么做?

如果要拜访强调关系的文化,预期在谈正事以前,花些时间吃饭和社交,建立关系;如果在强调规则的文化中,则不要期待招聘的流程会因为主管与应征者的私人关系而有所调整。

5. 风险趋避(Risk vs Restrain)

这个面向讨论一个文化在面对未知事物时,有多愿意尝试或改变?以及能否适应不确定性。通常历史越悠久的国家,就越倾向避开风险。因为曾经经历过较多的政治变动或战争,因此相信许多传统及前车之鉴可以帮助趋吉避凶。

  • 低风险趋避代表国家:美国、英国、澳洲
  • 高风险趋避代表国家:印度、日本、希腊

你可以怎么做?

观察一个组织招募时愿不愿意接受从外部招募新人,或是倾向同事的亲友。

  • 问问这间公司最近的改变、有哪些改善项目?
  • 面对突发状况时,这个组织的响应官僚吗?是期待有规则可以遵循,还是拥抱改变。

6. 时间观念 (Time)

时间对于不同文化代表的意义也大不同,在线性(Monochronic)时间文化中,人们期待工作照着行事历走,并会做年度计划;要求开会准时并有效率,喜欢具体化和行动方案;在循环时间(Polychronic)文化中,人们会同时处理多个项目;在下结论前,更关心项目的前因后果

  • 认为时间是线性的(Monochronic)代表国家:加拿大、北美、美国
  • 认为时间是循环的(Polychronic)代表国家:拉丁美洲、萨哈拉以南非洲、南地中海、中东地区

你可以怎么做?

在面对一群线性时间文化的听众时,简报先讲结论,反之,则可以从故事开始。

7. 外控者 vs 内控者(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vs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外控者和内控者对于自己对一件事如何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力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外控者认为外在环境对于事情发展有决定性的因素,内控者则认为自己能够控制事情的结果。

外控文化通常历史悠久,例如在希腊会说「希望老天让事情如愿以偿」(God willing),较喜欢谈论宗教信仰、天文;而新兴国家,譬如美国,因为没有太多悲伤的过往记忆,总是向前看。流行自己动手做(DIY,Do It Yourself)及各种自我启发类书籍(Self-Help books)。

以参加面试为例,如果失败了,外控者会觉得面试失败是因为竞争对手太强,而内控者会不断自我检讨,觉得是因为自己表现不好。

外控者虽然容易和他人相处、容易原谅自己,但较缺乏行动力,还喜欢怪罪别人。容易放弃,也比较消极;内控者则很自律、能够对自我负责,也愿意改变,但容易自我怀疑,碰上失败时挫折感较重,也比较有控制欲。

  • 外控者代表国家:希腊
  • 内控者代表国家:美国

你可以怎么做?

面对外者时请有耐性、面对内控者则要讲重点。

如何确定自己做对了?

有了这些认知,该如何着手?我们可以从自我提问和建立行动计划开始。

自我提问

问问自己对于以下问题的掌握程度:

  • 我对于将要面对的这个文化有多少了解?
  • 他们穿着正式吗?
  • 时间观念如何?
  • 这个文化最近关心什么大事?
  • 成果重要吗?
  • 谁会参加这场会议?
  • 这个组织的核心文化是什么?
  • 这个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适应度有多少?

善用行动计划

跨文化沟通
(图/黄婉中提供)

后记

后来我明白了当时美国面试官对于我的贡献度感到质疑,可能源自于他的个人主义文化背景,而我总是用「我们」取代「我」则来自于讲究群体意识的文化背景;拉美主管的「再看看」其实是用间接的方式表达拒绝,而澳洲同事偏好直接切入重点,而且对拒绝他人没有障碍。

长途开车听广播的人,都知道同个电台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频率。譬如中广的收听频率在台北、台中、台南都不同。跨文化沟通也是如此,如果想要理解对方真正表达什么,就必须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做出相应的调整。

向往国际职场、海外工作的我们费了一番功夫学习当地语言(譬如英文),也都认同语言能力,是能否胜任的重要指标。但许多沟通是非语言的,这时跨文化理解力就是关键。

文化之间并没有对错,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善用各种线索,找到合适的方式,成为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者。

加码:快速洞察世界各国文化差异的2个好用网站推荐

马上就要开会了,没时间一一观察吗?别担心,我为你整理了两个网站,能够让你快速抓到各国文化的倾向,以及了解你独特的处事风格。

Hofstede Insights 将世界各国文化以六个角度做区分,分别是权力距离指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不确定性规避指数、长期导向与短期规范导向、放纵与克制。

GlobeSmart 比较偏向商业角度的分析,我喜欢这个网站还可以将不同国家拿来做比较,并知道自己的倾向与这些文化的差异。

--

本文转贴自:黄婉中 中途笔记(原文标题:向往海外职场的你可能不知道的7个秘密,搞懂跨文化沟通,成为国际化人才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本站所有文章未经事先书面授权,请勿任意利用、引用、转载。

al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