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7 posts

自由寫手,怎樣開發客戶?來自美國頂尖寫手的 12 個實戰建議

別再去「文案外包」社團找案子了。 這種社團案子業主許多不尊重寫作者,報價慘不忍睹,換算成時薪還不如回去上班,要突破接案的薪資天花板,唯一的方法,是「自己開發客戶」。 怎樣做到? Nicholas Cole 是美國最頂尖的寫手,幫公司寫品牌文案,每年收入達到數百萬美元。他的寫作、接案、溝通談判技巧,全部記錄在他的書《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Ghostwriting 》裡面,詳細程度堪稱「寫手操作說明書」。 整本書,大概有一半的篇幅在討論「如何開發客戶」,針對這部分,我讀完這本書後記了一些筆記,跟你分享: ⠀ 客戶真正在買的東西,不是「文章」,而是「對的文章」。 寫手應該收取的是「銷售獎金」,不是固定薪水。 ⠀ 篩選潛在客戶的標準 先提供價值:免費幫他們寫一篇文章。 鎖定利基點:解決一個特定問題,為了特定一個人服務,用特定一種方式。 開發客戶之前先想好這幾個問題。 如何用文字提案?一個參考用的寫作結構。 如何面對面銷售?免費諮詢,價值給好給滿。 如何實際收費:先收錢,再辦事。 對方拖欠帳款怎麼辦?先給一份草稿。 是否要簽合約?對方真不想付錢,簽約也不會付。 對方殺價怎麼辦?站穩,只有特定情況才能讓價。 1. 客戶真正在買的東西,不是請你寫「文章」,而是請你寫「對的文章」。 ⠀ 他們真正在花錢購買的,是你的知識跟能力,來放大他們的上檔利益(讓成功來得更快);並且,控制下檔風險(確保寫出來的內容不會犯錯)。 2. 寫手應該收取的是「銷售獎金」,不是固定薪水。 寫手不應該用字數、時數、篇數計費,這些都有一個天花板在,也容易成為廉價勞工。寫手應該用「實際上解決了多大的問題」計費,也就是「有多少轉單」。 Cole 認為,你可以這樣跟人談:「這是你在賣的產品,你的收益是每個月十萬。如果我來幫你寫文案,可以提高 25% 的收益,那我就要分 5%。」 因為實際上,寫手就是一種「文字業務」,每發一篇文,你都在同時對上萬人進行銷售。對業主來說,有一個超級強大的業務放大銷售量,是夢寐以求的事情。只要你能帶來他想要的結果,他會拿錢砸爆你。 Cole:「不要賣服務本身,賣服務的結果。」 ( "Don't sell the service, sell the outcome." ) 3. 篩選潛在客戶的標準 主動出擊開發客戶是重要的,但 Cole 認為,千萬不要大量發送罐頭訊息,這樣的回覆率不到 1%,絕對直接被忽略。 你應該要仔細篩選客戶,問問自己: 這個人是否會看你的訊息? (不要找大咖或大公司,去找那些沒有被訊息淹沒的人) 這個人自己的生意做得如何? (要有錢雇用你) 他們的對外溝通是否做得很爛? (最有可能需要雇用寫手的人,就是嘗試寫作但失敗了的人。) 我認為,可以再加一個 你對客戶在做的事情有沒有興趣?你想不想幫他寫文章? ⠀ 發自內心想要寫的文章,會是更漂亮的好文。 4. 先提供價值:免費幫他們寫一篇文章。 「免費」是銷售的試金石。 換位思考一下,假設,你是個忙碌的中小企業老闆。有個人私訊你說:「我可以幫你寫文章擴大你的影響力,我的收費是一篇一萬塊台幣。」 於是你就得開始花時間衡量這筆錢是否有必要、這人寫作功力如何、是否真的可以擴大影響力...但老闆你超忙,99% 機會一定是拒絕。 但如果,這個人私訊你:「嗨,我是個寫手,也是你的粉絲。我把你的網路上所有訪談、講座、影片都看完了,濃縮成這五篇文章,我想免費送你發在臉書。如果你想要更多,請讓我知道。」 對忙碌的你,獲得免費內容直接使用,根本是美夢成真。只要文章品質夠好,實測有產生迴響,有很高機會,老闆你會繼續跟這個寫手合作。 提供免費內容,就是直接對他人展示你「夠格」。而身懷現金的人,會毫不吝嗇地砸錢在真正有技藝的人身上,因為這樣的人是非常稀缺的。(如果展示了發現自己不夠格?那你就從這次經驗獲得了有效的練習回饋,反覆操作下會進步飛快。) 5. 選擇利基點 Cole 認為,你的所有競爭優勢、產出效率、定價籌碼,都來自於這句話:「解決一個特定問題,為了特定一個人服務,用特定一種方式。」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你可以直接寫成一句話,放在你的自我介紹裡,讓人們最快速認識你。例如: 「我是個健身教練,我用皮拉提斯訓練,幫助產後媽媽們恢復身材。」 「我是個文案寫手,我用社群文章,幫助 AI 科技新創建構影響力,更快速找到資金。」 「我是麋鹿,我藉由高效能雪橇運輸服務,幫助聖誕老人在一個晚上解決全球禮物物流問題。」 向他人證明你熟悉這個利基點,最快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個人臉書寫作。當一個領域專家,圍繞著這個中心創造內容,這些會不斷提升你的專業感。 6. 跟客戶提案之前,先想好這幾個問題。 先辨認出,潛在客戶的「大問題」是什麼: 他們是否知道他們有這些問題? 你如何讓他們知道?他們需要知道哪些資訊? 再來思考你可以提供怎樣的「解決方案」: 會帶來怎樣的正面效果?五年後的效益是什麼? 你怎樣讓他們感受到「問題被解決後」的感覺?他們的快樂極端值是什麼? 7. 如何用文字初步提案? 跟客戶提案時,你的腳本可以這樣寫: 解釋 顧客的主要問題 問題的原因 問題造成的結果 終極負面結果 說明 我能提供的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有效的原因 解決方案帶來的結果 終極正面結果 Cole 的這個提案結構,我認為參考用就好,可以視情況增減必要元素。這個提案也推薦搭配前面「4. 先提供價值」變成組合技共同使用。 不管招式怎樣搭配,關鍵都是「精準」。你的痛點描述越清晰,解決方案越精確,客戶和你合作的機會越高。(說到底就是線上讀心術:你是否夠了解客戶的痛?) 8. 如何面對面銷售? 文字接觸後,下一步可能是「約個時間面談」,也就是俗稱的「銷售電話」(sales call)。 Cole 認為,做好銷售電話的第一步,就是「不要認為自己在做銷售電話」。你應該做的是「免費諮詢」。 這個諮詢要做到幾件事: 深入了解顧客的問題,以及他們想要達成的成效 告訴他們需要什麼,為他們指路。如果他們需要的不是你能提供的,轉介你知道的資源。 讓電話結束時,他們會說「哇,我收穫良多,真的很謝謝你」 最好的情況,他們雇用你;最糟的情況,你做了一件好事,幫助更多人。 良善是傳播力最強大的能量,但也是傳遞路徑最長的。給它一點時間,這些良善會累積成長,然後回來幫助你。(這點我實測認為很讚,你其實是在推銷,但是因為內容太有價值了,不管推銷成功與否,對方都是開心的結束對話。) 9. 如何實際收費 在提供免費會談階段,會有一個時間點,你會「感覺到」現在是個好時機,你可以提供服務方案給對方參考,這時候你要非常清楚自己能幫的忙是什麼形式,收費多少。(在打電話之前就要想好) 提案後,他們可能接受,或者說「我要再想一想」。這時候一週追蹤一次是好方法,如果對方答應了,Cole 的大原則是「先收錢再工作」。 任何低於 5000 美金的款項,你都可以堅持先付。高於 5000 美金,可以分一半前後。如果是按月收費,那就應該要在每個月剛開始時拿到。(這點可能與台灣習慣不太一樣,但我認為大原則是好的。) 10. 對方拖欠帳款怎麼辦? 先交一份草稿,然後寄一封信: 「我很期待開始我們的合作計畫。順道一提:我還沒有收到這次合作的款項,請問是否有個大概的預期時間會入帳呢?」這樣是最有誠意和禮貌的方法。等拿到錢了,再把草稿完成。 如果對方繼續拖欠,那合作就中止。 不過,有一個情況是可以接受對方拖欠的:對方是大公司,有會計流程要跑。美國業界習慣是:不管會計流程多長,必須在 30 天內付清。(Net-30 rule)(這點應該跟台灣習慣大致上一樣?) 11. 是否要簽合約? Cole 認為不用,對方真的不想付錢,簽了約也不會付,你去打官司也不划算,乾脆就用 Email 來往約定就好。(我個人會要求要簽,算是一個形式上的儀式,標記我們開始合作了。) 12. 對方殺價怎麼辦? 站穩不二價。 只有一個例外情況可以讓價:為了宣傳你的作品(他們願意掛你的名字),或者有未來相關利益。 Cole 早期寫的文章,很多是跟「幣圈新創」合作,通常他會讓價的條件,是對方用新創公司股份作為報酬的一部分。但他在書裡也提:目前這些幣圈股份,還沒有任何一個讓他賺到錢的。所以這點還是得自己評估。 以上。 要注意的是,這些筆記,都是來自 Nicholas Cole 的美國經驗,不一定可以直接套用在台灣。 我目前做寫手經驗才起步不久,有些筆記實測過,有些還不確定,但還是整理在這給大家參考。而重點是,外在的技巧很多,最核心的技能仍然還是「寫作」:你能靠文字為業主賺多少錢,你就有多大的議價籌碼。 ⠀ 推薦書單 精進寫作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讀寫作書」,然後「照著書上指示練習」。 我想推薦你一份「不論是新手老手,都值得一讀的書單」: ⠀ 《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The Adweek Copywriting Handbook》 《The Robert Collier Letter Book》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Ghostwriting》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 這些是寫作領域裡的知識源頭,讀完你會發現現在大部分文案、寫作的書,內容都來自這幾本。我自己寫作一陣子也會回去重讀,每次都有不同的啟發,很推薦你讀讀看。 -- 本文轉貼自:周加恩(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14, 2024

「我該裸辭,全心投入創業嗎?」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就是不要讓自己陷入「背水一戰」的情境

在這次的文章中,我要回覆來自聽眾的提問信,不過和先前一次挑一封信不一樣的是,這次我選了兩封情境正好相反的信件。我想透過這兩個分別來自「皮皮」及「Liya」的提問,大家應該也能得到一些啟發。 我們先看皮皮的來信: 「你們好,我是皮皮。過去這段時間,我持續收聽兩位的 Podcast,今年年終,我勇敢地做出了下個階段的決定。 2023 一整年,我都在了解自己的個性,我希望自己未來的步調、工作還有生活時間是適合自己的,也在思考什麼樣的工作是我可以持續做下去的,算是向內探尋的一年。 這一年,我白天一樣有朝九晚五的工作,其他時間我推進關於花的一個品牌,我增加了不同的作品,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機會。所以我在年終前後,跟老闆提出希望我的工作可以改成部分工時的兼職人員,一方面我可以維持每月基本生活費用,另一方面我可以多出時間學新東西,如網站、行銷、花藝美感等。除了以上大方向,我也不限制任何對未來有幫助的能力。 我的兩位老闆都很支持,家人也從原本的不太支持,到現在沒有表現出太多的不同意。我發現就像你們說的,其實最大的阻礙是自己。真的做了之後發現,其實也沒什麼阻礙,自己儘管做下去就可以。 可是我也想問,會不會有什麼隱藏的危機是我不知道的?未來有沒有什麼事是需要多注意的? 因為我和一位朋友聊未來規劃,他認為我這種一半時間反而是最危險的,他覺得我應該要裸辭才能置死地而後生,自己才會因為有金錢壓力,而更認真經營。 不知道兩位的想法是什麼?謝謝!」 -- 我對這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只有一句話。雖然我不敢說這概念一定正確,但以我自己而言,目前人生中若要說有甚麼「很堅定的信念」,大概就是:「絕對不要」讓自己陷入需要背水一戰的處境。 非但不要自己跳進去這麼做,更要極力避免「環境」把自己逼成這樣。 但什麼是「環境把自己逼成這樣」? 這種我看超級多,很多人職涯問題完全就是這樣。比方說他們一開始在一個不好的職場環境過度忍耐。這可能是源自於沒有意識,也可能是懶惰,或是沒有逼不得已就不作為。以至於工作了十年、二十年都沒太多進步,這些年下來也沒學會甚麼新技能。 可是,當事人自己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競爭力正隨著時間下降。結果某天突然跟老闆吵架憤而離職,或某天因為公司縮編,亦或是工作出包被革職甚至資遣。這時候手上只有一點錢,偏偏還有房貸,或是小孩要讀書,於是得在三個月內快快找到下一步。這種就是自己把自己搞到陷入需要背水一戰的困境中。 也既然環境會偷偷地想把我們逼入絕境,所以你自己就要讓自己盡可能不會陷入得逼著做決定的情境。 也因此,當皮皮講到,要不要裸辭逼自己背水一戰? 我的答案當然就是:「請絕對不要!」 因為陷入背水一戰時,其實很多人真的就很難脫困。唯一能仰賴的就是「你得非常好運」。可是好運要從哪裡來?我真不知道。常常就只能看上天有沒有垂憐了。 有人會覺得:「但有時間壓力,人就會因此更拚啊,這不是很好嗎?!」 但我要提醒的是,人生中有很多突破其實不是單靠「拚」,而是在突破前,我們需要花長時間的醞釀。 以花藝品牌來說,皮皮必定需要一段時間讓潛在客戶注意到自己。就信件內容來看,皮皮可能也不是那種家庭資源超級富足,可以大量砸錢在全台灣鋪天蓋地買廣告以快速買知名度的。所以能做的,就是花時間來持續迭代和優化、做出好的作品。 有幾個信賴你的客戶,建立口碑,傳遞出去,建立市場信任感。甚至關於產品設計、收費模式、商業模式,勢必也都要花時間反覆調整,才能稍稍站穩腳步。在還沒做到這程度時選擇背水一戰,除了給自己壓力,帶來快速崩潰外,我看不出有任何好處。 而且,如果你真裸辭,結果半年下來還沒人喜歡你,你該怎麼辦?繼續堅持?還是就此放棄?還是做什麼短線議題?當你很需要錢,你就很難堅持長線的價值了,不是嗎? 反之,如果你不裸辭,不讓自己承擔經濟壓力,就不必焦慮短線的變現問題,不必硬拿還不是很好的東西出來賣。你把東西品質顧好,不犧牲客戶信賴。只要你東西有特色,總會慢慢被市場看到。就算後來發現自己可能沒有才能,東西沒有競爭力,你也會甘願的理解這件事。 人生有些事確實會置之死地而後生。可是你要注意一下,古代那些講背水一戰的,其實都是奪去「別人」的希望,讓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跟著你(將領)往前衝。所以這比較是士氣問題,而不是背水一戰有什麼好處。 但正常人的人生,很少是「士氣問題」,不是你想不想做,而是積累夠不夠的問題。畢竟積累不夠,沒人喜歡你的作品,你很有決心,讓自己背水一戰,也不會更快被市場接受。 既然如此,不要讓自己被環境所逼「不得不」,也不要自己把自己放入那樣的境地。一個正常人想做出成績,其實需要努力到一定程度,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程度,所以我們更得保護好可以努力下去的狀態,也就是不要讓自己必須背水一戰。 -- 這概念其實也連到另一封信,也就是 Liya 寫來的提問。 來信內容是這樣: 「Hi Bryan and Joe, 我是 Liya。我目前遇到的是經濟和職涯的選擇。 我今年 34 歲,本來是個軟體研發工程師,一開始只是因為想賺錢才進來,後來就覺得大家都好宅,於是心裡非常懷疑,覺得要變得跟周圍大家一樣嗎?後來做了兩年,工作內容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動,所以我覺得很無聊。 在這期間我做了投資,打開了一點關於金融的眼界,我覺得做金融每天都可以跟世界變化接軌,跟我喜歡求新求變的性格可能比較吻合。所以我趁著案子結束,就跟主管表示我想離職,離職後我去考了金融證照,應徵了證券業,目前成為證券營業員,剛到職一個月左右。 那為什麼我會有經濟問題呢?因為當時我信貸去做投資,原本認為我有工程師工作,即使考量房租跟貸款也還有餘裕,而且我有留下緊急預算,所以思考一下我就去貸了。可能因為離職的空窗,加上我把部分緊急預算撥出來投資,所以生活就被我逼得很緊繃。 雖然我現在在證券業工作,但業務性質領的就是基本薪資,其他則靠業績獎金。可是我還是一個在試用期的新人,目前無法掛獎金,當然也沒有客人,所以我目前每個月出去的錢都大於進來的。 當時我想過這問題,也覺得業務工作可以賺比較多,只是進來之後,我發現我沒有金融相關背景,也沒有業務經驗,在新的領域和職務上需要很大的適應。所以如果我真要開始賺錢,至少得花一年半載,這讓我警覺生活在這之前可能就會面臨危機。我也有接短期的打工,但其實還是不夠。 所以我在想,是不是該回到科技業,起碼經濟上可以獲得舒緩? 事實上,我也發現自己的個性可能不適合做業務,或我對說話並不擅長、學得不夠快、記憶力也不是很好,所以我有點信心不足。在未來業績增長方面,我也沒什麼自信,外加如果客戶經營得不好,人際壓力也很大。我認為金融業的容錯率比科技業低,面對客戶跟他賺來的錢,要承擔的責任也更大。 可是如果因為經濟壓力跳回科技業,又覺得是不是放棄了很棒的成長機會,也擔心自己是不是不負責任...... 我想要自由、不被束縛,想要有人生的話語權,但現在好卡關。想問 Bryan 和 Joe,我該如何找到最佳解,或是該如何設定階段式的目標,來判定自己的下一步?」 -- 看完 Liya 的信,我想大家明顯會發現她的處境和皮皮完全不同,Liya 某種程度已經把自己放在幾乎要背水一戰的處境中了。在這狀況下,時間壓力、經濟壓力、選擇壓力幾乎是會把人壓垮的,這也是為何我前面會建議皮皮,不要讓自己陷入這樣的處境。 至於 Liya 能怎麼辦,我有兩個提醒。 第一個我想提醒的是,自己做投資、拿自己的錢來投入市場,跟當營業員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自己投資時,你可以有自己的步調,也可以專注做各種研究。但營業員其實是一個「業務工作」,這跟自己投資其實是獨立的兩件事。你能投資並不表示你能當營業員。不過呢,可不可以,其實不試試也真不知道,所以你或許也就請認真體驗看看。半年你大概自己心中也有譜了。 第二個提醒是,你的困境,其實是你策略錯誤而讓自己陷入的。辭職本身還好,轉換跑道也還好,只要你之後能做得開心,我覺得是沒關係的。 可是新路線要成功,勢必需要時間醞釀。但你因為過度貸款,而把自己的時間餘裕降低。現在從信中來看,已經降到非常低,低到你其實已經沒有本錢和條件繼續試誤下去的境地。 你說,我怎麼知道沒有條件? 原因很簡單,Liya 開始緊張和焦慮了。如前面提到,人一旦緊張焦慮,就很容易做出短線的選擇、承擔不必要的風險,讓自己的處境更糟糕,選項也變得越來越少。 所以發現自己開始焦慮時,我認為第一件事就是設法讓自己不要那麼焦慮,嘗試退回來,不要讓自己再面對這個焦慮的情境,直到重新累積足夠充分的餘裕後,如果還想嘗試,那再來嘗試。 至於目前具體能做些什麼?我會覺得 Liya 可以設法先把貸款降低,不管是跟家裡借個錢、變賣手上其他資產,或甚至貸一些低利的錢來還貸款都好,讓自己的心能安一些。千萬不要因為這個焦慮,而去做風險更大的行動。 另一件事是,請解除自己「迅速就要成功」的壓力,因為一件事要能做出成績,絕對不是半年、一年就足夠的。 而且如 Liya 說的,在這件事上她不是特別有天分,就算退一百步來說,她真的很有天分,客戶的累積也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做到的;尤其 Liya 又是從其他產業半路出家來的,這難度又更高了。 萬一 Liya 真沒辦法跟家裡借到錢,也沒有別的資金來源,換做是我,我會選擇退回去,做我擅長而且收入相對高的工作。一段時間後把信貸還了、也存個兩年的生活開支,而且同時也可以在這段時間再慢慢搞懂金融商品,並且釐清自己是不是真的想當個營業員。想清楚了,也準備好了,如果還想再試一次,那再來行動。 Liya 在信中寫了一句話:「我想要自由、不被束縛,想要有人生的話語權,但現在好卡關。」 我的答案是,大家都想要自由的,這很合理。但是你日後最該每天想的,就是怎麼幫自己建立餘裕! 餘裕!餘裕!餘裕! 因為很重要,我們講三遍。 事實上,我們節目、我們課程也講過很多次的東西。你必須有餘裕,才有選擇權。有選擇權的人才有自由才有話語權。當你把自己的餘裕搞掉,你就沒有自由了。 如果你資金夠充裕,讓自己休息不上班也不會焦慮,你就可以做各種嘗試。或是,如果你時間夠,可以慢慢學東西,你就可以穩定成長。如果你可以慢慢累積客戶不會生活過不下去,你就不會有壓力。 但 Liya 現在的焦慮、不安、壓力,就是因為你沒有選擇。立刻得成功,你又知道要快速成功很難,才會造成的產物! 所以我才會一開始說:你要盡一切力量不讓自己陷入不得不背水一戰的窘境。 因為你細細想想就知道,很多事情不是逼自己就會做到。 三個月時間,你就會找到足夠客戶嗎? 三個月時間,你就會變成很強嗎? 三個月時間,你就突然很會賺錢嗎? 逼了就會有突破嗎? 我知道很多故事中有那種主角被逼了、主角在團隊都倒下了、主角受到極大的壓力,在高壓下能力突然就突破的故事。 但,那是漫畫,不是人生。我講句不得體的話,大部分人的人生不是被逼得不夠,生活還不夠逼人嗎?真相其實是我們沒有才能。沒有才能,你逼死自己,對不起,其實還是逼不出東西的。 比方說鬼滅之刃炭治郎吧。他被逼著逼著就能斬裂大石,但那是因為他本來就有力量潛伏在心中。但你我只是平凡人,我再怎麼逼你,你多半連木板都打不破,所以逼死自己這絕對是錯誤的策略。 我也還是語重心長的建議,我有一場講座談的就是「平凡人最需要的人生策略」。很多內容跟你的理解都是相反的,跟你學校老師教的都是相反的。但因為累,我大概一季開一次。屆時兩位若有空,請務必來聽聽看,叫做【S012人生難題的系統思考法】。 我也真心建議有需要的朋友來參與,讓自己在接下來的生活當中,能以理性思考與全新策略,化解種種難題!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大人的 Small Talk 》一起聆聽,在多數 Podcast 平台(例如 Apple Podcast 或 Spotify)都可以找到!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11, 2024

遠端工作者 Zoey 的轉職故事:想成為遠端工作者,該做什麼準備?(心態、技能篇)

今天的題目靈感,是來自佐依・理想生活設計臉書社團的團員 Aliza 阿毛 & 吳品萱所提出的問題,他們問說: 「想問 Zoey ,在改變環境 / 從事遠端工作之前,你做了多少準備?想知道 Zoey 在轉換跑道(服裝到平面、旅遊到品牌規劃)時,是否有過內心掙扎,並且花了多少時間做準備?」 我特別挑這兩則問題來回答,是因為滿多人會來問我要花多久的時間,以及到底該有什麼樣的準備,才可以變成遠距工作者,所以,今天我就來把秘密大公開。 收聽完整內容:Apple / Android 但是呢,為了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必須要分享我的職涯之路,以及中間所發生的事情,所以如果你不嫌棄的話,就當作我一邊陪你閒聊、一邊和你分享我的故事吧。 故事從網拍公司的美編發跡 我在高中的時候呢,是念室內設計系,當我高中一畢業,我就開始打工,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間網拍公司當網站的美編,因為大學是念夜間部,所以我白天都在那間公司上班,做了一年多。 那時候的我從只是一個高中生,開始到職場上接觸市場需求,然後去觀察很多網路商城是怎麼樣去設計他們的店舖,美化他們的電子商店,我就開始對網頁設計很感興趣,所以就開始自學程式語法。 然而,如果你是設計系的話,你會知道不管你是什麼設計,Adobe 基本的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 那些工具你都要學的,所以我高中畢業呢,就有一些設計底子,然後進到網拍公司,每天也都是瘋狂磨練,後來又進大學念設計,又再學到了更多技巧,所以這個設計領域,我被磨的比較專業。 設計師兼職行銷小編 後來我經由朋友的推薦,到另外一間外商公司工作。那時候我大概大二,進到那間公司開始負責網頁設計、紙本印刷、包裝設計等工作,因為是小公司,事情很雜,我也開始接觸一點行銷,幫忙做網路宣傳,經營粉絲專頁和公司網站。 有趣的是,這間外商公司是在做法國精品進出口,我很常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在跟法國客戶溝通的時候,會常常聯絡不到人,他們很常罷工或者去放假了~ 如果你曉得的話,有些歐洲國家會有四到六週的帶薪年假,尤其是夏天,有時候他們一放就會放假一兩星期,貨都叫不到,當時我就突然間覺得,喔天阿,國外的公司可以這樣喔也太爽了吧?(天真無比)但是呢,那時候就開始萌生了我想要到國外工作的念頭。 茫然的大學生,開始多方嘗試 然後又過了快要一年的時間,我離開了那間公司,當時我大學三年級,如同每個學生,我開始面臨一種無比的茫然,做設計的工作也開始變得很膩,覺得實在不想要進辦公室,也不想要一整天坐在電腦前。 那時的我開始迷戀上旅行,只要有假期就會自己或和朋友到國內外自助行,我也因此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我一邊工作,同時又一邊旅行,讓我養的起自己? 當然那時候的想法只是擺在腦中,我並沒有好好的去計畫這些事情,反而呢,我決定嘗試一些完全不一樣的工作,來看看我是不是想要轉行,不當設計師? 所以呢,我加入了健身房,當了一陣子的教練,因為我很喜歡運動,也認為在健身房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不過那時候因為工時太長,加上依然「長時間待在室內」讓我發現,儘管有站起來走來走去、不是坐在電腦前面,對我來說好像還是不夠的。 「能夠自行選擇工作地點」似乎才是我的目標,而我也發現我雖然滿喜歡有同事的感覺,但是當作起正事,我好像還是比較喜歡獨立作業,所以我後來也選擇離開,開始當起 Freelancer。 沒有接案經驗,到底要怎麼開始當 Freelancer 呢? 首先,我把我以前在學校的設計作品,還有在公司做過的東西,放到 518 外包網上,付費當他們的會員,每天就開始投作品集,後來我就開始接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案子。 比較幸運的是,我後來接到比較長期的固定案,開始到共同工作空間工作,然後在那裡認識了滿多同樣也在那個空間工作的商家,那他們就開始請我幫忙,於是我的大三後半段和大四初,差不多就是在接案的日子中度過,所以我的接案人生雖然沒有大賺,但也不會不穩定,因此口碑行銷是不要斷糧的一大重點。 另外一個難題:畢業後的人生規劃? 那時候我大四的上學期快要結束了,我就開始在思考那我畢業之後是要進服裝產業呢?還是要繼續做平面設計?還是要嘗試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當時呢,很剛好的,我的學校釋出了到海外實習的機會,這又在此提醒我想要到國外工作的那個夢想,所以我想都沒想的就去參加面試徵選,最後終於過關斬將,得到了獎學金,我的大學四下就到了紐約實習。 當時我實習完畢,內心再次 99% 確定我想要找到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工作,所以我就開始用「遠距工作、遠端工作、在家工作」這樣的職缺關鍵字去做搜尋,後來為什麼會當上旅遊編輯,其實我之前已經介紹過了,你可以觀看我的遠距入行故事,或者回頭翻到廣播第一集,我也介紹過。 轉職之路開始:從設計師變成旅遊編輯 我算是被推薦進這間旅遊公司的,原因是我平常很愛寫遊記,同時又喜歡拍旅遊影片、攝影的關係,所以很幸運的,當時的老闆看上了我的作品,進入旅遊公司之後,我就開始以半遠端的工作模式到處出差或在家工作。 當時的工作內容,有很多要接觸企劃與行銷的東西,那時候也讓我瞭解到,想要當網紅部落客,要懂的不僅僅是內容創作,而是品牌操作、客戶分析、社群行銷,這些東西你都要會。 從編輯變回設計師,又變到內容創作者 / 策劃師 一年之後,我從旅遊編輯這個職位離開後,其實我又回到了設計本業,只是這一次因為是外國公司,所以工作模式呈現完全的遠端工作,我也因此展開了所謂的 Digital Nomad 的生活。(想知道我怎麼找到這份工作的請點這) 之後的生活,我就這樣一直做這個外商公司的工作,直到大概在一年前,因為工作需要的關係,我也開始接觸社群行銷和內容策略,並作數據分析、簡報等等。於是,我也開始一邊因為工作 + 自己興趣,學習所謂的品牌規劃,一路直到現在。 因此,讓我們來回答阿毛所問的問題: 「在改變環境/從事遠端工作之前,你做了多少準備?」 我之所以會分享我的故事,是因為我認為這好幾年來的工作經驗,都是遠距工作的準備。 我在國中基測完選科系的時候,那時候也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遠端工作,只是依著自己的興趣,選了藝術相關的設計學系,高中畢業後的職場加上接案磨練,也讓我把設計的基底打得更扎實。 後來發現自己可以在家接設計案,也是個因緣際會的巧合,而找到第一份可以辦遠端的旅遊編輯職缺,完全不是看到我的設計作品,而是我平時的興趣累積:寫文章、架網站、做影片。 所以平時經營個人的興趣與作品,可說是重要到不行,因為那就是你遇到伯樂的平台,那就是你找到工作的機會。 那至於現在我的這份完全遠距的工作,如果你要說做了多少年的準備,可能是從我高中畢業到大學畢業這段時間,都是所謂的練功的準備,那時候就是專心地想把設計練好,做好自己的網站、有一個可以置放自己最滿意的作品的平台,讓自己去 showcase 這些年的成果。 另外來回答品萱的問題: 「想知道 Zoey 在轉換跑道(從服裝到平面、從旅遊到品牌規劃)時,是否有過內心掙扎,並且花了多少時間做準備?」 如果你聽完我的故事,會發現這些點到點之間,都是有好幾條線牽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我的轉換跑道,其實是循序漸進,不是突然間跳槽,接觸我完全不會的東西。 許多人聽到我的轉職經驗,都以為我直接得到一份沒有經驗 Offer,因此很想知道我是怎麼找到這些機會的?其實不是,我都是在 A 工作的時候,剛好有機會接觸一些超出 A 工作範圍的事,然後一點一滴累積更多技能,因此得到了 B 工作的 Offer。 我認為在現在所謂的零工 / 斜槓世代,很多人一定都有經歷過一人多工,或甚至是被公司物盡其用的經驗,而我當然也是。那個當下呢,絕對是會有點埋怨,但我認為我們的技術可能都還不夠純熟,多多接觸是好的。 你可以從中去觀察自己其實「不討厭」做哪些事情,那那些事情是否未來可以 apply 到你的工作上,自己在業餘時去做進修,成為你下一份工作的跳板? 所以如果你問說我內心有沒有掙扎,其實我沒什麼掙扎,那從一份職業轉作另一份職業,到底花了多少準備呢?我覺得兩者之間應該都有重疊至少半年,才開始去作銜接。 也就是說,我可能先從旅遊編輯開始,一開始寫文章,後來要自己編輯企劃、接下來開始設定群眾的樣貌、找到我自己(也就是個人品牌)的定位,不知不覺,我開始在做一些很像是 Branding 的事,那我下一份工作,也許就可以開始往 content strategist or 品牌企劃前進。 Your takeaway:想成為遠距工作者,你在「心態」上該有什麼準備? 遠距工作絕對不是比較輕鬆的工作,尤其是你的個性要很積極主動,同時要很自律,我有時候會覺得這先軟性的特質其實勝過你實際上的專業,例如你懂不懂得被動溝通,聽不聽得懂對方講話背後的意思,以及知不知道危機處理?還是一碰到問題,如果沒人帶你,你就會亂了陣腳? 因此,心態上面,我一定要先把醜話說在前面,遠端工作不輕鬆,你要是一個非常懂得獨處以及照顧自己的人,你會不會因為一整天都在家,就亂吃亂喝、作息亂掉,身體經常出狀況呢?你會不會因為都沒有人和你聊天,就會一直手癢想要在 Line & FB 上面找人聊天,而影響工作效率呢? 因為你的大部分工作時間,都不會有同事在身邊,如果你想要擴展交友圈,或者認識更多同業,你必須要自己非常主動去和大家交流,因此如果你是單身的話呢,你可能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孤寂(哈哈)。 不過如果你是計畫要去旅行,這樣的工作型態也許能夠符合你的期望,只是旅行時的交友也要自己主動展開對話,旅行時會面臨到的網路不穩、過度勞累、環境適應,自己也要先有心理準備。 想成為遠距工作者,你在「技能」上該有什麼準備? 老實說,我認為現在遠距工作越來越普及,雖然是大宗,但遠距的職缺不再只是設計或工程師獨佔天下了,像是我之前就有介紹過珠寶設計師、塔羅師、專欄作家,他們都是擁有遠距工作特質的工作者。 因此,「可在電腦上」完成的技能固然重要,但你也不要小看自己的軟實力,例如說溝通能力、分析能力、預測能力(還有看臉色的能力)等等,這些技能都有機會讓你找到遠端工作。 而除了你的基本專業能力之外,一個遠距公司其實更在乎你的人格特質。你是個會主動提出問題、主動想辦法解決的人嗎?你是個要別人說一步才會做一步的人嗎?你是個負責人的人嗎?你是個誠實的人嗎?你懂得舉一反三嗎? 一個遠距公司要雇用你,你必須得到它很大的信任,所以你的表達能力、個人魅力、說服力、溝通力,這些都是我認為你可以去做加強的部分唷! (Photo from Zoey) 說了這麼多自己的故事,希望你不要介意。 我真心希望這些內容有帶給你一些啟發和幫助,你聽完應該知道,我不是一系之間就變成 Digital Nomad 的,這些年的努力,來來回回以及茫然,其實現在回頭來看,都不是白費,我相信你有一天也能有這樣的體會,所以,請你好好享受自己現在的旅程吧。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我的轉職故事:想成為遠距工作者,該做什麼準備?(心態、技能篇))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9, 2024

在臺灣也能向海外求職?3 步驟 6 項反思問題,不藏私秘笈分享!

在臺灣工作一段時間後,你是否想過到海外展開新的冒險旅程,向國際更多元的市場前進?有的人可能會選擇出國留學,但海外求職也可以是個選項! 在畢業後一年後的一個夜晚,突然覺得從未出國長時間生活十分可惜,或許國際的市場有更多機會等著我去突破自我,然而一些現實的因素使我無法留學,所以便開始了在台灣的海外求職旅程。 以下我也將準備計畫分為 3 大步驟、6 項反思問題,幫助也想向海外求職的朋友們開始規劃! 相關文章:不是相關科系,也能成為數據分析師嗎?入行計畫 4 步驟 3 大步驟,6 項反思問題 步驟一:擬定計畫 (Set Your Plan) 在開始任何人生旅程時,一開始必須要有完整的目標和規劃,如此才能幫助自己逐步實現夢想。這個階段可以反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為什麼想到海外求職?(Why do I have this plan?) 我想去哪個城市?(Where do I want to relocate?) 我計畫什麼時候實現這個計畫?(When do I plan to go?) 以下是我當時的想法,歡迎以此為參考並激發自己的想法! 1. 我為什麼想到海外求職? 因為當時感受到臺灣發展雖然十分穩定,可是似乎可以從身邊的前輩看見自己未來的模樣...於是我開始反問自己:「難到我不趁著年輕,到外面的世界闖闖看嗎?或許能挑戰出自己從未想過的一片天呢?」 再者,我也期待自己能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並且能透過身在國際市場中,刺激自己的工作能力與意志力,能在因著科技而無國界的世代中,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職涯與經驗。 2. 我想去哪個城市? 因為不希望語言成為我發展的絆腳石,所以我選擇以中文或英文為主的城市。此外,基於工作機會與市場大小的現實考量,我目標是世界金融中心的城市。 如此一來,能接觸更廣大的市場,也能有更多新興的職業機會。因此,當時上海、新加坡、紐約、矽谷,都是考慮的城市名單。 相關文章:提升英文能力很重要嗎? 4 個數據分析師要擅長英文的理由 3. 我計畫什麼時候實現這個計畫? 對我而言,是盡快能出發!因為留在臺灣也只是持續待在一樣的工作與生活環境,這沒有絕對的缺點,但違背我想出臺闖蕩的夢想了。既然沒有其他顧慮,那當然是立即開始執行計畫囉! 在此也想分享為什麼需要思考海外求職的「時間點」,因為求職無法立即實現,至少要規劃三到六個月,包含撰寫履歷、投遞職缺、面試、談offer...等,所以最好能先評估自己的狀況、履歷的完整度、過去的工作經驗等,再推估自己所需的籌備時間。 步驟二:準備履歷 (Prepare Your Resume) 擬定好海外求職計畫後,接著便是準備履歷。與其直接開始埋頭苦幹寫履歷,不如在下筆前,先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我的優勢與劣勢是什麼?(What is my advantage / disadvantage?) 我要如何符合市場需求?(How do I meet market needs?) 透過反思這些問題,能讓履歷更切中要點、符合公司需求、使用最精準的語句,讓公司在短時間內看見你與眾不同的價值。 1. 我的優勢與劣勢是什麼? 剖析自我能力不僅在履歷具體強調優勢,也能儘快在劣勢上努力進步,例如修線上課程、多接相關專案等,以補足自己的劣勢。 優勢:因為過去的求學與工作經驗,我有統計學概念與一些數據分析工具的知識。另外,商用英文能力讓我在歐美商有更多機會。 除了硬實力外,意志力與抗壓性是我的優勢,這項軟實力對海外求職的重要性在於,開始工作後,不僅面臨跟在臺換新工作一樣的適應期,也要熟悉新的生活環境,小至在哪裡買菜,大至跨國租房搬家,都會面對無法預期的挑戰。 相關文章:Is it important to improve English ability? 4 reasons why data analysts should have great English ability 劣勢:在臺灣土生土長的我,沒有碩士或外國學歷,在海龜人才劇增的時代中,僅有臺灣大學的學歷便相對成為弱勢了。此外,當時我才剛大學畢業一年多,所以工作經驗或社會人脈十分有限。 為了補足這些劣勢,我更注重步驟三中的內容,幫助我瞭解市場需要哪些硬實力,我可以盡快修線上課程補足知識。至於增廣人脈,便是多參與專業活動,認識目前相關產些的前輩。更詳細的做法可以參考步驟三! 2. 我要如何符合市場需求? 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優劣勢,透過自我能力分析與對人力市場的研究後,便能調整履歷內容,強調自己的優勢及如何利用這些優勢提供公司更多的價值,以吸引招聘人員的注意。瞭解市場的方式可以透過多閱讀 JD,歸納出市場需要的技能有哪些。 相關文章:擁有這 6 大技能,你也能成為有競爭力的數據分析師! 步驟三:找尋機會 (Seek for Opportunities) 規劃好目標並瞭解自己的優劣勢後,便可以開始搜尋工作機會。這個階段只需要問自己一個核心問題: 我可以向誰、在哪裡找到更多的工作機會?(Who I should reach out to?) 1. 求職網站:LinkedIn 最推薦的求職平台是 LinkedIn ,因為不僅能搜尋各地的工作機會外,個人 Profile page 可以成為方便的 Networking 工具。 除了放上自己的履歷、擅長的技能,也能與同事交換推薦信,以及與工作上認識的人保持聯絡。LinkedIn 也是許多公司分享最新消息的平台,所以可以隨時瞭解商務趨勢與時事。 2. 參與 Workshops、Meetups、Conference 這些活動有個共同特性:聚集相同興趣的專業人才。因此,多參與這些活動,除了有機會與其他相同領域的專家交換想法,也有機會拓展專業人脈。 在參與活動時,可以在聊天後交換名片或 LinkedIn 以保持聯繫,慢慢累積專業領域的人脈。 3. Networking 透過上一點提到的活動,或是與學校同學、公司同事保持良好關係,長期下來累積人脈,不僅能讓自己有機會向專業人士學習,在求職時,能透過這些人脈瞭解產業或公司第一手消息。 不過要注意的是,人的想法有時很主觀,在與人討論後,還是要自己反思或多方研究,歸納出較客觀的資訊。 這段影片描述如何利用 LinkedIn 建立 Networking,更有效率的找到合適的公司與職位! 以上三大階段、六大問題: 擬定計畫:我為什麼想到海外求職?我想去哪個城市?我計畫什麼時候實現這個計畫? 準備履歷:我的優勢與劣勢是什麼?要如何符合市場需求? 找尋機會:我可以向誰、在哪裡找到更多的工作機會? 希望能幫助你在海內外求職前,有更完善的計畫! -- 本文轉貼自:Tiffany(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7, 2024

可以靠「接案」在日本生活嗎?旅居日本 5 年 Leia 全職接案經驗+技巧分享

很多人嚮往到日本生活,但卻擔心不適應日本職場文化、找不到工作等等,想說可以用「接案」的模式旅居日本。 但你心中可能會有這些疑問: 在日本有機會拓展案源嗎? 接日文案子日語要很好嗎? 接日本案子與台灣案子的差異在哪?有哪些要注意的眉角? 用「全接案」的模式,收入足以支撐生活嗎? Leia 是一名旅居日本的視覺設計師,5 年前因為在台灣的工作陷入低潮,於是決定隻身赴日本尋找新的職涯可能。她從不定期接案、找到正職,到現在開工作室全職接案,目前台灣與日本的客戶都有,一路也在日本待了 5 年。 Leia 將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在日本接案的各種問題。 如果你好奇 Leia 的故事,請看:日語不通、沒有人脈、隻身赴日,從接案到開個人工作室,Leia 如何從零開始旅居日本? Q1. Leia 一開始是怎麼在日本拓展案源的? Leia 分享她日本拓展案源的三種方法: 第一,是朋友人脈。 剛來到日本,Leia 只有隻身一人,不過她入住了 Sharehouse,室友來自世界各地,許多與 Leia 也是自由工作者,熱情的 Leia 與他們成為朋友,後來又時常到 co-working space 工作、參加一些活動等,慢慢建立新的好友圈,而初期一些案源就是來自她的朋友圈。 第二,是接案平台。 她也會使用接案平台,像是 Coconala。但是同時她也發現,日本的接案削價競爭的狀況也很慘烈,甚至可能遇到奇怪的要求。 在使用這類型的平台時,Leia 會先將自己的簡歷、作品放上平台,並開出自己認為可以的報價,拒絕與其他人削價競爭,她說:「(當你)把作品上傳後,可以先篩掉一批不能接受你價格的人,而主動來詢問的人大致上知道你的水準,也不會提出太奇怪的要求。」這樣的方法其實成交率也不低,打破大家認為一定要低價才有競爭力的概念,重要的還是你的專業。 第三,主動開發。 Leia 也分享自己主動開發的經驗,她先搜尋關西這一帶的各種影像、網站設計公司,到應徵頁面投遞履歷與作品集。雖然這樣海撒的方法,可能許多都是杳無音訊,但 Leia 最終還是接到三間公司的案子,而且至今都還有持續合作。 她建議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可以嘗試看看,加上正式公司的優點就是價錢好談、也有正規的執行流程,其實是拓展案源的好方法。 Q2. 接日文案子日語要很好嗎? 如果你想要與日本公司合作,接日本的商業案,就會需要使用到商用日文,而這又比一般的日文更加困難。本身日文還沒有很好的 Leia 分享, 接案初期全仰賴日本丈夫協助與客戶溝通,直到今年才試著自行接洽客戶。 雖然學習商用日文溝通很困難,也遇到過不少挫折,但 Leia 分享,有時會遇到友善的業主鼓勵她慢慢來,「他說他相信我可以做得到,我當下超想哭,就算我語言沒有很好,但是已經盡力的表達,對方也有接受到,被信任的感覺真的是無比的感動!」 Q3. 接日本案子與台灣案子的差異在哪?有哪些要注意的眉角? 日本的公司、流程在大多人印象中都是比較嚴謹,有許多流程、規則需要遵守,雖然接案的模式可能相對自由,但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規則。Leia 舉例,日本特別重視責任歸屬,當今天你接到一個案子,就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不要擅自更動其他流程或設計。 好比說,你接到一個設計案子,對方發包給你圖文,希望由你負責設計,但你對文字內容也有一些想法,於是提出修改,就算你只是好意,這也可能會踩到紅線。 或許你可能覺得其他部分怎麼做更好,但當你擅自修改其他部分,可能就會讓發案的人被前輩、主管罵。「他們(日本人)覺得不管做得好不好,還是要尊重別人的工作。」 Leia 也補充,還是會有給予更動權的業主,但這還是建立於雙方的信任與事前溝通。 Q4. 用「全接案」的模式,收入足以支撐在日本生活嗎? 你可能想在日本生活成本比台灣高,靠接案是不是較難生存? 這關係到所居住的城市、消費習慣等等條件,但 Leia 分享,她現在就是全職接案在日本的兵庫縣生活,案源也穩定許多,基本上都沒什麼問題。 選擇二、三線的城市,月收入達二十萬日幣(約四萬四千元台幣)以上,就能維持基本的生活水準,前提是不能太常外食。 如果你好奇 Leia 是如何從不定期接案,到日本找到正職工作,而後又自己創業全職接案,完整的故事與 Leia 旅居日本的方法,都在:日語不通、沒有人脈、隻身赴日,從接案到開個人工作室,Leia 如何從零開始旅居日本? -- 採訪撰文/邱于瑄、林昕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4, 2024

數位遊牧網路攻略|出國網路選用 eSIM ,但沒辦法分享熱點怎麼辦?

每個數位遊牧的牧民們,都離不開網路,往往一有緊急事情,就要打開筆電連上線處理,在沒有 WiFi 的地方,第一處個動作一定是打開手機熱點。 但!當你打開手機設定時,發現「熱點」的選項竟然不見了! 這時該怎麼辦? 下面兩個步驟,幫你找回熱點 找到你的 eSIM 通知信,找到 APN 這行 打開「行動服務 → eSIM → 行動數據網路 → 把 APN 欄位都填進去 「熱點」就出現囉! 特別說明一下,這個情況是我在使用 eSIM 的狀況下遇到的,不確定使用實體 SIM 卡的狀況。另外 Android 用戶可以參考這邊。 使用 eSIM 的好處 使用 eSIM 不只是不用擔心弄丟原本的 SIM 卡、找不到工具更換。 最重要的是在國外刷卡、收驗證碼時,使用體驗都跟在國內一樣絲滑。對於數位工作者來說,每天都要登入一堆網路平台,這樣的體驗更是再重要不過了。 -- 本文轉貼自:粘瀚文 Billy Nien (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2, 2024

只工作,不上班!從半導體離職,「閱讀前哨站」瓦基如何靠自媒體打造自主人生?

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才是你真正要的嗎?為了這個目標,你有沒有勇氣做出改變呢? 瓦基原本在台積電擔任主管職位,是許多人眼裡的人生勝利組,卻毅然決然放棄累積十年的高薪與成就,踏上自媒體之路,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與工作,活出「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是什麼轉折讓瓦基改變對人生的看法?他又是如何做出這個重大決策的呢? 如果你也想為自己的人生找回自主權,可以搭配 Podcast 一起閱讀本篇文章! 曾為工作犧牲生活,分手危機成為改變轉機 瓦基曾是重度工作狂,為了追求職場的更高成就,他總是將工作擺在第一順位,生活與感情都在其次。 尤其,瓦基常常放鳥與女友的重要約會。不管是與女友的紀念日約會,或是出國的行程,只要工作有事,瓦基可能就會直接取消、延期,甚至,有次瓦基獲得從新竹轉調台南新廠的機會,他立刻接受,事後才告知同住新竹的女友。長期以工作為重,忽略伴侶感受,讓他們的關係岌岌可危。 轉調到台南後,異地戀加上忙碌的生活,他忍不住反思:「我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好像追求到了一點點,可能是職位、可能是表現,可是其他東西卻都沒有顧慮到。」 同時,瓦基也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他天天都是公司與宿舍兩點一線,假日再回新竹陪伴女友,忙碌、奔波的日子,讓心力交瘁的他開始思考生活與工作間的平衡。「(當時)感覺所有心思都放在工作上,應該為自己做點什麼才對。」 離開台積電創業,是來自感性衝動還是理性分析? 過去,已經有在閱讀的瓦基,從書籍學習了不少投資理財、管理的知識。這一次,也開始思考自己是否可以透過閱讀,從書本中尋求幫助。 他一本一本的閱讀,並嘗試實踐。後來也自學架設網站,每天利用一到兩小時閱讀與整理筆記,並發表在網路上,這意外地成為他調劑身心的方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瓦基漸漸地培養出自己的讀者,大家的期待讓他也感受到自己的貢獻與價值感。隨著發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瓦基也看見自媒體獲利的可能性。 最終,為了找回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價值,瓦基決定離開台積電,全職創業經營自媒體。 這個決定並非空懷滿腔熱血與衝動,瓦基透過著名的投資理論「槓鈴策略」來思考: 「我把轉職看做『下檔損失有限』,因為我擁有的專業與背景,能讓我再回到任何一間科技公司就職,(嘗試自媒體)也就這一兩年,大不了再回去;但是『上檔的獲利是無限』的,包含我可以帶給世界的影響力、給自己的成就感、接受了新挑戰,還有額外的收入。」 雖然瓦基內心十分堅定,但困難點在於「要怎麼讓獲利匹配我以前的待遇和收入,才能進一步去說服我的家人?」 為此,他花了一年建立不同獲利管道與策略,加上過往學習投資理財累積了財務基礎,用實際行動說服觀念保守的父親。 對於想從事自媒體斜槓或創業的人,有哪些操作建議? 在百花齊放的自媒體世代中,怎麼要才能脫穎而出? 瓦基建議:「要去尋找這個產業的痛點,就是别人還没做、或别人做的還不夠好的,換句話說,就是你想要看到,卻還没看到的東西」。 像是瓦基逛遍各家書評網站,就決定要提供一個不只是列點摘要,還要結合說書者人生經歷與啟發的內容,而且這個內容網站不能含有大量廣告影響閱讀體驗。 同時,瓦基也分享自己經營各大媒體的策略。他以貝佐斯的名言思考:「未來十年有什麼是不會變的。」 他舉電子報為例,「不像是臉書或 IG,演算法幫你推,你才會被看到,這麼一來就必須迎合演算法去製作內容。但如果是經營電子報,你寄 Email 给你的訂閱戶,不只會長期累積他們對你的信任,而且就算五年、十年後其他平台都倒了,你還是可以寄 Email,這就是十年不會變的東西。」 瓦基花費最多心力將 Podcast 作為核心骨幹,並專心經營 Blog、電子報。因為這些不會被演算法左右,不管怎樣都會被訂閱者聽見,其次則把演算法的平台全部當成輔助行銷的工具。 除此之外,為了避免陷入知識恐慌,也避免提供過於龐雜的資訊給讀者,瓦基學習費曼的 12 個難題思考,也就是專注於自己最愛、最有興趣的 12 個問題,與這 12 個無關的內容都先過濾掉,這樣一來接觸的資訊量少而單純,但是品質更好,資訊濃度更高。 奪回人生自主權,不再被工作與情緒綁架! 瓦基很早就勾勒出內心嚮往的「完美工作」模樣,「我自己定義的完美工作,首先要有自由選擇做或不做什麼工作的自主權,第二個是必須對自己和別人都有幫助,第三個是工作內容能讓我持續學習新知識」,而現在這份工作正符合他當初所設定的條件。 現在的瓦基,過上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樣貌,依照個人偏好與狀態來安排工作的時段與內容,他喜歡在上午進行靈感寫作,下午處理訪談、會議等行政事宜,傍晚則是滿足閱讀興趣的時光,假日再安排和女友、朋友的聚會,「我可以決定什麼時候多賺一點錢,什麼時候少賺一點。」瓦基笑答。 除了奪回工作自主權,情緒也獲得自由。 瓦基表示,過去他經常用年齡、職位、薪資、有房、有車等標籤,來定義自己與他人的價值,力求擁有比別人更多、更漂亮的標籤,「直到開始經營說書,慢慢了解自己的特性與優勢,才逐漸跳脫出競爭與比較的無限迴圈。只要比昨天的自己更進步就好了,這幫助我的心情更平靜、更穩定」。 「自主人生」是瓦基的最大願景,他以三十歲為分水嶺,跳脫過往循規蹈矩的升學與升遷,不畏挑戰地踏入真正有熱情且擅長的領域,並將這段轉變歷程寫為《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這本書,「我想透過它傳達一個理念:不用害怕過去的自己沒有資源或地位,真正的故事是從現在開始到未來的每一刻,現在就動起身來寫寫自己的故事吧!」 -- 撰文整理/林昕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30, 2024

日語不通、沒有人脈、隻身赴日,從接案到開個人工作室,Leia 如何從零開始旅居日本?

30 歲是許多人認為該穩定工作與生活的時候,但 5 年前,當時 30 歲的視覺設計師 Leia 在工作上屢屢不順,下班後還繼續接案補貼生活,終日忙碌的節奏也讓她筋疲力盡,最終 Leia 決心辭職遠赴日本,尋找職涯和生活的新可能。 一開始在日本的她,日語不好、沒有人脈,還沒有穩定的正職工作,靠著過往的台灣接案工作為生,一邊尋找工作,但 5 年來,Leia 不僅找到了正職工作,而後還結婚、創業,至今仍旅居日本。 現在的 Leia,開了自己的工作室、全職接案,在日本的兵庫縣鄉下與丈夫一起遠端工作,春天時還能欣賞家門前一整排壯觀的櫻花樹,同時,Leia 也找到了自己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再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過上自己的理想生活! 出外靠「朋友」!Sharehouse、co-working space 建立新的人脈圈 時間回到 5 年前,Leia 用「打工度假簽」來到日本京都,預計先用一年,試試看發展新的工作與生活。但 Leia 當時的日文程度只有 N4,也就是日常交流都蠻困難的程度,而且沒有任何人脈,想要進入日本公司,找與自己的設計專業相關的工作更是難上加難。 「我先在台灣接了兩個大型案子,讓我在日本前半年不找到工作也不會餓死,加上我自己帶的預備金,一邊遊山玩水,一邊觀察日本設計產業的環境。」Leia 說。 花了一年的時間,Leia 最終找到一家新創公司的設計師工作。而找到工作背後的關鍵,就在於她的「新朋友」。 Leia 分享,她剛來到日本,就入住京都的 Sharehouse ,認識來自各國、不同專業的朋友,同時房東知道她是接案設計師背景,就熱情地介紹她 co-working space,去認識其他同樣工作模式的人。 「日本人有一個有趣的特點是,當你來到一個聚會,他們會介紹你給大家認識,像是你是誰、你的職業,然後大家有興趣可以多多交流。」不怕生的 Leia,在許多的聚會、交流會上認識了不少新朋友,出乎意料地也接到了一些日本朋友介紹的新案子,甚至是在日本新創公司的正職工作。 這群新朋友也撫平 Leia 在異國他鄉的孤獨感。Leia 建議,如果你擔心到陌生環境會孤單或害怕的人,又能接受與別人共享空間,Sharehouse 會是不錯的選擇,像是她的房東很積極的促進各國室友交流,也經常舉辦烤肉派對、爬山等活動,讓你在外國也有依靠。 Sharehouse 房東舉辦的聖誕派對。(圖/Leia 提供) 跨過語言障礙,讓自己的專業被需要 找到日本工作,Leia 的考驗並沒有結束。 入職前,室友都為她感到擔心:「你個性這麼直接,你要不是被日本人氣死,就是日本人被你氣死!」雖然這句話並沒有被驗證,她進了一間年輕的新創公司,沒有傳統上嚴謹的前、後輩文化,但她仍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就是「語言隔閡」。 她表示,身為公司裡第一位外國人,公司裡的同仁大多都講日文,且不太會英文,因此溝通並不順利,主管有時也會因此不耐煩,或者對她的事情冷處理,但是她並沒有因此受到打擊,反而更積極的向同事學習,「就像大人學曾說過,如果你的專業被需要,語言的問題就能稍微其次,聽不懂都能再學、再問。」 Leia 參加公司尾牙,和同事一起滑雪。(圖/Leia 提供) Leia 也努力提升自己的日文能力。 Leia 沒有像大多人去語言學校學習英文,反而她的日文會話教室之一,竟然是「酒吧」! 她分享,酒吧裡的日本人都很熱情,會介紹大家彼此認識,「我的日文是喝酒的時候練的,喝了就不怕啦,不怕就敢講啦!」可能有些人會擔心女生在酒吧比較危險,但 Leia 說自己很幸運沒有碰到什麼危險的事,平時可能會有一些人來搭訕、聊天,但因為自己跟 bartender 關係不錯,可以為她出面解圍。 Leia 離開京都前到常去的酒吧向老闆道別。(圖/Leia 提供) 她也提醒,這種場所難免會有酒品不好或意圖不軌的人,一定要拿捏自己的酒量、結伴同行。 同時,她也使用了「語言交換」的 app ,與日本當地人練習日文,而這個方式也讓她意外地認識了現在的另一半。 全職接案也能在日本生活!放慢步調找回初心 兩年前,Leia 結婚,與丈夫一起開了個人工作室,從京都搬到兵庫縣,開始全職接案的生活。 但在日本接案案源怎麼來?收入是否可以穩定支撐日本生活,都是一大考驗! Leia 一方面一邊跨國接台灣的案子,一方面積極拓展日本的案源。像是透過日本朋友的人脈、主動寄信給關西地區的公司,還是有使用日本的接案平台 Coconala,曝光自己的作品等等。 (更多 Leia 在日本接案的管道、技巧,以及與日本客戶互動的商業眉角,敬請期待下集!) 時至今日,案源漸漸穩定,她也更懂得放慢腳步,享受生活。她熱情地分享,家門前一到春天會有整片的櫻花樹,稍微往北一點,也可以抵達溫泉。也因為她住在比較鄉村的兵庫縣,生活成本也沒有想像中的高。 Leia 一年四季都能在家附近欣賞自然美景。(圖/Leia 提供) Leia 分享,選擇二、三線的城市,月收入達二十萬日幣(約四萬四千元台幣)以上,就能維持基本的生活水準,前提是不能太常外食,「日本外食很貴,比起自己開伙高出至少三倍!」 原本預期只會在日本待一年的 Leia,默默地也待了五個年頭。 Leia 回想起過去,在踏上日本前,她曾歷經職涯低潮,甚至讓她想要離開設計這一行,但當到了日本,Leia 放慢生活步調,讓工作與生活達到平衡,她發現自己好像其實沒那麼討厭設計,擺脫過去疲憊忙碌的生活,讓她更懂得享受設計過程中帶來的快樂與成就,同時也更懂得享受生活! 對於想到日本工作的人,Leia 也建議,保持開放的好奇心,多去結交新朋友,不要害怕說錯話或聽不懂,「我以前也常常擔心不該做什麼、說什麼,」但是真正到了國外之後,擺脫過去給自己的限制,會更勇敢挑戰不一樣的事物,同時也因為大家都是來自各地的外國人,文化的不同,彼此容忍的空間也會變大,讓你可以認識意想不到的人與機會! -- 採訪撰文/邱于瑄、林昕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27, 2024

接案不再有年資累積,就很難回去職場嗎?

我 2020 年 2 月離職時,不覺得會永遠離開職場,而是總有一天會回去。 大約接案半年後,心裡開始有點擔心:「真的要繼續接案嗎?這樣以後還回得去職場?」 以前面試時,人資都會問「某段時間」去做什麼? 如果說自己在接案,會不會被認為是找不到工作,接案只是「好聽」的理由? 怎麼辦? 走一步,算一步 我一邊接案,但始終沒有放下回去上班的可能性。 有時會偷偷看職缺,看有哪些新技能需求,就趕快自學,我也會刷技術社團,看其他工程師分享工作近況。 總之剛接案的第一年,心裡的那份擔憂從沒消失。 短暫重回職場 我在接案一年多後,剛過完年,手上案子少,心裡有點緊張,碰巧看到基隆有個工程師缺,馬上去應徵。 雖然公司願意讓我遠端,但還是有被工作綁住的不自由感,再加上案子又多了起來,最後還是離開職場,繼續中斷年資。 案子穩定了 2023 年,我開始和幾位客戶長期合作,案源穩固了,同時,我的工作內容更像專案經理及業務,也不適合擔任技術職,更不可能回去當記者。 我心裡想著:「看來這輩子,只能靠客戶養,不用想回職場了。」我也盤算著:「即使回職場,可能也是擔任管理職更合適,或是做業務開發工作。」 而今到了新的階段。 創業思維 2024 年,我開了公司,就幾乎沒有再想回職場上班的事,同時,我這兩年開始做些小創業、合夥,收入源越來越多。 現在我可以創造一個全新服務,好好說清楚價值,讓客戶願意付費購買,一直到了現在,我心裡「沒有年資」的恐懼才真正消失了。 故事還沒結束。 新的合夥機會 近期有個新合夥,很可能會每週去一間公司工作,協助做品牌規劃、數位化、工作坊。 因為擔任的是策略規劃,比較偏向管理職,突然間,自己竟用了另個思維回到職場。但,不是因為恐懼而不得不做,而是因為想做而做。 如果你正在接案,但心裡擔心沒了年資後,未來無法回去職場,我想分享一句話: 「重要的是你提供的價值,能幫客戶 / 老闆解決什麼問題,年資不是重點。」 這段話,也送給曾經恐懼的自己。 -- 本文轉貼自:西打藍(原文標題:接案後不再有年資,恐懼嗎?)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25, 2024

【10/25交流聚會】族人召集!走出傳統辦公室,打開你的自由職涯夢!

數位遊牧實體活動詳細資訊與報名網站,請至大人學報名網站。 在辦公室朝九晚五工作這麼久,你是否常常覺得時間和空間都被限制住,想要有更多的彈性,做自己想做的事? 你是否想要離開辦公室,尋找遠端的工作,卻發現台灣遠端工作真的很少? 你是否想要在正職之餘,增加更多收入來源,像是建立個人品牌、接案、建立自媒體等等? 又或者,有一天你想自己獨當一面,成為一個獨立工作者,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做? 近年來,數位遊牧、Freelance、遠端工作等等的關鍵詞越來越夯,但很多人在追逐這條道路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好比說不知道工作、人脈資源哪裡找;有問題時,找不到人請教;又或者這樣不同於一般人的工作與生活型態,常常被身旁的人誤解等等。 為了解決大家在這條路可能遇到的問題,我們創建《數位遊牧網》《數位遊牧論壇》,提供數位遊牧、接案、創業、副業經營等各種不同領域的資訊,就是希望可以成為大家交流的平台,在此分享經驗、結交族人好友。同時,我們也為已經在這條路上的大家,提供曝光舞台,讓大家推廣自己的品牌、服務,拓展人脈的機會,尋找合作機會。 一路以來,我們認識好多朋友,也發現這樣新型態的工作與生活模式,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更有許多資深的專業工作者,以此開啟人生的第二曲線。 這一次我們舉辦數位遊牧的實體聚會,想要邀請所有追尋自由職涯的人,讓大家可以交流彼此的經驗、尋找夥伴,甚至成為朋友!歡迎大家一起共襄盛舉! 在這場活動中,你可以: 1. 參考前輩經驗 我們邀請創業家、整理鍊金術師林小印,曾歷經人生低潮的他,透過「整理收納」、「販售二手」、「投資理財」打造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與事業,也透過「整理」找到最舒服的生活,甚至達到「財富自由」。透過前輩小印的分享,你可以知道自由職涯可以如何設計,以及創業與遠端工作的實際樣貌生活,和最真實的心得體驗。現場,你也可以與小印直接交流、請益,讓前輩幫你指路! 2. 尋找族人盟友 我們知道在追求自由職涯的路上,你可能有很多疑問,卻不知道問誰,或是這條路上的你很孤單,你想尋找族人好友,或是想和更多不同技能的專業人才成為盟友。我們有設計自由交流時間,讓大家可以互相認識、分享經驗,你可以在此拓展人脈,你身旁的每一位都可能是你未來的夥伴或好友! 3. 宣傳個人服務 活動有 Lightning Talk「快閃短講」 環節開放大家現場報名,你將有機會上台,在短時間內分享你的想法,或是你的服務、專業,讓更多人認識你,拓展更多的合作機會! 很多人會問我們說:「這是一場數位遊牧的活動,但我沒有要邊旅行邊工作,我也可以來參加嗎?」 當然可以! 我們一直覺得「數位遊牧」不只是「邊工作,邊旅行」的代名詞。 數位遊牧背後所追求的「自由」,不僅是時間、空間的自由,更是職涯、生活上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數位遊牧」是將自己視為一間公司,運用自己的專業價值,打破依賴單一公司的模式,找出那個可以讓你帶著走、四處提供服務的「專業」。 你不需要環遊世界才能成為數位遊牧者,只要你能夠靈活運用自己的技能和專業,哪怕是在家工作,也能活出數位遊牧的精髓。 所以不管你有沒有要旅行,或是你還是一個上班族,只要是想追尋職涯更多可能都歡迎來參與。 如果你已經在路上,像是你已經是接案工作者、數位遊牧民族、創業家等等,我們也非常歡迎,因為在這裡有很多族人,甚至是各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大家可以互相切磋、找到事業或生活上的夥伴,甚至還可以讓你推廣自己的服務。 現場會提供餅乾飲料,讓我們用一個夜晚的時間,來互相交流、認識新朋友吧! 誰適合參加這個活動 想數位遊牧,但不知道如何開始的人 想了解怎麼建立多元的收入管道的人 想了解如何經營第二曲線的工作者 積極探索職涯的不同樣貌與可能性的工作者 追求不被地點侷限的工作模式的工作者 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的工作者 已經在數位遊牧、接案、創業等人,想尋找族人或是尋找事業盟友 已經在數位遊牧、接案、創業等人,想推廣自己的服務,尋找更多合作機會 活動時間 10/25(五)18:30 至 21:30 費用 499 元 講者介紹 林小印 台灣首位結合「整理收納」、「販售二手」、「投資理財」思維的整理師、講師、作家、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至今有 6 年教學跟整理師資歷,5 年一對一財務規劃資歷,擁有超過 1000 位學員。 林小印曾是擁有上萬件物品的購物狂,歷經失戀與家庭問題後,決定開始用「整理」斷捨離,不僅是整理自己的物品,更是整理自己的人生。曾任日商高階主管的她,最後也斷開待了13 年的工作,決定創業成為一位「整理鍊金術師」,運用自己的專業,打造獨特的事業,幫助大家用「管理公司的思維來管理物品」。同時,離開傳統的辦公室,走向兼具遠端,以及四處到府服務的新工作樣態。 詳細活動資訊與報名網站,請至大人學報名網站。

September 25, 2024

數位遊牧、在家工作者的 7 種反常秘辛|異常夢幻的工作型態,不會來自正常的工作模式!

異常夢幻的工作型態,不會來自「正常」工作模式 在曼谷的清幽水池邊線上直播、在紐約繁華的第五大道飯店教課,都是我數位遊牧的經驗。 數位遊牧者不但工時短,收益還更高,這些美好的表象,其實是真的。 但愛因斯坦說:「只有瘋子,才會做著重複的事,再期待看見不同結果。」 要達到這種「反常」狀態,你也要「極度異常」的心態和模式。 以下是數位遊牧者的 7 種反常秘辛,對許多人來說,隨便挑一種就可能讓你篤定:「根本不適合。」 1. 完全,數位化 ​ 在數位遊牧狀態裡,「實體活動」幾乎是禁忌。 ​ 當然你可以旅行、參加喜歡的活動,但在專業領域裡,你的時間和肉體絕不能被實體限制住。 ​ 核心產品數位化 親自包貨、寄貨、現場講課都是不行的。變現只能用虛擬產品、線上會議。 ​ 會議必需數位化 在辦公室裡圍一圈開會、交頭接耳是不行的。日常開會都要上雲端。 ​ 任務交辦必需數位化 數位遊牧者要精通遠端溝通,最好用文字交流。 指示不清、重要的報價或交期模糊?抱歉,完全沒機會去拍拍隔壁同事的肩膀、靠講話釐清。 ​ 2. 完全外包 正版的數位遊牧可不是在「旅遊」的時候一邊煩心,沒有那種遊牧還整天邊回 Email、邊處理客訴的。 它有個核心策略叫「委任(Delegation)」。 數位遊牧必須精通外包藝術,也就是把重要任務包出去、委託他人處理,這種藝術要求:「再重要的任務,都給我外包就對了。」 寫手外包 工程師外包 專案經理外包 最繁重的時期,我甚至連高階管理者都外包過,我已經聽過無數傳統專業經理人勸告:這不會成功。 我也使用傳統管理書上的原則回應:領導者的責任是「獨持偏見,一意孤行」。 ​ 3. 用錢買時間,買到全世界都罵你浪費 ​ 數位遊牧講究極致效率。 ​ 整個組織裡,最寶貴的資源就是遊牧者的「時間」,時間,是最有限的資源,時間是用來旅居、創作,用來發揮最高產值的。 「時間寶貴」這個聽起來簡單無害的觀念,真正實行起來往往要氣走一堆專業人士。 ​ 雲端空間要爆了,主管傳檔案省來省去? → 全體花錢升級,用錢買時間 ​ 昂貴的工具席次有限,共用帳號切來切去? → 幾萬台幣刷下去,用錢買時間 ​ 就算多按兩下就能省錢,也不該把時間花在點按。 你說這缺乏財務紀律、浪費錢?我說:缺乏效率觀念、把時間浪費在「行政勞作」,罪行更重。 ​ 4. 早起不工作,要專心創作 每天只工作 4 小時卻能年收 800 萬美金的 Matt Gray 說:剛起床,是最適合創作的時機。 起床不看手機、不收訊息,直接開始創作。這 4 小時要幹嘛?寫作。 寫內容、寫「系統」:寫出把核心任務高效外包、把時間產值繼續精練的系統。 原來,用錢買時間的背後不只是花錢,還要發揮時間價值,你的時間,必須真的寶貴到淋漓盡致。 5. 自由,但不能太自由 不用通勤、沒有上下班時間的自由生活,是什麼感覺? 每天都像「星期五晚上」;這同時也代表每天也都像「星期一早上」。高度自由,代表你要用「高度自律」來駕馭。 根據數位遊牧的「過來人」分享,他們各自研發了這些機制: ​ 固定鐘點規定自己上下班,上班時間穿正裝 上班時間要走出家門再進來,象徵進到辦公室 居住空間劃出「專門工作區」,下班後就不越線 6. 工時短,也不能有罪惡感 ​ 你必須在行事曆上大筆劃開: ​ 08:00 – 12:00 創作 13:00 – 15:00 經營內容 有重要客戶約訪,怎辦?沒空。 有大單要來簽約了,廠商很急,怎辦?沒空。 「每天工作 4 小時」其實不算極致,《一週工作 4 小時》才是數位遊牧權威 Tim Ferriss 的經典理念。 你以為這是新興產業、是年輕人的觀念?不,這本書早在 2007 就出版了。這是「傳統產業」。 7. 崇洋媚外 這裡的崇洋不是真盲從,而是心態的翻盤。 數位遊牧的源頭知識,幾乎都來自歐美: ​ 權威著作 最新資訊 經營心法和攻略 這些知識,同時也和華人文化嚴重衝突。在數位遊牧世界裡,你不再是工作者,你是管理者、負責者,「不務正業、收入不穩、毫無章法」都是你身為負責人每天要消化的意見。 走上這條路,你能邊旅居邊工作,能用極少時間換取高額收益,但是,你的觀念必須徹底翻轉。 因為:「只有瘋子才會重複做同樣的事,還期待出現不同結果。」 -- 本文轉貼自:Jemmy Ko 臉書(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23, 2024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3|自由接案的生活跟上班族差在哪?我的實際體驗分享

本系列為統整本人四個半月自由業的心得感想,本篇為第三篇,分享我對上班族與自由業差別的看法。 自由業系列文章,前兩集: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1|接案工作總覽:事前準備、案源開發與接案收入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2|沒經驗也可以接案?怎樣的案子適合自己?我在接案學到的三件事! 自由業與上班族的差異 就我本身而言,自由業和上班族的工作型態沒有差別到太大,我上一份工作除了例行的會議外是可以完全遠端,工作時間也十分彈性。我的習慣會是一早起來就工作,工作到一個階段才接著吃早午餐,進食後血糖升高會有點愛睏,因此會排會議幫助醒腦,下午工作效率會比較差,所以我大部分會是在晚餐後到睡前邊和朋友閒聊邊工作。 如果要大概比較差異的話,可以參考下表。 接案與上班族比較表 當然有能力的上班族當然可以工作時間很彈性並賺翻,而成熟的自由業也當然可以有穩定薪水。 那究竟自由業到底和上班族對我而言有哪些差異呢? 一、時間與薪水關聯性高 在自由接案時,薪水和工作效率的關聯很直接。如果我工作效率高,我就更快結案、獲得收入,再去找下一個案子。在這過程中會無形產生自我激勵效應,督促增進能力與效能,提高產出。同時也會讓人有掌握感,只要我再多接一個類似做法的案子,用更高效的方式完成,就有機會有更高的時薪。 這和以往在上班族的體驗很不同,我工作上雖也講求效率,但不會直接思考到效率和薪水的關聯性,反而像是為了團隊做努力。思考比較像是:如果我工作效率高,就能更快給同事資訊,專案可以更順利進行。同時,也沒有意識到時間是和薪水有關聯性的,因而可能會造成無意識的增加/減少時數,讓每個月的時薪忽高忽低。 二、風險與報酬較大 身為一個自由業的菜雞,在第二個月(2021.04)收入便高過以往的上班族薪水(約 1.5 倍),當下想說天啊怎麼之前沒有人跟我說自由業生活這麼讚,花更少的時間工作還賺得比上班族多!不過好景不常,新手運也就維持那麼一下,接下來就是很零星的案子,抑或是討論了但沒成案,月收入降到四位數。 自由業收入與意願變化圖 隨著收入與案子的減少,一開始想以自由業維生的興致也消逝殆盡。就我而言,單次接案確實是有機會獲得比上班族更高薪水的,但真正的考驗會在於,是否有辦法穩定案源,達到同樣或是更高的年收/月收入。另外,隨著收入減少,情緒自信度也跟著受影響,開始會陷入我是不是一個沒產值的人,而低迷了一陣。 這也讓我重新檢視自我,現階段我的身心靈狀態並不適合此較高風險的賺錢方式,有穩定的收入無論是生活壓力,抑或是對抗他人的閒言閒語都是十分省事的工具,而我現在還沒有堅強到可以低收入的持續抗衡。在此真的十分敬佩自由工作者們,可以找到穩定的案源,以及夠多底氣去面對社會的囉哩八唆。期許有一天也可以克服和金錢捆版住的心魔成為一員! 三、動態記帳與目標設定 以往上班族的記帳,我是不會紀錄收入的,因為每個月都差不多,好像沒必要特別記錄。不過換成了自由業可就不一樣了,我光是「什麼時候要記帳」就思考了一番,是要簽約時算,還是付款時算?如果簽約時算,很久後才開工會不會無法反應我的勞動?如果付款時算,對方很晚付款怎麼辦?總之不論是哪個方式都有其優缺,後來和有在接案的友人討論後,只要「固定同一個邏輯」就好。因為記帳終歸來說是要讓自己清楚帳務的走向,不隨意更動記帳時機點方便事後追蹤就好。 使用七七記帳連結 google sheet 記帳 處理完記帳時間點後,又開始煩惱的是那我到底要接多少案子、每個月要有多少收入、沒達成怎麼辦?以往上班族只要每天好好上班,沒有犯什麼大錯基本上不用操煩。而自由業生活,因為收入的頻率的金額都是不確定,如何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標便十分重要,上網看了一些文章,有人會以季收入、年收入為目標設定,不以月收入考量到案子的長短以及撥款速度,如果以月來看會顯得太晚。不過當然如果你的案子的維度是較小(例如:以日為單位)那應該仍可以以月收入為目標。 決定目標的維度後,接下來就是要怎麼達成目標。接案資歷兩年的友人他的做法其實也很簡單,每個月會有一個固定的目標,會盡量達到,如果這個月沒達到那就是下個月多接一點案子補回來,阿如果補不起來就少花點錢,總之就是要讓存款可以在一定狀態。 這次我並沒有設定目標,而是秉持測試能耐的心態,恩很顯然實力很不怎麼樣哈哈。下次有機會會來設定目標嘗試看看。 四、代表人就是你 在當上班族時,工作出包雖然也是要扛要檢討,但對外還是公司承擔後果。當自由業時就真的要自己頂下來了。有人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體驗到是反過來的責任越大,就得想辦法增強能力。一開始有點不太習慣,這壓力既大但也刺激好玩。如果想要創業當老闆的人,不如先從接案試試看,喜不喜歡一肩扛起的感覺。 除了責任要扛以外,當然也是有些好處的。可以自己選擇想要接的案子,是現在手頭緊要找錢比較多的,還是現在不缺錢可以找投緣的等等,有機會當老闆拒絕工作也是蠻爽的啦哈哈哈。可以假裝自己案子很多大忙人拒絕一次體驗一下。 五、沒工作時要自己找事做 相較於上班族每天都有 8 個小時在工作,自由業接案時有時會有空檔,可長可短,這時候除了焦慮外還能做什麼呢?和一些自由業的朋友詢問後,他們多半回應我說:「要自己發案給自己」。例如設計師 Ruru,就有自己經營女子病語的社群,編輯友人會寫部落格練習文筆,也有 PM 會自己上跟設計相關的課程,相較於以往認為自由業很爽啊有一堆時間耍廢的刻板印象,其實反倒是會更需要在空擋時增進技能、經營自有品牌。 除了增進技能與自有品牌外,我也開始會和同為自由業的朋友固定聚會聊天,尋求心靈支持。在當上班族時沒有想過自己會是很需要有「同事」的人,頂多就只有喜歡和同事講幹話的模糊需求。但真的在自由業時,就好希望有同業或是一起打拼的同事可以一起瞎聊。你可以能會問,那為何不找朋友聊就好?啊因為他們大部分都在上班啊,一來是不好意思打擾,二來是「躺著很焦慮」這種話題真的是同為自由業的人比較能切身感受一點啦哈。 寫在最後 這系列應該就這樣了,算是給自己一個結案報告,不虛度這四個半月,感謝閱讀到此的你,有機會的話會再連載的。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1|接案工作總覽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2|接案學到的三件事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3|自由業和上班族的差異 四個半月自由業番外篇|那些沒錢的專案 -- 本文轉貼自:Dear loser(原文標題: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3|自由業和上班族的差異)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