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的職業倦怠!沒有動力更新內容,怎麼辦?
October 25, 2024
Photo by Hirurg from iStock
身為一位創作者,被流量綁架、創作動力逐漸被消磨都是常見的職業倦怠原因,這種時候除了好好的放假、充電之外,本文將提供你兩個思考的方向,幫助你重新調適心態、養精蓄銳,才能回到創作的沙場上持續奮戰!
創作者的職業倦怠(burn out),是很嚴肅的工作風險。
- 因為沒有流量,沒有成就感,不想更新了
- 有了流量,害怕被批評,不想更新了
- 覺得寫同樣的東西有點煩,不想更新了
一般人都會建議你多休息,多充電,但說實在話,這些方法我認為都沒有用。
休息無法解決職業倦怠。
我研究這個問題蠻久了,我覺得有兩個點可以思考:
1. 成就感
每天承受多少情緒壓力,就必須每天主動卸下。
一般卸下情緒壓力的方法,不外乎打坐、運動、散步等等,這些對大腦都很有幫助。但還有另一個卸下壓力的關鍵,是「成就感」。
只有成就感會讓你覺得「壓力的一切痛苦都值得,因此不再是壞的」。
美國有個專門處理「創作者心理疾病」的哈佛醫師 Dr. K,他提出這世界上有三種創作者:
第一種人,處在「自我責怪」
內容表現得好,他們會說:「這是運氣」。他們感受不到成就感;內容表現不好,他們怪自己,說「這是我的錯」。
「勝利就是運氣,失敗就是錯誤」,這一種創作者非常難感受到每日的成就感,因此注定過勞。
第二種人,是「我好棒棒」。
當內容表現得好,他們會說:「我好棒」;當內容表現不好,他們會說:「我檢討」。 這樣的創作者,可以在成功中感受到成就感,比較不容易過勞,但是仍然有個風險:如果哪隻影片、哪篇文章爆紅了,他接下來「成功的標準」就會非常高,於是越來越難以達成「成功」。 這仍然會導向過勞。
因此,最理想的是第三種創作者心境:「與我無關」。
作品爆紅了,那很好,跟我沒關係;作品沒人看,那很好,也跟我沒關係。
這一種創作者,他們的「自我價值」和「作品成功或失敗」無關,他們只專注在「做出最好的內容」,從每天的努力,獲得「我今天盡力了」的成就感。
(像是卡繆筆下的薛西弗斯,從推石頭獲得戰勝荒謬的成就感一樣)
第三種創作者,是最投入於創作過程,最不容易受到外在影響,因此不會過勞的人。
Dr. K 說:「如果你在第一種狀態,先慢慢讓自己成為第二種,然後再往第三種移動。不要想要一下子就跳到第三種。」
2. 什麼叫做「不受外在成果影響的成就感?」
有一本書目前沒有中文版,但內容簡單好讀,也直指創作者的核心,非常推薦,叫做《The War of Art》(我可能會翻成《這場名叫創作的戰爭》)
裡面最核心的關鍵是,你必須每天投入創作的沙場,並且在其中獲得屬於自己的榮耀。這份榮耀不是因為你流量爆了,不是因為賺到了錢,而是單純的「我今天又重新回到了沙場戰鬥」,屬於戰士的榮耀。
日更就是鎖定這個目標,反覆一次又一次,第一天奮鬥,我是寫一篇文章的人;第十天奮鬥,我是連續寫十篇文章的人;第一百天奮鬥,我是連續寫一百篇文章的人,這與文章的外在表現完全無關。
每一天,我都成為更強大一點的戰士,堅持這個鬥志,也是戰勝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恐懼的關鍵。 ⠀ 什麼是我們心中最深處的恐懼?
Marianne Williamson 有一首詩:
Our deepest fear isn't that we are inadequate.
Our deepest fear is that we are powerful beyond measure.
我們最深的恐懼,不是我們的缺乏;我們最深的恐懼,是我們內心無可測量的強大。
我對這句話的解讀是這樣的:「我們在擔心,要是我已經成為了最強大的自己,但人們仍然不喜歡我怎麼辦?」因此我們害怕成為最強大的自己。
但當心態轉變到「投入沙場」,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外在的聲音根本不是重點,他人的認同、流量、出征、炎上、讚美,那些都不是重點;他人是否喜歡我,是否贊同我在做的事情,那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我回到了沙場。每一天,每一日,我在這裡繼續戰鬥。
你看過星際效應嗎?電影中引用了 Dylan Thomas 的詩: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希望對你有幫助。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