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3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吃素不方便過遊牧生活?全球 10 個最適合素食數位遊牧者的城市!
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不僅是一種工作型態,更可以被視為一種「生活型態」,遊牧者在這樣的生活型態中工作,也在這樣的生活中吃、喝、玩、樂。不過講到吃,部分人心裡可能會有一個擔憂:「吃素怎麼辦?我如何知道一個地方對素食者友不友善、選擇多不多?」 關於這個疑問,國外一個專門分享素食相關資訊的網站 The Vegan Review,就盤點了 10 個最適合素食者體驗遊牧生活的城市。 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 【亞洲】 1. 台灣 台北(Taipei) 2017 年,台北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選為全球「十大素食友善城市」;2023 年《世界素食人口調查》又指出台灣素食人口比例高達 13%(約 320 萬人),位居全球第三。對素食遊牧者來說,台北無庸置疑是最佳選項之一! 2. 泰國 清邁(Chiang Mai) 常被視為最佳遊牧地點的清邁,同樣也是素食者的好選擇。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物價平易近人的城市,你可以用相對低廉的生活費用,換得豐富、美味的素食選項。 (Photo from iStock) 3. 印尼峇里島 坎古(Canggu) 講到峇里島,很多人腦中浮現的畫面可能就是漂亮的海灘,以及悠閒的生活氛圍。不過,和清邁同樣作為遊牧熱區的峇里島,素食的選項其實也遠比大家想像中更多喔! 4. 新加坡(Singapore) 「亞洲商業重心」之一的新加坡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各種文化、各種飲食習慣均有。也因此,就算你是素食者,來到這裡也不用擔心選項不足。 【歐洲】 5. 西班牙 拉斯帕爾馬斯(Las Palmas de Gran Canaria) 拉斯帕爾瑪斯擁有多種類型的素食選項,包含生素食主義(Raw Veganism,又稱生機飲食,指不攝取動物肉類與高溫烹調之食物)、無麩質飲食(Gluten Free)者,都能在此找到符合需求的選項。 (Photo from iStock) 6. 捷克 布拉格(Prague) 講到布拉格的飲食,很多人首先想到大概會是滿是「肉」的傳統料理,但事實上,近年來布拉格的素食人口也越來越多,並躍升素食者友善的城市之一。 7. 葡萄牙 里斯本(Lisbon) 和峇里島、清邁同樣是全球知名數位遊牧城市的里斯本,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也同樣永遠非常多樣的素食選項。 8. 德國 柏林(Berlin) 講到德國,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料理可能是豬腳,或者其他肉類料理;但其實近年來,隨著移民人口增加,柏林的素食人口也跟著提升,2015 年時甚至被美國美食雜誌譽為「世界素食主義之都」。更讓人驚嘆的是,這裡還有著世界第一條「素食大道」Schivelbeiner Strase,不僅提供素食者豐富的飲食選項,「無動物」生活雜貨也一應俱全。 【美洲】 9. 美國俄勒岡 波特蘭(Portland) 波特蘭一向以接受各種生活樣態聞名,素食遊牧者在這裡,同樣不必擔心!除了豐富的素食選擇,這裡甚至有全世界第一家 Vegan Mall,讓你不必繞好幾個點,就能輕鬆享受多樣美食。 (Photo from iStock) 10. 墨西哥 巴亞爾塔港(Puerto Vallarta) 雖然比起墨西哥其他城市,巴亞爾塔港並非熱門的數位遊牧區域,但在這個靜謐的小地方,你可以同時享有便利的網路、合理的生活費與不必擔心吃膩的豐富素食選擇,不妨親自走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3 個「接案」帶來的特殊體驗,就算你不想創業,一生至少也該嘗試一次!
「創業」這兩個字對很多人來說,代表著夢想與熱情。Apple、Google、Tesla 的創業故事,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史詩與傳說,如同出征的號角,催促著勇者們一個個投身冒險。只不過,台灣 1,000 多萬的工作者中,真正選擇創業的人,終究還是少數。你我以及大多數人,畢業後仍是選擇進入公司來發揮所長。 但是今天,我想說服你一件事:就算創業不是你的選擇,仍然建議你嘗試在正職之外「接案」或是「賺個外快」,至少試個一次也好。因為它會為你帶來許多特殊且有趣的體驗,這些體驗甚至能夠拓展你未來的職涯之路。 1. 自由單飛的體驗 有部介紹空軍飛行員培訓的紀錄片,叫做《台灣菁英戰士:傲氣飛鷹》,我很喜歡,建議大家去看。不管菜鳥飛行員在教官的陪伴下飛過多少次,最終還是要通過「單飛」的考驗,才能成為真正的飛行員。 許多專業的工作都是如此,好比外科醫師,能獨立執刀完成手術,才真正成為獨當一面的醫師。就像是小時候我們學騎腳踏車,不管騎得再穩,直到有天大人把輔助輪拆掉,我們才能大聲說:「我會騎車了!」 同樣的,就算你在公司裡總是使命必達,但你有沒有好奇過,如果沒有老闆與主管的指揮,你有辦法從頭到尾解決一個問題,或是完成一項產出嗎?我建議你最好常常思考這一點,因為越來越多的企業特別在意求職者有沒有「獨立作業」甚至「獨立決策」的能力,這幾乎成為面試的必考題。 除非你這輩子都不用找工作了,否則你總得向對方證明,就算沒有「教官」跟「輔助輪」,你也能獨立創造價值。 我第一次「接案」就是去企業當講師。當時我已經有在公司內部講課的經驗,對象是自己的同事。後來有位朋友請我去一家小公司,給他們的員工跟老闆講課。 我原以為這沒什麼,就用我之前的 PPT 重講一次即可,但答應之後才發現,以前在公司內部講課,時間地點、場地設備、出席人員、通知聯繫、成效追蹤......全都由主管與同事幫忙安排,學員也都彼此熟識,許多「隱形」的工作與責任都是別人幫我搞定的,直到這次接案才真正嘗到「單飛」的刺激,雖然壓力很大,但自己也瞬間成長。 現在許多企業都會要求求職者擁有「獨立作業」的能力,尤其對於「遠距工作」的職位更加看重。如果你有過幾次獨立接案,並且順利完成的經驗,絕對可以更好地證明自己。 2. 市場價值的體驗 還記得第一次接案當講師,我就開了每小時 4,500 的鐘點費,這對一個不到 30 歲而且沒有專業講師經歷的人來說,算是蠻高的。 後來順利完成這個案子,我才領悟到:原來有人願意用每小時 4,500 元買我的時間呀!我馬上算了一下我在公司上班的「鐘點費」,竟然只有 200 多塊。4,500 比 200,相差 22.5 倍,巨大的差異讓我非常震驚!於是我心裡出現一個新的體悟。 我想的是,既然我有每小時 4,500 的行情,那我為何要接受公司 200 多的時薪呢?你可能會想,4,500 的鐘點費不是天天有,但公司給的月薪卻是穩定的呀!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啟發是,我在公司上班,等於每小時「少賺」了 4,300,那我一定要從別的地方「賺回來」,否則選擇在公司裡上班就太虧了呀! 那該怎麼「賺回差價」呢?當然不是偷 A 公司的衛生紙或是茶包回家啦!而是要拼命學習技能、累積經驗與人脈,把這些無形卻有價值的公司資源拿到手,將來才更有機會把我自己賣出每小時 4,500 甚至更高的價格。 所以我會建議你嘗試獨立接案,了解自己在市場的眼中,每小時到底值多少錢?這樣下次你抱怨公司薪水太低,想要爭取高薪的時候,自己心裡也更有底氣!未來想換工作,也更精準地掌握自己的市場價值! 3. 商業經營的體驗 在公司上班,尤其是分工細膩的大公司,常常會讓人產生依賴感。因為我們每個人只做份內的事情,甚至有 SOP 可以參照,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大機器裡的小零件,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意。 如果一輩子能安安穩穩當個小螺絲釘,的確也是一種單純的幸福。但問題是這個時代,公司的平均壽命越來越短,甚至整個產業都快速衰落,如果你是個不到 40 的年輕人,絕對要好好思考未來該怎麼養活自己與家人。 雖然台灣的法定退休年齡是 65 歲,但近年來 50 出頭就找不到工作,「被退休」的人越來越多,如果這些「老螺絲釘」有能力獨自經營個人小事業,豈不是更有職涯的保障。 這幾年我看到身邊很多長輩,在企業裡做到高階主管,拿著退休金想做點小生意(通常是開咖啡店或賣吃的),幾乎都是失敗的多,成功的少。「我在上市公司帶領數百人,在全球拓展業務,開個小咖啡店怎麼會難得倒我?」 然而,「專業」與「創業」雖然只差一個字,卻是截然不同的遊戲。做好管理是從 1 到 100,而開創事業則是從 0 到 1,兩者當中有太多不同的 know-how 以及挑戰,擅長一項,不代表另一項也能無痛接軌。 所以,上班族在公司穩定的框架之下,若能額外撥出點時間嘗試「接案」,體會一下「從 0 到 1」的感受,獨自面對市場,體驗「校長兼撞鐘」的新身分,等於為自己的職涯厚植實力,中年後就算面對職涯風險,也更有籌碼來應對。 結論: 多數上班族聽到「接案」第一個想的就是「為了賺錢」,萬一錢不多,也就失去了興趣。 但我想說的是,就算你對賺外快興趣缺缺,也沒有創業的打算,只想當個專業的上班族就好,但接案所帶來的「自由單飛」、「市場價值」、以及「商業經營」的難得體驗,也會為你的職涯建立很棒的資產與護城河,值得你抽空一試!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7, 2024

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r 是什麼?最適合成為自由工作者的職業有哪些?
在現代社會,「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這個詞越來越常見。但是,自由工作者到底是什麼?什麼樣的職業可以算是自由工作者?在成為自由工作者前,要做哪些準備?自由工作者又會碰到哪些困難?就讓這篇文章來告訴你。 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是什麼? 自由工作者到底自由在哪呢?以下可以簡單分成三類,分別為:工作時間自由、工作地點自由、以及工作內容自由。 1. 工作時間自由 對於自由工作者來說,工作時間並不受到傳統朝九晚五的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節奏和工作效率,自由地安排工作時間。 例如,一些自由工作者可能會選擇在清晨或深夜工作,這時候他們可能會覺得更有創造力或更能專注。這種工作時間的自由,讓自由工作者能夠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並且能夠在最適合自己的時間進行工作。 2. 工作地點自由 自由工作者不需要固定在某個辦公室工作,可以在任何有網路連接的地方進行工作。 這可能是家裡、咖啡店、圖書館,甚至是海邊或山上。這種工作地點的自由,讓自由工作者能夠選擇最能激發他們創造力和生產力的工作環境。 3. 工作內容自由 自由工作者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工作內容。不需要被迫做不喜歡或不擅長的工作。這種工作內容的自由,讓自由工作者能夠專注於他們真正熱愛的工作,並且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什麼樣的職業可以算是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 一般來說,只要符合工作時間自由、工作地點自由、以及工作內容自由的職業都可以算是自由工作者。以下就舉幾個例子: 1. 文字與影音創作者 作家、部落客、YouTuber 等都屬於此範疇,他們通常不受地區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來完成工作,只要能夠按時交稿即可。他們可以在家中、咖啡館、圖書館甚至在旅行途中創作內容。 2. 程式開發與 IT 服務 如網站開發、手機應用程式開發、遊戲開發等職業,他們的工作地點也可以非常自由。只需要一台電腦和網路連接,就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開發工作。這使得程式開發者可以選擇在家中、共享辦公空間或其他任何舒適的環境中工作。 3.設計與創意工作 如平面設計師、插畫師和動畫師等職業,這些創意工作者通常可以在任何地方完成他們的創作。他們只需要使用設計軟體和相關工具來完成工作,這樣的靈活性使他們能夠在任何能激發靈感的地方工作。 4.自雇者 獨立顧問、講師、自營律師等自雇者,他們可以根據客戶需求或個人偏好來安排工作。這類職業的自由度較高,能夠在家中辦公、到客戶所在地或者租用臨時辦公空間來進行工作。 當然,自由工作者並不侷限在這些職業,如果想要評估你的職業是否適合發展成為自由工作者,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數位遊牧新手】上班族也可以數位遊牧,從 0 開始工作轉型這樣做! 在成為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前,要做哪些準備? 進入自由工作者的行列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以確保能夠順利過渡並在這條路上取得成功。以下是成為自由工作者前需要考慮和準備的三個重要方面。 1. 明確專業領域與技能 首先,自由工作者需要明確自己的專業領域和技能,這包括擁有的專業知識、工作經驗和能夠提供的服務類型。 因此,在開始自由工作前,我們需要問自己:自己擅長什麼?能為客戶提供什麼價值? 例如,設計師可能專注於平面設計、UI/UX 設計或動畫製作;寫作愛好者則可能專注於文案撰寫、編輯或內容創作。明確專業領域有助於我們在市場上定位自己,並找到適合的客戶群體。 2. 制定業務計劃與財務準備 自由工作者雖然享有自由,但同時也需要具備企業家的思維。 制定業務計劃有助於你明確目標、制定策略並管理財務。業務計劃應該包括目標市場、定價策略、營銷計劃和財務預測。除了制定業務計劃,財務準備也是自由工作者成功的基石。 建議至少準備半年到一年的生活費,因為自由工作者的收入不像公司一樣固定,通常都是結案後才會收款。 除了預備金之外,也可以建立一套被動收入的體系,比方線上課程收入、股票股息、書籍的版權收益等,擁有這些計畫可以幫助我們度過初期可能的收入不穩定期。 此外,設立停損點也是必要的。如果某個時間點以前,我們還未達到預期的收入目標,可以考慮重新回到職場。 3. 心理準備與建立專業網絡 此外,心理上的準備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關鍵之一。當我們離開了體制,就不再會有老闆和主管監督,因此必須確保自己能夠在自由的環境下,自律且高效率地完成工作。 這需要具備以下幾種能力:自律能力、獨立作業能力和適應能力。此外,成功的自由工作者通常擁有強大的專業網絡。這包括與同行業專業人士、潛在客戶和合作夥伴建立聯繫。 參加行業會議、加入專業協會、參與線上論壇和社交媒體活動都是擴展人脈的有效方式。專業網絡不僅能夠提供支持和資源,還能帶來更多的業務機會。 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又會碰到哪些困難? 自由工作者享有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和工作內容的自由,但這種自由也伴隨著一系列挑戰和困難。要在自由職業的道路上取得成功,了解並應對這些困難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自由工作者常見的三種困難及應對策略。 1. 收入不穩定 自由工作者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收入的不穩定性。與傳統的全職工作不同,自由工作者的收入取決於案件的數量和客戶的支付時間,這可能導致收入波動。這種不穩定性可能會給個人財務管理帶來壓力,尤其是在沒有儲備金的情況下。 應對策略: 建立緊急基金:準備至少三到六個月的生活費作為緊急基金,以應對收入不穩定的時期。這樣可以確保在沒有案件或客戶延遲付款時,仍能夠維持基本生活。 多元化收入來源:通過接不同類型的案源或提供多種服務,來分散收入來源,減少對單一客戶的依賴。例如,設計師可以同時從事平面設計、網頁設計和 UI/UX 設計等多種工作。 簽訂合約:與客戶簽訂明確的合約,規定付款時間和條件,確保自己的收入得到保障。這有助於避免因客戶拖延付款而導致的現金流問題。 2. 自律和時間管理 自由工作者需要高度的自律,因為不受傳統工作環境的監督。缺乏自律可能導致效率低下、案件拖延,甚至錯過截止日期。此外,平衡工作和生活也可能成為一個挑戰。 應對策略: 制定工作計劃:每天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和目標,確保有條不紊地完成任務。將大議題分解為小步驟,有助於逐步完成工作並保持動力。 使用生產力工具:使用時間管理工具和應用程序(如 Trello、Asana 等),來幫助跟蹤專案進度和管理時間。這些工具可以幫助自由工作者更有效地安排工作時間,避免拖延。 設定工作區域:在家中設立專門的工作區域,營造專業的工作環境,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同時,確保工作區域與生活區域分開,避免工作與生活相互干擾。 關於如何安排工作時間,可以參考這篇文章:Amazon 廣告策略經理 Jessica 專訪|在家工作如何克服拖延症?設定「停止線」讓自己好好下班! 3. 客戶管理和溝通 處理各種不同類型的客戶是自由工作者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每個客戶都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能否有效地管理和溝通,對於案件的成功至關重要。 應對策略: 清晰的溝通:在案件開始前,與客戶詳細討論需求、期望和時間表,確保雙方有一致的理解。這樣可以避免因為誤解或溝通不暢而導致的問題。 定期更新:定期向客戶報告案件進展,及時解決問題,保持良好的客戶關係。這不僅能夠增強客戶的信任,還能確保專案按計劃進行。 學會說不:對於不合理或超出工作量的要求,要學會拒絕,避免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工作。這樣可以確保自己能夠高質量地完成每一個案件,而不會因為過度承擔而影響工作品質。 在這個時代,自由工作者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他們享有工作時間、地點和內容的自由,但這也帶來了許多挑戰。 無論你是已經是自由工作者,還是正在考慮成為一名自由工作者,都需要對這些挑戰有所認識,並做好充分的準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自由的工作模式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在其中取得成功。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自由工作者的工作模式,並為大家的自由工作之路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9, 2024

《 WFH 也能發展國際職涯》選摘:勞健保、外幣薪資轉帳怎麼弄?跨國遠端工作 6 大問題一次解!
跨國遠距工作和在國內遠距工作不同,尤其若是你的跨國遠距工作公司在臺灣沒有設立分公司,關於稅務和法規的部分會比非跨國的遠距工作複雜許多,員工需要自行打理的事項也較多。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向讀者朋友們簡單介紹一些在臺灣從事跨國遠距工作時需要注意的眉角,希望幫助大家在開始向國際遠距工作職場投遞履歷前,先了解可能會面臨哪些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然,每個國家的法規都不一樣,每間公司的制度和規模也不同,這些都會影響他們在雇用國外員工時採取的行政作業方式,在此提供的是普遍的大原則,實際情況還是會因個別情況略有差異。 一般來說,如果你的遠距工作雇主不是在臺灣登記立案的註冊公司,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包括: 1. 需要自己辦理勞保、健保、勞退提撥 根據臺灣的跨國遠距工作者在臉書社團遠距工作者在臺灣(work remotely in Taiwan)上的分享,想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找一間工會投保,投保時請記得主動聲明要扣勞退,並務必提供真實薪資,以避免之後若要調整比較困難。 投保必須要在雇主第一次匯薪水到你的帳戶前完成。 2. 較難申請到高額度的信用卡 由於銀行沒有你的薪資轉帳紀錄,無論是申請信用卡或貸款都可能比一般上班族困難一些。 幸好遠距工作者在臺灣(work remotely in Taiwan)臉書社團內有許多熱心的團友是資深跨國遠距工作者,他們分享解決這個問題的撇步就是不要將職業填為「自由業」,建議可以向發卡銀行說明,你領的是薪資,而且每年都有報稅,只是公司在國外,並主動提供勞動合約、薪資單與薪資轉帳證明等,要知道自由業和一般受薪階級的信用卡額度相差可達四倍以上。 3. 轉帳匯率問題 需要留意匯率損失以及國際轉帳手續費,否則談好的薪資和實際領到的會有出入,等於變相減薪。 再次感謝遠距工作者在臺灣(work remotely in Taiwan)裡的大神建議不妨在談薪水時直接乘以 1.25,因為雇主原本應該負擔的勞保、健保、勞退提撥、匯損、轉帳手續費等,全部加起來大約是薪資的 25%。 為了避免匯差問題,談薪資時盡量以新臺幣為單位,要求雇主每月薪資先轉成臺幣後再匯款給你,或是以轉帳當天匯率換算成談好的臺幣金額,如果可以,請記得在合約裡面註明轉帳手續費由資方負擔。 4. 需要承擔較高風險 跨國遠距工作的勞動合約基本上不會以臺灣為主要法律約束地,一旦出事(例如不幸被裁員),臺灣勞基法規範的離職預告期與對遣散費的要求,對於外國公司沒有約束力。 因此有經驗的跨國遠距工作者也在遠距工作者在臺灣(work remotely in Taiwan)上提醒大家,第三點提到薪水乘以 1.25 單純是指計算雇主本身應該負擔、卻因為在臺灣沒有註冊而無法負擔的部分,但實際上員工談薪資時,應該要再多加一點以保障自己的權利,才能負擔可能發生的風險。 目前臺灣國內公司的薪資與歐美等國外企業相較,普遍偏低,不需要太擔心提出薪資過高而國外雇主無法接受的情況。譬如美國軟體工程師的年薪大約是十萬美元,折合臺幣約為三百萬,只要你要求的薪資在這個範圍內,大部分美國軟體公司應該都會接受。 5. 需要提供許多書面文件 依照各國法律規定,簽約時可能會被要求提供各種文件或資訊,譬如美國公司會要求 W-8BEN (預扣稅實際收益者的外籍人士身分證明)與其他表格,以及移民署入出國日期證明,若沒有提供,薪資會先被預扣 30% 留在美國,雖然最後會被退回你的帳戶,但可能會延遲一段時間才拿得到。 每個月收到國外公司的薪資匯款時,請記得向銀行索取水單,以便報稅時可用。報稅時請自行在報稅介面輸入資料,一張水單一筆,金額是扣除跨國轉帳費用後實際進到你戶頭的薪資金額,如果薪資不是用臺幣發的,請再乘以水單上的匯率。 總之,跨國遠距工作要配合兩邊國家的法規,可能造成許多額外的 paperwork,請務必將這個部分的時間成本也考慮進去。 6. 簽約形式可能不太一樣 如果跨國遠距工作的是規模較小的新創公司,或還沒有能力在海外設新據點的企業,你可能會被要求簽訂和一般勞動合同稍微不一樣的合約。有可能是以自雇者(self-employed)或約聘人員(contractor)的形式和雇主合作,也有可能不是永久合約(permanent contract),而是以一年一約的方式續簽,這個部分求職者也應多加留意。 如果運氣較差,遇到黑心雇主,你要考慮的問題有可能會進階成以下這些: 雇主薪水少付,難道要自費花錢請律師打國際仲裁? 雇主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但臺灣勞工局說雇主不在境內,所以幫不上忙? 或是哪天需要一張在職證明來申請某些文件或貸款,但因不是在臺灣註冊的公司,在職證明開出來也很少單位可以接受? 也有可能是你覺得以上說的那些額外的風險和多出來的 paperwork 實在太煩人,彷彿除了當員工還要身兼HR,那麼這時「EoR(Employer of Record,中譯為「名義雇主」)」的模式就可以妥善解決這些問題。 臺灣的讀者朋友們對 EoR 這個專有名詞或許很陌生,為了幫大家解惑,我特別專訪了新加坡 Slasify 公司創辦人王祥宇(Carlos Wang),Slasify 是一間提供 EoR 服務的跨國企業,感謝身為 CEO 的 Carlos 特別抽空詳細解釋,讓我對 EoR 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以下簡單介紹 EoR 模式的雇傭關係。 跨國 EoR 模式指的是境外雇主透過一個本地的「名義雇主」來雇用當地員工,由「名義雇主」處理所有當地員工在受雇期間被當地勞動法規保障的事項,包括這些臺灣員工的社會保險、退休金、勞動合約、稅務申報、管理記錄等。 對雇主來說,無論是初試聲啼的新創團隊,或是已具有一定規模、正在拓展國際市場的跨國公司,使用 EoR 服務都不失為省時省力的好方法,因為跨國遠距工作模式下的雇傭關係必須符合雙方國家的各種法規,如果雇主的HR團隊不夠大,或沒有餘力辦理這些複雜又耗時的手續,選擇和有經驗、合規化的「名義雇主」合作,只要支付合理的服務費,就能讓專業的「名義雇主」來搞定一切。 Slasify 的客戶中,有一間企業在短短兩個月內將事業版圖拓展到全球十二個國家,能達到這個驚人的成果,絕對要歸功於 EoR 模式,它幫助該企業省下許多寶貴的時間成本,才能將真正的資源用在開疆闢土上。 對跨國遠距工作者而言,「名義雇主」更是員工的一大福音,它能保障員工所有依法規定的權利與義務,如果發生任何爭議,可在員工所在地解決,不會有國際訴訟的疑慮;萬一發生勞動糾紛,「名義雇主」也會承擔大部分法規的風險,小到簡單的遣散費糾紛,大至員工違法、工傷甚至死亡等賠償問題都包含在內。 「名義雇主」還能確保員工獲得正常的薪轉記錄,以及本地公司的聘用記錄,可大大提高銀行往來的信用;同時因為「名義雇主」可以支付當地貨幣的薪資,匯率和匯差不會成為需要考慮的問題。 總而言之,EoR 模式對跨國遠距工作下的雇主和員工來說,是個皆大歡喜的人事行政解決方案。Slasify 於 2016 年在新加坡成立,臺灣也有辦公室,2017 年開始提供 EoR 服務,疫情後業務成長迅速,目前服務範圍遍及全球一百五十多個國家,主要集中在亞洲和美洲。 服務過這麼多跨國遠距工作型態的企業主,Carlos 表示遠距工作的趨勢在未來會繼續成長,意味著遠距工作的職缺將會愈來愈多,想要在不出國的前提下發展國際職涯,絕對會成為臺灣求職者的新選擇。但他也提醒讀者,遠距工作的勞動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職缺非常搶手,以 Slasify 本身為例,做為一間完全遠距的中型跨國企業,公司職缺的平均錄取率是 0.2%。 以上歸納跨國遠距工作者一定要注意的法規問題與權益須知,並介紹了因應跨國遠距模式而生的 EoR 服務,希望對有心成為跨國遠距工作者能帶來一點幫助。 --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WFH 也能發展國際職涯:遠距工作者的職場攻略》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7, 2024

用「就業金卡」來台數位遊牧,申請條件、流程一次看!
對於很多數位遊牧者(或稱數位游牧者,英文為 digital nomad)來說,台灣是一個非常適合數位遊牧的地方,有著宜人的氣候、熱情的人民、好吃的美食。但目前這些人最大的疑慮之一,就是簽證。 因為目前台灣並沒有專為數位遊牧者設計的簽證,許多數位遊牧者持一般的停留簽證,最多只能在台灣待上 90 天,這對許多習慣在一個地點停留很久的數位遊牧者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而為了留住這些高技術人才,促進台灣的稅收與消費市場,台灣政府在 2018 年推出了與數位遊牧簽證功能類似的「就業金卡」。 什麼是台灣的就業金卡? 就業金卡的有效期間為 1 至 3 年,可依申請者的需求做選擇,期滿得重新申請。所有申請程序都可在網路上自行完成,並沒有書面文件,不需要外部顧問、私人機構或公司來代辦。 就業金卡申請條件 就業金卡是一張結合工作許可、居留簽證、外僑居留證及重入國許可等四證合一的證件,在有效期間內提供符合資格的外國人才可自由尋職、就職及轉換工作的便利性。 申請資格條件為申請人月薪資須為新台幣 16 萬元以上者,可以國外或國內薪資申請,須提供相關證明文件,並由勞動部審查。 在以下 11 個領域具有高技能的專業人士,並滿足該領域的具體條件:科技領域、經濟領域、教育領域、文化、藝術領域、體育領域、金融領域、法律領域、建築設計領域、國防領域、數位領域、國發會專案會商認定。 申請費用:請注意!持美國護照,入境台灣前後,申請的費用是不同的! 持有美國護照在國外申請:一年效期新台幣 6460 元、兩年效期新台幣 7460 元、三年效期新台幣 8460 元。 持有美國護照入境台灣後申請:一年效期新台幣 3700 元、兩年效期新台幣 4700 元、三年效期新台幣 5700 元。 持有其他國家護照:一年效期新台幣 3700 元、兩年效期新台幣 4700 元、三年效期新台幣 5700 元。 香港與澳門居民:一至三年皆為新台幣 3100 元。 如何申請就業金卡 1. 註冊並填寫申請表 首先,您必須在外國專業人士線上申請平台網站上建立帳戶。 建立帳戶後,請務必填寫所有必填資訊。請記得在申請表中輸入您的姓名,格式與您用於進入台灣的護照上填寫的格式相同。 2. 支付申請費 完成申請後,您將收到一封包含 12 位數申請號碼的電子郵件。這個號碼請保存,以方便之後查詢申請進度或詢問客服。 接下來,您需要使用您的憑證再次登入平台,然後點擊「線上付款」標籤來支付申請費用。 請注意!台灣平台不支援中國銀聯卡和美國運通卡。線上付款僅接受 JCB、VISA 和 MasterCard 信用卡,且付款完成後將不予退款。 付款完成後,案件將進入審核驗證階段。 3. 審核驗證 台灣內政部移民署會審核您送出的資料,作業流程大約 20 個工作天,若是入境台灣申請,請務必納入規劃。 申請獲得批准後,申請人將收到系統自動發送的批准通知郵件。要求您提交護照,以便在您選擇的領事事務局或中華民國代表團辦公室進行護照檢查,需要提交護照以及電子郵件中收到的護照提交通知。 驗證過程大約需要一周時間,之後您將收到一封電子郵件,通知您金卡申請已獲得批准。 4. 領取金卡 如果您是在台灣地區申請,您可以從線上申請平台下載付款電子收據,並連同護照一起前往您選擇的入出國及移民署服務中心領取卡片。 如果您是從其他國家申請的,則可以憑「中華民國就業金卡海外批准證書」進入台灣。您可以在申請平台的「下載」部分找到該證書。請務必以彩色列印此文件才能使其有效。 申請就業金卡的好處 1. 稅務: 如果數位遊牧民族在台灣沒有任何個人或商業利益,則在逗留第 183 天之前可以免徵所得稅。對於數位遊牧者來說,如果薪水不是來自台灣,可以免稅。 第一次來台的外國工作者,享有前 5 年薪資所得超過新台幣 300 萬以上之款項,直接折半課稅。 2. 醫療: 台灣的醫療保健價格實惠且廣泛可及,這對於計劃暫時離開祖國醫療保健系統安全的數位遊民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好處。 居住在台灣的數位遊牧民,取得居留證後 6 個月即可加入國民健康保險。 但在台應聘或在台屬雇主及自營業主身分之就業金卡持卡人,其本人及親屬可直接加入全民健保,不受健保 6 個月等待期限制。 總結來說,台灣的就業金卡在一定程度上補足了沒有數位遊牧簽證的缺點,如果您符合條件,不妨也到台灣來場數位遊牧吧!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24, 2024

給軟體工程師的 3 種接案報價方式!合理報價讓自己與業主都能接受
接案報價是每一個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r) 都會遇到的問題,好的報價,讓自己做的開心,再辛苦也願意接受。壞的報價,讓自己心理難受,有淚只能自己吞了。 在過去的 10 年內,我幾乎每一年都會外接一、兩個外包案,每次接案都要評估該如何報價,在初期的報價會比較低一點,覺得自己的能力還不夠,只要能接到案子,有一些收入又可以練練技術,我就心滿意足了。 但在能力經驗累積之後,就開始拉高自己的時薪單價,因為同樣的時間,我可以完成更多的任務,時薪單價當然也要跟著提高,才會有合理報酬。 但坦白說,報價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過程,可能多數自由接案者都遇過一個情況,當自己報價出去之後,等實際開工才因為當初沒有評估清楚,後期實際工作量爆增,又無法跟業主增加報酬,最後就是自己加班做完,把學習也當作一種收入了。 我認為要在初期就完整評估事後的工作量,是一種幾乎不可能的任務,尤其是高度變化的軟體開發專案。 一個太過樂觀,覺得開發會很順利的報價單,會因為專案的意外問題過於複雜,導致收入不符合成本。所以我會在報價時,就加入意外的問題處理時間。 一個好的報價,需要對專案開發技術的難易度有所了解,愈了解專案任務的難度,才能評估出準確的投入回報,而這是需要長期的經驗累積的。所以,如果你覺得每次報價都不準的話,請別灰心,這是常見的狀況,只要多學習就可以了。 接下來我想分享一些我對接案報價的想法,這不是標準答案,只是個人的經驗談。 列出功能開發時間 在開始報價之前,一定要先列出所有的功能清單,這是需求分析的過程,將客戶的需求轉化為清單列表。 功能列表可以分主功能及次功能分類,然後針對每一個次功能寫上難易度及開發時間。 難易度影響的是開發的時程,愈難就表示需要投入更多時間與人力,那報價相對就會提高。 我舉例一個會員功能的評估結果。 (圖/理財工程師 Mars提供) 其實在估開發時間是比較難的部份,需要有足夠的開發經驗才能估的準確,如果你不是開發人員的話,建議先向開發人員詢問一下,開發這樣的功能,預計要花多久的時間。 通常軟體開發過程,常常會有意外的處理時間,那也是時間成本的一部份。如果是難度較高的功能,可以多增加一些測試及意外處理時間,先預估好未來可能額外投入的成本。 如何評估開發時間 在評估開發時數時,先針對該功能給一個難易度的評估,可分為「易、中、難」三種,然後以一個人力去估算,預想順利開發的情況下,預計要開發幾小時才會完成,這時候可以得到一個順利情況下的開發時數。 接著依照難易度的差別,將開發時數乘上難易度的變化, 如果是「難」的功能,可以將時數 * 2 如果是「中」的功能,可以將時數 * 1.5 如果是「易」的功能,可以維持原本的時數 這樣評估出來的結果,會比較接近實際的投入時間。 時數報價的參考依據 當評估好開發時間之後,接下來最重要就是計算時間單位報價了,這裡我提供三種報價依據給大家參考。 以目前薪資水準報價 如果你是一個有正職工作經驗的人,那就會有一個正職的穩定收入,可以將你的正職收入當作一個基準,來推算你接案的合理時薪為多少。 我假設某工程師的月薪是 50,000 元,每天工作 8 小時,每月約工作 22 天。月薪 50,000 是某工程師的收入,某工程師其實是創造更高的價值給公司,公司才願意分配薪水給工程師。 所以我將月薪 * 1.5 當作每月能創造的價值, 1.5 倍也當作自己額外的理想利潤,比例可以自己調整,所以計算月薪是 50,000 * 1.5 = 75,000 元。 然後將 7.5 萬元除以每月只工作 22 天,得到每一天的收入為 3,409 元,再將 3,409 除以 8 小時,就變時薪為 426 元。 時薪公式為: (月薪) * 1.5(理想利潤)/ 22(月工作日)/ 8(小時) 得到的時薪,就可以填入時薪報價,計算出每個功能的報酬了。以下用剛剛的範例填寫報價。 (圖/理財工程師 Mars提供) 為了好算一點,可以將時數單價改為接近整數,會更方便計算。這種方式可以適用大多數的工程師,也是比較貼近自身能力的報價方式。 當要把報價單傳給業主之前,中間計算過程的方式,可以不用讓業主知道,只要列出次功能的小計報價就可以了。 (圖/理財工程師 Mars提供) 以 104 職業薪資報價 如果你是一個收入時常高低變動,沒有穩定收入當作基準;或是你覺得目前領的是低薪,不符你的價值能力,需要一個合理的薪資水準,可以參考 104 的最新職業薪資水準。 我查了 104 在 2021 年 9 月 20 日的製造工程類薪資行情報告。 (圖/理財工程師 Mars提供) 其中可以看到軟體工程類的月均薪為 62,000 元。 有了月均薪之後,就可以套用剛剛的公式來計算時薪。 時薪公式為: (月薪) * 1.5(理想利潤)/ 22(月工作日)/ 8(小時) 62,000 * 1.5 / 22 / 8 = 528 元 將得到的時薪,就可以填入時薪報價,計算出每個功能的報酬了。以下用剛剛的範例填寫報價。 (圖/理財工程師 Mars提供) 為了好算一點,可以將時薪改為接近整數,會更方便計算。 在 104 的各行業薪資報告裡面,包含了非常多適合接案的行業,例如設計業、製圖業,可以取行業的月均薪來當作估價的基準。 以品牌網站報價參考 如果你本身已經成立公司經營,或是覺得自己的能力有公司該有的品質的話。 除了用月薪來估算時薪報價之外,還有一種具有參考性的依據,就是市場上同類型的品牌網站的報價參考,通常這類品牌網站已經在市場上完成多數的專案,也有足夠的經驗來推算合理的市場報價。 可以在 Google 搜尋相關的網站,例如: 網頁設計。就會找到許多的接案公司。 在自然流量前幾名的網站,都是行業內的品牌網站,我們可以從品牌網站直接參考它的報價,當作基準點,再評估自身能力與對方的差異,再決定報價是多少。 報價的策略在初期可以先低價承接,打開市場知名度,建立好的名聲,分享已完成的作品,再慢慢提高自己的報價。 市場上對固定類型的專案,比較有固定的價格,可以自行多比較後進行歸納整理。 例如 WordPress 架站,在市場行情上落在 10,000 到 15,000 之間,那你可以直接用市場行情的區間來報價。 固定版型的企業形象網站,也有行情區間,大約落在 10,000 至 30,000 區間,這也可以當作報價依據。 如果遇到高度客製化的網站,我建議先計算出時間成本及營運成本,再加入理想利潤約 30% – 50%,來當作報價,是比較常見的方式。 業主的付款方式 當送出報價單給業主的時候,通常會約定付款方式,這裡我提供兩種付款方式,給大家參考。 三階段付款方式 三階段付款是比較傳統的方式,分為開工、交付、驗收三個階段,分別付款的比例為 30%, 40%, 30%。 (圖/理財工程師 Mars提供) 可以依專案重要的流程再新增到四階段、五階段付款,也都是可以的,只要雙方談定就行了。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開工會先拿到一筆收入,等待開發完成就可以收到大筆收入。 缺點是開工至交付的時間,可能過長,導致中間無收入去支付固定開銷,或是因為雙方結案的認定標準不同,導致遲遲無法收到款項,進而影響生活固定開銷。 採月結算方式 採月結算方式是依各別功能完成後,逐步上線交付給業主檢驗,如果業主確認功能正常,即在當月月底時,結算當月已上線的功能,業主支付當月報酬。 例如這是一個購物網站的開發功能,將各別功能標示費用金額或比例,如果已完成就當月簽收付款。 (圖/理財工程師 Mars提供) 這種付款方式的好處,我認為比較多一點: 將收入分配到每個月的工作量之上,只要當月有完成進度,就可以確保當月會有一些收入。 如果遇到無良的業主,交付之後,卻無法收到報酬,最多損失一個月時間,也看清一個業主是否可以合作。 將支出分配到每個月,同時減少業主一次性拿出過多費用的問題。 報價常見問題 當有一部份技術不熟時,該怎麼報價? 如果遇到一部份不熟的技術領域,需要投入一些學習時間。通常可選擇第二種方式。 第一種是自己另外投入時間學習,不會算在開發時程內。 第二種是將學習成本也算在開發時程內,延長開發時程。 如果對整體專案的開發有足夠的經驗,只有少部份業主使用的方式沒有接觸過,我會選擇多增加一些報價時程,同時提高報價,來處理未知的問題,讓我投入的學習成本也能有所回報。 提出合理的時間投入成本是接案者的權力,而選擇接不接受也是業主的權力。但只要整體的報價是在合理的範圍內,通常業主是不會在意其中有多少的學習成本的。 如果是第一次接案,在技術能力都不熟的情況下,怎麼報價? 如果是第一次接案,其實不用太在意報價的高低,去學習接案過程的問題,累積一些經驗,可以如期將專案完成,所獲得的無形價值,反而才是最有價值的部份。 當有足夠的經驗與能力,才是跟別人談價格的籌碼。 反過來說,業主願意找無經驗的工程師,其實也是一種冒險,也要承擔無法結案的風險。 第一次接案的報價,要學習與面對的問題還有很多,可以用目前薪資水準報價,願意打折讓利給業主也都是可以的,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未來可以再調整回合理的價格。 談出好價格的報價心法 我覺得想要談到理想的價格,首先你一定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做出對方的需求,然後在提出報價之後,不要預想當對方砍價的時候,你願意讓利多少,因為每一次讓利就是在降低自己的價值。 我過往每一次的接案經驗,當專案結束的時候,我都會覺得過程好累,需要付出很多的心力去完成專案。如果當初的報價又被業主砍價,心裡會有不平衝的累,付出的心力跟本就不滑算。 如果報價後堅持價格不變,儘管結案還是覺得累,但收入至少合理,覺得報價太少的話,也是學了一課,下次報價要改進。 不要害怕跟別人談價格 我知道一些人遇到跟人談價格時,就會一付不好意思的樣子,報價給對方,很像在拜託對方接受的樣子。客戶看到這樣的呈現,隨便要求一個打折降價,可能一下就答應了。 談價格就是要有氣場,有自信才能談到好價格。 創造個人品牌效應 其實想要有更好的報價,是建立在過去每一次如期的完成專案,並且讓你的客戶願意口耳相傳你的服務品質。 你能做的就是讓更多人認識你的價值,多展現自己的專業,不用怕分享自己的專業,就會被別人給學走,會成為你的客戶的都是在不同領域的人,他們相信你的專業,就會願意找你合作接案。 當愈來愈多人認識你的時候,你的個人品牌就會建立,也是你提高身價的時候。 以上我分享一些我的接案報價經驗給各位參考,祝福各位工程師都可以順利談到好的價格。 重點整理 沒有完美的報價,只要雙方都接受,就是好的報價 列出所有功能的開發時間 以目前薪資估算時薪 以 104 職業薪資估算時薪 以品牌網站參考報價 請業主採用月結算方式付款 談價格就是要有氣場,有自信才能談到好價格 -- 本文轉貼自:理財工程師 Mars(原文標題:給軟體工程師的 3 種接案報價方式-合理報價讓自己與業主都能接受)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3, 2024

Notion Project 應用案例|全遠距團隊的專案管理、工作時數追蹤系統,提供中文優化模版
2023 年,Notion 2.30 更新,官方根據企業團隊用戶的研究觀察,推出了全新的「團隊工作用模版」——Notion Project。 甚至為此全面更新了品牌標語:Your wiki, docs & projects Together. 透過強調知識庫(wiki)、文檔(docs)、專案(projects)還有整合(Together)的這些關鍵字,告訴我們 Notion 的核心功能是這些資料的彼此關聯,在一個工具內快速看到、方便找到、有效取用所需資料。 實際將這套 Notion Project 引入團隊協作一個多月後,我會說 Notion 非常聰明地避免掉了「太過自由,以致於無所適從」的學習門檻過高的困擾,也透過提供一套完整的工作管理系統,解決許多企業團隊難以導入 Notion 的原因;另外,從官網的標語更新,也能察覺到他們想正式脫離「筆記工具」(完全沒有提到 note-taking)的用戶認知,而是用於「工作&專案管理」的生產力工具。 怎麼開始免費使用 Notion Projects? 以往在 Notion 進行工作任務管理時,需要自己花大量時間規劃構建、篩選、排序。 現在直接套用 Notion Project,你不再需要從零開始建立規則,可以直接利用 Notion Template 快速的搭建專案管理的頁面,它也會自動幫你做好幾種常用的檢視模式。 在 Notion 的免費版本就能使用 Notion Project 的功能,直接使用 Page Template(新建頁面後,點擊 Template 模版),或者在左側功能欄的最下方(圖一),選擇 Template,就能使用模版庫,叫出整個 Notion Project 系統: 選擇 Template 進入官方模板庫(圖/侯智薰提供) 將類別選擇 Work,選擇 Project, Task 模版(圖/侯智薰提供) 【官方英文模板一鍵領取】 Notion 根據研究大多數團隊的需求,提供了一整套基礎的工作管理系統,包含專案項目(Project)、任務行動(Task)、任務週期(Sprint)、會議記錄(Meeting)、團隊知識庫(Wiki),只不過是全英文的,也有很多團隊執行會需要的小細節沒有被注意到 😅(中文化的優化模版,我在文末會提供)。 Notion Project 帶來的改變、優勢特色? 2023 年 8 月我剛好有場企業內訓,發現一般公司如果沒有專案管理系統,無論是老闆或主管,還是職場工作者,每次要查找資料,都是直接在 LINE 群喊人,弄得大家整天無法專心工作,時間/精力分配是: 📂 20% 時間在找檔案(使用 Google Drive,但因為沒有規範,每個人不一定會上傳建檔,大多都是放在自己的電腦中) ⏳ 30% 時間開會(沒有共同的任務系統,大家很難知道彼此的執行狀況、遇到什麼問題,只好一直開會來確認,或者走過去拍肩膀打擾,中斷專注) 🤖 30% 時間做重複的事(沒有共同的資料庫和文檔,經驗無法累積,遇到新的事情只好再來一遍) 🤯 20% 時間,才能做真正有價值、有產出的事 除了分散在太多的工具,無法順利讓專案、任務、會議文檔、人員和行事曆相互關聯,不僅是同一專案零散的問題,長久下來也會演變成工作流破碎,協作成本大幅提高。 現在你可以試著使用 Notion Project 直接將團隊所需的工作管理一次性整合,它也會自動幫你做好幾種常用的檢視模式。 特殊機制:防誤刪設計、內建多種檢視方式 為了保護工作系統的完整性,方便大家上手,Notion Project 犧牲了一些「自由度」,避免有人破壞到系統的關聯,所以將關鍵的資料庫功能鎖起來,無法刪除更改,例如圖一 Project 到 Task 的關聯(Relation)。 還有(圖二)的資料庫檢視方式建議,系統將常見的 View 預設在(+)內,就不用再自己去從 0 到 1 去調整 Filter、Sort 和 Layout 了! 不用再擔心團隊成員誤刪!(圖/侯智薰提供) 即便把預設的檢視方式刪掉,點擊加號就能找到(圖/侯智薰提供) 全遠距團隊怎麼使用/優化 Notion Project? 我們團隊一開始因為人數少、分配下去的專案任務也相對簡單直覺,不需要建立一個共同工作台,只有一個團隊的共同文檔庫,例如會議記錄、WIki。個人的任務就放在每個負責人自己的工作台,裡面有他個人的待辦任務庫。 但隨著人數增多、專案項目越來越複雜,我們發現需要個「一體式」的共用專案和任務區,才能讓我們有效減少會議、不需要在不同 Pages 頻繁切換、迷路,也能更清楚每一個人的工作狀態(每個任務的 Working Hour?在等誰而無法前行?明確的優先級別……等),所以我們決定引入 Notion Project,並透過一個月的使用期,逐步將原有的官方模版,優化成「非開發的全遠距、綜合專案性質團隊」的樣子。 接下來,我會先以 2 個工作流來演示,我們是怎麼使用並將原版 Notion Project 進行刪減、優化的? 分別是我日常工作的「Task 任務行動庫」的使用方式,以及讓所有工作者最頭疼惱人的「會議文檔」,我們是怎麼優化讓一週只需要開 1 次不到 1 小時的會議?讓你用我們的「工作流程和原則」來認識這套系統。(文末也會提供模版 👇🏼) 最後補充 Notion Project 系統上的兩個一般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模塊(Wiki&Sprint)使用方式,我們是怎麼讓工作進度可視化、幫助團隊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沉澱可複製再次使用的經驗? 準備好了嗎~那我們開始囉 🤘🏼! 一、建立不同用途的任務檢視方式 先講講我對於整個 Notion Project 的兩個主要資料庫定義: 專案項目庫(Project):是我們的作品/產品(能有數值指標的專案,至少需要追蹤一季或半年),階段性的知識&數字累積在這,能長期使用的智慧則是沉澱到 Wiki。 任務行動庫(Aciton):單一負責人負責的具體任務,可進一步細分為子行動(至多兩層)。Deadline 由行動負責人自己分配,必須在團隊共識會上安排的 Sprint 內;Backlog 為沒有截止日的點子,等待下一次會議或未來分配。 一個專案項目會有多個任務行動,所以這兩個資料庫是互相關聯的。 原版的 Project 還有設定子 Project,這我認為會讓專案項目庫過於複雜,所以精簡掉;原版的 Task 只有一個「By Project」的檢視,讓你能用專案的視角來看任務的執行狀況,但不夠我們使用,所以我們多新增了不同用途的任務庫檢視方式: |原版 只有「根據專案的檢視方式」不夠我們使用;裡面的 GitHub 欄位我們不是開發團隊也用不上,所以刪除。 |Mine(自己的任務) 這個檢視方式(1)的需求是:「我想要一鍵看到『跟我有關、未完成的任務,並按照截止日與優先級由上往下排序』」 所以我設置了一個,根據所點擊的人(3),呈現出屬於這個人的任務,並按照上述的排序(2),而且只呈現「正在執行、還沒開始執行」的任務,不會顯示已完成的(4)。 幫助所有夥伴能一鍵瞭解自己的任務狀況。 |工作任務時數 除了看到自己的,我也希望能看到團隊中的每一個夥伴的工作任務狀態,所以我們新增了「針對個人」的檢視,用來: 看到這位夥伴完成的任務(2)行動中,花了多少工作時數(3)。我們團隊是超過 0.5 hr 就要記錄,也因為有記錄,每個月的個人 1 on 1 Review 中,能從這些數據中去評估有什麼優先級 Low 的任務卻花了太多時間,可能要刪減任務,或者用更聰明的方法解決。畢竟每一個人的時間資源運用,代表著整個團隊的生產力。 也可透過篩選時間區間(Sprint),讓我們快速知道這位夥伴的這個月的「工作完成狀態」&「工作時數總計」。 二、會議是行動指南:80% 無聲溝通 + 20% 實時對齊 任何團隊,應該要做的是「減少會議、專注行動」,但不是完全消除會議,而是讓會議真正有效達到「行動指南」的目的,而不是消耗時間精力的惱人事項。 所以我們打造了一份「會議模版」,裡面放置了 5 個資料庫檢視,是使用 /view 將不同的資料庫整合在一塊檢視,只需要點擊 Tab,可直接查看:「未完成的 Task」、「雙週任務時數、達成狀況」、「本週行事曆排序優先級」、「專案數值指標變化」、「上週完成任務檢視」 💡 我們每週會有一次 1 小時的線上對齊會,主要解決的問題是: 專案是否有進度落後、卡住的狀況?(查看 Due 檢視 → 負責人回報、大家共同分析原因) 任務的完成度?給予的時間是否相互匹配?(查看 Sprint 檢視 → 瞭解本週完成度、Working Hour 和資源分配) 每位團隊成員前進的方向是否正確?(查看 Calendar 檢視 → 核對任務優先級的正確性) 會後行動,目標拆分是否足夠明確?(SMART 原則 → 會後自行在 Task 新增任務卡片) 以上是我們利用每週一次會議快速對齊,其餘時間則是用 Notion 與 Discord 回報工作進度、即時討論。 |會議模版 透過這份簡易又完整的會議文檔範本,能讓我們在每週線上會議開始前,先用文檔協作,大約有 80% 的事項能直接用文字確認,因為 Notion 可以針對每一個 Block 進行 Comment,討論的顆粒度很細緻。 使用 /view 將不同的資料庫整合在一塊檢視,這些都是當週的進度,是傳統會議最浪費時間的元素,大家只要先看過,有問題在文檔中先用文字提出,能文字、非同步解決的東西,就不需要佔用會議時間。 |AI 會議摘要 這是我們會議資料庫的一般 Table 檢視&Notion AI 摘要會議記錄。 |請假用/勿擾時段 這個檢視是讓團隊夥伴能直接點擊、拖拉,就能建立請假時段。 因為我們是全遠距團隊,如果你哪一天的哪個時段有事外出、不想被打擾,透過這個檢視快速建立,我們就會知道這個時候找不到人是正常的。不頻繁打擾,是遠距團隊的溫柔 🥰。 三、專案(Project)與知識庫(Wiki)的差異? Wiki:不受時間跟年份影響的長期知識、行動指南(我有寫過一篇 Notion Wiki 介紹) Project:特定週期內(通常是半年、一年)的特化 SOP,知識沉澱中繼站 右邊的「影片剪輯要點」就是 Wiki 內的一個 Page(圖/侯智薰提供) 舉例:Notion 模版商店 3.0(Project)中,寫的是 Notion 模版商店 2023 年的經營作法、累積的 Know-how。每一段時間(通常是一個月或一個季度)梳理並沉澱這些 Know-how 到 Wiki,讓 2024 以及往後的模版商店經營都能參考運用。 我們再用一個新員工加入團隊的閱讀順序,更能瞭解其中差異: 先閱讀:Wiki(瞭解團隊做事方法、行為底線、各個專案的 SOP) → Project(瞭解當前年度目標與資源分配,以及怎麼使用 Wiki 來解決面對的難題挑戰)→ Task(個人行動認領) 四、Sprint:以雙週為單位衝刺進度,定期盤點工作時數和達成率 Sprint 是敏捷開發常用的模塊,直譯是「衝刺」,在 Notion Project 裡我們可以將 Sprints 理解為: 與任務相關,做為一個容器來組織工作時間。 Sprint 的好處在於:讓你可以區隔「現在」與「未來」的任務,專注在當前目標避免分心。 以上圖為例,我們團隊目前的用法是,以兩週為週期來做衝刺與回顧,: 每月團隊共識會時,會分配每一個任務的 Sprint,例如【文章】PAI 系統這個任務是屬於 Sprint 3。 行動負責人自行分配 Deadline,必須在 Sprint 內。 若要臨時更動任務的 Sprints,請找專案負責人到大群詢問,不能自行更改。 這樣一來,能確保團隊成員的任務自主性,也能確保任務會在該週期內完成,如果提前做完,按照遠距專案小組的文化,就能提前放假 🥳,比起傳統職場被綁在辦公室來說,更鼓勵大家用把效能提高提前把任務做完! 至於 Backlog,則是尚未分配 Sprint 和截止日的點子,等待下一次會議或未來分配。 💡另外若有些任務在當前 Sprint 內無法完成,Notion 也是有一個功能,能一鍵移動所有上個週期的任務到下一個 Sprint: 中文優化版的 Notion Project 模版領取 我將我們團隊整份的中文化、優化版的 Notion 團隊工作、專案管理系統打包成一個模版,放在下方連結內,如果你需要一個完整能有效追蹤團隊工作進度、減少會議時間,不再檔案管理上迷失方向,建議你收藏這個模版,相信能省下你自己建置的 10+ 個小時,並且真正升級團隊的工作生產力: 我自己也是花了近十小時,才把官方模版重新精鍊優化成現在的樣子。(圖/侯智薰提供) 🎁 結帳時輸入「NProject200」,即可獲得限量的 200 元折扣碼! 個人知識任務管理系統 PAI? 如果你有參加過我們的 Notion 線上訓練營,會知道我有基於 PARA 這套系統,重新優化、提出一套我認為更適合現代人的【PAI 個人知識&任務管理系統】。 除了簡化了 PARA 又多又繁雜的資料庫,只剩下 3 個(專案項目、行動任務、外部資訊箱),捨棄 GTD 一堆無效的資料夾標籤,留下收集箱和一個任務一張卡片的原則,最後再把 TTL 生產力日記整合進去,讓寫日記時能一眼看到自己今天完成的任務和行動,不再需要空想。 我近期會找時間再來把 PAI 系統也寫成文章,或者拍成影片教學。 基本上只要熟練這兩套系統(多人團隊 Notion Project、個人應用 Notion PAI),你可以說是完整掌握 Notion 的精髓核心了,真正將人生放進 Notion 裡 🤘🏼。 相關文章: 為什麼我不用 PARA 了?PAI 個人知識管理系統(Notion 原創模版) 【Notion Wiki 應用案例解析】打造團隊知識庫、專案線上文檔的新方法|線上訓練營品控手冊 除了筆記,Notion 還能做到什麼?5 天實戰工作坊學員作品案例解析 -- 本文轉貼自:雷蒙三十(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Podcast 「數位遊牧誌」|「雷蒙三十」侯智薰:不要只學馬斯克、賈伯斯,想提升效率先對自己做「實驗」!
你是否覺得生活日理萬機,好多待辦事項撞在一起,時間永遠不夠用,也常常忘東忘西?你是否也覺得市面上的軟體工具一點都不好用,或是不知道該如何善用它們? 自媒體品牌「雷蒙三十」的創辦人侯智薰(Raymond、雷蒙),或許是我見過最系統化、最井井有條、甚至是最「科技」的數位遊牧者(或稱數位游牧者,英文為 digital nomad),好比說,用 Notion、ChatGPT 或是大大小小的電腦軟體,來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並有效管理,電腦桌上、住家也有多樣智能設備,來優化生活。他將「數位」兩個字,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 甚至,隨便問侯智薰,2016 年整年的花費、哪一個項目花費最多?或是五年前某份合作資料放在哪裡?只要打開電腦,他就可以立馬在大量資料中找出解答。 侯智薰回想起過去,大學時因為要自己賺學費與生活費,他開始接案當自由工作者,但在白天他還是一個學生,一天 10 個小時需要考試、上課,在時間有限,事情又這麼多的狀況下,侯智薰開始「系統化」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三年前,侯智薰創立自媒體品牌「雷蒙三十」,分享自己許多提升工作效率、自我管理等方法,以及各種數位工具開箱等等的內容,深受讀者喜愛,甚至所開的線上課程「Notion 訓練營」,累積破萬的人報名。 侯智薰笑說,其實自己記性非常差,他能如此有系統、有效率地管理自己的工作與生活,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與方法!尤其,身為數位遊牧者,當你對於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有更高的掌握,就更需要好好管理自己的生活。 那什麼是對自己最好的工具與方法呢?本篇整理給你! 第一、怎麼做最有效率?不如實驗看看! 很多人想提高自己的生產力與效率,會學習成功人士的做法,但卻覺得這些方法都不好用。 舉例來說,你可能看到媒體報導 Mark Zuckerberg,或是 Steve Jobs ,他們因為早起,而有很好的生產力與效率,於是效仿這些成功人士的做法,嘗試早起,但卻總是做不到,或總感覺昏昏欲睡,反而效率更差。 侯智薰強調:「你不用跟著主流的方式去走,而是要個人化!」 侯智薰大學時,就聽說過「早起比較有生產力」的說法,但這是真的嗎?他選擇自己先做嘗試! 他用一個月實驗,自己每天都早上七點起床,另一個月,每天晚上三點睡,早上十點再起床,然後每天記錄自己的工作心情、專注度等等。結果,他發現自己根本就是個夜貓子,晚上時更能夠進入心流的狀態,「早起比較有生產力」並不適用在自己身上,而他也找到了最適合自己工作的時段。 侯智薰建議,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你可以去實驗、去記錄,而不是跟著主流定義「應該要怎麼做」,或是成功人士會做的方法! 你也可以參考侯智薰撰寫關於「生活黑客」的文章,更了解該如何建立適合自己的系統化生活。 第二、選擇工具的關鍵,就在於「目標」 很多人會用工具,例如 iPad,或是許多管理生活的軟體,來管理生活大小事,但常常用了就半途而廢,或是覺得不好用。 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又好用的的工具?侯智薰建議,你可以先用一張白紙,記錄一整天從白天起床到晚上睡覺,過程中你都做了什麼事。可能像個工作流程圖或是心智圖,不用畫的太複雜。接下來,你可以檢視一下自己的一天。 選擇工具的關鍵,可以從你的需求與想達到的目標出發。 好比說,早上你喜歡看網路文章,你總是會開很多的分頁,想要好好管理自己的頁面與資料,這時你就可以使用管理工具,或是 RSS 將不同網站的資訊去做整合。 「找到每個工作或生活的需求是什麼?然後再去找對應的工具,我覺得這是一個最起始的解決點!」侯智薰說。 不然,當你的工具太多,你還得去記得 A 工具是什麼, B 是什麼。只會讓混亂的生活,更加混亂。「你的腦袋,是用來解決問題、用來思考、用來創作,而不是用來記東西、承載這些資訊!」侯智薰說。 去蕪存菁多餘的東西,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並使用適合自己的工具與方法,可以幫助你建立更系統化的生活。 如果你對於雷蒙的數位遊牧故事,與系統化管理生活的方法感興趣,歡迎收聽《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1:相比於上班族,自由工作者更需要建構個人專屬系統,才能長久兼顧收入與自由|《雷蒙三十》侯智薰 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1, 2024

挑戰海外職場,卻不知怎麼開始?試試這 6 種海外求職管道
你是否也曾想過離開家鄉,到嚮往的國家展開一段全新的人生呢?想走入新的人生階段,當務之急便是找尋一份合適的國外工作機會。 根據 Y 小編的經驗,大部分在國外就業的台灣人,都是在學時期就出國留學。然而,並非人人都有足夠的金錢與資源,本篇 Y 小編將告訴大家,其實有許多額外的方法,能幫助你找到第一份海外工作,並透過遠端趨勢與資源,找到你職涯中的跳板。 疫情時代,在歐美國家遠端工作早已成常態,甚至有許多跨國公司發現員工的效率因遠端而大大提升,所以至今仍持續使用遠端的方式進行工作。迎著全球趨勢,實體至公司上班已不是外國企業必備的條件,透過本篇海外求職攻略,將教你更了解如何把握、運用海外工作機會與資源。 海外求職第一招:海外留學 出國留學是許多華人開拓海外職涯與生活最直接的方式。每當畢業季到來,許多國外的知名企業都會直接到學校招募人才,參與當地的校園徵才活動。此外,你也更容易從當地的社團組織、講座活動中取得一手的就業相關資訊。更重要的是,透過就學融入當地生活後,你自然而然能結交到當地人脈,洞悉當地的人才需求,更能對此排定修課、實習計畫。 在選擇學校的過程中,如果已經鎖定特定公司或產業,可以試著尋找與公司有地緣關係的學校,除了校園徵才優勢,能夠方便進行實體面試外,企業端也會認為有當地生活經驗的你會是更合適的人選。 海外求職第二招:海投履歷 如果你下定決心要到國外闖蕩,卻沒有國外的學歷背景的話,海投履歷,採以量取勝的戰術,也會是個可以考慮的選項。但 Y 小編必須先提出警告,大部分時候外國人的履歷都會直接被忽略,100 ~ 200 次投遞,卻完全沒有獲得任何面試機會是家常便飯。因此,海投策略想要成功的兩大因素,在於不要太早放棄與客製化履歷,你可以規劃每天投至少兩份履歷,並針對公司的特性與工作內容,在求職信中撰寫適合的應徵動機,並在履歷中將相應的經歷、作品集往上放,千萬別每一家公司都投遞相同的資料。 ➤ Cover letter 怎麼寫?求職信模板三大重點與撰寫範例大公開! 即便看似機會渺茫,但 Y 小編身邊還真的有不少人成功應徵上美國、新加坡的新創公司,並接續跳槽,慢慢轉換到知名的外商公司。雖然初期會十分辛苦,至少 300 次投遞是基本、1000 次投遞也有可能,但只要你不放棄,有投便有機會。 ➤Yourator 海外工作職缺 海外求職第三招:透過獵頭招募 如果你有一定資歷,且在特定職能或產業穩定發展中,也許可以透過獵頭找到一份心儀的海外工作。其實現在獵頭招募的對象不再局限於頂尖人才,只要你的專業過關,就有機會透過獵頭管道前進海外。以數位新創領域而言,外國企業會主動獵頭招募的台灣人才,還是以軟體工程師、資料工程師等技術職為主,也會有面向亞洲、台灣市場的商務開發職位,偶爾也有約聘人員的招募,對於想前往國際知名企業的朋友們,都可以將獵頭視為找尋工作機會的重要工具。 即使你對於海外工作文化不熟悉,獵頭也會負責幫你更加了解當地的市場狀況、該職務的需求條件、主管的帶人風格與期待、以及企業文化等細節,在拓展未知的海外生活的過程中,如果有一個中間人為你做協調媒合,並為你的職涯提出策略規劃,將大大增加你的求職優勢! ➤ JobMenta 中高階獵才 海外求職第四招:考取稀缺的國際證照 有許多頂尖國際證照受到企業普遍認可,例如 CFA、精算師證照、FRM,但是考取的難度也不簡單,部分證照全球考取的人數可能不超過 300 人。換言之,如果你能夠征服這項難關,在 Linkdin 上將會有許多企業或人才加你為好友,也更容易被獵頭招募。但需要注意一點,部分企業招聘時,除了這張國際證照之外,還需要你 2-3 年的相關工作經驗。 海外求職第五招:進入本地跨國外商、或是業內推薦 如果不急著立刻出國工作,先找間在台灣設有據點的跨國公司,在業界沈潛一段時間,累積資歷與人脈後,再透過內部轉調或者業內推薦踏入海外職場,或許是最踏實且順暢海外求職的方式。 如果你已經在外商公司工作,想進行內部轉調的話,除了要注意公司的轉調制度外,也需隨時注意相關職缺釋出的消息,以及對應的門檻與條件。大部分跨國企業,其實都有眾多機會讓員工轉調到其他國家,但如果你的工作表現、資歷與個人聲譽出眾,這個機會才會落在你的頭上。因此平時的跨部門、跨國合作要盡可能積極,才能留下好印象。 此外,如果公司內部對於轉調的態度不是很積極的話,你也不用灰心,這時在業界留下的聲譽,就成了你進入海外職場的關鍵。平時在各種外部合作案展現專業積極的態度,如果他們有人才缺口,自然會先優先想到你。 海外求職第六招:經營 LinkedIn,打造個人品牌 為甚麼要使用 LinkedIn 尋找海外工作呢?目前大部分的頂尖國際企業都開始耕耘 LinkedIn,尋找國際人才。據統計,會使用 LinkedIn 找人才的企業,更願意投資人才,公司也更具國際觀與發展性。你可透過 LinkedIn 直接投遞職缺,或是在上頭結交人脈、交流產業最新資訊、相互引薦獨家的工作機會。 最重要的是,你能透過 LinkedIn 建立你的個人品牌,當你去面試或求職時,企業能看到你是誰、有哪些專業、作品與經驗,從中了解你是不是符合該企業的需求與條件。如果你是 Sales 或 BD,也能利用 LinkedIn 開發國外業務,無論你當下有沒有轉職的需求,經營好 LinkedIn 都能為你帶來超乎想像的優勢。 ➤ LinkedIn 經營技巧|弱連結讓你離嚮往的外商公司更近! 希望以上海外求職攻略,有幫助各位求職者們更了解如何尋找海外工作。想進入海外職場的理由有千百種,有人單純想體驗異國生活風貌,有人則渴望進入頂尖國際企業大展鴻圖,分別適合的職位,使用的方法也各有千秋。開始你的求職之旅前,記得盤點你身邊的資源,並提前接觸與目標職位類似的任務或跨國專案,一但機會降臨,便能順利地開啟你的海外職涯。 -- 本文轉貼自: Yourator 數位人才媒合平台(原文標題:海外工作機會如何找,6 個必知的國外工作資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7, 2024

UI/UX 設計師接案二三事(下)計算成本、報價、簽約這樣做!
嗨,大家好!我是 Simon,目前是一名在東京工作的產品設計師。 花了一點時間,終於寫完關於設計師接案二三事的下集,還沒看過上集的朋友可以先點下面的連結前往閱讀: UI/UX設計師接案二三事(上)接案前的心理準備,如何挑案、慎選業主? 延續上一篇所聊到關於接案前要具備的心態,這篇我們來聊一聊關於大家更在意的事情,也就是接案時實際會遇到的問題:成本、報價、合約等等事項。 廢話不多說,那我們開始吧! 關於成本這件事 很多人認為,接案就是交付設計成果、業主付錢,扣除成本後,剩下就是實際到手的利潤,一種銀貨兩訖的概念。而事實上,身為一個接案設計師,你所要付出的成本與計算成本的方式可能比你想像要複雜的多。 而成本又可以分為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成本: 看得見的成本 我們來想像一下,如果今天你是自己接案,你需要使用自己的電腦(設備費用)、自己的空間(房租)、用自己的設計軟體(正版需要付費),甚至還有水電費、行政文書用具、雜費、需要自己付勞健保等等。 簡單來說,在公司上班你能得到的資源與福利,在個人接案的狀態下通常都沒有,試想一下:如果接案時突然電腦電腦壞了怎麼辦?軟體到期要付款更新怎麼辦?在家工作天氣太熱一直開冷氣,電費飆高怎麼辦?所以這些都是屬於在你接案時需要考慮的成本。 看不見的成本 除了金錢支出以外的成本,還有許多我們不會注意到隱性成本。這些成本可能不會影響到你實際的收入,但如果有辦法控制這些成本,可能會大大影響工作效率或有益於未來的個人發展,大概舉幾個常見的隱性成本: 1. 溝通成本: 接案時第一個會遇到的成本就是溝通,如果雙方在合作期間溝通良好,那一切都沒問題,但如果彼此對目標或風格的理解常常不一致的狀況下,設計師會需要花大量時間在溝通。不過一旦彼此熟悉、有默契之後,這個溝通成本會越來越小。當然,設計師本身也可以練習一些說服客戶的技巧,來減少這些溝通成本。 2. 人情成本: 人情債這個比較常出現在熟識的業主上,由於是認識的業主,可能更容易被殺價、凹東凹西或亂加需求,而你卻不好意思拒絕,這時候附加在自己的身上的工作量就屬於你的人情成本。不做傷感情,做了增加負擔。這個就很取決於你和業主的交情和自己判斷值不值得做了。 3. 學習成本: 在做 UI/UX 的接案時,不見得每次都會遇到自己得心應手的題目,有時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或是因為專案需求需要嘗試新的技術。所以常常會遇到需要花時間去研究調查的狀況,所以真正在執行時可能會比預期的時間花的還要久,這點也必須在接案時考慮進去。 4. 專案管理成本: 由於是個人接案,想當然沒有人會管你的進度,也不會有人跟你說什麼時間應該怎麼做,一切都是「自己管自己」。業主會想要在約定的時間內看到應該產出的東西,所以不管今天是進度落後,或是想推進專案你都必須要自己控制得宜,如果你是身兼多案的話,就要把這個成本一併考慮進去。 所以接案成本其實有很多種,但這邊要提到的是,成本並不是越少越好,雖然這些隱性成本有時會壓得你喘不過氣,但適當壓力也可以幫助你下一次不要犯相同的錯誤,釐清問題、以及對於如何報價以及判斷這個案子該不該接下來。 報價不只是門學問,更像一門藝術 接來要來聊聊很重要的問題,也是大多數人可能會有點好奇的問題,那就是該「如何報價」。 不得不說,報價真的是一門的學問,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困擾如何報價,即便是現在,很多時候我也無法報出一個準確的數字,因為報價牽涉的層面很廣,包含自身能力&經驗、專案難度、時間限制、業主預算等等。 其實網路上也有許多關於接案報價的方法,可說是各種門派都有,但我自己的心得是:報價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不適合自己或是適合當下的專案。 白話一點就是:「你夠不夠了解自己的價值,對案件和業主有沒有足夠的判斷力。」 雖然報價這件事情聽起來很玄,但還是有一些方法能夠幫助你做出基本的判斷,報價報得太高很可能嚇跑業主,報價太低的話一來很可能連工讀生的時薪都不到,嚴重點還可能破壞市場行情。 用時薪來報價 我目前最推薦的方式是用「時薪制」來制訂你的報價,訂出你自己期望的時薪,加上預估專案的工作時數,就能得到一個基本的報價數字。要訂出自己的「接案時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你目前工作的月薪是多少,換算成時薪,之後依據一些情況做微調。 例如:你目前的薪資 40,000 元,每個月上班 22 天,一天上班 8 小時,那你的時薪就大約會是 40000/22/8=227 元。 但,記得我們前面有提到的成本嗎? 所以你可以依據這個數字往上調整,通常我會 x 1.5 倍或 2 倍 當作我的接案時薪,或是依據專案的難度提高報價,如果是急件我通常也會增加報價。 但要記得,報價其實是門藝術,有時候業主很希望與你合作,但就是預算不夠,這時候你可以評估如果用較低的價格合作,但日後也許能帶來更多潛在的機會或效益。或是已知對方有非常多預算資源執行專案,可以嘗試報得高一點,但同時報價越高就意味著你的設計品質要更精準。 讓我們來看看實際案例 有個中型 App 專案,已知業主是個新創公司,預算有限,核心功能大概有 5–6 個,粗估 UI 頁面大概 70–80 頁,還要包含規劃 UI flow 和 wireframe,最後要交付完整設計稿和匯出要用的圖檔。 這時候你就可以思考你需要花多少時間執行每個階段,加上一些彈性時間(如前期研究、溝通成本、專案管理等等),最後把所需的時數計算出來。 計算的方式大概會像這樣子: 227(目前時薪)x 2(成本加權)≑ 450(期望時薪) 450 元 x 120(預估工作時數)+ 450元 x 20(其他彈性時數)= 63,000 元(最後報價) 「當你越了解業主的規格與需求,你就能給出相對精準的報價。」 利用這樣簡單的方式,你大概能粗估出一個價錢來,再根據不同的專案狀況做微調,雖然其實很多時候是需要靠經驗的,取決於你知不知道要你要花多少時間完成工作。接案經驗多了之後你就會知道什麼是適合你的報價方式,其實也是因人而異的。 因此依照上面所說的觀點,每當我常常我看到在 ptt 有人在徵 logo 設計,預算只有 1,500 元,下面還有許多人回覆要接的時候,我都不禁懷疑,1,500 元的預算之中包含了溝通、提案、設計、修改、交付檔案等等工作,如果你需要至少用 10 個小時完成它的話,算下來時薪只有不到 150 元,接下這個案子對自己真的是好事嗎? 設計是個專業,如果用低廉的價格接下案子,對整個市場其實也不是一件健康的事情,同時也會培養出更多不了解真正行情的業主,所以接案與報價時務必三思而後行。 簽訂合約:保護雙方權益 之前一開始接平面設計案的時候有個壞習慣,都不太會簽合約,一來覺得好像金額不大,簽合約有點太正式,二來覺得「應該」大家口頭上講好就好吧?結果證明了都沒什麼好結果,要不是一直被要求修改,工時整個大超過,就是尾款拖了很久才支付,這都是沒有合約來約束彼此的下場。 「口頭簽約」這件事在 UI/UX、產品設計等數位設計上更不可行,因為相較於平面設計,做產品的過程中有太多需要溝通或修改需求的狀況(當然也有超佛心業主、規格開的超清楚,但非常少見),相對來說金額也會比平面設計高一點。所以不管是要交付的物件、專案時間、開發進度、款項支付等等都要溝通清楚。 因此,我會建議接 UI/UX 的設計不管是不是熟人,最好都寫下合約把所有細節都記錄下來,這樣不僅保護自己,同時也讓業主對於你的專案執行內容有比較清晰的輪廓。 而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合作過程順利的話,合約簽了之後通常也是擺在旁邊不太會動到,其實合約的約束力在我看來比較偏向「心理」上的,因為一般來說合作關係都建立在「信任」之上,不太會有人沒事要故意拖稿、亂改需求。但當真正發生一些狀況時,合約都能讓雙方有個一致的共識與依據。 合約的內容該怎麼規劃? 首先,合約內容可以的話最好自己寫,盡量不要讓業主提供。但如果業主有他們公司的公版也 OK,但設計師還是需要重新檢視細節,最終是要雙方「共同擬定」彼此都同意的合約內容。 關於合約內容,其實網路上很多合約範本可以下載,可以用這些範本依據自身需求做調整,但以下有幾個重點需要特別注意: 1. 交付成果: 這個是最重要的,結案時最後到底要交付什麼東西,是只有視覺稿?還是 wireframe、流程圖?還是甚至原始檔案都要附上?有要交付的東西最好都要在合約上寫清楚。 2. 專案驗收時程: UI/UX 設計比較不建議一次做完然後一次看稿,這樣通常問題會很多或方向跑偏,定時的溝通(約一週 1-2 次)會比較理想,最好可以分階段把專案的內容作驗收,驗收完剛好可以搭配付款時程以利專案推進。同時也要注意時如果專案拖延時的狀況,如果是對方規格或素材太晚給你、或是個人時間影響等等都要思考進去。 3. 付款時程: 付款方式很多種,其實看自己習慣就可以。不過我會建議一般金額如果超過 10 萬以上的專案,可以至少分為三次付款,分別為第一期(合約簽訂後,開工前)、第二期(第一階段的設計內容驗收)、尾款(全部驗收,檔案交付結案),這樣可以避免收入卡著進不來,專案也比較能順利進展。 4. 修改次數:「無上限修改」這個問題很常見,通常在專案開始前沒溝通清楚就很容易發生,尤其做產品常常想到一個功能就加、邏輯不對就改。所以要避免這個問題,必須把修改條件寫清楚。 這邊舉我自己的例子:在確認主要視覺風格後,如果還想要針對風格做細部修改,可以修改但次數不得超過 2 次。或是整體設計規格確認後想要修改,不能大幅度修改,只能修改原規格 10% 以內的內容,超過的話需要重新估時數報價。 5. 著作財產權與保密條款: 在專案進行時,一般不能公開內容,專案結束後之後的著作產財權是歸誰所有、是否可公開展示,這些都要溝通清楚。 如何結案 在合約結束時,一定要依據合約上的內容,彼此驗收清點該交付的檔案。如果有需要把商業專案作為個人作品集,要注意是否有簽保密條款或合約上有註明智慧財產權屬於該業主,一般來說只要不是用於商業盈利,作者應該擁有作品的展示權。 但要注意,要將商業專案放入作品集前還是跟要業主溝通是否同意,確認專案已經上線公開後比較理想。 結案之後,也要記得與業主保持良好關係,三不五時噓寒問暖或關心最近公司、專案狀況其實都是不錯的方法。當你與業主建立好不錯的關係,當他下次有案子想外包、或是有朋友需要找人設計時,絕對會第一時間想到你,我相信大部分的業主都是喜歡長期合作的關係,這樣更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磨合期。 同場加映:如何得到案源 案件來源大概是大家最苦惱的一個問題了,不過我個人是滿講求緣分的,將自己的能力、經驗值準備好,當機會出現時你就更有把握抓住它。 案源不外乎以下幾種: 1. 接案平台: 市面上已經有許多接案平台或管道(數字平台外包網、ptt_soho 等等),不過相對來說競爭者多、資訊不對稱、案件品質不一,想接案有些還要先繳會員費用,其實我個人不太推薦這種方式,原因是上面很多削價競爭的狀況,業主通常會選最便宜的設計師來執行。除非你真的想要大量尋找案件,有案就接,不介意案件內容,不然要挑到好案子的機率其實不是很高。 2. 人脈介紹: 這是我比較常用也是推薦的方式,但前期有一定的難度並且需要長時間累積。一開始可以從多認識這個圈子的人開始,認識的人越多相對來講機會也越多,並且在每次接案的過程都與業主保持良好的關係,好的業主也會幫你帶來更多人脈。 3. 個人曝光: 這是一個相對被動的方法,但其實很建議大家長期經營自己,因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被看見」是相對不容易的。可以透過經營社群、寫文章、分享作品、建立個人網站、參與聚會或公開演講,這些都可以幫助自己建立個人品牌,當別人有設計需求的時候,腦袋中很難不浮現你的名字。 小結論 不論是你想接案或甚至是成為自由工作者,這個看似自由彈性的背後,要承擔的責任與付出的心力可能也不比上班輕鬆,但接案是一種磨練自己非常好的方式,可以提升自己的時間管力、以及在時間內產出的效率,因此如果有機會非常推薦大家可以嘗試自己接案,只要在接案過程中能對自己、業主負責,相信都是非常好的經驗。 好的,那今天就聊到這裡啦,感謝你/妳花時間讀這篇文章! -- 本文轉貼自:Simon Lin(原文標題:UI/UX設計師的接案二三事(下))
December 6, 2023

日本軟體工程師的薪水如何?到底值不值得去?
前陣子被邀請去一個讀書會分享自己在日本的心得感想,以及日本軟體工程師產業的現況,就有順便整理了不少資料,想說那不如就寫一篇來分享。 在開始之前,要先跟各位讀者分享我覺得在讀這類型的文章前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只有經驗分享是沒有用的,沒有搭配上背景跟條件,就沒什麼參考價值。 舉個例子,如果有個人說:「到日本隨便都千萬日幣年薪啦,上次我隨便面面就兩千萬起跳,沒有年薪千萬千萬不要去」,背後的真實情況可能是怎麼樣?或許這個人台清交資工碩畢又是書卷獎,原本在台灣工作個兩三年以後年薪就 300 萬台幣以上了,以這個背景來說,他講的確實有道理,但也僅有相似背景的人適用。 但問題在於看到這個評論的人,不一定每個都是這個背景,更精確地說,其實絕大部分人都不是。那以其他背景的人來看,這則評論就顯得相當不合理。問題是或許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或沒意識到這件事,就會以為日本還真的隨隨便便就可以年薪千萬日幣。許多的評論都不會順勢揭露自己的背景,這就是我前面所講的,在不知道背景的狀況下,個人經驗的參考價值就變得偏低的理由。 其實也不光是國外,光台灣本身的狀況也是類似的,而且有時候類似背景的境遇也可能不同,畢竟背景只是決定薪水的一環,其他像是經驗、能力以及軟實力等等,都很難在一言兩語之內說明完畢。同樣是三年工作經驗,有的人可以領到百萬年薪,有的人可能只拿一半。 在談論薪水時,最理想的目標是:「不要高估,但也不要低估自己」。該如何定位自己,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該如何找到與自己背景類似的參考資料,這點就更難了。 就算是統計資料,根據背景不同或是國家差異,也可能會有誤差,而且正確的統計資料搭配錯誤的詮釋方式,也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不過,至少它的立論基礎會更穩固。 寫了這麼多,我想強調的只有三點: 沒有提到個人背景的經驗分享,參考價值不高,可以先忽略。 就算有提到,也只是僅供參考,還需要衡量到自己的狀況。 統計數字相對來說應該會更有參考價值。 這篇會嘗試以統計資料以及可支配的所得的角度下手,並且附上一堆參考資料,讓有興趣的讀者們可以自己研究。 台灣與日本的薪資所得比較 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年薪與 PR 的對應表如下: (表/作者提供) 如果以 PR 來換算的話,想達到各個 PR 需要的薪水如下: (表/作者提供) 年收破百萬,PR 就 85 了,破 150 萬的話可以到 PR 95,想要成為全台薪資所得的前 1%,年薪需要 280 萬台幣。 話說這個統計資料只包含薪資所得,不包含投資等等,不過因為這篇只談薪資,所以應該沒什麼大礙。 日本的部分,根據日本國稅廳 2021 年的統計資料,可以得出以下表格: (表/作者提供) 我們可以跟剛剛台灣的對比一下,匯率以 0.22 做計算,括弧為日幣: (表/作者提供) 如果你想要到日本工作,又想維持同樣的「收入水準」,那可以參考上表。 從上表來看,同樣的 PR,日本的收入大概是台灣的 1.4 到 1.5 倍左右(PR99 則是例外,只有 1.2 倍左右),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表考慮的僅僅是收入本身,並不是可支配所得,沒有扣掉稅金跟保險等等。 可支配所得的比較 接著我們挑兩組比較常見的薪水,來比較一下相同 PR 底下的可支配所得,也就是收入扣掉各種稅金以及保險之後的費用。 第一組是台灣的 100 萬 vs 日本的 700 萬,直接用這個好用的網站幫我們計算:請點此 台灣的部分如下圖,已經有扣掉所得稅以及勞健保: (圖/作者提供) 日本的部分一樣使用相同的網站,結果如下圖: (圖/作者提供) 可以看到日本扣除的項目更多,700 萬日幣最後拿到的只有 520 萬,扣掉的項目包含: 所得稅 國稅 健康保險 年金 失業保險 不過這個網站的細項並沒有列得很精準,還有一個住民税沒有在細項裡面,但比對其他資料來源過後,發現應該是包含在所得稅的項目中。 我參考的其他網站如下,都有把住民稅算進去: 月給・年収の手取り計算の方法【早見表つき】,寫到 700 萬實拿 525 - 595 萬 年収別 手取り金額一覧(年収100万円~年収1億円まで),寫到 700 萬實拿 524 萬 【早見表付】年収200万円~1億円の手取り|計算式と簡易計算方法も解説,寫到 700 萬實拿 530 萬,裡面有附上詳細的計算表格,大推 這幾個資料來源跟剛剛使用的網站得出來的結果差不多,因此推測住民稅也是有算的,只是包含在所得稅裡面了,沒有獨立出來。 為了方便閱讀,我直接將幣值轉換為台幣了,數字也稍微做了一點處理,所以會有些許偏差。 (表/作者提供) 結論就是扣除稅金後,台灣是 89 萬台幣,日本則是 114.6 萬台幣。日本約為台灣的 1.28 倍。 接著再來看台灣的 150 萬 vs 日本的 1000 萬: (表/作者提供) 台灣扣稅後剩下 130.5 萬,日本是 161.7 萬,日本約為台灣的 1.23 倍。 結論是如果收入的 PR 相同,雖然日本的薪水是台灣的 1.4 - 1.5 倍,但是扣稅後日本的可支配所得約為台灣的 1.25 倍左右(取個中間值)。 生活所需開銷 因為每個人生活型態不一樣,我只算最大筆的房租加吃飯,吃飯全部都以外食計算,不考慮自己煮。生活型態都以一個人為例,不考慮家庭。租金的話也是憑自己體感居多,不一定準確(而且我沒在台北租過房,確實不知道行情)。水電網路等等的我也先排除了。 台灣的話在台北市租個 7、8 坪小套房,抓個 13k 好了,東京 23 區的話根據租房網站的資料,1K 的租金可以抓個 9 萬日幣,房間大小也差不多,換算成台幣是 19.8k 左右。 吃飯的話每個人生活型態都不太一樣,而且根據公司地點也會有不同價位,我就憑我自己感覺大概抓一下,以自己的經驗為準。台灣的話我都吃某間健康便當,主菜雞胸肉加三樣配菜,120 元,日本的話其實飲食的選擇滿固定的,不像台灣有自助餐那種可以夾自己喜歡的,而且一般餐廳跟速食店的價差滿大,我比較常吃的是松屋、吉野家等等的平價速食店,下圖這樣漢堡排加青菜再加一碗湯,830 日幣,點牛丼的話會更便宜一點: (圖/作者提供) 因此台灣抓早餐 60 塊 + 午餐 120 + 晚餐 120,一天是 300 塊,一個月就是 9k。日本抓早餐 400 日幣 + 午餐 800 日幣 + 晚餐 800 日幣,一天是 2000 日幣,台幣約 440 塊,一個月是 13k。 因此只看租房跟吃飯,台北的生活費一個月是 22k,而東京是 32.8k,換算下來東京約為台北的 1.49 倍。 拿剛剛台灣的 100 萬跟日本的 700 萬來算,可以得到底下的表格: (表/作者提供) 這個計算結果告訴我們,不包含其他娛樂費用的話,在台灣拿 100 萬收入的人如果去日本拿 700 萬日幣,每年可以多存個 12 萬左右。 若是拿 600 萬日幣的話,收入 132 萬,稅後 99.5 萬,扣掉基本花費 39.3 萬,剩下 60.2 萬,與台灣收入 100 萬可以存的錢是類似的。 這個結論與之前在 PTT 有一篇 alihue 大大寫的文章:[心得] 日本薪水要除以十? 日本薪資換算分享類似,文中的結論是:「在台北領 113 萬,跟在東京領 600~650 萬,可以存的錢是差不多的」,這篇在計算生活費的時候算得比較精準,還有包含飲食習慣以及雜費。 綜合稍早寫到的 PR 表以及 PTT 上的文章,可以得出底下表格(想要相同 PR 薪水的部分是比較隨意抓的,沒這麼精確): (表/作者提供) 可以看出如果想要相同 PR 的話,是需要拿到更高的。 這個表格可以給想去日本工作的人一個參考,例如說你在台灣年薪 110 左右,如果你不想比台灣存的少,那去日本工作薪水至少要 600 萬日幣。若是想要有相同的收入 PR,那就至少需要 700 萬日幣,因此 600 - 800 萬日幣算是比較合理的範圍。 不過再次強調,上面的數字有著不少的前提以及限制,如果想要抓個更精確的數字,需要配合自身背景調整,細節也可以參考 leafwind 大大的:日本工作篇:與台灣比較可支配收入。 從日本的角度看薪水 剛剛講的其實都像是從台灣的角度出發,去看說如果自己到日本工作,該拿到怎樣的待遇,才不會比台灣存的少。但其實我們還需要注意在日本當地,到底薪水分佈是如何,畢竟我們想要的待遇是一回事,日本開的薪水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自己會把日本軟體工程師依照薪水分成四大類,底下的薪水區間都是工作三五年以上的薪水,不考慮社會新鮮人(但 range 其實抓得滿寬,所以有些新鮮人也可能會拿到區間內的薪水): (表/作者提供) 這邊的區間是參考底下幾個資料來源得出的: Project comp Open Salary https://japan-dev.com/ https://www.tokyodev.com/jobs/salary-data 日本で働くソフトウェアエンジニアの給与:東京で働く外国人エンジニアによる究極のガイド 如果想要知道社會新鮮人的薪水範圍,可以參考 @tigercosmos 的這篇:2022 海外新卒找日本東京軟體工程師工作經驗分享。 第一個分類就是那些頂級外商公司,在這個區間的人就是開頭提到的「隨便都千萬日幣年薪」。 第二個分類是我周遭朋友最多人在的區間,畢竟列舉的那幾間公司有不少間在台灣找過人。這些公司基本上以英語溝通為主,不需要會日文,是不少台灣人選擇去日本工作的目標。有少數以英語為主的日本新創也會落在這個區間,新創的話可以去上面有貼的 japan dev 看,很多都會把薪水寫出來。 第三個分類我不太熟,但根據資料一些日本本土的公司大概是這個價碼,例如說 DeNA 以及 Yahoo! 等等。這些日本本土公司通常需要有日語能力,還有一些日本新創也在這區間內,可以用英文,但數量不多。 第四個分類我最不熟,但根據網路上的心得,應該是不太推薦去的一個區間,詳情可以參考底下幾篇: 台灣工程師看見的日本IT派遣黑暗面 主題 日本IT業派遣及生活開銷分享 【心得】在日本工作6年的經驗分享 [心得] 在日本工作受不了,想回台灣 把區間分出來以後,就很自然可以得知為什麼許多地方對於日本薪水的討論,會出現很兩極的現象,因為前兩個區間跟最後的區間,差異本來就很大,同樣是工作三五年,有些背景的人真的隨便找就千萬日幣,有些人卻領著 400 萬日幣。 在沒有揭露自身背景的前提之下,就會把四種區間混在一起聊,這就是我開頭所說的沒什麼參考價值的原因。 接著我們再回來看一下之前的這個表格: (表/作者提供) 可以發現這張表格上的薪水,基本上就是剛剛聊的第二個區間。以一個完全不會日文的人來說,選擇最多的其實就是這個區間了。而這個區間也是我最熟的區間,我有許多朋友都在前面提到的那幾間公司裡面。 自身經驗分享 我的背景在剛剛已經揭露完畢了,我自己跟我大多數的朋友,都在以英文為主的這個區間,公司大概都是 Mercari、PayPay、LINE、Rakuten 這幾間,網路上寫的薪水範圍大約是 700 萬 - 1500 萬。 如果你的求職目標也是這個區間,那我自身的經驗談或許可以讓你作為參考。 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在日本能拿到的薪水,大約是剛剛那個表格的第一欄,也就是「想存相同的錢需要的薪水」,再附一次表格比較好看: (表/作者提供) 如果在台灣的能力拿個 120 萬年薪,在日本可以談到的大約會是 600 - 700 萬日幣。如果可以拿到 150 萬,大約是 800 - 900 萬日幣左右。 換句話說,你很有可能沒辦法維持相同的 PR 收入水準,你在台灣年收是 PR 85,來這邊可能掉到 PR 80。而且這畢竟只是參考,實際狀況因人而異,有些人或許台灣拿 150 萬,來日本卻只拿到 700 萬日幣,光看基本花費能存得就比台灣還少。 還不僅如此,雖然說這一欄叫做「想存相同的錢需要的薪水」,但前面有講說這只是粗估,實際上有更多因素需要考量,例如說家庭,有不少人都是帶著另一半來的,在日本的開銷就會更多,在物價較高的情形之下,差異就更大。或是稅收,台灣有些人可以報一堆撫養節稅,但在日本可能就不會報這麼多(考量到未來要申請永住之類的),還有交通啦以及娛樂等等的費用,這些剛剛都沒算。 結論是,我自己跟我身邊大部分的工程師朋友,來日本東京工作,可以存的錢都比以前少。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比較少。 很多人看到這裡,會想問的下一個問題就是… 為什麼要來日本? 我自己聽過的理由有幾個: 想換個生活環境看看 想出國體驗 未來想移民日本 想要第一線接觸日本文化(如動漫畫、偶像明星等等) 通常會選擇來日本的人,都是對日本有愛,這個愛可能會體現在不同的領域。例如說有些人為了追星,所以想來日本;有些人則是為了生活,為了交通安全,因此選擇來一個交通事故死亡率只有台灣的 20%的地方。 當然,日本也會有自己的缺點,並不是說日本生活就一定比台灣好。總之,我自己跟大多數的朋友,來日本的主因都不是薪水,因此就算在日本存得比台灣少,也會選擇來這裡。 雖然說很多人出國工作是為了薪水,但每個人看重的東西都不同。如果你只是為了錢,想要在日本賺得比台灣更多,存得也更多,那根據我前面一再提到的數據,日本很有可能不適合你。 比起日本,你或許可以考慮新加坡,薪水比日本更高,税也比日本低,可以存到更多的錢。 但我覺得讀者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想這件事,那就是存錢的目的是什麼?通常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那如果是為了生活,能存到的錢或許就只是其中一個點而已,還需要考慮更多長遠的事情,如買房等等,但因為這塊我不熟,所以就沒辦法談了。 結語 這篇利用官方的統計數字搭配非官方的薪水資訊以及個人的經驗,得出了一些數字,讓日後想來日本工作的讀者們參考。同時也附上了我比較熟悉的區間以及背景,讓讀者們參考時能夠有個依據。 再次強調,文章中的數字有些人是憑個人經驗或是四捨五入隨意抓的,沒有非常精確;再者,文中的日幣匯率是用 0.22 來算的,但現在已經掉到 0.21,差了 5%,所以如果你只是為了存錢回台灣花,那日本不適合你的理由又多了一個。 根據上面那些資料,這篇比較適合的讀者在台灣的年收大概是 100 萬 ~ 200 萬左右,比這個區間低或高都不太適合,比較適合去閱讀其他類似背景的文章。 最後回到標題,到底值不值得來日本工作? 如果只在意錢,出國工作是想要存更多錢,那日本很可能不適合你。但如果你有其他誘因,又沒這麼在意收入的話,日本或許會是不錯的選擇。 -- 本文轉貼自:Huli's Blog(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Capital of Digital Nomads!泰國清邁為何是數位遊牧的首選?
來到清邁咖啡廳,你會發現這裡這裡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他們點上一杯咖啡、打開筆電,就開始遠端工作。 清邁堪稱是「Capital of Digital Nomad」,是世界遠端工作者、自由工作者數位遊牧的首選之地,在不少媒體、組織所做「數位遊牧民族最喜愛的城市」統計中,清邁總是名列前茅,許多數位遊牧新手將清邁當為第一站,甚至老手也在此流連忘返。 為什麼清邁這麼受歡迎?五大原因告訴你! 一、生活成本低 在清邁生活,物價十分低廉,根據 Nomad List 統計,在清邁生活,一個月整體生活費約 982 美元(約 3 萬多元台幣)。 以住宿來說,通常一天花 200 至 500 元台幣,就可以住到 CP 值高的旅館,除了青年旅館,還有 Co-living Space、短租公寓等,甚至一個月的花 1 萬至 2 萬元,就可以住進電梯大樓,內含游泳池與健身房,享有不錯的住宿體驗。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物價細節,可以查看 NUMBEO。 二、安全 清邁的治安也十分良好,NUMBEO 「Safety Index by City 2024」調查中,在全球 333 個城市中,清邁排名 22 ,高於位列第 23 名的新加坡,與第 25 名的東京。 三、休閒娛樂豐富 清邁除了擁有豐富的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景點,不僅能讓旅客認識並體驗在地風情,清邁的夜生活也十分豐富,不僅有夜市,還有許多酒吧,往往聚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或數位遊牧者,在此喝酒、聊天。 此外,許多數位遊牧者,也會自主發起活動,像是一起去觀光,也有慢跑、攀岩、拳擊等活動,還會有許多數位遊牧者相約舉辦講座,一起交流彼此的經驗。 在清邁,不用擔心下班後沒事做! 四、良好的工作環境 堪稱是「Capital of Digital Nomad」,不管網路還是工作環境,都很友善數位遊牧族群,許多咖啡廳都有穩定的 Wifi 與插座,也有許多共享工作空間,甚至開放 24 小時,許多住宿空間也有為數位遊牧者設計辦公空間與會議室。因此,不必擔心找不到地方工作。 五、數位遊牧者交流 清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數位遊牧者,你可以在這裡認識不同國家的朋友,互相交流遊牧經驗,遇到不熟的事物,也可以有人請教。在社群上,也有一些清邁數位遊牧社團,幫助你更了解在地生活。 不管你是數位遊牧新手或老手,泰國清邁絕對值得你造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