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45 posts
Sort by Latest
日本三菱地所計劃為「數位遊牧者」建造 10,000 套住宅
東京三菱地所計畫到 2030 年為計劃在日本停留一個月至一年的外國人經營 10,000 套租賃住宅,吸引所謂的數位遊牧者。 這家房地產公司最近與美國的 Blueground Holdings 簽訂了一項授權協議,該公司專門從事此類住房。它在全球 32 個城市經營 15,000 套租賃住宅,採用分租方式為外籍人士等提供。這是該服務首次在日本提供。 在日本,該服務將由三菱地所的全資子公司運營。主要位於東京都會區的租賃物業將被分租並為外國人配備床和家具。這些物業將通過 Blueground 預訂系統以英文在線提供。該公司的應用程序還為住在該地區的人提供生活咨詢。 最初,物業將在外國人熟知的東京中心區域,如澀谷和新宿提供。租金預計主要在每月 30 萬日元到 50 萬日元(大約 2,100 美元到 3,500 美元)的範圍內。 三菱地所通過另一家子公司於 2019 年開始經營租賃公寓業務,主要針對年輕外國人,目前管理約700套住宅。與 Blueground 的項目將吸引更廣泛的年齡層,將外國人的租賃總數增加到 2030 年的 10,000 套住宅。該公司計劃將其發展成一個銷售額為200億日元和營業利潤為 30 億日元的業務。 三菱地所預計除了在日本停留的外國高管和員工外,還會有數位遊牧者的需求。數位遊牧者是指使用資訊技術工作、無論地點如何都能變換居住地的人,每幾個月變換一次居住地。他們範圍從自由職業者到公司員工。 根據旅遊信息網站 A Brother Abroad 的數據,全球估計有 3500 萬數位遊牧者。一些人認為到 2035 年這個數字將達到 10 億。 許多數位遊牧者收入較高,吸引他們的國際競爭激烈。例如,愛沙尼亞和台灣都引入了為他們設計的特殊簽證。日本政府表示將改善吸引這類訪客的環境,包括設立新的特殊簽證和居留身份。 在2018年的投資策略文件中,政府設定了接待和支持商業人士、專業人員、數位遊牧者和其他高技能工作者的活動。根據法務省的數據,過去10年來這類工作者在日本停留的人數已經增加了三倍,截至 6 月底約有 40 萬人。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Joe 的時間管理術|時間管理關鍵可不是時間喔!
我之所以用到很多工具,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於目前似乎沒有一個能涵蓋整個時間管理需求的工具存在。 講到這個,很多人可能會發出「咦」的聲音。畢竟各類 calendar 工具這麼的普遍,很多專家與名人也都針對如何使用行事曆寫過一堆文章,為何我會覺得不夠呢? 事實上,我在寫這文章前還真的買了一堆日本人寫的「萬用手帳應用術」、或是「記事本應用術」、甚至「時間管理術」。但我發現大部分的文章都沒辦法解決我一直以來的「疑問」。 疑問是甚麼,我先晚點說。 這裡先來談談我在讀了這些書、以及觀察大部分人對於 calendar 的用法後,我覺得的缺點。 一般人既然是要做時間管理,會很自然的從「時間」為出發點;無論是分配時間、切割時間、或是工作安排,都是些很直覺想到的議題。這也是為何幾乎所有人都把 calendar 當成時間管理的起點以及核心。 但只用 calendar 管理時間有甚麼缺點呢? 一般用 calendar 的人,我歸納起來有三種做法與行為模式 a. 只記錄邀約、或只用很小的時幅(如日計畫) b. 勉強有用到月或週計畫 c. 真正是從年計畫一路拆解下來 A 的狀況就是我前篇文章(Joe 的時間管理術 01 - 基本知識)中第二點提到的「被動管理」。 只是把別人邀約的事情,不加以分類的填入記事本或是軟體 calendar 中。 這樣的做法其實只仰賴工具達到「提醒功能」罷了。 能做到這一步,當然比甚麼都不做而老是忘東忘西來的好。 可是對於有效的時間規劃而言,這樣只是「被動的在接受別人的安排」,而非在管理自己的工作與人生。 B 的狀況當然好一些,可是也還是看得不夠遠。 只寫下月計劃,還是有可能見樹不見林。 那到底該怎麼主動管理呢? 我對時間管理的看法 我一直有個觀念,在此正好可以先分享給大家。 時間管理跟金錢管理的基本理念是很類似的。 大部分的理財雜誌在個人金錢管理上,都會教一個淺顯易懂的存錢方法。 那就是,在發薪水的那天就把要存的錢存起來。 無法存錢的大部分人,通常都是在拿到薪水後,先享樂、先做些快樂的事情(如吃飯、看電影、買奢侈品),想說月底再把剩餘存下來就好。 但當你沒有先移開這筆打算儲蓄的資金時,你就很可能不知不覺的把它花光了。 所以,先把重要的資金保留下來,這是能否存錢的關鍵。 時間管理也很類似。 若你只是被動的讓別人來找你,並把這些事情記入行事曆,那其實你的時間會被切的零碎。 這些零碎的時間無法好好使用,最後也往往只會被浪費掉。 這也是為何很多人年初時發奮圖強說「今年一定要如何如何」,但等歲末一回顧,卻一件事都沒達成。 但你請他們認真思考原因,卻常常完全不知道時間用到哪裡去了。 所以很多書會教你,最好在每年開始時,就先拿出一份年計畫表(大概類似下圖) 請你把一年的計劃先思考並排入。 比方說有人打算明年要報考 PMP。 這類書會教你,應該在年初時把這些事情優先列在你打算進行的時間與月份。 然後每個月再細部規劃月行事曆,每周再規劃周行事曆或日行事曆,如此就能好好利用時間。 所以呢,以上面的例子來看,寫一寫可能會類似下面這張圖。 然後,你想到今年還要完成一個企畫案的提案,所以你想想可能的發生時間,也把該企畫案的事項填入。 那結果可能類似下圖: 然後,你可能再思考到還有其他重要但更次要的目標。 你再陸續的把這些相關事項填入。 以此類推,直到所有重大計畫都能安排進入為止。 換言之,當你把時間先分配給「最重要」的事情之後,剩下未填滿的時間則可以再在月規劃或是周規劃時,分配給當時才要做但相對「次重要」的事情。 而最後才把別人邀約的行程塞在空檔之中。 這樣就像一般致富書籍教導先存錢的概念一樣→ 把重要的時間先預佔下來,這樣就不會讓自己的時間被別人切碎。先分配關鍵時間,再把剩餘時間分給其他瑣事,時間利用或是工作進行,自然能較有效率。 概念是對的,但這「方法」可還不夠完美! 這樣的做法比被動的讓別人來安排我們的時間絕對是好的多,也確實能讓人生規劃更積極。 但我自己試過幾次後,卻覺得這方法其實還不完美,僅是個理論上很好的方式。 為何說理論上很好呢? 因為除非自己是很有條理的人,能讓事情大多精確的順序發生;否則實際執行下來時,很有可能會發現一開始苦心做好的年計劃在一旦走亂了後,將會完全無法調整與更新。就如同大部分人在專案排程一樣的結果 → 排了個漂亮的計劃,可是因為規劃經驗不足,規劃無法也不會因應變動,所以最後只變成牆上的裝飾品。 為何這麼說呢? 還記得我在之前的文章《預估不準,但那又如何?》有提到一個觀念。 專案規劃的目的並非是我們有自信能完全一字不漏的執行計畫,而是要透過計劃來因應變化。 也在那邊文章引用過艾森豪將軍的一段話:「Plan is nothing, planning is everything」(計劃本身不值錢,但制訂計劃卻很重要) 我總強調,專案管理的知識其實在任何情境都是通用的。 這在人生與時間管理上也是一樣。 我們計劃的結果其實不重要,反而要是讓那為基礎,方面隨時根據現狀來評估可行度、考量是否要調整、並反應在我們「當下的計畫」中(所以注意喔,年初寫好的年計劃表可不是當下的計劃了喔)。 如果還有人看不懂,那請試想想看。 你在年初提出了一堆「今年的希望」並寫入年計劃表中。 可是事情總會有新發展、人生總會碰到變化吧? 可能有哪些變化呢? 原來設想很容易的事情,真正開始時發現變得很複雜。(如需追加一堆工作) 原來設想的發生時間發生變化。(延遲或是得提早開始,可是因為關連的事情很多,所以後續的安排都得調整) 原來排序的優先順序改變了。(比方說本來年初預定的目標,等三個月後發現不重要了) 某些計畫被取消了。 某些計畫臨時察覺並加入了。 一旦碰到事情有變時,你就會發現這方法最大的困難點 →若年初安排的事情很多,且都訂好時間後,你其實將不知道該如何重新調整。最後很可能得重做一份。 以上圖而言,這只是一個我隨便做的範例,都已經讓人看得眼花撩亂了。 若是個真實的人生規劃,整個畫面恐怕更會是密密麻麻的。到底哪些工作屬於哪個目標? 到底哪些工作已經有所調整? 其中是不是有可能漏安排某些事情? 萬一計畫有變要把原來的工作改去哪裡? 你其實根本無從檢查起。 比方說 PMP 的規劃來說吧。 若你二月時並沒找到合適的 PMP 補習班,你要如何快速的調整計畫? 用這方法時,你得要先整個看過,辨識出哪些事情跟 PMP 有關,然後每個事情要重新調整到新的時間段。可是新的時間段,可能早有別的事情安排在那裡。 你要調整那些工作,你又得去分析這些工作跟哪些工作有關連。 最後你可能覺得整個打結,就放棄不做了。 當然,另一個方法就是每個月都重新規劃一次年計畫表。 可是若每個月都必須從各類目標重新 review 一次,這其實是很花時間的。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根本不調整年計畫,而是只在月計畫或是週計畫中反應就好。 但這卻不方便我們進行追蹤。比方說若某些目標進行了一半卻要調整,你有可能根本不記得哪些做完,又哪些沒做。 所以我覺得好的解決方案是甚麼? 我自己思考了很久,最後的結論是「最上層的計畫不該涉及時間」,該像專案管理一樣,最高的計畫應該是 WBS、也就是 Deliverable。 在時間管理這件事情上,第一步不該去考慮時間,而是該考慮專案。而計畫安排也不該是以時間為切點,而該以事件為切點。 這句的意思是說,人生目標不該是只在年初才來定、而是隨時該有、隨時能規劃,並要能方便的併入時間軸且方便管理與追蹤。 否則,如果方法不方便好用,我們會被自己的方法卡住,最後就會選擇放棄。 這也是為何很多人有夢想,最後卻無法達到的原因。 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讓自己接近夢想並了解進度狀況,最後就被動的希望命運能帶我們去那裡。但這是不切實際,也是可惜的。 所以,下一篇我將跟大家分享。 行程計畫的前端到底該是甚麼東西? 為何那樣控制能讓我們更高度的掌握我們的人生,並進而達成人生目標。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日本軟體工程師的薪水如何?到底值不值得去?
前陣子被邀請去一個讀書會分享自己在日本的心得感想,以及日本軟體工程師產業的現況,就有順便整理了不少資料,想說那不如就寫一篇來分享。 在開始之前,要先跟各位讀者分享我覺得在讀這類型的文章前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只有經驗分享是沒有用的,沒有搭配上背景跟條件,就沒什麼參考價值。 舉個例子,如果有個人說:「到日本隨便都千萬日幣年薪啦,上次我隨便面面就兩千萬起跳,沒有年薪千萬千萬不要去」,背後的真實情況可能是怎麼樣?或許這個人台清交資工碩畢又是書卷獎,原本在台灣工作個兩三年以後年薪就 300 萬台幣以上了,以這個背景來說,他講的確實有道理,但也僅有相似背景的人適用。 但問題在於看到這個評論的人,不一定每個都是這個背景,更精確地說,其實絕大部分人都不是。那以其他背景的人來看,這則評論就顯得相當不合理。問題是或許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或沒意識到這件事,就會以為日本還真的隨隨便便就可以年薪千萬日幣。許多的評論都不會順勢揭露自己的背景,這就是我前面所講的,在不知道背景的狀況下,個人經驗的參考價值就變得偏低的理由。 其實也不光是國外,光台灣本身的狀況也是類似的,而且有時候類似背景的境遇也可能不同,畢竟背景只是決定薪水的一環,其他像是經驗、能力以及軟實力等等,都很難在一言兩語之內說明完畢。同樣是三年工作經驗,有的人可以領到百萬年薪,有的人可能只拿一半。 在談論薪水時,最理想的目標是:「不要高估,但也不要低估自己」。該如何定位自己,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該如何找到與自己背景類似的參考資料,這點就更難了。 就算是統計資料,根據背景不同或是國家差異,也可能會有誤差,而且正確的統計資料搭配錯誤的詮釋方式,也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不過,至少它的立論基礎會更穩固。 寫了這麼多,我想強調的只有三點: 沒有提到個人背景的經驗分享,參考價值不高,可以先忽略。 就算有提到,也只是僅供參考,還需要衡量到自己的狀況。 統計數字相對來說應該會更有參考價值。 這篇會嘗試以統計資料以及可支配的所得的角度下手,並且附上一堆參考資料,讓有興趣的讀者們可以自己研究。 台灣與日本的薪資所得比較 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年薪與 PR 的對應表如下: (表/作者提供) 如果以 PR 來換算的話,想達到各個 PR 需要的薪水如下: (表/作者提供) 年收破百萬,PR 就 85 了,破 150 萬的話可以到 PR 95,想要成為全台薪資所得的前 1%,年薪需要 280 萬台幣。 話說這個統計資料只包含薪資所得,不包含投資等等,不過因為這篇只談薪資,所以應該沒什麼大礙。 日本的部分,根據日本國稅廳 2021 年的統計資料,可以得出以下表格: (表/作者提供) 我們可以跟剛剛台灣的對比一下,匯率以 0.22 做計算,括弧為日幣: (表/作者提供) 如果你想要到日本工作,又想維持同樣的「收入水準」,那可以參考上表。 從上表來看,同樣的 PR,日本的收入大概是台灣的 1.4 到 1.5 倍左右(PR99 則是例外,只有 1.2 倍左右),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表考慮的僅僅是收入本身,並不是可支配所得,沒有扣掉稅金跟保險等等。 可支配所得的比較 接著我們挑兩組比較常見的薪水,來比較一下相同 PR 底下的可支配所得,也就是收入扣掉各種稅金以及保險之後的費用。 第一組是台灣的 100 萬 vs 日本的 700 萬,直接用這個好用的網站幫我們計算:請點此 台灣的部分如下圖,已經有扣掉所得稅以及勞健保: (圖/作者提供) 日本的部分一樣使用相同的網站,結果如下圖: (圖/作者提供) 可以看到日本扣除的項目更多,700 萬日幣最後拿到的只有 520 萬,扣掉的項目包含: 所得稅 國稅 健康保險 年金 失業保險 不過這個網站的細項並沒有列得很精準,還有一個住民税沒有在細項裡面,但比對其他資料來源過後,發現應該是包含在所得稅的項目中。 我參考的其他網站如下,都有把住民稅算進去: 月給・年収の手取り計算の方法【早見表つき】,寫到 700 萬實拿 525 - 595 萬 年収別 手取り金額一覧(年収100万円~年収1億円まで),寫到 700 萬實拿 524 萬 【早見表付】年収200万円~1億円の手取り|計算式と簡易計算方法も解説,寫到 700 萬實拿 530 萬,裡面有附上詳細的計算表格,大推 這幾個資料來源跟剛剛使用的網站得出來的結果差不多,因此推測住民稅也是有算的,只是包含在所得稅裡面了,沒有獨立出來。 為了方便閱讀,我直接將幣值轉換為台幣了,數字也稍微做了一點處理,所以會有些許偏差。 (表/作者提供) 結論就是扣除稅金後,台灣是 89 萬台幣,日本則是 114.6 萬台幣。日本約為台灣的 1.28 倍。 接著再來看台灣的 150 萬 vs 日本的 1000 萬: (表/作者提供) 台灣扣稅後剩下 130.5 萬,日本是 161.7 萬,日本約為台灣的 1.23 倍。 結論是如果收入的 PR 相同,雖然日本的薪水是台灣的 1.4 - 1.5 倍,但是扣稅後日本的可支配所得約為台灣的 1.25 倍左右(取個中間值)。 生活所需開銷 因為每個人生活型態不一樣,我只算最大筆的房租加吃飯,吃飯全部都以外食計算,不考慮自己煮。生活型態都以一個人為例,不考慮家庭。租金的話也是憑自己體感居多,不一定準確(而且我沒在台北租過房,確實不知道行情)。水電網路等等的我也先排除了。 台灣的話在台北市租個 7、8 坪小套房,抓個 13k 好了,東京 23 區的話根據租房網站的資料,1K 的租金可以抓個 9 萬日幣,房間大小也差不多,換算成台幣是 19.8k 左右。 吃飯的話每個人生活型態都不太一樣,而且根據公司地點也會有不同價位,我就憑我自己感覺大概抓一下,以自己的經驗為準。台灣的話我都吃某間健康便當,主菜雞胸肉加三樣配菜,120 元,日本的話其實飲食的選擇滿固定的,不像台灣有自助餐那種可以夾自己喜歡的,而且一般餐廳跟速食店的價差滿大,我比較常吃的是松屋、吉野家等等的平價速食店,下圖這樣漢堡排加青菜再加一碗湯,830 日幣,點牛丼的話會更便宜一點: (圖/作者提供) 因此台灣抓早餐 60 塊 + 午餐 120 + 晚餐 120,一天是 300 塊,一個月就是 9k。日本抓早餐 400 日幣 + 午餐 800 日幣 + 晚餐 800 日幣,一天是 2000 日幣,台幣約 440 塊,一個月是 13k。 因此只看租房跟吃飯,台北的生活費一個月是 22k,而東京是 32.8k,換算下來東京約為台北的 1.49 倍。 拿剛剛台灣的 100 萬跟日本的 700 萬來算,可以得到底下的表格: (表/作者提供) 這個計算結果告訴我們,不包含其他娛樂費用的話,在台灣拿 100 萬收入的人如果去日本拿 700 萬日幣,每年可以多存個 12 萬左右。 若是拿 600 萬日幣的話,收入 132 萬,稅後 99.5 萬,扣掉基本花費 39.3 萬,剩下 60.2 萬,與台灣收入 100 萬可以存的錢是類似的。 這個結論與之前在 PTT 有一篇 alihue 大大寫的文章:[心得] 日本薪水要除以十? 日本薪資換算分享類似,文中的結論是:「在台北領 113 萬,跟在東京領 600~650 萬,可以存的錢是差不多的」,這篇在計算生活費的時候算得比較精準,還有包含飲食習慣以及雜費。 綜合稍早寫到的 PR 表以及 PTT 上的文章,可以得出底下表格(想要相同 PR 薪水的部分是比較隨意抓的,沒這麼精確): (表/作者提供) 可以看出如果想要相同 PR 的話,是需要拿到更高的。 這個表格可以給想去日本工作的人一個參考,例如說你在台灣年薪 110 左右,如果你不想比台灣存的少,那去日本工作薪水至少要 600 萬日幣。若是想要有相同的收入 PR,那就至少需要 700 萬日幣,因此 600 - 800 萬日幣算是比較合理的範圍。 不過再次強調,上面的數字有著不少的前提以及限制,如果想要抓個更精確的數字,需要配合自身背景調整,細節也可以參考 leafwind 大大的:日本工作篇:與台灣比較可支配收入。 從日本的角度看薪水 剛剛講的其實都像是從台灣的角度出發,去看說如果自己到日本工作,該拿到怎樣的待遇,才不會比台灣存的少。但其實我們還需要注意在日本當地,到底薪水分佈是如何,畢竟我們想要的待遇是一回事,日本開的薪水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自己會把日本軟體工程師依照薪水分成四大類,底下的薪水區間都是工作三五年以上的薪水,不考慮社會新鮮人(但 range 其實抓得滿寬,所以有些新鮮人也可能會拿到區間內的薪水): (表/作者提供) 這邊的區間是參考底下幾個資料來源得出的: Project comp Open Salary https://japan-dev.com/ https://www.tokyodev.com/jobs/salary-data 日本で働くソフトウェアエンジニアの給与:東京で働く外国人エンジニアによる究極のガイド 如果想要知道社會新鮮人的薪水範圍,可以參考 @tigercosmos 的這篇:2022 海外新卒找日本東京軟體工程師工作經驗分享。 第一個分類就是那些頂級外商公司,在這個區間的人就是開頭提到的「隨便都千萬日幣年薪」。 第二個分類是我周遭朋友最多人在的區間,畢竟列舉的那幾間公司有不少間在台灣找過人。這些公司基本上以英語溝通為主,不需要會日文,是不少台灣人選擇去日本工作的目標。有少數以英語為主的日本新創也會落在這個區間,新創的話可以去上面有貼的 japan dev 看,很多都會把薪水寫出來。 第三個分類我不太熟,但根據資料一些日本本土的公司大概是這個價碼,例如說 DeNA 以及 Yahoo! 等等。這些日本本土公司通常需要有日語能力,還有一些日本新創也在這區間內,可以用英文,但數量不多。 第四個分類我最不熟,但根據網路上的心得,應該是不太推薦去的一個區間,詳情可以參考底下幾篇: 台灣工程師看見的日本IT派遣黑暗面 主題 日本IT業派遣及生活開銷分享 【心得】在日本工作6年的經驗分享 [心得] 在日本工作受不了,想回台灣 把區間分出來以後,就很自然可以得知為什麼許多地方對於日本薪水的討論,會出現很兩極的現象,因為前兩個區間跟最後的區間,差異本來就很大,同樣是工作三五年,有些背景的人真的隨便找就千萬日幣,有些人卻領著 400 萬日幣。 在沒有揭露自身背景的前提之下,就會把四種區間混在一起聊,這就是我開頭所說的沒什麼參考價值的原因。 接著我們再回來看一下之前的這個表格: (表/作者提供) 可以發現這張表格上的薪水,基本上就是剛剛聊的第二個區間。以一個完全不會日文的人來說,選擇最多的其實就是這個區間了。而這個區間也是我最熟的區間,我有許多朋友都在前面提到的那幾間公司裡面。 自身經驗分享 我的背景在剛剛已經揭露完畢了,我自己跟我大多數的朋友,都在以英文為主的這個區間,公司大概都是 Mercari、PayPay、LINE、Rakuten 這幾間,網路上寫的薪水範圍大約是 700 萬 - 1500 萬。 如果你的求職目標也是這個區間,那我自身的經驗談或許可以讓你作為參考。 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在日本能拿到的薪水,大約是剛剛那個表格的第一欄,也就是「想存相同的錢需要的薪水」,再附一次表格比較好看: (表/作者提供) 如果在台灣的能力拿個 120 萬年薪,在日本可以談到的大約會是 600 - 700 萬日幣。如果可以拿到 150 萬,大約是 800 - 900 萬日幣左右。 換句話說,你很有可能沒辦法維持相同的 PR 收入水準,你在台灣年收是 PR 85,來這邊可能掉到 PR 80。而且這畢竟只是參考,實際狀況因人而異,有些人或許台灣拿 150 萬,來日本卻只拿到 700 萬日幣,光看基本花費能存得就比台灣還少。 還不僅如此,雖然說這一欄叫做「想存相同的錢需要的薪水」,但前面有講說這只是粗估,實際上有更多因素需要考量,例如說家庭,有不少人都是帶著另一半來的,在日本的開銷就會更多,在物價較高的情形之下,差異就更大。或是稅收,台灣有些人可以報一堆撫養節稅,但在日本可能就不會報這麼多(考量到未來要申請永住之類的),還有交通啦以及娛樂等等的費用,這些剛剛都沒算。 結論是,我自己跟我身邊大部分的工程師朋友,來日本東京工作,可以存的錢都比以前少。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比較少。 很多人看到這裡,會想問的下一個問題就是… 為什麼要來日本? 我自己聽過的理由有幾個: 想換個生活環境看看 想出國體驗 未來想移民日本 想要第一線接觸日本文化(如動漫畫、偶像明星等等) 通常會選擇來日本的人,都是對日本有愛,這個愛可能會體現在不同的領域。例如說有些人為了追星,所以想來日本;有些人則是為了生活,為了交通安全,因此選擇來一個交通事故死亡率只有台灣的 20%的地方。 當然,日本也會有自己的缺點,並不是說日本生活就一定比台灣好。總之,我自己跟大多數的朋友,來日本的主因都不是薪水,因此就算在日本存得比台灣少,也會選擇來這裡。 雖然說很多人出國工作是為了薪水,但每個人看重的東西都不同。如果你只是為了錢,想要在日本賺得比台灣更多,存得也更多,那根據我前面一再提到的數據,日本很有可能不適合你。 比起日本,你或許可以考慮新加坡,薪水比日本更高,税也比日本低,可以存到更多的錢。 但我覺得讀者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想這件事,那就是存錢的目的是什麼?通常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那如果是為了生活,能存到的錢或許就只是其中一個點而已,還需要考慮更多長遠的事情,如買房等等,但因為這塊我不熟,所以就沒辦法談了。 結語 這篇利用官方的統計數字搭配非官方的薪水資訊以及個人的經驗,得出了一些數字,讓日後想來日本工作的讀者們參考。同時也附上了我比較熟悉的區間以及背景,讓讀者們參考時能夠有個依據。 再次強調,文章中的數字有些人是憑個人經驗或是四捨五入隨意抓的,沒有非常精確;再者,文中的日幣匯率是用 0.22 來算的,但現在已經掉到 0.21,差了 5%,所以如果你只是為了存錢回台灣花,那日本不適合你的理由又多了一個。 根據上面那些資料,這篇比較適合的讀者在台灣的年收大概是 100 萬 ~ 200 萬左右,比這個區間低或高都不太適合,比較適合去閱讀其他類似背景的文章。 最後回到標題,到底值不值得來日本工作? 如果只在意錢,出國工作是想要存更多錢,那日本很可能不適合你。但如果你有其他誘因,又沒這麼在意收入的話,日本或許會是不錯的選擇。 -- 本文轉貼自:Huli's Blog(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日本數位遊牧旅遊提案:Condé Nast Traveler 編輯推薦的 5 處東京必訪景點
隨著東京在 2023 年成為全球數位遊牧人口成長最快的城市,以及日本政府宣布將於今年三月推出數位遊牧簽證,相信許多朋友已經在期待,甚至開始準備赴日本展開遊牧生活了。而提到赴日生活,除了工作面的考量、生活大小事的考量,旅遊活動該如何規劃,才能讓自己不同於過去不是逛街就是排隊吃名店的觀光行程,而是真正玩得內行又在地,想必也是很多人關注的面向。 如果你已經看膩了資訊一再重複的觀光熱點介紹,不妨參考國際旅遊雜誌 Condé Nast Traveler 編輯推薦的幾處東京必訪景點,以及他們對這些景點的獨到介紹,在遊牧期間體驗與作為觀光客時不一樣的探索行程! 1. 口琴橫丁 Harmonica Yokocho 位於 JR 吉祥寺北邊出口附近,入口有著大大黃色標誌的口琴橫丁以各種日本道地美食聞名。這裡最早本來是個跳蚤市場,後來酒吧與餐廳陸續進駐,店家又如口琴的簧片般整齊排列,才得名「口琴橫丁」。白天時,你可以看到許多魚販和傳統糖果餅乾業者在此做生意;晚上時,則變成如台灣夜市一般的美食集散地。 比起選定一家餐廳吃飽喝足, Condé Nast Traveler 編輯心中更內行的玩法是一家吃完接著吃下一家。編輯提到的餐廳包含壽司店「Katakuchi」、餃子店「Minmin」、專賣關東煮的「Apron」,以及「Ron Ron 2」的九州風雞翅料理。 (Photo from iStock) 2. 思出橫丁 Omoide Yokocho 同樣名列編輯推薦清單的美食商店街,還有「思出橫丁」。整條商店街裡有著大約 60 家餐廳,美食、人潮搭配極具日本特色的紅燈籠,絕對能帶給你最在地的用餐體驗。至於在此該吃什麼,編輯在介紹中反覆提到烤雞肉串這個品項,有機會到此一訪,也許你就會知道為何編輯對它念念不忘! (Photo from iStock) 3. Thermae-Yu Thermae-Yu 是一家位在新宿的 24 小時溫泉浴場,不僅交通方便,室內浴池、室外浴池、岩盤浴以及各種水療體驗均有的多元服務,更讓這裡成了上班族想放鬆身心的最佳選擇。Condé Nast Traveler 編輯更補充,此處不僅是泡湯場所,更像一個美容室,泡澡後再以店家提供的乳液按摩全身,感受絕佳。 不過要注意的是,在日本文化中,進入浴場是全裸的,且身上有刺青者不可進入。 更多資訊:店家頁面 4. 舊朝倉家住宅 Kyu Asakura House 講到「代官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繁華的街景,但其實此處還隱藏一個古樸秘境,那就是日本早期官員朝倉虎次郎故居,現被稱為「舊朝倉家住宅」。木造房屋搭配綠意盎然的庭園,在這個被日本政府認證為重要文化資產的秘境,你可以感受 100% 的傳統日本風情。Condé Nast Traveler 編輯也分享,舊朝倉家住宅的建築與庭園充分展現日式美學與空間利用,是對這方面感興趣者的入門學習教材。 須留意的是,進入傳統建築必須穿著襪子,你可以自備或者在入口處購買。 更多資訊:官方介紹頁面 5. 青木原樹海 Aokigahara National Forest 如果比起市區風情,你更嚮往自然景致,不妨走訪位在富士山山腳的「青木原樹海」。在這裡,你可以欣賞壯觀的樹海與自然洞窟之美,也可以盡情呼吸新鮮空氣,拋開平日工作煩憂。根據編輯經驗,造訪一趟約需預留至少兩小時的時間。 (Photo from iStock)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Joe 的時間管理術|基本知識
在針對「時間管理」這議題往下細寫前,我想要談三個基本概念。 如此可以先統一一下定義,另一方面嘛,也希望大家在技術上追求「優化」前,能先得到正確的心態。 因為我總相信世界所有東西,只要你能掌握核心,總能發展出自己的做法與技術;但若只學技術卻不理解原因時,就很可能被那技術制約甚至反噬。 所以不希望有人誤會說「我只要偷學 Joe 的一兩個手法,我也能一下做好很多事情。」 方法永遠只是思維落實的一種過程與手段罷了,若心態不正確,只學皮毛是絕對沒有成效的喔! 這是希望讀者往下看之前,能先充分理解的事情。 在這篇中,我要談三個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 時間管理良好下,能帶來的成功到底是甚麼? 管理其實是有分為主動與被動的差異。 效率提升並不完全是時間管理的關鍵。 那我就依序在這篇談談這三個基本概念。 成功是甚麼? 印象中,每次在文章中提到成功,就會有人酸溜溜的回應說:那些人成功要不是歸因於家世、政商關係、逢迎拍馬、就是純粹的好運,成功不是可以學的啦! 我與 Bryan 畢竟離巴菲特或是比爾蓋茲那種成就還天差地遠,所以我們雖然盡量都希望大家正面思考,但終究沒甚麼強而有力的論述來否定那些酸溜溜的思維。 嘿,我甚至不否認,人若要得到巴菲特那樣等級的成就,除了努力、天賦以外,或許還真的需要很多好運。 但我在這裡想強調的一個論述,在於我們對於「成功」的定義未必要這麼極端。 並非只有成為巴菲特、選上總統、得諾貝爾獎、或是建立橫跨五大洲的商業帝國才算。 我們一般人或許平凡、或許夢想微小的多、或許只擁有人生某階段的渴望,但對自身而言,若能達到那些夢想,一樣是能帶來人生中高度的圓滿與充實。 這些成功可能是考上某種證照、完成一個設計提案、構築一份企劃、完成婚禮安排、甚至是減肥與健身。 更重要的是,這些目標的成功其實往往是引領我們往更強大的方向前進的里程碑。 就好比學些速記與讀書的手法,雖然不可能讓你拿到諾貝爾獎,但最少會讓你有系統的記得書中的內容,能考個好學校、甚至在起點上超越其他不懂的人。 這在時間管理上也是類似的概念。 學會這些東西,確實不會因此就產生甚麼巨變;但最少會讓你「更有能力」追尋「屬於你的成功」。 大部分人雖然擁有夢想,卻常常因為「現實問題」而把夢想不斷往後延。 「等我有時間了」、「等我有錢了」、「等我升職了」、「等小孩大了後」;總是會有一堆藉口,讓人們把想做的事情一直往後推。 五年、十年回頭來看,很多人講了一輩子的事情,往往連起步都沒有。 但若你知道如何利用時間,其實很多事情或許早就可以起步了,就算如蝸牛般緩慢,五年十年回頭來看也是移動了一些距離啊。 換言之,具備時間管理、或是個人的財務管理的知識後,讓我們有能力提升自己的執行力、增加我們時間或是金錢的利用效率,我們將更有機會追逐並完成我們的夢想。 就算那夢想跟知名人士比起來微不足道,但總是一個起步。 要成為巴菲特,我們也是需要一桶金、一桶金的慢慢累積。 所以成功並不表示一定要 aim high,但若能逐步的達成我們每個人生夢想,就是一種能對自己交代的成功。 而若能把這些中小型目標都達成下,萬一哪天還有好運加持下,搞不好我們就會是另一個能被歷史記錄下來的人物。 當然,後者可能可遇不可求;但能達到前者,最少也能讓自己某種程度衣食無缺、人生了無遺憾了。 這是我想要強調的「成功」 → 一個由我們自己定義夢想,並將其實現的過程。 這成功並不虛無飄渺、也並非是凡人不可觸及的。 重點是你願不願起步,以及是否有個好方法讓自己事半功倍罷了! 說到這,我想到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改寫規則的人,獨贏」Page 104 頁有這麼一句話:「你無法確保成功」美國第二位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寫信給妻子艾碧蓋兒道,「你只能讓自己的作為值得成功」。 這段話讓我很有共鳴,因為我一直相信若我們投注心力為自己規畫未來,就是「讓自己的作為值得成功」。 時間智商的提升,就是讓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更容易達成自己的目標與願望。 最終,也就是提升了成功的機率。 管理的關鍵在於主動兩字 第二個基礎概念是這樣的:並非你去買本「萬用手冊」(如有名的ほぼ日手帳)或是有在用「Calendar 軟體」就叫有做時間管理。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在用類似工具,可是不表示因此就能有效的完成足夠的工作。 問題在哪裡呢? 我自己觀察後發現,好的時間管理、跟壞的時間管理,重點的差異在於如何界定「管理」這個字眼。 管理這個字眼很有意思。 他在中文裡,只有這一個字;但在英文裡頭,其實有好幾個字眼都代表管理,比方說Administration、以及Management。 management 這個字眼,比較有「介入、干預、並預先改善」的意思;而 administration 有人翻譯成行政管理,通常代表的是「做些動作來確保事情運作順暢」。 像一間公司裡頭,administration team 通常就是在確保日常運作不出錯、大家照著規矩與流程做事。 以政府部門為例,會有著大量的事務人員,他們的責任就是做這樣的事情:確認大家都有身分證字號、確認大家都有繳稅、確認預算都有執行類似這些事情。 至於為何人人需要身分證字號,預算金額到底合理不合理,那可不是這類單位需要憂心的問題。 management team 才是一個組織中負責要憂心為什麼以及去哪裡的單位,他們通常負責提供 vision(願景)、決定優先順序、思考資源配置等。 順帶一提,講到 vision 這個字,就想到我最近看到一段話對這字描述的極為貼切。 這是格理弗遊記的作者 Jonathan Swift 說的:Vision is the art of seeing things invisible。 「看到尚不存在的藝術」,這描述還真棒呢! 一個好的組織需要這兩者的平衡。 有些人負責維持日常運作順暢、照著規矩辦事;但也要有些人負責往前看、隨時思考規矩是否該改、方向是否該調整。 像我們身體就有著非常完善的行政組織,如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 它們巧妙的運作,讓身體維持正常運作。 但是呼吸系統可不會幫我們思考如何追求成功與卓越。 你還需要用腦、用心來成立我們的「主動管理」系統,把夢想化為行動綱領並加以實行。 離題的講了這麼一大段,我想說的是:在時間管理上也是一樣。 很多人只是被動的把別人來找我們要做的事情記入行事曆中,然後照著執行,並以為這就是管理時間。 但這其實不叫時間管理,這充其量只是有個「提醒機制」罷了。 提醒機制只是做到行政管理,讓我們不出錯、運行順暢;但若要追求成功,你還需要更多「主動」的成分在其中。 比方說,如何妥善的安排工作、調整優先順序、拒絕矛盾的事情、甚至是思考找尋自己的 vision(也就是定義自己想要的成功或是通往成功的里程碑是甚麼)。 這才是我覺得在時間管理上重要且該學習之處。 這也說明了,為何雖然有人買了萬用手帳、帶著 PDA,但是生活效率還是沒有很大的提升。 那是因為若管理只做一半,成效當然也只有一半了啊! 時間管理的關鍵不只在於節省時間 最後一個要說明的,在於時間管理跟「如何節省時間」很可能是不能直接畫上等號的。 若只是思考如何「加快」,有時候是會走入歧途的。 這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在於「時間利用的好壞」比「單純縮短時間」更重要。 這是因為事情怎麼樣都有最少完成所需的時間,縮短的邊際成本是遞增的。 比方說吧,每天上班我可以有好幾種不同的選擇。 可能可以開車、可能可以騎車、可能可以搭捷運、也可能搭計程車。 但除非我能學會瞬間移動或是能得到小叮噹的任意門,不然怎麼樣我都得花些時間。 就算是我最能自我控制的交通工具(如自己開車或騎車),我也不能把通勤時間降到零。 舉例而言,搭捷運上班要花 40 分鐘,正常騎車也要花 30 分鐘,除非拼命闖紅燈可能才能省更多。 可是闖紅燈風險太高,這策略考量到風險帶來的成本後會變的完全不值得。 但若正常騎車也只能節省個十分鐘,那這改善其實也非常有限(雖然就比例而言看似很高)。 甚至在這情況下,我個人反而寧願多花十分鐘來搭捷運。 嚇一跳嗎? 因為你若從有效分配時間的角度來看,當我有完整的 40 分鐘可用時,我其實可以在捷運旅途中看看書、寫文章大綱、看一下待辦事項清單、或是做些其他的思考。 騎車雖然看似節省了 10 分鐘,但過程中我得注意交通、得提高警覺,對我而言反而是一整段完全無用的過程。 所以時間管理,並非只是要你一味的節省時間,如何能好好的利用時間才是關鍵。 在此概念下,某些事情多花些時間做,有時候反而才是合理的選擇。 這也是為何我把這分類取名叫個人時商、而不叫時間管理;因為需要提升的是判斷的智慧、而非只是一味求快。 這也帶出一味思索加快為何會誤入歧途的另一個原因。 一般人常常因為過份求快的「Cost-Down」,而造成工作品質的低落。 像華人就最多這種毛病。 別人訂好的標準作業程序,大家都會因為抄捷徑、省掉幾個步驟而得意洋洋。 殊不知,這些流程可能都是必要的。 跳過某些程序雖然短期看起來沒問題,但反而可能增加日後的麻煩,如增加日後修改機率、或是因為出錯造成評價低落等後遺症。 比方說我們公司規定有開案前要簽 charter 的規則。 很多人就會質疑,我都準備好了,為何不讓我先動? 甚至有些小組會想偷偷先跑。 但 charter 沒有被簽,通常理由不外乎就是高階主管覺得還沒有 ready、覺得還有疑慮。 但所謂疑慮是甚麼呢? 通常不外乎就是針對專案的「內容」、「規格」、「預算」、或「時間」還有歧見或是不確定。 那你可以想像,若是高階主管對這四個東西有疑慮,這代表案子的走向有可能還會大幅偏移。 規格或內容隨便一改,做法可能都完全不同。 先跑或許能搶些時間,但更可能跑了兩周後發現怎麼方向大幅轉變了? 這時後發現要重頭來過,不是很冤枉嗎? 所以我自己雖然也會在某些情境偷跑,可是這其實需要充分的資訊收集以及風險判斷的;大部分時候,我會在這種時刻先把力氣放在別的工作上,等到態勢明確了,才會進行準備。 如此,一方面避免了重工的風險,又能先完成別的事情。 這才是妥善的分配時間與管理時間。 說了這兩個例子,我只是想要強調一個觀念。 時間管理的重點並非僅在想辦法節省時間或是趕快把事情做完。 有時候多花時間反而才是提升效率、有時候耐心等待反而才是提升效率、甚至有時候多做些事情反而才是提升效率。 總結 時間管理並非只是做做紀錄、或是想辦法做快一些。 核心的基礎是上面提到的三項事情。 首先,你要能界定你自己要甚麼東西,也就是你的人生目標。 再來,要能主動的規劃與管理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所做所為都能配合我們期待的成功目標。 第三,大處著眼的思考,不要一心求快。 真正的效率常常是在眼睛看不到、反直覺的地方。 多花時間在前期,有時候才能帶來後期、甚至長期的收益與效率。 別忘了要把眼光放遠,永遠看著將來的那個成功標的,這才會帶給你真正具備系統觀點的「時商」提升。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2024 最新入境印尼峇里島簽證改版 FAQ
印尼政府從 2024 年 1 月 7 日起,將簽證類賦予新的編號,並引入了新的旅遊和商務簽證類型和停留期限。一共有八種簽證類別,包含了投資簽證和退休簽證等。詳細請看到最後。 觀光簽證 我們先詳細解說最多人需要的觀光簽證。 要入境印尼/峇里島觀光,並申請電子簽證嗎?印尼移民總局已將電子簽證(EVOA)申請種類進行改版,原本的 B213 已經找不到,旅遊的觀光簽證改為 TOURISM SINGLE ENTRY VISITOR VISA-60DAYS 與 B1 - TOURISM(VISA ON ARRIVAL)-30DAYS 兩種。 那麼,一般旅遊要申請哪一項呢? 答案是:一般未超過30的旅遊請選擇 B1 - TOURISM(VISA ON ARRIVAL)-30DAYS(B1 觀光簽證30天)。 「B1 觀光簽證30天」是一種有效期為 30 天的觀光簽證,單次入境。因此,如果您是一般旅遊,目的是觀光、探親、商務等,則可以選擇 B1 - TOURISM 30DAYS。你可以選擇在網路先辦好免得手忙腳亂,或是落地後在機場 VoA 櫃檯辦理都可以。 而 TOURISM SINGLE ENTRY VISITOR VISA-60DAYS(單次入境觀光簽證60天) 則是在您出發前必須事先申請的觀光簽證,有效期為 60 天,單次入境。因此,如果您預計比較長期留在印尼,則可以選擇 TOURISM SINGLE ENTRY VISITOR VISA-60DAYS。 以下是兩種申請種類的比較: (圖/ 峇里島/印尼吃喝玩樂小編提供) 網路申請印尼觀光簽證申請流程及注意事項 什麼是B1觀光簽證? B1 觀光簽證是單次入境簽證,有效期為 30 天,僅限於觀光、政府參訪、商務會議、採購商品或轉機使用。 有效期和申請期限 網路申請 B1 觀光簽證申請後 90 天之內必須使用,但實際停留天數僅限 30 天,超過 30 天需另行申請。逾期將罰款一天 IDR 1,000,000(約台幣 2000 元)。 費用和支付方式 觀光簽證費用為 IDR 500,000(約台幣 1000 元)。 支付時使用信用卡會產生額外費用(外加IDR 19,500,約台幣 40 元),請確認您的卡是否支援國際交易。 申請資格 所有旅客,包括嬰兒和兒童,均需持有個別觀光簽證。 護照有效期至少為 6 個月。 申請資料不得與護照資訊有任何出入,否則簽證將失效且不予退款。 一般未超過30天的旅遊請選「B1 Tourism (Visa on Arrival)」不要選錯了(圖/ 峇里島/印尼吃喝玩樂小編提供) 所需文件 護照照片資料頁面(有效期至少 6 個月,JPG/JPEG/PNG格式) 護照規格照片(JPG/JPEG/PNG格式) 電子郵箱地址 Mastercard、Visa 或 JCB 信用卡(不限持卡人) 申請流程 創建帳戶:登入印尼移民局網站(官方網站申請),註冊帳戶(每個簽證申請需使用獨立帳戶/email)。 填寫資料:登入帳戶,選擇簽證類型、填寫抵達信息和印尼住宿信息。 付款:完成資料填寫後,應在 2 小時內進行付款,逾時需重新申請。 獲取簽證:付款成功後,您的簽證將存於您的帳戶中,移民局官員可在入境時查驗。建議您將簽證保存為電子檔或列印備用。 簡要說明 (圖/ 峇里島/印尼吃喝玩樂小編提供) 重要提示 帳戶僅需創建一次,忘記密碼可點擊「忘記密碼」重設。 遇到任何交易問題,請聯絡印尼移民局客服(livechat 或電郵visa@imigrasi.go.id,evoa@imigrasi.go.id)。 謹慎使用第三方代辦服務,政府不對其服務品質負責。請在官方網站申請。 (延伸閱讀:2024 峇里島入境變革一分鐘搞懂:印尼/峇里島入境流程 - 下飛機/過海關/到領行李的流程) 八種簽證種類 2024 起最新的完整八種印尼簽證種類請參考下表: 觀光客、未超過30天,你知道要選哪一個了嗎?(圖/ 峇里島/印尼吃喝玩樂小編提供)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峇里島生活資訊,也歡迎參考以下連結: YouTube 頻道「J Indonesia」 峇里島自由行究極旅行攻略 Facebook 社團「峇里島/印尼吃喝玩樂」 -- 本文轉貼自:峇里島/印尼吃喝玩樂小編(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花費不高、網路穩!試試「郵輪遊牧」,體驗海上新生活
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遠端工作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許多以遠端工作為主的數位遊牧族,一直在尋找能夠激發創意並提供舒適環境的地方。而郵輪,或許將成為這些人的一項新選擇。 為什麼郵輪有機會成為數位遊牧的新選擇呢? 郵輪旅遊有許多優點,包括一站式解決住宿、交通和餐飲等問題,以及一次旅行就能參觀多個城市或國家,欣賞從美麗的峽灣、壯觀的火山景色到迷人的海灘等各種風光。 此外,郵輪還可以減少在到達新城市時的困擾。船上有健身房、美食餐廳和游泳池等設施,可以在船靠岸時參觀新的城市,如果當地找不到合適的餐廳或想要健身,就可以回到船上。這種方式讓你可以在享受遊牧生活的同時,也能享受到郵輪的舒適和便利設施。 然而,過去之所以郵輪並未成為數位遊牧族的選擇,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網路。 因為在茫茫大海之中,離陸地的基地台太遠,手機是收不到訊號的。郵輪上有提供付費的網路和電話服務,但是使用的是衛星訊號,所以價格昂貴不說,有時訊號也不是很穩定。根據《Business Insider》對在郵輪上遊牧的雲端工程師 Ryan Gutridge 的採訪, WiFi 的品質會直接影響工作的效率。 而現在,有義大利籍歌詩達(Costa)郵輪船隊母公司宣布旗下所有船隻皆安裝星鏈(Starlink)作為船上的 WiFi 系統,將能大幅降低訊號不穩的問題。 星鏈 (Starlink) 是由太空服務公司 SpaceX 推出的一個低軌道衛星系統,可以提供全球範圍的高速網際網路服務,不論是陸地、高山甚至是海上都可以連到網路。星鏈使用的衛星僅在距地表300英里的地方環繞地球,這種縮短的地球靜止軌道提高了網際網路速度,並降低了延遲,有效地解決數位遊牧族對網路的需求。 但是硬體問題解決,想要開始郵輪遊牧,還有什麼要注意的呢? 1.謹慎選擇郵輪公司 根據《The New York Times》的報導,一家土耳其公司 Miray Cruises 在 2023 年 3 月宣布了一項大膽的計劃。他們推出了一款名為 “Life at Sea” 的郵輪,承諾在三年內環遊全世界,並建立一個海上社區。這艘郵輪的旅客可以使用船上的星鏈網路,體驗探索全球的數位遊牧生活。 然而,當消息公開後,雖然郵輪的艙室有一半立刻被預定,但到了 12 月,Miray Cruises 的老闆在一次採訪中宣布取消 “Life at Sea” 的郵輪計劃。原因是融資金額不足,使他們無法建造出符合當初宣稱的船隻。這個消息無疑給期待這項計劃的人帶來了失望,許多預訂者要求退款,但還款流程卻一拖再拖。 所以,如果想要體驗郵輪遊牧,最好在出發前先上網查詢並閱讀與承辦郵輪公司相關的評價,才比較不會遭遇不好的體驗。 2.衡量財務狀態 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報導,Ryan Gutridge 表示郵輪的基本票價為 30,000 美金,而自己因為參與郵輪公司的會員計劃,所以得到了許多的優惠方案,像是消費折抵、免費網路。他曾計算,自己在船上的花費,幾乎等於他過去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租一套公寓加上垃圾處理的費用。 不過,他每一年還是會製作線上的財務表單,記錄他所有的花費,也幫助他釐清自身的財務狀況。 3.規律的生活 Ryan Gutridge 表示,在船上的工作生活其實跟在陸地上一樣,都非常需要自律。周一到周五,他都在船上維持著自己的例行公事,早上工作,並且保持健康飲食,遠離甜食,且養成規律去健身房運動的習慣,即使喝酒也僅僅只在周末。 除此之外,有些服務並不是在郵輪上隨時會有的,比方說電腦的維修服務,因此必須把握船隻靠岸前,提前先找尋陸地上相關的站點,才能有效地利用下船停泊的時間,提升遊牧的體驗。 郵輪遊牧為追求自由與探險的人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面對未來,那些渴望在海上生活、工作的人可以期待一個更加便利和舒適的旅途,隨著每一次航行,他們不僅在地圖上留下腳印,更能在生活的寬廣海洋中探尋、發現自我,享受每一個瞬間。 -- 責任編輯/李致淮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海外接案、跨國遠端工作英文能力要多好?面試書籍與課程推薦
開始遠距工作後,偶爾回收到讀者來信,最常被問到是的海外遠距工作該怎麼開始? 「透過 Freelancer 或是 Remote job 的方式接海外案子或海外遠距工作,需要多少的英語能力呢?另外有什麼推薦的方式來提升英語力呢?」像這樣的問題太常被問到了,所以直接寫成文章分享,希望可以幫到更多人。 Remote job 的方式接海外案子或海外遠距工作,需要多少的英語能力呢? 我的回答是:這很難給出一個量化的答案,因為會需要用到多少的英語能力取決於你的工作內容、應對的合作夥伴、老闆、客戶以及服務的市場。 但我可以分享我自己的經驗,我一開始操作跨國廣告時,我的多益(大概五年前)在裸考的狀況下是 905 分,我的經驗包含去國外參展、並用英文介紹當時的公司產品,平常聽有聲書、Podcast、Ted 影片,不需要字幕也能理解 9 成以上。最近一次的英文測驗中,我是 CEFR level是 C2 Profieient。 即便分數乍看之下很高,但很多時候我需要用英文開會時,我仍然會覺得窘迫、擔心沒辦法抓住對方的注意力或興趣繼續講下去。其實這已經不是英文能力的問題,因為我即便用中文應對類似的場合,我一樣感到窘迫和彆扭、而且覺得自己講的東西很蠢,說到底就是我的業務溝通技巧沒那麼厲害的關係。 英文能力要多好:用空服員的招考標準當參考 如果你真的需要一個 benchmark 的來當一個起點或努力的方向,我覺得拿空服員的英文能力當參考是個不錯的開始,如果你現在的英文能力足夠勝任航空公司的空服員工作內容的話。我覺得你就已經可以和開始你的跨國的公司工作旅程了。 但當然會取決你本身的產業、專業能力和工作產出,需要的英文能力也會隨之變化。就我的觀察,如果你要接案做設計、拍影片動畫、寫網頁程式,英文到此應該游刃有餘了。 但如果你走廣告行銷或是客戶、顧問服務、產品經理類的,大概跟我一樣需要一輩子都持續進修英文吧! 有什麼推薦的方式來提升英語力呢? 提升英語力又分成輸入和輸出,你有分析過你哪邊強、哪邊弱嗎?針對你想要的工作內容,哪些能力比較重要呢?所謂的提升英語力,是要從哪種程度提升到哪種程度呢? 如果是輸入的技能,聽 Podcast、脫口秀、有聲書,對我來說不僅有娛樂效果還能練習聽力,我很推薦給任何持續進修英文的人。話說大三那年我要去捷克參加實習專案,我那個暑假把《Pitch Perfect》這個電影看了 30 次,然後把每個沒聽懂的對話都抄下來,這些年一直有類似的習慣,所以聽力確實有繼續越來越好,你可以試試看看。 我的輸出能力相較之下比較弱,我英文口說雖然流暢、出國時很會陌生人喇賽、英文書寫也完全不是問題,但還沒到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的等級,也就是我即便理解了一個概念或內容,我仍舊沒辦法系統化的告訴另外一個人我的想法和心得,我也還在找方式進步。我覺得里茲螞蟻的老師在這方面提供我很多想法和進步的方式,我很喜歡梅姨的教學觀念、也有上過他的課,你可以上他的網站去看看,他網站上提供了很多免費學習資源給學生練習。 如何提升優化英文履歷、英文面試能力? 關於英文履歷優化,我用過很多不同的服務和課程來幫助自己優化履歷,下面兩個是我這一兩年最推薦的課程和書籍: 提升英文履歷,好課推薦:大人學-A103履歷優化與個人品牌重塑 這堂實體課讓20-30個上課的同學,互相以一分鐘看完每一份履歷,模擬公司人資招募時的真實情況,課堂上 30 份履歷就佔掉 30 分了,更何況是熱門的公司一天會湧進 300 份履歷!真的可藉此發現哪些履歷留下了好印象、哪些又沒有,對我來說很真實又很震撼。然後這堂課會有創辦人跟你一對一時間討論,一針見血的告訴你你現在履歷問題在哪裡,幫你梳理工作經驗、優化內容。上課完可以寄改好的履歷給老師看,一直改到他們覺得夠好了。如果你有三五年的工作經驗,我第一個推這堂課給你。 提升英文面試,好書推薦:《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by 矽谷阿雅 阿雅本身在美國科技業工作十幾年,他的書《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裡面最後一篇都是在講履歷優化的方式還有產業招募時的真實情況,我覺得如果你要優化履歷,特別是針對英文市場,書裡面的條列式內容會非常有幫助。 其他我還有用過線上修改履歷服務,一次大概六至八千塊台幣的那種,他會幫你寫好 Cover letter 和重寫履歷,也有很多線上免費的履歷工具,搜尋「Resume Template」、「Cover letter teamplate」類似的關鍵字,可以找到很多履歷有關的免費線上工具,有機會我在寫另外一篇文章分享。 結語 對遠距工作、海外市場有興趣,平時就加入社團或收集資料,機會來時,立刻上前,才最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工作。參考這片文章,看看有哪寫海外工作或遠距工作機會:數位遊牧 Digital Nomad 是什麼?數位遊牧、遠距工作相關社團推薦 遠距工作、英文面試相關文章: 英文面試:我雇用了一個職涯教練來幫我獲得工作機會? Cambly 平台的Interview Coach 該如何有效學習英文?三個步驟,設計自己的高效英文學習旅程:建立目標、獲得回饋、進步優化 數位遊牧工作者的特質?自律和英文溝通能力為首要條件 -- 本文轉貼自:Farry H(原文標題:讀者來信: Remote Job 的方式接海外案子或海外遠距工作,需要多少的英語能力呢?面試書籍與課程推薦)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19, 2024
華語教師甲思敏專訪|走出辦公室從零開始,我如何成為華語教師走遍世界
「Hello,我是甲思敏!」打開鏡頭,甲思敏在螢幕上,充滿精神地向我揮手。 看到她現在的樣子,任何人大概都很難想像,幾年前的她,曾經也只是另一個迷惘的上班族。如今,她已經成功轉型,現在靠著在線上教華語,以及當華語老師的教練為業,過著走遍全球旅行的「數位遊牧」生活。 這段轉型的路,甲思敏是怎麼走的?這一切,可以從一趟旅行開始說起。 「接下來的人生,我想複製旅行的美好體驗!」 幾年前,甲思敏替自己安排了一趟「機車環青海湖」的旅行。迥異於台灣的風景,讓她暗暗在心裡下定決心:「接下來的人生,我想繼續複製旅行的美好體驗!」 然而,當時有正職在身的她,並沒有無限的休假,可以讓她馬上展開下一趟旅行。事實上,就連去青海湖的旅行,都是她努力累積休假,才換得的成果。 「出發前我以為十五天假應該很夠了,可是旅行的過程中我卻發現:『老天你在開我玩笑吧!十五天假哪裡夠用啊?』」 轉型階段一:50 種數位遊牧機會怎麼選?用天賦熱情,找出未來的可能性 正當甲思敏絞盡腦汁,努力思考怎麼樣才能更接近四處旅行的理想生活的時候,她想起以前曾聽過,國外有一群過著「數位遊牧」生活的人,他們在世界各地旅行,並靠著網路事業賺到的財富,來支付大大小小的花費。 好不容易找到一點方向,甲思敏馬上打開 Google,查遍各種可以讓自己也過上數位遊牧的方法。最後,她找到了一張列著 50 種可以數位遊牧工作的清單,「於是我就用刪去法,根據我會什麼、不會什麼,開始慢慢縮小範圍。」聚焦到最後,「線上語言老師」這個選項,吸引了甲思敏的注意力。 持續參與人本教育基金會活動的經驗,加上本就喜歡英語,也早已具備能和外國人日常溝通的能力,讓「教學」成為甲思敏眼中值得一試的選項。可是,「會說華語」跟「能教華語」明顯是兩回事,沒有相關背景的她,該如何跨過兩者間的隔閡呢? 完成華語文師資班的學業後,甲思敏獲得了一個到墨西哥僑校任教的機會。(圖/甲思敏提供) 轉型階段二:善用官方資源,想好退路勇敢出海! 甲思敏坦言,那時的她也很茫然,「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就上網搜尋,只要是能跟『華語教學』沾上邊的東西,我就都去試試看。」 後來,她找到了台大的「華語文師資班」,甚至還找了語言交換夥伴,替自己累積更多「教華語」的實戰經驗。這些努力,最後也都沒有白費,課程結束後不久,甲思敏便到了到墨西哥僑校,當華語志工老師的機會。 「我那時候也沒多想,就帶著十萬塊的存款和一張單程機票,就飛去墨西哥了。」聽起來好像全憑一股衝勁,但甲思敏其實早已仔細盤算過。 「我是有稍微想過,用當志工的方式出國,就不需要煩惱住宿的問題。這十萬塊錢,扣掉回程的機票,我就當做旅費,看看能在當地生活多久。」甲思敏接著說:「就算最後把錢花光回國,大不了我也能住家裡,然後去附近的 7-11 打工呀!」 所幸,最糟的情況並沒有發生。志工計畫結束後,甲思敏出色的表現,讓她得到留任的機會,而她也一口答應下來,興奮地打算實踐在異鄉工作、四處遊歷的生活。 轉型階段三:打開鏡頭前進線上,實踐「數位遊牧人生」 不過,僑校正式老師的生活,並沒有甲思敏想得那樣美好。一週得上六天課,課後還得繼續備課、做教材的日子,讓甲思敏忍不住在內心裡質問自己:「我是到國外了,但我怎麼好像只是換個地方,繼續朝九晚五的生活?」 幸運的是,那時她有位好友,剛好就是位在線上教英語的老師。在好友的幫助下,甲思敏很快就在線上語言學習平台 italki 上辦好帳號,迎來了她的第一個學生。僑校教華語的經驗,幫助她精準掌握學生的痛點,還能很有效率地配合學生程度,提供客製化的教材。 漸漸的,隨著她的教學時數快速增加,甲思敏的學生也飛速成長,賦予她能到不同國家間工作 / 生活,享受「數位遊牧」人生的餘裕。 對於那些也有心想開啟數位遊牧生活的人,甲思敏有 3 大建議。(圖/甲思敏提供) 先行者的 3 大建議,數位遊牧更近一步! 聽完她的故事,我向甲思敏問道:「如果有個上班族,來向你詢問轉型成數位遊牧生活的指南,你會給他哪些建議?」 甲思敏稍微想了一下,分享了以下三點: 1. 直奔目標 「我曾跟另一位背景相似的線上華語老師聊天,我們都一致認為:當初應該直接在線上教華語就好。」甲思敏首先表示:「當年我也跟很多人一樣,以為想教華語,必須要先有相關學歷或證照,才有資格開始教。」 但實際上,線上學習語言的學生們,反而更看重老師的「教學時數」和「評價」,因此對新手老師來說,早點開始教課才是重點。至於相關學歷和證照,頂多算「加分選項」,老師也不會因為沒有相關背景,就被平台拒絕,「我的學生也從來沒問過我有沒有相關學歷、證照,大家都是直接來聯繫,接著就開始討論學習動機、目前程度和上課方式之類的問題。」 也有的新手老師會顧慮,要在線上教外國人中文,是不是代表我必須能講一口逼近母語者的英文? 這點甲思敏倒不這麼認為。在她看來,只要你能自在地用任何一種外語清楚溝通(約等同 CEFR B1),就已經具備開課的能力了。 「所以,我現在都告訴來問我建議的人,你就先試,再根據結果來加強不足的地方就好。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你需要先開始,才能變得很厲害。」 2. 不要被規劃綁住 甲思敏的第二個建議,是「不要被規劃綁住」。她提到,另一個大家常有的迷思,就是以為要先存一大筆錢,才能開始數位遊牧。但甲思敏認為,當一個人不斷地在做規劃,最後就只會停在規劃這個階段,永遠不會出發。 尤其是對那些已經有一點接案經驗,或者正在遠距上班的人來說,「只要你做好『大不了就OO的準備』,並且預備好能在當地生活兩、三個月的生活費,跟來回的機票錢,就能出發了。」 就像甲思敏自己,當初也僅帶著十萬塊旅費,和「最糟就回 7-11 打工」的決心,就飛往墨西哥了。「我現在甚至覺得,就算旅費減少半,我搞不好還是能在墨西哥活得很好。」甲思敏笑著說。 另一個甲思敏建議大家別光做計畫的原因是,更多工作 / 接案的機會,只有在正式展開數位遊牧生活之後,才有機會碰上,「要是你都只待在台灣,這些機會哪裡會找上門呢?」 3. 數位遊牧和旅遊不一樣 甲思敏的最後一個提醒,是希望大家分清楚「數位遊牧」和「旅遊」間的差別。 「旅遊」是純粹的玩樂,因此大家的行程,幾乎都會被各式各樣的景點給填滿;可是開始數位遊牧後,「工作」依舊是重要的一環。真實的數位遊牧人生,可能沒有如大家想像般 Fancy。 「所以請別訝異有些熱門景點我沒去過,或者是我沒法告訴你,哪些飯店、網美店我最推薦,」甲思敏略帶無奈地說道:「因為那不是我的目標。我的目標是在不同的國家生活,如果你想問哪裡有超市、哪裡可以上瑜珈課,這些我反而比較能幫上忙。」 這也是她始終鼓勵大家「早點出發」的原因。哪種形式的生活最適合你,不親自試過,很難找出答案,提早上路,才會讓你擁有更多探索和試錯的可能性。 此外,早點出發也會讓你有更多簽證選擇。大部分數位遊牧者,都是靠「觀光簽證」進出國境,但缺點就是能待的時間有限;如果趁年輕出發,你將有機會申請普遍有嚴格年齡限制的「打工度假簽證」。一旦成功,就能在心儀的國家,一口氣待上 1-2 年,擁有更多自在探索異國文化的機會。 展望自己接下來的職涯旅途,除了繼續滿足內心對「旅行」的渴望,甲思敏也推出了教大家該如何展開數位遊牧生活的線上課程,並且提供教練服務,幫助更多人打開「線上華語老師」這扇大門,展開數位遊牧人生。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的話,我接下來的目標,可能就跟我的 Podcast slogan 一樣吧!」甲思敏充滿自信地說道:「我希望可以幫更多人,『跳脫原本的生活思維,找到自己的生活滋味』!」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16, 2024
如何說服老闆讓你在家工作?學會這 4 種勸說法讓老闆拒絕不了你
你是否常常覺得:「我的工作大部分在電腦上就可以解決,為什麼我還非得要到公司工作?」,想要與主管談判,卻處處碰壁,始終無法如願開始遠距工作,究竟要 如何說服老闆 ,才能讓老闆願意放手呢? 今天這篇文章我會和你分享 4 種有趣的勸說法,提高你跟老闆溝通的成功機率,說服老闆願意讓你開始在家工作! 如何說服老闆 ?你必須知道老闆在想什麼 在開始跟老闆要求遠距工作之前,你必須要先確認幾件事情: 老闆在想什麼?為什麼老闆不聽建議? 你的職業是否真的能夠遠距工作? 如何跟老闆溝通?才能成功給老闆建議? 我們接下來就一個個細部來分析為什麼你需要考量這些事情? 為什麼老闆不聽建議? 首先,老闆在想什麼?為什麼老闆不聽建議?身為一個員工,如果老闆否決你在家工作的要求,你可能會下意識的覺得老闆就是老古板,不懂得與時俱進,但身為老闆,他要考量的事情遠遠比一個員工還要多。 站在老闆的立場,他必須要從整家公司的角度去思考所有的事情,不能只因為「你覺得這樣會更好」這樣模糊的原因就同意你的要求,當老闆聽到你想要遠距工作時,他腦中在思考的事情可能有: 讓員工遠距工作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事嗎? 讓員工遠距工作可以帶來更好的營收或其他好處嗎? 我跟遠距工作員工的溝通成本是不是會更高?工作效率是否會更差? 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或是他判斷之後仍然覺得到公司上班會更好,那他當然就會否定你的要求,也許有些老闆真的是老古板,不知變通,但我相信更多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拒絕的。 你的職業適合遠距工作嗎? 再來,我們必須要先確定你的職業性質真的適合遠距工作,有些職業例如廚師、司機可能就真的無法遠距,一定要人在現場才可以。 現在比較能接受遠距工作的產業大多是新創或外商公司,在傳統產業比較不流行,不流行的原因不一定是工作內容無法遠距,更多的是因為傳統產業的老闆不了解要如何轉型,不了解遠距工作後要怎麼管理好員工、並保持原本的產能。 延伸閱讀:無法遠距工作?連保母都能雲端帶小孩?6 個案例讓你看見美國如何突破遠端辦公 如何跟老闆溝通? 想要說服老闆讓你遠距工作,不是你認為可以這樣做,老闆就一定要同意你,除了上面提到的老闆有其他顧慮、職業是否適合遠距之外,還需要考慮到公司設備是否支援、遠距工作是否會洩漏商業機密等等,絕對不是一廂情願就能搞定的事情。 假設你的工作真的可以遠距,但是現在的老闆就是不願意讓你開放,你可以試試看下面 4 種勸說法,就有機會不打壞跟老闆的關係,同時又能讓自己遠距工作,並持續幫老闆提供價值,營造雙贏的局面。 如何說服老闆?試試這 4 種勸說法 1. 人情勸說法 能使用這個勸說法的條件是你必須平常就跟老闆保持不錯的交情,在這個前提下,你就可以明確跟老闆像朋友聊天一樣,用私下的關係跟他說清楚你為什麼需要遠端工作,可能是因為: 通勤時間太長? 睡眠時間太少? 通勤開銷太大? 在辦公室專注力不佳? 坐一整天讓你的身體不適? 在這邊有個重點,就是釐清「需要」和「想要」,需要是因為這樣做真的能有什麼正向的改變才去做,想要通常就只是想圖個方便,不一定會讓你的工作表現更好,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 我有一個做行銷的朋友,就是用這個方法跟老闆說:「遠距工作能讓他工作起來更專注,做事速度比較快、完成更多任務」,一開始老闆心存懷疑,但我這位朋友用人情拜託老闆讓他試試看兩週,如果成果沒有更好,那他願意回辦公室上班。 老闆就真的讓他試了幾次,發現的確有變得更好,我這位朋友現在一個禮拜會在咖啡廳工作兩、三天,聚精會神的想企劃,但需要開會時他還是會回到公司,如果你和老闆關係不錯,就可以試試看人情勸說法,但當然,你也要真的能夠拿出成果。 2. 績效保證法 第一個方法是從感性面下手,績效保證法就是從理性面下手了,你必須要提出遠距工作的計劃,例如: 你每天大概會工作多久? 你每天預計要做些什麼工作? 你希望透過遠距工作為自己和公司帶來哪些效益? ( 最好能列出 KPI ) 讓老闆清楚知道你遠距工作後能做出什麼?完成什麼?重點就在於要讓老闆能夠認同你的計劃,從數據面去說服老闆,至於計畫要列得多詳細?你可以先用短短的幾句話寫出成果 (有數字的話會很加分),如果老闆有些疑問,再一一說明細節即可。 假設老闆不同意,你也可以跟他商量折衷方案,不需要馬上就全部放手,只要先給你兩個禮拜的測試期就好,如果做不到計畫上的承諾,就不再要求要遠距工作之類的。 第二種勸說法特別適合工程師或設計師這類的職業,如果遠距工作可以讓你的創意和效率都提升,我相信老闆們是很願意嘗試的。畢竟你坐在辦公室,但效率很差,對他也沒有好處。 延伸閱讀:《遠距工作模式》一本超適合送給老闆的遠端協作、管理、溝通工具書 3. 言之有理法 同樣是從理性面出發去說服老闆,但前提是你的老闆是願意溝通,且願意接受新時代的觀念、代溝較少的人,跟績效保證法類似,也是要清楚跟老闆說明遠距工作好對你、對老闆、對公司有哪些好處?例如: 增加產能 省電、省水 減少人事成本 提高員工與雇主間的信任 增加員工被賦予任務的成就感 提高員工好感度、心情提升,效率也提升 如果在說明的時候能有相關的資料與數據佐證,甚至能做出一份清楚的簡報的話會更加分,我覺得有點像績效保證法的加強版,需要更有邏輯性地說明這麼做的前因後果,畢竟遠距工作在目前的台灣並不是一個主流的工作模式。 因此對一般企業來說,必須要有實際的例子讓他們知道這對他們有什麼好處?能夠解決的痛點為何?才能更有說服力。 4. 寵愛愛將法 如果你在公司扮演重要角色、能力超好,又或是你是資深員工,深受老闆的信任,那你就可以試試寵愛愛將法。 「信任」是一個很強大的工具,但同時也很難累積,如果你平常該做的事都有完成,讓老闆對你有足夠的信任,當你提出要遠距工作時,成功的機率通常都蠻高的,而且如果你是公司的關鍵齒輪,你也會有更多的籌碼跟老闆談判。 但究竟要怎麼樣才能成為老闆的愛將,獲得老闆的信任呢?這就是另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了,在這邊我也邀請你稍微思考一下。 延伸閱讀:職場就是我的遊樂場!那些在朝九晚五辦公室裡學會的事情 / 今天的人設是專業上班族 如何說服老闆?提高老闆的意願 你有想過為什麼遠距工作是一個能夠省錢、提高效率、讓員工工作起來更開心的好方法,老闆卻說不要呢? 有可能是他無法保證在看不到你的情況下,你真的能為公司做得更多,無法提高績效、效率,甚至會拖累公司,那為什麼老闆會有這種想法呢?是不是因為你的工作能力讓他擔心?讓他感到不信任?讓他覺得必須要時時盯著你呢? 換個角度想,如果今天你變成老闆了,一個什麼事情都會主動做好,不需要你操心的員工,他提出的要求你是不是會更容易答應呢?這又回到「信任」的問題了。 如果你能夠提出遠距工作帶來的好處,加上你這個人本身的做事態度讓老闆足夠信任,跟老闆談判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幅提升,當他們漸漸發現:「好像你真的不用到公司就能完成這件事」,那他們繼續嘗試的意願自然也會提高,甚至把遠距工作的文化擴散到整間公司。 如何說服老闆?關鍵在於要求 還記得我在人情勸說法中提到的朋友嗎?他的公司是生技產業,他也是全公司唯一一位遠距工作的員工,雖然他的工作能力很不錯,但這並不是讓他可以一週在咖啡廳工作兩、三天的原因,最重要的關鍵是: 他開口提出要求。 他勇敢開口和老闆坦承自己在公司容易分心,會跟同事聊天,但如果他一個人工作,效率會比較好,提出了相應的計畫,最後也用成果證明他的確做得更好,有些同事會抱怨為什麼只有我這位朋友可以去咖啡廳工作,覺得很不公平,但其實,搞不好就只是這些同事不敢開口而已。 到底能不能遠端工作,也許最終決定權在老闆手中,他會評估你夠不夠資格?對公司忠不忠心?但是就跟買樂透一樣,你不能決定自己到底會不會中獎,但你可以「主動」給自己一個中獎的機會,是吧?最後讓我們統整一下如果你想說服老闆讓你在家工作,你該做哪些事情? 評估自己的產業適不適合遠端工作 選擇上述任一個勸說法 做出言之有理的勸說文甚至是企劃書 思考怎麼做到承諾的績效,以及該怎麼規劃工作流程 鼓起用氣和老闆說:「請問我是否能和您討論工作上的新規劃?」 如果是真正對公司有幫助、效果又很好的提案,我相信多數老闆是願意嘗試的。你可以說這個想法不切實際,但不等於它不值得一試,對吧!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14, 2024
我該成為網紅,去提升自己的專業「能見度」嗎?淺談專業人士的職涯之道
之前,幾位俱備專業技能的朋友跟我聊到「筆記」的議題。 他們言談之中,都有些挫折感。覺得專業似乎無法對抗網紅的聲量,甚至其中幾人還想說是不是該去買另一個也很多人關注的「網紅課」,讓自己得以成為網紅來獲取聲量? 要不要成為網紅,這我沒想法,因為要成為也沒這麼簡單。只是專業人士也沒有非要成為網紅不可,所以這篇,我就來跟大家聊聊「專業人士的職涯之道」。 我跟 Bryan 是工程師出身, 2006 年創業時做的是「專案管理」的商業顧問,所以大概也還能算上是專業工作者?一開始創業時,我倆也是很天真地覺得「只要自己有專業能力,就能站穩市場」。事後回顧,這當然並不為真。當時一些奇怪的老師、開著速成的 PMP 證照補習課,顯然更受到市場關注。看到這狀況,我們當時的心情大概就跟現在很多心理工作者看著「筆記議題」是一樣的。 但我們始終沒有去開 PMP 補習課,也沒有天真地相信市場哪天會給我們平反。事實上是有啦,市場最後是給我們平反了。記得大約是 2013 年開始,很多 HR 找我們,一開口就說「他們不要 PMP 證照課程、因為那個沒用」。只是如果當年痴痴地等的話,那也是 7 年之後的事情了。如果這中間沒有嘗試做些甚麼,大部分的人恐怕是等不了七年後的市場平反。畢竟等市場平反了,你也被消滅了,這又有甚麼用呢? 我自己這麼 17 年的顧問創業經驗,一路也跟許多與我們類似的專業人士談過。我直接講,專業人士「未必」需要變成網紅。你真要整天拍片、做節目、互邀訪談、追每個爭議話題… 一來你未必喜歡這麼拋頭露面。二來你若要打磨專業能力也未必有時間與心力這麼玩。三來,當網紅其實也是一個專業。你必須賣相好、口齒伶俐、人緣廣佈、題材敏銳、社群經營強,這並不是可以簡單模仿的。 像我自己其實不喜歡拋頭露面,對於社交也總覺得辛苦與麻煩,有空閒時間我更寧願去看看專業書籍(或是打電動看劇),所以我從創業第一天就知道網紅甚至業務能力是我的弱項。 但這就沒救了嗎? 我覺得不會的。我直接講結論。到了今天我回顧,我覺得專業工作者並不用變成網紅,但確實要稍微提升自己的「能見度」。專業人士的能見度跟網紅的能見度不完全一樣。專業人士不用討好每個人,但要有策略的讓你「潛在顧客」看到,而且要能讓潛在顧客買單。畢竟你有專業,你並不需要譁眾取寵、也不用討好潛在顧客以外的其他人。你只需要用有影響力的方式推廣專業、並做對的事情來積累「信任資產」即可!! 我在此提供給大家這張圖。建議你看一下幾個循環,並想想你能怎麼強化。 你如果能看懂,深思,並互相強化這三個邊,任何專業人士都能變強。你強化專業能力,然後設計出合適的商品形式。換言之,專業技能只是起點,把這專業技能設計程對受眾有用的商品形式,低價中價高價的商品都有,而且讓你自己好賣、讓你能夠 Scale Up,這是需要思考的。 畢竟專業能力可以用賣時間(如接個案、諮詢、看診等)的方式賣掉、也可能可以變成某種形式的商品。但做成商品不是亂做,而是要設計成能帶來「正向循環」的形式。意思就是,你可以賣筆記一次收割,也可以賣一個別人會覺得很棒、感動、很有用,並愛上你的商品。換言之,又增加對你信任資產、又能賺到錢的形式! 此外,你確實也得做些行銷的事宜來強化能見度,並持續來轉成下方的「信任資產」。隨著你商品有用,行銷強化,你就算沒有業務團隊、你不想當網紅,你的專業服務也能越來越輕鬆的銷售。 專業服務要設計商品,一個最簡單的形式,確實也是大家現在開始注意到的開課。一個設計精良,能讓同學改變的課程、無論是實體課或是線上課,都能大幅的增加你專業上的可見度。也讓你其它形式的服務或商品能更容易推廣。 現在開課平台更多了,所以大家不妨可以思考思考自己可以怎麼做。只是大部分開課平台要找的都是自帶流量者。這當然就會讓很多有專業、但知名度不夠的人會無法推進。但如果你很擅長某個專業知識,只是因為過去不太經營自己的網路聲量,或是不擅長設計課程,也歡迎跟大人學聯絡。我們其實很歡迎零網路聲量、但專業很強的朋友來一起開課。只要你真的很懂某個專業,也有實戰經驗,我們都很樂於一起合作課程喔!(歡迎來信至info@ftpm.com.tw) 希望這些分享,尤其這張圖,能夠幫到大家。 那這張圖的複雜版,我之前有做過一檔課,名稱就叫做【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是我自己從零開業至今的所有心法。我們現在可以低調地賣我們的專業服務、不受到新聞擾動、不用抱怨市場不懂專業價值,其實是有一番努力的。但這都是大家可以做到,也該做的事情,所以想更完整理解的,也歡迎可以參考看看。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12, 2024
Podcast 「數位遊牧誌」|「佐編茶水間」佐依:花時間擔心,卻什麼都沒做,成功率就是絕對的零!
你有想過自己理想生活的樣貌嗎? 許多人總是抱怨著自己朝九晚五的生活無聊、不自由,但卻從未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樣,或是知道自己嚮往某種生活,卻很少踏出步伐、著手行動去改變。「理想」嘛!有時候就是想想,因為我們覺得這太難做到,或是自己無力改變現狀。 但這一次來到「數位遊牧誌」的受訪者 Podcast 「佐編茶水間」的主持人佐依(Zoey),靠著「大膽試錯」,實現自己理想生活的樣貌。 大學畢業前,佐依就以「遠端工作」做為職涯目標,一路從半遠端、全遠端,在台灣、韓國公司工作,最後搬到美國創立個人品牌。 現在的她居住在美國,是一個自媒體創業家,在個人品牌「理想生活設計」、Podcast 「佐編茶水間」,分享「經營個人品牌、遠距工作、設計思考」相關的內容。也出了兩本書《啟動遠距工作,設計你的理想生活》、《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分享自己遠端工作、數位遊牧的心路歷程,每個月的收入達到六位數。 佐依回憶,想要實踐數位遊牧、遠端工作其實不容易,過程中跌跌撞撞,但她引用 Elon Musk 所說的話:「如果你不試的話,那個成功率就是絕對的零。」而佐依就靠著「行動」,找出更多職涯的可能性。 你沒看見,不代表機會並不存在 大學時,就讀服裝設計系的佐依,因為念的是夜間部,白天就在公司體驗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那時的她就知道自己不太喜歡待在辦公室被限制的生活,不斷思考自己未來遠距工作的可能。 大四時,佐依就先從「接案」出發,嘗試以自己「設計」的專業,幫案主設計 Logo、網頁等,確認自己真的喜歡這樣彈性的上班模式。然而,接案仍然會面臨案源不穩定的問題,於是步入社會後,佐依把目光放在台灣公司是否有提供遠端工作的職缺。 但在台灣,遠端工作真的可行嗎?畢竟台灣真的很少有公司可以遠端工作,尤其是在八年前,遠端工作還未像現在那樣盛行。 佐依說:「這東西(遠端工作)在台灣不流行,不代表它不存在!」 過去,曾在紐約實習的佐依,在美國看到遠端工作的文化,知道這類遠端工作的機會,多半出自於外商與新創公司,於是在台灣,佐依先從這兩個方向尋找。 這段時間,佐依一邊打工、接案,一邊找工作,但事情卻沒有想像中順利。她還是面對到一個現實的困境,就是以自己「設計」的專業去找遠端工作,並沒有那麼簡單。 不想因為現實因素妥協的佐依,沒有放棄,反而思考了不同可能性。「山不轉路轉嘛!」佐依笑說,她盤點自己的其他技能,一直以來,她都很喜歡寫文章、喜歡觀察新知,也經營部落格一段時間,決定將內容行銷也納入選項。 最後,佐依終於在台灣找到一間旅遊新創公司內容企劃的工作,一周可以有幾天遠端工作,後來也幸運地在 PTT 找到一間韓國公司,可以兼職當全遠端的視覺設計師。 佐依表示,雖然當時沒有完全的正職遠距工作,可是至少她先用自己的行動證實在台灣找遠端工作並不是完全不可能。 如果什麼都沒有做,就是一個絕對的零 2017 年,佐依因緣際會跟隨另一半搬到了美國,佐依與韓國公司協商,從兼職轉為正職工作,最終實踐了嚮往已久的全遠端工作。 但故事並沒有到這裡結束,這時,佐依開始了另一個嘗試,就是「創業」。 她嘗試在下班後,構思自己的個人品牌,並錄製自己的 Podcast 「佐編茶水間」,思考各種變現的可能,當作自己的副業。 那時,對業配模式還不熟悉的佐依,就先從聯盟行銷開始,向聽眾推薦一些產品,若是有人購買,自己則可拿取一些獎金。那時也很流行「知識變現」的商業模式,佐依也將自己對於設計思考領域的專業變成了線上課程。 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次的線上課程獲得不錯的迴響,賺到了 4000 美元(約 12 萬台幣),但佐依並沒有因為一次性的成功,就決定辭掉原來的正職,全新投入個人品牌。反而她將 4000 美元先用來優化自己的相機、設備,等到第二次的線上課程也有不錯回響,證實這樣的商業變現方式不是一次性的,她才辭掉原來的正職工作,投入創業。 一個好的成功者,你不能膽子太大,孤注一擲,可是又不能膽子太小、太過理性,因為太過理性就什麼都不敢做。 佐依一路上不斷證實每條道路的可能性,她說:「你在那邊花時間擔心說,我做這件事情對不對、是不是浪費時間、做錯了怎麼辦,但是你如果什麼都沒有做,他就是一個絕對的零。」 很多人會很擔心失敗,但佐依認為,雖然做錯一個決定,確實會花費許多時間、精力、金錢,這些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但這件事情不是什麼一次定終身。大膽試錯,可以為自己帶來更多可能性。 如今,佐依實現了自己對於理想生活的想像。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佐依一路以來實踐全遠端工作、數位遊牧的方法,與更詳細的實例分享,歡迎收聽《大人的Small talk》EP 425 數位遊牧誌:設計自己的理想生活,路走不通,就自己開創一條。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