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3 posts

吃素不方便過遊牧生活?全球 10 個最適合素食數位遊牧者的城市!

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不僅是一種工作型態,更可以被視為一種「生活型態」,遊牧者在這樣的生活型態中工作,也在這樣的生活中吃、喝、玩、樂。不過講到吃,部分人心裡可能會有一個擔憂:「吃素怎麼辦?我如何知道一個地方對素食者友不友善、選擇多不多?」 關於這個疑問,國外一個專門分享素食相關資訊的網站 The Vegan Review,就盤點了 10 個最適合素食者體驗遊牧生活的城市。 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 【亞洲】 1. 台灣 台北(Taipei) 2017 年,台北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選為全球「十大素食友善城市」;2023 年《世界素食人口調查》又指出台灣素食人口比例高達 13%(約 320 萬人),位居全球第三。對素食遊牧者來說,台北無庸置疑是最佳選項之一! 2. 泰國 清邁(Chiang Mai) 常被視為最佳遊牧地點的清邁,同樣也是素食者的好選擇。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物價平易近人的城市,你可以用相對低廉的生活費用,換得豐富、美味的素食選項。 (Photo from iStock) 3. 印尼峇里島 坎古(Canggu) 講到峇里島,很多人腦中浮現的畫面可能就是漂亮的海灘,以及悠閒的生活氛圍。不過,和清邁同樣作為遊牧熱區的峇里島,素食的選項其實也遠比大家想像中更多喔! 4. 新加坡(Singapore) 「亞洲商業重心」之一的新加坡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各種文化、各種飲食習慣均有。也因此,就算你是素食者,來到這裡也不用擔心選項不足。 【歐洲】 5. 西班牙 拉斯帕爾馬斯(Las Palmas de Gran Canaria) 拉斯帕爾瑪斯擁有多種類型的素食選項,包含生素食主義(Raw Veganism,又稱生機飲食,指不攝取動物肉類與高溫烹調之食物)、無麩質飲食(Gluten Free)者,都能在此找到符合需求的選項。 (Photo from iStock) 6. 捷克 布拉格(Prague) 講到布拉格的飲食,很多人首先想到大概會是滿是「肉」的傳統料理,但事實上,近年來布拉格的素食人口也越來越多,並躍升素食者友善的城市之一。 7. 葡萄牙 里斯本(Lisbon) 和峇里島、清邁同樣是全球知名數位遊牧城市的里斯本,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也同樣永遠非常多樣的素食選項。 8. 德國 柏林(Berlin) 講到德國,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料理可能是豬腳,或者其他肉類料理;但其實近年來,隨著移民人口增加,柏林的素食人口也跟著提升,2015 年時甚至被美國美食雜誌譽為「世界素食主義之都」。更讓人驚嘆的是,這裡還有著世界第一條「素食大道」Schivelbeiner Strase,不僅提供素食者豐富的飲食選項,「無動物」生活雜貨也一應俱全。 【美洲】 9. 美國俄勒岡 波特蘭(Portland) 波特蘭一向以接受各種生活樣態聞名,素食遊牧者在這裡,同樣不必擔心!除了豐富的素食選擇,這裡甚至有全世界第一家 Vegan Mall,讓你不必繞好幾個點,就能輕鬆享受多樣美食。 (Photo from iStock) 10. 墨西哥 巴亞爾塔港(Puerto Vallarta) 雖然比起墨西哥其他城市,巴亞爾塔港並非熱門的數位遊牧區域,但在這個靜謐的小地方,你可以同時享有便利的網路、合理的生活費與不必擔心吃膩的豐富素食選擇,不妨親自走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歐洲四國數位遊牧簽證大揭密!申請條件、簽證費用報給你知

隨著科技的進步,愈來愈多的人選擇成為數位遊牧民族,透過遠端工作在全球各地生活。 其中,歐洲因其美麗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歷史文化,深受許多數位遊牧民族的喜愛。然而,了解如何申請數位遊牧簽證的條件常常是一項挑戰,因為許多申請網站都是用當地語言撰寫,使人感到困惑。 因此,本文將介紹四個提供數位遊牧簽證的歐洲國家,並提供他們的簽證費用、收入要求和簽證有效期等資訊。 大部分國家共通的申請要求一般是: 申請人必須年滿18歲。 申請人必須是無犯罪記錄的外國公民。 申請人必須和不在他們所在的國家/地區的公司或客戶簽訂遠端工作的合約。 *申請人必須能用數位技術來提供遠端服務。 申請人必須有足夠的健康保險。 申請人必須達到各自國家確定的最低月收入以支付生活費用。 西班牙 申請條件: 1.持有來自認可的大學、學院或商學院的學士或碩士學位,或在當前專業領域擁有至少三年的相關工作經驗。 2.無論是自僱或為海外雇主工作,申請者都需要能證明其工作可以遠端完成,並且為一家營運至少一年的公司工作。 3.在過去五年中不得是西班牙居民。 簽證費用:80歐元(約86美金)。 收入要求:西班牙國家最低工資的200%,大約每月2,280歐元(約2454美金)或每年30,840歐元(約33192美金)。 簽證長度:一年,並有可能延長最多四年。 符合資格的公民:任何非歐盟/歐洲經濟區/瑞士國民的人。 葡萄牙 葡萄牙數位遊牧簽證是屬於國家 D8 類簽證,分為臨時居留簽證與長期簽證。 簽證費用:臨時居留簽證為75歐元(約81美金);長期簽證為90歐元(約97美金)。 收入要求:月收入必須至少是葡萄牙最低工資的四倍,大約每月 3,040 歐元(約3272美金)。 簽證長度:臨時居留簽證有效期限1年,多次入境,無居留許可;長期簽證有效期 4 個月,兩次入境,抵達後可獲得 2 年居留許可。 符合資格的公民:任何人都可以申請。但是,如果來自歐盟、歐洲經濟區國家或瑞士,則無需簽證即可進入葡萄牙、生活和工作。 希臘 簽證費用:75 歐元(約81美金)。 收入要求:每月 3,500歐元(約3767美金)。 簽證長度:一年,可以延長。 符合資格的公民:任何人都可以申請。 捷克 申請條件: 1.須先向捷克大使館申請捷克貿易許可證(Živno)。 2.申請簽證時,須通過捷克大使館的移民面試,面試的目的是多了解你的工作意圖、住宿、逗留原因、之前的教育程度等。 簽證費用:貿易許可證為每年45美金,但包含翻譯、保險、簽證申請等費用,總金額大約453 美金至 906 美金。 收入要求:銀行帳戶中需有 5,084 歐元(約5472美金)以上存款。 簽證長度:有效期限1年, 有可能展延2 年。 符合資格的公民:澳洲、日本、加拿大、韓國、紐西蘭、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美利堅合眾國和台灣,任僅限於以下國家的護照持有者申請。 在科技的推動下,數位遊牧生活已成為一種新興趨勢。然而,要在全球各地自由生活和工作,了解如何申請數位遊牧簽證是一項重要的挑戰。希望本文能對有意成為數位遊牧民族的人提供幫助。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南非擬發放遠距工作簽證,治安不佳、限電政策成挑戰

位於非洲的南非共和國,擁有豐富的文化與自然景觀,相較於其他非洲地區,經濟、生活與醫療環境好,是不少數位遊牧民族旅居的目的地之一。其中,南非的開普敦、約翰內斯堡有許多數位遊牧民族造訪,該市也擁有許多共享辦公室,或數位遊牧友善的住宿。 近日,南非政府公布最新移民草案,因應遠距工作的趨勢,預計發放遠距工作簽證和關鍵技能簽證,吸引專業技術人才旅居南非。 雖然目前簽證細節尚未確定,但南非政府率先透露,關鍵技能簽證將要求,申請人必須符合年收入最低 100 萬蘭特(55,000 美元,173萬台幣)的標準,未來的規定也會在年齡、語言、工作經驗等上提出要求。更多的內容,需再等政府法案正式通過。 不過,南非部分地區犯罪率高,且自2023年起,根據台灣外交部旅遊警示,南非為「橙色警示」,也就是「避免非必要旅行」的國家。 尤其,台灣外交部旅遊警示說明,目前南非的「限電」政策,持續影響民生、產業等供電,且境內治安不佳,持槍搶劫、傷害事件頻傳,要去當地旅遊、辦公的人,需格外小心。 -- 責任編輯/邱于瑄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Notion Project 應用案例|全遠距團隊的專案管理、工作時數追蹤系統,提供中文優化模版

2023 年,Notion 2.30 更新,官方根據企業團隊用戶的研究觀察,推出了全新的「團隊工作用模版」——Notion Project。 甚至為此全面更新了品牌標語:Your wiki, docs & projects Together. 透過強調知識庫(wiki)、文檔(docs)、專案(projects)還有整合(Together)的這些關鍵字,告訴我們 Notion 的核心功能是這些資料的彼此關聯,在一個工具內快速看到、方便找到、有效取用所需資料。 實際將這套 Notion Project 引入團隊協作一個多月後,我會說 Notion 非常聰明地避免掉了「太過自由,以致於無所適從」的學習門檻過高的困擾,也透過提供一套完整的工作管理系統,解決許多企業團隊難以導入 Notion 的原因;另外,從官網的標語更新,也能察覺到他們想正式脫離「筆記工具」(完全沒有提到 note-taking)的用戶認知,而是用於「工作&專案管理」的生產力工具。 怎麼開始免費使用 Notion Projects? 以往在 Notion 進行工作任務管理時,需要自己花大量時間規劃構建、篩選、排序。 現在直接套用 Notion Project,你不再需要從零開始建立規則,可以直接利用 Notion Template 快速的搭建專案管理的頁面,它也會自動幫你做好幾種常用的檢視模式。 在 Notion 的免費版本就能使用 Notion Project 的功能,直接使用 Page Template(新建頁面後,點擊 Template 模版),或者在左側功能欄的最下方(圖一),選擇 Template,就能使用模版庫,叫出整個 Notion Project 系統: 選擇 Template 進入官方模板庫(圖/侯智薰提供) 將類別選擇 Work,選擇 Project, Task 模版(圖/侯智薰提供) 【官方英文模板一鍵領取】 Notion 根據研究大多數團隊的需求,提供了一整套基礎的工作管理系統,包含專案項目(Project)、任務行動(Task)、任務週期(Sprint)、會議記錄(Meeting)、團隊知識庫(Wiki),只不過是全英文的,也有很多團隊執行會需要的小細節沒有被注意到 😅(中文化的優化模版,我在文末會提供)。 Notion Project 帶來的改變、優勢特色? 2023 年 8 月我剛好有場企業內訓,發現一般公司如果沒有專案管理系統,無論是老闆或主管,還是職場工作者,每次要查找資料,都是直接在 LINE 群喊人,弄得大家整天無法專心工作,時間/精力分配是: 📂 20% 時間在找檔案(使用 Google Drive,但因為沒有規範,每個人不一定會上傳建檔,大多都是放在自己的電腦中) ⏳ 30% 時間開會(沒有共同的任務系統,大家很難知道彼此的執行狀況、遇到什麼問題,只好一直開會來確認,或者走過去拍肩膀打擾,中斷專注) 🤖 30% 時間做重複的事(沒有共同的資料庫和文檔,經驗無法累積,遇到新的事情只好再來一遍) 🤯 20% 時間,才能做真正有價值、有產出的事 除了分散在太多的工具,無法順利讓專案、任務、會議文檔、人員和行事曆相互關聯,不僅是同一專案零散的問題,長久下來也會演變成工作流破碎,協作成本大幅提高。 現在你可以試著使用 Notion Project 直接將團隊所需的工作管理一次性整合,它也會自動幫你做好幾種常用的檢視模式。 特殊機制:防誤刪設計、內建多種檢視方式 為了保護工作系統的完整性,方便大家上手,Notion Project 犧牲了一些「自由度」,避免有人破壞到系統的關聯,所以將關鍵的資料庫功能鎖起來,無法刪除更改,例如圖一 Project 到 Task 的關聯(Relation)。 還有(圖二)的資料庫檢視方式建議,系統將常見的 View 預設在(+)內,就不用再自己去從 0 到 1 去調整 Filter、Sort 和 Layout 了! 不用再擔心團隊成員誤刪!(圖/侯智薰提供) 即便把預設的檢視方式刪掉,點擊加號就能找到(圖/侯智薰提供) 全遠距團隊怎麼使用/優化 Notion Project? 我們團隊一開始因為人數少、分配下去的專案任務也相對簡單直覺,不需要建立一個共同工作台,只有一個團隊的共同文檔庫,例如會議記錄、WIki。個人的任務就放在每個負責人自己的工作台,裡面有他個人的待辦任務庫。 但隨著人數增多、專案項目越來越複雜,我們發現需要個「一體式」的共用專案和任務區,才能讓我們有效減少會議、不需要在不同 Pages 頻繁切換、迷路,也能更清楚每一個人的工作狀態(每個任務的 Working Hour?在等誰而無法前行?明確的優先級別……等),所以我們決定引入 Notion Project,並透過一個月的使用期,逐步將原有的官方模版,優化成「非開發的全遠距、綜合專案性質團隊」的樣子。 接下來,我會先以 2 個工作流來演示,我們是怎麼使用並將原版 Notion Project 進行刪減、優化的? 分別是我日常工作的「Task 任務行動庫」的使用方式,以及讓所有工作者最頭疼惱人的「會議文檔」,我們是怎麼優化讓一週只需要開 1 次不到 1 小時的會議?讓你用我們的「工作流程和原則」來認識這套系統。(文末也會提供模版 👇🏼) 最後補充 Notion Project 系統上的兩個一般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模塊(Wiki&Sprint)使用方式,我們是怎麼讓工作進度可視化、幫助團隊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沉澱可複製再次使用的經驗? 準備好了嗎~那我們開始囉 🤘🏼! 一、建立不同用途的任務檢視方式 先講講我對於整個 Notion Project 的兩個主要資料庫定義: 專案項目庫(Project):是我們的作品/產品(能有數值指標的專案,至少需要追蹤一季或半年),階段性的知識&數字累積在這,能長期使用的智慧則是沉澱到 Wiki。 任務行動庫(Aciton):單一負責人負責的具體任務,可進一步細分為子行動(至多兩層)。Deadline 由行動負責人自己分配,必須在團隊共識會上安排的 Sprint 內;Backlog 為沒有截止日的點子,等待下一次會議或未來分配。 一個專案項目會有多個任務行動,所以這兩個資料庫是互相關聯的。 原版的 Project 還有設定子 Project,這我認為會讓專案項目庫過於複雜,所以精簡掉;原版的 Task 只有一個「By Project」的檢視,讓你能用專案的視角來看任務的執行狀況,但不夠我們使用,所以我們多新增了不同用途的任務庫檢視方式: |原版 只有「根據專案的檢視方式」不夠我們使用;裡面的 GitHub 欄位我們不是開發團隊也用不上,所以刪除。 |Mine(自己的任務) 這個檢視方式(1)的需求是:「我想要一鍵看到『跟我有關、未完成的任務,並按照截止日與優先級由上往下排序』」 所以我設置了一個,根據所點擊的人(3),呈現出屬於這個人的任務,並按照上述的排序(2),而且只呈現「正在執行、還沒開始執行」的任務,不會顯示已完成的(4)。 幫助所有夥伴能一鍵瞭解自己的任務狀況。 |工作任務時數 除了看到自己的,我也希望能看到團隊中的每一個夥伴的工作任務狀態,所以我們新增了「針對個人」的檢視,用來: 看到這位夥伴完成的任務(2)行動中,花了多少工作時數(3)。我們團隊是超過 0.5 hr 就要記錄,也因為有記錄,每個月的個人 1 on 1 Review 中,能從這些數據中去評估有什麼優先級 Low 的任務卻花了太多時間,可能要刪減任務,或者用更聰明的方法解決。畢竟每一個人的時間資源運用,代表著整個團隊的生產力。 也可透過篩選時間區間(Sprint),讓我們快速知道這位夥伴的這個月的「工作完成狀態」&「工作時數總計」。 二、會議是行動指南:80% 無聲溝通 + 20% 實時對齊 任何團隊,應該要做的是「減少會議、專注行動」,但不是完全消除會議,而是讓會議真正有效達到「行動指南」的目的,而不是消耗時間精力的惱人事項。 所以我們打造了一份「會議模版」,裡面放置了 5 個資料庫檢視,是使用 /view 將不同的資料庫整合在一塊檢視,只需要點擊 Tab,可直接查看:「未完成的 Task」、「雙週任務時數、達成狀況」、「本週行事曆排序優先級」、「專案數值指標變化」、「上週完成任務檢視」 💡 我們每週會有一次 1 小時的線上對齊會,主要解決的問題是: 專案是否有進度落後、卡住的狀況?(查看 Due 檢視 → 負責人回報、大家共同分析原因) 任務的完成度?給予的時間是否相互匹配?(查看 Sprint 檢視 → 瞭解本週完成度、Working Hour 和資源分配) 每位團隊成員前進的方向是否正確?(查看 Calendar 檢視 → 核對任務優先級的正確性) 會後行動,目標拆分是否足夠明確?(SMART 原則 → 會後自行在 Task 新增任務卡片) 以上是我們利用每週一次會議快速對齊,其餘時間則是用 Notion 與 Discord 回報工作進度、即時討論。 |會議模版 透過這份簡易又完整的會議文檔範本,能讓我們在每週線上會議開始前,先用文檔協作,大約有 80% 的事項能直接用文字確認,因為 Notion 可以針對每一個 Block 進行 Comment,討論的顆粒度很細緻。 使用 /view 將不同的資料庫整合在一塊檢視,這些都是當週的進度,是傳統會議最浪費時間的元素,大家只要先看過,有問題在文檔中先用文字提出,能文字、非同步解決的東西,就不需要佔用會議時間。 |AI 會議摘要 這是我們會議資料庫的一般 Table 檢視&Notion AI 摘要會議記錄。 |請假用/勿擾時段 這個檢視是讓團隊夥伴能直接點擊、拖拉,就能建立請假時段。 因為我們是全遠距團隊,如果你哪一天的哪個時段有事外出、不想被打擾,透過這個檢視快速建立,我們就會知道這個時候找不到人是正常的。不頻繁打擾,是遠距團隊的溫柔 🥰。 三、專案(Project)與知識庫(Wiki)的差異? Wiki:不受時間跟年份影響的長期知識、行動指南(我有寫過一篇 Notion Wiki 介紹) Project:特定週期內(通常是半年、一年)的特化 SOP,知識沉澱中繼站 右邊的「影片剪輯要點」就是 Wiki 內的一個 Page(圖/侯智薰提供) 舉例:Notion 模版商店 3.0(Project)中,寫的是 Notion 模版商店 2023 年的經營作法、累積的 Know-how。每一段時間(通常是一個月或一個季度)梳理並沉澱這些 Know-how 到 Wiki,讓 2024 以及往後的模版商店經營都能參考運用。 我們再用一個新員工加入團隊的閱讀順序,更能瞭解其中差異: 先閱讀:Wiki(瞭解團隊做事方法、行為底線、各個專案的 SOP) → Project(瞭解當前年度目標與資源分配,以及怎麼使用 Wiki 來解決面對的難題挑戰)→ Task(個人行動認領) 四、Sprint:以雙週為單位衝刺進度,定期盤點工作時數和達成率 Sprint 是敏捷開發常用的模塊,直譯是「衝刺」,在 Notion Project 裡我們可以將 Sprints 理解為: 與任務相關,做為一個容器來組織工作時間。 Sprint 的好處在於:讓你可以區隔「現在」與「未來」的任務,專注在當前目標避免分心。 以上圖為例,我們團隊目前的用法是,以兩週為週期來做衝刺與回顧,: 每月團隊共識會時,會分配每一個任務的 Sprint,例如【文章】PAI 系統這個任務是屬於 Sprint 3。 行動負責人自行分配 Deadline,必須在 Sprint 內。 若要臨時更動任務的 Sprints,請找專案負責人到大群詢問,不能自行更改。 這樣一來,能確保團隊成員的任務自主性,也能確保任務會在該週期內完成,如果提前做完,按照遠距專案小組的文化,就能提前放假 🥳,比起傳統職場被綁在辦公室來說,更鼓勵大家用把效能提高提前把任務做完! 至於 Backlog,則是尚未分配 Sprint 和截止日的點子,等待下一次會議或未來分配。 💡另外若有些任務在當前 Sprint 內無法完成,Notion 也是有一個功能,能一鍵移動所有上個週期的任務到下一個 Sprint: 中文優化版的 Notion Project 模版領取 我將我們團隊整份的中文化、優化版的 Notion 團隊工作、專案管理系統打包成一個模版,放在下方連結內,如果你需要一個完整能有效追蹤團隊工作進度、減少會議時間,不再檔案管理上迷失方向,建議你收藏這個模版,相信能省下你自己建置的 10+ 個小時,並且真正升級團隊的工作生產力: 我自己也是花了近十小時,才把官方模版重新精鍊優化成現在的樣子。(圖/侯智薰提供) 🎁 結帳時輸入「NProject200」,即可獲得限量的 200 元折扣碼! 個人知識任務管理系統 PAI? 如果你有參加過我們的 Notion 線上訓練營,會知道我有基於 PARA 這套系統,重新優化、提出一套我認為更適合現代人的【PAI 個人知識&任務管理系統】。 除了簡化了 PARA 又多又繁雜的資料庫,只剩下 3 個(專案項目、行動任務、外部資訊箱),捨棄 GTD 一堆無效的資料夾標籤,留下收集箱和一個任務一張卡片的原則,最後再把 TTL 生產力日記整合進去,讓寫日記時能一眼看到自己今天完成的任務和行動,不再需要空想。 我近期會找時間再來把 PAI 系統也寫成文章,或者拍成影片教學。 基本上只要熟練這兩套系統(多人團隊 Notion Project、個人應用 Notion PAI),你可以說是完整掌握 Notion 的精髓核心了,真正將人生放進 Notion 裡 🤘🏼。 相關文章: 為什麼我不用 PARA 了?PAI 個人知識管理系統(Notion 原創模版) 【Notion Wiki 應用案例解析】打造團隊知識庫、專案線上文檔的新方法|線上訓練營品控手冊 除了筆記,Notion 還能做到什麼?5 天實戰工作坊學員作品案例解析 -- 本文轉貼自:雷蒙三十(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把家改造成辦公室!「遠距工作」過來人分享 3 類設備升級考量,遠離痠痛更能專注

講到在家工作,最常見的疑問除了如何專注,就是如何設置辦公環境,讓自己長時間工作下來不會腰痠背痛。關於在家工作如何避免腰痠背痛,美國一位全職接案作家 Eric Ravenscraft 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上的分享,或許值得你我參考。 Eric 提到,他自 2012 年開始全職在家工作,剛開始只是把既有的家具湊合著用,大賣場賣的金屬桌子配上金屬摺疊椅,就這樣開始長時間辦公。沒想到過沒幾個月,他就開始全身痠痛,這也是他「設備升級」的起點。 Eric 的三方面設備升級:辦公椅、辦公桌、螢幕支架 在 Eric 的分享當中,他提到自己升級了三種辦公設備,包含: 1. 辦公椅 一把好的辦公椅通常不便宜,但在 Eric 看來,這筆花費就好像買床墊一樣,既然我們人生可能有三分之一的時光都得仰賴它,那麼投資好一點的選項並不為過。紐時旗下的產品評論網站 Wirecutter 針對挑選辦公椅,也提出三個要點。 舒適性:每個人的身形都不一樣,坐起來舒服的椅子很可能也有所差異。如果可以,在購買前務必先試坐看看。 腰椎與背部支撐性:一把好的辦公椅必須能支撐我們的腰椎與背部,讓我們在各種坐姿之下,身體都能保持穩定。 可調整性:一個人的坐姿可能各式各樣,為了讓身體保持在比較理想的姿勢,辦公椅必須能進行多面向的調整,包含椅子高度、把手高度,以及椅背傾斜程度等等。能調整的面向越多會越好。 2. 辦公桌 歷經幾次調整,Eric 最終認為對健康相對有益的選擇, 是可調整高度、讓我們能或站或坐變換姿勢,搭配在任何姿勢下,桌面都「夠大」(可擺放電腦、鍵盤並考量滑鼠移動空間)的升降桌。 (Photo from Freepik) 3. 螢幕支架 Eric 分享,使用能調整電腦螢幕高度的螢幕支架並調整到「雙眼平視」的高度,可以幫助我們遠離駝背,他自己一調整螢幕高度,也發現自己立刻就坐得比較直了。不過他在分享中也引用專家說法表示,調整螢幕高度對使用相對小的螢幕的人來說很重要,但現在電腦螢幕都越來越大了,若你自己考量在看畫面時身體沒有太多不適或身體扭曲,也未必真的需要再添購螢幕支架。 真正關鍵不在設備,而在你的「習慣」 雖然嘗試升級設備,但 Eric 也坦言,在多年在家工作經驗中,他發現真正遠離痠痛的關鍵還是在於人的習慣。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所謂「姿勢」有絕對的好壞,好的就要一直保持著,但事實上,透過姿勢保持健康的關鍵更在於「動」,也就是時常變換姿勢,避免身體僵硬、保持肌肉和骨骼健康。 這也是為何我們在升級設備時,需要考量辦公椅的可調整性、以及辦公桌高度的可調整性,這些刻意的環境設計,都會幫助我們在長時間工作中更輕鬆地變換姿勢。健康提升了,痠痛減緩了,真正的專注狀態也才得以開始。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如何在繁忙中打造高執行力、長持久性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

在上「防彈筆記法」課程時,常常接收到類似問題:「Esor 你是不是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寫筆記?或者晚上要空出時間整理筆記?」、「透過筆記建立工作系統看起來效果美好,但工作已非常忙碌,還有時間做這麼完整的筆記規劃嗎?」、「雖然建構出第二大腦能提升效率,但會不會在建立過程就花掉許多時間?」在繁忙工作生活中,我們還有力氣和時間去建構第二大腦嗎?雖然系統和工具起來都很好,但真正的問題可能在於我們沒有強大的執行力去完成。 這樣的困境,往往來自我們對「整理」、「系統」的預設心態,其中有幾個可以反思的問題: 建立第二大腦系統,真的需要花很多時間嗎? 要建立完整的工作規劃流程,真的需要額外空出時間整理嗎? 要能建構並保持自己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專案管理系統,真的需要強大執行力嗎? 這正是「防彈筆記法」這套方法想要解決的問題。(還可以搭配這篇文章,一起思考我對「生產力成癮」的更完整看法:擺脫生產力成癮,別再為效率而筋疲力盡,我的 5 個真實案例分享) 我們覺得建立系統似乎需要花很多時間和力氣,想讓系統完美往往反而更無法長久堅持。甚至常常在建構系統的過程中,花了很多時間,卻沒有真正推進任務的效益,還拖慢了任務進度。(延伸閱讀:面對拖延糾結、恐懼沒時間,我幫助自己進入心流靠一個關鍵步驟) 但是「防彈筆記法」的邏輯卻認為: 要把最多時間花在任務執行,整理只要簡單且可行就好。 不要額外花時間整理,執行的當下就可以是整理。 讓步驟簡單可行,就能有執行力,而且可以長久維持。 例如,就算相對複雜的 Notion 系統,我們也可以簡單化管理,而不一定要建構繁複的系統架構:打造 Notion 防彈筆記系統教學:建立大腦防護罩,抵抗混亂工作)。 (圖/作者提供) 「Esor 你是不是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寫筆記?是不是每天晚上要空出時間整理筆記?」 答:「隨手筆記,就是最佳整理。」 我實際上沒有安排時間單獨整理筆記的習慣。我不會每天晚上刻意騰出一小時來整理當日筆記,也不會每個週末計劃兩小時回顧一周筆記。因為對於多數人來說,這樣的整理習慣實際上難以做到。 晚上已經筋疲力盡,週末可能需要花時間與家人相處或外出休閒。即使有意回顧並整理筆記系統,可能已經忘記了數週前進行任務時的細節。這樣偶爾進行的筆記回顧,非常困難,需要花費更多時間,而這些都使得整理筆記習慣難以持續,甚至難以執行。 然而,如果不進行筆記整理,我們又該如何維持第二大腦系統的健康與有效運作呢? 因此,我的習慣是在執行任務的同時進行筆記整理。 舉例來說,當我在進行一個產品專案設計的過程中,我會同時開啟該產品的專案筆記。在專案筆記中,我會確認接下來要執行的任務,任務進行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些文件,或者引發一些新的想法,這時,我會直接將這些資料和想法,寫入已經在旁邊打開的專案筆記中。這樣做只需花費大約 10 到 30 秒的時間,並且這個行動之後不需要額外整理。 當下次我需要執行任何任務時,只要打開相應的任務筆記或專案筆記,我自然能看到該專案目前的進展狀態,以及上次留下的資料片段和行動計劃,這樣就可以繼續推進專案任務了。 (圖/作者提供) 什麼是隨手整理的實際流程?例如: 我最近在進行一項產品校對的任務。在校對過程中,我會開啟我的任務筆記,確認之前累積的校對重點和細節,並將它們融入這次的校對流程。但在校對時,我可能會想到一些後續需要再次確認的細節。這時,我會花大約十秒鐘的時間,將這些想法記錄在已經打開的校對任務筆記中。 有時,我可能會在這過程中接到一通電話,這通電話可能是關於另一項任務的某些細節。通話結束後,我會立即開啟對應那項任務的筆記,並在大約三十秒內記下交代的細節。這就是所謂的隨手整理。 這種隨手整理方式讓我不需要額外花時間在每天、每周或每月的固定時段做整理。所有任務所需的資料碎片、想法與行動計畫已經隨手記錄在各自的專案任務筆記中。如此一來,當執行這些專案任務時,自然可以順利進行。 這就形成了一個穩固的系統,不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去整理,就能保持其效率與穩定性。 「工作已經非常忙碌,還有時間做好這麼完整的筆記規劃嗎?」 答:「持續累積,日久自然就有完整規劃。」 在課堂上,我常展示自己在不同工作專案和生活目標中使用的專案筆記,如婚禮規劃、育兒成長計畫、產品專案、課程研究計畫或技能學習專案。我的朋友們經常對這些專案筆記中精細且完整的規劃結構,以及大量的筆記連結感到驚訝,並好奇一般人如何有時間和精力去進行這麼詳盡的筆記規劃?(延伸閱讀:2023 試試看這樣記錄理財、飲食、運動筆記,把流水帳變成目標) (圖/作者提供) 然而,這其實是一個誤解。筆記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即便每天只新增一百個字的紀錄,一個月後它們也會累積成為一份三千字以上的專案、任務思考筆記。同樣,如果每天增加一項可行的行動,一個月後我就擁有三十項有效的行動計畫。 當別人看到我展示的專案筆記範例時,他們看到的可能是我已經完成,甚至累積五、六年以上的專案成果,他們會對這其中的詳細性感到震驚,但往往忘記了這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建立起來的。 (圖/作者提供) 有些朋友會問我:「Esor,如果你需要花時間去先寫好筆記的規劃,那這樣會不會讓你說的工作進度反而無法有效地推進呢?」這實際上是另外一個很大的誤解。我很少做所謂的規劃筆記。當我要執行一個專案任務的時候,很少刻意花時間對著一張空白的筆記,然後想要從 0 到 100 去制定一套這個專案任務的規劃。 長期追蹤電腦玩物文章的朋友,甚至應該也知道,我常說自己實際上沒有做年度目標規劃的習慣,但這不代表我做事情沒有目標,沒有專案。 反而,我有很強烈的專案和目標的思考,我只是不刻意花時間規劃。 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我是用累積來取代規劃。當我要開始一個目標,我確實會開啟一則專案筆記,但這個當下,我只會把目前腦中可以想到的目標想法記錄下來就好,也就是我不刻意去做規劃這件事情,不刻意去把我現在沒有想到,沒有感覺的事情刻意要把它擠出來。(延伸閱讀:停止花太多時間做計畫與整理,執行就是你的計劃) 但是,一旦我建立了一則專案筆記,或許它一開始真的只有一百多個字,但是有可能今天、明天、下個禮拜,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腦中湧出了對這個專案的某些想法,這時候結合前面隨手筆記的原則,把它快速記錄到這個專案筆記中。 就在這樣日積月累、積沙成塔的過程裡,我的專案筆記就慢慢從一百個字累積到數千個字,甚至常常累積到上萬個字,因為常常在修改,而愈來愈完整。就像我之前曾經分享過的一篇文章,我每天比起新增筆記,實際在做的是至少更新三十則以上的筆記,也就是我每一天至少會在三十個專案和任務中累積新的內容。(參考:每天新增 30 則筆記?還是更新 30 則筆記?兩步驟建立穩定筆記系統) 就是這樣子的累積精神和更新技巧,我的那些專案任務會逐步成長為一個完整的結構,但它絕對不是一開始刻意花時間去做規劃整理。 「如果要隨手做筆記,是不是需要強大的執行力,才能養成習慣?」 答:「做最簡單但有效的步驟,簡化才能長久。」 前面提到了隨手筆記和逐步累積,自然就會完成一則又一則完整有效的專案筆記,也建構出一個有效的個人知識管理「第二大腦」系統。但要隨手記筆記並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地整理,這難道不需要龐大的執行力和高度的專注力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雖然這看似不花時間,但這好像也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所以,這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把這種隨手累積的步驟設計得足夠簡單,簡單到我真的能夠隨手執行。 什麼是「簡單到能夠隨手執行」呢?我自己會進行以下幾種設計: 第一,我只要把碎片化的想法行動放到它需要的任務專案筆記中就可以了。 仔細想想,這個步驟其實簡化到只需要打開任務頁面,放入一條資訊,就這麼簡單。這意味著,比如額外設定參數、分類、設計標籤、各式各樣的整理或美化等,我都不去做。我只做最簡單但最關鍵的事情:把碎片放入任務筆記,這一個動作簡單到我可以馬上執行,但已經足夠確保我之後確認任務時不會漏掉任何細節。 既然這麼簡單,它就能幫助我有效地維持這個習慣,因為它不是那麼困難,不會佔用我額外的時間,甚至不會干擾我的工作狀態和進度,但效果卻是足夠的。(延伸閱讀:為什麼我的生產力工具或系統執行起來總是缺乏動力?也容易放棄?) 在我的防彈筆記法中,另一個重點是刻意將維護系統的方法設計得也簡單但足夠有效。 我非常提倡利用搜尋功能來找到所需的專案和任務筆記。 這表示,即使我沒有複雜的分類系統,即使我不花時間去維護和整理這個系統,甚至不刻意去創造許多手動的連結和分類,只要通過搜尋就能夠找到目前在工作生活中所需要的任務筆記,並且這些筆記中包含了我隨手累積的資訊碎片,那麼這個系統就是有效的。(延伸閱讀:你如何記得寫過什麼文章?我建立大腦輔助搜尋系統) 為什麼要如此刻意地簡化?目的是為了讓我能夠長期維護這套系統。 如果系統需要我每天花時間去調整和維護,一旦我忘了做這些工作,系統就會變得混亂,難以查找所需資料。 或者,如果我的系統有非常繁瑣的分類,每次加入一條資料都需要很多設定和調整才能融入系統,那麼維護這個系統的個人時間成本就過高了。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實際上沒有那麼強的執行力、專注力,或者簡單地說,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維護一個複雜的系統。即便換了更厲害的工具,也無法保證能夠持續使用,反而可能因為工具太過強大,導致我花更多時間去維護它,這樣就更難以建構起有效的「第二大腦」系統。 小結 維持有效的第二大腦系統,核心在於簡化流程,減少個人執行力和專注力的消耗。 在防彈筆記法的系統中,強調隨手紀錄重要碎片,並透過簡易的方法,直接搜尋而非繁複的分類,來有效地存取這些資訊。這樣的設計理念降低了維護系統的時間成本,又避免了系統因過度複雜而造成的維護障礙。 建立一個高效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應便於隨手記錄,並易於日後回顧,這樣才能夠長期維持,而不會因為系統維護的負擔而放棄。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視覺設計師成為「自由接案者」後自由嗎?5 年接案心得分享

2017 年離開公司,成為接案網站設計師/韓文口譯的斜槓生活,算一算 5 年過去了,分享一下這些日子以來的心得,時間跟財富自由了嗎? 為何想離開公司成為自由接案者? 2016~2017 年在一個國內大企業工作,我在那個公司學到了很多網頁相關的技術,很感謝主管和同事們不藏私地教導,但同時工作有很多讓我覺得痛苦的地方。 基隆新店的通勤時間好長 住在大台北地區的人幾乎都是通勤,雖然我住在基隆通勤族最方便的安樂區,但偏偏公司在新店沒有直達車,上班時間搭主管的便車(很感謝主管住同一區),下班時間因為主管需要加班,我自己坐車回家都必須超過 1.5 小時通車時間,塞車的話還有可能超過 2 小時。 當時小孩 6 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到新店上班,早上為了不想塞車,6:45 起床,看著孩子的睡臉出門,回到家 8 點,這時候寶貝還很有精神我卻已經累癱了。 身為某公司某部門設計師的壓力 老實說我個性有點叛逆,又很敏感(神經質),不自覺的會很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夠好,覺得自己不如人,擔心達不到老闆的要求(但其實我只是一個小設計幹麻要這樣我也不知道阿~~~)。 視覺設計師薪水的天花板 如果以視覺設計師來說的話,42k 就已經是很不錯的薪水了(我想應該有比這個薪水高的~只是我沒有XD ),若想要增加薪水的話,只能學習其他技能,轉職當 UI/UX 或是前端工程師。要是升遷當主管的話,薪水能夠增加,公司有事的話就必須加班,我的孩子還這麼小她需要媽媽阿XD 我不行加班。(我真的可以理解面試時問有沒有生小孩的打算,因為生了小孩真的只想衝回家) 總歸來說… 在台灣待過幾間大公司,薪水穩定差不多就是那樣,但我個性在跟同事溝通上覺得心很累。家裡加上公司的壓力讓我覺得,如果我回家自己帶小孩的話,至少可以減輕一部份的壓力,孩子在身邊就只有這幾年而已,應該好好珍惜。當時跟前夫尚未離婚,覺得如果現在開始接案,也會是個很好的累積,假設未來要離開台灣也能在國外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賺錢。 成為自由接案設計師後薪水增加了嗎? 接案第 1 年月收入只有 20k,好險斜槓青年大流行,斜槓後薪水加到 40k 剛離開公司開始接案的第 1 年,其實我的月薪是直接砍半只剩下 2 萬,2 萬元剛好只夠給家裡的生活費跟孩子的奶粉尿布錢。同時開始我的斜槓工作:韓文口譯,2017 年在台灣會說韓文的人還不算多,所以鼓起勇氣去嘗試。 因為開始斜槓工作,讓我的收入補血不少,第二年 2018 下半年至少回到月薪 40k 的水準。也慢慢把設計工作的重心從單純視覺設計,移向 WordPress 的網站建置,本來就有 HTML 跟 CSS 的基礎,加上當時用 WordPress 架設網站的設計師並不多,因此我很順利的跟幾間網站公司合作,成為固定的外包網站設計師。 接案第 3 年,設定每日工作時間 8 小時,平均月收入 41k 有幾個固定的合作廠商之後,收入比較穩定了,但工作多到有時候一天工作 15 小時還做不完,而且怎麼薪水還是沒有長進咧?不但薪水沒有長進,說好要陪小孩的我也沒時間陪她了ㅠㅠ 意識到這點的我開始設定自己的工作時間,不加班,沒案子就帶孩子出門去玩,收入雖然沒有明顯的成長,但是時間好像變得自由了。很幸運的韓文口譯也很穩定幾乎每個月一次,偶爾出差當高級人力工(畢竟韓文口譯的時薪還是比較高),還能暫時脫離媽媽的角色。心想,若是韓文口譯的工作能夠 cover 我的月收入的話我是不是能乾脆把口譯當作正職,設計的工作就看心情接案就好呢? 接案第 4 年後,Covid-19 疫情爆發,平均月收入 52.4k 本來覺得韓文口譯的工作很穩定,幾乎一個月一次,那我慢慢累積看能不能乾脆轉職是否能提高收入。殊不知人算不如天算,2019 年底從中國武漢開始疫情爆發,很快的時間,幾乎全世界都開始有確診者,開始封城,飛機不飛了。 沒有韓國人來台灣,我的口譯工作趨近於 0,回顧 2020 只做了 2 次口譯工作。很多公司行號慢慢開始受到影響,真的很慶幸我有持續在 WordPress 網站這塊鑽研,因為實體商店對於網站的需求增加,雖然少了韓文口譯的收入,但網站設計的案件增加了,這時候在設計案件的報價上已經慢慢提高價格,感謝廠商沒有嫌棄依然願意持續合作。 接案第 4 年終於第一次以個人名義接到網站設計的案件,客戶是從粉絲專頁看到我的,第一次自己跟一個陌生客戶談網站內容,並且報價,確定合作。客戶在我提出規畫後,請我馬上執行,並且沒做太多的修改,之後也又委託我製作第二個第三個網站,對於我設計師的角色增加不少信心。並且月收入終於來到當年離開公司後給自己的理想值了。 自由接案後月薪從 4k 到 100k 都有可能,還有可能尾款沒付客戶跑了 疫情到了第二年,本來以為很快可以恢復正常再接口譯工作,隨著時間過去,也慢慢的開始認命要乖乖做設計工作的事實。很慶幸疫情期間網站與網路銷售頁設計的需求大增,實體店面若不轉成線上完全沒收入,本來下定決心不加班的我,覺得不趕快幫他們完成,他們只能餓肚子,因此拚了命的完成很多案子。 但自由接案畢竟不是領薪水,什麼時候接到什麼案子,什麼時候可以結案拿到錢都不是很確定,有時候忙了好久,但都沒有結案的話也是不會有薪水入帳,甚至遇到網站做好了,客戶不想付尾款,拒接電話也不回復 LINE。雖然平均收入看起來不錯,實際月收入最低一個月只有 4000 元,所以接案以來就算拿到大筆月收入,也都不敢亂花錢。 成為自由接案者後真的自由嗎? 第一階段,實現時間自由 一開始接案時一個月只賺 2 萬,老實說心情真的輕鬆不起來,每天都在想要怎麼樣才能接更多的案子,只要有案子來就接。但時間上真的很自由,我告訴自己當作老天爺給我的禮物,讓我好好跟孩子相處。所以只要手上沒工作就能帶他去親子館,也可以去很多其他的景點,但是比較需要錢的活動就不大行,所以只實現了時間自由。 第二階段,時間與金錢的取捨,一點都不自由 第二年開始比較多案子進來了,但時間也變少了,當時覺得這樣跟我在公司上班實在是沒什麼兩樣阿!而且還要承受很多當上班族根本不用承受的壓力。坐在辦公室的時候總想我在幫別人賺錢,坐在自己家的辦公室時連怎麼賺錢都要想,怎麼壓力更大了阿,怎麼財富跟時間都不自由阿! 第三階段,時間自由,工作自由,心靈自由,財富還沒自由 第三年之後設計案幾乎都是跟幾個固定的廠商合作,磨合了一段時間也開始培養出默契,我也開始學習安排工作排程跟提升報價技巧。沒錯,當上班族的時候大多是老闆請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接案後必須學會安排工作,評估時間,並且報價給客戶。好好跟客戶討論排程,客戶都能體諒,他們比較擔心案子做一半人就消失了,所以誠信也是接案時一個很重要的評估選項。 案子多的時候每天都有不同的會議要開,不只要當設計師,還要當業務、企劃、老闆,努力行銷自己的同時也要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我終於可以不用每個案子都接,我可以決定我要跟哪個客戶合作,要做什麼樣的案子,從案子中得到多少報酬。孩子暑假我可以安排少一點工作帶她出去玩,也可以跟客戶說明不加班,不接急件,這一切都建立在累積的人脈與信任上。 工作斷捨離,努力達成目標,不為別人,只為了自己 設定好目標,不是自己要的就大膽放手,在工作上好好的斷捨離。釐清我要的是工作?是時間?還是金錢?自由接案者工作成果完完全全可以自己選擇,雖然工作內容其實跟在公司當員工沒什麼不一樣,但我可以選擇自己想完成的工作內容,比起待在某個公司的某個職位來說,確實是自由度滿分。 但以我個人的收入來說,確實是蠻現實的,要實現財富自由我應該還要多付出更多努力才對。也許報價方式要再調整,也許需要更精進技術,這些都要再調整,才能期待未來有更好的成果。 自由工作者沒有勞健保該怎麼辦?要加入工會加保嗎? 目前我沒有勞保,只有健保,健保可以單純只附掛在戶籍地的區公所,每個月收到帳單再去繳款,也能設定自動轉帳扣款。沒有選擇加入工會是因為我沒有上下班打卡的證明,就算發生什麼意外也很難申請理賠,加入公會是需要另外有會費的,所以大家可以自行評估看看。如果有口譯的工作要出差,我會直接加保旅平險。勞退的部分我則是自己投資 ETF,但當然目前景氣很差沒什麼賺到,但我就當作存錢。 接案需要成立工作室或公司行號嗎?超過 2 萬要扣 2 代健保 目前沒有設立工作室跟公司行號,大部分會請公司行號用勞務報酬單的方式請款。若客戶有發票的需求,我是請合作廠商幫我開發票(當然一開始報價就要標明稅另計)。另外要注意的是雖然我沒有固定收入,但超過 2 萬的話還是會被扣 2 代健保,所以後來會跟廠商協調,請款時一次不超過 2 萬,廠商大多都能理解。 以上就是這幾年的心得,你也有想當自由工作者嗎?還是你還有其他的問題,歡迎跟我討論。 -- 本文轉貼自:Lesily Wei(原文標題:視覺設計師成為【自由接案者】後自由嗎?5 年接案心得分享)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調時差好痛苦?推薦一個連 NASA 太空人都說好的 App

對於大部分的旅行者來說,時差是一個難以應對的問題。為了避免在旅途中感到昏昏欲睡,有些人可能會選擇在特定的時間飛行,有些人可能會選擇服用褪黑激素。 然而,一款名為 Timeshifter 的應用程式則希望透過一些簡單的策略來解決時差的問題。 Timeshifter 是一款經過 NASA 太空人驗證的個性化時差應對應用程式。在地球上,我們的日常生活節奏基本上是與太陽的升起和落下同步的。這種受到光線影響的生理變化被稱為晝夜節律,其周期為 24 小時。 然而,在太空中,每 45 分鐘就會有一次日出或日落的變化,這種頻繁的光線變化對太空員的生理時鐘造成了嚴重的干擾,使他們容易感到疲憊不堪。 因此,研究人員發現,只要讓太空員在特定的時間避免接觸光線,就能有效地「調整」他們的生理時鐘。基於這一發現,NASA 研發了一種新的太空梭內部照明系統,通過動態調整照明來幫助太空員保持健康的睡眠規律。 這種原理也可以用於我們在地球上調整時差,因此,Timeshifter 這款應用程式就此誕生。 Timeshifter 是一款應用程式,它根據使用者輸入的航班資訊、生活習慣和睡眠模式,生成個性化的睡眠時間表。該程式會提醒使用者在何時避免攝取咖啡因、保持在光線下、服用褪黑激素等。 與一般只針對時差引起的嗜睡提供解決方案的應用程式不同,Timeshifter 重視個人對光線反應的差異,並根據使用者的睡眠模式和航班資訊,生成個性化的「時差調整計劃」。 但這並不表示使用 Timeshifter 一定能完全調整時差,就有用戶表示,被建議在深夜再熬夜幾個小時,這在紅眼航班關掉客艙燈後確實很難做到。 可是,能根據晝夜節律與生理時鐘給出作息建議的Timeshifter依舊開始受到許多飯店與航空公司重視,有些飯店會為房客提供免費的會員資格,也有數十家的黃空公司正在探討與 Timeshifter 合作。 甚至也有人拍片實測,真的照上面給的建議執行,時差調整的效果會好很多。 總的來說,Timeshifter 透過科學的方法,為旅行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來調整時差。雖然它可能無法完全解決時差問題,但已經開始受到關注,如果你也時常有調整時差的問題,不妨試試看 Timeshifter 吧!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日本三菱地所計劃為「數位遊牧者」建造 10,000 套住宅

東京三菱地所計畫到 2030 年為計劃在日本停留一個月至一年的外國人經營 10,000 套租賃住宅,吸引所謂的數位遊牧者。 這家房地產公司最近與美國的 Blueground Holdings 簽訂了一項授權協議,該公司專門從事此類住房。它在全球 32 個城市經營 15,000 套租賃住宅,採用分租方式為外籍人士等提供。這是該服務首次在日本提供。 在日本,該服務將由三菱地所的全資子公司運營。主要位於東京都會區的租賃物業將被分租並為外國人配備床和家具。這些物業將通過 Blueground 預訂系統以英文在線提供。該公司的應用程序還為住在該地區的人提供生活咨詢。 最初,物業將在外國人熟知的東京中心區域,如澀谷和新宿提供。租金預計主要在每月 30 萬日元到 50 萬日元(大約 2,100 美元到 3,500 美元)的範圍內。 三菱地所通過另一家子公司於 2019 年開始經營租賃公寓業務,主要針對年輕外國人,目前管理約700套住宅。與 Blueground 的項目將吸引更廣泛的年齡層,將外國人的租賃總數增加到 2030 年的 10,000 套住宅。該公司計劃將其發展成一個銷售額為200億日元和營業利潤為 30 億日元的業務。 三菱地所預計除了在日本停留的外國高管和員工外,還會有數位遊牧者的需求。數位遊牧者是指使用資訊技術工作、無論地點如何都能變換居住地的人,每幾個月變換一次居住地。他們範圍從自由職業者到公司員工。 根據旅遊信息網站 A Brother Abroad 的數據,全球估計有 3500 萬數位遊牧者。一些人認為到 2035 年這個數字將達到 10 億。 許多數位遊牧者收入較高,吸引他們的國際競爭激烈。例如,愛沙尼亞和台灣都引入了為他們設計的特殊簽證。日本政府表示將改善吸引這類訪客的環境,包括設立新的特殊簽證和居留身份。 在2018年的投資策略文件中,政府設定了接待和支持商業人士、專業人員、數位遊牧者和其他高技能工作者的活動。根據法務省的數據,過去10年來這類工作者在日本停留的人數已經增加了三倍,截至 6 月底約有 40 萬人。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Joe 的時間管理術|時間管理關鍵可不是時間喔!

我之所以用到很多工具,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於目前似乎沒有一個能涵蓋整個時間管理需求的工具存在。 講到這個,很多人可能會發出「咦」的聲音。畢竟各類 calendar 工具這麼的普遍,很多專家與名人也都針對如何使用行事曆寫過一堆文章,為何我會覺得不夠呢? 事實上,我在寫這文章前還真的買了一堆日本人寫的「萬用手帳應用術」、或是「記事本應用術」、甚至「時間管理術」。但我發現大部分的文章都沒辦法解決我一直以來的「疑問」。 疑問是甚麼,我先晚點說。 這裡先來談談我在讀了這些書、以及觀察大部分人對於 calendar 的用法後,我覺得的缺點。 一般人既然是要做時間管理,會很自然的從「時間」為出發點;無論是分配時間、切割時間、或是工作安排,都是些很直覺想到的議題。這也是為何幾乎所有人都把 calendar 當成時間管理的起點以及核心。 但只用 calendar 管理時間有甚麼缺點呢? 一般用 calendar 的人,我歸納起來有三種做法與行為模式 a. 只記錄邀約、或只用很小的時幅(如日計畫) b. 勉強有用到月或週計畫 c. 真正是從年計畫一路拆解下來 A 的狀況就是我前篇文章(Joe 的時間管理術 01 - 基本知識)中第二點提到的「被動管理」。 只是把別人邀約的事情,不加以分類的填入記事本或是軟體 calendar 中。 這樣的做法其實只仰賴工具達到「提醒功能」罷了。 能做到這一步,當然比甚麼都不做而老是忘東忘西來的好。 可是對於有效的時間規劃而言,這樣只是「被動的在接受別人的安排」,而非在管理自己的工作與人生。 B 的狀況當然好一些,可是也還是看得不夠遠。 只寫下月計劃,還是有可能見樹不見林。 那到底該怎麼主動管理呢? 我對時間管理的看法 我一直有個觀念,在此正好可以先分享給大家。 時間管理跟金錢管理的基本理念是很類似的。 大部分的理財雜誌在個人金錢管理上,都會教一個淺顯易懂的存錢方法。 那就是,在發薪水的那天就把要存的錢存起來。 無法存錢的大部分人,通常都是在拿到薪水後,先享樂、先做些快樂的事情(如吃飯、看電影、買奢侈品),想說月底再把剩餘存下來就好。 但當你沒有先移開這筆打算儲蓄的資金時,你就很可能不知不覺的把它花光了。 所以,先把重要的資金保留下來,這是能否存錢的關鍵。 時間管理也很類似。 若你只是被動的讓別人來找你,並把這些事情記入行事曆,那其實你的時間會被切的零碎。 這些零碎的時間無法好好使用,最後也往往只會被浪費掉。 這也是為何很多人年初時發奮圖強說「今年一定要如何如何」,但等歲末一回顧,卻一件事都沒達成。 但你請他們認真思考原因,卻常常完全不知道時間用到哪裡去了。 所以很多書會教你,最好在每年開始時,就先拿出一份年計畫表(大概類似下圖) 請你把一年的計劃先思考並排入。 比方說有人打算明年要報考 PMP。 這類書會教你,應該在年初時把這些事情優先列在你打算進行的時間與月份。 然後每個月再細部規劃月行事曆,每周再規劃周行事曆或日行事曆,如此就能好好利用時間。 所以呢,以上面的例子來看,寫一寫可能會類似下面這張圖。 然後,你想到今年還要完成一個企畫案的提案,所以你想想可能的發生時間,也把該企畫案的事項填入。 那結果可能類似下圖: 然後,你可能再思考到還有其他重要但更次要的目標。 你再陸續的把這些相關事項填入。 以此類推,直到所有重大計畫都能安排進入為止。 換言之,當你把時間先分配給「最重要」的事情之後,剩下未填滿的時間則可以再在月規劃或是周規劃時,分配給當時才要做但相對「次重要」的事情。 而最後才把別人邀約的行程塞在空檔之中。 這樣就像一般致富書籍教導先存錢的概念一樣→ 把重要的時間先預佔下來,這樣就不會讓自己的時間被別人切碎。先分配關鍵時間,再把剩餘時間分給其他瑣事,時間利用或是工作進行,自然能較有效率。 概念是對的,但這「方法」可還不夠完美! 這樣的做法比被動的讓別人來安排我們的時間絕對是好的多,也確實能讓人生規劃更積極。 但我自己試過幾次後,卻覺得這方法其實還不完美,僅是個理論上很好的方式。 為何說理論上很好呢? 因為除非自己是很有條理的人,能讓事情大多精確的順序發生;否則實際執行下來時,很有可能會發現一開始苦心做好的年計劃在一旦走亂了後,將會完全無法調整與更新。就如同大部分人在專案排程一樣的結果 → 排了個漂亮的計劃,可是因為規劃經驗不足,規劃無法也不會因應變動,所以最後只變成牆上的裝飾品。 為何這麼說呢? 還記得我在之前的文章《預估不準,但那又如何?》有提到一個觀念。 專案規劃的目的並非是我們有自信能完全一字不漏的執行計畫,而是要透過計劃來因應變化。 也在那邊文章引用過艾森豪將軍的一段話:「Plan is nothing, planning is everything」(計劃本身不值錢,但制訂計劃卻很重要) 我總強調,專案管理的知識其實在任何情境都是通用的。 這在人生與時間管理上也是一樣。 我們計劃的結果其實不重要,反而要是讓那為基礎,方面隨時根據現狀來評估可行度、考量是否要調整、並反應在我們「當下的計畫」中(所以注意喔,年初寫好的年計劃表可不是當下的計劃了喔)。 如果還有人看不懂,那請試想想看。 你在年初提出了一堆「今年的希望」並寫入年計劃表中。 可是事情總會有新發展、人生總會碰到變化吧? 可能有哪些變化呢? 原來設想很容易的事情,真正開始時發現變得很複雜。(如需追加一堆工作) 原來設想的發生時間發生變化。(延遲或是得提早開始,可是因為關連的事情很多,所以後續的安排都得調整) 原來排序的優先順序改變了。(比方說本來年初預定的目標,等三個月後發現不重要了) 某些計畫被取消了。 某些計畫臨時察覺並加入了。 一旦碰到事情有變時,你就會發現這方法最大的困難點 →若年初安排的事情很多,且都訂好時間後,你其實將不知道該如何重新調整。最後很可能得重做一份。 以上圖而言,這只是一個我隨便做的範例,都已經讓人看得眼花撩亂了。 若是個真實的人生規劃,整個畫面恐怕更會是密密麻麻的。到底哪些工作屬於哪個目標? 到底哪些工作已經有所調整? 其中是不是有可能漏安排某些事情? 萬一計畫有變要把原來的工作改去哪裡? 你其實根本無從檢查起。 比方說 PMP 的規劃來說吧。 若你二月時並沒找到合適的 PMP 補習班,你要如何快速的調整計畫? 用這方法時,你得要先整個看過,辨識出哪些事情跟 PMP 有關,然後每個事情要重新調整到新的時間段。可是新的時間段,可能早有別的事情安排在那裡。 你要調整那些工作,你又得去分析這些工作跟哪些工作有關連。 最後你可能覺得整個打結,就放棄不做了。 當然,另一個方法就是每個月都重新規劃一次年計畫表。 可是若每個月都必須從各類目標重新 review 一次,這其實是很花時間的。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根本不調整年計畫,而是只在月計畫或是週計畫中反應就好。 但這卻不方便我們進行追蹤。比方說若某些目標進行了一半卻要調整,你有可能根本不記得哪些做完,又哪些沒做。 所以我覺得好的解決方案是甚麼? 我自己思考了很久,最後的結論是「最上層的計畫不該涉及時間」,該像專案管理一樣,最高的計畫應該是 WBS、也就是 Deliverable。 在時間管理這件事情上,第一步不該去考慮時間,而是該考慮專案。而計畫安排也不該是以時間為切點,而該以事件為切點。 這句的意思是說,人生目標不該是只在年初才來定、而是隨時該有、隨時能規劃,並要能方便的併入時間軸且方便管理與追蹤。 否則,如果方法不方便好用,我們會被自己的方法卡住,最後就會選擇放棄。 這也是為何很多人有夢想,最後卻無法達到的原因。 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讓自己接近夢想並了解進度狀況,最後就被動的希望命運能帶我們去那裡。但這是不切實際,也是可惜的。 所以,下一篇我將跟大家分享。 行程計畫的前端到底該是甚麼東西? 為何那樣控制能讓我們更高度的掌握我們的人生,並進而達成人生目標。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日本軟體工程師的薪水如何?到底值不值得去?

前陣子被邀請去一個讀書會分享自己在日本的心得感想,以及日本軟體工程師產業的現況,就有順便整理了不少資料,想說那不如就寫一篇來分享。 在開始之前,要先跟各位讀者分享我覺得在讀這類型的文章前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只有經驗分享是沒有用的,沒有搭配上背景跟條件,就沒什麼參考價值。 舉個例子,如果有個人說:「到日本隨便都千萬日幣年薪啦,上次我隨便面面就兩千萬起跳,沒有年薪千萬千萬不要去」,背後的真實情況可能是怎麼樣?或許這個人台清交資工碩畢又是書卷獎,原本在台灣工作個兩三年以後年薪就 300 萬台幣以上了,以這個背景來說,他講的確實有道理,但也僅有相似背景的人適用。 但問題在於看到這個評論的人,不一定每個都是這個背景,更精確地說,其實絕大部分人都不是。那以其他背景的人來看,這則評論就顯得相當不合理。問題是或許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或沒意識到這件事,就會以為日本還真的隨隨便便就可以年薪千萬日幣。許多的評論都不會順勢揭露自己的背景,這就是我前面所講的,在不知道背景的狀況下,個人經驗的參考價值就變得偏低的理由。 其實也不光是國外,光台灣本身的狀況也是類似的,而且有時候類似背景的境遇也可能不同,畢竟背景只是決定薪水的一環,其他像是經驗、能力以及軟實力等等,都很難在一言兩語之內說明完畢。同樣是三年工作經驗,有的人可以領到百萬年薪,有的人可能只拿一半。 在談論薪水時,最理想的目標是:「不要高估,但也不要低估自己」。該如何定位自己,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該如何找到與自己背景類似的參考資料,這點就更難了。 就算是統計資料,根據背景不同或是國家差異,也可能會有誤差,而且正確的統計資料搭配錯誤的詮釋方式,也會得出不同的結果。不過,至少它的立論基礎會更穩固。 寫了這麼多,我想強調的只有三點: 沒有提到個人背景的經驗分享,參考價值不高,可以先忽略。 就算有提到,也只是僅供參考,還需要衡量到自己的狀況。 統計數字相對來說應該會更有參考價值。 這篇會嘗試以統計資料以及可支配的所得的角度下手,並且附上一堆參考資料,讓有興趣的讀者們可以自己研究。 台灣與日本的薪資所得比較 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年薪與 PR 的對應表如下: (表/作者提供) 如果以 PR 來換算的話,想達到各個 PR 需要的薪水如下: (表/作者提供) 年收破百萬,PR 就 85 了,破 150 萬的話可以到 PR 95,想要成為全台薪資所得的前 1%,年薪需要 280 萬台幣。 話說這個統計資料只包含薪資所得,不包含投資等等,不過因為這篇只談薪資,所以應該沒什麼大礙。 日本的部分,根據日本國稅廳 2021 年的統計資料,可以得出以下表格: (表/作者提供) 我們可以跟剛剛台灣的對比一下,匯率以 0.22 做計算,括弧為日幣: (表/作者提供) 如果你想要到日本工作,又想維持同樣的「收入水準」,那可以參考上表。 從上表來看,同樣的 PR,日本的收入大概是台灣的 1.4 到 1.5 倍左右(PR99 則是例外,只有 1.2 倍左右),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表考慮的僅僅是收入本身,並不是可支配所得,沒有扣掉稅金跟保險等等。 可支配所得的比較 接著我們挑兩組比較常見的薪水,來比較一下相同 PR 底下的可支配所得,也就是收入扣掉各種稅金以及保險之後的費用。 第一組是台灣的 100 萬 vs 日本的 700 萬,直接用這個好用的網站幫我們計算:請點此 台灣的部分如下圖,已經有扣掉所得稅以及勞健保: (圖/作者提供) 日本的部分一樣使用相同的網站,結果如下圖: (圖/作者提供) 可以看到日本扣除的項目更多,700 萬日幣最後拿到的只有 520 萬,扣掉的項目包含: 所得稅 國稅 健康保險 年金 失業保險 不過這個網站的細項並沒有列得很精準,還有一個住民税沒有在細項裡面,但比對其他資料來源過後,發現應該是包含在所得稅的項目中。 我參考的其他網站如下,都有把住民稅算進去: 月給・年収の手取り計算の方法【早見表つき】,寫到 700 萬實拿 525 - 595 萬 年収別 手取り金額一覧(年収100万円~年収1億円まで),寫到 700 萬實拿 524 萬 【早見表付】年収200万円~1億円の手取り|計算式と簡易計算方法も解説,寫到 700 萬實拿 530 萬,裡面有附上詳細的計算表格,大推 這幾個資料來源跟剛剛使用的網站得出來的結果差不多,因此推測住民稅也是有算的,只是包含在所得稅裡面了,沒有獨立出來。 為了方便閱讀,我直接將幣值轉換為台幣了,數字也稍微做了一點處理,所以會有些許偏差。 (表/作者提供) 結論就是扣除稅金後,台灣是 89 萬台幣,日本則是 114.6 萬台幣。日本約為台灣的 1.28 倍。 接著再來看台灣的 150 萬 vs 日本的 1000 萬: (表/作者提供) 台灣扣稅後剩下 130.5 萬,日本是 161.7 萬,日本約為台灣的 1.23 倍。 結論是如果收入的 PR 相同,雖然日本的薪水是台灣的 1.4 - 1.5 倍,但是扣稅後日本的可支配所得約為台灣的 1.25 倍左右(取個中間值)。 生活所需開銷 因為每個人生活型態不一樣,我只算最大筆的房租加吃飯,吃飯全部都以外食計算,不考慮自己煮。生活型態都以一個人為例,不考慮家庭。租金的話也是憑自己體感居多,不一定準確(而且我沒在台北租過房,確實不知道行情)。水電網路等等的我也先排除了。 台灣的話在台北市租個 7、8 坪小套房,抓個 13k 好了,東京 23 區的話根據租房網站的資料,1K 的租金可以抓個 9 萬日幣,房間大小也差不多,換算成台幣是 19.8k 左右。 吃飯的話每個人生活型態都不太一樣,而且根據公司地點也會有不同價位,我就憑我自己感覺大概抓一下,以自己的經驗為準。台灣的話我都吃某間健康便當,主菜雞胸肉加三樣配菜,120 元,日本的話其實飲食的選擇滿固定的,不像台灣有自助餐那種可以夾自己喜歡的,而且一般餐廳跟速食店的價差滿大,我比較常吃的是松屋、吉野家等等的平價速食店,下圖這樣漢堡排加青菜再加一碗湯,830 日幣,點牛丼的話會更便宜一點: (圖/作者提供) 因此台灣抓早餐 60 塊 + 午餐 120 + 晚餐 120,一天是 300 塊,一個月就是 9k。日本抓早餐 400 日幣 + 午餐 800 日幣 + 晚餐 800 日幣,一天是 2000 日幣,台幣約 440 塊,一個月是 13k。 因此只看租房跟吃飯,台北的生活費一個月是 22k,而東京是 32.8k,換算下來東京約為台北的 1.49 倍。 拿剛剛台灣的 100 萬跟日本的 700 萬來算,可以得到底下的表格: (表/作者提供) 這個計算結果告訴我們,不包含其他娛樂費用的話,在台灣拿 100 萬收入的人如果去日本拿 700 萬日幣,每年可以多存個 12 萬左右。 若是拿 600 萬日幣的話,收入 132 萬,稅後 99.5 萬,扣掉基本花費 39.3 萬,剩下 60.2 萬,與台灣收入 100 萬可以存的錢是類似的。 這個結論與之前在 PTT 有一篇 alihue 大大寫的文章:[心得] 日本薪水要除以十? 日本薪資換算分享類似,文中的結論是:「在台北領 113 萬,跟在東京領 600~650 萬,可以存的錢是差不多的」,這篇在計算生活費的時候算得比較精準,還有包含飲食習慣以及雜費。 綜合稍早寫到的 PR 表以及 PTT 上的文章,可以得出底下表格(想要相同 PR 薪水的部分是比較隨意抓的,沒這麼精確): (表/作者提供) 可以看出如果想要相同 PR 的話,是需要拿到更高的。 這個表格可以給想去日本工作的人一個參考,例如說你在台灣年薪 110 左右,如果你不想比台灣存的少,那去日本工作薪水至少要 600 萬日幣。若是想要有相同的收入 PR,那就至少需要 700 萬日幣,因此 600 - 800 萬日幣算是比較合理的範圍。 不過再次強調,上面的數字有著不少的前提以及限制,如果想要抓個更精確的數字,需要配合自身背景調整,細節也可以參考 leafwind 大大的:日本工作篇:與台灣比較可支配收入。 從日本的角度看薪水 剛剛講的其實都像是從台灣的角度出發,去看說如果自己到日本工作,該拿到怎樣的待遇,才不會比台灣存的少。但其實我們還需要注意在日本當地,到底薪水分佈是如何,畢竟我們想要的待遇是一回事,日本開的薪水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自己會把日本軟體工程師依照薪水分成四大類,底下的薪水區間都是工作三五年以上的薪水,不考慮社會新鮮人(但 range 其實抓得滿寬,所以有些新鮮人也可能會拿到區間內的薪水): (表/作者提供) 這邊的區間是參考底下幾個資料來源得出的: Project comp Open Salary https://japan-dev.com/ https://www.tokyodev.com/jobs/salary-data 日本で働くソフトウェアエンジニアの給与:東京で働く外国人エンジニアによる究極のガイド 如果想要知道社會新鮮人的薪水範圍,可以參考 @tigercosmos 的這篇:2022 海外新卒找日本東京軟體工程師工作經驗分享。 第一個分類就是那些頂級外商公司,在這個區間的人就是開頭提到的「隨便都千萬日幣年薪」。 第二個分類是我周遭朋友最多人在的區間,畢竟列舉的那幾間公司有不少間在台灣找過人。這些公司基本上以英語溝通為主,不需要會日文,是不少台灣人選擇去日本工作的目標。有少數以英語為主的日本新創也會落在這個區間,新創的話可以去上面有貼的 japan dev 看,很多都會把薪水寫出來。 第三個分類我不太熟,但根據資料一些日本本土的公司大概是這個價碼,例如說 DeNA 以及 Yahoo! 等等。這些日本本土公司通常需要有日語能力,還有一些日本新創也在這區間內,可以用英文,但數量不多。 第四個分類我最不熟,但根據網路上的心得,應該是不太推薦去的一個區間,詳情可以參考底下幾篇: 台灣工程師看見的日本IT派遣黑暗面 主題 日本IT業派遣及生活開銷分享 【心得】在日本工作6年的經驗分享 [心得] 在日本工作受不了,想回台灣 把區間分出來以後,就很自然可以得知為什麼許多地方對於日本薪水的討論,會出現很兩極的現象,因為前兩個區間跟最後的區間,差異本來就很大,同樣是工作三五年,有些背景的人真的隨便找就千萬日幣,有些人卻領著 400 萬日幣。 在沒有揭露自身背景的前提之下,就會把四種區間混在一起聊,這就是我開頭所說的沒什麼參考價值的原因。 接著我們再回來看一下之前的這個表格: (表/作者提供) 可以發現這張表格上的薪水,基本上就是剛剛聊的第二個區間。以一個完全不會日文的人來說,選擇最多的其實就是這個區間了。而這個區間也是我最熟的區間,我有許多朋友都在前面提到的那幾間公司裡面。 自身經驗分享 我的背景在剛剛已經揭露完畢了,我自己跟我大多數的朋友,都在以英文為主的這個區間,公司大概都是 Mercari、PayPay、LINE、Rakuten 這幾間,網路上寫的薪水範圍大約是 700 萬 - 1500 萬。 如果你的求職目標也是這個區間,那我自身的經驗談或許可以讓你作為參考。 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在日本能拿到的薪水,大約是剛剛那個表格的第一欄,也就是「想存相同的錢需要的薪水」,再附一次表格比較好看: (表/作者提供) 如果在台灣的能力拿個 120 萬年薪,在日本可以談到的大約會是 600 - 700 萬日幣。如果可以拿到 150 萬,大約是 800 - 900 萬日幣左右。 換句話說,你很有可能沒辦法維持相同的 PR 收入水準,你在台灣年收是 PR 85,來這邊可能掉到 PR 80。而且這畢竟只是參考,實際狀況因人而異,有些人或許台灣拿 150 萬,來日本卻只拿到 700 萬日幣,光看基本花費能存得就比台灣還少。 還不僅如此,雖然說這一欄叫做「想存相同的錢需要的薪水」,但前面有講說這只是粗估,實際上有更多因素需要考量,例如說家庭,有不少人都是帶著另一半來的,在日本的開銷就會更多,在物價較高的情形之下,差異就更大。或是稅收,台灣有些人可以報一堆撫養節稅,但在日本可能就不會報這麼多(考量到未來要申請永住之類的),還有交通啦以及娛樂等等的費用,這些剛剛都沒算。 結論是,我自己跟我身邊大部分的工程師朋友,來日本東京工作,可以存的錢都比以前少。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比較少。 很多人看到這裡,會想問的下一個問題就是… 為什麼要來日本? 我自己聽過的理由有幾個: 想換個生活環境看看 想出國體驗 未來想移民日本 想要第一線接觸日本文化(如動漫畫、偶像明星等等) 通常會選擇來日本的人,都是對日本有愛,這個愛可能會體現在不同的領域。例如說有些人為了追星,所以想來日本;有些人則是為了生活,為了交通安全,因此選擇來一個交通事故死亡率只有台灣的 20%的地方。 當然,日本也會有自己的缺點,並不是說日本生活就一定比台灣好。總之,我自己跟大多數的朋友,來日本的主因都不是薪水,因此就算在日本存得比台灣少,也會選擇來這裡。 雖然說很多人出國工作是為了薪水,但每個人看重的東西都不同。如果你只是為了錢,想要在日本賺得比台灣更多,存得也更多,那根據我前面一再提到的數據,日本很有可能不適合你。 比起日本,你或許可以考慮新加坡,薪水比日本更高,税也比日本低,可以存到更多的錢。 但我覺得讀者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想這件事,那就是存錢的目的是什麼?通常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那如果是為了生活,能存到的錢或許就只是其中一個點而已,還需要考慮更多長遠的事情,如買房等等,但因為這塊我不熟,所以就沒辦法談了。 結語 這篇利用官方的統計數字搭配非官方的薪水資訊以及個人的經驗,得出了一些數字,讓日後想來日本工作的讀者們參考。同時也附上了我比較熟悉的區間以及背景,讓讀者們參考時能夠有個依據。 再次強調,文章中的數字有些人是憑個人經驗或是四捨五入隨意抓的,沒有非常精確;再者,文中的日幣匯率是用 0.22 來算的,但現在已經掉到 0.21,差了 5%,所以如果你只是為了存錢回台灣花,那日本不適合你的理由又多了一個。 根據上面那些資料,這篇比較適合的讀者在台灣的年收大概是 100 萬 ~ 200 萬左右,比這個區間低或高都不太適合,比較適合去閱讀其他類似背景的文章。 最後回到標題,到底值不值得來日本工作? 如果只在意錢,出國工作是想要存更多錢,那日本很可能不適合你。但如果你有其他誘因,又沒這麼在意收入的話,日本或許會是不錯的選擇。 -- 本文轉貼自:Huli's Blog(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日本數位遊牧旅遊提案:Condé Nast Traveler 編輯推薦的 5 處東京必訪景點

隨著東京在 2023 年成為全球數位遊牧人口成長最快的城市,以及日本政府宣布將於今年三月推出數位遊牧簽證,相信許多朋友已經在期待,甚至開始準備赴日本展開遊牧生活了。而提到赴日生活,除了工作面的考量、生活大小事的考量,旅遊活動該如何規劃,才能讓自己不同於過去不是逛街就是排隊吃名店的觀光行程,而是真正玩得內行又在地,想必也是很多人關注的面向。 如果你已經看膩了資訊一再重複的觀光熱點介紹,不妨參考國際旅遊雜誌 Condé Nast Traveler 編輯推薦的幾處東京必訪景點,以及他們對這些景點的獨到介紹,在遊牧期間體驗與作為觀光客時不一樣的探索行程! 1. 口琴橫丁 Harmonica Yokocho 位於 JR 吉祥寺北邊出口附近,入口有著大大黃色標誌的口琴橫丁以各種日本道地美食聞名。這裡最早本來是個跳蚤市場,後來酒吧與餐廳陸續進駐,店家又如口琴的簧片般整齊排列,才得名「口琴橫丁」。白天時,你可以看到許多魚販和傳統糖果餅乾業者在此做生意;晚上時,則變成如台灣夜市一般的美食集散地。 比起選定一家餐廳吃飽喝足, Condé Nast Traveler 編輯心中更內行的玩法是一家吃完接著吃下一家。編輯提到的餐廳包含壽司店「Katakuchi」、餃子店「Minmin」、專賣關東煮的「Apron」,以及「Ron Ron 2」的九州風雞翅料理。 (Photo from iStock) 2. 思出橫丁 Omoide Yokocho 同樣名列編輯推薦清單的美食商店街,還有「思出橫丁」。整條商店街裡有著大約 60 家餐廳,美食、人潮搭配極具日本特色的紅燈籠,絕對能帶給你最在地的用餐體驗。至於在此該吃什麼,編輯在介紹中反覆提到烤雞肉串這個品項,有機會到此一訪,也許你就會知道為何編輯對它念念不忘! (Photo from iStock) 3. Thermae-Yu Thermae-Yu 是一家位在新宿的 24 小時溫泉浴場,不僅交通方便,室內浴池、室外浴池、岩盤浴以及各種水療體驗均有的多元服務,更讓這裡成了上班族想放鬆身心的最佳選擇。Condé Nast Traveler 編輯更補充,此處不僅是泡湯場所,更像一個美容室,泡澡後再以店家提供的乳液按摩全身,感受絕佳。 不過要注意的是,在日本文化中,進入浴場是全裸的,且身上有刺青者不可進入。 更多資訊:店家頁面 4. 舊朝倉家住宅 Kyu Asakura House 講到「代官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繁華的街景,但其實此處還隱藏一個古樸秘境,那就是日本早期官員朝倉虎次郎故居,現被稱為「舊朝倉家住宅」。木造房屋搭配綠意盎然的庭園,在這個被日本政府認證為重要文化資產的秘境,你可以感受 100% 的傳統日本風情。Condé Nast Traveler 編輯也分享,舊朝倉家住宅的建築與庭園充分展現日式美學與空間利用,是對這方面感興趣者的入門學習教材。 須留意的是,進入傳統建築必須穿著襪子,你可以自備或者在入口處購買。 更多資訊:官方介紹頁面 5. 青木原樹海 Aokigahara National Forest 如果比起市區風情,你更嚮往自然景致,不妨走訪位在富士山山腳的「青木原樹海」。在這裡,你可以欣賞壯觀的樹海與自然洞窟之美,也可以盡情呼吸新鮮空氣,拋開平日工作煩憂。根據編輯經驗,造訪一趟約需預留至少兩小時的時間。 (Photo from iStock)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