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61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斜槓從興趣開始,容易失敗?你應該知道的 3 個「斜槓」迷思
近幾年來,知識變現、零工經濟、自我品牌......等名詞在媒體上時常被提及與討論,因此「斜槓」這個議題亦隨之熱門起來,尤其現在網路盛產眾多網紅名人,在此效應的推波助瀾下,更讓發展斜槓的思潮,猶如一種當代的流行現象。 從斜槓相關的書籍或文章討論中可知,想發展斜槓最直接的切入點,是由個人的興趣開始著手,又或者是依照「黃金圈法則」,探究自己內心深處的 why ,而這也是最高層次的天命召喚。 黃金圈法則(圖/紀長興提供) 不過,即便大家都知道辦法了,仍然有一大部份的人會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那就是想發展斜槓卻不知道要做什麼,即使用盡各種評量工具或性向測驗,還是無法尋找與鎖定目標。 為何找不到你的斜槓項目? 「黃金圈法則」的理論雖然很激勵人心,但卻未必能幫助找到想發展的斜槓項目,因為大多數人其內心並沒有那麼明確的 why ,也並非每一個人都可以感受到天命召喚。 在發展斜槓的過程中,肯定會面臨諸多困境,因此要有相對應的熱情來支持才行,那麼從個人的興趣作為切入點,似乎是最直覺的方法,但實際上又常出現另一種狀況,那就是當有些東西開始去研究跟瞭解後,才會發現原本認為好像有興趣的事情,結果實際執行起來卻沒有熱情。 很多人以為的興趣很可能只是三分鐘熱度的喜歡,或自以為喜歡某件事,但只是喜歡它的表面(因為看起來很酷、很炫、很華麗)。請仔細想想,一般所謂的興趣,都是做起來會感到輕鬆愉悅的活動,做興趣的事情即是意味著開心的享受;反之,若做某一件事情會感到無趣或不輕鬆,就難以成為興趣了。 所以興趣雖然可以引發熱情,但興趣未必直接與熱情畫上等號。實踐熱情要有毅力的付出和灌溉,並且需要犧牲取捨、忍受痛苦、甚至賠錢也願意做,這才是熱情,那麼以興趣當做切入點來發展斜槓,顯然有相當的機率會功敗垂成。 興趣不等於是熱情(圖/紀長興提供) 然而,有不少人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熱情在哪裡,則又該如何呢?那就針對「非做不可」的事情開始著手吧,又或者是從自己認為「很有意義」的事情開始做吧,而什麼事情是非做不可、又對自己有意義呢?既然是很重要又同時非得一定要去做的事情,那就是解決問題,並且先從解決自己的迫切問題開始。 解決問題為導向 想發展斜槓需要熱情的支持,而解決自身遭遇的問題,是出於本能的需要,這樣的內在動機便可替代刻意向外尋找的熱情。 但成功的商業模式不是必須恪守「滿足他人的需求,解決他人的痛點」的原則嗎?如果專注在解決自己本身的問題,而非他人的問題,那不就無法構成商業模式嗎? 試問,一開始就想要「滿足他人的需求,解決他人的痛點」是不是很困難?可是自己很容易可以知道自己的需求和痛點是什麼,比起搞清楚別人的問題,自己更容易釐清自己的問題在哪裡。 「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後,你才能獲得能力;當你持續精進這部分的能力後,你才能變成專家;當你變成專家後,別人才會想要找你幫忙解決相同的問題;當你累積越多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的相關經驗後,你才有辦法開始收取報酬;當你開始收費後,你的商業模式才算具體運作,你的斜槓也才得以建構發展。」 從解決問題開始的商業模式(圖/紀長興提供) 所以,熱情未必是追尋,熱情可以是自己創造,因為你極有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熱情在哪?藉由解決問題的反饋過程中,「滿足自己/他人的需求,解決自己/他人的痛點」,不僅為自己帶來幸福,進而幫助他人解決麻煩,再替自己創造收益和成就感,讓自己想要再投入更多,如此即可構成一個正向循環。是以,克服困難的過程,才是培養熱情的最佳時機,強化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發展斜槓的最好途徑。 不要做的事情 在發展斜槓上,除了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之外,尚有幾個必須避免的注意事項,分別羅列如下。 1.不要為了斜槓而斜槓 「跨界」與斜槓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但很多人會將其誤解成「擁有十種技能,可以從事十種不同的工作」。事實上,「跨界」應該是對於某個領域具有深度的專精之後,因此觸類旁通,利用相同本質的核心能力與所累積的相關知識,解決跨領域的問題。比如以音樂為核心的工作者,便可以橫跨不同的身份,即使不同身份要面對的問題不同,但所圍繞的中心始終是音樂。 以音樂為核心所發展出來的九宮格身份(圖/紀長興提供) 斜槓並不是刻意去學一個本來不會的技術,斜槓是從盤點自己做為起點、清楚自己擁有哪些優勢、選擇出最擅長的能力、解決想要克服的問題,透過持續的精進,再逐漸擴大解決問題的範圍。斜槓是挖掘自我與再強化的過程,斜槓並非分裂的過程,切忌為了想要具備斜槓而分散資源(時間、精力、金錢)。 2.不要一開始過於注重經營自媒體 許多人因為想要趕緊有曝光度和知名度,所以一開始會投注很大量的心力與時間在經營自媒體,急著在 Facebook、YouTube、Podcast 上發表作品,不過寫出來的文章卻盡是雞湯,影片內容也很貧脊空乏。 這是一個本末倒置的迷思所造成的錯誤,其實一切最優先要做的是,開始實際解決問題,如此創作出來的文章或影片才有具體案例可以說明及分享,也因為有實務經驗的支撐,你才會產生自己的認知和觀點,發表的作品自然能有乾貨。 3.不要盲目學習 當你遭遇問題需要求助時,你會找一個什麼都會一些但全是半調子的人幫忙嗎?還是你會想找一個雖然只懂這方面的問題但卻很精通的人來處理呢?或許你會願意讓半調子的人姑且嘗試幫忙看看,但你永遠只會願意付錢給精通的專家來解決問題。 若想專精於核心能力,最怕有的沒的學太多,而且想上的課永遠上不完、想讀的書永遠讀不完......這些對於一個專家的養成只會造成妨礙。應該先開始做,遇到瓶頸再去學,這樣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學什麼,並且是有系統化的學習。既然學無止盡,就更應該利用實作來帶動學習,直接針對欠缺與不足來補強、集中資源、實踐所學、付諸行動、創造更大價值。 別讓定義卡住自己 對於斜槓的定義,現在各方人士持有不同看法的論戰,正方提倡斜槓是認識自我和開發潛能的成長過程,反方抨擊斜槓是美化不務正業以及高大上的華麗包裝。 但其實我們不應該拘泥在定義裡、也不必陷入意識形態的泥淖中,因為斜槓也僅是提出一個思維的框架和方法論,至於要抱持怎麼樣的心態以及要怎麼做,始終是操之在己。別讓定義卡住自己,定義是可以自己賦予的,斜槓就是不斷盤點自己、設法往目標邁進這樣的概念。 找夢想很難、找熱情不容易,但找問題可就簡單多了吧,利用找問題來幫助自己聚焦定位,再藉由解決問題來引導自己前進,這是一個清晰而又務實的作法,不論是斜槓,還是正職、接案、兼差打工,這個方法都將一體適用。 -- 本文轉貼自:紀長興(原文標題:真的只要從自己喜歡的事情出發就可以了嗎?三個容易對「斜槓」產生的迷思)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 (@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 2024

想圓「自由工作者」夢 = 該立刻離職?5 件職場能給你的重要學習
香港武俠電影有一套既定的框架模式。一心只想復仇的主角,跪在武林宗師面前,乞求師父收他為徒。但師父並不輕易將武功祕訣傳授給他。一開始,師父只叫他煮飯、洗衣、打掃,做一些看似與習武毫不相干的瑣事。每天挑水、砍柴、在頭上頂著甕、在木樁上來回跑跳,幾年下來一再重複做著這些事。 許多弟子受不了苦難的磨練和師父的冷漠對待,紛紛憤而離去,但主角卻默默承受一切。直到某天,師父突然開恩,決定收他為徒。通過第一道關卡的主角,開始正式拜師學武。 他很快就將基本功夫練熟,並對自己身體的柔軟度和強勁的力道感到驚訝。他才發現原來花上數年做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瑣事,讓他在不知不覺中練就了一身基本功。扎實的基本功夫,再加上與生俱來的天賦,他一步步學習更高深的武功,武藝日益增強。等他終於練就屬於自己的必殺技,便拜辭師父下山,最後終於成功復仇。類似這樣的情節不只出現在電影,也是世界各地神話與英雄傳奇普遍的故事原型。 職場是最好的學校 職場生活亦是如此。公司為了考驗新進員工能否持續精進,會先指派他們做一些雜事。在交辦重大任務之前,先讓他們從小事開始做起,測試是否能認真做好每一項工作。認真是所有職場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要練就任何高深的武功,也都必須先把基本功紮實練好。只要認真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會赫然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並不表示只要盡快開始行動,就一定能成功。許多人由於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毅然辭職後,大多數不到一年就重返職場,待遇條件甚至比原本的更差。因為在外面繞過一圈後,才發現世界並不像他們想的那麼簡單。如果實力不夠堅強,就難以在高手林立的武林中生存。因此,即使現在做著的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也要先將目前的職場和工作當成修煉場,好好鍛鍊實力。 一個方向明確的獨立工作者,無論在任何狀況下,都能把職場當成學校學習。 我(勝晤)在歷經十四年職場生活後,自立門戶成立了一人公司。在那之前,我曾經待過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也待過顧問公司、NGO等各種機構。直到離開公司後,才有機會重新檢視過往經歷。崇尚自由、主觀意識又很強的我,待在公司體制內的那段時間,其實過得並不快樂。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多虧這十四年的職場經驗,我才能學到這麼多東西。就我而言,至少從以下這五個面向來看,公司是最好的學校。 第一,可以進行各種嘗試。 我在 LG 電子擔任新進員工教育訓練工作時,把自己設計的《指南針課程》引進公司內部。這套課程的核心重點並不是針對企業組織,而是著重於個人生涯方向探索的過程,通常職場教育訓練負責人往往會擔心造成離職率升高,不敢引進類似的課程。不過,恰巧我就是那位「負責人」,我以「職場工作者自我開發」的脈絡作為基礎,修改課程內容後並引進企業。 每年有三千名新進員工修完這門為期一天的課程,不但成果彰顯,幾年來在業界更是被評為滿意度最高的教育訓練課程。收到許多員工們的反饋,不斷修正調整後,托他們的福,這套指南針課程現在是我個人公司最大的營收來源。 第二,基於利害關係,在公司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 獨立創業後,常會遇到客戶各種千奇百怪的要求。此時如果抱著「這種客戶不要也罷」的心態,事業發展將會受限。 在職場上與形形色色的人一起共事,有助於提升包容力。公司裡有菜鳥有老鳥、有員工有主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可以和不同群體相處,共享喜怒哀樂。雖然難免會遇到「天兵」,卻也是一種磨練的機會。此外,公司也是可以嘗試切換各種角色的地方,像是從菜鳥變成資深前輩,或是從追隨者變成領導者,站在不同位置上,體驗不同角色,能藉此練習理解他人。 第三,可以透過不熟悉的工作開發個人潛力 根據教育顧問喬斯.艾瑞茲(Jos Arets)的研究指出,相較於「上課/閱讀」(10%)或「與他人合作」(20%),「實際工作經驗」(70%)更有助於提升工作能力。尤其當我們不斷嘗試新的工作和角色時,自然有更多開發潛力的機會。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卡內基教育機構擔任業務,雖然第二年開始當講師上臺講課,但因為課程性質著重於人際關係教育,並且是以「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為基礎的激勵式課程,兩者皆與我極度內向的個性不符,因此壓力更是非同小可。但回過頭來看,多虧那些經驗,現在的我才能夠待人圓融,也才得以輕鬆開發新客戶並贏得訂單。此外,我也越來越懂得掌握激勵式課程的引導技巧。這都是由於嘗試陌生工作,進而培養了我的實力。 第四,能理解各部門的角色與合作模式。 在公司最明確可以學到的東西,就是了解公司組織。了解大公司如何有效運作,例如各部門的目標與資源分配、工作項目、人力配置、公司章程及作業程序等,這些在商業中都是必要的知識。 要了解的不只是企業客戶(Business to Business,簡稱 B2B),也必須掌握個人客戶(Business to Customer,簡稱 B2C)的想法。由於個人客戶大部分也都是職場上班族,了解客戶在各種不同部門從事的工作及他們主要的煩惱,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客戶。 第五,可以學習工作的基本能力。 所謂的基本能力,包括如何設定工作目標、如何管理時間、確保工作進度,以及如何進行商務溝通,像是撰寫電子郵件、報告、召開會議等基本工作技能。無論在什麼行業或公司工作,具有扎實工作能力的人不僅值得信賴,也會更容易被注意到。就算只是發送電子郵件,基本工作能力扎實的人,除了信件標題和內容,就連填寫收信者和副本收信者的地方,也能看出差異。「職場 Sense」無法透過書本或上課學習,唯有真正在職場上磨練過才能學會。 除了上述五點外,職場生活中還能學習到許多事物。此外,在職場中的所有學習,不僅不需要支付學費,還能得到薪資。從這些層面來看,職場真的是很好的學校,不是嗎? 職場上學不到的東西 不過,也有一些重要的能力是在公司無法學到的,大部分與自主能力有關。公司就像動物園般是被圈養的環境,會讓人慢慢失去在外獨自生存的能力。獨立工作者想要自立門戶,就必須學會在外闖蕩的生存要領。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時間管理能力。 在公司上班時,因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公司管控,難以意識到這項能力的重要性。然而,當自己在家工作或為了轉換跑道辭職時,就會明白時間管理並不容易。尤其是辭職後,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自由的,聽起來似乎很開心,但大概放空三個月後,就會意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就算把今天的工作拖到明天再做,也不會有人指責,因此一直無止盡地拖延下去;由於沒有固定的下班時間,也可能會經常熬夜,把身體搞壞。對於從未管理過自己一天時間的人來說,「時間自由」形同災難。 在我辭掉第一份工作時,一開始覺得很自由,內心興奮無比。但隨著就寢時間和起床時間越來越晚,導致失眠和憂鬱症上身,只好求助於精神科醫師。直到過了七個月,轉職到另一間公司後,才終於從泥沼中走出來。 因此,在離開公司前,必須先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無論是上班前或下班後,一天至少撥出兩小時,成為自己時間的主人。要練習握有時間掌控權,最好的方式是為未來的職涯發展制定學習計畫。 第二項是差異化,這項能力對在大企業上班的人來說尤為重要。 長期待在大公司的人,最大的弱點就是傾向一成不變的工作模式。由於小公司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經常需要身兼多職;在大公司上班的人習慣各司其職,長時間做相同的事,一再重複「同質性經驗」。 在職場中生存,平凡或許是種美德,但就獨立創業而言,無疑是個致命傷,我們必須盡可能地創造豐富的「異質性經驗」。即使考證照,也應該選擇較少人報考的;或是藉由參與各種專案或公司社團,拓展自己的視野。申請部門轉調、職務調動、海外派遣等,也是不錯的方法。 我聽過在業務部門工作一陣子後,轉調到商品研發部門,開發出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提升銷售,就是很好的例子。就算重新回到原本的部門,在先前部門累積的人脈和技術,也對自己的本業有很大幫助。透過累積不同的多元經驗,可以展現自己的差異性。專業能力加上差異性,就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 一個方向明確的獨立工作者,不會因為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就輕易離職,反而會把職場當成學校,學習所有能學的基本技能,等待合適的機會。即使是影印文件和撰寫會議紀錄這類瑣事,也都能抱著「魔鬼藏在細節」的心態,盡力做好每一項工作。 奇怪的是,這種態度反而會讓這樣的人很快就不必再做這些雜務。此外,這類人每天會抽出一定的時間積極學習,並拓展經驗範疇,展現自己的差異性。即使身處在高手橫行的武林中,也能施展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必殺技」。如此一來,不管繼續待在公司或離職創業,選擇權都在於自己,無論在哪裡工作都能游刃有餘。 -- 本文摘自采實出版《獨立工作者,現在開始為自己工作:把擅長的事做到最好,就能打造不怕失業的工作體質!》
March 5, 2024

該不該接這個案子?給全職接案新手的 3 個心法
自由接案有趣的地方在於-完全客製化的工作內容, 可以隨自己意思規畫,這樣的自由度讓人嚮往,卻也讓人苦惱, 因為若選錯了只能自己承擔後果! 對接案新手來說,該怎麼判斷自己該接哪些案子? 同樣身為接案新手的我,將我目前的經驗,列出 3 個心法與你分享。 大家都說,人生是由一連串「選擇」組成,不同選擇會導致不同結果, 那麼「全職接案」更是集大成者! 如果,在過去你會為了要選哪個正職工作而猶豫再三, 那麼這樣的猶豫在接案生活中,每天都會不斷上演,而且有趣的是, 不會因為接案資歷深就能免於選擇。 若你想知道我從哪些接案前輩學經驗?可看下面這篇 接案新手|離職接案前,我從哪些人身上學接案經驗? 其他接案心得可看這邊 接案新手|6、7月生活:自由接案「效率」和「自律」很重要|番茄鐘工作法心得 接案新手|5月生活:個人品牌Vs.自由文字工作者 角色間的拉扯 接案新手|3、4月生活:專案制還是包月制?找到適合自己的接案方式 接案新手|2月生活:如何找案源?請跟前公司維持好關係 選擇錯誤了,只能自己承擔。 選擇之所以困難,就是因為它充滿不確定性, 你永遠不知道接這個案子,會對你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目前法定年齡 18 以上就有投票權,代表我們在這個年紀, 就擁有自己經過判斷、做出選擇的能力,即便如此人還是常會選擇錯誤, 該怎麼減少選擇錯誤,就是本篇文章的重點。 雖然全職接案的時間不長,還在學習階段,已遇過一次失策經驗。 當時手上有一個案子,距離原定交件時間剩兩週,若按照進度安排是可以如期交件, 此時遇到了一個主動來接洽的案子,此案子比較單純,工時較短就能獲得收入, 當下十分心動,不過,會跟本來手上的案子時間打到。 由於我個性就是很有責任感,認真看待每一個案主與作品,想著我必須維持接案品質,因此最後婉拒這個邀約。 後來我後悔了!因為我沒想到原本手上的案子交期延後, 也就是說,我後來是有時間可以處理我婉拒的那個案子...... 假設當初我能多ㄍ一ㄥ一點,逼自己提升工作效率,仍然接下第二個案子, 那麼我就不會現在在那裡後悔了😭 也因為有了以上的經驗,所以寫了這篇文章, 希望幫助同為接案新手的你,知道該怎麼拿捏、判斷自己該接哪些案子? 跟你分享一些我目前的想法(也許以後會改變),以及一些我知道的前輩經驗, *以下純粹為個人經驗分享,請自行斟酌,不負任何責任喔! 心法 1. 案主是誰?接洽過程的感覺很重要! 雖然多數人都認為剛開始接案,沒有挑案子的權力, 但生活是自己的,既然已經選擇想要的工作模式,那麼大家都希望能工作愉快吧! 就像職場上,就算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遇到不對盤的同事或上司, 工作起來也是覺得卡卡,接案也同理,一個案子是否適合接,「案主」是怎麼樣的人最為重要! 接案者有一個正職員工沒有的優勢是,你可以選擇停損, 在合作過程中若覺得與案主不對盤、溝通成本高,那麼接案者可以請求終止合約。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希望遇到這個狀況,因此若對方是陌生案主,那麼最初和案主溝通過程的感覺很重要,從一開始接洽案子就很順,那麽我相信這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若接案新手一開始不知道該怎麼跟陌生人推銷你的接案服務, 也有點恐懼、不知道該怎麼正確跟陌生人溝通案子,我認為可以從身邊的親朋好友開始! 許多接案前輩的經驗,都是從身邊認識的親朋好友、前雇主開始的, 即使有可能他們發給你的案子你不是特別感興趣, 但至少對方你相處、溝通過的人,溝通成本可以減少許多, 並可以先從過程中累積接案經驗,之後就更有信心面對陌生案主。 心法 2. 接案新手如何安排時間?你想過怎麼樣的生活? 想要成為全職接案者,不少前輩都建議先存好緊急預備金, 也就是若接案前期沒案子、沒收入,仍可生存 3-6 個月的存款, (我之後再寫文與你分享,想要接案該做哪些事先準備), 我也認同這個想法,如此一來,即使你是新手, 也不需要為了賺錢,而完全不挑地不斷接案。 看過不少接案前輩的分享,因為案子接太多,沒日沒夜的工作, 導致後來決定放慢腳步,接案少一點、生活多一點, 甚至有的人身體出現狀況,必須安排一段時間好好休息。 前輩發生過的事情,也可能在自己身上發生,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好好規劃你的接案人生? 請回想一下,為什麼你想要自由接案?不就是因為想要掌控自己的時間, 在想要的時間工作或休息,規劃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 會想踏入接案生活的人,想必都對自由很有自己的想法, 若懂得好好規劃時間,那麼就可能真的「自由工作」。 跟你分享我的規劃方式,由於接案才剛起步,所以我給自己半年時間, 這半年裡工時和正職工作一樣,也就是一天 8 小時,一個月 160 小時, 什麼時候工作不限定,只要工作時數達到這數字就行。 這樣安排的用意為,我想知道,如果用我自己的能力接案, 在與正職工作時數一樣時,能有怎麼樣的產量與收入;而為什麼是半年, 算是設一個停損點! 多數接案前輩都分享,接案初期會經過一段不穩定的期間, 若能順利度過,收入就會越來越穩定,若半年過去每月平均收入還未及以前正職收入, 我或許就會開始思考,該不該回職場上班,希望這件事不要發生 >< 不知不覺說太多了,重點是,當你規劃每月的工時,那麼在接案子時, 你就可以預想這案子需要多久時間,你的時間是否還能將案子安排進去, 假設案主溝通的來,案子也是你能力範圍內,工作時間也 OK,那這個案子就非接不可。 心法 3. 你喜歡的 vs. 你現在需要的 接案生活有趣的地方在於,你可以隨意搭配自己的「接案組合」(有點像投資組合的概念), 客製化自己的工作內容,是許多人羨慕的。 我把接案的工作內容分成「喜歡的」和「現在需要的」, 這想法是從接案前輩劉揚銘的書《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而來。 書籍推薦:《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喜歡的」是指你本身就喜歡做的工作內容,「現在需要的」是指, 因為收入所以你需要接這個案子,這案子也許不喜歡、但也不致於討厭它。 人們總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就算自由接案能夠自由選擇, 現實是,人每天工作的時間有限,喜歡的案子是否能出現也要靠運氣, 因此我打算新手接案前半年,「喜歡的」和「現在需要的」各抓 30%、70% 比例。 以「現在需要的」的案子為主,但也不希望喪失接自己喜歡工作的樂趣, 如果這 70% 差不多能讓我不至於挨餓,那我會預留 30% 的扣打,隨時注意看看有沒有喜歡的接案機會, 因為如果一開始全部的工作時間,就被不怎麼喜歡的工作內容填滿, 那當有喜歡的工作機會上門時,你還有沒有時間接?到時候會很煩惱! 想過喜歡的接案生活,在接案時間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如果連這樣客製化的工作方式都不開心,那還不如回去找正職工作, 每月都有薪水進帳戶,對吧? 以上分享適合接案新手,裡面提到的工作時間的安排,以及工作內容比例, 會等半年後,再重新思考比例是否需要調整,若收入不夠就增加工作時間, 或發展能獲得較高報酬的接案服務,若收入足夠,就想將喜歡的工作內容比例提高。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你, 在接案的路上你不孤單,有什麼想法或疑問, 都可以到社群粉專跟我聊聊、或寫信給我喔~ Your friend, Weien. -- 本文轉貼自: Weien 微恩好感生活 (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1, 2024

經營「一人公司」,事情太多該嘗試外包嗎?該怎麼外包?一人公司的團隊營運秘訣
自媒體時代,其實很多人都會希望能透過自媒體建造副業、在上班之餘透過斜槓的方式開啟自己的第二事業。 在我自己的課程陪跑培訓計劃中,我也常常遇到學員詢問: 「下班後已經很疲累了、原先晚上的休息時間也很少,但初期做自媒體、做內容創作卻需要花很多的心力與時間,該怎麼辦?」 這也是在自媒體創作者圈很常聽到的問題。 一人公司經營者,時間不夠用該怎麼辦? 我都會提供兩個方向讓學員思考: 思考在個人品牌營運的過程,有哪些事情是必須要自己做的:e.g.: 品牌方向、核心內容創作等。 也列出有哪些事情,是可以外包、找人合作來降低負擔的:e.g.: 影片剪輯、設計、文案撰寫、社群行銷等等。 也許一開始在品牌方向、創作內容尚未穩定時,靠自己的力量去慢慢累積專業、同時累積創作內容的濃度與深度,是比較穩定的做法。 但同時我也會建議所有「對品牌方向有想法」、「已經有變現商業模式」的創作者,盡可能慢慢將營運時一些可被取代的業務外包出去、嘗試培育團隊或以外包方式讓專業人士替自己執行。 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時間的價值永遠比任何東西更高!只有先解放自己的時間,才有辦法讓自己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如何從零開始建立一人公司最小化的營運團隊? 談到成立團隊,我會跟學員們分享我自己成立「一人公司型態的自媒體團隊」的經驗。 以一人公司考量到「保持彈性、不無限擴張、追求個人事業的甜蜜點」的這些特性,其實很常會以外包或兼職的型態來與外部專業人士合作、在保留彈性的前提下又能得到外部協助。 而實務上會如何執行呢? 如果是剛成立團隊,我自己會先從「單一有明確邊界的任務」開始,以「接案/兼職型態」合作。 1. 初期建議外包單一有明確邊界的任務 在初期尋找外包合作夥伴時,為了讓溝通成本最小化、降低剛開始成立團隊不懂管理,導致人員效率不好的狀況。 因此會更推薦先找到那些「單一專案且有明確執行邊界的任務」去執行外包,比如單一影片剪輯、單一短影音的企劃與文稿撰寫等 以老 K 我自己的團隊來說,最初我第一個尋找外包夥伴的工作任務是「網站 SEO 文章撰寫」,最一開始自媒體都是由我自己研究各種專業數位工具、並且寫成詳細的教學文章分享出去。 後來開設了《Notion 實戰課程》之後,我開始忙碌於與學員之間的教學互動、問答回覆,慢慢沒有時間、心力去研究新的數位工具。 因此當時我就開始有了「可以外包讓外部專業夥伴協助,以我過往的文章撰寫所累積的經驗與流程框架,來繼續創作更多對市場有用的內容」的想法。 後來結果也證明這個決策非常正確,因為「撰寫網站文章」是一個有明確流程、有方向、有邊界的任務,交給外包夥伴從規劃文章、鑽研專業、調查競爭對手到最後把文章產出,都是可以獨立完成的。 而要提醒所有新創一人公司或個人品牌經營者的是:記得一開始不要急著把「要動腦、從頭規劃」的事情交出去,因為很少人能一開始進團隊就有實力取代你。 比如千萬不要去把「團隊的未來發想策略」交給一個「外包夥伴」替你想、或者要夥伴幫你思考接下來該如何提升營收、提升客戶滿意度。 這些「想」的任務,初期建議完全由自己來做!因為沒有人會比你更在意你的品牌、或更瞭解你品牌的細節狀況。 先嘗試將「自己常做、已經有完整 SOP」的任務外包、解放自己的雙手與時間之後你就會慢慢體會到擁有團隊的力量。 當自己習慣了外包的合作模式、後續再開始慢慢培育或尋找適合當管理職、適合做團隊中「腦袋」角色而非「手腳」的夥伴,到時你的心理準備也會更充分。 2. 初期也建議以接案/兼職型態合作 接案或兼職型態的好處是:不用一開始就與對方綁定正職合作關係、降低最後如果要資遣員工的複雜度。 正職員工要資遣會有比較多法律程序要顧著,專案合作則是按照合約的走期,或是合約上的違約條件來作為合作是否繼續的依據。 以我自己來說,我成立的公司在法律上屬於一人公司、員工也只有我一人。 在法律規定上一人公司是沒有強制需要成立勞保單位,只需要將負責人的健保保在公司即可。(詳細這方面的細節建議諮詢相關專業人士) 我目前的所有合作夥伴也都是以專案型態合作,團隊中長期合作的夥伴,身上會同時跟我合作多個 Project(有多份契約、多個不同專案的分潤或報酬支付)。 對老闆來說,這種型態其實給擁有多個專案同時進行的夥伴單月薪資,或許有可能會比請一位正職月薪還要高。 但因為是兼職專案合作、雙方都可以保有高彈性的合作模式,也因為都是專案合作所以每個專案會有明確結束邊界。 老闆不需要去思考如何最大化的運用正職員工的上班時間(不會變成壓榨勞工的慣老闆),而員工也可以做多少事情、有多少貢獻,就領到多少的薪酬。 外包專案夥伴與正職夥伴,該如何選擇? 自由與彈性、還有明確專案執行邊界與成果,是尋找專案兼職外包夥伴的好處。 當然換個角度說:如果你當下希望外包的是「動腦」、「負全責」的角色,那建議直接尋找正職員工,並找有對應職缺經驗的夥伴來會更好。 正職的最大好處,就是他不只是「任務的執行者」,也同時更能擔任「結果導向的負責者」,你不需要擔心你外包時給予的指令與請求,是否超出對方的工作範疇,而是只要在職責之內都可以盡可能的要求、並讓夥伴運用上班時間去替你完成。 我身邊也有自媒體創業的朋友跟我分享,他們團隊的風格反而是「全部都要找正職員工」。 原因是:真正忙起來的時候,其實一個成熟品牌老闆最想外包的,是能「對職位負責、承受動腦思考的壓力、替你承擔與達成成果」的全責夥伴,而不只是幫你做事、需要明確指示的外包夥伴。 但以我個人經驗,沒有團隊管理經驗的話,一開始還是先採取外包模式,比較不會產生更多的管理問題。 也推薦大家看完本文,依照自己當下的品牌型態、需求,去決定與夥伴合作的型式!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4, 2025

Joe的時間管理術|以遺忘為前提的管理術
以遺忘為前提的管理? 有人看了這標題或許會覺得很奇怪,但我自己一開始會想做時間管理的原因還真的是「為了遺忘」。 後來開始看一些時間管理的書籍,才發現很多大師也反覆強調這個要點。 這樣講或許有點往自己臉上貼金,但看來世界上的道理總是殊途同歸;大家不管用甚麼起點出發,最後總會在某個類似的點上靠攏。 但,甚麼叫做「以遺忘為前提」呢? 在我自己還沒有一個有系統的管理方法之前,每天生活有很多事情「得被記得」。 比方說「明天要交力學實驗的報告」、「後天工程數學有個小考」、「星期四要準備測量學的筆記」、「此外還要買下禮拜程式課程的課本」等。 像有時候去 Mall 買東西,到了店裡卻又突然想不起來要買甚麼。 等回家才懊惱的想起來說,「啊,剛剛忘了買電池。」 我想,這種經驗對很多人而言並不陌生。 我們隨時,無論是工作或是人生,都有很多的「待辦事項」。 但要把這些事情都記得,幾乎是不可能的。 可是不記得,事情就會落東落西的。 到了課堂,發現報告沒寫;到了公司,才想起來客戶要的東西昨天忘了寄;到了情人節,才想起來禮物忘了買;回到家,才發現剛剛超市忘了帶牛奶。 所以我自己在學生時代,總覺得上學很辛苦。 因為每天都得戰戰兢兢的,要努力記得所有該做與要做的事情。 去一個地方要想我來這裡是要幹嘛、有沒有甚麼東西沒帶? 離開一個地方擔心有甚麼漏了或忘了做? 睡前總覺得有甚麼事情沒做,醒來又得要聚精去思考今天得幹嘛。 在這種常態緊張下,反而很難專心的做事情。 等到開始上班時,發現要記憶的東西變更多。 當時就很憂慮,想說若是持續讓自己處在緊繃的狀態下,可不是沒辦法把任何事情做好了? 也剛巧,那時候開始有PDA出現。 我也就開始嘗試使用這類工具來管理我的人生,自己第一台 PDA 還是黑白 WinCE 的介面(記得是大眾出的)。 當然,後來又經歷了一些變革,變成我目前跟大家分享:一半用萬用手冊,一半用電子工具的方法。 但無論如何,我要說的是,我在開始使用工具後,發現一件事 → 若我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全部清出來,放在一個「待辦事項」的 pool 中,我就可以安心的把這些事情「暫時忘掉」。 但我又不用擔心事情最後會真正被忘記,因為我若要查都可以在這 pool 中找出來。 我就可以先忘掉那些事情,安心專注的處理目前手上的事情。 等手上的事情告一段落後,我再到我的「待辦事項」 pool 中,把其他還沒做的事情找出來。 這樣我既可以專心做一件事不用擔心其他工作會漏掉,也不用隨時惶惶恐恐的害怕自己忘記甚麼。 把東西寫下,然後遺忘它;反而就能確保所有事情都不被忘記。 所以,要想專注的好好把事情做好,就該建立一個「待辦事項」的倉庫。 至於執行流程上 首先,你該把要完成甚麼轉換成條列式的Check List。 對我而言,這些 Check List 大部分時候,其實就是一項一項的工作。 有些工作你可以很快設定何時要完成,有些工作則只是一個提醒,甚至於是對未來的規劃。 再來,我會把這些無論何時想到的工作、不管是工作中、搭車時、出外看到甚麼好 Idea 時,都立刻記錄並存在我的 Task Pool 中。 我會把所有想到的工作都先分門別類的加入「待辦清單」中。 在電腦邊,就用 Web 平台加入。 那工作加入同時,我也可以給一個預估要完成的時間。 指定時間、重複與否、標籤、以及地點 系統就會根據設定的 Due Date 列出工作清單,甚至在時間點提醒我。 而待辦事項這東西比 Calendar 方便之處,在於你不去勾選「完成」它就會一直留在 pool 中。 但 Calendar 工具(如 Google Calendar)雖然也會提醒,但若你當下沒辦法去處理,之後它就不會再提醒了。 有時候明明一整天排了三五樣工作,可是剛巧那天有突發狀況你忙著開會解決,等第二天那些通知也就不會出現了。 這也是為何我工作不用Calendar而用待辦事項工具的原因。 然後我每天會幾個時間去檢視我的工作 pool。 比方說早上搭車時,或是中午吃飯後,看看今天有哪些事情該處理,並安排一個時間;若今天太忙,有些事情需要推延、則改變成新的完成時間。 所以,在透過這樣的模式下,我就不用再刻意記得工作以及 due date 了。 我只需要把所有需要的工作鍵入我的 Task Pool 中,再定時來整理與規劃,就能確保重要事項都會被妥善關注。 心力也就能完全放在目前的工作上了。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

職涯諮詢師是什麼?想當職涯諮詢師要有什麼條件、該怎麼賺錢呢?
成為職涯諮詢師的條件 職涯諮詢師的服務範疇很廣,舉凡任何職涯問題都可以找職涯諮詢顧問。以最常見的狀況來說 「轉職問題:履歷健診、面試輔導、薪資談判」 「職涯錨定:自我盤點、方向選擇、找出優勢」 「自我成長:技能提升、人際溝通、培養韌性」 大致可區分以上職涯議題,而每位諮詢師擅長 / 側重的主題又各不相同,因此最基本需要具備的能力條件簡述如下: 轉職技巧:大部分的人會選擇付費職涯諮詢,最直接的原因是「找工作碰壁」,因此急需諮詢師提供技巧上的協助。 這也是目前市面上諮詢師最廣泛可提供的服務。也因此很多諮詢師多半有「獵頭」、「人資」、「曾擔任主管有面試人」經驗,或是「自身轉職經驗豐富」。以我而言,本身有外商科技業人資副理經驗。 產業知識:為了因應不同背景的諮詢需求,豐富多元的產業知識也是必須的。 目前有很多提供職涯諮詢服務的人,會以自己最主要的背景起家,例如「專攻跨領域進科技業」「進入 PM、MKT」;也有各行各業都可以輔導的諮詢師,這種時候,就會需要了解各大產業、人才市場趨勢,以我來說屬於後者,過往人資經驗有招募過各產業人才 & 每個月會花大量時間了解各產業知識。 諮詢技巧:諮詢顧問不是顧著自己說,而是顧著聽對方說。 因此同理心傾聽、洞察對方真實需求、從聽到的內容中協助梳理、發散、聚焦收斂、甚至點出來訪者自身矛盾衝突地方都很重要。來訪者往往帶著「表層問題」前來,而諮詢師若能做到深層問題釐清、討論會更好。且諮詢師並不會幫來訪者下決定,而是協助「來訪者更了解自己 & 做決定」。 上述最核心 3 能力,其實並沒有明確考核機制。職涯諮詢師在台灣目前並沒有像諮商師一般,需要具備國家證照才能執業,目前唯一跟就業輔導最相關的國家證照是「就業服務技術士」,不過目前僅有非常少數的諮詢師具備此張證照。因此,目前市面上最多諮詢師是「獵頭」、「人資」、「曾擔任主管有面試人」、「轉職經驗豐富」出身。 至於若非上述經驗出身的人,也可以透過「付費」報名坊間的諮詢師培訓單位,學習技能 & 獲得證照。目前台灣有例如:SCPC 國際職業策略規劃師、CDA 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等國際證照;CNC 諮詢師;生涯設計師等台灣自創的培訓課程。不過,這些課程所費不貲,基本上從六萬到八萬間,視個人需求是否進修。 我目前是持有 SCPC 國際職業策略規劃師、國家證照就業服務技術士兩種,不過也有蠻多諮詢師並未持有證照,因此門檻還是在於「諮詢師本身是否能展現出令人信服的輔導能力」。 諮詢師的商業模式 諮詢師如何賺錢,各家都有不同的做法,以下簡單分享幾塊常見的方式。 1. 1 vs.1 諮詢服務 最主要核心服務,但行銷渠道各異。 我的話是以自媒體 Instagram 經營為主,建立個人品牌,透過持續分享職涯議題來吸引有需求的來訪者。 也有人是報名培訓單位,成為諮詢師後,跟單位合作,透過培訓單位的力量接案,單位收到案子後會再分派給諮詢師服務。 自己規劃執行免費線上講座。利用 Accupass 等平台辦活動、並透過講座吸引參加者預約服務。 上述三種模式可以同時進行。 2. 講座邀約 政府單位 / 學校團體 / 求職平台等單位的演講邀約。 演講對象多半以找工作、學生族群為主。不過此類邀約多半需要經營人脈,藉由人脈引進獲得合作機會,一旦合作不錯就很常成為固定合作講師。 3. 授課服務 跟線上學習平台合作,推出線上課程、或是混合轉職工作坊,以團體課程形式提供學員轉職技巧學習。 線上課程有長尾效應、實體工作坊則能同期吸引一定量的學員。 4. 書籍出版 藉由書籍出版累積知名度、版稅收入。 5. 業配合作 有經營社群的諮詢師,則可透過廠商合作,獲得撰文稿費、宣傳費、分潤費等。 合作廠商則視諮詢師個人風格為主。幫企業做僱主品牌推廣、宣傳活動、學習課程推廣、職場用品宣傳、投資理財等各種皆有。 上述為常見的商業模式,諮詢師會使用哪些方式,除了本身資源背景外,也取決於「當諮詢師目的 & 目標」。以阿紫來說,目前以第一點為最主要方式,不過我喜歡跟大家不一樣。因此除了現有的方式以外,接下來也預計規劃目前市面上沒有推出的形式,想進一步幫到職場工作者們。歡迎大家期待阿紫接下來的動向。 以上簡單分享到這邊。 至於諮詢師賺不賺錢?能賺多少錢?為什麼想當諮詢師 & 自由工作者對個人職涯的影響是什麼~ 這些問題下次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囉!希望簡單分享有幫助到大家! –- 作者/阿紫(本文轉貼自數位遊牧論壇)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21, 2024

接案藝術工作者 FUN 專訪|在旅行與藝術間遊走,我如何管理工作與生活,提升競爭力?
「數位遊牧,讓我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和節奏來安排生活,不用等到退休才能做想做的事。」剛滿 30 歲的 Fun 說。 Fun 是一名藝術工作者,在藝術行政和藝術研究的專業領域已經有五、六年的工作經驗。她曾經參與大型的 2022 Mattauw 麻豆大地藝術季,2023 馬祖國際藝術島。她也曾參與地方美術館的研究計畫案,研究藝術家的生平和作品。在這些案件中,她曾擔任策展人、專案經理和講師等不同角色。 像 Fun 這樣以接案為主的藝術工作者,在業界不算少見。平時她大多在家或咖啡廳工作,有時會隨著藝術節的專案,飛往各地。很多人對數位遊牧邊工作邊旅行的生活心生嚮往,但是對 Fun 而言,最重要的是她可以保持心靈和生活的自由。 但追求工作與生活「自由」並非想像中容易,為維持案源穩定、提升競爭力,又該怎麼管理生活、精進自己,都是身為數位遊牧者的一大考驗, Fun 是如何做到的呢? 追求「工作」自由,如何讓自己在接案中保持穩定與競爭力? 數位遊牧者想要工作自由,對於接案而言,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保持案源穩定。 接案關鍵 1|保持人脈 Fun 分享,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人脈」。 Fun 最初的案件是來自於大學時期參與的計畫案的合作對象,而每一個案子中都會認識新的夥伴,透過人脈的累積,接案機會也會變多。 Fun 的同行中有許多人會積極經營個人品牌,拓展陌生客群。而 Fun 較常是透過熟人互相介紹。她認為保持交友狀態,不吝於與他人交流,會讓對方意識到「原來你會這個!」,也是拓展新計畫的一種機會。 除了原先的案主,有時候工作中遇到的同行或受訪者,也可能成為新的案源。 想要保持案源穩定,Fun 也點出,最重要、也最基本的還是踏實地完成每一次的案件,當合作夥伴能夠信任你、肯定你,人脈就能慢慢地累積。 接案關鍵 2|溝通能力 為了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在接案市場中獲得優勢。Fun 還特別點出了接案工作者「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當你與業主都能有效溝通,做出的成品也夠符合業主需求,甚至能夠引導需求不明確的業主釐清目標,這樣的溝通技巧,都能讓業主對你更加信任與加分。 Fun 也分享了自己的溝通技巧,包含: 1. 從談話釐清需求目標 明確目標確實是一項挑戰,可以試著釐清整體脈絡,例如該項計畫出現的原因?有哪些人參與?除了目標以外,有什麼感興趣的部分嗎? 比起把案主當作「甲方」,單純追問計畫目標,有時把目光放回案主身上,詢問對方自身對計劃案的期待,期待做些什麼?期待拓展什麼視野?即使不確定目標,但從案主自身的關懷,計畫目標也會越發清晰。 2. 將概念視覺化和文字化 具體的參考資料,有助於確認彼此的概念,也有助於案主想清楚自己的需求。例如,「有歷史感的設計」有許多種呈現方式,尋找相關示意圖片,確認彼此對「歷史感」的理解。此外,會議前也可以列出議程,提前確認討論目標和事前應準備的資料和想法,有助於提升會議效率。 3. 確認工作範圍和細節 以展覽而言,許多工作內容都是邊做調整,但可以幫業主預想整個流程,包含主題、目標、時間、受眾、預算等等。和業主從中討論工作範圍,或是否需要另尋其他配合人員,例如行銷、木工團隊等,也有助於案主評估薪資和人力的合理性。 4. 保持彈性與共識 無論是研究或展覽計畫,時常隨著訪談資料加入、新觀點產生或是預算困難等,需要調整計畫方向。因此保持彈性,隨時與團隊確認先前的假設/目標/工作模式等是否需要調整,是工作重要的一環。 追求「生活」的自由,如何進行個人管理? 接案、數位遊牧的生活,提供更有彈性、更自由的時間。有些人會一邊旅遊、一邊工作,但 Fun更喜歡將「旅遊」時間昇華,在旅遊當中也能夠學習和提升工作視野,精進自己。 譬如 Fun 在參與台南大地藝術季水計畫後,她去了紐西蘭旅遊,拜訪當地美術館與河流作品相關的典藏展,這個展覽深化了她先前參展的工作經驗,讓她學習不同展覽的策展方式與主題。 Fun 在參與馬祖藝術島的專案時,也曾在馬祖住上一兩周。除了工作必要的訪談和場勘之外,還可以看海和享受當地美食,更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有更深的認識,而這些都為她的工作帶來養分。 平時, Fun 也常利用彈性的時間,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或自己有興趣的活動,持續累積自己的藝術專業。 不過,雖然數位遊牧生活看似美好, Fun 也提醒,時間管理非常重要。平時,Fun 的工作幾乎都是在家、咖啡廳或圖書館完成的,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會拖延。 為了控管自己的進度,她會透過訂下開會時間,或交稿日,讓自己有時間壓力,在期限內完成。甚至,她曾經為了和夥伴互相鞭策,約定好一起住進朋友的空屋,每天早晚一起用餐互相問候之後,就開始各自投入工作。 此外,Fun 也說:「保持彈性,讓自己在任何情境中都可以工作,是接案工作的必備要件。」像是她也曾在出國旅行時,利用機場候機室的吧台,趕在登機前完成工作。 給有志從事藝術研究領域工作者的建議 如果身為藝術工作者的你,也想投入接案,Fun 認為近幾年在地文化興盛,研究台灣美術史或當代藝術範疇的機構增加,無論是地方型美術館或大型藝術展覽活動都日漸蓬勃,工作機會較以往更多。 Fun 會建議有心想從事藝術工作的朋友,不妨早點開始建立個人品牌,透過臉書、部落格或IG發表藝文心得或評論,將有助於建立自己的客群,為未來職涯加分。 – 本文由 曾佳琦 投稿刊出 Fun聯絡方式:sandy61114@gmail.com 曾佳琦聯絡方式:centrum1104@gmail.com 文字工作者,喜愛人物採訪、文案和出版企劃,期許自己的文字可以為這個世界帶來溫暖和美好。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場)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4, 2024

想進外商,英文拚的並非單字量!外商人資最注重的 3 類軟實力與練習法
大家都知道想進外商英文要好,但「好」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在我職涯相關的演講中,有不少年輕聽眾表示自己想轉職到外商。但又害怕自己單字量不夠、文章寫得不夠好、以前考試都考不高。如果這樣想,你在第一步就已經搞錯方向了。比起英文考試拿高分、很會背單字,其實外商人資注重的是你英文的「表達力」、「語言靈活度」和「領域知識」。 如果說「背單字」、「拚考試」是硬實力,外商看重的就是你英文的「軟實力」。然而這也是台灣傳統英文教育不太重視的一塊。因此今天想來為大家分析,這三種英文的「軟實力」和練習方式。 表達力 外商面試官在評估你的英文表達力時,大概會聚焦在以下三件事: 說話流暢度 論點邏輯 肢體語言 針對第一點的評估,你可以先試試看對鏡頭做 3 分鐘的英文自我介紹,然後回看自己卡詞的次數。如果超過六次,建議你先寫稿練習。從帶稿的方式把內容植入腦中,再慢慢過渡到無稿。除了自我介紹,其他面試考古題也適用這樣的練習方式。 大部分學員無法流暢表達的原因在於對內容不夠熟悉,因此先帶稿大量練習,會是進步的好方法。 針對第二點的評估,在於你提出的每一個意見或論點,後面都必須要有理由支持。此外,在陳述理由時必須有邏輯順序,例如時間由先到後、重要性由高到低,而非雜亂地 free-style。 針對第三點的評估,面試官很喜歡觀察你是否過度緊張,因為這多少也反映出抗壓性的不足。建議透過鏡頭錄影練習,提醒自己減少握拳、眼神飄忽、咬嘴唇等等的肢體語言,就能有效提升面試官對你的信任。 語言靈活度 「請幫我寫兩封 e-mail,主旨內容一樣,一封給關係普普且不熟的客戶、一封給熟識且關係良好的老客戶。」 這是知名外商的筆試考古題,也是讓台灣學員很頭痛的題型。因為我們學的英文,從來沒告訴我們「不熟」和「熟識」在書寫上該如何區辨。 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必須先有「語域」(register) 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英文有正式的表達法,也有輕鬆的表達法,相當於中文的「很美」、「很辣」、「沈魚落雁」、「傾國傾城」聽起來正式程度就不同。 對於關係普普且陌生的客戶,我們書寫時語域自然要提高,例如第一句可以寫成:I am writing to extend my gratitude for your recent assistance. 對於已經很熟的客戶,我們就可以輕鬆一點,寫成:I would like to thank you for your recent help. 如果你想進外商,平時閱讀文章、觀看新聞時,就可以一邊思考:「這是比較正式禮貌的說法,還是輕鬆的說法呢?」如果不清楚,也可以去問 ChatGPT:Is ______ a formal usage? 領域知識 外商面試問題通常分成兩種:technical questions(技術面試題)、behavioral questions(行為面試題)。前者會依據你的領域而定,通常深入且附帶許多的追問 (follow-up questions)。 所以在面試之前,你必須確保自己能用英文清楚表達自己領域裡的概念,這並不只是講得出專有名詞,而是要能用英文去解釋現象和機制。 例如你應徵的是 portfolio manager(投資組合經理),對方可能就會問你 Can you describe your approach to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post 2010?(請描述你在 2010 年後的多元投資組合策略。) 如果你應徵的是營運長 (COO),對方可能就會問:What methodologies or frameworks have you used to streamline processes and improve quality in your previous roles?(你在先前的職位中,使用了哪些方法或框架來優化流程並提升質量?) 這些問題,都需要先擬稿、鑽研,考驗的是你把英文和專業知識結合的能力。 想成功過關斬將,降落在外商理想的職位,需要的絕對不是記憶大量單字、模板的那種「英文硬實力」,而是溝通、應用和有效練習。這也是我在每一堂課程中,一直強調「實用」、「操作」、「應變」,而非依賴大量模板的原因。 -- 本文轉貼自:Sonny老師的英文國際力 (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外國遊牧者在台灣!生活優缺點、租屋、手機門號、社交等台灣數位遊牧經驗分享|接案軟體工程師 Cédric Lignier 專訪
2018 年是 Cédric 從法國到美國矽谷擔任軟體工程師的第十年,也是他決定離職,與同在 IT 產業工作的太太踏上數位遊牧生活的起點。 「我們本來只打算休一段假去旅行,但後來我們上網找了各種資料,發現其實有不少跟我們年齡相仿的人都過著更長期的旅居生活,而且我們工作多年存下來的錢,也夠我們旅行超過一年的時間。」 他分享做決定的過程,也聊起來第一年太太其實仍有正職,只是以遠端方式工作,後來看他的生活相對更自由、同時仍有靠投資和接案保持收入,也才決定離職。 他們的旅程從加拿大蒙特婁開始(太太當時還要處理美國公司事務,考量時差無法離開美洲),一路到墨西哥、歐洲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國,最後來到亞洲,造訪了泰國、越南與印尼峇里島等地。 2020 年,疫情打亂的他們的旅程,他們改變了原本去日本的規劃,來到台灣。 (圖 / Cédric 提供) 定居三年盛讚台灣戶外活動多元,熱愛台北捷運便利整潔 Cédric 分享,他和太太一開始其實是偶然來到台灣,畢竟當時台灣防疫表現是出了名的好。至於後來為何留下,取得能永久居留的就業金卡,並把台灣當成第二個家,在跨國移動又變得方便之後仍希望每年來台長住一段時間,主要有幾個原因: 延伸閱讀:用「就業金卡」來台數位遊牧,申請條件、流程一次看! 1. 自然環境好且戶外活動多元 相對於大城市,Cédric 和太太更喜歡安靜且自然的環境。生活在台灣的期間,他們走過的地方可能比很多台灣人還多,如阿里山、墾丁、台東、綠島、澎湖、小琉球等等。 Cédric 非常喜歡這些地方的景致及文化,此外,他也挑戰許多戶外運動,像是溯溪、登玉山、花蓮到台東的單車旅行等。 住在台灣可以輕鬆享受各種自然環境,這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圖 / Cédric 提供) 2. 安全 長時間待在台灣,我們對於「安全」吸引人之處大概很難想像,但走過美洲、南美洲與歐洲多國,Cédric 認為亞洲、尤其台灣的安全讓他印象深刻。 「安全的一個面向是,當你誤把東西遺留在一個地方,你不太需要擔心它會被偷走。例如有一次我把 GoPro 忘在高雄的 YouBike 上,搭火車回台北的路上才想到。我打給遺失物中心,沒想到 GoPro 已經被好心人送去了。」如果換成在法國,即便是把東西放在身上,也可能不知不覺就被扒手扒走了。 他也分享,在美國部分區域,人們可能需要注意槍械問題;在墨西哥旅行時,他們也需要繃緊神經,畢竟幫派分子攔車搶劫的狀況非常常見。 除了以上兩點,Cédric 也盛讚台北的大眾運輸標示以及乾淨程度。以大眾運輸標示來說,他認為比起泰國或越南,台北捷運和公車的標示對於外國人更友善。 連他爸媽從法國來台北旅遊時,即便英文不太好,也可以透過捷運路線的顏色和各站編號,輕鬆找到要去的方向。此外,捷運與公車上的乾淨程度,更是遠勝美國、法國。 銀行要臨櫃不太方便,到訪「英文不通」城市面臨考驗 不過當然,生活在文化、語言不同的異地,難免也有不太適應或遭遇挑戰的時候。Cédric 舉例,在國外,絕大多數銀行事務都可以線上辦理,不用本人親自跑一趟;但在台灣,很多事情還是需要本人親自到銀行櫃檯辦理才行。 以在台灣開戶來說,他們得事先上網預約,於預約時間到銀行,接著再花將近兩到三小時的時間完成所有程序。後續如果想更動什麼資訊,又要重新跑一次這個繁複流程。他說:「實在有點痛苦。在美國甚至歐洲,這些事上網處理就 OK 了。」 此外,Cédric 也分享,雖然以英文在台北生活不成問題,但在台北之外的城市,若是只會說英文,生活上還是可能不太方便。 以他來說,碰到難以用英文順利溝通的情境,他會善用肢體語言及 Google 翻譯來解決問題。 他也坦言,雖然他在台灣有學一點中文,但因為在台北以英文生活很方便,加上她太太會講一點中文,所以他並沒有很認真學習。最常說的中文是什麼?他以帶著外國口音的中文回答:「我要買珍珠奶茶,微冰無糖。」 (圖 / Cédric 提供) 透過 Airbnb 短租方便旅行,拓展在台交友圈靠「共同興趣」 衡量台灣的方便與不便之處後,Cédric 仍然熱愛台灣。不只自己住下來,他也參與非營利組織 Crossroads,協助台東縣政府推廣數位遊牧平台 TTnomads,也透過舉辦各種在地文化活動,吸引各國數位遊牧者一訪台灣。 作為移居台灣的「前輩」,他也分享了自己在台灣的生活方式與初來乍到的生活要務。 【租屋】 關於住宿,Cédric 認為首先要考量自己的需求。 以他和太太來說,考量到喜歡下廚,需要住在有廚房的住家而非小套房,再加上希望能自由在各縣市居住,不想受到一年租約限制,所以他們基本上都在 Airbnb 上找房源。考量到一直移動、打包實在麻煩,他們通常會在一個城市至少待一個月。 至於穿插其中的小旅行,則通常以 Booking.com 訂房。 【手機門號】 Cédric 和太太出外旅遊時,通常不太滑手機,只在必要時(如需要看地圖時)才會使用。因此他們申辦手機門號時,並沒有選擇相對高價的網路吃到飽方案,而是使用內含約 2GB 網路的預付卡,以相對低廉的方式滿足使用需求。 他補充:「預付卡很好買到,而且你可以直接在 7-11 加值,用起來很方便。」 【交通卡】 以在台北生活來說,買張悠遊卡是絕對必要的,不只用它搭捷運,Cédric 也常常騎 Ubike 代步。講到悠遊卡,Cédric 也笑著說:「本來以為票卡就是白白一張,沒想到台灣的悠遊卡有各種設計跟圖案可以選擇。」 ※ Cédric 也推薦喜歡搭大眾運輸工具玩台北及週邊地區的人買 T-Pass 月票,他認為用起來非常划算。 (圖 / Cédric 提供) 【交朋友】 在一個從未生活過的地方,該如何交到新朋友? Cédric 分享,他和太太一開始是使用 Meetup。在這個平台上會有人發起各種活動,他們本就喜歡爬山,也因此看到有人在揪登山,他們就會報名參加,漸漸地就結交到興趣一致、能時常一起出遊的朋友。 Cédric 補充,除了興趣社團,後續他們也藉由「台灣就業金卡」組織的活動,認識了更多新朋友。 Cédric 到台東探索原住民文化(圖 / Cédric 提供) 在台灣一住就是好幾年,如今跨國旅行再度變得容易,受訪當下 Cédric 也剛結束南韓旅遊行程,回到美國加州探親。 他分享,他和太太預計接下來每年會在美國與法國各待上一個月,陪伴雙方家人,並在春季在台灣待兩到三個月,再穿插不同國家的旅行。 「我覺得台灣真的是一個被小看的好地方!」Cédric 表示,老實說很多人並不知道台灣這個地方,即便知道,大多也都是透過中國和台灣間的政治議題,而非台灣之美。 他致力於透過個人網站 Nomad Numbers 讓更多人認識台灣,也期待結束美國與法國行程後,回來享受台灣的美好!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5

如何打造「知識型產品」,創造六位數收入?(上篇 – 點子生成)
要如何從零開始建立個人品牌,甚至銷售第一個自己的產品,並在一個月內賺進六位數的收入?這其中有超級多的細節需要注意,但不用擔心,我會用我實際銷售線上課程的經驗跟你分享要怎麼做,這篇文章會先 Focus 在前期的醞釀,也就是點子生成的部分。 你到底要賣什麼?以及顧客到底想要什麼?我知道在剛開始時你一定會霧煞煞,你可能很心急地想要趕快找到獲利模式開始賺錢,我也是過來人,很能理解你的焦慮和無助,但是,除非你是商業天才,不然如果你像當初的我一樣沒有任何經驗,你的「Idea」是需要一點時間才會降臨的。 這篇文章我會跟你分享如何找到你的商業點子,而且是你的顧客也會想要買的點子的四個步驟,相信你看完之後就會知道你到底要賣什麼,或至少有更清楚的方向。 第一步:建立你的 Tribe 所謂的 Tribe 直翻的意思是部落,換到個人品牌上面,你可以把它定義為社群,不管你在經營的是什麼主題,你都「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社群,一個可以跟你的支持者互動的社群,同時你也要多多到其他同主題、同類型的社群、論壇做交流,為什麼要這麼做? 主要原因就是要讓大家認識你和你的品牌,人在消費的時候,通常都不會第一個選擇「完全沒聽過」的牌子,即使你的產品真的很好,只要大家不認識你,消費的意願就會大大降低,你可以換個角度想,假設你今天要去買車子,在你完全不懂車的情況下,你會優先選擇有聽過的 TOYOTA,還是一間名不見經傳的車商? 個人品牌要販賣商品通常都是在線上進行,這個時候「你是誰」就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你是以自己的名義在網路上賣你的線上課程或其他服務,你就必須要先讓大家認識你和這個品牌。 你是誰? 你的品牌風格為何? 你能教什麼? 你教的好不好? 你的教學經驗如何? 我信任你嗎? 我喜歡你嗎? 網路上有那麼多類似的產品,為什麼我要跟你買? 這些都是每個顧客在消費前心中有的疑問,也都一定是你自己在消費時內心出現過的 OS ,要能夠回答這些問題,解決消費者的疑慮,就必須要建立屬於自己的 Tribe(社群),即使你現在還沒想到獲利模式,這也是你在經營之初就該開始做得最重要、最重要的一步! 要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 Tribe ?我認為你需要的是一個可以持續和觀眾做優質溝通的管道,例如 YouTube 頻道、Instagram、FB 粉專、FB 社團、Line 群組等等,讓你可以隨時宣傳、公告某些事項,或是有辦法回答觀眾問題,跟他們互動。 而所謂的「優質溝通」,我認為重點在於「雙向」,如果你發佈了一個消息,但是都沒有人跟你互動,這就不叫優質溝通,比較像是你一個人在自 High,如果你想要建立一個活躍且跟觀眾有情感聯繫的 Tribe ,你就必須要「像個真人。」 實際跟你的觀眾對話,回答他們的問題,回答的時候也不要像個客服,用很官方的回答方式,可以像在跟朋友聊天一樣去互動,必須要讓觀眾感覺到你是有溫度的真人,你的品牌信任感才會漸漸地被建立起來,至於要花費多少時間才能建立?我認為至少要三個月。 延伸閱讀:如何讓陌生客戶成為忠實鐵粉?5個技巧增加粉絲信任感! 第二步:用心觀察 當你建立了活躍的 Tribe ,擁有自己的一群粉絲之後,你就要開始花時間與心力去觀察你的粉絲。 他們是什麼樣的一群人? 他們平常喜歡做什麼事? 他們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 他們想從你身上獲得什麼? 他們為什麼來看你的內容? 你可以怎麼幫助他們? 要想得到這些答案有很多方式,你可以投票、問卷、私訊粉絲、辦活動、辦視訊、講座,任何有機會互動的方式都可以,而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你需要仔細的去觀察「有沒有一直重複出現的問題、交集點或者是關鍵字?」 例如我在分享關於個人品牌的主題,我可能就會發現重複出現的問題有: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主題、粉絲人數上不去、無法獲利等等,當你有發現這些類似的問題,就代表你的粉絲有相關的需求,而且需求量很大。例如這篇文章就是為了解決「無法獲利」這個重複問題而產生的。 你想要做出一個能賺錢的產品,在發想的階段就要盡量確保你的 idea 有市場需求,不然很容易做完了沒人買,當然也是有把市場需求從無變到有的例子,但那個比較難,剛開始時建議還是先從有市場需求的 idea 開始去發想產品會比較安全。 這個動作是可以重複進行的,當你發現幾個重複的問題或是 idea 之後,你也可以再次用投票或詢問的方式,找到呼聲最高的那個,就是需求量最高,也是你最可以優先發展的產品。 因此,要怎麼確定你想賣的東西有沒有人要?就是「不要猜,直接問!」 ,當然這需要一點時間和人氣的累積,不然舉辦了投票,人數太少或是互動的觀眾不是你的忠誠粉絲,這樣的數據參考價值就比較低,你還是可能會沒辦法找到合適的點子。 第三步:發想和分析 當你藉由觀察找到一些方向後,我們就要來做細部的發想還有分析,通常你得到的 raw data 都非常零散,來源可能會從 IG 私訊、寄信、在貼文底下留言、在社團提出問題等等四面八方而來,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需求統整。」 我會把每一位粉絲在各個角落所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放到 Google 表單上做整理,我將粉絲的所有問題看了好幾 Round 之後,發現主要的痛點都可以分為兩大類: 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做什麼 就算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不知道要怎麼開始 其他收到的問題還有比較私人的職涯問題和人生規劃,但其實再怎麼私人,幾乎都還是可以被歸類在這兩大類,只是之後解決的方式會出現分支而已,看到這邊你也許會想:「就算我知道了觀眾想要什麼,還是想不出我可以賣什麼啊!」 發想和分析是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專業知識的,但好消息是,這些都可以慢慢累積,如果你還是不知道要賣什麼,可能只是你看得還不夠多,你需要的是大量的創意和參考案例,你可以去看看你的競爭對手、參加不同的活動,甚至是做一些完全不相關的事來獲得靈感。 Answer comes from ACTION , not thought. 就算你做了很多的市場調查,拿到了很多的數據,但如果只是坐著一直想,你依舊不會有答案,所以多參考其他人的意見和案例,絕對會給你更多的想法,如果你有團隊,也記得多跟你的團隊成員一起腦力激盪,搞不好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答案。 延伸閱讀: ICA 是什麼?影響品牌成長的關鍵&4個 ICA 對話法則 第四步:點子生成 好了,現在我們有了足夠的數據,知道粉絲想要什麼,也看過別人怎麼做了,接下來我們就要來思考:「怎麼把實際把 ideas 變成一個有系統且思路清晰的課程或服務?」,在這裡,我想請你先思考幾個問題: 你的完整課程會長什麼樣子? 怎麼樣的人會來上這堂課? 還沒上課的人長什麼樣子? 上完課之後,他們變成什麼樣子? 這種方式叫做「以終為始」,也就是用你想要的結果去回推你現在應該要做些什麼?例如你想要讓學生得到 A 結果,那往回推你會需要教他們什麼才能讓學生產生這樣的改變?當你能回答這些問題,通常你就會慢慢知道該在課程裡放入哪些內容、提供哪些工具了。 當你有了明確的主題、明確的受眾、明確的受眾痛點,以及受眾使用產品後可以達到的結果後,你的整個產品脈絡就會越來越清晰,我們就可以好好地進入下一個章節:設計你的產品!這我們會放到中篇來講。 延伸閱讀:最小可行產品:免費的東西這麼多,還會有人想付錢買我的東西嗎? 點子生成:情商 > 智商 我認為在製作產品時,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技能有多專業,而是你的情商夠不夠高,因為在第一次製作新產品的前期,你會常常感到非常無力、著急,還沒看到成果的每一天都是煎熬。 在點子生成的這個步驟,最重要的情商就是「耐心」,你一定要有耐心、也一定要沉得住氣,有耐心地關心粉絲、有耐心地做點子發想和修正,切記不要揠苗助長,很多人很急著想看見結果、想賺到錢,卻破壞了和粉絲之間的關係,這就本末倒置了。 我也是透過半年以上的努力,每週產出新文章、新音頻,閱讀每一封讀者的來信、親自回覆每一個粉絲的提問,才能夠能夠有一個月賺到六位數這樣得來不易的結果,我到現在也都不覺得這樣的結果是理所當然,而是我長期不求回報的付出所累積出來的。 雖然點子生成看似只有四個步驟很簡單,但每個步驟都會花你很多時間去執行,能不能熬過每一個步驟,很大一部分還是取決於你的決心有多少,你可以點擊連結繼續看中篇的產品設計以及下篇的行銷規劃,希望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如何自行銷售可創造六位數收入的知識型產品】上篇 – 點子生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5, 2024

聯盟行銷是什麼?他真的能夠賺到錢嗎?
一、聯盟行銷是什麼? 聯盟行銷是什麼?聯盟行銷(Affiliate Marketing)的概念最早是來自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和團隊發明的一種商業模式。 亞馬遜開發了產品連結工具,讓推廣者可以用文字或是圖片連接到亞馬遜的產品頁面;當讀者點擊了推廣者的產品連結到亞馬遜並且成功購買商品,推廣者就可以賺取傭金。 也就是說,推廣者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像是個人部落格、臉書、Instagram 等平台,來引導讀者點擊到有興趣的商品(網站),藉此賺取轉介傭金。 只要越多讀者透過專屬連結購買,推廣者所獲得的獎金也越多。 簡單來說,聯盟行銷就是透過銷售來賺取分潤的一種行銷方式。 只是這樣的銷售模式發生在線上,可以把它想像成一種線上數位業務(我自己發明的名詞 XD),有成交有獎金,並且夠自由的選擇自己想要推廣的商品。 有些人會有疑問「那透過連結購買產品的消費者會不會就需要用比較貴的價格來買呢?」 完全不會!!! 從這樣的聯盟行銷連結去購買商品完全不會影響到你的購買權益,價格也不會比較貴,甚至有些產品因為和推廣者和合作,還會提供讀者有更多折扣或是獨家優惠的價格購買,讓讀者可以省下一些錢,達到雙贏得局面。 二、聯盟行銷怎麼賺錢? 到底聯盟行銷是怎麼賺錢的呢?就如同上面所提到的,聯盟行銷是透過銷售來賺取分潤。而銷售的平台就有很多種可以選擇了。 以旅遊部落格為例。 當讀者在找倫敦的住宿的時候,可能會找到類似這種文章:【英國倫敦住宿】出發旅行吧!九間倫敦平價青年旅舍總整理 點進去後可能會有多間平價住宿的介紹、開箱,而在文末通常也會有訂房的連結,方便有興趣的讀者直接點擊查看。而這個連結,很有可能就是帶有聯盟行銷的連結。 點擊這個連結,有可能會導到 booking.com 或是 agoda 有合作的訂房網站。 當讀者透過這個連結完成訂房,那麼推廣者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分潤。 整個聯盟行銷運作的模式就是這樣簡單! 至於我們可以在哪些平台上推廣我們的聯盟行銷連結呢,那就繼續看下去吧。 三、經營聯盟行銷常見的六個平台 1. 部落格 最常見我也最推薦的是用部落格來做聯盟行銷,原因是會來到你部落格的人通常都是有查找特定資料的需求,透過搜尋引擎找到你的文章,所以會是非常精準的目標客群。 若你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商品介紹是對他有幫助的,那就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讓讀者透過你的商品連結購買,得到轉換。 例如我想要買吸塵器,我就會上 Google 搜尋「吸塵器推薦」來找到適合的吸塵器。 這種評比排行榜的文章就會吸引我想要點進去看的目光。 而通常我們也可以在文章中看到商品的聯盟行銷推廣連結。 這時候,因為讀者是有需求進而搜尋找資料的,若看到有喜歡或是符合需求的商品,就有很高的機率會點擊連結查看,甚至是購買。 延伸閱讀: 5 個你應該開始經營部落格的理由! 透過部落格變現的 7 種方式 & 如何開始寫部落格 WordPress 架站的優缺點以及架站費用有哪些? 四個不同寫作平台的優缺點比較 2. Instagram IG 有兩種方式可以置入推廣連結,其一是在個人檔案當中,可以放入一個連結。 魚子小姐的被動收入實驗室 Instagram 但當你有多個連結想要置入時,就可以使用 Portaly 傳送門這種軟體,讓你可以置入多筆連結(如下圖)。 魚子小姐的被動收入實驗室 第二種則是可以將連結放在限時動態中,若是考量到限時動態的時效性,也可以把它存成焦點動態。 3. FaceBook 臉書的貼文也常常會看到有這樣的團購連結。 4. YouTube 在YouTube影片下方的說明欄位,也可以看到許多推廣連結,這些通常也都是聯盟行銷的連結。 5. 電子郵件 透過電子郵件、電子報,從中穿插聯盟連接,也是很常見的一種方式。 6. Podcast 在 Podcast 的說明欄位中,也是置入聯盟行銷連結的好地方。 總之,只要你擁有一個平台,就可以將這樣的聯盟行銷文字連結或是帶有連結圖片置入,不管是使用哪一個平台,只要找到你最喜歡及適合的就可以了! 延伸閱讀: 新手理財的四個步驟 開始打造被動收入 14 種常見的被動收入管道分享 ShopBack 現金回饋網 註冊現賺 $100 零成本在網路上賺取被動收入 四、聯盟行銷的優缺點 五個優點 1. 低成本事業,入門門檻低 比起開實體店面有成本、店租的壓力,或是經營電商網站初期的囤貨成本,透過 IG、FB、個人網站、YouTube 或是 Podcast 的營運成本,都相對的低且好入門。 2. 工作時間、地點不受限制 在網站上置入連結進行銷售,只要有電腦有網路,工作的時間和地點都不受限制,也是個實現數位遊牧的管道之一。 3. 不必直接面對客戶,不需處理商品物流、金流和售後服務 商品後續的物流、金流以及售後服務的問題都不用煩惱,全部都是由廠商方做處理。 4. 非常好的被動收入,讓你在睡覺時也能夠賺錢 以寫部落格文章為例,一次性花時間寫完文章後,文章就永久的保存在網站上了。只要文章還在,就有可能會有人透過搜尋看到文章,進而購買產品。 當文章的數量累積了越來越多,網站的流量逐步增加,那麼讀者購買的機率也隨之提升。就算你休息了一個月沒有新增文章,舊有的幾十篇幾百篇文章還是存在著,是個非常好的被動收入模式👍👍👍 5. 零成本就可以開始 假若開啟一個新的 IG、FB 粉絲專業用來置入聯盟行銷的連結,是完全不用費用的。 三個缺點 1. 需花入時間經營,短時間內不會有收入 開啟一個新的社群平台或是網站,都需要時間去經營,一開始的流量不多,需要時間的累積並且持續提供價值,才能讓平台的流量逐步提升。 2. 中文市場偏小 聯盟行銷在國外已經是一種很成熟的行銷經營模式,中文的市場雖有逐步跟進,但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小且不普及的。 3. 傭金比例偏低 亞洲市場的產品傭金比例偏低,以博客來為例,傭金約落在 1% 到 4% 左右。 假設賣出一本 $300 的書,傭金只有 $6 塊;賣了一百本,也才 $600 塊,傭金比例偏低。 五、聯盟行銷的平台有哪些 1. 台灣 聯盟網 affiliates.one 通路王 博客來(AP 策略聯盟) Yahoo 大聯盟 蝦皮購物 2. 國外 Amazon Associates 亞馬遜 ClickBank 電子書、線上課程 Shareasale impact 3. 旅遊類 Klook KKday Booking.com Agoda Trip.com 易遊網 4. 學習類 Hahow 好學校 PressPlay Udemy TutorABC 5. 自媒體經營相關 架站主機 Cloudways 製圖工具 Canva 電郵行銷 converkit 大部分的有聯盟夥伴計畫的公司,都可以在網站下方找到「加入聯盟行銷」的選項。 如果你不確定你想要推廣的產品有沒有在做聯盟行銷,則可以直接在搜尋引擎搜尋「公司/商品名 + affiliate」,例如:「Booking affiliate」,通常就可以找到你相關的資訊。 六、如何領取聯盟行銷的傭金? 如果是國內的廠商,多數可以透過銀行帳戶作提領,非常方便;如果是國外的廠商,多會使用以下兩種帳戶進行國際付款、收款,推薦大家可以把這兩個下載下來。 paypal Payoneer 七、聯盟行銷能賺到多少錢 以之前曾經提到的通路王為例,他們每個月都會在網站上公告成效排行的前三名,我每看一次都要從重新數一次那個數字,好激勵人心阿!相信只要不斷的累積有價制的內容,推廣適合的產品,聯盟行銷也是有機會可以賺大錢的! 另外也可以參考下方 YouTube 的訪談影片。 八、我是怎麼開始做聯盟行銷的 我自己是從架設旅遊部落格網站開始,分享旅遊景點資訊、住宿的推薦、交通的規劃懶人包,同時置入聯盟行銷的連結在其中。累積了一定的文章數量後,開始同步經營 IG 和 FaceBook,最近開始嘗試 YouTube。 以部落格為主,IG 和 FaceBook 為輔。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部落格的讀者多是透過自然搜尋流量找到你的網站的,是精準的目標客戶,轉化的效果也會比較好。 而 IG 和 FaceBook 的貼文時效性不長,一個月前 po 的東西很快就會埋沒在一堆新的貼文下方,一般的讀者也不會往上滑滑滑的去看那些舊的貼文。除了平台不適合發布長篇文章之外,貼文的價值也很快消失,非常可惜,而部落格則恰恰相反。 部落格的文章不管放了多久,都還是有被搜尋找到的機會,甚至時間越長,文章、網站的 SEO 和權重逐步上升,流量越來越多,整體轉換越來越好! 也因次我會推薦以部落格為主,再搭配第二個你慣用的社交平台,引入不同的客群流量。 延伸閱讀: 5 個你應該開始經營部落格的理由! 透過部落格變現的 7 種方式 & 如何開始寫部落格 WordPress 架站的優缺點以及架站費用有哪些? 四個不同寫作平台的優缺點比較 四天架站教學系列文章: DAY 1. Cloudways 主機申請 DAY 2. 佈景主題基本設定 DAY 3. 佈景主題進階教學 DAY 4. 網域申請,網站上線! 九、可以參考哪些課程 Hahow 好學校 關於網站架設,可以參考:全方位學 WordPress – 從架站到整合行銷 關於 SEO,可以參考:SEO 白話文:不懂程式也能學會的 SEO 秘密 關於經營 youTube,可以參考:百萬 YouTuber 阿滴-攻心剪輯術! 關於經營 IG,可以參考:電商人妻 IG 增粉攻略!三大領域經營術 對開團購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人人開團時代來了!微網紅帶你開啟團購第一步 使用魚子邀請連結註冊,可獲得 300 元購課金。 PressPlay 關於寫作,可以參考: 蔡淇華X吳淡如|好文案就是你的印鈔機!從自媒體到電商 新時代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 閱讀前哨站 瓦基【化輸入為輸出】九堂課教你輸出高品質內容 如果你英文不錯的,在 Udemy 上也有非常多價格便宜 cp 值高的課程可以學習。 線上課程的講師都有許多實戰經驗,透過自身經驗的過程更能了解在各領域一路走來的痛點,將課程有系統地重點整理出來,我覺得是非常划算的投資! 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你自己。 – 巴菲特 歡迎追蹤 instagram「魚子小姐的被動收入實驗室」! -- 本文轉貼自:魚子 被動收入實驗室(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5, 2024

數位遊牧出發前 Check List!行李打包全攻略
一、打包原則:遊牧生活 ≠ 背包客旅行 數位遊牧者的行李需要同時支援「工作」與「生活」。 所以在打包前,請記住這三個原則: 1. 輕便但不隨便:你不是在度假,是要長時間遠距工作。 2. 多功能優先:帶的每一件物品,最好有兩種以上用途。 3. 備份與彈性:工作斷線、卡片被鎖、東西遺失的時候,你有 Plan B。 二、數位遊牧者裝備清單(全球適用) 1. 工作裝備 Remote Work Kit 2. 生活裝備 Minimalist Living Kit 3. 健康與安全裝備 Safety & Emergency 4. 可選但實用加分裝備 三、最常被忽略的關鍵裝備 這些東西看起來小小不起眼,但實際上是一些數位遊牧者「到了才後悔沒帶」的裝備: 1. 延長線(帶USB孔) 多住宿只有一個插座,要充筆電、手機、耳機都排隊,用延長線超省事。 2. 耳塞與眼罩 青年旅館、飛機、吵鬧街區,能睡就是福。 3.護照與重要文件備份 把所有證件掃描上傳 Google Drive,再印一份藏在包底。 4. 多張信用卡或提款卡 一張卡被鎖就麻煩了。 5. 搞懂保險申請流程 不是買了就好,理賠時需要的文件最好提前了解+準備模板。 6. 處方藥或個人保健用品 國外未必買得到你的習慣品牌或成分。 歡迎跟我們分享,你覺得數位遊牧必帶的實用好物!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