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62 posts
Sort by Latest
《遠距團隊》書摘:當團隊遠端工作,該如何讓彼此投入工作,打造團隊參與感呢?
李認為一切都很好。她和團隊煞費苦心地評估了他們的工作方式,並制定好一份每個人—至少看起來是每個人—都接受的設計計畫。團隊的目標是讓工作變得有趣、不拘謹,成員對彼此也有高度的信任。但在過去幾個星期裡,她在與團隊成員的一對一談話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對隊友的抱怨增加了,需要重工的情況也比以前多,這讓工作流程變得緩慢。是她對團隊承諾的判斷有誤,還是團隊文化正在發生變化? 文化永遠在不斷地演變,因為人們持續在改變。有些人在新的結構中茁壯成長,有些人卻感到挫折。個別的貢獻者離開,新人則帶著新的想法加入。 一個原本每天都開心地走進辦公室的人,現在卻因為通勤而感到疲憊和壓力,希望改變自己的協議。也許有人正在與自己的某個隊友爭執不清。每個參與專案的人都覺得進展緩慢,於是有人決定:「寧願事後請求原諒,也不要事前獲得許可。」 團隊文化的目標是讓它沿著你所期望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任其自生自滅。要做到這一點,領導者和個別團隊成員都必須專注於正在發生的事情,並選擇以支持這個願景的方式行事。他們需要相信這些理想的目標,並選擇以支持它的方式來行動。 換句話說,他們需要參與其中。讓李和像她這樣的領導者感到沮喪的是,組織、高階領導者和團隊主管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真正的參與在於個人。 想像一下這個比較個人的例子。你遇到想更深入了解的人,你帶他們出去約會,與之共度時光,讓他們喜歡上你,並決定要對其做出承諾。你買了戒指,單膝跪地,向他們求婚。你能做的都已經做了,但除非他們答應,你還不算已經訂婚。 領導者的一大苦惱就是無法讓人們承諾投入工作。當然,組織和領導者可以打造出一種環境,讓人們在其中選擇自由付出努力,為團隊的利益著想,為隊友付出更多。天知道,他們也可以做出激勵人們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行事的事情。最終的選擇權屬於個人。 人們選擇不盡力投入有一些重要的原因,其中最大的兩個原因是,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夠投入(畢竟這是工作),或者他們認為這只是意味著「做更多的工作」。有些人從小就將工作視為必要之惡,當他們聽到有人說要投入工作時,就會像看待三頭怪一樣地看著那些人。當然,不投入這似乎是個好主意,但有可能嗎?領導者需要記住,並不是每個人對工作的看法都是一樣的,這種差異往往是主管當初獲得升職的原因。 這裡還必須提出一個問題:當人們獨自工作或在很大程度上與其他團隊成員保持距離時,他們還能投入工作(或保持投入)嗎?根據我們個人和客戶的經驗,答案絕對是肯定的!當領導者和團隊成員了解參與的本質和所帶來的好處時,他們就更有可能做出這樣的選擇。領導者需要注意不同的因素(我們將在本章中討論),不能依賴像是乾洗服務、乒乓球桌或舒適的椅子等等的辦公室花招,無論如何,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答案。 人為什麼會選擇投入? 想想你曾經投入工作的時候,想一想那對你來說是什麼感覺。下列這些事情裡,很可能有一些或全部都是你的親身體驗。那時的你: 更享受自己的工作。 看見自己的工作,如何為有意義或重要的事情做出貢獻。 與一起工作的人建立了更堅定的關係。 看到自己發揮更大影響力的機會:也許是獲得認可或升遷。 提高了你的工作效率。 自願付出努力:就因為你想這麼做。 引起大家的注意。 這些事情誰不想要啊? 領導者的角色 這並不能免除領導者的責任。以下是一些組織和領導者可以做的事情,來打造一個讓人們選擇積極投入的環境: 協助人們看見參與的價值。 確保人們理解願景。 傾聽團隊意見,找出與該願景之間的不一致之處。 以你的理想團隊文化為導向,進行領導、輔導和提供意見回饋。 自己以身作則投入。 員工的參與是自願且有自覺的。人們會選擇是否投入工作,他們每天都會做出好幾次決定,帶著他們確認自己的承諾,或引導他們走向另一條道路。身為領導者(無論是否擁有職權),你都可以影響這個決定。 協助人們看見參與的價值 面對現實吧,人們可能會把「參與」看成是「他們只是想讓我做更多工作」,但當你問人們是否想要上述清單的內容時,大多數人都會迫不及待地點頭。 人們甚至不一定需要整張清單上的一切,一個要點或許就足以改變他們對工作的看法、他們在工作中的角色,以及他們對投入的選擇。一旦人們看到選擇參與投入對自己(而不僅僅是對組織)的好處,你就成功了。 事實上,當人們在家工作時,他們可能會更加重視參與,因為他們也許在生活的其他層面更加孤立,失去了在辦公室環境中可能得到的社交益處。 確保人們理解願景 你已經開過會了,你已經與團隊討論過計畫,並進行了多次談話,每個人都說他們「懂了」,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繼續嘮叨這個話題呢? 無論我們談論的是團隊文化還是整體業務目標,重點都是一樣的。我們可能會被任務清單所迷惑,因而忽略了全局。我們就像麥克魯漢所說的魚:忙著游泳,卻不知道自己在水裡(too busy swimming to know we’re in water)。這並不是說人們一定不同意,或選擇的行事方式與你們所有人設想的文化背道而馳;他們只是沒有像你一樣思考這個問題。 好消息是,你們的努力應該會得到很多支持。當你和同事們在設計團隊時,製作了大量的文件。你們清楚地定義和闡述了目標。你們應該有書面的計畫和協議供團隊參考和分享。 凱文非常注重凱文.艾肯貝瑞集團的整體格局和企業文化,因此在每次全體團隊的會議上,他都會先回顧我們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最後再陳述我們將如何進行工作。這並不完全是我們的「文化聲明」,因為它還包括一些外部內容,但其中還是有一些共通點,也許能幫助你著手進行。 我們: 積極主動—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 不搞辦公室政治 有創意 積極進取 有同理心 加倍努力,成為值得信賴的顧問/資源 成為典型混合型團隊的模範 他並沒有花很多時間重新編寫這份清單,畢竟我們每個月都會拿出來講,但沒有哪個團隊成員,會說他們不知道我們的理想文化是什麼。我們盡可能以身作則,以這些行為樹立榜樣,也因此成了一道不錯的窗口,讓人們了解在這裡工作是什麼感覺。 韋恩坦承,這種定期的提醒有時確實能夠迫使他調整自己的行為。他可以更積極一些,當然也可以少一些政治色彩。小小的提醒讓他與團隊保持一致。 有新人要加入團隊時,這就是面試討論的前段,人們需要知道來這裡工作的大概情形。他們被錄取時,就會知道與我們一起工作是什麼樣子。如果他們不曉得期望是什麼,就不可能達成期望。即便他們知道,有時也可能需要提醒。 傾聽以找出不一致之處 領導者都知道,糾正或調整初次出現的行為會比較容易。人們之所以認為當每個人都在同一地點時會更容易實行管理,原因之一就在於你可以實際看到和聽到人們每天如何互動。這給了你機會(儘管這機會不見得總是可以被好好把握),在壞習慣養成之前先予以改進。 團隊文化每天都在展現。當我們彼此分開工作時,即使只是一部分時間而已,我們也無法獲得同樣明顯的線索,來了解成員之間發生了什麼。在尋找不符合理想文化的問題或行為時有個特別挑戰,若要用大偵探白羅 8 的言語來表達的話,就是「你在尋找不存在的東西」。 請記住,在遠端和混合型團隊中,一些最具侵蝕性的行為是排斥和自我孤立。問題不在於你聽到別人在抱怨......而是你根本沒聽到他們的聲音。當人們不再讓別人聽到或看到自己時,很有可能是他們已經從團隊中抽離了。 這或許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團隊其他成員正在進行的工作之外;也許他們的私人生活中發生了一些事情,使得工作不再是首要事務。人們不再以支持團隊理想文化的方式行事可能有許多原因,如果是暫時的,這種情況會過去;但要是長期的,這意味著情況比較嚴重,而且需要你的關注。 領導者應該留意這些顯示人們對團隊工作失去熱忱的跡象: 人們溝通方式的改變。是否有人停止回覆電子郵件和群組聊天?當你在徵求意見或回饋時,某些人是否變得安靜? 人們與隊友互動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在會議中。一向積極參與的人是否變得沉默寡言?也許他們不願意使用網路攝影機,或者一定要被點到名才會發表意見或回饋? 錯過截止日期和工作品質下降。以往表現良好的人,是否突然出現了生產力和工作效率低下的情況? 積極度的改變。人們是否不再自願接下任務?你是否需要明確要求成員提供協助,但以前他們明明都會自願幫忙? 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可以了解成員的參與程度是否有所改變—直接去問他們。這就會引導我們到下一個衡量參與度的方法,也許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領導、輔導和提供回饋 與員工交談的過程,就是傾聽他們心聲的最佳機會。如果你感覺到有什麼不對勁,他們不再投入,或者他們的行為方式與團隊其他成員格格不入,作為領導者,你的工作就是保持好奇心,更深入地了解情況。 確保人們知道如何展示他們對團隊文化的參與和承諾的最佳方法,就是以身作則。如果我們的行為符合團隊成員的期望,他們就會模仿領導者的作為。他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在進行輔導會談或一對一面談時,你可以聽到人們的實際情況。積極傾聽,並留意那些表明事情不對勁的字詞或短語。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傾聽的內容: 提及團隊工作時,反覆使用「我」而不是「我們」。 不願意擴展思維。即使你提出的是開放式問題,他們似乎也不願意發言或給出詳細的答案。 消極應對的語言,例如「隨便」或「我不在乎」,尤其要注意像是「還可以」這類看似安全但有誤導性的用語。 在引導輔導對話時,多傾聽比發言要來得重要。正如我們在前幾本書中多次提到的,要給團隊成員先發言的機會;他們至少應該佔所有發言的百分之五十一。 認真傾聽,也不要害怕提出後續問題。你可以問的最有力的問題之一,就是:「你為什麼這麼說?」你會對自己聽到什麼感到驚訝,而且可能不太喜歡其中的某些內容。即便如此,這也許正是你需要知道的,說不定還能給你一個鼓勵和幫助團隊成員選擇重新參與的機會。 自己以身作則投入 身為領導者,你是一個榜樣,人們都在關注你的一言一行。你是否投入參與?你關心工作和員工嗎?你是否願意多付出一點,不是因為你必須,而是因為你願意這麼做?你是否在工作中找到了熱情和意義? 他們從你身上看到了什麼,給他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愛默生曾說:「你的行動所展現出的一切,遠勝於你的言語。」請記住,你的意圖雖然很重要,但人們用來評斷你(以及每一個人)的依據,是透過他們的所見所聞,而不是你的意圖。 如果你想讓你的團隊成員選擇參與,你的示範就是最有說服力的武器。 注意平衡 參與是件好事,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但也要有個限度。希望受到關注的團隊成員,尤其是遠端工作的團隊成員,可能會覺得自願參與每一件事、隨時回覆郵件和參加會議,將被視為一種正面的表現。而領導者往往績效都很出色,尤其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這可能是他們獲得升遷的原因。 我們能否在高度投入工作、獲得所有個人和組織利益的同時,仍然擁有自己的生活? 我們辦得到。儘管對於不同的人和生命中的不同時期來說,平衡可能是不同的,但這種平衡非常重要。優秀的領導者以身作則的是投入參與,而偉大的領導者以身作則的則是工作與生活的穩固平衡,因為這也是他們的團隊所需要的。 是個別情況,還是多數人都這樣? 如果你確定存在缺乏參與的情況,請問問自己這個問題:這是個別情況,還是一種爆發? 如果只是個人問題,那就盡力去探究缺乏參與感的根源。幾乎沒有人能夠百分之百地投入團隊。我們總會有幾天過得不太順利,積極度和行為也有碰上低谷的時候。一句善意的話、示意他們在工作中的價值和他們的重要性,以及對於理想團隊文化的提醒,都會有幫助。 倘若有具體的挑戰,身為團隊領導者,請盡你所能地提供協助。他們也許需要培訓,或可能需要與其他隊友進行討論,這是你可以幫忙促成的。如果他們的私生活中有什麼事情影響了他們的工作,也請盡力滿足他們的需求。 如果不參與團隊的現象更為普遍,那麼也許是時候向團隊提出這個問題了。同樣地,領導者需要少說多聽。同時也請考慮採用非同步和匿名的方式來了解團隊的情緒,而不是召集所有人開會來「討論問題」。 此外,你並不是想要「處理」他們,而是要了解他們為什麼選擇不投入,看看你能做些什麼,來協助他們改變選擇。 如果團隊文化似乎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那就找出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你的團隊設計需要重新檢視,也可能是你可以解決的外在因素。 比方說,團隊組成以來的人事變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了團隊文化。期望新人只要「跟著流程」工作就好,是合理的嗎?還是應該重新審視和評估團隊設計,並設定新目標? 無論人們自團隊抽離的原因是什麼,領導者或團隊成員最不該做的就是置之不理,希望問題主動消失。問題很少會消失,而且往往會擴散到團隊的其他成員。雖然我們都不喜歡愁雲慘霧的感覺,但好發牢騷的人卻很愛互相取暖。 投入參與來自於個人的內心,但這並不意味著領導者和隊友無能為力,無法協助人們選擇參與他們的工作、團隊和理想的文化。 小結 參與度不僅僅是調查問卷上的一個分數而已,當然也不只是領導者的行動項目。投入參與是一種個人選擇,可以由領導者和隊友共同推動。當你運用我們討論過的理念和思維模式時,你的團隊真正參與和合作的機率就會提高。 --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30, 2024
【讀者投書】美國職場分享|台灣私立大學畢業,我如何跨域轉職,還在美國找到商管工作?
去美國前,我問自己:這趟是為了什麼? 我曾經對自己的職涯感到非常迷惘。我是台灣私立大學生物醫學系畢業,卻在畢業前發現自己對留在實驗室或學界不感興趣。我的同學很多都繼續攻讀碩博士,或是轉醫科,我反而是我們班上唯一大學畢業就去當兵、第一個到業界工作的。 一開始,我進入生技產業當業務,但其實並沒有找到所謂天賦熱情,後來又輾轉幾個工作後,我開始發現這些都不是我要的,更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怎麼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好像只是被現實推著往前走 從身邊小圈圈能提供的選項裡嘗試著尋找一根浮木...... 因緣際會下,我在一個旅行中,偶遇一個在英國工作的香港朋友,和她幾個小時的對話裡,讓我第一次對國外的世界感到好奇(對,我從來沒考慮過出國唸書/工作的選項),萌生了想出國看看的念頭,沒想到這個生命中的小插曲,改變了我的一生。 對於出國唸書或工作,我是一點準備都沒有的,所以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們,都比我好很多!這篇文章我也不分享申請學校的過程,因為是突然萌芽的念頭,我的大學 GPA、校外活動成果、工作經驗、英文程度等等,都是普通中的普通。 但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我漸漸開始知道做好規劃的重要性,我出國前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這趟出去到底是為了什麼,有什麼明確的目標? 當時的我給了自己三個答案: 練好英文,到可以日常對話的程度。 洗一個可以找到理想工作的學歷。 出去看一看世界,打開眼界和心胸。 這三個都不是什麼很高級的答案,卻是我心裡很實際、很想做到的三件事情,我希望透過這些,不管畢業後在哪裡,可以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 當時我選擇出國念 MBA,聽起來很夢幻,但其實我只是還不知道自己想學什麼,只知道想轉商,而年紀稍長也沒什麼專業的我,唯一比大學畢業生強一些的是多了幾年的工作經驗,所以唸個企管碩士,變成了一個既好聽又彷彿是唯一合理選項的答案。 我花了一年多準備,邊在美式餐廳打工,邊兼差做家教,邊補習英文考托福和 GMAT,終於我拿到唯一的學校 offer,於是我跟家人借了一半錢,跟政府貸款付了剩下一半錢,在 2011 年暑假,我降落在紐約甘迺迪機場,開始了這不知會帶我到何處的旅程。 生醫背景+供應鏈管理,找到意想不到的職涯之路! 初來乍到的我跟其他留學生無異,面對的是新環境的文化衝擊,以及全英文環境,我在艱難求學的狀況下,給自己的第一個任務是:找到自己未來的專業! 企管的路挺寬,可以攻專業性很強的財經、會計;也可以走行銷、品牌管理和公關等比較軟性的專業,更可以跟其他專業結合,像是數據分析,甚至走商業法律或是醫療管理。而我自己,因為沒有什麼商學背景,終於在上了第一學期的通識課程後,才真的讓我找到了我的熱情和專長: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喜歡供應鏈管理,其實一開始單純只是覺得這很實在,是相對其他比較抽象的選項,這對我來說是更能看得到摸得到,也能直接影響人生活的東西,所需要的技能和我比較擅長理性邏輯分析的特質相符合,也和我對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熱情很契合。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我的學校附近是美國藥廠的聚落之一,我自己又有醫學院的背景,所以我決定專攻「藥品供應鏈管理」這條算是挺特殊的發展方向,這真是我如果一直在台灣,壓根不會想到的一條職涯道路。 累積獵頭人脈與考證照,從「合約工」開始,打敗簽證大魔王! 既然第一任務「找到未來希望的職場賽道」已經完成,MBA 畢業後接下來就是找第一份工作,在美國待下來,而其中最值得分享的是我拿到工作簽證的經過! 國際學生找美國工作最劣勢的莫過於沒有工作簽證。無論你的實力再怎麼優秀,即使語言和文化的缺陷被抹平了,明擺著的身份問題還是會讓一開始的職涯非常艱辛。這在我碩士找學年中間實習機會的時候,感受特別深,最後實在找不到,選擇回到台灣的藥廠實習。 畢業後,2013 年的東岸,跟我目前所在的舊金山灣區很不同,辦給國際學生的工作簽證,當時東岸公司 HR 部門都不是很熟悉,我還得跟 HR 解釋怎麼操作。 而且,從學生簽證 F1 到工作簽證 H1b 有一個過渡時期,就是畢業到拿到工作簽的之間,會用一個叫做 OPT 的狀態去工作,當時幾乎所有的商學院都只能給一年的 OPT。 現在的商學院基本都會修一些 Data、Analytics 或者 Coding 課程,因而被編到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體系底下,而有三年的 OPT,也等於三次抽籤的機會。 而我當時一開始就知道,簽證會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只有一次申請和抽籤的機會。 因為這是一個相對草根的故事,所以我的解法也不是什麼高級的策略,而是走了一條自己亂闖出來的路:合約工。 在美國有點規模的公司裡面,基本都有一部分的合約工,他們不算進公司人頭,領時薪,不吃公司福利,可以短約表現不好就不續約,是公司很有彈性的勞動力。 以我很薄弱的背景,想進夢想中的歐美大藥廠,我分析了一下覺得這就是最可能,也最不會一開始就碰到簽證魔王挑戰的選項。 而這些短期的合約工,大廠們都委託其他人力資源公司(staffing agency)幫忙找人,所以我在求學時就開始在各個網路求職平台上活躍,一方面拓展在業界的各種人脈,也同時儲存了一大批各路獵頭/招募師的資料。 畢業前後,我不僅努力拿了幾張專業證照,彌補我背景和專業的不足,也花了不少時間改履歷,找人練習面試,我比較重視效率,所以並沒有真正海投,而是同時和好幾位獵頭一起合作,請他們從我有興趣的產業裡找有機會拿到的工作機會,順利拿到幾個附近藥廠的面試,最後以一個一年合約工的身份,去了我實習過的瑞士藥廠,開始了我的美國職涯。 差一點就打包回府,美國抽工簽驚魂記! 七月開工,加入 ERP 系統資料管理的部門,我首要的目標是快速學習,力求表現和能見度,而我也認為績效是很好的,前半年的表現讓所有人都滿意。 然而,下一個困難很快出現,我在年底前詢問了主管,能不能先幫我延長合約到明年年底,因為我需要申請工作簽證,而且要在二月和律師把資料準備好,才趕得上四月抽籤,但我的 staffing agency 需要我有足夠長的合約,才會幫我付一筆幾千塊的律師費做申請的。 我的部門上層回答:隔年的預算還沒被核發下來,所以即使他們很喜歡我,還不能先簽延長合約。 這就麻煩了,我是有時間壓力的!所以我得馬上開啟備案,一但錯過了二月,基本上就錯過了這一年的抽籤,而如果沒有身份,我的美國職涯大致上就結束了。 於是我又找上我的獵頭大軍,跟他們說現在的狀況:我的要求很簡單,不要求薪水、職位,但一定要讓我馬上和律師準備文件抽工作簽證。 我同時跟幾個獵頭合作,狗急跳牆地在年後很快做了幾個面試,最後還真的在二月初拿到另一家美商藥廠的合約,新的 staffing agency 也馬上幫我處理文件。 就當我要準備提辭呈的同時,主管告訴我預算過了,他們可以馬上跟我延長合約,當時的我面臨兩難,最後因為簽證文件的速度,還是咬牙留在原公司,還好最後幸運地在第一次就抽到了籤,我也在當年底簽證生效後,馬上跟公司申請轉成正式員工。 頭過身就過,一年後透過公司整併的機會,我換部門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供應鏈規劃部門,開始了我在藥廠供應鏈職涯的學習。從面對供應商,到規劃自己公司的工廠;從學習使用供應鏈規劃的 ERP 系統,到對著數十人報告自己的產品規劃和存貨管理策略。 在藥廠的消費品部門學習處理各種需求上漲、工廠被風災破壞,和規劃新產品上市的各種知識和經驗。一直到 2019 年,我選擇從東岸搬到西岸,新公司百廢待舉,我也因此有了算是一路順暢的晉升機會,承接新的專案,負責更困難更有關注度的產品,五年內從 Manager、Sr Manager、一直升到 Associate Director 的職位。 十年多的美國路,我算是起步得辛苦,最後卻也走得順遂,夜深人靜時,有時回想自己一路走來的種種,我感到各種幸運,如果要總結自己的學習,我會跟大家分享: 要做好的決策,從想好優先順序(Prioritization)開始,一次解決一個問題就好。很多時候狀況很複雜,我建議把問題簡化,從最重要最根本的訴求或是條件開始。從問自己「做這些最後到底要什麼」開始。 越是困境,越要花時間好好思考,構思長遠的道路,來想下一步要怎麼走。我常碰到年輕的 Mentee 因為有時間壓力,有點病急亂投醫,沒想到長遠的影響,也看得不夠廣想不到其他的選項,一個很簡單的做法可以是找有足夠經驗的人請教不同的策略,不只要解決當下的問題也要考慮對未來的影響。 要重視效率(Efficiency)。同上所述,時間壓力很容易讓人胡亂出招,不僅浪費時間還達不到效果,我認為要緩一緩,找到利用自己現有或可以創造出的資源,來幫自己做事的方法,進而增進效率。 要具備能在各種環境存活,以及和不同人相處好的能力,職涯越到後面,軟實力越是重要。國際人要在海外多元的職場生存,收放自如的彈性和韌性是很重要的。另外,從職涯初期比較重視的硬實力,到後面的溝通、表達和協調資源的能力,這是每個渴望有職場上影響力的人都應該持續成長的方向。 希望分享自己草根的故事能給大家一點信心,任何人只要做好了決策,把自己放在適合的地方,用對了方法處理狀況,都是有機會發光發熱的! -- 本文由 Justin Lee 投稿刊出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場)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9, 2024
我要創業,要設立「公司」或「行號」?繳稅上有什麼差異?(附影片說明)
創業者在開始籌備公司階段,可以先利用以下簡單的三個問題來幫助您判斷應申請哪一種形式的公司,以利之後事業版圖的發展。如果想要一勞永逸,日後不要再花一筆錢去轉換成公司,建議還是一開始就成立公司,一次解決公司發展中會碰到的需求。 若想快速了解該成立哪種型態的公司,也可以先看以下的影片簡單說明兩者的差異。 一、用簡單 3 個問題幫助您要建立公司還是行號呢? (一) 是否需要開立統一發票? (二) 股東人數超過一位? (三) 業務分布的區域範圍?是否遍及全國? 以上問題,只要有其一回答「是」,建議登記「公司」。回答皆是「否」,則建議登記「行號」。 茲分析如下: 判斷標準(一):若從事的行業是需要批貨、有上下游供應商的商品或服務,而且需要開立發票給客戶/消費者,則申請公司為宜。 依現行稅法規定,公司組織,不論營業額多少,一定要使用統一發票。 行號原則上也是使用發票,只是行號可以例外,向國稅局專案申請「免用統一發票」(零售業且每月營業額 20 萬以內時),申請後不一定會核准行號免用發票,必須國稅局審核核准後方能免用發票。只有符合小規模營業人(每月營業額 20 萬以內、非以連鎖形式經營事業、無自動叫號設施的小吃店生意)的標準,才得以申請「免用統一發票」,但是國稅局不一定核准免用統一發票,視個案情形而定。 有沒有例外不用開發票的情況? 除去例外的小規模營業人以外,行號還是要使用統一發票,如同公司組織一般,每期申報繳納 5% 營業稅。 而所謂「小規模營業人」的要件有下列幾項: 每月營業收入未超過 20 萬元。 產品單價低、而且從事的是小店面生意。(例如:麵攤、小吃店) 非以連鎖形式經營事業。 從事的是零售業、不能是批發業。(批發業一定要開發票) 延伸補充:小規模營業人稅務大補帖 因此,若是每月營業額有超過 20 萬元,上下游廠商也需要發票才能報帳抵扣營業稅,即使是設立行號,還是需要開立發票,與設立公司日後的帳務處理與稅務申報程序基本上都是相同的。 如下表所示: 判斷標準(二):股東人數越多,建議申請公司 在行號又是合夥組織的型態下,若有任何應變更之事項或決議,需經所有合夥人全部同意才可執行;公司組織下,若有任何應變更登記事項,有限公司需全體股東同意並親自簽名,股份有限公司則需經由董事會或股東會決議,決議方法也依影響之程度,區分為普通決議及特別決議。因此,若股東人數較多,組成人員較複雜,則應成立公司組織為宜,以便加速日後決策執行的效率。 而且公司與行號不能相互轉換,所以成立公司組織以後,不能再改成行號組織,行號也不能再改成公司,只能重新申請,所以一開始設立時,建議向會計師諮詢專業意見,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策略的組織類別,辦理設立登記。 判斷標準(三):業務範圍越廣,申請公司較佳 公司與行號所屬管轄之主管機關不同,【公司組織】的主管機關為『經濟部』;【行號組織】的主管機關為「地方縣市政府」,因此名稱保護的範圍也不一樣。公司名稱的保護是全國性,公司名稱有專一性,行號則僅限於設立登記的該縣市。(例如:萬集「有限公司」全國只能有一個,但是萬集「商行」台北市可以設一間,新北市、桃園市也可以另設一間完全一模一樣的名字)。 公司成立之後,可以遷址至任一縣市。但是若是申請行號,因為該名稱只能在單一縣市使用(例如:台北市),所以若是日後不登記在台北市了,要搬到新北市,則還需再確認新的縣市沒有相同名字的行號已經登記,才能延用原來的行號名稱,非常不保險也不方便、所以建議登記公司組織比較有保障。 所以若是計畫業務區域是遍佈全國的,申請公司才能確保公司名稱能通行全國不會重複。此外,現在公家機關之招標常訂有投標資格,需達資本額最低標準門檻才能參與投標,行號因為設立時通常都沒有請會計師驗資,所以資本額通常都在25萬元以下,不符合招標規定而喪失資格,因此有意承包政府相關業務者,也建議以申請公司組織較為適當。 此外,一開始就成立公司、能夠開發票,在經營客戶關係上也會讓人覺得是值得信賴的對象,也是代表一種商譽。對合作廠商來說,往來的對象是公司組織,也是有規模、有制度的一種表現。 相關文章:設立公司有哪些手續及費用、該怎麼評估我需不需要自己成立公司行號呢? 延伸補充需考量的因素: 公司創辦人可根據自己想要投入的產業、所需資金多寡與(例如:有合夥人嗎?需要募資嗎?需要向銀行貸款嗎?),來考慮要申請哪一種組織型態做登記會比較恰當,試著問問自己下面這些問題,思考公司未來的規劃。 之後有沒有可能會擴大經營? 有沒有與大型企業合作(EX: 連鎖超商)的計畫? 有沒有上下游供應商訂貨與交貨的行為?(EX: 與台積電簽約供貨) 是否規畫讓公司上市上櫃(IPO)? 有沒有需要投標?或是參與大型專案?(有些標案或是投標的資格會規定廠商必須為公司組織) 如果多數的回答為肯定,就建議您申請「公司登記」;若多數回答為否定,申請商業登記即可! 另外提醒萬集的讀者,行號組織是未來會漸漸式微、被淘汰的一種組織型態,現在的世界,人力、資金、業務都是跨國流動的,一開業往往就是橫跨全國、跨界合作的經營型態,而且通常都是一個團隊一起協做、打團體戰、而非個人單打獨鬥的形態,業務不分國界。 若一開始就打算經營個人品牌、或是規模較大要走連鎖、加盟的形式、有打算募資的話,萬集會計師事務所都會建議直接設立公司,可以免去行號註銷、又要轉換到公司的繁瑣程序,已經簽好的合約、銀行貸款等等,都要重新來過,非常的累人。 所以一開始,會計師都會建議老闆,直接建議設立公司組織最佳。有問題可向萬集諮詢。 相關文章:設立工作室與設立公司差別 Q&A 二、公司與工作室(行號)的差別是? 公司與行號在法律責任上面的差異? 公司係指依公司法規定組織登記成立之社團法人,股東就其出資額負責(無限公司除外),股東負有限責任。公司出了事情,出資額賠完,股東就沒事了。因為公司是獨立的法人,有他自己的法人資格、權利、義務,所有的簽約往來對象,對的都是公司,而不是股東個人,出了事情要找負責的對象是這間公司。 商業登記法所稱之商業,也就是一般所指的商號(行號),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獨資或合夥經營事業,負責人或合夥人負無限責任。因為行號並不是獨立的法人,雖然行號他也有一個統編,但是所有的法律責任還是回歸到個人身上。因此如果企業跟行號(企業社、商行、工作室)往來的時候,行號往往會給人一種有疑慮的感覺,就是因為其實你並不清楚這個個人能不能夠承擔這麼多的責任,因為行號通常都是獨資,也就是只有一個人,也代表他是沒有團隊在後面做支援的,出了事情不知道要找誰。 會計師給企業負責人的建議: 公司組織的存在已經好幾百年了,以前的大航海時代,一艘船出去探險能不能回來都不知道,就形成了這種大家各自出錢、分攤風險,有賺錢大家分的作法。 現在的時代,創業的風險也是挺高的,如果因為在業務上面的疏失,或是因為不可控的災害(如:高雄氣爆事件),造成行號的負責人要將自己的身家賠進去,試問,如果你是開一個瓦斯行、或是企業社、工作室的負責人,你會願意賠上全部身家來賠償對方廠商、或是客戶求償的法律責任嗎? 因此萬集會計師事務所通常都建議找我們設立諮詢的客戶,一開始就成立公司組織,為你經營的這個事業買個保險,將公司未來可能負擔的賠償責任,與您個人名下的資產分開。 公司與行號在稅務上的差異 開公司以後會面臨的兩種稅,一個是「營業稅」、另一個是「營所稅」。營業稅,公司與使用發票的行號(大行號),都是繳 5%,營所稅,公司要繳 20%,行號比較特別,是不需要繳納營所稅,但是要將年度獲利(營利所得)併入企業負責人的個人綜所稅去課徵 5% 到 40%。 小行號(小規模營業人):在銷售貨物或勞務時,商業登記單位如每月營業額在 20 萬元以下,可向國稅局申請免用統一發票,享受報稅簡便之優惠,每季由國稅局按查定營業額乘以 1% 稅率計算營業稅,使用統一發票則徵收 5% 稅率;而公司無論營業額多寡,皆需要使用統一發票,營業稅稅率為 5%,每兩個月申報一次營業稅。 會計師提醒:小規模營業人是例外申請適用的優惠,所以 1% 營業稅不一定可以適用。 而且僅限於零售業。如果做的生意有批發的,就不能申請免用發票,這點常常很多老闆不清楚,只知道有一種免開發票的 1% 就希望可以比較申請,萬集會計師事務所還是建議企業老闆先檢視一下自己的商業模式,再決定設立哪種組織型態。有問題歡迎向萬集諮詢。 大行號(使用統一發票的行號)與公司組織一樣,無論有沒有營業額(即沒有開發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每兩個月都需申報營業稅,以及必須記帳,每年五月份需申報營所稅 20%。 雖然行號不用繳納每年五月份的營所稅,但是行號一年下來的「營利所得」(有賺錢、有淨利的話),必須併入企業負責人的綜合所得稅去課稅。所以營收越高、淨利越高的行號,越沒有節稅效果。 小行號(小規模營業人)雖然每兩個月不需要自己報營業稅,但是稅單國稅局還是會依季開給你稅單(1,4,7,10 月份時課徵,一年繳四次),而且「營利所得」也需要自己去併入個人綜所稅的「營利所得」,不管有賺錢、還是虧損,營業稅都要繳。 而公司組織,收入不論多少,營所稅率一率都是 20%。所以一般在設立階段,萬集會計師事務所都會建議來諮詢的客戶一開始就設立公司組織。以免日後收入越來越多,用行號已經不划算的時後,又要將行號註銷,重新開一間公司。 會計師提醒:公司與行號組織是不能互相轉換的。 行號不能換成公司,而政府鼓勵小轉大,不能大轉小,所以這點很在多老闆不太清楚的情況下,一開始只求快速,而設立行號,就會造成日後無法轉換成公司組織的困難。特別提醒各位讀者注意。 稅務比較表如下表所示: 三、什麼條件下一定要使用統一發票? 公司組織,無論營業額多寡,都需要使用開發票。 公司組織成立以後,每兩個月需申報營業稅。需特別注意的是,提醒公司組織的負責人,無論有無營業額,都需要申報營業稅。 行號:大行號(月營業額超過 20 萬時),需使用統一發票。 如果一開始成立行號,但是因為往來的客戶要求要開立發票才能夠成為合作的對象時,則行號自願一開始就使用統一發票,也是可以的。每兩個月同公司組織,無論有無營業額,皆需申報營業稅。 小行號:小規模營業人,因為規模狹小,月營業額在 20 萬元以下,可以免用發票,營業稅率為 1%,核定課稅。 使用統一發票的門檻: 依據營業稅法規定,營業人使用統一發票銷售額的標準為平均每月新臺幣 20 萬元。 也就是說,商家每月營業額達新臺幣 20 萬元以上時,除了營業性質特殊的營業人外,國稅局都會核定其使用統一發票。至於所稱「營業性質特殊」的營業人如下: 供應大眾化消費之豆漿店、冰果店、甜食館、麵食館、自助餐、排骨飯、便當及餐盒,但主管稽徵機關得視其營業性質及經營規模,具有使用統一發票能力者,核定其使用統一發票。 電動玩具遊樂場所。 稻米、麵粉、小麥、大麥、米粉、麵類(包括麵乾、麵條等)、豆類、落花生、高梁、甘薯、甘薯簽、甘薯澱粉、大麥片、糕粉等零售業。 攤販。 其他屬季節性之行業,其交易零星者。 導入行動支付經核准適用租稅優惠的小規模營業人。 開發票問題補充:為何有些行業(美髮、餐飲)營業規模也不小、超過 20 萬可以免用發票? 例外狀況:餐飲,美髮、美容、美體相關 國稅局的解釋是這些湯湯水水的行業,老闆一邊煮麵、手油油的,加上知識能力不足,可能不方便寫字,不方便開發票,所以給予特別優惠免開發票,用核定課稅的方式繳 1% 營業稅就好,可說是非常優惠的規定。 不過經過幾十年的資訊科技演進,歷史的軌跡已經改變,現在符合這種免開發票標準的店越來越少了!知名排隊店,大都變成大規模經營、有電子點餐、號碼牌叫號系統、營業額一天輕鬆破萬元,就會從原本的免用發票被國稅局核定變成使用發票。 餐飲業開發票5個判斷條件: 以連鎖或加盟方式經營 以電子系統設備管理座位、提供取餐單或號碼牌方式經營 透過網路銷售 以電子方式或收銀機開立收據、處理或管控帳務 依其營業狀況、商譽、季節性及其他情形,銷售額倍增,足以認定有使用統一發票能力。 會計師提醒這些使用發票的排隊名店,千萬不要心存僥倖的心理想要避稅所以漏開發票,「有開口才開發票」。依照營業稅法的規定,若一年內有三次以上違章,就會被要求停業 7 到 14 天,最高可處分停業六個月。 還有,美髮業雖然免開發票,但是僅限於剪髮、燙髮的勞務服務。如果店面有販售洗髮精、護髮素等商品,每月營業額超過八萬元,這部分銷售商品的發票,還是需要開立統一發票的。 法律規定:根據財政部的統一發票使用辦法第二章第四條所列,理髮業及沐浴業也在免用統一發票範圍內,其銷售額不受每月平均 20 萬元的門檻限制,僅需繳納 1% 的營業稅,但倘若兼營銷售洗髮水、洗髮精、美容保養品,或是提供油壓按摩、美甲、化妝等非主業之服務時,若已達使用統一發票標準門檻時,需開立發票課徵 5% 營業稅。 根據財政部統計通報,2023 年美髮及美容美體業銷售額 466 億元,以美甲美睫業五年間翻倍增速最大,因此展店時不可不留意發票相關規定。 例外狀況:藥局 藥局根據醫師處方箋調劑藥物的業務收入、供應處方箋藥品的收入為免開統一發票,但在此列之外,非處方箋的藥品及貨品的收入、及非處方箋的藥品調劑業務收入,若已達使用統一發票標準門檻時,需開立發票課徵 5% 營業稅。 會計師建議,要開發票的連鎖業者導入電子發票,讓科技幫助公司經營更輕鬆! 四、結論:一開始就成立公司 成立公司在設立時,雖然比行號多了一個開設銀行籌備處帳戶的手續,但是後續與其他公司往來、或是向銀行貸款時、投標政府標案、參加廠商比稿、要向投資人募資時,都會顯得比行號有規模、也比較值得信任。而且行號是不能變更組織改為公司組織的,所以會計師建議老闆一開始就成立公司組織,是一勞永逸、又可以符合公司未來長遠發展規劃。 欲瞭解更多細節,可參考「公司設立及租稅規劃線上課程」 -- 本文轉貼自:萬集會計師事務所(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8, 2024
為什麼「個人品牌」沒在獲利?產品服務「賣不出去」的原因與解方!
我們今天來聊聊為什麼你的個人品牌獲利模式一直不太穩定,你可能有自己的產品或服務,但就是 商品賣不動 、賣不好,今天我會分享幾個銷售成績不理想的常見原因,還有解決的方式。 我在上一篇文章有講到行銷漏斗的概念,在看這一篇文章前,建議你應該要先有一點行銷漏斗的概念,才比較看得懂這一篇文章,通常,個人品牌沒有在賺錢,原因就是三個,如果這些是你的情況,那麼今天你將會有所解答。 1. 你沒產品 2. 你的行銷漏斗塞住了 3. 你的行銷方式需要調整 延伸閱讀:成立「個人品牌」後,到底該怎樣才能賺錢?先了解「行銷漏斗」的概念 今天的重點非常多,所以我建議你準備筆記本。本篇文章也可以搭配「佐編茶水間」的 Podcast ,可以參考我標註的時間點,直接聆聽重點段落! 📍【本集綱要】#207 商品賣不動 節目開場與單集概要(00:00 –) #1 宣傳力道太小、頻率太少(06:05 -) 這個狀況是我最常看到的,相信有長期在收聽佐編茶水間的你,一定有發現,我宣傳品牌是完全不手軟的,我幾乎在每一集的節目裡面,都會提到自己的產品、自己的課程。 我們現在一起來想像一位聽眾的使用者流程,這位聽眾在通勤、做家事的時候聽你的節目,他覺得你的分享很有趣,訪談的內容也滿有深度的,不過,你從來都沒有提到自己有在販售產品,也從來沒有提到:「其實我有在提供一對一的服務。」 在完全沒有透露的前提下,你的觀眾究竟要怎麼知道你有在做其他的事情呢?他一定要追蹤你的 Social media,或者閒閒沒事去你的官網晃一晃,才可能會發現:「原來你有在賣這個喔!」 大部分的聽眾,其實都只停留在「聽」的階段,他的使用者流程就是打開手機,打開 Apple Podcast or Spotify,看一下有什麼有趣的主題,點開他感興趣的集數來聽,就這樣而已,很多時候也不會完全聽完。 更多時候連你的 IG、網站都不會去,因為他不用去,他只是要聽你的節目而已,他沒有非得轉換平台去追蹤你的理由,對吧?同樣的情況,也可以套用在只有經營某種平台的創作者身上,你的品牌效益和產品銷售狀況不好,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你的觀眾沒有聽到、看到。 不要害怕打廣告(08:32 –) 我們都很忙、追蹤很多人、聽很多節目,要在觀眾的腦海中留下印象,宣傳力道就要大,千萬不要怕多!當然,這是我自己的經營方針,也是我相信的理念,我覺得我的手法應該不到激進,但我也一點都不害臊。 滿多人會覺得:「天啊!我廣告打太多,聽眾難道不會超反感嗎?」,的確有對於廣告很敏感、很反感的聽眾,但我一直都認為,如果你的內容是聽眾覺得值得花時間來聽的,那廣告頂多就忽略,或是快轉跳過也可以,有廣告並不影響你的內容值不值得聽。 現在 Podcast 的節目選擇非常多,除非你選得主題真的都很打中他的胃口,或者他就是你的鐵粉,不然通常就只有你自己會覺得廣告的次數太多,因為只有你自己是那個每一集都會重頭聽一遍的人,但大部分的聽眾都不會,對吧? 到底怎樣的宣傳力道是太大?太小?頻率究竟要多少?我現在要說一個你很不喜歡聽到的解答,就是「沒有標準答案」,取決你的品牌屬性跟觀眾喜好,有一些風格比較大喇喇、率性的網紅,他的觀眾就很喜歡他直接的個性,所以每一集的節目都在業配。 喜歡他的觀眾可能還是覺得:「這就是他,他的品牌就是這麼直接」,但如果你的品牌是走小清新的路線,可能你的觀眾比較高敏感,有時候資訊量一多,就會覺得很難消化,我自己有一個小小的策略是,在每一集的節目中,我都會有意無意用一兩句話淺淺的帶過。 例如「喔!他也是我們 BYL 的學生」,或是「我上次在幫學生做一對一諮詢的時候」,就是很順口的提及,除此之外,在「熱門集數」裡面,我也會花更大的力氣,更長的篇幅,去做宣傳的內容。 什麼是熱門集數?(12:17 –) 你在做行銷和內容策劃時,應該會知道哪一集的收聽率比較高,會是觀眾很想聽的內容,那就代表,你應該要在那一集節目中,比平常更大量地包入產品訊息,那在節目還沒有播出之前,你要怎麼知道這一集會有多少人聽?老實說,就是經驗。 我做節目已經做了四年,我知道什麼樣的主題會有很多人聽,因為我經常會跟聽眾互動,知道他們有什麼痛點,所以當有重要訊息,例如六月要特別辦活動,我就會故意用比較精彩、比較多人會感興趣的主題來包裝,順道分享更多當時要宣傳的內容。 除此之外,如果那一集的來賓很有名,或者來賓分享的主題非常有趣,我也會知道這一集肯定會有比平常更多的人來收聽,身為品牌經營者,要用經營事業體的思維來看全觀,而不是單集單集的零散分享,這個就是節目策劃、內容行銷的技巧。 回到第一個常見的問題,宣傳力道不夠、次數不足,是你可以馬上去檢視的,大部分的創作者,會以為文案、連結擺放的地方、產品的消息都很明顯了,但這都是盲點,第一次知道你的觀眾沒有指引,是根本不會知道你有在提供或販售什麼內容的。 你永遠都要去思考:「這些內容有可能被一個全新的觀眾看到,他有沒有辦法找到我想要給他的資源與資訊?」,最重要的是,這個路徑絕對不能困難,門檻一高,觀眾就不會願意找,你一定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足夠的頻率,才有辦法讓你的觀眾記得你的資訊,做到你希望的轉換。 #2 你對你的產品沒自信,說明不夠具體(15:46 –) 你可能會說:「我平常有在手繪一些小東西,偶爾會隨便擺個市集」,或是「我對塔羅有點研究,如果你感興趣的話,我可以幫你抽一張牌,不然我也有認識幾個滿厲害的朋友可以幫你算一下。」 我常說:「你說話的方式、使用的詞彙,這些語言都是有力量的」,那些「隨便、偶爾、應該」都是讓潛在客戶感到模稜兩可的地方,大部分的時候,可能都是因為對自己的產品不夠有自信,或者不想要太過 Push,才想要客客氣氣。 但,我想要請你換個角度思考,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不斷推銷是件不好意思的事情? 是因為我們喜歡大家都可以和平相處,不要一直去打擾別人,要求別人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接收他不想接收的資訊,我們覺得賣東西就是「對」他人做些什麼,可是有沒有可能,你是在「為」他人做些什麼呢? 我一直都覺得我的課程或講座是一個工具,其實任何產品都是一種工具,這個工具不是目的,但這個工具帶你走向目的,只要我聽到你有需求,或者我知道你有困擾,那我介紹一個工具給你,其實是幫你一個忙,我一直都是這麼想的。 你可以說這是過度平常心,或者過度自信,但如果你剛好在賣咖啡,朋友來跟你說:「最近我想買咖啡送人或自己喝」,難道你會說:「要喝咖啡喔!那我介紹別家的牌子給你?」,應該不會吧?為什麼回到你自己的自媒體上,你就不願意這麼做呢? 你是不是覺得說:「因為一直推廣自家的產品,本身就有偏心的嫌疑」,是人都會有偏好,為什麼要害怕自己在偏心某些事情呢?身為創作者,你對自家產品有多一層的愛戴,就像是對你的孩子有多一點的偏心,你要站穩這個腳步,說出自己的立場,除非你是一位評論家,如果不是,就沒有中立的必要。 搜集資料、查證產品的適用性,是消費者的責任,假設你是消費者,你應該要知道品牌端會想盡辦法秀出品牌的亮點,因為這是品牌的責任,而消費者的責任是去多方比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我認為大部分的創業家,儘管沒有特別偏心,還是會對自家產品格外推薦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是他最熟悉的產品,比起其他競爭對手來說,我們了解最深的,當然就是自己的品牌,當看到有適合的潛在客戶,最先推薦的,一定也是自家的商品。 當然,我們不能去製造錯誤的期待,推銷產品給不適合的受眾,產品說明如果含糊不清,就會不夠具體,讓觀眾有種不夠肯定的感覺,這是你自己的產品,怎麼連你都不肯定? 如果你的銷售成績不太好,可以檢視一下是不是在行銷資訊上過度模糊?還是說對自己提供的服務沒什麼信心?如果是,請你換個角度做假設,潛在客戶雖然是陌生人,但就像朋友來問你問題一樣單純,他有個困擾來請教你,你為他提供解答,就是在幫他一個忙。 你是在為他做些什麼,而不是在對他做些什麼。 只要你能夠在話語中帶有這樣肯定的態度,我相信你的觀眾也可以感受到,你的確是在提供他一個方法,一種工具,而不是在強迫他。 #3 定價不對,受眾設定有落差(23:03 –) 這個情況發生的頻率跟其他狀況相比是少滿多的,定價是一門藝術,設定太高或太低,都可能讓你的轉換率不太好。但是到底要怎麼定價?這跟你的受眾樣貌和品牌調性有關,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公式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但我可以舉例,我曾經跟一位學生做一對一,分析他的銷售狀況,他本身是一位攝影師,攝影的技術很厲害,經常會拍婚紗、閨蜜寫真這種質感很高的攝影作品,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發現自己需要一套線上產品,才能在疫情期間生存下來。 因此他馬上開發了一套線上課程,教學生怎麼拍出很高級的沙龍照,課程內容非常的精緻,從攝影器材的使用、光線、取景,到後面的精修一系列都非常的完整,一般會覺得,這樣的內容很有深度、很專業,理當值得高價位,然而產品上線後,卻一堂課都沒有賣出去。 他一開始覺得可能是價位太高,所以將課程降價,但還是沒人買,不知道要怎麼調整價錢?我看了他的課程,覺得這個課真的不能賣低,因為內容很專業、豐富,但是受眾定位不正確,一般講到變現,很直覺就把會的東西包裝成一套系統教學,傳承下去。 但,誰拍閨蜜和婚紗會想要自己修自己的照片呀?我是完全不會,我希望有人可以幫我做到好,所以儘管內容再精緻,他都不應該賣給那些追蹤他的人,如果真要賣,就是要賣給想要成為攝影師的人,或者已經是攝影師並想要進修的人,如果是這群人,定價就絕對沒問題。 如果還是希望把受眾針對在已經有追蹤 IG 的人身上,我可能會建議他開發自己的濾鏡 preset,讓觀眾可以用懶人的方式在照片上套入喜歡的濾鏡顏色,然後走平價路線,累積獨特的個人風格和喜歡這樣風格的受眾,為日後的出發做累積。 聽到這邊大部分的人可能會覺得:「我就不想要走低價路線,我就是希望有被動收入才來做個人品牌」,這個例子是比較極端又寫實的,沒有人想要受到疫情的波及,但很多時候,狗急跳牆生出來的方法,可能從定價或受眾設定上就是不適合的。 你的觀眾想要的、可以負擔的,以及專業水平所及的,都必須要對齊,才不會導致很棒的產品,卻沒有轉換效益。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你是否正在吸引「錯的受眾」?(和3個調整方法!) #4 信任感不夠,關係待耕耘(27:11 –) 我們都不太可能會跟詐騙集團或看起來很假的商家買東西,那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詐騙集團會成功呢?就是因為他看起來很真,製造了足夠的信任感,讓你卸下心防,那為什麼你這個真真實實的創業者卻一直賣不動?說白話就是:觀眾跟你不熟。 我們經常聽到品牌要建立信任感,但究竟什麼是信任感?到底要怎麼建立?其實我在之前的集數中都有經常帶到這個觀念,答案就是:持續 show up。 如果你今天剛加入一間新公司,有很多新同事,大家對你都還算客氣,也會打招呼,但唯獨 Julie 這位同事對你特別親切,你心裡應該馬上就會對 Julie 多些好感,這個好感薄薄一層,但它就是信任感的開端。我們假設兩種情況,一種是你剛進公司沒多久,跟 Julie 開始慢慢會聊天。 過了一個禮拜,Julie 突然問你要不要買一些他自己有在用的精油或保健品,你可能馬上就會覺得:「該不會跟我變好只是想要和我推銷吧?」,除非你本來就對他在推廣的商品很感興趣,不然那一層薄薄的信任感,就會在這個時候出現裂縫。 第二種情況,你跟 Julie 從客氣打招呼,變成午休時會一起用餐,從下班之後偶爾會用 Line 聊一下公司八卦,變成一起吃晚餐,甚至一起搭車回家,從只有平日晚上下班後會聚在一起,變成假日也會私下約出來一起逛街、遠足。 你開始認識 Julie 的其他朋友,也開始介紹自己的朋友給 Julie 認識,這時你發現,你跟 Julie 不再只是同事,你們已經變成了交情還不錯的朋友,這段關係的發展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可以一個月,也可以花一年,這就是好感累積與關係經營。 持續的為那個對象 show up,就是在他的生活中陪伴他、傾聽他,共享歡樂、甚至共體時艱,這時如果 Julie 問你要不要購買他有在使用的精油或保健品,你會不會更認真地聽 Julie 到底想說什麼呢? 信任感要怎麼建立(34:43 –) 講到這邊,你可能在想說:「好吧!我知道信任感怎麼培養的,但我不確定哪裡做錯了,為什麼我跟受眾的信任感就是建立不起來呢?」 首先,你有沒有遇過跟你不太對頻的人呢?他感興趣的事物你都興趣缺缺,他的風格或行為都與你有滿大的落差,如果,這是你跟 Julie 的關係,我相信你頂多跟他進展到中午一起吃午餐,應該是不會下班或假日時還繼續跟他出去,對吧? 同樣的,如果一開始的理想受眾定位就是一群跟你頻率比較雷同的觀眾,建立信任感就會事半功倍,當然,也不是說不同群的觀眾不能建立信任感,只是相較之下比較吃力而已。 我們現在講一下建立信任感的具體做法,我認為就是提供價值,其實價值簡單來說,就是 「something that worth your time」,當你花時間跟 Julie 相處,為什麼不會讓你有一種:「天啊!今天浪費好多時間」或是「今天到底都在幹嘛?早知道就不應該跟 Julie 出去」的感覺? 一定是因為在每一次的相處過程中,你都能夠感到很歡樂、興奮、舒服、自在、受啟發,這就是品牌在帶給觀眾的感覺,並不會因為轉變成商業思維就變了樣,事實上,這些就是最基礎的待人之道,也是商業的營運之道。 我建議花點時間思考,你的觀眾跟你的品牌相處之後,心裡會產生什麼感覺?會覺得撫慰人心嗎?還是能夠帶來啟發、創意、知識?你在提供的價值究竟是什麼都無所謂,只要是正向且良善的,一次提供多種價值也是可以的。 這就會回到內容行銷跟內容創作,在做內容創作的時候,你究竟有沒有認真想過你在創造的究竟是什麼?不是影片或音頻,這些都只是包裝的手段而已,你在創作跟分享的,就是你的點子、你的理念,和你的信仰,要建立足夠的信任感,就要挖掘出你的核心理念。 唯有瞭解,你才會有源源不絕的 idea ,去宣揚你要傳達的事情,當你用作品的方式呈現出來,它才會有價值,價值不是在於這支影片做得好精美,也不是圖片拍得多漂亮,這些都只是加分,重點是你要說的理念、故事有沒有被傳遞出去? 有的話,才能達到我們做內容行銷的目的,有達到這個目的,我們的信任感才會被漸漸地培養起來。 延伸閱讀:為什麼個人品牌賺不到錢?3 個必須建立的自媒體獲利心態 出現的頻率很重要(39:15 –)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聽起來好嚴肅喔,很多網紅不也是每天隨心所欲 PO 幾張自拍照,就很多人追蹤互動嗎?」,如果你這樣想,你可以仔細去觀察這些網紅,大家其實都很了解觀眾是為什麼而來,網紅也會提供對觀眾而言有價值的東西。 我一直都相信了解與確認自己在傳遞的價值究竟是什麼,然後用好的內容作為漂亮的包裝紙送到觀眾面前,就是累積信任的不二法則,還有一件事情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頻率,它會隨著你在受眾心目中的位置而調整。 同樣是品牌,如果你一個月才出現一到兩次,就算觀眾很喜歡你,建立信任感和關係經營的時間就要拉長,如果你之後停更,就算是一開始很喜歡你的觀眾,到了後面也因為沒有更新,漸漸忘了你曾經做過的內容,如果頻率一直斷斷續續,那建立信任就會相對困難。 但,有沒有一種情況,曾經跟你很要好的朋友,因為搬到另一個國家,所以越來越少聯繫,但每一次見面都還是一拍即合?你會發現,這兩個例子全都基於穩健的信任之上,可能你曾經是死忠客戶,雖然他們出過一些問題,但是當他再次出來,你還是會願意再給一次機會。 又或者,這個品牌已經樹立了良好的印象與典範,所以儘管不跟你花太多時間打交道,你還是會被他的一舉一動深深吸引,除非是這兩個案例,不然我一直都覺得頻率是很重要的。 信任感不夠,通常是銷售成績不理想最常見的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做關係經營,時常 show up 在對方的日常,如果觀眾還沒準備好,也不能揠苗助長,就讓他先靜靜觀望一下。 很多時候,你會覺得都是品牌在主動出擊,但只要仔細一想,大部分現代行銷的手法,都是花時間靜靜等待前在受眾冒出芽,才會展開後續的對話關係,如果你覺得講得太發散的話,也可以回到這集原文,下載我整理好的懶人包。 📍【本集結語】#207 商品賣不動 為什麼品牌會沒有獲利?可能是因為你的宣傳力道不夠、次數不足、你對你的產品沒自信、說明不夠具體、定價不對、受眾設定有落差、信任感不夠,關係待經營,不曉得你覺得自己最像是遇到哪個問題呢?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207【佐編私塾殿】為什麼你的品牌沒在獲利?- 下集:商品賣不動的原因與解方)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7, 2024
2024 泰國數位遊牧全攻略|簽證、適合旅行時間、交通、物價一次看
泰國是近年全球最受歡迎的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地點之一。這幾年在台灣,也颳起了一股「泰國數位遊牧旋風」,吸引許多人先後跑去泰國,體驗數位遊牧的魅力。 那些你去泰國數位遊牧必備的知識,這篇攻略一次給你! 泰國數位遊牧簽證上路!有效期為 5 年 泰國的數位遊牧簽證,名為「目的地簽證」(Destination Thailand Visa,簡稱 DTV ),在7/15 正式上路。 「目的地簽證」主要針對數位遊牧工作者、遠端工作者、自僱工作者,或想到泰國學習泰拳、泰式料理等人。 本簽證有效期為 5 年,持有該簽證的人,5 年內可多次入境泰國,每次停留最多 180 天。可申請展延一次、180 天,費用為 1 萬泰銖。 簽證細節: 年齡限制:須年滿 20 歲 簽證費用:1 萬泰銖(約 9000 台幣) 財力證明:有 50 萬泰銖(約 45 萬台幣)儲蓄 配偶及 20 歲以下子女可同行 在其國家的雇傭合約,或可證明為數位遊牧者、遠端工作者等的專業履歷或作品集 更多詳細資訊,請至泰國官方網站查詢。 目前台灣到泰國,至 2024/11/11 也都可免簽入境觀光! 從去年 2023/11/10 至 2024/05/10,泰國宣布提供我國為期半年的免簽優惠,這個友台政策確定延長至 2024/11/11。台灣民眾可以憑護照,就能入境泰國旅遊,每次最長可以停留 30 天。 一年 12 個月,什麼時候最適合去泰國數位遊牧?把握涼季,年底出國最舒適! 泰國全年大致可以分為 3 季,分別是:熱季、涼季、雨季,其中比較推薦旅行的是 11 月至 2 月的涼季,由於受東北季風影響,這個季節的泰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都會降低,平均氣溫約為 19℃~26℃。 至於另外兩個季節,則因為氣候偏熱、偏潮濕,所以比較不受旅客的青睞。但換句話說,如果在其他季節拜訪泰國,你就能避開旅遊人潮,享受到更不一樣的遊牧體驗! 泰國數位遊牧聖地:曼谷、清邁是首選! 說到泰國的數位遊牧,大家一定都會想到曼谷與清邁! 曼谷做為泰國首都,不僅生活機能方便,夜生活、休閒娛樂更是豐富。此外,曼谷是泰國第一大城,也擁有豐富的文化、歷史景觀,是許多人到泰國的首選。 此外,說到數位遊牧就一定會想到清邁,清邁位在泰國北部,因為物價便宜、景觀美麗、安全,吸引許多數位遊牧者聚集於此,當地更有許多專為數位遊牧者設計的共享空間、遠端工作咖啡廳,還有許多數位遊牧者會自發性地舉辦多種活動,如果想要認識更多同在數位遊牧的朋友,清邁你絕對不能錯過。 延伸閱讀: Capital of Digital Nomads!泰國清邁為何是數位遊牧的首選? 曼谷黎明寺 清邁因他暖山 台灣直飛泰國 4 小時,便宜機票約 5000 元,還有不定期優惠! 從台灣飛往泰國曼谷,或是清邁,都有直飛的班機,從桃園機場起飛,到當地大約花 4 小時左右的時間。根據不同季節、淡旺季,機票也有不同的價格。 根據 Skyscanner,台北飛曼谷或清邁,若搭廉價航空,機票價格來回約為 5000 至 8000 元,一般航空約為 1 萬多至 2 萬元,機票價格可能會有所變動,詳情請看 Skyscanner。不少廉價航空或是訂票平台都會推出機票優惠,大家可以多多關注相關網站! 泰國物價比台北便宜!用 Numbeo 計算生活生活成本 要到泰國數位遊牧,大家最關心的還是生活成本。據統計,泰國整體物價比台灣便宜,不過近年來許多網友分享,曼谷的物價逐漸上漲,而清邁,相較仍相對便宜。 根據 Numbeo 的數據,清邁每個月的單人生活成本,大概會落在台幣 1 萬 6,000 元左右(不含租金),生活成本比台北便宜 33.7 %,而一個成年人在曼谷的生活成本,平均大概會落在新台幣 2 萬 454 元左右(不含租金),生活成本比台北便宜 16.6 %。 想去泰國數位遊牧,網路怎麼辦?AIS、TrueMove H、eSIM 是你的好朋友! 網速快不快、網路穩不穩,是所有數位遊牧者最在意的問題。通常,你可以靠旅館,或共享空間來滿足你工作方面的上網需求,但我們依然會建議你自行準備網路方案,以便不時之需。下面這兩家泰國電信商,或許可以滿足你的需求: AIS AIS 是泰國的電信巨頭之一,訊號的覆蓋範圍數一數二,即使是在偏遠地區,也能提供相對穩定的網路。 如果你不想在網路上花太多錢,一個實用的小技巧是記得隨時留意路上有沒有「AIS Wifi」的熱點,這是 AIS 所提供的免費熱點,萬一你選擇的網路方案流量有限,可以盡量找有 AIS Wifi 的地方,來處理影片下載、檔案傳送等較耗流量的工作。 TrueMove H TrueMove H 是泰國的另一間電信巨頭,他們家的一個獨特優勢是,網卡方案裡也內附 100 泰銖的通話費用,遇到半夜肚子餓需要叫外送的時候很好用!另外,TrueMove H 也跟 AIS 一樣,有提供免費的 wifi 熱點給使用者使用。所以若你沒有在 AIS 上找到滿意的方案,TrueMove H 或許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eSIM 若是想免去插拔實體 SIM 卡的麻煩,那麼 eSIM 是一個方便順手的好選擇。只要透過像 Airalo 等廠商的 app,你就能一鍵選購符合你需求的上網方案,省去買實體 SIM 得提前訂購、換卡的麻煩! 泰國交通移動怎麼辦? Grab/Bolt/一般計程車/嘟嘟車 Tuk Tuk/自己租機車! Grab 在泰國,想叫車比起 Uber,Grab 才是多數人的首選。 Grab 就像是東南亞版本的 Uber,不過上頭除了汽車,連機車都能叫到,價格也非常透明,如果你不擅長和司機討價還價,Grab 可以說是你在泰國移動時的首選! 不過,第一次到泰國的人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時候該叫汽車,什麼時候又該叫機車呢? 部份我們身邊有經驗的旅人建議:10 分鐘以內的路程,建議選機車優先,它可以帶你穿越車潮,快速抵達目的地;超過 10 分鐘以上的路程,部分機車司機鑽車縫、貼近大型車輛行駛的習慣,可能會讓你難以忍受,因此不如就乾脆的叫汽車吧! Bolt 與 Grab 類似都是叫車服務,但 Bolt 更便宜的價格,吸引到了許多小資旅客的目光。不過美中不足之處,是 Bolt 在泰國的付款方式還是以現金為主,所以搭車前記得要多準備一些零錢,以免司機找不開! 計程車 / 的士 如果不叫車,泰國也有顏色多元的一般計程車可選。可是搭這種一般計程車,以下幾點你可能要特別注意! 報目的地,直接喊價:如果你自行攔車,通常司機會先搖下車窗,問你想去哪並直接報價,和台灣慣用的跳錶計費非常不一樣。有的司機看到外地人會獅子大開口,報出來的價碼和跳錶價甚至可以差兩到四倍之多! 如果想避免被敲竹槓,你可以使用旅館、景點提供的代客叫車服務。透過業者叫到的車,大部分都是跳錶計費,只不過你需要多準備一筆 20 至 50 泰銖的小費。但比起司機直接報價,這種方式還是相對划算。 用泰文講目的地:一般計程車的司機英語未必流利,因此建議你先查好目的地的泰語,方便與司機溝通。如果怕講錯、擔心司機誤會,你也可以拿出 Google Map,或者直接秀景點的照片給司機看,也是成功率很高的溝通方式。 嘟嘟車 Tuk Tuk 嘟嘟車是東南亞特有的交通工具,復古可愛的外觀,是許多人去泰國數位遊牧時的必備體驗! 泰國路上常見的嘟嘟車,外觀有點像加了頂蓋的舊式三輪機車,每車通常能坐兩到三人。搭乘的方式就像一般計程車一樣隨招隨停,再由司機和乘客自行談好價錢和目的地。 租機車 如果你崇尚自由,那麼「租機車」就是非常適合你的選擇。 就像在國內租機車一樣,想在泰國租機車,你會需要事先申請好國際駕照,再自行到租車行租車。那也請記得,租車前務必要錄影,以免日後歸還車輛的時候,和機車行起糾紛。 另外,歷年來都有些旅客,因為被要求押護照正本而遇上麻煩,因此在租機車的時候,務必記得不要亂押證件,但你可以準備幾份證件的影本,以防不時之需。 上路前的最後一個提醒就是:泰國和日本一樣,是右駕的國家,第一次上路可千萬別騎錯邊了! 自己一個人也別擔心,找對社團+群組,讓你活動玩不完! 出門數位遊牧,「社交」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難題。許多人都是獨自出發,一個人到陌生的國度數位遊牧,想在短短幾週、幾個月內,就建立起新的連結是一大挑戰。 所幸,目前許多 Coliving Space、共享工作空間,都已經觀察到這股需求,開始跳下來主辦各種活動,讓會員和住客有認識彼此的機會。 如果你想進一步擴大自己的交友圈,那麼以下所列的這些方法,或許值得你參考看看: FB 社團 Digital Nomads Thailand (清邁)Chiang Mai Digital Nomads Whatsapp 群組 (曼谷) Bangkok Expats (曼谷)Bangkok Digital Nomads (Whatsapp 群組):Thailand Backpackers: https://chat.whatsapp.com/ETgRcUwpqE28xIyYSPcABd (Whatsapp 群組)Bangkok https://chat.whatsapp.com/Bo0v7MkxxSWH4UDDVLsNjB Meetup Meetup 是來自國外的揪團服務,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使用者,找到所在地附近好玩、有趣的活動。 上頭的活動類型非常多元,從單純的晚間散步閒聊,到程式共學、語言交換等活動通通有!善用這個服務,就能幫助你在泰國,輕鬆找到周遭有趣的活動! 遇到緊急狀況別慌張 記好 3 組電話,緊急求救沒煩惱! 泰國的治安算是良好,不過還是得注意扒手,到治安較差的地區,也仍要小心。萬一在泰國數位遊牧期間,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煩,你可以盡快撥打下面這幾組電話,獲得更進一步的幫助: 1155 由泰國觀光局所提供的 24 小時熱線,有多語翻譯服務,可以提供你必要的資訊解決問題。 1111 泰國政府提供的 24 小時熱線,主要以英語溝通,透過它們可以聯繫到泰國政府單位,或是各國大使館 / 駐泰代表處。 911 泰國警方的報案電話 081-666-4006 中華民國駐泰國代表處 如果你人在泰國境內,遇到無法自行解決的問題,你可以直接撥打「081-666-4006」這組號碼,聯繫我國駐泰代表處的人員。 萬一你的手機只能上網而無法通話,你也可以改成請在台灣的親朋好友,撥打外交部緊急聯絡中心的電話「0800-085-095」,來獲取更進一步的協助。或者,你可以在出發前,就先加入駐泰代表處的 Line:Taiwan119,如此就能透過 Line 直接與代表處聯繫。 想到泰國數位遊牧嗎?敬請期待,曼谷與清邁更詳細的介紹唷!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4, 2024
【數位遊牧全攻略】找出「帶著走的專業」!數位遊牧是什麼?如何成為數位遊牧?
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是一種新興的工作與生活型態,只要有網路,帶著電腦,運用專業,就可以在世界各地工作。 你喜歡工作,但受夠了在辦公室朝九晚五的生活、辦公室裡的人際相處嗎?或是除了工作以外,你希望有更多自由的時間、空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我熱愛工作,但我不想上班!」的態度,讓「數位遊牧」的概念越來越受到歡迎。 你可能常常聽到有些數位遊牧者到泰國清邁、越南峴港等地 Long stay,用更便宜的成本,享受生活。或是,有些數位遊牧有個遠端的正職之餘,用閒暇時間發展自己繪畫、烹飪的興趣。 甚至近年來,數位遊牧者更挑戰不同型態的生活,好比說在郵輪上靠著遠端工作享受遊牧生活,許多喜好滑雪的遊牧者,將滑雪場當作他們雪季生活選擇,出現了「Digital snowmads」的趨勢。 數位遊牧真正的定義 你可能也嚮往「數位遊牧」這種自由的生活型態,但一聽到這個詞,腦海中可能還是會有一些想法: 「數位遊牧可以一邊在海邊工作,一邊度假,好自由、好愜意!」 「數位遊牧的人,很多都在接案、兼職,收入好像不太穩定,感覺好窮!」 「數位遊牧的人,感覺都在四處漂泊!」 這些想法其實都不完全正確,真正的「數位遊牧」可能還有你不知道的一面。 1. 數位遊牧重點不在可以遠端,而是找出帶著走的「專業」 很多人不敢踏上數位遊牧,就是因為要從穩定的上班工作,離職去接案、兼職,感覺生活很不穩定。 但事實上,我們採訪過許多數位遊牧者,有些人自己創業、有些人接案、有些人在大公司裡遠端工作,他們的職涯仍然可以穩定發展。 我們發現這背後的關鍵在於,數位遊牧的意義並不只是可以遠端工作、可以離開辦公室這麼簡單,反而是找出那個可以讓你帶著走、四處提供服務的「專業」。 像是「雷蒙三十」的創辦人侯智薰,他擅長數位工具應用與效率管理等等,他與老婆創立了兩人公司,就用自己的專長,提供文章、課程等等服務,受到許多人的喜愛。現在在日本東京的 Andy,是英商獵頭經理,過去的他也曾旅居上海、倫敦,也運用自己的專業,在不同國家服務。 因此,你想要開始數位遊牧,不是只需要去想我的工作可以遠端,而是要想我可以提供給這給世界的「專業價值」是什麼? 你可以參考大人學的這兩堂課《V018用經營公司的思維經營你的人生》、《V014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 試著把「自己」當作一間公司,經營「自己」這個商品。跳脫公司的名片、頭銜,不再依靠、依賴於單一公司,反而運用自己的「專業價值」,你可以向所有人、公司提供服務。 當你在職涯上有更多選擇,你可以帶著你的專業,去不同公司、國家服務,就算沒有四處趴趴走,也是一種廣義的「數位遊牧」,而這也是能夠走得長久最重要的關鍵! 2. 數位遊牧沒有固定的形式,是鼓勵你思考想要怎樣生活! 許多人也會誤以為數位遊牧,就是要在世界各地奔走、旅遊,但其實數位遊牧沒有一個固定的樣貌,這種新型態的生活方式出現,是鼓勵你思考自己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很多網路報導數位遊牧就是一邊在海灘享受陽光,一邊工作,但這只是一種數位遊牧的生活型態,甚至有可能根本不適合你,因為在沙灘工作,陽光太刺眼可能會讓你的眼睛很痛。或是,很多數位遊牧者會四處旅居,但你自己親身體驗過後,可能會覺得沒有歸屬感。 因此,想要踏上數位遊牧,不妨先去思考有了更多的時間、空間,你想要怎麼運用,你想過上什麼生活? 你可以只是待在屏東老家遠端為一間公司工作,用閒暇之餘增進與孩子間的感情,或是你可以據點在台北,但到各大公司當講師,實現自己的講師夢。你也可以四處移動,為德國、英國、美國等客戶服務,甚至你也可以在某間公司當員工,但在峇里島、越南、泰國等地旅居,去探索世界,旅行長短沒有限制,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舒服、自在的模式。 延伸閱讀: 商業智慧分析師 Angel Chen 專訪|數位遊牧的價值不在到處玩,而是「選擇」自己要的生活模樣 如何開始數位遊牧 如果你嚮往數位遊牧的生活,你可以直接參考這一篇文章,詳細的介紹你可以如何從上班族轉型成數位遊牧。 【數位遊牧新手】上班族也可以數位遊牧,從 0 開始工作轉型這樣做! 在採訪過許多數位遊牧者的故事後,我們也整理了兩個建議,可以給你參考: 1. 最小可行性實驗 身為上班族的你,想要開始數位遊牧,卻不確定自己喜不喜歡這樣的生活,也擔心工作可能不穩定,或許你可以先做小規模嘗試。好比說你未來想接案或創業,就先在下班時間做做看,穩定了、確定自己喜歡後再辭職也沒關係。 或是你想試試看遠端工作的模式,不妨請假幾天,試試看自己是否適合遠端工作,抑或是你想去異地生活,也可以花一個禮拜或短時間去體驗看看。總之,你可以先做許多的嘗試,不必一股腦地辭職、全心投入,這樣或許更有保障。 2. 具備執行力 在與自媒體品牌「理想生活設計」的佐依訪談時,有句話讓我非常印象深刻。她引用 Elon Musk 的話說:「如果你不試的話,那個成功率就是絕對的零。」 佐依從大學時就嚮往著遠端工作,但在八年前遠端工作在台灣一點都不盛行,她一邊打工、一邊接案,一邊找可以遠端的工作,她先從新創、外商開始找起,終於找到一周可以幾天遠端工作的新創公司,而後又找到一個韓國公司的遠端兼職,最後移居美國,創立自媒體品牌。 這背後其實一點都不容易,過程中她不斷的嘗試,只為過上自己的理想生活。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數位遊牧,就不斷地去嘗試,才有機會成功。而「數位遊牧」也將提供更多資訊,幫助你更好上手。 數位遊牧全攻略 1. 適合數位遊牧的國家 如果你想嘗試到國外數位遊牧,全世界有越來越多國家積極擁抱數位遊牧民族,據《福布斯》統計,截至 2022 年年底,全球已有超過 40 個國家推出 「數位遊牧簽證」,包含葡萄牙、西班牙、希臘、阿根廷等等,讓數位遊牧民族可以在該國停留更長的時間,有些國家在稅務上也給予一定的保障。 連台灣人最愛去的日本、南韓在 2024 年也推出數位遊牧相關的簽證。 其中,西班牙、葡萄牙、泰國清邁、印尼峇里島等等都是著名的數位遊牧聖地,特別的是泰國清邁由於生活成本低、治安良好,休閒娛樂豐富,加上當地有友善數位遊牧民族的工作環境,如有穩定的Wifi、多個共享空間與工作咖啡廳,甚至在當地的許多數位遊牧者,也會自主發起活動、舉辦講座,因此有了「Capital of Digital Nomads」的稱號。 延伸閱讀: 2024 年「最適合數位遊牧」國家排名,葡萄牙第六、阿根廷第二,第一名是? 吃素不方便過遊牧生活?全球 10 個最適合素食數位遊牧者的城市! 歐洲四國數位遊牧簽證大揭密!申請條件、簽證費用報給你知 一邊看海灘一邊工作!峇里島適合數位遊牧的 4 家共享空間 清邁數位遊牧者都在哪?8 間共享空間分享 時租、日租都有,還有個人辦公室!台北 4 家共享空間推薦 可訂位、插座多、客滿也不限時!數位遊牧者絕不該錯過的 4 間台北咖啡店 2. 數位遊牧工作轉變方法 當你真的決定要採取行動,成為數位遊牧者時,身為上班族的你,從工作開始,可以怎麼轉變?常見的做法有: 跟原公司談遠端工作 美國職場分享|美國企業紛紛要求員工回辦公室!我如何逆風,向老闆要求遠距工作? 如何說服老闆讓你在家工作?學會這 4 種勸說法讓老闆拒絕不了你 找遠端的工作 遠端工作職缺平台推薦:4 步驟讓你更容易找到遠端工作 更多遠端工作文章 接案或創業 我該放棄穩定低薪正職,從事不穩定但高時薪的接案工作嗎? 【接案報價攻略】朋友主動邀約發案,我該收錢嗎?還是做個人情?接案一定要收錢的 4 個原因! 【接案報價攻略】接案該收多少錢才不吃虧?3 個報價方法,找出你心中的完美數字! 自由工作者要在哪接工作?推薦 6 個常用的接案平台 美國行銷顧問 10 點建議,教你轉型成為自由工作者! 給年輕創業者的建議:避免對未知的恐懼,你可以準備好的 5 件事 更多接案與創業的文章 想挑戰海外工作 旅日工作者 Jenny 專訪|想到日本工作,日文要很好嗎?日文好就有優勢嗎? 日本職場實況分享! 英商獵頭經理 Andy 專訪|沒國外學歷能出國工作嗎?我自政大走往英、中、日三國的經驗談 海外接案、跨國遠端工作英文能力要多好?面試書籍與課程推薦 更多海外工作的文章 3. 數位遊牧人物故事 如果你想借鏡數位遊牧前輩的故事,了解他們是怎麼開始數位遊牧,可以參考: 數位遊牧人物專訪 大人的 Small Talk 「數位遊牧誌」系列 4. 想知道數位遊牧的缺點 職涯發展不易?時常覺得孤單?踏上數位遊牧前,你應該知道的現實! 數位遊牧、邊旅遊邊工作的謊言與真相|你真的懂什麼叫做「遊牧」嗎? 5. 數位遊牧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40歲+更應該試試! 沒過五十歲的你,為什麼要盡早發展「自己的品牌」? 40 歲出頭碰到職涯天花板,怎麼辦?「自媒體」可能是你的救贖! 6. 數位遊牧相關社團 Remote Taiwan 遠距工作遠程工作/遠端工作/远距工作/远程工作/远端工作/數位遊牧/Work From Home (WFH) 遠距工作者在台灣 (work remotely in Taiwan) 台灣數位遊牧者社群 Taiwan Digital Nomads Hub Digital Nomads Around the World Female Digital Nomads Remote Work & Jobs for Digital Nomads Work From Anywhere - Community For Digital Nomads & Remote Workers 如果你想分享和大家分享你的數位遊牧故事,歡迎來信投稿唷!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3, 2024
上班族都該試試「網路寫作」!我如何用部落格文章開啟職涯新機會?實作方法與好處大公開
我在軟體業工作,已經 8 年了,2 年前,當我在部落格上分享我的產品管理與專案管理心得時,沒想到引起了前同事的關注。 「hihi~ 最近我們公司有一份特別的職缺叫做技術寫手(Technical Writer),你有興趣來看看嗎?」 我的 iPhone 上,跳出前同事的 Line 通知,他告訴我這份職缺需要了解懂軟體技術,還必須擁有金融知識和寫作能力。 「公司的技術團隊最近剛擴編需要這個角色,但這個職位的需求能力太特殊很難找......剛好看到你的部落格發現你竟然都符合耶!」 這是一個完全超出我預期的機會,我接受了邀請,開始了一段新的職業旅程。從這個經歷中,我親身體會到在網路上寫作的好處:打開新的機會之門,甚至改變自己的職業生涯。 這篇文章中,我想跟你分享持續在網路上寫作可以獲得的 6 個具體好處。自己泡杯咖啡,讓我慢慢解釋給你聽吧 ☕ 寫作好處 1. 讓你徹底搞懂一件事的來龍去脈 當你能夠一字一句寫出對於某個主題的理解,代表你真懂了,有趣的是,看你文章的人也會覺得你很懂,但如果對自己寫的內容不是很懂,怎麼辦? 不會怎樣呀,上網 Google 趕快學就好了。寫作,是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一項活動。在別人面前我們為了顧及面子,常常會不懂裝懂。 你回憶一下,公司中是不是很多這種人?是不是都很想問「你真的知道你到底在講什麼嗎?」為了不要讓自己成為「不懂裝懂」的人,我們必須在事前就把事情想清楚。 那該怎麼順呢?我的建議是:別在腦袋順,而是邊寫文章邊順吧。認知心理學家 Steven Pink 曾經說過: 寫作之難,在於把網狀的思考,用樹狀結構,展現在線性展開的語句裡。 也是因為這個「難」,才讓寫作成為一件能幫助自己思考的活動。 寫作好處 2. 你要寫出來,別人才知道原來你會這個專業 你會但別人不知道,等於你不會。 中國創作者,粥左羅,在《學會寫作:自我進階的高效方法》提到: 對職場上班族與專業工作者來說,「你有一項技能」跟「別人知道你有這一項技能」,差異很大。 聽起來挺有道理的,那麼們怎麼應對呢?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也不難,就是用嘴巴告訴別人就好了嘛。但仔細想想,重複用嘴巴宣傳自己的技能真的太累了。見 1 個人講 1 次,見 100 人就要講 100 次呀。 有沒有不動嘴的方法呢?有啊,就是寫文章。把自己的技能寫出來,別人知道後有問題就會主動找上門。這些文章就是你的 「專屬行銷人員」,24 小時在網路上不斷宣傳你的專業。 寫作好處 3. 你可以認識更多新朋友(而且都是很強的人) 在網路上發表文章經營自己,不是「創作者」的專利。「創作」聽起來是一個很藝術家的事情,只有藝術工作者、文字工作者才會「創作」,但這個名詞根本不重要,你只要知道自己需要的就是去「產出某些成果」就好。 產出成果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用寫的、用說的、用拍的,但是「用寫的」絕對是成本最低的方法;當你持續地寫作並在網路上發表成果,你可以建立一條「天線」,這條「天線」會 24 小時地向外發出電波,吸引有同樣頻率的人。 誰會是那些有同樣頻率的人呢?就是那些也喜歡將自己的學習成果記錄下來的人啊!這些人,比你想的還要多。 讓我以自己工作的軟體業為例,在軟體業,經營自己的部落格(甚至是YouTube)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 搜尋「iT 邦幫忙」,你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技術文章,隨便點開一篇,你可以看到許多人討論某個技術問題,可能是某個前端框架的疑問、後端資料庫的困難、甚至是軟體產品/專案工作中的難題。有趣的是,這些文章的下面都會有前輩或是同儕留言討論。 我曾經收到一位讀者的來信,就是從「iT 邦幫忙」上一路追蹤我到電子報。類似的經驗,其實你也可以擁有,只要開始寫,這些和你素昧平生的網友就可能變成你的朋友。人嘛,看到有同興趣的人總是想要親近一下,寫文章,可以讓你認識更多新朋友。 寫作好處 4. 每一天,你都可以反思並學到一件新事情 我猜你現在正在想「好,我準備開始在網路上寫作了!但是......我要寫什麼呀?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是有什麼東西好寫的?」 例如: 幫長官修公文,可以寫嗎? 幫同事改文件,可以寫嗎? 幫下屬裝軟體,可以寫嗎? 這些事情看起來還真瑣碎,要寫哪一項還真不容易。 我分享一個做法給你,我喜歡在下班前 30 分鐘的時候,問我自己這 4 個問題: 今天完成了什麼事情 選一件讓我有感覺、有啟發的事情 我從過程中學習到什麼事情 如果可以重新再來一次,我會怎麼做 沒錯,挑一件寫就好了,例如你可以這樣寫...... 今天完成了什麼事情:幫長官改公文、幫同事修文件、幫下屬裝軟體 選一件讓我有感覺、有啟發的事情:幫同事修文件 我從過程中學習到什麼事情:原來他不知道公司文件是有模版可以套的,是不是團隊沒有分享內部資訊的習慣呀? 如果可以重新再來一次,我會怎麼做:我會把模版分享給他,並告訴他先按照模版寫。寫完後我幫他 review,可以讓他下次有能力自己寫出這份文件。 最後 1 點特別重要,每一天,你都可以反思學到一件新事情。 好處 5. 重複曝光你的強項,放大你的職業影響力 「寫作」就是把自己的技能重複曝光,粥左羅用一個公式表達的很清楚: 寫作 = 定位技能 + 重複曝光。 我們先找出自己能分享的技能(例如我是卡片盒筆記法),寫成文章後就能重複曝光我能教「卡片盒筆記法」這個事實。 知道了這個觀念,我們可以想像寫作能替不同職業的人帶來多少的可能性! 我們來看一些例子,下面引述自 Nicolas Cole 的《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他列出不同職業的人可以如何利用寫作放大自己的影響力: 演講者:分享洞察與見解 企業家:建立自己的信任感,成為產業中的意見領袖 公司員工:宣傳公司的業務或價值,以及自己的看法 投資者:分享知識與專業,吸引潛在新創老闆請求投資 顧問:讓公司看到自己的思想與專業,並雇用自己作為公司的顧問 不同的人+寫作能力後,能放大的成果都是很有意思的。 好處 6. 從發表文章中收集數據,深入地理解你的文章可以幫助誰 當你開始「大量」的在社群平台上發表想法,你就會得到很多數據。你可能會問:得到數據可以幹嘛呢? 根據 Lean Writing 的創辦人 Nicolas Cole 和 Dickie Bush 的說法,好處主要有 3 個: 知道人們喜歡看什麼、不喜歡看什麼(重點是:免費不用找市調報告) 幫助自己找到適合的寫作主題(然後集中火力在比較多人按讚的主題上) 從第一天開始建立自己與讀者/粉絲的連結(而不是曇花一現) 用「數據」來驗證你的寫作想法,別用「你以為」來驗證。 2022 年,我用自己當作實驗品來驗證這個觀點,在 1 年內,我在社群媒體(Facebook) 和部落格(Medium)上寫了超過 300 篇的文章,並且觀察讀者的瀏覽數據判斷出自己可以專注經營的 3 大寫作主題: 網路寫作: 對象是「職場上班族」與「專業人士」,幫助他們寫出自己的專業,拓展職涯可能性。 卡片盒筆記法: 對象是「白領知識工作者」,幫助他們紀錄與管理自己的知識,並進行高頻率的產出。 數位筆記軟體 Obsidian: 對象是「白領知識工作者」,幫助他們使用數位筆記軟體實作卡片盒筆記法,讓知識可以被方便地複習與再利用。 不要去「猜測」我的寫作對象是誰,而是直接寫文章收集數據去「觀察」。 只要你的腦中有想法,就立刻寫出來並且分享吧!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職場上班族與專業人士將專業寫出來的好處: 讓你徹底搞懂一件事的來龍去脈 你要寫出來,別人才知道原來你會這個專業 你可以認識更多新朋友(而且都是很強的人) 每一天,你都可以反思並學到一件新事情 重複曝光你的強項,放大你的職業影響力 從發表文章中收集數據,深入地理解你的文章可以幫助誰 -- 本文轉貼自:Chi(原文連結:我如何透過網路寫作獲得新的職涯機會?分享專業文章對職場上班族與專業人士的 6 大好處)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2, 2024
成立「個人品牌」後,到底該怎樣才能賺錢?先了解「行銷漏斗」的概念
今天來聊聊為什麼你的個人品牌一直沒有賺錢?或者獲利模式一直不太穩定?明明有了服務、電子書、或者有在推廣聯盟行銷,但收入就是不盡理想,今天我們要帶你認識行銷漏斗的概念,並且檢視每個環節,看看你是哪個環節需要調整或優化。 什麼是行銷漏斗呢?行銷漏斗的英文名稱為 Marketing Funnel,簡單來說,行銷漏斗可以想像成一趟從觀眾變成顧客的使用者旅程,在傳統的行銷領域,這個漏斗有三層,最上層通常指的是曝光層,就是有多少人看到你。 中間那層就是中層,通常稱為發現層或思考層,指觀眾不只看到你,他們還追蹤你、訂閱你,並定期收看你的內容,你的內容或品牌開始出現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觀眾或使用者也慢慢對你的品牌產生好感,而最底層通常稱為轉換層,指他們不只是觀眾,而是真正有消費的顧客, 為什麼這個圖形會由上往下的逐漸變小呢?因為不是所有追蹤你的人都會定時像鐵粉一樣的關注你的消息,也不是所有長期關注你消息的粉絲,都會購買你的服務或產品,因此你的潛在客戶數量會像漏斗一樣,一層一層慢慢地減少,這就是行銷漏斗的由來。 你只要有這三個概念,就可以開始去思考每一個環節你可以怎麼優化,如果你聽了這一集,記得連 207 集也一起聽才會更完整喔。 今天的重點非常多,所以我建議你準備筆記本。本篇文章也可以搭配「佐編茶水間」的 Podcast,可以參考我標註的時間點,直接聆聽重點段落! 📍【本集綱要】#206 行銷漏斗 最上層 – 冷流量層(09:41–) 最上方的第一層頂層,我稱它為冷流量層,冷流量層指的是曝光,行銷術語上可能會聽到像觸及率、觀看率,但我覺得這都是差不多的事情,曝光層最重要的思考點就是: 觀眾是如何發現你的存在? 你覺得觀眾會從什麼樣的管道發現你?或者你自己平常如何發現新的創作者、新品牌、新頻道的呢?可能是在 Google 上搜尋、聽別人的分享、在 Social media 上看到相關的內容,也有可能是很隨機地看到,這些都是觀眾會知道你的方式,要增加流量,就要先知道觀眾最常用什麼方式知道你,然後變本加厲。 你經常會看到我問:「你一開始是怎麼知道這個節目的?」,就這麼一句話的小調查,其實心裡就能稍微有一個底,像很多人會說搜尋,我就知道我的 SEO 優化要做好,要去鍛鍊長尾關鍵字的概念,並正確的使用這些關鍵字。 我也很常會聽到:「我是在某某人的節目上聽過你的分享,例如 Yale、好葉、劉軒、或是啟點文化」,為什麼我能夠去這些節目上做分享?就是我自己找的呀!我們團隊花很多時間做業務開發,這個真的是品牌獲利的好重要好重要的關鍵。 我剛才有說到冷流量,英文叫 Cold lead ,意思是在冷流量層的觀眾,很可能是第一次接觸你,他不認識你、沒看過你、不了解你,所以要如何精準投射到對的受眾?如何讓他們有好感,並且繼續關注下去?就是我們第二層會講到的關鍵。 冷流量通常也是最難推進和打動的一層,因為才剛接觸,因此透過頻道或節目中呈現有一致性的內容,還有固定的產出,便可以增加觀眾與你之間的熱度。 為什麼你會願意留下來?(14:28–) 你每天在網路上觀看和吸收得內容非常多,很多就是直接滑掉而已,我們看到一個粉專,跟我們按讚那個粉專是有一段差距的,因此,你很可能是先看到一篇貼文,然後由這一篇貼文點進粉專看所有內容,這時是什麼讓你決定追蹤、訂閱的呢? 肯定是因為你滿喜歡這個頻道的,對吧?因此由曝光往下走,就會進到發現層,發現了什麼?你發現你滿喜歡這個品牌,你發現花時間在這件事情上,不會讓你覺得浪費,雖然還不熟,但第一印象不錯,挺有好感的,這就是發現層的主要重點。 當然,我們從曝光層走到發現層會流失一群人,因為他們可能不是對的受眾,不是每一個看到貼文的人都會繼續追蹤下去,這很正常,不過,你有沒有問過自己:「是什麼原因讓你百忙之中停下來聽這一集節目,或是看一段文字看到最後呢?」 想必是因為你覺得這樣的分享很有趣、很受用、或很舒壓等等,重點就是"It worth your time.",它讓你覺得值得花時間吸收,這就是我們在發現層做的事情,這個環節就是要去強化我一直在講的 ICA 定位,然後做出 ICA 想看的內容。 還有一個重點是定時地產出,只要有堅持,就會有份量,只要有份量,你的品牌就會有好辨識的形象,一個好辨識的形象就是讓冷冷的觀眾與你關係變暖的開始,也就開始進入暖流量層。 延伸閱讀:ICA是什麼?影響品牌成長的關鍵& 4 個 ICA 對話法則 中間層 – 暖流量層(16:52–) 暖流量層除了發現之外,還有一個環節是思考,我認為特別適合像你我這樣的個人品牌創作者,因為我們不是產品取向,如果你是在賣一些民生用品,像是衛生紙或口罩,其實不太需要進到思考的環節。 因為觀眾已經知道他為什麼要買衛生紙或口罩了,你不需要教育他,也不用激起他的思考,到底為什麼要買?他比你更清楚,但如果你是像我一樣在賣比較抽象的虛擬商品,思考在做的事情,就是讓已經對你品牌有好感的受眾,察覺到他其實有購買的需求。 不是每一個喜歡佐編茶水間的聽眾,都有經營個人品牌的需求,所以我們從發現進到思考,人數又會再少了一點,但很多聽眾可能會從你分享的內容中,一步步去覺察到產品的價值,或者對他的幫助是什麼,思考環節在做的事情,就是不斷去設計好的內容行銷。 這樣的內容行銷要能夠激發受眾興趣、讓受眾感到好奇,同時又要能夠帶到產品的優勢或特色,因此,你的銷售成績不好,很有可能是內容行銷做得不夠到位或不夠吸引人,你可能在想:「怎麼做到夠吸引人?」 我自己這幾年來的心法就是 over deliver,用心給、盡量給,這個環節最重要的,就是讓觀眾對你的產品有一種美好的想像與期待,你也不用害怕你免費的內容給太多,因為這些免費內容,最終都會是轉換的有利推手,當然,我們不能做出誇大不實的內容。 你的觀眾可能會因此覺得:「哇!你的分享好有深度,相信 BYL 的課程一定也是設計得很細緻!」,其實我現在就是在示範內容行銷。 我選了一個行銷漏斗的主題,用銷售成績不好的這個痛點來包裝,吸引你進來,然後我又在節目中告訴你,我們的課程 BYL 有在教內容行銷和銷售漏斗,這就是思考環節中內容行銷的基本操作方式。 我再舉一個例子,假設你是一位咖啡師,你可以有一個 Podcast 或部落格,專門分享與咖啡有關的內容,例如你採訪台灣大大小小的咖啡師職人故事、分享咖啡豆背後的歷史、不同國家、文化的烘培方式、豆子和器材的選用等等。 這麼做的原因,就是為了要讓一個原本沒有想要買咖啡豆的人,聽著聽著都想買了!內容行銷就是為了促進思考,讓他原本沒有想要加入課程,聽著聽著也開始心動起來,這樣就會進到下一個轉換的環節。 而我剛才提到的發現與思考環節,都算是暖流量層的中間層,暖流量層當然比冷流量層的黏著度更高,而當我們開始進到轉換環節,也就進到了熱流量層。 最下層 – 熱流量層(21:43–) 熱流量層是在行銷力道上面可以稍微加重的階層,這個我稍後說明,先來聊聊轉換,轉換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付費」,或者價值的交換,這個環節要做的,就是將你的觀眾變成付費客戶,這時我們當然要有商業模式,或者是最小可行的 offer 。 最小可行要多小?可以是一個十分鐘的線上諮詢、販售一些小貼紙,也可以是一兩頁的電子書,一開始不用做得太大,因為你永遠都可以優化與往上推進你的獲利模式,但你一定要先驗證過市場,才知道要怎麼做優化,才知道這是否是 ICA 想要的商品。 你有沒有可獲利的商業模式,會是很重要的關鍵,沒在賣或沒東西賣,當然就沒有辦法做到獲利轉換,而到底要賣什麼?這就需要做市場調查和瞭解受眾需求的地方了,我建議你可以直接問你的觀眾:「如果我今天要開發商品,你會希望我賣什麼東西呢?」 我的很多好點子都是來自於聽眾和讀者給我的靈感,而你可能會遇到的狀況是,問了之後沒人回答,或者因為還沒有太多觀眾,所以沒人可以問,這就是我要從頭開始講行銷漏斗的最主要原因。 因為你的人數從第一個曝光環節就不斷遞減,看到你的人不一定會喜歡你,喜歡你的人不一定會追蹤你,追蹤你的人不一定會需要你,需要你的人也不一定會購買你的商品,如果從一開始的人數就很少,那轉換的環節就會卡關。 如果你現在還沒有獲利模式,可以先去調查或直接私訊問問看你的受眾,假設你現在已經有獲利模式,我們就要檢視哪一個環節開口做得不夠大,或留下來的人不夠多,然後逐一去優化。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你是否正在吸引「錯的受眾」?(和 3 個調整方法!) 建立能夠正向循環的品牌生態(24:21–) 通常,傳統的行銷漏斗在這裡就會結束,但我認為這個方式忽略了兩個很重要的環節,我認為做完轉換,並不是就到此結束,我們需要關注的下一個環節,就是關係經營,關係經營的重點是怎麼去留住你的顧客,怎麼讓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持續購買、訂閱?很難,對吧? 可是,哪一段關係經營是簡單的呢?關係經營本身就需要投資時間與心血,因此,這個環節我會注重在 ICA 的滿意度與黏著度,並且加上一些產品設計的貼心小巧思,去做到與眾不同。 讓顧客想要持續這段關係,並且產生依賴、產生習慣,最終,你的品牌就有機會成為他的日常,他的 lifestyle,變成一種價值觀,最終形塑出一種文化。 我舉一個例子,假設你賣咖啡,陌生的受眾購買了你的商品,成為了顧客,我就會開始提供顧客專屬的優惠,也許是每月提供新的咖啡豆,或是在他生日的時候,特別多寄一包免費的給他,有新的產品時,也會寄免費的小量產品讓他先試喝,如果他給我們 feedback ,我也會在未來給他優惠折扣。 這種行銷手法就是非常常見的 VIP 行銷,在我的品牌裡面,有提供一個服務叫做品牌健檢,針對你品牌各環節的狀況去做健康檢查,我也會提供一個優惠折扣碼,讓已經有做過品牌健檢的同學,可以在未來三個月、六個月之後,重新用更便宜的價格來預約品牌健檢或一對一。 這些向上行銷都是在鼓勵你的顧客:「記得要再回來唷!」,從中去設計一些產品誘因,讓顧客覺得他的身份,真的比其他的觀眾還要來得特別一點點,這就是這個環節在做的事情,只要留得住客戶,把關係經營照顧好,就會進到最後一個環節,也就是口碑回流。 口碑回流也是熱流量的其中一個環節,和關係經營最主要的差別,就是關係經營依然很需要創辦人本人與團隊親自來經營,而口碑回流就比較能夠鬆開方向盤,移動到副駕駛座,讓整個系統自己 run ,並且建立一個能夠正向循環的品牌生態。 品牌的正向循環(28:10–) 我自己是女力學院的其中一位導師,我就觀察他們在這個環節做得非常好,整個學院的氛圍是很鼓勵學生主動建立社團、打造人脈的,以我的例子來說,我們 BYL 的學生已經快要 2500 位了,我其中一個建立生態的方式,就是會觀察哪一些學生表現不錯。 例如交作業很用心、很熱心回答同學的問題,我們就會私下邀請這位學生到社團裡面當講師做分享,這麼做不只是給同學一個機會、一個舞台,也讓我們不用什麼內容都自己做,我們稱之為小老師計畫,當這位學生參加過小老師計畫當講者,他就會覺得:「我好像跟其他同學不太一樣,而且我的努力有被看見、被肯定。」 他之後就會更認真參與每個社團活動,也會更頻繁地和身邊的朋友提到 BYL 這套課程,或者去參加其他的讀書會、認識新朋友的時候,也一樣會提到:「我是 BYL 的學生,曾經在 BYL 做過分享。」,新朋友就有機會知道我們、認識我們並加入我們,而這個環節我們幾乎不用插手,就能夠讓生態自行運轉。 因此,口碑回流我們需要注意的重點是:「怎麼擴大你的影響力?」,我個人覺得影響力並不是自己一直發內容,反而比較像協助他人發光發熱,當他人受到你的影響和啟發,你對他來說就很有影響力,而這個力量連同行銷效益,會持續地延燒下去。 像是我們有學生可能剛好都住台北,就自己組了讀書會或一起去咖啡廳做作業,這些都是學生自主性的作為,我也有學生會介紹案子給我們,例如剛好在某某公司上班,最近企業內訓在找講者,不知道可不可以找 Zoey ?這些就是品牌的正向循環。 因為所有的新接觸都有機會再導流回第一個環節,也就是曝光,然後持續往漏斗的下方走下去,以上就是完整的行銷漏斗使用者流程,剛才提到的冷、暖、熱三個流量層,我覺得越冷的流量就代表觀眾跟你越不熟,越熱就是越熟悉、信任你的觀眾。 延伸閱讀:為什麼個人品牌賺不到錢?3 個必須建立的 自媒體獲利心態 硬式行銷 VS 軟式行銷(31:21–) 對於冷流量層的觀眾,我自己比較習慣用軟式行銷,推廣的力道比較柔軟、輕盈,盡量不強迫,因為這個階段的觀眾需要時間來消化你的內容、觀察你,所以推銷手段越輕盈,他越不會反彈,就有機會待在這裡,持續的觀望下去。 而當觀眾走到暖流量層,也就是發現跟思考的環節,我就會開始把推廣的力道放重一點,而我所謂的重,絕對不是強迫性行銷,而是把話講得明確一點,產品提及的次數可以高一點,這麼做是為了讓他覺得:「我好像真的滿需要這個服務的?」 或是雖然不太確定,但好像可以試試看,如果行銷力道不足,就沒有辦法激起觀眾去思考需求,當然,這之間的拿捏就是多年的練習與經驗的累積,最後我們走到熱流量層,包含轉換、關係經營與口碑回流這三個環節。 所謂熱流量,就代表我跟你很熟,很多話可以直接跟你講,我們就不用再像冷流量那樣曖昧,可以直接進入正題,因為我們就是比冷流量的觀眾有更多的深度關係,這就是應該的、合理的、有人性的設計。 講到這邊,我知道你可能在想:「行銷力道也太困難了吧?有沒有什麼 SOP 或銷售文案可以讓你知道,遇到什麼樣的客戶,就用什麼樣的招數呢?」 我會說,也許有,但是不應該有,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既然如此,我們便不應該使用一模一樣的行銷套路去 crack the code,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想要超捷徑的做法,有一些東西可以做得更快更省力,但有些東西就是不行。 我個人認為客製化行銷 is the king,每個人的經驗、背景、故事、遭遇、需求、夢想、願景都完全不一樣,想要提升獲利成績,最重要的真的是聆聽,請你仔細聽、用心聽,只要有用心,再加上一些練習跟經驗的累積,你就能夠聽出潛在客戶背後的擔憂、顧慮、想像與需求。 聽得出來,就可以做出判斷和分析,有判斷跟分析,你就能知道要用什麼行銷方式來 seal the deal ,如果你覺得講得太發散的話,也可以回到這集原文,下載我整理好的懶人包。 📍【本集結語】#206 行銷漏斗 以上就是今天佐編私塾殿的課堂內容,很精采吧?連我自己都覺得挺精彩的 XD ,簡單回顧一下,行銷漏斗由上到下,總共由六個環節所組成,分別是曝光、發現、思考、轉換、關係經營和口碑回流。 曝光屬於冷流量層,可以用比較輕盈、客氣的行銷文案或推廣方式來推展關係,發現與思考環節則是進到暖流量層,可以開始小小的加強行銷力道,但是油門不要一次踩到底,隨著你進到熱流量層,就代表你開始做到轉換,並且嘗試做關係經營和口碑回流了。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讓行銷變得比較直接,比較率性,同時保有與這一層觀眾最密切的互動和關係,這些就是我給的行銷策略與建議。 我們也正在招募對 VIP Program 有興趣的人,這個計畫是特別針對「產品設計、商業模式、行銷策略」這三個最主要的項目做指導,假設你對這個 mentorship program 感興趣,你可以先加入我們的 waiting list ,我們計畫在今年夏天做一個 beta 版本,到時候也會優先將名額開放給有加入等待清單的你來一起做測試唷。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206【佐編私塾殿】為什麼你的品牌沒在獲利?- 上集:先了解 行銷漏斗 的概念)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1, 2024
泰國觀光免簽延長!持台灣護照赴泰免簽延長至11月,最多可待 30 天
泰國宣布台灣旅客赴泰旅遊免簽的待遇延長,自 5 月 11 日 至 11 月 11 日,持台灣護照入境泰國旅遊,皆免辦理簽證! 為了刺激泰國經濟的增長,泰國政府自去年(2023 年) 11 月通過對台灣、印度旅客入境 30 天免簽證決議,為期六個月,並於今年(2024 年) 5 月 10 日到期前宣布延長六個月至 11 月 11 日,總共實施一年。 此免簽優惠讓台、印旅客省下辦理簽證的費用(觀光簽證為 1200 元至 1600 元),泰國政府期望藉此吸引更多旅客,提高泰國旅遊產業收益,同時促進外交關係。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旅客入境泰國可以免簽證,但所持的台灣護照至少要有六個月以上效期。 延伸閱讀: 泰國聯合馬、越等東南亞國家 擬推出六國「聯合簽證」 Capital of Digital Nomads!泰國清邁為何是數位遊牧的首選? 清邁數位遊牧者都在哪?8 間共享空間分享 -- 撰文/林昕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0, 2024
想創業不知道該成立「個人工作室」還是「公司」?14 個 Q&A 一次告訴你
成立個人工作室與設立公司有什麼差別呢?本篇常見問題和您解釋。另外,個人工作室與公司組織的營利事業,在經營上及稅務上會產生的差別在哪裡呢?可看設立公司或行號的差別。 若想快速了解該成立哪種型態的公司,也可以先看以下的影片簡單說明兩者的差異。 Q1. 個人工作室可以辦理商業登記就好了嗎? 若是採獨資或合夥經營,不設立公司,而以個人名義對外接洽業務,可以只申請商業登記,即所謂的「商號」或是「行號」。 設立行號,登記資本額在 25 萬以下免會計師簽證,不需提供資金證明,不需至銀行開立籌備帳戶,程序較為簡便。 值得注意的是,若股東有二人以上,就建議直接設立公司,行號建議獨資(只有一位股東時),再設立行號。(請參閱設立公司或行號的差別) Q2. 我現在的住宅可以辦理工作室的營業地址嗎? 自用住宅可以申請成為營業地址,只是之後房屋稅及地價稅需依辦公區域所佔總住宅面積的比例去計算營業用的房屋稅率,最低需為總面積的六分之一。但若是從事網路拍賣貨物之行號或公司,以自用住宅作營業登記之處所,而實際交易是在拍賣網站的交易平台完成,房屋內若沒有堆置營業貨品,仍可繼續按住家用稅率課徵房屋稅。 Q3. 是不是辦理稅籍登記就一定要繳稅?資本在 8 萬元以下可以辦理嗎? 辦理稅籍登記後,若是經國稅局核定有盈餘,則需要將所賺的淨利併入獨資業主或合夥人的個人綜所稅去計算繳稅。 登記資本額跟所賺的淨利沒有關係,每年要繳多少的稅,是看每年的收入減去成本、費用以後去計算的。 Q4. 辦理商業登記要去哪裡辦?要準備何種文件? 商業登記的主管機關為各縣市政府,在台北市為台北市商業處,依商業登記法第五條,應備文件如下: 預查名稱。 負責人之身分證明文件;屬於合夥組織者,並應檢具合夥人之身分證明文件及合夥契約書。 資本額證明文件。(25 萬元以下免附) 所在地之建物所有權狀或是租賃契約影本,所有權人非商業負責人或合夥人者,應附具建物所有權人同意書。 最近一期房屋稅繳款單影本。 登記地址在台北市,需另外檢附「土地使用分區審查證明」。 商業登記流程及應備文件 詳細參考 Q5. 辦理稅籍登記要去哪裡辦?準備何種文件? 稅籍登記需向所在地的國稅局辦理,應備文件如 4. 所示。 Q6. 我符合鳳凰貸款的資格,但是如果我成立一個工作室,資本額很少,營業額也很小,這樣微型鳳凰貸款可以通過嗎? 如果辦有商業登記或稅籍登記未超過二年, 且是年滿 20 歲至 65 歲婦女或年滿 45 歲至 65 歲國民,三年內曾參與政府實體創業研習課程,並經創業諮詢輔導(需上 18 小時的課程),所經營事業員工數(不含負責人)未滿五人,得向創業諮詢服務中心申請微型鳳凰貸款。 Q7. 請問設立行號就是所謂的商業登記嗎?設立工作室就是所謂的行號嗎?行號是什麼意思? 設立行號就是所謂的商業登記,設立公司則是公司登記;工作室是屬於行號的一種形式,其他如企業社、小吃店、服飾店、工程行也是行號組織。 Q8. 設立行號可以聘用求職者嗎? 可以,也可以成立勞健保、聘用員工。 Q9. 聘用求職者的加保勞健保是要有什麼公司或行號的條件?成立行號工作室可以幫求職者保勞健保嗎? 只要有公司登記或是商業登記,都可以成立勞建保,所以成立商業登記的行號就可以幫求職者投保勞健保。 Q10. 所謂商號就是行號的意思嗎? 是的。行號取名的名稱例如:萬集企業社、XX 商行、XX 工作室、XX 小吃,都代表成立的組織型態是行號。 Q11. 微型鳳凰貸款是一定要辦理商業登記和稅籍登記才可以申請嗎? 建議要有商業登記較佳,可貸款的額度較高,最高可到 100 萬元,若是只有稅籍登記,最高只可貸 50 萬元。 Q12. 有沒有直接辦理稅籍登記的公司而沒辦理商業登記的? 設籍課稅是例外的情況,在未辦理公司或是商號登記前需要繳營業稅,才先去國稅局辦理營業登記設籍課稅。一般而言,若有要對外營業,或是參與投標,都需要辦理正式的公司組織或是商號設立登記,向所在地之當地政府申請設立後,才能合法營業。 Q13. 成立公司行號後,登記地址之房屋稅、地價稅、水電費有何影響? 原為住宅用途之房屋若辦理營業登記,所在地稅捐稽徵處將主動調整房屋稅、地價稅及土地增值稅為營業用稅率。但若僅有部份面積為營業用,可申請部份面積課徵營業用,最低不得低於總面積之六分之一。 一、地價稅:0.2% 增加為 1%~5.5%(依累進起點地價) 二、房屋稅:由 1.2% 增加為 2% 或 3% 三、電費:房屋改營業用後,原則上其用電亦應改為營業用電費率。非營業用電由 2.1 元/度起增加為營業用電每度 2.87 或 3.61 元起。 但台灣電力公司認定是否為營業用,是以實際營業行為為基準,而非以營業登記為基準。亦即辦理營業登記後電費不一定會有調整;相對的,若您有營業行為卻沒有辦理營業登記,台電仍然有可能調整電費。若電費要申報公司費用並扣抵營業稅,應先向台電申請調整費率。 四、需取得公司名稱、統編的水電費電子發票抬頭 需注意的是,公用事業自 105 年起,需開立電子發票,所以財政部規定,自 107 年 7 月以後,因為公用事業已經改為開立電子發票給公司行號了,則公司行號要扣抵水電費的營業稅 5% 進項稅金的時候,需要取具載有該公司統一編號、地址、公司名稱的公用事業電子發票抬頭。 (財政部 106.1.12 台財稅字第 10500706630 號令) 若是辦理營業登記的地址僅為聯絡地址,而無實際營業行為時,其房屋稅、地價稅課稅方式請按此。 Q14. 會計師特別提醒:自用住宅有無出售的可能?會不會影響售屋時的稅金? 需注意的是,如果自用住宅一年內有打算出售的計畫時,就不建議將公司登記在自己家裡,以免無法適用土地增值稅的自用住宅優惠稅率 10%(每人有一生一次,出售前 1 年內不能有出租或營業行為、一生一屋,則是 5 年)。 所以會計師建議公司負責人,在登記公司地址時,先與會計師討論並衡量自身情況後,再決定公司登記地址。 (土地法第 34 條) 欲瞭解更多細節,可參考「公司設立及租稅規劃線上課程」! -- 本文轉貼自:萬集會計師事務所(原文標題:成立個人工作室與設立公司差別 Q&A (附影片))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0, 2024
從一張白紙到唯一華人客戶經理!讀者太太在英國「斜槓創業」學會的 3 件事!
我在 2011 年因為結婚移民英國的關係,放棄原本在台灣公關公司的管理職與從事媒體工作多年經營的人脈圈,以外籍新娘的身份來到英國,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般重新耕耘海外職涯。 從一開始的迷惘困惑,到現在不但進入全英國前 40 大行銷代理商,成為全公司唯一的華人客戶經理,還在英國成立自己的公關公司,用接案的方式幫助台灣政府與企業在歐洲做品牌推廣,並發展職涯教練的斜槓副業,累積超過 400 小時的一對一 career coaching 時數。 13 年的英國職場經驗,教會我以下三件事: 1. 「找工作」不如「找收入」:建立「職場個人品牌」的重要性 我在英國工作的第三年,遇到人生中第一次的裁員,當時每個部門都有被裁員的名單,組織精簡的規模算大,雖然當時我幸運地逃過一劫,但這輩子首次親眼目睹昨天還一起工作的同事,今天就被迫捲鋪蓋回家,英國公司翻臉比翻書還快的現實面讓我太震撼。 因此從那天起就激發了我的求生意志,開始思考如果下次輪到我被裁員,我要靠什麼養活自己。 當時我已經在臉書上經營粉絲頁兩年多,也有幫一些台灣的網路平台寫職場專欄,我意識到我可以試試把這項原本只是興趣的嗜好發展成副業。 雖然當時它為我帶來的收入進帳遠不及我的正職收入,但至少是我在網路上打造「職場個人品牌」的重要媒介。 於是我更積極地寫職場專欄、訪問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也不定期做直播分享我的職場觀察。 漸漸地,越來越多人知道我在海外職場領域的耕耘,開始有單位找我做講座或請我擔任職場相關主題的講師,後來台灣幾間老字號的出版社找我出書,更加奠定了我在跨文化職場領域的專家地位,也促成我在 2022 年決定去上 Life Coaching 的課程,並在取得證照後開啟我的職涯導師之路,幫助在世界各地想要打造成功職涯的朋友們往目標邁進。 回顧這段旅程,起初的動機是因為被裁員事件刺激到,進而培養了我在台灣職場工作時從來不曾有過的危機意識,所以後來才積極打造我在職場上的個人品牌,並用開發多元收入來源的方式打破以往拘泥於「找工作」的傳統思維。 2. 經營斜槓事業,分散職涯風險 我在成為職涯導師前,其實有在英國註冊一間公司,主要負責幫華人客戶在歐洲做公關操作,這個商業模式在我有全職工作的前提下雖然很適合我,但接案的收入不穩定,我很早就意識到它在短期內不太可能取代我的正職工作。 所以,那時我就開始思考該如何增加另一個收入來源,來補足接案工作不能滿足的收入差異,為我將來想要成為完全的自雇者做準備。 我思索了一陣子,發現在我現有的基礎上,成為職涯教練是做好的選擇,因為我從 2015 年就開始經營職涯專欄,也有許多擔任職涯講師的經驗,於是在 2022 年成為 qualified 的教練後,正式開始對外提供 career coaching 的服務。 當時的我還不知道,其實我除了用多元收入增加副業取代主業的可能性,也運用了分散風險的概念,讓自己的斜槓事業分布在 B2B 與 B2C 這兩個不同的領域。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我們看待正職工作的態度,尤其現代職場幾乎已經沒有所謂的鐵飯碗,如果你和我有一樣有危機意識,即使身為上班族也應該嘗試在正職工作外開發第二專長或斜槓事業,才能在高速變動的職場中給自己多創造一點餘裕。 我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大家不需要用二分法來看待創業與當上班族這兩件事,如果真的有心以經營斜槓事業分散職涯風險, 不必等到裸辭後再開始行動。 3. 培養「遠距工作力」,為創業做準備 第三個我在英國職場學到的寶貴經驗,要拜疫情所賜,因為要不是英國政府在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強迫大家在家工作,我後來也不會在 2021 年成為遠距工作者,更不會從中培養自己獨立工作的能力,為後來朝成為自雇者的職涯發展做準備。 我認為所有有心成為數位遊牧工作者的人都應該要積極培養自己的「遠距工作力」,因為遠距工作其實有很多眉角,而不只是從辦公室改成在其他地方工作這麽簡單而已。 這種工作型態除了要有非常主動且具備當責力(ownership)的人格特質,還需要具備優異的時間管理能力,畢竟遠距工作意味着沒有主管盯着你的進度,也不會有同事會在你身邊提醒你何時是 deadline。 我建議遠距工作者就算受雇於人,在心態上和做事方法上也應該將自己定位成供應商,並將主管當成客戶,主動且即時回報進度,並務必要在 deadline 前主動完成主管交代的任務。 關於如何加強時間管理的能力,我在我的第三本書《WFH 也能發展國際職涯:遠距工作者的職場攻略》中有提到一些歐美專家的建議,以及我自己實際執行過的心得,包括「吃青蛙法則」、「四個正方形法則」、「ABC 排序法」等,有興趣研究的讀者可以從書裡深入了解更多細節。 從在台灣認份工作的上班族,到在英國邊上班邊經營個人品牌的創業家,我將我的 13 年英國職涯心得濃縮在這篇文章中,希望能帶給有心發展斜槓事業的讀者一點啟發。最後也用 Bryan 在《大人的 Small Talk》podcast 節目專訪我時提到的「connect the dots」理論勉勵所有對職涯感到迷惘的人,如果內心有個念頭一直想去嘗試,請先去做就對了,等這些點被串成一條線時,它自然會帶領你去到屬於你的地方。 -- 本文由讀者太太在英國投稿刊出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場) 作者簡介:暢銷作家讀者太太 Mrs Reader 著有《大不列顛小怪癖:讀者太太的英國文化驚奇點評》、 《讀者太太解鎖跨文化婚姻:從兩個人相愛,到兩個世界相融的 28 個真心建議》、《WFH 也能發展國際職涯:遠距工作者的職場攻略》三本作品;不寫書時在英國的行銷公司當上班族,不上班時是職涯教練和公關公司負責人。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7, 2024
全球最適合「遠端工作」城市:台北第 8、馬德里第 1 !還有成本低、品質高、低通膨城市選擇一次看
Remote.com 依據網路建設、吸引力、開放程度、生活品質、針對遠端工作的措施、生活成本、安全、通膨等指標,選出全球最適合遠端工作的 100 個城市,其中台北獲得第 8 名,冠軍是西班牙的馬德里。 我們一起看看 TOP 5 有誰吧! 全球最適合遠端工作的城市 No. 1 西班牙 馬德里 西班牙在過去不同排行榜中,就一直是數位遊牧者(或稱數位游牧者,英文為 digital nomad)、遠端工作者最喜愛的國家。 (延伸閱讀:2024 年「最適合數位遊牧」國家排名,葡萄牙第六、阿根廷第二,第一名是?) 不僅有數位遊牧簽證,生活成本也較其他西歐國家低廉。其中馬德里還有許多適合遠端工作的咖啡廳、共享空間,舒適的天氣與漂亮的文化自然風情,都讓馬德里成為遠端工作者的首選。 (Photo from Freepik) No. 2 葡萄牙 馬德拉 同樣也有數位遊牧簽證的葡萄牙,也是數位遊牧者、遠端工作者最喜愛的國家之一。 馬德拉是位在葡萄牙的西南方大海上的一個群島,美麗的自然景觀讓馬德拉一直是歐美國家的度假勝地,馬德拉在排行榜前 20 名的城市中,是生活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同時,也擁有許多共享空間、咖啡廳等適合遠端工作的場地。 (Photo from Freepik) No. 3 加拿大 多倫多 加拿大多倫多是大家公認全球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之一,也有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生活品質與機能良好、犯罪率低,更包容著多元文化,唯一的缺點或許是生活成本高。 (Photo from Freepik) No. 4 紐西蘭 奧克蘭 奧克蘭是紐西蘭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在不少宜居城市的排行榜中也名列前茅。生活品質好,也有許多漂亮的自然風景,不少華人移民於此,當地開放程度也非常高。 (Photo from Freepik) No. 5 日本 東京 日本東京不僅生活品質與機能佳、交通便利,更是日本流行文化的重鎮,白天晚上都很熱鬧,是台灣人最愛的外國城市之一。近年來,不少數位遊牧、遠端工作者湧入東京,今年日本也開放了數位遊牧簽證,預期將吸引更多人造訪當地。 (Photo from Freepik) 最低生活成本、最佳生活品質、最開放的城市等排名 (截圖自The Best Destinations for Remote Work》報告) 最低生活成本的城市(最適合遠距工作城市的前20名中) No. 1 泰國曼谷 No. 2 台灣 台北 No. 3 葡萄牙 馬德拉 最佳生活品質的城市 No. 1 塞席爾共和國 維多利亞 No. 2 巴貝多 橋鎮 No. 3 芬蘭 赫爾辛基 最開放的城市 No. 1 瑞士 伯爾尼 No. 2 紐西蘭 奧克蘭 No. 3 丹麥 哥本哈根 最低通膨的城市 No. 1 日本 東京 No. 2 巴拿馬 巴拿馬 No. 3 厄瓜多 基多 最吸引人的城市 No. 1 美國佛羅里達州 No. 2 夏威夷 檀香山 No. 3 西班牙 馬德里 提供遠距工作簽證和措施的城市 No. 1 西班牙 馬德里 No. 2 葡萄牙 馬德拉 No. 3 泰國 曼谷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