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3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Podcast 「數位遊牧誌」|Yourator 創辦人 Lydia:「不建議」新鮮人直接去數位遊牧,先讓自己成為 problem solver!
你嚮往到日本工作嗎?或是你想成為跨國的數位遊牧工作者(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嗎? Yourator 新創.數位人才求職平台創辦人 Lydia,笑稱自己就是「御宅族」,喜歡日本文化的她,大學就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學讀書,中間到美國念了研究所後,又回到了日本,在日本企業工作。 2016 年,Lydia 回到台灣,因緣際會下創立了「Yourator 新創.數位人才求職平台」,將在日本看到成熟的人才選育系統帶到台灣。 八年來,Lydia 持續關注數位人才的趨勢,特別是近年興起的「日本海外求職」與「數位遊牧」兩大議題。這次 《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特別邀請了 Lydia 來分享日本的職場文化與趨勢,以及對數位遊牧的看法,尤其 Lydia 特別強調或許新鮮人並不那麼適合數位遊牧,為什麼呢?怎樣的人才才適合數位遊牧? 如果你對這一篇文章感興趣,也可以搭配 Podcast 一起閱讀唷! 日本求職|印象中,職場文化階級分明是真的嗎?日文要很好嗎? 日本一直以來都是台灣人海外求職的熱門選項之一,尤其近年來日本也向海外大舉徵才,讓許多台灣人才躍躍欲試。 過去日本職場在大家的印象中,可能都是主管與屬下階級分明,甚至有些女性在職場上還要幫大家倒茶,而日本加班的文化更是盛行,下班後也還要應酬,回到家不知道都幾點了。這種種的印象都讓大家有點卻步。 不過, 在日本職場歷練過幾年的 Lydia 想幫大家打破這個印象。 Lydia 說:「我對於日本整體職場的感受,其實是非常好的。」Lydia 研究所畢業後,不久就來到日本求職,當時他來到的是一家剛剛 IPO 不久的網路公司,公司保留新創文化的特質,公司階層扁平,也沒有男女不平等的狀況。 或許,在日本傳統產業仍然後有比較嚴謹的職場,但現在日本整體的社會氛圍漸漸走向開放,也有多元的企業,可以讓人才選擇不一樣的企業文化。 甚至,日本有一個不同於台灣的職場文化,讓 Lydia 受益良多。Lydia 提到,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在公司裡面無論是要提案,或是內部溝通,都習慣用高度結構化跟邏輯導向的方法,透過大量的數據,去做內部的溝通,這也培養了 Lydia 邏輯分析的能力。 很多人會詢問在日本工作日文需不需要很好? Lydia 強調說:「語言能力不代表溝通能力。」他的日文能力雖然沒有同事那麼好,但他的數據能力強,他就會做很多視覺化的數據圖表,來輔佐他想表達的東西,同時也在團隊建立信任感,並把自己的核心業務弄到最熟,這樣就算日文能力沒有很好,也能跟同事很好的協作。 此外,Lydia 提到,不要因為外語能力不好,就放棄一些機會。現在許多日本科技領域的公司,也有許多外國人,大多都用英文,甚至用中文也能溝通。 東京身為一個國際化的大城市,有多元的人才,也有各式各樣的工作機會,可以先把自己放在國外的環境,語言能力自然就會慢慢變好。 數位遊牧|不建議新鮮人直接去數位遊牧,先讓自己成為「problem solver」! Lydia 在日本工作幾年後,回到台灣,卻發現台灣的人力資源市場與日本相比,落後許多,像是人才選育不像日本那麼成熟,當時的新創與數位產業的工作機會也不是那麼透明,因緣際會下,Lydia 創立了 「Yourator 新創.數位人才求職平台」,帶年輕世代認識數位產業的魅力。 Lydia 在人力資源產業多年,接觸過許多人才,知道最近國際的人才有了一個新的職涯趨勢,那就是「數位遊牧」,只要有一台電腦,在各地就可以遠端工作,提供自己的專業。 雖然,數位遊牧的生活方式令人嚮往,但 Lydia 並不建議應屆畢業生馬上開始數位遊牧,能夠進入企業,理解一個組織的運作,加上身邊有資深的前輩,能夠學習商業溝通等等,這些都是不可取代的價值與經驗。 而且,在亞洲金融體系中,沒有一份正職在貸款、申請信用卡上,都會有一定的難度,如何讓自己擁有社會身份去跟金融機關去未來的生涯規劃,是在亞洲不能忽視的要素。 Lydia 說,如果年輕世代想要數位遊牧,或許可以先從經營副業、斜槓或兼差開始,先為自己做些準備,讓自己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人」。 她解釋,很多人會去定義自己的職稱、功能,好比說你就是一個工程師,是負責寫程式的人,當今天叫你去做 PM 的事情,你卻覺得與自己無關,這就會一個職稱侷限自己的能力。 但借鏡日本的職場,許多企業會讓人才到不同的部門流動、歷練,培養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在 AI 世代尤為重要。因此,現在的年輕世代,不妨將自己先打造成一個多元的 problem solver。 Bryan 在訪談中也補充,當 AI 的技術越來越強,未來的人才要做的是辨識問題、定義問題,並找出解方,再透過 AI 協助解決,如果只把自己界定成單一的螺絲釘,很容易就會被 AI 取代。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日本職場的趨勢,以及 Lydia 對數位遊牧人才的分析,歡迎收聽《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6:日本OL真的要幫主管端茶嗎?台灣女生的東京職場揭密。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
June 14, 2024

去韓國邊玩邊工作!韓國「數位遊牧簽證」,最長待 2 年、可獲居留證等細節一次看!
韓國在今年(2024)1 月 1 日,正式推出一款針對數位遊牧族群而生的工作簽證(F-1-D),造福更多嚮往在韓國久居的工作者! 以下整理了韓國數位遊牧簽證的相關資訊與申辦規定,如果你也想在韓國一邊工作,一邊享受道地的韓式料理,並到訪古色古香的景福宮、探索燈火輝煌的東大門,就千萬不能錯過本篇文章! 數位遊牧簽證|申請資格 受雇於非韓國籍企業的遠距工作者,或為自由工作者 2023 年收入 8,500 萬韓元以上(約新台幣 200 萬元) 年滿 18 歲,並在同一行業工作至少一年 個人醫療保險至少一億韓元(約新台幣 230 萬元) 數位遊牧簽證|申請文件 簽證申請表 護照與護照影本 護照大頭照片 就業證明 申請者年收 8,500 萬韓元(200 萬台幣)以上的證明文件(如薪資單、稅報表) 無犯罪紀錄之證明(海牙認證) 個人醫療保險至少一億韓元的保險證明 依所在國家的韓國大使館提供的文件清單為準 申請地點:所在國家的韓國大使館 就業證明書等證明資料的有效期限為自簽發之日起 3 個月,申請文件及簽證資料可於出入境管理局及 Hi Korea 確認。 數位遊牧簽證|注意事項 居留時間長達兩年(初始一年,可延長一年) 可攜帶親屬(須檢附親屬關係證明) 申請者無國籍限制 最低收入以稅前收入計算 可獲得居留卡 如果目前已在韓國,可以從免簽(B-1)、旅遊簽證 (B-2) 或短期居留簽證(C-3) 三者切換,但仍建議申請數位遊牧簽證 延伸閱讀:日本「數位遊牧簽證」來了!可待六個月、配偶可同行,更多申請細節一次看! -- 撰文整理/林昕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1, 2024

Podcast 「數位遊牧誌」|中年級實習生老查(下):我的第二曲線「沒有挫折」!2 個關鍵調整,讓機會不斷找上門
靠著出租大叔和商業顧問這兩項業務,老查的人生第二曲線,有了非常不錯的開局,轉換跑才道一年左右,他的收入就已經追上上班族時期的六、七成。 然而,2020 年突如其來的 COVID-19 疫情,又把老查打回起點。防疫政策,讓他難以繼續出租大叔的服務;企業也紛紛縮手撙節,抽掉顧問案,以保存資金面對未來的挑戰。 在這雙重打擊下,老查又是怎麼度過 COVID-19 疫情的衝擊呢? (如果你還沒看過老查專訪的上集,請看:Podcast 「數位遊牧誌」|中年級實習生老查(上):工作到 65 歲不退休?百歲人生,你需要打造人生「第二曲線」!) 當時的痛苦,後來的基礎:「失敗」的 YouTuber 嘗試 回顧疫情期間的時光,老查自認初期雖然很痛苦,但如今回顧,反而是段很好的機緣。 2019 年底,老查在朋友的邀請下,開啟了自己的 YouTube 頻道。當疫情大幅衝擊他的既有業務後,老查決定轉移重心,開啟了當周更 YouTuber 的生活。在頻道裡,他既講穿搭、說書,偶爾也會談談他豐富的職場經驗和洞察。不管數據是好、是壞,老查就是堅持不懈地創作、分析,然後再投入創作。 「那時候看到觀看數,我就覺得說:『哇,看來做 YouTube 真的不簡單!』但我也就咬牙堅持著,反正那時候也沒有別的事可做了。」老查自嘲道。 可是,在努力周更兩年之後,老查也不得不坦承,當 YouTuber 這條路,看來是走不通。 因為不管是頻道的訂閱數,還是觀看數,都沒有明顯地成長,距離接到廠商的業配,也還有段不小的距離,因此老查決定下台一鞠躬,中止當 YouTuber 的計畫。 做 YouTube 經驗成鑰匙,做線上課程、獲邀到企業帶讀書會! 「雖然我的頻道,沒有做出特別了不起的成績,但也讓我學會了企劃寫稿的能力,可以自己編排影片的腳本,並且對著鏡頭表達。」老查很有自信地說道:「結果誰知道呢?這能力就在『線上課程』中派上用場了。」 那時候,商業思維學院的團隊向老查發出邀請,力邀他一起合作「聽讀商業書選」這檔產品。憑藉著先前打磨出來的企劃能力,以及豐富的職場經驗和洞察力,這項產品在上線後就受到了許多學員的喜愛;後來老查更一鼓作氣,延長戰線,與學院接連合作推出了會員營運、商業思維相關的課程。 更令老查想不到的是,「聽讀商業書選」這項產品,不只令他在學員間享有好評,有些企業還因此慕名找上門來,希望邀請他到企業裡幫忙帶讀書會。 老查指出:「有些公司,會需要靠『讀書會』的形式,來做內部觀念的對齊。我自己一來是有 25 年的工作經驗,也曾當過高階主管,所以我非常理解這類型讀書會的運作方式。 「這些經驗和知識其實很重要,因為你必須知道企業想辦讀書會的原因、用企業熟悉的語言和他們溝通、並影響他們。」 就這樣,靠著豐富的職場歷練,和一流的企劃功力,老查又替自己的人生第二曲線,開發出了另一條全新的產品線。 為什麼企業都不採納意見?從挑戰中誕生的全新商業模式! 好不容易,等到疫情的影響慢慢過去,老查的顧問案也慢慢回流,讓他重新又經歷了一段繁忙的時期。但他並沒有停下嘗試的腳步,依舊努力尋找更多的機會,去開拓人生第二曲線的可能性。 在他的顧問生涯,老查一直有一樣很難克服的挑戰,就是他雖然盡心盡力地給予企業意見,但企業卻不見得願意落地執行,「那我自己就會覺得很可惜,甚至有點沮喪。因此有段時間我還會主動退掉顧問的合作。因為我發現,如果企業沒有動力想做,那也許我們先分手,互不浪費時間和金錢比較好」。 然而,老查的猜測也不全然正確。 其中一位客戶就向他坦承,老查的意見公司並不是不做,只是缺人,也缺相關的 Know-how,因此即使主管們聽懂了老查的建議,但執行起來就是差那麼一點點。 經過幾次深談,老查和客戶又開發出了一項全新的商業模式:老查以顧問的身分,每周去客戶的公司上一、兩天班,幫忙帶團隊,落實老查給企業的建議。隨後,老查也再次驗證這個商業模式的可行性,成功與其它公司展開類似的合作。 這次經驗,也讓老查發現了這塊市場的潛力,他說:「台灣有很多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後,就需要有人幫忙建立更穩定、健全的制度。可是,想要找到向我們這類擁有足夠知識和經驗的人,對中小企業而言可能又會很有負擔,文化上我們也未必能順利融入。」 老查仔細地分析:「那如果能以這種形式與企業合作,我覺得可能是一個新型的職涯路線。」 挫折和失敗是必然,用無限賽局的眼光,重新看待人生這場「局」! 讀到這裡,你或許會想:老查很幸運也很厲害呀!他的每個嘗試,都能環環相扣,變成打開下一個機會的鑰匙,誰知道我能不能有同樣的經歷呢? 確實,事後回顧,老查似乎實力與運氣兼具,才能擁有許多不同的機會,創造出多種第二人生的商業模式。但也別忘了,若是回到他下定決心的那些時間點,他自己也無法具體預知到底開始出租大叔、當 YouTuber,日後可以帶來哪些機會。 因此,對於那些也即將踏上尋找人生第二曲線的人,老查的建議是: 1. 培養無限賽局的眼光(推薦書籍:《無限賽局》) 老查強調,想要開始探索人生的第二曲線,最重要的就是心態。人生是一場無限賽局,每一回合的勝敗,並不是重點;關鍵是回合結束之後,你是否知道自己獲得了什麼。 「在探索人生第二曲線的這幾年裡,其實我有很多事情都不太順利,有的是被大環境影響,像是 COVID-19;有的則是受制於我自己的才能,比方說 YouTube 頻道做不起來。」說到這裡,老查接著總結:「但我認為,我們可以調整看待挫折的眼光。其實沒有挫折這件事,重點是在每次嘗試之後,你能不能好好盤點手上多了哪些籌碼,在下一回合、下個嘗試中又可以怎麼運用。」 就好比疫情,表面上看,雖然重創了老查原本的出租大叔和顧問事業,卻也讓企業改變了對遠距工作、彈性工時、外包合作的觀點,埋下了老查未來能以彈性工時的方式,幫客戶帶團隊的遠因。 「所以,人生只要還沒結束,輸贏就沒有定論。只要留在場上,努力嘗試,其實反而會爆出很多火花。」 2.從小行動開始(推薦書籍:《大人的週末創業》) 除了學習用「無限賽局」的眼光看挫折和人生,老查也推薦不知道該怎麼開始的人,可以找時間翻翻《大人的週末創業》這本書。 作者藤井孝一建議,如果你是年約 40 多歲的人,不妨撥出週末或一點閒暇時間,開始探索自己的人生第二曲線。如此既能保留承擔失敗的彈性,也能有更多時間,思考自己到底喜不喜歡目前嘗試。等累積起一些知名度,也大概知道變現方式之後,再順勢加大投入的力道,變成自己的主業。 「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要大家都去創業。」老查澄清:「可是,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你可能會比前人來得長壽,而目前的職業又無法讓你從一而終,請你就把一些週末、閒暇的時間留出來,開始做嘗試。」 又或者,你想要獲得更多的引導,或是了解更多探索人生第二曲線的經驗和細節,那麼老查新推出的《人生轉型工作坊》,也是另一個值得參考的選擇! 歡迎收聽《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5:面對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職涯下半場,中生代的你該如何開啟第二曲線? (如果你還沒看過老查專訪的上集,請看:Podcast 「數位遊牧誌」|中年級實習生老查(上):工作到 65 歲不退休?百歲人生,你需要打造人生「第二曲線」!)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7, 2024

為什麼個人品牌賺不到錢?3 個必須建立的「自媒體獲利」心態
今天要來分享的是自媒體獲利心態 ,你有沒有覺得現在做自媒體已經不是難事了?成為網紅的門檻越來越低,而且只要用手機就可以成立一個發光的平台,很多人也開始抱持著開始用自媒體獲利的夢想。 然而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為了要糊口,跟很多廠商合作,惹得觀眾不開心,自己也心力交瘁,原先以為擁有了自由,開始做了才驚覺是從一個老闆,變成有好多個不同的小老闆,那時候也發現好像回職場工作更加容易,不然就是經營自媒體的心態或方法需要去做改變。 而心態絕對不是你想得寫寫文章、拍拍影片這樣而已,自媒體在獲利時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心態和觀念,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你是不是有什麼可以立即調整的。 今天的重點非常多,所以我建議你準備筆記本。本篇文章也可以搭配「佐編茶水間」的 Podcast ,可以參考我標註的時間點,直接聆聽重點段落! 問問自己:我究竟是在經營事業,還是在經營嗜好?(09:35 –) 我們現在人手一機,不到三分鐘你就可以成立自己的平台,你可以稱自己為個人品牌、自媒體創作者,但是你究竟在經營品牌,還是把它當作業餘嗜好在分享? 我自己一開始也是有正職工作,是用業餘時間、不離職創業在做佐編茶水間的,我那時候心裡雖然抱持著我有一天要當全職部落客,但是現實中我一直沒辦法度過「賺錢」那一關,我就是沒有辦法找到可以替代我薪水的穩定方案。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兩個面向你需要去做轉換,才能脫離只是經營嗜好的苦海。 1. 要有一個經營事業的決心 如果因為下班很累不願意努力的話,你的品牌當然不會有成果,因為你都把你的心神放在你的正職工作上,一件事情如果對你很重要,你會有什麼改變? 首先你會願意早起、願意晚睡、願意查資料、願意學習、參加社團、購買課程、投資自己,最重要的是願意花時間在這件事情上面。 我想要跟你分享一個小秘訣,當初我能夠成功轉換心態,就是因為我不斷告訴自己: 「我白天的工作是讓我有飯吃、有地方住,但是最重要的是它讓我繼續活下去,並且讓我去做我熱愛的事情。」 「我白天工作的原因,就是讓我有更多資源去投資我的個人品牌,我的個人品牌才是我真正的事業,我的工作只是我暫時的糧食。」 我不斷用這樣的心態去告訴自己,才慢慢地轉換優先順序,變成我早上起床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我人生中現階段來說,最重要的事情。 早上起床不是先滑手機、回覆公司 E-mail 或訊息,而是先看佐編茶水間、理想生活設計今天要完成的事情,就算只花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也要先做跟我個人品牌有關的事情,花了大概兩個月的時間,我就慢慢發現我好像在個人品牌裡看見一些改變,因為我每天都有做,每天早上都撥一點時間,每天都有進度。 2. 經營事業和嗜好的差別 經營事業的人要了解你的受眾,還有你的市場需求。如果你是經營嗜好,你不需要了解你的受眾或市場需求,做得開心就好。 我知道很多人做個人品牌的原因就是記錄生活,想要分享生活感觸、想要創作與抒發,這都是非常棒的開始,我也認為並不是所有的興趣都需要幫我們賺錢,但是如果凡事都是以你自己為出發點,你就只是在經營你的興趣而已,我覺得這也是為什麼藝術領域比較難做的原因。 因為藝術家比較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和理財領域比較起來,比較不是為觀眾設計觀眾想看的內容,而是為藝術家個人設計、抒發的藝術創作,出發點不一樣,也會導致買單的群眾多寡。 如果你真的想要把自己的興趣做事業上的轉換,儘管是藝術產業,你還是要認識你的觀眾、知道怎麼賣出你的畫作、怎麼推銷你的理念、聆聽你的觀眾想看什麼內容,對什麼有疑問有困難、需要什麼幫助,你怎麼用你的熱情與專長協助他們,讓他們覺得被了解、被支持、被療癒。 你可能在想:「可是我自己的自媒體不就是以我的興趣出發嗎?」 是,不過你的品牌如果 serve no one but you,那它沒有在賺錢也是很正常的對吧?我自己認為世界上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能夠用你熱愛的事物帶給其他人幫助與價值,嗜好與事業最大的轉換就是你能夠從 serve yourself 變成 serve others,受益的人不再只有你,無論什麼產業都一樣。 無論你要講手作、身心靈或是特別專業的主題,你都要讓你的觀眾了解這件事情的效益、價值、存在的重要性等等,試著去說服對方,讓他可以感同身受,從而欣賞、購買,這就是從嗜好轉換成事業最重要的元素。 延伸閱讀:為什麼你的部落格還賺不了錢?想把興趣變成事業你必須要做到的 3 個步驟 問問自己:觀眾究竟只是觀眾,還是顧客呢?(17:35 –) 開始做個人品牌之前,應該要先思考並設定你到底要走哪一種路線,如果你要走觀眾路線,往網紅、表演者、明星、藝人路線發展,你的獲利模式會比較偏廣告、業配,這些東西都會需要你有非常大的粉絲量與流量,才可以因為觀眾多而取勝。 但如果今天想要的是顧客而非觀眾,你就會知道你的獲利模式偏向服務、 Program 或是產品,客戶不用多,但是要很精準,因為他們需要的是轉換,真的有購買的人才是你最賺錢、最需要 serve 的族群。 我一開始做個人品牌就是設定要有顧客,不想要有觀眾,因為我不是表演者,也沒有想要很大的粉絲基礎,更沒有想要走廠商業配的路線,這可能也跟性格、特質有關,像我就覺得我先生蠻適合走觀眾路線,他比較是一個表演者。 你身邊可能也會有一些人很適合面對鏡頭、很有觀眾緣,如果你是這樣的人,說不定也很適合走觀眾路線,如果你覺得不露臉比較舒服,想要設計出自己的一套服務或產品,前期做內容策略的方式就會很不一樣,需要考慮到底要走廣,還是要走深。 無論是觀眾還是顧客,我們需要避免的就是過客路線,我們一般大眾購買商品,都是為了一個原因,可能是解決餓、冷、時間不夠、東西太多、心理/身理上的各種問題,如果你的轉換率很低,大部分的觀眾都只是過客,只是來看看、卻沒有購買的行動,你可能就要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呢?」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也同樣是因為觀眾/顧客設定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可能,一般來說粉絲追蹤你的情況有兩種: 1. 欣賞你的才華、外表、特質 第一種粉絲可能會以第二人稱的視角去欣賞你的創作,例如你唱歌很好聽、影片非常搞笑讓他心情很好,不過當你開始賣你的商品(例如書、專輯、脫口秀門票等)的時候,你會發現這都是因為觀眾能欣賞你的價值,你才可以賣出你的才華、創作。 你賣的是你的東西,而不是觀眾的東西,聽免費的歌、幫你按讚這些都沒有問題,但當要真正付錢去買一個人的專輯,就會有很多人打退堂鼓,不是因為不支持付費,而是你的東西他可能不需要、他可能還沒辦法看見價值,以及不知道他購買後可以獲得什麼。 延伸閱讀:如果來做個人品牌「 只是想賺錢 」,是否不適合開始自媒體呢? 2. 欣賞你的內容主題 例如各類影片特效、輕食健康料理、健身旅行等等,當你以主題為主軸,而不是個人為主軸,它的轉換率會比較高,因為你的顧客可以在這個產品上看見自己的身影,因為他知道參加了課程可以學到什麼、得到什麼。 或是他購買你和廠商合作的健身器材,他會知道如何更有效率地鍛鍊身材,所有東西都是以你的客戶為主,想要把你的顧客變成觀眾,就是把以你自己為中心的出發點,改成以顧客的需求為出發點,去做內容上的分享,也就是 serve others or serve no one. 延伸閱讀:【佐編私塾殿】 ICA是什麼 ?影響品牌成長的關鍵&4個 ICA 對話法則 問問自己:我究竟是在做公益,還是在做生意?(24:53 –) 如果我今天想要做公益,我會去參加慈善機構或是公益活動,不會特別成立個人品牌來做公益,因為我希望個人品牌可以成為我的事業、我的正職,來支持我的理想生活,所以你也可以問自己:「這是你想要的嗎?」,如果不是的話,今天內容可能對你的意義不大。 也不是說做公益不好,我也相信有人想做的是非營利組織的個人品牌,希望幫助社會上的弱勢,我覺得這也非常偉大、我非常支持,但是你要知道非營利組織、公益團體其實是工作量蠻大的一份工作,它可能有很多募款、推廣活動,有一些政府補助要去申請,或是要去聯繫財團維持人脈。 如果你想要全心全意做公益型的個人品牌,你還是要思考如何養活自己?如果對於溫飽有疑慮的話,你要如何把心神和能量全心付出給這個品牌呢?除非你自己目前有財團的金援,或是你有在理財,不然你可能還是要有其他收入來支持你做這件事情。 如果這是你的人生規劃之一,你想要有正職工作、業餘時參與非營利組織,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你希望用個人品牌賺錢,而且讓它成為你的主要收入來源,甚至辭去工作,你就是要做生意、而不是做公益。 就我的觀察,我有很多學生在做個人品牌上都有非常棒的理念,像是環保、弱勢族群,都非常有公益型的基礎,可是我也發現很多人,尤其是在講藝術、身心靈的人,他們會很不好意思跟觀眾、顧客談錢,會覺得他們是要幫助顧客,怎麼好意思要錢呢? 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心態轉換,如果你過不了這關,你永遠都會在做公益或是做生意之間游移不定,如果是這樣,我邀請你去問問自己:「你為什麼會這麼避諱去談錢?為什麼覺得這樣是不道德、不好意思開口的事情?」 是因為你的東西不值得收錢嗎?是因為你做得不夠好嗎?是因為收錢這件事情與你的理念互斥嗎?我邀請你去思考,究竟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 我是一個非常願意談錢的人,我也蠻敢開口談價格的,我跟我的團隊如果發現廠商的預算不如預期時,我們也很能夠開口爭取,對我來說談錢或是調高自己的價碼,是一件極度理所當然的事情,我也認為或許是因為我這樣的個性,所以我在自媒體獲利的主題上沒有太多游移不定或關卡。 我發現很多人在這關過不去是因為心裡過不了,但我必須很老實說,我打從心底覺得,我的價值是很高的,我對我自我的認可度是非常高的,所以我覺得你之所以不願意 charge ,很可能是因為你對於自我的價值不夠高,你認為自己值多少錢、為什麼是這個價錢呢?邀請你去思考一下。 你一定要敢收費,你的自媒體才能開始獲利。 穩定獲利的重要性(31:18 –) 除了心態之外,一個品牌要穩定獲利,還有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資產,擁有一個線上/線下的資產,你就不用不斷為別人打廣告,賺取獎勵金,設計資產前很重要的是要認識你的受眾樣貌,才能設計出一套適合他們的商品。 你自己也要知道,身為個人品牌負責人,你就是 sales (銷售員),你的文章、貼文、內容都要親自下海去行銷,而且行銷的比例要大過於你創作的比例,很多人一開始犯的錯誤就是花太多時間創作、花太少時間行銷,親愛的,你不是在做公益,你的目標是要賺錢,你應該就要把獲利的優先順序排在前面一點。 其實我自己的粉絲數一直非常少,不過我的品牌從開始到現在,每個月的月收入也幾乎都在 6~8000 美金以上,所以你的粉絲數絕對不等於你賺到的錢,我們總是追求追蹤數,多過於賺進口袋的數字,當然這是因為我設定「顧客」的路線,如果你設定為觀眾的路線可能就會不太一樣。 我在這裡也推薦你一篇文章,叫做 「 a thousand true fans 」,這篇文章就是告訴你只要有 1000 個會打從心底支持你、鼓勵你、幫你宣傳的觀眾粉絲,就可以過得很好、賺到超越正職的收入,甚至是提早退休、財富自由。 其實我從小就對 MSN 、社群或是奇摩家族感到非常有興趣,我第一次聽到部落格這個詞大概是在高中,那時候我就開始想會不會有一天我也能用部落格賺錢,10 多年後我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創造自己的現金流,從兼職創業到現在全職創業,我相信這算蠻快的。 只要你有策略,並好好執行與經營個人品牌,你一定也可以把它從興趣變成事業,我記得有一個觀眾問我:「當有負面情緒出現時,如何分辨是沒有熱情還是只是遇到低潮?」 我認為當你在做一件事情如果遇到失敗、低潮,你絕對會消滅一點熱情,但如果這件事情是過了一陣子後,又會想要再回去試一試的事情,我就會覺得他是你的熱情,你只是需要休息而已。 對於經營個人品牌、部落格,我有好幾次都覺得算了、回去當員工、不要來做了,在這種時候我會放自己幾天的假、或是去旅行,但每一次我有這種感覺,過了之後我又會覺得我想要再來試試看,所以這四年多來,我發現這或許就是我的熱情,我也覺得非常幸運,我可以用熱愛的事物來賺錢,好像我找到了一張地圖。 我也開始覺得可以分享這張地圖給其他人,所以經營自媒體到底能不能生存下去,答案是可以,絕對可以,因為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但我相信它絕對需要方法與耐心,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來說能有所啟發與幫助。 📍【本集結語】#193 自媒體獲利心態 以上就是今天佐編私塾殿的教學內容,希望你有學到一些東西,這三個心態我們再簡單複習一下: 問問自己:我究竟是在經營事業,還是在經營嗜好? 問問自己:觀眾究竟只是觀眾,還是顧客呢?無論是什麼,都不可以是過客。 問問自己:我究竟是在做公益,還是在做生意? 我很希望你可以把這三題的答案,到我的 Instagram 分享給我,我們也正在招募對 VIP Program 有興趣的人,協助創業家做更深入的教練輔導,以商業模式、獲利行銷、產品設計為主要項目。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佐編私塾殿】為什麼個人品牌賺不到錢?3個必須建立的 自媒體獲利心態)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5, 2024

遠端職缺、接案詐騙多!常見詐騙手法+防詐騙方法一次看
近幾年,有滿多人分享自己在臉書、求職網站應徵遠端工作或接案,被詐騙的經驗。像是要預先支付一些費用,或是被引導到假的網站填寫個資、匯款等等。 本篇文章就整理幾種常見的詐騙類型,以及辨別詐騙的方法,大家在求職和接案時,一定要小心! 遠端工作、接案常見的詐騙手法 1. 高薪、低技術的職缺 有一些職缺屬於低技術、低知識需求的工作內容,卻提供不合理的高薪做為誘因,常見出現在填寫網路問卷、打字員、資料登記、廣告點擊等工作。 2. 要求預先付款或索取個資 這類詐騙會要求你預先支付一些費用,例如軟硬體費用、工具費、培訓費等,或者跟你索取金融卡、帳戶、身分證或護照等資料,竊取財產或冒用身分從事非法行為。 3. 偽造網站 有一些職缺會架設虛假或偽造知名網站,甚至是冒充人力銀行致電或發布簡訊通知徵才,竊取個資或金融資訊。 4. 不合理的工作要求 有些也會要求受雇者以私人帳戶進行金錢轉移,實際上是從事洗錢等犯罪行為,讓你成為代罪羔羊;也可能會要求你在需提供個資的網站上註冊、或要求下載不明軟體,以竊取資料或財物。 如何避免自己被詐騙,有哪些分辨方法 在資訊爆炸且真假難辨的網路世代中,詐騙手法變得更加五花八門,我們到底該如何保護自己免於受害呢? 1. 確認公司背景 使用合法、具公信力的求職平台(最近臉書職缺詐騙很多,一定要小心!) 到該公司的官網、 LinkedIn 頁面,或政府網站,確認是否提供營業登記相關資料 2. 注意職缺內容 只要職缺內容有這些特質,就很有可能是詐騙: 高薪但輕鬆、不須經驗,甚至包吃住等職缺 工作內容描述模糊的職缺,你應徵後又很快就被錄取 要求預先支付相關費用 3. 聯繫管道與面試流程 確認郵件的公司域名是否正確。正規公司大多會有 email 帳號會有公司域名,若是沒有,只是透過一般的 Gmail、Yahoo 帳號,或是通訊軟體(What's App、Line、Instagram…等)聯繫,就要先謹慎對待。 使用專業的面試工具(如 Zoom、Teams),而不是社群或通訊軟體 合法雇用前,不應提供金融卡、帳戶、護照等個人資料 合法機構不會要求在需提供個資的網站註冊,或要求下載不明軟體 詐騙集團經常使用開頭為「+86」、「+44」、「+22」的電話號碼 若接到自稱人力銀行的徵才通知,可以先致電到該公司確認詳情 4. 海外求職注意事項 登機前,確認簽證與相關文件的合法性 在外交部「旅外安全 - 出國登錄」專區進行登錄 有疑問時可聯繫勞動部,獲得求職相關的協助 抵達後,確認居住地的安全性 與親友保持聯繫 結論 無論是哪種詐騙手法,都跟竊取金錢、個資或勞力脫離不了關係,甚至還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求職者搜尋職缺時一定要提高警覺,再三求證,並保護好個人資料,才能早日尋得理想職業! -- 撰文整理/林昕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4, 2024

《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選摘:出國工作沒你想的那麼好!海外求職前,3 個問題幫自己做事前檢核
出國工作就像離家獨立。你還記得自己第一次長期離家時的回憶嗎?有的人是到外縣市讀大學、有的人是當兵到了很遠的營區、有的人則是出國當交換學生。那是一種混雜著自由、探險和一點刺激感的悸動,有時候「離開」就是目的本身。 出社會一陣子之後,很多人心中又會再次漾起這種離開的渴望,只是這時候的限制條件更多了,你可能有了穩定的工作,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脫離現在的舒適圈;你可能有了生活的責任,不確定家人能不能承擔失去來自你的經濟來源;你可能已經有了明確的升遷道路,不太確定離開之後是不是真的更好。 嘉玲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年輕的時候就有出國工作的夢,除了薪水,她更在意的是國際經驗。 畢業之後加入一間台商公司,說不羨慕同期直接加入外商的朋友是騙人的,她想像的畫面裡,朋友們已經比她早一步擁有這些國際經驗,可以說是半隻腳站在海外工作了。 三五年之後,她也出國旅行和出差過幾趟,這才開始感覺到自己所追求的國際經驗更多的是關於職涯發展:她希望自己能領導一個跨國團隊,並且和多元背景的人有共事經驗,在職涯上取得更大的舞台。 某一次同學聚會的場合,她才知道在外商工作的同學一直很羨慕嘉玲已經能夠主導專案、在東南亞社群建立起業界的聲譽,而同學除了偶爾和國外上司用英文匯報,大部分工作上的同事和對口的廠商,其實都還是相似背景的本國人。 若純論薪水,嘉玲的稅後薪資已經足夠在台北過上相當有餘裕的生活,雖然嘉玲仍留在台灣,可是她的視野從不只局限於台灣。 士豪則是另一個例子。在美國工作了五年之後,他在 2021 年選擇回到台灣。 美國的薪水仍然比台灣新工作高,但是在疫情之際,他不能再像之前一樣定期返台與家人相聚,長期獨自一人在異鄉遠距辦公一年,他重新問自己:在這個人生階段,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第二波疫情再起之後,答案變得越來越明確—他是個需要常常和家人相處、和朋友閒聊的人。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某一場對話,他接受朋友的建議,開始進行心理諮商,才知道自己心理已經開始出現狀況了,問題在於從一開始他對海外工作的嚮往其實也是能夠交到不同背景的朋友,但是這五年來,他發現自己的朋友圈因為語言和文化背景的緣故,仍然非常局限,朋友都是華人不說,實際上認識的人,連職業和產業都一模一樣。 於是士豪決定返台,而他在台灣工作的這一年,幾乎是他開始工作以來最快樂的一年。 出國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取捨。 你得思考的不只是離開的優點,還有更多離開的缺點,當你能夠堅定地回答「為什麼想要出國工作」這個問題時,才真正開始走上「出國工作」這條路。 這條路有時充滿歡笑,有時異常孤獨,你不必頭也不回地離開,但不管選擇闖蕩還是回頭,都要能夠先把心態和目標確定下來。 事實上,在全球疫情肆虐的這兩年間,越來越多人選擇「留在台灣」或者「返回台灣」工作。 根據主計處的資料,2020 年台灣人赴海外工作的人數為 50.1 萬人,較 2019 年的 73.9 萬人,大減 23.8 萬人,不只是 2009 年開辦調查以來的最低點,也是近五年來首次人數下降。 回想上述的兩個故事,不妨再問自己一次:你為什麼想要出國工作? 出國工作到底哪裡好? 工作不是人生唯一的意義,如果單純為了找到工作而削足適履,強迫自己處在沒有目標的痛苦漩渦之中,反而失去出國工作的意義了。 你的目標不一定是要和工作有直接相關,但一定要能清楚地告訴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如果問起一般人想要前往海外工作的動機,大概可以歸類為以下四項: 1. 追求更高的收入 每個工作的薪資常常取決於兩個要素:這個公司賺不賺錢、公司所在地的人才供需是否平衡。台灣產業的強項目前還是在科技製造業,這些上市公司都有賺錢,也持續對人才有大量需求,這也是為什麼新竹市家戶平均收入比台北市還要高的原因。 但對於其他產業,比方說純軟體業和顧問業,國外的產業聚落常常能提供更高的薪資,這也是很多人決定出國工作的主要原因。 2. 追求更好的成長機會 企業總部或核心市場所在地常常能提供人才更大的舞台,因為有機會接觸到核心或規模更大的專案,這些是小型區域市場比較難望其項背的。 而大的舞台就會吸引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一流人才聚集,激盪出創新的產業知識和方法論,進一步為前來挑戰的人才職涯加值。 台灣在市場規模和產業類型的先天限制,常常會讓職涯中段的專業人士或基層主管「卡住了」,缺乏晉升機會,進而失去承接挑戰和成長的機會,這是另一個讓人決定出國工作的重大推力。 3. 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 住過國外就會發現台灣其實是個方便又安全的宜居之地,做為退休的選擇,生活品質相對來說是很好的。但如果同步考量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就多了很多讓人決定出國的理由。 許多人是為了更合理的工時和更完善的休假制度而出國的,也有人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品質而出國,有的人則是嚮往綠地和較方便的旅行機會。 4. 對於特定文化的愛 有的人把出國當成是拓展文化體驗的途徑,不管是想要認識更多元種族文化的朋友,或是嚮往動漫、K-pop、NBA 等特定流行文化,又或者單純對於法式情懷、戶外活動等特定生活型態的喜愛,這些都是族群組成和生活同質性較高的台灣無法提供的。決定因為另一半而為愛走天涯的也算在這一類。 留在台灣絕對不好? 然而隨著全球疫情的發展,許多人也重新開始檢核這四個維度,實際上留在台灣未嘗不是個好的選擇。舉例來說: 1. 稅後薪資:疫情期間除了內需產業的擴大,和出口相關的產業也有爆炸性的營收成長。從分紅到本俸,非常多科技業相關的職務都陸續開始調薪計畫,跨國大公司加碼進駐台灣,也漸漸開始拉高了人才的薪資水準,如果考慮稅後所得和實質購買力,台灣部分產業的薪資已經超越日本和歐洲能夠提供的水準。 2. 成長機會:隨著海外市場的擴大,科技業和傳統產業也同時有越來越多的國際職涯機會提供給願意外派或領導跨國專案的人才。這類工作的合作對口分布在東南亞、東歐和中南美洲地區,能夠提供的舞台比起直接出國工作的人並不遜色。對於足夠資深的高階人員,台資企業因為總部就在台灣,加上同樣文化背景的優勢,有時也有機會爭取到總監以上的職務,避免國際職場上隱形的竹子天花板。 3. 生活品質:承平時期普通人比較意識不到的生活品質,包含治安、醫療效率、公共價值觀差異等等,在疫情期間被大幅度地凸顯出來。留在台灣工作仍有一些生活上的壓力,但它更像是一種生活型態的取捨,而不再只是單方面的劣勢。 那麼對你來說呢?你為什麼想要出國工作?你最重視的又是哪個部分? 套用知名作家賽門.西奈克在《先問,為什麼?》提到的黃金圈理論,你必須先從為什麼開始,再去思考怎麼做和如何做。因為「人們會跟隨的不是你做的事情,而是你做這件事背後的理由。」 你的夢想也是一樣,長期而言,你很難說服自己為做而做,一定要有一個理由,才能說服自己在困境之中持續做下去。 如果單純是為了薪水,可能就比較願意妥協於不喜歡的文化;如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品質,可能就願意接受比較平緩的職涯成長曲線和薪資。這點對於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對於同一個人的不同職涯階段也不一樣。 最好的選項也許可以同時達成一開始說的那四個動機,但如果無法同時滿足,把目標拆分成兩到三個階段逐步實踐也未嘗不可。 檢視自己理想生活的目標 你必須要不斷傾聽內心的聲音,究竟自己想要出國工作的初衷為何,又願意為了這件事犧牲什麼。要做到這件事沒有捷徑,需要定期花一段時間和自己對話,聲音才會隱隱浮現。不妨從下面這三個簡單的問題開始,每半年問自己一次: 1. 你想要透過出國工作得到什麼? 2. 這些東西只有透過出國工作才能得到嗎? 3. 如果沒有了這些,你還想出國工作嗎? 當聲音開始萌芽之後,就把握機會手寫下來吧,這將會成為每次你想要放棄的時候的專屬符咒。 寫下來不只是一個儀式,也是一個你對自己的承諾。很多自我成長的書籍和勵志故事的主角,都曾分享過這種目標設定的小技巧。你可以把這本書當成一個起點,現在就寫下自己的理由,困惑的時候再回頭來尋找自己的初衷。 關於職涯和生活重心的思考,我非常推薦由史丹佛大學教授比爾.柏內特和戴夫.埃文斯所寫的《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書中提供了很多實用的工具,讓你從人生觀和工作觀開始,透過記錄每天生活的簡易日誌,檢視自己理想生活的目標是什麼。書中許多自我探索的工具也都可以直接在同名的官方網站上下載使用。 當你找到了人生的為什麼,也許會發現美好生活並不需要出國工作,出國工作也有可能只是最終目標的一個手段,那都很好,只要那是你經過思考之後,自己選擇的就好了。 -- 本文摘自圓神出版《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不必留學,也能讓國際工作主動找上你》
December 8, 2023

《數位遊牧》讀者投稿全攻略!投稿主題、方法一次告訴你
你正在數位遊牧路上嗎?你在嘗試接案、遠端工作、創業嗎?我們誠摯邀請你投稿分享你的經驗與故事,讓大家一起交流、成長! 一、投稿主題 歡迎分享,在數位遊牧、遠端工作、接案、創業、個人品牌、自媒體經營、海外工作等主題中: 1. 你的工作經驗與技巧 如:接案技巧、個人品牌經營心法、海外求職經歷等。 2. 介紹各種幫助工作、生活的數位工具 如:管理遠端工作團隊好用的數位工具。 3. 提升工作效率、時間管理的方法 如:改善拖延症、提高線上會議效率等方法。 4. 工作簽證、收款、跨國金流、簽訂合約等必備知識 5. 異地生活、風土民情分享 如:分享當地物價、文化、安全等資訊。 想知道更多主題與內容,歡迎參考《數位遊牧》官網上的文章。 二、投稿格式 投稿請寄至 digitalnomad@ftpm.com.tw,信件命名為「數位遊牧讀者投稿:請填寫文章標題」,並提供「自我介紹」與「投稿文稿」。 1. 自我介紹 為了讓我們更了解你,請提供約 150 字的自我介紹。 2. 投稿文稿 字數:1500 至 3000 字。 語言:中文或英文都行。 繳交檔案:請提供 Google.doc 雲端連結,並開啟編輯權限。 圖片格式:若有想提供的圖片,請在信件附檔,以 jpg 檔提供,也請附上圖說、圖片來源,若你提供的圖片有版權疑慮,我們將不予使用。 聯絡資訊:在文稿最後可以放上你的部落格或社群連結,我們會幫你建立超連結,讓讀者可以透過連結,更認識你。 讀者投稿並無稿費,《數位遊牧》編輯團隊也將保有選擇是否刊登的權利,也有可能會更改你的標題及調整內文,調整後我們會經過你的同意,再進行刊登。 由於投稿人數眾多,我們會在兩周內回覆你的來信。 《數位遊牧》希望能成為各個數位遊牧者交流的平台,你的文章將在《數位遊牧》曝光,我們也會運用 Facebook、instagram 搭配推廣,幫助你累積知名度,開啟更多的合作機會。《數位遊牧》團隊也會透過這個機會,與更多優秀的創作者,在不同面向,有更深入的合作。 歡迎在數位遊牧路上的你投稿分享,期望我們有機會能夠一起交流、學習。
April 12, 2024

拓展國際職涯,為何一定要經營 LinkedIn ? 「LinkedIn 經營全攻略」課程推薦!
想要去外商工作,或是赴海外求職, LinkedIn 經營絕對是你拓展國際職涯的第一步。 有別於 104 或 1111 等傳統求職平台。LinkedIn 具備的「社群規模」、「多向聯結」與「持續曝光」三大特質,成為許多公司企業、專業工作者媒合職缺最重要的平台。 1. 社群規模 截至 2023 年底,LinkedIn 在全球超過 200 個國家累積了 8.5 億的用戶,並有超過 5,700 萬家企業和獵頭在上面尋覓人才。平均每分鐘有 4 位求職者透過 LinkedIn 找到工作,等於每 15 秒媒合一次,體量與效率沒有其他平台能夠比擬。 2. 多向聯結 傳統的求職網站只是個職缺與人才的資料庫,要不就是企業搜尋求職者,要不就是求職者搜尋企業職缺,基本上都是單方面的搜尋與篩選。然而,在真實的就業市場裡,許多優質的好職缺其實都是透過「人脈」找到的,例如透過同事、朋友的引薦。 LinkedIn 本質上就是個專業工作者的社群平台,你可以輕易連結到全球跟你同產業、同公司、同專業的人,更多的人脈,也就代表更多的機會。 3. 持續曝光 傳統的求職網站中,如果要順利媒合,求職者必須在開啟履歷的期間,剛好遇到心儀的職缺也正好開放,如果兩邊時間湊不上就只能錯失彼此。但在 LinkedIn 上,由於其社群平台的屬性,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用戶,資料都是隨時開放的。 對求職者來說,就算當前沒有要找工作,也能持續地呈現自己的專業與經歷,讓成千上萬的招募者追蹤與「探聽」,哪天真的要謀職了,自然機會多很多! 雖然 LinkedIn 有如此明顯的求職優勢,但仍有不少上班族因為不熟悉 LinkedIn 的功能,或者受限於中英文的表達能力,未能善用這個平台,仍舊以傳統的人力銀行做為求職主力,實在非常可惜!因此,「大人學」特別邀請長期合作的 Sonny 老師與我們一起開發這門線上課程。 Sonny 老師是知名的口譯工作者,也是炙星投創的國際長,擁有豐富的國際學術與商務經驗,曾為 1,500 名台灣中高階主管指導面試、修改履歷,幫他們成功轉職到理想的外商公司。 並且曾與「大人學」一起開發過【通往一流外商的英文面試準備指南】這堂線上課,在製作課程上也擁有豐富的經驗。 這堂課程與一般只介紹 LinkedIn 操作介面的課程不同,更聚焦於如何活用 LinkedIn 來建立你的專業形象。 包括:如何請他人在 LinkedIn 上推薦你的專業、如何在 LinkedIn 上結交新朋友,甚至讓他們願意引薦工作機會、以及如何透過貼文塑造專業形象等等。這門課程幫助你,不光讓 LinkedIn 秀出你的履歷,更讓它成為你跨國界的專業名片! Sonny 老師也分享,根據他在外商擔任企業顧問和講師的經驗,超過 8 成的主管在尋覓中高階人才時,都會從 LinkedIn 下手。因此沒有 LinkedIn 帳號,或內容經營得不夠好,等於直接放棄許多中高階職位的入場券。 在課程中,Sonny 老師就會分享他與超過 1,000 名外商中高階主管交流的豐富經驗,包括外商的文化和他們關注的事項,以及容易吸引 HR 注意的細節。他將這些經驗以最親切、最易懂的方式呈現給台灣的學生們,並結合 AI 工具,用最簡單的英文,挑戰更優質的職位。 如果你對經營 LinkedIn 感興趣,歡迎至課程報名頁面《LinkedIn 經營全攻略:建立個人品牌,拓展國際人脈,讓外商工作找到你》觀看更多的介紹!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0, 2024

想要出國工作,同時轉職?5 個「海外轉職」建議+實際經驗分享
出國工作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同,有的只是希望換個國家,做一樣的工作;有的則希望把產業、國家都換掉。 換了國家後,已經有幾年工作經驗的你,還想做本來做的工作嗎?還想待在同個產業嗎?如果還是學生,你打算做跟所學相關的工作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要考慮的不只是「出國工作」本身。 請站在雇主的視角 讓我們切換到雇主視角。 首先,身分(或工作簽證)和工作經驗都是顯而易見的門檻。別說雇主膚淺,這就有點像交友看外表一樣,當沒有見過面又不認識的時候,公司只能從這些很表面的東西觀察應徵者。 而當沒有身分,或者工作經驗較不相關時,雇主就會分析雇用你的風險有多高。之所以說是風險,是因為即使在同個國家,雇用沒有相關工作經驗的都要考慮半天了,更不用說是個沒有當地經驗的外國人。 換的東西越少,風險越低 會用哪些因素分析?其實無論在哪個國家工作,地點、職能、產業是三個你可以觀察的指標。普遍而言,換的東西越少,雇主越願意冒險,你的轉職難度越低。 理想的轉職策略是在地點、職能、產業三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例如,如果你能保持職能不變,只改變地點或產業,通常比同時改變這三者來得容易。譬如在會計事務所擁有多年審計經驗,從越南轉職到芬蘭,跑到客戶端做會計的例子。 舉例來說,我當時在歐洲找工作,海投了幾百封,即使下了功夫客製化履歷,最後願意給機會的也多半是工業自動化(跟過去相同產業)的公司、做一樣的職能。換句話說,當時市場上的雇主願意承擔的風險是換地點。 回台灣後,我轉職軟體業,累積了幾年經驗,再度挑戰海外求職。後來能順利轉調到澳洲,很大的原因是職能跟過去在台灣是一樣的,只是換了個國家(換地點)做,又是在同一間公司(同產業),所以老闆覺得風險相對小很多。如果不是相似的工作經驗,又沒有當地經驗,難度會更高。 凡是原則,都有例外 當然,不是沒有身分和相關工作經驗就沒救,身旁不少朋友依然闖關成功了,在沒身分的情況下順利找到工作、甚至轉換領域。甚至不知不覺把地點、職能、產業全換了一輪。 靠的無論是實習、修課、認識校友或參加比賽,其實就是透過各種方法「讓自己被看見」。如果能讓自己被看見,那就比較不會被身份和工作經驗綁住。 我的義大利同學本來是在石油公司當工程師,在法國唸碩士的時候參加了一間設備商的創業競賽,在上千隊參賽者中擠進前三名,善用比賽中認識的人脈,順利找到該公司的工作,在總部做策略經理。 有法國同學本來是工程師,對投資銀行有興趣、又擅長數字。財務分析課的時候,幫組員解決不少難題。有一個組員的爸爸正好在投行工作,便邀請他到公司面試,也找到實習。 市場稀缺性 還有一種要考慮的是情況是市場稀缺性,指的是一個行業或專業有多缺人,這會影響你要和多少人競爭。當該技能很重要、在市場上又很稀缺的時候,雇主就更願意冒險了。 譬如軟體工程師在全球都很缺、疫情過後,澳洲到處在蓋房子,也很缺土木工程師。 你可以到目標國家的政府網站查詢「移民職業清單」,或直接在求職網站上,搜尋目標城市的職缺數量,這些都可以觀察到該市場對於你的專業的需求程度。 總結 想成功海外轉職,試著站在雇主角度檢視自己,問這五個問題: 我現在能合法的在目標市場工作嗎?(身分、簽證) 我有多少相關經驗? 我只想換地點,還是地點、市場、職能全都想換? 我怎麼讓自己被看見? 我的專業在目標市場有多稀缺? 如果到海外工作是你的目標,但還不確定要往哪個國家,撇除對國家的喜好、移民政策等個人因素和大環境變數,只專注討論你的策略的話,我會建議先由身分和工作經驗做分析。 當以上兩者都缺乏時,盤點目標工作的地點、職能、產業,問問自己:如果只能換一個,哪個是最想換的?就好像摸石子過河,要探索新的路,總得有隻手和腳做支撐點,不能一次跳躍。 💡延伸閱讀:想出國工作、又不滿意現在職能,應該先出國還是先轉職? 接下來,問問自己有沒有用盡各種方法被看見?無論是透過求學,累積人脈、熟悉市場,或是透過資訊式面談,展現自己,讓潛在雇主意識到你的存在。當然,如果你的技能很重要、市場又稀缺,相當於開了大絕招,以上原則可以忽略。 10 個真實的跨領域轉職進入雲端領域的案例 想要跟你分享我從相對傳統的製造業跨領域到雲端運算領域,非本科出身,如何將工作之間的「可轉換技能」找出來並說服雇主的故事,也很幸運地完成了出國工作的夢想。 我相信沒有人生下來就是行業專家,我們就像個背包客,不斷地在職涯道路上尋找可以放進背包、帶得走的東西,即使踏入不同領域,也能夠發揮價值,佔有一席之地。成功轉職後,我觀察身邊的同事,發現非本科系出身的不在少數。 所以我紀錄並分析後整理成一份檔案。在這個檔案中,我會分享給你十位真實案例,都是我身邊的同事,他們之中不乏從文組、金融業等成功轉職的故事。 有需要的朋友歡迎訂閱電子報,就可以下載這份跨領域轉職案例的分析,以及各種資源。 (Photo from 中途筆記) -- 本文轉貼自:黃婉中 中途筆記(原文標題:你的海外求職可以更有策略,這 5 個關鍵要注意!)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 (@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7, 2024

嚮往海外職場,你要知道的7個秘密!搞懂跨文化溝通,成為國際化人才
在一場夢想工作的最後一輪面試,來自美國的面試官要我談談在上份工作取得的成就。我竊喜:耶!考古題有猜中,這題有準備。開始侃侃而談預先演練好的過往豐功偉業。回答完畢後,我準備迎接關於更多成就細節的問答,沒想到面試官只問了一個問題:我聽見你一直說「我們」,這些成果究竟是你,還是一群人完成的? 我當下愣在那邊,也忘記了自己是怎麼回答的,面試草草結束。最後不意外的,我落選了。 時間快轉到年初的一場客戶會議,來自歐洲的客戶正向我們說明專案進度,並提出需求,希望我們能提供顧問諮詢。而會議另一頭的我們正思索著該如何回覆。之前在不同客戶的負面經驗告訴我們,這類需求需要從長計議,如果貿然答應,後果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We’ll see how it goes」(我們先看看討論進行的如何吧),我的拉美主管跳出來說話了,於是我們沒有承諾、也不拒絕,先將客戶的提問擱置在一邊,繼續下一個議程。 我的澳洲同事很不解,私訊問我:我們幹嘛不直接拒絕就好?客戶行程這麼趕,何必拖泥帶水。 以上都是我的親身經歷。在數位遊牧、跨國工作、遠距上班越來越普遍的現在,跨文化溝通成了每個職場人的必備技能。Tatiana Kolovou 是印第安納大學凱利商學院的教授。在希臘出生,並在美國求學及發展,她對兩種文化的差異深有所感,也觀察到這些文化差異是如何影響商業世界和人際溝通。 在《發展跨文化理解力》(Developing Cross-Cultural Intelligence)這門 LinkedIn 線上課程中,Kolovou 教授整理出七個面向。幫助我們善用語言和非語言的線索,找到對的溝通模式,成為有效的跨文化溝通者。 高情境文化 vs 低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 vs Low-context Cultures) 首先是要了解所有文化可大致分為高情境文化與低情境文化。在高情境文化中,溝通者在傳達訊息時較隱晦,對方需掌握足夠的背景訊息,才能理解語言中未直接表述的意涵;而在低情境文化中則恰好相反,溝通者會透過清楚、直接的語言傳達訊息,兩者是相對概念,而非絕對。 如何快速判斷? 來自高情境文化的人喜歡藉由穿著名牌、開好車、拿好包來彰顯自己的地位,而低情境文化的人願意大方分享自己的孩子、寵物,甚至政治觀點。 原來所謂的炫富其實是一種來自於高情境文化的表現,背後隱含著該文化會期望:即使我不說,你也該知道我是個值得受到尊重的人物。 如何打入不同情境文化的市場 以保險廣告為例,高情境文化市場的廣告多會強調家庭,甚至是多代同堂的情況。以及沒有保險的話可能會造成的負面效應。商標部分則可能到廣告尾端才露出一次。 相反的,低情境文化市場的廣告會很直白的告訴你這樣保險方案的金錢效益、承保範圍,也會凸顯商標。 通常歷史較悠久的國家多是高情境文化,相反的,歷史較短的移民國家,譬如美國、澳洲,則是低情境文化的代表。低情境文化對於移民社會較具有優勢。畢竟初來乍到,權益、義務說得越清晰簡單,大家就越能遵守。最好是表列式,更能減少意見分歧。 1. 個人 vs 團體(Indivisual vs Group) 個人主義文化強調個人成就,會訂下個人目標。喜歡自己做決定,競爭意識也高。對於自己的工作貢獻不會羞於表達跟展示。比較常說我,而不說我們,也較不喜歡跟人分享成就。 而團體主義強調合作,認為自己是團體中的一份子。家庭觀念大於個人,團體中彼此價值觀較近;家族企業盛行。不喜歡只有個人被褒揚,如果發現團體中的其他人被忽略了,會感到丟臉。 個人主義代表國家:美國、西方文化 團體主義代表國家:希臘、印尼、日本、中國、韓國 2. 直接 vs 間接(Direct vs Indirect) 直接文化通常也是前面所提到的高情境文化國家,當中有許多非語言的溝通,訊息傳遞也比較微妙。例如說不得時後通常回覆很長,也很難拒絕別人,常說再看看。 間接文化通常也是低情境文化國家。說不的時候比較沒有罪惡感、回覆很短,溝通會直接講重點。 直接代表國家:美國、加拿大、北歐、德國 間接代表國家:南歐、亞洲、拉丁美洲 3. 階級 vs 平等 (Status vs Equality) 還有另一個解釋方法是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表示這個團體中最高權力者和最低權力者之間的距離,距離越大,則權力距離越大。相反的,則權力距離越低。 曾有位朋友剛從日商跳槽到美商,平常講究穿著的他,第一天報到當然也不例外,西裝革履。沒想到一走進辦公室,同事們各個穿著牛仔褲和襯衫,他頓時覺得格格不入,下班馬上去添購幾件較輕鬆的上班服。 原來他是從一個權力距離較高的文化進入一個權力距離較低的文化。在權力距離較高的文化中,組織地位越高的人越重視自己的穿著。屬下們以姓氏(Last Name)加上女士先生稱呼上司;相反的,來自權力距離較低的文化的高層會嘗試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有距離、穿得比較輕鬆,也喜歡被直接叫名字(First Name)。 當然,依國家判斷組織的方式也不是絕對,企業文化、產業和領導者風格都會有影響,例如我也曾見過要求西裝革履的美商與喜歡被直接叫名字的日籍主管。 平等代表國家:美國、加拿大、澳洲、歐洲 階級代表國家:印度、日本、中國、南韓 你可以怎麼做? 你可以從以下幾點觀察: 會議中資淺成員的會不會在資深的面前發問 資深成員是否總是坐中間 誰先被介紹 問問該公司平常怎麼做決策 找找該公司的組織圖和流程 問問該公司有什麼傳統或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要參加一場傾向階級文化組成的會議,你可以預期有較多議會規則,換名片以及正式簡報。也要注意稱謂及穿著;重要文件會希望由公司負責人簽名,而不是由法務負責人簽屬即可。 4. 關係 vs 規則 (Relationship vs Rules) 關係文化中人與人之間花較長時間建立關係,關心個人需要,認為規則可以協商和改變;規則文化則強調公平、一致,重視系統。面對不同意的事情會直接表達出來。碰上議題時喜歡投票決定、也較容易請律師出馬處理糾紛。 關係代表國家(Particularist Society):中國、希臘、拉丁美洲、俄羅斯 規則代表國家(Universalist Society):荷蘭、瑞士、德國、英國、美國 你可以怎麼做? 如果要拜訪強調關係的文化,預期在談正事以前,花些時間吃飯和社交,建立關係;如果在強調規則的文化中,則不要期待招聘的流程會因為主管與應徵者的私人關係而有所調整。 5. 風險趨避(Risk vs Restrain) 這個面向討論一個文化在面對未知事物時,有多願意嘗試或改變?以及能否適應不確定性。通常歷史越悠久的國家,就越傾向避開風險。因為曾經經歷過較多的政治變動或戰爭,因此相信許多傳統及前車之鑑可以幫助趨吉避凶。 低風險趨避代表國家:美國、英國、澳洲 高風險趨避代表國家:印度、日本、希臘 你可以怎麼做? 觀察一個組織招募時願不願意接受從外部招募新人,或是傾向同事的親友。 問問這間公司最近的改變、有哪些改善專案? 面對突發狀況時,這個組織的回應官僚嗎?是期待有規則可以遵循,還是擁抱改變。 6. 時間觀念 (Time) 時間對於不同文化代表的意義也大不同,在線性(Monochronic)時間文化中,人們期待工作照著行事曆走,並會做年度計劃;要求開會準時並有效率,喜歡具體化和行動方案;在循環時間(Polychronic)文化中,人們會同時處理多個專案;在下結論前,更關心專案的前因後果。 認為時間是線性的(Monochronic)代表國家:加拿大、北美、美國 認為時間是循環的(Polychronic)代表國家:拉丁美洲、薩哈拉以南非洲、南地中海、中東地區 你可以怎麼做? 在面對一群線性時間文化的聽眾時,簡報先講結論,反之,則可以從故事開始。 7. 外控者 vs 內控者(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vs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外控者和內控者對於自己對一件事如何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力有著截然不同的認知。外控者認為外在環境對於事情發展有決定性的因素,內控者則認為自己能夠控制事情的結果。 外控文化通常歷史悠久,例如在希臘會說「希望老天讓事情如願以償」(God willing),較喜歡談論宗教信仰、天文;而新興國家,譬如美國,因為沒有太多悲傷的過往記憶,總是向前看。流行自己動手做(DIY,Do It Yourself)及各種自我啟發類書籍(Self-Help books)。 以參加面試為例,如果失敗了,外控者會覺得面試失敗是因為競爭對手太強,而內控者會不斷自我檢討,覺得是因為自己表現不好。 外控者雖然容易和他人相處、容易原諒自己,但較缺乏行動力,還喜歡怪罪別人。容易放棄,也比較消極;內控者則很自律、能夠對自我負責,也願意改變,但容易自我懷疑,碰上失敗時挫折感較重,也比較有控制欲。 外控者代表國家:希臘 內控者代表國家:美國 你可以怎麼做? 面對外者時請有耐性、面對內控者則要講重點。 如何確定自己做對了? 有了這些認知,該如何著手?我們可以從自我提問和建立行動計劃開始。 自我提問 問問自己對於以下問題的掌握程度: 我對於將要面對的這個文化有多少了解? 他們穿著正式嗎? 時間觀念如何? 這個文化最近關心什麼大事? 成果重要嗎? 誰會參加這場會議? 這個組織的核心文化是什麼? 這個文化對於外來文化的適應度有多少? 善用行動計劃 (圖/黃婉中提供) 後記 後來我明白了當時美國面試官對於我的貢獻度感到質疑,可能源自於他的個人主義文化背景,而我總是用「我們」取代「我」則來自於講究群體意識的文化背景;拉美主管的「再看看」其實是用間接的方式表達拒絕,而澳洲同事偏好直接切入重點,而且對拒絕他人沒有障礙。 長途開車聽廣播的人,都知道同個電台在不同地區會有不同頻率。譬如中廣的收聽頻率在台北、台中、台南都不同。跨文化溝通也是如此,如果想要理解對方真正表達什麼,就必須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做出相應的調整。 嚮往國際職場、海外工作的我們費了一番功夫學習當地語言(譬如英文),也都認同語言能力,是能否勝任的重要指標。但許多溝通是非語言的,這時跨文化理解力就是關鍵。 文化之間並沒有對錯,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善用各種線索,找到合適的方式,成為有效的跨文化溝通者。 加碼:快速洞察世界各國文化差異的2個好用網站推薦 馬上就要開會了,沒時間一一觀察嗎?別擔心,我為你整理了兩個網站,能夠讓你快速抓到各國文化的傾向,以及了解你獨特的處事風格。 Hoftstede Hofstede Insights 將世界各國文化以六個角度做區分,分別是權力距離指數、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不確定性規避指數、長期導向與短期規範導向、放縱與克制。 GlobeSmart GlobeSmart 比較偏向商業角度的分析,我喜歡這個網站還可以將不同國家拿來做比較,並知道自己的傾向與這些文化的差異。 -- 本文轉貼自:黃婉中 中途筆記(原文標題:嚮往海外職場的你可能不知道的7個秘密,搞懂跨文化溝通,成為國際化人才)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7, 2024

台灣數位遊牧全攻略|簽證、換匯、天氣、網路一次看
位在東亞的台灣,一直是熱門的數位遊牧地區。因便宜的物價、安全的社會、穩定的網路、便宜的醫療資源,也友善包容著多元文化,而深受數位遊牧民族的喜歡。 經濟學人曾發布「2024 年全球宜居指數」,台灣的三座城市,台北(第 66 名)、高雄(第 72 名)和台中(第 74 名),都位在全球城市的前段班。在一些數位遊牧熱門國家排名中,台灣也榜上有名。 如果你正在準備前往台灣數位遊牧,「台灣數位遊牧全攻略系列」將告訴你來台灣數位遊牧所需知道的種種事項,這一集想先告訴你: 台灣數位遊牧|簽證細節 台灣數位遊牧|旅行季節 台灣數位遊牧|網路推薦 台灣數位遊牧|換匯方式 台灣數位遊牧|生活成本 台灣數位遊牧|緊急狀況 台灣數位遊牧|簽證細節 過去一般外國人來台數位遊牧,大多會透過免簽或觀光簽證,最長停留 90 天,台灣目前也推數位遊牧簽證,最長可待 6 個月。 申請台灣數位遊牧簽證,申請資格與方式,請看:台灣數位遊牧簽證來了!簽證申請條件、應繳文件一次看! 此外,符合資格者也可以申請就業金卡在台灣停留長達 1 到 3 年。詳細說明如下: 就業金卡是結合工作許可、居留簽證、外僑居留證及重入國許可等四合一證件 在有效期間內可自由尋職、就職及轉換工作 申請人月薪資須為新台幣 16 萬元以上(國外或國內薪資申請皆可) 在以下 11 個領域具有高技能的專業人士,並滿足該領域的具體條件:科技領域、經濟領域、教育領域、文化與藝術領域、體育領域、金融領域、法律領域、建築設計領域、國防領域、數位領域、國發會專案會商認定 Photo from 台灣就業金卡辦公室 延伸閱讀:用「就業金卡」來台數位遊牧,申請條件、流程一次看! 台灣數位遊牧|旅行季節 台灣四季的氣溫變化較溫和,不過各個季節和地區的氣候特徵不盡相同,啟程前必須預先查詢氣象。 春季(3 月 - 5 月):溫暖舒適,氣溫介於 15°C 到 25°C 之間,5 月開始梅雨季(5 月 - 6 月),降雨較多。 夏季(6 月 - 9 月):炎熱潮濕,氣溫常常超過 30°C,尤以 7 月和 8 月最熱,容易出現午後雷陣雨,且此時也是颱風季節。 秋季(10 月 - 11 月):涼爽乾燥,氣溫在 20°C 到 28°C 之間,是台灣最宜人的季節,適合戶外活動和旅遊。 冬季(12 月 - 2 月):平均溫度在 16°C 到 20°C 之間,早晚溫差大,北部比南部更濕冷,寒流來襲時會降至 10°C 左右。 各地區氣候 北部(台北、新北、基隆):冬季潮濕,常有綿綿細雨;夏季炎熱,多午後雷陣雨。 中部(台中、苗栗、彰化):氣候相對穩定,全年乾爽少雨,氣溫適中。 南部(高雄、台南、屏東):氣候較炎熱,全年多數時間都是陽光明媚,降雨少。冬季平均溫度落在 19、20°C,相對溫暖 。 東部(花蓮、台東):氣候濕熱,四季經常陽光普照,但是夏季容易受颱風侵擾。 台灣數位遊牧|網路推薦 在台灣數位遊牧,你可以選擇購買 SIM 卡、使用 eSIM、租借 WIFI 分享器這三種短期上網方案,以下為你詳細說明: 購買 SIM 卡 台灣目前的電信業者有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這三家業者分別針對外國旅客推出計日型的台灣網卡(Tourist Taiwan SIM)及一般預付卡(Prepaid SIM),在桃園國際機場、松山機場、車站、電信公司門市與便利商店都能購入,建議先到業者官網或旅遊平台(如 KKday、Klook)預訂,再到以上場所領取。 遊客卡(Tourist Taiwan SIM) 有 3 日 / 5 日 / 7 日 / 10 日 / 15 日 / 30 日的方案,購買後直接插入手機使用,不能加值其他方案,到期後自動失效。 預付卡(Prepaid SIM) 購買一般 SIM 卡後,依個人需求儲值方案,可以多次儲值,分為計日型(比遊客卡更長的天數)、計時型、計量型...等方案。 三間電信業者怎麼選? 中華電信:需到山區、離島進行戶外活動 / 網速快且更穩定 遠傳電信、台灣大哥大:適合在一般城市使用 / 價格較低、優惠更多 使用 eSIM eSIM 被稱為虛擬 SIM 卡,如果你的手機有支援 eSIM,向電信業者購買方案後,直接在手機上設定完畢即可啟用,免於換卡的麻煩與遺失的風險。 租借 Wi-Fi 分享器 到 Wi-Fi 分享器的租借平台(如台灣租借 WiFi、KKday、游客邦)預訂,可以選擇宅配或到機場、門市取貨及歸還,優點是能夠同時提供多台設備使用,且租借時間十分彈性。 台灣數位遊牧|換匯方式 Photo by johan10 from iStock. 臨櫃換匯 台灣的主要銀行有台灣銀行、兆豐銀行、國泰世華銀行、玉山銀行、中國信託銀行、第一銀行、永豐銀行、華南銀行、台北富邦銀行、台新銀行等,你可以選擇到各家銀行臨櫃辦理換匯,其中,各國際機場也有設置台灣銀行與兆豐銀行的服務櫃檯與 ATM,詳細資訊如下: 台北松山機場 台灣銀行 入境大廳:06:00 - 22:30 出境大廳:06:00 - 07:30 兆豐銀行 入境大廳:08:00 - 22:30 出境大廳:06:00 - 07:30 桃園機場 台灣銀行、兆豐銀行 服務時間為 05:30 - 22:30,但是每個櫃台的營業時間不同,建議事先到官網查詢。 另外,其中三處提供了 24 小時外幣兌換櫃台: 第一航廈入境大廳 1 樓管制區 第一航廈入境大廳 第二航廈入境大廳 1 樓管制區 台中機場 台灣銀行 出境大廳:06:00 - 23:00 入境行李提領區:9:00~17:00(配合入境班次調整服務時間) 高雄機場 台灣銀行 三樓出境大廳:05:30 - 16:30 一樓入境大廳:09:00 - 24:00 兆豐銀行 三樓出境大廳:05:30 - 17:00 一樓入境大廳:09:00 - 21:00 線上結匯 你可以先在各家銀行的線上結匯系統或網路銀行 APP 辦理結匯,並持護照至指定銀行領取現鈔,建議你預先辦理線上結匯,並依照你所抵達的機場來選擇銀行,節省時間與麻煩。 但是,只有少數幾間機場銀行有提供 24 小時服務,且機場外的各家銀行服務時間皆為 09:00 - 15:00,如果在銀行休息的期間有換匯需求,就可以選擇外幣 ATM。 外幣 ATM 外幣 ATM 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一般的外幣 ATM,只要插入任何銀行的金融卡就能提領美元、日圓與人民幣(台灣銀行、玉山銀行還有提供歐元和港幣);第二種則是外幣現鈔提款機,只需掃描護照或出入境許可證,即可立即提領美元、日圓與人民幣現鈔。 這些 ATM 為 24 小時開放,除了設置在機場與各家銀行之外,也會出現在主要火車站、高鐵站、觀光景點、大型飯店、大型購物中心或特定便利商點等,建議預先查詢實際地點與當日幣別的剩餘數量,以免撲空! 台灣數位遊牧|生活成本 許多人好奇:在台灣數位遊牧的生活成本高嗎? 根據 Numbeo,每月的單人生活成本(不含房租),台灣平均約為新台幣 24,000 元,美國平均則約為新台幣 38,000 元,日本平均則是新台幣 29,000 元。 不過實際開銷仍與生活地區相關,像是台北市去年的人均月消費將近新台幣 34,000 元,新北市、台中市與高雄市約為 26,000 元,台南市為 23,000 元,而東部的花蓮與台東則為 21,000 元。 如果你嚮往在北部體驗繁華都市的絢麗,又擔心生活成本較高,那麼可以居住在租金較低的新北市,並利用便利的大眾交通工具通勤,或者選擇生活機能同樣不錯而開銷居中的台中市;若是更注重享受慢步調的生活,那麼南部和東部會很適合你! 新北市淡水區的情人橋(Photo by nevereverro from iStock.) 臺中市大肚區的藍色公路夜景(Photo by bernie_photo from iStock.) 花蓮縣鯉魚潭(Photo by GoranQ from iStock.) 台灣數位遊牧|緊急狀況 雖然台灣社會相對安全,並且有著良好的治安,但仍有些緊急狀況需要注意: 健康與醫療緊急狀況 台灣的診所和醫院很多,當你生病、受傷時,可以直接搜尋離家最近的診所或醫院看診,持有就業金卡的外籍人士可以享健保制度,持一般簽證者則需自行負擔看診費用,掛號費約為 500 元到 1500 元不等。如果是緊急狀況,可以直接撥打 119 救護車專線,急診費用會比一般看診更高。 法律糾紛(如遭竊、交通事故等) 台灣的報警專線為 110,如果你遇到財物遺失、交通事故等任何涉及法律糾紛的狀況,一定要立刻報警尋求協助! 地震 台灣位於地震帶,較常發生小型地震,每年可能還會發生一到兩次規模 6.0 以上的強烈地震,尤其以東部(台東、花蓮)、東北部(宜蘭)最頻繁。雖然有良好的避震設施,但仍要提高警覺,了解地震當下保護自己的方式! 在建築物內 當地震發生時,應立即躲到堅固的桌子下方或牆角,並用雙手保護頭部。避免站在窗戶旁,防止玻璃碎片飛散。如果你在大樓中,不要搭乘電梯,應待在原地直到震動停止後再撤離。 在戶外 盡快遠離建築物、電線桿、廣告牌等可能倒塌的物體,移動到空曠地帶;若在開車時遇到地震,應立即減速並將車輛停靠在路邊,留在車內並等待地震結束。 聽取政府公告 地震後,密切關注中央氣象局或地方政府的公告,建議你透過中央氣象局網站來追蹤最新的地震速報、震級及震源地資訊,並且會發布地震後的餘震警告。 颱風 台灣在 6 月到 10 月的夏秋季節容易受颱風侵擾,可能會帶來強風、大雨、洪水和山崩等危險,因此在颱風來臨前一定要做好以下準備並保持警覺! 颱風來臨前 關注中央氣象局的預報,準備應急用品,如充足的食物和水、照明設備與電池、電量充足的行動電源、藥物與現金等,並檢查門窗是否穩固、收妥盆栽、確保排水系統暢通、避免將車輛停在低窪區等。 颱風來臨期間 待在安全的建築物內,確保門窗緊閉,將貴重物品移到高樓層防止淹水後造成損壞,並隨時關注政府與氣象局發布的最新資訊。如果停電,應使用手機或手電筒而非蠟燭,避免引發火災。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如必須外出也要事先查詢道路狀況! -- 撰文整理/林昕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November 5, 2024

Joe 的時間管理術|時間的單價
前面講了一些工具使用,這篇要來談談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關於「如何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 前篇我提到:我會在我待辦事項清單中,把所有事情都列入。 通常也都會暫抓一個預計完成時間。 而每天會在捷運上稍微瀏覽過一遍今日到期的待辦事項,並考慮哪些是一定要今天做,哪些可以往後調整。(前一篇:Joe的時間管理術|以遺忘為前提的管理術) 但我知道,一定很多人會問:「到底這調整的邏輯是甚麼?」 是根據急迫度嗎? 急迫度當然是一個條件。 但我得提醒的一個重要觀念是:你要想辦法跟時間賽跑,如果你每日要做甚麼事情全是根據急迫度來決定時,那表示你的人生已經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邊緣了。 這表示你的生活已經幾乎是被命運推著跑,大部分事情你都只能被動的因應,而有些不由自主了。 如果不改善,最後你將完全失去自主選擇的權利,只能完全被動的讓自己到處救火。 很多 PM 覺得做專案很慘,因為得到處救火;但這起點其實完全是因為在一開始還不用救火時沒有正確的把自己時間分配出去。 讓自己不用救火的事情之前沒做好,之後自己就得被動反應了。 所以,你必須在還沒有變成那樣前,先有「另一個篩選機制」。 那另一個篩選機制是甚麼呢? 有些人會建議,最好以「做這些事情,對於未來目標的符合程度」來做決定。 這有點像在玩養成遊戲一樣:你想自己將來變成一個音樂家,那就多排些練琴讀譜之類的事情在自己的生活中。 這方法很棒,確實的讓我們當下的行為能 Mapping 到自己長期的目標上。 只是,對很多人而言,這也不這麼簡單。 因為他們可能沒有非常具體的目標,也可能同時有多個目標,比方說又想在職場上出人頭地、又想成為一個好的老公、又想是個好孩子。 這就又讓他們很難有個簡單的主軸來安排自己一天到底該做哪些事情了。 對,我早先也有類似的困擾。 最少在我學生時代,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成為甚麼樣的人。 但不知道自己成為甚麼樣的人,不就等於沒有主軸嗎? 那如果抓不到主軸,我又怎麼知道我選擇做的事情到底是否對自己有益呢? 還是我其實根本是每天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但是自己完全不自知呢? 後來我學得一個方法,我覺得滿有啟發性的。 所以希望在這篇中跟大家分享。 我目前的做法,是把自己的時間,換算成類似錢一樣的價值。 認真願意的話,你其實是可以把自己每小時,或是每分鐘花去做某件事情,都可以類推出一個「主觀報酬」出來。 若同一時段,剛好有好幾件事情都衝突時,那我會根據時間價值的高低,來決定到底我要做哪些事情。 如果時間價值低到不可思議時,我將根本不會參與那樣的活動。 舉個例子而言,之前日本某平價服飾來台開幕時,就有人卯起來排隊要進去消費。 這對我來說,就是一個不可思議,也不會想去參與的活動。 主要的原因在於,若我把時間換算成錢,會覺得這樣的投資根本不划算。 就算只是排兩三個小時,得到的也只是提早一些拿到衣服,或獲得這些衣物的優惠。 可是既然已經標榜平價,那這折扣其實也沒多少。 換言之,產出與投入其實是不成正比的。 當然,我相信有人看到這一段可能會立刻在心裡反駁說:「Joe,那是以你而言。 但我只是個大學生,就算不去排隊把這時間拿去打工,一小時也只有 95 元。 我若去排五個小時,能省下個 600-700 元的話,好像也是很不錯的啊? 打工 5 小時不到 500;但排隊省更多的話,不就賺了嗎?」 乍聽起來這是言之成理。可是我要提醒的是:大家要思考的,並不該是現在的時間價值,而是「做某件事情對你未來能產生的價值」。 今天雖然打工一小時只有 95 元,但這會是你希望永遠存續的狀態嗎? 若你不是去排隊省小錢,而是把這空閒時間去做其他自我充實的事情。 很可能明年你就有辦法把你的時間單價變成 150/h。 持續抱持這樣的思維,不斷做些能創造長期時間價值的事情。 十年之後,或許你一小時的單價不是 95 元,而是 950 元。 換言之,若人只看著眼前,那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因為某些事情看似小賺了,但對長期而言卻是賠的。 但若只做那些眼前有小利的事情,你就將停滯不前。 若看著的是未來,做些會創造未來價值的事情,那其實我們的長期時間價值將會跟著提升。 有人可能會說,這樣不是過的很辛苦嗎? 做任何事情還都得計算成本。 當然,也不用這麼過火,我也不是說你就只能緊盯著這規則來分配你的時間。 像我自己平時也會做些吃喝玩樂或是癱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事情。 也會週末一整天只窩在家裡打電動或是看電視。 重點只在於,你每週或是每天總要分配一些時間來做「高時間價值」的事情,而且要認真把這些事情做好。 這才會對未來有幫助。 寫到這裡,我想到之前王建煊曾在電視上說「大學生打工很笨」這樣的一段話。 當時很多人跳出來批評說他那是何不食肉糜的發言。 但我覺得,其實應該是很多人沒完全聽懂他的含意。 大學生若需要賺學費、需要賺錢度日,去打工當然無可厚非。 但若把時間「全都」花在打工,或閒暇就是把打工錢拿去吃喝玩樂、玩 Online Game 等事情上,那就是有問題了。 因為你等於完全沒有把任何時間投資在未來。 理時間就如同理財一樣,若你都把時間(與錢)花光光,那將來就註定不會有得益了!不管怎麼樣,每天應該都要擠出一些時間,做一些能培養長期時間價值的事情。 尤其若衣食無缺下,更應該想想該怎麼樣讓自己未來能更有競爭力,而非只是看著眼前的 95 而把時間完全投入。 我們人生最寶貴的資產,真的就是時間。 錢、能力、知識、學位、職稱你都可以重頭來過。 你也都有可能拿別的東西去交換。 但唯有時間,這是我們永遠無法更新或是重來的一項資產。 時間資產也恐怕是世界上人們唯一最平等的條件。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 放眼回顧,跟自己相同背景與資質的同學,有人比較有成就,也有人就是混的較不如意。 一些人多怪責命或運,但為何不思考或比較彼此於時間的利用性這議題呢? 如果我們改變我們的思維。 如果我們了解自己時間單價的狀態,並思考每一分鐘該如何利用,並提升自己未來的時間單價。 就算某些行動最後失敗,你不覺得還是會比那些只是懵懵懂懂過日子的人更厲害了嗎? 每天有一小部份投資在將來會有回報的事情上,累積下來,不也就能有效的改善你我的命運了嗎? 請思考看看,並試著把這樣的概念導入你的生活中,我相信假以時日後,會有一些明顯的改變的。 最少,從我周圍認識的人來看,能把自己時間管理好的人,通常也都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If you always do what you've always done, you'll always get what you've always got! -Alan Scott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