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海外求職「準備篇」
February 23, 2024
Photo by primeimages from iStock
【本文想讓你知道的是】
1. 作者爭取到新加坡產品經理職缺的求職過程
2. LinkedIn 在爭取海外職缺過程中可帶來的助益
3. 提高英文面試勝率的 3 個準備方法
前情提要:個人背景簡介
我在 2013 年大學畢業,主修大眾傳播。2014 年起在公關代理商待了一年半,2016 年起到台灣的線上學習新創平台轉當數位行銷,2018 年中再到另一間線上學習的新創平台當行銷,途中內轉為專案經理,後來又在 2020 年初再次轉職,成為現在的產品經理。
累積一年半的產品經理經驗後,開始投遞海外職缺,目前在新加坡擔任產品經理。
前情提要:為什麼想寫這篇文章?
會想寫這篇文章,除了想幫自己留點紀錄,也希望給類似背景的人一點信心。求職過程中,我找了許多心得文,想說可以作為海外找工作的參考,但不確定是大家不好意思分享,還是樣本數真的不多,總覺得市面上好像沒有我這種「平庸背景的 PM」出國工作的心得文。
所以這篇文想來點勵志的(?)
即使沒有在外商或跨國團隊工作過、沒有做過國際化產品、沒有國外學歷、沒有人脈,仍然有可能拼到一個海外面試的機會,甚至能得到 Job Offer!
但!也因為背景與經驗如此平庸,所以從找工作到最後錄取的過程是真~的~~很辛苦,得不斷地跟自己說「還可以再努力一點」才行……我在 2020 年 8 月開始探索海外工作機會,投遞超過 50 封履歷,最後也只取得三個面試機會(其中還包含一 家位於台灣的跨國新創,真正在國外的新創只有兩家)。
這個錄取除了參雜著許多個人努力,不諱言地,也有不少運氣成份,一來剛好碰到該公司擴編,二來剛好有好心人幫忙內推,三來這間公司剛好有不少華人,部分面試甚至能用中文(但我在面試前並不知道),讓我表現起來沒那麼卡。
總之,自己真的很幸運!也希望把這份幸運回饋給大家,希望這篇文章對需要的人會有些幫助。
這篇文章的章節
- 為什麼想到海外工作
- 找海外工作時間軸
- 應徵這份工作的時間軸
- 怎麼拿到面試機會
- 怎麼準備面試(怎麼練英文)
- 善用 LinkedIn:找工作、找內推機會、找內部情報
- 求職心態調適:騎驢找馬 vs. 裸辭
為什麼想到海外工作?
就個人興趣來說,我很喜歡旅行;就職涯發展來說,也希望看看其他國家、更大的公司、更國際化的產品是怎麼被打造出來的,所以一直以來都有留意海外的工作機會。
基於個人喜好,先刪掉了工作機會最多的兩個市場:美國與中國,再綜合實際因素(工作語言、當地工作機會、薪資水平、生活環境等),評估新加坡是最有機會的地方,所以也集中尋找該國的新創 PM 職缺。
另外也有特別關注自己去過且很愛的歐洲城市: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德國首都柏林的工作,但應該是因為:
- 沒有海外工作經驗或學歷
- 沒有當地身份
- 不會說當地語言
- 肺炎疫情
一投海外工作,競爭者就變成來自全歐陸甚至全世界的 PM,而自己的平凡經驗根本沒什麼優勢。所以投了幾十封履歷,只獲得一個來自瑞典 Fintech 公司的面試機會,其他全部都是感謝信。
找海外工作時間軸
為了讓在職期間的自己維持求職動力(雖然很諷刺的是,我在這段求職期間並不是一直都無間斷地在找工作,中間也有倦怠過),當時還為了「找工作」這件事建立了一個 Trello,用來記錄自己投了哪些公司、是否收到感謝函、相關面試進度等。
意外的效果是,每當自己怠惰時,就會看到 Trello 上的投遞時間,藉此提醒自己「距離上次投履歷已經很久了!」,然後就會趕快再回到 LinkedIn 尋找新職缺,或者再把履歷拿出來改一下。
2020.08
開始想要找海外工作,於是著手準備履歷、求職信模板、作品集。 當月投遞 10+ 履歷,著重於歐陸國家,也有投遞少部分東南亞國家的職缺(東南亞國家以新加坡為主,但可能是疫情關係,絕大多數工作都強調只限定有當地身份者申請,並不幫忙申請工作簽證)。
2020.09
8月投遞的工作,在 8 月底和 9 月初陸續就收到感謝信了,我也因此持續修改履歷和求職信,試圖增加進入面試關卡的機會。 當月投遞 10+ 履歷,仍著重於歐陸國家,但一樣收到無盡的感謝信。東南亞的招募市場情況則一樣,所以能投的機會一樣不多。
2020.10
過得跟 9 月差不多,結果也差不多悲慘。 到了月底,決定改變投遞方向,也就是不再找海外工作,而是公司在台灣、但產品面向國際的工作,想說這樣或許「身為台灣人」這件事就不一定是劣勢了。
2020.11
的確有被台灣公司找去面試,但自己覺得不太理想(對方也覺得我不太理想,詳見〈菜鳥產品經理的求職路:2020 年,我沒錄取的那兩場面試〉),所以繼續回頭找海外工作。
就在此時,現在這份工作機會就出現了!
應徵這份工作的時間軸
懶人包:11 月初應徵,3 月中確定錄取、3 月下旬拿到工作簽證、4 月底飛到新加坡、5 月初上工。從「投履歷」到「真正確定能在新加坡工作」,約莫經過五個月的煎熬。
2020.11:投履歷、線上筆試(online assessment)、HR 約面試
2020.12:HR 面試、PM 面試 I(PM)、PM 面試 II(PM lead)
2021.01:PM 面試 III(Team lead)、email offer get、HR offer discuss I
2021.02:HR offer discuss II、雙方簽署正式合約、準備辦簽證
2021.03:取得工作簽證、雙方處理超多行政庶務(因疫情期間,需另外申請新加坡的入境許可、防疫旅館、預約機場檢測、預約機場防疫專車等)
2021.04:月底飛到新加坡,一落地就做篩檢,後續還有體檢、找房、換錢等事(還沒寫完呢,之後還要領取工作簽證、辦當地門號、開戶等)。總之,落地約莫一週後上工!
2020.05:到職!
怎麼拿到面試機會?
雖然我一直自認求職運很差,但這次找工作時,真的碰到很多位貴人!
自己平常就有在用 LinkedIn(不敢說「經營」,因為都在潛水),也會用該平台搜尋職缺,並留意指定國家的工作機會。某天在滑 LinkedIn 時(對,如果要找工作,就是把 LinkedIn 當 IG 滑),看到一個朋友在他的朋友的貼文上留言,好奇掃了一下,發現這是一則幫公司徵人的資訊。
我看了一下 JD,覺得自己的工作經驗與能力還算符合,但在「必備條件」中卻有一點是「Bachelor’s degree or higher in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or equivalent professional experience.(需有資訊或工程背景)」,雖然我沒有技術底,但還是想試試看,就鼓起勇氣加了這個陌生人的好友。
簡短自我介紹後,我就很直接地問他,像我這樣有 PM 經驗,但沒有技術背景的人,不知道有沒有機會試試?技術是該職缺的必備條件嗎?(當時已經找工作找到很灰心了,就很悲觀地想說,如果公司是強制要求 PM 一定要有技術底,那我也不需要去硬碰硬了)
幸運的是,對方不只很快就回覆我,語氣也很友善。他還告訴我,依照他目前在公司的觀察,PM 不一定都有技術背景,所以建議我仍可以試試。得到這個振奮人心的答案後,我就跟他道謝。沒想到對方主動告訴我:「若履歷準備好了,可以幫你內推。」我也就這樣意外得到內推機會!(後來跑了好多面試關卡,我也繼續詢問這位好心人很多問題,真的是萬分感謝)
怎麼準備面試(怎麼練英文)?
關於實際的面試關卡內容,因為真的很冗長,我會整理在另一篇,這邊先寫「事前準備類」的。
我並非英文相關科系,沒有出國交換或遊留學經驗,正職工作也都用不到英文,但大學畢業後有去美國打工旅行,也有在歐洲當背包客自助行的經驗。
總之,就是一個「無法完全拿掉字幕看懂美劇或電影,但可以跟外國人日常聊天」的中上(應該吧)程度。不過因為面試用到的英文更加專業,需要更流暢地表達,我仍為此惡補了一番,方法有:
- 用 Spotify 找英文 Podcast
強迫自己通勤車程中都要聽 Podcast,目的是熟悉沒有畫面的英文聲音、強化英文聽力。Podcast 主題有日常閒聊的,也有跟產品有關的,如果要找後者,我就會特別搜尋 “Product Sense” 和 “Product Interview” 相關主題的 Podcast 來聽。
- 用 YouTube 找「英文面試技巧(English Interview Skills)」影片
面試技巧大同小異,看中文或英文的都可以,看英文的目的是要讓自己熟悉「用英文面試」這件事,比如要問哪些問題、哪些問題該怎麼回答。
另外,由於我這次面試的是新加坡公司,所以特別找了 Singlish 相關影片,希望讓自己熟悉新加坡口音的英文。不過後來發現自己多慮了,我碰到的新加坡面試官的口音都不重。
- 用英文自言自語
有些人會買線上真人家教來練英文,但我不太敢用線上一對一課程,覺得跟真人演練實在太害羞了…… 所以土法煉鋼練模擬面試。
就像〈菜鳥 PM(產品經理)的 70 道面試考前猜題〉所寫,我先整理出超過 70 個題目,再一個人用英文自問自答。
首要目標是先把內容講順,再來是琢磨用詞、力求精準清楚,並且把比較不會念、不太會表達的寫下來,每天通勤時就是「聽 Podcast」或「在心裡默唸英文」二選一,洗澡時與睡前也一定會自言自語講英文,目的一樣是要讓自己習慣開口講英文。(這整段看起來可能蠻像瘋子的,但我真的就是這樣練習……)
善用 LinkedIn:找工作、找內推機會、找內部情報
老實說,因為之前幾份都在台灣新創或本土公司,用的求職網站都是 104、Yourator、CakeResume,這次是我第一次透過 LinkedIn 找工作。
LinkedIn 的好處是,它就是上班族版的臉書,可以找到在該公司任職的人,也可以看到他的職稱、部門、工作內容,所以不論是要找人內推還是問問題,都是很好的管道。
以內推來說,雖然我還沒有機會直接詢問新公司的 HR,只能在此大膽猜測內推可能真的有效(不然我想我應該很難得到面試機會吧)。也有聽說一些人是會直接在上面尋找理想公司的內部人士,直接請對方幫忙內推,不過這招我還沒試過就是了。
坦白說,這次的「意外」內推也讓我覺得蠻五味雜陳的,一方面很希望自己厲害到不用內推就能取得面試機會,但另一方面又知道自己沒有那麼厲害…… 一方面知道「有人脈幫忙內推」也是一種實力,另一方面又覺得,那這樣真正有實力但沒人脈的人該怎辦。反正心情就是蠻複雜,但可能這就是職場運作的機制吧。
至於內部情報,像我這次取得面試機會後,就鼓起勇氣且厚臉皮地主動在 LinkedIn 找了幾位內部員工,詢問一些關於工作內容、組織概況、產品現況等問題。
幸運的是,超過一半的人都有回我,而且都收到很友善的回饋!甚至還有內部員工願意花時間跟我線上視訊分享,還提點我面試官的個性以及做事風格,讓我在面試前也有個底。此外,也有內部員工被我煩了至少三次,感謝他們都超有耐心。
求職心態調適:騎驢找馬 vs. 裸辭
之前有幾個朋友都提到海外工作的規劃,其中有工程師朋友就說,由於工程師面試通常都會有白板題或上機考,所以他會選擇直接大膽裸辭,這樣才能全心刷題準備面試。
也有朋友因為有房租、生活費等經濟壓力,又或者是沒有非常排斥現在的工作,只是想看看外面更好的機會,所以選擇騎驢找馬,白天依舊認真工作,晚上衝刺自己的面試準備。
我有裸辭過,也有無縫接軌過,但就是因為裸辭過,完全體會過那種「不知道下一份工作在哪裡」的焦慮與心急感,所以近兩份工作都選擇無縫接軌。
然而,無縫接軌的壞處就是會把自己搞得超忙!像我上一份工作是身兼 PM 與小主管,每週都有 5 到 10 個會議,雖然不太會加班,但上班時間的每分每秒都蠻「充實」的;加上這次面試的公司位在新加坡,跟台灣零時差,所以還得在有限的行事曆中擠出請假去面試的時間,下班後也得瘋狂準備面試資料,真的是很崩潰!(但也覺得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好像意外地更上一層樓了?)
時間管理問題解決了,還有心態問題。不知道是否每位求職者都跟我一樣很玻璃心…… 我在 2020 年 8 月開始找工作,剛開始還抱著很興奮的感覺,覺得有投有機會、不試試看怎知道,而且第一封履歷寄出後就接到面試機會,整個信心大增,又緊張又期待。
但聊完後,隔天就收到感謝信…… 後來的三個月內,我再也沒有接到面試機會。投出去的履歷不是石沈大海就是感謝信,最後總計收到了至少 50 封感謝信。
從 8 月求職到已錄取的隔年 3 月,半年多的時間歷經很多起伏,就像最前面時間軸說的,8 到 10 月是我瘋狂投履歷的時間,但後來覺得自己真的沒什麼海外求職的優勢,所以一度在 10 月底改變策略,開始留意台灣當地的外商或跨國產品團隊的職缺,但也發現工作機會實在太有限,對於「找工作」陷入一個很忙亂的狀態,覺得自己好像進退兩難,想離開當時的公司,但也不知道能去哪裡,並且又不敢裸辭,自己給自己的心理壓力其實頗大,當時也蠻常在半夜失眠(然後就跑去滑 LinkedIn)……
剛開始看到手機 Gmail 的未讀還會很緊張,會想說「有面試機會了嗎?」,但隨著感謝函數量累積得越來越多,心態就變得又豁達又負面,一打開信件就是找 “sorry”、 “unfortunately”、 “however” 之類的感謝函關鍵字,對於進入面試根本已經不敢有任何期待了。
幸好隔沒多久後,現在這家新加坡公司的職缺就出現了!與此同時,我也重啟動力,繼續留意 LinkedIn 上的海外職缺,並同時準備新加坡公司的面試。
從 11 月初到 2 月初,歷經三個月的 email 往返與線上面試,終於在農曆年前確認錄取,心中大石放下「一半」。但說起來容易,其實剛開始接到這家公司第一關的筆試邀請時,心中也是抱著又興奮但又不敢太期待的心情,深怕自己又要再次失望(真的是很玻璃心)。
即使筆試通過了,之後的每一關視訊面試後,我仍然都緊張無比,很怕感謝信在一個措手不及的時刻殺進來,就連拿到 offer、簽了工作合約後,都還是很怕新加坡政府因為疫情因素不願意給出工作簽(每天都可以找到害怕的理由)。
直到 3 月中,確認拿到工作簽證與入境許可後,才終於正式向公司提出辭呈,心中大石放下 75%。剩下的 25%,我想是要真正到新加坡生活一段時間後,才能真正放下了。
這篇文章那麼長,最後寫一些簡短的結論
- 海外求職時程容易拉到一季以上,請做好長期抗戰準備
- 海外求職若有需要用到英文,請用盡所有管道做好準備!因為對方只會認為「英文」是「必備」而非「加分」條件。如果連英文能力都不過,幾乎無法進到下一關面試,尤其 PM(產品經理)是非常需要跨部門溝通、瘋狂寫信與寫文件的職位,英文不好真的混不下去
- 求職時人脈很重要,善用各種人脈管道取得職缺機會與面試情報吧(但這點我也還在練習……)
- 上述都是個人經驗,如果有不一樣的經歷或想法,也歡迎與我聯繫。
--
本文轉貼自:MH(原文標題: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職——準備篇)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