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31 posts
Sort by Latest
Podcast 「数位游牧志」|「佐编茶水间」佐依:花时间担心,却什么都没做,成功率就是绝对的零!
你有想过自己理想生活的样貌吗? 许多人总是抱怨着自己朝九晚五的生活无聊、不自由,但却从未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或是知道自己向往某种生活,却很少踏出步伐、着手行动去改变。「理想」嘛!有时候就是想想,因为我们觉得这太难做到,或是自己无力改变现状。 但这一次来到「数位游牧志」的受访者 Podcast 「佐编茶水间」的主持人佐依(Zoey),靠着「大胆试错」,实现自己理想生活的样貌。 大学毕业前,佐依就以「远程工作」做为职涯目标,一路从半远程、全远程,在台湾、韩国公司工作,最后搬到美国创立个人品牌。 现在的她居住在美国,是一个自媒体创业家,在个人品牌「理想生活设计」、Podcast 「佐编茶水间」,分享「经营个人品牌、远距工作、设计思考」相关的内容。也出了两本书《启动远距工作,设计你的理想生活》、《工作必须有钱有爱有意义!》分享自己远程工作、数字游牧的心路历程,每个月的收入达到六位数。 佐依回忆,想要实践数字游牧、远程工作其实不容易,过程中跌跌撞撞,但她引用 Elon Musk 所说的话:「如果你不试的话,那个成功率就是绝对的零。」而佐依就靠着「行动」,找出更多职涯的可能性。 你没看见,不代表机会并不存在 大学时,就读服装设计系的佐依,因为念的是夜间部,白天就在公司体验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那时的她就知道自己不太喜欢待在办公室被限制的生活,不断思考自己未来远距工作的可能。 大四时,佐依就先从「接案」出发,尝试以自己「设计」的专业,帮案主设计 Logo、网页等,确认自己真的喜欢这样弹性的上班模式。然而,接案仍然会面临案源不稳定的问题,于是步入社会后,佐依把目光放在台湾公司是否有提供远程工作的职缺。 但在台湾,远程工作真的可行吗?毕竟台湾真的很少有公司可以远程工作,尤其是在八年前,远程工作还未像现在那样盛行。 佐依说:「这东西(远程工作)在台湾不流行,不代表它不存在!」 过去,曾在纽约实习的佐依,在美国看到远程工作的文化,知道这类远程工作的机会,多半出自于外商与新创公司,于是在台湾,佐依先从这两个方向寻找。 这段时间,佐依一边打工、接案,一边找工作,但事情却没有想象中顺利。她还是面对到一个现实的困境,就是以自己「设计」的专业去找远程工作,并没有那么简单。 不想因为现实因素妥协的佐依,没有放弃,反而思考了不同可能性。「山不转路转嘛!」佐依笑说,她盘点自己的其他技能,一直以来,她都很喜欢写文章、喜欢观察新知,也经营部落格一段时间,决定将内容营销也纳入选项。 最后,佐依终于在台湾找到一间旅游新创公司内容企划的工作,一周可以有几天远程工作,后来也幸运地在 PTT 找到一间韩国公司,可以兼职当全远程的视觉设计师。 佐依表示,虽然当时没有完全的正职远距工作,可是至少她先用自己的行动证实在台湾找远程工作并不是完全不可能。 如果什么都没有做,就是一个绝对的零 2017 年,佐依因缘际会跟随另一半搬到了美国,佐依与韩国公司协商,从兼职转为正职工作,最终实践了向往已久的全远程工作。 但故事并没有到这里结束,这时,佐依开始了另一个尝试,就是「创业」。 她尝试在下班后,构思自己的个人品牌,并录制自己的 Podcast 「佐编茶水间」,思考各种变现的可能,当作自己的副业。 那时,对业配模式还不熟悉的佐依,就先从联盟营销开始,向听众推荐一些产品,若是有人购买,自己则可拿取一些奖金。那时也很流行「知识变现」的商业模式,佐依也将自己对于设计思考领域的专业变成了在线课程。 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次的在线课程获得不错的回响,赚到了 4000 美元(约 12 万台币),但佐依并没有因为一次性的成功,就决定辞掉原来的正职,全新投入个人品牌。反而她将 4000 美元先用来优化自己的相机、设备,等到第二次的在线课程也有不错回响,证实这样的商业变现方式不是一次性的,她才辞掉原来的正职工作,投入创业。 一个好的成功者,你不能胆子太大,孤注一掷,可是又不能胆子太小、太过理性,因为太过理性就什么都不敢做。 佐依一路上不断证实每条道路的可能性,她说:「你在那边花时间担心说,我做这件事情对不对、是不是浪费时间、做错了怎么办,但是你如果什么都没有做,他就是一个绝对的零。」 很多人会很担心失败,但佐依认为,虽然做错一个决定,确实会花费许多时间、精力、金钱,这些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这件事情不是什么一次定终身。大胆试错,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多可能性。 如今,佐依实现了自己对于理想生活的想象。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佐依一路以来实践全远程工作、数字游牧的方法,与更详细的实例分享,欢迎收听《大人的Small talk》EP 425 数位游牧志:设计自己的理想生活,路走不通,就自己开创一条。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9, 2024
英商猎头经理 Andy 专访|没国外学历能出国工作吗?我自政大走往英、中、日三国的经验谈
打字声、讨论声此起彼落的英国上市猎头公司 Michael Page 东京办公室里,来自台湾、担任 Financial Service 金融团队经理的 Andy 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事正认真工作中,其中有德国人、中国人、英日混血、还有十岁搬到日本的韩裔俄国人。虽然在日本,但彼此沟通的语言是英文。 这是 Andy 因工作而搬到的第三个城市,几个月前,他在伦敦;几年前,他则在上海。 Andy 任职于英商猎头公司 Michael Page。(图 / Andy 提供) 实习经验助攻,2 关键找到第一份海外工作 Andy 表示,因为读政治大学斯拉夫语文学系大四下时到欧洲交换一年,心生对异国生活的向往,加上职涯目标是希望做亚太或更大范围地区的管理,所以他早早就决定往海外发展。边在新加坡商猎头公司实习,边完成大五下学业后,他开始找工作,「但我们没有欧美学历,一下要在那边找到工作老实说难度很高,所以我想说先从亚洲开始。」 后来,他透过 Linkedin 找到一个在广州的台商公司工作,接着又得到外商猎头公司 Robert Walters 上海分公司的工作机会。最后他选择了后者。 回顾当时如何获得公司青睐,他结合自己的猎头专业表示,有两点尤其关键。 1. 工作经验的连贯性 「很多人应该也说过,我们整个职涯要有连贯性,对于求职会比较有利。如果你本来是做 marketing,有天突然说要做 HR ,难度会相对高。尤其以找海外工作来说,他们不一定理解你的台湾学历,如果你以前的工作经验又完全不相关,那挑战会更大。」他首先这么分享。 虽然找工作时才刚出社会,但大五下那段在猎头公司的实习经验,让 Andy 在应征猎头工作时有着力点,能够基于这份经历,在履历中呈现相关的能力与成果。 对于有意出国发展专业职涯的人,他也建议首先思考这件事,尽量让职涯中的每一点有连贯性,并且在履历中呈现你的积累。这会是找工作,尤其是海外工作时,一个至关重要的起步。 不过有相关工作经验只是第一步,Andy 接着说:「你再想想,我们说中国好了,中国有 13 亿人,他们有什么理由非要找一个台湾人去?」这个「灵魂拷问」也揭示了 Andy 的第二个海外求职关键。 2. 你「无人能取代」的优势 「讲到优势,我首先想提一件事,很多台湾人会觉得『英文好』是一种优势,但我老实说,你想出国工作,英文好真的就是一个 must。」那所谓优势会是什么呢? Andy 举例,比方说有家公司想去俄罗斯拓展生意,需要派一个中俄文都流利的人去,那他斯语系的背景就有优势,毕竟这不是一个多数人都具备的技能。而且,他必须在履历中有力地传达这个优势。 除了自身技能,Andy 认为既然多数人本来是在台湾工作,那么往海外求职时,也可以考虑台湾整体环境的优势,这也是一种替自己加分的技巧。 比方说,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国际知名,如果你在半导体产业工作,你可以思考如何凸显这个背景的优势,例如你有什么经验是他国半导体从业人员没有的?这或许也可以帮助你找到其他竞争者没有的亮点! 「我觉得求职的核心始终是『价值交换』,不管你在台湾还是国外,你都要去想你能带给公司什么价值,只是找海外工作,你的对手会多很多倍,你更要把这件事想得透彻。」Andy 总结往海外求职的核心认知,此外,他也补充一个他自己用过的技巧:强调自己的国际化背景。 在国外工作时,同事可能来自世界各地,像 Andy 在日本的同事来自德国、中国、和俄国等,在伦敦的同事则来自新西兰、澳洲和南非等。这在国外其实非常普遍,也因此如果你有交换学生或其他国际互动经历,也很可能是加分项。 Andy 说:「像我自己应征第一份工作的时候,虽然交换(学生)老实说也不是真的都在读书,但我还是有特别放进履历,呈现我有这个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另一种出国工作管道:Global relocation 除了透过 LinkedIn 或其他平台求职,Andy 还分享了另一招,那就是善用外商的 global relocation,也就是内部转调的机制。这也是当初他会在两个工作机会间选择去上海的主因,「公司在全球很多城市都有据点,我后来也透过这个机会成功到伦敦工作。」 Andy 在伦敦工作时与同事的合照。(图 / Andy 提供) 他表示,站在公司的角度来看,找一个全新员工来会伴随着面试、训练等诸多成本,相较之下从其他国家的办公室找人来成本较小。再加上现在许多国外公司都很注重种族平衡,会需要招募来自各国的员工,也因此如果真想出国发展专业职涯,global relocation 是难度相对低也值得把握的机会。 至于在外商公司中如何提高成功转调的机会,过来人 Andy 也分享:「大公司里不时会有区域性的合作,过程中你认识很多国家的 officer ,你要尽量被看见,让比较资深的前辈愿意帮你背书。」 因为这样的觉悟,Andy 在上海待了几年后转调到伦敦,「我们这产业很多大公司都是英国公司,有这个机会到伦敦去看一看,我觉得是很珍贵跟对我帮助很大的经验。」 事先思索「回报」与「代价」,替海外生活做好准备 Andy 与东京同事的聚餐合照。(图 / Andy 提供) 看过这么多出国求职的人,自己也有多年海外工作经验,Andy 表示,同样是出国,每个人的想法却不尽相同。比方说有人和他一样有明确职涯目标,想在异国累积加分经历;有人单纯向往海外生活,觉得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好,总之人生要有这样的「体验」;也有人会想说先砸学费出国拿学位,期望将来在当地找到好工作...... 「每种想法都没有问题,但我觉得务必要先衡量你出国会得到什么、要付出什么,以及你能不能接受。」比方说放弃在台湾的高薪工作、为了「体验」出国做月薪三万、对将来也帮助有限的工作,你可以接受吗?又或者现在付的学费,跟将来薪水相比有划算吗?如果你正有出国打算,不妨先以这个角度彻底思索一番。 出国后会面临的挑战,或许也是代价的一部分。Andy 分享,在国外工作和生活想来梦幻,实际上却是甘苦参半,需要我们「拿掉滤镜」来面对,文化差异经常就是课题之一。比方说当英国同事都聊着 F1 赛事或英超(英格兰超级足球联赛),但你在台湾根本没关注过这些东西,那想和大家混熟,就变得非常吃力。 又或者在工作上,我们一般会认为会议要尽量明快高效,但 Andy 在伦敦工作时,西方主管每次必定会先花半小时跟他聊周末行程,聊够了才讲正事,让他直呼「有时真觉得没必要」。这看起来都只是单一的小事件,但若同时发生,很容易就会让人又烦又受挫,甚至摸摸鼻子又回台湾。 在他看来,能够尽早知道这些文化差异,或对当地租屋方式、物价等日常细节有所了解,对于适应异地生活大有帮助,甚至也可以作为一开始评估去不去的指标。 关于怎么获得这些信息,他也提到:「很多人会上网查,但我觉得网络信息不一定准确,你可能只会看到过得很好跟很不好的人分享,像我们这种当作一段生活经历的人并不会特别发文。所以我会建议透过 network 或其他管道直接找人问。」 细数从上海到伦敦、从伦敦到东京的跨国探险,Andy 语气中夹杂对梦想的热忱,以及对现实挑战的烦闷。但他表示,回想起来仍觉得出国对自己而言是正确的决定,除了专业经历的积累,还大幅拓展了人生视野。 至于下一站要去哪,他笑了笑说也许是新加坡,「但将来的路总取决于现在的决定,我会以什么 title 在那边工作,我想也要靠我在东京能走到多远吧!」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31, 2024
Amazon 广告策略经理 Jessica 专访|在家工作如何克服拖延症?设定「停止线」让自己好好下班!
2020 年 Covid-19 的疫情爆发,不少公司开始采取远程办公的工作模式,在尝试过远程办公的弹性与便利性后,不少人会希望,能够以远程作为主要的工作模式。 确实,节省通勤时间、时间地点弹性、不用受到同事主管的眼神压力,这些都是远程办公的优点,简单来说,「自由」、「弹性」是很多人对远程办公趋之若鹜的原因。 然而,虽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可以自己安排,但不少人时常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时间分配的问题。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曾有相同困扰的 Jessica 来分享他的看法。 Jessica 在知名电商亚马逊担任广告高级销售策略和营运经理,主要负责广告业务的数据分析以及策略规划。曾在疫情期间,远程工作长达两年,让我们一同看看她是如何在远程办公的状态下,妥善管理自己的时间。 Jessica 说,自己刚开始远程办公时,其实花了很多时间调适,那个时候很常加班到深夜。 而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心中缺乏「停止线」。 重新替自己建立远程工作的停止线 过去在办公室的时候,因为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因此当周遭的人都下班了,心裡自然会产生「停止线」,也就是告诉自己「剩下的工作明天再做」。 但是当自己独自远程办公时,心裡的界线就会开始模糊,因为当时在家工作的她,起床就开始工作,因此会有一种「反正厨房就在旁边,我等这份报告做完再吃饭」或者「我又不用通勤,那我把这份分析跑完再睡觉」的想法,这让她将项目的完成与否,当成一日的工作目标,进而导致自己的工时过长。 Jessica 说自己当初为了克服工时过长的状况,在工作方法上做了一些改变,来重新调整自己的停止线。 第一步,将自己的工作切分为「事务型工作」与「分析型工作」 「事务型工作」指的是每天都必须完成的庶务或是行政工作,例如回信、整理档案、更新待办清单等等,这类工作大多有固定程序、不需要花很多心力处理。 而「分析型工作」则是有明确里程碑、时限与交付物的项目,比方客户轮廓分析、季度营销策略分析、广告成效数据分析等等,通常需要较为复杂的分析与判断,且成果是需要向主管与老板回报,所以处理起来比较费时费工。 第二步,盘点手边的「分析型工作」,列出各自的工时与 deadline 当你透过切分之后,就可大概掌握手边的分析型工作有哪些,如果有过去曾经做过的项目,可以粗估一下预计要花多少时间完成,再将每份分析型工作的开始时间与 deadline 列出来,让时限一目了然,deadline 近、工时长的项目需要优先处理,deadline 远、工时短的项目则可以稍微往后放。 (图/李致淮制) 第三步,设定自己每日的「分析型工作」总工时 以 Jessica 为例,她会设定一天的总工时为六个小时进行分析型工作,然后根据各类项目的轻重缓急进行时间分配。 假设今天有个 deadline 近且工时长的项目,那么在一日的时间分配上就会给予较长的工时。反之,如果项目较不急迫,则会给予较短的工时,甚至可能会被排到明天。 至于如何设定自己的总工时,并没有硬性规定,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进行调整。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分析型工作为自己订定每日的「停止线」,让自己有更踏实的感觉。即使当天会议很多,本来预计的工作时间遭到瓜分,也比较不会产生焦虑,因为已经预先分配好一天分析型工作的总量。 虽然这种分配方式,偶尔还是会因为会议太多,导致需要忙到很晚,才能完成分析型工作的总工时,但至少不会像一开始远程工作时那样,每天忙到没日没夜。 (图/李致淮制) 对于事务型工作,Jessica 表示她会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处理。例如,如果两个会议的间隔时间很短,她就会利用这段空档回信。她也会利用从休息状态回到工作状态的前半小时来处理事务型工作,透过这种不需要花费太多心力的工作,慢慢找回工作的「手感」。 然而,Jessica 也提到,对于事务型工作,她不会特别设定停止线。换句话说,即使在下班时间,如果有人发讯息问工作相关的事情,只要评估可以在十分钟内回复处理,她还是会选择回信。 因为对于远程工作的她来说,并无法完全将生活与工作切割开来。因此,她会选择一种自己觉得舒服的节奏来平衡生活与工作。 设立停止线,对苦于拖延症的远程工作者也同样适用。 由于没有人监督,以及没有周遭同事的约束,很多人在远程工作时,常会产生惰性、选择拖延,这些人的习惯是会将事务型的工作当成停止线,也就是把每日例行公事做完之后就下班,让分析型的工作延宕。 透过第二步,列出分析型工作的 deadline,有助于起到的督促作用。 虽然设定停止线并不是远程办公才能使用的技巧,在办公室上班也同样可以使用,但在极度需要自律的远程办公,「停止线」的调整更为重要。 最后,Jessica 还建议远程办公者,将工作与生活的场域分开,可以是在家中开辟一个工作的空间,像是书房或是一张小书桌,尽量让它与床、厨房、电视等家具隔开,或是外出到共享空间办公,更容易让自己的心态上进入到工作的状态。 总结来说,远程办公需要高度的自律和时间管理能力。尽管它带来了许多自由和弹性,但我们也需要学会如何在享受这些好处的同时,有效地管理我们的时间和工作,而停止线就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技巧。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26, 2024
运动防护员林霈群专访|2 个行动让客户量成长、每月授课时数增 7 成!我的「销售专业服务」经验谈
在运动赛事中,我们常能看到选手受伤时,有个人会替他们做紧急检查与处理;在花絮中,搞不好你也看过选手在休息室躺着,有个人替他们按摩放松。这个运动迷「最熟悉的陌生人」,真正身分其实是「运动防护员」。 他们原本专为选手服务,负责确认训练量合宜、处理运动伤害,以及规划伤后回归原本训练模式的做法。但因为近年业余运动爱好者渐增,所以不少运动防护员也改变服务对象,透过课程协助大众处理运动伤害。甚至连姿势不良造成的长期酸痛,也有机会在上课后改善。 不过,如同医师、顾问等许多工作,这种不是卖实体商品、而是以专业能力来提供服务的生意,在营销上其实特别棘手。其中一个原因是,实体商品可以靠主动且大规模的促销来卖出,但专业服务如果过度促销,反而容易让人产生疑虑,想说「是不是服务质量不好才打折?」。 不靠这类促销,那专业服务可以怎么卖?「Ninety Percent 耐瀚运动防护」共同创办人林霈群,将分享他如何在三个月内将「每月授课时数」拉高七成,不仅增加收入,后续更帮助团队扩大规模! (图/林霈群提供) 把握「销售专业服务」核心,由选定专精次领域做起 林霈群原本是个角力选手,在受训时接触到「运动防护」这项专业,深受它在处理伤害之外,还能衔接回伤前运动模式的特色吸引,决定深入钻研。取得证照后,也开始执行一对一服务。 执业初期靠着前辈转介客户及口碑推荐,他的生意还算稳定,「但老实说对于怎么做营销,真的没什么想法。」直到后来参与相关课程,才开始对专业服务的营销有所理解,并基于「让客户在有问题时想到我,并放心找我协助」这目标,以两个行动重整旗鼓! 「课后我做的第一个行动,是选定要专攻的『次领域』。」很多人直觉上会认为自己多种能力都不错,对外这么宣传一定能受到客户青睐,但事实上,能力太多太杂,客户反而不知道何时该上门求助。在庞大专业领域中选定「专攻的次领域」,也就是找到一类自己明确能解的问题,辅以正确推广,这才更有机会在客户碰到特定问题时,浮现在他们心中。 以林霈群而言,虽然很多运动伤害他都有能力解决,但他最终选定专注处理「膝关节十字韧带」伤害。为何选择专注处理这问题?他分享:「当初的考虑是膝关节十字韧带受伤后,需要开刀的比例很高,而且开刀后还需要经历九个月到一年的复健期。这个伤害很明确、对生活影响很大,痛点也很强。」 选定「需求明确」且「痛点强」的次领域后,林霈群接着开启第二个行动。 有意识地累积「信任」,在客户心中塑造可靠印象 光是设定次领域,其实还不足以让客户在碰到问题时想到我们,并放心交给我们解决。前面有提到,这还需要仰赖正确推广。而所谓「专业服务的正确推广」,其中一招就是累积「信任」,也就是持续产出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内容,如对问题的观察或解法等,在客户心中建立清晰且可靠的印象。 比起狂打广告,累积信任资产对销售专业服务而言更根本且有效。毕竟多数专业服务都不便宜,客户总会想找信任的人来做,而不是偶然看到广告就买单。 「于是,我开始经营 Instagram 账号,发布跟『膝盖伤害』有关的信息,例如什么动作容易让前十字韧带受伤等等。」拿出手机展示账号内容的同时,林霈群也分享,他之所以选择以 Instagram 为分享内容的管道,是因为比起文字,图片更能传达学员上课的 Before 与 After。也因此,每个人实际上要透过什么管道分享内容,还是得考虑服务属性再决定。 经营 Instagram 一、两个月后,最大进展还不只越来越多人上门询问膝盖伤害问题!林霈群兴奋地说:「主动来问的人大多都是有需求的,他们透过内容信任我了,基本上只要沟通过程没有大问题,能排除他们的疑虑,他们买课的机率就高达八、九成。」 透过自销售专业服务核心延伸的两个行动,林霈群的客户数量和每月授课时数在三个月内快速成长,原本每个月授课 80 至 100 小时已经很不错,后来每月授课时数成长了七成,达到将近 170 个小时。 除了收入更丰,更透过经验分享协助团队成员,过去只有一人在教学,现在则多了三位伙伴在授课,还开了一家店! 沟通过程如何排除客户疑虑?两个应对建议 「刚刚还有讲到一个大重点,就是事前和客户的沟通!」服务前与客户的沟通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先排除他们的疑虑,他们才会对服务买单,二则是因为对服务成效的正确理解,将大大影响客户后续的满意度。 那么我们该如何妥善与客户沟通呢?林霈群在访谈最后补充他的两个做法。 第一,归纳客户老问题,先一步清楚释疑。 以林霈群提供的服务而言,常被问到的问题包含「你们跟物理治疗师有什么差别?」、「你们的运动课跟健身房哪里不一样?」等。针对这些问题,他事先准备了一份答复,在客户询问前就早一步解释清楚。 站在客户的立场来看,不只疑虑可能提早被解决,也相对能感受到提供服务者的专业与用心。 第二,服务成效讲明白,建立正确期待。 很多人为了顺利把服务卖出去,无论客户碰到的问题是什么,都一律宣称「能解决」。但这其实非常危险,因为后续如果问题没有确实解决,客户很可能就不再回购了,也不会再向亲友推荐。后续我们想维持生意稳定,就只能一再采用成本最高、效果却未必最好的方法:拉新客。 也因此,事前务必清楚说明「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才能建立正确期待,避免客户买了服务才觉得不如预期,他不满意,我们也不开心。 专业服务类型五花八门,未必每个人采取这些做法,都能如林霈群一般在三个月内快速见效,或从此一帆风顺。林霈群就分享,虽然目前经营得还 OK,但也正设法克服新挑战,包含如何让团队协作更有效率,以及如何把产品规格化,省去逐一为客户客制的时间等。 「不过我们会持续努力,希望早点达成每个县市都有服务据点的目标。」他也鼓励目前正奋力站稳脚步的专业服务提供商,参考他在课程中习得的概念与做法,在克服种种难题的同时,至少确保自己在对的方向上努力,而非困在常见的营销迷思里!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0, 2024
讲师李君婷专访|24 年访逾 600 城市的体悟:生活难免心累,找到「状态转换法」是必要准备
「刚订好十月去多伦多的机票就收到妳的邀访信,真是太刚好了!」一改平时讲授项目管理课程的正式装扮,君婷老师一身轻便来受访。但即便谈的是相对轻松的主题,她平板上还是写着密密麻麻的笔记。 从年轻时独自游欧、美算起,她到目前已经有 24 年的旅行资历,曾到访过近 70 个国家,走过六百多个城市。撇除少数几次跟团(如去埃及时基于安全考虑选择跟团、或配合友人规画),大多都是一个人的自由行。 旅行究竟有何魅力,让她再忙也坚持每年挤出时间去?她想了想表示,旅行对她来说是忙碌日常里尤其必要的休息方式,「我想特别强调,是有感的那种。」 心累难靠睡觉和耍废化解,旅行中「转换状态」是关键 为何要强调「有感」?君婷老师表示,人在忙碌中身心难免会疲累,身体累可能睡饱就好,心里累却很难靠睡觉或耍废来解决。但麻烦的是,很多人常没意识到这点,感觉累就只想到睡觉耍废,没想到却越睡越累、越耍废越疲惫。时间被废过去之后,心里的焦虑又变得更深。 在她看来,觉得累时该做的第一件事,其实是判别它来自身体或心理,「如果你睡很多还是觉得累,天亮又开始觉得绝望无力,那么你可能不是身体累,而是心理累。」身体的累需要我们少做点事,但心理累却可能需要我们多做点事:找到适合自己的「转换状态轨道」来切开工作压力。 旅行对君婷老师而言,正是非常棒的一种转换轨道。她解释:「旅行其实就是项目管理,事前要做好成本、时程、风险等规划,但出发后往往有各种变卦,比方说没搭到要搭的车、想吃的餐厅没开,需要我们快速应变。」因为旅程时间有限、这些应变得在紧凑的时间里完成,再加上旅程中我们对于外在环境相对陌生,所以我们在旅行时会自然地进入一种「既放松又专注」的心流状态。所谓状态转换,在这过程中也就不自觉地被实践了。 应变过程还有个奇妙之处,那就是整个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反复思考想要什么(如想吃什么、想去哪),然后很快满足自己」的过程。对比在工作中常面对到无能为力的挫折感,这种自由和满足自我的机会也常能带来强大的疗愈效果。 君婷老师提到,很多人会觉得安排行程一定要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比方说某个古迹历史多悠久,「但其实不需要,光是『你想去』就够了。像我明年要去欧洲参加一个河轮行程,沿着莱茵河水路走访平常不容易去到的小镇,我就超期待的!」 以缺氧状态造访云南玉龙雪山顶,君婷老师笑称手上的是救急却不怎么有用的氧气瓶。(图/李君婷提供) 热爱在长途移动过程思考,她不只搭机还每年搭火车环岛 「很多人对于旅行的期待从到达目的地开始,而我却最着迷一段长途旅行的移动过程,不论是搭船、飞机、火车、汽车……」 除了排解压力,旅行对君婷老师而言还有个重要价值,那就是帮助思考。她表示,长途飞行是很多人的恶梦,但却是她最喜欢拿来思考和阅读的时光,就算只是放空,都觉得自己似乎在过程中被注入新能量。 「因为我觉得飞机在高空时,就像在一个时间、空间都无法被明确定义出界限的神奇环境。在这个充满白噪音的环境里,我反而能排除噪声,得到一些新的启发,可能是视野被强迫打开了吧!」她说明。 某趟航程中读着科幻小说《极限返航》。(图/李君婷提供) 所谓「排除噪声」是什么意思?她举例,过去当小主管时常会遇到纠结却又得做出决策的时候,像某次就必须替组织处理一个「人」的问题。一直待在工作环境中,她看到的都是眼前人力分配、团队面临变动的不安低落等顾虑,后来在一段长途飞行中,她于三万英呎高的魔幻环境里进入不同的思考角度:多年后回头看,现在怎么做才是对组织最好的?然后终于能做出决定。 「不能出国也没关系,在台湾搭火车也能创造这样的环境。」君婷老师分享,她每年也固定会搭火车环岛一圈,至今已持续八年,有时甚至是当日来回。这样的行程对她来说只有一个目的:不是吃喝玩乐,而是创造不受干扰的环境,让自己专注地阅读、思考以及得到彻底的休息。 拓宽视野养成同理心,看事情不再只有「对错」而已 君婷老师在旅程中还有另一个「思考」收获。很多人常说在旅途中的见闻能开拓视野,但在她看来,开拓视野并非打卡哪些景点,而是因为亲身经历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所以能少些本位主义、多些温柔与理解。 这其实是作为成熟大人的重要训练,毕竟我们在人生中会遇到不同的人、需要经营不同的关系,在全球团队当道的时代,还可能和不同背景的同事、客户协作。大家都知道这时候「同理心」很重要,但往往因为误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唯一真相,于是很难真正以同理心待人。进入其他文化实地体验和观察,在君婷老师看来是提高同理心的好方法。 举例来说,我们在旅途中可能体会到台湾酷暑时,有另一个地区正是寒冬;中华文化对鬼魂戒慎恭谨,美国万圣节却用另一种态度来面对;台湾人觉得餐厅送上热茶是贴心,日本却不管再冷都以冰水招待客人。 君婷老师表示,常进出这些情境让她面对各种差异时,会直觉地先进入到对方的角度,尝试理解对方在想些什么、为何他会这样说这样做,「大至面对意见分歧的社会政治议题,小至在工作上看到同事与我想法迥异的行为,我都会这么做,不是直接就觉得别人错了。我想这就是同理心的第一步吧。」 明白旅行的好处却迟迟无法出发?关于旅行的 2 大迷思 一路畅谈旅行的痛快之处,君婷老师表示,现在旅行对她来说就像吃饭和睡觉般理所当然。但她也发现这对部分人来说并不容易。为何会这样?她认为和两个常见迷思有关。 迷思一:天数短的旅行无法放松? 很多人常认为旅行的放松程度和天数成正比,也因此若不能玩个八天、十天,不如别去了。但在君婷老师看来,旅行能否带来放松效果还是取决于「心态」,而非「时间」。天数迷思不只会增加出发的难度(毕竟请长假对上班族来说确实不容易),这份无法出发的怨念,还会让我们对工作的不满持续累积,觉得「都是工作害我不能去玩的」。 「与其惆怅地翻着行事历,想着什么时候能请长假,不如从请个半天假开始,创造一个完整属于自己的下午。」 君婷老师也补充,就她的经验而言,请平日会比假日好。毕竟多数家人朋友可能也都是假日才有空,所以假日多半会需要陪伴他们,「利用平日假期完整自己,假日就练习当个配角,学习完整他人。」 迷思二:旅途中绝不该工作? 「我也曾经这样想过,回想起来,我发现越把旅行当成逃避工作、压力、关系等各种东西的手段,越会在过程中不停倒数计时,觉得疲惫甚至在越接近旅程结束的时间,越感到忧郁烦躁。」关于迷思二,君婷老师这样回应。 她表示,虽然自己现在是自由工作者,在时间安排上有相对大的弹性,但却不会完全把旅行和工作切开,甚至更常是刻意设计几场「带着工作的旅行」。 为何一样是在旅行中工作,过去会尽可能避免,现在却刻意这么做?她分享,差异或许来自「对时间的掌控度」。以前会认为上班已使尽洪荒之力,难得休假就该把时间全留给自己,不然好像有请假跟没请假一样,还白白浪费了珍贵的时间,而现在每分每秒都靠自己掌控,则认为旅行和工作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需刻意切割。 「可能对我来说,以前的旅行像是试图得到某种平衡的手段,而现在,旅行本身就已经是目的。」她这么补充。 对于工作时间多少会受限于公司规定的上班族,她也建议撇开逃避心态,与其刻意切割又因为工作很难真的置之不理而气恼,不如练习妥善规划时间,刻意设计或长或短、或近或远的「工作旅行」。 (访谈结束后不久,正在规划新课程的她就带上工作设备,到离家不过四十公里的山上展开一周的工作旅行,她说这是「准备进入下一个重压阶段的策略性缓冲」。) 虽然深深感受到旅行的放松与转换状态效果,但君婷老师在采访尾声也补充说明,真正重要的或许不是旅不旅行,而是面对难免心累的生活,我们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状态转换方式。如果你光想到要自己踏上旅行就已经压力爆表,那么可能这个方式并不能让你进入休息的状态,而有其他更适合你的选择。 该怎么找?她盖起平板表示,试着多创造一些在能接受范围内的特殊体验,并感受自己做完哪些事后,能够得到新的能量或变得平静,「它未必要是很大规模的、很花时间的,哪怕你只是下班换一条路线走、看一场以前不曾选择类型的电影、在家附近找个饭店住一晚,制造一小段完整属于自己的时间,搞不好都会有出乎意料的休息效果喔。」
December 9, 2023
Amazon 广告策略经理 Jessica 专访|你也有个看不到人、就不放心的老板吗?远程工作者该如何搞定爱Con-call的老板?
2020 年开始,Covid-19 疫情席卷世界,病毒的高传染力让远程办公成为常态。然而由于地区文化的差异,部分亚洲的远程工作者反应,他们时常得面对无意义的进度会议、频繁的在线检查,甚至不时的电话打扰,都让工作节奏被打乱,工作进度也因此受到拖延。 更糟糕的是,这种无时无刻被监控的感觉,让人工作起来压力倍增。 Jessica 目前在知名电商亚马逊工作,担任广告高级销售策略和营运经理,负责广告业务的数据分析以及策略规划,曾在疫情期间,远程工作长达两年,并且在中国、台湾、美国的企业都有过远程办公的经验,因此,我们特别邀请她来分享自己的观察以及如何适应亚洲的远程办公文化。 「亚洲的企业,大多比较偏向流程导向。」 Jessica 说美国的工作文化很偏向责任制,只要你能在时限之内把任务完成,主管与老板其实不太在意你上班时间是否在在线。举例来说,Jessica 分享了在美国远程工作时的一个情况,她有一位同事每天上班时间会有一到两个小时不在在线,因为她去接孩子放学,甚至有时在接送的过程中碰上塞车,不在在线的时间会更久。 但在亚洲的工作文化中,即使你能在按时交出成果,管理者还是希望你在工作时间待在位置上,让他们能随时 follow 你与项目的状态。 换句话说,在远程工作时他们会期望你能够一直保持在在线,即使通讯软件不必一直处于通话状态,但仍要保持在线的状态,因为这样他们才能确保你真的在解决问题。 「过去在办公室的时候,我们每周会召开一次进度会议,但是开始远程办公后,主管便提议将进度会议改为每周一、三、五召开。」 Jessica 认为,一般来说,大多数亚洲国家的企业都偏向流程导向,这样的趋势源自亚洲的领导者对于员工的信任不足,他们认为只要不在主管的监管下,就一定会偷懒。 即使是在亚洲的外商公司,或是在亚洲工作的外国主管,在亚洲文化的影响下,仍旧会希望看到员工在工作时间乖乖待在一个空间内 on call。 因此,如果你的企业很常开类似进度会议、或是老板或主管很常向你询问项目进度、甚至借故视讯与通话,那就是非常流程导向的行为。 对于流程导向的企业来说,远程办公可能会面临到主管或老板频繁询问进度,导致工作上的监管与干扰。那么,我们该如何降低这种情况呢? 首先,我们就得先了解管理者过度询问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不信任的源头,来自于信息的不透明 前面有提到,很多亚洲公司会采用流程导向的原因,是高位者对基层的不信任,而这股不信任感,其实是源自对信息不透明的焦虑。 在办公室工作时,主管或老板可以随时找到你,随时与你确认工作进度以及目前的成果是否符合他们的期待。 然而远程办公时,由于无法面对面实时交流,因此容易让他们对于进度失去掌控感,害怕项目因为员工的偷懒而延迟,或者直到最后阶段拿到成品,才发现成果不合期待,不仅前面的努力白费,后面修改的成本可能也很大。 因此,为了弥平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安感,管理者才会想要频繁地召开会议,确保自己能得到最新的信息,万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彼此可以立即沟通和处理。 所以,如果想要降低管理者的干扰,缓解信息不透明的焦虑便是当务之急。那该怎么做呢?「主动回报」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 主动回报的要点与架构 主动回报指的是,你可以在平常的进度会议之外,再准备一份「工作进度与成果回报」,这份报告的时间以周为单位,定期以信件的方式寄给主管,如果觉得太正式,也可以用讯息告知。 回报内容必须包含三个重点: 1.本周已完成的项目 这部分主要是对本周成果的简单回报。我们可以讨论自己在本周解决了哪些问题,完成了哪些任务。如果有结案单或数据报表,可以一并附在信件中,供主管查阅。 2.本周正在推进的项目 在这里,我们可以稍微提及本周正在进行的任务进度。不必详细到每个任务完成了多少百分比,但可以提及自己目前进展到哪个阶段,以及是否有需要主管提供协助的地方。 如果遇到困难或有坏消息,我们也可以在讯息中说明情况,例如,如果项目时程延迟、客户增加要求、或是数据核对出现误差等情况,我们可以让主管知道。 这样,主管会知道我们不会单纯报喜不报忧,也能知道该如何提供帮助。 3.下周准备进行的事项 最后,我们可以向主管说明自己接下来打算进行的任务。如果有需要资源,也可以在此时提出,让主管知道。这样不仅可以让主管了解工作进度,也能提前规划资源分配。 建立安心感形成良性循环 或许看到这边,你会有点疑惑:「老板都已经会主动召开会议询问了,为什么我还要主动回报?」 虽然每天都会开进度会议,但这类会议通常涉及整个部门,大家轮流报告自己每天做什么。然而,这种流水账的报告,老板不见得全部都记得。因此,我们每周的回报,实际上就像是个人每日进度会议的会议纪录,具有整合信息的价值。 此外,主动回报虽然看似增加了工作量,但在远程工作时却提供了塑造自我形象的绝佳机会。 当你每周主动提供项目进度时,不仅可以减少领导者因信息不足而产生的不安全感,还能让他们对你产生「持续解决问题」和「持续创造价值」的印象,时间一久就会产生信赖感,当有更好的机会出现时,他们自然会先想到你。 实际上,无论是远程工作还是在办公室,管理者对于信息的焦虑一直存在。然而,在远程工作时,由于无法看到员工的工作情况,这种焦虑可能会转变为怀疑,进而产生紧迫盯人的行为。但是,如果我们选择主动提供信息以弥补这种信息落差,那么他们对我们的监控力度自然会减轻,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December 7, 2023
英语口说教练 Mei 专访|想要边工作边旅行,却担心没预算?「低预算」如何数字游牧?
许多人踏上数字游牧,是憧憬着一边工作,又能一边四处旅游,但大多数人迟迟不敢踏出第一步,就是担心没有预算。今年 37 岁的 Mei (郭美杏),靠着数字游牧与极简旅行,依旧能够环游世界,或许她的经验,可以给预算不多,但也想尝试数字游牧、四处旅行的你一些参考! 至今已经去过 42 个国家、数不清城市的 Mei,在五年前也是一个上班族,在美国的英语学校担任英语教学与数字营销的工作。但原本就很喜欢背包旅行、怀抱着环游世界梦想的她,说服老板让她远距工作,开启了数字游牧之路。 一开始,Mei 以月薪大约三万元台币的收入,就踏上旅程。Mei 一天可能工作四到六小时,剩下的时间就慢慢探索一个城市,她可能在澳洲认识当地的野生动物,或是去到在印度参加朋友的婚礼,花一个月深度体验印度生活。去年至今,Mei 就去了台湾、澳洲、新西兰、印度、泰国清迈、美国洛杉矶等地方。 两年多前,Mei 甚至创立了自己的英语教学品牌,在线教授英文,只要有计算机与网络,全世界都可以是她的办公室。 许多人向往透过数字游牧,和 Mei 一样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探索世界,但内心总有百百种担心,尤其「预算不多、没有稳定收入,该怎么旅行?」是大家最常见的问题。 不过,早已是资深旅行家的 Mei 说:「大家都一直在聊工作、收入这一块,但很少人在聊旅行这一块。其实如果你已经会旅行,收入这一块的压力会蛮小的。」 「会旅行」不是代表你要很会玩,而是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在食衣住行育乐上,懂得如何用更聪明、省钱的方法长久旅行。 开始之前,先为旅行留下时间与预算 在开始踏上数字游牧,甚至谈论怎么一边工作,来支应自己的生活与旅游花费前,Mei 强调,还是要想清楚自己选择数字游牧,是想要得到什么? 每个人选择数字游牧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些人选择数字游牧是一边有持续的收入,支撑自己长久旅行,有些人可能是追求自己想要的工作方式等等。 但 Mei 提到,在数字游牧的旅程遇到了很多人,有些人虽然想要环游世界,同时一边却又想要赚很多钱,或是割舍不下工作,将旅行不断延后,或是牺牲了旅行的时间,但投入工作时,又总是不断分心,于是最后两头空,整个旅程的质量都不太好。 「如果你想要环游世界,那请一定要拨时间去给旅行,」Mei 强调,若旅行是你数字游牧的目标之一,就将旅行当作一个重要的项目去管理,排入自己的日程中,不管你给予旅行的时间多或少,最重要的是依照你数字游牧的目的,平衡工作与旅行的比重。当你规划好一定比例的时间、预算投入旅行,更能放心的享受旅行。 跳脱金钱局限,聪明穷游 当想好自己开始数字游牧的初衷与预算,假如你的数字游牧目的,是想要到各国游历,就可以开始思考如何用有限的预算旅行。 在旅行刚开始,Mei 依靠远程工作,一个月的收入大约三万多元台币,就算后来接案,或现在开始创业,创立在线的英文教学品牌,收入有提高,但她知道若想要长久的旅行、去更多的地方,势必就得用更聪明省钱的方式旅游,也就是「穷游」。 「许多人会想我要有钱了,才可以去旅行,但我很早就知道这是不对的,因为很多体验都是不用钱的,」Mei 说,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Mei 有许多省钱妙招。 一般来说,旅行最大的花费可能在交通与住宿,但一直以来,Mei 就将支出压到最低,甚至完全不花钱。 在住宿上,Mei 选择沙发冲浪、住便宜的青年旅馆,甚至主动向旅馆提议自己是否可以用打工换宿、打工换餐,来省下住宿费、餐费。 在交通上,Mei 也透过搭便车的方式,去往各地,省下车资。也因为数字游牧的人没有时间、工作地点限制,因此可以选择便宜的长程巴士或火车通勤,并在上面工作。在飞往不同国家时,也会透过 Skyscanner 或 Google Flights 等网站,比较机票价格,并选择冷门时段飞行。 甚至在饮食上,Mei 也曾响应「共享剩食」的运动,去许多超市、面包店拿还可以食用的「即期品」或是「过期品」,只要上网搜寻该城市与 Food sharing 关键词,就可以得到该城市相关的「共享剩食」信息。 Mei 还有许多的省钱的方法,她笑说:「你敢去尝试新的东西的话,有时候钱真的不是问题!」 若是刚开始预算有限,也可以从比较便宜的地区开始,好比说东南亚的城市,其中泰国清迈就是许多人的首选。 降低物欲,重视无价的人生体验 Mei 每次的旅行,都只背着一个背包,就踏上旅程,也会将物欲降到最低,不花钱购买不必要纪念商品等等。反而选择亲近大自然,也特别重视与人的交流,这些都是免费却无价的体验。 每到一个新的城市,Mei 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依据自己的兴趣,在 Facebook 上搜寻当地的健行、写作、语言交换等等的社群,认识当地人或是在当地生活很久的外地人,和这个人一起去探索这座城市的人事物。有幸的话,还能与这个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同时,为了摆脱金钱的局限,Mei 也勇敢尝试搭便车、沙发冲浪等等,这些带给 Mei 的人生体验,也让 Mei 格外珍惜。她说:「如果说你付了钱,买一个旅游行程,等于将人与人都隔开。」就算我们来到异地,还是很难与当地建立更深的连结。 像是在美国,Mei 与同行友人搭便车前往下个目的地,就认识了一个很友善的车主。在 Mei 还没找到住所时,还无偿提供自己的露营车,给 Mei 与友人暂住。不过深入了解对方后,才发现对方过去是位毒瘾者,后来戒毒后成为一位讨债人员。虽然听起来有点可怕,但对车主而言,这不是什么不能大方分享的职业,而他的慷慨与友好,至今都是 Mei 的旅程中,印象深刻的回忆之一。 许多人会担心来到异地,这样搭陌生人的车、住陌生人的家或是与陌生人出去玩,不会有危险吗? Mei 笑说,旅行一定会有风险,但不管是搭便车、沙发冲浪等等,其实危险性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高。「当旅行久了,其实就蛮会看人的,」 Mei 提到,当遇到一个人,自己还是会先透过言谈、行为判断这个人的安全性,同时她并不会去特别危险的地方、做危险的事,许多时候也会有同伴同行。随时保持警觉,远离觉得危险的人事物,其实危险性很低的! Mei 兴奋地细数者未来还想去的地方,明年要去探索中南美洲,等到了夏天再去苏格兰,学习一直以来都很向往的威士忌文化。全世界 190 几个国家,至今已经走过 42 个国家的 Mei ,仍感叹着世界之大,摆脱物质与金钱的限制,Mei 的数字游牧的环游世界之旅仍在继续下去。 如果你对 Mei 的数字游牧故事感兴趣,欢迎参考 Super Mei Travel!
December 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