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16 posts

美国营销顾问 10 点建议,教你转型成为自由工作者!

很多人向往自由工作者的「时间自由」与「地点弹性」,因此会想将其当作自己的职涯发展目标,然而学校没有教过我们如何成为一名自由工作者,甚至没有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因此,普通人对于如何转职成自由工作者可能没有那么熟悉,大多数人会误以为,自由工作者只是在结束一份全职工作并开始另一份全职工作的空档期间,作为一种临时的解决方案。或者,他们可能只是认为自由工作是在做全职工作之余,花时间做的副业。 美国的营销顾问 Brian Honigman,在成为自由工作者的十年后,他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下来,并在 Fast Company 网站上分享了 10 个建议,给那些想要选择自由工作者作为职业选择的人。 1.确定「利基点」 Honigman 提到在成为自由工作者之前,必须在你能提供的专业知识与市场正在寻找的技能需求间找到平衡点。 不论是专注于高度专业化的产品、为特定类型的客户或行业提供服务,还是提供互补的服务组合,都应选择一个能够反映优势、易于快速理解并受到欢迎的利基市场。 作者提到,自己为媒体、科技公司、非营利组织制定社群媒体和内容营销策略,并提供咨询、教学和培训。这种方式清楚地划分了自己的服务对象和能提供的具体服务。 所以,成为自由工作者,你所提供服务并不是要包山包海,反而应该专注在几个你熟悉的特定领域,因为这样一来可以让你更容易受到客户注意,二来能帮助你进一步磨练自己的技艺,让你的品牌更能得到客户的信赖。 2.公开分享想法 Honigman 认为,与客户建立信赖的另一种方法,是不断输出自己的观点。 不论是透过社群媒体、部落格、Podcast 或其他方式,向大众发布与你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帮助客户发现你并直接从你提供的专业知识中学习。 作者也有提到,自己也定期在 LinkedIn、印刷出版品,以及作为他人 Podcast 的嘉宾,分享自己对于营销的想法,这帮助他能不断扩张自己的接触到客户,也能建立起自己专业的品牌人设。 通过分享知识免费提供价值,当潜在客户找到你时,你也不必再重头介绍自己,因为他们可以藉由你提供的知识来评估你的专业。 3.专注人际网络 作为一名自由工作者,人脉至关重要。如果能持续、有意识地为人脉中的人提供服务,那长时间下来,将会有机会建立一个强大的人脉网络,客户会愿意向其它人推荐你,并且在你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与指导。 4.将收入组成多样化 因为自由工作者的收入很长时候是不稳定的,有可能一下子赚很多钱,也有可能好几个月都没钱进帐,因此要建立一个以上的收入来源,是自由工作者能否长期经营下去的关键。 作者表示,根据自己营销的技能,开发了四个收入来源,分别是职业指导、教学课程、咨询项目和领导培训活动。 多元的收入组合能帮助自由工作者在提供价值的同时,也能获得金钱上的保护,当某一端的市场发生问题时,至少还有另一端的收入可以填补资金短缺。 5.建立信誉 作者在这边提到 Dorie Clark,一位从事自由工作长达 17 年的商业战略顾问,她曾说:「在你的职业生涯早期,确保你被认真对待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累积『社会证明』。」 这可能是在大学进行客座演讲、与知名客户合作、在著名出版物中被引用或撰写文章,或获得该领域重要人物的推荐。这种社会证明可以提高你的可信度,增加你获得更多你想要的机会的机会。 Clark 认为必须针对如何获得这些荣誉而制订计划,像她就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向数十所大学发送电子邮件,推荐自己成为客座讲师。这让没有任何 MBA 和博士学历的她,如今在杜克大学的商学院任教。 6.保持可靠性 Honigman 认为,要想高效并具有持久的竞争力,能够被客户一聘再聘,一个常常被忽视的方面,就是要成为客户可靠的合作伙伴。 想要保持可靠,最大的关键就是在于容易合作。 虽然你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但客户是否再次找你,你所提供的体验才会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将你推荐给其他人。 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总是表现完美,而是要向客户展现你有多重视这段合作关系,要在承诺的时间做承诺的事情,并确保沟通的过程开放。 7.持续提升技能 自由工作者必须主动提升自己的技能,因为这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Honigman 表示,自己每年都会针对自己业务中的一些全新概念进行学习,以提高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业。 承诺每年一次成长机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能够安排时间,积极扩展自己的技能和经验,而不是被动地学习。 这样,就能继续成为客户的宝贵资产,适应新兴技术和市场波动,发现新的职业兴趣,并确保工作始终保持吸引力。 因此,自由工作者需要主动提高自己的技能,以保持自己与时俱进,走在自己领域的前端。 8.从错误中学习 作为一名自由工作者,你会犯很多错误,但只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那么从长远来看,这些错误会让你受益匪浅。 作者举了一名双语品牌战略师兼平面设计师 Nicte Cuevas 为例,当时的他过于依赖与朋友的口头协议,因此吃了大亏,但那次经历也让 Cuevas 明白了合约的重要性,之后在签定合约时,也都会注意每个细节。 9.优先考虑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事情 Honigman 提到,全职的自由工作者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 但是,如果清楚利弊,就可以有意识地挖掘这种工作安排的好处,尽量减少其弊端。 自由工作者的一个主要好处是,你可以更灵活地控制与你合作的客户、你承担的项目以及你的时间排程。 要找到让你对自由工作保持热情和乐趣的那部分,这样才能让你对这种工作方式长期保持兴趣。 10.不要害怕说「不」 最后,Honigman 认为,每条职业道路上都会遇到力不从心的时候,但种情况在自由工作者中就会尤为常见。 所以,你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可以自由说「不」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你因为接下低价格的工作而对困扰的客户感到筋疲力尽。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积蓄让你有信心拒绝不想做的工作,那么就不要急着转成自由工作者。 这十项经验,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适应的自由工作者的生活,并开启一个可持续的自由工作者的职涯。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吃素不方便过游牧生活?全球 10 个最适合素食数字游牧者的城市!

数字游牧不仅是一种工作型态,更可以被视为一种「生活型态」,游牧者在这样的生活型态中工作,也在这样的生活中吃、喝、玩、乐。不过讲到吃,部分人心里可能会有一个担忧:「吃素怎么办?我如何知道一个地方对素食者友不友善、选择多不多?」 关于这个疑问,国外一个专门分享素食相关信息的网站 The Vegan Review,就盘点了 10 个最适合素食者体验游牧生活的城市。 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 【亚洲】 1. 台湾 台北(Taipei) 2017 年,台北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选为全球「十大素食友善城市」;2023 年《世界素食人口调查》又指出台湾素食人口比例高达 13%(约 320 万人),位居全球第三。对素食游牧者来说,台北无庸置疑是最佳选项之一! 2. 泰国 清迈(Chiang Mai) 常被视为最佳游牧地点的清迈,同样也是素食者的好选择。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物价平易近人的城市,你可以用相对低廉的生活费用,换得丰富、美味的素食选项。 (Photo from iStock) 3. 印度尼西亚峇里岛 坎古(Canggu) 讲到峇里岛,很多人脑中浮现的画面可能就是漂亮的海滩,以及悠闲的生活氛围。不过,和清迈同样作为游牧热区的峇里岛,素食的选项其实也远比大家想象中更多喔! 4. 新加坡(Singapore) 「亚洲商业重心」之一的新加坡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各种文化、各种饮食习惯均有。也因此,就算你是素食者,来到这里也不用担心选项不足。 【欧洲】 5. 西班牙 拉斯帕尔马斯(Las Palmas de Gran Canaria) 拉斯帕尔玛斯拥有多种类型的素食选项,包含生素食主义(Raw Veganism,又称生机饮食,指不摄取动物肉类与高温烹调之食物)、无麸质饮食(Gluten Free)者,都能在此找到符合需求的选项。 (Photo from iStock) 6. 捷克 布拉格(Prague) 讲到布拉格的饮食,很多人首先想到大概会是满是「肉」的传统料理,但事实上,近年来布拉格的素食人口也越来越多,并跃升素食者友善的城市之一。 7. 葡萄牙 里斯本(Lisbon) 和峇里岛、清迈同样是全球知名数字游牧城市的里斯本,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也同样永远非常多样的素食选项。 8. 德国 柏林(Berlin) 讲到德国,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料理可能是猪脚,或者其他肉类料理;但其实近年来,随着移民人口增加,柏林的素食人口也跟着提升,2015 年时甚至被美国美食杂志誉为「世界素食主义之都」。更让人惊叹的是,这里还有着世界第一条「素食大道」Schivelbeiner Strase,不仅提供素食者丰富的饮食选项,「无动物」生活杂货也一应俱全。 【美洲】 9. 美国俄勒冈 波特兰(Portland) 波特兰一向以接受各种生活样态闻名,素食游牧者在这里,同样不必担心!除了丰富的素食选择,这里甚至有全世界第一家 Vegan Mall,让你不必绕好几个点,就能轻松享受多样美食。 (Photo from iStock) 10. 墨西哥 巴亚尔塔港(Puerto Vallarta) 虽然比起墨西哥其他城市,巴亚尔塔港并非热门的数字游牧区域,但在这个静谧的小地方,你可以同时享有便利的网络、合理的生活费与不必担心吃腻的丰富素食选择,不妨亲自走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南非拟发放远距工作签证,治安不佳、限电政策成挑战

位于非洲的南非共和国,拥有丰富的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较于其他非洲地区,经济、生活与医疗环境好,是不少数位游牧民族旅居的目的地之一。其中,南非的开普敦、约翰内斯堡有许多数字游牧民族造访,该市也拥有许多共享办公室,或数字游牧友善的住宿。 近日,南非政府公布最新移民草案,因应远距工作的趋势,预计发放远距工作签证和关键技能签证,吸引专业技术人才旅居南非。 虽然目前签证细节尚未确定,但南非政府率先透露,关键技能签证将要求,申请人必须符合年收入最低 100 万兰特(55,000 美元,173万台币)的标准,未来的规定也会在年龄、语言、工作经验等上提出要求。更多的内容,需再等政府法案正式通过。 不过,南非部分地区犯罪率高,且自2023年起,根据台湾外交部旅游警示,南非为「橙色警示」,也就是「避免非必要旅行」的国家。 尤其,台湾外交部旅游警示说明,目前南非的「限电」政策,持续影响民生、产业等供电,且境内治安不佳,持枪抢劫、伤害事件频传,要去当地旅游、办公的人,需格外小心。 -- 责任编辑/邱于瑄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Notion Project 应用案例|全远距团队的项目管理、工作时数追踪系统,提供中文优化模版

2023 年,Notion 2.30 更新,官方根据企业团队用户的研究观察,推出了全新的「团队工作用模版」——Notion Project。 甚至为此全面更新了品牌标语:Your wiki, docs & projects Together. 透过强调知识库(wiki)、文檔(docs)、项目(projects)还有整合(Together)的这些关键词,告诉我们 Notion 的核心功能是这些数据的彼此关联,在一个工具内快速看到、方便找到、有效取用所需数据。 实际将这套 Notion Project 引入团队协作一个多月后,我会说 Notion 非常聪明地避免掉了「太过自由,以致于无所适从」的学习门坎过高的困扰,也透过提供一套完整的工作管理系统,解决许多企业团队难以导入 Notion 的原因;另外,从官网的标语更新,也能察觉到他们想正式脱离「笔记工具」(完全没有提到 note-taking)的用户认知,而是用于「工作&项目管理」的生产力工具。 怎么开始免费使用 Notion Projects? 以往在 Notion 进行工作任务管理时,需要自己花大量时间规划构建、筛选、排序。 现在直接套用 Notion Project,你不再需要从零开始建立规则,可以直接利用 Notion Template 快速的搭建项目管理的页面,它也会自动帮你做好几种常用的检视模式。 在 Notion 的免费版本就能使用 Notion Project 的功能,直接使用 Page Template(新建页面后,点击 Template 模版),或者在左侧功能栏的最下方(图一),选择 Template,就能使用模版库,叫出整个 Notion Project 系统: 选择 Template 进入官方模板库(图/侯智熏提供) 将类别选择 Work,选择 Project, Task 模版(图/侯智熏提供) 【官方英文模板一键领取】 Notion 根据研究大多数团队的需求,提供了一整套基础的工作管理系统,包含项目项目(Project)、任务行动(Task)、任务周期(Sprint)、会议记录(Meeting)、团队知识库(Wiki),只不过是全英文的,也有很多团队执行会需要的小细节没有被注意到 😅(中文化的优化模版,我在文末会提供)。 Notion Project 带来的改变、优势特色? 2023 年 8 月我刚好有场企业内训,发现一般公司如果没有项目管理系统,无论是老板或主管,还是职场工作者,每次要查找数据,都是直接在 LINE 群喊人,弄得大家整天无法专心工作,时间/精力分配是: 📂 20% 时间在找档案(使用 Google Drive,但因为没有规范,每个人不一定会上传建档,大多都是放在自己的计算机中) ⏳ 30% 时间开会(没有共同的任务系统,大家很难知道彼此的执行状况、遇到什么问题,只好一直开会来确认,或者走过去拍肩膀打扰,中断专注) 🤖 30% 时间做重复的事(没有共同的数据库和文文件,经验无法累积,遇到新的事情只好再来一遍) 🤯 20% 时间,才能做真正有价值、有产出的事 除了分散在太多的工具,无法顺利让项目、任务、会议文文件、人员和行事历相互关联,不仅是同一项目零散的问题,长久下来也会演变成工作流破碎,协作成本大幅提高。 现在你可以试着使用 Notion Project 直接将团队所需的工作管理一次性整合,它也会自动帮你做好几种常用的检视模式。 特殊机制:防误删设计、内建多种检视方式 为了保护工作系统的完整性,方便大家上手,Notion Project 牺牲了一些「自由度」,避免有人破坏到系统的关联,所以将关键的数据库功能锁起来,无法删除更改,例如图一 Project 到 Task 的关联(Relation)。 还有(图二)的数据库检视方式建议,系统将常见的 View 默认在(+)内,就不用再自己去从 0 到 1 去调整 Filter、Sort 和 Layout 了! 不用再担心团队成员误删!(图/侯智熏提供) 即便把预设的检视方式删掉,点击加号就能找到(图/侯智熏提供) 全远距团队怎么使用/优化 Notion Project? 我们团队一开始因为人数少、分配下去的项目任务也相对简单直觉,不需要建立一个共同工作台,只有一个团队的共同文档库,例如会议记录、WIki。个人的任务就放在每个负责人自己的工作台,里面有他个人的待办任务库。 但随着人数增多、项目项目越来越复杂,我们发现需要个「一体式」的共享项目和任务区,才能让我们有效减少会议、不需要在不同 Pages 频繁切换、迷路,也能更清楚每一个人的工作状态(每个任务的 Working Hour?在等谁而无法前行?明确的优先级别……等),所以我们决定引入 Notion Project,并透过一个月的使用期,逐步将原有的官方模版,优化成「非开发的全远距、综合项目性质团队」的样子。 接下来,我会先以 2 个工作流来演示,我们是怎么使用并将原版 Notion Project 进行删减、优化的? 分别是我日常工作的「Task 任务行动库」的使用方式,以及让所有工作者最头疼恼人的「会议文档」,我们是怎么优化让一周只需要开 1 次不到 1 小时的会议?让你用我们的「工作流程和原则」来认识这套系统。(文末也会提供模版 👇🏼) 最后补充 Notion Project 系统上的两个一般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模块(Wiki&Sprint)使用方式,我们是怎么让工作进度可视化、帮助团队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沉淀可复制再次使用的经验? 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啰 🤘🏼! 一、建立不同用途的任务检视方式 先讲讲我对于整个 Notion Project 的两个主数据库定义: 项目项目库(Project):是我们的作品/产品(能有数值指标的项目,至少需要追踪一季或半年),阶段性的知识&数字累积在这,能长期使用的智能则是沉淀到 Wiki。 任务行动库(Aciton):单一负责人负责的具体任务,可进一步细分为子行动(至多两层)。Deadline 由行动负责人自己分配,必须在团队共识会上安排的 Sprint 内;Backlog 为没有截止日的点子,等待下一次会议或未来分配。 一个项目项目会有多个任务行动,所以这两个数据库是互相关联的。 原版的 Project 还有设定子 Project,这我认为会让项目项目库过于复杂,所以精简掉;原版的 Task 只有一个「By Project」的检视,让你能用项目的视角来看任务的执行状况,但不够我们使用,所以我们多新增了不同用途的任务库检视方式: |原版 只有「根据项目的检视方式」不够我们使用;里面的 GitHub 字段我们不是开发团队也用不上,所以删除。 |Mine(自己的任务) 这个检视方式(1)的需求是:「我想要一键看到『跟我有关、未完成的任务,并按照截止日与优先级由上往下排序』」 所以我设置了一个,根据所点击的人(3),呈现出属于这个人的任务,并按照上述的排序(2),而且只呈现「正在执行、还没开始执行」的任务,不会显示已完成的(4)。 帮助所有伙伴能一键了解自己的任务状况。 |工作任务时数 除了看到自己的,我也希望能看到团队中的每一个伙伴的工作任务状态,所以我们新增了「针对个人」的检视,用来: 看到这位伙伴完成的任务(2)行动中,花了多少工作时数(3)。我们团队是超过 0.5 hr 就要记录,也因为有记录,每个月的个人 1 on 1 Review 中,能从这些数据中去评估有什么优先级 Low 的任务却花了太多时间,可能要删减任务,或者用更聪明的方法解决。毕竟每一个人的时间资源运用,代表着整个团队的生产力。 也可透过筛选时间区间(Sprint),让我们快速知道这位伙伴的这个月的「工作完成状态」&「工作时数总计」。 二、会议是行动指南:80% 无声沟通 + 20% 实时对齐 任何团队,应该要做的是「减少会议、专注行动」,但不是完全消除会议,而是让会议真正有效达到「行动指南」的目的,而不是消耗时间精力的恼人事项。 所以我们打造了一份「会议模版」,里面放置了 5 个数据库检视,是使用 /view 将不同的数据库整合在一块检视,只需要点击 Tab,可直接查看:「未完成的 Task」、「双周任务时数、达成状况」、「本周行事历排序优先级」、「项目数值指标变化」、「上周完成任务检视」 💡 我们每周会有一次 1 小时的在线对齐会,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项目是否有进度落后、卡住的状况?(查看 Due 检视 → 负责人回报、大家共同分析原因) 任务的完成度?给予的时间是否相互匹配?(查看 Sprint 检视 → 了解本周完成度、Working Hour 和资源分配) 每位团队成员前进的方向是否正确?(查看 Calendar 检视 → 核对任务优先级的正确性) 会后行动,目标拆分是否足够明确?(SMART 原则 → 会后自行在 Task 新增任务卡片) 以上是我们利用每周一次会议快速对齐,其余时间则是用 Notion 与 Discord 回报工作进度、实时讨论。 |会议模版 透过这份简易又完整的会议文文件模板,能让我们在每周在线会议开始前,先用文档协作,大约有 80% 的事项能直接用文字确认,因为 Notion 可以针对每一个 Block 进行 Comment,讨论的颗粒度很细致。 使用 /view 将不同的数据库整合在一块检视,这些都是当周的进度,是传统会议最浪费时间的元素,大家只要先看过,有问题在文文件中先用文字提出,能文字、异步解决的东西,就不需要占用会议时间。 |AI 会议摘要 这是我们会议数据库的一般 Table 检视&Notion AI 摘要会议记录。 |请假用/勿扰时段 这个检视是让团队伙伴能直接点击、拖拉,就能建立请假时段。 因为我们是全远距团队,如果你哪一天的哪个时段有事外出、不想被打扰,透过这个检视快速建立,我们就会知道这个时候找不到人是正常的。不频繁打扰,是远距团队的温柔 🥰。 三、项目(Project)与知识库(Wiki)的差异? Wiki:不受时间跟年份影响的长期知识、行动指南(我有写过一篇 Notion Wiki 介绍) Project:特定周期内(通常是半年、一年)的特化 SOP,知识沉淀中继站 右边的「影片剪辑要点」就是 Wiki 内的一个 Page(图/侯智熏提供) 举例:Notion 模版商店 3.0(Project)中,写的是 Notion 模版商店 2023 年的经营作法、累积的 Know-how。每一段时间(通常是一个月或一个季度)梳理并沉淀这些 Know-how 到 Wiki,让 2024 以及往后的模版商店经营都能参考运用。 我们再用一个新员工加入团队的阅读顺序,更能了解其中差异: 先阅读:Wiki(了解团队做事方法、行为底线、各个项目的 SOP) → Project(了解当前年度目标与资源分配,以及怎么使用 Wiki 来解决面对的难题挑战)→ Task(个人行动认领) 四、Sprint:以双周为单位冲刺进度,定期盘点工作时数和达标率 Sprint 是敏捷开发常用的模块,直译是「冲刺」,在 Notion Project 里我们可以将 Sprints 理解为: 与任务相关,做为一个容器来组织工作时间。 Sprint 的好处在于:让你可以区隔「现在」与「未来」的任务,专注在当前目标避免分心。 以上图为例,我们团队目前的用法是,以两周为周期来做冲刺与回顾,: 每月团队共识会时,会分配每一个任务的 Sprint,例如【文章】PAI 系统这个任务是属于 Sprint 3。 行动负责人自行分配 Deadline,必须在 Sprint 内。 若要临时更动任务的 Sprints,请找项目负责人到大群询问,不能自行更改。 这样一来,能确保团队成员的任务自主性,也能确保任务会在该周期内完成,如果提前做完,按照远距项目小组的文化,就能提前放假 🥳,比起传统职场被绑在办公室来说,更鼓励大家用把效能提高提前把任务做完! 至于 Backlog,则是尚未分配 Sprint 和截止日的点子,等待下一次会议或未来分配。 💡另外若有些任务在当前 Sprint 内无法完成,Notion 也是有一个功能,能一键移动所有上个周期的任务到下一个 Sprint: 中文优化版的 Notion Project 模版领取 我将我们团队整份的中文化、优化版的 Notion 团队工作、项目管理系统打包成一个模版,放在下方连结内,如果你需要一个完整能有效追踪团队工作进度、减少会议时间,不再档案管理上迷失方向,建议你收藏这个模版,相信能省下你自己建置的 10+ 个小时,并且真正升级团队的工作生产力: 我自己也是花了近十小时,才把官方模版重新精炼优化成现在的样子。(图/侯智熏提供) 🎁 结账时输入「NProject200」,即可获得限量的 200 元折扣码! 个人知识任务管理系统 PAI? 如果你有参加过我们的 Notion 在线训练营,会知道我有基于 PARA 这套系统,重新优化、提出一套我认为更适合现代人的【PAI 个人知识&任务管理系统】。 除了简化了 PARA 又多又繁杂的数据库,只剩下 3 个(项目项目、行动任务、外部信息箱),舍弃 GTD 一堆无效的文件夹标签,留下收集箱和一个任务一张卡片的原则,最后再把 TTL 生产力日记整合进去,让写日记时能一眼看到自己今天完成的任务和行动,不再需要空想。 我近期会找时间再来把 PAI 系统也写成文章,或者拍成影片教学。 基本上只要熟练这两套系统(多人团队 Notion Project、个人应用 Notion PAI),你可以说是完整掌握 Notion 的精髓核心了,真正将人生放进 Notion 里 🤘🏼。 相关文章: 为什么我不用 PARA 了?PAI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Notion 原创模版) 【Notion Wiki 应用案例解析】打造团队知识库、项目在线文档的新方法|在线训练营品控手册 除了笔记,Notion 还能做到什么?5 天实战工作坊学员作品案例解析 -- 本文转贴自:雷蒙三十(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把家改造成办公室!「远程工作」过来人分享 3 类设备升级考虑,远离酸痛更能专注

讲到在家工作,最常见的疑问除了如何专注,就是如何设置办公环境,让自己长时间工作下来不会腰酸背痛。关于在家工作如何避免腰酸背痛,美国一位全职接案作家 Eric Ravenscraft 于《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上的分享,或许值得你我参考。 Eric 提到,他自 2012 年开始全职在家工作,刚开始只是把既有的家具凑合着用,大卖场卖的金属桌子配上金属折迭椅,就这样开始长时间办公。没想到过没几个月,他就开始全身酸痛,这也是他「设备升级」的起点。 Eric 的三方面设备升级:办公椅、办公桌、屏幕支架 在 Eric 的分享当中,他提到自己升级了三种办公设备,包含: 1. 办公椅 一把好的办公椅通常不便宜,但在 Eric 看来,这笔花费就好像买床垫一样,既然我们人生可能有三分之一的时光都得仰赖它,那么投资好一点的选项并不为过。纽时旗下的产品评论网站 Wirecutter 针对挑选办公椅,也提出三个要点。 舒适性:每个人的身形都不一样,坐起来舒服的椅子很可能也有所差异。如果可以,在购买前务必先试坐看看。 腰椎与背部支撑性:一把好的办公椅必须能支撑我们的腰椎与背部,让我们在各种坐姿之下,身体都能保持稳定。 可调整性:一个人的坐姿可能各式各样,为了让身体保持在比较理想的姿势,办公椅必须能进行多面向的调整,包含椅子高度、把手高度,以及椅背倾斜程度等等。能调整的面向越多会越好。 2. 办公桌 历经几次调整,Eric 最终认为对健康相对有益的选择, 是可调整高度、让我们能或站或坐变换姿势,搭配在任何姿势下,桌面都「够大」(可摆放计算机、键盘并考虑鼠标移动空间)的升降桌。 (Photo from Freepik) 3. 屏幕支架 Eric 分享,使用能调整计算机屏幕高度的屏幕支架并调整到「双眼平视」的高度,可以帮助我们远离驼背,他自己一调整屏幕高度,也发现自己立刻就坐得比较直了。不过他在分享中也引用专家说法表示,调整屏幕高度对使用相对小的屏幕的人来说很重要,但现在计算机屏幕都越来越大了,若你自己考虑在看画面时身体没有太多不适或身体扭曲,也未必真的需要再添购屏幕支架。 真正关键不在设备,而在你的「习惯」 虽然尝试升级设备,但 Eric 也坦言,在多年在家工作经验中,他发现真正远离酸痛的关键还是在于人的习惯。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所谓「姿势」有绝对的好坏,好的就要一直保持着,但事实上,透过姿势保持健康的关键更在于「动」,也就是时常变换姿势,避免身体僵硬、保持肌肉和骨骼健康。 这也是为何我们在升级设备时,需要考虑办公椅的可调整性、以及办公桌高度的可调整性,这些刻意的环境设计,都会帮助我们在长时间工作中更轻松地变换姿势。健康提升了,酸痛减缓了,真正的专注状态也才得以开始。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如何在繁忙中打造高执行力、长持久性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在上「防弹笔记法」课程时,常常接收到类似问题:「Esor 你是不是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写笔记?或者晚上要空出时间整理笔记?」、「透过笔记建立工作系统看起来效果美好,但工作已非常忙碌,还有时间做这么完整的笔记规划吗?」、「虽然建构出第二大脑能提升效率,但会不会在建立过程就花掉许多时间?」在繁忙工作生活中,我们还有力气和时间去建构第二大脑吗?虽然系统和工具起来都很好,但真正的问题可能在于我们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去完成。 这样的困境,往往来自我们对「整理」、「系统」的默认心态,其中有几个可以反思的问题: 建立第二大脑系统,真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吗? 要建立完整的工作规划流程,真的需要额外空出时间整理吗? 要能建构并保持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真的需要强大执行力吗? 这正是「防弹笔记法」这套方法想要解决的问题。(还可以搭配这篇文章,一起思考我对「生产力成瘾」的更完整看法:摆脱生产力成瘾,别再为效率而筋疲力尽,我的 5 个真实案例分享) 我们觉得建立系统似乎需要花很多时间和力气,想让系统完美往往反而更无法长久坚持。甚至常常在建构系统的过程中,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真正推进任务的效益,还拖慢了任务进度。(延伸阅读:面对拖延纠结、恐惧没时间,我帮助自己进入心流靠一个关键步骤) 但是「防弹笔记法」的逻辑却认为: 要把最多时间花在任务执行,整理只要简单且可行就好。 不要额外花时间整理,执行的当下就可以是整理。 让步骤简单可行,就能有执行力,而且可以长久维持。 例如,就算相对复杂的 Notion 系统,我们也可以简单化管理,而不一定要建构繁复的系统架构:打造 Notion 防弹笔记系统教学:建立大脑防护罩,抵抗混乱工作)。 (图/作者提供) 「Esor 你是不是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写笔记?是不是每天晚上要空出时间整理笔记?」 答:「随手笔记,就是最佳整理。」 我实际上没有安排时间单独整理笔记的习惯。我不会每天晚上刻意腾出一小时来整理当日笔记,也不会每个周末计划两小时回顾一周笔记。因为对于多数人来说,这样的整理习惯实际上难以做到。 晚上已经筋疲力尽,周末可能需要花时间与家人相处或外出休闲。即使有意回顾并整理笔记系统,可能已经忘记了数周前进行任务时的细节。这样偶尔进行的笔记回顾,非常困难,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而这些都使得整理笔记习惯难以持续,甚至难以执行。 然而,如果不进行笔记整理,我们又该如何维持第二大脑系统的健康与有效运作呢? 因此,我的习惯是在执行任务的同时进行笔记整理。 举例来说,当我在进行一个产品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我会同时开启该产品的项目笔记。在项目笔记中,我会确认接下来要执行的任务,任务进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文件,或者引发一些新的想法,这时,我会直接将这些数据和想法,写入已经在旁边打开的项目笔记中。这样做只需花费大约 10 到 30 秒的时间,并且这个行动之后不需要额外整理。 当下次我需要执行任何任务时,只要打开相应的任务笔记或项目笔记,我自然能看到该项目目前的进展状态,以及上次留下的数据片段和行动计划,这样就可以继续推进项目任务了。 (图/作者提供) 什么是随手整理的实际流程?例如: 我最近在进行一项产品校对的任务。在校对过程中,我会开启我的任务笔记,确认之前累积的校对重点和细节,并将它们融入这次的校对流程。但在校对时,我可能会想到一些后续需要再次确认的细节。这时,我会花大约十秒钟的时间,将这些想法记录在已经打开的校对任务笔记中。 有时,我可能会在这过程中接到一通电话,这通电话可能是关于另一项任务的某些细节。通话结束后,我会立即开启对应那项任务的笔记,并在大约三十秒内记下交代的细节。这就是所谓的随手整理。 这种随手整理方式让我不需要额外花时间在每天、每周或每月的固定时段做整理。所有任务所需的数据碎片、想法与行动计划已经随手记录在各自的项目任务笔记中。如此一来,当执行这些项目任务时,自然可以顺利进行。 这就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系统,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整理,就能保持其效率与稳定性。 「工作已经非常忙碌,还有时间做好这么完整的笔记规划吗?」 答:「持续累积,日久自然就有完整规划。」 在课堂上,我常展示自己在不同工作项目和生活目标中使用的项目笔记,如婚礼规划、育儿成长计划、产品项目、课程研究计划或技能学习项目。我的朋友们经常对这些项目笔记中精细且完整的规划结构,以及大量的笔记链接感到惊讶,并好奇一般人如何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这么详尽的笔记规划?(延伸阅读:2023 试试看这样记录理财、饮食、运动笔记,把流水账变成目标) (图/作者提供) 然而,这其实是一个误解。笔记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即便每天只新增一百个字的纪录,一个月后它们也会累积成为一份三千字以上的项目、任务思考笔记。同样,如果每天增加一项可行的行动,一个月后我就拥有三十项有效的行动计划。 当别人看到我展示的项目笔记范例时,他们看到的可能是我已经完成,甚至累积五、六年以上的项目成果,他们会对这其中的详细性感到震惊,但往往忘记了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建立起来的。 (图/作者提供) 有些朋友会问我:「Esor,如果你需要花时间去先写好笔记的规划,那这样会不会让你说的工作进度反而无法有效地推进呢?」这实际上是另外一个很大的误解。我很少做所谓的规划笔记。当我要执行一个项目任务的时候,很少刻意花时间对着一张空白的笔记,然后想要从 0 到 100 去制定一套这个项目任务的规划。 长期追踪计算机玩物文章的朋友,甚至应该也知道,我常说自己实际上没有做年度目标规划的习惯,但这不代表我做事情没有目标,没有项目。 反而,我有很强烈的项目和目标的思考,我只是不刻意花时间规划。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我是用累积来取代规划。当我要开始一个目标,我确实会开启一则项目笔记,但这个当下,我只会把目前脑中可以想到的目标想法记录下来就好,也就是我不刻意去做规划这件事情,不刻意去把我现在没有想到,没有感觉的事情刻意要把它挤出来。(延伸阅读:停止花太多时间做计划与整理,执行就是你的计划) 但是,一旦我建立了一则项目笔记,或许它一开始真的只有一百多个字,但是有可能今天、明天、下个礼拜,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脑中涌出了对这个项目的某些想法,这时候结合前面随手笔记的原则,把它快速记录到这个项目笔记中。 就在这样日积月累、积沙成塔的过程里,我的项目笔记就慢慢从一百个字累积到数千个字,甚至常常累积到上万个字,因为常常在修改,而愈来愈完整。就像我之前曾经分享过的一篇文章,我每天比起新增笔记,实际在做的是至少更新三十则以上的笔记,也就是我每一天至少会在三十个项目和任务中累积新的内容。(参考:每天新增 30 则笔记?还是更新 30 则笔记?两步骤建立稳定笔记系统) 就是这样子的累积精神和更新技巧,我的那些项目任务会逐步成长为一个完整的结构,但它绝对不是一开始刻意花时间去做规划整理。 「如果要随手做笔记,是不是需要强大的执行力,才能养成习惯?」 答:「做最简单但有效的步骤,简化才能长久。」 前面提到了随手笔记和逐步累积,自然就会完成一则又一则完整有效的项目笔记,也建构出一个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第二大脑」系统。但要随手记笔记并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整理,这难道不需要庞大的执行力和高度的专注力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这看似不花时间,但这好像也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这种随手累积的步骤设计得足够简单,简单到我真的能够随手执行。 什么是「简单到能够随手执行」呢?我自己会进行以下几种设计: 第一,我只要把碎片化的想法行动放到它需要的任务项目笔记中就可以了。 仔细想想,这个步骤其实简化到只需要打开任务页面,放入一条信息,就这么简单。这意味着,比如额外设定参数、分类、设计标签、各式各样的整理或美化等,我都不去做。我只做最简单但最关键的事情:把碎片放入任务笔记,这一个动作简单到我可以马上执行,但已经足够确保我之后确认任务时不会漏掉任何细节。 既然这么简单,它就能帮助我有效地维持这个习惯,因为它不是那么困难,不会占用我额外的时间,甚至不会干扰我的工作状态和进度,但效果却是足够的。(延伸阅读:为什么我的生产力工具或系统执行起来总是缺乏动力?也容易放弃?) 在我的防弹笔记法中,另一个重点是刻意将维护系统的方法设计得也简单但足够有效。 我非常提倡利用搜寻功能来找到所需的项目和任务笔记。 这表示,即使我没有复杂的分类系统,即使我不花时间去维护和整理这个系统,甚至不刻意去创造许多手动的连结和分类,只要通过搜寻就能够找到目前在工作生活中所需要的任务笔记,并且这些笔记中包含了我随手累积的信息碎片,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有效的。(延伸阅读:你如何记得写过什么文章?我建立大脑辅助搜寻系统) 为什么要如此刻意地简化?目的是为了让我能够长期维护这套系统。 如果系统需要我每天花时间去调整和维护,一旦我忘了做这些工作,系统就会变得混乱,难以查找所需数据。 或者,如果我的系统有非常繁琐的分类,每次加入一条数据都需要很多设定和调整才能融入系统,那么维护这个系统的个人时间成本就过高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实际上没有那么强的执行力、专注力,或者简单地说,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维护一个复杂的系统。即便换了更厉害的工具,也无法保证能够持续使用,反而可能因为工具太过强大,导致我花更多时间去维护它,这样就更难以建构起有效的「第二大脑」系统。 小结 维持有效的第二大脑系统,核心在于简化流程,减少个人执行力和专注力的消耗。 在防弹笔记法的系统中,强调随手纪录重要碎片,并透过简易的方法,直接搜寻而非繁复的分类,来有效地存取这些信息。这样的设计理念降低了维护系统的时间成本,又避免了系统因过度复杂而造成的维护障碍。 建立一个高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应便于随手记录,并易于日后回顾,这样才能够长期维持,而不会因为系统维护的负担而放弃。 -- 本文转贴自:电脑玩物(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视觉设计师成为「自由接案者」后自由吗?5 年接案心得分享

2017 年离开公司,成为接案网站设计师/韩文口译的斜杠生活,算一算 5 年过去了,分享一下这些日子以来的心得,时间跟财富自由了吗? 为何想离开公司成为自由接案者? 2016~2017 年在一个国内大企业工作,我在那个公司学到了很多网页相关的技术,很感谢主管和同事们不藏私地教导,但同时工作有很多让我觉得痛苦的地方。 基隆新店的通勤时间好长 住在大台北地区的人几乎都是通勤,虽然我住在基隆通勤族最方便的安乐区,但偏偏公司在新店没有直达车,上班时间搭主管的便车(很感谢主管住同一区),下班时间因为主管需要加班,我自己坐车回家都必须超过 1.5 小时通车时间,塞车的话还有可能超过 2 小时。 当时小孩 6 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到新店上班,早上为了不想塞车,6:45 起床,看着孩子的睡脸出门,回到家 8 点,这时候宝贝还很有精神我却已经累瘫了。 身为某公司某部门设计师的压力 老实说我个性有点叛逆,又很敏感(神经质),不自觉的会很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觉得自己不如人,担心达不到老板的要求(但其实我只是一个小设计干麻要这样我也不知道阿~~~)。 视觉设计师薪水的天花板 如果以视觉设计师来说的话,42k 就已经是很不错的薪水了(我想应该有比这个薪水高的~只是我没有XD ),若想要增加薪水的话,只能学习其他技能,转职当 UI/UX 或是前端工程师。要是升迁当主管的话,薪水能够增加,公司有事的话就必须加班,我的孩子还这么小她需要妈妈阿XD 我不行加班。(我真的可以理解面试时问有没有生小孩的打算,因为生了小孩真的只想冲回家) 总归来说… 在台湾待过几间大公司,薪水稳定差不多就是那样,但我个性在跟同事沟通上觉得心很累。家里加上公司的压力让我觉得,如果我回家自己带小孩的话,至少可以减轻一部份的压力,孩子在身边就只有这几年而已,应该好好珍惜。当时跟前夫尚未离婚,觉得如果现在开始接案,也会是个很好的累积,假设未来要离开台湾也能在国外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赚钱。 成为自由接案设计师后薪水增加了吗? 接案第 1 年月收入只有 20k,好险斜杠青年大流行,斜杠后薪水加到 40k 刚离开公司开始接案的第 1 年,其实我的月薪是直接砍半只剩下 2 万,2 万元刚好只够给家里的生活费跟孩子的奶粉尿布钱。同时开始我的斜杠工作:韩文口译,2017 年在台湾会说韩文的人还不算多,所以鼓起勇气去尝试。 因为开始斜杠工作,让我的收入补血不少,第二年 2018 下半年至少回到月薪 40k 的水平。也慢慢把设计工作的重心从单纯视觉设计,移向 WordPress 的网站建置,本来就有 HTML 跟 CSS 的基础,加上当时用 WordPress 架设网站的设计师并不多,因此我很顺利的跟几间网站公司合作,成为固定的外包网站设计师。 接案第 3 年,设定每日工作时间 8 小时,平均月收入 41k 有几个固定的合作厂商之后,收入比较稳定了,但工作多到有时候一天工作 15 小时还做不完,而且怎么薪水还是没有长进咧?不但薪水没有长进,说好要陪小孩的我也没时间陪她了ㅠㅠ 意识到这点的我开始设定自己的工作时间,不加班,没案子就带孩子出门去玩,收入虽然没有明显的成长,但是时间好像变得自由了。很幸运的韩文口译也很稳定几乎每个月一次,偶尔出差当高级人力工(毕竟韩文口译的时薪还是比较高),还能暂时脱离妈妈的角色。心想,若是韩文口译的工作能够 cover 我的月收入的话我是不是能干脆把口译当作正职,设计的工作就看心情接案就好呢? 接案第 4 年后,Covid-19 疫情爆发,平均月收入 52.4k 本来觉得韩文口译的工作很稳定,几乎一个月一次,那我慢慢累积看能不能干脆转职是否能提高收入。殊不知人算不如天算,2019 年底从中国武汉开始疫情爆发,很快的时间,几乎全世界都开始有确诊者,开始封城,飞机不飞了。 没有韩国人来台湾,我的口译工作趋近于 0,回顾 2020 只做了 2 次口译工作。很多公司行号慢慢开始受到影响,真的很庆幸我有持续在 WordPress 网站这块钻研,因为实体商店对于网站的需求增加,虽然少了韩文口译的收入,但网站设计的案件增加了,这时候在设计案件的报价上已经慢慢提高价格,感谢厂商没有嫌弃依然愿意持续合作。 接案第 4 年终于第一次以个人名义接到网站设计的案件,客户是从粉丝专页看到我的,第一次自己跟一个陌生客户谈网站内容,并且报价,确定合作。客户在我提出规画后,请我马上执行,并且没做太多的修改,之后也又委托我制作第二个第三个网站,对于我设计师的角色增加不少信心。并且月收入终于来到当年离开公司后给自己的理想值了。 自由接案后月薪从 4k 到 100k 都有可能,还有可能尾款没付客户跑了 疫情到了第二年,本来以为很快可以恢复正常再接口译工作,随着时间过去,也慢慢的开始认命要乖乖做设计工作的事实。很庆幸疫情期间网站与网络销售页设计的需求大增,实体店面若不转成在线完全没收入,本来下定决心不加班的我,觉得不赶快帮他们完成,他们只能饿肚子,因此拚了命的完成很多案子。 但自由接案毕竟不是领薪水,什么时候接到什么案子,什么时候可以结案拿到钱都不是很确定,有时候忙了好久,但都没有结案的话也是不会有薪水入账,甚至遇到网站做好了,客户不想付尾款,拒接电话也不回复 LINE。虽然平均收入看起来不错,实际月收入最低一个月只有 4000 元,所以接案以来就算拿到大笔月收入,也都不敢乱花钱。 成为自由接案者后真的自由吗? 第一阶段,实现时间自由 一开始接案时一个月只赚 2 万,老实说心情真的轻松不起来,每天都在想要怎么样才能接更多的案子,只要有案子来就接。但时间上真的很自由,我告诉自己当作老天爷给我的礼物,让我好好跟孩子相处。所以只要手上没工作就能带他去亲子馆,也可以去很多其他的景点,但是比较需要钱的活动就不大行,所以只实现了时间自由。 第二阶段,时间与金钱的取舍,一点都不自由 第二年开始比较多案子进来了,但时间也变少了,当时觉得这样跟我在公司上班实在是没什么两样阿!而且还要承受很多当上班族根本不用承受的压力。坐在办公室的时候总想我在帮别人赚钱,坐在自己家的办公室时连怎么赚钱都要想,怎么压力更大了阿,怎么财富跟时间都不自由阿! 第三阶段,时间自由,工作自由,心灵自由,财富还没自由 第三年之后设计案几乎都是跟几个固定的厂商合作,磨合了一段时间也开始培养出默契,我也开始学习安排工作排程跟提升报价技巧。没错,当上班族的时候大多是老板请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接案后必须学会安排工作,评估时间,并且报价给客户。好好跟客户讨论排程,客户都能体谅,他们比较担心案子做一半人就消失了,所以诚信也是接案时一个很重要的评估选项。 案子多的时候每天都有不同的会议要开,不只要当设计师,还要当业务、企划、老板,努力营销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我终于可以不用每个案子都接,我可以决定我要跟哪个客户合作,要做什么样的案子,从案子中得到多少报酬。孩子暑假我可以安排少一点工作带她出去玩,也可以跟客户说明不加班,不接急件,这一切都建立在累积的人脉与信任上。 工作断舍离,努力达成目标,不为别人,只为了自己 设定好目标,不是自己要的就大胆放手,在工作上好好的断舍离。厘清我要的是工作?是时间?还是金钱?自由接案者工作成果完完全全可以自己选择,虽然工作内容其实跟在公司当员工没什么不一样,但我可以选择自己想完成的工作内容,比起待在某个公司的某个职位来说,确实是自由度满分。 但以我个人的收入来说,确实是蛮现实的,要实现财富自由我应该还要多付出更多努力才对。也许报价方式要再调整,也许需要更精进技术,这些都要再调整,才能期待未来有更好的成果。 自由工作者没有劳健保该怎么办?要加入工会加保吗? 目前我没有劳保,只有健保,健保可以单纯只附挂在户籍地的区公所,每个月收到账单再去缴款,也能设定自动转账扣款。没有选择加入工会是因为我没有上下班打卡的证明,就算发生什么意外也很难申请理赔,加入公会是需要另外有会费的,所以大家可以自行评估看看。如果有口译的工作要出差,我会直接加保旅平险。劳退的部分我则是自己投资 ETF,但当然目前景气很差没什么赚到,但我就当作存钱。 接案需要成立工作室或公司行号吗?超过 2 万要扣 2 代健保 目前没有设立工作室跟公司行号,大部分会请公司行号用劳务报酬单的方式请款。若客户有发票的需求,我是请合作厂商帮我开发票(当然一开始报价就要标明税另计)。另外要注意的是虽然我没有固定收入,但超过 2 万的话还是会被扣 2 代健保,所以后来会跟厂商协调,请款时一次不超过 2 万,厂商大多都能理解。 以上就是这几年的心得,你也有想当自由工作者吗?还是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欢迎跟我讨论。 -- 本文转贴自:Lesily Wei(原文标题:视觉设计师成为【自由接案者】后自由吗?5 年接案心得分享)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日本三菱地产计划为“数字游牧者”建造 10,000 套住宅

东京三菱地产计划到 2030 年为计划在日本停留一个月至一年的外国人经营 10,000 套租赁住宅,吸引所谓的数字游牧者。 这家房地产公司最近与美国的 Blueground Holdings 签订了一项授权协议,该公司专门从事此类住房。它在全球 32 个城市经营 15,000 套租赁住宅,采用分租方式为外籍人士等提供。这是该服务首次在日本提供。 在日本,该服务将由三菱地产的全资子公司运营。主要位于东京都会区的租赁物业将被分租并为外国人配备床和家具。这些物业将通过 Blueground 预订系统以英文在线提供。该公司的应用程序还为住在该地区的人提供生活咨询。 最初,物业将在外国人熟知的东京中心区域,如涩谷和新宿提供。租金预计主要在每月 30 万日元到 50 万日元(大约 2,100 美元到 3,500 美元)的范围内。 三菱地产通过另一家子公司于 2019 年开始经营租赁公寓业务,主要针对年轻外国人,目前管理约 700 套住宅。与 Blueground 的项目将吸引更广泛的年龄层,将外国人的租赁总数增加到 2030 年的 10,000 套住宅。该公司计划将其发展成一个销售额为 200 亿日元和营业利润为 30 亿日元的业务。 三菱地产预计除了在日本停留的外国高管和员工外,还会有数字游牧者的需求。数字游牧者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工作、无论地点如何都能变换居住地的人,每几个月变换一次居住地。他们范围从自由职业者到公司员工。 根据旅游信息网站 A Brother Abroad 的数据,全球估计有 3500 万数字游牧者。一些人认为到 2035 年这个数字将达到 10 亿。 许多数字游牧者收入较高,吸引他们的国际竞争激烈。例如,爱沙尼亚和台湾都引入了为他们设计的特殊签证。日本政府表示将改善吸引这类访客的环境,包括设立新的特殊签证和居留身份。 在 2018 年的投资策略文件中,政府设定了接待和支持商业人士、专业人员、数字游牧者和其他高技能工作者的活动。根据法务省的数据,过去 10 年来这类工作者在日本停留的人数已经增加了三倍,截至 6 月底约有 40 万人。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Joe 的时间管理术|时间管理关键可不是时间喔!

我之所以用到很多工具,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目前似乎没有一个能涵盖整个时间管理需求的工具存在。 讲到这个,很多人可能会发出「咦」的声音。毕竟各类 calendar 工具这么的普遍,很多专家与名人也都针对如何使用行事历写过一堆文章,为何我会觉得不够呢? 事实上,我在写这文章前还真的买了一堆日本人写的「万用手帐应用术」、或是「记事本应用术」、甚至「时间管理术」。但我发现大部分的文章都没办法解决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疑问是甚么,我先晚点说。 这里先来谈谈我在读了这些书、以及观察大部分人对于 calendar 的用法后,我觉得的缺点。 一般人既然是要做时间管理,会很自然的从「时间」为出发点;无论是分配时间、切割时间、或是工作安排,都是些很直觉想到的议题。这也是为何几乎所有人都把 calendar 当成时间管理的起点以及核心。 但只用 calendar 管理时间有甚么缺点呢? 一般用 calendar 的人,我归纳起来有三种做法与行为模式 a. 只记录邀约、或只用很小的时幅(如日计划) b. 勉强有用到月或周计划 c. 真正是从年计划一路拆解下来 A 的状况就是我前篇文章(Joe 的时间管理术 01 - 基本知识)中第二点提到的「被动管理」。 只是把别人邀约的事情,不加以分类的填入记事本或是软件 calendar 中。 这样的做法其实只仰赖工具达到「提醒功能」罢了。 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比甚么都不做而老是忘东忘西来的好。 可是对于有效的时间规划而言,这样只是「被动的在接受别人的安排」,而非在管理自己的工作与人生。 B 的状况当然好一些,可是也还是看得不够远。 只写下月计划,还是有可能见树不见林。 那到底该怎么主动管理呢? 我对时间管理的看法 我一直有个观念,在此正好可以先分享给大家。 时间管理跟金钱管理的基本理念是很类似的。 大部分的理财杂志在个人金钱管理上,都会教一个浅显易懂的存钱方法。 那就是,在发薪水的那天就把要存的钱存起来。 无法存钱的大部分人,通常都是在拿到薪水后,先享乐、先做些快乐的事情(如吃饭、看电影、买奢侈品),想说月底再把剩余存下来就好。 但当你没有先移开这笔打算储蓄的资金时,你就很可能不知不觉的把它花光了。 所以,先把重要的资金保留下来,这是能否存钱的关键。 时间管理也很类似。 若你只是被动的让别人来找你,并把这些事情记入行事历,那其实你的时间会被切的零碎。 这些零碎的时间无法好好使用,最后也往往只会被浪费掉。 这也是为何很多人年初时发奋图强说「今年一定要如何如何」,但等岁末一回顾,却一件事都没达成。 但你请他们认真思考原因,却常常完全不知道时间用到哪里去了。 所以很多书会教你,最好在每年开始时,就先拿出一份年计划表(大概类似下图) 请你把一年的计划先思考并排入。 比方说有人打算明年要报考 PMP。 这类书会教你,应该在年初时把这些事情优先列在你打算进行的时间与月份。 然后每个月再细部规划月行事历,每周再规划周行事历或日行事历,如此就能好好利用时间。 所以呢,以上面的例子来看,写一写可能会类似下面这张图。 然后,你想到今年还要完成一个企画案的提案,所以你想想可能的发生时间,也把该企画案的事项填入。 那结果可能类似下图: 然后,你可能再思考到还有其他重要但更次要的目标。 你再陆续的把这些相关事项填入。 以此类推,直到所有重大计划都能安排进入为止。 换言之,当你把时间先分配给「最重要」的事情之后,剩下未填满的时间则可以再在月规划或是周规划时,分配给当时才要做但相对「次重要」的事情。 而最后才把别人邀约的行程塞在空档之中。 这样就像一般致富书籍教导先存钱的概念一样→ 把重要的时间先预占下来,这样就不会让自己的时间被别人切碎。先分配关键时间,再把剩余时间分给其他琐事,时间利用或是工作进行,自然能较有效率。 概念是对的,但这「方法」可还不够完美! 这样的做法比被动的让别人来安排我们的时间绝对是好的多,也确实能让人生规划更积极。 但我自己试过几次后,却觉得这方法其实还不完美,仅是个理论上很好的方式。 为何说理论上很好呢? 因为除非自己是很有条理的人,能让事情大多精确的顺序发生;否则实际执行下来时,很有可能会发现一开始苦心做好的年计划在一旦走乱了后,将会完全无法调整与更新。就如同大部分人在项目排程一样的结果 → 排了个漂亮的计划,可是因为规划经验不足,规划无法也不会因应变动,所以最后只变成墙上的装饰品。 为何这么说呢? 还记得我在之前的文章《预估不准,但那又如何?》有提到一个观念。 项目规划的目的并非是我们有自信能完全一字不漏的执行计划,而是要透过计划来因应变化。 也在那边文章引用过艾森豪威尔将军的一段话:「Plan is nothing, planning is everything」(计划本身不值钱,但制订计划却很重要) 我总强调,项目管理的知识其实在任何情境都是通用的。 这在人生与时间管理上也是一样。 我们计划的结果其实不重要,反而要是让那为基础,方面随时根据现状来评估可行度、考虑是否要调整、并反应在我们「当下的计划」中(所以注意喔,年初写好的年计划表可不是当下的计划了喔)。 如果还有人看不懂,那请试想想看。 你在年初提出了一堆「今年的希望」并写入年计划表中。 可是事情总会有新发展、人生总会碰到变化吧? 可能有哪些变化呢? 原来设想很容易的事情,真正开始时发现变得很复杂。(如需追加一堆工作) 原来设想的发生时间发生变化。(延迟或是得提早开始,可是因为关连的事情很多,所以后续的安排都得调整) 原来排序的优先级改变了。(比方说本来年初预定的目标,等三个月后发现不重要了) 某些计划被取消了。 某些计划临时察觉并加入了。 一旦碰到事情有变时,你就会发现这方法最大的困难点 →若年初安排的事情很多,且都订好时间后,你其实将不知道该如何重新调整。最后很可能得重做一份。 以上图而言,这只是一个我随便做的范例,都已经让人看得眼花撩乱了。 若是个真实的人生规划,整个画面恐怕更会是密密麻麻的。到底哪些工作属于哪个目标? 到底哪些工作已经有所调整? 其中是不是有可能漏安排某些事情? 万一计划有变要把原来的工作改去哪里? 你其实根本无从检查起。 比方说 PMP 的规划来说吧。 若你二月时并没找到合适的 PMP 补习班,你要如何快速的调整计划? 用这方法时,你得要先整个看过,辨识出哪些事情跟 PMP 有关,然后每个事情要重新调整到新的时间段。可是新的时间段,可能早有别的事情安排在那里。 你要调整那些工作,你又得去分析这些工作跟哪些工作有关连。 最后你可能觉得整个打结,就放弃不做了。 当然,另一个方法就是每个月都重新规划一次年计划表。 可是若每个月都必须从各类目标重新 review 一次,这其实是很花时间的。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根本不调整年计划,而是只在月计划或是周计划中反应就好。 但这却不方便我们进行追踪。比方说若某些目标进行了一半却要调整,你有可能根本不记得哪些做完,又哪些没做。 所以我觉得好的解决方案是甚么? 我自己思考了很久,最后的结论是「最上层的计划不该涉及时间」,该像项目管理一样,最高的计划应该是 WBS、也就是 Deliverable。 在时间管理这件事情上,第一步不该去考虑时间,而是该考虑项目。而计划安排也不该是以时间为切点,而该以事件为切点。 这句的意思是说,人生目标不该是只在年初才来定、而是随时该有、随时能规划,并要能方便的并入时间轴且方便管理与追踪。 否则,如果方法不方便好用,我们会被自己的方法卡住,最后就会选择放弃。 这也是为何很多人有梦想,最后却无法达到的原因。 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让自己接近梦想并了解进度状况,最后就被动的希望命运能带我们去那里。但这是不切实际,也是可惜的。 所以,下一篇我将跟大家分享。 行程计划的前端到底该是甚么东西? 为何那样控制能让我们更高度的掌握我们的人生,并进而达成人生目标。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日本软件工程师的薪水如何?到底值不值得去?

前阵子被邀请去一个读书会分享自己在日本的心得感想,以及日本软件工程师产业的现况,就有顺便整理了不少资料,想说那不如就写一篇来分享。 在开始之前,要先跟各位读者分享我觉得在读这类型的文章前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只有经验分享是没有用的,没有搭配上背景跟条件,就没什么参考价值。 举个例子,如果有个人说:「到日本随便都千万日币年薪啦,上次我随便面面就两千万起跳,没有年薪千万千万不要去」,背后的真实情况可能是怎么样?或许这个人台清交资工硕毕又是书卷奖,原本在台湾工作个两三年以后年薪就 300 万台币以上了,以这个背景来说,他讲的确实有道理,但也仅有相似背景的人适用。 但问题在于看到这个评论的人,不一定每个都是这个背景,更精确地说,其实绝大部分人都不是。那以其他背景的人来看,这则评论就显得相当不合理。问题是或许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或没意识到这件事,就会以为日本还真的随随便便就可以年薪千万日币。许多的评论都不会顺势揭露自己的背景,这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在不知道背景的状况下,个人经验的参考价值就变得偏低的理由。 其实也不光是国外,光台湾本身的状况也是类似的,而且有时候类似背景的境遇也可能不同,毕竟背景只是决定薪水的一环,其他像是经验、能力以及软实力等等,都很难在一言两语之内说明完毕。同样是三年工作经验,有的人可以领到百万年薪,有的人可能只拿一半。 在谈论薪水时,最理想的目标是:「不要高估,但也不要低估自己」。该如何定位自己,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该如何找到与自己背景类似的参考资料,这点就更难了。 就算是统计资料,根据背景不同或是国家差异,也可能会有误差,而且正确的统计数据搭配错误的诠释方式,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不过,至少它的立论基础会更稳固。 写了这么多,我想强调的只有三点: 没有提到个人背景的经验分享,参考价值不高,可以先忽略。 就算有提到,也只是仅供参考,还需要衡量到自己的状况。 统计数字相对来说应该会更有参考价值。 这篇会尝试以统计资料以及可支配的所得的角度下手,并且附上一堆参考数据,让有兴趣的读者们可以自己研究。 台湾与日本的薪资所得比较 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的资料,年薪与 PR 的对应表如下: (表/作者提供) 如果以 PR 来换算的话,想达到各个 PR 需要的薪水如下: (表/作者提供) 年收破百万,PR 就 85 了,破 150 万的话可以到 PR 95,想要成为全台薪资所得的前 1%,年薪需要 280 万台币。 话说这个统计资料只包含薪资所得,不包含投资等等,不过因为这篇只谈薪资,所以应该没什么大碍。 日本的部分,根据日本国税厅 2021 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以下表格: (表/作者提供) 我们可以跟刚刚台湾的对比一下,汇率以 0.22 做计算,括号为日币: (表/作者提供) 如果你想要到日本工作,又想维持同样的「收入水平」,那可以参考上表。 从上表来看,同样的 PR,日本的收入大概是台湾的 1.4 到 1.5 倍左右(PR99 则是例外,只有 1.2 倍左右),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表考虑的仅仅是收入本身,并不是可支配所得,没有扣掉税金跟保险等等。 可支配所得的比较 接着我们挑两组比较常见的薪水,来比较一下相同 PR 底下的可支配所得,也就是收入扣掉各种税金以及保险之后的费用。 第一组是台湾的 100 万 vs 日本的 700 万,直接用这个好用的网站帮我们计算:请点此 台湾的部分如下图,已经有扣掉所得税以及劳健保: (图/作者提供) 日本的部分一样使用相同的网站,结果如下图: (图/作者提供) 可以看到日本扣除的项目更多,700 万日币最后拿到的只有 520 万,扣掉的项目包含: 所得税 国税 健康保险 年金 失业保险 不过这个网站的细项并没有列得很精准,还有一个住民税没有在细项里面,但比对其他数据源过后,发现应该是包含在所得税的项目中。 我参考的其他网站如下,都有把住民税算进去: 月给・年収の手取り计算の方法【早见表つき】,写到 700 万实拿 525 - 595 万 年収别 手取り金额一覧(年収100万円~年収1亿円まで),写到 700 万实拿 524 万 【早见表付】年収200万円~1亿円の手取り|计算式と简易计算方法も解说,写到 700 万实拿 530 万,里面有附上详细的计算表格,大推 这几个数据源跟刚刚使用的网站得出来的结果差不多,因此推测住民税也是有算的,只是包含在所得税里面了,没有独立出来。 为了方便阅读,我直接将币值转换为台币了,数字也稍微做了一点处理,所以会有些许偏差。 (表/作者提供) 结论就是扣除税金后,台湾是 89 万台币,日本则是 114.6 万台币。日本约为台湾的 1.28 倍。 接着再来看台湾的 150 万 vs 日本的 1000 万: (表/作者提供) 台湾扣税后剩下 130.5 万,日本是 161.7 万,日本约为台湾的 1.23 倍。 结论是如果收入的 PR 相同,虽然日本的薪水是台湾的 1.4 - 1.5 倍,但是扣税后日本的可支配所得约为台湾的 1.25 倍左右(取个中间值)。 生活所需开销 因为每个人生活型态不一样,我只算最大笔的房租加吃饭,吃饭全部都以外食计算,不考虑自己煮。生活型态都以一个人为例,不考虑家庭。租金的话也是凭自己体感居多,不一定准确(而且我没在台北租过房,确实不知道行情)。水电网络等等的我也先排除了。 台湾的话在台北市租个 7、8 坪小套房,抓个 13k 好了,东京 23 区的话根据租房网站的数据,1K 的租金可以抓个 9 万日币,房间大小也差不多,换算成台币是 19.8k 左右。 吃饭的话每个人生活型态都不太一样,而且根据公司地点也会有不同价位,我就凭我自己感觉大概抓一下,以自己的经验为准。台湾的话我都吃某间健康便当,主菜鸡胸肉加三样配菜,120 元,日本的话其实饮食的选择满固定的,不像台湾有自助餐那种可以夹自己喜欢的,而且一般餐厅跟快餐店的价差满大,我比较常吃的是松屋、吉野家等等的平价快餐店,下图这样汉堡排加青菜再加一碗汤,830 日币,点牛丼的话会更便宜一点: (图/作者提供) 因此台湾抓早餐 60 块 + 午餐 120 + 晚餐 120,一天是 300 块,一个月就是 9k。日本抓早餐 400 日币 + 午餐 800 日币 + 晚餐 800 日币,一天是 2000 日币,台币约 440 块,一个月是 13k。 因此只看租房跟吃饭,台北的生活费一个月是 22k,而东京是 32.8k,换算下来东京约为台北的 1.49 倍。 拿刚刚台湾的 100 万跟日本的 700 万来算,可以得到底下的表格: (表/作者提供) 这个计算结果告诉我们,不包含其他娱乐费用的话,在台湾拿 100 万收入的人如果去日本拿 700 万日币,每年可以多存个 12 万左右。 若是拿 600 万日币的话,收入 132 万,税后 99.5 万,扣掉基本花费 39.3 万,剩下 60.2 万,与台湾收入 100 万可以存的钱是类似的。 这个结论与之前在 PTT 有一篇 alihue 大大写的文章:[心得] 日本薪水要除以十? 日本薪资换算分享类似,文中的结论是:「在台北领 113 万,跟在东京领 600~650 万,可以存的钱是差不多的」,这篇在计算生活费的时候算得比较精准,还有包含饮食习惯以及杂费。 综合稍早写到的 PR 表以及 PTT 上的文章,可以得出底下表格(想要相同 PR 薪水的部分是比较随意抓的,没这么精确): (表/作者提供) 可以看出如果想要相同 PR 的话,是需要拿到更高的。 这个表格可以给想去日本工作的人一个参考,例如说你在台湾年薪 110 左右,如果你不想比台湾存的少,那去日本工作薪水至少要 600 万日币。若是想要有相同的收入 PR,那就至少需要 700 万日币,因此 600 - 800 万日币算是比较合理的范围。 不过再次强调,上面的数字有着不少的前提以及限制,如果想要抓个更精确的数字,需要配合自身背景调整,细节也可以参考 leafwind 大大的:日本工作篇:与台湾比较可支配收入。 从日本的角度看薪水 刚刚讲的其实都像是从台湾的角度出发,去看说如果自己到日本工作,该拿到怎样的待遇,才不会比台湾存的少。但其实我们还需要注意在日本当地,到底薪水分布是如何,毕竟我们想要的待遇是一回事,日本开的薪水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自己会把日本软件工程师依照薪水分成四大类,底下的薪水区间都是工作三五年以上的薪水,不考虑社会新鲜人(但 range 其实抓得满宽,所以有些新鲜人也可能会拿到区间内的薪水): (表/作者提供) 这边的区间是参考底下几个数据源得出的: Project comp Open Salary https://japan-dev.com/ https://www.tokyodev.com/jobs/salary-data 日本で働くソフトウェアエンジニアの给与:东京で働く外国人エンジニアによる究极のガイド 如果想要知道社会新鲜人的薪水范围,可以参考 @tigercosmos 的这篇:2022 海外新卒找日本东京软件工程师工作经验分享。 第一个分类就是那些顶级外商公司,在这个区间的人就是开头提到的「随便都千万日币年薪」。 第二个分类是我周遭朋友最多人在的区间,毕竟列举的那几间公司有不少间在台湾找过人。这些公司基本上以英语沟通为主,不需要会日文,是不少台湾人选择去日本工作的目标。有少数以英语为主的日本新创也会落在这个区间,新创的话可以去上面有贴的 japan dev 看,很多都会把薪水写出来。 第三个分类我不太熟,但根据资料一些日本本土的公司大概是这个价码,例如说 DeNA 以及 Yahoo! 等等。这些日本本土公司通常需要有日语能力,还有一些日本新创也在这区间内,可以用英文,但数量不多。 第四个分类我最不熟,但根据网络上的心得,应该是不太推荐去的一个区间,详情可以参考底下几篇: 台湾工程师看见的日本IT派遣黑暗面 主题 日本IT业派遣及生活开销分享 【心得】在日本工作6年的经验分享 [心得] 在日本工作受不了,想回台湾 把区间分出来以后,就很自然可以得知为什么许多地方对于日本薪水的讨论,会出现很两极的现象,因为前两个区间跟最后的区间,差异本来就很大,同样是工作三五年,有些背景的人真的随便找就千万日币,有些人却领着 400 万日币。 在没有揭露自身背景的前提之下,就会把四种区间混在一起聊,这就是我开头所说的没什么参考价值的原因。 接着我们再回来看一下之前的这个表格: (表/作者提供) 可以发现这张表格上的薪水,基本上就是刚刚聊的第二个区间。以一个完全不会日文的人来说,选择最多的其实就是这个区间了。而这个区间也是我最熟的区间,我有许多朋友都在前面提到的那几间公司里面。 自身经验分享 我的背景在刚刚已经揭露完毕了,我自己跟我大多数的朋友,都在以英文为主的这个区间,公司大概都是 Mercari、PayPay、LINE、Rakuten 这几间,网络上写的薪水范围大约是 700 万 - 1500 万。 如果你的求职目标也是这个区间,那我自身的经验谈或许可以让你作为参考。 以我自己的经验而言,在日本能拿到的薪水,大约是刚刚那个表格的第一栏,也就是「想存相同的钱需要的薪水」,再附一次表格比较好看: (表/作者提供) 如果在台湾的能力拿个 120 万年薪,在日本可以谈到的大约会是 600 - 700 万日币。如果可以拿到 150 万,大约是 800 - 900 万日币左右。 换句话说,你很有可能没办法维持相同的 PR 收入水平,你在台湾年收是 PR 85,来这边可能掉到 PR 80。而且这毕竟只是参考,实际状况因人而异,有些人或许台湾拿 150 万,来日本却只拿到 700 万日币,光看基本花费能存得就比台湾还少。 还不仅如此,虽然说这一栏叫做「想存相同的钱需要的薪水」,但前面有讲说这只是粗估,实际上有更多因素需要考虑,例如说家庭,有不少人都是带着另一半来的,在日本的开销就会更多,在物价较高的情形之下,差异就更大。或是税收,台湾有些人可以报一堆抚养节税,但在日本可能就不会报这么多(考虑到未来要申请永住之类的),还有交通啦以及娱乐等等的费用,这些刚刚都没算。 结论是,我自己跟我身边大部分的工程师朋友,来日本东京工作,可以存的钱都比以前少。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比较少。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想问的下一个问题就是… 为什么要来日本? 我自己听过的理由有几个: 想换个生活环境看看 想出国体验 未来想移民日本 想要第一线接触日本文化(如动漫画、偶像明星等等) 通常会选择来日本的人,都是对日本有爱,这个爱可能会体现在不同的领域。例如说有些人为了追星,所以想来日本;有些人则是为了生活,为了交通安全,因此选择来一个交通事故死亡率只有台湾的 20%的地方。 当然,日本也会有自己的缺点,并不是说日本生活就一定比台湾好。总之,我自己跟大多数的朋友,来日本的主因都不是薪水,因此就算在日本存得比台湾少,也会选择来这里。 虽然说很多人出国工作是为了薪水,但每个人看重的东西都不同。如果你只是为了钱,想要在日本赚得比台湾更多,存得也更多,那根据我前面一再提到的数据,日本很有可能不适合你。 比起日本,你或许可以考虑新加坡,薪水比日本更高,税也比日本低,可以存到更多的钱。 但我觉得读者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这件事,那就是存钱的目的是什么?通常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如果是为了生活,能存到的钱或许就只是其中一个点而已,还需要考虑更多长远的事情,如买房等等,但因为这块我不熟,所以就没办法谈了。 结语 这篇利用官方的统计数字搭配非官方的薪水信息以及个人的经验,得出了一些数字,让日后想来日本工作的读者们参考。同时也附上了我比较熟悉的区间以及背景,让读者们参考时能够有个依据。 再次强调,文章中的数字有些人是凭个人经验或是四舍五入随意抓的,没有非常精确;再者,文中的日币汇率是用 0.22 来算的,但现在已经掉到 0.21,差了 5%,所以如果你只是为了存钱回台湾花,那日本不适合你的理由又多了一个。 根据上面那些资料,这篇比较适合的读者在台湾的年收大概是 100 万 ~ 200 万左右,比这个区间低或高都不太适合,比较适合去阅读其他类似背景的文章。 最后回到标题,到底值不值得来日本工作? 如果只在意钱,出国工作是想要存更多钱,那日本很可能不适合你。但如果你有其他诱因,又没这么在意收入的话,日本或许会是不错的选择。 -- 本文转贴自:Huli's Blog(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日本数字游牧旅游提案:Condé Nast Traveler 编辑推荐的 5 处东京必访景点

随着东京在 2023 年成为全球数字游牧人口成长最快的城市,以及日本政府宣布将于今年三月推出数字游牧签证,相信许多朋友已经在期待,甚至开始准备赴日本展开游牧生活了。而提到赴日生活,除了工作面的考虑、生活大小事的考虑,旅游活动该如何规划,才能让自己不同于过去不是逛街就是排队吃名店的观光行程,而是真正玩得日常又在地,想必也是很多人关注的面向。 如果你已经看腻了信息一再重复的观光热点介绍,不妨参考国际旅游杂志 Condé Nast Traveler 编辑推荐的几处东京必访景点,以及他们对这些景点的独到介绍,在游牧期间体验与作为观光客时不一样的探索行程! 1. 口琴横丁 Harmonica Yokocho 位于 JR 吉祥寺北边出口附近,入口有着大大黄色标志的口琴横丁以各种日本地道美食闻名。这里最早本来是个跳蚤市场,后来酒吧与餐厅陆续进驻,店家又如口琴的簧片般整齐排列,才得名「口琴横丁」。白天时,你可以看到许多鱼贩和传统糖果饼干业者在此做生意;晚上时,则变成如台湾夜市一般的美食集散地。 比起选定一家餐厅吃饱喝足, Condé Nast Traveler 编辑心中更内行的玩法是一家吃完接着吃下一家。编辑提到的餐厅包含寿司店「Katakuchi」、饺子店「Minmin」、专卖关东煮的「Apron」,以及「Ron Ron 2」的九州风鸡翅料理。 (Photo from iStock) 2. 思出横丁 Omoide Yokocho 同样名列编辑推荐清单的美食商店街,还有「思出横丁」。整条商店街里有着大约 60 家餐厅,美食、人潮搭配极具日本特色的红灯笼,绝对能带给你最在地的用餐体验。至于在此该吃什么,编辑在介绍中反复提到烤鸡肉串这个品项,有机会到此一访,也许你就会知道为何编辑对它念念不忘! (Photo from iStock) 3. Thermae-Yu Thermae-Yu 是一家位在新宿的 24 小时温泉浴场,不仅交通方便,室内浴池、室外浴池、岩盘浴以及各种水疗体验均有的多元服务,更让这里成了上班族想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Condé Nast Traveler 编辑更补充,此处不仅是泡汤场所,更像一个美容室,泡澡后再以店家提供的乳液按摩全身,感受绝佳。 不过要注意的是,在日本文化中,进入浴场是全裸的,且身上有刺青者不可进入。 更多信息:店家页面 4. 旧朝仓家住宅 Kyu Asakura House 讲到「代官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繁华的街景,但其实此处还隐藏一个古朴秘境,那就是日本早期官员朝仓虎次郎故居,现被称为「旧朝仓家住宅」。木造房屋搭配绿意盎然的庭园,在这个被日本政府认证为重要文化资产的秘境,你可以感受 100% 的传统日本风情。Condé Nast Traveler 编辑也分享,旧朝仓家住宅的建筑与庭园充分展现日式美学与空间利用,是对这方面感兴趣者的入门学习教材。 须留意的是,进入传统建筑必须穿着袜子,你可以自备或者在入口处购买。 更多信息:官方介绍页面 5. 青木原树海 Aokigahara National Forest 如果比起市区风情,你更向往自然景致,不妨走访位在富士山山脚的「青木原树海」。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壮观的树海与自然洞窟之美,也可以尽情呼吸新鲜空气,抛开平日工作烦忧。根据编辑经验,造访一趟约需预留至少两小时的时间。 (Photo from iStock)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Joe 的时间管理术|基本知识

在针对「时间管理」这议题往下细写前,我想要谈三个基本概念。 如此可以先统一一下定义,另一方面嘛,也希望大家在技术上追求「优化」前,能先得到正确的心态。 因为我总相信世界所有东西,只要你能掌握核心,总能发展出自己的做法与技术;但若只学技术却不理解原因时,就很可能被那技术制约甚至反噬。 所以不希望有人误会说「我只要偷学 Joe 的一两个手法,我也能一下做好很多事情。」 方法永远只是思维落实的一种过程与手段罢了,若心态不正确,只学皮毛是绝对没有成效的喔! 这是希望读者往下看之前,能先充分理解的事情。 在这篇中,我要谈三个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 时间管理良好下,能带来的成功到底是甚么? 管理其实是有分为主动与被动的差异。 效率提升并不完全是时间管理的关键。 那我就依序在这篇谈谈这三个基本概念。 成功是甚么? 印象中,每次在文章中提到成功,就会有人酸溜溜的响应说:那些人成功要不是归因于家世、政商关系、逢迎拍马、就是纯粹的好运,成功不是可以学的啦! 我与 Bryan 毕竟离巴菲特或是比尔盖兹那种成就还天差地远,所以我们虽然尽量都希望大家正面思考,但终究没甚么强而有力的论述来否定那些酸溜溜的思维。 嘿,我甚至不否认,人若要得到巴菲特那样等级的成就,除了努力、天赋以外,或许还真的需要很多好运。 但我在这里想强调的一个论述,在于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未必要这么极端。 并非只有成为巴菲特、选上总统、得诺贝尔奖、或是建立横跨五大洲的商业帝国才算。 我们一般人或许平凡、或许梦想微小的多、或许只拥有人生某阶段的渴望,但对自身而言,若能达到那些梦想,一样是能带来人生中高度的圆满与充实。 这些成功可能是考上某种证照、完成一个设计提案、构筑一份企划、完成婚礼安排、甚至是减肥与健身。 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的成功其实往往是引领我们往更强大的方向前进的里程碑。 就好比学些速记与读书的手法,虽然不可能让你拿到诺贝尔奖,但最少会让你有系统的记得书中的内容,能考个好学校、甚至在起点上超越其他不懂的人。 这在时间管理上也是类似的概念。 学会这些东西,确实不会因此就产生甚么巨变;但最少会让你「更有能力」追寻「属于你的成功」。 大部分人虽然拥有梦想,却常常因为「现实问题」而把梦想不断往后延。 「等我有时间了」、「等我有钱了」、「等我升职了」、「等小孩大了后」;总是会有一堆借口,让人们把想做的事情一直往后推。 五年、十年回头来看,很多人讲了一辈子的事情,往往连起步都没有。 但若你知道如何利用时间,其实很多事情或许早就可以起步了,就算如蜗牛般缓慢,五年十年回头来看也是移动了一些距离啊。 换言之,具备时间管理、或是个人的财务管理的知识后,让我们有能力提升自己的执行力、增加我们时间或是金钱的利用效率,我们将更有机会追逐并完成我们的梦想。 就算那梦想跟知名人士比起来微不足道,但总是一个起步。 要成为巴菲特,我们也是需要一桶金、一桶金的慢慢累积。 所以成功并不表示一定要 aim high,但若能逐步的达成我们每个人生梦想,就是一种能对自己交代的成功。 而若能把这些中小型目标都达成下,万一哪天还有好运加持下,搞不好我们就会是另一个能被历史记录下来的人物。 当然,后者可能可遇不可求;但能达到前者,最少也能让自己某种程度衣食无缺、人生了无遗憾了。 这是我想要强调的「成功」 → 一个由我们自己定义梦想,并将其实现的过程。 这成功并不虚无飘渺、也并非是凡人不可触及的。 重点是你愿不愿起步,以及是否有个好方法让自己事半功倍罢了! 说到这,我想到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改写规则的人,独赢」Page 104 页有这么一句话:「你无法确保成功」美国第二位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写信给妻子艾碧盖儿道,「你只能让自己的作为值得成功」。 这段话让我很有共鸣,因为我一直相信若我们投注心力为自己规画未来,就是「让自己的作为值得成功」。 时间智商的提升,就是让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更容易达成自己的目标与愿望。 最终,也就是提升了成功的机率。 管理的关键在于主动两字 第二个基础概念是这样的:并非你去买本「万用手册」(如有名的ほぼ日手帐)或是有在用「Calendar 软件」就叫有做时间管理。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在用类似工具,可是不表示因此就能有效的完成足够的工作。 问题在哪里呢? 我自己观察后发现,好的时间管理、跟坏的时间管理,重点的差异在于如何界定「管理」这个字眼。 管理这个字眼很有意思。 他在中文里,只有这一个字;但在英文里头,其实有好几个字眼都代表管理,比方说Administration、以及Management。 management 这个字眼,比较有「介入、干预、并预先改善」的意思;而 administration 有人翻译成行政管理,通常代表的是「做些动作来确保事情运作顺畅」。 像一间公司里头,administration team 通常就是在确保日常运作不出错、大家照着规矩与流程做事。 以政府部门为例,会有着大量的事务人员,他们的责任就是做这样的事情:确认大家都有身分证字号、确认大家都有缴税、确认预算都有执行类似这些事情。 至于为何人人需要身分证字号,预算金额到底合理不合理,那可不是这类单位需要忧心的问题。 management team 才是一个组织中负责要忧心为什么以及去哪里的单位,他们通常负责提供 vision(愿景)、决定优先级、思考资源分配等。 顺带一提,讲到 vision 这个字,就想到我最近看到一段话对这字描述的极为贴切。 这是格理弗游记的作者 Jonathan Swift 说的:Vision is the art of seeing things invisible。 「看到尚不存在的艺术」,这描述还真棒呢! 一个好的组织需要这两者的平衡。 有些人负责维持日常运作顺畅、照着规矩办事;但也要有些人负责往前看、随时思考规矩是否该改、方向是否该调整。 像我们身体就有着非常完善的行政组织,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它们巧妙的运作,让身体维持正常运作。 但是呼吸系统可不会帮我们思考如何追求成功与卓越。 你还需要用脑、用心来成立我们的「主动管理」系统,把梦想化为行动纲领并加以实行。 离题的讲了这么一大段,我想说的是:在时间管理上也是一样。 很多人只是被动的把别人来找我们要做的事情记入行事历中,然后照着执行,并以为这就是管理时间。 但这其实不叫时间管理,这充其量只是有个「提醒机制」罢了。 提醒机制只是做到行政管理,让我们不出错、运行顺畅;但若要追求成功,你还需要更多「主动」的成分在其中。 比方说,如何妥善的安排工作、调整优先级、拒绝矛盾的事情、甚至是思考找寻自己的 vision(也就是定义自己想要的成功或是通往成功的里程碑是甚么)。 这才是我觉得在时间管理上重要且该学习之处。 这也说明了,为何虽然有人买了万用手帐、带着 PDA,但是生活效率还是没有很大的提升。 那是因为若管理只做一半,成效当然也只有一半了啊! 时间管理的关键不只在于节省时间 最后一个要说明的,在于时间管理跟「如何节省时间」很可能是不能直接画上等号的。 若只是思考如何「加快」,有时候是会走入歧途的。 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于「时间利用的好坏」比「单纯缩短时间」更重要。 这是因为事情怎么样都有最少完成所需的时间,缩短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 比方说吧,每天上班我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选择。 可能可以开车、可能可以骑车、可能可以搭捷运、也可能搭出租车。 但除非我能学会瞬间移动或是能得到小叮当的任意门,不然怎么样我都得花些时间。 就算是我最能自我控制的交通工具(如自己开车或骑车),我也不能把通勤时间降到零。 举例而言,搭捷运上班要花 40 分钟,正常骑车也要花 30 分钟,除非拼命闯红灯可能才能省更多。 可是闯红灯风险太高,这策略考虑到风险带来的成本后会变的完全不值得。 但若正常骑车也只能节省个十分钟,那这改善其实也非常有限(虽然就比例而言看似很高)。 甚至在这情况下,我个人反而宁愿多花十分钟来搭捷运。 吓一跳吗? 因为你若从有效分配时间的角度来看,当我有完整的 40 分钟可用时,我其实可以在捷运旅途中看看书、写文章大纲、看一下待办事项列表、或是做些其他的思考。 骑车虽然看似节省了 10 分钟,但过程中我得注意交通、得提高警觉,对我而言反而是一整段完全无用的过程。 所以时间管理,并非只是要你一味的节省时间,如何能好好的利用时间才是关键。 在此概念下,某些事情多花些时间做,有时候反而才是合理的选择。 这也是为何我把这分类取名叫个人时商、而不叫时间管理;因为需要提升的是判断的智慧、而非只是一味求快。 这也带出一味思索加快为何会误入歧途的另一个原因。 一般人常常因为过份求快的「Cost-Down」,而造成工作质量的低落。 像华人就最多这种毛病。 别人订好的标准作业程序,大家都会因为抄快捷方式、省掉几个步骤而得意洋洋。 殊不知,这些流程可能都是必要的。 跳过某些程序虽然短期看起来没问题,但反而可能增加日后的麻烦,如增加日后修改机率、或是因为出错造成评价低落等后遗症。 比方说我们公司规定有开案前要签 charter 的规则。 很多人就会质疑,我都准备好了,为何不让我先动? 甚至有些小组会想偷偷先跑。 但 charter 没有被签,通常理由不外乎就是高阶主管觉得还没有 ready、觉得还有疑虑。 但所谓疑虑是甚么呢? 通常不外乎就是针对项目的「内容」、「规格」、「预算」、或「时间」还有歧见或是不确定。 那你可以想象,若是高阶主管对这四个东西有疑虑,这代表案子的走向有可能还会大幅偏移。 规格或内容随便一改,做法可能都完全不同。 先跑或许能抢些时间,但更可能跑了两周后发现怎么方向大幅转变了? 这时后发现要重头来过,不是很冤枉吗? 所以我自己虽然也会在某些情境偷跑,可是这其实需要充分的信息收集以及风险判断的;大部分时候,我会在这种时刻先把力气放在别的工作上,等到态势明确了,才会进行准备。 如此,一方面避免了重工的风险,又能先完成别的事情。 这才是妥善的分配时间与管理时间。 说了这两个例子,我只是想要强调一个观念。 时间管理的重点并非仅在想办法节省时间或是赶快把事情做完。 有时候多花时间反而才是提升效率、有时候耐心等待反而才是提升效率、甚至有时候多做些事情反而才是提升效率。 总结 时间管理并非只是做做纪录、或是想办法做快一些。 核心的基础是上面提到的三项事情。 首先,你要能界定你自己要甚么东西,也就是你的人生目标。 再来,要能主动的规划与管理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所做所为都能配合我们期待的成功目标。 第三,大处着眼的思考,不要一心求快。 真正的效率常常是在眼睛看不到、反直觉的地方。 多花时间在前期,有时候才能带来后期、甚至长期的收益与效率。 别忘了要把眼光放远,永远看着将来的那个成功目标,这才会带给你真正具备系统观点的「时商」提升。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