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47 posts

拥有好点子或技术,创业就能成功?懂得「经营」才是成功关键!

上面这幅画是 Mark Rothko (1903-1970)于 1961 年所绘的「橘,红,黄」(Orange, Red, Yellow 236*206 cm)。 在你继续往下阅读文章之前,请花 30 秒好好看一下这幅画。 因为这幅图在上个月中于纽约的Christi公司以 8,688 万美金(约当台币 25 亿 6000 多万元)的价格拍卖出去。 据说,是现代艺术领域截至目前为止最高价的一幅拍卖作品。 对我们大部分没有艺术素养的人而言,这价格恐怕贵到不可思议了。 看起来不就是红色的底图画上两个大小不等的橘色长方形,然后上面又随手多擦了一条粗粗的黄线。 这样居然就值台币25亿元了~? 大家晚上回去要不要翻一翻自己幼儿园时的涂鸦呢? 搞不好你也有一张类似这样的作品喔!就算小时候没画过,现在要你画三个颜色不同的格子你会画不出来吗?应该是可以的吧? 所以,有没有兴趣来现代艺术的领域赚取下一个属于你的 25 亿元呢? OK、没关系,先别急着告诉我答案。 因为还有另外一个 Mark 的事业在五月间也不断地在新闻上出现,我们可以一并看看他的故事。 这位 Mark 的新闻就是 Facebook 的 IPO。 上个月的五月二十二日,Facebook 正式在 NASDAQ 以 USD$38 元的价格发行。 估计在发行当日,公司的总市值高达 1040 亿美元。 而 Mark Zuckerberg 本人推估将因此获得约 200 亿美元(6000 亿台币)的身家。 如果 6000 亿这数字对你没有感觉的话,可以想象一下台北 101 大楼。 当年台北 101 的造价是台币 580 亿元;6000 亿台币等于是能拥有 10 栋 101 大楼这么多的钱。 尤其若大家看过社群网站这部电影的话,Facebook 一开始也不过只是大学男生宿舍里头的一个怪点子。 他们没有买卖商品、没有存货,唯一做的只是网站架设、程序撰写、与会员招募。 就如同「橘红黄」那幅画一样是做着技术上没甚么太高难度(是吗?)的事情,而最后居然席卷全球,并让创始者赚进了等同于 10 栋 101 的资产….. 画家马克的案例有多让人想模仿我不敢说,但社群马克的案例应该是非常的「激励人心」,也因此有无数的年轻人想涌入到这网络创业的淘金洪流中。 当然,这类网络淘金的故事,起点也不是源自 Facebook。 1990 年开始,网络造就大亨的故事就时有所闻。 就算在 2000 年.Com 泡沫让 NASDAQ 从 5000 点跌回1108.49(@2002/10)后,这种梦想也还是一直留在很多人的心底。 虽然现在网络创业远比 1990 年代难多了,但偶尔媒体上还是会出现几个类似 Facebook 的故事,如甚么三五好友一起写了甚么网站最后拥有数百万会员、或是甚么人写了甚么稀奇古怪的软件被大厂买去,也一直冒出一些看似机会无限的新平台(如 Apple 或 Android 的 App Store)。 多少让人有种「做这事情要成功实在很简单」的错觉(虽然从我眼中来看,这条路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写到这里,有人可能以为我打算批判网络创业这件事。 这倒就误会了,因为我一直相信年轻人想创业是好事。 至于要透过甚么媒介→无论是想当社群大亨或是现代艺术家,其实都是有机会成功的。 唯一有问题的,是很多人把重点放错位置了。 很多人持续有个迷思:认为这些人创业成功的关键是因为拥有一个刚好被大家喜欢的绝妙点子(或技能)。 尤其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有机会帮一些公司或朋友检视营运计划(BP)之类的东西,发现很多人在创业时都仅把专注力放在点子的说明(强调这点子有多棒、有多独特)、或是如何做网络营销、会员招揽、搜索引擎等事情上;可是核心基础的考虑却往往简单带过。 但从我的观点而言,把「点子」当成「唯一重点」的思维,跟从来没画过图的人想立志靠抽象画致富在本质上可说是一样的可笑。 因为,除非你已经确定自己天纵奇才、已经是名人、或是已经有充分的基础(金援与技术与经营团队),否则单一点子(或技术)的创业几乎99%会在「能带来稳定金流前」就被消灭了。 换言之,想创业是好事,但若背景条件能力智商都跟我一样仅是平凡人的话,那或许应该要更「脚踏实地」一些。 所谓脚踏实地,指的是该在创业前,应该花时间好好学一学「经营的基础」。 台面上最有名的画家鲜少是一出道就在画抽象画。 必然是先把素描、构图、色彩、各种媒材的特性学好,等这些基本技能有了,才有办法反璞归真的透过简单的线条与笔触绘制出抽象与意境的作品。 比方说,毕加索也是一步一步从素描、古典艺术的手法扎实练习起来的。 意念性质的作品都是后期见山不是山后才出现的。 若你只看最终结果,觉得好像那些作品都很简单(如橘红黄)、没甚么技术含量,但实际他们可是经历了长期的人生,一步一步从基础慢慢走到那些线条简单却能传达强烈意念的终极作品。 上图是毕加索早年的作品(1921 的读信)。 这作品可完全不似一般人对于毕加索作品的印象,表示毕加索在走入印象派之前,也是有扎实古典艺术训练的。 想当创业家的年轻人也该一样,不该被那些靠一个单一产品、技术、或点子赚进数亿元的故事迷惑了。 那些故事很多是特例,是一般人未必能轻易模仿的。 很多人前期的努力也未必会在媒体上充分揭露。 你在起步之前,其实更该思考你在财务、营运、管理、与策略上到底有没有扎实的基础与知识? 但到底甚么是所谓的基础知识呢? 我觉得是 1. 管理会计 2. 经营知识 3. 流程意识 4. 传统的营销知识(网络营销只是其中一小块)。 而这四项知识中,又以管理会计最为基础。 (注:拥有基础知识的下一步才是思考 Business Model,请见创业成功的九大要素) 就算你是一个已经觉得自己有个好点字的人;在你真的决定要去青创贷款开始第一步前,请问问自己,自己的成本概念如何? 你了解如何计算产品的毛利率? 你了解如何定价? 你的固定成本有哪些、是多少? 你的产品要卖多少才能打平? 如何评判成本结构哪块太高了? 如何评判哪里有降低成本的空间吗? 甚至你具备基础的财报阅读能力吗? 东西真做出来了,成本结构能为你带来正的现金流吗? 东西做出来之前,你的营运资金又要从那里来呢? 以下面这张Income Statement的内容为例,你能看懂八成吗? 你能了解这间公司的营运状况为何吗? 借用自http://business-accounting-guides.com/profit-and-loss-statement/ 如果这些知识你根本不具备,或连上面这简单的 income statement 都看不懂,那有没有好点子在九成的时间都将毫无差异。 虽然下面这句话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但是还是要再强调一次:我个人的偏见是,一个生意要成功,经营比点子更重要。 因为一个具备经营能力的人,就算跟隔壁卖类似的东西也有机会「活下来」(试想想台北市博汉区以及光华周边)。 但一个只具备好点子却缺乏经营能力的人,最终「99%」会被市场打败。 虽然有 1% 的人因为机缘与天才而在媒体上成名;但更多空有好点子及好技术的人,其实根本没办法维持公司营运所需要的现金流量,而在成果出来前就倒闭了。 此外,缺乏经营能力的人,若点子不够让你一夜成名,那你将立刻面对蜂拥而出的模仿者(Copy Cat)。 这群 Copy Cat 通常还不是小厂,很多都是上市上柜的大公司。 举例来说,Android 以及 iPhone/iPad 的平台上,一些素人开发的好点子根本原厂之后就自己抢来做,把相关功能在下一版本的 OS 中免费包裹。 这种情形你能拿它如何? 就算来竞争的 Copy Cat 不是原厂,它们也可能比自己更有经营概念 →知道如何控制成本、降低库存、定价灵活、营销全面。 你若没准备好,再好的点子最后也可能只是为人作嫁。 所以,除非你已经有金援、有完整的团队、或能立刻把点子商品化,否则连如何让公司稳定活着都不懂时,一个还没发展的点子是要如何从市场取得暴利? 要以这样脆弱的基础就想创业? 那其实不过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投机罢了→看别人好自己也想冒险赌赌看。 若是如此,那还真不如集资去买乐透,搞不好胜率还大的多喔~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4, 2024

想到新加坡工作 / 生活?你可以先了解的优缺点

近两年来到新加坡工作后,在 Medium 陆续写了工作与心得分享(可参考文章目录一览表),以为对于新加坡生活也交代且介绍得差不多了。 不过近几个月突然收到好几封询问关于新加坡工作的来信,来信者职业、背景、想到新加坡工作的拉力与推力各不相同,这让我觉得,或许可以再写一篇文章,列出更多我对于新加坡工作(生活)的第一手真实感受。 Photo by Sergio Sala on Unsplash 在进入正文前,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好了,这样有需要的人也比较方便决定要不要参考这篇文章。 职业:网络业 PM 工作经验:来到新加坡前,在台湾已做过三份工作,前两份与 PM 无关,第三份才转职为网络业 PM 背景:只身一人到新加坡工作,没有携带任何亲属、伴侣或宠物,在新加坡也没有 学历:土生土长的台湾大学生,没有在任何国家念过硕士,也没有到新加坡留游学或交换过 在坡资历:2021 年 5 月来到新加坡,至今两年 在坡身份:拿工作签证,非永久居民也非公民 提醒:对于新加坡工作&生活的感受,一定会随着每个人的主观想法而有所不同,以下信息请自行参酌。 在新加坡工作 / 生活的优点: 1. 所得税低 可以直接参考官方信息,上面已列出所得级距与对应的税率。再搭配另一则官方信息,上面列出新加坡近年全职员工的工作所得,可以对照出来:新加坡的中位数月薪约为 5,000 新币(台币约为 11 万,汇率以 1:22 计),若 *12 个月,年收入就是 60,000 新币。 根据此收入,基本上要缴的所得税就是 “First $40,000, Next $40,000” 那个级距,也就是 550 + (60,000–40,000) *7% = 1,950 新币(台币约为 42,900)。 虽然数目上看起来多(缴一次税要喷五万),但 7% 这个所得税率应该算是蛮「香」的。 2. 旅行方便 在台湾时,飞日韩很方便;在新加坡,飞东南亚跟纽澳很方便(不过离日韩就很远了,好怀念动不动就可以飞日本的日子……)。 从新加坡飞欧洲虽然跟从台湾出发一样都很远,但整体来说机票好像比较便宜(我去年 10 月从新加坡飞西班牙,在中东转机一次,来回才 2 万初台币),且选择较多(可能因为新加坡的樟宜机场是国际热门转运航点之一?) 3. 生活安全 这边还可以细分成不同种的安全: 人身安全: 整体来说台湾跟新加坡应该差不多,手机钱包放在餐厅的桌上不太会被人摸走、晚上回家都不会觉得很可怕,一个人走在路上也都算安全 交通安全: 个人体感新加坡安全度大胜台湾。在台湾目睹过好几次车祸,公交车差点撞到机车的、机车互撞的、车撞行人的都有,在新加坡一次都没发生。 虽然也可能是我比较少出门……但走在路上,也会明显感受到大多数的汽车会礼让行人 — — 并不是 100%!但绝对高于台湾。不过「行车安全」也是看法律怎定,据说新加坡的行车相关法律很严格。 政局安全: 这个应该是所有台湾人心中的痛吧……我收过的来信中,就有身为爸妈的网友说,他们是看中新加坡的政局稳定(相较于台湾),不希望自己的小孩生活在太动荡的大环境,所以想来这边长期发展。 比起两岸长久以来的政治问题,新加坡的确安全许多,但关于政治……每个人见解不同,新加坡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言论自由、媒体自由、投票制度等。 只能说若以目前两国的政治与经济实力这种「结果论」来看,新加坡的确是实力坚强且整体情势稳定很多。 4. 双语环境 对于上班族来说,个人认为这不是一个优点或缺点,这只是新加坡生活与工作的一个「事实」。 但对想在新加坡生养后代的台湾新移民来说,「双语教育」可能是个很大的拉力吧,新加坡的小朋友从小在学校要学两种语言:英文是必备,另一个则是自己族裔的语言(比如华人学中文、马来人学马来语等)。 不过近期也有新闻说,家中使用母语的比例越来越低、用英文沟通越来越普遍,或许要兼顾双语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其他比较不那么明显,或者跟台湾差不多的优点,就不一一细说了。比如:异国美食选择多、大众交通发达、电子支付方便等……。 在新加坡工作 / 生活的缺点 1. 生活费惊人 先澄清一下,如果是以「可支配所得」来说,我个人在新加坡的可支配所得是比在台湾时还高的,也就是说,我在新加坡的薪资比台湾高、花费也比在台湾多,但存下来的钱还是比在台湾时存的多。 作为一个台湾人,我觉得新加坡最贵的三样东西:外食、买车、租房&买房。 在餐厅外食,会有两笔衍生费用,一是服务费 10%,二是消费税 8%(过不久好像要涨成 9%),所以吃一顿饭就要付餐费本身,再加上上述两笔费用。比如一顿早午餐 25 新币(550 台币),结账时就是 (25 * 1.1) * 1.08 = 29.7 新币(653 台币)。有的餐厅没有服务费,那就是结账时另外再加上 8%。 买车贵,则是因为据说新加坡政府有意管控环境污染与塞车情况,所以想降低私有车的数量。关于新加坡的车有多贵,可以先了解「拥车证」这个制度。 新加坡的社会公宅 (HDB) 是出了名的让人羡慕(反观台湾的高房价与少得可怜的社会住宅……),公民与符合条件的永久居民可以购买价格低廉的政府组屋。但我这种拿工作签证的人无福享有,想拥有自己的房子就只能买私人住宅 (condo)。 然而,最近新加坡政府在打房,外国人买 condo 得先付 60% 的印花税。你没看错,就是 60%!!!!原本是 30%,但 2023 年 4 月的某个晚上,官方宣布调整为 60%,所以买一间房原本是定价 *1.3(比如 2,000 万 *1.3 = 2,600 万),现在直接变成 2,000 万 *1.6 = 3,200 万……。 如果不买房,就得继续租房,但进入后疫情时代的新加坡,国际人才回流、租屋需求再度涌现,租金不断飙涨,现在能用 1,500 新币(3.3 万台币)租到一间雅房,已经是很不错的事情了。 2. 休闲生活有限 新加坡虽然位置不错、周围有许多国家,但新加坡本岛就……蛮无聊的,能做的休闲活动不多,且休闲活动的金钱成本也不低。 喜欢室内娱乐的人,逛街、看电影、喝下午茶,这些新加坡一样也不缺。但如果喜欢艺文活动,我觉得新加坡的独立书店、艺文展览、艺文空间都比较少。 喜欢运动的人,新加坡碍于地理限制,爱冲浪潜水的人或者喜欢爬山的人都得跑到马来西亚或印度尼西亚……在本岛能做的多半就是滑板、骑脚踏车、室内攀岩和健身慢跑;皮拉提斯和瑜伽也蛮盛行。 3. 教育与生活的固定模式 虽然我未曾在新加坡受教育,也没有在新加坡人的家庭长大过,更没有跟新加坡人密切相处过,但拼凑了在生活周遭的各种法律规定、社会框架、价值观后,我感受到的是:新加坡这个国家,隐约着有种对于「标准良好国民」的既定框架,且各种政策也强化了这个框架。 什么叫做标准良好国民? 受良好教育长大、大学毕业(不是 NTU 就是 NUS,两所新加坡最好的大学) 大学毕业后,找份稳定的工作 工作几年后,跟另一半结婚 准备结婚的时候,也可以准备申请政府组屋的抽签了 有房子后,就准备增产报国啰 然后小孩再继续受良好教育长大、大学毕业……再次重启一样的循环 新加坡的学生是出了名的命苦,小学就有能力测验,之后一路有各种考试,每一关都会筛选出一些人——这听起来有点类似于台湾以前的基测,一部份人考完会去高中、另一部份去高职。 在「行行出状元」、「术业有专攻」的社会中,技职体系的存在并非一种「歧视」或「问题」,但新加坡似乎还没有这种「行行出状元」、「术业有专攻」的观念,依旧是「唯有读书高」,所以「筛选(菁英)」的背后也代表着「淘汰(非菁英)」。搜寻「新加坡 菁英教育」就会看到很多文章了。 除了教育关卡的筛选,法律制度也在筛选所谓的「标准良好国民」: 新加坡并没有允许同性结婚。所以今天一对 30 岁、经济稳定的同性伴侣,在新加坡买不到政府组屋。 新加坡鼓励结婚与生育。所以今天一个 30 岁的单身异性恋女子,在新加坡也买不到政府组屋,因为政策明定:单身的新加坡人要到 35 岁以上才能申请购买政府组屋。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社会期待」让这个国家变成一个「模板产生器」,每个国民经过这套制度的养成后,都有一样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没办法符合这套模板的人,就在这些制造「标准良好国民」的过程中被放弃了。 曾看过一句话: Why fit in when you were born to stand out? 我会将这句话翻译为:「如果你注定与众不同,那又何必委曲求全」。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新加坡这样的政策某方面可能忽略了个体差异,但它很可能可以藉此追求更好的经济成长 — — 生育意味着抢救少子化、降低高龄化、增加社会生产力,而这也是这个国家现在能蓬勃发展的根本之一。 结尾 说了这么多,其实说到底还是个人选择。每个国家都有好有坏,两年前的我因为想看看世界、想试着到更国际化的地方生活,于是来到新加坡。或许过不久后,又会因为其他原因而飞到其他国家,毕竟每个人在每个阶段想要的东西都不一样。 没有一个地方能 100% 满足所有的客观条件: 中国有很多当地大公司、网络发展快速,但生活在墙里,言论自由受限 美国号称自由国度,但自由到现在许多人大举种族或性别旗帜而霸占话语权,这样的自由还是自由吗? 到欧盟国家生活总是比较自由了吧?但稳定的生活、美丽的风景、工作生活平衡的日子,付出的「代价」是没有 24 小时便利商店和高税率 想要便利生活,回到日本好了,日本相对锁国、跨国企业少、工作机会可能没那么多,日本人特别的生活文化也需要时间适应 不想适应了,回到台湾吧?但又有高房价和低薪资的问题…… 金窝银窝,最「好」的不一定是自己的狗窝,但一定有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地方。 我一直都觉得,最适合自己的,也就是那个对自己来说最好的地方了。 而唯有搞清楚自己在此刻最在乎的是什么,才能找到自己当下最适合的落脚处。 -- 本文转贴自:MH(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3, 2024

商业智能分析师 Angel Chen 专访|数字游牧的价值不在到处玩,而是「选择」自己要的生活模样

讲到数字游牧,很多人常有个迷思,那就是「喜欢到处跑的人」才适合这种生活方式。但真是如此吗?游牧者 Angel 将与你分享她的看法,以及实践经验谈! 「我在数字游牧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特别的人,像在海南的时候我有个北京朋友,他整年可能就工作半年而已,冬季他在滑雪场做营销,其他时间都待在海南冲浪。」在我露出惊讶神情的同时,视讯画面另一头的 Angel 接着说:「对,我当时也觉得『哇,这样也可以啊?』」 目前于新加坡企业担任商业智慧分析师(BI Analyst),Angel 是个资历约两年的数位游牧者,热爱冲浪的她除了旅居过宜兰和台东,也曾在中国海南、泰国清迈与印度尼西亚峇里岛等城市生活。 受访的几个礼拜前,她背着大背包独自踏上向往已久的斯里兰卡;受访的当下,她则已回到她口中的「游牧中继站」峇里岛。 聊起游牧生活,她笑着说自己本来就热爱旅行,所以虽然有朝九晚五的正职工作,而且工作内容还不轻松,但她仍在旅居各地的生活中过得非常开心。 不过,随着旅行经验越来越丰富、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她发现这份开心其实不只来自旅行本身,再向下探究,更是因为数字游牧创造了比过去更大的空间,让人能更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别被「游牧」一词局限,生活模样可以很多变 讲到「数字游牧」,很多人常有一种误解,觉得是不是一定要到处跑,那才算是游牧? 但在 Angel 看来,我们其实不必被用词局限,标榜自由的游牧生活有着各种可能性。「像有些人喜欢频繁变换地点,觉得很有新鲜感,或像我喜欢在一个地方待久一点,可能花几个月深入旅行,也有些人虽然可以去旅游,但他选择待在台湾,偶尔想去旅行再去。」在她看来,这些通通都是选项。 也有人会想,数字游牧是不是代表着收入会降低?毕竟我们过去认知中「成功」的白领阶级,似乎都是待在装潢现代、窗明几净的办公室,而不是到处跑来跑去?对 Angel 来说,答案也未必,在游牧状态中透过掌握正确的职场策略,获得和过去相同或更高薪资的大有人在。 当我们这样建立对「数字游牧」的理解,也就不难想象:它指的并不是单一一种「最棒」的生活方式,而是让人真正开始思考自己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并且做出选择和实践。 不只在海边生活,Angel 也在海边远距工作。(图 / Angel 提供) 「甚至,开始游牧也让我看到更多种生活的样貌,对自己的生活可以有更多想象。」目前以旅居各地为生活主体的 Angel 补充。 她说明,自己大学一毕业就到上海工作,在快步调的大城市中,过去她对于人该追求什么生活的认知就和多数人一样,「比方说要在科技大厂或互联网公司工作,赚很多钱,被升到很高的职位......」 但开启游牧生活后,她在旅途中遇见许多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新朋友,她一一点名:整年只有冬季会在滑雪场打工,其他时间都在海南冲浪的 A、辞掉旅游业工作到台东开民宿的 B,以及从西班牙大老远搬到印度尼西亚,只因喜欢峇里岛生活的 C...... 「以前我会觉得生活只有一种方式,但现在我发现其实有各种可能性。而且专注于职涯也好、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也好,只要工作收入可以支撑你要的生活,那就是最重要也最好的了。」Angel 说。 选择总伴随「代价」,接受现实找解法 虽然在游牧过程中收获不少,但多数时间都在旅行的 Angel 也坦言,每种选择都会伴随着代价。对她来说,目前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代价有二: 因为在一个地方通常最多停留几个月的时间,所以较难建立稳固的新关系。 因为长时间不在台湾,所以和本来的朋友容易变得较少联系。 不过针对这两个代价,经过近两年的摸索,现在她也发展出一套自己的因应方式。以建立稳固的新关系来说,她逐步减少自己并不擅长和喜欢的交友方式,也就是类似派对的热闹场合一次跟一大群人聊天,改从兴趣「冲浪」切入,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不只能结伴冲浪,也比较有机会累积深度的互动和情谊。 她也分享游牧过程中的难忘经历:「去年我在峇里岛过 30 岁生日,和一个西班牙室友一起去潜水,室友带了手写板下水,上面就写着:Happy Birthday Angel。」如今回想起来,她还是非常感动,没想到只身一人的游牧路上能交到知心朋友,还以这么惊喜的方式替她庆生。 西班牙室友在水中给 Angel 的「生日惊喜」。(图 / Angel 提供 ) Angel(前排右一)在峇里岛与来自俄罗斯、德国、新西兰和澳洲等国的室友们合照。(图 / Angel 提供) 至于第二个代价「和本来的朋友联系减少」,她的因应方式则是回台湾时多把握和朋友相聚的机会。毕竟长大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主动邀约重要的朋友,会比被动等着别人联系还更实际。 怎么理性做「选择」:5 个自评面向 + 6 个游牧地点考虑 衡量工作条件许可之后,若你心里也有和 Angel 相似的游牧打算,她提供了五个你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面向,包含: 1. 我适合什么样的旅行 / 生活方式:是频繁移动?在一个城市待几个月再移动?还是多数时间待在台湾,偶尔才旅行? 2. 我是否能独立生活:我能自己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如洗衣、煮饭等等)吗? 3. 我独旅的能力如何:我能独自解决旅行中的各种问题吗?我的语言能力够吗?语言能力不够怎么处理? 4. 我有独处的能力吗:「一个人」的状态会让我觉得很难受吗?或我能够乐在其中? 5. 我能以什么样的方式交朋友:我喜欢参加社交活动吗?或在旅途中我打算如何交朋友? 需注意的是,这五个面向的意涵并非「我做不到,所以我不能去游牧」,而是我们可以依据自己适合或想要的游牧型态,评估相应的能力需求;若目前还达不到需求,我们可以怎么增强或调整旅行 / 生活方式? 若部分面向你不确定,比方说因为没有独旅过,不确定自己是否具备独旅能力,或者是否享受独旅过程,那么不妨以最小幅度(像是来场短期旅行)来测试看看。 除了出发前的评估与加强,对于如何选择第一个游牧地点, Angel 也分享自己的做法:「我觉得最优先的是,我会先确定我对这个城市感不感兴趣?这里有没有我想探索的地方?」再来,则接着评估网络稳定度、物价、治安和签证(包含申请难度与能待多久)等。 这些资料在 Nomad List 这类游牧网站都可以找到,或者你也可以透过「城市」、「数字游牧」等关键词来搜寻。 「除此之外,时差也很重要。」Angel 分享,她其实也很希望能到欧洲游牧,不过考虑到目前工作还需要频繁与新加坡同事合作,若处在不同时区会不太方便,于是暂时还把这个愿望放在心里,留待未来能实现。 聊起未来,Angel 说:「我觉得游牧生活带给我很大的快乐,我不可能永远待在现在这个工作,但我会找方法保持这个我喜欢的生活形式。」 对于想尝试游牧却迟迟还没行动的朋友,她也以灿烂笑容鼓励「就去做做看吧!」毕竟她目前拥有的快乐,也正来自两年前那个,掺杂谨慎和一点冲动的「选择」。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Angel 的游牧生活样貌,也欢迎追踪她的 Instagram。

March 12, 2024

经营「知识型自媒体」关键|先搞懂 3 个角色定位,避开 4 个陷阱!

这个题目想写很久了。 这些年有不少朋友,看着我跟 Joe 从写管理文章的阿宅,逐步建立了每年服务数千学员,拥有 20 多位成员的【大人学】团队,觉得「这真是门好生意」(借用 MJ 老师的梗),纷纷来问我诀窍。 基于大人学乐于分享的精神,我就来说说,我对于「知识型网红」的看法,不敢说很客观精准,只希望引发有这念头的朋友一点思考。 说自己是「网红」有点厚脸皮,这从来不是我的目标跟定位。 我心里的定位比较像是「以网络为媒介散布知识的创作者」,既然我们不是在写博士论文,还是简单称呼「知识网红」吧! 不管是专职还是斜杠,你若也想走这条路,尤其是创造「持续性」的收入,「角色定位」或者说「人设」,绝对是第一步要搞清楚的事! 经营知识型自媒体,先搞懂三个角色定位! 以流行音乐举例,大家比较容易懂。 我们大致可以把歌手分为三类:偶像派、实力派、实力派偶像。「偶像派」的主要武器是颜值、个人魅力;「实力派」则仰赖创作才华或唱功,至于「实力派偶像」则是两者兼备。 当然啦,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人人都想当「实力派偶像」。但那可是万中选一,可遇不可求的。 除了很少数人一出道就同时魅力/实力兼备(我心中的的例子是玛丹娜、泰勒丝),多数人都是从「实力」或是「魅力」为起点的。例如陈绮贞、周杰伦、五月天一开始以实力为大家所知,后来逐渐成为我们心中的偶像。至于刘德华、蔡依林、 SHE 一开始则是偏偶像路线,后来实力也为大家认同。 我认为「知识网红」的世界也类似,入行时最好有清晰的自我定位,走实力还是走偶像想清楚,才能稳健发展! 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你的「先期支持者」是基于你的个人魅力,还是你的创作成果?大家一开始是注意到的是你这个人,还是你的作品? 怎么知道自己适合哪条路线?其实很简单,你若真具备偶像级的魅力,你多半自己早就知道了! 我有位同学开艺人经纪公司,他告诉我,一个人上不上镜头,一眼就知道,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当然有例外,但不多)。 我记得有次听到王伟忠也讲过类似的话。世界上或许真的存在「观众缘」这种东西,见多识广的人自然知道群众的喜好。 有个人魅力的知识网红,当然应该多多露出,这时候你的专业知识就是味增汤里的「柴鱼片」:提味用的,不是主菜! 像是主持人的谢震武,没人会去深究他的法学素养,他自己也很少在节目中谈法律(这点我认为他非常聪明),但律师的背景(柴鱼片)让他的个人魅力大大加分! 之前爆红的「理科太太」也是。很多人把她拿来跟另一位知识网红「囧星人」比较,说理科太太分享的内容错误百出,创业经历可疑,而且还常常代言商品,跟老公晒恩爱,远不及囧星人说书的内容扎实。 但前者快速爆红,名利双收,后者却连个几千块钱说书订阅都中途铩羽,只好回去当上班族,可见「台湾人的素养不高」。 我不认同上面引号里的结论,这是拿苹果跟橘子比,这两位我前期就有追踪,理科太太的人物设定本身就是重点,一登台就特别强调她显赫的学历还有智商,谈的虽然是科学,但选题都非常大众化,很容易引发讨论(爱情生理学,有机食物真伪),帅老公登场也很有话题,很明显就是知识网红中的偶像路线,「科学知识」不过是她的,没错,柴鱼片! 而囧星人则完全不同(我不会说她不以个人魅力见长),但她的书评确实有料,光看选书就知道了,是真的爱求知的人会选的书。此外,有制作过视频的就会知道,她的内容是经过细腻企划甚至考证的,绝不是随便翻翻书就直接上来讲,在我看囧星人绝对是知识网红中的「实力派」,而理科太太则明显偏「偶像设定」。 歌坛中某位偶像派爆红,某位实力派没能红下去,就说听众的品味很差,这当然太武断!这世界很多元,我们固然需要偶像顾眼睛、聊八卦,但也需要实力滋养,但如果知识网红本身在「角色自觉」跟「商业模式」上没调教好,经营就难以持续。 我的观察是,偏偶像路线的人,大众关注的是这个「人」的一切,用途在于「八卦」题材。 偶像必须不断制造话题,刷新大家的关注,甚至负面话题都好过没有话题,基本上是在满足人们「看热闹」的心态。 所以当网民出现对理科太太一些负面质疑时,她其实变得更红,代言也更多了!甚至连一些平常没在追踪知识网红的人都开始搜寻理科太太,这对她的商业模式(商品代言、公关露出)绝对有帮助! 但如果你进这行,是基于你对知识分享的热情,那请优先专注在「用你的创作来感动人,而非你的个人事务」。 因为走上实力派路线,主要是服务「看门道」而非「看热闹」的需求。既然你的前期粉丝看重的是你的内容,他们自然具备一定的品味与要求,只要你内容很好,他们就会一直来,慢慢产生信任,接下来就会发自内心地推荐给身边的人。 红的过程通常很缓慢,但也很扎实,实力派通常不像偶像派一夕爆红,但好处在他们生命周期较长,有一群长期跟随你的粉丝支持,甚至能成为终生的事业,基本上就是歌坛常青树:「费玉清」与「江蕙」的模式! 经营知识型自媒体,需小心四个陷阱! 但对实力派的知识网红来说,有个陷阱要特别留意,那就是「急于变现」! 亚马逊创办人曾问股神巴菲特:「你的投资哲学那么简单,为什么这世上很少人能复制?」股神回答:「因为多数人都不愿意『慢慢致富』!」 这些年每次有朋友问我们的发展路径,我都毫无保留地分享,但总结到今天,当中最认真的一位,也只写了六篇文章就没下文了。 人们总以为,成功背后一定有「窍门」,正所谓「一针顶破天」!这我完全理解,就像我当年也曾买过 Jordan 的球鞋,阿格西的球拍,还留过贝克汉的胡子...... 我深信,伟大的创作者(至少一开始)都不是为了钱,而是一种创作的欲望(金庸)。创作本身就会带来自我的认同、分享的喜悦、还有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 老实说,创作这档事儿,满足自己的成分多于满足他人。创作的热情会催生出好作品,好作品会带来粉丝,粉丝进而为创作者带来回报与支持,这是一种很棒的,兼具创作与商业的循环,除非创作者「急于成名」或「急于致富」,才会毁了一切! 急于成名或变现的陷阱,大概观察到这几种前兆,这是我跟 Joe 几乎天天用来警惕自己的,在这里也跟各位分享: 第一种,作品初为人所知后,急着转换为「偶像派」,专注媒体露出,创作质量下降,新粉丝尚未聚集,旧粉丝却高速撤场。 第二种,作品成功,于是创作者自信爆棚,大力放送与作品毫无关联的主观意识(如政治、阶级、性别议题),惹毛群众甚至既有粉丝。 第三种,急着变现,在产能不足或没有团队奥援的情况就进入订阅模式。收了铁杆粉的订阅金,但后面稿件压力爆表,无法贯彻承诺。 第四种,太在意短期回报,追逐市场潮流,不断切换议题,导致专业品牌形象难以累积,群众的印象含糊。 以上四点,都是「创作者的自我定位」与「粉丝对创作者的定位」产生严重落差造成的!简单地说就是,粉丝爱的是你的作品,而不是你本人,结果本人跑出来做了违背作品风格的事,导致粉丝一哄而散! 我个人还是非常看好「知识网红」这个领域。 既然网络带来一个「去中心化」的环境,让一般人无需出版社,无需电视台,无需广播频道,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甚至帮助到特定族群,并带来商业利益,为何不试试看呢?所以我常鼓励身边有志创作的上班族与学生,一定要投入创作,大方分享。 但请记得莫忘初衷,好好享受创作本身带来的美好,让创作者与粉丝间的关系逐步加温到沸腾,千万别急着开锅盖,或是宰了会下蛋的母鸡!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1, 2024

网络时代的副业、赚钱方式?怎么选择、验证副业项目?

💬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每次我演讲只要分享这种主题:「疫后新常态:远程沟通术」与「数字游牧,数字新时代的工作和时间管理术」,都会有不少人是来听「我可以用网络赚到钱吗?」。 所以今天,我也来分享这个很「吸晴」的主题:网络副业模式。 我猜大部分人不是自由工作者,而是个上班族,所以问题可以再具体一点: 「有没有可以让我下班后轻轻松松,每天多赚个 500-1000 元的方法(副业)?」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刚好看到 B 站上也有个影片在讲这件事,底层逻辑和观点跟我这几年的体悟非常雷同,但是他整支影片快 40 分钟,超级长,你可以看完这篇文章,真有兴趣再去看看这支影片。 不过,让我拿他这支影片最后的结论画面作为今天的开场,我很喜欢他这张图: (图/侯智薰提供) 基本上这张图可以算是我从自由工作者到一人公司的路径了,唯一差别在于左边的「提升空间」,我会用「操作空间」。 因为发现在学校学习的专业(化学工程)虽然有很大的收益空间,但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并不喜欢。也就是如果让我一天八小时在处理这领域的事情,我认为我自己没有操作空间,没有热爱可以发挥的地方,所以必须转弯。 有两种生意,以前好做,现在别做了。 好,回头聊聊网络副业,最多人想到的两个方向:「赚信息差」和「赚内容流量」。 1. 赚信息差 比如开个小网店,找便宜的管道买入产品,然后换个好看的照片和文案,就能重新「贴牌或包装」来卖出。 这种情况在虾皮屡见不鲜,台湾的虾皮上充满着淘宝货,而且我猜有一半以上是大陆人开的店。反正很多台湾人不知道怎么逛淘宝、买淘宝,所以他们连实体仓储都不用了,能把淘宝上卖 100 元的东西,卖你 399 元会有人买;或者你在他的虾皮商店上买,他回头跟淘宝店家下单,然后把收件信息放上你给的信息,就能直接寄给你。 这种把淘宝上的产品介绍图文换成繁体字,直接在虾皮上卖的作法,就是赚信息差。 所以我已经好一阵子不用虾皮买东西了,因为我会买淘宝干嘛还让别人多赚一手? 如果不求快,求便宜,直接买淘宝。 如果求快,那就买贵一点的 MOMO 或 PChome;东西不喜欢、买错还能退货有保固。 ※ 我应该要来写一篇文章教大家怎么买淘宝 😆 你可以先看这支影片介绍我们智能宅的淘宝家具开箱和购买淘宝家具的方式。 那我为什么说这种现在别做了? 因为这种生意根本不是「下班轻轻松松」能做的。(❌) 你以为只要选对品,换张图和文案上架,然后就能顺利开卖,但忽略掉超麻烦的「客服成本」。 这可能把你原本好好的上班(摸鱼)时间都给赔进去了,更何况现在竞争激烈,要谈客服成本之前,你还要先考虑流量哪边来,其他跟你竞争的都是大团队,你一个人怎么单枪匹马斗的过?如果是五年前,那确实是个适合进场的好时间,但现在别做了。 2. 赚内容流量 「赚内容流量」也是多数人以为很好赚,但实质上门坎超高的副业选择。 你可能会说,现在 YouTube、B 站都有流量变现阿,Medium 还有很多写作平台都有流量分成阿?我写一个文章多平台发放不就行了? 可行,但每一个平台可能一周就 10 元,除非你篇篇爆文。 诚实地说,我在 Medium 红利时期有一个月因为写文章被动收入超过 3000 元,但现在几乎没有平台能做到这事,就连在超爱洒币的中国互联网生态都很难做到,除了流量分成低之外,更关键的是,每一篇都爆文也不是「下班轻松做做」能达到的。 如果有,只有两种可能性,搬运抄袭其他地方的热门文章,或者专门发一些「人性面」的腥膻色内容。 前者已经有不少公司在做这件事,是原创者的恶梦,因为他们有好几个账号根本不怕被封锁,甚至喜欢你评论去骂他,还能增加他内容的热度,反正没人知道这个账号背后到底是谁,这在中国称为「营销号」,台湾则是「内容农场」,专门搬运抄袭网上热门内容后转制的机构,往往会把标题跟封面改得特别耸动。 🌰 例如我和柚子之前在北京工作拍过一支吃北京火锅的影片,里头有一句话是:「原来北京的火锅是不喝汤的!超爱喝汤的台湾人初体验」然后有营销号把我们的影片下载后,上传到他们频道,改了标题变成:「台湾夫妻抱怨北京火锅,不能 OOOO」,于是影片整个火了 😆。 如果你想做这种营销号,我也很佩服你,第一是你放下了自己的道德感,第二是我做不到。 怎么考虑副业项目:学习成本、容易试错 我认为考虑副业项目时,不是去选看似最轻松的,因为那些轻松的往往有人成体系、规模化地在做,如果你只是单枪匹马入局,往往沦为体力劳动,做得累又赚不到多少钱。 所以对我们这种「个人户」考虑副业的选择时,你要先注意的是:技能背后的学习成本。 我相信所有东西都能透过刻意练习变成别人需要的专业,但这不会是一两个礼拜,而是一两年的事。 🖐️ 等等,那网络时代的副业岂不是根本无法符合「下班后轻松做」的前提条件? 没错,几乎可以这样说,但还是有一个方法,就是我们在开头提到的结论步骤图。 先套一句我常说的老话: 「想知道你的热情所在?先想想你下班花时间做了些什么。」 最好的副业项目应该是由「主业衍生而来」,而不是凭空出现,但这个主业不是限于你原本上班做的事,而是你本来就会花时间做的。 就像我在《到底什么才是产品?好的产品像是策展,五条原则确立边界》中提到「你提供的产品就是你正在面临的难题,只是你走的比较前面。」这样一来你的学习成本相对低,而且更容易试错。 一个副业项目在成长过程里,往往是不稳定的,所以我们不能直接押身家上去,而是要先经过试错来验证这事,我到底适不适合?我能不能长久地做? 所谓「验证最小可行性方案」,就是用最低成本的方式,把你想做的那件事,先不完美地做一遍。 🌰 拿拍影片为例,有些人想说,我下班后很爱记录生活,那我说不定能当个 YouTube 主播!所以直接购入大量专业摄影设备,直接开销就是好几万元。 但其实你的智能型手机已经很靠谱了,应该先用手机试试整个流程,因为你不光只是拍摄,还有剪辑后制、上传影片、后续经营推广等环节要面对。如果你真的是细节控,不满意内容质量一定要增添设备,我只推荐你把收音搞好,影片质量就会好超多,设备成本也不会这么贵。 别把自己当作普通人看待,成为一个少数派 我认为最难的不是找副业项目。(❌) 因为你的副业项目往往已出现在你的生活里,只是我们常常受限于自己的心理状态,没有去发现它。 如果讲网络时代还有哪些可能性的主题,我都会提到: 在网络的时代,你没有机会、没有选择的真正原因,已经不是先天的限制,而是你太常把「不要与别人不同」当作自己行动的局限条件。 我们最忌讳的就是,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不会成功的人」。就像前阵子「躺平」一词非常流行,好多年轻人在网络上说: 「我就是个普通人,现在社会太难了,不如躺平当个老老实实的公务员。」 然后把一切的可能性都当作幸存者偏差,这才是把自己的可能性给堵死了。 确实,一个通往改变的好方法成功机率一定不高,我们假设失败机率有 90%,只有 10% 的成功机率好了。 不过,即便一个方法的失败率有 90%,你只要尝试七次,至少有一个方法成功的机率就是 52%,超过一半的概率会成功。听起来挺鸡汤,但也是数学告诉我们的鸡汤。 你连「多去尝试试错」都不去做,怎么跟人谈可能性? 以「普通人」自居很好,这样我们会更知足,认为事情都不该是理所当然;但我们不该以普通人这一词来限制自己的行动和渴望。 你若心有不甘,不满足于现况,你永远都有机会能更好,要当也要当个普通人里的少数派!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向有结果的人学习 前面讲到「最小可行性试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发展作品的必要起始点。 🌰 让我拿学 Notion 为例,一开始应该是去看免费内容(学习成本最低),例如看 PAPAYA 的教学,或者 YouTube 和官方的影片。当你开始钻研这领域之后,你会发现免费内容不够成体系,太过零碎,你需要更有系统的内容,甚至是「服务」来帮助你持续精进。 接着,聪明人会发现原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向「有结果的人」学习,这能省下太多自己探索的时间。 前面的验证尽可能低成本或无成本,当你选定了一个赛道后,付费是最简单粗暴,提供价值给有结果的人,让他带你入门的方式。 最后,经由验证试错、有效发展&累积,就能成为下一匹新手要入门时所寻找的咨询对象。 所以这支影片说:「网络时代最好做的副业是——分享和教学」这点确实没错,那些在网上教人赚钱的人往往最赚钱。只不过我一直很有节制地告诉自己,我是去帮助你聪明地过好你想过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而不是教你赚钱,毕竟我认为钱不是生命的唯一追求,只是个结果,不该是目的。 所以我透过订阅服务、在线课程和训练营,看到我们的会员和学员因为所学的东西产生好的改变,这才是我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当然,能够让一些伙伴藉由教学团队、助教的角色发展出一些副业收入,这也很开心,是锦上添花。 虽然我在生产力和在线教学领域是个有结果的人,但我在其他领域也是个学习者,而且是个爱付费的学习者(?)。我认为学习是永无止尽的,所以透过网络的机制和生态,让「你有结果的经验和方法」被需要的人购买,帮助需要的人升级,这绝对是这时代打造副业的最好路径——前提是,你得要是一个能做出结果、有方法的人。 🥊 总结 / 行动思考题 想知道你的热情所在?看你下班花时间做了些什么。 验证最小可行性方案,就是用最低成本的方式,把你想做的那件事,先不完美地做一遍。 你若心有不甘,不满足于现况,你永远都有机会能更好,要当也要当个普通人里的少数派! 前面的验证尽可能低成本或者无成本,当你选定了一个赛道后,付费向有结果的人学习,是最简单粗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钱不应是生命的唯一追求,只是个结果,不该是目的。 透过网络的机制和生态,让「你有结果的经验和方法」被需要的人购买,帮助需要的人升级,这绝对是这时代打造副业的最好路径——前提是,你得要是一个能做出结果、有方法的人。 💬 思考题: 一个人打造副业难度不小,但如果能找到人一起做,透过合理分润的方式打造多嬴的局面,其实更容易打造一个有机的生态。彼此独立,但合作的时候可以创造更大、更多元的利润。 像我一直很欢迎大家找我一起做些有趣的事情,那你呢?有没有什么打造副业的想法和遇上的问题? 不一定是为了收入,而是为了更好、更快乐的生活和自我实现。 -- 本文转贴自:雷蒙三十(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8, 2024

挑战海外职场,却不知怎么开始?试试这 6 种海外求职管道

你是否也曾想过离开家乡,到向往的国家展开一段全新的人生呢?想走入新的人生阶段,当务之急便是找寻一份合适的国外工作机会。 根据 Y 小编的经验,大部分在国外就业的台湾人,都是在学时期就出国留学。然而,并非人人都有足够的金钱与资源,本篇 Y 小编将告诉大家,其实有许多额外的方法,能帮助你找到第一份海外工作,并透过远程趋势与资源,找到你职涯中的跳板。 疫情时代,在欧美国家远程工作早已成常态,甚至有许多跨国公司发现员工的效率因远程而大大提升,所以至今仍持续使用远程的方式进行工作。迎着全球趋势,实体至公司上班已不是外国企业必备的条件,透过本篇海外求职攻略,将教你更了解如何把握、运用海外工作机会与资源。 海外求职第一招:海外留学 出国留学是许多华人开拓海外职涯与生活最直接的方式。每当毕业季到来,许多国外的知名企业都会直接到学校招募人才,参与当地的校园征才活动。此外,你也更容易从当地的社团组织、讲座活动中取得一手的就业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透过就学融入当地生活后,你自然而然能结交到当地人脉,洞悉当地的人才需求,更能对此排定修课、实习计划。 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如果已经锁定特定公司或产业,可以试着寻找与公司有地缘关系的学校,除了校园征才优势,能够方便进行实体面试外,企业端也会认为有当地生活经验的你会是更合适的人选。 海外求职第二招:海投履历 如果你下定决心要到国外闯荡,却没有国外的学历背景的话,海投履历,采以量取胜的战术,也会是个可以考虑的选项。但 Y 小编必须先提出警告,大部分时候外国人的履历都会直接被忽略,100 ~ 200 次投递,却完全没有获得任何面试机会是家常便饭。因此,海投策略想要成功的两大因素,在于不要太早放弃与客制化履历,你可以规划每天投至少两份履历,并针对公司的特性与工作内容,在求职信中撰写适合的应征动机,并在履历中将相应的经历、作品集往上放,千万别每一家公司都投递相同的数据。 ➤ Cover letter 怎么写?求职信模板三大重点与撰写范例大公开! 即便看似机会渺茫,但 Y 小编身边还真的有不少人成功应征上美国、新加坡的新创公司,并接续跳槽,慢慢转换到知名的外商公司。虽然初期会十分辛苦,至少 300 次投递是基本、1000 次投递也有可能,但只要你不放弃,有投便有机会。 ➤Yourator 海外工作职缺 海外求职第三招:透过猎头招募 如果你有一定资历,且在特定职能或产业稳定发展中,也许可以透过猎头找到一份心仪的海外工作。其实现在猎头招募的对象不再局限于顶尖人才,只要你的专业过关,就有机会透过猎头管道前进海外。以数字新创领域而言,外国企业会主动猎头招募的台湾人才,还是以软件工程师、数据工程师等技术职为主,也会有面向亚洲、台湾市场的商务开发职位,偶尔也有约聘人员的招募,对于想前往国际知名企业的朋友们,都可以将猎头视为找寻工作机会的重要工具。 即使你对于海外工作文化不熟悉,猎头也会负责帮你更加了解当地的市场状况、该职务的需求条件、主管的带人风格与期待、以及企业文化等细节,在拓展未知的海外生活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个中间人为你做协调媒合,并为你的职涯提出策略规划,将大大增加你的求职优势! ➤ JobMenta 中高阶猎才 海外求职第四招:考取稀缺的国际证照 有许多顶尖国际证照受到企业普遍认可,例如 CFA、精算师证照、FRM,但是考取的难度也不简单,部分证照全球考取的人数可能不超过 300 人。换言之,如果你能够征服这项难关,在 Linkdin 上将会有许多企业或人才加你为好友,也更容易被猎头招募。但需要注意一点,部分企业招聘时,除了这张国际证照之外,还需要你 2-3 年的相关工作经验。 海外求职第五招:进入本地跨国外商、或是业内推荐 如果不急着立刻出国工作,先找间在台湾设有据点的跨国公司,在业界沈潜一段时间,累积资历与人脉后,再透过内部转调或者业内推荐踏入海外职场,或许是最踏实且顺畅海外求职的方式。 如果你已经在外商公司工作,想进行内部转调的话,除了要注意公司的转调制度外,也需随时注意相关职缺释出的消息,以及对应的门坎与条件。大部分跨国企业,其实都有众多机会让员工转调到其他国家,但如果你的工作表现、资历与个人声誉出众,这个机会才会落在你的头上。因此平时的跨部门、跨国合作要尽可能积极,才能留下好印象。 此外,如果公司内部对于转调的态度不是很积极的话,你也不用灰心,这时在业界留下的声誉,就成了你进入海外职场的关键。平时在各种外部合作案展现专业积极的态度,如果他们有人才缺口,自然会先优先想到你。 海外求职第六招:经营 LinkedIn,打造个人品牌 为甚么要使用 LinkedIn 寻找海外工作呢?目前大部分的顶尖国际企业都开始耕耘 LinkedIn,寻找国际人才。据统计,会使用 LinkedIn 找人才的企业,更愿意投资人才,公司也更具国际观与发展性。你可透过 LinkedIn 直接投递职缺,或是在上头结交人脉、交流产业最新信息、相互引荐独家的工作机会。 最重要的是,你能透过 LinkedIn 建立你的个人品牌,当你去面试或求职时,企业能看到你是谁、有哪些专业、作品与经验,从中了解你是不是符合该企业的需求与条件。如果你是 Sales 或 BD,也能利用 LinkedIn 开发国外业务,无论你当下有没有转职的需求,经营好 LinkedIn 都能为你带来超乎想象的优势。 ➤ LinkedIn 经营技巧|弱连结让你离向往的外商公司更近! 希望以上海外求职攻略,有帮助各位求职者们更了解如何寻找海外工作。想进入海外职场的理由有千百种,有人单纯想体验异国生活风貌,有人则渴望进入顶尖国际企业大展鸿图,分别适合的职位,使用的方法也各有千秋。开始你的求职之旅前,记得盘点你身边的资源,并提前接触与目标职位类似的任务或跨国项目,一但机会降临,便能顺利地开启你的海外职涯。 -- 本文转贴自: Yourator 数位人才媒合平台(原文标题:海外工作机会如何找,6 个必知的国外工作资源)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7, 2024

5分钟的晨间待办清单整理,从混乱到掌控的生产力习惯

当一天事情很多很乱时,两个小动作,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更有掌控力的一天。第一个小动作是:每天早上花个 5 分钟回看一下待办清单,确认今天的重心,帮助自己减少混乱中的失误,在繁忙中掌握关键,并且懂得取舍,知道如何停止。(延伸参考:8 种待办列表方法指南,从 GTD 到子弹笔记,选择适合你的更有用) 第二个小动作是:一边处理事情,一边把各种意外行动记录到待办列表,让自己可以随时回顾在忙什么,即使乱中也有序,避免空忙。以免一天最后结束时,忘了自己做了什么重要行动。(延伸参考:用写「间歇式日记」取代规划待办清单,不会再写了一堆却做不到)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通常认为待办清单与时间管理息息相关,似乎是为了计划的制定与准时、准确执行。但基于我多年来使用待办清单的经验,我发现它的真正价值其实在两个方面: 第一,它帮助我们能够安心地推进每天的工作。 第二,它让我们在一天结束时,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完成了哪些事情。 或许这才是待办清单对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功能。 所以,上面提到的两个小策略,其实目的不仅是进行时间管理的规划,而是让我们在每天开始之前,清楚地知道今天可以做些什么。并在每天结束时,让我们能够安心地回顾自己所完成的事情。这样做能够帮助我们在忙碌且复杂的日子中,至少有一个更清晰的方向。(延伸参考:设计好下班后待办清单, 5 个常忽略却重要的技巧) 每一回看待办清单,都是在强化目标 比如说,每天早上调整待办清单,面对一长串待完成的事务,我会首先筛选出与「长期目标」最为相关的任务。这是确定待办清单优先级中最有效的策略。 当我发现今天需要完成的任务过于繁多,而我不可能全部处理完成时,我会选择那些与我的长期目标最为相关的任务来优先处理。 这个动作虽然简单,但却也「最有效益」: 长期目标累积出来的价值是最大的,先投资长期目标,回报最大。 长期目标的意外往往更难处理,降低长期目标的风险,回报最大。 而这些回报,往往也足以抵销自己可能舍弃的那些次要任务。 在执行待办清单的过程中,无论是纪录自己当下的行动,或是要新增未完成任务时,我们也可以从长期目标的角度出发,思考哪些真正与长期目标相关,优先处理它们,或是思考如何往目标的方向前进,而不只是纪录上去一件事情而已。 对于那些与目标无关的待办事项,我可能会选择在今天的清单中先不予考虑,这种针对目标的调整和纪录,是我在管理待办清单时,用来强化目标导向行动的具体做法。 延伸阅读,目标化待办列表的具体格式:比较持续 5 年的列每周行动清单习惯,复盘我的待办列表笔记技巧 (图/Esor 提供) 每一回看待办清单,都要决定下一步行动 当我决定将与大目标相关的某个任务加入待办列表时,(无论是早晨的待办清单调整,或是随时的待办列表记录)我会进一步思考当下能立即采取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放在每日待办清单上的,应该是我今天真正能够完成的具体下一步行动,而不是那些抽象的项目或任务名称。 比如,今天突然多了一个必须完成的报告,这份报告与我今年上半年的一个大项目密切相关,但「制作报告」这个任务,我今天具体能采取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呢? 可能我的下一步行动会是:从我的笔记系统中找出与报告相关的信息,并快速归纳出一份报告大纲。 这就是一个具体可行的下一步行动,我会将这样的行动写入待办清单,而不是仅仅写上「制作报告」。具体的下一步行动能够让我们明确知道在每个空档时间应该做些什么,而泛泛的任务描述则会使待办清单变得难以实施。 延伸阅读,拆解下一步行动的技巧:拆解下一步行动的思考流程图范本,你也做得到专注不瞎忙的参考步骤 (图/Esor 提供) 整理待办清单的目的是决定可行性 前两步骤其实对我在整理早上的待办列表,以及在执行任务的同时记录代办列表这过程中,都补足了一个时间管理的关键细节,那就是「可行性」。 我们经常会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结果往往只会导致无止境的拖延,只有真正可行的清单,才能成为今日完成有效任务的强大工具。 当今天突然多了一些临时会议,使得可用时间变得更加紧张时,从强化目标的角度出发,我会更清楚地知道哪些次要的任务可以放弃,而专注于与最大目标相关的关键任务。 当我明确下一步的具体行动时,我就会了解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或许无法完成整个重要任务,但至少能推进任务的几个步骤,实现百分之四五十的进度也是很棒的。 这种方法让我们在时间被不断压缩、分割、占用的过程中,不会完全放弃待办清单,仍能逐步有效前进。 只有真正具备可行性的代办清单,才不会变成增加压力和挫折感的清单,反而帮助我们避免更容易陷入拖延的困境。 延伸阅读:时间管理Q&A:从安排行动到引诱行动,5种设计不强迫计划技巧 好的待办清单,可以得到休息平衡 结合上述小技巧,实际上能够帮我们在每日的时间管理过程中找到更适当的休息时机,也让我们明白何时可以放下心头大石,无需再担忧。(延伸思考:设计「停战领域」与「行动边界」,我建立健康时间管理的小秘诀) 往往我们列出的待办清单,可能因各种原因而没有进展,即使到了晚上,我们可能仍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但若我们在执行任务的同时记录下自己的行动,就更容易感觉到自己确实完成了一些事情,这样我们便有了更多安心休息的空间。 有时,我们的一天真的会因为各种临时的意外、不可预期的杂事、突发状况而被打乱,但如果我们每天早上先确认当日的重点目标及可采取的下一步行动,就能利用日间的零星空档,逐步推动这些小步骤。 即便一天被打乱且零散,至少我们知道自己的重要目标仍然在进展,这让我们更容易对自己说,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准备迎接明天的挑战。 春节假期后,我们又要面对更多零散繁杂的工作流程和生活任务。这篇文章分享的两个简单实用的待办清单技巧: 第一是每天早上调整目标化的待办列表。 第二是在执行中记录行动。 这可能无法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完全井然有序,那是不现实的。 但在混乱中至少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向何处推进,找到一种更安心的时间管理方式,并懂得适时休息,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 本文转贴自: 电脑玩物 (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6, 2024

想圆「自由工作者」梦 = 该立刻离职?5 件职场能给你的重要学习

香港武侠电影有一套既定的框架模式。一心只想复仇的主角,跪在武林宗师面前,乞求师父收他为徒。但师父并不轻易将武功秘诀传授给他。一开始,师父只叫他煮饭、洗衣、打扫,做一些看似与习武毫不相干的琐事。每天挑水、砍柴、在头上顶着瓮、在木桩上来回跑跳,几年下来一再重复做着这些事。 许多弟子受不了苦难的磨练和师父的冷漠对待,纷纷愤而离去,但主角却默默承受一切。直到某天,师父突然开恩,决定收他为徒。通过第一道关卡的主角,开始正式拜师学武。 他很快就将基本功夫练熟,并对自己身体的柔软度和强劲的力道感到惊讶。他才发现原来花上数年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琐事,让他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一身基本功。扎实的基本功夫,再加上与生俱来的天赋,他一步步学习更高深的武功,武艺日益增强。等他终于练就属于自己的必杀技,便拜辞师父下山,最后终于成功复仇。类似这样的情节不只出现在电影,也是世界各地神话与英雄传奇普遍的故事原型。 职场是最好的学校 职场生活亦是如此。公司为了考验新进员工能否持续精进,会先指派他们做一些杂事。在交办重大任务之前,先让他们从小事开始做起,测试是否能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认真是所有职场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要练就任何高深的武功,也都必须先把基本功扎实练好。只要认真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会赫然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并不表示只要尽快开始行动,就一定能成功。许多人由于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毅然辞职后,大多数不到一年就重返职场,待遇条件甚至比原本的更差。因为在外面绕过一圈后,才发现世界并不像他们想的那么简单。如果实力不够坚强,就难以在高手林立的武林中生存。因此,即使现在做着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也要先将目前的职场和工作当成修炼场,好好锻炼实力。 一个方向明确的独立工作者,无论在任何状况下,都能把职场当成学校学习。 我(胜晤)在历经十四年职场生活后,自立门户成立了一人公司。在那之前,我曾经待过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待过顾问公司、NGO等各种机构。直到离开公司后,才有机会重新检视过往经历。崇尚自由、主观意识又很强的我,待在公司体制内的那段时间,其实过得并不快乐。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多亏这十四年的职场经验,我才能学到这么多东西。就我而言,至少从以下这五个面向来看,公司是最好的学校。 第一,可以进行各种尝试。 我在 LG 电子担任新进员工教育训练工作时,把自己设计的《指南针课程》引进公司内部。这套课程的核心重点并不是针对企业组织,而是着重于个人生涯方向探索的过程,通常职场教育训练负责人往往会担心造成离职率升高,不敢引进类似的课程。不过,恰巧我就是那位「负责人」,我以「职场工作者自我开发」的脉络作为基础,修改课程内容后并引进企业。 每年有三千名新进员工修完这门为期一天的课程,不但成果彰显,几年来在业界更是被评为满意度最高的教育训练课程。收到许多员工们的反馈,不断修正调整后,托他们的福,这套指南针课程现在是我个人公司最大的营收来源。 第二,基于利害关系,在公司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 独立创业后,常会遇到客户各种千奇百怪的要求。此时如果抱着「这种客户不要也罢」的心态,事业发展将会受限。 在职场上与形形色色的人一起共事,有助于提升包容力。公司里有菜鸟有老鸟、有员工有主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可以和不同群体相处,共享喜怒哀乐。虽然难免会遇到「天兵」,却也是一种磨练的机会。此外,公司也是可以尝试切换各种角色的地方,像是从菜鸟变成资深前辈,或是从追随者变成领导者,站在不同位置上,体验不同角色,能藉此练习理解他人。 第三,可以透过不熟悉的工作开发个人潜力 根据教育顾问乔斯.艾瑞兹(Jos Arets)的研究指出,相较于「上课/阅读」(10%)或「与他人合作」(20%),「实际工作经验」(70%)更有助于提升工作能力。尤其当我们不断尝试新的工作和角色时,自然有更多开发潜力的机会。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卡内基教育机构担任业务,虽然第二年开始当讲师上台讲课,但因为课程性质着重于人际关系教育,并且是以「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为基础的激励式课程,两者皆与我极度内向的个性不符,因此压力更是非同小可。但回过头来看,多亏那些经验,现在的我才能够待人圆融,也才得以轻松开发新客户并赢得订单。此外,我也越来越懂得掌握激励式课程的引导技巧。这都是由于尝试陌生工作,进而培养了我的实力。 第四,能理解各部门的角色与合作模式。 在公司最明确可以学到的东西,就是了解公司组织。了解大公司如何有效运作,例如各部门的目标与资源分配、工作项目、人力配置、公司章程及作业程序等,这些在商业中都是必要的知识。 要了解的不只是企业客户(Business to Business,简称 B2B),也必须掌握个人客户(Business to Customer,简称 B2C)的想法。由于个人客户大部分也都是职场上班族,了解客户在各种不同部门从事的工作及他们主要的烦恼,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客户。 第五,可以学习工作的基本能力。 所谓的基本能力,包括如何设定工作目标、如何管理时间、确保工作进度,以及如何进行商务沟通,像是撰写电子邮件、报告、召开会议等基本工作技能。无论在什么行业或公司工作,具有扎实工作能力的人不仅值得信赖,也会更容易被注意到。就算只是发送电子邮件,基本工作能力扎实的人,除了信件标题和内容,就连填写收信者和副本收信者的地方,也能看出差异。「职场 Sense」无法透过书本或上课学习,唯有真正在职场上磨练过才能学会。 除了上述五点外,职场生活中还能学习到许多事物。此外,在职场中的所有学习,不仅不需要支付学费,还能得到薪资。从这些层面来看,职场真的是很好的学校,不是吗? 职场上学不到的东西 不过,也有一些重要的能力是在公司无法学到的,大部分与自主能力有关。公司就像动物园般是被圈养的环境,会让人慢慢失去在外独自生存的能力。独立工作者想要自立门户,就必须学会在外闯荡的生存要领。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时间管理能力。 在公司上班时,因为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由公司管控,难以意识到这项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当自己在家工作或为了转换跑道辞职时,就会明白时间管理并不容易。尤其是辞职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自由的,听起来似乎很开心,但大概放空三个月后,就会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就算把今天的工作拖到明天再做,也不会有人指责,因此一直无止尽地拖延下去;由于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也可能会经常熬夜,把身体搞坏。对于从未管理过自己一天时间的人来说,「时间自由」形同灾难。 在我辞掉第一份工作时,一开始觉得很自由,内心兴奋无比。但随着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越来越晚,导致失眠和忧郁症上身,只好求助于精神科医师。直到过了七个月,转职到另一间公司后,才终于从泥沼中走出来。 因此,在离开公司前,必须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无论是上班前或下班后,一天至少拨出两小时,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要练习握有时间掌控权,最好的方式是为未来的职涯发展制定学习计划。 第二项是差异化,这项能力对在大企业上班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长期待在大公司的人,最大的弱点就是倾向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由于小公司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经常需要身兼多职;在大公司上班的人习惯各司其职,长时间做相同的事,一再重复「同构型经验」。 在职场中生存,平凡或许是种美德,但就独立创业而言,无疑是个致命伤,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创造丰富的「异质性经验」。即使考证照,也应该选择较少人报考的;或是藉由参与各种项目或公司社团,拓展自己的视野。申请部门转调、职务调动、海外派遣等,也是不错的方法。 我听过在业务部门工作一阵子后,转调到商品研发部门,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提升销售,就是很好的例子。就算重新回到原本的部门,在先前部门累积的人脉和技术,也对自己的本业有很大帮助。透过累积不同的多元经验,可以展现自己的差异性。专业能力加上差异性,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工作。 一个方向明确的独立工作者,不会因为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就轻易离职,反而会把职场当成学校,学习所有能学的基本技能,等待合适的机会。即使是影印文件和撰写会议纪录这类琐事,也都能抱着「魔鬼藏在细节」的心态,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 奇怪的是,这种态度反而会让这样的人很快就不必再做这些杂务。此外,这类人每天会抽出一定的时间积极学习,并拓展经验范畴,展现自己的差异性。即使身处在高手横行的武林中,也能施展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必杀技」。如此一来,不管继续待在公司或离职创业,选择权都在于自己,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能游刃有余。 -- 本文摘自采实出版《独立工作者,现在开始为自己工作:把擅长的事做到最好,就能打造不怕失业的工作体质!》

March 5, 2024

新手创业家的 5 个必备元素:思考模式、风险措施、系统流程、投资意愿、行动清单

今天我要来分享 5 个新手创业家的必备元素,现在个人品牌跟自媒体的起步门坎超低,就算你没有以下这五个元素还是做得起来,但是我们要的是一个有赚钱的事业、一个能够忙得聪明、事半功倍的品牌,这时就是这 5 个元素派上用场的好时候。 今天的重点非常多,所以我建议你准备笔记本。本篇文章也可以搭配「佐编茶水间」的 Podcast ,可以参考我标注的时间点,直接聆听重点段落! 一、以终为始的思考模式(04:05-) 目标会决定你要去哪,时程会决定你怎么去。 我曾经分享过改变我人生的一本好书就是史蒂芬柯维的《与成功有约》,我甚至在我自己的书里面,不断提及这本书对我的帮助,而作者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以终为始。来找我做品牌健检或一对一咨询的学生,可能都会发现我一定会问三个问题: 你来做个人品牌的目标、目的是什么、想要达成什么? 你期待能够在多少时间内达成这项目标? 为什么? 你的目标会决定你要去哪,你的路线要怎么规划,而你的时程,会决定你要怎么去。如果你不赶时间,我们就是慢慢徒步,还可以欣赏沿途风景,如果你赶时间,我们可能就要买机票坐飞机,那就必须要用金钱换取时间,而你为什么赶时间?为什么设定那个地方为你的目的地?这也是一个你必须要很诚实面对自己的问题。 在我刚开始做个人品牌的时候,我内心非常确定我想要用个人品牌来翻身,离开我的正职,我给自己订的时程是两年,不过当时的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我还没有想到像是在线课程、Podcast 变现或者是演讲咨询等选项。 我认为两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而且两年也可以从一个菜鸟变成一位稍有专业的实习生,因此我订了两年计划,两年后,我想要专门只靠我的品牌来养家糊口,我当时的思维比较是卡在接案这样的商业模式当中。 所以我猜想自己可能会不断地接案子,例如帮人家写文章赚稿费,或者帮别人剪辑音频、规划内容和营销企划,这其实是我很初步的商业模式。 大概做了半年,我发现自己的成长速度满快的,我开始认识新的商业模式、我开始累积受众,我心里也在想说:「我能不能够 double down ,把两年的那个 plan 缩短至一年?」,所以我又看了一下自己的终极目标计划,如果我想在一年内完成这个计划,我需要做什么准备? 当时面临到的抉择点就是:「我可能需要离职」,因为白天的工作花我太多时间了,我的确可以维持原先的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完成目标,但我仔细想想,离开正职本来就是我的终极目标。 因此,以终为始的思维非常的重要,你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有弹性的时程,但它还是会回归到你为什么会想要或需要这个目标?你自己有多大的决心?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资源可以去调配? 延伸阅读:如何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为加强正职专业与副业技能这两者做学习规划? 二、风险防护措施和后盾(Accountability and support)(07:31-) 延续刚才说到的,我原本是想要离开公司正职,全心投入自己的事业,不过,我仔细地过了一遍我的财务规划,发现我还是需要一笔薪水,因为品牌初期的收益并不稳定,生活中有像是房子、车子、保险等固定开销,这些都让我意识到紧急预备金的重要性。 没错,我在那个时候是没有存紧急预备金的习惯的,而所谓的风险防护措施和后盾,就是说当你要做一项决定时,你有没有办法这么洒脱地说走就走、说做就做,很多时候都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实际的后盾,无论你有没有要做个人品牌,人生的道理都可以互相应用,你也应该要养成存紧急预备金的习惯。 当时的我并没有存款,所以还是必须要去打工,因此我想了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跟主管提兼职,减少一半的工作量,而减半的薪水还是可以 Hold 住日常生活,也让我有更多时间投入理想生活设计这个品牌。 第二个方法是,如果主管不同意,我就会离职,去美国当地找打工的工作,而且我也真的去瑜珈教室、图书馆和一些公司面试过很简单的柜台工作,这些工作不会占我太多时间,但每个礼拜都会有 paycheck,后来很幸运的是,我的主管让我转成兼职继续在同间公司工作。 因此,这份兼职工作也成为佐编茶水间的风险防护措施,在茶水间还没有很稳定时,至少有一份收入能够让我们买菜、缴房租,心情也会比较安心。 有的人会说,真的要投入一份事业就要全身投入,这样才可以很专注地激发自己的爆发力,但,我觉得这是个比较适合给有创业经验、或有商业、营销,甚至是职场工作经验的人,这样的方式不太适合社会新鲜人或大学生创业,除非你的家人愿意资助你,不然我认为风险防护措施还是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后盾也不是只有指存款,你的家人、好友、同好圈都可以是你的后盾,后盾可以是一个 community or support net,像是教会就是很多教友的 support net,而在我身上,我的先生就是我的后盾。 他是那个知道你忙,会帮你 cover 煮饭倒垃圾与买菜的人,让你可以少一点日常杂事,多一点时间 focus 在自己的 business 上。 你有没有风险防护措施,有没有后盾?这个会是你必须要先思考、先做准备的。 三、明确的工作项目和流程(System)(10:51-) 我经常讲有关时间管理的主题,而每次都会讲到系统与流程,这件事情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但却比你想的还要重要很多,最一开始我也不太知道经营品牌要做的工作事项有哪些,我知道我要录节目,所以要找来宾、草拟访纲、查资料、剪音频、上架,这些就是我很一般的工作项目。 我每一周都会写下这个礼拜的工作项目,然后每一天会写下隔天的工作项目,写了一两个月就会发现一种惯性或一种定律,例如: 剪一支音频大概会花三小时 陌生开发邀请来宾,写出 10 封信大概会有 1 封得到回复 这就是我所谓的 patten ,而在你拥有明确的工作项目和流程之前,你就是先每天记录下你的工作项目,然后每周、每个月去观察,去建立所谓的 data base ,让你更好地知道未来的工作流程应该要怎么安排,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最近我跟我的助理 Claire 在做一个新的 practice ,她和我反应说想要加强自己时间管理的能力,我仔细看了一下她的状况,我发现她出现很普遍的那种时间估算与事件分类的问题,也就是说 Claire 并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是容易出现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的情况。 有时候这件事情做得比预期快,但是大部分的事情却花得比预期中多很多,所以,我开始请 Claire 每天写下他明天预计的工作事项,就是 12345 列点写下来,隔天晚上工作结束后,回报一则讯息告诉我实际做完的工作事项。 我们可以从这个练习中去发现「预计完成」和「最终完成」的差别究竟是什么,然后从中找到原因和可以调整的地方。 可能是一开始目标设得太多,也有可能是工作的速度太慢,透过这个练习不到三个礼拜, Claire 预计完成的事情和最终实际完成的事情越来越符合,而且我们团队内部的开会时间越来越少,我个人觉得效益提高满多的。 延伸阅读:我的「 2021 时间管理法」:面对重复性高的大项目,你可以这么做! 第二个例子是我先生,我先生一直都是一个 creative type person ,他常常会一整天下来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所以我就叫他加入 Zoey’s bootcamp ,每个周末我会帮他看下个礼拜要完成的事情有哪些。 所以他的问题跟 Claire 不太一样,Claire 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不晓得怎么安排效益最高,而我先生是连要做什么都不知道。 像是这样的状况,就真的需要一个早上的时间,坐下来思考下周有哪些需要完成的事情,然后应该要排在哪一天比较顺,例如他和我说他每天都要: 练习乐器 写歌 跟厂商用信件沟通 处理工作上的杂事 我问他说你每天要花多少时间写歌?多少时间练琴?问完后排完一天的工作,发现他一天 8 个小时就满了,这还不包含临时异动,所以我们的作法就是把写歌和练琴的时间缩减,因为这两项是比较长期的项目。 这样就可以避免我先生可能花了 3 个小时写歌,结果没有时间练习乐器,导致他觉得那天有些事情没有完成而感到懊恼,当你不晓得长期或持续性的项目应该要怎么规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一个礼拜摊开来,而且别忘了预留突发状况的时间,不要全部塞满。 四、愿意投资自己的决心(17:40-) 我觉得现代很多人看投资,第一个都是看投资报酬率,如果报酬率太低,就没有投资的意愿,觉得浪费时间又不值得,但就我过去的经验来看,个人品牌它的确是一个很难在一开始衡量投资报酬率的事情,而你的报酬是高是低,其实只取决于一件事情,就是你的决心。 只要你有决心,你就会想办法,你就会付出行动,尽管什么收获都没有,你还是愿意做、相信自己、给自己一次机会。 另外,人生中每一件事都会有认知极限,创业这条路格外明显,当你站在 A 点时,你怎么看、怎么想象,都只能看到 B 点,而随着时间、经验的累积,你会发现你开始可以看见 C 点,你也发现自己已经从 A 点移动到了 B 点,再过了一阵子,你会发现自己可以看见 D 点,因为你又成长到了 C 点。 投资的决心其实就是要理解,你不能用你现有的已知,去预测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因为你的潜能会不断地被开发、你的经验值会不断地累积,因此,在此时此刻评估自己的投资报酬率并不准确。 所谓的投资也不是只有金钱,而是投入资源的意愿,你的资源除了金钱以外,还有人脉、时间、经验、专业、精力,这些都是可以利用、投入的。 五、Action、Action、Action(20:06-) 最后一个很重要的必备元素就是行动,没有行动,以上 4 个元素通通派不上用场。很多人会说我很有行动力,可是我只是在完成窗体上的代办事项而已,每天的日子其实重复性满高的,而最近我开始重新检视这四年来的经营历程,我发现我做的很对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在执行待办事项时,几乎不思考。 你可能想说:「几乎不思考那不就是盲目的往死里做吗?要是方向不对,要是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地方该怎么办呢?」 但我所谓的执行时不思考,并不是我会紧抓着窗体上的事情固执的执行着,而是我会很明确的区分运行时间和思考时间,我每天、每周都花时间去安排和规划我的工作流程,在这种时候,我会很仔细的思考怎么进行比较顺?哪件事情该先做?哪件事可以晚点做?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这件事是否一定要由我来做? 延伸阅读:担心自己半途而废而不敢付出行动,该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态? 所以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拟定出今日的 To-do list ,等到当天工作时间一到,我就可以开始无脑进行我的所有执行项目,工作开始时,我也会再过一下我的今日待办事项,看有哪边需要调整。 过完之后,我就会进入工作状态,一路工作到中午休息,然后下午再工作到晚餐时间,这对我来说是一件极度有仪式感的事。 这可以让我知道我现在可以心无旁骛的看着窗体上的事情,顺序都排好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担心,我非常信任自己的 To-do list,我一次只做一件事,完成第一件才会移动到第二件,几乎不插队,也绝对不跳着做。 如果你一直卡在做事情的时候想东想西,不太确定要做什么,我建议你试试看明确区分运行时间和思考时间,思考时就用力思考,执行时就只执行,不要 question 自己的决定或规划,不要被其他事情给分心。 这样你才能够得到最大化的结果和作品,才能够有最充足的素材去回头检视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有什么规划和目标需要做调整。 如果你执行力不够,那再多的规划也没有用,我们优化自己做计划的方式,就是从实际付出后所得到的结果里,找到那些你认为可以做得更快、做得更好或甚至不用做的事情,但是,你总得都做过才能知道答案。 执行时,做就对了。 本集结语 以上就是今天佐编私塾殿的教学内容,希望你有学到一些东西,这 5 个元素我们再简单复习一下: 以终为始的思考模式 风险防护措施和后盾 明确的工作项目和流程 愿意投资自己的决心 Action、Action、Action 以上这五个元素你都具备了吗?或者你现在正在筹备哪一个元素呢?欢迎你把你的想法分享给我,你也可以回到我的 Instagram,吿诉我你想听的主题。 -- 本文转贴自:理想生活设计(原文标题:#197【佐编私塾殿】新手创业家的5个必需元素:思考模式、风险措施、系统流程、投资意愿、行动清单)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4, 2024

去日本京都数字游牧!如何找到适合工作的咖啡厅+3间体验心得

早在半年前安排的京都旅行,正好遇见了 RUNWAY GEN48 的 48 小时影片竞赛,正好自己的行程安排有足够的弹性,就决定在竞赛的 48 小时内完成一部影片,边旅行边拍片! PS: RUNWAY 是一间 AI 影像生成公司,竞赛以在线的方式参与。 一、如何快速找到适合工作的咖啡店 找咖啡厅的方式,其实就跟在台湾差不多,用每个手机里面都有的 Google map,移到想要搜寻的区域,按上面「咖啡」标签,就可以了。 或是也可以用咖啡厅「カフェ」、咖啡「コーヒー」的日文来搜寻看看。 找到觉得有兴趣的咖啡厅后,下拉到评论的地方,Google map 会贴心的统整出一些标签。如果你有插座或是 wifi 的需求的话,都可以看一下有没有这些评论标签,点进去看一下评论(评论也会有自动翻译,不用担心日文看不懂的问题),就可以对现场状况有一些概念。 二、在京都咖啡店工作的经验 因为是边玩边做的情况,所以基本上到哪边走累了就找间咖啡厅坐下来打开计算机,总共去了三间京都市区的咖啡店: Caffè Veloce — Kyoto Station(カフェ・ベローチェ京都駅前店) 星巴克 VIVA SQUARE京都梅小路公园店(スターバックスコーヒー ビバスクエア京都 梅小路3公园店) TULLY’S COFFEE 京都三条通店(タリーズコーヒー 京都三条通り店) 1. Caffè Veloce — Kyoto Station(カフェ・ベローチェ京都駅前店) 旁边就是京都车站、铁路跟公交车可以在这里搭(图/粘瀚文摄) 有免费 wifi 有插座 座位偏挤,有种补习班的感觉 店员不擅长英文 一抵达京都,在车站附近的饭店 Check-in 后,第一站就直接到车站前面的京都塔,上面环状的观景台可以直接俯瞰整个城市,观景窗也会大致列出一些知名的景点,可以在上面对城市的景点分布有个概念。 京都塔(图/粘瀚文摄) Caffè Veloce 就在京都车站的前面,以地点来说非常方便,座位数也很多。缺点是座位之间的间隔比较小一些,有种在补习班的感觉。插座好像只有面窗的单人座位有,wifi 尽管是人满的状况下也是顺畅的。Google 评论里面说这间连锁店的早餐很好吃,但因为去的时间是傍晚,所以没有体验到,倒是点了有「不动的人气商品」之称的咖啡冻。 实体比商品图看起来更大了一号,原本以为上面是鲜奶油,没想到竟然是冰淇淋!! 2. 星巴克 VIVA SQUARE 京都梅小路公园店(スターバックスコーヒー ビバスクエア京都 梅小路公园店) 有免费 Wifi 没有插座 座位数不多 店员英文很好 梅小路公园店位在京都水族馆跟京都铁道博物馆旁边,在水族馆的行程后就跑来这里做事。因为座位数不多的关系,每个人的空间是比较宽广的,二楼有大片的落地窗可以享受公园宽广的景色。免费 wifi 还算顺畅,然后日本的星巴克价格大概是台湾的 8 折左右,而且经常有台湾喝不到的季节限定商品,网络上也会有很多创意的特调方式可以请店员客制化。 星巴克一楼,座位区在二楼(图/粘瀚文摄) 京都水族馆(图/粘瀚文摄) 3. TULLY’S COFFEE 京都三条通店(タリーズコーヒー 京都三条通り店) * 有免费 wifi 插座很多 座位数很多、而且选择也多 店员不太擅长英文 三条就在锦市场附近,逛完观光必访、有 400 年历史的锦市场,旁边的三条商圈有卖各式各样的衣服,还有各种特色店家,有专卖茶叶、专卖纸、专卖刀具、模具的店,都很值得逛逛。 恰巧路过这间 Tully’s Coffee,里面的座位很多,有个人的座位,也有多人的沙发区,甚至还有两人座沙发面对向着街道的落地窗,空间非常舒服宽敞。评论上是讲说 wifi 比较不稳定,但个人使用上好像还好。如果是在必须使用网络的情境,有备用方案还是很重要的。插座的话,是几乎每个位子都有喔! 很棒的面对街道沙发(图/粘瀚文摄) 经过几天的玩耍,京都的连锁咖啡店很多,星巴克或是 Tully’s Coffe 几乎每隔几条街就会有一间,基本上不太需要担心找不到地方坐下来使用计算机,但相较下来,星巴克容易比较多人。沟通上如果日文不好的话,基本上都可以透过比手画脚解决,但如果你英文 ok,希望沟通的精准一点的话,可以优先选择星巴克。 最后小提醒,使用公共网络是有被入侵的风险的。这里推荐Youtuber们的干爹SurfShark VPN,无限制使用装置数量、30天内无条件退款。使用我的优惠连结再多送一个月的使用时间~ 优惠连结:https://surfshark.club/friend/eHPzBaxS 在日本连回台湾看有中文字幕的动画真的很方便,以后再来研究怎么用 VPN 买便宜机票跟订饭店~ -- 本文转贴自:粘瀚文 Billy Nien(原文标题:京都旅行,怎么找到适合远程工作的咖啡店)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F

March 1, 2024

Joe的时间管理术|以遗忘为前提的管理术

以遗忘为前提的管理? 有人看了这标题或许会觉得很奇怪,但我自己一开始会想做时间管理的原因还真的是「为了遗忘」。 后来开始看一些时间管理的书籍,才发现很多大师也反复强调这个要点。 这样讲或许有点往自己脸上贴金,但看来世界上的道理总是殊途同归;大家不管用甚么起点出发,最后总会在某个类似的点上靠拢。 但,甚么叫做「以遗忘为前提」呢? 在我自己还没有一个有系统的管理方法之前,每天生活有很多事情「得被记得」。 比方说「明天要交力学实验的报告」、「后天工程数学有个小考」、「星期四要准备测量学的笔记」、「此外还要买下礼拜程序课程的课本」等。 像有时候去 Mall 买东西,到了店里却又突然想不起来要买甚么。 等回家才懊恼的想起来说,「啊,刚刚忘了买电池。」 我想,这种经验对很多人而言并不陌生。 我们随时,无论是工作或是人生,都有很多的「待办事项」。 但要把这些事情都记得,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是不记得,事情就会落东落西的。 到了课堂,发现报告没写;到了公司,才想起来客户要的东西昨天忘了寄;到了情人节,才想起来礼物忘了买;回到家,才发现刚刚超市忘了带牛奶。 所以我自己在学生时代,总觉得上学很辛苦。 因为每天都得战战兢兢的,要努力记得所有该做与要做的事情。 去一个地方要想我来这里是要干嘛、有没有甚么东西没带? 离开一个地方担心有甚么漏了或忘了做? 睡前总觉得有甚么事情没做,醒来又得要聚精去思考今天得干嘛。 在这种常态紧张下,反而很难专心的做事情。 等到开始上班时,发现要记忆的东西变更多。 当时就很忧虑,想说若是持续让自己处在紧绷的状态下,可不是没办法把任何事情做好了? 也刚巧,那时候开始有 PDA 出现。 我也就开始尝试使用这类工具来管理我的人生,自己第一台 PDA 还是黑白 WinCE 的接口(记得是大众出的)。 当然,后来又经历了一些变革,变成我目前跟大家分享:一半用万用手册,一半用电子工具的方法。 但无论如何,我要说的是,我在开始使用工具后,发现一件事 → 若我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全部清出来,放在一个「待办事项」的 pool 中,我就可以安心的把这些事情「暂时忘掉」。 但我又不用担心事情最后会真正被忘记,因为我若要查都可以在这 pool 中找出来。 我就可以先忘掉那些事情,安心专注的处理目前手上的事情。 等手上的事情告一段落后,我再到我的「待办事项」 pool 中,把其他还没做的事情找出来。 这样我既可以专心做一件事不用担心其他工作会漏掉,也不用随时惶惶恐恐的害怕自己忘记甚么。 把东西写下,然后遗忘它;反而就能确保所有事情都不被忘记。 所以,要想专注的好好把事情做好,就该建立一个「待办事项」的仓库。 至于执行流程上 首先,你该把要完成甚么转换成条列式的 Check List。 对我而言,这些 Check List 大部分时候,其实就是一项一项的工作。 有些工作你可以很快设定何时要完成,有些工作则只是一个提醒,甚至于是对未来的规划。 再来,我会把这些无论何时想到的工作、不管是工作中、乘车时、出外看到甚么好 Idea 时,都立刻记录并存在我的 Task Pool 中。 我会把所有想到的工作都先分门别类的加入「待办清单」中。 在计算机边,就用 Web 平台加入。 那工作加入同时,我也可以给一个预估要完成的时间。 (指定时间、重复与否、标签、以及地点) 系统就会根据设定的 Due Date 列出工作清单,甚至在时间点提醒我。 而待办事项这东西比 Calendar 方便之处,在于你不去勾选「完成」它就会一直留在 pool 中。 但 Calendar 工具(如 Google Calendar)虽然也会提醒,但若你当下没办法去处理,之后它就不会再提醒了。 有时候明明一整天排了三五样工作,可是刚巧那天有突发状况你忙着开会解决,等第二天那些通知也就不会出现了。 这也是为何我工作不用 Calendar 而用待办事项工具的原因。 然后我每天会几个时间去检视我的工作 pool。 比方说早上乘车时,或是中午吃饭后,看看今天有哪些事情该处理,并安排一个时间;若今天太忙,有些事情需要推延、则改变成新的完成时间。 所以,在透过这样的模式下,我就不用再刻意记得工作以及 due date 了。 我只需要把所有需要的工作键入我的 Task Pool 中,再定时来整理与规划,就能确保重要事项都会被妥善关注。 心力也就能完全放在目前的工作上了。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

在新加坡当产品经理,英文要多好?会用到英文的场合有哪些?

这篇想来聊聊在海外工作时,会用到英文的场合、情境与准备方式;如果是想出国工作的人,或许也可以依此确认自己需要加强的目标与范围。 虽说坊间有很多英文检定,比如台湾有多益、美国多半用托福、欧洲用雅思,但只要是考试,都有一些「偷吃步」或准备方向,最后就衍伸出各种题库、口说模板、写作必备佳句等,而这些内容能否应用到真实的工作或生活环境,反而就不一定了。 所以,真正的英文能力难以用考试分数衡量,且随着工作领域和职能不同,需要具备的字汇量、表达方式也有所差异,这篇文章只能依照我自己作为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坐标新加坡的经验来分享。以下依照时间轴一一细说。 Step 1:找工作&准备面试 在真正开始到海外工作前,其实有超~~~多关卡要准备,第一个就是得先找工作。而找工作其实还有分写履历、写求职信、面试等,但因为前两者涉及很多专业,之前已写过中文版的: 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准备英文面试的心得 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职 — — 准备篇 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下):海外求职 — — 面试篇 菜鸟 PM(产品经理)的 70 道面试考前猜题 菜鸟产品经理的求职路:2020 年,我没录取的那两场面试 一封好的求职信,让你在用人主管的履历海中脱颖而出 以上这些可以稍微参考。但我毕竟不是英文母语者,也不是写英文履历和求职信的高手,这边就不献丑了。 写好履历和求职信后,就可以开始筛选自己想投的公司了。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英文阅读能力,包括: 工作内容、公司简介 公司新闻 公司评价、面试心得:可以参考 Glassdoor。最近朋友推了 Teamblind,也是类似服务。 未来同事:LinkedIn Step 2:面试时 投递履历后,如果拿到面试机会,接下来就是英文听说读写并重的考验了,主要分为: 阅读&写作:面试过程中的书信往来 虽说这部分都是「非实时沟通」,收到讯息后,不用马上做出反应,但「书到用时方恨少」大概就是这种感觉,想当初只要一有问题想回信问人资或面试官,对于每个英文句子都要字斟句酌,很怕自己问得不够清楚、文法用错、口吻不够专业等。 听力&口说:面试 这当然就是最紧张的一关了,毕竟整个找工作的流程中,这算是定生死的唯一指标了。之前也写过一些准备英文面试的心得,网址已在上段列出,这边不赘述。 Step 3:正式录取前 如果顺利拿到口头 offer,或者即将要被录取的话,通常还会有一个「薪资谈判」的过程,有时候是人资在面试中直接询问,有些则是透过 email 正式沟通。 之前面试时,人资在第一关的结尾时,就直接询问薪资期待,当下因为还不确定是否会录取,也还没有深入研究薪资水平,我就回复:「毕竟接下来还有其他面试关卡,而且我也需要时间了解当地物价水平,所以希望之后再来讨论薪资。」人资也同意了,所以就没有马上给出数字。 不过,之前在台湾时也碰过一些比较坚持的人资,无论如何就是希望当下在电话或面试中给出一个数字。如果碰到这种,也就只能先给一个区间了,不过会建议大家:那个区间的最小值也要是自己可以心甘情愿接受的数字,不要太期待公司会直接同意区间的中上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现职薪水是 $30,000,期待跳槽后可以涨到 $36,000,那给区间时就直接说 $36,000-$40,000;但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福利代替薪资,比如股票、假期、职等、弹性工时等。 至于如何用英文谈判薪资,可以参考这篇。 Step 4:到职前 再来若收到正式的纸本 offer,也就等于要阅读无尽的英文文件……光是合约就超过 40 页 A4,另外也要填写无尽的英文文件,比如申请签证、申请入境、申请健检、安排筛检等。 不过因为这些过程都是书信往来,若有看不懂的字都还有时间查字典,所以整体来说,不至于太过困难,就只是花时间而已。 Step 5:终于真正上工 最后,历经重重关卡,终于上工了……殊不知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坦白说,在经历过英文面试后,当下对于自己的英文能力还算是稍有信心,毕竟至少面试官问的问题都听得懂,也答得出来,且从对方的反应与结果来看,回答的内容应 该也还可以。 然而,真正抵达新加坡国土后,即使已经待了半年,我也无法说自己能 100% 应付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英文场景。 阅读 对「典型」的台湾人来说,最在行的应该就是英文阅读,毕竟从小就背了很多单字跟文法,所以公司内部有再多英文 email、文件与公告,通常都难不倒人;真的遇到生字,也还能查字典。 写作 再来次简单的应该是写作。即使英文再破、文法有错误,但毕竟新加坡公司本来就充满各种非母语人士,所以通常只要意思无误,大家都算是能正常沟通。 会需要写英文的地方就是内部通讯软件或 email,作为 PM 的话,还需要写 PRD、开票、写数据分析报告,但其实因为应用领域很明确(就是产品管理与规格确立),所以会用到的单字就是那些,若真的写不清楚,也能搭配图解。 听力&口说 大魔王当然就是「英文听力」与「英文口说」。最需要用到听说的场合包含但不限于:产品功能 kick-off、内部 sharing(组内成员轮流分享某个专业知识)、weekly stand-up(每周进度同步的例会)、demo(时不时需要跟各个 stakeholder 或在各种团体会议介绍产品功能)。 之所以说这是大魔王,一是因为这都是需要「同步沟通」的场合,一旦对方发问,就是得马上做出反应;二是面试有考古题,这些会议可没有。即使会议是在讨论 A 主题,同事仍有可能天外飞来一笔,或者突然要确认某个原本以为无关联的事情,所以要事先准备也很困难。 常用的偷吃步 上面依照时间轴先后,细数了在海外工作会用到英文的各种工作场合,接下来就野人献曝一下,分享自己常用的偷吃步与心态调整方式。 阅读 这部分通常是相对简单的,毕竟现在有 Google 翻译,甚至能将整个网页直接英翻中。若想提升阅读速度,「多看」则是不二法门。 不管是看新闻、看 Medium 文章,还是看公司内部的产品文件,第一步一定是先扫描,先看看整篇文章的排版、有没有副标题或段落标题,有的话,就能先掌握这篇文章的重点分布,不用很老实地从头读到尾。 此外,虽说看不懂的就拿去 Google,但重要的是学会怎么用、怎么念。许多人应该常碰到一个窘境:阅读、写作都能写出或认得某个字,但某天听到这个字时,却无法反应过来;或者自己想说这个字时,却不知道怎么发音。 另一个情况是,先以中文举例:常有人把「吸吮」讲成「西陨」(这个字念「ㄕㄨㄣˇ」)、「兑换」讲成「月幻」(这个字念ㄉㄨㄟˋ),英文当然也有这个状况,或多或少会有人重音放错、自行省略某几个音节或尾音,或者甚至完全念错,这都会造成对方的理解困难,所以: 重要的不只看懂、能写出这个英文字,还得认识这个字的声音。 写作 正式写作通常会讲求文法与拼字正确、内容简洁有力,但现在人很少写字了,都用数字沟通居多,导致很多单字可能看得懂,但无法靠自己拼出来,加上工作的场合可能只是透过实时通讯软件,而非正式书信,所以大家对于文法和拼字可能也没那么讲究。 不过「内容简洁有力」在工作上就是非常、非常、非常必备的技能,尤其 PM 一天要跟超多人沟通,如果花太多时间拟稿打字,工作效率一定会被质疑。 刚上工时,我花了超多时间在斟酌字句:这样写够清楚吗?有办法更直白简单吗?有没有漏掉什么人事时地物?经过一番整理后,现在通常会用这样的方式跟内部沟通: 先 tag 需要看到这则讯息的人 注明 tag 他们的理由&需要他们采取什么动作(call to action) 比如:plz check it and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by tmr 5pm 或者:just FYI. NO action required 列点说明,不要把内容都塞在一个段落 要改动产品规格,我会直接写: now: no button change: add an ‘Edit’ button 或者 current: text is black-colored proposal: change black into white (#FFFFFF) 也可以用一些简写缩小篇幅,最常见的就是 FYI (For Your Information,供你参考 / 知会你一声) 或 FYR (For Your Reference,供你参考 / 知会你一声)、ASAP (As Soon As Possible,越快越好)、u (you)、w (with)。 另外看过的还有 nvm (never mind)、mtg (meeting)、cob (close of business,下班前)。 口说 练习 即使上工已半年,比起刚开始,多少比较习惯说英文了,但直到现在,每场要讲英文的会议之前,我仍会从头到尾把要讲的内容说一次,主要是确认自己能(尽量)流利表达要讲的内容,并且确认其中没有不太会发音的字。 计时 如果是时间较紧的会议,也会在练习时用手机计时,可藉此确认自己会讲多长的时间,以便控时。 列点 每次说话前,一定要先整理自己要讲什么,列点写下主要的内容!其实这与语言无关,而是在工作场合都很适合这么做,主要是让自己说话更有条理,对方若要响应时,也可以很清楚地说「我想问一下刚刚第二点说的……」,毕竟无效、杂乱或冗长的沟通只是拖垮团队进度。 听力 在分享撇步时,想先提一下心态的部分:不要想着「我要 100% 听懂大家在说什么」,反而可以先回想讲中文时,是不是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口齿不清或逻辑跳跃的朋友或同事呢? 这情况不分语言或国籍,在英文的工作场合也会有。有时无关口音,而是有些同事讲的东西就是很难听懂。 如果当下还搞不清楚是听力程度问题,还是对方表达能力的问题,建议可以先观察大家反应,如果自己不是唯一,内心可能会安慰一点,至少不会产生太多自我质疑;然而,如果只有自己听不懂,就该去找解法了……。 在找解法时,也请不要想着「我要 100% 听懂大家在说什么」,再回到中文语境,即使作为中文母语者,听完对方说了一段中文后,自己真的能一字不漏地复述并且确保每个字都听得一清二楚吗? 即使自己没有每个字都听懂,但仍无碍理解、仍能掌握意思,对吧?既然如此,面对英文时也一样,不需要求自己 100% 听懂,更重要的是知道对方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自己是否有掌握到人事时地物等关键讯息,至于一些介系词、修饰用的副词等,听不懂或完全碰到生字,通常不会太过严重。 最后,想提升英文程度,还是得在这个环境里,才能不断进步。即使现在人在新加坡,但因为疫情,已远程了大半年,生活娱乐少、外食少、人也不在办公室里,社交机会极少的情况下,我和其他朋友都觉得自己的口说能力退步不少,甚至不少是英文,连要用中文讲话都会显得支离破碎,因为这段期间的输入(听到中文)和输出(开口说中文)都大幅减低……。 总之,最重要的还是得帮自己塑造英文环境,这个可参考先前的文章〈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准备英文面试的心得〉。 -- 本文转贴自:MH(原文标题:想出国工作,英文到底要有多好?会用到英文的场合有哪些?)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