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新加坡工作 / 生活?你可以先了解的优缺点

March 13, 2024

想到新加坡工作 / 生活?你可以先了解的優缺點

Photo from Freepik

发展海外职涯,新加坡一直是热门之地。产品经理 MH 用自己的第一手经验,分享在新加坡生活的优点与缺点!

近两年来到新加坡工作后,在 Medium 陆续写了工作与心得分享(可参考文章目录一览表),以为对于新加坡生活也交代且介绍得差不多了。

不过近几个月突然收到好几封询问关于新加坡工作的来信,来信者职业、背景、想到新加坡工作的拉力与推力各不相同,这让我觉得,或许可以再写一篇文章,列出更多我对于新加坡工作(生活)的第一手真实感受。

Photo by Sergio Sala on Unsplash

在进入正文前,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好了,这样有需要的人也比较方便决定要不要参考这篇文章。

  • 职业:网络业 PM
  • 工作经验:来到新加坡前,在台湾已做过三份工作,前两份与 PM 无关,第三份才转职为网络业 PM
  • 背景:只身一人到新加坡工作,没有携带任何亲属、伴侣或宠物,在新加坡也没有
  • 学历:土生土长的台湾大学生,没有在任何国家念过硕士,也没有到新加坡留游学或交换过
  • 在坡资历:2021 年 5 月来到新加坡,至今两年
  • 在坡身份:拿工作签证,非永久居民也非公民

提醒:对于新加坡工作&生活的感受,一定会随着每个人的主观想法而有所不同,以下信息请自行参酌。

在新加坡工作 / 生活的优点:

1. 所得税低

可以直接参考官方信息,上面已列出所得级距与对应的税率。再搭配另一则官方信息,上面列出新加坡近年全职员工的工作所得,可以对照出来:新加坡的中位数月薪约为 5,000 新币(台币约为 11 万,汇率以 1:22 计),若 *12 个月,年收入就是 60,000 新币。

根据此收入,基本上要缴的所得税就是 “First $40,000, Next $40,000” 那个级距,也就是 550 + (60,000–40,000) *7% = 1,950 新币(台币约为 42,900)。

虽然数目上看起来多(缴一次税要喷五万),但 7% 这个所得税率应该算是蛮「香」的。

2. 旅行方便

在台湾时,飞日韩很方便;在新加坡,飞东南亚跟纽澳很方便(不过离日韩就很远了,好怀念动不动就可以飞日本的日子……)。

从新加坡飞欧洲虽然跟从台湾出发一样都很远,但整体来说机票好像比较便宜(我去年 10 月从新加坡飞西班牙,在中东转机一次,来回才 2 万初台币),且选择较多(可能因为新加坡的樟宜机场是国际热门转运航点之一?)

3. 生活安全

这边还可以细分成不同种的安全:

  • 人身安全:整体来说台湾跟新加坡应该差不多,手机钱包放在餐厅的桌上不太会被人摸走、晚上回家都不会觉得很可怕,一个人走在路上也都算安全
  • 交通安全:个人体感新加坡安全度大胜台湾。在台湾目睹过好几次车祸,公交车差点撞到机车的、机车互撞的、车撞行人的都有,在新加坡一次都没发生。虽然也可能是我比较少出门……但走在路上,也会明显感受到大多数的汽车会礼让行人 — — 并不是 100%!但绝对高于台湾。不过「行车安全」也是看法律怎定,据说新加坡的行车相关法律很严格。
  • 政局安全:这个应该是所有台湾人心中的痛吧……我收过的来信中,就有身为爸妈的网友说,他们是看中新加坡的政局稳定(相较于台湾),不希望自己的小孩生活在太动荡的大环境,所以想来这边长期发展。

比起两岸长久以来的政治问题,新加坡的确安全许多,但关于政治……每个人见解不同,新加坡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言论自由、媒体自由、投票制度等。

只能说若以目前两国的政治与经济实力这种「结果论」来看,新加坡的确是实力坚强且整体情势稳定很多。

4. 双语环境

对于上班族来说,个人认为这不是一个优点或缺点,这只是新加坡生活与工作的一个「事实」。

但对想在新加坡生养后代的台湾新移民来说,「双语教育」可能是个很大的拉力吧,新加坡的小朋友从小在学校要学两种语言:英文是必备,另一个则是自己族裔的语言(比如华人学中文、马来人学马来语等)。

不过近期也有新闻说,家中使用母语的比例越来越低、用英文沟通越来越普遍,或许要兼顾双语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其他比较不那么明显,或者跟台湾差不多的优点,就不一一细说了。比如:异国美食选择多、大众交通发达、电子支付方便等……。

在新加坡工作 / 生活的缺点

1. 生活费惊人

先澄清一下,如果是以「可支配所得」来说,我个人在新加坡的可支配所得是比在台湾时还高的,也就是说,我在新加坡的薪资比台湾高、花费也比在台湾多,但存下来的钱还是比在台湾时存的多。

作为一个台湾人,我觉得新加坡最贵的三样东西:外食、买车、租房&买房。

在餐厅外食,会有两笔衍生费用,一是服务费 10%,二是消费税 8%(过不久好像要涨成 9%),所以吃一顿饭就要付餐费本身,再加上上述两笔费用。比如一顿早午餐 25 新币(550 台币),结账时就是 (25 * 1.1) * 1.08 = 29.7 新币(653 台币)。有的餐厅没有服务费,那就是结账时另外再加上 8%。

买车贵,则是因为据说新加坡政府有意管控环境污染与塞车情况,所以想降低私有车的数量。关于新加坡的车有多贵,可以先了解「拥车证」这个制度。

新加坡的社会公宅 (HDB) 是出了名的让人羡慕(反观台湾的高房价与少得可怜的社会住宅……),公民与符合条件的永久居民可以购买价格低廉的政府组屋。但我这种拿工作签证的人无福享有,想拥有自己的房子就只能买私人住宅 (condo)。

然而,最近新加坡政府在打房,外国人买 condo 得先付 60% 的印花税。你没看错,就是 60%!!!!原本是 30%,但 2023 年 4 月的某个晚上,官方宣布调整为 60%,所以买一间房原本是定价 *1.3(比如 2,000 万 *1.3 = 2,600 万),现在直接变成 2,000 万 *1.6 = 3,200 万……。

如果不买房,就得继续租房,但进入后疫情时代的新加坡,国际人才回流、租屋需求再度涌现,租金不断飙涨,现在能用 1,500 新币(3.3 万台币)租到一间雅房,已经是很不错的事情了。

2. 休闲生活有限

新加坡虽然位置不错、周围有许多国家,但新加坡本岛就……蛮无聊的,能做的休闲活动不多,且休闲活动的金钱成本也不低。

喜欢室内娱乐的人,逛街、看电影、喝下午茶,这些新加坡一样也不缺。但如果喜欢艺文活动,我觉得新加坡的独立书店、艺文展览、艺文空间都比较少。

喜欢运动的人,新加坡碍于地理限制,爱冲浪潜水的人或者喜欢爬山的人都得跑到马来西亚或印度尼西亚……在本岛能做的多半就是滑板、骑脚踏车、室内攀岩和健身慢跑;皮拉提斯和瑜伽也蛮盛行。

3. 教育与生活的固定模式

虽然我未曾在新加坡受教育,也没有在新加坡人的家庭长大过,更没有跟新加坡人密切相处过,但拼凑了在生活周遭的各种法律规定、社会框架、价值观后,我感受到的是:新加坡这个国家,隐约着有种对于「标准良好国民」的既定框架,且各种政策也强化了这个框架。

什么叫做标准良好国民?

  • 受良好教育长大、大学毕业(不是 NTU 就是 NUS,两所新加坡最好的大学)
  • 大学毕业后,找份稳定的工作
  • 工作几年后,跟另一半结婚
  • 准备结婚的时候,也可以准备申请政府组屋的抽签了
  • 有房子后,就准备增产报国啰
  • 然后小孩再继续受良好教育长大、大学毕业……再次重启一样的循环

新加坡的学生是出了名的命苦,小学就有能力测验,之后一路有各种考试,每一关都会筛选出一些人——这听起来有点类似于台湾以前的基测,一部份人考完会去高中、另一部份去高职。

在「行行出状元」、「术业有专攻」的社会中,技职体系的存在并非一种「歧视」或「问题」,但新加坡似乎还没有这种「行行出状元」、「术业有专攻」的观念,依旧是「唯有读书高」,所以「筛选(菁英)」的背后也代表着「淘汰(非菁英)」。搜寻「新加坡 菁英教育」就会看到很多文章了。

除了教育关卡的筛选,法律制度也在筛选所谓的「标准良好国民」:

  • 新加坡并没有允许同性结婚。所以今天一对 30 岁、经济稳定的同性伴侣,在新加坡买不到政府组屋。
  • 新加坡鼓励结婚与生育。所以今天一个 30 岁的单身异性恋女子,在新加坡也买不到政府组屋,因为政策明定:单身的新加坡人要到 35 岁以上才能申请购买政府组屋。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社会期待」让这个国家变成一个「模板产生器」,每个国民经过这套制度的养成后,都有一样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没办法符合这套模板的人,就在这些制造「标准良好国民」的过程中被放弃了。

曾看过一句话: Why fit in when you were born to stand out?

我会将这句话翻译为:「如果你注定与众不同,那又何必委曲求全」。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新加坡这样的政策某方面可能忽略了个体差异,但它很可能可以藉此追求更好的经济成长 — — 生育意味着抢救少子化、降低高龄化、增加社会生产力,而这也是这个国家现在能蓬勃发展的根本之一。

结尾

说了这么多,其实说到底还是个人选择。每个国家都有好有坏,两年前的我因为想看看世界、想试着到更国际化的地方生活,于是来到新加坡。或许过不久后,又会因为其他原因而飞到其他国家,毕竟每个人在每个阶段想要的东西都不一样。

没有一个地方能 100% 满足所有的客观条件:

  • 中国有很多当地大公司、网络发展快速,但生活在墙里,言论自由受限
  • 美国号称自由国度,但自由到现在许多人大举种族或性别旗帜而霸占话语权,这样的自由还是自由吗?
  • 到欧盟国家生活总是比较自由了吧?但稳定的生活、美丽的风景、工作生活平衡的日子,付出的「代价」是没有 24 小时便利商店和高税率
  • 想要便利生活,回到日本好了,日本相对锁国、跨国企业少、工作机会可能没那么多,日本人特别的生活文化也需要时间适应
  • 不想适应了,回到台湾吧?但又有高房价和低薪资的问题……

金窝银窝,最「好」的不一定是自己的狗窝,但一定有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地方。

我一直都觉得,最适合自己的,也就是那个对自己来说最好的地方了。

而唯有搞清楚自己在此刻最在乎的是什么,才能找到自己当下最适合的落脚处。

--

本文转贴自:MH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本站所有文章未经事先书面授权,请勿任意利用、引用、转载。

al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