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管理

48 posts

Joe 的時間管理術|基本知識

在針對「時間管理」這議題往下細寫前,我想要談三個基本概念。 如此可以先統一一下定義,另一方面嘛,也希望大家在技術上追求「優化」前,能先得到正確的心態。 因為我總相信世界所有東西,只要你能掌握核心,總能發展出自己的做法與技術;但若只學技術卻不理解原因時,就很可能被那技術制約甚至反噬。 所以不希望有人誤會說「我只要偷學 Joe 的一兩個手法,我也能一下做好很多事情。」 方法永遠只是思維落實的一種過程與手段罷了,若心態不正確,只學皮毛是絕對沒有成效的喔! 這是希望讀者往下看之前,能先充分理解的事情。 在這篇中,我要談三個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 時間管理良好下,能帶來的成功到底是甚麼? 管理其實是有分為主動與被動的差異。 效率提升並不完全是時間管理的關鍵。 那我就依序在這篇談談這三個基本概念。 成功是甚麼? 印象中,每次在文章中提到成功,就會有人酸溜溜的回應說:那些人成功要不是歸因於家世、政商關係、逢迎拍馬、就是純粹的好運,成功不是可以學的啦! 我與 Bryan 畢竟離巴菲特或是比爾蓋茲那種成就還天差地遠,所以我們雖然盡量都希望大家正面思考,但終究沒甚麼強而有力的論述來否定那些酸溜溜的思維。 嘿,我甚至不否認,人若要得到巴菲特那樣等級的成就,除了努力、天賦以外,或許還真的需要很多好運。 但我在這裡想強調的一個論述,在於我們對於「成功」的定義未必要這麼極端。 並非只有成為巴菲特、選上總統、得諾貝爾獎、或是建立橫跨五大洲的商業帝國才算。 我們一般人或許平凡、或許夢想微小的多、或許只擁有人生某階段的渴望,但對自身而言,若能達到那些夢想,一樣是能帶來人生中高度的圓滿與充實。 這些成功可能是考上某種證照、完成一個設計提案、構築一份企劃、完成婚禮安排、甚至是減肥與健身。 更重要的是,這些目標的成功其實往往是引領我們往更強大的方向前進的里程碑。 就好比學些速記與讀書的手法,雖然不可能讓你拿到諾貝爾獎,但最少會讓你有系統的記得書中的內容,能考個好學校、甚至在起點上超越其他不懂的人。 這在時間管理上也是類似的概念。 學會這些東西,確實不會因此就產生甚麼巨變;但最少會讓你「更有能力」追尋「屬於你的成功」。 大部分人雖然擁有夢想,卻常常因為「現實問題」而把夢想不斷往後延。 「等我有時間了」、「等我有錢了」、「等我升職了」、「等小孩大了後」;總是會有一堆藉口,讓人們把想做的事情一直往後推。 五年、十年回頭來看,很多人講了一輩子的事情,往往連起步都沒有。 但若你知道如何利用時間,其實很多事情或許早就可以起步了,就算如蝸牛般緩慢,五年十年回頭來看也是移動了一些距離啊。 換言之,具備時間管理、或是個人的財務管理的知識後,讓我們有能力提升自己的執行力、增加我們時間或是金錢的利用效率,我們將更有機會追逐並完成我們的夢想。 就算那夢想跟知名人士比起來微不足道,但總是一個起步。 要成為巴菲特,我們也是需要一桶金、一桶金的慢慢累積。 所以成功並不表示一定要 aim high,但若能逐步的達成我們每個人生夢想,就是一種能對自己交代的成功。 而若能把這些中小型目標都達成下,萬一哪天還有好運加持下,搞不好我們就會是另一個能被歷史記錄下來的人物。 當然,後者可能可遇不可求;但能達到前者,最少也能讓自己某種程度衣食無缺、人生了無遺憾了。 這是我想要強調的「成功」 → 一個由我們自己定義夢想,並將其實現的過程。 這成功並不虛無飄渺、也並非是凡人不可觸及的。 重點是你願不願起步,以及是否有個好方法讓自己事半功倍罷了! 說到這,我想到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改寫規則的人,獨贏」Page 104 頁有這麼一句話:「你無法確保成功」美國第二位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寫信給妻子艾碧蓋兒道,「你只能讓自己的作為值得成功」。 這段話讓我很有共鳴,因為我一直相信若我們投注心力為自己規畫未來,就是「讓自己的作為值得成功」。 時間智商的提升,就是讓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更容易達成自己的目標與願望。 最終,也就是提升了成功的機率。 管理的關鍵在於主動兩字 第二個基礎概念是這樣的:並非你去買本「萬用手冊」(如有名的ほぼ日手帳)或是有在用「Calendar 軟體」就叫有做時間管理。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在用類似工具,可是不表示因此就能有效的完成足夠的工作。 問題在哪裡呢? 我自己觀察後發現,好的時間管理、跟壞的時間管理,重點的差異在於如何界定「管理」這個字眼。 管理這個字眼很有意思。 他在中文裡,只有這一個字;但在英文裡頭,其實有好幾個字眼都代表管理,比方說Administration、以及Management。 management 這個字眼,比較有「介入、干預、並預先改善」的意思;而 administration 有人翻譯成行政管理,通常代表的是「做些動作來確保事情運作順暢」。 像一間公司裡頭,administration team 通常就是在確保日常運作不出錯、大家照著規矩與流程做事。 以政府部門為例,會有著大量的事務人員,他們的責任就是做這樣的事情:確認大家都有身分證字號、確認大家都有繳稅、確認預算都有執行類似這些事情。 至於為何人人需要身分證字號,預算金額到底合理不合理,那可不是這類單位需要憂心的問題。 management team 才是一個組織中負責要憂心為什麼以及去哪裡的單位,他們通常負責提供 vision(願景)、決定優先順序、思考資源配置等。 順帶一提,講到 vision 這個字,就想到我最近看到一段話對這字描述的極為貼切。 這是格理弗遊記的作者 Jonathan Swift 說的:Vision is the art of seeing things invisible。 「看到尚不存在的藝術」,這描述還真棒呢! 一個好的組織需要這兩者的平衡。 有些人負責維持日常運作順暢、照著規矩辦事;但也要有些人負責往前看、隨時思考規矩是否該改、方向是否該調整。 像我們身體就有著非常完善的行政組織,如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 它們巧妙的運作,讓身體維持正常運作。 但是呼吸系統可不會幫我們思考如何追求成功與卓越。 你還需要用腦、用心來成立我們的「主動管理」系統,把夢想化為行動綱領並加以實行。 離題的講了這麼一大段,我想說的是:在時間管理上也是一樣。 很多人只是被動的把別人來找我們要做的事情記入行事曆中,然後照著執行,並以為這就是管理時間。 但這其實不叫時間管理,這充其量只是有個「提醒機制」罷了。 提醒機制只是做到行政管理,讓我們不出錯、運行順暢;但若要追求成功,你還需要更多「主動」的成分在其中。 比方說,如何妥善的安排工作、調整優先順序、拒絕矛盾的事情、甚至是思考找尋自己的 vision(也就是定義自己想要的成功或是通往成功的里程碑是甚麼)。 這才是我覺得在時間管理上重要且該學習之處。 這也說明了,為何雖然有人買了萬用手帳、帶著 PDA,但是生活效率還是沒有很大的提升。 那是因為若管理只做一半,成效當然也只有一半了啊! 時間管理的關鍵不只在於節省時間 最後一個要說明的,在於時間管理跟「如何節省時間」很可能是不能直接畫上等號的。 若只是思考如何「加快」,有時候是會走入歧途的。 這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在於「時間利用的好壞」比「單純縮短時間」更重要。 這是因為事情怎麼樣都有最少完成所需的時間,縮短的邊際成本是遞增的。 比方說吧,每天上班我可以有好幾種不同的選擇。 可能可以開車、可能可以騎車、可能可以搭捷運、也可能搭計程車。 但除非我能學會瞬間移動或是能得到小叮噹的任意門,不然怎麼樣我都得花些時間。 就算是我最能自我控制的交通工具(如自己開車或騎車),我也不能把通勤時間降到零。 舉例而言,搭捷運上班要花 40 分鐘,正常騎車也要花 30 分鐘,除非拼命闖紅燈可能才能省更多。 可是闖紅燈風險太高,這策略考量到風險帶來的成本後會變的完全不值得。 但若正常騎車也只能節省個十分鐘,那這改善其實也非常有限(雖然就比例而言看似很高)。 甚至在這情況下,我個人反而寧願多花十分鐘來搭捷運。 嚇一跳嗎? 因為你若從有效分配時間的角度來看,當我有完整的 40 分鐘可用時,我其實可以在捷運旅途中看看書、寫文章大綱、看一下待辦事項清單、或是做些其他的思考。 騎車雖然看似節省了 10 分鐘,但過程中我得注意交通、得提高警覺,對我而言反而是一整段完全無用的過程。 所以時間管理,並非只是要你一味的節省時間,如何能好好的利用時間才是關鍵。 在此概念下,某些事情多花些時間做,有時候反而才是合理的選擇。 這也是為何我把這分類取名叫個人時商、而不叫時間管理;因為需要提升的是判斷的智慧、而非只是一味求快。 這也帶出一味思索加快為何會誤入歧途的另一個原因。 一般人常常因為過份求快的「Cost-Down」,而造成工作品質的低落。 像華人就最多這種毛病。 別人訂好的標準作業程序,大家都會因為抄捷徑、省掉幾個步驟而得意洋洋。 殊不知,這些流程可能都是必要的。 跳過某些程序雖然短期看起來沒問題,但反而可能增加日後的麻煩,如增加日後修改機率、或是因為出錯造成評價低落等後遺症。 比方說我們公司規定有開案前要簽 charter 的規則。 很多人就會質疑,我都準備好了,為何不讓我先動? 甚至有些小組會想偷偷先跑。 但 charter 沒有被簽,通常理由不外乎就是高階主管覺得還沒有 ready、覺得還有疑慮。 但所謂疑慮是甚麼呢? 通常不外乎就是針對專案的「內容」、「規格」、「預算」、或「時間」還有歧見或是不確定。 那你可以想像,若是高階主管對這四個東西有疑慮,這代表案子的走向有可能還會大幅偏移。 規格或內容隨便一改,做法可能都完全不同。 先跑或許能搶些時間,但更可能跑了兩周後發現怎麼方向大幅轉變了? 這時後發現要重頭來過,不是很冤枉嗎? 所以我自己雖然也會在某些情境偷跑,可是這其實需要充分的資訊收集以及風險判斷的;大部分時候,我會在這種時刻先把力氣放在別的工作上,等到態勢明確了,才會進行準備。 如此,一方面避免了重工的風險,又能先完成別的事情。 這才是妥善的分配時間與管理時間。 說了這兩個例子,我只是想要強調一個觀念。 時間管理的重點並非僅在想辦法節省時間或是趕快把事情做完。 有時候多花時間反而才是提升效率、有時候耐心等待反而才是提升效率、甚至有時候多做些事情反而才是提升效率。 總結 時間管理並非只是做做紀錄、或是想辦法做快一些。 核心的基礎是上面提到的三項事情。 首先,你要能界定你自己要甚麼東西,也就是你的人生目標。 再來,要能主動的規劃與管理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所做所為都能配合我們期待的成功目標。 第三,大處著眼的思考,不要一心求快。 真正的效率常常是在眼睛看不到、反直覺的地方。 多花時間在前期,有時候才能帶來後期、甚至長期的收益與效率。 別忘了要把眼光放遠,永遠看著將來的那個成功標的,這才會帶給你真正具備系統觀點的「時商」提升。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海外接案、跨國遠端工作英文能力要多好?面試書籍與課程推薦

開始遠距工作後,偶爾回收到讀者來信,最常被問到是的海外遠距工作該怎麼開始? 「透過 Freelancer 或是 Remote job 的方式接海外案子或海外遠距工作,需要多少的英語能力呢?另外有什麼推薦的方式來提升英語力呢?」像這樣的問題太常被問到了,所以直接寫成文章分享,希望可以幫到更多人。 Remote job 的方式接海外案子或海外遠距工作,需要多少的英語能力呢? 我的回答是:這很難給出一個量化的答案,因為會需要用到多少的英語能力取決於你的工作內容、應對的合作夥伴、老闆、客戶以及服務的市場。 但我可以分享我自己的經驗,我一開始操作跨國廣告時,我的多益(大概五年前)在裸考的狀況下是 905 分,我的經驗包含去國外參展、並用英文介紹當時的公司產品,平常聽有聲書、Podcast、Ted 影片,不需要字幕也能理解 9 成以上。最近一次的英文測驗中,我是 CEFR level是 C2 Profieient。 即便分數乍看之下很高,但很多時候我需要用英文開會時,我仍然會覺得窘迫、擔心沒辦法抓住對方的注意力或興趣繼續講下去。其實這已經不是英文能力的問題,因為我即便用中文應對類似的場合,我一樣感到窘迫和彆扭、而且覺得自己講的東西很蠢,說到底就是我的業務溝通技巧沒那麼厲害的關係。 英文能力要多好:用空服員的招考標準當參考 如果你真的需要一個 benchmark 的來當一個起點或努力的方向,我覺得拿空服員的英文能力當參考是個不錯的開始,如果你現在的英文能力足夠勝任航空公司的空服員工作內容的話。我覺得你就已經可以和開始你的跨國的公司工作旅程了。 但當然會取決你本身的產業、專業能力和工作產出,需要的英文能力也會隨之變化。就我的觀察,如果你要接案做設計、拍影片動畫、寫網頁程式,英文到此應該游刃有餘了。 但如果你走廣告行銷或是客戶、顧問服務、產品經理類的,大概跟我一樣需要一輩子都持續進修英文吧! 有什麼推薦的方式來提升英語力呢? 提升英語力又分成輸入和輸出,你有分析過你哪邊強、哪邊弱嗎?針對你想要的工作內容,哪些能力比較重要呢?所謂的提升英語力,是要從哪種程度提升到哪種程度呢? 如果是輸入的技能,聽 Podcast、脫口秀、有聲書,對我來說不僅有娛樂效果還能練習聽力,我很推薦給任何持續進修英文的人。話說大三那年我要去捷克參加實習專案,我那個暑假把《Pitch Perfect》這個電影看了 30 次,然後把每個沒聽懂的對話都抄下來,這些年一直有類似的習慣,所以聽力確實有繼續越來越好,你可以試試看看。 我的輸出能力相較之下比較弱,我英文口說雖然流暢、出國時很會陌生人喇賽、英文書寫也完全不是問題,但還沒到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的等級,也就是我即便理解了一個概念或內容,我仍舊沒辦法系統化的告訴另外一個人我的想法和心得,我也還在找方式進步。我覺得里茲螞蟻的老師在這方面提供我很多想法和進步的方式,我很喜歡梅姨的教學觀念、也有上過他的課,你可以上他的網站去看看,他網站上提供了很多免費學習資源給學生練習。 如何提升優化英文履歷、英文面試能力? 關於英文履歷優化,我用過很多不同的服務和課程來幫助自己優化履歷,下面兩個是我這一兩年最推薦的課程和書籍: 提升英文履歷,好課推薦:大人學-A103履歷優化與個人品牌重塑 這堂實體課讓20-30個上課的同學,互相以一分鐘看完每一份履歷,模擬公司人資招募時的真實情況,課堂上 30 份履歷就佔掉 30 分了,更何況是熱門的公司一天會湧進 300 份履歷!真的可藉此發現哪些履歷留下了好印象、哪些又沒有,對我來說很真實又很震撼。然後這堂課會有創辦人跟你一對一時間討論,一針見血的告訴你你現在履歷問題在哪裡,幫你梳理工作經驗、優化內容。上課完可以寄改好的履歷給老師看,一直改到他們覺得夠好了。如果你有三五年的工作經驗,我第一個推這堂課給你。 提升英文面試,好書推薦:《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by 矽谷阿雅 阿雅本身在美國科技業工作十幾年,他的書《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裡面最後一篇都是在講履歷優化的方式還有產業招募時的真實情況,我覺得如果你要優化履歷,特別是針對英文市場,書裡面的條列式內容會非常有幫助。 其他我還有用過線上修改履歷服務,一次大概六至八千塊台幣的那種,他會幫你寫好 Cover letter 和重寫履歷,也有很多線上免費的履歷工具,搜尋「Resume Template」、「Cover letter teamplate」類似的關鍵字,可以找到很多履歷有關的免費線上工具,有機會我在寫另外一篇文章分享。 結語 對遠距工作、海外市場有興趣,平時就加入社團或收集資料,機會來時,立刻上前,才最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工作。參考這片文章,看看有哪寫海外工作或遠距工作機會:數位遊牧 Digital Nomad 是什麼?數位遊牧、遠距工作相關社團推薦 遠距工作、英文面試相關文章: 英文面試:我雇用了一個職涯教練來幫我獲得工作機會? Cambly 平台的Interview Coach 該如何有效學習英文?三個步驟,設計自己的高效英文學習旅程:建立目標、獲得回饋、進步優化 數位遊牧工作者的特質?自律和英文溝通能力為首要條件 -- 本文轉貼自:Farry H(原文標題:讀者來信: Remote Job 的方式接海外案子或海外遠距工作,需要多少的英語能力呢?面試書籍與課程推薦)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19, 2024

線上會議/視訊面試 3 大準備指南!該怎麼在鏡頭前呈現你的專業感?

過去這幾年因為做的是智慧家庭領域的產品,無論是潛在客戶、合作夥伴或是消費者,我面對的主力市場都在歐美,大大小小的 meeting 很常透過 Google Meet、Zoom 或 Skype 等網路通訊軟體連線完成。 我記得人生第一場視訊會議,是跟一個義大利的經銷商介紹我們當時的產品,對方義式英文口音超級無敵重,整場討論我大概三句有一句半都聽不懂(掩面),如果我需要回話,都是靠著抓關鍵字在瞎掰;然後我當時老闆的台灣口音也頗重,再加上中間視訊一度有些延遲,現在回想起來,我有點懷疑當時我們雙方是否有六成是在雞同鴨講? 而這兩年更因為替在加拿大的公司獨立操作社群廣告,跨越多個時區的電話會議,自然也成為每月必備的工作項目之一。另外從我自己和身邊朋友的例子,也看到越來越多台灣的團隊在招募時,為了增加雙方的便利性,採用視訊的方式進行工作面試。(我去年也和 Facebook 進行了好幾次的電話面試,結果最後被發無聲卡,現在想想大概當下的反應表現太差所以被刷下來吧,XD) 雖然已經開過數百次這種線上 meeting 了,但老實說每次開會前我都還是很緊張(緊張到會想烙賽的那種),特別是如果需要視訊的會議,前一晚想到仍舊會焦慮到輾轉反側。 如果你也需要準備線上會議或是視訊面試,以下是我從過去經驗裡列出來的準備清單,希望可以在你需要時派上用場。 軟體連線測試準備:不要「未戰先敗」,多一個備案多一份安心 隨著各家通訊軟體百家爭鳴,越來越多的公司/團隊都有自己的軟體偏好,就我所知,Facebook 公司的視訊會議/面試是用 BlueJeans,北美市場的公司常用的則有 Zoom、Microsoft Teams 或 Google Meet。因此開會前請務必先確認 3 件事: 下載指定的視訊軟體:不要到開會才發現原來對方是說用ooo軟體 軟體更新很重要:你確定上次電腦裡的軟體是最新版了嗎? 備用的連線方案:免登入的 Google Meet 和直撥電話號碼是你的好朋友 我知道第一點聽起來很像廢話,但很多時候最簡單也是最容易被忘記的一步(有點像為了重要事情出門卻忘記帶手機的蠢事,這件事雖然夠蠢但還是很有可能會發生),如果是在不熟悉的 Wifi 連線環境時,我則會進一步確認我的手機和電腦同時都有下載這個軟體,以備不時之需。 而且,無論你多熟悉或多常使用這個軟體,我建議你如果和新的合作夥伴開會或是進行工作的視訊面試時,在正式開始前都先登入一下,測試連線品質和版號。 我平常很常用 Zoom 進行線上會議,我記得有次和新的團隊進行視訊 interview,前一晚隨手測試了一下對方發來的會議代碼,Zoom 竟然叫我先更新!還好是在 interview 前就發現,否則讓對方枯等的後果,怎麼樣都會讓人覺得你專業度不足吧! 除了軟體版號的更新會整到你,軟體的連線問題也是一個大魔王。有次不知道為何,我的 Zoom 就是連不進會議室,還好現在的 Google Meet 是免費的,而且不需要註冊就能透過 URL 邀請對方進行視訊會議,算是有及時解救當時的尷尬處境。 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軟體整到,所以我覺得備有第二個會議連線的方案也很重要,除了緊急採用免登入的視訊連線當作替代方案,也可以在事先提供自己的直撥號碼給對方,表明萬一發生連線問題時,也可以用電話直撥當成備案。這種有備而來的態度,不僅會讓人提升第一印象,也能稍加緩和會議前的焦慮。 衣著與視覺準備:在鏡頭前呈現「專業感」的藝術 和工作有關的視訊會議,以展現自己的專業為主,由於缺少了面對面的真實接觸,如何在鏡頭前呈現自己看起來「最有工作價值」的衣服組合,是一件很值得花點心力去研究的小事。而我後來的經驗是: 有領子的上衣勝過無領,有袖勝過無袖 乾淨的背景為重點,並且不要露出床或衣櫃 和鏡頭的距離以「對話時可以展露手部動作」的呈現為基準 在商場上,無論男女,有領的衣服在鏡頭前都會讓人感覺比較專業;另外無論你的手臂線條多健美,都留給你的曖昧對象或交往對象欣賞就好;而床和衣櫃就不用多說了,即便對方知道你在家工作,一旦畫面裡出現床和衣櫃就是居家感,怎麼樣都應該極力避免。 而我後來發現,我每次視訊開會時幾乎都穿習慣同一件上衣,後來就乾脆不煩惱了,只要視訊開會我就穿那件,如果你的衣櫃裡面少了一件有領的上衣,買一下這種「工作制服」省下每次開會前要穿什麼的煩惱,也是一個好投資。 另外一開始還是個菜逼八時,我會找一兩個比較信任的朋友,逼迫對方假裝跟我視訊開會或視訊面試,同時錄影下來看看自己哪裡可以優化。這樣做不但容易透過他人的視角來發掘自己的盲點,同時也因為「彩排」過開場,心裡也會感到比較踏實。 記得以前上過簡報課練習上台簡報時,老師說如果時間來不及,只要練好簡報第一頁、做好開場後面幾乎就能順利走完,我覺得找朋友視訊大概也有這種道理。 而遠距溝通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少了非語言的交流,有時會產生不必要的麻煩。根據心理學家提出的「麥拉賓法則」,人在溝通時有 55% 都透過非語言的訊息傳遞的。 我緊張或專注的時候,表情看起來非常兇,或是常讓人覺得我在不爽,但天知道我只是很專注的在思考某個問題,再加上我注意到自己在面對鏡頭回答問題時,很常會皺眉或是眼神飄來飄去的,給人一種不太可靠的感覺。所以如果鏡頭只呈現我的臉,和我不熟的人大概會想問我,為什麼要這麼痛苦的和他開會或面試吧? 因此在對話中,適當的呈現手部動作,可以優化我在鏡頭前的不自在和緊繃感,同時如果對方螢幕開全屏,我也不至於一張大臉佔據了對方整個螢幕。 準備背景音/環境音:降低不必要的音訊干擾,累積溝通流暢度 我去年在波士頓遊蕩時,因為臨時要電話開會討論下一波的活動,我在 hostel 的大廳裡和老闆連線,巧的是那時剛好那時是工作人員的打掃時間,老闆一直問我是不是人家餐廳要打烊了,我還賴在那裡不走?當下真的是哭笑不得。 還有一次我回到彰化的家,用 Skype 和荷蘭的客戶開會,在一樓客廳和對方聊到一半時,結果鄰居家的狗在門外莫名亂叫,我只能打哈哈的笑著說:「Sorry, that’s my dog~」但當下內心真的是尷尬到不行。 還有手機 app 通知聲音或聊天訊息的對話框,用電話開會結果一直聽到對方 app 的通知音其實很惱人;有些開會是甚至需要分享螢幕畫面,如果右下角跳出一個朋友的通知問說:「誒幹,今天晚餐吃什麼?」或是在家視訊到一半,發生了像前幾年 BBC 連線直播,教授女兒卻闖進房間唱歌的爆紅畫面 ,都會尷尬到讓人想挖洞跳進去躲起來。所以這部分我覺得比較需要注意的是: 確保手機靜音,並關掉所有 app 通知畫面或聲音 戴耳機永遠勝過沒戴耳機 遠離家人或你家(鄰居家)的狗 為了避免這種不必要的尷尬,關掉通知、鎖好房間門、事先告訴家人請他們不要來找你講話,到一個你家貓狗亂叫不會被聽見的房間,用耳機確保雙方有最好的收音品質,降低一切不必要的干擾,不僅提高當下溝通的流暢度,也能在對方心中累積好的印象。 工作上的信任資產,都是透過這些不起眼的小地方慢慢累積的,當雙方有了一定程度的信任資產,後續的合作也就會更加順利了! -- 本文轉貼自:Farry H(原文標題:線上會議/面試3大準備指南!該怎麼在視訊鏡頭前呈現你的專業感?)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5, 2024

英文求職信該怎麼寫?吸引目光的 4 大關鍵!

我每年都會遇到不少台灣學員夢想到外商工作,但從小到大學的英文,卻從來沒教我們如何用英文求職。事實上,只要掌握以下的四個關鍵,你也能輕鬆寫出好的求職信! 1. 正式開頭 不少台灣求職者在失利後來找我諮詢,一看他們的求職信,開頭幾乎都是:I want to… / I can…。這兩種用法都是「直接語氣」,在正式信件中讀來相對不禮貌。 如果是正式的詢問或請求,我們應該使用以下的起手式: I am writing to express my interest in the ______ position.(來信旨在表達對...職位的興趣) This is in regard to the ______ position posted on the ______ website.(此信是關於張貼在...網站上的...職位) 起手式用對了,就等於過了第一關,讓收信人願意繼續閱讀。 (圖/Sonny老師的英文國際力提供) 2. 求職動機 我也發現許多求職者,花了許多篇幅敘述自己的豐功偉業、能力組合,卻忘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你來求職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沒有說明這點,人資或主管也很難放心地發面試通知給你,因為不知道你到底是不是認真的。我們可以用以下句型來表達自己的求職動機: I am excited by the opportunity to ______ at your company.(對於貴司... 的機會,我非常期待) I am excited about the prospect of contributing to the ______ team at your company.(很期待能為貴司的...團隊帶來貢獻。) I am confident that my background in ______ makes me a strong candidate for this role.(我相信自身的...背景讓我在...職位是不二人選。) (圖/Sonny老師的英文國際力提供) 3. 個人優勢 特別注意,在敘述個人優勢時,不要只使用一些含糊的詞語來描述,例如:good, excellent, great amount of, a great deal of 等等,而是要用「包含數據和實績的兩三句話」,吸引人資或主管的目光。例如你參與過哪個知名的專案,協助公司達到某個數字的里程碑,甚至打破某項紀錄,都比空泛的形容詞來得有利許多。 比方說下面的第一句話,遠勝於第二句的描述: I have managed the operations of the ______ project and cut down the logistics cost by 12% compared to 2022.(我曾主導...企劃的營運,並讓物流成本比 2022 年減少了 12%。) I have managed a major project and achieved excellent results.(我曾管理一個主要專案,結果非常優異。) (圖/Sonny老師的英文國際力提供) 4. 結尾 CTA 求職信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吸引對方打開並閱讀附檔履歷、主動聯絡,因此簡短有力的結尾很重要。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句型,客製出最切合自身狀況的結尾: I look forward to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how I can positively impact your company as a ______.(我期待能夠探索自己在...職位上,為貴司帶來正面影響的機會。) Please kindly refer to my CV for more about my skill sets and achievements.(歡迎參閱我的 CV,了解我更多職能和成就。) Thank you for considering my application. I look forward to the possibility of discussing my candidacy further.(感謝您考量我的申請,期待有機會能和您進一步討論我的能力狀態。) 一個好的外商職位,通常都有幾十個人,甚至幾百人投履歷競爭。如果你能把求職信寫得禮貌而得體,就能先勝過至少 30% 的對手。 (圖/Sonny老師的英文國際力提供) 如果你也有意爭取外商公司工作,面試通常也是免不了的。我在大人學開設的【V023通往一流外商的英文面試準備指南】 線上課程中,也彙整了我多年擔任外商面試官的觀察及必勝心法。歡迎進入課程頁面,了解更多關於這門課的內容。 -- 原文轉貼自:Sonny老師的英文國際力 (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22, 2024

《 WFH 也能發展國際職涯》選摘:勞健保、外幣薪資轉帳怎麼弄?跨國遠端工作 6 大問題一次解!

跨國遠距工作和在國內遠距工作不同,尤其若是你的跨國遠距工作公司在臺灣沒有設立分公司,關於稅務和法規的部分會比非跨國的遠距工作複雜許多,員工需要自行打理的事項也較多。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向讀者朋友們簡單介紹一些在臺灣從事跨國遠距工作時需要注意的眉角,希望幫助大家在開始向國際遠距工作職場投遞履歷前,先了解可能會面臨哪些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然,每個國家的法規都不一樣,每間公司的制度和規模也不同,這些都會影響他們在雇用國外員工時採取的行政作業方式,在此提供的是普遍的大原則,實際情況還是會因個別情況略有差異。 一般來說,如果你的遠距工作雇主不是在臺灣登記立案的註冊公司,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包括: 1. 需要自己辦理勞保、健保、勞退提撥 根據臺灣的跨國遠距工作者在臉書社團遠距工作者在臺灣(work remotely in Taiwan)上的分享,想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找一間工會投保,投保時請記得主動聲明要扣勞退,並務必提供真實薪資,以避免之後若要調整比較困難。 投保必須要在雇主第一次匯薪水到你的帳戶前完成。 2. 較難申請到高額度的信用卡 由於銀行沒有你的薪資轉帳紀錄,無論是申請信用卡或貸款都可能比一般上班族困難一些。 幸好遠距工作者在臺灣(work remotely in Taiwan)臉書社團內有許多熱心的團友是資深跨國遠距工作者,他們分享解決這個問題的撇步就是不要將職業填為「自由業」,建議可以向發卡銀行說明,你領的是薪資,而且每年都有報稅,只是公司在國外,並主動提供勞動合約、薪資單與薪資轉帳證明等,要知道自由業和一般受薪階級的信用卡額度相差可達四倍以上。 3. 轉帳匯率問題 需要留意匯率損失以及國際轉帳手續費,否則談好的薪資和實際領到的會有出入,等於變相減薪。 再次感謝遠距工作者在臺灣(work remotely in Taiwan)裡的大神建議不妨在談薪水時直接乘以 1.25,因為雇主原本應該負擔的勞保、健保、勞退提撥、匯損、轉帳手續費等,全部加起來大約是薪資的 25%。 為了避免匯差問題,談薪資時盡量以新臺幣為單位,要求雇主每月薪資先轉成臺幣後再匯款給你,或是以轉帳當天匯率換算成談好的臺幣金額,如果可以,請記得在合約裡面註明轉帳手續費由資方負擔。 4. 需要承擔較高風險 跨國遠距工作的勞動合約基本上不會以臺灣為主要法律約束地,一旦出事(例如不幸被裁員),臺灣勞基法規範的離職預告期與對遣散費的要求,對於外國公司沒有約束力。 因此有經驗的跨國遠距工作者也在遠距工作者在臺灣(work remotely in Taiwan)上提醒大家,第三點提到薪水乘以 1.25 單純是指計算雇主本身應該負擔、卻因為在臺灣沒有註冊而無法負擔的部分,但實際上員工談薪資時,應該要再多加一點以保障自己的權利,才能負擔可能發生的風險。 目前臺灣國內公司的薪資與歐美等國外企業相較,普遍偏低,不需要太擔心提出薪資過高而國外雇主無法接受的情況。譬如美國軟體工程師的年薪大約是十萬美元,折合臺幣約為三百萬,只要你要求的薪資在這個範圍內,大部分美國軟體公司應該都會接受。 5. 需要提供許多書面文件 依照各國法律規定,簽約時可能會被要求提供各種文件或資訊,譬如美國公司會要求 W-8BEN (預扣稅實際收益者的外籍人士身分證明)與其他表格,以及移民署入出國日期證明,若沒有提供,薪資會先被預扣 30% 留在美國,雖然最後會被退回你的帳戶,但可能會延遲一段時間才拿得到。 每個月收到國外公司的薪資匯款時,請記得向銀行索取水單,以便報稅時可用。報稅時請自行在報稅介面輸入資料,一張水單一筆,金額是扣除跨國轉帳費用後實際進到你戶頭的薪資金額,如果薪資不是用臺幣發的,請再乘以水單上的匯率。 總之,跨國遠距工作要配合兩邊國家的法規,可能造成許多額外的 paperwork,請務必將這個部分的時間成本也考慮進去。 6. 簽約形式可能不太一樣 如果跨國遠距工作的是規模較小的新創公司,或還沒有能力在海外設新據點的企業,你可能會被要求簽訂和一般勞動合同稍微不一樣的合約。有可能是以自雇者(self-employed)或約聘人員(contractor)的形式和雇主合作,也有可能不是永久合約(permanent contract),而是以一年一約的方式續簽,這個部分求職者也應多加留意。 如果運氣較差,遇到黑心雇主,你要考慮的問題有可能會進階成以下這些: 雇主薪水少付,難道要自費花錢請律師打國際仲裁? 雇主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但臺灣勞工局說雇主不在境內,所以幫不上忙? 或是哪天需要一張在職證明來申請某些文件或貸款,但因不是在臺灣註冊的公司,在職證明開出來也很少單位可以接受? 也有可能是你覺得以上說的那些額外的風險和多出來的 paperwork 實在太煩人,彷彿除了當員工還要身兼HR,那麼這時「EoR(Employer of Record,中譯為「名義雇主」)」的模式就可以妥善解決這些問題。 臺灣的讀者朋友們對 EoR 這個專有名詞或許很陌生,為了幫大家解惑,我特別專訪了新加坡 Slasify 公司創辦人王祥宇(Carlos Wang),Slasify 是一間提供 EoR 服務的跨國企業,感謝身為 CEO 的 Carlos 特別抽空詳細解釋,讓我對 EoR 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以下簡單介紹 EoR 模式的雇傭關係。 跨國 EoR 模式指的是境外雇主透過一個本地的「名義雇主」來雇用當地員工,由「名義雇主」處理所有當地員工在受雇期間被當地勞動法規保障的事項,包括這些臺灣員工的社會保險、退休金、勞動合約、稅務申報、管理記錄等。 對雇主來說,無論是初試聲啼的新創團隊,或是已具有一定規模、正在拓展國際市場的跨國公司,使用 EoR 服務都不失為省時省力的好方法,因為跨國遠距工作模式下的雇傭關係必須符合雙方國家的各種法規,如果雇主的HR團隊不夠大,或沒有餘力辦理這些複雜又耗時的手續,選擇和有經驗、合規化的「名義雇主」合作,只要支付合理的服務費,就能讓專業的「名義雇主」來搞定一切。 Slasify 的客戶中,有一間企業在短短兩個月內將事業版圖拓展到全球十二個國家,能達到這個驚人的成果,絕對要歸功於 EoR 模式,它幫助該企業省下許多寶貴的時間成本,才能將真正的資源用在開疆闢土上。 對跨國遠距工作者而言,「名義雇主」更是員工的一大福音,它能保障員工所有依法規定的權利與義務,如果發生任何爭議,可在員工所在地解決,不會有國際訴訟的疑慮;萬一發生勞動糾紛,「名義雇主」也會承擔大部分法規的風險,小到簡單的遣散費糾紛,大至員工違法、工傷甚至死亡等賠償問題都包含在內。 「名義雇主」還能確保員工獲得正常的薪轉記錄,以及本地公司的聘用記錄,可大大提高銀行往來的信用;同時因為「名義雇主」可以支付當地貨幣的薪資,匯率和匯差不會成為需要考慮的問題。 總而言之,EoR 模式對跨國遠距工作下的雇主和員工來說,是個皆大歡喜的人事行政解決方案。Slasify 於 2016 年在新加坡成立,臺灣也有辦公室,2017 年開始提供 EoR 服務,疫情後業務成長迅速,目前服務範圍遍及全球一百五十多個國家,主要集中在亞洲和美洲。 服務過這麼多跨國遠距工作型態的企業主,Carlos 表示遠距工作的趨勢在未來會繼續成長,意味著遠距工作的職缺將會愈來愈多,想要在不出國的前提下發展國際職涯,絕對會成為臺灣求職者的新選擇。但他也提醒讀者,遠距工作的勞動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職缺非常搶手,以 Slasify 本身為例,做為一間完全遠距的中型跨國企業,公司職缺的平均錄取率是 0.2%。 以上歸納跨國遠距工作者一定要注意的法規問題與權益須知,並介紹了因應跨國遠距模式而生的 EoR 服務,希望對有心成為跨國遠距工作者能帶來一點幫助。 --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WFH 也能發展國際職涯:遠距工作者的職場攻略》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7, 2024

想要數位遊牧,卻害怕入不敷出?學習「預算與財務管理」是你自由的第一步!

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生活,即遠端辦公與旅行的融合,無疑是一種充滿魅力的生活方式,但並沒有想像中的浪漫。然而,有效的預算規劃成為了這種生活方式的重要挑戰。常有人問我,如果要過上 Digital Nomad 的生活,要花多少錢?這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我將分享一些我的經驗和方法,希望能夠助你在數位遊牧的路上更好進行預算規劃。 事先存錢 雖然「事先存錢」這個建議看似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卻常被忽視,特別是自由工作者型態的數位遊牧者,收入主要來自於接案,相對不穩定,甚至還有可能面臨客戶拖款的風險。有一種情況是,他們期望藉由待收帳款來支付旅行費用,然而在旅行途中卻因客戶拖款而導致款項延遲進帳,進而引發現金流斷裂的危機,旅遊的品質和心情大打折扣。因此確保旅費充足再出發就很重要。透過準備充足的旅費,讓自己在 Workation 中更加輕鬆。 掌握大項支出 旅行的主要支出通常為機票和住宿,因此,明確了解並預測這兩項支出是數位遊牧生活的預算規劃首要之務。 如果你偏向於長期留在一個地方,或者你的 Workation 劃得相對短暫,那麼你可以提前訂好住宿,這樣住宿費用就可以相對準確。然而,如果你更喜歡邊旅行邊選擇下一站,像我一樣,那你就需要在頭腦中有一個明確的住宿費用範圍。 例如,假設你為自己設定的住宿預算每晚不超過 80 美金。在房價較高的城市,你可能會超出這個預算。但是,當你到房價較低的地方,你就需要將之前的超支部分彌補回來。這樣,你就能精準掌握大項支出,確保數位遊牧生活的經濟彈性。 利用全球數據估算生活費 許多人問我身為 Digital Nomad 怎麼抓預算,其實我的方法論是用大數據去推算。 首先,我平時就有記帳的習慣,因此清楚自身日常開銷的金額和架構。有了這些基礎數據,我就能夠參考全球物價水平比較網站(例如 Numbeo) 來做規劃。這網站能比較你當前居住地和可能的目的地的物價,進一步到單一商品的價格比較。 例如,以 2023 年 Q3 台北和京都的物價為例進行比較,根據 Numbeo的數據,京都的外食普遍比台北貴,但購買食材的費用卻較低,像是牛奶的價格甚至只有台北的一半。然而,京都的公共交通費卻是台北的 1.5 倍。 利用 Numbeo 的數據做 Digital Nomad 生活費預算推估 Numbeo 可以細看到個品項的價格差異 透過這樣的數據,你可以根據同樣的天數(例如旅行兩個月)你平時的生活消費模式,來推算在不同地方的生活費。此外,也可以根據當地的物價變動來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進一步做好預算把控。 打造預算緩衝區 在對大額支出和推估的生活費作了初步加總後,再加上 10%-15% 作為緩衝金。無論我們的預算規劃再精確,始終有些費用是無法完全預料的,特別是在旅途中遇到的緊急情況,例如電腦螢幕壞掉需要送修、或是買外接螢幕應急等等。這些狀況往往需要即時的金錢來解決。 有了這個緩衝區,可以讓你在遭遇突發狀況時有更多彈性和安心,而不會打亂你原本的預算規劃。此外,緩衝金也可以為你的旅行體驗帶來更大的自由度。例如,你可能會在旅程中被推薦新的景點,或是遇見一場錯過會很可惜的活動。如果有了這份額外的預算,你就可以更自由去探索和享受這些旅行中的驚喜,而不必擔心這會超出你的預算範圍。 確保海外提款的便利性 出發前,確保你的銀行卡可以海外提款。攜帶大量現金既不便又危險,因此擁有一張全球通行的銀行卡更為方便。選擇銀行時,別忘了比較各家的海外取款費用與匯率,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一旦確認可以海外提款,記得將提款卡設定為「國際使用」,以防銀行誤判為詐騙行為並封卡。 了解自己消費的優先順序 清楚自己的消費優先順序也是要素。或許對你來說,旅行就是要購物,或是可以探索新事物獲得新體驗,也可能是品嚐美食或米其林摘星的大好機會。了解自己的消費優先順序可以幫助你在預算規劃時更加明確。比如,如果你是個饕客,那就預留更多預算在飲食上;如果你熱衷於購物,那就將購物列為預算的主要部分。明確自己的消費優先順序,不僅可以最大程度的滿足你的需求,同時也能在旅程中,實現最適合自己的 Digital Nomad 生活方式。 積極記帳以掌握消費動向 在數位遊牧生活中,尤其是使用外幣支付時,記帳顯得格外重要。在消費的當下,我們雖然也是會換算匯率來衡量這筆消費是(相對)便宜還是貴,但長時間下來,金額的掌握可能因為匯率和繁忙而變模糊。 透過記帳,可以精確掌握每筆消費金額和整體金流。記帳習慣讓你清楚自己的消費模式,有助於調整 Workation 中的花費,以及優化未來預算規劃的能力,並察覺任何財務問題。在數位遊牧生活中,記帳是有效管理預算、確保遠端辦公和旅行生活順利進行的關鍵工具。 策略性使用信用卡 許多人在旅行時會選擇攜帶大量現金,但我個人更建議策略性地利用信用卡。原因有幾個: 首先,長時間旅行所需的費用不菲,隨身帶著如此大筆現金不僅不便,也較為不安全。一旦現金遺失,基本上就無法找回。 其次,信用卡消費都有詳細紀錄,如有消費爭議時,這些紀錄可以作為參考依據,退款程序也相對簡便。我就曾經被店家超收費用,當下請店家查看他們的刷卡紀錄,我也出示銀行寄給我的即時消費明細作為證明,才順利解決問題。 最後,雖然有些人會因為匯差而選擇在出國前買外幣,但如果能選擇一張國外刷卡回饋高的信用卡,其實也能有效抵銷一部分匯差,而且匯率變動情況往往難以預測,把外幣先買起來也不一定更划算呢。 絕對不能省旅平險 絕對不能忽視的一點是,旅行保險絕對不能省。尤其是當你身為 Digital Nomad,在國外邊旅行邊工作,旅行保險的保障更是不可或缺。在海外接受醫療服務的費用往往非常高昂,如果沒有旅行保險,你可能需要承擔巨大的經濟壓力。因此,無論你打算在哪裡進行遠端辦公或工作假期,一份完善的旅行保險都是你在外生活的重要保障。 旅行與工作兩者兼具,雖然充滿挑戰,卻也相當吸引人。能一邊為生活增添色彩,一邊不打斷工作並保持收入,這就是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生活的魅力所在。 2019 年的疫情加速了遠端工作的發展,各國更為數位遊牧者推出專屬的簽證。許多人嚮往這種工作方式,想要向數位遊牧生活邁進,卻不知從何開始。因此,我開始提供轉職諮詢服務,希望能協助想轉職或成為遠端工作者的朋友。以策略性的規劃和有系統的方法,縮短你與理想生活的距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 Career Talk with Ivy頁面 了解更多。 Digital Nomad 的實際生活充滿獨特性與挑戰,妥善的預算規劃是讓旅程夠順利的關鍵。除了以上提到的幾個要點,最重要的是,依照你自己的實際需求來做出最適合自己的調整與規劃,才能盡興享受 Digital Nomad 生活的魅力。 延伸閱讀: 你與遠端工作的距離 如何Digital Nomad — 行李篇 如何Digital Nomad — 跨時區篇 -- 本文轉貼自:Ivy is Out of Office(原文標題:如何 Digital Nomad — 預算與財務篇)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2, 2024

5 個時間管理技巧!讓你在家工作也能維持高效,兼顧生活平衡

大家好,我是電腦玩物的站長 Esor。 平常除了大量文章產出,開設各種課程講座,其實我還有跟大家一樣上下班的正職工作。所以,像是寫文章、準備課程,都要利用自己在家的時間。多年來這樣的斜槓經驗,也累積了另類在家工作提升生產力的心得。 如何利用剩餘時間累積個人專業,並且,還能夠兼顧生活的平衡呢? 這次就來跟大家分享。 第一個關鍵技巧,是為任務設定「有截止時間」的「階段性成果」 在家工作、做自己的工作,相對沒人逼我,但是沒有一點點壓力,反而無法真正提升效率。 這時候可以主動為自己設計有「截止時間」的「階段性成果」。 什麼是「設定截止時間」? 在家工作,可能沒有交期,可能沒有人在旁邊隨時要進度,很多事情就開始不知不覺拖延,這時候可以自己設定截止時間。 什麼是「設定階段性成果」? 如果我直接設定今天要寫完一篇文章,難度太高。難度超過自己可以掌握,就很容易拖延。這時候可以把任務分成幾個階段性成果,逐段推進。 設計有「截止時間」的「階段性成果」,就是如果要寫一篇文章,就設定今天要把大綱資料全部整理完成,這是一個自己可以做得到,有截止時間,也看得到階段性成果的任務。 「給自己能夠負荷的正向壓力」:讓在家工作時,遇到有彈性、可掌控的時間,更容易全力投入到這個任務上去完成。 那如果我提早完成怎麼辦呢?這沒有什麼好擔心,那就繼續推進這個任務的下一個階段成果就可以啦! 關於階段性成果的設定,可參考:克服拖延 5 個進階步驟,以養成閱讀學習等生活習慣為例 第二個關鍵技巧,是每個任務盡可能拆解出步驟清單 什麼是拆解出步驟清單?例如寫一篇文章,我會把它拆解成: 設計一個好題目 列出目前想法大綱 研究相關文章 回頭修改大綱 補充相關案例 設計教學方法 製作圖表或截圖 寫好開場白 寫出草稿 這其實就是我多年來在家寫文章、準備課程的一個技巧。 在家工作的環境,可能比辦公室更容易受到干擾、更容易被打斷。我沒辦法一直安排那種週末半天完全不理家人,只做自己工作的時間。 但是如果可以列出步驟清單,我就能充分利用隨時出現的零碎空檔,每次充分推進一個小步驟。 其實,空檔時間比我們想像得多,只是很零碎,如果能充分利用,累積起來就有足夠完成任務的時間。 可參考:工作愈忙愈需要清單工作法,把塊狀任務變成分點行動 第三個關鍵技巧,當覺得時間變得很混亂時,利用工具做統計反省 有時候覺得一天工作的產能變低,好像很忙碌,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麼。真正重要的任務反而沒時間做。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利用一個時間計時的工具,例如 Toggl 。 我會開始來計算自己每一天時間真實利用情況。 當我開始在做某個工作的時候,按下計時器,暫時離開工作就暫停。看看自己到底花了多少的時間。 這樣計算一兩個禮拜之後,我就可以在一個統整報表上,看到自己每週真正工作時數,以及在不同任務分配的時間。 我就可以開始準確地知道,自己到底把時間花在哪裡? 說不定我常常打開網頁逛 Facebook,常常在即時通上回訊聊天,沒有去做真正實質的工作,只是自己不自覺。 Toggl 是我使用了很多年的計時工具,教學可參考:打醒你對時間的低敏感度! Toggl 專業工作者的時間追蹤利器 第四個關鍵技巧,準備行動中也能工作的工具 一個任務中,確實有些步驟是必須回到辦公桌才能執行,但有些步驟不是。 所以,我們前面有一個任務拆解步驟的方法,讓我們知道哪些步驟是辦公桌才能做,但哪些步驟在行動端也可以快速完成。 例如要寫一篇文章,大綱難道不能在手機的 App 上處理嗎?故事難道不能在手機 App 上寫完嗎? 只要有一個可以在行動端易用的工具即可。 這樣一來,我們就更能適應那些不是非常完美的工作環境,也都可以推進我們的工作任務。 讓自己任何環境都能快速專注,可參考:工作愈忙愈要能快速專注,方法卻不在燈光美氣氛佳與有時間 第五個關鍵技巧,設定要被保護的時間 要注意的是,這個保護時間,應該要跟我們的家庭生活環境來配合。 我的意思是,不影響他人,但如果不保護起來,自己也沒辦法好好利用的時間。 例如,晚上小孩睡覺之後的一兩個小時空檔、小孩午休時的空檔。 保護時間的意思是,在這些時間中,優先執行那些設定好的重要任務。 可參考:畫時間盒的練習:如何在更少時間完成更多事情 那麼如果生活時間也都在工作,又如何達到生活的平衡呢? 前面五個技巧,我都用工作性質的任務來舉例。其實同樣的方法,用在生活目標一樣有效果。 我們從頭快速梳理一遍。 可參考:「專案」「管理」我的生活,才是及時行樂的幸福方法 如果是生活目標,我們有沒有為生活目標設定有截止時限的階段性任務呢? 例如想要研究烘焙麵包蛋糕,一個有截止時間的階段性成果,是在小孩今年生日前幫他做一個生日蛋糕。 然後這個禮拜要先學會做戚風蛋糕,下個禮拜要練習在蛋糕上面塗奶油,再下個禮拜要做出一個夾芋泥餡的奶油蛋糕。不斷的往前,推進每一個階段性成果。 當生活目標也可以設定有截止時間的階段性成果,你會發現真正可以充分地利用時間,投注在那些以前都沒辦法推進的生活目標上面。 更進一步,有沒有為生活任務,拆解出步驟清單呢?如果我這禮拜必須要練習做一個戚風蛋糕,有哪些步驟要做? 要去研究一下網路上的食譜 要列出自己的食譜 列出食材的清單 去烘焙材料行把食材、器具買好 如果前面這些步驟沒有拆解出來,沒有利用週間空檔去做,到了週末,什麼都還沒開始,那麼就算我有兩個小時的空檔,也做不出一個戚風蛋糕了! 我們的空檔時間,往往就是這樣被浪費掉的。我們當然也要為生活目標保護時間。 例如每天洗澡之後,陪小孩一起唸故事書或玩玩具,然後才去睡覺,這是固定的家庭時間。 我們必須把自己的時間保護好,先保護好,才不會隨意安插更多雜七雜八的事情。 同樣的處理流程,幫助我們推進工作目標,也推進生活目標。如果工作上的重要目標能達成,生活中的重要目標能推進,那麼自然就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了。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標題:這5個時間管理技巧,幫助我在家也能高效率工作,兼顧生活平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 2024

在台灣跨國遠端工作,「外幣薪資」所得稅申報指南!

科技的進步使得「遠距工作」(work remotely)成為可能,Covid-19 讓「在家辦公」(WFH, work from home)漸漸成為常態。 在國際化浪潮下,臺灣人不用遠赴海外。年輕人長住臺灣,為外國公司「在臺灣遠距工作」(work remotely in Taiwan)或「從臺灣工作」(work from Taiwan)的情形愈來愈普遍。 有所得就要繳稅,若每年收入金額高且穩定,那成立一家公司其實會比較省稅,否則用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的方式報稅,也是可行的選項。 Work Remotely in Taiwan 賺的是中華民國來源所得 所得稅法第二條規定,凡有中華民國來源所得之個人,應就其中華民國來源之所得,依本法規定,課徵綜合所得稅。 玄機就在「中華民國來源所得」的定義上。因為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在中華民國境內提供勞務之報酬」就是中華民國來源所得。 在臺灣遠距工作者的收入,因為是在臺灣提供勞務,就算領的是外幣,也要在臺灣繳綜合所得稅。 Work Remotely in Taiwan 不是海外所得 很多人會誤以為替外國公司工作,薪水領外幣,就是屬於「海外所得」,可以依所得基本稅額條例,每年享有 670 萬的免稅額。 事實上,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第 12 條有明確規定,只有未計入綜合所得總額之「非」中華民國來源所得,才是可以計入基本稅額計算的海外所得。 當作薪資所得申報綜合所得稅 在臺灣遠距工作者,所領的外幣薪資,雖然國稅局沒有明確規定,但在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時,實際上還是屬於「薪資所得」。 若是未婚,那每年能享有 20 萬元的薪資特別扣除額;加上 8.8 萬元的免稅額;再加上 12 萬元的標準扣除額,合計來自於海內外,每年收入在 40.8 萬元以下,其實是免繳綜合所得稅的。 若收入超過 40.8 萬元,首先必需先恭喜你,然後建議可以到國稅局免費提供的「綜合所得稅試算」網頁,試算要繳納的稅金有多少。 要提供屬於薪資所得的證明文件 被臺灣公司雇用的員工,都會收到公司開立的「薪資扣繳憑單」,這份扣繳憑單也會同時由公司申報給國稅局知道。 因為申報的是「薪資」扣繳憑單,所以國稅局很清楚這名員工可以享受每年 20 萬元的「薪資特別扣除額」。 但國稅局並不知道,在臺灣遠距工作的人申報綜合所得稅時「宣稱」的收入到底是不是薪資所得。 這很重要,因為關係到你可不可以享受權利合法的少繳稅金;相對的就是國家會不會吃虧少收到稅金。 所以在申報綜合所得稅時,要檢附能證明有受雇事實的文件,如合約、聘書、薪資等等。 收入的計算時的匯率 既然是薪水,就算每次發的金額因為受獎金或請假影響而不太一樣,但無論是季季發、月月發,還是周周發,應該還是照有規律的週期發放。 但因為收的是外幣,但報稅時收入金額卻要填台幣,所以申報時要依「 外僑綜稅匯率明細表」所戴每月平均匯率,來換算應申報薪資收入的金額。 勞健保和退休金 因為任職的公司在臺灣並沒有任何形式的常設機構,這包含了子公司(subsidiary)、分公司(branch)、代表處(representative office)等,所以事實上無法成立投保單位,為員工投保勞健保和退休金。 這時在臺灣遠距工作者,可以用「無一定雇主」的身份,向相關職業類別的「工會」投保勞健保,但是 6% 的退休金就沒有辦法保了。 開公司領國外的錢不見得划算 以開個一人有限公司的方式,提供外國公司 invoice,因為是屬於勞務外銷,所以營業稅是零稅率。簡單的說就是不用繳營業稅。 但還是要就獲利繳 20% 的「營利事業所得稅」,加上盈餘分配給股東產生的股利收入,還要考慮若借址登記的「租金支出」、還有每月帳務處理的「記帳費」。估算後,再與申報綜合所得稅要繳的稅金相比較,看那一種模式劃的來。 若差沒有多少的話,建議還是選簡單的申報綜所稅為佳,這樣省了很多行政作業上的麻煩。 在大陸的收入也是中華民國來源所得 依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 24 條,臺灣地區人民有大陸地區來源所得者,應並同臺灣地區來源所得課徵所得稅。 也就是說,無論你認同與否,在法令修改前,在臺灣為大陸公司遠距工作者,繳納個人綜合所得稅和勞健保的規則,和前面所提到狀況是一樣的。 不要以為政府都不知道你在賺錢 只要自己的銀行帳戶有收到錢,自己也有提領的記錄,那會留下金流的軌跡。 當大人物(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時,政府想在什麼時侯查,查的多仔細,都只是分分鐘的事,而且稽查的成本也因為大人物的能力愈來愈強,而愈變愈低。 愛臺灣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在能力範圍內適度繳稅。否則,依據稅捐稽徵法第 21 條,國稅局有最多七年的追稅期間,與其擔心害怕,不如以正面的態度面對應繳的稅金。 相對的,也可以在與外國公司談薪資時,把預計稅金的負擔考慮進去,爭取更合理的報酬。 -- 本文轉貼自:銓興會計師事務所(原文標題:WFH 在台灣工作;薪水領外幣的稅要這樣繳)

December 13, 2023

定義你的「營業時間」是成為跨國工作者的第一步:數位遊牧民族的跨時區工作心法

許多人嚮往 digital nomad 數位遊牧生活,能夠邊旅行邊工作。隨著遠端工作風潮在後疫情時代崛起,能實現這個生活型態的機會愈來愈大。但實際的數位遊牧生活,有很多現實困難需要克服。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如何克服時差、跨時區工作? 以下是我在六週多的旅程、在超過十個城市間移動、跨八至十五個小時時差工作的心得。 先決條件確認 在你繼續往下閱讀之前,必須先確認一個先決條件:你的工作內容和團隊可以接受彈性工時以及自主分配時間。如果你的工作是偏向高度獨立作業、只需要在期限內完成任務,那跨時區工作的可行性相對地高。但是如果你的工作內容是偏向需要 follow 固定的時間,那不建議你跨太多時區工作。 此外,也需要確定你的團隊和主管能夠允許、支持你跨時區工作,確保你的旅行計劃不會影響工作產出。 將工作依照類型細分 符合以上的先決條件後,我會把 tasks and schedule 分成兩種:Type-I 和 Type-C。 Type-I (Independent): 可以獨自完成的 tasks , 以及需要花時間思考、研究、閱讀、產出的事。 Type-C (Collaboration): 需要共事合作的 tasks , 以及需要開會和溝通的 schedule。 接下來,我會把工時做切割,Type-C 的事會集中在原本時區的上班時間完成;Type-I 的事情,就可以運用其他的時間完成。 舉個例子,假設你原本是在東八區(UTC+8)的 9am 至 6pm 工作,你可以把 Type-C 的工作集中在東八區的 2pm 到 5pm 完成,剩下 Type-I 的工作,再另外找適合自己作息的五個小時完成。 通常在進行 Type-I 的工作同時,自然會衍生出一些需要和同事討論的事,這時我會把要問的、要確認的、要討論的事情條列記下來,做成 agenda,等進入Type-C 工作狀態時,就可以很有效率地把該釐清的事情定案,也可以減少來回溝通的成本。 在營業時間與時差之間取得平衡 另一個困難之處,是怎麼定錨自己的生理時鐘和睡眠時間。 在旅行剛開始時,一開始你還會有時差因素,能夠維持和原本工作時區一致的行程。但大約三至五天後,只要你有行程要跑,你的身體就會很容易開始進入混亂狀態:該睡的時候睡不著,不該睡的時候又很睏。特別是人體自然的生理時鐘是和日出日落有關,只要你有外出、曬到太陽,就很難不被影響。 這時,先前定義的「營業時間」就很重要,確保自己在 Type-C 的營業時間內狀態是好的,並且在營業時間前有充分時間休息。假設我的 Type-C 工時是當地時間 11pm 至 4am,我會在 9pm 至 10:30pm 間先小睡一下,等到 4am 完成工作後,再進行較長時間的睡眠。或是在營業時間的空檔中,做 30 分鐘的 power napping。不要小看這些短時間的睡眠,這些睡眠都能協助你維持專注度和續航力。 此外,如果有需要,可以攝取一些睡眠輔助品(有些需要醫生處方),並且確保睡眠時間內,房間能夠保持陰暗。淺眠的人,可以用耳塞、眼罩、舒眠精油協助。睡前喝薰衣草茶、洋甘菊茶等等,也能幫助放鬆。但不建議睡前一小時喝太多水,會影響睡眠品質。 旅行同時維持工作質量 運用旅行中零碎時間完成 Type-I 的工作也是很好的策略。例如轉機、等待登機、搭飛機或火車的時間,都可以善加運用,確保自己產出的質量不被旅行影響。 保持行程彈性也是很重要,最怕的就是沒睡好、玩不到、工作又被影響。行程安排不要太密集,即便有一整天沒有出去玩,你心態上也不會覺得懊悔、可惜。因為有時候你真的會需要一整天好好補眠、休息。 在因為時差失眠、睡不著的時候,也盡量不要焦慮,可以趁這時候完成 Type-I 的工作,有時候真的弄一弄就會有睡意了。 跨時區工作要特別注意和同事溝通時的時區換算。推薦使用時區換算器,確保雙方約定的時間一致。 如何開啟數位遊牧的可能性 digital nomad 的生活沒有想像中的浪漫,肯定也沒有在家工作舒服。但能夠一邊看世界一邊工作保持收入,這就是數位遊牧的魅力。 許多人嚮往 digital nomad 生活,想要轉職遠端工作,卻又不知道從何準備。因此,我開始接受委託,為想轉職到遠端工作的職場人做「轉職諮商」。透過有系統和策略的規劃,協助職場人開啟數位遊牧的可能性。有興趣的朋友可到 Career Talk with Ivy 頁面 看細節。 在旅行的途中,確實也會想念家中的大螢幕、升降桌、辦公椅等等。不過有捨就有得,只要能做好行前準備,有方法平衡旅行和工作的時程,就能夠享受數位遊牧的魅力。 延伸閱讀: 如何digital nomad — 行李篇 你與遠端工作的距離 轉職前,你必須要知道的幾件事 -- 本文轉貼自:Ivy is Out of Office(原文標題:如何 digital nomad — 跨時區篇)

December 9, 2023

《遠距工作這樣做》選摘:遠距工作溝通效率差?想提高溝通品質,試著從「降低溝通次數」開始

我一直認為,在工作上,如果需要頻繁與對方溝通才能辦成事、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工作上一定有什麼地方出了錯。 我想在職場上,下面這些問題的提問語句,對你來說應該不陌生: 「在嗎?」 「你有沒有什麼方向?」 「你覺得黃色好嗎?」 「你覺得老闆想要什麼?」 這類問題給人的感覺十分黏膩與煩躁。 表面上這些問句看起來好像很平凡,但實際上,這些問句在協作上帶給的隊友負擔其實挺大的。平常在辦公室裡這樣有一搭沒一搭的亂聊,看起來還沒什麼。但是如果在遠距中,這類問題一旦出現在通訊軟體內,看到時自己內心常有一股衝動想掐死對方。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這些問題都有個共通特點:每當這些問題出現前,你總需要再多問好幾句,才能明白對方最終要什麼? 以前,在辦公室裡這種問題很常見,但大家其實不太在意,主要原因是因為以前這類問題,多來回幾句的成本只要幾秒鐘。但是切換到遠距工具後,光是回應問句的時間成本,加上遠距工具的操作,就是多了幾十倍,所以往往讓人不由自主的無名火起。 這些問句的成因很多,有可能是當初對方沒想清楚,隨口就丟出問題,而沒有好好把核心訴求表達出來。 但還有一種更可怕的情況,就是問這些問題的人,平常就有不好的工作習慣,習慣將「思考作業」扔給對方。 建立不要丟思考炸彈的提問原則 平常在辦公室裡,我們對這種「思考作業」炸彈沒感覺,但是一切轉換到遠距工作模式,就覺得跟這樣的人工作十分吃力,溝通上很抓狂。 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改變「結果」? 不管你是炸彈接收者,還是無意中成為了炸彈製造者。如果我們不想陷入這種討厭的情形,我建議團隊裡面針對問問題的原則,應該改成: 在問對方一個問題時,先思考自己想要得到什麼答案? 盡量將問題的答案選項,用手段集中限制成你想要的結果。 將一個「開放問題」,改造成有限的多選題。 比如說上面舉這些無腦例子,就可以重構成如此: 「在嗎?」 「在嗎?我想跟你溝通 A 專案的事。我在 15 分鐘裡面都在線。如果你在的話盡快回我。如果等下要找我,我可能整點才在,到時候可以打我電話 XXXXXX。 」 「你有沒有什麼方向?」 「關於目前這個問題,我目前有 A 方向、 B 方向、 C 方向,我個人比較偏好 A 方向。你有沒有其他想法?」 「你覺得黃色好嗎? 」 「關於這張海報,我做了紅橙黃綠色,我個人覺得黃色在這個場景比較適合,理由是 XXXX 。你比較偏好哪一款?選個兩組給我。」 「你覺得老闆想要什麼?」 「我認為老闆因為 AA、BB、CC 因素。他可能比較偏好 CC 選項。你有什麼的看法?可以給我你的方案與理由嗎?」 讓我們看看,前後兩種提問有什麼差別。你會發現,這些問題經過「改寫」後具備幾個特徵: 相對比較長。 一次性的表達了自己相對完整的看法。 如果對方沒有什麼想法,提供封閉式選項,讓雙方能對結論快速收斂。 容易得到具體的溝通成效,時間可控,結果可控。 「過度溝通」(在一句話裡面塞滿了可能的選項,以及上下文場景)。 先拆解問題,溝通才能獲得有效答案 我們平日之所以會「沒有效率」的原因。是因為「走過去溝通」的「時間成本」非常低廉。所以反而最有效率的方式,是近距離高頻率的快速修正。 然而,這種走過去溝通的「壞習慣」被帶進遠距工作時,大家就會覺得「溝通」上很費勁。 我們可以把「時間」比喻成水,「溝通」當成洗澡。以前在辦公室,我們有自來水,當然是拿蓮蓬頭快樂地沖澡。但是如果我們到了高原上,洗澡需要打水,非常的費力。你還會想要在高原密集的打水進行快樂地沖澡嗎?當然不可能! 這時候,我們採取的策略,就會變成可能兩天才洗一次澡,每次都採取擦澡的方式,並且集中在某些時段裡面大家一起洗。 在遠距工作上,為什麼我在開篇第一個原則,就是「限制直接、立即溝通次數,一天最好在兩次以下」? 目的是,反過來設計一個極限場景,如果說話機會這麼珍貴,大家就不會浪費時間找尋更好的語音溝通工具,或想開更長的會。 而是回過頭來,促使自己在遇到問題時更深入地思考:自己要如何提問題?又期待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在提問之前,先把問題拆解清楚,反而可以更有效地獲得答案、縮短溝通時間。 -- 本文摘自創意市集《遠距工作這樣做:所有你想知道的 Working Remotely 效率方法都在這裡》

December 8, 2023

高效能會議的 7 個習慣!遠端工作靠它保持線上開會效率

有時候開會變成聊天,結果一件事情討論了很多次,最後專案卻還是沒有什麼進度。有時候開會時大家都很努力,但討論的時間拉得太長,講的話失去焦點,讓會議變成一件累人的事情。 我自己也是上班族,每天面對許多公司內行政會議、客戶專案開會,甚至有時需要談判決策的會議。回顧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各種冗長會議、高效率會議,兩者對比,或許可以從我自己的經驗,整理出讓會議變得「高效能」的七個習慣。 你或許也發現這篇文章題目,借用了史蒂芬.柯維的經典著作書名:《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當然我不是管理學大師,這裡整理的七個習慣,只是我的個人經驗,所以也很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分享你的看法。 開會前,有個基本一定要做的事情:「準備自己要報告的資料」。如果要跟客戶討論產品,我就要先準備好市場分析資料。如果要說明專案進度,我就要準備好工作報告。 因為太基本,所以不列入下面的七個習慣中,就讓我們從已經準備好開會資料開始,看看還能「為高效能會議做些什麼事」?這些習慣包含了會議前、中、後的不同行動。(可以延伸參考兩年前的這篇文章:我如何用「有效」企劃進行高效率會議討論?) 1. 列出這一次要確認的重點問題清單 會議有時候會不小心失焦,大家天南地北的聊起天,或是想到什麼討論什麼,最後離題而拖長不必要的討論時間。 有時候會議會有議程,但有時候沒有。無論如何,我都會有個習慣,就是自己先列出這一次我想討論的重點清單,以及我想確認的問題清單。所謂「重點問題清單」,不是報告資料,而是裡面真正需要釐清的問題是什麼?真正值得凸顯的重點是什麼? 我通常會問自己,假設會議時間很少,假設最後沒時間才輪到我講,但我一定要確認的重點與問題是什麼? 無論我是不是會議主導者都需要這份清單。 如果我是主導者,有了重點問題清單,我就知道什麼時候離題,可以把會議拉回討論主軸。如果我只是報告者,有了重點問題清單,我也知道如何簡潔扼要的說明,並且知道我應該花時間在哪些重點上討論。 2. 排出重點問題清單的討論邏輯 會議有時候會卡在一些關鍵問題,結果陷入無解的討論迴圈。會議有時候讓人覺得很混亂,最後好像討論了很多,但心中對專案的整體架構卻還是很茫然。 在前面列出重點問題清單後,我還會多一個習慣,就是我會排列出要怎麼討論這些重點、問題的順序與流程?把這些重點與問題,用邏輯重新整理一次,先確認簡單的、要先確認的問題,然後才慢慢引導到困難的討論。 我通常會問自己,這些重點與問題要怎麼依序提出,對方會被我說服? 這樣的習慣,可以讓會議過程中,對方更容易對你建立信心,並且困難問題也會從簡單開始,逐步拆解,這樣整個會議過程都會更加順暢。 3. 確認我自己對問題的解答與底線 有時當會議討論到關鍵問題,但是大家都不確定解答是什麼,不確定能不能這樣做,於是不能做出決定,可是又在討論上無限迴圈。 當然會遇到一些很難抉擇的問題討論,但在前面決定好重點問題的討論順序後,我還會再有一個習慣,就是先想好自己對這些問題的可能答案,或是這些問題我的最後底線是什麼。如果底線不是我能決定的,我會在會議前先去問可以做決定的主管,然後才去跟客戶開會。 我會問自己,這個問題如何大家沒有更好答案時,我的目前最好答案是什麼?這個問題如果對方提出要求時,我可以答應的最後底線是什麼? 前面三個步驟是環環相扣的,如果沒有準備好問題清單,又怎麼知道要準備好底線答案? 而當我準備好自己的答案,就能在會議時明快地給出回應,有意外時也能自在的應變、調整甚至推翻。 4. 一開始就先說明會議的待辦清單 尤其是一些企劃構思會議時,與會者抱持著聊聊看的想法,但會議也很容易就變成真正的聊聊看,最後卻無法拉回需要的結論。 在會議一開始時,如果可以的話,我通常有個習慣,就是會先跟客戶、與會者,說明這次會議我們要討論的逐項重點與問題是什麼,也就是說明前面第二個習慣列出來的有邏輯的討論順序清單。 我會說,今天會議想要逐步討論這幾項問題,然後最後我們要確認什麼結論? 只需要一個很簡單,可能不超過一分鐘的說明,但這個簡單動作有兩個效果。 雖然會議中不一定能阻止喜愛天南地北聊天的人,但起碼我們有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可以拉回討論,例如「讓我們先回到我剛剛說的下一項重點」,大家心中也有個底,容易接受被打斷。 並且這樣可以有效先暫緩抱持著疑惑的人,防止他們太快提出現在還不能解決的問題討論,這會讓會議失速失焦。讓他們知道等一下會討論到那個問題,而現在先解決這個問題,並且現在這個問題,有助於解答等等那個難題。 5. 事先做好會議筆記 當然,我們都會做會議筆記。 但我有一個習慣,就是會在「開會前」先做好會議筆記,也就是先把我要討論的問題清單、我的解答與想法,都先做好筆記,然後才去開會。那麼會議時要做什麼筆記呢? 我的會議筆記主要在記錄:接下來我要做什麼應變,下一個接續討論的問題要不要調整? 因為基本的重點問題與答案,我可能會議前都做好筆記了。這時候會議中的筆記其實主要聚焦在讓接下來的會議更加高效率的方法,我聽到對方提到什麼事情,接下來我要提出什麼回應或詢問?接下來要怎麼調整流程會讓討論更順暢? 6. 最後確認一次所有結論 當會議結束,大家對於這次會議其實已經討論了後面,忘了前面。這時候我會習慣重新說明一次每個問題的結論,不用超過一分鐘,但可以有很多好處。 說明一次會議結論,讓大家確認是不是每個結論都沒問題,也讓大家快速對這次會議有了整體概念。 當然,最好能在會後,立刻把這次結論 mail 給大家一份。 7. 討論接下來每個人的下一步行動 一次會議可能討論了一整個專案的流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長期而龐大的工作,但這樣的會議回去後,不一定能立刻推動專案的進行。 所以我還有最後一個習慣,就是在說明完這次會議的所有結論後,我會問大家,那麼接下來我們每個人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呢?可能是 Esor 要列出大綱、 A 要擬出合約、 C 要把會議紀錄發送給相關人並收集回饋。 我習慣在會議最後,跟對方確認回去後「立刻可以做」的行動是什麼?如果不是立刻可以做的,就要設定一個近期檢查時間。 透過上面幾個會議習慣,在我的經驗裡,更容易創造高效能的會議,讓會議進行得更快速,在準確的時間結束,並且會議之後會真正產生一些有效的行動。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 ( 原文標題:高效能會議的七個習慣,不能只是開會前準備資料而已 )

December 7, 2023

遠端工作社交只有一個人怎麼做?7 個方法讓你再也不當邊緣人

當我開始遠距工作,大多時間都是一個人,不管是在家工作還是邊旅行邊工作,除非是講電話或視訊會議,不然幾乎一整天都不會和真人講到話,也因此遠距工作社交成為我必須要好好關注的一件事情,不然我很容易耐不住寂寞 XD 。 隨著遠距工作愈來愈盛行,我也開始發現有愈來愈多人有這樣的困擾,所以這篇文章我會來和你分享有哪些遠距工作者可以進行社交的方法和平台,讓你即使身邊沒有了同事,還是可以交到新朋友,擴大自己的人際網絡。 遠距工作社交的方法有哪些 1. 到 Co-working space 工作 co-working space 中文是共同工作空間,通常會由某個公司或團體租下一棟大樓,然後把裡面打造成適合工作的空間,有適合各種人數和需求的獨立辦公室,也有公開的公共空間,大部分都是需要付費的,不過有些也會有參觀日讓你「試工作」看看。 對我來說, co-working space 一直都是個很容易認識人的地方,你可以攜帶自己的名片,搞不好就有機會認識到很厲害的人,產生意想不到的合作機會,想知道你所在的地方有沒有 co-working space ,可以 Google 「共同工作空間 + 你的所在地」,或是參考下面幾個平台: WeWork :適合在美國的人或是四、五人的新創公司,月租不便宜,基本上都是 300 美金起跳。不過裡面的設備豪華、應有盡有,根本可以當家住了! Workfrom :我最愛用的網站之一,可以選擇「開很晚」、「不吵鬧」之類的 feature ,也可以根據你的位置,在地圖上偵測哪間咖啡廳或 workspace 離你最近。 Nomads list :除了有查詢咖啡廳、workspace 的功能外,也有很棒的線上交友、聊天功能,以及入住新國家的 new arrival guideline 。 Meetup :你在上面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免費 & 付費活動,可以依照個人興趣,分類不同活動,但是台灣目前使用的人並不多。 Eventbrite :類似 Meetup ,但付費居多,也有販售劇場、演唱會的門票,比起一群人一起相約社交,這個平台比較能找到工作坊、演講、課程之類的活動。 2. 約人一起到咖啡廳工作 你可以上臉書搜尋到很多類似「台灣人在美國」、「台灣人在新加坡」、「在法國工作的台灣人」的社團,當你在邊旅行邊工作的時候想找人聊聊天,這些社團就是很好找到朋友的方式。 上去社團發個文,說明你現在在哪裡?會待多久的時間?搞不好就會有人留言回覆,你們兩個就可以立刻約去咖啡廳一起聊天、一起工作,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做法,也因為雙方都已經在線上主動聯繫過了,實際見面的時候就會比較不尷尬,交友的壓力也會小一些。 3. 主動和在咖啡廳工作的人閒聊 你也可以把它想成是一種搭訕,在美國,大家都很習慣跟陌生人說話,只要稍微閒聊幾句,馬上就可以知道彼此的工作、興趣、住的地方等等,成功深交的機率也大幅提升,甚至之後再約出來一起郊遊、一起工作也是很有可能的。 但對於害羞的台灣人來說,雖然需要一點厚臉皮,但也絕對是個值得嘗試的方法,如果你不知道要怎麼開頭,可以先默默地觀察對方在電腦上正在做什麼事情,手上正拿著什麼物品,或是簡單觀察周圍的環境,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點,讓你跟對方快速展開話題。 4. 在社團上交同工作性質的朋友 如果你比較想認識的是工作上的朋友,最好還是跟自己同樣的工作性質的,就可以到「LinkedIn」、「Women Who Code Taipei」、「Graphic Designers of LA」、「Photographers in Berlin」,這些職場專門的社團去找工作同好。 這些社團已經幫你做過第一層過濾,只留下跟你的工作性質、職場領域相關的人,當你想要找到適合的合作對象、客戶時,這些人都是你可以主動接觸的對象,也因為領域、工作性質類似,溝通起來相信會比陌生人還要更容易,也更有針對性。 5. CouchSurfing CouchSurfing 直翻就是去外面旅行時,睡在別人家沙發的一個活動,好聽一點的講法可以說借住一宿,現在有愈來愈多平台在幫忙做屋主和旅行者的媒合,你只要在網上設定條件,都有機會找到適合借住到他家的當地居民,會登錄在上面的人多半也喜歡認識新朋友。 除非你借住的那家屋主真的很忙,常常出門工作,不然你通常會有很多機會可以跟屋主聊天、吃飯,甚至是一起到附近的觀光景點晃一晃,這時就容易建立出不錯的感情,CouchSurfing 結束後也幾乎都會保持聯絡,因為雙方都有認真花時間在對方身上。 6. 住進青年旅社或背包客棧 當你去外面旅行,假設不做 CouchSurfing ,你就不免俗的會需要找地方住,這時便宜的青年旅社或背包客棧就是個好選擇,在外旅行的人也不會只有你一個,你可能會遇到很多的台灣人或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 這時只要像第三點一樣,主動找人家閒聊,用周圍的事物或是對方正在做的事情來開話題,就很有機會打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如果你不是住這些地方,也應該會有 lobby 、交誼廳、餐桌或工作空間,也都有機會促進聊天,想認識朋友,就不要再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了。 7. 參加線下講座或工作坊 如果你想找的是喜歡學習的朋友,那來參加線下講座絕對是最快的方法,要知道,現在很多人離開學校後就不再繼續學習了,會在忙碌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中特別撥時間來參加線下講座或工作坊的人,相信都有一定的上進心。 如果是參加工作坊,甚至還有可能會有分組活動,這時跟陌生人之間就自動有了話題,透過一起合作完成一件事情,也可以讓你們的關係瞬間加溫喔! 在台灣的遠距工作社交活動 剛剛我們講了六種你可以嘗試遠距社交的方式,但大多都是適合用在美國,或是台灣以外的地方,假設你是一個只會待在台灣的遠距工作者,我額外整理了三個台灣特別活躍,可以找到許多活動來社交的方式。 1. ACCUPASS 活動通是目前我所知道,在台灣十分知名的活動售票網站,上面的活動有免費的,也有付費的,付費的價格看活動規模而定,但依照我自己參加過的經驗,也不乏很多免費、小額,但內容卻十分豐富的優質活動,活動種類也是非常的多,台灣各地都有。 在 ACCUPASS 線下講座和線上課程特別多,如果你是熱愛學習的人,優先來這邊找活動通常都不會失望,更新速度也挺快的,交友、學習一次涵蓋。 ( 點此前往 ) 2. Facebook event 臉書上的活動數量也是不可小覷,你可以在這邊找到各式各樣的活動,只要設定好類別、地點、舉辦時間等條件,就能夠立刻列出所有你可能可以參加的活動。 但 Facebook event 的缺點就是活動資訊寫得比較少,你需要額外點到官網或是舉辦者附上的相關連結才能更清楚更多的資訊和報名方式,據我的觀察, Facebook event 上面的志工活動比較多,如果你比較喜歡當志工的話可以優先參考。 ( 點此前往 ) 3. Remote Taiwan 遠距工作 這是我目前看過全台灣最棒的遠距工作者交流社團,上面時不時會有辦相關講座、彼此分享遠距工作者的心得、或是遠距工作的最新趨勢,你可以在上面多跟大家多多互動,主動跟別人互相認識。 如同上面第四點所提到的,這邊已經幫你篩過一輪了,要找到同樣對遠距工作有共鳴的人一起交流應該不難,剩下的就看你怎麼聊囉~ (點此前往 ) 遠距工作社交,你有一部份的責任 我現在最主要的方式還是去咖啡廳工作,我在咖啡廳遇見過很多人,有些聊得非常開心,卻再也沒有見過下一次面;也有遇過只見了幾分鐘,馬上留下電話,後來用訊息聊天卻意外合拍的人,我認為能不能變成朋友,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 天時地利我們無法掌握,但人和我認為我們起碼可以掌握一半的責任,也就是我們要主動去連結別人,剩下的一半我們也不能控制,就看對方接不接球,重點是在社交的時候就放輕鬆,不需要帶有太多目的,以「了解對方」為主要聊天的方向。 我相信人類的快樂和健康的社交絕對是成正比的,適度地與其他人交流,會有助於你的身心健康,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未來到哪都可以被照應,這也是一邊旅行一邊工作最棒的事情之一,希望今天的分享有幫助到你。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連結)

December 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