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

85 posts

我的「線上課程」賣得出去嗎?4 招教你找到 TA 驗證需求

你的線上課程真的能幫助到學員嗎?消費者真的願意購買嗎? 我們在過往文章有提到,知識創作者犯的最大錯誤,就是看著別人賺到荷包滿滿,在什麼都還沒確認前,就大聲嚷嚷著:「我要來販售線上課程!」 先別說增加被動收入了,沒有目標、計畫的操作,通常只會以失敗收場。 你最好在線上課程產品正式製作前,就先驗證「市場需求」:是否真的如你想像,會有一群人,對你的課程主題內容有興趣,並願意付費購買嗎? 以下 4 種市場探索驗證方式,希望能確實幫助到你,找到受眾痛點、做出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內容,避免花了時間跟力氣做白工,最後賠了夫人又折兵。 ❶ 線上課程驗證策略一:關鍵字研究 以前人們有問題,只能去圖書館找資料、問周遭的親朋好友;而現在,碰到不清楚的知識、想解決某些困擾,甚至對某個產品冒出購買慾望、有比價需求,我們第一個反應,幾乎都是找 Google 大神! 每個使用者在搜尋關鍵字時,都可以視作一次提問。透過關鍵字研究,我們可以從使用者用的字詞、詢問的方式,進而掌握他的「搜尋意圖」(Search Intent )。 舉例來說,「英文 口語 補習班」跟「英文 口語 家教」,同樣是想學口語,搜尋意圖就明顯不同,前者是想找補習班,可能習慣團體上課;後者則傾向找 1 對 1 的對話課程。 透過一些關鍵字分析工具,我們可得知,某些關鍵字每月平均搜尋量,以及競爭程度等等。 為什麼要知道這些?主要是因為,如果某個關鍵字/關鍵詞組搜尋量很少,間接傳達出一個訊息,或許,多數人對該主題是不感興趣的。 那你可能就需要進一步思考,如果選擇做為線上課程主題,真的會有賣點嗎? 還是,其實你早已決定做小眾的生意了? 以下提供給大家幾個「免費」關鍵字查詢工具做為參考: 1️⃣ Google Suggest 關鍵字建議 👉 Google 搜索引擎 Google Suggest(也可叫 Google Auto Complete,中文:Google 關鍵字建議),指的是 Google 主動推薦你的關鍵字清單。 你應該會發現,當你用一個關鍵字詞搜尋時,Google 會自動在下方,幫你列出一排相關字詞建議,這些都是 Google 統整大數據的結果,告訴你,其他的使用者,可能會用什麼關鍵字來搜尋,他們是怎麼想的。 如果你是第一次做關鍵字研究,在毫無頭緒下,建議可以先從觀察這些字詞開始,甚至逐一點進去,看看第一頁的搜尋結果,都是些什麼的內容。 有時候,你會很驚訝得發現,原來消費者跟你想的不一樣。 2️⃣ Google Trends 搜尋趨勢 👉 Google Trends 網址連結 透過 Google Trends(中文:Google 搜尋趨勢),輸入關鍵字,你就可以依照指定的國家/區域、時間、資料來源範圍,觀察關鍵字的搜尋熱度。 值得注意的是,Google Trends 呈現的是一個「相對數值」,它用 1 到 100 來表示關鍵字詞的「搜尋熱度」,這並非實際搜尋量。所以我們在看的時候,注意的重點會是,一個大方向的曲線趨勢,或是同時間,幾個關鍵字詞的比較分析。 比方說,我們用「線上教學」來做關鍵字查詢(如下圖),可以發現,在 2021 年 5 月時,搜尋量飆高,而在 2022 年 5 月,又有一個曲線小攀升,結合當下時事,可判定是受到 COVID-19 影響 – 當疫情變嚴重,大家立刻開始把重心放在線上教學。 你也可以透過 Google Trends 來做確認,產品的季節性,以下圖為例,我們用「羊肉爐」來做為搜尋關鍵字詞,可以很明顯看出,冬天的搜尋量,跟夏天就有極大的差別。 根據趨勢走向,你就能有個比較明確的概念,知道在什麼月份,推廣什麼產品,會達到較有效益的宣傳。 Google Trends 同時可看出,目前市場熱度風向,如果想搭上時事話題,做借勢行銷,也是參考指標。 註:在進行操作時,你可能會發現,有些字詞跑不出結果,這其實跟中文字的「分詞」有關(因為空格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影響),SEO 顧問 Frank Chiu 曾寫過一篇滿完整的相關解說文章,有興趣可參考看看。 3️⃣ Google Ads 關鍵字規劃工具 👉 Google Ads 關鍵字規劃工具官方說明 Google Keyword Planner(中文:Google 關鍵字規劃工具),是 Google 官方為了幫助使用者來規劃 Google Ads 廣告 (Google 的廣告服務),所提供的「關鍵字流量查詢」工具。 你只要申請 Google Ads 帳號,就能免費使用。 比較可惜的是,只能看到一個大概的每月搜尋量,如果想看比較精準的數據,還是得正式付費下廣告。 4️⃣ Ubersuggest 👉 Ubersuggest 網址連結 在常見的 SEO 關鍵字研究工具中,Ubersuggest 算是少數有提供中文化介面(簡體中文),且功能完善的分析軟體。 註冊帳號後,每天免費提供 3 個關鍵字搜尋扣達,如果想要一口氣看更多,它也有付費方案可選擇。 在不特別花錢情況下,你還是可以在上面看到一些基本資訊,比如說,該關鍵字的每月搜尋量、SEO 操作難度、其他關鍵字詞建議、經營度難易分析等等,滿佛心的,有興趣可以好好研究。 如果是要研究「線上課程主題」,關鍵字詞每月搜尋量,建議最好還是要在 1,000 以上,因為這代表這個話題,還是有一定的關注量,可能會比較有操作空間。 ❷ 線上課程驗證策略二:觀察網路社團、論壇等社群討論 這裡講的社群,包括大家常見的 FaceBook 社團、LINE 社群、IG、Dcard、PTT 等等。 無論是社團還是社群,這些場域,都會集合對某些事物感興趣的人,或是有困擾的人。 通過觀察討論、分享跟詢問的內容,你可以了解到,你的潛在學員、受眾,在意什麼、想解決什麼,以及感興趣的事物,常重複出現的問題,或許就有你的線上課程主題,可以發揮的空間。 不只是潛水,你還可以通過回答問題,無償地付出、真誠的分享,與社群成員建立一定的信任,藉由對話讓人感覺到,你是某個領域專家,長久下來,也會累積你的個人品牌聲量,專業定位也會越來越明確。 👉 你可能也會想了解的內容 ⭢ 經營網路社群前你必須要知道的事!7 步驟打造專屬線上社群 ⭢ 經營 Blog 好難!為何我的部落格遲遲沒起色?5 個新手常犯錯誤 ⭢ 如果能早點知道就好了!給創作者的 7 個小建議 ❸ 線上課程驗證策略三:競爭對手研究 其實有時候,良性競爭並不是壞事,這代表市場有機會做大,共同炒熱氣氛。 你可以搜尋各大線上課程平台上,跟你主題雷同的線上課程,觀察他們的課程大綱、章節單元安排,從這些「競品」中,找到你跟他們的差異化。 比如說,有什麼環節,是他們沒有提到,但是你可以多著磨的地方,說不定可以從中找到「機會點」。 另外,有個操作小撇步,提供給你參考。 你可以去瀏覽課程底下的學員留言,尤其是給差評的評論,通常你可以更加了解,學生的實際期待,以及課程哪裡沒有滿足他們,讓他們產生期待落差的地方。 如果真的找不到競爭對手的線上課程,也可以去 YouTube 搜尋相關的主題影片,你甚至可以去博客來、Amazon 等國內外電子商務網站,查找近期上市的書籍/電子書,看一下你準備的內容,是否有符合當前的趨勢。 說不定你會是該主題領域,第一個製作線上課程的人哦! ❹ 線上課程驗證策略四:與粉絲、會員對話 粉絲會追蹤你的自媒體,願意訂閱你的 Email 、成為你的會員,代表你平時分享,是有助於他們成長的,這群人,對你的知識內容有實際興趣,也是最有可能付費支持你的潛在受眾,所以,絕對不要放過任何跟他們對話的機會! 你可以藉由發送 IG、FB 即時動態詢問,也可以夠過電子郵件,寄送問券進行調查,如果願意填寫回覆,可以提供小禮物,或是未來課程的折價券,如果能夠找到願意 1 對 1 面對面受訪的人,那就更好不過了。 你可以詢問他們,現階段有什麼樣的挑戰,生活碰到什麼樣的困擾,確認他們想要的是什麼,如果你製作一門線上課程,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他們會有興趣購買嗎?如果你大概已經有了課程大綱的想法,甚至可逐一列出,確認他們比較感興趣的內容,以及能接受的課程價格大概是多少? 打造一門線上課程產品,絕非易事! 有熱情、有目標,固然是好事,但如果通過各種調查研究,你依然無法確認,自己走在一條對的道路上,建議先不要太心急,試著停下腳步、換個方向努力,或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祝大家好運囉!👋 -- 本文轉貼自:Teachify 部落格(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18, 2024

【讀者投書】從工廠業務變成遠端工作者,6 個建議幫助你更快遠端!

通常從我的本科畢業,大家都會進入廣告行銷公司或是電視台幕後工作。畢業前一位教授告訴我國貿適合我,可以到國外出差,對於剛出社會又愛旅行的我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於是我就這樣入了這個產業。 從工廠業務到遠端工作的人生變化 在國際貿易產業打滾的日子裡,我平均一天工作 11 小時。五年之後,看著做了 30 年的前輩還是過著這種生活,我意識到我這不是我想要的。於是,我一邊在線上教英文,一邊進修華語師資課程。 與此同時,我發現我使用的教材平台要來台灣擴展市場,也順利的拿下了台灣區負責人的職缺,後來也成功擴展為三人團隊。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想過我的業務跟教學經驗結合在一起,幫助我獲得了第一份全職遠端工作。 因為是英國公司,會議通常是在下午時間,所以我在亞洲時區的平日大概是這樣: 早上 9 點 - 12 點工作 中午 12 點 - 1 點半午餐 下午 2 點 - 傍晚 7 點工作 晚上會去參加聚會、運動等 在美洲則是因為跟台灣日夜顛倒,加上有的國家在晚上出門相對不安全。 所以我選擇在早上跟晚上時間工作,下午出去探索。 如果你也想要開始遠距工作,你可以: 1. 把 Linkedin 履歷建立好:有許多國外公司的遠距職缺都在上面,準備好履歷可以增加自己的曝光。 2. 關注遠距工作所需技能:如果原本的產業是像我一樣比較不容易遠距的,每天空點時間學習新技能。新技能的部份看你對什麼類型的職缺有興趣。例如我當初是自學 GA,現在正在學習剪片。有些人則是自學設計。 3. 增強英文能力:多一個語言能力會為你開啟更多機會,也會在遊牧的路上可以跟更多人交流。 誤打誤撞的開啟數位遊牧的旅程 第一次數位遊牧時,我根本不知道這個名詞。單純是因為多年好友提出了邀約,讓當時已經開始遠端工作的我決定跟著他一起去清邁生活一陣子。待在 Co-living 的日子裡,我發現了這樣的生活模式,讓原本就熱愛自助旅行的我決定踏上這樣的旅程。 從那時候開始,我的足跡跨過泰國(清邁、曼谷、蘭塔島)、印尼峇里島、日本東京、土耳其伊斯坦堡、法國(巴黎、布里昂松)、葡萄牙波多、巴西(聖保羅、佛羅安那波里),目前也還持續在遊牧的路上,下一站將是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每個遊牧者的旅行速度不同,我的移動速度是屬於一個城市待二到三個月,這樣是符合大部份的簽證規範,也是我覺得最舒服的步調。 我在遊牧中最大的收穫: 1. 開拓眼界:除了接觸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外,與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深入談話也是我在旅途中非常享受的一部份,從這些人身上我看到了更多生活的不同面向。 這裡也提供三個我最喜歡的話題: (1)你對於準時的定義是什麼? 還記得我住在法國 Co-living 的時候,每次大家約出門都會說「德國時間 9 點喔」就是要準時九點的意思。日本人會回答你早五分鐘是準時,而在巴西,如果有人邀你去派對,晚至少一個半小時到才正常。 (2)你對於遠的定義是什麼? 我在巴西很常聽到,開車 12 小時而已,不遠不遠。 我都會回答,12 小時已經可以從台灣最北開到最南還有剩。 (3)你們慶生的時候可以許幾個願望? 下次不妨試試看,可以聽到很有趣的答案。 2. 極簡:當你一年所需的所有物品都在一個行李箱內,你就會越來越了解自己所需要的到底是什麼,物慾也降低很多。 當然,其中必備品就是衣物、藥品、工作相關(筆電架、外接滑鼠鍵盤)。 3. 某種程度的自由:雖然我在平日還是需要工作 8 小時,但除了少數開會時間外,我是可以自由地分配時間的。我可以選擇去海邊走走休息、參與早晨冥想。我很享受這種可以掌控時間的狀態。 想嘗試數位遊牧嗎?掌握 6 個原則更快上手 若是你想試試看這樣的生活型態適不適合自己,推薦可以到泰國清邁、曼谷或是印尼峇里島。建議至少待上一個月的時間,原因如下: 降低花費 每個旅程機票錢都是必須開銷,除此之外泰國跟印尼都需要簽證費用,將天數拉長可以將這些必要花費平攤掉。另外,不管是 Co-living 還是 Airbnb,住超過 30 天通常都有月租優惠! 適應環境 以我自己來說,到一個新城市大約需要一到兩週的時間將日常作息建立起來!找到喜歡的運動場所、到超市看看有什麼樣的食材、熟悉所在的街區等。建立了日常之後,才真正開始體驗當地生活。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會先到附近的 Co-working 體驗,看看是不是我喜歡的風格。 再來是運動場所、超市、meetup 在哪一天等。 基本上確認了工作和運動之後,我就會處在一個覺得可以專注於工作的狀態了。 建立關係 成為數位遊牧者除了獨處的能力外,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是需要時間的。 如果是住在 Co-living 會稍微好一些,但如果你只是去 meetup,想像一下,每一輪活動你都要介紹自己五次,回答重複的問題,很快就會對於這樣的生活型態累了。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想要深交,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2022 我在清邁住了三個月,到現在還是會跟當時認識的朋友在世界各地見到面! Co-living 可以想像成大學宿舍,跟一群數位遊牧者住在一起,通常Co-living 裡都會附設辦公室,大家平時各自工作,但想要找伴吃飯或是出遊時都相對容易。有些注重社群的 Co-living 也會舉辦固定的瑜伽、午餐聚會、skillshare 等。 小缺點就是比較小的 Co-living 每天都需要 small talk,I 人如我會有點耗能量。 PS. 因為只要住在一起就符合 Co-living 的定義,但有些 Co-living 是完全沒活動、甚至連 What’s App 群組都沒有的。這種要認識人就難很多,所以在下訂之前可以打聽一下。 Meetup 簡單來說就是社交場合。Meetup 可以是語言交換、數位遊牧交流、專業能力聚會等。但通常都是一群人聊天,比較難真的了解一個人,聊完就各自回家。想要深交需要自己要到對方的聯絡方式,再約時間出去,相較之下,要投入在建立關係的成本比較高。 深度旅遊 因為還得算入工作時間的關係,把旅遊時間拉長,你可以更貼近當地人的生活。可以探訪隱藏版景點,更加了解這個城市。這也是旅居最美好的地方。 想看更多數位遊牧的分享嗎? 部落格:: https://jendiginomad.com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jenny_yeh1111/ Threads: https://www.threads.net/@jenny_yeh1111 -- 本文由 Jenny 投稿刊出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場)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17, 2024

【讀者投書】從台灣到越南,如何走出職涯舒適圈?我的外派人生 5 個關鍵決策點

2015 年我初入公司,在台灣進行三年的培訓,培訓後在中越分公司擔任基層主管(直屬管轄 6 人)。近三年則是擔任南越分公司的進出口經理(直屬管轄 25 人,公司規模台幣百億級)。未來,則是希望能督促越籍同仁儘速完成在地化。 這已經是自己儘可能濃縮再濃縮,現職近十年的註記。 剛好趁著這次機會,復盤一下自己外派人生中的每個關鍵點決策。 做對的事(一):提升自我認知 「錄取率不到 1% 的大公司職缺,真不可思議!」 錄取的關鍵可能是在於「自我認知」。 從小開始,自己總是可以很快地排除不想做的事跟可能應該要做的事: 高中:唸理科但物理化學超爛,那就著重在加強英文吧! 大學:想找個好找工作的科系,那就去唸航運,至少有一技之長。 研究所:退伍回來,才知道唸書的重要性,也下定決心要好好進修,取得 MBA 學位。也是在這時候,培養了對數字的觀念。 第一份工作:知道自己缺乏內陸運輸知識,就找了間運輸倉儲公司練功。 現在則是大型跨國製造業的進出口經理。 上述的學經歷串聯起來,讓自己有辦法了解整段供應鏈運作,這就是自己的優勢。 而缺什麼去補什麼,從實務中得到 know-how,當個工匠或行腳商人為依歸,讓自己有從頭到尾執行的能力,並且把自己當人一人公司經營,則是自己很早就有的「認知」。 目前,我都以「供應鏈管理專家」作為我的基礎標籤。 另外,建議大家,如果要培養自己的跨領域(或跨產業)能力,其實也有基礎原則可以培養及提升,包含: 1. 團隊合作能力:不管是融入社會或職場,甚至是家庭生活,都必須了解合作的重要性。 2. 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因為世界變動的速度越來越快,無時不刻產生新的問題,所以具備理性分析及彙整問題的能力必不可少。 3. 獨自面對挫折能力:這點最為重要,遇到無解的問題,有效轉念則是最好的方式。 做對的事(二):大膽跨出舒適圈 「跨出舒適圈」,聽起來很熟悉的口號,大家都知道必須去做,但做得到的人很少。 當部門內的儲備幹部們(約莫八人)開始輪調海內外據點時,包含宜蘭、彰化、麥寮、高雄、大陸寧波及越南中越河靜或南越同奈。 基本上,表現一般的同仁加上又不想跑遠,基本上就是在台灣內輪調;如果對自己有些期許、想磨練一下,基本上都會優先以海外為主。 自己的想法是,一定要出去看看,才知道世界有多大。但靠近大城市的寧波及同奈的缺,已經有排定的學長佔缺了!於是剩下的選擇就是「河靜」。 「一個沒去 Google 過,絕對不知道的地方。」-林睿彬 老實講,出發的前一天,根本沒什麼睡。當天凌晨四點多從台北家裡出門,抵達河靜鋼廠區時,已經晚上 11 點半。尤其是當地機場到廠區的這段路程,雨越下越大、路越走越偏僻,只能講不安的感覺愈加嚴重。然而,好險當天有之前認識的學長,已經在門口等著接風,這也是那天唯一自己不緊張的事。 還記得剛到河靜的前半年相當的辛苦,一開始光生活的適應就花很多時間,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1. 食物 南食物都是魚露及味精為底,水也並非台灣的軟水,導致腸胃非常不適應。前兩週到一個月,拉肚子的狀況非常常見,請大家別大驚小怪。 2. 生活作息 活及工廠同區,基本上沒什麼上下班區別。而且越南是週休一日、國定假日也極少(僅四月假期較多)。另外,廠區通常都相對地處偏遠。以我為例,禮拜六晚上搭車塞三個小時,約莫晚上九點多到鄰近二線城市,花錢住個一晚、禮拜天早上看場電影、中午吃頓飯,當天下午四點又得奔波回去廠區,但這已經是最奢侈的休閒了...... 3. 工作 於該分公司是集團是第一次經營鋼鐵業,又與各外資合資,合作必須磨合的地方很多。而公司地處偏遠且非工業區,所以也成為政府稽核的唯一目標。 我想,這就是人生吧! 我總是告訴自己:「往往淬鍊最多的部分,都是在苦難中渡過。」 當然自己也是想趁年輕多學經驗,另外則是看看極限在哪,想辦法累積大型專案的經驗跟 know-how。沒辦法,吃苦當吃補。真的大公司本來就容易壓力大、狀況多,但同時確實也提供了我很多發揮機會。 其中的印象最深刻的變數像是,原本我預計 2020 年 5 月返台歸建,但在 2020 年 3 月倒數最後一次返台休假的時候遇到 Covid-19 疫情爆發、台越都封城,所以當下也無法回去越南。於是乎,直接在台灣完成交接並請同事協助將行李打包,有空再幫忙寄回來台灣。 行李沒回台灣,直接由中越寄到南越,那又是後續的故事了! 做對的事(三):美國 VS. 越南的抉擇 說也奇妙,人生的際遇就是很神奇。如果自己沒有因為剛好因為疫情卡在台灣,也就不會有當年度升遷課長,以及升遷完成後調任越南同奈的這些故事了! 大家聽我娓娓道來。 還記得 2020 年 3 月因為回來地很突然,導致主管臨時也不知道該怎麼安排工作。於是我自己便主動開始事做,我一直都遵從一個工作信仰「公司不養閒人。」 從原本進口做到出口、甚至是組務管理。本來自己就是閒不下來的人,組上的業務也都有一定認知,所以上手的相當快,也很快融入大家,就像是我沒離開過。 在此同時,因為公司在美國路州有設廠需求,正在企業內找合適的人才赴美就業,主要應該是負責建廠到實際運轉後的所有經營業務。 2020 年 5 月面談主管 A 是透過企業內機制,找上了我的直屬主管 B,B 找上了我,問我有沒有興趣去面試。 「可以去美國耶,我是這樣告訴自己。是時候再跨出這步了!」 自己跟 A 談得很愉快,只差年資認定的部分有差異,但其他條件不差、薪水也可以。於是 A 給了我幾天回去想想,想好再回覆他就好。 在我去面試的隔天,B 找上了我,直接表達:「我以為你會直接拒絕,沒想到你居然在考慮。」 我表示:「哪邊有好的機會,我一定會好好掌握,不會錯過。」 B:「如果你想有自己的部門,升官再去同奈當課長吧!」 我表示:「我也會好好考慮。」 還記得為了去美國還是去越南,跟老婆還有親友討論了半天,廣納了很多意見,甚至針對這件事,還跑去了廟裡求籤,但得到的答案是「順從自己的心,一切會順利的,哪都好。」 最終還是因為年資認定的問題,最終選擇了越南。 確實也在同年度,靠著之前的戰績跟這次與 B 的開誠布公,確實升了課長。 做對的事(四):找到自己的管理風格 2020 年 7 月,商簽跟班機因為疫情一直無限展延、也遙遙無期。越南端業務總不能都沒人負責,自己便想了遠端遙控越南同事們的作業方式!但老實講,人不在現場,果然可以掌握的程度還是有限,而越南同事們似乎也有個壞習慣,任何對台籍的訊息,都是報喜不報憂。 等了兩個月後,終於出發去越南了,因為越南疫情管制規定,還跟一群同事在下龍灣隔離了 15 天,才回同奈報到。 到職後,處理了上一手學長留下的「艱難任務」(基於保密原則,就不能跟大家分享太多)。另一方面,又必須得承受各事業部對自己的不信任、還有他們對現有部門的失望,確實是歷任學長們造成的。 有時候現在回想,都會覺得起手條件真的很差,自己能夠克服,真的蠻厲害的。 在這邊可以分享自己摸索出來的管理方式,或許可能不適用所有人,但起碼可以給大家參考: 1. 尊重異鄉文化:有很多風土民情的事,不要嫌麻煩,能多問就多問,問完就是尊重此事,錯誤的做法切勿再犯。 2. 打蛇打七寸:掌握關鍵人物即可,確實你不會有這麼多精力,管這麼多人、這麼多事,必須抓大放小、時間花在刀口。管人,基本上我現在就是把三個課級牢牢掌握。 3. 複製另一個你:先好好花時間把三個課長級徹頭徹尾教育成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訓練剛剛前面提到的團隊合作能力、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還有教育他們練習獨自面對挫折的方法,而這也是公司要求主管存在的目的。 4. 公平、公正及公開:有些主管會用畫大餅或強硬手段,晉升加薪都用騙的。但其實到最後,這些業力都會回到自己身上,我沒騙你,彼此信任感都沒了。所以我開始儘可能保持部門同仁間資訊互通有無,大家工作方向一致,考績按照績效來給。 5. 善用群體壓力:越南跟台灣人主要的差別在於越南同事做事情比較隨性,而且好面子。所以在管理上,我會使用「群體壓力」,讓員工擔負起自身的職責。 舉例而言: 我會先讓業務範疇釐清並制定辦事細則,讓部門內所有人都知道業務就是這麼多,考績的評定標準也一併納入團體檢討。 再讓課長們依經辦經驗及能力平均且公平分配業務,而且至少兩人以上互為職務代理,再由彼此監督彼此作業,做錯也可以被及時反應、業務也不會落掉。 每週追蹤誰沒做好自己業務,讓大家去「協助她」改善,否則就是會害大家一直在收她的錯誤、收不完,越南同事好面子,比較願意趕快改善,不扯大家後腿,不然自己很丟臉。 除了工作外,自己逼自己進修,通常都是透過看管理領導類叢書、經理人雜誌、Cheers 雜誌及大人學等網站的學習。再去實踐方法、合併使用。總之就是,好方法的留下,不好用的改善或剔除。 很痛苦、很難過、每天給自己的壓力都很大。除了上班,還要撥空進修。 但真的以結果論,對自己的職涯發展,幫助真的很大。 做對的事(五):別讓別人定義了你 研究所同學每次都說著:「你只是很會選擇,運氣好罷了!」 我不同意但我沒直接反駁他,因為我知道自己是做了許多的正確決定,才能讓自己的職涯,越走越廣、越走越有彈性。 一定有人會提到,能不能給「台幹」一點建議。 我覺得追根究柢,重點只有一個:「要有決心」。 因為會遇到的狀況太多了!你只能時時調整自己的心態,管理的方式跟工具也是必須與時俱進。 現在,自己也是努力經營自己的 Linkedin,除了分享越南時事、東協各國進出口級經濟發展現況,另外則是自己閱讀後並加以應用的管理心得。 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共同分享、一起激勵前行。 -- 本文由 林睿彬 Eric Lin 投稿刊出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場)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12, 2024

我想跟喜歡的人一起經營事業,有什麼該考慮的嗎?

某次課程結束時,有個同學跑來問了我一個問題。 她說呢,自己目前在創業中。而最近交了一個男朋友。男友能力很不錯,也具備了她沒有的能力,更棒的是,男朋友也對她經營的事業很有興趣,所以兩人有在討論,要不要男友也入夥,結合兩人的力量,一起來經營這個事業! 可是,她又有點猶豫,因為她不確定「跟喜歡的人一起經營事業」到底好不好?從能力上而言,多個人加入這絕對是好事;可是她又擔心自己沒有想清楚,所以跑來問我的意見。 我的看法是這樣:不確定性 X 不確定性 = 巨大不確定風暴 親密的人一起在事業上努力,這在身邊十分常見。比方說,很多小公司,常常是老闆在外面跑業務或管理生產,而老闆娘在辦公室裡管帳或是主導人事。但我得說,我其實不太建議這樣的組成。原因在於,這在大部分時候,都是提高了你人生的不確定性。 就像創業以及談戀愛,本身都是人生中高度不確定的事情。事業能擴大嗎?市場是否會消失?有沒有人會來競爭?這沒人能百分百掌握。戀愛交往也是如此。現在的你們感覺甜蜜,可是兩個人能不能走的長久?會不會愛上別人?過了熱戀期後,會不會常意見不合?這其實也沒有人能知道。 我自己的哲學是:人應該盡量將生活中的不確定性降低,或最少能把不確定事件發生後的影響降到最低。如果你能減少人生變數,將來面臨抉擇時,你就比較知曉該將重點放在哪裡。 遺憾的是,一如創業或是戀愛這類事件,其實很難有效降低不確定性。所以,你能做的只有盡量別自己去增加變數。既然戀愛充滿變數,經營創業也充滿了變數,那你還把兩件充滿變數的事混在一起,變數不就加乘了?一旦如此,往後你的煩惱,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為何會增加呢?因為大部分的人對未來的想像都是:兩個人交往順利,愛情自此白頭偕老;工作上一加一大於二,事業自此蒸蒸日上,最後,大家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可是現實中,感情與事業都具有高度不確定性,難保將來兩人會面臨感情不順,或事業經營不如預期的狀況。 這時,如果彼此生活過度攪和,比方拿了一筆錢共同投資,結果半年後,兩個人情感其實並不如意。請問該怎麼處理呢?兩人決定感情上先冷靜冷靜,那這時候資金要不要拆分呢?搭檔要不要先換人接手?結果感情拆夥,工作還是一起?這不是徒增混亂嗎?或是狀況反過來,兩人雖然感情和睦,可是事業經營不順,造成了虧損。也難保彼此不會互相埋怨。只談感情,或者只談工作,這都會讓人生簡單許多。 我猜,也有人可能會說:「Joe,我的思考可是很理性的。就算兩人要分開,也可以事業歸事業,情感歸情感。」或許你能做得到,但你的另一半做得到嗎?萬一分手,仍舊一起工作,妳交了新男友,或是他交了新女友,難免在心理和決策面受到衝擊。甚至對方有點幼稚,搞不好還會想報復。而這報復有可能會從工作上的酸言酸語到故意玉石俱焚的決策。這會不會最後波及彼此的事業?很難說百分之百不會,對不對?這些,都可能會造成「後續人生的隱憂」。 結婚後就可以一起出力了吧? 有人可能又會想問:「Joe,如果我們的情感已經進入穩定期,甚至已婚,那共同經營事業的問題就少多了,對不對?」 其實不然。我真心希望大家別把工作跟情感生活連結得這麼緊密。原因無他:經營從來都不是易事。創業或經營是一個非常高強度的行為,換句話說,你每天都會面臨各類難題,比方到哪裡去找錢?產品要有哪些功能?市場反應不好該怎麼調整策略?商品該怎麼定價?怎麼跟通路談判?或是某些奧客到底要接不接?除非兩個人在決策上的價值觀非常一致,不然面對決策艱難時,難免會起爭執。 雖然成熟大人都知道,公私要分開,工作情緒不要帶入家庭。可是如果你們白天晚上都在一起。那辦公室的吵架或歧見,情緒多少總會帶回家裡。也因此,當工作不順、經營不善時,家裡的氣氛也會低迷;甚至家裡因為家事分工之類的小事吵架時,也可能在工作上延續口角。 也因此,我覺得對大部分的人而言,與其把這樣高強度的兩件事放在一起,讓彼此都失去了可以喘氣和緩衝的空間,還不如選個不用一起生活的人來合作經營。免得家庭是辦公室的延續,生活缺乏隔離的狀況,雙方的感情也容易陪葬。 但如果是跟不用住在一起的外人一起創業,那當在辦公室中跟創業夥伴吵架不愉快,你最少可以回家,和另外一半抱怨抱怨、或是做些與工作不相關的事:吃飯、看個劇、運動運動、讀讀書、打打電動、或聊聊日常生活。待隔天情緒紓緩了,回到辦公室,也有繼續戰鬥和正確決策的力氣。 可是萬一我唯一能信任的就是伴侶呢? 聊到這邊,很可能又延伸出第三個問題,有人會說:「Joe,可是我在創業初期,找不到有能力或可信賴者,難道我就不該把家人拉進來嗎?」 有些創業家或小型經營者,的確一下找不到強手,或是會認為公司的機密不能假手與外人,比如說帳款類的,所以覺得要找身邊信得過的人來當幫手。 這我可以理解,但是還是建議不要把這當成長久之計。經營初期的規模小,有些事要親力親為我理解。可是,如果你想做大、規模化,身為經營者最重要的責任就是:想辦法訂下制度,逐漸從人治轉成法治。將來一定要避開「非得用伴侶不可」的無奈。 經營者常有的這種「信任感」的危機,說到底就是「無法拆分工作」的問題。你不能放任公司所有的工作都是模糊的一大包,當你無法拆分工作,你就得仰賴一個全知全能又可以信任的超人,可以想見,這人一定很難找,就算找到了,公司也可能會受制於人,並讓組織失去分散風險的能力。可是經營公司的人都知道,如果你需要一個能面面俱到的員工,那公司的規模絕對大不起來。 所以,身為經營者,你得想辦法拆解。假設有些秘密資訊,你能不能拆成讓多個人擁有?每個人得到各自的片段,看不到全部且必須在流程上分工。如果你多花心力去思考這個部分,重整流程、重整表單、重整管理規則,盡量把對單一人的依賴降到最低,你或許就可以找到很多「雖然沒有辦法百分之百信任,但是可以組合起來使用」的員工。 經營不是 0 或 1 如此單純,中間充滿灰色地帶,若你能逐漸把人治轉成法治,就不需在關鍵職位仰賴伴侶親戚朋友。好好地用心在管理經營的知識上,絕對是最好的投資。這些知識,才是經營者最值得努力調整且改善的部分,這些底層的管理規則有了,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加入團隊,適性發揮,員工也不會過度掌握資訊,一離職就造成團隊垮台。 當你塑造起流程和拆解工作的概念時,慢慢地就不用再仰賴親人。如此,你的工作也能跟私人生活充分切開,讓這兩者互為緩衝。這也是我一直認為成年人最該去思考的:把每個不確定性的事務都獨立。別讓一個問題,波及所有層面,導致全面性的崩潰。你若能做到這點,人生相對穩定,面臨重大決策時,心情也會有餘裕得多。 延伸閱讀:想改善自己經營能力與流程設計的朋友,歡迎參考課程《102流程設計跨部門溝通》。 本篇可以搭配我們的 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或者選擇在Spotify上收聽也可以喔!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11, 2024

想開「線上課程」將知識變現?5 大課程平台選擇與問題一次看

當你已累積一批鐵粉,覺得是時候開線上課程了,這時就會開始煩惱,我應該要在哪裡開課?這篇直接幫各位做個簡單的整理,希望你不用爬一堆網路文章,就可以快速上手、有明確的操作方向。 👉 對於線上開課流程,還有點摸不著頭緒?可以先看看以下這篇文章 ⭢ 打破 2 大迷思!線上開課超完整流程清單:有些事你可能沒想過! 1. 線上開課有哪些管道?開課平台挑選指南 COVID-19 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人開始習慣遠端學習的上課方式。 2019 年,阿滴成為百萬網紅開課先行者,緊接著,從莫彩曦、艾莉莎莎到 Joeman 的加入,KOL 們開設線上課程,似乎成了家常便飯,不少創作者蠢蠢欲動,希望也能進入知識變現的領域。 現在提到開課平台,大家可能會先直接想到 Hahow 好學校、PressPlay Academy 跟知識衛星 SAT.KNOWLEDGE ,我們會說,這些品牌比較像是「寄賣型」的線上學習平台,上面有不同領域的講師,平台可協助拍攝製作、行銷推廣,並以抽成方式來進行合作。 而另外一種現在比較夯的,就是「租賃型」線上教學平台,收取固定月租或年租費用,讓講師、創作者能有較大的利潤空間,像是對中文使用者非常友好的 Teachify 開課快手、英文語系使用者較常使用的 Teachable、Thinkific 及 Kajabi。 透過這類型平台,可以讓個人或企業,快速架設一個專屬的線上課程網站,但因為是自行推廣、販售課程,需具備一定的行銷能力。 以下我們先來看個表格比較: | 介面語系 | 中文(另有英文語系版本) | 英文(後台操作較有門檻) | 中文 | 中文 | 中文 | 註:詳細收費及分潤說明,請依各平台官網最新公告或專人諮詢為準。 2. 用 WordPress 線上課程外掛架設網站好像很簡單?我應該可以用來賣課程? 現在市面上,有不少人會建議,直接用 WordPress 線上課程外掛,像是 LearnDash、 Tutor LMS 等,電商外掛 WooCommerce 來架設線上教學網站。 的確,乍看之下,網路上教學文章很多,操作好像滿簡單,但關於這個部分,請各位創作者、講師們,真的必須要謹慎思考! 我們本身也是 WordPress 愛好者跟信徒,如果你只是要建置個人網站、文章部落格,它絕對是個很好的選擇,畢竟 WordPress 是大家公認好用、SEO 友善的內容管理系統。 但如果你是要賣線上課程,已不單純只是架站,你還要考慮到會員管理、影音管理和交付、金流發票等一拖拉庫的問題,絕對比你想像中的複雜許多。 首先,用 WordPress 自架線上課程網站,在影片部分,一般會建議使用 Vimeo 影片嵌入,如果你不想要影片外流,就必須要限定影片,只能在特定網域上觀看,這部分需要用付費的 Vimeo 方案,截至 2024 年 4月,我們在 Vimeo 官網上看到的價格,最便宜的方案是新台幣 360 元/月(可以有 60 支影片)。 而金流問題就更複雜了!我們多次強調,申請線上課程金流,跟一般實體商品不同、審核更加嚴苛。 💰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 賣線上課程必看!從申請到串接,一次搞定金流完全攻略! 倘若你原本打算用 WordPress 自建線上課程網站,是從「省錢」想法出發,這裡還要特別提醒你,別忘了把每年固定收取的主機費用、網域費用、後續的人工維護費用(如果你是請專業廠商幫你架站)加進去。 畢竟,WordPress 很多外掛,三天兩頭就在更新,還不定時會出現版本不相容情形,頁面突然就壞掉,非常多的「隱形成本」,都是中後期才會發生,建議各位要做比較全面、長遠的思考。 🔍 延伸閱讀: ⭢ 使用 WordPress 自架線上課程網站的成本效益分析 ⭢ 他們用 WordPress 架設官網,卻用 Teachify 搭建線上課程平台?(案例分享) 3.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線上開課平台? 這裡提供給大家幾種簡易判定方式,讓你能夠「無腦」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線上開課方式。 ❶ 如果你腦中只有滿滿的專業領域知識,但完全不知道,如何製作及行銷推廣課程,Teachify、Teachable ,甚至是 WordPress 架站,基本上是不用考慮的。(除非你有另外找到,製作跟行銷營運顧問團隊協助) ❷ 近幾年台灣線上課程已進入紅海,這意味著,無論是 Hahow、PressPlay 還是知識衛星,並不是你去申請,他們就會願意讓你(幫你)開課。 你除了要在所屬專業領域,有一定知名度,說話有一些份量,想要脫穎而出,可能還要找尋相對小眾、但又有賣點的課程主題。 以 PressPlay 為例,近年推出的線上課程,很多是讓人「意想不到」的生活化知識主題,報名的學員,幾乎都是「上千人起跳」。 比如說......(以下課程全無業配😂) 教大家自行修理、更換水電的課《居家水電自己來!水電爸爸的水電DIY實務課》 日本風俗店的自由行攻略《中指通帶路|不會日文也能風俗自由行!老司機不藏私的紳士旅遊情報》 教如何解決肌肉問題的《解開全身痠痛 X 終生受用|從肌肉出發的痠痛自救實戰課》 如何買房、挑房《超實用買房秘技|35線上賞屋 X Joeman,無論租房買房都要學會的地產學》 ❸ 如果你非常在意課程「利潤」問題,不想跟別的同類型課程競爭,需要有一個獨立的線上教學網站,能夠自訂網域、展示品牌,並拿到完整學員名單,請直接選擇 Teachify、 Teachable 或 WordPress 自架站。 如果你的英文能力有限,全英文介面後台的 Teachable ,基本上可以先排除。 如果你沒有技術背景,對於一些後台、系統操作也不是那麼擅長,請直接跟 WordPress 說掰掰。 無論是選擇哪一種開課平台,建議都要先試用看看!!!(這點非常重要) 後台使用體驗會關係到,你未來的操作流程,是否好上手; 前台使用感受,包括整體動線、影片播放是否順暢,以及網頁切換、載入速度是否夠快,都是關係到學員的上課體驗,這會一併影響到你後續的客服營運等。 畢竟,每個人的使用習慣不同,別人覺得好用的系統,你不一定會覺得順手。 ❹ 如果決定使用國外的開課系統,有一些關於稅務跟手續費上的支出,你必須要提前知道。 以 Teachable 為例,它是先以美金結算,然後再另外以 PayPal 匯款給講師(台灣使用者只能透過玉山銀行的「玉山全球通」來提領): 金流手續費:在代收取款項時,如果你的學員(消費者)是用台灣信用卡付費,每筆訂單,Teachable 會先收取 3.9% + US$ 0.3 信用卡處理費用;如用 Paypal 國際帳戶付費,則會收取 4.99% + US$ 0.49。 系統服務費:免費方案是 10% 服務費、基本方案是 5% 服務費;專業 Pro 以上方案,才不需要費用。 提領手續費:無論是將款項,提領到你的美金還是台幣帳戶,皆收取 2.5% PayPal 提領手續費。如你想收到台幣,還會有匯差成本需考量。 註:台灣適用國際收費方式⭢ 網頁詳細說明於此。 📌我們直接舉個例子,假設你選購的是 Teachable 免費方案,課程價格以 US$ 100 課程(約新台幣 3,050 元)來計算: 如果你的學員,是以台灣發行的信用卡付款購買,金流手續費是 US$ 100*3.9% + US$ 0.3 = US$ 4.2(約新台幣 128 元); Teachable 每筆訂單會收取 10% 系統服務費,即 US$ 100*10% = US$ 10 (約新台幣 305 元); 前面兩個步驟扣除完 ,一張 US$ 100 訂單,剩下 US$ 85.8 (約新台幣 2,617 元),想提領款項,過程還會有 2.5% 提領手續費,也就是 US$ 85.8*2.5%= US$ 2.15(約新台幣 66 元),最後實際拿到的金額,是 US$ 83.65 (約新台幣 2,551 元)費用。 整體計算下來,銷售金額跟實拿金額,會差距近新台幣 500 元。 而這種方式,等同在境外收款,個人全年海外所得未達新台幣 100 萬元,可免申報免計入;但超過 100 萬元者,須全數計入個人最低稅負制試算稅負,所以在計算成本時,你還要考慮境外所得 20% 扣繳稅率。 ❺ 如果你對於課程網站,有非常多教學體驗上的想像,「完全客製化」的方式會比較適合你,因為市面上的開課平台,從介面到功能,多是固定模組,較難根據你的所需、隨時配合改動。 另外想要提醒你,完全客製化,意味著架設網站時間會拉得很長,半年到一年跑不掉,且要價不菲,可能在一開始,就需要砸下幾十萬到上百萬,這還不包括後續每年維護費用。 🔍 延伸閱讀: ⭢ Teachify 與 Teachable 產品比較 ⭢ 想架設線上課程平台?新手挑選架站平台常忽略的 4 個小細節 4. 我可以用開店平台,來銷售線上課程嗎? 這裡說的開店平台,像是 SHOPLINE、91APP、CYBERBIZ 這類型電商架站平台。 現在很多品牌、商家,都是用開店平台,自架獨立官方網站、電商網站。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因為此類型的平台系統,都已有很完整的模組,從商站建置、商品上架、行銷活動、購物車、金流物流、會員經營等等,已幫你做好一切整合。 雖然都是賣東西,但線上課程跟實體商品,是完全不同概念,如果你主力是銷售線上課程,那我們的建議會是,「不要」用開店平台來賣線上課程。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線上課程網站建置,有個很「關鍵」的環節,就是消費者付款完,應該就要能直接在你的網站上觀看影音了(除非是預購、募資型課程,內容還在製作中) 因此,該如何在線上「直接交付課程」給學員,平台、系統是否有流暢的影音串流播放功能,就顯得格外重要,而一般的電商平台,並不具備這樣的功能。 說了這麼多,結論就是,請直接挑選專業的線上開課平台,來協助你完成知識產品變現的任務吧!! -- 本文轉貼自:Teachify 部落格(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6, 2024

聯盟行銷是什麼?他真的能夠賺到錢嗎?

一、聯盟行銷是什麼? 聯盟行銷是什麼?聯盟行銷(Affiliate Marketing)的概念最早是來自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和團隊發明的一種商業模式。 亞馬遜開發了產品連結工具,讓推廣者可以用文字或是圖片連接到亞馬遜的產品頁面;當讀者點擊了推廣者的產品連結到亞馬遜並且成功購買商品,推廣者就可以賺取傭金。 也就是說,推廣者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像是個人部落格、臉書、Instagram 等平台,來引導讀者點擊到有興趣的商品(網站),藉此賺取轉介傭金。 只要越多讀者透過專屬連結購買,推廣者所獲得的獎金也越多。 簡單來說,聯盟行銷就是透過銷售來賺取分潤的一種行銷方式。 只是這樣的銷售模式發生在線上,可以把它想像成一種線上數位業務(我自己發明的名詞 XD),有成交有獎金,並且夠自由的選擇自己想要推廣的商品。 有些人會有疑問「那透過連結購買產品的消費者會不會就需要用比較貴的價格來買呢?」 完全不會!!! 從這樣的聯盟行銷連結去購買商品完全不會影響到你的購買權益,價格也不會比較貴,甚至有些產品因為和推廣者和合作,還會提供讀者有更多折扣或是獨家優惠的價格購買,讓讀者可以省下一些錢,達到雙贏得局面。 二、聯盟行銷怎麼賺錢? 到底聯盟行銷是怎麼賺錢的呢?就如同上面所提到的,聯盟行銷是透過銷售來賺取分潤。而銷售的平台就有很多種可以選擇了。 以旅遊部落格為例。 當讀者在找倫敦的住宿的時候,可能會找到類似這種文章:【英國倫敦住宿】出發旅行吧!九間倫敦平價青年旅舍總整理 點進去後可能會有多間平價住宿的介紹、開箱,而在文末通常也會有訂房的連結,方便有興趣的讀者直接點擊查看。而這個連結,很有可能就是帶有聯盟行銷的連結。 點擊這個連結,有可能會導到 booking.com 或是 agoda 有合作的訂房網站。 當讀者透過這個連結完成訂房,那麼推廣者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分潤。 整個聯盟行銷運作的模式就是這樣簡單! 至於我們可以在哪些平台上推廣我們的聯盟行銷連結呢,那就繼續看下去吧。 三、經營聯盟行銷常見的六個平台 1. 部落格 最常見我也最推薦的是用部落格來做聯盟行銷,原因是會來到你部落格的人通常都是有查找特定資料的需求,透過搜尋引擎找到你的文章,所以會是非常精準的目標客群。 若你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商品介紹是對他有幫助的,那就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讓讀者透過你的商品連結購買,得到轉換。 例如我想要買吸塵器,我就會上 Google 搜尋「吸塵器推薦」來找到適合的吸塵器。 這種評比排行榜的文章就會吸引我想要點進去看的目光。 而通常我們也可以在文章中看到商品的聯盟行銷推廣連結。 這時候,因為讀者是有需求進而搜尋找資料的,若看到有喜歡或是符合需求的商品,就有很高的機率會點擊連結查看,甚至是購買。 延伸閱讀: 5 個你應該開始經營部落格的理由! 透過部落格變現的 7 種方式 & 如何開始寫部落格 WordPress 架站的優缺點以及架站費用有哪些? 四個不同寫作平台的優缺點比較 2. Instagram IG 有兩種方式可以置入推廣連結,其一是在個人檔案當中,可以放入一個連結。 魚子小姐的被動收入實驗室 Instagram 但當你有多個連結想要置入時,就可以使用 Portaly 傳送門這種軟體,讓你可以置入多筆連結(如下圖)。 魚子小姐的被動收入實驗室 第二種則是可以將連結放在限時動態中,若是考量到限時動態的時效性,也可以把它存成焦點動態。 3. FaceBook 臉書的貼文也常常會看到有這樣的團購連結。 4. YouTube 在YouTube影片下方的說明欄位,也可以看到許多推廣連結,這些通常也都是聯盟行銷的連結。 5. 電子郵件 透過電子郵件、電子報,從中穿插聯盟連接,也是很常見的一種方式。 6. Podcast 在 Podcast 的說明欄位中,也是置入聯盟行銷連結的好地方。 總之,只要你擁有一個平台,就可以將這樣的聯盟行銷文字連結或是帶有連結圖片置入,不管是使用哪一個平台,只要找到你最喜歡及適合的就可以了! 延伸閱讀: 新手理財的四個步驟 開始打造被動收入 14 種常見的被動收入管道分享 ShopBack 現金回饋網 註冊現賺 $100 零成本在網路上賺取被動收入 四、聯盟行銷的優缺點 五個優點 1. 低成本事業,入門門檻低 比起開實體店面有成本、店租的壓力,或是經營電商網站初期的囤貨成本,透過 IG、FB、個人網站、YouTube 或是 Podcast 的營運成本,都相對的低且好入門。 2. 工作時間、地點不受限制 在網站上置入連結進行銷售,只要有電腦有網路,工作的時間和地點都不受限制,也是個實現數位遊牧的管道之一。 3. 不必直接面對客戶,不需處理商品物流、金流和售後服務 商品後續的物流、金流以及售後服務的問題都不用煩惱,全部都是由廠商方做處理。 4. 非常好的被動收入,讓你在睡覺時也能夠賺錢 以寫部落格文章為例,一次性花時間寫完文章後,文章就永久的保存在網站上了。只要文章還在,就有可能會有人透過搜尋看到文章,進而購買產品。 當文章的數量累積了越來越多,網站的流量逐步增加,那麼讀者購買的機率也隨之提升。就算你休息了一個月沒有新增文章,舊有的幾十篇幾百篇文章還是存在著,是個非常好的被動收入模式👍👍👍 5. 零成本就可以開始 假若開啟一個新的 IG、FB 粉絲專業用來置入聯盟行銷的連結,是完全不用費用的。 三個缺點 1. 需花入時間經營,短時間內不會有收入 開啟一個新的社群平台或是網站,都需要時間去經營,一開始的流量不多,需要時間的累積並且持續提供價值,才能讓平台的流量逐步提升。 2. 中文市場偏小 聯盟行銷在國外已經是一種很成熟的行銷經營模式,中文的市場雖有逐步跟進,但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小且不普及的。 3. 傭金比例偏低 亞洲市場的產品傭金比例偏低,以博客來為例,傭金約落在 1% 到 4% 左右。 假設賣出一本 $300 的書,傭金只有 $6 塊;賣了一百本,也才 $600 塊,傭金比例偏低。 五、聯盟行銷的平台有哪些 1. 台灣 聯盟網 affiliates.one 通路王 博客來(AP 策略聯盟) Yahoo 大聯盟 蝦皮購物 2. 國外 Amazon Associates 亞馬遜 ClickBank 電子書、線上課程 Shareasale impact 3. 旅遊類 Klook KKday Booking.com Agoda Trip.com 易遊網 4. 學習類 Hahow 好學校 PressPlay Udemy TutorABC 5. 自媒體經營相關 架站主機 Cloudways 製圖工具 Canva 電郵行銷 converkit 大部分的有聯盟夥伴計畫的公司,都可以在網站下方找到「加入聯盟行銷」的選項。 如果你不確定你想要推廣的產品有沒有在做聯盟行銷,則可以直接在搜尋引擎搜尋「公司/商品名 + affiliate」,例如:「Booking affiliate」,通常就可以找到你相關的資訊。 六、如何領取聯盟行銷的傭金? 如果是國內的廠商,多數可以透過銀行帳戶作提領,非常方便;如果是國外的廠商,多會使用以下兩種帳戶進行國際付款、收款,推薦大家可以把這兩個下載下來。 paypal Payoneer 七、聯盟行銷能賺到多少錢 以之前曾經提到的通路王為例,他們每個月都會在網站上公告成效排行的前三名,我每看一次都要從重新數一次那個數字,好激勵人心阿!相信只要不斷的累積有價制的內容,推廣適合的產品,聯盟行銷也是有機會可以賺大錢的! 另外也可以參考下方 YouTube 的訪談影片。 八、我是怎麼開始做聯盟行銷的 我自己是從架設旅遊部落格網站開始,分享旅遊景點資訊、住宿的推薦、交通的規劃懶人包,同時置入聯盟行銷的連結在其中。累積了一定的文章數量後,開始同步經營 IG 和 FaceBook,最近開始嘗試 YouTube。 以部落格為主,IG 和 FaceBook 為輔。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部落格的讀者多是透過自然搜尋流量找到你的網站的,是精準的目標客戶,轉化的效果也會比較好。 而 IG 和 FaceBook 的貼文時效性不長,一個月前 po 的東西很快就會埋沒在一堆新的貼文下方,一般的讀者也不會往上滑滑滑的去看那些舊的貼文。除了平台不適合發布長篇文章之外,貼文的價值也很快消失,非常可惜,而部落格則恰恰相反。 部落格的文章不管放了多久,都還是有被搜尋找到的機會,甚至時間越長,文章、網站的 SEO 和權重逐步上升,流量越來越多,整體轉換越來越好! 也因次我會推薦以部落格為主,再搭配第二個你慣用的社交平台,引入不同的客群流量。 延伸閱讀: 5 個你應該開始經營部落格的理由! 透過部落格變現的 7 種方式 & 如何開始寫部落格 WordPress 架站的優缺點以及架站費用有哪些? 四個不同寫作平台的優缺點比較 四天架站教學系列文章: DAY 1. Cloudways 主機申請 DAY 2. 佈景主題基本設定 DAY 3. 佈景主題進階教學 DAY 4. 網域申請,網站上線! 九、可以參考哪些課程 Hahow 好學校 關於網站架設,可以參考:全方位學 WordPress – 從架站到整合行銷 關於 SEO,可以參考:SEO 白話文:不懂程式也能學會的 SEO 秘密 關於經營 youTube,可以參考:百萬 YouTuber 阿滴-攻心剪輯術! 關於經營 IG,可以參考:電商人妻 IG 增粉攻略!三大領域經營術 對開團購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人人開團時代來了!微網紅帶你開啟團購第一步 使用魚子邀請連結註冊,可獲得 300 元購課金。 PressPlay 關於寫作,可以參考: 蔡淇華X吳淡如|好文案就是你的印鈔機!從自媒體到電商 新時代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 閱讀前哨站 瓦基【化輸入為輸出】九堂課教你輸出高品質內容 如果你英文不錯的,在 Udemy 上也有非常多價格便宜 cp 值高的課程可以學習。 線上課程的講師都有許多實戰經驗,透過自身經驗的過程更能了解在各領域一路走來的痛點,將課程有系統地重點整理出來,我覺得是非常划算的投資! 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你自己。 – 巴菲特 歡迎追蹤 instagram「魚子小姐的被動收入實驗室」! -- 本文轉貼自:魚子 被動收入實驗室(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5, 2024

接案被欠款怎麼辦?接案工作者保障自己的 3 步驟

「款項被欠太久要怎麼因應?@@」一位接案維生的朋友傳來訊息。 「有簽約嗎?」 「有信件/訊息往來嗎?」 「跟對方請款了嗎?」 我問。 我想先幫業主說點話,有時候大公司程序跑比較久,因此你可以客氣地先跟接洽窗口問一下狀況,看是卡在哪個關卡;尤其是合作對象若是公家機關、醫院等等,付款等半年以上都蠻常見的。 為了錢要得回來,以及後續合作機會與默契,好聲好氣提醒一下,大部分被提醒的人會知道要趕快處理。 如果接案者自己沒那麼想要錢,業主沒道理需要這麼積極付錢。 老闆心聲:感覺你沒有很急著要錢,當然能拖就拖。 但是,如果合作對象是小公司尤其是一人公司,欠款 很大機率是故意的,接案者要積極一些,建立起規則。 給你方便當隨便(說真的......這種人還真不少)「能拖就拖、能欠就欠」是他們做生意、攢錢的秘訣。 假如你吃過一次虧,以後就盡量不要再跟對方合作,或是建立收款規則採預付、收訂金,後續合作愉快、再採月結等其他方式。 一、合作要簽約 「這案子金額這麼小,還要簽正式合約喔?」 不論金額,建議要有文字證據,證明雙方彼此合意的內容。 法律上雙方達到共識🤝約定便成立,合作愉快情況下這些紙本的確不太重要。但往往就是這個but,當發生爭議時,如履約條件、付款時程喬不攏時,就會體會到文字證據的重要性。 不一定要有正式的合約,信件往來、文字訊息截圖都可以作為雙方合意的證據。但當有爭議時,對方是可以主張證據力不夠、或是質疑截圖造假等,都是很容易被攻擊的瑕疵。 白紙黑字的契約效力與內容,對雙方的保護比較足夠。 二、積極請款 接案者建立自己的收款規則 能收訂金先收 有合作默契後才考慮月結 不要給對方有理由或藉口延遲 「沒有發票」、「還沒結案」、「不知道收款帳號」、「我人在國外」經常是欠款者說出的說法。我有個工程師友人本來個人接案,剛畢業不曉得社會險惡,被一人公司業主欠款快一年......都要吃土了。 🤹:「(公家機關)還沒結案」 😒:「我的甲方是你啊!公家機關還沒結案是你的事啊」 後來決定開公司保護自己,每次接案都簽約,寫清楚付款時間,案件告一段落就開請款單及發票,上面也要有收款帳號。 三、必要時預收訂金/款項 🤹:「我們只收發票」 😡:「那怎麼不早說!!」 發案者/窗口可能搞不清楚,公司不接受勞務報酬單、公司規定只收發票等,個人接案會有一些發展上的受限,參考: 四面向判斷設立公司與否,我要開公司嗎? 接案族:客戶說只收勞報單或發票,合理嗎? 對方惡意欠款 蒐集並保全債權證據 證明自己有完成工作內容,發票、收據、請款單、合約、信件往來、對話截圖,都可以,就是對方欠錢的證據。 催款小撇步: 1. 利用對方愛面子 把對方欠錢的證據適當的釋放在社群媒體、業主的生活圈,業主可能的合作對象,讓大家知道「這個人會欠錢,讓他社會死亡」對方也許就會急著找你,還你錢了。 「擠牙膏式」的一步步放出證據,最近追蹤蔥妮絲坦揭露 im.B 詐騙有感,可以看到對方精彩的自打臉反應。 吉白職場EP17|優雅阿姨閒聊那些 5 月份讓人憤怒的新聞 不過,這也是會在意自己面子的人才有效,對於人間蒸發、已脫產的人來說,上述這方法還真沒什麼用。 2. 存證信函 來到最後不得已的這一步 存證信函是一種〈請求證據〉,不具有法律強制力。 有點像是剛剛說的請款單,只是比較兇一點,走到這一步大概心裡有底拿不回來、老死不相往來了。 存證信函為日後若進行訴訟,一種表明立場用的文件,「已通知對方趕快還錢,對方還是不還」的證據。 📌公司稅務上,當帳上有應收帳款/呆帳收不回,要打消認列損失 寄給對方的存證信函,證明這個應收帳款收不回來了 至於存證信函的法律效益、撰寫重點等,需要的人可以進一步搜尋存證信函。網路資料很豐富,溫馨提醒存證信函可以自己寫,請律師寫要費用,如果欠款金額不高、評估自己到底要達到什麼效果,再決定怎麼做吧。 📂喆律法律事務所 《存證信函怎麼寫?文內範本絕對讓你一看就懂!》 -- 本文轉貼自:優雅阿姨(原文標題:接案工作者保障自己😀不被欠款三步驟)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4, 2024

【讀者投書】美國職場分享|台灣私立大學畢業,我如何跨域轉職,還在美國找到商管工作?

去美國前,我問自己:這趟是為了什麼? 我曾經對自己的職涯感到非常迷惘。我是台灣私立大學生物醫學系畢業,卻在畢業前發現自己對留在實驗室或學界不感興趣。我的同學很多都繼續攻讀碩博士,或是轉醫科,我反而是我們班上唯一大學畢業就去當兵、第一個到業界工作的。 一開始,我進入生技產業當業務,但其實並沒有找到所謂天賦熱情,後來又輾轉幾個工作後,我開始發現這些都不是我要的,更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怎麼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好像只是被現實推著往前走 從身邊小圈圈能提供的選項裡嘗試著尋找一根浮木...... 因緣際會下,我在一個旅行中,偶遇一個在英國工作的香港朋友,和她幾個小時的對話裡,讓我第一次對國外的世界感到好奇(對,我從來沒考慮過出國唸書/工作的選項),萌生了想出國看看的念頭,沒想到這個生命中的小插曲,改變了我的一生。 對於出國唸書或工作,我是一點準備都沒有的,所以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們,都比我好很多!這篇文章我也不分享申請學校的過程,因為是突然萌芽的念頭,我的大學 GPA、校外活動成果、工作經驗、英文程度等等,都是普通中的普通。 但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我漸漸開始知道做好規劃的重要性,我出國前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這趟出去到底是為了什麼,有什麼明確的目標? 當時的我給了自己三個答案: 練好英文,到可以日常對話的程度。 洗一個可以找到理想工作的學歷。 出去看一看世界,打開眼界和心胸。 這三個都不是什麼很高級的答案,卻是我心裡很實際、很想做到的三件事情,我希望透過這些,不管畢業後在哪裡,可以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 當時我選擇出國念 MBA,聽起來很夢幻,但其實我只是還不知道自己想學什麼,只知道想轉商,而年紀稍長也沒什麼專業的我,唯一比大學畢業生強一些的是多了幾年的工作經驗,所以唸個企管碩士,變成了一個既好聽又彷彿是唯一合理選項的答案。 我花了一年多準備,邊在美式餐廳打工,邊兼差做家教,邊補習英文考托福和 GMAT,終於我拿到唯一的學校 offer,於是我跟家人借了一半錢,跟政府貸款付了剩下一半錢,在 2011 年暑假,我降落在紐約甘迺迪機場,開始了這不知會帶我到何處的旅程。 生醫背景+供應鏈管理,找到意想不到的職涯之路! 初來乍到的我跟其他留學生無異,面對的是新環境的文化衝擊,以及全英文環境,我在艱難求學的狀況下,給自己的第一個任務是:找到自己未來的專業! 企管的路挺寬,可以攻專業性很強的財經、會計;也可以走行銷、品牌管理和公關等比較軟性的專業,更可以跟其他專業結合,像是數據分析,甚至走商業法律或是醫療管理。而我自己,因為沒有什麼商學背景,終於在上了第一學期的通識課程後,才真的讓我找到了我的熱情和專長: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喜歡供應鏈管理,其實一開始單純只是覺得這很實在,是相對其他比較抽象的選項,這對我來說是更能看得到摸得到,也能直接影響人生活的東西,所需要的技能和我比較擅長理性邏輯分析的特質相符合,也和我對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熱情很契合。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我的學校附近是美國藥廠的聚落之一,我自己又有醫學院的背景,所以我決定專攻「藥品供應鏈管理」這條算是挺特殊的發展方向,這真是我如果一直在台灣,壓根不會想到的一條職涯道路。 累積獵頭人脈與考證照,從「合約工」開始,打敗簽證大魔王! 既然第一任務「找到未來希望的職場賽道」已經完成,MBA 畢業後接下來就是找第一份工作,在美國待下來,而其中最值得分享的是我拿到工作簽證的經過! 國際學生找美國工作最劣勢的莫過於沒有工作簽證。無論你的實力再怎麼優秀,即使語言和文化的缺陷被抹平了,明擺著的身份問題還是會讓一開始的職涯非常艱辛。這在我碩士找學年中間實習機會的時候,感受特別深,最後實在找不到,選擇回到台灣的藥廠實習。 畢業後,2013 年的東岸,跟我目前所在的舊金山灣區很不同,辦給國際學生的工作簽證,當時東岸公司 HR 部門都不是很熟悉,我還得跟 HR 解釋怎麼操作。 而且,從學生簽證 F1 到工作簽證 H1b 有一個過渡時期,就是畢業到拿到工作簽的之間,會用一個叫做 OPT 的狀態去工作,當時幾乎所有的商學院都只能給一年的 OPT。 現在的商學院基本都會修一些 Data、Analytics 或者 Coding 課程,因而被編到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體系底下,而有三年的 OPT,也等於三次抽籤的機會。 而我當時一開始就知道,簽證會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只有一次申請和抽籤的機會。 因為這是一個相對草根的故事,所以我的解法也不是什麼高級的策略,而是走了一條自己亂闖出來的路:合約工。 在美國有點規模的公司裡面,基本都有一部分的合約工,他們不算進公司人頭,領時薪,不吃公司福利,可以短約表現不好就不續約,是公司很有彈性的勞動力。 以我很薄弱的背景,想進夢想中的歐美大藥廠,我分析了一下覺得這就是最可能,也最不會一開始就碰到簽證魔王挑戰的選項。 而這些短期的合約工,大廠們都委託其他人力資源公司(staffing agency)幫忙找人,所以我在求學時就開始在各個網路求職平台上活躍,一方面拓展在業界的各種人脈,也同時儲存了一大批各路獵頭/招募師的資料。 畢業前後,我不僅努力拿了幾張專業證照,彌補我背景和專業的不足,也花了不少時間改履歷,找人練習面試,我比較重視效率,所以並沒有真正海投,而是同時和好幾位獵頭一起合作,請他們從我有興趣的產業裡找有機會拿到的工作機會,順利拿到幾個附近藥廠的面試,最後以一個一年合約工的身份,去了我實習過的瑞士藥廠,開始了我的美國職涯。 差一點就打包回府,美國抽工簽驚魂記! 七月開工,加入 ERP 系統資料管理的部門,我首要的目標是快速學習,力求表現和能見度,而我也認為績效是很好的,前半年的表現讓所有人都滿意。 然而,下一個困難很快出現,我在年底前詢問了主管,能不能先幫我延長合約到明年年底,因為我需要申請工作簽證,而且要在二月和律師把資料準備好,才趕得上四月抽籤,但我的 staffing agency 需要我有足夠長的合約,才會幫我付一筆幾千塊的律師費做申請的。 我的部門上層回答:隔年的預算還沒被核發下來,所以即使他們很喜歡我,還不能先簽延長合約。 這就麻煩了,我是有時間壓力的!所以我得馬上開啟備案,一但錯過了二月,基本上就錯過了這一年的抽籤,而如果沒有身份,我的美國職涯大致上就結束了。 於是我又找上我的獵頭大軍,跟他們說現在的狀況:我的要求很簡單,不要求薪水、職位,但一定要讓我馬上和律師準備文件抽工作簽證。 我同時跟幾個獵頭合作,狗急跳牆地在年後很快做了幾個面試,最後還真的在二月初拿到另一家美商藥廠的合約,新的 staffing agency 也馬上幫我處理文件。 就當我要準備提辭呈的同時,主管告訴我預算過了,他們可以馬上跟我延長合約,當時的我面臨兩難,最後因為簽證文件的速度,還是咬牙留在原公司,還好最後幸運地在第一次就抽到了籤,我也在當年底簽證生效後,馬上跟公司申請轉成正式員工。 頭過身就過,一年後透過公司整併的機會,我換部門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供應鏈規劃部門,開始了我在藥廠供應鏈職涯的學習。從面對供應商,到規劃自己公司的工廠;從學習使用供應鏈規劃的 ERP 系統,到對著數十人報告自己的產品規劃和存貨管理策略。 在藥廠的消費品部門學習處理各種需求上漲、工廠被風災破壞,和規劃新產品上市的各種知識和經驗。一直到 2019 年,我選擇從東岸搬到西岸,新公司百廢待舉,我也因此有了算是一路順暢的晉升機會,承接新的專案,負責更困難更有關注度的產品,五年內從 Manager、Sr Manager、一直升到 Associate Director 的職位。 十年多的美國路,我算是起步得辛苦,最後卻也走得順遂,夜深人靜時,有時回想自己一路走來的種種,我感到各種幸運,如果要總結自己的學習,我會跟大家分享: 要做好的決策,從想好優先順序(Prioritization)開始,一次解決一個問題就好。很多時候狀況很複雜,我建議把問題簡化,從最重要最根本的訴求或是條件開始。從問自己「做這些最後到底要什麼」開始。 越是困境,越要花時間好好思考,構思長遠的道路,來想下一步要怎麼走。我常碰到年輕的 Mentee 因為有時間壓力,有點病急亂投醫,沒想到長遠的影響,也看得不夠廣想不到其他的選項,一個很簡單的做法可以是找有足夠經驗的人請教不同的策略,不只要解決當下的問題也要考慮對未來的影響。 要重視效率(Efficiency)。同上所述,時間壓力很容易讓人胡亂出招,不僅浪費時間還達不到效果,我認為要緩一緩,找到利用自己現有或可以創造出的資源,來幫自己做事的方法,進而增進效率。 要具備能在各種環境存活,以及和不同人相處好的能力,職涯越到後面,軟實力越是重要。國際人要在海外多元的職場生存,收放自如的彈性和韌性是很重要的。另外,從職涯初期比較重視的硬實力,到後面的溝通、表達和協調資源的能力,這是每個渴望有職場上影響力的人都應該持續成長的方向。 希望分享自己草根的故事能給大家一點信心,任何人只要做好了決策,把自己放在適合的地方,用對了方法處理狀況,都是有機會發光發熱的! -- 本文由 Justin Lee 投稿刊出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場)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9, 2024

我要創業,要設立「公司」或「行號」?繳稅上有什麼差異?(附影片說明)

創業者在開始籌備公司階段,可以先利用以下簡單的三個問題來幫助您判斷應申請哪一種形式的公司,以利之後事業版圖的發展。如果想要一勞永逸,日後不要再花一筆錢去轉換成公司,建議還是一開始就成立公司,一次解決公司發展中會碰到的需求。 若想快速了解該成立哪種型態的公司,也可以先看以下的影片簡單說明兩者的差異。 一、用簡單 3 個問題幫助您要建立公司還是行號呢? (一) 是否需要開立統一發票? (二) 股東人數超過一位? (三) 業務分布的區域範圍?是否遍及全國? 以上問題,只要有其一回答「是」,建議登記「公司」。回答皆是「否」,則建議登記「行號」。 茲分析如下: 判斷標準(一):若從事的行業是需要批貨、有上下游供應商的商品或服務,而且需要開立發票給客戶/消費者,則申請公司為宜。 依現行稅法規定,公司組織,不論營業額多少,一定要使用統一發票。 行號原則上也是使用發票,只是行號可以例外,向國稅局專案申請「免用統一發票」(零售業且每月營業額 20 萬以內時),申請後不一定會核准行號免用發票,必須國稅局審核核准後方能免用發票。只有符合小規模營業人(每月營業額 20 萬以內、非以連鎖形式經營事業、無自動叫號設施的小吃店生意)的標準,才得以申請「免用統一發票」,但是國稅局不一定核准免用統一發票,視個案情形而定。 有沒有例外不用開發票的情況? 除去例外的小規模營業人以外,行號還是要使用統一發票,如同公司組織一般,每期申報繳納 5% 營業稅。 而所謂「小規模營業人」的要件有下列幾項: 每月營業收入未超過 20 萬元。 產品單價低、而且從事的是小店面生意。(例如:麵攤、小吃店) 非以連鎖形式經營事業。 從事的是零售業、不能是批發業。(批發業一定要開發票) 延伸補充:小規模營業人稅務大補帖 因此,若是每月營業額有超過 20 萬元,上下游廠商也需要發票才能報帳抵扣營業稅,即使是設立行號,還是需要開立發票,與設立公司日後的帳務處理與稅務申報程序基本上都是相同的。 如下表所示: 判斷標準(二):股東人數越多,建議申請公司 在行號又是合夥組織的型態下,若有任何應變更之事項或決議,需經所有合夥人全部同意才可執行;公司組織下,若有任何應變更登記事項,有限公司需全體股東同意並親自簽名,股份有限公司則需經由董事會或股東會決議,決議方法也依影響之程度,區分為普通決議及特別決議。因此,若股東人數較多,組成人員較複雜,則應成立公司組織為宜,以便加速日後決策執行的效率。 而且公司與行號不能相互轉換,所以成立公司組織以後,不能再改成行號組織,行號也不能再改成公司,只能重新申請,所以一開始設立時,建議向會計師諮詢專業意見,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策略的組織類別,辦理設立登記。 判斷標準(三):業務範圍越廣,申請公司較佳 公司與行號所屬管轄之主管機關不同,【公司組織】的主管機關為『經濟部』;【行號組織】的主管機關為「地方縣市政府」,因此名稱保護的範圍也不一樣。公司名稱的保護是全國性,公司名稱有專一性,行號則僅限於設立登記的該縣市。(例如:萬集「有限公司」全國只能有一個,但是萬集「商行」台北市可以設一間,新北市、桃園市也可以另設一間完全一模一樣的名字)。 公司成立之後,可以遷址至任一縣市。但是若是申請行號,因為該名稱只能在單一縣市使用(例如:台北市),所以若是日後不登記在台北市了,要搬到新北市,則還需再確認新的縣市沒有相同名字的行號已經登記,才能延用原來的行號名稱,非常不保險也不方便、所以建議登記公司組織比較有保障。 所以若是計畫業務區域是遍佈全國的,申請公司才能確保公司名稱能通行全國不會重複。此外,現在公家機關之招標常訂有投標資格,需達資本額最低標準門檻才能參與投標,行號因為設立時通常都沒有請會計師驗資,所以資本額通常都在25萬元以下,不符合招標規定而喪失資格,因此有意承包政府相關業務者,也建議以申請公司組織較為適當。 此外,一開始就成立公司、能夠開發票,在經營客戶關係上也會讓人覺得是值得信賴的對象,也是代表一種商譽。對合作廠商來說,往來的對象是公司組織,也是有規模、有制度的一種表現。 相關文章:設立公司有哪些手續及費用、該怎麼評估我需不需要自己成立公司行號呢? 延伸補充需考量的因素: 公司創辦人可根據自己想要投入的產業、所需資金多寡與(例如:有合夥人嗎?需要募資嗎?需要向銀行貸款嗎?),來考慮要申請哪一種組織型態做登記會比較恰當,試著問問自己下面這些問題,思考公司未來的規劃。 之後有沒有可能會擴大經營? 有沒有與大型企業合作(EX: 連鎖超商)的計畫? 有沒有上下游供應商訂貨與交貨的行為?(EX: 與台積電簽約供貨) 是否規畫讓公司上市上櫃(IPO)? 有沒有需要投標?或是參與大型專案?(有些標案或是投標的資格會規定廠商必須為公司組織) 如果多數的回答為肯定,就建議您申請「公司登記」;若多數回答為否定,申請商業登記即可! 另外提醒萬集的讀者,行號組織是未來會漸漸式微、被淘汰的一種組織型態,現在的世界,人力、資金、業務都是跨國流動的,一開業往往就是橫跨全國、跨界合作的經營型態,而且通常都是一個團隊一起協做、打團體戰、而非個人單打獨鬥的形態,業務不分國界。 若一開始就打算經營個人品牌、或是規模較大要走連鎖、加盟的形式、有打算募資的話,萬集會計師事務所都會建議直接設立公司,可以免去行號註銷、又要轉換到公司的繁瑣程序,已經簽好的合約、銀行貸款等等,都要重新來過,非常的累人。 所以一開始,會計師都會建議老闆,直接建議設立公司組織最佳。有問題可向萬集諮詢。 相關文章:設立工作室與設立公司差別 Q&A 二、公司與工作室(行號)的差別是? 公司與行號在法律責任上面的差異? 公司係指依公司法規定組織登記成立之社團法人,股東就其出資額負責(無限公司除外),股東負有限責任。公司出了事情,出資額賠完,股東就沒事了。因為公司是獨立的法人,有他自己的法人資格、權利、義務,所有的簽約往來對象,對的都是公司,而不是股東個人,出了事情要找負責的對象是這間公司。 商業登記法所稱之商業,也就是一般所指的商號(行號),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獨資或合夥經營事業,負責人或合夥人負無限責任。因為行號並不是獨立的法人,雖然行號他也有一個統編,但是所有的法律責任還是回歸到個人身上。因此如果企業跟行號(企業社、商行、工作室)往來的時候,行號往往會給人一種有疑慮的感覺,就是因為其實你並不清楚這個個人能不能夠承擔這麼多的責任,因為行號通常都是獨資,也就是只有一個人,也代表他是沒有團隊在後面做支援的,出了事情不知道要找誰。 會計師給企業負責人的建議: 公司組織的存在已經好幾百年了,以前的大航海時代,一艘船出去探險能不能回來都不知道,就形成了這種大家各自出錢、分攤風險,有賺錢大家分的作法。 現在的時代,創業的風險也是挺高的,如果因為在業務上面的疏失,或是因為不可控的災害(如:高雄氣爆事件),造成行號的負責人要將自己的身家賠進去,試問,如果你是開一個瓦斯行、或是企業社、工作室的負責人,你會願意賠上全部身家來賠償對方廠商、或是客戶求償的法律責任嗎? 因此萬集會計師事務所通常都建議找我們設立諮詢的客戶,一開始就成立公司組織,為你經營的這個事業買個保險,將公司未來可能負擔的賠償責任,與您個人名下的資產分開。 公司與行號在稅務上的差異 開公司以後會面臨的兩種稅,一個是「營業稅」、另一個是「營所稅」。營業稅,公司與使用發票的行號(大行號),都是繳 5%,營所稅,公司要繳 20%,行號比較特別,是不需要繳納營所稅,但是要將年度獲利(營利所得)併入企業負責人的個人綜所稅去課徵 5% 到 40%。 小行號(小規模營業人):在銷售貨物或勞務時,商業登記單位如每月營業額在 20 萬元以下,可向國稅局申請免用統一發票,享受報稅簡便之優惠,每季由國稅局按查定營業額乘以 1% 稅率計算營業稅,使用統一發票則徵收 5% 稅率;而公司無論營業額多寡,皆需要使用統一發票,營業稅稅率為 5%,每兩個月申報一次營業稅。 會計師提醒:小規模營業人是例外申請適用的優惠,所以 1% 營業稅不一定可以適用。 而且僅限於零售業。如果做的生意有批發的,就不能申請免用發票,這點常常很多老闆不清楚,只知道有一種免開發票的 1% 就希望可以比較申請,萬集會計師事務所還是建議企業老闆先檢視一下自己的商業模式,再決定設立哪種組織型態。有問題歡迎向萬集諮詢。 大行號(使用統一發票的行號)與公司組織一樣,無論有沒有營業額(即沒有開發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每兩個月都需申報營業稅,以及必須記帳,每年五月份需申報營所稅 20%。 雖然行號不用繳納每年五月份的營所稅,但是行號一年下來的「營利所得」(有賺錢、有淨利的話),必須併入企業負責人的綜合所得稅去課稅。所以營收越高、淨利越高的行號,越沒有節稅效果。 小行號(小規模營業人)雖然每兩個月不需要自己報營業稅,但是稅單國稅局還是會依季開給你稅單(1,4,7,10 月份時課徵,一年繳四次),而且「營利所得」也需要自己去併入個人綜所稅的「營利所得」,不管有賺錢、還是虧損,營業稅都要繳。 而公司組織,收入不論多少,營所稅率一率都是 20%。所以一般在設立階段,萬集會計師事務所都會建議來諮詢的客戶一開始就設立公司組織。以免日後收入越來越多,用行號已經不划算的時後,又要將行號註銷,重新開一間公司。 會計師提醒:公司與行號組織是不能互相轉換的。 行號不能換成公司,而政府鼓勵小轉大,不能大轉小,所以這點很在多老闆不太清楚的情況下,一開始只求快速,而設立行號,就會造成日後無法轉換成公司組織的困難。特別提醒各位讀者注意。 稅務比較表如下表所示: 三、什麼條件下一定要使用統一發票? 公司組織,無論營業額多寡,都需要使用開發票。 公司組織成立以後,每兩個月需申報營業稅。需特別注意的是,提醒公司組織的負責人,無論有無營業額,都需要申報營業稅。 行號:大行號(月營業額超過 20 萬時),需使用統一發票。 如果一開始成立行號,但是因為往來的客戶要求要開立發票才能夠成為合作的對象時,則行號自願一開始就使用統一發票,也是可以的。每兩個月同公司組織,無論有無營業額,皆需申報營業稅。 小行號:小規模營業人,因為規模狹小,月營業額在 20 萬元以下,可以免用發票,營業稅率為 1%,核定課稅。 使用統一發票的門檻: 依據營業稅法規定,營業人使用統一發票銷售額的標準為平均每月新臺幣 20 萬元。 也就是說,商家每月營業額達新臺幣 20 萬元以上時,除了營業性質特殊的營業人外,國稅局都會核定其使用統一發票。至於所稱「營業性質特殊」的營業人如下: 供應大眾化消費之豆漿店、冰果店、甜食館、麵食館、自助餐、排骨飯、便當及餐盒,但主管稽徵機關得視其營業性質及經營規模,具有使用統一發票能力者,核定其使用統一發票。 電動玩具遊樂場所。 稻米、麵粉、小麥、大麥、米粉、麵類(包括麵乾、麵條等)、豆類、落花生、高梁、甘薯、甘薯簽、甘薯澱粉、大麥片、糕粉等零售業。 攤販。 其他屬季節性之行業,其交易零星者。 導入行動支付經核准適用租稅優惠的小規模營業人。 開發票問題補充:為何有些行業(美髮、餐飲)營業規模也不小、超過 20 萬可以免用發票? 例外狀況:餐飲,美髮、美容、美體相關 國稅局的解釋是這些湯湯水水的行業,老闆一邊煮麵、手油油的,加上知識能力不足,可能不方便寫字,不方便開發票,所以給予特別優惠免開發票,用核定課稅的方式繳 1% 營業稅就好,可說是非常優惠的規定。 不過經過幾十年的資訊科技演進,歷史的軌跡已經改變,現在符合這種免開發票標準的店越來越少了!知名排隊店,大都變成大規模經營、有電子點餐、號碼牌叫號系統、營業額一天輕鬆破萬元,就會從原本的免用發票被國稅局核定變成使用發票。 餐飲業開發票5個判斷條件: 以連鎖或加盟方式經營 以電子系統設備管理座位、提供取餐單或號碼牌方式經營 透過網路銷售 以電子方式或收銀機開立收據、處理或管控帳務 依其營業狀況、商譽、季節性及其他情形,銷售額倍增,足以認定有使用統一發票能力。 會計師提醒這些使用發票的排隊名店,千萬不要心存僥倖的心理想要避稅所以漏開發票,「有開口才開發票」。依照營業稅法的規定,若一年內有三次以上違章,就會被要求停業 7 到 14 天,最高可處分停業六個月。 還有,美髮業雖然免開發票,但是僅限於剪髮、燙髮的勞務服務。如果店面有販售洗髮精、護髮素等商品,每月營業額超過八萬元,這部分銷售商品的發票,還是需要開立統一發票的。 法律規定:根據財政部的統一發票使用辦法第二章第四條所列,理髮業及沐浴業也在免用統一發票範圍內,其銷售額不受每月平均 20 萬元的門檻限制,僅需繳納 1% 的營業稅,但倘若兼營銷售洗髮水、洗髮精、美容保養品,或是提供油壓按摩、美甲、化妝等非主業之服務時,若已達使用統一發票標準門檻時,需開立發票課徵 5% 營業稅。 根據財政部統計通報,2023 年美髮及美容美體業銷售額 466 億元,以美甲美睫業五年間翻倍增速最大,因此展店時不可不留意發票相關規定。 例外狀況:藥局 藥局根據醫師處方箋調劑藥物的業務收入、供應處方箋藥品的收入為免開統一發票,但在此列之外,非處方箋的藥品及貨品的收入、及非處方箋的藥品調劑業務收入,若已達使用統一發票標準門檻時,需開立發票課徵 5% 營業稅。 會計師建議,要開發票的連鎖業者導入電子發票,讓科技幫助公司經營更輕鬆! 四、結論:一開始就成立公司 成立公司在設立時,雖然比行號多了一個開設銀行籌備處帳戶的手續,但是後續與其他公司往來、或是向銀行貸款時、投標政府標案、參加廠商比稿、要向投資人募資時,都會顯得比行號有規模、也比較值得信任。而且行號是不能變更組織改為公司組織的,所以會計師建議老闆一開始就成立公司組織,是一勞永逸、又可以符合公司未來長遠發展規劃。 欲瞭解更多細節,可參考「公司設立及租稅規劃線上課程」 -- 本文轉貼自:萬集會計師事務所(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8, 2024

為什麼「個人品牌」沒在獲利?產品服務「賣不出去」的原因與解方!

我們今天來聊聊為什麼你的個人品牌獲利模式一直不太穩定,你可能有自己的產品或服務,但就是 商品賣不動 、賣不好,今天我會分享幾個銷售成績不理想的常見原因,還有解決的方式。 我在上一篇文章有講到行銷漏斗的概念,在看這一篇文章前,建議你應該要先有一點行銷漏斗的概念,才比較看得懂這一篇文章,通常,個人品牌沒有在賺錢,原因就是三個,如果這些是你的情況,那麼今天你將會有所解答。 1. 你沒產品 2. 你的行銷漏斗塞住了 3. 你的行銷方式需要調整 延伸閱讀:成立「個人品牌」後,到底該怎樣才能賺錢?先了解「行銷漏斗」的概念 今天的重點非常多,所以我建議你準備筆記本。本篇文章也可以搭配「佐編茶水間」的 Podcast ,可以參考我標註的時間點,直接聆聽重點段落! 📍【本集綱要】#207 商品賣不動 節目開場與單集概要(00:00 –) #1 宣傳力道太小、頻率太少(06:05 -) 這個狀況是我最常看到的,相信有長期在收聽佐編茶水間的你,一定有發現,我宣傳品牌是完全不手軟的,我幾乎在每一集的節目裡面,都會提到自己的產品、自己的課程。 我們現在一起來想像一位聽眾的使用者流程,這位聽眾在通勤、做家事的時候聽你的節目,他覺得你的分享很有趣,訪談的內容也滿有深度的,不過,你從來都沒有提到自己有在販售產品,也從來沒有提到:「其實我有在提供一對一的服務。」 在完全沒有透露的前提下,你的觀眾究竟要怎麼知道你有在做其他的事情呢?他一定要追蹤你的 Social media,或者閒閒沒事去你的官網晃一晃,才可能會發現:「原來你有在賣這個喔!」 大部分的聽眾,其實都只停留在「聽」的階段,他的使用者流程就是打開手機,打開 Apple Podcast or Spotify,看一下有什麼有趣的主題,點開他感興趣的集數來聽,就這樣而已,很多時候也不會完全聽完。 更多時候連你的 IG、網站都不會去,因為他不用去,他只是要聽你的節目而已,他沒有非得轉換平台去追蹤你的理由,對吧?同樣的情況,也可以套用在只有經營某種平台的創作者身上,你的品牌效益和產品銷售狀況不好,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你的觀眾沒有聽到、看到。 不要害怕打廣告(08:32 –) 我們都很忙、追蹤很多人、聽很多節目,要在觀眾的腦海中留下印象,宣傳力道就要大,千萬不要怕多!當然,這是我自己的經營方針,也是我相信的理念,我覺得我的手法應該不到激進,但我也一點都不害臊。 滿多人會覺得:「天啊!我廣告打太多,聽眾難道不會超反感嗎?」,的確有對於廣告很敏感、很反感的聽眾,但我一直都認為,如果你的內容是聽眾覺得值得花時間來聽的,那廣告頂多就忽略,或是快轉跳過也可以,有廣告並不影響你的內容值不值得聽。 現在 Podcast 的節目選擇非常多,除非你選得主題真的都很打中他的胃口,或者他就是你的鐵粉,不然通常就只有你自己會覺得廣告的次數太多,因為只有你自己是那個每一集都會重頭聽一遍的人,但大部分的聽眾都不會,對吧? 到底怎樣的宣傳力道是太大?太小?頻率究竟要多少?我現在要說一個你很不喜歡聽到的解答,就是「沒有標準答案」,取決你的品牌屬性跟觀眾喜好,有一些風格比較大喇喇、率性的網紅,他的觀眾就很喜歡他直接的個性,所以每一集的節目都在業配。 喜歡他的觀眾可能還是覺得:「這就是他,他的品牌就是這麼直接」,但如果你的品牌是走小清新的路線,可能你的觀眾比較高敏感,有時候資訊量一多,就會覺得很難消化,我自己有一個小小的策略是,在每一集的節目中,我都會有意無意用一兩句話淺淺的帶過。 例如「喔!他也是我們 BYL 的學生」,或是「我上次在幫學生做一對一諮詢的時候」,就是很順口的提及,除此之外,在「熱門集數」裡面,我也會花更大的力氣,更長的篇幅,去做宣傳的內容。 什麼是熱門集數?(12:17 –) 你在做行銷和內容策劃時,應該會知道哪一集的收聽率比較高,會是觀眾很想聽的內容,那就代表,你應該要在那一集節目中,比平常更大量地包入產品訊息,那在節目還沒有播出之前,你要怎麼知道這一集會有多少人聽?老實說,就是經驗。 我做節目已經做了四年,我知道什麼樣的主題會有很多人聽,因為我經常會跟聽眾互動,知道他們有什麼痛點,所以當有重要訊息,例如六月要特別辦活動,我就會故意用比較精彩、比較多人會感興趣的主題來包裝,順道分享更多當時要宣傳的內容。 除此之外,如果那一集的來賓很有名,或者來賓分享的主題非常有趣,我也會知道這一集肯定會有比平常更多的人來收聽,身為品牌經營者,要用經營事業體的思維來看全觀,而不是單集單集的零散分享,這個就是節目策劃、內容行銷的技巧。 回到第一個常見的問題,宣傳力道不夠、次數不足,是你可以馬上去檢視的,大部分的創作者,會以為文案、連結擺放的地方、產品的消息都很明顯了,但這都是盲點,第一次知道你的觀眾沒有指引,是根本不會知道你有在提供或販售什麼內容的。 你永遠都要去思考:「這些內容有可能被一個全新的觀眾看到,他有沒有辦法找到我想要給他的資源與資訊?」,最重要的是,這個路徑絕對不能困難,門檻一高,觀眾就不會願意找,你一定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足夠的頻率,才有辦法讓你的觀眾記得你的資訊,做到你希望的轉換。 #2 你對你的產品沒自信,說明不夠具體(15:46 –) 你可能會說:「我平常有在手繪一些小東西,偶爾會隨便擺個市集」,或是「我對塔羅有點研究,如果你感興趣的話,我可以幫你抽一張牌,不然我也有認識幾個滿厲害的朋友可以幫你算一下。」 我常說:「你說話的方式、使用的詞彙,這些語言都是有力量的」,那些「隨便、偶爾、應該」都是讓潛在客戶感到模稜兩可的地方,大部分的時候,可能都是因為對自己的產品不夠有自信,或者不想要太過 Push,才想要客客氣氣。 但,我想要請你換個角度思考,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不斷推銷是件不好意思的事情? 是因為我們喜歡大家都可以和平相處,不要一直去打擾別人,要求別人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接收他不想接收的資訊,我們覺得賣東西就是「對」他人做些什麼,可是有沒有可能,你是在「為」他人做些什麼呢? 我一直都覺得我的課程或講座是一個工具,其實任何產品都是一種工具,這個工具不是目的,但這個工具帶你走向目的,只要我聽到你有需求,或者我知道你有困擾,那我介紹一個工具給你,其實是幫你一個忙,我一直都是這麼想的。 你可以說這是過度平常心,或者過度自信,但如果你剛好在賣咖啡,朋友來跟你說:「最近我想買咖啡送人或自己喝」,難道你會說:「要喝咖啡喔!那我介紹別家的牌子給你?」,應該不會吧?為什麼回到你自己的自媒體上,你就不願意這麼做呢? 你是不是覺得說:「因為一直推廣自家的產品,本身就有偏心的嫌疑」,是人都會有偏好,為什麼要害怕自己在偏心某些事情呢?身為創作者,你對自家產品有多一層的愛戴,就像是對你的孩子有多一點的偏心,你要站穩這個腳步,說出自己的立場,除非你是一位評論家,如果不是,就沒有中立的必要。 搜集資料、查證產品的適用性,是消費者的責任,假設你是消費者,你應該要知道品牌端會想盡辦法秀出品牌的亮點,因為這是品牌的責任,而消費者的責任是去多方比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我認為大部分的創業家,儘管沒有特別偏心,還是會對自家產品格外推薦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是他最熟悉的產品,比起其他競爭對手來說,我們了解最深的,當然就是自己的品牌,當看到有適合的潛在客戶,最先推薦的,一定也是自家的商品。 當然,我們不能去製造錯誤的期待,推銷產品給不適合的受眾,產品說明如果含糊不清,就會不夠具體,讓觀眾有種不夠肯定的感覺,這是你自己的產品,怎麼連你都不肯定? 如果你的銷售成績不太好,可以檢視一下是不是在行銷資訊上過度模糊?還是說對自己提供的服務沒什麼信心?如果是,請你換個角度做假設,潛在客戶雖然是陌生人,但就像朋友來問你問題一樣單純,他有個困擾來請教你,你為他提供解答,就是在幫他一個忙。 你是在為他做些什麼,而不是在對他做些什麼。 只要你能夠在話語中帶有這樣肯定的態度,我相信你的觀眾也可以感受到,你的確是在提供他一個方法,一種工具,而不是在強迫他。 #3 定價不對,受眾設定有落差(23:03 –) 這個情況發生的頻率跟其他狀況相比是少滿多的,定價是一門藝術,設定太高或太低,都可能讓你的轉換率不太好。但是到底要怎麼定價?這跟你的受眾樣貌和品牌調性有關,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公式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但我可以舉例,我曾經跟一位學生做一對一,分析他的銷售狀況,他本身是一位攝影師,攝影的技術很厲害,經常會拍婚紗、閨蜜寫真這種質感很高的攝影作品,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發現自己需要一套線上產品,才能在疫情期間生存下來。 因此他馬上開發了一套線上課程,教學生怎麼拍出很高級的沙龍照,課程內容非常的精緻,從攝影器材的使用、光線、取景,到後面的精修一系列都非常的完整,一般會覺得,這樣的內容很有深度、很專業,理當值得高價位,然而產品上線後,卻一堂課都沒有賣出去。 他一開始覺得可能是價位太高,所以將課程降價,但還是沒人買,不知道要怎麼調整價錢?我看了他的課程,覺得這個課真的不能賣低,因為內容很專業、豐富,但是受眾定位不正確,一般講到變現,很直覺就把會的東西包裝成一套系統教學,傳承下去。 但,誰拍閨蜜和婚紗會想要自己修自己的照片呀?我是完全不會,我希望有人可以幫我做到好,所以儘管內容再精緻,他都不應該賣給那些追蹤他的人,如果真要賣,就是要賣給想要成為攝影師的人,或者已經是攝影師並想要進修的人,如果是這群人,定價就絕對沒問題。 如果還是希望把受眾針對在已經有追蹤 IG 的人身上,我可能會建議他開發自己的濾鏡 preset,讓觀眾可以用懶人的方式在照片上套入喜歡的濾鏡顏色,然後走平價路線,累積獨特的個人風格和喜歡這樣風格的受眾,為日後的出發做累積。 聽到這邊大部分的人可能會覺得:「我就不想要走低價路線,我就是希望有被動收入才來做個人品牌」,這個例子是比較極端又寫實的,沒有人想要受到疫情的波及,但很多時候,狗急跳牆生出來的方法,可能從定價或受眾設定上就是不適合的。 你的觀眾想要的、可以負擔的,以及專業水平所及的,都必須要對齊,才不會導致很棒的產品,卻沒有轉換效益。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你是否正在吸引「錯的受眾」?(和3個調整方法!) #4 信任感不夠,關係待耕耘(27:11 –) 我們都不太可能會跟詐騙集團或看起來很假的商家買東西,那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詐騙集團會成功呢?就是因為他看起來很真,製造了足夠的信任感,讓你卸下心防,那為什麼你這個真真實實的創業者卻一直賣不動?說白話就是:觀眾跟你不熟。 我們經常聽到品牌要建立信任感,但究竟什麼是信任感?到底要怎麼建立?其實我在之前的集數中都有經常帶到這個觀念,答案就是:持續 show up。 如果你今天剛加入一間新公司,有很多新同事,大家對你都還算客氣,也會打招呼,但唯獨 Julie 這位同事對你特別親切,你心裡應該馬上就會對 Julie 多些好感,這個好感薄薄一層,但它就是信任感的開端。我們假設兩種情況,一種是你剛進公司沒多久,跟 Julie 開始慢慢會聊天。 過了一個禮拜,Julie 突然問你要不要買一些他自己有在用的精油或保健品,你可能馬上就會覺得:「該不會跟我變好只是想要和我推銷吧?」,除非你本來就對他在推廣的商品很感興趣,不然那一層薄薄的信任感,就會在這個時候出現裂縫。 第二種情況,你跟 Julie 從客氣打招呼,變成午休時會一起用餐,從下班之後偶爾會用 Line 聊一下公司八卦,變成一起吃晚餐,甚至一起搭車回家,從只有平日晚上下班後會聚在一起,變成假日也會私下約出來一起逛街、遠足。 你開始認識 Julie 的其他朋友,也開始介紹自己的朋友給 Julie 認識,這時你發現,你跟 Julie 不再只是同事,你們已經變成了交情還不錯的朋友,這段關係的發展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可以一個月,也可以花一年,這就是好感累積與關係經營。 持續的為那個對象 show up,就是在他的生活中陪伴他、傾聽他,共享歡樂、甚至共體時艱,這時如果 Julie 問你要不要購買他有在使用的精油或保健品,你會不會更認真地聽 Julie 到底想說什麼呢? 信任感要怎麼建立(34:43 –) 講到這邊,你可能在想說:「好吧!我知道信任感怎麼培養的,但我不確定哪裡做錯了,為什麼我跟受眾的信任感就是建立不起來呢?」 首先,你有沒有遇過跟你不太對頻的人呢?他感興趣的事物你都興趣缺缺,他的風格或行為都與你有滿大的落差,如果,這是你跟 Julie 的關係,我相信你頂多跟他進展到中午一起吃午餐,應該是不會下班或假日時還繼續跟他出去,對吧? 同樣的,如果一開始的理想受眾定位就是一群跟你頻率比較雷同的觀眾,建立信任感就會事半功倍,當然,也不是說不同群的觀眾不能建立信任感,只是相較之下比較吃力而已。 我們現在講一下建立信任感的具體做法,我認為就是提供價值,其實價值簡單來說,就是 「something that worth your time」,當你花時間跟 Julie 相處,為什麼不會讓你有一種:「天啊!今天浪費好多時間」或是「今天到底都在幹嘛?早知道就不應該跟 Julie 出去」的感覺? 一定是因為在每一次的相處過程中,你都能夠感到很歡樂、興奮、舒服、自在、受啟發,這就是品牌在帶給觀眾的感覺,並不會因為轉變成商業思維就變了樣,事實上,這些就是最基礎的待人之道,也是商業的營運之道。 我建議花點時間思考,你的觀眾跟你的品牌相處之後,心裡會產生什麼感覺?會覺得撫慰人心嗎?還是能夠帶來啟發、創意、知識?你在提供的價值究竟是什麼都無所謂,只要是正向且良善的,一次提供多種價值也是可以的。 這就會回到內容行銷跟內容創作,在做內容創作的時候,你究竟有沒有認真想過你在創造的究竟是什麼?不是影片或音頻,這些都只是包裝的手段而已,你在創作跟分享的,就是你的點子、你的理念,和你的信仰,要建立足夠的信任感,就要挖掘出你的核心理念。 唯有瞭解,你才會有源源不絕的 idea ,去宣揚你要傳達的事情,當你用作品的方式呈現出來,它才會有價值,價值不是在於這支影片做得好精美,也不是圖片拍得多漂亮,這些都只是加分,重點是你要說的理念、故事有沒有被傳遞出去? 有的話,才能達到我們做內容行銷的目的,有達到這個目的,我們的信任感才會被漸漸地培養起來。 延伸閱讀:為什麼個人品牌賺不到錢?3 個必須建立的自媒體獲利心態 出現的頻率很重要(39:15 –)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聽起來好嚴肅喔,很多網紅不也是每天隨心所欲 PO 幾張自拍照,就很多人追蹤互動嗎?」,如果你這樣想,你可以仔細去觀察這些網紅,大家其實都很了解觀眾是為什麼而來,網紅也會提供對觀眾而言有價值的東西。 我一直都相信了解與確認自己在傳遞的價值究竟是什麼,然後用好的內容作為漂亮的包裝紙送到觀眾面前,就是累積信任的不二法則,還有一件事情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頻率,它會隨著你在受眾心目中的位置而調整。 同樣是品牌,如果你一個月才出現一到兩次,就算觀眾很喜歡你,建立信任感和關係經營的時間就要拉長,如果你之後停更,就算是一開始很喜歡你的觀眾,到了後面也因為沒有更新,漸漸忘了你曾經做過的內容,如果頻率一直斷斷續續,那建立信任就會相對困難。 但,有沒有一種情況,曾經跟你很要好的朋友,因為搬到另一個國家,所以越來越少聯繫,但每一次見面都還是一拍即合?你會發現,這兩個例子全都基於穩健的信任之上,可能你曾經是死忠客戶,雖然他們出過一些問題,但是當他再次出來,你還是會願意再給一次機會。 又或者,這個品牌已經樹立了良好的印象與典範,所以儘管不跟你花太多時間打交道,你還是會被他的一舉一動深深吸引,除非是這兩個案例,不然我一直都覺得頻率是很重要的。 信任感不夠,通常是銷售成績不理想最常見的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做關係經營,時常 show up 在對方的日常,如果觀眾還沒準備好,也不能揠苗助長,就讓他先靜靜觀望一下。 很多時候,你會覺得都是品牌在主動出擊,但只要仔細一想,大部分現代行銷的手法,都是花時間靜靜等待前在受眾冒出芽,才會展開後續的對話關係,如果你覺得講得太發散的話,也可以回到這集原文,下載我整理好的懶人包。 📍【本集結語】#207 商品賣不動 為什麼品牌會沒有獲利?可能是因為你的宣傳力道不夠、次數不足、你對你的產品沒自信、說明不夠具體、定價不對、受眾設定有落差、信任感不夠,關係待經營,不曉得你覺得自己最像是遇到哪個問題呢?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207【佐編私塾殿】為什麼你的品牌沒在獲利?- 下集:商品賣不動的原因與解方)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7, 2024

上班族都該試試「網路寫作」!我如何用部落格文章開啟職涯新機會?實作方法與好處大公開

我在軟體業工作,已經 8 年了,2 年前,當我在部落格上分享我的產品管理與專案管理心得時,沒想到引起了前同事的關注。 「hihi~ 最近我們公司有一份特別的職缺叫做技術寫手(Technical Writer),你有興趣來看看嗎?」 我的 iPhone 上,跳出前同事的 Line 通知,他告訴我這份職缺需要了解懂軟體技術,還必須擁有金融知識和寫作能力。 「公司的技術團隊最近剛擴編需要這個角色,但這個職位的需求能力太特殊很難找......剛好看到你的部落格發現你竟然都符合耶!」 這是一個完全超出我預期的機會,我接受了邀請,開始了一段新的職業旅程。從這個經歷中,我親身體會到在網路上寫作的好處:打開新的機會之門,甚至改變自己的職業生涯。 這篇文章中,我想跟你分享持續在網路上寫作可以獲得的 6 個具體好處。自己泡杯咖啡,讓我慢慢解釋給你聽吧 ☕ 寫作好處 1. 讓你徹底搞懂一件事的來龍去脈 當你能夠一字一句寫出對於某個主題的理解,代表你真懂了,有趣的是,看你文章的人也會覺得你很懂,但如果對自己寫的內容不是很懂,怎麼辦? 不會怎樣呀,上網 Google 趕快學就好了。寫作,是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一項活動。在別人面前我們為了顧及面子,常常會不懂裝懂。 你回憶一下,公司中是不是很多這種人?是不是都很想問「你真的知道你到底在講什麼嗎?」為了不要讓自己成為「不懂裝懂」的人,我們必須在事前就把事情想清楚。 那該怎麼順呢?我的建議是:別在腦袋順,而是邊寫文章邊順吧。認知心理學家 Steven Pink 曾經說過: 寫作之難,在於把網狀的思考,用樹狀結構,展現在線性展開的語句裡。 也是因為這個「難」,才讓寫作成為一件能幫助自己思考的活動。 寫作好處 2. 你要寫出來,別人才知道原來你會這個專業 你會但別人不知道,等於你不會。 中國創作者,粥左羅,在《學會寫作:自我進階的高效方法》提到: 對職場上班族與專業工作者來說,「你有一項技能」跟「別人知道你有這一項技能」,差異很大。 聽起來挺有道理的,那麼們怎麼應對呢?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也不難,就是用嘴巴告訴別人就好了嘛。但仔細想想,重複用嘴巴宣傳自己的技能真的太累了。見 1 個人講 1 次,見 100 人就要講 100 次呀。 有沒有不動嘴的方法呢?有啊,就是寫文章。把自己的技能寫出來,別人知道後有問題就會主動找上門。這些文章就是你的 「專屬行銷人員」,24 小時在網路上不斷宣傳你的專業。 寫作好處 3. 你可以認識更多新朋友(而且都是很強的人) 在網路上發表文章經營自己,不是「創作者」的專利。「創作」聽起來是一個很藝術家的事情,只有藝術工作者、文字工作者才會「創作」,但這個名詞根本不重要,你只要知道自己需要的就是去「產出某些成果」就好。 產出成果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用寫的、用說的、用拍的,但是「用寫的」絕對是成本最低的方法;當你持續地寫作並在網路上發表成果,你可以建立一條「天線」,這條「天線」會 24 小時地向外發出電波,吸引有同樣頻率的人。 誰會是那些有同樣頻率的人呢?就是那些也喜歡將自己的學習成果記錄下來的人啊!這些人,比你想的還要多。 讓我以自己工作的軟體業為例,在軟體業,經營自己的部落格(甚至是YouTube)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 搜尋「iT 邦幫忙」,你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技術文章,隨便點開一篇,你可以看到許多人討論某個技術問題,可能是某個前端框架的疑問、後端資料庫的困難、甚至是軟體產品/專案工作中的難題。有趣的是,這些文章的下面都會有前輩或是同儕留言討論。 我曾經收到一位讀者的來信,就是從「iT 邦幫忙」上一路追蹤我到電子報。類似的經驗,其實你也可以擁有,只要開始寫,這些和你素昧平生的網友就可能變成你的朋友。人嘛,看到有同興趣的人總是想要親近一下,寫文章,可以讓你認識更多新朋友。 寫作好處 4. 每一天,你都可以反思並學到一件新事情 我猜你現在正在想「好,我準備開始在網路上寫作了!但是......我要寫什麼呀?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是有什麼東西好寫的?」 例如: 幫長官修公文,可以寫嗎? 幫同事改文件,可以寫嗎? 幫下屬裝軟體,可以寫嗎? 這些事情看起來還真瑣碎,要寫哪一項還真不容易。 我分享一個做法給你,我喜歡在下班前 30 分鐘的時候,問我自己這 4 個問題: 今天完成了什麼事情 選一件讓我有感覺、有啟發的事情 我從過程中學習到什麼事情 如果可以重新再來一次,我會怎麼做 沒錯,挑一件寫就好了,例如你可以這樣寫...... 今天完成了什麼事情:幫長官改公文、幫同事修文件、幫下屬裝軟體 選一件讓我有感覺、有啟發的事情:幫同事修文件 我從過程中學習到什麼事情:原來他不知道公司文件是有模版可以套的,是不是團隊沒有分享內部資訊的習慣呀? 如果可以重新再來一次,我會怎麼做:我會把模版分享給他,並告訴他先按照模版寫。寫完後我幫他 review,可以讓他下次有能力自己寫出這份文件。 最後 1 點特別重要,每一天,你都可以反思學到一件新事情。 好處 5. 重複曝光你的強項,放大你的職業影響力 「寫作」就是把自己的技能重複曝光,粥左羅用一個公式表達的很清楚: 寫作 = 定位技能 + 重複曝光。 我們先找出自己能分享的技能(例如我是卡片盒筆記法),寫成文章後就能重複曝光我能教「卡片盒筆記法」這個事實。 知道了這個觀念,我們可以想像寫作能替不同職業的人帶來多少的可能性! 我們來看一些例子,下面引述自 Nicolas Cole 的《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他列出不同職業的人可以如何利用寫作放大自己的影響力: 演講者:分享洞察與見解 企業家:建立自己的信任感,成為產業中的意見領袖 公司員工:宣傳公司的業務或價值,以及自己的看法 投資者:分享知識與專業,吸引潛在新創老闆請求投資 顧問:讓公司看到自己的思想與專業,並雇用自己作為公司的顧問 不同的人+寫作能力後,能放大的成果都是很有意思的。 好處 6. 從發表文章中收集數據,深入地理解你的文章可以幫助誰 當你開始「大量」的在社群平台上發表想法,你就會得到很多數據。你可能會問:得到數據可以幹嘛呢? 根據 Lean Writing 的創辦人 Nicolas Cole 和 Dickie Bush 的說法,好處主要有 3 個: 知道人們喜歡看什麼、不喜歡看什麼(重點是:免費不用找市調報告) 幫助自己找到適合的寫作主題(然後集中火力在比較多人按讚的主題上) 從第一天開始建立自己與讀者/粉絲的連結(而不是曇花一現) 用「數據」來驗證你的寫作想法,別用「你以為」來驗證。 2022 年,我用自己當作實驗品來驗證這個觀點,在 1 年內,我在社群媒體(Facebook) 和部落格(Medium)上寫了超過 300 篇的文章,並且觀察讀者的瀏覽數據判斷出自己可以專注經營的 3 大寫作主題: 網路寫作: 對象是「職場上班族」與「專業人士」,幫助他們寫出自己的專業,拓展職涯可能性。 卡片盒筆記法: 對象是「白領知識工作者」,幫助他們紀錄與管理自己的知識,並進行高頻率的產出。 數位筆記軟體 Obsidian: 對象是「白領知識工作者」,幫助他們使用數位筆記軟體實作卡片盒筆記法,讓知識可以被方便地複習與再利用。 不要去「猜測」我的寫作對象是誰,而是直接寫文章收集數據去「觀察」。 只要你的腦中有想法,就立刻寫出來並且分享吧!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職場上班族與專業人士將專業寫出來的好處: 讓你徹底搞懂一件事的來龍去脈 你要寫出來,別人才知道原來你會這個專業 你可以認識更多新朋友(而且都是很強的人) 每一天,你都可以反思並學到一件新事情 重複曝光你的強項,放大你的職業影響力 從發表文章中收集數據,深入地理解你的文章可以幫助誰 -- 本文轉貼自:Chi(原文連結:我如何透過網路寫作獲得新的職涯機會?分享專業文章對職場上班族與專業人士的 6 大好處)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2, 2024

成立「個人品牌」後,到底該怎樣才能賺錢?先了解「行銷漏斗」的概念

今天來聊聊為什麼你的個人品牌一直沒有賺錢?或者獲利模式一直不太穩定?明明有了服務、電子書、或者有在推廣聯盟行銷,但收入就是不盡理想,今天我們要帶你認識行銷漏斗的概念,並且檢視每個環節,看看你是哪個環節需要調整或優化。 什麼是行銷漏斗呢?行銷漏斗的英文名稱為 Marketing Funnel,簡單來說,行銷漏斗可以想像成一趟從觀眾變成顧客的使用者旅程,在傳統的行銷領域,這個漏斗有三層,最上層通常指的是曝光層,就是有多少人看到你。 中間那層就是中層,通常稱為發現層或思考層,指觀眾不只看到你,他們還追蹤你、訂閱你,並定期收看你的內容,你的內容或品牌開始出現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觀眾或使用者也慢慢對你的品牌產生好感,而最底層通常稱為轉換層,指他們不只是觀眾,而是真正有消費的顧客, 為什麼這個圖形會由上往下的逐漸變小呢?因為不是所有追蹤你的人都會定時像鐵粉一樣的關注你的消息,也不是所有長期關注你消息的粉絲,都會購買你的服務或產品,因此你的潛在客戶數量會像漏斗一樣,一層一層慢慢地減少,這就是行銷漏斗的由來。 你只要有這三個概念,就可以開始去思考每一個環節你可以怎麼優化,如果你聽了這一集,記得連 207 集也一起聽才會更完整喔。 今天的重點非常多,所以我建議你準備筆記本。本篇文章也可以搭配「佐編茶水間」的 Podcast,可以參考我標註的時間點,直接聆聽重點段落! 📍【本集綱要】#206 行銷漏斗 最上層 – 冷流量層(09:41–) 最上方的第一層頂層,我稱它為冷流量層,冷流量層指的是曝光,行銷術語上可能會聽到像觸及率、觀看率,但我覺得這都是差不多的事情,曝光層最重要的思考點就是: 觀眾是如何發現你的存在? 你覺得觀眾會從什麼樣的管道發現你?或者你自己平常如何發現新的創作者、新品牌、新頻道的呢?可能是在 Google 上搜尋、聽別人的分享、在 Social media 上看到相關的內容,也有可能是很隨機地看到,這些都是觀眾會知道你的方式,要增加流量,就要先知道觀眾最常用什麼方式知道你,然後變本加厲。 你經常會看到我問:「你一開始是怎麼知道這個節目的?」,就這麼一句話的小調查,其實心裡就能稍微有一個底,像很多人會說搜尋,我就知道我的 SEO 優化要做好,要去鍛鍊長尾關鍵字的概念,並正確的使用這些關鍵字。 我也很常會聽到:「我是在某某人的節目上聽過你的分享,例如 Yale、好葉、劉軒、或是啟點文化」,為什麼我能夠去這些節目上做分享?就是我自己找的呀!我們團隊花很多時間做業務開發,這個真的是品牌獲利的好重要好重要的關鍵。 我剛才有說到冷流量,英文叫 Cold lead ,意思是在冷流量層的觀眾,很可能是第一次接觸你,他不認識你、沒看過你、不了解你,所以要如何精準投射到對的受眾?如何讓他們有好感,並且繼續關注下去?就是我們第二層會講到的關鍵。 冷流量通常也是最難推進和打動的一層,因為才剛接觸,因此透過頻道或節目中呈現有一致性的內容,還有固定的產出,便可以增加觀眾與你之間的熱度。 為什麼你會願意留下來?(14:28–) 你每天在網路上觀看和吸收得內容非常多,很多就是直接滑掉而已,我們看到一個粉專,跟我們按讚那個粉專是有一段差距的,因此,你很可能是先看到一篇貼文,然後由這一篇貼文點進粉專看所有內容,這時是什麼讓你決定追蹤、訂閱的呢? 肯定是因為你滿喜歡這個頻道的,對吧?因此由曝光往下走,就會進到發現層,發現了什麼?你發現你滿喜歡這個品牌,你發現花時間在這件事情上,不會讓你覺得浪費,雖然還不熟,但第一印象不錯,挺有好感的,這就是發現層的主要重點。 當然,我們從曝光層走到發現層會流失一群人,因為他們可能不是對的受眾,不是每一個看到貼文的人都會繼續追蹤下去,這很正常,不過,你有沒有問過自己:「是什麼原因讓你百忙之中停下來聽這一集節目,或是看一段文字看到最後呢?」 想必是因為你覺得這樣的分享很有趣、很受用、或很舒壓等等,重點就是"It worth your time.",它讓你覺得值得花時間吸收,這就是我們在發現層做的事情,這個環節就是要去強化我一直在講的 ICA 定位,然後做出 ICA 想看的內容。 還有一個重點是定時地產出,只要有堅持,就會有份量,只要有份量,你的品牌就會有好辨識的形象,一個好辨識的形象就是讓冷冷的觀眾與你關係變暖的開始,也就開始進入暖流量層。 延伸閱讀:ICA是什麼?影響品牌成長的關鍵& 4 個 ICA 對話法則 中間層 – 暖流量層(16:52–) 暖流量層除了發現之外,還有一個環節是思考,我認為特別適合像你我這樣的個人品牌創作者,因為我們不是產品取向,如果你是在賣一些民生用品,像是衛生紙或口罩,其實不太需要進到思考的環節。 因為觀眾已經知道他為什麼要買衛生紙或口罩了,你不需要教育他,也不用激起他的思考,到底為什麼要買?他比你更清楚,但如果你是像我一樣在賣比較抽象的虛擬商品,思考在做的事情,就是讓已經對你品牌有好感的受眾,察覺到他其實有購買的需求。 不是每一個喜歡佐編茶水間的聽眾,都有經營個人品牌的需求,所以我們從發現進到思考,人數又會再少了一點,但很多聽眾可能會從你分享的內容中,一步步去覺察到產品的價值,或者對他的幫助是什麼,思考環節在做的事情,就是不斷去設計好的內容行銷。 這樣的內容行銷要能夠激發受眾興趣、讓受眾感到好奇,同時又要能夠帶到產品的優勢或特色,因此,你的銷售成績不好,很有可能是內容行銷做得不夠到位或不夠吸引人,你可能在想:「怎麼做到夠吸引人?」 我自己這幾年來的心法就是 over deliver,用心給、盡量給,這個環節最重要的,就是讓觀眾對你的產品有一種美好的想像與期待,你也不用害怕你免費的內容給太多,因為這些免費內容,最終都會是轉換的有利推手,當然,我們不能做出誇大不實的內容。 你的觀眾可能會因此覺得:「哇!你的分享好有深度,相信 BYL 的課程一定也是設計得很細緻!」,其實我現在就是在示範內容行銷。 我選了一個行銷漏斗的主題,用銷售成績不好的這個痛點來包裝,吸引你進來,然後我又在節目中告訴你,我們的課程 BYL 有在教內容行銷和銷售漏斗,這就是思考環節中內容行銷的基本操作方式。 我再舉一個例子,假設你是一位咖啡師,你可以有一個 Podcast 或部落格,專門分享與咖啡有關的內容,例如你採訪台灣大大小小的咖啡師職人故事、分享咖啡豆背後的歷史、不同國家、文化的烘培方式、豆子和器材的選用等等。 這麼做的原因,就是為了要讓一個原本沒有想要買咖啡豆的人,聽著聽著都想買了!內容行銷就是為了促進思考,讓他原本沒有想要加入課程,聽著聽著也開始心動起來,這樣就會進到下一個轉換的環節。 而我剛才提到的發現與思考環節,都算是暖流量層的中間層,暖流量層當然比冷流量層的黏著度更高,而當我們開始進到轉換環節,也就進到了熱流量層。 最下層 – 熱流量層(21:43–) 熱流量層是在行銷力道上面可以稍微加重的階層,這個我稍後說明,先來聊聊轉換,轉換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付費」,或者價值的交換,這個環節要做的,就是將你的觀眾變成付費客戶,這時我們當然要有商業模式,或者是最小可行的 offer 。 最小可行要多小?可以是一個十分鐘的線上諮詢、販售一些小貼紙,也可以是一兩頁的電子書,一開始不用做得太大,因為你永遠都可以優化與往上推進你的獲利模式,但你一定要先驗證過市場,才知道要怎麼做優化,才知道這是否是 ICA 想要的商品。 你有沒有可獲利的商業模式,會是很重要的關鍵,沒在賣或沒東西賣,當然就沒有辦法做到獲利轉換,而到底要賣什麼?這就需要做市場調查和瞭解受眾需求的地方了,我建議你可以直接問你的觀眾:「如果我今天要開發商品,你會希望我賣什麼東西呢?」 我的很多好點子都是來自於聽眾和讀者給我的靈感,而你可能會遇到的狀況是,問了之後沒人回答,或者因為還沒有太多觀眾,所以沒人可以問,這就是我要從頭開始講行銷漏斗的最主要原因。 因為你的人數從第一個曝光環節就不斷遞減,看到你的人不一定會喜歡你,喜歡你的人不一定會追蹤你,追蹤你的人不一定會需要你,需要你的人也不一定會購買你的商品,如果從一開始的人數就很少,那轉換的環節就會卡關。 如果你現在還沒有獲利模式,可以先去調查或直接私訊問問看你的受眾,假設你現在已經有獲利模式,我們就要檢視哪一個環節開口做得不夠大,或留下來的人不夠多,然後逐一去優化。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你是否正在吸引「錯的受眾」?(和 3 個調整方法!) 建立能夠正向循環的品牌生態(24:21–) 通常,傳統的行銷漏斗在這裡就會結束,但我認為這個方式忽略了兩個很重要的環節,我認為做完轉換,並不是就到此結束,我們需要關注的下一個環節,就是關係經營,關係經營的重點是怎麼去留住你的顧客,怎麼讓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持續購買、訂閱?很難,對吧? 可是,哪一段關係經營是簡單的呢?關係經營本身就需要投資時間與心血,因此,這個環節我會注重在 ICA 的滿意度與黏著度,並且加上一些產品設計的貼心小巧思,去做到與眾不同。 讓顧客想要持續這段關係,並且產生依賴、產生習慣,最終,你的品牌就有機會成為他的日常,他的 lifestyle,變成一種價值觀,最終形塑出一種文化。 我舉一個例子,假設你賣咖啡,陌生的受眾購買了你的商品,成為了顧客,我就會開始提供顧客專屬的優惠,也許是每月提供新的咖啡豆,或是在他生日的時候,特別多寄一包免費的給他,有新的產品時,也會寄免費的小量產品讓他先試喝,如果他給我們 feedback ,我也會在未來給他優惠折扣。 這種行銷手法就是非常常見的 VIP 行銷,在我的品牌裡面,有提供一個服務叫做品牌健檢,針對你品牌各環節的狀況去做健康檢查,我也會提供一個優惠折扣碼,讓已經有做過品牌健檢的同學,可以在未來三個月、六個月之後,重新用更便宜的價格來預約品牌健檢或一對一。 這些向上行銷都是在鼓勵你的顧客:「記得要再回來唷!」,從中去設計一些產品誘因,讓顧客覺得他的身份,真的比其他的觀眾還要來得特別一點點,這就是這個環節在做的事情,只要留得住客戶,把關係經營照顧好,就會進到最後一個環節,也就是口碑回流。 口碑回流也是熱流量的其中一個環節,和關係經營最主要的差別,就是關係經營依然很需要創辦人本人與團隊親自來經營,而口碑回流就比較能夠鬆開方向盤,移動到副駕駛座,讓整個系統自己 run ,並且建立一個能夠正向循環的品牌生態。 品牌的正向循環(28:10–) 我自己是女力學院的其中一位導師,我就觀察他們在這個環節做得非常好,整個學院的氛圍是很鼓勵學生主動建立社團、打造人脈的,以我的例子來說,我們 BYL 的學生已經快要 2500 位了,我其中一個建立生態的方式,就是會觀察哪一些學生表現不錯。 例如交作業很用心、很熱心回答同學的問題,我們就會私下邀請這位學生到社團裡面當講師做分享,這麼做不只是給同學一個機會、一個舞台,也讓我們不用什麼內容都自己做,我們稱之為小老師計畫,當這位學生參加過小老師計畫當講者,他就會覺得:「我好像跟其他同學不太一樣,而且我的努力有被看見、被肯定。」 他之後就會更認真參與每個社團活動,也會更頻繁地和身邊的朋友提到 BYL 這套課程,或者去參加其他的讀書會、認識新朋友的時候,也一樣會提到:「我是 BYL 的學生,曾經在 BYL 做過分享。」,新朋友就有機會知道我們、認識我們並加入我們,而這個環節我們幾乎不用插手,就能夠讓生態自行運轉。 因此,口碑回流我們需要注意的重點是:「怎麼擴大你的影響力?」,我個人覺得影響力並不是自己一直發內容,反而比較像協助他人發光發熱,當他人受到你的影響和啟發,你對他來說就很有影響力,而這個力量連同行銷效益,會持續地延燒下去。 像是我們有學生可能剛好都住台北,就自己組了讀書會或一起去咖啡廳做作業,這些都是學生自主性的作為,我也有學生會介紹案子給我們,例如剛好在某某公司上班,最近企業內訓在找講者,不知道可不可以找 Zoey ?這些就是品牌的正向循環。 因為所有的新接觸都有機會再導流回第一個環節,也就是曝光,然後持續往漏斗的下方走下去,以上就是完整的行銷漏斗使用者流程,剛才提到的冷、暖、熱三個流量層,我覺得越冷的流量就代表觀眾跟你越不熟,越熱就是越熟悉、信任你的觀眾。 延伸閱讀:為什麼個人品牌賺不到錢?3 個必須建立的 自媒體獲利心態 硬式行銷 VS 軟式行銷(31:21–) 對於冷流量層的觀眾,我自己比較習慣用軟式行銷,推廣的力道比較柔軟、輕盈,盡量不強迫,因為這個階段的觀眾需要時間來消化你的內容、觀察你,所以推銷手段越輕盈,他越不會反彈,就有機會待在這裡,持續的觀望下去。 而當觀眾走到暖流量層,也就是發現跟思考的環節,我就會開始把推廣的力道放重一點,而我所謂的重,絕對不是強迫性行銷,而是把話講得明確一點,產品提及的次數可以高一點,這麼做是為了讓他覺得:「我好像真的滿需要這個服務的?」 或是雖然不太確定,但好像可以試試看,如果行銷力道不足,就沒有辦法激起觀眾去思考需求,當然,這之間的拿捏就是多年的練習與經驗的累積,最後我們走到熱流量層,包含轉換、關係經營與口碑回流這三個環節。 所謂熱流量,就代表我跟你很熟,很多話可以直接跟你講,我們就不用再像冷流量那樣曖昧,可以直接進入正題,因為我們就是比冷流量的觀眾有更多的深度關係,這就是應該的、合理的、有人性的設計。 講到這邊,我知道你可能在想:「行銷力道也太困難了吧?有沒有什麼 SOP 或銷售文案可以讓你知道,遇到什麼樣的客戶,就用什麼樣的招數呢?」 我會說,也許有,但是不應該有,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既然如此,我們便不應該使用一模一樣的行銷套路去 crack the code,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想要超捷徑的做法,有一些東西可以做得更快更省力,但有些東西就是不行。 我個人認為客製化行銷 is the king,每個人的經驗、背景、故事、遭遇、需求、夢想、願景都完全不一樣,想要提升獲利成績,最重要的真的是聆聽,請你仔細聽、用心聽,只要有用心,再加上一些練習跟經驗的累積,你就能夠聽出潛在客戶背後的擔憂、顧慮、想像與需求。 聽得出來,就可以做出判斷和分析,有判斷跟分析,你就能知道要用什麼行銷方式來 seal the deal ,如果你覺得講得太發散的話,也可以回到這集原文,下載我整理好的懶人包。 📍【本集結語】#206 行銷漏斗 以上就是今天佐編私塾殿的課堂內容,很精采吧?連我自己都覺得挺精彩的 XD ,簡單回顧一下,行銷漏斗由上到下,總共由六個環節所組成,分別是曝光、發現、思考、轉換、關係經營和口碑回流。 曝光屬於冷流量層,可以用比較輕盈、客氣的行銷文案或推廣方式來推展關係,發現與思考環節則是進到暖流量層,可以開始小小的加強行銷力道,但是油門不要一次踩到底,隨著你進到熱流量層,就代表你開始做到轉換,並且嘗試做關係經營和口碑回流了。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讓行銷變得比較直接,比較率性,同時保有與這一層觀眾最密切的互動和關係,這些就是我給的行銷策略與建議。 我們也正在招募對 VIP Program 有興趣的人,這個計畫是特別針對「產品設計、商業模式、行銷策略」這三個最主要的項目做指導,假設你對這個 mentorship program 感興趣,你可以先加入我們的 waiting list ,我們計畫在今年夏天做一個 beta 版本,到時候也會優先將名額開放給有加入等待清單的你來一起做測試唷。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206【佐編私塾殿】為什麼你的品牌沒在獲利?- 上集:先了解 行銷漏斗 的概念)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