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28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創業失敗 6 次,為何還能持續奮鬥?找出屬於你的天賦與熱情!|雜學校校長 蘇仰志|Podcast「數位遊牧誌」

「藝術真的能當飯吃嗎?」這是許多人常問蘇仰志的一句話,也是他最討厭聽到的問句之一。「只有飯才能當飯吃。」蘇仰志劈頭一回,體現出他幽默又帶有些許諷刺的一面。 《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Podcast 本次邀請到「雜學校」校長蘇仰志,同時他也是熱門 Podcast 節目「不良大叔」主持人之一。 藝術創作專業出身的他,在這集節目中,除了分享創業六次失敗的經歷帶給他什麼啟發之外,他也無私分享在這個選擇太多、資訊過剩的時代下,人們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賦與熱情。 創業不是事先就能規劃的人生路徑 戴著圓頂帽、配上一副黑色粗框眼鏡,蘇仰志一頭捲長髮的造型,像極了當代貝多芬,讓不熟識他的人一看也能推敲出他可能的身分。 從小就讀美術班的蘇仰志,讀到國外碩士畢業,一路以來都是專攻藝術創作,直到他剛從國外讀完書回來,出現他人生重大的轉捩點之一。 當時一位私校校長打算招攬他,並且承諾給他進修預算,讓他直接攻讀國外博士取得學位之後,再聘任他到學校擔任老師,並且保證至少 15 年的教職工作。 15 年的教職工作合約已是鐵飯碗的保證,而於此同時,他的一群朋友正打算前往中國上海創業。 「可能是藝術創作培養我的一個觀念,就是我不要後悔」,蘇仰志堅定地說。因此,他毅然決然地婉拒了教職邀約,與父母爭執之後,叛逆地跟父親借了一筆錢,一同與朋友到上海創業,就這樣開啟他的創業之路。 儘管蘇仰志的創業歷程一路上跌跌撞撞,經歷六次創業失敗,他笑稱,與其說他是創業六次失敗,更應該要說他是個「連續創業者」。 一直到「雜學校」,他的第七次創業結晶,創立營運至今已滿十年。它與一般常人認知的學校不同,這是一個「專教學校不教,但對人生很重要的事」的教育平台。「雜學校」起初的前身是「不太乖教育節」,透過這個活動,蘇仰志想嘗試打破過往台灣教育的傳統框架,希望能夠藉此重新定義教育。 許多人常會提出這個大哉問:為什麼會想要創業?人生不是一條筆直的路,想要創業的念頭也是。蘇仰志說,「就是跟隨你自己的感覺」。 「別人都說,人不瘋狂枉少年,我們是『人不瘋狂枉中年』!」蘇仰志承認自己瘋狂,除了「雜學校」之外,去年他又與台大教授葉丙成以及兩人共同好友 Bird 共同主持 Podcast 「不良大叔」,節目上線不久後頗獲好評,甚至一度在 Apple Podcast 躍升教育類冠軍寶座。 今(2024)年 7 月,蘇仰志甚至找來音樂圈的朋友,一同錄製新單曲。從多次創業、成立 Podcast 跨到發行新單曲,這一路上看似毫無章法、跳躍式的規劃,其實也正是蘇仰志的生活之道。 如何自我療癒?你需要「弄假直到成真」 蘇仰志認為,現代人最需要的能力,就是自我療癒。「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我都先讚美自己。」他提到,人的大腦每天其實都會有很多雜訊,而且通常是在自己沒有太多覺察的情況下,陷入不自知的負面思考迴圈。 「語言就是你的認知與世界的邊界」,首先要正向地肯定自己,才會逐漸相信自己具備這樣的能力,並且真的做到。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弄假直到成真),蘇仰志引用矽谷創業圈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經典名句,強調人們不是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型,而是你要直接「成為」那一個理想型。 蘇仰志分享自己在從事藝術創作時,當他遇到需要上台的公開場合,起初也會難免感到害羞與怯場,也正是在每一次願意鼓起勇氣上台,在每一次的練習當中,一點一滴建立起自我信心與價值感。 然而,現實未必能盡如人意,它也會瞬間將一個人長期建立的信心摧毀殆盡,但自己還是要慢慢重新建立起來。蘇仰志感嘆,創業真是太辛苦了。這也是自我療癒能力如此重要的原因。 打造不止第二曲線:找到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方式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賦與熱情所在?面臨轉換職涯跑道的關卡,又該怎麼應對? 蘇仰志的回答一針見血,絕大多數的人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曉得自己到底是誰。他以自己的經驗為例,「我是透過六次創業,才真正地認識自己。」蘇仰志認為,因為自己的人文背景,所以他更能曉得如何自我覺察,以及重新省思個人的職涯歷程,這兩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果你感覺自己的職涯或人生卡住了,導致內在的焦慮愈發擴張時,蘇仰志建議,不要斷然直接選擇逃避那個讓你卡住的漩渦(例如自己目前所待的公司不理想,因此做出直接離職的決定)。 如果自己本來就有些個人興趣,可以先試著慢慢培養它們,尤其是那些讓你做了會進入心流的事情。試著在工作之餘,一邊栽培個人興趣,不需要斷然跳離原本的生活軌道。 創業不是一蹴可幾,而是一步一步邁進的過程。蘇仰志提醒,工作模式的轉換,例如自己轉職投入到不同行業,甚至是創業,這些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絕對選擇。一邊創造自我對話的時間與空間,一邊重新認識自己,才是創造個人新職涯曲線的方法與管道。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蘇仰志的創業歷程,以及他與 Bryan 精彩的跨界對話,歡迎收聽《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10:藝術人文能當飯吃嗎?創業失敗六次的「不良大叔」,帶你找到天賦與熱情的所在|雜學校校長 蘇仰志 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28, 2024

創業十年 「臺灣吧」共同創辦人蕭宇辰:面對新的挑戰,請跟自己多「say YES」!|Podcast 「數位遊牧誌」

如果你曾對台灣或世界歷史相當感興趣,那麼想必你一定有聽過「臺灣吧 Taiwan Bar」,這家以 YouTube 歷史動畫影片起家的內容製作公司。而今年正好是臺灣吧創立十周年。 本集《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Podcast,邀請到臺灣吧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蕭宇辰,分享他回顧這十年來營運臺灣吧的心路歷程。 台大歷史系畢業的他,為何會選擇踏上創業之路?在十年創業的過程中,除了遭遇到哪些困境外,讓他學到了什麼?數位遊牧(數位遊牧、又稱 digital nomad)、自由工作接案者又能從他的創業經驗分享裡,得到哪些體悟? 臺灣吧的誕生:一個小專案竟變成一間公司 十多年前,蕭宇辰起初在高中擔任教職工作,當時正好遇到平板電腦融入教學計畫,因而讓他一腳踏進數位學習這塊新興領域。 當時,台灣教育現場的數位環境還不像現在如此發達,網路速度、硬體設備各種基礎設施尚未如此完備,更不用說使用平板電腦教學,對當時的師生來說,還是非常新鮮且相當陌生的事。「那一年教得滿爛的」,蕭宇辰說,但他同時也發現,數位學習在不久將來會是潛在的教學趨勢。 蕭宇辰回溯自己的個人經歷,他開始思考自己可以將哪些技能和歷史教育專業結合在一起。「我不是工程師,我不會寫軟體,但我在大學有拍過一些影片」,他突發奇想,發現能把歷史知識轉化為影片形式,讓更多人透過影像理解歷史,同時也能讓自己的教學專業有所轉型。 於是,一個 side project 於焉誕生。 他與另外三位夥伴一起合作,共同企劃製作第一部關於臺灣歷史的動畫影片。 2014 年 9 月 1 日,臺灣吧在 YouTube 上傳了他們的第一支動畫影片「賣台?後藤桑の如意算盤」。當時影片才上傳三天左右,便已突破 20 萬的觀看次數。透過一部動畫影片,他們發現或許台灣群眾對於歷史知識影片有一定需求。 『賣台?後藤桑の如意算盤 』臺灣吧-第 0 集 Taiwan Bar EP0 Taiwan for Sale? 正是因為第一部影片的成功,才讓蕭宇辰進一步思考:「如果歷史可以,哲學行不行?經濟學行不行?我們能不能把更多,大家覺得好像很複雜,很難懂的知識,都透過這種方式呈現出來?」 蕭宇辰提到,2014 年剛好是台灣「群眾集資元年」,愈來愈多人開始能接受以群眾集資的管道,透過眾人之力一起完成一個大型企劃。 臺灣吧也跟隨這波風潮,成功透過集資獲得一些資金,加上有企業主動願意冠名贊助,這讓他們一開始推動歷史動畫影片的企劃,運作相當順暢,也在同一年的 11 月正式成立公司。 談及之所以選擇動畫作為教育媒介,是考量到孩子觀看影片時的趣味性。蕭宇辰並不希望一部歷史知識影片,最終還是變成一部傳統的老師授課影片,「動畫對學生族群而言,還是比較有吸引力」。 因此,臺灣吧以台灣黑熊為基礎打造一個虛擬角色 IP「黑皮」,讓影片內容視覺調性更為完整、生動且增添許多額外的趣味,轉變大家對歷史知識影片的既定印象。 「我們本來想要做一件事情,這個想法好像市場願意接受。我們如何讓它長期永久化,然後就往下走。」蕭宇辰認為,創業作為一種人生選項,目標是要去滿足集體人類的某種需求,而這種需求並非純粹單打獨鬥就能夠順利解決。 關關難過關關過:創業的自我堅持與妥協 然而,蜜月期一過,創業難關其實才正要開始。蕭宇辰說到創業的艱辛之處,他一邊笑一邊不禁嘆了幾口氣。 隨著第一波動畫臺灣史的空前成功,臺灣吧趁勝追擊,後續和哲學普及作家朱家安合作,推出第二檔節目「哲學哲學雞蛋糕」,觀看流量雖然不差,但仍在商業上慘遭滑鐵盧。 蕭宇辰自我檢討,點出了兩個問題:當時他們採用與動畫臺灣史相同的製作規模,導致財務投入難以回收,收益不如預期,以及業務開發欠缺周詳,讓他們賠了一百多萬。 痛定思痛過後,臺灣吧嘗試擴展業務範圍,除了自製的原創影音產品之外,他們也開始進行與外部單位的專案合作,用專案合作的所獲盈餘挹注到自家內容產品上。 歷經不同營運模式的轉換和調整,臺灣吧的專案收入逐漸步上軌道,蕭宇辰分析,近幾年來臺灣吧近八成比例的營收均來自於專案合作。不過,儘管公司開始穩定獲利,蕭宇辰卻並未此感到滿意。 「臺灣吧變成一個有品牌聲量的整合行銷公司」,蕭宇辰一針見血道出公司當時的狀態與定位。 「但我不希望臺灣吧是這個樣子」,追溯蕭宇辰起心動念的創業歷程,起初他想要透過影像製作讓更多人了解台灣歷史,然而為了讓公司穩定營運,變成專案製作的整合行銷公司,這與他一開始的創業初衷似乎大相逕庭。 「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隨著營收穩定之後,臺灣吧與教科書品牌翰林合作,接著開發子品牌「小黑皮」,將公司業務開發的範圍擴展到了學齡兒童的教育現場。儘管過程仍有虧損,但透過不斷試錯,重新調整商業模式,臺灣吧才又回到穩定的營運狀態。 「臺灣吧不應該只是這樣而已。」 蕭宇辰分享營運臺灣吧的歷程當中,透露著不甘於此的氣息。 他談到在 2022 年疫情期間,公司出現現金周轉不靈,除了必須動用他自己與創業夥伴的現金之外,他不得不向母親求救,抵押家裡的房子,撐出一個貸款額度。 除此之外,他還必須裁員,好讓公司度過難關。蕭宇辰談起這段歷程,娓娓道來:「我媽當時沒多說一句,就直接同意了(抵押房子)」。 「那時候真的超痛苦。」歷經那次慘痛的代價之後,蕭宇辰也得到了十分重要的啟發:「創業者(老闆)沒辦法拯救你的員工,你唯一能拯救的只有公司而已。」 請告訴自己,持續多「say YES」! 今年邁入第十年的臺灣吧,不僅擴展了專案合作的領域,也同時仍努力持續推動歷史教育,透過不同方式的多元募資管道,試著透過提案說服群眾、說服企業投資方,儘管一度歷經危機,卻也在困境之中找到新的轉機。 被問到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想對過往的自己說什麼? 「多 say YES!」蕭宇辰想對剛開始創業的自己說,只有願意無條件接受更多挑戰,保持開放的心態,才有機會面對更多未知的新可能。 同樣的一句話,也相當適用於想成為或是已經是數位遊牧者或自由工作者的你,如果仍對自己的人生感到焦慮或躊躇不前,只有先嘗試跨出第一步,才有機會看見這些未知的可能。無論這些挑戰可能是好是壞,但毫無疑問地,這些都終將成為自己的養分。 如果你想了解完整的對談內容,歡迎你收聽本集《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SP12:十年創業的潮起潮落:百萬YouTube歷史頻道的轉型之路|臺灣吧 TaiwanBar‬ 共同創辦人蕭宇辰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11, 2024

只工作,不上班!從半導體離職,「閱讀前哨站」瓦基如何靠自媒體打造自主人生?

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才是你真正要的嗎?為了這個目標,你有沒有勇氣做出改變呢? 瓦基原本在台積電擔任主管職位,是許多人眼裡的人生勝利組,卻毅然決然放棄累積十年的高薪與成就,踏上自媒體之路,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與工作,活出「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是什麼轉折讓瓦基改變對人生的看法?他又是如何做出這個重大決策的呢? 如果你也想為自己的人生找回自主權,可以搭配 Podcast 一起閱讀本篇文章! 曾為工作犧牲生活,分手危機成為改變轉機 瓦基曾是重度工作狂,為了追求職場的更高成就,他總是將工作擺在第一順位,生活與感情都在其次。 尤其,瓦基常常放鳥與女友的重要約會。不管是與女友的紀念日約會,或是出國的行程,只要工作有事,瓦基可能就會直接取消、延期,甚至,有次瓦基獲得從新竹轉調台南新廠的機會,他立刻接受,事後才告知同住新竹的女友。長期以工作為重,忽略伴侶感受,讓他們的關係岌岌可危。 轉調到台南後,異地戀加上忙碌的生活,他忍不住反思:「我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好像追求到了一點點,可能是職位、可能是表現,可是其他東西卻都沒有顧慮到。」 同時,瓦基也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他天天都是公司與宿舍兩點一線,假日再回新竹陪伴女友,忙碌、奔波的日子,讓心力交瘁的他開始思考生活與工作間的平衡。「(當時)感覺所有心思都放在工作上,應該為自己做點什麼才對。」 離開台積電創業,是來自感性衝動還是理性分析? 過去,已經有在閱讀的瓦基,從書籍學習了不少投資理財、管理的知識。這一次,也開始思考自己是否可以透過閱讀,從書本中尋求幫助。 他一本一本的閱讀,並嘗試實踐。後來也自學架設網站,每天利用一到兩小時閱讀與整理筆記,並發表在網路上,這意外地成為他調劑身心的方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瓦基漸漸地培養出自己的讀者,大家的期待讓他也感受到自己的貢獻與價值感。隨著發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瓦基也看見自媒體獲利的可能性。 最終,為了找回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價值,瓦基決定離開台積電,全職創業經營自媒體。 這個決定並非空懷滿腔熱血與衝動,瓦基透過著名的投資理論「槓鈴策略」來思考: 「我把轉職看做『下檔損失有限』,因為我擁有的專業與背景,能讓我再回到任何一間科技公司就職,(嘗試自媒體)也就這一兩年,大不了再回去;但是『上檔的獲利是無限』的,包含我可以帶給世界的影響力、給自己的成就感、接受了新挑戰,還有額外的收入。」 雖然瓦基內心十分堅定,但困難點在於「要怎麼讓獲利匹配我以前的待遇和收入,才能進一步去說服我的家人?」 為此,他花了一年建立不同獲利管道與策略,加上過往學習投資理財累積了財務基礎,用實際行動說服觀念保守的父親。 對於想從事自媒體斜槓或創業的人,有哪些操作建議? 在百花齊放的自媒體世代中,怎麼要才能脫穎而出? 瓦基建議:「要去尋找這個產業的痛點,就是别人還没做、或别人做的還不夠好的,換句話說,就是你想要看到,卻還没看到的東西」。 像是瓦基逛遍各家書評網站,就決定要提供一個不只是列點摘要,還要結合說書者人生經歷與啟發的內容,而且這個內容網站不能含有大量廣告影響閱讀體驗。 同時,瓦基也分享自己經營各大媒體的策略。他以貝佐斯的名言思考:「未來十年有什麼是不會變的。」 他舉電子報為例,「不像是臉書或 IG,演算法幫你推,你才會被看到,這麼一來就必須迎合演算法去製作內容。但如果是經營電子報,你寄 Email 给你的訂閱戶,不只會長期累積他們對你的信任,而且就算五年、十年後其他平台都倒了,你還是可以寄 Email,這就是十年不會變的東西。」 瓦基花費最多心力將 Podcast 作為核心骨幹,並專心經營 Blog、電子報。因為這些不會被演算法左右,不管怎樣都會被訂閱者聽見,其次則把演算法的平台全部當成輔助行銷的工具。 除此之外,為了避免陷入知識恐慌,也避免提供過於龐雜的資訊給讀者,瓦基學習費曼的 12 個難題思考,也就是專注於自己最愛、最有興趣的 12 個問題,與這 12 個無關的內容都先過濾掉,這樣一來接觸的資訊量少而單純,但是品質更好,資訊濃度更高。 奪回人生自主權,不再被工作與情緒綁架! 瓦基很早就勾勒出內心嚮往的「完美工作」模樣,「我自己定義的完美工作,首先要有自由選擇做或不做什麼工作的自主權,第二個是必須對自己和別人都有幫助,第三個是工作內容能讓我持續學習新知識」,而現在這份工作正符合他當初所設定的條件。 現在的瓦基,過上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樣貌,依照個人偏好與狀態來安排工作的時段與內容,他喜歡在上午進行靈感寫作,下午處理訪談、會議等行政事宜,傍晚則是滿足閱讀興趣的時光,假日再安排和女友、朋友的聚會,「我可以決定什麼時候多賺一點錢,什麼時候少賺一點。」瓦基笑答。 除了奪回工作自主權,情緒也獲得自由。 瓦基表示,過去他經常用年齡、職位、薪資、有房、有車等標籤,來定義自己與他人的價值,力求擁有比別人更多、更漂亮的標籤,「直到開始經營說書,慢慢了解自己的特性與優勢,才逐漸跳脫出競爭與比較的無限迴圈。只要比昨天的自己更進步就好了,這幫助我的心情更平靜、更穩定」。 「自主人生」是瓦基的最大願景,他以三十歲為分水嶺,跳脫過往循規蹈矩的升學與升遷,不畏挑戰地踏入真正有熱情且擅長的領域,並將這段轉變歷程寫為《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這本書,「我想透過它傳達一個理念:不用害怕過去的自己沒有資源或地位,真正的故事是從現在開始到未來的每一刻,現在就動起身來寫寫自己的故事吧!」 -- 撰文整理/林昕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30, 2024

可以靠「接案」在日本生活嗎?旅居日本 5 年 Leia 全職接案經驗+技巧分享

很多人嚮往到日本生活,但卻擔心不適應日本職場文化、找不到工作等等,想說可以用「接案」的模式旅居日本。 但你心中可能會有這些疑問: 在日本有機會拓展案源嗎? 接日文案子日語要很好嗎? 接日本案子與台灣案子的差異在哪?有哪些要注意的眉角? 用「全接案」的模式,收入足以支撐生活嗎? Leia 是一名旅居日本的視覺設計師,5 年前因為在台灣的工作陷入低潮,於是決定隻身赴日本尋找新的職涯可能。她從不定期接案、找到正職,到現在開工作室全職接案,目前台灣與日本的客戶都有,一路也在日本待了 5 年。 Leia 將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在日本接案的各種問題。 如果你好奇 Leia 的故事,請看:日語不通、沒有人脈、隻身赴日,從接案到開個人工作室,Leia 如何從零開始旅居日本? Q1. Leia 一開始是怎麼在日本拓展案源的? Leia 分享她日本拓展案源的三種方法: 第一,是朋友人脈。 剛來到日本,Leia 只有隻身一人,不過她入住了 Sharehouse,室友來自世界各地,許多與 Leia 也是自由工作者,熱情的 Leia 與他們成為朋友,後來又時常到 co-working space 工作、參加一些活動等,慢慢建立新的好友圈,而初期一些案源就是來自她的朋友圈。 第二,是接案平台。 她也會使用接案平台,像是 Coconala。但是同時她也發現,日本的接案削價競爭的狀況也很慘烈,甚至可能遇到奇怪的要求。 在使用這類型的平台時,Leia 會先將自己的簡歷、作品放上平台,並開出自己認為可以的報價,拒絕與其他人削價競爭,她說:「(當你)把作品上傳後,可以先篩掉一批不能接受你價格的人,而主動來詢問的人大致上知道你的水準,也不會提出太奇怪的要求。」這樣的方法其實成交率也不低,打破大家認為一定要低價才有競爭力的概念,重要的還是你的專業。 第三,主動開發。 Leia 也分享自己主動開發的經驗,她先搜尋關西這一帶的各種影像、網站設計公司,到應徵頁面投遞履歷與作品集。雖然這樣海撒的方法,可能許多都是杳無音訊,但 Leia 最終還是接到三間公司的案子,而且至今都還有持續合作。 她建議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可以嘗試看看,加上正式公司的優點就是價錢好談、也有正規的執行流程,其實是拓展案源的好方法。 Q2. 接日文案子日語要很好嗎? 如果你想要與日本公司合作,接日本的商業案,就會需要使用到商用日文,而這又比一般的日文更加困難。本身日文還沒有很好的 Leia 分享, 接案初期全仰賴日本丈夫協助與客戶溝通,直到今年才試著自行接洽客戶。 雖然學習商用日文溝通很困難,也遇到過不少挫折,但 Leia 分享,有時會遇到友善的業主鼓勵她慢慢來,「他說他相信我可以做得到,我當下超想哭,就算我語言沒有很好,但是已經盡力的表達,對方也有接受到,被信任的感覺真的是無比的感動!」 Q3. 接日本案子與台灣案子的差異在哪?有哪些要注意的眉角? 日本的公司、流程在大多人印象中都是比較嚴謹,有許多流程、規則需要遵守,雖然接案的模式可能相對自由,但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規則。Leia 舉例,日本特別重視責任歸屬,當今天你接到一個案子,就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不要擅自更動其他流程或設計。 好比說,你接到一個設計案子,對方發包給你圖文,希望由你負責設計,但你對文字內容也有一些想法,於是提出修改,就算你只是好意,這也可能會踩到紅線。 或許你可能覺得其他部分怎麼做更好,但當你擅自修改其他部分,可能就會讓發案的人被前輩、主管罵。「他們(日本人)覺得不管做得好不好,還是要尊重別人的工作。」 Leia 也補充,還是會有給予更動權的業主,但這還是建立於雙方的信任與事前溝通。 Q4. 用「全接案」的模式,收入足以支撐在日本生活嗎? 你可能想在日本生活成本比台灣高,靠接案是不是較難生存? 這關係到所居住的城市、消費習慣等等條件,但 Leia 分享,她現在就是全職接案在日本的兵庫縣生活,案源也穩定許多,基本上都沒什麼問題。 選擇二、三線的城市,月收入達二十萬日幣(約四萬四千元台幣)以上,就能維持基本的生活水準,前提是不能太常外食。 如果你好奇 Leia 是如何從不定期接案,到日本找到正職工作,而後又自己創業全職接案,完整的故事與 Leia 旅居日本的方法,都在:日語不通、沒有人脈、隻身赴日,從接案到開個人工作室,Leia 如何從零開始旅居日本? -- 採訪撰文/邱于瑄、林昕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