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思維

23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拿掉公司頭銜,你還剩下什麼?怎麼設計自己的特色標籤關鍵字?

怎麼在社交場合快速讓人記得你?當你拿掉頭銜後,還能讓人記住你,才是硬技能。無論是自由工作者,還是想在職場中持續升遷、脫穎而出的人,擁有特色是能持續做出差異,擁有技能是能持續交付成果,這兩者缺一不可。 💬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在職場上,想要與人不同、獲取印象、加薪升職,我們都必須要有個人特色。 無論是自由工作者,還是想在職場中持續升遷、脫穎而出的人,擁有特色是能持續做出差異,擁有技能是能持續交付成果,這兩者缺一不可。 今天想和你聊聊個人標籤的重要性,怎麼設計、找出自己的標籤、品牌定位? 🗣 一個生活觀察:仰賴公司的潛藏危機 💡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參加了線下活動,明明積極舉手發言,卻被人稱為「那個誰」;線上社群裡有個討論,即使盡可能湊進去講個幾句,但最後還是沒多少人記得你。 在知名的公司工作,出去參加活動時,當秀出名片、頭銜時大家會靠過來認識,但當你拿掉頭銜時,好像沒什麼人對你有興趣。 兩者雖然狀態不相同,但本質問題都是「沒有個人特色」。前者是別人無法在一群人中快速認知到你的特色、標籤和價值;後者只是仰賴平台,但脫掉公司的保護傘後,依然是個沒有個人特色的人。 你可能會覺得前者比較慘,但我覺得後者其實危機更大。 因為這種人往往很難自己察覺到這件事,畢竟習慣躲在公司的保護傘和光環下,拿出名片就有人往自己靠,習慣了狐假虎威的生活。當哪一天公司沒了,或者哪一天泡泡吹破了(只是有實力的人不想戳破),這種從天而降的落差才痛。 🌰 舉個實例,我曾經參加某個談行銷的大講座,講者是位知名大公司負責做廣告投放、拉新用戶的,在台上洋洋灑灑說著他怎麼把預算幾百萬、幾千萬的廣告進行投放,吸引到多少量的用戶,轉換了多少訂單。 然後,有一位參與者提問說: 「我們是 OOO 行業,正在尋找第一批的種子用戶,請問如果公司的廣告預算不夠,有沒有無預算的客戶經營方法?」 結果這位講者瞬間呆在台上、全場氛圍尷尬到不行。因為他沒有經歷過這個狀況,完全不知道如果公司沒有給他這些錢,怎麼做到用戶拉新和行銷。 名字,就是你最重要的個人標籤 當然,我知道這個題目確實太刁難,畢竟人家的專業和經驗就是「大預算」的廣告投放,你突然問他怎麼做「低預算」的事情,他當然愣住無法回答,總比隨便告訴你答案好。 但我必須說的是: 無論你有沒有背靠大公司、顯赫背景,你應該都要為自己打造一個標籤,屬於你個人自己的標籤。 因為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裡,最可靠的絕對是你自己的名字。你想想十年前若有人說他在 Nokia 工作,感覺多威風,現在這個頭銜已經不再有吸引力了。 與其釋放一種別人是「因為你的公司或頭銜才要認識你」的訊號,不如讓別人是「因為你這個人的特色: 技能專業、理念價值」,所以想認識你,讓自己不論在哪一間公司、是什麼頭銜身分,都有個人特色和吸引力。 🔍 怎麼設計、找出自己的標籤、品牌定位? 接下來,我會先講通則,兩種類型的人都能用的,再講講第二種人(大公司、大背景光環)的額外作法。 一、從理念出發,你是替哪群人發聲? 我之前在臉書上有發一則《如果你沒有觀點,就不值得被關注》,裡面說到的 Opinion Lead 的產品設計,就是在說「你替哪一群人發聲」。 有些個人品牌的書,告訴你要想想自己的優勢,但我認為這思路不太對,第一步應該是「你為哪一群人發聲」。為什麼?因為這個標籤能替你吸引到有共同理念的人,而這個強度,絕對超過你講自己哪個優點好棒棒: 你的優點,與我無關;你所相信的理念、推動的事情,才跟我有所共鳴。 🌰 舉例來說,像雷蒙三十就是為「現代工作者」發聲,追求更聰明的工作方法,以及更好的生活掌握感,所以我們有一個標語是「生活不該只有朝九晚五,還有另一種打開的方式」。 延伸閱讀:《職業的發展路徑改變:圈子、特色、能力》 二、從需求出發,你能解決什麼問題? 先知道自己服務的圈子,再從這圈子裡找需求,你可以解決哪些需求,或是在這圈子裡,人們通常會找你幫忙什麼事情? 🌰 再舉我自己為例,我會用「生活黑客教練」、「數位工作術」這兩個標籤,因為 Lifehacker 的各個面向,都曾經有人來問過我,無論是時間管理、效率系統、動機系統、健康系統、物質系統、意義系統,跟破解生活的默認模式有關的面向,我都有在實踐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論。 至於「數位工作術」,是現代人應該懂得運用科技來賦能自己,提高工作效能,讓我們有更多時間能給自己,而不是被科技綁架。 三、如果單一標籤太廣泛,再加上「特色關鍵字」,成為 2~3 個標籤交集的 Top 10。 美國漫畫家史考特・亞當斯(Scott Adams)說過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 「把一項技能練到前 10%,非常難。但把兩項技能練到前 50% 然後融合,這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 白話來說,如果要排中文世界的內容經營 KOL,我可能不到前百分之 50,但如果加上「一人公司」、「數位工具」、「遠距工作」,這三個特色,我應該就能排到前百分之五。 四、至於第二種人,找場合把 Title 去掉,試試看自己的能耐 如果你的名字已經太過響亮,你可以用筆名去寫部落格,看看你的文字和觀點,能有多少自然的關注,甚至看看那些本來很「哈」你的用戶,還有多少人繼續追蹤你,甚至能認得出你的文字。 我還是大學生的時候,為了驗證「學歷是不是絕對」?玩過一個實驗 —— 把我履歷的「教育經歷」全部拿掉,只留我的工作和專案經歷,看看有多少公司願意找我去面試,。(有一些跨國大公司確實就沒有回音,但大部分知名的企業依然有回信約面試) 或者,像是 J.K 羅琳(哈利波特的作者),她曾經做了一個實驗,寫一本新的推理小說《步谷鳥的呼喚》,但用了一個沒人知道的新筆名。當她沒有公布這個資訊前,這本書確實沒賣得這麼好,但她願意做這種實驗,我就非常佩服她。 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要讓自己認清自己的能耐,有平台可以仰賴當然很棒很幸運,但時時刻刻都警惕自己: 「離開光環的自己,還能有多少被需要的價值?」 最後,在新場合發表想法時,記得都要習慣性的先說自己的名字(或者暱稱)。名字永遠都是你最重要的品牌標籤。 🔏 本篇為「Lifehacker Premium」限定文章 想獲得更多人物案例故事?能立即用上的自我管理、工作效能與生活品質升級方法? 👉🏼 加入生活黑客高價值會員社群,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 總結 / 行動思考題 今天我和你分享了個人標籤的重要性和設計方法: 無論你的背景、公司和頭銜,最可靠的仍是你的名字,名字永遠都是你最重要的品牌標籤。 別讓別人只因為你的公司和背景才想認識你,讓自己的名字有價值,你要先找到自己的標籤和品牌定位。 標籤設計的兩步驟:從理念出發,替特定人群發聲;從需求出發,你能解決什麼問題。 透過找到自己的「特色」,增加自己的差異化,融合多個技能或特質,成為三個標籤交集的 Top 10。 如果可以,試試看把自己換個名字,拿掉 Title,去市場上試試看,有多少人還會繼續追蹤你,甚至認得出你的作品。 💬 思考題: 你現在參加一個很多陌生人的活動時,會怎麼介紹自己呢? 有辦法讓別人對你印象深刻,跟你進一步聊聊嗎?不會的話,怎麼優化呢? -- 本文轉貼自:雷蒙三十 Lifehacker(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8, 2024

斜槓從興趣開始,容易失敗?你應該知道的 3 個「斜槓」迷思

近幾年來,知識變現、零工經濟、自我品牌......等名詞在媒體上時常被提及與討論,因此「斜槓」這個議題亦隨之熱門起來,尤其現在網路盛產眾多網紅名人,在此效應的推波助瀾下,更讓發展斜槓的思潮,猶如一種當代的流行現象。 從斜槓相關的書籍或文章討論中可知,想發展斜槓最直接的切入點,是由個人的興趣開始著手,又或者是依照「黃金圈法則」,探究自己內心深處的 why ,而這也是最高層次的天命召喚。 黃金圈法則(圖/紀長興提供) 不過,即便大家都知道辦法了,仍然有一大部份的人會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那就是想發展斜槓卻不知道要做什麼,即使用盡各種評量工具或性向測驗,還是無法尋找與鎖定目標。 為何找不到你的斜槓項目? 「黃金圈法則」的理論雖然很激勵人心,但卻未必能幫助找到想發展的斜槓項目,因為大多數人其內心並沒有那麼明確的 why ,也並非每一個人都可以感受到天命召喚。 在發展斜槓的過程中,肯定會面臨諸多困境,因此要有相對應的熱情來支持才行,那麼從個人的興趣作為切入點,似乎是最直覺的方法,但實際上又常出現另一種狀況,那就是當有些東西開始去研究跟瞭解後,才會發現原本認為好像有興趣的事情,結果實際執行起來卻沒有熱情。 很多人以為的興趣很可能只是三分鐘熱度的喜歡,或自以為喜歡某件事,但只是喜歡它的表面(因為看起來很酷、很炫、很華麗)。請仔細想想,一般所謂的興趣,都是做起來會感到輕鬆愉悅的活動,做興趣的事情即是意味著開心的享受;反之,若做某一件事情會感到無趣或不輕鬆,就難以成為興趣了。 所以興趣雖然可以引發熱情,但興趣未必直接與熱情畫上等號。實踐熱情要有毅力的付出和灌溉,並且需要犧牲取捨、忍受痛苦、甚至賠錢也願意做,這才是熱情,那麼以興趣當做切入點來發展斜槓,顯然有相當的機率會功敗垂成。 興趣不等於是熱情(圖/紀長興提供) 然而,有不少人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熱情在哪裡,則又該如何呢?那就針對「非做不可」的事情開始著手吧,又或者是從自己認為「很有意義」的事情開始做吧,而什麼事情是非做不可、又對自己有意義呢?既然是很重要又同時非得一定要去做的事情,那就是解決問題,並且先從解決自己的迫切問題開始。 解決問題為導向 想發展斜槓需要熱情的支持,而解決自身遭遇的問題,是出於本能的需要,這樣的內在動機便可替代刻意向外尋找的熱情。 但成功的商業模式不是必須恪守「滿足他人的需求,解決他人的痛點」的原則嗎?如果專注在解決自己本身的問題,而非他人的問題,那不就無法構成商業模式嗎? 試問,一開始就想要「滿足他人的需求,解決他人的痛點」是不是很困難?可是自己很容易可以知道自己的需求和痛點是什麼,比起搞清楚別人的問題,自己更容易釐清自己的問題在哪裡。 「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後,你才能獲得能力;當你持續精進這部分的能力後,你才能變成專家;當你變成專家後,別人才會想要找你幫忙解決相同的問題;當你累積越多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的相關經驗後,你才有辦法開始收取報酬;當你開始收費後,你的商業模式才算具體運作,你的斜槓也才得以建構發展。」 從解決問題開始的商業模式(圖/紀長興提供) 所以,熱情未必是追尋,熱情可以是自己創造,因為你極有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熱情在哪?藉由解決問題的反饋過程中,「滿足自己/他人的需求,解決自己/他人的痛點」,不僅為自己帶來幸福,進而幫助他人解決麻煩,再替自己創造收益和成就感,讓自己想要再投入更多,如此即可構成一個正向循環。是以,克服困難的過程,才是培養熱情的最佳時機,強化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發展斜槓的最好途徑。 不要做的事情 在發展斜槓上,除了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之外,尚有幾個必須避免的注意事項,分別羅列如下。 1.不要為了斜槓而斜槓 「跨界」與斜槓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但很多人會將其誤解成「擁有十種技能,可以從事十種不同的工作」。事實上,「跨界」應該是對於某個領域具有深度的專精之後,因此觸類旁通,利用相同本質的核心能力與所累積的相關知識,解決跨領域的問題。比如以音樂為核心的工作者,便可以橫跨不同的身份,即使不同身份要面對的問題不同,但所圍繞的中心始終是音樂。 以音樂為核心所發展出來的九宮格身份(圖/紀長興提供) 斜槓並不是刻意去學一個本來不會的技術,斜槓是從盤點自己做為起點、清楚自己擁有哪些優勢、選擇出最擅長的能力、解決想要克服的問題,透過持續的精進,再逐漸擴大解決問題的範圍。斜槓是挖掘自我與再強化的過程,斜槓並非分裂的過程,切忌為了想要具備斜槓而分散資源(時間、精力、金錢)。 2.不要一開始過於注重經營自媒體 許多人因為想要趕緊有曝光度和知名度,所以一開始會投注很大量的心力與時間在經營自媒體,急著在 Facebook、YouTube、Podcast 上發表作品,不過寫出來的文章卻盡是雞湯,影片內容也很貧脊空乏。 這是一個本末倒置的迷思所造成的錯誤,其實一切最優先要做的是,開始實際解決問題,如此創作出來的文章或影片才有具體案例可以說明及分享,也因為有實務經驗的支撐,你才會產生自己的認知和觀點,發表的作品自然能有乾貨。 3.不要盲目學習 當你遭遇問題需要求助時,你會找一個什麼都會一些但全是半調子的人幫忙嗎?還是你會想找一個雖然只懂這方面的問題但卻很精通的人來處理呢?或許你會願意讓半調子的人姑且嘗試幫忙看看,但你永遠只會願意付錢給精通的專家來解決問題。 若想專精於核心能力,最怕有的沒的學太多,而且想上的課永遠上不完、想讀的書永遠讀不完......這些對於一個專家的養成只會造成妨礙。應該先開始做,遇到瓶頸再去學,這樣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學什麼,並且是有系統化的學習。既然學無止盡,就更應該利用實作來帶動學習,直接針對欠缺與不足來補強、集中資源、實踐所學、付諸行動、創造更大價值。 別讓定義卡住自己 對於斜槓的定義,現在各方人士持有不同看法的論戰,正方提倡斜槓是認識自我和開發潛能的成長過程,反方抨擊斜槓是美化不務正業以及高大上的華麗包裝。 但其實我們不應該拘泥在定義裡、也不必陷入意識形態的泥淖中,因為斜槓也僅是提出一個思維的框架和方法論,至於要抱持怎麼樣的心態以及要怎麼做,始終是操之在己。別讓定義卡住自己,定義是可以自己賦予的,斜槓就是不斷盤點自己、設法往目標邁進這樣的概念。 找夢想很難、找熱情不容易,但找問題可就簡單多了吧,利用找問題來幫助自己聚焦定位,再藉由解決問題來引導自己前進,這是一個清晰而又務實的作法,不論是斜槓,還是正職、接案、兼差打工,這個方法都將一體適用。 -- 本文轉貼自:紀長興(原文標題:真的只要從自己喜歡的事情出發就可以了嗎?三個容易對「斜槓」產生的迷思)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 (@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 2024

想圓「自由工作者」夢 = 該立刻離職?5 件職場能給你的重要學習

香港武俠電影有一套既定的框架模式。一心只想復仇的主角,跪在武林宗師面前,乞求師父收他為徒。但師父並不輕易將武功祕訣傳授給他。一開始,師父只叫他煮飯、洗衣、打掃,做一些看似與習武毫不相干的瑣事。每天挑水、砍柴、在頭上頂著甕、在木樁上來回跑跳,幾年下來一再重複做著這些事。 許多弟子受不了苦難的磨練和師父的冷漠對待,紛紛憤而離去,但主角卻默默承受一切。直到某天,師父突然開恩,決定收他為徒。通過第一道關卡的主角,開始正式拜師學武。 他很快就將基本功夫練熟,並對自己身體的柔軟度和強勁的力道感到驚訝。他才發現原來花上數年做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瑣事,讓他在不知不覺中練就了一身基本功。扎實的基本功夫,再加上與生俱來的天賦,他一步步學習更高深的武功,武藝日益增強。等他終於練就屬於自己的必殺技,便拜辭師父下山,最後終於成功復仇。類似這樣的情節不只出現在電影,也是世界各地神話與英雄傳奇普遍的故事原型。 職場是最好的學校 職場生活亦是如此。公司為了考驗新進員工能否持續精進,會先指派他們做一些雜事。在交辦重大任務之前,先讓他們從小事開始做起,測試是否能認真做好每一項工作。認真是所有職場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要練就任何高深的武功,也都必須先把基本功紮實練好。只要認真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會赫然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並不表示只要盡快開始行動,就一定能成功。許多人由於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毅然辭職後,大多數不到一年就重返職場,待遇條件甚至比原本的更差。因為在外面繞過一圈後,才發現世界並不像他們想的那麼簡單。如果實力不夠堅強,就難以在高手林立的武林中生存。因此,即使現在做著的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也要先將目前的職場和工作當成修煉場,好好鍛鍊實力。 一個方向明確的獨立工作者,無論在任何狀況下,都能把職場當成學校學習。 我(勝晤)在歷經十四年職場生活後,自立門戶成立了一人公司。在那之前,我曾經待過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也待過顧問公司、NGO等各種機構。直到離開公司後,才有機會重新檢視過往經歷。崇尚自由、主觀意識又很強的我,待在公司體制內的那段時間,其實過得並不快樂。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多虧這十四年的職場經驗,我才能學到這麼多東西。就我而言,至少從以下這五個面向來看,公司是最好的學校。 第一,可以進行各種嘗試。 我在 LG 電子擔任新進員工教育訓練工作時,把自己設計的《指南針課程》引進公司內部。這套課程的核心重點並不是針對企業組織,而是著重於個人生涯方向探索的過程,通常職場教育訓練負責人往往會擔心造成離職率升高,不敢引進類似的課程。不過,恰巧我就是那位「負責人」,我以「職場工作者自我開發」的脈絡作為基礎,修改課程內容後並引進企業。 每年有三千名新進員工修完這門為期一天的課程,不但成果彰顯,幾年來在業界更是被評為滿意度最高的教育訓練課程。收到許多員工們的反饋,不斷修正調整後,托他們的福,這套指南針課程現在是我個人公司最大的營收來源。 第二,基於利害關係,在公司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 獨立創業後,常會遇到客戶各種千奇百怪的要求。此時如果抱著「這種客戶不要也罷」的心態,事業發展將會受限。 在職場上與形形色色的人一起共事,有助於提升包容力。公司裡有菜鳥有老鳥、有員工有主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可以和不同群體相處,共享喜怒哀樂。雖然難免會遇到「天兵」,卻也是一種磨練的機會。此外,公司也是可以嘗試切換各種角色的地方,像是從菜鳥變成資深前輩,或是從追隨者變成領導者,站在不同位置上,體驗不同角色,能藉此練習理解他人。 第三,可以透過不熟悉的工作開發個人潛力 根據教育顧問喬斯.艾瑞茲(Jos Arets)的研究指出,相較於「上課/閱讀」(10%)或「與他人合作」(20%),「實際工作經驗」(70%)更有助於提升工作能力。尤其當我們不斷嘗試新的工作和角色時,自然有更多開發潛力的機會。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卡內基教育機構擔任業務,雖然第二年開始當講師上臺講課,但因為課程性質著重於人際關係教育,並且是以「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為基礎的激勵式課程,兩者皆與我極度內向的個性不符,因此壓力更是非同小可。但回過頭來看,多虧那些經驗,現在的我才能夠待人圓融,也才得以輕鬆開發新客戶並贏得訂單。此外,我也越來越懂得掌握激勵式課程的引導技巧。這都是由於嘗試陌生工作,進而培養了我的實力。 第四,能理解各部門的角色與合作模式。 在公司最明確可以學到的東西,就是了解公司組織。了解大公司如何有效運作,例如各部門的目標與資源分配、工作項目、人力配置、公司章程及作業程序等,這些在商業中都是必要的知識。 要了解的不只是企業客戶(Business to Business,簡稱 B2B),也必須掌握個人客戶(Business to Customer,簡稱 B2C)的想法。由於個人客戶大部分也都是職場上班族,了解客戶在各種不同部門從事的工作及他們主要的煩惱,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客戶。 第五,可以學習工作的基本能力。 所謂的基本能力,包括如何設定工作目標、如何管理時間、確保工作進度,以及如何進行商務溝通,像是撰寫電子郵件、報告、召開會議等基本工作技能。無論在什麼行業或公司工作,具有扎實工作能力的人不僅值得信賴,也會更容易被注意到。就算只是發送電子郵件,基本工作能力扎實的人,除了信件標題和內容,就連填寫收信者和副本收信者的地方,也能看出差異。「職場 Sense」無法透過書本或上課學習,唯有真正在職場上磨練過才能學會。 除了上述五點外,職場生活中還能學習到許多事物。此外,在職場中的所有學習,不僅不需要支付學費,還能得到薪資。從這些層面來看,職場真的是很好的學校,不是嗎? 職場上學不到的東西 不過,也有一些重要的能力是在公司無法學到的,大部分與自主能力有關。公司就像動物園般是被圈養的環境,會讓人慢慢失去在外獨自生存的能力。獨立工作者想要自立門戶,就必須學會在外闖蕩的生存要領。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時間管理能力。 在公司上班時,因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公司管控,難以意識到這項能力的重要性。然而,當自己在家工作或為了轉換跑道辭職時,就會明白時間管理並不容易。尤其是辭職後,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自由的,聽起來似乎很開心,但大概放空三個月後,就會意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就算把今天的工作拖到明天再做,也不會有人指責,因此一直無止盡地拖延下去;由於沒有固定的下班時間,也可能會經常熬夜,把身體搞壞。對於從未管理過自己一天時間的人來說,「時間自由」形同災難。 在我辭掉第一份工作時,一開始覺得很自由,內心興奮無比。但隨著就寢時間和起床時間越來越晚,導致失眠和憂鬱症上身,只好求助於精神科醫師。直到過了七個月,轉職到另一間公司後,才終於從泥沼中走出來。 因此,在離開公司前,必須先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無論是上班前或下班後,一天至少撥出兩小時,成為自己時間的主人。要練習握有時間掌控權,最好的方式是為未來的職涯發展制定學習計畫。 第二項是差異化,這項能力對在大企業上班的人來說尤為重要。 長期待在大公司的人,最大的弱點就是傾向一成不變的工作模式。由於小公司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經常需要身兼多職;在大公司上班的人習慣各司其職,長時間做相同的事,一再重複「同質性經驗」。 在職場中生存,平凡或許是種美德,但就獨立創業而言,無疑是個致命傷,我們必須盡可能地創造豐富的「異質性經驗」。即使考證照,也應該選擇較少人報考的;或是藉由參與各種專案或公司社團,拓展自己的視野。申請部門轉調、職務調動、海外派遣等,也是不錯的方法。 我聽過在業務部門工作一陣子後,轉調到商品研發部門,開發出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提升銷售,就是很好的例子。就算重新回到原本的部門,在先前部門累積的人脈和技術,也對自己的本業有很大幫助。透過累積不同的多元經驗,可以展現自己的差異性。專業能力加上差異性,就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 一個方向明確的獨立工作者,不會因為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就輕易離職,反而會把職場當成學校,學習所有能學的基本技能,等待合適的機會。即使是影印文件和撰寫會議紀錄這類瑣事,也都能抱著「魔鬼藏在細節」的心態,盡力做好每一項工作。 奇怪的是,這種態度反而會讓這樣的人很快就不必再做這些雜務。此外,這類人每天會抽出一定的時間積極學習,並拓展經驗範疇,展現自己的差異性。即使身處在高手橫行的武林中,也能施展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必殺技」。如此一來,不管繼續待在公司或離職創業,選擇權都在於自己,無論在哪裡工作都能游刃有餘。 -- 本文摘自采實出版《獨立工作者,現在開始為自己工作:把擅長的事做到最好,就能打造不怕失業的工作體質!》

March 5, 2024

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r 是什麼?最適合成為自由工作者的職業有哪些?

在現代社會,「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這個詞越來越常見。但是,自由工作者到底是什麼?什麼樣的職業可以算是自由工作者?在成為自由工作者前,要做哪些準備?自由工作者又會碰到哪些困難?就讓這篇文章來告訴你。 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是什麼? 自由工作者到底自由在哪呢?以下可以簡單分成三類,分別為:工作時間自由、工作地點自由、以及工作內容自由。 1. 工作時間自由 對於自由工作者來說,工作時間並不受到傳統朝九晚五的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節奏和工作效率,自由地安排工作時間。 例如,一些自由工作者可能會選擇在清晨或深夜工作,這時候他們可能會覺得更有創造力或更能專注。這種工作時間的自由,讓自由工作者能夠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並且能夠在最適合自己的時間進行工作。 2. 工作地點自由 自由工作者不需要固定在某個辦公室工作,可以在任何有網路連接的地方進行工作。 這可能是家裡、咖啡店、圖書館,甚至是海邊或山上。這種工作地點的自由,讓自由工作者能夠選擇最能激發他們創造力和生產力的工作環境。 3. 工作內容自由 自由工作者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工作內容。不需要被迫做不喜歡或不擅長的工作。這種工作內容的自由,讓自由工作者能夠專注於他們真正熱愛的工作,並且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什麼樣的職業可以算是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 一般來說,只要符合工作時間自由、工作地點自由、以及工作內容自由的職業都可以算是自由工作者。以下就舉幾個例子: 1. 文字與影音創作者 作家、部落客、YouTuber 等都屬於此範疇,他們通常不受地區限制,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來完成工作,只要能夠按時交稿即可。他們可以在家中、咖啡館、圖書館甚至在旅行途中創作內容。 2. 程式開發與 IT 服務 如網站開發、手機應用程式開發、遊戲開發等職業,他們的工作地點也可以非常自由。只需要一台電腦和網路連接,就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開發工作。這使得程式開發者可以選擇在家中、共享辦公空間或其他任何舒適的環境中工作。 3.設計與創意工作 如平面設計師、插畫師和動畫師等職業,這些創意工作者通常可以在任何地方完成他們的創作。他們只需要使用設計軟體和相關工具來完成工作,這樣的靈活性使他們能夠在任何能激發靈感的地方工作。 4.自雇者 獨立顧問、講師、自營律師等自雇者,他們可以根據客戶需求或個人偏好來安排工作。這類職業的自由度較高,能夠在家中辦公、到客戶所在地或者租用臨時辦公空間來進行工作。 當然,自由工作者並不侷限在這些職業,如果想要評估你的職業是否適合發展成為自由工作者,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數位遊牧新手】上班族也可以數位遊牧,從 0 開始工作轉型這樣做! 在成為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前,要做哪些準備? 進入自由工作者的行列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以確保能夠順利過渡並在這條路上取得成功。以下是成為自由工作者前需要考慮和準備的三個重要方面。 1. 明確專業領域與技能 首先,自由工作者需要明確自己的專業領域和技能,這包括擁有的專業知識、工作經驗和能夠提供的服務類型。 因此,在開始自由工作前,我們需要問自己:自己擅長什麼?能為客戶提供什麼價值? 例如,設計師可能專注於平面設計、UI/UX 設計或動畫製作;寫作愛好者則可能專注於文案撰寫、編輯或內容創作。明確專業領域有助於我們在市場上定位自己,並找到適合的客戶群體。 2. 制定業務計劃與財務準備 自由工作者雖然享有自由,但同時也需要具備企業家的思維。 制定業務計劃有助於你明確目標、制定策略並管理財務。業務計劃應該包括目標市場、定價策略、營銷計劃和財務預測。除了制定業務計劃,財務準備也是自由工作者成功的基石。 建議至少準備半年到一年的生活費,因為自由工作者的收入不像公司一樣固定,通常都是結案後才會收款。 除了預備金之外,也可以建立一套被動收入的體系,比方線上課程收入、股票股息、書籍的版權收益等,擁有這些計畫可以幫助我們度過初期可能的收入不穩定期。 此外,設立停損點也是必要的。如果某個時間點以前,我們還未達到預期的收入目標,可以考慮重新回到職場。 3. 心理準備與建立專業網絡 此外,心理上的準備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關鍵之一。當我們離開了體制,就不再會有老闆和主管監督,因此必須確保自己能夠在自由的環境下,自律且高效率地完成工作。 這需要具備以下幾種能力:自律能力、獨立作業能力和適應能力。此外,成功的自由工作者通常擁有強大的專業網絡。這包括與同行業專業人士、潛在客戶和合作夥伴建立聯繫。 參加行業會議、加入專業協會、參與線上論壇和社交媒體活動都是擴展人脈的有效方式。專業網絡不僅能夠提供支持和資源,還能帶來更多的業務機會。 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又會碰到哪些困難? 自由工作者享有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和工作內容的自由,但這種自由也伴隨著一系列挑戰和困難。要在自由職業的道路上取得成功,了解並應對這些困難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自由工作者常見的三種困難及應對策略。 1. 收入不穩定 自由工作者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收入的不穩定性。與傳統的全職工作不同,自由工作者的收入取決於案件的數量和客戶的支付時間,這可能導致收入波動。這種不穩定性可能會給個人財務管理帶來壓力,尤其是在沒有儲備金的情況下。 應對策略: 建立緊急基金:準備至少三到六個月的生活費作為緊急基金,以應對收入不穩定的時期。這樣可以確保在沒有案件或客戶延遲付款時,仍能夠維持基本生活。 多元化收入來源:通過接不同類型的案源或提供多種服務,來分散收入來源,減少對單一客戶的依賴。例如,設計師可以同時從事平面設計、網頁設計和 UI/UX 設計等多種工作。 簽訂合約:與客戶簽訂明確的合約,規定付款時間和條件,確保自己的收入得到保障。這有助於避免因客戶拖延付款而導致的現金流問題。 2. 自律和時間管理 自由工作者需要高度的自律,因為不受傳統工作環境的監督。缺乏自律可能導致效率低下、案件拖延,甚至錯過截止日期。此外,平衡工作和生活也可能成為一個挑戰。 應對策略: 制定工作計劃:每天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和目標,確保有條不紊地完成任務。將大議題分解為小步驟,有助於逐步完成工作並保持動力。 使用生產力工具:使用時間管理工具和應用程序(如 Trello、Asana 等),來幫助跟蹤專案進度和管理時間。這些工具可以幫助自由工作者更有效地安排工作時間,避免拖延。 設定工作區域:在家中設立專門的工作區域,營造專業的工作環境,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同時,確保工作區域與生活區域分開,避免工作與生活相互干擾。 關於如何安排工作時間,可以參考這篇文章:Amazon 廣告策略經理 Jessica 專訪|在家工作如何克服拖延症?設定「停止線」讓自己好好下班! 3. 客戶管理和溝通 處理各種不同類型的客戶是自由工作者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每個客戶都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能否有效地管理和溝通,對於案件的成功至關重要。 應對策略: 清晰的溝通:在案件開始前,與客戶詳細討論需求、期望和時間表,確保雙方有一致的理解。這樣可以避免因為誤解或溝通不暢而導致的問題。 定期更新:定期向客戶報告案件進展,及時解決問題,保持良好的客戶關係。這不僅能夠增強客戶的信任,還能確保專案按計劃進行。 學會說不:對於不合理或超出工作量的要求,要學會拒絕,避免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工作。這樣可以確保自己能夠高質量地完成每一個案件,而不會因為過度承擔而影響工作品質。 在這個時代,自由工作者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他們享有工作時間、地點和內容的自由,但這也帶來了許多挑戰。 無論你是已經是自由工作者,還是正在考慮成為一名自由工作者,都需要對這些挑戰有所認識,並做好充分的準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自由的工作模式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在其中取得成功。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自由工作者的工作模式,並為大家的自由工作之路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9, 2024

數位遊牧一點都不浪漫?數位遊牧真實體驗與 5 大建議

因為人在國外,剛好也來談一下最近很熱門的「數位遊牧」這個話題,分享一下我的觀點好了。 先講結論:把「數位遊牧」拆解開來;如果是「數位」,那有網路就好;「遊」則是有時間就可以;但重要在於過程還要「牧」,那不止是時間安排,還要創造價值!這個就很挑戰了! 舉個例子,從來美國到今天,每天我都五到六點起床(今天 05:00),跟在台灣一樣。在孩子們起床前,把握工作時間;等到孩子們都起床之後,就切換到放鬆與好友在一起的時間。 今天早上已經看完一個單元回饋,打了一通越洋電話討論,現在正在寫「福哥來信」。桌子前的雙螢幕、計時器、待辦事項便利貼,都推著我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而往右邊窗外看去,就是綠油油的草地,以及一個超美的高爾夫球場。 先努力工作,再努力放鬆,並且創造價值。這是我目前「數位遊牧」的樣子。 你覺得簡單?自在?放鬆?哈!也許吧-在某些部份!但有些事情似乎也沒那簡單。 所以,我規納了一下,如果你也想「數位遊牧」,那以下 5 件事,是你可以思考的: 1. 數位交付價值 談到「數位遊牧」之前,也許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透過數位生產的方式,交付價值。當然在電腦前面工作,就算是數位;只要有網路,去哪裡都可以遊牧。但最重要的事情是,這些產出真的能創造價值嗎?或者是,你有沒有找出透過數位創造價值的方法? 2. 自律與時間管理 也正是因為每個地方都可以數位工作,遊牧各地。那下個重點就是自律了,你有沒有規定自己的產出時間,在不同的時差,不同的地點,該工作的時候就要工作,該牧養的時候就要牧養。不然就只有「遊」,卻沒有「牧」。 3. 核心技能要求 很不幸的,數位遊牧,就如同前幾年流行的斜槓工作一樣。 我個人覺得這一點都不浪漫,也從來不覺得輕鬆。 因為大家只是看到表象的樣子。但是能夠在每個地方工作,透過數位來交付價值。這其實要求是更高的!也是更不簡單的!就像在斜槓之前,你有沒有一個主要的核心,可以用來支持你! 而所謂其他的斜槓,只是因為核心技能非常的強壯,你還有其他的心力去發展其他的技能。所以在數位之前,你要思考的是你交付的價值何在。 4. 實體到數位轉型 不說別人說自己好了,如果是傳統的講師工作,我可能還是沒辦法做到數位遊牧,遠端交付價值(雖然還是有線上教學,但是我還是相對更喜歡實體)。 而為了要做成數位的價值交付,我就必須要打掉重做,用純數位的觀點,來思考我原本的服務應該如何轉型。 所以才會有 F 學院的產生,才會有教學的技術跟簡報的技術這樣的課程,才會有重新拍攝的四機四鏡,甚至也要成立線上的工作團隊,才能夠全方位的提供支援。你覺得像這樣子的「數位遊牧」是簡單的嗎?至少我花了好幾年才搞定。 5. 自主節奏切換 當沒有人監督你的工作,沒有人要求你什麼時候產出,什麼時候放鬆,你是不是還可以維持紀律,讓跟你協作的人放心。你能不能清楚的切割工作時間,跟遊玩的時間。你能不能聚焦在有限的時間裡面,想辦法讓產出最大化。這個很基本,但從來都很重要。當然,也不是一直都在工作,那就失去數位遊牧的自由性了。 小結 每陣子都會有個新的名詞,像是「數位遊牧」看起來就是蠻性感的,蠻吸引人的。 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什麼樣的人可以當「遊牧民族」呢? 是要求穩定不變的人,還是可以持續適應環境,甚至強悍的人(想想成吉思汗!)。當你想要當遊牧民族的時候,有想過不同的環境挑戰?有想過接下來變化才是常態?或者是,你是更適合守住一片田地,每天努力工作? 自律,才能自由!極度的自律,換來極度的自由! 當然,如果你的目的不是遊牧,而是流浪⋯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跟大家分享我對「數位遊牧」的 5 大想法,也歡迎大家跟我交換你的想法。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7, 2024

《主人思維》讀後心得:重新思考職涯和雇傭關係

如果把工作的職位和頭銜拿掉,我們是誰?大部分情況下,沒有人真的在乎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自己能決定和衡量自己的人生。我們與其等待別人幫我們安排的職涯,不如自己動手創造理想中的職涯發展路線。 這本書在說什麼? 《主人思維》的作者是職涯規劃師陳韋丞,他的專業領域包含了職涯定位與發展、履歷和面試的諮詢、心理評測的解析、職涯探索牌卡的課程等等,目前累積演講與工作坊超過兩百場、實體觸及人次將近三萬人。諮詢年齡從高中生到中年上班族,多年來幫助許多人找到理想的工作方向。 他在這本書中以優勢特質為中心,教讀者設計自己的職涯藍圖。他認為職涯定位的順序是:由內而外,同時考慮理想和現實。而職涯問題處理的層次是:先處理方向定位問題(內在、外在三角形),再深入探索生涯意義(生命三角形)。 除了職涯的方法論之外,作者也在書中安插了一路上從受雇者、自由工作者到創業者的心路歷程。他認為工作應該要為了生活服務,而不是讓工作綁架了我們的生活。這本書基於作者在職涯發展領域的專業,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帶我們重新認識雇傭關係、職涯路徑和自己做職涯主人的方式。 我們跟公司之間的關係 我覺得要談主人思維,我們必須先知道「如果沒有主人思維,會怎麼樣?」 作者直接在書中點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大部分的公司其實並不在意我們的發展,只有我們會最在意自己的職涯。」我們必須早點領悟。 在職場上待過的人會漸漸發覺,許多公司是把「人」當成「資源」在使用,是為了達成公司營利目標的可以任意挪用的資源。許多企業主很喜歡把「員工發展」放在嘴邊,但他們不一定是真心的,有些只是在灌迷幻藥。 當然,重點不在於去追究公司到底是不是真心,而是我們自己不該把職涯發展的期待放在公司身上,我們要先有我們自己的發展計劃,再思考可以怎麼跟公司合作成長。 如同作者所說:「現在並不是公司為員工負全責的時代,而是雙方互惠、各取所需的聯盟時代。」對我們個人而言,我們在職涯上發展出來的專業能力、建立起的好名聲、培養的好人脈,才是會跟著我們一輩子的東西。 我認為這本書傳達出來的一個重點就是,我們要學會把自己和公司之間的關係,從「雇傭關係」轉換成「合作關係」的方式來思考。 我們因為有「現在」具備的專業能力,所以「值得」這個公司現階段的職位,而這只是一個暫態的現象。具有主人思維的人,會繼續讓自己成長、發展更具優勢的專業技能,成為職場上更好的工作者,也因此「值得」更好的職位和待遇。 無論目前任職的公司或是其他外面的公司,才會因為我們有辦法創造出更高的價值,而給予我們更好的「合作機會」。說得更遠一點,具有主人思維的專業人士,不是屈就自己要成為哪家公司的「受雇者」,而是他主動篩選想要跟誰「合作」。 新世代的職場工作者,會越來越看重跟組織之間的「合作關係」而非「雇傭關係」,更加重視組織長遠的願景和個人理念是否相符。 職涯發展是動態的主動選擇 在作者的諮詢經驗當中,他發現很多人希望找到一個能做一輩子的職業。但我們常常忘記人會改變、環境也會改變。他認為:「我們在 20 歲、30 歲、40 歲的不同階段,興趣稍微轉變、某些能力更加成長、一些追求也有調整,這時候如果還固守原來的選擇,反而會帶來持續的痛苦。」 職涯發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條「動態」的路線。作者利用「職涯發展階段理論」來說明職涯發展的四個階段。 1. 探索和定向:在職涯的初級階段,先把工作當成一種探索,記錄自己對那些事情擁有熱情和天賦。這個時候允許自己接觸一些工作上灰色地帶的業務,此時重點在於拓展自己的視野。 2. 專業成長:透過探索期認識自己之後,選擇少數的專業領域專心投入,在公司內外尋找學習的資源,包含參加教育訓練的課程、向厲害的前輩請教、參加或舉辦讀書會。這時候要努力打磨專業領域的作品和累積經驗,持續深入這項專業。 3. 舞台展現:展示自己打造出來的代表作,無論是透過公司內部平台、或是在公司外部跟網路平台,盡量呈現出累積起來的專業度,取得業界或受眾的認可。這個階段要試著建立「個人專業品牌」的形象,拓展人脈和接觸更多的潛在客戶。 4. 多元選擇: 由於已經具備了專業能力,也透過適當的品牌經營方式塑造了專業形象,此時就會有更多的合作機會或不同的職位可以讓我們選擇。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依據自己的個人偏好和意願,選擇一條更適合自己的道路。 在一般的情況之下,每個階段大約是三年的時間,我們必須評估自己正身處哪一個階段,去檢討有哪些地方做得還不夠好,以及規劃下一個階段該如何實現。擁有主人思維的人,會試著掌握自己前進的節奏、職涯發展的方向和速度。 因此,作者在書中特別強調在職涯發展上採取「主動」的重要性:「行動比等待容易,創造合作機會比遇到夢幻工作容易,主動影響劇情比被動接受劇本容易,先為他人付出比擁有好友、認識人脈容易。」我們不需要等待公司幫我們規劃路線,而是我們可以自己起身行動,自己主動做出職涯發展路線的選擇。 受雇、創業、自由工作者? 作者統計了截至目前將近三萬人的講課經驗,他發現新世代上班族的三大追求是:(1) 生活平衡、(2) 獨立自主、(3) 錢。這個世代的工作者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想接受公司對工作責任的定義、不想把靈魂賣給公司、不想要被過多干涉、最後只要有錢就好。做自己,又能賺錢,多好? 但是主人思維不只是「想要做自己」的一種口號,而是一種發現自我優勢的思考方式。作者說:「這樣的心態和精神,需要深度地自我覺察、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能夠肯定並發揮自己的優勢、理解並接納自己的劣勢和能力侷限,理解現實卻依然擁有積極的希望。」 我認為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發,是發現職涯的重點並不在於「受雇」、「創業」、「自由工作者」之間一定要做出哪種選項的抉擇,而是把我們當成是自己職涯的「主人」。 我們透過主動的心態,自己塑造職涯發展的路線,成為一個具有更深專業、更多優勢、更高價值的人,具備能跟任何對象「合作」的能力。這時候的我們,就是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而不是屈就於別人安排的僕人。 主人掌握命運、僕人接受安排。 後記:持續前進 最後,分享《主人思維》書中一句讓我深受共鳴的話:「不要放棄持續接近吸引你的事物。即使還不曉得最後在終點等待自己的是什麼,還是朝著吸引我的方向不斷靠近。」 職涯的發展和探索不是一張清晰的地圖,而是充滿了迷霧的冒險樂園。儘管我們不知道前方有什麼在等著我們,但只要心存成長的心態,保持前進和學習的動力,才有可能朝著自己理想中的職涯樣貌愈走愈近。 想知道更多關於閱讀的大小事嗎?也歡迎您聽聽我的 Podcast 《下一本讀什麼?》。 -- 本文轉貼自:閱讀前哨站(原文連結)

December 5, 2023

《成長勢能》讀後心得:個體崛起時代的必殺技

這本書在說什麼? 《成長勢能》的作者是中國人力資源領域的暢銷作家兼講師任康磊。他認為未來是一個「個體崛起」的時代,長期來看,一個人在職場的發展有其上限,但是副業、自由業和自行創業則沒有上限。透過這本書,他要告訴我們如何打造個體獨一無二的商業價值。 作者主要想解答這幾個問題:個體該如何崛起?如何讓自己更有價值?如何透過副業賺錢?如何一個人就能做到一個團隊能做的事?對於這類想法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提供具體且紮實的建議。我最喜歡的是作者用「商業模式」的框架去拆解中國目前熱門的網紅,像是羅振宇、樊登和李子柒等人。透過實際案例的分析,讓我們更容易了解自己能夠選用的模式。 此外,如同至本書的書名,作者用「勢能」這個譬喻來形容一個人在商業市場上的「變現能力」,告訴我們要如何轉化勢能、建造勢能、運用人際關係和別人交換勢能。 什麼是勢能? 「勢能」(potential energy)一個物理學的名詞,又稱做位能,指的是一個物體儲存能量的狀態。一般常見的勢能包含重力、彈力、化學 、電位…等。我們可以想像一顆鐵球,它與地面的高度愈高,它的重力勢能就愈高。如果有兩顆鐵球在同樣的高度上,一顆質量比較輕的鐵球,它的勢能就比較小;而質量比較重的鐵球,它的勢能就比較大。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跟補教老師做個聯想。在補教產業裡面,一個補習班老師每天只靠講課賺錢,他用講課的時間去換取微薄的薪水。另一個補習班老師,趁下課之餘開始認真寫書,兩年後他出書,並成為了該學科的名師。這個時候,寫書的這位老師就累積了比較高的勢能,他的「變現」手段,除了每天到補習班講課之外,可能還能接到許多演講和商業合作的邀約。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職涯和事業沒有勢能的概念,那很可能會像第一個補習班老師一樣,只是一直透過勞力換取薪資,如果過程當中不思進取,可能教學方法過時了、身體變差了,就等於是勢能的耗損。相反的,當一個人懂得將自己的職涯和事業用勢能的觀念去打造、去累積,隨著時間過去,才會不斷提高自己在商業市場上的價值,擁有更高的變現能力。 獲得勢能的方法 作者提到勢能這個遊戲,就是三個元素的持續循環:建立規劃、設定目標、落實行動。這有點像是學生時期的讀書目標,為的是能考高分。但許多人進入社會之後反而忘了該怎麼做。 他說自己身邊有很多「學霸」,進入社會後不久就開始抱怨,說他們懷念校園生活。因為校園生活有標準可以參考,不但目標明確,而且實現目標的方法也很明確,有足夠的確定性,他們只需要在填鴨式教育的規則體系下努力學習並考出好成績,就可以在這套系統獲得高勢能。 然而現實的社會系統是複雜的,一方面很多人進入社會之後沒有累積勢能的概念,另一方面就算他們有勢能累積的概念,方法也不像學校教授的知識系統那樣明確。社會系統的誘惑很多,大量的精神娛樂活動不知道該如何拒絕;機會很多,但好像又沒有適合自己的;成功案例很多,但不知道自己能從中借鏡什麼。 在這本書中,作者他自己獲得勢能的方法非常簡單、但很有效,整本書只要談到作者自己,就是圍繞著他的三種方法:(1)寫書、出書、出很多書,同領域的專家當中,他出了二十多本書籍獨占鰲頭。(2)推出線上影音課程,在他教學的領域當中,他的線上課程觀看次數是同型老師的冠軍。(3)跟十多家平台合作,將自己的課程和內容授權上架到各種平台和通路。 這三個做法,幫他建造了極高的勢能。雖然書中還介紹其他方法像是借助名人勢能、考取證照成為權威、跟其他品牌交換勢能等方式,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仍然是他持之以恆的「行動力」,是因為透過行動創造出作品,才累積出學生和粉絲,進而有籌碼跟別人交換資源。 大道至簡,貴在行動。 三個有意思的思想 勢能可以交換,而且不會耗損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有句名言:「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就有了兩種思想,甚至更多。」勢能也可以交換,不但不會變少,反而在交換之後會變更多。就像是現在許多 YouTuber 和 Podcaster 喜歡互相 feat. 來 feat. 去的,就是透過交換勢能的觀念幫彼此漲粉。 經驗是一種能力,而且可以學習 什麼是經驗?經驗不是一個人工作時間的長短。經驗是一種異常管理的能力。作者要我們想像一位新手計程車司機和老鳥計程車司機。同樣一段路交給兩個人開,路況正常的時候兩人都能差不多時間抵達。但是當路況異常的時候,擁有豐富經驗的老鳥司機就知道哪裡有小路可以繞道。經驗就是當一個人經歷一個又一個異常的「關鍵事件」後,對這些事件的處理、思考和得出的結論。學習經驗的方式:就是針對關鍵事件進行總結,歸納成一種異常事件的處理能力和知識。 成功和失敗都是成長,只怕不行動 作者提到,成功和失敗都會讓人成長,成功會讓人「長葉」,失敗會讓人「長根」。只有一件事不會讓人成長,那就是待在原地什麼也不做。他笑問我們為什麼懂了這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其他人在「做」,而你在「看」。那些沒有試圖改變自己的人,會繼續重複自己日復一日的生活,看那些早已厭倦的風景。而對於正在改變和行動的人來說,每一天都是新的風貌。 後記:勢能跟職涯資本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想起暢銷書作者 Cal Newport 在他的著作《深度職場力》的觀點,他認為:比起遵循熱情勇敢追夢,更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工作,累積自己的「職涯資本」。因為職涯資本才是我們日後轉換跑道的交易籌碼,那些願意好好工作累積職涯資本的人,未來才會更成功。 Cal 所謂的職涯資本,指的是名聲、人脈、資產和技能。仔細來看,職涯資本跟成長勢能,其實在講的是非常類似的東西。任康磊的技能就是他的職場經驗、教學功力和寫作技巧,他的資產就是他的二十多本書和數十堂線上課程,他的人脈和名聲則因為前兩者而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對我們個人來說,現在任職的公司給我們的薪水多寡,只是勢能的其中一部份,並不足以代表一個人完整的勢能。薪水代表一個人現在的價值,勢能則代表一個人未來能產生的價值。 在這個資本主義掛帥的世界,勢能就等於資本,累積資本的方式不外乎兩種,就像累積金錢一樣:透過有策略的努力先獲得第一桶金,然後用錢繼續滾錢。這個社會獎勵的是懂得用資本滾雪球的人,是懂得用勢能靈活變現的人。別忘了,讓勢能成長的第一步,永遠都是採取行動。 -- 本文轉貼自:閱讀前哨站(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8, 2024

小心「斜槓」讓你效益更低!在職涯初期「斜槓」的三個正確認知

現今社會,斜槓似乎成為了一種趨勢,很多人在職涯初期就開始嘗試斜槓多重職業,追求多元發展,甚至非常嚮往有一天能夠靠著斜槓的能力成為一名數位遊牧者。 像是我之前在身心靈培訓課上,接觸到一些剛入職場的工程師,當我和他們閒聊起來上課的動機時,大多數人都回我因為不想要一直待在辦公室裡,想要藉由學習新的技能,拓展自己的斜槓領域,看看有沒有機會同步並進,甚至將來擺脫辦公室生活。 然而,這樣的選擇真的適合每個人嗎? 也許在職涯初期,專注於單一領域或技能的培養,等在本職工作上達到某些里程碑後,再發展斜槓策略,可能會是一種更有利的發展策略。以下是三個可以考慮的認知: 1. 小心過度斜槓,導致效率更低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從零到一」這個階段的重要性。 在這個階段,由於正在建立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因此會需要經歷大量時間來探索與學習。 比方說剛進入科技業,成為一名軟體工程師。在初期,你需要學習程式語言、熟悉開發工具、理解公司內部的管理方法,這些都是基礎且繁重的學習內容。 但如果此時我們同時還想要開展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斜槓,比如經營一家小型電商,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在學習工程師工作的同時,還要掌握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和客戶服務等電商知識。 可是人的精力終究是有限的,多重任務的學習會對我們的精力產生巨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很快就會感到疲憊和挫敗,連帶加速燃盡我們的熱情。 因此在職涯初期的三到五年,我們應該專注於深耕一個領域,掌握其規律和知識體系,提升解決問題的技能。並不是說你不能學習新東西,而是在精通本業之前,你應該用工作之餘來學習,並且不要急著用新技能來賺錢。 這不僅能夠幫助你建立堅實的專業基礎,還能讓你更快地在該領域內取得成果,從而提升自信心和職業滿足感。專注於單一目標,使你能夠更有效地分配時間和資源,避免因為多頭管理而導致的精力分散和效率低下。 2. 發展斜槓事業前,先思考擅長什麼才是你的價值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別拿你的興趣去挑戰別人吃飯的專業」,興趣是內心的喜好,能夠帶來個人滿足感,但並不一定能夠立刻轉化為市場價值;而擅長是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滿足他人的需求,因此才有機會獲得報酬。 比方說一名工程師,他可能興趣是寫文章,但是如果要他一開始就用寫文章這個興趣在市場上討生活,那恐怕會走得很辛苦,因為比他寫得好的人,這個市場大有人在。可是他擅長寫 Code,能夠有效地解決客戶的問題,那他在職涯初期寫 Code 會比用寫作擁有更好的待遇。 因此,在職業生涯的早期,重要的是要識別市場需求,並區分哪些技能是出於興趣,哪些則是真正的專長,找到擅長的技能與市場之後,接著專注提升自己的價值,讓自己可以解決更多問題,建立專業的優勢。 當然,還是可以從事有興趣的事物,但在這個階段,會比較傾向是以免費或低價分享的模式,而不是去思考建立完整的商業模式。 比方說文章開頭提到學習身心靈培訓的工程師,如果諮詢是他的興趣,那他同樣可以利用假日的時間幫人諮詢,並且可以透過部落格、臉書分享自己的接案心得,但主力仍是放在工程師的工作上。 等到在工程師的工作上達成一些里程碑,再去思考如何提升諮詢的變現模式,這樣做會比較容易且踏實,而不會因為多頭馬車分散精力,導致擅長的事也做不好,而有興趣的事又不成熟的狀況。 3. 斜槓的目的,不是增加收入,而是降低依賴性 很多人對於斜槓有個誤解,以為就是要接很多份工作來增加收入。但事實上,斜槓的目的應該是降低對單一收入的依賴,讓自己在面對變動時有更強的應變能力。 比如說,一名工程師在自己的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後,可以開始寫技術書籍當作家,或者開設培訓課程當講師。這樣,即使遇到公司裁員,他也不會馬上失去經濟來源,因為還有其他管道可以帶來收入。 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在原本的領域已經建立了足夠的專業優勢,擁有過硬的技能和豐富的經驗。這些能讓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迅速站穩腳跟。 這樣的穩定性不僅能讓你在職場上更自信,還能為未來的職業轉型和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持。 總結來說,斜槓並沒有不好,只是在職業初期,還沒有確立興趣與擅長時,應該專注於提升市場價值,建立穩定的職業基礎,而非急著為自己手邊的所有技能都建立商業模式,這樣或許較能在未來實現真正的多元發展和職業成功。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18, 2024

數位遊牧、在家工作者的 7 種反常秘辛|異常夢幻的工作型態,不會來自正常的工作模式!

異常夢幻的工作型態,不會來自「正常」工作模式 在曼谷的清幽水池邊線上直播、在紐約繁華的第五大道飯店教課,都是我數位遊牧的經驗。 數位遊牧者不但工時短,收益還更高,這些美好的表象,其實是真的。 但愛因斯坦說:「只有瘋子,才會做著重複的事,再期待看見不同結果。」 要達到這種「反常」狀態,你也要「極度異常」的心態和模式。 以下是數位遊牧者的 7 種反常秘辛,對許多人來說,隨便挑一種就可能讓你篤定:「根本不適合。」 1. 完全,數位化 ​ 在數位遊牧狀態裡,「實體活動」幾乎是禁忌。 ​ 當然你可以旅行、參加喜歡的活動,但在專業領域裡,你的時間和肉體絕不能被實體限制住。 ​ 核心產品數位化 親自包貨、寄貨、現場講課都是不行的。變現只能用虛擬產品、線上會議。 ​ 會議必需數位化 在辦公室裡圍一圈開會、交頭接耳是不行的。日常開會都要上雲端。 ​ 任務交辦必需數位化 數位遊牧者要精通遠端溝通,最好用文字交流。 指示不清、重要的報價或交期模糊?抱歉,完全沒機會去拍拍隔壁同事的肩膀、靠講話釐清。 ​ 2. 完全外包 正版的數位遊牧可不是在「旅遊」的時候一邊煩心,沒有那種遊牧還整天邊回 Email、邊處理客訴的。 它有個核心策略叫「委任(Delegation)」。 數位遊牧必須精通外包藝術,也就是把重要任務包出去、委託他人處理,這種藝術要求:「再重要的任務,都給我外包就對了。」 寫手外包 工程師外包 專案經理外包 最繁重的時期,我甚至連高階管理者都外包過,我已經聽過無數傳統專業經理人勸告:這不會成功。 我也使用傳統管理書上的原則回應:領導者的責任是「獨持偏見,一意孤行」。 ​ 3. 用錢買時間,買到全世界都罵你浪費 ​ 數位遊牧講究極致效率。 ​ 整個組織裡,最寶貴的資源就是遊牧者的「時間」,時間,是最有限的資源,時間是用來旅居、創作,用來發揮最高產值的。 「時間寶貴」這個聽起來簡單無害的觀念,真正實行起來往往要氣走一堆專業人士。 ​ 雲端空間要爆了,主管傳檔案省來省去? → 全體花錢升級,用錢買時間 ​ 昂貴的工具席次有限,共用帳號切來切去? → 幾萬台幣刷下去,用錢買時間 ​ 就算多按兩下就能省錢,也不該把時間花在點按。 你說這缺乏財務紀律、浪費錢?我說:缺乏效率觀念、把時間浪費在「行政勞作」,罪行更重。 ​ 4. 早起不工作,要專心創作 每天只工作 4 小時卻能年收 800 萬美金的 Matt Gray 說:剛起床,是最適合創作的時機。 起床不看手機、不收訊息,直接開始創作。這 4 小時要幹嘛?寫作。 寫內容、寫「系統」:寫出把核心任務高效外包、把時間產值繼續精練的系統。 原來,用錢買時間的背後不只是花錢,還要發揮時間價值,你的時間,必須真的寶貴到淋漓盡致。 5. 自由,但不能太自由 不用通勤、沒有上下班時間的自由生活,是什麼感覺? 每天都像「星期五晚上」;這同時也代表每天也都像「星期一早上」。高度自由,代表你要用「高度自律」來駕馭。 根據數位遊牧的「過來人」分享,他們各自研發了這些機制: ​ 固定鐘點規定自己上下班,上班時間穿正裝 上班時間要走出家門再進來,象徵進到辦公室 居住空間劃出「專門工作區」,下班後就不越線 6. 工時短,也不能有罪惡感 ​ 你必須在行事曆上大筆劃開: ​ 08:00 – 12:00 創作 13:00 – 15:00 經營內容 有重要客戶約訪,怎辦?沒空。 有大單要來簽約了,廠商很急,怎辦?沒空。 「每天工作 4 小時」其實不算極致,《一週工作 4 小時》才是數位遊牧權威 Tim Ferriss 的經典理念。 你以為這是新興產業、是年輕人的觀念?不,這本書早在 2007 就出版了。這是「傳統產業」。 7. 崇洋媚外 這裡的崇洋不是真盲從,而是心態的翻盤。 數位遊牧的源頭知識,幾乎都來自歐美: ​ 權威著作 最新資訊 經營心法和攻略 這些知識,同時也和華人文化嚴重衝突。在數位遊牧世界裡,你不再是工作者,你是管理者、負責者,「不務正業、收入不穩、毫無章法」都是你身為負責人每天要消化的意見。 走上這條路,你能邊旅居邊工作,能用極少時間換取高額收益,但是,你的觀念必須徹底翻轉。 因為:「只有瘋子才會重複做同樣的事,還期待出現不同結果。」 -- 本文轉貼自:Jemmy Ko 臉書(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23, 2024

解放對「職缺」的想像,是「自由工作者」重要的一堂課!

有位在新創公司上班的資深網站設計師,在諮詢時問我: 「你當自由工作者時,會不會在意客戶,或是競爭者怎麼看你?」 「你為何想用別人的框架,框住自己?」我回覆。 自由工作者最好玩的地方,在於它沒有規則、沒有框架。 然而上班族想成為自由工作者,總會帶著條條框框,想找到自由接案的完美公式,考到 100 分。 自由接案不是考試,也沒有制度,目標不是成為好員工,而是要自訂遊戲規則,放手去玩。 成為有辨識度的自由工作者 我認識的所有資深自由工作者,都很有辨識度,並且有自己的原則,因為,他們懂自由工作的真諦,是解放對「職缺」的想像,為自己量身訂造一份工作,綻放自己。 然而,我們從學校、社會,一路被條條框框一輩子,要自訂規則太難,恐懼比期待多更多。 因此,我們很常會有擔憂提問: 自己,框架了自己 「一年收入 100 萬,算多嗎?」 「接案後,沒有自己的社群怎麼辦?」 這些提問,都是在找框架定義自己。 收入高不高,應該要聆聽自己的感受,關別人什麼事? 沒有社群,就建立自己的社群啊。 自由接案者,該學習放下別人口中的答案,由自己定義專屬解答。 職缺,限制了你的潛力 我越來越察覺,公司定義的「職缺」,都是限制我們的框架。 例如我同時會寫文、寫程式,什麼職缺能定義我? 現在,我又懂行銷、談業務,有任何單一職缺能定義我嗎? 我當初離開軟體工程師職缺,就是因為感受到「限制」。如果我繼續當「軟體工程師」,我就永遠無法發揮更多潛力,窄化人生道路。 值得追求的工作目標 如果你正在公司體制內,你一定會發現,自己有許多和公司格格不入的地方。這很正常。因為你的職缺、工作方式,都是老闆定義的,身為員工的職責,就是要符合老闆要求。 但是,你千萬要記住自己真正想成為的模樣,持續去找符合價值觀的工作,或自己出來開業,都很好。 打破框架,成為自己,訂定專屬自己的工作規則,是自由工作者很重要的一門課,也是值得追求的工作目標。 -- 本文轉貼自:西打藍(原文標題:別把自由接案,當成一種新體制)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16, 2024

接案不再有年資累積,就很難回去職場嗎?

我 2020 年 2 月離職時,不覺得會永遠離開職場,而是總有一天會回去。 大約接案半年後,心裡開始有點擔心:「真的要繼續接案嗎?這樣以後還回得去職場?」 以前面試時,人資都會問「某段時間」去做什麼? 如果說自己在接案,會不會被認為是找不到工作,接案只是「好聽」的理由? 怎麼辦? 走一步,算一步 我一邊接案,但始終沒有放下回去上班的可能性。 有時會偷偷看職缺,看有哪些新技能需求,就趕快自學,我也會刷技術社團,看其他工程師分享工作近況。 總之剛接案的第一年,心裡的那份擔憂從沒消失。 短暫重回職場 我在接案一年多後,剛過完年,手上案子少,心裡有點緊張,碰巧看到基隆有個工程師缺,馬上去應徵。 雖然公司願意讓我遠端,但還是有被工作綁住的不自由感,再加上案子又多了起來,最後還是離開職場,繼續中斷年資。 案子穩定了 2023 年,我開始和幾位客戶長期合作,案源穩固了,同時,我的工作內容更像專案經理及業務,也不適合擔任技術職,更不可能回去當記者。 我心裡想著:「看來這輩子,只能靠客戶養,不用想回職場了。」我也盤算著:「即使回職場,可能也是擔任管理職更合適,或是做業務開發工作。」 而今到了新的階段。 創業思維 2024 年,我開了公司,就幾乎沒有再想回職場上班的事,同時,我這兩年開始做些小創業、合夥,收入源越來越多。 現在我可以創造一個全新服務,好好說清楚價值,讓客戶願意付費購買,一直到了現在,我心裡「沒有年資」的恐懼才真正消失了。 故事還沒結束。 新的合夥機會 近期有個新合夥,很可能會每週去一間公司工作,協助做品牌規劃、數位化、工作坊。 因為擔任的是策略規劃,比較偏向管理職,突然間,自己竟用了另個思維回到職場。但,不是因為恐懼而不得不做,而是因為想做而做。 如果你正在接案,但心裡擔心沒了年資後,未來無法回去職場,我想分享一句話: 「重要的是你提供的價值,能幫客戶 / 老闆解決什麼問題,年資不是重點。」 這段話,也送給曾經恐懼的自己。 -- 本文轉貼自:西打藍(原文標題:接案後不再有年資,恐懼嗎?)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