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7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花費不高、網路穩!試試「郵輪遊牧」,體驗海上新生活

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遠端工作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許多以遠端工作為主的數位遊牧族,一直在尋找能夠激發創意並提供舒適環境的地方。而郵輪,或許將成為這些人的一項新選擇。 為什麼郵輪有機會成為數位遊牧的新選擇呢? 郵輪旅遊有許多優點,包括一站式解決住宿、交通和餐飲等問題,以及一次旅行就能參觀多個城市或國家,欣賞從美麗的峽灣、壯觀的火山景色到迷人的海灘等各種風光。 此外,郵輪還可以減少在到達新城市時的困擾。船上有健身房、美食餐廳和游泳池等設施,可以在船靠岸時參觀新的城市,如果當地找不到合適的餐廳或想要健身,就可以回到船上。這種方式讓你可以在享受遊牧生活的同時,也能享受到郵輪的舒適和便利設施。 然而,過去之所以郵輪並未成為數位遊牧族的選擇,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網路。 因為在茫茫大海之中,離陸地的基地台太遠,手機是收不到訊號的。郵輪上有提供付費的網路和電話服務,但是使用的是衛星訊號,所以價格昂貴不說,有時訊號也不是很穩定。根據《Business Insider》對在郵輪上遊牧的雲端工程師 Ryan Gutridge 的採訪, WiFi 的品質會直接影響工作的效率。 而現在,有義大利籍歌詩達(Costa)郵輪船隊母公司宣布旗下所有船隻皆安裝星鏈(Starlink)作為船上的 WiFi 系統,將能大幅降低訊號不穩的問題。 星鏈 (Starlink) 是由太空服務公司 SpaceX 推出的一個低軌道衛星系統,可以提供全球範圍的高速網際網路服務,不論是陸地、高山甚至是海上都可以連到網路。星鏈使用的衛星僅在距地表300英里的地方環繞地球,這種縮短的地球靜止軌道提高了網際網路速度,並降低了延遲,有效地解決數位遊牧族對網路的需求。 但是硬體問題解決,想要開始郵輪遊牧,還有什麼要注意的呢? 1.謹慎選擇郵輪公司 根據《The New York Times》的報導,一家土耳其公司 Miray Cruises 在 2023 年 3 月宣布了一項大膽的計劃。他們推出了一款名為 “Life at Sea” 的郵輪,承諾在三年內環遊全世界,並建立一個海上社區。這艘郵輪的旅客可以使用船上的星鏈網路,體驗探索全球的數位遊牧生活。 然而,當消息公開後,雖然郵輪的艙室有一半立刻被預定,但到了 12 月,Miray Cruises 的老闆在一次採訪中宣布取消 “Life at Sea” 的郵輪計劃。原因是融資金額不足,使他們無法建造出符合當初宣稱的船隻。這個消息無疑給期待這項計劃的人帶來了失望,許多預訂者要求退款,但還款流程卻一拖再拖。 所以,如果想要體驗郵輪遊牧,最好在出發前先上網查詢並閱讀與承辦郵輪公司相關的評價,才比較不會遭遇不好的體驗。 2.衡量財務狀態 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報導,Ryan Gutridge 表示郵輪的基本票價為 30,000 美金,而自己因為參與郵輪公司的會員計劃,所以得到了許多的優惠方案,像是消費折抵、免費網路。他曾計算,自己在船上的花費,幾乎等於他過去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租一套公寓加上垃圾處理的費用。 不過,他每一年還是會製作線上的財務表單,記錄他所有的花費,也幫助他釐清自身的財務狀況。 3.規律的生活 Ryan Gutridge 表示,在船上的工作生活其實跟在陸地上一樣,都非常需要自律。周一到周五,他都在船上維持著自己的例行公事,早上工作,並且保持健康飲食,遠離甜食,且養成規律去健身房運動的習慣,即使喝酒也僅僅只在周末。 除此之外,有些服務並不是在郵輪上隨時會有的,比方說電腦的維修服務,因此必須把握船隻靠岸前,提前先找尋陸地上相關的站點,才能有效地利用下船停泊的時間,提升遊牧的體驗。 郵輪遊牧為追求自由與探險的人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面對未來,那些渴望在海上生活、工作的人可以期待一個更加便利和舒適的旅途,隨著每一次航行,他們不僅在地圖上留下腳印,更能在生活的寬廣海洋中探尋、發現自我,享受每一個瞬間。 -- 責任編輯/李致淮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廣告合作】打造你專屬的 AI 英文家教!ELSA Speak 介紹、功能、收費一次看

身為上班族,每天的工作時間都排得滿滿的,下班有時也有活動,雖然知道學英文很重要,但是很多人還是覺得每天固定時間的傳統上課方式,莫名地很有壓力。 最近, AI 英文家教真的很紅!因為 AI 英文家教比真人家教便宜,又可以自由的排課程,甚至是 AI 可以幫你挑出字詞、發音錯誤,弭補了一些真人家教的缺點。 很多人都會擔心 AI 英文家教,詞句偵測會很不準確,但其實 AI 英文家教比你想的還要強大。本篇文章想介紹一款由 Google 投資 的AI 英文口說學習 APP「ELSA Speak」。 本文將分享: ELSA Speak 的介紹 ELSA Speak 的核心功能 ELSA Speak 的收費方案比較 ELSA Speak 的介紹|Google 投資、逾 5000 萬次下載的英文學習 APP ELSA Speak 是一款由 Google 投資的 AI 英文口語學習 APP。ELSA Speak 標榜,位居全球前五大 AI 應用程式之一,已在超過 195 個國家使用,並擁有超過 5000 萬次下載。 ELSA Speak 就像是你的 24 小時不休息的 AI 英文老師,隨時可以陪你練英文。它有每日練習的課程、你也可以針對發音進行改善、進行主題學習,或與 AI 進行對話等等。 ELSA Speak 由 Google 投資 ELSA Speak 的核心功能|個性化學習路徑、AI 對話、主題學習 ELSA Speak 有幾大核心功能: 1. 個性化學習路徑,發音錯誤即時回饋 ELSA Speak 的 AI 功能,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在於可以個性化學習路徑,根據每個用戶的需求量身定制,制定每日練習計劃,像是你想練習發音、重音、語調、聽力理解和對話都可以。 同時,ELSA Speak 擁有獨家的語音識別技術,能捕捉你發音中的細微音節,並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ELSA按照我的程度每天給我設計五種練習類型 我測試了發音練習,發現這款app非常精準地抓住每個音節的發音問題。它錄下我的每個發音,讓我重複聽自己的發音並與標準發音作對比,這樣我能一步步糾正我的發音錯誤,效果非常顯著。 發音錯誤的反饋 2. 與 AI 像真人對話, 給你發音、詞彙、語法的指導 ELSA Speak 利用生成式 AI 創造許多沉浸式的對話場景,難度從簡單到困難的都有。你需要完成每個對話場景中的 2 - 4 個任務,就像玩遊戲一樣。你也可以自行創建情境,與 AI 進行對話。而且,它也會給你反饋,包括發音、詞彙和語法的指導,讓你在完成對話後,進一步改進。 測試跟ELSA AI 語音對話 目前在測試ELSA AI,發現它會引導我進行回答並繼續對話,它能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在對話結束後,它會給我詳細的反饋,指出我的問題點,例如 "th" 音我常常發錯,或者指出 "which is" 要改成 "that is" 等文法錯誤。這種反饋對於提升口語和表達的準確性非常有幫助。 3. 主題學習功能,練習長篇演講、準備考試都可以用 ELSA Speak 還提供主題學習功能,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學習內容。如果你是想要準備考國際證書,練習報告,ELSA Speak 也有提供備考課程和Speech Analyzer語音分析器能夠針對你的錄音或音檔精確地反饋與修正。 Speech Analyzer 功能和主題式課程 ELSA Speak 收費方案比較 目前,ELSA Speak 提供兩種方案: 1. ELSA Pro 方案: 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和主題課程功能。此方案設計的每日練習計劃會根據用戶需求量身定制,幫助你在發音、重音、語調、聽力和交流方面逐步進步。 2. ELSA Premium 方案: 能解鎖所有功能,包括 ELSA Pro 的全部內容、ELSA AI、語音分析器和證書課程。 ELSA AI 利用生成式 AI 技術,創造多個模擬溝通場景,讓你能像與真人對話一樣與 AI 互動, 也會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其中也有證書課程,能幫助你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專業認證。 立即體驗 ELSA Speak,突破你的語言學習瓶頸!點擊這裡獲取優惠。 -- (本文由 ELSA Speak 合作刊出)

September 16, 2024

40 歲出頭碰到職涯天花板,怎麼辦?「自媒體」可能是你的救贖!

昨天有位大人學的老朋友私訊我,請我給些職涯的意見。他在一流的外商公司從事高薪的工作,比一般同輩的人擁有更棒的職場成就,是人生勝利組沒錯,但是放眼望去,卻看不到下一步在哪裡。這可能不是一個特殊的個案,我覺得可以拿出來分享一下。 先講結論:我蠻鼓勵各位專業工作者,認真思考一下做「自媒體」的可能性,目的倒不是賺取流量或廣告收入,而是為你原本的職涯累積更多籌碼。 大人學社群中,有很高比例的夥伴都是高薪與高職位的一群,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一流的專業與工作態度,所以在職場裡快速上升,但這也帶來了另一個新挑戰,那就是: 更快遇到職涯的天花板! 很可能才 40 出頭,甚至更年輕,就發現自己在原本的賽道已經沒有上升空間了。 雖然跟同年紀的同事相比,進度已經超前,但是要更往上一階,擠入真正的核心卻非常難,問題可能是太過年輕、欠缺背景人脈、或是其他跟政治有關,非戰之罪的因素。例如,有些公司會有不成文的規定,年齡夠老才能擔任副總或是合夥人的職位!或者,前輩們已經占滿了有限的位子,出非他們離開否則沒有空缺。 既然往上升的門很窄,另一條路就是橫向發展:跳槽到某間規模小的公司當高階主管,或者自己出來創業,又或者轉換跑道,換一個行業......但是不管選哪一條路,要付出的代價都很高,而且難免有種「不甘心」的感覺:「我明明很成功,為什麼職涯卻卡死在這裡!」 但好在這個時代,我們有一條全新的道路,跟上面講的都不一樣,就是「自媒體」。寫部落格、當 Youtuber、錄 Podcast、建粉絲頁、錄短影片、發行個人電子報......都好。把你的專業,用白話的方式,分享給更多人,並且不求回報(至少一開始是這樣)。 很多專業人士聽到我這個建議,第一反應都是:我不行啦~我又不是網紅,我又不會講話,而隱藏內心的想法可能是:我不想賺這種錢、我不想拋頭露面、我沒有人格魅力、做這種事情違背我菁英的形象,好 Low......但其實,他們完全誤解我這個建議的重點。 其實我並不是要他們去對標老高、Joeman、股癌...…這些成功的自媒體,成為大眾市場的寵兒,要做到這個程度也確實不容易。他們真正要影響的受眾不是廣泛的大眾,而是他們所屬產業的同儕們,包含:同事、同業、客戶、老闆、供應商、相關供應鏈等等。 紅不紅,有沒有賺到流量分潤,或是接到業配,根本不是重點,而是要在所屬產業中,立一塊「專業招牌」,讓大家知道有你這號人物存在,而且是正向、專業、熱愛分享的形象! 當漂亮履歷的邊際效益遞減時,就要用自媒體的曝光來取代。當你同產業的客戶、同事、老闆,很容易搜尋到你的頻道,你在他們心中就會樹立一個完全不同的形象:「這個人很有名,我知道他」、「這個人很懂我們的專業,講得很好」......。 大家知道我是土木系畢業的,但我其實只做了三年的土木工程師就轉換跑道了,近幾年大家會認識我,多半是透過社群上的文章、公開演講、以及 Podcast 頻道。 有一次我研究所的指導教授從美國回台灣,跟同學們聚會,在座的學長學弟們都是土木工程領域的拔尖人物,但老師一看到大家,第一個跟我打招呼,還很興奮地說:我在美國都有看到 Bryan 的文章,連天下這些媒體都有轉載,沒想到你那麼厲害。 我聽了都有點不好意思,我這個工程逃兵沒好好應用所學,居然還被教授稱讚。但可見媒體確實會帶來可觀的影響力,值得開心的是,在這個網路時代,媒體不再操控於少數人之手,人人都有機會運用自媒體為自己發聲。 自媒體就是你的擴大器,當你在產業中樹立好的形象,你職涯的機會就可能大幅增加。 像當年 Joe 跟我撰寫《專案管理生活思維》的時候,一開始也沒甚麼流量,但就會有廠商找我們當顧問或是講師,甚至我還被某間公司問過,要不要去他們公司當副總,推廣新的制度。當你擁有更多籌碼,職涯發展的決定權就在你手上了! 所以你的自媒體紅不紅,賺不賺錢......根本不是重點,而是透過分享專業知識,讓自己在原本產業中更有優勢。就像我家隔壁有間診所,一開張就大排長龍,網路一搜才發現好多那位院長是網路當紅的醫師,我想這多半有緊密的關聯。 希望這個分享對各位有幫助,也歡迎轉給你身邊的優秀朋友!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0, 2024

5 個時間管理技巧!讓你在家工作也能維持高效,兼顧生活平衡

大家好,我是電腦玩物的站長 Esor。 平常除了大量文章產出,開設各種課程講座,其實我還有跟大家一樣上下班的正職工作。所以,像是寫文章、準備課程,都要利用自己在家的時間。多年來這樣的斜槓經驗,也累積了另類在家工作提升生產力的心得。 如何利用剩餘時間累積個人專業,並且,還能夠兼顧生活的平衡呢? 這次就來跟大家分享。 第一個關鍵技巧,是為任務設定「有截止時間」的「階段性成果」 在家工作、做自己的工作,相對沒人逼我,但是沒有一點點壓力,反而無法真正提升效率。 這時候可以主動為自己設計有「截止時間」的「階段性成果」。 什麼是「設定截止時間」? 在家工作,可能沒有交期,可能沒有人在旁邊隨時要進度,很多事情就開始不知不覺拖延,這時候可以自己設定截止時間。 什麼是「設定階段性成果」? 如果我直接設定今天要寫完一篇文章,難度太高。難度超過自己可以掌握,就很容易拖延。這時候可以把任務分成幾個階段性成果,逐段推進。 設計有「截止時間」的「階段性成果」,就是如果要寫一篇文章,就設定今天要把大綱資料全部整理完成,這是一個自己可以做得到,有截止時間,也看得到階段性成果的任務。 「給自己能夠負荷的正向壓力」:讓在家工作時,遇到有彈性、可掌控的時間,更容易全力投入到這個任務上去完成。 那如果我提早完成怎麼辦呢?這沒有什麼好擔心,那就繼續推進這個任務的下一個階段成果就可以啦! 關於階段性成果的設定,可參考:克服拖延 5 個進階步驟,以養成閱讀學習等生活習慣為例 第二個關鍵技巧,是每個任務盡可能拆解出步驟清單 什麼是拆解出步驟清單?例如寫一篇文章,我會把它拆解成: 設計一個好題目 列出目前想法大綱 研究相關文章 回頭修改大綱 補充相關案例 設計教學方法 製作圖表或截圖 寫好開場白 寫出草稿 這其實就是我多年來在家寫文章、準備課程的一個技巧。 在家工作的環境,可能比辦公室更容易受到干擾、更容易被打斷。我沒辦法一直安排那種週末半天完全不理家人,只做自己工作的時間。 但是如果可以列出步驟清單,我就能充分利用隨時出現的零碎空檔,每次充分推進一個小步驟。 其實,空檔時間比我們想像得多,只是很零碎,如果能充分利用,累積起來就有足夠完成任務的時間。 可參考:工作愈忙愈需要清單工作法,把塊狀任務變成分點行動 第三個關鍵技巧,當覺得時間變得很混亂時,利用工具做統計反省 有時候覺得一天工作的產能變低,好像很忙碌,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麼。真正重要的任務反而沒時間做。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利用一個時間計時的工具,例如 Toggl 。 我會開始來計算自己每一天時間真實利用情況。 當我開始在做某個工作的時候,按下計時器,暫時離開工作就暫停。看看自己到底花了多少的時間。 這樣計算一兩個禮拜之後,我就可以在一個統整報表上,看到自己每週真正工作時數,以及在不同任務分配的時間。 我就可以開始準確地知道,自己到底把時間花在哪裡? 說不定我常常打開網頁逛 Facebook,常常在即時通上回訊聊天,沒有去做真正實質的工作,只是自己不自覺。 Toggl 是我使用了很多年的計時工具,教學可參考:打醒你對時間的低敏感度! Toggl 專業工作者的時間追蹤利器 第四個關鍵技巧,準備行動中也能工作的工具 一個任務中,確實有些步驟是必須回到辦公桌才能執行,但有些步驟不是。 所以,我們前面有一個任務拆解步驟的方法,讓我們知道哪些步驟是辦公桌才能做,但哪些步驟在行動端也可以快速完成。 例如要寫一篇文章,大綱難道不能在手機的 App 上處理嗎?故事難道不能在手機 App 上寫完嗎? 只要有一個可以在行動端易用的工具即可。 這樣一來,我們就更能適應那些不是非常完美的工作環境,也都可以推進我們的工作任務。 讓自己任何環境都能快速專注,可參考:工作愈忙愈要能快速專注,方法卻不在燈光美氣氛佳與有時間 第五個關鍵技巧,設定要被保護的時間 要注意的是,這個保護時間,應該要跟我們的家庭生活環境來配合。 我的意思是,不影響他人,但如果不保護起來,自己也沒辦法好好利用的時間。 例如,晚上小孩睡覺之後的一兩個小時空檔、小孩午休時的空檔。 保護時間的意思是,在這些時間中,優先執行那些設定好的重要任務。 可參考:畫時間盒的練習:如何在更少時間完成更多事情 那麼如果生活時間也都在工作,又如何達到生活的平衡呢? 前面五個技巧,我都用工作性質的任務來舉例。其實同樣的方法,用在生活目標一樣有效果。 我們從頭快速梳理一遍。 可參考:「專案」「管理」我的生活,才是及時行樂的幸福方法 如果是生活目標,我們有沒有為生活目標設定有截止時限的階段性任務呢? 例如想要研究烘焙麵包蛋糕,一個有截止時間的階段性成果,是在小孩今年生日前幫他做一個生日蛋糕。 然後這個禮拜要先學會做戚風蛋糕,下個禮拜要練習在蛋糕上面塗奶油,再下個禮拜要做出一個夾芋泥餡的奶油蛋糕。不斷的往前,推進每一個階段性成果。 當生活目標也可以設定有截止時間的階段性成果,你會發現真正可以充分地利用時間,投注在那些以前都沒辦法推進的生活目標上面。 更進一步,有沒有為生活任務,拆解出步驟清單呢?如果我這禮拜必須要練習做一個戚風蛋糕,有哪些步驟要做? 要去研究一下網路上的食譜 要列出自己的食譜 列出食材的清單 去烘焙材料行把食材、器具買好 如果前面這些步驟沒有拆解出來,沒有利用週間空檔去做,到了週末,什麼都還沒開始,那麼就算我有兩個小時的空檔,也做不出一個戚風蛋糕了! 我們的空檔時間,往往就是這樣被浪費掉的。我們當然也要為生活目標保護時間。 例如每天洗澡之後,陪小孩一起唸故事書或玩玩具,然後才去睡覺,這是固定的家庭時間。 我們必須把自己的時間保護好,先保護好,才不會隨意安插更多雜七雜八的事情。 同樣的處理流程,幫助我們推進工作目標,也推進生活目標。如果工作上的重要目標能達成,生活中的重要目標能推進,那麼自然就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了。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標題:這5個時間管理技巧,幫助我在家也能高效率工作,兼顧生活平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 2024

【讀者投書】美國職場分享|台灣私立大學畢業,我如何跨域轉職,還在美國找到商管工作?

去美國前,我問自己:這趟是為了什麼? 我曾經對自己的職涯感到非常迷惘。我是台灣私立大學生物醫學系畢業,卻在畢業前發現自己對留在實驗室或學界不感興趣。我的同學很多都繼續攻讀碩博士,或是轉醫科,我反而是我們班上唯一大學畢業就去當兵、第一個到業界工作的。 一開始,我進入生技產業當業務,但其實並沒有找到所謂天賦熱情,後來又輾轉幾個工作後,我開始發現這些都不是我要的,更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怎麼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好像只是被現實推著往前走 從身邊小圈圈能提供的選項裡嘗試著尋找一根浮木...... 因緣際會下,我在一個旅行中,偶遇一個在英國工作的香港朋友,和她幾個小時的對話裡,讓我第一次對國外的世界感到好奇(對,我從來沒考慮過出國唸書/工作的選項),萌生了想出國看看的念頭,沒想到這個生命中的小插曲,改變了我的一生。 對於出國唸書或工作,我是一點準備都沒有的,所以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們,都比我好很多!這篇文章我也不分享申請學校的過程,因為是突然萌芽的念頭,我的大學 GPA、校外活動成果、工作經驗、英文程度等等,都是普通中的普通。 但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我漸漸開始知道做好規劃的重要性,我出國前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這趟出去到底是為了什麼,有什麼明確的目標? 當時的我給了自己三個答案: 練好英文,到可以日常對話的程度。 洗一個可以找到理想工作的學歷。 出去看一看世界,打開眼界和心胸。 這三個都不是什麼很高級的答案,卻是我心裡很實際、很想做到的三件事情,我希望透過這些,不管畢業後在哪裡,可以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 當時我選擇出國念 MBA,聽起來很夢幻,但其實我只是還不知道自己想學什麼,只知道想轉商,而年紀稍長也沒什麼專業的我,唯一比大學畢業生強一些的是多了幾年的工作經驗,所以唸個企管碩士,變成了一個既好聽又彷彿是唯一合理選項的答案。 我花了一年多準備,邊在美式餐廳打工,邊兼差做家教,邊補習英文考托福和 GMAT,終於我拿到唯一的學校 offer,於是我跟家人借了一半錢,跟政府貸款付了剩下一半錢,在 2011 年暑假,我降落在紐約甘迺迪機場,開始了這不知會帶我到何處的旅程。 生醫背景+供應鏈管理,找到意想不到的職涯之路! 初來乍到的我跟其他留學生無異,面對的是新環境的文化衝擊,以及全英文環境,我在艱難求學的狀況下,給自己的第一個任務是:找到自己未來的專業! 企管的路挺寬,可以攻專業性很強的財經、會計;也可以走行銷、品牌管理和公關等比較軟性的專業,更可以跟其他專業結合,像是數據分析,甚至走商業法律或是醫療管理。而我自己,因為沒有什麼商學背景,終於在上了第一學期的通識課程後,才真的讓我找到了我的熱情和專長: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喜歡供應鏈管理,其實一開始單純只是覺得這很實在,是相對其他比較抽象的選項,這對我來說是更能看得到摸得到,也能直接影響人生活的東西,所需要的技能和我比較擅長理性邏輯分析的特質相符合,也和我對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熱情很契合。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我的學校附近是美國藥廠的聚落之一,我自己又有醫學院的背景,所以我決定專攻「藥品供應鏈管理」這條算是挺特殊的發展方向,這真是我如果一直在台灣,壓根不會想到的一條職涯道路。 累積獵頭人脈與考證照,從「合約工」開始,打敗簽證大魔王! 既然第一任務「找到未來希望的職場賽道」已經完成,MBA 畢業後接下來就是找第一份工作,在美國待下來,而其中最值得分享的是我拿到工作簽證的經過! 國際學生找美國工作最劣勢的莫過於沒有工作簽證。無論你的實力再怎麼優秀,即使語言和文化的缺陷被抹平了,明擺著的身份問題還是會讓一開始的職涯非常艱辛。這在我碩士找學年中間實習機會的時候,感受特別深,最後實在找不到,選擇回到台灣的藥廠實習。 畢業後,2013 年的東岸,跟我目前所在的舊金山灣區很不同,辦給國際學生的工作簽證,當時東岸公司 HR 部門都不是很熟悉,我還得跟 HR 解釋怎麼操作。 而且,從學生簽證 F1 到工作簽證 H1b 有一個過渡時期,就是畢業到拿到工作簽的之間,會用一個叫做 OPT 的狀態去工作,當時幾乎所有的商學院都只能給一年的 OPT。 現在的商學院基本都會修一些 Data、Analytics 或者 Coding 課程,因而被編到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體系底下,而有三年的 OPT,也等於三次抽籤的機會。 而我當時一開始就知道,簽證會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只有一次申請和抽籤的機會。 因為這是一個相對草根的故事,所以我的解法也不是什麼高級的策略,而是走了一條自己亂闖出來的路:合約工。 在美國有點規模的公司裡面,基本都有一部分的合約工,他們不算進公司人頭,領時薪,不吃公司福利,可以短約表現不好就不續約,是公司很有彈性的勞動力。 以我很薄弱的背景,想進夢想中的歐美大藥廠,我分析了一下覺得這就是最可能,也最不會一開始就碰到簽證魔王挑戰的選項。 而這些短期的合約工,大廠們都委託其他人力資源公司(staffing agency)幫忙找人,所以我在求學時就開始在各個網路求職平台上活躍,一方面拓展在業界的各種人脈,也同時儲存了一大批各路獵頭/招募師的資料。 畢業前後,我不僅努力拿了幾張專業證照,彌補我背景和專業的不足,也花了不少時間改履歷,找人練習面試,我比較重視效率,所以並沒有真正海投,而是同時和好幾位獵頭一起合作,請他們從我有興趣的產業裡找有機會拿到的工作機會,順利拿到幾個附近藥廠的面試,最後以一個一年合約工的身份,去了我實習過的瑞士藥廠,開始了我的美國職涯。 差一點就打包回府,美國抽工簽驚魂記! 七月開工,加入 ERP 系統資料管理的部門,我首要的目標是快速學習,力求表現和能見度,而我也認為績效是很好的,前半年的表現讓所有人都滿意。 然而,下一個困難很快出現,我在年底前詢問了主管,能不能先幫我延長合約到明年年底,因為我需要申請工作簽證,而且要在二月和律師把資料準備好,才趕得上四月抽籤,但我的 staffing agency 需要我有足夠長的合約,才會幫我付一筆幾千塊的律師費做申請的。 我的部門上層回答:隔年的預算還沒被核發下來,所以即使他們很喜歡我,還不能先簽延長合約。 這就麻煩了,我是有時間壓力的!所以我得馬上開啟備案,一但錯過了二月,基本上就錯過了這一年的抽籤,而如果沒有身份,我的美國職涯大致上就結束了。 於是我又找上我的獵頭大軍,跟他們說現在的狀況:我的要求很簡單,不要求薪水、職位,但一定要讓我馬上和律師準備文件抽工作簽證。 我同時跟幾個獵頭合作,狗急跳牆地在年後很快做了幾個面試,最後還真的在二月初拿到另一家美商藥廠的合約,新的 staffing agency 也馬上幫我處理文件。 就當我要準備提辭呈的同時,主管告訴我預算過了,他們可以馬上跟我延長合約,當時的我面臨兩難,最後因為簽證文件的速度,還是咬牙留在原公司,還好最後幸運地在第一次就抽到了籤,我也在當年底簽證生效後,馬上跟公司申請轉成正式員工。 頭過身就過,一年後透過公司整併的機會,我換部門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供應鏈規劃部門,開始了我在藥廠供應鏈職涯的學習。從面對供應商,到規劃自己公司的工廠;從學習使用供應鏈規劃的 ERP 系統,到對著數十人報告自己的產品規劃和存貨管理策略。 在藥廠的消費品部門學習處理各種需求上漲、工廠被風災破壞,和規劃新產品上市的各種知識和經驗。一直到 2019 年,我選擇從東岸搬到西岸,新公司百廢待舉,我也因此有了算是一路順暢的晉升機會,承接新的專案,負責更困難更有關注度的產品,五年內從 Manager、Sr Manager、一直升到 Associate Director 的職位。 十年多的美國路,我算是起步得辛苦,最後卻也走得順遂,夜深人靜時,有時回想自己一路走來的種種,我感到各種幸運,如果要總結自己的學習,我會跟大家分享: 要做好的決策,從想好優先順序(Prioritization)開始,一次解決一個問題就好。很多時候狀況很複雜,我建議把問題簡化,從最重要最根本的訴求或是條件開始。從問自己「做這些最後到底要什麼」開始。 越是困境,越要花時間好好思考,構思長遠的道路,來想下一步要怎麼走。我常碰到年輕的 Mentee 因為有時間壓力,有點病急亂投醫,沒想到長遠的影響,也看得不夠廣想不到其他的選項,一個很簡單的做法可以是找有足夠經驗的人請教不同的策略,不只要解決當下的問題也要考慮對未來的影響。 要重視效率(Efficiency)。同上所述,時間壓力很容易讓人胡亂出招,不僅浪費時間還達不到效果,我認為要緩一緩,找到利用自己現有或可以創造出的資源,來幫自己做事的方法,進而增進效率。 要具備能在各種環境存活,以及和不同人相處好的能力,職涯越到後面,軟實力越是重要。國際人要在海外多元的職場生存,收放自如的彈性和韌性是很重要的。另外,從職涯初期比較重視的硬實力,到後面的溝通、表達和協調資源的能力,這是每個渴望有職場上影響力的人都應該持續成長的方向。 希望分享自己草根的故事能給大家一點信心,任何人只要做好了決策,把自己放在適合的地方,用對了方法處理狀況,都是有機會發光發熱的! -- 本文由 Justin Lee 投稿刊出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場)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9, 2024

Podcast 「數位遊牧誌」|「佐編茶水間」佐依:花時間擔心,卻什麼都沒做,成功率就是絕對的零!

你有想過自己理想生活的樣貌嗎? 許多人總是抱怨著自己朝九晚五的生活無聊、不自由,但卻從未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樣,或是知道自己嚮往某種生活,卻很少踏出步伐、著手行動去改變。「理想」嘛!有時候就是想想,因為我們覺得這太難做到,或是自己無力改變現狀。 但這一次來到「數位遊牧誌」的受訪者 Podcast 「佐編茶水間」的主持人佐依(Zoey),靠著「大膽試錯」,實現自己理想生活的樣貌。 大學畢業前,佐依就以「遠端工作」做為職涯目標,一路從半遠端、全遠端,在台灣、韓國公司工作,最後搬到美國創立個人品牌。 現在的她居住在美國,是一個自媒體創業家,在個人品牌「理想生活設計」、Podcast 「佐編茶水間」,分享「經營個人品牌、遠距工作、設計思考」相關的內容。也出了兩本書《啟動遠距工作,設計你的理想生活》、《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分享自己遠端工作、數位遊牧的心路歷程,每個月的收入達到六位數。 佐依回憶,想要實踐數位遊牧、遠端工作其實不容易,過程中跌跌撞撞,但她引用 Elon Musk 所說的話:「如果你不試的話,那個成功率就是絕對的零。」而佐依就靠著「行動」,找出更多職涯的可能性。 你沒看見,不代表機會並不存在 大學時,就讀服裝設計系的佐依,因為念的是夜間部,白天就在公司體驗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那時的她就知道自己不太喜歡待在辦公室被限制的生活,不斷思考自己未來遠距工作的可能。 大四時,佐依就先從「接案」出發,嘗試以自己「設計」的專業,幫案主設計 Logo、網頁等,確認自己真的喜歡這樣彈性的上班模式。然而,接案仍然會面臨案源不穩定的問題,於是步入社會後,佐依把目光放在台灣公司是否有提供遠端工作的職缺。 但在台灣,遠端工作真的可行嗎?畢竟台灣真的很少有公司可以遠端工作,尤其是在八年前,遠端工作還未像現在那樣盛行。 佐依說:「這東西(遠端工作)在台灣不流行,不代表它不存在!」 過去,曾在紐約實習的佐依,在美國看到遠端工作的文化,知道這類遠端工作的機會,多半出自於外商與新創公司,於是在台灣,佐依先從這兩個方向尋找。 這段時間,佐依一邊打工、接案,一邊找工作,但事情卻沒有想像中順利。她還是面對到一個現實的困境,就是以自己「設計」的專業去找遠端工作,並沒有那麼簡單。 不想因為現實因素妥協的佐依,沒有放棄,反而思考了不同可能性。「山不轉路轉嘛!」佐依笑說,她盤點自己的其他技能,一直以來,她都很喜歡寫文章、喜歡觀察新知,也經營部落格一段時間,決定將內容行銷也納入選項。 最後,佐依終於在台灣找到一間旅遊新創公司內容企劃的工作,一周可以有幾天遠端工作,後來也幸運地在 PTT 找到一間韓國公司,可以兼職當全遠端的視覺設計師。 佐依表示,雖然當時沒有完全的正職遠距工作,可是至少她先用自己的行動證實在台灣找遠端工作並不是完全不可能。 如果什麼都沒有做,就是一個絕對的零 2017 年,佐依因緣際會跟隨另一半搬到了美國,佐依與韓國公司協商,從兼職轉為正職工作,最終實踐了嚮往已久的全遠端工作。 但故事並沒有到這裡結束,這時,佐依開始了另一個嘗試,就是「創業」。 她嘗試在下班後,構思自己的個人品牌,並錄製自己的 Podcast 「佐編茶水間」,思考各種變現的可能,當作自己的副業。 那時,對業配模式還不熟悉的佐依,就先從聯盟行銷開始,向聽眾推薦一些產品,若是有人購買,自己則可拿取一些獎金。那時也很流行「知識變現」的商業模式,佐依也將自己對於設計思考領域的專業變成了線上課程。 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次的線上課程獲得不錯的迴響,賺到了 4000 美元(約 12 萬台幣),但佐依並沒有因為一次性的成功,就決定辭掉原來的正職,全新投入個人品牌。反而她將 4000 美元先用來優化自己的相機、設備,等到第二次的線上課程也有不錯回響,證實這樣的商業變現方式不是一次性的,她才辭掉原來的正職工作,投入創業。 一個好的成功者,你不能膽子太大,孤注一擲,可是又不能膽子太小、太過理性,因為太過理性就什麼都不敢做。 佐依一路上不斷證實每條道路的可能性,她說:「你在那邊花時間擔心說,我做這件事情對不對、是不是浪費時間、做錯了怎麼辦,但是你如果什麼都沒有做,他就是一個絕對的零。」 很多人會很擔心失敗,但佐依認為,雖然做錯一個決定,確實會花費許多時間、精力、金錢,這些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但這件事情不是什麼一次定終身。大膽試錯,可以為自己帶來更多可能性。 如今,佐依實現了自己對於理想生活的想像。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佐依一路以來實踐全遠端工作、數位遊牧的方法,與更詳細的實例分享,歡迎收聽《大人的Small talk》EP 425 數位遊牧誌:設計自己的理想生活,路走不通,就自己開創一條。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9, 2024

「手寫字」變斜槓副業,甚至建立個人品牌!天馬行空的創作怎麼起步?

(圖/CY 提供) 當你看到「寫字」這兩個字的時候,在你的腦海中會浮現什麼畫面? 畫面一:一個人坐在辦公室裡,不斷看著螢幕敲擊鍵盤。 畫面二:拿著智慧型手機,雙手在觸控螢幕上不停按壓滑動。 畫面三:在桌面上攤開幾張稿紙,拿起鋼筆開始一筆一畫寫起來(現在還有人知道什麼是稿紙嗎)? 你也許沒有想過的是,有那麼一群少數的人,特別在這人手一機的科技時代下,可以把「寫字」這件事當作一種藝術設計的工作? 我開始擔任媒體編輯工作(這也是我很喜歡的工作)這幾年間,算一算,同時從事自由接案工作也剛好跨入第十年。我接案的工作內容通常和文字有十分緊密的關聯,包含文字撰稿、影視評論,以及這篇文章主要想談的重點:手寫文字視覺設計。 我與不同品牌、各種單位與獨立工作者合作,經手過各式各樣的產品: 電影/短片的主視覺、書籍封面、活動標語、文案、招牌、貼紙、MV 字幕、電視廣告、平面廣告、藝術作品、各項紀念品開發、甚至包含結婚證書,各種只要你想得到(甚至你沒能想到)可以寫字的任何產品,都是我涵蓋的服務項目。 甚至,我在空閒之餘也會偶爾到戶外市集擺攤、製作個人品牌的周邊商品、甚至現場客製幫人寫字,只要你點什麼字,我直接現場寫給你的實體活動。 台北國際藝術村作品(圖/CY 提供) 也許,在你平常走在路上的時候,或是無聊滑手機看看臉書、在「脆」(Threads)閒晃的時候,其實你早已經看我寫的字了,只是你並不知道。 這篇文章的主要重點,是要分享我這九年多來的自由工作經驗,透過與不同品牌的合作的創作經驗分享,逐漸建立個人品牌,如何在創作路上不斷挖掘自我的心路歷程。 不過,我要提醒,以下經驗分享較為適合身兼數職的工作者(尤其是你有正職工作,但也想同時開發副業、建立個人品牌的人),供大家參考。 個人品牌是怎麼煉成的?說出你心中想說的話,不要害怕表達意見 我先介紹我的專頁「CY Handwrites(手寫CY)」,這個專頁提供的服務與後繼衍伸的產品,主要以手寫字或書法的造型設計當作重點服務。 我在八歲的時候開始學習書法,但是在成長時期,我並沒有特別將這項技能轉換成職業的打算。一直到就讀大學後,社群媒體已經是大多數人交流互動的平台,當時除了在臉書上大多跟朋友、同學互動、聊天以外,分享歌詞、在生活當中想到跟隨時事話題的字句,是當時我在社群上很喜歡做的事情之一。 我常習慣拿起一張白紙,選擇不同款式的筆(我也是個文具控)寫字,最後用手機拍照,上傳到自己的私人帳號上與大家分享。當時許多朋友非常喜歡我寫的字跡,這也逐漸變成了我的「定番」。 就這樣,有朋友開始問我,為什麼不開個粉絲專頁跟更多人一起分享呢? 於是,我開啟粉絲專頁經營的旅程就這樣開始了。 (圖/CY 提供) 我創設專頁的動機非常單純,也就是抱持著好玩心態而開,而在當時,以手寫字為主題的帳號或專頁還非常稀少。 我發布的內容通常有哪些?這些手寫字的動態,都會和我自己的生活狀態——關心的時事議題、讀過的書、看過的影視作品、我內心大大小小各種千奇百怪的提問、自己旅行的地方息息相關。 許多社群專頁都會有「人設」的討論,但說實話,我幾乎沒有人設,「我就是我」。從個人創作的角度來看,創作其實就是把你內心直接掏出來,並且用你的方式轉化呈現給別人看。 只要你有足夠的個人想法與觀點,並且樂於與其他人分享你的個人思考,隨著經營時間一久,有些內容總會意外地觸動朋友的內心,讓他們願意主動分享這些創作內容。 就這樣,隨著朋友們相互主動分享與口碑宣傳,我的專頁不斷向外擴散,從朋友、朋友的朋友到非常外圈的陌生人,讓愈來愈多人知道這個專頁,追蹤數便也開始水漲船高。許多公司、不同品牌與合作夥伴也便跟著不請自來。 台文館合作商品(圖/CY 提供) 茄子蛋樂團單曲題字(圖/CY 提供) 創作怎麼起步?維持創作能量、粉絲專頁的風格化養成 到底要怎麼開始創作?這是大家最常問的問題。定期維持自己的創作能量,定期更新自己的內容,這是讓社群專頁與自己的創作最終被看見的必要條件之一。但是,要如何維持自己的創作能量呢?如何找到自己創作的靈感與素材?這些是大家最常詢問的關鍵問題。 以下,我先從靈感發想開始談起: 1. 怎麼開始創作?先打開自我觀察與覺察的能力! 一般大眾所想像的「靈感」,就像天空打雷一般,一閃即逝,然而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曾認為,創作本身根本就沒有「靈感」這回事。 我部分認同林懷民的想法,靈感其實源自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那些看似極不起眼卻非常細緻的觀察。 這些能引發「靈感」的東西無所不在,只是可能你在平常中,你沒有發現它們的存在。 你可以先從最基礎的五感開發做起,想一下以下這五個問句:你看見什麼、你聽見什麼、你聞到什麼、你摸到什麼、你嚐到什麼? 如果你是一個對於外在或內在變化感知不太敏銳的人,你也許很難成為一個信手拈來的創作者,因為創作往往都是從這些細小變化長出來的。這需要一點天賦,但也可以慢慢透過練習養成。 比方說,我用通勤過程當作例子。 如果你是個天天朝九晚五的通勤族,在你心有餘力的時候,可以試著選擇一天,悄悄在車上進行一個觀察筆記: 你搭上大眾交通工具之後,其他乘客在車上做了什麼事? 你有留意過穿著特別顯目的人身上穿戴的配件嗎? 乘客衣著的布料剪裁、顏色、圖案花色又是什麼? 他們在滑手機的時候,各自表情又是什麼? 你曾經聽過車上陌生人的對談內容說了什麼嗎? 你可以試著把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記錄下來,每天只要花五到十分鐘的時間,記下幾個一天當中你最印象深刻的事物。你可以隨身使用手機記錄,或是你有寫手帳的習慣,就像在寫日記一樣,它將成為你未來創作時相當重要的圖鑑! 當然,以上我只是舉出其中一種情境,你也可以把它應用到其他情境之中。若需要更進階的洞察創作能力,我有機會將在未來文章中進一步分享。 (圖/CY 提供) 2. 關於自律:如何維持長期的創作能量? 有些自由接案工作者為了培養新技能,所以時常講究「日更」習慣。然而是不是每個創作者都一定要日更,可以另用一篇文章討論,因為這與產業性質、創作類型、個人個性與特質有緊密關聯。而我認為,維持創作的固定頻率,比起強迫自己每天更新更加重要。 什麼是維持創作的固定頻率呢?我還是一再強調,許多穩定創作產出的訣竅並不適用在所有人身上,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區,刻意追求產量反而可能導致反效果,最後造成過度消耗(burnout)。 換句話說,你必須在創作初期,多去嘗試尋找自己最舒適、並且能穩定產出創作的頻率。例如,你可以固定每周二、四發布自己的作品,透過行事曆的事先排定、適度彈性調整自己發布作品的時間。 假設某一周你實在做不出好東西,請告訴自己「這一周就休息」。現代人時常會犯下一種「我這周什麼事都沒做,我是廢物」的認知偏誤,事實上,以許多人來說,休息總時數實際遠少於總工作時數,所以務必留下多數時間發想未來創作的主題、蒐集素材、製作、最後發布創作的排程。 許多人最常忽略的,是作品的主題發想與製作週期,這通常遠比發布作品本身的時間還要長。很多人只會看見作品發布之後所帶來的流量紅利,享受社群媒體按讚數與分享數所帶給你的多巴胺快感。 3. 多巴胺困境:創作時面對的心魔 可是我要提醒你,在這個眾聲喧嘩的社群時代下,想想你的創作初衷是什麼? 許多人都想當網紅或意見領袖,可是創作起初的目標很難只是為了一夕爆紅。對我來說,創作的意義是,我可以透過我自己的作品與其他人對話,產生無形的共鳴,進一步獲得認同或溝通的可能。像是在社群媒體上建立一個心靈搖籃一樣,可以撫慰人們的內心。 同樣地,創作必須細水長流,因為流量紅利就像中樂透一樣,你的人生不可能每天都在中樂透。另一方面,與數位遊牧一樣,一個人的工作過程大多時候非常寂寞,你必須天天跟自己相處,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要往哪裡去,該採用什麼方法來完成自己想做的企劃。 當你沒有流量的時候,或是當你沒沒無聞的時候,你會不會想要放棄創作?這些都只有細水長流,才會有逐漸受到關注的可能。 只有你能夠忍受創作過程的各種心魔,你才會有成長與突破,創作能量才會維持穩定。 創作不能完全看流量,過年貼文還是會有破八千讚數,兩百人以上分享的例子,但這是少數(圖/CY 提供) 創作是個人閱歷累積的表現 除了啟動自己觀察與覺察的能力外,你還必須持續精進自己。就以我的經驗來說,多方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比方說,深化時事議題可以讀人文社科書,如果要思考自己的商營模式可以從商管領域著手,精進自己寫字設計的能力與技術可以參考字型設計、書法藝術等,觸類旁通)、影視作品、看各種展覽、參觀各式各樣的手作市集,這些都是重要並且垂手可得的資源。 同樣的,如果你想做自己的創作,從前面提到的方法出發,你也能夠畫出屬於自己精進的規劃圖表,從各方領域的觀點切入,練習換位思考,你就能找到非常豐富的資源來源,只要你願意嘗試行動,這些資源就能協助你,往你想前進的方向去。 另一方面,以手寫字來說,乍看之下它是個門檻相對較低的技能,因為每個人都會寫字,但是如果你把手寫字設計出非常多樣化的字體造型,那麼它的技術門檻其實會比大家想像還要高出許多,考量內容、造型、佈局、顏色/顏料、紙張材質、寫字工具(鉛筆、蠟筆、毛筆、水彩筆、炭筆、代針筆、粉刷,甚至是地上撿起來的樹枝等),這些多重的排列組合都是一個專業工作者必要的思考方向。 當你能在創作上展現愈多樣的技術,就更有機會吸引更多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接案工作者必須精進自己的原因。 創作自由與商業模式之間的兩難 最後我想談談關於副業的商業模式。 站在創作的立場上,很多時候,如果你一開始就只把人想成是「消費受眾」,只想著怎麼讓他們為你的創作掏錢,許多無形事物便會一一自動量化。我認為所有創作的初衷是「分享」,而不是「變現」,「變現」其實是透過長年分享、在你建立個人聲譽之後所誕生的甜美果實,而這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以一般擁有正職的工作者來說,副業的商業模式本身沒有問題,甚至如果經營得當,還能穩定幫助你增加額外收入。問題出在人們「急於變現」的扭曲思維,一旦急著「變現」,不僅會遺失自己創作的初心,更會長期損害自己的形象,甚至迷失自我。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歷經與各種品牌與單位共同合作,累積不同經驗之後,才開始嘗試建立自己副業的商業模式,開發個人品牌的周邊商品:例如 T 恤、托特包、貼紙,不僅可以練習評估商品成本與通路安排,同時這也是另類小額的投資模式。當然,這只是我心中其中一種可執行的商業模式。 面對自己的副業必須保持真誠,願意與人分享的初衷,並且維持穩定創作能量,才能讓自己的副業好好活下去。於此同時,相較於創業或一人公司經營所要承擔的經濟風險,正職上班族建立個人副業,更是一個適切同時嘗試發展職涯與人生第二曲線的可能。 如果你內心也曾懷有這個夢想,卻又害怕失敗,那麼當你看到這篇文章,我想告訴你,不要害怕,勇敢去試吧。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4, 2024

線上會議/視訊面試 3 大準備指南!該怎麼在鏡頭前呈現你的專業感?

過去這幾年因為做的是智慧家庭領域的產品,無論是潛在客戶、合作夥伴或是消費者,我面對的主力市場都在歐美,大大小小的 meeting 很常透過 Google Meet、Zoom 或 Skype 等網路通訊軟體連線完成。 我記得人生第一場視訊會議,是跟一個義大利的經銷商介紹我們當時的產品,對方義式英文口音超級無敵重,整場討論我大概三句有一句半都聽不懂(掩面),如果我需要回話,都是靠著抓關鍵字在瞎掰;然後我當時老闆的台灣口音也頗重,再加上中間視訊一度有些延遲,現在回想起來,我有點懷疑當時我們雙方是否有六成是在雞同鴨講? 而這兩年更因為替在加拿大的公司獨立操作社群廣告,跨越多個時區的電話會議,自然也成為每月必備的工作項目之一。另外從我自己和身邊朋友的例子,也看到越來越多台灣的團隊在招募時,為了增加雙方的便利性,採用視訊的方式進行工作面試。(我去年也和 Facebook 進行了好幾次的電話面試,結果最後被發無聲卡,現在想想大概當下的反應表現太差所以被刷下來吧,XD) 雖然已經開過數百次這種線上 meeting 了,但老實說每次開會前我都還是很緊張(緊張到會想烙賽的那種),特別是如果需要視訊的會議,前一晚想到仍舊會焦慮到輾轉反側。 如果你也需要準備線上會議或是視訊面試,以下是我從過去經驗裡列出來的準備清單,希望可以在你需要時派上用場。 軟體連線測試準備:不要「未戰先敗」,多一個備案多一份安心 隨著各家通訊軟體百家爭鳴,越來越多的公司/團隊都有自己的軟體偏好,就我所知,Facebook 公司的視訊會議/面試是用 BlueJeans,北美市場的公司常用的則有 Zoom、Microsoft Teams 或 Google Meet。因此開會前請務必先確認 3 件事: 下載指定的視訊軟體:不要到開會才發現原來對方是說用ooo軟體 軟體更新很重要:你確定上次電腦裡的軟體是最新版了嗎? 備用的連線方案:免登入的 Google Meet 和直撥電話號碼是你的好朋友 我知道第一點聽起來很像廢話,但很多時候最簡單也是最容易被忘記的一步(有點像為了重要事情出門卻忘記帶手機的蠢事,這件事雖然夠蠢但還是很有可能會發生),如果是在不熟悉的 Wifi 連線環境時,我則會進一步確認我的手機和電腦同時都有下載這個軟體,以備不時之需。 而且,無論你多熟悉或多常使用這個軟體,我建議你如果和新的合作夥伴開會或是進行工作的視訊面試時,在正式開始前都先登入一下,測試連線品質和版號。 我平常很常用 Zoom 進行線上會議,我記得有次和新的團隊進行視訊 interview,前一晚隨手測試了一下對方發來的會議代碼,Zoom 竟然叫我先更新!還好是在 interview 前就發現,否則讓對方枯等的後果,怎麼樣都會讓人覺得你專業度不足吧! 除了軟體版號的更新會整到你,軟體的連線問題也是一個大魔王。有次不知道為何,我的 Zoom 就是連不進會議室,還好現在的 Google Meet 是免費的,而且不需要註冊就能透過 URL 邀請對方進行視訊會議,算是有及時解救當時的尷尬處境。 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軟體整到,所以我覺得備有第二個會議連線的方案也很重要,除了緊急採用免登入的視訊連線當作替代方案,也可以在事先提供自己的直撥號碼給對方,表明萬一發生連線問題時,也可以用電話直撥當成備案。這種有備而來的態度,不僅會讓人提升第一印象,也能稍加緩和會議前的焦慮。 衣著與視覺準備:在鏡頭前呈現「專業感」的藝術 和工作有關的視訊會議,以展現自己的專業為主,由於缺少了面對面的真實接觸,如何在鏡頭前呈現自己看起來「最有工作價值」的衣服組合,是一件很值得花點心力去研究的小事。而我後來的經驗是: 有領子的上衣勝過無領,有袖勝過無袖 乾淨的背景為重點,並且不要露出床或衣櫃 和鏡頭的距離以「對話時可以展露手部動作」的呈現為基準 在商場上,無論男女,有領的衣服在鏡頭前都會讓人感覺比較專業;另外無論你的手臂線條多健美,都留給你的曖昧對象或交往對象欣賞就好;而床和衣櫃就不用多說了,即便對方知道你在家工作,一旦畫面裡出現床和衣櫃就是居家感,怎麼樣都應該極力避免。 而我後來發現,我每次視訊開會時幾乎都穿習慣同一件上衣,後來就乾脆不煩惱了,只要視訊開會我就穿那件,如果你的衣櫃裡面少了一件有領的上衣,買一下這種「工作制服」省下每次開會前要穿什麼的煩惱,也是一個好投資。 另外一開始還是個菜逼八時,我會找一兩個比較信任的朋友,逼迫對方假裝跟我視訊開會或視訊面試,同時錄影下來看看自己哪裡可以優化。這樣做不但容易透過他人的視角來發掘自己的盲點,同時也因為「彩排」過開場,心裡也會感到比較踏實。 記得以前上過簡報課練習上台簡報時,老師說如果時間來不及,只要練好簡報第一頁、做好開場後面幾乎就能順利走完,我覺得找朋友視訊大概也有這種道理。 而遠距溝通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少了非語言的交流,有時會產生不必要的麻煩。根據心理學家提出的「麥拉賓法則」,人在溝通時有 55% 都透過非語言的訊息傳遞的。 我緊張或專注的時候,表情看起來非常兇,或是常讓人覺得我在不爽,但天知道我只是很專注的在思考某個問題,再加上我注意到自己在面對鏡頭回答問題時,很常會皺眉或是眼神飄來飄去的,給人一種不太可靠的感覺。所以如果鏡頭只呈現我的臉,和我不熟的人大概會想問我,為什麼要這麼痛苦的和他開會或面試吧? 因此在對話中,適當的呈現手部動作,可以優化我在鏡頭前的不自在和緊繃感,同時如果對方螢幕開全屏,我也不至於一張大臉佔據了對方整個螢幕。 準備背景音/環境音:降低不必要的音訊干擾,累積溝通流暢度 我去年在波士頓遊蕩時,因為臨時要電話開會討論下一波的活動,我在 hostel 的大廳裡和老闆連線,巧的是那時剛好那時是工作人員的打掃時間,老闆一直問我是不是人家餐廳要打烊了,我還賴在那裡不走?當下真的是哭笑不得。 還有一次我回到彰化的家,用 Skype 和荷蘭的客戶開會,在一樓客廳和對方聊到一半時,結果鄰居家的狗在門外莫名亂叫,我只能打哈哈的笑著說:「Sorry, that’s my dog~」但當下內心真的是尷尬到不行。 還有手機 app 通知聲音或聊天訊息的對話框,用電話開會結果一直聽到對方 app 的通知音其實很惱人;有些開會是甚至需要分享螢幕畫面,如果右下角跳出一個朋友的通知問說:「誒幹,今天晚餐吃什麼?」或是在家視訊到一半,發生了像前幾年 BBC 連線直播,教授女兒卻闖進房間唱歌的爆紅畫面 ,都會尷尬到讓人想挖洞跳進去躲起來。所以這部分我覺得比較需要注意的是: 確保手機靜音,並關掉所有 app 通知畫面或聲音 戴耳機永遠勝過沒戴耳機 遠離家人或你家(鄰居家)的狗 為了避免這種不必要的尷尬,關掉通知、鎖好房間門、事先告訴家人請他們不要來找你講話,到一個你家貓狗亂叫不會被聽見的房間,用耳機確保雙方有最好的收音品質,降低一切不必要的干擾,不僅提高當下溝通的流暢度,也能在對方心中累積好的印象。 工作上的信任資產,都是透過這些不起眼的小地方慢慢累積的,當雙方有了一定程度的信任資產,後續的合作也就會更加順利了! -- 本文轉貼自:Farry H(原文標題:線上會議/面試3大準備指南!該怎麼在視訊鏡頭前呈現你的專業感?)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5, 2024

想創業不知道該成立「個人工作室」還是「公司」?14 個 Q&A 一次告訴你

成立個人工作室與設立公司有什麼差別呢?本篇常見問題和您解釋。另外,個人工作室與公司組織的營利事業,在經營上及稅務上會產生的差別在哪裡呢?可看設立公司或行號的差別。 若想快速了解該成立哪種型態的公司,也可以先看以下的影片簡單說明兩者的差異。 Q1. 個人工作室可以辦理商業登記就好了嗎? 若是採獨資或合夥經營,不設立公司,而以個人名義對外接洽業務,可以只申請商業登記,即所謂的「商號」或是「行號」。 設立行號,登記資本額在 25 萬以下免會計師簽證,不需提供資金證明,不需至銀行開立籌備帳戶,程序較為簡便。 值得注意的是,若股東有二人以上,就建議直接設立公司,行號建議獨資(只有一位股東時),再設立行號。(請參閱設立公司或行號的差別) Q2. 我現在的住宅可以辦理工作室的營業地址嗎? 自用住宅可以申請成為營業地址,只是之後房屋稅及地價稅需依辦公區域所佔總住宅面積的比例去計算營業用的房屋稅率,最低需為總面積的六分之一。但若是從事網路拍賣貨物之行號或公司,以自用住宅作營業登記之處所,而實際交易是在拍賣網站的交易平台完成,房屋內若沒有堆置營業貨品,仍可繼續按住家用稅率課徵房屋稅。 Q3. 是不是辦理稅籍登記就一定要繳稅?資本在 8 萬元以下可以辦理嗎? 辦理稅籍登記後,若是經國稅局核定有盈餘,則需要將所賺的淨利併入獨資業主或合夥人的個人綜所稅去計算繳稅。 登記資本額跟所賺的淨利沒有關係,每年要繳多少的稅,是看每年的收入減去成本、費用以後去計算的。 Q4. 辦理商業登記要去哪裡辦?要準備何種文件? 商業登記的主管機關為各縣市政府,在台北市為台北市商業處,依商業登記法第五條,應備文件如下: 預查名稱。 負責人之身分證明文件;屬於合夥組織者,並應檢具合夥人之身分證明文件及合夥契約書。 資本額證明文件。(25 萬元以下免附) 所在地之建物所有權狀或是租賃契約影本,所有權人非商業負責人或合夥人者,應附具建物所有權人同意書。 最近一期房屋稅繳款單影本。 登記地址在台北市,需另外檢附「土地使用分區審查證明」。 商業登記流程及應備文件 詳細參考 Q5. 辦理稅籍登記要去哪裡辦?準備何種文件? 稅籍登記需向所在地的國稅局辦理,應備文件如 4. 所示。 Q6. 我符合鳳凰貸款的資格,但是如果我成立一個工作室,資本額很少,營業額也很小,這樣微型鳳凰貸款可以通過嗎? 如果辦有商業登記或稅籍登記未超過二年, 且是年滿 20 歲至 65 歲婦女或年滿 45 歲至 65 歲國民,三年內曾參與政府實體創業研習課程,並經創業諮詢輔導(需上 18 小時的課程),所經營事業員工數(不含負責人)未滿五人,得向創業諮詢服務中心申請微型鳳凰貸款。 Q7. 請問設立行號就是所謂的商業登記嗎?設立工作室就是所謂的行號嗎?行號是什麼意思? 設立行號就是所謂的商業登記,設立公司則是公司登記;工作室是屬於行號的一種形式,其他如企業社、小吃店、服飾店、工程行也是行號組織。 Q8. 設立行號可以聘用求職者嗎? 可以,也可以成立勞健保、聘用員工。 Q9. 聘用求職者的加保勞健保是要有什麼公司或行號的條件?成立行號工作室可以幫求職者保勞健保嗎? 只要有公司登記或是商業登記,都可以成立勞建保,所以成立商業登記的行號就可以幫求職者投保勞健保。 Q10. 所謂商號就是行號的意思嗎? 是的。行號取名的名稱例如:萬集企業社、XX 商行、XX 工作室、XX 小吃,都代表成立的組織型態是行號。 Q11. 微型鳳凰貸款是一定要辦理商業登記和稅籍登記才可以申請嗎? 建議要有商業登記較佳,可貸款的額度較高,最高可到 100 萬元,若是只有稅籍登記,最高只可貸 50 萬元。 Q12. 有沒有直接辦理稅籍登記的公司而沒辦理商業登記的? 設籍課稅是例外的情況,在未辦理公司或是商號登記前需要繳營業稅,才先去國稅局辦理營業登記設籍課稅。一般而言,若有要對外營業,或是參與投標,都需要辦理正式的公司組織或是商號設立登記,向所在地之當地政府申請設立後,才能合法營業。 Q13. 成立公司行號後,登記地址之房屋稅、地價稅、水電費有何影響? 原為住宅用途之房屋若辦理營業登記,所在地稅捐稽徵處將主動調整房屋稅、地價稅及土地增值稅為營業用稅率。但若僅有部份面積為營業用,可申請部份面積課徵營業用,最低不得低於總面積之六分之一。 一、地價稅:0.2% 增加為 1%~5.5%(依累進起點地價) 二、房屋稅:由 1.2% 增加為 2% 或 3% 三、電費:房屋改營業用後,原則上其用電亦應改為營業用電費率。非營業用電由 2.1 元/度起增加為營業用電每度 2.87 或 3.61 元起。 但台灣電力公司認定是否為營業用,是以實際營業行為為基準,而非以營業登記為基準。亦即辦理營業登記後電費不一定會有調整;相對的,若您有營業行為卻沒有辦理營業登記,台電仍然有可能調整電費。若電費要申報公司費用並扣抵營業稅,應先向台電申請調整費率。 四、需取得公司名稱、統編的水電費電子發票抬頭 需注意的是,公用事業自 105 年起,需開立電子發票,所以財政部規定,自 107 年 7 月以後,因為公用事業已經改為開立電子發票給公司行號了,則公司行號要扣抵水電費的營業稅 5% 進項稅金的時候,需要取具載有該公司統一編號、地址、公司名稱的公用事業電子發票抬頭。 (財政部 106.1.12 台財稅字第 10500706630 號令) 若是辦理營業登記的地址僅為聯絡地址,而無實際營業行為時,其房屋稅、地價稅課稅方式請按此。 Q14. 會計師特別提醒:自用住宅有無出售的可能?會不會影響售屋時的稅金? 需注意的是,如果自用住宅一年內有打算出售的計畫時,就不建議將公司登記在自己家裡,以免無法適用土地增值稅的自用住宅優惠稅率 10%(每人有一生一次,出售前 1 年內不能有出租或營業行為、一生一屋,則是 5 年)。 所以會計師建議公司負責人,在登記公司地址時,先與會計師討論並衡量自身情況後,再決定公司登記地址。 (土地法第 34 條) 欲瞭解更多細節,可參考「公司設立及租稅規劃線上課程」! -- 本文轉貼自:萬集會計師事務所(原文標題:成立個人工作室與設立公司差別 Q&A (附影片))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0, 2024

職涯發展不易?時常覺得孤單?踏上數位遊牧前,你應該知道的現實!

「只工作,不上班!」帶上電腦,到世界各地工作,這樣的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生活,一直是許多人嚮往的工作與生活模式。因為自己不再像個社畜,反而可以對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掌握度。 但你知道嗎?其實有不少數位遊牧者,最後選擇返回職場,甚至網路上也有不少人分享,數位遊牧生活下的掙扎,或是邊旅行邊工作沒有想像中美好。 編輯整理了數位遊牧者最常遇到的三大困境,想要踏上數位遊牧的你,不妨先參考看看! 一、找不到長期職涯的發展方向 「長期職涯」如何規劃,是許多想要長期投入數位遊牧的人,一直以來的煩惱,或許也是最重要的議題。 有些數位遊牧者,選擇直接從現有工作離職,透過接案或是自創品牌,投入數位遊牧。這背後首當其衝,就是得面對收入不穩定的問題。你的經濟狀況是否能承擔沒有案源、收入不穩的狀況?甚至,這份接案工作,或自創品牌該如何長期發展?或是,它如何對你職涯的累積有所幫助? 許多人數位遊牧者因為脫離公司雇傭體制,自己接案或自創品牌,但職涯遇到瓶頸,不知道如何突破,加上長期收入不穩,或是薪資成長性不高等,反而更加焦慮,最終只好返回傳統職場。因此,這些都是你必須思考的議題。 此外,如果你有明確的職涯規劃,也還是某間公司底下的員工,透過遠端工作的模式,提供自己的專業,或許你的壓力會小很多。不過,也有數位遊牧者分享,自己向原有公司申請變成遠端工作的型態,但是相較其他進辦公室上班的同仁,自己在升遷、加薪上格外困難,因為老闆對於遠端工作的員工,還是沒有那麼信任。最終,為了長期職涯發展,還是選擇回到辦公室。 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感興趣,可以閱讀《我該放棄穩定低薪正職,從事不穩定但高時薪的接案工作嗎?》這一篇文章,幫助你進行思考。也可以收聽《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的系列節目,我們採訪了許多數位遊牧者,邀請他們分享如何開始數位遊牧,以及長期職涯規劃,值得你參考。 二、工作一樣不輕鬆 許多人會以為數位遊牧就是在海邊咖啡廳一邊看著海,一邊悠閒地工作,心想著下班就可以出去玩,但事實上並不完全如此。 很多時候,數位遊牧者的工作量,與過去在公司上班時一樣多,甚至更多,若沒有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加上一直分心想要旅行,最終可能導致事情做不完,也做不好,休息、旅行時公事也一直打擾,最後落得兩頭空。 若你四處旅行,有時也得適應在不同環境下工作,甚至配合不同公司、客戶的時差,工作與生活反而更加混亂。 不少數位遊牧者在社群分享,自己數位遊牧的工作壓力並沒有比較小,甚至有些人還得承擔自由接案、創業的不穩定性,整體而言並沒有比較輕鬆。這也是他們最終回歸傳統職場的原因之一,認為「既然工作一樣繁忙,不如回歸穩定的傳統職場」。 數位遊牧中時間管理的能力格外重要,你可以參考時間管理相關的文章,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三、孤獨感 數位遊牧生活,也可能不是你想像中的充滿歡樂,可以透過旅行結交世界各地的朋友。 由於數位遊牧者大多都是自己一個人遠端工作,就算是某間公司底下的員工,但因為長期遠距,也可能跟同事不太熟。當遇到問題,或是想要找人交流,常常找不到人,這時滿滿的孤獨感就可能席捲而來。 許多人一邊旅行一邊工作,旅程上雖然會遇到許多同樣在數位遊牧、志同道合的人,但大多都是萍水相逢,很難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有些數位遊牧者會創立社群,與其他人進行交流、一起工作,保持聯繫,也會定期舉辦講座分享經驗,因此在開始數位遊牧前,不妨加入一些社群,不僅可以認識更多數位遊牧者,也能建立一些連結。 你也可以參考這一篇文章《遠端工作社交只有一個人怎麼做?7 個方法讓你再也不當邊緣人》,幫助你在交友上更加順利。 以上是許多數位遊牧者最常分享的遊牧生活背後的現實狀況,在踏上數位遊牧前,可以先評估看看自己的狀況是否適合,也可以多參考其他遊牧者的經驗,會對你更有幫助!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羨慕數位遊牧的生活嗎?10 點測你適不適合遠距工作!

經過了長時間 work from home 的後疫情時代,越來越多人關注 remote working/digital nomad 這樣靈活的工作模式,可以自由地選擇辦公地點,甚至是 workation(工作 work + 假期 vacation),邊旅行邊工作,不再限於家裡與公司兩點一線的通勤生活。 我很幸運能找到這樣遠端的工作,才能夠從上海搬到海南島、再到台東和峇里島旅居,住在海邊,每天日出衝浪後接著工作,下班後坐在沙灘上邊吃著晚餐邊看著夕陽柔光灑在海面上,想換個地方生活的時候也可以自由地移動。有許多朋友羨慕我這樣的生活,但實際了解後才發現遠距工作雖然很吸引人,但卻不見得適合每個人。 我整理了十點遠距工作適合的特質與需要的能力,如果你對數位遊牧的生活感到好奇的話,就繼續往下看吧! 1. 你需要能跟自己獨處 Remote working 代表大部分的時間你都是一個人在電腦前辦公,不像在辦公室的時候會有很多同事一起工作,可以打屁聊天一起吃午餐喝下午茶。很有可能你一整天都不會出門,也不會跟同事聊天(開會前可能會 small talk,但跟在辦公室面對面聊天的感覺很不一樣),也不會跟任何人聊天(朋友們跟你的 schedule 會滿不一樣的)。因此,你需要懂得怎麼跟自己獨處,一個人也能自得其樂,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否則會容易感到孤單。 2. 你有主動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個人遠距工作時,會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小到入職時各種系統如何安裝、大到跟客戶談合作、規劃協作各種專案,這時眼前只有一台電腦,身旁沒有任何同事可以發問,怎麼辦?不知道要問誰所以就先放著不管嗎?還是主動先嘗試解決問題(例如上網找答案),找不到再 slack 同事呢? 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管是不是遠距工作都很重要,但我認為遠距工作會更需要你有「主動」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你一個人在家辦公時,沒有同事可以即時求助、沒有人會發現你遇到問題卡住了、你無法直接轉頭拍拍同事的肩膀問問題。這時,你需要主動去解決問題,例如上網找答案、 slack 同事、問問主管、甚至跟 stakeholder 約個 quick meeting 都可以。 3. 你喜歡自己安排時間 我很喜歡按照自己的專注力和能量安排時間,反而很討厭時間都按照公司統一的安排,例如 12:00–13:00 就是吃飯時間,我如果不餓,到底該吃還是不吃? 甚至有時候,我在下午做 dashboard 的時候卡住,我當下就是想不出來解法,我不會一直讓自己卡在那,反而會先安排做其他的事情(如果沒其他工作的事,私事也可,例如出去散散步、看看書、買個菜),忙一忙其他的事,讓腦袋休息一下。晚上突然想到解決方法時,就算已經過了表定上班時間,我還是換趁靈感來的時候一鼓作氣地做完。有時候工作進入到心流狀態,專注力超高時,我也會先不吃飯,因為不想工作被打斷,做完再吃,但如果在辦公室的話,就很難依據自己的能量與專注力安排工作。 4. 你能夠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進入工作模式 跟朋友聊天時,他提到他需要化妝、挑選上班服裝、通勤和辦公室,才有工作的感覺,但這些遠距辦公都沒有(要在家化妝上班也是可,但相信很多人應該懶得在家還化妝吧)。所以為了進入工作模式,我會建立一些上班前的儀式,例如手沖黑咖啡、聽新聞 Podcast,然後再開始工作,否則會很容易無法進入工作狀況,導致效率低落。 5. 你喜歡文字溝通更甚於面對面溝通 相較於在辦公室工作,遠距工作更需要透過文字來傳達訊息,例如 slack message、email 等等,當然有時候直接約個 meeting 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我認為遠距辦公很適合我這種比較喜歡用文字溝通的 introvert person。 用文字溝通還有一個好處是不需要即時回覆,我可以先專注在一件需要集中思考的事情上,例如撈數據或是 create dashboard ,等到事情告一段落,再統一回覆訊息。這樣的好處是你會擁有一大塊深度工作的 time slot,不需要一直切換注意力。但若你偏好面對面溝通,覺得這樣更有溫度或方便喬事情,那遠距工作可能會對你來說有些不習慣。 6. 你喜歡有一段不被打擾的工作時段 在辦公室裡,某個同事走到你的座位旁邊想問你事情,你很難不先放下手邊的事情回覆他幾句話,或是同事們在旁邊慶生、聊天時,你很難不被打擾,就這樣你的注意力一直被切斷。一天下來感覺在座位上工作了很久,但其實效率並不高。 一般來說,遠距工作者都是腦力密集的產業,使用大腦思考需要耗費很多能量和時間。遠距工作的好處就是你不太會被打擾,除非是老闆的緊急事情(向上管理這時候就很重要!),否則你都可以先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根據自己的能量與專注力,把時間分成深度工作 time slot 和淺度工作 time slot,把重要的工作集中在深度工作 time slot 完成,回覆 email 和 message 就統一放在淺度工作 time slot。 7. 你有足夠的外語能力 大部分的遠距工作都需要跨國溝通和合作,這時外語能力就很重要,至少要能夠有效地溝通工作內容,像我現在的公司就是新加坡公司,同事來自世界各地,英文就是主要的溝通語言。另外一方面,有好的外語能力更能幫助你找到遠距工作。 8. 你知道如何使用各種線上溝通與協作軟體 遠距工作仰賴各種線上溝通與協作軟體,例如 Zoom、Google Meet、Slack、Tencent、Skype、Discord、Notion 和 Github 等等,熟悉操作這些工具可以幫助你在視訊開會時或是與同事共同合作時,能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也可以看起來更專業,否則開會時,你連 share screen 都不會的話就很尷尬…… 9. 你懂得切換上下班模式 Digital nomad 因為上下班的邊界模糊,不像之前去到辦公室就是上班、離開辦公室就是下班,很容易好像一整天都在工作或是沒在工作的感覺,所以需要學會切換上下班模式,建議可以利用建立儀式感的方式來幫助你切換成上班模式,不要因為玩耍和旅行,而忽略工作,但也不要因為一直埋頭工作而忘記停下腳步,享受周圍的美好。 彈性地安排上班時間,為了週末更安心地玩耍,平日會想要更有效率努力上班;週末放下工作好好玩樂、好好充電、享受大自然,才能減少 Monday blue 和報復性地玩樂或熬夜,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完全取決於自己。 10. 你足夠自律 在家辦公或是邊工作邊旅行的自由可能讓很多人羨慕,但看似自由的背後,其實需要更多的自律。例如當你在工作的時候,看到身旁的人都在玩,可能會有種相對剝奪感,但這時你仍需控制自己想玩的慾望,負責任地將工作完成。 沒有了既定的約束與管理,你可以在海邊寫程式、做報表,也可以在山林裡和團隊成員視訊開會,你需要自己安排好工作與生活,若沒有辦法抑制惰性,你就不會是一個好的遠距工作者。 Freedom equals discipline,越自由需要越多的自律,才能更好地享受這個自由帶來的美好和福利。期許自己更加地自律,才能更加地自由。 Work smart and fully have fun. 以上十點就是我對遠距工作適合的特質和需要的能力的觀察,你符合以上幾點呢?如果超過五個符合的話,那遠距工作可能滿適合你的呦,快一起加入 digital nomad 的行列吧!若少於五點的話也不用難過,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最重要! -- 本文轉貼自:Angel Chen。安啾的 Medium 與 Instagram (原文標題:羨慕數位遊牧的生活嗎|測你適不適合遠距工作!)

December 10, 2023

【新手必讀】想開始在「網路寫作」!7 本我強力推薦的寫作好書

在網路上寫作分享觀點,可以提高自己的影響力。 最近你興致高昂,準備在社群平台或部落格上寫文章了,不過在寫作的過程中,你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 像是: 文章標題要怎麼下呀? 文章段落要怎麼寫,才可以更吸引人呀? 文章內容有沒有現成架構可以用,讓內容變的更有邏輯呀? 問題好多,但又不知道去哪裡找答案。 老實說,我很懂你的感受。 我從 2019 年開始在網路上寫作 5 年了,這些問題我或多或少都遇過。幸好,這一路上有不少寫作好書幫助了我。 而現在,我想要將這些好書也分享給你。 你不必花個 3 小時辛苦 Google,因為我已經幫你整理好了。 下面是我讀過,個人最推薦的 7 本寫作書。我會簡單介紹這本書,以及分享我自己閱讀時在寫作上的收穫。 事不宜遲,下面讓我跟你分享這 7 本寫作好書吧! 推薦寫作書籍 1.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 (圖/朱騏提供) 簡介:教你如何寫出好讀的文章段落。 我最大的收穫:萬能寫作法。 這個方法把 1 個寫作段落 (paragraph) 拆成 3 個部分: 觀點 案例 總結 一篇文章,就是由 1+ 個寫作段落組合的結果。 舉個例子吧: 觀點: 每天寫作,能夠拓展自己的人脈。 案例: 我每天會在 Facebook 上發表一篇 200 字的短文,反思與分享自己新學到的事情,結果有許多產業內的網友主動聯繫我。 總結: 如果你很害羞,也應該試看看用寫作來拓展人脈。 講清楚這 3 個元素,寫文章段落就變的很簡單。 推薦寫作書籍 2.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圖/朱騏提供) 簡介:教你如何靠「網路寫作」打造自己的商業模式。 我最大的收穫:重複利用你寫過的文章,不斷擴充內容。 例如你可以按照下列的順序寫作: 社群平台: 在 Facebook 上寫 100-200 字的短文,驗證文章主題是否有人感興趣。 電子報: 將「按讚、留言與分享」最高的短文,補充內容變成更長的文章寄送給訂閱戶。 部落格: 將開信率/回信率最高的電子報,再次加長變成部落格文章。 電子書: 將閱讀率、瀏覽數高的部落格文章,集合起來變成電子書。 要在網路上打造自己的商業模式,就從寫一篇 Facebook 的短文開始。 很抽象嗎?我直接拿這封電子報的內容來舉例。 這篇文章的內容,實際上就是由一篇 Facebook 上的短文加長而成的。 把短文寫成長文,比從 0 開始簡單許多。 推薦寫作書籍 3. 高產出的本事 (圖/朱騏提供) 簡介:教你在不同的溝通場合,選用不同的寫作框架。 我最大的收穫:如何畫出一張「全息圖 (Holygraph)」。 「全息圖」是將一篇文章、一本書、甚至一堂課的精華資訊濃縮在一張圖上。我現在舉辦讀書會/講座時,都會在最後一張投影片用一張「全息圖」做結尾。 想學習不同的寫作框架與適用時機,強推《高產出的本事》。 讓我用自己的《卡片盒筆記》 讀書會當作範例。 這場讀書會主要在講解「卡片盒筆記法」的 3 個步驟,分別是: 寫卡片 存卡片 用卡片 做成「全息圖」後,會長的像是下面這個樣子。 (圖/朱騏提供) 重點一目瞭然,非常適合作為講座的收尾投影片! 推薦寫作書籍 4. 自由書寫術 (圖/朱騏提供) 簡介:教你克服「寫作卡卡」的毛病,學習「自由書寫 (Freewriting)。 我最大的收穫:「寫作」跟「編輯」必須分開做。 將腦中的想法一次到在紙上,這裡的關鍵是不要帶有任何批判的想法,就是單純地吐出文字。如果是用電腦,就是讓手不要停下來一直打,想到什麼就打什麼。 放下對自己的批判,單純的將腦中想到的東西寫在紙上。 這裡分享一個「寫作」訣竅。 如果你擔心自己寫到一半就是會卡住,可以使用「語音轉文字」的功能。在 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上點擊 🎙️後,開始把腦中的想法一股作氣全部講出來。 把想法都「倒在」紙上後,再進行「編輯」就好。 推薦寫作書籍 5. Smart Brevity (圖/朱騏提供) 簡介:教你如何簡單又直接地,寫出你想表達的重點。 我最大的收穫:學會使用「Axiom (點題)」。 這裡的「我最大的收穫」就是一種點題。使用點題最大的好處是,幫助你快速抓到這一段的重點 (我到底想講什麼)。 網路上 1 秒鐘都珍貴,我們要練習只傳遞最重要的資訊給讀者。 根據我的實戰經驗,「Axiom」的技巧也適合用在 Email 寫作。 例如創作者 Vicky Zhao 在《5 Minute Communication Framework》線上課程中,就分享了使用「Axiom」的 Email 模板。 看看以下的 Email 範本,你發現她把「Axiom」用在哪裡了嗎? (圖/朱騏提供) 我們把實際內容,套用到這個範本中。 (圖/朱騏提供) 推薦寫作書籍 6. Write Useful Books. (圖/朱騏提供) 簡介: 教你寫出一本,能解決目標讀者痛點的書。 我最大的收穫:把你的目標讀者也拉入寫書的過程。 這裡的訣竅是:從寫書的早期就邀請讀者加入,讓他們陪著你一起把書寫完。在邀請之前,先使用以下的「寫書目標清單」: 讀者付錢的原因 你的目標讀者是誰 這本書不適合誰看 這本書不會說什麼 想清楚後,就能加快寫書速度。 這份「寫作目標清單」也適合放在書籍前言,用來讓讀者判斷這本書是不是他們需要的。 用我自己在 2023 年 7 月出版的《知識複利筆記術》 當作範例吧。 我在書籍的前言,就清楚寫下「寫作目標清單」的 3 跟 4 內容。 (圖/朱騏提供) 你能從這本書中,學到許多的「寫書」細節。 推薦寫作書籍 7. Snow Leopard (圖/朱騏提供) 簡介:教你找出個人商業模式的利基市場 (Niche Market)。 我最大的收穫: 了解 Category Design 的觀念,讓自己將時間投入到值得解決的問題上。 每一個產品/服務的背後,不外乎都是在回答: 問題(Problem): 為了要解決客戶的什麼問題 解法(Solution): 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 有意思的問題來了: 為什麼有些產品成功受人關注、有些卻被視為了無新意的可替代品 ? 這個問題放在創作者身上也適用: 為什麼有些創作者主題成功受人關注、有些卻被視為了無新意的可替代品 ? 書中教我們用「問題」與「解法」4 象限來找到值得投入的領域。 因為這本書講到了「創作者如何思考自己的商業模式」,我認為是一本進階書籍。 你可以先讀完前面 6 本之後,再回頭看這本。 不藏私地跟你分享這 7 本寫作好書書中,能大幅提升你的「寫作」和「商業模式」的知識 快速幫你複習這 7 本書: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高產出的本事 自由書寫術 Smart Brevity Write Useful Books Snow Leopard 要學習這些書的內容,加起來還不用 NT. 3,000。 現在就上博客來或 Amazon,把這些書籍買回家吧! -- 本文轉貼自:I'm Chi(原文標題:想開始在網路上寫作的新手必讀!7 本我強力推薦的寫作好書 (每一本都提升了我的寫作技巧))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