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61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只工作,不上班!從半導體離職,「閱讀前哨站」瓦基如何靠自媒體打造自主人生?

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才是你真正要的嗎?為了這個目標,你有沒有勇氣做出改變呢? 瓦基原本在台積電擔任主管職位,是許多人眼裡的人生勝利組,卻毅然決然放棄累積十年的高薪與成就,踏上自媒體之路,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與工作,活出「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是什麼轉折讓瓦基改變對人生的看法?他又是如何做出這個重大決策的呢? 如果你也想為自己的人生找回自主權,可以搭配 Podcast 一起閱讀本篇文章! 曾為工作犧牲生活,分手危機成為改變轉機 瓦基曾是重度工作狂,為了追求職場的更高成就,他總是將工作擺在第一順位,生活與感情都在其次。 尤其,瓦基常常放鳥與女友的重要約會。不管是與女友的紀念日約會,或是出國的行程,只要工作有事,瓦基可能就會直接取消、延期,甚至,有次瓦基獲得從新竹轉調台南新廠的機會,他立刻接受,事後才告知同住新竹的女友。長期以工作為重,忽略伴侶感受,讓他們的關係岌岌可危。 轉調到台南後,異地戀加上忙碌的生活,他忍不住反思:「我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好像追求到了一點點,可能是職位、可能是表現,可是其他東西卻都沒有顧慮到。」 同時,瓦基也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他天天都是公司與宿舍兩點一線,假日再回新竹陪伴女友,忙碌、奔波的日子,讓心力交瘁的他開始思考生活與工作間的平衡。「(當時)感覺所有心思都放在工作上,應該為自己做點什麼才對。」 離開台積電創業,是來自感性衝動還是理性分析? 過去,已經有在閱讀的瓦基,從書籍學習了不少投資理財、管理的知識。這一次,也開始思考自己是否可以透過閱讀,從書本中尋求幫助。 他一本一本的閱讀,並嘗試實踐。後來也自學架設網站,每天利用一到兩小時閱讀與整理筆記,並發表在網路上,這意外地成為他調劑身心的方法。 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瓦基漸漸地培養出自己的讀者,大家的期待讓他也感受到自己的貢獻與價值感。隨著發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瓦基也看見自媒體獲利的可能性。 最終,為了找回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價值,瓦基決定離開台積電,全職創業經營自媒體。 這個決定並非空懷滿腔熱血與衝動,瓦基透過著名的投資理論「槓鈴策略」來思考: 「我把轉職看做『下檔損失有限』,因為我擁有的專業與背景,能讓我再回到任何一間科技公司就職,(嘗試自媒體)也就這一兩年,大不了再回去;但是『上檔的獲利是無限』的,包含我可以帶給世界的影響力、給自己的成就感、接受了新挑戰,還有額外的收入。」 雖然瓦基內心十分堅定,但困難點在於「要怎麼讓獲利匹配我以前的待遇和收入,才能進一步去說服我的家人?」 為此,他花了一年建立不同獲利管道與策略,加上過往學習投資理財累積了財務基礎,用實際行動說服觀念保守的父親。 對於想從事自媒體斜槓或創業的人,有哪些操作建議? 在百花齊放的自媒體世代中,怎麼要才能脫穎而出? 瓦基建議:「要去尋找這個產業的痛點,就是别人還没做、或别人做的還不夠好的,換句話說,就是你想要看到,卻還没看到的東西」。 像是瓦基逛遍各家書評網站,就決定要提供一個不只是列點摘要,還要結合說書者人生經歷與啟發的內容,而且這個內容網站不能含有大量廣告影響閱讀體驗。 同時,瓦基也分享自己經營各大媒體的策略。他以貝佐斯的名言思考:「未來十年有什麼是不會變的。」 他舉電子報為例,「不像是臉書或 IG,演算法幫你推,你才會被看到,這麼一來就必須迎合演算法去製作內容。但如果是經營電子報,你寄 Email 给你的訂閱戶,不只會長期累積他們對你的信任,而且就算五年、十年後其他平台都倒了,你還是可以寄 Email,這就是十年不會變的東西。」 瓦基花費最多心力將 Podcast 作為核心骨幹,並專心經營 Blog、電子報。因為這些不會被演算法左右,不管怎樣都會被訂閱者聽見,其次則把演算法的平台全部當成輔助行銷的工具。 除此之外,為了避免陷入知識恐慌,也避免提供過於龐雜的資訊給讀者,瓦基學習費曼的 12 個難題思考,也就是專注於自己最愛、最有興趣的 12 個問題,與這 12 個無關的內容都先過濾掉,這樣一來接觸的資訊量少而單純,但是品質更好,資訊濃度更高。 奪回人生自主權,不再被工作與情緒綁架! 瓦基很早就勾勒出內心嚮往的「完美工作」模樣,「我自己定義的完美工作,首先要有自由選擇做或不做什麼工作的自主權,第二個是必須對自己和別人都有幫助,第三個是工作內容能讓我持續學習新知識」,而現在這份工作正符合他當初所設定的條件。 現在的瓦基,過上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樣貌,依照個人偏好與狀態來安排工作的時段與內容,他喜歡在上午進行靈感寫作,下午處理訪談、會議等行政事宜,傍晚則是滿足閱讀興趣的時光,假日再安排和女友、朋友的聚會,「我可以決定什麼時候多賺一點錢,什麼時候少賺一點。」瓦基笑答。 除了奪回工作自主權,情緒也獲得自由。 瓦基表示,過去他經常用年齡、職位、薪資、有房、有車等標籤,來定義自己與他人的價值,力求擁有比別人更多、更漂亮的標籤,「直到開始經營說書,慢慢了解自己的特性與優勢,才逐漸跳脫出競爭與比較的無限迴圈。只要比昨天的自己更進步就好了,這幫助我的心情更平靜、更穩定」。 「自主人生」是瓦基的最大願景,他以三十歲為分水嶺,跳脫過往循規蹈矩的升學與升遷,不畏挑戰地踏入真正有熱情且擅長的領域,並將這段轉變歷程寫為《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這本書,「我想透過它傳達一個理念:不用害怕過去的自己沒有資源或地位,真正的故事是從現在開始到未來的每一刻,現在就動起身來寫寫自己的故事吧!」 -- 撰文整理/林昕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30, 2024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2|沒經驗也可以接案?怎樣的案子適合自己?我在接案學到的三件事!

本系列為統整本人四個半月自由業的心得感想,本篇為第二篇,要來分享我實際接案過後的體悟,以下是我學習到三件事情。建議可以先閱讀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1|接案工作總覽:事前準備、案源開發與接案收入》再來看本篇。 自由業系列文章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1|接案工作總覽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2|接案學到的三件事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3|自由業和上班族的差異 四個半月自由業番外篇|那些沒錢的專案 一、自認技能可能跟別人想的不一樣 在《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1|接案工作總覽:事前準備、案源開發與接案收入》的案子介紹,大家應該可以發現,實際接的案子跟我原本可以接的根本天差地遠。 案子背景比較表(圖/Tin 提供) 六個案子中有兩個是預期中可以接的。而再細部看這四個案件所使用的技能,分別為:活動企劃、行銷、翻譯與資訊統整,前兩個案子來自於我的前前同事,他們顯然對我印象留在過去舉辦活動、製作提案、當小編時的我,恩合理。不過後兩個案子來自於我的前同事,請問是有什麼誤會,覺得我是專攻英文的外商工作者嗎??? 這讓我驚覺:「原來他人看我的價值跟自己想的是有落差的」。落差的產生可能是沒更新到新的工作技能,抑或是原來我沒自信的技能其實在別人看起來是可以接案的。在這想給對有接案的人們兩個小建議: 不要侷限自我,或是低估自己的能力。有人邀請就做看看,適合之後再接,不適合自然做不成 開始接案前,不妨先問問周遭朋友:「你會介紹什麼案子給我?」初步確認在市場的定位 二、沒做過的案子也可以接 從上表可以看出,半數的案子我有經驗但沒有把握,半數的案子我根本沒做過。但沒做過也沒把握也沒關係,案主 ok,我也就盡力做好,邊做邊學累積經驗值。不用因為不熟悉而放棄一次練習的機會! 以下是我在接案時邊學習的能力,如果有想要接案的也可以在接案前先找相關資料練習: 1. 報價單製作與報價 上篇分享報價單的內容,大概是修訂的第四版吧。每次提案報價都會可以持續優化。發現修改太多次就補上修改次數規定;發現很晚才收到款項,就補上先收訂金;發現規格變動,就備註說明更動的措施等等。總之可以先有第一版,之後再根據需求慢慢修訂、優化。 至於報價,簡單來說就是要敢開。敢開的意思不是要你亂開一個天價,而是開出一個合理的價格。我個人是覺得金額只要雙方同意的價格就都是 ok 的,沒有什麼太高或太低。如果一開始不知道合理價格是什麼,就上網找或是問身邊接案者或是案主問價格大概在哪。 2. 網站架設 在接案前,我自架網頁的經驗就只有 Dear loser 這個部落格,之前工作時是規劃完後由工程師製作的。而接案的網站是還沒有接觸過的版型,說真的當時要接時也是很怕自己做不出來。 架設網站的工具與框架很多,我自己是選擇彈性高、網路資源多的 WordPress 來製作學習。有一個原因也是《財務自由》書中作者有介紹自己就是靠 WordPress 架設網站增加收入的,因此在製作時就優先選擇它了。 WordPress 蠻容易上手的,大概一天可以架起基本架構,網路上的學習資源也很多,如果有想要以網站製作為接案方向的,可以先自架一個網站,看看技術文件、摸摸後台,了解頁面設計等是否為想要的工作內容。啊對可以先感受一下除錯(debug)會不會讓你煩躁,如果會的話請三思,因為在有時程與交付壓力,會加更惱人。 3. 口譯與英文會議記錄 如果本來英文就很好的人,那你應該會蠻順利的。但如果你是和我一樣平常較少機會實際使用到英文,事前準備就蠻重要的。因為知道即時反應不會到太好,所以我事前先索取了演講的投影片、和案主討論可能會被問的問題,以及想要的回答方向,有了這些資料後就可以先把比較不好翻譯或是有專有名詞的字查好。 會議記錄的準備則是在接案前花了點時間和案主確認視訊會議的背景以及實際需求,是要到逐字稿的程度或是重點摘要即可。確認好需求後就上網找英文會議記錄的範本,同時也閱讀撰寫重點的教學文。撰寫完後,使用 Grammarly 做校稿,確認沒有拼字或是文法上的錯誤後,請案主確認是否需要修改。 讀到這裡大概可以發現接到不熟悉的案子、不知道怎麼辦時的兩大原則: 遇到不確定需求:友善詢問案主與溝通 不知道怎麼製作:上網找資料 網路資源、好心人真的很多,只要你有心想要做好真的不難。所以遇到沒做過的案子,別怕,喜歡就接下來努力做! 三、適合的案子關鍵在於需求相符 接案的好處就是有機會可以選擇工作,做適合的案子也比較能享受其中獲得成就,要做好選擇前提是要先了解自我需求,那可以從哪些角度去了解怎樣的案子適合自己呢?我是用以下維度去決定的: 1. 是否有興趣 是否有興趣在這指的是:對於案子製作的原因,以及案主的個人理念是否贊同。我對理念很有興趣,理念頻率對做起來會更有勁,除了既有規劃的合作項目外,自己也會想要努力做更好,因而也會帶來快樂。而如果案主比較偏向壓價格外包了事或是不合理的要求很多,我可能就會歸類於理念不合,而避免合作。 2. 是否有能力 在評分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些案子做起來很快樂,但卻沒有什麼成就感,仔細去分析後發現可能在於是否有運用到既有專業,或是未來想培育的技能。舉例來說:口譯過程蠻刺激有趣的,但因為完全不是專業,沒有做出應有的品質,也就沒什麼成就感。 興趣 + 能力綜合評分 興趣與能力是我是否接案的主要指標。如果是沒能力有興趣,願意花時間拼看看就接,因為我認為對一件事情的熱情足以支撐去成長;有能力沒興趣,看價錢怎麼樣,或是評估會花多少力,如果 cp 值不錯可以接;沒能力也沒興趣,無論價錢多少都真的不要接了,只會害人害己;有能力又有興趣,太好了,接起來吧! 判斷是否接案四象限(圖/Tin 提供) 接案多是短期的合作,因此有比上班族多一點機會和低一點成本可以進行自我探索,不妨多接幾個案子感受一下! 寫在最後 在接觸接案過一陣時間,會發現其實工作的型態並非只有上班族與接案這兩個這麼絕對。在後期有遇過「短期正職」的需求,案主希望找的是固定時間白天工作時間,而以接案的方式彈性運用時間完成的。這也讓我對於工作有更多想像,正職也不一定要是一年 365 天都是這份工作,也許是可以由多個短期正職所組成的。 總結來說,這一趟旅程真的很超值。學習很多,也伴隨時不時的焦慮與自我懷疑。以宣告失敗的方式結束了四個月半的自由業,沒收入真的很需要堅忍的心啊,希望有天也可以成為高級玩家一員。 之後重回上班族仍會繼續接案(感謝新公司),也會嘗試找尋被動收入的方式,總之各方面開源與體驗。 如果大家有有趣好玩的案子可以來找我喔,對於這篇文章有什麼想法,也歡迎留言讓我知道啦! *特別感謝遠在異國的 Daisy 給予撰寫建議 -- 本文轉貼自:Dear loser(原文標題: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2|接案學到的三件事)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13, 2024

什麼是「一人公司」?|數位創業家「巴黎莎拉」如何用「一人公司」打造自己的遠距數位事業?

2023 年更新:後來因事業規模成長,莎拉有團隊一起工作了,此篇文章為當時一人公司的經驗跟大家分享 我曾看過這句話,因而點醒了我:「你應該要可以休息,而你的事業卻不用同時休息。」 2016 年,我剛開始創業時,我就一直知道我需要一個不用受到地域和環境的影響的事業。 讓我可以想回台灣時就回台灣,待多久也不用在意會因為沒在當地而受影響。 所以我有法國 partner 可以在當我回台灣時,讓我的事業能某種程度上遠距事業,持續進行。 只是每次回台灣的時間我都希望能越長越好,我從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到待八個月... 我想要更彈性,也知道我不能永遠當我不在法國時,都依賴這樣的遠距事業,因為多少還是有些不方便和限制。 所以我從 2019 年開始,試過各種方式,想做完全的數位事業。 我花了超過一千歐元買了亞馬遜等等電商的課程,可是研讀了後,發現這根本不適合我,我不想背庫存和有金流上的壓力,我想要過愜意的生活的同時,也希望這個事業主題是我很有經驗和熱情的。 ​每個人的目標和背景不同,你可以選擇適合的生活。 免費下載:我的 8 位數線上事業 4 步驟模式與學到的 6 件事 我想要的數位化事業,不是那種「在海灘上用筆電」、「到處數位遊牧」的那種生活。 那種居遊的日子我已經經歷過了。 而我有了家庭和小孩,我現在想要的不是那種到處居遊的生活,我很喜歡我們定居在巴黎左岸,有屬於我們的家的生活,只是我希望當想要帶小孩去旅行時,我們都可以要待多久就多久,不用被限制。 也不一定是只有享樂的時候,我也想要當我需要身體休息(例如 2021 年中生第二胎),我就可以休息。 相關文章:想嘗試網路創業的同時,去歐洲居遊 3 個月嗎?數位遊牧者的好選擇:波蘭 ​這就是為什麼我一開始打造一個「不會因為我要休息,而事業也休息」的數位事業,所以我整個「巴黎莎拉」個人品牌的事業、做的每一項事情,都是圍繞著這個事業模式進行的。 在這段時間,我持續將我的銷售自動化系統所欠缺的小地方補齊,累積自己的智慧資產... 可以說我做的相關事情幾乎沒有一項是「只銷售一次」的,因為我知道只有將時間與力氣反覆出售,讓整個銷售漏斗和流程自動化,才能符合我的目標。 這也是我一直推薦的事業方式。 相關內容:高價課的 3 大元素、原因,與低價課準備上的差異 沒有想到我在這一年「沒有規律的防疫生活」中達成了數位事業的目標,這樣讓我以後不論在哪裡,我都可以有很滿意的收入和自由,有了多了更多的選擇。 我心情大致上都還蠻不錯的,當我有時間能做我的數位事業,就好像國中在讀書中可以看一下日劇那種「忙裡偷閒」的感覺一樣;而與小孩整天在一起,看到她從不太會說話到現在中文說得很溜的這段成長時期,真的覺得好值得! 為什麼我很喜歡一人公司的數位事業? ​很多準媽媽在懷孕時與我聯絡,跟我說她很希望生完小孩就不要再回到辦公室,但是可以持續有收入;也有很多讀者想要能多一些旅行的時間(尤其是與小孩),而不要被少少的請假天數綁住... 我想經驗變現,尤其是用數位事業的方式,就是一個很好的事業模式。 或許你跟我一樣,沒辦法固定每天幾點做什麼,或是背景無法控制(有小孩),所以固定時間直播的方式就不適合,而電郵行銷這種半低調的方式就很適合。 或許你跟我一樣,不想要有庫存的壓力和物流的問題,而經驗變現的數位事業方式,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有時當我在睡覺時,也會有客戶下單,數位化的產品(線上課程、錄好的工作坊、數位產品如文字檔的 PDF 等等)可以直接讓客戶下載,這樣我就會有更多時間,去做其他想做的事情。 這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我是 2019 年才開始建立數位事業的,只要跟著對的人,學習對的模式,加上努力實作,就很有可能達成。 相關文章:一開始斜槓創業,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多... 免費領取 100 個經驗變現的利基市場主題 一人公司辛苦嗎? 你會發現我從來沒有說過我一週工作幾天而已,是因為即使我工作時間不長,但我花很多時間在「想」(說「思考」可能有點嚴肅)我的事業。 其實個人品牌數位事業是很花腦力的,洗頭時在想,等車時在想,晾衣服時,洗菜時也在想... 有時候睡到一半醒來睡不著,就想到可以下次寫給讀者什麼內容,越想越開心...或是搭捷運時想到可以加哪一句話在自動信中,回家加了後,過兩天果然又提升了最後產品的轉換率... 你可能會問這樣不累嗎? 其實蠻累的,但是累得很開心!如果你有自己的部落格或事業,你就會懂我的感覺。 對我來說,也不影響生活品質,反正發呆也是發呆,我又不看電視,我也知道怎樣放鬆。 做自己的事業有點像是養小孩,不太可能不去照顧事業,它就能自己成長。但是你看它成長的過程,你會很有成就感,因為這是你扶植長大,屬於你的事業,這種找到自我價值感的感覺,大大勝過於人家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的朝九晚五。 如果你看到有人說自己超輕鬆創業就賺多少錢,我只能跟你說那是個假象... 做自己的事業不一定有比較少的工作時間,但是確實有比較「彈性」的工作時間。我可能周三白天去周間人很少的地方玩,以避免周末人擠人,但我周五晚上可能不想去人擠人的地方,就做做事情(我是很開心做我的事業內容) 我常被問我到底有什麼動力可以這麼自制呢? 不敢說自己很自制,大概就是我知道「如果我現在不把握時間做,我等下就沒空了」我每次都是這樣想的,因為平常動腦時已經將我下一次有空時可以做的事情想好了,一旦有任何時間,即使是十分鐘,我也會把握,趕快實作、優化、寫內容。 例如,今年我搭飛機回台灣時,趁女兒睡覺時,趕快打開電腦看學習內容,看到電腦沒電。 我不想看機上電影嗎?當然想啊,只是我知道如果我現在不把握時間,我等下就沒空了!(女兒醒來後,或是隔離時與女兒整天被關在一起就沒空了) 如果你想要輕鬆的工作,那可能還是去做朝九晚五的工作會比較輕鬆哈哈。 或許我這麼說,可能會嚇走一些人,但是我還是想說真相,做自己的事業沒有很輕鬆,工作時間不一定比較少,但是彈性時間比較多,而且每天都非常有趣,我的價值不是老闆決定,就是喜歡這種設計生活和有成就感的感覺。 不斷走彎路,最後的結果只能很普通 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曾說:「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越來越不太注意別人說了什麼,而是改為觀察他們做了什麼。」 安東尼羅賓斯(Anthony Robbin)也曾說過,學習已經成功的人的模式,就是你達到目標最快的方式。 雖然坊間常說要不斷試錯,但是如果花太多時間不斷做錯、繞彎路,最後只會讓人越來越沒信心,而且最後的結果也不會是頂尖,只能很普通,甚至不到平均值。 如果你想要快速學習掌握新的技能,不需要自己去發明新的方法,你只要使用已經驗證過有效的方式和工具就好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不斷研究各個大師和成功創業者的模式和銷售漏斗等等,甚至購買他們的知識產品,去研究他們的整個銷售漏斗、秘訣和眉角,而不是表面的冰山一角。 我親自實作了幾年(從 2019 年開始),經過不斷地修正與測試,即使到現在,我都不斷地調整我的文章、名單收集頁、網站、文案...等等,持續精進。 我不喜歡一定時間一定要做什麼的 routine 我開始創業後,當時終於覺得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和事業的感覺真好! 尤其從 2019 年開始經營的第二個創業「全數位化的事業」,已經可以取代全職了。雖然不代表不用工作,但是它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自動進行的,這種不用被地域或環境而限制的事業,很適合我這樣喜歡自由自在的人。 尤其如果你像我一樣,喜歡自己的主題,那可以說幾乎沒有在工作的感覺。反而因為有太多有意思的事情,讓自己睡前很興奮,早上起來又很想趕快開電腦,而且我不再有周一症候群,反而很期待周一,因為到處人都很少,可以去許多不用人擠人的地方。 相關文章 : 創業的 Big Why 對了,金錢自然來? 我不喜歡被人主宰命運的感覺 記得以前在其中一間公司,有段時期景氣不好的時候,主管面無表情地說:「莎拉,妳可以來我的辦公室一下嗎?」 後來她只是要與我討論公事,但當下她這麼說時,我心驚膽跳,怕有什麼變卦... 我經歷過在公司當歐洲業務時,幾年業績第一名、被 promoted 的時期,也經歷過業績不好的時期。太忙時覺得累,不忙時又很心虛,感覺更不好... 如果你也有相同的感覺,我希望這封信能給你鼓勵一下,讓你知道我這個平凡人也有終於擺脫朝九晚五的生活的時候。 有些人跟我說擔心創業會引來惱人的客戶或學員,怕自己會不快樂,我倒是覺得,自己的文字或給人的感覺,會吸引頻率相近的人,我目前都沒有遇過這樣的客戶或學員呢 ! 不用擔心太多囉。 反而覺得可以選擇自己想要合作的客戶,比以前在當歐洲業務時,必須要與公司既有難纏的客戶打交道、裝笑臉,好太多了! 我到現在仍是一人公司 我常收到一樣的問題:「我沒時間做直播,沒心力經營社團,不想露臉 ,我要怎麼銷售」 「有些事情我看起來很難做,莎拉你都自己一個人做這全部的事情嗎」? 是喔,我到現在仍是一人公司,雖然有瑣碎、繁雜的事情,我忍不住會想「要是有小幫手有多好啊...」 任何事業一定有繁雜的瑣事,就像嬰兒雖然很可愛,可是還是有把 OX 把尿的時候;雖然我很喜歡我的房子,但是還是有需要打掃廁所的時候。 可是這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開心程度已經遠大於這些瑣事。 而且我還是認為現階段,應該要親自去做所有的事情,真正了解所有的環節與眉角,這樣我做出來與教出來的內容才能環環相扣,很有系統和邏輯性(這也是很多學員跟我說的:)) 。 我一直很強調建立系統對於數位事業的重要性。 一開始我都是用最簡單且幾乎零成本的方式進行,當我持續得到收入後,我常拿一部分去投資我的系統,例如電郵系統、平台系統、金流系統。 我也持續建立自己的智慧資產系統。 即使是我做過線上 LIVE 工作坊,我也將它錄好、剪輯好,之後成為反覆銷售的資產之一,因為我知道建立系統是長期的,它可以持續為我帶來新的有效受眾、被動式銷售的收入,讓我可以花更多時間去做我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追求短期「目標」,這次業績目標達成就結束了,下個月再辦活動。 「原子習慣」這本書也提到了「建立系統比建立目標更有效的概念」。 如果你不想要每個月都要花好幾天做直播,或是做直播銷售講座,那你就不要勉強自己做,你可以選擇更低調和被動的方式做行銷和銷售,例如我主要用電郵行銷,我覺得很適合我的個性。 不論你要斜槓或創業,你都要讓自己更開心,而不是勉強自己、被綁住,別人做什麼,你就做什麼。 沒有哪一種事業形式是對的,或不好的,這全看你喜歡哪一種生活和事業形式 :) 相關內容:我用這套內容變現漏斗系統,持續得到精準優質客戶 當時在苦悶生活中轉移目標 沒錯,在全球疫情嚴重的時期創業、懷孕、生孩子,到現在照顧二寶,是辛苦的。(相較於懷第一胎時,我常在巴黎到處趴趴走) 但是如果讓我重新回到去年,我也不會想要改變當時的選擇,而且當我知道要變成雙寶媽媽後,反而給我更多事業上的動力。 雖然我的生活沒辦法像以前一樣,有一整個白天可以運用,但是我把握所有可以利用的零碎時間。 只設定每個月的大方向,沒辦法設定每一天的計畫,不過只要方向對,仍然可以達到不錯的結果。 我很感謝當時的自己,在防疫生活中,將個人品牌事業當作是一個心靈上的寄託、在苦悶中轉移目標的方式,才有今天,讓我有更多的選擇。 在有某種程度上的被動收入的同時,可以選擇要不要再做其他新的挑戰,在有更多的成長的同時,幫助到別人,而不是只是為了賺錢。 雖然主創業很好,也持續進行,但是沒有辦法像現在這樣的個人品牌事業,有不受到地域和環境影響的自由。 不論現在你有沒有達到你想要的目標,如果你覺得生活有一點苦悶,或是懷疑自己「難道人生就這樣一直過下去?」都可以不妨利用這段防疫生活中,做一些你平常一直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情喔! 尤其我很推薦可以從網路事業開始,那或許目前看起來只是轉移目標很好的方式,但在幾個月後,你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成果,而感謝當時願意踏出一步的自己 :) 歡迎加入4000多人加入的免費臉書社群「七位數線上事業社群」 巴黎莎拉 - 幫助人建立高價課線上事業,將經驗變現 輔導400+學員建立高價課 定居巴黎左岸,兩個小孩 巴黎莎拉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arasu.paris/ 七位數線上事業社群: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onlinecoursebiz 莎拉8位數線上課事業4步驟模式: https://sarawithyou.com/landing-page/ -- 本文轉貼自:巴黎莎拉(原文標題:想要數位游牧或遠距工作? 一人公司的數位事業就是很好的模式)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6, 2024

2024 如何從 0 開始經營自媒體?斜槓專家的 5 步驟教學

自媒體,已成為人生職涯的一種放大器。 不論什麼身分,從事什麼行業,擁有一流的自媒體,代表你有更多可能性,獲得合作、升遷等諸多機會。 我認為所謂「一流」,並非讚數或粉絲多,這些數字,只是成為「一流」之後的副產物,真正的關鍵,可以從 5 大步驟來檢視。 1. 歸納與整理力:能否邏輯清晰的呈現資訊 2. 內容的一致性:能否針對相似主題持續創作 3. 內容的系列性:能否延伸主題打造系列感 4. 內容的相關性:能否讓內容與讀者有相關 5. 最重要的 10 個自媒體主題建議,新人必看! 你也想從 0 開始經營自媒體,並打造成功的個人品牌嗎? 往下,我會仔細分析這 5 個步驟,可以使用哪些技巧,來提升你經營自媒體的效率和品質! 我是亨利溫,一名經營 IG 超過 4 年的斜槓講師,目前有 8.2 萬追蹤。 步驟 1.歸納與整理力 無論你是用純文字、圖文,還是短影音的形式表達,要確保 2 大面向的元素,能在你的內容被清楚呈現: 1. 因果關係:能讓讀者理解,你所說的事情,是因為什麼而導致、發生的,例如這篇貼文,想要說明成為「一流」,能對職涯、自媒體成就有所幫助,所以我就必須解釋,背後的原因與關聯性是什麼。 2. 有趣的舉例:為了讓和你不同經驗、專業的讀者,也能夠搞懂你想說的事情,將事情的特性,做歸納與類比,更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和興致。例如:版面凌亂的自媒體,就像起床後頂著亂翹的頭髮出門,給人隨意、不專業、不重視的感覺。 能說清楚因果關係,並加入自己的觀點進行舉例,證明你的邏輯和思考整合能力,都是有一定品質的。 延伸閱讀:上班族如何副業賺錢?斜槓經營 IG 月入 40 萬的 5 個思維 步驟 2.內容的一致性 社群上流傳著一種論點:如果你想要經營某種主題到被看見,甚至成名,請做好創作 100 篇內容的準備。雖說這個具體數字因人而異,但持續針對特定內容創作,是呈現自身專業性和定位的重要技巧。 以下是 2 種維持內容一致性的建議: 1. 針對特定的人士創作:例如新手父母、想學好英文的、想去日本旅遊的、愛吃拉麵的、喜歡看搞笑梗圖的。 2. 針對特定的技能創作:例如如何用好 Excel,Canva、如何拍出好照片、如何自學短影音拍攝和剪輯。 選擇「人士」,你可以更寬廣、全面的分享內容;選擇「技能」,你可以短時間快速展現專業能力,我認為經營的難度,針對「技能」> 針對「人士」。 延伸閱讀:2023如何開始 IG 經營?從 0 到 6 萬追蹤的 6 個技巧 步驟 3.內容的系列性 延續上一個步驟的觀點,經營「技能」主題比較難,是因為專業需求比較高,而且內容都是較硬的知識,針對「人士」經營,比較容易結合軟性的資訊,例如個人故事,情緒反思,去打造系列內容。 以我的例子:教大家透過自媒體展開斜槓事業來說: 針對「斜槓族」這群特定人士創作 我可以寫時間與專案管理技巧、理財投資技巧、自媒體商業模式、 IG 經營等等。 透過與主題:斜槓有關的子議題,打造像是節目的系列貼文,拓展豐富性。 針對「IG 經營」這個特定技巧創作: 我可以寫與 IG 有關的最新資訊、功能。 蒐集各種因為 IG 經營改變人生的故事。 還是能做出系列性,但難度較高,也較難接觸新群眾。 延伸閱讀:2023 如何高效自我成長?5 個重要的提醒與實用技巧 步驟 4.內容的相關性 你所創作的內容,除了呈現自己的專業和想法之外,如果想獲得讀者的認同,必須確保你分享的資訊和技巧,確實是讀者們有興趣,會想知道答案的。 主動蒐集題材:真人訪談、限動問答蒐集素材,和你的社群讀者互動,直接了解他們想知道什麼。 反思自身經歷:思考你自身從青澀到成熟,中間歷經的低潮、困境,你是如何解決,並獲得哪些啟發。 觀察相關社群討論:透過 Dcard、PTT、競品社群,看看有相關需求的讀者會聚在一起討論哪些問題。 主題的一致與系列性,幫助你的自媒體聚焦:再加上內容與讀者相關,追蹤和互動表現就會好。 延伸閱讀:如何靠 IG 經營賺錢?自媒體年收入 100 萬技巧分享 步驟 5.最重要的 10 個建議 讓你的主題,能幫助你人生的短中長期目標。 讓你的主題,能發揮你獨有的專業技能或特色。 不必一開始就定死主題,探索式多元嘗試再聚焦。 至少要對你的經營主題有興趣,才會有創作的熱情。 主題可以隨著你自己的生活狀態、成長而改變。 建議帳號可以維持一個核心主題,一到兩個子主題。 定期提升你對經營主題的知識和專業。 分享你對未來的願景、理念和規劃。 關注與主題有關的新聞、時事話題,延伸創作。 我非常推薦,經營自媒體的「主題」,最好能與人生目標相結合。 例如我的目標是成為有影響力的講師,那麼「斜槓」是既能發揮我專業,又讓我獲得出書、教學、演講機會的主題,對我而言就是很好的選擇。 延伸閱讀:下班好累該如何開始斜槓?提升斜槓動力的 4 個秘訣 如何用自媒體增加斜槓收入? 你今年想嘗試自媒體變現,或是幫自己打造能獲利的個人品牌,創造斜槓收入嗎? 我真心認為,靠經營自媒體開啟自己的副業之路,是最安全、風險最低、初期金錢成本投入也不高的一種選擇。 此外,在經營 IG 社群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充分學習品牌經營、內容策略、數位行銷技巧,等諸多有利於推廣你商品、服務,並創造營收的方法。 為了幫助你成功靠自媒體變現,我製作了一份超高含金量的實戰簡報,精華整理我過去一百多場演講的知識,和 IG 經營 4 年,從 600 到 6 萬追蹤的實戰技巧。 透過拆解我 2022 靠 IG 經營收入百萬的結構,延伸八大商業模式,深度解析內容規劃、定價、談判策略,讓自媒體經營者,能清晰掌握接下來的變現方式。 在這份簡報中,我會以終為始的帶你從頭規劃,運用 IG 打造出具有變現力的個人品牌,奠定未來斜槓事業的發展基礎,並說明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細節,應用哪些技巧,而這樣的教學,會結合我自己過往的經營經驗,詳細展開以下的章節: 大賺錢方法分析 經營主題挑選 個人品牌定位 IG 帳號版面優化 經營內容策略 文案寫作技巧 自媒體高產工作法 4 份高效經營自媒體的實作表單 馬上查看,這份在 2023 能幫助你提升影響力,賺取斜槓收入的功略簡報吧! 亨利溫 -【斜槓致富】IG 經營實戰攻略簡報 歡迎大家追蹤 IG 亨利溫 Henry Wen|斜槓 x 理財 x 自我成長! -- 本文轉貼自:亨利溫(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14, 2024

把家改造成辦公室!「遠距工作」過來人分享 3 類設備升級考量,遠離痠痛更能專注

講到在家工作,最常見的疑問除了如何專注,就是如何設置辦公環境,讓自己長時間工作下來不會腰痠背痛。關於在家工作如何避免腰痠背痛,美國一位全職接案作家 Eric Ravenscraft 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上的分享,或許值得你我參考。 Eric 提到,他自 2012 年開始全職在家工作,剛開始只是把既有的家具湊合著用,大賣場賣的金屬桌子配上金屬摺疊椅,就這樣開始長時間辦公。沒想到過沒幾個月,他就開始全身痠痛,這也是他「設備升級」的起點。 Eric 的三方面設備升級:辦公椅、辦公桌、螢幕支架 在 Eric 的分享當中,他提到自己升級了三種辦公設備,包含: 1. 辦公椅 一把好的辦公椅通常不便宜,但在 Eric 看來,這筆花費就好像買床墊一樣,既然我們人生可能有三分之一的時光都得仰賴它,那麼投資好一點的選項並不為過。紐時旗下的產品評論網站 Wirecutter 針對挑選辦公椅,也提出三個要點。 舒適性:每個人的身形都不一樣,坐起來舒服的椅子很可能也有所差異。如果可以,在購買前務必先試坐看看。 腰椎與背部支撐性:一把好的辦公椅必須能支撐我們的腰椎與背部,讓我們在各種坐姿之下,身體都能保持穩定。 可調整性:一個人的坐姿可能各式各樣,為了讓身體保持在比較理想的姿勢,辦公椅必須能進行多面向的調整,包含椅子高度、把手高度,以及椅背傾斜程度等等。能調整的面向越多會越好。 2. 辦公桌 歷經幾次調整,Eric 最終認為對健康相對有益的選擇, 是可調整高度、讓我們能或站或坐變換姿勢,搭配在任何姿勢下,桌面都「夠大」(可擺放電腦、鍵盤並考量滑鼠移動空間)的升降桌。 (Photo from Freepik) 3. 螢幕支架 Eric 分享,使用能調整電腦螢幕高度的螢幕支架並調整到「雙眼平視」的高度,可以幫助我們遠離駝背,他自己一調整螢幕高度,也發現自己立刻就坐得比較直了。不過他在分享中也引用專家說法表示,調整螢幕高度對使用相對小的螢幕的人來說很重要,但現在電腦螢幕都越來越大了,若你自己考量在看畫面時身體沒有太多不適或身體扭曲,也未必真的需要再添購螢幕支架。 真正關鍵不在設備,而在你的「習慣」 雖然嘗試升級設備,但 Eric 也坦言,在多年在家工作經驗中,他發現真正遠離痠痛的關鍵還是在於人的習慣。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所謂「姿勢」有絕對的好壞,好的就要一直保持著,但事實上,透過姿勢保持健康的關鍵更在於「動」,也就是時常變換姿勢,避免身體僵硬、保持肌肉和骨骼健康。 這也是為何我們在升級設備時,需要考量辦公椅的可調整性、以及辦公桌高度的可調整性,這些刻意的環境設計,都會幫助我們在長時間工作中更輕鬆地變換姿勢。健康提升了,痠痛減緩了,真正的專注狀態也才得以開始。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接案讓你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多元收入+複利策略+長期思維」幫你跨出第一步! | 自由接案達人 西打藍 專訪

不少上班族都夢想著跳脫體制,成為自由工作者或是創業家,但卻遲遲不敢起步。而多數人卡關的點,在於害怕「沉沒成本」太高,不敢果斷放棄過去學校、職場累積的種種,去踏上一個未知的冒險。 已經有五年接案經歷的西打藍,現在是以文字與網站建置為核心服務的自由工作者,擁有多達 10 種的收入來源,在 instagram 上更累積 9000 多名追蹤者。 曾經的他也是一名上班族,大學從工業工程科系後,一路當過記者、前端工程師,最後決定走出辦公室,成為一名自由接案者。這一路以來他如何面對沉沒成本、工作焦慮,還有在接案時如何拓展案源、如何規劃長期職涯等等,西打藍一次分享給你! 過去不會浪費,你可以自己走出一條路! 西打藍並不是一開始就確定人生要怎麼走,在職涯前半段曾當過記者、工程師,最後熱愛寫作和與人交流的他,辭去穩定的工程師工作,成為自由工作者。 很多人會覺得,已經投入某個職業一段時間,突然轉行,過去的努力都白費了。 但西打藍認為,這些經驗並不會浪費,反而能轉化成新的機會。甚至許多職能都是通用的,例如記者的人際溝通與深度提問技能,在專案管理提案、當業務談案子都會用到;梳理文字的能力也能在簡報、企劃書派上用場。 他用一個很有趣的比喻來形容:「我一直認為,當一位上班族是去完成別人拼圖板上的一塊拼圖,它的模樣取決於人資開的職缺,你必須把自己摸捏成那個職缺的形狀,那可能就不是你了;但是創業(當自由工作者)不一樣,你是拼圖板上的第一塊拼圖,其他人要為你把圖片拼出來。」 當你選擇自由接案,你不再只是公司裡的一小塊拼圖,而是自己拼湊出整個事業版圖。雖然過程中充滿不確定性,但只要懂得市場需求,並累積信任資產,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大提升。 打造多重收入來源,解決收入不穩定的焦慮 許多人接案最擔心的就是收入不穩、案子怎麼來,目前西打藍就有超過十種收入來源,包含: 1. 文字工作:文字採訪、雜誌撰稿、代筆寫書(已經完成兩本書)等。 2. 網站建置:客製化網站建置、設計 Logo、SEO 行銷等。 3. 職涯輔導與接案培訓:提供一對一的職涯規劃與接案培訓,接案「陪跑計畫」,目前已輔導超過 60 人。 4. 開設小班制前端程式教學:幫助想轉職的學生學習前端開發。 (還有多種收入來源,可以參考西打藍的官網。) 一路以來慢慢累積不同的收入來源,西打藍第一年的收入就與當時在當工程師的起薪相當;第二年,他的年收入即突破百萬。 西打藍也不藏私地分享初期他的案源拓展策略: 1. 利用身邊人脈 發文昭告身邊的朋友,讓認識的人知道自己開始接案。 參加實體活動,透過人脈獲得推薦。 2. 善用線上資源 在 Yourator、臉書社團等平台尋找適合的案源。 透過作品網站展示自身專業,吸引潛在客戶。 西打藍提醒,不要被職缺上顯示的合作形式侷限,有些案子可能是要兼職,或是要求按月計,其實這些都有機會談成專案計。 3. 主動業務開發 你可以先和對方談案子,再根據對方的需求切分,組成一個客製化的解決方案與團隊。 比方說,對方需要 Logo 商標、網站以及 SEO 與行銷,你可以依照這些需求來組成團隊分工,各司其職完成一個案子。 他表示,如果是以前當員工的思維,他會想要全部自己學、自己做,但是現在他選擇組團隊,共同合作。 「其實在剛開始接案的前兩年,我都是工作狂的狀態,只要醒著就在工作,那時候真的很瘋。但近兩年比較有商業思維,懂得外包、團隊合作之後,變得輕鬆一點,今年還規劃了一些出國行程。」 西打藍也十分重視「一魚多吃」、「複利」累積的商業思維,當他的「接案陪跑」計畫和「前端工程師課程」都在過程中逐步與學員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係,當學員們學成畢業,他們可以互相介紹案源,甚至成為彼此的工作夥伴,打造雙贏關係。 穩定案源,用 3 招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接案最重視案源的穩定性,西打藍的案源中有六成以上都是老客戶,「我實驗過,整整一年不主動找案子、也不發作品,結果案源還是一直來,而且大部分都是以前合作過的客戶。」 他表示,和老客戶合作好處多多,第一,已經熟悉彼此的狀況,減少溝通成本;第二,收入更穩定;第三,老客戶會口耳相傳,把你介紹給別人,獲得更多案源。 西打藍分享 3 招穩定案源、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的方法: 1. 持續尋求回饋 在案子進行中,他會不斷詢問客戶的意見,而不是等到結案才檢討,這樣能確保雙方的合作順利,客戶滿意度也更高。 2. 提供高價值服務 他的目標不是接越多案子越好,而是讓每個案子都能長期合作。當客戶覺得你的服務好,會更願意介紹新客戶給你。 3. 長期經營品牌 他每週寫作、經營自媒體,累積了超過五年的內容,這讓他在業界建立了信任度,客戶自然會找上門。 對於想嘗試接案的上班族,有哪些建議呢? 西打藍比喻,自由工作者就像野生動物,一腳踏入自由的世界中,必須學會獨立生存。想嘗試接案卻不敢跨出第一步的人,其實不用急著將自己拋到自由世界中。 「中間有個過渡的方式,你可以一邊兼職、一邊接案,直到你覺得可以完全當野生動物時再去;如果覺得自己不適合,那就回去上班。」 Bryan 也呼應,每個人的天性不同,可能適合職場、也可能適合創業;但是沒有嘗試過就不會知道自己適不適合! 西打藍在成為自由接案者之前,他也曾感到猶豫、徬徨,但是現在的他回顧這五年的累積,他只想告訴自己:「第一次做一件事都是最難的。但一年過後,這件事會變得超簡單;在別人眼中,那就是神乎其技!」 還有更多西打藍分享的精彩內容,可以收聽 《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19:接案讓你既期待又怕受傷害?透過「技能盤點 X 排列組合」的技巧無痛邁出第一步! | 自由接案達人 西打藍 專訪。 如果你想更認識西打藍,歡迎追蹤西打藍的 Instagram 和 YouTube,還有官方網站!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3, 2025

創業、自由工作與數位遊牧必備的 3 大條件:高度自律、好的工作方式、忍受寂寞

其實滿多人問我關於創業或是數位遊牧的必備條件。 我自己創業至今,我覺得關鍵大致是這三個事情: 高度自律 好的工作方式 忍受寂寞 高度自律 當上班族的好處,在於會有明確的上班與下班時間。 下班了,事情丟著明天再來處理通常也沒事。但你自己出來創業或是當數位遊牧(自僱)你其實沒有下班時間。像我自己其實有待辦事項清單,常常都是被這些待辦清單追著跑,重點是你得抽空檔完成。像週六我上課,週日則在家審文稿以及準備週一 Podcast 要錄的內容,到了週一除了錄音、處理日常工作、還要抽空準備聯發科訪談的稿子,昨天節目訪談結束我又回公司談燈具改善、幫同仁升級電腦、以及審明天要錄音的文稿,今天則是錄音課程集數。 總之,如果你自己沒有強度的自律性,也沒人來逼你,那很快你就會停住。其實也別說很多事情了,很多人宣誓要怎麼製作 Podcast 或是寫 Blog,常常十篇就停下來了。因為沒有人逼,要靠自律長時間一直有產出,這其實並沒想像的容易。 好的工作方式 也因此,既然你會有很多事情得做,你就得自己發展一個好的工作方式。你是自僱者、創業者、或是數位遊牧,你會發現你很需要不斷進修工作方法,無論是時間管理,資料整理,筆記術、工作安排、專案管理、甚至零碎時間的工作能力。 以我現在來說,我可能一整天有四個會議,然後就是中間有空檔就盡量寫點甚麼來發文。或是就算我需要專注處理文稿,也得切換心情去參加主管會議,或是每天隨時都有人來敲門。我現在是訓練到,可以有人敲門、來開會、然後對方離開後繼續寫三百字稿子;這時可能又有人敲門、開會討論、然後他離開後再繼續寫三百字稿子。這完全不是我厲害,只是被環境毒打後的演化歷程而已。(泣) 忍受寂寞 既然你得高度自律、又常常需要高強度的工作,難免當然會覺得疲累與沮喪。尤其長期經營也未必總是能日日順利,有時候你會不免懷疑自己到底在幹嘛?也會覺得自己其實做的很差之類。所以心理上的強韌度我覺得也很重要。 我覺得自己運氣好的地方,在於我們經營上有兩個人。而且我們的沮喪週期似乎總能不太一樣?通常我覺得沮喪低潮時,Bryan 會剛好變得很樂觀。而他覺得沒勁時,常常剛好是我覺得很樂觀可以主導的時期。所以每次倒都能順利度過。 只是這麼十多年下來,我真心覺得,忍耐不是好方法,你必須找到一個支持體系還是重要的。如果沒有合夥人,還是建議你多認識一些類似生活模式的自僱者或是老闆們。沒事大家可以吐吐苦水,對於撐下去會有幫助。 以下可看可不看 過去很多數位遊牧或是自僱者,常常來問我關於創業要如何忍受寂寞這樣的問題,但我總覺得我們的經驗很難怎麼複製。但大家這需求我是始終有放在心裡,所以我們在開設數位遊牧網之後,也架設了一個社群。我們可能不能幫你找合夥人,但最少可以幫你彙集一群類似的人。這個類似綠洲或是營火的園地,讓你可以在裡頭討論煩惱、討論遠端工作、討論報價策略、接案技巧、工作方法等問題。 或許在你最寂寞時,有這麼一群相似的人,你會覺得能更好地度過。 點此前往數位遊牧的營火區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30, 2024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1|接案工作總覽:事前準備、案源開發與接案收入

本系列為統整本人四個半月自由業的心得感想,第一篇會來講接案工作的總覽,介紹我成為自由業所做的事前準備、案源來自哪、案子的收入、各項評估以及執行心得。每個人的狀況都不相同大家可加減參酌,或是當個軼聞看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囉! 自由業系列文章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1|接案工作總覽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2|接案學到的三件事 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3|自由業和上班族的差異 四個半月自由業番外篇|那些沒錢的專案 接案的數據們 自由業期間:2021/03/15-2021/07/31 ,共計 140 天(約四個半月) 案件邀約數:十件 實際接案數:六件(一件中途中止未繼續) 累積收入:約兩個多月的正職薪水(四、五月為收入高峰,六、七月驟降,一度趨近於零) 成為自由業的事前準備 這次離職如同第一篇《自由業的開始》所說,是沒有找好正職的,也正因為打算裸辭,所以勢必要知道自己可以光溜溜的多久,以及可以用什麼方式賺到錢。我大概在離職前三到四個月前開始準備,其中比較關鍵的前置作業有四個: 第一、記帳 記帳上的我的需求很簡單,可以輸入類別、金額,另外要可以輸出成 google sheet。最後在思考自己寫一個 LINE bot 或是用別人的,我選擇了偷懶,使用「七七記帳」。雖然他的預設類別不太符合我的使用情境,基本上還算是方便。在 LINE 輸入完金額就會傳送到 google sheet 上,方便我自己在 google sheet 上做圖表或是基本計算。 第二、找出可能的接案工作 要怎麼找出來呢,首先要先列出自己的技能,例如:Wireframe 繪製、競品分析、問卷設計等。接著去接案網站(如:Tasker 出任務)找是否有相關技能,而所要提供的服務有哪些,自己是否可以勝任。 下圖為我當時評估自己狀態使用的表格,包含: 技能成熟度:對技巧的評估與可應用度(星等為個人能力長短分析,並非市場的客觀能力等級) 是否適合接案:接案市場是否有此需求 想發展程度:是否想深根以這技能為專案進行接案 接案項目評估表 有趣的是,最後接到的案子,竟然絕大數跟表格列的技能毫無相關。 第三、製作公版報價單 接案時對方多會請你先報價,先做好公版的報價單可方便後續應用,我自己是用 google sheet 製作,主要考量到可以方便我計算金額,以及可以一目瞭然合作項目有哪些。 報價單上網找有各式各樣的版本,大家可以找適合自己的使用。可以放以下資訊: 基本資訊:專案名稱、你的聯絡方式、客戶的聯絡方式 合作項目:合作項目、細節說明、備註、金額 合作條款:交付時間、修改次數、規格變更處理方式、付款辦法、報價有效時間、訂金收取 簽章處 公版報價單 第四、放出訊息 這是很重要的一步,必須要讓潛在的案主知道你有接案的空間,如果之後有案子要做,他們就有機會想到你。無論是在社群媒體、朋友談話中都可以提及,手動讓自己在接案市場上架,增加自己的曝光度。當然如果你要貼履歷到接案網站也是可以的。 案源哪裡來 在對自己能力有初步的了解後,就可以選擇主動出擊,或者是被動等案子上門。 我這次總共有執行的案子六件,一件為主動出擊,其他五件皆為朋友介紹。 主動出擊的為當時被對方的行動理念吸引,主動聯繫表示如果有任何幫得上忙可以聯繫我,後來就很幸運有合作機會。 被動等候的皆來自前同事朋友們。我最後一份的正職工作是擔任軟體開發(網頁、App、後台系統)的產品經理,如果前同事要來找我,應該就是網頁開發了吧?殊不知六件沒一個是網頁開發,我真是滿臉問號,只能說朋友們的心臟很大顆。 我接下的六個案子 我自己實際有接下製作的案子有六個,以下分別介紹各案子的內容、收入、快樂度、成就感、想繼續發展度以及個別的製作心得。 案件一:網站製作 案主需要一個網站介紹實體展覽的資訊 工作內容:頁面規劃、網頁製作 收入:五位數 製作時間:約兩個星期 快樂度:4/5 成就感:4/5 想繼續發展度:3.5/5 這是唯一個主動出擊的案子,當初聯繫時沒有想過要接案,單純是贊同對方的理念,過了幾個月後對方聯繫剛好有製作網頁的需求。因為是自己在乎的事情以及第一次以自己的名義接案,所以在製作時真的壓力蠻大,很擔心會做不好讓對方失望。 本來想要自己硬幹的,後來評估心理負擔太大,便請了設計師好友阿努來協助以及前老闆 HC 幫忙確認技術(怎麼可以這樣動用技術長 XD),有專業人士加入後我心安不少,後來也順利完成上線。另外也很幸運這案主真的相信專業以及溝通很清楚,需求會清楚列點說明,其餘的皆給予彈性製作的空間。 在這次案子讓我初嚐接案的快樂,以及自組小團隊的喜悅。也算是給未來的自己一些方向,如果真要自立門戶,絕對不要自幹,一定要找好隊友一起來;如果要主動出擊,可以花些時間去找適合的案主,工作起來會十分順暢與開心。 案件二:活動企劃提案 PPT 案主要向企業提案需要一個活動企劃 工作內容:規劃提案內容、製作提案 PPT 收入:四位數 製作時間:約一個星期 快樂度:2/5 成就感:1/5 想繼續發展度:1/5 這也是朋友介紹的,當時也就想說試試沒有想太多,做活動企劃提案 PPT 是第一份工作部分內容,說真的已經生疏很多,加上主題為法律研討有種既熟悉又避之唯恐不及的複雜感受,所以就盡己所能的製作完成。如果真的要說成果怎樣,不確定案主的想法,但我自評應該很不怎樣,之後應該是無法再接這類型的案子。 案件三:記者會 PM 案主將舉辦一場記者會,需要有人協助規劃以及掌控工作進度 工作內容:製作流程表、工作時程進度安排、記者聯繫與採邀寄送、行前會、記者會場控 收入:五位數 製作時間:一個月 快樂度:4/5 成就感:4/5 想繼續發展度:3.5/5 接到這個案子是一個半夜的電話,朋友聽起來很急加上我對記者會的主題(乳癌)蠻有興趣的,在確認工作內容自己是否可以勝任後,就接了。合作過程蠻開心的,每週大家會一起確認進度,雖然是接案但也有一點團隊一同做事的感覺,加上合作的窗口也都很給力人很好,一路到最後記者會當天都很感謝有機會參與。 這次的合作方式,打開我對 PM 接案新的想像,以往會覺得 PM 接案比較適合一整包(如同網頁製作),如果單就溝通協調的角色的話,外包可能能發揮的地方不多,而透過這次合作,也發覺其實透過事前準備以及會議後的進度確認,是有機會讓外部 PM 協助進度推進與成果追蹤的。 之後如果有機會以 PM 的角色參與有興趣主題的記者會,會蠻想接的,喜歡一群人為一個議題共同努力的感覺。不過如果真的要接,我可能體力要練一下。當天活動結束,我吃完午餐後直接昏睡到傍晚⋯⋯。 乳癌旅行手札發表記者會 案件四:英文演講後的 QA 翻譯 案主參與論壇演講,最後的 QA 時段需要有人協助翻譯 工作內容:翻譯提問者的問題給演講者(英文 → 中文)、翻譯演講者的回答給聽眾(中文 → 英文) 收入:四位數 製作時間:三小時(演講時長,從頭待到尾,實際翻譯約 15 到 30 分鐘) 快樂度:1/5 成就感:1/5 想繼續發展度:1/5 欸因為我真的不是翻譯專業,英文能力也真的就堪用而已,所以只能說朋友真的是心臟很大顆,怎麼敢?重點當場還有同時英文和中文都很好的香港人,我很擔心他會拆穿我翻譯錯誤哈哈哈。如果不是朋友找我,我大概完全不敢接,會出事啊! 案件五:國際視訊會議的會議記錄整理 案主所參與的國際視訊會議需要會議記錄 工作內容:聽錄製的會議,將討論內容製作成會議紀錄 收入:四位數 製作時間:約兩個小時 快樂度:4/5 成就感:3/5 想繼續發展度:4/5 接到這案子時,覺得蠻新奇的因為從沒想過有這種案子。在實作過程中,可以直接看到品牌的各國代表針對公司政策以及未來發展去做討論,一窺跨國公司是如何進行議題討論,以及因應文化不同而產生的應對策略。將討論的內容重新吸收後撰寫成會議記錄,以往沒有什麼做英文會議記錄的機會,意外下獲得此練習機會,收穫很多。 另外,案主人也很好,在溝通製作需求時,除了說明會議的背景、製作的需求外,更分享他的工作內容與甘苦談。這個案子對我而言其實不太像工作,反而是有一個短期又超值的實習機會。 案件六:社群編輯 案主需要有人協助官網資訊更新跟社群經營 工作內容:官網資訊更新、客服、社群發文與管理 收入:四位數 製作時間:一個星期(本來是每月的定期工作,因為實在無法做好,一個星期後結束後續合作) 快樂度:1/5 成就感:1/5 想繼續發展度:1/5 看完上面的案子,大家應該可以發現我只要好玩的東西都會接,不太會去思考自己做不做得來。而這次算是學到了一課,不只是要好玩還需要自己做得來。這次的工作內容包含我十分不擅長的社群文案撰寫。本來想說應該還 ok 吧,結果寫了一兩個文案後就發現真的很不行,後來和案主討論後決定退出此案。這次經驗讓我知道,還是要挑選自己有把握可以做好的東西,否則會讓案主難做事,自己也做得痛苦。 小結 以上的學習無論是開發新技能、既有技能挖掘,或是從案主身上學習,都是我在正職工作上沒有體驗到的。同時也因此認識了其他產業的朋友,在案子結束後人有保持聯繫,不定時交換新知,可以有這樣的緣分我十分珍惜。 很幸運有走這一遭,感覺去了趟職涯體驗營。本來這邊要繼續講學習與反思的,結果一不小心就寫太多字,決定拆篇到下一篇好好分享我在接案學到的事。 *特別感謝 Anu, Em 給予本篇寫作建議 -- 本文轉貼自:Dear loser(原文標題:四個半月自由業心得 01|接案工作總覽)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23, 2024

為什麼「個人品牌」沒在獲利?產品服務「賣不出去」的原因與解方!

我們今天來聊聊為什麼你的個人品牌獲利模式一直不太穩定,你可能有自己的產品或服務,但就是 商品賣不動 、賣不好,今天我會分享幾個銷售成績不理想的常見原因,還有解決的方式。 我在上一篇文章有講到行銷漏斗的概念,在看這一篇文章前,建議你應該要先有一點行銷漏斗的概念,才比較看得懂這一篇文章,通常,個人品牌沒有在賺錢,原因就是三個,如果這些是你的情況,那麼今天你將會有所解答。 1. 你沒產品 2. 你的行銷漏斗塞住了 3. 你的行銷方式需要調整 延伸閱讀:成立「個人品牌」後,到底該怎樣才能賺錢?先了解「行銷漏斗」的概念 今天的重點非常多,所以我建議你準備筆記本。本篇文章也可以搭配「佐編茶水間」的 Podcast ,可以參考我標註的時間點,直接聆聽重點段落! 📍【本集綱要】#207 商品賣不動 節目開場與單集概要(00:00 –) #1 宣傳力道太小、頻率太少(06:05 -) 這個狀況是我最常看到的,相信有長期在收聽佐編茶水間的你,一定有發現,我宣傳品牌是完全不手軟的,我幾乎在每一集的節目裡面,都會提到自己的產品、自己的課程。 我們現在一起來想像一位聽眾的使用者流程,這位聽眾在通勤、做家事的時候聽你的節目,他覺得你的分享很有趣,訪談的內容也滿有深度的,不過,你從來都沒有提到自己有在販售產品,也從來沒有提到:「其實我有在提供一對一的服務。」 在完全沒有透露的前提下,你的觀眾究竟要怎麼知道你有在做其他的事情呢?他一定要追蹤你的 Social media,或者閒閒沒事去你的官網晃一晃,才可能會發現:「原來你有在賣這個喔!」 大部分的聽眾,其實都只停留在「聽」的階段,他的使用者流程就是打開手機,打開 Apple Podcast or Spotify,看一下有什麼有趣的主題,點開他感興趣的集數來聽,就這樣而已,很多時候也不會完全聽完。 更多時候連你的 IG、網站都不會去,因為他不用去,他只是要聽你的節目而已,他沒有非得轉換平台去追蹤你的理由,對吧?同樣的情況,也可以套用在只有經營某種平台的創作者身上,你的品牌效益和產品銷售狀況不好,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你的觀眾沒有聽到、看到。 不要害怕打廣告(08:32 –) 我們都很忙、追蹤很多人、聽很多節目,要在觀眾的腦海中留下印象,宣傳力道就要大,千萬不要怕多!當然,這是我自己的經營方針,也是我相信的理念,我覺得我的手法應該不到激進,但我也一點都不害臊。 滿多人會覺得:「天啊!我廣告打太多,聽眾難道不會超反感嗎?」,的確有對於廣告很敏感、很反感的聽眾,但我一直都認為,如果你的內容是聽眾覺得值得花時間來聽的,那廣告頂多就忽略,或是快轉跳過也可以,有廣告並不影響你的內容值不值得聽。 現在 Podcast 的節目選擇非常多,除非你選得主題真的都很打中他的胃口,或者他就是你的鐵粉,不然通常就只有你自己會覺得廣告的次數太多,因為只有你自己是那個每一集都會重頭聽一遍的人,但大部分的聽眾都不會,對吧? 到底怎樣的宣傳力道是太大?太小?頻率究竟要多少?我現在要說一個你很不喜歡聽到的解答,就是「沒有標準答案」,取決你的品牌屬性跟觀眾喜好,有一些風格比較大喇喇、率性的網紅,他的觀眾就很喜歡他直接的個性,所以每一集的節目都在業配。 喜歡他的觀眾可能還是覺得:「這就是他,他的品牌就是這麼直接」,但如果你的品牌是走小清新的路線,可能你的觀眾比較高敏感,有時候資訊量一多,就會覺得很難消化,我自己有一個小小的策略是,在每一集的節目中,我都會有意無意用一兩句話淺淺的帶過。 例如「喔!他也是我們 BYL 的學生」,或是「我上次在幫學生做一對一諮詢的時候」,就是很順口的提及,除此之外,在「熱門集數」裡面,我也會花更大的力氣,更長的篇幅,去做宣傳的內容。 什麼是熱門集數?(12:17 –) 你在做行銷和內容策劃時,應該會知道哪一集的收聽率比較高,會是觀眾很想聽的內容,那就代表,你應該要在那一集節目中,比平常更大量地包入產品訊息,那在節目還沒有播出之前,你要怎麼知道這一集會有多少人聽?老實說,就是經驗。 我做節目已經做了四年,我知道什麼樣的主題會有很多人聽,因為我經常會跟聽眾互動,知道他們有什麼痛點,所以當有重要訊息,例如六月要特別辦活動,我就會故意用比較精彩、比較多人會感興趣的主題來包裝,順道分享更多當時要宣傳的內容。 除此之外,如果那一集的來賓很有名,或者來賓分享的主題非常有趣,我也會知道這一集肯定會有比平常更多的人來收聽,身為品牌經營者,要用經營事業體的思維來看全觀,而不是單集單集的零散分享,這個就是節目策劃、內容行銷的技巧。 回到第一個常見的問題,宣傳力道不夠、次數不足,是你可以馬上去檢視的,大部分的創作者,會以為文案、連結擺放的地方、產品的消息都很明顯了,但這都是盲點,第一次知道你的觀眾沒有指引,是根本不會知道你有在提供或販售什麼內容的。 你永遠都要去思考:「這些內容有可能被一個全新的觀眾看到,他有沒有辦法找到我想要給他的資源與資訊?」,最重要的是,這個路徑絕對不能困難,門檻一高,觀眾就不會願意找,你一定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足夠的頻率,才有辦法讓你的觀眾記得你的資訊,做到你希望的轉換。 #2 你對你的產品沒自信,說明不夠具體(15:46 –) 你可能會說:「我平常有在手繪一些小東西,偶爾會隨便擺個市集」,或是「我對塔羅有點研究,如果你感興趣的話,我可以幫你抽一張牌,不然我也有認識幾個滿厲害的朋友可以幫你算一下。」 我常說:「你說話的方式、使用的詞彙,這些語言都是有力量的」,那些「隨便、偶爾、應該」都是讓潛在客戶感到模稜兩可的地方,大部分的時候,可能都是因為對自己的產品不夠有自信,或者不想要太過 Push,才想要客客氣氣。 但,我想要請你換個角度思考,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不斷推銷是件不好意思的事情? 是因為我們喜歡大家都可以和平相處,不要一直去打擾別人,要求別人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接收他不想接收的資訊,我們覺得賣東西就是「對」他人做些什麼,可是有沒有可能,你是在「為」他人做些什麼呢? 我一直都覺得我的課程或講座是一個工具,其實任何產品都是一種工具,這個工具不是目的,但這個工具帶你走向目的,只要我聽到你有需求,或者我知道你有困擾,那我介紹一個工具給你,其實是幫你一個忙,我一直都是這麼想的。 你可以說這是過度平常心,或者過度自信,但如果你剛好在賣咖啡,朋友來跟你說:「最近我想買咖啡送人或自己喝」,難道你會說:「要喝咖啡喔!那我介紹別家的牌子給你?」,應該不會吧?為什麼回到你自己的自媒體上,你就不願意這麼做呢? 你是不是覺得說:「因為一直推廣自家的產品,本身就有偏心的嫌疑」,是人都會有偏好,為什麼要害怕自己在偏心某些事情呢?身為創作者,你對自家產品有多一層的愛戴,就像是對你的孩子有多一點的偏心,你要站穩這個腳步,說出自己的立場,除非你是一位評論家,如果不是,就沒有中立的必要。 搜集資料、查證產品的適用性,是消費者的責任,假設你是消費者,你應該要知道品牌端會想盡辦法秀出品牌的亮點,因為這是品牌的責任,而消費者的責任是去多方比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我認為大部分的創業家,儘管沒有特別偏心,還是會對自家產品格外推薦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是他最熟悉的產品,比起其他競爭對手來說,我們了解最深的,當然就是自己的品牌,當看到有適合的潛在客戶,最先推薦的,一定也是自家的商品。 當然,我們不能去製造錯誤的期待,推銷產品給不適合的受眾,產品說明如果含糊不清,就會不夠具體,讓觀眾有種不夠肯定的感覺,這是你自己的產品,怎麼連你都不肯定? 如果你的銷售成績不太好,可以檢視一下是不是在行銷資訊上過度模糊?還是說對自己提供的服務沒什麼信心?如果是,請你換個角度做假設,潛在客戶雖然是陌生人,但就像朋友來問你問題一樣單純,他有個困擾來請教你,你為他提供解答,就是在幫他一個忙。 你是在為他做些什麼,而不是在對他做些什麼。 只要你能夠在話語中帶有這樣肯定的態度,我相信你的觀眾也可以感受到,你的確是在提供他一個方法,一種工具,而不是在強迫他。 #3 定價不對,受眾設定有落差(23:03 –) 這個情況發生的頻率跟其他狀況相比是少滿多的,定價是一門藝術,設定太高或太低,都可能讓你的轉換率不太好。但是到底要怎麼定價?這跟你的受眾樣貌和品牌調性有關,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公式套用在所有人身上。 但我可以舉例,我曾經跟一位學生做一對一,分析他的銷售狀況,他本身是一位攝影師,攝影的技術很厲害,經常會拍婚紗、閨蜜寫真這種質感很高的攝影作品,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發現自己需要一套線上產品,才能在疫情期間生存下來。 因此他馬上開發了一套線上課程,教學生怎麼拍出很高級的沙龍照,課程內容非常的精緻,從攝影器材的使用、光線、取景,到後面的精修一系列都非常的完整,一般會覺得,這樣的內容很有深度、很專業,理當值得高價位,然而產品上線後,卻一堂課都沒有賣出去。 他一開始覺得可能是價位太高,所以將課程降價,但還是沒人買,不知道要怎麼調整價錢?我看了他的課程,覺得這個課真的不能賣低,因為內容很專業、豐富,但是受眾定位不正確,一般講到變現,很直覺就把會的東西包裝成一套系統教學,傳承下去。 但,誰拍閨蜜和婚紗會想要自己修自己的照片呀?我是完全不會,我希望有人可以幫我做到好,所以儘管內容再精緻,他都不應該賣給那些追蹤他的人,如果真要賣,就是要賣給想要成為攝影師的人,或者已經是攝影師並想要進修的人,如果是這群人,定價就絕對沒問題。 如果還是希望把受眾針對在已經有追蹤 IG 的人身上,我可能會建議他開發自己的濾鏡 preset,讓觀眾可以用懶人的方式在照片上套入喜歡的濾鏡顏色,然後走平價路線,累積獨特的個人風格和喜歡這樣風格的受眾,為日後的出發做累積。 聽到這邊大部分的人可能會覺得:「我就不想要走低價路線,我就是希望有被動收入才來做個人品牌」,這個例子是比較極端又寫實的,沒有人想要受到疫情的波及,但很多時候,狗急跳牆生出來的方法,可能從定價或受眾設定上就是不適合的。 你的觀眾想要的、可以負擔的,以及專業水平所及的,都必須要對齊,才不會導致很棒的產品,卻沒有轉換效益。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你是否正在吸引「錯的受眾」?(和3個調整方法!) #4 信任感不夠,關係待耕耘(27:11 –) 我們都不太可能會跟詐騙集團或看起來很假的商家買東西,那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詐騙集團會成功呢?就是因為他看起來很真,製造了足夠的信任感,讓你卸下心防,那為什麼你這個真真實實的創業者卻一直賣不動?說白話就是:觀眾跟你不熟。 我們經常聽到品牌要建立信任感,但究竟什麼是信任感?到底要怎麼建立?其實我在之前的集數中都有經常帶到這個觀念,答案就是:持續 show up。 如果你今天剛加入一間新公司,有很多新同事,大家對你都還算客氣,也會打招呼,但唯獨 Julie 這位同事對你特別親切,你心裡應該馬上就會對 Julie 多些好感,這個好感薄薄一層,但它就是信任感的開端。我們假設兩種情況,一種是你剛進公司沒多久,跟 Julie 開始慢慢會聊天。 過了一個禮拜,Julie 突然問你要不要買一些他自己有在用的精油或保健品,你可能馬上就會覺得:「該不會跟我變好只是想要和我推銷吧?」,除非你本來就對他在推廣的商品很感興趣,不然那一層薄薄的信任感,就會在這個時候出現裂縫。 第二種情況,你跟 Julie 從客氣打招呼,變成午休時會一起用餐,從下班之後偶爾會用 Line 聊一下公司八卦,變成一起吃晚餐,甚至一起搭車回家,從只有平日晚上下班後會聚在一起,變成假日也會私下約出來一起逛街、遠足。 你開始認識 Julie 的其他朋友,也開始介紹自己的朋友給 Julie 認識,這時你發現,你跟 Julie 不再只是同事,你們已經變成了交情還不錯的朋友,這段關係的發展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可以一個月,也可以花一年,這就是好感累積與關係經營。 持續的為那個對象 show up,就是在他的生活中陪伴他、傾聽他,共享歡樂、甚至共體時艱,這時如果 Julie 問你要不要購買他有在使用的精油或保健品,你會不會更認真地聽 Julie 到底想說什麼呢? 信任感要怎麼建立(34:43 –) 講到這邊,你可能在想說:「好吧!我知道信任感怎麼培養的,但我不確定哪裡做錯了,為什麼我跟受眾的信任感就是建立不起來呢?」 首先,你有沒有遇過跟你不太對頻的人呢?他感興趣的事物你都興趣缺缺,他的風格或行為都與你有滿大的落差,如果,這是你跟 Julie 的關係,我相信你頂多跟他進展到中午一起吃午餐,應該是不會下班或假日時還繼續跟他出去,對吧? 同樣的,如果一開始的理想受眾定位就是一群跟你頻率比較雷同的觀眾,建立信任感就會事半功倍,當然,也不是說不同群的觀眾不能建立信任感,只是相較之下比較吃力而已。 我們現在講一下建立信任感的具體做法,我認為就是提供價值,其實價值簡單來說,就是 「something that worth your time」,當你花時間跟 Julie 相處,為什麼不會讓你有一種:「天啊!今天浪費好多時間」或是「今天到底都在幹嘛?早知道就不應該跟 Julie 出去」的感覺? 一定是因為在每一次的相處過程中,你都能夠感到很歡樂、興奮、舒服、自在、受啟發,這就是品牌在帶給觀眾的感覺,並不會因為轉變成商業思維就變了樣,事實上,這些就是最基礎的待人之道,也是商業的營運之道。 我建議花點時間思考,你的觀眾跟你的品牌相處之後,心裡會產生什麼感覺?會覺得撫慰人心嗎?還是能夠帶來啟發、創意、知識?你在提供的價值究竟是什麼都無所謂,只要是正向且良善的,一次提供多種價值也是可以的。 這就會回到內容行銷跟內容創作,在做內容創作的時候,你究竟有沒有認真想過你在創造的究竟是什麼?不是影片或音頻,這些都只是包裝的手段而已,你在創作跟分享的,就是你的點子、你的理念,和你的信仰,要建立足夠的信任感,就要挖掘出你的核心理念。 唯有瞭解,你才會有源源不絕的 idea ,去宣揚你要傳達的事情,當你用作品的方式呈現出來,它才會有價值,價值不是在於這支影片做得好精美,也不是圖片拍得多漂亮,這些都只是加分,重點是你要說的理念、故事有沒有被傳遞出去? 有的話,才能達到我們做內容行銷的目的,有達到這個目的,我們的信任感才會被漸漸地培養起來。 延伸閱讀:為什麼個人品牌賺不到錢?3 個必須建立的自媒體獲利心態 出現的頻率很重要(39:15 –)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聽起來好嚴肅喔,很多網紅不也是每天隨心所欲 PO 幾張自拍照,就很多人追蹤互動嗎?」,如果你這樣想,你可以仔細去觀察這些網紅,大家其實都很了解觀眾是為什麼而來,網紅也會提供對觀眾而言有價值的東西。 我一直都相信了解與確認自己在傳遞的價值究竟是什麼,然後用好的內容作為漂亮的包裝紙送到觀眾面前,就是累積信任的不二法則,還有一件事情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頻率,它會隨著你在受眾心目中的位置而調整。 同樣是品牌,如果你一個月才出現一到兩次,就算觀眾很喜歡你,建立信任感和關係經營的時間就要拉長,如果你之後停更,就算是一開始很喜歡你的觀眾,到了後面也因為沒有更新,漸漸忘了你曾經做過的內容,如果頻率一直斷斷續續,那建立信任就會相對困難。 但,有沒有一種情況,曾經跟你很要好的朋友,因為搬到另一個國家,所以越來越少聯繫,但每一次見面都還是一拍即合?你會發現,這兩個例子全都基於穩健的信任之上,可能你曾經是死忠客戶,雖然他們出過一些問題,但是當他再次出來,你還是會願意再給一次機會。 又或者,這個品牌已經樹立了良好的印象與典範,所以儘管不跟你花太多時間打交道,你還是會被他的一舉一動深深吸引,除非是這兩個案例,不然我一直都覺得頻率是很重要的。 信任感不夠,通常是銷售成績不理想最常見的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做關係經營,時常 show up 在對方的日常,如果觀眾還沒準備好,也不能揠苗助長,就讓他先靜靜觀望一下。 很多時候,你會覺得都是品牌在主動出擊,但只要仔細一想,大部分現代行銷的手法,都是花時間靜靜等待前在受眾冒出芽,才會展開後續的對話關係,如果你覺得講得太發散的話,也可以回到這集原文,下載我整理好的懶人包。 📍【本集結語】#207 商品賣不動 為什麼品牌會沒有獲利?可能是因為你的宣傳力道不夠、次數不足、你對你的產品沒自信、說明不夠具體、定價不對、受眾設定有落差、信任感不夠,關係待經營,不曉得你覺得自己最像是遇到哪個問題呢?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207【佐編私塾殿】為什麼你的品牌沒在獲利?- 下集:商品賣不動的原因與解方)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7, 2024

如何打造「知識型產品」,創造 6 位數收入?(中篇 – 產品設計)

要如何從零開始建立個人品牌,甚至銷售第一個自己的產品,並在一個月內賺進六位數的收入?這篇文章會 Focus 在中期的產品設計,並且會專門討論線上課程的部分。 繼《如何打造「知識型產品」,創造六位元數收入?(上篇 – 點子生成)》的文章後,我們知道了要怎麼找到你能提供,顧客也會想要的產品點子,現在我們要將你的 idea 實際變成一堂線上課程,讓你的顧客得到他們想要的成果,也就是從 Before 到 After 。 我會跟你分享產品設計的 5 個思考重點,包含課程類型、設定受眾、課綱規劃以及課程給觀眾帶來的結果的重要性,相信你看完之後會更清楚一堂成功的線上課程應該要包含哪些元素。 一、課程類型與呈現方式 線上課程的呈現方式有很多,你可以用文章、純聲音的音頻、露臉錄製講課、不露臉只放簡報做螢幕錄製,或是全部混著用都可以,重點在於你認為怎樣的呈現方式會讓你的學生最好理解?同時也要考量到你現階段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有很多第一次做線上課程的人想要把每堂課程影片都做得非常精緻,要有很多的特效、轉場、圖表,配樂和畫面也都要選最優質的,但如果你只有一個人,製作,拍攝、剪輯、上架通通都要自己來,我會建議量力而為就好。 你在其他地方看到許多精緻的線上課程,背後都是有著大量人力、技術、團隊、資金在支撐,但你沒有,所以一開始做得粗糙一點也是很正常的,之後等你的品牌比較壯大後,隨時都可以再回來重新錄製課程,先以你做得到的方式呈現即可。 重點還是你的課程內容是否紮實?有沒有解決學員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當然,有些課程可能真的要做一些示範才能學會,例如手作 DIY 需要實際錄製做得過程,教舞蹈的也需要拍到身體的動作,但你同樣不需要使用很高級的材料,或是在有大片鏡子的教室才能錄製,在家裡就可以完成了。 此外也可以思考自己的性格比較適合哪一種,如果你不喜歡露臉,你可以只放簡報,然後關掉鏡頭唸講稿也可以錄製課程,從小地方開始,紮實地踏出每一步,千萬不要一開始就想做到完美,你很可能只會累死自己,又沒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延伸閱讀:創造個人資產 的3種方式,教你如何在網路上創造自己的第一份被動收入! 二、要賣給什麼樣的觀眾 要賣給什麼樣的觀眾攸關到你在課程中要怎麼講解?內容要多深? 在上篇我有跟你分享過要如何觀察你的觀眾,如果你足夠用心,你應該可以知道你觀眾的程度大概在哪裡,是大部分都是初學者,就連最簡單每個按鈕要按哪裡都要講得一清二楚?還是多數都已經有些經驗,可以教更深入的技術? 如果你真的抓不太到,好像範圍很大,那你也可以用「預測的」,我認為預測和猜不一樣,猜是盲人摸象,你完全沒有一個頭緒,賣不賣得出去只能看運氣,而預測需要做市場調查,確定有這個市場後,我們才去銷售課程,這樣的作法會比較保險。 除此之外,決定要賣給什麼觀眾也會決定你的課程售價、行銷方式、要在哪銷售等等, 所以我建議在設計課程內容之前,先來設計你的 ICA (Ideal Customer Avatar = 理想客戶設定),ICA 通常會以一個人而非一群人去設定,例如這個人的年齡、職業、興趣等,這樣會更精準。 假設我要開一堂專門教「如何打造個人品牌」的課程,我會先設計我這堂課程的 ICA ,然後非常「鉅細靡遺」地編出一套故事(當然也要符合現實,而不是寫小說 XD),通常寫完之後我就可以得到一些線索,就可以去思考我要從哪個角度切入會比較好,你可以參考下方 Emily 的例子。 請你特別注意畫線的地方,這些就是我認為我的顧客特別在意、想被解決的問題,這些重要的關鍵字,就是我一定要加入在課程裡的內容,當然,這只是一個最簡略的示範,在做受眾定位時,我們可能還會做更深入的分析,甚至加上真實的人物頭像。 延伸閱讀:ICA 是什麼?影響品牌成長的關鍵&4 個 ICA 對話法則 三、課綱要有哪些內容 繼續以 Emily 做舉例,我們已經知道了 Emily 有哪些痛點,也就是我們畫線的關鍵字,這些是我們要在課程中滿足學生的內容,為了幫助有這些需求的人透過我們的課程達成願望,我們的課程大綱可能就要包含: 手把手的起步教學:給不知道怎麼開始的人 如何做好品牌定位:給覺得定位不清楚,不知怎麼取捨的人 如何將自己的特色與人格帶入品牌中?:不想要單純淪為一位工具人,沒有自己的特色的人 簡單易懂的個人品牌行銷方式教學:給沒有行銷基礎,完全不會銷售的人 找到獲利模式並建立自己的商品:不想要淪為打工仔,希望可以有自己的獨立品牌 這樣我們是不是至少就有五個單元的大綱了呢?當然這些大項目下面一定還會有很多的細部教學,但通常你只要把最主要的單元大綱列出來,就會知道你的細部教學要怎麼安排了,設計 ICA 的過程千萬不要急,如果追求速度,結果亂寫一通、找錯重點,那產品設計的方向也會有偏差。 我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寫出比較精準的 ICA ,是因為我常常收到粉絲的來信與提問,信件內容有長有短,有的人會把他們遇到的狀況鉅細靡遺地寫出來,我就能了解他們大概是哪樣的人,就算不了解,他們通常也會自己告訴你。 當你和讀者互動久了,你一定會有頭緒,能夠抓到他們到底在意些什麼?哪裡需要幫忙?這些就成為了你的課綱,除非你已經有一些商業的經驗,或者你在這方面非常敏銳,不然我還是建議你不要心急,花一點時間觀察吧! 延伸閱讀:如何讓陌生客戶成為忠實鐵粉?5個技巧增加粉絲信任感! 四、使用後的結果為何 到目前為止,我們做得所有事情都是在抓觀眾 Before 的狀態,現在的觀眾還沒嘗試過我們的產品(課程),依舊被困在各自遇到的問題裡,所以現在我們要來設計一個 After,也就是觀眾在使用過我們的產品後,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問題已經被改善、甚至成功解決了。 以 Emily 為例, Before 狀態下的 Emily 做個人品牌並沒有想要賺大錢、也不需要任何的 KPI ,他只想知道下一步要怎麼做而已,而找到方向就是 Emily 想要達到的 After,課程只要做到這件事就夠了,所以課程的目的就可以設定為「讓學員清楚個人品牌的定位和經營方式。」 然後我們再回頭檢視原本的課綱,也許就可以把一些比較複雜的進階內容拿掉,因為那不是 Emily 現在最需要的,這可以之後再新增,或是直接變成另一套線上課程,有機會再跟你分享,總之,每次修改完課綱,永遠要記得問自己: 這些內容上完,有沒有辦法讓學員清楚個人品牌的定位和經營方式? 以上的結果可以根據你的課程主題和受眾需求去設定,你會發現有很多東西需要增減、修改,才能回扣到你的課程目的,不過你的課程也會因此更加完整,原本不清不楚的課綱,都會慢慢地越來越明朗喔! 五、完課率非常重要 到這邊基本上你已經走完了產品設計的所有流程,你可能也會發現自己一直在第三、四項之間來回修改,這很正常,這也會讓你的產品越來越好,但也要記得,不要瘋狂的加內容,讓你的學生無法消化,如果他們上不完,自然也得不到結果,對課程的滿意度就會降低。 美國有一項數據是:「有 97% 購買課程的人不會把課上完」,我相信你也有過買了課程卻沒上完的經驗,但如同我剛剛提到的,如果學生沒有上完課程,也很難得到你想讓他們達到的結果,所以提升每位學生的完課率就非常重要。 提高完課率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把一支長 20 分鐘的課程影片分成每支五到八分鐘的短影片,或是在影片中間加一些有趣的特效,你也可以在每堂課結束後,請同學寫一份簡單的回家作業,如果學生真的有寫,他們就會感受到一些改變,看到改變,他們就會更願意去上下一堂課程。 我的第一堂線上課程完課率就設計得沒有很好,總共有六大單元,每一堂課都有 30 到 45 分鐘,跟學校的課程長度差不多,我現在回頭看,就會覺得我可以把這部分設計得更 friendly 一些,千萬不要和我犯一樣的錯,讓你的學生能吸收課程內容、實作後有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延伸閱讀:自學線上課程 5 步驟,沒有老師也可以抓到進步的幅度,靠自己成功自學! 產品設計:記得多做功課 如果看到這邊你還是不知道要怎麼設計自己的課程,我建議你就是去多做功課,甚至是親自去購買別人的課程來做研究,看看人家都是怎麼設計課程內容、怎麼做講解的,當你走過、看過、用過,你就會更知道要怎麼樣一步一步的建構自己的課程架構。 如果有需要,把你的教學逐字稿寫下來也非常有幫助,因為你等於把要教的內容和流程再順過一遍,我自己就是先寫下逐字稿,才開始製作課程影片的,也因為有稿子,你會知道影片中的每個畫面要放什麼。 答案藏在行動中,不是想像中。 想跟做之間總是有很大的鴻溝,如果你願意自己實際做一遍,就會發現產品設計其實沒你想像中的那麼難喔! 希望今天的內容對你有幫助! 如何自行銷售可創造六位數收入的知識型產品系列文章 上篇:點子生成 中篇:產品設計 下篇:行銷企劃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如何自行銷售可創造六位數收入的知識型產品】中篇 – 產品設計)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18, 2024

「接案」鳥事一大堆?5 個自由接案者的常見煩惱

記得初春的某日早上,天氣突然急速轉涼,窗外瘋狂的下著暴雨。 我一邊窩在被子裡,慢慢的啜飲著早起的第一杯熱水,一邊慶幸的想著,還好我已經不是上班族了。 以前在這樣寒冷又風雨交加的日子裡,我都是怎麼把自己從溫暖的被窩裡挖出來,逼迫自己在暴雨和強風中,義無反顧的衝出門的呢? ......想想還真是執著得令人尊敬,又令人尊敬得讓人心疼啊! 說到這,大家可能會想:「可以當自由工作者真好,是不是我離職開始自由工作,就可以拋開現在朝九晚五職場中的所有煩惱,從此幸福快樂、每天睡到自然醒了呢?」 但其實開啟「自由工作生涯」,要遭遇的鳥事還真是多!不只難度和辛苦程度和「創業」相差無幾,還要從面對一個老闆,到所有案主都是你老闆。迎面而來的困難和關卡,一點也不會比當上班族時輕鬆。 唯一值得慶幸的,大概也只有「金錢上的創業成本」要比傳統實體創業還要低得多而已了。靠著一技在身和網路的力量,你甚至可以「零成本」開始自己的自由工作事業。只要投入時間和心血就行了! 不過在開始之前,我想和有志「SOHO 接案」成為「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的朋友們,分享「5 個自由接案者的常見煩惱和挑戰」,以及我自己研發出來的克服方法和心態調整建議。 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度過「接案職涯的草創初期」,順利邁向獨立、自在的自由工作穩定期喔! 一、現在的案子還能持續多久?下一個案子會在哪裡?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對自由工作者來說,有案子就有錢、沒案子就沒錢。沒有什麼「可靠又討人厭的老闆」,會風雨無阻的每個月給你的銀行帳號轉錢。沒事做,就只能吃老本! 所以培養帶得走的「案件開發力(業務力+行銷力)」,就變得非常迫切。必須讓自己掌握「市場調查」、「顧客研究」和「有效溝通價值」的方法。才能有把握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用這套方法,「去對的地方」、「找到需要你專業的人」,然後「把自己成功的推薦給他」。 另外,隨時暖好身子、保持備戰狀態也是必須的。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安逸的待了十年,才終於決定轉職重新找工作,那麼十年沒面試、十年沒和別人推薦過自己的你,肯定會緊張得胃疼。但如果你日常生活中,時不時都在自我推薦、時不時都在和顧客溝通價值,那麼就會習慣成自然,覺得是小菜一碟了。 想要自由,就要有「適變的能力」和「敢於被市場檢驗的自信」。 其實常處備戰狀態並不可怕,因為你至少掌握著「離開的能力」。真正可怕的,是在失去了離開的能力之後,才突然被大環境掃地出門、被迫自立更生。 那等於是已經被眷養成家貓的獅子,突然被逼著要獨立,得有多無助啊!與其如此,還寧願一直當隻自由自在的野獅子。漂泊又如何?學會打獵就好了!掌握著生存技能和選擇權的獅生,才是真正穩定、自由又自在的。 免費領取「接案入門-超實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二、沒有職稱和頭銜,失去身分和華麗的戰袍! 剛離開職場時的確會很擔心,以前還可以說說自己在某上市公司裡的體面工作。現在可好,離職單都交出去了,該怎麼辦? 甚至還會好笑的開始自我懷疑......我還存在嗎?那麼現在的自己究竟是誰?究竟是個什麼身分呢?人們要怎麼認識我?大家還會信任我的能力,還會尊重我、喜歡我,覺得我在這場人生遊戲裡混得很好、做得很不錯嗎? 但其實與其說是「你需要職稱頭銜」,倒不如說是「職稱頭銜綁住了你」。真正活得自信、自在的人,根本不需要那些浮誇的包裝。比如:離職前你只知道自己是「K 公司的副總經理」,直到很久很久以後你才發現,其實你同時也是創作者、創業家、瑜珈老師和登山冒險家。 這就好像過去婦女們一直以為,自己是周太太、小明的媽媽、方會長的女兒,於是心甘情願的耗盡一生在「繞著他人公轉」。直到很久很久以後,才終於發現,自己同時也是科學家、作家、塔羅算命師、衝浪愛好者,和家門口左轉數去第二棵苦楝樹最好的朋友。 頭銜什麼的那麼多,喜歡的話自己給自己隨便加一加就有了。 誰在乎呢?最在乎的只有你自己! 別誤會,在公開場合裡,我還是會用頭銜來介紹自己的,像個充份社會化的大人一樣。但使用這些標籤,只是為了在這個愛看頭銜的社會上,更好的溝通,讓新朋友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理解「你是誰」、「你都在做什麼」而已。 說到底,不過都是一些虛名罷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又何必去執著。 頭銜雖然很好用,但人們最在乎的其實還是「你能為他們帶來什麼價值和幫助」?只要能好好說明這點,沒有頭銜加持又如何? 更何況那些你做過的事情、你曾經的經歷,都會一直跟著你一輩子,就算不用力緊抓著,也不怕它們會變不見呀!什麼前總統、前執行長、前總經理、前負責人、前設計師、前偶像團體成員......,都還是很好用的。需要的話,拿出來用用就是了,人類社會還是會非常買單的。哈哈哈! 如果你進入職場到現在,都還不曾擔任過什麼重要職位,就已經出來自力門戶,那便更沒有什麼好留戀的了。 過去你拼命在一家公司裡搶破頭的企圖競爭到「一個看起來很厲害的頭銜」,現在你可以用親身實踐,去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屌到爆的頭銜」。 不爭不搶的,也不用去加入那場「你升職了我就沒辦法升職」的零和遊戲,只要和自己比、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事業和賽道就行了。 你很少看到兩位 YouTuber,為了爭搶一個創作者界的頭銜而你死我活。 「你是 YouTuber 啊?我也是 YouTuber 欸~」 「你破百萬訂閱啦?恭喜欸!我也破百萬訂閱了~~」 多好啊! 免費領取「接案入門-超實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三、低價的案子、無理的案主,要不要為五斗米折腰? 沒能力去選擇時,腰需要彎多低就彎多低吧!沒什麼好丟臉、可憐的。 但一定要更加倍努力的累積各項實力,爭取在最快的時間內擺脫現狀。讓自己成為那種「有能力選擇案子的自由工作者」,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等到你有實力、有累積、有選擇之後,再遇到慣案主,就無需再忍啦!有多快跑多快,有多遠跑多遠。 什麼尊嚴、骨氣都給我拿回來!不必再無底線的縱容案主,甚至還能適當的教育案主、溝通出對雙方都最好的合作模式。也不用再爆肝接急件,可以堅持自己走起來最舒服的步調。 接案事業成熟之後,建議就別再為了賺一點小錢而累死自己了。否則你只會留下更多劣質的案子和案主,推開更多高品質的案源和機會,落入不健康的惡性循環裡,讓不值得的人對你得寸進尺、予取予求。 「有原則的付出」才能真正贏得對方的尊重! 四、萬一必須回去上班,會不會很難回歸職場? 自由工作者重回職場的難易度,取決於你的心態是否「能歸零」,以及你在自由工作的這段期間裡是否「有累積」。有累積,指的是那些「帶得走的能力和經驗」;而能歸零,指的則是一個「善於處下」且「能屈能伸」的心態和韌性。 我覺得不論過去有何豐功偉業,隨時都能「將自己放到最低」,去請教、去學習、去接納和理解的人,都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人。因為你可以看得出來,他們「靈魂的意志」是超乎常人的堅強的。 這其實很不容易,我看過身邊許多專家學者、老闆或所謂人生剩利組,一旦開始自覺高人一等之後,就很難再蹲下身了。 他們會不自覺的對他人品頭論足、頤指氣使。或習慣性的認為自己都是對的,進而變得封閉、固執、充滿偏見,無法接受批評、指教和建議,也不再敞開心房去傾聽他們認為的「下位者」的聲音。 那個態度很明顯,是一相處就能清楚感覺到的。當他們不自覺的流露出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氣焰時,我都會默默的為他們感到擔心。 如果他們此後,從此一輩子不摔跤,就會在那樣的高傲下,錯過很多有趣的人生風景。 而如果他們往後一個不小心跌重了,則會因為那些無聊的驕傲和面子,而難以重新歸零再出發、從暫時的失敗裡再振作起來。大老闆事業失敗後就此一蹶不振,再也拉不下臉去做人員工,從此糜爛度日,甚至染上種種惡習、破罐子破摔的,也大有人在。 我認為「自信」和「謙卑」,是可以同時存在的。而真正了不起的人,都是隨時準備好將自己歸零的人。 他們可以虛心的去向這個世界學習,也可以真心的去欣賞他人、向他人請教。就算請教的對象年紀比自己小或社經地位比自己低,也不改其誠懇的態度。 他們散發出來的氣場,是一種「自信沈穩的低姿態」。不會過份張揚的處處壓人一頭,卻是輕鬆的坐在角落裡都能自帶光芒的真寶石! 所以啊,自由工作者保持職涯彈性的秘訣其實很簡單,就是「心態不要飄」還有「持續的成長和累積」而已! 免費領取「接案入門-超實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五、接案,能接一輩子嗎? 大家總是愛問「接案能不能接一輩子」?但其實一份「全職上班族工作」,你也不見得能做或想做一輩子呀! 一個「長期案子」,就像一份「正職工作」,能做個兩、三年,就算是非常穩定了!合作結束之後,再找下一個長期案子就行了,和一般「上班族轉職」其實也差不多。 而接案職涯,也和上班族職涯一樣,可以累積屬於自己帶得走的「能力」、「經驗」和「人脈」。甚至就連職場裡所謂的「資歷」概念,都可以在自由工作的世界裡轉化成「接案資歷」,成為你找到下一個合作機會的有力背書」。 想要的話,你也可以將接案工作內容逐步規模化、系統化,甚至是有意的篩選、精煉案件,開始只做自己最擅長、喜歡的部分。 有累積和成長的人,自然不會被市場落下。而停滯不前甚至不斷退步的人,不論接案或上班,都有可能會被市場淘汰。 只要有專業實力,想自由工作一輩子其實並不難。未來不管是要繼續自己接案子,還是要「成立工作室」、「發展個人品牌」、「成為領域專家」、「販售相關商品/服務」、「建立被動收入資產(出版、線上課程、其他智慧財產、投資......)」或「開創自己的其他事業體」,都是非常 OK 的。 至於沒有「退休金」和「勞工相關保障」的部分:勞健保大可以自行加保,或依附於和自己專業領域相關的工會投保。個人也能透過良好的投資理財規劃,來替自己增加保障、放大財富,自己給自己發退休金。 不用去期待企業或組織來保障你,自己當自己的救世主才帥氣呢!(甩髮) 總結來說,「獨立接案」、「自由工作」確實不簡單,且困難重重!但所有的難關都是有破解方法可以去努力的,如果這種工作型態的自由度和自主性確實是你所追求的,那麼做足功課和準備之後,就放手去試試也無妨。 我會在遠方和你共勉、為你搖旗吶喊的!一起 Fighting!~~ 對成為「接案 自由工作」感興趣的朋友們,也歡迎參考「野放上班族-野羊」的「電子書 & 線上課程」喔! 電子書:《野放上班族:斜槓自由工作者爽玩職涯》 線上課程:《13堂接案必修課:自由工作者之路!》 -- 本文轉貼自:野放上班族-野羊(原文標題:離職然後呢?接案「自由工作者」的 5 大難題!|SOHO Freelancer|網路賺錢|在家工作|副業)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 2024

想要「開公司」怎麼做?開設流程、相關法規看這裡(線上課程推薦)

「如何成立一間公司」是一般人不常接觸,但絕對需要學習的新領域。 根據人力銀行的調查,台灣有超過九成的上班族有過創業念頭。可是開公司跟上班是完全不同的遊戲,前者是法人,後者是自然人,有不同的法律定位與權利義務。對於不熟悉相關法規的創業者來說,往往得耗掉巨大時間精力去釐清規定與流程。公司還沒掛牌,創業熱情就已經消磨大半! 另外,「公司」就是一種「股東合作的實體」,在法律上有多種形式,例如商號、工作室、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公司等,這些形式不論是稅賦(公司對國家的權利義務)或是股權(股東之間的權利義務)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規定,這些都是創業者在公司成立之前就必須搞清楚的。 否則,等公司真正成功賺錢了,反而開始出現稅賦問題或股東糾紛,這類事件也時常在新聞中聽到,肇因都是一開始的遊戲規則沒訂清楚,埋下了隱憂! 或許有人會問:成立公司很複雜而且影響深遠,交給專業事務所代辦不就好了嗎? 首先,即使交給事務所,過程中還是有非常多的決策需要由創業者自行決定,事務所不會比你更懂你理想中的公司。 如果創業者自己也拿不定主意,沒有主見,不但耗費大量溝通時間,也可能因為做出錯誤決策導致將來合作的生變。 第二,事務所的專長在於文書作業與法律流程,未必能針對商業模式與股權結構有所涉獵,這些還是需要創業者自己學習。公司就像是創業者的孩子,我們可以送孩子去保母家,送孩子去學校,但不代表就該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數外包給保姆跟老師。 想要打破舒適圈,自立門戶到市場上闖蕩嗎?想要成立公司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始嗎? 身兼事務所負責人,本身也是創業者的 Peter 老師,將在線上課程《第一次設立公司就上手:開設流程與內行門道》中詳細解說公司的設立流程該怎麼走?每一個環節要注意的事項是什麼?幫助你提前避開法規的陷阱,減少不必要的風險,讓你踏出成功企業的第一步。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