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海外求職「面試篇」

February 26, 2024

Photo from Freepik

【本文想讓你知道的是】
1. 作者爭取到新加坡產品經理職缺的面試過程
2. 不同面試階段可參考的實用 Tips
3. 關於海外求職面試,你該把握的準備重點

前情提要

詳情可以看〈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職——準備篇〉,懶人包就是,我在 2020 年 8 月開始尋找海外 PM 工作機會,最後在 2021 年 3 月確定錄取一家新加坡的新創網路公司。

這篇文章就是想要分享漫長的面試關卡與內容,希望對於也想要到海外求職的人(尤其是 PM)有一些幫助!

面試關卡

雖然很多關卡,但每個關卡大概都隔一到兩個禮拜而已,所以我大概在兩個月內就跑完所有面試關卡了。(備註:因為疫情的關係,所有面試都是透過視訊軟體進行。)

第一關:線上筆試(英文)

第二關:HR 面試

第三關:PM 面試 I(PM)

第四關:PM 面試 II(PM lead)

第五關:PM 面試 III(Team lead)

不確定算不算是第六關:HR offer discuss

第一關:線上筆試(英文)

意外被內推後,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 HR 來信(可想而知的是,這封與往後的信件全部都是英文的),請我先完成線上測驗,我必須在收到信的三天內,透過 45 分鐘的時間完成 40 道考題。

由於我超級不擅長智力測驗(國高中智力測驗成績都超爛的那種),一接到來信,就花了整整兩天時間在網路上做了很多模擬題(就是那種給四張圖,要依照邏輯找出第五張圖的題目)。正式答題時依然緊張得要死,一是因為只有一半是圖像邏輯,另一半是 GMAT 考試中的題型。

我曾因為好奇而做過 GMAT 的模擬題,當時就覺得這種題型真新穎。沒想到學生時期雖從沒碰過,這次居然遇到了。這個題型叫做 “Data Sufficiency”,它會給答題者一個結論、兩個條件(A 和 B),然後要求答題者判斷是哪一種情況:

  • 條件 A 單獨可對應到該結論
  • 條件 B 單獨可對應到該結論
  • 兩個條件分別可對應到該結論
  • 兩個條件需同時存在,才可對應到該結論
  • 兩個條件即使同時存在,仍無法對應到該結論。

我說明得蠻爛的。真的有興趣的再自己去 Google,總之邏輯苦手如我覺得很難。

而且考試時,測驗網站還會要求應試者打開電腦的攝影機,系統會偵測應試者眼睛是否有在可視範圍(應該是怕應試者偷瞄鏡頭外的人或小抄)。像我做圖像題時就會在筆記本上大概畫一下,視線就會離開鏡頭,系統也因此出現警告。真的非常嚴格。

【Tips】 如果找工作時碰到類似的筆試關卡,邏輯測驗的部分可以先搜尋 P&G 考題,出題方向差不多;GMAT 的部分就直接找官方考古題即可。有些公司還會考 Case Study,但這就不在我研究範圍了……

第二關:HR 面試(英文)

完成上一關後,大概等了兩週才接到 HR 來信(我還多度以為自己的智力過低,被這間公司淘汰了……)。關於面試問的問題,都整理在〈菜鳥 PM(產品經理)的 70 道面試考前猜題〉,這邊不贅述。

整體來說,我對 HR 的印象不錯,一是因為他會保持互動,也會針對我的回覆再給予回饋,不會像某些疑似趕時間的 HR,只想趕快把問題問完交差;二是他很仔細向我介紹組織概況與職位要求;三是他最後有說明面試流程,這點讓我覺得很安心,不會覺得自己是在無盡等待。

而且每次面試前,HR 都會先開好線上會議室,並請我先去測試影音訊號,我們因此會尬聊一下,HR 也會在面試後主動回信問我感覺如何、有沒有其他問題,就覺得有被關心的感覺真好(?),算是蠻細緻的面試者體驗吧。

【Tips】 面試時,HR 特別問我有沒有一些 Technical Skills,我很老實說我不會寫 Code,但會寫一些 SQL 進資料庫找數據,也熟悉 Scrum 敏捷開發和專案管理工具(就是強調一些 JD 上有寫到的必備或加分技能),試圖沖刷我給 HR 的「文組感(?)」。

老實說,如果碰到對於 PM 一職較陌生的 HR,這招「用 A 換 B」可能會有用。雖然作為求職者的我沒有 B 技能,但有 A 技能,不要只回答「不會」,反而可以多說一點「不會,但 $%^&」,這樣至少還有機會扳回一城。

第三關:PM 面試 I(PM)(英文)

完成 HR 關卡後,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來信,告知進入下一關面試!HR 有告知這是 “Tech Round”,因為我對於 “Tech Interview” 一詞毫無概念,我約了一週後的時間,想說用週末好好準備,不然平日晚上的時間可能不夠用。另外也有詢問面試官是誰、是怎樣的 Tech Interview(會考技術嗎?還是會有 Case Study?),但 HR 沒回答就是了……。

後來我也放棄了,想說既然有約時間,代表不會是真人上機考(吧),也不太可能突然叫我寫白板題或線上寫 SQL 撈資料(吧),所以就繼續專心準備一般的問答面試。

面試當天,是一位不同單位的 PM 來面試我,對方問的問題主要跟 PM 日常工作有關,一樣都有在猜題範圍,這邊不贅述。最後我問了不少問題,對方也很願意分享,自認是一次蠻良好的互動!

【Tips】 因為是第一次用英文那麼詳細介紹自己的工作,有些句子用中文說很順,換成英文就超卡,比如「需求端提需求的時候」、「跟工程師溝通邏輯的時候」、「跟設計師討論按鈕該如何擺放」、「行銷會透過一些指標驗證產品成效」,當時面試前沒有演練到這麼多細節,所以面試時真的都是硬講……

強烈建議面試前可先結合 STAR 法則,用英文好好地把自己從需求對焦到落地實作與驗收的過程整理一次!

第四關:PM 面試 II(PM lead)(中文)

完成上一個關卡後,一樣是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 HR 來信,告知進入下一關面試!這次 HR 有告訴我面試官姓名了,我便循線找到他的 LinkedIn,也鼓起勇氣詢問在此部門的內部人士。

對方也真的很友善!他先用 LinkedIn 回覆我的問題後,也答應我提出的 20 分鐘視訊諮詢,我也因此更認識這位面試官與該公司。

老實說,原先在 Glassdoor 找資訊時,看到這間公司的面試負評不少,但因為我從剛開始的印象就不錯(幫內推的好心人、親切的 HR、很有效率的面試邀約進度等),所以也沒特別把負評放心上。而到了第四關,這位面試官更是幫這間公司加了很多分!

一是因為他真的很認真在聽我的回答,會針對我的回答追問細節,但也不會故意刁難;二是除了工作能力與經歷,他也特別詢問我對於新加坡的認識,讓我這個「外國人」對新加坡生活先有個概念;三是他會用討論和引導的方式做一些 Case Study,我也從中學到一些看待產品的思維,真心覺得收穫很多!

【Tips】 面試時,面試官問了很多 Product Sense 相關的問題,也有許多假設性、情境式問題,比如他請我先舉一個自己常用的 App,然後引導我說出最喜歡與最不喜歡的功能,並思考這個 App 在東南亞各國發展的情況,比如為什麼在越南、泰國這幾個國家發展得特別好。

我在這個關卡學到的是,雖說很多時候當 PM 就是要去思考 “Why”,比如越南、泰國有什麼地理上的特性?消費者有什麼共通性?基礎建設有什麼雷同之處?但偶爾也可以逆向去思考 “Why Not”,當時我就跟面試官說:「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反向去思考為什麼其他東南亞國家發展得不好。」

當下面試官似乎有點眼睛一亮,我們也因此有針對這個產品延伸出更多討論。總之,有時候也可以勇於突破框架去思考,或許會有意料之外的成果。

第五關:PM 面試 III(Team lead)(中文)

完成上一個關卡後,一樣是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 HR 來信,告知進入下一關面試,也就是最後一場面試了(終於)。截至目前為止,我在一個月內就跑完了三場視訊面試,真的蠻有效率!

但老實說,在這場面試當下,我感覺到的就是「面試官對我好像沒什麼興趣」,所以其實還蠻緊張的,很怕在這關止步。但後來想想,有可能是因為高階主管很忙,他就邊面試邊回訊息(?),也有可能是因為前幾關都通過了,這關比較像是形式上的關卡,所以也沒有聊太多新東西,面試官也不會再問一些背景與能力的問題,只是確認一下應徵者對公司的期待與薪資數字而已。

Update:飛到新加坡後,我在到職前先進了公司拿文件,當時就有跟 Lead 打招呼,他本人蠻親切的!(在此還面試官一個清白(雖然他也看不到這篇))

第六之一關:HR Offer Discuss(中文)

隔了兩週,終於收到「類似」Job Offer(錄取通知)的來信,會說類似,是因為信件中並沒有確切告知「你已經錄取」,也沒有職稱或薪資,所以我當下又再度陷入恐慌(求職者就是這麼患得患失吧)。HR 只告知我已完成所有面試關卡,希望視訊討論 Offer 細節。

視訊討論時,HR 詳細說明了公司提供的 Package,還講了落落長的公司福利與政策,比如醫療、保險、假期、學習補助等,最後談了一下期望薪資,HR 就說要再跟面試我的 Team Lead 討論。

第六之二關:HR offer discuss(中文)

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 HR 來信,又說有事情要視訊討論,我此刻真的想趕快速戰速決,便約了隔天的時間。HR 告訴我,他已跟主管談定薪資,另外也再說明了辦簽證的細節與流程,並告知這週會收到紙本 Offer。

後來的流程都寫在上篇了,就是:雙方簽署正式合約、辦簽證、申請新加坡的入境許可、防疫旅館、預約機場檢測、預約機場防疫專車、體檢等。

面試後的心得與建議

1. 英文:真的真的真的很重要!

雖然總結下來,我在六關的面試中,有三關都是講中文,但面試前並不知道,而且畢竟投遞履歷與第一關的 HR 面試都還是英文,「英文能力 = 入場券」這個鐵則依舊是存在的。

至於英文怎麼練,我目前試過的方法都寫在上篇了。

update:來了新加坡之後,發現自己的英文還是很不夠用,目前還在努力中。之後再寫一篇「如何快速熟悉全英文工作的環境」(如果我真的能做到的話……)。

2. 英文:慢慢講~不要急~

通常講英文碰到詞窮或語塞時,會加入很多「呃」、「啊」、「嗯」的冗言贅字,這種字一多,其實會滿干擾聽者理解。 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除了把英文練好之外,也可以先試著放慢語速,讓面試官以為你本來的語速就偏慢,這樣真的要想詞時,可能也可以在對方沒發現的情況下拖一點時間。

3. 面試前:熟讀自己的履歷

這點聽起來很廢,但說真的,因為求職旅程真的太長了,從投遞履歷到實際面試可能隔了好幾週(甚至一兩個月),所以我真的有幾度忘記自己的履歷寫了什麼……

但由於海外工作的面試官對於台灣當地的產品可能沒那麼熟悉,也不一定有時間先研究面試者做過的產品,所以(以我的經驗來說),他們只能深挖履歷中的細節,藉此了解這個人的工作習性、能力、團隊相處情況等。

也因此,每一段寫在履歷中的工作內容與成果都非常重要,詳情可 Google「STAR 法則」,這個法則對於「幫助面試者完整地說出履歷上的亮點」非常實用。

4. 面試前:研究你的面試官

雖然 HR 不一定會透露面試官是誰,但總得打聽看看,或者至少到 LinkedIn 上面問問內部人士,一來可以更加理解未來的工作內容與情境,二來有機會了解面試官本人,即使沒有了解到許多細節,至少可以舒緩自己的緊張感——畢竟全然未知總是最可怕!

5. 面試前:確認視訊面試的軟硬體裝置

我這次的面試都是透過 Zoom,因為之前只用過 Google Meet,所以有先習慣一下,比如怎麼在裡面打字、怎麼調聲音或影像等,當然也會在面試開始前先測試視訊與音訊。

6. 面試時:邊聽邊做筆記

畢竟英文不是我們台灣人的母語,要隨時保持 100% 理解還是有點困難,有時也會怕自己聽到某個不認識的字就卡關(會一直去想那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所以我最後選擇的方式是:面試時會在手邊放個實體筆記本,邊聽邊記下面試官提到的關鍵字。

這樣做的目的一來是確認自己真的有理解問題(比如碰到不太確定的問題時,可以再反問面試官:「所以你想了解的是 ___ 嗎?」),二來是可以隨時確認自己回答的內容沒有跑題,內容都有環扣著這個關鍵字。

結論

其實拿掉「英文」這個變因後,海外公司的面試並不一定比台灣本土公司來的難,因為準備的內容都還是差不多的,但當然把「英文」這個變因加進來後,準備起來就又更辛苦……

但除了英文之外,我自己在準備面試的過程中,覺得最困難的還是心態的調適。上一篇有提過,因為個人沒有足夠堅強的心態裸辭,所以我是採用騎驢找馬的方式,就這樣過了超過半年的「白天工作、晚上找工作」的生活。

老實說,很多次真的都想說「還是放棄算了?就這樣繼續做著原本的工作,好像也沒有不行」,同時又會極度負面地想說:「但真的好想試試看去海外工作,只是到底該怎麼做呢?」總之,蠻常陷入這種又消極又無助的情緒。

不過,消極了幾天後,總是會在某個時刻(通常是準備要睡覺的大半夜)又稍微振作起來。可能因為心中本來就有「想證明自己也有到海外工作的實力」的好勝心,再加上原本的「好想體驗看看在海外生活一段時間」的好奇心,最後驅使自己繼續「刷 LinkedIn、修履歷、投職缺」的無限循環。

寫這兩篇文章,只是想記錄一下自己一路走來的心情,真的是百感交雜……我絕對不敢說「到海外工作」是多厲害的事,畢竟我在過程中失敗了好幾次,但至少這次真的是一個「非常脫離舒適圈」的體驗。

不確定一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後回頭來看,會是什麼感受,會是覺得自己太小題大作,還是一樣覺得刻骨銘心……但無論如何,至少這趟海外工作旅程是無悔地出發,任何的體會與收穫,某方面來看都會是很棒的養分吧。

--

本文轉貼自:MH(原文標題: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下):海外求職——面試篇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al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