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45 posts

別只知道東京!數位遊牧重鎮「福岡」, 4 間適合工作的咖啡廳推薦

一、Loco Works Coffee 店內環境:這裡的裝潢是以夏威夷為主題,有很多熱帶植物和海洋元素,讓人感覺像在度假一樣。店內有兩層樓,一樓是吧台和幾張桌子,二樓是沙發區,可以看到街景。店內很乾淨,音樂也很輕鬆,氣氛很好。 有無WiFi:這裡有免費的WiFi,速度很快,可以流暢地上網和視訊。店員會在點單時給你WiFi的密碼,非常方便。 有無插座:這裡有很多插座,可以隨時充電。每張桌子和沙發旁都有插座,不用擔心電池用完。插座也支援多種規格,不用帶轉接頭。 是否適合工作:這裡非常適合工作,店員很友善,會用Aloha和Mahalo跟你打招呼,也不會催促你離開,可以讓你安心地工作。 營業時間:平日上午 8:30 -下午 6:00,週日及假日上午 9:30 -下午 6:00,週三公休。 地址:810-0003 Fukuoka, Chuo Ward, Haruyoshi, 1 Chome-1-11-36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OCO WORKS COFFEE(@loco_works_coffee)分享的貼文 二、文喫 福岡天神店 店內環境:這裡是一家需要入場費的工作空間,店內有兩個區域,一個是書店,另一區是閱覽區。書店不需要入場費,可以自由地瀏覽和購買約3萬冊的書籍。閱覽區是一個寧靜的空間,有很多舒適的椅子和沙發,咖啡和綠茶免費,可以讓你專注地閱讀和工作。 有無WiFi:這裡有免費的WiFi,可以讓你隨時上網和聯繫。WiFi的密碼會在入場時給你,非常便利。 有無插座:有些位子有插座,有些沒有。 是否適合工作:閱覽區適合工作,店員很尊重你的隱私,不會打擾你。因為是書店,店裡的客人也很安靜,不會吵鬧或干擾你。 營業時間:早上 10:00-下午 8:00 地址:810-0001 Fukuoka, Chuo Ward, Tenjin, 2 Chome−5−35 岩田屋本店本館 7F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文喫 福岡天神(@bunkitsu_tenjin)分享的貼文 三、LAMP LIGHT BOOKS HOTEL 店內環境:這家位於福岡市中心飯店內的咖啡館是個理想選擇,對於不希望遠行的人來說,預訂這間飯店會非常方便。它提供一個既舒適又充滿文藝風情的空間,營造出圖書館般的氛圍,非常適合需要靜心工作的數位遊牧者或專業人士。 有無WiFi:飯店提供免費無線網路,方便數位遊牧者隨時保持聯繫、處理工作或享受娛樂。 有無插座:裡面配備了足夠的插座,方便你充電、使用筆記型電腦或其他電子設備。 是否適合工作:這裡環境安靜,是一個理想的工作場所。你可以在這裡專注工作,同時享受著書香氣息。 營業時間:早上 07:00-凌晨 00:00 地址:810-0001 Fukuoka, Chuo Ward, Daimyo, 1 Chome-15-22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AMP LIGHT BOOKS HOTEL fukuoka(@lamplightbookshotel_fukuoka)分享的貼文 四、Cafe & books bibliotheque 福岡 店內環境:可訂位,融合了書店和咖啡廳的氛圍,讓人感到宛如置身於知識的海洋。這裡的設計充滿藝術氣息,讓人感到放鬆且愜意,而且甜點相當好吃。 有無WiFi:無線網路需要到店內消費,消費後店員會提供密碼。 有無插座:牆角少數位置有插座。 是否適合工作:由於鄰近天神地下街,這個地方相對吵雜,對於需要安靜環境的工作者來說可能不太理想。然而,其座椅舒適且無時間限制,對於不介意噪音的人來說,這裡依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營業時間:早上 11:00-下午 9:00 地址:810-0001 Fukuoka, Chuo Ward, Tenjin, 2 Chome−10−3 VIORO B1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海外求職「面試篇」

前情提要 詳情可以看〈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職——準備篇〉,懶人包就是,我在 2020 年 8 月開始尋找海外 PM 工作機會,最後在 2021 年 3 月確定錄取一家新加坡的新創網路公司。 這篇文章就是想要分享漫長的面試關卡與內容,希望對於也想要到海外求職的人(尤其是 PM)有一些幫助! 面試關卡 雖然很多關卡,但每個關卡大概都隔一到兩個禮拜而已,所以我大概在兩個月內就跑完所有面試關卡了。(備註:因為疫情的關係,所有面試都是透過視訊軟體進行。) 第一關:線上筆試(英文) 第二關:HR 面試 第三關:PM 面試 I(PM) 第四關:PM 面試 II(PM lead) 第五關:PM 面試 III(Team lead) 不確定算不算是第六關:HR offer discuss 第一關:線上筆試(英文) 意外被內推後,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 HR 來信(可想而知的是,這封與往後的信件全部都是英文的),請我先完成線上測驗,我必須在收到信的三天內,透過 45 分鐘的時間完成 40 道考題。 由於我超級不擅長智力測驗(國高中智力測驗成績都超爛的那種),一接到來信,就花了整整兩天時間在網路上做了很多模擬題(就是那種給四張圖,要依照邏輯找出第五張圖的題目)。正式答題時依然緊張得要死,一是因為只有一半是圖像邏輯,另一半是 GMAT 考試中的題型。 我曾因為好奇而做過 GMAT 的模擬題,當時就覺得這種題型真新穎。沒想到學生時期雖從沒碰過,這次居然遇到了。這個題型叫做 “Data Sufficiency”,它會給答題者一個結論、兩個條件(A 和 B),然後要求答題者判斷是哪一種情況: 條件 A 單獨可對應到該結論 條件 B 單獨可對應到該結論 兩個條件分別可對應到該結論 兩個條件需同時存在,才可對應到該結論 兩個條件即使同時存在,仍無法對應到該結論。 我說明得蠻爛的。真的有興趣的再自己去 Google,總之邏輯苦手如我覺得很難。 而且考試時,測驗網站還會要求應試者打開電腦的攝影機,系統會偵測應試者眼睛是否有在可視範圍(應該是怕應試者偷瞄鏡頭外的人或小抄)。像我做圖像題時就會在筆記本上大概畫一下,視線就會離開鏡頭,系統也因此出現警告。真的非常嚴格。 【Tips】 如果找工作時碰到類似的筆試關卡,邏輯測驗的部分可以先搜尋 P&G 考題,出題方向差不多;GMAT 的部分就直接找官方考古題即可。有些公司還會考 Case Study,但這就不在我研究範圍了…… 第二關:HR 面試(英文) 完成上一關後,大概等了兩週才接到 HR 來信(我還多度以為自己的智力過低,被這間公司淘汰了……)。關於面試問的問題,都整理在〈菜鳥 PM(產品經理)的 70 道面試考前猜題〉,這邊不贅述。 整體來說,我對 HR 的印象不錯,一是因為他會保持互動,也會針對我的回覆再給予回饋,不會像某些疑似趕時間的 HR,只想趕快把問題問完交差;二是他很仔細向我介紹組織概況與職位要求;三是他最後有說明面試流程,這點讓我覺得很安心,不會覺得自己是在無盡等待。 而且每次面試前,HR 都會先開好線上會議室,並請我先去測試影音訊號,我們因此會尬聊一下,HR 也會在面試後主動回信問我感覺如何、有沒有其他問題,就覺得有被關心的感覺真好(?),算是蠻細緻的面試者體驗吧。 【Tips】 面試時,HR 特別問我有沒有一些 Technical Skills,我很老實說我不會寫 Code,但會寫一些 SQL 進資料庫找數據,也熟悉 Scrum 敏捷開發和專案管理工具(就是強調一些 JD 上有寫到的必備或加分技能),試圖沖刷我給 HR 的「文組感(?)」。 老實說,如果碰到對於 PM 一職較陌生的 HR,這招「用 A 換 B」可能會有用。雖然作為求職者的我沒有 B 技能,但有 A 技能,不要只回答「不會」,反而可以多說一點「不會,但 $%^&」,這樣至少還有機會扳回一城。 第三關:PM 面試 I(PM)(英文) 完成 HR 關卡後,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來信,告知進入下一關面試!HR 有告知這是 “Tech Round”,因為我對於 “Tech Interview” 一詞毫無概念,我約了一週後的時間,想說用週末好好準備,不然平日晚上的時間可能不夠用。另外也有詢問面試官是誰、是怎樣的 Tech Interview(會考技術嗎?還是會有 Case Study?),但 HR 沒回答就是了……。 後來我也放棄了,想說既然有約時間,代表不會是真人上機考(吧),也不太可能突然叫我寫白板題或線上寫 SQL 撈資料(吧),所以就繼續專心準備一般的問答面試。 面試當天,是一位不同單位的 PM 來面試我,對方問的問題主要跟 PM 日常工作有關,一樣都有在猜題範圍,這邊不贅述。最後我問了不少問題,對方也很願意分享,自認是一次蠻良好的互動! 【Tips】 因為是第一次用英文那麼詳細介紹自己的工作,有些句子用中文說很順,換成英文就超卡,比如「需求端提需求的時候」、「跟工程師溝通邏輯的時候」、「跟設計師討論按鈕該如何擺放」、「行銷會透過一些指標驗證產品成效」,當時面試前沒有演練到這麼多細節,所以面試時真的都是硬講…… 強烈建議面試前可先結合 STAR 法則,用英文好好地把自己從需求對焦到落地實作與驗收的過程整理一次! 第四關:PM 面試 II(PM lead)(中文) 完成上一個關卡後,一樣是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 HR 來信,告知進入下一關面試!這次 HR 有告訴我面試官姓名了,我便循線找到他的 LinkedIn,也鼓起勇氣詢問在此部門的內部人士。 對方也真的很友善!他先用 LinkedIn 回覆我的問題後,也答應我提出的 20 分鐘視訊諮詢,我也因此更認識這位面試官與該公司。 老實說,原先在 Glassdoor 找資訊時,看到這間公司的面試負評不少,但因為我從剛開始的印象就不錯(幫內推的好心人、親切的 HR、很有效率的面試邀約進度等),所以也沒特別把負評放心上。而到了第四關,這位面試官更是幫這間公司加了很多分! 一是因為他真的很認真在聽我的回答,會針對我的回答追問細節,但也不會故意刁難;二是除了工作能力與經歷,他也特別詢問我對於新加坡的認識,讓我這個「外國人」對新加坡生活先有個概念;三是他會用討論和引導的方式做一些 Case Study,我也從中學到一些看待產品的思維,真心覺得收穫很多! 【Tips】 面試時,面試官問了很多 Product Sense 相關的問題,也有許多假設性、情境式問題,比如他請我先舉一個自己常用的 App,然後引導我說出最喜歡與最不喜歡的功能,並思考這個 App 在東南亞各國發展的情況,比如為什麼在越南、泰國這幾個國家發展得特別好。 我在這個關卡學到的是,雖說很多時候當 PM 就是要去思考 “Why”,比如越南、泰國有什麼地理上的特性?消費者有什麼共通性?基礎建設有什麼雷同之處?但偶爾也可以逆向去思考 “Why Not”,當時我就跟面試官說:「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反向去思考為什麼其他東南亞國家發展得不好。」 當下面試官似乎有點眼睛一亮,我們也因此有針對這個產品延伸出更多討論。總之,有時候也可以勇於突破框架去思考,或許會有意料之外的成果。 第五關:PM 面試 III(Team lead)(中文) 完成上一個關卡後,一樣是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 HR 來信,告知進入下一關面試,也就是最後一場面試了(終於)。截至目前為止,我在一個月內就跑完了三場視訊面試,真的蠻有效率! 但老實說,在這場面試當下,我感覺到的就是「面試官對我好像沒什麼興趣」,所以其實還蠻緊張的,很怕在這關止步。但後來想想,有可能是因為高階主管很忙,他就邊面試邊回訊息(?),也有可能是因為前幾關都通過了,這關比較像是形式上的關卡,所以也沒有聊太多新東西,面試官也不會再問一些背景與能力的問題,只是確認一下應徵者對公司的期待與薪資數字而已。 Update:飛到新加坡後,我在到職前先進了公司拿文件,當時就有跟 Lead 打招呼,他本人蠻親切的!(在此還面試官一個清白(雖然他也看不到這篇)) 第六之一關:HR Offer Discuss(中文) 隔了兩週,終於收到「類似」Job Offer(錄取通知)的來信,會說類似,是因為信件中並沒有確切告知「你已經錄取」,也沒有職稱或薪資,所以我當下又再度陷入恐慌(求職者就是這麼患得患失吧)。HR 只告知我已完成所有面試關卡,希望視訊討論 Offer 細節。 視訊討論時,HR 詳細說明了公司提供的 Package,還講了落落長的公司福利與政策,比如醫療、保險、假期、學習補助等,最後談了一下期望薪資,HR 就說要再跟面試我的 Team Lead 討論。 第六之二關:HR offer discuss(中文) 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 HR 來信,又說有事情要視訊討論,我此刻真的想趕快速戰速決,便約了隔天的時間。HR 告訴我,他已跟主管談定薪資,另外也再說明了辦簽證的細節與流程,並告知這週會收到紙本 Offer。 後來的流程都寫在上篇了,就是:雙方簽署正式合約、辦簽證、申請新加坡的入境許可、防疫旅館、預約機場檢測、預約機場防疫專車、體檢等。 面試後的心得與建議 1. 英文:真的真的真的很重要! 雖然總結下來,我在六關的面試中,有三關都是講中文,但面試前並不知道,而且畢竟投遞履歷與第一關的 HR 面試都還是英文,「英文能力 = 入場券」這個鐵則依舊是存在的。 至於英文怎麼練,我目前試過的方法都寫在上篇了。 update:來了新加坡之後,發現自己的英文還是很不夠用,目前還在努力中。之後再寫一篇「如何快速熟悉全英文工作的環境」(如果我真的能做到的話……)。 2. 英文:慢慢講~不要急~ 通常講英文碰到詞窮或語塞時,會加入很多「呃」、「啊」、「嗯」的冗言贅字,這種字一多,其實會滿干擾聽者理解。 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除了把英文練好之外,也可以先試著放慢語速,讓面試官以為你本來的語速就偏慢,這樣真的要想詞時,可能也可以在對方沒發現的情況下拖一點時間。 3. 面試前:熟讀自己的履歷 這點聽起來很廢,但說真的,因為求職旅程真的太長了,從投遞履歷到實際面試可能隔了好幾週(甚至一兩個月),所以我真的有幾度忘記自己的履歷寫了什麼…… 但由於海外工作的面試官對於台灣當地的產品可能沒那麼熟悉,也不一定有時間先研究面試者做過的產品,所以(以我的經驗來說),他們只能深挖履歷中的細節,藉此了解這個人的工作習性、能力、團隊相處情況等。 也因此,每一段寫在履歷中的工作內容與成果都非常重要,詳情可 Google「STAR 法則」,這個法則對於「幫助面試者完整地說出履歷上的亮點」非常實用。 4. 面試前:研究你的面試官 雖然 HR 不一定會透露面試官是誰,但總得打聽看看,或者至少到 LinkedIn 上面問問內部人士,一來可以更加理解未來的工作內容與情境,二來有機會了解面試官本人,即使沒有了解到許多細節,至少可以舒緩自己的緊張感——畢竟全然未知總是最可怕! 5. 面試前:確認視訊面試的軟硬體裝置 我這次的面試都是透過 Zoom,因為之前只用過 Google Meet,所以有先習慣一下,比如怎麼在裡面打字、怎麼調聲音或影像等,當然也會在面試開始前先測試視訊與音訊。 6. 面試時:邊聽邊做筆記 畢竟英文不是我們台灣人的母語,要隨時保持 100% 理解還是有點困難,有時也會怕自己聽到某個不認識的字就卡關(會一直去想那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所以我最後選擇的方式是:面試時會在手邊放個實體筆記本,邊聽邊記下面試官提到的關鍵字。 這樣做的目的一來是確認自己真的有理解問題(比如碰到不太確定的問題時,可以再反問面試官:「所以你想了解的是 ___ 嗎?」),二來是可以隨時確認自己回答的內容沒有跑題,內容都有環扣著這個關鍵字。 結論 其實拿掉「英文」這個變因後,海外公司的面試並不一定比台灣本土公司來的難,因為準備的內容都還是差不多的,但當然把「英文」這個變因加進來後,準備起來就又更辛苦…… 但除了英文之外,我自己在準備面試的過程中,覺得最困難的還是心態的調適。上一篇有提過,因為個人沒有足夠堅強的心態裸辭,所以我是採用騎驢找馬的方式,就這樣過了超過半年的「白天工作、晚上找工作」的生活。 老實說,很多次真的都想說「還是放棄算了?就這樣繼續做著原本的工作,好像也沒有不行」,同時又會極度負面地想說:「但真的好想試試看去海外工作,只是到底該怎麼做呢?」總之,蠻常陷入這種又消極又無助的情緒。 不過,消極了幾天後,總是會在某個時刻(通常是準備要睡覺的大半夜)又稍微振作起來。可能因為心中本來就有「想證明自己也有到海外工作的實力」的好勝心,再加上原本的「好想體驗看看在海外生活一段時間」的好奇心,最後驅使自己繼續「刷 LinkedIn、修履歷、投職缺」的無限循環。 寫這兩篇文章,只是想記錄一下自己一路走來的心情,真的是百感交雜……我絕對不敢說「到海外工作」是多厲害的事,畢竟我在過程中失敗了好幾次,但至少這次真的是一個「非常脫離舒適圈」的體驗。 不確定一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後回頭來看,會是什麼感受,會是覺得自己太小題大作,還是一樣覺得刻骨銘心……但無論如何,至少這趟海外工作旅程是無悔地出發,任何的體會與收穫,某方面來看都會是很棒的養分吧。 -- 本文轉貼自:MH(原文標題: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下):海外求職——面試篇)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想進外商,英文拚的並非單字量!外商人資最注重的 3 類軟實力與練習法

大家都知道想進外商英文要好,但「好」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在我職涯相關的演講中,有不少年輕聽眾表示自己想轉職到外商。但又害怕自己單字量不夠、文章寫得不夠好、以前考試都考不高。如果這樣想,你在第一步就已經搞錯方向了。比起英文考試拿高分、很會背單字,其實外商人資注重的是你英文的「表達力」、「語言靈活度」和「領域知識」。 如果說「背單字」、「拚考試」是硬實力,外商看重的就是你英文的「軟實力」。然而這也是台灣傳統英文教育不太重視的一塊。因此今天想來為大家分析,這三種英文的「軟實力」和練習方式。 表達力 外商面試官在評估你的英文表達力時,大概會聚焦在以下三件事: 說話流暢度 論點邏輯 肢體語言 針對第一點的評估,你可以先試試看對鏡頭做 3 分鐘的英文自我介紹,然後回看自己卡詞的次數。如果超過六次,建議你先寫稿練習。從帶稿的方式把內容植入腦中,再慢慢過渡到無稿。除了自我介紹,其他面試考古題也適用這樣的練習方式。 大部分學員無法流暢表達的原因在於對內容不夠熟悉,因此先帶稿大量練習,會是進步的好方法。 針對第二點的評估,在於你提出的每一個意見或論點,後面都必須要有理由支持。此外,在陳述理由時必須有邏輯順序,例如時間由先到後、重要性由高到低,而非雜亂地 free-style。 針對第三點的評估,面試官很喜歡觀察你是否過度緊張,因為這多少也反映出抗壓性的不足。建議透過鏡頭錄影練習,提醒自己減少握拳、眼神飄忽、咬嘴唇等等的肢體語言,就能有效提升面試官對你的信任。 語言靈活度 「請幫我寫兩封 e-mail,主旨內容一樣,一封給關係普普且不熟的客戶、一封給熟識且關係良好的老客戶。」 這是知名外商的筆試考古題,也是讓台灣學員很頭痛的題型。因為我們學的英文,從來沒告訴我們「不熟」和「熟識」在書寫上該如何區辨。 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必須先有「語域」(register) 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英文有正式的表達法,也有輕鬆的表達法,相當於中文的「很美」、「很辣」、「沈魚落雁」、「傾國傾城」聽起來正式程度就不同。 對於關係普普且陌生的客戶,我們書寫時語域自然要提高,例如第一句可以寫成:I am writing to extend my gratitude for your recent assistance. 對於已經很熟的客戶,我們就可以輕鬆一點,寫成:I would like to thank you for your recent help. 如果你想進外商,平時閱讀文章、觀看新聞時,就可以一邊思考:「這是比較正式禮貌的說法,還是輕鬆的說法呢?」如果不清楚,也可以去問 ChatGPT:Is ______ a formal usage? 領域知識 外商面試問題通常分成兩種:technical questions(技術面試題)、behavioral questions(行為面試題)。前者會依據你的領域而定,通常深入且附帶許多的追問 (follow-up questions)。 所以在面試之前,你必須確保自己能用英文清楚表達自己領域裡的概念,這並不只是講得出專有名詞,而是要能用英文去解釋現象和機制。 例如你應徵的是 portfolio manager(投資組合經理),對方可能就會問你 Can you describe your approach to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post 2010?(請描述你在 2010 年後的多元投資組合策略。) 如果你應徵的是營運長 (COO),對方可能就會問:What methodologies or frameworks have you used to streamline processes and improve quality in your previous roles?(你在先前的職位中,使用了哪些方法或框架來優化流程並提升質量?) 這些問題,都需要先擬稿、鑽研,考驗的是你把英文和專業知識結合的能力。 想成功過關斬將,降落在外商理想的職位,需要的絕對不是記憶大量單字、模板的那種「英文硬實力」,而是溝通、應用和有效練習。這也是我在每一堂課程中,一直強調「實用」、「操作」、「應變」,而非依賴大量模板的原因。 -- 本文轉貼自:Sonny老師的英文國際力 (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給年輕創業者的建議:避免對未知的恐懼,你可以準備好的 5 件事

我自己算是個小小的經營者,也難免在各類聚會時,會有人跟我聊到創業這個主題。 不過,我發現,一些認識很久的人常常會跟我說:「等我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時,我就要離開公司出來創業!」或者是「待我把這份工作的某技能變強了/準備好/有錢了,那我就一定出來創業!」 但這類宣告,似乎就像每年許下的新年希望一樣,大家年復一年都講同樣的事,但卻從來沒有實踐過,也很少人最終有踏出創業的那一步。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大家對於「改變」總是充滿了未知的恐懼,所以總會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 但老實說,我認為創業的準備恐怕永遠都沒有結束的一天。像我、Bryan跟幾個股東出來創業,至今差不多快十四個年頭了,但每一年我還是覺得有許多新事物仍在學。甚至覺得自己大概再給我十年,也很難說完全準備好。 當然,我也不是那種隨意鼓勵大家出來創業的人,但我總覺得,如果你真是有心要做出一番事業,你反正也不可能等完全準備好後才開展,不如把握核心比較重要。什麼是核心呢?我認為是底下的五點。如果你能先把這五件事想透徹了,未來存活機率就能有效提高。 第一,不要只是為了「想創業而創業」 創業不是一種生活模式、不是人生目標,創業只是「把事情做出來」的一種手段。你絕不能說,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要賣什麼、也不知道我有什麼技能,只是覺得年紀到了或是很羨慕周圍一些在經營事業的朋友,然後就覺得自己也該創業。 換言之,若沒有想要達成什麼目標、沒有想解決什麼問題、或沒有想改變某些商業上你認為不夠好的地方之前,千萬不要把創業當作目標。 我們當年,其實是先想要提供我們專案管理的技能,成為企業顧問,但繞了一圈發現,台灣當時除了考PMP的補習班以外,沒有單位對於專案管理實務的軟體工具有興趣。最後不得已,只好自己經營。這是我們創業之處的起點。 換言之,創業從來不是我們的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手段。但事後回顧,這部分卻很重要。因為你目的明確,當碰到阻礙時才知道要修正什麼,也才知道每日經營的決策重點在哪裡。 若一開始沒有這樣的價值核心,就很可能淪為找風口與趕流行。當然,我也不會說這樣完全不行,也確實很多人是這樣而賺到錢。可是你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真找到風口並賺了錢當然沒問題,但鮮少人能一帆風順。若你碰到挫折時卻沒有目標願景,你就很容易會放棄,也很容易去追逐另一個風口。最後滾石不生苔,反而會因為自己太容易動搖而難有積累。 此外,也不要因為不滿就創業。有些人是抱持著「老闆太爛了,我隨便出來開一個新的,也能做得比他更好!」的想法憤而離職。這個跟「為了創業而創業」的狀況都差不多,都是錯誤的創業動機。 第二,創業前得先有商業模式:此模式你已小型試驗有效,而且心中已有成形之輪廓 講到商業模式,沒經驗的人,往往腦海中會跳出一個很fancy的商業模式。比方說,他想先做一個平台,先免費提供什麼,等人群聚了,再賣別人服務;或者以平台的形式去仲介買方跟賣方;或者是我幫政府做一些什麼事情,然後拿補助等等等等。 你問任何一個年輕的創業者,他們都能講出一個複雜又精巧的商業模式。但是我一向給新手創業者的建議就是:創業模式最好別太複雜。甚至最好簡單到「純粹只是買賣」— 你手上有個什麼樣的商品,能創造一個什麼樣的服務,而且你「真的可以成交」,可以把這東西賣給一個明確的族群。 換言之,你必須創業之前就小規模嘗試,真的可以賣出一、兩筆交易,確定你的商品或服務是可行的、是有人需要的、是能讓你在創業初期就立刻帶來營收。 你或許有聽過精實創業(Lean Startup)以及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的概念。這些字聽起來好像很複雜,但背後的共同之處,都是強調當我們面對一個難以預測的未來時,應該逐步地、漸進地找出市場需求。當你在經驗不足的狀況下,若要有效的調整與測試,最好是讓商業模式簡單化,立刻可以執行和驗收,才能確保是不是走在一個正確的方向。 如果是一個很複雜的模式,你很可能得先花許多錢和時間,才能收集到市場的聲音。但高度不確定性對於時間與錢的耗損很大。若花很多時間與錢最後卻失敗了,努力半天才發現一無所獲,這是很可惜的。 另外還有個建議我也很常給:可以的話,不要跟政府拿錢。 一方面拿了錢,有很多相對應的文件要做,這會減少你研發產品或是服務的時間,而且這些文件對你將來也毫無用途。另一方面,當你拿了政府的錢,很容易會聽不到市場「真正的聲音」。 因為補助讓你一直有收入,有種公司勉強能存活的假象。可是啊,就是這樣的思維讓很多人就卡住了。一直得仰賴政府補助來補血,而無法真正完整的從市場上取得營收。最後,公司的經營變成殭屍企業,死也死不掉,活卻又活不大。這反而浪費你人生寶貴的時間。 第三點,在創業前,要盡量備齊:工匠、總管、行腳商人的角色。 千萬不要創業後才來思考找人這件事。 最好在你上班時,就有系統地去物色將來合宜的夥伴。 你雖然不可能事前找齊所有人,但最少你需要三個角色:A.「能夠把產品服務做好」的工匠;B.「能去協調經營管理」的總管;C.還要有一個「能夠去面對市場」的行腳商人。 畢竟一間公司存續的核心需求不外乎就是產品、市場、還有管理。 而大部分的創業者,在一開始時通常只具備一項專長。比方說,你可能是一個擅長設計產品的工程師,可是很可能不善於應對市場端。所以,你最少要找一位能夠互補,協助公司去執行這類事情的人。 不過初期而言,工匠與行腳商人又比總管重要。畢竟這兩個會立刻決定經營上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可是隨著事業起飛,團隊人數一定會越來越多,隨著人數增加,就要有負責整合團隊、提供管理規劃的人。這時候總管這樣的角色還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我要提醒的是,不要想說你要自己一個人來扛下所有的責任。尤其到了後期,團隊大了,各種事情都會越來越專業,若還是你一個人要兼顧所有事情,必然就無法規模化。所以提早思考怎麼分工與專業化,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重點! 附註:不理解這概念的,也可以參考我們的著作喔《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 第四點,該培養經營管理的數字觀念 創業要能成功,經營者自己必須要懂成本、毛利、損益平衡的概念。如果更理想,你更該把整個財務報表的經營概念都搞懂。雖然你不需要自己做財報,可是財報其實就是公司經營的健康檢查報告。具備數字能力,也就讓你能更通透的了解自己的經營狀況。 有些做小生意的朋友,常會碰到這類情況:每天營收多,手上許多現金,以為自己賺了很多錢,結果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碰到狀況時,卻無法拿出相對應的現金,居然面臨倒閉危機。 所以你必須有意識的把所有經營的內容都轉成量化的指標。如此你才會知道,這段時間到底營運是往上走,還是往下降?決策有所依據,而不是單只靠想像跟猜測來做。 所以創業前,至少買一本財務報表的書,好好K完吧! 第五點,要有自己的觀點,而非人云亦云 當你開始創業後,你會發現市場上充滿各式各樣的「建議」,而且每個聽起來好像都有道理。這時候,你若沒有擁有自己的觀點,很容易就被這些「建議」搞得你方向全亂。更慘的是,這類建議往往還相互矛盾,讓你完全無所適從。 我就舉個例子吧!前幾年,如果要在網路上面曝光,想增加聲量,你會發現有人叫你寫部落格;但同時你會發現也有人說部落格落伍了,他們說Facebook的粉絲頁才是唯一的關鍵。 你若心中毫無定見,不知道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就會在這裡迷失了。聽人家說要建立粉絲頁,就乖乖的去建,建了也不知道要幹嘛,於是貼一些無聊的笑話或者心理測驗,甚至去買粉絲。最後粉絲人數雖然增加了,但到底對企業經營有沒有幫助?卻完全不知道。前幾年每個商家都有一個粉絲頁,但大部分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是為何要做這樣的事情。 如果你的資源多、時間多,跟著大家走那當然無妨。可是創業初期必然是你處在資源最有限的狀況。也因此,你得要腦袋清楚地去分配資源。如果你是個文字能力強的人,就算很多人跟你說沒人看部落格了,可是搞不好你透過文字,卻能夠打動到最多合適你的客戶。這時候你繼續寫文字,也比你跟風拍直播來得更好。 換句話說,聽專家建議前,你得自己先理解你的優勢劣勢,最後才能選擇出合適的方法與工具。這不管是產品面、行銷面或者策略面,都需要讓自己跟著專屬於你的優勢來建構。才不會一下做這個,一下做那個,或者白費心力在你根本沒有優勢的事上。 不過,我也要提醒一下,有自己的觀點非常好,但是不表示你就要頑固到底,如果市場的證明你的觀點是錯的,比方說開了一個部落格,結果都沒人來看,這就表示你可能要在方向上做些調整。能不能調整風格、方向、文風,然後慢慢慢慢找出到底你要打動的族群他們想看什麼?給他們對的內容,若流量與轉換能反映在數據上,那才表示你的觀點是正確的。 換句話說, 你若根據你自己的優勢而做出假設,就該因應這個假設去執行後續一系列的策略。結果好,那就持續執行下去;如果結果不好,那就要嘗試多方調整、軸轉,直到你能真正找到市場喜好。 以上五點,是我認為大家在出來創業之前,應該要花心力想過的問題。如果這些有,那你在後續的創業,一定會相對順利許多的。 延伸閱讀 想當創業者的,我滿建議大家可以來參加我們這堂課。讓你在安全的環境中測試自己的經營能力,並學習財報的理解: M101模擬商戰初階 - 經營者的決策養成(14PDU) 本篇可以搭配我們的 Podcast《大人的 Small Talk》一起聆聽!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如何解決不在線 / 不即時打開訊息處理的焦慮?數位遊牧者必學的生活平衡 3 招

當我們隨時都在線上時,大量的即時通、社群訊息通知會讓我們失去很多專注時間。睡前如果還在保持上線,可能因為使用手機的藍光,加上訊息干擾帶來的焦慮,以及未完成事情的煩惱,導致我們睡不好。 在生活中隨時保持上線時間,可能讓我們無法專心享受休閒、家庭樂趣。在工作中如果每分每秒都在線上,也可能造成工作更頻繁的切換,於是效率降低。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 假日的時候還是隨時拿著手機在回應各種臨時訊息,或是忍不住拿著手機上網追各種新資訊,但是同一時間又要兼顧假日的生活活動,例如那時候可能正在跟家人一起旅遊,或是跟好友一起用餐。結果兩頭忙碌下來,一天過後,我們只覺得整個人依然處在焦躁狀態:假日的活動因為不斷的其他干擾而沒有留下充分體驗的回憶,但是工作上的訊息、網路上的資訊也因為當下其實沒有時間好好處理,也是回應得零零落落,整理得不夠到位,結果只覺得事情變得愈來愈繁瑣,沒有因為自己隨時上線而變得更好。 可是,有時候工作上就是有許多難以掌控什麼時候出現的訊息、郵件,也確實需要處理怎麼辦?或者最近每天那麼多 AI 工具與新聞,如果我不隨時追蹤,會不會錯失了某些關鍵機會? 而且有時候確實就是無聊沒事做,這時候忍不住上線,卻也往往造成上線時間比預期更久,流失掉的時間換來的還是只有焦慮? 或許離線專注處理要事的優點,我們可以想像,只是很難做到。 而且現在的工作與生活都很難完全離線,甚至有時候必須上線才能解決問題。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設計自己的上線、下線時間呢? 先設計上線時間,而非先強制隔離時間 要讓自己離線,對於已經習慣隨時接收通知與消息的你我來說,反而壓力很大,因為擔心自己是否會遺漏重要的消息(雖然結果是往往不會)。 但也因此,其實要設計自己離線時間的第一步,反而應該先設定自己的上線時間,只有我們明確知道自己上線的節奏與時間,並且知道這樣的時間足夠應付我們的需求,我們才會放下壓力,開始設計真正的離線時間。 例如我分析自己查看電子郵件的節奏(每個人都不一樣,並非是建議這樣的節奏),是每個中午前、下班前各查看一次即可。有時候遇到工作特別忙,我便明確在待辦清單寫上這樣的安排,讓自己知道會有時間查看郵件,但現在先專注在目前工作吧! 又或者我也有設定自己要用來查看 Feedly 或社群的時間,主要是早上出門前、中午剛吃完飯的時候,這個節奏是幫助我可以接收到有助部落格寫作的新消息、新素材的節奏。這樣一來,其他時間就是專注完成任務或真正寫作的時間。 到了假日,我也會設定什麼時候要查看即時通的時間,例如早上一起床先處理一輪未讀且需要處理的部分,傍晚跟家人的休閒活動結束後,再處理一輪。 先設定自己真的需要、真的有效的處理郵件即時通、社群消息的時間。這樣在真正工作或生活中,反而會放下還沒看、該不該看的焦慮。 我們聚焦的不是離線,而是設計最適合的上線節奏。 設計休閒、工作任務,專注在具體產出 直接設定離線、隔離時間雖然很直覺,但我的經驗是,就算用了再厲害的「斷線」工具,在我身上的效果也往往只是暫時的。一旦忍不住想要上線,我有無數種方法可以讓這些工具失效。 或許換個角度思考,有可以讓自己專注投入的生活活動、工作任務,是不是自然就會切斷線上干擾呢? 例如當我希望週末時間可以專注陪伴家人,養成不要沒事拿出手機來看的習慣,那麼除了利用工具禁止上網外,或許更應該先做的是設計一個有趣又可以專注投入的生活任務。(延伸思考:簡單把生活變成任務,就能贏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當我希望通勤等零碎時間不要被滑手機上網快速消耗,而可以在離線思考時產出一些文章草稿、節目企劃等等具體內容。但是,這時候後者的產出往往也需要依靠手機(例如筆記軟體),所以不太可能只是禁止使用手機或上網,而如果一旦拿出手機又不知不覺被其他分心事物拉去注意力怎麼辦?或許我們因此更需要先設定好零碎時間想要並且可以產出的明確成果,這時候才不會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以及不知道做了什麼有什麼結果」,而總是不知不覺被打發時間的其他事物干擾。 設計更集中的工作節奏與流程 擔心沒有隨時上線回應最新訊息,或是焦慮沒有隨時上線跟蹤到最新新聞,這在所難免,我也會有這樣的心情。只是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隨時上線處理最新訊息、跟蹤最新新聞,是處理這些訊息、新聞最有效的方式嗎? 例如在通勤的過程中追著新訊息、新文章,看到一個重要訊息想要回應,可是手機上打字不方便,於是很可能犧牲了好好回應一個完整訊息的方式,變成只是簡單回覆初步想法。有時候重要訊息需要我們去查詢資料、在筆記中仔細思考,撰寫正式有效的回應,但是在通勤中很難這樣做,於是只傳出了片段的訊息。而對方也開始回應一些片段的訊息,最後在這個斷斷續續的通勤上線處理過程中,一件事情有可能資訊變得更破碎,處理過程產生失誤,失去了完整有效把任務確認好的機會。 最後任務有可能因此更容易漏東漏西,要花更多時間追逐補充,而處理任務的雙方也變得更瑣碎焦躁。(延伸閱讀:為什麼我會避免在郵件、即時通,甚至待辦清單中直接完成工作?) 一直處在上線狀態讓我們容易陷入焦慮,事情也不一定處理得更好,反而很多時候一直在回應破碎的訊息,最後工作流程也變得很破碎,並且很多當下的回應還來不及深思熟慮,更會增加事情的變動。 於是一直上線,讓我們工作流程更分散,卻也讓我們無法好好處理完最重要的任務。 如果結合前面兩個方法: 先設計集中上線時間,於是就有離線專注時間 先設定有產出的任務,於是相對不會被線上干擾 我們或許可以思考這樣的工作流程: 有固定的上線時間,目的是在上線處理時自己保持一個「真正可以處理」的狀態。意思是那時候自己可以把破碎的線上訊息進行統整,可以在遇到新訊息時重新思考自己任務的流程。這樣一來反而比隨時上線但無法充分處理,達到更好的任務處理效果。並且在固定集中的上線時間,可以把破碎的線上訊息真正有效統整成任務系統。 可以用節奏作為概念,例如先一個小時專注完成一個任務階段產出,然後再上線 20 分鐘快速旦專注處理雜亂訊息。這樣一來,無論是重要任務,還是新的雜亂線上訊息,反而都能各自獲得最佳的處理。 小結 常見的時間管理方法,可能會告訴我們無論如何就是要給自己一個完整的離線專注時間,徹底斷絕與線上的往來,這當然也不失為一個沉澱心情與思考的好辦法。不過或許我們可以每一個月有一次像是這樣的「休耕期」來與世隔絕,做一個轉換。可是平常大量的工作與生活任務,在每一天、每一課的日常流程中,我認為也需要有適度的離線設計。 而常見的離線工具、專注工具,如果有時候真的對忙碌的我們沒什麼效果時,或許我們可以思考真正的問題不在工具上,而在工作流程的調整上。所以這篇文章嘗試從設計工作流程的角度,提供大家幾個可以試試看的方法: 先設計上線時間,而非先強制隔離時間 設計休閒、工作任務,專注在具體產出:產出過程,往往就讓我們更容易專注在當下,自然就沒有離線、上線的問題 設計更集中的工作節奏與流程 這篇文章不是要鼓吹透過離線來充足心靈,而是因為隨時上線本身,就可能是一個更沒有效率,更無法有效處理工作的流程。 如果你正處於好像隨時工作、生活、各種不同任務混雜在一起的焦慮,稍稍感覺到在不斷回應訊息、追資訊的過程中好像反而失去了好好處理的餘裕,那麼希望這篇文章提供的三個不同思考、設計角度,可以讓你試試看是否有效。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標題:這樣設計離線、上線時間,不依賴專注工具,兼顧工作與生活平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清邁數位遊牧者都在哪?8 間共享空間分享

許多台灣數位遊牧的新手,都會選擇清邁作為數位遊牧的第一站。不僅因為離台灣近,當地價格經濟實惠,加上當地很多華人移民,所以很多地方都有中文標示,甚至中文也通,因此受到不少數位遊牧者的青睞。 因此,本文將推薦 8 家清邁適合數位遊牧者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The Social Club The Social Club 是一間位於清邁的飯店,提供免費的 WiFi、空調客房、私人停車位和客房服務。數位遊牧者可以在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使用室內和室外的共享工作空間、會議室、免費的咖啡和茶。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The Social Club - Coliving & Coworking Space(@thesocialclub.asia)分享的貼文 Punspace Punspace 位於清邁古城的中心,靠近許多文化地標和美食。提供高速網路、舒適的桌椅、咖啡機、淋浴間、保險櫃等設施,讓你可以專注於你的工作。Punspace 還有一個友好的社群,你可以和來自不同領域的人交流和合作。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Punspace(@punspace)分享的貼文 Yellow Co-Working Space Yellow Co-Working Space 是一個專注於 Web3 和區塊鏈的共享工作空間,為數位遊牧者、遠端工作者提供共用和私人辦公空間、會議室、活動區、隔音 Skype 空間與 YouTube 媒體室等現代化設備、娛樂區和其他合作設施。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Yellow Coworking(@yellowcoworking)分享的貼文 Alt_ChiangMai 是結合住宿的共享空間,下樓就是辦公場所。場地非常乾淨卻不會擁擠,在這邊很容易認識許多數位遊牧者。會定期舉辦瑜珈、冰浴、旅行等活動,讓你和來自不同國家和領域的人交流和學習。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Alt_ChiangMai(@alt_chiangmai)分享的貼文 Akha Ama Phrasingh 是一家位於清邁古城的咖啡館,雖然不是共享空間,但因為有免費充電與 WiFi,不少數位遊牧者仍會來這邊工作,有兩層座位區,適合工作或休閒。除了咖啡,還有各種甜點和茶飲,讓你在炎熱的清邁找到一處涼爽的避風港。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Akha Ama Coffee Roasters(@akhaamacoffee)分享的貼文 Life Space 位於清邁市中心,交通便利。這裡有寬敞明亮的工作區、安靜的閱覽室、快速穩定的網路、免費的咖啡和茶、舒適的沙發和吊床、以及一個小花園。你可以在這裡享受工作的自由和靈活。同時也提供多人會議室,普通會議室可容納 4 人,培訓室可容納 10 人以上。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ife Space(@lifespaceth)分享的貼文 One Workspace 為數位遊牧者們提供共用工作空間、會議室、活動空間和虛擬辦公室。還有一個Tora bake的咖啡廳,提供美味的咖啡和甜點,讓你可以在工作之餘放鬆一下。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OneWorkspace_Chiangmai(@oneworkspace2021)分享的貼文 Hub53 Hub53 雖然離古城較遠,但價格便宜,也有共享廚房、洗衣房,共享空間應有盡有,還有用戶專屬的群組,可以在裡面揪團去玩。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Hub53 Coworking & Coliving(@hub53coworking)分享的貼文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3, 2024

誰說不能帶小孩數位遊牧嗎?給家庭的數位遊牧指南!

你是否想要數位遊牧,但是考量必須照顧小孩和家庭,所以不敢行動呢?或是,你也想帶著孩子一起數位遊牧,給孩子不一樣的學習體驗,但不知道該怎麼做? 事實上,有一些數位遊牧者,已經開始嘗試帶著小孩一邊工作、學習,一邊旅行! 根據 BBC 報導,越來越多家庭帶著孩子一起數位遊牧。像是 40 歲 Joel Young 遠距經營自己的製作公司,就帶著妻子與三位還是小學與中學年紀的孩子,透過申請自學,展開每年為期六個月的數位遊牧。為的就是讓孩子體驗不同文化,擁有不同於其他學生的學習經驗。 有些旅程天數偏長的數位遊牧家庭,為了讓孩子的學習不被中斷,會由其中一位家長全心投入孩子教育,為孩子規劃學習內容與作息。疫情後,線上課程也成為孩子學習的方法之一。甚至,在國外還有「旅行教師」一職,一邊陪伴數位遊牧家庭旅行,一邊為孩子上課,避免孩子學習落後。 另外,有些家庭,也會視孩子的教育規劃,彈性調整每次數位遊牧的時長,例如每年安排兩個月的數位遊牧旅程,不耽誤孩子在校的學習。 分享許多數位遊牧資訊的網站「RebelHQ 」也提供給家庭一邊帶著孩子學習,一邊數位遊牧的方法,讓你可以為自己與孩子,創造難忘的學習經驗。 像是,在選擇旅行地點時,除了考量安全、衛生的地區外,也可以確認當地是否有符合適齡的娛樂場所,或是博物館等。家長也可以事先了解當地文化、歷史,將教育結合在旅程之中。 同時,你也能夠尋找當地是否有為孩子設計的活動,鼓勵孩子參與,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社交能力,更有機會讓孩子與當地其他小孩建立友誼。此外,規劃孩子學習、玩耍、睡眠等等作息十分重要,不能讓孩子作息大亂,或是瘋狂玩耍。 你也想給孩子不一樣的學習經驗嗎?不妨規劃一趟數位遊牧,結合工作、學習與旅行,給自己與家庭難忘的回憶! -- 參考資料: The rise of digital nomad families Family-Friendly Nomadism: Tips for Traveling with Kids in 2024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3, 2024

時租、日租都有,還有個人辦公室!台北 4 家共享空間推薦

身為數位遊牧者(或稱數位游牧者,英文為 digital nomad)的你,是否平時不習慣咖啡廳吵雜的環境?或是,平時工作需要開會,卻總是找不到一個不被打擾的地方?或許你可以選擇共享空間(Coworking-Space)! 共享空間,又稱作共享辦公室。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個共享的辦公空間,可以讓自由工作者、遠端工作者、數位遊牧者,或是創業的團隊在此辦公。 不僅有穩定的網路、相對咖啡廳安靜的辦公環境,通常也會有會議室、影印機、咖啡機等,甚至有些共享空間還會不定期舉辦講座、活動,是一個可以認識新朋友、建立人脈的好機會。 共享空間也有提供多元、彈性的租用方案,包含時租、日租、月租,本篇文章就整理了 4 個共享空間,想要一個舒適辦公環境的你,不要錯過唷! 一、小樹屋 我想小樹屋是許多人最常用的共享空間,透過線上就能預訂空間,在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都有多個據點。 小樹屋提供了 1 人到 20 人以上的空間,許多人會在此辦公、聚會,或是開課或攝影。通常以小時計費,以在台北市中山區 1 至 2 人辦公空間,一小時計費為 170 元,不僅有桌椅、沙發,還有投影機、轉接線、插座等,而且是獨立的空間,不怕被別人打擾! 二、甜家共同工作空間 甜家共同工作空間位在台北車站,只要走路 3 分鐘就可以抵達。它有流動辦公室、專屬辦公室、獨立辦公室、場地與會議室租借等方案。 對於自由工作者或數位遊牧者來說,大多是使用流動辦公室,或稱為自由座位的方案,以一人一天來說,每日只需花 300 元,就選擇 9:00 AM至19:00 PM 或 14:30 PM 至 22:30 PM 其中一個時段使用,只是可能沒有固定座位。 不過,單日方案沒有提供影印、會議室、收發信件的時數或服務。若有使用需求,可能要選擇不同方案。 三、the Hive the Hive 位於台大醫院捷運站走路 6 分鐘就可以抵達,擁有一整棟的空間,改建於百年歷史建築,不管是大樓外表,或是裡面內裝都十分漂亮。 the Hive 有移動辦公桌、專用辦公桌、私人辦公室等方案。選擇「移動辦公桌」方案,可以從上午 8 點使用到下午 6 點,一天為 500 元,你也可以進入官網參考不同方案。 特別的是,the Hive 設有咖啡廳,也會不定期舉辦多種活動。另外,the Hive 是由一間香港公司經營,在香港、新加坡、越南等 7 個國家設有據點,the Hive 許多活動、公告都是英文,因此也吸引許多外國人士到此辦公,是一個國際化的空間。 四、CLBC 大安本館 CLBC 從大安站 6 號出口,走路 1 分鐘即可抵達。它的共享座位有「自由座」方案,你可以選擇時租或日租,也有「固定座」方案,可以選擇月租、周租, 「固定座」方案甚至可以使用 24 小時。CLBC 也提供衛浴設備,讓你可以在工作之餘使用。 它的價格方案,時租為 1 小時 150 元,日租為 800 元,周租為 2500元等,詳情可以去官網查看。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3, 2024

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海外求職「準備篇」

前情提要:個人背景簡介 我在 2013 年大學畢業,主修大眾傳播。2014 年起在公關代理商待了一年半,2016 年起到台灣的線上學習新創平台轉當數位行銷,2018 年中再到另一間線上學習的新創平台當行銷,途中內轉為專案經理,後來又在 2020 年初再次轉職,成為現在的產品經理。 累積一年半的產品經理經驗後,開始投遞海外職缺,目前在新加坡擔任產品經理。 前情提要:為什麼想寫這篇文章? 會想寫這篇文章,除了想幫自己留點紀錄,也希望給類似背景的人一點信心。求職過程中,我找了許多心得文,想說可以作為海外找工作的參考,但不確定是大家不好意思分享,還是樣本數真的不多,總覺得市面上好像沒有我這種「平庸背景的 PM」出國工作的心得文。 所以這篇文想來點勵志的(?) 即使沒有在外商或跨國團隊工作過、沒有做過國際化產品、沒有國外學歷、沒有人脈,仍然有可能拼到一個海外面試的機會,甚至能得到 Job Offer! 但!也因為背景與經驗如此平庸,所以從找工作到最後錄取的過程是真~的~~很辛苦,得不斷地跟自己說「還可以再努力一點」才行……我在 2020 年 8 月開始探索海外工作機會,投遞超過 50 封履歷,最後也只取得三個面試機會(其中還包含一 家位於台灣的跨國新創,真正在國外的新創只有兩家)。 這個錄取除了參雜著許多個人努力,不諱言地,也有不少運氣成份,一來剛好碰到該公司擴編,二來剛好有好心人幫忙內推,三來這間公司剛好有不少華人,部分面試甚至能用中文(但我在面試前並不知道),讓我表現起來沒那麼卡。 總之,自己真的很幸運!也希望把這份幸運回饋給大家,希望這篇文章對需要的人會有些幫助。 這篇文章的章節 為什麼想到海外工作 找海外工作時間軸 應徵這份工作的時間軸 怎麼拿到面試機會 怎麼準備面試(怎麼練英文) 善用 LinkedIn:找工作、找內推機會、找內部情報 求職心態調適:騎驢找馬 vs. 裸辭 為什麼想到海外工作? 就個人興趣來說,我很喜歡旅行;就職涯發展來說,也希望看看其他國家、更大的公司、更國際化的產品是怎麼被打造出來的,所以一直以來都有留意海外的工作機會。 基於個人喜好,先刪掉了工作機會最多的兩個市場:美國與中國,再綜合實際因素(工作語言、當地工作機會、薪資水平、生活環境等),評估新加坡是最有機會的地方,所以也集中尋找該國的新創 PM 職缺。 另外也有特別關注自己去過且很愛的歐洲城市: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德國首都柏林的工作,但應該是因為: 沒有海外工作經驗或學歷 沒有當地身份 不會說當地語言 肺炎疫情 一投海外工作,競爭者就變成來自全歐陸甚至全世界的 PM,而自己的平凡經驗根本沒什麼優勢。所以投了幾十封履歷,只獲得一個來自瑞典 Fintech 公司的面試機會,其他全部都是感謝信。 找海外工作時間軸 為了讓在職期間的自己維持求職動力(雖然很諷刺的是,我在這段求職期間並不是一直都無間斷地在找工作,中間也有倦怠過),當時還為了「找工作」這件事建立了一個 Trello,用來記錄自己投了哪些公司、是否收到感謝函、相關面試進度等。 意外的效果是,每當自己怠惰時,就會看到 Trello 上的投遞時間,藉此提醒自己「距離上次投履歷已經很久了!」,然後就會趕快再回到 LinkedIn 尋找新職缺,或者再把履歷拿出來改一下。 2020.08 開始想要找海外工作,於是著手準備履歷、求職信模板、作品集。 當月投遞 10+ 履歷,著重於歐陸國家,也有投遞少部分東南亞國家的職缺(東南亞國家以新加坡為主,但可能是疫情關係,絕大多數工作都強調只限定有當地身份者申請,並不幫忙申請工作簽證)。 2020.09 8月投遞的工作,在 8 月底和 9 月初陸續就收到感謝信了,我也因此持續修改履歷和求職信,試圖增加進入面試關卡的機會。 當月投遞 10+ 履歷,仍著重於歐陸國家,但一樣收到無盡的感謝信。東南亞的招募市場情況則一樣,所以能投的機會一樣不多。 2020.10 過得跟 9 月差不多,結果也差不多悲慘。 到了月底,決定改變投遞方向,也就是不再找海外工作,而是公司在台灣、但產品面向國際的工作,想說這樣或許「身為台灣人」這件事就不一定是劣勢了。 2020.11 的確有被台灣公司找去面試,但自己覺得不太理想(對方也覺得我不太理想,詳見〈菜鳥產品經理的求職路:2020 年,我沒錄取的那兩場面試〉),所以繼續回頭找海外工作。 就在此時,現在這份工作機會就出現了! 應徵這份工作的時間軸 懶人包:11 月初應徵,3 月中確定錄取、3 月下旬拿到工作簽證、4 月底飛到新加坡、5 月初上工。從「投履歷」到「真正確定能在新加坡工作」,約莫經過五個月的煎熬。 2020.11:投履歷、線上筆試(online assessment)、HR 約面試 2020.12:HR 面試、PM 面試 I(PM)、PM 面試 II(PM lead) 2021.01:PM 面試 III(Team lead)、email offer get、HR offer discuss I 2021.02:HR offer discuss II、雙方簽署正式合約、準備辦簽證 2021.03:取得工作簽證、雙方處理超多行政庶務(因疫情期間,需另外申請新加坡的入境許可、防疫旅館、預約機場檢測、預約機場防疫專車等) 2021.04:月底飛到新加坡,一落地就做篩檢,後續還有體檢、找房、換錢等事(還沒寫完呢,之後還要領取工作簽證、辦當地門號、開戶等)。總之,落地約莫一週後上工! 2020.05:到職! 怎麼拿到面試機會? 雖然我一直自認求職運很差,但這次找工作時,真的碰到很多位貴人! 自己平常就有在用 LinkedIn(不敢說「經營」,因為都在潛水),也會用該平台搜尋職缺,並留意指定國家的工作機會。某天在滑 LinkedIn 時(對,如果要找工作,就是把 LinkedIn 當 IG 滑),看到一個朋友在他的朋友的貼文上留言,好奇掃了一下,發現這是一則幫公司徵人的資訊。 我看了一下 JD,覺得自己的工作經驗與能力還算符合,但在「必備條件」中卻有一點是「Bachelor’s degree or higher in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or equivalent professional experience.(需有資訊或工程背景)」,雖然我沒有技術底,但還是想試試看,就鼓起勇氣加了這個陌生人的好友。 簡短自我介紹後,我就很直接地問他,像我這樣有 PM 經驗,但沒有技術背景的人,不知道有沒有機會試試?技術是該職缺的必備條件嗎?(當時已經找工作找到很灰心了,就很悲觀地想說,如果公司是強制要求 PM 一定要有技術底,那我也不需要去硬碰硬了) 幸運的是,對方不只很快就回覆我,語氣也很友善。他還告訴我,依照他目前在公司的觀察,PM 不一定都有技術背景,所以建議我仍可以試試。得到這個振奮人心的答案後,我就跟他道謝。沒想到對方主動告訴我:「若履歷準備好了,可以幫你內推。」我也就這樣意外得到內推機會!(後來跑了好多面試關卡,我也繼續詢問這位好心人很多問題,真的是萬分感謝) 怎麼準備面試(怎麼練英文)? 關於實際的面試關卡內容,因為真的很冗長,我會整理在另一篇,這邊先寫「事前準備類」的。 我並非英文相關科系,沒有出國交換或遊留學經驗,正職工作也都用不到英文,但大學畢業後有去美國打工旅行,也有在歐洲當背包客自助行的經驗。 總之,就是一個「無法完全拿掉字幕看懂美劇或電影,但可以跟外國人日常聊天」的中上(應該吧)程度。不過因為面試用到的英文更加專業,需要更流暢地表達,我仍為此惡補了一番,方法有: - 用 Spotify 找英文 Podcast 強迫自己通勤車程中都要聽 Podcast,目的是熟悉沒有畫面的英文聲音、強化英文聽力。Podcast 主題有日常閒聊的,也有跟產品有關的,如果要找後者,我就會特別搜尋 “Product Sense” 和 “Product Interview” 相關主題的 Podcast 來聽。 - 用 YouTube 找「英文面試技巧(English Interview Skills)」影片 面試技巧大同小異,看中文或英文的都可以,看英文的目的是要讓自己熟悉「用英文面試」這件事,比如要問哪些問題、哪些問題該怎麼回答。 另外,由於我這次面試的是新加坡公司,所以特別找了 Singlish 相關影片,希望讓自己熟悉新加坡口音的英文。不過後來發現自己多慮了,我碰到的新加坡面試官的口音都不重。 - 用英文自言自語 有些人會買線上真人家教來練英文,但我不太敢用線上一對一課程,覺得跟真人演練實在太害羞了…… 所以土法煉鋼練模擬面試。 就像〈菜鳥 PM(產品經理)的 70 道面試考前猜題〉所寫,我先整理出超過 70 個題目,再一個人用英文自問自答。 首要目標是先把內容講順,再來是琢磨用詞、力求精準清楚,並且把比較不會念、不太會表達的寫下來,每天通勤時就是「聽 Podcast」或「在心裡默唸英文」二選一,洗澡時與睡前也一定會自言自語講英文,目的一樣是要讓自己習慣開口講英文。(這整段看起來可能蠻像瘋子的,但我真的就是這樣練習……) 善用 LinkedIn:找工作、找內推機會、找內部情報 老實說,因為之前幾份都在台灣新創或本土公司,用的求職網站都是 104、Yourator、CakeResume,這次是我第一次透過 LinkedIn 找工作。 LinkedIn 的好處是,它就是上班族版的臉書,可以找到在該公司任職的人,也可以看到他的職稱、部門、工作內容,所以不論是要找人內推還是問問題,都是很好的管道。 以內推來說,雖然我還沒有機會直接詢問新公司的 HR,只能在此大膽猜測內推可能真的有效(不然我想我應該很難得到面試機會吧)。也有聽說一些人是會直接在上面尋找理想公司的內部人士,直接請對方幫忙內推,不過這招我還沒試過就是了。 坦白說,這次的「意外」內推也讓我覺得蠻五味雜陳的,一方面很希望自己厲害到不用內推就能取得面試機會,但另一方面又知道自己沒有那麼厲害…… 一方面知道「有人脈幫忙內推」也是一種實力,另一方面又覺得,那這樣真正有實力但沒人脈的人該怎辦。反正心情就是蠻複雜,但可能這就是職場運作的機制吧。 至於內部情報,像我這次取得面試機會後,就鼓起勇氣且厚臉皮地主動在 LinkedIn 找了幾位內部員工,詢問一些關於工作內容、組織概況、產品現況等問題。 幸運的是,超過一半的人都有回我,而且都收到很友善的回饋!甚至還有內部員工願意花時間跟我線上視訊分享,還提點我面試官的個性以及做事風格,讓我在面試前也有個底。此外,也有內部員工被我煩了至少三次,感謝他們都超有耐心。 求職心態調適:騎驢找馬 vs. 裸辭 之前有幾個朋友都提到海外工作的規劃,其中有工程師朋友就說,由於工程師面試通常都會有白板題或上機考,所以他會選擇直接大膽裸辭,這樣才能全心刷題準備面試。 也有朋友因為有房租、生活費等經濟壓力,又或者是沒有非常排斥現在的工作,只是想看看外面更好的機會,所以選擇騎驢找馬,白天依舊認真工作,晚上衝刺自己的面試準備。 我有裸辭過,也有無縫接軌過,但就是因為裸辭過,完全體會過那種「不知道下一份工作在哪裡」的焦慮與心急感,所以近兩份工作都選擇無縫接軌。 然而,無縫接軌的壞處就是會把自己搞得超忙!像我上一份工作是身兼 PM 與小主管,每週都有 5 到 10 個會議,雖然不太會加班,但上班時間的每分每秒都蠻「充實」的;加上這次面試的公司位在新加坡,跟台灣零時差,所以還得在有限的行事曆中擠出請假去面試的時間,下班後也得瘋狂準備面試資料,真的是很崩潰!(但也覺得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好像意外地更上一層樓了?) 時間管理問題解決了,還有心態問題。不知道是否每位求職者都跟我一樣很玻璃心…… 我在 2020 年 8 月開始找工作,剛開始還抱著很興奮的感覺,覺得有投有機會、不試試看怎知道,而且第一封履歷寄出後就接到面試機會,整個信心大增,又緊張又期待。 但聊完後,隔天就收到感謝信…… 後來的三個月內,我再也沒有接到面試機會。投出去的履歷不是石沈大海就是感謝信,最後總計收到了至少 50 封感謝信。 從 8 月求職到已錄取的隔年 3 月,半年多的時間歷經很多起伏,就像最前面時間軸說的,8 到 10 月是我瘋狂投履歷的時間,但後來覺得自己真的沒什麼海外求職的優勢,所以一度在 10 月底改變策略,開始留意台灣當地的外商或跨國產品團隊的職缺,但也發現工作機會實在太有限,對於「找工作」陷入一個很忙亂的狀態,覺得自己好像進退兩難,想離開當時的公司,但也不知道能去哪裡,並且又不敢裸辭,自己給自己的心理壓力其實頗大,當時也蠻常在半夜失眠(然後就跑去滑 LinkedIn)…… 剛開始看到手機 Gmail 的未讀還會很緊張,會想說「有面試機會了嗎?」,但隨著感謝函數量累積得越來越多,心態就變得又豁達又負面,一打開信件就是找 “sorry”、 “unfortunately”、 “however” 之類的感謝函關鍵字,對於進入面試根本已經不敢有任何期待了。 幸好隔沒多久後,現在這家新加坡公司的職缺就出現了!與此同時,我也重啟動力,繼續留意 LinkedIn 上的海外職缺,並同時準備新加坡公司的面試。 從 11 月初到 2 月初,歷經三個月的 email 往返與線上面試,終於在農曆年前確認錄取,心中大石放下「一半」。但說起來容易,其實剛開始接到這家公司第一關的筆試邀請時,心中也是抱著又興奮但又不敢太期待的心情,深怕自己又要再次失望(真的是很玻璃心)。 即使筆試通過了,之後的每一關視訊面試後,我仍然都緊張無比,很怕感謝信在一個措手不及的時刻殺進來,就連拿到 offer、簽了工作合約後,都還是很怕新加坡政府因為疫情因素不願意給出工作簽(每天都可以找到害怕的理由)。 直到 3 月中,確認拿到工作簽證與入境許可後,才終於正式向公司提出辭呈,心中大石放下 75%。剩下的 25%,我想是要真正到新加坡生活一段時間後,才能真正放下了。 這篇文章那麼長,最後寫一些簡短的結論 海外求職時程容易拉到一季以上,請做好長期抗戰準備 海外求職若有需要用到英文,請用盡所有管道做好準備!因為對方只會認為「英文」是「必備」而非「加分」條件。如果連英文能力都不過,幾乎無法進到下一關面試,尤其 PM(產品經理)是非常需要跨部門溝通、瘋狂寫信與寫文件的職位,英文不好真的混不下去 求職時人脈很重要,善用各種人脈管道取得職缺機會與面試情報吧(但這點我也還在練習……) 上述都是個人經驗,如果有不一樣的經歷或想法,也歡迎與我聯繫。 -- 本文轉貼自:MH(原文標題: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職——準備篇)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3, 2024

自由工作者要在哪接工作?推薦 6 個常用的接案平台

Upwork Upwork是由兩大接案平台oDesk和Elance在2015年合併而成,截至2021年,該平台已累積超過1800萬名自由接案者和500萬名發案客戶。 這個全球最大的自由接案平台提供廣泛的工作類型,包括程式開發、設計、財務、管理、法律、行銷、寫作翻譯等,每個大類下還細分為上百種小類。 對於初次尋找工作的求職者,Upwork提供了詳細的求職步驟指南。儘管平台上的案件多為技術含量高的工作,但成功接案後需支付5%至20%的服務費,且成交金額越高,抽成費率亦隨之增加。 Fiverr Fiverr主要以圖像設計、數位營運和寫作翻譯等領域為主。 與一般的接案網站不同,該平台允許業主自行挑選和購買項目,並尋找合適的接案者。 由於接案者提供的服務項目多數起價為5美元,因此該平台也被稱為「5元外包網」。 Freelancer Freelancer,一個起源於澳洲的全球性接案平台,自2009年創立以來,通過收購多個外包服務網站,截至2021年已擁有超過5563萬註冊用戶。 這個平台提供廣泛的案件種類,涵蓋設計、法律諮詢、會計和程式開發等領域。眾多著名企業,包括亞馬遜、谷歌和德勤等,都選擇在這裡發佈工作,提供數以千計的不同類型職位。 Freelancer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快速的投標反應,用戶發佈技能後,可能在60秒內就會收到第一個投標。此外,平台對成交案件收取10%或5美元的服務費,這一點與Upwork相比,其抽成相對較低。 Guru Guru是一個以程式開發案件為主的接案平台,該平台的用戶和接案者大多位於美國。 如果你是工程師或開發者,並且正在尋找自由工作的機會,那麼Guru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該平台目前有超過一千個遠端工作的機會,包括網頁開發設計、UI&UED、電子商務等等。 最高的薪酬可以達到1k-2.5k美金。你可以直接聯繫崗位的發佈者,立刻找到適合自己的遠端工作。 Toptal Toptal是一個專注於商業、設計和科技領域案件的全球性接案平台,集結了眾多頂尖企業和專業人才的需求,對於渴望快速提升個人品牌和職業發展的設計師而言,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作為全球頂尖接案平台之一,Toptal主要針對高端業務市場,提供包括開發、專案管理、設計、產品管理和財務等專業領域的工作機會,這些高級職位通常能帶來更豐厚的回報。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Toptal的申請流程非常嚴格和複雜,對於剛入行的新手而言,可能會顯得有些困難。 Remote ok Remote ok是一個專注於科技產業的接案平台,專門提供網頁製作、設計和軟體開發等外包職位。 這個平台不僅能幫助尋找遍佈全球的遠程工作機會,還允許用戶發布招聘廣告,尋找合適的專業合作夥伴。Remote ok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多種職位,用戶可以根據所在地區、薪資待遇和個人專長來挑選最合適的工作。 此外,平台還與全球500強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為用戶提供了在這些頂尖企業中遠程工作的機會,這為專業人士提供了難得的工作體驗。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全球化工作趨勢的發展,自由工作者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工作機會和靈活性。從Upwork的廣泛案件到Toptal的高端市場,再到Remote ok的科技專長,每個平台都以其獨特的方式滿足了不同自由工作者的需求。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平台,結合個人專業技能和興趣,自由工作者不僅能夠實現地理上的自由,也能在職業生涯中不斷進步和成長。在這個充滿可能的時代,讓我們把握機會,開創屬於自己的自由工作之路。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3, 2024

別讓生病成為異地旅行的麻煩!給數位遊牧者在旅行時的 5 個健康建議

許多數位遊牧者經常面對全世界移動的狀況,而在遊歷世界時,保持身心健康對於維持工作效率和享受新體驗至關重要。 擁有健康體魄能讓你避免生病的困擾,進而避免在異地他鄉就醫的麻煩。 然而,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保持健康絕非易事。 因此這邊將分享五個數位遊牧者保持健康的建議: 一、隨時注意自己的基礎健康數值 建議每天早上檢測基礎體溫和心率。有些人會利用相關的 App 測量,也有些人會習慣使用 Apple Watch 或智慧手錶,因為內建的應用程式可以幫你在配戴時追蹤,並且將資料自動同步到手機中。 這些是反映新陳代謝狀況的好方法。但除了體溫與心律,還建議可以更頻繁地追蹤甲狀腺、膽固醇、基礎代謝率以及維他命、鐵、鈣等重要營養素。 因為利用這些資訊,你能建立一套有效的反饋系統,了解不同環境對身體的影響,管理活動量和對壓力的反應。這不僅能及早發現疾病,也能根據你的體力調整生活方式。 二、習慣自己煮 雖然很多數位遊牧者到了異地,會想品嘗當地美食。但是多吃自己做的食物也是有理由的。 首先,即使你選擇了評價很高的餐廳,你仍然無法確定食材的品質,而且也無法確定自己是否吃得慣。 此外,很多餐廳為了讓菜色香味俱全,經常使用過量的添加劑,或者重油重鹹,這些長久以來都會你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但這不是要你在數位遊牧時完全不要外食,而是可以增加自己煮的比例。舉例來說,有些人會把周末當成是外食日,周間維持自己煮的習慣,這樣既可以享受美食,也可以保持健康。 此外,當地的超市與雜貨店往往比觀光客聚集的餐廳更能展現當地特色,在裡面可以買到許多當令的在地蔬果,並且可以透過接觸蔬果,採買到更新鮮的食材。 或許廚藝是許多人卻步的理由,但是為了打造健康的身體,花時間精進是非常划算的投資。 另外,如果對動物蛋白有疑慮,可以多食用蛋類,因為和其他肉類相比,雞蛋的品質和營養價值較不會因為飼養方式、飼料的選擇、使用的藥物等差異而有太大變化。 三、多補充水分 這感覺很簡單,但卻非常重要!設定每天的飲水目標,並持續追蹤你的飲水情況,以確保你每天都有攝取足夠的水分,正常的計算方式可用體重乘上 30 到 35cc 來計算,例如體重 60 公斤的成人,每天需攝取約 1800 到 2100cc 的水。 多喝水有助於排出身體的毒素、調節體溫、控制食慾、維持新陳代謝和大腦認知能力等,但考慮到許多國家的自來水並不能生飲,建議可以帶一個攜帶式的淨水器與保溫瓶,比仰賴塑膠瓶裝水更好也更節省開支。 四、調整生理時鐘,改善睡眠 我們的身體根據一個 24 小時的生理時鐘來調節起床和入睡、荷爾蒙分泌等過程。充足的睡眠有助於刺激免疫系統,促使產生更多增強抵抗力的免疫蛋白,從而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一旦休息充足,人體的精神和體力都會變得特別好。對於受傷或生病的人來說,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還可以加速康復的過程。 甚至可以說,許多現代疾病與生理時鐘失調和缺乏優質睡眠有關。 但是這對頻繁改變時區的數位遊牧者來說是一大挑戰,畢竟時差很容易影響生理時鐘。 要調整生理時鐘,你可以早上喝加海鹽的檸檬水、做快速負重運動、喝優質蛋白質奶昔或咖啡來提升荷爾蒙分泌。 晚上則應減慢節奏,減少藍光接觸(減少看螢幕時間或使用應用程式過濾藍光),或服用維他命C、鎂或鋅來降低壓力荷爾蒙。 建議至少睡滿七小時,對身體會是最好的。 五、建立自己的規律性 遷徙是數位遊牧者必經的過程,但即使外部環境不斷變化,也可以通過建立規律的習慣,創造內在的穩定感。 比方維持一致的睡眠時間,養成早起的習慣,並透過一些日常儀式,如冥想、寫日記、散步或與親人聊天,讓你能輕鬆愉快地開始新的一天。 建立一套無論在哪都能實行的運動計劃,無論是早上或是晚上,選擇一個最適合你的時間,即使是 10-15 分鐘也可以,重點在於規律,盡量養成每天走一萬步的習慣,讓規律的運動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 總的來說,無論你身在何處,保持健康和活力都是至關重要的。透過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態、調整生理時鐘、自己煮食物、多喝水,以及建立自己的常規,讓你可以在享受遊牧生活的同時,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 希望這些建議能對你的數位遊牧生活有所幫助,讓你在享受旅行的同時,也能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讀者若對文章內容有疑問或需要進一步的討論,歡迎直接透過電子郵件 info@ftpm.com.tw 與我們聯絡。

February 23, 2024

數位遊牧時,如何克服不同語言間的溝通障礙?3 個你可能沒想過的學習方法與資源推薦

多數人對於數位遊牧生活的想像常有幾個要素,包含不同於台灣的異國景致、身邊來來往往的外國面孔、搭配大家常說「很 Chill」的工作空間與氛圍。但在這些夢幻要素背後,其實有個非常現實的挑戰,那就是語言。 最常用來溝通的英語,你說得流利嗎?去到中文不通、英語也不通的國家,你能以基本程度的當地語言確保生活無礙嗎?甚至,哪天你發現共事的夥伴或客戶只會講他們國家的語言,你該怎麼辦呢? 有的人可能會想:「靠 Google 翻譯不行嗎?」Google 翻譯或越來越多的 AI 翻譯工具當然可以帶來幫助,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很難以這些輔助工具解決所有溝通情境,甚至在一些工作場合中,這看起來還是稍微「有失專業」。 正因跨語言溝通能力在數位遊牧過程及全球化時代下都非常重要,一位數位遊牧者 Jay 在他的部落格上,就以溝通為導向,提及幾個學習方式與資源。包含: 1. 善用語言學習網站 / App 在分享中,Jay 推薦使用 Lingoda 這個語言學習網站 ,並提到它特別之處在於強調實戰應用,且除了一般語言教學,課程中也會融入文化層面的內容,幫助你更透徹認識個別語言。目前,Lingoda 提供德語、英語、法語及西班牙語課程。 除了以上語言,若有需要,你也可以選擇報名商務英語課程,學習包含談判、演講或書信寫作等更進階的應用面向。 當然,若你本來就有習慣使用的語言學習網站或 App,也未必需要因此改用 Lingoda。畢竟語言學習的核心是持之以恆,在習慣且喜歡的平台持續學習與應用,語言能力也才能逐步提升。 (Photo from Freepik) 2. 邊旅遊,邊學習 在語言學習網站中,我們可以透過擬真的情境來學習,但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聽、多用,讓語言能力進步。不過要讓我們願意多聽、多用,「有趣」當然是關鍵要素之一,很多人常利用追劇來提升語言能力,在 Jay 看來,旅遊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 如果你具備基本的英文聽力程度,他建議可以參與如 WegoTrip、Tigets 等旅遊網站的行程。這些網站的旅遊產品相對注重當地文化內涵,大多也會提供英語語音導覽服務,你可以在旅遊的同時了解當地文化,並且透過語音導覽吸收更多英語表達方式。 不透過刻意和痛苦的學習,也提升語言能力! (Photo from iStock) 3. 參與線上社群 在網路時代,線上社群也是我們接觸使用不同語言者的好用管道。除了尋覓興趣性質或者與你的專業技能相關的社群,Jay 也特別提及 Teemyco 這個提供 B2B 線上辦公室服務的網站。如果你任職的公司有跨國部門,且有使用這類服務,你也可以把握機會多和使用不同語言的同事互動。 在具備基本對話能力後,向該語言使用者學習更道地的用詞、表達方式甚至俗諺,不正能幫助你把一個語言講得更溜、更 Pro 嗎? 若你正在數位遊牧中且為以不同語言溝通所苦,不妨參考以上方法來試試看;若你是正在規劃開啟數位遊牧生活,也可以提早開始準備,幫助接下來的遊牧生活更順利!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讀者若對文章內容有疑問或需要進一步的討論,歡迎直接透過電子郵件 info@ftpm.com.tw 與我們聯絡。

February 2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