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45 posts

新手創業家的 5 個必備元素:思考模式、風險措施、系統流程、投資意願、行動清單

今天我要來分享 5 個新手創業家的必備元素,現在個人品牌跟自媒體的起步門檻超低,就算你沒有以下這五個元素還是做得起來,但是我們要的是一個有賺錢的事業、一個能夠忙得聰明、事半功倍的品牌,這時就是這 5 個元素派上用場的好時候。 今天的重點非常多,所以我建議你準備筆記本。本篇文章也可以搭配「佐編茶水間」的 Podcast ,可以參考我標註的時間點,直接聆聽重點段落! 一、以終為始的思考模式(04:05-) 目標會決定你要去哪,時程會決定你怎麼去。 我曾經分享過改變我人生的一本好書就是史蒂芬柯維的《與成功有約》,我甚至在我自己的書裡面,不斷提及這本書對我的幫助,而作者提到的一個概念,就是以終為始。來找我做品牌健檢或一對一諮詢的學生,可能都會發現我一定會問三個問題: 你來做個人品牌的目標、目的是什麼、想要達成什麼? 你期待能夠在多少時間內達成這項目標? 為什麼? 你的目標會決定你要去哪,你的路線要怎麼規劃,而你的時程,會決定你要怎麼去。如果你不趕時間,我們就是慢慢徒步,還可以欣賞沿途風景,如果你趕時間,我們可能就要買機票坐飛機,那就必須要用金錢換取時間,而你為什麼趕時間?為什麼設定那個地方為你的目的地?這也是一個你必須要很誠實面對自己的問題。 在我剛開始做個人品牌的時候,我內心非常確定我想要用個人品牌來翻身,離開我的正職,我給自己訂的時程是兩年,不過當時的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我還沒有想到像是線上課程、Podcast 變現或者是演講諮詢等選項。 我認為兩年可以改變很多事情,而且兩年也可以從一個菜鳥變成一位稍有專業的實習生,因此我訂了兩年計畫,兩年後,我想要專門只靠我的品牌來養家糊口,我當時的思維比較是卡在接案這樣的商業模式當中。 所以我猜想自己可能會不斷地接案子,例如幫人家寫文章賺稿費,或者幫別人剪輯音頻、規劃內容和行銷企劃,這其實是我很初步的商業模式。 大概做了半年,我發現自己的成長速度滿快的,我開始認識新的商業模式、我開始累積受眾,我心裡也在想說:「我能不能夠 double down ,把兩年的那個 plan 縮短至一年?」,所以我又看了一下自己的終極目標計劃,如果我想在一年內完成這個計畫,我需要做什麼準備? 當時面臨到的抉擇點就是:「我可能需要離職」,因為白天的工作花我太多時間了,我的確可以維持原先的計劃,用兩年的時間完成目標,但我仔細想想,離開正職本來就是我的終極目標。 因此,以終為始的思維非常的重要,你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有彈性的時程,但它還是會回歸到你為什麼會想要或需要這個目標?你自己有多大的決心?現實生活中有多少資源可以去調配? 延伸閱讀:如何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為加強正職專業與副業技能這兩者做學習規劃? 二、風險防護措施和後盾(Accountability and support)(07:31-) 延續剛才說到的,我原本是想要離開公司正職,全心投入自己的事業,不過,我仔細地過了一遍我的財務規劃,發現我還是需要一筆薪水,因為品牌初期的收益並不穩定,生活中有像是房子、車子、保險等固定開銷,這些都讓我意識到緊急預備金的重要性。 沒錯,我在那個時候是沒有存緊急預備金的習慣的,而所謂的風險防護措施和後盾,就是說當你要做一項決定時,你有沒有辦法這麼灑脫地說走就走、說做就做,很多時候都取決於你有沒有一個實際的後盾,無論你有沒有要做個人品牌,人生的道理都可以互相應用,你也應該要養成存緊急預備金的習慣。 當時的我並沒有存款,所以還是必須要去打工,因此我想了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跟主管提兼職,減少一半的工作量,而減半的薪水還是可以 Hold 住日常生活,也讓我有更多時間投入理想生活設計這個品牌。 第二個方法是,如果主管不同意,我就會離職,去美國當地找打工的工作,而且我也真的去瑜珈教室、圖書館和一些公司面試過很簡單的櫃台工作,這些工作不會佔我太多時間,但每個禮拜都會有 paycheck,後來很幸運的是,我的主管讓我轉成兼職繼續在同間公司工作。 因此,這份兼職工作也成為佐編茶水間的風險防護措施,在茶水間還沒有很穩定時,至少有一份收入能夠讓我們買菜、繳房租,心情也會比較安心。 有的人會說,真的要投入一份事業就要全身投入,這樣才可以很專注地激發自己的爆發力,但,我覺得這是個比較適合給有創業經驗、或有商業、行銷,甚至是職場工作經驗的人,這樣的方式不太適合社會新鮮人或大學生創業,除非你的家人願意資助你,不然我認為風險防護措施還是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後盾也不是只有指存款,你的家人、好友、同好圈都可以是你的後盾,後盾可以是一個 community or support net,像是教會就是很多教友的 support net,而在我身上,我的先生就是我的後盾。 他是那個知道你忙,會幫你 cover 煮飯倒垃圾與買菜的人,讓你可以少一點日常雜事,多一點時間 focus 在自己的 business 上。 你有沒有風險防護措施,有沒有後盾?這個會是你必須要先思考、先做準備的。 三、明確的工作項目和流程(System)(10:51-) 我經常講有關時間管理的主題,而每次都會講到系統與流程,這件事情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複雜,但卻比你想的還要重要很多,最一開始我也不太知道經營品牌要做的工作事項有哪些,我知道我要錄節目,所以要找來賓、草擬訪綱、查資料、剪音頻、上架,這些就是我很一般的工作項目。 我每一週都會寫下這個禮拜的工作項目,然後每一天會寫下隔天的工作項目,寫了一兩個月就會發現一種慣性或一種定律,例如: 剪一支音頻大概會花三小時 陌生開發邀請來賓,寫出 10 封信大概會有 1 封得到回覆 這就是我所謂的 patten ,而在你擁有明確的工作項目和流程之前,你就是先每天記錄下你的工作項目,然後每週、每個月去觀察,去建立所謂的 data base ,讓你更好地知道未來的工作流程應該要怎麼安排,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最近我跟我的助理 Claire 在做一個新的 practice ,她和我反應說想要加強自己時間管理的能力,我仔細看了一下她的狀況,我發現她出現很普遍的那種時間估算與事件分類的問題,也就是說 Claire 並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是容易出現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的情況。 有時候這件事情做得比預期快,但是大部分的事情卻花得比預期中多很多,所以,我開始請 Claire 每天寫下他明天預計的工作事項,就是 12345 列點寫下來,隔天晚上工作結束後,回報一則訊息告訴我實際做完的工作事項。 我們可以從這個練習中去發現「預計完成」和「最終完成」的差別究竟是什麼,然後從中找到原因和可以調整的地方。 可能是一開始目標設得太多,也有可能是工作的速度太慢,透過這個練習不到三個禮拜, Claire 預計完成的事情和最終實際完成的事情越來越符合,而且我們團隊內部的開會時間越來越少,我個人覺得效益提高滿多的。 延伸閱讀:我的「 2021 時間管理法」:面對重複性高的大專案,你可以這麼做! 第二個例子是我先生,我先生一直都是一個 creative type person ,他常常會一整天下來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所以我就叫他加入 Zoey’s bootcamp ,每個週末我會幫他看下個禮拜要完成的事情有哪些。 所以他的問題跟 Claire 不太一樣,Claire 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不曉得怎麼安排效益最高,而我先生是連要做什麼都不知道。 像是這樣的狀況,就真的需要一個早上的時間,坐下來思考下週有哪些需要完成的事情,然後應該要排在哪一天比較順,例如他和我說他每天都要: 練習樂器 寫歌 跟廠商用信件溝通 處理工作上的雜事 我問他說你每天要花多少時間寫歌?多少時間練琴?問完後排完一天的工作,發現他一天 8 個小時就滿了,這還不包含臨時異動,所以我們的作法就是把寫歌和練琴的時間縮減,因為這兩項是比較長期的專案。 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先生可能花了 3 個小時寫歌,結果沒有時間練習樂器,導致他覺得那天有些事情沒有完成而感到懊惱,當你不曉得長期或持續性的專案應該要怎麼規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一個禮拜攤開來,而且別忘了預留突發狀況的時間,不要全部塞滿。 四、願意投資自己的決心(17:40-) 我覺得現代很多人看投資,第一個都是看投資報酬率,如果報酬率太低,就沒有投資的意願,覺得浪費時間又不值得,但就我過去的經驗來看,個人品牌它的確是一個很難在一開始衡量投資報酬率的事情,而你的報酬是高是低,其實只取決於一件事情,就是你的決心。 只要你有決心,你就會想辦法,你就會付出行動,儘管什麼收穫都沒有,你還是願意做、相信自己、給自己一次機會。 另外,人生中每一件事都會有認知極限,創業這條路格外明顯,當你站在 A 點時,你怎麼看、怎麼想像,都只能看到 B 點,而隨著時間、經驗的累積,你會發現你開始可以看見 C 點,你也發現自己已經從 A 點移動到了 B 點,再過了一陣子,你會發現自己可以看見 D 點,因為你又成長到了 C 點。 投資的決心其實就是要理解,你不能用你現有的已知,去預測自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因為你的潛能會不斷地被開發、你的經驗值會不斷地累積,因此,在此時此刻評估自己的投資報酬率並不準確。 所謂的投資也不是只有金錢,而是投入資源的意願,你的資源除了金錢以外,還有人脈、時間、經驗、專業、精力,這些都是可以利用、投入的。 五、Action、Action、Action(20:06-) 最後一個很重要的必備元素就是行動,沒有行動,以上 4 個元素通通派不上用場。很多人會說我很有行動力,可是我只是在完成表單上的代辦事項而已,每天的日子其實重複性滿高的,而最近我開始重新檢視這四年來的經營歷程,我發現我做的很對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在執行待辦事項時,幾乎不思考。 你可能想說:「幾乎不思考那不就是盲目的往死裡做嗎?要是方向不對,要是有什麼需要調整的地方該怎麼辦呢?」 但我所謂的執行時不思考,並不是我會緊抓著表單上的事情固執的執行著,而是我會很明確的區分執行時間和思考時間,我每天、每週都花時間去安排和規劃我的工作流程,在這種時候,我會很仔細的思考怎麼進行比較順?哪件事情該先做?哪件事可以晚點做?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麼?這件事是否一定要由我來做? 延伸閱讀:擔心自己半途而廢而不敢付出行動,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 所以我會花很多時間去擬定出今日的 To-do list ,等到當天工作時間一到,我就可以開始無腦進行我的所有執行項目,工作開始時,我也會再過一下我的今日待辦事項,看有哪邊需要調整。 過完之後,我就會進入工作狀態,一路工作到中午休息,然後下午再工作到晚餐時間,這對我來說是一件極度有儀式感的事。 這可以讓我知道我現在可以心無旁騖的看著表單上的事情,順序都排好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擔心,我非常信任自己的 To-do list,我一次只做一件事,完成第一件才會移動到第二件,幾乎不插隊,也絕對不跳著做。 如果你一直卡在做事情的時候想東想西,不太確定要做什麼,我建議你試試看明確區分執行時間和思考時間,思考時就用力思考,執行時就只執行,不要 question 自己的決定或規劃,不要被其他事情給分心。 這樣你才能夠得到最大化的結果和作品,才能夠有最充足的素材去回頭檢視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有什麼規劃和目標需要做調整。 如果你執行力不夠,那再多的規劃也沒有用,我們優化自己做計畫的方式,就是從實際付出後所得到的結果裡,找到那些你認為可以做得更快、做得更好或甚至不用做的事情,但是,你總得都做過才能知道答案。 執行時,做就對了。 本集結語 以上就是今天佐編私塾殿的教學內容,希望你有學到一些東西,這 5 個元素我們再簡單複習一下: 以終為始的思考模式 風險防護措施和後盾 明確的工作項目和流程 願意投資自己的決心 Action、Action、Action 以上這五個元素你都具備了嗎?或者你現在正在籌備哪一個元素呢?歡迎你把你的想法分享給我,你也可以回到我的 Instagram,吿訴我你想聽的主題。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197【佐編私塾殿】新手創業家的5個必需元素:思考模式、風險措施、系統流程、投資意願、行動清單)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4, 2024

去日本京都數位遊牧!如何找到適合工作的咖啡廳+3 間體驗心得

早在半年前安排的京都旅行,正好遇見了 RUNWAY GEN48 的 48 小時影片競賽,正好自己的行程安排有足夠的彈性,就決定在競賽的 48 小時內完成一部影片,邊旅行邊拍片! PS: RUNWAY 是一間 AI 影像生成公司,競賽以線上的方式參與。 一、如何快速找到適合工作的咖啡店 找咖啡廳的方式,其實就跟在台灣差不多,用每個手機裡面都有的 Google map,移到想要搜尋的區域,按上面「咖啡」標籤,就可以了。 或是也可以用咖啡廳「カフェ」、咖啡「コーヒー」的日文來搜尋看看。 找到覺得有興趣的咖啡廳後,下拉到評論的地方,Google map 會貼心的統整出一些標籤。如果你有插座或是 wifi 的需求的話,都可以看一下有沒有這些評論標籤,點進去看一下評論(評論也會有自動翻譯,不用擔心日文看不懂的問題),就可以對現場狀況有一些概念。 二、在京都咖啡店工作的經驗 因為是邊玩邊做的情況,所以基本上到哪邊走累了就找間咖啡廳坐下來打開電腦,總共去了三間京都市區的咖啡店: Caffè Veloce — Kyoto Station(カフェ・ベローチェ京都駅前店) 星巴克 VIVA SQUARE京都梅小路公園店(スターバックスコーヒー ビバスクエア京都 梅小路3公園店) TULLY’S COFFEE 京都三條通店(タリーズコーヒー 京都三条通り店) 1. Caffè Veloce — Kyoto Station(カフェ・ベローチェ京都駅前店) 旁邊就是京都車站、鐵路跟公車可以在這裡搭(圖/粘瀚文攝) 有免費 wifi 有插座 座位偏擠,有種補習班的感覺 店員不擅長英文 一抵達京都,在車站附近的飯店 Check-in 後,第一站就直接到車站前面的京都塔,上面環狀的觀景台可以直接俯瞰整個城市,觀景窗也會大致列出一些知名的景點,可以在上面對城市的景點分佈有個概念。 京都塔(圖/粘瀚文攝) Caffè Veloce 就在京都車站的前面,以地點來說非常方便,座位數也很多。缺點是座位之間的間隔比較小一些,有種在補習班的感覺。插座好像只有面窗的單人座位有,wifi 儘管是人滿的狀況下也是順暢的。Google 評論裡面說這間連鎖店的早餐很好吃,但因為去的時間是傍晚,所以沒有體驗到,倒是點了有「不動的人氣商品」之稱的咖啡凍。 實體比商品圖看起來更大了一號,原本以為上面是鮮奶油,沒想到竟然是冰淇淋!! 2. 星巴克 VIVA SQUARE 京都梅小路公園店(スターバックスコーヒー ビバスクエア京都 梅小路公園店) 有免費 Wifi 沒有插座 座位數不多 店員英文很好 梅小路公園店位在京都水族館跟京都鐵道博物館旁邊,在水族館的行程後就跑來這裡做事。因為座位數不多的關係,每個人的空間是比較寬廣的,二樓有大片的落地窗可以享受公園寬廣的景色。免費 wifi 還算順暢,然後日本的星巴克價格大概是台灣的 8 折左右,而且經常有台灣喝不到的季節限定商品,網路上也會有很多創意的特調方式可以請店員客製化。 星巴克一樓,座位區在二樓(圖/粘瀚文攝) 京都水族館(圖/粘瀚文攝) 3. TULLY’S COFFEE 京都三條通店(タリーズコーヒー 京都三条通り店) 有免費 wifi 插座很多 座位數很多、而且選擇也多 店員不太擅長英文 三條就在錦市場附近,逛完觀光必訪、有 400 年歷史的錦市場,旁邊的三條商圈有賣各式各樣的衣服,還有各種特色店家,有專賣茶葉、專賣紙、專賣刀具、模具的店,都很值得逛逛。 恰巧路過這間 Tully’s Coffee,裡面的座位很多,有個人的座位,也有多人的沙發區,甚至還有兩人座沙發面對向著街道的落地窗,空間非常舒服寬敞。評論上是講說 wifi 比較不穩定,但個人使用上好像還好。如果是在必須使用網路的情境,有備用方案還是很重要的。插座的話,是幾乎每個位子都有喔! 很棒的面對街道沙發(圖/粘瀚文攝) 經過幾天的玩耍,京都的連鎖咖啡店很多,星巴克或是 Tully’s Coffe 幾乎每隔幾條街就會有一間,基本上不太需要擔心找不到地方坐下來使用電腦,但相較下來,星巴克容易比較多人。溝通上如果日文不好的話,基本上都可以透過比手畫腳解決,但如果你英文 ok,希望溝通的精準一點的話,可以優先選擇星巴克。 最後小提醒,使用公共網路是有被入侵的風險的。這裡推薦Youtuber們的乾爹SurfShark VPN,無限制使用裝置數量、30天內無條件退款。使用我的優惠連結再多送一個月的使用時間~ 優惠連結:https://surfshark.club/friend/eHPzBaxS 在日本連回台灣看有中文字幕的動畫真的很方便,以後再來研究怎麼用 VPN 買便宜機票跟訂飯店~ -- 本文轉貼自:粘瀚文 Billy Nien(原文標題:京都旅行,怎麼找到適合遠端工作的咖啡店)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

Joe的時間管理術|以遺忘為前提的管理術

以遺忘為前提的管理? 有人看了這標題或許會覺得很奇怪,但我自己一開始會想做時間管理的原因還真的是「為了遺忘」。 後來開始看一些時間管理的書籍,才發現很多大師也反覆強調這個要點。 這樣講或許有點往自己臉上貼金,但看來世界上的道理總是殊途同歸;大家不管用甚麼起點出發,最後總會在某個類似的點上靠攏。 但,甚麼叫做「以遺忘為前提」呢? 在我自己還沒有一個有系統的管理方法之前,每天生活有很多事情「得被記得」。 比方說「明天要交力學實驗的報告」、「後天工程數學有個小考」、「星期四要準備測量學的筆記」、「此外還要買下禮拜程式課程的課本」等。 像有時候去 Mall 買東西,到了店裡卻又突然想不起來要買甚麼。 等回家才懊惱的想起來說,「啊,剛剛忘了買電池。」 我想,這種經驗對很多人而言並不陌生。 我們隨時,無論是工作或是人生,都有很多的「待辦事項」。 但要把這些事情都記得,幾乎是不可能的。 可是不記得,事情就會落東落西的。 到了課堂,發現報告沒寫;到了公司,才想起來客戶要的東西昨天忘了寄;到了情人節,才想起來禮物忘了買;回到家,才發現剛剛超市忘了帶牛奶。 所以我自己在學生時代,總覺得上學很辛苦。 因為每天都得戰戰兢兢的,要努力記得所有該做與要做的事情。 去一個地方要想我來這裡是要幹嘛、有沒有甚麼東西沒帶? 離開一個地方擔心有甚麼漏了或忘了做? 睡前總覺得有甚麼事情沒做,醒來又得要聚精去思考今天得幹嘛。 在這種常態緊張下,反而很難專心的做事情。 等到開始上班時,發現要記憶的東西變更多。 當時就很憂慮,想說若是持續讓自己處在緊繃的狀態下,可不是沒辦法把任何事情做好了? 也剛巧,那時候開始有PDA出現。 我也就開始嘗試使用這類工具來管理我的人生,自己第一台 PDA 還是黑白 WinCE 的介面(記得是大眾出的)。 當然,後來又經歷了一些變革,變成我目前跟大家分享:一半用萬用手冊,一半用電子工具的方法。 但無論如何,我要說的是,我在開始使用工具後,發現一件事 → 若我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全部清出來,放在一個「待辦事項」的 pool 中,我就可以安心的把這些事情「暫時忘掉」。 但我又不用擔心事情最後會真正被忘記,因為我若要查都可以在這 pool 中找出來。 我就可以先忘掉那些事情,安心專注的處理目前手上的事情。 等手上的事情告一段落後,我再到我的「待辦事項」 pool 中,把其他還沒做的事情找出來。 這樣我既可以專心做一件事不用擔心其他工作會漏掉,也不用隨時惶惶恐恐的害怕自己忘記甚麼。 把東西寫下,然後遺忘它;反而就能確保所有事情都不被忘記。 所以,要想專注的好好把事情做好,就該建立一個「待辦事項」的倉庫。 至於執行流程上 首先,你該把要完成甚麼轉換成條列式的Check List。 對我而言,這些 Check List 大部分時候,其實就是一項一項的工作。 有些工作你可以很快設定何時要完成,有些工作則只是一個提醒,甚至於是對未來的規劃。 再來,我會把這些無論何時想到的工作、不管是工作中、搭車時、出外看到甚麼好 Idea 時,都立刻記錄並存在我的 Task Pool 中。 我會把所有想到的工作都先分門別類的加入「待辦清單」中。 在電腦邊,就用 Web 平台加入。 那工作加入同時,我也可以給一個預估要完成的時間。 指定時間、重複與否、標籤、以及地點 系統就會根據設定的 Due Date 列出工作清單,甚至在時間點提醒我。 而待辦事項這東西比 Calendar 方便之處,在於你不去勾選「完成」它就會一直留在 pool 中。 但 Calendar 工具(如 Google Calendar)雖然也會提醒,但若你當下沒辦法去處理,之後它就不會再提醒了。 有時候明明一整天排了三五樣工作,可是剛巧那天有突發狀況你忙著開會解決,等第二天那些通知也就不會出現了。 這也是為何我工作不用Calendar而用待辦事項工具的原因。 然後我每天會幾個時間去檢視我的工作 pool。 比方說早上搭車時,或是中午吃飯後,看看今天有哪些事情該處理,並安排一個時間;若今天太忙,有些事情需要推延、則改變成新的完成時間。 所以,在透過這樣的模式下,我就不用再刻意記得工作以及 due date 了。 我只需要把所有需要的工作鍵入我的 Task Pool 中,再定時來整理與規劃,就能確保重要事項都會被妥善關注。 心力也就能完全放在目前的工作上了。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

去馬來西亞數位遊牧!有 Wifi、插座適合工作的 4 間咖啡廳

一、The Vocation 店內環境:地鐵站附近,交通方便,店內很有質感,不限時。 有無 WiFi:這裡有免費的 WiFi,但因為人流很多,所以假日網路較為不穩,建議平日來。 有無插座:吧檯桌有,一般的座位不一定。 是否適合工作:麵包與餐點好吃,咖啡也不錯,價格也便宜,但因為插座位置有限,建議早點來。 營業時間:早上 8:00-下午 6:00,周日公休 地址:Unit 2-7, Level 2, Menara Uoa Bangsar, 5, Jalan Bangsar Utama 1, Bangsar, 59000 Kuala Lumpur, Wilayah Persekutuan Kuala Lumpur 二、半刻 Ban Ke Café @ Happy Mansion 店內環境:這家咖啡館位於一棟舊式公寓的底層,裝潢簡約而溫馨,有大片的玻璃窗讓自然光照進來,還有一些植物增添生氣,附近停車不用錢。 有無 WiFi:有提供免費的 WiFi,速度很快,不會斷線。可以在這裡隨時上網查資料,發郵件,或是和客戶視訊。 有無插座:這裡有足夠的插座,不用擔心電腦沒電。每張桌子都有至少一個插座,而且位置很方便,不會影響到其他人。 是否適合工作:非常適合工作,食物和飲料都很美味,可以在這裡享受一杯香醇的咖啡,一塊鬆軟的蛋糕,或是一份熱騰騰的餐點。氣氛很輕鬆,可以專心地工作,也可以休息和享受生活。 營業時間:早上 10:00-下午 6:00,周一公休 地址:Happy Mansion, BG-6 Block B Jalan 17/13 Petaling Jaya, 46400 Damansara, Selangor.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半刻 Ban Ke Cafe(@banke_cafe)分享的貼文 三、VCR 店內環境:一間不起眼的黑色民宅,如果沒人排隊一不小心就會錯過,將舊有的建築與現代元素結合,有一種外部懷舊,內部現代的氛圍。 有無 WiFi:有提供免費無線網路,可以隨時保持線上連結。 有無插座:裡面配備了足夠的插座,方便你充電、使用筆記型電腦或其他電子設備。 是否適合工作:一樓座位偏擁擠,二樓稍大,還有適合多人一起聚餐的大桌子,無論是單獨工作還是團隊會議都非常適合。 營業時間:早上 8:30-下午 8:00 地址:2, Jalan Galloway, Bukit Bintang, 50150 Kuala Lumpur, Wilayah Persekutuan Kuala Lumpur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VCR Kuala Lumpur, Bangsar, Mont Kiara(@vcrlovesyou)分享的貼文 四、Bean Brothers PJ 店內環境:店內寬敞,有兩層樓,店裝潢在工業時尚與舒適溫馨之間取得了平衡,創造出既能激發創造力又不失溫暖的環境。 有無 WiFi:有提供免費且穩定的WiFi。 有無插座:很多插座,幾乎每個位置都有。 是否適合工作:平日去相當安靜,有飲料正餐與蛋糕,有共用桌和更私密的座位,既適合協作也適合獨立工作。 營業時間:早上 8:30-下午 8:00 地址:Jalan PJU 3/50, Sunway Damansara, 4781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BEAN BROTHERS(@beanbrothers.my)分享的貼文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

在新加坡當產品經理,英文要多好?會用到英文的場合有哪些?

這篇想來聊聊在海外工作時,會用到英文的場合、情境與準備方式;如果是想出國工作的人,或許也可以依此確認自己需要加強的目標與範圍。 雖說坊間有很多英文檢定,比如台灣有多益、美國多半用托福、歐洲用雅思,但只要是考試,都有一些「偷吃步」或準備方向,最後就衍伸出各種題庫、口說模板、寫作必備佳句等,而這些內容能否應用到真實的工作或生活環境,反而就不一定了。 所以,真正的英文能力難以用考試分數衡量,且隨著工作領域和職能不同,需要具備的字彙量、表達方式也有所差異,這篇文章只能依照我自己作為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座標新加坡的經驗來分享。以下依照時間軸一一細說。 Step 1:找工作&準備面試 在真正開始到海外工作前,其實有超~~~多關卡要準備,第一個就是得先找工作。而找工作其實還有分寫履歷、寫求職信、面試等,但因為前兩者涉及很多專業,之前已寫過中文版的: 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準備英文面試的心得 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職 — — 準備篇 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下):海外求職 — — 面試篇 菜鳥 PM(產品經理)的 70 道面試考前猜題 菜鳥產品經理的求職路:2020 年,我沒錄取的那兩場面試 一封好的求職信,讓你在用人主管的履歷海中脫穎而出 以上這些可以稍微參考。但我畢竟不是英文母語者,也不是寫英文履歷和求職信的高手,這邊就不獻醜了。 寫好履歷和求職信後,就可以開始篩選自己想投的公司了。在這個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英文閱讀能力,包括: 工作內容、公司簡介 公司新聞 公司評價、面試心得:可以參考 Glassdoor。最近朋友推了 Teamblind,也是類似服務。 未來同事:LinkedIn Step 2:面試時 投遞履歷後,如果拿到面試機會,接下來就是英文聽說讀寫並重的考驗了,主要分為: 閱讀&寫作:面試過程中的書信往來 雖說這部分都是「非即時溝通」,收到訊息後,不用馬上做出反應,但「書到用時方恨少」大概就是這種感覺,想當初只要一有問題想回信問人資或面試官,對於每個英文句子都要字斟句酌,很怕自己問得不夠清楚、文法用錯、口吻不夠專業等。 聽力&口說:面試 這當然就是最緊張的一關了,畢竟整個找工作的流程中,這算是定生死的唯一指標了。之前也寫過一些準備英文面試的心得,網址已在上段列出,這邊不贅述。 Step 3:正式錄取前 如果順利拿到口頭 offer,或者即將要被錄取的話,通常還會有一個「薪資談判」的過程,有時候是人資在面試中直接詢問,有些則是透過 email 正式溝通。 之前面試時,人資在第一關的結尾時,就直接詢問薪資期待,當下因為還不確定是否會錄取,也還沒有深入研究薪資水準,我就回覆:「畢竟接下來還有其他面試關卡,而且我也需要時間了解當地物價水準,所以希望之後再來討論薪資。」人資也同意了,所以就沒有馬上給出數字。 不過,之前在台灣時也碰過一些比較堅持的人資,無論如何就是希望當下在電話或面試中給出一個數字。如果碰到這種,也就只能先給一個區間了,不過會建議大家:那個區間的最小值也要是自己可以心甘情願接受的數字,不要太期待公司會直接同意區間的中上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現職薪水是 $30,000,期待跳槽後可以漲到 $36,000,那給區間時就直接說 $36,000-$40,000;但當然也可以用其他福利代替薪資,比如股票、假期、職等、彈性工時等。 至於如何用英文談判薪資,可以參考這篇。 Step 4:到職前 再來若收到正式的紙本 offer,也就等於要閱讀無盡的英文文件……光是合約就超過 40 頁 A4,另外也要填寫無盡的英文文件,比如申請簽證、申請入境、申請健檢、安排篩檢等。 不過因為這些過程都是書信往來,若有看不懂的字都還有時間查字典,所以整體來說,不至於太過困難,就只是花時間而已。 Step 5:終於真正上工 最後,歷經重重關卡,終於上工了……殊不知這才是真正的考驗。 坦白說,在經歷過英文面試後,當下對於自己的英文能力還算是稍有信心,畢竟至少面試官問的問題都聽得懂,也答得出來,且從對方的反應與結果來看,回答的內容應 該也還可以。 然而,真正抵達新加坡國土後,即使已經待了半年,我也無法說自己能 100% 應付生活與工作中遇到的英文場景。 閱讀 對「典型」的台灣人來說,最在行的應該就是英文閱讀,畢竟從小就背了很多單字跟文法,所以公司內部有再多英文 email、文件與公告,通常都難不倒人;真的遇到生字,也還能查字典。 寫作 再來次簡單的應該是寫作。即使英文再破、文法有錯誤,但畢竟新加坡公司本來就充滿各種非母語人士,所以通常只要意思無誤,大家都算是能正常溝通。 會需要寫英文的地方就是內部通訊軟體或 email,作為 PM 的話,還需要寫 PRD、開票、寫數據分析報告,但其實因為應用領域很明確(就是產品管理與規格確立),所以會用到的單字就是那些,若真的寫不清楚,也能搭配圖解。 聽力&口說 大魔王當然就是「英文聽力」與「英文口說」。最需要用到聽說的場合包含但不限於:產品功能 kick-off、內部 sharing(組內成員輪流分享某個專業知識)、weekly stand-up(每週進度同步的例會)、demo(時不時需要跟各個 stakeholder 或在各種團體會議介紹產品功能)。 之所以說這是大魔王,一是因為這都是需要「同步溝通」的場合,一旦對方發問,就是得馬上做出反應;二是面試有考古題,這些會議可沒有。即使會議是在討論 A 主題,同事仍有可能天外飛來一筆,或者突然要確認某個原本以為無關聯的事情,所以要事先準備也很困難。 常用的偷吃步 上面依照時間軸先後,細數了在海外工作會用到英文的各種工作場合,接下來就野人獻曝一下,分享自己常用的偷吃步與心態調整方式。 閱讀 這部分通常是相對簡單的,畢竟現在有 Google 翻譯,甚至能將整個網頁直接英翻中。若想提升閱讀速度,「多看」則是不二法門。 不管是看新聞、看 Medium 文章,還是看公司內部的產品文件,第一步一定是先掃描,先看看整篇文章的排版、有沒有副標題或段落標題,有的話,就能先掌握這篇文章的重點分佈,不用很老實地從頭讀到尾。 此外,雖說看不懂的就拿去 Google,但重要的是學會怎麼用、怎麼念。許多人應該常碰到一個窘境:閱讀、寫作都能寫出或認得某個字,但某天聽到這個字時,卻無法反應過來;或者自己想說這個字時,卻不知道怎麼發音。 另一個情況是,先以中文舉例:常有人把「吸吮」講成「西隕」(這個字念「ㄕㄨㄣˇ」)、「兌換」講成「月幻」(這個字念ㄉㄨㄟˋ),英文當然也有這個狀況,或多或少會有人重音放錯、自行省略某幾個音節或尾音,或者甚至完全念錯,這都會造成對方的理解困難,所以: 重要的不只看懂、能寫出這個英文字,還得認識這個字的聲音。 寫作 正式寫作通常會講求文法與拼字正確、內容簡潔有力,但現在人很少寫字了,都用數位溝通居多,導致很多單字可能看得懂,但無法靠自己拼出來,加上工作的場合可能只是透過即時通訊軟體,而非正式書信,所以大家對於文法和拼字可能也沒那麼講究。 不過「內容簡潔有力」在工作上就是非常、非常、非常必備的技能,尤其 PM 一天要跟超多人溝通,如果花太多時間擬稿打字,工作效率一定會被質疑。 剛上工時,我花了超多時間在斟酌字句:這樣寫夠清楚嗎?有辦法更直白簡單嗎?有沒有漏掉什麼人事時地物?經過一番整理後,現在通常會用這樣的方式跟內部溝通: 先 tag 需要看到這則訊息的人 註明 tag 他們的理由&需要他們採取什麼動作(call to action) 比如:plz check it and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by tmr 5pm 或者:just FYI. NO action required 列點說明,不要把內容都塞在一個段落 要改動產品規格,我會直接寫: now: no button change: add an ‘Edit’ button 或者 current: text is black-colored proposal: change black into white (#FFFFFF) 也可以用一些簡寫縮小篇幅,最常見的就是 FYI (For Your Information,供你參考 / 知會你一聲) 或 FYR (For Your Reference,供你參考 / 知會你一聲)、ASAP (As Soon As Possible,越快越好)、u (you)、w (with)。 另外看過的還有 nvm (never mind)、mtg (meeting)、cob (close of business,下班前)。 口說 練習 即使上工已半年,比起剛開始,多少比較習慣說英文了,但直到現在,每場要講英文的會議之前,我仍會從頭到尾把要講的內容說一次,主要是確認自己能(盡量)流利表達要講的內容,並且確認其中沒有不太會發音的字。 計時 如果是時間較緊的會議,也會在練習時用手機計時,可藉此確認自己會講多長的時間,以便控時。 列點 每次說話前,一定要先整理自己要講什麼,列點寫下主要的內容!其實這與語言無關,而是在工作場合都很適合這麼做,主要是讓自己說話更有條理,對方若要回應時,也可以很清楚地說「我想問一下剛剛第二點說的……」,畢竟無效、雜亂或冗長的溝通只是拖垮團隊進度。 聽力 在分享撇步時,想先提一下心態的部分:不要想著「我要 100% 聽懂大家在說什麼」,反而可以先回想講中文時,是不是總會有那麼一兩個口齒不清或邏輯跳躍的朋友或同事呢? 這情況不分語言或國籍,在英文的工作場合也會有。有時無關口音,而是有些同事講的東西就是很難聽懂。 如果當下還搞不清楚是聽力程度問題,還是對方表達能力的問題,建議可以先觀察大家反應,如果自己不是唯一,內心可能會安慰一點,至少不會產生太多自我質疑;然而,如果只有自己聽不懂,就該去找解法了……。 在找解法時,也請不要想著「我要 100% 聽懂大家在說什麼」,再回到中文語境,即使作為中文母語者,聽完對方說了一段中文後,自己真的能一字不漏地複述並且確保每個字都聽得一清二楚嗎? 即使自己沒有每個字都聽懂,但仍無礙理解、仍能掌握意思,對吧?既然如此,面對英文時也一樣,不需要求自己 100% 聽懂,更重要的是知道對方想表達的重點是什麼、自己是否有掌握到人事時地物等關鍵訊息,至於一些介系詞、修飾用的副詞等,聽不懂或完全碰到生字,通常不會太過嚴重。 最後,想提升英文程度,還是得在這個環境裡,才能不斷進步。即使現在人在新加坡,但因為疫情,已遠端了大半年,生活娛樂少、外食少、人也不在辦公室裡,社交機會極少的情況下,我和其他朋友都覺得自己的口說能力退步不少,甚至不少是英文,連要用中文講話都會顯得支離破碎,因為這段期間的輸入(聽到中文)和輸出(開口說中文)都大幅減低……。 總之,最重要的還是得幫自己塑造英文環境,這個可參考先前的文章〈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準備英文面試的心得〉。 -- 本文轉貼自:MH(原文標題:想出國工作,英文到底要有多好?會用到英文的場合有哪些?)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

日本工作簽證 Q&A!簽證種類、申請方式、打工度假轉工簽等 10 大問題一次解

這篇文章是一份「解決台灣人才赴日求職經常碰到的簽證十大問題」的全面指南,內容包含各種簽證類型、簽證的基本條件、延長簽證期限的有效策略、持工作簽證需要換工作的方式,以及從留學或打工度假簽證轉換到工作簽證的教學。無論你是準備日本職涯,還是在考慮轉職到日本,這篇文章將一一解答你的簽證問題。記得存到最愛,申請簽證不迷路。 Q1. 台灣人赴日就職常申請哪幾種工作簽證? 赴日工作的台灣人主要拿的工作簽證有以下 5 個種類: 就勞簽證 高度人才簽證 特定技能簽證 打工度假簽證 經營管理簽證 其中,又以領取就勞簽證中第10類「技術・人文知識・國際業務」(又稱技人國簽證)的人數最多。根據日本官方統計, 2022 年 12 月留日的台灣人 57,294 名中,就有 20% 是領取技人國簽證。如何想知道自己應該申請哪一種簽證比較好,可以參考文章:台灣人想赴日工作該申請哪種工作簽?就勞簽證、高度人才簽、打工度假簽快速評估 Q2. 我符合技術・人文知識・國際業務就勞簽證(技人國簽證)的申請條件嗎? 根據日本出入國管理局公告,領取技術・人文知識・國際業務就勞簽證,能在日本進行工作內容以及申請條件如下: 科學、工程、其他自然科學領域;法律、經濟、社會學、其他人文領域的技術或知識的工作;或者基於外國文化的活動。適用的工作範圍包括機械工程師、口譯員、設計師、私營公司的語言教師、行銷、業務人員等。 詳細申請條件與資訊,依日本出入國管理局「在留資格技術.人文知識.國際業務」為準。 Q3. 如何從日本留學簽證或打工度假簽證轉成就勞簽證? ■ 持有留學簽證,想轉成就勞簽證: 如果是以留學簽證滯留日本,並於簽證期間找到正職工作,可在入國管理局提交在留資格變更許可申請書及其他必要文件,便可以直接變更簽證。 ■ 持有打工度假簽證,想轉成就勞簽證: 若是打工度假簽證想轉成就勞簽證,需要先到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或入國管理局申請在留資格認定證明書交付申請證明自己在日本不是非法滯留,才能申請就勞簽證。不過,各地入國管理局規定不一,不一定所有地區都受理在留資格認定證明書交付申請,建議申請前先電話向各單位確認。 Q4. 我該怎麼拿到日本在留卡? 根據 2012 年 7 月 9 日起開始新的在留管理制度。從東京成田機場、東京羽田機場、名古屋中部機場、大阪關西機場、北海道新千歲機場、廣島機場、福岡機場入境,入國審查官在護照上加蓋上陸許可章後,將一併發放在留卡。 若是從其他機場或港口入境,入國審查官於護照內加蓋上陸許可章後,將在上陸許可章旁註記「在留卡日後交付」的說明。日後申報住址後,再由地區的入國管理部郵寄給申請人。 Q5. 拿到工作簽證~入境日本前有哪些注意事項? 入境日本後,一定會面臨到租房的問題。切記要在找到房子,確定住址後 14 天內到居住地的區役所進行住民登錄。如果在搬家到其他行政區時,也務必要到區役所辦理遷出及遷入手續。 相關閱讀 解析日本雇用形態:正社員、契約 / 派遣社員、打工的差別一次看懂! 出差日本也可以快速入境!TTP 是什麼?怎麼申請?效期多長? 台日職場文化差異:做好這 5 點無痛接軌日本職場(中日雙語) Q6. 日本工作簽證期限通常多久? 日本工作簽證的期限依不同簽證種類長度不同: 就勞簽證:1 年、3 年、5 年 高度人才簽證:5 年。 打工度假簽證: 1 年。1 人僅限申請 1 次,無法延長。 經營管理簽證:1 年、3 年、5 年。 特定技能簽證: 特定技能 1 號:4 個月、6 個月、1 年,合計最長 5 年。 特定技能 1 號:6 個月、1 年、3 年,無更新次數上限。 Q7. 就勞簽證該如何延長期限? ■ 就勞簽證延長方式: 前往入國管理局遞交「在留期間更新許可申請」與必要文件,即可申請延長。 ■ 就勞簽證延長受理時間: 簽證到期日的三個月前即可接受辦理。 ■ 就勞簽證審核時間: 收到審核結果通知,約是申請後一個月左右。 ■ 就勞簽證可延長期限: 就勞簽證延長期限可能獲得 1 年、3 年、5 年。延長幾年無法指定,由審查人員決定,可能與是否具有日本正式學歷、任職公司的規模大小、轉職次數等有關。 Q8. 在日本轉職需要重新辦理簽證嗎?換工作後的必要手續有哪些? 外國人在日本換工作後,需要在 14 天內透過網路申報,詳請請見「所属機関等に関する届出手続」。 在就勞簽證期限內的轉職,只要新工作與原工作的業務內容相同,則不用更換就勞簽證。舉例來說持技人國簽證在日本轉職的話,只要新工作依然符合技術・人文知識・國際業務領域,原則上不必辦理任何手續,只需在入國管理局電子申報系統網站上申報即可。 相關閱讀: 想到東京工作必看!東京熱門商業區詳細介紹 在日前輩們經驗分享。用這些「方法」在困境中開拓理想職涯! 如何透過海外工作經驗,為自己的職涯增值 - 專訪 JobMenta 日本獵才顧問 Tim Q9. 想在日本換工作但待業超過三個月期間,工作簽證會自動失效嗎? 不會,但有可能被取消。若沒有正當理由,超過 3 個月未進行與簽證內容相關的業務,經入國審查官調查後,有可能在簽證到期前便被取消。詳情請見「在留資格の取消し」。 另外,在日本離職到確認下一份工作之間的待業期間,可以前往居住地所屬的「HelloWork」申請失業補助金,詳情請參考日本厚生勞動省提供的就業輔導機關 HelloWork「日本雇用保險說明」。 Q10. 持工作簽證出入境日本有哪些事情要注意? 在留資格有效期間內出國,於 1 年內再度入境日本的情況: 日本自 2012 年 7 月起實施的制度「みなし再入国許可(又稱再入國特別許可)」,在留期限內出國,並於 1 年內再入境時,不需要重新申請再入國許可。只需出國時,在機場提出在留卡及「再入国出国用EDカード」即可。 在留資格有效期間內出國,預計出國期間超過 1 年後才會再入境日本的情況: 在留期間內出國,出國期間在1年以上,並且預計再度入境日本時仍在在留卡期間者,需在出國之前申請「再入国許可」。再入國許可的有效期間為最長5年。 無論是申請「みなし再入国許可(又稱在入國特別許可)」或是「再入国許可」,若再入國期限內未重新入境日本,原先在留資格就會失效,需要重新辦理簽證。確切內容以再入國管理局的「再入國特別許可」頁面為準。 結論:日本工作就找 JobMenta 諮詢各種疑難雜症 以上彙整了 JobMenta 職涯常收到的十大簽證常見問題,希望能幫助大家在日本求職上更加順利!JobMenta 是由 Yourator 所推出的中高階獵才品牌,同時也具豐富的台日人才媒合經驗。你也有到日本工作的夢想嗎?歡迎填寫表單登錄資料,JobMenta 職涯顧問會在有合適的職缺時,主動接洽您! -- 本文轉貼自:Yourator 數位人才媒合平台(原文標題:日本工作簽證十大問!簽證種類、申請方式、如何延長期限、轉職如何重新申請等)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9, 2024

部落格經營之路EP.0|The Game Plan 部落格宏觀策略

部落格經營之路 這將會是一套系列文,完整揭露部落格經營的重點。 我會從策略談起,再接著談執行及網站上線等等的設定,盼這一系列的文章,能幫助有興趣做部落格創業的人,清除物理與心理的障礙,成功前進。 The Plan — 部落格創業的宏觀藍圖 所有成功的部落客,都有一個Plan。 雖然可能都經歷過矇懂瞎寫的時期,但若要從興趣業餘晉升專業部落客,計畫是一定要有的;而Episode0,就是要把這完整的藍圖呈現給你,讓你在一頭熱衝進迷宮前,先俯瞰一次完整的架構,才不至於在迷宮裡暈頭轉向。 部落格創業的宏觀藍圖,有個簡單好記的縮寫: ATM A:Audience 觀眾 T:Trust 信任 M:Monetize 變現 無論你是哪類型部落格,經營任何主題,這藍圖都不會改變,就是這三個關鍵步驟。 Audience觀眾與流量 當你的網站(部落格)架設好之後,它就是一座孤島。 無論你 Logo 設計多漂亮、UI/UX 多棒都一樣,他就是一座無人島,只有你自己在島上,孤芳自賞。 而你最開始的目標,就是要讓這座島嶼,熱鬧起來;每個網站,都需要流量,不然就只是個空殼。 流量怎麼來? 除了少數怪咖外,應該沒人會想造訪一座孤島吧? 所以你得開始搭建你的島,你要開始寫高價值的內容,每一篇高價值內容,就像是幫島上蓋新的餐廳、景點、旅館,你要不斷地創造這些內容,別人才願意來這座島上活動。 流量從哪裡來? 在你孤島周圍,其實有著非常多巨型島嶼,上面住了很多人,而你的目標,就是搭建你與那些巨型島嶼間的橋樑。 其中,最大的島就是Google群島,他上面有幾億人,你得靠SEO技術來造橋,一開始技術還不好,可能只能用救生艇偶爾載幾個人來你的島,但隨著你越來越熟悉SEO,你的橋會越造越快、越造越好,Google甚至會主動把你的橋擴建,讓更多人能看見前往你島嶼的標示(部落格標題) 只要你做得對,很多人就會開始從Google,造訪你的島嶼。 除了Google群島之外,還有非常多不同的島嶼,像是Facebook/IG這些社交媒體群島、Youtube/Tiktok影音群島、Podcast/Clubhouse聲音群島,這些島你都可以與他們建立連結,讓人們能造訪你的島,創造網站的流量。 即便選擇很多,但我建議你初期挑選一個群島即可。 因為每個群島建立連結的技巧都不同,需要大量的學習與經驗,Google有Google的玩法、Youtube有Youtube的玩法,沒有人能在一開始就掌握複數平台的規則,所以建議你,一個一個來,先學會一個平台之後,再往下個平台前進。 第一階段的任務看懂了嗎? 你要做的其實就只有一件事,創造能被人搜索到的高價值內容。 內容可以是部落格文章、Youtube影片、Podcast,格式不限,只要你持續創造「能被搜索且幫助讀者」的內容,那你這座孤島,就會慢慢熱鬧起來,人們願意來,願意待著,甚至願意推薦給身邊的其他人。 Trust 信任 你一定有過這種經驗,在你去了某景點後,心中想:「我這輩子再也不要去那種鳥地方了⋯⋯」 而你的網站,就要極力避免給別人這種印象。你必須贏得島嶼訪客的信任。 信任,在部落格世界是怎麼具體展示的呢?就是讀者願意讓你,與他有更近一步的接觸。 從輕度的追蹤粉絲團,中度的加入E-mail名單,重度則是肯參加你舉辦的實體活動; 信任,從哪裡來的呢? 信任,來在於你把讀者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其實當你不斷創造高價值內容的同時,信任就已經慢慢滋生,如果讀者能從你內容中獲得進步、解決問題、取得啟發,那他肯定很願意繼續從你這,獲得更多內容。 這階段最好的做法,就是開始搜集E-mail電子報的名單;他就像是一個篩網,把願意信任你的人,篩進名單內,你就能進一步與這些「有信任基礎」的人,做更靠近的互動。 信任這件事不好教,因為很多人都想走捷徑,覺得信任可以用騙的。 但別忘了那句名言:你能騙到的人,都是信任你的人。 當你打算用拐騙的方式贏取信任,你信任池裡的人就會越來越少,可能剛開始還有效,但絕對不長久,你很快就得棄島,重新開發一塊淨土。 「把讀者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調整成這樣的心態,你不用大費周章,信任就會隨之而來。 Monetize 變現 最後一個步驟,就是大家最關心的,部落客到底如何賺錢? 雖然部落客賺到錢是很重要的事,但他卻是整個藍圖的最後一步。 這也是部落客經營反直覺的地方,因為你得先經過「毫無金錢收獲」的前兩個步驟,才有辦法蒐集到,最後這塊拼圖。 老實說,若你前面兩步做的夠好,變現是水到渠成,若你前面做不好,你就算學會了所有變現的方式,依然會舉步維艱,覺得賺錢好難。 部落格變現的方式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包含:網站廣告、業配、聯盟行銷、工商服務媒合、自行打造商品。 我這裡不談每個變現的方法,只談其中的原理。試想一下,假設你是一個寫「瑜伽相關」的部落客,當你網站有固定流量,且E-mail名單裡,有一群對瑜伽有高度興趣,且對你有信任感的名單時。 你覺得變現會很難嗎?一點也不難。 你只要誠心推薦,平時做瑜伽時的裝扮、體驗過很棒的課程或最初學時買過的裝備,這就是聯盟行銷; 會不會有瑜伽產品相關廠商希望你的推薦?當然會,這就是業配。 你能不能開始自己的瑜伽線上課程,找廠商做自己品牌的瑜伽衣?這就是自行打造商品。 更不用說講座邀請、出書或其他操之不在己的潛在收入。 就是這麼簡單,只要你肯埋著頭,努力把前兩個步驟的地基打穩,那部落格變現,真的只是看你想要怎麼變而已。 反之,如果你沒有流量、沒有信任,沒頭沒尾就想變現,大喊著: 「我要賣瑜伽課程,我的課是全世界最棒的。」 首先,沒人聽得見你大喊,再來,就算聽到了你的大喊,在沒有信任基礎下,他們為何要理你? 這就是為什麼變現是最後一塊拼圖。 部落客經營,你得先知道你的主題是擁有變現潛力的,但你不能一直想著變現,一旦你盯著錢看,就更容易迷失在這個迷宮裡。 結語 這一篇我寫得格外認真,畢竟這是部落格經營之路系列文的第一集,Netflix 影集第一集要是不好看,馬上就會被棄劇,所以我得有個好開場。 希望這 Game Plan 不會太難理解,跟高中數學比起來,他應該好懂一百萬倍吧? 但理論終究只是理論,好點子,永遠比不上高效執行力。 所以,動起來吧!趕緊去為你的孤島裝扮與造橋,人們都在群島上等著你呢。 更多主題請見: 部落格經營之路EP.1|Topic Matters 部落格主題很重要 部落格經營之路EP.2|Choose the Topic 挑選部落格主題 部落格經營之路EP.3|Choose the Platform 挑選部落格平台 部落格經營之路EP.4|Built your Base 打造你的基地 -- 本文轉貼自:早安傑森(原文標題:部落格經營之路EP.0|The Game Plan 部落格宏觀策略)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讀者若對文章內容有疑問或需要進一步的討論,歡迎直接透過電子郵件info@ftpm.com.tw與我們聯絡。

February 29, 2024

「接案履歷」和「自我推薦信」怎麼寫?與一般求職履歷一樣嗎?|接案 SOHO 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在家工作|網路創業

要開始獨立「接案」、展開 SOHO「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r)」人生,究竟需要準備什麼呢?當然是開始著手撰寫「接案履歷」與「自我推薦信」啦!雖說面對「已經在網路上看過你的資料」或「透過介紹而自行上門」的顧客,「接案履歷」和「自我推薦信」似乎並不是絕對必要的,有時相談甚歡就隨性開心的簽約了。哈哈! 但如果你和我剛起步時一樣,沒有現成的「顧客人脈資源」和「經營成熟的個人品牌/自媒體」的話,準備好一份完美凸顯自身優勢的「接案履歷」和「自我推薦信」,然後搜尋相關「外包工作/合作機會」積極應徵接洽是必須的。在還沒有人認識你的時候,當然要主動出擊囉! 「接案履歷」和「一般全職工作求職履歷」,在許多地方上都是很相似的,但因為「合作性質的不同」所以也有很多「相異之處」與「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常「接案履歷」寫法,需更關注在:(1)「降低案主擔心(減少不確定性/降低風險感)」與 (2)「解決案主痛點(服務與能力切中對方需求)」這兩個重點面向上! 畢竟資方在找「正職員工」和找「外包合作夥伴」時,所考量的點肯定不同。必需先「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才會知道對方最需要的是什麼。想像自己就是發案尋找Freelancer的案主,你會擔心的事情有哪些呢? 比如: 「對方的服務內容與品質,能符合自己需要的標準嗎?」、「我們的理念是否契合呢?」、「能期待看到什麼樣的成果?」、「時程大概需要多久?對方是個守時守信的人嗎?」、「這樣的合作有保障嗎?」、「我們的溝通協調會不會有問題?」、「價格大概是多少」與「CP值高不高呢?」…等等。 撰寫「接案履歷」與「自我推薦信」時,把自己當作一位「體貼的朋友」與「對等的合作夥伴」,盡量去去照顧到那些「案主會最在意的面向」,就能大大提高合作成功的機率喔! 以下將分成2個部份,分別介紹「接案履歷」與「接案自我推薦信」的寫法和注意事項,給有興趣開啟「Soho自由工作者生涯」或「接案副業」的朋友們做參考。 I. 「接案履歷」怎麼寫? 一、「接案履歷」與「一般上班族求職履歷」一樣的部份:基本注意事項! (雖然這部分「要注意的基本事項」和「一般求職履歷」差不多,但還是提醒一下,以免有朋友沒有注意到喔!) 基本要素: 以下這些都是「接案履歷」中建議要放入的「基本資訊」。 1.學歷與經歷 新鮮人沒有工作經驗可以用「社團、實習、打工、競賽」…等等「校園經歷」來代替「工作經歷」,或直接「不放經歷欄位」,用「作品、實績」來取代這個部份也是可以的。但建議盡量不要放了「經歷欄位」卻「空白不寫」,否則容易讓案主在瀏覽時產生疑慮或對你信心降低喔! 2.聯絡方式 聯絡方式「有放即可」,篇幅不用太大。畢竟對方要先對你產生欣賞,才會邀請你來面談,所以「接案履歷」的其他部份才是大重點! 3.個人專業照 台灣職場大多習慣會看,國外則不必,可因地制宜。 4.作品/事蹟 (可放作品集連結或個人官網) 此項視個人專業類型需求 & 情況而定,並沒有絕對的必要喔! 免費領取「接案入門-超實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基本錯誤: 1.錯字/不通順 這是最基本的低級錯誤,寫完記得自己多看、多念,來回檢查幾遍哦! 2.咬文嚼字不好理解 3.洩漏前公司/案主機密 這點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地方,覺得「之前的工作成果」就是「自己的作品」,所以便在履歷面試中一下子全盤托出。殊不知這是很容易觸法的,因為你為前公司/案主所做的事情、計畫和數據資訊有某些部份可能屬於內部機密,是不能隨便向外人透露的。胡亂洩漏不但不會加分,還可能讓新合作對象因此卻步,不敢與你展開合作喔! 究竟什麼算機密,什麼不算呢?比較簡單籠統的判斷方式是:「公開透明」外部大家都看得到的內容資訊一般來講就不是機密,而「非公開的數據/資料」 & 「最新計畫」就比較有可能屬於「內部機密」,需先和「前公司/案主」做確認會比較保險哦! 4.長篇大論 履歷盡量用「條列式」的方式呈現,縮減精華即可,不相關又沒有加分的事情都不用放,注意別像寫作文一樣寫太長了,否則案主可是會沒有耐心看完的喔!(建議1-2頁即可,濃縮在1頁以內最好!) 基本優化: 1.數字化、故事化 把經歷、事蹟盡量用數字或簡短一兩句的實績故事呈現。舉例來講就是:不要只寫虛無飄渺的「我很會行銷」,而要用「數據」&「實績」來告訴案主你到底有多會行銷! 2.條例式呈現 善用條列式呈現,不要把履歷當作文寫。 3.清晰陽光專業照 花一點經費去拍個「稍微正式」又「不失個人風格」的專業照,會比呆呆的「證件照」或「自拍照」加分許多哦!穿著整齊的拜託會攝影的朋友幫忙拍也可以,如果你有朋友的話。(被打~~) 4.不要把寶石寫成垃圾 真的有朋友很會把自己超厲害的經歷總結成一句「完成主管交辦事項」之類不知所以然的描述,殊不知他所謂的「完成主管交辦事項」就包括了「為公司簽下2個百萬合約」、「3個月內將粉專經營至破萬人追蹤」、「重新整理帳務發現問題,為公司每個月省下兩萬元的非必要成本」…等等之類的各種神奇事蹟。 如果你也是這種熱愛「隨性總結」、「謙虛過頭」的人,就要注意啦!你就是自己唯一的「行銷負責人」,如果連自己都沒辦法清楚講出自己的好,案主又怎麼有可能會知道呢?多訓練自己「用一句話精彩描述出獨特經歷/事蹟」的能力,別再「把寶石寫成垃圾」啦! 5.加入”職能關鍵字” 先研究「所要爭取之工作/案子」的「需求內容」,然後把案主「最需要的服務和能力」有意識的「植入進你的接案履歷中」,就能讓案主眼睛一亮,覺得「真是找對人了」!例如:想爭取的案子正在徵求「社群經營」人才,如果你的接案履歷中正好有特別強調自己的「社群經營專業」,還有寫到擅長「內容經營」、「文案撰寫」、「平面設計」、「影片剪輯」、「數據分析」、「社群廣告投放」…等等之類的「社群經營關鍵職能」,並輔以相應的「數據和實績」佐證的話,案主當然會立刻受到吸引,甚至覺得接下這份委託的人選非你莫屬啦! 6.創造記憶點 一份太過安全的履歷,有時也很危險,因為容易被遺忘。對方也比較找不到親近感和共通點,找不到一個可以喜歡你、記得你的理由。所以如果空間足夠,可以試著用一兩句話的小小篇幅,將你的有趣記憶點巧妙的置入到履歷中。 比如:「曾經被系上搞笑推舉為系草」、「曾獲得全國性游泳比賽冠軍」、「出版過一本實體書」、「熱愛衝浪是業餘的衝浪教練」、「是社區踢毽子大賽冠軍?」…之類的。哈哈總之,就是要盡量讓人覺得有趣、產生好奇心和記憶點,進而想要更進一步的認識你。 ——— 接下來的部份,要講到的就是「Soho自由工作者」「接案履歷」中特別要加入 & 注意的部份啦!(和一般「全職上班族求職履歷」有些不同。) 二、在「接案履歷」中放上「接案服務項目」: 和一般「上班族求職履歷」不同,「接案履歷」上最好能預留一個顯眼的區塊來放自己的「接案服務項目」。因為這麼做可以讓案主看了一目瞭然,而這也正是對方為什麼要找你的關鍵!「接案服務項目」要寫得「簡潔易懂」,每一個項目下若能用「條列式」的方式,再輔以「簡單的說明」或「數據/實績」的話更好! 舉例來說:「網路行銷專業」的Freelancer,服務項目可能包含「SEO搜尋引擎優化」、「社群經營」、「網站架設」、「網路廣告投放」、「品牌行銷顧問服務」、「內容經營」…等等之類,而每一項服務下方都可以用條例式的幾點來簡單做說明。 免費領取「接案入門-超實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三、「接案履歷」最好「特別強調Niche」,別只寫大概! 所謂的「Niche(神龕)」,簡單來說就是你的「利基點(專屬位置)」,也可以說是你特別專精、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Niche」可以作為一個讓大家看見你、記得你的「切入點,就好像懸崖上的「小小縫隙」一樣,讓你可以以該「縫隙支點」為踏板,一步步往上攀登,逐漸擴張自己的事業版圖。 在你的接案事業中,當然可以結合多樣專長,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但哪一個點才是你「最與眾不同的」強調關鍵呢? 比如: 你想提供「代筆撰寫文章」的服務,如果只在履歷中籠統的告訴案主「我可以為人代筆撰寫文章」,那便一點記憶點也沒有,案主也很難確定你是否真的有辦法寫出「某特定專業領域的文章」。 反之,如果你不只「文筆好」,還正巧是「音樂專業背景」的人,最擅長撰寫「音樂藝文類文章」,有辦法結合「自身知識背景」寫出具有「深入洞見」的文章,那麼這就是你的「利基市場(Niche Market)」!因為別的寫手雖然做得來,但絕對很難做得比你還要好! 四、在「接案履歷」中放入「個人品牌網站/社群平台」! 真心建議「獨立接案 自由工作者」都要建立、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網站或社群平台」,並且記得把所經營的「網站/社群」連結,加入在「接案履歷」中。因為這可以讓「案主」與「潛在客戶」對你的信任感提高,讓人感覺你是一個「公開」、「找得到」的人。 你可以透過「個人網站/社群」所分享的內容,用一種比較軟性的方式,來展現性格、證明能力、分享理念/價值觀,並展示作品、成果。可以說「個人品牌網站/社群平台」也是履歷的一種,就好像是「制式履歷的動態延伸」,讓案主有機會一窺「更真實、討人喜歡」的你! 我有好多個自行上門的案子,都是透過「個人品牌網站/社群」找到我的。因為對方對我的事前了解深,正是因為欣賞我的為人與風格、信任我的能力和品行,也覺得和我脾胃相投,所以才願意特別找我合作,因此我們之間的「溝通成本很低」,幾乎是不用談就確定了合作。 哈哈,「首次接案面談」都像是去認識一位志趣相投的新朋友一樣,沒什麼特別緊張、尷尬的感覺,也不意外的每次都合作愉快! II. 「自我推薦信」怎麼寫? 所謂的「自我推薦信」就是在你用電子郵件寄履歷應徵時,所要寫的「郵件內容」。也可以指「人力銀行」或「接案平台」上,在按下「應徵按鈕」寄出履歷之前,所要寫的那一小段「自我推薦訊息欄」。 這段看似不起眼的「自我推薦信」所帶來的影響,其實超乎想像的大!一般人都會因為偷懶而只寫「您好我是XXX,想應徵XXX工作,履歷已夾帶在附件中請您參考」之類的一句話,或採用「接案平台/人力銀行」上內建的「制式自我推薦文字」。 這都是非常可惜的作法,因為善用「自我推薦信」可以讓你大大加分。當大家都用「公版文字回覆」只有你放了「充分凸顯自身優勢的自我推薦信」,瞬間就能讓人眼睛一亮!也讓收到履歷的人,有備受重視的感覺。 「自我推薦信」不需要太長,盡量在「500字上下」。用精簡有力的內容簡潔清楚的介紹你自己、強調出最大亮點。撰寫上並沒有一定的格式與內容,可因人而異。撰寫的口氣盡量「禮貌」、「親切」而「不失專業」即可。 建議可以在開頭用一兩句話介紹自己的「姓名」、「來意」與「重點學經歷」。中間用吸睛的方式,精簡的寫出你的「服務內容」、「專長」與「重要事蹟」。之後用一兩句話,讓對方知道你「可以為他帶來什麼獨特的價值」,也順便告訴對方你們「理念的契合之處」。最後別忘了留下自己的「聯絡方式」與和「感謝」。 總之,只要記得撰寫時,目的聚焦在:展現專業度(並用數據實績佐證)、強調與案主需求相關的職能關鍵字、突出亮點、創造信任感與好感,且讓人感覺像是找到知己般就對啦! PS. 案主在找Freelancer時,通常是一種在找「合作夥伴」的心情,有時候很主觀又特別感性。比起「能力強」但「理念不合」、「牛頭不對馬嘴」的人,他們會更樂意與「能力不錯」且「志同道合」的人合作哦! 免費領取「接案入門-超實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對成為「接案 自由工作」感興趣的朋友們,也歡迎參考「野放上班族-野羊」的「電子書 & 線上課程」喔! 電子書:《野放上班族:斜槓自由工作者爽玩職涯》 線上課程:《13堂接案必修課:自由工作者之路!》 -- 本文轉貼自:野放上班族-野羊 (陳暐婷)(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8, 2024

《成長勢能》讀後心得:個體崛起時代的必殺技

這本書在說什麼? 《成長勢能》的作者是中國人力資源領域的暢銷作家兼講師任康磊。他認為未來是一個「個體崛起」的時代,長期來看,一個人在職場的發展有其上限,但是副業、自由業和自行創業則沒有上限。透過這本書,他要告訴我們如何打造個體獨一無二的商業價值。 作者主要想解答這幾個問題:個體該如何崛起?如何讓自己更有價值?如何透過副業賺錢?如何一個人就能做到一個團隊能做的事?對於這類想法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提供具體且紮實的建議。我最喜歡的是作者用「商業模式」的框架去拆解中國目前熱門的網紅,像是羅振宇、樊登和李子柒等人。透過實際案例的分析,讓我們更容易了解自己能夠選用的模式。 此外,如同至本書的書名,作者用「勢能」這個譬喻來形容一個人在商業市場上的「變現能力」,告訴我們要如何轉化勢能、建造勢能、運用人際關係和別人交換勢能。 什麼是勢能? 「勢能」(potential energy)一個物理學的名詞,又稱做位能,指的是一個物體儲存能量的狀態。一般常見的勢能包含重力、彈力、化學 、電位…等。我們可以想像一顆鐵球,它與地面的高度愈高,它的重力勢能就愈高。如果有兩顆鐵球在同樣的高度上,一顆質量比較輕的鐵球,它的勢能就比較小;而質量比較重的鐵球,它的勢能就比較大。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跟補教老師做個聯想。在補教產業裡面,一個補習班老師每天只靠講課賺錢,他用講課的時間去換取微薄的薪水。另一個補習班老師,趁下課之餘開始認真寫書,兩年後他出書,並成為了該學科的名師。這個時候,寫書的這位老師就累積了比較高的勢能,他的「變現」手段,除了每天到補習班講課之外,可能還能接到許多演講和商業合作的邀約。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職涯和事業沒有勢能的概念,那很可能會像第一個補習班老師一樣,只是一直透過勞力換取薪資,如果過程當中不思進取,可能教學方法過時了、身體變差了,就等於是勢能的耗損。相反的,當一個人懂得將自己的職涯和事業用勢能的觀念去打造、去累積,隨著時間過去,才會不斷提高自己在商業市場上的價值,擁有更高的變現能力。 獲得勢能的方法 作者提到勢能這個遊戲,就是三個元素的持續循環:建立規劃、設定目標、落實行動。這有點像是學生時期的讀書目標,為的是能考高分。但許多人進入社會之後反而忘了該怎麼做。 他說自己身邊有很多「學霸」,進入社會後不久就開始抱怨,說他們懷念校園生活。因為校園生活有標準可以參考,不但目標明確,而且實現目標的方法也很明確,有足夠的確定性,他們只需要在填鴨式教育的規則體系下努力學習並考出好成績,就可以在這套系統獲得高勢能。 然而現實的社會系統是複雜的,一方面很多人進入社會之後沒有累積勢能的概念,另一方面就算他們有勢能累積的概念,方法也不像學校教授的知識系統那樣明確。社會系統的誘惑很多,大量的精神娛樂活動不知道該如何拒絕;機會很多,但好像又沒有適合自己的;成功案例很多,但不知道自己能從中借鏡什麼。 在這本書中,作者他自己獲得勢能的方法非常簡單、但很有效,整本書只要談到作者自己,就是圍繞著他的三種方法:(1)寫書、出書、出很多書,同領域的專家當中,他出了二十多本書籍獨占鰲頭。(2)推出線上影音課程,在他教學的領域當中,他的線上課程觀看次數是同型老師的冠軍。(3)跟十多家平台合作,將自己的課程和內容授權上架到各種平台和通路。 這三個做法,幫他建造了極高的勢能。雖然書中還介紹其他方法像是借助名人勢能、考取證照成為權威、跟其他品牌交換勢能等方式,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仍然是他持之以恆的「行動力」,是因為透過行動創造出作品,才累積出學生和粉絲,進而有籌碼跟別人交換資源。 大道至簡,貴在行動。 三個有意思的思想 勢能可以交換,而且不會耗損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有句名言:「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就有了兩種思想,甚至更多。」勢能也可以交換,不但不會變少,反而在交換之後會變更多。就像是現在許多 YouTuber 和 Podcaster 喜歡互相 feat. 來 feat. 去的,就是透過交換勢能的觀念幫彼此漲粉。 經驗是一種能力,而且可以學習 什麼是經驗?經驗不是一個人工作時間的長短。經驗是一種異常管理的能力。作者要我們想像一位新手計程車司機和老鳥計程車司機。同樣一段路交給兩個人開,路況正常的時候兩人都能差不多時間抵達。但是當路況異常的時候,擁有豐富經驗的老鳥司機就知道哪裡有小路可以繞道。經驗就是當一個人經歷一個又一個異常的「關鍵事件」後,對這些事件的處理、思考和得出的結論。學習經驗的方式:就是針對關鍵事件進行總結,歸納成一種異常事件的處理能力和知識。 成功和失敗都是成長,只怕不行動 作者提到,成功和失敗都會讓人成長,成功會讓人「長葉」,失敗會讓人「長根」。只有一件事不會讓人成長,那就是待在原地什麼也不做。他笑問我們為什麼懂了這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其他人在「做」,而你在「看」。那些沒有試圖改變自己的人,會繼續重複自己日復一日的生活,看那些早已厭倦的風景。而對於正在改變和行動的人來說,每一天都是新的風貌。 後記:勢能跟職涯資本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想起暢銷書作者 Cal Newport 在他的著作《深度職場力》的觀點,他認為:比起遵循熱情勇敢追夢,更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工作,累積自己的「職涯資本」。因為職涯資本才是我們日後轉換跑道的交易籌碼,那些願意好好工作累積職涯資本的人,未來才會更成功。 Cal 所謂的職涯資本,指的是名聲、人脈、資產和技能。仔細來看,職涯資本跟成長勢能,其實在講的是非常類似的東西。任康磊的技能就是他的職場經驗、教學功力和寫作技巧,他的資產就是他的二十多本書和數十堂線上課程,他的人脈和名聲則因為前兩者而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對我們個人來說,現在任職的公司給我們的薪水多寡,只是勢能的其中一部份,並不足以代表一個人完整的勢能。薪水代表一個人現在的價值,勢能則代表一個人未來能產生的價值。 在這個資本主義掛帥的世界,勢能就等於資本,累積資本的方式不外乎兩種,就像累積金錢一樣:透過有策略的努力先獲得第一桶金,然後用錢繼續滾錢。這個社會獎勵的是懂得用資本滾雪球的人,是懂得用勢能靈活變現的人。別忘了,讓勢能成長的第一步,永遠都是採取行動。 -- 本文轉貼自:閱讀前哨站(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8, 2024

線上會議如同摸黑吃飯?遠端會議必備 3 關鍵,成功打造高效會議

摸黑吃飯是什麼感覺?伸手不見五指,少了視覺的輔助,我們的判斷力開始下降,完完全全只能仰賴服務人員的引導,手腳並用小心翼翼地坐上了椅子,上菜後,依舊是戰戰兢兢地摸來摸去,深怕弄翻了碗盤,對於入口的食物更是感到不安,就連與他人的對話也相對變得被動,其實這樣的無光體驗在職場上並不少見,不就正好像線上會議嗎? 線上會議往往與會者沉默,要不來回重複釐清任務內容,整個溝通過程彷彿摸黑進行。 在遠端溝通的情境下,沒有視覺輔助,聲音成了唯一的引導,沒有額外台詞的鼓勵,人和人之間很難掌握互動的節奏。 隔著螢幕看不到表情和肢體語言,對於別人究竟在想些什麼,是因為聽不懂而皺眉、頻點頭表示認同、還是眉毛一高一低覺得懷疑等完全不得而知,更糟的是主講者自說自話,怕尷尬開始瘋狂塞話,整場會議的溝通成效就差強人意了。 再加上比起傳統面對面會議,線上會議的進行實在很難快狠準。 多數使用者為了不被視訊頻寬影響,又或者個性害羞,許多參與者不會開啟鏡頭,往往按下靜音鍵後就開始「多工」,回個 Email 或 line ,甚至滑起臉書或 IG 、又或者一邊開會一邊打掃,洗碗掃地、幫小孩換尿布等等。 於是主持人確認問題時沒人反應,直到聽到自己的名字或指派任務時,分心的人們才急急忙忙回頭釐清任務或目標,搞得大夥又得花更多時間重新確認,拖延了整場會議時間… 無論是會議主持人,亦或是希望會議可以準時結束的參與者,我們都希望會議進行能兼顧效率和效益。那麼,撇開不可控因素(例如:人),又有哪些觀念和技巧是可以由我們「主動」去掌握,促進線上會議進行更加順暢呢? 會議前先做好「心理」和「技術」的準備,與會者的期待管理不能不做 為了讓會議當天更「有效率」和「有效益」地進行,主持人在開會前要先針對以下內容,透過信件、電話、口頭等適合的管道,「先」做好所有與會者的「期待管理」,包含: 會議日期 會議時間 會議主持人 會議與會者及各自角色(例:主席、會議記錄者、議題解說員、決策者等) 會議目的及預計產出(例:方案抉擇確認、向上提案方向、價格策略、行銷計劃的具體時程) 會前準備(例:各單位要確認目前調查的最新數據、競品分析、與廠商溝通的成果、長官對決策的喜好傾向、產品目前狀況) 議題相關輔助資料(例:報告、圖檔、系統、信件、網頁) 就像進入無光餐廳前,服務人員「搞剛(台語:費工)」地「預告」我們即將會發生的事,以及該有的「心理準備」:像是當時店員說「稍後請您抓好我的手臂,慢慢向前走即可。」以及「稍後餐點上桌後,服務人員會跟各位告知,桌上也都已放好叉子,若不小心弄掉,只要舉手就可以,我們都有戴夜視鏡,能馬上過去協助您。」 像這樣幫客人做好「心理」和「技術」的準備,自然會讓人放心不少,而能盡情體會過程。 同理可證,一場遠端會議要有效,主持人務必要在所有人上線前,讓每個人知道會議進行的相關細節,尤其是會議的「預計產出」,在溝通條件的侷限下,比起告訴大家之所以要開會是「希望可以找到副總能接受的行銷方案」,不如具體說明「在下週 30 分鐘的會議內,要找出能在下一季以預算 300 萬內進行的 3 項方案,供副總在本季結束前做最後裁策。」 會議中時刻緊盯會議進程,就像導演一樣,確保劇情順暢推動 那次無光餐廳吃飯的體驗雖然覺得很有趣,不過也覺得很「空虛」,對於自己到底吃了什麼真的是個大問號,「是豬肉嗎?我怎麼覺得是魚?他們給我們的菜是一樣的嗎?」,只知道東西有下肚,但無法和友人分享東西好吃與否,整個過程累積的就是一堆問號……。 然而線上會議的過程也是如此,當所有人的認知完全不同步,即使發佈同一個消息,每個與會者聽到和感覺到的都不太一樣,若沒有在中間做好「引導」,加上眾多分心的事物下,徹底影響會議進行的效率和效益。因此身為會議主持人,在過程中有 3 個關鍵事要做: 讓所有與會者「看得到」討論中及最終結論,有「畫面」地推動進程 雖然線上會議看不到彼此表情的微訊息,但至少要「看到」會議究竟在討論什麼,所以主持人可以事先寄送像是 Google doc 的連結,讓與會者有地方可以共筆記錄彼此的觀點及共識,有畫面地推動討論,白紙黑字寫下來,完全沒有誤會的空間,同時也能知道目前討論的進度和結果。 針對 5 方向,全程時刻提醒,讓車一直在軌道上 提醒「時間」:有限時間內,討論要具體、想法要落地 在遠端的情境下,主持人必須把大家就當作瞎子一樣,去思考一群看不到彼此的人,要如何知道此時此刻發生什麼事、以及要預期什麼,除了一開始就要提醒會議要花多少時間外,還必須在討論過程中,隨時提醒還剩多少時間,時間若非常充足,要讓與會者知道大家可以放心腦力激盪,但若時間有限,則必須強調討論要具體、想法要落地。 你可以這樣引導與會者: 「接下請 Jack 針對 300 萬的操作來簡單說明」 「目前這個議題還有 10 分鐘可以討論」 「至於副總的決策傾向,稍後將請 Andy 做進一步解釋」 提醒「開會目的和目標」:做好把關,避免無效的對話 例如早知道產品預計推出的時程,那麼提出相關能執行的做法,配套的行銷措施要能相互配合,就像下一季要推出跟下一年度要推出產品,時間條件不同,提案內容就會有很大的差異。在與會者脫離此次開會的目的時,你可以試圖這樣提醒: 「Sam,你這個提議很好,不過我們今天開會的目的是找出在下一季立刻推出的做法,所以請先限縮在最快時間內能提供的做法」 提醒「角色和產出」:直接點名各項議題的討論參與者,迅速集中注意力 主持人除了在會前通知各項議題的講者外,也要在會議過程中「直接點名」哪些人,在哪個議題的討論上需要更多的投入。例如在開口請PM 介紹下一年度的 product roadmap 時,同時也提醒業務或研發單位,稍後等 PM 講完會需要發言給予相關回饋、或提供各部門的意見等。 如此一來,就能迅速集中大家的注意力,避免出現恍神、不知要給什麼意見的窘境。當與會者有了「明確的任務」後,「預期」自己稍後得給予講者回饋,自然提高注意力。你可以詳細地說明交代: 「接下來換 Nolan 說明最新的 product roadmap ,等 Nolan 說完後,再請 Mary 和 Lora 直接以業務和研發單位的角度給予反饋,務必確保在今日會議結束前,讓三方都有共識,以便下週跟副總提案說明」 不只綜觀大局,更要成為各項議題講者間的橋梁 另外,針對每個項目發言的「講者」,主持人也需要特別做好「控場」。 遠端會議全程只靠聲音在溝通,若聲音本質不好,音量不夠、音調過低、語速過快、音質沙啞等,很容易讓與會者分心,更不用提萬一講者本身表達能力也有問題,內容不夠專業、講老半天不知所云,或是回答問題雞同鴨講等,都會拖累會議的進度,造成溝通成本過高。 因此對於「每一位發言的講者」,主持人要適時做到以下幾件事: 介紹講者出場時,摘要為何由這位講者發表或說明 講者若內容失焦,主持人要視情況打斷並釐清 確認講者在一番話後的「重點」為何,必要時可「換句話說」再重申一次 在介紹下一位講者開口前,先簡單複習上一位講者的重點 講者講話的過程中,隨時點名相關的與會者,針對具體內容發言 會議即將結束時,再次請與會者確認共筆的內容,若有後續的追蹤行動,則提醒所有單位各自在何時該完成什麼目標或作業,又或者簡單 摘要全程會議的結論。 一場會議有效無效,關鍵絕對不只主持人一人,與會者也很重要,因此以上內容對於任何角色都是個提醒,不管是你主動發起這個線上會議,或是被動通知出席,都要對整場會議做好應變準備,即使主持人沒有幫講者總結論點,與會者也能自行發問確認「所以你剛剛的意是是… ,對嗎?」,或是發現大家同時在講話,可以讓別人先說,等到一個段落再問「現在我可以補充幾句嗎?」,以及發現沒有結論就要換下一位講者時,也可以主動說「不好意思,所以剛才的結論是?」 總之關鏡頭的溝通就像閉著眼睛講話,很容易因認知不同步,造成開會的溝通成本提高,因此不管作為主持人或是與會者都有責任,做好前置作業及會議中的控場,運用輔助溝通的工具,確保大家腦袋都有開機,在會議當下順暢運作。 -- 本文轉貼自:我是黃喬伊(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7, 2024

3 個「接案」帶來的特殊體驗,就算你不想創業,一生至少也該嘗試一次!

「創業」這兩個字對很多人來說,代表著夢想與熱情。Apple、Google、Tesla 的創業故事,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史詩與傳說,如同出征的號角,催促著勇者們一個個投身冒險。只不過,台灣 1,000 多萬的工作者中,真正選擇創業的人,終究還是少數。你我以及大多數人,畢業後仍是選擇進入公司來發揮所長。 但是今天,我想說服你一件事:就算創業不是你的選擇,仍然建議你嘗試在正職之外「接案」或是「賺個外快」,至少試個一次也好。因為它會為你帶來許多特殊且有趣的體驗,這些體驗甚至能夠拓展你未來的職涯之路。 1. 自由單飛的體驗 有部介紹空軍飛行員培訓的紀錄片,叫做《台灣菁英戰士:傲氣飛鷹》,我很喜歡,建議大家去看。不管菜鳥飛行員在教官的陪伴下飛過多少次,最終還是要通過「單飛」的考驗,才能成為真正的飛行員。 許多專業的工作都是如此,好比外科醫師,能獨立執刀完成手術,才真正成為獨當一面的醫師。就像是小時候我們學騎腳踏車,不管騎得再穩,直到有天大人把輔助輪拆掉,我們才能大聲說:「我會騎車了!」 同樣的,就算你在公司裡總是使命必達,但你有沒有好奇過,如果沒有老闆與主管的指揮,你有辦法從頭到尾解決一個問題,或是完成一項產出嗎?我建議你最好常常思考這一點,因為越來越多的企業特別在意求職者有沒有「獨立作業」甚至「獨立決策」的能力,這幾乎成為面試的必考題。 除非你這輩子都不用找工作了,否則你總得向對方證明,就算沒有「教官」跟「輔助輪」,你也能獨立創造價值。 我第一次「接案」就是去企業當講師。當時我已經有在公司內部講課的經驗,對象是自己的同事。後來有位朋友請我去一家小公司,給他們的員工跟老闆講課。 我原以為這沒什麼,就用我之前的 PPT 重講一次即可,但答應之後才發現,以前在公司內部講課,時間地點、場地設備、出席人員、通知聯繫、成效追蹤......全都由主管與同事幫忙安排,學員也都彼此熟識,許多「隱形」的工作與責任都是別人幫我搞定的,直到這次接案才真正嘗到「單飛」的刺激,雖然壓力很大,但自己也瞬間成長。 現在許多企業都會要求求職者擁有「獨立作業」的能力,尤其對於「遠距工作」的職位更加看重。如果你有過幾次獨立接案,並且順利完成的經驗,絕對可以更好地證明自己。 2. 市場價值的體驗 還記得第一次接案當講師,我就開了每小時 4,500 的鐘點費,這對一個不到 30 歲而且沒有專業講師經歷的人來說,算是蠻高的。 後來順利完成這個案子,我才領悟到:原來有人願意用每小時 4,500 元買我的時間呀!我馬上算了一下我在公司上班的「鐘點費」,竟然只有 200 多塊。4,500 比 200,相差 22.5 倍,巨大的差異讓我非常震驚!於是我心裡出現一個新的體悟。 我想的是,既然我有每小時 4,500 的行情,那我為何要接受公司 200 多的時薪呢?你可能會想,4,500 的鐘點費不是天天有,但公司給的月薪卻是穩定的呀!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啟發是,我在公司上班,等於每小時「少賺」了 4,300,那我一定要從別的地方「賺回來」,否則選擇在公司裡上班就太虧了呀! 那該怎麼「賺回差價」呢?當然不是偷 A 公司的衛生紙或是茶包回家啦!而是要拼命學習技能、累積經驗與人脈,把這些無形卻有價值的公司資源拿到手,將來才更有機會把我自己賣出每小時 4,500 甚至更高的價格。 所以我會建議你嘗試獨立接案,了解自己在市場的眼中,每小時到底值多少錢?這樣下次你抱怨公司薪水太低,想要爭取高薪的時候,自己心裡也更有底氣!未來想換工作,也更精準地掌握自己的市場價值! 3. 商業經營的體驗 在公司上班,尤其是分工細膩的大公司,常常會讓人產生依賴感。因為我們每個人只做份內的事情,甚至有 SOP 可以參照,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大機器裡的小零件,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意。 如果一輩子能安安穩穩當個小螺絲釘,的確也是一種單純的幸福。但問題是這個時代,公司的平均壽命越來越短,甚至整個產業都快速衰落,如果你是個不到 40 的年輕人,絕對要好好思考未來該怎麼養活自己與家人。 雖然台灣的法定退休年齡是 65 歲,但近年來 50 出頭就找不到工作,「被退休」的人越來越多,如果這些「老螺絲釘」有能力獨自經營個人小事業,豈不是更有職涯的保障。 這幾年我看到身邊很多長輩,在企業裡做到高階主管,拿著退休金想做點小生意(通常是開咖啡店或賣吃的),幾乎都是失敗的多,成功的少。「我在上市公司帶領數百人,在全球拓展業務,開個小咖啡店怎麼會難得倒我?」 然而,「專業」與「創業」雖然只差一個字,卻是截然不同的遊戲。做好管理是從 1 到 100,而開創事業則是從 0 到 1,兩者當中有太多不同的 know-how 以及挑戰,擅長一項,不代表另一項也能無痛接軌。 所以,上班族在公司穩定的框架之下,若能額外撥出點時間嘗試「接案」,體會一下「從 0 到 1」的感受,獨自面對市場,體驗「校長兼撞鐘」的新身分,等於為自己的職涯厚植實力,中年後就算面對職涯風險,也更有籌碼來應對。 結論: 多數上班族聽到「接案」第一個想的就是「為了賺錢」,萬一錢不多,也就失去了興趣。 但我想說的是,就算你對賺外快興趣缺缺,也沒有創業的打算,只想當個專業的上班族就好,但接案所帶來的「自由單飛」、「市場價值」、以及「商業經營」的難得體驗,也會為你的職涯建立很棒的資產與護城河,值得你抽空一試!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7, 2024

嚮往海外職場,你要知道的7個秘密!搞懂跨文化溝通,成為國際化人才

在一場夢想工作的最後一輪面試,來自美國的面試官要我談談在上份工作取得的成就。我竊喜:耶!考古題有猜中,這題有準備。開始侃侃而談預先演練好的過往豐功偉業。回答完畢後,我準備迎接關於更多成就細節的問答,沒想到面試官只問了一個問題:我聽見你一直說「我們」,這些成果究竟是你,還是一群人完成的? 我當下愣在那邊,也忘記了自己是怎麼回答的,面試草草結束。最後不意外的,我落選了。 時間快轉到年初的一場客戶會議,來自歐洲的客戶正向我們說明專案進度,並提出需求,希望我們能提供顧問諮詢。而會議另一頭的我們正思索著該如何回覆。之前在不同客戶的負面經驗告訴我們,這類需求需要從長計議,如果貿然答應,後果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We’ll see how it goes」(我們先看看討論進行的如何吧),我的拉美主管跳出來說話了,於是我們沒有承諾、也不拒絕,先將客戶的提問擱置在一邊,繼續下一個議程。 我的澳洲同事很不解,私訊問我:我們幹嘛不直接拒絕就好?客戶行程這麼趕,何必拖泥帶水。 以上都是我的親身經歷。在數位遊牧、跨國工作、遠距上班越來越普遍的現在,跨文化溝通成了每個職場人的必備技能。Tatiana Kolovou 是印第安納大學凱利商學院的教授。在希臘出生,並在美國求學及發展,她對兩種文化的差異深有所感,也觀察到這些文化差異是如何影響商業世界和人際溝通。 在《發展跨文化理解力》(Developing Cross-Cultural Intelligence)這門 LinkedIn 線上課程中,Kolovou 教授整理出七個面向。幫助我們善用語言和非語言的線索,找到對的溝通模式,成為有效的跨文化溝通者。 高情境文化 vs 低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 vs Low-context Cultures) 首先是要了解所有文化可大致分為高情境文化與低情境文化。在高情境文化中,溝通者在傳達訊息時較隱晦,對方需掌握足夠的背景訊息,才能理解語言中未直接表述的意涵;而在低情境文化中則恰好相反,溝通者會透過清楚、直接的語言傳達訊息,兩者是相對概念,而非絕對。 如何快速判斷? 來自高情境文化的人喜歡藉由穿著名牌、開好車、拿好包來彰顯自己的地位,而低情境文化的人願意大方分享自己的孩子、寵物,甚至政治觀點。 原來所謂的炫富其實是一種來自於高情境文化的表現,背後隱含著該文化會期望:即使我不說,你也該知道我是個值得受到尊重的人物。 如何打入不同情境文化的市場 以保險廣告為例,高情境文化市場的廣告多會強調家庭,甚至是多代同堂的情況。以及沒有保險的話可能會造成的負面效應。商標部分則可能到廣告尾端才露出一次。 相反的,低情境文化市場的廣告會很直白的告訴你這樣保險方案的金錢效益、承保範圍,也會凸顯商標。 通常歷史較悠久的國家多是高情境文化,相反的,歷史較短的移民國家,譬如美國、澳洲,則是低情境文化的代表。低情境文化對於移民社會較具有優勢。畢竟初來乍到,權益、義務說得越清晰簡單,大家就越能遵守。最好是表列式,更能減少意見分歧。 1. 個人 vs 團體(Indivisual vs Group) 個人主義文化強調個人成就,會訂下個人目標。喜歡自己做決定,競爭意識也高。對於自己的工作貢獻不會羞於表達跟展示。比較常說我,而不說我們,也較不喜歡跟人分享成就。 而團體主義強調合作,認為自己是團體中的一份子。家庭觀念大於個人,團體中彼此價值觀較近;家族企業盛行。不喜歡只有個人被褒揚,如果發現團體中的其他人被忽略了,會感到丟臉。 個人主義代表國家:美國、西方文化 團體主義代表國家:希臘、印尼、日本、中國、韓國 2. 直接 vs 間接(Direct vs Indirect) 直接文化通常也是前面所提到的高情境文化國家,當中有許多非語言的溝通,訊息傳遞也比較微妙。例如說不得時後通常回覆很長,也很難拒絕別人,常說再看看。 間接文化通常也是低情境文化國家。說不的時候比較沒有罪惡感、回覆很短,溝通會直接講重點。 直接代表國家:美國、加拿大、北歐、德國 間接代表國家:南歐、亞洲、拉丁美洲 3. 階級 vs 平等 (Status vs Equality) 還有另一個解釋方法是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表示這個團體中最高權力者和最低權力者之間的距離,距離越大,則權力距離越大。相反的,則權力距離越低。 曾有位朋友剛從日商跳槽到美商,平常講究穿著的他,第一天報到當然也不例外,西裝革履。沒想到一走進辦公室,同事們各個穿著牛仔褲和襯衫,他頓時覺得格格不入,下班馬上去添購幾件較輕鬆的上班服。 原來他是從一個權力距離較高的文化進入一個權力距離較低的文化。在權力距離較高的文化中,組織地位越高的人越重視自己的穿著。屬下們以姓氏(Last Name)加上女士先生稱呼上司;相反的,來自權力距離較低的文化的高層會嘗試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有距離、穿得比較輕鬆,也喜歡被直接叫名字(First Name)。 當然,依國家判斷組織的方式也不是絕對,企業文化、產業和領導者風格都會有影響,例如我也曾見過要求西裝革履的美商與喜歡被直接叫名字的日籍主管。 平等代表國家:美國、加拿大、澳洲、歐洲 階級代表國家:印度、日本、中國、南韓 你可以怎麼做? 你可以從以下幾點觀察: 會議中資淺成員的會不會在資深的面前發問 資深成員是否總是坐中間 誰先被介紹 問問該公司平常怎麼做決策 找找該公司的組織圖和流程 問問該公司有什麼傳統或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要參加一場傾向階級文化組成的會議,你可以預期有較多議會規則,換名片以及正式簡報。也要注意稱謂及穿著;重要文件會希望由公司負責人簽名,而不是由法務負責人簽屬即可。 4. 關係 vs 規則 (Relationship vs Rules) 關係文化中人與人之間花較長時間建立關係,關心個人需要,認為規則可以協商和改變;規則文化則強調公平、一致,重視系統。面對不同意的事情會直接表達出來。碰上議題時喜歡投票決定、也較容易請律師出馬處理糾紛。 關係代表國家(Particularist Society):中國、希臘、拉丁美洲、俄羅斯 規則代表國家(Universalist Society):荷蘭、瑞士、德國、英國、美國 你可以怎麼做? 如果要拜訪強調關係的文化,預期在談正事以前,花些時間吃飯和社交,建立關係;如果在強調規則的文化中,則不要期待招聘的流程會因為主管與應徵者的私人關係而有所調整。 5. 風險趨避(Risk vs Restrain) 這個面向討論一個文化在面對未知事物時,有多願意嘗試或改變?以及能否適應不確定性。通常歷史越悠久的國家,就越傾向避開風險。因為曾經經歷過較多的政治變動或戰爭,因此相信許多傳統及前車之鑑可以幫助趨吉避凶。 低風險趨避代表國家:美國、英國、澳洲 高風險趨避代表國家:印度、日本、希臘 你可以怎麼做? 觀察一個組織招募時願不願意接受從外部招募新人,或是傾向同事的親友。 問問這間公司最近的改變、有哪些改善專案? 面對突發狀況時,這個組織的回應官僚嗎?是期待有規則可以遵循,還是擁抱改變。 6. 時間觀念 (Time) 時間對於不同文化代表的意義也大不同,在線性(Monochronic)時間文化中,人們期待工作照著行事曆走,並會做年度計劃;要求開會準時並有效率,喜歡具體化和行動方案;在循環時間(Polychronic)文化中,人們會同時處理多個專案;在下結論前,更關心專案的前因後果。 認為時間是線性的(Monochronic)代表國家:加拿大、北美、美國 認為時間是循環的(Polychronic)代表國家:拉丁美洲、薩哈拉以南非洲、南地中海、中東地區 你可以怎麼做? 在面對一群線性時間文化的聽眾時,簡報先講結論,反之,則可以從故事開始。 7. 外控者 vs 內控者(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vs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外控者和內控者對於自己對一件事如何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力有著截然不同的認知。外控者認為外在環境對於事情發展有決定性的因素,內控者則認為自己能夠控制事情的結果。 外控文化通常歷史悠久,例如在希臘會說「希望老天讓事情如願以償」(God willing),較喜歡談論宗教信仰、天文;而新興國家,譬如美國,因為沒有太多悲傷的過往記憶,總是向前看。流行自己動手做(DIY,Do It Yourself)及各種自我啟發類書籍(Self-Help books)。 以參加面試為例,如果失敗了,外控者會覺得面試失敗是因為競爭對手太強,而內控者會不斷自我檢討,覺得是因為自己表現不好。 外控者雖然容易和他人相處、容易原諒自己,但較缺乏行動力,還喜歡怪罪別人。容易放棄,也比較消極;內控者則很自律、能夠對自我負責,也願意改變,但容易自我懷疑,碰上失敗時挫折感較重,也比較有控制欲。 外控者代表國家:希臘 內控者代表國家:美國 你可以怎麼做? 面對外者時請有耐性、面對內控者則要講重點。 如何確定自己做對了? 有了這些認知,該如何著手?我們可以從自我提問和建立行動計劃開始。 自我提問 問問自己對於以下問題的掌握程度: 我對於將要面對的這個文化有多少了解? 他們穿著正式嗎? 時間觀念如何? 這個文化最近關心什麼大事? 成果重要嗎? 誰會參加這場會議? 這個組織的核心文化是什麼? 這個文化對於外來文化的適應度有多少? 善用行動計劃 (圖/黃婉中提供) 後記 後來我明白了當時美國面試官對於我的貢獻度感到質疑,可能源自於他的個人主義文化背景,而我總是用「我們」取代「我」則來自於講究群體意識的文化背景;拉美主管的「再看看」其實是用間接的方式表達拒絕,而澳洲同事偏好直接切入重點,而且對拒絕他人沒有障礙。 長途開車聽廣播的人,都知道同個電台在不同地區會有不同頻率。譬如中廣的收聽頻率在台北、台中、台南都不同。跨文化溝通也是如此,如果想要理解對方真正表達什麼,就必須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做出相應的調整。 嚮往國際職場、海外工作的我們費了一番功夫學習當地語言(譬如英文),也都認同語言能力,是能否勝任的重要指標。但許多溝通是非語言的,這時跨文化理解力就是關鍵。 文化之間並沒有對錯,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善用各種線索,找到合適的方式,成為有效的跨文化溝通者。 加碼:快速洞察世界各國文化差異的2個好用網站推薦 馬上就要開會了,沒時間一一觀察嗎?別擔心,我為你整理了兩個網站,能夠讓你快速抓到各國文化的傾向,以及了解你獨特的處事風格。 Hoftstede Hofstede Insights 將世界各國文化以六個角度做區分,分別是權力距離指數、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不確定性規避指數、長期導向與短期規範導向、放縱與克制。 GlobeSmart GlobeSmart 比較偏向商業角度的分析,我喜歡這個網站還可以將不同國家拿來做比較,並知道自己的傾向與這些文化的差異。 -- 本文轉貼自:黃婉中 中途筆記(原文標題:嚮往海外職場的你可能不知道的7個秘密,搞懂跨文化溝通,成為國際化人才)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