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21 posts

Capital of Digital Nomads!泰國清邁為何是數位遊牧的首選?

來到清邁咖啡廳,你會發現這裡這裡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他們點上一杯咖啡、打開筆電,就開始遠端工作。 清邁堪稱是「Capital of Digital Nomad」,是世界遠端工作者、自由工作者數位遊牧的首選之地,在不少媒體、組織所做「數位遊牧民族最喜愛的城市」統計中,清邁總是名列前茅,許多數位遊牧新手將清邁當為第一站,甚至老手也在此流連忘返。 為什麼清邁這麼受歡迎?五大原因告訴你! 一、生活成本低 在清邁生活,物價十分低廉,根據 Nomad List 統計,在清邁生活,一個月整體生活費約 982 美元(約 3 萬多元台幣)。 以住宿來說,通常一天花 200 至 500 元台幣,就可以住到 CP 值高的旅館,除了青年旅館,還有 Co-living Space、短租公寓等,甚至一個月的花 1 萬至 2 萬元,就可以住進電梯大樓,內含游泳池與健身房,享有不錯的住宿體驗。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物價細節,可以查看 NUMBEO。 二、安全 清邁的治安也十分良好,NUMBEO 「Safety Index by City 2024」調查中,在全球 333 個城市中,清邁排名 22 ,高於位列第 23 名的新加坡,與第 25 名的東京。 三、休閒娛樂豐富 清邁除了擁有豐富的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景點,不僅能讓旅客認識並體驗在地風情,清邁的夜生活也十分豐富,不僅有夜市,還有許多酒吧,往往聚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或數位遊牧者,在此喝酒、聊天。 此外,許多數位遊牧者,也會自主發起活動,像是一起去觀光,也有慢跑、攀岩、拳擊等活動,還會有許多數位遊牧者相約舉辦講座,一起交流彼此的經驗。 在清邁,不用擔心下班後沒事做! 四、良好的工作環境 堪稱是「Capital of Digital Nomad」,不管網路還是工作環境,都很友善數位遊牧族群,許多咖啡廳都有穩定的 Wifi 與插座,也有許多共享工作空間,甚至開放 24 小時,許多住宿空間也有為數位遊牧者設計辦公空間與會議室。因此,不必擔心找不到地方工作。 五、數位遊牧者交流 清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數位遊牧者,你可以在這裡認識不同國家的朋友,互相交流遊牧經驗,遇到不熟的事物,也可以有人請教。在社群上,也有一些清邁數位遊牧社團,幫助你更了解在地生活。 不管你是數位遊牧新手或老手,泰國清邁絕對值得你造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職涯發展不易?時常覺得孤單?踏上數位遊牧前,你應該知道的現實!

「只工作,不上班!」帶上電腦,到世界各地工作,這樣的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生活,一直是許多人嚮往的工作與生活模式。因為自己不再像個社畜,反而可以對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掌握度。 但你知道嗎?其實有不少數位遊牧者,最後選擇返回職場,甚至網路上也有不少人分享,數位遊牧生活下的掙扎,或是邊旅行邊工作沒有想像中美好。 編輯整理了數位遊牧者最常遇到的三大困境,想要踏上數位遊牧的你,不妨先參考看看! 一、找不到長期職涯的發展方向 「長期職涯」如何規劃,是許多想要長期投入數位遊牧的人,一直以來的煩惱,或許也是最重要的議題。 有些數位遊牧者,選擇直接從現有工作離職,透過接案或是自創品牌,投入數位遊牧。這背後首當其衝,就是得面對收入不穩定的問題。你的經濟狀況是否能承擔沒有案源、收入不穩的狀況?甚至,這份接案工作,或自創品牌該如何長期發展?或是,它如何對你職涯的累積有所幫助? 許多人數位遊牧者因為脫離公司雇傭體制,自己接案或自創品牌,但職涯遇到瓶頸,不知道如何突破,加上長期收入不穩,或是薪資成長性不高等,反而更加焦慮,最終只好返回傳統職場。因此,這些都是你必須思考的議題。 此外,如果你有明確的職涯規劃,也還是某間公司底下的員工,透過遠端工作的模式,提供自己的專業,或許你的壓力會小很多。不過,也有數位遊牧者分享,自己向原有公司申請變成遠端工作的型態,但是相較其他進辦公室上班的同仁,自己在升遷、加薪上格外困難,因為老闆對於遠端工作的員工,還是沒有那麼信任。最終,為了長期職涯發展,還是選擇回到辦公室。 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感興趣,可以閱讀《我該放棄穩定低薪正職,從事不穩定但高時薪的接案工作嗎?》這一篇文章,幫助你進行思考。也可以收聽《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的系列節目,我們採訪了許多數位遊牧者,邀請他們分享如何開始數位遊牧,以及長期職涯規劃,值得你參考。 二、工作一樣不輕鬆 許多人會以為數位遊牧就是在海邊咖啡廳一邊看著海,一邊悠閒地工作,心想著下班就可以出去玩,但事實上並不完全如此。 很多時候,數位遊牧者的工作量,與過去在公司上班時一樣多,甚至更多,若沒有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加上一直分心想要旅行,最終可能導致事情做不完,也做不好,休息、旅行時公事也一直打擾,最後落得兩頭空。 若你四處旅行,有時也得適應在不同環境下工作,甚至配合不同公司、客戶的時差,工作與生活反而更加混亂。 不少數位遊牧者在社群分享,自己數位遊牧的工作壓力並沒有比較小,甚至有些人還得承擔自由接案、創業的不穩定性,整體而言並沒有比較輕鬆。這也是他們最終回歸傳統職場的原因之一,認為「既然工作一樣繁忙,不如回歸穩定的傳統職場」。 數位遊牧中時間管理的能力格外重要,你可以參考時間管理相關的文章,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三、孤獨感 數位遊牧生活,也可能不是你想像中的充滿歡樂,可以透過旅行結交世界各地的朋友。 由於數位遊牧者大多都是自己一個人遠端工作,就算是某間公司底下的員工,但因為長期遠距,也可能跟同事不太熟。當遇到問題,或是想要找人交流,常常找不到人,這時滿滿的孤獨感就可能席捲而來。 許多人一邊旅行一邊工作,旅程上雖然會遇到許多同樣在數位遊牧、志同道合的人,但大多都是萍水相逢,很難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有些數位遊牧者會創立社群,與其他人進行交流、一起工作,保持聯繫,也會定期舉辦講座分享經驗,因此在開始數位遊牧前,不妨加入一些社群,不僅可以認識更多數位遊牧者,也能建立一些連結。 你也可以參考這一篇文章《遠端工作社交只有一個人怎麼做?7 個方法讓你再也不當邊緣人》,幫助你在交友上更加順利。 以上是許多數位遊牧者最常分享的遊牧生活背後的現實狀況,在踏上數位遊牧前,可以先評估看看自己的狀況是否適合,也可以多參考其他遊牧者的經驗,會對你更有幫助!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時間管理 Q&A:不一定是沒時間?用「時間顆粒度」打敗拖延與干擾

每一次在上時間管理課程的時候,常常會遇到有人提出這類問題:「工作上太忙碌了,所以真正重要的目標常常都無法推進。」、「太常被打斷、干擾,所以排好的計畫也往往拖延。」 這時候,通常我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大多是:「如何減少干擾與臨時任務?」、「如何讓自己可以擁有更多更長的專注時間?」、「如何逼自己去做當下因為很累、很忙而不想做的重要事情?」 不過,上述幾個解決辦法,其實很容易在現實中撞牆: 「如何減少干擾與臨時任務?」 如果是一個職場中的工作者,有可能要求客戶、老闆都不要打斷自己工作,都不要有臨時任務嗎? 「如何讓自己可以擁有更多更長的專注時間?」 有很長的專注時間,當然不是壞事,但真的有很長的時間時,我們就能立刻變得很專注嗎? 「如何逼自己去做當下因為很累、很忙而不想做的重要事情?」 都已經很累、很忙、很不想做,逼自己去做,真的就會想做嗎?還是更不想做? 而或許從一個小小的觀念做個轉念,我們就能更從容有餘裕的面對上述問題,找到自己可以掌控的時間,並且打敗拖延,克服干擾。這個小小的轉念,稱為「時間的顆粒度」。 「時間的顆粒度」,可以概略定義為「完成行動的一個基本時間單位」。 讓我們一起來思考看看,不同的「時間的顆粒度」,會發生什麼不同的情況。 假設現在我要做一份報告,如果我的「時間顆粒度」是早上時段、下午時段、晚上時段這麼大的單位,例如做一份報告「感覺」大概要 3 個小時,所以想要找到「3 小時」的時間空檔來完成這份報告,那麼我的「時間顆粒度」就是 3 小時。 這時候,我開始在未來的行事曆上,想辦法找出 3 小時的空檔,有可能找不到(因為被各種會議、行程佔滿了),於是我叫苦連天,想說只能晚上加班來把這個報告完成了。當然,一旦要占用到加班時間,一定覺得更加痛苦,更不想做。 也或許,我在未來的行事曆上,真的找到一個 3 小時的時段,於是我把做完報告這個任務安排上去。但是,現實往往是到了那一天的這一個時段,我發現出現一個臨時會議,或者做到一半時來了客戶電話,還是說當下我很累沒有心情去做。於是,無論是哪一種理由被打斷,我往往會拖延到另外一個覺得有 3 小時空檔的時段來執行,這往往還是那個晚上加班的時間。 同樣假設現在我要做一份報告,但當我們的「時間顆粒度」是 30 分鐘,甚至更短的單位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這個意思不是我想辦法把做報告變成可以 30 分鐘內完成,而是當我們意識到「時間顆粒度」是 30 分鐘為單位時,我會主動地把一個可能需要 3 小時的報告任務,分割成「 6 個 30 分鐘的小行動」,例如: 先寫出目前我腦中有的大綱 設定報告的目標,以及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 詢問有經驗的人如何解決問題 針對問題去找三份補充資料 調整大綱並確立報告的關鍵論點 和老闆(客戶)確認關鍵論點可以推進 撰寫報告開場 撰寫報告分析 撰寫報告結論 咦?你說怎麼拆一拆,超過 6 個行動耶?這時候你就會發現,原本我們設想的那種「3 小時時間顆粒度」還會遇到一個麻煩,那就是最後真正需要的時間,往往超出自己模糊預估的時間,以為半天能完成的任務,結果根本不夠!原來根本需要快 5 個小時才能好好完成這份報告,於是晚上加班現在要變成凌晨熬夜了!! 只有當「時間顆粒度」變小後,我們放下對任務的模糊想像,開始具體的拆解出每一個小小時間單位要推進的行動,這時候反而可以更精準的估算需要的總共時間。 但是,也不是要找另外一個 5 個小時空檔來一口氣完成這個任務。 當時間顆粒度變小,我們還會看到幾件事。首先,我們可以「看見」更多可以拿出來運用的時間空檔,例如原本早上的通勤時間,可能覺得也就 20 到 30 分鐘,應該只能滑滑手機吧?但是當「時間顆粒度」變小後,你就會看到「寫出腦中大綱」、「設定報告目標」、「傳訊息問個有經驗的人」等等,其實都有可能在這個小小的空檔執行。 接著,我們可以開始「接受」被打斷,並且被打斷也不會太大程度影響自己的時間安排。如果早上原本的專注時間被叫去開會了,回來後還有一個小時,依然還是可以推進兩個行動單位,不需要完全放棄。 然後,我們可以「意識」到有些行動可以馬上開始做(甚至,必須現在就開始做)。例如要趕快有大綱,才能找有經驗的人問問題,那麼我只要趕快找到今天有空檔的 30 分鐘把大綱產出就好,甚至現在你在看這篇文章的當下就一定是一個對你來說的空檔,不如就馬上來產出。 「時間顆粒度」愈小,我們安排時間就愈有彈性,並且更能面對各種被打斷的變化,也能看見更多原本看不到但其實可以運用的空檔時間,甚至我們能夠更精確的計算推估時間。 (延伸閱讀:克服拖延 5 個進階步驟,以養成閱讀學習等生活習慣為例) 我常常在時間管理課程中,讓學員練習把「時間顆粒度」變小,重新看到任務的可能性。最近的時間管理課程,我就收到不少學員回饋,提到這為他們找到、發現原本有很多可以運用的時間,並且開始能真正推進目標。 這裡我就挑選兩位朋友練習的很棒的例子,給大家參考看看(有適度改寫)。 第一位朋友原本有一個目標是:「半年把家中亂丟的數百本書,清掉不需要的,留下需要的」,原本想要找周末完整好幾個小時的空檔來做,但是當然一直拖延,畢竟周末有更好玩的事情啊!但是當重新切割「時間顆粒度」後,這位朋友找到的方法是「每天下班一回到家,花十分鐘清理一落 15 到 20 本不需要的書。」 這樣一來,當「時間顆粒度」變小,我們會發現原來不用刻意安排一個大段時間去做某件事,回家一點點空檔,順手一做,進度也可以往前推進。 而且,或許就在這順手一做的 10 分鐘,發現一本之前買了但亂丟,可是對現在自己很需要的書,那麼或許這個禮拜的讀書計畫就可以用上這本書了! (可以延伸閱讀:工作愈忙愈要學習,問題不在沒時間、沒效果,試試這三步驟) 第二位朋友原本遇到的困境是:「工作性質時常會被中斷、電話接不完,自認一天沒有完整的一小時可以做完交辦事項。從沒想過零碎時間使用,十分鐘至三十分鐘,只要工作有一小點的進度,終會積沙成塔。」 而最後這位朋友上完課後,對於自己處理公事進行了「時間顆粒度」的改善,並跟我分享了他的方法: 以前的做法,想要等到完整長時間一次整理好會議記錄: 每日有很多人員面談會議 結束後要完成記錄回報主管 但這樣的記錄,時常堆積到星期五才將星期一的會議紀錄發出 這時候要花很多時間在整理當初的會議紀錄 而且因為遺忘等,需要回想的時間變得更多 現在縮小「時間顆粒度」後的方法: 面談時就記錄關鍵字並完成大綱(利用會議中的小型「時間顆粒度」,開始採取行動) 利用面談後,那一天的其他零碎空檔,把關鍵字延伸成完整記錄,一次推進一段即可(例如午休吃完飯後,下午開會前、後,其他工作之間的片段等等,每次15分鐘左右其實就能推進一小段記錄補完) 於是面談完第二天,透過幾次的空檔推進,就能發出會議紀錄 最後的問題是,會有哪些原因,導致我們無法輕易的縮小「時間顆粒度」,總是不知不覺的往很大的「時間顆粒度」去設想呢? 我這邊列出幾個可能的原因,做為這篇文章的最後提醒: 1. 接收到任務後沒有拆解 要做一個報告,沒有主動拆解成幾個可以分段完成的小步驟 延伸閱讀:拆解下一步行動的思考流程圖範本,你也做得到專注不瞎忙的參考步驟 2. 之前沒有記錄自己實際執行的步驟 不知道做報告可以拆解成多少步驟,那就先記錄一次自己做了什麼步驟,下次就知道怎麼拆解了 延伸閱讀:工作愈忙愈要記錄與回顧,寫「任務日誌」是提升效率關鍵 3. 完美心態、定型心態作祟,沒有轉變成成長心態 要把書都整理好,只想到要一口氣整理好,沒辦法接受每次處理掉一點點 沒有完美整理好,但找到需要的書,其實就可以了 延伸閱讀:覺察時間管理習慣中的定型心態,開啟「成長心態」的轉變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 (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美國行銷顧問 10 點建議,教你轉型成為自由工作者!

很多人嚮往自由工作者的「時間自由」與「地點彈性」,因此會想將其當作自己的職涯發展目標,然而學校沒有教過我們如何成為一名自由工作者,甚至沒有讓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 因此,普通人對於如何轉職成自由工作者可能沒有那麼熟悉,大多數人會誤以為,自由工作者只是在結束一份全職工作並開始另一份全職工作的空檔期間,作為一種臨時的解決方案。或者,他們可能只是認為自由工作是在做全職工作之餘,花時間做的副業。 美國的行銷顧問 Brian Honigman,在成為自由工作者的十年後,他將自己的經驗總結下來,並在 Fast Company 網站上分享了 10 個建議,給那些想要選擇自由工作者作為職業選擇的人。 1.確定「利基點」 Honigman 提到在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前,必須在你能提供的專業知識與市場正在尋找的技能需求間找到平衡點。 不論是專注於高度專業化的產品、為特定類型的客戶或行業提供服務,還是提供互補的服務組合,都應選擇一個能夠反映優勢、易於快速理解並受到歡迎的利基市場。 作者提到,自己為媒體、科技公司、非營利組織制定社群媒體和內容行銷策略,並提供諮詢、教學和培訓。這種方式清楚地劃分了自己的服務對象和能提供的具體服務。 所以,成為自由工作者,你所提供服務並不是要包山包海,反而應該專注在幾個你熟悉的特定領域,因為這樣一來可以讓你更容易受到客戶注意,二來能幫助你進一步磨練自己的技藝,讓你的品牌更能得到客戶的信賴。 2.公開分享想法 Honigman 認為,與客戶建立信賴的另一種方法,是不斷輸出自己的觀點。 不論是透過社群媒體、部落格、Podcast 或其他方式,向大眾發布與你的專業知識相關的內容,都可以幫助客戶發現你並直接從你提供的專業知識中學習。 作者也有提到,自己也定期在 LinkedIn、印刷出版品,以及作為他人 Podcast 的嘉賓,分享自己對於行銷的想法,這幫助他能不斷擴張自己的接觸到客戶,也能建立起自己專業的品牌人設。 通過分享知識免費提供價值,當潛在客戶找到你時,你也不必再重頭介紹自己,因為他們可以藉由你提供的知識來評估你的專業。 3.專注人際網路 作為一名自由工作者,人脈至關重要。如果能持續、有意識地為人脈中的人提供服務,那長時間下來,將會有機會建立一個強大的人脈網路,客戶會願意向其它人推薦你,並且在你困難的時候提供幫助與指導。 4.將收入組成多樣化 因為自由工作者的收入很長時候是不穩定的,有可能一下子賺很多錢,也有可能好幾個月都沒錢進帳,因此要建立一個以上的收入來源,是自由工作者能否長期經營下去的關鍵。 作者表示,根據自己行銷的技能,開發了四個收入來源,分別是職業指導、教學課程、諮詢專案和領導培訓活動。 多元的收入組合能幫助自由工作者在提供價值的同時,也能獲得金錢上的保護,當某一端的市場發生問題時,至少還有另一端的收入可以填補資金短缺。 5.建立信譽 作者在這邊提到 Dorie Clark,一位從事自由工作長達 17 年的商業戰略顧問,她曾說:「在你的職業生涯早期,確保你被認真對待是至關重要的。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快累積『社會證明』。」 這可能是在大學進行客座演講、與知名客戶合作、在著名出版物中被引用或撰寫文章,或獲得該領域重要人物的推薦。這種社會證明可以提高你的可信度,增加你獲得更多你想要的機會的機會。 Clark 認為必須針對如何獲得這些榮譽而制訂計劃,像她就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向數十所大學發送電子郵件,推薦自己成為客座講師。這讓沒有任何 MBA 和博士學歷的她,如今在杜克大學的商學院任教。 6.保持可靠性 Honigman 認為,要想高效並具有持久的競爭力,能夠被客戶一聘再聘,一個常常被忽視的方面,就是要成為客戶可靠的合作夥伴。 想要保持可靠,最大的關鍵就是在於容易合作。 雖然你提供的服務,主要是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但客戶是否再次找你,你所提供的體驗才會給客戶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將你推薦給其他人。 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總是表現完美,而是要向客戶展現你有多重視這段合作關係,要在承諾的時間做承諾的事情,並確保溝通的過程開放。 7.持續提升技能 自由工作者必須主動提升自己的技能,因為這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Honigman 表示,自己每年都會針對自己業務中的一些全新概念進行學習,以提高自己在某一領域的專業。 承諾每年一次成長機會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能夠安排時間,積極擴展自己的技能和經驗,而不是被動地學習。 這樣,就能繼續成為客戶的寶貴資產,適應新興技術和市場波動,發現新的職業興趣,並確保工作始終保持吸引力。 因此,自由工作者需要主動提高自己的技能,以保持自己與時俱進,走在自己領域的前端。 8.從錯誤中學習 作為一名自由工作者,你會犯很多錯誤,但只要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那麼從長遠來看,這些錯誤會讓你受益匪淺。 作者舉了一名雙語品牌戰略師兼平面設計師 Nicte Cuevas 為例,當時的他過於依賴與朋友的口頭協議,因此吃了大虧,但那次經歷也讓 Cuevas 明白了合約的重要性,之後在簽定合約時,也都會注意每個細節。 9.優先考慮能給你帶來快樂的事情 Honigman 提到,全職的自由工作者可能並不適合所有人。 但是,如果清楚利弊,就可以有意識地挖掘這種工作安排的好處,儘量減少其弊端。 自由工作者的一個主要好處是,你可以更靈活地控制與你合作的客戶、你承擔的專案以及你的時間排程。 要找到讓你對自由工作保持熱情和樂趣的那部分,這樣才能讓你對這種工作方式長期保持興趣。 10.不要害怕說「不」 最後,Honigman 認為,每條職業道路上都會遇到力不從心的時候,但種情況在自由工作者中就會尤為常見。 所以,你需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可以自由說「不」的位置。這樣可以避免你因為接下低價格的工作而對困擾的客戶感到筋疲力盡。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積蓄讓你有信心拒絕不想做的工作,那麼就不要急著轉成自由工作者。 這十項經驗,可以幫助你更好地適應的自由工作者的生活,並開啟一個可持續的自由工作者的職涯。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吃素不方便過遊牧生活?全球 10 個最適合素食數位遊牧者的城市!

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不僅是一種工作型態,更可以被視為一種「生活型態」,遊牧者在這樣的生活型態中工作,也在這樣的生活中吃、喝、玩、樂。不過講到吃,部分人心裡可能會有一個擔憂:「吃素怎麼辦?我如何知道一個地方對素食者友不友善、選擇多不多?」 關於這個疑問,國外一個專門分享素食相關資訊的網站 The Vegan Review,就盤點了 10 個最適合素食者體驗遊牧生活的城市。 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 【亞洲】 1. 台灣 台北(Taipei) 2017 年,台北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選為全球「十大素食友善城市」;2023 年《世界素食人口調查》又指出台灣素食人口比例高達 13%(約 320 萬人),位居全球第三。對素食遊牧者來說,台北無庸置疑是最佳選項之一! 2. 泰國 清邁(Chiang Mai) 常被視為最佳遊牧地點的清邁,同樣也是素食者的好選擇。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物價平易近人的城市,你可以用相對低廉的生活費用,換得豐富、美味的素食選項。 (Photo from iStock) 3. 印尼峇里島 坎古(Canggu) 講到峇里島,很多人腦中浮現的畫面可能就是漂亮的海灘,以及悠閒的生活氛圍。不過,和清邁同樣作為遊牧熱區的峇里島,素食的選項其實也遠比大家想像中更多喔! 4. 新加坡(Singapore) 「亞洲商業重心」之一的新加坡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各種文化、各種飲食習慣均有。也因此,就算你是素食者,來到這裡也不用擔心選項不足。 【歐洲】 5. 西班牙 拉斯帕爾馬斯(Las Palmas de Gran Canaria) 拉斯帕爾瑪斯擁有多種類型的素食選項,包含生素食主義(Raw Veganism,又稱生機飲食,指不攝取動物肉類與高溫烹調之食物)、無麩質飲食(Gluten Free)者,都能在此找到符合需求的選項。 (Photo from iStock) 6. 捷克 布拉格(Prague) 講到布拉格的飲食,很多人首先想到大概會是滿是「肉」的傳統料理,但事實上,近年來布拉格的素食人口也越來越多,並躍升素食者友善的城市之一。 7. 葡萄牙 里斯本(Lisbon) 和峇里島、清邁同樣是全球知名數位遊牧城市的里斯本,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也同樣永遠非常多樣的素食選項。 8. 德國 柏林(Berlin) 講到德國,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料理可能是豬腳,或者其他肉類料理;但其實近年來,隨著移民人口增加,柏林的素食人口也跟著提升,2015 年時甚至被美國美食雜誌譽為「世界素食主義之都」。更讓人驚嘆的是,這裡還有著世界第一條「素食大道」Schivelbeiner Strase,不僅提供素食者豐富的飲食選項,「無動物」生活雜貨也一應俱全。 【美洲】 9. 美國俄勒岡 波特蘭(Portland) 波特蘭一向以接受各種生活樣態聞名,素食遊牧者在這裡,同樣不必擔心!除了豐富的素食選擇,這裡甚至有全世界第一家 Vegan Mall,讓你不必繞好幾個點,就能輕鬆享受多樣美食。 (Photo from iStock) 10. 墨西哥 巴亞爾塔港(Puerto Vallarta) 雖然比起墨西哥其他城市,巴亞爾塔港並非熱門的數位遊牧區域,但在這個靜謐的小地方,你可以同時享有便利的網路、合理的生活費與不必擔心吃膩的豐富素食選擇,不妨親自走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歐洲四國數位遊牧簽證大揭密!申請條件、簽證費用報給你知

隨著科技的進步,愈來愈多的人選擇成為數位遊牧民族,透過遠端工作在全球各地生活。 其中,歐洲因其美麗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歷史文化,深受許多數位遊牧民族的喜愛。然而,了解如何申請數位遊牧簽證的條件常常是一項挑戰,因為許多申請網站都是用當地語言撰寫,使人感到困惑。 因此,本文將介紹四個提供數位遊牧簽證的歐洲國家,並提供他們的簽證費用、收入要求和簽證有效期等資訊。 大部分國家共通的申請要求一般是: 申請人必須年滿18歲。 申請人必須是無犯罪記錄的外國公民。 申請人必須和不在他們所在的國家/地區的公司或客戶簽訂遠端工作的合約。 *申請人必須能用數位技術來提供遠端服務。 申請人必須有足夠的健康保險。 申請人必須達到各自國家確定的最低月收入以支付生活費用。 西班牙 申請條件: 1.持有來自認可的大學、學院或商學院的學士或碩士學位,或在當前專業領域擁有至少三年的相關工作經驗。 2.無論是自僱或為海外雇主工作,申請者都需要能證明其工作可以遠端完成,並且為一家營運至少一年的公司工作。 3.在過去五年中不得是西班牙居民。 簽證費用:80歐元(約86美金)。 收入要求:西班牙國家最低工資的200%,大約每月2,280歐元(約2454美金)或每年30,840歐元(約33192美金)。 簽證長度:一年,並有可能延長最多四年。 符合資格的公民:任何非歐盟/歐洲經濟區/瑞士國民的人。 葡萄牙 葡萄牙數位遊牧簽證是屬於國家 D8 類簽證,分為臨時居留簽證與長期簽證。 簽證費用:臨時居留簽證為75歐元(約81美金);長期簽證為90歐元(約97美金)。 收入要求:月收入必須至少是葡萄牙最低工資的四倍,大約每月 3,040 歐元(約3272美金)。 簽證長度:臨時居留簽證有效期限1年,多次入境,無居留許可;長期簽證有效期 4 個月,兩次入境,抵達後可獲得 2 年居留許可。 符合資格的公民:任何人都可以申請。但是,如果來自歐盟、歐洲經濟區國家或瑞士,則無需簽證即可進入葡萄牙、生活和工作。 希臘 簽證費用:75 歐元(約81美金)。 收入要求:每月 3,500歐元(約3767美金)。 簽證長度:一年,可以延長。 符合資格的公民:任何人都可以申請。 捷克 申請條件: 1.須先向捷克大使館申請捷克貿易許可證(Živno)。 2.申請簽證時,須通過捷克大使館的移民面試,面試的目的是多了解你的工作意圖、住宿、逗留原因、之前的教育程度等。 簽證費用:貿易許可證為每年45美金,但包含翻譯、保險、簽證申請等費用,總金額大約453 美金至 906 美金。 收入要求:銀行帳戶中需有 5,084 歐元(約5472美金)以上存款。 簽證長度:有效期限1年, 有可能展延2 年。 符合資格的公民:澳洲、日本、加拿大、韓國、紐西蘭、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美利堅合眾國和台灣,任僅限於以下國家的護照持有者申請。 在科技的推動下,數位遊牧生活已成為一種新興趨勢。然而,要在全球各地自由生活和工作,了解如何申請數位遊牧簽證是一項重要的挑戰。希望本文能對有意成為數位遊牧民族的人提供幫助。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南非擬發放遠距工作簽證,治安不佳、限電政策成挑戰

位於非洲的南非共和國,擁有豐富的文化與自然景觀,相較於其他非洲地區,經濟、生活與醫療環境好,是不少數位遊牧民族旅居的目的地之一。其中,南非的開普敦、約翰內斯堡有許多數位遊牧民族造訪,該市也擁有許多共享辦公室,或數位遊牧友善的住宿。 近日,南非政府公布最新移民草案,因應遠距工作的趨勢,預計發放遠距工作簽證和關鍵技能簽證,吸引專業技術人才旅居南非。 雖然目前簽證細節尚未確定,但南非政府率先透露,關鍵技能簽證將要求,申請人必須符合年收入最低 100 萬蘭特(55,000 美元,173萬台幣)的標準,未來的規定也會在年齡、語言、工作經驗等上提出要求。更多的內容,需再等政府法案正式通過。 不過,南非部分地區犯罪率高,且自2023年起,根據台灣外交部旅遊警示,南非為「橙色警示」,也就是「避免非必要旅行」的國家。 尤其,台灣外交部旅遊警示說明,目前南非的「限電」政策,持續影響民生、產業等供電,且境內治安不佳,持槍搶劫、傷害事件頻傳,要去當地旅遊、辦公的人,需格外小心。 -- 責任編輯/邱于瑄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Notion Project 應用案例|全遠距團隊的專案管理、工作時數追蹤系統,提供中文優化模版

2023 年,Notion 2.30 更新,官方根據企業團隊用戶的研究觀察,推出了全新的「團隊工作用模版」——Notion Project。 甚至為此全面更新了品牌標語:Your wiki, docs & projects Together. 透過強調知識庫(wiki)、文檔(docs)、專案(projects)還有整合(Together)的這些關鍵字,告訴我們 Notion 的核心功能是這些資料的彼此關聯,在一個工具內快速看到、方便找到、有效取用所需資料。 實際將這套 Notion Project 引入團隊協作一個多月後,我會說 Notion 非常聰明地避免掉了「太過自由,以致於無所適從」的學習門檻過高的困擾,也透過提供一套完整的工作管理系統,解決許多企業團隊難以導入 Notion 的原因;另外,從官網的標語更新,也能察覺到他們想正式脫離「筆記工具」(完全沒有提到 note-taking)的用戶認知,而是用於「工作&專案管理」的生產力工具。 怎麼開始免費使用 Notion Projects? 以往在 Notion 進行工作任務管理時,需要自己花大量時間規劃構建、篩選、排序。 現在直接套用 Notion Project,你不再需要從零開始建立規則,可以直接利用 Notion Template 快速的搭建專案管理的頁面,它也會自動幫你做好幾種常用的檢視模式。 在 Notion 的免費版本就能使用 Notion Project 的功能,直接使用 Page Template(新建頁面後,點擊 Template 模版),或者在左側功能欄的最下方(圖一),選擇 Template,就能使用模版庫,叫出整個 Notion Project 系統: 選擇 Template 進入官方模板庫(圖/侯智薰提供) 將類別選擇 Work,選擇 Project, Task 模版(圖/侯智薰提供) 【官方英文模板一鍵領取】 Notion 根據研究大多數團隊的需求,提供了一整套基礎的工作管理系統,包含專案項目(Project)、任務行動(Task)、任務週期(Sprint)、會議記錄(Meeting)、團隊知識庫(Wiki),只不過是全英文的,也有很多團隊執行會需要的小細節沒有被注意到 😅(中文化的優化模版,我在文末會提供)。 Notion Project 帶來的改變、優勢特色? 2023 年 8 月我剛好有場企業內訓,發現一般公司如果沒有專案管理系統,無論是老闆或主管,還是職場工作者,每次要查找資料,都是直接在 LINE 群喊人,弄得大家整天無法專心工作,時間/精力分配是: 📂 20% 時間在找檔案(使用 Google Drive,但因為沒有規範,每個人不一定會上傳建檔,大多都是放在自己的電腦中) ⏳ 30% 時間開會(沒有共同的任務系統,大家很難知道彼此的執行狀況、遇到什麼問題,只好一直開會來確認,或者走過去拍肩膀打擾,中斷專注) 🤖 30% 時間做重複的事(沒有共同的資料庫和文檔,經驗無法累積,遇到新的事情只好再來一遍) 🤯 20% 時間,才能做真正有價值、有產出的事 除了分散在太多的工具,無法順利讓專案、任務、會議文檔、人員和行事曆相互關聯,不僅是同一專案零散的問題,長久下來也會演變成工作流破碎,協作成本大幅提高。 現在你可以試著使用 Notion Project 直接將團隊所需的工作管理一次性整合,它也會自動幫你做好幾種常用的檢視模式。 特殊機制:防誤刪設計、內建多種檢視方式 為了保護工作系統的完整性,方便大家上手,Notion Project 犧牲了一些「自由度」,避免有人破壞到系統的關聯,所以將關鍵的資料庫功能鎖起來,無法刪除更改,例如圖一 Project 到 Task 的關聯(Relation)。 還有(圖二)的資料庫檢視方式建議,系統將常見的 View 預設在(+)內,就不用再自己去從 0 到 1 去調整 Filter、Sort 和 Layout 了! 不用再擔心團隊成員誤刪!(圖/侯智薰提供) 即便把預設的檢視方式刪掉,點擊加號就能找到(圖/侯智薰提供) 全遠距團隊怎麼使用/優化 Notion Project? 我們團隊一開始因為人數少、分配下去的專案任務也相對簡單直覺,不需要建立一個共同工作台,只有一個團隊的共同文檔庫,例如會議記錄、WIki。個人的任務就放在每個負責人自己的工作台,裡面有他個人的待辦任務庫。 但隨著人數增多、專案項目越來越複雜,我們發現需要個「一體式」的共用專案和任務區,才能讓我們有效減少會議、不需要在不同 Pages 頻繁切換、迷路,也能更清楚每一個人的工作狀態(每個任務的 Working Hour?在等誰而無法前行?明確的優先級別……等),所以我們決定引入 Notion Project,並透過一個月的使用期,逐步將原有的官方模版,優化成「非開發的全遠距、綜合專案性質團隊」的樣子。 接下來,我會先以 2 個工作流來演示,我們是怎麼使用並將原版 Notion Project 進行刪減、優化的? 分別是我日常工作的「Task 任務行動庫」的使用方式,以及讓所有工作者最頭疼惱人的「會議文檔」,我們是怎麼優化讓一週只需要開 1 次不到 1 小時的會議?讓你用我們的「工作流程和原則」來認識這套系統。(文末也會提供模版 👇🏼) 最後補充 Notion Project 系統上的兩個一般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模塊(Wiki&Sprint)使用方式,我們是怎麼讓工作進度可視化、幫助團隊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沉澱可複製再次使用的經驗? 準備好了嗎~那我們開始囉 🤘🏼! 一、建立不同用途的任務檢視方式 先講講我對於整個 Notion Project 的兩個主要資料庫定義: 專案項目庫(Project):是我們的作品/產品(能有數值指標的專案,至少需要追蹤一季或半年),階段性的知識&數字累積在這,能長期使用的智慧則是沉澱到 Wiki。 任務行動庫(Aciton):單一負責人負責的具體任務,可進一步細分為子行動(至多兩層)。Deadline 由行動負責人自己分配,必須在團隊共識會上安排的 Sprint 內;Backlog 為沒有截止日的點子,等待下一次會議或未來分配。 一個專案項目會有多個任務行動,所以這兩個資料庫是互相關聯的。 原版的 Project 還有設定子 Project,這我認為會讓專案項目庫過於複雜,所以精簡掉;原版的 Task 只有一個「By Project」的檢視,讓你能用專案的視角來看任務的執行狀況,但不夠我們使用,所以我們多新增了不同用途的任務庫檢視方式: |原版 只有「根據專案的檢視方式」不夠我們使用;裡面的 GitHub 欄位我們不是開發團隊也用不上,所以刪除。 |Mine(自己的任務) 這個檢視方式(1)的需求是:「我想要一鍵看到『跟我有關、未完成的任務,並按照截止日與優先級由上往下排序』」 所以我設置了一個,根據所點擊的人(3),呈現出屬於這個人的任務,並按照上述的排序(2),而且只呈現「正在執行、還沒開始執行」的任務,不會顯示已完成的(4)。 幫助所有夥伴能一鍵瞭解自己的任務狀況。 |工作任務時數 除了看到自己的,我也希望能看到團隊中的每一個夥伴的工作任務狀態,所以我們新增了「針對個人」的檢視,用來: 看到這位夥伴完成的任務(2)行動中,花了多少工作時數(3)。我們團隊是超過 0.5 hr 就要記錄,也因為有記錄,每個月的個人 1 on 1 Review 中,能從這些數據中去評估有什麼優先級 Low 的任務卻花了太多時間,可能要刪減任務,或者用更聰明的方法解決。畢竟每一個人的時間資源運用,代表著整個團隊的生產力。 也可透過篩選時間區間(Sprint),讓我們快速知道這位夥伴的這個月的「工作完成狀態」&「工作時數總計」。 二、會議是行動指南:80% 無聲溝通 + 20% 實時對齊 任何團隊,應該要做的是「減少會議、專注行動」,但不是完全消除會議,而是讓會議真正有效達到「行動指南」的目的,而不是消耗時間精力的惱人事項。 所以我們打造了一份「會議模版」,裡面放置了 5 個資料庫檢視,是使用 /view 將不同的資料庫整合在一塊檢視,只需要點擊 Tab,可直接查看:「未完成的 Task」、「雙週任務時數、達成狀況」、「本週行事曆排序優先級」、「專案數值指標變化」、「上週完成任務檢視」 💡 我們每週會有一次 1 小時的線上對齊會,主要解決的問題是: 專案是否有進度落後、卡住的狀況?(查看 Due 檢視 → 負責人回報、大家共同分析原因) 任務的完成度?給予的時間是否相互匹配?(查看 Sprint 檢視 → 瞭解本週完成度、Working Hour 和資源分配) 每位團隊成員前進的方向是否正確?(查看 Calendar 檢視 → 核對任務優先級的正確性) 會後行動,目標拆分是否足夠明確?(SMART 原則 → 會後自行在 Task 新增任務卡片) 以上是我們利用每週一次會議快速對齊,其餘時間則是用 Notion 與 Discord 回報工作進度、即時討論。 |會議模版 透過這份簡易又完整的會議文檔範本,能讓我們在每週線上會議開始前,先用文檔協作,大約有 80% 的事項能直接用文字確認,因為 Notion 可以針對每一個 Block 進行 Comment,討論的顆粒度很細緻。 使用 /view 將不同的資料庫整合在一塊檢視,這些都是當週的進度,是傳統會議最浪費時間的元素,大家只要先看過,有問題在文檔中先用文字提出,能文字、非同步解決的東西,就不需要佔用會議時間。 |AI 會議摘要 這是我們會議資料庫的一般 Table 檢視&Notion AI 摘要會議記錄。 |請假用/勿擾時段 這個檢視是讓團隊夥伴能直接點擊、拖拉,就能建立請假時段。 因為我們是全遠距團隊,如果你哪一天的哪個時段有事外出、不想被打擾,透過這個檢視快速建立,我們就會知道這個時候找不到人是正常的。不頻繁打擾,是遠距團隊的溫柔 🥰。 三、專案(Project)與知識庫(Wiki)的差異? Wiki:不受時間跟年份影響的長期知識、行動指南(我有寫過一篇 Notion Wiki 介紹) Project:特定週期內(通常是半年、一年)的特化 SOP,知識沉澱中繼站 右邊的「影片剪輯要點」就是 Wiki 內的一個 Page(圖/侯智薰提供) 舉例:Notion 模版商店 3.0(Project)中,寫的是 Notion 模版商店 2023 年的經營作法、累積的 Know-how。每一段時間(通常是一個月或一個季度)梳理並沉澱這些 Know-how 到 Wiki,讓 2024 以及往後的模版商店經營都能參考運用。 我們再用一個新員工加入團隊的閱讀順序,更能瞭解其中差異: 先閱讀:Wiki(瞭解團隊做事方法、行為底線、各個專案的 SOP) → Project(瞭解當前年度目標與資源分配,以及怎麼使用 Wiki 來解決面對的難題挑戰)→ Task(個人行動認領) 四、Sprint:以雙週為單位衝刺進度,定期盤點工作時數和達成率 Sprint 是敏捷開發常用的模塊,直譯是「衝刺」,在 Notion Project 裡我們可以將 Sprints 理解為: 與任務相關,做為一個容器來組織工作時間。 Sprint 的好處在於:讓你可以區隔「現在」與「未來」的任務,專注在當前目標避免分心。 以上圖為例,我們團隊目前的用法是,以兩週為週期來做衝刺與回顧,: 每月團隊共識會時,會分配每一個任務的 Sprint,例如【文章】PAI 系統這個任務是屬於 Sprint 3。 行動負責人自行分配 Deadline,必須在 Sprint 內。 若要臨時更動任務的 Sprints,請找專案負責人到大群詢問,不能自行更改。 這樣一來,能確保團隊成員的任務自主性,也能確保任務會在該週期內完成,如果提前做完,按照遠距專案小組的文化,就能提前放假 🥳,比起傳統職場被綁在辦公室來說,更鼓勵大家用把效能提高提前把任務做完! 至於 Backlog,則是尚未分配 Sprint 和截止日的點子,等待下一次會議或未來分配。 💡另外若有些任務在當前 Sprint 內無法完成,Notion 也是有一個功能,能一鍵移動所有上個週期的任務到下一個 Sprint: 中文優化版的 Notion Project 模版領取 我將我們團隊整份的中文化、優化版的 Notion 團隊工作、專案管理系統打包成一個模版,放在下方連結內,如果你需要一個完整能有效追蹤團隊工作進度、減少會議時間,不再檔案管理上迷失方向,建議你收藏這個模版,相信能省下你自己建置的 10+ 個小時,並且真正升級團隊的工作生產力: 我自己也是花了近十小時,才把官方模版重新精鍊優化成現在的樣子。(圖/侯智薰提供) 🎁 結帳時輸入「NProject200」,即可獲得限量的 200 元折扣碼! 個人知識任務管理系統 PAI? 如果你有參加過我們的 Notion 線上訓練營,會知道我有基於 PARA 這套系統,重新優化、提出一套我認為更適合現代人的【PAI 個人知識&任務管理系統】。 除了簡化了 PARA 又多又繁雜的資料庫,只剩下 3 個(專案項目、行動任務、外部資訊箱),捨棄 GTD 一堆無效的資料夾標籤,留下收集箱和一個任務一張卡片的原則,最後再把 TTL 生產力日記整合進去,讓寫日記時能一眼看到自己今天完成的任務和行動,不再需要空想。 我近期會找時間再來把 PAI 系統也寫成文章,或者拍成影片教學。 基本上只要熟練這兩套系統(多人團隊 Notion Project、個人應用 Notion PAI),你可以說是完整掌握 Notion 的精髓核心了,真正將人生放進 Notion 裡 🤘🏼。 相關文章: 為什麼我不用 PARA 了?PAI 個人知識管理系統(Notion 原創模版) 【Notion Wiki 應用案例解析】打造團隊知識庫、專案線上文檔的新方法|線上訓練營品控手冊 除了筆記,Notion 還能做到什麼?5 天實戰工作坊學員作品案例解析 -- 本文轉貼自:雷蒙三十(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把家改造成辦公室!「遠距工作」過來人分享 3 類設備升級考量,遠離痠痛更能專注

講到在家工作,最常見的疑問除了如何專注,就是如何設置辦公環境,讓自己長時間工作下來不會腰痠背痛。關於在家工作如何避免腰痠背痛,美國一位全職接案作家 Eric Ravenscraft 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上的分享,或許值得你我參考。 Eric 提到,他自 2012 年開始全職在家工作,剛開始只是把既有的家具湊合著用,大賣場賣的金屬桌子配上金屬摺疊椅,就這樣開始長時間辦公。沒想到過沒幾個月,他就開始全身痠痛,這也是他「設備升級」的起點。 Eric 的三方面設備升級:辦公椅、辦公桌、螢幕支架 在 Eric 的分享當中,他提到自己升級了三種辦公設備,包含: 1. 辦公椅 一把好的辦公椅通常不便宜,但在 Eric 看來,這筆花費就好像買床墊一樣,既然我們人生可能有三分之一的時光都得仰賴它,那麼投資好一點的選項並不為過。紐時旗下的產品評論網站 Wirecutter 針對挑選辦公椅,也提出三個要點。 舒適性:每個人的身形都不一樣,坐起來舒服的椅子很可能也有所差異。如果可以,在購買前務必先試坐看看。 腰椎與背部支撐性:一把好的辦公椅必須能支撐我們的腰椎與背部,讓我們在各種坐姿之下,身體都能保持穩定。 可調整性:一個人的坐姿可能各式各樣,為了讓身體保持在比較理想的姿勢,辦公椅必須能進行多面向的調整,包含椅子高度、把手高度,以及椅背傾斜程度等等。能調整的面向越多會越好。 2. 辦公桌 歷經幾次調整,Eric 最終認為對健康相對有益的選擇, 是可調整高度、讓我們能或站或坐變換姿勢,搭配在任何姿勢下,桌面都「夠大」(可擺放電腦、鍵盤並考量滑鼠移動空間)的升降桌。 (Photo from Freepik) 3. 螢幕支架 Eric 分享,使用能調整電腦螢幕高度的螢幕支架並調整到「雙眼平視」的高度,可以幫助我們遠離駝背,他自己一調整螢幕高度,也發現自己立刻就坐得比較直了。不過他在分享中也引用專家說法表示,調整螢幕高度對使用相對小的螢幕的人來說很重要,但現在電腦螢幕都越來越大了,若你自己考量在看畫面時身體沒有太多不適或身體扭曲,也未必真的需要再添購螢幕支架。 真正關鍵不在設備,而在你的「習慣」 雖然嘗試升級設備,但 Eric 也坦言,在多年在家工作經驗中,他發現真正遠離痠痛的關鍵還是在於人的習慣。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所謂「姿勢」有絕對的好壞,好的就要一直保持著,但事實上,透過姿勢保持健康的關鍵更在於「動」,也就是時常變換姿勢,避免身體僵硬、保持肌肉和骨骼健康。 這也是為何我們在升級設備時,需要考量辦公椅的可調整性、以及辦公桌高度的可調整性,這些刻意的環境設計,都會幫助我們在長時間工作中更輕鬆地變換姿勢。健康提升了,痠痛減緩了,真正的專注狀態也才得以開始。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如何在繁忙中打造高執行力、長持久性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

在上「防彈筆記法」課程時,常常接收到類似問題:「Esor 你是不是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寫筆記?或者晚上要空出時間整理筆記?」、「透過筆記建立工作系統看起來效果美好,但工作已非常忙碌,還有時間做這麼完整的筆記規劃嗎?」、「雖然建構出第二大腦能提升效率,但會不會在建立過程就花掉許多時間?」在繁忙工作生活中,我們還有力氣和時間去建構第二大腦嗎?雖然系統和工具起來都很好,但真正的問題可能在於我們沒有強大的執行力去完成。 這樣的困境,往往來自我們對「整理」、「系統」的預設心態,其中有幾個可以反思的問題: 建立第二大腦系統,真的需要花很多時間嗎? 要建立完整的工作規劃流程,真的需要額外空出時間整理嗎? 要能建構並保持自己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專案管理系統,真的需要強大執行力嗎? 這正是「防彈筆記法」這套方法想要解決的問題。(還可以搭配這篇文章,一起思考我對「生產力成癮」的更完整看法:擺脫生產力成癮,別再為效率而筋疲力盡,我的 5 個真實案例分享) 我們覺得建立系統似乎需要花很多時間和力氣,想讓系統完美往往反而更無法長久堅持。甚至常常在建構系統的過程中,花了很多時間,卻沒有真正推進任務的效益,還拖慢了任務進度。(延伸閱讀:面對拖延糾結、恐懼沒時間,我幫助自己進入心流靠一個關鍵步驟) 但是「防彈筆記法」的邏輯卻認為: 要把最多時間花在任務執行,整理只要簡單且可行就好。 不要額外花時間整理,執行的當下就可以是整理。 讓步驟簡單可行,就能有執行力,而且可以長久維持。 例如,就算相對複雜的 Notion 系統,我們也可以簡單化管理,而不一定要建構繁複的系統架構:打造 Notion 防彈筆記系統教學:建立大腦防護罩,抵抗混亂工作)。 (圖/作者提供) 「Esor 你是不是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寫筆記?是不是每天晚上要空出時間整理筆記?」 答:「隨手筆記,就是最佳整理。」 我實際上沒有安排時間單獨整理筆記的習慣。我不會每天晚上刻意騰出一小時來整理當日筆記,也不會每個週末計劃兩小時回顧一周筆記。因為對於多數人來說,這樣的整理習慣實際上難以做到。 晚上已經筋疲力盡,週末可能需要花時間與家人相處或外出休閒。即使有意回顧並整理筆記系統,可能已經忘記了數週前進行任務時的細節。這樣偶爾進行的筆記回顧,非常困難,需要花費更多時間,而這些都使得整理筆記習慣難以持續,甚至難以執行。 然而,如果不進行筆記整理,我們又該如何維持第二大腦系統的健康與有效運作呢? 因此,我的習慣是在執行任務的同時進行筆記整理。 舉例來說,當我在進行一個產品專案設計的過程中,我會同時開啟該產品的專案筆記。在專案筆記中,我會確認接下來要執行的任務,任務進行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些文件,或者引發一些新的想法,這時,我會直接將這些資料和想法,寫入已經在旁邊打開的專案筆記中。這樣做只需花費大約 10 到 30 秒的時間,並且這個行動之後不需要額外整理。 當下次我需要執行任何任務時,只要打開相應的任務筆記或專案筆記,我自然能看到該專案目前的進展狀態,以及上次留下的資料片段和行動計劃,這樣就可以繼續推進專案任務了。 (圖/作者提供) 什麼是隨手整理的實際流程?例如: 我最近在進行一項產品校對的任務。在校對過程中,我會開啟我的任務筆記,確認之前累積的校對重點和細節,並將它們融入這次的校對流程。但在校對時,我可能會想到一些後續需要再次確認的細節。這時,我會花大約十秒鐘的時間,將這些想法記錄在已經打開的校對任務筆記中。 有時,我可能會在這過程中接到一通電話,這通電話可能是關於另一項任務的某些細節。通話結束後,我會立即開啟對應那項任務的筆記,並在大約三十秒內記下交代的細節。這就是所謂的隨手整理。 這種隨手整理方式讓我不需要額外花時間在每天、每周或每月的固定時段做整理。所有任務所需的資料碎片、想法與行動計畫已經隨手記錄在各自的專案任務筆記中。如此一來,當執行這些專案任務時,自然可以順利進行。 這就形成了一個穩固的系統,不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去整理,就能保持其效率與穩定性。 「工作已經非常忙碌,還有時間做好這麼完整的筆記規劃嗎?」 答:「持續累積,日久自然就有完整規劃。」 在課堂上,我常展示自己在不同工作專案和生活目標中使用的專案筆記,如婚禮規劃、育兒成長計畫、產品專案、課程研究計畫或技能學習專案。我的朋友們經常對這些專案筆記中精細且完整的規劃結構,以及大量的筆記連結感到驚訝,並好奇一般人如何有時間和精力去進行這麼詳盡的筆記規劃?(延伸閱讀:2023 試試看這樣記錄理財、飲食、運動筆記,把流水帳變成目標) (圖/作者提供) 然而,這其實是一個誤解。筆記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即便每天只新增一百個字的紀錄,一個月後它們也會累積成為一份三千字以上的專案、任務思考筆記。同樣,如果每天增加一項可行的行動,一個月後我就擁有三十項有效的行動計畫。 當別人看到我展示的專案筆記範例時,他們看到的可能是我已經完成,甚至累積五、六年以上的專案成果,他們會對這其中的詳細性感到震驚,但往往忘記了這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建立起來的。 (圖/作者提供) 有些朋友會問我:「Esor,如果你需要花時間去先寫好筆記的規劃,那這樣會不會讓你說的工作進度反而無法有效地推進呢?」這實際上是另外一個很大的誤解。我很少做所謂的規劃筆記。當我要執行一個專案任務的時候,很少刻意花時間對著一張空白的筆記,然後想要從 0 到 100 去制定一套這個專案任務的規劃。 長期追蹤電腦玩物文章的朋友,甚至應該也知道,我常說自己實際上沒有做年度目標規劃的習慣,但這不代表我做事情沒有目標,沒有專案。 反而,我有很強烈的專案和目標的思考,我只是不刻意花時間規劃。 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我是用累積來取代規劃。當我要開始一個目標,我確實會開啟一則專案筆記,但這個當下,我只會把目前腦中可以想到的目標想法記錄下來就好,也就是我不刻意去做規劃這件事情,不刻意去把我現在沒有想到,沒有感覺的事情刻意要把它擠出來。(延伸閱讀:停止花太多時間做計畫與整理,執行就是你的計劃) 但是,一旦我建立了一則專案筆記,或許它一開始真的只有一百多個字,但是有可能今天、明天、下個禮拜,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腦中湧出了對這個專案的某些想法,這時候結合前面隨手筆記的原則,把它快速記錄到這個專案筆記中。 就在這樣日積月累、積沙成塔的過程裡,我的專案筆記就慢慢從一百個字累積到數千個字,甚至常常累積到上萬個字,因為常常在修改,而愈來愈完整。就像我之前曾經分享過的一篇文章,我每天比起新增筆記,實際在做的是至少更新三十則以上的筆記,也就是我每一天至少會在三十個專案和任務中累積新的內容。(參考:每天新增 30 則筆記?還是更新 30 則筆記?兩步驟建立穩定筆記系統) 就是這樣子的累積精神和更新技巧,我的那些專案任務會逐步成長為一個完整的結構,但它絕對不是一開始刻意花時間去做規劃整理。 「如果要隨手做筆記,是不是需要強大的執行力,才能養成習慣?」 答:「做最簡單但有效的步驟,簡化才能長久。」 前面提到了隨手筆記和逐步累積,自然就會完成一則又一則完整有效的專案筆記,也建構出一個有效的個人知識管理「第二大腦」系統。但要隨手記筆記並持之以恆,日積月累地整理,這難道不需要龐大的執行力和高度的專注力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雖然這看似不花時間,但這好像也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所以,這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把這種隨手累積的步驟設計得足夠簡單,簡單到我真的能夠隨手執行。 什麼是「簡單到能夠隨手執行」呢?我自己會進行以下幾種設計: 第一,我只要把碎片化的想法行動放到它需要的任務專案筆記中就可以了。 仔細想想,這個步驟其實簡化到只需要打開任務頁面,放入一條資訊,就這麼簡單。這意味著,比如額外設定參數、分類、設計標籤、各式各樣的整理或美化等,我都不去做。我只做最簡單但最關鍵的事情:把碎片放入任務筆記,這一個動作簡單到我可以馬上執行,但已經足夠確保我之後確認任務時不會漏掉任何細節。 既然這麼簡單,它就能幫助我有效地維持這個習慣,因為它不是那麼困難,不會佔用我額外的時間,甚至不會干擾我的工作狀態和進度,但效果卻是足夠的。(延伸閱讀:為什麼我的生產力工具或系統執行起來總是缺乏動力?也容易放棄?) 在我的防彈筆記法中,另一個重點是刻意將維護系統的方法設計得也簡單但足夠有效。 我非常提倡利用搜尋功能來找到所需的專案和任務筆記。 這表示,即使我沒有複雜的分類系統,即使我不花時間去維護和整理這個系統,甚至不刻意去創造許多手動的連結和分類,只要通過搜尋就能夠找到目前在工作生活中所需要的任務筆記,並且這些筆記中包含了我隨手累積的資訊碎片,那麼這個系統就是有效的。(延伸閱讀:你如何記得寫過什麼文章?我建立大腦輔助搜尋系統) 為什麼要如此刻意地簡化?目的是為了讓我能夠長期維護這套系統。 如果系統需要我每天花時間去調整和維護,一旦我忘了做這些工作,系統就會變得混亂,難以查找所需資料。 或者,如果我的系統有非常繁瑣的分類,每次加入一條資料都需要很多設定和調整才能融入系統,那麼維護這個系統的個人時間成本就過高了。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實際上沒有那麼強的執行力、專注力,或者簡單地說,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維護一個複雜的系統。即便換了更厲害的工具,也無法保證能夠持續使用,反而可能因為工具太過強大,導致我花更多時間去維護它,這樣就更難以建構起有效的「第二大腦」系統。 小結 維持有效的第二大腦系統,核心在於簡化流程,減少個人執行力和專注力的消耗。 在防彈筆記法的系統中,強調隨手紀錄重要碎片,並透過簡易的方法,直接搜尋而非繁複的分類,來有效地存取這些資訊。這樣的設計理念降低了維護系統的時間成本,又避免了系統因過度複雜而造成的維護障礙。 建立一個高效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應便於隨手記錄,並易於日後回顧,這樣才能夠長期維持,而不會因為系統維護的負擔而放棄。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視覺設計師成為「自由接案者」後自由嗎?5 年接案心得分享

2017 年離開公司,成為接案網站設計師/韓文口譯的斜槓生活,算一算 5 年過去了,分享一下這些日子以來的心得,時間跟財富自由了嗎? 為何想離開公司成為自由接案者? 2016~2017 年在一個國內大企業工作,我在那個公司學到了很多網頁相關的技術,很感謝主管和同事們不藏私地教導,但同時工作有很多讓我覺得痛苦的地方。 基隆新店的通勤時間好長 住在大台北地區的人幾乎都是通勤,雖然我住在基隆通勤族最方便的安樂區,但偏偏公司在新店沒有直達車,上班時間搭主管的便車(很感謝主管住同一區),下班時間因為主管需要加班,我自己坐車回家都必須超過 1.5 小時通車時間,塞車的話還有可能超過 2 小時。 當時小孩 6 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到新店上班,早上為了不想塞車,6:45 起床,看著孩子的睡臉出門,回到家 8 點,這時候寶貝還很有精神我卻已經累癱了。 身為某公司某部門設計師的壓力 老實說我個性有點叛逆,又很敏感(神經質),不自覺的會很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夠好,覺得自己不如人,擔心達不到老闆的要求(但其實我只是一個小設計幹麻要這樣我也不知道阿~~~)。 視覺設計師薪水的天花板 如果以視覺設計師來說的話,42k 就已經是很不錯的薪水了(我想應該有比這個薪水高的~只是我沒有XD ),若想要增加薪水的話,只能學習其他技能,轉職當 UI/UX 或是前端工程師。要是升遷當主管的話,薪水能夠增加,公司有事的話就必須加班,我的孩子還這麼小她需要媽媽阿XD 我不行加班。(我真的可以理解面試時問有沒有生小孩的打算,因為生了小孩真的只想衝回家) 總歸來說… 在台灣待過幾間大公司,薪水穩定差不多就是那樣,但我個性在跟同事溝通上覺得心很累。家裡加上公司的壓力讓我覺得,如果我回家自己帶小孩的話,至少可以減輕一部份的壓力,孩子在身邊就只有這幾年而已,應該好好珍惜。當時跟前夫尚未離婚,覺得如果現在開始接案,也會是個很好的累積,假設未來要離開台灣也能在國外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賺錢。 成為自由接案設計師後薪水增加了嗎? 接案第 1 年月收入只有 20k,好險斜槓青年大流行,斜槓後薪水加到 40k 剛離開公司開始接案的第 1 年,其實我的月薪是直接砍半只剩下 2 萬,2 萬元剛好只夠給家裡的生活費跟孩子的奶粉尿布錢。同時開始我的斜槓工作:韓文口譯,2017 年在台灣會說韓文的人還不算多,所以鼓起勇氣去嘗試。 因為開始斜槓工作,讓我的收入補血不少,第二年 2018 下半年至少回到月薪 40k 的水準。也慢慢把設計工作的重心從單純視覺設計,移向 WordPress 的網站建置,本來就有 HTML 跟 CSS 的基礎,加上當時用 WordPress 架設網站的設計師並不多,因此我很順利的跟幾間網站公司合作,成為固定的外包網站設計師。 接案第 3 年,設定每日工作時間 8 小時,平均月收入 41k 有幾個固定的合作廠商之後,收入比較穩定了,但工作多到有時候一天工作 15 小時還做不完,而且怎麼薪水還是沒有長進咧?不但薪水沒有長進,說好要陪小孩的我也沒時間陪她了ㅠㅠ 意識到這點的我開始設定自己的工作時間,不加班,沒案子就帶孩子出門去玩,收入雖然沒有明顯的成長,但是時間好像變得自由了。很幸運的韓文口譯也很穩定幾乎每個月一次,偶爾出差當高級人力工(畢竟韓文口譯的時薪還是比較高),還能暫時脫離媽媽的角色。心想,若是韓文口譯的工作能夠 cover 我的月收入的話我是不是能乾脆把口譯當作正職,設計的工作就看心情接案就好呢? 接案第 4 年後,Covid-19 疫情爆發,平均月收入 52.4k 本來覺得韓文口譯的工作很穩定,幾乎一個月一次,那我慢慢累積看能不能乾脆轉職是否能提高收入。殊不知人算不如天算,2019 年底從中國武漢開始疫情爆發,很快的時間,幾乎全世界都開始有確診者,開始封城,飛機不飛了。 沒有韓國人來台灣,我的口譯工作趨近於 0,回顧 2020 只做了 2 次口譯工作。很多公司行號慢慢開始受到影響,真的很慶幸我有持續在 WordPress 網站這塊鑽研,因為實體商店對於網站的需求增加,雖然少了韓文口譯的收入,但網站設計的案件增加了,這時候在設計案件的報價上已經慢慢提高價格,感謝廠商沒有嫌棄依然願意持續合作。 接案第 4 年終於第一次以個人名義接到網站設計的案件,客戶是從粉絲專頁看到我的,第一次自己跟一個陌生客戶談網站內容,並且報價,確定合作。客戶在我提出規畫後,請我馬上執行,並且沒做太多的修改,之後也又委託我製作第二個第三個網站,對於我設計師的角色增加不少信心。並且月收入終於來到當年離開公司後給自己的理想值了。 自由接案後月薪從 4k 到 100k 都有可能,還有可能尾款沒付客戶跑了 疫情到了第二年,本來以為很快可以恢復正常再接口譯工作,隨著時間過去,也慢慢的開始認命要乖乖做設計工作的事實。很慶幸疫情期間網站與網路銷售頁設計的需求大增,實體店面若不轉成線上完全沒收入,本來下定決心不加班的我,覺得不趕快幫他們完成,他們只能餓肚子,因此拚了命的完成很多案子。 但自由接案畢竟不是領薪水,什麼時候接到什麼案子,什麼時候可以結案拿到錢都不是很確定,有時候忙了好久,但都沒有結案的話也是不會有薪水入帳,甚至遇到網站做好了,客戶不想付尾款,拒接電話也不回復 LINE。雖然平均收入看起來不錯,實際月收入最低一個月只有 4000 元,所以接案以來就算拿到大筆月收入,也都不敢亂花錢。 成為自由接案者後真的自由嗎? 第一階段,實現時間自由 一開始接案時一個月只賺 2 萬,老實說心情真的輕鬆不起來,每天都在想要怎麼樣才能接更多的案子,只要有案子來就接。但時間上真的很自由,我告訴自己當作老天爺給我的禮物,讓我好好跟孩子相處。所以只要手上沒工作就能帶他去親子館,也可以去很多其他的景點,但是比較需要錢的活動就不大行,所以只實現了時間自由。 第二階段,時間與金錢的取捨,一點都不自由 第二年開始比較多案子進來了,但時間也變少了,當時覺得這樣跟我在公司上班實在是沒什麼兩樣阿!而且還要承受很多當上班族根本不用承受的壓力。坐在辦公室的時候總想我在幫別人賺錢,坐在自己家的辦公室時連怎麼賺錢都要想,怎麼壓力更大了阿,怎麼財富跟時間都不自由阿! 第三階段,時間自由,工作自由,心靈自由,財富還沒自由 第三年之後設計案幾乎都是跟幾個固定的廠商合作,磨合了一段時間也開始培養出默契,我也開始學習安排工作排程跟提升報價技巧。沒錯,當上班族的時候大多是老闆請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接案後必須學會安排工作,評估時間,並且報價給客戶。好好跟客戶討論排程,客戶都能體諒,他們比較擔心案子做一半人就消失了,所以誠信也是接案時一個很重要的評估選項。 案子多的時候每天都有不同的會議要開,不只要當設計師,還要當業務、企劃、老闆,努力行銷自己的同時也要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我終於可以不用每個案子都接,我可以決定我要跟哪個客戶合作,要做什麼樣的案子,從案子中得到多少報酬。孩子暑假我可以安排少一點工作帶她出去玩,也可以跟客戶說明不加班,不接急件,這一切都建立在累積的人脈與信任上。 工作斷捨離,努力達成目標,不為別人,只為了自己 設定好目標,不是自己要的就大膽放手,在工作上好好的斷捨離。釐清我要的是工作?是時間?還是金錢?自由接案者工作成果完完全全可以自己選擇,雖然工作內容其實跟在公司當員工沒什麼不一樣,但我可以選擇自己想完成的工作內容,比起待在某個公司的某個職位來說,確實是自由度滿分。 但以我個人的收入來說,確實是蠻現實的,要實現財富自由我應該還要多付出更多努力才對。也許報價方式要再調整,也許需要更精進技術,這些都要再調整,才能期待未來有更好的成果。 自由工作者沒有勞健保該怎麼辦?要加入工會加保嗎? 目前我沒有勞保,只有健保,健保可以單純只附掛在戶籍地的區公所,每個月收到帳單再去繳款,也能設定自動轉帳扣款。沒有選擇加入工會是因為我沒有上下班打卡的證明,就算發生什麼意外也很難申請理賠,加入公會是需要另外有會費的,所以大家可以自行評估看看。如果有口譯的工作要出差,我會直接加保旅平險。勞退的部分我則是自己投資 ETF,但當然目前景氣很差沒什麼賺到,但我就當作存錢。 接案需要成立工作室或公司行號嗎?超過 2 萬要扣 2 代健保 目前沒有設立工作室跟公司行號,大部分會請公司行號用勞務報酬單的方式請款。若客戶有發票的需求,我是請合作廠商幫我開發票(當然一開始報價就要標明稅另計)。另外要注意的是雖然我沒有固定收入,但超過 2 萬的話還是會被扣 2 代健保,所以後來會跟廠商協調,請款時一次不超過 2 萬,廠商大多都能理解。 以上就是這幾年的心得,你也有想當自由工作者嗎?還是你還有其他的問題,歡迎跟我討論。 -- 本文轉貼自:Lesily Wei(原文標題:視覺設計師成為【自由接案者】後自由嗎?5 年接案心得分享)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調時差好痛苦?推薦一個連 NASA 太空人都說好的 App

對於大部分的旅行者來說,時差是一個難以應對的問題。為了避免在旅途中感到昏昏欲睡,有些人可能會選擇在特定的時間飛行,有些人可能會選擇服用褪黑激素。 然而,一款名為 Timeshifter 的應用程式則希望透過一些簡單的策略來解決時差的問題。 Timeshifter 是一款經過 NASA 太空人驗證的個性化時差應對應用程式。在地球上,我們的日常生活節奏基本上是與太陽的升起和落下同步的。這種受到光線影響的生理變化被稱為晝夜節律,其周期為 24 小時。 然而,在太空中,每 45 分鐘就會有一次日出或日落的變化,這種頻繁的光線變化對太空員的生理時鐘造成了嚴重的干擾,使他們容易感到疲憊不堪。 因此,研究人員發現,只要讓太空員在特定的時間避免接觸光線,就能有效地「調整」他們的生理時鐘。基於這一發現,NASA 研發了一種新的太空梭內部照明系統,通過動態調整照明來幫助太空員保持健康的睡眠規律。 這種原理也可以用於我們在地球上調整時差,因此,Timeshifter 這款應用程式就此誕生。 Timeshifter 是一款應用程式,它根據使用者輸入的航班資訊、生活習慣和睡眠模式,生成個性化的睡眠時間表。該程式會提醒使用者在何時避免攝取咖啡因、保持在光線下、服用褪黑激素等。 與一般只針對時差引起的嗜睡提供解決方案的應用程式不同,Timeshifter 重視個人對光線反應的差異,並根據使用者的睡眠模式和航班資訊,生成個性化的「時差調整計劃」。 但這並不表示使用 Timeshifter 一定能完全調整時差,就有用戶表示,被建議在深夜再熬夜幾個小時,這在紅眼航班關掉客艙燈後確實很難做到。 可是,能根據晝夜節律與生理時鐘給出作息建議的Timeshifter依舊開始受到許多飯店與航空公司重視,有些飯店會為房客提供免費的會員資格,也有數十家的黃空公司正在探討與 Timeshifter 合作。 甚至也有人拍片實測,真的照上面給的建議執行,時差調整的效果會好很多。 總的來說,Timeshifter 透過科學的方法,為旅行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來調整時差。雖然它可能無法完全解決時差問題,但已經開始受到關注,如果你也時常有調整時差的問題,不妨試試看 Timeshifter 吧!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