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45 posts

40 歲出頭碰到職涯天花板,怎麼辦?「自媒體」可能是你的救贖!

昨天有位大人學的老朋友私訊我,請我給些職涯的意見。他在一流的外商公司從事高薪的工作,比一般同輩的人擁有更棒的職場成就,是人生勝利組沒錯,但是放眼望去,卻看不到下一步在哪裡。這可能不是一個特殊的個案,我覺得可以拿出來分享一下。 先講結論:我蠻鼓勵各位專業工作者,認真思考一下做「自媒體」的可能性,目的倒不是賺取流量或廣告收入,而是為你原本的職涯累積更多籌碼。 大人學社群中,有很高比例的夥伴都是高薪與高職位的一群,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一流的專業與工作態度,所以在職場裡快速上升,但這也帶來了另一個新挑戰,那就是: 更快遇到職涯的天花板! 很可能才 40 出頭,甚至更年輕,就發現自己在原本的賽道已經沒有上升空間了。 雖然跟同年紀的同事相比,進度已經超前,但是要更往上一階,擠入真正的核心卻非常難,問題可能是太過年輕、欠缺背景人脈、或是其他跟政治有關,非戰之罪的因素。例如,有些公司會有不成文的規定,年齡夠老才能擔任副總或是合夥人的職位!或者,前輩們已經占滿了有限的位子,出非他們離開否則沒有空缺。 既然往上升的門很窄,另一條路就是橫向發展:跳槽到某間規模小的公司當高階主管,或者自己出來創業,又或者轉換跑道,換一個行業......但是不管選哪一條路,要付出的代價都很高,而且難免有種「不甘心」的感覺:「我明明很成功,為什麼職涯卻卡死在這裡!」 但好在這個時代,我們有一條全新的道路,跟上面講的都不一樣,就是「自媒體」。寫部落格、當 Youtuber、錄 Podcast、建粉絲頁、錄短影片、發行個人電子報......都好。把你的專業,用白話的方式,分享給更多人,並且不求回報(至少一開始是這樣)。 很多專業人士聽到我這個建議,第一反應都是:我不行啦~我又不是網紅,我又不會講話,而隱藏內心的想法可能是:我不想賺這種錢、我不想拋頭露面、我沒有人格魅力、做這種事情違背我菁英的形象,好 Low......但其實,他們完全誤解我這個建議的重點。 其實我並不是要他們去對標老高、Joeman、股癌...…這些成功的自媒體,成為大眾市場的寵兒,要做到這個程度也確實不容易。他們真正要影響的受眾不是廣泛的大眾,而是他們所屬產業的同儕們,包含:同事、同業、客戶、老闆、供應商、相關供應鏈等等。 紅不紅,有沒有賺到流量分潤,或是接到業配,根本不是重點,而是要在所屬產業中,立一塊「專業招牌」,讓大家知道有你這號人物存在,而且是正向、專業、熱愛分享的形象! 當漂亮履歷的邊際效益遞減時,就要用自媒體的曝光來取代。當你同產業的客戶、同事、老闆,很容易搜尋到你的頻道,你在他們心中就會樹立一個完全不同的形象:「這個人很有名,我知道他」、「這個人很懂我們的專業,講得很好」......。 大家知道我是土木系畢業的,但我其實只做了三年的土木工程師就轉換跑道了,近幾年大家會認識我,多半是透過社群上的文章、公開演講、以及 Podcast 頻道。 有一次我研究所的指導教授從美國回台灣,跟同學們聚會,在座的學長學弟們都是土木工程領域的拔尖人物,但老師一看到大家,第一個跟我打招呼,還很興奮地說:我在美國都有看到 Bryan 的文章,連天下這些媒體都有轉載,沒想到你那麼厲害。 我聽了都有點不好意思,我這個工程逃兵沒好好應用所學,居然還被教授稱讚。但可見媒體確實會帶來可觀的影響力,值得開心的是,在這個網路時代,媒體不再操控於少數人之手,人人都有機會運用自媒體為自己發聲。 自媒體就是你的擴大器,當你在產業中樹立好的形象,你職涯的機會就可能大幅增加。 像當年 Joe 跟我撰寫《專案管理生活思維》的時候,一開始也沒甚麼流量,但就會有廠商找我們當顧問或是講師,甚至我還被某間公司問過,要不要去他們公司當副總,推廣新的制度。當你擁有更多籌碼,職涯發展的決定權就在你手上了! 所以你的自媒體紅不紅,賺不賺錢......根本不是重點,而是透過分享專業知識,讓自己在原本產業中更有優勢。就像我家隔壁有間診所,一開張就大排長龍,網路一搜才發現好多那位院長是網路當紅的醫師,我想這多半有緊密的關聯。 希望這個分享對各位有幫助,也歡迎轉給你身邊的優秀朋友!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0, 2024

旅日工作者 Jenny 專訪|想到日本工作,日文要很好嗎?日文好就有優勢嗎? 日本職場實況分享!

有求職網站調查,有高達九成五的上班族會想在農曆年後換工作,而在這群人當中,有八成五受訪者表示,會考慮到海外工作。其中,又有四成的人首選是日本。 然而,想要到日本工作,需要什麼樣的技能呢?日文一定要很好嗎?有需要 N1(註)嗎?因此,我們特別邀請了在日本有將近五年工作經驗的 Jenny 來分享她的看法。 日文重要,但重要的不只日文 「如果是一般日本企業的話,我覺得日文好並不一定代表你就有絕對的優勢。」 Jenny 認為要在日本工作,語言能力確實重要沒有錯。然而,如果你只擅長日語,卻缺乏其他專業技能,如設計、會計、電腦相關技能或跑業務等,那麼在日本找工作可能會相對困難。即使有工作機會,大多數可能會是旅館、餐飲、櫃檯接待或商品販售等服務業的職位。 因此,如果你只有語言能力好,而又想當白領上班族,那你將面臨的,可能會是選項較少,職缺競爭較激烈的狀況,年齡、國籍與文化差異也恐將成為你求職的劣勢。 所以, Jenny 表示想要來日本工作,有一項語言之外的專長還是會比較吃香。「像是我就知道有一些在日本工作的外籍工程師或外商企業員工,他們完全不會日文,甚至是來日本才開始學50音,但平時因為公司內都用英文溝通,所以工作也沒有太大的影響。」 「只是,如果你想要在日本的本國企業工作,那會說日文只是『基本』。因為公司內人人都說日文,甚至社內其他外籍員工也幾乎都會說日文。 日文就是公司內日常溝通的基本通用語言,所以你光是『只有日文說得好』而已的話,在日本的公司裡並不是什麼特別厲害的事。 反過來說,如果你有個能做得特別好的一技之長在身,或是工作能力強、績效高、人緣好,那麼即使日文說得稍微破一點,大家也通常都會很包容你。」 Jenny 分享了她找到日本工作的經驗。當初,一家日本公司找到她,那時她還未取得 N1 資格。然而,由於她過去在台灣的工作以及日本打工度假中累積了許多與日本相關的經歷,這使得一家剛在台灣設立分公司不久的日本公司透過台灣的徵才網站發現了她,並詢問她是否有興趣來日本工作。 雖然 Jenny 在被錄取後順利取得了 N1 資格,但她也表示,如果沒有過去工作經歷上的累積,她可能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跟自己「日語說得流不流利」並沒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Jenny 還認為,來到日本工作後,她發現要在日本工作和生活,並不一定需要 N1,其實日常生活上 N2 就已經足夠了。 只是,如果你擁有 N1 ,那麼在日本的外籍人才求職市場上還是會加分,因為有些日本企業對於外籍人才就會開出需要有 N1 的條件門檻,若是你沒有 N1 的話,有可能進不到面試,書面審查就被刷下來。 因此,雖然擁有 N1 不一定是必要條件,但它會成為你履歷上的加分項,讓你在日本的求職選擇上更加寬廣。 換句話說,日語溝通是基本能力,而 N1 資格則是加分條件。然而,真正能讓你脫穎而出的,是除了日語之外,你是否擁有其他的職場技能。 日文與專業技能,也會影響你的簽證的長短 「技術、人文知識、國際業務」這個種類的就勞簽證,是多數台灣人在日本工作最常見的簽證。這種簽證有 1 年、 3 年和 5 年三種有效期,但具體能獲得哪種長度的簽證取決於日本「入國管理局」的發放,無法自行選擇。 簽證雖然可以更新,但如果只獲得1年效期的簽證,則需要每年都花時間辦理相關手續,這會比較麻煩。 還有一種是「高度專門職」簽證,這是為了吸引優秀外籍高級人才留在日本工作而設立的簽證。申請這種簽證需要根據「高度人才簽證計分表」來評估學歷、工作經驗、年收入、年齡、研究成果、日語能力等因素,只有當總積分達到70分以上時,才能申請。 這種簽證的特點是統一有效期為5年,如果總積分達到 80 分以上,那麼工作 1 年後(且申請時間點的積分仍維持在 80 分以上)就可以申請永久居留權;而如果積分 70 分以上,則工作 3 年後(且申請時間點的積分仍維持在 70 分以上)即可申請。 由於 Jenny 擁有日文檢定的資格,並且在去日本工作前已經在自己的工作相關領域累積了一定的年資經驗,加上碩士學歷的加持,種種因素幫助她在積分上達到了申請高度專門職簽證的條件,除了簽證的審查時間大幅縮短,同時避免了每年為了更新簽證而需要密集辦理手續的麻煩,更重要的是,有機會比別人花更短的時間就能申請到永久居留權。 延伸閱讀:日本工作簽證 Q&A!簽證種類、申請方式、打工度假轉工簽等 10 大問題一次解 要去日本求職不難,但絕對不是等天上掉下來的機會 「只有你平常多累積,機會下來時你才接得住。」 Jenny 認為,找到日本的工作其實並不困難,難的是能不能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工作。她提到,台灣有許多專門媒合日本求職的公司,並且會定期舉辦日本就業博覽會、赴日求職座談、前輩經驗分享交流等相關活動,甚至台灣有些大學也會和日本企業合作,舉辦徵才講座。 因此,如果你具備語言能力,並且有意願到日本工作,這些資源可以提供你很大的幫助,前提是你自己要先想清楚自己「去日本工作」追求的是什麼、想做什麼樣的工作。 有很多人只是把「去日本工作」當成目標,並沒有仔細思考自己到底要做什麼樣的工作,因此到了日本之後,發現自己僅有「日文好」這一項優勢,然而在一個人人都說日文的國家,這項優勢並不能給你多少職場競爭力。 Jenny 分享了,她能有機會在日本工作,其實是源於過去的各種累積。「我覺得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機會,也都是來自於過去一點一點小小的累積,最後在某個時刻回過頭來,變成人生路口上巨大改變的契機。」 她說,當初並沒有一定要來日本工作的想法,但因為在工作中持續累積自己的經歷和能力資本,並定期更新履歷,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才讓她在人力網站上被急需人才的日本公司發現,進而有機會來日本工作。 然而, Jenny 也強調,這樣的機會並不是隨便都能撿到的。如果沒有前面的那些累積,這樣的機遇也不會主動找上門,或是即使機會就擺在那裡,自己也未必就能抓得住。 因此,她建議,如果真的有心想要來日本工作的人,除了日文能力之外,找到一個自己擅長或有興趣的領域,並持續深化專業技能或相關的工作能力、資歷,這樣當機會來敲門時,你才能把握住。 備註 N1 為日文檢定等級,分為 N1、N2、N3、N4、N5 五個級數,N5 最簡單,N1 最難。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9, 2024

數位遊牧、邊旅遊邊工作的謊言與真相|你真的懂什麼叫做「遊牧」嗎?

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s)是把科技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藉由網路的便利恣意旅行、遠端工作的「自由人」。 依照《維基百科》定義,我從事「數位遊牧」已經超過 10 年了。我在清晨的「網咖」(網路咖啡廳)和美國的同事們開過會;我也曾在舊金山深夜的漁人碼頭、明信片景點旁的辦公室上班。 從那以後,我的工作就只需要一台筆電、網路連線。只要能上網,不管餐廳、住家、酒吧,我都能「上班」,甚至我招募的全職、兼職、外包夥伴們也都如此。本來我沒覺得什麼,它就只是一種遠端(remote)工作形式而已。 直到事業漸趨成熟,開始有公司企業想聘我擔任 CEO 、 CMO ,我才意識到原來這是多麼「異常」的模式。因為我的第一個念頭竟然是:「才不要勒」。然後,才開始冷靜分析對方賞識的原因、接受或拒絕的利弊。 ​ 回不去了 ​ 數位遊牧是真的爽,是那種爽到你嘗試過後,就算出高薪把你請回辦公室、擔任高階經理人,你都想「秒拒」的程度。 丟掉鬧鐘:每天睡到自然醒 沒人盯:上班滑抖音、打遊戲、吃零食都行 零通勤:早起趕公車、下班擠捷運的生活,永別了 我可以向你保證,這些讓你「再也回不去」的傳說全都是真的。 沒人告訴你的是剩下的謊言。 ​ 1. 在家症候群 遠端上班的副作用,是放大「不負責任感」。 ​ 只要大家還在辦公室、會見上面,多少都會顧忌三分。神奇的是那些血液裡有「放縱」性格的人們,明明職能不變、責任依舊,改成「在家上班」就瞬間變得既輕鬆、又寫意了。 手指按按,寄出 Email 後就完成下班、責任就消失了。多了時差和距離,缺少面對面請託「代理」的人情壓力,「放空」變得毫無忌憚。 我親身經歷過這些工作者案例: 掛急診 心臟病犯 感冒,引起心臟病再犯掛急診 ​ 生病是人之常情嘛、身體不好當然要體諒;但神奇的是,這些意外都很巧的「剛好」發生在任務截止日。甚至是開完天窗的提醒訊息「之後」連續發生。 ​ 還有更經典的: 遲到 睡過頭,所以遲到 抱歉老闆遲到了,這次真的有請女友大力叫醒 ​ 以及 —— ​ 助理放假前夕把任務「交棒」給老闆(事由:和朋友跨年) 以上遠端的「工作事故」保證真人真事、絲毫不加水。 ​ 2. 工時暴增 數位遊牧想在哪工作就到哪裡、想幾點起床就幾點。等於每天都放假、真爽。 是沒錯,但久了之後你就會發現:「放假,竟然也變成工作了」。 反正一樣在家,不急的事也可以累積到週末再辦;反正旁邊沒人盯,最後事情有完成就好。少了從週一數日子數到週五的痛苦,但不知不覺,也再沒有對週末的期待了。 ​ 3. 每天打遊戲 數位遊牧者往往能用喜歡的步調、從事喜歡的工作。但它有個副作用:「工作像娛樂,娛樂也像工作」。 ​ 我看過一篇關於震撼教育的文章,大意是這樣的:「如何阻止小孩沒日沒夜的沈迷遊戲?」答案是:送他去電競戰鬥營。繼續每天打遊戲、沒日沒夜的玩。 每天練等、從早玩到晚,是所有小孩的夢想,但進入戰鬥模式,教練們就會引進鍛鍊、操演、團隊合作。反覆挑戰人體極限、逼著練習生手持滑鼠精進那 0.05 秒的反應時間和手速。 ​ 用一格像素的單位距離不斷調整準度、承擔稍有偏誤就會「被爆頭」的射擊壓力。每天戰鬥、檢討、照三餐練,直到小孩晉升職業選手,或再也不想打開那款槍戰遊戲。不小心讓工作進入這種心理狀態,你知道有多可怕嗎? 七個字形容給你聽:「每天都是禮拜一」。 ​ 4. 資訊焦慮 為什麼會陷進這種失控深淵?多半因為「資訊焦慮」。人腦經過演化之後,會不斷想要接受新刺激,只要看到「新鮮事」,人們就會不斷想要去接收。 ​ 看到新通知 回覆 Email、消紅點點 再打開 Line、臉書找找新通知 再刷剛剛回覆的 Email,看有沒有新通知 新通知 → 回覆 → 等待 → 收到新通知 → 回覆⋯⋯ 如此不斷循環,你的數位遊牧就此把工作和生活「沾黏」在一起,墜入數位化的工作深淵,進入慢性過勞。 ​ 5. 燒毀! 當你長期處在工作壓力之下,你就會慢性過載,最後「燒毀(burnout)」。燒毀就像過載的線路,承受不住太大的電流,最後斷線。當你在工作裡不斷被消耗,最後能量耗竭的時候,就會進入這種過載狀態,它會同時影響心理、情緒,還有身體。 ​ 空洞 感到沒有用處 覺得氣力耗盡 這狀態甚至足以讓擁有多年經驗的專業主管、身心成熟的大人突然「暴走」,在辦公室裡崩潰,大吼大叫,只好叫救護車來載。梅約診所 Mayo Clinic 的成人身心健康專欄表示,當人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就可能導致能量耗盡、引發燒毀(burnout)狀態。 ​ 6. 野心歸零 數位遊牧容易讓人變得失去野心、安於現狀。 假設你是上班族,每天承擔管理責任,也要時常加班和承受壓力,但月薪是相對優渥的每月十萬、年薪破百。那請問你願意付多少錢換取每天睡到自然醒、零通勤、不用到辦公室上班的生活?這樣計算,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對很多壓力早就爆表的人,再多錢他都願意出。許多數位遊牧工作者,目標只要 5 萬,甚至 4 萬、3 萬,只要「實質上」過得比這些朝九晚五的壓力族自在就行。久而久之,就安於現狀、再也沒有向上追求的動力了。 ​ 案件好多喔!哎呀不管了,先拖著吧 夥伴寄來主旨「緊急」的信,晚點再開啦。假裝還沒看到 反正就算失職,再去兼幾個小差就把收入補回來了。犯懶、慢性壓力累積、野心降低等因素疊加,讓人們從專業的自由工作者,變成自由「不工作者」。數位遊牧嘛!挑戰來臨的時候,隨時「棄坑」、換別的地方遊玩就好啦。 工作?再找就有。 ​ 7. 唱衰 如果你又是個數位遊牧「創業者」挑戰就更多了,你將面臨無數專家勸誡。跟你說: 「這種半吊子工作模式,註定會失敗的。」 「你看看,疫情後哪家企業不是趕快叫大家回來上班?行不通嘛。」 「工作,就是要待辦公室。你沒事去搞個數位遊牧,怎可能成功?」 ​ 太小看「遊牧」二字 遊牧,其實一直是強者的象徵。遊牧民族之所以經常遷徙,主因是大自然的殘酷、季節變化導致資源匱乏。對內,是糧食草料的不足、養家餬口的壓力;對外,更少不了征戰掠奪、成王敗寇的戰鬥準備。歷史上的蒙古、匈奴民族,哪個不是以剽悍兇猛著稱?遊牧除了自由,也代表居無定所、失去依託。 以四海為家,天為被、地為床;挽大弓、降烈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運氣不好,稍有一個不慎,就變成荒野上的屍骨了,誰還有空跟你戀家情節、逃避責任、被動等人管理?曾幾何時,現代數位遊牧變得只剩虛擬的「遊牧感」。環境上,以舒適的窩為家;專業上,擺著躺平和安逸的心態。 只採取半吊子的遊玩心態,卻忽略遊牧者的自覺、剽悍、剛毅。如果,你嚮往數位遊牧的生活,那它傳說中的優點是真的。只是你要有所覺悟 —— 數位遊牧只是「數位」在現代化。另一半的「遊牧」背後代表的是強者的精神。 ​ 自主管理 扛好自己的責任 拋棄不切實際的幻想 解決情緒問題,不是等人解你的情緒問題 ​ 這樣,你才能有資格享受數位遊牧生活的自由奔放。 -- 本文轉貼自:Jemmy Ko(原文標題:數位遊牧、邊旅遊邊工作的謊言與真相)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8, 2024

Joe 的時間管理術|時間的單價

前面講了一些工具使用,這篇要來談談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關於「如何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 前篇我提到:我會在我待辦事項清單中,把所有事情都列入。 通常也都會暫抓一個預計完成時間。 而每天會在捷運上稍微瀏覽過一遍今日到期的待辦事項,並考慮哪些是一定要今天做,哪些可以往後調整。(前一篇:Joe的時間管理術|以遺忘為前提的管理術) 但我知道,一定很多人會問:「到底這調整的邏輯是甚麼?」 是根據急迫度嗎? 急迫度當然是一個條件。 但我得提醒的一個重要觀念是:你要想辦法跟時間賽跑,如果你每日要做甚麼事情全是根據急迫度來決定時,那表示你的人生已經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邊緣了。 這表示你的生活已經幾乎是被命運推著跑,大部分事情你都只能被動的因應,而有些不由自主了。 如果不改善,最後你將完全失去自主選擇的權利,只能完全被動的讓自己到處救火。 很多 PM 覺得做專案很慘,因為得到處救火;但這起點其實完全是因為在一開始還不用救火時沒有正確的把自己時間分配出去。 讓自己不用救火的事情之前沒做好,之後自己就得被動反應了。 所以,你必須在還沒有變成那樣前,先有「另一個篩選機制」。 那另一個篩選機制是甚麼呢? 有些人會建議,最好以「做這些事情,對於未來目標的符合程度」來做決定。 這有點像在玩養成遊戲一樣:你想自己將來變成一個音樂家,那就多排些練琴讀譜之類的事情在自己的生活中。 這方法很棒,確實的讓我們當下的行為能 Mapping 到自己長期的目標上。 只是,對很多人而言,這也不這麼簡單。 因為他們可能沒有非常具體的目標,也可能同時有多個目標,比方說又想在職場上出人頭地、又想成為一個好的老公、又想是個好孩子。 這就又讓他們很難有個簡單的主軸來安排自己一天到底該做哪些事情了。 對,我早先也有類似的困擾。 最少在我學生時代,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成為甚麼樣的人。 但不知道自己成為甚麼樣的人,不就等於沒有主軸嗎? 那如果抓不到主軸,我又怎麼知道我選擇做的事情到底是否對自己有益呢? 還是我其實根本是每天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但是自己完全不自知呢? 後來我學得一個方法,我覺得滿有啟發性的。 所以希望在這篇中跟大家分享。 我目前的做法,是把自己的時間,換算成類似錢一樣的價值。 認真願意的話,你其實是可以把自己每小時,或是每分鐘花去做某件事情,都可以類推出一個「主觀報酬」出來。 若同一時段,剛好有好幾件事情都衝突時,那我會根據時間價值的高低,來決定到底我要做哪些事情。 如果時間價值低到不可思議時,我將根本不會參與那樣的活動。 舉個例子而言,之前日本某平價服飾來台開幕時,就有人卯起來排隊要進去消費。 這對我來說,就是一個不可思議,也不會想去參與的活動。 主要的原因在於,若我把時間換算成錢,會覺得這樣的投資根本不划算。 就算只是排兩三個小時,得到的也只是提早一些拿到衣服,或獲得這些衣物的優惠。 可是既然已經標榜平價,那這折扣其實也沒多少。 換言之,產出與投入其實是不成正比的。 當然,我相信有人看到這一段可能會立刻在心裡反駁說:「Joe,那是以你而言。 但我只是個大學生,就算不去排隊把這時間拿去打工,一小時也只有 95 元。 我若去排五個小時,能省下個 600-700 元的話,好像也是很不錯的啊? 打工 5 小時不到 500;但排隊省更多的話,不就賺了嗎?」 乍聽起來這是言之成理。可是我要提醒的是:大家要思考的,並不該是現在的時間價值,而是「做某件事情對你未來能產生的價值」。 今天雖然打工一小時只有 95 元,但這會是你希望永遠存續的狀態嗎? 若你不是去排隊省小錢,而是把這空閒時間去做其他自我充實的事情。 很可能明年你就有辦法把你的時間單價變成 150/h。 持續抱持這樣的思維,不斷做些能創造長期時間價值的事情。 十年之後,或許你一小時的單價不是 95 元,而是 950 元。 換言之,若人只看著眼前,那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因為某些事情看似小賺了,但對長期而言卻是賠的。 但若只做那些眼前有小利的事情,你就將停滯不前。 若看著的是未來,做些會創造未來價值的事情,那其實我們的長期時間價值將會跟著提升。 有人可能會說,這樣不是過的很辛苦嗎? 做任何事情還都得計算成本。 當然,也不用這麼過火,我也不是說你就只能緊盯著這規則來分配你的時間。 像我自己平時也會做些吃喝玩樂或是癱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事情。 也會週末一整天只窩在家裡打電動或是看電視。 重點只在於,你每週或是每天總要分配一些時間來做「高時間價值」的事情,而且要認真把這些事情做好。 這才會對未來有幫助。 寫到這裡,我想到之前王建煊曾在電視上說「大學生打工很笨」這樣的一段話。 當時很多人跳出來批評說他那是何不食肉糜的發言。 但我覺得,其實應該是很多人沒完全聽懂他的含意。 大學生若需要賺學費、需要賺錢度日,去打工當然無可厚非。 但若把時間「全都」花在打工,或閒暇就是把打工錢拿去吃喝玩樂、玩 Online Game 等事情上,那就是有問題了。 因為你等於完全沒有把任何時間投資在未來。 理時間就如同理財一樣,若你都把時間(與錢)花光光,那將來就註定不會有得益了!不管怎麼樣,每天應該都要擠出一些時間,做一些能培養長期時間價值的事情。 尤其若衣食無缺下,更應該想想該怎麼樣讓自己未來能更有競爭力,而非只是看著眼前的 95 而把時間完全投入。 我們人生最寶貴的資產,真的就是時間。 錢、能力、知識、學位、職稱你都可以重頭來過。 你也都有可能拿別的東西去交換。 但唯有時間,這是我們永遠無法更新或是重來的一項資產。 時間資產也恐怕是世界上人們唯一最平等的條件。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 放眼回顧,跟自己相同背景與資質的同學,有人比較有成就,也有人就是混的較不如意。 一些人多怪責命或運,但為何不思考或比較彼此於時間的利用性這議題呢? 如果我們改變我們的思維。 如果我們了解自己時間單價的狀態,並思考每一分鐘該如何利用,並提升自己未來的時間單價。 就算某些行動最後失敗,你不覺得還是會比那些只是懵懵懂懂過日子的人更厲害了嗎? 每天有一小部份投資在將來會有回報的事情上,累積下來,不也就能有效的改善你我的命運了嗎? 請思考看看,並試著把這樣的概念導入你的生活中,我相信假以時日後,會有一些明顯的改變的。 最少,從我周圍認識的人來看,能把自己時間管理好的人,通常也都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If you always do what you've always done, you'll always get what you've always got! -Alan Scott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5, 2024

擁有好點子或技術,創業就能成功?懂得「經營」才是成功關鍵!

上面這幅畫是 Mark Rothko (1903-1970)於 1961 年所繪的「橘,紅,黃」(Orange, Red, Yellow 236*206 cm)。 在你繼續往下閱讀文章之前,請花 30 秒好好看一下這幅畫。 因為這幅圖在上個月中於紐約的Christi公司以 8,688 萬美金(約當台幣 25 億 6000 多萬元)的價格拍賣出去。 據說,是現代藝術領域截至目前為止最高價的一幅拍賣作品。 對我們大部分沒有藝術素養的人而言,這價格恐怕貴到不可思議了。 看起來不就是紅色的底圖畫上兩個大小不等的橘色長方形,然後上面又隨手多擦了一條粗粗的黃線。 這樣居然就值台幣25億元了~? 大家晚上回去要不要翻一翻自己幼稚園時的塗鴉呢? 搞不好你也有一張類似這樣的作品喔!就算小時候沒畫過,現在要你畫三個顏色不同的格子你會畫不出來嗎?應該是可以的吧? 所以,有沒有興趣來現代藝術的領域賺取下一個屬於你的 25 億元呢? OK、沒關係,先別急著告訴我答案。 因為還有另外一個 Mark 的事業在五月間也不斷地在新聞上出現,我們可以一併看看他的故事。 這位 Mark 的新聞就是 Facebook 的 IPO。 上個月的五月二十二日,Facebook 正式在 NASDAQ 以 USD$38 元的價格發行。 估計在發行當日,公司的總市值高達 1040 億美元。 而 Mark Zuckerberg 本人推估將因此獲得約 200 億美元(6000 億台幣)的身家。 如果 6000 億這數字對你沒有感覺的話,可以想像一下台北 101 大樓。 當年台北 101 的造價是台幣 580 億元;6000 億台幣等於是能擁有 10 棟 101 大樓這麼多的錢。 尤其若大家看過社群網站這部電影的話,Facebook 一開始也不過只是大學男生宿舍裡頭的一個怪點子。 他們沒有買賣商品、沒有存貨,唯一做的只是網站架設、程式撰寫、與會員招募。 就如同「橘紅黃」那幅畫一樣是做著技術上沒甚麼太高難度(是嗎?)的事情,而最後居然席捲全球,並讓創始者賺進了等同於 10 棟 101 的資產….. 畫家馬克的案例有多讓人想模仿我不敢說,但社群馬克的案例應該是非常的「激勵人心」,也因此有無數的年輕人想湧入到這網路創業的淘金洪流中。 當然,這類網路淘金的故事,起點也不是源自 Facebook。 1990 年開始,網路造就大亨的故事就時有所聞。 就算在 2000 年.Com 泡沫讓 NASDAQ 從 5000 點跌回1108.49(@2002/10)後,這種夢想也還是一直留在很多人的心底。 雖然現在網路創業遠比 1990 年代難多了,但偶爾媒體上還是會出現幾個類似 Facebook 的故事,如甚麼三五好友一起寫了甚麼網站最後擁有數百萬會員、或是甚麼人寫了甚麼稀奇古怪的軟體被大廠買去,也一直冒出一些看似機會無限的新平台(如 Apple 或 Android 的 App Store)。 多少讓人有種「做這事情要成功實在很簡單」的錯覺(雖然從我眼中來看,這條路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寫到這裡,有人可能以為我打算批判網路創業這件事。 這倒就誤會了,因為我一直相信年輕人想創業是好事。 至於要透過甚麼媒介→無論是想當社群大亨或是現代藝術家,其實都是有機會成功的。 唯一有問題的,是很多人把重點放錯位置了。 很多人持續有個迷思:認為這些人創業成功的關鍵是因為擁有一個剛好被大家喜歡的絕妙點子(或技能)。 尤其這幾年因為工作的關係,有機會幫一些公司或朋友檢視營運計畫(BP)之類的東西,發現很多人在創業時都僅把專注力放在點子的說明(強調這點子有多棒、有多獨特)、或是如何做網路行銷、會員招攬、搜尋引擎等事情上;可是核心基礎的考量卻往往簡單帶過。 但從我的觀點而言,把「點子」當成「唯一重點」的思維,跟從來沒畫過圖的人想立志靠抽象畫致富在本質上可說是一樣的可笑。 因為,除非你已經確定自己天縱奇才、已經是名人、或是已經有充分的基礎(金援與技術與經營團隊),否則單一點子(或技術)的創業幾乎99%會在「能帶來穩定金流前」就被消滅了。 換言之,想創業是好事,但若背景條件能力智商都跟我一樣僅是平凡人的話,那或許應該要更「腳踏實地」一些。 所謂腳踏實地,指的是該在創業前,應該花時間好好學一學「經營的基礎」。 檯面上最有名的畫家鮮少是一出道就在畫抽象畫。 必然是先把素描、構圖、色彩、各種媒材的特性學好,等這些基本技能有了,才有辦法反璞歸真的透過簡單的線條與筆觸繪製出抽象與意境的作品。 比方說,畢卡索也是一步一步從素描、古典藝術的手法扎實練習起來的。 意念性質的作品都是後期見山不是山後才出現的。 若你只看最終結果,覺得好像那些作品都很簡單(如橘紅黃)、沒甚麼技術含量,但實際他們可是經歷了長期的人生,一步一步從基礎慢慢走到那些線條簡單卻能傳達強烈意念的終極作品。 上圖是畢卡索早年的作品(1921 的讀信)。 這作品可完全不似一般人對於畢卡索作品的印象,表示畢卡索在走入印象派之前,也是有紮實古典藝術訓練的。 想當創業家的年輕人也該一樣,不該被那些靠一個單一產品、技術、或點子賺進數億元的故事迷惑了。 那些故事很多是特例,是一般人未必能輕易模仿的。 很多人前期的努力也未必會在媒體上充分揭露。 你在起步之前,其實更該思考你在財務、營運、管理、與策略上到底有沒有扎實的基礎與知識? 但到底甚麼是所謂的基礎知識呢? 我覺得是 1. 管理會計 2. 經營知識 3. 流程意識 4. 傳統的行銷知識(網路行銷只是其中一小塊)。 而這四項知識中,又以管理會計最為基礎。 (註:擁有基礎知識的下一步才是思考 Business Model,請見創業成功的九大要素) 就算你是一個已經覺得自己有個好點字的人;在你真的決定要去青創貸款開始第一步前,請問問自己,自己的成本概念如何? 你了解如何計算產品的毛利率? 你了解如何定價? 你的固定成本有哪些、是多少? 你的產品要賣多少才能打平? 如何評判成本結構哪塊太高了? 如何評判哪裡有降低成本的空間嗎? 甚至你具備基礎的財報閱讀能力嗎? 東西真做出來了,成本結構能為你帶來正的現金流嗎? 東西做出來之前,你的營運資金又要從那裡來呢? 以下面這張Income Statement的內容為例,你能看懂八成嗎? 你能了解這間公司的營運狀況為何嗎? 借用自http://business-accounting-guides.com/profit-and-loss-statement/ 如果這些知識你根本不具備,或連上面這簡單的 income statement 都看不懂,那有沒有好點子在九成的時間都將毫無差異。 雖然下面這句話我已經講過很多次,但是還是要再強調一次:我個人的偏見是,一個生意要成功,經營比點子更重要。 因為一個具備經營能力的人,就算跟隔壁賣類似的東西也有機會「活下來」(試想想台北市博漢區以及光華周邊)。 但一個只具備好點子卻缺乏經營能力的人,最終「99%」會被市場打敗。 雖然有 1% 的人因為機緣與天才而在媒體上成名;但更多空有好點子及好技術的人,其實根本沒辦法維持公司營運所需要的現金流量,而在成果出來前就倒閉了。 此外,缺乏經營能力的人,若點子不夠讓你一夜成名,那你將立刻面對蜂擁而出的模仿者(Copy Cat)。 這群 Copy Cat 通常還不是小廠,很多都是上市上櫃的大公司。 舉例來說,Android 以及 iPhone/iPad 的平台上,一些素人開發的好點子根本原廠之後就自己搶來做,把相關功能在下一版本的 OS 中免費包裹。 這種情形你能拿它如何? 就算來競爭的 Copy Cat 不是原廠,它們也可能比自己更有經營概念 →知道如何控制成本、降低庫存、定價靈活、行銷全面。 你若沒準備好,再好的點子最後也可能只是為人作嫁。 所以,除非你已經有金援、有完整的團隊、或能立刻把點子商品化,否則連如何讓公司穩定活著都不懂時,一個還沒發展的點子是要如何從市場取得暴利? 要以這樣脆弱的基礎就想創業? 那其實不過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投機罷了→看別人好自己也想冒險賭賭看。 若是如此,那還真不如集資去買樂透,搞不好勝率還大的多喔~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4, 2024

想到新加坡工作 / 生活?你可以先了解的優缺點

近兩年來到新加坡工作後,在 Medium 陸續寫了工作與心得分享(可參考文章目錄一覽表),以為對於新加坡生活也交代且介紹得差不多了。 不過近幾個月突然收到好幾封詢問關於新加坡工作的來信,來信者職業、背景、想到新加坡工作的拉力與推力各不相同,這讓我覺得,或許可以再寫一篇文章,列出更多我對於新加坡工作(生活)的第一手真實感受。 Photo by Sergio Sala on Unsplash 在進入正文前,介紹一下自己的背景好了,這樣有需要的人也比較方便決定要不要參考這篇文章。 職業:網路業 PM 工作經驗:來到新加坡前,在台灣已做過三份工作,前兩份與 PM 無關,第三份才轉職為網路業 PM 背景:隻身一人到新加坡工作,沒有攜帶任何親屬、伴侶或寵物,在新加坡也沒有 學歷:土生土長的台灣大學生,沒有在任何國家唸過碩士,也沒有到新加坡留遊學或交換過 在坡資歷:2021 年 5 月來到新加坡,至今兩年 在坡身份:拿工作簽證,非永久居民也非公民 提醒:對於新加坡工作&生活的感受,一定會隨著每個人的主觀想法而有所不同,以下資訊請自行參酌。 在新加坡工作 / 生活的優點: 1. 所得稅低 可以直接參考官方資訊,上面已列出所得級距與對應的稅率。再搭配另一則官方資訊,上面列出新加坡近年全職員工的工作所得,可以對照出來:新加坡的中位數月薪約為 5,000 新幣(台幣約為 11 萬,匯率以 1:22 計),若 *12 個月,年收入就是 60,000 新幣。 根據此收入,基本上要繳的所得稅就是 “First $40,000, Next $40,000” 那個級距,也就是 550 + (60,000–40,000) *7% = 1,950 新幣(台幣約為 42,900)。 雖然數目上看起來多(繳一次税要噴五萬),但 7% 這個所得稅率應該算是蠻「香」的。 2. 旅行方便 在台灣時,飛日韓很方便;在新加坡,飛東南亞跟紐澳很方便(不過離日韓就很遠了,好懷念動不動就可以飛日本的日子……)。 從新加坡飛歐洲雖然跟從台灣出發一樣都很遠,但整體來說機票好像比較便宜(我去年 10 月從新加坡飛西班牙,在中東轉機一次,來回才 2 萬初台幣),且選擇較多(可能因為新加坡的樟宜機場是國際熱門轉運航點之一?) 3. 生活安全 這邊還可以細分成不同種的安全: 人身安全: 整體來說台灣跟新加坡應該差不多,手機錢包放在餐廳的桌上不太會被人摸走、晚上回家都不會覺得很可怕,一個人走在路上也都算安全 交通安全: 個人體感新加坡安全度大勝台灣。在台灣目睹過好幾次車禍,公車差點撞到機車的、機車互撞的、車撞行人的都有,在新加坡一次都沒發生。 雖然也可能是我比較少出門……但走在路上,也會明顯感受到大多數的汽車會禮讓行人 — — 並不是 100%!但絕對高於台灣。不過「行車安全」也是看法律怎定,據說新加坡的行車相關法律很嚴格。 政局安全: 這個應該是所有台灣人心中的痛吧……我收過的來信中,就有身為爸媽的網友說,他們是看中新加坡的政局穩定(相較於台灣),不希望自己的小孩生活在太動盪的大環境,所以想來這邊長期發展。 比起兩岸長久以來的政治問題,新加坡的確安全許多,但關於政治……每個人見解不同,新加坡也有自己的問題,比如言論自由、媒體自由、投票制度等。 只能說若以目前兩國的政治與經濟實力這種「結果論」來看,新加坡的確是實力堅強且整體情勢穩定很多。 4. 雙語環境 對於上班族來說,個人認為這不是一個優點或缺點,這只是新加坡生活與工作的一個「事實」。 但對想在新加坡生養後代的台灣新移民來說,「雙語教育」可能是個很大的拉力吧,新加坡的小朋友從小在學校要學兩種語言:英文是必備,另一個則是自己族裔的語言(比如華人學中文、馬來人學馬來語等)。 不過近期也有新聞說,家中使用母語的比例越來越低、用英文溝通越來越普遍,或許要兼顧雙語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其他比較不那麼明顯,或者跟台灣差不多的優點,就不一一細說了。比如:異國美食選擇多、大眾交通發達、電子支付方便等……。 在新加坡工作 / 生活的缺點 1. 生活費驚人 先澄清一下,如果是以「可支配所得」來說,我個人在新加坡的可支配所得是比在台灣時還高的,也就是說,我在新加坡的薪資比台灣高、花費也比在台灣多,但存下來的錢還是比在台灣時存的多。 作為一個台灣人,我覺得新加坡最貴的三樣東西:外食、買車、租房&買房。 在餐廳外食,會有兩筆衍生費用,一是服務費 10%,二是消費稅 8%(過不久好像要漲成 9%),所以吃一頓飯就要付餐費本身,再加上上述兩筆費用。比如一頓早午餐 25 新幣(550 台幣),結帳時就是 (25 * 1.1) * 1.08 = 29.7 新幣(653 台幣)。有的餐廳沒有服務費,那就是結帳時另外再加上 8%。 買車貴,則是因為據說新加坡政府有意管控環境污染與塞車情況,所以想降低私有車的數量。關於新加坡的車有多貴,可以先了解「擁車證」這個制度。 新加坡的社會公宅 (HDB) 是出了名的讓人羨慕(反觀台灣的高房價與少得可憐的社會住宅……),公民與符合條件的永久居民可以購買價格低廉的政府組屋。但我這種拿工作簽證的人無福享有,想擁有自己的房子就只能買私人住宅 (condo)。 然而,最近新加坡政府在打房,外國人買 condo 得先付 60% 的印花稅。你沒看錯,就是 60%!!!!原本是 30%,但 2023 年 4 月的某個晚上,官方宣佈調整為 60%,所以買一間房原本是定價 *1.3(比如 2,000 萬 *1.3 = 2,600 萬),現在直接變成 2,000 萬 *1.6 = 3,200 萬……。 如果不買房,就得繼續租房,但進入後疫情時代的新加坡,國際人才回流、租屋需求再度湧現,租金不斷飆漲,現在能用 1,500 新幣(3.3 萬台幣)租到一間雅房,已經是很不錯的事情了。 2. 休閒生活有限 新加坡雖然位置不錯、周圍有許多國家,但新加坡本島就……蠻無聊的,能做的休閒活動不多,且休閒活動的金錢成本也不低。 喜歡室內娛樂的人,逛街、看電影、喝下午茶,這些新加坡一樣也不缺。但如果喜歡藝文活動,我覺得新加坡的獨立書店、藝文展覽、藝文空間都比較少。 喜歡運動的人,新加坡礙於地理限制,愛衝浪潛水的人或者喜歡爬山的人都得跑到馬來西亞或印尼……在本島能做的多半就是滑板、騎腳踏車、室內攀岩和健身慢跑;皮拉提斯和瑜伽也蠻盛行。 3. 教育與生活的固定模式 雖然我未曾在新加坡受教育,也沒有在新加坡人的家庭長大過,更沒有跟新加坡人密切相處過,但拼湊了在生活週遭的各種法律規定、社會框架、價值觀後,我感受到的是:新加坡這個國家,隱約著有種對於「標準良好國民」的既定框架,且各種政策也強化了這個框架。 什麼叫做標準良好國民? 受良好教育長大、大學畢業(不是 NTU 就是 NUS,兩所新加坡最好的大學) 大學畢業後,找份穩定的工作 工作幾年後,跟另一半結婚 準備結婚的時候,也可以準備申請政府組屋的抽籤了 有房子後,就準備增產報國囉 然後小孩再繼續受良好教育長大、大學畢業……再次重啟一樣的循環 新加坡的學生是出了名的命苦,小學就有能力測驗,之後一路有各種考試,每一關都會篩選出一些人——這聽起來有點類似於台灣以前的基測,一部份人考完會去高中、另一部份去高職。 在「行行出狀元」、「術業有專攻」的社會中,技職體系的存在並非一種「歧視」或「問題」,但新加坡似乎還沒有這種「行行出狀元」、「術業有專攻」的觀念,依舊是「唯有讀書高」,所以「篩選(菁英)」的背後也代表著「淘汰(非菁英)」。搜尋「新加坡 菁英教育」就會看到很多文章了。 除了教育關卡的篩選,法律制度也在篩選所謂的「標準良好國民」: 新加坡並沒有允許同性結婚。所以今天一對 30 歲、經濟穩定的同性伴侶,在新加坡買不到政府組屋。 新加坡鼓勵結婚與生育。所以今天一個 30 歲的單身異性戀女子,在新加坡也買不到政府組屋,因為政策明定:單身的新加坡人要到 35 歲以上才能申請購買政府組屋。 我個人覺得這樣的「社會期待」讓這個國家變成一個「模板產生器」,每個國民經過這套制度的養成後,都有一樣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沒辦法符合這套模板的人,就在這些製造「標準良好國民」的過程中被放棄了。 曾看過一句話: Why fit in when you were born to stand out? 我會將這句話翻譯為:「如果你注定與眾不同,那又何必委曲求全」。然而,不能否認的是,新加坡這樣的政策某方面可能忽略了個體差異,但它很可能可以藉此追求更好的經濟成長 — — 生育意味著搶救少子化、降低高齡化、增加社會生產力,而這也是這個國家現在能蓬勃發展的根本之一。 結尾 說了這麼多,其實說到底還是個人選擇。每個國家都有好有壞,兩年前的我因為想看看世界、想試著到更國際化的地方生活,於是來到新加坡。或許過不久後,又會因為其他原因而飛到其他國家,畢竟每個人在每個階段想要的東西都不一樣。 沒有一個地方能 100% 滿足所有的客觀條件: 中國有很多當地大公司、網路發展快速,但生活在牆裡,言論自由受限 美國號稱自由國度,但自由到現在許多人大舉種族或性別旗幟而霸佔話語權,這樣的自由還是自由嗎? 到歐盟國家生活總是比較自由了吧?但穩定的生活、美麗的風景、工作生活平衡的日子,付出的「代價」是沒有 24 小時便利商店和高稅率 想要便利生活,回到日本好了,日本相對鎖國、跨國企業少、工作機會可能沒那麼多,日本人特別的生活文化也需要時間適應 不想適應了,回到台灣吧?但又有高房價和低薪資的問題…… 金窩銀窩,最「好」的不一定是自己的狗窩,但一定有那個最「適合」自己的地方。 我一直都覺得,最適合自己的,也就是那個對自己來說最好的地方了。 而唯有搞清楚自己在此刻最在乎的是什麼,才能找到自己當下最適合的落腳處。 -- 本文轉貼自: MH(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3, 2024

商業智慧分析師 Angel Chen 專訪|數位遊牧的價值不在到處玩,而是「選擇」自己要的生活模樣

「我在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的過程中遇到很多特別的人,像在海南的時候我有個北京朋友,他整年可能就工作半年而已,冬季他在滑雪場做行銷,其他時間都待在海南衝浪。」在我露出驚訝神情的同時,視訊畫面另一頭的 Angel 接著說:「對,我當時也覺得『哇,這樣也可以啊?』」 目前於新加坡企業擔任商業智慧分析師(BI Analyst),Angel 是個資歷約兩年的數位遊牧者,熱愛衝浪的她除了旅居過宜蘭和台東,也曾在中國海南、泰國清邁與印尼峇里島等城市生活。 受訪的幾個禮拜前,她揹著大背包獨自踏上嚮往已久的斯里蘭卡;受訪的當下,她則已回到她口中的「遊牧中繼站」峇里島。 聊起遊牧生活,她笑著說自己本來就熱愛旅行,所以雖然有朝九晚五的正職工作,而且工作內容還不輕鬆,但她仍在旅居各地的生活中過得非常開心。 不過,隨著旅行經驗越來越豐富、接觸到的人越來越多,她發現這份開心其實不只來自旅行本身,再向下探究,更是因為數位遊牧創造了比過去更大的空間,讓人能更自由地「選擇」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別被「遊牧」一詞侷限,生活模樣可以很多變 講到「數位遊牧」,很多人常有一種誤解,覺得是不是一定要到處跑,那才算是遊牧? 但在 Angel 看來,我們其實不必被用詞侷限,標榜自由的遊牧生活有著各種可能性。「像有些人喜歡頻繁變換地點,覺得很有新鮮感,或像我喜歡在一個地方待久一點,可能花幾個月深入旅行,也有些人雖然可以去旅遊,但他選擇待在台灣,偶爾想去旅行再去。」在她看來,這些通通都是選項。 也有人會想,數位遊牧是不是代表著收入會降低?畢竟我們過去認知中「成功」的白領階級,似乎都是待在裝潢現代、窗明几淨的辦公室,而不是到處跑來跑去?對 Angel 來說,答案也未必,在遊牧狀態中透過掌握正確的職場策略,獲得和過去相同或更高薪資的大有人在。(想了解 Angel 的數位遊牧職場策略嗎?歡迎收聽《大人的 Small Talk》人物訪談) 當我們這樣建立對「數位遊牧」的理解,也就不難想像:它指的並不是單一一種「最棒」的生活方式,而是讓人真正開始思考自己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並且做出選擇和實踐。 不只在海邊生活,Angel 也在海邊遠距工作。(圖 / Angel 提供) 「甚至,開始遊牧也讓我看到更多種生活的樣貌,對自己的生活可以有更多想像。」目前以旅居各地為生活主體的 Angel 補充。 她說明,自己大學一畢業就到上海工作,在快步調的大城市中,過去她對於人該追求什麼生活的認知就和多數人一樣,「比方說要在科技大廠或互聯網公司工作,賺很多錢,被升到很高的職位......」 但開啟遊牧生活後,她在旅途中遇見許多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國家的新朋友,她一一點名:整年只有冬季會在滑雪場打工,其他時間都在海南衝浪的 A、辭掉旅遊業工作到台東開民宿的 B,以及從西班牙大老遠搬到印尼,只因喜歡峇里島生活的 C...... 「以前我會覺得生活只有一種方式,但現在我發現其實有各種可能性。而且專注於職涯也好、專注於自己的興趣也好,只要工作收入可以支撐你要的生活,那就是最重要也最好的了。」Angel 說。 選擇總伴隨「代價」,接受現實找解法 雖然在遊牧過程中收穫不少,但多數時間都在旅行的 Angel 也坦言,每種選擇都會伴隨著代價。對她來說,目前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代價有二: 因為在一個地方通常最多停留幾個月的時間,所以較難建立穩固的新關係。 因為長時間不在台灣,所以和本來的朋友容易變得較少聯繫。 不過針對這兩個代價,經過近兩年的摸索,現在她也發展出一套自己的因應方式。以建立穩固的新關係來說,她逐步減少自己並不擅長和喜歡的交友方式,也就是類似派對的熱鬧場合一次跟一大群人聊天,改從興趣「衝浪」切入,結交志同道合的夥伴。不只能結伴衝浪,也比較有機會累積深度的互動和情誼。 她也分享遊牧過程中的難忘經歷:「去年我在峇里島過 30 歲生日,和一個西班牙室友一起去潛水,室友帶了手寫板下水,上面就寫著:Happy Birthday Angel。」如今回想起來,她還是非常感動,沒想到隻身一人的遊牧路上能交到知心朋友,還以這麼驚喜的方式替她慶生。 西班牙室友在水中給 Angel 的「生日驚喜」。(圖 / Angel 提供 ) Angel(前排右一)在峇里島與來自俄羅斯、德國、紐西蘭和澳洲等國的室友們合照。(圖 / Angel 提供) 至於第二個代價「和本來的朋友聯繫減少」,她的因應方式則是回台灣時多把握和朋友相聚的機會。畢竟長大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主動邀約重要的朋友,會比被動等著別人聯繫還更實際。 怎麼理性做「選擇」:5 個自評面向 + 6 個遊牧地點考量 衡量工作條件許可之後,若你心裡也有和 Angel 相似的遊牧打算,她提供了五個你可以進一步思考的面向,包含: 1. 我適合什麼樣的旅行 / 生活方式:是頻繁移動?在一個城市待幾個月再移動?還是多數時間待在台灣,偶爾才旅行? 2. 我是否能獨立生活:我能自己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如洗衣、煮飯等等)嗎? 3. 我獨旅的能力如何:我能獨自解決旅行中的各種問題嗎?我的語言能力夠嗎?語言能力不夠怎麼處理? 4. 我有獨處的能力嗎:「一個人」的狀態會讓我覺得很難受嗎?或我能夠樂在其中? 5. 我能以什麼樣的方式交朋友:我喜歡參加社交活動嗎?或在旅途中我打算如何交朋友? 需注意的是,這五個面向的意涵並非「我做不到,所以我不能去遊牧」,而是我們可以依據自己適合或想要的遊牧型態,評估相應的能力需求;若目前還達不到需求,我們可以怎麼增強或調整旅行 / 生活方式? 若部分面向你不確定,比方說因為沒有獨旅過,不確定自己是否具備獨旅能力,或者是否享受獨旅過程,那麼不妨以最小幅度(像是來場短期旅行)來測試看看。 除了出發前的評估與加強,對於如何選擇第一個遊牧地點, Angel 也分享自己的做法:「我覺得最優先的是,我會先確定我對這個城市感不感興趣?這裡有沒有我想探索的地方?」再來,則接著評估網路穩定度、物價、治安和簽證(包含申請難度與能待多久)等。 這些資料在 Nomad List 這類遊牧網站都可以找到,或者你也可以透過「城市」、「數位遊牧」等關鍵字來搜尋。 「除此之外,時差也很重要。」Angel 分享,她其實也很希望能到歐洲遊牧,不過考量到目前工作還需要頻繁與新加坡同事合作,若處在不同時區會不太方便,於是暫時還把這個願望放在心裡,留待未來能實現。 聊起未來,Angel 說:「我覺得遊牧生活帶給我很大的快樂,我不可能永遠待在現在這個工作,但我會找方法保持這個我喜歡的生活形式。」 對於想嘗試遊牧卻遲遲還沒行動的朋友,她也以燦爛笑容鼓勵「就去做做看吧!」畢竟她目前擁有的快樂,也正來自兩年前那個,摻雜謹慎和一點衝動的「選擇」。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Angel 的遊牧生活樣貌,也歡迎追蹤她的 Instagram。

March 12, 2024

經營「知識型自媒體」關鍵|先搞懂 3 個角色定位,避開 4 個陷阱!

這個題目想寫很久了。 這些年有不少朋友,看著我跟 Joe 從寫管理文章的阿宅,逐步建立了每年服務數千學員,擁有 20 多位成員的【大人學】團隊,覺得「這真是門好生意」(借用 MJ 老師的梗),紛紛來問我訣竅。 基於大人學樂於分享的精神,我就來說說,我對於「知識型網紅」的看法,不敢說很客觀精準,只希望引發有這念頭的朋友一點思考。 說自己是「網紅」有點厚臉皮,這從來不是我的目標跟定位。 我心裡的定位比較像是「以網路為媒介散佈知識的創作者」,既然我們不是在寫博士論文,還是簡單稱呼「知識網紅」吧! 不管是專職還是斜槓,你若也想走這條路,尤其是創造「持續性」的收入,「角色定位」或者說「人設」,絕對是第一步要搞清楚的事! 經營知識型自媒體,先搞懂三個角色定位! 以流行音樂舉例,大家比較容易懂。 我們大致可以把歌手分為三類:偶像派、實力派、實力派偶像。「偶像派」的主要武器是顏值、個人魅力;「實力派」則仰賴創作才華或唱功,至於「實力派偶像」則是兩者兼備。 當然啦,如果可以自由選擇,人人都想當「實力派偶像」。但那可是萬中選一,可遇不可求的。 除了很少數人一出道就同時魅力/實力兼備(我心中的的例子是瑪丹娜、泰勒絲),多數人都是從「實力」或是「魅力」為起點的。例如陳綺貞、周杰倫、五月天一開始以實力為大家所知,後來逐漸成為我們心中的偶像。至於劉德華、蔡依林、 SHE 一開始則是偏偶像路線,後來實力也為大家認同。 我認為「知識網紅」的世界也類似,入行時最好有清晰的自我定位,走實力還是走偶像想清楚,才能穩健發展! 之間的最大差異在於,你的「先期支持者」是基於你的個人魅力,還是你的創作成果?大家一開始是注意到的是你這個人,還是你的作品? 怎麼知道自己適合哪條路線?其實很簡單,你若真具備偶像級的魅力,你多半自己早就知道了! 我有位同學開藝人經紀公司,他告訴我,一個人上不上鏡頭,一眼就知道,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當然有例外,但不多)。 我記得有次聽到王偉忠也講過類似的話。世界上或許真的存在「觀眾緣」這種東西,見多識廣的人自然知道群眾的喜好。 有個人魅力的知識網紅,當然應該多多露出,這時候你的專業知識就是味增湯裡的「柴魚片」:提味用的,不是主菜! 像是主持人的謝震武,沒人會去深究他的法學素養,他自己也很少在節目中談法律(這點我認為他非常聰明),但律師的背景(柴魚片)讓他的個人魅力大大加分! 之前爆紅的「理科太太」也是。很多人把她拿來跟另一位知識網紅「囧星人」比較,說理科太太分享的內容錯誤百出,創業經歷可疑,而且還常常代言商品,跟老公曬恩愛,遠不及囧星人說書的內容扎實。 但前者快速爆紅,名利雙收,後者卻連個幾千塊錢說書訂閱都中途鎩羽,只好回去當上班族,可見「台灣人的素養不高」。 我不認同上面引號裡的結論,這是拿蘋果跟橘子比,這兩位我前期就有追蹤,理科太太的人物設定本身就是重點,一登台就特別強調她顯赫的學歷還有智商,談的雖然是科學,但選題都非常大眾化,很容易引發討論(愛情生理學,有機食物真偽),帥老公登場也很有話題,很明顯就是知識網紅中的偶像路線,「科學知識」不過是她的,沒錯,柴魚片! 而囧星人則完全不同(我不會說她不以個人魅力見長),但她的書評確實有料,光看選書就知道了,是真的愛求知的人會選的書。此外,有製作過視頻的就會知道,她的內容是經過細膩企劃甚至考證的,絕不是隨便翻翻書就直接上來講,在我看囧星人絕對是知識網紅中的「實力派」,而理科太太則明顯偏「偶像設定」。 歌壇中某位偶像派爆紅,某位實力派沒能紅下去,就說聽眾的品味很差,這當然太武斷!這世界很多元,我們固然需要偶像顧眼睛、聊八卦,但也需要實力滋養,但如果知識網紅本身在「角色自覺」跟「商業模式」上沒調教好,經營就難以持續。 我的觀察是,偏偶像路線的人,大眾關注的是這個「人」的一切,用途在於「八卦」題材。 偶像必須不斷製造話題,刷新大家的關注,甚至負面話題都好過沒有話題,基本上是在滿足人們「看熱鬧」的心態。 所以當網民出現對理科太太一些負面質疑時,她其實變得更紅,代言也更多了!甚至連一些平常沒在追蹤知識網紅的人都開始搜尋理科太太,這對她的商業模式(商品代言、公關露出)絕對有幫助! 但如果你進這行,是基於你對知識分享的熱情,那請優先專注在「用你的創作來感動人,而非你的個人事務」。 因為走上實力派路線,主要是服務「看門道」而非「看熱鬧」的需求。既然你的前期粉絲看重的是你的內容,他們自然具備一定的品味與要求,只要你內容很好,他們就會一直來,慢慢產生信任,接下來就會發自內心地推薦給身邊的人。 紅的過程通常很緩慢,但也很紮實,實力派通常不像偶像派一夕爆紅,但好處在他們生命週期較長,有一群長期跟隨你的粉絲支持,甚至能成為終生的事業,基本上就是歌壇常青樹:「費玉清」與「江蕙」的模式! 經營知識型自媒體,需小心四個陷阱! 但對實力派的知識網紅來說,有個陷阱要特別留意,那就是「急於變現」! 亞馬遜創辦人曾問股神巴菲特:「你的投資哲學那麼簡單,為什麼這世上很少人能複製?」股神回答:「因為多數人都不願意『慢慢致富』!」 這些年每次有朋友問我們的發展路徑,我都毫無保留地分享,但總結到今天,當中最認真的一位,也只寫了六篇文章就沒下文了。 人們總以為,成功背後一定有「竅門」,正所謂「一針頂破天」!這我完全理解,就像我當年也曾買過 Jordan 的球鞋,阿格西的球拍,還留過貝克漢的鬍子...... 我深信,偉大的創作者(至少一開始)都不是為了錢,而是一種創作的慾望(金庸)。創作本身就會帶來自我的認同、分享的喜悅、還有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 老實說,創作這檔事兒,滿足自己的成分多於滿足他人。創作的熱情會催生出好作品,好作品會帶來粉絲,粉絲進而為創作者帶來回報與支持,這是一種很棒的,兼具創作與商業的循環,除非創作者「急於成名」或「急於致富」,才會毀了一切! 急於成名或變現的陷阱,大概觀察到這幾種前兆,這是我跟 Joe 幾乎天天用來警惕自己的,在這裡也跟各位分享: 第一種,作品初為人所知後,急著轉換為「偶像派」,專注媒體露出,創作質量下降,新粉絲尚未聚集,舊粉絲卻高速撤場。 第二種,作品成功,於是創作者自信爆棚,大力放送與作品毫無關聯的主觀意識(如政治、階級、性別議題),惹毛群眾甚至既有粉絲。 第三種,急著變現,在產能不足或沒有團隊奧援的情況就進入訂閱模式。收了鐵桿粉的訂閱金,但後面稿件壓力爆表,無法貫徹承諾。 第四種,太在意短期回報,追逐市場潮流,不斷切換議題,導致專業品牌形象難以累積,群眾的印象含糊。 以上四點,都是「創作者的自我定位」與「粉絲對創作者的定位」產生嚴重落差造成的!簡單地說就是,粉絲愛的是你的作品,而不是你本人,結果本人跑出來做了違背作品風格的事,導致粉絲一哄而散! 我個人還是非常看好「知識網紅」這個領域。 既然網路帶來一個「去中心化」的環境,讓一般人無需出版社,無需電視台,無需廣播頻道,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知識與經驗,甚至幫助到特定族群,並帶來商業利益,為何不試試看呢?所以我常鼓勵身邊有志創作的上班族與學生,一定要投入創作,大方分享。 但請記得莫忘初衷,好好享受創作本身帶來的美好,讓創作者與粉絲間的關係逐步加溫到沸騰,千萬別急著開鍋蓋,或是宰了會下蛋的母雞!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1, 2024

網路時代的副業、賺錢方式?怎麼選擇、驗證副業項目?

💬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每次我演講只要分享這種主題:「疫後新常態:遠端溝通術」與「數位遊牧,數位新時代的工作和時間管理術」,都會有不少人是來聽「我可以用網路賺到錢嗎?」。 所以今天,我也來分享這個很「吸晴」的主題:網路副業模式。 我猜大部分人不是自由工作者,而是個上班族,所以問題可以再具體一點: 「有沒有可以讓我下班後輕輕鬆鬆,每天多賺個 500-1000 元的方法(副業)?」 我在寫這篇文章時,剛好看到 B 站上也有個影片在講這件事,底層邏輯和觀點跟我這幾年的體悟非常雷同,但是他整支影片快 40 分鐘,超級長,你可以看完這篇文章,真有興趣再去看看這支影片。 不過,讓我拿他這支影片最後的結論畫面作為今天的開場,我很喜歡他這張圖: (圖/侯智薰提供) 基本上這張圖可以算是我從自由工作者到一人公司的路徑了,唯一差別在於左邊的「提升空間」,我會用「操作空間」。 因為發現在學校學習的專業(化學工程)雖然有很大的收益空間,但對於我個人來說,我並不喜歡。也就是如果讓我一天八小時在處理這領域的事情,我認為我自己沒有操作空間,沒有熱愛可以發揮的地方,所以必須轉彎。 有兩種生意,以前好做,現在別做了。 好,回頭聊聊網路副業,最多人想到的兩個方向:「賺資訊差」和「賺內容流量」。 1. 賺資訊差 比如開個小網店,找便宜的管道買入產品,然後換個好看的照片和文案,就能重新「貼牌或包裝」來賣出。 這種情況在蝦皮屢見不鮮,台灣的蝦皮上充滿著淘寶貨,而且我猜有一半以上是大陸人開的店。反正很多台灣人不知道怎麼逛淘寶、買淘寶,所以他們連實體倉儲都不用了,能把淘寶上賣 100 元的東西,賣你 399 元會有人買;或者你在他的蝦皮商店上買,他回頭跟淘寶店家下單,然後把收件資訊放上你給的資訊,就能直接寄給你。 這種把淘寶上的產品介紹圖文換成繁體字,直接在蝦皮上賣的作法,就是賺資訊差。 所以我已經好一陣子不用蝦皮買東西了,因為我會買淘寶幹嘛還讓別人多賺一手? 如果不求快,求便宜,直接買淘寶。 如果求快,那就買貴一點的 MOMO 或 PChome;東西不喜歡、買錯還能退貨有保固。 ※ 我應該要來寫一篇文章教大家怎麼買淘寶 😆 你可以先看這支影片介紹我們智能宅的淘寶家具開箱和購買淘寶家具的方式。 那我為什麼說這種現在別做了? 因為這種生意根本不是「下班輕輕鬆鬆」能做的。(❌) 你以為只要選對品,換張圖和文案上架,然後就能順利開賣,但忽略掉超麻煩的「客服成本」。 這可能把你原本好好的上班(摸魚)時間都給賠進去了,更何況現在競爭激烈,要談客服成本之前,你還要先考慮流量哪邊來,其他跟你競爭的都是大團隊,你一個人怎麼單槍匹馬鬥的過?如果是五年前,那確實是個適合進場的好時間,但現在別做了。 2. 賺內容流量 「賺內容流量」也是多數人以為很好賺,但實質上門檻超高的副業選擇。 你可能會說,現在 YouTube、B 站都有流量變現阿,Medium 還有很多寫作平台都有流量分成阿?我寫一個文章多平台發放不就行了? 可行,但每一個平台可能一週就 10 元,除非你篇篇爆文。 誠實地說,我在 Medium 紅利時期有一個月因為寫文章被動收入超過 3000 元,但現在幾乎沒有平台能做到這事,就連在超愛灑幣的中國互聯網生態都很難做到,除了流量分成低之外,更關鍵的是,每一篇都爆文也不是「下班輕鬆做做」能達到的。 如果有,只有兩種可能性,搬運抄襲其他地方的熱門文章,或者專門發一些「人性面」的腥羶色內容。 前者已經有不少公司在做這件事,是原創者的惡夢,因為他們有好幾個帳號根本不怕被封鎖,甚至喜歡你評論去罵他,還能增加他內容的熱度,反正沒人知道這個帳號背後到底是誰,這在中國稱為「營銷號」,台灣則是「內容農場」,專門搬運抄襲網上熱門內容後轉製的機構,往往會把標題跟封面改得特別聳動。 🌰 例如我和柚子之前在北京工作拍過一支吃北京火鍋的影片,裡頭有一句話是:「原來北京的火鍋是不喝湯的!超愛喝湯的台灣人初體驗」然後有營銷號把我們的影片下載後,上傳到他們頻道,改了標題變成:「台灣夫妻抱怨北京火鍋,不能 OOOO」,於是影片整個火了 😆。 如果你想做這種營銷號,我也很佩服你,第一是你放下了自己的道德感,第二是我做不到。 怎麼考慮副業項目:學習成本、容易試錯 我認為考慮副業項目時,不是去選看似最輕鬆的,因為那些輕鬆的往往有人成體系、規模化地在做,如果你只是單槍匹馬入局,往往淪為體力勞動,做得累又賺不到多少錢。 所以對我們這種「個人戶」考慮副業的選擇時,你要先注意的是:技能背後的學習成本。 我相信所有東西都能透過刻意練習變成別人需要的專業,但這不會是一兩個禮拜,而是一兩年的事。 🖐️ 等等,那網路時代的副業豈不是根本無法符合「下班後輕鬆做」的前提條件? 沒錯,幾乎可以這樣說,但還是有一個方法,就是我們在開頭提到的結論步驟圖。 先套一句我常說的老話: 「想知道你的熱情所在?先想想你下班花時間做了些什麼。」 最好的副業項目應該是由「主業衍生而來」,而不是憑空出現,但這個主業不是限於你原本上班做的事,而是你本來就會花時間做的。 就像我在《到底什麼才是產品?好的產品像是策展,五條原則確立邊界》中提到「你提供的產品就是你正在面臨的難題,只是你走的比較前面。」這樣一來你的學習成本相對低,而且更容易試錯。 一個副業項目在成長過程裡,往往是不穩定的,所以我們不能直接押身家上去,而是要先經過試錯來驗證這事,我到底適不適合?我能不能長久地做? 所謂「驗證最小可行性方案」,就是用最低成本的方式,把你想做的那件事,先不完美地做一遍。 🌰 拿拍影片為例,有些人想說,我下班後很愛記錄生活,那我說不定能當個 YouTube 主播!所以直接購入大量專業攝影設備,直接開銷就是好幾萬元。 但其實你的智慧型手機已經很靠譜了,應該先用手機試試整個流程,因為你不光只是拍攝,還有剪輯後製、上傳影片、後續經營推廣等環節要面對。如果你真的是細節控,不滿意內容品質一定要增添設備,我只推薦你把收音搞好,影片品質就會好超多,設備成本也不會這麼貴。 別把自己當作普通人看待,成為一個少數派 我認為最難的不是找副業項目。(❌) 因為你的副業項目往往已出現在你的生活裡,只是我們常常受限於自己的心理狀態,沒有去發現它。 如果講網路時代還有哪些可能性的主題,我都會提到: 在網路的時代,你沒有機會、沒有選擇的真正原因,已經不是先天的限制,而是你太常把「不要與別人不同」當作自己行動的侷限條件。 我們最忌諱的就是,一直把自己當作一個「不會成功的人」。就像前陣子「躺平」一詞非常流行,好多年輕人在網路上說: 「我就是個普通人,現在社會太難了,不如躺平當個老老實實的公務員。」 然後把一切的可能性都當作倖存者偏差,這才是把自己的可能性給堵死了。 確實,一個通往改變的好方法成功機率一定不高,我們假設失敗機率有 90%,只有 10% 的成功機率好了。 不過,即便一個方法的失敗率有 90%,你只要嘗試七次,至少有一個方法成功的機率就是 52%,超過一半的概率會成功。聽起來挺雞湯,但也是數學告訴我們的雞湯。 你連「多去嘗試試錯」都不去做,怎麼跟人談可能性? 以「普通人」自居很好,這樣我們會更知足,認為事情都不該是理所當然;但我們不該以普通人這一詞來限制自己的行動和渴望。 你若心有不甘,不滿足於現況,你永遠都有機會能更好,要當也要當個普通人裡的少數派! 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向有結果的人學習 前面講到「最小可行性試錯」是我們學習的第一步,也是我們要發展作品的必要起始點。 🌰 讓我拿學 Notion 為例,一開始應該是去看免費內容(學習成本最低),例如看 PAPAYA 的教學,或者 YouTube 和官方的影片。當你開始鑽研這領域之後,你會發現免費內容不夠成體系,太過零碎,你需要更有系統的內容,甚至是「服務」來幫助你持續精進。 接著,聰明人會發現原來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向「有結果的人」學習,這能省下太多自己探索的時間。 前面的驗證盡可能低成本或無成本,當你選定了一個賽道後,付費是最簡單粗暴,提供價值給有結果的人,讓他帶你入門的方式。 最後,經由驗證試錯、有效發展&累積,就能成為下一匹新手要入門時所尋找的諮詢對象。 所以這支影片說:「網路時代最好做的副業是——分享和教學」這點確實沒錯,那些在網上教人賺錢的人往往最賺錢。只不過我一直很有節制地告訴自己,我是去幫助你聰明地過好你想過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而不是教你賺錢,畢竟我認為錢不是生命的唯一追求,只是個結果,不該是目的。 所以我透過訂閱服務、線上課程和訓練營,看到我們的會員和學員因為所學的東西產生好的改變,這才是我最快樂、最有成就感的事情。當然,能夠讓一些夥伴藉由教學團隊、助教的角色發展出一些副業收入,這也很開心,是錦上添花。 雖然我在生產力和線上教學領域是個有結果的人,但我在其他領域也是個學習者,而且是個愛付費的學習者(?)。我認為學習是永無止盡的,所以透過網路的機制和生態,讓「你有結果的經驗和方法」被需要的人購買,幫助需要的人升級,這絕對是這時代打造副業的最好路徑——前提是,你得要是一個能做出結果、有方法的人。 🥊 總結 / 行動思考題 想知道你的熱情所在?看你下班花時間做了些什麼。 驗證最小可行性方案,就是用最低成本的方式,把你想做的那件事,先不完美地做一遍。 你若心有不甘,不滿足於現況,你永遠都有機會能更好,要當也要當個普通人裡的少數派! 前面的驗證盡可能低成本或者無成本,當你選定了一個賽道後,付費向有結果的人學習,是最簡單粗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錢不應是生命的唯一追求,只是個結果,不該是目的。 透過網路的機制和生態,讓「你有結果的經驗和方法」被需要的人購買,幫助需要的人升級,這絕對是這時代打造副業的最好路徑——前提是,你得要是一個能做出結果、有方法的人。 💬 思考題: 一個人打造副業難度不小,但如果能找到人一起做,透過合理分潤的方式打造多嬴的局面,其實更容易打造一個有機的生態。彼此獨立,但合作的時候可以創造更大、更多元的利潤。 像我一直很歡迎大家找我一起做些有趣的事情,那你呢?有沒有什麼打造副業的想法和遇上的問題? 不一定是為了收入,而是為了更好、更快樂的生活和自我實現。 -- 本文轉貼自:雷蒙三十(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8, 2024

挑戰海外職場,卻不知怎麼開始?試試這 6 種海外求職管道

你是否也曾想過離開家鄉,到嚮往的國家展開一段全新的人生呢?想走入新的人生階段,當務之急便是找尋一份合適的國外工作機會。 根據 Y 小編的經驗,大部分在國外就業的台灣人,都是在學時期就出國留學。然而,並非人人都有足夠的金錢與資源,本篇 Y 小編將告訴大家,其實有許多額外的方法,能幫助你找到第一份海外工作,並透過遠端趨勢與資源,找到你職涯中的跳板。 疫情時代,在歐美國家遠端工作早已成常態,甚至有許多跨國公司發現員工的效率因遠端而大大提升,所以至今仍持續使用遠端的方式進行工作。迎著全球趨勢,實體至公司上班已不是外國企業必備的條件,透過本篇海外求職攻略,將教你更了解如何把握、運用海外工作機會與資源。 海外求職第一招:海外留學 出國留學是許多華人開拓海外職涯與生活最直接的方式。每當畢業季到來,許多國外的知名企業都會直接到學校招募人才,參與當地的校園徵才活動。此外,你也更容易從當地的社團組織、講座活動中取得一手的就業相關資訊。更重要的是,透過就學融入當地生活後,你自然而然能結交到當地人脈,洞悉當地的人才需求,更能對此排定修課、實習計畫。 在選擇學校的過程中,如果已經鎖定特定公司或產業,可以試著尋找與公司有地緣關係的學校,除了校園徵才優勢,能夠方便進行實體面試外,企業端也會認為有當地生活經驗的你會是更合適的人選。 海外求職第二招:海投履歷 如果你下定決心要到國外闖蕩,卻沒有國外的學歷背景的話,海投履歷,採以量取勝的戰術,也會是個可以考慮的選項。但 Y 小編必須先提出警告,大部分時候外國人的履歷都會直接被忽略,100 ~ 200 次投遞,卻完全沒有獲得任何面試機會是家常便飯。因此,海投策略想要成功的兩大因素,在於不要太早放棄與客製化履歷,你可以規劃每天投至少兩份履歷,並針對公司的特性與工作內容,在求職信中撰寫適合的應徵動機,並在履歷中將相應的經歷、作品集往上放,千萬別每一家公司都投遞相同的資料。 ➤ Cover letter 怎麼寫?求職信模板三大重點與撰寫範例大公開! 即便看似機會渺茫,但 Y 小編身邊還真的有不少人成功應徵上美國、新加坡的新創公司,並接續跳槽,慢慢轉換到知名的外商公司。雖然初期會十分辛苦,至少 300 次投遞是基本、1000 次投遞也有可能,但只要你不放棄,有投便有機會。 ➤Yourator 海外工作職缺 海外求職第三招:透過獵頭招募 如果你有一定資歷,且在特定職能或產業穩定發展中,也許可以透過獵頭找到一份心儀的海外工作。其實現在獵頭招募的對象不再局限於頂尖人才,只要你的專業過關,就有機會透過獵頭管道前進海外。以數位新創領域而言,外國企業會主動獵頭招募的台灣人才,還是以軟體工程師、資料工程師等技術職為主,也會有面向亞洲、台灣市場的商務開發職位,偶爾也有約聘人員的招募,對於想前往國際知名企業的朋友們,都可以將獵頭視為找尋工作機會的重要工具。 即使你對於海外工作文化不熟悉,獵頭也會負責幫你更加了解當地的市場狀況、該職務的需求條件、主管的帶人風格與期待、以及企業文化等細節,在拓展未知的海外生活的過程中,如果有一個中間人為你做協調媒合,並為你的職涯提出策略規劃,將大大增加你的求職優勢! ➤ JobMenta 中高階獵才 海外求職第四招:考取稀缺的國際證照 有許多頂尖國際證照受到企業普遍認可,例如 CFA、精算師證照、FRM,但是考取的難度也不簡單,部分證照全球考取的人數可能不超過 300 人。換言之,如果你能夠征服這項難關,在 Linkdin 上將會有許多企業或人才加你為好友,也更容易被獵頭招募。但需要注意一點,部分企業招聘時,除了這張國際證照之外,還需要你 2-3 年的相關工作經驗。 海外求職第五招:進入本地跨國外商、或是業內推薦 如果不急著立刻出國工作,先找間在台灣設有據點的跨國公司,在業界沈潛一段時間,累積資歷與人脈後,再透過內部轉調或者業內推薦踏入海外職場,或許是最踏實且順暢海外求職的方式。 如果你已經在外商公司工作,想進行內部轉調的話,除了要注意公司的轉調制度外,也需隨時注意相關職缺釋出的消息,以及對應的門檻與條件。大部分跨國企業,其實都有眾多機會讓員工轉調到其他國家,但如果你的工作表現、資歷與個人聲譽出眾,這個機會才會落在你的頭上。因此平時的跨部門、跨國合作要盡可能積極,才能留下好印象。 此外,如果公司內部對於轉調的態度不是很積極的話,你也不用灰心,這時在業界留下的聲譽,就成了你進入海外職場的關鍵。平時在各種外部合作案展現專業積極的態度,如果他們有人才缺口,自然會先優先想到你。 海外求職第六招:經營 LinkedIn,打造個人品牌 為甚麼要使用 LinkedIn 尋找海外工作呢?目前大部分的頂尖國際企業都開始耕耘 LinkedIn,尋找國際人才。據統計,會使用 LinkedIn 找人才的企業,更願意投資人才,公司也更具國際觀與發展性。你可透過 LinkedIn 直接投遞職缺,或是在上頭結交人脈、交流產業最新資訊、相互引薦獨家的工作機會。 最重要的是,你能透過 LinkedIn 建立你的個人品牌,當你去面試或求職時,企業能看到你是誰、有哪些專業、作品與經驗,從中了解你是不是符合該企業的需求與條件。如果你是 Sales 或 BD,也能利用 LinkedIn 開發國外業務,無論你當下有沒有轉職的需求,經營好 LinkedIn 都能為你帶來超乎想像的優勢。 ➤ LinkedIn 經營技巧|弱連結讓你離嚮往的外商公司更近! 希望以上海外求職攻略,有幫助各位求職者們更了解如何尋找海外工作。想進入海外職場的理由有千百種,有人單純想體驗異國生活風貌,有人則渴望進入頂尖國際企業大展鴻圖,分別適合的職位,使用的方法也各有千秋。開始你的求職之旅前,記得盤點你身邊的資源,並提前接觸與目標職位類似的任務或跨國專案,一但機會降臨,便能順利地開啟你的海外職涯。 -- 本文轉貼自: Yourator 數位人才媒合平台(原文標題:海外工作機會如何找,6 個必知的國外工作資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7, 2024

5分鐘的晨間待辦清單整理,從混亂到掌控的生產力習慣

當一天事情很多很亂時,兩個小動作,可以幫助自己獲得更有掌控力的一天。第一個小動作是:每天早上花個 5 分鐘回看一下待辦清單,確認今天的重心,幫助自己減少混亂中的失誤,在繁忙中掌握關鍵,並且懂得取捨,知道如何停止。(延伸參考:8 種待辦清單方法指南,從 GTD 到子彈筆記,選擇適合你的更有用) 第二個小動作是:一邊處理事情,一邊把各種意外行動記錄到待辦清單,讓自己可以隨時回顧在忙什麼,即使亂中也有序,避免空忙。以免一天最後結束時,忘了自己做了什麼重要行動。(延伸參考:用寫「間歇式日記」取代規劃待辦清單,不會再寫了一堆卻做不到)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通常認為待辦清單與時間管理息息相關,似乎是為了計畫的制定與準時、準確執行。但基於我多年來使用待辦清單的經驗,我發現它的真正價值其實在兩個方面: 第一,它幫助我們能夠安心地推進每天的工作。 第二,它讓我們在一天結束時,能夠清晰地知道自己完成了哪些事情。 或許這才是待辦清單對大多數人來說最重要的功能。 所以,上面提到的兩個小策略,其實目的不僅是進行時間管理的規劃,而是讓我們在每天開始之前,清楚地知道今天可以做些什麼。並在每天結束時,讓我們能夠安心地回顧自己所完成的事情。這樣做能夠幫助我們在忙碌且複雜的日子中,至少有一個更清晰的方向。(延伸參考:設計好下班後待辦清單, 5 個常忽略卻重要的技巧) 每一回看待辦清單,都是在強化目標 比如說,每天早上調整待辦清單,面對一長串待完成的事務,我會首先篩選出與「長期目標」最為相關的任務。這是確定待辦清單優先順序中最有效的策略。 當我發現今天需要完成的任務過於繁多,而我不可能全部處理完成時,我會選擇那些與我的長期目標最為相關的任務來優先處理。 這個動作雖然簡單,但卻也「最有效益」: 長期目標累積出來的價值是最大的,先投資長期目標,回報最大。 長期目標的意外往往更難處理,降低長期目標的風險,回報最大。 而這些回報,往往也足以抵銷自己可能捨棄的那些次要任務。 在執行待辦清單的過程中,無論是紀錄自己當下的行動,或是要新增未完成任務時,我們也可以從長期目標的角度出發,思考哪些真正與長期目標相關,優先處理它們,或是思考如何往目標的方向前進,而不只是紀錄上去一件事情而已。 對於那些與目標無關的待辦事項,我可能會選擇在今天的清單中先不予考慮,這種針對目標的調整和紀錄,是我在管理待辦清單時,用來強化目標導向行動的具體做法。 延伸閱讀,目標化待辦清單的具體格式:比較持續 5 年的列每週行動清單習慣,復盤我的待辦清單筆記技巧 (圖/Esor 提供) 每一回看待辦清單,都要決定下一步行動 當我決定將與大目標相關的某個任務加入待辦清單時,(無論是早晨的待辦清單調整,或是隨時的待辦清單記錄)我會進一步思考當下能立即採取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 放在每日待辦清單上的,應該是我今天真正能夠完成的具體下一步行動,而不是那些抽象的專案或任務名稱。 比如,今天突然多了一個必須完成的報告,這份報告與我今年上半年的一個大專案密切相關,但「製作報告」這個任務,我今天具體能採取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呢? 可能我的下一步行動會是:從我的筆記系統中找出與報告相關的資訊,並快速歸納出一份報告大綱。 這就是一個具體可行的下一步行動,我會將這樣的行動寫入待辦清單,而不是僅僅寫上「製作報告」。具體的下一步行動能夠讓我們明確知道在每個空檔時間應該做些什麼,而泛泛的任務描述則會使待辦清單變得難以實施。 延伸閱讀,拆解下一步行動的技巧:拆解下一步行動的思考流程圖範本,你也做得到專注不瞎忙的參考步驟 (圖/Esor 提供) 整理待辦清單的目的是決定可行性 前兩步驟其實對我在整理早上的待辦清單,以及在執行任務的同時記錄代辦清單這過程中,都補足了一個時間管理的關鍵細節,那就是「可行性」。 我們經常會制定一些不切實際的計畫,結果往往只會導致無止境的拖延,只有真正可行的清單,才能成為今日完成有效任務的強大工具。 當今天突然多了一些臨時會議,使得可用時間變得更加緊張時,從強化目標的角度出發,我會更清楚地知道哪些次要的任務可以放棄,而專注於與最大目標相關的關鍵任務。 當我明確下一步的具體行動時,我就會了解到在有限的時間內,或許無法完成整個重要任務,但至少能推進任務的幾個步驟,實現百分之四五十的進度也是很棒的。 這種方法讓我們在時間被不斷壓縮、分割、占用的過程中,不會完全放棄待辦清單,仍能逐步有效前進。 只有真正具備可行性的代辦清單,才不會變成增加壓力和挫折感的清單,反而幫助我們避免更容易陷入拖延的困境。 延伸閱讀:時間管理Q&A:從安排行動到引誘行動,5種設計不強迫計畫技巧 好的待辦清單,可以得到休息平衡 結合上述小技巧,實際上能夠幫我們在每日的時間管理過程中找到更適當的休息時機,也讓我們明白何時可以放下心頭大石,無需再擔憂。(延伸思考:設計「停戰領域」與「行動邊界」,我建立健康時間管理的小秘訣) 往往我們列出的待辦清單,可能因各種原因而沒有進展,即使到了晚上,我們可能仍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但若我們在執行任務的同時記錄下自己的行動,就更容易感覺到自己確實完成了一些事情,這樣我們便有了更多安心休息的空間。 有時,我們的一天真的會因為各種臨時的意外、不可預期的雜事、突發狀況而被打亂,但如果我們每天早上先確認當日的重點目標及可採取的下一步行動,就能利用日間的零星空檔,逐步推動這些小步驟。 即便一天被打亂且零散,至少我們知道自己的重要目標仍然在進展,這讓我們更容易對自己說,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準備迎接明天的挑戰。 春節假期後,我們又要面對更多零散繁雜的工作流程和生活任務。這篇文章分享的兩個簡單實用的待辦清單技巧: 第一是每天早上調整目標化的待辦清單。 第二是在執行中記錄行動。 這可能無法讓我們的工作生活完全井然有序,那是不現實的。 但在混亂中至少讓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向何處推進,找到一種更安心的時間管理方式,並懂得適時休息,這才是最為關鍵的。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 (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6, 2024

想圓「自由工作者」夢 = 該立刻離職?5 件職場能給你的重要學習

香港武俠電影有一套既定的框架模式。一心只想復仇的主角,跪在武林宗師面前,乞求師父收他為徒。但師父並不輕易將武功祕訣傳授給他。一開始,師父只叫他煮飯、洗衣、打掃,做一些看似與習武毫不相干的瑣事。每天挑水、砍柴、在頭上頂著甕、在木樁上來回跑跳,幾年下來一再重複做著這些事。 許多弟子受不了苦難的磨練和師父的冷漠對待,紛紛憤而離去,但主角卻默默承受一切。直到某天,師父突然開恩,決定收他為徒。通過第一道關卡的主角,開始正式拜師學武。 他很快就將基本功夫練熟,並對自己身體的柔軟度和強勁的力道感到驚訝。他才發現原來花上數年做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瑣事,讓他在不知不覺中練就了一身基本功。扎實的基本功夫,再加上與生俱來的天賦,他一步步學習更高深的武功,武藝日益增強。等他終於練就屬於自己的必殺技,便拜辭師父下山,最後終於成功復仇。類似這樣的情節不只出現在電影,也是世界各地神話與英雄傳奇普遍的故事原型。 職場是最好的學校 職場生活亦是如此。公司為了考驗新進員工能否持續精進,會先指派他們做一些雜事。在交辦重大任務之前,先讓他們從小事開始做起,測試是否能認真做好每一項工作。認真是所有職場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要練就任何高深的武功,也都必須先把基本功紮實練好。只要認真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會赫然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並不表示只要盡快開始行動,就一定能成功。許多人由於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毅然辭職後,大多數不到一年就重返職場,待遇條件甚至比原本的更差。因為在外面繞過一圈後,才發現世界並不像他們想的那麼簡單。如果實力不夠堅強,就難以在高手林立的武林中生存。因此,即使現在做著的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也要先將目前的職場和工作當成修煉場,好好鍛鍊實力。 一個方向明確的獨立工作者,無論在任何狀況下,都能把職場當成學校學習。 我(勝晤)在歷經十四年職場生活後,自立門戶成立了一人公司。在那之前,我曾經待過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也待過顧問公司、NGO等各種機構。直到離開公司後,才有機會重新檢視過往經歷。崇尚自由、主觀意識又很強的我,待在公司體制內的那段時間,其實過得並不快樂。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多虧這十四年的職場經驗,我才能學到這麼多東西。就我而言,至少從以下這五個面向來看,公司是最好的學校。 第一,可以進行各種嘗試。 我在 LG 電子擔任新進員工教育訓練工作時,把自己設計的《指南針課程》引進公司內部。這套課程的核心重點並不是針對企業組織,而是著重於個人生涯方向探索的過程,通常職場教育訓練負責人往往會擔心造成離職率升高,不敢引進類似的課程。不過,恰巧我就是那位「負責人」,我以「職場工作者自我開發」的脈絡作為基礎,修改課程內容後並引進企業。 每年有三千名新進員工修完這門為期一天的課程,不但成果彰顯,幾年來在業界更是被評為滿意度最高的教育訓練課程。收到許多員工們的反饋,不斷修正調整後,托他們的福,這套指南針課程現在是我個人公司最大的營收來源。 第二,基於利害關係,在公司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 獨立創業後,常會遇到客戶各種千奇百怪的要求。此時如果抱著「這種客戶不要也罷」的心態,事業發展將會受限。 在職場上與形形色色的人一起共事,有助於提升包容力。公司裡有菜鳥有老鳥、有員工有主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可以和不同群體相處,共享喜怒哀樂。雖然難免會遇到「天兵」,卻也是一種磨練的機會。此外,公司也是可以嘗試切換各種角色的地方,像是從菜鳥變成資深前輩,或是從追隨者變成領導者,站在不同位置上,體驗不同角色,能藉此練習理解他人。 第三,可以透過不熟悉的工作開發個人潛力 根據教育顧問喬斯.艾瑞茲(Jos Arets)的研究指出,相較於「上課/閱讀」(10%)或「與他人合作」(20%),「實際工作經驗」(70%)更有助於提升工作能力。尤其當我們不斷嘗試新的工作和角色時,自然有更多開發潛力的機會。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卡內基教育機構擔任業務,雖然第二年開始當講師上臺講課,但因為課程性質著重於人際關係教育,並且是以「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為基礎的激勵式課程,兩者皆與我極度內向的個性不符,因此壓力更是非同小可。但回過頭來看,多虧那些經驗,現在的我才能夠待人圓融,也才得以輕鬆開發新客戶並贏得訂單。此外,我也越來越懂得掌握激勵式課程的引導技巧。這都是由於嘗試陌生工作,進而培養了我的實力。 第四,能理解各部門的角色與合作模式。 在公司最明確可以學到的東西,就是了解公司組織。了解大公司如何有效運作,例如各部門的目標與資源分配、工作項目、人力配置、公司章程及作業程序等,這些在商業中都是必要的知識。 要了解的不只是企業客戶(Business to Business,簡稱 B2B),也必須掌握個人客戶(Business to Customer,簡稱 B2C)的想法。由於個人客戶大部分也都是職場上班族,了解客戶在各種不同部門從事的工作及他們主要的煩惱,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客戶。 第五,可以學習工作的基本能力。 所謂的基本能力,包括如何設定工作目標、如何管理時間、確保工作進度,以及如何進行商務溝通,像是撰寫電子郵件、報告、召開會議等基本工作技能。無論在什麼行業或公司工作,具有扎實工作能力的人不僅值得信賴,也會更容易被注意到。就算只是發送電子郵件,基本工作能力扎實的人,除了信件標題和內容,就連填寫收信者和副本收信者的地方,也能看出差異。「職場 Sense」無法透過書本或上課學習,唯有真正在職場上磨練過才能學會。 除了上述五點外,職場生活中還能學習到許多事物。此外,在職場中的所有學習,不僅不需要支付學費,還能得到薪資。從這些層面來看,職場真的是很好的學校,不是嗎? 職場上學不到的東西 不過,也有一些重要的能力是在公司無法學到的,大部分與自主能力有關。公司就像動物園般是被圈養的環境,會讓人慢慢失去在外獨自生存的能力。獨立工作者想要自立門戶,就必須學會在外闖蕩的生存要領。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時間管理能力。 在公司上班時,因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公司管控,難以意識到這項能力的重要性。然而,當自己在家工作或為了轉換跑道辭職時,就會明白時間管理並不容易。尤其是辭職後,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自由的,聽起來似乎很開心,但大概放空三個月後,就會意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就算把今天的工作拖到明天再做,也不會有人指責,因此一直無止盡地拖延下去;由於沒有固定的下班時間,也可能會經常熬夜,把身體搞壞。對於從未管理過自己一天時間的人來說,「時間自由」形同災難。 在我辭掉第一份工作時,一開始覺得很自由,內心興奮無比。但隨著就寢時間和起床時間越來越晚,導致失眠和憂鬱症上身,只好求助於精神科醫師。直到過了七個月,轉職到另一間公司後,才終於從泥沼中走出來。 因此,在離開公司前,必須先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無論是上班前或下班後,一天至少撥出兩小時,成為自己時間的主人。要練習握有時間掌控權,最好的方式是為未來的職涯發展制定學習計畫。 第二項是差異化,這項能力對在大企業上班的人來說尤為重要。 長期待在大公司的人,最大的弱點就是傾向一成不變的工作模式。由於小公司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經常需要身兼多職;在大公司上班的人習慣各司其職,長時間做相同的事,一再重複「同質性經驗」。 在職場中生存,平凡或許是種美德,但就獨立創業而言,無疑是個致命傷,我們必須盡可能地創造豐富的「異質性經驗」。即使考證照,也應該選擇較少人報考的;或是藉由參與各種專案或公司社團,拓展自己的視野。申請部門轉調、職務調動、海外派遣等,也是不錯的方法。 我聽過在業務部門工作一陣子後,轉調到商品研發部門,開發出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提升銷售,就是很好的例子。就算重新回到原本的部門,在先前部門累積的人脈和技術,也對自己的本業有很大幫助。透過累積不同的多元經驗,可以展現自己的差異性。專業能力加上差異性,就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 一個方向明確的獨立工作者,不會因為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就輕易離職,反而會把職場當成學校,學習所有能學的基本技能,等待合適的機會。即使是影印文件和撰寫會議紀錄這類瑣事,也都能抱著「魔鬼藏在細節」的心態,盡力做好每一項工作。 奇怪的是,這種態度反而會讓這樣的人很快就不必再做這些雜務。此外,這類人每天會抽出一定的時間積極學習,並拓展經驗範疇,展現自己的差異性。即使身處在高手橫行的武林中,也能施展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必殺技」。如此一來,不管繼續待在公司或離職創業,選擇權都在於自己,無論在哪裡工作都能游刃有餘。 -- 本文摘自采實出版《獨立工作者,現在開始為自己工作:把擅長的事做到最好,就能打造不怕失業的工作體質!》

March 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