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

78 posts

部落格经营之路EP.0|The Game Plan 部落格宏观策略

部落格经营之路 这将会是一套系列文,完整揭露部落格经营的重点。 我会从策略谈起,再接着谈执行及网站上线等等的设定,盼这一系列的文章,能帮助有兴趣做部落格创业的人,清除物理与心理的障碍,成功前进。 The Plan — 部落格创业的宏观蓝图 所有成功的部落客,都有一个Plan。 虽然可能都经历过蒙懂瞎写的时期,但若要从兴趣业余晋升专业部落客,计划是一定要有的;而Episode0,就是要把这完整的蓝图呈现给你,让你在一头热冲进迷宫前,先俯瞰一次完整的架构,才不至于在迷宫里晕头转向。 部落格创业的宏观蓝图,有个简单好记的缩写: ATM A:Audience 观众 T:Trust 信任 M:Monetize 变现 无论你是哪类型部落格,经营任何主题,这蓝图都不会改变,就是这三个关键步骤。 Audience观众与流量 当你的网站(部落格)架设好之后,它就是一座孤岛。 无论你 Logo 设计多漂亮、UI/UX 多棒都一样,他就是一座无人岛,只有你自己在岛上,孤芳自赏。 而你最开始的目标,就是要让这座岛屿,热闹起来;每个网站,都需要流量,不然就只是个空壳。 流量怎么来? 除了少数怪咖外,应该没人会想造访一座孤岛吧? 所以你得开始搭建你的岛,你要开始写高价值的内容,每一篇高价值内容,就像是帮岛上盖新的餐厅、景点、旅馆,你要不断地创造这些内容,别人才愿意来这座岛上活动。 流量从哪里来? 在你孤岛周围,其实有着非常多巨型岛屿,上面住了很多人,而你的目标,就是搭建你与那些巨型岛屿间的桥梁。 其中,最大的岛就是Google群岛,他上面有几亿人,你得靠SEO技术来造桥,一开始技术还不好,可能只能用救生艇偶尔载几个人来你的岛,但随着你越来越熟悉SEO,你的桥会越造越快、越造越好,Google甚至会主动把你的桥扩建,让更多人能看见前往你岛屿的标示(部落格标题) 只要你做得对,很多人就会开始从Google,造访你的岛屿。 除了Google群岛之外,还有非常多不同的岛屿,像是Facebook/IG这些社交媒体群岛、Youtube/Tiktok影音群岛、Podcast/Clubhouse声音群岛,这些岛你都可以与他们建立连结,让人们能造访你的岛,创造网站的流量。 即便选择很多,但我建议你初期挑选一个群岛即可。 因为每个群岛建立连结的技巧都不同,需要大量的学习与经验,Google有Google的玩法、Youtube有Youtube的玩法,没有人能在一开始就掌握复数平台的规则,所以建议你,一个一个来,先学会一个平台之后,再往下个平台前进。 第一阶段的任务看懂了吗? 你要做的其实就只有一件事,创造能被人搜索到的高价值内容。 内容可以是部落格文章、Youtube影片、Podcast,格式不限,只要你持续创造「能被搜索且帮助读者」的内容,那你这座孤岛,就会慢慢热闹起来,人们愿意来,愿意待着,甚至愿意推荐给身边的其他人。 Trust 信任 你一定有过这种经验,在你去了某景点后,心中想:「我这辈子再也不要去那种鸟地方了⋯⋯」 而你的网站,就要极力避免给别人这种印象。你必须赢得岛屿访客的信任。 信任,在部落格世界是怎么具体展示的呢?就是读者愿意让你,与他有更近一步的接触。 从轻度的追踪粉丝团,中度的加入E-mail名单,重度则是肯参加你举办的实体活动; 信任,从哪里来的呢? 信任,来在于你把读者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其实当你不断创造高价值内容的同时,信任就已经慢慢滋生,如果读者能从你内容中获得进步、解决问题、取得启发,那他肯定很愿意继续从你这,获得更多内容。 这阶段最好的做法,就是开始搜集E-mail电子报的名单;他就像是一个筛网,把愿意信任你的人,筛进名单内,你就能进一步与这些「有信任基础」的人,做更靠近的互动。 信任这件事不好教,因为很多人都想走快捷方式,觉得信任可以用骗的。 但别忘了那句名言:你能骗到的人,都是信任你的人。 当你打算用拐骗的方式赢取信任,你信任池里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可能刚开始还有效,但绝对不长久,你很快就得弃岛,重新开发一块净土。 「把读者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调整成这样的心态,你不用大费周章,信任就会随之而来。 Monetize 变现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大家最关心的,部落客到底如何赚钱? 虽然部落客赚到钱是很重要的事,但他却是整个蓝图的最后一步。 这也是部落客经营反直觉的地方,因为你得先经过「毫无金钱收获」的前两个步骤,才有办法搜集到,最后这块拼图。 老实说,若你前面两步做的够好,变现是水到渠成,若你前面做不好,你就算学会了所有变现的方式,依然会举步维艰,觉得赚钱好难。 部落格变现的方式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包含:网站广告、业配、联盟营销、工商服务媒合、自行打造商品。 我这里不谈每个变现的方法,只谈其中的原理。试想一下,假设你是一个写「瑜伽相关」的部落客,当你网站有固定流量,且E-mail名单里,有一群对瑜伽有高度兴趣,且对你有信任感的名单时。 你觉得变现会很难吗?一点也不难。 你只要诚心推荐,平时做瑜伽时的装扮、体验过很棒的课程或最初学时买过的装备,这就是联盟营销; 会不会有瑜伽产品相关厂商希望你的推荐?当然会,这就是业配。 你能不能开始自己的瑜伽在线课程,找厂商做自己品牌的瑜伽衣?这就是自行打造商品。 更不用说讲座邀请、出书或其他操之不在己的潜在收入。 就是这么简单,只要你肯埋着头,努力把前两个步骤的地基打稳,那部落格变现,真的只是看你想要怎么变而已。 反之,如果你没有流量、没有信任,没头没尾就想变现,大喊着: 「我要卖瑜伽课程,我的课是全世界最棒的。」 首先,没人听得见你大喊,再来,就算听到了你的大喊,在没有信任基础下,他们为何要理你? 这就是为什么变现是最后一块拼图。 部落客经营,你得先知道你的主题是拥有变现潜力的,但你不能一直想着变现,一旦你盯着钱看,就更容易迷失在这个迷宫里。 结语 这一篇我写得格外认真,毕竟这是部落格经营之路系列文的第一集,Netflix 影集第一集要是不好看,马上就会被弃剧,所以我得有个好开场。 希望这 Game Plan 不会太难理解,跟高中数学比起来,他应该好懂一百万倍吧? 但理论终究只是理论,好点子,永远比不上高效执行力。 所以,动起来吧!赶紧去为你的孤岛装扮与造桥,人们都在群岛上等着你呢。 更多主题请见: 部落格经营之路EP.1|Topic Matters 部落格主题很重要 部落格经营之路EP.2|Choose the Topic 挑选部落格主题 部落格经营之路EP.3|Choose the Platform 挑选部落格平台 部落格经营之路EP.4|Built your Base 打造你的基地 -- 本文转贴自:早安杰森(原文标题:部落格经营之路EP.0|The Game Plan 部落格宏观策略)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读者若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欢迎直接透过电子邮件info@ftpm.com.tw与我们联络。

February 29, 2024

「接案履历」和「自我推荐信」怎么写?与一般求职履历一样吗?|接案 SOHO 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在家工作|网络创业

要开始独立「接案」、展开 SOHO「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r)」人生,究竟需要准备什么呢?当然是开始着手撰写「接案履历」与「自我推荐信」啦!虽说面对「已经在网络上看过你的数据」或「透过介绍而自行上门」的顾客,「接案履历」和「自我推荐信」似乎并不是绝对必要的,有时相谈甚欢就随性开心的签约了。哈哈! 但如果你和我刚起步时一样,没有现成的「顾客人脉资源」和「经营成熟的个人品牌/自媒体」的话,准备好一份完美凸显自身优势的「接案履历」和「自我推荐信」,然后搜寻相关「外包工作/合作机会」积极应征接洽是必须的。在还没有人认识你的时候,当然要主动出击啰! 「接案履历」和「一般全职工作求职履历」,在许多地方上都是很相似的,但因为「合作性质的不同」所以也有很多「相异之处」与「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常「接案履历」写法,需更关注在:(1)「降低案主担心(减少不确定性/降低风险感)」与 (2)「解决案主痛点(服务与能力切中对方需求)」这两个重点面向上! 毕竟资方在找「正职员工」和找「外包合作伙伴」时,所考虑的点肯定不同。必需先「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才会知道对方最需要的是什么。想象自己就是发案寻找Freelancer的案主,你会担心的事情有哪些呢? 比如: 「对方的服务内容与质量,能符合自己需要的标准吗?」、「我们的理念是否契合呢?」、「能期待看到什么样的成果?」、「时程大概需要多久?对方是个守时守信的人吗?」、「这样的合作有保障吗?」、「我们的沟通协调会不会有问题?」、「价格大概是多少」与「CP值高不高呢?」…等等。 撰写「接案履历」与「自我推荐信」时,把自己当作一位「体贴的朋友」与「对等的合作伙伴」,尽量去去照顾到那些「案主会最在意的面向」,就能大大提高合作成功的机率喔! 以下将分成2个部份,分别介绍「接案履历」与「接案自我推荐信」的写法和注意事项,给有兴趣开启「Soho自由工作者生涯」或「接案副业」的朋友们做参考。 I. 「接案履历」怎么写? 一、「接案履历」与「一般上班族求职履历」一样的部份:基本注意事项! (虽然这部分「要注意的基本事项」和「一般求职履历」差不多,但还是提醒一下,以免有朋友没有注意到喔!) 基本要素: 以下这些都是「接案履历」中建议要放入的「基本信息」。 1.学历与经历 新鲜人没有工作经验可以用「社团、实习、打工、竞赛」…等等「校园经历」来代替「工作经历」,或直接「不放经历字段」,用「作品、实绩」来取代这个部份也是可以的。但建议尽量不要放了「经历字段」却「空白不写」,否则容易让案主在浏览时产生疑虑或对你信心降低喔! 2.联络方式 联络方式「有放即可」,篇幅不用太大。毕竟对方要先对你产生欣赏,才会邀请你来面谈,所以「接案履历」的其他部份才是大重点! 3.个人专业照 台湾职场大多习惯会看,国外则不必,可因地制宜。 4.作品/事迹 (可放作品集链接或个人官网) 此项视个人专业类型需求 & 情况而定,并没有绝对的必要喔! 免费领取「接案入门-超实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基本错误: 1.错字/不通顺 这是最基本的低级错误,写完记得自己多看、多念,来回检查几遍哦! 2.咬文嚼字不好理解 3.泄漏前公司/案主机密 这点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地方,觉得「之前的工作成果」就是「自己的作品」,所以便在履历面试中一下子全盘托出。殊不知这是很容易触法的,因为你为前公司/案主所做的事情、计划和数据信息有某些部份可能属于内部机密,是不能随便向外人透露的。胡乱泄漏不但不会加分,还可能让新合作对象因此却步,不敢与你展开合作喔! 究竟什么算机密,什么不算呢?比较简单笼统的判断方式是:「公开透明」外部大家都看得到的内容信息一般来讲就不是机密,而「非公开的数据/数据」 & 「最新计划」就比较有可能属于「内部机密」,需先和「前公司/案主」做确认会比较保险哦! 4.长篇大论 履历尽量用「条列式」的方式呈现,缩减精华即可,不相关又没有加分的事情都不用放,注意别像写作文一样写太长了,否则案主可是会没有耐心看完的喔!(建议1-2页即可,浓缩在1页以内最好!) 基本优化: 1.数字化、故事化 把经历、事迹尽量用数字或简短一两句的实绩故事呈现。举例来讲就是:不要只写虚无飘渺的「我很会营销」,而要用「数据」&「实绩」来告诉案主你到底有多会营销! 2.条例式呈现 善用条列式呈现,不要把履历当作文写。 3.清晰阳光专业照 花一点经费去拍个「稍微正式」又「不失个人风格」的专业照,会比呆呆的「证件照」或「自拍照」加分许多哦!穿着整齐的拜托会摄影的朋友帮忙拍也可以,如果你有朋友的话。(被打~~) 4.不要把宝石写成垃圾 真的有朋友很会把自己超厉害的经历总结成一句「完成主管交办事项」之类不知所以然的描述,殊不知他所谓的「完成主管交办事项」就包括了「为公司签下2个百万合约」、「3个月内将粉专经营至破万人追踪」、「重新整理帐务发现问题,为公司每个月省下两万元的非必要成本」…等等之类的各种神奇事迹。 如果你也是这种热爱「随性总结」、「谦虚过头」的人,就要注意啦!你就是自己唯一的「营销负责人」,如果连自己都没办法清楚讲出自己的好,案主又怎么有可能会知道呢?多训练自己「用一句话精彩描述出独特经历/事迹」的能力,别再「把宝石写成垃圾」啦! 5.加入”职能关键词” 先研究「所要争取之工作/案子」的「需求内容」,然后把案主「最需要的服务和能力」有意识的「植入进你的接案履历中」,就能让案主眼睛一亮,觉得「真是找对人了」!例如:想争取的案子正在征求「社群经营」人才,如果你的接案履历中正好有特别强调自己的「社群经营专业」,还有写到擅长「内容经营」、「文案撰写」、「平面设计」、「影片剪辑」、「数据分析」、「社群广告投放」…等等之类的「社群经营关键职能」,并辅以相应的「数据和实绩」左证的话,案主当然会立刻受到吸引,甚至觉得接下这份委托的人选非你莫属啦! 6.创造记忆点 一份太过安全的履历,有时也很危险,因为容易被遗忘。对方也比较找不到亲近感和共通点,找不到一个可以喜欢你、记得你的理由。所以如果空间足够,可以试着用一两句话的小小篇幅,将你的有趣记忆点巧妙的置入到履历中。 比如:「曾经被系上搞笑推举为系草」、「曾获得全国性游泳比赛冠军」、「出版过一本实体书」、「热爱冲浪是业余的冲浪教练」、「是小区踢毽子大赛冠军?」…之类的。哈哈总之,就是要尽量让人觉得有趣、产生好奇心和记忆点,进而想要更进一步的认识你。 ——— 接下来的部份,要讲到的就是「Soho自由工作者」「接案履历」中特别要加入 & 注意的部份啦!(和一般「全职上班族求职履历」有些不同。) 二、在「接案履历」中放上「接案服务项目」: 和一般「上班族求职履历」不同,「接案履历」上最好能预留一个显眼的区块来放自己的「接案服务项目」。因为这么做可以让案主看了一目了然,而这也正是对方为什么要找你的关键!「接案服务项目」要写得「简洁易懂」,每一个项目下若能用「条列式」的方式,再辅以「简单的说明」或「数据/实绩」的话更好! 举例来说:「网络营销专业」的Freelancer,服务项目可能包含「SEO搜索引擎优化」、「社群经营」、「网站架设」、「网络广告投放」、「品牌营销顾问服务」、「内容经营」…等等之类,而每一项服务下方都可以用条例式的几点来简单做说明。 免费领取「接案入门-超实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三、「接案履历」最好「特别强调Niche」,别只写大概! 所谓的「Niche(神龛)」,简单来说就是你的「利基点(专属位置)」,也可以说是你特别专精、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Niche」可以作为一个让大家看见你、记得你的「切入点,就好像悬崖上的「小小缝隙」一样,让你可以以该「缝隙支点」为踏板,一步步往上攀登,逐渐扩张自己的事业版图。 在你的接案事业中,当然可以结合多样专长,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但哪一个点才是你「最与众不同的」强调关键呢? 比如: 你想提供「代笔撰写文章」的服务,如果只在履历中笼统的告诉案主「我可以为人代笔撰写文章」,那便一点记忆点也没有,案主也很难确定你是否真的有办法写出「某特定专业领域的文章」。 反之,如果你不只「文笔好」,还正巧是「音乐专业背景」的人,最擅长撰写「音乐艺文类文章」,有办法结合「自身知识背景」写出具有「深入洞见」的文章,那么这就是你的「利基市场(Niche Market)」!因为别的写手虽然做得来,但绝对很难做得比你还要好! 四、在「接案履历」中放入「个人品牌网站/社群平台」! 真心建议「独立接案 自由工作者」都要建立、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网站或社群平台」,并且记得把所经营的「网站/社群」连结,加入在「接案履历」中。因为这可以让「案主」与「潜在客户」对你的信任感提高,让人感觉你是一个「公开」、「找得到」的人。 你可以透过「个人网站/社群」所分享的内容,用一种比较软性的方式,来展现性格、证明能力、分享理念/价值观,并展示作品、成果。可以说「个人品牌网站/社群平台」也是履历的一种,就好像是「制式履历的动态延伸」,让案主有机会一窥「更真实、讨人喜欢」的你! 我有好多个自行上门的案子,都是透过「个人品牌网站/社群」找到我的。因为对方对我的事前了解深,正是因为欣赏我的为人与风格、信任我的能力和品行,也觉得和我脾胃相投,所以才愿意特别找我合作,因此我们之间的「沟通成本很低」,几乎是不用谈就确定了合作。 哈哈,「首次接案面谈」都像是去认识一位志趣相投的新朋友一样,没什么特别紧张、尴尬的感觉,也不意外的每次都合作愉快! II. 「自我推荐信」怎么写? 所谓的「自我推荐信」就是在你用电子邮件寄履历应征时,所要写的「邮件内容」。也可以指「人力银行」或「接案平台」上,在按下「应征按钮」寄出履历之前,所要写的那一小段「自我推荐讯息栏」。 这段看似不起眼的「自我推荐信」所带来的影响,其实超乎想象的大!一般人都会因为偷懒而只写「您好我是XXX,想应征XXX工作,履历已夹带在附件中请您参考」之类的一句话,或采用「接案平台/人力银行」上内建的「制式自我推荐文字」。 这都是非常可惜的作法,因为善用「自我推荐信」可以让你大大加分。当大家都用「公版文字回复」只有你放了「充分凸显自身优势的自我推荐信」,瞬间就能让人眼睛一亮!也让收到履历的人,有备受重视的感觉。 「自我推荐信」不需要太长,尽量在「500字上下」。用精简有力的内容简洁清楚的介绍你自己、强调出最大亮点。撰写上并没有一定的格式与内容,可因人而异。撰写的口气尽量「礼貌」、「亲切」而「不失专业」即可。 建议可以在开头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的「姓名」、「来意」与「重点学经历」。中间用吸睛的方式,精简的写出你的「服务内容」、「专长」与「重要事迹」。之后用一两句话,让对方知道你「可以为他带来什么独特的价值」,也顺便告诉对方你们「理念的契合之处」。最后别忘了留下自己的「联络方式」与和「感谢」。 总之,只要记得撰写时,目的聚焦在:展现专业度(并用数据实绩左证)、强调与案主需求相关的职能关键词、突出亮点、创造信任感与好感,且让人感觉像是找到知己般就对啦! PS. 案主在找Freelancer时,通常是一种在找「合作伙伴」的心情,有时候很主观又特别感性。比起「能力强」但「理念不合」、「牛头不对马嘴」的人,他们会更乐意与「能力不错」且「志同道合」的人合作哦! 免费领取「接案入门-超实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对成为「接案 自由工作」感兴趣的朋友们,也欢迎参考「野放上班族-野羊」的「电子书 & 在线课程」喔! 电子书:《野放上班族:斜杠自由工作者爽玩职涯》 在线课程:《13堂接案必修课:自由工作者之路!》 -- 本文转贴自:野放上班族-野羊 (陈暐婷)(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8, 2024

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海外求职「面试篇」

前情提要 详情可以看〈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职——准备篇〉,懒人包就是,我在 2020 年 8 月开始寻找海外 PM 工作机会,最后在 2021 年 3 月确定录取一家新加坡的新创网络公司。 这篇文章就是想要分享漫长的面试关卡与内容,希望对于也想要到海外求职的人(尤其是 PM)有一些帮助! 面试关卡 虽然很多关卡,但每个关卡大概都隔一到两个礼拜而已,所以我大概在两个月内就跑完所有面试关卡了。(备注:因为疫情的关系,所有面试都是透过视讯软件进行。) 第一关:在线笔试(英文) 第二关:HR 面试 第三关:PM 面试 I(PM) 第四关:PM 面试 II(PM lead) 第五关:PM 面试 III(Team lead) 不确定算不算是第六关:HR offer discuss 第一关:在线笔试(英文) 意外被内推后,隔了两个工作天就收到 HR 来信(可想而知的是,这封与往后的信件全部都是英文的),请我先完成在线测验,我必须在收到信的三天内,透过 45 分钟的时间完成 40 道考题。 由于我超级不擅长智力测验(国高中智力测验成绩都超烂的那种),一接到来信,就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在网络上做了很多模拟题(就是那种给四张图,要依照逻辑找出第五张图的题目)。正式答题时依然紧张得要死,一是因为只有一半是图像逻辑,另一半是 GMAT 考试中的题型。 我曾因为好奇而做过 GMAT 的模拟题,当时就觉得这种题型真新颖。没想到学生时期虽从没碰过,这次居然遇到了。这个题型叫做 “Data Sufficiency”,它会给答题者一个结论、两个条件(A 和 B),然后要求答题者判断是哪一种情况: 条件 A 单独可对应到该结论 条件 B 单独可对应到该结论 两个条件分别可对应到该结论 两个条件需同时存在,才可对应到该结论 两个条件即使同时存在,仍无法对应到该结论。 我说明得蛮烂的。真的有兴趣的再自己去 Google,总之逻辑苦手如我觉得很难。 而且考试时,测验网站还会要求应试者打开计算机的摄影机,系统会侦测应试者眼睛是否有在可视范围(应该是怕应试者偷瞄镜头外的人或小抄)。像我做图像题时就会在笔记本上大概画一下,视线就会离开镜头,系统也因此出现警告。真的非常严格。 【Tips】 如果找工作时碰到类似的笔试关卡,逻辑测验的部分可以先搜寻 P&G 考题,出题方向差不多;GMAT 的部分就直接找官方考古题即可。有些公司还会考 Case Study,但这就不在我研究范围了…… 第二关:HR 面试(英文) 完成上一关后,大概等了两周才接到 HR 来信(我还多度以为自己的智力过低,被这间公司淘汰了……)。关于面试问的问题,都整理在〈菜鸟 PM(产品经理)的 70 道面试考前猜题〉,这边不赘述。 整体来说,我对 HR 的印象不错,一是因为他会保持互动,也会针对我的回复再给予回馈,不会像某些疑似赶时间的 HR,只想赶快把问题问完交差;二是他很仔细向我介绍组织概况与职位要求;三是他最后有说明面试流程,这点让我觉得很安心,不会觉得自己是在无尽等待。 而且每次面试前,HR 都会先开好在线会议室,并请我先去测试影音讯号,我们因此会尬聊一下,HR 也会在面试后主动回信问我感觉如何、有没有其他问题,就觉得有被关心的感觉真好(?),算是蛮细致的面试者体验吧。 【Tips】 面试时,HR 特别问我有没有一些 Technical Skills,我很老实说我不会写 Code,但会写一些 SQL 进数据库找数据,也熟悉 Scrum 敏捷开发和项目管理工具(就是强调一些 JD 上有写到的必备或加分技能),试图冲刷我给 HR 的「文组感(?)」。 老实说,如果碰到对于 PM 一职较陌生的 HR,这招「用 A 换 B」可能会有用。虽然作为求职者的我没有 B 技能,但有 A 技能,不要只回答「不会」,反而可以多说一点「不会,但 $%^&」,这样至少还有机会扳回一城。 第三关:PM 面试 I(PM)(英文) 完成 HR 关卡后,隔了两个工作天就收到来信,告知进入下一关面试!HR 有告知这是 “Tech Round”,因为我对于 “Tech Interview” 一词毫无概念,我约了一周后的时间,想说用周末好好准备,不然平日晚上的时间可能不够用。另外也有询问面试官是谁、是怎样的 Tech Interview(会考技术吗?还是会有 Case Study?),但 HR 没回答就是了……。 后来我也放弃了,想说既然有约时间,代表不会是真人上机考(吧),也不太可能突然叫我写白板题或在线写 SQL 捞数据(吧),所以就继续专心准备一般的问答面试。 面试当天,是一位不同单位的 PM 来面试我,对方问的问题主要跟 PM 日常工作有关,一样都有在猜题范围,这边不赘述。最后我问了不少问题,对方也很愿意分享,自认是一次蛮良好的互动! 【Tips】 因为是第一次用英文那么详细介绍自己的工作,有些句子用中文说很顺,换成英文就超卡,比如「需求端提需求的时候」、「跟工程师沟通逻辑的时候」、「跟设计师讨论按钮该如何摆放」、「营销会透过一些指针验证产品成效」,当时面试前没有演练到这么多细节,所以面试时真的都是硬讲…… 强烈建议面试前可先结合 STAR 法则,用英文好好地把自己从需求对焦到落地实作与验收的过程整理一次! 第四关:PM 面试 II(PM lead)(中文) 完成上一个关卡后,一样是隔了两个工作天就收到 HR 来信,告知进入下一关面试!这次 HR 有告诉我面试官姓名了,我便循线找到他的 LinkedIn,也鼓起勇气询问在此部门的内部人士。 对方也真的很友善!他先用 LinkedIn 回复我的问题后,也答应我提出的 20 分钟视讯咨询,我也因此更认识这位面试官与该公司。 老实说,原先在 Glassdoor 找信息时,看到这间公司的面试负评不少,但因为我从刚开始的印象就不错(帮内推的好心人、亲切的 HR、很有效率的面试邀约进度等),所以也没特别把负评放心上。而到了第四关,这位面试官更是帮这间公司加了很多分! 一是因为他真的很认真在听我的回答,会针对我的回答追问细节,但也不会故意刁难;二是除了工作能力与经历,他也特别询问我对于新加坡的认识,让我这个「外国人」对新加坡生活先有个概念;三是他会用讨论和引导的方式做一些 Case Study,我也从中学到一些看待产品的思维,真心觉得收获很多! 【Tips】 面试时,面试官问了很多 Product Sense 相关的问题,也有许多假设性、情境式问题,比如他请我先举一个自己常用的 App,然后引导我说出最喜欢与最不喜欢的功能,并思考这个 App 在东南亚各国发展的情况,比如为什么在越南、泰国这几个国家发展得特别好。 我在这个关卡学到的是,虽说很多时候当 PM 就是要去思考 “Why”,比如越南、泰国有什么地理上的特性?消费者有什么共通性?基础建设有什么雷同之处?但偶尔也可以逆向去思考 “Why Not”,当时我就跟面试官说:「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反向去思考为什么其他东南亚国家发展得不好。」 当下面试官似乎有点眼睛一亮,我们也因此有针对这个产品延伸出更多讨论。总之,有时候也可以勇于突破框架去思考,或许会有意料之外的成果。 第五关:PM 面试 III(Team lead)(中文) 完成上一个关卡后,一样是隔了两个工作天就收到 HR 来信,告知进入下一关面试,也就是最后一场面试了(终于)。截至目前为止,我在一个月内就跑完了三场视讯面试,真的蛮有效率! 但老实说,在这场面试当下,我感觉到的就是「面试官对我好像没什么兴趣」,所以其实还蛮紧张的,很怕在这关止步。但后来想想,有可能是因为高阶主管很忙,他就边面试边回讯息(?),也有可能是因为前几关都通过了,这关比较像是形式上的关卡,所以也没有聊太多新东西,面试官也不会再问一些背景与能力的问题,只是确认一下应征者对公司的期待与薪资数字而已。 Update:飞到新加坡后,我在到职前先进了公司拿文件,当时就有跟 Lead 打招呼,他本人蛮亲切的!(在此还面试官一个清白(虽然他也看不到这篇)) 第六之一关:HR Offer Discuss(中文) 隔了两周,终于收到「类似」Job Offer(录取通知)的来信,会说类似,是因为信件中并没有确切告知「你已经录取」,也没有职称或薪资,所以我当下又再度陷入恐慌(求职者就是这么患得患失吧)。HR 只告知我已完成所有面试关卡,希望视讯讨论 Offer 细节。 视讯讨论时,HR 详细说明了公司提供的 Package,还讲了落落长的公司福利与政策,比如医疗、保险、假期、学习补助等,最后谈了一下期望薪资,HR 就说要再跟面试我的 Team Lead 讨论。 第六之二关:HR offer discuss(中文) 隔了两个工作天就收到 HR 来信,又说有事情要视讯讨论,我此刻真的想赶快速战速决,便约了隔天的时间。HR 告诉我,他已跟主管谈定薪资,另外也再说明了办签证的细节与流程,并告知这周会收到纸本 Offer。 后来的流程都写在上篇了,就是:双方签署正式合约、办签证、申请新加坡的入境许可、防疫旅馆、预约机场检测、预约机场防疫专车、体检等。 面试后的心得与建议 1. 英文:真的真的真的很重要! 虽然总结下来,我在六关的面试中,有三关都是讲中文,但面试前并不知道,而且毕竟投递履历与第一关的 HR 面试都还是英文,「英文能力 = 入场券」这个铁则依旧是存在的。 至于英文怎么练,我目前试过的方法都写在上篇了。 update:来了新加坡之后,发现自己的英文还是很不够用,目前还在努力中。之后再写一篇「如何快速熟悉全英文工作的环境」(如果我真的能做到的话……)。 2. 英文:慢慢讲~不要急~ 通常讲英文碰到词穷或语塞时,会加入很多「呃」、「啊」、「嗯」的冗言赘字,这种字一多,其实会满干扰听者理解。 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除了把英文练好之外,也可以先试着放慢语速,让面试官以为你本来的语速就偏慢,这样真的要想词时,可能也可以在对方没发现的情况下拖一点时间。 3. 面试前:熟读自己的履历 这点听起来很废,但说真的,因为求职旅程真的太长了,从投递履历到实际面试可能隔了好几周(甚至一两个月),所以我真的有几度忘记自己的履历写了什么…… 但由于海外工作的面试官对于台湾当地的产品可能没那么熟悉,也不一定有时间先研究面试者做过的产品,所以(以我的经验来说),他们只能深挖履历中的细节,藉此了解这个人的工作习性、能力、团队相处情况等。 也因此,每一段写在履历中的工作内容与成果都非常重要,详情可 Google「STAR 法则」,这个法则对于「帮助面试者完整地说出履历上的亮点」非常实用。 4. 面试前:研究你的面试官 虽然 HR 不一定会透露面试官是谁,但总得打听看看,或者至少到 LinkedIn 上面问问内部人士,一来可以更加理解未来的工作内容与情境,二来有机会了解面试官本人,即使没有了解到许多细节,至少可以舒缓自己的紧张感——毕竟全然未知总是最可怕! 5. 面试前:确认视讯面试的软硬件装置 我这次的面试都是透过 Zoom,因为之前只用过 Google Meet,所以有先习惯一下,比如怎么在里面打字、怎么调声音或影像等,当然也会在面试开始前先测试视讯与音频。 6. 面试时:边听边做笔记 毕竟英文不是我们台湾人的母语,要随时保持 100% 理解还是有点困难,有时也会怕自己听到某个不认识的字就卡关(会一直去想那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我最后选择的方式是:面试时会在手边放个实体笔记本,边听边记下面试官提到的关键词。 这样做的目的一来是确认自己真的有理解问题(比如碰到不太确定的问题时,可以再反问面试官:「所以你想了解的是 ___ 吗?」),二来是可以随时确认自己回答的内容没有跑题,内容都有环扣着这个关键词。 结论 其实拿掉「英文」这个变因后,海外公司的面试并不一定比台湾本土公司来的难,因为准备的内容都还是差不多的,但当然把「英文」这个变因加进来后,准备起来就又更辛苦…… 但除了英文之外,我自己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还是心态的调适。上一篇有提过,因为个人没有足够坚强的心态裸辞,所以我是采用骑驴找马的方式,就这样过了超过半年的「白天工作、晚上找工作」的生活。 老实说,很多次真的都想说「还是放弃算了?就这样继续做着原本的工作,好像也没有不行」,同时又会极度负面地想说:「但真的好想试试看去海外工作,只是到底该怎么做呢?」总之,蛮常陷入这种又消极又无助的情绪。 不过,消极了几天后,总是会在某个时刻(通常是准备要睡觉的大半夜)又稍微振作起来。可能因为心中本来就有「想证明自己也有到海外工作的实力」的好胜心,再加上原本的「好想体验看看在海外生活一段时间」的好奇心,最后驱使自己继续「刷 LinkedIn、修履历、投职缺」的无限循环。 写这两篇文章,只是想记录一下自己一路走来的心情,真的是百感交杂……我绝对不敢说「到海外工作」是多厉害的事,毕竟我在过程中失败了好几次,但至少这次真的是一个「非常脱离舒适圈」的体验。 不确定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后回头来看,会是什么感受,会是觉得自己太小题大作,还是一样觉得刻骨铭心……但无论如何,至少这趟海外工作旅程是无悔地出发,任何的体会与收获,某方面来看都会是很棒的养分吧。 -- 本文转贴自:MH(原文标题: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下):海外求职——面试篇)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给年轻创业者的建议:避免对未知的恐惧,你可以准备好的 5 件事

我自己算是个小小的经营者,也难免在各类聚会时,会有人跟我聊到创业这个主题。 不过,我发现,一些认识很久的人常常会跟我说:「等我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时,我就要离开公司出来创业!」或者是「待我把这份工作的某技能变强了/准备好/有钱了,那我就一定出来创业!」 但这类宣告,似乎就像每年许下的新年希望一样,大家年复一年都讲同样的事,但却从来没有实践过,也很少人最终有踏出创业的那一步。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大家对于「改变」总是充满了未知的恐惧,所以总会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 但老实说,我认为创业的准备恐怕永远都没有结束的一天。像我、Bryan跟几个股东出来创业,至今差不多快十四个年头了,但每一年我还是觉得有许多新事物仍在学。甚至觉得自己大概再给我十年,也很难说完全准备好。 当然,我也不是那种随意鼓励大家出来创业的人,但我总觉得,如果你真是有心要做出一番事业,你反正也不可能等完全准备好后才开展,不如把握核心比较重要。什么是核心呢?我认为是底下的五点。如果你能先把这五件事想透彻了,未来存活机率就能有效提高。 第一,不要只是为了「想创业而创业」 创业不是一种生活模式、不是人生目标,创业只是「把事情做出来」的一种手段。你绝不能说,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卖什么、也不知道我有什么技能,只是觉得年纪到了或是很羡慕周围一些在经营事业的朋友,然后就觉得自己也该创业。 换言之,若没有想要达成什么目标、没有想解决什么问题、或没有想改变某些商业上你认为不够好的地方之前,千万不要把创业当作目标。 我们当年,其实是先想要提供我们项目管理的技能,成为企业顾问,但绕了一圈发现,台湾当时除了考PMP的补习班以外,没有单位对于项目管理实务的软件工具有兴趣。最后不得已,只好自己经营。这是我们创业之处的起点。 换言之,创业从来不是我们的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但事后回顾,这部分却很重要。因为你目的明确,当碰到阻碍时才知道要修正什么,也才知道每日经营的决策重点在哪里。 若一开始没有这样的价值核心,就很可能沦为找风口与赶流行。当然,我也不会说这样完全不行,也确实很多人是这样而赚到钱。可是你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真找到风口并赚了钱当然没问题,但鲜少人能一帆风顺。若你碰到挫折时却没有目标愿景,你就很容易会放弃,也很容易去追逐另一个风口。最后滚石不生苔,反而会因为自己太容易动摇而难有积累。 此外,也不要因为不满就创业。有些人是抱持着「老板太烂了,我随便出来开一个新的,也能做得比他更好!」的想法愤而离职。这个跟「为了创业而创业」的状况都差不多,都是错误的创业动机。 第二,创业前得先有商业模式:此模式你已小型试验有效,而且心中已有成形之轮廓 讲到商业模式,没经验的人,往往脑海中会跳出一个很fancy的商业模式。比方说,他想先做一个平台,先免费提供什么,等人群聚了,再卖别人服务;或者以平台的形式去中介买方跟卖方;或者是我帮政府做一些什么事情,然后拿补助等等等等。 你问任何一个年轻的创业者,他们都能讲出一个复杂又精巧的商业模式。但是我一向给新手创业者的建议就是:创业模式最好别太复杂。甚至最好简单到「纯粹只是买卖」— 你手上有个什么样的商品,能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服务,而且你「真的可以成交」,可以把这东西卖给一个明确的族群。 换言之,你必须创业之前就小规模尝试,真的可以卖出一、两笔交易,确定你的商品或服务是可行的、是有人需要的、是能让你在创业初期就立刻带来营收。 你或许有听过精实创业(Lean Startup)以及最小可行性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的概念。这些字听起来好像很复杂,但背后的共同之处,都是强调当我们面对一个难以预测的未来时,应该逐步地、渐进地找出市场需求。当你在经验不足的状况下,若要有效的调整与测试,最好是让商业模式简单化,立刻可以执行和验收,才能确保是不是走在一个正确的方向。 如果是一个很复杂的模式,你很可能得先花许多钱和时间,才能收集到市场的声音。但高度不确定性对于时间与钱的耗损很大。若花很多时间与钱最后却失败了,努力半天才发现一无所获,这是很可惜的。 另外还有个建议我也很常给:可以的话,不要跟政府拿钱。 一方面拿了钱,有很多相对应的文件要做,这会减少你研发产品或是服务的时间,而且这些文件对你将来也毫无用途。另一方面,当你拿了政府的钱,很容易会听不到市场「真正的声音」。 因为补助让你一直有收入,有种公司勉强能存活的假象。可是啊,就是这样的思维让很多人就卡住了。一直得仰赖政府补助来补血,而无法真正完整的从市场上取得营收。最后,公司的经营变成殭尸企业,死也死不掉,活却又活不大。这反而浪费你人生宝贵的时间。 第三点,在创业前,要尽量备齐:工匠、总管、行脚商人的角色。 千万不要创业后才来思考找人这件事。 最好在你上班时,就有系统地去物色将来合宜的伙伴。 你虽然不可能事前找齐所有人,但最少你需要三个角色:A.「能够把产品服务做好」的工匠;B.「能去协调经营管理」的总管;C.还要有一个「能够去面对市场」的行脚商人。 毕竟一间公司存续的核心需求不外乎就是产品、市场、还有管理。 而大部分的创业者,在一开始时通常只具备一项专长。比方说,你可能是一个擅长设计产品的工程师,可是很可能不善于应对市场端。所以,你最少要找一位能够互补,协助公司去执行这类事情的人。 不过初期而言,工匠与行脚商人又比总管重要。毕竟这两个会立刻决定经营上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可是随着事业起飞,团队人数一定会越来越多,随着人数增加,就要有负责整合团队、提供管理规划的人。这时候总管这样的角色还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我要提醒的是,不要想说你要自己一个人来扛下所有的责任。尤其到了后期,团队大了,各种事情都会越来越专业,若还是你一个人要兼顾所有事情,必然就无法规模化。所以提早思考怎么分工与专业化,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重点! 附注:不理解这概念的,也可以参考我们的著作喔《三年后你的工作还在吗》 第四点,该培养经营管理的数字观念 创业要能成功,经营者自己必须要懂成本、毛利、损益平衡的概念。如果更理想,你更该把整个财务报表的经营概念都搞懂。虽然你不需要自己做财报,可是财报其实就是公司经营的健康检查报告。具备数字能力,也就让你能更通透的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 有些做小生意的朋友,常会碰到这类情况:每天营收多,手上许多现金,以为自己赚了很多钱,结果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碰到状况时,却无法拿出相对应的现金,居然面临倒闭危机。 所以你必须有意识的把所有经营的内容都转成量化的指标。如此你才会知道,这段时间到底营运是往上走,还是往下降?决策有所依据,而不是单只靠想象跟猜测来做。 所以创业前,至少买一本财务报表的书,好好K完吧! 第五点,要有自己的观点,而非人云亦云 当你开始创业后,你会发现市场上充满各式各样的「建议」,而且每个听起来好像都有道理。这时候,你若没有拥有自己的观点,很容易就被这些「建议」搞得你方向全乱。更惨的是,这类建议往往还相互矛盾,让你完全无所适从。 我就举个例子吧!前几年,如果要在网络上面曝光,想增加声量,你会发现有人叫你写部落格;但同时你会发现也有人说部落格落伍了,他们说Facebook的粉丝页才是唯一的关键。 你若心中毫无定见,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就会在这里迷失了。听人家说要建立粉丝页,就乖乖的去建,建了也不知道要干嘛,于是贴一些无聊的笑话或者心理测验,甚至去买粉丝。最后粉丝人数虽然增加了,但到底对企业经营有没有帮助?却完全不知道。前几年每个商家都有一个粉丝页,但大部分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何要做这样的事情。 如果你的资源多、时间多,跟着大家走那当然无妨。可是创业初期必然是你处在资源最有限的状况。也因此,你得要脑袋清楚地去分配资源。如果你是个文字能力强的人,就算很多人跟你说没人看部落格了,可是搞不好你透过文字,却能够打动到最多合适你的客户。这时候你继续写文字,也比你跟风拍直播来得更好。 换句话说,听专家建议前,你得自己先理解你的优势劣势,最后才能选择出合适的方法与工具。这不管是产品面、营销面或者策略面,都需要让自己跟着专属于你的优势来建构。才不会一下做这个,一下做那个,或者白费心力在你根本没有优势的事上。 不过,我也要提醒一下,有自己的观点非常好,但是不表示你就要顽固到底,如果市场的证明你的观点是错的,比方说开了一个部落格,结果都没人来看,这就表示你可能要在方向上做些调整。能不能调整风格、方向、文风,然后慢慢慢慢找出到底你要打动的族群他们想看什么?给他们对的内容,若流量与转换能反映在数据上,那才表示你的观点是正确的。 换句话说, 你若根据你自己的优势而做出假设,就该因应这个假设去执行后续一系列的策略。结果好,那就持续执行下去;如果结果不好,那就要尝试多方调整、轴转,直到你能真正找到市场喜好。 以上五点,是我认为大家在出来创业之前,应该要花心力想过的问题。如果这些有,那你在后续的创业,一定会相对顺利许多的。 延伸阅读 想当创业者的,我满建议大家可以来参加我们这堂课。让你在安全的环境中测试自己的经营能力,并学习财报的理解: M101模拟商战初阶 - 经营者的决策养成(14PDU) 本篇可以搭配我们的 Podcast《大人的 Small Talk》一起聆听!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海外求职「准备篇」

前情提要:个人背景简介 我在 2013 年大学毕业,主修大众传播。2014 年起在公关代理商待了一年半,2016 年起到台湾的在线学习新创平台转当数字营销,2018 年中再到另一间在线学习的新创平台当营销,途中内转为项目经理,后来又在 2020 年初再次转职,成为现在的产品经理。 累积一年半的产品经理经验后,开始投递海外职缺,目前在新加坡担任产品经理。 前情提要:为什么想写这篇文章? 会想写这篇文章,除了想帮自己留点纪录,也希望给类似背景的人一点信心。求职过程中,我找了许多心得文,想说可以作为海外找工作的参考,但不确定是大家不好意思分享,还是样本数真的不多,总觉得市面上好像没有我这种「平庸背景的 PM」出国工作的心得文。 所以这篇文想来点励志的(?) 即使没有在外商或跨国团队工作过、没有做过国际化产品、没有国外学历、没有人脉,仍然有可能拼到一个海外面试的机会,甚至能得到 job offer! 但!也因为背景与经验如此平庸,所以从找工作到最后录取的过程是真~的~~很辛苦,得不断地跟自己说「还可以再努力一点」才行……我在 2020 年 8 月开始探索海外工作机会,投递超过 50 封履历,最后也只取得 3 个面试机会(其中还包含 1 家位于台湾的跨国新创,真正在国外的新创只有 2 家)。 这个录取除了参杂着许多个人努力,不讳言地,也有不少运气成份,一来刚好碰到该公司扩编,二来刚好有好心人帮忙内推,三来这间公司刚好有不少华人,部分面试甚至能用中文(但我在面试前并不知道),让我表现起来没那么卡。 总之,自己真的很幸运!也希望把这份幸运回馈给大家,希望这篇文章对需要的人会有些帮助。 这篇文章的章节 为什么想到海外工作 找海外工作时间轴 应征这份工作的时间轴 怎么拿到面试机会 怎么准备面试(怎么练英文) 善用 LinkedIn:找工作、找内推机会、找内部情报 求职心态调适:骑驴找马 vs. 裸辞 为什么想到海外工作? 就个人兴趣来说,我很喜欢旅行;就职涯发展来说,也希望看看其他国家、更大的公司、更国际化的产品是怎么被打造出来的,所以一直以来都有留意海外的工作机会。 基于个人喜好,先删掉了工作机会最多的两个市场:美国与中国,再综合实际因素(工作语言、当地工作机会、薪资水平、生活环境等),评估新加坡是最有机会的地方,所以也集中寻找该国的新创 PM 职缺。 另外也有特别关注自己去过且很爱的欧洲城市: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德国首都柏林的工作,但应该是因为: 没有海外工作经验或学历 没有当地身份 不会说当地语言 肺炎疫情 一投海外工作,竞争者就变成来自全欧陆甚至全世界的 PM,而自己的平凡经验根本没什么优势。所以投了几十封履历,只获得一个来自瑞典 Fintech 公司的面试机会,其他全部都是感谢信。 找海外工作时间轴 为了让在职期间的自己维持求职动力(虽然很讽刺的是,我在这段求职期间并不是一直都无间断地在找工作,中间也有倦怠过),当时还为了「找工作」这件事建立了一个 Trello,用来记录自己投了哪些公司、是否收到感谢函、相关面试进度等。 意外的效果是,每当自己怠惰时,就会看到 Trello 上的投递时间,藉此提醒自己「距离上次投履历已经很久了!」,然后就会赶快再回到 LinkedIn 寻找新职缺,或者再把履历拿出来改一下。 2020.08 开始想要找海外工作,于是着手准备履历、求职信模板、作品集。 当月投递 10+ 履历,着重于欧陆国家,也有投递少部分东南亚国家的职缺(东南亚国家以新加坡为主,但可能是疫情关系,绝大多数工作都强调只限定有当地身份者申请,并不帮忙申请工作签证)。 2020.09 8月投递的工作,在 8 月底和 9 月初陆续就收到感谢信了,我也因此持续修改履历和求职信,试图增加进入面试关卡的机会。 当月投递 10+ 履历,仍着重于欧陆国家,但一样收到无尽的感谢信。东南亚的招募市场情况则一样,所以能投的机会一样不多。 2020.10 过得跟 9 月差不多,结果也差不多悲惨。 到了月底,决定改变投递方向,也就是不再找海外工作,而是公司在台湾、但产品面向国际的工作,想说这样或许「身为台湾人」这件事就不一定是劣势了。 2020.11 的确有被台湾公司找去面试,但自己觉得不太理想(对方也觉得我不太理想,详见〈菜鸟产品经理的求职路:2020 年,我没录取的那两场面试〉),所以继续回头找海外工作。 就在此时,现在这份工作机会就出现了! 应征这份工作的时间轴 懒人包:11 月初应征,3 月中确定录取、3 月下旬拿到工作签证、4 月底飞到新加坡、5 月初上工。从「投履历」到「真正确定能在新加坡工作」,约莫经过 5 个月的煎熬。 2020.11:投履历、在线笔试(online assessment)、HR 约面试 2020.12:HR 面试、PM 面试 I(PM)、PM 面试 II(PM lead) 2021.01:PM 面试 III(Team lead)、email offer get、HR offer discuss I 2021.02:HR offer discuss II、双方签署正式合约、准备办签证 2021.03:取得工作签证、双方处理超多行政庶务(因疫情期间,需另外申请新加坡的入境许可、防疫旅馆、预约机场检测、预约机场防疫专车等) 2021.04:月底飞到新加坡,一落地就做筛检,后续还有体检、找房、换钱等事(还没写完呢,之后还要领取工作签证、办当地门号、开户等)。总之,落地约莫一周后上工! 2020.05:到职! 怎么拿到面试机会? 虽然我一直自认求职运很差,但这次找工作时,真的碰到很多位贵人! 自己平常就有在用 LinkedIn(不敢说「经营」,因为都在潜水),也会用该平台搜寻职缺,并留意指定国家的工作机会。某天在滑 LinkedIn 时(对,如果要找工作,就是把 LinkedIn 当 IG 滑),看到一个朋友在他的朋友的贴文上留言,好奇扫了一下,发现这是一则帮公司征人的信息。 我看了一下 JD,觉得自己的工作经验与能力还算符合,但在「必备条件」中却有一点是「Bachelor’s degree or higher in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or equivalent professional experience.(需有信息或工程背景)」,虽然我没有技术底,但还是想试试看,就鼓起勇气加了这个陌生人的好友。 简短自我介绍后,我就很直接地问他,像我这样有 PM 经验,但没有技术背景的人,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试试?技术是该职缺的必备条件吗?(当时已经找工作找到很灰心了,就很悲观地想说,如果公司是强制要求 PM 一定要有技术底,那我也不需要去硬碰硬了) 幸运的是,对方不只很快就回复我,语气也很友善。他还告诉我,依照他目前在公司的观察,PM 不一定都有技术背景,所以建议我仍可以试试。得到这个振奋人心的答案后,我就跟他道谢。没想到对方主动告诉我:「若履历准备好了,可以帮你内推。」我也就这样意外得到内推机会!(后来跑了好多面试关卡,我也继续询问这位好心人很多问题,真的是万分感谢) 怎么准备面试(怎么练英文)? 关于实际的面试关卡内容,因为真的很冗长,我会整理在另一篇,这边先写「事前准备类」的。 我并非英文相关科系,没有出国交换或游留学经验,正职工作也都用不到英文,但大学毕业后有去美国打工旅行,也有在欧洲当背包客自助行的经验。 总之,就是一个「无法完全拿掉字幕看懂美剧或电影,但可以跟外国人日常聊天」的中上(应该吧)程度。不过因为面试用到的英文更加专业,需要更流畅地表达,我仍为此恶补了一番,方法有: - 用 Spotify 找英文 Podcast 强迫自己通勤车程中都要听 Podcast,目的是熟悉没有画面的英文声音、强化英文听力。Podcast 主题有日常闲聊的,也有跟产品有关的,如果要找后者,我就会特别搜寻 “Product Sense” 和 “Product Interview” 相关主题的 Podcast 来听。 - 用 YouTube 找「英文面试技巧(English Interview Skills)」影片 面试技巧大同小异,看中文或英文的都可以,看英文的目的是要让自己熟悉「用英文面试」这件事,比如要问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该怎么回答。 另外,由于我这次面试的是新加坡公司,所以特别找了 Singlish 相关影片,希望让自己熟悉新加坡口音的英文。不过后来发现自己多虑了,我碰到的新加坡面试官的口音都不重。 - 用英文自言自语 有些人会买在线真人家教来练英文,但我不太敢用在线一对一课程,觉得跟真人演练实在太害羞了…… 所以土法炼钢练模拟面试。 就像〈菜鸟 PM(产品经理)的 70 道面试考前猜题〉所写,我先整理出超过 70 个题目,再一个人用英文自问自答。 首要目标是先把内容讲顺,再来是琢磨用词、力求精准清楚,并且把比较不会念、不太会表达的写下来,每天通勤时就是「听 Podcast」或「在心里默念英文」二选一,洗澡时与睡前也一定会自言自语讲英文,目的一样是要让自己习惯开口讲英文。(这整段看起来可能蛮像疯子的,但我真的就是这样练习……) 善用 LinkedIn:找工作、找内推机会、找内部情报 老实说,因为之前几份都在台湾新创或本土公司,用的求职网站都是 104、Yourator、CakeResume,这次是我第一次透过 LinkedIn 找工作。 LinkedIn 的好处是,它就是上班族版的脸书,可以找到在该公司任职的人,也可以看到他的职称、部门、工作内容,所以不论是要找人内推还是问问题,都是很好的管道。 以内推来说,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直接询问新公司的 HR,只能在此大胆猜测内推可能真的有效(不然我想我应该很难得到面试机会吧)。也有听说一些人是会直接在上面寻找理想公司的内部人士,直接请对方帮忙内推,不过这招我还没试过就是了。 坦白说,这次的「意外」内推也让我觉得蛮五味杂陈的,一方面很希望自己厉害到不用内推就能取得面试机会,但另一方面又知道自己没有那么厉害…… 一方面知道「有人脉帮忙内推」也是一种实力,另一方面又觉得,那这样真正有实力但没人脉的人该怎办。反正心情就是蛮复杂,但可能这就是职场运作的机制吧。 至于内部情报,像我这次取得面试机会后,就鼓起勇气且厚脸皮地主动在 LinkedIn 找了几位内部员工,询问一些关于工作内容、组织概况、产品现况等问题。 幸运的是,超过一半的人都有回我,而且都收到很友善的回馈!甚至还有内部员工愿意花时间跟我在线视讯分享,还提点我面试官的个性以及做事风格,让我在面试前也有个底。此外,也有内部员工被我烦了至少三次,感谢他们都超有耐心。 求职心态调适:骑驴找马 vs. 裸辞 之前有几个朋友都提到海外工作的规划,其中有工程师朋友就说,由于工程师面试通常都会有白板题或上机考,所以他会选择直接大胆裸辞,这样才能全心刷题准备面试。 也有朋友因为有房租、生活费等经济压力,又或者是没有非常排斥现在的工作,只是想看看外面更好的机会,所以选择骑驴找马,白天依旧认真工作,晚上冲刺自己的面试准备。 我有裸辞过,也有无缝接轨过,但就是因为裸辞过,完全体会过那种「不知道下一份工作在哪里」的焦虑与心急感,所以近两份工作都选择无缝接轨。 然而,无缝接轨的坏处就是会把自己搞得超忙!像我上一份工作是身兼 PM 与小主管,每周都有 5 到 10 个会议,虽然不太会加班,但上班时间的每分每秒都蛮「充实」的;加上这次面试的公司位在新加坡,跟台湾零时差,所以还得在有限的行事历中挤出请假去面试的时间,下班后也得疯狂准备面试数据,真的是很崩溃!(但也觉得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好像意外地更上一层楼了?) 时间管理问题解决了,还有心态问题。不知道是否每位求职者都跟我一样很玻璃心…… 我在 2020 年 8 月开始找工作,刚开始还抱着很兴奋的感觉,觉得有投有机会、不试试看怎知道,而且第一封履历寄出后就接到面试机会,整个信心大增,又紧张又期待。 但聊完后,隔天就收到感谢信…… 后来的三个月内,我再也没有接到面试机会。投出去的履历不是石沈大海就是感谢信,最后总计收到了至少 50 封感谢信。 从 8 月求职到已录取的来年 3 月,半年多的时间历经很多起伏,就像最前面时间轴说的,8 到 10 月是我疯狂投履历的时间,但后来觉得自己真的没什么海外求职的优势,所以一度在 10 月底改变策略,开始留意台湾当地的外商或跨国产品团队的职缺,但也发现工作机会实在太有限,对于「找工作」陷入一个很忙乱的状态,觉得自己好像进退两难,想离开当时的公司,但也不知道能去哪里,并且又不敢裸辞,自己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其实颇大,当时也蛮常在半夜失眠(然后就跑去滑 LinkedIn)…… 刚开始看到手机 Gmail 的未读还会很紧张,会想说「有面试机会了吗?」,但随着感谢函数量累积得越来越多,心态就变得又豁达又负面,一打开信件就是找 “sorry”、 “unfortunately”、 “however” 之类的感谢函关键词,对于进入面试根本已经不敢有任何期待了。 幸好隔没多久后,现在这家新加坡公司的职缺就出现了!与此同时,我也重启动力,继续留意 LinkedIn 上的海外职缺,并同时准备新加坡公司的面试。 从 11 月初到 2 月初,历经三个月的 email 往返与在线面试,终于在农历年前确认录取,心中大石放下「一半」。但说起来容易,其实刚开始接到这家公司第一关的笔试邀请时,心中也是抱着又兴奋但又不敢太期待的心情,深怕自己又要再次失望(真的是很玻璃心)。 即使笔试通过了,之后的每一关视讯面试后,我仍然都紧张无比,很怕感谢信在一个措手不及的时刻杀进来,就连拿到 offer、签了工作合约后,都还是很怕新加坡政府因为疫情因素不愿意给出工作签(每天都可以找到害怕的理由)。 直到 3 月中,确认拿到工作签证与入境许可后,才终于正式向公司提出辞呈,心中大石放下 75%。剩下的 25%,我想是要真正到新加坡生活一段时间后,才能真正放下了。 这篇文章那么长,最后写一些简短的结论 海外求职时程容易拉到一季以上,请做好长期抗战准备 海外求职若有需要用到英文,请用尽所有管道做好准备!因为对方只会认为「英文」是「必备」而非「加分」条件。如果连英文能力都不过,几乎无法进到下一关面试,尤其 PM(产品经理)是非常需要跨部门沟通、疯狂写信与写文件的职位,英文不好真的混不下去 求职时人脉很重要,善用各种人脉管道取得职缺机会与面试情报吧(但这点我也还在练习……) 上述都是个人经验,如果有不一样的经历或想法,也欢迎与我联系。 -- 本文转贴自:MH(原文标题:菜鸟产品经理来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职——准备篇)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3, 2024

美国营销顾问 10 点建议,教你转型成为自由工作者!

很多人向往自由工作者的「时间自由」与「地点弹性」,因此会想将其当作自己的职涯发展目标,然而学校没有教过我们如何成为一名自由工作者,甚至没有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因此,普通人对于如何转职成自由工作者可能没有那么熟悉,大多数人会误以为,自由工作者只是在结束一份全职工作并开始另一份全职工作的空档期间,作为一种临时的解决方案。或者,他们可能只是认为自由工作是在做全职工作之余,花时间做的副业。 美国的营销顾问 Brian Honigman,在成为自由工作者的十年后,他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下来,并在 Fast Company 网站上分享了 10 个建议,给那些想要选择自由工作者作为职业选择的人。 1.确定「利基点」 Honigman 提到在成为自由工作者之前,必须在你能提供的专业知识与市场正在寻找的技能需求间找到平衡点。 不论是专注于高度专业化的产品、为特定类型的客户或行业提供服务,还是提供互补的服务组合,都应选择一个能够反映优势、易于快速理解并受到欢迎的利基市场。 作者提到,自己为媒体、科技公司、非营利组织制定社群媒体和内容营销策略,并提供咨询、教学和培训。这种方式清楚地划分了自己的服务对象和能提供的具体服务。 所以,成为自由工作者,你所提供服务并不是要包山包海,反而应该专注在几个你熟悉的特定领域,因为这样一来可以让你更容易受到客户注意,二来能帮助你进一步磨练自己的技艺,让你的品牌更能得到客户的信赖。 2.公开分享想法 Honigman 认为,与客户建立信赖的另一种方法,是不断输出自己的观点。 不论是透过社群媒体、部落格、Podcast 或其他方式,向大众发布与你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帮助客户发现你并直接从你提供的专业知识中学习。 作者也有提到,自己也定期在 LinkedIn、印刷出版品,以及作为他人 Podcast 的嘉宾,分享自己对于营销的想法,这帮助他能不断扩张自己的接触到客户,也能建立起自己专业的品牌人设。 通过分享知识免费提供价值,当潜在客户找到你时,你也不必再重头介绍自己,因为他们可以藉由你提供的知识来评估你的专业。 3.专注人际网络 作为一名自由工作者,人脉至关重要。如果能持续、有意识地为人脉中的人提供服务,那长时间下来,将会有机会建立一个强大的人脉网络,客户会愿意向其它人推荐你,并且在你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与指导。 4.将收入组成多样化 因为自由工作者的收入很长时候是不稳定的,有可能一下子赚很多钱,也有可能好几个月都没钱进帐,因此要建立一个以上的收入来源,是自由工作者能否长期经营下去的关键。 作者表示,根据自己营销的技能,开发了四个收入来源,分别是职业指导、教学课程、咨询项目和领导培训活动。 多元的收入组合能帮助自由工作者在提供价值的同时,也能获得金钱上的保护,当某一端的市场发生问题时,至少还有另一端的收入可以填补资金短缺。 5.建立信誉 作者在这边提到 Dorie Clark,一位从事自由工作长达 17 年的商业战略顾问,她曾说:「在你的职业生涯早期,确保你被认真对待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累积『社会证明』。」 这可能是在大学进行客座演讲、与知名客户合作、在著名出版物中被引用或撰写文章,或获得该领域重要人物的推荐。这种社会证明可以提高你的可信度,增加你获得更多你想要的机会的机会。 Clark 认为必须针对如何获得这些荣誉而制订计划,像她就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向数十所大学发送电子邮件,推荐自己成为客座讲师。这让没有任何 MBA 和博士学历的她,如今在杜克大学的商学院任教。 6.保持可靠性 Honigman 认为,要想高效并具有持久的竞争力,能够被客户一聘再聘,一个常常被忽视的方面,就是要成为客户可靠的合作伙伴。 想要保持可靠,最大的关键就是在于容易合作。 虽然你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但客户是否再次找你,你所提供的体验才会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将你推荐给其他人。 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总是表现完美,而是要向客户展现你有多重视这段合作关系,要在承诺的时间做承诺的事情,并确保沟通的过程开放。 7.持续提升技能 自由工作者必须主动提升自己的技能,因为这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Honigman 表示,自己每年都会针对自己业务中的一些全新概念进行学习,以提高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业。 承诺每年一次成长机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能够安排时间,积极扩展自己的技能和经验,而不是被动地学习。 这样,就能继续成为客户的宝贵资产,适应新兴技术和市场波动,发现新的职业兴趣,并确保工作始终保持吸引力。 因此,自由工作者需要主动提高自己的技能,以保持自己与时俱进,走在自己领域的前端。 8.从错误中学习 作为一名自由工作者,你会犯很多错误,但只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那么从长远来看,这些错误会让你受益匪浅。 作者举了一名双语品牌战略师兼平面设计师 Nicte Cuevas 为例,当时的他过于依赖与朋友的口头协议,因此吃了大亏,但那次经历也让 Cuevas 明白了合约的重要性,之后在签定合约时,也都会注意每个细节。 9.优先考虑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事情 Honigman 提到,全职的自由工作者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 但是,如果清楚利弊,就可以有意识地挖掘这种工作安排的好处,尽量减少其弊端。 自由工作者的一个主要好处是,你可以更灵活地控制与你合作的客户、你承担的项目以及你的时间排程。 要找到让你对自由工作保持热情和乐趣的那部分,这样才能让你对这种工作方式长期保持兴趣。 10.不要害怕说「不」 最后,Honigman 认为,每条职业道路上都会遇到力不从心的时候,但种情况在自由工作者中就会尤为常见。 所以,你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可以自由说「不」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你因为接下低价格的工作而对困扰的客户感到筋疲力尽。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积蓄让你有信心拒绝不想做的工作,那么就不要急着转成自由工作者。 这十项经验,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适应的自由工作者的生活,并开启一个可持续的自由工作者的职涯。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视觉设计师成为「自由接案者」后自由吗?5 年接案心得分享

2017 年离开公司,成为接案网站设计师/韩文口译的斜杠生活,算一算 5 年过去了,分享一下这些日子以来的心得,时间跟财富自由了吗? 为何想离开公司成为自由接案者? 2016~2017 年在一个国内大企业工作,我在那个公司学到了很多网页相关的技术,很感谢主管和同事们不藏私地教导,但同时工作有很多让我觉得痛苦的地方。 基隆新店的通勤时间好长 住在大台北地区的人几乎都是通勤,虽然我住在基隆通勤族最方便的安乐区,但偏偏公司在新店没有直达车,上班时间搭主管的便车(很感谢主管住同一区),下班时间因为主管需要加班,我自己坐车回家都必须超过 1.5 小时通车时间,塞车的话还有可能超过 2 小时。 当时小孩 6 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到新店上班,早上为了不想塞车,6:45 起床,看着孩子的睡脸出门,回到家 8 点,这时候宝贝还很有精神我却已经累瘫了。 身为某公司某部门设计师的压力 老实说我个性有点叛逆,又很敏感(神经质),不自觉的会很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觉得自己不如人,担心达不到老板的要求(但其实我只是一个小设计干麻要这样我也不知道阿~~~)。 视觉设计师薪水的天花板 如果以视觉设计师来说的话,42k 就已经是很不错的薪水了(我想应该有比这个薪水高的~只是我没有XD ),若想要增加薪水的话,只能学习其他技能,转职当 UI/UX 或是前端工程师。要是升迁当主管的话,薪水能够增加,公司有事的话就必须加班,我的孩子还这么小她需要妈妈阿XD 我不行加班。(我真的可以理解面试时问有没有生小孩的打算,因为生了小孩真的只想冲回家) 总归来说… 在台湾待过几间大公司,薪水稳定差不多就是那样,但我个性在跟同事沟通上觉得心很累。家里加上公司的压力让我觉得,如果我回家自己带小孩的话,至少可以减轻一部份的压力,孩子在身边就只有这几年而已,应该好好珍惜。当时跟前夫尚未离婚,觉得如果现在开始接案,也会是个很好的累积,假设未来要离开台湾也能在国外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赚钱。 成为自由接案设计师后薪水增加了吗? 接案第 1 年月收入只有 20k,好险斜杠青年大流行,斜杠后薪水加到 40k 刚离开公司开始接案的第 1 年,其实我的月薪是直接砍半只剩下 2 万,2 万元刚好只够给家里的生活费跟孩子的奶粉尿布钱。同时开始我的斜杠工作:韩文口译,2017 年在台湾会说韩文的人还不算多,所以鼓起勇气去尝试。 因为开始斜杠工作,让我的收入补血不少,第二年 2018 下半年至少回到月薪 40k 的水平。也慢慢把设计工作的重心从单纯视觉设计,移向 WordPress 的网站建置,本来就有 HTML 跟 CSS 的基础,加上当时用 WordPress 架设网站的设计师并不多,因此我很顺利的跟几间网站公司合作,成为固定的外包网站设计师。 接案第 3 年,设定每日工作时间 8 小时,平均月收入 41k 有几个固定的合作厂商之后,收入比较稳定了,但工作多到有时候一天工作 15 小时还做不完,而且怎么薪水还是没有长进咧?不但薪水没有长进,说好要陪小孩的我也没时间陪她了ㅠㅠ 意识到这点的我开始设定自己的工作时间,不加班,没案子就带孩子出门去玩,收入虽然没有明显的成长,但是时间好像变得自由了。很幸运的韩文口译也很稳定几乎每个月一次,偶尔出差当高级人力工(毕竟韩文口译的时薪还是比较高),还能暂时脱离妈妈的角色。心想,若是韩文口译的工作能够 cover 我的月收入的话我是不是能干脆把口译当作正职,设计的工作就看心情接案就好呢? 接案第 4 年后,Covid-19 疫情爆发,平均月收入 52.4k 本来觉得韩文口译的工作很稳定,几乎一个月一次,那我慢慢累积看能不能干脆转职是否能提高收入。殊不知人算不如天算,2019 年底从中国武汉开始疫情爆发,很快的时间,几乎全世界都开始有确诊者,开始封城,飞机不飞了。 没有韩国人来台湾,我的口译工作趋近于 0,回顾 2020 只做了 2 次口译工作。很多公司行号慢慢开始受到影响,真的很庆幸我有持续在 WordPress 网站这块钻研,因为实体商店对于网站的需求增加,虽然少了韩文口译的收入,但网站设计的案件增加了,这时候在设计案件的报价上已经慢慢提高价格,感谢厂商没有嫌弃依然愿意持续合作。 接案第 4 年终于第一次以个人名义接到网站设计的案件,客户是从粉丝专页看到我的,第一次自己跟一个陌生客户谈网站内容,并且报价,确定合作。客户在我提出规画后,请我马上执行,并且没做太多的修改,之后也又委托我制作第二个第三个网站,对于我设计师的角色增加不少信心。并且月收入终于来到当年离开公司后给自己的理想值了。 自由接案后月薪从 4k 到 100k 都有可能,还有可能尾款没付客户跑了 疫情到了第二年,本来以为很快可以恢复正常再接口译工作,随着时间过去,也慢慢的开始认命要乖乖做设计工作的事实。很庆幸疫情期间网站与网络销售页设计的需求大增,实体店面若不转成在线完全没收入,本来下定决心不加班的我,觉得不赶快帮他们完成,他们只能饿肚子,因此拚了命的完成很多案子。 但自由接案毕竟不是领薪水,什么时候接到什么案子,什么时候可以结案拿到钱都不是很确定,有时候忙了好久,但都没有结案的话也是不会有薪水入账,甚至遇到网站做好了,客户不想付尾款,拒接电话也不回复 LINE。虽然平均收入看起来不错,实际月收入最低一个月只有 4000 元,所以接案以来就算拿到大笔月收入,也都不敢乱花钱。 成为自由接案者后真的自由吗? 第一阶段,实现时间自由 一开始接案时一个月只赚 2 万,老实说心情真的轻松不起来,每天都在想要怎么样才能接更多的案子,只要有案子来就接。但时间上真的很自由,我告诉自己当作老天爷给我的礼物,让我好好跟孩子相处。所以只要手上没工作就能带他去亲子馆,也可以去很多其他的景点,但是比较需要钱的活动就不大行,所以只实现了时间自由。 第二阶段,时间与金钱的取舍,一点都不自由 第二年开始比较多案子进来了,但时间也变少了,当时觉得这样跟我在公司上班实在是没什么两样阿!而且还要承受很多当上班族根本不用承受的压力。坐在办公室的时候总想我在帮别人赚钱,坐在自己家的办公室时连怎么赚钱都要想,怎么压力更大了阿,怎么财富跟时间都不自由阿! 第三阶段,时间自由,工作自由,心灵自由,财富还没自由 第三年之后设计案几乎都是跟几个固定的厂商合作,磨合了一段时间也开始培养出默契,我也开始学习安排工作排程跟提升报价技巧。没错,当上班族的时候大多是老板请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接案后必须学会安排工作,评估时间,并且报价给客户。好好跟客户讨论排程,客户都能体谅,他们比较担心案子做一半人就消失了,所以诚信也是接案时一个很重要的评估选项。 案子多的时候每天都有不同的会议要开,不只要当设计师,还要当业务、企划、老板,努力营销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我终于可以不用每个案子都接,我可以决定我要跟哪个客户合作,要做什么样的案子,从案子中得到多少报酬。孩子暑假我可以安排少一点工作带她出去玩,也可以跟客户说明不加班,不接急件,这一切都建立在累积的人脉与信任上。 工作断舍离,努力达成目标,不为别人,只为了自己 设定好目标,不是自己要的就大胆放手,在工作上好好的断舍离。厘清我要的是工作?是时间?还是金钱?自由接案者工作成果完完全全可以自己选择,虽然工作内容其实跟在公司当员工没什么不一样,但我可以选择自己想完成的工作内容,比起待在某个公司的某个职位来说,确实是自由度满分。 但以我个人的收入来说,确实是蛮现实的,要实现财富自由我应该还要多付出更多努力才对。也许报价方式要再调整,也许需要更精进技术,这些都要再调整,才能期待未来有更好的成果。 自由工作者没有劳健保该怎么办?要加入工会加保吗? 目前我没有劳保,只有健保,健保可以单纯只附挂在户籍地的区公所,每个月收到账单再去缴款,也能设定自动转账扣款。没有选择加入工会是因为我没有上下班打卡的证明,就算发生什么意外也很难申请理赔,加入公会是需要另外有会费的,所以大家可以自行评估看看。如果有口译的工作要出差,我会直接加保旅平险。劳退的部分我则是自己投资 ETF,但当然目前景气很差没什么赚到,但我就当作存钱。 接案需要成立工作室或公司行号吗?超过 2 万要扣 2 代健保 目前没有设立工作室跟公司行号,大部分会请公司行号用劳务报酬单的方式请款。若客户有发票的需求,我是请合作厂商帮我开发票(当然一开始报价就要标明税另计)。另外要注意的是虽然我没有固定收入,但超过 2 万的话还是会被扣 2 代健保,所以后来会跟厂商协调,请款时一次不超过 2 万,厂商大多都能理解。 以上就是这几年的心得,你也有想当自由工作者吗?还是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欢迎跟我讨论。 -- 本文转贴自:Lesily Wei(原文标题:视觉设计师成为【自由接案者】后自由吗?5 年接案心得分享)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日本软件工程师的薪水如何?到底值不值得去?

前阵子被邀请去一个读书会分享自己在日本的心得感想,以及日本软件工程师产业的现况,就有顺便整理了不少资料,想说那不如就写一篇来分享。 在开始之前,要先跟各位读者分享我觉得在读这类型的文章前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只有经验分享是没有用的,没有搭配上背景跟条件,就没什么参考价值。 举个例子,如果有个人说:「到日本随便都千万日币年薪啦,上次我随便面面就两千万起跳,没有年薪千万千万不要去」,背后的真实情况可能是怎么样?或许这个人台清交资工硕毕又是书卷奖,原本在台湾工作个两三年以后年薪就 300 万台币以上了,以这个背景来说,他讲的确实有道理,但也仅有相似背景的人适用。 但问题在于看到这个评论的人,不一定每个都是这个背景,更精确地说,其实绝大部分人都不是。那以其他背景的人来看,这则评论就显得相当不合理。问题是或许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或没意识到这件事,就会以为日本还真的随随便便就可以年薪千万日币。许多的评论都不会顺势揭露自己的背景,这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在不知道背景的状况下,个人经验的参考价值就变得偏低的理由。 其实也不光是国外,光台湾本身的状况也是类似的,而且有时候类似背景的境遇也可能不同,毕竟背景只是决定薪水的一环,其他像是经验、能力以及软实力等等,都很难在一言两语之内说明完毕。同样是三年工作经验,有的人可以领到百万年薪,有的人可能只拿一半。 在谈论薪水时,最理想的目标是:「不要高估,但也不要低估自己」。该如何定位自己,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该如何找到与自己背景类似的参考资料,这点就更难了。 就算是统计资料,根据背景不同或是国家差异,也可能会有误差,而且正确的统计数据搭配错误的诠释方式,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不过,至少它的立论基础会更稳固。 写了这么多,我想强调的只有三点: 没有提到个人背景的经验分享,参考价值不高,可以先忽略。 就算有提到,也只是仅供参考,还需要衡量到自己的状况。 统计数字相对来说应该会更有参考价值。 这篇会尝试以统计资料以及可支配的所得的角度下手,并且附上一堆参考数据,让有兴趣的读者们可以自己研究。 台湾与日本的薪资所得比较 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的资料,年薪与 PR 的对应表如下: (表/作者提供) 如果以 PR 来换算的话,想达到各个 PR 需要的薪水如下: (表/作者提供) 年收破百万,PR 就 85 了,破 150 万的话可以到 PR 95,想要成为全台薪资所得的前 1%,年薪需要 280 万台币。 话说这个统计资料只包含薪资所得,不包含投资等等,不过因为这篇只谈薪资,所以应该没什么大碍。 日本的部分,根据日本国税厅 2021 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以下表格: (表/作者提供) 我们可以跟刚刚台湾的对比一下,汇率以 0.22 做计算,括号为日币: (表/作者提供) 如果你想要到日本工作,又想维持同样的「收入水平」,那可以参考上表。 从上表来看,同样的 PR,日本的收入大概是台湾的 1.4 到 1.5 倍左右(PR99 则是例外,只有 1.2 倍左右),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表考虑的仅仅是收入本身,并不是可支配所得,没有扣掉税金跟保险等等。 可支配所得的比较 接着我们挑两组比较常见的薪水,来比较一下相同 PR 底下的可支配所得,也就是收入扣掉各种税金以及保险之后的费用。 第一组是台湾的 100 万 vs 日本的 700 万,直接用这个好用的网站帮我们计算:请点此 台湾的部分如下图,已经有扣掉所得税以及劳健保: (图/作者提供) 日本的部分一样使用相同的网站,结果如下图: (图/作者提供) 可以看到日本扣除的项目更多,700 万日币最后拿到的只有 520 万,扣掉的项目包含: 所得税 国税 健康保险 年金 失业保险 不过这个网站的细项并没有列得很精准,还有一个住民税没有在细项里面,但比对其他数据源过后,发现应该是包含在所得税的项目中。 我参考的其他网站如下,都有把住民税算进去: 月给・年収の手取り计算の方法【早见表つき】,写到 700 万实拿 525 - 595 万 年収别 手取り金额一覧(年収100万円~年収1亿円まで),写到 700 万实拿 524 万 【早见表付】年収200万円~1亿円の手取り|计算式と简易计算方法も解说,写到 700 万实拿 530 万,里面有附上详细的计算表格,大推 这几个数据源跟刚刚使用的网站得出来的结果差不多,因此推测住民税也是有算的,只是包含在所得税里面了,没有独立出来。 为了方便阅读,我直接将币值转换为台币了,数字也稍微做了一点处理,所以会有些许偏差。 (表/作者提供) 结论就是扣除税金后,台湾是 89 万台币,日本则是 114.6 万台币。日本约为台湾的 1.28 倍。 接着再来看台湾的 150 万 vs 日本的 1000 万: (表/作者提供) 台湾扣税后剩下 130.5 万,日本是 161.7 万,日本约为台湾的 1.23 倍。 结论是如果收入的 PR 相同,虽然日本的薪水是台湾的 1.4 - 1.5 倍,但是扣税后日本的可支配所得约为台湾的 1.25 倍左右(取个中间值)。 生活所需开销 因为每个人生活型态不一样,我只算最大笔的房租加吃饭,吃饭全部都以外食计算,不考虑自己煮。生活型态都以一个人为例,不考虑家庭。租金的话也是凭自己体感居多,不一定准确(而且我没在台北租过房,确实不知道行情)。水电网络等等的我也先排除了。 台湾的话在台北市租个 7、8 坪小套房,抓个 13k 好了,东京 23 区的话根据租房网站的数据,1K 的租金可以抓个 9 万日币,房间大小也差不多,换算成台币是 19.8k 左右。 吃饭的话每个人生活型态都不太一样,而且根据公司地点也会有不同价位,我就凭我自己感觉大概抓一下,以自己的经验为准。台湾的话我都吃某间健康便当,主菜鸡胸肉加三样配菜,120 元,日本的话其实饮食的选择满固定的,不像台湾有自助餐那种可以夹自己喜欢的,而且一般餐厅跟快餐店的价差满大,我比较常吃的是松屋、吉野家等等的平价快餐店,下图这样汉堡排加青菜再加一碗汤,830 日币,点牛丼的话会更便宜一点: (图/作者提供) 因此台湾抓早餐 60 块 + 午餐 120 + 晚餐 120,一天是 300 块,一个月就是 9k。日本抓早餐 400 日币 + 午餐 800 日币 + 晚餐 800 日币,一天是 2000 日币,台币约 440 块,一个月是 13k。 因此只看租房跟吃饭,台北的生活费一个月是 22k,而东京是 32.8k,换算下来东京约为台北的 1.49 倍。 拿刚刚台湾的 100 万跟日本的 700 万来算,可以得到底下的表格: (表/作者提供) 这个计算结果告诉我们,不包含其他娱乐费用的话,在台湾拿 100 万收入的人如果去日本拿 700 万日币,每年可以多存个 12 万左右。 若是拿 600 万日币的话,收入 132 万,税后 99.5 万,扣掉基本花费 39.3 万,剩下 60.2 万,与台湾收入 100 万可以存的钱是类似的。 这个结论与之前在 PTT 有一篇 alihue 大大写的文章:[心得] 日本薪水要除以十? 日本薪资换算分享类似,文中的结论是:「在台北领 113 万,跟在东京领 600~650 万,可以存的钱是差不多的」,这篇在计算生活费的时候算得比较精准,还有包含饮食习惯以及杂费。 综合稍早写到的 PR 表以及 PTT 上的文章,可以得出底下表格(想要相同 PR 薪水的部分是比较随意抓的,没这么精确): (表/作者提供) 可以看出如果想要相同 PR 的话,是需要拿到更高的。 这个表格可以给想去日本工作的人一个参考,例如说你在台湾年薪 110 左右,如果你不想比台湾存的少,那去日本工作薪水至少要 600 万日币。若是想要有相同的收入 PR,那就至少需要 700 万日币,因此 600 - 800 万日币算是比较合理的范围。 不过再次强调,上面的数字有着不少的前提以及限制,如果想要抓个更精确的数字,需要配合自身背景调整,细节也可以参考 leafwind 大大的:日本工作篇:与台湾比较可支配收入。 从日本的角度看薪水 刚刚讲的其实都像是从台湾的角度出发,去看说如果自己到日本工作,该拿到怎样的待遇,才不会比台湾存的少。但其实我们还需要注意在日本当地,到底薪水分布是如何,毕竟我们想要的待遇是一回事,日本开的薪水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自己会把日本软件工程师依照薪水分成四大类,底下的薪水区间都是工作三五年以上的薪水,不考虑社会新鲜人(但 range 其实抓得满宽,所以有些新鲜人也可能会拿到区间内的薪水): (表/作者提供) 这边的区间是参考底下几个数据源得出的: Project comp Open Salary https://japan-dev.com/ https://www.tokyodev.com/jobs/salary-data 日本で働くソフトウェアエンジニアの给与:东京で働く外国人エンジニアによる究极のガイド 如果想要知道社会新鲜人的薪水范围,可以参考 @tigercosmos 的这篇:2022 海外新卒找日本东京软件工程师工作经验分享。 第一个分类就是那些顶级外商公司,在这个区间的人就是开头提到的「随便都千万日币年薪」。 第二个分类是我周遭朋友最多人在的区间,毕竟列举的那几间公司有不少间在台湾找过人。这些公司基本上以英语沟通为主,不需要会日文,是不少台湾人选择去日本工作的目标。有少数以英语为主的日本新创也会落在这个区间,新创的话可以去上面有贴的 japan dev 看,很多都会把薪水写出来。 第三个分类我不太熟,但根据资料一些日本本土的公司大概是这个价码,例如说 DeNA 以及 Yahoo! 等等。这些日本本土公司通常需要有日语能力,还有一些日本新创也在这区间内,可以用英文,但数量不多。 第四个分类我最不熟,但根据网络上的心得,应该是不太推荐去的一个区间,详情可以参考底下几篇: 台湾工程师看见的日本IT派遣黑暗面 主题 日本IT业派遣及生活开销分享 【心得】在日本工作6年的经验分享 [心得] 在日本工作受不了,想回台湾 把区间分出来以后,就很自然可以得知为什么许多地方对于日本薪水的讨论,会出现很两极的现象,因为前两个区间跟最后的区间,差异本来就很大,同样是工作三五年,有些背景的人真的随便找就千万日币,有些人却领着 400 万日币。 在没有揭露自身背景的前提之下,就会把四种区间混在一起聊,这就是我开头所说的没什么参考价值的原因。 接着我们再回来看一下之前的这个表格: (表/作者提供) 可以发现这张表格上的薪水,基本上就是刚刚聊的第二个区间。以一个完全不会日文的人来说,选择最多的其实就是这个区间了。而这个区间也是我最熟的区间,我有许多朋友都在前面提到的那几间公司里面。 自身经验分享 我的背景在刚刚已经揭露完毕了,我自己跟我大多数的朋友,都在以英文为主的这个区间,公司大概都是 Mercari、PayPay、LINE、Rakuten 这几间,网络上写的薪水范围大约是 700 万 - 1500 万。 如果你的求职目标也是这个区间,那我自身的经验谈或许可以让你作为参考。 以我自己的经验而言,在日本能拿到的薪水,大约是刚刚那个表格的第一栏,也就是「想存相同的钱需要的薪水」,再附一次表格比较好看: (表/作者提供) 如果在台湾的能力拿个 120 万年薪,在日本可以谈到的大约会是 600 - 700 万日币。如果可以拿到 150 万,大约是 800 - 900 万日币左右。 换句话说,你很有可能没办法维持相同的 PR 收入水平,你在台湾年收是 PR 85,来这边可能掉到 PR 80。而且这毕竟只是参考,实际状况因人而异,有些人或许台湾拿 150 万,来日本却只拿到 700 万日币,光看基本花费能存得就比台湾还少。 还不仅如此,虽然说这一栏叫做「想存相同的钱需要的薪水」,但前面有讲说这只是粗估,实际上有更多因素需要考虑,例如说家庭,有不少人都是带着另一半来的,在日本的开销就会更多,在物价较高的情形之下,差异就更大。或是税收,台湾有些人可以报一堆抚养节税,但在日本可能就不会报这么多(考虑到未来要申请永住之类的),还有交通啦以及娱乐等等的费用,这些刚刚都没算。 结论是,我自己跟我身边大部分的工程师朋友,来日本东京工作,可以存的钱都比以前少。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比较少。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想问的下一个问题就是… 为什么要来日本? 我自己听过的理由有几个: 想换个生活环境看看 想出国体验 未来想移民日本 想要第一线接触日本文化(如动漫画、偶像明星等等) 通常会选择来日本的人,都是对日本有爱,这个爱可能会体现在不同的领域。例如说有些人为了追星,所以想来日本;有些人则是为了生活,为了交通安全,因此选择来一个交通事故死亡率只有台湾的 20%的地方。 当然,日本也会有自己的缺点,并不是说日本生活就一定比台湾好。总之,我自己跟大多数的朋友,来日本的主因都不是薪水,因此就算在日本存得比台湾少,也会选择来这里。 虽然说很多人出国工作是为了薪水,但每个人看重的东西都不同。如果你只是为了钱,想要在日本赚得比台湾更多,存得也更多,那根据我前面一再提到的数据,日本很有可能不适合你。 比起日本,你或许可以考虑新加坡,薪水比日本更高,税也比日本低,可以存到更多的钱。 但我觉得读者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这件事,那就是存钱的目的是什么?通常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如果是为了生活,能存到的钱或许就只是其中一个点而已,还需要考虑更多长远的事情,如买房等等,但因为这块我不熟,所以就没办法谈了。 结语 这篇利用官方的统计数字搭配非官方的薪水信息以及个人的经验,得出了一些数字,让日后想来日本工作的读者们参考。同时也附上了我比较熟悉的区间以及背景,让读者们参考时能够有个依据。 再次强调,文章中的数字有些人是凭个人经验或是四舍五入随意抓的,没有非常精确;再者,文中的日币汇率是用 0.22 来算的,但现在已经掉到 0.21,差了 5%,所以如果你只是为了存钱回台湾花,那日本不适合你的理由又多了一个。 根据上面那些资料,这篇比较适合的读者在台湾的年收大概是 100 万 ~ 200 万左右,比这个区间低或高都不太适合,比较适合去阅读其他类似背景的文章。 最后回到标题,到底值不值得来日本工作? 如果只在意钱,出国工作是想要存更多钱,那日本很可能不适合你。但如果你有其他诱因,又没这么在意收入的话,日本或许会是不错的选择。 -- 本文转贴自:Huli's Blog(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如何说服老板让你在家工作?学会这 4 种劝说法让老板拒绝不了你

你是否常常觉得:「我的工作大部分在电脑上就可以解决,为什么我还非得要到公司工作?」,想要与主管谈判,却处处碰壁,始终无法如愿开始远距工作,究竟要 如何说服老板 ,才能让老板愿意放手呢? 今天这篇文章我会和你分享 4 种有趣的劝说法,提高你跟老板沟通的成功机率,说服老板愿意让你开始在家工作! 如何说服老板 ?你必须知道老板在想什么 在开始跟老板要求远距工作之前,你必须要先确认几件事情: 老板在想什么?为什么老板不听建议? 你的职业是否真的能够远距工作? 如何跟老板沟通?才能成功给老板建议? 我们接下来就一个个细部来分析为什么你需要考虑这些事情? 为什么老板不听建议? 首先,老板在想什么?为什么老板不听建议?身为一个员工,如果老板否决你在家工作的要求,你可能会下意识的觉得老板就是老古板,不懂得与时俱进,但身为老板,他要考虑的事情远远比一个员工还要多。 站在老板的立场,他必须要从整家公司的角度去思考所有的事情,不能只因为「你觉得这样会更好」这样模糊的原因就同意你的要求,当老板听到你想要远距工作时,他脑中在思考的事情可能有: 让员工远距工作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事吗? 让员工远距工作可以带来更好的营收或其他好处吗? 我跟远距工作员工的沟通成本是不是会更高?工作效率是否会更差? 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或是他判断之后仍然觉得到公司上班会更好,那他当然就会否定你的要求,也许有些老板真的是老古板,不知变通,但我相信更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拒绝的。 你的职业适合远距工作吗? 再来,我们必须要先确定你的职业性质真的适合远距工作,有些职业例如厨师、司机可能就真的无法远距,一定要人在现场才可以。 现在比较能接受远距工作的产业大多是新创或外商公司,在传统产业比较不流行,不流行的原因不一定是工作内容无法远距,更多的是因为传统产业的老板不了解要如何转型,不了解远距工作后要怎么管理好员工、并保持原本的产能。 延伸阅读:无法远距工作?连保母都能云端带小孩?6 个案例让你看见美国如何突破远程办公 如何跟老板沟通? 想要说服老板让你远距工作,不是你认为可以这样做,老板就一定要同意你,除了上面提到的老板有其他顾虑、职业是否适合远距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公司设备是否支持、远距工作是否会泄漏商业机密等等,绝对不是一厢情愿就能搞定的事情。 假设你的工作真的可以远距,但是现在的老板就是不愿意让你开放,你可以试试看下面 4 种劝说法,就有机会不打坏跟老板的关系,同时又能让自己远距工作,并持续帮老板提供价值,营造双赢的局面。 如何说服老板?试试这 4 种劝说法 1. 人情劝说法 能使用这个劝说法的条件是你必须平常就跟老板保持不错的交情,在这个前提下,你就可以明确跟老板像朋友聊天一样,用私下的关系跟他说清楚你为什么需要远程工作,可能是因为: 通勤时间太长? 睡眠时间太少? 通勤开销太大? 在办公室专注力不佳? 坐一整天让你的身体不适? 在这边有个重点,就是厘清「需要」和「想要」,需要是因为这样做真的能有什么正向的改变才去做,想要通常就只是想图个方便,不一定会让你的工作表现更好,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我有一个做营销的朋友,就是用这个方法跟老板说:「远距工作能让他工作起来更专注,做事速度比较快、完成更多任务」,一开始老板心存怀疑,但我这位朋友用人情拜托老板让他试试看两周,如果成果没有更好,那他愿意回办公室上班。 老板就真的让他试了几次,发现的确有变得更好,我这位朋友现在一个礼拜会在咖啡厅工作两、三天,聚精会神的想企划,但需要开会时他还是会回到公司,如果你和老板关系不错,就可以试试看人情劝说法,但当然,你也要真的能够拿出成果。 2. 绩效保证法 第一个方法是从感性面下手,绩效保证法就是从理性面下手了,你必须要提出远距工作的计划,例如: 你每天大概会工作多久? 你每天预计要做些什么工作? 你希望透过远距工作为自己和公司带来哪些效益? ( 最好能列出 KPI ) 让老板清楚知道你远距工作后能做出什么?完成什么?重点就在于要让老板能够认同你的计划,从数据面去说服老板,至于计划要列得多详细?你可以先用短短的几句话写出成果 (有数字的话会很加分),如果老板有些疑问,再一一说明细节即可。 假设老板不同意,你也可以跟他商量折衷方案,不需要马上就全部放手,只要先给你两个礼拜的测试期就好,如果做不到计划上的承诺,就不再要求要远距工作之类的。 第二种劝说法特别适合工程师或设计师这类的职业,如果远距工作可以让你的创意和效率都提升,我相信老板们是很愿意尝试的。毕竟你坐在办公室,但效率很差,对他也没有好处。 延伸阅读:《远距工作模式》一本超适合送给老板的远程协作、管理、沟通工具书 3. 言之有理法 同样是从理性面出发去说服老板,但前提是你的老板是愿意沟通,且愿意接受新时代的观念、代沟较少的人,跟绩效保证法类似,也是要清楚跟老板说明远距工作好对你、对老板、对公司有哪些好处?例如: 增加产能 省电、省水 减少人事成本 提高员工与雇主间的信任 增加员工被赋予任务的成就感 提高员工好感度、心情提升,效率也提升 如果在说明的时候能有相关的数据与数据左证,甚至能做出一份清楚的简报的话会更加分,我觉得有点像绩效保证法的加强版,需要更有逻辑性地说明这么做的前因后果,毕竟远距工作在目前的台湾并不是一个主流的工作模式。 因此对一般企业来说,必须要有实际的例子让他们知道这对他们有什么好处?能够解决的痛点为何?才能更有说服力。 4. 宠爱爱将法 如果你在公司扮演重要角色、能力超好,又或是你是资深员工,深受老板的信任,那你就可以试试宠爱爱将法。 「信任」是一个很强大的工具,但同时也很难累积,如果你平常该做的事都有完成,让老板对你有足够的信任,当你提出要远距工作时,成功的机率通常都蛮高的,而且如果你是公司的关键齿轮,你也会有更多的筹码跟老板谈判。 但究竟要怎么样才能成为老板的爱将,获得老板的信任呢?这就是另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主题了,在这边我也邀请你稍微思考一下。 延伸阅读:职场就是我的游乐场!那些在朝九晚五办公室里学会的事情 / 今天的人设是专业上班族 如何说服老板?提高老板的意愿 你有想过为什么远距工作是一个能够省钱、提高效率、让员工工作起来更开心的好方法,老板却说不要呢? 有可能是他无法保证在看不到你的情况下,你真的能为公司做得更多,无法提高绩效、效率,甚至会拖累公司,那为什么老板会有这种想法呢?是不是因为你的工作能力让他担心?让他感到不信任?让他觉得必须要时时盯着你呢? 换个角度想,如果今天你变成老板了,一个什么事情都会主动做好,不需要你操心的员工,他提出的要求你是不是会更容易答应呢?这又回到「信任」的问题了。 如果你能够提出远距工作带来的好处,加上你这个人本身的做事态度让老板足够信任,跟老板谈判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幅提升,当他们渐渐发现:「好像你真的不用到公司就能完成这件事」,那他们继续尝试的意愿自然也会提高,甚至把远距工作的文化扩散到整间公司。 如何说服老板?关键在于要求 还记得我在人情劝说法中提到的朋友吗?他的公司是生技产业,他也是全公司唯一一位远距工作的员工,虽然他的工作能力很不错,但这并不是让他可以一周在咖啡厅工作两、三天的原因,最重要的关键是: 他开口提出要求。 他勇敢开口和老板坦承自己在公司容易分心,会跟同事聊天,但如果他一个人工作,效率会比较好,提出了相应的计划,最后也用成果证明他的确做得更好,有些同事会抱怨为什么只有我这位朋友可以去咖啡厅工作,觉得很不公平,但其实,搞不好就只是这些同事不敢开口而已。 到底能不能远程工作,也许最终决定权在老板手中,他会评估你够不够资格?对公司忠不忠心?但是就跟买乐透一样,你不能决定自己到底会不会中奖,但你可以「主动」给自己一个中奖的机会,是吧?最后让我们统整一下如果你想说服老板让你在家工作,你该做哪些事情? 评估自己的产业适不适合远程工作 选择上述任一个劝说法 做出言之有理的劝说文甚至是企划书 思考怎么做到承诺的绩效,以及该怎么规划工作流程 鼓起用气和老板说:「请问我是否能和您讨论工作上的新规划?」 如果是真正对公司有帮助、效果又很好的提案,我相信多数老板是愿意尝试的。你可以说这个想法不切实际,但不等于它不值得一试,对吧! -- 本文转贴自:理想生活设计(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14, 2024

远程工作职缺平台推荐:4 步骤让你更容易找到远程工作

Hello,我是 Zoey,一位在家工作迈入第六年的网络创业者,在这篇文章里,我会和你聊聊找到远程工作职缺的方法、我的远程工作入行故事以及我帮你整理好的远程工作职缺平台推荐。 我的专业背景是品牌视觉与产品设计,对摄影、写字、旅行、架站都有着不相上下的热情,大学毕业后,因为自己实在是太痛恨办公室那种喘不过气的感觉,因此立志要找到一个「不被地点限制」的工作。 后来,我陆续在新创公司担任旅游编辑,也曾任职于海外的媒体公司,担任台湾区主编辑与平面设计师,现在也开始全职的在家创业,做自己的个人品牌。而在这几年的跌跤和摸索中,我也发现几个让你更容易找到远程工作的步骤、技能和平台,我们就马上开始吧! 我如何找到自己第一份远程工作职缺? 现在直接破题的来和你开诚布公,当时毕业后,我马上失业,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啃老,我很幸运地找到了两份远程工作,找到的管道分别是: 1. 批踢踢(PTT) 第一份在批踢踢上找到的工作。当时我只是在批踢踢乱逛,却意外看到一篇贴文为「可在家工作的新创职缺」的帖子,眼睛马上为之一亮,并把履历整理的漂漂亮亮,之后也顺利收到面试及录取通知。 这份工作从一开始的兼职设计师,一个礼拜八小时,到后来渐渐变成 12、24 小时,然后到了正式的正职员工,再到台湾区的主编辑,一共任职了三年整。这些年因为总公司在韩国的缘故,我们也都是利用在线工具沟通和合作。 2. 他人转介绍 第二份远程工作是当时我一直找不到一个满意的远程工作,便只好一边接一些临时工糊口的小插曲。 当我面试某个打工时,我把我的在线履历寄过去,对方看了我的履历,便询问我介不介意他将履历转寄给另一个他在征人的朋友? 就是一个应征A工作却被引荐B工作的概念,可以说是非常的幸运。 对方在收到我的履历之后,也询问了我有没有意愿到其公司任职,加入其公司之后,才发现那是一间新创公司,当时的企业文化十分弹性,同事们也都很年轻,因此也造就了我许多到咖啡厅或边旅行边工作的机会,无心插柳成荫的误打误撞获得远程工作(感谢上帝~~) 你可能在想说:「痾,这是运气好吧?」 是的~我运气很好,但是现在我也要和你揭露一下在这个运气好的背后,我做了哪些准备以及为什么会被率取,如果说你也想要寻找远程工作,有哪些必备技能和工具能够帮你更容易上垒呢? 4 个步骤,让你更容易找到远程工作职缺 1. 不放弃寻找的决心 在找工作的那段期间,我已经很确定自己想要找一份地点弹性的工作,虽然在还没找到之前,因为要吃饭生活,我也接了许多临时的打工如:市场调查、去背美工、活动现场工读生,但我其实有给自己三个月的期限,在这三个月以内,我的目标就是找到一份理想的远程工作,其余的工作都是临时短暂的,我也会刻意避开不是远程性质的工作。 而我也知道,就算我现在找到了一个可以糊口的工作,我也不会停止每周去刷新职缺平台的习惯,我会去订阅职缺内容,我也会去看国外的信息,不断的去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而不是找没一阵子就放弃。 我的建议:试着给自己二至三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勇敢的对不满意的工作说不,当然你还是可以有一些短期兼差,但告诉自己:没有找到之前,革命就尚未完成,每周花一两个小时地毯式搜索新职缺,是个 must,也是还没「成功找到工作」之前的工作。 2. 平时就要累积你的个人作品 你的理想工作是什么?什么工作能唤起你的热情?就算没人付你钱你还是喜欢做、享受做的事情?可能是健身、可能是珠宝设计、可能是摄影,那些你会写在履历表上的「嗜好」都是你的业余技术。 在人人都可以有个人品牌的社会里,我强烈建议你平时就累积一些相关的纪录,当机会来临时,这正是决定你会不会被录取的关键因素,因为是你自己的作品,我相信你绝对是花 200% 的心力在这上面,因此你对这件事的热诚有多大、你的技术到哪,全都一目了然。 上图是我帮自己做的(前)个人网站。以自己的经验来举例,我最大的兴趣就是旅行,所以我自己也因兴趣架了一个部落格,因为兴趣开始写旅游文章,开始撰文、拍摄照片、影片,做所有的美编,做所有的粉专管理。 这显示了什么?这表示我对这些范围的东西都有至少有初步的了解且愿意学习,而从你做得这么多事情中,你也可以拆解出自己会做的事情,不一定是大学所读的内容,也就是说,你会做的事情其实比你想的还要多,你只是还没发现而已。 非常刚好的,找到我的新创公司正是与旅行有关的产业,另一个外商公司也刚好是与文字编辑/图文设计相关,这两份工作都不是看到我正规的履历而录取我的,反而是个人网站、Youtube、脸书粉专这些数据,而如果我平常没有因为兴趣无聊,花时间做这些个人品牌的投资,我今天可能就不会得到这份工作,对吧?这并不适用在每一种产业,但却是寻找远程工作的好技巧。 我的建议:在自媒体时代,你拥有一个自己的发光舞台,不一定代表你就是要成为一个网红或 Youtuber,有时候他只是显示了你卸下了公司的抬头,你还剩下什么?你的生活有多丰富? 如果我是老板,我也想要聘请一个有想法、生活也多采多姿的人吧? 因此,做个人品牌的用意有时也可以让你在职场上更加分,甚至增加你到企业演讲、曝光的机会唷! 3. 搜索范围锁定在新创职圈或外商公司 以目前台湾职场的状况来说,远程工作的形式还没有那么普及,尽管你的工作完全是八小时坐在计算机前的美术人员,公司还是很有可能会要求你进办公室打卡上班。因此从「新创产业」与「外商公司」下手对你来说是最有机会的,为什么? 新创公司比起传统产业更有弹性,也比较能接受多元化的工作方式 新创公司的组织架构扁平,相较之下比较好说话,比较不会有无聊的情绪勒索 新创公司的创办人很多是从国外留学回台创业,有着比较开放的工作生活思维 新创公司比较了解该如何运作、配合和管理远程工作模式 新创公司重视成效,如果绩效有做到,他们通常会尊重你并给你「最舒适的工作空间」 新创公司初期的成员可能各个都是在家办公,并在需要时才会一起碰面开会,以减少办公室租赁费 外商公司因为在海外,所以让你在台湾担任远程员工的机率相对较高 外商公司能够不用负担你的海外移居费(工作签证、宿舍、办公室)对资方来说其实是大省一笔 我毕业后的头两份工作,很幸运的就是新创公司与外商公司,这两份工作当然让我更了解在线媒体产业的运行,也更了解远程生态圈。因此如果你是一位想要成为远程工作者的新手,我会建议你从这两个方向下去找,条件也比较好谈。 不是科技或设计背景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做自媒体吧! 你做个人品牌的另一个用意,就是可以不用再只依赖公司固定的薪水,欧美这里就有许多自己出来做的会计师、厨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经营自己喜欢的族群,为自己加点薪,未来也大有机会自己创业出来做,不再受到公司的牵制,重点还是:你有什么技能或经验是人家愿意付钱的呢?你找得到你的顾客吗? 4. 任何意想不到的地方都是机会 你有看到我说我的韩商新创工作是在 PTT 找到的吗?我也觉得满莫名其妙的,但机会就是这么巧。想要寻找远程职缺,除了可以善用不同的关键词「远程工作、远程职缺、居家办公、在家上班、remote job/career ⋯⋯等」也可以陌生开发、毛遂自荐。 我发现先找心仪的公司,然后去看他们的 career page,也是发现机会的好方式,或者更进一步去毛遂自荐,然后谈一谈远程工作的可能性。 现在开始有越来越多公司,都渐渐接受这样的工作模式,又或者像是现在很多经营的不错的自媒体人、在家创业者(像我这样),他们搞不好也需要在线的虚拟助理与帮手,所以不妨更有野心的主动 approach 吧! 「繁体中文与华语市场」远程工作职缺平台推荐 「欧美市场」远程工作职缺平台推荐 「日韩市场」远程工作职缺平台推荐 Yosomon 故乡兼业 目前在资料搜集的部分,日韩或非洲等地是我比较不熟悉的,所以也欢迎你一起分享资源、一起交流! 其他资源(公家机关:政府、学校、非营利组织) 除了以上寻找职缺的资源之外,如果你是想要找到能短期旅居海外的机会,或者想要寻找一笔圆梦基金让你能探索海内外生活,别忘了公家机关也是非常好的资源管道,以下也帮你整理了一些我曾接触过的平台与资源: 谢谢你今天花这么长的时间看完这篇文章,希望今天的内容有帮助到你:) -- 本文转贴自:理想生活设计(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 2024

给软件工程师的 3 种接案报价方式!合理报价让自己与业主都能接受

接案报价是每一个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r) 都会遇到的问题,好的报价,让自己做的开心,再辛苦也愿意接受。坏的报价,让自己心理难受,有泪只能自己吞了。 在过去的 10 年内,我几乎每一年都会外接一、兩个外包案,每次接案都要评估该如何报价,在初期的报价会比较低一点,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只要能接到案子,有一些收入又可以练练技术,我就心满意足了。 但在能力经验累积之后,就开始拉高自己的时薪单价,因为同样的时间,我可以完成更多的任务,时薪单价当然也要跟着提高,才会有合理报酬。 但坦白说,报价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过程,可能多数自由接案者都遇过一个情况,当自己报价出去之后,等实际开工才因为当初没有评估清楚,后期实际工作量爆增,又无法跟业主增加报酬,最后就是自己加班做完,把学习也当作一种收入了。 我认为要在初期就完整评估事后的工作量,是一种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尤其是高度变化的软件开发项目。 一个太过乐观,觉得开发会很顺利的报价单,会因为项目的意外问题过于复杂,导致收入不符合成本。所以我会在报价时,就加入意外的问题处理时间。 一个好的报价,需要对项目开发技术的难易度有所了解,愈了解项目任务的难度,才能评估出准确的投入回报,而这是需要长期的经验累积的。所以,如果你觉得每次报价都不准的话,请别灰心,这是常见的状况,只要多学习就可以了。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些我对接案报价的想法,这不是标准答案,只是个人的经验谈。 列出功能开发时间 在开始报价之前,一定要先列出所有的功能列表,这是需求分析的过程,将客户的需求转化为清单列表。 功能列表可以分主功能及次功能分类,然后针对每一个次功能写上难易度及开发时间。 难易度影响的是开发的时程,愈难就表示需要投入更多时间与人力,那报价相对就会提高。 我举例一个会员功能的评估结果。 (图/理财工程师 Mars提供) 其实在估开发时间是比较难的部份,需要有足够的开发经验才能估的准确,如果你不是开发人员的话,建议先向开发人员询问一下,开发这样的功能,预计要花多久的时间。 通常软件开发过程,常常会有意外的处理时间,那也是时间成本的一部份。如果是难度较高的功能,可以多增加一些测试及意外处理时间,先预估好未来可能额外投入的成本。 如何评估开发时间 在评估开发时数时,先针对该功能给一个难易度的评估,可分为「易、中、难」三种,然后以一个人力去估算,预想顺利开发的情况下,预计要开发几小时才会完成,这时候可以得到一个顺利情况下的开发时数。 接着依照难易度的差别,将开发时数乘上难易度的变化, 如果是「难」的功能,可以将时数 * 2 如果是「中」的功能,可以将时数 * 1.5 如果是「易」的功能,可以维持原本的时数 这样评估出来的结果,会比较接近实际的投入时间。 时数报价的参考依据 当评估好开发时间之后,接下来最重要就是计算时间单位报价了,这里我提供三种报价依据给大家参考。 以目前工资水平报价 如果你是一个有正职工作经验的人,那就会有一个正职的稳定收入,可以将你的正职收入当作一个基准,来推算你接案的合理时薪为多少。 我假设某工程师的每月工资是 50,000 元,每天工作 8 小时,每月约工作 22 天。工资 50,000 是某工程师的收入,某工程师其实是创造更高的价值给公司,公司才愿意分配工资给工程师。 所以我将每月工资 * 1.5 当作每月能创造的价值, 1.5 倍也当作自己额外的理想利润,比例可以自己调整,所以计算每月工资是 50,000 * 1.5 = 75,000 元。 然后将 75,000 元除以每月只工作 22 天,得到每一天的收入为 3,409 元,再将 3,409 除以 8 小时,就变时薪为 426 元。 时薪公式为: (每月工资)* 1.5(理想利润) / 22(月工作日)/ 8(小时) 得到的时薪,就可以填入时薪报价,计算出每个功能的报酬了。以下用刚刚的范例填写报价。 (图/理财工程师 Mars提供) 为了好算一点,可以将时数单价改为接近整数,会更方便计算。这种方式可以适用大多数的工程师,也是比较贴近自身能力的报价方式。 当要把报价单传给业主之前,中间计算过程的方式,可以不用让业主知道,只要列出次功能的小计报价就可以了。 (图/理财工程师 Mars提供) 以 104 职业工资报价 如果你是一个收入时常高低变动,没有稳定收入当作基准;或是你觉得目前领的是低薪,不符你的价值能力,需要一个合理的工资水平,可以参考 104 的最新职业工资水平。 我查了 104 在 2021 年 9 月 20 日的制造工程类工资行情报告。 (图/理财工程师 Mars提供) 其中可以看到软件工程类的月均工资为 62,000 元。 有了月均工资之后,就可以套用刚刚的公式来计算时薪。 时薪公式为: (每月工资) * 1.5(理想利润)/ 22(月工作日)/ 8(小时) 62,000 * 1.5 / 22 / 8 = 528 元 将得到的时薪,就可以填入时薪报价,计算出每个功能的报酬了。以下用刚刚的范例填写报价。 (图/理财工程师 Mars提供) 为了好算一点,可以将时薪改为接近整数,会更方便计算。 在 104 的各行业薪资报告里面,包含了非常多适合接案的行业,例如设计业、制图业,可以取行业的月均薪来当作估价的基准。 以品牌网站报价参考 如果你本身已经成立公司经营,或是觉得自己的能力有公司该有的质量的话。 除了用每月工资来估算时薪报价之外,还有一种具有参考性的依据,就是市场上同类型的品牌网站的报价参考,通常这类品牌网站已经在市场上完成多数的项目,也有足够的经验来推算合理的市场报价。 可以在 Google 搜寻相关的网站,例如: 网页设计。就会找到许多的接案公司。 在自然流量前几名的网站,都是行业内的品牌网站,我们可以从品牌网站直接参考它的报价,当作基准点,再评估自身能力与对方的差异,再决定报价是多少。 报价的策略在初期可以先低价承接,打开市场知名度,建立好的名声,分享已完成的作品,再慢慢提高自己的报价。 市场上对固定类型的项目,比较有固定的价格,可以自行多比较后进行归纳整理。 例如 WordPress 架站,在市场行情上落在 10,000 到 15,000 之间,那你可以直接用市场行情的区间来报价。 固定版型的企业形象网站,也有行情区间,大约落在 10,000 至 30,000 区间,这也可以当作报价依据。 如果遇到高度客制化的网站,我建议先计算出时间成本及营运成本,再加入理想利润约 30% – 50%,来当作报价,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业主的付款方式 当送出报价单给业主的时候,通常会约定付款方式,这里我提供兩种付款方式,给大家参考。 三阶段付款方式 三阶段付款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分为开工、交付、验收三个阶段,分别付款的比例为 30%, 40%, 30%。 (图/理财工程师 Mars提供) 可以依项目重要的流程再新增到四阶段、五阶段付款,也都是可以的,只要双方谈定就行了。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开工会先拿到一笔收入,等待开发完成就可以收到大笔收入。 缺点是开工至交付的时间,可能过长,导致中间无收入去支付固定开销,或是因为双方结案的认定标准不同,导致迟迟无法收到款项,进而影响生活固定开销。 采月结算方式 采月结算方式是依各别功能完成后,逐步上线交付给业主检验,如果业主确认功能正常,即在当月月底时,结算当月已上线的功能,业主支付当月报酬。 例如这是一个购物网站的开发功能,将各别功能标示费用金额或比例,如果已完成就当月签收付款。 (图/理財工程師 Mars提供) 这种付款方式的好处,我认为比较多一点: 将收入分配到每个月的工作量之上,只要当月有完成进度,就可以确保当月会有一些收入。 如果遇到无良的业主,交付之后,却无法收到报酬,最多损失一个月时间,也看清一个业主是否可以合作。 将支出分配到每个月,同时减少业主一次性拿出过多费用的问题。 报价常见问题 当有一部份技术不熟时,该怎么报价? 如果遇到一部份不熟的技术领域,需要投入一些学习时间。通常可选择兩种方式。 第一种是自己另外投入时间学习,不会算在开发时程内。 第二种是将学习成本也算在开发时程内,延长开发时程。 如果对整体项目的开发有足够的经验,只有少部份业主使用的方式没有接触过,我会选择多增加一些报价时程,同时提高报价,来处理未知的问题,让我投入的学习成本也能有所回报。 提出合理的时间投入成本是接案者的权力,而选择接不接受也是业主的权力。但只要整体的报价是在合理的范围内,通常业主是不会在意其中有多少的学习成本的。 如果是第一次接案,在技术能力都不熟的情况下,怎么报价? 如果是第一次接案,其实不用太在意报价的高低,去学习接案过程的问题,累积一些经验,可以如期将项目完成,所获得的无形价值,反而才是最有价值的部份。 当有足够的经验与能力,才是跟别人谈价格的筹码。 反过来说,业主愿意找无经验的工程师,其实也是一种冒险,也要承担无法结案的风险。 第一次接案的报价,要学习与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可以用目前工资水平报价,愿意打折让利给业主也都是可以的,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未来可以再调整回合理的价格。 谈出好价格的报价心法 我觉得想要谈到理想的价格,首先你一定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做出对方的需求,然后在提出报价之后,不要预想当对方砍价的时候,你愿意让利多少,因为每一次让利就是在降低自己的价值。 我过往每一次的接案经验,当项目结束的时候,我都会觉得过程好累,需要付出很多的心力去完成项目。如果当初的报价又被业主砍价,心里会有不平衡的累,付出的心力跟本就不划算。 如果报价后坚持价格不变,尽管结案还是觉得累,但收入至少合理,觉得报价太少的话,也是学了一课,下次报价要改进。 不要害怕跟别人谈价格 我知道一些人遇到跟人谈价格时,就会一付不好意思的样子,报价给对方,很像在拜托对方接受的样子。客户看到这样的呈现,随便要求一个打折降价,可能一下就答应了。 谈价格就是要有气场,有自信才能谈到好价格。 创造个人品牌效应 其实想要有更好的报价,是建立在过去每一次如期的完成项目,并且让你的客户愿意口耳相传你的服务质量。 你能做的就是让更多人认识你的价值,多展现自己的专业,不用怕分享自己的专业,就会被别人给学走,会成为你的客户的都是在不同领域的人,他们相信你的专业,就会愿意找你合作接案。 当愈来愈多人认识你的时候,你的个人品牌就会建立,也是你提高身价的时候。 以上我分享一些我的接案报价经验给各位参考,祝福各位工程师都可以顺利谈到好的价格。 重点整理 没有完美的报价,只要双方都接受,就是好的报价 列出所有功能的开发时间 以目前薪资估算时薪 以 104 职业薪资估算时薪 以品牌网站参考报价 请业主采用月结算方式付款 谈价格就是要有气场,有自信才能谈到好价格 -- 本文转贴自:理财工程师 Mars(原文标题:给软件工程师的 3 种接案报价方式-合理报价让自己与业主都能接受)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3, 2024

PM 适合「边工作,边旅行」吗?4 个月的数字游牧经验与体悟分享

数字游牧是什么 如果你是第一次听到「数字游牧」这个名词,可以先看以下简短概念介绍。数字游牧可以拆成「数字」和「游牧」两部分来先理解。 数字:指的是你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能依靠软件或网络来创造和取得的。透过计算机配上稳定的网络,在在线完成一项工作或是服务,并带来对应的收入。 游牧:指的是各个地理位置上的自由迁移。藉由上述的数字工作性质,你可以打破特定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实体办公室、客户的会议室、台北或台中办事处……),且不依赖实体接触,就能带着计算机移动到有稳定网络的世界各地。 所以数字游牧在我的理解是:你是远距工作者,可以「自由移动」到世界各个位置,再透过「网络相关」的生意或工作来「赚取收入」。 怎么形容数字游牧的生活? Bali-Canggu 海滩的早晨(图/作者提供) 「自由移动到世界各地旅居,深度体验当地生活,期间透过网络创造收入。」 「上一秒把会议和事情完成,下一秒走进山林或踏进海滩。」 「赚已开发国家的钱,在三线城市或开发中国家过生活。」 哪些职业比较能当数字游牧? 自由接案者:包含但不限于网站架设、程序开发、UI/UX 设计、营销、影片剪辑、文案创作/撰写、影片创作(YouTuber, TikTok)、顾问咨询等等。 在线卖场或服务:例如透过电商平台或自架网站来销售各类品项的产品,包含在线课程等等; 此外,语言或其他技能类教学平台,也是很热门的在线服务,透过平台或自有管道当在线家教,赚取相关收入。 以上两种方式多半可互相搭配,而且收入形式较多元,像是透过软件或创作类型取得订阅费、商品业配/带货的分润、课程/教学费、接案/咨询费、广告或版位费等等。 软件行业:软件业因产品本身性质,较不需要特定实体地理空间来完成销售和取得报酬,所以这行业下的员工,较有机会当数字游牧/远距工作者。 不管你是开发者, 产品管理, 营销, 社群, 公关, 营运, 人资, 法务, 商业开发等职位,只要负责人或主管允许,理论上都能尝试当数字游牧,选择想待的城市,实现旅居生活。值得一提的是,Web3 有许多团队,打从第一天起就是远程办公形式在协作的! (图/作者提供) 我的工作状态和游牧经历 我从 2021 年起,开始在 Web3 相关行业的团队工作,担任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的角色。团队倒不是因当时疫情严峻而实施远程办公。主要有办公室的成本考虑,以及团队来自美国到亚太等地不同时区等因素。 所以自那时起,我就变成在软件行业里,远程形式办公的工作者,我有些同事这辈子还没亲眼看过本人甚至视讯上的样子,沟通方式是尽可能把所有事情文件化和归档化。 关于游牧经历,出国上比较麻烦的 2021 年到 2022 年上半年,我会跑去台湾各地办公,比较常去的地方是宜兰,也有去过小琉球、垦丁、云林、嘉义、台南 、南投清境农场等等。 反正就是带着笔电,换个比较悠哉,没有那么都市高楼大厦氛围的环境办公。我会早上去踏青,看看当地风景,中午前在咖啡厅或青年旅馆坐下来工作,晚上后再出来散步或逛逛当地市集或夜市,结束我平凡但又有带点新鲜感的一天。 2022 年 10 月以来,我开始尝试旅居国外,先后去了泰国曼谷🇹🇭、土耳其伊斯坦堡🇹🇷、葡萄牙🇵🇹(里斯本/辛特拉/埃里塞拉)、韩国🇰🇷(济州岛/釜山/大邱)、印度尼西亚🇮🇩(峇里岛)、马来西亚🇲🇾(吉隆坡)、斯里兰卡🇱🇰(科伦坡/迦勒/康提……)等地,总计在各地游牧四个月初的时间。模式其实很像之前在台湾远程办公的时候。差别在会有更多机会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以及体验一些很不一样的当地文化和生活特色。 多数时候我的一天模式就是:早上特别早起去看当地名胜景点(伊斯坦堡的清真寺、里斯本的教堂),或是去上冥想、音疗课(峇里岛的音疗和心灵课程很赞!)。 中午前找个咖啡厅或是共办空间(co-working space)办公,傍晚会想办法挤出时间,去看一场夕阳来疗愈身心和缓解一天的工作辛劳。 晚上一样会去市集/夜市或酒吧,或是待在民宿,认识各地旅人和聊聊天。 假日会安排一些观光客行程,或是游客比较不知道跟没有时间安排的私藏行程,好好充实一下周末。 但是,作为一个在变化速度极快的 Web3 行业,担任 PM 这个角色,适合这样在国外「边工作,边旅行」吗?接下来我会提供一些旅外经历,再交给你判断和决定。 好,终于要开始聊到体悟了 :) 作为「数字游牧」,大家虽然都是拿着笔电,到各地办公,但我相信每个人在这旅居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这取决于你的个性、你的态度和角度、你预先期望获得的,还有你的工作职能是什么。我这里分享的是作为一个「Web3」行业下的「PM」国外游牧过程中的一些体悟,这中间包含这段游牧体验中我觉得的优缺点。 有某种自由,和有所选择的感觉(或错觉) 回想起来会觉得,我目前的工作状态,虽然是作为 Web3 行业下工作的「员工」,但能够选择想去的地方远距这件事,会让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工作上被允许拥有弹性度,和有所选择的人。 我的时间的确因为任务和工作被绑定住,但只要我有办法完成任务(最好是如期如质),剩下时间我能自由安排。自由时间可以是白天、晚上、周末或某个时段,在某个国家长待和深度体验,想什么时候去其他城市或回台湾,自己来决定,然后每个月固定拿到当初合约上承诺的报酬。 领国际级薪水,在海岛上工作和生活 此外,作为在 Web3 行业工作,我能够有机会领一个高出我本地平均的薪水,甚至未来朝领欧美等级的已开发国家平均薪水去争取(参考这篇),然后此时此刻,我在东南亚的海岛上旅居,过着吃 50 到 100 元台币的餐点,享受一小时 200 元的按摩,住一晚 500 元的住宿,坐一台 30 元的 Grab 机车或 1 天 150 元的出租机车。 此时此刻我开始稍微能明白,欧美白人领着几十万美金年薪,来东南亚当大爷的生活是什么感受了。也不是说我要跟着当大爷,或他们都在当大爷XD!就是体会作为这样的地球公民,好像有了一个不太一样的体验和生活水平,和财富自由的错觉。 开始热爱接触自然景观,物欲突然降低 这个尤其是在海岛国家的那几个月,在峇里岛🇮🇩、济州岛🇰🇷、迦勒🇱🇰(斯里兰卡的南部海边)感受特别明显。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海岛地区待的特别久,因为真的好享受这些接触自然景观的机会啊! 不管是去海边潜水、去爬山、去丛林森林、去梯田等等,把自己融入大地之母的怀抱就对了。海岛还有个优点是夕阳真的太美了,有一段时间连续好几天,我都会到海边追夕阳。好几次日落后的天空(magic hour),美到被感动和让我好感谢人事物。 再来是物欲感受到明显的降低,没有很在乎穿着、名牌、时尚等等,会把心思更多花在大自然上面。我在峇里岛的一个月期间,只有为了穿梭走路和丛林之间方便,顺便体验一下杀价,就买了一双鞋而已。 在 Bali 拍到的日落魔幻天空(图/Mars提供) 快乐和友善指数变高(东南亚/南亚为主) 这个比较是在东南亚和南亚,或中东才有的感受,就是当地人民的纯朴和 smily 性格,也会感染到我!让我不自觉地感受到在这里生活还满快乐的。 当地人或是旅居在这里的人,会很主动地对我微笑和 say hello/ 问好,我也会不自觉地对人微笑和问候,或随意攀谈一下,渐渐会把眼神和语言交流这件事情变成习惯。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陌生人之间这种友好又不尴尬和刻意的交流模式,原来可以这么自然地发生。 认识各地旅人和当地人的机会 这是我觉得在数字游牧期间最好玩的事情之一!而且有许多收获。 如果不是因为此时此刻这个游牧的机会,我不会在这个城市或国家,这个民宿或青年旅馆,接触到这些人,然后和他们相谈,藉此机会知道说原来世界上有这些人,用和我完全不同的方式和技能在过生活。 这和看 YouTube 知道有这些人的感觉不太一样,是实际亲身遇到,然后试着相互了解彼此国家、生活、兴趣和文化特性,甚至聊到未来不排斥一起做个跨国生意等交流话题。 像是我在济州岛期间,分别住了六、七个住宿,我认识到许多很有才华,来自本岛各地的韩国人和外国人,有工程师、海军防卫队、画家、香水品牌老板、街头艺人、设计师、咖啡店老板、职业歌手、烘焙师、音乐家、医学生、动力学研究生、政治团队等等。每个人背后都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圖/Mars提供) 办公室社恐救星! 远程办公让我比较不用去做办公室 social,对有一点社恐的我来说,这点算是个加分! 但坏处就是彼此不会见面,关系难免生疏,文字和电话上常有时交代不清、不太了解对的性格或文字上真正的意义。这个作为PM在项目和产品推动上有时不是一个加分项。 激发创意,追求效率值满点 偶尔会觉得,换个环境思考,其实对于激发创意是有一些启发的。作为 PM,对于产品规划的走向,还有产品 feature 上的 Wireframe 草稿设计时间,在这方面会有一些帮助。 此外,既然都已经跑出国玩了,会想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工作,不想浪费每一刻,无形中会试着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可能一坐下来就是四个小时心无旁骛的疯狂工作,甚至偶尔会进入心流状态。出国游牧工作的日子里,发现自己其实很珍惜每一天,会好好运用每一天,极大化每一个时间刻度的价值。 原来只是换个地方加班了? 再来讲个偏缺点面的体悟了。虽然工作性质相对弹性,但是 Web3 的行业工作型态和 PM 这个工作,有时候工作 loading 层面让我好吃不消。 有时一天工作快 12 小时(可能是醒来后除了吃饭之外连续工作的那种,或者是起床到睡前,工作时间打散的加总),而且这种长时间工作的状态下,偶尔会觉得:「咦?我这不就是在换个环境在加班吗,那我干嘛花机票跟住宿钱在这边?」 当然加班也让我省了一些钱(没有时间玩跟消费),但也会让我在那个当下觉得,来这里远程办公没有意义。 遇到比较棘手或麻烦的任务,导致需要更长的时间工作下,让我错过原本想安排的娱乐行程,或没空到海滩那看夕阳日落,都会让我在那个 moment 有点焦虑和惋惜。 我曾有几次因为任务无法如期完成,或一些因素拖累,还有突如其来的开发状况,需要我来发起讨论和组织会议的关系,一路工作到晚上,错过了不少原本想排的行程。 团队协作效率降低 远距期间,我不像在办公室一样,遇到任何问题可以直接找工程师, 设计师对话或讨论,没办法就近解决。即使我们透过 Telegram, Trello, Figma 等……软件工具协作,但还是没有比直接对话更有效率。 这问题尤其是在开需求评审的阶段、产品进入测试阶段、准备上线的阶段,特别感受得到效率比起团队一起实体办公时还更低落些。我所能做的是更仔细列出每一条所要讨论的事项,假想对方就在我面前,而我完整的把这段可以用讲的话,改成情境式的文字描述,避免出现两、三次的来回确认沟通。 PM 好像不太适合当数字游牧? 我相信有许多作为自由接案的远距工作者,他们比起我的工作(Web3 PM),有更多工作上的弹性度和选择性。 就我所知,我有遇到和听到几位自由接案者,有的是做 UI/UX 或视觉设计的、有做营销和关键词广告的、有做文案创作的,会一天选择性地安排四个小时工作,一个月得到还算不错的报酬,剩下时间会去体验当地的生活,好好地交朋友啊,或者有时间参加更多的活动和旅游行程,让自己花更多时间在好好生活、跟活得更有生活质量。讲白就是更能自主地选择 work-life balance。 所谓没有比较没有伤害,作为一个时不时要加班的 PM,被老板、主管和合作伙伴上随时传唤的 PM,虽然同样都能远程办公,但有时会觉得有点心里不平衡…… 我的一天日常,要同时管控好几个产品和 feature 的走向,要做产品规划、要想怎么收敛和排优先级、要产品调研、要产品设计、要开发跟进和进度管控,讯息太慢回有时候会担心是不是影响到团队的效率和进程,上线前又要随时待命和小心翼翼的。 一整天都在看讯息、回讯息、处理状况时常发生。这件事情上,必须要有很清楚的认知和调适心态,这个课题对数为游牧的 PM 来说,就会变得很重要。要先认清自己的工作状态和性质,和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和成就感来源。 最后,如果是正在当 PM,或准备当 PM,想体验数字游牧的话……一些小建议。 想要作为远距办公者,在世界各地当起数字游牧,这样的模式,作为可以远程办公的软件业 PM 当然可以,只是这个 PM 职,到底能不能自由地选择时间工作?是不是能避免掉加班?是不是可能会掉入长时间工作的状态?我这边可能要打一个 question mark。 至少我觉得,若要选择当一个能自由安排工作时间的数字游牧,Web3 PM 不一定是最佳解或最佳选择。 当然,旅居期间,有许多事情是无价和无法被衡量的。我这四个月来和各地旅人和当地人学到好多事情,听闻许多故事,看了各地名胜古迹和体验到当地的文化。 虽然工作有时候真的身心俱疲,但上班前看的一个特别景点、下班后走了一条没走过的小路,看一场美丽的夕阳,路人的微笑和亲切,都能给我产生幸福的感觉和活着的价值。而这些都是除了日常 PM 工作之外,我的成长养分、视野和经历! 以上是我四个月下来,当数字游牧的一些经验与体悟。关于数字游牧提供了一些信息,以及我的个人背景和游牧经历,还有探讨游牧期间的一些体悟。 关于 PM 适合「边工作,边旅行」吗?也提供了一些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还有当数字游牧的一些好坏处。如果你有任何好奇,想进一步了解的地方,也欢迎你询问我。这篇分享就到这,谢谢! -- 本文转贴自:Mars Web3 产品火星球(原文连结)

December 1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