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涯思维

23 posts

数字游牧、边旅游边工作的谎言与真相: 你真的懂什么叫做「游牧」吗?

数字游牧(Digital Nomads)是把科技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藉由网络的便利恣意旅行、远程工作的「自由人」。 依照《维基百科》定义,我从事「数字游牧」已经超过 10 年了。我在清晨的「网咖」(网络咖啡厅)和美国的同事们开过会;我也曾在旧金山深夜的渔人码头、明信片景点旁的办公室上班。 从那以后,我的工作就只需要一台笔电、网络联机。只要能上网,不管餐厅、住家、酒吧,我都能「上班」。甚至我招募的全职、兼职、外包伙伴们也都如此。本来我没觉得什么,它就只是一种远程(remote)工作形式而已。 直到事业渐趋成熟,开始有公司企业想聘我担任 CEO 、 CMO ,我才意识到原来这是多么「异常」的模式。因为我的第一个念头竟然是:「才不要勒」。然后,才开始冷静分析对方赏识的原因、接受或拒绝的利弊。 回不去了 数位游牧是真的爽。是那种爽到你尝试过后,就算出高薪把你请回办公室、担任高阶经理人,你都想「秒拒」的程度。 丢掉闹钟:每天睡到自然醒 没人盯:上班滑抖音、打游戏、吃零食都行 零通勤:早起赶公交车、下班挤捷运的生活,永别了 我可以向你保证,这些让你「再也回不去」的传说全都是真的。 没人告诉你的是剩下的谎言。 1. 在家症候群 远程上班的副作用,是放大「不负责任感」。 只要大家还在办公室、会见上面,多少都会顾忌三分。神奇的是那些血液里有「放纵」性格的人们。明明职能不变、责任依旧,改成「在家上班」就瞬间变得既轻松、又写意了。 手指按按,寄出 Email 后就完成下班、责任就消失了。多了时差和距离,缺少面对面请托「代理」的人情压力,「放空」变得毫无忌惮。 我亲身经历过这些工作者案例: 挂急诊 心脏病犯 感冒,引起心脏病再犯挂急诊 生病是人之常情嘛、身体不好当然要体谅;但神奇的是,这些意外都很巧的「刚好」发生在任务截止日。甚至是开完天窗的提醒讯息「之后」连续发生。 还有更经典的: 迟到 睡过头,所以迟到 抱歉老板迟到了,这次真的有请女友大力叫醒 以及 —— 助理放假前夕把任务「交棒」给老板(事由:和朋友跨年) 以上远程的「工作事故」保证真人真事、丝毫不加水。 2. 工时暴增 数字游牧想在哪工作就到哪里、想几点起床就几点。等于每天都放假、真爽。 是没错,但久了之后你就会发现:「放假,竟然也变成工作了」。 反正一样在家,不急的事也可以累积到周末再办;反正旁边没人盯,最后事情有完成就好。少了从周一数日子数到周五的痛苦,但不知不觉,也再没有对周末的期待了。 3. 每天打游戏 数字游牧者往往能用喜欢的步调、从事喜欢的工作。但它有个副作用:「工作像娱乐,娱乐也像工作」。 我看过一篇关于震撼教育的文章,大意是这样的:「如何阻止小孩没日没夜的沈迷游戏?」答案是:送他去电竞战斗营。继续每天打游戏、没日没夜的玩。 每天练等、从早玩到晚,是所有小孩的梦想,但进入战斗模式,教练们就会引进锻炼、操演、团队合作。反复挑战人体极限、逼着练习生手持鼠标精进那 0.05 秒的反应时间和手速。 用一格像素的单位距离不断调整准度、承担稍有偏误就会「被爆头」的射击压力。每天战斗、检讨、照三餐练,直到小孩晋升职业选手,或再也不想打开那款枪战游戏。不小心让工作进入这种心理状态,你知道有多可怕吗?七个字形容给你听:「每天都是礼拜一」。 4. 信息焦虑 为什么会陷进这种失控深渊?多半因为「信息焦虑」。人脑经过演化之后,会不断想要接受新刺激,只要看到「新鲜事」,人们就会不断想要去接收。 看到新通知 回复 Email、消红点点 再打开 Line、脸书找找新通知 再刷刚刚回复的 Email,看有没有新通知 新通知 → 回复 → 等待 → 收到新通知 → 回复⋯⋯ 如此不断循环,你的数字游牧就此把工作和生活「沾黏」在一起,坠入数字化的工作深渊,进入慢性过劳。 5. 烧毁! 当你长期处在工作压力之下,你就会慢性过载,最后「烧毁(burnout)」。烧毁就像过载的线路,承受不住太大的电流,最后断线。当你在工作里不断被消耗,最后能量耗竭的时候,就会进入这种过载状态,它会同时影响心理、情绪,还有身体。 空洞 感到没有用处 觉得气力耗尽 这状态甚至足以让拥有多年经验的专业主管、身心成熟的大人突然「暴走」,在办公室里崩溃,大吼大叫,只好叫救护车来载。梅约诊所 Mayo Clinic 的成人身心健康专栏表示,当人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就可能导致能量耗尽、引发烧毁(burnout)状态。 6. 野心归零 数位游牧容易让人变得失去野心、安于现状。 假设你是上班族,每天承担管理责任,也要时常加班和承受压力,但月薪是相对优渥的每月十万、年薪破百。那请问你愿意付多少钱换取每天睡到自然醒、零通勤、不用到办公室上班的生活?这样计算,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对很多压力早就爆表的人,再多钱他都愿意出。许多数字游牧工作者,目标只要 5 万,甚至 4 万、3 万,只要「实质上」过得比这些朝九晚五的压力族自在就行。久而久之,就安于现状、再也没有向上追求的动力了。 案件好多喔!哎呀不管了,先拖着吧 伙伴寄来主旨「紧急」的信,晚点再开啦。假装还没看到 反正就算失职,再去兼几个小差就把收入补回来了。犯懒、慢性压力累积、野心降低等因素迭加,让人们从专业的自由工作者,变成自由「不工作者」。数位游牧嘛!挑战来临的时候,随时「弃坑」、换别的地方游玩就好啦。 工作?再找就有。 7. 唱衰 如果你又是个数字游牧「创业者」挑战就更多了,你将面临无数专家劝诫。跟你说: 「这种半吊子工作模式,注定会失败的。」 「你看看,疫情后哪家企业不是赶快叫大家回来上班?行不通嘛。」 「工作,就是要待办公室。你没事去搞个数字游牧,怎可能成功?」 太小看「游牧」二字 游牧,其实一直是强者的象征。游牧民族之所以经常迁徙,主因是大自然的残酷、季节变化导致资源匮乏。对内,是粮食草料的不足、养家餬口的压力;对外,更少不了征战掠夺、成王败寇的战斗准备。历史上的蒙古、匈奴民族,哪个不是以剽悍凶猛著称?游牧除了自由,也代表居无定所、失去依托。 以四海为家,天为被、地为床;挽大弓、降烈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运气不好,稍有一个不慎,就变成荒野上的尸骨了,谁还有空跟你恋家情节、逃避责任、被动等人管理?曾几何时,现代数位游牧变得只剩虚拟的「游牧感」。环境上,以舒适的窝为家;专业上,摆着躺平和安逸的心态。 只采取半吊子的游玩心态,却忽略游牧者的自觉、剽悍、刚毅。如果,你向往数字游牧的生活,那它传说中的优点是真的。只是你要有所觉悟 —— 数字游牧只是「数字」在现代化。另一半的「游牧」背后代表的是强者的精神。 自主管理 扛好自己的责任 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 解决情绪问题,不是等人解你的情绪问题 这样,你才能有资格享受数字游牧生活的自由奔放。 -- 本文转贴自:Jemmy Ko(原文标题:数字游牧、边旅游边工作的谎言与真相)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8, 2024

想圆「自由工作者」梦 = 该立刻离职?5 件职场能给你的重要学习

香港武侠电影有一套既定的框架模式。一心只想复仇的主角,跪在武林宗师面前,乞求师父收他为徒。但师父并不轻易将武功秘诀传授给他。一开始,师父只叫他煮饭、洗衣、打扫,做一些看似与习武毫不相干的琐事。每天挑水、砍柴、在头上顶着瓮、在木桩上来回跑跳,几年下来一再重复做着这些事。 许多弟子受不了苦难的磨练和师父的冷漠对待,纷纷愤而离去,但主角却默默承受一切。直到某天,师父突然开恩,决定收他为徒。通过第一道关卡的主角,开始正式拜师学武。 他很快就将基本功夫练熟,并对自己身体的柔软度和强劲的力道感到惊讶。他才发现原来花上数年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琐事,让他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一身基本功。扎实的基本功夫,再加上与生俱来的天赋,他一步步学习更高深的武功,武艺日益增强。等他终于练就属于自己的必杀技,便拜辞师父下山,最后终于成功复仇。类似这样的情节不只出现在电影,也是世界各地神话与英雄传奇普遍的故事原型。 职场是最好的学校 职场生活亦是如此。公司为了考验新进员工能否持续精进,会先指派他们做一些杂事。在交办重大任务之前,先让他们从小事开始做起,测试是否能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认真是所有职场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要练就任何高深的武功,也都必须先把基本功扎实练好。只要认真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会赫然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并不表示只要尽快开始行动,就一定能成功。许多人由于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毅然辞职后,大多数不到一年就重返职场,待遇条件甚至比原本的更差。因为在外面绕过一圈后,才发现世界并不像他们想的那么简单。如果实力不够坚强,就难以在高手林立的武林中生存。因此,即使现在做着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也要先将目前的职场和工作当成修炼场,好好锻炼实力。 一个方向明确的独立工作者,无论在任何状况下,都能把职场当成学校学习。 我(胜晤)在历经十四年职场生活后,自立门户成立了一人公司。在那之前,我曾经待过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也待过顾问公司、NGO等各种机构。直到离开公司后,才有机会重新检视过往经历。崇尚自由、主观意识又很强的我,待在公司体制内的那段时间,其实过得并不快乐。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多亏这十四年的职场经验,我才能学到这么多东西。就我而言,至少从以下这五个面向来看,公司是最好的学校。 第一,可以进行各种尝试。 我在 LG 电子担任新进员工教育训练工作时,把自己设计的《指南针课程》引进公司内部。这套课程的核心重点并不是针对企业组织,而是着重于个人生涯方向探索的过程,通常职场教育训练负责人往往会担心造成离职率升高,不敢引进类似的课程。不过,恰巧我就是那位「负责人」,我以「职场工作者自我开发」的脉络作为基础,修改课程内容后并引进企业。 每年有三千名新进员工修完这门为期一天的课程,不但成果彰显,几年来在业界更是被评为满意度最高的教育训练课程。收到许多员工们的反馈,不断修正调整后,托他们的福,这套指南针课程现在是我个人公司最大的营收来源。 第二,基于利害关系,在公司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 独立创业后,常会遇到客户各种千奇百怪的要求。此时如果抱着「这种客户不要也罢」的心态,事业发展将会受限。 在职场上与形形色色的人一起共事,有助于提升包容力。公司里有菜鸟有老鸟、有员工有主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可以和不同群体相处,共享喜怒哀乐。虽然难免会遇到「天兵」,却也是一种磨练的机会。此外,公司也是可以尝试切换各种角色的地方,像是从菜鸟变成资深前辈,或是从追随者变成领导者,站在不同位置上,体验不同角色,能藉此练习理解他人。 第三,可以透过不熟悉的工作开发个人潜力 根据教育顾问乔斯.艾瑞兹(Jos Arets)的研究指出,相较于「上课/阅读」(10%)或「与他人合作」(20%),「实际工作经验」(70%)更有助于提升工作能力。尤其当我们不断尝试新的工作和角色时,自然有更多开发潜力的机会。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卡内基教育机构担任业务,虽然第二年开始当讲师上台讲课,但因为课程性质着重于人际关系教育,并且是以「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为基础的激励式课程,两者皆与我极度内向的个性不符,因此压力更是非同小可。但回过头来看,多亏那些经验,现在的我才能够待人圆融,也才得以轻松开发新客户并赢得订单。此外,我也越来越懂得掌握激励式课程的引导技巧。这都是由于尝试陌生工作,进而培养了我的实力。 第四,能理解各部门的角色与合作模式。 在公司最明确可以学到的东西,就是了解公司组织。了解大公司如何有效运作,例如各部门的目标与资源分配、工作项目、人力配置、公司章程及作业程序等,这些在商业中都是必要的知识。 要了解的不只是企业客户(Business to Business,简称 B2B),也必须掌握个人客户(Business to Customer,简称 B2C)的想法。由于个人客户大部分也都是职场上班族,了解客户在各种不同部门从事的工作及他们主要的烦恼,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客户。 第五,可以学习工作的基本能力。 所谓的基本能力,包括如何设定工作目标、如何管理时间、确保工作进度,以及如何进行商务沟通,像是撰写电子邮件、报告、召开会议等基本工作技能。无论在什么行业或公司工作,具有扎实工作能力的人不仅值得信赖,也会更容易被注意到。就算只是发送电子邮件,基本工作能力扎实的人,除了信件标题和内容,就连填写收信者和副本收信者的地方,也能看出差异。「职场 Sense」无法透过书本或上课学习,唯有真正在职场上磨练过才能学会。 除了上述五点外,职场生活中还能学习到许多事物。此外,在职场中的所有学习,不仅不需要支付学费,还能得到薪资。从这些层面来看,职场真的是很好的学校,不是吗? 职场上学不到的东西 不过,也有一些重要的能力是在公司无法学到的,大部分与自主能力有关。公司就像动物园般是被圈养的环境,会让人慢慢失去在外独自生存的能力。独立工作者想要自立门户,就必须学会在外闯荡的生存要领。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时间管理能力。 在公司上班时,因为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由公司管控,难以意识到这项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当自己在家工作或为了转换跑道辞职时,就会明白时间管理并不容易。尤其是辞职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自由的,听起来似乎很开心,但大概放空三个月后,就会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就算把今天的工作拖到明天再做,也不会有人指责,因此一直无止尽地拖延下去;由于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也可能会经常熬夜,把身体搞坏。对于从未管理过自己一天时间的人来说,「时间自由」形同灾难。 在我辞掉第一份工作时,一开始觉得很自由,内心兴奋无比。但随着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越来越晚,导致失眠和忧郁症上身,只好求助于精神科医师。直到过了七个月,转职到另一间公司后,才终于从泥沼中走出来。 因此,在离开公司前,必须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无论是上班前或下班后,一天至少拨出两小时,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要练习握有时间掌控权,最好的方式是为未来的职涯发展制定学习计划。 第二项是差异化,这项能力对在大企业上班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长期待在大公司的人,最大的弱点就是倾向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由于小公司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经常需要身兼多职;在大公司上班的人习惯各司其职,长时间做相同的事,一再重复「同构型经验」。 在职场中生存,平凡或许是种美德,但就独立创业而言,无疑是个致命伤,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创造丰富的「异质性经验」。即使考证照,也应该选择较少人报考的;或是藉由参与各种项目或公司社团,拓展自己的视野。申请部门转调、职务调动、海外派遣等,也是不错的方法。 我听过在业务部门工作一阵子后,转调到商品研发部门,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提升销售,就是很好的例子。就算重新回到原本的部门,在先前部门累积的人脉和技术,也对自己的本业有很大帮助。透过累积不同的多元经验,可以展现自己的差异性。专业能力加上差异性,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工作。 一个方向明确的独立工作者,不会因为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就轻易离职,反而会把职场当成学校,学习所有能学的基本技能,等待合适的机会。即使是影印文件和撰写会议纪录这类琐事,也都能抱着「魔鬼藏在细节」的心态,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 奇怪的是,这种态度反而会让这样的人很快就不必再做这些杂务。此外,这类人每天会抽出一定的时间积极学习,并拓展经验范畴,展现自己的差异性。即使身处在高手横行的武林中,也能施展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必杀技」。如此一来,不管继续待在公司或离职创业,选择权都在于自己,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能游刃有余。 -- 本文摘自采实出版《独立工作者,现在开始为自己工作:把擅长的事做到最好,就能打造不怕失业的工作体质!》

March 5, 2024

《成长势能》读后心得:个体崛起时代的必杀技

这本书在说什么? 《成长势能》的作者是中国人力资源领域的畅销作家兼讲师任康磊。他认为未来是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长期来看,一个人在职场的发展有其上限,但是副业、自由业和自行创业则没有上限。透过这本书,他要告诉我们如何打造个体独一无二的商业价值。 作者主要想解答这几个问题:个体该如何崛起?如何让自己更有价值?如何透过副业赚钱?如何一个人就能做到一个团队能做的事?对于这类想法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具体且扎实的建议。我最喜欢的是作者用「商业模式」的框架去拆解中国目前热门的网红,像是罗振宇、樊登和李子柒等人。透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我们更容易了解自己能够选用的模式。 此外,如同至本书的书名,作者用「势能」这个譬喻来形容一个人在商业市场上的「变现能力」,告诉我们要如何转化势能、建造势能、运用人际关系和别人交换势能。 什么是势能? 「势能」(potential energy)一个物理学的名词,又称做位能,指的是一个物体储存能量的状态。一般常见的势能包含重力、弹力、化学 、电位…等。我们可以想象一颗铁球,它与地面的高度愈高,它的重力势能就愈高。如果有两颗铁球在同样的高度上,一颗质量比较轻的铁球,它的势能就比较小;而质量比较重的铁球,它的势能就比较大。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跟补教老师做个联想。在补教产业里面,一个补习班老师每天只靠讲课赚钱,他用讲课的时间去换取微薄的薪水。另一个补习班老师,趁下课之余开始认真写书,两年后他出书,并成为了该学科的名师。这个时候,写书的这位老师就累积了比较高的势能,他的「变现」手段,除了每天到补习班讲课之外,可能还能接到许多演讲和商业合作的邀约。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职涯和事业没有势能的概念,那很可能会像第一个补习班老师一样,只是一直透过劳力换取薪资,如果过程当中不思进取,可能教学方法过时了、身体变差了,就等于是势能的耗损。相反的,当一个人懂得将自己的职涯和事业用势能的观念去打造、去累积,随着时间过去,才会不断提高自己在商业市场上的价值,拥有更高的变现能力。 获得势能的方法 作者提到势能这个游戏,就是三个元素的持续循环:建立规划、设定目标、落实行动。这有点像是学生时期的读书目标,为的是能考高分。但许多人进入社会之后反而忘了该怎么做。 他说自己身边有很多「学霸」,进入社会后不久就开始抱怨,说他们怀念校园生活。因为校园生活有标准可以参考,不但目标明确,而且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很明确,有足够的确定性,他们只需要在填鸭式教育的规则体系下努力学习并考出好成绩,就可以在这套系统获得高势能。 然而现实的社会系统是复杂的,一方面很多人进入社会之后没有累积势能的概念,另一方面就算他们有势能累积的概念,方法也不像学校教授的知识系统那样明确。社会系统的诱惑很多,大量的精神娱乐活动不知道该如何拒绝;机会很多,但好像又没有适合自己的;成功案例很多,但不知道自己能从中借镜什么。 在这本书中,作者他自己获得势能的方法非常简单、但很有效,整本书只要谈到作者自己,就是围绕着他的三种方法:(1)写书、出书、出很多书,同领域的专家当中,他出了二十多本书籍独占鳌头。(2)推出线上影音课程,在他教学的领域当中,他的在线课程观看次数是同型老师的冠军。(3)跟十多家平台合作,将自己的课程和内容授权上架到各种平台和通路。 这三个做法,帮他建造了极高的势能。虽然书中还介绍其他方法像是借助名人势能、考取证照成为权威、跟其他品牌交换势能等方式,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仍然是他持之以恒的「行动力」,是因为透过行动创造出作品,才累积出学生和粉丝,进而有筹码跟别人交换资源。 大道至简,贵在行动。 三个有意思的思想 势能可以交换,而且不会耗损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势能也可以交换,不但不会变少,反而在交换之后会变更多。就像是现在许多 YouTuber 和 Podcaster 喜欢互相 feat. 来 feat. 去的,就是透过交换势能的观念帮彼此涨粉。 经验是一种能力,而且可以学习 什么是经验?经验不是一个人工作时间的长短。经验是一种异常管理的能力。作者要我们想象一位新手出租车司机和老鸟出租车司机。同样一段路交给两个人开,路况正常的时候两人都能差不多时间抵达。但是当路况异常的时候,拥有丰富经验的老鸟司机就知道哪里有小路可以绕道。经验就是当一个人经历一个又一个异常的「关键事件」后,对这些事件的处理、思考和得出的结论。学习经验的方式:就是针对关键事件进行总结,归纳成一种异常事件的处理能力和知识。 成功和失败都是成长,只怕不行动 作者提到,成功和失败都会让人成长,成功会让人「长叶」,失败会让人「长根」。只有一件事不会让人成长,那就是待在原地什么也不做。他笑问我们为什么懂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其他人在「做」,而你在「看」。那些没有试图改变自己的人,会继续重复自己日复一日的生活,看那些早已厌倦的风景。而对于正在改变和行动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风貌。 后记:势能跟职涯资本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起畅销书作者 Cal Newport 在他的著作《深度职场力》的观点,他认为:比起遵循热情勇敢追梦,更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工作,累积自己的「职涯资本」。因为职涯资本才是我们日后转换跑道的交易筹码,那些愿意好好工作累积职涯资本的人,未来才会更成功。 Cal 所谓的职涯资本,指的是名声、人脉、资产和技能。仔细来看,职涯资本跟成长势能,其实在讲的是非常类似的东西。任康磊的技能就是他的职场经验、教学功力和写作技巧,他的资产就是他的二十多本书和数十堂在线课程,他的人脉和名声则因为前两者而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对我们个人来说,现在任职的公司给我们的薪水多寡,只是势能的其中一部份,并不足以代表一个人完整的势能。薪水代表一个人现在的价值,势能则代表一个人未来能产生的价值。 在这个资本主义挂帅的世界,势能就等于资本,累积资本的方式不外乎两种,就像累积金钱一样:透过有策略的努力先获得第一桶金,然后用钱继续滚钱。这个社会奖励的是懂得用资本滚雪球的人,是懂得用势能灵活变现的人。别忘了,让势能成长的第一步,永远都是采取行动。 -- 本文转贴自:阅读前哨站(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8, 2024

3 个「接案」带来的特殊体验,就算你不想创业,一生至少也该尝试一次!

「创业」这两个字对很多人来说,代表着梦想与热情。Apple、Google、Tesla 的创业故事,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史诗与传说,如同出征的号角,催促着勇者们一个个投身冒险。只不过,台湾 1,000 多万的工作者中,真正选择创业的人,终究还是少数。你我以及大多数人,毕业后仍是选择进入公司来发挥所长。 但是今天,我想说服你一件事:就算创业不是你的选择,仍然建议你尝试在正职之外「接案」或是「赚个外快」,至少试个一次也好。因为它会为你带来许多特殊且有趣的体验,这些体验甚至能够拓展你未来的职涯之路。 1. 自由单飞的体验 有部介绍空军飞行员培训的纪录片,叫做《台湾菁英战士:傲气飞鹰》,我很喜欢,建议大家去看。不管菜鸟飞行员在教官的陪伴下飞过多少次,最终还是要通过「单飞」的考验,才能成为真正的飞行员。 许多专业的工作都是如此,好比外科医师,能独立执刀完成手术,才真正成为独当一面的医师。就像是小时候我们学骑脚踏车,不管骑得再稳,直到有天大人把辅助轮拆掉,我们才能大声说:「我会骑车了!」 同样的,就算你在公司里总是使命必达,但你有没有好奇过,如果没有老板与主管的指挥,你有办法从头到尾解决一个问题,或是完成一项产出吗?我建议你最好常常思考这一点,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在意求职者有没有「独立作业」甚至「独立决策」的能力,这几乎成为面试的必考题。 除非你这辈子都不用找工作了,否则你总得向对方证明,就算没有「教官」跟「辅助轮」,你也能独立创造价值。 我第一次「接案」就是去企业当讲师。当时我已经有在公司内部讲课的经验,对象是自己的同事。后来有位朋友请我去一家小公司,给他们的员工跟老板讲课。 我原以为这没什么,就用我之前的 PPT 重讲一次即可,但答应之后才发现,以前在公司内部讲课,时间地点、场地设备、出席人员、通知联系、成效追踪......全都由主管与同事帮忙安排,学员也都彼此熟识,许多「隐形」的工作与责任都是别人帮我搞定的,直到这次接案才真正尝到「单飞」的刺激,虽然压力很大,但自己也瞬间成长。 现在许多企业都会要求求职者拥有「独立作业」的能力,尤其对于「远距工作」的职位更加看重。如果你有过几次独立接案,并且顺利完成的经验,绝对可以更好地证明自己。 2. 市场价值的体验 还记得第一次接案当讲师,我就开了每小时 4,500 的钟点费,这对一个不到 30 岁而且没有专业讲师经历的人来说,算是蛮高的。 后来顺利完成这个案子,我才领悟到:原来有人愿意用每小时 4,500 元买我的时间呀!我马上算了一下我在公司上班的「钟点费」,竟然只有 200 多块。4,500 比 200,相差 22.5 倍,巨大的差异让我非常震惊!于是我心里出现一个新的体悟。 我想的是,既然我有每小时 4,500 的行情,那我为何要接受公司 200 多的时薪呢?你可能会想,4,500 的钟点费不是天天有,但公司给的月薪却是稳定的呀!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启发是,我在公司上班,等于每小时「少赚」了 4,300,那我一定要从别的地方「赚回来」,否则选择在公司里上班就太亏了呀! 那该怎么「赚回差价」呢?当然不是偷 A 公司的卫生纸或是茶包回家啦!而是要拼命学习技能、累积经验与人脉,把这些无形却有价值的公司资源拿到手,将来才更有机会把我自己卖出每小时 4,500 甚至更高的价格。 所以我会建议你尝试独立接案,了解自己在市场的眼中,每小时到底值多少钱?这样下次你抱怨公司薪水太低,想要争取高薪的时候,自己心里也更有底气!未来想换工作,也更精准地掌握自己的市场价值! 3. 商业经营的体验 在公司上班,尤其是分工细腻的大公司,常常会让人产生依赖感。因为我们每个人只做份内的事情,甚至有 SOP 可以参照,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大机器里的小零件,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意。 如果一辈子能安安稳稳当个小螺丝钉,的确也是一种单纯的幸福。但问题是这个时代,公司的平均寿命越来越短,甚至整个产业都快速衰落,如果你是个不到 40 的年轻人,绝对要好好思考未来该怎么养活自己与家人。 虽然台湾的法定退休年龄是 65 岁,但近年来 50 出头就找不到工作,「被退休」的人越来越多,如果这些「老螺丝钉」有能力独自经营个人小事业,岂不是更有职涯的保障。 这几年我看到身边很多长辈,在企业里做到高阶主管,拿着退休金想做点小生意(通常是开咖啡店或卖吃的),几乎都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我在上市公司带领数百人,在全球拓展业务,开个小咖啡店怎么会难得倒我?」 然而,「专业」与「创业」虽然只差一个字,却是截然不同的游戏。做好管理是从 1 到 100,而开创事业则是从 0 到 1,两者当中有太多不同的 know-how 以及挑战,擅长一项,不代表另一项也能无痛接轨。 所以,上班族在公司稳定的框架之下,若能额外拨出点时间尝试「接案」,体会一下「从 0 到 1」的感受,独自面对市场,体验「校长兼撞钟」的新身分,等于为自己的职涯厚植实力,中年后就算面对职涯风险,也更有筹码来应对。 结论: 多数上班族听到「接案」第一个想的就是「为了赚钱」,万一钱不多,也就失去了兴趣。 但我想说的是,就算你对赚外快兴趣缺缺,也没有创业的打算,只想当个专业的上班族就好,但接案所带来的「自由单飞」、「市场价值」、以及「商业经营」的难得体验,也会为你的职涯建立很棒的资产与护城河,值得你抽空一试!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7, 2024

职涯发展不易?时常觉得孤单?踏上数字游牧前,你应该知道的现实!

「只工作,不上班!」带上计算机,到世界各地工作,这样的数字游牧生活,一直是许多人向往的工作与生活模式。因为自己不再像个社畜,反而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掌握度。 但你知道吗?其实有不少数字游牧者,最后选择返回职场,甚至网络上也有不少人分享,数字游牧生活下的挣扎,或是边旅行边工作没有想象中美好。 编辑整理了数字游牧者最常遇到的三大困境,想要踏上数字游牧的你,不妨先参考看看! 一、找不到长期职涯的发展方向 「长期职涯」如何规划,是许多想要长期投入数字游牧的人,一直以来的烦恼,或许也是最重要的议题。 有些数字游牧者,选择直接从现有工作离职,透过接案或是自创品牌,投入数字游牧。这背后首当其冲,就是得面对收入不稳定的问题。你的经济状况是否能承担没有案源、收入不稳的状况?甚至,这份接案工作,或自创品牌该如何长期发展?或是,它如何对你职涯的累积有所帮助? 许多人数字游牧者因为脱离公司雇佣体制,自己接案或自创品牌,但职涯遇到瓶颈,不知道如何突破,加上长期收入不稳,或是薪资成长性不高等,反而更加焦虑,最终只好返回传统职场。因此,这些都是你必须思考的议题。 此外,如果你有明确的职涯规划,也还是某间公司底下的员工,透过远程工作的模式,提供自己的专业,或许你的压力会小很多。不过,也有数字游牧者分享,自己向原有公司申请变成远程工作的型态,但是相较其他进办公室上班的同仁,自己在升迁、加薪上格外困难,因为老板对于远程工作的员工,还是没有那么信任。最终,为了长期职涯发展,还是选择回到办公室。 如果你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可以阅读《我该放弃稳定低薪正职,从事不稳定但高时薪的接案工作吗?》这一篇文章,帮助你进行思考。也可以收听《大人的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的系列节目,我们采访了许多数字游牧者,邀请他们分享如何开始数字游牧,以及长期职涯规划,值得你参考。 二、工作一样不轻松 许多人会以为数字游牧就是在海边咖啡厅一边看着海,一边悠闲地工作,心想着下班就可以出去玩,但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 很多时候,数字游牧者的工作量,与过去在公司上班时一样多,甚至更多,若没有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加上一直分心想要旅行,最终可能导致事情做不完,也做不好,休息、旅行时公事也一直打扰,最后落得两头空。 若你四处旅行,有时也得适应在不同环境下工作,甚至配合不同公司、客户的时差,工作与生活反而更加混乱。 不少数字游牧者在社群分享,自己数字游牧的工作压力并没有比较小,甚至有些人还得承担自由接案、创业的不稳定性,整体而言并没有比较轻松。这也是他们最终回归传统职场的原因之一,认为「既然工作一样繁忙,不如回归稳定的传统职场」。 数字游牧中时间管理的能力格外重要,你可以参考时间管理相关的文章,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三、孤独感 数字游牧生活,也可能不是你想象中的充满欢乐,可以透过旅行结交世界各地的朋友。 由于数字游牧者大多都是自己一个人远程工作,就算是某间公司底下的员工,但因为长期远距,也可能跟同事不太熟。当遇到问题,或是想要找人交流,常常找不到人,这时满满的孤独感就可能席卷而来。 许多人一边旅行一边工作,旅程上虽然会遇到许多同样在数字游牧、志同道合的人,但大多都是萍水相逢,很难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有些数字游牧者会创立社群,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一起工作,保持联系,也会定期举办讲座分享经验,因此在开始数字游牧前,不妨加入一些社群,不仅可以认识更多数字游牧者,也能建立一些连结。 你也可以参考这一篇文章《远程工作社交只有一个人怎么做?7 个方法让你再也不当边缘人》,帮助你在交友上更加顺利。 以上是许多数字游牧者最常分享的游牧生活背后的现实状况,在踏上数字游牧前,可以先评估看看自己的状况是否适合,也可以多参考其他游牧者的经验,会对你更有帮助!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我该成为网红,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见度」吗?浅谈专业人士的职涯之道

之前,几位俱备专业技能的朋友跟我聊到「笔记」的议题。 他们言谈之中,都有些挫折感。觉得专业似乎无法对抗网红的声量,甚至其中几人还想说是不是该去买另一个也很多人关注的「网红课」,让自己得以成为网红来获取声量? 要不要成为网红,这我没想法,因为要成为也没这么简单。只是专业人士也没有非要成为网红不可,所以这篇,我就来跟大家聊聊「专业人士的职涯之道」。 我跟 Bryan 是工程师出身, 2006 年创业时做的是「项目管理」的商业顾问,所以大概也还能算上是专业工作者?一开始创业时,我俩也是很天真地觉得「只要自己有专业能力,就能站稳市场」。事后回顾,这当然并不为真。当时一些奇怪的老师、开着速成的 PMP 证照补习课,显然更受到市场关注。看到这状况,我们当时的心情大概就跟现在很多心理工作者看着「笔记议题」是一样的。 但我们始终没有去开 PMP 补习课,也没有天真地相信市场哪天会给我们平反。事实上是有啦,市场最后是给我们平反了。记得大约是 2013 年开始,很多 HR 找我们,一开口就说「他们不要 PMP 证照课程、因为那个没用」。只是如果当年痴痴地等的话,那也是 7 年之后的事情了。如果这中间没有尝试做些甚么,大部分的人恐怕是等不了七年后的市场平反。毕竟等市场平反了,你也被消灭了,这又有甚么用呢? 我自己这么 17 年的顾问创业经验,一路也跟许多与我们类似的专业人士谈过。我直接讲,专业人士「未必」需要变成网红。你真要整天拍片、做节目、互邀访谈、追每个争议话题… 一来你未必喜欢这么抛头露面。二来你若要打磨专业能力也未必有时间与心力这么玩。三来,当网红其实也是一个专业。你必须卖相好、口齿伶俐、人缘广布、题材敏锐、社群经营强,这并不是可以简单模仿的。 像我自己其实不喜欢抛头露面,对于社交也总觉得辛苦与麻烦,有空闲时间我更宁愿去看看专业书籍(或是打电动看剧),所以我从创业第一天就知道网红甚至业务能力是我的弱项。 但这就没救了吗? 我觉得不会的。我直接讲结论。到了今天我回顾,我觉得专业工作者并不用变成网红,但确实要稍微提升自己的「能见度」。专业人士的能见度跟网红的能见度不完全一样。专业人士不用讨好每个人,但要有策略的让你「潜在顾客」看到,而且要能让潜在顾客买单。毕竟你有专业,你并不需要哗众取宠、也不用讨好潜在顾客以外的其他人。你只需要用有影响力的方式推广专业、并做对的事情来积累「信任资产」即可!! 我在此提供给大家这张图。建议你看一下几个循环,并想想你能怎么强化。 你如果能看懂,深思,并互相强化这三个边,任何专业人士都能变强。你强化专业能力,然后设计出合适的商品形式。换言之,专业技能只是起点,把这专业技能设计程对受众有用的商品形式,低价中价高价的商品都有,而且让你自己好卖、让你能够 Scale Up,这是需要思考的。 毕竟专业能力可以用卖时间(如接个案、咨询、看诊等)的方式卖掉、也可能可以变成某种形式的商品。但做成商品不是乱做,而是要设计成能带来「正向循环」的形式。意思就是,你可以卖笔记一次收割,也可以卖一个别人会觉得很棒、感动、很有用,并爱上你的商品。换言之,又增加对你信任资产、又能赚到钱的形式! 此外,你确实也得做些营销的事宜来强化能见度,并持续来转成下方的「信任资产」。随着你商品有用,营销强化,你就算没有业务团队、你不想当网红,你的专业服务也能越来越轻松的销售。 专业服务要设计商品,一个最简单的形式,确实也是大家现在开始注意到的开课。一个设计精良,能让同学改变的课程、无论是实体课或是线上课,都能大幅的增加你专业上的可见度。也让你其它形式的服务或商品能更容易推广。 现在开课平台更多了,所以大家不妨可以思考思考自己可以怎么做。只是大部分开课平台要找的都是自带流量者。这当然就会让很多有专业、但知名度不够的人会无法推进。但如果你很擅长某个专业知识,只是因为过去不太经营自己的网络声量,或是不擅长设计课程,也欢迎跟大人学联络。我们其实很欢迎零网络声量、但专业很强的朋友来一起开课。只要你真的很懂某个专业,也有实战经验,我们都很乐于一起合作课程喔!(欢迎来信至info@ftpm.com.tw) 希望这些分享,尤其这张图,能够帮到大家。 那这张图的复杂版,我之前有做过一档课,名称就叫做【销售专业服务的系统化做法】。是我自己从零开业至今的所有心法。我们现在可以低调地卖我们的专业服务、不受到新闻扰动、不用抱怨市场不懂专业价值,其实是有一番努力的。但这都是大家可以做到,也该做的事情,所以想更完整理解的,也欢迎可以参考看看。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12, 2024

《数位游牧》选摘:「数位游牧」不是自由工作者的专利?这 4 大方案助上班族也能成功上路

如果你是已经有工作的上班族,而且任职的公司并不施行远距工作,可以考虑以下几个解决方案: 1. 和现在的雇主讨论远距工作的可能性 首先,请确定你是不是希望继续为这间公司工作。因为你肯定要花很多力气沟通,而且需要试行、再调整、再执行。 从老板的角度来看,除非你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或者公司原本就打算开放远距工作,否则为了一个人去改变公司政策,是非常困难且漫长的过程。所以你确定会继续为其效力再去争取,才是对公司与主管的尊重。 你必须明白,如果没有其他同事远距工作,你面对的会是「一个人配合全公司」的情况。意思就是,虽然你不待在办公室,但大家上班的时间,必须能实时联系上你,如果你选择的落脚处和公司时区顚倒,将会是工作上的一大障碍。还有,你也必须确保你工作(或旅行)的地点,有畅通快速的网络,以及能让你专心工作的环境。 另一个可能会遇上的,就是非远距同事的敌意。我说的比较直接,但的确常有这样的状况。 同事未必会当面与你发生冲突,但常将「你又不在这里,你不懂」,或半认眞半玩笑的「我们在这里忙,你在那里爽」挂在嘴边,这些都会让你不舒服,累积成为压力。加上你可能「眞的」不那么清楚同事工作的状况,会掉一些球,犯一些错,此时就很有可能成为代罪羔羊。 当然,如果你们公司的工作气氛非常正向,且大家都很期待你的「实验成功」,情况就会好很多。我诚心希望你的公司是后者。 2. 和现在的雇主讨论改变合作模式 或许你的工作内容是可以远距执行的,但你的雇主不希望为你「开先例」;或是你自己并不想继续朝九晚五、每天花八个小时工作,希望调整工作分量或减少时数,那么你可以就自己在公司的角色与工作状态,找一个「阻力」相对较小的方式来提案。 你可能会很惊讶的发现,其实老板等你这样说很久了。 因为,要养一个正职员工,老板付出的成本不只是你领到的薪资而已,还有劳健保、办公室与周边(水电与软硬件等)等等的成本,至少需要多支出薪资的 20%,这还没算上三节奖金、员工旅游等。 当然,如果你的提案会影响到工作效能,对老板的吸引力可能较有限。如何在「兼顾人事成本」和「维持一定工作效能」之间,找到「卖点」,就是你成功说服老板的关键。 此外,还要注意,如果你跟老板谈到的远距工作时数比原本进公司工作低,通常也代表你的收入会有所减少。如果公司又不允许兼差,变少的收入能否充分支应你的数位游牧生活?就算公司允许你兼差,也会期待你承诺的工作表现不会打折扣。在提案之前,请先将这些都想清楚。 3. 换一份可以远距的工作 许多经历过上述两种沟通过程的朋友告诉我:「如果当初我就换个工作,可能还简单一点!」的确,找一间已经行之有年,接纳甚至鼓励远距工作的公司,比要去撼动一间公司的文化容易多了。而且,你可能也会发现,支持远距的公司其实并不少! 你知道现在在台湾的求职网站上,已经有「远距工作」的条件可以勾选了吗? 海外的工作更多,例如:FLEXJOB、Remote、JustRemote、Virtual Vocations、WeWorkRemotely(WWR)、Remotive 都是专属于远距工作或数字游牧者找寻工作的平台。 有不少数位游牧者一开始都是「骑驴找马」,目标锁定就是可以远距进行的工作,等到预备好了就上路。 4. 自己接案或开创别的事业 当前面三个选项都试过却还不满意,或者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了,许多数字游牧者会选择成为接案的自由工作者,甚至成立公司创业。原因很简单:对自己的掌控度高多了!毕竟前三个选项,还是得受限于公司的规定、主管或老板是否同意。不过,第四个选项也是其中风险最高的。 你可能听过这句话:「创业前你有一个老板,创业后,所有的客户都成为你的老板。」 我们以为创业就能够自由选择,事实上要先努力到可以存活,之后才能享受这样的余裕。从上班族转变为老板之后,有些人很享受这种自己做决定的工作模式,有些人则因为必须亲自处理上班时都由其他部门代劳的事项,反而充满无力感。例如记账、报税、接电话、设置硬件软件等,这些事情实际做起来都比看起来繁琐得多。 尤其是身为会移动的数位游牧者,得搞清楚各地的法规细节,又要维持接案的质量,比固定在同一个地点创业,复杂度又多了一层。 有些人幸运些,从一个抢手的正职成为抢手的自由工作者,案子增加了再继续成立公司行号,甚至招募员工。然而中间也得要走过「校长兼撞钟」,无法「请假」的状况,或烧脑如何为公司带来更多业绩,才能让生活继续的过程。 如果你关关难过但关关都过了,也确定自己非常适合这样的工作模式,那么恭喜你,你不只是赚到了金钱,还拥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自由。 话说回来,老板有百百种,如果你是那种无法放下工作,每天一定要冲刺十四个小时以上的创业者,数字游牧的生活对你可能变化性太大了一些。这样的人往往会发现,就算到了风景怡人的度假胜地「旅居」,实际上却足不出户,都待在自己租的 B&B 工作,根本没探索到新世界。 我的好朋友 Silke 是德国人,过去在英国伦敦上班,后来自学广告投放、SEO 关键词等等,开始在伦敦从兼职开始,慢慢成为自由接案者,做得还不错。当她与丈夫决定搬到西班牙时,她已经有了几年的自由接案经验,顺利成为数字游牧者。 甚至她的事业还发展得更蓬勃,现在客户已经有英国、德国、南非的公司了,她也开设了在线课程与 Podcast,分享自由工作者如何照顾自己身心健康。听起来是不是很棒? 但这一切并非一蹴可几,她总共花了超过十年的时间努力,才走到今天。 其实,综合起来你可能会发现,找到一份可以远距进行的工作并不难,但要找到完全符合自己对工作、生活、职涯期望的事业,就没那么容易。我衷心建议,大胆尝试,但小心踏出下一步。不要被自己脑中的疑问和恐惧给吓跑,努力研究是否有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方式。别想要一步到位,在每个转换之间,多给自己一点时间空间。 -- 本文摘自天下生活出版《数位游牧:第一本帮助你摆脱办公室的梦想生活指南》

December 29, 2023

《底层逻辑》选摘:拓展人脉的重点不在主动经营,而在「创造价值」

很多人问我:「润总,你认识那么多业内强人,你平时是怎么经营人脉的呢?」我说:「创造价值。」你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就会认识什么样的人。 坦白地说,我自己几乎是不花时间来经营人脉的。 我个人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好的人际关系,没有必要天天一起吃饭,或者逢年过节送个礼。很多人想方设法地去讨好别人或者努力经营人脉,就是为了有一天对方能帮到自己,这种状态是不对的。 费尽心思与强人认识,拍张合影,留个微信,对方就能变成你的人脉吗?不能。如果你对对方没有价值,对方为什么要帮助你呢?只有当你能帮到他的时候,他才会来帮你,这就叫双赢。 所以,经营人脉,始终要保持的一个基本心态:毫无保留地把你的价值付诸别人身上。要想尽一切办法,毫无目的地帮别人。 当你经过长期的积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拥有了有影响力的作品,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人脉才会蜂拥而至。一个优秀且有价值的人,自然会吸引其他优秀且有价值的人的认可和帮助。 要想认识更多优秀的人,得到更多的认可,首先要让自己优秀起来。人脉不在多,在精。 当你没钱、没资源、没背景的时候,唯有你的实力、业绩、作品,才是让你在绝境之中脱颖而出的最佳武器。没有真本事,无法帮助到别人,就算你认识的人再多,他们也不会是你的人脉。 人脉的本质,是平等交换(见图 3-6)。 当你把自己变得足够优秀的时候,赞美、认可、人脉,你想要的一切,才会纷至沓来。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图 3-6 人脉的本质是平等交换(图/时报出版提供) 你能为别人创造多大价值,你就有多大价值 一个人的财富基本盘,由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你自己的本事; 第二,你和其他人联结的本事。 前者是 1,后者是 1 后面的 0,而且,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见图 3-7)。 图 3-7 人脉的本质是给予价值(图/时报出版提供) 有句话说得很好:学到的就要教人,赚到的就要给人。教人、给人、结识人的背后,并不是某种商业诉求和目的,而是顺其自然、发乎于心。一段合作关系,最初越是刻意、功利,越是不加掩饰、急不可耐,就越有可能和初衷背道而驰。 所有的合作,都是先基于了解和信任,然后不断地把自己变得有价值,为身边的人创造价值,才得以实现的。 2005 年,我和朋友们共同创立了公益网站「捐献时间」,像淘宝一样匹配志愿者的需求和供给。这个网站成立一年后,超过 4,000 人注册成为志愿者,其中有564 名志愿者参与了 61 个机构组织的 227 场志愿者活动,捐献了自己宝贵的 3,071 小时,使得 21,822 人受到了帮助。 这意味着,每 3 小时,就有志愿者透过「捐献时间」捐出自己的 1 个小时。每 24 分钟,就有 1 个人获得帮助。 网路的力量第一次在公益领域产生了如此大的作用,无数媒体争相报导。中央电视台专门派了一位叫梁铮铮的记者飞到上海,与我们谈合作。2007 年,「捐献时间」开始与央视合作,启动「慈善 1+1」计划。 因为和央视合作,我认识了一位央视的导演。有一天,这位导演说介绍一个人来采访,她的名字叫江欣荣,是首届中华小姐环球大赛的冠军。 聊完之后,双方都觉得不错。她想到香港也有家企业想做公益,正在考虑采用什么形式来运作,觉得我可以和那位企业家聊聊,帮忙指点一下,于是就把我转介绍给了另一个人。 去见这个人之前,我并不清楚对方是谁,江欣荣以为只要说出了他的名字,我就知道,也没做详细介绍。一起吃完饭之后,我回去一查,才知道他是当时香港恒基兆业集团的执行董事及副主席李家杰(「亚洲股神」李兆基的长子)。 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2008 年,李家杰牵头,成立了一个公益机构,叫作百仁基金。百仁基金的创始人有 43 个,我是其中之一,另外 42 个都是香港的富二代。大家聚在一起,就是为了能给社会做一些贡献。而百仁基金所做的事情,其实就相当于把「捐献时间」在香港又做了一遍。 多年之后,我离开微软,创立润米谘询,恒基兆业集团又成了我的客户,而我也成了李家杰的私人商业顾问。 李家杰是我的第一位谘询客户,从此,我正式开始了商业顾问的生涯。 巨大的事物,总有细小的开头。这其中的每一环,一直能够追溯到最初的一个微小的善念,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因果链。 我做的这些事情,除了运气之外,事先都没有任何商业目的。我从来没有抱着某种目的,去主动认识他人,而是踏踏实实做事,为别人分享价值、创造价值。 让别人记住你,才会有认识、合作的机会。不然,即使要到了名片,加了微信,合了影,别人也不一定会成为你的人脉。 真正的人脉,本质是给予价值、平等交换。你能给予什么样的价值,就会认识什么样的人。你能为别人创造多大价值,你就有多大价值。 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很多人来找我,问我是否认识某个人,然后请求我牵线搭桥。如果我对请求牵线搭桥的这个人有一些了解,觉得他比较靠谱,我就会让他写一段东西,帮他转给他想认识的人。 如果他说不能写,但又说介绍了必有重谢,那我基本就不会搭理他了。因为所有的合作,都是建立在对双方都有价值的基础上的。一个人想认识另一个人,是因为他认为对方对自己有价值。但是,如果我要介绍这两个人认识,必然是基于一个判断,那就是他对对方也有价值。但他对对方有没有价值,我无法判断,只能交给他自己来进行判断。 所以,让他写一段东西我帮忙转交,已经是最大的面子了。如果因为重谢而介绍了一个不靠谱的人给我的朋友,这就相当于我用「重谢」的价格,出卖了我的信用。 多重的「重谢」,才能买得起我的信用呢? 对双方有价值的事情,介绍双方认识是成人之美,分文不取;对单方有价值的事情,那是出卖自己的信用,重金不卖。 你要认识一个人的关键,是他想不想认识你。这个决定权在他,不在我。 如果想要积累人脉,你能做的,就是不断积累自己的价值,并不断输出自己的价值。 当你能够帮到越来越多厉害的人时,你的人脉才会越来越广,人脉的品质也会越来越高。 那些能帮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脉;只有那些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真正的人脉,就是 10-30-60 关于人脉,冯仑先生(现为万通集团董事长)有一个理论:在正常情况下,人一生交往的关系是 10-30-60(见图 3-8)。 图 3-8 人生交往关系(图/时报出版提供) 当你遇到危难时,能借钱的物件不超过 10 个人。每天你都可以想一遍,谁能够借钱给你?就算是把亲戚、父母、朋友都加上,你能张口借钱的物件也不会超过 10 人。 再往外一层关系就是熟人朋友、经常打交道的人等,这些人加起来大概不超过 30 人,其中还包括我前面说的那 10 人。所以,虽然你电话本里的人有很多,但其实你多数都记不住,有时候干脆忘了。 最外一圈关系是所谓的熟人,也就是打电话的时候记得住这个人,而且也大概了解他的背景,但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见的那种朋友,这些人最多也就是 60 个,这 60 个人还包括了前面说的 30 人。 所以,人这一生,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关系就能应付得了。 需要花精力去了解的人,其实很少,不会超过 60 个。只要把与这 60 个人的关系维系好,就够你用一生了。 小提示 想要积累人脉,你能做的,就是不断积累自己的价值,并不断输出自己的价值,去帮助别人。 如果你不断发光发热,都帮不到一些厉害的人,那只能说明你暂时对他们是没有价值的。他们暂时还不是你的人脉。等到有一天,当你有能力帮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才会成为你的人脉。 记住,健康的人脉,是双方的共赢,而不是单方的消耗。 -- 本文摘自时报出版《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December 10, 2023

羡慕数字游牧的生活吗?10 点测你适不适合远程工作!

经过了长时间 work from home 的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人关注 remote working/digital nomad 这样灵活的工作模式,可以自由地选择办公地点,甚至是 workation(工作 work + 假期 vacation),边旅行边工作,不再限于家里与公司两点一线的通勤生活。 我很幸运能找到这样远程的工作,才能够从上海搬到海南岛、再到台东和峇里岛旅居,住在海边,每天日出冲浪后接着工作,下班后坐在沙滩上边吃着晚餐边看着夕阳柔光洒在海面上,想换个地方生活的时候也可以自由地移动。有许多朋友羡慕我这样的生活,但实际了解后才发现远程工作虽然很吸引人,但却不见得适合每个人。 我整理了十点远程工作适合的特质与需要的能力,如果你对数字游牧的生活感到好奇的话,就继续往下看吧! 1. 你需要能跟自己独处 Remote working 代表大部分的时间你都是一个人在计算机前办公,不像在办公室的时候会有很多同事一起工作,可以打屁聊天一起吃午餐喝下午茶。很有可能你一整天都不会出门,也不会跟同事聊天(开会前可能会 small talk,但跟在办公室面对面聊天的感觉很不一样),也不会跟任何人聊天(朋友们跟你的 schedule 会满不一样的)。因此,你需要懂得怎么跟自己独处,一个人也能自得其乐,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否则会容易感到孤单。 2. 你有主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远程工作时,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小到入职时各种系统如何安装、大到跟客户谈合作、规划协作各种项目,这时眼前只有一台计算机,身旁没有任何同事可以发问,怎么办?不知道要问谁所以就先放着不管吗?还是主动先尝试解决问题(例如上网找答案),找不到再 slack 同事呢?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是不是远程工作都很重要,但我认为远程工作会更需要你有「主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你一个人在家办公时,没有同事可以实时求助、没有人会发现你遇到问题卡住了、你无法直接转头拍拍同事的肩膀问问题。这时,你需要主动去解决问题,例如上网找答案、slack 同事、问问主管、甚至跟 stakeholder 约个 quick meeting 都可以。 3. 你喜欢自己安排时间 我很喜欢按照自己的专注力和能量安排时间,反而很讨厌时间都按照公司统一的安排,例如 12:00–13:00 就是吃饭时间,我如果不饿,到底该吃还是不吃? 甚至有时候,我在下午做 dashboard 的时候卡住,我当下就是想不出来解法,我不会一直让自己卡在那,反而会先安排做其他的事情(如果没其他工作的事,私事也可,例如出去散散步、看看书、买个菜),忙一忙其他的事,让脑袋休息一下。晚上突然想到解决方法时,就算已经过了表定上班时间,我还是换趁灵感来的时候一鼓作气地做完。有时候工作进入到心流状态,专注力超高时,我也会先不吃饭,因为不想工作被打断,做完再吃,但如果在办公室的话,就很难依据自己的能量与专注力安排工作。 4. 你能够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进入工作模式 跟朋友聊天时,他提到他需要化妆、挑选上班服装、通勤和办公室,才有工作的感觉,但这些远程办公都没有(要在家化妆上班也是可,但相信很多人应该懒得在家还化妆吧)。所以为了进入工作模式,我会建立一些上班前的仪式,例如手冲黑咖啡、听新闻 Podcast,然后再开始工作,否则会很容易无法进入工作状况,导致效率低落。 5. 你喜欢文字沟通更甚于面对面沟通 相较于在办公室工作,远程工作更需要透过文字来传达讯息,例如 slack message、email 等等,当然有时候直接约个 meeting 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我认为远程办公很适合我这种比较喜欢用文字沟通的 introvert person。 用文字沟通还有一个好处是不需要实时回复,我可以先专注在一件需要集中思考的事情上,例如捞数据或是 create dashboard,等到事情告一段落,再统一回复讯息。这样的好处是你会拥有一大块深度工作的 time slot,不需要一直切换注意力。但若你偏好面对面沟通,觉得这样更有温度或方便乔事情,那远距工作可能会对你来说有些不习惯。 6. 你喜欢有一段不被打扰的工作时段 在办公室里,某个同事走到你的座位旁边想问你事情,你很难不先放下手边的事情回复他几句话,或是同事们在旁边庆生、聊天时,你很难不被打扰,就这样你的注意力一直被切断。一天下来感觉在座位上工作了很久,但其实效率并不高。 一般来说,远程工作者都是脑力密集的产业,使用大脑思考需要耗费很多能量和时间。远程工作的好处就是你不太会被打扰,除非是老板的紧急事情(向上管理这时候就很重要!),否则你都可以先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根据自己的能量与专注力,把时间分成深度工作 time slot 和浅度工作 time slot,把重要的工作集中在深度工作 time slot 完成,回复 email 和 message 就统一放在浅度工作 time slot。 7. 你有足够的外语能力 大部分的远程工作都需要跨国沟通和合作,这时外语能力就很重要,至少要能够有效地沟通工作内容,像我现在的公司就是新加坡公司,同事来自世界各地,英文就是主要的沟通语言。另外一方面,有好的外语能力更能帮助你找到远程工作。 8. 你知道如何使用各种在线沟通与协作软件 远程工作仰赖各种在线沟通与协作软件,例如 Zoom、Google Meet、Slack、Tencent、Skype、Discord、Notion 和 Github 等等,熟悉操作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你在视讯开会时或是与同事共同合作时,能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也可以看起来更专业,否则开会时,你连 share screen 都不会的话就很尴尬…… 9. 你懂得切换上下班模式 Digital nomad 因为上下班的边界模糊,不像之前去到办公室就是上班、离开办公室就是下班,很容易好像一整天都在工作或是没在工作的感觉,所以需要学会切换上下班模式,建议可以利用建立仪式感的方式来帮助你切换成上班模式,不要因为玩耍和旅行,而忽略工作,但也不要因为一直埋头工作而忘记停下脚步,享受周围的美好。 弹性地安排上班时间,为了周末更安心地玩耍,平日会想要更有效率努力上班;周末放下工作好好玩乐、好好充电、享受大自然,才能减少 Monday blue 和报复性地玩乐或熬夜,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完全取决于自己。 10. 你足够自律 在家办公或是边工作边旅行的自由可能让很多人羡慕,但看似自由的背后,其实需要更多的自律。例如当你在工作的时候,看到身旁的人都在玩,可能会有种相对剥夺感,但这时你仍需控制自己想玩的欲望,负责任地将工作完成。 没有了既定的约束与管理,你可以在海边写程序、做报表,也可以在山林里和团队成员视讯开会,你需要自己安排好工作与生活,若没有办法抑制惰性,你就不会是一个好的远程工作者。 Freedom equals discipline,越自由需要越多的自律,才能更好地享受这个自由带来的美好和福利。期许自己更加地自律,才能更加地自由。 Work smart and fully have fun. 以上十点就是我对远程工作适合的特质和需要的能力的观察,你符合以上几点呢?如果超过五个符合的话,那远距工作可能满适合你的呦,快一起加入 digital nomad 的行列吧!若少于五点的话也不用难过,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最重要! -- 本文转贴自:Angel Chen。安啾的 Medium 与 Instagram (原文标题:羡慕数位游牧的生活吗|测你适不适合远距工作!)

December 10, 2023

《主人思维》读后心得:重新思考职涯和雇佣关系

如果把工作的职位和头衔拿掉,我们是谁?大部分情况下,没有人真的在乎我们的人生,只有我们自己能决定和衡量自己的人生。我们与其等待别人帮我们安排的职涯,不如自己动手创造理想中的职涯发展路线。 这本书在说什么? 《主人思维》的作者是职涯规划师陈韦丞,他的专业领域包含了职涯定位与发展、履历和面试的咨询、心理评测的解析、职涯探索牌卡的课程等等,目前累积演讲与工作坊超过两百场、实体触及人次将近三万人。咨询年龄从高中生到中年上班族,多年来帮助许多人找到理想的工作方向。 他在这本书中以优势特质为中心,教读者设计自己的职涯蓝图。他认为职涯定位的顺序是:由内而外,同时考虑理想和现实。而职涯问题处理的层次是:先处理方向定位问题(内在、外在三角形),再深入探索生涯意义(生命三角形)。 除了职涯的方法论之外,作者也在书中安插了一路上从受雇者、自由工作者到创业者的心路历程。他认为工作应该要为了生活服务,而不是让工作绑架了我们的生活。这本书基于作者在职涯发展领域的专业,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带我们重新认识雇佣关系、职涯路径和自己做职涯主人的方式。 我们跟公司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要谈主人思维,我们必须先知道「如果没有主人思维,会怎么样?」 作者直接在书中点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大部分的公司其实并不在意我们的发展,只有我们会最在意自己的职涯。」我们必须早点领悟。 在职场上待过的人会渐渐发觉,许多公司是把「人」当成「资源」在使用,是为了达成公司营利目标的可以任意挪用的资源。许多企业主很喜欢把「员工发展」放在嘴边,但他们不一定是真心的,有些只是在灌迷幻药。 当然,重点不在于去追究公司到底是不是真心,而是我们自己不该把职涯发展的期待放在公司身上,我们要先有我们自己的发展计划,再思考可以怎么跟公司合作成长。 如同作者所说:「现在并不是公司为员工负全责的时代,而是双方互惠、各取所需的联盟时代。」对我们个人而言,我们在职涯上发展出来的专业能力、建立起的好名声、培养的好人脉,才是会跟着我们一辈子的东西。 我认为这本书传达出来的一个重点就是,我们要学会把自己和公司之间的关系,从「雇佣关系」转换成「合作关系」的方式来思考。 我们因为有「现在」具备的专业能力,所以「值得」这个公司现阶段的职位,而这只是一个瞬时的现象。具有主人思维的人,会继续让自己成长、发展更具优势的专业技能,成为职场上更好的工作者,也因此「值得」更好的职位和待遇。 无论目前任职的公司或是其他外面的公司,才会因为我们有办法创造出更高的价值,而给予我们更好的「合作机会」。说得更远一点,具有主人思维的专业人士,不是屈就自己要成为哪家公司的「受雇者」,而是他主动筛选想要跟谁「合作」。 新世代的职场工作者,会越来越看重跟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而非「雇佣关系」,更加重视组织长远的愿景和个人理念是否相符。 职涯发展是动态的主动选择 在作者的咨询经验当中,他发现很多人希望找到一个能做一辈子的职业。但我们常常忘记人会改变、环境也会改变。他认为:「我们在 20 岁、30 岁、40 岁的不同阶段,兴趣稍微转变、某些能力更加成长、一些追求也有调整,这时候如果还固守原来的选择,反而会带来持续的痛苦。」 职涯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条「动态」的路线。作者利用「职涯发展阶段理论」来说明职涯发展的四个阶段。 1. 探索和定向:在职涯的初级阶段,先把工作当成一种探索,记录自己对那些事情拥有热情和天赋。这个时候允许自己接触一些工作上灰色地带的业务,此时重点在于拓展自己的视野。 2. 专业成长:透过探索期认识自己之后,选择少数的专业领域专心投入,在公司内外寻找学习的资源,包含参加教育训练的课程、向厉害的前辈请教、参加或举办读书会。这时候要努力打磨专业领域的作品和累积经验,持续深入这项专业。 3. 舞台展现:展示自己打造出来的代表作,无论是透过公司内部平台、或是在公司外部跟网络平台,尽量呈现出累积起来的专业度,取得业界或受众的认可。这个阶段要试着建立「个人专业品牌」的形象,拓展人脉和接触更多的潜在客户。 4. 多元选择: 由于已经具备了专业能力,也透过适当的品牌经营方式塑造了专业形象,此时就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或不同的职位可以让我们选择。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依据自己的个人偏好和意愿,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一般的情况之下,每个阶段大约是三年的时间,我们必须评估自己正身处哪一个阶段,去检讨有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以及规划下一个阶段该如何实现。拥有主人思维的人,会试着掌握自己前进的节奏、职涯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因此,作者在书中特别强调在职涯发展上采取「主动」的重要性:「行动比等待容易,创造合作机会比遇到梦幻工作容易,主动影响剧情比被动接受剧本容易,先为他人付出比拥有好友、认识人脉容易。」我们不需要等待公司帮我们规划路线,而是我们可以自己起身行动,自己主动做出职涯发展路线的选择。 受雇、创业、自由工作者? 作者统计了截至目前将近三万人的讲课经验,他发现新世代上班族的三大追求是:(1) 生活平衡、(2) 独立自主、(3) 钱。这个世代的工作者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想接受公司对工作责任的定义、不想把灵魂卖给公司、不想要被过多干涉、最后只要有钱就好。做自己,又能赚钱,多好? 但是主人思维不只是「想要做自己」的一种口号,而是一种发现自我优势的思考方式。作者说:「这样的心态和精神,需要深度地自我觉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能够肯定并发挥自己的优势、理解并接纳自己的劣势和能力局限,理解现实却依然拥有积极的希望。」 我认为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是发现职涯的重点并不在于「受雇」、「创业」、「自由工作者」之间一定要做出哪种选项的抉择,而是把我们当成是自己职涯的「主人」。 我们透过主动的心态,自己塑造职涯发展的路线,成为一个具有更深专业、更多优势、更高价值的人,具备能跟任何对象「合作」的能力。这时候的我们,就是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屈就于别人安排的仆人。 主人掌握命运、仆人接受安排。 后记:持续前进 最后,分享《主人思维》书中一句让我深受共鸣的话:「不要放弃持续接近吸引你的事物。即使还不晓得最后在终点等待自己的是什么,还是朝着吸引我的方向不断靠近。」 职涯的发展和探索不是一张清晰的地图,而是充满了迷雾的冒险乐园。尽管我们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在等着我们,但只要心存成长的心态,保持前进和学习的动力,才有可能朝着自己理想中的职涯样貌愈走愈近。 想知道更多关于阅读的大小事吗?也欢迎您听听我的 Podcast 《下一本读什么?》。 -- 本文转贴自:阅读前哨站(原文连结)

December 5, 2023

我该放弃稳定低薪正职,从事不稳定但高时薪的接案工作吗?

这次的文章,我要回答一个读者小静(化名)的提问,她的信件内容是这样的: -- 亲爱的 Joe 和 Bryan 您好! 每当我彷徨,心里有疑问时,总习惯用关键词搜寻大人学的文章。我也是《大人的 Small Talk》的忠实听众,谢谢您们分享有益之事,我实在受益良多。 我心中有个疑问,犹豫许久,想请教两位老师。 我是一个上班族兼两个孩子的妈妈,因为没有特殊专长,所以长年从事行政职,领的是固定薪水,月薪大约三万元,加班费另计。 去年,因缘际会下,开始了一个接案工作。这个工作很像家教,会由平台介绍客户,我与客户协商时数,到府进行教学与辅导。由于报酬不错,一小时可以实领 400 至 500 元,所以我就用兼职的方式,在假日接案。目前,我觉得很有兴趣和成就感,客户满意度也很高,预约下次教学服务的客户很多。 不过,虽然接案工作的时薪很高,但因为我只有假日可以接案,其实时数并不多,而且平时也因为有正职工作,我只能利用上班之余看书,精进自己在接案工作时,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因此,我开始思考要不要辞掉正职,全心投入接案工作。 我自己先做了初步的评估: 我喜欢正职的单纯、规律和工作内容,与同事相处也很融洽,只是薪资无法成长,我也无法有足够多的时间累积接案经验。 在接案工作部分,我则喜欢它时间的弹性与高时薪,我也有时间可以兼顾家庭。但如果我全心投入接案,我很担心收入是否足够稳定,可以支撑家庭开销,以及身体是否可以长时间负荷到处奔波、上课。而且这样的转职,我也要面对踏出舒适圈后,不可预知的风险。 这两份工作我都很喜欢,但各有优缺点,我不知道该如何抉择。面对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设定评估标准,两位老师是否可以给我一些建议呢? 小静 -- 针对小静的提问,也就是:「我该放弃稳定低薪正职,从事不稳定但高时薪的接案工作吗?」我依照惯例,不会直接给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我对于她人生中的一些细节,所知是有限的,很难直接建议选择 A 或 B。 但是,我想透过这篇文章,提供一些我的思考方法,给面对同样问题的大家一些参考。 首先,我们在选择两个工作前,最基本的还是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你喜不喜欢这份工作? 不管是选择哪一份工作,我认为这份工作你喜不喜欢,是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因为如果你不喜欢一份工作,就算它报酬很高,你也很难完全投入、乐在其中,去把工作做好。 你可能会问:「难道我不喜欢一份工作,就不能做吗?」 可以,但只有两个状况,我觉得会是这份工作你虽不喜欢但也还是可以做的。 首先,是这份工作你虽不喜欢,但却非常擅长、可以轻易完成。这样至少你可以从中获得经济报酬以及成就感。另外,是这份工作经济回报大到不可思议,比方这个工作能让你觉得超级划算而忘记不喜欢的部分。 遇到这两种状况,我觉得你就去做吧!毕竟在成就与薪资上能有很大的回报。但对一般人而言,其实很少有机会遇到这样的状况,因此,我还是建议大家选自己喜欢的工作。 问题二,你去工作,到底追求什么? 每个人出来上班都有各自追求的目标,像是有些人不是追求薪资,而是想要交朋友,有些人则是希望能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我觉得这些都没有谁对谁错。 但是,你至少要往心里挖掘,在这个上班过程中,你投入一个月或者一天的时间,对你而言得到什么最重要?这样可以帮助你厘清自己在工作上,想要追求的目标。 不管你要选择稳定低薪正职,或是不稳定但高时薪的接案工作,甚至是在选择任何工作时,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我们最基本应该思考的事情,以帮助我们去了解自己想要什么。 当你知道自己的所求,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思考,来评估到底是否要放弃稳定正职,选择接案。尤其,虽然接案工作看似高时薪、时间也有弹性,但我认为还是需要评估两件事: 第一、工作的长期性 比起一般正职,接案工作大多比较不稳定,像是你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因为顾客来源不固定,所以无法长期保持稳定。但我建议你应该思考得更长远,也就是这个接案工作的长期需求是什么? 像是,你从事家教工作,辅导学生物理、数学的课业,如果教育制度或是课纲没有大改,那说不定这份工作你可以做很久。可是,如果你现在教的知识,是一个短期流行性的东西,像是近年很多人都在做 Podcast,你想说可以教大家怎么录制节目、采购设备等等,今年说不定会人想要学,但明年、后年说不定 Podcast 就退流行了,就没有人想要上你的课。 所以,你还是得去评估这份接案工作的内容是否有长期的需求。 第二、经济考虑 我们可以来简单计算一下,你现在正职薪水三万元,加上假日接案,一个月可以赚四万元。 但假设你全职投入接案工作,时薪若是 500 元,做 80 小时就有四万元。80 小时就相当于十个工作天,如果你的接案稳定且合法,那么你一个月、大约 20 个工作天,你就可以赚八万元。 但是,许多接案工作,看似高时薪,可能还是会有许多隐性成本,像是你往返不同家教学生的家中,可能就会有通勤成本,甚至有些家教平台也会对薪资进行抽成等等,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这表示你就算全职,也会有个接案的工时上限。 再来,你的客源稳定程度,当然也是要不要转全职的思考关键。 所以,如果经济因素是你很重要的考虑,我会建议你逐步测试。等待接案工作稳定,经济程度可以与正职差不多,或是到你能接受的程度,再可以考虑全职投入接案。 最后,我想来谈谈,在小静的信结尾时,提到「踏出舒适圈,可能会遇到不可预知风险」的这个担忧。我们来重新思考一下「舒适圈」这件事。 很多人会觉得,在一间公司做了 20 年,有熟悉的主管、同事、工作也得心应手,这就是舒适圈。但我认为并不是。 我认为,「舒适圈」是指你能够全盘掌握的环境。但是,人生其实没有一个地方是你永远的舒适圈,你反而应该在平时就要把舒适圈的范围越扩越大。 这是什么意思呢? 你仔细想想,现在你从事行政职的工作,看似稳定,但假设有一天老板想找一个更年轻、薪资较低的人来取代,你就被迫要离开这个职位,它就再也不是你的舒适圈。尤其行政工作的可取代性是高的,其实你无法完全保证你在这份工作永远相安无事。 届时你若才突然想接案,事情都没准备,那表示你还是让自己很不稳定。 但如果你现在开始准备,先以兼职的心情做,建立口碑、优化流程、思考怎么得到更稳定的客源。如果一两年后你让自己对接案工作掌握度越来越高,其实就是把那这份接案的工作也变成你的下一个舒适圈。当你正职工作的舒适圈瓦解了,你就还有下一个舒适圈可以去。 而且有些时候,你认为的舒适圈也不是真正的「舒适」。 就像是你在原生家庭里,你很习惯自己的房间、床等等,不想离开,但你在这个家里没有自主权,爸妈生气就会到房间来吼你,当你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其实这不是真的舒适,而只是你习惯了。 我一直觉得「自主性」是在舒适圈中很重要的事情。 假设你长大搬出去独立,虽然前期要适应、要自己处理很多事,但是只要跨出去,这个新家就是你的新的舒适圈,在里头没有人能够干扰你,你可以晚上打电动,打到半夜。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让自主性能够延伸,去控制这个情境,那才是真正的舒适。 当你能够不断扩大你的舒适圈,保有自主性,也才能真正走得长久喔!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们的 Podcast 节目《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听。 -- 内容口述/张国洋;整理/邱于瑄

December 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