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2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接案机会哪里找?】上班族斜杠「文字接案」,现职编辑与接案写手经验大公开
许多上班族,在本业之外,也会希望争取在媒体或企业「文字接案」的机会。一方面是为了赚取稿费,一方面也为了曝光或有替知名单位撰文的经历,但想要开始文字接案,该怎么做?文字接案机会哪里来?怎么样才能提高文字接案的成功率呢? 担任媒体编辑逾五年的时间里,我收到过不少主动投稿或自荐想当写手的来信,并站在编辑的立场决定是否合作;同时,我曾以接案写手的身分营生,换个立场主动向媒体、公司询问合作的可能性。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做为编辑和写手的从业经验。虽然我是新闻系毕业,自大学期间也持续有业界实习经验,和「完全 0 经验」的读者,未必是从同一个起点出发,但在以下分享中,我也会尽量分享站在新手的角度,分享我认为可以做的行动。 接案管道|文字接案机会怎么找?业界人脉+人力银行 关于该上哪找写稿机会,我自己试过两个管道,一是业界人脉,二是人力银行。 1. 业界人脉:3 招拉近与业界的距离 首先谈谈业界人脉。有些人到此可能会想:「什么啊,你有人脉,我们又没有!」确实,非本科系出身或在媒体业界工作的人,可能很难直接就有人脉可以询问。但我认为还是有些方法,能让你拉近和业界的距离。 第一,你可以追踪你向往合作的媒体或企业,无论是粉丝专页或是征才页面都好。 当他们招募兼职写手/特约记者这类职缺时,你就可以第一时间知道。例如,下图是我去年底在「公视+」粉专看到的征才文。 第二,你也可以参加业界成员聚集的脸书社团。 我自己有参加的是「出版街上的路人,来唷!」这个社团,里头常会有人发布纸本媒体、网络媒体征才信息,甚至还有书店征才与讲座信息。就算你没有直接透过社团找到接案机会,或许也能在此(或其中介绍的活动)建立业界人脉。 第三,你也可以主动写信给你向往合作的媒体或公司,看看有没有合作机会。 有的人或许会觉得「这不会太厚脸皮吗?」但实际上,以我在媒体工作的经验来说,主动来信的实在不少,没什么好尴尬的啊!没收到回复没损失,若收到回复,替自己开创了合作机会,这不就太好了吗? 关于人脉,我还想补充的一点是,就算你身边没有「直接」的业界人脉,但如果可以,你还是可以让身边的人知道「你有写作意愿」。因为周遭的人知道后,也可能在看到相关信息时第一个想到你,把信息贴给你。(我的现职也是朋友转贴信息给我的) 2. 104 人力银行:有机会可找到「企业」发案 在业界人脉之外的另一个管道,则是 104 人力银行。 不同于业界人脉可以找到媒体、出版社的文字工作,就我的经验,104 人力银行上偶尔可以发现的,是一些其他领域企业的机会,可能是替企业写文章、营销文案等等。当然,机会可能时多时少,但你仍可以把 104 人力银行当作找机会时「海巡」的地方之一。 至于该怎么看到这类职缺,我的方法如下:打开 104,你可以先在关键词的地方打「兼职」,旁边的职务类型则选择「文字/传媒工作类」(如下图)。下一步,你就可以看看其中有没有适合你的职缺。 接案应征|怎么成功拿下案子?让对方「相信」你 知道该去哪里找机会后,下一步你需要知道的,当然是如何让自己能得到这个机会。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无论是有经验者或新手,要把握的原则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让对方相信你」,肯定你能给出他要的东西。而其中最重要的证明,我想就是「作品集」。 站在编辑立场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时,我会很大程度参考作品集;做为写手在应征机会时,我也多次在被录取后,得知对方是看了我的作品,觉得符合他们对文章的期待和需求。 新手可能会问:「但我还没获得机会,哪来作品集啊?」 我目前想到的解法有两个。 1. 在写作平台累积文章 在应征之前,你就可以找个 Medium 或方格子这类写作平台,累积一些自己的文章,才不会想拿出作品的时候却拿不出来。 如果初期你不知道可以写什么,我看过很多人是从读书心得、职场心得开始切入,这或许也是你可以考虑的起点。不过当然,怎么把已经很多人写过的题材写出新意,还是仰赖你自己悉心琢磨。 如果你很笃定你就是只要写某个产业或领域的文章,你在累积作品时也可以就往那个方向写,让对方知道你在确实有能力且有证据支持。 2. 撰写符合媒体与企业需求的文章 我曾经看过一个方式,就是某个人虽然没有累积什么作品,但他选定想应征的媒体/企业之后,自己选一个符合该媒体/企业方向的题材撰文,提供给对方参考。我认为这也是一种让对方「相信」的方式。 而由这个方式延伸,我们还可以注意两件事情。 第一,除了一开始就以找「兼职写稿机会」为目标,你其实也可以把「主动投稿」当作起点。先跟网站或公司建立关系,再来讨论后续的合作方式。 第二,无论是从本来就写好的文章中挑选几篇当作品集,或为特定单位新写一篇文章,你其实都要做足应征前的功课。 接案准备|接案前你要做的「功课」?大量阅读、掌握对方的标准和喜好 讲到做足应征前的功课,有人会想:「我有啊,我知道这网站是偏商业,那网站是偏管理,我给他们符合的文章,这样不是就够了吗?」 不是的。除了知道网站大方向的主题之外,我认为要受到青睐,你还得知道这个单位「喜欢怎样的文章」。 什么叫「喜欢怎样的文章」? 以媒体来说,每个媒体的编辑团队对文章的采用标准都可能有所差异,这可能是基于编辑个人喜好,也可能是基于整个团队统一的规范。 比方说,有的媒体坚持文章至少要 3000 字、有的媒体只刊有提供「全新观点」的文章、有的媒体讲求作者的专业学术背景、有的媒体强调每篇文要有 10 本以上的参考书籍,或者有些媒体注重作者在产业内的实务经验等等。 以企业来说,他们大概率也会有自己的喜好和需求。 提供作品集时,你其实不是只要挑选或撰写大方向吻合的作品就好,你需要非常确实地掌握对方过去刊文的标准,然后提供相应的作品(可以是新写的,也可以是把既有文章拿来改写的)。在我看来,这才真有机会获得对方信赖。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因为做为编辑,我看过很多主动投稿或应征的人,他们给出的文章大方向(如职场、商业、数字游牧等)确实无误,但内容结构或侧重的点,和我们过去刊登的文章实在大相径庭。 我们当然无法因此断定这个写作者能力不好、或这篇文章不好,但以现实来看,这文章就是未达我们(或我个人)的采用标准。于是很可惜地,我们得婉谢可能很用心准备的作者。 也因此,如果你希望得到媒体/企业青睐,让你为他们写文章,请务必大量阅读他们过去刊登的文章,或者其他你可以看到的文字产出,掌握他们更细节的标准。 我自己一路以来应征工作机会,也始终会花大量的时间做这件事。除了让作品集更确实打中需求,我发现这也能让我在面试时,当面试官问起我对他们的了解程度,我也可以更「有所本」地分享,而非临场胡诌。 总结 如同文章一开始提到的,每个人想找接案写文机会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有人可能单纯基于兴趣、长期求职考虑、或者将来有志成为自由工作者,希望如 Joe 在【V014 销售专业服务的系统化做法】提过的,透过写文章「累积印象」、展现专业,让人有问题就想到要找他协助(购买他的服务)。 无论是基于什么目的,我们开始做这件事,大抵会希望文章能受欢迎,或者确实对读者带来帮助。写作几年来,我发现想达成这些目标,一大关键就在于「诚实」。所谓诚实,不是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的「不说谎」,而是要努力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他们会想知道什么,并透过文章来传达。 当然,设身处地本来就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一再练习。而实际去写、持续去写,就是能帮助自己越做越上手的最佳练习方式。而且根据我的经验,随着写作时间拉长,写作者的思考逻辑也会变得越来越缜密。 也因此,无论是基于什么目的,如果你想写作,无论是接案、写在自己的平台或其他方式,不妨尽快采取行动吧。或许将来某天回顾这段历程,你会发现自己在各方面,都大不相同了喔! 延伸阅读: 自由工作者要在哪接工作?推荐 6 个常用的接案平台 3 个「接案」带来的特殊体验,就算你不想创业,一生至少也该尝试一次! 【接案报价攻略】朋友主动邀约发案,我该收钱吗?还是做个人情?接案一定要收钱的 4 个原因! 【接案报价攻略】接案该收多少钱才不吃亏?3 个报价方法,找出你心中的完美数字!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27, 2024

想创业不知道该成立「个人工作室」还是「公司」?14 个 Q&A 一次告诉你
成立个人工作室与设立公司有什么差别呢?本篇常见问题和您解释。另外,个人工作室与公司组织的营利事业,在经营上及税务上会产生的差别在哪里呢?可看设立公司或行号的差别。 若想快速了解该成立哪种型态的公司,也可以先看以下的影片简单说明两者的差异。 Q1. 个人工作室可以办理商业登记就好了吗? 若是采独资或合伙经营,不设立公司,而以个人名义对外接洽业务,可以只申请商业登记,即所谓的「商号」或是「行号」。 设立行号,登记资本额在 25 万以下免会计师签证,不需提供资金证明,不需至银行开立筹备帐户,程序较为简便。 值得注意的是,若股东有二人以上,就建议直接设立公司,行号建议独资(只有一位股东时),再设立行号。(请参阅设立公司或行号的差别) Q2. 我现在的住宅可以办理工作室的营业地址吗? 自用住宅可以申请成为营业地址,只是之后房屋税及地价税需依办公区域所占总住宅面积的比例去计算营业用的房屋税率,最低需为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但若是从事网络拍卖货物之行号或公司,以自用住宅作营业登记之处所,而实际交易是在拍卖网站的交易平台完成,房屋内若没有堆置营业货品,仍可继续按住家用税率课征房屋税。 Q3. 是不是办理税籍登记就一定要缴税?资本在 8 万元以下可以办理吗? 办理税籍登记后,若是经国税局核定有盈余,则需要将所赚的净利并入独资业主或合伙人的个人综所税去计算缴税。 登记资本额跟所赚的净利没有关系,每年要缴多少的税,是看每年的收入减去成本、费用以后去计算的。 Q4. 办理商业登记要去哪里办?要准备何种文件? 商业登记的主管机关为各县市政府,在台北市为台北市商业处,依商业登记法第五条,应备文件如下: 预查名称。 负责人之身分证明文件;属于合伙组织者,并应检具合伙人之身分证明文件及合伙契约书。 资本额证明文件。(25 万元以下免附) 所在地之建物所有权状或是租赁契约复印件,所有权人非商业负责人或合伙人者,应附具建物所有权人同意书。 最近一期房屋税缴款单复印件。 登记地址在台北市,需另外检附「土地使用分区审查证明」。 商业登记流程及应备文件 详细参考 Q5. 办理税籍登记要去哪里办?准备何种文件? 税籍登记需向所在地的国税局办理,应备文件如 4. 所示。 Q6. 我符合凤凰贷款的资格,但是如果我成立一个工作室,资本额很少,营业额也很小,这样微型凤凰贷款可以通过吗? 如果办有商业登记或税籍登记未超过二年, 且是年满 20 岁至 65 岁妇女或年满 45 岁至 65 岁国民,三年内曾参与政府实体创业研习课程,并经创业咨询辅导(需上 18 小时的课程),所经营事业员工数(不含负责人)未满五人,得向创业咨询服务中心申请微型凤凰贷款。 Q7. 请问设立行号就是所谓的商业登记吗?设立工作室就是所谓的行号吗?行号是什么意思? 设立行号就是所谓的商业登记,设立公司则是公司登记;工作室是属于行号的一种形式,其他如企业社、小吃店、服饰店、工程行也是行号组织。 Q8. 设立行号可以聘用求职者吗? 可以,也可以成立劳健保、聘用员工。 Q9. 聘用求职者的加保劳健保是要有什么公司或行号的条件?成立行号工作室可以帮求职者保劳健保吗? 只要有公司登记或是商业登记,都可以成立劳建保,所以成立商业登记的行号就可以帮求职者投保劳健保。 Q10. 所谓商号就是行号的意思吗? 是的。行号取名的名称例如:万集企业社、XX 商行、XX 工作室、XX 小吃,都代表成立的组织型态是行号。 Q11. 微型凤凰贷款是一定要办理商业登记和税籍登记才可以申请吗? 建议要有商业登记较佳,可贷款的额度较高,最高可到 100 万元,若是只有税籍登记,最高只可贷 50 万元。 Q12. 有没有直接办理税籍登记的公司而没办理商业登记的? 设籍课税是例外的情况,在未办理公司或是商号登记前需要缴营业税,才先去国税局办理营业登记设籍课税。一般而言,若有要对外营业,或是参与投标,都需要办理正式的公司组织或是商号设立登记,向所在地之当地政府申请设立后,才能合法营业。 Q13. 成立公司行号后,登记地址之房屋税、地价税、水电费有何影响? 原为住宅用途之房屋若办理营业登记,所在地税捐稽征处将主动调整房屋税、地价税及土地增值税为营业用税率。但若仅有部份面积为营业用,可申请部份面积课征营业用,最低不得低于总面积之六分之一。 一、地价税:0.2% 增加为 1%~5.5%(依累进起点地价) 二、房屋税:由 1.2% 增加为 2% 或 3% 三、电费:房屋改营业用后,原则上其用电亦应改为营业用电费率。非营业用电由 2.1 元/度起增加为营业用电每度 2.87 或 3.61 元起。 但台湾电力公司认定是否为营业用,是以实际营业行为为基准,而非以营业登记为基准。亦即办理营业登记后电费不一定会有调整;相对的,若您有营业行为却没有办理营业登记,台电仍然有可能调整电费。若电费要申报公司费用并扣抵营业税,应先向台电申请调整费率。 四、需取得公司名称、统编的水电费电子发票抬头 需注意的是,公用事业自 105 年起,需开立电子发票,所以财政部规定,自 107 年 7 月以后,因为公用事业已经改为开立电子发票给公司行号了,则公司行号要扣抵水电费的营业税 5% 进项税金的时候,需要取具载有该公司统一编号、地址、公司名称的公用事业电子发票抬头。 (财政部 106.1.12 台财税字第 10500706630 号令) 若是办理营业登记的地址仅为联络地址,而无实际营业行为时,其房屋税、地价税课税方式请按此。 Q14. 会计师特别提醒:自用住宅有无出售的可能?会不会影响售屋时的税金? 需注意的是,如果自用住宅一年内有打算出售的计划时,就不建议将公司登记在自己家里,以免无法适用土地增值税的自用住宅优惠税率 10%(每人有一生一次,出售前 1 年内不能有出租或营业行为、一生一屋,则是 5 年)。 所以会计师建议公司负责人,在登记公司地址时,先与会计师讨论并衡量自身情况后,再决定公司登记地址。 (土地法第 34 条) 欲了解更多细节,可参考「公司设立及租税规划在线课程」! -- 本文转贴自:万集会计师事务所(原文标题:成立个人工作室与设立公司差别 Q&A (附影片))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0, 2024

5 个时间管理技巧!让你在家工作也能维持高效,兼顾生活平衡
大家好,我是电脑玩物的站长 Esor。 平常除了大量文章产出,开设各种课程讲座,其实我还有跟大家一样上下班的正职工作。所以,像是写文章、准备课程,都要利用自己在家的时间。多年来这样的斜杠经验,也累积了另类在家工作提升生产力的心得。 如何利用剩余时间累积个人专业,并且,还能够兼顾生活的平衡呢? 这次就来跟大家分享。 第一个关键技巧,是为任务设定「有截止时间」的「阶段性成果」 在家工作、做自己的工作,相对没人逼我,但是没有一点点压力,反而无法真正提升效率。 这时候可以主动为自己设计有「截止时间」的「阶段性成果」。 什么是「设定截止时间」? 在家工作,可能没有交期,可能没有人在旁边随时要进度,很多事情就开始不知不觉拖延,这时候可以自己设定截止时间。 什么是「设定阶段性成果」? 如果我直接设定今天要写完一篇文章,难度太高。难度超过自己可以掌握,就很容易拖延。这时候可以把任务分成几个阶段性成果,逐段推进。 设计有「截止时间」的「阶段性成果」,就是如果要写一篇文章,就设定今天要把大纲数据全部整理完成,这是一个自己可以做得到,有截止时间,也看得到阶段性成果的任务。 「给自己能够负荷的正向压力」:让在家工作时,遇到有弹性、可掌控的时间,更容易全力投入到这个任务上去完成。 那如果我提早完成怎么办呢?这没有什么好担心,那就继续推进这个任务的下一个阶段成果就可以啦! 关于阶段性成果的设定,可参考:克服拖延 5 个进阶步骤,以养成阅读学习等生活习惯为例 第二个关键技巧,是每个任务尽可能拆解出步骤清单 什么是拆解出步骤清单?例如写一篇文章,我会把它拆解成: 设计一个好题目 列出目前想法大纲 研究相关文章 回头修改大纲 补充相关案例 设计教学方法 制作图表或截图 写好开场白 写出草稿 这其实就是我多年来在家写文章、准备课程的一个技巧。 在家工作的环境,可能比办公室更容易受到干扰、更容易被打断。我没办法一直安排那种周末半天完全不理家人,只做自己工作的时间。 但是如果可以列出步骤清单,我就能充分利用随时出现的零碎空档,每次充分推进一个小步骤。 其实,空档时间比我们想象得多,只是很零碎,如果能充分利用,累积起来就有足够完成任务的时间。 可参考:工作愈忙愈需要清单工作法,把块状任务变成分点行动 第三个关键技巧,当觉得时间变得很混乱时,利用工具做统计反省 有时候觉得一天工作的产能变低,好像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么。真正重要的任务反而没时间做。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利用一个时间计时的工具,例如 Toggl 。 我会开始来计算自己每一天时间真实利用情况。 当我开始在做某个工作的时候,按下定时器,暂时离开工作就暂停。看看自己到底花了多少的时间。 这样计算一两个礼拜之后,我就可以在一个统整报表上,看到自己每周真正工作时数,以及在不同任务分配的时间。 我就可以开始准确地知道,自己到底把时间花在哪里? 说不定我常常打开网页逛 Facebook,常常在实时通上回讯聊天,没有去做真正实质的工作,只是自己不自觉。 Toggl 是我使用了很多年的计时工具,教学可参考:打醒你对时间的低敏感度! Toggl 专业工作者的时间追踪利器 第四个关键技巧,准备行动中也能工作的工具 一个任务中,确实有些步骤是必须回到办公桌才能执行,但有些步骤不是。 所以,我们前面有一个任务拆解步骤的方法,让我们知道哪些步骤是办公桌才能做,但哪些步骤在行动端也可以快速完成。 例如要写一篇文章,大纲难道不能在手机的 App 上处理吗?故事难道不能在手机 App 上写完吗? 只要有一个可以在行动端易用的工具即可。 这样一来,我们就更能适应那些不是非常完美的工作环境,也都可以推进我们的工作任务。 让自己任何环境都能快速专注,可参考:工作愈忙愈要能快速专注,方法却不在灯光美气氛佳与有时间 第五个关键技巧,设定要被保护的时间 要注意的是,这个保护时间,应该要跟我们的家庭生活环境来配合。 我的意思是,不影响他人,但如果不保护起来,自己也没办法好好利用的时间。 例如,晚上小孩睡觉之后的一两个小时空档、小孩午休时的空档。 保护时间的意思是,在这些时间中,优先执行那些设定好的重要任务。 可参考:画时间盒的练习:如何在更少时间完成更多事情 那么如果生活时间也都在工作,又如何达到生活的平衡呢? 前面五个技巧,我都用工作性质的任务来举例。其实同样的方法,用在生活目标一样有效果。 我们从头快速梳理一遍。 可参考:「专案」「管理」我的生活,才是及时行乐的幸福方法 如果是生活目标,我们有没有为生活目标设定有截止时限的阶段性任务呢? 例如想要研究烘焙面包蛋糕,一个有截止时间的阶段性成果,是在小孩今年生日前帮他做一个生日蛋糕。 然后这个礼拜要先学会做戚风蛋糕,下个礼拜要练习在蛋糕上面涂奶油,再下个礼拜要做出一个夹芋泥馅的奶油蛋糕。不断的往前,推进每一个阶段性成果。 当生活目标也可以设定有截止时间的阶段性成果,你会发现真正可以充分地利用时间,投注在那些以前都没办法推进的生活目标上面。 更进一步,有没有为生活任务,拆解出步骤清单呢?如果我这礼拜必须要练习做一个戚风蛋糕,有哪些步骤要做? 要去研究一下网络上的食谱 要列出自己的食谱 列出食材的清单 去烘焙材料行把食材、器具买好 如果前面这些步骤没有拆解出来,没有利用周间空档去做,到了周末,什么都还没开始,那么就算我有两个小时的空档,也做不出一个戚风蛋糕了! 我们的空档时间,往往就是这样被浪费掉的。我们当然也要为生活目标保护时间。 例如每天洗澡之后,陪小孩一起念故事书或玩玩具,然后才去睡觉,这是固定的家庭时间。 我们必须把自己的时间保护好,先保护好,才不会随意安插更多杂七杂八的事情。 同样的处理流程,帮助我们推进工作目标,也推进生活目标。如果工作上的重要目标能达成,生活中的重要目标能推进,那么自然就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了。 -- 本文转贴自:电脑玩物(原文标题:这5个时间管理技巧,帮助我在家也能高效率工作,兼顾生活平衡)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 2024

「手写字」变斜杠副业,甚至建立个人品牌!天马行空的创作怎么起步?
(图/CY 提供) 当你看到「写字」这两个字的时候,在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画面? 画面一: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不断看着屏幕敲击键盘。 画面二:拿着智能型手机,双手在触控屏幕上不停按压滑动。 画面三:在桌面上摊开几张稿纸,拿起钢笔开始一笔一画写起来(现在还有人知道什么是稿纸吗)? 你也许没有想过的是,有那么一群少数的人,特别在这人手一机的科技时代下,可以把「写字」这件事当作一种艺术设计的工作? 我开始担任媒体编辑工作(这也是我很喜欢的工作)这几年间,算一算,同时从事自由接案工作也刚好跨入第十年。我接案的工作内容通常和文字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包含文字撰稿、影视评论,以及这篇文章主要想谈的重点:手写文字视觉设计。 我与不同品牌、各种单位与独立工作者合作,经手过各式各样的产品: 电影/短片的主视觉、书籍封面、活动标语、文案、招牌、贴纸、MV 字幕、电视广告、平面广告、艺术作品、各项纪念品开发、甚至包含结婚证书,各种只要你想得到(甚至你没能想到)可以写字的任何产品,都是我涵盖的服务项目。 甚至,我在空闲之余也会偶尔到户外市集摆摊、制作个人品牌的周边商品、甚至现场客制帮人写字,只要你点什么字,我直接现场写给你的实体活动。 台北国际艺术村作品(图/CY 提供) 也许,在你平常走在路上的时候,或是无聊滑手机看看脸书、在「脆」(Threads)闲晃的时候,其实你早已经看我写的字了,只是你并不知道。 这篇文章的主要重点,是要分享我这九年多来的自由工作经验,透过与不同品牌的合作的创作经验分享,逐渐建立个人品牌,如何在创作路上不断挖掘自我的心路历程。 不过,我要提醒,以下经验分享较为适合身兼数职的工作者(尤其是你有正职工作,但也想同时开发副业、建立个人品牌的人),供大家参考。 个人品牌是怎么炼成的?说出你心中想说的话,不要害怕表达意见 我先介绍我的专页「CY Handwrites(手写CY)」,这个专页提供的服务与后继衍伸的产品,主要以手写字或书法的造型设计当作重点服务。 我在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书法,但是在成长时期,我并没有特别将这项技能转换成职业的打算。一直到就读大学后,社群媒体已经是大多数人交流互动的平台,当时除了在脸书上大多跟朋友、同学互动、聊天以外,分享歌词、在生活当中想到跟随时事话题的字句,是当时我在社群上很喜欢做的事情之一。 我常习惯拿起一张白纸,选择不同款式的笔(我也是个文具控)写字,最后用手机拍照,上传到自己的私人账号上与大家分享。当时许多朋友非常喜欢我写的字迹,这也逐渐变成了我的「定番」。 就这样,有朋友开始问我,为什么不开个粉丝专页跟更多人一起分享呢? 于是,我开启粉丝专页经营的旅程就这样开始了。 (图/CY 提供) 我创设专页的动机非常单纯,也就是抱持着好玩心态而开,而在当时,以手写字为主题的账号或专页还非常稀少。 我发布的内容通常有哪些?这些手写字的动态,都会和我自己的生活状态——关心的时事议题、读过的书、看过的影视作品、我内心大大小小各种千奇百怪的提问、自己旅行的地方息息相关。 许多社群专页都会有「人设」的讨论,但说实话,我几乎没有人设,「我就是我」。从个人创作的角度来看,创作其实就是把你内心直接掏出来,并且用你的方式转化呈现给别人看。 只要你有足够的个人想法与观点,并且乐于与其他人分享你的个人思考,随着经营时间一久,有些内容总会意外地触动朋友的内心,让他们愿意主动分享这些创作内容。 就这样,随着朋友们相互主动分享与口碑宣传,我的专页不断向外扩散,从朋友、朋友的朋友到非常外圈的陌生人,让愈来愈多人知道这个专页,追踪数便也开始水涨船高。许多公司、不同品牌与合作伙伴也便跟着不请自来。 台文馆合作商品(图/CY 提供) 茄子蛋乐团单曲题字(图/CY 提供) 创作怎么起步?维持创作能量、粉丝专页的风格化养成 到底要怎么开始创作?这是大家最常问的问题。定期维持自己的创作能量,定期更新自己的内容,这是让社群专页与自己的创作最终被看见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要如何维持自己的创作能量呢?如何找到自己创作的灵感与素材?这些是大家最常询问的关键问题。 以下,我先从灵感发想开始谈起: 1. 怎么开始创作?先打开自我观察与觉察的能力! 一般大众所想象的「灵感」,就像天空打雷一般,一闪即逝,然而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曾认为,创作本身根本就没有「灵感」这回事。 我部分认同林怀民的想法,灵感其实源自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那些看似极不起眼却非常细致的观察。 这些能引发「灵感」的东西无所不在,只是可能你在平常中,你没有发现它们的存在。 你可以先从最基础的五感开发做起,想一下以下这五个问句:你看见什么、你听见什么、你闻到什么、你摸到什么、你尝到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对于外在或内在变化感知不太敏锐的人,你也许很难成为一个信手拈来的创作者,因为创作往往都是从这些细小变化长出来的。这需要一点天赋,但也可以慢慢透过练习养成。 比方说,我用通勤过程当作例子。 如果你是个天天朝九晚五的通勤族,在你心有余力的时候,可以试着选择一天,悄悄在车上进行一个观察笔记: 你搭上大众交通工具之后,其他乘客在车上做了什么事? 你有留意过穿着特别显目的人身上穿戴的配件吗? 乘客衣着的布料剪裁、颜色、图案花色又是什么? 他们在滑手机的时候,各自表情又是什么? 你曾经听过车上陌生人的对谈内容说了什么吗? 你可以试着把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记录下来,每天只要花五到十分钟的时间,记下几个一天当中你最印象深刻的事物。你可以随身使用手机记录,或是你有写手帐的习惯,就像在写日记一样,它将成为你未来创作时相当重要的图鉴! 当然,以上我只是举出其中一种情境,你也可以把它应用到其他情境之中。若需要更进阶的洞察创作能力,我有机会将在未来文章中进一步分享。 (图/CY 提供) 2. 关于自律:如何维持长期的创作能量? 有些自由接案工作者为了培养新技能,所以时常讲究「日更」习惯。然而是不是每个创作者都一定要日更,可以另用一篇文章讨论,因为这与产业性质、创作类型、个人个性与特质有紧密关联。而我认为,维持创作的固定频率,比起强迫自己每天更新更加重要。 什么是维持创作的固定频率呢?我还是一再强调,许多稳定创作产出的诀窍并不适用在所有人身上,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区,刻意追求产量反而可能导致反效果,最后造成过度消耗(burnout)。 换句话说,你必须在创作初期,多去尝试寻找自己最舒适、并且能稳定产出创作的频率。例如,你可以固定每周二、四发布自己的作品,透过行事历的事先排定、适度弹性调整自己发布作品的时间。 假设某一周你实在做不出好东西,请告诉自己「这一周就休息」。现代人时常会犯下一种「我这周什么事都没做,我是废物」的认知偏误,事实上,以许多人来说,休息总时数实际远少于总工作时数,所以务必留下多数时间发想未来创作的主题、搜集素材、制作、最后发布创作的排程。 许多人最常忽略的,是作品的主题发想与制作周期,这通常远比发布作品本身的时间还要长。很多人只会看见作品发布之后所带来的流量红利,享受社群媒体按赞数与分享数所带给你的多巴胺快感。 3. 多巴胺困境:创作时面对的心魔 可是我要提醒你,在这个众声喧哗的社群时代下,想想你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许多人都想当网红或意见领袖,可是创作起初的目标很难只是为了一夕爆红。对我来说,创作的意义是,我可以透过我自己的作品与其他人对话,产生无形的共鸣,进一步获得认同或沟通的可能。像是在社群媒体上建立一个心灵摇篮一样,可以抚慰人们的内心。 同样地,创作必须细水长流,因为流量红利就像中乐透一样,你的人生不可能每天都在中乐透。另一方面,与数字游牧一样,一个人的工作过程大多时候非常寂寞,你必须天天跟自己相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往哪里去,该采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自己想做的企划。 当你没有流量的时候,或是当你没没无闻的时候,你会不会想要放弃创作?这些都只有细水长流,才会有逐渐受到关注的可能。 只有你能够忍受创作过程的各种心魔,你才会有成长与突破,创作能量才会维持稳定。 创作不能完全看流量,过年贴文还是会有破八千赞数,两百人以上分享的例子,但这是少数(图/CY 提供) 创作是个人阅历累积的表现 除了启动自己观察与觉察的能力外,你还必须持续精进自己。就以我的经验来说,多方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比方说,深化时事议题可以读人文社科书,如果要思考自己的商营模式可以从商管领域着手,精进自己写字设计的能力与技术可以参考字型设计、书法艺术等,触类旁通)、影视作品、看各种展览、参观各式各样的手作市集,这些都是重要并且垂手可得的资源。 同样的,如果你想做自己的创作,从前面提到的方法出发,你也能够画出属于自己精进的规划图表,从各方领域的观点切入,练习换位思考,你就能找到非常丰富的资源来源,只要你愿意尝试行动,这些资源就能协助你,往你想前进的方向去。 另一方面,以手写字来说,乍看之下它是个门坎相对较低的技能,因为每个人都会写字,但是如果你把手写字设计出非常多样化的字体造型,那么它的技术门坎其实会比大家想象还要高出许多,考虑内容、造型、布局、颜色/颜料、纸张材质、写字工具(铅笔、蜡笔、毛笔、水彩笔、炭笔、代针笔、粉刷,甚至是地上捡起来的树枝等),这些多重的排列组合都是一个专业工作者必要的思考方向。 当你能在创作上展现愈多样的技术,就更有机会吸引更多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接案工作者必须精进自己的原因。 创作自由与商业模式之间的两难 最后我想谈谈关于副业的商业模式。 站在创作的立场上,很多时候,如果你一开始就只把人想成是「消费受众」,只想着怎么让他们为你的创作掏钱,许多无形事物便会一一自动量化。我认为所有创作的初衷是「分享」,而不是「变现」,「变现」其实是透过长年分享、在你建立个人声誉之后所诞生的甜美果实,而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以一般拥有正职的工作者来说,副业的商业模式本身没有问题,甚至如果经营得当,还能稳定帮助你增加额外收入。问题出在人们「急于变现」的扭曲思维,一旦急着「变现」,不仅会遗失自己创作的初心,更会长期损害自己的形象,甚至迷失自我。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历经与各种品牌与单位共同合作,累积不同经验之后,才开始尝试建立自己副业的商业模式,开发个人品牌的周边商品:例如 T 恤、托特包、贴纸,不仅可以练习评估商品成本与通路安排,同时这也是另类小额的投资模式。当然,这只是我心中其中一种可执行的商业模式。 面对自己的副业必须保持真诚,愿意与人分享的初衷,并且维持稳定创作能量,才能让自己的副业好好活下去。于此同时,相较于创业或一人公司经营所要承担的经济风险,正职上班族建立个人副业,更是一个适切同时尝试发展职涯与人生第二曲线的可能。 如果你内心也曾怀有这个梦想,却又害怕失败,那么当你看到这篇文章,我想告诉你,不要害怕,勇敢去试吧。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4, 2024

【读者投书】美国职场分享|台湾私立大学毕业,我如何跨域转职,还在美国找到商管工作?
去美国前,我问自己:这趟是为了什么? 我曾经对自己的职涯感到非常迷惘。我是台湾私立大学生物医学系毕业,却在毕业前发现自己对留在实验室或学界不感兴趣。我的同学很多都继续攻读硕博士,或是转医科,我反而是我们班上唯一大学毕业就去当兵、第一个到业界工作的。 一开始,我进入生技产业当业务,但其实并没有找到所谓天赋热情,后来又辗转几个工作后,我开始发现这些都不是我要的,更大的问题是,我不知道怎么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好像只是被现实推着往前走 从身边小圈圈能提供的选项里尝试着寻找一根浮木...... 因缘际会下,我在一个旅行中,偶遇一个在英国工作的香港朋友,和她几个小时的对话里,让我第一次对国外的世界感到好奇(对,我从来没考虑过出国念书/工作的选项),萌生了想出国看看的念头,没想到这个生命中的小插曲,改变了我的一生。 对于出国念书或工作,我是一点准备都没有的,所以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们,都比我好很多!这篇文章我也不分享申请学校的过程,因为是突然萌芽的念头,我的大学 GPA、校外活动成果、工作经验、英文程度等等,都是普通中的普通。 但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我渐渐开始知道做好规划的重要性,我出国前先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这趟出去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明确的目标? 当时的我给了自己三个答案: 练好英文,到可以日常对话的程度。 洗一个可以找到理想工作的学历。 出去看一看世界,打开眼界和心胸。 这三个都不是什么很高级的答案,却是我心里很实际、很想做到的三件事情,我希望透过这些,不管毕业后在哪里,可以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 当时我选择出国念 MBA,听起来很梦幻,但其实我只是还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只知道想转商,而年纪稍长也没什么专业的我,唯一比大学毕业生强一些的是多了几年的工作经验,所以念个企管硕士,变成了一个既好听又彷佛是唯一合理选项的答案。 我花了一年多准备,边在美式餐厅打工,边兼差做家教,边补习英文考托福和 GMAT,终于我拿到唯一的学校 offer,于是我跟家人借了一半钱,跟政府贷款付了剩下一半钱,在 2011 年暑假,我降落在纽约肯尼迪机场,开始了这不知会带我到何处的旅程。 生医背景+供应链管理,找到意想不到的职涯之路! 初来乍到的我跟其他留学生无异,面对的是新环境的文化冲击,以及全英文环境,我在艰难求学的状况下,给自己的第一个任务是:找到自己未来的专业! 企管的路挺宽,可以攻专业性很强的财经、会计;也可以走营销、品牌管理和公关等比较软性的专业,更可以跟其他专业结合,像是数据分析,甚至走商业法律或是医疗管理。而我自己,因为没有什么商学背景,终于在上了第一学期的通识课程后,才真的让我找到了我的热情和专长: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喜欢供应链管理,其实一开始单纯只是觉得这很实在,是相对其他比较抽象的选项,这对我来说是更能看得到摸得到,也能直接影响人生活的东西,所需要的技能和我比较擅长理性逻辑分析的特质相符合,也和我对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很契合。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的学校附近是美国药厂的聚落之一,我自己又有医学院的背景,所以我决定专攻「药品供应链管理」这条算是挺特殊的发展方向,这真是我如果一直在台湾,压根不会想到的一条职涯道路。 累积猎头人脉与考证照,从「合约工」开始,打败签证大魔王! 既然第一任务「找到未来希望的职场赛道」已经完成,MBA 毕业后接下来就是找第一份工作,在美国待下来,而其中最值得分享的是我拿到工作签证的经过! 国际学生找美国工作最劣势的莫过于没有工作签证。无论你的实力再怎么优秀,即使语言和文化的缺陷被抹平了,明摆着的身份问题还是会让一开始的职涯非常艰辛。这在我硕士找学年中间实习机会的时候,感受特别深,最后实在找不到,选择回到台湾的药厂实习。 毕业后,2013 年的东岸,跟我目前所在的旧金山湾区很不同,办给国际学生的工作签证,当时东岸公司 HR 部门都不是很熟悉,我还得跟 HR 解释怎么操作。 而且,从学生签证 F1 到工作签证 H1b 有一个过渡时期,就是毕业到拿到工作签的之间,会用一个叫做 OPT 的状态去工作,当时几乎所有的商学院都只能给一年的 OPT。 现在的商学院基本都会修一些 Data、Analytics 或者 Coding 课程,因而被编到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体系底下,而有三年的 OPT,也等于三次抽签的机会。 而我当时一开始就知道,签证会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只有一次申请和抽签的机会。 因为这是一个相对草根的故事,所以我的解法也不是什么高级的策略,而是走了一条自己乱闯出来的路:合约工。 在美国有点规模的公司里面,基本都有一部分的合约工,他们不算进公司人头,领时薪,不吃公司福利,可以短约表现不好就不续约,是公司很有弹性的劳动力。 以我很薄弱的背景,想进梦想中的欧美大药厂,我分析了一下觉得这就是最可能,也最不会一开始就碰到签证魔王挑战的选项。 而这些短期的合约工,大厂们都委托其他人力资源公司(staffing agency)帮忙找人,所以我在求学时就开始在各个网络求职平台上活跃,一方面拓展在业界的各种人脉,也同时储存了一大批各路猎头/招募师的资料。 毕业前后,我不仅努力拿了几张专业证照,弥补我背景和专业的不足,也花了不少时间改履历,找人练习面试,我比较重视效率,所以并没有真正海投,而是同时和好几位猎头一起合作,请他们从我有兴趣的产业里找有机会拿到的工作机会,顺利拿到几个附近药厂的面试,最后以一个一年合约工的身份,去了我实习过的瑞士药厂,开始了我的美国职涯。 差一点就打包回府,美国抽工签惊魂记! 七月开工,加入 ERP 系统数据管理的部门,我首要的目标是快速学习,力求表现和能见度,而我也认为绩效是很好的,前半年的表现让所有人都满意。 然而,下一个困难很快出现,我在年底前询问了主管,能不能先帮我延长合约到明年年底,因为我需要申请工作签证,而且要在二月和律师把资料准备好,才赶得上四月抽签,但我的 staffing agency 需要我有足够长的合约,才会帮我付一笔几千块的律师费做申请的。 我的部门上层回答:来年的预算还没被核发下来,所以即使他们很喜欢我,还不能先签延长合约。 这就麻烦了,我是有时间压力的!所以我得马上开启备案,一但错过了二月,基本上就错过了这一年的抽签,而如果没有身份,我的美国职涯大致上就结束了。 于是我又找上我的猎头大军,跟他们说现在的状况:我的要求很简单,不要求薪水、职位,但一定要让我马上和律师准备文件抽工作签证。 我同时跟几个猎头合作,狗急跳墙地在年后很快做了几个面试,最后还真的在二月初拿到另一家美商药厂的合约,新的 staffing agency 也马上帮我处理文件。 就当我要准备提辞呈的同时,主管告诉我预算过了,他们可以马上跟我延长合约,当时的我面临两难,最后因为签证文件的速度,还是咬牙留在原公司,还好最后幸运地在第一次就抽到了签,我也在当年底签证生效后,马上跟公司申请转成正式员工。 头过身就过,一年后透过公司整并的机会,我换部门到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供应链规划部门,开始了我在药厂供应链职涯的学习。从面对供货商,到规划自己公司的工厂;从学习使用供应链规划的 ERP 系统,到对着数十人报告自己的产品规划和存货管理策略。 在药厂的消费品部门学习处理各种需求上涨、工厂被风灾破坏,和规划新产品上市的各种知识和经验。一直到 2019 年,我选择从东岸搬到西岸,新公司百废待举,我也因此有了算是一路顺畅的晋升机会,承接新的项目,负责更困难更有关注度的产品,五年内从 Manager、Sr Manager、一直升到 Associate Director 的职位。 十年多的美国路,我算是起步得辛苦,最后却也走得顺遂,夜深人静时,有时回想自己一路走来的种种,我感到各种幸运,如果要总结自己的学习,我会跟大家分享: 要做好的决策,从想好优先级(Prioritization)开始,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就好。很多时候状况很复杂,我建议把问题简化,从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或是条件开始。从问自己「做这些最后到底要什么」开始。 越是困境,越要花时间好好思考,构思长远的道路,来想下一步要怎么走。我常碰到年轻的 Mentee 因为有时间压力,有点病急乱投医,没想到长远的影响,也看得不够广想不到其他的选项,一个很简单的做法可以是找有足够经验的人请教不同的策略,不只要解决当下的问题也要考虑对未来的影响。 要重视效率(Efficiency)。同上所述,时间压力很容易让人胡乱出招,不仅浪费时间还达不到效果,我认为要缓一缓,找到利用自己现有或可以创造出的资源,来帮自己做事的方法,进而增进效率。 要具备能在各种环境存活,以及和不同人相处好的能力,职涯越到后面,软实力越是重要。国际人要在海外多元的职场生存,收放自如的弹性和韧性是很重要的。另外,从职涯初期比较重视的硬实力,到后面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资源的能力,这是每个渴望有职场上影响力的人都应该持续成长的方向。 希望分享自己草根的故事能给大家一点信心,任何人只要做好了决策,把自己放在适合的地方,用对了方法处理状况,都是有机会发光发热的! -- 本文由 Justin Lee 投稿刊出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场)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9, 2024

40 岁出头碰到职涯天花板,怎么办?「自媒体」可能是你的救赎!
昨天有位大人学的老朋友私讯我,请我给些职涯的意见。他在一流的外商公司从事高薪的工作,比一般同辈的人拥有更棒的职场成就,是人生胜利组没错,但是放眼望去,却看不到下一步在哪里。这可能不是一个特殊的个案,我觉得可以拿出来分享一下。 先讲结论:我蛮鼓励各位专业工作者,认真思考一下做「自媒体」的可能性,目的倒不是赚取流量或广告收入,而是为你原本的职涯累积更多筹码。 大人学社群中,有很高比例的伙伴都是高薪与高职位的一群,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一流的专业与工作态度,所以在职场里快速上升,但这也带来了另一个新挑战,那就是: 更快遇到职涯的天花板! 很可能才 40 出头,甚至更年轻,就发现自己在原本的赛道已经没有上升空间了。 虽然跟同年纪的同事相比,进度已经超前,但是要更往上一阶,挤入真正的核心却非常难,问题可能是太过年轻、欠缺背景人脉、或是其他跟政治有关,非战之罪的因素。例如,有些公司会有不成文的规定,年龄够老才能担任副总或是合伙人的职位!或者,前辈们已经占满了有限的位子,出非他们离开否则没有空缺。 既然往上升的门很窄,另一条路就是横向发展:跳槽到某间规模小的公司当高阶主管,或者自己出来创业,又或者转换跑道,换一个行业......但是不管选哪一条路,要付出的代价都很高,而且难免有种「不甘心」的感觉:「我明明很成功,为什么职涯却卡死在这里!」 但好在这个时代,我们有一条全新的道路,跟上面讲的都不一样,就是「自媒体」。写部落格、当 Youtuber、录 Podcast、建粉丝页、录短影片、发行个人电子报......都好。把你的专业,用白话的方式,分享给更多人,并且不求回报(至少一开始是这样)。 很多专业人士听到我这个建议,第一反应都是:我不行啦~我又不是网红,我又不会讲话,而隐藏内心的想法可能是:我不想赚这种钱、我不想抛头露面、我没有人格魅力、做这种事情违背我菁英的形象,好 Low......但其实,他们完全误解我这个建议的重点。 其实我并不是要他们去对标老高、Joeman、股癌...…这些成功的自媒体,成为大众市场的宠儿,要做到这个程度也确实不容易。他们真正要影响的受众不是广泛的大众,而是他们所属产业的同侪们,包含:同事、同业、客户、老板、供货商、相关供应链等等。 红不红,有没有赚到流量分润,或是接到业配,根本不是重点,而是要在所属产业中,立一块「专业招牌」,让大家知道有你这号人物存在,而且是正向、专业、热爱分享的形象! 当漂亮履历的边际效益递减时,就要用自媒体的曝光来取代。当你同产业的客户、同事、老板,很容易搜寻到你的频道,你在他们心中就会树立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这个人很有名,我知道他」、「这个人很懂我们的专业,讲得很好」......。 大家知道我是土木系毕业的,但我其实只做了三年的土木工程师就转换跑道了,近几年大家会认识我,多半是透过社群上的文章、公开演讲、以及 Podcast 频道。 有一次我研究所的指导教授从美国回台湾,跟同学们聚会,在座的学长学弟们都是土木工程领域的拔尖人物,但老师一看到大家,第一个跟我打招呼,还很兴奋地说:我在美国都有看到 Bryan 的文章,连天下这些媒体都有转载,没想到你那么厉害。 我听了都有点不好意思,我这个工程逃兵没好好应用所学,居然还被教授称赞。但可见媒体确实会带来可观的影响力,值得开心的是,在这个网络时代,媒体不再操控于少数人之手,人人都有机会运用自媒体为自己发声。 自媒体就是你的扩大器,当你在产业中树立好的形象,你职涯的机会就可能大幅增加。 像当年 Joe 跟我撰写《项目管理生活思维》的时候,一开始也没甚么流量,但就会有厂商找我们当顾问或是讲师,甚至我还被某间公司问过,要不要去他们公司当副总,推广新的制度。当你拥有更多筹码,职涯发展的决定权就在你手上了! 所以你的自媒体红不红,赚不赚钱......根本不是重点,而是透过分享专业知识,让自己在原本产业中更有优势。就像我家隔壁有间诊所,一开张就大排长龙,网络一搜才发现好多那位院长是网络当红的医师,我想这多半有紧密的关联。 希望这个分享对各位有帮助,也欢迎转给你身边的优秀朋友!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0, 2024

Podcast 「数位游牧志」|「佐编茶水间」佐依:花时间担心,却什么都没做,成功率就是绝对的零!
你有想过自己理想生活的样貌吗? 许多人总是抱怨着自己朝九晚五的生活无聊、不自由,但却从未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或是知道自己向往某种生活,却很少踏出步伐、着手行动去改变。「理想」嘛!有时候就是想想,因为我们觉得这太难做到,或是自己无力改变现状。 但这一次来到「数位游牧志」的受访者 Podcast 「佐编茶水间」的主持人佐依(Zoey),靠着「大胆试错」,实现自己理想生活的样貌。 大学毕业前,佐依就以「远程工作」做为职涯目标,一路从半远程、全远程,在台湾、韩国公司工作,最后搬到美国创立个人品牌。 现在的她居住在美国,是一个自媒体创业家,在个人品牌「理想生活设计」、Podcast 「佐编茶水间」,分享「经营个人品牌、远距工作、设计思考」相关的内容。也出了两本书《启动远距工作,设计你的理想生活》、《工作必须有钱有爱有意义!》分享自己远程工作、数字游牧的心路历程,每个月的收入达到六位数。 佐依回忆,想要实践数字游牧、远程工作其实不容易,过程中跌跌撞撞,但她引用 Elon Musk 所说的话:「如果你不试的话,那个成功率就是绝对的零。」而佐依就靠着「行动」,找出更多职涯的可能性。 你没看见,不代表机会并不存在 大学时,就读服装设计系的佐依,因为念的是夜间部,白天就在公司体验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那时的她就知道自己不太喜欢待在办公室被限制的生活,不断思考自己未来远距工作的可能。 大四时,佐依就先从「接案」出发,尝试以自己「设计」的专业,帮案主设计 Logo、网页等,确认自己真的喜欢这样弹性的上班模式。然而,接案仍然会面临案源不稳定的问题,于是步入社会后,佐依把目光放在台湾公司是否有提供远程工作的职缺。 但在台湾,远程工作真的可行吗?毕竟台湾真的很少有公司可以远程工作,尤其是在八年前,远程工作还未像现在那样盛行。 佐依说:「这东西(远程工作)在台湾不流行,不代表它不存在!」 过去,曾在纽约实习的佐依,在美国看到远程工作的文化,知道这类远程工作的机会,多半出自于外商与新创公司,于是在台湾,佐依先从这两个方向寻找。 这段时间,佐依一边打工、接案,一边找工作,但事情却没有想象中顺利。她还是面对到一个现实的困境,就是以自己「设计」的专业去找远程工作,并没有那么简单。 不想因为现实因素妥协的佐依,没有放弃,反而思考了不同可能性。「山不转路转嘛!」佐依笑说,她盘点自己的其他技能,一直以来,她都很喜欢写文章、喜欢观察新知,也经营部落格一段时间,决定将内容营销也纳入选项。 最后,佐依终于在台湾找到一间旅游新创公司内容企划的工作,一周可以有几天远程工作,后来也幸运地在 PTT 找到一间韩国公司,可以兼职当全远程的视觉设计师。 佐依表示,虽然当时没有完全的正职远距工作,可是至少她先用自己的行动证实在台湾找远程工作并不是完全不可能。 如果什么都没有做,就是一个绝对的零 2017 年,佐依因缘际会跟随另一半搬到了美国,佐依与韩国公司协商,从兼职转为正职工作,最终实践了向往已久的全远程工作。 但故事并没有到这里结束,这时,佐依开始了另一个尝试,就是「创业」。 她尝试在下班后,构思自己的个人品牌,并录制自己的 Podcast 「佐编茶水间」,思考各种变现的可能,当作自己的副业。 那时,对业配模式还不熟悉的佐依,就先从联盟营销开始,向听众推荐一些产品,若是有人购买,自己则可拿取一些奖金。那时也很流行「知识变现」的商业模式,佐依也将自己对于设计思考领域的专业变成了在线课程。 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次的在线课程获得不错的回响,赚到了 4000 美元(约 12 万台币),但佐依并没有因为一次性的成功,就决定辞掉原来的正职,全新投入个人品牌。反而她将 4000 美元先用来优化自己的相机、设备,等到第二次的在线课程也有不错回响,证实这样的商业变现方式不是一次性的,她才辞掉原来的正职工作,投入创业。 一个好的成功者,你不能胆子太大,孤注一掷,可是又不能胆子太小、太过理性,因为太过理性就什么都不敢做。 佐依一路上不断证实每条道路的可能性,她说:「你在那边花时间担心说,我做这件事情对不对、是不是浪费时间、做错了怎么办,但是你如果什么都没有做,他就是一个绝对的零。」 很多人会很担心失败,但佐依认为,虽然做错一个决定,确实会花费许多时间、精力、金钱,这些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这件事情不是什么一次定终身。大胆试错,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多可能性。 如今,佐依实现了自己对于理想生活的想象。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佐依一路以来实践全远程工作、数字游牧的方法,与更详细的实例分享,欢迎收听《大人的Small talk》EP 425 数位游牧志:设计自己的理想生活,路走不通,就自己开创一条。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9, 2024

在线会议/视讯面试 3 大准备指南!该怎么在镜头前呈现你的专业感?
过去这几年因为做的是智能家庭领域的产品,无论是潜在客户、合作伙伴或是消费者,我面对的主力市场都在欧美,大大小小的 meeting 很常透过 Google Meet、Zoom 或 Skype 等网络通讯软件联机完成。 我记得人生第一场视频会议,是跟一个意大利的经销商介绍我们当时的产品,对方义式英文口音超级无敌重,整场讨论我大概三句有一句半都听不懂(掩面),如果我需要回话,都是靠着抓关键词在瞎掰;然后我当时老板的台湾口音也颇重,再加上中间视讯一度有些延迟,现在回想起来,我有点怀疑当时我们双方是否有六成是在鸡同鸭讲? 而这两年更因为替在加拿大的公司独立操作社群广告,跨越多个时区的电话会议,自然也成为每月必备的工作项目之一。另外从我自己和身边朋友的例子,也看到越来越多台湾的团队在招募时,为了增加双方的便利性,采用视讯的方式进行工作面试。(我去年也和 Facebook 进行了好几次的电话面试,结果最后被发无声卡,现在想想大概当下的反应表现太差所以被刷下来吧,XD) 虽然已经开过数百次这种在线 meeting 了,但老实说每次开会前我都还是很紧张(紧张到会想烙赛的那种),特别是如果需要视讯的会议,前一晚想到仍旧会焦虑到辗转反侧。 如果你也需要准备在线会议或是视讯面试,以下是我从过去经验里列出来的准备清单,希望可以在你需要时派上用场。 软件联机测试准备:不要「未战先败」,多一个备案多一份安心 随着各家通讯软件百家争鸣,越来越多的公司/团队都有自己的软件偏好,就我所知,Facebook 公司的视频会议/面试是用 BlueJeans,北美市场的公司常用的则有 Zoom、Microsoft Teams 或 Google Meet。因此开会前请务必先确认 3 件事: 下载指定的视讯软件:不要到开会才发现原来对方是说用ooo软件 软件更新很重要:你确定上次计算机里的软件是最新版了吗? 备用的联机方案:免登入的 Google Meet 和直拨电话号码是你的好朋友 我知道第一点听起来很像废话,但很多时候最简单也是最容易被忘记的一步(有点像为了重要事情出门却忘记带手机的蠢事,这件事虽然够蠢但还是很有可能会发生),如果是在不熟悉的 Wifi 联机环境时,我则会进一步确认我的手机和计算机同时都有下载这个软件,以备不时之需。 而且,无论你多熟悉或多常使用这个软件,我建议你如果和新的合作伙伴开会或是进行工作的视讯面试时,在正式开始前都先登入一下,测试联机质量和版号。 我平常很常用 Zoom 进行在线会议,我记得有次和新的团队进行视讯 interview,前一晚随手测试了一下对方发来的会议代码,Zoom 竟然叫我先更新!还好是在 interview 前就发现,否则让对方枯等的后果,怎么样都会让人觉得你专业度不足吧! 除了软件版号的更新会整到你,软件的联机问题也是一个大魔王。有次不知道为何,我的 Zoom 就是连不进会议室,还好现在的 Google Meet 是免费的,而且不需要注册就能透过 URL 邀请对方进行视频会议,算是有及时解救当时的尴尬处境。 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软件整到,所以我觉得备有第二个会议联机的方案也很重要,除了紧急采用免登入的视讯联机当作替代方案,也可以在事先提供自己的直拨号码给对方,表明万一发生联机问题时,也可以用电话直拨当成备案。这种有备而来的态度,不仅会让人提升第一印象,也能稍加缓和会议前的焦虑。 衣着与视觉准备:在镜头前呈现「专业感」的艺术 和工作有关的视频会议,以展现自己的专业为主,由于缺少了面对面的真实接触,如何在镜头前呈现自己看起来「最有工作价值」的衣服组合,是一件很值得花点心力去研究的小事。而我后来的经验是: 有领子的上衣胜过无领,有袖胜过无袖 干净的背景为重点,并且不要露出床或衣柜 和镜头的距离以「对话时可以展露手部动作」的呈现为基准 在商场上,无论男女,有领的衣服在镜头前都会让人感觉比较专业;另外无论你的手臂线条多健美,都留给你的暧昧对象或交往对象欣赏就好;而床和衣柜就不用多说了,即便对方知道你在家工作,一旦画面里出现床和衣柜就是居家感,怎么样都应该极力避免。 而我后来发现,我每次视讯开会时几乎都穿习惯同一件上衣,后来就干脆不烦恼了,只要视讯开会我就穿那件,如果你的衣柜里面少了一件有领的上衣,买一下这种「工作制服」省下每次开会前要穿什么的烦恼,也是一个好投资。 另外一开始还是个菜逼八时,我会找一两个比较信任的朋友,逼迫对方假装跟我视讯开会或视讯面试,同时录像下来看看自己哪里可以优化。这样做不但容易透过他人的视角来发掘自己的盲点,同时也因为「彩排」过开场,心里也会感到比较踏实。 记得以前上过简报课练习上台简报时,老师说如果时间来不及,只要练好简报第一页、做好开场后面几乎就能顺利走完,我觉得找朋友视讯大概也有这种道理。 而远距沟通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少了非语言的交流,有时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根据心理学家提出的「麦拉宾法则」,人在沟通时有 55% 都透过非语言的讯息传递的。 我紧张或专注的时候,表情看起来非常凶,或是常让人觉得我在不爽,但天知道我只是很专注的在思考某个问题,再加上我注意到自己在面对镜头回答问题时,很常会皱眉或是眼神飘来飘去的,给人一种不太可靠的感觉。所以如果镜头只呈现我的脸,和我不熟的人大概会想问我,为什么要这么痛苦的和他开会或面试吧? 因此在对话中,适当的呈现手部动作,可以优化我在镜头前的不自在和紧绷感,同时如果对方银幕开全屏,我也不至于一张大脸占据了对方整个屏幕。 准备背景音/环境音:降低不必要的音讯干扰,累积沟通流畅度 我去年在波士顿游荡时,因为临时要电话开会讨论下一波的活动,我在 hostel 的大厅里和老板联机,巧的是那时刚好那时是工作人员的打扫时间,老板一直问我是不是人家餐厅要打烊了,我还赖在那里不走?当下真的是哭笑不得。 还有一次我回到彰化的家,用 Skype 和荷兰的客户开会,在一楼客厅和对方聊到一半时,结果邻居家的狗在门外莫名乱叫,我只能打哈哈的笑着说:「Sorry, that’s my dog~」但当下内心真的是尴尬到不行。 还有手机 app 通知声音或聊天讯息的对话框,用电话开会结果一直听到对方 app 的通知音其实很恼人;有些开会是甚至需要分享屏幕画面,如果右下角跳出一个朋友的通知问说:「诶干,今天晚餐吃什么?」或是在家视讯到一半,发生了像前几年 BBC 联机直播,教授女儿却闯进房间唱歌的爆红画面 ,都会尴尬到让人想挖洞跳进去躲起来。所以这部分我觉得比较需要注意的是: 确保手机静音,并关掉所有 app 通知画面或声音 戴耳机永远胜过没戴耳机 远离家人或你家(邻居家)的狗 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尴尬,关掉通知、锁好房间门、事先告诉家人请他们不要来找你讲话,到一个你家猫狗乱叫不会被听见的房间,用耳机确保双方有最好的收音质量,降低一切不必要的干扰,不仅提高当下沟通的流畅度,也能在对方心中累积好的印象。 工作上的信任资产,都是透过这些不起眼的小地方慢慢累积的,当双方有了一定程度的信任资产,后续的合作也就会更加顺利了! -- 本文转贴自:Farry H(原文标题:线上会议/面试3大准备指南!该怎么在视讯镜头前呈现你的专业感?)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5, 2024

职涯发展不易?时常觉得孤单?踏上数字游牧前,你应该知道的现实!
「只工作,不上班!」带上计算机,到世界各地工作,这样的数字游牧生活,一直是许多人向往的工作与生活模式。因为自己不再像个社畜,反而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掌握度。 但你知道吗?其实有不少数字游牧者,最后选择返回职场,甚至网络上也有不少人分享,数字游牧生活下的挣扎,或是边旅行边工作没有想象中美好。 编辑整理了数字游牧者最常遇到的三大困境,想要踏上数字游牧的你,不妨先参考看看! 一、找不到长期职涯的发展方向 「长期职涯」如何规划,是许多想要长期投入数字游牧的人,一直以来的烦恼,或许也是最重要的议题。 有些数字游牧者,选择直接从现有工作离职,透过接案或是自创品牌,投入数字游牧。这背后首当其冲,就是得面对收入不稳定的问题。你的经济状况是否能承担没有案源、收入不稳的状况?甚至,这份接案工作,或自创品牌该如何长期发展?或是,它如何对你职涯的累积有所帮助? 许多人数字游牧者因为脱离公司雇佣体制,自己接案或自创品牌,但职涯遇到瓶颈,不知道如何突破,加上长期收入不稳,或是薪资成长性不高等,反而更加焦虑,最终只好返回传统职场。因此,这些都是你必须思考的议题。 此外,如果你有明确的职涯规划,也还是某间公司底下的员工,透过远程工作的模式,提供自己的专业,或许你的压力会小很多。不过,也有数字游牧者分享,自己向原有公司申请变成远程工作的型态,但是相较其他进办公室上班的同仁,自己在升迁、加薪上格外困难,因为老板对于远程工作的员工,还是没有那么信任。最终,为了长期职涯发展,还是选择回到办公室。 如果你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可以阅读《我该放弃稳定低薪正职,从事不稳定但高时薪的接案工作吗?》这一篇文章,帮助你进行思考。也可以收听《大人的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的系列节目,我们采访了许多数字游牧者,邀请他们分享如何开始数字游牧,以及长期职涯规划,值得你参考。 二、工作一样不轻松 许多人会以为数字游牧就是在海边咖啡厅一边看着海,一边悠闲地工作,心想着下班就可以出去玩,但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 很多时候,数字游牧者的工作量,与过去在公司上班时一样多,甚至更多,若没有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加上一直分心想要旅行,最终可能导致事情做不完,也做不好,休息、旅行时公事也一直打扰,最后落得两头空。 若你四处旅行,有时也得适应在不同环境下工作,甚至配合不同公司、客户的时差,工作与生活反而更加混乱。 不少数字游牧者在社群分享,自己数字游牧的工作压力并没有比较小,甚至有些人还得承担自由接案、创业的不稳定性,整体而言并没有比较轻松。这也是他们最终回归传统职场的原因之一,认为「既然工作一样繁忙,不如回归稳定的传统职场」。 数字游牧中时间管理的能力格外重要,你可以参考时间管理相关的文章,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三、孤独感 数字游牧生活,也可能不是你想象中的充满欢乐,可以透过旅行结交世界各地的朋友。 由于数字游牧者大多都是自己一个人远程工作,就算是某间公司底下的员工,但因为长期远距,也可能跟同事不太熟。当遇到问题,或是想要找人交流,常常找不到人,这时满满的孤独感就可能席卷而来。 许多人一边旅行一边工作,旅程上虽然会遇到许多同样在数字游牧、志同道合的人,但大多都是萍水相逢,很难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有些数字游牧者会创立社群,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一起工作,保持联系,也会定期举办讲座分享经验,因此在开始数字游牧前,不妨加入一些社群,不仅可以认识更多数字游牧者,也能建立一些连结。 你也可以参考这一篇文章《远程工作社交只有一个人怎么做?7 个方法让你再也不当边缘人》,帮助你在交友上更加顺利。 以上是许多数字游牧者最常分享的游牧生活背后的现实状况,在踏上数字游牧前,可以先评估看看自己的状况是否适合,也可以多参考其他游牧者的经验,会对你更有帮助!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瞄准高科技人才!2024 加拿大拟推数位游牧签证
想到四季分明的加拿大去体验数位游牧的生活吗?根据加拿大政府的最新消息,这样的梦想,或许有机会在 2024 就实现! 根据加拿大政府的最新说法,该国预计在 2024 年,正式推出数字游牧签证计划,邀请全球的数字游牧者,尤其是从事科技业的人才,到加拿大落脚生活。 此前,数位游牧者想要到加拿大生活,大多只能靠旅游签证入境,每次最多也只能待 6 个月。但在数位游牧签证上路后,持有者最长将能在加拿大待上 3 年之久。 就现有消息来看,有心申请这张签证的人,除了基本数据,可能还需要准备保险证明、财务证明,以及共同入境的家庭成员名单,以便向加拿大政府提出申请。 瞄准高科技人才!先体验,再定居 加拿大移民部的部长弗雷泽(Sean Fraser)指出,加拿大政府希望这项计划,可以吸引到科技业人才的青睐,解决当地科技业面临的人力短缺问题。 为了吸引这些人才最后定居于加拿大,有消息指出,政府在规划数字游牧签证计划之外,也一并规划了申请永久居留权的配套措施,希望这些科技业人才,最终可以选择定居下来。 弗雷泽(Sean Fraser)在受访时也说:「对有心想试试看在加拿大生活的人来说,我们的数字游牧签证计划将是绝佳的机会。要是在签证到期后他们想留下来,我们也敞开双臂欢迎他们。」 政府态度开放,但人才愿意来吗? 不过,纵使加拿大政府态度开放,但加拿大所拥有的软、硬件条件,是否又足以吸引数字游牧者来此定居呢? 事实上,在许多数字游牧者的心目中,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商机蓬勃都市的加拿大,一直是理想的目的地之一。 2022 年,英国的一份报告也在综合评比了 85 个国家的网速、居住成本、远距工作职缺等因素后,将加拿大评选为全球最适合数字游牧者定居的国家。 收拾行李先等等 然而,如果你已经开始计划起你的加拿大之旅,或许得先缓一缓脚步。因为目前加拿大政府披露的计划细节有限,部分已披露的信息,也在社群中引起了些许疑虑。 其中一个疑虑是,加拿大政府优先锁定高科技人才的做法,最终可能会大幅局限通过申请的人数。毕竟数字游牧者并非全由科技人组成,以营销、自媒体和在线家教为业的人,也不在少数。 此外,就算高科技人才愿意将加拿大列入目的地清单中,薪资上的差距,可能也会让这些人最后选择前往美国,而非加拿大。求职网站 Randstad Canada 的数据显示,加拿大科技人才的平均年收入,大约落在 7 万 4 千美元(折合台币约 230 万元)左右;但若是在纽约、旧金山等美国一线都市,这些人的平均年收可以高达 13 万美元(折合台币约 404 万元),显示薪资上的差距确实存在。 另外,适用于数字游牧者的课税、社会福利机制,也都是需要等待加拿大政府公布更多细节的部份。 数位游牧签证上路 ≠ 马上就能出发 在人资系统供货商 Deel 服务的总监萨瑟琳(Masha Sutherlin)也提醒,未来即使加拿大数字游牧签证计划正式上路,数字游牧者也不该期待马上就能出发。 「一个国家公布了给数字游牧者的签证计划,并不代表政府有办法即时处理所有申请。」萨瑟琳指出:「这是非常新颖的签证类型,很多国家都低估了处理大量申请需要耗费的资源。」 萨瑟琳也补充,有的国家像是阿联酋,有能力在几周内就回复申请结果;但也有些国家如葡萄牙,审核时间较长,「可能届于 3 个月至 1 年不等」。 保持耐心,把握时间思考自身需求 加拿大政府表示,它们将在接下来几个月里揭露更多细节。而现在除了等待,萨瑟琳也建议有意前往加拿大的数字游牧者保持耐心,并且把握时间好好思考,自己理想的生活形态到底是什么。 「毕竟不是每个国家都像加拿大,不只提出数字游牧签证计划,还附带有完整的规划,帮助有心留下来的人取得永久居留权。」 参考資料 A Guide to Canada’s Digital Nomad Visa Canada just launched a new digital nomad program—here’s what you need to know Canada’s digital nomad program could attract tech talent – but would they settle down? -- 责任编辑/Samuel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29, 2024

【新手必读】想开始在「网络写作」!7 本我强力推荐的写作好书
在网络上写作分享观点,可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最近你兴致高昂,准备在社群平台或部落格上写文章了,不过在写作的过程中,你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 像是: 文章标题要怎么下呀? 文章段落要怎么写,才可以更吸引人呀? 文章内容有没有现成架构可以用,让内容变的更有逻辑呀? 问题好多,但又不知道去哪里找答案。 老实说,我很懂你的感受。 我从 2019 年开始在网络上写作 5 年了,这些问题我或多或少都遇过。幸好,这一路上有不少写作好书帮助了我。 而现在,我想要将这些好书也分享给你。 你不必花个 3 小时辛苦 Google,因为我已经帮你整理好了。 下面是我读过,个人最推荐的 7 本写作书。我会简单介绍这本书,以及分享我自己阅读时在写作上的收获。 事不宜迟,下面让我跟你分享这 7 本写作好书吧! 推荐写作书籍 1. 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如何写出好读的文章段落。 我最大的收获:万能写作法。 这个方法把 1 个写作段落 (paragraph) 拆成 3 个部分: 观点 案例 总结 一篇文章,就是由 1+ 个写作段落组合的结果。 举个例子吧: 观点: 每天写作,能够拓展自己的人脉。 案例: 我每天会在 Facebook 上发表一篇 200 字的短文,反思与分享自己新学到的事情,结果有许多产业内的网友主动联系我。 总结: 如果你很害羞,也应该试看看用写作来拓展人脉。 讲清楚这 3 个元素,写文章段落就变的很简单。 推荐写作书籍 2.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如何靠「网络写作」打造自己的商业模式。 我最大的收获:重复利用你写过的文章,不断扩充内容。 例如你可以按照下列的顺序写作: 社群平台: 在 Facebook 上写 100-200 字的短文,验证文章主题是否有人感兴趣。 电子报: 将「按赞、留言与分享」最高的短文,补充内容变成更长的文章寄送给订阅户。 部落格: 将开信率/回信率最高的电子报,再次加长变成部落格文章。 电子书: 将阅读率、浏览数高的部落格文章,集合起来变成电子书。 要在网络上打造自己的商业模式,就从写一篇 Facebook 的短文开始。 很抽象吗?我直接拿这封电子报的内容来举例。 这篇文章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一篇 Facebook 上的短文加长而成的。 把短文写成长文,比从 0 开始简单许多。 推荐写作书籍 3. 高产出的本事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在不同的沟通场合,选用不同的写作框架。 我最大的收获:如何画出一张「全息图 (Holygraph)」。 「全息图」是将一篇文章、一本书、甚至一堂课的精华信息浓缩在一张图上。我现在举办读书会/讲座时,都会在最后一张投影片用一张「全息图」做结尾。 想学习不同的写作框架与适用时机,强推《高产出的本事》。 让我用自己的《卡片盒笔记》 读书会当作范例。 这场读书会主要在讲解「卡片盒笔记法」的 3 个步骤,分别是: 写卡片 存卡片 用卡片 做成「全息图」后,会长的像是下面这个样子。 (图/朱骐提供) 重点一目了然,非常适合作为讲座的收尾投影片! 推荐写作书籍 4. 自由书写术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克服「写作卡卡」的毛病,学习「自由书写 (Freewriting)。 我最大的收获:「写作」跟「编辑」必须分开做。 将脑中的想法一次到在纸上,这里的关键是不要带有任何批判的想法,就是单纯地吐出文字。如果是用计算机,就是让手不要停下来一直打,想到什么就打什么。 放下对自己的批判,单纯的将脑中想到的东西写在纸上。 这里分享一个「写作」诀窍。 如果你担心自己写到一半就是会卡住,可以使用「语音转文字」的功能。在 iPhone 或 Android 手机上点击 🎙️后,开始把脑中的想法一股作气全部讲出来。 把想法都「倒在」纸上后,再进行「编辑」就好。 推荐写作书籍 5. Smart Brevity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如何简单又直接地,写出你想表达的重点。 我最大的收获:学会使用「Axiom (点题)」。 这里的「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一种点题。使用点题最大的好处是,帮助你快速抓到这一段的重点 (我到底想讲什么)。 网络上 1 秒钟都珍贵,我们要练习只传递最重要的信息给读者。 根据我的实战经验,「Axiom」的技巧也适合用在 Email 写作。 例如创作者 Vicky Zhao 在《5 Minute Communication Framework》在线课程中,就分享了使用「Axiom」的 Email 模板。 看看以下的 Email 范本,你发现她把「Axiom」用在哪里了吗? (图/朱骐提供) 我们把实际内容,套用到这个模板中。 (图/朱骐提供) 推荐写作书籍 6. Write Useful Books. (图/朱骐提供) 简介: 教你写出一本,能解决目标读者痛点的书。 我最大的收获:把你的目标读者也拉入写书的过程。 这里的诀窍是:从写书的早期就邀请读者加入,让他们陪着你一起把书写完。在邀请之前,先使用以下的「写书目标列表」: 读者付钱的原因 你的目标读者是谁 这本书不适合谁看 这本书不会说什么 想清楚后,就能加快写书速度。 这份「写作目标列表」也适合放在书籍前言,用来让读者判断这本书是不是他们需要的。 用我自己在 2023 年 7 月出版的《知识复利笔记术》 当作范例吧。 我在书籍的前言,就清楚写下「写作目标列表」的 3 跟 4 内容。 (图/朱骐提供) 你能从这本书中,学到许多的「写书」细节。 推荐写作书籍 7. Snow Leopard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找出个人商业模式的利基市场 (Niche Market)。 我最大的收获: 了解 Category Design 的观念,让自己将时间投入到值得解决的问题上。 每一个产品/服务的背后,不外乎都是在回答: 问题(Problem): 为了要解决客户的什么问题 解法(Solution): 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有意思的问题来了: 为什么有些产品成功受人关注、有些却被视为了无新意的可替代品 ? 这个问题放在创作者身上也适用: 为什么有些创作者主题成功受人关注、有些却被视为了无新意的可替代品 ? 书中教我们用「问题」与「解法」4 象限来找到值得投入的领域。 因为这本书讲到了「创作者如何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我认为是一本进阶书籍。 你可以先读完前面 6 本之后,再回头看这本。 不藏私地跟你分享这 7 本写作好书书中,能大幅提升你的「写作」和「商业模式」的知识 快速帮你复习这 7 本书: 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高产出的本事 自由书写术 Smart Brevity Write Useful Books Snow Leopard 要学习这些书的内容,加起来还不用 NT. 3,000。 现在就上博客来或 Amazon,把这些书籍买回家吧! -- 本文转贴自:I'm Chi(原文标题:想开始在网络上写作的新手必读!7 本我强力推荐的写作好书 (每一本都提升了我的写作技巧))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9, 2024

羡慕数字游牧的生活吗?10 点测你适不适合远程工作!
经过了长时间 work from home 的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人关注 remote working/digital nomad 这样灵活的工作模式,可以自由地选择办公地点,甚至是 workation(工作 work + 假期 vacation),边旅行边工作,不再限于家里与公司两点一线的通勤生活。 我很幸运能找到这样远程的工作,才能够从上海搬到海南岛、再到台东和峇里岛旅居,住在海边,每天日出冲浪后接着工作,下班后坐在沙滩上边吃着晚餐边看着夕阳柔光洒在海面上,想换个地方生活的时候也可以自由地移动。有许多朋友羡慕我这样的生活,但实际了解后才发现远程工作虽然很吸引人,但却不见得适合每个人。 我整理了十点远程工作适合的特质与需要的能力,如果你对数字游牧的生活感到好奇的话,就继续往下看吧! 1. 你需要能跟自己独处 Remote working 代表大部分的时间你都是一个人在计算机前办公,不像在办公室的时候会有很多同事一起工作,可以打屁聊天一起吃午餐喝下午茶。很有可能你一整天都不会出门,也不会跟同事聊天(开会前可能会 small talk,但跟在办公室面对面聊天的感觉很不一样),也不会跟任何人聊天(朋友们跟你的 schedule 会满不一样的)。因此,你需要懂得怎么跟自己独处,一个人也能自得其乐,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否则会容易感到孤单。 2. 你有主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远程工作时,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小到入职时各种系统如何安装、大到跟客户谈合作、规划协作各种项目,这时眼前只有一台计算机,身旁没有任何同事可以发问,怎么办?不知道要问谁所以就先放着不管吗?还是主动先尝试解决问题(例如上网找答案),找不到再 slack 同事呢?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是不是远程工作都很重要,但我认为远程工作会更需要你有「主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你一个人在家办公时,没有同事可以实时求助、没有人会发现你遇到问题卡住了、你无法直接转头拍拍同事的肩膀问问题。这时,你需要主动去解决问题,例如上网找答案、slack 同事、问问主管、甚至跟 stakeholder 约个 quick meeting 都可以。 3. 你喜欢自己安排时间 我很喜欢按照自己的专注力和能量安排时间,反而很讨厌时间都按照公司统一的安排,例如 12:00–13:00 就是吃饭时间,我如果不饿,到底该吃还是不吃? 甚至有时候,我在下午做 dashboard 的时候卡住,我当下就是想不出来解法,我不会一直让自己卡在那,反而会先安排做其他的事情(如果没其他工作的事,私事也可,例如出去散散步、看看书、买个菜),忙一忙其他的事,让脑袋休息一下。晚上突然想到解决方法时,就算已经过了表定上班时间,我还是换趁灵感来的时候一鼓作气地做完。有时候工作进入到心流状态,专注力超高时,我也会先不吃饭,因为不想工作被打断,做完再吃,但如果在办公室的话,就很难依据自己的能量与专注力安排工作。 4. 你能够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进入工作模式 跟朋友聊天时,他提到他需要化妆、挑选上班服装、通勤和办公室,才有工作的感觉,但这些远程办公都没有(要在家化妆上班也是可,但相信很多人应该懒得在家还化妆吧)。所以为了进入工作模式,我会建立一些上班前的仪式,例如手冲黑咖啡、听新闻 Podcast,然后再开始工作,否则会很容易无法进入工作状况,导致效率低落。 5. 你喜欢文字沟通更甚于面对面沟通 相较于在办公室工作,远程工作更需要透过文字来传达讯息,例如 slack message、email 等等,当然有时候直接约个 meeting 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我认为远程办公很适合我这种比较喜欢用文字沟通的 introvert person。 用文字沟通还有一个好处是不需要实时回复,我可以先专注在一件需要集中思考的事情上,例如捞数据或是 create dashboard,等到事情告一段落,再统一回复讯息。这样的好处是你会拥有一大块深度工作的 time slot,不需要一直切换注意力。但若你偏好面对面沟通,觉得这样更有温度或方便乔事情,那远距工作可能会对你来说有些不习惯。 6. 你喜欢有一段不被打扰的工作时段 在办公室里,某个同事走到你的座位旁边想问你事情,你很难不先放下手边的事情回复他几句话,或是同事们在旁边庆生、聊天时,你很难不被打扰,就这样你的注意力一直被切断。一天下来感觉在座位上工作了很久,但其实效率并不高。 一般来说,远程工作者都是脑力密集的产业,使用大脑思考需要耗费很多能量和时间。远程工作的好处就是你不太会被打扰,除非是老板的紧急事情(向上管理这时候就很重要!),否则你都可以先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根据自己的能量与专注力,把时间分成深度工作 time slot 和浅度工作 time slot,把重要的工作集中在深度工作 time slot 完成,回复 email 和 message 就统一放在浅度工作 time slot。 7. 你有足够的外语能力 大部分的远程工作都需要跨国沟通和合作,这时外语能力就很重要,至少要能够有效地沟通工作内容,像我现在的公司就是新加坡公司,同事来自世界各地,英文就是主要的沟通语言。另外一方面,有好的外语能力更能帮助你找到远程工作。 8. 你知道如何使用各种在线沟通与协作软件 远程工作仰赖各种在线沟通与协作软件,例如 Zoom、Google Meet、Slack、Tencent、Skype、Discord、Notion 和 Github 等等,熟悉操作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你在视讯开会时或是与同事共同合作时,能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也可以看起来更专业,否则开会时,你连 share screen 都不会的话就很尴尬…… 9. 你懂得切换上下班模式 Digital nomad 因为上下班的边界模糊,不像之前去到办公室就是上班、离开办公室就是下班,很容易好像一整天都在工作或是没在工作的感觉,所以需要学会切换上下班模式,建议可以利用建立仪式感的方式来帮助你切换成上班模式,不要因为玩耍和旅行,而忽略工作,但也不要因为一直埋头工作而忘记停下脚步,享受周围的美好。 弹性地安排上班时间,为了周末更安心地玩耍,平日会想要更有效率努力上班;周末放下工作好好玩乐、好好充电、享受大自然,才能减少 Monday blue 和报复性地玩乐或熬夜,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完全取决于自己。 10. 你足够自律 在家办公或是边工作边旅行的自由可能让很多人羡慕,但看似自由的背后,其实需要更多的自律。例如当你在工作的时候,看到身旁的人都在玩,可能会有种相对剥夺感,但这时你仍需控制自己想玩的欲望,负责任地将工作完成。 没有了既定的约束与管理,你可以在海边写程序、做报表,也可以在山林里和团队成员视讯开会,你需要自己安排好工作与生活,若没有办法抑制惰性,你就不会是一个好的远程工作者。 Freedom equals discipline,越自由需要越多的自律,才能更好地享受这个自由带来的美好和福利。期许自己更加地自律,才能更加地自由。 Work smart and fully have fun. 以上十点就是我对远程工作适合的特质和需要的能力的观察,你符合以上几点呢?如果超过五个符合的话,那远距工作可能满适合你的呦,快一起加入 digital nomad 的行列吧!若少于五点的话也不用难过,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最重要! -- 本文转贴自:Angel Chen。安啾的 Medium 与 Instagram (原文标题:羡慕数位游牧的生活吗|测你适不适合远距工作!)
December 1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