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16 posts

《数位游牧》选摘:「数位游牧」不是自由工作者的专利?这 4 大方案助上班族也能成功上路

如果你是已经有工作的上班族,而且任职的公司并不施行远距工作,可以考虑以下几个解决方案: 1. 和现在的雇主讨论远距工作的可能性 首先,请确定你是不是希望继续为这间公司工作。因为你肯定要花很多力气沟通,而且需要试行、再调整、再执行。 从老板的角度来看,除非你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或者公司原本就打算开放远距工作,否则为了一个人去改变公司政策,是非常困难且漫长的过程。所以你确定会继续为其效力再去争取,才是对公司与主管的尊重。 你必须明白,如果没有其他同事远距工作,你面对的会是「一个人配合全公司」的情况。意思就是,虽然你不待在办公室,但大家上班的时间,必须能实时联系上你,如果你选择的落脚处和公司时区顚倒,将会是工作上的一大障碍。还有,你也必须确保你工作(或旅行)的地点,有畅通快速的网络,以及能让你专心工作的环境。 另一个可能会遇上的,就是非远距同事的敌意。我说的比较直接,但的确常有这样的状况。 同事未必会当面与你发生冲突,但常将「你又不在这里,你不懂」,或半认眞半玩笑的「我们在这里忙,你在那里爽」挂在嘴边,这些都会让你不舒服,累积成为压力。加上你可能「眞的」不那么清楚同事工作的状况,会掉一些球,犯一些错,此时就很有可能成为代罪羔羊。 当然,如果你们公司的工作气氛非常正向,且大家都很期待你的「实验成功」,情况就会好很多。我诚心希望你的公司是后者。 2. 和现在的雇主讨论改变合作模式 或许你的工作内容是可以远距执行的,但你的雇主不希望为你「开先例」;或是你自己并不想继续朝九晚五、每天花八个小时工作,希望调整工作分量或减少时数,那么你可以就自己在公司的角色与工作状态,找一个「阻力」相对较小的方式来提案。 你可能会很惊讶的发现,其实老板等你这样说很久了。 因为,要养一个正职员工,老板付出的成本不只是你领到的薪资而已,还有劳健保、办公室与周边(水电与软硬件等)等等的成本,至少需要多支出薪资的 20%,这还没算上三节奖金、员工旅游等。 当然,如果你的提案会影响到工作效能,对老板的吸引力可能较有限。如何在「兼顾人事成本」和「维持一定工作效能」之间,找到「卖点」,就是你成功说服老板的关键。 此外,还要注意,如果你跟老板谈到的远距工作时数比原本进公司工作低,通常也代表你的收入会有所减少。如果公司又不允许兼差,变少的收入能否充分支应你的数位游牧生活?就算公司允许你兼差,也会期待你承诺的工作表现不会打折扣。在提案之前,请先将这些都想清楚。 3. 换一份可以远距的工作 许多经历过上述两种沟通过程的朋友告诉我:「如果当初我就换个工作,可能还简单一点!」的确,找一间已经行之有年,接纳甚至鼓励远距工作的公司,比要去撼动一间公司的文化容易多了。而且,你可能也会发现,支持远距的公司其实并不少! 你知道现在在台湾的求职网站上,已经有「远距工作」的条件可以勾选了吗? 海外的工作更多,例如:FLEXJOB、Remote、JustRemote、Virtual Vocations、WeWorkRemotely(WWR)、Remotive 都是专属于远距工作或数字游牧者找寻工作的平台。 有不少数位游牧者一开始都是「骑驴找马」,目标锁定就是可以远距进行的工作,等到预备好了就上路。 4. 自己接案或开创别的事业 当前面三个选项都试过却还不满意,或者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了,许多数字游牧者会选择成为接案的自由工作者,甚至成立公司创业。原因很简单:对自己的掌控度高多了!毕竟前三个选项,还是得受限于公司的规定、主管或老板是否同意。不过,第四个选项也是其中风险最高的。 你可能听过这句话:「创业前你有一个老板,创业后,所有的客户都成为你的老板。」 我们以为创业就能够自由选择,事实上要先努力到可以存活,之后才能享受这样的余裕。从上班族转变为老板之后,有些人很享受这种自己做决定的工作模式,有些人则因为必须亲自处理上班时都由其他部门代劳的事项,反而充满无力感。例如记账、报税、接电话、设置硬件软件等,这些事情实际做起来都比看起来繁琐得多。 尤其是身为会移动的数位游牧者,得搞清楚各地的法规细节,又要维持接案的质量,比固定在同一个地点创业,复杂度又多了一层。 有些人幸运些,从一个抢手的正职成为抢手的自由工作者,案子增加了再继续成立公司行号,甚至招募员工。然而中间也得要走过「校长兼撞钟」,无法「请假」的状况,或烧脑如何为公司带来更多业绩,才能让生活继续的过程。 如果你关关难过但关关都过了,也确定自己非常适合这样的工作模式,那么恭喜你,你不只是赚到了金钱,还拥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自由。 话说回来,老板有百百种,如果你是那种无法放下工作,每天一定要冲刺十四个小时以上的创业者,数字游牧的生活对你可能变化性太大了一些。这样的人往往会发现,就算到了风景怡人的度假胜地「旅居」,实际上却足不出户,都待在自己租的 B&B 工作,根本没探索到新世界。 我的好朋友 Silke 是德国人,过去在英国伦敦上班,后来自学广告投放、SEO 关键词等等,开始在伦敦从兼职开始,慢慢成为自由接案者,做得还不错。当她与丈夫决定搬到西班牙时,她已经有了几年的自由接案经验,顺利成为数字游牧者。 甚至她的事业还发展得更蓬勃,现在客户已经有英国、德国、南非的公司了,她也开设了在线课程与 Podcast,分享自由工作者如何照顾自己身心健康。听起来是不是很棒? 但这一切并非一蹴可几,她总共花了超过十年的时间努力,才走到今天。 其实,综合起来你可能会发现,找到一份可以远距进行的工作并不难,但要找到完全符合自己对工作、生活、职涯期望的事业,就没那么容易。我衷心建议,大胆尝试,但小心踏出下一步。不要被自己脑中的疑问和恐惧给吓跑,努力研究是否有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方式。别想要一步到位,在每个转换之间,多给自己一点时间空间。 -- 本文摘自天下生活出版《数位游牧:第一本帮助你摆脱办公室的梦想生活指南》

December 29, 2023

希腊政策急转弯!2024 年起,「数位游牧签」需先在母国申请再入境

风光明媚的希腊,是许多数字游牧者心目中的旅居圣地。但你若是最近打算申请希腊的「数字游牧签证」(Digital Nomad Visa, DNV),前往该国工作,你可能得提早做准备了。 根据希腊政府最新规定,从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所有打算持数字游牧签证入境希腊的人,在入境希腊前,都必须先向母国的希腊使领馆、办事处提出申请,取得签证后,才能循此管道入境希腊。 这也意味着,以往许多数字游牧者进入希腊所采用的「先入境,再申请」管道,也就是允许人们先以旅游签等方式入境希腊,之后再向希腊政府申请数字游牧签证,这种方式将自 2024 年起不再适用。 在经历了 COVID-19 疫情风暴后,希腊政府自 2021 年起跟上全球潮流,推出「数字游牧签证」,招揽全世界的数字游牧、远程工作者到希腊落脚。当时,希腊政府甚至推出了「先入境,再申请」这样的利多机制,想要提高各国工作者到希腊工作的诱因。 或许是正对蔚蓝爱琴海工作的画面,精准打中许多远程工作者的梦想,这项友善的政策一推出,马上就收到巨大成效。2022 年,申请数位游牧签证的人数就较前年成长了 50 倍;许多媒体、部落客,也纷纷将希腊列为 2023 年数位游牧者的首选旅居地。 如今,希腊将于 2024 年实施新制,若你计划要在新的一年,前往希腊数字游牧,可以参考以下简易的希腊数字游牧签证申请攻略: 1. 谁有资格申请数字游牧签证? 非欧盟地区的公民 2. 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申请数字游牧签证? 申请人必须证明自己并非在注册于希腊的公司工作(取得签证后,也禁止受雇于在希腊注册的公司) 证明自己有能力远程工作 证明自己每月收入高于 3,500 欧元(折台币约 12 万元) 在提出申请之前,你可以先联系希腊驻各地的使领馆、办事处承办人员,询问最新的规则,以及远程工作 / 收入 / 财力的证明方式,可以增加你签证申请通过的机会! 3. 希腊数位游牧签证效期有多长? 1 年,期满后可以申请延长。 4. 我需要支付哪些费用? 申请费用 75 欧元(折台币约 2,573 元) 5. 申请后需要等多久,才能拿到签证? 一般在提出申请后 2-4 周,就能得到申请结果。 参考资料: Greece Digital Nomad Visa - Visa Requirements For Remote Work In Greece In New Rules For Digital Nomads, Greece Ends In-Country Visa Applications From 2024 Greece Digital Nomad Visa Greece Will Require Digital Nomads to Apply from Home Countries -- 责任编辑/Samuel

December 27, 2023

去日本远程工作!日本 2024 年 3 月计划推出「数字游牧签证」

随着疫情趋缓和日币贬值,大量的游客被吸引到日本进行观光旅游,其中包括许多一边旅行一边工作的数字游牧者。为了应对数字游牧者日益增加的趋势,日本政府将推出数字游牧签证,预计最快将在 2024 年 3 月底实施,盼能有效改善日本的数字游牧者状况。 根据日本政府观光局统计,2023 年 10 月,前往日本观光的外国旅客已突破 250 万人,比 2019 年疫情爆发之前成长了一倍之多,显示出日本的外国旅客也逐渐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其中,不单是观光目的的游客,也有很多数位游牧者前来朝圣。 与一般的游客不同,数字游牧者只需要一台笔记本计算机和稳定的网络,就能在旅行时进行远程工作。其中,这些人也包含了高技术与高收入的族群,而日本的网络普及率和低犯罪率对这些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再加上日币持续贬值,使得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生活成本更低,这也成为了吸引他们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日本并未特别针对数字游牧者推出相关的签证,数字游牧者若要使用一般旅游签证,居留天数只有 90 天,想要在日本长期居留的人,就可能需要申请学生签证或工作签证。但是,这两种签证的申请条件并不一定符合数字游牧者的状况。 对此,日本政府也对外宣布,针对这些族群,将开放最多可停留半年的特殊签证,希望藉此吸引高技术人才来日本久居,推动日本的消费与观光。 新签证申请者年收入必须达到 1,000 万日圆(约新台币 213 万元),且必须是和日本有免签证协议的 50 个国家的公民,同时要投保私人的健康保险。配偶与子女也可以一起申请。 或许数字游牧签证的推出,可望成为吸引数字游牧者前往日本的一大助力。 -- 责任编辑/李致淮

December 25, 2023

PM 适合「边工作,边旅行」吗?4 个月的数字游牧经验与体悟分享

数字游牧是什么 如果你是第一次听到「数字游牧」这个名词,可以先看以下简短概念介绍。数字游牧可以拆成「数字」和「游牧」两部分来先理解。 数字:指的是你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能依靠软件或网络来创造和取得的。透过计算机配上稳定的网络,在在线完成一项工作或是服务,并带来对应的收入。 游牧:指的是各个地理位置上的自由迁移。藉由上述的数字工作性质,你可以打破特定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实体办公室、客户的会议室、台北或台中办事处……),且不依赖实体接触,就能带着计算机移动到有稳定网络的世界各地。 所以数字游牧在我的理解是:你是远距工作者,可以「自由移动」到世界各个位置,再透过「网络相关」的生意或工作来「赚取收入」。 怎么形容数字游牧的生活? Bali-Canggu 海滩的早晨(图/作者提供) 「自由移动到世界各地旅居,深度体验当地生活,期间透过网络创造收入。」 「上一秒把会议和事情完成,下一秒走进山林或踏进海滩。」 「赚已开发国家的钱,在三线城市或开发中国家过生活。」 哪些职业比较能当数字游牧? 自由接案者:包含但不限于网站架设、程序开发、UI/UX 设计、营销、影片剪辑、文案创作/撰写、影片创作(YouTuber, TikTok)、顾问咨询等等。 在线卖场或服务:例如透过电商平台或自架网站来销售各类品项的产品,包含在线课程等等; 此外,语言或其他技能类教学平台,也是很热门的在线服务,透过平台或自有管道当在线家教,赚取相关收入。 以上两种方式多半可互相搭配,而且收入形式较多元,像是透过软件或创作类型取得订阅费、商品业配/带货的分润、课程/教学费、接案/咨询费、广告或版位费等等。 软件行业:软件业因产品本身性质,较不需要特定实体地理空间来完成销售和取得报酬,所以这行业下的员工,较有机会当数字游牧/远距工作者。 不管你是开发者, 产品管理, 营销, 社群, 公关, 营运, 人资, 法务, 商业开发等职位,只要负责人或主管允许,理论上都能尝试当数字游牧,选择想待的城市,实现旅居生活。值得一提的是,Web3 有许多团队,打从第一天起就是远程办公形式在协作的! (图/作者提供) 我的工作状态和游牧经历 我从 2021 年起,开始在 Web3 相关行业的团队工作,担任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的角色。团队倒不是因当时疫情严峻而实施远程办公。主要有办公室的成本考虑,以及团队来自美国到亚太等地不同时区等因素。 所以自那时起,我就变成在软件行业里,远程形式办公的工作者,我有些同事这辈子还没亲眼看过本人甚至视讯上的样子,沟通方式是尽可能把所有事情文件化和归档化。 关于游牧经历,出国上比较麻烦的 2021 年到 2022 年上半年,我会跑去台湾各地办公,比较常去的地方是宜兰,也有去过小琉球、垦丁、云林、嘉义、台南 、南投清境农场等等。 反正就是带着笔电,换个比较悠哉,没有那么都市高楼大厦氛围的环境办公。我会早上去踏青,看看当地风景,中午前在咖啡厅或青年旅馆坐下来工作,晚上后再出来散步或逛逛当地市集或夜市,结束我平凡但又有带点新鲜感的一天。 2022 年 10 月以来,我开始尝试旅居国外,先后去了泰国曼谷🇹🇭、土耳其伊斯坦堡🇹🇷、葡萄牙🇵🇹(里斯本/辛特拉/埃里塞拉)、韩国🇰🇷(济州岛/釜山/大邱)、印度尼西亚🇮🇩(峇里岛)、马来西亚🇲🇾(吉隆坡)、斯里兰卡🇱🇰(科伦坡/迦勒/康提……)等地,总计在各地游牧四个月初的时间。模式其实很像之前在台湾远程办公的时候。差别在会有更多机会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以及体验一些很不一样的当地文化和生活特色。 多数时候我的一天模式就是:早上特别早起去看当地名胜景点(伊斯坦堡的清真寺、里斯本的教堂),或是去上冥想、音疗课(峇里岛的音疗和心灵课程很赞!)。 中午前找个咖啡厅或是共办空间(co-working space)办公,傍晚会想办法挤出时间,去看一场夕阳来疗愈身心和缓解一天的工作辛劳。 晚上一样会去市集/夜市或酒吧,或是待在民宿,认识各地旅人和聊聊天。 假日会安排一些观光客行程,或是游客比较不知道跟没有时间安排的私藏行程,好好充实一下周末。 但是,作为一个在变化速度极快的 Web3 行业,担任 PM 这个角色,适合这样在国外「边工作,边旅行」吗?接下来我会提供一些旅外经历,再交给你判断和决定。 好,终于要开始聊到体悟了 :) 作为「数字游牧」,大家虽然都是拿着笔电,到各地办公,但我相信每个人在这旅居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这取决于你的个性、你的态度和角度、你预先期望获得的,还有你的工作职能是什么。我这里分享的是作为一个「Web3」行业下的「PM」国外游牧过程中的一些体悟,这中间包含这段游牧体验中我觉得的优缺点。 有某种自由,和有所选择的感觉(或错觉) 回想起来会觉得,我目前的工作状态,虽然是作为 Web3 行业下工作的「员工」,但能够选择想去的地方远距这件事,会让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工作上被允许拥有弹性度,和有所选择的人。 我的时间的确因为任务和工作被绑定住,但只要我有办法完成任务(最好是如期如质),剩下时间我能自由安排。自由时间可以是白天、晚上、周末或某个时段,在某个国家长待和深度体验,想什么时候去其他城市或回台湾,自己来决定,然后每个月固定拿到当初合约上承诺的报酬。 领国际级薪水,在海岛上工作和生活 此外,作为在 Web3 行业工作,我能够有机会领一个高出我本地平均的薪水,甚至未来朝领欧美等级的已开发国家平均薪水去争取(参考这篇),然后此时此刻,我在东南亚的海岛上旅居,过着吃 50 到 100 元台币的餐点,享受一小时 200 元的按摩,住一晚 500 元的住宿,坐一台 30 元的 Grab 机车或 1 天 150 元的出租机车。 此时此刻我开始稍微能明白,欧美白人领着几十万美金年薪,来东南亚当大爷的生活是什么感受了。也不是说我要跟着当大爷,或他们都在当大爷XD!就是体会作为这样的地球公民,好像有了一个不太一样的体验和生活水平,和财富自由的错觉。 开始热爱接触自然景观,物欲突然降低 这个尤其是在海岛国家的那几个月,在峇里岛🇮🇩、济州岛🇰🇷、迦勒🇱🇰(斯里兰卡的南部海边)感受特别明显。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海岛地区待的特别久,因为真的好享受这些接触自然景观的机会啊! 不管是去海边潜水、去爬山、去丛林森林、去梯田等等,把自己融入大地之母的怀抱就对了。海岛还有个优点是夕阳真的太美了,有一段时间连续好几天,我都会到海边追夕阳。好几次日落后的天空(magic hour),美到被感动和让我好感谢人事物。 再来是物欲感受到明显的降低,没有很在乎穿着、名牌、时尚等等,会把心思更多花在大自然上面。我在峇里岛的一个月期间,只有为了穿梭走路和丛林之间方便,顺便体验一下杀价,就买了一双鞋而已。 在 Bali 拍到的日落魔幻天空(图/Mars提供) 快乐和友善指数变高(东南亚/南亚为主) 这个比较是在东南亚和南亚,或中东才有的感受,就是当地人民的纯朴和 smily 性格,也会感染到我!让我不自觉地感受到在这里生活还满快乐的。 当地人或是旅居在这里的人,会很主动地对我微笑和 say hello/ 问好,我也会不自觉地对人微笑和问候,或随意攀谈一下,渐渐会把眼神和语言交流这件事情变成习惯。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陌生人之间这种友好又不尴尬和刻意的交流模式,原来可以这么自然地发生。 认识各地旅人和当地人的机会 这是我觉得在数字游牧期间最好玩的事情之一!而且有许多收获。 如果不是因为此时此刻这个游牧的机会,我不会在这个城市或国家,这个民宿或青年旅馆,接触到这些人,然后和他们相谈,藉此机会知道说原来世界上有这些人,用和我完全不同的方式和技能在过生活。 这和看 YouTube 知道有这些人的感觉不太一样,是实际亲身遇到,然后试着相互了解彼此国家、生活、兴趣和文化特性,甚至聊到未来不排斥一起做个跨国生意等交流话题。 像是我在济州岛期间,分别住了六、七个住宿,我认识到许多很有才华,来自本岛各地的韩国人和外国人,有工程师、海军防卫队、画家、香水品牌老板、街头艺人、设计师、咖啡店老板、职业歌手、烘焙师、音乐家、医学生、动力学研究生、政治团队等等。每个人背后都是一段有趣的故事。 (圖/Mars提供) 办公室社恐救星! 远程办公让我比较不用去做办公室 social,对有一点社恐的我来说,这点算是个加分! 但坏处就是彼此不会见面,关系难免生疏,文字和电话上常有时交代不清、不太了解对的性格或文字上真正的意义。这个作为PM在项目和产品推动上有时不是一个加分项。 激发创意,追求效率值满点 偶尔会觉得,换个环境思考,其实对于激发创意是有一些启发的。作为 PM,对于产品规划的走向,还有产品 feature 上的 Wireframe 草稿设计时间,在这方面会有一些帮助。 此外,既然都已经跑出国玩了,会想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工作,不想浪费每一刻,无形中会试着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可能一坐下来就是四个小时心无旁骛的疯狂工作,甚至偶尔会进入心流状态。出国游牧工作的日子里,发现自己其实很珍惜每一天,会好好运用每一天,极大化每一个时间刻度的价值。 原来只是换个地方加班了? 再来讲个偏缺点面的体悟了。虽然工作性质相对弹性,但是 Web3 的行业工作型态和 PM 这个工作,有时候工作 loading 层面让我好吃不消。 有时一天工作快 12 小时(可能是醒来后除了吃饭之外连续工作的那种,或者是起床到睡前,工作时间打散的加总),而且这种长时间工作的状态下,偶尔会觉得:「咦?我这不就是在换个环境在加班吗,那我干嘛花机票跟住宿钱在这边?」 当然加班也让我省了一些钱(没有时间玩跟消费),但也会让我在那个当下觉得,来这里远程办公没有意义。 遇到比较棘手或麻烦的任务,导致需要更长的时间工作下,让我错过原本想安排的娱乐行程,或没空到海滩那看夕阳日落,都会让我在那个 moment 有点焦虑和惋惜。 我曾有几次因为任务无法如期完成,或一些因素拖累,还有突如其来的开发状况,需要我来发起讨论和组织会议的关系,一路工作到晚上,错过了不少原本想排的行程。 团队协作效率降低 远距期间,我不像在办公室一样,遇到任何问题可以直接找工程师, 设计师对话或讨论,没办法就近解决。即使我们透过 Telegram, Trello, Figma 等……软件工具协作,但还是没有比直接对话更有效率。 这问题尤其是在开需求评审的阶段、产品进入测试阶段、准备上线的阶段,特别感受得到效率比起团队一起实体办公时还更低落些。我所能做的是更仔细列出每一条所要讨论的事项,假想对方就在我面前,而我完整的把这段可以用讲的话,改成情境式的文字描述,避免出现两、三次的来回确认沟通。 PM 好像不太适合当数字游牧? 我相信有许多作为自由接案的远距工作者,他们比起我的工作(Web3 PM),有更多工作上的弹性度和选择性。 就我所知,我有遇到和听到几位自由接案者,有的是做 UI/UX 或视觉设计的、有做营销和关键词广告的、有做文案创作的,会一天选择性地安排四个小时工作,一个月得到还算不错的报酬,剩下时间会去体验当地的生活,好好地交朋友啊,或者有时间参加更多的活动和旅游行程,让自己花更多时间在好好生活、跟活得更有生活质量。讲白就是更能自主地选择 work-life balance。 所谓没有比较没有伤害,作为一个时不时要加班的 PM,被老板、主管和合作伙伴上随时传唤的 PM,虽然同样都能远程办公,但有时会觉得有点心里不平衡…… 我的一天日常,要同时管控好几个产品和 feature 的走向,要做产品规划、要想怎么收敛和排优先级、要产品调研、要产品设计、要开发跟进和进度管控,讯息太慢回有时候会担心是不是影响到团队的效率和进程,上线前又要随时待命和小心翼翼的。 一整天都在看讯息、回讯息、处理状况时常发生。这件事情上,必须要有很清楚的认知和调适心态,这个课题对数为游牧的 PM 来说,就会变得很重要。要先认清自己的工作状态和性质,和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和成就感来源。 最后,如果是正在当 PM,或准备当 PM,想体验数字游牧的话……一些小建议。 想要作为远距办公者,在世界各地当起数字游牧,这样的模式,作为可以远程办公的软件业 PM 当然可以,只是这个 PM 职,到底能不能自由地选择时间工作?是不是能避免掉加班?是不是可能会掉入长时间工作的状态?我这边可能要打一个 question mark。 至少我觉得,若要选择当一个能自由安排工作时间的数字游牧,Web3 PM 不一定是最佳解或最佳选择。 当然,旅居期间,有许多事情是无价和无法被衡量的。我这四个月来和各地旅人和当地人学到好多事情,听闻许多故事,看了各地名胜古迹和体验到当地的文化。 虽然工作有时候真的身心俱疲,但上班前看的一个特别景点、下班后走了一条没走过的小路,看一场美丽的夕阳,路人的微笑和亲切,都能给我产生幸福的感觉和活着的价值。而这些都是除了日常 PM 工作之外,我的成长养分、视野和经历! 以上是我四个月下来,当数字游牧的一些经验与体悟。关于数字游牧提供了一些信息,以及我的个人背景和游牧经历,还有探讨游牧期间的一些体悟。 关于 PM 适合「边工作,边旅行」吗?也提供了一些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还有当数字游牧的一些好坏处。如果你有任何好奇,想进一步了解的地方,也欢迎你询问我。这篇分享就到这,谢谢! -- 本文转贴自:Mars Web3 产品火星球(原文连结)

December 14, 2023

在台湾跨国远程工作,「外币薪资」所得税申报指南!

科技的进步使得「远程工作」(work remotely)成为可能,Covid-19 让「在家办公」(WFH, work from home)渐渐成为常态。 在国际化浪潮下,台湾人不用远赴海外。年轻人长住台湾,为外国公司「在台湾远程工作」(work remotely in Taiwan)或「从台湾工作」(work from Taiwan)的情形愈来愈普遍。 有所得就要缴税,若每年收入金额高且稳定,那成立一家公司其实会比较省税,否则用申报「个人综合所得税」的方式报税,也是可行的选项。 Work Remotely in Taiwan 赚的是中华民国来源所得 所得税法第二条规定,凡有中华民国来源所得之个人,应就其中华民国来源之所得,依本法规定,课征综合所得税。 玄机就在「中华民国来源所得」的定义上。因为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在中华民国境内提供劳务之报酬」就是中华民国来源所得。 在台湾远程工作者的收入,因为是在台湾提供劳务,就算领的是外币,也要在台湾缴综合所得税。 Work Remotely in Taiwan 不是海外所得 很多人会误以为替外国公司工作,薪水领外币,就是属于「海外所得」,可以依所得基本税额条例,每年享有 670 万的免税额。 事实上,所得基本税额条例第 12 条有明确规定,只有未计入综合所得总额之「非」中华民国来源所得,才是可以计入基本税额计算的海外所得。 当作薪资所得申报综合所得税 在台湾远程工作者,所领的外币薪资,虽然国税局没有明确规定,但在申报个人综合所得税时,实际上还是属于「薪资所得」。 若是未婚,那每年能享有 20 万元的薪资特别扣除额;加上 8.8 万元的免税额;再加上 12 万元的标准扣除额,合计来自于海内外,每年收入在 40.8 万元以下,其实是免缴综合所得税的。 若收入超过 40.8 万元,首先必需先恭喜你,然后建议可以到国税局免费提供的「综合所得税试算」网页,试算要缴纳的税金有多少。 要提供属于薪资所得的证明文件 被台湾公司雇用的员工,都会收到公司开立的「薪资扣缴凭单」,这份扣缴凭单也会同时由公司申报给国税局知道。 因为申报的是「薪资」扣缴凭单,所以国税局很清楚这名员工可以享受每年 20 万元的「薪资特别扣除额」。 但国税局并不知道,在台湾远程工作的人申报综合所得税时「宣称」的收入到底是不是薪资所得。 这很重要,因为关系到你可不可以享受权利合法的少缴税金;相对的就是国家会不会吃亏少收到税金。 所以在申报综合所得税时,要检附能证明有受雇事实的文件,如合约、聘书、薪资等等。 收入的计算时的汇率 既然是薪水,就算每次发的金额因为受奖金或请假影响而不太一样,但无论是季季发、月月发,还是周周发,应该还是照有规律的周期发放。 但因为收的是外币,但报税时收入金额却要填台币,所以申报时要依「 外侨综税汇率明细表」所戴每月平均汇率,来换算应申报薪资收入的金额。 劳健保和退休金 因为任职的公司在台湾并没有任何形式的常设机构,这包含了子公司(subsidiary)、分公司(branch)、代表处(representative office)等,所以事实上无法成立投保单位,为员工投保劳健保和退休金。 这时在台湾远程工作者,可以用「无一定雇主」的身份,向相关职业类别的「工会」投保劳健保,但是 6% 的退休金就没有办法保了。 开公司领国外的钱不见得划算 以开个一人有限公司的方式,提供外国公司 invoice,因为是属于劳务外销,所以营业税是零税率。简单的说就是不用缴营业税。 但还是要就获利缴 20% 的「营利事业所得税」,加上盈余分配给股东产生的股利收入,还要考虑若借址登记的「租金支出」、还有每月帐务处理的「记账费」。估算后,再与申报综合所得税要缴的税金相比较,看那一种模式划的来。 若差没有多少的话,建议还是选简单的申报综所税为佳,这样省了很多行政作业上的麻烦。 在大陆的收入也是中华民国来源所得 依据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第 24 条,台湾地区人民有大陆地区来源所得者,应并同台湾地区来源所得课征所得税。 也就是说,无论你认同与否,在法令修改前,在台湾为大陆公司远程工作者,缴纳个人综合所得税和劳健保的规则,和前面所提到状况是一样的。 不要以为政府都不知道你在赚钱 只要自己的银行账户有收到钱,自己也有提领的记录,那会留下金流的轨迹。 当大人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时,政府想在什么时侯查,查的多仔细,都只是分分钟的事,而且稽查的成本也因为大人物的能力愈来愈强,而愈变愈低。 爱台湾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在能力范围内适度缴税。否则,依据税捐稽征法第 21 条,国税局有最多七年的追税期间,与其担心害怕,不如以正面的态度面对应缴的税金。 相对的,也可以在与外国公司谈薪资时,把预计税金的负担考虑进去,争取更合理的报酬。 -- 本文转贴自:铨兴会计师事务所(原文标题:WFH 在台湾工作;薪水领外币的税要这样缴)

December 13, 2023

可订位、插座多、客满也不限时!数字游牧者绝不该错过的 4 间台北咖啡店

我们都知道,工作环境质量与我们工作的状态、成果息息相关,在干扰很多的工作环境中,我们很难有高质量的产出。有些数字游牧者会选择租借所谓「共享工作空间」,也有些人更喜欢在咖啡店做事,享受「既放松又专注」的特别氛围。 但咖啡店虽多,却未必每一家都适合工作:有的店插座少、有的店限时两小时、也有的店无法事先订位,常常发生到了才发现没位置,又得花时间和心力找其他店的窘况。本次,「數位遊牧」编辑将公开四家台北可订位、插座多、网络稳又不限时的「口袋爱店」,家家各有特色,搞不好从中,你也能找到最爱的那一家喔! 1. Joco Latte 在喧闹的民生东路与复兴北路交叉口,有一家低调的工业风咖啡店藏身大楼一楼,这家店就是 Joco latte。店里除了现磨现煮的咖啡、台湾产的好茶、还有在其他店相对少见的巧克力饮品,委内瑞拉 72%、圣多米尼克 70% 、坦桑尼亚 70% ……多种产地与风味任君挑选。 除了多样的饮品选择,就环境而言,店内宽敞幽静加上工作必备的插座、无线网络一应俱全,也让 Joco latte 开业多年来,始终是许多人心里最能专注的做事首选店。 |Facebook:Joco latte |电话:02-2501-8809 |地址:台北市中山区民生东路三段 88 巷 4 号(近捷运中山国中站) |营业时间:周二到周四 12:00-21:00、周五 12:00-22:00、周六 10:30-22:00、周日 10:30-21:00(周一公休) (图/钟敏瑜摄) (图/钟敏瑜摄) 2. 角公园咖啡 Triangle Garden Cafe 如果比起工业风,你更着迷于老宅、木作,那么「角公园咖啡」或许更合你的口味。除了工作必备的插座与网络,店主用心打理的别致环境,加上不输上一家的多元餐食选择(店内贩卖咖啡、茶、蜂蜜饮品、以及各式手工甜点),必定也会让所有来此做事的工作者在专注的同时,亦保有一份慢步调的舒心感。 |Facebook:角公园咖啡 Triangle garden cafe |电话:02-2556-1773 |地址:台北市大同区太原路 131 号 2 楼(近捷运中山站) |营业时间:周一到周五 10:00-18:00、周六到周日 10:00-20:00 (图/钟敏瑜摄) (图/钟敏瑜摄) 3. 羊毛与花 ‧ 永康 Youmoutoohana Coffee 坐落在便利的东门商圈,「羊毛与花 ‧ 永康」也是适合数字游牧者做事的咖啡店之一。环境明亮,加上顾客大多是默默使用笔电或看书的学生族群,让人在店内常有一种置身图书馆的错觉。如果你属于「需要环境约束」的数字游牧者,不妨到此一访,看看这里是否就是你能专心、又不像在图书馆那般压抑的宝藏咖啡店吧! |Facebook:羊毛与花 ‧ 永康 youmoutoohana Coffee |电话:02-2358-3153(平日可订位) |地址:台北市大安区永康街 37 巷 12 号 1 楼(近捷运东门站) |营业时间:周一到周日 11:00-22:00 (图/钟敏瑜摄) (图/钟敏瑜摄) 4. Sugar Man Cafe 「这些咖啡店好是好,但不符合我的作息啊!」如果你属于夜猫型的数字游牧者,喜欢睡到饱再一路工作到深夜,那么千万别错过位在古亭站附近的 Sugar Man Cafe。除了营业至凌晨四点的最大特色之外,店内还有内行人都知道的水饺和日式炒面,让你轻松吃饱继续上工,不必为了填饱肚子而四处奔波。 |Facebook:Sugar Man Cafe |电话:02-2396-9980(仅接受五人以上订位) |地址:台北市大安区和平东路一段 87-1 号(近捷运古亭站) |营业时间:周一到周日 14:00-04:00 (图/钟敏瑜摄) (图/钟敏瑜摄) 以上,我们介绍了四家可订位,环境又适合工作的咖啡店,不晓得你有没有对哪一家特别心动呢?如果除了这些店家,你还想知道更多台北适合工作的咖啡厅,我们也推荐你参考 Cafe Nomad 上网友共同整理的信息,替你在台北的数字游牧生活,找到舒适又高效率的栖身之地! 在文章最后,我们也加码推荐一家编辑私心最爱的咖啡店。虽然它无法订位,但如果你喜欢这类风格,也非常推荐一访! 5. 楼上的嬉皮与笑脸男 如果你喜欢充满书、CD 和电影海报的文青风格,那么坐落在科技大楼站公寓二楼的「楼上的嬉皮与笑脸男」,势必非常对你的胃口。白天光线从大片窗户洒进、晚上室内昏黄灯光更添风情,这家店「氛围感拉满」的店,是许多内行人私藏的秘密工作基地。 不过这家店目前无法预约,如果你想来此体验,为避免人到了才发现没位置,还是建议尽早前往喔! |Facebook:楼上的嬉皮与笑脸男 |地址:台北市和平东路二段 157 号 2 楼(近捷运科技大楼站) |营业时间:周一到周五、周日 14:00-22:00、周六 14:00-24:00 (图/钟敏瑜摄) (图/钟敏瑜摄)

December 12, 2023

《底层逻辑》选摘:拓展人脉的重点不在主动经营,而在「创造价值」

很多人问我:「润总,你认识那么多业内强人,你平时是怎么经营人脉的呢?」我说:「创造价值。」你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就会认识什么样的人。 坦白地说,我自己几乎是不花时间来经营人脉的。 我个人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好的人际关系,没有必要天天一起吃饭,或者逢年过节送个礼。很多人想方设法地去讨好别人或者努力经营人脉,就是为了有一天对方能帮到自己,这种状态是不对的。 费尽心思与强人认识,拍张合影,留个微信,对方就能变成你的人脉吗?不能。如果你对对方没有价值,对方为什么要帮助你呢?只有当你能帮到他的时候,他才会来帮你,这就叫双赢。 所以,经营人脉,始终要保持的一个基本心态:毫无保留地把你的价值付诸别人身上。要想尽一切办法,毫无目的地帮别人。 当你经过长期的积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拥有了有影响力的作品,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人脉才会蜂拥而至。一个优秀且有价值的人,自然会吸引其他优秀且有价值的人的认可和帮助。 要想认识更多优秀的人,得到更多的认可,首先要让自己优秀起来。人脉不在多,在精。 当你没钱、没资源、没背景的时候,唯有你的实力、业绩、作品,才是让你在绝境之中脱颖而出的最佳武器。没有真本事,无法帮助到别人,就算你认识的人再多,他们也不会是你的人脉。 人脉的本质,是平等交换(见图 3-6)。 当你把自己变得足够优秀的时候,赞美、认可、人脉,你想要的一切,才会纷至沓来。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图 3-6 人脉的本质是平等交换(图/时报出版提供) 你能为别人创造多大价值,你就有多大价值 一个人的财富基本盘,由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你自己的本事; 第二,你和其他人联结的本事。 前者是 1,后者是 1 后面的 0,而且,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见图 3-7)。 图 3-7 人脉的本质是给予价值(图/时报出版提供) 有句话说得很好:学到的就要教人,赚到的就要给人。教人、给人、结识人的背后,并不是某种商业诉求和目的,而是顺其自然、发乎于心。一段合作关系,最初越是刻意、功利,越是不加掩饰、急不可耐,就越有可能和初衷背道而驰。 所有的合作,都是先基于了解和信任,然后不断地把自己变得有价值,为身边的人创造价值,才得以实现的。 2005 年,我和朋友们共同创立了公益网站「捐献时间」,像淘宝一样匹配志愿者的需求和供给。这个网站成立一年后,超过 4,000 人注册成为志愿者,其中有564 名志愿者参与了 61 个机构组织的 227 场志愿者活动,捐献了自己宝贵的 3,071 小时,使得 21,822 人受到了帮助。 这意味着,每 3 小时,就有志愿者透过「捐献时间」捐出自己的 1 个小时。每 24 分钟,就有 1 个人获得帮助。 网路的力量第一次在公益领域产生了如此大的作用,无数媒体争相报导。中央电视台专门派了一位叫梁铮铮的记者飞到上海,与我们谈合作。2007 年,「捐献时间」开始与央视合作,启动「慈善 1+1」计划。 因为和央视合作,我认识了一位央视的导演。有一天,这位导演说介绍一个人来采访,她的名字叫江欣荣,是首届中华小姐环球大赛的冠军。 聊完之后,双方都觉得不错。她想到香港也有家企业想做公益,正在考虑采用什么形式来运作,觉得我可以和那位企业家聊聊,帮忙指点一下,于是就把我转介绍给了另一个人。 去见这个人之前,我并不清楚对方是谁,江欣荣以为只要说出了他的名字,我就知道,也没做详细介绍。一起吃完饭之后,我回去一查,才知道他是当时香港恒基兆业集团的执行董事及副主席李家杰(「亚洲股神」李兆基的长子)。 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2008 年,李家杰牵头,成立了一个公益机构,叫作百仁基金。百仁基金的创始人有 43 个,我是其中之一,另外 42 个都是香港的富二代。大家聚在一起,就是为了能给社会做一些贡献。而百仁基金所做的事情,其实就相当于把「捐献时间」在香港又做了一遍。 多年之后,我离开微软,创立润米谘询,恒基兆业集团又成了我的客户,而我也成了李家杰的私人商业顾问。 李家杰是我的第一位谘询客户,从此,我正式开始了商业顾问的生涯。 巨大的事物,总有细小的开头。这其中的每一环,一直能够追溯到最初的一个微小的善念,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因果链。 我做的这些事情,除了运气之外,事先都没有任何商业目的。我从来没有抱着某种目的,去主动认识他人,而是踏踏实实做事,为别人分享价值、创造价值。 让别人记住你,才会有认识、合作的机会。不然,即使要到了名片,加了微信,合了影,别人也不一定会成为你的人脉。 真正的人脉,本质是给予价值、平等交换。你能给予什么样的价值,就会认识什么样的人。你能为别人创造多大价值,你就有多大价值。 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很多人来找我,问我是否认识某个人,然后请求我牵线搭桥。如果我对请求牵线搭桥的这个人有一些了解,觉得他比较靠谱,我就会让他写一段东西,帮他转给他想认识的人。 如果他说不能写,但又说介绍了必有重谢,那我基本就不会搭理他了。因为所有的合作,都是建立在对双方都有价值的基础上的。一个人想认识另一个人,是因为他认为对方对自己有价值。但是,如果我要介绍这两个人认识,必然是基于一个判断,那就是他对对方也有价值。但他对对方有没有价值,我无法判断,只能交给他自己来进行判断。 所以,让他写一段东西我帮忙转交,已经是最大的面子了。如果因为重谢而介绍了一个不靠谱的人给我的朋友,这就相当于我用「重谢」的价格,出卖了我的信用。 多重的「重谢」,才能买得起我的信用呢? 对双方有价值的事情,介绍双方认识是成人之美,分文不取;对单方有价值的事情,那是出卖自己的信用,重金不卖。 你要认识一个人的关键,是他想不想认识你。这个决定权在他,不在我。 如果想要积累人脉,你能做的,就是不断积累自己的价值,并不断输出自己的价值。 当你能够帮到越来越多厉害的人时,你的人脉才会越来越广,人脉的品质也会越来越高。 那些能帮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脉;只有那些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真正的人脉,就是 10-30-60 关于人脉,冯仑先生(现为万通集团董事长)有一个理论:在正常情况下,人一生交往的关系是 10-30-60(见图 3-8)。 图 3-8 人生交往关系(图/时报出版提供) 当你遇到危难时,能借钱的物件不超过 10 个人。每天你都可以想一遍,谁能够借钱给你?就算是把亲戚、父母、朋友都加上,你能张口借钱的物件也不会超过 10 人。 再往外一层关系就是熟人朋友、经常打交道的人等,这些人加起来大概不超过 30 人,其中还包括我前面说的那 10 人。所以,虽然你电话本里的人有很多,但其实你多数都记不住,有时候干脆忘了。 最外一圈关系是所谓的熟人,也就是打电话的时候记得住这个人,而且也大概了解他的背景,但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见的那种朋友,这些人最多也就是 60 个,这 60 个人还包括了前面说的 30 人。 所以,人这一生,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关系就能应付得了。 需要花精力去了解的人,其实很少,不会超过 60 个。只要把与这 60 个人的关系维系好,就够你用一生了。 小提示 想要积累人脉,你能做的,就是不断积累自己的价值,并不断输出自己的价值,去帮助别人。 如果你不断发光发热,都帮不到一些厉害的人,那只能说明你暂时对他们是没有价值的。他们暂时还不是你的人脉。等到有一天,当你有能力帮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才会成为你的人脉。 记住,健康的人脉,是双方的共赢,而不是单方的消耗。 -- 本文摘自时报出版《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December 10, 2023

羡慕数字游牧的生活吗?10 点测你适不适合远程工作!

经过了长时间 work from home 的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人关注 remote working/digital nomad 这样灵活的工作模式,可以自由地选择办公地点,甚至是 workation(工作 work + 假期 vacation),边旅行边工作,不再限于家里与公司两点一线的通勤生活。 我很幸运能找到这样远程的工作,才能够从上海搬到海南岛、再到台东和峇里岛旅居,住在海边,每天日出冲浪后接着工作,下班后坐在沙滩上边吃着晚餐边看着夕阳柔光洒在海面上,想换个地方生活的时候也可以自由地移动。有许多朋友羡慕我这样的生活,但实际了解后才发现远程工作虽然很吸引人,但却不见得适合每个人。 我整理了十点远程工作适合的特质与需要的能力,如果你对数字游牧的生活感到好奇的话,就继续往下看吧! 1. 你需要能跟自己独处 Remote working 代表大部分的时间你都是一个人在计算机前办公,不像在办公室的时候会有很多同事一起工作,可以打屁聊天一起吃午餐喝下午茶。很有可能你一整天都不会出门,也不会跟同事聊天(开会前可能会 small talk,但跟在办公室面对面聊天的感觉很不一样),也不会跟任何人聊天(朋友们跟你的 schedule 会满不一样的)。因此,你需要懂得怎么跟自己独处,一个人也能自得其乐,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否则会容易感到孤单。 2. 你有主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远程工作时,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小到入职时各种系统如何安装、大到跟客户谈合作、规划协作各种项目,这时眼前只有一台计算机,身旁没有任何同事可以发问,怎么办?不知道要问谁所以就先放着不管吗?还是主动先尝试解决问题(例如上网找答案),找不到再 slack 同事呢?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是不是远程工作都很重要,但我认为远程工作会更需要你有「主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你一个人在家办公时,没有同事可以实时求助、没有人会发现你遇到问题卡住了、你无法直接转头拍拍同事的肩膀问问题。这时,你需要主动去解决问题,例如上网找答案、slack 同事、问问主管、甚至跟 stakeholder 约个 quick meeting 都可以。 3. 你喜欢自己安排时间 我很喜欢按照自己的专注力和能量安排时间,反而很讨厌时间都按照公司统一的安排,例如 12:00–13:00 就是吃饭时间,我如果不饿,到底该吃还是不吃? 甚至有时候,我在下午做 dashboard 的时候卡住,我当下就是想不出来解法,我不会一直让自己卡在那,反而会先安排做其他的事情(如果没其他工作的事,私事也可,例如出去散散步、看看书、买个菜),忙一忙其他的事,让脑袋休息一下。晚上突然想到解决方法时,就算已经过了表定上班时间,我还是换趁灵感来的时候一鼓作气地做完。有时候工作进入到心流状态,专注力超高时,我也会先不吃饭,因为不想工作被打断,做完再吃,但如果在办公室的话,就很难依据自己的能量与专注力安排工作。 4. 你能够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进入工作模式 跟朋友聊天时,他提到他需要化妆、挑选上班服装、通勤和办公室,才有工作的感觉,但这些远程办公都没有(要在家化妆上班也是可,但相信很多人应该懒得在家还化妆吧)。所以为了进入工作模式,我会建立一些上班前的仪式,例如手冲黑咖啡、听新闻 Podcast,然后再开始工作,否则会很容易无法进入工作状况,导致效率低落。 5. 你喜欢文字沟通更甚于面对面沟通 相较于在办公室工作,远程工作更需要透过文字来传达讯息,例如 slack message、email 等等,当然有时候直接约个 meeting 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我认为远程办公很适合我这种比较喜欢用文字沟通的 introvert person。 用文字沟通还有一个好处是不需要实时回复,我可以先专注在一件需要集中思考的事情上,例如捞数据或是 create dashboard,等到事情告一段落,再统一回复讯息。这样的好处是你会拥有一大块深度工作的 time slot,不需要一直切换注意力。但若你偏好面对面沟通,觉得这样更有温度或方便乔事情,那远距工作可能会对你来说有些不习惯。 6. 你喜欢有一段不被打扰的工作时段 在办公室里,某个同事走到你的座位旁边想问你事情,你很难不先放下手边的事情回复他几句话,或是同事们在旁边庆生、聊天时,你很难不被打扰,就这样你的注意力一直被切断。一天下来感觉在座位上工作了很久,但其实效率并不高。 一般来说,远程工作者都是脑力密集的产业,使用大脑思考需要耗费很多能量和时间。远程工作的好处就是你不太会被打扰,除非是老板的紧急事情(向上管理这时候就很重要!),否则你都可以先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根据自己的能量与专注力,把时间分成深度工作 time slot 和浅度工作 time slot,把重要的工作集中在深度工作 time slot 完成,回复 email 和 message 就统一放在浅度工作 time slot。 7. 你有足够的外语能力 大部分的远程工作都需要跨国沟通和合作,这时外语能力就很重要,至少要能够有效地沟通工作内容,像我现在的公司就是新加坡公司,同事来自世界各地,英文就是主要的沟通语言。另外一方面,有好的外语能力更能帮助你找到远程工作。 8. 你知道如何使用各种在线沟通与协作软件 远程工作仰赖各种在线沟通与协作软件,例如 Zoom、Google Meet、Slack、Tencent、Skype、Discord、Notion 和 Github 等等,熟悉操作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你在视讯开会时或是与同事共同合作时,能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也可以看起来更专业,否则开会时,你连 share screen 都不会的话就很尴尬…… 9. 你懂得切换上下班模式 Digital nomad 因为上下班的边界模糊,不像之前去到办公室就是上班、离开办公室就是下班,很容易好像一整天都在工作或是没在工作的感觉,所以需要学会切换上下班模式,建议可以利用建立仪式感的方式来帮助你切换成上班模式,不要因为玩耍和旅行,而忽略工作,但也不要因为一直埋头工作而忘记停下脚步,享受周围的美好。 弹性地安排上班时间,为了周末更安心地玩耍,平日会想要更有效率努力上班;周末放下工作好好玩乐、好好充电、享受大自然,才能减少 Monday blue 和报复性地玩乐或熬夜,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完全取决于自己。 10. 你足够自律 在家办公或是边工作边旅行的自由可能让很多人羡慕,但看似自由的背后,其实需要更多的自律。例如当你在工作的时候,看到身旁的人都在玩,可能会有种相对剥夺感,但这时你仍需控制自己想玩的欲望,负责任地将工作完成。 没有了既定的约束与管理,你可以在海边写程序、做报表,也可以在山林里和团队成员视讯开会,你需要自己安排好工作与生活,若没有办法抑制惰性,你就不会是一个好的远程工作者。 Freedom equals discipline,越自由需要越多的自律,才能更好地享受这个自由带来的美好和福利。期许自己更加地自律,才能更加地自由。 Work smart and fully have fun. 以上十点就是我对远程工作适合的特质和需要的能力的观察,你符合以上几点呢?如果超过五个符合的话,那远距工作可能满适合你的呦,快一起加入 digital nomad 的行列吧!若少于五点的话也不用难过,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最重要! -- 本文转贴自:Angel Chen。安啾的 Medium 与 Instagram (原文标题:羡慕数位游牧的生活吗|测你适不适合远距工作!)

December 10, 2023

讲师李君婷专访|24 年访逾 600 城市的体悟:生活难免心累,找到「状态转换法」是必要准备

「刚订好十月去多伦多的机票就收到妳的邀访信,真是太刚好了!」一改平时讲授项目管理课程的正式装扮,君婷老师一身轻便来受访。但即便谈的是相对轻松的主题,她平板上还是写着密密麻麻的笔记。 从年轻时独自游欧、美算起,她到目前已经有 24 年的旅行资历,曾到访过近 70 个国家,走过六百多个城市。撇除少数几次跟团(如去埃及时基于安全考虑选择跟团、或配合友人规画),大多都是一个人的自由行。 旅行究竟有何魅力,让她再忙也坚持每年挤出时间去?她想了想表示,旅行对她来说是忙碌日常里尤其必要的休息方式,「我想特别强调,是有感的那种。」 心累难靠睡觉和耍废化解,旅行中「转换状态」是关键 为何要强调「有感」?君婷老师表示,人在忙碌中身心难免会疲累,身体累可能睡饱就好,心里累却很难靠睡觉或耍废来解决。但麻烦的是,很多人常没意识到这点,感觉累就只想到睡觉耍废,没想到却越睡越累、越耍废越疲惫。时间被废过去之后,心里的焦虑又变得更深。 在她看来,觉得累时该做的第一件事,其实是判别它来自身体或心理,「如果你睡很多还是觉得累,天亮又开始觉得绝望无力,那么你可能不是身体累,而是心理累。」身体的累需要我们少做点事,但心理累却可能需要我们多做点事:找到适合自己的「转换状态轨道」来切开工作压力。 旅行对君婷老师而言,正是非常棒的一种转换轨道。她解释:「旅行其实就是项目管理,事前要做好成本、时程、风险等规划,但出发后往往有各种变卦,比方说没搭到要搭的车、想吃的餐厅没开,需要我们快速应变。」因为旅程时间有限、这些应变得在紧凑的时间里完成,再加上旅程中我们对于外在环境相对陌生,所以我们在旅行时会自然地进入一种「既放松又专注」的心流状态。所谓状态转换,在这过程中也就不自觉地被实践了。 应变过程还有个奇妙之处,那就是整个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反复思考想要什么(如想吃什么、想去哪),然后很快满足自己」的过程。对比在工作中常面对到无能为力的挫折感,这种自由和满足自我的机会也常能带来强大的疗愈效果。 君婷老师提到,很多人会觉得安排行程一定要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比方说某个古迹历史多悠久,「但其实不需要,光是『你想去』就够了。像我明年要去欧洲参加一个河轮行程,沿着莱茵河水路走访平常不容易去到的小镇,我就超期待的!」 以缺氧状态造访云南玉龙雪山顶,君婷老师笑称手上的是救急却不怎么有用的氧气瓶。(图/李君婷提供) 热爱在长途移动过程思考,她不只搭机还每年搭火车环岛 「很多人对于旅行的期待从到达目的地开始,而我却最着迷一段长途旅行的移动过程,不论是搭船、飞机、火车、汽车……」 除了排解压力,旅行对君婷老师而言还有个重要价值,那就是帮助思考。她表示,长途飞行是很多人的恶梦,但却是她最喜欢拿来思考和阅读的时光,就算只是放空,都觉得自己似乎在过程中被注入新能量。 「因为我觉得飞机在高空时,就像在一个时间、空间都无法被明确定义出界限的神奇环境。在这个充满白噪音的环境里,我反而能排除噪声,得到一些新的启发,可能是视野被强迫打开了吧!」她说明。 某趟航程中读着科幻小说《极限返航》。(图/李君婷提供) 所谓「排除噪声」是什么意思?她举例,过去当小主管时常会遇到纠结却又得做出决策的时候,像某次就必须替组织处理一个「人」的问题。一直待在工作环境中,她看到的都是眼前人力分配、团队面临变动的不安低落等顾虑,后来在一段长途飞行中,她于三万英呎高的魔幻环境里进入不同的思考角度:多年后回头看,现在怎么做才是对组织最好的?然后终于能做出决定。 「不能出国也没关系,在台湾搭火车也能创造这样的环境。」君婷老师分享,她每年也固定会搭火车环岛一圈,至今已持续八年,有时甚至是当日来回。这样的行程对她来说只有一个目的:不是吃喝玩乐,而是创造不受干扰的环境,让自己专注地阅读、思考以及得到彻底的休息。 拓宽视野养成同理心,看事情不再只有「对错」而已 君婷老师在旅程中还有另一个「思考」收获。很多人常说在旅途中的见闻能开拓视野,但在她看来,开拓视野并非打卡哪些景点,而是因为亲身经历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所以能少些本位主义、多些温柔与理解。 这其实是作为成熟大人的重要训练,毕竟我们在人生中会遇到不同的人、需要经营不同的关系,在全球团队当道的时代,还可能和不同背景的同事、客户协作。大家都知道这时候「同理心」很重要,但往往因为误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唯一真相,于是很难真正以同理心待人。进入其他文化实地体验和观察,在君婷老师看来是提高同理心的好方法。 举例来说,我们在旅途中可能体会到台湾酷暑时,有另一个地区正是寒冬;中华文化对鬼魂戒慎恭谨,美国万圣节却用另一种态度来面对;台湾人觉得餐厅送上热茶是贴心,日本却不管再冷都以冰水招待客人。 君婷老师表示,常进出这些情境让她面对各种差异时,会直觉地先进入到对方的角度,尝试理解对方在想些什么、为何他会这样说这样做,「大至面对意见分歧的社会政治议题,小至在工作上看到同事与我想法迥异的行为,我都会这么做,不是直接就觉得别人错了。我想这就是同理心的第一步吧。」 明白旅行的好处却迟迟无法出发?关于旅行的 2 大迷思 一路畅谈旅行的痛快之处,君婷老师表示,现在旅行对她来说就像吃饭和睡觉般理所当然。但她也发现这对部分人来说并不容易。为何会这样?她认为和两个常见迷思有关。 迷思一:天数短的旅行无法放松? 很多人常认为旅行的放松程度和天数成正比,也因此若不能玩个八天、十天,不如别去了。但在君婷老师看来,旅行能否带来放松效果还是取决于「心态」,而非「时间」。天数迷思不只会增加出发的难度(毕竟请长假对上班族来说确实不容易),这份无法出发的怨念,还会让我们对工作的不满持续累积,觉得「都是工作害我不能去玩的」。 「与其惆怅地翻着行事历,想着什么时候能请长假,不如从请个半天假开始,创造一个完整属于自己的下午。」 君婷老师也补充,就她的经验而言,请平日会比假日好。毕竟多数家人朋友可能也都是假日才有空,所以假日多半会需要陪伴他们,「利用平日假期完整自己,假日就练习当个配角,学习完整他人。」 迷思二:旅途中绝不该工作? 「我也曾经这样想过,回想起来,我发现越把旅行当成逃避工作、压力、关系等各种东西的手段,越会在过程中不停倒数计时,觉得疲惫甚至在越接近旅程结束的时间,越感到忧郁烦躁。」关于迷思二,君婷老师这样回应。 她表示,虽然自己现在是自由工作者,在时间安排上有相对大的弹性,但却不会完全把旅行和工作切开,甚至更常是刻意设计几场「带着工作的旅行」。 为何一样是在旅行中工作,过去会尽可能避免,现在却刻意这么做?她分享,差异或许来自「对时间的掌控度」。以前会认为上班已使尽洪荒之力,难得休假就该把时间全留给自己,不然好像有请假跟没请假一样,还白白浪费了珍贵的时间,而现在每分每秒都靠自己掌控,则认为旅行和工作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需刻意切割。 「可能对我来说,以前的旅行像是试图得到某种平衡的手段,而现在,旅行本身就已经是目的。」她这么补充。 对于工作时间多少会受限于公司规定的上班族,她也建议撇开逃避心态,与其刻意切割又因为工作很难真的置之不理而气恼,不如练习妥善规划时间,刻意设计或长或短、或近或远的「工作旅行」。 (访谈结束后不久,正在规划新课程的她就带上工作设备,到离家不过四十公里的山上展开一周的工作旅行,她说这是「准备进入下一个重压阶段的策略性缓冲」。) 虽然深深感受到旅行的放松与转换状态效果,但君婷老师在采访尾声也补充说明,真正重要的或许不是旅不旅行,而是面对难免心累的生活,我们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状态转换方式。如果你光想到要自己踏上旅行就已经压力爆表,那么可能这个方式并不能让你进入休息的状态,而有其他更适合你的选择。 该怎么找?她盖起平板表示,试着多创造一些在能接受范围内的特殊体验,并感受自己做完哪些事后,能够得到新的能量或变得平静,「它未必要是很大规模的、很花时间的,哪怕你只是下班换一条路线走、看一场以前不曾选择类型的电影、在家附近找个饭店住一晚,制造一小段完整属于自己的时间,搞不好都会有出乎意料的休息效果喔。」

December 9, 2023

定义你的「营业时间」是成为跨国工作者的第一步:数字游牧民族的跨时区工作心法

许多人向往 digital Nomad 数字游牧生活,能够边旅行边工作。随着远程工作风潮在后疫情时代崛起,能实现这个生活型态的机会愈来愈大。但实际的数字游牧生活,有很多现实困难需要克服。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如何克服时差、跨时区工作? 以下是我在六周多的旅程、在超过十个城市间移动、跨八至十五个小时时差工作的心得。 先决条件确认 在你继续往下阅读之前,必须先确认一个先决条件:你的工作内容和团队可以接受弹性工时以及自主分配时间。如果你的工作是偏向高度独立作业、只需要在期限内完成任务,那跨时区工作的可行性相对地高。但是如果你的工作内容是偏向需要 follow 固定的时间,那不建议你跨太多时区工作。 此外,也需要确定你的团队和主管能够允许、支持你跨时区工作,确保你的旅行计划不会影响工作产出。 将工作依照类型细分 符合以上的先决条件后,我会把 tasks and schedule 分成两种:Type-I 和 Type-C。 Type-I (Independent): 可以独自完成的 tasks , 以及需要花时间思考、研究、阅读、产出的事。 Type-C (Collaboration): 需要共事合作的 tasks , 以及需要开会和沟通的 schedule。 接下来,我会把工时做切割,Type-C 的事会集中在原本时区的上班时间完成;Type-I 的事情,就可以运用其他的时间完成。 举个例子,假设你原本是在东八区(UTC+8)的 9am 至 6pm 工作,你可以把 Type-C 的工作集中在东八区的 2pm 到 5pm 完成,剩下 Type-I 的工作,再另外找适合自己作息的五个小时完成。 通常在进行 Type-I 的工作同时,自然会衍生出一些需要和同事讨论的事,这时我会把要问的、要确认的、要讨论的事情条列记下来,做成 agenda,等进入Type-C 工作状态时,就可以很有效率地把该厘清的事情定案,也可以减少来回沟通的成本。 在营业时间与时差之间取得平衡 另一个困难之处,是怎么定锚自己的生理时钟和睡眠时间。 在旅行刚开始时,一开始你还会有时差因素,能够维持和原本工作时区一致的行程。但大约三至五天后,只要你有行程要跑,你的身体就会很容易开始进入混乱状态:该睡的时候睡不着,不该睡的时候又很困。特别是人体自然的生理时钟是和日出日落有关,只要你有外出、晒到太阳,就很难不被影响。 这时,先前定义的「营业时间」就很重要,确保自己在 Type-C 的营业时间内状态是好的,并且在营业时间前有充分时间休息。假设我的 Type-C 工时是当地时间 11pm 至 4am,我会在 9pm 至 10:30pm 间先小睡一下,等到 4am 完成工作后,再进行较长时间的睡眠。或是在营业时间的空档中,做 30 分钟的 power napping。不要小看这些短时间的睡眠,这些睡眠都能协助你维持专注度和续航力。 此外,如果有需要,可以摄取一些睡眠辅助品(有些需要医生处方),并且确保睡眠时间内,房间能够保持阴暗。浅眠的人,可以用耳塞、眼罩、舒眠精油协助。睡前喝熏衣草茶、洋甘菊茶等等,也能帮助放松。但不建议睡前一小时喝太多水,会影响睡眠质量。 旅行同时维持工作质量 运用旅行中零碎时间完成 Type-I 的工作也是很好的策略。例如转机、等待登机、搭飞机或火车的时间,都可以善加运用,确保自己产出的质量不被旅行影响。 保持行程弹性也是很重要,最怕的就是没睡好、玩不到、工作又被影响。行程安排不要太密集,即便有一整天没有出去玩,你心态上也不会觉得懊悔、可惜。因为有时候你真的会需要一整天好好补眠、休息。 在因为时差失眠、睡不着的时候,也尽量不要焦虑,可以趁这时候完成 Type-I 的工作,有时候真的弄一弄就会有睡意了。 跨时区工作要特别注意和同事沟通时的时区换算。推荐使用时区换算器,确保双方约定的时间一致。 如何开启数字游牧的可能性 digital Nomad 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浪漫,肯定也没有在家工作舒服。但能够一边看世界一边工作保持收入,这就是数字游牧的魅力。 许多人向往 digital Nomad 生活,想要转职远程工作,却又不知道从何准备。因此,我开始接受委托,为想转职到远程工作的职场人做「转职咨商」。透过有系统和策略的规划,协助职场人开启数字游牧的可能性。有兴趣的朋友可到 Career Talk with Ivy 页面 看细节。 在旅行的途中,确实也会想念家中的大屏幕、升降桌、办公椅等等。不过有舍就有得,只要能做好行前准备,有方法平衡旅行和工作的时程,就能够享受数位游牧的魅力。 延伸阅读: 如何digital Nomad — 行李篇 你与远程工作的距离 转职前,你必须要知道的几件事 -- 本文转贴自:Ivy is Out of Office(原文标题:如何 digital Nomad — 跨时区篇)

December 9, 2023

《远距工作这样做》选摘:远距工作沟通效率差?想提高沟通质量,试着从「降低沟通次数」开始

我一直认为,在工作上,如果需要频繁与对方沟通才能办成事、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工作上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错。 我想在职场上,下面这些问题的提问语句,对你来说应该不陌生: 「在吗?」 「你有没有什么方向?」 「你觉得黄色好吗?」 「你觉得老板想要什么?」 这类问题给人的感觉十分黏腻与烦躁。 表面上这些问句看起来好像很平凡,但实际上,这些问句在协作上带给的队友负担其实挺大的。平常在办公室里这样有一搭没一搭的乱聊,看起来还没什么。但是如果在远距中,这类问题一旦出现在通讯软件内,看到时自己内心常有一股冲动想掐死对方。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这些问题都有个共通特点:每当这些问题出现前,你总需要再多问好几句,才能明白对方最终要什么? 以前,在办公室里这种问题很常见,但大家其实不太在意,主要原因是因为以前这类问题,多来回几句的成本只要几秒钟。但是切换到远距工具后,光是响应问句的时间成本,加上远距工具的操作,就是多了几十倍,所以往往让人不由自主的无名火起。 这些问句的成因很多,有可能是当初对方没想清楚,随口就丢出问题,而没有好好把核心要求表达出来。 但还有一种更可怕的情况,就是问这些问题的人,平常就有不好的工作习惯,习惯将「思考作业」扔给对方。 建立不要丢思考炸弹的提问原则 平常在办公室里,我们对这种「思考作业」炸弹没感觉,但是一切转换到远距工作模式,就觉得跟这样的人工作十分吃力,沟通上很抓狂。 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改变「结果」? 不管你是炸弹接收者,还是无意中成为了炸弹制造者。如果我们不想陷入这种讨厌的情形,我建议团队里面针对问问题的原则,应该改成: 在问对方一个问题时,先思考自己想要得到什么答案? 尽量将问题的答案选项,用手段集中限制成你想要的结果。 将一个「开放问题」,改造成有限的多选题。 比如说上面举这些无脑例子,就可以重构成如此: 「在吗?」 「在吗?我想跟你沟通 A 项目的事。我在 15 分钟里面都在线。如果你在的话尽快回我。如果等下要找我,我可能整点才在,到时候可以打我电话 XXXXXX。 」 「你有没有什么方向?」 「关于目前这个问题,我目前有 A 方向、 B 方向、 C 方向,我个人比较偏好 A 方向。你有没有其他想法?」 「你觉得黄色好吗? 」 「关于这张海报,我做了红橙黄绿色,我个人觉得黄色在这个场景比较适合,理由是 XXXX。你比较偏好哪一款。选个两组给我。」 「你觉得老板想要什么?」 「我认为老板因为 AA、BB、CC 因素。他可能比较偏好 CC 选项。你有什么的看法?可以给我你的方案与理由吗?」 让我们看看,前后两种提问有什么差别。你会发现,这些问题经过「改写」后具备几个特征: 相对比较长。 一次性的表达了自己相对完整的看法。 如果对方没有什么想法,提供封闭式选项,让双方能对结论快速收敛。 容易得到具体的沟通成效,时间可控,结果可控。 「过度沟通」(在一句话里面塞满了可能的选项,以及上下文场景)。 先拆解问题,沟通才能获得有效答案 我们平日之所以会「没有效率」的原因。是因为「走过去沟通」的「时间成本」非常低廉。所以反而最有效率的方式,是近距离高频率的快速修正。 然而,这种走过去沟通的「坏习惯」被带进远距工作时,大家就会觉得「沟通」上很费劲。 我们可以把「时间」比喻成水,「沟通」当成洗澡。以前在办公室,我们有自来水,当然是拿莲蓬头快乐地冲澡。但是如果我们到了高原上,洗澡需要打水,非常的费力。你还会想要在高原密集的打水进行快乐地冲澡吗?当然不可能! 这时候,我们采取的策略,就会变成可能两天才洗一次澡,每次都采取擦澡的方式,并且集中在某些时段里面大家一起洗。 在远距工作上,为什么我在开篇第一个原则,就是「限制直接、立即沟通次数,一天最好在两次以下」? 目的是,反过来设计一个极限场景,如果说话机会这么珍贵,大家就不会浪费时间找寻更好的语音沟通工具,或想开更长的会。 而是回过头来,促使自己在遇到问题时更深入地思考:自己要如何提问题?又期待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在提问之前,先把问题拆解清楚,反而可以更有效地获得答案、缩短沟通时间。 -- 本文摘自创意市集《 远距工作这样做:所有你想知道的 Working Remotely 效率方法都在这里》

December 8, 2023

《普通人的海外求职指南》选摘:出国工作没你想的那么好!海外求职前,3 个问题帮自己做事前检核

出国工作就像离家独立。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长期离家时的回忆吗?有的人是到外县市读大学、有的人是当兵到了很远的营区、有的人则是出国当交换学生。那是一种混杂着自由、探险和一点刺激感的悸动,有时候「离开」就是目的本身。 出社会一阵子之后,很多人心中又会再次漾起这种离开的渴望,只是这时候的限制条件更多了,你可能有了稳定的工作,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脱离现在的舒适圈;你可能有了生活的责任,不确定家人能不能承担失去来自你的经济来源;你可能已经有了明确的升迁道路,不太确定离开之后是不是真的更好。 嘉玲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年轻的时候就有出国工作的梦,除了薪水,她更在意的是国际经验。 毕业之后加入一间台商公司,说不羡慕同期直接加入外商的朋友是骗人的,她想象的画面里,朋友们已经比她早一步拥有这些国际经验,可以说是半只脚站在海外工作了。 三五年之后,她也出国旅行和出差过几趟,这才开始感觉到自己所追求的国际经验更多的是关于职涯发展:她希望自己能领导一个跨国团队,并且和多元背景的人有共事经验,在职涯上取得更大的舞台。 某一次同学聚会的场合,她才知道在外商工作的同学一直很羡慕嘉玲已经能够主导项目、在东南亚社群建立起业界的声誉,而同学除了偶尔和国外上司用英文汇报,大部分工作上的同事和对口的厂商,其实都还是相似背景的本国人。 若纯论薪水,嘉玲的税后薪资已经足够在台北过上相当有余裕的生活,虽然嘉玲仍留在台湾,可是她的视野从不只局限于台湾。 士豪则是另一个例子。在美国工作了五年之后,他在 2021 年选择回到台湾。 美国的薪水仍然比台湾新工作高,但是在疫情之际,他不能再像之前一样定期返台与家人相聚,长期独自一人在异乡远距办公一年,他重新问自己:在这个人生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第二波疫情再起之后,答案变得越来越明确—他是个需要常常和家人相处、和朋友闲聊的人。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某一场对话,他接受朋友的建议,开始进行心理咨商,才知道自己心理已经开始出现状况了,问题在于从一开始他对海外工作的向往其实也是能够交到不同背景的朋友,但是这五年来,他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因为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缘故,仍然非常局限,朋友都是华人不说,实际上认识的人,连职业和产业都一模一样。 于是士豪决定返台,而他在台湾工作的这一年,几乎是他开始工作以来最快乐的一年。 出国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取舍。 你得思考的不只是离开的优点,还有更多离开的缺点,当你能够坚定地回答「为什么想要出国工作」这个问题时,才真正开始走上「出国工作」这条路。 这条路有时充满欢笑,有时异常孤独,你不必头也不回地离开,但不管选择闯荡还是回头,都要能够先把心态和目标确定下来。 事实上,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这两年间,越来越多人选择「留在台湾」或者「返回台湾」工作。 根据主计处的资料,2020 年台湾人赴海外工作的人数为 50.1 万人,较 2019 年的 73.9 万人,大减 23.8 万人,不只是 2009 年开办调查以来的最低点,也是近五年来首次人数下降。 回想上述的两个故事,不妨再问自己一次:你为什么想要出国工作? 出国工作到底哪里好? 工作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如果单纯为了找到工作而削足适履,强迫自己处在没有目标的痛苦漩涡之中,反而失去出国工作的意义了。 你的目标不一定是要和工作有直接相关,但一定要能清楚地告诉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如果问起一般人想要前往海外工作的动机,大概可以归类为以下四项: 1. 追求更高的收入 每个工作的薪资常常取决于两个要素:这个公司赚不赚钱、公司所在地的人才供需是否平衡。台湾产业的强项目前还是在科技制造业,这些上市公司都有赚钱,也持续对人才有大量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新竹市家户平均收入比台北市还要高的原因。 但对于其他产业,比方说纯软件业和顾问业,国外的产业聚落常常能提供更高的薪资,这也是很多人决定出国工作的主要原因。 2. 追求更好的成长机会 企业总部或核心市场所在地常常能提供人才更大的舞台,因为有机会接触到核心或规模更大的项目,这些是小型区域市场比较难望其项背的。 而大的舞台就会吸引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人才聚集,激荡出创新的产业知识和方法论,进一步为前来挑战的人才职涯加值。 台湾在市场规模和产业类型的先天限制,常常会让职涯中段的专业人士或基层主管「卡住了」,缺乏晋升机会,进而失去承接挑战和成长的机会,这是另一个让人决定出国工作的重大推力。 3. 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 住过国外就会发现台湾其实是个方便又安全的宜居之地,做为退休的选择,生活质量相对来说是很好的。但如果同步考虑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就多了很多让人决定出国的理由。 许多人是为了更合理的工时和更完善的休假制度而出国的,也有人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质量而出国,有的人则是向往绿地和较方便的旅行机会。 4. 对于特定文化的爱 有的人把出国当成是拓展文化体验的途径,不管是想要认识更多元种族文化的朋友,或是向往动漫、K-pop、NBA 等特定流行文化,又或者单纯对于法式情怀、户外活动等特定生活型态的喜爱,这些都是族群组成和生活同构型较高的台湾无法提供的。决定因为另一半而为爱走天涯的也算在这一类。 留在台湾绝对不好? 然而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许多人也重新开始检核这四个维度,实际上留在台湾未尝不是个好的选择。举例来说: 1. 税后薪资:疫情期间除了内需产业的扩大,和出口相关的产业也有爆炸性的营收成长。从分红到本俸,非常多科技业相关的职务都陆续开始调薪计划,跨国大公司加码进驻台湾,也渐渐开始拉高了人才的薪资水平,如果考虑税后所得和实质购买力,台湾部分产业的薪资已经超越日本和欧洲能够提供的水平。 2. 成长机会: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科技业和传统产业也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职涯机会提供给愿意外派或领导跨国项目的人才。这类工作的合作对口分布在东南亚、东欧和中南美洲地区,能够提供的舞台比起直接出国工作的人并不逊色。对于足够资深的高阶人员,台资企业因为总部就在台湾,加上同样文化背景的优势,有时也有机会争取到总监以上的职务,避免国际职场上隐形的竹子天花板。 3. 生活质量:承平时期普通人比较意识不到的生活质量,包含治安、医疗效率、公共价值观差异等等,在疫情期间被大幅度地凸显出来。留在台湾工作仍有一些生活上的压力,但它更像是一种生活型态的取舍,而不再只是单方面的劣势。 那么对你来说呢?你为什么想要出国工作?你最重视的又是哪个部分? 套用知名作家赛门.西奈克在《先问,为什么?》提到的黄金圈理论,你必须先从为什么开始,再去思考怎么做和如何做。因为「人们会跟随的不是你做的事情,而是你做这件事背后的理由。」 你的梦想也是一样,长期而言,你很难说服自己为做而做,一定要有一个理由,才能说服自己在困境之中持续做下去。 如果单纯是为了薪水,可能就比较愿意妥协于不喜欢的文化;如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可能就愿意接受比较平缓的职涯成长曲线和薪资。这点对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个人的不同职涯阶段也不一样。 最好的选项也许可以同时达成一开始说的那四个动机,但如果无法同时满足,把目标拆分成两到三个阶段逐步实践也未尝不可。 检视自己理想生活的目标 你必须要不断倾听内心的声音,究竟自己想要出国工作的初衷为何,又愿意为了这件事牺牲什么。要做到这件事没有快捷方式,需要定期花一段时间和自己对话,声音才会隐隐浮现。不妨从下面这三个简单的问题开始,每半年问自己一次: 1. 你想要透过出国工作得到什么? 2. 这些东西只有透过出国工作才能得到吗? 3. 如果没有了这些,你还想出国工作吗? 当声音开始萌芽之后,就把握机会手写下来吧,这将会成为每次你想要放弃的时候的专属符咒。 写下来不只是一个仪式,也是一个你对自己的承诺。很多自我成长的书籍和励志故事的主角,都曾分享过这种目标设定的小技巧。你可以把这本书当成一个起点,现在就写下自己的理由,困惑的时候再回头来寻找自己的初衷。 关于职涯和生活重心的思考,我非常推荐由史丹佛大学教授比尔.柏内特和戴夫.埃文斯所写的《做自己的生命设计师》。书中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工具,让你从人生观和工作观开始,透过记录每天生活的简易日志,检视自己理想生活的目标是什么。书中许多自我探索的工具也都可以直接在同名的官方网站上下载使用。 当你找到了人生的为什么,也许会发现美好生活并不需要出国工作,出国工作也有可能只是最终目标的一个手段,那都很好,只要那是你经过思考之后,自己选择的就好了。 -- 本文摘自圆神出版《普通人的海外求职指南:不必留学,也能让国际工作主动找上你》

December 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