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管理
46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海外工作難的不是工作,是生活!6 個方法從零開始建立「生活社交圈」!
對於我們這樣以線上教學維生的老師們,到外縣市、國外工作,成為數位遊牧,技術上並不困難,只要準備好電腦,事業完全可以帶著走。 難的都是工作之外的那些事,也就是生活管理。 幾位跟我做過一對一教學事業 coaching 的老師,常常都把這件事掛在嘴巴上講:「好希望今年就可以實踐數位遊牧、到國外去邊生活邊工作的夢想喔!」 我接著問了一下,這幾位年輕的老師,單身無家累、不用幫家裡還債、也沒有養寵物、教學事業 100% 在線上進行、也已經存了一筆緊急預備金,根本就是買了機票就可以飛的狀態,有點搞不懂他們是卡在哪裡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 原來,他們是有點難想像,到了一個走出機場就沒有認識任何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要如何建立人際社交圈。下了班要找誰吃飯?週末要跟誰出去玩?如果都還是只能跟台灣的朋友視訊聊天,這樣出國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這我有經驗,相信我的經驗可以幫到你。 2008 年,我一個人飛到世界的另一端「多明尼加」去工作,當時是經由國內單位外派過去做華語老師,定義上不算數位遊牧,然而要面對的「從零開始建立生活社交圈」是跟現在每一位數位遊牧工作者是一樣的。 而且,當時 FB、五花八門的社群交友 APP 還不流行,出國前想要透過網路認識已經在多明尼加的台灣人、或像現在這樣從臉書社團找到當地共同興趣的朋友,都不如現在容易。 我搭了 30 小時的飛機,從台灣飛到洛杉磯、洛杉磯再到巴拿馬、巴拿馬轉多明尼加,走出機場,已經頭昏腦脹,只想洗個澡,大睡一整天。 隔天出門覓食,我才有「哇!我真的就要在這個全國都沒人認識我的地方,生活兩年了嗎?」 第一天,很新鮮,逛超市很好玩、走進充滿人情味的雜貨店很好玩、學習當地的公共交通系統要怎麼搭車很好玩。 第二天,買買當地小吃、學習如何跟當地人一樣在自助餐便當店點菜、走路就能到海邊散步,看夢幻的加勒比海,小事情都讓人興奮。 第三天,我開始發現自己下班後沒有人可以聊天,想約個姊妹出去喝咖啡?沒辦法了!想找台灣的朋友視訊一下,時差日夜顛倒,也約不太到。 面對空蕩蕩的那個房間,一台筆電就是我跟台灣連結的管道,的確有那幾個 moment ,我一直問自己「我真的能在這邊過兩年嗎?」幾個特別想找人聊天,卻只能面對電腦發呆的時候,我也是好幾次用眼淚度過。 我還記得我是小年夜那天飛出去的,台灣的朋友們都在跟家人過年,我一個人飛到一個遠到不行的國家,因為外派單位聯絡的資訊落差,到了當地才發現教學工作根本一個月之後才要開始,所以我急忙飛過去,雖然有薪水但沒工作可做,沒工作就沒有跟人交流的機會,我到底是來幹嘛的啊? 我不是唯一被這個單位外派的工作者,其實我還有一些台灣同事,只不過大家工作範圍不同,並不會常有機會見面。 過了幾個週末,我發現台灣同事們大多是這樣過的:「到當地的中國餐館吃飯、到某個人家裡唱 KTV 、看台灣電影、打撲克牌…」。 等一下,如果我飛了大半個地球,卻是把週末過得比台灣還台灣,那我不如回台灣工作就好了啊? 知道這個不是我出國工作的目的,我很有意識地和台灣同事們的社交圈維持一個距離,偶爾參加他們的活動,其他時間,我必須靠自己打造另一個生活圈。 以下是我用過的方法,多明尼加朋友都覺得,我只是住了兩年,過得比他們還像多明尼加人,我自己也很滿意那兩年的人生體驗,以下與你分享。 當年在多明尼加健身房上飛輪課(圖/游皓雲 提供) 一、參加當地機構的課程 我當時報名了 salsa 舞蹈課和法文課。 會選這兩個,是因為這兩個項目都是我在台灣原本就有在學的。 而且這樣的課程,很快就能讓我認識到有共同興趣的當地人,下了課可以跟同學一起約練習跳舞,或者跟法文課同學約去喝個東西。 多明尼加是講西班牙文的,你或許會問為什麼不是上西班牙文課?原因有二。 第一,我的西班牙文當時已經算流利了,如果真的要上課,就要上專業等級的討論課,我找了三五間語言學校,都沒有找到適合的課。 第二,上西班牙文課,同學都會是其他外國人,因為當地人不必學西班牙文,這無法幫助我打造當地社交圈。 上法文課,同學就都是多明尼加人,他們對我這個不是多明尼加人的同學,也會很好奇,這樣交朋友就快很多。 在多明尼加兩年,我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在舞蹈課和法文課認識的,到現在都還有聯絡,他們其中一位甚至還來台灣學了兩個月的中文,我今年去歐洲,也還打算找他碰面,這種朋友都會是可以聯絡一輩子的好朋友。 二、報名健身房會員 我在台灣本來就有上健身房運動的習慣,要讓國外工作的生活有一個秩序感,建立類似的 routine 很重要。 前半年我為了省錢,報了一個比較陽春小型的健身房,因為當地貧富差距頗大,在那間健身房會遇到的人,有點像是另一個世界的族群。 後來我搬家,也就順勢換到了一間會員費比較高、但環境好非常多的健身房,大概就是台灣連鎖健身房的這種品質,有氧課程也很多,去久了之後自然會常常遇到一些熟面孔,健身房裡面還有咖啡店,漸漸就會多遇到很多可以聊天的對象。 三、在固定的店家出沒交朋友 我在多明尼加的首都 Santo Domingo 工作,那個城市只有兩間稍具規模的書店,大約就是台灣金石堂的大小,裡面有間咖啡店,我常常去那邊看書、備課、改作業。 抱著一堆中文書去那邊工作,很容易引起注意,有一次,隔壁桌的幾位先生,跟我聊了起來,很好奇地問我中文這個語言的邏輯。 沒想到他們是一群當地媒體的記者,沒事就約在那邊喝咖啡,交換新聞資訊。 於是我後來就更常到那間咖啡廳報到,只要他們是在閒聊,我就加入,聽到的都是當地第一手資訊,他們甚至後來也帶我去一些當地人才會去的活動、餐廳,幫我開了很多眼界。 四、常主動跟你的工作夥伴分享興趣 我見到人就講我很愛看棒球,有棒球的資訊拜託他們都告訴我。 很幸運地,有一個學生,就有一個好朋友是棒球記者,介紹給我認識。 那位記者也非常熱心,知道我在台灣也做過棒球記者,邀請我去他主持的廣播節目分享,還帶著我進多明尼加職棒的記者會,後來自然我們也變成好朋友。 不必等別人問,你自己就可以一直把「自己需要什麼資訊」散播出去,大家都很忙,你要讓別人有資訊的時候,很容易想到你,順手就願意分享給你。 五、上網找興趣培養類的社團 當年還沒有臉書社團這樣的管道,我是在 google 搜尋了半天+詢問多明尼加朋友,才終於找到一兩個類似台灣 mobile01 的論壇多明尼加版,在上面參加了一個單車團。 幾個週日,我就會跟著這個團去騎腳踏車,他們當然認識一些我們這種外國人找不到的路線,我也可以邊騎邊跟他們練習西班牙文。 現在有臉書社團,要找這樣的朋友太容易了,你甚至出發之前就可以去認識一些網友,一下飛機就有人可以約了。 六、對一切保持最大彈性 很多外來者會對當地有所抱怨,工作效率低、不求長進、交通便利度不如台灣、食物不好吃…。 說實在的,如果一個在台灣的外國人,開口閉口都是抱怨台灣,你會不會很想叫他滾出台灣? 那麼我們到了國外,變成那個看什麼都不順眼的外國人的時候,又怎麼能期待被當地人接受? 在多明尼加那兩年,我交了很多朋友,做了很多在台灣根本不可能做的事。 包括天天吃那個看起來完全沒有賣相的紅豆飯便當、在街上、夜店一晚跟十幾個陌生異性跳舞、走到那裡都跟陌生人交談、停電鄰居約到街上喝酒我就馬上衝、在健身房嘗試每一種我在台灣根本不會上的課、失戀太難過跑去跟義大利阿嬤同事哭訴…。 既然到了國外生活,不管是現在很流行的數位遊牧身份,或者單純外派工作,我會建議就放掉在台灣的那些「應該」,全心投入去體驗這個只有在當地、當時、當下可以體驗到的人生版本。 不管那些體驗是正面還是負面,它都會成為你成長過程的一部分,如果你跟我一樣是老師,相信我,就是這些常理之外的人生經驗,會讓你未來的教學風格,長出獨特的魅力,那會是你參加100次研習都學不到的隱形教學功力。 -- 本文轉貼自:游皓雲/台灣人的西班牙文老師/外國人的華語老師/雲飛語言中心創辦人(原文標題:海外工作難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生活管理)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5, 2024

想要數位遊牧,卻害怕入不敷出?學習「預算與財務管理」是你自由的第一步!
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生活,即遠端辦公與旅行的融合,無疑是一種充滿魅力的生活方式,但並沒有想像中的浪漫。然而,有效的預算規劃成為了這種生活方式的重要挑戰。常有人問我,如果要過上 Digital Nomad 的生活,要花多少錢?這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我將分享一些我的經驗和方法,希望能夠助你在數位遊牧的路上更好進行預算規劃。 事先存錢 雖然「事先存錢」這個建議看似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卻常被忽視,特別是自由工作者型態的數位遊牧者,收入主要來自於接案,相對不穩定,甚至還有可能面臨客戶拖款的風險。有一種情況是,他們期望藉由待收帳款來支付旅行費用,然而在旅行途中卻因客戶拖款而導致款項延遲進帳,進而引發現金流斷裂的危機,旅遊的品質和心情大打折扣。因此確保旅費充足再出發就很重要。透過準備充足的旅費,讓自己在 Workation 中更加輕鬆。 掌握大項支出 旅行的主要支出通常為機票和住宿,因此,明確了解並預測這兩項支出是數位遊牧生活的預算規劃首要之務。 如果你偏向於長期留在一個地方,或者你的 Workation 劃得相對短暫,那麼你可以提前訂好住宿,這樣住宿費用就可以相對準確。然而,如果你更喜歡邊旅行邊選擇下一站,像我一樣,那你就需要在頭腦中有一個明確的住宿費用範圍。 例如,假設你為自己設定的住宿預算每晚不超過 80 美金。在房價較高的城市,你可能會超出這個預算。但是,當你到房價較低的地方,你就需要將之前的超支部分彌補回來。這樣,你就能精準掌握大項支出,確保數位遊牧生活的經濟彈性。 利用全球數據估算生活費 許多人問我身為 Digital Nomad 怎麼抓預算,其實我的方法論是用大數據去推算。 首先,我平時就有記帳的習慣,因此清楚自身日常開銷的金額和架構。有了這些基礎數據,我就能夠參考全球物價水平比較網站(例如 Numbeo) 來做規劃。這網站能比較你當前居住地和可能的目的地的物價,進一步到單一商品的價格比較。 例如,以 2023 年 Q3 台北和京都的物價為例進行比較,根據 Numbeo的數據,京都的外食普遍比台北貴,但購買食材的費用卻較低,像是牛奶的價格甚至只有台北的一半。然而,京都的公共交通費卻是台北的 1.5 倍。 利用 Numbeo 的數據做 Digital Nomad 生活費預算推估 Numbeo 可以細看到個品項的價格差異 透過這樣的數據,你可以根據同樣的天數(例如旅行兩個月)你平時的生活消費模式,來推算在不同地方的生活費。此外,也可以根據當地的物價變動來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進一步做好預算把控。 打造預算緩衝區 在對大額支出和推估的生活費作了初步加總後,再加上 10%-15% 作為緩衝金。無論我們的預算規劃再精確,始終有些費用是無法完全預料的,特別是在旅途中遇到的緊急情況,例如電腦螢幕壞掉需要送修、或是買外接螢幕應急等等。這些狀況往往需要即時的金錢來解決。 有了這個緩衝區,可以讓你在遭遇突發狀況時有更多彈性和安心,而不會打亂你原本的預算規劃。此外,緩衝金也可以為你的旅行體驗帶來更大的自由度。例如,你可能會在旅程中被推薦新的景點,或是遇見一場錯過會很可惜的活動。如果有了這份額外的預算,你就可以更自由去探索和享受這些旅行中的驚喜,而不必擔心這會超出你的預算範圍。 確保海外提款的便利性 出發前,確保你的銀行卡可以海外提款。攜帶大量現金既不便又危險,因此擁有一張全球通行的銀行卡更為方便。選擇銀行時,別忘了比較各家的海外取款費用與匯率,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一旦確認可以海外提款,記得將提款卡設定為「國際使用」,以防銀行誤判為詐騙行為並封卡。 了解自己消費的優先順序 清楚自己的消費優先順序也是要素。或許對你來說,旅行就是要購物,或是可以探索新事物獲得新體驗,也可能是品嚐美食或米其林摘星的大好機會。了解自己的消費優先順序可以幫助你在預算規劃時更加明確。比如,如果你是個饕客,那就預留更多預算在飲食上;如果你熱衷於購物,那就將購物列為預算的主要部分。明確自己的消費優先順序,不僅可以最大程度的滿足你的需求,同時也能在旅程中,實現最適合自己的 Digital Nomad 生活方式。 積極記帳以掌握消費動向 在數位遊牧生活中,尤其是使用外幣支付時,記帳顯得格外重要。在消費的當下,我們雖然也是會換算匯率來衡量這筆消費是(相對)便宜還是貴,但長時間下來,金額的掌握可能因為匯率和繁忙而變模糊。 透過記帳,可以精確掌握每筆消費金額和整體金流。記帳習慣讓你清楚自己的消費模式,有助於調整 Workation 中的花費,以及優化未來預算規劃的能力,並察覺任何財務問題。在數位遊牧生活中,記帳是有效管理預算、確保遠端辦公和旅行生活順利進行的關鍵工具。 策略性使用信用卡 許多人在旅行時會選擇攜帶大量現金,但我個人更建議策略性地利用信用卡。原因有幾個: 首先,長時間旅行所需的費用不菲,隨身帶著如此大筆現金不僅不便,也較為不安全。一旦現金遺失,基本上就無法找回。 其次,信用卡消費都有詳細紀錄,如有消費爭議時,這些紀錄可以作為參考依據,退款程序也相對簡便。我就曾經被店家超收費用,當下請店家查看他們的刷卡紀錄,我也出示銀行寄給我的即時消費明細作為證明,才順利解決問題。 最後,雖然有些人會因為匯差而選擇在出國前買外幣,但如果能選擇一張國外刷卡回饋高的信用卡,其實也能有效抵銷一部分匯差,而且匯率變動情況往往難以預測,把外幣先買起來也不一定更划算呢。 絕對不能省旅平險 絕對不能忽視的一點是,旅行保險絕對不能省。尤其是當你身為 Digital Nomad,在國外邊旅行邊工作,旅行保險的保障更是不可或缺。在海外接受醫療服務的費用往往非常高昂,如果沒有旅行保險,你可能需要承擔巨大的經濟壓力。因此,無論你打算在哪裡進行遠端辦公或工作假期,一份完善的旅行保險都是你在外生活的重要保障。 旅行與工作兩者兼具,雖然充滿挑戰,卻也相當吸引人。能一邊為生活增添色彩,一邊不打斷工作並保持收入,這就是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生活的魅力所在。 2019 年的疫情加速了遠端工作的發展,各國更為數位遊牧者推出專屬的簽證。許多人嚮往這種工作方式,想要向數位遊牧生活邁進,卻不知從何開始。因此,我開始提供轉職諮詢服務,希望能協助想轉職或成為遠端工作者的朋友。以策略性的規劃和有系統的方法,縮短你與理想生活的距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 Career Talk with Ivy頁面 了解更多。 Digital Nomad 的實際生活充滿獨特性與挑戰,妥善的預算規劃是讓旅程夠順利的關鍵。除了以上提到的幾個要點,最重要的是,依照你自己的實際需求來做出最適合自己的調整與規劃,才能盡興享受 Digital Nomad 生活的魅力。 延伸閱讀: 你與遠端工作的距離 如何Digital Nomad — 行李篇 如何Digital Nomad — 跨時區篇 -- 本文轉貼自:Ivy is Out of Office(原文標題:如何 Digital Nomad — 預算與財務篇)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2, 2024

Joe 的時間管理術|基本知識
在針對「時間管理」這議題往下細寫前,我想要談三個基本概念。 如此可以先統一一下定義,另一方面嘛,也希望大家在技術上追求「優化」前,能先得到正確的心態。 因為我總相信世界所有東西,只要你能掌握核心,總能發展出自己的做法與技術;但若只學技術卻不理解原因時,就很可能被那技術制約甚至反噬。 所以不希望有人誤會說「我只要偷學 Joe 的一兩個手法,我也能一下做好很多事情。」 方法永遠只是思維落實的一種過程與手段罷了,若心態不正確,只學皮毛是絕對沒有成效的喔! 這是希望讀者往下看之前,能先充分理解的事情。 在這篇中,我要談三個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 時間管理良好下,能帶來的成功到底是甚麼? 管理其實是有分為主動與被動的差異。 效率提升並不完全是時間管理的關鍵。 那我就依序在這篇談談這三個基本概念。 成功是甚麼? 印象中,每次在文章中提到成功,就會有人酸溜溜的回應說:那些人成功要不是歸因於家世、政商關係、逢迎拍馬、就是純粹的好運,成功不是可以學的啦! 我與 Bryan 畢竟離巴菲特或是比爾蓋茲那種成就還天差地遠,所以我們雖然盡量都希望大家正面思考,但終究沒甚麼強而有力的論述來否定那些酸溜溜的思維。 嘿,我甚至不否認,人若要得到巴菲特那樣等級的成就,除了努力、天賦以外,或許還真的需要很多好運。 但我在這裡想強調的一個論述,在於我們對於「成功」的定義未必要這麼極端。 並非只有成為巴菲特、選上總統、得諾貝爾獎、或是建立橫跨五大洲的商業帝國才算。 我們一般人或許平凡、或許夢想微小的多、或許只擁有人生某階段的渴望,但對自身而言,若能達到那些夢想,一樣是能帶來人生中高度的圓滿與充實。 這些成功可能是考上某種證照、完成一個設計提案、構築一份企劃、完成婚禮安排、甚至是減肥與健身。 更重要的是,這些目標的成功其實往往是引領我們往更強大的方向前進的里程碑。 就好比學些速記與讀書的手法,雖然不可能讓你拿到諾貝爾獎,但最少會讓你有系統的記得書中的內容,能考個好學校、甚至在起點上超越其他不懂的人。 這在時間管理上也是類似的概念。 學會這些東西,確實不會因此就產生甚麼巨變;但最少會讓你「更有能力」追尋「屬於你的成功」。 大部分人雖然擁有夢想,卻常常因為「現實問題」而把夢想不斷往後延。 「等我有時間了」、「等我有錢了」、「等我升職了」、「等小孩大了後」;總是會有一堆藉口,讓人們把想做的事情一直往後推。 五年、十年回頭來看,很多人講了一輩子的事情,往往連起步都沒有。 但若你知道如何利用時間,其實很多事情或許早就可以起步了,就算如蝸牛般緩慢,五年十年回頭來看也是移動了一些距離啊。 換言之,具備時間管理、或是個人的財務管理的知識後,讓我們有能力提升自己的執行力、增加我們時間或是金錢的利用效率,我們將更有機會追逐並完成我們的夢想。 就算那夢想跟知名人士比起來微不足道,但總是一個起步。 要成為巴菲特,我們也是需要一桶金、一桶金的慢慢累積。 所以成功並不表示一定要 aim high,但若能逐步的達成我們每個人生夢想,就是一種能對自己交代的成功。 而若能把這些中小型目標都達成下,萬一哪天還有好運加持下,搞不好我們就會是另一個能被歷史記錄下來的人物。 當然,後者可能可遇不可求;但能達到前者,最少也能讓自己某種程度衣食無缺、人生了無遺憾了。 這是我想要強調的「成功」 → 一個由我們自己定義夢想,並將其實現的過程。 這成功並不虛無飄渺、也並非是凡人不可觸及的。 重點是你願不願起步,以及是否有個好方法讓自己事半功倍罷了! 說到這,我想到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改寫規則的人,獨贏」Page 104 頁有這麼一句話:「你無法確保成功」美國第二位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寫信給妻子艾碧蓋兒道,「你只能讓自己的作為值得成功」。 這段話讓我很有共鳴,因為我一直相信若我們投注心力為自己規畫未來,就是「讓自己的作為值得成功」。 時間智商的提升,就是讓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更容易達成自己的目標與願望。 最終,也就是提升了成功的機率。 管理的關鍵在於主動兩字 第二個基礎概念是這樣的:並非你去買本「萬用手冊」(如有名的ほぼ日手帳)或是有在用「Calendar 軟體」就叫有做時間管理。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在用類似工具,可是不表示因此就能有效的完成足夠的工作。 問題在哪裡呢? 我自己觀察後發現,好的時間管理、跟壞的時間管理,重點的差異在於如何界定「管理」這個字眼。 管理這個字眼很有意思。 他在中文裡,只有這一個字;但在英文裡頭,其實有好幾個字眼都代表管理,比方說Administration、以及Management。 management 這個字眼,比較有「介入、干預、並預先改善」的意思;而 administration 有人翻譯成行政管理,通常代表的是「做些動作來確保事情運作順暢」。 像一間公司裡頭,administration team 通常就是在確保日常運作不出錯、大家照著規矩與流程做事。 以政府部門為例,會有著大量的事務人員,他們的責任就是做這樣的事情:確認大家都有身分證字號、確認大家都有繳稅、確認預算都有執行類似這些事情。 至於為何人人需要身分證字號,預算金額到底合理不合理,那可不是這類單位需要憂心的問題。 management team 才是一個組織中負責要憂心為什麼以及去哪裡的單位,他們通常負責提供 vision(願景)、決定優先順序、思考資源配置等。 順帶一提,講到 vision 這個字,就想到我最近看到一段話對這字描述的極為貼切。 這是格理弗遊記的作者 Jonathan Swift 說的:Vision is the art of seeing things invisible。 「看到尚不存在的藝術」,這描述還真棒呢! 一個好的組織需要這兩者的平衡。 有些人負責維持日常運作順暢、照著規矩辦事;但也要有些人負責往前看、隨時思考規矩是否該改、方向是否該調整。 像我們身體就有著非常完善的行政組織,如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 它們巧妙的運作,讓身體維持正常運作。 但是呼吸系統可不會幫我們思考如何追求成功與卓越。 你還需要用腦、用心來成立我們的「主動管理」系統,把夢想化為行動綱領並加以實行。 離題的講了這麼一大段,我想說的是:在時間管理上也是一樣。 很多人只是被動的把別人來找我們要做的事情記入行事曆中,然後照著執行,並以為這就是管理時間。 但這其實不叫時間管理,這充其量只是有個「提醒機制」罷了。 提醒機制只是做到行政管理,讓我們不出錯、運行順暢;但若要追求成功,你還需要更多「主動」的成分在其中。 比方說,如何妥善的安排工作、調整優先順序、拒絕矛盾的事情、甚至是思考找尋自己的 vision(也就是定義自己想要的成功或是通往成功的里程碑是甚麼)。 這才是我覺得在時間管理上重要且該學習之處。 這也說明了,為何雖然有人買了萬用手帳、帶著 PDA,但是生活效率還是沒有很大的提升。 那是因為若管理只做一半,成效當然也只有一半了啊! 時間管理的關鍵不只在於節省時間 最後一個要說明的,在於時間管理跟「如何節省時間」很可能是不能直接畫上等號的。 若只是思考如何「加快」,有時候是會走入歧途的。 這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在於「時間利用的好壞」比「單純縮短時間」更重要。 這是因為事情怎麼樣都有最少完成所需的時間,縮短的邊際成本是遞增的。 比方說吧,每天上班我可以有好幾種不同的選擇。 可能可以開車、可能可以騎車、可能可以搭捷運、也可能搭計程車。 但除非我能學會瞬間移動或是能得到小叮噹的任意門,不然怎麼樣我都得花些時間。 就算是我最能自我控制的交通工具(如自己開車或騎車),我也不能把通勤時間降到零。 舉例而言,搭捷運上班要花 40 分鐘,正常騎車也要花 30 分鐘,除非拼命闖紅燈可能才能省更多。 可是闖紅燈風險太高,這策略考量到風險帶來的成本後會變的完全不值得。 但若正常騎車也只能節省個十分鐘,那這改善其實也非常有限(雖然就比例而言看似很高)。 甚至在這情況下,我個人反而寧願多花十分鐘來搭捷運。 嚇一跳嗎? 因為你若從有效分配時間的角度來看,當我有完整的 40 分鐘可用時,我其實可以在捷運旅途中看看書、寫文章大綱、看一下待辦事項清單、或是做些其他的思考。 騎車雖然看似節省了 10 分鐘,但過程中我得注意交通、得提高警覺,對我而言反而是一整段完全無用的過程。 所以時間管理,並非只是要你一味的節省時間,如何能好好的利用時間才是關鍵。 在此概念下,某些事情多花些時間做,有時候反而才是合理的選擇。 這也是為何我把這分類取名叫個人時商、而不叫時間管理;因為需要提升的是判斷的智慧、而非只是一味求快。 這也帶出一味思索加快為何會誤入歧途的另一個原因。 一般人常常因為過份求快的「Cost-Down」,而造成工作品質的低落。 像華人就最多這種毛病。 別人訂好的標準作業程序,大家都會因為抄捷徑、省掉幾個步驟而得意洋洋。 殊不知,這些流程可能都是必要的。 跳過某些程序雖然短期看起來沒問題,但反而可能增加日後的麻煩,如增加日後修改機率、或是因為出錯造成評價低落等後遺症。 比方說我們公司規定有開案前要簽 charter 的規則。 很多人就會質疑,我都準備好了,為何不讓我先動? 甚至有些小組會想偷偷先跑。 但 charter 沒有被簽,通常理由不外乎就是高階主管覺得還沒有 ready、覺得還有疑慮。 但所謂疑慮是甚麼呢? 通常不外乎就是針對專案的「內容」、「規格」、「預算」、或「時間」還有歧見或是不確定。 那你可以想像,若是高階主管對這四個東西有疑慮,這代表案子的走向有可能還會大幅偏移。 規格或內容隨便一改,做法可能都完全不同。 先跑或許能搶些時間,但更可能跑了兩周後發現怎麼方向大幅轉變了? 這時後發現要重頭來過,不是很冤枉嗎? 所以我自己雖然也會在某些情境偷跑,可是這其實需要充分的資訊收集以及風險判斷的;大部分時候,我會在這種時刻先把力氣放在別的工作上,等到態勢明確了,才會進行準備。 如此,一方面避免了重工的風險,又能先完成別的事情。 這才是妥善的分配時間與管理時間。 說了這兩個例子,我只是想要強調一個觀念。 時間管理的重點並非僅在想辦法節省時間或是趕快把事情做完。 有時候多花時間反而才是提升效率、有時候耐心等待反而才是提升效率、甚至有時候多做些事情反而才是提升效率。 總結 時間管理並非只是做做紀錄、或是想辦法做快一些。 核心的基礎是上面提到的三項事情。 首先,你要能界定你自己要甚麼東西,也就是你的人生目標。 再來,要能主動的規劃與管理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所做所為都能配合我們期待的成功目標。 第三,大處著眼的思考,不要一心求快。 真正的效率常常是在眼睛看不到、反直覺的地方。 多花時間在前期,有時候才能帶來後期、甚至長期的收益與效率。 別忘了要把眼光放遠,永遠看著將來的那個成功標的,這才會帶給你真正具備系統觀點的「時商」提升。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時間管理】從學會怎麼玩開始!「高強度休閒」幫助恢復高強度工作動力
時間管理,從學會怎麼玩,怎麼休息開始。 一個有效的時間管理方法,不會是一直逼迫自己,不會是一直用更多時間補救工作。而是帶著充飽電的精神動力去完成有價值的事情。 所以,時間管理不只看到執行面的管理,更要看到恢復面的管理。 當工作非常忙碌,面對的專案難度很高。我們常常覺得自己的休息、休閒、放假時間,遠遠不夠恢復那些困難工作所需要的動力。覺得工作與休閒的時間無法平衡。 於是容易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工作越忙,休閒的時候,越無法充分休閒,可是無法充分休閒的情況下,就需要更多休閒時間,而且下一次回到工作中,動力、意志力又比上次減少,於是困難的工作更加覺得困難。 這個惡性循環,導致我們可能一直在逼迫自己,或可能一直在逃避,或是在這兩種既無法充份工作,也無法充分休閒的情況下擺盪。 而關鍵的解決方法之一,就在於提高休閒的強度。 所謂的強度,不一定是時間的多寡,而是休閒的時候,有沒有進入專注、投入、充分自我實現的「深戲模式」。 面對愈困難的工作,高強度「深戲」,愈可以幫助我們在休息、放假時找回真正的動力。 深戲(deep play),指得是專注投入某種既具有挑戰,但又快樂充滿的遊戲狀態。 「普通休閒」 只能轉移注意力,但沒有任何問題被解決,沒有獲得充分成就感,沒有學會新的技能、想法。所以常常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獲得滿足感,甚至除了當下的轉移注意,事後有可能永遠不會感到「被恢復」。 但「深戲」的狀態,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感受到相對更強的恢復力,讓我們更快帶著新的技能、知識與意志,重返戰場。 就像你可能看過身邊那些最有成就的朋友,工作上常常挑戰許多困難的專案,而在休閒時卻也喜歡挑戰像是登山、潛水、馬拉松這些相對考驗體能、技能的活動。並且常常看到他們會在高強度工作、高強度休閒之間快速切換,不會有「好想放更多假」這類的感嘆。 專注去挑戰可以獲得某種自我升級的活動,也就是深戲,確實可以有這樣的效果。 不過,「深戲」的狀態,或許不一定要在被認為困難、特殊的休閒上才能獲得,例如登山、馬拉松,當然,或許這些挑戰效果更好,但我們也可以在一般的休閒中,練習進入深戲的狀態,而獲得部分深戲的效果,也就是「更有強度的恢復力」。 有時候當我認真挑選了一款有難度、有深度的電玩遊戲,並且在短時間完全投入到遊戲時,我會感受到深戲的效果。我會因為遊戲世界的精密與啟示,而感受到完全的專注投入。我會因為遊戲的難度,感受到不斷挑戰,但因為是遊戲而沒有壓力的放鬆。然後,我會在這一到兩個小時的過程中,很充分的讓腦袋做了一輪切換,刺激出新的想法與動力,回去面對有難度且有壓力的工作挑戰。 有一段時間我特別熱衷於研究做料理,我會去對每一道料理做深入的研究,嘗試各種可能方法,做了大量的筆記,裡面有大量失敗的實驗,但因為是料理,所以都能快樂以對,並且在獲得某種發現與成功時,感受到更大的喜悅。然後,我發現自己也因此更能帶著勇於學習、嘗試,並且面對失敗的心情,回到那些困難的工作上繼續努力。 而這幾年來,我的興趣:「寫作」,更延伸到教學,成為我的一個重要副業。但我依然將寫作這件事情當作休閒樂趣來經營,讓我在其中也能徹底享受深戲帶來的恢復,而非消耗。並且也確實能享受到充分的玩,玩出成果,也能帶來額外巨大的成就感。 在最近一年中,我開始養成的「跑步」興趣,更讓我體驗到,有強度的休閒,提供更有強度恢復的效果。因為這樣的休閒強度提升,面對更有強度的問題解決,同時也在身體、心理、知識上更快帶來自我的升級。回過頭來,這樣的自我更新,也會展現在工作上的精力、態度與情緒上。 於是根據這樣的經驗,我認為任何人都可以試試看利用高強度休閒,來恢復高強度工作動力。而且高強度休閒不一定只能是無法一蹴可幾的登山、潛水等活動。如果能符合下面四個條件的其中幾個,都能提升休閒強度,進入深戲模式。 1. 能夠進入專注心流:這項活動能夠引人入勝,帶領我進入心流狀態,不會像是走馬看花一樣分心。於是我可以真正從原本的某些焦慮、煩惱、壓力狀態抽離,感受到進入一個專注、自主的狀態。所以,深戲不一定是劇烈活動,像是冥想也會有深戲效果。 2. 獲得解決問題的滿足感:這個休閒是有難度的,有問題需要解決,有關卡需要突破。所以我必須練習、嘗試、思考,才能完成。然而關鍵不同是,沒有外加非解決不可的壓力,或是失敗的外在指責。所以我可以單純享受解題樂趣,體驗失敗與再次挑戰的過程,從而鍛鍊自己的心態。有些好的電玩遊戲,就可以有這樣的效果。 3. 學會可以應用的新事物:這件事情是有知識性的,或是一種技能,於是當我完成它後,這個知識與技能還可以延伸到其他事情上。例如一個深入的書籍閱讀與心得產出,就能獲得類似效果。 4. 了解提升自己的方法:工作、休閒,都是人生。但在有強度的休閒時,我們和工作時一樣挑戰難題、克服難關、享受成果。只是這時候我們只跟自己賽跑,透過這樣更放鬆的方式,去認識自己身體、心理的弱點,嘗試去鍛鍊與提升。例如逐漸增進強度的運動,就可以達到深戲的效果。 好的遊戲,就是對困難工作與人生的模擬。不是說要玩有什麼大道理的遊戲,但是一個挑戰、過關、獲得成果與策略規劃的過程,如果夠深刻,那麼也是在遊戲過程中體驗人生需要的態度與方法。而這樣的深戲過程,正是我們在休閒時需要的。 如果工作很忙、很亂、很焦慮,除了還是要想辦法找出休息、休閒的時間,同時也可以設法增加玩的「強度」,找到可以達到深戲效果的休閒,幫助自己恢復高強度的工作動力: 「能夠進入專注心流」 「獲得解決問題的滿足感」 「學會可以應用的新事物」 「了解提升自己的方法」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標題:工作愈忙愈要懂得深戲,高強度休閒幫助恢復高強度工作動力)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3, 2024

時間管理 Q&A:不一定是沒時間?用「時間顆粒度」打敗拖延與干擾
每一次在上時間管理課程的時候,常常會遇到有人提出這類問題:「工作上太忙碌了,所以真正重要的目標常常都無法推進。」、「太常被打斷、干擾,所以排好的計畫也往往拖延。」 這時候,通常我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大多是:「如何減少干擾與臨時任務?」、「如何讓自己可以擁有更多更長的專注時間?」、「如何逼自己去做當下因為很累、很忙而不想做的重要事情?」 不過,上述幾個解決辦法,其實很容易在現實中撞牆: 「如何減少干擾與臨時任務?」 如果是一個職場中的工作者,有可能要求客戶、老闆都不要打斷自己工作,都不要有臨時任務嗎? 「如何讓自己可以擁有更多更長的專注時間?」 有很長的專注時間,當然不是壞事,但真的有很長的時間時,我們就能立刻變得很專注嗎? 「如何逼自己去做當下因為很累、很忙而不想做的重要事情?」 都已經很累、很忙、很不想做,逼自己去做,真的就會想做嗎?還是更不想做? 而或許從一個小小的觀念做個轉念,我們就能更從容有餘裕的面對上述問題,找到自己可以掌控的時間,並且打敗拖延,克服干擾。這個小小的轉念,稱為「時間的顆粒度」。 「時間的顆粒度」,可以概略定義為「完成行動的一個基本時間單位」。 讓我們一起來思考看看,不同的「時間的顆粒度」,會發生什麼不同的情況。 假設現在我要做一份報告,如果我的「時間顆粒度」是早上時段、下午時段、晚上時段這麼大的單位,例如做一份報告「感覺」大概要 3 個小時,所以想要找到「3 小時」的時間空檔來完成這份報告,那麼我的「時間顆粒度」就是 3 小時。 這時候,我開始在未來的行事曆上,想辦法找出 3 小時的空檔,有可能找不到(因為被各種會議、行程佔滿了),於是我叫苦連天,想說只能晚上加班來把這個報告完成了。當然,一旦要占用到加班時間,一定覺得更加痛苦,更不想做。 也或許,我在未來的行事曆上,真的找到一個 3 小時的時段,於是我把做完報告這個任務安排上去。但是,現實往往是到了那一天的這一個時段,我發現出現一個臨時會議,或者做到一半時來了客戶電話,還是說當下我很累沒有心情去做。於是,無論是哪一種理由被打斷,我往往會拖延到另外一個覺得有 3 小時空檔的時段來執行,這往往還是那個晚上加班的時間。 同樣假設現在我要做一份報告,但當我們的「時間顆粒度」是 30 分鐘,甚至更短的單位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這個意思不是我想辦法把做報告變成可以 30 分鐘內完成,而是當我們意識到「時間顆粒度」是 30 分鐘為單位時,我會主動地把一個可能需要 3 小時的報告任務,分割成「 6 個 30 分鐘的小行動」,例如: 先寫出目前我腦中有的大綱 設定報告的目標,以及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 詢問有經驗的人如何解決問題 針對問題去找三份補充資料 調整大綱並確立報告的關鍵論點 和老闆(客戶)確認關鍵論點可以推進 撰寫報告開場 撰寫報告分析 撰寫報告結論 咦?你說怎麼拆一拆,超過 6 個行動耶?這時候你就會發現,原本我們設想的那種「3 小時時間顆粒度」還會遇到一個麻煩,那就是最後真正需要的時間,往往超出自己模糊預估的時間,以為半天能完成的任務,結果根本不夠!原來根本需要快 5 個小時才能好好完成這份報告,於是晚上加班現在要變成凌晨熬夜了!! 只有當「時間顆粒度」變小後,我們放下對任務的模糊想像,開始具體的拆解出每一個小小時間單位要推進的行動,這時候反而可以更精準的估算需要的總共時間。 但是,也不是要找另外一個 5 個小時空檔來一口氣完成這個任務。 當時間顆粒度變小,我們還會看到幾件事。首先,我們可以「看見」更多可以拿出來運用的時間空檔,例如原本早上的通勤時間,可能覺得也就 20 到 30 分鐘,應該只能滑滑手機吧?但是當「時間顆粒度」變小後,你就會看到「寫出腦中大綱」、「設定報告目標」、「傳訊息問個有經驗的人」等等,其實都有可能在這個小小的空檔執行。 接著,我們可以開始「接受」被打斷,並且被打斷也不會太大程度影響自己的時間安排。如果早上原本的專注時間被叫去開會了,回來後還有一個小時,依然還是可以推進兩個行動單位,不需要完全放棄。 然後,我們可以「意識」到有些行動可以馬上開始做(甚至,必須現在就開始做)。例如要趕快有大綱,才能找有經驗的人問問題,那麼我只要趕快找到今天有空檔的 30 分鐘把大綱產出就好,甚至現在你在看這篇文章的當下就一定是一個對你來說的空檔,不如就馬上來產出。 「時間顆粒度」愈小,我們安排時間就愈有彈性,並且更能面對各種被打斷的變化,也能看見更多原本看不到但其實可以運用的空檔時間,甚至我們能夠更精確的計算推估時間。 (延伸閱讀:克服拖延 5 個進階步驟,以養成閱讀學習等生活習慣為例) 我常常在時間管理課程中,讓學員練習把「時間顆粒度」變小,重新看到任務的可能性。最近的時間管理課程,我就收到不少學員回饋,提到這為他們找到、發現原本有很多可以運用的時間,並且開始能真正推進目標。 這裡我就挑選兩位朋友練習的很棒的例子,給大家參考看看(有適度改寫)。 第一位朋友原本有一個目標是:「半年把家中亂丟的數百本書,清掉不需要的,留下需要的」,原本想要找周末完整好幾個小時的空檔來做,但是當然一直拖延,畢竟周末有更好玩的事情啊!但是當重新切割「時間顆粒度」後,這位朋友找到的方法是「每天下班一回到家,花十分鐘清理一落 15 到 20 本不需要的書。」 這樣一來,當「時間顆粒度」變小,我們會發現原來不用刻意安排一個大段時間去做某件事,回家一點點空檔,順手一做,進度也可以往前推進。 而且,或許就在這順手一做的 10 分鐘,發現一本之前買了但亂丟,可是對現在自己很需要的書,那麼或許這個禮拜的讀書計畫就可以用上這本書了! (可以延伸閱讀:工作愈忙愈要學習,問題不在沒時間、沒效果,試試這三步驟) 第二位朋友原本遇到的困境是:「工作性質時常會被中斷、電話接不完,自認一天沒有完整的一小時可以做完交辦事項。從沒想過零碎時間使用,十分鐘至三十分鐘,只要工作有一小點的進度,終會積沙成塔。」 而最後這位朋友上完課後,對於自己處理公事進行了「時間顆粒度」的改善,並跟我分享了他的方法: 以前的做法,想要等到完整長時間一次整理好會議記錄: 每日有很多人員面談會議 結束後要完成記錄回報主管 但這樣的記錄,時常堆積到星期五才將星期一的會議紀錄發出 這時候要花很多時間在整理當初的會議紀錄 而且因為遺忘等,需要回想的時間變得更多 現在縮小「時間顆粒度」後的方法: 面談時就記錄關鍵字並完成大綱(利用會議中的小型「時間顆粒度」,開始採取行動) 利用面談後,那一天的其他零碎空檔,把關鍵字延伸成完整記錄,一次推進一段即可(例如午休吃完飯後,下午開會前、後,其他工作之間的片段等等,每次15分鐘左右其實就能推進一小段記錄補完) 於是面談完第二天,透過幾次的空檔推進,就能發出會議紀錄 最後的問題是,會有哪些原因,導致我們無法輕易的縮小「時間顆粒度」,總是不知不覺的往很大的「時間顆粒度」去設想呢? 我這邊列出幾個可能的原因,做為這篇文章的最後提醒: 1. 接收到任務後沒有拆解 要做一個報告,沒有主動拆解成幾個可以分段完成的小步驟 延伸閱讀:拆解下一步行動的思考流程圖範本,你也做得到專注不瞎忙的參考步驟 2. 之前沒有記錄自己實際執行的步驟 不知道做報告可以拆解成多少步驟,那就先記錄一次自己做了什麼步驟,下次就知道怎麼拆解了 延伸閱讀:工作愈忙愈要記錄與回顧,寫「任務日誌」是提升效率關鍵 3. 完美心態、定型心態作祟,沒有轉變成成長心態 要把書都整理好,只想到要一口氣整理好,沒辦法接受每次處理掉一點點 沒有完美整理好,但找到需要的書,其實就可以了 延伸閱讀:覺察時間管理習慣中的定型心態,開啟「成長心態」的轉變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 (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待辦清單」到底有用無用?避開完成焦慮,符合人性的使用待辦清單
待辦清單的效率陷阱? 「待辦清單」幾乎成了一講到時間管理就好像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不僅是一張簡單的紙條或是數位清單,更是許多人記住與管理無數工作生活事務的方式。然而,這個看似有用的工具真的就是時間管理的最佳解藥嗎?或者它更常是一個讓我們陷入無止境焦慮的效率陷阱? 在時間管理課程中,我最常被問的一種問題是:「如何把待辦清單做完?」或是「如何列出做得完的待辦清單?」比起帶來安定與動力,待辦清單似乎更常帶來做不完的恐懼。 不斷累積而總是過長的待辦事項往往使人感到壓力山大,因為它提醒我們還有多少事情待做,而時間卻總是不夠用 。 我自己的體悟是,直覺上很容易把待辦清單當作時間管理中心, 同時把下面三種事情交給待辦清單來做:「記住交辦」、「提醒去做」、與「要求做完」,這反而會讓待辦清單變成效率陷阱,甚至成為工作上的干擾! 「記住交辦」 當我們把所有通知都放入待辦清單,例如被提醒要買個東西、接到一個電話指示,最後就會獲得一個非常瑣碎,又缺乏目標的流水帳,表面上幫我記住,事實上永遠不可能做完,也難以再管理。甚至可能開始避而不看待辦清單。 「提醒去做」 有時候我們會在待辦清單上設定無數提醒,希望自己不要忘記那些要做的各種事項,但過度的提醒,尤其是對各種瑣事的提醒,可能轉移了我們對真正重要事項的注意力,反而降低了我們的整體生產力。提醒變成干擾的情況,可能更常發生。 「要求做完」 打勾完成事項,好像是使用待辦清單必然的功能。「完成」雖然是時間管理中很重要的指標,但是如果把「做完」當作待辦清單的指標,似乎太過高估自己做計劃的能力,以及低估環境變動的彈性,當我們覺得自己可以設計出明天、後天完美完成的待辦清單,事實上那往往會是一個做不到的清單。 所以現在的我隨然還是規畫每週、每日的待辦清單,但我不是把他們當作記住交辦、提醒一定要做完的清單。我讓待辦清單回歸他最基本的功能: 就是指引今日空檔時可以選擇的行動而已。 不打勾沒關係,只要能夠告訴我今日方向,反而給我更自由去調配自己的時間、喜好、動力、重要與緊急任務的彈性。 2024/5/27 新增:連續寫了 101 則每月待辦清單,為何我仍堅持手動撰寫子彈筆記? 延伸閱讀: 8 種待辦清單方法指南,從 GTD 到子彈筆記,選擇適合你的更有用 用「做了什麼清單」翻轉待辦清單,克服拖延症 間歇日記結合每週清單,要事完成率大提升 區分任務筆記、待辦清單,從被動交辦,到主動選擇 把被交辦的事情全部都列上待辦清單,不是很直覺的做法嗎?但是這樣一來,待辦清單上就會充滿著: 還不確定為什麼要做、做了有什麼效益的事情。 還很模糊不確定要怎麼展開行動的事情。 不需要現在就開始做的事情。 根本不需要做的事情。 然後這些交辦如果全部都擠在待辦清單上,更會把待辦清單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淹沒。最後待辦清單反而失去了判斷輕重緩急的功能。 那要怎麼辦比較好呢? 我自己的流程是這樣: 任何交辦,第一時間先寫進兩種筆記:(參考:防彈筆記法) 暫存箱:收集那些跟其他專案、任務無關,也還不知道如何執行的臨時交辦。 專案、任務筆記:如果交辦跟特定任務有關,直接寫進任務筆記中。 專案、任務筆記逐漸累積,會整合出任務陸續被交辦的細節,這時候可以從專案、任務目標的角度,調整這些交辦的執行順序。 也可以在專案、任務筆記中,針對交辦拆解我需要執行的下一步行動。 延伸閱讀:為什麼我會「避免」在郵件、即時通,甚至待辦清單中直接完成工作? 不記錄交辦,那「待辦清單」還要用來幹嘛呢?待辦清單對我來說,應該是過濾出不同專案、任務筆記中,那些需要今天、這週執行的行動。 這樣一來: 專案、任務筆記是各種交辦、資料有序整理後的記錄,真正幫助我們不要忘記,可以快速找到。 而「待辦清單」則是「主動選擇」出我決定要做的行動。 透過第一步先做出任務筆記、待辦清單的區分,我們可以把待辦清單變成一個主動的清單,而不是被動接收的清單。 有些時候,待辦清單反而不能有嚴格提醒 回顧我們真正的工作流程,有些時刻當下溝通就會成為下一步行動的依據(例如每天臨時但重要的意外需要處理),有些時刻則是自己心中很明確的知道要做什麼、想做什麼。這時候,還需要回到待辦清單確認?不在待辦清單上的就不做?還是趕快執行當下這個重要行動再說? 這時候直接執行當下要做、想做的那件事,不一定就比跟著待辦清單執行不好,因為無論我們怎麼使用待辦清單,無非就是希望自己在單位時間內有優質的產出,這也是生產力真正的定義。 而至於這個產出有沒有需要被待辦清單嚴格限制?好像是不需要的。 就以我自己的寫作習慣為例,寫作這樣的創意思考流程,用列出待辦清單或設計一大堆行動提醒,反而往往是做不到的。我哪有辦法事先規劃自己什麼時候有靈感要完成什麼寫作步驟?什麼時候有想法要思考哪個寫作題目呢?或者應該說,就算我這樣規劃,事後往往大多數都不可能照著規劃去執行。 所以在規劃寫作這類創意思考任務時,我會這樣做: 先設定出有機會完成的「寫作成果」即可:例如兩到三個題目覺得應該有機會寫成完整的心得文章,就先把這三個成果的任務筆記開設出來。 很多時候各種想法就是在執行別的任務時被刺激出來的,反而不是在刻意執行寫作任務時產生,有想法就記錄到寫作成果筆記,累積久了,其實也就推進不少。 不是用提醒的方式去寫作,通常創意思考的工作愈被提醒愈不想做、做不了。而是設定「寫作時空」,預設進入特定的時間或空間,就可以開始寫作。 當開始寫作時,不被待辦清單所侷限,而是寫自己當下想寫的,甚至有可能在兩三個題目之間跳躍,能夠產出內容往前推進,都是有效的累積。 延伸閱讀:跟分心和平共處,不一定要移除干擾也能專心致志的專注力策略 這時候,我還是會把要推進的寫作題目設定在待辦清單上,但跟傳統「一定要做」的待辦清單有了不一樣的提醒意義。 因為平常我累積了很多正在研究、想要撰寫的題目,有些可能還在很初期的測試與累積想法的階段,這些我不會放入待辦清單,而是收集在自己的寫作筆記中即可,有想法就隨時補充進去。 但是我通常會在今天的待辦清單中列出兩到三個寫作題目(近期最想寫的),每當進入寫作時空,這幫助我先聚焦在這兩到三個寫作題目優先推進,不一定要寫哪一個,也不一定要寫完,甚至有可能最後真正產出內容的題目都不在這三個之中。 但是這樣的待辦清單,可以幫助我減少猶豫迷惑的時間,更快進入可以推進的任務切入點,我不要求要照章行事完成,甚至更多時候都保持彈性,目的只是有一個指引,可以更快進入產出狀態即可。 有些時候,待辦清單不一定要全部做完 其實工作上的很多任務也可以這樣安排待辦清單,例如我今天可能要想個企劃案、回覆某個客戶提案、撰寫某活動文案。當我把這三件事情列在今天待辦清單時,不會刻意去設定幾點幾分做的提醒,也不會刻意去安排前後執行順序,就是讓他們經過「主動選擇」後,出現在今日待辦清單上即可。 而在實際工作流程中,遇到空檔又一下子不知道做什麼(腦中這時沒有出現任何強力提示,甚至開始覺得迷惑),那就打開待辦清單: 「挑一個現在最想做」的任務來做,能不能做到打勾完成也不是那麼重要,有持續累積成果、往前推進就是好事。 這樣一來,在保留彈性與自由的同時,也聚焦在真正需要做的事情上,反而更能有效利用時間。 要不然,強制性的待辦清單讓自己一打開就做不下去第一步行動,一旦提醒時間過了又開始重新安排,甚至陷入焦慮後悔的循環,反而無法成為有用的待辦清單。 延伸閱讀:不想做就別做!感性自動聚焦時間管理法 如何設計符合人性的待辦清單?我的待辦清單使用步驟 我也會使用待辦清單作為時間管理的輔助,不是把待辦清單當作牢不可破的時間管理中心,而是幫助自己減少迷惑、看到目標、增加彈性的選擇清單、指引清單。 以下是我自己實現待辦清單的步驟: 1. 主動選擇 我會在週日晚上快速瀏覽一遍重要的專案、任務筆記,搭配進攻行事曆,「過濾」「選擇」出下週我需要推進的任務,列上下週的待辦清單。 2. 簡化焦點 我自己有個選擇的小法則:「每天起碼一個長期目標,三個近期專案,保留一些空間給臨時出現的瑣事」,每天不是要列出很多待辦清單,反而發現太多時可以先移動到其他日期。 待辦清單在這個階段是幫我確認每天最重要任務的清單,而不是所有要做的事情的清單。 延伸閱讀:比較持續 5 年的列每週行動清單習慣,復盤我的待辦清單筆記技巧 3. 保持彈性 我幾乎不會在待辦清單上設定任何時間提醒,也不太做精密的排序,這也節省很多不必要的規劃待辦清單時間。(千萬不要時間都花在規劃,反而沒有時間執行。) 每一天的清單不需要告訴我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我更喜歡:「當我有一個空檔,打開今天的待辦清單,可以挑得出一件當下想做的事情來做,而且這件事情還足夠重要。」 4. 記錄成果 我不會把隨時跑出來的「臨時交辦」記錄在待辦清單,但相對的,我會把自己不在預期中「完成的成果」記錄到待辦清單。 例如,客戶傳來一個課程調整需求,這樣的臨時交辦,先記錄回課程任務筆記中,而非直接寫上待辦清單。 例如,我忽然有了靈感,意外地完成了一個課程演練設計,這樣的臨時完成成果,我反而會記錄到今天的待辦清單上。 為什麼呢?因為今日的待辦清單上愈多完成的成果,會讓我更有動力去推進剩下的成果。並且一天回顧時,也會更清楚看到自己把時間花費在哪些成果上,更有成就感,也更有辦法做修正。 延伸閱讀:用寫「間歇式日記」取代規劃待辦清單,不會再寫了一堆卻做不到 5. 每日調整 待辦清單上會不會有今天做不完的事情?會。待辦清單上會不會有些事情一直沒有在空檔被挑出來做?會。待辦清單上會不會臨時有重要任務需要插入進來?當然也會。 當我們待辦清單足夠簡化、彈性,調整其實也不用花掉太多時間,我自己習慣每天早上調整一下,把昨天沒做完的適度改寫行動,看看今天是否能找到方法推進?把可能變得比較不重要或重要的,在接下來幾天的待辦清單調換一下位置? 讓待辦清單可以成為我今日空檔時有效的指引即可。 延伸閱讀:5 分鐘的晨間待辦清單整理,從混亂到掌控的生產力習慣 比起完成清單,把待辦清單當作是減輕壓力的檢查清單 如果你常常覺得待辦清單變成自己的壓力來源,而自己總是管理不好待辦清單,但又需要待辦清單的指引,否則每天的工作就像是無頭蒼蠅? 那麼,或許可以試試看上面分享的方法,讓待辦清單跳脫完成清單的思維,變成: 以主動選擇、記錄成果的角度,讓待辦清單成為我的輔助指引,而不是我的強制管理。 那麼,或許在待辦清單的幫忙下,我們可以有更多完成,更有滿足感,也減輕原本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畢竟,專案、任務已經夠有壓力,何必讓待辦清單反而帶給我們更多壓力呢?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28, 2024

數位遊牧時,如何克服不同語言間的溝通障礙?3 個你可能沒想過的學習方法與資源推薦
多數人對於數位遊牧生活的想像常有幾個要素,包含不同於台灣的異國景致、身邊來來往往的外國面孔、搭配大家常說「很 Chill」的工作空間與氛圍。但在這些夢幻要素背後,其實有個非常現實的挑戰,那就是語言。 最常用來溝通的英語,你說得流利嗎?去到中文不通、英語也不通的國家,你能以基本程度的當地語言確保生活無礙嗎?甚至,哪天你發現共事的夥伴或客戶只會講他們國家的語言,你該怎麼辦呢? 有的人可能會想:「靠 Google 翻譯不行嗎?」Google 翻譯或越來越多的 AI 翻譯工具當然可以帶來幫助,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很難以這些輔助工具解決所有溝通情境,甚至在一些工作場合中,這看起來還是稍微「有失專業」。 正因跨語言溝通能力在數位遊牧過程及全球化時代下都非常重要,一位數位遊牧者 Jay 在他的部落格上,就以溝通為導向,提及幾個學習方式與資源。包含: 1. 善用語言學習網站 / App 在分享中,Jay 推薦使用 Lingoda 這個語言學習網站 ,並提到它特別之處在於強調實戰應用,且除了一般語言教學,課程中也會融入文化層面的內容,幫助你更透徹認識個別語言。目前,Lingoda 提供德語、英語、法語及西班牙語課程。 除了以上語言,若有需要,你也可以選擇報名商務英語課程,學習包含談判、演講或書信寫作等更進階的應用面向。 當然,若你本來就有習慣使用的語言學習網站或 App,也未必需要因此改用 Lingoda。畢竟語言學習的核心是持之以恆,在習慣且喜歡的平台持續學習與應用,語言能力也才能逐步提升。 (Photo from Freepik) 2. 邊旅遊,邊學習 在語言學習網站中,我們可以透過擬真的情境來學習,但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聽、多用,讓語言能力進步。不過要讓我們願意多聽、多用,「有趣」當然是關鍵要素之一,很多人常利用追劇來提升語言能力,在 Jay 看來,旅遊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 如果你具備基本的英文聽力程度,他建議可以參與如 WegoTrip、Tigets 等旅遊網站的行程。這些網站的旅遊產品相對注重當地文化內涵,大多也會提供英語語音導覽服務,你可以在旅遊的同時了解當地文化,並且透過語音導覽吸收更多英語表達方式。 不透過刻意和痛苦的學習,也提升語言能力! (Photo from iStock) 3. 參與線上社群 在網路時代,線上社群也是我們接觸使用不同語言者的好用管道。除了尋覓興趣性質或者與你的專業技能相關的社群,Jay 也特別提及 Teemyco 這個提供 B2B 線上辦公室服務的網站。如果你任職的公司有跨國部門,且有使用這類服務,你也可以把握機會多和使用不同語言的同事互動。 在具備基本對話能力後,向該語言使用者學習更道地的用詞、表達方式甚至俗諺,不正能幫助你把一個語言講得更溜、更 Pro 嗎? 若你正在數位遊牧中且為以不同語言溝通所苦,不妨參考以上方法來試試看;若你是正在規劃開啟數位遊牧生活,也可以提早開始準備,幫助接下來的遊牧生活更順利!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讀者若對文章內容有疑問或需要進一步的討論,歡迎直接透過電子郵件 info@ftpm.com.tw 與我們聯絡。
February 23, 2024

《遠距工作這樣做》選摘:遠距工作溝通效率差?想提高溝通品質,試著從「降低溝通次數」開始
我一直認為,在工作上,如果需要頻繁與對方溝通才能辦成事、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工作上一定有什麼地方出了錯。 我想在職場上,下面這些問題的提問語句,對你來說應該不陌生: 「在嗎?」 「你有沒有什麼方向?」 「你覺得黃色好嗎?」 「你覺得老闆想要什麼?」 這類問題給人的感覺十分黏膩與煩躁。 表面上這些問句看起來好像很平凡,但實際上,這些問句在協作上帶給的隊友負擔其實挺大的。平常在辦公室裡這樣有一搭沒一搭的亂聊,看起來還沒什麼。但是如果在遠距中,這類問題一旦出現在通訊軟體內,看到時自己內心常有一股衝動想掐死對方。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這些問題都有個共通特點:每當這些問題出現前,你總需要再多問好幾句,才能明白對方最終要什麼? 以前,在辦公室裡這種問題很常見,但大家其實不太在意,主要原因是因為以前這類問題,多來回幾句的成本只要幾秒鐘。但是切換到遠距工具後,光是回應問句的時間成本,加上遠距工具的操作,就是多了幾十倍,所以往往讓人不由自主的無名火起。 這些問句的成因很多,有可能是當初對方沒想清楚,隨口就丟出問題,而沒有好好把核心訴求表達出來。 但還有一種更可怕的情況,就是問這些問題的人,平常就有不好的工作習慣,習慣將「思考作業」扔給對方。 建立不要丟思考炸彈的提問原則 平常在辦公室裡,我們對這種「思考作業」炸彈沒感覺,但是一切轉換到遠距工作模式,就覺得跟這樣的人工作十分吃力,溝通上很抓狂。 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改變「結果」? 不管你是炸彈接收者,還是無意中成為了炸彈製造者。如果我們不想陷入這種討厭的情形,我建議團隊裡面針對問問題的原則,應該改成: 在問對方一個問題時,先思考自己想要得到什麼答案? 盡量將問題的答案選項,用手段集中限制成你想要的結果。 將一個「開放問題」,改造成有限的多選題。 比如說上面舉這些無腦例子,就可以重構成如此: 「在嗎?」 「在嗎?我想跟你溝通 A 專案的事。我在 15 分鐘裡面都在線。如果你在的話盡快回我。如果等下要找我,我可能整點才在,到時候可以打我電話 XXXXXX。 」 「你有沒有什麼方向?」 「關於目前這個問題,我目前有 A 方向、 B 方向、 C 方向,我個人比較偏好 A 方向。你有沒有其他想法?」 「你覺得黃色好嗎? 」 「關於這張海報,我做了紅橙黃綠色,我個人覺得黃色在這個場景比較適合,理由是 XXXX 。你比較偏好哪一款?選個兩組給我。」 「你覺得老闆想要什麼?」 「我認為老闆因為 AA、BB、CC 因素。他可能比較偏好 CC 選項。你有什麼的看法?可以給我你的方案與理由嗎?」 讓我們看看,前後兩種提問有什麼差別。你會發現,這些問題經過「改寫」後具備幾個特徵: 相對比較長。 一次性的表達了自己相對完整的看法。 如果對方沒有什麼想法,提供封閉式選項,讓雙方能對結論快速收斂。 容易得到具體的溝通成效,時間可控,結果可控。 「過度溝通」(在一句話裡面塞滿了可能的選項,以及上下文場景)。 先拆解問題,溝通才能獲得有效答案 我們平日之所以會「沒有效率」的原因。是因為「走過去溝通」的「時間成本」非常低廉。所以反而最有效率的方式,是近距離高頻率的快速修正。 然而,這種走過去溝通的「壞習慣」被帶進遠距工作時,大家就會覺得「溝通」上很費勁。 我們可以把「時間」比喻成水,「溝通」當成洗澡。以前在辦公室,我們有自來水,當然是拿蓮蓬頭快樂地沖澡。但是如果我們到了高原上,洗澡需要打水,非常的費力。你還會想要在高原密集的打水進行快樂地沖澡嗎?當然不可能! 這時候,我們採取的策略,就會變成可能兩天才洗一次澡,每次都採取擦澡的方式,並且集中在某些時段裡面大家一起洗。 在遠距工作上,為什麼我在開篇第一個原則,就是「限制直接、立即溝通次數,一天最好在兩次以下」? 目的是,反過來設計一個極限場景,如果說話機會這麼珍貴,大家就不會浪費時間找尋更好的語音溝通工具,或想開更長的會。 而是回過頭來,促使自己在遇到問題時更深入地思考:自己要如何提問題?又期待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在提問之前,先把問題拆解清楚,反而可以更有效地獲得答案、縮短溝通時間。 -- 本文摘自創意市集《遠距工作這樣做:所有你想知道的 Working Remotely 效率方法都在這裡》
December 8, 2023

目標 Deadline 怎麼訂才不會累死自己?面對死線還有動力完成?
在工作上有時候我們需要為任務設定截止日期,或者當他人交付我們任務時直接給我們訂了一條死線,無論哪一種 Deadline,這時候太逼人的截止線會累死自己,太遙遠的截止線讓人現在沒有動力去做(太無解的也是)。 訂出「有效」的死線、截止線是一種藝術,而且面對不同專案會有不同需要解決的問題與情況,所以我不敢說精通所有設定截止線的技巧,但畢竟在職場工作十幾年,還是有一些屬於我自己的經驗可以分享。 就像去年(2022 年)我個人推出的兩個產品:《防彈筆記法》書籍、「個人數位生產力」線上課程,剛好有兩種不同的設定截止線需求。 《防彈筆記法》的書相對沒有來自外力的額外要求,我需要自己負責,意思是我可以在任何時間完成,那麼我要如何設定出有效的截止線,是讓自己會有動力去推進,而不會死線一延再延,最後變成不斷拖延的目標呢? 「個人數位生產力」線上課程又是另外一種情況,有來自合作單位的時間要求,某個程度是對方訂出了一個截止線,而我必須在截止線之前交付出產品。這時候要如何知道這個截止線是可行的?如果可行的話又如何真的可以如期完成呢? 近期在我和趙胤丞老師一起合作的 Podcast 節目:「高效人生商學院」中,談論了「兩人對談|EP.0034|不累死又有動力的死線要怎麼訂才好?(歡迎訂閱收聽,和本篇文章內容會有不同啟發),今天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其中幾個屬於我們的關鍵技巧。 短期內可以產出什麼成果 VS. 最終成果需要多少時間產出 我自己在設定截止線的時候有一個核心的指導原則: 就是優先處理「短期內可以產出什麼成果」,而不是「這個成果需要多少時間產出」。 這是什麼意思呢? 例如我要撰寫一本書,若是從「這個成果需要多少時間產出」來思考,我可能就要開始計算這本書要寫多少字數,如果要寫 10 萬字,這樣每個禮拜如果產出起碼 4000 字的一篇文章。那每個月可以產出 2 萬字,這個專案就需要安排五個月的時間。 但是這樣的規劃,截止線看起來很長,很容易一開始就拖延著,加上會遇到各種意外,慢慢地過了幾個月,發現前面進度不理想,而後面來不及完成 10 萬字的份量,最後就會整個大拖延。 反過來,如果從「短期內可以產出什麼成果」設想,我會設計「一個禮拜內要把現有想法、資料整理成一個擁有完整細節的大綱」,於是一個禮拜後產出一個草稿大綱的成果。接著我看到大綱中的第一個章節已經具備基本資料,於是我設計「一個禮拜後要完成第一章節的草稿文字」。 結果這一次發現還缺少某些關鍵方法論的分析,於是下一個禮拜設計出「一個禮拜後完成相關四種方法論的對比分析」,讓自己短期內繼續推進下一個需要的關鍵成果。 後面這個方法,或許在四到五次的短期成果推進後,大概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這本書的結構細節、草稿資料就已經順利產出。 讓專案的進度處在一個我擁有專案基本成果,進可攻、退可守的狀態。 如果這時候覺得還有更多時間處理專案,我會安排更多短期的進度成果,去設計例如流程圖表(就像這次的《防彈筆記法》的最終成果)。如果發現時間不夠,專案需要趕快上線,我也不會是趕鴨子上架,而是可以在既有的基本成果中,完成最重要的加工,就能推出專案。 我之前讀過《Shape Up: Stop Running in Circles and Ship Work that Matters》這本書,他的作者是知名專案管理軟體 Basecamp 的設計團隊,他在裡面提到了跟設定專案、任務截止線有關的兩個具體技巧: 先設定邊界 嘗試從專案的中間部分開始 這兩個技巧對我來說很有啟發,所謂「先設定邊界」,就是我們可以先思考「自己擁有多少時間」,或是「自己想要在多少時間內先產出」,然後根據自己擁有的時間來設定可以產出的成果,而不是根據成果來計算時間。 從這個角度來做時間管理,確實會增加很多彈性,比起煩惱要寫完一本書到底需要多少時間,不如思考如果我只有一個禮拜,我可以產出什麼成果。 另外一個關鍵就是「嘗試從專案的中間部分開始」,當我要思考一個禮拜可以產出的成果時,與其從頭開始先去看看一個禮拜可以找多少資料,不如從中間開始,也就是一個禮拜可以先產出的跟專案核心成果最有關的成果會是什麼?這時候可能是一份具體的大綱,或是一個章節的草稿等等。 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更有彈性也更具體地去設計截止線,這時候或許不要稱呼他死線或是 Deadline ,而是應該叫做「成果線」。 也就是當要安排一個大專案、長期計畫的時間時,要思考的是「在哪一條時間線前我可以先產出什麼關鍵有效的成果」,然後透過一個成果線、一個成果線的累積,最終我們更有效率地完成專案需要的最終成果。 尤其面對一些變動性很大的專案目標,或是全新且不熟悉的專案時,更要把握這樣的技巧,用一個一個短期的「成果線」讓自己有把握的往前逐步推進,可以邊做邊修改,而且短期就能看到產出成果也會讓我們更有動力。 三種截止線:應對別人已經訂好死線的專案 但是,也有很多時候我們要實現的是別人交付的專案、任務,並且對方已經幫我們設定了一個最終的 Deadline,例如年度業績目標最後結算的日期、某個產品需要交貨的最終時間等等。 當我遇到這類型的專案時,我會幫自己設定「三種截止線」: 最終 Deadline:對方期望的最終截止日 中期專案驗證線:為了達成最終截止日,拆解成幾個階段進度的檢驗期限,設定每一階段應該達到什麼樣的成果,這樣推進下一階段成果才來得及。 短期內衝刺成果:為了滿足下一階段成果,現在我應該立刻開始衝刺、測試的成果是什麼。 (我在十年前的這篇時間管理文章中,就有提到類似做法,但現在的方法也有了一些修正:10 個真的可以被具體執行的時間管理技巧) 讓我提供一個比較小型的案例,有一次我收到國外客戶要求,希望兩個月後可以收到某個我們正在製作中的產品。於是第一個比較簡單的截止線出現了,也就是兩個月後必須讓國外客戶收到這個產品,這是「最終 Deadline」。 但是在我要明確答應這個 Deadline 之前,我先做了一個專案的「階段性成果拆解」,我需要推進幾個進度才能完成上述的 Deadline,如果從最終截止線倒推來看,包含: 需要多少運送日期可以把產品寄送到國外客戶手上。 產品製作完成到撿貨、包裝需要多少時間。 目前還剩下多少時間可以把產品製作完成。 於是我可能設定出這樣的幾個中期專案驗證線(里程碑): 最後留下兩個禮拜處理產品運送事宜。 中間留下一個禮拜處理產品撿貨包裝事宜。 我從現在開始有一個月多一點點的時間要把產品製作完成。 這是「中期專案驗證線」,設定這個中期里程碑的好處是可以更具體的了解死線前的風險,因為要專案完全如期如計劃推進真的「很難」,但起碼我們需要讓自己掌控的是:如果我在任何時候發現無法在一個月後把產品製作完成,那麼我就應該趕快研究有什麼讓產品如期完成的替代方案,或是研究有沒有更快的包裝流程,或是詢問有沒有更快的貨運方式,乃至於可能要跟客戶溝通是否可以改期。 起碼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知道自己做不完,而這時候往往沒有任何溝通轉圜的餘地了。 那麼第三條截止線:「短期內衝刺成果」呢?這是為了確保我設定的下一個中期專案里程碑有辦法相對如期完成,所以我會以一個禮拜、兩個禮拜為區間,去設定自己能夠在這段時間趕快先產出的專案(中間的)關鍵成果。 例如這個產品可能有附加產品、行程流程、產品的主要圖像、產品宣傳素材等等工作要做,這時候為了確保第一階段的里程碑完成,或許我會設定一個「短期內衝刺成果」是一個禮拜後確認產品的主要圖像。 那如果一個禮拜後這個「短期內衝刺成果」無法如期完成怎麼辦?這時候我就會有「警惕」,要趕快尋求支援,要趕快找替代方式,要趕快開始溝通協調,或者必須捨下某些比較次要的瑣事。 三條截止線: 最終 Deadline 中期專案驗證線 短期內衝刺成果 並非是說我們會設定出「完美無缺」的專案、任務期限,起碼我自己工作十幾年的經驗,無論面對自己可以完全掌控,還是自己無法完全掌控的專案,我覺得都很難訂出沒有修改的完美進度截止線。 那為什麼還要設定三條截止線呢?我覺得最大的好處是,讓我下一個禮拜(或者短期內)就能警覺專案可能有時間上的風險了,並且開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了。 專案要好好完成,本來就是在不斷修正變動的過程中進行,關鍵在於我們「提早意識到需要調整」,才不會等到最終時限要到了,只能兩手一攤,無能為力,或是只能累死自己。 延伸閱讀: 2022 起始:九個立即提升生產力技巧值得試試看而且簡單可行 2022 起始:停止花太多時間做計畫與整理,執行就是你的計劃 2024/1/27 更新:設計「停戰領域」與「行動邊界」,我建立健康時間管理的小秘訣 搭配進攻型行事曆的做法 前面分享了兩種做法,第一種作法:「短期內可以產出什麼成果」,是我應對不同專案、任務的大原則,先給自己一個短時間去產出一部分核心成果,測試到底還有什麼風險與問題,提早解決問題,就是讓時限如期完成最有效的做法。 而第二種作法:「三條截止線」就是第一作法的延伸版本,尤其面對他人直接交付給我截止日期的時候,我要懂得自己設定幾個階段的驗證線,意識到什麼時候就要開始改變作法。甚至懂得設定最近期的衝刺成果線,這樣這個當下我就可以更好的預判未來的風險,現在就開始改變作法。 而這些做法的背後有一個共通的原則,就是要設定好的死線,來自於「專案、任務的拆解」,把專案拆解出幾個階段成果,把任務拆解出具體的下一步行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設定多層次的截止線,並且也知道如何調整與變動。 我在這篇文章曾經分享過很完成的專案拆解流程,而這和時間安排一直都是最緊密相關的,沒有拆解,就沒有真正的時間安排:「拆解下一步行動的思考流程圖範本,你也做得到專注不瞎忙的參考步驟」。 於是有些專案、任務拆解了幾次後,會更明確的掌控他們具體的執行流程,這時候我就可以更有效的利用「進攻行事曆」的做法,預先在行事曆上為不同專案留下足夠時間。 因為我們最後必須意識到一個問題:身為執行者的我,通常手上有很幾個專案、任務在進行,而且未來還可能隨時插入新的任務。 所以當我們看一個專案的時限安排時,不能只看到這個專案,還要看到我自己剩下多少時間?每天可以同時推進多少進度?要預留多少應付意外的時間?而「進攻行事曆」的方法幫助我把這些需要預留的時間都先預留在行事曆上。 不敢說我百分之百都會照著執行(事實上根本沒辦法),但同樣的道理,我總是可以提早預知來得及?來不及?時間夠還不夠?這時候要怎麼應對,有沒有哪些可以調整,還是哪些可以放棄,我才有一個明確的依據,而這同樣是讓我們看起來專案可以相對如期完成的方法。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12, 2024

該認真的時候總是分心?3 個改變讓時間一到就有專注力
設定每天的專注時間,推進一件重要的任務,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只是為什麼這樣安排出來的時間,卻往往無法真正的專注呢?如果你也有類似困擾,可以搭配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的 3 個技巧來解決。 我們都希望每天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專注在重要的任務上,但是,有時候我們規劃了一些時間,但是時間到了卻還是三心兩意、拖延分心,無法真正的專注。又有些時候則是我們工作生活上的雜事太多,感覺時間都被切割得很零碎,最後這些零散時間也往往在忙亂或偷閒中渡過。 我們甚至也試過很多「專注工具」,但無論是限制自己上網,還是聽專注音樂,卻都不一定能夠真正保護好專注時間,還是很容易分心、拖延或陷入忙亂狀態。 我們當然也知道「保護專注時間」的重要,問題是「安排時間」跟「專注」好像是兩件事情,有沒有什麼樣具體的技巧,可以讓我們真正保護每天有限的專注時間呢? 無論是你希望可以有更多時間專注在重要工作上,還是你希望可以每天都掌控一點點有限的專注時間來推進自己的斜槓,今天這篇文章,就跟大家分享我保護自己專注時間,並讓自己在這些時間可以保持專注的幾個技巧。 對上網生產力有要求的朋友,可以試試看: Arc 瀏覽器 windows 版測試心得,用四大介面改造升級專注工作流 1. 專注前,要先完成準備步驟。專注時,要立即進入核心。 可以讓我們專注去完成一個任務的時間是很寶貴的,但是,如果一個任務要「從零開始」,卻往往是難以進入專注狀態的。所以,我們第一個要避免的錯誤,就是在專注時間中從零開始做一個任務。 反過來說,我們應該讓任務在進入專注時間之前,已經是準備好可以專注進入重要核心部分的狀態,這樣專注時間才會真正實現。 例如我打算利用每天固定的時間寫一篇部落格文章,假設我設定在晚上 8 點,但我到了晚上 8 點時,連文章的題目都還沒確定?或是也沒有準備好大綱?還缺少一些關鍵的案例與資料?試想看看,這時候要分心找資料,要游移不定的想題目,還有辦法進入專注的狀態嗎? 反過來說,我可以先利用其他零碎的時間來完成這些「準備步驟」。 先利用空檔設定題目、完成大綱、找到一些基本資料,這時候到了晚上 8 點,我的寫作任務已經準備要進入「最核心的寫作」部份了,這樣我就真的可以專注在寫作上。(延伸閱讀:[卡片盒筆記法-1] 建立相對無壓力、高產出寫作流程的 4 個步驟) 2. 確認自己在專注時間要產出的成果,才能保持專注。 上述的問題在於,我們很可能只是安排了專注時間,但是任務到底要做什麼?卻等到專注時間才開始想,「東想西想」是最容易讓人分心、拖延的,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安排了時間依然無法專注,可能的原因之一。 這時候可能延伸第二個問題,我們希望自己有更多專注時間,但要在專注時間產出什麼具體成果卻很模糊,這樣一來,有可能我們連自己要專注去完成什麼都不知道,又如何有效地專注呢? 例如在生活中有孩子的父母,可能意識到專注在親子時間的重要,或許設定了一些想要專心陪伴孩子的時間,但在這些時間中我們卻很容易放不下那些自己的工作、興趣,忍不住開始拿起手機看個郵件、滑個資訊。甚至很有可能在這樣的專注時間中,大人小孩一起分心,最後無法創造優質的親子時間。 反過來說,或許我們可以設定一些親子時間明確要產出的成果,像是我想創造孩子能有更多的動手做做看的體驗,所以我整理了一則摺紙筆記任務、一則積木筆記任務、一則畫圖筆記任務,裡面我會設定一些下次要玩玩看的成果,例如摺出一個恐龍樂園。 而當我進入安排的親子時間時,我會跟孩子討論並選擇主動完成其中一個有趣的遊戲任務成果,這樣的過程,幫助我和孩子都可以更專注地投入在這段時間中,心無旁鶩,因為我們明確知道自己想要挑戰完成什麼新的成果,並且這樣的成果也會讓這段時間變得更有價值與收穫。(延伸閱讀:如何從生活小事培養專注力?我的 5 個親子練習技巧經驗談) 目標明確、成果明確,知道自己在這段時間要產出什麼,才有專注的內在誘因。 而且,因為自己對這段專注時間要產出的成果有明確定義,就比較不會被其他任務拉走而分心,像是上述的親子時間成果的設定,就讓我看到這段時間跟工作有同等重要性與價值。通常分心都是在於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以及沒有明確設定有價值、有意思的成果。 3. 固定時間可以是彈性的、分段的,關鍵在於時間品質。 我們在安排專注時間時,常常會想要擁有固定的專注時間,例如早起的兩個小時,晚上回家後的三個小時等等。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是我一個人生活的安排,這樣的專注時間或許還能做到,但有了家庭與小孩後,這樣的專注時間確實有點奢求,而且變動性也很大。 但也因為這樣的機會,讓我慢慢體悟到,所謂「固定專注時間」其實可以是彈性的,關鍵不是哪一段時間要專注,而是每天要固定累積多少專注在某件事情上的時間, 任務可以分段推進,更重要的是專注時的時間品質。 例如我很想早上早起專注兩個小時寫文章,但現實的情況是有時候小孩早起了就要陪他,也需要花更多時間準備小孩早餐與上學,更重要的是有時候逼自己早起反而精神不好,這段時間的產出品質不佳。 反過來說,或許我先比家人早起 30 分鐘就好,但這 30 分鐘就投入在我的文章寫作,幫我完成文章的第一段開場。接著上班的午休時間,我再利用 30 分鐘完成文章的第二段論述。通勤的時候處理前面說的那些準備步驟,這樣晚上回到家,小孩睡著後,我給自己 60 分鐘的時間把文章的論述與結尾完成。 這樣一來,我還是每天固定「累積」兩個小時的專注寫文章時間,只是每一段專注產出一部分的成果,並且利用我更容易掌控、更有精力的幾段專注時間,分段把重要任務完成,這樣的專注時間其實也有很高產出。 而且,比起早起或晚睡的專注時間卻因此精神不好,前面這樣分段的專注時間,反而讓我在這些時間中都是相對有足夠精力處理重要核心任務的狀態,這樣的專注時間也更有品質。 後來我的工作上有更多同時進行的專案任務時,我也發現上述這樣的「分段專注時間」的方法更適合我們大多數人的工作、生活狀態。我們要追求的是每天「固定累積」某個數量的有品質時間在某件重要事情上,並接受我的工作流程就是會被會議與臨時意外干擾的現實。 有了上面三個技巧: 專注前,要先完成準備步驟。專注時,要立即進入核心。 確認自己在專注時間要產出的成果,才能保持專注。 固定時間可以是彈性的、分段的,關鍵在於時間品質。 那麼我們搭配「番茄鐘」來推進分段專注時間的成果,或是搭配「專注音樂」來讓自己專注在重要內容產出上,還是透過「時間追蹤工具」計算自己每天累積的專注時間,有上面三種技巧的搭配,這些專注工具才會真正產生效果。 這就是我幫自己設計專注時間,並且在專注時間可以保持專注力的技巧,提供大家參考,也歡迎回饋討論。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標題:2023 試試看這樣安排專注時間,3 個改變讓時間一到就有專注力)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9, 2024

Joe的時間管理術|以遺忘為前提的管理術
以遺忘為前提的管理? 有人看了這標題或許會覺得很奇怪,但我自己一開始會想做時間管理的原因還真的是「為了遺忘」。 後來開始看一些時間管理的書籍,才發現很多大師也反覆強調這個要點。 這樣講或許有點往自己臉上貼金,但看來世界上的道理總是殊途同歸;大家不管用甚麼起點出發,最後總會在某個類似的點上靠攏。 但,甚麼叫做「以遺忘為前提」呢? 在我自己還沒有一個有系統的管理方法之前,每天生活有很多事情「得被記得」。 比方說「明天要交力學實驗的報告」、「後天工程數學有個小考」、「星期四要準備測量學的筆記」、「此外還要買下禮拜程式課程的課本」等。 像有時候去 Mall 買東西,到了店裡卻又突然想不起來要買甚麼。 等回家才懊惱的想起來說,「啊,剛剛忘了買電池。」 我想,這種經驗對很多人而言並不陌生。 我們隨時,無論是工作或是人生,都有很多的「待辦事項」。 但要把這些事情都記得,幾乎是不可能的。 可是不記得,事情就會落東落西的。 到了課堂,發現報告沒寫;到了公司,才想起來客戶要的東西昨天忘了寄;到了情人節,才想起來禮物忘了買;回到家,才發現剛剛超市忘了帶牛奶。 所以我自己在學生時代,總覺得上學很辛苦。 因為每天都得戰戰兢兢的,要努力記得所有該做與要做的事情。 去一個地方要想我來這裡是要幹嘛、有沒有甚麼東西沒帶? 離開一個地方擔心有甚麼漏了或忘了做? 睡前總覺得有甚麼事情沒做,醒來又得要聚精去思考今天得幹嘛。 在這種常態緊張下,反而很難專心的做事情。 等到開始上班時,發現要記憶的東西變更多。 當時就很憂慮,想說若是持續讓自己處在緊繃的狀態下,可不是沒辦法把任何事情做好了? 也剛巧,那時候開始有PDA出現。 我也就開始嘗試使用這類工具來管理我的人生,自己第一台 PDA 還是黑白 WinCE 的介面(記得是大眾出的)。 當然,後來又經歷了一些變革,變成我目前跟大家分享:一半用萬用手冊,一半用電子工具的方法。 但無論如何,我要說的是,我在開始使用工具後,發現一件事 → 若我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全部清出來,放在一個「待辦事項」的 pool 中,我就可以安心的把這些事情「暫時忘掉」。 但我又不用擔心事情最後會真正被忘記,因為我若要查都可以在這 pool 中找出來。 我就可以先忘掉那些事情,安心專注的處理目前手上的事情。 等手上的事情告一段落後,我再到我的「待辦事項」 pool 中,把其他還沒做的事情找出來。 這樣我既可以專心做一件事不用擔心其他工作會漏掉,也不用隨時惶惶恐恐的害怕自己忘記甚麼。 把東西寫下,然後遺忘它;反而就能確保所有事情都不被忘記。 所以,要想專注的好好把事情做好,就該建立一個「待辦事項」的倉庫。 至於執行流程上 首先,你該把要完成甚麼轉換成條列式的Check List。 對我而言,這些 Check List 大部分時候,其實就是一項一項的工作。 有些工作你可以很快設定何時要完成,有些工作則只是一個提醒,甚至於是對未來的規劃。 再來,我會把這些無論何時想到的工作、不管是工作中、搭車時、出外看到甚麼好 Idea 時,都立刻記錄並存在我的 Task Pool 中。 我會把所有想到的工作都先分門別類的加入「待辦清單」中。 在電腦邊,就用 Web 平台加入。 那工作加入同時,我也可以給一個預估要完成的時間。 指定時間、重複與否、標籤、以及地點 系統就會根據設定的 Due Date 列出工作清單,甚至在時間點提醒我。 而待辦事項這東西比 Calendar 方便之處,在於你不去勾選「完成」它就會一直留在 pool 中。 但 Calendar 工具(如 Google Calendar)雖然也會提醒,但若你當下沒辦法去處理,之後它就不會再提醒了。 有時候明明一整天排了三五樣工作,可是剛巧那天有突發狀況你忙著開會解決,等第二天那些通知也就不會出現了。 這也是為何我工作不用Calendar而用待辦事項工具的原因。 然後我每天會幾個時間去檢視我的工作 pool。 比方說早上搭車時,或是中午吃飯後,看看今天有哪些事情該處理,並安排一個時間;若今天太忙,有些事情需要推延、則改變成新的完成時間。 所以,在透過這樣的模式下,我就不用再刻意記得工作以及 due date 了。 我只需要把所有需要的工作鍵入我的 Task Pool 中,再定時來整理與規劃,就能確保重要事項都會被妥善關注。 心力也就能完全放在目前的工作上了。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

在新加坡當產品經理,英文要多好?會用到英文的場合有哪些?
這篇想來聊聊在海外工作時,會用到英文的場合、情境與準備方式;如果是想出國工作的人,或許也可以依此確認自己需要加強的目標與範圍。 雖說坊間有很多英文檢定,比如台灣有多益、美國多半用托福、歐洲用雅思,但只要是考試,都有一些「偷吃步」或準備方向,最後就衍伸出各種題庫、口說模板、寫作必備佳句等,而這些內容能否應用到真實的工作或生活環境,反而就不一定了。 所以,真正的英文能力難以用考試分數衡量,且隨著工作領域和職能不同,需要具備的字彙量、表達方式也有所差異,這篇文章只能依照我自己作為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座標新加坡的經驗來分享。以下依照時間軸一一細說。 Step 1:找工作&準備面試 在真正開始到海外工作前,其實有超~~~多關卡要準備,第一個就是得先找工作。而找工作其實還有分寫履歷、寫求職信、面試等,但因為前兩者涉及很多專業,之前已寫過中文版的: 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準備英文面試的心得 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職 — — 準備篇 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下):海外求職 — — 面試篇 菜鳥 PM(產品經理)的 70 道面試考前猜題 菜鳥產品經理的求職路:2020 年,我沒錄取的那兩場面試 一封好的求職信,讓你在用人主管的履歷海中脫穎而出 以上這些可以稍微參考。但我畢竟不是英文母語者,也不是寫英文履歷和求職信的高手,這邊就不獻醜了。 寫好履歷和求職信後,就可以開始篩選自己想投的公司了。在這個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英文閱讀能力,包括: 工作內容、公司簡介 公司新聞 公司評價、面試心得:可以參考 Glassdoor。最近朋友推了 Teamblind,也是類似服務。 未來同事:LinkedIn Step 2:面試時 投遞履歷後,如果拿到面試機會,接下來就是英文聽說讀寫並重的考驗了,主要分為: 閱讀&寫作:面試過程中的書信往來 雖說這部分都是「非即時溝通」,收到訊息後,不用馬上做出反應,但「書到用時方恨少」大概就是這種感覺,想當初只要一有問題想回信問人資或面試官,對於每個英文句子都要字斟句酌,很怕自己問得不夠清楚、文法用錯、口吻不夠專業等。 聽力&口說:面試 這當然就是最緊張的一關了,畢竟整個找工作的流程中,這算是定生死的唯一指標了。之前也寫過一些準備英文面試的心得,網址已在上段列出,這邊不贅述。 Step 3:正式錄取前 如果順利拿到口頭 offer,或者即將要被錄取的話,通常還會有一個「薪資談判」的過程,有時候是人資在面試中直接詢問,有些則是透過 email 正式溝通。 之前面試時,人資在第一關的結尾時,就直接詢問薪資期待,當下因為還不確定是否會錄取,也還沒有深入研究薪資水準,我就回覆:「畢竟接下來還有其他面試關卡,而且我也需要時間了解當地物價水準,所以希望之後再來討論薪資。」人資也同意了,所以就沒有馬上給出數字。 不過,之前在台灣時也碰過一些比較堅持的人資,無論如何就是希望當下在電話或面試中給出一個數字。如果碰到這種,也就只能先給一個區間了,不過會建議大家:那個區間的最小值也要是自己可以心甘情願接受的數字,不要太期待公司會直接同意區間的中上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現職薪水是 $30,000,期待跳槽後可以漲到 $36,000,那給區間時就直接說 $36,000-$40,000;但當然也可以用其他福利代替薪資,比如股票、假期、職等、彈性工時等。 至於如何用英文談判薪資,可以參考這篇。 Step 4:到職前 再來若收到正式的紙本 offer,也就等於要閱讀無盡的英文文件……光是合約就超過 40 頁 A4,另外也要填寫無盡的英文文件,比如申請簽證、申請入境、申請健檢、安排篩檢等。 不過因為這些過程都是書信往來,若有看不懂的字都還有時間查字典,所以整體來說,不至於太過困難,就只是花時間而已。 Step 5:終於真正上工 最後,歷經重重關卡,終於上工了……殊不知這才是真正的考驗。 坦白說,在經歷過英文面試後,當下對於自己的英文能力還算是稍有信心,畢竟至少面試官問的問題都聽得懂,也答得出來,且從對方的反應與結果來看,回答的內容應 該也還可以。 然而,真正抵達新加坡國土後,即使已經待了半年,我也無法說自己能 100% 應付生活與工作中遇到的英文場景。 閱讀 對「典型」的台灣人來說,最在行的應該就是英文閱讀,畢竟從小就背了很多單字跟文法,所以公司內部有再多英文 email、文件與公告,通常都難不倒人;真的遇到生字,也還能查字典。 寫作 再來次簡單的應該是寫作。即使英文再破、文法有錯誤,但畢竟新加坡公司本來就充滿各種非母語人士,所以通常只要意思無誤,大家都算是能正常溝通。 會需要寫英文的地方就是內部通訊軟體或 email,作為 PM 的話,還需要寫 PRD、開票、寫數據分析報告,但其實因為應用領域很明確(就是產品管理與規格確立),所以會用到的單字就是那些,若真的寫不清楚,也能搭配圖解。 聽力&口說 大魔王當然就是「英文聽力」與「英文口說」。最需要用到聽說的場合包含但不限於:產品功能 kick-off、內部 sharing(組內成員輪流分享某個專業知識)、weekly stand-up(每週進度同步的例會)、demo(時不時需要跟各個 stakeholder 或在各種團體會議介紹產品功能)。 之所以說這是大魔王,一是因為這都是需要「同步溝通」的場合,一旦對方發問,就是得馬上做出反應;二是面試有考古題,這些會議可沒有。即使會議是在討論 A 主題,同事仍有可能天外飛來一筆,或者突然要確認某個原本以為無關聯的事情,所以要事先準備也很困難。 常用的偷吃步 上面依照時間軸先後,細數了在海外工作會用到英文的各種工作場合,接下來就野人獻曝一下,分享自己常用的偷吃步與心態調整方式。 閱讀 這部分通常是相對簡單的,畢竟現在有 Google 翻譯,甚至能將整個網頁直接英翻中。若想提升閱讀速度,「多看」則是不二法門。 不管是看新聞、看 Medium 文章,還是看公司內部的產品文件,第一步一定是先掃描,先看看整篇文章的排版、有沒有副標題或段落標題,有的話,就能先掌握這篇文章的重點分佈,不用很老實地從頭讀到尾。 此外,雖說看不懂的就拿去 Google,但重要的是學會怎麼用、怎麼念。許多人應該常碰到一個窘境:閱讀、寫作都能寫出或認得某個字,但某天聽到這個字時,卻無法反應過來;或者自己想說這個字時,卻不知道怎麼發音。 另一個情況是,先以中文舉例:常有人把「吸吮」講成「西隕」(這個字念「ㄕㄨㄣˇ」)、「兌換」講成「月幻」(這個字念ㄉㄨㄟˋ),英文當然也有這個狀況,或多或少會有人重音放錯、自行省略某幾個音節或尾音,或者甚至完全念錯,這都會造成對方的理解困難,所以: 重要的不只看懂、能寫出這個英文字,還得認識這個字的聲音。 寫作 正式寫作通常會講求文法與拼字正確、內容簡潔有力,但現在人很少寫字了,都用數位溝通居多,導致很多單字可能看得懂,但無法靠自己拼出來,加上工作的場合可能只是透過即時通訊軟體,而非正式書信,所以大家對於文法和拼字可能也沒那麼講究。 不過「內容簡潔有力」在工作上就是非常、非常、非常必備的技能,尤其 PM 一天要跟超多人溝通,如果花太多時間擬稿打字,工作效率一定會被質疑。 剛上工時,我花了超多時間在斟酌字句:這樣寫夠清楚嗎?有辦法更直白簡單嗎?有沒有漏掉什麼人事時地物?經過一番整理後,現在通常會用這樣的方式跟內部溝通: 先 tag 需要看到這則訊息的人 註明 tag 他們的理由&需要他們採取什麼動作(call to action) 比如:plz check it and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by tmr 5pm 或者:just FYI. NO action required 列點說明,不要把內容都塞在一個段落 要改動產品規格,我會直接寫: now: no button change: add an ‘Edit’ button 或者 current: text is black-colored proposal: change black into white (#FFFFFF) 也可以用一些簡寫縮小篇幅,最常見的就是 FYI (For Your Information,供你參考 / 知會你一聲) 或 FYR (For Your Reference,供你參考 / 知會你一聲)、ASAP (As Soon As Possible,越快越好)、u (you)、w (with)。 另外看過的還有 nvm (never mind)、mtg (meeting)、cob (close of business,下班前)。 口說 練習 即使上工已半年,比起剛開始,多少比較習慣說英文了,但直到現在,每場要講英文的會議之前,我仍會從頭到尾把要講的內容說一次,主要是確認自己能(盡量)流利表達要講的內容,並且確認其中沒有不太會發音的字。 計時 如果是時間較緊的會議,也會在練習時用手機計時,可藉此確認自己會講多長的時間,以便控時。 列點 每次說話前,一定要先整理自己要講什麼,列點寫下主要的內容!其實這與語言無關,而是在工作場合都很適合這麼做,主要是讓自己說話更有條理,對方若要回應時,也可以很清楚地說「我想問一下剛剛第二點說的……」,畢竟無效、雜亂或冗長的溝通只是拖垮團隊進度。 聽力 在分享撇步時,想先提一下心態的部分:不要想著「我要 100% 聽懂大家在說什麼」,反而可以先回想講中文時,是不是總會有那麼一兩個口齒不清或邏輯跳躍的朋友或同事呢? 這情況不分語言或國籍,在英文的工作場合也會有。有時無關口音,而是有些同事講的東西就是很難聽懂。 如果當下還搞不清楚是聽力程度問題,還是對方表達能力的問題,建議可以先觀察大家反應,如果自己不是唯一,內心可能會安慰一點,至少不會產生太多自我質疑;然而,如果只有自己聽不懂,就該去找解法了……。 在找解法時,也請不要想著「我要 100% 聽懂大家在說什麼」,再回到中文語境,即使作為中文母語者,聽完對方說了一段中文後,自己真的能一字不漏地複述並且確保每個字都聽得一清二楚嗎? 即使自己沒有每個字都聽懂,但仍無礙理解、仍能掌握意思,對吧?既然如此,面對英文時也一樣,不需要求自己 100% 聽懂,更重要的是知道對方想表達的重點是什麼、自己是否有掌握到人事時地物等關鍵訊息,至於一些介系詞、修飾用的副詞等,聽不懂或完全碰到生字,通常不會太過嚴重。 最後,想提升英文程度,還是得在這個環境裡,才能不斷進步。即使現在人在新加坡,但因為疫情,已遠端了大半年,生活娛樂少、外食少、人也不在辦公室裡,社交機會極少的情況下,我和其他朋友都覺得自己的口說能力退步不少,甚至不少是英文,連要用中文講話都會顯得支離破碎,因為這段期間的輸入(聽到中文)和輸出(開口說中文)都大幅減低……。 總之,最重要的還是得幫自己塑造英文環境,這個可參考先前的文章〈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準備英文面試的心得〉。 -- 本文轉貼自:MH(原文標題:想出國工作,英文到底要有多好?會用到英文的場合有哪些?)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