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144 posts

想到新加坡工作 / 生活?你可以先了解的優缺點

近兩年來到新加坡工作後,在 Medium 陸續寫了工作與心得分享(可參考文章目錄一覽表),以為對於新加坡生活也交代且介紹得差不多了。 不過近幾個月突然收到好幾封詢問關於新加坡工作的來信,來信者職業、背景、想到新加坡工作的拉力與推力各不相同,這讓我覺得,或許可以再寫一篇文章,列出更多我對於新加坡工作(生活)的第一手真實感受。 Photo by Sergio Sala on Unsplash 在進入正文前,介紹一下自己的背景好了,這樣有需要的人也比較方便決定要不要參考這篇文章。 職業:網路業 PM 工作經驗:來到新加坡前,在台灣已做過三份工作,前兩份與 PM 無關,第三份才轉職為網路業 PM 背景:隻身一人到新加坡工作,沒有攜帶任何親屬、伴侶或寵物,在新加坡也沒有 學歷:土生土長的台灣大學生,沒有在任何國家唸過碩士,也沒有到新加坡留遊學或交換過 在坡資歷:2021 年 5 月來到新加坡,至今兩年 在坡身份:拿工作簽證,非永久居民也非公民 提醒:對於新加坡工作&生活的感受,一定會隨著每個人的主觀想法而有所不同,以下資訊請自行參酌。 在新加坡工作 / 生活的優點: 1. 所得稅低 可以直接參考官方資訊,上面已列出所得級距與對應的稅率。再搭配另一則官方資訊,上面列出新加坡近年全職員工的工作所得,可以對照出來:新加坡的中位數月薪約為 5,000 新幣(台幣約為 11 萬,匯率以 1:22 計),若 *12 個月,年收入就是 60,000 新幣。 根據此收入,基本上要繳的所得稅就是 “First $40,000, Next $40,000” 那個級距,也就是 550 + (60,000–40,000) *7% = 1,950 新幣(台幣約為 42,900)。 雖然數目上看起來多(繳一次税要噴五萬),但 7% 這個所得稅率應該算是蠻「香」的。 2. 旅行方便 在台灣時,飛日韓很方便;在新加坡,飛東南亞跟紐澳很方便(不過離日韓就很遠了,好懷念動不動就可以飛日本的日子……)。 從新加坡飛歐洲雖然跟從台灣出發一樣都很遠,但整體來說機票好像比較便宜(我去年 10 月從新加坡飛西班牙,在中東轉機一次,來回才 2 萬初台幣),且選擇較多(可能因為新加坡的樟宜機場是國際熱門轉運航點之一?) 3. 生活安全 這邊還可以細分成不同種的安全: 人身安全: 整體來說台灣跟新加坡應該差不多,手機錢包放在餐廳的桌上不太會被人摸走、晚上回家都不會覺得很可怕,一個人走在路上也都算安全 交通安全: 個人體感新加坡安全度大勝台灣。在台灣目睹過好幾次車禍,公車差點撞到機車的、機車互撞的、車撞行人的都有,在新加坡一次都沒發生。 雖然也可能是我比較少出門……但走在路上,也會明顯感受到大多數的汽車會禮讓行人 — — 並不是 100%!但絕對高於台灣。不過「行車安全」也是看法律怎定,據說新加坡的行車相關法律很嚴格。 政局安全: 這個應該是所有台灣人心中的痛吧……我收過的來信中,就有身為爸媽的網友說,他們是看中新加坡的政局穩定(相較於台灣),不希望自己的小孩生活在太動盪的大環境,所以想來這邊長期發展。 比起兩岸長久以來的政治問題,新加坡的確安全許多,但關於政治……每個人見解不同,新加坡也有自己的問題,比如言論自由、媒體自由、投票制度等。 只能說若以目前兩國的政治與經濟實力這種「結果論」來看,新加坡的確是實力堅強且整體情勢穩定很多。 4. 雙語環境 對於上班族來說,個人認為這不是一個優點或缺點,這只是新加坡生活與工作的一個「事實」。 但對想在新加坡生養後代的台灣新移民來說,「雙語教育」可能是個很大的拉力吧,新加坡的小朋友從小在學校要學兩種語言:英文是必備,另一個則是自己族裔的語言(比如華人學中文、馬來人學馬來語等)。 不過近期也有新聞說,家中使用母語的比例越來越低、用英文溝通越來越普遍,或許要兼顧雙語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其他比較不那麼明顯,或者跟台灣差不多的優點,就不一一細說了。比如:異國美食選擇多、大眾交通發達、電子支付方便等……。 在新加坡工作 / 生活的缺點 1. 生活費驚人 先澄清一下,如果是以「可支配所得」來說,我個人在新加坡的可支配所得是比在台灣時還高的,也就是說,我在新加坡的薪資比台灣高、花費也比在台灣多,但存下來的錢還是比在台灣時存的多。 作為一個台灣人,我覺得新加坡最貴的三樣東西:外食、買車、租房&買房。 在餐廳外食,會有兩筆衍生費用,一是服務費 10%,二是消費稅 8%(過不久好像要漲成 9%),所以吃一頓飯就要付餐費本身,再加上上述兩筆費用。比如一頓早午餐 25 新幣(550 台幣),結帳時就是 (25 * 1.1) * 1.08 = 29.7 新幣(653 台幣)。有的餐廳沒有服務費,那就是結帳時另外再加上 8%。 買車貴,則是因為據說新加坡政府有意管控環境污染與塞車情況,所以想降低私有車的數量。關於新加坡的車有多貴,可以先了解「擁車證」這個制度。 新加坡的社會公宅 (HDB) 是出了名的讓人羨慕(反觀台灣的高房價與少得可憐的社會住宅……),公民與符合條件的永久居民可以購買價格低廉的政府組屋。但我這種拿工作簽證的人無福享有,想擁有自己的房子就只能買私人住宅 (condo)。 然而,最近新加坡政府在打房,外國人買 condo 得先付 60% 的印花稅。你沒看錯,就是 60%!!!!原本是 30%,但 2023 年 4 月的某個晚上,官方宣佈調整為 60%,所以買一間房原本是定價 *1.3(比如 2,000 萬 *1.3 = 2,600 萬),現在直接變成 2,000 萬 *1.6 = 3,200 萬……。 如果不買房,就得繼續租房,但進入後疫情時代的新加坡,國際人才回流、租屋需求再度湧現,租金不斷飆漲,現在能用 1,500 新幣(3.3 萬台幣)租到一間雅房,已經是很不錯的事情了。 2. 休閒生活有限 新加坡雖然位置不錯、周圍有許多國家,但新加坡本島就……蠻無聊的,能做的休閒活動不多,且休閒活動的金錢成本也不低。 喜歡室內娛樂的人,逛街、看電影、喝下午茶,這些新加坡一樣也不缺。但如果喜歡藝文活動,我覺得新加坡的獨立書店、藝文展覽、藝文空間都比較少。 喜歡運動的人,新加坡礙於地理限制,愛衝浪潛水的人或者喜歡爬山的人都得跑到馬來西亞或印尼……在本島能做的多半就是滑板、騎腳踏車、室內攀岩和健身慢跑;皮拉提斯和瑜伽也蠻盛行。 3. 教育與生活的固定模式 雖然我未曾在新加坡受教育,也沒有在新加坡人的家庭長大過,更沒有跟新加坡人密切相處過,但拼湊了在生活週遭的各種法律規定、社會框架、價值觀後,我感受到的是:新加坡這個國家,隱約著有種對於「標準良好國民」的既定框架,且各種政策也強化了這個框架。 什麼叫做標準良好國民? 受良好教育長大、大學畢業(不是 NTU 就是 NUS,兩所新加坡最好的大學) 大學畢業後,找份穩定的工作 工作幾年後,跟另一半結婚 準備結婚的時候,也可以準備申請政府組屋的抽籤了 有房子後,就準備增產報國囉 然後小孩再繼續受良好教育長大、大學畢業……再次重啟一樣的循環 新加坡的學生是出了名的命苦,小學就有能力測驗,之後一路有各種考試,每一關都會篩選出一些人——這聽起來有點類似於台灣以前的基測,一部份人考完會去高中、另一部份去高職。 在「行行出狀元」、「術業有專攻」的社會中,技職體系的存在並非一種「歧視」或「問題」,但新加坡似乎還沒有這種「行行出狀元」、「術業有專攻」的觀念,依舊是「唯有讀書高」,所以「篩選(菁英)」的背後也代表著「淘汰(非菁英)」。搜尋「新加坡 菁英教育」就會看到很多文章了。 除了教育關卡的篩選,法律制度也在篩選所謂的「標準良好國民」: 新加坡並沒有允許同性結婚。所以今天一對 30 歲、經濟穩定的同性伴侶,在新加坡買不到政府組屋。 新加坡鼓勵結婚與生育。所以今天一個 30 歲的單身異性戀女子,在新加坡也買不到政府組屋,因為政策明定:單身的新加坡人要到 35 歲以上才能申請購買政府組屋。 我個人覺得這樣的「社會期待」讓這個國家變成一個「模板產生器」,每個國民經過這套制度的養成後,都有一樣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沒辦法符合這套模板的人,就在這些製造「標準良好國民」的過程中被放棄了。 曾看過一句話: Why fit in when you were born to stand out? 我會將這句話翻譯為:「如果你注定與眾不同,那又何必委曲求全」。然而,不能否認的是,新加坡這樣的政策某方面可能忽略了個體差異,但它很可能可以藉此追求更好的經濟成長 — — 生育意味著搶救少子化、降低高齡化、增加社會生產力,而這也是這個國家現在能蓬勃發展的根本之一。 結尾 說了這麼多,其實說到底還是個人選擇。每個國家都有好有壞,兩年前的我因為想看看世界、想試著到更國際化的地方生活,於是來到新加坡。或許過不久後,又會因為其他原因而飛到其他國家,畢竟每個人在每個階段想要的東西都不一樣。 沒有一個地方能 100% 滿足所有的客觀條件: 中國有很多當地大公司、網路發展快速,但生活在牆裡,言論自由受限 美國號稱自由國度,但自由到現在許多人大舉種族或性別旗幟而霸佔話語權,這樣的自由還是自由嗎? 到歐盟國家生活總是比較自由了吧?但穩定的生活、美麗的風景、工作生活平衡的日子,付出的「代價」是沒有 24 小時便利商店和高稅率 想要便利生活,回到日本好了,日本相對鎖國、跨國企業少、工作機會可能沒那麼多,日本人特別的生活文化也需要時間適應 不想適應了,回到台灣吧?但又有高房價和低薪資的問題…… 金窩銀窩,最「好」的不一定是自己的狗窩,但一定有那個最「適合」自己的地方。 我一直都覺得,最適合自己的,也就是那個對自己來說最好的地方了。 而唯有搞清楚自己在此刻最在乎的是什麼,才能找到自己當下最適合的落腳處。 -- 本文轉貼自: MH(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3, 2024

商業智慧分析師 Angel Chen 專訪|數位遊牧的價值不在到處玩,而是「選擇」自己要的生活模樣

「我在數位遊牧的過程中遇到很多特別的人,像在海南的時候我有個北京朋友,他整年可能就工作半年而已,冬季他在滑雪場做行銷,其他時間都待在海南衝浪。」在我露出驚訝神情的同時,視訊畫面另一頭的 Angel 接著說:「對,我當時也覺得『哇,這樣也可以啊?』」 目前於新加坡企業擔任商業智慧分析師(BI Analyst),Angel 是個資歷約兩年的數位遊牧者,熱愛衝浪的她除了旅居過宜蘭和台東,也曾在中國海南、泰國清邁與印尼峇里島等城市生活。 受訪的幾個禮拜前,她揹著大背包獨自踏上嚮往已久的斯里蘭卡;受訪的當下,她則已回到她口中的「遊牧中繼站」峇里島。 聊起遊牧生活,她笑著說自己本來就熱愛旅行,所以雖然有朝九晚五的正職工作,而且工作內容還不輕鬆,但她仍在旅居各地的生活中過得非常開心。 不過,隨著旅行經驗越來越豐富、接觸到的人越來越多,她發現這份開心其實不只來自旅行本身,再向下探究,更是因為數位遊牧創造了比過去更大的空間,讓人能更自由地「選擇」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別被「遊牧」一詞侷限,生活模樣可以很多變 講到「數位遊牧」,很多人常有一種誤解,覺得是不是一定要到處跑,那才算是遊牧? 但在 Angel 看來,我們其實不必被用詞侷限,標榜自由的遊牧生活有著各種可能性。「像有些人喜歡頻繁變換地點,覺得很有新鮮感,或像我喜歡在一個地方待久一點,可能花幾個月深入旅行,也有些人雖然可以去旅遊,但他選擇待在台灣,偶爾想去旅行再去。」在她看來,這些通通都是選項。 也有人會想,數位遊牧是不是代表著收入會降低?畢竟我們過去認知中「成功」的白領階級,似乎都是待在裝潢現代、窗明几淨的辦公室,而不是到處跑來跑去?對 Angel 來說,答案也未必,在遊牧狀態中透過掌握正確的職場策略,獲得和過去相同或更高薪資的大有人在。(想了解 Angel 的數位遊牧職場策略嗎?歡迎收聽《大人的 Small Talk》人物訪談) 當我們這樣建立對「數位遊牧」的理解,也就不難想像:它指的並不是單一一種「最棒」的生活方式,而是讓人真正開始思考自己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並且做出選擇和實踐。 不只在海邊生活,Angel 也在海邊遠距工作。(圖 / Angel 提供) 「甚至,開始遊牧也讓我看到更多種生活的樣貌,對自己的生活可以有更多想像。」目前以旅居各地為生活主體的 Angel 補充。 她說明,自己大學一畢業就到上海工作,在快步調的大城市中,過去她對於人該追求什麼生活的認知就和多數人一樣,「比方說要在科技大廠或互聯網公司工作,賺很多錢,被升到很高的職位......」 但開啟遊牧生活後,她在旅途中遇見許多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國家的新朋友,她一一點名:整年只有冬季會在滑雪場打工,其他時間都在海南衝浪的 A、辭掉旅遊業工作到台東開民宿的 B,以及從西班牙大老遠搬到印尼,只因喜歡峇里島生活的 C...... 「以前我會覺得生活只有一種方式,但現在我發現其實有各種可能性。而且專注於職涯也好、專注於自己的興趣也好,只要工作收入可以支撐你要的生活,那就是最重要也最好的了。」Angel 說。 選擇總伴隨「代價」,接受現實找解法 雖然在遊牧過程中收穫不少,但多數時間都在旅行的 Angel 也坦言,每種選擇都會伴隨著代價。對她來說,目前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代價有二: 因為在一個地方通常最多停留幾個月的時間,所以較難建立穩固的新關係。 因為長時間不在台灣,所以和本來的朋友容易變得較少聯繫。 不過針對這兩個代價,經過近兩年的摸索,現在她也發展出一套自己的因應方式。以建立穩固的新關係來說,她逐步減少自己並不擅長和喜歡的交友方式,也就是類似派對的熱鬧場合一次跟一大群人聊天,改從興趣「衝浪」切入,結交志同道合的夥伴。不只能結伴衝浪,也比較有機會累積深度的互動和情誼。 她也分享遊牧過程中的難忘經歷:「去年我在峇里島過 30 歲生日,和一個西班牙室友一起去潛水,室友帶了手寫板下水,上面就寫著:Happy Birthday Angel。」如今回想起來,她還是非常感動,沒想到隻身一人的遊牧路上能交到知心朋友,還以這麼驚喜的方式替她慶生。 西班牙室友在水中給 Angel 的「生日驚喜」。(圖 / Angel 提供 ) Angel(前排右一)在峇里島與來自俄羅斯、德國、紐西蘭和澳洲等國的室友們合照。(圖 / Angel 提供) 至於第二個代價「和本來的朋友聯繫減少」,她的因應方式則是回台灣時多把握和朋友相聚的機會。畢竟長大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主動邀約重要的朋友,會比被動等著別人聯繫還更實際。 怎麼理性做「選擇」:5 個自評面向 + 6 個遊牧地點考量 衡量工作條件許可之後,若你心裡也有和 Angel 相似的遊牧打算,她提供了五個你可以進一步思考的面向,包含: 1. 我適合什麼樣的旅行 / 生活方式:是頻繁移動?在一個城市待幾個月再移動?還是多數時間待在台灣,偶爾才旅行? 2. 我是否能獨立生活:我能自己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如洗衣、煮飯等等)嗎? 3. 我獨旅的能力如何:我能獨自解決旅行中的各種問題嗎?我的語言能力夠嗎?語言能力不夠怎麼處理? 4. 我有獨處的能力嗎:「一個人」的狀態會讓我覺得很難受嗎?或我能夠樂在其中? 5. 我能以什麼樣的方式交朋友:我喜歡參加社交活動嗎?或在旅途中我打算如何交朋友? 需注意的是,這五個面向的意涵並非「我做不到,所以我不能去遊牧」,而是我們可以依據自己適合或想要的遊牧型態,評估相應的能力需求;若目前還達不到需求,我們可以怎麼增強或調整旅行 / 生活方式? 若部分面向你不確定,比方說因為沒有獨旅過,不確定自己是否具備獨旅能力,或者是否享受獨旅過程,那麼不妨以最小幅度(像是來場短期旅行)來測試看看。 除了出發前的評估與加強,對於如何選擇第一個遊牧地點, Angel 也分享自己的做法:「我覺得最優先的是,我會先確定我對這個城市感不感興趣?這裡有沒有我想探索的地方?」再來,則接著評估網路穩定度、物價、治安和簽證(包含申請難度與能待多久)等。 這些資料在 Nomad List 這類遊牧網站都可以找到,或者你也可以透過「城市」、「數位遊牧」等關鍵字來搜尋。 「除此之外,時差也很重要。」Angel 分享,她其實也很希望能到歐洲遊牧,不過考量到目前工作還需要頻繁與新加坡同事合作,若處在不同時區會不太方便,於是暫時還把這個願望放在心裡,留待未來能實現。 聊起未來,Angel 說:「我覺得遊牧生活帶給我很大的快樂,我不可能永遠待在現在這個工作,但我會找方法保持這個我喜歡的生活形式。」 對於想嘗試遊牧卻遲遲還沒行動的朋友,她也以燦爛笑容鼓勵「就去做做看吧!」畢竟她目前擁有的快樂,也正來自兩年前那個,摻雜謹慎和一點衝動的「選擇」。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Angel 的遊牧生活樣貌,也歡迎追蹤她的 Instagram。

March 12, 2024

經營「知識型自媒體」關鍵|先搞懂 3 個角色定位,避開 4 個陷阱!

這個題目想寫很久了。 這些年有不少朋友,看著我跟 Joe 從寫管理文章的阿宅,逐步建立了每年服務數千學員,擁有 20 多位成員的【大人學】團隊,覺得「這真是門好生意」(借用 MJ 老師的梗),紛紛來問我訣竅。 基於大人學樂於分享的精神,我就來說說,我對於「知識型網紅」的看法,不敢說很客觀精準,只希望引發有這念頭的朋友一點思考。 說自己是「網紅」有點厚臉皮,這從來不是我的目標跟定位。 我心裡的定位比較像是「以網路為媒介散佈知識的創作者」,既然我們不是在寫博士論文,還是簡單稱呼「知識網紅」吧! 不管是專職還是斜槓,你若也想走這條路,尤其是創造「持續性」的收入,「角色定位」或者說「人設」,絕對是第一步要搞清楚的事! 經營知識型自媒體,先搞懂三個角色定位! 以流行音樂舉例,大家比較容易懂。 我們大致可以把歌手分為三類:偶像派、實力派、實力派偶像。「偶像派」的主要武器是顏值、個人魅力;「實力派」則仰賴創作才華或唱功,至於「實力派偶像」則是兩者兼備。 當然啦,如果可以自由選擇,人人都想當「實力派偶像」。但那可是萬中選一,可遇不可求的。 除了很少數人一出道就同時魅力/實力兼備(我心中的的例子是瑪丹娜、泰勒絲),多數人都是從「實力」或是「魅力」為起點的。例如陳綺貞、周杰倫、五月天一開始以實力為大家所知,後來逐漸成為我們心中的偶像。至於劉德華、蔡依林、 SHE 一開始則是偏偶像路線,後來實力也為大家認同。 我認為「知識網紅」的世界也類似,入行時最好有清晰的自我定位,走實力還是走偶像想清楚,才能穩健發展! 之間的最大差異在於,你的「先期支持者」是基於你的個人魅力,還是你的創作成果?大家一開始是注意到的是你這個人,還是你的作品? 怎麼知道自己適合哪條路線?其實很簡單,你若真具備偶像級的魅力,你多半自己早就知道了! 我有位同學開藝人經紀公司,他告訴我,一個人上不上鏡頭,一眼就知道,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當然有例外,但不多)。 我記得有次聽到王偉忠也講過類似的話。世界上或許真的存在「觀眾緣」這種東西,見多識廣的人自然知道群眾的喜好。 有個人魅力的知識網紅,當然應該多多露出,這時候你的專業知識就是味增湯裡的「柴魚片」:提味用的,不是主菜! 像是主持人的謝震武,沒人會去深究他的法學素養,他自己也很少在節目中談法律(這點我認為他非常聰明),但律師的背景(柴魚片)讓他的個人魅力大大加分! 之前爆紅的「理科太太」也是。很多人把她拿來跟另一位知識網紅「囧星人」比較,說理科太太分享的內容錯誤百出,創業經歷可疑,而且還常常代言商品,跟老公曬恩愛,遠不及囧星人說書的內容扎實。 但前者快速爆紅,名利雙收,後者卻連個幾千塊錢說書訂閱都中途鎩羽,只好回去當上班族,可見「台灣人的素養不高」。 我不認同上面引號裡的結論,這是拿蘋果跟橘子比,這兩位我前期就有追蹤,理科太太的人物設定本身就是重點,一登台就特別強調她顯赫的學歷還有智商,談的雖然是科學,但選題都非常大眾化,很容易引發討論(愛情生理學,有機食物真偽),帥老公登場也很有話題,很明顯就是知識網紅中的偶像路線,「科學知識」不過是她的,沒錯,柴魚片! 而囧星人則完全不同(我不會說她不以個人魅力見長),但她的書評確實有料,光看選書就知道了,是真的愛求知的人會選的書。此外,有製作過視頻的就會知道,她的內容是經過細膩企劃甚至考證的,絕不是隨便翻翻書就直接上來講,在我看囧星人絕對是知識網紅中的「實力派」,而理科太太則明顯偏「偶像設定」。 歌壇中某位偶像派爆紅,某位實力派沒能紅下去,就說聽眾的品味很差,這當然太武斷!這世界很多元,我們固然需要偶像顧眼睛、聊八卦,但也需要實力滋養,但如果知識網紅本身在「角色自覺」跟「商業模式」上沒調教好,經營就難以持續。 我的觀察是,偏偶像路線的人,大眾關注的是這個「人」的一切,用途在於「八卦」題材。 偶像必須不斷製造話題,刷新大家的關注,甚至負面話題都好過沒有話題,基本上是在滿足人們「看熱鬧」的心態。 所以當網民出現對理科太太一些負面質疑時,她其實變得更紅,代言也更多了!甚至連一些平常沒在追蹤知識網紅的人都開始搜尋理科太太,這對她的商業模式(商品代言、公關露出)絕對有幫助! 但如果你進這行,是基於你對知識分享的熱情,那請優先專注在「用你的創作來感動人,而非你的個人事務」。 因為走上實力派路線,主要是服務「看門道」而非「看熱鬧」的需求。既然你的前期粉絲看重的是你的內容,他們自然具備一定的品味與要求,只要你內容很好,他們就會一直來,慢慢產生信任,接下來就會發自內心地推薦給身邊的人。 紅的過程通常很緩慢,但也很紮實,實力派通常不像偶像派一夕爆紅,但好處在他們生命週期較長,有一群長期跟隨你的粉絲支持,甚至能成為終生的事業,基本上就是歌壇常青樹:「費玉清」與「江蕙」的模式! 經營知識型自媒體,需小心四個陷阱! 但對實力派的知識網紅來說,有個陷阱要特別留意,那就是「急於變現」! 亞馬遜創辦人曾問股神巴菲特:「你的投資哲學那麼簡單,為什麼這世上很少人能複製?」股神回答:「因為多數人都不願意『慢慢致富』!」 這些年每次有朋友問我們的發展路徑,我都毫無保留地分享,但總結到今天,當中最認真的一位,也只寫了六篇文章就沒下文了。 人們總以為,成功背後一定有「竅門」,正所謂「一針頂破天」!這我完全理解,就像我當年也曾買過 Jordan 的球鞋,阿格西的球拍,還留過貝克漢的鬍子...... 我深信,偉大的創作者(至少一開始)都不是為了錢,而是一種創作的慾望(金庸)。創作本身就會帶來自我的認同、分享的喜悅、還有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 老實說,創作這檔事兒,滿足自己的成分多於滿足他人。創作的熱情會催生出好作品,好作品會帶來粉絲,粉絲進而為創作者帶來回報與支持,這是一種很棒的,兼具創作與商業的循環,除非創作者「急於成名」或「急於致富」,才會毀了一切! 急於成名或變現的陷阱,大概觀察到這幾種前兆,這是我跟 Joe 幾乎天天用來警惕自己的,在這裡也跟各位分享: 第一種,作品初為人所知後,急著轉換為「偶像派」,專注媒體露出,創作質量下降,新粉絲尚未聚集,舊粉絲卻高速撤場。 第二種,作品成功,於是創作者自信爆棚,大力放送與作品毫無關聯的主觀意識(如政治、階級、性別議題),惹毛群眾甚至既有粉絲。 第三種,急著變現,在產能不足或沒有團隊奧援的情況就進入訂閱模式。收了鐵桿粉的訂閱金,但後面稿件壓力爆表,無法貫徹承諾。 第四種,太在意短期回報,追逐市場潮流,不斷切換議題,導致專業品牌形象難以累積,群眾的印象含糊。 以上四點,都是「創作者的自我定位」與「粉絲對創作者的定位」產生嚴重落差造成的!簡單地說就是,粉絲愛的是你的作品,而不是你本人,結果本人跑出來做了違背作品風格的事,導致粉絲一哄而散! 我個人還是非常看好「知識網紅」這個領域。 既然網路帶來一個「去中心化」的環境,讓一般人無需出版社,無需電視台,無需廣播頻道,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知識與經驗,甚至幫助到特定族群,並帶來商業利益,為何不試試看呢?所以我常鼓勵身邊有志創作的上班族與學生,一定要投入創作,大方分享。 但請記得莫忘初衷,好好享受創作本身帶來的美好,讓創作者與粉絲間的關係逐步加溫到沸騰,千萬別急著開鍋蓋,或是宰了會下蛋的母雞!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1, 2024

網路時代的副業、賺錢方式?怎麼選擇、驗證副業項目?

💬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每次我演講只要分享這種主題:「疫後新常態:遠端溝通術」與「數位遊牧,數位新時代的工作和時間管理術」,都會有不少人是來聽「我可以用網路賺到錢嗎?」。 所以今天,我也來分享這個很「吸晴」的主題:網路副業模式。 我猜大部分人不是自由工作者,而是個上班族,所以問題可以再具體一點: 「有沒有可以讓我下班後輕輕鬆鬆,每天多賺個 500-1000 元的方法(副業)?」 我在寫這篇文章時,剛好看到 B 站上也有個影片在講這件事,底層邏輯和觀點跟我這幾年的體悟非常雷同,但是他整支影片快 40 分鐘,超級長,你可以看完這篇文章,真有興趣再去看看這支影片。 不過,讓我拿他這支影片最後的結論畫面作為今天的開場,我很喜歡他這張圖: (圖/侯智薰提供) 基本上這張圖可以算是我從自由工作者到一人公司的路徑了,唯一差別在於左邊的「提升空間」,我會用「操作空間」。 因為發現在學校學習的專業(化學工程)雖然有很大的收益空間,但對於我個人來說,我並不喜歡。也就是如果讓我一天八小時在處理這領域的事情,我認為我自己沒有操作空間,沒有熱愛可以發揮的地方,所以必須轉彎。 有兩種生意,以前好做,現在別做了。 好,回頭聊聊網路副業,最多人想到的兩個方向:「賺資訊差」和「賺內容流量」。 1. 賺資訊差 比如開個小網店,找便宜的管道買入產品,然後換個好看的照片和文案,就能重新「貼牌或包裝」來賣出。 這種情況在蝦皮屢見不鮮,台灣的蝦皮上充滿著淘寶貨,而且我猜有一半以上是大陸人開的店。反正很多台灣人不知道怎麼逛淘寶、買淘寶,所以他們連實體倉儲都不用了,能把淘寶上賣 100 元的東西,賣你 399 元會有人買;或者你在他的蝦皮商店上買,他回頭跟淘寶店家下單,然後把收件資訊放上你給的資訊,就能直接寄給你。 這種把淘寶上的產品介紹圖文換成繁體字,直接在蝦皮上賣的作法,就是賺資訊差。 所以我已經好一陣子不用蝦皮買東西了,因為我會買淘寶幹嘛還讓別人多賺一手? 如果不求快,求便宜,直接買淘寶。 如果求快,那就買貴一點的 MOMO 或 PChome;東西不喜歡、買錯還能退貨有保固。 ※ 我應該要來寫一篇文章教大家怎麼買淘寶 😆 你可以先看這支影片介紹我們智能宅的淘寶家具開箱和購買淘寶家具的方式。 那我為什麼說這種現在別做了? 因為這種生意根本不是「下班輕輕鬆鬆」能做的。(❌) 你以為只要選對品,換張圖和文案上架,然後就能順利開賣,但忽略掉超麻煩的「客服成本」。 這可能把你原本好好的上班(摸魚)時間都給賠進去了,更何況現在競爭激烈,要談客服成本之前,你還要先考慮流量哪邊來,其他跟你競爭的都是大團隊,你一個人怎麼單槍匹馬鬥的過?如果是五年前,那確實是個適合進場的好時間,但現在別做了。 2. 賺內容流量 「賺內容流量」也是多數人以為很好賺,但實質上門檻超高的副業選擇。 你可能會說,現在 YouTube、B 站都有流量變現阿,Medium 還有很多寫作平台都有流量分成阿?我寫一個文章多平台發放不就行了? 可行,但每一個平台可能一週就 10 元,除非你篇篇爆文。 誠實地說,我在 Medium 紅利時期有一個月因為寫文章被動收入超過 3000 元,但現在幾乎沒有平台能做到這事,就連在超愛灑幣的中國互聯網生態都很難做到,除了流量分成低之外,更關鍵的是,每一篇都爆文也不是「下班輕鬆做做」能達到的。 如果有,只有兩種可能性,搬運抄襲其他地方的熱門文章,或者專門發一些「人性面」的腥羶色內容。 前者已經有不少公司在做這件事,是原創者的惡夢,因為他們有好幾個帳號根本不怕被封鎖,甚至喜歡你評論去罵他,還能增加他內容的熱度,反正沒人知道這個帳號背後到底是誰,這在中國稱為「營銷號」,台灣則是「內容農場」,專門搬運抄襲網上熱門內容後轉製的機構,往往會把標題跟封面改得特別聳動。 🌰 例如我和柚子之前在北京工作拍過一支吃北京火鍋的影片,裡頭有一句話是:「原來北京的火鍋是不喝湯的!超愛喝湯的台灣人初體驗」然後有營銷號把我們的影片下載後,上傳到他們頻道,改了標題變成:「台灣夫妻抱怨北京火鍋,不能 OOOO」,於是影片整個火了 😆。 如果你想做這種營銷號,我也很佩服你,第一是你放下了自己的道德感,第二是我做不到。 怎麼考慮副業項目:學習成本、容易試錯 我認為考慮副業項目時,不是去選看似最輕鬆的,因為那些輕鬆的往往有人成體系、規模化地在做,如果你只是單槍匹馬入局,往往淪為體力勞動,做得累又賺不到多少錢。 所以對我們這種「個人戶」考慮副業的選擇時,你要先注意的是:技能背後的學習成本。 我相信所有東西都能透過刻意練習變成別人需要的專業,但這不會是一兩個禮拜,而是一兩年的事。 🖐️ 等等,那網路時代的副業豈不是根本無法符合「下班後輕鬆做」的前提條件? 沒錯,幾乎可以這樣說,但還是有一個方法,就是我們在開頭提到的結論步驟圖。 先套一句我常說的老話: 「想知道你的熱情所在?先想想你下班花時間做了些什麼。」 最好的副業項目應該是由「主業衍生而來」,而不是憑空出現,但這個主業不是限於你原本上班做的事,而是你本來就會花時間做的。 就像我在《到底什麼才是產品?好的產品像是策展,五條原則確立邊界》中提到「你提供的產品就是你正在面臨的難題,只是你走的比較前面。」這樣一來你的學習成本相對低,而且更容易試錯。 一個副業項目在成長過程裡,往往是不穩定的,所以我們不能直接押身家上去,而是要先經過試錯來驗證這事,我到底適不適合?我能不能長久地做? 所謂「驗證最小可行性方案」,就是用最低成本的方式,把你想做的那件事,先不完美地做一遍。 🌰 拿拍影片為例,有些人想說,我下班後很愛記錄生活,那我說不定能當個 YouTube 主播!所以直接購入大量專業攝影設備,直接開銷就是好幾萬元。 但其實你的智慧型手機已經很靠譜了,應該先用手機試試整個流程,因為你不光只是拍攝,還有剪輯後製、上傳影片、後續經營推廣等環節要面對。如果你真的是細節控,不滿意內容品質一定要增添設備,我只推薦你把收音搞好,影片品質就會好超多,設備成本也不會這麼貴。 別把自己當作普通人看待,成為一個少數派 我認為最難的不是找副業項目。(❌) 因為你的副業項目往往已出現在你的生活裡,只是我們常常受限於自己的心理狀態,沒有去發現它。 如果講網路時代還有哪些可能性的主題,我都會提到: 在網路的時代,你沒有機會、沒有選擇的真正原因,已經不是先天的限制,而是你太常把「不要與別人不同」當作自己行動的侷限條件。 我們最忌諱的就是,一直把自己當作一個「不會成功的人」。就像前陣子「躺平」一詞非常流行,好多年輕人在網路上說: 「我就是個普通人,現在社會太難了,不如躺平當個老老實實的公務員。」 然後把一切的可能性都當作倖存者偏差,這才是把自己的可能性給堵死了。 確實,一個通往改變的好方法成功機率一定不高,我們假設失敗機率有 90%,只有 10% 的成功機率好了。 不過,即便一個方法的失敗率有 90%,你只要嘗試七次,至少有一個方法成功的機率就是 52%,超過一半的概率會成功。聽起來挺雞湯,但也是數學告訴我們的雞湯。 你連「多去嘗試試錯」都不去做,怎麼跟人談可能性? 以「普通人」自居很好,這樣我們會更知足,認為事情都不該是理所當然;但我們不該以普通人這一詞來限制自己的行動和渴望。 你若心有不甘,不滿足於現況,你永遠都有機會能更好,要當也要當個普通人裡的少數派! 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向有結果的人學習 前面講到「最小可行性試錯」是我們學習的第一步,也是我們要發展作品的必要起始點。 🌰 讓我拿學 Notion 為例,一開始應該是去看免費內容(學習成本最低),例如看 PAPAYA 的教學,或者 YouTube 和官方的影片。當你開始鑽研這領域之後,你會發現免費內容不夠成體系,太過零碎,你需要更有系統的內容,甚至是「服務」來幫助你持續精進。 接著,聰明人會發現原來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向「有結果的人」學習,這能省下太多自己探索的時間。 前面的驗證盡可能低成本或無成本,當你選定了一個賽道後,付費是最簡單粗暴,提供價值給有結果的人,讓他帶你入門的方式。 最後,經由驗證試錯、有效發展&累積,就能成為下一匹新手要入門時所尋找的諮詢對象。 所以這支影片說:「網路時代最好做的副業是——分享和教學」這點確實沒錯,那些在網上教人賺錢的人往往最賺錢。只不過我一直很有節制地告訴自己,我是去幫助你聰明地過好你想過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而不是教你賺錢,畢竟我認為錢不是生命的唯一追求,只是個結果,不該是目的。 所以我透過訂閱服務、線上課程和訓練營,看到我們的會員和學員因為所學的東西產生好的改變,這才是我最快樂、最有成就感的事情。當然,能夠讓一些夥伴藉由教學團隊、助教的角色發展出一些副業收入,這也很開心,是錦上添花。 雖然我在生產力和線上教學領域是個有結果的人,但我在其他領域也是個學習者,而且是個愛付費的學習者(?)。我認為學習是永無止盡的,所以透過網路的機制和生態,讓「你有結果的經驗和方法」被需要的人購買,幫助需要的人升級,這絕對是這時代打造副業的最好路徑——前提是,你得要是一個能做出結果、有方法的人。 🥊 總結 / 行動思考題 想知道你的熱情所在?看你下班花時間做了些什麼。 驗證最小可行性方案,就是用最低成本的方式,把你想做的那件事,先不完美地做一遍。 你若心有不甘,不滿足於現況,你永遠都有機會能更好,要當也要當個普通人裡的少數派! 前面的驗證盡可能低成本或者無成本,當你選定了一個賽道後,付費向有結果的人學習,是最簡單粗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錢不應是生命的唯一追求,只是個結果,不該是目的。 透過網路的機制和生態,讓「你有結果的經驗和方法」被需要的人購買,幫助需要的人升級,這絕對是這時代打造副業的最好路徑——前提是,你得要是一個能做出結果、有方法的人。 💬 思考題: 一個人打造副業難度不小,但如果能找到人一起做,透過合理分潤的方式打造多嬴的局面,其實更容易打造一個有機的生態。彼此獨立,但合作的時候可以創造更大、更多元的利潤。 像我一直很歡迎大家找我一起做些有趣的事情,那你呢?有沒有什麼打造副業的想法和遇上的問題? 不一定是為了收入,而是為了更好、更快樂的生活和自我實現。 -- 本文轉貼自:雷蒙三十(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8, 2024

挑戰海外職場,卻不知怎麼開始?試試這 6 種海外求職管道

你是否也曾想過離開家鄉,到嚮往的國家展開一段全新的人生呢?想走入新的人生階段,當務之急便是找尋一份合適的國外工作機會。 根據 Y 小編的經驗,大部分在國外就業的台灣人,都是在學時期就出國留學。然而,並非人人都有足夠的金錢與資源,本篇 Y 小編將告訴大家,其實有許多額外的方法,能幫助你找到第一份海外工作,並透過遠端趨勢與資源,找到你職涯中的跳板。 疫情時代,在歐美國家遠端工作早已成常態,甚至有許多跨國公司發現員工的效率因遠端而大大提升,所以至今仍持續使用遠端的方式進行工作。迎著全球趨勢,實體至公司上班已不是外國企業必備的條件,透過本篇海外求職攻略,將教你更了解如何把握、運用海外工作機會與資源。 海外求職第一招:海外留學 出國留學是許多華人開拓海外職涯與生活最直接的方式。每當畢業季到來,許多國外的知名企業都會直接到學校招募人才,參與當地的校園徵才活動。此外,你也更容易從當地的社團組織、講座活動中取得一手的就業相關資訊。更重要的是,透過就學融入當地生活後,你自然而然能結交到當地人脈,洞悉當地的人才需求,更能對此排定修課、實習計畫。 在選擇學校的過程中,如果已經鎖定特定公司或產業,可以試著尋找與公司有地緣關係的學校,除了校園徵才優勢,能夠方便進行實體面試外,企業端也會認為有當地生活經驗的你會是更合適的人選。 海外求職第二招:海投履歷 如果你下定決心要到國外闖蕩,卻沒有國外的學歷背景的話,海投履歷,採以量取勝的戰術,也會是個可以考慮的選項。但 Y 小編必須先提出警告,大部分時候外國人的履歷都會直接被忽略,100 ~ 200 次投遞,卻完全沒有獲得任何面試機會是家常便飯。因此,海投策略想要成功的兩大因素,在於不要太早放棄與客製化履歷,你可以規劃每天投至少兩份履歷,並針對公司的特性與工作內容,在求職信中撰寫適合的應徵動機,並在履歷中將相應的經歷、作品集往上放,千萬別每一家公司都投遞相同的資料。 ➤ Cover letter 怎麼寫?求職信模板三大重點與撰寫範例大公開! 即便看似機會渺茫,但 Y 小編身邊還真的有不少人成功應徵上美國、新加坡的新創公司,並接續跳槽,慢慢轉換到知名的外商公司。雖然初期會十分辛苦,至少 300 次投遞是基本、1000 次投遞也有可能,但只要你不放棄,有投便有機會。 ➤Yourator 海外工作職缺 海外求職第三招:透過獵頭招募 如果你有一定資歷,且在特定職能或產業穩定發展中,也許可以透過獵頭找到一份心儀的海外工作。其實現在獵頭招募的對象不再局限於頂尖人才,只要你的專業過關,就有機會透過獵頭管道前進海外。以數位新創領域而言,外國企業會主動獵頭招募的台灣人才,還是以軟體工程師、資料工程師等技術職為主,也會有面向亞洲、台灣市場的商務開發職位,偶爾也有約聘人員的招募,對於想前往國際知名企業的朋友們,都可以將獵頭視為找尋工作機會的重要工具。 即使你對於海外工作文化不熟悉,獵頭也會負責幫你更加了解當地的市場狀況、該職務的需求條件、主管的帶人風格與期待、以及企業文化等細節,在拓展未知的海外生活的過程中,如果有一個中間人為你做協調媒合,並為你的職涯提出策略規劃,將大大增加你的求職優勢! ➤ JobMenta 中高階獵才 海外求職第四招:考取稀缺的國際證照 有許多頂尖國際證照受到企業普遍認可,例如 CFA、精算師證照、FRM,但是考取的難度也不簡單,部分證照全球考取的人數可能不超過 300 人。換言之,如果你能夠征服這項難關,在 Linkdin 上將會有許多企業或人才加你為好友,也更容易被獵頭招募。但需要注意一點,部分企業招聘時,除了這張國際證照之外,還需要你 2-3 年的相關工作經驗。 海外求職第五招:進入本地跨國外商、或是業內推薦 如果不急著立刻出國工作,先找間在台灣設有據點的跨國公司,在業界沈潛一段時間,累積資歷與人脈後,再透過內部轉調或者業內推薦踏入海外職場,或許是最踏實且順暢海外求職的方式。 如果你已經在外商公司工作,想進行內部轉調的話,除了要注意公司的轉調制度外,也需隨時注意相關職缺釋出的消息,以及對應的門檻與條件。大部分跨國企業,其實都有眾多機會讓員工轉調到其他國家,但如果你的工作表現、資歷與個人聲譽出眾,這個機會才會落在你的頭上。因此平時的跨部門、跨國合作要盡可能積極,才能留下好印象。 此外,如果公司內部對於轉調的態度不是很積極的話,你也不用灰心,這時在業界留下的聲譽,就成了你進入海外職場的關鍵。平時在各種外部合作案展現專業積極的態度,如果他們有人才缺口,自然會先優先想到你。 海外求職第六招:經營 LinkedIn,打造個人品牌 為甚麼要使用 LinkedIn 尋找海外工作呢?目前大部分的頂尖國際企業都開始耕耘 LinkedIn,尋找國際人才。據統計,會使用 LinkedIn 找人才的企業,更願意投資人才,公司也更具國際觀與發展性。你可透過 LinkedIn 直接投遞職缺,或是在上頭結交人脈、交流產業最新資訊、相互引薦獨家的工作機會。 最重要的是,你能透過 LinkedIn 建立你的個人品牌,當你去面試或求職時,企業能看到你是誰、有哪些專業、作品與經驗,從中了解你是不是符合該企業的需求與條件。如果你是 Sales 或 BD,也能利用 LinkedIn 開發國外業務,無論你當下有沒有轉職的需求,經營好 LinkedIn 都能為你帶來超乎想像的優勢。 ➤ LinkedIn 經營技巧|弱連結讓你離嚮往的外商公司更近! 希望以上海外求職攻略,有幫助各位求職者們更了解如何尋找海外工作。想進入海外職場的理由有千百種,有人單純想體驗異國生活風貌,有人則渴望進入頂尖國際企業大展鴻圖,分別適合的職位,使用的方法也各有千秋。開始你的求職之旅前,記得盤點你身邊的資源,並提前接觸與目標職位類似的任務或跨國專案,一但機會降臨,便能順利地開啟你的海外職涯。 -- 本文轉貼自: Yourator 數位人才媒合平台(原文標題:海外工作機會如何找,6 個必知的國外工作資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7, 2024

5分鐘的晨間待辦清單整理,從混亂到掌控的生產力習慣

當一天事情很多很亂時,兩個小動作,可以幫助自己獲得更有掌控力的一天。第一個小動作是:每天早上花個 5 分鐘回看一下待辦清單,確認今天的重心,幫助自己減少混亂中的失誤,在繁忙中掌握關鍵,並且懂得取捨,知道如何停止。(延伸參考:8 種待辦清單方法指南,從 GTD 到子彈筆記,選擇適合你的更有用) 第二個小動作是:一邊處理事情,一邊把各種意外行動記錄到待辦清單,讓自己可以隨時回顧在忙什麼,即使亂中也有序,避免空忙。以免一天最後結束時,忘了自己做了什麼重要行動。(延伸參考:用寫「間歇式日記」取代規劃待辦清單,不會再寫了一堆卻做不到)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通常認為待辦清單與時間管理息息相關,似乎是為了計畫的制定與準時、準確執行。但基於我多年來使用待辦清單的經驗,我發現它的真正價值其實在兩個方面: 第一,它幫助我們能夠安心地推進每天的工作。 第二,它讓我們在一天結束時,能夠清晰地知道自己完成了哪些事情。 或許這才是待辦清單對大多數人來說最重要的功能。 所以,上面提到的兩個小策略,其實目的不僅是進行時間管理的規劃,而是讓我們在每天開始之前,清楚地知道今天可以做些什麼。並在每天結束時,讓我們能夠安心地回顧自己所完成的事情。這樣做能夠幫助我們在忙碌且複雜的日子中,至少有一個更清晰的方向。(延伸參考:設計好下班後待辦清單, 5 個常忽略卻重要的技巧) 每一回看待辦清單,都是在強化目標 比如說,每天早上調整待辦清單,面對一長串待完成的事務,我會首先篩選出與「長期目標」最為相關的任務。這是確定待辦清單優先順序中最有效的策略。 當我發現今天需要完成的任務過於繁多,而我不可能全部處理完成時,我會選擇那些與我的長期目標最為相關的任務來優先處理。 這個動作雖然簡單,但卻也「最有效益」: 長期目標累積出來的價值是最大的,先投資長期目標,回報最大。 長期目標的意外往往更難處理,降低長期目標的風險,回報最大。 而這些回報,往往也足以抵銷自己可能捨棄的那些次要任務。 在執行待辦清單的過程中,無論是紀錄自己當下的行動,或是要新增未完成任務時,我們也可以從長期目標的角度出發,思考哪些真正與長期目標相關,優先處理它們,或是思考如何往目標的方向前進,而不只是紀錄上去一件事情而已。 對於那些與目標無關的待辦事項,我可能會選擇在今天的清單中先不予考慮,這種針對目標的調整和紀錄,是我在管理待辦清單時,用來強化目標導向行動的具體做法。 延伸閱讀,目標化待辦清單的具體格式:比較持續 5 年的列每週行動清單習慣,復盤我的待辦清單筆記技巧 (圖/Esor 提供) 每一回看待辦清單,都要決定下一步行動 當我決定將與大目標相關的某個任務加入待辦清單時,(無論是早晨的待辦清單調整,或是隨時的待辦清單記錄)我會進一步思考當下能立即採取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 放在每日待辦清單上的,應該是我今天真正能夠完成的具體下一步行動,而不是那些抽象的專案或任務名稱。 比如,今天突然多了一個必須完成的報告,這份報告與我今年上半年的一個大專案密切相關,但「製作報告」這個任務,我今天具體能採取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呢? 可能我的下一步行動會是:從我的筆記系統中找出與報告相關的資訊,並快速歸納出一份報告大綱。 這就是一個具體可行的下一步行動,我會將這樣的行動寫入待辦清單,而不是僅僅寫上「製作報告」。具體的下一步行動能夠讓我們明確知道在每個空檔時間應該做些什麼,而泛泛的任務描述則會使待辦清單變得難以實施。 延伸閱讀,拆解下一步行動的技巧:拆解下一步行動的思考流程圖範本,你也做得到專注不瞎忙的參考步驟 (圖/Esor 提供) 整理待辦清單的目的是決定可行性 前兩步驟其實對我在整理早上的待辦清單,以及在執行任務的同時記錄代辦清單這過程中,都補足了一個時間管理的關鍵細節,那就是「可行性」。 我們經常會制定一些不切實際的計畫,結果往往只會導致無止境的拖延,只有真正可行的清單,才能成為今日完成有效任務的強大工具。 當今天突然多了一些臨時會議,使得可用時間變得更加緊張時,從強化目標的角度出發,我會更清楚地知道哪些次要的任務可以放棄,而專注於與最大目標相關的關鍵任務。 當我明確下一步的具體行動時,我就會了解到在有限的時間內,或許無法完成整個重要任務,但至少能推進任務的幾個步驟,實現百分之四五十的進度也是很棒的。 這種方法讓我們在時間被不斷壓縮、分割、占用的過程中,不會完全放棄待辦清單,仍能逐步有效前進。 只有真正具備可行性的代辦清單,才不會變成增加壓力和挫折感的清單,反而幫助我們避免更容易陷入拖延的困境。 延伸閱讀:時間管理Q&A:從安排行動到引誘行動,5種設計不強迫計畫技巧 好的待辦清單,可以得到休息平衡 結合上述小技巧,實際上能夠幫我們在每日的時間管理過程中找到更適當的休息時機,也讓我們明白何時可以放下心頭大石,無需再擔憂。(延伸思考:設計「停戰領域」與「行動邊界」,我建立健康時間管理的小秘訣) 往往我們列出的待辦清單,可能因各種原因而沒有進展,即使到了晚上,我們可能仍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但若我們在執行任務的同時記錄下自己的行動,就更容易感覺到自己確實完成了一些事情,這樣我們便有了更多安心休息的空間。 有時,我們的一天真的會因為各種臨時的意外、不可預期的雜事、突發狀況而被打亂,但如果我們每天早上先確認當日的重點目標及可採取的下一步行動,就能利用日間的零星空檔,逐步推動這些小步驟。 即便一天被打亂且零散,至少我們知道自己的重要目標仍然在進展,這讓我們更容易對自己說,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準備迎接明天的挑戰。 春節假期後,我們又要面對更多零散繁雜的工作流程和生活任務。這篇文章分享的兩個簡單實用的待辦清單技巧: 第一是每天早上調整目標化的待辦清單。 第二是在執行中記錄行動。 這可能無法讓我們的工作生活完全井然有序,那是不現實的。 但在混亂中至少讓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向何處推進,找到一種更安心的時間管理方式,並懂得適時休息,這才是最為關鍵的。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 (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6, 2024

想圓「自由工作者」夢 = 該立刻離職?5 件職場能給你的重要學習

香港武俠電影有一套既定的框架模式。一心只想復仇的主角,跪在武林宗師面前,乞求師父收他為徒。但師父並不輕易將武功祕訣傳授給他。一開始,師父只叫他煮飯、洗衣、打掃,做一些看似與習武毫不相干的瑣事。每天挑水、砍柴、在頭上頂著甕、在木樁上來回跑跳,幾年下來一再重複做著這些事。 許多弟子受不了苦難的磨練和師父的冷漠對待,紛紛憤而離去,但主角卻默默承受一切。直到某天,師父突然開恩,決定收他為徒。通過第一道關卡的主角,開始正式拜師學武。 他很快就將基本功夫練熟,並對自己身體的柔軟度和強勁的力道感到驚訝。他才發現原來花上數年做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瑣事,讓他在不知不覺中練就了一身基本功。扎實的基本功夫,再加上與生俱來的天賦,他一步步學習更高深的武功,武藝日益增強。等他終於練就屬於自己的必殺技,便拜辭師父下山,最後終於成功復仇。類似這樣的情節不只出現在電影,也是世界各地神話與英雄傳奇普遍的故事原型。 職場是最好的學校 職場生活亦是如此。公司為了考驗新進員工能否持續精進,會先指派他們做一些雜事。在交辦重大任務之前,先讓他們從小事開始做起,測試是否能認真做好每一項工作。認真是所有職場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要練就任何高深的武功,也都必須先把基本功紮實練好。只要認真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會赫然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 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並不表示只要盡快開始行動,就一定能成功。許多人由於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毅然辭職後,大多數不到一年就重返職場,待遇條件甚至比原本的更差。因為在外面繞過一圈後,才發現世界並不像他們想的那麼簡單。如果實力不夠堅強,就難以在高手林立的武林中生存。因此,即使現在做著的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也要先將目前的職場和工作當成修煉場,好好鍛鍊實力。 一個方向明確的獨立工作者,無論在任何狀況下,都能把職場當成學校學習。 我(勝晤)在歷經十四年職場生活後,自立門戶成立了一人公司。在那之前,我曾經待過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也待過顧問公司、NGO等各種機構。直到離開公司後,才有機會重新檢視過往經歷。崇尚自由、主觀意識又很強的我,待在公司體制內的那段時間,其實過得並不快樂。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多虧這十四年的職場經驗,我才能學到這麼多東西。就我而言,至少從以下這五個面向來看,公司是最好的學校。 第一,可以進行各種嘗試。 我在 LG 電子擔任新進員工教育訓練工作時,把自己設計的《指南針課程》引進公司內部。這套課程的核心重點並不是針對企業組織,而是著重於個人生涯方向探索的過程,通常職場教育訓練負責人往往會擔心造成離職率升高,不敢引進類似的課程。不過,恰巧我就是那位「負責人」,我以「職場工作者自我開發」的脈絡作為基礎,修改課程內容後並引進企業。 每年有三千名新進員工修完這門為期一天的課程,不但成果彰顯,幾年來在業界更是被評為滿意度最高的教育訓練課程。收到許多員工們的反饋,不斷修正調整後,托他們的福,這套指南針課程現在是我個人公司最大的營收來源。 第二,基於利害關係,在公司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 獨立創業後,常會遇到客戶各種千奇百怪的要求。此時如果抱著「這種客戶不要也罷」的心態,事業發展將會受限。 在職場上與形形色色的人一起共事,有助於提升包容力。公司裡有菜鳥有老鳥、有員工有主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可以和不同群體相處,共享喜怒哀樂。雖然難免會遇到「天兵」,卻也是一種磨練的機會。此外,公司也是可以嘗試切換各種角色的地方,像是從菜鳥變成資深前輩,或是從追隨者變成領導者,站在不同位置上,體驗不同角色,能藉此練習理解他人。 第三,可以透過不熟悉的工作開發個人潛力 根據教育顧問喬斯.艾瑞茲(Jos Arets)的研究指出,相較於「上課/閱讀」(10%)或「與他人合作」(20%),「實際工作經驗」(70%)更有助於提升工作能力。尤其當我們不斷嘗試新的工作和角色時,自然有更多開發潛力的機會。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卡內基教育機構擔任業務,雖然第二年開始當講師上臺講課,但因為課程性質著重於人際關係教育,並且是以「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為基礎的激勵式課程,兩者皆與我極度內向的個性不符,因此壓力更是非同小可。但回過頭來看,多虧那些經驗,現在的我才能夠待人圓融,也才得以輕鬆開發新客戶並贏得訂單。此外,我也越來越懂得掌握激勵式課程的引導技巧。這都是由於嘗試陌生工作,進而培養了我的實力。 第四,能理解各部門的角色與合作模式。 在公司最明確可以學到的東西,就是了解公司組織。了解大公司如何有效運作,例如各部門的目標與資源分配、工作項目、人力配置、公司章程及作業程序等,這些在商業中都是必要的知識。 要了解的不只是企業客戶(Business to Business,簡稱 B2B),也必須掌握個人客戶(Business to Customer,簡稱 B2C)的想法。由於個人客戶大部分也都是職場上班族,了解客戶在各種不同部門從事的工作及他們主要的煩惱,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客戶。 第五,可以學習工作的基本能力。 所謂的基本能力,包括如何設定工作目標、如何管理時間、確保工作進度,以及如何進行商務溝通,像是撰寫電子郵件、報告、召開會議等基本工作技能。無論在什麼行業或公司工作,具有扎實工作能力的人不僅值得信賴,也會更容易被注意到。就算只是發送電子郵件,基本工作能力扎實的人,除了信件標題和內容,就連填寫收信者和副本收信者的地方,也能看出差異。「職場 Sense」無法透過書本或上課學習,唯有真正在職場上磨練過才能學會。 除了上述五點外,職場生活中還能學習到許多事物。此外,在職場中的所有學習,不僅不需要支付學費,還能得到薪資。從這些層面來看,職場真的是很好的學校,不是嗎? 職場上學不到的東西 不過,也有一些重要的能力是在公司無法學到的,大部分與自主能力有關。公司就像動物園般是被圈養的環境,會讓人慢慢失去在外獨自生存的能力。獨立工作者想要自立門戶,就必須學會在外闖蕩的生存要領。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時間管理能力。 在公司上班時,因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公司管控,難以意識到這項能力的重要性。然而,當自己在家工作或為了轉換跑道辭職時,就會明白時間管理並不容易。尤其是辭職後,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自由的,聽起來似乎很開心,但大概放空三個月後,就會意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就算把今天的工作拖到明天再做,也不會有人指責,因此一直無止盡地拖延下去;由於沒有固定的下班時間,也可能會經常熬夜,把身體搞壞。對於從未管理過自己一天時間的人來說,「時間自由」形同災難。 在我辭掉第一份工作時,一開始覺得很自由,內心興奮無比。但隨著就寢時間和起床時間越來越晚,導致失眠和憂鬱症上身,只好求助於精神科醫師。直到過了七個月,轉職到另一間公司後,才終於從泥沼中走出來。 因此,在離開公司前,必須先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無論是上班前或下班後,一天至少撥出兩小時,成為自己時間的主人。要練習握有時間掌控權,最好的方式是為未來的職涯發展制定學習計畫。 第二項是差異化,這項能力對在大企業上班的人來說尤為重要。 長期待在大公司的人,最大的弱點就是傾向一成不變的工作模式。由於小公司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經常需要身兼多職;在大公司上班的人習慣各司其職,長時間做相同的事,一再重複「同質性經驗」。 在職場中生存,平凡或許是種美德,但就獨立創業而言,無疑是個致命傷,我們必須盡可能地創造豐富的「異質性經驗」。即使考證照,也應該選擇較少人報考的;或是藉由參與各種專案或公司社團,拓展自己的視野。申請部門轉調、職務調動、海外派遣等,也是不錯的方法。 我聽過在業務部門工作一陣子後,轉調到商品研發部門,開發出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提升銷售,就是很好的例子。就算重新回到原本的部門,在先前部門累積的人脈和技術,也對自己的本業有很大幫助。透過累積不同的多元經驗,可以展現自己的差異性。專業能力加上差異性,就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 一個方向明確的獨立工作者,不會因為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就輕易離職,反而會把職場當成學校,學習所有能學的基本技能,等待合適的機會。即使是影印文件和撰寫會議紀錄這類瑣事,也都能抱著「魔鬼藏在細節」的心態,盡力做好每一項工作。 奇怪的是,這種態度反而會讓這樣的人很快就不必再做這些雜務。此外,這類人每天會抽出一定的時間積極學習,並拓展經驗範疇,展現自己的差異性。即使身處在高手橫行的武林中,也能施展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必殺技」。如此一來,不管繼續待在公司或離職創業,選擇權都在於自己,無論在哪裡工作都能游刃有餘。 -- 本文摘自采實出版《獨立工作者,現在開始為自己工作:把擅長的事做到最好,就能打造不怕失業的工作體質!》

March 5, 2024

新手創業家的 5 個必備元素:思考模式、風險措施、系統流程、投資意願、行動清單

今天我要來分享 5 個新手創業家的必備元素,現在個人品牌跟自媒體的起步門檻超低,就算你沒有以下這五個元素還是做得起來,但是我們要的是一個有賺錢的事業、一個能夠忙得聰明、事半功倍的品牌,這時就是這 5 個元素派上用場的好時候。 今天的重點非常多,所以我建議你準備筆記本。本篇文章也可以搭配「佐編茶水間」的 Podcast ,可以參考我標註的時間點,直接聆聽重點段落! 一、以終為始的思考模式(04:05-) 目標會決定你要去哪,時程會決定你怎麼去。 我曾經分享過改變我人生的一本好書就是史蒂芬柯維的《與成功有約》,我甚至在我自己的書裡面,不斷提及這本書對我的幫助,而作者提到的一個概念,就是以終為始。來找我做品牌健檢或一對一諮詢的學生,可能都會發現我一定會問三個問題: 你來做個人品牌的目標、目的是什麼、想要達成什麼? 你期待能夠在多少時間內達成這項目標? 為什麼? 你的目標會決定你要去哪,你的路線要怎麼規劃,而你的時程,會決定你要怎麼去。如果你不趕時間,我們就是慢慢徒步,還可以欣賞沿途風景,如果你趕時間,我們可能就要買機票坐飛機,那就必須要用金錢換取時間,而你為什麼趕時間?為什麼設定那個地方為你的目的地?這也是一個你必須要很誠實面對自己的問題。 在我剛開始做個人品牌的時候,我內心非常確定我想要用個人品牌來翻身,離開我的正職,我給自己訂的時程是兩年,不過當時的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我還沒有想到像是線上課程、Podcast 變現或者是演講諮詢等選項。 我認為兩年可以改變很多事情,而且兩年也可以從一個菜鳥變成一位稍有專業的實習生,因此我訂了兩年計畫,兩年後,我想要專門只靠我的品牌來養家糊口,我當時的思維比較是卡在接案這樣的商業模式當中。 所以我猜想自己可能會不斷地接案子,例如幫人家寫文章賺稿費,或者幫別人剪輯音頻、規劃內容和行銷企劃,這其實是我很初步的商業模式。 大概做了半年,我發現自己的成長速度滿快的,我開始認識新的商業模式、我開始累積受眾,我心裡也在想說:「我能不能夠 double down ,把兩年的那個 plan 縮短至一年?」,所以我又看了一下自己的終極目標計劃,如果我想在一年內完成這個計畫,我需要做什麼準備? 當時面臨到的抉擇點就是:「我可能需要離職」,因為白天的工作花我太多時間了,我的確可以維持原先的計劃,用兩年的時間完成目標,但我仔細想想,離開正職本來就是我的終極目標。 因此,以終為始的思維非常的重要,你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有彈性的時程,但它還是會回歸到你為什麼會想要或需要這個目標?你自己有多大的決心?現實生活中有多少資源可以去調配? 延伸閱讀:如何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為加強正職專業與副業技能這兩者做學習規劃? 二、風險防護措施和後盾(Accountability and support)(07:31-) 延續剛才說到的,我原本是想要離開公司正職,全心投入自己的事業,不過,我仔細地過了一遍我的財務規劃,發現我還是需要一筆薪水,因為品牌初期的收益並不穩定,生活中有像是房子、車子、保險等固定開銷,這些都讓我意識到緊急預備金的重要性。 沒錯,我在那個時候是沒有存緊急預備金的習慣的,而所謂的風險防護措施和後盾,就是說當你要做一項決定時,你有沒有辦法這麼灑脫地說走就走、說做就做,很多時候都取決於你有沒有一個實際的後盾,無論你有沒有要做個人品牌,人生的道理都可以互相應用,你也應該要養成存緊急預備金的習慣。 當時的我並沒有存款,所以還是必須要去打工,因此我想了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跟主管提兼職,減少一半的工作量,而減半的薪水還是可以 Hold 住日常生活,也讓我有更多時間投入理想生活設計這個品牌。 第二個方法是,如果主管不同意,我就會離職,去美國當地找打工的工作,而且我也真的去瑜珈教室、圖書館和一些公司面試過很簡單的櫃台工作,這些工作不會佔我太多時間,但每個禮拜都會有 paycheck,後來很幸運的是,我的主管讓我轉成兼職繼續在同間公司工作。 因此,這份兼職工作也成為佐編茶水間的風險防護措施,在茶水間還沒有很穩定時,至少有一份收入能夠讓我們買菜、繳房租,心情也會比較安心。 有的人會說,真的要投入一份事業就要全身投入,這樣才可以很專注地激發自己的爆發力,但,我覺得這是個比較適合給有創業經驗、或有商業、行銷,甚至是職場工作經驗的人,這樣的方式不太適合社會新鮮人或大學生創業,除非你的家人願意資助你,不然我認為風險防護措施還是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後盾也不是只有指存款,你的家人、好友、同好圈都可以是你的後盾,後盾可以是一個 community or support net,像是教會就是很多教友的 support net,而在我身上,我的先生就是我的後盾。 他是那個知道你忙,會幫你 cover 煮飯倒垃圾與買菜的人,讓你可以少一點日常雜事,多一點時間 focus 在自己的 business 上。 你有沒有風險防護措施,有沒有後盾?這個會是你必須要先思考、先做準備的。 三、明確的工作項目和流程(System)(10:51-) 我經常講有關時間管理的主題,而每次都會講到系統與流程,這件事情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複雜,但卻比你想的還要重要很多,最一開始我也不太知道經營品牌要做的工作事項有哪些,我知道我要錄節目,所以要找來賓、草擬訪綱、查資料、剪音頻、上架,這些就是我很一般的工作項目。 我每一週都會寫下這個禮拜的工作項目,然後每一天會寫下隔天的工作項目,寫了一兩個月就會發現一種慣性或一種定律,例如: 剪一支音頻大概會花三小時 陌生開發邀請來賓,寫出 10 封信大概會有 1 封得到回覆 這就是我所謂的 patten ,而在你擁有明確的工作項目和流程之前,你就是先每天記錄下你的工作項目,然後每週、每個月去觀察,去建立所謂的 data base ,讓你更好地知道未來的工作流程應該要怎麼安排,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最近我跟我的助理 Claire 在做一個新的 practice ,她和我反應說想要加強自己時間管理的能力,我仔細看了一下她的狀況,我發現她出現很普遍的那種時間估算與事件分類的問題,也就是說 Claire 並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是容易出現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的情況。 有時候這件事情做得比預期快,但是大部分的事情卻花得比預期中多很多,所以,我開始請 Claire 每天寫下他明天預計的工作事項,就是 12345 列點寫下來,隔天晚上工作結束後,回報一則訊息告訴我實際做完的工作事項。 我們可以從這個練習中去發現「預計完成」和「最終完成」的差別究竟是什麼,然後從中找到原因和可以調整的地方。 可能是一開始目標設得太多,也有可能是工作的速度太慢,透過這個練習不到三個禮拜, Claire 預計完成的事情和最終實際完成的事情越來越符合,而且我們團隊內部的開會時間越來越少,我個人覺得效益提高滿多的。 延伸閱讀:我的「 2021 時間管理法」:面對重複性高的大專案,你可以這麼做! 第二個例子是我先生,我先生一直都是一個 creative type person ,他常常會一整天下來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所以我就叫他加入 Zoey’s bootcamp ,每個週末我會幫他看下個禮拜要完成的事情有哪些。 所以他的問題跟 Claire 不太一樣,Claire 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不曉得怎麼安排效益最高,而我先生是連要做什麼都不知道。 像是這樣的狀況,就真的需要一個早上的時間,坐下來思考下週有哪些需要完成的事情,然後應該要排在哪一天比較順,例如他和我說他每天都要: 練習樂器 寫歌 跟廠商用信件溝通 處理工作上的雜事 我問他說你每天要花多少時間寫歌?多少時間練琴?問完後排完一天的工作,發現他一天 8 個小時就滿了,這還不包含臨時異動,所以我們的作法就是把寫歌和練琴的時間縮減,因為這兩項是比較長期的專案。 這樣就可以避免我先生可能花了 3 個小時寫歌,結果沒有時間練習樂器,導致他覺得那天有些事情沒有完成而感到懊惱,當你不曉得長期或持續性的專案應該要怎麼規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一個禮拜攤開來,而且別忘了預留突發狀況的時間,不要全部塞滿。 四、願意投資自己的決心(17:40-) 我覺得現代很多人看投資,第一個都是看投資報酬率,如果報酬率太低,就沒有投資的意願,覺得浪費時間又不值得,但就我過去的經驗來看,個人品牌它的確是一個很難在一開始衡量投資報酬率的事情,而你的報酬是高是低,其實只取決於一件事情,就是你的決心。 只要你有決心,你就會想辦法,你就會付出行動,儘管什麼收穫都沒有,你還是願意做、相信自己、給自己一次機會。 另外,人生中每一件事都會有認知極限,創業這條路格外明顯,當你站在 A 點時,你怎麼看、怎麼想像,都只能看到 B 點,而隨著時間、經驗的累積,你會發現你開始可以看見 C 點,你也發現自己已經從 A 點移動到了 B 點,再過了一陣子,你會發現自己可以看見 D 點,因為你又成長到了 C 點。 投資的決心其實就是要理解,你不能用你現有的已知,去預測自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因為你的潛能會不斷地被開發、你的經驗值會不斷地累積,因此,在此時此刻評估自己的投資報酬率並不準確。 所謂的投資也不是只有金錢,而是投入資源的意願,你的資源除了金錢以外,還有人脈、時間、經驗、專業、精力,這些都是可以利用、投入的。 五、Action、Action、Action(20:06-) 最後一個很重要的必備元素就是行動,沒有行動,以上 4 個元素通通派不上用場。很多人會說我很有行動力,可是我只是在完成表單上的代辦事項而已,每天的日子其實重複性滿高的,而最近我開始重新檢視這四年來的經營歷程,我發現我做的很對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在執行待辦事項時,幾乎不思考。 你可能想說:「幾乎不思考那不就是盲目的往死裡做嗎?要是方向不對,要是有什麼需要調整的地方該怎麼辦呢?」 但我所謂的執行時不思考,並不是我會緊抓著表單上的事情固執的執行著,而是我會很明確的區分執行時間和思考時間,我每天、每週都花時間去安排和規劃我的工作流程,在這種時候,我會很仔細的思考怎麼進行比較順?哪件事情該先做?哪件事可以晚點做?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麼?這件事是否一定要由我來做? 延伸閱讀:擔心自己半途而廢而不敢付出行動,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 所以我會花很多時間去擬定出今日的 To-do list ,等到當天工作時間一到,我就可以開始無腦進行我的所有執行項目,工作開始時,我也會再過一下我的今日待辦事項,看有哪邊需要調整。 過完之後,我就會進入工作狀態,一路工作到中午休息,然後下午再工作到晚餐時間,這對我來說是一件極度有儀式感的事。 這可以讓我知道我現在可以心無旁騖的看著表單上的事情,順序都排好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擔心,我非常信任自己的 To-do list,我一次只做一件事,完成第一件才會移動到第二件,幾乎不插隊,也絕對不跳著做。 如果你一直卡在做事情的時候想東想西,不太確定要做什麼,我建議你試試看明確區分執行時間和思考時間,思考時就用力思考,執行時就只執行,不要 question 自己的決定或規劃,不要被其他事情給分心。 這樣你才能夠得到最大化的結果和作品,才能夠有最充足的素材去回頭檢視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有什麼規劃和目標需要做調整。 如果你執行力不夠,那再多的規劃也沒有用,我們優化自己做計畫的方式,就是從實際付出後所得到的結果裡,找到那些你認為可以做得更快、做得更好或甚至不用做的事情,但是,你總得都做過才能知道答案。 執行時,做就對了。 本集結語 以上就是今天佐編私塾殿的教學內容,希望你有學到一些東西,這 5 個元素我們再簡單複習一下: 以終為始的思考模式 風險防護措施和後盾 明確的工作項目和流程 願意投資自己的決心 Action、Action、Action 以上這五個元素你都具備了嗎?或者你現在正在籌備哪一個元素呢?歡迎你把你的想法分享給我,你也可以回到我的 Instagram,吿訴我你想聽的主題。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197【佐編私塾殿】新手創業家的5個必需元素:思考模式、風險措施、系統流程、投資意願、行動清單)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4, 2024

去日本京都數位遊牧!如何找到適合工作的咖啡廳+3 間體驗心得

早在半年前安排的京都旅行,正好遇見了 RUNWAY GEN48 的 48 小時影片競賽,正好自己的行程安排有足夠的彈性,就決定在競賽的 48 小時內完成一部影片,邊旅行邊拍片! PS: RUNWAY 是一間 AI 影像生成公司,競賽以線上的方式參與。 一、如何快速找到適合工作的咖啡店 找咖啡廳的方式,其實就跟在台灣差不多,用每個手機裡面都有的 Google map,移到想要搜尋的區域,按上面「咖啡」標籤,就可以了。 或是也可以用咖啡廳「カフェ」、咖啡「コーヒー」的日文來搜尋看看。 找到覺得有興趣的咖啡廳後,下拉到評論的地方,Google map 會貼心的統整出一些標籤。如果你有插座或是 wifi 的需求的話,都可以看一下有沒有這些評論標籤,點進去看一下評論(評論也會有自動翻譯,不用擔心日文看不懂的問題),就可以對現場狀況有一些概念。 二、在京都咖啡店工作的經驗 因為是邊玩邊做的情況,所以基本上到哪邊走累了就找間咖啡廳坐下來打開電腦,總共去了三間京都市區的咖啡店: Caffè Veloce — Kyoto Station(カフェ・ベローチェ京都駅前店) 星巴克 VIVA SQUARE京都梅小路公園店(スターバックスコーヒー ビバスクエア京都 梅小路3公園店) TULLY’S COFFEE 京都三條通店(タリーズコーヒー 京都三条通り店) 1. Caffè Veloce — Kyoto Station(カフェ・ベローチェ京都駅前店) 旁邊就是京都車站、鐵路跟公車可以在這裡搭(圖/粘瀚文攝) 有免費 wifi 有插座 座位偏擠,有種補習班的感覺 店員不擅長英文 一抵達京都,在車站附近的飯店 Check-in 後,第一站就直接到車站前面的京都塔,上面環狀的觀景台可以直接俯瞰整個城市,觀景窗也會大致列出一些知名的景點,可以在上面對城市的景點分佈有個概念。 京都塔(圖/粘瀚文攝) Caffè Veloce 就在京都車站的前面,以地點來說非常方便,座位數也很多。缺點是座位之間的間隔比較小一些,有種在補習班的感覺。插座好像只有面窗的單人座位有,wifi 儘管是人滿的狀況下也是順暢的。Google 評論裡面說這間連鎖店的早餐很好吃,但因為去的時間是傍晚,所以沒有體驗到,倒是點了有「不動的人氣商品」之稱的咖啡凍。 實體比商品圖看起來更大了一號,原本以為上面是鮮奶油,沒想到竟然是冰淇淋!! 2. 星巴克 VIVA SQUARE 京都梅小路公園店(スターバックスコーヒー ビバスクエア京都 梅小路公園店) 有免費 Wifi 沒有插座 座位數不多 店員英文很好 梅小路公園店位在京都水族館跟京都鐵道博物館旁邊,在水族館的行程後就跑來這裡做事。因為座位數不多的關係,每個人的空間是比較寬廣的,二樓有大片的落地窗可以享受公園寬廣的景色。免費 wifi 還算順暢,然後日本的星巴克價格大概是台灣的 8 折左右,而且經常有台灣喝不到的季節限定商品,網路上也會有很多創意的特調方式可以請店員客製化。 星巴克一樓,座位區在二樓(圖/粘瀚文攝) 京都水族館(圖/粘瀚文攝) 3. TULLY’S COFFEE 京都三條通店(タリーズコーヒー 京都三条通り店) 有免費 wifi 插座很多 座位數很多、而且選擇也多 店員不太擅長英文 三條就在錦市場附近,逛完觀光必訪、有 400 年歷史的錦市場,旁邊的三條商圈有賣各式各樣的衣服,還有各種特色店家,有專賣茶葉、專賣紙、專賣刀具、模具的店,都很值得逛逛。 恰巧路過這間 Tully’s Coffee,裡面的座位很多,有個人的座位,也有多人的沙發區,甚至還有兩人座沙發面對向著街道的落地窗,空間非常舒服寬敞。評論上是講說 wifi 比較不穩定,但個人使用上好像還好。如果是在必須使用網路的情境,有備用方案還是很重要的。插座的話,是幾乎每個位子都有喔! 很棒的面對街道沙發(圖/粘瀚文攝) 經過幾天的玩耍,京都的連鎖咖啡店很多,星巴克或是 Tully’s Coffe 幾乎每隔幾條街就會有一間,基本上不太需要擔心找不到地方坐下來使用電腦,但相較下來,星巴克容易比較多人。溝通上如果日文不好的話,基本上都可以透過比手畫腳解決,但如果你英文 ok,希望溝通的精準一點的話,可以優先選擇星巴克。 最後小提醒,使用公共網路是有被入侵的風險的。這裡推薦Youtuber們的乾爹SurfShark VPN,無限制使用裝置數量、30天內無條件退款。使用我的優惠連結再多送一個月的使用時間~ 優惠連結:https://surfshark.club/friend/eHPzBaxS 在日本連回台灣看有中文字幕的動畫真的很方便,以後再來研究怎麼用 VPN 買便宜機票跟訂飯店~ -- 本文轉貼自:粘瀚文 Billy Nien(原文標題:京都旅行,怎麼找到適合遠端工作的咖啡店)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

Joe的時間管理術|以遺忘為前提的管理術

以遺忘為前提的管理? 有人看了這標題或許會覺得很奇怪,但我自己一開始會想做時間管理的原因還真的是「為了遺忘」。 後來開始看一些時間管理的書籍,才發現很多大師也反覆強調這個要點。 這樣講或許有點往自己臉上貼金,但看來世界上的道理總是殊途同歸;大家不管用甚麼起點出發,最後總會在某個類似的點上靠攏。 但,甚麼叫做「以遺忘為前提」呢? 在我自己還沒有一個有系統的管理方法之前,每天生活有很多事情「得被記得」。 比方說「明天要交力學實驗的報告」、「後天工程數學有個小考」、「星期四要準備測量學的筆記」、「此外還要買下禮拜程式課程的課本」等。 像有時候去 Mall 買東西,到了店裡卻又突然想不起來要買甚麼。 等回家才懊惱的想起來說,「啊,剛剛忘了買電池。」 我想,這種經驗對很多人而言並不陌生。 我們隨時,無論是工作或是人生,都有很多的「待辦事項」。 但要把這些事情都記得,幾乎是不可能的。 可是不記得,事情就會落東落西的。 到了課堂,發現報告沒寫;到了公司,才想起來客戶要的東西昨天忘了寄;到了情人節,才想起來禮物忘了買;回到家,才發現剛剛超市忘了帶牛奶。 所以我自己在學生時代,總覺得上學很辛苦。 因為每天都得戰戰兢兢的,要努力記得所有該做與要做的事情。 去一個地方要想我來這裡是要幹嘛、有沒有甚麼東西沒帶? 離開一個地方擔心有甚麼漏了或忘了做? 睡前總覺得有甚麼事情沒做,醒來又得要聚精去思考今天得幹嘛。 在這種常態緊張下,反而很難專心的做事情。 等到開始上班時,發現要記憶的東西變更多。 當時就很憂慮,想說若是持續讓自己處在緊繃的狀態下,可不是沒辦法把任何事情做好了? 也剛巧,那時候開始有PDA出現。 我也就開始嘗試使用這類工具來管理我的人生,自己第一台 PDA 還是黑白 WinCE 的介面(記得是大眾出的)。 當然,後來又經歷了一些變革,變成我目前跟大家分享:一半用萬用手冊,一半用電子工具的方法。 但無論如何,我要說的是,我在開始使用工具後,發現一件事 → 若我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全部清出來,放在一個「待辦事項」的 pool 中,我就可以安心的把這些事情「暫時忘掉」。 但我又不用擔心事情最後會真正被忘記,因為我若要查都可以在這 pool 中找出來。 我就可以先忘掉那些事情,安心專注的處理目前手上的事情。 等手上的事情告一段落後,我再到我的「待辦事項」 pool 中,把其他還沒做的事情找出來。 這樣我既可以專心做一件事不用擔心其他工作會漏掉,也不用隨時惶惶恐恐的害怕自己忘記甚麼。 把東西寫下,然後遺忘它;反而就能確保所有事情都不被忘記。 所以,要想專注的好好把事情做好,就該建立一個「待辦事項」的倉庫。 至於執行流程上 首先,你該把要完成甚麼轉換成條列式的Check List。 對我而言,這些 Check List 大部分時候,其實就是一項一項的工作。 有些工作你可以很快設定何時要完成,有些工作則只是一個提醒,甚至於是對未來的規劃。 再來,我會把這些無論何時想到的工作、不管是工作中、搭車時、出外看到甚麼好 Idea 時,都立刻記錄並存在我的 Task Pool 中。 我會把所有想到的工作都先分門別類的加入「待辦清單」中。 在電腦邊,就用 Web 平台加入。 那工作加入同時,我也可以給一個預估要完成的時間。 指定時間、重複與否、標籤、以及地點 系統就會根據設定的 Due Date 列出工作清單,甚至在時間點提醒我。 而待辦事項這東西比 Calendar 方便之處,在於你不去勾選「完成」它就會一直留在 pool 中。 但 Calendar 工具(如 Google Calendar)雖然也會提醒,但若你當下沒辦法去處理,之後它就不會再提醒了。 有時候明明一整天排了三五樣工作,可是剛巧那天有突發狀況你忙著開會解決,等第二天那些通知也就不會出現了。 這也是為何我工作不用Calendar而用待辦事項工具的原因。 然後我每天會幾個時間去檢視我的工作 pool。 比方說早上搭車時,或是中午吃飯後,看看今天有哪些事情該處理,並安排一個時間;若今天太忙,有些事情需要推延、則改變成新的完成時間。 所以,在透過這樣的模式下,我就不用再刻意記得工作以及 due date 了。 我只需要把所有需要的工作鍵入我的 Task Pool 中,再定時來整理與規劃,就能確保重要事項都會被妥善關注。 心力也就能完全放在目前的工作上了。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

去馬來西亞數位遊牧!有 Wifi、插座適合工作的 4 間咖啡廳

一、The Vocation 店內環境:地鐵站附近,交通方便,店內很有質感,不限時。 有無 WiFi:這裡有免費的 WiFi,但因為人流很多,所以假日網路較為不穩,建議平日來。 有無插座:吧檯桌有,一般的座位不一定。 是否適合工作:麵包與餐點好吃,咖啡也不錯,價格也便宜,但因為插座位置有限,建議早點來。 營業時間:早上 8:00-下午 6:00,周日公休 地址:Unit 2-7, Level 2, Menara Uoa Bangsar, 5, Jalan Bangsar Utama 1, Bangsar, 59000 Kuala Lumpur, Wilayah Persekutuan Kuala Lumpur 二、半刻 Ban Ke Café @ Happy Mansion 店內環境:這家咖啡館位於一棟舊式公寓的底層,裝潢簡約而溫馨,有大片的玻璃窗讓自然光照進來,還有一些植物增添生氣,附近停車不用錢。 有無 WiFi:有提供免費的 WiFi,速度很快,不會斷線。可以在這裡隨時上網查資料,發郵件,或是和客戶視訊。 有無插座:這裡有足夠的插座,不用擔心電腦沒電。每張桌子都有至少一個插座,而且位置很方便,不會影響到其他人。 是否適合工作:非常適合工作,食物和飲料都很美味,可以在這裡享受一杯香醇的咖啡,一塊鬆軟的蛋糕,或是一份熱騰騰的餐點。氣氛很輕鬆,可以專心地工作,也可以休息和享受生活。 營業時間:早上 10:00-下午 6:00,周一公休 地址:Happy Mansion, BG-6 Block B Jalan 17/13 Petaling Jaya, 46400 Damansara, Selangor.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半刻 Ban Ke Cafe(@banke_cafe)分享的貼文 三、VCR 店內環境:一間不起眼的黑色民宅,如果沒人排隊一不小心就會錯過,將舊有的建築與現代元素結合,有一種外部懷舊,內部現代的氛圍。 有無 WiFi:有提供免費無線網路,可以隨時保持線上連結。 有無插座:裡面配備了足夠的插座,方便你充電、使用筆記型電腦或其他電子設備。 是否適合工作:一樓座位偏擁擠,二樓稍大,還有適合多人一起聚餐的大桌子,無論是單獨工作還是團隊會議都非常適合。 營業時間:早上 8:30-下午 8:00 地址:2, Jalan Galloway, Bukit Bintang, 50150 Kuala Lumpur, Wilayah Persekutuan Kuala Lumpur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VCR Kuala Lumpur, Bangsar, Mont Kiara(@vcrlovesyou)分享的貼文 四、Bean Brothers PJ 店內環境:店內寬敞,有兩層樓,店裝潢在工業時尚與舒適溫馨之間取得了平衡,創造出既能激發創造力又不失溫暖的環境。 有無 WiFi:有提供免費且穩定的WiFi。 有無插座:很多插座,幾乎每個位置都有。 是否適合工作:平日去相當安靜,有飲料正餐與蛋糕,有共用桌和更私密的座位,既適合協作也適合獨立工作。 營業時間:早上 8:30-下午 8:00 地址:Jalan PJU 3/50, Sunway Damansara, 4781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BEAN BROTHERS(@beanbrothers.my)分享的貼文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

在新加坡當產品經理,英文要多好?會用到英文的場合有哪些?

這篇想來聊聊在海外工作時,會用到英文的場合、情境與準備方式;如果是想出國工作的人,或許也可以依此確認自己需要加強的目標與範圍。 雖說坊間有很多英文檢定,比如台灣有多益、美國多半用托福、歐洲用雅思,但只要是考試,都有一些「偷吃步」或準備方向,最後就衍伸出各種題庫、口說模板、寫作必備佳句等,而這些內容能否應用到真實的工作或生活環境,反而就不一定了。 所以,真正的英文能力難以用考試分數衡量,且隨著工作領域和職能不同,需要具備的字彙量、表達方式也有所差異,這篇文章只能依照我自己作為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座標新加坡的經驗來分享。以下依照時間軸一一細說。 Step 1:找工作&準備面試 在真正開始到海外工作前,其實有超~~~多關卡要準備,第一個就是得先找工作。而找工作其實還有分寫履歷、寫求職信、面試等,但因為前兩者涉及很多專業,之前已寫過中文版的: 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準備英文面試的心得 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職 — — 準備篇 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下):海外求職 — — 面試篇 菜鳥 PM(產品經理)的 70 道面試考前猜題 菜鳥產品經理的求職路:2020 年,我沒錄取的那兩場面試 一封好的求職信,讓你在用人主管的履歷海中脫穎而出 以上這些可以稍微參考。但我畢竟不是英文母語者,也不是寫英文履歷和求職信的高手,這邊就不獻醜了。 寫好履歷和求職信後,就可以開始篩選自己想投的公司了。在這個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英文閱讀能力,包括: 工作內容、公司簡介 公司新聞 公司評價、面試心得:可以參考 Glassdoor。最近朋友推了 Teamblind,也是類似服務。 未來同事:LinkedIn Step 2:面試時 投遞履歷後,如果拿到面試機會,接下來就是英文聽說讀寫並重的考驗了,主要分為: 閱讀&寫作:面試過程中的書信往來 雖說這部分都是「非即時溝通」,收到訊息後,不用馬上做出反應,但「書到用時方恨少」大概就是這種感覺,想當初只要一有問題想回信問人資或面試官,對於每個英文句子都要字斟句酌,很怕自己問得不夠清楚、文法用錯、口吻不夠專業等。 聽力&口說:面試 這當然就是最緊張的一關了,畢竟整個找工作的流程中,這算是定生死的唯一指標了。之前也寫過一些準備英文面試的心得,網址已在上段列出,這邊不贅述。 Step 3:正式錄取前 如果順利拿到口頭 offer,或者即將要被錄取的話,通常還會有一個「薪資談判」的過程,有時候是人資在面試中直接詢問,有些則是透過 email 正式溝通。 之前面試時,人資在第一關的結尾時,就直接詢問薪資期待,當下因為還不確定是否會錄取,也還沒有深入研究薪資水準,我就回覆:「畢竟接下來還有其他面試關卡,而且我也需要時間了解當地物價水準,所以希望之後再來討論薪資。」人資也同意了,所以就沒有馬上給出數字。 不過,之前在台灣時也碰過一些比較堅持的人資,無論如何就是希望當下在電話或面試中給出一個數字。如果碰到這種,也就只能先給一個區間了,不過會建議大家:那個區間的最小值也要是自己可以心甘情願接受的數字,不要太期待公司會直接同意區間的中上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現職薪水是 $30,000,期待跳槽後可以漲到 $36,000,那給區間時就直接說 $36,000-$40,000;但當然也可以用其他福利代替薪資,比如股票、假期、職等、彈性工時等。 至於如何用英文談判薪資,可以參考這篇。 Step 4:到職前 再來若收到正式的紙本 offer,也就等於要閱讀無盡的英文文件……光是合約就超過 40 頁 A4,另外也要填寫無盡的英文文件,比如申請簽證、申請入境、申請健檢、安排篩檢等。 不過因為這些過程都是書信往來,若有看不懂的字都還有時間查字典,所以整體來說,不至於太過困難,就只是花時間而已。 Step 5:終於真正上工 最後,歷經重重關卡,終於上工了……殊不知這才是真正的考驗。 坦白說,在經歷過英文面試後,當下對於自己的英文能力還算是稍有信心,畢竟至少面試官問的問題都聽得懂,也答得出來,且從對方的反應與結果來看,回答的內容應 該也還可以。 然而,真正抵達新加坡國土後,即使已經待了半年,我也無法說自己能 100% 應付生活與工作中遇到的英文場景。 閱讀 對「典型」的台灣人來說,最在行的應該就是英文閱讀,畢竟從小就背了很多單字跟文法,所以公司內部有再多英文 email、文件與公告,通常都難不倒人;真的遇到生字,也還能查字典。 寫作 再來次簡單的應該是寫作。即使英文再破、文法有錯誤,但畢竟新加坡公司本來就充滿各種非母語人士,所以通常只要意思無誤,大家都算是能正常溝通。 會需要寫英文的地方就是內部通訊軟體或 email,作為 PM 的話,還需要寫 PRD、開票、寫數據分析報告,但其實因為應用領域很明確(就是產品管理與規格確立),所以會用到的單字就是那些,若真的寫不清楚,也能搭配圖解。 聽力&口說 大魔王當然就是「英文聽力」與「英文口說」。最需要用到聽說的場合包含但不限於:產品功能 kick-off、內部 sharing(組內成員輪流分享某個專業知識)、weekly stand-up(每週進度同步的例會)、demo(時不時需要跟各個 stakeholder 或在各種團體會議介紹產品功能)。 之所以說這是大魔王,一是因為這都是需要「同步溝通」的場合,一旦對方發問,就是得馬上做出反應;二是面試有考古題,這些會議可沒有。即使會議是在討論 A 主題,同事仍有可能天外飛來一筆,或者突然要確認某個原本以為無關聯的事情,所以要事先準備也很困難。 常用的偷吃步 上面依照時間軸先後,細數了在海外工作會用到英文的各種工作場合,接下來就野人獻曝一下,分享自己常用的偷吃步與心態調整方式。 閱讀 這部分通常是相對簡單的,畢竟現在有 Google 翻譯,甚至能將整個網頁直接英翻中。若想提升閱讀速度,「多看」則是不二法門。 不管是看新聞、看 Medium 文章,還是看公司內部的產品文件,第一步一定是先掃描,先看看整篇文章的排版、有沒有副標題或段落標題,有的話,就能先掌握這篇文章的重點分佈,不用很老實地從頭讀到尾。 此外,雖說看不懂的就拿去 Google,但重要的是學會怎麼用、怎麼念。許多人應該常碰到一個窘境:閱讀、寫作都能寫出或認得某個字,但某天聽到這個字時,卻無法反應過來;或者自己想說這個字時,卻不知道怎麼發音。 另一個情況是,先以中文舉例:常有人把「吸吮」講成「西隕」(這個字念「ㄕㄨㄣˇ」)、「兌換」講成「月幻」(這個字念ㄉㄨㄟˋ),英文當然也有這個狀況,或多或少會有人重音放錯、自行省略某幾個音節或尾音,或者甚至完全念錯,這都會造成對方的理解困難,所以: 重要的不只看懂、能寫出這個英文字,還得認識這個字的聲音。 寫作 正式寫作通常會講求文法與拼字正確、內容簡潔有力,但現在人很少寫字了,都用數位溝通居多,導致很多單字可能看得懂,但無法靠自己拼出來,加上工作的場合可能只是透過即時通訊軟體,而非正式書信,所以大家對於文法和拼字可能也沒那麼講究。 不過「內容簡潔有力」在工作上就是非常、非常、非常必備的技能,尤其 PM 一天要跟超多人溝通,如果花太多時間擬稿打字,工作效率一定會被質疑。 剛上工時,我花了超多時間在斟酌字句:這樣寫夠清楚嗎?有辦法更直白簡單嗎?有沒有漏掉什麼人事時地物?經過一番整理後,現在通常會用這樣的方式跟內部溝通: 先 tag 需要看到這則訊息的人 註明 tag 他們的理由&需要他們採取什麼動作(call to action) 比如:plz check it and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by tmr 5pm 或者:just FYI. NO action required 列點說明,不要把內容都塞在一個段落 要改動產品規格,我會直接寫: now: no button change: add an ‘Edit’ button 或者 current: text is black-colored proposal: change black into white (#FFFFFF) 也可以用一些簡寫縮小篇幅,最常見的就是 FYI (For Your Information,供你參考 / 知會你一聲) 或 FYR (For Your Reference,供你參考 / 知會你一聲)、ASAP (As Soon As Possible,越快越好)、u (you)、w (with)。 另外看過的還有 nvm (never mind)、mtg (meeting)、cob (close of business,下班前)。 口說 練習 即使上工已半年,比起剛開始,多少比較習慣說英文了,但直到現在,每場要講英文的會議之前,我仍會從頭到尾把要講的內容說一次,主要是確認自己能(盡量)流利表達要講的內容,並且確認其中沒有不太會發音的字。 計時 如果是時間較緊的會議,也會在練習時用手機計時,可藉此確認自己會講多長的時間,以便控時。 列點 每次說話前,一定要先整理自己要講什麼,列點寫下主要的內容!其實這與語言無關,而是在工作場合都很適合這麼做,主要是讓自己說話更有條理,對方若要回應時,也可以很清楚地說「我想問一下剛剛第二點說的……」,畢竟無效、雜亂或冗長的溝通只是拖垮團隊進度。 聽力 在分享撇步時,想先提一下心態的部分:不要想著「我要 100% 聽懂大家在說什麼」,反而可以先回想講中文時,是不是總會有那麼一兩個口齒不清或邏輯跳躍的朋友或同事呢? 這情況不分語言或國籍,在英文的工作場合也會有。有時無關口音,而是有些同事講的東西就是很難聽懂。 如果當下還搞不清楚是聽力程度問題,還是對方表達能力的問題,建議可以先觀察大家反應,如果自己不是唯一,內心可能會安慰一點,至少不會產生太多自我質疑;然而,如果只有自己聽不懂,就該去找解法了……。 在找解法時,也請不要想著「我要 100% 聽懂大家在說什麼」,再回到中文語境,即使作為中文母語者,聽完對方說了一段中文後,自己真的能一字不漏地複述並且確保每個字都聽得一清二楚嗎? 即使自己沒有每個字都聽懂,但仍無礙理解、仍能掌握意思,對吧?既然如此,面對英文時也一樣,不需要求自己 100% 聽懂,更重要的是知道對方想表達的重點是什麼、自己是否有掌握到人事時地物等關鍵訊息,至於一些介系詞、修飾用的副詞等,聽不懂或完全碰到生字,通常不會太過嚴重。 最後,想提升英文程度,還是得在這個環境裡,才能不斷進步。即使現在人在新加坡,但因為疫情,已遠端了大半年,生活娛樂少、外食少、人也不在辦公室裡,社交機會極少的情況下,我和其他朋友都覺得自己的口說能力退步不少,甚至不少是英文,連要用中文講話都會顯得支離破碎,因為這段期間的輸入(聽到中文)和輸出(開口說中文)都大幅減低……。 總之,最重要的還是得幫自己塑造英文環境,這個可參考先前的文章〈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準備英文面試的心得〉。 -- 本文轉貼自:MH(原文標題:想出國工作,英文到底要有多好?會用到英文的場合有哪些?)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