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5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成长势能》读后心得:个体崛起时代的必杀技
这本书在说什么? 《成长势能》的作者是中国人力资源领域的畅销作家兼讲师任康磊。他认为未来是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长期来看,一个人在职场的发展有其上限,但是副业、自由业和自行创业则没有上限。透过这本书,他要告诉我们如何打造个体独一无二的商业价值。 作者主要想解答这几个问题:个体该如何崛起?如何让自己更有价值?如何透过副业赚钱?如何一个人就能做到一个团队能做的事?对于这类想法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具体且扎实的建议。我最喜欢的是作者用「商业模式」的框架去拆解中国目前热门的网红,像是罗振宇、樊登和李子柒等人。透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我们更容易了解自己能够选用的模式。 此外,如同至本书的书名,作者用「势能」这个譬喻来形容一个人在商业市场上的「变现能力」,告诉我们要如何转化势能、建造势能、运用人际关系和别人交换势能。 什么是势能? 「势能」(potential energy)一个物理学的名词,又称做位能,指的是一个物体储存能量的状态。一般常见的势能包含重力、弹力、化学 、电位…等。我们可以想象一颗铁球,它与地面的高度愈高,它的重力势能就愈高。如果有两颗铁球在同样的高度上,一颗质量比较轻的铁球,它的势能就比较小;而质量比较重的铁球,它的势能就比较大。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跟补教老师做个联想。在补教产业里面,一个补习班老师每天只靠讲课赚钱,他用讲课的时间去换取微薄的薪水。另一个补习班老师,趁下课之余开始认真写书,两年后他出书,并成为了该学科的名师。这个时候,写书的这位老师就累积了比较高的势能,他的「变现」手段,除了每天到补习班讲课之外,可能还能接到许多演讲和商业合作的邀约。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职涯和事业没有势能的概念,那很可能会像第一个补习班老师一样,只是一直透过劳力换取薪资,如果过程当中不思进取,可能教学方法过时了、身体变差了,就等于是势能的耗损。相反的,当一个人懂得将自己的职涯和事业用势能的观念去打造、去累积,随着时间过去,才会不断提高自己在商业市场上的价值,拥有更高的变现能力。 获得势能的方法 作者提到势能这个游戏,就是三个元素的持续循环:建立规划、设定目标、落实行动。这有点像是学生时期的读书目标,为的是能考高分。但许多人进入社会之后反而忘了该怎么做。 他说自己身边有很多「学霸」,进入社会后不久就开始抱怨,说他们怀念校园生活。因为校园生活有标准可以参考,不但目标明确,而且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很明确,有足够的确定性,他们只需要在填鸭式教育的规则体系下努力学习并考出好成绩,就可以在这套系统获得高势能。 然而现实的社会系统是复杂的,一方面很多人进入社会之后没有累积势能的概念,另一方面就算他们有势能累积的概念,方法也不像学校教授的知识系统那样明确。社会系统的诱惑很多,大量的精神娱乐活动不知道该如何拒绝;机会很多,但好像又没有适合自己的;成功案例很多,但不知道自己能从中借镜什么。 在这本书中,作者他自己获得势能的方法非常简单、但很有效,整本书只要谈到作者自己,就是围绕着他的三种方法:(1)写书、出书、出很多书,同领域的专家当中,他出了二十多本书籍独占鳌头。(2)推出线上影音课程,在他教学的领域当中,他的在线课程观看次数是同型老师的冠军。(3)跟十多家平台合作,将自己的课程和内容授权上架到各种平台和通路。 这三个做法,帮他建造了极高的势能。虽然书中还介绍其他方法像是借助名人势能、考取证照成为权威、跟其他品牌交换势能等方式,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仍然是他持之以恒的「行动力」,是因为透过行动创造出作品,才累积出学生和粉丝,进而有筹码跟别人交换资源。 大道至简,贵在行动。 三个有意思的思想 势能可以交换,而且不会耗损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势能也可以交换,不但不会变少,反而在交换之后会变更多。就像是现在许多 YouTuber 和 Podcaster 喜欢互相 feat. 来 feat. 去的,就是透过交换势能的观念帮彼此涨粉。 经验是一种能力,而且可以学习 什么是经验?经验不是一个人工作时间的长短。经验是一种异常管理的能力。作者要我们想象一位新手出租车司机和老鸟出租车司机。同样一段路交给两个人开,路况正常的时候两人都能差不多时间抵达。但是当路况异常的时候,拥有丰富经验的老鸟司机就知道哪里有小路可以绕道。经验就是当一个人经历一个又一个异常的「关键事件」后,对这些事件的处理、思考和得出的结论。学习经验的方式:就是针对关键事件进行总结,归纳成一种异常事件的处理能力和知识。 成功和失败都是成长,只怕不行动 作者提到,成功和失败都会让人成长,成功会让人「长叶」,失败会让人「长根」。只有一件事不会让人成长,那就是待在原地什么也不做。他笑问我们为什么懂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其他人在「做」,而你在「看」。那些没有试图改变自己的人,会继续重复自己日复一日的生活,看那些早已厌倦的风景。而对于正在改变和行动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风貌。 后记:势能跟职涯资本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想起畅销书作者 Cal Newport 在他的著作《深度职场力》的观点,他认为:比起遵循热情勇敢追梦,更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工作,累积自己的「职涯资本」。因为职涯资本才是我们日后转换跑道的交易筹码,那些愿意好好工作累积职涯资本的人,未来才会更成功。 Cal 所谓的职涯资本,指的是名声、人脉、资产和技能。仔细来看,职涯资本跟成长势能,其实在讲的是非常类似的东西。任康磊的技能就是他的职场经验、教学功力和写作技巧,他的资产就是他的二十多本书和数十堂在线课程,他的人脉和名声则因为前两者而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对我们个人来说,现在任职的公司给我们的薪水多寡,只是势能的其中一部份,并不足以代表一个人完整的势能。薪水代表一个人现在的价值,势能则代表一个人未来能产生的价值。 在这个资本主义挂帅的世界,势能就等于资本,累积资本的方式不外乎两种,就像累积金钱一样:透过有策略的努力先获得第一桶金,然后用钱继续滚钱。这个社会奖励的是懂得用资本滚雪球的人,是懂得用势能灵活变现的人。别忘了,让势能成长的第一步,永远都是采取行动。 -- 本文转贴自:阅读前哨站(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8, 2024

解放对「职缺」的想象,是「自由工作者」重要的一堂课!
有位在新创公司上班的资深网站设计师,在咨询时问我: 「你当自由工作者时,会不会在意客户,或是竞争者怎么看你?」 「你为何想用别人的框架,框住自己?」我回复。 自由工作者最好玩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规则、没有框架。 然而上班族想成为自由工作者,总会带着条条框框,想找到自由接案的完美公式,考到 100 分。 自由接案不是考试,也没有制度,目标不是成为好员工,而是要自定义游戏规则,放手去玩。 成为有辨识度的自由工作者 我认识的所有资深自由工作者,都很有辨识度,并且有自己的原则,因为,他们懂自由工作的真谛,是解放对「职缺」的想象,为自己量身订造一份工作,绽放自己。 然而,我们从学校、社会,一路被条条框框一辈子,要自定义规则太难,恐惧比期待多更多。 因此,我们很常会有担忧提问: 自己,框架了自己 「一年收入 100 万,算多吗?」 「接案后,没有自己的社群怎么办?」 这些提问,都是在找框架定义自己。 收入高不高,应该要聆听自己的感受,关别人什么事? 没有社群,就建立自己的社群啊。 自由接案者,该学习放下别人口中的答案,由自己定义专属解答。 职缺,限制了你的潜力 我越来越察觉,公司定义的「职缺」,都是限制我们的框架。 例如我同时会写文、写程序,什么职缺能定义我? 现在,我又懂营销、谈业务,有任何单一职缺能定义我吗? 我当初离开软件工程师职缺,就是因为感受到「限制」。如果我继续当「软件工程师」,我就永远无法发挥更多潜力,窄化人生道路。 值得追求的工作目标 如果你正在公司体制内,你一定会发现,自己有许多和公司格格不入的地方。这很正常。因为你的职缺、工作方式,都是老板定义的,身为员工的职责,就是要符合老板要求。 但是,你千万要记住自己真正想成为的模样,持续去找符合价值观的工作,或自己出来开业,都很好。 打破框架,成为自己,订定专属自己的工作规则,是自由工作者很重要的一门课,也是值得追求的工作目标。 -- 本文转贴自:西打蓝(原文标题:别把自由接案,当成一种新体制)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16, 2024

接案也有「鬼故事」!那些年我们「接案」遇到的各种麻烦
很多人想说,接案是做自己的主人,拿回工作的主导权,不用再应付老板、主管,但事实上,大多时候还是要配合客户各式各样的状况与要求,有时反而要应付更多「老板」,真的更让人心累。 我们身边许多朋友是文字、影音剪辑、设计等背景,大家都有许多的接案经验,自然都遇过一些麻烦,有些甚至是荒谬、离奇的「鬼故事」。 以下整理几个大家听过、看过、遇过的几个接案常遇到的麻烦,让想要接案的人可以有一些参考: 接案常遇到的状况 1. 案主疯狂修改、新增需求 我想这是很多人最常遇到的状况之一,就是当你完成文章、影片、网站架设等,交给案主,案主提出一些改动的想法,第一、二次会有改动大多是正常的。但当每次修改后,案主都有新的想法、新的建议,希望你修改,这个过程重复了多次,也花费你好多时间,这就让人超级心累。 还有一些客户,会提出新增之前没提到的功能或需求,却没有额外支付报酬,这也会出现争议。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接案前辈都会建议,在合约里要注明,如修改超过两次,要加收费用多少钱,同时在一开始确定对方的需求范围,若又新增功能就必须额外增加费用。 2. 这应该很简单...这应该很快吧... 有一些案主可能不太懂,甚至是不尊重专业,常常会想改一个功能、改一个设计应该很简单吧,于是要求在五分钟内改完,或是给了一个很不合理的时间,要求你在期限内改完,这真的很崩溃,只能详细地跟案主沟通与协商,遇到不讲理的案主,那真的是没辙。 3. 案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很多设计师常常遇到这个问题,案主无法具体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想要的概念,若在一开始没有厘清,之后可能做出成品来,案主才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这就会很麻烦。 为避免遇到这样的状况,建议在事前就先与案主厘清需求,可以给案主几个具体参考数据、示意图等等,也可以先提出自己对这个概念的想法,与案主对焦。 4. 消失的案主 我时常潜伏在脸书多个接案的社团,发现这种状况蛮多的。有些人接案,案主方有付订金,但是当作品完成后,案主拿到成品后就突然消失,联系不上,尾款也没付。遇到这种情况,有一些还真的是诈骗。 这时候,「合约」就很重要,可以透过法律途径,去保障自己的权益。 5. 低价竞争 接案市场上有一个很不好的状况,就是案主会想节省预算、低价发案,许多接案者也会为了抢案子,削价竞争,导致市场价格起不来,得不到合理的报酬。 接案者报价真的是一门学问,你得发觉自己的专业价值,不要为了接到案,就与别人削价竞争。 关于报价的技巧,你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接案报价攻略】接案该收多少钱才不吃亏?3 个报价方法,找出你心中的完美数字! 【接案报价攻略】朋友主动邀约发案,我该收钱吗?还是做个人情?接案一定要收钱的 4 个原因! 给软件工程师的 3 种接案报价方式!合理报价让自己与业主都能接受 还有很多接案常遇到的状况,包含案主赖账、谈了案子后却消失、案主私下盗用你的设计等等。接案一定要记得签合约,保障自己的权益,你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签约保障权益!Freelancer 接案合约 6 大重点一次看 【接案全攻略】国内外「接案平台」推荐!接案报价策略与成功心法一次看 你还有遇到哪些鬼故事,不妨上「数字游牧论坛」和我们分享吧!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19, 2024

嘘...「安静度假」是什么? 美国职场新趋势,反映职场毒文化
你还记得前两年掀起一波「安静离职」的潮流吗?意思是年轻上班族对工作态度消极,只完成负责岗位的基本事项,不追求更高成就,如今又衍生一个新词汇:安静度假。 安静度假是什么? 安静度假是来自美国 Z 世代与千禧世代的职场新趋势,意指员工在上班时间偷偷自主放假,没有事先向主管请假就离开工作岗位,根据哈里斯民意调查(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在 1170 名美国职员里,平均有 28% 的人曾「安静度假」,其中千禧世代的比例高达 37 %。 这个现象多半发生在远程工作者或数字游牧者身上,有别于传统办公室生态,他们能够自由选择工作场域,因此,他们会透过移动鼠标光标,以确保通讯软件呈现「上线」状态,甚至在非上班时间传送讯息,营造加班的假象,但实际上并不在工作,甚至是在异地旅行中。 安静度假来自「不敢请假」的职场文化 为什么大家会不请假,偷偷休假呢? 根据哈里斯民意调查(美国市场研究公司),有近五成的职员会因为申请带薪假而感到焦虑,且有 78% 的员工没有休完年假,原因除了必须随时待命的压力与繁重工作量之外,也担心在上级心中留下负面印象,甚至影响加薪、升迁前景。 许多人也反应,在休假时,也时常需要待命、回复工作讯息,根本无法好好休假,有休没休都一样。当工作与休假界线模糊,且请假还要面对的刁难与罪恶感,他们最后选择安静度假,在上班的同时偷偷休息。 安静度假反映了员工与企业间的恶性关系 事实上,台湾部分产业同样面临着请假困境。根据 2023 年 1111 人力银行的「上班族请假为难调查」,有六成七的员工曾在请假时遭受主管「情绪勒索」,理由多为「部门人手不足」、「会加重同事工作量」以及「主管个人好恶」等,并有近八成上班族曾在休假期间收到公事讯息。 员工不敢休假、或是工作与休假的界线模糊,都可能让员工无法好好休息,让生产力下降。根据美国压力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of Stress)去年的一项研究指出,与工作相关的压力造成美国公司每年约 3 千亿美元的损失。 不同于美国与台湾,欧洲格外注重生活与工作间的平衡,为劳工设立相对完善的保护机制,就请假制度而言,欧洲企业不会阻碍职员请假,甚至鼓励休假,部分国家还享有 30 天的给薪假,此外,「脱机权」也保障了员工在非上班时间不须回复公事的权益。 根据《CNBC》报导,盖洛普于 2024 年全球工作场所状况报告显示,员工自认工作时感到精力旺盛的前十大国家,有七处位于欧洲。 「安静度假」的趋势,反映现代职场在工作与休假平衡上的问题,如何保障员工的休假权与脱机权,是这波趋势下值得反思的议题。 -- 撰文整理/林昕嫒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30, 2024

澳洲云端架构师分享|英文求职面试,你可以问雇主的 3 大问题
之前在《澳洲职场如何准备职场英文面试》提到,一个好的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绝对都会留下一点时间给申请人问问题。这时候如果申请人提出了一些好问题,不仅可以帮助你更加了解即将加入的公司与团队文化,更可以在面试官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这篇文章中我会将我自己常用的英文面试雇主问题集分为三大类:公司、职位与团队、直属主管,列出中英文问题以及问这些问题背后的原理,希望可以为大家的英文面试带来一些帮助。 在实际面试过程中,我会根据面试当下收集到的信息做出调整,所以以下的问题我不会每一题都问到,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面试情形作出调整。请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尽量挖出有用的讯息,毕竟面试的过程是双向的,当公司在决定你是否适合这个职位的同时,申请人也必须尽全力找出这个公司 / 职位是否符合他们的期待。 一、公司类(文化跟未来发展方向) How would you envision XYZ company/team in 5 years?(你对于公司 / 团队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有什么规划?) 了解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是主管讲不出来,那可能是一个警讯 XD How would you describe the culture of XYZ company/team?(请问你会怎么描述 XYZ 公司的公司文化 / 团队文化) 透过这个问题可以获得公司文化的相关信息,如果答案是「work hard play hard」,那代表工作压力可能会比较大,但也代表公司会愿意花钱 / 时间来办活动提升员工士气。如果答案是 「good work life balance」,那代表这个团队的文化可能比较轻松,或是工作内容比较没有时限性。 二、职位与团队类(团队有多少人,大家怎么分工合作) Can you please talk about the team that I'll be in?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and what are their levels of experience? (可以请你分享一下我即将加入的团队吗? 团队里面有几个人? 他们的业界经验分别是?) 会问这题是因为我想要多了解团队的背景。如果团队里面新人居多,可能意味着这个公司流动量高,如果团队成员都在公司待了非常久,可能代表公司福利不错,但同时也可能表示公司文化僵化? 我自己心中的最佳解是团队中至少有一到两个非常资深的前辈,非常了解公司文化以及开发流程,可以带领新进员工,不会所有人都像无头苍蝇一样瞎忙。同时也希望团队中有几个一到两年之内加入的新员工,代表团队有训练新人的经验。因为不常有新人加入的团队,他们的 onboarding process(新进员工训练)可能会因为缺乏经验一团糟 XD 如果是科技业的话,我还会特别注意一下团队的多元性以及包容性(diversity and inclusion),很多技术团队成员基本上全部都是白人男性,女生非常少。当然这点不是决定性因素,但还是可以稍微参考一下。 What's a typical day/week for this role? Can you give me an example of a recently challenging work? (请你分享一下这个职位的日常工作,例如每周通常需要处理那些工作事项。可以举一个这个职位最近在工作上遇到的挑战吗?) 我觉得这题非常重要,可以让你了解这个职位在这个团队里平常是做什么的,是怎样的流程,还有日常职务上可能遇到的困难。 Does XYZ company support flexible working for this role? What's the working from home policy for this role?(请问贵公司提供弹性上班制度吗? 这个职位有远程工作的相关政策吗?) 三、直属主管类 (直属经理的管理风格是什么?如何评估员工的表现?) How would you describe your management style?(请问你会怎么评价自己的管理风格呢?) 这里我想要知道的是主管的管理风格跟我合不合?例如有些主管是放羊吃草型,只要员工绩效有达成,并不会在意员工的工作时间或是工作怎么完成的。有些主管是微观管理(micro-management)型,所有的文件跟 Email 都要亲自看过才放行。找到跟自己的工作方式合得来的主管很重要! What kind of mentoring and support do you provide to new starters?(对于新进员工,请问你会提供什么样的员工训练与支持呢?) 如果面试官对于这部分的回答很含糊,代表他们可能是一个没有完整员工训练的公司。 What are the expectations for me in 6 months and 12 months?(如果我成功录取这份工作的话,请问你对我在未来 6 个月以及 12 个月的期许是什么?) 时间范围请自行调整,台湾的试用期好像是一到三个月? 澳洲则是六个月。这题是用来判断主管打算给你多少时间来上手,也可以看出主管对你的期许是否不切实际,例如入职两周就希望你可以立刻上手,这样的话我会说块陶啊 XD How do you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your team members? What are the performance metrics?(请问你都如何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有哪些常用的工作指标吗?) 这题可以让你知道这个职位主管看中的 KPI 有哪些。另外也可以知道这个公司是否有一套标准,我在最近的一次面试问了面试官这个问题,结果他回我说「呃,我们并没有一套正式的标准」(这样的回答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警讯,代表主管其实不太清楚这个职位的 KPI,可能是靠着他的「感觉」评估员工的绩效) Are your systems complex and need consolidation? How would you help your new starters navigate through different systems and components?(如果公司的系统很负责,而且需要整合的话,请问你会如何帮助新进员工在不同系统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这题一样是更用实际一点的例子来试探主管打算怎样带新人。 What kind of tasks are you expecting me to work on after I join?(在我加入团队后,请问你打算安排我从那些工作事项开始入手呢?) 通常一个好的主管,会安排比较适合新人入手、逐步了解公司系统的工作任务。 How do you usually support the team in terms of technical depth and career growth?(请问你通常都如何帮助团队成员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技术以及职涯发展呢?) 试探主管是否关心员工的职涯发展,会不会帮助员工在职场上不断进步。 形式类 When can I expect to hear back about next steps? What’s the format of technical assessment?(请问如果通过这个阶段,大概什么时候会通知下一个阶段的面试? 你可以谈一下第二次面试的流程吗? 有什么特别需要准备跟注意的地方吗?) 基本上不管我对这个工作的兴趣高不高(其实有时候面试的过程中你就会知道你不会想去那家公司),我还是会礼貌性问一下这题。如果是有兴趣的公司,我会进一步问下一次面试的细节。 主题类(我最近面试的一个职位是 DevOps 工程师,所以以下是一些针对 DevOps 工程师职位的问题) What's your current status in terms of your cloud journey?(请问公司目前在云服务上的进展如何?) 看看他们是还在一开始的 migration 阶段,此时可能还会有很多 on-prem workload,或是已经非常成熟地使用云服务平台。 Are most of the work deployed by IaC (infrastructure) or are you still doing manual deployment?(现在还是手动部署吗? 还是已经使用 IaC 了呢?) How automated is your process?(部署过程的自动化程度) How modernised is your system?(系统的现代化程度) Do you need to be on call?(需要 on-call 吗?) How are tickets/tasks allocated?(请问在团队中如何分配 tickets/tasks) 希望以上的分享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也有一套自己用来问面试官的问题集,欢迎跟我分享 :) -- 本文转贴自:澳洲云端架构师 EC(原文标题:【职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 英文面试中你该问雇主哪些问题)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26, 2024

想拓展个人品牌、职涯第二曲线,却不知道该做什么?整理炼金术师小印教你 2 招!
在做个人品牌时,你可能会发想不同的产品服务,创造不同的收入来源。但许多人在拓展新的赛道时,会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可以做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探索自己喜欢又擅长的事情,就算找到了也可能因为没有市场价值而草草作罢。 「整理炼金术师」林小印是台湾首位结合「整理收纳」、「贩卖二手」、「投资理财」思维的整理师、讲师、作家、CFP® 国际认证高级理财规划顾问。曾经也是一个上班族的她,就曾探索过不同专业,甚至在整理师还没那么盛行时,就踏上了这一条路,而后延伸出不一样的产品服务。 至今,小印已有 6 年教学跟整理师资历,5 年一对一财务规划资历,拥有超过 1000 位学员。 不要看小印现在是为整理师,过去的她拥有上万件物品的购物狂,历经失恋与家庭问题后,决定开始用「整理」断舍离,不仅是整理自己的物品,更是整理自己的人生。 曾任日商高阶主管的她,最后也断开待了 13 年的工作,决定创业成为一位「整理炼金术师」,运用自己的专业,打造独特的事业,帮助大家用「管理公司的思维来管理物品」。 目前小印有「居家整理」、「贩卖二手」的服务路线,之后又陆续拓展「金钱整理」路线,提供财务规划、理财投资线上课服务,还有「人生整理」路线,开设财富自由人生读书会、目标设定线上课等。 多方尝试,找到自己的天赋热情所在 很多人会好奇,如何像小印一样,在经营品牌的过程中,拓展新的服务路线,甚至是从最根本的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哪个服务更符合自己的理想。 小印引用动画第一神拳给她的启发,说道:「没有试过,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热情天赋在哪里」。 从以前,小印就因为兴趣,学过不少东西,像是在自己断舍离的期间,她就学过刺绣、软装、人类图等。 她会开始做整理师,是过去看过《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接触了整理术,也知道在日本有整理师这样的职业。当时舍不得把断舍离后的东西丢掉的小印,就开始寻找贩卖的管道,尝试发展获利模式,而这也成为她创业的契机。 当小印发展自己的品牌有「居家整理」、「贩卖二手」、「金钱整理」等路线后,也曾困扰于怎么拓展下一步时,她也没有放弃尝试,继续去寻找不同可能。 好比说,小印原本思考着自己的整理服务,已经有居家的整理、财务的整理,是不是要新增一项「心灵整理」,于是小印也曾想过要不要试着去考心理师,虽然这过程太复杂,最后作罢,但小印还是去学了 催眠,还有 NLP(英文为: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经语言程序学或称身心语言程序学)一种研究人类行为与情绪的专业。 从你的客群挖掘需求,做进一步的拓展与优化 探索的过程未必每次都很顺利,这是很正常的。 像是学完 NLP、催眠后,小印发现,这好像不是她要的。小印当初理想的工作型态,就是可以在家工作,催眠等于要请人来家里,跟一个人要单独待在一个房间,对于女生来讲安全性没有那么高,所以小印后来还是放弃这条路。 那为何最后小印的第三曲线,选择了「人生整理」呢? 那时,小印刚好出书,当时她就在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一直宣传书,而粉丝又不会腻,想出的解方就是开「读书会」!小印设了「财富自由人生读书会」选了七本书,加上自己的书,与大家读书讨论的过程,同时也能宣传书籍。 读书会之后,小印给学员们写问卷,大部分的人都会提到,他们想要知道小印是怎么成为自由工作者、怎么管理时间的,或是怎么定目标的。 为了达成学员们的愿望,小印就开了这一堂目标设定的线上课,并将「财富自由人生读书会」和「目标设定线上课」归类为「人生整理」。 小印就依据自己的经验建议,有时候探索新道路时,自己想破头也想不到,但我们可以去观察、去询问我们的受众需要什么,再去发展新的道路,也有可能可以持续优化既有的服务。 好比说,小印在做财务规划的时候,发现许多人都有职涯、恋爱上的困扰, 可能小印自己也没办法解答,她就会引荐其他人去上合适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小印上过且推荐的课程,也会引荐一些资源,这些都让学员们对她更加信任,让「引荐课程与资源」也成为小印的服务内容。 不管在创业之初,或是拓展品牌的第二、第三曲线时,小印都会回头反思自己最当初的目标,希望能实现自己理想的生活样貌,就是能够「在家工作」。因此不管是放弃催眠,或是后续打造在线产品服务都是为了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理想生活。 因此,当你在发展自己的不同曲线时,试着「以终为始」的思考:「这样做是否能让你更接近目标」,这也会对你有所帮助!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December 6, 2024

BEducation 创办人 Alice Ho 专访|创业不像上班一切规划周全才行动,增长的关键藏在「快速迭代」中
和我们多数人一样, 过去的 Alice 也是个办公室上班族,因为察觉「机构工程师」工作并非自己心之所向,所以她在 2016 年离职走上教育路,创办「可能制造所 BEducation」。除了自行开发实验教育课程,也以顾问身分,协助学校与其他单位往实验教育机构发展。 「教育是我最主要的工作,不过我同时还做几件事情。第一是我今年开始一个名叫 MotivMate 的新品牌,协助客户处理拖延症、提高生产力。第二,我也是非营利组织 Crossroads(社团法人台湾全球连结发展协会) 的创始成员之一,会协助推广一些跨文化、国际化相关议题。」视讯画面里的她有条不紊地补充。 创业跟上班有何不同?自由又不自由,「取舍」才能得到更多 Alice 分享,离开公司后的生活有如她期待的改变,像是从此不必每天固定时间到固定地点上班,但也有和她想象中不一样的地方,「你说它自由也是,不自由也是,就是两者都有。」 她说明,在公司工作时,多数事情都是被排定的,每个人就是按表操课,然后每个月能看到固定的薪资入账。但创业之后,虽然一天要工作多久、在哪工作、甚至要不要承接一项工作,都能自己决定,但同时,做每个决定的代价也得由她一人承担。也因此,她必须做比过去当上班族更多的决定跟取舍。 以工作地点来说,已经熟悉远程工作模式的她固然可以到世界各地边旅游边工作,但考虑到许多课程仍需在线下进行,或者有些客户倾向面对面的协助,她就得做出工作地点上的取舍:是牺牲旅游的时间来执行这些工作?还是牺牲工作(与收入)以享受旅游? 以工作时间来说,目前有三方面工作要推进的她虽有安排优先序,但偶尔还是会遇上好几件急事挤在一起的状况,这时候,她就需要取舍哪件事必须先做、哪些事必须延后。如果都延后不了,那就加班赶工。 她也分享,因为这样的情况不时会发生,所以她后来的工时安排,已经跳脱周一到周五、九点到六点的模式,变成集中在某几天从早到晚把工作完成,其他天则完全是自己能自由运用的时间。 Alice 也补充,她认为对有意创业者而言,能拥抱这种「自己做决定」且「快速应变」的生活非常重要。这也是决定离开公司前,务必事先考虑的事情。 在旅行中处理各种突发工作,对 Alice 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图 / Alice 提供) 谁说创业必定孤单?经营人脉变习惯,主动找同事和合作伙伴 另一个跟过去当上班族不一样的地方,是 Alice 开始有意识地经营人脉。她分享,以前在办公室工作时,如果有事需要找人讨论,同事就都坐在一旁。虽然现在偶尔她会找短期伙伴协助,但多数时间仍是一个人工作,这时候想讨论该找谁,就成了问题。 不过她对此已经找到解法,她说:「可能某个朋友有这方面的经验,我就会直接去问他说,我现在在做这个东西,有没有兴趣帮我看看?在没有同事的状况下,我就找这些人来 Brainstorming。」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变成她的习惯,即便她笑称自己没那么外向,还是因应新的工作模式做了行动上的调整。 不只找到「同事」,人脉也是 Alice 推广业务与找到合作伙伴的重要方式。她分享,其实有很多合作机会都是在经营人脉的过程中得到的,「我会主动告诉别人我在做什么事情,以后可能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或合作,比如说我需要架网站之类的。很多时候机会就由此展开。」 不过所谓「经营人脉」究竟该怎么做?她认为有三个重点。第一,未必需要每天参加好几个工作聚会,把自己搞得很忙 (甚至有些人不擅长社交还会非常疲惫)。人脉的概念很多时候其实像好几层的同心圆,你会有一群「第一层」的朋友,接着透过他们认识「第二层」,也就是朋友的朋友,并逐步向外扩散。 第二,与人交流时,「告诉对方他不知道的事」是一种好上手的话题方向。比方说 Alice 到国外参加教育相关聚会时,会跟其他人分享台湾的实验教育现况,在那个场合中,这可能就是其他人不知道但会感兴趣的。 第三,人脉带来的机会未必会立刻出现,以真诚待人、享受过程才是关键。不少人会期待在认识一些新朋友之后,立刻获得什么好处,但在 Alice 的经验中,很多机会并不是立刻就出现的,反而是在将来某个出奇不意的时机到来。她建议可以带着「plant a seed」的心态与人互动,这会让自己更能乐在建立人脉的过程中,不老想着机会怎么还没来。 Alice 不只在台湾建立人脉,出国旅游时,有时也会透过当地朋友,再认识其他人。(图 / Alice 提供) 产品打磨到满分才推出?创业非这样的游戏,用快速迭代来升级 关于如何让事业越走越稳当,除了拓展人脉,Alice 认为有另一个底层认知更是重要,那就是明白创业不是做到完美才出击的游戏,而该透过「快速迭代」来优化产品。 作为上班族,我们可能只需要在特定职位上发挥我们专业,确定度相对高。但当场景换到创业,维度一下变大了,该怎么把事情做好、获得好的报酬,也就变得更像一段持续摸索的旅程,而非一路直达已知终点。 Alice 在讲课经验中也累积许多自我省思与调整。(图 / Alice 提供) 她分享,几年前她刚创业时,也常感到不确定跟不自信,会觉得「这个产品够好吗?」、「市场会接受吗? 」但很多时候,唯有开始采取行动,例如把产品真的拿到市场上测试看看,才会知道它「在客户看来」到底够不够好。 Alice 也补充,自己过去总坚持,把产品做到「自己认为的」最好,可是受限于人力迟迟无法完成,产品也就无法放到市场上,「但其实我就因此错失很多机会,我犹豫的那段时间,我可能可以做三次不同的优化跟迭代了,更知道客户到底要什么了耶!」 甚至她今年创立新品牌 MotivMate,协助许多客户解决创业路上的挑战时,也发现没有这个认知不只可能错失迭代机会,当精雕细琢的产品没有获得预期中的回响与人气,很多人还可能会因此非常气馁,后续没有心力再做其他尝试跟迭代。这实在就可惜了。 如何搜集市场反馈来迭代?多问潜在用户,优化产品不绕远路 有鉴于先前的经验,她在 MotivMate 时,就花了大把时间在观察需求与持续调整产品。她分享,她从开始的第一个礼拜就立定目标,要邀请 10 个她认为会对这个产品感兴趣的亲友,并透过询问他们「你们有没有拖延症的困扰?」、「有的话,我这个产品可以解决你们的困扰吗?」、「如果没有的话,你们用过什么方式或工具来解决过?效果怎么样?」等问题,了解潜在客户真实的痛点与对产品的反馈。 她表示,一开始问这些人时,她的服务细节都还没有非常明确,当搜集到资料了,她才藉此有依据地优化产品。她也说明,这些搜集结果会帮助她了解市场上的缺口,并持续思考自己怎么做市场定位,把缺口补起来。 「还有一种可能是,有些东西我觉得很重要,但他们回馈时都没有提到。那我就知道这些东西可能对他们来说,不真的那么重要。」她补充。 长期职涯有何目标?将产品化为被动收入,多点时间体验新事物 除了持续在当下的任务中努力,Alice 在访谈最后也分享了她对于长期职涯的想法。她说:「我还是想继续维持这样的生活模式,也许某天我会因为一些经历改变想法,但目前我想的是继续维持,并且完成我对每个品牌的一些想象。」 关于品牌,尤其是目前她花最多时间的教育事业 BEducation,她也分享自己目前努力的方向:让被动收入的比例增加。她说明,目前许多项目还是需要她亲力亲为,但除了教育,她还有很多想尝试的事情,也因此她希望当事业走得稳当了,她可以慢慢把事情自动化,或交出去让其他伙伴执行,让自己有更多时间持续尝试新事物,而不是绕了一大圈,还是被单一工作困住了。 Alice 希望事业趋向稳定后,她可以有更多时间旅行、体验新事物。(图 / Alice 提供) 「做就对了!」这是她给所有想改变生活方式的人的建议,也是她持续实践的事情:在心中建构目标,付诸行动来接近,并且因应目标带来的各种改变来灵活调整。产品透过迭代变得更好,她也透过迭代,让生活一天一天趋近理想的样貌!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18, 2024

在台湾也能向海外求职?3 步骤 6 项反思问题,不藏私秘籍分享!
在台湾工作一段时间后,你是否想过到海外展开新的冒险旅程,向国际更多元的市场前进?有的人可能会选择出国留学,但海外求职也可以是个选项! 在毕业后一年后的一个夜晚,突然觉得从未出国长时间生活十分可惜,或许国际的市场有更多机会等着我去突破自我,然而一些现实的因素使我无法留学,所以便开始了在台湾的海外求职旅程。 以下我也将准备计划分为 3 大步骤、6 项反思问题,帮助也想向海外求职的朋友们开始规划! 相关文章:不是相关科系,也能成为数据分析师吗?入行计划 4 步骤 3大步骤,6 项反思问题 步骤一:拟定计划 (Set Your Plan) 在开始任何人生旅程时,一开始必须要有完整的目标和规划,如此才能帮助自己逐步实现梦想。这个阶段可以反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为什么想到海外求职?(Why do I have this plan?) 我想去哪个城市?(Where do I want to relocate?) 我计划什么时候实现这个计划?(When do I plan to go?) 以下是我当时的想法,欢迎以此为参考并激发自己的想法! 1. 我为什么想到海外求职? 因为当时感受到台湾发展虽然十分稳定,可是似乎可以从身边的前辈看见自己未来的模样...于是我开始反问自己:「难到我不趁着年轻,到外面的世界闯闯看吗?或许能挑战出自己从未想过的一片天呢?」 再者,我也期待自己能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并且能透过身在国际市场中,刺激自己的工作能力与意志力,能在因着科技而无国界的世代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职涯与经验。 2. 我想去哪个城市? 因为不希望语言成为我发展的绊脚石,所以我选择以中文或英文为主的城市。此外,基于工作机会与市场大小的现实考虑,我目标是世界金融中心的城市。 如此一来,能接触更广大的市场,也能有更多新兴的职业机会。因此,当时上海、新加坡、纽约、硅谷,都是考虑的城市名单。 相关文章:提升英文能力很重要吗? 4 个数据分析师要擅长英文的理由 3. 我计划什么时候实现这个计划? 对我而言,是尽快能出发!因为留在台湾也只是持续待在一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这没有绝对的缺点,但违背我想出台闯荡的梦想了。既然没有其他顾虑,那当然是立即开始执行计划啰! 在此也想分享为什么需要思考海外求职的「时间点」,因为求职无法立即实现,至少要规划三到六个月,包含撰写履历、投递职缺、面试、谈offer...等,所以最好能先评估自己的状况、履历的完整度、过去的工作经验等,再推估自己所需的筹备时间。 步骤二:准备履历 (Prepare Your Resume) 拟定好海外求职计划后,接着便是准备履历。与其直接开始埋头苦干写履历,不如在下笔前,先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我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What is my advantage / disadvantage?) 我要如何符合市场需求?(How do I meet market needs?) 透过反思这些问题,能让履历更切中要点、符合公司需求、使用最精准的语句,让公司在短时间内看见你与众不同的价值。 1. 我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 剖析自我能力不仅在履历具体强调优势,也能尽快在劣势上努力进步,例如修在线课程、多接相关项目等,以补足自己的劣势。 优势:因为过去的求学与工作经验,我有统计学概念与一些数据分析工具的知识。另外,商用英文能力让我在欧美商有更多机会。 除了硬实力外,意志力与抗压性是我的优势,这项软实力对海外求职的重要性在于,开始工作后,不仅面临跟在台换新工作一样的适应期,也要熟悉新的生活环境,小至在哪里买菜,大至跨国租房搬家,都会面对无法预期的挑战。 相关文章:Is it important to improve English ability? 4 reasons why data analysts should have great English ability 劣势:在台湾土生土长的我,没有硕士或外国学历,在海龟人才剧增的时代中,仅有台湾大学的学历便相对成为弱势了。此外,当时我才刚大学毕业一年多,所以工作经验或社会人脉十分有限。 为了补足这些劣势,我更注重步骤三中的内容,帮助我了解市场需要哪些硬实力,我可以尽快修在线课程补足知识。至于增广人脉,便是多参与专业活动,认识目前相关产些的前辈。更详细的做法可以参考步骤三! 2. 我要如何符合市场需求?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优劣势,透过自我能力分析与对人力市场的研究后,便能调整履历内容,强调自己的优势及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提供公司更多的价值,以吸引招聘人员的注意。了解市场的方式可以透过多阅读 JD,归纳出市场需要的技能有哪些。 相关文章:拥有这 6 大技能,你也能成为有竞争力的数据分析师! 步骤三:找寻机会 (Seek for Opportunities) 规划好目标并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后,便可以开始搜寻工作机会。这个阶段只需要问自己一个核心问题: 我可以向谁、在哪里找到更多的工作机会?(Who I should reach out to?) 1. 求职网站:LinkedIn 最推荐的求职平台是 LinkedIn ,因为不仅能搜寻各地的工作机会外,个人 Profile page 可以成为方便的 Networking 工具。 除了放上自己的履历、擅长的技能,也能与同事交换推荐信,以及与工作上认识的人保持联络。LinkedIn 也是许多公司分享最新消息的平台,所以可以随时了解商务趋势与时事。 2. 参与 Workshops、Meetups、Conference 这些活动有个共同特性:聚集相同兴趣的专业人才。因此,多参与这些活动,除了有机会与其他相同领域的专家交换想法,也有机会拓展专业人脉。 在参与活动时,可以在聊天后交换名片或 LinkedIn 以保持联系,慢慢累积专业领域的人脉。 3. Networking 透过上一点提到的活动,或是与学校同学、公司同事保持良好关系,长期下来累积人脉,不仅能让自己有机会向专业人士学习,在求职时,能透过这些人脉了解产业或公司第一手消息。 不过要注意的是,人的想法有时很主观,在与人讨论后,还是要自己反思或多方研究,归纳出较客观的信息。 这段影片描述如何利用 LinkedIn 建立 Networking,更有效率的找到合适的公司与职位! 以上三大阶段、六大问题: 拟定计划:我为什么想到海外求职?我想去哪个城市?我计划什么时候实现这个计划? 准备履历:我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要如何符合市场需求? 找寻机会:我可以向谁、在哪里找到更多的工作机会? 希望能帮助你在海内外求职前,有更完善的计划! -- 本文转贴自:Tiffany(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7, 2024

创业失败 6 次,为何还能持续奋斗?找出属于你的天赋与热情!|杂学校校长 苏仰志|Podcast「数位游牧志」
「艺术真的能当饭吃吗?」这是许多人常问苏仰志的一句话,也是他最讨厌听到的问句之一。「只有饭才能当饭吃。」苏仰志劈头一回,体现出他幽默又带有些许讽刺的一面。 《大人的 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Podcast 本次邀请到「杂学校」校长苏仰志,同时他也是热门 Podcast 节目「不良大叔」主持人之一。 艺术创作专业出身的他,在这集节目中,除了分享创业六次失败的经历带给他什么启发之外,他也无私分享在这个选择太多、信息过剩的时代下,人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与热情。 创业不是事先就能规划的人生路径 戴着圆顶帽、配上一副黑色粗框眼镜,苏仰志一头卷长发的造型,像极了当代贝多芬,让不熟识他的人一看也能推敲出他可能的身分。 从小就读美术班的苏仰志,读到国外硕士毕业,一路以来都是专攻艺术创作,直到他刚从国外读完书回来,出现他人生重大的转折点之一。 当时一位私校校长打算招揽他,并且承诺给他进修预算,让他直接攻读国外博士取得学位之后,再聘任他到学校担任老师,并且保证至少 15 年的教职工作。 15 年的教职工作合约已是铁饭碗的保证,而于此同时,他的一群朋友正打算前往中国上海创业。 「可能是艺术创作培养我的一个观念,就是我不要后悔」,苏仰志坚定地说。因此,他毅然决然地婉拒了教职邀约,与父母争执之后,叛逆地跟父亲借了一笔钱,一同与朋友到上海创业,就这样开启他的创业之路。 尽管苏仰志的创业历程一路上跌跌撞撞,经历六次创业失败,他笑称,与其说他是创业六次失败,更应该要说他是个「连续创业者」。 一直到「杂学校」,他的第七次创业结晶,创立营运至今已满十年。它与一般常人认知的学校不同,这是一个「专教学校不教,但对人生很重要的事」的教育平台。「杂学校」起初的前身是「不太乖教育节」,透过这个活动,苏仰志想尝试打破过往台湾教育的传统框架,希望能够藉此重新定义教育。 许多人常会提出这个大哉问:为什么会想要创业?人生不是一条笔直的路,想要创业的念头也是。苏仰志说,「就是跟随你自己的感觉」。 「别人都说,人不疯狂枉少年,我们是『人不疯狂枉中年』!」苏仰志承认自己疯狂,除了「杂学校」之外,去年他又与台大教授叶丙成以及两人共同好友 Bird 共同主持 Podcast 「不良大叔」,节目上线不久后颇获好评,甚至一度在 Apple Podcast 跃升教育类冠军宝座。 今(2024)年 7 月,苏仰志甚至找来音乐圈的朋友,一同录制新单曲。从多次创业、成立 Podcast 跨到发行新单曲,这一路上看似毫无章法、跳跃式的规划,其实也正是苏仰志的生活之道。 如何自我疗愈?你需要「弄假直到成真」 苏仰志认为,现代人最需要的能力,就是自我疗愈。「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我都先赞美自己。」他提到,人的大脑每天其实都会有很多噪声,而且通常是在自己没有太多觉察的情况下,陷入不自知的负面思考循环。 「语言就是你的认知与世界的边界」,首先要正向地肯定自己,才会逐渐相信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并且真的做到。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弄假直到成真),苏仰志引用硅谷创业圈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典名句,强调人们不是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型,而是你要直接「成为」那一个理想型。 苏仰志分享自己在从事艺术创作时,当他遇到需要上台的公开场合,起初也会难免感到害羞与怯场,也正是在每一次愿意鼓起勇气上台,在每一次的练习当中,一点一滴建立起自我信心与价值感。 然而,现实未必能尽如人意,它也会瞬间将一个人长期建立的信心摧毁殆尽,但自己还是要慢慢重新建立起来。苏仰志感叹,创业真是太辛苦了。这也是自我疗愈能力如此重要的原因。 打造不止第二曲线:找到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赋与热情所在?面临转换职涯跑道的关卡,又该怎么应对? 苏仰志的回答一针见血,绝大多数的人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晓得自己到底是谁。他以自己的经验为例,「我是透过六次创业,才真正地认识自己。」苏仰志认为,因为自己的人文背景,所以他更能晓得如何自我觉察,以及重新省思个人的职涯历程,这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职涯或人生卡住了,导致内在的焦虑愈发扩张时,苏仰志建议,不要断然直接选择逃避那个让你卡住的漩涡(例如自己目前所待的公司不理想,因此做出直接离职的决定)。 如果自己本来就有些个人兴趣,可以先试着慢慢培养它们,尤其是那些让你做了会进入心流的事情。试着在工作之余,一边栽培个人兴趣,不需要断然跳离原本的生活轨道。 创业不是一蹴可几,而是一步一步迈进的过程。苏仰志提醒,工作模式的转换,例如自己转职投入到不同行业,甚至是创业,这些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对选择。一边创造自我对话的时间与空间,一边重新认识自己,才是创造个人新职涯曲线的方法与管道。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苏仰志的创业历程,以及他与 Bryan 精彩的跨界对话,欢迎收听《大人的 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 SP10:艺术人文能当饭吃吗?创业失败六次的「不良大叔」,带你找到天赋与热情的所在|杂学校校长 苏仰志 专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28, 2024

「我该裸辞,全心投入创业吗?」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就是不要让自己陷入「背水一战」的情境
在这次的文章中,我要回复来自听众的提问信,不过和先前一次挑一封信不一样的是,这次我选了两封情境正好相反的信件。我想透过这两个分别来自「皮皮」及「Liya」的提问,大家应该也能得到一些启发。 我们先看皮皮的来信: 「你们好,我是皮皮。过去这段时间,我持续收听两位的 Podcast,今年年终,我勇敢地做出了下个阶段的决定。 2023 一整年,我都在了解自己的个性,我希望自己未来的步调、工作还有生活时间是适合自己的,也在思考什么样的工作是我可以持续做下去的,算是向内探寻的一年。 这一年,我白天一样有朝九晚五的工作,其他时间我推进关于花的一个品牌,我增加了不同的作品,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所以我在年终前后,跟老板提出希望我的工作可以改成部分工时的兼职人员,一方面我可以维持每月基本生活费用,另一方面我可以多出时间学新东西,如网站、营销、花艺美感等。除了以上大方向,我也不限制任何对未来有帮助的能力。 我的两位老板都很支持,家人也从原本的不太支持,到现在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不同意。我发现就像你们说的,其实最大的阻碍是自己。真的做了之后发现,其实也没什么阻碍,自己尽管做下去就可以。 可是我也想问,会不会有什么隐藏的危机是我不知道的?未来有没有什么事是需要多注意的? 因为我和一位朋友聊未来规划,他认为我这种一半时间反而是最危险的,他觉得我应该要裸辞才能置死地而后生,自己才会因为有金钱压力,而更认真经营。 不知道两位的想法是什么?谢谢!」 -- 我对这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只有一句话。虽然我不敢说这概念一定正确,但以我自己而言,目前人生中若要说有甚么「很坚定的信念」,大概就是:「绝对不要」让自己陷入需要背水一战的处境。 非但不要自己跳进去这么做,更要极力避免「环境」把自己逼成这样。 但什么是「环境把自己逼成这样」? 这种我看超级多,很多人职涯问题完全就是这样。比方说他们一开始在一个不好的职场环境过度忍耐。这可能是源自于没有意识,也可能是懒惰,或是没有逼不得已就不作为。以至于工作了十年、二十年都没太多进步,这些年下来也没学会甚么新技能。 可是,当事人自己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竞争力正随着时间下降。结果某天突然跟老板吵架愤而离职,或某天因为公司缩编,亦或是工作出包被革职甚至资遣。这时候手上只有一点钱,偏偏还有房贷,或是小孩要读书,于是得在三个月内快快找到下一步。这种就是自己把自己搞到陷入需要背水一战的困境中。 也既然环境会偷偷地想把我们逼入绝境,所以你自己就要让自己尽可能不会陷入得逼着做决定的情境。 也因此,当皮皮讲到,要不要裸辞逼自己背水一战? 我的答案当然就是:「请绝对不要!」 因为陷入背水一战时,其实很多人真的就很难脱困。唯一能仰赖的就是「你得非常好运」。可是好运要从哪里来?我真不知道。常常就只能看上天有没有垂怜了。 有人会觉得:「但有时间压力,人就会因此更拚啊,这不是很好吗?!」 但我要提醒的是,人生中有很多突破其实不是单靠「拚」,而是在突破前,我们需要花长时间的酝酿。 以花艺品牌来说,皮皮必定需要一段时间让潜在客户注意到自己。就信件内容来看,皮皮可能也不是那种家庭资源超级富足,可以大量砸钱在全台湾铺天盖地买广告以快速买知名度的。所以能做的,就是花时间来持续迭代和优化、做出好的作品。 有几个信赖你的客户,建立口碑,传递出去,建立市场信任感。甚至关于产品设计、收费模式、商业模式,势必也都要花时间反复调整,才能稍稍站稳脚步。在还没做到这程度时选择背水一战,除了给自己压力,带来快速崩溃外,我看不出有任何好处。 而且,如果你真裸辞,结果半年下来还没人喜欢你,你该怎么办?继续坚持?还是就此放弃?还是做什么短线议题?当你很需要钱,你就很难坚持长线的价值了,不是吗? 反之,如果你不裸辞,不让自己承担经济压力,就不必焦虑短线的变现问题,不必硬拿还不是很好的东西出来卖。你把东西质量顾好,不牺牲客户信赖。只要你东西有特色,总会慢慢被市场看到。就算后来发现自己可能没有才能,东西没有竞争力,你也会甘愿的理解这件事。 人生有些事确实会置之死地而后生。可是你要注意一下,古代那些讲背水一战的,其实都是夺去「别人」的希望,让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跟着你(将领)往前冲。所以这比较是士气问题,而不是背水一战有什么好处。 但正常人的人生,很少是「士气问题」,不是你想不想做,而是积累够不够的问题。毕竟积累不够,没人喜欢你的作品,你很有决心,让自己背水一战,也不会更快被市场接受。 既然如此,不要让自己被环境所逼「不得不」,也不要自己把自己放入那样的境地。一个正常人想做出成绩,其实需要努力到一定程度,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程度,所以我们更得保护好可以努力下去的状态,也就是不要让自己必须背水一战。 -- 这概念其实也连到另一封信,也就是 Liya 写来的提问。 来信内容是这样: 「Hi Bryan and Joe, 我是 Liya。我目前遇到的是经济和职涯的选择。 我今年 34 岁,本来是个软件研发工程师,一开始只是因为想赚钱才进来,后来就觉得大家都好宅,于是心里非常怀疑,觉得要变得跟周围大家一样吗?后来做了两年,工作内容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动,所以我觉得很无聊。 在这期间我做了投资,打开了一点关于金融的眼界,我觉得做金融每天都可以跟世界变化接轨,跟我喜欢求新求变的性格可能比较吻合。所以我趁着案子结束,就跟主管表示我想离职,离职后我去考了金融证照,应征了证券业,目前成为证券营业员,刚到职一个月左右。 那为什么我会有经济问题呢?因为当时我信贷去做投资,原本认为我有工程师工作,即使考虑房租跟贷款也还有余裕,而且我有留下紧急预算,所以思考一下我就去贷了。可能因为离职的空窗,加上我把部分紧急预算拨出来投资,所以生活就被我逼得很紧绷。 虽然我现在在证券业工作,但业务性质领的就是基本薪资,其他则靠业绩奖金。可是我还是一个在试用期的新人,目前无法挂奖金,当然也没有客人,所以我目前每个月出去的钱都大于进来的。 当时我想过这问题,也觉得业务工作可以赚比较多,只是进来之后,我发现我没有金融相关背景,也没有业务经验,在新的领域和职务上需要很大的适应。所以如果我真要开始赚钱,至少得花一年半载,这让我警觉生活在这之前可能就会面临危机。我也有接短期的打工,但其实还是不够。 所以我在想,是不是该回到科技业,起码经济上可以获得舒缓? 事实上,我也发现自己的个性可能不适合做业务,或我对说话并不擅长、学得不够快、记忆力也不是很好,所以我有点信心不足。在未来业绩增长方面,我也没什么自信,外加如果客户经营得不好,人际压力也很大。我认为金融业的容错率比科技业低,面对客户跟他赚来的钱,要承担的责任也更大。 可是如果因为经济压力跳回科技业,又觉得是不是放弃了很棒的成长机会,也担心自己是不是不负责任...... 我想要自由、不被束缚,想要有人生的话语权,但现在好卡关。想问 Bryan 和 Joe,我该如何找到最佳解,或是该如何设定阶段式的目标,来判定自己的下一步?」 -- 看完 Liya 的信,我想大家明显会发现她的处境和皮皮完全不同,Liya 某种程度已经把自己放在几乎要背水一战的处境中了。在这状况下,时间压力、经济压力、选择压力几乎是会把人压垮的,这也是为何我前面会建议皮皮,不要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处境。 至于 Liya 能怎么办,我有两个提醒。 第一个我想提醒的是,自己做投资、拿自己的钱来投入市场,跟当营业员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自己投资时,你可以有自己的步调,也可以专注做各种研究。但营业员其实是一个「业务工作」,这跟自己投资其实是独立的两件事。你能投资并不表示你能当营业员。不过呢,可不可以,其实不试试也真不知道,所以你或许也就请认真体验看看。半年你大概自己心中也有谱了。 第二个提醒是,你的困境,其实是你策略错误而让自己陷入的。辞职本身还好,转换跑道也还好,只要你之后能做得开心,我觉得是没关系的。 可是新路线要成功,势必需要时间酝酿。但你因为过度贷款,而把自己的时间余裕降低。现在从信中来看,已经降到非常低,低到你其实已经没有本钱和条件继续试误下去的境地。 你说,我怎么知道没有条件? 原因很简单,Liya 开始紧张和焦虑了。如前面提到,人一旦紧张焦虑,就很容易做出短线的选择、承担不必要的风险,让自己的处境更糟糕,选项也变得越来越少。 所以发现自己开始焦虑时,我认为第一件事就是设法让自己不要那么焦虑,尝试退回来,不要让自己再面对这个焦虑的情境,直到重新累积足够充分的余裕后,如果还想尝试,那再来尝试。 至于目前具体能做些什么?我会觉得 Liya 可以设法先把贷款降低,不管是跟家里借个钱、变卖手上其他资产,或甚至贷一些低利的钱来还贷款都好,让自己的心能安一些。千万不要因为这个焦虑,而去做风险更大的行动。 另一件事是,请解除自己「迅速就要成功」的压力,因为一件事要能做出成绩,绝对不是半年、一年就足够的。 而且如 Liya 说的,在这件事上她不是特别有天分,就算退一百步来说,她真的很有天分,客户的累积也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做到的;尤其 Liya 又是从其他产业半路出家来的,这难度又更高了。 万一 Liya 真没办法跟家里借到钱,也没有别的资金来源,换做是我,我会选择退回去,做我擅长而且收入相对高的工作。一段时间后把信贷还了、也存个两年的生活开支,而且同时也可以在这段时间再慢慢搞懂金融商品,并且厘清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当个营业员。想清楚了,也准备好了,如果还想再试一次,那再来行动。 Liya 在信中写了一句话:「我想要自由、不被束缚,想要有人生的话语权,但现在好卡关。」 我的答案是,大家都想要自由的,这很合理。但是你日后最该每天想的,就是怎么帮自己建立余裕! 余裕!余裕!余裕! 因为很重要,我们讲三遍。 事实上,我们节目、我们课程也讲过很多次的东西。你必须有余裕,才有选择权。有选择权的人才有自由才有话语权。当你把自己的余裕搞掉,你就没有自由了。 如果你资金够充裕,让自己休息不上班也不会焦虑,你就可以做各种尝试。或是,如果你时间够,可以慢慢学东西,你就可以稳定成长。如果你可以慢慢累积客户不会生活过不下去,你就不会有压力。 但 Liya 现在的焦虑、不安、压力,就是因为你没有选择。立刻得成功,你又知道要快速成功很难,才会造成的产物! 所以我才会一开始说:你要尽一切力量不让自己陷入不得不背水一战的窘境。 因为你细细想想就知道,很多事情不是逼自己就会做到。 三个月时间,你就会找到足够客户吗? 三个月时间,你就会变成很强吗? 三个月时间,你就突然很会赚钱吗? 逼了就会有突破吗? 我知道很多故事中有那种主角被逼了、主角在团队都倒下了、主角受到极大的压力,在高压下能力突然就突破的故事。 但,那是漫画,不是人生。我讲句不得体的话,大部分人的人生不是被逼得不够,生活还不够逼人吗?真相其实是我们没有才能。没有才能,你逼死自己,对不起,其实还是逼不出东西的。 比方说鬼灭之刃炭治郎吧。他被逼着逼着就能斩裂大石,但那是因为他本来就有力量潜伏在心中。但你我只是平凡人,我再怎么逼你,你多半连木板都打不破,所以逼死自己这绝对是错误的策略。 我也还是语重心长的建议,我有一场讲座谈的就是「平凡人最需要的人生策略」。很多内容跟你的理解都是相反的,跟你学校老师教的都是相反的。但因为累,我大概一季开一次。届时两位若有空,请务必来听听看,叫做【S012人生难题的系统思考法】。 我也真心建议有需要的朋友来参与,让自己在接下来的生活当中,能以理性思考与全新策略,化解种种难题!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们的 Podcast 节目《大人的 Small Talk 》一起聆听,在多数 Podcast 平台(例如 Apple Podcast 或 Spotify)都可以找到!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11, 2024

个性不同的合伙人要如何讨论公司决策?以 Joe 和 Bryan 为例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们的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听,或者选择在Spotify上收听也可以喔! 这次我要来回答一个提问。有位学员在课后社团问了这么一个问题:「Joe跟Bryan平时如何讨论和决定公司的议题或长期方向?有什么系统化的方来或形式去进行这个辩论过程吗?」 我得说,这还真的是很多人经营事业时会碰到的问题。毕竟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想法是一模一样的,大部分新创或合伙事业(甚至婚姻也是)最容易碰到的麻烦,就是随着时间拉长,伙伴之间因为认知差异,开始发生各种吵架跟意见相左的状况,最后不得已走入纷争甚至拆伙的结果。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我跟Bryan的想法大概都蛮一致的。但其实,我们除了几个核心价值观类似之外,对大部分事情的看法都是南辕北辙的,行事风格跟个性也不太一样。 我们在经营上意见相左的事情太多了,甚至有些同事还看过我们讨论到起争执。但争执归争执,最终我们还是必须做出决策嘛!所以这十几年下来,我们倒也发展出一个处理争执的机制。 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则。 1. 不吵无法量化的事情 「无法量化的事情」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要推出一个新服务时,争执常会发生在A觉得这服务客户不会喜欢,B则坚持客户会喜欢;想加上一个广告页面,A觉得客户会嫌这样画面不好看,B则觉得客户应该会很喜欢才是。 这种主观的臆测,其实根本没甚么好吵的。无论你是好声好气的讨论,或是大声的咆啸,都不会改变另一方的观点,所以这是最不值得吵的一种状况。 也因此如果双方对一件事的意见不一样,我们会先分别讲讲各自的主观看法。因为有时候,A提出的想法,B可能确实没想过。搞不好这么讨论下来,就能达成一些共识。 那如果这样并没达成共识怎么办?继续吵下去只会变成意气之争,是没什么意义,所以我跟Bryan彼此都认同一个原则,就是当我们无法判断状况、做出双方都满意的决定时,就必须以市场的回馈为唯一依据。因为我们看法有歧见,并不表示谁对谁错,甚至有可能双方的看法都是对的;当然也更多时候是两个面向只有一个是最符合市场需求的,那要找到市场到底怎么看,就必须搜集数据与数据,来决定我们该朝哪一边靠拢。 所以,这就进入第二个原则。 2. 透过实验取得客观信息 当两方对一件事各有想法、难有结论,那唯一能做的,就是设计一些小实验来取得市场信息,并以这些客观资料作为决策依据。如果难以决定网站配置,那可以做个简单的A/B Test;如果难以决定是否要提供新服务,那就以低成本的方式测试看看。 做了测试之后,就能获得一些数据,甚至就会有手感。很多事情会难以判断,经常是缺乏「真正做了」的实质感,所以实验一下可能也就有结论了。 举例来说,我前阵子在【销售专业服务的系统化做法】这门课中有谈到一个议题:「直播」这个模式好不好?我和Bryan在2019年就对这个模式有些研究,但我们都有些不确定,觉得这好像有点发展机会,但在营销上还是有些缺陷。我们讨论不出结果,于是就决定分别来用各自习惯的方式尝试看看。 我们设计了几种进行方式:答疑的、访谈的、自己分享一段内容的、站着的、坐着的、用手机自然拍摄的、用专业摄影设备严肃拍摄的等等。经过种种实验,逐渐对这个模式的运作心得和优缺点有更多想法,后台也累积了与用户互动的数据。基于这些信息,我们终于能做出有意义的判断(如果你对这部分过程有兴趣,可以收听【销售专业服务的系统化做法】第18集)。 总之,在经营事业时总会碰上各类无法判断的状况,我会建议你不妨就实验一下,搜集数据和用户反应再来做决定。无论主观意见再怎么认为「这种东西使用者不会喜欢」,但若实验结果(也就是市场的回馈)显示用户喜欢,那不认同的那一方也就只能低头认同。因为当结论已很明显了,这时还坚持主观意见就没什么意义了,而两人的意见纷争也就会自然化解。 3. 如果一方没想法,那就先做出东西来让对方理解 另外一种也常发生的状况是,一方看到一个机会,但另一方一下子没有甚么想法。我们现在的习惯是,没做出东西前,反正说也说不清楚,那就不必一直用力说服对方。倒不如先试着做出一个东西让对方看看,这样一来,对方搞不好就能更清楚理解、甚至支持你的想法。 举例来说,2019年的年初,我们对于是否要投入Podcast这个领域有些讨论。我们都认为该投入,可是我觉得这好像很困难、麻烦,既不知道要放在甚么平台,又好像要投入很多心力来准备器材,所以就没有投注很多心力在这件事上;但Bryan认为可以立刻进行,所以他做了一些资料搜集、选定平台,并且拿了既有的设备,一口气录了四、五集,然后跟我分享他的做法。 听完他的分享之后,我发现这件事确实没有想象中这么困难,所以我也就跟着他开始投入Podcast的产制,一路进行到现在。 你想想,如果当时他只是一直努力说服我,我却不明白困难点要怎么克服,那最后就可能变成没意义的争吵。 我们最初开始写文章时也是类似的状况:我自己开了部落格,默默开始写文,经过半年,模式确定了,我对于什么题材比较能引起回响也有些心得了,这时候Bryan再加入,就可以轻松开始进行。 总之,经营上有纷争是常见的,但大部分人只是空谈感觉跟抒发主观想法,却忘了主观想法是不可能说服别人的。如果可以,我会建议你尽量让自己的人生如同科学研究一样──实验、收集、控制变量,然后得出结论。 我很庆幸我和Bryan都是工程师出身,所以这部份的做事方法是很一致的,我们也用这样的做事方法共事了十多年。如果你能妥善运用这些方式,大概也就能跟各种性格的人一起合作,并让事业稳固了喔!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4, 2025

小孩子才事事征求别人的同意。大人懂得独立判断,放胆去试,但同时也承担责任!
很多上班族都想过「兼职」的可能性,利用闲暇时间来赚取额外收入,我也常被问到相关问题。前阵子,我又碰到一个想兼职的朋友提问:「Bryan,虽然我这个兼职不会影响到正职,但我该先征询主管的同意吗?」 别靠征询同意来闪避责任,当个勇于决策的成熟大人 在分享我的看法之前,我想先分享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有个二十多岁的女生曾向我抱怨,她想跟男友旅行过夜,却被父母严厉阻止,甚至还起了很大的争执,她觉得爸妈实在不可理喻! 不晓得你怎么看待这类状况?但我听完之后,觉得爸妈会说不行完全是意料之中啊。因为当她询问「可不可以跟男友过夜」时,其实就等于把过夜可能发生的代价与责任,全推到父母身上。父母一旦同意,后续她出事父母就得负责。她如果就糊弄说要住女生朋友家,搞不好父母就算猜到她是要跟男友过夜,也会装作不知道。 第二个故事是,多年前我跟太太到美国旅行,打算从西岸一路开到东岸。为了节省开支,她上网爬文很久,终于找到非常优惠的租车方案。没想到在机场要租车时,柜台人员却告诉我们,这方案仅限英国人使用,台湾人无法用。 我们当下傻住了,但柜台人员突然开口问:「你们是不是从英国来的呢?」我脑筋一下没转过来,就摇摇头说不是,我们从台湾来的。没想到他表情变得有点严肃,放慢语速又问一次:「Nonono… 你仔细听我的问题喔!你们是不是刚好从英国过来的?或者在旅程中有路过英国?」我这下才意会过来,赶快改口说我们有经过英国。最后,也成功享受到优惠。 你有察觉柜台人员为何这么问吗?其实我们这趟旅程根本没有经过英国,基于公司规定,他无法给我们优惠;但如果是我自己愿意假装符合规定、承担责任,那么他也就愿意通融。 我想透过这两个故事分享的是,在长大过程中,我们一路都习惯依从父母、师长或管理者等「大人」的指令,也觉得凡事只要经过这些人同意,就像得到万能令牌 - 我们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同时也不用负责。毕竟如果有人质疑,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xxx 说可以的」。 长大后我们得自己做决定了,但多数人仍然无法摆脱这个习惯,觉得凡事要取得同意才能做,而且自己完全不想担负责任。这其实会让你无法做到很多你想做的事,就如同故事一里的女生。但如果我们像故事二一样,愿意自行承担「假装有经过英国」的风险,那么柜台人员其实就愿意通融、给予优惠。 10% 的灰色地带自己决定,理解他人立场做事反而顺畅 在这个世界上,确实可能有 90% 的情况,我们需要依从有权者的指令,毕竟这世界本就是由有权者构筑的框架。但面对剩下的 10% 灰色地带时,我们该试着摆脱「凡事都要取得同意」的思维。 我举个之前在网络上看到的例子。有位中国网友抱怨,说他爸爸在路上突然心脏病发,正好附近停了一辆刚保养完的救护车,车上仅有一位司机,没有医疗人员。网友着急地想跟司机借除颤器,没想到司机却说「就算除颤器就在车厢后面,我还是不会拿来借你的!」最后,网友没有顺利拿到除颤器,只好干等另一台救护车来送爸爸就医。 事实上,司机并非专业医疗人员,确实无权出借车上的医疗用品。不过,他也表明除颤器就在车厢后面,网友其实可以判断是否要自行拿取并承担责任,但他却选择「等司机同意」。依循我们前面讲到的,这等于是把后续风险及责任全加诸于司机身上。换作你是这个司机,你会主动说同意吗? 社会上每个人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很多时候,他们并非不愿通融或存心刁难,而是单纯基于「人设」,无法直接允诺你的需求。但他们也未必是真要拒绝你,像这司机如果真的要拒绝,大可以直接开走或把车门锁起来啊! 真正成熟的思维,不光是看一个人在你面前的作为,也要懂得理解对方在他的立场中,到底有什么样的权利跟义务。毕竟人生如戏,每个人都像是 NPC 一样,如果你够入戏、够理解表象之下的权利义务,很多时候应对进退反而会更顺畅。 确认公司规定不必问主管,独立自主展现大人的体贴 回到一开始的提问,兼职该不该征询主管的同意?首先,我会建议你先确认公司的相关规定。如果公司明文规定不能兼职,那你绝对不用去问主管,你得自己决定要怎么做。不想违规,就放弃兼职计划,或者换一间在这方面没有硬性规定的公司;愿意冒险违规,那就去做且后果自负,就这么简单。 如果公司对兼职的规定不明确或条款模糊,我也不建议征询主管同意。因为这就属于 10% 的灰色地带,当你询问主管,等于将责任与风险推到他身上。 试想以下两种情况:假如你的主管是个自私自利、没有 guts 的人,为了不让自己惹上麻烦,他必定会否决你的请求。若你被拒绝后仍执意兼职,那也失去事先询问的意义。 假如你的主管既体贴又善解人意,那你更不该征询他同意。为了你的职涯发展着想,他高机率会准许你兼职,但如果其他同事知道后纷纷提出相同请求,岂不是给这位好主管带来麻烦了吗? 虽然我属于有话直说的个性,也反对许多事情规范不明确、存在灰色地带,但这就是成为大人的无奈处之一。你把这整件事戳破了,不但要得到你想要的好处,还强迫对方担负背后的代价跟责任,这其实就不体贴了。 这世界并非黑白分明,而是如太极一般,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如果一个人脑中只有是 / 非、对 / 错、合规矩与否,那将很难与这个社会契合。反而,我们要能看懂局、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设想,在规范无法触及的灰色地带中,搞懂代价且勇于承担,才能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展现成熟大人真正的体贴,与人建立更好的关系!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们的 Podcast 节目《大人的 Small Talk》一起聆听,在多数 Podcast 平台(例如 Apple Podcast 或 Spotify )都可以找到! 内容口述 / 姚诗豪;整理 / 钟敏瑜、林昕嫒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