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6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在台湾也能向海外求职?3 步骤 6 项反思问题,不藏私秘籍分享!
在台湾工作一段时间后,你是否想过到海外展开新的冒险旅程,向国际更多元的市场前进?有的人可能会选择出国留学,但海外求职也可以是个选项! 在毕业后一年后的一个夜晚,突然觉得从未出国长时间生活十分可惜,或许国际的市场有更多机会等着我去突破自我,然而一些现实的因素使我无法留学,所以便开始了在台湾的海外求职旅程。 以下我也将准备计划分为 3 大步骤、6 项反思问题,帮助也想向海外求职的朋友们开始规划! 相关文章:不是相关科系,也能成为数据分析师吗?入行计划 4 步骤 3大步骤,6 项反思问题 步骤一:拟定计划 (Set Your Plan) 在开始任何人生旅程时,一开始必须要有完整的目标和规划,如此才能帮助自己逐步实现梦想。这个阶段可以反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为什么想到海外求职?(Why do I have this plan?) 我想去哪个城市?(Where do I want to relocate?) 我计划什么时候实现这个计划?(When do I plan to go?) 以下是我当时的想法,欢迎以此为参考并激发自己的想法! 1. 我为什么想到海外求职? 因为当时感受到台湾发展虽然十分稳定,可是似乎可以从身边的前辈看见自己未来的模样...于是我开始反问自己:「难到我不趁着年轻,到外面的世界闯闯看吗?或许能挑战出自己从未想过的一片天呢?」 再者,我也期待自己能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并且能透过身在国际市场中,刺激自己的工作能力与意志力,能在因着科技而无国界的世代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职涯与经验。 2. 我想去哪个城市? 因为不希望语言成为我发展的绊脚石,所以我选择以中文或英文为主的城市。此外,基于工作机会与市场大小的现实考虑,我目标是世界金融中心的城市。 如此一来,能接触更广大的市场,也能有更多新兴的职业机会。因此,当时上海、新加坡、纽约、硅谷,都是考虑的城市名单。 相关文章:提升英文能力很重要吗? 4 个数据分析师要擅长英文的理由 3. 我计划什么时候实现这个计划? 对我而言,是尽快能出发!因为留在台湾也只是持续待在一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这没有绝对的缺点,但违背我想出台闯荡的梦想了。既然没有其他顾虑,那当然是立即开始执行计划啰! 在此也想分享为什么需要思考海外求职的「时间点」,因为求职无法立即实现,至少要规划三到六个月,包含撰写履历、投递职缺、面试、谈offer...等,所以最好能先评估自己的状况、履历的完整度、过去的工作经验等,再推估自己所需的筹备时间。 步骤二:准备履历 (Prepare Your Resume) 拟定好海外求职计划后,接着便是准备履历。与其直接开始埋头苦干写履历,不如在下笔前,先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我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What is my advantage / disadvantage?) 我要如何符合市场需求?(How do I meet market needs?) 透过反思这些问题,能让履历更切中要点、符合公司需求、使用最精准的语句,让公司在短时间内看见你与众不同的价值。 1. 我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 剖析自我能力不仅在履历具体强调优势,也能尽快在劣势上努力进步,例如修在线课程、多接相关项目等,以补足自己的劣势。 优势:因为过去的求学与工作经验,我有统计学概念与一些数据分析工具的知识。另外,商用英文能力让我在欧美商有更多机会。 除了硬实力外,意志力与抗压性是我的优势,这项软实力对海外求职的重要性在于,开始工作后,不仅面临跟在台换新工作一样的适应期,也要熟悉新的生活环境,小至在哪里买菜,大至跨国租房搬家,都会面对无法预期的挑战。 相关文章:Is it important to improve English ability? 4 reasons why data analysts should have great English ability 劣势:在台湾土生土长的我,没有硕士或外国学历,在海龟人才剧增的时代中,仅有台湾大学的学历便相对成为弱势了。此外,当时我才刚大学毕业一年多,所以工作经验或社会人脉十分有限。 为了补足这些劣势,我更注重步骤三中的内容,帮助我了解市场需要哪些硬实力,我可以尽快修在线课程补足知识。至于增广人脉,便是多参与专业活动,认识目前相关产些的前辈。更详细的做法可以参考步骤三! 2. 我要如何符合市场需求?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优劣势,透过自我能力分析与对人力市场的研究后,便能调整履历内容,强调自己的优势及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提供公司更多的价值,以吸引招聘人员的注意。了解市场的方式可以透过多阅读 JD,归纳出市场需要的技能有哪些。 相关文章:拥有这 6 大技能,你也能成为有竞争力的数据分析师! 步骤三:找寻机会 (Seek for Opportunities) 规划好目标并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后,便可以开始搜寻工作机会。这个阶段只需要问自己一个核心问题: 我可以向谁、在哪里找到更多的工作机会?(Who I should reach out to?) 1. 求职网站:LinkedIn 最推荐的求职平台是 LinkedIn ,因为不仅能搜寻各地的工作机会外,个人 Profile page 可以成为方便的 Networking 工具。 除了放上自己的履历、擅长的技能,也能与同事交换推荐信,以及与工作上认识的人保持联络。LinkedIn 也是许多公司分享最新消息的平台,所以可以随时了解商务趋势与时事。 2. 参与 Workshops、Meetups、Conference 这些活动有个共同特性:聚集相同兴趣的专业人才。因此,多参与这些活动,除了有机会与其他相同领域的专家交换想法,也有机会拓展专业人脉。 在参与活动时,可以在聊天后交换名片或 LinkedIn 以保持联系,慢慢累积专业领域的人脉。 3. Networking 透过上一点提到的活动,或是与学校同学、公司同事保持良好关系,长期下来累积人脉,不仅能让自己有机会向专业人士学习,在求职时,能透过这些人脉了解产业或公司第一手消息。 不过要注意的是,人的想法有时很主观,在与人讨论后,还是要自己反思或多方研究,归纳出较客观的信息。 这段影片描述如何利用 LinkedIn 建立 Networking,更有效率的找到合适的公司与职位! 以上三大阶段、六大问题: 拟定计划:我为什么想到海外求职?我想去哪个城市?我计划什么时候实现这个计划? 准备履历:我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要如何符合市场需求? 找寻机会:我可以向谁、在哪里找到更多的工作机会? 希望能帮助你在海内外求职前,有更完善的计划! -- 本文转贴自:Tiffany(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7, 2024
【数字游牧交流聚会】70 位族人齐聚一堂!透过「短讲 x 交流」探索自由工作者的前进方向
在迈向自由工作者、或走在自由工作者的路上,你是否曾感到迷惘、孤单,想找人分享或讨论却不知该找谁?10 月 25 日,「数字游牧网」举办了首次实体交流活动,邀集了约 70 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但都对自由的工作型态感兴趣、或者已经开始个人事业的伙伴齐聚一堂,在周五晚上轻松参与短讲及交流。 伙伴们的专业多元,有工程师、财务顾问、自媒体经营者、语言老师、业务、职涯规划师、UI/UX 设计师等,有人目前仍在职,也有人开始个人事业了。虽然状态各不相同,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交流,大家讨论起各自的商业模式、或者自实务经验中得出的心法,反而让对话有了更多的火花! 整理炼金术师小印谈创业:不是做大就好,要记得「你要怎样的生活」 在短讲环节,讲者「整理炼金术师小印」分享了自己离开待了 13 年的外商主管职务、从零打造居家整理事业,到目前新增财务与人生整理服务,走稳创业路的精彩故事。同时,也透过与「数字游牧网」共同创办人姚诗豪(Bryan)的对谈,让在场听众不只是「知道」,更能思考如何「做到」。 小印不藏私说明了自己一路以来的尝试与调整,例如怎么思考自己能提供怎样的服务?商业模式是如何?报价是要参考同行的价格吗?如果这产业很新,没几个同行可参考怎么办?又或者,事业启动后,你能如何持续吸引客户来找你服务?这些经营个人事业务必思考的事情,小印通通都分享了。连个人营收都公布时,还引起许多听众惊叹! 除了经营眉角,小印也多次提醒,很多人在创业后经常会开始追求做大、赚越多越好,但如果你是基于「想过更自由的生活」而开始一切行动的,那么在过程中,千万别忘了初衷,别让自己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 举例来说,她创业至今六年来仍然没有雇人,正是因为她知道自己一旦雇人,就会很努力赚钱、为员工负责,但这其实会让她远离向往的「自由」,对她来说钱「够用就好」;又或者,她点过的技能非常多,曾经考虑往催眠、NLP 方向发展,但她发现这类服务亦无法带来她想要的生活,所以她也快速地就调整方向。如同她替客户整理时最常说的:「你可以想象未来的样子,没有出现在未来的东西,现在就可以舍弃了。」 在短讲最后,Bryan 用「以终为始」来总结小印的创业历程,也作为给所有听众的提醒。 小印说她期待未来家中书柜要比衣柜大,也因为这样,其实早早就不必大量购置衣物(图/数位游牧摄)。 快闪短讲报名踊跃:2 分钟时间有人分享创业心路,也有老板现场征才 为了促进交流,活动在自由交流时间之前,也设计了「快闪短讲」:报名者有两分钟的时间到台前自我介绍,或分享自己参加聚会的目的,让感兴趣的人能在接下来的自由时间找他们多聊聊。 分享者逐一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有大学念医学院、硕士班念商学院,现在则追寻天赋热情做面包的烘焙专家、结合即兴剧与非暴力沟通的职涯咨询师、从出租个人单车收藏到变成一门事业的单车店老板,还有芳疗师、西班牙文老师、希望将来能数字游牧的上班族⋯⋯甚至有轻珠宝饰品老板现场征起人才来了! 伙伴们把握快闪短讲时间,到台前分享自己的故事。(图/数位游牧摄) 在接下来的自由交流时间,有人主动与这些分享者开启话题、有人找讲者小印提问,也有笑称自己「比较 I (内向)」的人选择从身边的陌生伙伴开始认识,分享彼此的专业背景与参与活动的契机。大家一路畅聊,直至活动预计结束时间已到,仍然话题不断,边迈出离开的脚步边继续聊。 会后问卷中,许多人写下自己在这短短的几小时结交了新朋友,也与伙伴交流了各自对职涯的目标和想法,觉得获益良多。如果你也希望参与类似活动,以及获知更多成为自由工作者必备的商业经营干货,例如商业模式、产品打造等等,也欢迎你继续关注数字游牧网。或者,你也可以在我们的数字游牧讨论区和伙伴们在线交流喔!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30, 2024
解放对「职缺」的想象,是「自由工作者」重要的一堂课!
有位在新创公司上班的资深网站设计师,在咨询时问我: 「你当自由工作者时,会不会在意客户,或是竞争者怎么看你?」 「你为何想用别人的框架,框住自己?」我回复。 自由工作者最好玩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规则、没有框架。 然而上班族想成为自由工作者,总会带着条条框框,想找到自由接案的完美公式,考到 100 分。 自由接案不是考试,也没有制度,目标不是成为好员工,而是要自定义游戏规则,放手去玩。 成为有辨识度的自由工作者 我认识的所有资深自由工作者,都很有辨识度,并且有自己的原则,因为,他们懂自由工作的真谛,是解放对「职缺」的想象,为自己量身订造一份工作,绽放自己。 然而,我们从学校、社会,一路被条条框框一辈子,要自定义规则太难,恐惧比期待多更多。 因此,我们很常会有担忧提问: 自己,框架了自己 「一年收入 100 万,算多吗?」 「接案后,没有自己的社群怎么办?」 这些提问,都是在找框架定义自己。 收入高不高,应该要聆听自己的感受,关别人什么事? 没有社群,就建立自己的社群啊。 自由接案者,该学习放下别人口中的答案,由自己定义专属解答。 职缺,限制了你的潜力 我越来越察觉,公司定义的「职缺」,都是限制我们的框架。 例如我同时会写文、写程序,什么职缺能定义我? 现在,我又懂营销、谈业务,有任何单一职缺能定义我吗? 我当初离开软件工程师职缺,就是因为感受到「限制」。如果我继续当「软件工程师」,我就永远无法发挥更多潜力,窄化人生道路。 值得追求的工作目标 如果你正在公司体制内,你一定会发现,自己有许多和公司格格不入的地方。这很正常。因为你的职缺、工作方式,都是老板定义的,身为员工的职责,就是要符合老板要求。 但是,你千万要记住自己真正想成为的模样,持续去找符合价值观的工作,或自己出来开业,都很好。 打破框架,成为自己,订定专属自己的工作规则,是自由工作者很重要的一门课,也是值得追求的工作目标。 -- 本文转贴自:西打蓝(原文标题:别把自由接案,当成一种新体制)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16, 2024
如何打造「知识型产品」,创造 6 位数收入?(下篇 – 营销企划)
要如何从零开始建立个人品牌,甚至销售第一个自己的产品,并在一个月内赚进六位数的收入?这篇文章会 Focus 在后期的营销企划,并且会专门讨论在线课程的部分。 在「上篇 – 点子生成」学到了要如何找到消费者会想买的产品点子,以及在「中篇 – 产品设计」中知道了如何详细的去设计产品的详细内容,最后规划出一套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最后一步就是要想尽办法把我们的产品卖出去! 在这篇文章里,我会和你分享我如何规划营销流程、用了哪些营销管道,以及几个销售在线课程时你应该注意的重点。 一、设计销售页 什么是销售页?简单来说就是介绍你产品信息、适合谁、能让学生得到什么成果的一个网页,如果你和我一样是自己贩卖在线课程,没有透过任何大型平台帮忙的话,你将会在营销时面临很大的技术问题,例如说: 销售页应该要放在哪?怎么让人看到? 怎么串接金流?我要怎么收钱? 要怎么把产品交到消费者手上? 别担心!现在网络上都有超级多的资源,可以让你用超简单低成本的方式做出不错看的销售页面,我最初的销售页是用一页购物制作的,简单好用,收费也很低,基本的数据分析和订单处理也都包含在里面,很适合时间不多、有预算限制或是非技术背景的人入门。 第一次做销售页做得很阳春是很正常的,我刚开始也是一样,如果你想要花俏一点,也可以参考我的良师益友度哥利用一页购物所设计出的销售页面,可以说是非常漂亮,信息也很完整,所以只要你上网查数据,做点功课,相信销售页这一关是难不倒你的。 一页购物店目前只支持台湾银行账户收款+台湾手机登入,如果你是海外公司或像我一样在海外,就会有点不方便,我当时是跟我妈妈借了手机号码来注册,不过如果你目前人在台湾,相信这是个非常方便也很容易入门的好资源。 随着经验的累积,我制作销售页的技术也进步了很多,现在的我是用 Teachable 的后台来制作销售页,你可以点下面的图片去看一下,当然你没有一定要做得像我这么漂亮,如同网站的外观,设计都不是初期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你的文案和产品信息。 二、我用了哪些销售管道 销售页搞定之后,你以为客户就会主动上门了吗?你想太多了,如果你不把新产品的消息公诸于世,不用一些营销手法去包装你的商品,根本不会有人知道你在卖课程! 所以我会建议你将你有在经营,而且有观众的平台一一列下来,盘点你现在的营销管道有哪些?其中哪些是主要?哪些是次要?宣传时程要怎么安排?需要那些素材?并思考这些平台各自适合用什么方式来宣传你的课程,例如我的营销管道有: E-mail FB 社团 FB 粉专 Podcast Instagram YouTube 全部列出来之后,我就要做个分类,来决定哪些平台是我的销售主力,哪些是次要的,分类后的结果和各个平台的用途如下。 E-mail Marketing(主要) E-mail 虽然老派,却是我本人最爱用的营销方式之一,不用担心算法和触及率,只要你寄出,观众就一定收的到,如果观众不开信,基本上都是你的问题,不能去怪算法,可能是你的标题下不好、内容不吸引人,你可以好好地检讨要怎么修改,修改的成果也比较准确。 虽然 E-mail Marketing 在台湾很不流行,但它依旧是我最强的销售工具,如果你也想开始使用 E-mail Marketing ,市面上的 E-mail Provider 非常多,下面是其中几个比较有名的,你可以依照你所在的地区,花时间自己去研究一下。 台湾:Benchmark、电子豹 美国:Convertkit、Mailchimp、ActiveCampaign 我个人是使用 ConvertKit,无论你使用哪一个平台,一定都要能做到搜集名字和信箱,以及 Sequence 等关键功能,这样你就能在后台设计什么样的人,点到什么样的连结、会收到什么样的信,整个销售流程就可以自动化,你也不用常常去处理客户的问题。 我在前期花了很多时间去设计不同的 E-mail 内容,事先写好每封信的文案,去规划每位有订阅我的读者,要在什么时间点收到怎样的内容,如果他们看完信,又要有什么样的内容在隔天、三天后发给他们,安排好之后就是全自动的,非常方便! 如果你也打算将 E-mail 当作你的主要营销工具,在前期绝对要花点时间来安排。 FB 粉专和社团(次要) 在脸书的部分,我会尽量思考要怎么样做到「跟观众频繁地互动」,例如使用脸书机器人,请他们在贴文底下留言,然后使用讯息推播,送出客制化的对话内容。又或者是利用吸睛的贴文引起观众的好奇等等。 其实跟在做 E-mail Marketing 有点像,差别在于 FB 会受到算法的干涉,你比较不能掌控成效,不过也是要花很多功夫去规划的。 Podcast(次要) 在 Podcast 上我会尽量在节目里插入我自己课程的口播广告,根据当集的内容来插入不同的产品,这样会来听那一集音频的观众,会 more likely to be interested in my offer,像是这样的小巧思,都是可以被设计的。 其他平台 例如 YouTube、Instagram 这些我比较没有花心力在经营的平台,因为触及到的人数不会太多,所以我也不会做太多的营销规划,不过它们依旧有观众在上面,所以如果情况允许,我还是会制作些短影片来宣传我的产品,就算是多一个曝光的管道,成效倒是其次。 三、利用免费内容吸引观众 根据调查统计,如果你先给观众一些试用品,可以增加 36% 的销售成绩,这也是为什么卖场有那么多试吃品,答案就是刺激销售,以营销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家不知道你是谁、没看过你的品牌、也不太确定你的商品能不能带给他们期望的效果,那他们怎么会买? 尤其在数字时代,你几乎没有办法直接接触到观众,又要怎么让他们知道你产品的特色呢?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制作一些免费内容当作试吃品。 你可以撷取课程的一小部分做一个前导影片,也可以额外写一篇文章、制作相关的内容,并在这些内容中旁敲侧击并销售你的主要产品,我到现在都因为这个免费内容,获得了很漂亮的销售成绩,但是在做免费商品时,有几个重点一定要记住! 1. Know you End Goal 在做试用品或免费内容时,一定要记得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刺激主要商品的销售成绩,所以你做的任何事情都要符合这个目的,不然就没有让人家试用的意义了。 例如你写一篇免费文章,在规划内容大纲时就记得要让这篇文章跟你的主产品产生链接,人家看完文章后觉得有收获想学更多的话,就有机会进到销售页,购买你的商品。 延伸阅读:为什么个人品牌赚不到钱?3个必须建立的 自媒体获利心态 2. 不断提及主要商品 延续第一点,我们做免费内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刺激主要商品的销售成绩,所以一定要不停的提到你的主要商品,就像你会在我的 Podcast 、文章的最下面、网站的侧边栏看到我不断会提及我的主要产品 「Brand You Life」 很多人会不好意思宣传自己的商品,但如果你用对方法,这并不会让人反感,你也不会感到不舒服,例如你可以用一些话术:「如果你对这个内容感兴趣,在我的付费课程里会带到更详细、更深入的教学。」 你提到产品越多次,人的大脑就会自动抓住这个信息,就算每次都只是稍微提到,也都可以让观众的潜意识思考:「我到底想不想要知道更多?我愿不愿意花一点钱来学习更多?」,触发并增强他们想购买的意愿。 延伸阅读:你有冒牌症候群吗?5个自我检视特征与调整方式 3. 风格语调一致 当你在做付费产品和免费内容时,你一定会有属于你自己的风格,记得要把这个风格保持一致,如果有牵扯到文字或说话,记得语调也要尽量一致,总不能免费产品是用温暖的风格吸引观众,买下去之后又用斯巴达的教育方式吧?这可能会让观众感觉被欺骗的感觉。 4. Something Special ♥ 我喜欢在免费内容中给观众一点惊喜,或者一些只有在这个免费内容中才看得到的 Bonus,例如说看到影片的最后就可以得到课程折扣、现在购买会额外赠送咨询服务之类的,多用一点巧思,让观众在看完你的免费内容后,产生「我想要购买你的商品」的感觉是做免费内容时最重要的目的。 5. 说话算话 如同前面所说,你一定会在免费内容中提到自己的付费课程会有什么样的内容,不过很多人会为了刺激销售而夸大其词,说出课程根本没有包含的东西,或是他们做不到的承诺,这是做免费内容时的大忌,如果你说话不算话,很快就会失去观众的信任,后面的产品也不用卖了。 以我自己来说,我现在的主要课程 Brand Your Life 是用一堂 1 小时的在线讲座当作免费内容,偶尔也会配合一些节日,或是跟其他相关的品牌合作推出不同主题的免费直播,里面就会提到一些我最近对课程的规划,例如今年会新增什么课程,会邀请谁来当客座讲师等等。 当我要在免费内容中提及这些东西时,通常都是已经进行到一个段落,是真的会推出的东西,即使讲得当下还没真正推出,也会让观众产生期待感,进而购买你的产品,在这里我也想提醒你,不要害怕你在免费内容中透露太多的好康。 当你能给得越多,你的观众越会觉得:「哇,免费内容都这么有料了,那付费课程一定更有深度」,所以不要怕,只要是你做得到的,就尽量去给吧!但也要记得随时把你的 End Goal 放在心上。 四、用预售验证市场反应 看到这里,你可能以为销售都是要等课程做好后才要开始做的,但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产品都还没有制作完成,因为那个不是最急的事情,你还不需要把所有的钱和精力都投进去,相反的,我们应该先确定真的有人愿意购买,也就是进行预售,然后才真正把课程给完成。 我知道这时你可能会想:「我没有真正做出产品,要怎么卖给别人?」,这其实就像预售屋或是现在很多的在线募资,你买预售屋的时候房子并没有盖好,你所支持的募资活动也没有真正推出,只是做个模型给你看,但依旧有许多人愿意预先付钱给这些还没完成的商品。 预售主要的目的是要先确定市场的实际反应如何?有多少人愿意购买?需要有多少人买才能回本?此外,预售也有下面几个好处: 增加自信:当你看到越来越多人愿意预购你的商品,你的自信也会大大的增加,我就是这样。 更多的预算:当有人愿意预购,你就会有更多的预算可以去好好设计课程或投资设备。 得到读者最直接的回馈:你一定会遇到观众问问题,例如:「请问我没有 xxx 经验,也可以来上课吗?」,你就可以根据回馈去微调你的课程,让成品更符合需求。 实时停损:最惨的情况就是没人买,或是只有少数人要买,此时你可以考虑退款,甚至是停止制作课程,节省不必要的制作成本。 如果你真的担心没有实际做出来没有人会买,也可以考虑先做 30%~40%,至少有点东西给观众看,接下来只要说清楚未来课程的制作进度和规划,相信观众都还是会买单的。 延伸阅读:ICA 是什么 ?影响品牌成长的关键&4个 ICA 对话法则 五、营销要软硬兼施 我的最后一个秘密武器,就是 Hard sell & Soft sell,中文我不太知道该怎么翻译,但可以简单解释一下: Hard Sell:硬式营销,例如直接给出数字的、促销活动、限时限量、免运费等较理性的方式。 Soft Sell:软式营销,例如带出你的故事、理念、使用者分享回馈等较感性的方式。 大多数人用的都是 Hard Sell ,这也造成我们很讨厌被人家推销,觉得别人在骚扰自己,我相信这也不是你想要的,所以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要怎么样以同理心的方式设计出会让观众感兴趣,真心想要你的产品的文案。 以我自己来说,我会利用 E-mail marketing ,设计几个 Soft Sell 的信件文案,信件里讲了我的故事、我开课的愿景和目的等等,这些都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你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品牌,而是个有血有肉、在乎他们的真人,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绝对能 Close 掉更多客户 👉👉 点这里免费下载我的 Soft Sell 范本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直接询问他们购买、不购买的原因,例如以下这 2 张图,透过直接问的方式,你可以知道很多人不是不喜欢你的产品,而是有各自的考虑。这时你又可以根据不同的状况,用客制化的回复来成交他们,让他们清楚知道:「你的问题和顾虑是可以被解决的。」 不过经过一系列的测试,我觉得 Soft & Hard Sell 交互使用的成效是最好的,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你可以同时设计好几种营销讯息,呈现方式不限,然后用故事 ( Soft ) x 事实 ( Hard ) 的方式来营销,例如我可以将同一句话视情况用 Soft & Hard Sell 的方式表示: 当然,营销有各式各样的方式,你可以复制我的,也可以创造你自己的,但永远记住,让人真正购买东西的永远都是情感,营造出有感情的故事,你的商品就会大卖。 Facts Tell, Stories Sell. 营销企划 一定要好好做 最后附上一张我在我的第一堂在线课程 Dream to Goal 里讲到的从设计到销售一个在线课程大概的参考时程,也许能帮助你更清楚要怎么样去走点子生成、产品设计和营销企划的整个流程,有需要的话也可以点下面的连结去复习这 3 篇文章。 以第一次销售在线课程来说,我对我的销售结果非常满意,但是我也知道我还有很多可以优化、可以学习,也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即使到现在我比较熟了,我依旧在不断的学习销售,我也期待你在销售自己的产品时也能保有这样的心态,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 如何自行销售可创造六位数收入的知识型产品系列文章 上篇:点子生成 中篇:产品设计 下篇:营销企划 -- 本文转贴自:理想生活设计(原文标题:【如何自行销售可创造六位数收入的知识型产品】下篇 – 营销企划)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5, 2024
个人品牌做不起来?销售成绩不佳? 14 年经验教你「销售专业服务」+课程推荐
我与 Bryan 大概最早是从 2003 年开始,担任起了美国 Primavera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现为 Oracle 旗下的事业单位)的导入顾问。承蒙当时的老板不嫌弃,让我们在年轻时期就有机会累积了针对台积电、宏碁、中油等大公司的服务经验。也是在那几年,启蒙了我去企业授课的经验。 当时所待的虽然是个小公司,但毕竟还是挂在所谓「公司」这样的体系下。一方面上面有前老板在为我们遮风挡雨,另一方面代理的软件也是世界知名品牌,所以总还是有后援支持所有的案子。 但到了 2006 年,当时所待的公司转型,顾问服务不再受前老板的青睐了,于是我偕同另外两位伙伴一起创业。这时,就从待在公司体系的上班族,变成从零开始面对市场的独立自雇者! 一开始创业之时,经历了没钱、没名气、市场没人认识我的最艰困时期。 说起来,专业服务的销售实在比卖咖啡这类的创业更加困难。因为专业服务是一种没有实体、抽象、讲不清楚,说不明白,又常常容易难以明确交付与验收的商品形式。 也因此,在我开始担任独立顾问的初期,实在是经历了各类的辛酸与碰撞 - 为了成交与生存,从提案、简报、说服、谈价,经历主动推销以及被动个人营销。在这 14 年间,我们实在做了各类的尝试、摸索,当然更多的研究与调整。 到了 2020 年,我们公司活得还可以,甚至还买下了我前东家。而目前的业务除了顾问服务以外,也包含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置导入、项目管理的顾问咨询、还有对大众招生的公开班课程、以及针对企业内部培训的企业班课程。 以上这些商品,全都是仰赖「专业技能」以及「个人品牌」所转换出的「知识服务」。甚至最近这几年之间,我们透过「大人学」的平台,也跟各领域专家合作,设计出各类主题课程。 协助专家们设计知识商品,并协助他们推广与销售 - 从产品设计、定价、专业形象包装、内容营销、文章露出、Podcast、影片宣传、文案制作、GA 的数据解读、以及 FB 或是 Google 广告的推广。 也因此,我这次课程《销售专业服务的系统化做法》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除了是我们自己这十多年的经验外,也在很多合作讲师的身上尝试并实践。并随着开业越久,这方面的心得也着实越来越多。 甚至另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情,是我们虽然创业在 2007,但其实一路到了十年后(也就是 2017 年 08 月),才第一次有建立「业务团队」。而且这业务团队仅有针对企业的课程训练事宜。其他的软件事业、顾问服务、还有公开班,我们 14 个年头过去了,并没有专职的业务角色。 换言之,我们不推销,我们只营销;也因此我们绝大部分的销售都来自于「自来客」,我们一直以来都是高度仰赖营销能力的一间公司。 我觉得顾问、讲师等等的专业工作者,其实是很难主动销售的。因为这类知识专业看不到摸不着,越是用力地自卖自夸,别人越是觉得戒慎恐惧。 但透过内容营销,却能让你把重点放在专业服务的制作上,并让营销透过被动的方式进行。这么多年来,我们除了完全没有业务团队,我们几位经营者甚至极少参加商业社交聚会 - 什么早餐会、商业社团、公关活动等我们一概不去,但我们至今业务并不差。 但相反的,我也认识很多知识工作者,他们到处参加活动推销自己,到处尝试找到客户,甚至也模仿别人进行打造个人品牌的工作,却总觉得成效不彰。 一开始,因为辅导专业工作者不是我们的经营主轴,我也没多问;但后来随着我认识的人多了,尤其协助了很多讲师以及专家开课,我慢慢发现许多人其实对于「个人品牌」这主题实在有些误解。 这议题虽然大家都在讲,但其中还是有很多细腻的考虑。一旦重点放错,尤其不理解客户的决策心理依据下,就会事倍功半。 因此我觉得,或许可以分享一下我这 14 年来的经验。事实上,这堂课其实在 2019 年的年初就已经在筹划。我想把我们至今针对品牌建置、内容营销、提案、提案前期与客户互动、甚至面对客户质疑处理等等的经验能分享给大家。 直到 2020 年,我们在线平台稳定了,收听用的 APP 第一版也即将推出,所以我就想,或许我可以把这个议题做成音频 + 文件与窗体工具,如此将能有效地帮助到一些还在摸索的知识工作者。因为如果大家都能提升,让知识变成有价,台湾整体专业工作者的大环境都能大幅提升!让你不再只是靠杀价拿案,让你能真正透过价值来被人认同! 因此: 如果你常常怨叹自己只能低价销售 如果你的客户常跟你在价格上面拉扯 如果你的提案常常没有下文 如果你总觉得客户态度暧昧不知道在想什么? 如果你提案最后总会在某些点上卡住 如果你到处参加活动想推销自己却成效不彰 如果你想开始建立个人品牌但不知到从何着手 如果你尝试了各类内容营销却觉得效果不好 如果你是专业工作者砸了很多钱买关键词广告却效果不好 如果你辛苦设计了课程或是知识商品,却总是卖不好 那《销售专业服务的系统化做法》这堂课应该可以改善你的处境! 一次公开十四年的操作经验 在这一堂的在线课程中,我们将完整分享自身从零开始共 14 年的品牌操作经验。在这期间所有我们踩过的坑,实验过的结论,以及这些选择背后的原因,都将完整跟大家说明。若你也是一个知识工作者,透过这堂课将可大幅缩减摸索的时间,让你快速走过初期的经营时间,理解客户的心理,并设计出有吸引力的商品模式,以创造正向营收! 彻底搞懂客户的期望与地雷 很多人以为只要自己有专业,就能获得市场的认同。但实际上,专业服务因为看不到、摸不着,所以反而是很难成交的一种商业模式。 无论你是咨询服务、是技术提供、是教学活动、或是卖书、卖广告代言,前期都需要花很多力气去「说服」别人。 也因此,理解客户在想甚么,无论是 2B(面对企业)或是 2C(面对最终使用者)其实都很重要。所以我们在这堂课程中,将要跟大家分享,我们这几年无论在 2B 或是 2C 市场时,面对客户的各种理解。 无论是他们的防备心、是他们的疑问,以及衍伸的说服、提案、定价、以及怎么设计合宜的模式,都将完整分享。让你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地转换成可被接受的商品模式。 让你成交不再靠拜托与杀价 许多专业工作者的痛,都在客户不认知服务价值,而到处比价杀价,甚至只以价格为判断点。于是你也只好忍痛杀价,不然就只能经营关系(喝酒吃饭之类)。 但其实你若正确建置好个人品牌,并在每次接触客户的时做出正确分析,你会知道哪些客户是高价值客户,值得继续探索、提案并成交;哪些客户则是你从开始经营的第一天就该小心回避,就算客户自动上门都该闪躲(或转给别人)的低价值客户。 一旦你有正确的品牌认知,辅以正确的客户判断,你会发现自己不用再靠关系与低价取胜。如此,你的专业价值才会受到市场肯定! 欢迎参考《销售专业服务的系统化做法》!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10, 2024
创业失败 6 次,为何还能持续奋斗?找出属于你的天赋与热情!|杂学校校长 苏仰志|Podcast「数位游牧志」
「艺术真的能当饭吃吗?」这是许多人常问苏仰志的一句话,也是他最讨厌听到的问句之一。「只有饭才能当饭吃。」苏仰志劈头一回,体现出他幽默又带有些许讽刺的一面。 《大人的 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Podcast 本次邀请到「杂学校」校长苏仰志,同时他也是热门 Podcast 节目「不良大叔」主持人之一。 艺术创作专业出身的他,在这集节目中,除了分享创业六次失败的经历带给他什么启发之外,他也无私分享在这个选择太多、信息过剩的时代下,人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与热情。 创业不是事先就能规划的人生路径 戴着圆顶帽、配上一副黑色粗框眼镜,苏仰志一头卷长发的造型,像极了当代贝多芬,让不熟识他的人一看也能推敲出他可能的身分。 从小就读美术班的苏仰志,读到国外硕士毕业,一路以来都是专攻艺术创作,直到他刚从国外读完书回来,出现他人生重大的转折点之一。 当时一位私校校长打算招揽他,并且承诺给他进修预算,让他直接攻读国外博士取得学位之后,再聘任他到学校担任老师,并且保证至少 15 年的教职工作。 15 年的教职工作合约已是铁饭碗的保证,而于此同时,他的一群朋友正打算前往中国上海创业。 「可能是艺术创作培养我的一个观念,就是我不要后悔」,苏仰志坚定地说。因此,他毅然决然地婉拒了教职邀约,与父母争执之后,叛逆地跟父亲借了一笔钱,一同与朋友到上海创业,就这样开启他的创业之路。 尽管苏仰志的创业历程一路上跌跌撞撞,经历六次创业失败,他笑称,与其说他是创业六次失败,更应该要说他是个「连续创业者」。 一直到「杂学校」,他的第七次创业结晶,创立营运至今已满十年。它与一般常人认知的学校不同,这是一个「专教学校不教,但对人生很重要的事」的教育平台。「杂学校」起初的前身是「不太乖教育节」,透过这个活动,苏仰志想尝试打破过往台湾教育的传统框架,希望能够藉此重新定义教育。 许多人常会提出这个大哉问:为什么会想要创业?人生不是一条笔直的路,想要创业的念头也是。苏仰志说,「就是跟随你自己的感觉」。 「别人都说,人不疯狂枉少年,我们是『人不疯狂枉中年』!」苏仰志承认自己疯狂,除了「杂学校」之外,去年他又与台大教授叶丙成以及两人共同好友 Bird 共同主持 Podcast 「不良大叔」,节目上线不久后颇获好评,甚至一度在 Apple Podcast 跃升教育类冠军宝座。 今(2024)年 7 月,苏仰志甚至找来音乐圈的朋友,一同录制新单曲。从多次创业、成立 Podcast 跨到发行新单曲,这一路上看似毫无章法、跳跃式的规划,其实也正是苏仰志的生活之道。 如何自我疗愈?你需要「弄假直到成真」 苏仰志认为,现代人最需要的能力,就是自我疗愈。「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我都先赞美自己。」他提到,人的大脑每天其实都会有很多噪声,而且通常是在自己没有太多觉察的情况下,陷入不自知的负面思考循环。 「语言就是你的认知与世界的边界」,首先要正向地肯定自己,才会逐渐相信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并且真的做到。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弄假直到成真),苏仰志引用硅谷创业圈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典名句,强调人们不是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型,而是你要直接「成为」那一个理想型。 苏仰志分享自己在从事艺术创作时,当他遇到需要上台的公开场合,起初也会难免感到害羞与怯场,也正是在每一次愿意鼓起勇气上台,在每一次的练习当中,一点一滴建立起自我信心与价值感。 然而,现实未必能尽如人意,它也会瞬间将一个人长期建立的信心摧毁殆尽,但自己还是要慢慢重新建立起来。苏仰志感叹,创业真是太辛苦了。这也是自我疗愈能力如此重要的原因。 打造不止第二曲线:找到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赋与热情所在?面临转换职涯跑道的关卡,又该怎么应对? 苏仰志的回答一针见血,绝大多数的人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晓得自己到底是谁。他以自己的经验为例,「我是透过六次创业,才真正地认识自己。」苏仰志认为,因为自己的人文背景,所以他更能晓得如何自我觉察,以及重新省思个人的职涯历程,这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职涯或人生卡住了,导致内在的焦虑愈发扩张时,苏仰志建议,不要断然直接选择逃避那个让你卡住的漩涡(例如自己目前所待的公司不理想,因此做出直接离职的决定)。 如果自己本来就有些个人兴趣,可以先试着慢慢培养它们,尤其是那些让你做了会进入心流的事情。试着在工作之余,一边栽培个人兴趣,不需要断然跳离原本的生活轨道。 创业不是一蹴可几,而是一步一步迈进的过程。苏仰志提醒,工作模式的转换,例如自己转职投入到不同行业,甚至是创业,这些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对选择。一边创造自我对话的时间与空间,一边重新认识自己,才是创造个人新职涯曲线的方法与管道。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苏仰志的创业历程,以及他与 Bryan 精彩的跨界对话,欢迎收听《大人的 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 SP10:艺术人文能当饭吃吗?创业失败六次的「不良大叔」,带你找到天赋与热情的所在|杂学校校长 苏仰志 专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28, 2024
新手创业家的 5 个必备元素:思考模式、风险措施、系统流程、投资意愿、行动清单
今天我要来分享 5 个新手创业家的必备元素,现在个人品牌跟自媒体的起步门坎超低,就算你没有以下这五个元素还是做得起来,但是我们要的是一个有赚钱的事业、一个能够忙得聪明、事半功倍的品牌,这时就是这 5 个元素派上用场的好时候。 今天的重点非常多,所以我建议你准备笔记本。本篇文章也可以搭配「佐编茶水间」的 Podcast ,可以参考我标注的时间点,直接聆听重点段落! 一、以终为始的思考模式(04:05-) 目标会决定你要去哪,时程会决定你怎么去。 我曾经分享过改变我人生的一本好书就是史蒂芬柯维的《与成功有约》,我甚至在我自己的书里面,不断提及这本书对我的帮助,而作者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以终为始。来找我做品牌健检或一对一咨询的学生,可能都会发现我一定会问三个问题: 你来做个人品牌的目标、目的是什么、想要达成什么? 你期待能够在多少时间内达成这项目标? 为什么? 你的目标会决定你要去哪,你的路线要怎么规划,而你的时程,会决定你要怎么去。如果你不赶时间,我们就是慢慢徒步,还可以欣赏沿途风景,如果你赶时间,我们可能就要买机票坐飞机,那就必须要用金钱换取时间,而你为什么赶时间?为什么设定那个地方为你的目的地?这也是一个你必须要很诚实面对自己的问题。 在我刚开始做个人品牌的时候,我内心非常确定我想要用个人品牌来翻身,离开我的正职,我给自己订的时程是两年,不过当时的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我还没有想到像是在线课程、Podcast 变现或者是演讲咨询等选项。 我认为两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而且两年也可以从一个菜鸟变成一位稍有专业的实习生,因此我订了两年计划,两年后,我想要专门只靠我的品牌来养家糊口,我当时的思维比较是卡在接案这样的商业模式当中。 所以我猜想自己可能会不断地接案子,例如帮人家写文章赚稿费,或者帮别人剪辑音频、规划内容和营销企划,这其实是我很初步的商业模式。 大概做了半年,我发现自己的成长速度满快的,我开始认识新的商业模式、我开始累积受众,我心里也在想说:「我能不能够 double down ,把两年的那个 plan 缩短至一年?」,所以我又看了一下自己的终极目标计划,如果我想在一年内完成这个计划,我需要做什么准备? 当时面临到的抉择点就是:「我可能需要离职」,因为白天的工作花我太多时间了,我的确可以维持原先的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完成目标,但我仔细想想,离开正职本来就是我的终极目标。 因此,以终为始的思维非常的重要,你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有弹性的时程,但它还是会回归到你为什么会想要或需要这个目标?你自己有多大的决心?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资源可以去调配? 延伸阅读:如何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为加强正职专业与副业技能这两者做学习规划? 二、风险防护措施和后盾(Accountability and support)(07:31-) 延续刚才说到的,我原本是想要离开公司正职,全心投入自己的事业,不过,我仔细地过了一遍我的财务规划,发现我还是需要一笔薪水,因为品牌初期的收益并不稳定,生活中有像是房子、车子、保险等固定开销,这些都让我意识到紧急预备金的重要性。 没错,我在那个时候是没有存紧急预备金的习惯的,而所谓的风险防护措施和后盾,就是说当你要做一项决定时,你有没有办法这么洒脱地说走就走、说做就做,很多时候都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实际的后盾,无论你有没有要做个人品牌,人生的道理都可以互相应用,你也应该要养成存紧急预备金的习惯。 当时的我并没有存款,所以还是必须要去打工,因此我想了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跟主管提兼职,减少一半的工作量,而减半的薪水还是可以 Hold 住日常生活,也让我有更多时间投入理想生活设计这个品牌。 第二个方法是,如果主管不同意,我就会离职,去美国当地找打工的工作,而且我也真的去瑜珈教室、图书馆和一些公司面试过很简单的柜台工作,这些工作不会占我太多时间,但每个礼拜都会有 paycheck,后来很幸运的是,我的主管让我转成兼职继续在同间公司工作。 因此,这份兼职工作也成为佐编茶水间的风险防护措施,在茶水间还没有很稳定时,至少有一份收入能够让我们买菜、缴房租,心情也会比较安心。 有的人会说,真的要投入一份事业就要全身投入,这样才可以很专注地激发自己的爆发力,但,我觉得这是个比较适合给有创业经验、或有商业、营销,甚至是职场工作经验的人,这样的方式不太适合社会新鲜人或大学生创业,除非你的家人愿意资助你,不然我认为风险防护措施还是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后盾也不是只有指存款,你的家人、好友、同好圈都可以是你的后盾,后盾可以是一个 community or support net,像是教会就是很多教友的 support net,而在我身上,我的先生就是我的后盾。 他是那个知道你忙,会帮你 cover 煮饭倒垃圾与买菜的人,让你可以少一点日常杂事,多一点时间 focus 在自己的 business 上。 你有没有风险防护措施,有没有后盾?这个会是你必须要先思考、先做准备的。 三、明确的工作项目和流程(System)(10:51-) 我经常讲有关时间管理的主题,而每次都会讲到系统与流程,这件事情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但却比你想的还要重要很多,最一开始我也不太知道经营品牌要做的工作事项有哪些,我知道我要录节目,所以要找来宾、草拟访纲、查资料、剪音频、上架,这些就是我很一般的工作项目。 我每一周都会写下这个礼拜的工作项目,然后每一天会写下隔天的工作项目,写了一两个月就会发现一种惯性或一种定律,例如: 剪一支音频大概会花三小时 陌生开发邀请来宾,写出 10 封信大概会有 1 封得到回复 这就是我所谓的 patten ,而在你拥有明确的工作项目和流程之前,你就是先每天记录下你的工作项目,然后每周、每个月去观察,去建立所谓的 data base ,让你更好地知道未来的工作流程应该要怎么安排,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最近我跟我的助理 Claire 在做一个新的 practice ,她和我反应说想要加强自己时间管理的能力,我仔细看了一下她的状况,我发现她出现很普遍的那种时间估算与事件分类的问题,也就是说 Claire 并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是容易出现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的情况。 有时候这件事情做得比预期快,但是大部分的事情却花得比预期中多很多,所以,我开始请 Claire 每天写下他明天预计的工作事项,就是 12345 列点写下来,隔天晚上工作结束后,回报一则讯息告诉我实际做完的工作事项。 我们可以从这个练习中去发现「预计完成」和「最终完成」的差别究竟是什么,然后从中找到原因和可以调整的地方。 可能是一开始目标设得太多,也有可能是工作的速度太慢,透过这个练习不到三个礼拜, Claire 预计完成的事情和最终实际完成的事情越来越符合,而且我们团队内部的开会时间越来越少,我个人觉得效益提高满多的。 延伸阅读:我的「 2021 时间管理法」:面对重复性高的大项目,你可以这么做! 第二个例子是我先生,我先生一直都是一个 creative type person ,他常常会一整天下来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所以我就叫他加入 Zoey’s bootcamp ,每个周末我会帮他看下个礼拜要完成的事情有哪些。 所以他的问题跟 Claire 不太一样,Claire 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不晓得怎么安排效益最高,而我先生是连要做什么都不知道。 像是这样的状况,就真的需要一个早上的时间,坐下来思考下周有哪些需要完成的事情,然后应该要排在哪一天比较顺,例如他和我说他每天都要: 练习乐器 写歌 跟厂商用信件沟通 处理工作上的杂事 我问他说你每天要花多少时间写歌?多少时间练琴?问完后排完一天的工作,发现他一天 8 个小时就满了,这还不包含临时异动,所以我们的作法就是把写歌和练琴的时间缩减,因为这两项是比较长期的项目。 这样就可以避免我先生可能花了 3 个小时写歌,结果没有时间练习乐器,导致他觉得那天有些事情没有完成而感到懊恼,当你不晓得长期或持续性的项目应该要怎么规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一个礼拜摊开来,而且别忘了预留突发状况的时间,不要全部塞满。 四、愿意投资自己的决心(17:40-) 我觉得现代很多人看投资,第一个都是看投资报酬率,如果报酬率太低,就没有投资的意愿,觉得浪费时间又不值得,但就我过去的经验来看,个人品牌它的确是一个很难在一开始衡量投资报酬率的事情,而你的报酬是高是低,其实只取决于一件事情,就是你的决心。 只要你有决心,你就会想办法,你就会付出行动,尽管什么收获都没有,你还是愿意做、相信自己、给自己一次机会。 另外,人生中每一件事都会有认知极限,创业这条路格外明显,当你站在 A 点时,你怎么看、怎么想象,都只能看到 B 点,而随着时间、经验的累积,你会发现你开始可以看见 C 点,你也发现自己已经从 A 点移动到了 B 点,再过了一阵子,你会发现自己可以看见 D 点,因为你又成长到了 C 点。 投资的决心其实就是要理解,你不能用你现有的已知,去预测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因为你的潜能会不断地被开发、你的经验值会不断地累积,因此,在此时此刻评估自己的投资报酬率并不准确。 所谓的投资也不是只有金钱,而是投入资源的意愿,你的资源除了金钱以外,还有人脉、时间、经验、专业、精力,这些都是可以利用、投入的。 五、Action、Action、Action(20:06-) 最后一个很重要的必备元素就是行动,没有行动,以上 4 个元素通通派不上用场。很多人会说我很有行动力,可是我只是在完成窗体上的代办事项而已,每天的日子其实重复性满高的,而最近我开始重新检视这四年来的经营历程,我发现我做的很对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在执行待办事项时,几乎不思考。 你可能想说:「几乎不思考那不就是盲目的往死里做吗?要是方向不对,要是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地方该怎么办呢?」 但我所谓的执行时不思考,并不是我会紧抓着窗体上的事情固执的执行着,而是我会很明确的区分运行时间和思考时间,我每天、每周都花时间去安排和规划我的工作流程,在这种时候,我会很仔细的思考怎么进行比较顺?哪件事情该先做?哪件事可以晚点做?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这件事是否一定要由我来做? 延伸阅读:担心自己半途而废而不敢付出行动,该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态? 所以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拟定出今日的 To-do list ,等到当天工作时间一到,我就可以开始无脑进行我的所有执行项目,工作开始时,我也会再过一下我的今日待办事项,看有哪边需要调整。 过完之后,我就会进入工作状态,一路工作到中午休息,然后下午再工作到晚餐时间,这对我来说是一件极度有仪式感的事。 这可以让我知道我现在可以心无旁骛的看着窗体上的事情,顺序都排好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担心,我非常信任自己的 To-do list,我一次只做一件事,完成第一件才会移动到第二件,几乎不插队,也绝对不跳着做。 如果你一直卡在做事情的时候想东想西,不太确定要做什么,我建议你试试看明确区分运行时间和思考时间,思考时就用力思考,执行时就只执行,不要 question 自己的决定或规划,不要被其他事情给分心。 这样你才能够得到最大化的结果和作品,才能够有最充足的素材去回头检视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有什么规划和目标需要做调整。 如果你执行力不够,那再多的规划也没有用,我们优化自己做计划的方式,就是从实际付出后所得到的结果里,找到那些你认为可以做得更快、做得更好或甚至不用做的事情,但是,你总得都做过才能知道答案。 执行时,做就对了。 本集结语 以上就是今天佐编私塾殿的教学内容,希望你有学到一些东西,这 5 个元素我们再简单复习一下: 以终为始的思考模式 风险防护措施和后盾 明确的工作项目和流程 愿意投资自己的决心 Action、Action、Action 以上这五个元素你都具备了吗?或者你现在正在筹备哪一个元素呢?欢迎你把你的想法分享给我,你也可以回到我的 Instagram,吿诉我你想听的主题。 -- 本文转贴自:理想生活设计(原文标题:#197【佐编私塾殿】新手创业家的5个必需元素:思考模式、风险措施、系统流程、投资意愿、行动清单)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4, 2024
我想跟喜欢的人一起经营事业,有什么该考虑的吗?
某次课程结束时,有个同学跑来问了我一个问题。 她说呢,自己目前在创业中。而最近交了一个男朋友。男友能力很不错,也具备了她没有的能力,更棒的是,男朋友也对她经营的事业很有兴趣,所以两人有在讨论,要不要男友也入伙,结合两人的力量,一起来经营这个事业! 可是,她又有点犹豫,因为她不确定「跟喜欢的人一起经营事业」到底好不好?从能力上而言,多个人加入这绝对是好事;可是她又担心自己没有想清楚,所以跑来问我的意见。 我的看法是这样:不确定性 X 不确定性 = 巨大不确定风暴 亲密的人一起在事业上努力,这在身边十分常见。比方说,很多小公司,常常是老板在外面跑业务或管理生产,而老板娘在办公室里管帐或是主导人事。但我得说,我其实不太建议这样的组成。原因在于,这在大部分时候,都是提高了你人生的不确定性。 就像创业以及谈恋爱,本身都是人生中高度不确定的事情。事业能扩大吗?市场是否会消失?有没有人会来竞争?这没人能百分百掌握。恋爱交往也是如此。现在的你们感觉甜蜜,可是两个人能不能走的长久?会不会爱上别人?过了热恋期后,会不会常意见不合?这其实也没有人能知道。 我自己的哲学是:人应该尽量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降低,或最少能把不确定事件发生后的影响降到最低。如果你能减少人生变量,将来面临抉择时,你就比较知晓该将重点放在哪里。 遗憾的是,一如创业或是恋爱这类事件,其实很难有效降低不确定性。所以,你能做的只有尽量别自己去增加变量。既然恋爱充满变数,经营创业也充满了变量,那你还把两件充满变数的事混在一起,变数不就加乘了?一旦如此,往后你的烦恼,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为何会增加呢?因为大部分的人对未来的想象都是:两个人交往顺利,爱情自此白头偕老;工作上一加一大于二,事业自此蒸蒸日上,最后,大家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可是现实中,感情与事业都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难保将来两人会面临感情不顺,或事业经营不如预期的状况。 这时,如果彼此生活过度搅和,比方拿了一笔钱共同投资,结果半年后,两个人情感其实并不如意。请问该怎么处理呢?两人决定感情上先冷静冷静,那这时候资金要不要拆分呢?搭档要不要先换人接手?结果感情拆伙,工作还是一起?这不是徒增混乱吗?或是状况反过来,两人虽然感情和睦,可是事业经营不顺,造成了亏损。也难保彼此不会互相埋怨。只谈感情,或者只谈工作,这都会让人生简单许多。 我猜,也有人可能会说:「Joe,我的思考可是很理性的。就算两人要分开,也可以事业归事业,情感归情感。」或许你能做得到,但你的另一半做得到吗?万一分手,仍旧一起工作,妳交了新男友,或是他交了新女友,难免在心理和决策面受到冲击。甚至对方有点幼稚,搞不好还会想报复。而这报复有可能会从工作上的酸言酸语到故意玉石俱焚的决策。这会不会最后波及彼此的事业?很难说百分之百不会,对不对?这些,都可能会造成「后续人生的隐忧」。 结婚后就可以一起出力了吧? 有人可能又会想问:「Joe,如果我们的情感已经进入稳定期,甚至已婚,那共同经营事业的问题就少多了,对不对?」 其实不然。我真心希望大家别把工作跟情感生活连结得这么紧密。原因无他:经营从来都不是易事。创业或经营是一个非常高强度的行为,换句话说,你每天都会面临各类难题,比方到哪里去找钱?产品要有哪些功能?市场反应不好该怎么调整策略?商品该怎么定价?怎么跟通路谈判?或是某些奥客到底要接不接?除非两个人在决策上的价值观非常一致,不然面对决策艰难时,难免会起争执。 虽然成熟大人都知道,公私要分开,工作情绪不要带入家庭。可是如果你们白天晚上都在一起。那办公室的吵架或歧见,情绪多少总会带回家里。也因此,当工作不顺、经营不善时,家里的气氛也会低迷;甚至家里因为家事分工之类的小事吵架时,也可能在工作上延续口角。 也因此,我觉得对大部分的人而言,与其把这样高强度的两件事放在一起,让彼此都失去了可以喘气和缓冲的空间,还不如选个不用一起生活的人来合作经营。免得家庭是办公室的延续,生活缺乏隔离的状况,双方的感情也容易陪葬。 但如果是跟不用住在一起的外人一起创业,那当在办公室中跟创业伙伴吵架不愉快,你最少可以回家,和另外一半抱怨抱怨、或是做些与工作不相关的事:吃饭、看个剧、运动运动、读读书、打打电动、或聊聊日常生活。待隔天情绪纾缓了,回到办公室,也有继续战斗和正确决策的力气。 可是万一我唯一能信任的就是伴侣呢? 聊到这边,很可能又延伸出第三个问题,有人会说:「Joe,可是我在创业初期,找不到有能力或可信赖者,难道我就不该把家人拉进来吗?」 有些创业家或小型经营者,的确一下找不到强手,或是会认为公司的机密不能假手与外人,比如说帐款类的,所以觉得要找身边信得过的人来当帮手。 这我可以理解,但是还是建议不要把这当成长久之计。经营初期的规模小,有些事要亲力亲为我理解。可是,如果你想做大、规模化,身为经营者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想办法订下制度,逐渐从人治转成法治。将来一定要避开「非得用伴侣不可」的无奈。 经营者常有的这种「信任感」的危机,说到底就是「无法拆分工作」的问题。你不能放任公司所有的工作都是模糊的一大包,当你无法拆分工作,你就得仰赖一个全知全能又可以信任的超人,可以想见,这人一定很难找,就算找到了,公司也可能会受制于人,并让组织失去分散风险的能力。可是经营公司的人都知道,如果你需要一个能面面俱到的员工,那公司的规模绝对大不起来。 所以,身为经营者,你得想办法拆解。假设有些秘密信息,你能不能拆成让多个人拥有?每个人得到各自的片段,看不到全部且必须在流程上分工。如果你多花心力去思考这个部分,重整流程、重整窗体、重整管理规则,尽量把对单一人的依赖降到最低,你或许就可以找到很多「虽然没有办法百分之百信任,但是可以组合起来使用」的员工。 经营不是 0 或 1 如此单纯,中间充满灰色地带,若你能逐渐把人治转成法治,就不需在关键职位仰赖伴侣亲戚朋友。好好地用心在管理经营的知识上,绝对是最好的投资。这些知识,才是经营者最值得努力调整且改善的部分,这些底层的管理规则有了,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加入团队,适性发挥,员工也不会过度掌握信息,一离职就造成团队垮台。 当你塑造起流程和拆解工作的概念时,慢慢地就不用再仰赖亲人。如此,你的工作也能跟私人生活充分切开,让这两者互为缓冲。这也是我一直认为成年人最该去思考的:把每个不确定性的事务都独立。别让一个问题,波及所有层面,导致全面性的崩溃。你若能做到这点,人生相对稳定,面临重大决策时,心情也会有余裕得多。 延伸阅读 想改善自己经营能力与流程设计的朋友,欢迎参考課程《102流程设计跨部门沟通》。 本篇可以搭配我们的 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听,或者选择在Spotify上收听也可以喔!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11, 2024
接案也有「鬼故事」!那些年我们「接案」遇到的各种麻烦
很多人想说,接案是做自己的主人,拿回工作的主导权,不用再应付老板、主管,但事实上,大多时候还是要配合客户各式各样的状况与要求,有时反而要应付更多「老板」,真的更让人心累。 我们身边许多朋友是文字、影音剪辑、设计等背景,大家都有许多的接案经验,自然都遇过一些麻烦,有些甚至是荒谬、离奇的「鬼故事」。 以下整理几个大家听过、看过、遇过的几个接案常遇到的麻烦,让想要接案的人可以有一些参考: 接案常遇到的状况 1. 案主疯狂修改、新增需求 我想这是很多人最常遇到的状况之一,就是当你完成文章、影片、网站架设等,交给案主,案主提出一些改动的想法,第一、二次会有改动大多是正常的。但当每次修改后,案主都有新的想法、新的建议,希望你修改,这个过程重复了多次,也花费你好多时间,这就让人超级心累。 还有一些客户,会提出新增之前没提到的功能或需求,却没有额外支付报酬,这也会出现争议。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接案前辈都会建议,在合约里要注明,如修改超过两次,要加收费用多少钱,同时在一开始确定对方的需求范围,若又新增功能就必须额外增加费用。 2. 这应该很简单...这应该很快吧... 有一些案主可能不太懂,甚至是不尊重专业,常常会想改一个功能、改一个设计应该很简单吧,于是要求在五分钟内改完,或是给了一个很不合理的时间,要求你在期限内改完,这真的很崩溃,只能详细地跟案主沟通与协商,遇到不讲理的案主,那真的是没辙。 3. 案主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很多设计师常常遇到这个问题,案主无法具体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想要的概念,若在一开始没有厘清,之后可能做出成品来,案主才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这就会很麻烦。 为避免遇到这样的状况,建议在事前就先与案主厘清需求,可以给案主几个具体参考数据、示意图等等,也可以先提出自己对这个概念的想法,与案主对焦。 4. 消失的案主 我时常潜伏在脸书多个接案的社团,发现这种状况蛮多的。有些人接案,案主方有付订金,但是当作品完成后,案主拿到成品后就突然消失,联系不上,尾款也没付。遇到这种情况,有一些还真的是诈骗。 这时候,「合约」就很重要,可以透过法律途径,去保障自己的权益。 5. 低价竞争 接案市场上有一个很不好的状况,就是案主会想节省预算、低价发案,许多接案者也会为了抢案子,削价竞争,导致市场价格起不来,得不到合理的报酬。 接案者报价真的是一门学问,你得发觉自己的专业价值,不要为了接到案,就与别人削价竞争。 关于报价的技巧,你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接案报价攻略】接案该收多少钱才不吃亏?3 个报价方法,找出你心中的完美数字! 【接案报价攻略】朋友主动邀约发案,我该收钱吗?还是做个人情?接案一定要收钱的 4 个原因! 给软件工程师的 3 种接案报价方式!合理报价让自己与业主都能接受 还有很多接案常遇到的状况,包含案主赖账、谈了案子后却消失、案主私下盗用你的设计等等。接案一定要记得签合约,保障自己的权益,你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签约保障权益!Freelancer 接案合约 6 大重点一次看 【接案全攻略】国内外「接案平台」推荐!接案报价策略与成功心法一次看 你还有遇到哪些鬼故事,不妨上「数字游牧论坛」和我们分享吧!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19, 2024
嘘...「安静度假」是什么? 美国职场新趋势,反映职场毒文化
你还记得前两年掀起一波「安静离职」的潮流吗?意思是年轻上班族对工作态度消极,只完成负责岗位的基本事项,不追求更高成就,如今又衍生一个新词汇:安静度假。 安静度假是什么? 安静度假是来自美国 Z 世代与千禧世代的职场新趋势,意指员工在上班时间偷偷自主放假,没有事先向主管请假就离开工作岗位,根据哈里斯民意调查(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在 1170 名美国职员里,平均有 28% 的人曾「安静度假」,其中千禧世代的比例高达 37 %。 这个现象多半发生在远程工作者或数字游牧者身上,有别于传统办公室生态,他们能够自由选择工作场域,因此,他们会透过移动鼠标光标,以确保通讯软件呈现「上线」状态,甚至在非上班时间传送讯息,营造加班的假象,但实际上并不在工作,甚至是在异地旅行中。 安静度假来自「不敢请假」的职场文化 为什么大家会不请假,偷偷休假呢? 根据哈里斯民意调查(美国市场研究公司),有近五成的职员会因为申请带薪假而感到焦虑,且有 78% 的员工没有休完年假,原因除了必须随时待命的压力与繁重工作量之外,也担心在上级心中留下负面印象,甚至影响加薪、升迁前景。 许多人也反应,在休假时,也时常需要待命、回复工作讯息,根本无法好好休假,有休没休都一样。当工作与休假界线模糊,且请假还要面对的刁难与罪恶感,他们最后选择安静度假,在上班的同时偷偷休息。 安静度假反映了员工与企业间的恶性关系 事实上,台湾部分产业同样面临着请假困境。根据 2023 年 1111 人力银行的「上班族请假为难调查」,有六成七的员工曾在请假时遭受主管「情绪勒索」,理由多为「部门人手不足」、「会加重同事工作量」以及「主管个人好恶」等,并有近八成上班族曾在休假期间收到公事讯息。 员工不敢休假、或是工作与休假的界线模糊,都可能让员工无法好好休息,让生产力下降。根据美国压力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of Stress)去年的一项研究指出,与工作相关的压力造成美国公司每年约 3 千亿美元的损失。 不同于美国与台湾,欧洲格外注重生活与工作间的平衡,为劳工设立相对完善的保护机制,就请假制度而言,欧洲企业不会阻碍职员请假,甚至鼓励休假,部分国家还享有 30 天的给薪假,此外,「脱机权」也保障了员工在非上班时间不须回复公事的权益。 根据《CNBC》报导,盖洛普于 2024 年全球工作场所状况报告显示,员工自认工作时感到精力旺盛的前十大国家,有七处位于欧洲。 「安静度假」的趋势,反映现代职场在工作与休假平衡上的问题,如何保障员工的休假权与脱机权,是这波趋势下值得反思的议题。 -- 撰文整理/林昕嫒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30, 2024
《主人思维》读后心得:重新思考职涯和雇佣关系
如果把工作的职位和头衔拿掉,我们是谁?大部分情况下,没有人真的在乎我们的人生,只有我们自己能决定和衡量自己的人生。我们与其等待别人帮我们安排的职涯,不如自己动手创造理想中的职涯发展路线。 这本书在说什么? 《主人思维》的作者是职涯规划师陈韦丞,他的专业领域包含了职涯定位与发展、履历和面试的咨询、心理评测的解析、职涯探索牌卡的课程等等,目前累积演讲与工作坊超过两百场、实体触及人次将近三万人。咨询年龄从高中生到中年上班族,多年来帮助许多人找到理想的工作方向。 他在这本书中以优势特质为中心,教读者设计自己的职涯蓝图。他认为职涯定位的顺序是:由内而外,同时考虑理想和现实。而职涯问题处理的层次是:先处理方向定位问题(内在、外在三角形),再深入探索生涯意义(生命三角形)。 除了职涯的方法论之外,作者也在书中安插了一路上从受雇者、自由工作者到创业者的心路历程。他认为工作应该要为了生活服务,而不是让工作绑架了我们的生活。这本书基于作者在职涯发展领域的专业,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带我们重新认识雇佣关系、职涯路径和自己做职涯主人的方式。 我们跟公司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要谈主人思维,我们必须先知道「如果没有主人思维,会怎么样?」 作者直接在书中点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大部分的公司其实并不在意我们的发展,只有我们会最在意自己的职涯。」我们必须早点领悟。 在职场上待过的人会渐渐发觉,许多公司是把「人」当成「资源」在使用,是为了达成公司营利目标的可以任意挪用的资源。许多企业主很喜欢把「员工发展」放在嘴边,但他们不一定是真心的,有些只是在灌迷幻药。 当然,重点不在于去追究公司到底是不是真心,而是我们自己不该把职涯发展的期待放在公司身上,我们要先有我们自己的发展计划,再思考可以怎么跟公司合作成长。 如同作者所说:「现在并不是公司为员工负全责的时代,而是双方互惠、各取所需的联盟时代。」对我们个人而言,我们在职涯上发展出来的专业能力、建立起的好名声、培养的好人脉,才是会跟着我们一辈子的东西。 我认为这本书传达出来的一个重点就是,我们要学会把自己和公司之间的关系,从「雇佣关系」转换成「合作关系」的方式来思考。 我们因为有「现在」具备的专业能力,所以「值得」这个公司现阶段的职位,而这只是一个瞬时的现象。具有主人思维的人,会继续让自己成长、发展更具优势的专业技能,成为职场上更好的工作者,也因此「值得」更好的职位和待遇。 无论目前任职的公司或是其他外面的公司,才会因为我们有办法创造出更高的价值,而给予我们更好的「合作机会」。说得更远一点,具有主人思维的专业人士,不是屈就自己要成为哪家公司的「受雇者」,而是他主动筛选想要跟谁「合作」。 新世代的职场工作者,会越来越看重跟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而非「雇佣关系」,更加重视组织长远的愿景和个人理念是否相符。 职涯发展是动态的主动选择 在作者的咨询经验当中,他发现很多人希望找到一个能做一辈子的职业。但我们常常忘记人会改变、环境也会改变。他认为:「我们在 20 岁、30 岁、40 岁的不同阶段,兴趣稍微转变、某些能力更加成长、一些追求也有调整,这时候如果还固守原来的选择,反而会带来持续的痛苦。」 职涯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条「动态」的路线。作者利用「职涯发展阶段理论」来说明职涯发展的四个阶段。 1. 探索和定向:在职涯的初级阶段,先把工作当成一种探索,记录自己对那些事情拥有热情和天赋。这个时候允许自己接触一些工作上灰色地带的业务,此时重点在于拓展自己的视野。 2. 专业成长:透过探索期认识自己之后,选择少数的专业领域专心投入,在公司内外寻找学习的资源,包含参加教育训练的课程、向厉害的前辈请教、参加或举办读书会。这时候要努力打磨专业领域的作品和累积经验,持续深入这项专业。 3. 舞台展现:展示自己打造出来的代表作,无论是透过公司内部平台、或是在公司外部跟网络平台,尽量呈现出累积起来的专业度,取得业界或受众的认可。这个阶段要试着建立「个人专业品牌」的形象,拓展人脉和接触更多的潜在客户。 4. 多元选择: 由于已经具备了专业能力,也透过适当的品牌经营方式塑造了专业形象,此时就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或不同的职位可以让我们选择。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依据自己的个人偏好和意愿,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一般的情况之下,每个阶段大约是三年的时间,我们必须评估自己正身处哪一个阶段,去检讨有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以及规划下一个阶段该如何实现。拥有主人思维的人,会试着掌握自己前进的节奏、职涯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因此,作者在书中特别强调在职涯发展上采取「主动」的重要性:「行动比等待容易,创造合作机会比遇到梦幻工作容易,主动影响剧情比被动接受剧本容易,先为他人付出比拥有好友、认识人脉容易。」我们不需要等待公司帮我们规划路线,而是我们可以自己起身行动,自己主动做出职涯发展路线的选择。 受雇、创业、自由工作者? 作者统计了截至目前将近三万人的讲课经验,他发现新世代上班族的三大追求是:(1) 生活平衡、(2) 独立自主、(3) 钱。这个世代的工作者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想接受公司对工作责任的定义、不想把灵魂卖给公司、不想要被过多干涉、最后只要有钱就好。做自己,又能赚钱,多好? 但是主人思维不只是「想要做自己」的一种口号,而是一种发现自我优势的思考方式。作者说:「这样的心态和精神,需要深度地自我觉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能够肯定并发挥自己的优势、理解并接纳自己的劣势和能力局限,理解现实却依然拥有积极的希望。」 我认为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是发现职涯的重点并不在于「受雇」、「创业」、「自由工作者」之间一定要做出哪种选项的抉择,而是把我们当成是自己职涯的「主人」。 我们透过主动的心态,自己塑造职涯发展的路线,成为一个具有更深专业、更多优势、更高价值的人,具备能跟任何对象「合作」的能力。这时候的我们,就是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屈就于别人安排的仆人。 主人掌握命运、仆人接受安排。 后记:持续前进 最后,分享《主人思维》书中一句让我深受共鸣的话:「不要放弃持续接近吸引你的事物。即使还不晓得最后在终点等待自己的是什么,还是朝着吸引我的方向不断靠近。」 职涯的发展和探索不是一张清晰的地图,而是充满了迷雾的冒险乐园。尽管我们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在等着我们,但只要心存成长的心态,保持前进和学习的动力,才有可能朝着自己理想中的职涯样貌愈走愈近。 想知道更多关于阅读的大小事吗?也欢迎您听听我的 Podcast 《下一本读什么?》。 -- 本文转贴自:阅读前哨站(原文连结)
December 5, 2023
澳洲云端架构师分享|英文求职面试,你可以问雇主的 3 大问题
之前在《澳洲职场如何准备职场英文面试》提到,一个好的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绝对都会留下一点时间给申请人问问题。这时候如果申请人提出了一些好问题,不仅可以帮助你更加了解即将加入的公司与团队文化,更可以在面试官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这篇文章中我会将我自己常用的英文面试雇主问题集分为三大类:公司、职位与团队、直属主管,列出中英文问题以及问这些问题背后的原理,希望可以为大家的英文面试带来一些帮助。 在实际面试过程中,我会根据面试当下收集到的信息做出调整,所以以下的问题我不会每一题都问到,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面试情形作出调整。请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尽量挖出有用的讯息,毕竟面试的过程是双向的,当公司在决定你是否适合这个职位的同时,申请人也必须尽全力找出这个公司 / 职位是否符合他们的期待。 一、公司类(文化跟未来发展方向) How would you envision XYZ company/team in 5 years?(你对于公司 / 团队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有什么规划?) 了解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是主管讲不出来,那可能是一个警讯 XD How would you describe the culture of XYZ company/team?(请问你会怎么描述 XYZ 公司的公司文化 / 团队文化) 透过这个问题可以获得公司文化的相关信息,如果答案是「work hard play hard」,那代表工作压力可能会比较大,但也代表公司会愿意花钱 / 时间来办活动提升员工士气。如果答案是 「good work life balance」,那代表这个团队的文化可能比较轻松,或是工作内容比较没有时限性。 二、职位与团队类(团队有多少人,大家怎么分工合作) Can you please talk about the team that I'll be in?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and what are their levels of experience? (可以请你分享一下我即将加入的团队吗? 团队里面有几个人? 他们的业界经验分别是?) 会问这题是因为我想要多了解团队的背景。如果团队里面新人居多,可能意味着这个公司流动量高,如果团队成员都在公司待了非常久,可能代表公司福利不错,但同时也可能表示公司文化僵化? 我自己心中的最佳解是团队中至少有一到两个非常资深的前辈,非常了解公司文化以及开发流程,可以带领新进员工,不会所有人都像无头苍蝇一样瞎忙。同时也希望团队中有几个一到两年之内加入的新员工,代表团队有训练新人的经验。因为不常有新人加入的团队,他们的 onboarding process(新进员工训练)可能会因为缺乏经验一团糟 XD 如果是科技业的话,我还会特别注意一下团队的多元性以及包容性(diversity and inclusion),很多技术团队成员基本上全部都是白人男性,女生非常少。当然这点不是决定性因素,但还是可以稍微参考一下。 What's a typical day/week for this role? Can you give me an example of a recently challenging work? (请你分享一下这个职位的日常工作,例如每周通常需要处理那些工作事项。可以举一个这个职位最近在工作上遇到的挑战吗?) 我觉得这题非常重要,可以让你了解这个职位在这个团队里平常是做什么的,是怎样的流程,还有日常职务上可能遇到的困难。 Does XYZ company support flexible working for this role? What's the working from home policy for this role?(请问贵公司提供弹性上班制度吗? 这个职位有远程工作的相关政策吗?) 三、直属主管类 (直属经理的管理风格是什么?如何评估员工的表现?) How would you describe your management style?(请问你会怎么评价自己的管理风格呢?) 这里我想要知道的是主管的管理风格跟我合不合?例如有些主管是放羊吃草型,只要员工绩效有达成,并不会在意员工的工作时间或是工作怎么完成的。有些主管是微观管理(micro-management)型,所有的文件跟 Email 都要亲自看过才放行。找到跟自己的工作方式合得来的主管很重要! What kind of mentoring and support do you provide to new starters?(对于新进员工,请问你会提供什么样的员工训练与支持呢?) 如果面试官对于这部分的回答很含糊,代表他们可能是一个没有完整员工训练的公司。 What are the expectations for me in 6 months and 12 months?(如果我成功录取这份工作的话,请问你对我在未来 6 个月以及 12 个月的期许是什么?) 时间范围请自行调整,台湾的试用期好像是一到三个月? 澳洲则是六个月。这题是用来判断主管打算给你多少时间来上手,也可以看出主管对你的期许是否不切实际,例如入职两周就希望你可以立刻上手,这样的话我会说块陶啊 XD How do you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your team members? What are the performance metrics?(请问你都如何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有哪些常用的工作指标吗?) 这题可以让你知道这个职位主管看中的 KPI 有哪些。另外也可以知道这个公司是否有一套标准,我在最近的一次面试问了面试官这个问题,结果他回我说「呃,我们并没有一套正式的标准」(这样的回答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警讯,代表主管其实不太清楚这个职位的 KPI,可能是靠着他的「感觉」评估员工的绩效) Are your systems complex and need consolidation? How would you help your new starters navigate through different systems and components?(如果公司的系统很负责,而且需要整合的话,请问你会如何帮助新进员工在不同系统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这题一样是更用实际一点的例子来试探主管打算怎样带新人。 What kind of tasks are you expecting me to work on after I join?(在我加入团队后,请问你打算安排我从那些工作事项开始入手呢?) 通常一个好的主管,会安排比较适合新人入手、逐步了解公司系统的工作任务。 How do you usually support the team in terms of technical depth and career growth?(请问你通常都如何帮助团队成员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技术以及职涯发展呢?) 试探主管是否关心员工的职涯发展,会不会帮助员工在职场上不断进步。 形式类 When can I expect to hear back about next steps? What’s the format of technical assessment?(请问如果通过这个阶段,大概什么时候会通知下一个阶段的面试? 你可以谈一下第二次面试的流程吗? 有什么特别需要准备跟注意的地方吗?) 基本上不管我对这个工作的兴趣高不高(其实有时候面试的过程中你就会知道你不会想去那家公司),我还是会礼貌性问一下这题。如果是有兴趣的公司,我会进一步问下一次面试的细节。 主题类(我最近面试的一个职位是 DevOps 工程师,所以以下是一些针对 DevOps 工程师职位的问题) What's your current status in terms of your cloud journey?(请问公司目前在云服务上的进展如何?) 看看他们是还在一开始的 migration 阶段,此时可能还会有很多 on-prem workload,或是已经非常成熟地使用云服务平台。 Are most of the work deployed by IaC (infrastructure) or are you still doing manual deployment?(现在还是手动部署吗? 还是已经使用 IaC 了呢?) How automated is your process?(部署过程的自动化程度) How modernised is your system?(系统的现代化程度) Do you need to be on call?(需要 on-call 吗?) How are tickets/tasks allocated?(请问在团队中如何分配 tickets/tasks) 希望以上的分享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也有一套自己用来问面试官的问题集,欢迎跟我分享 :) -- 本文转贴自:澳洲云端架构师 EC(原文标题:【职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 英文面试中你该问雇主哪些问题)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