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39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创业十年 「台湾吧」共同创办人萧宇辰:面对新的挑战,请跟自己多「say YES」!|Podcast 「数位游牧志」

如果你曾对台湾或世界历史相当感兴趣,那么想必你一定有听过「台湾吧 Taiwan Bar」,这家以 YouTube 历史动画影片起家的内容制作公司。而今年正好是台湾吧创立十周年。 本集《大人的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 Podcast,邀请到台湾吧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萧宇辰,分享他回顾这十年来营运台湾吧的心路历程。 台大历史系毕业的他,为何会选择踏上创业之路?在十年创业的过程中,除了遭遇到哪些困境外,让他学到了什么?数字游牧(数字游牧、又称 digital nomad)、自由工作接案者又能从他的创业经验分享里,得到哪些体悟? 台湾吧的诞生:一个小项目竟变成一间公司 十多年前,萧宇辰起初在高中担任教职工作,当时正好遇到平板计算机融入教学计划,因而让他一脚踏进数字学习这块新兴领域。 当时,台湾教育现场的数字环境还不像现在如此发达,网络速度、硬设备各种基础设施尚未如此完备,更不用说使用平板计算机教学,对当时的师生来说,还是非常新鲜且相当陌生的事。「那一年教得满烂的」,萧宇辰说,但他同时也发现,数字学习在不久将来会是潜在的教学趋势。 萧宇辰回溯自己的个人经历,他开始思考自己可以将哪些技能和历史教育专业结合在一起。「我不是工程师,我不会写软件,但我在大学有拍过一些影片」,他突发奇想,发现能把历史知识转化为影片形式,让更多人透过影像理解历史,同时也能让自己的教学专业有所转型。 于是,一个 side project 于焉诞生。 他与另外三位伙伴一起合作,共同企划制作第一部关于台湾历史的动画影片。 2014 年 9 月 1 日,台湾吧在 YouTube 上传了他们的第一支动画影片「卖台?后藤桑の如意算盘」。当时影片才上传三天左右,便已突破 20 万的观看次数。透过一部动画影片,他们发现或许台湾群众对于历史知识影片有一定需求。 『卖台?后藤桑の如意算盘 』台湾吧-第 0 集 Taiwan Bar EP0 Taiwan for Sale? 正是因为第一部影片的成功,才让萧宇辰进一步思考:「如果历史可以,哲学行不行?经济学行不行?我们能不能把更多,大家觉得好像很复杂,很难懂的知识,都透过这种方式呈现出来?」 萧宇辰提到,2014 年刚好是台湾「群众集资元年」,愈来愈多人开始能接受以群众集资的管道,透过众人之力一起完成一个大型企划。 台湾吧也跟随这波风潮,成功透过集资获得一些资金,加上有企业主动愿意冠名赞助,这让他们一开始推动历史动画影片的企划,运作相当顺畅,也在同一年的 11 月正式成立公司。 谈及之所以选择动画作为教育媒介,是考虑到孩子观看影片时的趣味性。萧宇辰并不希望一部历史知识影片,最终还是变成一部传统的老师授课影片,「动画对学生族群而言,还是比较有吸引力」。 因此,台湾吧以台湾黑熊为基础打造一个虚拟角色 IP「黑皮」,让影片内容视觉调性更为完整、生动且增添许多额外的趣味,转变大家对历史知识影片的既定印象。 「我们本来想要做一件事情,这个想法好像市场愿意接受。我们如何让它长期永久化,然后就往下走。」萧宇辰认为,创业作为一种人生选项,目标是要去满足集体人类的某种需求,而这种需求并非纯粹单打独斗就能够顺利解决。 关关难过关关过:创业的自我坚持与妥协 然而,蜜月期一过,创业难关其实才正要开始。萧宇辰说到创业的艰辛之处,他一边笑一边不禁叹了几口气。 随着第一波动画台湾史的空前成功,台湾吧趁胜追击,后续和哲学普及作家朱家安合作,推出第二档节目「哲学哲学鸡蛋糕」,观看流量虽然不差,但仍在商业上惨遭滑铁卢。 萧宇辰自我检讨,点出了两个问题:当时他们采用与动画台湾史相同的制作规模,导致财务投入难以回收,收益不如预期,以及业务开发欠缺周详,让他们赔了一百多万。 痛定思痛过后,台湾吧尝试扩展业务范围,除了自制的原创影音产品之外,他们也开始进行与外部单位的项目合作,用项目合作的所获盈余挹注到自家内容产品上。 历经不同营运模式的转换和调整,台湾吧的项目收入逐渐步上轨道,萧宇辰分析,近几年来台湾吧近八成比例的营收均来自于项目合作。不过,尽管公司开始稳定获利,萧宇辰却并未此感到满意。 「台湾吧变成一个有品牌声量的整合营销公司」,萧宇辰一针见血道出公司当时的状态与定位。 「但我不希望台湾吧是这个样子」,追溯萧宇辰起心动念的创业历程,起初他想要透过影像制作让更多人了解台湾历史,然而为了让公司稳定营运,变成项目制作的整合营销公司,这与他一开始的创业初衷似乎大相径庭。 「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随着营收稳定之后,台湾吧与教科书品牌翰林合作,接着开发子品牌「小黑皮」,将公司业务开发的范围扩展到了学龄儿童的教育现场。尽管过程仍有亏损,但透过不断试错,重新调整商业模式,台湾吧才又回到稳定的营运状态。 「台湾吧不应该只是这样而已。」 萧宇辰分享营运台湾吧的历程当中,透露着不甘于此的气息。 他谈到在 2022 年疫情期间,公司出现现金周转不灵,除了必须动用他自己与创业伙伴的现金之外,他不得不向母亲求救,抵押家里的房子,撑出一个贷款额度。 除此之外,他还必须裁员,好让公司度过难关。萧宇辰谈起这段历程,娓娓道来:「我妈当时没多说一句,就直接同意了(抵押房子)」。 「那时候真的超痛苦。」历经那次惨痛的代价之后,萧宇辰也得到了十分重要的启发:「创业者(老板)没办法拯救你的员工,你唯一能拯救的只有公司而已。」 请告诉自己,持续多「say YES」! 今年迈入第十年的台湾吧,不仅扩展了项目合作的领域,也同时仍努力持续推动历史教育,透过不同方式的多元募资管道,试着透过提案说服群众、说服企业投资方,尽管一度历经危机,却也在困境之中找到新的转机。 被问到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想对过往的自己说什么? 「多 say YES!」萧宇辰想对刚开始创业的自己说,只有愿意无条件接受更多挑战,保持开放的心态,才有机会面对更多未知的新可能。 同样的一句话,也相当适用于想成为或是已经是数字游牧者或自由工作者的你,如果仍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焦虑或踌躇不前,只有先尝试跨出第一步,才有机会看见这些未知的可能。无论这些挑战可能是好是坏,但毫无疑问地,这些都终将成为自己的养分。 如果你想了解完整的对谈内容,欢迎你收听本集《大人的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SP12:十年创业的潮起潮落:百万YouTube历史频道的转型之路|台湾吧 ‪ TaiwanBar‬ 共同创办人萧宇辰专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11, 2024

澳洲云端架构师分享|英文求职面试,你可以问雇主的 3 大问题

之前在《澳洲职场如何准备职场英文面试》提到,一个好的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绝对都会留下一点时间给申请人问问题。这时候如果申请人提出了一些好问题,不仅可以帮助你更加了解即将加入的公司与团队文化,更可以在面试官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这篇文章中我会将我自己常用的英文面试雇主问题集分为三大类:公司、职位与团队、直属主管,列出中英文问题以及问这些问题背后的原理,希望可以为大家的英文面试带来一些帮助。 在实际面试过程中,我会根据面试当下收集到的信息做出调整,所以以下的问题我不会每一题都问到,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面试情形作出调整。请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尽量挖出有用的讯息,毕竟面试的过程是双向的,当公司在决定你是否适合这个职位的同时,申请人也必须尽全力找出这个公司 / 职位是否符合他们的期待。 一、公司类(文化跟未来发展方向) How would you envision XYZ company/team in 5 years?(你对于公司 / 团队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有什么规划?) 了解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是主管讲不出来,那可能是一个警讯 XD How would you describe the culture of XYZ company/team?(请问你会怎么描述 XYZ 公司的公司文化 / 团队文化) 透过这个问题可以获得公司文化的相关信息,如果答案是「work hard play hard」,那代表工作压力可能会比较大,但也代表公司会愿意花钱 / 时间来办活动提升员工士气。如果答案是 「good work life balance」,那代表这个团队的文化可能比较轻松,或是工作内容比较没有时限性。 二、职位与团队类(团队有多少人,大家怎么分工合作) Can you please talk about the team that I'll be in?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and what are their levels of experience? (可以请你分享一下我即将加入的团队吗? 团队里面有几个人? 他们的业界经验分别是?) 会问这题是因为我想要多了解团队的背景。如果团队里面新人居多,可能意味着这个公司流动量高,如果团队成员都在公司待了非常久,可能代表公司福利不错,但同时也可能表示公司文化僵化? 我自己心中的最佳解是团队中至少有一到两个非常资深的前辈,非常了解公司文化以及开发流程,可以带领新进员工,不会所有人都像无头苍蝇一样瞎忙。同时也希望团队中有几个一到两年之内加入的新员工,代表团队有训练新人的经验。因为不常有新人加入的团队,他们的 onboarding process(新进员工训练)可能会因为缺乏经验一团糟 XD 如果是科技业的话,我还会特别注意一下团队的多元性以及包容性(diversity and inclusion),很多技术团队成员基本上全部都是白人男性,女生非常少。当然这点不是决定性因素,但还是可以稍微参考一下。 What's a typical day/week for this role? Can you give me an example of a recently challenging work? (请你分享一下这个职位的日常工作,例如每周通常需要处理那些工作事项。可以举一个这个职位最近在工作上遇到的挑战吗?) 我觉得这题非常重要,可以让你了解这个职位在这个团队里平常是做什么的,是怎样的流程,还有日常职务上可能遇到的困难。 Does XYZ company support flexible working for this role? What's the working from home policy for this role?(请问贵公司提供弹性上班制度吗? 这个职位有远程工作的相关政策吗?) 三、直属主管类 (直属经理的管理风格是什么?如何评估员工的表现?) How would you describe your management style?(请问你会怎么评价自己的管理风格呢?) 这里我想要知道的是主管的管理风格跟我合不合?例如有些主管是放羊吃草型,只要员工绩效有达成,并不会在意员工的工作时间或是工作怎么完成的。有些主管是微观管理(micro-management)型,所有的文件跟 Email 都要亲自看过才放行。找到跟自己的工作方式合得来的主管很重要! What kind of mentoring and support do you provide to new starters?(对于新进员工,请问你会提供什么样的员工训练与支持呢?) 如果面试官对于这部分的回答很含糊,代表他们可能是一个没有完整员工训练的公司。 What are the expectations for me in 6 months and 12 months?(如果我成功录取这份工作的话,请问你对我在未来 6 个月以及 12 个月的期许是什么?) 时间范围请自行调整,台湾的试用期好像是一到三个月? 澳洲则是六个月。这题是用来判断主管打算给你多少时间来上手,也可以看出主管对你的期许是否不切实际,例如入职两周就希望你可以立刻上手,这样的话我会说块陶啊 XD How do you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your team members? What are the performance metrics?(请问你都如何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有哪些常用的工作指标吗?) 这题可以让你知道这个职位主管看中的 KPI 有哪些。另外也可以知道这个公司是否有一套标准,我在最近的一次面试问了面试官这个问题,结果他回我说「呃,我们并没有一套正式的标准」(这样的回答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警讯,代表主管其实不太清楚这个职位的 KPI,可能是靠着他的「感觉」评估员工的绩效) Are your systems complex and need consolidation? How would you help your new starters navigate through different systems and components?(如果公司的系统很负责,而且需要整合的话,请问你会如何帮助新进员工在不同系统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这题一样是更用实际一点的例子来试探主管打算怎样带新人。 What kind of tasks are you expecting me to work on after I join?(在我加入团队后,请问你打算安排我从那些工作事项开始入手呢?) 通常一个好的主管,会安排比较适合新人入手、逐步了解公司系统的工作任务。 How do you usually support the team in terms of technical depth and career growth?(请问你通常都如何帮助团队成员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技术以及职涯发展呢?) 试探主管是否关心员工的职涯发展,会不会帮助员工在职场上不断进步。 形式类 When can I expect to hear back about next steps? What’s the format of technical assessment?(请问如果通过这个阶段,大概什么时候会通知下一个阶段的面试? 你可以谈一下第二次面试的流程吗? 有什么特别需要准备跟注意的地方吗?) 基本上不管我对这个工作的兴趣高不高(其实有时候面试的过程中你就会知道你不会想去那家公司),我还是会礼貌性问一下这题。如果是有兴趣的公司,我会进一步问下一次面试的细节。 主题类(我最近面试的一个职位是 DevOps 工程师,所以以下是一些针对 DevOps 工程师职位的问题) What's your current status in terms of your cloud journey?(请问公司目前在云服务上的进展如何?) 看看他们是还在一开始的 migration 阶段,此时可能还会有很多 on-prem workload,或是已经非常成熟地使用云服务平台。 Are most of the work deployed by IaC (infrastructure) or are you still doing manual deployment?(现在还是手动部署吗? 还是已经使用 IaC 了呢?) How automated is your process?(部署过程的自动化程度) How modernised is your system?(系统的现代化程度) Do you need to be on call?(需要 on-call 吗?) How are tickets/tasks allocated?(请问在团队中如何分配 tickets/tasks) 希望以上的分享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你也有一套自己用来问面试官的问题集,欢迎跟我分享 :) -- 本文转贴自:澳洲云端架构师 EC(原文标题:【职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 英文面试中你该问雇主哪些问题)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26, 2024

如何在繁忙中打造高执行力、长持久性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在上「防弹笔记法」课程时,常常接收到类似问题:「Esor 你是不是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写笔记?或者晚上要空出时间整理笔记?」、「透过笔记建立工作系统看起来效果美好,但工作已非常忙碌,还有时间做这么完整的笔记规划吗?」、「虽然建构出第二大脑能提升效率,但会不会在建立过程就花掉许多时间?」在繁忙工作生活中,我们还有力气和时间去建构第二大脑吗?虽然系统和工具起来都很好,但真正的问题可能在于我们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去完成。 这样的困境,往往来自我们对「整理」、「系统」的默认心态,其中有几个可以反思的问题: 建立第二大脑系统,真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吗? 要建立完整的工作规划流程,真的需要额外空出时间整理吗? 要能建构并保持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真的需要强大执行力吗? 这正是「防弹笔记法」这套方法想要解决的问题。(还可以搭配这篇文章,一起思考我对「生产力成瘾」的更完整看法:摆脱生产力成瘾,别再为效率而筋疲力尽,我的 5 个真实案例分享) 我们觉得建立系统似乎需要花很多时间和力气,想让系统完美往往反而更无法长久坚持。甚至常常在建构系统的过程中,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真正推进任务的效益,还拖慢了任务进度。(延伸阅读:面对拖延纠结、恐惧没时间,我帮助自己进入心流靠一个关键步骤) 但是「防弹笔记法」的逻辑却认为: 要把最多时间花在任务执行,整理只要简单且可行就好。 不要额外花时间整理,执行的当下就可以是整理。 让步骤简单可行,就能有执行力,而且可以长久维持。 例如,就算相对复杂的 Notion 系统,我们也可以简单化管理,而不一定要建构繁复的系统架构:打造 Notion 防弹笔记系统教学:建立大脑防护罩,抵抗混乱工作)。 (图/作者提供) 「Esor 你是不是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写笔记?是不是每天晚上要空出时间整理笔记?」 答:「随手笔记,就是最佳整理。」 我实际上没有安排时间单独整理笔记的习惯。我不会每天晚上刻意腾出一小时来整理当日笔记,也不会每个周末计划两小时回顾一周笔记。因为对于多数人来说,这样的整理习惯实际上难以做到。 晚上已经筋疲力尽,周末可能需要花时间与家人相处或外出休闲。即使有意回顾并整理笔记系统,可能已经忘记了数周前进行任务时的细节。这样偶尔进行的笔记回顾,非常困难,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而这些都使得整理笔记习惯难以持续,甚至难以执行。 然而,如果不进行笔记整理,我们又该如何维持第二大脑系统的健康与有效运作呢? 因此,我的习惯是在执行任务的同时进行笔记整理。 举例来说,当我在进行一个产品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我会同时开启该产品的项目笔记。在项目笔记中,我会确认接下来要执行的任务,任务进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文件,或者引发一些新的想法,这时,我会直接将这些数据和想法,写入已经在旁边打开的项目笔记中。这样做只需花费大约 10 到 30 秒的时间,并且这个行动之后不需要额外整理。 当下次我需要执行任何任务时,只要打开相应的任务笔记或项目笔记,我自然能看到该项目目前的进展状态,以及上次留下的数据片段和行动计划,这样就可以继续推进项目任务了。 (图/作者提供) 什么是随手整理的实际流程?例如: 我最近在进行一项产品校对的任务。在校对过程中,我会开启我的任务笔记,确认之前累积的校对重点和细节,并将它们融入这次的校对流程。但在校对时,我可能会想到一些后续需要再次确认的细节。这时,我会花大约十秒钟的时间,将这些想法记录在已经打开的校对任务笔记中。 有时,我可能会在这过程中接到一通电话,这通电话可能是关于另一项任务的某些细节。通话结束后,我会立即开启对应那项任务的笔记,并在大约三十秒内记下交代的细节。这就是所谓的随手整理。 这种随手整理方式让我不需要额外花时间在每天、每周或每月的固定时段做整理。所有任务所需的数据碎片、想法与行动计划已经随手记录在各自的项目任务笔记中。如此一来,当执行这些项目任务时,自然可以顺利进行。 这就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系统,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整理,就能保持其效率与稳定性。 「工作已经非常忙碌,还有时间做好这么完整的笔记规划吗?」 答:「持续累积,日久自然就有完整规划。」 在课堂上,我常展示自己在不同工作项目和生活目标中使用的项目笔记,如婚礼规划、育儿成长计划、产品项目、课程研究计划或技能学习项目。我的朋友们经常对这些项目笔记中精细且完整的规划结构,以及大量的笔记链接感到惊讶,并好奇一般人如何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这么详尽的笔记规划?(延伸阅读:2023 试试看这样记录理财、饮食、运动笔记,把流水账变成目标) (图/作者提供) 然而,这其实是一个误解。笔记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即便每天只新增一百个字的纪录,一个月后它们也会累积成为一份三千字以上的项目、任务思考笔记。同样,如果每天增加一项可行的行动,一个月后我就拥有三十项有效的行动计划。 当别人看到我展示的项目笔记范例时,他们看到的可能是我已经完成,甚至累积五、六年以上的项目成果,他们会对这其中的详细性感到震惊,但往往忘记了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建立起来的。 (图/作者提供) 有些朋友会问我:「Esor,如果你需要花时间去先写好笔记的规划,那这样会不会让你说的工作进度反而无法有效地推进呢?」这实际上是另外一个很大的误解。我很少做所谓的规划笔记。当我要执行一个项目任务的时候,很少刻意花时间对着一张空白的笔记,然后想要从 0 到 100 去制定一套这个项目任务的规划。 长期追踪计算机玩物文章的朋友,甚至应该也知道,我常说自己实际上没有做年度目标规划的习惯,但这不代表我做事情没有目标,没有项目。 反而,我有很强烈的项目和目标的思考,我只是不刻意花时间规划。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我是用累积来取代规划。当我要开始一个目标,我确实会开启一则项目笔记,但这个当下,我只会把目前脑中可以想到的目标想法记录下来就好,也就是我不刻意去做规划这件事情,不刻意去把我现在没有想到,没有感觉的事情刻意要把它挤出来。(延伸阅读:停止花太多时间做计划与整理,执行就是你的计划) 但是,一旦我建立了一则项目笔记,或许它一开始真的只有一百多个字,但是有可能今天、明天、下个礼拜,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脑中涌出了对这个项目的某些想法,这时候结合前面随手笔记的原则,把它快速记录到这个项目笔记中。 就在这样日积月累、积沙成塔的过程里,我的项目笔记就慢慢从一百个字累积到数千个字,甚至常常累积到上万个字,因为常常在修改,而愈来愈完整。就像我之前曾经分享过的一篇文章,我每天比起新增笔记,实际在做的是至少更新三十则以上的笔记,也就是我每一天至少会在三十个项目和任务中累积新的内容。(参考:每天新增 30 则笔记?还是更新 30 则笔记?两步骤建立稳定笔记系统) 就是这样子的累积精神和更新技巧,我的那些项目任务会逐步成长为一个完整的结构,但它绝对不是一开始刻意花时间去做规划整理。 「如果要随手做笔记,是不是需要强大的执行力,才能养成习惯?」 答:「做最简单但有效的步骤,简化才能长久。」 前面提到了随手笔记和逐步累积,自然就会完成一则又一则完整有效的项目笔记,也建构出一个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第二大脑」系统。但要随手记笔记并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整理,这难道不需要庞大的执行力和高度的专注力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这看似不花时间,但这好像也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这种随手累积的步骤设计得足够简单,简单到我真的能够随手执行。 什么是「简单到能够随手执行」呢?我自己会进行以下几种设计: 第一,我只要把碎片化的想法行动放到它需要的任务项目笔记中就可以了。 仔细想想,这个步骤其实简化到只需要打开任务页面,放入一条信息,就这么简单。这意味着,比如额外设定参数、分类、设计标签、各式各样的整理或美化等,我都不去做。我只做最简单但最关键的事情:把碎片放入任务笔记,这一个动作简单到我可以马上执行,但已经足够确保我之后确认任务时不会漏掉任何细节。 既然这么简单,它就能帮助我有效地维持这个习惯,因为它不是那么困难,不会占用我额外的时间,甚至不会干扰我的工作状态和进度,但效果却是足够的。(延伸阅读:为什么我的生产力工具或系统执行起来总是缺乏动力?也容易放弃?) 在我的防弹笔记法中,另一个重点是刻意将维护系统的方法设计得也简单但足够有效。 我非常提倡利用搜寻功能来找到所需的项目和任务笔记。 这表示,即使我没有复杂的分类系统,即使我不花时间去维护和整理这个系统,甚至不刻意去创造许多手动的连结和分类,只要通过搜寻就能够找到目前在工作生活中所需要的任务笔记,并且这些笔记中包含了我随手累积的信息碎片,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有效的。(延伸阅读:你如何记得写过什么文章?我建立大脑辅助搜寻系统) 为什么要如此刻意地简化?目的是为了让我能够长期维护这套系统。 如果系统需要我每天花时间去调整和维护,一旦我忘了做这些工作,系统就会变得混乱,难以查找所需数据。 或者,如果我的系统有非常繁琐的分类,每次加入一条数据都需要很多设定和调整才能融入系统,那么维护这个系统的个人时间成本就过高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实际上没有那么强的执行力、专注力,或者简单地说,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维护一个复杂的系统。即便换了更厉害的工具,也无法保证能够持续使用,反而可能因为工具太过强大,导致我花更多时间去维护它,这样就更难以建构起有效的「第二大脑」系统。 小结 维持有效的第二大脑系统,核心在于简化流程,减少个人执行力和专注力的消耗。 在防弹笔记法的系统中,强调随手纪录重要碎片,并透过简易的方法,直接搜寻而非繁复的分类,来有效地存取这些信息。这样的设计理念降低了维护系统的时间成本,又避免了系统因过度复杂而造成的维护障碍。 建立一个高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应便于随手记录,并易于日后回顾,这样才能够长期维持,而不会因为系统维护的负担而放弃。 -- 本文转贴自:电脑玩物(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SPONSORED

【广告合作】多做这件事,资产多 1,700 万?「年轻上班族」财富自由的 3 大投资理财建议!

打算自己创业或是想加入数字游牧行列的你是否曾经想过,月收入要达到多少才能实现财富自由?是 5 万?10 万?还是 20 万?其实,通过有效的财务规划和合理的投资,即使是月薪在 3 万至 4 万之间的年轻上班族,也能逐步实现财富自由的目标。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持续地保持「财富累积」。 以下三个方法,帮助你快速检视自己是否正走在「财富累积」的道路上: 一、每年都能「收入大于支出」 要成功减肥,必须确保消耗的热量大于摄取的热量。同理,要变得富有,必须确保收入大于支出,这是累积财富的基本原则。 改善财务计划的关键在于两点,增加收入或是降低支出。你可以多加班、做兼职、经营自媒体、投资股票来增加收入;同时,也可以少喝饮料、减少购买非必要用品、取消不常用的订阅服务来降低支出。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若还无法完全掌握自己的财务状况,可以先从记账三个月开始,了解自己的开销后,再拟定最适合自己的财务计划。 我们建议以「年」为单位来检视财富状况,因为单月可能会有一些必须或意外的大额支出,例如缴税、保险费用、家具或车辆的维修费用等。但若习惯以月检视财务,那么当遇到缴税、保险的固定大额支出时,可以利用信用卡的 0 利率分期,减少这些支出对单月财务的影响,以提前做好财务准备。 二、建立稳定的投资习惯,让资产长期增长 每个月将部分闲钱进行投资,并建立一个能让资产长期增长的模式,比方说「定期定额」投资指数型 ETF 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刚入社会的年轻上班族,可以考虑尽早开立证券户,并透过每月定期购入稳健成长、风险较低的股票或 ETF,及早开始累积资产。例如,元大台湾 50(0050)自 2003 年成立以来,累积报酬率约为 550%,年化报酬率约为 9.8%。以每月银行定存 1 万元与每月定期定额 1 万元投资 0050 为例,30 年后的资产总额相差可超过 1,700 万! 投资金额可以评估自身现况来决定,不论金额大小,重点是尽早开始,持续投入,让时间为你带来更多的复利效果。 市面上有许多证券商提供定期、定额投资服务,我们推荐近期新兴的纯网络券商:口袋证券 在线开户申请只需 5 分钟,简单快速 配合超过 25 家银行直接串接,不需另开银行户 手续费跟市面上各家券商相比,是非常优惠的选择 此外,若想要投资美国市场,口袋美股复委托也十分的优惠,存股交易手续费 0.1%,最低收费 0.5 美金,还能享有免费实时报价服务。如果你想要开始进行存股投资,无论台股还是美股,口袋证券都是理想的选择。 今天就开始让你的资产增长 → 口袋 5 分钟开户连结 三、优先处理高利率债务 高利率债务是实现财富自由的最大障碍,每月的高额利息会侵蚀你的资产。因此,如果身上背有年利率高于 5% 的债务,应该优先考虑每月多还一点,或者通过债务整合找到更低利率的贷款条件。 记住:「投资会复利,债务也会复利」,提前清偿高利率贷款,都能有效降低未来的财务压力。 人生最重要的资产是「时间」,财富的积累也是靠时间累积的。希望以上三个建议,能帮助你逐步实现财富自由的目标。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3, 2024

自由写手,怎样开发客户?来自美国顶尖写手的 12 个实战建议

别再去「文案外包」社团找案子了。 这种社团案子业主许多不尊重写作者,报价惨不忍睹,换算成时薪还不如回去上班,要突破接案的薪资天花板,唯一的方法,是「自己开发客户」。 怎样做到? Nicholas Cole 是美国最顶尖的写手,帮公司写品牌文案,每年收入达到数百万美元。他的写作、接案、沟通谈判技巧,全部记录在他的书《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Ghostwriting 》里面,详细程度堪称「写手操作说明书」。 整本书,大概有一半的篇幅在讨论「如何开发客户」,针对这部分,我读完这本书后记了一些笔记,跟你分享: ⠀ 客户真正在买的东西,不是「文章」,而是「对的文章」。 写手应该收取的是「销售奖金」,不是固定薪水。 ⠀ 筛选潜在客户的标准 先提供价值:免费帮他们写一篇文章。 锁定利基点:解决一个特定问题,为了特定一个人服务,用特定一种方式。 开发客户之前先想好这几个问题。 如何用文字提案?一个参考用的写作结构。 如何面对面销售?免费咨询,价值给好给满。 如何实际收费:先收钱,再办事。 对方拖欠账款怎么办?先给一份草稿。 是否要签合约?对方真不想付钱,签约也不会付。 对方杀价怎么办?站稳,只有特定情况才能让价。 1. 客户真正在买的东西,不是请你写「文章」,而是请你写「对的文章」。 ⠀ 他们真正在花钱购买的,是你的知识跟能力,来放大他们的上档利益(让成功来得更快);并且,控制下档风险(确保写出来的内容不会犯错)。 2. 写手应该收取的是「销售奖金」,不是固定薪水。 写手不应该用字数、时数、篇数计费,这些都有一个天花板在,也容易成为廉价劳工。写手应该用「实际上解决了多大的问题」计费,也就是「有多少转单」。 Cole 认为,你可以这样跟人谈:「这是你在卖的产品,你的收益是每个月十万。如果我来帮你写文案,可以提高 25% 的收益,那我就要分 5%。」 因为实际上,写手就是一种「文字业务」,每发一篇文,你都在同时对上万人进行销售。对业主来说,有一个超级强大的业务放大销售量,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只要你能带来他想要的结果,他会拿钱砸爆你。 Cole:「不要卖服务本身,卖服务的结果。」 ( "Don't sell the service, sell the outcome." ) 3. 筛选潜在客户的标准 主动出击开发客户是重要的,但 Cole 认为,千万不要大量发送罐头讯息,这样的回复率不到 1%,绝对直接被忽略。 你应该要仔细筛选客户,问问自己: 这个人是否会看你的讯息? (不要找大咖或大公司,去找那些没有被讯息淹没的人) 这个人自己的生意做得如何? (要有钱雇用你) 他们的对外沟通是否做得很烂? (最有可能需要雇用写手的人,就是尝试写作但失败了的人。) 我认为,可以再加一个 你对客户在做的事情有没有兴趣?你想不想帮他写文章? ⠀ 发自内心想要写的文章,会是更漂亮的好文。 4. 先提供价值:免费帮他们写一篇文章。 「免费」是销售的试金石。 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个忙碌的中小企业老板。有个人私讯你说:「我可以帮你写文章扩大你的影响力,我的收费是一篇一万块台币。」 于是你就得开始花时间衡量这笔钱是否有必要、这人写作功力如何、是否真的可以扩大影响力...但老板你超忙,99% 机会一定是拒绝。 但如果,这个人私讯你:「嗨,我是个写手,也是你的粉丝。我把你的网络上所有访谈、讲座、影片都看完了,浓缩成这五篇文章,我想免费送你发在脸书。如果你想要更多,请让我知道。」 对忙碌的你,获得免费内容直接使用,根本是美梦成真。只要文章质量够好,实测有产生回响,有很高机会,老板你会继续跟这个写手合作。 提供免费内容,就是直接对他人展示你「够格」。而身怀现金的人,会毫不吝啬地砸钱在真正有技艺的人身上,因为这样的人是非常稀缺的。(如果展示了发现自己不够格?那你就从这次经验获得了有效的练习回馈,反复操作下会进步飞快。) 5. 选择利基点 Cole 认为,你的所有竞争优势、产出效率、定价筹码,都来自于这句话:「解决一个特定问题,为了特定一个人服务,用特定一种方式。」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你可以直接写成一句话,放在你的自我介绍里,让人们最快速认识你。例如: 「我是个健身教练,我用皮拉提斯训练,帮助产后妈妈们恢复身材。」 「我是个文案写手,我用社群文章,帮助 AI 科技新创建构影响力,更快速找到资金。」 「我是麋鹿,我藉由高效能雪橇运输服务,帮助圣诞老人在一个晚上解决全球礼物物流问题。」 向他人证明你熟悉这个利基点,最快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个人脸书写作。当一个领域专家,围绕着这个中心创造内容,这些会不断提升你的专业感。 6. 跟客户提案之前,先想好这几个问题。 先辨认出,潜在客户的「大问题」是什么: 他们是否知道他们有这些问题? 你如何让他们知道?他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再来思考你可以提供怎样的「解决方案」: 会带来怎样的正面效果?五年后的效益是什么? 你怎样让他们感受到「问题被解决后」的感觉?他们的快乐极端值是什么? 7. 如何用文字初步提案? 跟客户提案时,你的脚本可以这样写: 解释 顾客的主要问题 问题的原因 问题造成的结果 终极负面结果 说明 我能提供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有效的原因 解决方案带来的结果 终极正面结果 Cole 的这个提案结构,我认为参考用就好,可以视情况增减必要元素。这个提案也推荐搭配前面「4. 先提供价值」变成组合技共同使用。 不管招式怎样搭配,关键都是「精准」。你的痛点描述越清晰,解决方案越精确,客户和你合作的机会越高。(说到底就是在线读心术:你是否够了解客户的痛?) 8. 如何面对面销售? 文字接触后,下一步可能是「约个时间面谈」,也就是俗称的「销售电话」(sales call)。 Cole 认为,做好销售电话的第一步,就是「不要认为自己在做销售电话」。你应该做的是「免费咨询」。 这个咨询要做到几件事: 深入了解顾客的问题,以及他们想要达成的成效 告诉他们需要什么,为他们指路。如果他们需要的不是你能提供的,转介你知道的资源。 让电话结束时,他们会说「哇,我收获良多,真的很谢谢你」 最好的情况,他们雇用你;最糟的情况,你做了一件好事,帮助更多人。 良善是传播力最强大的能量,但也是传递路径最长的。给它一点时间,这些良善会累积成长,然后回来帮助你。(这点我实测认为很赞,你其实是在推销,但是因为内容太有价值了,不管推销成功与否,对方都是开心的结束对话。) 9. 如何实际收费 在提供免费会谈阶段,会有一个时间点,你会「感觉到」现在是个好时机,你可以提供服务方案给对方参考,这时候你要非常清楚自己能帮的忙是什么形式,收费多少。(在打电话之前就要想好) 提案后,他们可能接受,或者说「我要再想一想」。这时候一周追踪一次是好方法,如果对方答应了,Cole 的大原则是「先收钱再工作」。 任何低于 5000 美金的款项,你都可以坚持先付。高于 5000 美金,可以分一半前后。如果是按月收费,那就应该要在每个月刚开始时拿到。(这点可能与台湾习惯不太一样,但我认为大原则是好的。) 10. 对方拖欠账款怎么办? 先交一份草稿,然后寄一封信: 「我很期待开始我们的合作计划。顺道一提:我还没有收到这次合作的款项,请问是否有个大概的预期时间会入账呢?」这样是最有诚意和礼貌的方法。等拿到钱了,再把草稿完成。 如果对方继续拖欠,那合作就中止。 不过,有一个情况是可以接受对方拖欠的:对方是大公司,有会计流程要跑。美国业界习惯是:不管会计流程多长,必须在 30 天内付清。(Net-30 rule)(这点应该跟台湾习惯大致上一样?) 11. 是否要签合约? Cole 认为不用,对方真的不想付钱,签了约也不会付,你去打官司也不划算,干脆就用 Email 来往约定就好。(我个人会要求要签,算是一个形式上的仪式,标记我们开始合作了。) 12. 对方杀价怎么办? 站稳不二价。 只有一个例外情况可以让价:为了宣传你的作品(他们愿意挂你的名字),或者有未来相关利益。 Cole 早期写的文章,很多是跟「币圈新创」合作,通常他会让价的条件,是对方用新创公司股份作为报酬的一部分。但他在书里也提:目前这些币圈股份,还没有任何一个让他赚到钱的。所以这点还是得自己评估。 以上。 要注意的是,这些笔记,都是来自 Nicholas Cole 的美国经验,不一定可以直接套用在台湾。 我目前做写手经验才起步不久,有些笔记实测过,有些还不确定,但还是整理在这给大家参考。而重点是,外在的技巧很多,最核心的技能仍然还是「写作」:你能靠文字为业主赚多少钱,你就有多大的议价筹码。 ⠀ 推荐书单 精进写作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写作书」,然后「照著书上指示练习」。 我想推荐你一份「不论是新手老手,都值得一读的书单」: ⠀ 《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The Adweek Copywriting Handbook》 《The Robert Collier Letter Book》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Ghostwriting》 《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 《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 这些是写作领域里的知识源头,读完你会发现现在大部分文案、写作的书,内容都来自这几本。我自己写作一阵子也会回去重读,每次都有不同的启发,很推荐你读读看。 -- 本文转贴自:周加恩(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14, 2024

职涯咨询师是什么?想当职涯咨询师要有什么条件、该怎么赚钱呢?

成为职涯咨询师的条件 职涯咨询师的服务范畴很广,举凡任何职涯问题都可以找职涯咨询顾问。以最常见的状况来说 「转职问题:履历健诊、面试辅导、薪资谈判」 「职涯锚定:自我盘点、方向选择、找出优势」 「自我成长:技能提升、人际沟通、培养韧性」 大致可区分以上职涯议题,而每位咨询师擅长 / 侧重的主题又各不相同,因此最基本需要具备的能力条件简述如下: 转职技巧:大部分的人会选择付费职涯咨询,最直接的原因是「找工作碰壁」,因此急需咨询师提供技巧上的协助。 这也是目前市面上咨询师最广泛可提供的服务。也因此很多咨询师多半有「猎头」、「人资」、「曾担任主管有面试人」经验,或是「自身转职经验丰富」。以我而言,本身有外商科技业人资副理经验。 产业知识:为了因应不同背景的咨询需求,丰富多元的产业知识也是必须的。 目前有很多提供职涯咨询服务的人,会以自己最主要的背景起家,例如「专攻跨领域进科技业」「进入 PM、MKT」;也有各行各业都可以辅导的咨询师,这种时候,就会需要了解各大产业、人才市场趋势,以我来说属于后者,过往人资经验有招募过各产业人才 & 每个月会花大量时间了解各产业知识。 咨询技巧:咨询顾问不是顾着自己说,而是顾着听对方说。 因此同理心倾听、洞察对方真实需求、从听到的内容中协助梳理、发散、聚焦收敛、甚至点出来访者自身矛盾冲突地方都很重要。来访者往往带着「表层问题」前来,而咨询师若能做到深层问题厘清、讨论会更好。且咨询师并不会帮来访者下决定,而是协助「来访者更了解自己 & 做决定」。 上述最核心 3 能力,其实并没有明确考核机制。职涯咨询师在台湾目前并没有像咨商师一般,需要具备国家证照才能执业,目前唯一跟就业辅导最相关的国家证照是「就业服务技术士」,不过目前仅有非常少数的咨询师具备此张证照。因此,目前市面上最多咨询师是「猎头」、「人资」、「曾担任主管有面试人」、「转职经验丰富」出身。 至于若非上述经验出身的人,也可以透过「付费」报名坊间的咨询师培训单位,学习技能 & 获得证照。目前台湾有例如:SCPC 国际职业策略规划师、CDA 国际生涯发展咨询师等国际证照;CNC 咨询师;生涯设计师等台湾自创的培训课程。不过,这些课程所费不赀,基本上从六万到八万间,视个人需求是否进修。 我目前是持有 SCPC 国际职业策略规划师、国家证照就业服务技术士两种,不过也有蛮多咨询师并未持有证照,因此门坎还是在于「咨询师本身是否能展现出令人信服的辅导能力」。 咨询师的商业模式 咨询师如何赚钱,各家都有不同的做法,以下简单分享几块常见的方式。 1. 1 vs.1 咨询服务 最主要核心服务,但营销渠道各异。 我的话是以自媒体 Instagram 经营为主,建立个人品牌,透过持续分享职涯议题来吸引有需求的来访者。 也有人是报名培训单位,成为咨询师后,跟单位合作,透过培训单位的力量接案,单位收到案子后会再分派给咨询师服务。 自己规划执行免费在线讲座。利用 Accupass 等平台办活动、并透过讲座吸引参加者预约服务。 上述三种模式可以同时进行。 2. 讲座邀约 政府单位 / 学校团体 / 求职平台等单位的演讲邀约。 演讲对象多半以找工作、学生族群为主。不过此类邀约多半需要经营人脉,藉由人脉引进获得合作机会,一旦合作不错就很常成为固定合作讲师。 3. 授课服务 跟在线学习平台合作,推出线上课程、或是混合转职工作坊,以团体课程形式提供学员转职技巧学习。 在线课程有长尾效应、实体工作坊则能同期吸引一定量的学员。 4. 书籍出版 藉由书籍出版累积知名度、版税收入。 5. 业配合作 有经营社群的咨询师,则可透过厂商合作,获得撰文稿费、宣传费、分润费等。 合作厂商则视咨询师个人风格为主。帮企业做雇主品牌推广、宣传活动、学习课程推广、职场用品宣传、投资理财等各种皆有。 上述为常见的商业模式,咨询师会使用哪些方式,除了本身资源背景外,也取决于「当咨询师目的 & 目标」。以阿紫来说,目前以第一点为最主要方式,不过我喜欢跟大家不一样。因此除了现有的方式以外,接下来也预计规划目前市面上没有推出的形式,想进一步帮到职场工作者们。欢迎大家期待阿紫接下来的动向。 以上简单分享到这边。至于咨询师赚不赚钱?能赚多少钱?为什么想当咨询师 & 自由工作者对个人职涯的影响是什么~ 这些问题下次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啰!希望简单分享有帮助到大家! –- 作者/阿紫(本文转贴自数位游牧论坛)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21, 2024

想要「开公司」怎么做?开设流程、相关法规看这里(在线课程推荐)

「如何成立一间公司」是一般人不常接触,但绝对需要学习的新领域。 根据人力银行的调查,台湾有超过九成的上班族有过创业念头。可是开公司跟上班是完全不同的游戏,前者是法人,后者是自然人,有不同的法律定位与权利义务。对于不熟悉相关法规的创业者来说,往往得耗掉巨大时间精力去厘清规定与流程。公司还没挂牌,创业热情就已经消磨大半! 另外,「公司」就是一种「股东合作的实体」,在法律上有多种形式,例如商号、工作室、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公司等,这些形式不论是税赋(公司对国家的权利义务)或是股权(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定,这些都是创业者在公司成立之前就必须搞清楚的。 否则,等公司真正成功赚钱了,反而开始出现税赋问题或股东纠纷,这类事件也时常在新闻中听到,肇因都是一开始的游戏规则没订清楚,埋下了隐忧! 或许有人会问:成立公司很复杂而且影响深远,交给专业事务所代办不就好了吗? 首先,即使交给事务所,过程中还是有非常多的决策需要由创业者自行决定,事务所不会比你更懂你理想中的公司。 如果创业者自己也拿不定主意,没有主见,不但耗费大量沟通时间,也可能因为做出错误决策导致将来合作的生变。 第二,事务所的专长在于文书作业与法律流程,未必能针对商业模式与股权结构有所涉猎,这些还是需要创业者自己学习。公司就像是创业者的孩子,我们可以送孩子去保母家,送孩子去学校,但不代表就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数外包给保姆跟老师。 想要打破舒适圈,自立门户到市场上闯荡吗?想要成立公司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吗? 身兼事务所负责人,本身也是创业者的 Peter 老师,将在在线课程《第一次设立公司就上手:开设流程与内行门道》中详细解说公司的设立流程该怎么走?每一个环节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帮助你提前避开法规的陷阱,减少不必要的风险,让你踏出成功企业的第一步。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9, 2024

可以靠「接案」在日本生活吗?旅居日本 5 年 Leia 全职接案经验+技巧分享

很多人向往到日本生活,但却担心不适应日本职场文化、找不到工作等等,想说可以用「接案」的模式旅居日本。 但你心中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在日本有机会拓展案源吗? 接日文案子日语要很好吗? 接日本案子与台湾案子的差异在哪?有哪些要注意的眉角? 用「全接案」的模式,收入足以支撑生活吗? Leia 是一名旅居日本的视觉设计师,5 年前因为在台湾的工作陷入低潮,于是决定只身赴日本寻找新的职涯可能。她从不定期接案、找到正职,到现在开工作室全职接案,目前台湾与日本的客户都有,一路也在日本待了 5 年。 Leia 将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在日本接案的各种问题。 如果你好奇 Leia 的故事,请看:日语不通、没有人脉、只身赴日,从接案到开个人工作室,Leia 如何从零开始旅居日本? Q1. Leia 一开始是怎么在日本拓展案源的? Leia 分享她日本拓展案源的三种方法: 第一,是朋友人脉。 刚来到日本,Leia 只有只身一人,不过她入住了 Sharehouse,室友来自世界各地,许多与 Leia 也是自由工作者,热情的 Leia 与他们成为朋友,后来又时常到 co-working space 工作、参加一些活动等,慢慢建立新的好友圈,而初期一些案源就是来自她的朋友圈。 第二,是接案平台。 她也会使用接案平台,像是 Coconala。但是同时她也发现,日本的接案削价竞争的状况也很惨烈,甚至可能遇到奇怪的要求。 在使用这类型的平台时,Leia 会先将自己的简历、作品放上平台,并开出自己认为可以的报价,拒绝与其他人削价竞争,她说:「(当你)把作品上传后,可以先筛掉一批不能接受你价格的人,而主动来询问的人大致上知道你的水平,也不会提出太奇怪的要求。」这样的方法其实成交率也不低,打破大家认为一定要低价才有竞争力的概念,重要的还是你的专业。 第三,主动开发。 Leia 也分享自己主动开发的经验,她先搜寻关西这一带的各种影像、网站设计公司,到应征页面投递履历与作品集。虽然这样海撒的方法,可能许多都是杳无音讯,但 Leia 最终还是接到三间公司的案子,而且至今都还有持续合作。 她建议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可以尝试看看,加上正式公司的优点就是价钱好谈、也有正规的执行流程,其实是拓展案源的好方法。 Q2. 接日文案子日语要很好吗? 如果你想要与日本公司合作,接日本的商业案,就会需要使用到商用日文,而这又比一般的日文更加困难。本身日文还没有很好的 Leia 分享, 接案初期全仰赖日本丈夫协助与客户沟通,直到今年才试着自行接洽客户。 虽然学习商用日文沟通很困难,也遇到过不少挫折,但 Leia 分享,有时会遇到友善的业主鼓励她慢慢来,「他说他相信我可以做得到,我当下超想哭,就算我语言没有很好,但是已经尽力的表达,对方也有接受到,被信任的感觉真的是无比的感动!」 Q3. 接日本案子与台湾案子的差异在哪?有哪些要注意的眉角? 日本的公司、流程在大多人印象中都是比较严谨,有许多流程、规则需要遵守,虽然接案的模式可能相对自由,但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规则。Leia 举例,日本特别重视责任归属,当今天你接到一个案子,就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不要擅自更动其他流程或设计。 好比说,你接到一个设计案子,对方发包给你图文,希望由你负责设计,但你对文字内容也有一些想法,于是提出修改,就算你只是好意,这也可能会踩到红线。 或许你可能觉得其他部分怎么做更好,但当你擅自修改其他部分,可能就会让发案的人被前辈、主管骂。「他们(日本人)觉得不管做得好不好,还是要尊重别人的工作。」 Leia 也补充,还是会有给予更动权的业主,但这还是建立于双方的信任与事前沟通。 Q4. 用「全接案」的模式,收入足以支撑在日本生活吗? 你可能想在日本生活成本比台湾高,靠接案是不是较难生存? 这关系到所居住的城市、消费习惯等等条件,但 Leia 分享,她现在就是全职接案在日本的兵库县生活,案源也稳定许多,基本上都没什么问题。 选择二、三线的城市,月收入达二十万日币(约四万四千元台币)以上,就能维她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前提是不能太常外食。 如果你好奇 Leia 是如何从不定期接案,到日本找到正职工作,而后又自己创业全职接案,完整的故事与 Leia 旅居日本的方法,都在:日语不通、没有人脉、只身赴日,从接案到开个人工作室,Leia 如何从零开始旅居日本? -- 采访撰文/邱于瑄、林昕嫒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4, 2024

【软件工程师接案攻略】工程师刚开始该怎么接到案子?什么案子建议不要接?|大魔术熊猫工程师 Ko Ko 专访

工程师的职涯,就只有替公司打工到退休这个选项吗?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或许是如此没错。不过,在 COVID-19 把更多企业推向远程工作、外包这条路之后,即使是像工程师这类看似与办公室深度绑定的工作,也开始拥有了更多「接案」的可能性。 可是,身为习惯了每天进办公室工作的人,工程师应该怎么开启自己的接案职涯呢?又有哪些坑,是新手上路特别容易踩得雷呢? 今天,就让粉专「大魔术熊猫工程师」的版主、拥有丰富接案经验的工程师 Ko Ko,来和你分享属于工程师的接案攻略吧! 1. 接案起步|工程师不要为了接案而离职,有正职才有犯错的余裕! 决定尝试接案之后,大部分人马上会遇到一个两难:我应该利用正职下班的时间接案,还是直接辞职,全心投入自己的接案事业? 老实说,这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但以过来人的经验来说,Ko Ko 更推荐大家「利用正职下班的时间接案」这条路。 原因是,大部分人在刚开始接案的时候,难免都会踩到一些地雷,可能是错估工作量导致工时爆炸、可能是不小心接下了不适合的案子等等,「如果全职接案,这时候你就会很有压力,因为接案是你的唯一收入;可是如果你有正职的收入,你就会有更多容错空间,也会有余裕选择真正适合你的客户」。 这点,也恰恰响应了下一个 Ko Ko 眼中所有新手接案者都必修的一堂课:选案子。 2. 接案案源|新手工程师接案最忌讳「急」,选择好客户,让自己起步更顺利! 选案子,并不是等你经验丰富之后才要学的功课,反而是在决定接案的第一天,你就应该要有意识地挑选、避开不适合你的案子。 「这也是我建议大家,尽量不要一开始就全职接案的原因。」Ko Ko 解释。如果一开始就全职接案,很容易就会让人掉进「急着接到案子」的陷阱,忽略估算潜在成本的重要性,最后要不是案子很难收尾,不然就是收款困难重重。 「有正职的收入,你才有余力好好评估自己和客户的状况,也才有说『不』的余裕。」 可是刚开始接案的人,都未必有完整接过一个案子的经验了,又该怎么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案子呢?对此,Ko Ko 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了几个建议: a. 灰色产业的案子,尽量不要接 这类型的案子,由于客户平时就游走在法律边缘,因此你很难预测客户什么时候会出事,一旦客户资产被冻结、被卷进调查甚至是诉讼,即使客户有心,也未必能准时付你钱。更何况,假使客户被检调单位盯上了,也难保你不会被一起卷入。 讲到这里,Ko Ko 也苦笑了一下,说:「我之前就是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接下了一个经营灰色产业客户的案子。结果,就在结案之前,客户就被判刑入狱了,那个案子尾款我至今都还没拿到......」 b. 需求太模糊的案子,新手尽量先 pass 这类案子最大的挑战,就是由于客户也未必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很容易就会想汤加一点、西加一点,一不小心,就会让项目需要完成的工作不断膨胀。 资深一点的工程师,或许还能透过经验,辅以引导技巧,陪客户一起把需求和项目的范畴界订下来。然而 Ko Ko 提醒,如果你才刚开始接案,或自认不是一个很擅长厘清、挖掘客户需求的人,建议在接下这种案子前最好三思,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再签约。 c. 优先选择有机会发展出长期合作机会的客户 在众多类型的案子当中,Ko Ko 最看重的,是那些有机会发展出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 「收入不稳定,是每个自由工作者必然要面对的课题,」Ko Ko 提到:「因此除了规划财务,在选择案子的阶段,我自己也会倾向优先和有机会发展出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合作,让我的整体财务状况更加稳健。」 假使你未来有想自己开公司、想全职接案的想法,「我也觉得可以用『有多少长期合作中的客户』,来当作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自立门户的基准。」Ko Ko 补充。 3.接案关键|工程师接到案子的关键不是价格或技术,而是「信任」! 讲到这里,Ko Ko 也顺带提醒刚开始接案的人:接案生涯的初期,比起在意自己接到多少案子,你更该在意你是否成功建立起客户对你的「信任感」。 当然,第一、第二件案子,由于市场还不认识你,难免得靠低价去争取机会。但 Ko Ko 指出,如果想拥有健康的接案生涯,就不能把「低价」当成你的核心竞争力。 「在谈案子的时候,你的技术能力、报价都会决定你能否接到案子没错,」Ko Ko 强调:「可是,真正能让你持续接到案子的关键,是信任。你要能让客户相信把案子交给你,就能解决问题。」 不过,刚进入接案市场的工程师,也还没累积起自己的作品集,可以用哪些方法,接到人生的第一个案子呢?Ko Ko 回忆了一下自己的接案经验,分享了几个他曾经尝试过的做法: a. 积极参与技术社群,接接看别人转包出来的案子 参与技术社群,是许多工程师接到人生第一个案子的重要管道。透过回答提问、分享 side project 的机会,别人就能认识你专精的领域,进而让你有机会接到人生的第一个案子。 Ko Ko 回忆,在接案生涯早期,技术社群曾是他很重要的一个案源。透过深度参与技术社群,很多人因此对他的专业产生信任,有的工程师更会在接到大型案件后,主动来询问 Ko Ko 是否有意愿「打群架」。就连 Ko Ko 人生接到的第一个案子,也正是因为他在社群中回答了一则提问,而意外获得对方转介来的案子。 b. 经营自媒体 接到人生第一个案子的另一个方法,是经营自媒体。这方法虽然需要一点时间,可是在 Ko Ko 眼中,经营自媒体却是投报率相当不错的选项。身为 FB 粉专「大魔术熊猫工程师 」的版主,Ko Ko 就有不少客户是先看过他在粉专上的分享后,才找上门来想要与他合作。 Ko Ko 还进一步补充,如果你有心想把接案,打造成更有规模的事业,建立销售漏斗就是闪不掉的课题。拥有自媒体,将能扩大你的销售漏斗,让算法不分昼夜地将你的成绩和专业,曝光在更多潜在客户面前。 此外,经营自媒体的好处还不只如此,自媒体能带来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帮助你摆脱削价竞争的循环。年轻的时候,体力好、负担小,你或许靠低价、靠熬夜爆几次肝,拿下案子;可是,每年市场上永远都会有更年轻的肝,谁又能保证接案五年、十年后,你的身体还负担的起低价策略的代价呢? 「所以我觉得,与其靠低价策略去拿案子,不如花一点时间在经营自媒体上,放大自己的价值,吸引愿意支付合理报酬的客户找上门。」 但 Ko Ko 也提醒,在经营自媒体的时候,切莫把焦点放在「按赞人数」、「追踪人数」等数字上,「你的经营重点,应该是努力让对的人,看到你制作的内容。比起拥有一万个追踪者,拥有一百个有预算、有需求,也对你感兴趣的业主,后者更有价值多了」! 当然,这两个也不是能帮助工程师接到人生第一个案子的唯一作法。Ko Ko 另外补充,像是参与 GitHub 上重要的开源项目、进修取得证照或厂商的原厂认证等等,都是工程师能累积信任资产的方法。 当你有了信任资产,未来自然会有涨价、选择要与哪些客户合作的空间。 不过,Ko Ko 也指出,光鲜亮丽的自媒体和客户对你有信任,并不永远都是画上等号。客户对你的信任,最终还是来自于你能否帮助他解决问题。这除了取决于技术,Ko Ko 认为,有另一门知识同样重要,下集为你揭晓!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28, 2024

BEducation 创办人 Alice Ho 专访|创业不像上班一切规划周全才行动,增长的关键藏在「快速迭代」中

和我们多数人一样, 过去的 Alice 也是个办公室上班族,因为察觉「机构工程师」工作并非自己心之所向,所以她在 2016 年离职走上教育路,创办「可能制造所 BEducation」。除了自行开发实验教育课程,也以顾问身分,协助学校与其他单位往实验教育机构发展。 「教育是我最主要的工作,不过我同时还做几件事情。第一是我今年开始一个名叫 MotivMate 的新品牌,协助客户处理拖延症、提高生产力。第二,我也是非营利组织 Crossroads(社团法人台湾全球连结发展协会) 的创始成员之一,会协助推广一些跨文化、国际化相关议题。」视讯画面里的她有条不紊地补充。 创业跟上班有何不同?自由又不自由,「取舍」才能得到更多 Alice 分享,离开公司后的生活有如她期待的改变,像是从此不必每天固定时间到固定地点上班,但也有和她想象中不一样的地方,「你说它自由也是,不自由也是,就是两者都有。」 她说明,在公司工作时,多数事情都是被排定的,每个人就是按表操课,然后每个月能看到固定的薪资入账。但创业之后,虽然一天要工作多久、在哪工作、甚至要不要承接一项工作,都能自己决定,但同时,做每个决定的代价也得由她一人承担。也因此,她必须做比过去当上班族更多的决定跟取舍。 以工作地点来说,已经熟悉远程工作模式的她固然可以到世界各地边旅游边工作,但考虑到许多课程仍需在线下进行,或者有些客户倾向面对面的协助,她就得做出工作地点上的取舍:是牺牲旅游的时间来执行这些工作?还是牺牲工作(与收入)以享受旅游? 以工作时间来说,目前有三方面工作要推进的她虽有安排优先序,但偶尔还是会遇上好几件急事挤在一起的状况,这时候,她就需要取舍哪件事必须先做、哪些事必须延后。如果都延后不了,那就加班赶工。 她也分享,因为这样的情况不时会发生,所以她后来的工时安排,已经跳脱周一到周五、九点到六点的模式,变成集中在某几天从早到晚把工作完成,其他天则完全是自己能自由运用的时间。 Alice 也补充,她认为对有意创业者而言,能拥抱这种「自己做决定」且「快速应变」的生活非常重要。这也是决定离开公司前,务必事先考虑的事情。 在旅行中处理各种突发工作,对 Alice 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图 / Alice 提供) 谁说创业必定孤单?经营人脉变习惯,主动找同事和合作伙伴 另一个跟过去当上班族不一样的地方,是 Alice 开始有意识地经营人脉。她分享,以前在办公室工作时,如果有事需要找人讨论,同事就都坐在一旁。虽然现在偶尔她会找短期伙伴协助,但多数时间仍是一个人工作,这时候想讨论该找谁,就成了问题。 不过她对此已经找到解法,她说:「可能某个朋友有这方面的经验,我就会直接去问他说,我现在在做这个东西,有没有兴趣帮我看看?在没有同事的状况下,我就找这些人来 Brainstorming。」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变成她的习惯,即便她笑称自己没那么外向,还是因应新的工作模式做了行动上的调整。 不只找到「同事」,人脉也是 Alice 推广业务与找到合作伙伴的重要方式。她分享,其实有很多合作机会都是在经营人脉的过程中得到的,「我会主动告诉别人我在做什么事情,以后可能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或合作,比如说我需要架网站之类的。很多时候机会就由此展开。」 不过所谓「经营人脉」究竟该怎么做?她认为有三个重点。第一,未必需要每天参加好几个工作聚会,把自己搞得很忙 (甚至有些人不擅长社交还会非常疲惫)。人脉的概念很多时候其实像好几层的同心圆,你会有一群「第一层」的朋友,接着透过他们认识「第二层」,也就是朋友的朋友,并逐步向外扩散。 第二,与人交流时,「告诉对方他不知道的事」是一种好上手的话题方向。比方说 Alice 到国外参加教育相关聚会时,会跟其他人分享台湾的实验教育现况,在那个场合中,这可能就是其他人不知道但会感兴趣的。 第三,人脉带来的机会未必会立刻出现,以真诚待人、享受过程才是关键。不少人会期待在认识一些新朋友之后,立刻获得什么好处,但在 Alice 的经验中,很多机会并不是立刻就出现的,反而是在将来某个出奇不意的时机到来。她建议可以带着「plant a seed」的心态与人互动,这会让自己更能乐在建立人脉的过程中,不老想着机会怎么还没来。 Alice 不只在台湾建立人脉,出国旅游时,有时也会透过当地朋友,再认识其他人。(图 / Alice 提供) 产品打磨到满分才推出?创业非这样的游戏,用快速迭代来升级 关于如何让事业越走越稳当,除了拓展人脉,Alice 认为有另一个底层认知更是重要,那就是明白创业不是做到完美才出击的游戏,而该透过「快速迭代」来优化产品。 作为上班族,我们可能只需要在特定职位上发挥我们专业,确定度相对高。但当场景换到创业,维度一下变大了,该怎么把事情做好、获得好的报酬,也就变得更像一段持续摸索的旅程,而非一路直达已知终点。 Alice 在讲课经验中也累积许多自我省思与调整。(图 / Alice 提供) 她分享,几年前她刚创业时,也常感到不确定跟不自信,会觉得「这个产品够好吗?」、「市场会接受吗? 」但很多时候,唯有开始采取行动,例如把产品真的拿到市场上测试看看,才会知道它「在客户看来」到底够不够好。 Alice 也补充,自己过去总坚持,把产品做到「自己认为的」最好,可是受限于人力迟迟无法完成,产品也就无法放到市场上,「但其实我就因此错失很多机会,我犹豫的那段时间,我可能可以做三次不同的优化跟迭代了,更知道客户到底要什么了耶!」 甚至她今年创立新品牌 MotivMate,协助许多客户解决创业路上的挑战时,也发现没有这个认知不只可能错失迭代机会,当精雕细琢的产品没有获得预期中的回响与人气,很多人还可能会因此非常气馁,后续没有心力再做其他尝试跟迭代。这实在就可惜了。 如何搜集市场反馈来迭代?多问潜在用户,优化产品不绕远路 有鉴于先前的经验,她在 MotivMate 时,就花了大把时间在观察需求与持续调整产品。她分享,她从开始的第一个礼拜就立定目标,要邀请 10 个她认为会对这个产品感兴趣的亲友,并透过询问他们「你们有没有拖延症的困扰?」、「有的话,我这个产品可以解决你们的困扰吗?」、「如果没有的话,你们用过什么方式或工具来解决过?效果怎么样?」等问题,了解潜在客户真实的痛点与对产品的反馈。 她表示,一开始问这些人时,她的服务细节都还没有非常明确,当搜集到资料了,她才藉此有依据地优化产品。她也说明,这些搜集结果会帮助她了解市场上的缺口,并持续思考自己怎么做市场定位,把缺口补起来。 「还有一种可能是,有些东西我觉得很重要,但他们回馈时都没有提到。那我就知道这些东西可能对他们来说,不真的那么重要。」她补充。 长期职涯有何目标?将产品化为被动收入,多点时间体验新事物 除了持续在当下的任务中努力,Alice 在访谈最后也分享了她对于长期职涯的想法。她说:「我还是想继续维持这样的生活模式,也许某天我会因为一些经历改变想法,但目前我想的是继续维持,并且完成我对每个品牌的一些想象。」 关于品牌,尤其是目前她花最多时间的教育事业 BEducation,她也分享自己目前努力的方向:让被动收入的比例增加。她说明,目前许多项目还是需要她亲力亲为,但除了教育,她还有很多想尝试的事情,也因此她希望当事业走得稳当了,她可以慢慢把事情自动化,或交出去让其他伙伴执行,让自己有更多时间持续尝试新事物,而不是绕了一大圈,还是被单一工作困住了。 Alice 希望事业趋向稳定后,她可以有更多时间旅行、体验新事物。(图 / Alice 提供) 「做就对了!」这是她给所有想改变生活方式的人的建议,也是她持续实践的事情:在心中建构目标,付诸行动来接近,并且因应目标带来的各种改变来灵活调整。产品透过迭代变得更好,她也透过迭代,让生活一天一天趋近理想的样貌!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18, 2024

数字游牧网络攻略|出国网络选用 eSIM ,但没办法分享热点怎么办?

每个数字游牧的牧民们,都离不开网络,往往一有紧急事情,就要打开笔电连上线处理,在没有 WiFi 的地方,第一处个动作一定是打开手机热点。 但!当你打开手机设定时,发现「热点」的选项竟然不见了! 这时该怎么办? 下面两个步骤,帮你找回热点 找到你的 eSIM 通知信,找到 APN 这行 打开「行动服务 → eSIM → 行动数据网络 → 把 APN 字段都填进去 「热点」就出现啰! 特别说明一下,这个情况是我在使用 eSIM 的状况下遇到的,不确定使用实体 SIM 卡的状况。另外 Android 用户可以参考这边。 使用 eSIM 的好处 使用 eSIM 不只是不用担心弄丢原本的 SIM 卡、找不到工具更换。 最重要的是在国外刷卡、收验证码时,使用体验都跟在国内一样丝滑。对于数字工作者来说,每天都要登入一堆网络平台,这样的体验更是再重要不过了。 -- 本文转贴自:粘瀚文 Billy Nien (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2, 2024

远程工作者 Zoey 的转职故事:想成为远程工作者,该做什么准备?(心态、技能篇)

今天的题目灵感,是来自佐依・理想生活设计脸书社团的团员 Aliza 阿毛 & 吴品萱所提出的问题,他们问说: 「想问 Zoey ,在改变环境 / 从事远程工作之前,你做了多少准备?想知道 Zoey 在转换跑道(服装到平面、旅游到品牌规划)时,是否有过内心挣扎,并且花了多少时间做准备?」 我特别挑这两则问题来回答,是因为满多人会来问我要花多久的时间,以及到底该有什么样的准备,才可以变成远距工作者,所以,今天我就来把秘密大公开。 收听完整内容:Apple / Android 但是呢,为了要回答这些问题,我必须要分享我的职涯之路,以及中间所发生的事情,所以如果你不嫌弃的话,就当作我一边陪你闲聊、一边和你分享我的故事吧。 故事从网拍公司的美编发迹 我在高中的时候呢,是念室内设计系,当我高中一毕业,我就开始打工,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间网拍公司当网站的美编,因为大学是念夜间部,所以我白天都在那间公司上班,做了一年多。 那时候的我从只是一个高中生,开始到职场上接触市场需求,然后去观察很多网络商城是怎么样去设计他们的店铺,美化他们的电子商店,我就开始对网页设计很感兴趣,所以就开始自学程序语法。 然而,如果你是设计系的话,你会知道不管你是什么设计,Adobe 基本的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 那些工具你都要学的,所以我高中毕业呢,就有一些设计底子,然后进到网拍公司,每天也都是疯狂磨练,后来又进大学念设计,又再学到了更多技巧,所以这个设计领域,我被磨的比较专业。 设计师兼职营销小编 后来我经由朋友的推荐,到另外一间外商公司工作。那时候我大概大二,进到那间公司开始负责网页设计、纸本印刷、包装设计等工作,因为是小公司,事情很杂,我也开始接触一点营销,帮忙做网络宣传,经营粉丝专页和公司网站。 有趣的是,这间外商公司是在做法国精品进出口,我很常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在跟法国客户沟通的时候,会常常联络不到人,他们很常罢工或者去放假了~ 如果你晓得的话,有些欧洲国家会有四到六周的带薪年假,尤其是夏天,有时候他们一放就会放假一两星期,货都叫不到,当时我就突然间觉得,喔天阿,国外的公司可以这样喔也太爽了吧?(天真无比)但是呢,那时候就开始萌生了我想要到国外工作的念头。 茫然的大学生,开始多方尝试 然后又过了快要一年的时间,我离开了那间公司,当时我大学三年级,如同每个学生,我开始面临一种无比的茫然,做设计的工作也开始变得很腻,觉得实在不想要进办公室,也不想要一整天坐在计算机前。 那时的我开始迷恋上旅行,只要有假期就会自己或和朋友到国内外自助行,我也因此开始思考,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我一边工作,同时又一边旅行,让我养的起自己? 当然那时候的想法只是摆在脑中,我并没有好好的去计划这些事情,反而呢,我决定尝试一些完全不一样的工作,来看看我是不是想要转行,不当设计师? 所以呢,我加入了健身房,当了一阵子的教练,因为我很喜欢运动,也认为在健身房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不过那时候因为工时太长,加上依然「长时间待在室内」让我发现,尽管有站起来走来走去、不是坐在计算机前面,对我来说好像还是不够的。 「能够自行选择工作地点」似乎才是我的目标,而我也发现我虽然满喜欢有同事的感觉,但是当作起正事,我好像还是比较喜欢独立作业,所以我后来也选择离开,开始当起 Freelancer。 没有接案经验,到底要怎么开始当 Freelancer 呢? 首先,我把我以前在学校的设计作品,还有在公司做过的东西,放到 518 外包网上,付费当他们的会员,每天就开始投作品集,后来我就开始接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案子。 比较幸运的是,我后来接到比较长期的固定案,开始到共同工作空间工作,然后在那里认识了满多同样也在那个空间工作的商家,那他们就开始请我帮忙,于是我的大三后半段和大四初,差不多就是在接案的日子中度过,所以我的接案人生虽然没有大赚,但也不会不稳定,因此口碑营销是不要断粮的一大重点。 另外一个难题:毕业后的人生规划? 那时候我大四的上学期快要结束了,我就开始在思考那我毕业之后是要进服装产业呢?还是要继续做平面设计?还是要尝试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当时呢,很刚好的,我的学校释出了到海外实习的机会,这又在此提醒我想要到国外工作的那个梦想,所以我想都没想的就去参加面试征选,最后终于过关斩将,得到了奖学金,我的大学四下就到了纽约实习。 当时我实习完毕,内心再次 99% 确定我想要找到一个不被地点限制的工作,所以我就开始用「远距工作、远程工作、在家工作」这样的职缺关键词去做搜寻,后来为什么会当上旅游编辑,其实我之前已经介绍过了,你可以观看我的远距入行故事,或者回头翻到广播第一集,我也介绍过。 转职之路开始:从设计师变成旅游编辑 我算是被推荐进这间旅游公司的,原因是我平常很爱写游记,同时又喜欢拍旅游影片、摄影的关系,所以很幸运的,当时的老板看上了我的作品,进入旅游公司之后,我就开始以半远程的工作模式到处出差或在家工作。 当时的工作内容,有很多要接触企划与营销的东西,那时候也让我了解到,想要当网红部落客,要懂的不仅仅是内容创作,而是品牌操作、客户分析、社群营销,这些东西你都要会。 从编辑变回设计师,又变到内容创作者 / 策划师 一年之后,我从旅游编辑这个职位离开后,其实我又回到了设计本业,只是这一次因为是外国公司,所以工作模式呈现完全的远程工作,我也因此展开了所谓的 Digital Nomad 的生活。(想知道我怎么找到这份工作的请点这) 之后的生活,我就这样一直做这个外商公司的工作,直到大概在一年前,因为工作需要的关系,我也开始接触社群营销和内容策略,并作数据分析、简报等等。于是,我也开始一边因为工作 + 自己兴趣,学习所谓的品牌规划,一路直到现在。 因此,让我们来回答阿毛所问的问题: 「在改变环境/从事远程工作之前,你做了多少准备?」 我之所以会分享我的故事,是因为我认为这好几年来的工作经验,都是远距工作的准备。 我在国中基测完选科系的时候,那时候也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远程工作,只是依着自己的兴趣,选了艺术相关的设计学系,高中毕业后的职场加上接案磨练,也让我把设计的基底打得更扎实。 后来发现自己可以在家接设计案,也是个因缘际会的巧合,而找到第一份可以办远程的旅游编辑职缺,完全不是看到我的设计作品,而是我平时的兴趣累积:写文章、架网站、做影片。 所以平时经营个人的兴趣与作品,可说是重要到不行,因为那就是你遇到伯乐的平台,那就是你找到工作的机会。 那至于现在我的这份完全远距的工作,如果你要说做了多少年的准备,可能是从我高中毕业到大学毕业这段时间,都是所谓的练功的准备,那时候就是专心地想把设计练好,做好自己的网站、有一个可以置放自己最满意的作品的平台,让自己去 showcase 这些年的成果。 另外来回答品萱的问题: 「想知道 Zoey 在转换跑道(从服装到平面、从旅游到品牌规划)时,是否有过内心挣扎,并且花了多少时间做准备?」 如果你听完我的故事,会发现这些点到点之间,都是有好几条线牵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我的转换跑道,其实是循序渐进,不是突然间跳槽,接触我完全不会的东西。 许多人听到我的转职经验,都以为我直接得到一份没有经验 Offer,因此很想知道我是怎么找到这些机会的?其实不是,我都是在 A 工作的时候,刚好有机会接触一些超出 A 工作范围的事,然后一点一滴累积更多技能,因此得到了 B 工作的 Offer。 我认为在现在所谓的零工 / 斜杠世代,很多人一定都有经历过一人多任务,或甚至是被公司物尽其用的经验,而我当然也是。那个当下呢,绝对是会有点埋怨,但我认为我们的技术可能都还不够纯熟,多多接触是好的。 你可以从中去观察自己其实「不讨厌」做哪些事情,那那些事情是否未来可以 apply 到你的工作上,自己在业余时去做进修,成为你下一份工作的跳板? 所以如果你问说我内心有没有挣扎,其实我没什么挣扎,那从一份职业转作另一份职业,到底花了多少准备呢?我觉得两者之间应该都有重迭至少半年,才开始去作衔接。 也就是说,我可能先从旅游编辑开始,一开始写文章,后来要自己编辑企划、接下来开始设定群众的样貌、找到我自己(也就是个人品牌)的定位,不知不觉,我开始在做一些很像是 Branding 的事,那我下一份工作,也许就可以开始往 content strategist or 品牌企划前进。 Your takeaway:想成为远距工作者,你在「心态」上该有什么准备? 远距工作绝对不是比较轻松的工作,尤其是你的个性要很积极主动,同时要很自律,我有时候会觉得这先软性的特质其实胜过你实际上的专业,例如你懂不懂得被动沟通,听不听得懂对方讲话背后的意思,以及知不知道危机处理?还是一碰到问题,如果没人带你,你就会乱了阵脚? 因此,心态上面,我一定要先把丑话说在前面,远程工作不轻松,你要是一个非常懂得独处以及照顾自己的人,你会不会因为一整天都在家,就乱吃乱喝、作息乱掉,身体经常出状况呢?你会不会因为都没有人和你聊天,就会一直手痒想要在 Line & FB 上面找人聊天,而影响工作效率呢? 因为你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不会有同事在身边,如果你想要扩展交友圈,或者认识更多同业,你必须要自己非常主动去和大家交流,因此如果你是单身的话呢,你可能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孤寂(哈哈)。 不过如果你是计划要去旅行,这样的工作型态也许能够符合你的期望,只是旅行时的交友也要自己主动展开对话,旅行时会面临到的网络不稳、过度劳累、环境适应,自己也要先有心理准备。 想成为远距工作者,你在「技能」上该有什么准备? 老实说,我认为现在远距工作越来越普及,虽然是大宗,但远距的职缺不再只是设计或工程师独占天下了,像是我之前就有介绍过珠宝设计师、塔罗师、专栏作家,他们都是拥有远距工作特质的工作者。 因此,「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技能固然重要,但你也不要小看自己的软实力,例如说沟通能力、分析能力、预测能力(还有看脸色的能力)等等,这些技能都有机会让你找到远程工作。 而除了你的基本专业能力之外,一个远距公司其实更在乎你的人格特质。你是个会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想办法解决的人吗?你是个要别人说一步才会做一步的人吗?你是个负责人的人吗?你是个诚实的人吗?你懂得举一反三吗? 一个远距公司要雇用你,你必须得到它很大的信任,所以你的表达能力、个人魅力、说服力、沟通力,这些都是我认为你可以去做加强的部分唷! (Photo from Zoey) 说了这么多自己的故事,希望你不要介意。 我真心希望这些内容有带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你听完应该知道,我不是一系之间就变成 Digital Nomad 的,这些年的努力,来来回回以及茫然,其实现在回头来看,都不是白费,我相信你有一天也能有这样的体会,所以,请你好好享受自己现在的旅程吧。 -- 本文转贴自:理想生活设计(原文标题:我的转职故事:想成为远距工作者,该做什么准备?(心态、技能篇))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