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5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小心「斜杠」让你效益更低!在职涯初期「斜杠」的三个正确认知

现今社会,斜杠似乎成为了一种趋势,很多人在职涯初期就开始尝试斜杠多重职业,追求多元发展,甚至非常向往有一天能够靠着斜杠的能力成为一名数字游牧者。 像是我之前在身心灵培训课上,接触到一些刚入职场的工程师,当我和他们闲聊起来上课的动机时,大多数人都回我因为不想要一直待在办公室里,想要藉由学习新的技能,拓展自己的斜杠领域,看看有没有机会同步并进,甚至将来摆脱办公室生活。 然而,这样的选择真的适合每个人吗? 也许在职涯初期,专注于单一领域或技能的培养,等在本职工作上达到某些里程碑后,再发展斜杠策略,可能会是一种更有利的发展策略。以下是三个可以考虑的认知: 1. 小心过度斜杠,导致效率更低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从零到一」这个阶段的重要性。 在这个阶段,由于正在建立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会需要经历大量时间来探索与学习。 比方说刚进入科技业,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在初期,你需要学习程序语言、熟悉开发工具、理解公司内部的管理方法,这些都是基础且繁重的学习内容。 但如果此时我们同时还想要开展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斜杠,比如经营一家小型电商,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学习工程师工作的同时,还要掌握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和客户服务等电商知识。 可是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多重任务的学习会对我们的精力产生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很快就会感到疲惫和挫败,连带加速燃尽我们的热情。 因此在职涯初期的三到五年,我们应该专注于深耕一个领域,掌握其规律和知识体系,提升解决问题的技能。并不是说你不能学习新东西,而是在精通本业之前,你应该用工作之余来学习,并且不要急着用新技能来赚钱。 这不仅能够帮助你建立坚实的专业基础,还能让你更快地在该领域内取得成果,从而提升自信心和职业满足感。专注于单一目标,使你能够更有效地分配时间和资源,避免因为多头管理而导致的精力分散和效率低下。 2. 发展斜杠事业前,先思考擅长什么才是你的价值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别拿你的兴趣去挑战别人吃饭的专业」,兴趣是内心的喜好,能够带来个人满足感,但并不一定能够立刻转化为市场价值;而擅长是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满足他人的需求,因此才有机会获得报酬。 比方说一名工程师,他可能兴趣是写文章,但是如果要他一开始就用写文章这个兴趣在市场上讨生活,那恐怕会走得很辛苦,因为比他写得好的人,这个市场大有人在。可是他擅长写 Code,能够有效地解决客户的问题,那他在职涯初期写 Code 会比用写作拥有更好的待遇。 因此,在职业生涯的早期,重要的是要识别市场需求,并区分哪些技能是出于兴趣,哪些则是真正的专长,找到擅长的技能与市场之后,接着专注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可以解决更多问题,建立专业的优势。 当然,还是可以从事有兴趣的事物,但在这个阶段,会比较倾向是以免费或低价分享的模式,而不是去思考建立完整的商业模式。 比方说文章开头提到学习身心灵培训的工程师,如果咨询是他的兴趣,那他同样可以利用假日的时间帮人咨询,并且可以透过部落格、脸书分享自己的接案心得,但主力仍是放在工程师的工作上。 等到在工程师的工作上达成一些里程碑,再去思考如何提升咨询的变现模式,这样做会比较容易且踏实,而不会因为多头马车分散精力,导致擅长的事也做不好,而有兴趣的事又不成熟的状况。 3. 斜杠的目的,不是增加收入,而是降低依赖性 很多人对于斜杠有个误解,以为就是要接很多份工作来增加收入。但事实上,斜杠的目的应该是降低对单一收入的依赖,让自己在面对变动时有更强的应变能力。 比如说,一名工程师在自己的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后,可以开始写技术书籍当作家,或者开设培训课程当讲师。这样,即使遇到公司裁员,他也不会马上失去经济来源,因为还有其他管道可以带来收入。 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在原本的领域已经建立了足够的专业优势,拥有过硬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这些能让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迅速站稳脚跟。 这样的稳定性不仅能让你在职场上更自信,还能为未来的职业转型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 总结来说,斜杠并没有不好,只是在职业初期,还没有确立兴趣与擅长时,应该专注于提升市场价值,建立稳定的职业基础,而非急着为自己手边的所有技能都建立商业模式,这样或许较能在未来实现真正的多元发展和职业成功。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18, 2024

【给远程工作者的健康指南】专业医师的 3 + 2 + 1 建议,教你有效摆脱工作疲劳、身心都健康 

许多远程、自由工作者长时间在家办公,也摆脱不了上班族常有的「办公症候群」,包含消化不好、精神不济、眼睛干涩酸,具备中西医双执照的黄子玶醫師(Apple 医生),将给你一些建议! 我有个从事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相关工作的朋友,在疫情期间,从办公室改在自家卧室办公,这几次联络,他都不断问我:「Apple 医生啊,自从在家工作之后,我也不能出门、开会也是在线开,整天坐在计算机前面,便秘变严重、肚子的脂肪存量感觉也越来越多,怎么办?」 身为远程工作、自由工作者的你也有和我这个朋友一样的烦恼吗?在家工作之后,上下班时间的界线变得不明显,坐着的时间可能也拉长了,各种平时没那么扰人的问题,也就一一浮现。这次,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上班族常有的健康问题有哪些,而你又能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发生吧! 依照我在门诊的经验,朝九晚五(我知道很多人都需要加班,但在此就姑且算大家是五点下班吧)上班族最常遇到的问题有三: 水分补充不足,导致消化不好、便秘等各种问题发生 想补气提振精神却用错方式 长时间盯着计算机,眼睛干、酸、涩 我通常也会给上班族朋友一些健康方面的建议,其中包含了 3 种饮品建议、2 种按摩方式和 1 种随时都能做的伸展方式。以下我逐一来说明。 补水与补气建议 很多人来看医生都会告诉我:「我知道要多喝水啊,但我就是不喜欢没味道的水,喝不下去,还不如不喝了……」 我能理解多喝水对某些人来说可能不是很简单,尤其是在艳阳高照的大热天,冰凉的手摇饮绝对是最优先的选项。不过,这恐怕是一件完全无法回避的问题。 人体中有 70% 是水,肠胃消化营养、身体代谢也都需要水分来促成,如果身体里的水分不足,多余宿便自然容易积累在肚子里,便秘、腹痛问题也接踵而至,那可是场灾难啊! 不过看到这也不必崩溃,以下我将提供一些水之外的饮品建议,协助你避免勉强喝水的痛苦,又能同时做好水分补充。 第一项是蜂蜜水。 蜂蜜有润肠通便的效果,淡淡的蜂蜜水可以让肠胃吸收足够水分,也可以帮助蠕动加速排便。因此每天中午用餐过后,我会开始喝些蜂蜜水,既补水又帮助消化。 此外,情况允许的话,我也会准备像是木瓜、火龙果、香蕉、奇异果等富含酵素、纤维的水果当点心,同样能协助肠道蠕动,达到润肠通便的效果。 第二项是「粉光蔘」饮品。 超过下班时间还要加班赶工,是许多上班族的真实日常。想减缓一整天累积的疲劳感,你可以用「粉光蔘」泡茶来喝。 相较于「高丽蔘」,粉光蔘的性质比较平和,中医常用来补气,生津止渴,对熬夜身体燥热的上班族来说,也会比「高丽蔘」更合适。 第三项是「玫瑰花茶」。 如果你已经忙到压力爆表、极度烦躁、胸闷头痛很「烦闷」,你还可以准备一些「玫瑰花茶」,无论是放在办公室或是家里都很不错喔! 一方面,你不必担心甜腻的饮料增加腹部负担;另一方面,「玫瑰花」有疏通肝气,舒缓精神压力的效果,喝起来气味芳香也会让心情变好许多。 以上就是我针对补水和补气的一些建议。 不过我还要额外提醒一件事情,上班族每天上班必备好几杯咖啡,有人可能是为了提神,也有人是已经习惯一定要喝咖啡才有开工「仪式感」。 适量喝咖啡来提振精神是没问题的,但你也该注意,咖啡和茶类富含咖啡因,虽然可以提神,却也会让身体水分流失喔! 真要喝的话,建议你可以和我一样,尽量在上午时段喝就好,并且加紧补充水分。让咖啡因作用可以有一整天的时间淡化,也不至于影响水分吸收以及晚上的睡眠状况。 有些人会在加班时喝咖啡提神。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咖啡的属性是偏「燥热」的。你想想,晚上熬夜已经让身体越来越燥,燥热的咖啡加上火气满点的身体,那就像项目出包延迟交货,老板已经很火,你赶紧跟老板说:「都是因为某某部门不配合,我们才会延迟交货…」这只会火上浇油,让状况越变越糟。 所以狂喝咖啡未必是好事喔! 总的来说,以一天的时间轴来看,你可以在早上喝点咖啡提神,中午过后喝蜂蜜水(亦可搭配水果帮助消化),下午疲倦时喝粉光蔘茶补补气,晚上下班喝点玫瑰花茶来舒缓压力。我经常也是这样做的喔! 正确补水与补气后,我们接着学习 2 个按摩方式! 上班族常有的第三个问题就是眼部干涩痒。 上班整天都要盯着计算机或手机,一整天下来,眼睛难免吃不消。这该怎么办才好呢?其实,按摩眼睛周围的几个穴位就能有效舒缓不适喔! 真的很疲倦时,你可以试着闭目养神,利用五分钟按摩眼睛周围: 依序点按内眼角上方凹陷处的的晴明穴 ── 眉头下方凹陷处的攒竹穴 ── 眉毛中间的鱼腰(瞳孔正上方)── 眉尾凹陷处的丝竹空穴 ── 眼尾凹陷处的瞳子髎穴 ── 侧边的太阳穴 ── 瞳孔正下方眼眶骨凹陷处的承泣穴 ── 瞳孔正下方约一个大拇指宽的四白穴 可以用双手食指的指腹针对上面的穴位,每个位置按揉五到十下,最后,将手掌心摩擦热热的,再轻敷在眼睛上「收功」。当眼睛再张开时,就会恢复明亮清晰,有「重见光明」的感觉喔! 讲完了眼部按摩,接着,呼应文章一开始我的朋友提出的便秘问题,我也想提供另一个按摩建议。 久坐容易造成便秘或大腹便便,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可以尝试「按摩腹部通便法」。 首先,将双手重迭放置腹部下方,大概是肚脐外侧三指宽的位置,从腹部右下方开始,稍微用力压肚子以「顺时钟」方向转圈按摩30圈。这个动作可以帮助消除胀气,促进肠胃蠕动,提升排便效能,改善大腹便便的窘境。 延伸学习:再教你一个最简单的伸展纾压法! 以上,我们已经针对上班族常有的三个问题,以及便秘困扰做了说明,相信你已经学会一些可执行的做法了。 在我的专业「中医」这个领域中,我们非常强调透过调整日常生活方式来改善健康,达到所谓「上工治未病」的最高境界。换言之,你可以透过一些小小的调整,及早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文章最后,我也想提供一个非常简单、我也非常爱用的伸展纾压法给你参考。 上班难免疲倦又压力大,除了透过上述的保养方式来减缓不适,你也可以利用五分钟的肢体伸展,让身体的气流动的更顺畅些。 首先,试着把双手向上延伸,感觉像是要摸到天上的白云般,再来是往两侧伸展,同时将身体稍微往后压,向外延伸到感觉要摸到墙壁般;运用肢体伸展松开肩颈跟胸廓,让身体的气运行通畅舒缓疲倦感,还可以改善胸闷、气卡住的状态,让心情也能更加开阔! 以上 3 种饮品建议、2 种按摩方式和 1 种随时都能做的伸展方式,你都记住了吗?在家工作时,你也可以透过这篇文章的指引,正确照顾自己的身体健康。 人的身体是很奇妙的,平时的松懈可能累积出将来的大问题,而学会用正确、简单的方式保养身体,长时间下来也能让自己变得更健康!如果你想向医生学习更多实用的保健方式,欢迎把握【VP011天天用得到的现代中医知识与养生指南】超早鸟优惠,用小投入杠杆一生受用的健康知识。 -- 本文转贴自:大人学 黄子玶(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3, 2024

如何解决不在线 / 不实时打开讯息处理的焦虑?数位游牧者必学的生活平衡 3 招

当我们随时都在在线时,大量的实时通、社群讯息通知会让我们失去很多专注时间。睡前如果还在保持上线,可能因为使用手机的蓝光,加上讯息干扰带来的焦虑,以及未完成事情的烦恼,导致我们睡不好。 在生活中随时保持上线时间,可能让我们无法专心享受休闲、家庭乐趣。在工作中如果每分每秒都在在线,也可能造成工作更频繁的切换,于是效率降低。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过这样的情况: 假日的时候还是随时拿着手机在响应各种临时讯息,或是忍不住拿着手机上网追各种新信息,但是同一时间又要兼顾假日的生活活动,例如那时候可能正在跟家人一起旅游,或是跟好友一起用餐。结果两头忙碌下来,一天过后,我们只觉得整个人依然处在焦躁状态:假日的活动因为不断的其他干扰而没有留下充分体验的回忆,但是工作上的讯息、网络上的信息也因为当下其实没有时间好好处理,也是响应得零零落落,整理得不够到位,结果只觉得事情变得愈来愈繁琐,没有因为自己随时上线而变得更好。 可是,有时候工作上就是有许多难以掌控什么时候出现的讯息、邮件,也确实需要处理怎么办?或者最近每天那么多 AI 工具与新闻,如果我不随时追踪,会不会错失了某些关键机会? 而且有时候确实就是无聊没事做,这时候忍不住上线,却也往往造成上线时间比预期更久,流失掉的时间换来的还是只有焦虑? 或许脱机专注处理要事的优点,我们可以想象,只是很难做到。 而且现在的工作与生活都很难完全脱机,甚至有时候必须上线才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如何设计自己的上线、下线时间呢? 先设计上线时间,而非先强制隔离时间 要让自己脱机,对于已经习惯随时接收通知与消息的你我来说,反而压力很大,因为担心自己是否会遗漏重要的消息(虽然结果是往往不会)。 但也因此,其实要设计自己脱机时间的第一步,反而应该先设定自己的上线时间,只有我们明确知道自己上线的节奏与时间,并且知道这样的时间足够应付我们的需求,我们才会放下压力,开始设计真正的脱机时间。 例如我分析自己查看电子邮件的节奏(每个人都不一样,并非是建议这样的节奏),是每个中午前、下班前各查看一次即可。有时候遇到工作特别忙,我便明确在待办清单写上这样的安排,让自己知道会有时间查看邮件,但现在先专注在目前工作吧! 又或者我也有设定自己要用来查看 Feedly 或社群的时间,主要是早上出门前、中午刚吃完饭的时候,这个节奏是帮助我可以接收到有助部落格写作的新消息、新素材的节奏。这样一来,其他时间就是专注完成任务或真正写作的时间。 到了假日,我也会设定什么时候要查看实时通的时间,例如早上一起床先处理一轮未读且需要处理的部分,傍晚跟家人的休闲活动结束后,再处理一轮。 先设定自己真的需要、真的有效的处理邮件实时通、社群消息的时间。这样在真正工作或生活中,反而会放下还没看、该不该看的焦虑。 我们聚焦的不是脱机,而是设计最适合的上线节奏。 设计休闲、工作任务,专注在具体产出 直接设定脱机、隔离时间虽然很直觉,但我的经验是,就算用了再厉害的「断线」工具,在我身上的效果也往往只是暂时的。一旦忍不住想要上线,我有无数种方法可以让这些工具失效。 或许换个角度思考,有可以让自己专注投入的生活活动、工作任务,是不是自然就会切断在线干扰呢? 例如当我希望周末时间可以专注陪伴家人,养成不要没事拿出手机来看的习惯,那么除了利用工具禁止上网外,或许更应该先做的是设计一个有趣又可以专注投入的生活任务。(延伸思考:简单把生活变成任务,就能赢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当我希望通勤等零碎时间不要被滑手机上网快速消耗,而可以在脱机思考时产出一些文章草稿、节目企划等等具体内容。但是,这时候后者的产出往往也需要依靠手机(例如笔记软件),所以不太可能只是禁止使用手机或上网,而如果一旦拿出手机又不知不觉被其他分心事物拉去注意力怎么办?或许我们因此更需要先设定好零碎时间想要并且可以产出的明确成果,这时候才不会因为「不知道要做什么,以及不知道做了什么有什么结果」,而总是不知不觉被打发时间的其他事物干扰。 设计更集中的工作节奏与流程 担心没有随时上线响应最新讯息,或是焦虑没有随时上线跟踪到最新新闻,这在所难免,我也会有这样的心情。只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随时上线处理最新讯息、跟踪最新新闻,是处理这些讯息、新闻最有效的方式吗? 例如在通勤的过程中追着新讯息、新文章,看到一个重要讯息想要响应,可是手机上打字不方便,于是很可能牺牲了好好响应一个完整讯息的方式,变成只是简单回复初步想法。有时候重要讯息需要我们去查询数据、在笔记中仔细思考,撰写正式有效的响应,但是在通勤中很难这样做,于是只传出了片段的讯息。而对方也开始响应一些片段的讯息,最后在这个断断续续的通勤上线处理过程中,一件事情有可能信息变得更破碎,处理过程产生失误,失去了完整有效把任务确认好的机会。 最后任务有可能因此更容易漏东漏西,要花更多时间追逐补充,而处理任务的双方也变得更琐碎焦躁。(延伸阅读:为什么我会避免在邮件、实时通,甚至待办清单中直接完成工作?) 一直处在上线状态让我们容易陷入焦虑,事情也不一定处理得更好,反而很多时候一直在响应破碎的讯息,最后工作流程也变得很破碎,并且很多当下的回应还来不及深思熟虑,更会增加事情的变动。 于是一直上线,让我们工作流程更分散,却也让我们无法好好处理完最重要的任务。 如果结合前面两个方法: 先设计集中上线时间,于是就有脱机专注时间 先设定有产出的任务,于是相对不会被在线干扰 我们或许可以思考这样的工作流程: 有固定的上线时间,目的是在上线处理时自己保持一个「真正可以处理」的状态。意思是那时候自己可以把破碎的在线讯息进行统整,可以在遇到新讯息时重新思考自己任务的流程。这样一来反而比随时上线但无法充分处理,达到更好的任务处理效果。并且在固定集中的上线时间,可以把破碎的在线讯息真正有效统整成任务系统。 可以用节奏作为概念,例如先一个小时专注完成一个任务阶段产出,然后再上线 20 分钟快速旦专注处理杂乱讯息。这样一来,无论是重要任务,还是新的杂乱在线讯息,反而都能各自获得最佳的处理。 小结 常见的时间管理方法,可能会告诉我们无论如何就是要给自己一个完整的脱机专注时间,彻底断绝与在线的往来,这当然也不失为一个沉淀心情与思考的好办法。不过或许我们可以每一个月有一次像是这样的「休耕期」来与世隔绝,做一个转换。可是平常大量的工作与生活任务,在每一天、每一课的日常流程中,我认为也需要有适度的脱机设计。 而常见的脱机工具、专注工具,如果有时候真的对忙碌的我们没什么效果时,或许我们可以思考真正的问题不在工具上,而在工作流程的调整上。所以这篇文章尝试从设计工作流程的角度,提供大家几个可以试试看的方法: 先设计上线时间,而非先强制隔离时间 设计休闲、工作任务,专注在具体产出:产出过程,往往就让我们更容易专注在当下,自然就没有脱机、上线的问题 设计更集中的工作节奏与流程 这篇文章不是要鼓吹透过脱机来充足心灵,而是因为随时上线本身,就可能是一个更没有效率,更无法有效处理工作的流程。 如果你正处于好像随时工作、生活、各种不同任务混杂在一起的焦虑,稍稍感觉到在不断响应消息、追信息的过程中好像反而失去了好好处理的余裕,那么希望这篇文章提供的三个不同思考、设计角度,可以让你试试看是否有效。 -- 本文转贴自:电脑玩物(原文标题:这样设计离线、上线时间,不依赖专注工具,兼顾工作与生活平衡)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拥有好点子或技术,创业就能成功?懂得「经营」才是成功关键!

上面这幅画是 Mark Rothko (1903-1970)于 1961 年所绘的「橘,红,黄」(Orange, Red, Yellow 236*206 cm)。 在你继续往下阅读文章之前,请花 30 秒好好看一下这幅画。 因为这幅图在上个月中于纽约的Christi公司以 8,688 万美金(约当台币 25 亿 6000 多万元)的价格拍卖出去。 据说,是现代艺术领域截至目前为止最高价的一幅拍卖作品。 对我们大部分没有艺术素养的人而言,这价格恐怕贵到不可思议了。 看起来不就是红色的底图画上两个大小不等的橘色长方形,然后上面又随手多擦了一条粗粗的黄线。 这样居然就值台币25亿元了~? 大家晚上回去要不要翻一翻自己幼儿园时的涂鸦呢? 搞不好你也有一张类似这样的作品喔!就算小时候没画过,现在要你画三个颜色不同的格子你会画不出来吗?应该是可以的吧? 所以,有没有兴趣来现代艺术的领域赚取下一个属于你的 25 亿元呢? OK、没关系,先别急着告诉我答案。 因为还有另外一个 Mark 的事业在五月间也不断地在新闻上出现,我们可以一并看看他的故事。 这位 Mark 的新闻就是 Facebook 的 IPO。 上个月的五月二十二日,Facebook 正式在 NASDAQ 以 USD$38 元的价格发行。 估计在发行当日,公司的总市值高达 1040 亿美元。 而 Mark Zuckerberg 本人推估将因此获得约 200 亿美元(6000 亿台币)的身家。 如果 6000 亿这数字对你没有感觉的话,可以想象一下台北 101 大楼。 当年台北 101 的造价是台币 580 亿元;6000 亿台币等于是能拥有 10 栋 101 大楼这么多的钱。 尤其若大家看过社群网站这部电影的话,Facebook 一开始也不过只是大学男生宿舍里头的一个怪点子。 他们没有买卖商品、没有存货,唯一做的只是网站架设、程序撰写、与会员招募。 就如同「橘红黄」那幅画一样是做着技术上没甚么太高难度(是吗?)的事情,而最后居然席卷全球,并让创始者赚进了等同于 10 栋 101 的资产….. 画家马克的案例有多让人想模仿我不敢说,但社群马克的案例应该是非常的「激励人心」,也因此有无数的年轻人想涌入到这网络创业的淘金洪流中。 当然,这类网络淘金的故事,起点也不是源自 Facebook。 1990 年开始,网络造就大亨的故事就时有所闻。 就算在 2000 年.Com 泡沫让 NASDAQ 从 5000 点跌回1108.49(@2002/10)后,这种梦想也还是一直留在很多人的心底。 虽然现在网络创业远比 1990 年代难多了,但偶尔媒体上还是会出现几个类似 Facebook 的故事,如甚么三五好友一起写了甚么网站最后拥有数百万会员、或是甚么人写了甚么稀奇古怪的软件被大厂买去,也一直冒出一些看似机会无限的新平台(如 Apple 或 Android 的 App Store)。 多少让人有种「做这事情要成功实在很简单」的错觉(虽然从我眼中来看,这条路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写到这里,有人可能以为我打算批判网络创业这件事。 这倒就误会了,因为我一直相信年轻人想创业是好事。 至于要透过甚么媒介→无论是想当社群大亨或是现代艺术家,其实都是有机会成功的。 唯一有问题的,是很多人把重点放错位置了。 很多人持续有个迷思:认为这些人创业成功的关键是因为拥有一个刚好被大家喜欢的绝妙点子(或技能)。 尤其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有机会帮一些公司或朋友检视营运计划(BP)之类的东西,发现很多人在创业时都仅把专注力放在点子的说明(强调这点子有多棒、有多独特)、或是如何做网络营销、会员招揽、搜索引擎等事情上;可是核心基础的考虑却往往简单带过。 但从我的观点而言,把「点子」当成「唯一重点」的思维,跟从来没画过图的人想立志靠抽象画致富在本质上可说是一样的可笑。 因为,除非你已经确定自己天纵奇才、已经是名人、或是已经有充分的基础(金援与技术与经营团队),否则单一点子(或技术)的创业几乎99%会在「能带来稳定金流前」就被消灭了。 换言之,想创业是好事,但若背景条件能力智商都跟我一样仅是平凡人的话,那或许应该要更「脚踏实地」一些。 所谓脚踏实地,指的是该在创业前,应该花时间好好学一学「经营的基础」。 台面上最有名的画家鲜少是一出道就在画抽象画。 必然是先把素描、构图、色彩、各种媒材的特性学好,等这些基本技能有了,才有办法反璞归真的透过简单的线条与笔触绘制出抽象与意境的作品。 比方说,毕加索也是一步一步从素描、古典艺术的手法扎实练习起来的。 意念性质的作品都是后期见山不是山后才出现的。 若你只看最终结果,觉得好像那些作品都很简单(如橘红黄)、没甚么技术含量,但实际他们可是经历了长期的人生,一步一步从基础慢慢走到那些线条简单却能传达强烈意念的终极作品。 上图是毕加索早年的作品(1921 的读信)。 这作品可完全不似一般人对于毕加索作品的印象,表示毕加索在走入印象派之前,也是有扎实古典艺术训练的。 想当创业家的年轻人也该一样,不该被那些靠一个单一产品、技术、或点子赚进数亿元的故事迷惑了。 那些故事很多是特例,是一般人未必能轻易模仿的。 很多人前期的努力也未必会在媒体上充分揭露。 你在起步之前,其实更该思考你在财务、营运、管理、与策略上到底有没有扎实的基础与知识? 但到底甚么是所谓的基础知识呢? 我觉得是 1. 管理会计 2. 经营知识 3. 流程意识 4. 传统的营销知识(网络营销只是其中一小块)。 而这四项知识中,又以管理会计最为基础。 (注:拥有基础知识的下一步才是思考 Business Model,请见创业成功的九大要素) 就算你是一个已经觉得自己有个好点字的人;在你真的决定要去青创贷款开始第一步前,请问问自己,自己的成本概念如何? 你了解如何计算产品的毛利率? 你了解如何定价? 你的固定成本有哪些、是多少? 你的产品要卖多少才能打平? 如何评判成本结构哪块太高了? 如何评判哪里有降低成本的空间吗? 甚至你具备基础的财报阅读能力吗? 东西真做出来了,成本结构能为你带来正的现金流吗? 东西做出来之前,你的营运资金又要从那里来呢? 以下面这张Income Statement的内容为例,你能看懂八成吗? 你能了解这间公司的营运状况为何吗? 借用自http://business-accounting-guides.com/profit-and-loss-statement/ 如果这些知识你根本不具备,或连上面这简单的 income statement 都看不懂,那有没有好点子在九成的时间都将毫无差异。 虽然下面这句话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但是还是要再强调一次:我个人的偏见是,一个生意要成功,经营比点子更重要。 因为一个具备经营能力的人,就算跟隔壁卖类似的东西也有机会「活下来」(试想想台北市博汉区以及光华周边)。 但一个只具备好点子却缺乏经营能力的人,最终「99%」会被市场打败。 虽然有 1% 的人因为机缘与天才而在媒体上成名;但更多空有好点子及好技术的人,其实根本没办法维持公司营运所需要的现金流量,而在成果出来前就倒闭了。 此外,缺乏经营能力的人,若点子不够让你一夜成名,那你将立刻面对蜂拥而出的模仿者(Copy Cat)。 这群 Copy Cat 通常还不是小厂,很多都是上市上柜的大公司。 举例来说,Android 以及 iPhone/iPad 的平台上,一些素人开发的好点子根本原厂之后就自己抢来做,把相关功能在下一版本的 OS 中免费包裹。 这种情形你能拿它如何? 就算来竞争的 Copy Cat 不是原厂,它们也可能比自己更有经营概念 →知道如何控制成本、降低库存、定价灵活、营销全面。 你若没准备好,再好的点子最后也可能只是为人作嫁。 所以,除非你已经有金援、有完整的团队、或能立刻把点子商品化,否则连如何让公司稳定活着都不懂时,一个还没发展的点子是要如何从市场取得暴利? 要以这样脆弱的基础就想创业? 那其实不过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投机罢了→看别人好自己也想冒险赌赌看。 若是如此,那还真不如集资去买乐透,搞不好胜率还大的多喔~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4, 2024

泰国联合马、越等东南亚国家 拟推出六国「联合签证」

泰国一直以来都是数字游牧、观光客旅游最爱去的国家之一。为增加观光收入,泰国预计联合东南亚国家,包含柬埔寨、寮国、马来西亚、缅甸及越南,参考欧盟申根计划,推出六国联合签证,让观光客可以畅游六国。 不少泰国旅游业者赞成这项计划,也呼吁把签证效期从 30 天延长至 90 天,鼓励旅客长期停留。 但这项政策的推动可能还要再等等,一些专家提到,要协议出六国联合签证,还需要参考六国的发展水平、移民标准、法律规定等,要达成共识、同步批准,并不容易。 近年来,泰国积极刺激观光,去年就对台湾祭出短期免签政策,自去年 11 月 10 日,至今年 5 月 10 日,持台湾护照可免签证入境泰国旅游,停留期限为 30 日。 如今,又将推动六国联合签证的拟定,这将更将有助于长期旅客、数字游牧者,以及跨国的商业人士往返东南亚各国。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2, 2024

结婚、当爸妈,还可以数字游牧吗?试着让工作配合生活,别被工作绑架!|MiVida 创办人 凯若|Podcast 数位游牧志

数字游牧、远程工作、自由工作、个人接案等等的概念,让许多想要找寻工作与生活平衡,追求理想生活的人跃跃欲试。 可是很多人会问:「这是不是只有单身者的专利,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学校刚毕业,没有家庭、没有小孩,所以他可以去环游世界。可是万一我们到了三十岁、四十岁,要成家、立业,甚至要带小孩,是不是就不太适合,甚至应该找个好好稳定的公司待着呢?」 不一定唷! 从台湾移居欧洲十多年的凯若,现在定居西班牙瓦伦西亚,他是两个小孩的妈妈,同时也是一个创业家、自媒体工作者、作家。 不同于他人觉得有家庭有小孩就要稳定,反而凯若是先有了小孩,才开始想要数字游牧。远程工作已经有 20 年经验的他,甚至出了《数字游牧》一书,是许多数字游牧新手、对数字游牧感兴趣的人必读的指南。 这次的《大人的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系列,凯若就分享他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以及他身为妈妈,如何兼顾事业、家庭与数位游牧的梦想。 找到属于自己的北极星,妈妈依旧可以兼顾事业与家庭 20 年前,凯若刚怀第一个孩子时,就因为想要多陪伴小孩,于是开始思考工作与生活的不同可能。原本的他想当个全职妈妈,可是看着户头的数字越来越少,肚子越来越大,让他感到有些焦虑。 一开始他先从接案、编辑等工作开始,但这实在很难赚到钱。 有一天朋友问他要不要试试看「婚礼顾问」这个工作,让他开始创业踏上这一条路。一开始凯若仍要四处奔波于婚礼现场,但为了可以自由的,掌控自己的工作时间跟地点,于是在连笔电、wifi 都不是那么普及的年代,凯若试着开始转型成远程工作者,负责婚顾人才培训与团队营运。 解锁了时间跟地点自由后,凯若也开始尝试其他不同的副业。 在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上,凯若以自己为同心圆的核心,试着思考自己想过怎么样的一天,来安排时间,将一天的时间进行切割,像是安排三个小时办公、两个小时副业、安排午餐、接送小孩等等,为了不要让工作影响到接送小孩,凯若下午三点后就不做工作。 凯若也提到,台湾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女性,但常常因为要照顾小孩,放弃了自己的职涯。凯若用自己的经历,也开始鼓励甚至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同样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寻求平衡的妈妈们,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强迫自己融入异国文化,而是找到自己最美的模样 在一次前往马尔代夫度假的时候,搭着船在大海中的凯若,发现仍然能收到手机讯号,这让她突然意识到:「我可以从任何地方工作!」原本就热爱旅游的她,开始了数字游牧的生活。 十年前,凯若随着德籍伴侣移居德国,而后喜爱旅游、数字游牧的他们,不希望一直待在同一个地点,在旅游过多个城市后,决定举家搬至西班牙。凯若再次创业,成立「MiVida 就是生活」地中海选物电商品牌。 凯若提到,他们十分尊重小孩的意愿。当时,他们决定要搬到西班牙前,儿子的年纪还太小,于是她问了女儿的想法,当时女儿 15、16 岁,也很热爱体验新的文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很多人会好奇,有了小孩该怎么要数字游牧,甚至是旅居不同城市,不怕有教育、语言、文化冲击等等的问题吗? 在教育上,凯若提到虽然曾有考虑让孩子自学,但在德国和西班牙,自学是法律不允许的,且她相信,专业的事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处理。同时,凯若也希望孩子能够在学校里建立自己的人际圈,有自己的足球队、好朋友,所以他们四处为孩子们寻找合适的学校。 面对不同文化的适应问题,凯若说:「我从来不会叫他们要融入别人。」凯若不会勉强他们要去交什么朋友、做什么事情。反而就像是他自己一直以来的信念一样,将「自己」当成核心。 回忆初到国外时,凯若的女儿曾是韩国偶像团体的狂热粉丝,却发现欧洲的同学几乎没听过这些团体,有时甚至会遭遇嘲笑。然而,她的女儿非常成熟地表示,你有你喜欢的东西,我也有我喜欢的东西,彼此尊重就好。 在家庭生活中,凯若也不限制孩子只遵循单一文化,无论是德国、台湾还是西班牙的文化都融合在他们的生活里。她也发现,沟通不仅依赖语言,更在于彼此的意愿。只要有沟通的意愿,即使语言不同,也能顺利交流。 现在,凯若很欣慰地看到,孩子们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最舒适的生活方式。 最后,凯若鼓励大家:「你相信你自己最美的地方在哪里,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然后常常想着,我如何把这个美,这么好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其实我们的生活就会很圆满。」期许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美丽模样。 如果你对凯若的故事感兴趣,欢迎收听《大人的Small Talk》数位游牧志 SP15:我是因为孩子的到来,才选择数字游牧之路|MiVida就是生活创办人 凯若 专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November 1, 2024

个人品牌定位不精准,导致商业模式设计困难?自媒体创业家 Zoey 针对个人品牌定位的策略分享

你是否一直在烦恼自己品牌定位不精准的事情?总觉得内容难产、受众样貌不明确、商业模式设计困难,甚至是营收踢到铁板,都是因为源头的「定位」不明确,期待着摸索出自己的特别定位,来凸显你的个人特色,藉以解决上述问题呢?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与你分享我个人在「品牌定位不精准」的议题上获得的新领悟。 【用听的】收听本文 ↓ #266 #Zoey|烦恼定位不精准吗?如何透过梳理思考脉络厘清品牌核心价值 对品牌定位不精准的自我怀疑 从 2022 年开始,创作者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产业竞争激烈也让我很有压力,即便我喜欢自媒体营销,也满擅长品牌定位策略,但对于成为自媒体经营大师这样的职涯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憧憬,我一直都认为,我想要的是一种生活,而不是一份工作。 而如果想要的生活,是能透过自媒体或远距工作来成全的,那就去学一下,但如果经营个人品牌或创业是没有办法带我接近我想要的生活,我或许就不会选择这条路。也就是说「主题」就像是工具,它不是我真正忠诚想为他效力的对象。 我想创造的一直是一种 lifestyle,如果有变成品牌经营达人,那也是附加价值;我的核心主轴是设计一个能让你有钱、有爱、有意义、自由、自主、对齐且和谐的生活,而自媒体就只是众多方式中的其中一种。然而,作为一个个人品牌,以 Lifestyle 或上述说到的核心主轴作为品牌的「定位」,跟其他有明确「主题」的品牌相比,就显得不是那么简单易懂,也导致我一直很不安的想要找一个「简单易懂的说法」,就是深怕观众看不懂,自己也说不清。 比迎合市场更重要的,是尊重我到底想做什么 经过了将近一年的摸索与尝试,我依然不觉得自己找到了明确定位,似乎就像是不断踢到铁板,连在熟悉的领域都做不起来,我开始在想:自己还有什么竞争力? 这定位似乎越找越模糊、节目排名似乎也越来越下降,而这些我认为是负面的发生,都让我更加认定自己缺的,就是一个具体明确的主题!好像如果我有了它,就能解决我所有品牌的问题。 然而,某天我跟我先生提到了这个烦恼,我说:「我的主题好像很发散,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很难凸显出自己的特色。」 老公就说:「那听起来你不是没有明确方向,你只是有很多方向。」听完的霎那似乎给了我某种当头棒喝,我心里就浮现一股声音:「对,有很多方向,有什么不好吗?」 奇妙的事,同天下午,我有一位咨询的学生,带着类似的问题来找我咨询,当时我就问他说:「如果能选中那个精准的定位,究竟会为你带来什么?」 那个学生说:「安心感吧,比较知道可以朝哪个方向火力全开」而这番话也让我深有同感。 其实很多方向并不会让我恨之入骨,但总会觉得如果可以专注在一个方向,或是就可以带来安定的平静感吧⋯⋯ 这时,学生突然说了一句:「像我就觉得你是同时讲多个主题,但又融合得很好的品牌。」 我就很下意识地回答:「我之所以没有特别选择只聚焦在一个主题,是因为这些内容对我来说都一样重要,我觉得比迎合市场更重要的,是尊重我到底想做什么。」 说完这句话之后,我非常讶异,那个感觉就像是我说完了,才意识到我说了这句话,我说完了,脑袋再跟上并理解到:「原来我是这样想的!」 担心品牌定位背后的心魔是什么 我开始问自己:如果能找到一个明确的方法论,有了这些明确的受众与内容方向之后,究竟能带给我什么?是我准备题材和产品会更有架构?能为我带来更好的收入、知名度、影响力?而有了这些,究竟能带给我什么?带给我喜悦?成就感?安心感?满足感? 我开始发现,其实品牌这回事根本没必要这样拐弯抹角,也就是说,如果我现在就做得很开心,即便我的题材方向发散,我可能也不会觉得这会是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只要感受上是很有成就感,而且做得心满意足,管他定位明不明确,都会自成一格。 品牌方向发散会让我们感到缺乏安全感,而不断地想要追求品牌成效、营收结果来感到心安是人之常情;然而,当你把成果看得愈来愈重,你也会因此越来越焦虑,于是开始将一切品牌定位不精准视为问题,然而真相,往往不是表面上所看到的这些。 在我刚开始做佐编茶水间时,根本就不知道要怎么做品牌定位。我的品牌没有知名度、也没有赚任何一毛钱,但当时的我从不会觉得「只要有了定位,我的品牌就会做起来了」,当时的我就是每天下班后写自己想写的、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认为重要的、值得做的,一切都非常的纯粹。 回想当时,是被满满的成就感与喜悦包围着,我从不质疑自己这么做对不对、做的好不好,我的满足感,从不是来自于品牌精准定位,傲人的销售成绩,而是照着自己的意思随心所欲所带给我的踏实的自在与平静,我觉得我太想念这件事情了,而我要的,其实,就是那股随心所欲的自在踏实感! 延伸阅读:【我,是谁?EP.1】看似人生胜利组,为什么却不快乐?我到底怎么了? 别追求心安,要追求内在的安全感 邀请你反问自己:你是不是在找一个外在答案?来填补你内在的不安全感?你是否总是希望有个老师、一本好书、一个突然其来的奇妙灵感,或是神明的某种启示,为你带来解答?如果是的话,你需要的,真的不是答案本身,你需要的,只是让自己心安。而这就是让自己从外在力量,转化成内在力量的绝佳练习时机。 当我们需要一个外在的定位或答案时,我们的力量是从外在来的,只有外在的某些东西符合了你的期待,你才能感受到安全感与力量感,但是,我们其实还有另一种做法,不用绕一大圈,甚至可跳脱时间和空间,那就是让你的力量来自内在,与你分享目前我试过觉得挺有效的方式。 1. 看清楚得到这个答案,究竟能带给你什么 我发现,我在生命当中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真的就是自由自在,只是我的某些限制型信念不断灌输我:「天底下没这么好的事,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应该会更复杂一点才对吧?」也许我认为理想生活是辛苦拚来的,如果没经过什么样的挑战,就感觉有点不配得? 这也是之所以绕了这么一大圈的最主要原因,因为我不相信自由自在可以这么容易,我的思想堆栈误以为,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肯定是要有某些作为、某些努力,才能抵达自由自在的境界。看见了这一层的限制之后,我也发现,其实我真的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都可以帮助自己回到自由的状态,真的没人、没事在阻碍我,只有我自己不准我自己这么做而已。 2. 选择让你的力量与安全感来自内在 我觉得内在力量很神奇的地方在于,只要你愿意给它力量,它就会有力量,所以你一定要先愿意试试看、相信看看,这绝对是第一步。当我需要内在力量时,我经常会对自己这么说: I don’t care how I feel. I don’t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I don’t care how much time it will takes. I’m safe, I’m free, I’m living my dream. It’s done, it’s done, it’s done. 告诉自己你现在就是安全的、自由的、活在梦想中的,告诉自己你已经跳脱自己的情绪、跳脱环境空间、跳脱时间,解放自己,现在你不需要外在来拯救你,你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让自己获得安全感,你不再需要响亮的头衔、精准的定位、厉害的营收、大量的追踪,来感到心安。 你也不用再花所有的力气跟时间去维持这些追踪、头衔、营收,而是,有这些东西非常美好理想,但是没有,真的也没关系了,你不再感到有关系,你不再焦虑,不再不安,你没事了。 任何看似成功的路都是累积出来的 回头看这几年走过的路,我发现,让我真正痛苦的,都是生命中的那些「制约式目标」,那些制约式目标,是我限制型信念的呈现,我已经封闭的认为「明确」才是解答,导致我根本看不见更辽阔的世界,看不见内心真正渴望的,就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如果我有勇气全照着自己的意思,那我的品牌即便没有主题方向,也会不断地有产出、有进度,而这些的累积,很可能也是帮助我发展出定位的重要素材,这些分享会累积成一种风格,而风格则成就了你的独特性。 你也许会想要找到一个「对」的风格、「对」的方向,再踏出那一步,但殊不知,所谓的「对」,其实是数量与质量的总和。有的人会说正确的路,就是走起来舒服的路,但是你如果没有数量和质量的累积,你要用什么来评估你走这条路是舒服的呢?也有的人说,正确就是能看见成功的路,但是没有数量和质量,会有成功的结果吗? 如果我们能把一切都看作是一种实验,让失败跟成功都同样有价值,那这条路真的会顺利很多,而顺利、顺流、舒服、自在,不就是你要的吗? 延伸阅读:达成了目标还是不快乐?你是不是也被「制约式目标」给困住了呢? 不急着解决问题,问题才会被解决 有时候我们明明很不喜欢被定义、被贴标签,但又会做出一些奇奇怪怪的行为,帮自己贴标签。也许做自己、随心所欲,需要比想象中还大的勇气,我们经常为了放松放心而过度努力,为了找回内在的平静而过度心急,你看,这是多么互相矛盾的状态呀! 有没有可能就是因为你急着想解决问题,这个问题才一直无法被解决,就因为你急着想放松,所以才一直无法放松?其实,「定位不明确」真正要我们面对的,是心中那股不安全、不舒服的感觉,而不是主题到底清不清楚的这回事。 我要看见的是那个不平静的感受,究竟是在告诉我什么?想提醒我什么?而不是一昧的认为,我就是要立下新的目标、找到新的方式、破解什么密码,这种制约式目标,很常才是让你痛苦的原因之一。 本文结语 愈是竞争激烈的市场,就愈需要锻炼自己从内在找回安全感的能力,现在的我发觉,或许的确是需要重新整理品牌,但并不是外在的品牌经营策略,而是内在的核心重点,你需要重新整理你花自己宝贵的业余时间,来投资在这件事情上,究竟是为了什么? 找回你的初心和核心驱动力,确保你做每件事情是都是这个初心的延伸跟展现,你真的就会安心很多,你也真的就会开创出自己的风格了。 -- 本文转贴自:理想生活设计(原文标题:你也在烦恼品牌定位不精准的事吗?和你分享我这些日子以来的顿悟)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December 18, 2024

数字游牧、在家工作者的 7 种反常秘辛|异常梦幻的工作型态,不会来自正常的工作模式!

异常梦幻的工作型态,不会来自「正常」工作模式 在曼谷的清幽水池边在线直播、在纽约繁华的第五大道饭店教课,都是我数位游牧的经验。 数位游牧者不但工时短,收益还更高,这些美好的表象,其实是真的。 但爱因斯坦说:「只有疯子,才会做着重复的事,再期待看见不同结果。」 要达到这种「反常」状态,你也要「极度异常」的心态和模式。 以下是数字游牧者的 7 种反常秘辛,对许多人来说,随便挑一种就可能让你笃定:「根本不适合。」 1. 完全,数字化 在数字游牧状态里,「实体活动」几乎是禁忌。 当然你可以旅行、参加喜欢的活动,但在专业领域里,你的时间和肉体绝不能被实体限制住。 核心产品数字化 亲自包货、寄货、现场讲课都是不行的。变现只能用虚拟产品、在线会议。 会议必需数字化 在办公室里围一圈开会、交头接耳是不行的。日常开会都要上云端。 任务交办必需数字化 数字游牧者要精通远程沟通,最好用文字交流。 指示不清、重要的报价或交期模糊?抱歉,完全没机会去拍拍隔壁同事的肩膀、靠讲话厘清。 2. 完全外包 正版的数位游牧可不是在「旅游」的时候一边烦心,没有那种游牧还整天边回 Email、边处理客诉的。 它有个核心策略叫「委任(Delegation)」。 数字游牧必须精通外包艺术,也就是把重要任务包出去、委托他人处理,这种艺术要求:「再重要的任务,都给我外包就对了。」 写手外包 工程师外包 项目经理外包 最繁重的时期,我甚至连高阶管理者都外包过,我已经听过无数传统专业经理人劝告:这不会成功。 我也使用传统管理书上的原则响应:领导者的责任是「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3. 用钱买时间,买到全世界都骂你浪费 数字游牧讲究极致效率。 整个组织里,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游牧者的「时间」,时间,是最有限的资源,时间是用来旅居、创作,用来发挥最高产值的。 「时间宝贵」这个听起来简单无害的观念,真正实行起来往往要气走一堆专业人士。 云端空间要爆了,主管传档案省来省去? → 全体花钱升级,用钱买时间 昂贵的工具席次有限,共享账号切来切去? → 几万台币刷下去,用钱买时间 就算多双击就能省钱,也不该把时间花在点按。 你说这缺乏财务纪律、浪费钱?我说:缺乏效率观念、把时间浪费在「行政劳作」,罪行更重。 4. 早起不工作,要专心创作 每天只工作 4 小时却能年收 800 万美金的 Matt Gray 说:刚起床,是最适合创作的时机。 起床不看手机、不收讯息,直接开始创作。这 4 小时要干嘛?写作。 写内容、写「系统」:写出把核心任务高效外包、把时间产值继续精练的系统。 原来,用钱买时间的背后不只是花钱,还要发挥时间价值,你的时间,必须真的宝贵到淋漓尽致。 5. 自由,但不能太自由 不用通勤、没有上下班时间的自由生活,是什么感觉? 每天都像「星期五晚上」;这同时也代表每天也都像「星期一早上」。高度自由,代表你要用「高度自律」来驾驭。 根据数字游牧的「过来人」分享,他们各自研发了这些机制: 固定钟点规定自己上下班,上班时间穿正装 上班时间要走出家门再进来,象征进到办公室 居住空间划出「专门工作区」,下班后就不越线 6. 工时短,也不能有罪恶感 你必须在行事历上大笔划开: 08:00 – 12:00 创作 13:00 – 15:00 经营内容 有重要客户约访,怎办?没空。 有大单要来签约了,厂商很急,怎办?没空。 「每天工作 4 小时」其实不算极致,《一周工作 4 小时》才是数字游牧权威 Tim Ferriss 的经典理念。 你以为这是新兴产业、是年轻人的观念?不,这本书早在 2007 就出版了。这是「传统产业」。 7. 崇洋媚外 这里的崇洋不是真盲从,而是心态的翻盘。 数字游牧的源头知识,几乎都来自欧美: 权威著作 最新信息 经营心法和攻略 这些知识,同时也和华人文化严重冲突。在数字游牧世界里,你不再是工作者,你是管理者、负责者,「不务正业、收入不稳、毫无章法」都是你身为负责人每天要消化的意见。 走上这条路,你能边旅居边工作,能用极少时间换取高额收益,但是,你的观念必须彻底翻转。 因为:「只有疯子才会重复做同样的事,还期待出现不同结果。」 -- 本文转贴自:Jemmy Ko 脸书(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23, 2024

南非拟发放远距工作签证,治安不佳、限电政策成挑战

位于非洲的南非共和国,拥有丰富的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较于其他非洲地区,经济、生活与医疗环境好,是不少数位游牧民族旅居的目的地之一。其中,南非的开普敦、约翰内斯堡有许多数字游牧民族造访,该市也拥有许多共享办公室,或数字游牧友善的住宿。 近日,南非政府公布最新移民草案,因应远距工作的趋势,预计发放远距工作签证和关键技能签证,吸引专业技术人才旅居南非。 虽然目前签证细节尚未确定,但南非政府率先透露,关键技能签证将要求,申请人必须符合年收入最低 100 万兰特(55,000 美元,173万台币)的标准,未来的规定也会在年龄、语言、工作经验等上提出要求。更多的内容,需再等政府法案正式通过。 不过,南非部分地区犯罪率高,且自2023年起,根据台湾外交部旅游警示,南非为「橙色警示」,也就是「避免非必要旅行」的国家。 尤其,台湾外交部旅游警示说明,目前南非的「限电」政策,持续影响民生、产业等供电,且境内治安不佳,持枪抢劫、伤害事件频传,要去当地旅游、办公的人,需格外小心。 -- 责任编辑/邱于瑄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如何在繁忙中打造高执行力、长持久性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在上「防弹笔记法」课程时,常常接收到类似问题:「Esor 你是不是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写笔记?或者晚上要空出时间整理笔记?」、「透过笔记建立工作系统看起来效果美好,但工作已非常忙碌,还有时间做这么完整的笔记规划吗?」、「虽然建构出第二大脑能提升效率,但会不会在建立过程就花掉许多时间?」在繁忙工作生活中,我们还有力气和时间去建构第二大脑吗?虽然系统和工具起来都很好,但真正的问题可能在于我们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去完成。 这样的困境,往往来自我们对「整理」、「系统」的默认心态,其中有几个可以反思的问题: 建立第二大脑系统,真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吗? 要建立完整的工作规划流程,真的需要额外空出时间整理吗? 要能建构并保持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真的需要强大执行力吗? 这正是「防弹笔记法」这套方法想要解决的问题。(还可以搭配这篇文章,一起思考我对「生产力成瘾」的更完整看法:摆脱生产力成瘾,别再为效率而筋疲力尽,我的 5 个真实案例分享) 我们觉得建立系统似乎需要花很多时间和力气,想让系统完美往往反而更无法长久坚持。甚至常常在建构系统的过程中,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真正推进任务的效益,还拖慢了任务进度。(延伸阅读:面对拖延纠结、恐惧没时间,我帮助自己进入心流靠一个关键步骤) 但是「防弹笔记法」的逻辑却认为: 要把最多时间花在任务执行,整理只要简单且可行就好。 不要额外花时间整理,执行的当下就可以是整理。 让步骤简单可行,就能有执行力,而且可以长久维持。 例如,就算相对复杂的 Notion 系统,我们也可以简单化管理,而不一定要建构繁复的系统架构:打造 Notion 防弹笔记系统教学:建立大脑防护罩,抵抗混乱工作)。 (图/作者提供) 「Esor 你是不是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写笔记?是不是每天晚上要空出时间整理笔记?」 答:「随手笔记,就是最佳整理。」 我实际上没有安排时间单独整理笔记的习惯。我不会每天晚上刻意腾出一小时来整理当日笔记,也不会每个周末计划两小时回顾一周笔记。因为对于多数人来说,这样的整理习惯实际上难以做到。 晚上已经筋疲力尽,周末可能需要花时间与家人相处或外出休闲。即使有意回顾并整理笔记系统,可能已经忘记了数周前进行任务时的细节。这样偶尔进行的笔记回顾,非常困难,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而这些都使得整理笔记习惯难以持续,甚至难以执行。 然而,如果不进行笔记整理,我们又该如何维持第二大脑系统的健康与有效运作呢? 因此,我的习惯是在执行任务的同时进行笔记整理。 举例来说,当我在进行一个产品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我会同时开启该产品的项目笔记。在项目笔记中,我会确认接下来要执行的任务,任务进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文件,或者引发一些新的想法,这时,我会直接将这些数据和想法,写入已经在旁边打开的项目笔记中。这样做只需花费大约 10 到 30 秒的时间,并且这个行动之后不需要额外整理。 当下次我需要执行任何任务时,只要打开相应的任务笔记或项目笔记,我自然能看到该项目目前的进展状态,以及上次留下的数据片段和行动计划,这样就可以继续推进项目任务了。 (图/作者提供) 什么是随手整理的实际流程?例如: 我最近在进行一项产品校对的任务。在校对过程中,我会开启我的任务笔记,确认之前累积的校对重点和细节,并将它们融入这次的校对流程。但在校对时,我可能会想到一些后续需要再次确认的细节。这时,我会花大约十秒钟的时间,将这些想法记录在已经打开的校对任务笔记中。 有时,我可能会在这过程中接到一通电话,这通电话可能是关于另一项任务的某些细节。通话结束后,我会立即开启对应那项任务的笔记,并在大约三十秒内记下交代的细节。这就是所谓的随手整理。 这种随手整理方式让我不需要额外花时间在每天、每周或每月的固定时段做整理。所有任务所需的数据碎片、想法与行动计划已经随手记录在各自的项目任务笔记中。如此一来,当执行这些项目任务时,自然可以顺利进行。 这就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系统,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整理,就能保持其效率与稳定性。 「工作已经非常忙碌,还有时间做好这么完整的笔记规划吗?」 答:「持续累积,日久自然就有完整规划。」 在课堂上,我常展示自己在不同工作项目和生活目标中使用的项目笔记,如婚礼规划、育儿成长计划、产品项目、课程研究计划或技能学习项目。我的朋友们经常对这些项目笔记中精细且完整的规划结构,以及大量的笔记链接感到惊讶,并好奇一般人如何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这么详尽的笔记规划?(延伸阅读:2023 试试看这样记录理财、饮食、运动笔记,把流水账变成目标) (图/作者提供) 然而,这其实是一个误解。笔记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即便每天只新增一百个字的纪录,一个月后它们也会累积成为一份三千字以上的项目、任务思考笔记。同样,如果每天增加一项可行的行动,一个月后我就拥有三十项有效的行动计划。 当别人看到我展示的项目笔记范例时,他们看到的可能是我已经完成,甚至累积五、六年以上的项目成果,他们会对这其中的详细性感到震惊,但往往忘记了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建立起来的。 (图/作者提供) 有些朋友会问我:「Esor,如果你需要花时间去先写好笔记的规划,那这样会不会让你说的工作进度反而无法有效地推进呢?」这实际上是另外一个很大的误解。我很少做所谓的规划笔记。当我要执行一个项目任务的时候,很少刻意花时间对着一张空白的笔记,然后想要从 0 到 100 去制定一套这个项目任务的规划。 长期追踪计算机玩物文章的朋友,甚至应该也知道,我常说自己实际上没有做年度目标规划的习惯,但这不代表我做事情没有目标,没有项目。 反而,我有很强烈的项目和目标的思考,我只是不刻意花时间规划。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我是用累积来取代规划。当我要开始一个目标,我确实会开启一则项目笔记,但这个当下,我只会把目前脑中可以想到的目标想法记录下来就好,也就是我不刻意去做规划这件事情,不刻意去把我现在没有想到,没有感觉的事情刻意要把它挤出来。(延伸阅读:停止花太多时间做计划与整理,执行就是你的计划) 但是,一旦我建立了一则项目笔记,或许它一开始真的只有一百多个字,但是有可能今天、明天、下个礼拜,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脑中涌出了对这个项目的某些想法,这时候结合前面随手笔记的原则,把它快速记录到这个项目笔记中。 就在这样日积月累、积沙成塔的过程里,我的项目笔记就慢慢从一百个字累积到数千个字,甚至常常累积到上万个字,因为常常在修改,而愈来愈完整。就像我之前曾经分享过的一篇文章,我每天比起新增笔记,实际在做的是至少更新三十则以上的笔记,也就是我每一天至少会在三十个项目和任务中累积新的内容。(参考:每天新增 30 则笔记?还是更新 30 则笔记?两步骤建立稳定笔记系统) 就是这样子的累积精神和更新技巧,我的那些项目任务会逐步成长为一个完整的结构,但它绝对不是一开始刻意花时间去做规划整理。 「如果要随手做笔记,是不是需要强大的执行力,才能养成习惯?」 答:「做最简单但有效的步骤,简化才能长久。」 前面提到了随手笔记和逐步累积,自然就会完成一则又一则完整有效的项目笔记,也建构出一个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第二大脑」系统。但要随手记笔记并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整理,这难道不需要庞大的执行力和高度的专注力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这看似不花时间,但这好像也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这种随手累积的步骤设计得足够简单,简单到我真的能够随手执行。 什么是「简单到能够随手执行」呢?我自己会进行以下几种设计: 第一,我只要把碎片化的想法行动放到它需要的任务项目笔记中就可以了。 仔细想想,这个步骤其实简化到只需要打开任务页面,放入一条信息,就这么简单。这意味着,比如额外设定参数、分类、设计标签、各式各样的整理或美化等,我都不去做。我只做最简单但最关键的事情:把碎片放入任务笔记,这一个动作简单到我可以马上执行,但已经足够确保我之后确认任务时不会漏掉任何细节。 既然这么简单,它就能帮助我有效地维持这个习惯,因为它不是那么困难,不会占用我额外的时间,甚至不会干扰我的工作状态和进度,但效果却是足够的。(延伸阅读:为什么我的生产力工具或系统执行起来总是缺乏动力?也容易放弃?) 在我的防弹笔记法中,另一个重点是刻意将维护系统的方法设计得也简单但足够有效。 我非常提倡利用搜寻功能来找到所需的项目和任务笔记。 这表示,即使我没有复杂的分类系统,即使我不花时间去维护和整理这个系统,甚至不刻意去创造许多手动的连结和分类,只要通过搜寻就能够找到目前在工作生活中所需要的任务笔记,并且这些笔记中包含了我随手累积的信息碎片,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有效的。(延伸阅读:你如何记得写过什么文章?我建立大脑辅助搜寻系统) 为什么要如此刻意地简化?目的是为了让我能够长期维护这套系统。 如果系统需要我每天花时间去调整和维护,一旦我忘了做这些工作,系统就会变得混乱,难以查找所需数据。 或者,如果我的系统有非常繁琐的分类,每次加入一条数据都需要很多设定和调整才能融入系统,那么维护这个系统的个人时间成本就过高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实际上没有那么强的执行力、专注力,或者简单地说,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维护一个复杂的系统。即便换了更厉害的工具,也无法保证能够持续使用,反而可能因为工具太过强大,导致我花更多时间去维护它,这样就更难以建构起有效的「第二大脑」系统。 小结 维持有效的第二大脑系统,核心在于简化流程,减少个人执行力和专注力的消耗。 在防弹笔记法的系统中,强调随手纪录重要碎片,并透过简易的方法,直接搜寻而非繁复的分类,来有效地存取这些信息。这样的设计理念降低了维护系统的时间成本,又避免了系统因过度复杂而造成的维护障碍。 建立一个高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应便于随手记录,并易于日后回顾,这样才能够长期维持,而不会因为系统维护的负担而放弃。 -- 本文转贴自:电脑玩物(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1, 2024

泰国观光免签延长!持台湾护照赴泰免签延长至11月,最多可待 30 天

泰国宣布台湾旅客赴泰观光免签的待遇延长,自 5 月 11 日 至 11 月 11 日,持台湾护照入境泰国观光,皆免办理签证! 为了刺激泰国经济的增长,泰国政府自去年(2023 年) 11 月通过对台湾、印度旅客入境 30 天免签证决议,为期六个月,并于今年(2024 年) 5 月 10 日到期前宣布延长六个月至 11 月 11 日,总共实施一年。 此免签优惠让台、印旅客省下办理签证的费用(观光签证为 1200 元至 1600 元),泰国政府期望藉此吸引更多旅客,提高泰国旅游产业收益,同时促进外交关系。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旅客入境泰国可以免签证,但所持的台湾护照至少要有六个月以上效期。 延伸阅读: 泰国联合马、越等东南亚国家 拟推出六国「联合签证」 Capital of Digital Nomads!泰国清迈为何是数位游牧的首选? 清迈数位游牧者都在哪?8 间共享空间分享 -- 撰文/林昕嫒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20, 2024

创作者的职业倦怠!没有动力更新内容,怎么办?

创作者的职业倦怠(burn out),是很严肃的工作风险。 󠀠 因为没有流量,没有成就感,不想更新了 有了流量,害怕被批评,不想更新了 觉得写同样的东西有点烦,不想更新了 一般人都会建议你多休息,多充电,但说实在话,这些方法我认为都没有用。 休息无法解决职业倦怠。 我研究这个问题蛮久了,我觉得有两个点可以思考: 1. 成就感 每天承受多少情绪压力,就必须每天主动卸下。 一般卸下情绪压力的方法,不外乎打坐、运动、散步等等,这些对大脑都很有帮助。但还有另一个卸下压力的关键,是「成就感」。 只有成就感会让你觉得「压力的一切痛苦都值得,因此不再是坏的」。 美国有个专门处理「创作者心理疾病」的哈佛医师 Dr. K,他提出这世界上有三种创作者: 第一种人,处在「自我责怪」 󠀠󠀠 内容表现得好,他们会说:「这是运气」。他们感受不到成就感;内容表现不好,他们怪自己,说「这是我的错」。 「胜利就是运气,失败就是错误」,这一种创作者非常难感受到每日的成就感,因此注定过劳。 第二种人,是「我好棒棒」。 当内容表现得好,他们会说:「我好棒」;当内容表现不好,他们会说:「我检讨」。 󠀠󠀠 这样的创作者,可以在成功中感受到成就感,比较不容易过劳,但是仍然有个风险:如果哪只影片、哪篇文章爆红了,他接下来「成功的标准」就会非常高,于是越来越难以达成「成功」。 󠀠 这仍然会导向过劳。 因此,最理想的是第三种创作者心境:「与我无关」。 作品爆红了,那很好,跟我没关系;作品没人看,那很好,也跟我没关系。 这一种创作者,他们的「自我价值」和「作品成功或失败」无关,他们只专注在「做出最好的内容」,从每天的努力,获得「我今天尽力了」的成就感。 (像是卡缪笔下的薛西弗斯,从推石头获得战胜荒谬的成就感一样) 第三种创作者,是最投入于创作过程,最不容易受到外在影响,因此不会过劳的人。 Dr. K 说:「如果你在第一种状态,先慢慢让自己成为第二种,然后再往第三种移动。不要想要一下子就跳到第三种。」 2. 什么叫做「不受外在成果影响的成就感?」 有一本书目前没有中文版,但内容简单好读,也直指创作者的核心,非常推荐,叫做《The War of Art》(我可能会翻成《这场名叫创作的战争》) 里面最核心的关键是,你必须每天投入创作的沙场,并且在其中获得属于自己的荣耀。这份荣耀不是因为你流量爆了,不是因为赚到了钱,而是单纯的「我今天又重新回到了沙场战斗」,属于战士的荣耀。 日更就是锁定这个目标,反复一次又一次,第一天奋斗,我是写一篇文章的人;第十天奋斗,我是连续写十篇文章的人;第一百天奋斗,我是连续写一百篇文章的人,这与文章的外在表现完全无关。 每一天,我都成为更强大一点的战士,坚持这个斗志,也是战胜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恐惧的关键。 ⠀ 什么是我们心中最深处的恐惧? Marianne Williamson 有一首诗: Our deepest fear isn't that we are inadequate. Our deepest fear is that we are powerful beyond measure. 我们最深的恐惧,不是我们的缺乏;我们最深的恐惧,是我们内心无可测量的强大。 我对这句话的解读是这样的:「我们在担心,要是我已经成为了最强大的自己,但人们仍然不喜欢我怎么办?」因此我们害怕成为最强大的自己。 但当心态转变到「投入沙场」,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外在的声音根本不是重点,他人的认同、流量、出征、炎上、赞美,那些都不是重点;他人是否喜欢我,是否赞同我在做的事情,那些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我回到了沙场。每一天,每一日,我在这里继续战斗。 你看过星际效应吗?电影中引用了 Dylan Thomas 的诗: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希望对你有帮助。 -- 本文转贴自:周加恩(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