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6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Joe 的时间管理术|基本知识

在针对「时间管理」这议题往下细写前,我想要谈三个基本概念。 如此可以先统一一下定义,另一方面嘛,也希望大家在技术上追求「优化」前,能先得到正确的心态。 因为我总相信世界所有东西,只要你能掌握核心,总能发展出自己的做法与技术;但若只学技术却不理解原因时,就很可能被那技术制约甚至反噬。 所以不希望有人误会说「我只要偷学 Joe 的一两个手法,我也能一下做好很多事情。」 方法永远只是思维落实的一种过程与手段罢了,若心态不正确,只学皮毛是绝对没有成效的喔! 这是希望读者往下看之前,能先充分理解的事情。 在这篇中,我要谈三个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 时间管理良好下,能带来的成功到底是甚么? 管理其实是有分为主动与被动的差异。 效率提升并不完全是时间管理的关键。 那我就依序在这篇谈谈这三个基本概念。 成功是甚么? 印象中,每次在文章中提到成功,就会有人酸溜溜的响应说:那些人成功要不是归因于家世、政商关系、逢迎拍马、就是纯粹的好运,成功不是可以学的啦! 我与 Bryan 毕竟离巴菲特或是比尔盖兹那种成就还天差地远,所以我们虽然尽量都希望大家正面思考,但终究没甚么强而有力的论述来否定那些酸溜溜的思维。 嘿,我甚至不否认,人若要得到巴菲特那样等级的成就,除了努力、天赋以外,或许还真的需要很多好运。 但我在这里想强调的一个论述,在于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未必要这么极端。 并非只有成为巴菲特、选上总统、得诺贝尔奖、或是建立横跨五大洲的商业帝国才算。 我们一般人或许平凡、或许梦想微小的多、或许只拥有人生某阶段的渴望,但对自身而言,若能达到那些梦想,一样是能带来人生中高度的圆满与充实。 这些成功可能是考上某种证照、完成一个设计提案、构筑一份企划、完成婚礼安排、甚至是减肥与健身。 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的成功其实往往是引领我们往更强大的方向前进的里程碑。 就好比学些速记与读书的手法,虽然不可能让你拿到诺贝尔奖,但最少会让你有系统的记得书中的内容,能考个好学校、甚至在起点上超越其他不懂的人。 这在时间管理上也是类似的概念。 学会这些东西,确实不会因此就产生甚么巨变;但最少会让你「更有能力」追寻「属于你的成功」。 大部分人虽然拥有梦想,却常常因为「现实问题」而把梦想不断往后延。 「等我有时间了」、「等我有钱了」、「等我升职了」、「等小孩大了后」;总是会有一堆借口,让人们把想做的事情一直往后推。 五年、十年回头来看,很多人讲了一辈子的事情,往往连起步都没有。 但若你知道如何利用时间,其实很多事情或许早就可以起步了,就算如蜗牛般缓慢,五年十年回头来看也是移动了一些距离啊。 换言之,具备时间管理、或是个人的财务管理的知识后,让我们有能力提升自己的执行力、增加我们时间或是金钱的利用效率,我们将更有机会追逐并完成我们的梦想。 就算那梦想跟知名人士比起来微不足道,但总是一个起步。 要成为巴菲特,我们也是需要一桶金、一桶金的慢慢累积。 所以成功并不表示一定要 aim high,但若能逐步的达成我们每个人生梦想,就是一种能对自己交代的成功。 而若能把这些中小型目标都达成下,万一哪天还有好运加持下,搞不好我们就会是另一个能被历史记录下来的人物。 当然,后者可能可遇不可求;但能达到前者,最少也能让自己某种程度衣食无缺、人生了无遗憾了。 这是我想要强调的「成功」 → 一个由我们自己定义梦想,并将其实现的过程。 这成功并不虚无飘渺、也并非是凡人不可触及的。 重点是你愿不愿起步,以及是否有个好方法让自己事半功倍罢了! 说到这,我想到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改写规则的人,独赢」Page 104 页有这么一句话:「你无法确保成功」美国第二位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写信给妻子艾碧盖儿道,「你只能让自己的作为值得成功」。 这段话让我很有共鸣,因为我一直相信若我们投注心力为自己规画未来,就是「让自己的作为值得成功」。 时间智商的提升,就是让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更容易达成自己的目标与愿望。 最终,也就是提升了成功的机率。 管理的关键在于主动两字 第二个基础概念是这样的:并非你去买本「万用手册」(如有名的ほぼ日手帐)或是有在用「Calendar 软件」就叫有做时间管理。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在用类似工具,可是不表示因此就能有效的完成足够的工作。 问题在哪里呢? 我自己观察后发现,好的时间管理、跟坏的时间管理,重点的差异在于如何界定「管理」这个字眼。 管理这个字眼很有意思。 他在中文里,只有这一个字;但在英文里头,其实有好几个字眼都代表管理,比方说Administration、以及Management。 management 这个字眼,比较有「介入、干预、并预先改善」的意思;而 administration 有人翻译成行政管理,通常代表的是「做些动作来确保事情运作顺畅」。 像一间公司里头,administration team 通常就是在确保日常运作不出错、大家照着规矩与流程做事。 以政府部门为例,会有着大量的事务人员,他们的责任就是做这样的事情:确认大家都有身分证字号、确认大家都有缴税、确认预算都有执行类似这些事情。 至于为何人人需要身分证字号,预算金额到底合理不合理,那可不是这类单位需要忧心的问题。 management team 才是一个组织中负责要忧心为什么以及去哪里的单位,他们通常负责提供 vision(愿景)、决定优先级、思考资源分配等。 顺带一提,讲到 vision 这个字,就想到我最近看到一段话对这字描述的极为贴切。 这是格理弗游记的作者 Jonathan Swift 说的:Vision is the art of seeing things invisible。 「看到尚不存在的艺术」,这描述还真棒呢! 一个好的组织需要这两者的平衡。 有些人负责维持日常运作顺畅、照着规矩办事;但也要有些人负责往前看、随时思考规矩是否该改、方向是否该调整。 像我们身体就有着非常完善的行政组织,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它们巧妙的运作,让身体维持正常运作。 但是呼吸系统可不会帮我们思考如何追求成功与卓越。 你还需要用脑、用心来成立我们的「主动管理」系统,把梦想化为行动纲领并加以实行。 离题的讲了这么一大段,我想说的是:在时间管理上也是一样。 很多人只是被动的把别人来找我们要做的事情记入行事历中,然后照着执行,并以为这就是管理时间。 但这其实不叫时间管理,这充其量只是有个「提醒机制」罢了。 提醒机制只是做到行政管理,让我们不出错、运行顺畅;但若要追求成功,你还需要更多「主动」的成分在其中。 比方说,如何妥善的安排工作、调整优先级、拒绝矛盾的事情、甚至是思考找寻自己的 vision(也就是定义自己想要的成功或是通往成功的里程碑是甚么)。 这才是我觉得在时间管理上重要且该学习之处。 这也说明了,为何虽然有人买了万用手帐、带着 PDA,但是生活效率还是没有很大的提升。 那是因为若管理只做一半,成效当然也只有一半了啊! 时间管理的关键不只在于节省时间 最后一个要说明的,在于时间管理跟「如何节省时间」很可能是不能直接画上等号的。 若只是思考如何「加快」,有时候是会走入歧途的。 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于「时间利用的好坏」比「单纯缩短时间」更重要。 这是因为事情怎么样都有最少完成所需的时间,缩短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 比方说吧,每天上班我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选择。 可能可以开车、可能可以骑车、可能可以搭捷运、也可能搭出租车。 但除非我能学会瞬间移动或是能得到小叮当的任意门,不然怎么样我都得花些时间。 就算是我最能自我控制的交通工具(如自己开车或骑车),我也不能把通勤时间降到零。 举例而言,搭捷运上班要花 40 分钟,正常骑车也要花 30 分钟,除非拼命闯红灯可能才能省更多。 可是闯红灯风险太高,这策略考虑到风险带来的成本后会变的完全不值得。 但若正常骑车也只能节省个十分钟,那这改善其实也非常有限(虽然就比例而言看似很高)。 甚至在这情况下,我个人反而宁愿多花十分钟来搭捷运。 吓一跳吗? 因为你若从有效分配时间的角度来看,当我有完整的 40 分钟可用时,我其实可以在捷运旅途中看看书、写文章大纲、看一下待办事项列表、或是做些其他的思考。 骑车虽然看似节省了 10 分钟,但过程中我得注意交通、得提高警觉,对我而言反而是一整段完全无用的过程。 所以时间管理,并非只是要你一味的节省时间,如何能好好的利用时间才是关键。 在此概念下,某些事情多花些时间做,有时候反而才是合理的选择。 这也是为何我把这分类取名叫个人时商、而不叫时间管理;因为需要提升的是判断的智慧、而非只是一味求快。 这也带出一味思索加快为何会误入歧途的另一个原因。 一般人常常因为过份求快的「Cost-Down」,而造成工作质量的低落。 像华人就最多这种毛病。 别人订好的标准作业程序,大家都会因为抄快捷方式、省掉几个步骤而得意洋洋。 殊不知,这些流程可能都是必要的。 跳过某些程序虽然短期看起来没问题,但反而可能增加日后的麻烦,如增加日后修改机率、或是因为出错造成评价低落等后遗症。 比方说我们公司规定有开案前要签 charter 的规则。 很多人就会质疑,我都准备好了,为何不让我先动? 甚至有些小组会想偷偷先跑。 但 charter 没有被签,通常理由不外乎就是高阶主管觉得还没有 ready、觉得还有疑虑。 但所谓疑虑是甚么呢? 通常不外乎就是针对项目的「内容」、「规格」、「预算」、或「时间」还有歧见或是不确定。 那你可以想象,若是高阶主管对这四个东西有疑虑,这代表案子的走向有可能还会大幅偏移。 规格或内容随便一改,做法可能都完全不同。 先跑或许能抢些时间,但更可能跑了两周后发现怎么方向大幅转变了? 这时后发现要重头来过,不是很冤枉吗? 所以我自己虽然也会在某些情境偷跑,可是这其实需要充分的信息收集以及风险判断的;大部分时候,我会在这种时刻先把力气放在别的工作上,等到态势明确了,才会进行准备。 如此,一方面避免了重工的风险,又能先完成别的事情。 这才是妥善的分配时间与管理时间。 说了这两个例子,我只是想要强调一个观念。 时间管理的重点并非仅在想办法节省时间或是赶快把事情做完。 有时候多花时间反而才是提升效率、有时候耐心等待反而才是提升效率、甚至有时候多做些事情反而才是提升效率。 总结 时间管理并非只是做做纪录、或是想办法做快一些。 核心的基础是上面提到的三项事情。 首先,你要能界定你自己要甚么东西,也就是你的人生目标。 再来,要能主动的规划与管理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所做所为都能配合我们期待的成功目标。 第三,大处着眼的思考,不要一心求快。 真正的效率常常是在眼睛看不到、反直觉的地方。 多花时间在前期,有时候才能带来后期、甚至长期的收益与效率。 别忘了要把眼光放远,永远看着将来的那个成功目标,这才会带给你真正具备系统观点的「时商」提升。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数字游牧时,如何克服不同语言间的沟通障碍?3 个你可能没想过的学习方法与资源推荐

多数人对于数字游牧生活的想象常有几个要素,包含不同于台湾的异国景致、身边来来往往的外国面孔、搭配大家常说「很 Chill」的工作空间与氛围。但在这些梦幻要素背后,其实有个非常现实的挑战,那就是语言。 最常用来沟通的英语,你说得流利吗?去到中文不通、英语也不通的国家,你能以基本程度的当地语言确保生活无碍吗?甚至,哪天你发现共事的伙伴或客户只会讲他们国家的语言,你该怎么办呢? 有的人可能会想:「靠 Google 翻译不行吗?」Google 翻译或越来越多的 AI 翻译工具当然可以带来帮助,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以这些辅助工具解决所有沟通情境,甚至在一些工作场合中,这看起来还是稍微「有失专业」。 正因跨语言沟通能力在数字游牧过程及全球化时代下都非常重要,一位数字游牧者 Jay 在他的部落格上,就以沟通为导向,提及几个学习方式与资源。包含: 1. 善用语言学习网站 / App 在分享中,Jay 推荐使用 Lingoda 这个语言学习网站 ,并提到它特别之处在于强调实战应用,且除了一般语言教学,课程中也会融入文化层面的内容,帮助你更透彻认识个别语言。目前,Lingoda 提供德语、英语、法语及西班牙语课程。 除了以上语言,若有需要,你也可以选择报名商务英语课程,学习包含谈判、演讲或书信写作等更进阶的应用面向。 当然,若你本来就有习惯使用的语言学习网站或 App,也未必需要因此改用 Lingoda。毕竟语言学习的核心是持之以恒,在习惯且喜欢的平台持续学习与应用,语言能力也才能逐步提升。 (Photo from Freepik) 2. 边旅游,边学习 在语言学习网站中,我们可以透过拟真的情境来学习,但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听、多用,让语言能力进步。不过要让我们愿意多听、多用,「有趣」当然是关键要素之一,很多人常利用追剧来提升语言能力,在 Jay 看来,旅游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如果你具备基本的英文听力程度,他建议可以参与如 WegoTrip、Tigets 等旅游网站的行程。这些网站的旅游产品相对注重当地文化内涵,大多也会提供英语语音导览服务,你可以在旅游的同时了解当地文化,并且透过语音导览吸收更多英语表达方式。 不透过刻意和痛苦的学习,也提升语言能力! (Photo from iStock) 3. 参与在线社群 在网络时代,在线社群也是我们接触使用不同语言者的好用管道。除了寻觅兴趣性质或者与你的专业技能相关的社群,Jay 也特别提及 Teemyco 这个提供 B2B 在线办公室服务的网站。如果你任职的公司有跨国部门,且有使用这类型的服务,你也可以把握机会,多和使用不同语言的同事互动。 在具备基本对话能力后,向该语言使用者学习更地道的用词、表达方式甚至俗谚,不正能帮助你把一个语言讲得更溜、更 Pro 吗? 若你正在数字游牧中且为以不同语言沟通所苦,不妨参考以上方法来试试看;若你是正在规划开启数字游牧生活,也可以提早开始准备,帮助接下来的游牧生活更顺利!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读者若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欢迎直接透过电子邮件 info@ftpm.com.tw 与我们联络。

February 23, 2024

拿掉公司头衔,你还剩下什么?怎么设计自己的特色卷标关键词?

怎么在社交场合快速让人记得你?当你拿掉头衔后,还能让人记住你,才是硬技能。无论是自由工作者,还是想在职场中持续升迁、脱颖而出的人,拥有特色是能持续做出差异,拥有技能是能持续交付成果,这两者缺一不可。 💬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在职场上,想要与人不同、获取印象、加薪升职,我们都必须要有个人特色。 无论是自由工作者,还是想在职场中持续升迁、脱颖而出的人,拥有特色是能持续做出差异,拥有技能是能持续交付成果,这两者缺一不可。 今天想和你聊聊个人标签的重要性,怎么设计、找出自己的标签、品牌定位? 🗣 一个生活观察:仰赖公司的潜藏危机 💡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参加了线下活动,明明积极举手发言,却被人称为「那个谁」;在线社群里有个讨论,即使尽可能凑进去讲个几句,但最后还是没多少人记得你。 在知名的公司工作,出去参加活动时,当秀出名片、头衔时大家会靠过来认识,但当你拿掉头衔时,好像没什么人对你有兴趣。 两者虽然状态不相同,但本质问题都是「没有个人特色」。前者是别人无法在一群人中快速认知到你的特色、卷标和价值;后者只是仰赖平台,但脱掉公司的保护伞后,依然是个没有个人特色的人。 你可能会觉得前者比较惨,但我觉得后者其实危机更大。 因为这种人往往很难自己察觉到这件事,毕竟习惯躲在公司的保护伞和光环下,拿出名片就有人往自己靠,习惯了狐假虎威的生活。当哪一天公司没了,或者哪一天泡泡吹破了(只是有实力的人不想戳破),这种从天而降的落差才痛。 🌰 举个实例,我曾经参加某个谈营销的大讲座,讲者是位知名大公司负责做广告投放、拉新用户的,在台上洋洋洒洒说着他怎么把预算几百万、几千万的广告进行投放,吸引到多少量的用户,转换了多少订单。 然后,有一位参与者提问说: 「我们是 OOO 行业,正在寻找第一批的种子用户,请问如果公司的广告预算不够,有没有无预算的客户经营方法?」 结果这位讲者瞬间呆在台上、全场氛围尴尬到不行。因为他没有经历过这个状况,完全不知道如果公司没有给他这些钱,怎么做到用户拉新和营销。 名字,就是你最重要的个人标签 当然,我知道这个题目确实太刁难,毕竟人家的专业和经验就是「大预算」的广告投放,你突然问他怎么做「低预算」的事情,他当然愣住无法回答,总比随便告诉你答案好。 但我必须说的是: 无论你有没有背靠大公司、显赫背景,你应该都要为自己打造一个标签,属于你个人自己的标签。 因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最可靠的绝对是你自己的名字。你想想十年前若有人说他在 Nokia 工作,感觉多威风,现在这个头衔已经不再有吸引力了。 与其释放一种别人是「因为你的公司或头衔才要认识你」的讯号,不如让别人是「因为你这个人的特色: 技能专业、理念价值」,所以想认识你,让自己不论在哪一间公司、是什么头衔身分,都有个人特色和吸引力。 🔍 怎么设计、找出自己的标签、品牌定位? 接下来,我会先讲通则,两种类型的人都能用的,再讲讲第二种人(大公司、大背景光环)的额外作法。 一、从理念出发,你是替哪群人发声? 我之前在脸书上有发一则《如果你没有观点,就不值得被关注》,里面说到的 Opinion Lead 的产品设计,就是在说「你替哪一群人发声」。 有些个人品牌的书,告诉你要想想自己的优势,但我认为这思路不太对,第一步应该是「你为哪一群人发声」。为什么?因为这个标签能替你吸引到有共同理念的人,而这个强度,绝对超过你讲自己哪个优点好棒棒: 你的优点,与我无关;你所相信的理念、推动的事情,才跟我有所共鸣。 🌰 举例来说,像雷蒙三十就是为「现代工作者」发声,追求更聪明的工作方法,以及更好的生活掌握感,所以我们有一个标语是「生活不该只有朝九晚五,还有另一种打开的方式」。 延伸阅读:《职业的发展路径改变:圈子、特色、能力》 二、从需求出发,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先知道自己服务的圈子,再从这圈子里找需求,你可以解决哪些需求,或是在这圈子里,人们通常会找你帮忙什么事情? 🌰 再举我自己为例,我会用「生活黑客教练」、「数字工作术」这两个标签,因为 Lifehacker 的各个面向,都曾经有人来问过我,无论是时间管理、效率系统、动机系统、健康系统、物质系统、意义系统,跟破解生活的默认模式有关的面向,我都有在实践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至于「数字工作术」,是现代人应该懂得运用科技来赋能自己,提高工作效能,让我们有更多时间能给自己,而不是被科技绑架。 三、如果单一标签太广泛,再加上「特色关键词」,成为 2~3 个标签交集的 Top 10。 美国漫画家史考特・亚当斯(Scott Adams)说过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 「把一项技能练到前 10%,非常难。但把两项技能练到前 50% 然后融合,这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 白话来说,如果要排中文世界的内容经营 KOL,我可能不到前百分之 50,但如果加上「一人公司」、「数字工具」、「远距工作」,这三个特色,我应该就能排到前百分之五。 四、至于第二种人,找场合把 Title 去掉,试试看自己的能耐 如果你的名字已经太过响亮,你可以用笔名去写部落格,看看你的文字和观点,能有多少自然的关注,甚至看看那些本来很「哈」你的用户,还有多少人继续追踪你,甚至能认得出你的文字。 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为了验证「学历是不是绝对」?玩过一个实验 —— 把我履历的「教育经历」全部拿掉,只留我的工作和项目经历,看看有多少公司愿意找我去面试,。(有一些跨国大公司确实就没有回音,但大部分知名的企业依然有回信约面试) 或者,像是 J.K 罗琳(哈利波特的作者),她曾经做了一个实验,写一本新的推理小说《步谷鸟的呼唤》,但用了一个没人知道的新笔名。当她没有公布这个信息前,这本书确实没卖得这么好,但她愿意做这种实验,我就非常佩服她。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要让自己认清自己的能耐,有平台可以仰赖当然很棒很幸运,但时时刻刻都警惕自己: 「离开光环的自己,还能有多少被需要的价值?」 最后,在新场合发表想法时,记得都要习惯性的先说自己的名字(或者昵称)。名字永远都是你最重要的品牌标签。 🔏 本篇为「Lifehacker Premium」限定文章 想获得更多人物案例故事?能立即用上的自我管理、工作效能与生活质量升级方法? 👉🏼 加入生活黑客高价值会员社群,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 总结 / 行动思考题 今天我和你分享了个人标签的重要性和设计方法: 无论你的背景、公司和头衔,最可靠的仍是你的名字,名字永远都是你最重要的品牌标签。 别让别人只因为你的公司和背景才想认识你,让自己的名字有价值,你要先找到自己的标签和品牌定位。 标签设计的两步骤:从理念出发,替特定人群发声;从需求出发,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透过找到自己的「特色」,增加自己的差异化,融合多个技能或特质,成为三个标签交集的 Top 10。 如果可以,试试看把自己换个名字,拿掉 Title,去市场上试试看,有多少人还会继续追踪你,甚至认得出你的作品。 💬 思考题: 你现在参加一个很多陌生人的活动时,会怎么介绍自己呢? 有办法让别人对你印象深刻,跟你进一步聊聊吗?不会的话,怎么优化呢? -- 本文转贴自:雷蒙三十 Lifehacker(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8, 2024

接案让你既期待又怕受伤害?「多元收入+复利策略+长期思维」帮你跨出第一步!| 自由接案达人 西打蓝 专访

不少上班族都梦想着跳脱体制,成为自由工作者或是创业家,但却迟迟不敢起步。而多数人卡关的点,在于害怕「沉没成本」太高,不敢果断放弃过去学校、职场累积的种种,去踏上一个未知的冒险。 已经有五年接案经历的西打蓝,现在是以文字与网站建置为核心服务的自由工作者,拥有多达 10 种的收入来源,在 instagram 上更累积 9000 多名追踪者。 曾经的他也是一名上班族,大学从工业工程科系后,一路当过记者、前端工程师,最后决定走出办公室,成为一名自由接案者。这一路以来他如何面对沉没成本、工作焦虑,还有在接案时如何拓展案源、如何规划长期职涯等等,西打蓝一次分享给你! 过去不会浪费,你可以自己走出一条路! 西打蓝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人生要怎么走,在职涯前半段曾当过记者、工程师,最后热爱写作和与人交流的他,辞去稳定的工程师工作,成为自由工作者。 很多人会觉得,已经投入某个职业一段时间,突然转行,过去的努力都白费了。 但西打蓝认为,这些经验并不会浪费,反而能转化成新的机会。甚至许多职能都是通用的,例如记者的人际沟通与深度提问技能,在项目管理提案、当业务谈案子都会用到;梳理文字的能力也能在简报、企划书派上用场。 他用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来形容:「我一直认为,当一位上班族是去完成别人拼图板上的一块拼图,它的模样取决于人资开的职缺,你必须把自己摸捏成那个职缺的形状,那可能就不是你了;但是创业(当自由工作者)不一样,你是拼图板上的第一块拼图,其他人要为你把图片拼出来。」 当你选择自由接案,你不再只是公司里的一小块拼图,而是自己拼凑出整个事业版图。虽然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但只要懂得市场需求,并累积信任资产,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提升。 打造多重收入来源,解决收入不稳定的焦虑 许多人接案最担心的就是收入不稳、案子怎么来,目前西打蓝就有超过十种收入来源,包含: 1. 文字工作:文字采访、杂志撰稿、代笔写书(已经完成两本书)等。 2. 网站建置:客制化网站建置、设计 Logo、SEO 营销等。 3. 职涯辅导与接案培训:提供一对一的职涯规划与接案培训,接案「陪跑计划」,目前已辅导超过 60 人。 4. 开设小班制前端程序教学:帮助想转职的学生学习前端开发。 (还有多种收入来源,可以参考西打蓝的官网。) 一路以来慢慢累积不同的收入来源,西打蓝第一年的收入就与当时在当工程师的起薪相当;第二年,他的年收入即突破百万。 西打蓝也不藏私地分享初期他的案源拓展策略: 1. 利用身边人脉 发文昭告身边的朋友,让认识的人知道自己开始接案。 参加实体活动,透过人脉获得推荐。 2. 善用在线资源 在 Yourator、脸书社团等平台寻找适合的案源。 透过作品网站展示自身专业,吸引潜在客户。 西打蓝提醒,不要被职缺上显示的合作形式局限,有些案子可能是要兼职,或是要求按月计,其实这些都有机会谈成专案计。 3. 主动业务开发 你可以先和对方谈案子,再根据对方的需求切分,组成一个客制化的解决方案与团队。 比方说,对方需要 Logo 商标、网站以及 SEO 与营销,你可以依照这些需求来组成团队分工,各司其职完成一个案子。 他表示,如果是以前当员工的思维,他会想要全部自己学、自己做,但是现在他选择组团队,共同合作。 「其实在刚开始接案的前两年,我都是工作狂的状态,只要醒着就在工作,那时候真的很疯。但近两年比较有商业思维,懂得外包、团队合作之后,变得轻松一点,今年还规划了一些出国行程。」 西打蓝也十分重视「一鱼多吃」、「复利」累积的商业思维,当他的「接案陪跑」计划和「前端工程师课程」都在过程中逐步与学员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当学员们学成毕业,他们可以互相介绍案源,甚至成为彼此的工作伙伴,打造双赢关系。 稳定案源,用 3 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接案最重视案源的稳定性,西打蓝的案源中有六成以上都是老客户,「我实验过,整整一年不主动找案子、也不发作品,结果案源还是一直来,而且大部分都是以前合作过的客户。」 他表示,和老客户合作好处多多,第一,已经熟悉彼此的状况,减少沟通成本;第二,收入更稳定;第三,老客户会口耳相传,把你介绍给别人,获得更多案源。 西打蓝分享 3 招稳定案源、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方法: 1. 持续寻求回馈 在案子进行中,他会不断询问客户的意见,而不是等到结案才检讨,这样能确保双方的合作顺利,客户满意度也更高。 2. 提供高价值服务 他的目标不是接越多案子越好,而是让每个案子都能长期合作。当客户觉得你的服务好,会更愿意介绍新客户给你。 3. 长期经营品牌 他每周写作、经营自媒体,累积了超过五年的内容,这让他在业界建立了信任度,客户自然会找上门。 对于想尝试接案的上班族,有哪些建议呢? 西打蓝比喻,自由工作者就像野生动物,一脚踏入自由的世界中,必须学会独立生存。想尝试接案却不敢跨出第一步的人,其实不用急着将自己抛到自由世界中。 「中间有个过渡的方式,你可以一边兼职、一边接案,直到你觉得可以完全当野生动物时再去;如果觉得自己不适合,那就回去上班。」 Bryan 也呼应,每个人的天性不同,可能适合职场、也可能适合创业;但是没有尝试过就不会知道自己适不适合! 西打蓝在成为自由接案者之前,他也曾感到犹豫、彷徨,但是现在的他回顾这五年的累积,他只想告诉自己:「第一次做一件事都是最难的。但一年过后,这件事会变得超简单;在别人眼中,那就是神乎其技!」 还有更多西打蓝分享的精彩内容,可以收听 《大人的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 SP19:接案让你既期待又怕受伤害?透过「技能盘点X 排列组合」的技巧无痛迈出第一步! | 自由接案达人 西打蓝 专访」。 如果你想更认识西打蓝,欢迎追踪西打蓝的 Instagram 和 YouTube,还有官方网站!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3, 2025

【时间管理】从学会怎么玩开始!「高强度休闲」帮助恢复高强度工作动力

时间管理,从学会怎么玩,怎么休息开始。 一个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不会是一直逼迫自己,不会是一直用更多时间补救工作。而是带着充饱电的精神动力去完成有价值的事情。 所以,时间管理不只看到执行面的管理,更要看到恢复面的管理。 当工作非常忙碌,面对的项目难度很高。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休息、休闲、放假时间,远远不够恢复那些困难工作所需要的动力。觉得工作与休闲的时间无法平衡。 于是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工作越忙,休闲的时候,越无法充分休闲,可是无法充分休闲的情况下,就需要更多休闲时间,而且下一次回到工作中,动力、意志力又比上次减少,于是困难的工作更加觉得困难。 这个恶性循环,导致我们可能一直在逼迫自己,或可能一直在逃避,或是在这两种既无法充份工作,也无法充分休闲的情况下摆荡。 而关键的解决方法之一,就在于提高休闲的强度。 所谓的强度,不一定是时间的多寡,而是休闲的时候,有没有进入专注、投入、充分自我实现的「深戏模式」。 面对愈困难的工作,高强度「深戏」,愈可以帮助我们在休息、放假时找回真正的动力。 深戏(deep play),指得是专注投入某种既具有挑战,但又快乐充满的游戏状态。 「普通休闲」 只能转移注意力,但没有任何问题被解决,没有获得充分成就感,没有学会新的技能、想法。所以常常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获得满足感,甚至除了当下的转移注意,事后有可能永远不会感到「被恢复」。 但「深戏」的状态,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感受到相对更强的恢复力,让我们更快带着新的技能、知识与意志,重返战场。 就像你可能看过身边那些最有成就的朋友,工作上常常挑战许多困难的项目,而在休闲时却也喜欢挑战像是登山、潜水、马拉松这些相对考验体能、技能的活动。并且常常看到他们会在高强度工作、高强度休闲之间快速切换,不会有「好想放更多假」这类的感叹。 专注去挑战可以获得某种自我升级的活动,也就是深戏,确实可以有这样的效果。 不过,「深戏」的状态,或许不一定要在被认为困难、特殊的休闲上才能获得,例如登山、马拉松,当然,或许这些挑战效果更好,但我们也可以在一般的休闲中,练习进入深戏的状态,而获得部分深戏的效果,也就是「更有强度的恢复力」。 有时候当我认真挑选了一款有难度、有深度的电玩游戏,并且在短时间完全投入到游戏时,我会感受到深戏的效果。我会因为游戏世界的精密与启示,而感受到完全的专注投入。我会因为游戏的难度,感受到不断挑战,但因为是游戏而没有压力的放松。然后,我会在这一到两个小时的过程中,很充分的让脑袋做了一轮切换,刺激出新的想法与动力,回去面对有难度且有压力的工作挑战。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热衷于研究做料理,我会去对每一道料理做深入的研究,尝试各种可能方法,做了大量的笔记,里面有大量失败的实验,但因为是料理,所以都能快乐以对,并且在获得某种发现与成功时,感受到更大的喜悦。然后,我发现自己也因此更能带着勇于学习、尝试,并且面对失败的心情,回到那些困难的工作上继续努力。 而这几年来,我的兴趣:「写作」,更延伸到教学,成为我的一个重要副业。但我依然将写作这件事情当作休闲乐趣来经营,让我在其中也能彻底享受深戏带来的恢复,而非消耗。并且也确实能享受到充分的玩,玩出成果,也能带来额外巨大的成就感。 在最近一年中,我开始养成的「跑步」兴趣,更让我体验到,有强度的休闲,提供更有强度恢复的效果。因为这样的休闲强度提升,面对更有强度的问题解决,同时也在身体、心理、知识上更快带来自我的升级。回过头来,这样的自我更新,也会展现在工作上的精力、态度与情绪上。 于是根据这样的经验,我认为任何人都可以试试看利用高强度休闲,来恢复高强度工作动力。而且高强度休闲不一定只能是无法一蹴可几的登山、潜水等活动。如果能符合下面四个条件的其中几个,都能提升休闲强度,进入深戏模式。 1. 能够进入专注心流:这项活动能够引人入胜,带领我进入心流状态,不会像是走马看花一样分心。于是我可以真正从原本的某些焦虑、烦恼、压力状态抽离,感受到进入一个专注、自主的状态。所以,深戏不一定是剧烈活动,像是冥想也会有深戏效果。 2. 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这个休闲是有难度的,有问题需要解决,有关卡需要突破。所以我必须练习、尝试、思考,才能完成。然而关键不同是,没有外加非解决不可的压力,或是失败的外在指责。所以我可以单纯享受解题乐趣,体验失败与再次挑战的过程,从而锻炼自己的心态。有些好的电玩游戏,就可以有这样的效果。 3. 学会可以应用的新事物:这件事情是有知识性的,或是一种技能,于是当我完成它后,这个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延伸到其他事情上。例如一个深入的书籍阅读与心得产出,就能获得类似效果。 4. 了解提升自己的方法:工作、休闲,都是人生。但在有强度的休闲时,我们和工作时一样挑战难题、克服难关、享受成果。只是这时候我们只跟自己赛跑,透过这样更放松的方式,去认识自己身体、心理的弱点,尝试去锻炼与提升。例如逐渐增进强度的运动,就可以达到深戏的效果。 好的游戏,就是对困难工作与人生的模拟。不是说要玩有什么大道理的游戏,但是一个挑战、过关、获得成果与策略规划的过程,如果够深刻,那么也是在游戏过程中体验人生需要的态度与方法。而这样的深戏过程,正是我们在休闲时需要的。 如果工作很忙、很乱、很焦虑,除了还是要想办法找出休息、休闲的时间,同时也可以设法增加玩的「强度」,找到可以达到深戏效果的休闲,帮助自己恢复高强度的工作动力: 「能够进入专注心流」 「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学会可以应用的新事物」 「了解提升自己的方法」 -- 本文转贴自:电脑玩物(原文标题:工作愈忙愈要懂得深戏,高强度休闲帮助恢复高强度工作动力)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3, 2024

创业、自由工作与数字游牧必备的 3 大条件:高度自律、好的工作方式、忍受寂寞

其实满多人问我关于创业或是数字游牧的必备条件。 我自己创业至今,我觉得关键大致是这三个事情: 高度自律 好的工作方式 忍受寂寞 高度自律 当上班族的好处,在于会有明确的上班与下班时间。 下班了,事情丢着明天再来处理通常也没事。但你自己出来创业或是当数字游牧(自雇)你其实没有下班时间。像我自己其实有待办事项列表,常常都是被这些待办清单追着跑,重点是你得抽空档完成。像周六我上课,周日则在家审文稿以及准备周一 Podcast 要录的内容,到了周一除了录音、处理日常工作、还要抽空准备联发科访谈的稿子,昨天节目访谈结束我又回公司谈灯具改善、帮同仁升级计算机、以及审明天要录音的文稿,今天则是录音课程集数。 总之,如果你自己没有强度的自律性,也没人来逼你,那很快你就会停住。其实也别说很多事情了,很多人宣誓要怎么制作 Podcast 或是写 Blog,常常十篇就停下来了。因为没有人逼,要靠自律长时间一直有产出,这其实并没想象的容易。 好的工作方式 也因此,既然你会有很多事情得做,你就得自己发展一个好的工作方式。你是自雇者、创业者、或是数字游牧,你会发现你很需要不断进修工作方法,无论是时间管理,数据整理,笔记术、工作安排、项目管理、甚至零碎时间的工作能力。 以我现在来说,我可能一整天有四个会议,然后就是中间有空档就尽量写点甚么来发文。或是就算我需要专注处理文稿,也得切换心情去参加主管会议,或是每天随时都有人来敲门。我现在是训练到,可以有人敲门、来开会、然后对方离开后继续写三百字稿子;这时可能又有人敲门、开会讨论、然后他离开后再继续写三百字稿子。这完全不是我厉害,只是被环境毒打后的演化历程而已。(泣) 忍受寂寞 既然你得高度自律、又常常需要高强度的工作,难免当然会觉得疲累与沮丧。尤其长期经营也未必总是能日日顺利,有时候你会不免怀疑自己到底在干嘛?也会觉得自己其实做的很差之类。所以心理上的强韧度我觉得也很重要。 我觉得自己运气好的地方,在于我们经营上有两个人。而且我们的沮丧周期似乎总能不太一样?通常我觉得沮丧低潮时,Bryan 会刚好变得很乐观。而他觉得没劲时,常常刚好是我觉得很乐观可以主导的时期。所以每次倒都能顺利度过。 只是这么十多年下来,我真心觉得,忍耐不是好方法,你必须找到一个支持体系还是重要的。如果没有合伙人,还是建议你多认识一些类似生活模式的自雇者或是老板们。没事大家可以吐吐苦水,对于撑下去会有帮助。 以下可看可不看 过去很多数字游牧或是自雇者,常常来问我关于创业要如何忍受寂寞这样的问题,但我总觉得我们的经验很难怎么复制。但大家这需求我是始终有放在心里,所以我们在开设数字游牧网之后,也架设了一个社群。我们可能不能帮你找合伙人,但最少可以帮你汇集一群类似的人。这个类似绿洲或是营火的园地,让你可以在里头讨论烦恼、讨论远程工作、讨论报价策略、接案技巧、工作方法等问题。 或许在你最寂寞时,有这么一群相似的人,你会觉得能更好地度过。 点此前往数位游牧的营火区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30, 2024

接案合作该采「项目制」还是「包月制」?教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接案方式!

迈入全职接案的第二、三个月, 体会到要认清自己的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接案方式, 以文字工作者来说,我喜欢项目制的交稿方式, 现在流行的包月制,则让我备感压力, 这篇文章我会分享两者的优缺点, 希望能让你的接案生活,更符合自己的期待。 与多数接案新手比较不一样的是, 虽然迈入全职接案还没多久, 但我比较不担心案源, 还在有方向地开发想要的案源当中, 细节可以看上篇文章: 接案新手|2 月生活:如何找案源?请跟前公司维持好关系 而我也是在实际进入接案工作之后, 才深深感受到, 案子的属性真的要挑适合自己的, 要不然生活很痛苦。 我自己观念是, 既然已经选择自己想要的自由工作方式, 就不应该本末倒置, 为了生计而不挑案子地什么都接, 不但会累死自己,这样的生活也不是自己当初想要的。 这部分可以看之前的文章里的心法2: 自由接案|该不该接这个案子?给全职接案新手的 3 个心法 接下来就进入正题… 专案制 vs. 包月制 差别? 以文字工作者来说, 接案的合作方式主要分为项目制和包月制, 「项目制」会事先谈好要执行的内容、交稿时间, 过程中有时候会需要开会,或透过 E-mail 或 Line 沟通与联系。 项目的时间期程可长可短,就端看专案的大或小, 目前我手上的高雄画刊撰稿,我就视为项目式的合作方式, 每个月采访、撰写几篇稿,在交稿时间之前完成就可以。 另外一个旅游网站企划的案子, 对我这个接案新手来说,算是中型项目, 期程比较长,可能是好几个月,工作进度会比较松, 此项目的重点是,不求快、但要做得好! 「包月制」在文字工作上, 通常会是「社群文案」的合作, 一开始谈定整个月支付的待遇, 工作内容谈好,一个月大约需撰写多少文案数量, 可能会视实际状况增加或减少(但通常是增加)。 我认为,包月制的服务, 有种在特定时间内,帮案主服务到好的概念, 价格上也会让业者觉得享受到「优惠」, 但对接案者来说有好有坏, 详细的优缺点接下来再说。 专案制 vs. 包月制 优缺点? ❖ 专案制的优缺点: 通常项目制谈价,比较能谈到接案者的理想价, 这概念就像,业主单买一个东西一定比较贵一些, 包月制就像一次买比较多东西,所以享有优惠, 现在许多接案者也会藉由提供包月制这样的优惠, 来吸引业主、藉此拥有案源。 专案有个特性是-并非常态性, 以常见的公部门的标案计划来说, 外包的有可能是刊物或活动,活动也许一年办一次, 但也得看每年公部门是否有编列这预算。 也就是,若手上这个项目结束, 不知道接下来是否还有合作机会, 就算有下次合作机会,也可能是明年了XD 再者,若这次得标厂商明年没有得标, 那这个合作机会可能就没了……(当然也可能算是多一个人脉) 又或者,若你这次交付的作品对方没有非常满意, 下次对方也不见得会再找你合作。 以上就是自由接案者,常会遇到的「不确定性」, 社会上就是这么现实,没有什么是非你不可, 你要怎么保证下次对方还是会找你合作? 让自己能力变强,服务态度无法挑剔, 打造自己无可取代的地位,就是你留住业主的重要方法! 撇开以上比较复杂的不确定性, 项目的时间期程,小项目时间短、大项目时间长, 若小项目结束了,又得马上找下一个案子, 而大项目时间长,虽然金额照理来说也会比较高, 但对于急需生活费的接案者,可能就需要勒紧裤带过生活, 直到这笔钱真的汇入你的账户。 所以先存好紧急预备金,是很重要的! 这观念在这篇文章说谈到: 自由接案|该不该接这个案子?给全职接案新手的 3 个心法 ❖ 包月制的优缺点: 就像前面说的, 包月制的报价可能会需要给业主「优惠」, 比较会出现在「社群文案」上, 当你成为「社群小编」, 这个月你就要把业主服务到好! 即使当初谈好说社群文案是多少篇, 但过程中,很可能因为突发事情或跟风话题等原因, 最后可能会帮业主多写几篇社群文案, 这些也都只能自己认了。 就我目前了解(也可能我了解不够多), 极少数业主能够以每篇社群贴文多少钱来计价, 「社群文案」的变动性比较大, 若以篇计价对业主来说比较不划算。 而且由于工作时间是以月来计算, 因此工作内容许多细项,并不会订定明确时间, 以至于常常需要与案主Line联系, 沟通成本比较大。 但凡事都有一体两面, 包月制的优点能补足项目制的缺点, 外包社群文案通常是「长期合作」, 业主不是广告代理商、要不然就是品牌端, 一般来说,经营社群是长期的事情, 不太可能找人经营个几个月就没了。 (除非是你的服务对方不满意, 或者品牌端不想再出这方面预算,要收回来自己经营) 这些民间公司在找外包合作, 比较偏向固定的合作对象, 若跟谁合作好,通常比较不会变动, 因为对他们来说,要找到适合的接案者, 需要花很多时间,这些也是成本。 包月制的长期合作特性, 也让接案者比较能有稳定的感觉, 那种「每个月都有钱入账的感觉…」 这就是上班族的感觉啊XDDD 我的抉择-个性&接案方式 透过理性分析,接案者的理想接案组合,就是项目制+包月制,看比例如何拿捏,大项目可让你有更多发挥空间,累积作品深度和质感,包月制的社群文案可让你每月有一些固定收入(虽然收入不多),这确实是个-兼顾梦想与面包的接案生活。 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想的, 又加上这是我前公司给我的机会, 因此就算知道自知可能不太适合包月制, 但仍决定试试看,不想随便就放弃这机会。 实际执行一个月之后, 一开始觉得文案量有点多,到后来虽比较适应, 但仍排斥「常常需要注意Line讯息」,且有时需处理临时交办事项。 这样的工作方式, 让我想起以前当记者时,随时待命的工作模式, 以前的我或许可以接受, 但现在的我,已经不想再过那种紧绷生活, 夜深人静时总会想着:「这真的是我要的生活吗?」 最后我决定断舍离这个接案工作,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 接下来五、六月预计会参与培训课程, 更无暇顾及这份包月制的社群文案。 虽然少了一份每月都能有收入的机会, 但我更开心能拿回我的生活主导权, 经过这次经验, 我认清了自己目前的心理状态与想法, 项目制将是未来我的接案首选, 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工作, 只要在交稿时间交稿就 OK 了。 PS.但或许未来有遇到好的包月制机会,我也不排除啦XD -- 本文转贴自: Weien 微恩好感生活 (原文标题:接案新手|3、4月生活:专案制还是包月制?找到适合自己的接案方式)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30, 2024

四个半月自由业心得 01|接案工作总览:事前准备、案源开发与接案收入

本系列为统整本人四个半月自由业的心得感想,第一篇会来讲接案工作的总览,介绍我成为自由业所做的事前准备、案源来自哪、案子的收入、各项评估以及执行心得。每个人的状况都不相同大家可加减参酌,或是当个轶闻看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啰! 自由业系列文章 四个半月自由业心得 01|接案工作总览 四个半月自由业心得 02|接案学到的三件事 四个半月自由业心得 03|自由业和上班族的差异 四个半月自由业番外篇|那些没钱的专案 接案的数据们 自由业期间:2021/03/15-2021/07/31 ,共计 140 天(约四个半月) 案件邀约数:十件 实际接案数:六件(一件中途中止未继续) 累积收入:约两个多月的正职薪水(四、五月为收入高峰,六、七月骤降,一度趋近于零) 成为自由业的事前准备 这次离职如同第一篇《自由业的开始》所说,是没有找好正职的,也正因为打算裸辞,所以势必要知道自己可以光溜溜的多久,以及可以用什么方式赚到钱。我大概在离职前三到四个月前开始准备,其中比较关键的前置作业有四个: 第一、记账 记账上的我的需求很简单,可以输入类别、金额,另外要可以输出成 google sheet。最后在思考自己写一个 LINE bot 或是用别人的,我选择了偷懒,使用「七七记账」。虽然他的预设类别不太符合我的使用情境,基本上还算是方便。在 LINE 输入完金额就会传送到 google sheet 上,方便我自己在 google sheet 上做图表或是基本计算。 第二、找出可能的接案工作 要怎么找出来呢,首先要先列出自己的技能,例如:Wireframe 绘制、竞品分析、问卷设计等。接着去接案网站(如:Tasker 出任务)找是否有相关技能,而所要提供的服务有哪些,自己是否可以胜任。 下图为我当时评估自己状态使用的表格,包含: 技能成熟度:对技巧的评估与可应用度(星等为个人能力长短分析,并非市场的客观能力等级) 是否适合接案:接案市场是否有此需求 想发展程度:是否想深根以这技能为项目进行接案 接案项目评估表 有趣的是,最后接到的案子,竟然绝大数跟表格列的技能毫无相关。 第三、制作公版报价单 接案时对方多会请你先报价,先做好公版的报价单可方便后续应用,我自己是用 google sheet 制作,主要考虑到可以方便我计算金额,以及可以一目了然合作项目有哪些。 报价单上网找有各式各样的版本,大家可以找适合自己的使用。可以放以下信息: 基本信息:项目名称、你的联络方式、客户的联络方式 合作项目:合作项目、细节说明、备注、金额 合作条款:交付时间、修改次数、规格变更处理方式、付款办法、报价有效时间、订金收取 签章处 公版报价单 第四、放出讯息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必须要让潜在的案主知道你有接案的空间,如果之后有案子要做,他们就有机会想到你。无论是在社群媒体、朋友谈话中都可以提及,手动让自己在接案市场上架,增加自己的曝光度。当然如果你要贴履历到接案网站也是可以的。 案源哪里来 在对自己能力有初步的了解后,就可以选择主动出击,或者是被动等案子上门。 我这次总共有执行的案子六件,一件为主动出击,其他五件皆为朋友介绍。 主动出击的为当时被对方的行动理念吸引,主动联系表示如果有任何帮得上忙可以联系我,后来就很幸运有合作机会。 被动等候的皆来自前同事朋友们。我最后一份的正职工作是担任软件开发(网页、App、后台系统)的产品经理,如果前同事要来找我,应该就是网页开发了吧?殊不知六件没一个是网页开发,我真是满脸问号,只能说朋友们的心脏很大颗。 我接下的六个案子 我自己实际有接下制作的案子有六个,以下分别介绍各案子的内容、收入、快乐度、成就感、想继续发展度以及个别的制作心得。 案件一:网站制作 案主需要一个网站介绍实体展览的信息 工作内容:页面规划、网页制作 收入:五位数 制作时间:约两个星期 快乐度:4/5 成就感:4/5 想继续发展度:3.5/5 这是唯一个主动出击的案子,当初联系时没有想过要接案,单纯是赞同对方的理念,过了几个月后对方联系刚好有制作网页的需求。因为是自己在乎的事情以及第一次以自己的名义接案,所以在制作时真的压力蛮大,很担心会做不好让对方失望。 本来想要自己硬干的,后来评估心理负担太大,便请了设计师好友阿努来协助以及前老板 HC 帮忙确认技术(怎么可以这样动用技术长 XD),有专业人士加入后我心安不少,后来也顺利完成上线。另外也很幸运这案主真的相信专业以及沟通很清楚,需求会清楚列点说明,其余的皆给予弹性制作的空间。 在这次案子让我初尝接案的快乐,以及自组小团队的喜悦。也算是给未来的自己一些方向,如果真要自立门户,绝对不要自干,一定要找好队友一起来;如果要主动出击,可以花些时间去找适合的案主,工作起来会十分顺畅与开心。 案件二:活动企划提案 PPT 案主要向企业提案需要一个活动企划 工作内容:规划提案内容、制作提案 PPT 收入:四位数 制作时间:约一个星期 快乐度:2/5 成就感:1/5 想继续发展度:1/5 这也是朋友介绍的,当时也就想说试试没有想太多,做活动企划提案 PPT 是第一份工作部分内容,说真的已经生疏很多,加上主题为法律研讨有种既熟悉又避之唯恐不及的复杂感受,所以就尽己所能的制作完成。如果真的要说成果怎样,不确定案主的想法,但我自评应该很不怎样,之后应该是无法再接这类型的案子。 案件三:记者会 PM 案主将举办一场记者会,需要有人协助规划以及掌控工作进度 工作内容:制作流程表、工作时程进度安排、记者联系与采邀寄送、行前会、记者会场控 收入:五位数 制作时间:一个月 快乐度:4/5 成就感:4/5 想继续发展度:3.5/5 接到这个案子是一个半夜的电话,朋友听起来很急加上我对记者会的主题(乳癌)蛮有兴趣的,在确认工作内容自己是否可以胜任后,就接了。合作过程蛮开心的,每周大家会一起确认进度,虽然是接案但也有一点团队一同做事的感觉,加上合作的窗口也都很给力人很好,一路到最后记者会当天都很感谢有机会参与。 这次的合作方式,打开我对 PM 接案新的想象,以往会觉得 PM 接案比较适合一整包(如同网页制作),如果单就沟通协调的角色的话,外包可能能发挥的地方不多,而透过这次合作,也发觉其实透过事前准备以及会议后的进度确认,是有机会让外部 PM 协助进度推进与成果追踪的。 之后如果有机会以 PM 的角色参与有兴趣主题的记者会,会蛮想接的,喜欢一群人为一个议题共同努力的感觉。不过如果真的要接,我可能体力要练一下。当天活动结束,我吃完午餐后直接昏睡到傍晚⋯⋯。 乳癌旅行手札发表记者会 案件四:英文演讲后的 QA 翻译 案主参与论坛演讲,最后的 QA 时段需要有人协助翻译 工作内容:翻译提问者的问题给演讲者(英文 → 中文)、翻译演讲者的回答给听众(中文 → 英文) 收入:四位数 制作时间:三小时(演讲时长,从头待到尾,实际翻译约 15 到 30 分钟) 快乐度:1/5 成就感:1/5 想继续发展度:1/5 欸因为我真的不是翻译专业,英文能力也真的就堪用而已,所以只能说朋友真的是心脏很大颗,怎么敢?重点当场还有同时英文和中文都很好的香港人,我很担心他会拆穿我翻译错误哈哈哈。如果不是朋友找我,我大概完全不敢接,会出事啊! 案件五:国际视频会议的会议记录整理 案主所参与的国际视频会议需要会议记录 工作内容:听录制的会议,将讨论内容制作成会议纪录 收入:四位数 制作时间:约两个小时 快乐度:4/5 成就感:3/5 想继续发展度:4/5 接到这案子时,觉得蛮新奇的因为从没想过有这种案子。在实作过程中,可以直接看到品牌的各国代表针对公司政策以及未来发展去做讨论,一窥跨国公司是如何进行议题讨论,以及因应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应对策略。将讨论的内容重新吸收后撰写成会议记录,以往没有什么做英文会议记录的机会,意外下获得此练习机会,收获很多。 另外,案主人也很好,在沟通制作需求时,除了说明会议的背景、制作的需求外,更分享他的工作内容与甘苦谈。这个案子对我而言其实不太像工作,反而是有一个短期又超值的实习机会。 案件六:社群编辑 案主需要有人协助官网信息更新跟社群经营 工作内容:官网信息更新、客服、社群发文与管理 收入:四位数 制作时间:一个星期(本来是每月的定期工作,因为实在无法做好,一个星期后结束后续合作) 快乐度:1/5 成就感:1/5 想继续发展度:1/5 看完上面的案子,大家应该可以发现我只要好玩的东西都会接,不太会去思考自己做不做得来。而这次算是学到了一课,不只是要好玩还需要自己做得来。这次的工作内容包含我十分不擅长的社群文案撰写。本来想说应该还 ok 吧,结果写了一两个文案后就发现真的很不行,后来和案主讨论后决定退出此案。这次经验让我知道,还是要挑选自己有把握可以做好的东西,否则会让案主难做事,自己也做得痛苦。 小结 以上的学习无论是开发新技能、既有技能挖掘,或是从案主身上学习,都是我在正职工作上没有体验到的。同时也因此认识了其他产业的朋友,在案子结束后人有保持联系,不定时交换新知,可以有这样的缘分我十分珍惜。 很幸运有走这一遭,感觉去了趟职涯体验营。本来这边要继续讲学习与反思的,结果一不小心就写太多字,决定拆篇到下一篇好好分享我在接案学到的事。 *特别感谢 Anu, Em 给予本篇写作建议 -- 本文转贴自:Dear loser(原文标题:四个半月自由业心得 01|接案工作总览)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23, 2024

个人网站如何写「关于我」页面?详尽拆解 4 大模块,手把手带你写

个人网站上的「关于我」页面,是每位网络创业者的数字个人名片。它就像是一位尽责的 Sales,能 24 小时的宣传你的服务。 不过「关于我」的页面该怎么写,才够吸引人呢? 两年前我开始自架网站时,天真的想法是:「反正就把我的丰功伟业,放上去就好了吧?」 后来我在读 《A Pain Free Process for Writing Your About Page》这本专门教人写「关于我」的电子书时,发现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观念。 因为读者们不关心我的丰功伟业,而是「这个网页的内容,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OK,那到底该怎么写呢? 一起来学习怎么写「关于我」页面 写「关于我」页面的关键,主要有这 4 大区块: 你的服务跟目标读者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读者要相信你的服务 为什么读者要喜欢你 行动呼吁 (Call to action) 在写这 4 大项的内容时,可以分别问自己以下的问题。 区块 1.你的服务跟目标读者有什么关系 不要开头就介绍你是谁,因为读者根本不 Care。 想反地,读者在意的是「你能够帮助它们解决什么问题」。这个区块我们要先清楚定义我们要帮助的人、怎么帮助他们。 问自己以下 3 个问题,分别是: 你的理想客户是谁 你可以如何帮助你的客户 你提供什么服务或产品 以我自己为例,我的回答是… 你的理想客户是谁: 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工作者,例如医生、律师、咨商师 你可以如何帮助你的客户: 我能够教他们一套在网络上写作的方法以及定位策略,帮助他们写出专业又好读的社群文章建立影响力,并且吸引潜在客户。 你提供什么服务或产品: 1 对 1 写作教练,客制化提供网络写作教学 思考完这 3 个问题,我写出下方的区块。 区块2.为什么读者要相信你的服务 建立你在目标读者心中的信任感。 讲完了我们想服务的客户以及能提供的服务,但客户可能会想:「为什么我要相信你?」 因此我们要举出过去自己协助过的案例,或是分享自己过去从遭遇困难到克服的经验。 问自己以下 3 个问题,分别是: 你曾经解决过什么,读者曾经遭遇过的问题吗 你做了什么工作,可以展现你的专业度 你有没有可以证明自己的顾客见证 如果你已经有客户见证了,可以直接引用该位客户的背书,下方是我的客户见证: 如果你还没有客户见证的话,就把上方 3 个问题的答案写成「区块 2」的内容。 区块 3.为什么读者要喜欢你 这一个区块,可以展现自己的「人味」。 看看网络上八成的个人网站。除了照片不一样之外,你真的知道各家厂商的区别在哪里吗?很难吧。 但是为什么? 答案也很单纯,因为你(厂商)没有写出自己在意的地方是什么呀! 那该怎么写呢,你可以问自己以下五个问题: 你痛恨什么工作 你在工作上有什么超能力 为什么你要开始自己的事业 为什么你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 你想要达成的工作使命是什么 以我自己为例,我的回答是… 工作上你不会做什么:我不会去追求爆文,也不会追求快速成名或成功的方法。 你在工作上有什么超能力:我能用有架构与系统的方式,用白话文解释这位学员在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写作技能。 为什么你要开始自己的事业:因为我自己就是靠持续的写作分享,才走到今天的我。我从一位职场上班族,然后发现自己在写作以及有逻辑教学上面的天赋与技能。所以我决定跳脱舒适圈,然后出来自己创业。 为什么你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当我看到原先不擅长表达,但是脑袋极度有料的人透过写作,和过去已经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产生连结的时候,我都替我的客户感到开心。 你想要达成的工作使命是什么:我的使命就是帮助知识专业工作者,藉由写作拓展职涯的可能性。 厘清答案后,我将这些信息写成以下的内容。 区块 3. 为什么读者要喜欢你 Bonus,让客户听到你的起心动念 我们都知道,故事可以触动人心。如果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分享自己「开始事业」的故事,那客户肯定能对我们印象深刻。 以我自己为例,下方是我为什么要开始经营「写作事业」的故事。 区块 4.行动呼吁 (Call to action) 你想要顾客下一步做什么? 你花了这么多时间写「关于我」,背后总有个目的吧? 这个目的称之为「行动呼吁 (Call to action)」,常见的有: 联系你 参加你的课程 和你预约一个 30 分钟的在线对谈 想清楚你的下一步,想要客户采取什么行动。 以我自己为例,我的回答是… 让客户找我担任他 / 她的写作教练。 因此要清楚的把报价、服务流程、服务内容列出来,并写出客户下一步要做什么。 把这 4 大区块写清楚,就是一个很好的「关于我」页面 这篇文章我们介绍了 4 个「关于我」的区块: 你的服务跟目标读者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读者要相信你的服务 为什么读者要喜欢你 行动呼吁 (Call to action) 你可以一步一步把区块完成,这样就能打造一个清楚又能让客户采取行动的「关于我」页面了。 如果你觉得以上的内容好复杂,需要有一个在旁陪你从头走过,我可以担任你的专属写作教练。 我会引导你用自己的文字,写出专属于你的个人网站「关于我」页面。最终让你的客户更了解你,并起主动上门找你服务。 名额有限,立刻预约开始吸引你的潜在客户 -- 本文转贴自:I'm Chi(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5, 2024

想要数字游牧,却害怕入不敷出?学习「预算与财务管理」是你自由的第一步!

数字游牧(Digital Nomad)生活,即远端办公与旅行的融合,无疑是一种充满魅力的生活方式,但并没有想像中的浪漫。然而,有效的预算规划成为了这种生活方式的重要挑战。常有人问我,如果要过上 Digital Nomad 的生活,要花多少钱?这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将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和方法,希望能够助你在数字游牧的路上更好进行预算规划。 事先存钱 虽然“事先存钱”这个建议看似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却常被忽视,特别是自由工作者型态的数字牧者,收入主要来自于接案,相对不稳定,甚至还有可能面临客户拖款的风险。有一种情况是,他们期望借由待收帐款来支付旅行费用,然而在旅行途中却因客户拖款而导致款项延迟进帐,进而引发现金流断裂的危机,旅游的品质和心情大打折扣。因此确保旅费充足再出发就很重要。透过准备充足的旅费,让自己在 Workation 中更加轻松。 掌握大项支出 旅行的主要支出通常为机票和住宿,因此,明确了解并预测这两项支出是数字游牧生活的预算规划首要之务。 如果你偏向于长期留在一个地方,或者你的 Workation 划得相对短暂,那么你可以提前订好住宿,这样住宿费用就可以相对准确。然而,如果你更喜欢边旅行边选择下一站,像我一样,那你就需要在头脑中有一个明确的住宿费用范围。 例如,假设你为自己设定的住宿预算每晚不超过 80 美金。在房价较高的城市,你可能会超出这个预算。但是,当你到房价较低的地方,你就需要将之前的超支部分弥补回来。这样,你就能精准掌握大项支出,确保数位游牧生活的经济弹性。 利用全球数据估算生活费 许多人问我身为 Digital Nomad 怎么抓预算,其实我的方法论是用大数据去推算。 首先,我平时就有记帐的习惯,因此清楚自身日常开销的金额和架构。有了这些基础数据,我就能够参考全球物价水平比较网站(例如 Numbeo) 来做规划。这网站能比较你当前居住地和可能的目的地的物价,进一步到单一商品的价格比较。 例如,以 2023 年 Q3 台北和京都的物价为例进行比较,根据 Numbeo的数据,京都的外食普遍比台北贵,但购买食材的费用却较低,像是牛奶的价格甚至只有台北的一半。然而,京都的公共交通费却是台北的 1.5 倍。 利用 Numbeo 的数据做 Digital Nomad 生活费预算推估 Numbeo 可以细看到个品项的价格差异 透过这样的数据,你可以根据同样的天数(例如旅行两个月)你平时的生活消费模式,来推算在不同地方的生活费。此外,也可以根据当地的物价变动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做好预算把控。 打造预算缓冲区 在对大额支出和推估的生活费作了初步加总后,再加上 10%-15% 作为缓冲金。无论我们的预算规划再精确,始终有些费用是无法完全预料的,特别是在旅途中遇到的紧急情况,例如电脑荧幕坏掉需要送修、或是买外接荧幕应急等等。这些状况往往需要即时的金钱来解决。 有了这个缓冲区,可以让你在遭遇突发状况时有更多弹性和安心,而不会打乱你原本的预算规划。此外,缓冲金也可以为你的旅行体验带来更大的自由度。例如,你可能会在旅程中被推荐新的景点,或是遇见一场错过会很可惜的活动。如果有了这份额外的预算,你就可以更自由去探索和享受这些旅行中的惊喜,而不必担心这会超出你的预算范围。 确保海外提款的便利性 出发前,确保你的银行卡可以海外提款。携带大量现金既不便又危险,因此拥有一张全球通行的银行卡更为方便。选择银行时,别忘了比较各家的海外取款费用与汇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一旦确认可以海外提款,记得将提款卡设定为“国际使用”,以防银行误判为诈骗行为并封卡。 了解自己消费的优先顺序 清楚自己的消费优先顺序也是要素。或许对你来说,旅行就是要购物,或是可以探索新事物获得新体验,也可能是品尝美食或米其林摘星的大好机会。了解自己的消费优先顺序可以帮助你在预算规划时更加明确。比如,如果你是个饕客,那就预留更多预算在饮食上;如果你热衷于购物,那就将购物列为预算的主要部分。明确自己的消费优先顺序,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你的需求,同时也能在旅程中,实现最适合自己的 Digital Nomad 生活方式。 积极记帐以掌握消费动向 在数字游牧生活中,尤其是使用外币支付时,记帐显得格外重要。在消费的当下,我们虽然也是会换算汇率来衡量这笔消费是(相对)便宜还是贵,但长时间下来,金额的掌握可能因为汇率和繁忙而变模糊。 透过记帐,可以精确掌握每笔消费金额和整体金流。记帐习惯让你清楚自己的消费模式,有助于调整 Workation 中的花费,以及优化未来预算规划的能力,并察觉任何财务问题。在数位游牧生活中,记帐是有效管理预算、确保远端办公和旅行生活顺利进行的关键工具。 策略性使用信用卡 许多人在旅行时会选择携带大量现金,但我个人更建议策略性地利用信用卡。原因有几个: 首先,长时间旅行所需的费用不菲,随身带着如此大笔现金不仅不便,也较为不安全。一旦现金遗失,基本上就无法找回。 其次,信用卡消费都有详细纪录,如有消费争议时,这些纪录可以作为参考依据,退款程序也相对简便。我就曾经被店家超收费用,当下请店家查看他们的刷卡纪录,我也出示银行寄给我的即时消费明细作为证明,才顺利解决问题。 最后,虽然有些人会因为汇差而选择在出国前买外币,但如果能选择一张国外刷卡回馈高的信用卡,其实也能有效抵销一部分汇差,而且汇率变动情况往往难以预测,把外币先买起来也不一定更划算呢。 绝对不能省旅平险 绝对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旅行保险绝对不能省。尤其是当你身为 Digital Nomad,在国外边旅行边工作,旅行保险的保障更是不可或缺。在海外接受医疗服务的费用往往非常高昂,如果没有旅行保险,你可能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无论你打算在哪里进行远端办公或工作假期,一份完善的旅行保险都是你在外生活的重要保障。 旅行与工作两者兼具,虽然充满挑战,却也相当吸引人。能一边为生活增添色彩,一边不打断工作并保持收入,这就是数字游牧(Digital Nomad)生活的魅力所在。 2019 年的疫情加速了远程工作的发展,各国更为数字游牧者推出专属的签证。许多人向往这种工作方式,想要向数字游牧生活迈进,却不知从何开始。因此,我开始提供转职谘询服务,希望能协助想转职或成为远程工作者的朋友。以策略性的规划和有系统的方法,缩短你与理想生活的距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 Career Talk with Ivy页面 了解更多。 Digital Nomad 的实际生活充满独特性与挑战,妥善的预算规划是让旅程够顺利的关键。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要点,最重要的是,依照你自己的实际需求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调整与规划,才能尽兴享受 Digital Nomad 生活的魅力。 延伸阅读: 你与远程工作的距离 如何Digital Nomad — 行李篇 如何Digital Nomad — 跨时区篇 -- 本文转贴自:Ivy is Out of Office(原文标题:如何 Digital Nomad — 预算与财务篇)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2, 2024

安妮网站创办人 Anny 专访|清迈数位游牧何处去?内行人的 4 处免费活动与交友密技分享!

「我大学刚毕业时到泰国教华语,当时趁寒假去了清迈一个礼拜,然后那个礼拜我整个爱上。」聊起为何将清迈当作数位游牧的第一站,「安妮网站」创办人 Anny 带着兴奋回顾初次到访的感受,并表示当时就很希望有机会在清迈长住。 她分享,之所以希望在清迈长住,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是因为清迈的环境非常宜居,治安比 Anny 过去旅居过的南美洲好,且市区与大自然的距离也不远,她说明:「像清迈大学里面有个很有名的湖,很多人会在那边跑步、遛狗等等。」 第二,是因为清迈本就聚集许多来度假或游牧的外国人,所以大家很容易就能聊起来、甚至还会相约出游。甚至连当地的泰国人对此也非常习惯,「像有时候你去买吃的,老板几次之后就记得你,还会多给你一点或请你吃一些东西。」 第三,则是因为当地活动实在多元,除了四大夜市(清迈夜市、清迈大学夜市、周六夜市、周日夜市)、热闹市集(Jing Jai Market 真心市集、Baan Kang Wat 等),还有各种免费活动!她也开玩笑地说,有时候工作忙的时候,活动太多反而还让她有点困扰呢。 清迈免费活动有哪些?语言交换、Open Mic、舞蹈课任君挑选 Anny 分享,她参加过的免费活动主要分两大类,分别是由咖啡厅、酒吧举办的,或者是由商场举办。 【由咖啡厅、酒吧举办】 在这个类别中,她推荐三个她参加过的活动。 1. Free Bird / Open Mic Free Bird 是当地一家社会企业咖啡店,店内每周五晚上七点会举办 Open Mic 活动,欢迎所有人上台分享。Anny 表示,有人会上台表演才艺,也有人会分享自己的各种创作,整间店的气氛非常温馨。此外,店内也有贩卖二手商品,运气好的话也可能在此挖到好物。 更多信息可参考店家脸书与活动页面。 2. The Moat House / Language Exchange The Moat House 是清迈的一家酒吧,每周二晚上七点,店内会举备办语言交换活动。Anny 分享,店家会准备不同国家国旗的贴纸,参加者可以把自己会的语言,及想学的语言,以国旗贴纸贴在身上供识别。她也表示,除了语言交换,爱摄影的她也透过活动认识摄影同好,两人在活动后也变成朋友。 更多信息可参考店家脸书与活动页面。 (图 / Anny 提供) 3. WAKO BAKE / Thai Talk Tuesday 身在泰国,许多不会讲泰文的游牧者或许也会希望学点基础单字和句子,方便日常沟通。这时,由 WAKO BAKE 餐厅举办、每周二晚上六点半开始的 Thai Talk Tuesday 活动就很适合你参加! Anny 分享,活动中会摆几张桌子,参加者就是随意入座,每桌会有泰文小老师做简单教学和带大家聊天,一段时间后则会换位置继续聊。不仅能学泰文,也能认识新朋友。 更多信息可参考店家脸书与活动页面。 (图 / Anny 提供) 【由商场举办】 Nimman 区是清迈闹区之一,其中著名的百货公司 One Nimman 每天晚上也都提供不同的免费活动,除了市集,还有各类舞蹈和瑜珈课程。 信息如下: 周一、二 16:00-22:00: 二手市集 周五到周日15:00-22:00:White Market 周一 早上 9:30-10:30、周三晚上 6:30-7:30:瑜珈 Yoga 周四 早上 9:30-10:30:Body Balance 周五 晚上 8:30-11:00:探戈 Tango 周六 晚上 8:00-11:00:摇摆舞 Swing Dance 周日 晚上 8:00-11:00:骚莎舞 Salsa 活动信息不定期更新,像 One Nimman 脸书也有分享每周一早上、周三晚上的瑜珈课教室迁移通知。你可以在参加前参考脸书信息。 清迈免费活动信息哪里找?6 个脸书社团推荐 看到以上提供的丰富活动,你或许会好奇,Anny 都是从哪里获知这些信息的呢?她分享了几个脸书上的社团,其中包含清迈生活社团,以及不同类别的兴趣社团。 Chiang Mai Digital Nomads Chiang Mai Nomad Girls:以女性游牧者为主的社群 Chiang Mai "Walk and Talk" hiking:健行兴趣社团 Chiang Mai Swing Dance:摇摆舞兴趣社团 Yoga In The Park - Chiang Mai:公园瑜珈兴趣社团 Language Exchange Chiang Mai:语言交换社团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追踪一些你喜欢的咖啡厅、餐厅或酒吧的社群,你也可以从中得到更多活动信息。 Anny(图后排左五)参与脸书社团 Chiang Mai Nomad Girls 线下聚会。(图 / Anny 提供) 在清迈怎么交朋友?你还可以善用的 4 种管道及技巧 透过脸书社团和各类活动,你有很高的机率能在清迈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除此之外,Anny 还分享更多可能的交友管道,包含: 1. 路上闲聊 在台湾,我们可能会觉得这实在太刻意了,但 Anny 分享,这在友善的清迈其实非常常见,尤其独旅的女生更容易和其他独旅的女生聊起来,像她某次独自去真心市集,就遇到另一个女生跟她搭话,甚至约她逛完一起去电影院看《芭比》。 她也补充,女生在旅途中若想认识新朋友,可以先从独旅的女生认识起。另外,「你能帮我拍张照吗?」、「你来清迈多久了?」、「有什么旅行计划吗?」,都是她常使用的开场白。 2. Coworking Space 很多数字游牧者会选择到 coworking space 专注工作,这也是能认识朋友的好机会。而且在此认识到的朋友,几乎也会是工作属性类似的游牧者,你们可以交流更多的工作信息与经验。 3. Coliving Sapce 在 coliving space,因为大家住在一起又共享生活空间,所以你会和其他人关系更紧密,也更有相约出游的机会。有些 coliving space 甚至会发起旅游活动,邀请住宿者来参加,这也会是很棒的交友方式。 4. Coachsurfing 讲到 coachsurfing,多数人最快联想到的,应该是寄宿别人家沙发的穷游玩法。不过其实在这个付费 App 中,你也可以使用 Hangouts 这个功能,揪附近的人一起出游。 更多信息可参考官方网站。 在访谈最后, Anny 也分享关于交友的几个提醒。 首先,对于比较害羞的游牧者,她认为参加 coliving space 发起的活动,以及她参加过的摇摆舞课、Thai talk Tuesday 等,都是相对轻松的交友方式。在活动中不必勉强自己主动说些什么,只要依循主持人指示,自然会交到朋友。 另外,安全性也是交友时务必留意之处。Anny 表示,认识新朋友时,她通常不会立刻就跟对方单独出游,会透过观察对方的脸书或 Instagram,确认对方是个「正常人」。另外,若真要一起出去,她会带着行动电源,确保自己处在能与外界联系的状态;也会先告知朋友自己要跟谁出去、去哪,确保有人知道她的行踪。 最后她也提醒,很多人在异国交朋友时,常会因为担心自己英文不好,所以更不敢开口聊天。「但其实很多外国人的母语也不是英文啊,他们也未必讲得很正确。英文好不好不是重点,『能沟通』才是重点!」她鼓励读者能勇敢尝试,尤其在清迈,搞不好这么一开口,你将结交到在台湾没机会接触到的各国好友喔! 也欢迎追踪 Anny 的 Instagram,以及透过官网「安妮网站」获知最新信息!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16, 2024

经营「一人公司」,事情太多该尝试外包吗?该怎么外包?一人公司的团队营运秘诀

自媒体时代,其实很多人都会希望能透过自媒体建造副业、在上班之余透过斜杠的方式开启自己的第二事业。 在我自己的课程陪跑培训计划中,我也常常遇到学员询问: 「下班后已经很疲累了、原先晚上的休息时间也很少,但初期做自媒体、做内容创作却需要花很多的心力与时间,该怎么办?」 这也是在自媒体创作者圈很常听到的问题。 一人公司经营者,时间不够用该怎么办? 我都会提供两个方向让学员思考: 思考在个人品牌营运的过程,有哪些事情是必须要自己做的:e.g.: 品牌方向、核心内容创作等。 也列出有哪些事情,是可以外包、找人合作来降低负担的:e.g.: 影片剪辑、设计、文案撰写、社群营销等等。 也许一开始在品牌方向、创作内容尚未稳定时,靠自己的力量去慢慢累积专业、同时累积创作内容的浓度与深度,是比较稳定的做法。 但同时我也会建议所有「对品牌方向有想法」、「已经有变现商业模式」的创作者,尽可能慢慢将营运时一些可被取代的业务外包出去、尝试培育团队或以外包方式让专业人士替自己执行。 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时间的价值永远比任何东西更高!只有先解放自己的时间,才有办法让自己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如何从零开始建立一人公司最小化的营运团队? 谈到成立团队,我会跟学员们分享我自己成立「一人公司型态的自媒体团队」的经验。 以一人公司考虑到「保持弹性、不无限扩张、追求个人事业的甜蜜点」的这些特性,其实很常会以外包或兼职的型态来与外部专业人士合作、在保留弹性的前提下又能得到外部协助。 而实务上会如何执行呢? 如果是刚成立团队,我自己会先从「单一有明确边界的任务」开始,以「接案/兼职型态」合作。 1. 初期建议外包单一有明确边界的任务 在初期寻找外包合作伙伴时,为了让沟通成本最小化、降低刚开始成立团队不懂管理,导致人员效率不好的状况。 因此会更推荐先找到那些「单一项目且有明确执行边界的任务」去执行外包,比如单一影片剪辑、单一短影音的企划与文稿撰写等 以老 K 我自己的团队来说,最初我第一个寻找外包伙伴的工作任务是「网站 SEO 文章撰写」,最一开始自媒体都是由我自己研究各种专业数字工具、并且写成详细的教学文章分享出去。 后来开设了《Notion 实战课程》之后,我开始忙碌于与学员之间的教学互动、问答回复,慢慢没有时间、心力去研究新的数字工具。 因此当时我就开始有了「可以外包让外部专业伙伴协助,以我过往的文章撰写所累积的经验与流程框架,来继续创作更多对市场有用的内容」的想法。 后来结果也证明这个决策非常正确,因为「撰写网站文章」是一个有明确流程、有方向、有边界的任务,交给外包伙伴从规划文章、钻研专业、调查竞争对手到最后把文章产出,都是可以独立完成的。 而要提醒所有新创一人公司或个人品牌经营者的是:记得一开始不要急着把「要动脑、从头规划」的事情交出去,因为很少人能一开始进团队就有实力取代你。 比如千万不要去把「团队的未来发想策略」交给一个「外包伙伴」替你想、或者要伙伴帮你思考接下来该如何提升营收、提升客户满意度。 这些「想」的任务,初期建议完全由自己来做!因为没有人会比你更在意你的品牌、或更了解你品牌的细节状况。 先尝试将「自己常做、已经有完整 SOP」的任务外包、解放自己的双手与时间之后你就会慢慢体会到拥有团队的力量。 当自己习惯了外包的合作模式、后续再开始慢慢培育或寻找适合当管理职、适合做团队中「脑袋」角色而非「手脚」的伙伴,到时你的心理准备也会更充分。 2. 初期也建议以接案/兼职型态合作 接案或兼职型态的好处是:不用一开始就与对方绑定正职合作关系、降低最后如果要资遣员工的复杂度。 正职员工要资遣会有比较多法律程序要顾着,项目合作则是按照合约的走期,或是合约上的违约条件来作为合作是否继续的依据。 以我自己来说,我成立的公司在法律上属于一人公司、员工也只有我一人。 在法律规定上一人公司是没有强制需要成立劳保单位,只需要将负责人的健保保在公司即可。(详细这方面的细节建议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我目前的所有合作伙伴也都是以项目型态合作,团队中长期合作的伙伴,身上会同时跟我合作多个 Project(有多份契约、多个不同专案的分润或报酬支付)。 对老板来说,这种型态其实给拥有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的伙伴单月薪资,或许有可能会比请一位正职月薪还要高。 但因为是兼职项目合作、双方都可以保有高弹性的合作模式,也因为都是项目合作所以每个项目会有明确结束边界。 老板不需要去思考如何最大化的运用正职员工的上班时间(不会变成压榨劳工的惯老板),而员工也可以做多少事情、有多少贡献,就领到多少的薪酬。 外包项目伙伴与正职伙伴,该如何选择? 自由与弹性、还有明确项目执行边界与成果,是寻找项目兼职外包伙伴的好处。 当然换个角度说:如果你当下希望外包的是「动脑」、「负全责」的角色,那建议直接寻找正职员工,并找有对应职缺经验的伙伴来会更好。 正职的最大好处,就是他不只是「任务的执行者」,也同时更能担任「结果导向的负责者」,你不需要担心你外包时给予的指令与请求,是否超出对方的工作范畴,而是只要在职责之内都可以尽可能的要求、并让伙伴运用上班时间去替你完成。 我身边也有自媒体创业的朋友跟我分享,他们团队的风格反而是「全部都要找正职员工」。 原因是:真正忙起来的时候,其实一个成熟品牌老板最想外包的,是能「对职位负责、承受动脑思考的压力、替你承担与达成成果」的全责伙伴,而不只是帮你做事、需要明确指示的外包伙伴。 但以我个人经验,没有团队管理经验的话,一开始还是先采取外包模式,比较不会产生更多的管理问题。 也推荐大家看完本文,依照自己当下的品牌型态、需求,去决定与伙伴合作的型式!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