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接案不再有年資累積,就很難回去職場嗎?
2
海外接案、跨國遠端工作英文能力要多好?面試書籍與課程推薦
3
日本數位遊牧旅遊提案:Condé Nast Traveler 編輯推薦的 5 處東京必訪景點
THE LATEST
自由寫手,怎樣開發客戶?來自美國頂尖寫手的 12 個實戰建議
別再去「文案外包」社團找案子了。 這種社團案子業主許多不尊重寫作者,報價慘不忍睹,換算成時薪還不如回去上班,要突破接案的薪資天花板,唯一的方法,是「自己開發客戶」。 怎樣做到? Nicholas Cole 是美國最頂尖的寫手,幫公司寫品牌文案,每年收入達到數百萬美元。他的寫作、接案、溝通談判技巧,全部記錄在他的書《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Ghostwriting 》裡面,詳細程度堪稱「寫手操作說明書」。 整本書,大概有一半的篇幅在討論「如何開發客戶」,針對這部分,我讀完這本書後記了一些筆記,跟你分享: ⠀ 客戶真正在買的東西,不是「文章」,而是「對的文章」。 寫手應該收取的是「銷售獎金」,不是固定薪水。 ⠀ 篩選潛在客戶的標準 先提供價值:免費幫他們寫一篇文章。 鎖定利基點:解決一個特定問題,為了特定一個人服務,用特定一種方式。 開發客戶之前先想好這幾個問題。 如何用文字提案?一個參考用的寫作結構。 如何面對面銷售?免費諮詢,價值給好給滿。 如何實際收費:先收錢,再辦事。 對方拖欠帳款怎麼辦?先給一份草稿。 是否要簽合約?對方真不想付錢,簽約也不會付。 對方殺價怎麼辦?站穩,只有特定情況才能讓價。 1. 客戶真正在買的東西,不是請你寫「文章」,而是請你寫「對的文章」。 ⠀ 他們真正在花錢購買的,是你的知識跟能力,來放大他們的上檔利益(讓成功來得更快);並且,控制下檔風險(確保寫出來的內容不會犯錯)。 2. 寫手應該收取的是「銷售獎金」,不是固定薪水。 寫手不應該用字數、時數、篇數計費,這些都有一個天花板在,也容易成為廉價勞工。寫手應該用「實際上解決了多大的問題」計費,也就是「有多少轉單」。 Cole 認為,你可以這樣跟人談:「這是你在賣的產品,你的收益是每個月十萬。如果我來幫你寫文案,可以提高 25% 的收益,那我就要分 5%。」 因為實際上,寫手就是一種「文字業務」,每發一篇文,你都在同時對上萬人進行銷售。對業主來說,有一個超級強大的業務放大銷售量,是夢寐以求的事情。只要你能帶來他想要的結果,他會拿錢砸爆你。 Cole:「不要賣服務本身,賣服務的結果。」 ( "Don't sell the service, sell the outcome." ) 3. 篩選潛在客戶的標準 主動出擊開發客戶是重要的,但 Cole 認為,千萬不要大量發送罐頭訊息,這樣的回覆率不到 1%,絕對直接被忽略。 你應該要仔細篩選客戶,問問自己: 這個人是否會看你的訊息? (不要找大咖或大公司,去找那些沒有被訊息淹沒的人) 這個人自己的生意做得如何? (要有錢雇用你) 他們的對外溝通是否做得很爛? (最有可能需要雇用寫手的人,就是嘗試寫作但失敗了的人。) 我認為,可以再加一個 你對客戶在做的事情有沒有興趣?你想不想幫他寫文章? ⠀ 發自內心想要寫的文章,會是更漂亮的好文。 4. 先提供價值:免費幫他們寫一篇文章。 「免費」是銷售的試金石。 換位思考一下,假設,你是個忙碌的中小企業老闆。有個人私訊你說:「我可以幫你寫文章擴大你的影響力,我的收費是一篇一萬塊台幣。」 於是你就得開始花時間衡量這筆錢是否有必要、這人寫作功力如何、是否真的可以擴大影響力...但老闆你超忙,99% 機會一定是拒絕。 但如果,這個人私訊你:「嗨,我是個寫手,也是你的粉絲。我把你的網路上所有訪談、講座、影片都看完了,濃縮成這五篇文章,我想免費送你發在臉書。如果你想要更多,請讓我知道。」 對忙碌的你,獲得免費內容直接使用,根本是美夢成真。只要文章品質夠好,實測有產生迴響,有很高機會,老闆你會繼續跟這個寫手合作。 提供免費內容,就是直接對他人展示你「夠格」。而身懷現金的人,會毫不吝嗇地砸錢在真正有技藝的人身上,因為這樣的人是非常稀缺的。(如果展示了發現自己不夠格?那你就從這次經驗獲得了有效的練習回饋,反覆操作下會進步飛快。) 5. 選擇利基點 Cole 認為,你的所有競爭優勢、產出效率、定價籌碼,都來自於這句話:「解決一個特定問題,為了特定一個人服務,用特定一種方式。」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你可以直接寫成一句話,放在你的自我介紹裡,讓人們最快速認識你。例如: 「我是個健身教練,我用皮拉提斯訓練,幫助產後媽媽們恢復身材。」 「我是個文案寫手,我用社群文章,幫助 AI 科技新創建構影響力,更快速找到資金。」 「我是麋鹿,我藉由高效能雪橇運輸服務,幫助聖誕老人在一個晚上解決全球禮物物流問題。」 向他人證明你熟悉這個利基點,最快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個人臉書寫作。當一個領域專家,圍繞著這個中心創造內容,這些會不斷提升你的專業感。 6. 跟客戶提案之前,先想好這幾個問題。 先辨認出,潛在客戶的「大問題」是什麼: 他們是否知道他們有這些問題? 你如何讓他們知道?他們需要知道哪些資訊? 再來思考你可以提供怎樣的「解決方案」: 會帶來怎樣的正面效果?五年後的效益是什麼? 你怎樣讓他們感受到「問題被解決後」的感覺?他們的快樂極端值是什麼? 7. 如何用文字初步提案? 跟客戶提案時,你的腳本可以這樣寫: 解釋 顧客的主要問題 問題的原因 問題造成的結果 終極負面結果 說明 我能提供的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有效的原因 解決方案帶來的結果 終極正面結果 Cole 的這個提案結構,我認為參考用就好,可以視情況增減必要元素。這個提案也推薦搭配前面「4. 先提供價值」變成組合技共同使用。 不管招式怎樣搭配,關鍵都是「精準」。你的痛點描述越清晰,解決方案越精確,客戶和你合作的機會越高。(說到底就是線上讀心術:你是否夠了解客戶的痛?) 8. 如何面對面銷售? 文字接觸後,下一步可能是「約個時間面談」,也就是俗稱的「銷售電話」(sales call)。 Cole 認為,做好銷售電話的第一步,就是「不要認為自己在做銷售電話」。你應該做的是「免費諮詢」。 這個諮詢要做到幾件事: 深入了解顧客的問題,以及他們想要達成的成效 告訴他們需要什麼,為他們指路。如果他們需要的不是你能提供的,轉介你知道的資源。 讓電話結束時,他們會說「哇,我收穫良多,真的很謝謝你」 最好的情況,他們雇用你;最糟的情況,你做了一件好事,幫助更多人。 良善是傳播力最強大的能量,但也是傳遞路徑最長的。給它一點時間,這些良善會累積成長,然後回來幫助你。(這點我實測認為很讚,你其實是在推銷,但是因為內容太有價值了,不管推銷成功與否,對方都是開心的結束對話。) 9. 如何實際收費 在提供免費會談階段,會有一個時間點,你會「感覺到」現在是個好時機,你可以提供服務方案給對方參考,這時候你要非常清楚自己能幫的忙是什麼形式,收費多少。(在打電話之前就要想好) 提案後,他們可能接受,或者說「我要再想一想」。這時候一週追蹤一次是好方法,如果對方答應了,Cole 的大原則是「先收錢再工作」。 任何低於 5000 美金的款項,你都可以堅持先付。高於 5000 美金,可以分一半前後。如果是按月收費,那就應該要在每個月剛開始時拿到。(這點可能與台灣習慣不太一樣,但我認為大原則是好的。) 10. 對方拖欠帳款怎麼辦? 先交一份草稿,然後寄一封信: 「我很期待開始我們的合作計畫。順道一提:我還沒有收到這次合作的款項,請問是否有個大概的預期時間會入帳呢?」這樣是最有誠意和禮貌的方法。等拿到錢了,再把草稿完成。 如果對方繼續拖欠,那合作就中止。 不過,有一個情況是可以接受對方拖欠的:對方是大公司,有會計流程要跑。美國業界習慣是:不管會計流程多長,必須在 30 天內付清。(Net-30 rule)(這點應該跟台灣習慣大致上一樣?) 11. 是否要簽合約? Cole 認為不用,對方真的不想付錢,簽了約也不會付,你去打官司也不划算,乾脆就用 Email 來往約定就好。(我個人會要求要簽,算是一個形式上的儀式,標記我們開始合作了。) 12. 對方殺價怎麼辦? 站穩不二價。 只有一個例外情況可以讓價:為了宣傳你的作品(他們願意掛你的名字),或者有未來相關利益。 Cole 早期寫的文章,很多是跟「幣圈新創」合作,通常他會讓價的條件,是對方用新創公司股份作為報酬的一部分。但他在書裡也提:目前這些幣圈股份,還沒有任何一個讓他賺到錢的。所以這點還是得自己評估。 以上。 要注意的是,這些筆記,都是來自 Nicholas Cole 的美國經驗,不一定可以直接套用在台灣。 我目前做寫手經驗才起步不久,有些筆記實測過,有些還不確定,但還是整理在這給大家參考。而重點是,外在的技巧很多,最核心的技能仍然還是「寫作」:你能靠文字為業主賺多少錢,你就有多大的議價籌碼。 ⠀ 推薦書單 精進寫作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讀寫作書」,然後「照著書上指示練習」。 我想推薦你一份「不論是新手老手,都值得一讀的書單」: ⠀ 《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The Adweek Copywriting Handbook》 《The Robert Collier Letter Book》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Ghostwriting》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 這些是寫作領域裡的知識源頭,讀完你會發現現在大部分文案、寫作的書,內容都來自這幾本。我自己寫作一陣子也會回去重讀,每次都有不同的啟發,很推薦你讀讀看。 -- 本文轉貼自:周加恩(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14, 2024
「我該裸辭,全心投入創業嗎?」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就是不要讓自己陷入「背水一戰」的情境
在這次的文章中,我要回覆來自聽眾的提問信,不過和先前一次挑一封信不一樣的是,這次我選了兩封情境正好相反的信件。我想透過這兩個分別來自「皮皮」及「Liya」的提問,大家應該也能得到一些啟發。 我們先看皮皮的來信: 「你們好,我是皮皮。過去這段時間,我持續收聽兩位的 Podcast,今年年終,我勇敢地做出了下個階段的決定。 2023 一整年,我都在了解自己的個性,我希望自己未來的步調、工作還有生活時間是適合自己的,也在思考什麼樣的工作是我可以持續做下去的,算是向內探尋的一年。 這一年,我白天一樣有朝九晚五的工作,其他時間我推進關於花的一個品牌,我增加了不同的作品,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機會。所以我在年終前後,跟老闆提出希望我的工作可以改成部分工時的兼職人員,一方面我可以維持每月基本生活費用,另一方面我可以多出時間學新東西,如網站、行銷、花藝美感等。除了以上大方向,我也不限制任何對未來有幫助的能力。 我的兩位老闆都很支持,家人也從原本的不太支持,到現在沒有表現出太多的不同意。我發現就像你們說的,其實最大的阻礙是自己。真的做了之後發現,其實也沒什麼阻礙,自己儘管做下去就可以。 可是我也想問,會不會有什麼隱藏的危機是我不知道的?未來有沒有什麼事是需要多注意的? 因為我和一位朋友聊未來規劃,他認為我這種一半時間反而是最危險的,他覺得我應該要裸辭才能置死地而後生,自己才會因為有金錢壓力,而更認真經營。 不知道兩位的想法是什麼?謝謝!」 -- 我對這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只有一句話。雖然我不敢說這概念一定正確,但以我自己而言,目前人生中若要說有甚麼「很堅定的信念」,大概就是:「絕對不要」讓自己陷入需要背水一戰的處境。 非但不要自己跳進去這麼做,更要極力避免「環境」把自己逼成這樣。 但什麼是「環境把自己逼成這樣」? 這種我看超級多,很多人職涯問題完全就是這樣。比方說他們一開始在一個不好的職場環境過度忍耐。這可能是源自於沒有意識,也可能是懶惰,或是沒有逼不得已就不作為。以至於工作了十年、二十年都沒太多進步,這些年下來也沒學會甚麼新技能。 可是,當事人自己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競爭力正隨著時間下降。結果某天突然跟老闆吵架憤而離職,或某天因為公司縮編,亦或是工作出包被革職甚至資遣。這時候手上只有一點錢,偏偏還有房貸,或是小孩要讀書,於是得在三個月內快快找到下一步。這種就是自己把自己搞到陷入需要背水一戰的困境中。 也既然環境會偷偷地想把我們逼入絕境,所以你自己就要讓自己盡可能不會陷入得逼著做決定的情境。 也因此,當皮皮講到,要不要裸辭逼自己背水一戰? 我的答案當然就是:「請絕對不要!」 因為陷入背水一戰時,其實很多人真的就很難脫困。唯一能仰賴的就是「你得非常好運」。可是好運要從哪裡來?我真不知道。常常就只能看上天有沒有垂憐了。 有人會覺得:「但有時間壓力,人就會因此更拚啊,這不是很好嗎?!」 但我要提醒的是,人生中有很多突破其實不是單靠「拚」,而是在突破前,我們需要花長時間的醞釀。 以花藝品牌來說,皮皮必定需要一段時間讓潛在客戶注意到自己。就信件內容來看,皮皮可能也不是那種家庭資源超級富足,可以大量砸錢在全台灣鋪天蓋地買廣告以快速買知名度的。所以能做的,就是花時間來持續迭代和優化、做出好的作品。 有幾個信賴你的客戶,建立口碑,傳遞出去,建立市場信任感。甚至關於產品設計、收費模式、商業模式,勢必也都要花時間反覆調整,才能稍稍站穩腳步。在還沒做到這程度時選擇背水一戰,除了給自己壓力,帶來快速崩潰外,我看不出有任何好處。 而且,如果你真裸辭,結果半年下來還沒人喜歡你,你該怎麼辦?繼續堅持?還是就此放棄?還是做什麼短線議題?當你很需要錢,你就很難堅持長線的價值了,不是嗎? 反之,如果你不裸辭,不讓自己承擔經濟壓力,就不必焦慮短線的變現問題,不必硬拿還不是很好的東西出來賣。你把東西品質顧好,不犧牲客戶信賴。只要你東西有特色,總會慢慢被市場看到。就算後來發現自己可能沒有才能,東西沒有競爭力,你也會甘願的理解這件事。 人生有些事確實會置之死地而後生。可是你要注意一下,古代那些講背水一戰的,其實都是奪去「別人」的希望,讓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跟著你(將領)往前衝。所以這比較是士氣問題,而不是背水一戰有什麼好處。 但正常人的人生,很少是「士氣問題」,不是你想不想做,而是積累夠不夠的問題。畢竟積累不夠,沒人喜歡你的作品,你很有決心,讓自己背水一戰,也不會更快被市場接受。 既然如此,不要讓自己被環境所逼「不得不」,也不要自己把自己放入那樣的境地。一個正常人想做出成績,其實需要努力到一定程度,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程度,所以我們更得保護好可以努力下去的狀態,也就是不要讓自己必須背水一戰。 -- 這概念其實也連到另一封信,也就是 Liya 寫來的提問。 來信內容是這樣: 「Hi Bryan and Joe, 我是 Liya。我目前遇到的是經濟和職涯的選擇。 我今年 34 歲,本來是個軟體研發工程師,一開始只是因為想賺錢才進來,後來就覺得大家都好宅,於是心裡非常懷疑,覺得要變得跟周圍大家一樣嗎?後來做了兩年,工作內容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動,所以我覺得很無聊。 在這期間我做了投資,打開了一點關於金融的眼界,我覺得做金融每天都可以跟世界變化接軌,跟我喜歡求新求變的性格可能比較吻合。所以我趁著案子結束,就跟主管表示我想離職,離職後我去考了金融證照,應徵了證券業,目前成為證券營業員,剛到職一個月左右。 那為什麼我會有經濟問題呢?因為當時我信貸去做投資,原本認為我有工程師工作,即使考量房租跟貸款也還有餘裕,而且我有留下緊急預算,所以思考一下我就去貸了。可能因為離職的空窗,加上我把部分緊急預算撥出來投資,所以生活就被我逼得很緊繃。 雖然我現在在證券業工作,但業務性質領的就是基本薪資,其他則靠業績獎金。可是我還是一個在試用期的新人,目前無法掛獎金,當然也沒有客人,所以我目前每個月出去的錢都大於進來的。 當時我想過這問題,也覺得業務工作可以賺比較多,只是進來之後,我發現我沒有金融相關背景,也沒有業務經驗,在新的領域和職務上需要很大的適應。所以如果我真要開始賺錢,至少得花一年半載,這讓我警覺生活在這之前可能就會面臨危機。我也有接短期的打工,但其實還是不夠。 所以我在想,是不是該回到科技業,起碼經濟上可以獲得舒緩? 事實上,我也發現自己的個性可能不適合做業務,或我對說話並不擅長、學得不夠快、記憶力也不是很好,所以我有點信心不足。在未來業績增長方面,我也沒什麼自信,外加如果客戶經營得不好,人際壓力也很大。我認為金融業的容錯率比科技業低,面對客戶跟他賺來的錢,要承擔的責任也更大。 可是如果因為經濟壓力跳回科技業,又覺得是不是放棄了很棒的成長機會,也擔心自己是不是不負責任...... 我想要自由、不被束縛,想要有人生的話語權,但現在好卡關。想問 Bryan 和 Joe,我該如何找到最佳解,或是該如何設定階段式的目標,來判定自己的下一步?」 -- 看完 Liya 的信,我想大家明顯會發現她的處境和皮皮完全不同,Liya 某種程度已經把自己放在幾乎要背水一戰的處境中了。在這狀況下,時間壓力、經濟壓力、選擇壓力幾乎是會把人壓垮的,這也是為何我前面會建議皮皮,不要讓自己陷入這樣的處境。 至於 Liya 能怎麼辦,我有兩個提醒。 第一個我想提醒的是,自己做投資、拿自己的錢來投入市場,跟當營業員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自己投資時,你可以有自己的步調,也可以專注做各種研究。但營業員其實是一個「業務工作」,這跟自己投資其實是獨立的兩件事。你能投資並不表示你能當營業員。不過呢,可不可以,其實不試試也真不知道,所以你或許也就請認真體驗看看。半年你大概自己心中也有譜了。 第二個提醒是,你的困境,其實是你策略錯誤而讓自己陷入的。辭職本身還好,轉換跑道也還好,只要你之後能做得開心,我覺得是沒關係的。 可是新路線要成功,勢必需要時間醞釀。但你因為過度貸款,而把自己的時間餘裕降低。現在從信中來看,已經降到非常低,低到你其實已經沒有本錢和條件繼續試誤下去的境地。 你說,我怎麼知道沒有條件? 原因很簡單,Liya 開始緊張和焦慮了。如前面提到,人一旦緊張焦慮,就很容易做出短線的選擇、承擔不必要的風險,讓自己的處境更糟糕,選項也變得越來越少。 所以發現自己開始焦慮時,我認為第一件事就是設法讓自己不要那麼焦慮,嘗試退回來,不要讓自己再面對這個焦慮的情境,直到重新累積足夠充分的餘裕後,如果還想嘗試,那再來嘗試。 至於目前具體能做些什麼?我會覺得 Liya 可以設法先把貸款降低,不管是跟家裡借個錢、變賣手上其他資產,或甚至貸一些低利的錢來還貸款都好,讓自己的心能安一些。千萬不要因為這個焦慮,而去做風險更大的行動。 另一件事是,請解除自己「迅速就要成功」的壓力,因為一件事要能做出成績,絕對不是半年、一年就足夠的。 而且如 Liya 說的,在這件事上她不是特別有天分,就算退一百步來說,她真的很有天分,客戶的累積也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做到的;尤其 Liya 又是從其他產業半路出家來的,這難度又更高了。 萬一 Liya 真沒辦法跟家裡借到錢,也沒有別的資金來源,換做是我,我會選擇退回去,做我擅長而且收入相對高的工作。一段時間後把信貸還了、也存個兩年的生活開支,而且同時也可以在這段時間再慢慢搞懂金融商品,並且釐清自己是不是真的想當個營業員。想清楚了,也準備好了,如果還想再試一次,那再來行動。 Liya 在信中寫了一句話:「我想要自由、不被束縛,想要有人生的話語權,但現在好卡關。」 我的答案是,大家都想要自由的,這很合理。但是你日後最該每天想的,就是怎麼幫自己建立餘裕! 餘裕!餘裕!餘裕! 因為很重要,我們講三遍。 事實上,我們節目、我們課程也講過很多次的東西。你必須有餘裕,才有選擇權。有選擇權的人才有自由才有話語權。當你把自己的餘裕搞掉,你就沒有自由了。 如果你資金夠充裕,讓自己休息不上班也不會焦慮,你就可以做各種嘗試。或是,如果你時間夠,可以慢慢學東西,你就可以穩定成長。如果你可以慢慢累積客戶不會生活過不下去,你就不會有壓力。 但 Liya 現在的焦慮、不安、壓力,就是因為你沒有選擇。立刻得成功,你又知道要快速成功很難,才會造成的產物! 所以我才會一開始說:你要盡一切力量不讓自己陷入不得不背水一戰的窘境。 因為你細細想想就知道,很多事情不是逼自己就會做到。 三個月時間,你就會找到足夠客戶嗎? 三個月時間,你就會變成很強嗎? 三個月時間,你就突然很會賺錢嗎? 逼了就會有突破嗎? 我知道很多故事中有那種主角被逼了、主角在團隊都倒下了、主角受到極大的壓力,在高壓下能力突然就突破的故事。 但,那是漫畫,不是人生。我講句不得體的話,大部分人的人生不是被逼得不夠,生活還不夠逼人嗎?真相其實是我們沒有才能。沒有才能,你逼死自己,對不起,其實還是逼不出東西的。 比方說鬼滅之刃炭治郎吧。他被逼著逼著就能斬裂大石,但那是因為他本來就有力量潛伏在心中。但你我只是平凡人,我再怎麼逼你,你多半連木板都打不破,所以逼死自己這絕對是錯誤的策略。 我也還是語重心長的建議,我有一場講座談的就是「平凡人最需要的人生策略」。很多內容跟你的理解都是相反的,跟你學校老師教的都是相反的。但因為累,我大概一季開一次。屆時兩位若有空,請務必來聽聽看,叫做【S012人生難題的系統思考法】。 我也真心建議有需要的朋友來參與,讓自己在接下來的生活當中,能以理性思考與全新策略,化解種種難題!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大人的 Small Talk 》一起聆聽,在多數 Podcast 平台(例如 Apple Podcast 或 Spotify)都可以找到!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11, 2024
遠端工作者 Zoey 的轉職故事:想成為遠端工作者,該做什麼準備?(心態、技能篇)
今天的題目靈感,是來自佐依・理想生活設計臉書社團的團員 Aliza 阿毛 & 吳品萱所提出的問題,他們問說: 「想問 Zoey ,在改變環境 / 從事遠端工作之前,你做了多少準備?想知道 Zoey 在轉換跑道(服裝到平面、旅遊到品牌規劃)時,是否有過內心掙扎,並且花了多少時間做準備?」 我特別挑這兩則問題來回答,是因為滿多人會來問我要花多久的時間,以及到底該有什麼樣的準備,才可以變成遠距工作者,所以,今天我就來把秘密大公開。 收聽完整內容:Apple / Android 但是呢,為了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必須要分享我的職涯之路,以及中間所發生的事情,所以如果你不嫌棄的話,就當作我一邊陪你閒聊、一邊和你分享我的故事吧。 故事從網拍公司的美編發跡 我在高中的時候呢,是念室內設計系,當我高中一畢業,我就開始打工,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間網拍公司當網站的美編,因為大學是念夜間部,所以我白天都在那間公司上班,做了一年多。 那時候的我從只是一個高中生,開始到職場上接觸市場需求,然後去觀察很多網路商城是怎麼樣去設計他們的店舖,美化他們的電子商店,我就開始對網頁設計很感興趣,所以就開始自學程式語法。 然而,如果你是設計系的話,你會知道不管你是什麼設計,Adobe 基本的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 那些工具你都要學的,所以我高中畢業呢,就有一些設計底子,然後進到網拍公司,每天也都是瘋狂磨練,後來又進大學念設計,又再學到了更多技巧,所以這個設計領域,我被磨的比較專業。 設計師兼職行銷小編 後來我經由朋友的推薦,到另外一間外商公司工作。那時候我大概大二,進到那間公司開始負責網頁設計、紙本印刷、包裝設計等工作,因為是小公司,事情很雜,我也開始接觸一點行銷,幫忙做網路宣傳,經營粉絲專頁和公司網站。 有趣的是,這間外商公司是在做法國精品進出口,我很常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在跟法國客戶溝通的時候,會常常聯絡不到人,他們很常罷工或者去放假了~ 如果你曉得的話,有些歐洲國家會有四到六週的帶薪年假,尤其是夏天,有時候他們一放就會放假一兩星期,貨都叫不到,當時我就突然間覺得,喔天阿,國外的公司可以這樣喔也太爽了吧?(天真無比)但是呢,那時候就開始萌生了我想要到國外工作的念頭。 茫然的大學生,開始多方嘗試 然後又過了快要一年的時間,我離開了那間公司,當時我大學三年級,如同每個學生,我開始面臨一種無比的茫然,做設計的工作也開始變得很膩,覺得實在不想要進辦公室,也不想要一整天坐在電腦前。 那時的我開始迷戀上旅行,只要有假期就會自己或和朋友到國內外自助行,我也因此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我一邊工作,同時又一邊旅行,讓我養的起自己? 當然那時候的想法只是擺在腦中,我並沒有好好的去計畫這些事情,反而呢,我決定嘗試一些完全不一樣的工作,來看看我是不是想要轉行,不當設計師? 所以呢,我加入了健身房,當了一陣子的教練,因為我很喜歡運動,也認為在健身房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不過那時候因為工時太長,加上依然「長時間待在室內」讓我發現,儘管有站起來走來走去、不是坐在電腦前面,對我來說好像還是不夠的。 「能夠自行選擇工作地點」似乎才是我的目標,而我也發現我雖然滿喜歡有同事的感覺,但是當作起正事,我好像還是比較喜歡獨立作業,所以我後來也選擇離開,開始當起 Freelancer。 沒有接案經驗,到底要怎麼開始當 Freelancer 呢? 首先,我把我以前在學校的設計作品,還有在公司做過的東西,放到 518 外包網上,付費當他們的會員,每天就開始投作品集,後來我就開始接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案子。 比較幸運的是,我後來接到比較長期的固定案,開始到共同工作空間工作,然後在那裡認識了滿多同樣也在那個空間工作的商家,那他們就開始請我幫忙,於是我的大三後半段和大四初,差不多就是在接案的日子中度過,所以我的接案人生雖然沒有大賺,但也不會不穩定,因此口碑行銷是不要斷糧的一大重點。 另外一個難題:畢業後的人生規劃? 那時候我大四的上學期快要結束了,我就開始在思考那我畢業之後是要進服裝產業呢?還是要繼續做平面設計?還是要嘗試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當時呢,很剛好的,我的學校釋出了到海外實習的機會,這又在此提醒我想要到國外工作的那個夢想,所以我想都沒想的就去參加面試徵選,最後終於過關斬將,得到了獎學金,我的大學四下就到了紐約實習。 當時我實習完畢,內心再次 99% 確定我想要找到一個不被地點限制的工作,所以我就開始用「遠距工作、遠端工作、在家工作」這樣的職缺關鍵字去做搜尋,後來為什麼會當上旅遊編輯,其實我之前已經介紹過了,你可以觀看我的遠距入行故事,或者回頭翻到廣播第一集,我也介紹過。 轉職之路開始:從設計師變成旅遊編輯 我算是被推薦進這間旅遊公司的,原因是我平常很愛寫遊記,同時又喜歡拍旅遊影片、攝影的關係,所以很幸運的,當時的老闆看上了我的作品,進入旅遊公司之後,我就開始以半遠端的工作模式到處出差或在家工作。 當時的工作內容,有很多要接觸企劃與行銷的東西,那時候也讓我瞭解到,想要當網紅部落客,要懂的不僅僅是內容創作,而是品牌操作、客戶分析、社群行銷,這些東西你都要會。 從編輯變回設計師,又變到內容創作者 / 策劃師 一年之後,我從旅遊編輯這個職位離開後,其實我又回到了設計本業,只是這一次因為是外國公司,所以工作模式呈現完全的遠端工作,我也因此展開了所謂的 Digital Nomad 的生活。(想知道我怎麼找到這份工作的請點這) 之後的生活,我就這樣一直做這個外商公司的工作,直到大概在一年前,因為工作需要的關係,我也開始接觸社群行銷和內容策略,並作數據分析、簡報等等。於是,我也開始一邊因為工作 + 自己興趣,學習所謂的品牌規劃,一路直到現在。 因此,讓我們來回答阿毛所問的問題: 「在改變環境/從事遠端工作之前,你做了多少準備?」 我之所以會分享我的故事,是因為我認為這好幾年來的工作經驗,都是遠距工作的準備。 我在國中基測完選科系的時候,那時候也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遠端工作,只是依著自己的興趣,選了藝術相關的設計學系,高中畢業後的職場加上接案磨練,也讓我把設計的基底打得更扎實。 後來發現自己可以在家接設計案,也是個因緣際會的巧合,而找到第一份可以辦遠端的旅遊編輯職缺,完全不是看到我的設計作品,而是我平時的興趣累積:寫文章、架網站、做影片。 所以平時經營個人的興趣與作品,可說是重要到不行,因為那就是你遇到伯樂的平台,那就是你找到工作的機會。 那至於現在我的這份完全遠距的工作,如果你要說做了多少年的準備,可能是從我高中畢業到大學畢業這段時間,都是所謂的練功的準備,那時候就是專心地想把設計練好,做好自己的網站、有一個可以置放自己最滿意的作品的平台,讓自己去 showcase 這些年的成果。 另外來回答品萱的問題: 「想知道 Zoey 在轉換跑道(從服裝到平面、從旅遊到品牌規劃)時,是否有過內心掙扎,並且花了多少時間做準備?」 如果你聽完我的故事,會發現這些點到點之間,都是有好幾條線牽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我的轉換跑道,其實是循序漸進,不是突然間跳槽,接觸我完全不會的東西。 許多人聽到我的轉職經驗,都以為我直接得到一份沒有經驗 Offer,因此很想知道我是怎麼找到這些機會的?其實不是,我都是在 A 工作的時候,剛好有機會接觸一些超出 A 工作範圍的事,然後一點一滴累積更多技能,因此得到了 B 工作的 Offer。 我認為在現在所謂的零工 / 斜槓世代,很多人一定都有經歷過一人多工,或甚至是被公司物盡其用的經驗,而我當然也是。那個當下呢,絕對是會有點埋怨,但我認為我們的技術可能都還不夠純熟,多多接觸是好的。 你可以從中去觀察自己其實「不討厭」做哪些事情,那那些事情是否未來可以 apply 到你的工作上,自己在業餘時去做進修,成為你下一份工作的跳板? 所以如果你問說我內心有沒有掙扎,其實我沒什麼掙扎,那從一份職業轉作另一份職業,到底花了多少準備呢?我覺得兩者之間應該都有重疊至少半年,才開始去作銜接。 也就是說,我可能先從旅遊編輯開始,一開始寫文章,後來要自己編輯企劃、接下來開始設定群眾的樣貌、找到我自己(也就是個人品牌)的定位,不知不覺,我開始在做一些很像是 Branding 的事,那我下一份工作,也許就可以開始往 content strategist or 品牌企劃前進。 Your takeaway:想成為遠距工作者,你在「心態」上該有什麼準備? 遠距工作絕對不是比較輕鬆的工作,尤其是你的個性要很積極主動,同時要很自律,我有時候會覺得這先軟性的特質其實勝過你實際上的專業,例如你懂不懂得被動溝通,聽不聽得懂對方講話背後的意思,以及知不知道危機處理?還是一碰到問題,如果沒人帶你,你就會亂了陣腳? 因此,心態上面,我一定要先把醜話說在前面,遠端工作不輕鬆,你要是一個非常懂得獨處以及照顧自己的人,你會不會因為一整天都在家,就亂吃亂喝、作息亂掉,身體經常出狀況呢?你會不會因為都沒有人和你聊天,就會一直手癢想要在 Line & FB 上面找人聊天,而影響工作效率呢? 因為你的大部分工作時間,都不會有同事在身邊,如果你想要擴展交友圈,或者認識更多同業,你必須要自己非常主動去和大家交流,因此如果你是單身的話呢,你可能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孤寂(哈哈)。 不過如果你是計畫要去旅行,這樣的工作型態也許能夠符合你的期望,只是旅行時的交友也要自己主動展開對話,旅行時會面臨到的網路不穩、過度勞累、環境適應,自己也要先有心理準備。 想成為遠距工作者,你在「技能」上該有什麼準備? 老實說,我認為現在遠距工作越來越普及,雖然是大宗,但遠距的職缺不再只是設計或工程師獨佔天下了,像是我之前就有介紹過珠寶設計師、塔羅師、專欄作家,他們都是擁有遠距工作特質的工作者。 因此,「可在電腦上」完成的技能固然重要,但你也不要小看自己的軟實力,例如說溝通能力、分析能力、預測能力(還有看臉色的能力)等等,這些技能都有機會讓你找到遠端工作。 而除了你的基本專業能力之外,一個遠距公司其實更在乎你的人格特質。你是個會主動提出問題、主動想辦法解決的人嗎?你是個要別人說一步才會做一步的人嗎?你是個負責人的人嗎?你是個誠實的人嗎?你懂得舉一反三嗎? 一個遠距公司要雇用你,你必須得到它很大的信任,所以你的表達能力、個人魅力、說服力、溝通力,這些都是我認為你可以去做加強的部分唷! (Photo from Zoey) 說了這麼多自己的故事,希望你不要介意。 我真心希望這些內容有帶給你一些啟發和幫助,你聽完應該知道,我不是一系之間就變成 Digital Nomad 的,這些年的努力,來來回回以及茫然,其實現在回頭來看,都不是白費,我相信你有一天也能有這樣的體會,所以,請你好好享受自己現在的旅程吧。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標題:我的轉職故事:想成為遠距工作者,該做什麼準備?(心態、技能篇))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9, 2024
在臺灣也能向海外求職?3 步驟 6 項反思問題,不藏私秘笈分享!
在臺灣工作一段時間後,你是否想過到海外展開新的冒險旅程,向國際更多元的市場前進?有的人可能會選擇出國留學,但海外求職也可以是個選項! 在畢業後一年後的一個夜晚,突然覺得從未出國長時間生活十分可惜,或許國際的市場有更多機會等著我去突破自我,然而一些現實的因素使我無法留學,所以便開始了在台灣的海外求職旅程。 以下我也將準備計畫分為 3 大步驟、6 項反思問題,幫助也想向海外求職的朋友們開始規劃! 相關文章:不是相關科系,也能成為數據分析師嗎?入行計畫 4 步驟 3 大步驟,6 項反思問題 步驟一:擬定計畫 (Set Your Plan) 在開始任何人生旅程時,一開始必須要有完整的目標和規劃,如此才能幫助自己逐步實現夢想。這個階段可以反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為什麼想到海外求職?(Why do I have this plan?) 我想去哪個城市?(Where do I want to relocate?) 我計畫什麼時候實現這個計畫?(When do I plan to go?) 以下是我當時的想法,歡迎以此為參考並激發自己的想法! 1. 我為什麼想到海外求職? 因為當時感受到臺灣發展雖然十分穩定,可是似乎可以從身邊的前輩看見自己未來的模樣...於是我開始反問自己:「難到我不趁著年輕,到外面的世界闖闖看嗎?或許能挑戰出自己從未想過的一片天呢?」 再者,我也期待自己能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並且能透過身在國際市場中,刺激自己的工作能力與意志力,能在因著科技而無國界的世代中,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職涯與經驗。 2. 我想去哪個城市? 因為不希望語言成為我發展的絆腳石,所以我選擇以中文或英文為主的城市。此外,基於工作機會與市場大小的現實考量,我目標是世界金融中心的城市。 如此一來,能接觸更廣大的市場,也能有更多新興的職業機會。因此,當時上海、新加坡、紐約、矽谷,都是考慮的城市名單。 相關文章:提升英文能力很重要嗎? 4 個數據分析師要擅長英文的理由 3. 我計畫什麼時候實現這個計畫? 對我而言,是盡快能出發!因為留在臺灣也只是持續待在一樣的工作與生活環境,這沒有絕對的缺點,但違背我想出臺闖蕩的夢想了。既然沒有其他顧慮,那當然是立即開始執行計畫囉! 在此也想分享為什麼需要思考海外求職的「時間點」,因為求職無法立即實現,至少要規劃三到六個月,包含撰寫履歷、投遞職缺、面試、談offer...等,所以最好能先評估自己的狀況、履歷的完整度、過去的工作經驗等,再推估自己所需的籌備時間。 步驟二:準備履歷 (Prepare Your Resume) 擬定好海外求職計畫後,接著便是準備履歷。與其直接開始埋頭苦幹寫履歷,不如在下筆前,先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我的優勢與劣勢是什麼?(What is my advantage / disadvantage?) 我要如何符合市場需求?(How do I meet market needs?) 透過反思這些問題,能讓履歷更切中要點、符合公司需求、使用最精準的語句,讓公司在短時間內看見你與眾不同的價值。 1. 我的優勢與劣勢是什麼? 剖析自我能力不僅在履歷具體強調優勢,也能儘快在劣勢上努力進步,例如修線上課程、多接相關專案等,以補足自己的劣勢。 優勢:因為過去的求學與工作經驗,我有統計學概念與一些數據分析工具的知識。另外,商用英文能力讓我在歐美商有更多機會。 除了硬實力外,意志力與抗壓性是我的優勢,這項軟實力對海外求職的重要性在於,開始工作後,不僅面臨跟在臺換新工作一樣的適應期,也要熟悉新的生活環境,小至在哪裡買菜,大至跨國租房搬家,都會面對無法預期的挑戰。 相關文章:Is it important to improve English ability? 4 reasons why data analysts should have great English ability 劣勢:在臺灣土生土長的我,沒有碩士或外國學歷,在海龜人才劇增的時代中,僅有臺灣大學的學歷便相對成為弱勢了。此外,當時我才剛大學畢業一年多,所以工作經驗或社會人脈十分有限。 為了補足這些劣勢,我更注重步驟三中的內容,幫助我瞭解市場需要哪些硬實力,我可以盡快修線上課程補足知識。至於增廣人脈,便是多參與專業活動,認識目前相關產些的前輩。更詳細的做法可以參考步驟三! 2. 我要如何符合市場需求? 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優劣勢,透過自我能力分析與對人力市場的研究後,便能調整履歷內容,強調自己的優勢及如何利用這些優勢提供公司更多的價值,以吸引招聘人員的注意。瞭解市場的方式可以透過多閱讀 JD,歸納出市場需要的技能有哪些。 相關文章:擁有這 6 大技能,你也能成為有競爭力的數據分析師! 步驟三:找尋機會 (Seek for Opportunities) 規劃好目標並瞭解自己的優劣勢後,便可以開始搜尋工作機會。這個階段只需要問自己一個核心問題: 我可以向誰、在哪裡找到更多的工作機會?(Who I should reach out to?) 1. 求職網站:LinkedIn 最推薦的求職平台是 LinkedIn ,因為不僅能搜尋各地的工作機會外,個人 Profile page 可以成為方便的 Networking 工具。 除了放上自己的履歷、擅長的技能,也能與同事交換推薦信,以及與工作上認識的人保持聯絡。LinkedIn 也是許多公司分享最新消息的平台,所以可以隨時瞭解商務趨勢與時事。 2. 參與 Workshops、Meetups、Conference 這些活動有個共同特性:聚集相同興趣的專業人才。因此,多參與這些活動,除了有機會與其他相同領域的專家交換想法,也有機會拓展專業人脈。 在參與活動時,可以在聊天後交換名片或 LinkedIn 以保持聯繫,慢慢累積專業領域的人脈。 3. Networking 透過上一點提到的活動,或是與學校同學、公司同事保持良好關係,長期下來累積人脈,不僅能讓自己有機會向專業人士學習,在求職時,能透過這些人脈瞭解產業或公司第一手消息。 不過要注意的是,人的想法有時很主觀,在與人討論後,還是要自己反思或多方研究,歸納出較客觀的資訊。 這段影片描述如何利用 LinkedIn 建立 Networking,更有效率的找到合適的公司與職位! 以上三大階段、六大問題: 擬定計畫:我為什麼想到海外求職?我想去哪個城市?我計畫什麼時候實現這個計畫? 準備履歷:我的優勢與劣勢是什麼?要如何符合市場需求? 找尋機會:我可以向誰、在哪裡找到更多的工作機會? 希望能幫助你在海內外求職前,有更完善的計畫! -- 本文轉貼自:Tiffany(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7, 2024
可以靠「接案」在日本生活嗎?旅居日本 5 年 Leia 全職接案經驗+技巧分享
很多人嚮往到日本生活,但卻擔心不適應日本職場文化、找不到工作等等,想說可以用「接案」的模式旅居日本。 但你心中可能會有這些疑問: 在日本有機會拓展案源嗎? 接日文案子日語要很好嗎? 接日本案子與台灣案子的差異在哪?有哪些要注意的眉角? 用「全接案」的模式,收入足以支撐生活嗎? Leia 是一名旅居日本的視覺設計師,5 年前因為在台灣的工作陷入低潮,於是決定隻身赴日本尋找新的職涯可能。她從不定期接案、找到正職,到現在開工作室全職接案,目前台灣與日本的客戶都有,一路也在日本待了 5 年。 Leia 將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在日本接案的各種問題。 如果你好奇 Leia 的故事,請看:日語不通、沒有人脈、隻身赴日,從接案到開個人工作室,Leia 如何從零開始旅居日本? Q1. Leia 一開始是怎麼在日本拓展案源的? Leia 分享她日本拓展案源的三種方法: 第一,是朋友人脈。 剛來到日本,Leia 只有隻身一人,不過她入住了 Sharehouse,室友來自世界各地,許多與 Leia 也是自由工作者,熱情的 Leia 與他們成為朋友,後來又時常到 co-working space 工作、參加一些活動等,慢慢建立新的好友圈,而初期一些案源就是來自她的朋友圈。 第二,是接案平台。 她也會使用接案平台,像是 Coconala。但是同時她也發現,日本的接案削價競爭的狀況也很慘烈,甚至可能遇到奇怪的要求。 在使用這類型的平台時,Leia 會先將自己的簡歷、作品放上平台,並開出自己認為可以的報價,拒絕與其他人削價競爭,她說:「(當你)把作品上傳後,可以先篩掉一批不能接受你價格的人,而主動來詢問的人大致上知道你的水準,也不會提出太奇怪的要求。」這樣的方法其實成交率也不低,打破大家認為一定要低價才有競爭力的概念,重要的還是你的專業。 第三,主動開發。 Leia 也分享自己主動開發的經驗,她先搜尋關西這一帶的各種影像、網站設計公司,到應徵頁面投遞履歷與作品集。雖然這樣海撒的方法,可能許多都是杳無音訊,但 Leia 最終還是接到三間公司的案子,而且至今都還有持續合作。 她建議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可以嘗試看看,加上正式公司的優點就是價錢好談、也有正規的執行流程,其實是拓展案源的好方法。 Q2. 接日文案子日語要很好嗎? 如果你想要與日本公司合作,接日本的商業案,就會需要使用到商用日文,而這又比一般的日文更加困難。本身日文還沒有很好的 Leia 分享, 接案初期全仰賴日本丈夫協助與客戶溝通,直到今年才試著自行接洽客戶。 雖然學習商用日文溝通很困難,也遇到過不少挫折,但 Leia 分享,有時會遇到友善的業主鼓勵她慢慢來,「他說他相信我可以做得到,我當下超想哭,就算我語言沒有很好,但是已經盡力的表達,對方也有接受到,被信任的感覺真的是無比的感動!」 Q3. 接日本案子與台灣案子的差異在哪?有哪些要注意的眉角? 日本的公司、流程在大多人印象中都是比較嚴謹,有許多流程、規則需要遵守,雖然接案的模式可能相對自由,但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規則。Leia 舉例,日本特別重視責任歸屬,當今天你接到一個案子,就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不要擅自更動其他流程或設計。 好比說,你接到一個設計案子,對方發包給你圖文,希望由你負責設計,但你對文字內容也有一些想法,於是提出修改,就算你只是好意,這也可能會踩到紅線。 或許你可能覺得其他部分怎麼做更好,但當你擅自修改其他部分,可能就會讓發案的人被前輩、主管罵。「他們(日本人)覺得不管做得好不好,還是要尊重別人的工作。」 Leia 也補充,還是會有給予更動權的業主,但這還是建立於雙方的信任與事前溝通。 Q4. 用「全接案」的模式,收入足以支撐在日本生活嗎? 你可能想在日本生活成本比台灣高,靠接案是不是較難生存? 這關係到所居住的城市、消費習慣等等條件,但 Leia 分享,她現在就是全職接案在日本的兵庫縣生活,案源也穩定許多,基本上都沒什麼問題。 選擇二、三線的城市,月收入達二十萬日幣(約四萬四千元台幣)以上,就能維持基本的生活水準,前提是不能太常外食。 如果你好奇 Leia 是如何從不定期接案,到日本找到正職工作,而後又自己創業全職接案,完整的故事與 Leia 旅居日本的方法,都在:日語不通、沒有人脈、隻身赴日,從接案到開個人工作室,Leia 如何從零開始旅居日本? -- 採訪撰文/邱于瑄、林昕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4, 2024
SPONSORED
【廣告合作】打造你專屬的 AI 英文家教!ELSA Speak 介紹、功能、收費一次看
身為上班族,每天的工作時間都排得滿滿的,下班有時也有活動,雖然知道學英文很重要,但是很多人還是覺得每天固定時間的傳統上課方式,莫名地很有壓力。 最近, AI 英文家教真的很紅!因為 AI 英文家教比真人家教便宜,又可以自由的排課程,甚至是 AI 可以幫你挑出字詞、發音錯誤,弭補了一些真人家教的缺點。 很多人都會擔心 AI 英文家教,詞句偵測會很不準確,但其實 AI 英文家教比你想的還要強大。本篇文章想介紹一款由 Google 投資 的AI 英文口說學習 APP「ELSA Speak」。 本文將分享: ELSA Speak 的介紹 ELSA Speak 的核心功能 ELSA Speak 的收費方案比較 ELSA Speak 的介紹|Google 投資、逾 5000 萬次下載的英文學習 APP ELSA Speak 是一款由 Google 投資的 AI 英文口語學習 APP。ELSA Speak 標榜,位居全球前五大 AI 應用程式之一,已在超過 195 個國家使用,並擁有超過 5000 萬次下載。 ELSA Speak 就像是你的 24 小時不休息的 AI 英文老師,隨時可以陪你練英文。它有每日練習的課程、你也可以針對發音進行改善、進行主題學習,或與 AI 進行對話等等。 ELSA Speak 由 Google 投資 ELSA Speak 的核心功能|個性化學習路徑、AI 對話、主題學習 ELSA Speak 有幾大核心功能: 1. 個性化學習路徑,發音錯誤即時回饋 ELSA Speak 的 AI 功能,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在於可以個性化學習路徑,根據每個用戶的需求量身定制,制定每日練習計劃,像是你想練習發音、重音、語調、聽力理解和對話都可以。 同時,ELSA Speak 擁有獨家的語音識別技術,能捕捉你發音中的細微音節,並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ELSA按照我的程度每天給我設計五種練習類型 我測試了發音練習,發現這款app非常精準地抓住每個音節的發音問題。它錄下我的每個發音,讓我重複聽自己的發音並與標準發音作對比,這樣我能一步步糾正我的發音錯誤,效果非常顯著。 發音錯誤的反饋 2. 與 AI 像真人對話, 給你發音、詞彙、語法的指導 ELSA Speak 利用生成式 AI 創造許多沉浸式的對話場景,難度從簡單到困難的都有。你需要完成每個對話場景中的 2 - 4 個任務,就像玩遊戲一樣。你也可以自行創建情境,與 AI 進行對話。而且,它也會給你反饋,包括發音、詞彙和語法的指導,讓你在完成對話後,進一步改進。 測試跟ELSA AI 語音對話 目前在測試ELSA AI,發現它會引導我進行回答並繼續對話,它能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在對話結束後,它會給我詳細的反饋,指出我的問題點,例如 "th" 音我常常發錯,或者指出 "which is" 要改成 "that is" 等文法錯誤。這種反饋對於提升口語和表達的準確性非常有幫助。 3. 主題學習功能,練習長篇演講、準備考試都可以用 ELSA Speak 還提供主題學習功能,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學習內容。如果你是想要準備考國際證書,練習報告,ELSA Speak 也有提供備考課程和Speech Analyzer語音分析器能夠針對你的錄音或音檔精確地反饋與修正。 Speech Analyzer 功能和主題式課程 ELSA Speak 收費方案比較 目前,ELSA Speak 提供兩種方案: 1. ELSA Pro 方案: 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和主題課程功能。此方案設計的每日練習計劃會根據用戶需求量身定制,幫助你在發音、重音、語調、聽力和交流方面逐步進步。 2. ELSA Premium 方案: 能解鎖所有功能,包括 ELSA Pro 的全部內容、ELSA AI、語音分析器和證書課程。 ELSA AI 利用生成式 AI 技術,創造多個模擬溝通場景,讓你能像與真人對話一樣與 AI 互動, 也會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其中也有證書課程,能幫助你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專業認證。 立即體驗 ELSA Speak,突破你的語言學習瓶頸!點擊這裡獲取優惠。 -- (本文由 ELSA Speak 合作刊出)
September 16, 2024
MOST VIEW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