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接案用「合約」來保護自己!款項、時程、修改次數等合約眉角一次看

2
經營「一人公司」,事情太多該嘗試外包嗎?該怎麼外包?一人公司的團隊營運秘訣

3
目標 Deadline 怎麼訂才不會累死自己?面對死線還有動力完成?
THE LATEST

【軟體工程師接案攻略】工程師接案學會「專案管理」、「報價」很重要!穩定商業模式後的下一步怎麼走?|大魔術熊貓工程師 Ko Ko 專訪
上一篇文章中,資深接案工程師 Ko Ko 帶我們回顧了他的接案生涯,提到參與技術社群、經營自媒體、取得專業證照等等,都是工程師能逐步累積起個人信任資產的好方法。 延伸閱讀:【軟體工程師接案攻略】工程師剛開始該怎麼接到案子?什麼案子建議不要接?|大魔術熊貓工程師 Ko Ko 專訪 然而,Ko Ko 也提醒,客戶能否信任你,最終仍是取決你能否幫助他解決問題。這當然有賴於你的技術實力,但光有技術,可能還不夠!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就來看更多 Ko Ko 給剛起步的接案工程師的建議吧! 接案必學|學好專案管理,讓客戶安心放手! 開始接案之後,你馬上會感受到一個明顯的差異,就是要開始處理很多「寫程式之外」的事。 就拿「對焦客戶需求」來說好了。若你曾在稍有規模的公司上班,多半會有 PM 可以幫忙釐清客戶的需求,你只需要專心寫程式就好。可是自己接案後,這項工作你只能自己來;其他還包括排程、範疇管理、異動更改等工作,都得靠你自行處理。 這也是 Ko Ko 建議有心接案的工程師,務必好好學習專案管理知識的原因。因為這門知識不只能幫助你充分運用有限的時間,更重要的是還能幫助你控制風險、讓客戶放心! 學習敏捷開發, 把目標拆小、快速迭代,定期與客戶更新進度! 考慮到工程師們的背景,Ko Ko 建議有興趣的人可以從「敏捷開發」入手。畢竟這是許多軟體團隊採用的專案管理方式,即使一下無法 100% 應用每個理論,過往經驗也能加快學習速度。 就 Ko Ko 個人的經驗來說,他通常會把整個案子,拆解成數個 1-2 週內可完成的小目標。如此,每隔一、兩週,就能向客戶回報案子的最新進度,讓客戶「有感」,這不只有利於雙方建立信任,也有助於後續請款。 不要害怕拒絕,也別怕重新談條件 就跟任何公司內的專案一樣,接案的工程師也必然會遇到專案發生「變動」的狀況。 有的人怕麻煩,或者怕最後拿不到錢,於是往往有求必應。但 Ko Ko 並不認同這樣的做法,因為長期下來,「有求必應」只會一次次讓專案範疇爆炸,讓你得不斷付出超額勞力,卻又得不到相應的報酬。 「專案多少會遇到變動,這點我猜客戶心裡大概都有個底,」Ko Ko 說道:「所以我覺得只要你能講出一番道理,不必害怕拒絕客戶的要求,也不用怕和客戶重新談條件。更何況,你也不是只有接受或打槍客戶這兩個選項而已,你也和客戶討論延長工期、增加預算,或是改變優先順序等等。」 接案報價| 新手接案報價怎麼報?該評估哪些成本? 開始自己接案之後,除了得自己去和客戶對焦需求、討論排程,另一個工程師也得開始自己處理的工作,就是報價和收款。報價到底該報多少?什麼時候得要求客戶付款?客戶沒有準時付錢,該怎麼辦?這些都是許多工程師剛開始接案相當頭疼的部分。即使是像 Ko Ko 這樣經驗豐富的接案者,過去在處理報價和付款的時候,也曾遇過不小的麻煩。 就拿報價來說,「早期我沒有太多經驗,所以就只能依照客戶的預算來報價。也就是說,客戶有多少預算,只要別太誇張,我就盡量在預算內幫他把工作做完」Ko Ko 表示。隨著接案的經驗多了、能力提升了,Ko Ko 才有本錢改以「時薪」來做為報價的基準。 這也是他認為專案管理相關的知識,對想接案的工程師來說很重要的原因。因為當你懂得拆解目標,才能據此推算合理的工時提出報價,即使遇到想討價還價的客戶,你也能有理有據地和對方協商。 至於時薪該報多少?大部分人都知道要依照專案複雜程度、市場行情來報價,但 Ko Ko 也另外提醒,有一些費用是新手很容易忽略的,務必要一起納入計算,以免白忙一場。常見的項目包括: 授權軟體費用 / 伺服器成本 為了完成這項專案,你會不會需要使用到一些額外的授權軟體?伺服器、雲端服務的成本,又該如何計算呢? 轉介費用 如果你是透過中間人的介紹,或者是用外包網站接觸到客戶,也許你會碰到抽成的議題,記得要把這筆費用一併納入報價時的考量。 營業稅 若你自行成立了公司,並以公司的名義和個人簽約,那麼向客戶報的價格究竟是含稅還是不含稅,你可能也需要事先和客戶取得共識。 處理完報價,下一個令人頭痛的議題是收款。你可能以為,客戶都接受了報價、你也如期如質地交付了成果,那客戶應該就會準時付錢吧? 遺憾的是,「客戶拖欠付款」一直都是接案鬼故事的熱門主題。就連 Ko Ko 自己,至今都還有一筆尾款遲遲收不到。因此身為接案者,只能盡量透過機制和合約,減低客戶拖欠付款的機會。以下是幾個 Ko Ko 自己也在用的方法: 在合約中明確規定付款方式和時程,並且盡量爭取較高的前期款 合約是保障你的收款權益的最後一條防線。因此 Ko Ko 建議,如果你有期待的收款方式、期限,請拿出來和客戶討論,並且用白紙黑字記錄下付款方式、付款的時間點等資訊,保護彼此的權益。 這當中的一個小技巧是,你可以盡量爭取在前期,就請客戶多付一點錢,並且在收到頭期款之後,才正式開案,降低萬一追不到尾款對你帶來的衝擊。 分期付款,確保付出與投入對等 分期付款,是 Ko Ko 建議想接案的工程師必談的條件之一。一般會依據專案的規模、複雜度,和客戶約定分 2-5 期付款。每完成一個里程碑,就請客戶支付事先約好的比例的款項,收到錢後再往下一個里程碑推進,藉此保護自己,以免一下投入太多心力卻收不到應得的款項。 另一種分期付款的形式,則是請客戶按月付款,工程師方面則是承諾每月投入相應的開發能量和時數,這也是目前業界通行的一種分期付款的方式。 這也是 Ko Ko 如此重視專案管理知識的原因,除了能提高時程討論的效率,里程碑的規劃與交付方式,也與你什麼時候可以拿到錢、拿得到多少錢息息相關。 (圖/Ko Ko 提供) 接案發展|穩定商業模式後,下一步我該怎麼走? 從新手時期的焦慮,一路到今日成為獨當一面的接案工程師,靠寫程式的專業,每個月替自己帶來一筆又一筆的收入,這條路 Ko Ko 走了十年之久。 你也許會好奇:當擁有了穩定的商業模式,也有了穩定的案源,接案工程師的下一步是什麼? 「軟體技術每年迭代的速度都很快,所以持續地進修、學習新的技術和知識,絕對是必要的!」Ko Ko 說完,隨即露出微笑說道:「當然,我也想接更大的案子、賺更多的錢啊!」 「不過,我現在也在努力開發更多收入管道,我希望我的個人事業可以有其它除了接案之外的收入來源。」因此這幾年,除了接案,Ko Ko 也不斷嘗試各種機會,舉凡出書(註)、當講師等等,都在他的嘗試之列,而這些嘗試,各自也帶給了他錢之外的收穫。 譬如之前服務一些中大型公司導入 AI 的經驗,就讓 Ko Ko 印象非常深刻,「看到客戶應用我教的方法,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讓我很有成就感!」這次經驗,也讓 Ko Ko 下定決心,接下來要往顧問的方向持續探索,為自己的個人事業開拓更多可能性。 註:Ko Ko 目前已出版三本生成式 AI 應用開發相關的著作,每本皆曾登上天瓏書局的月排行榜,可以說是此領域的先驅。 延伸閱讀:【軟體工程師接案攻略】工程師剛開始該怎麼接到案子?什麼案子建議不要接?|大魔術熊貓工程師 Ko Ko 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13, 2025

遠距工作者必讀:在家工作老是分心?過來人教你 4 招常保專注、自律!
1. 在家中建立專屬工作區 不要誤判在家工作的難度!轉為遠距工作後,許多人的選擇是在家工作。然而,在家工作其實有很多「想像不到的缺點」。 原先,大家以為換到家裡,省掉了通勤時間,又可以自己調配在最高生產力的時間工作,且又是熟悉的環境,應該會更高效率?但卻不然,轉換為遠距工作後,許多人紛紛抱怨,在家上班是他們人生最夢魘的一段上班經歷: 太多干擾:家人時不時的就會闖入你的工作區打擾你,叫你做家務。小孩動不動就會想找你玩。結果工作一直被打斷。 太多誘惑:家裡太舒適,有冰箱、床、電動。有時候休息太方便,就多待了一會,結果工作時間就不夠用了。 日夜顛倒:本來以為在家工作方便,時間也自由,結果沒有明確的上下班時間,常常要 22:00 才能正式下班。 設備簡陋:大家都是切家中一角,作為自己的正式辦公區。但自己的辦公區遠沒有公司寬敞高效,做起事來卡手卡腳。 這其實都是誤判了遠距工作的難度。 許多人遠距以後,只想到了自己省下了大額的通勤成本,卻沒有計算自己的精力成本。 是的,在家遠距工作,對一般上班族來說,可能是省了至少來回各一小時的精力耗費與交通成本。但是,省下來的時間,不一定都可以拿來利用。因為對一般人來說,清醒的時間精力也是有限的。 在公司工作上班八小時,因為有同事的監督,而且也有上班時限,所以大家並不會在這段時間做私人的事,而且一定會盡量在八小時內做完工作要求。 但是因為遠距工作時,並不會有趕著回家的限制,也沒有人會看見你正在處理什麼事情。所以有些在家工作者,常常會在一個工作時間段裡面,公私混淆,玩一下小孩,去休息區玩一下電動,出去辦一點事,反正省了上下班通勤時間,時間變多了,浪費一下也無妨? 這麼一輕忽,突然很多工作者就發現,雖然自己改成在家上班了,怎麼反而時間永遠不夠用,事情做不完! 【一定要畫出家中工作區】 我認為,如果你想要在家遠距工作,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在家畫出明確且專業的工作區:進入家中工作區即上班,家人不得打擾;離開工作區即下班,可以自在放鬆。 如果不建立專屬的場域,那麼很容易會掉入前述這樣的陷阱。 我多年以前進行 Remote 時,也掉入過這樣的坑,但是隨著時間久遠已經淡忘了。 2020 年的 COVID-19,我也受到疫情影響,選擇在家辦公。既然要在家辦公,就要裝飾得舒適豪華,結果沒想到反而讓自己生產力嚴重下降。我將自己的臥房裡的一大區,既裝上了大電視、也配置了休息區,沒想到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大下降。 在這一區工作時,我常常覺得自己體力不太行。好像沒做什麼事就 burnout。而且,一覺得工作枯燥就跑去打電動。整天搞得沒日沒夜。日子過得很快,但總體工作輸出卻大輸以往。 後來,因為家裡冷氣壞掉,但是天氣又變熱,我就暫時搬去旅館辦公,等冷氣裝好。神奇的是,我在旅館這一週,生產力竟然回來了,我租的旅館與一般房間不太一樣,是有明確的臥房與辦公區的。 我立刻明白是「上下班邊界」的問題。 我以前也有陣子睡在公司裡,公司裡啥都有,有飯有電動,但我仍然效率極高。原因不在於我不受辦公地影響,在公司,我還是有明確的臥房區與辦公區的。於是我從旅館再度搬回家以後,立馬就在家裡找了塊地區,把我辦公的設備直接獨立搬出來,在這一塊區域裡面,我限制自己只能工作。 果然,我辦公的效率馬上就得到飛速的提升,生產力噴發。 2. 建立明確的時間區隔 除了隔開工作區域外,我還建議一招,就是建立與上班一樣的工作區段。 在專屬的時間內,只做工作時間的事。這並非是也叫你在家裡面朝九晚五,你當然也可以找尋自己最佳的生產力時段,在這段時間上班。只是,千萬要記得 clock in,clock out。 在家上班,面臨的另外一個挑戰,就是上班上著,忘記時間、忘記進度。 以往我們在辦公室時,比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辦公室人走來走去,當人潮湧動時,你大概就知道現在要吃飯還是休息了。辦公室窗外的陽光,也會讓你知道現在大概幾點鐘了。 正常來說,在辦公室上班比較不太可能出現那種「上網不小心被有趣的事物鉤住」,結果「不小心一直看一直看」,「一回神已經要下班了,但什麼事都還沒做」的程度。 但是在家上班,卻很容易發生這種慘劇!一回神都晚上六點了,但啥事都沒做。 那麼要怎麼解決呢? 我過往的方法,是會設三個「吃飯鐘」,分別是: 11:30 16:00 20:00 因為程式設計師是一個高度需要專注的行業。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停下來,是因為 bug 正解到一半,要是一打斷就得重頭再來。所以,一旦開始就不可能輕易停手。但是,我發現有時候這樣卻會陷入死胡同。有時候拼命解,解不下來,不是因為運氣不好。而是因為接近吃飯時間,我已經低血糖了自己卻不知道。於是老是原地打轉。 於是,後來我就在手機裡面設立幾個吃飯鐘,提醒自己要停下來。後來意外發現「吃飯鐘」有更好的用途。 這幾個鬧鐘不但可以把我從寫程式碼裡面拉出來,也可以幫我從「不小心被有趣事物」鉤住的情況拉回來。如果我被有趣的事情纏住了, 11:30 的鬧鐘響了。我可以即時回神趕緊準備 13:00 的會議材料,還有足夠時間。 16:00 的鬧鐘響了。我可以即時回神,離下午 19:00 下班還有3個小時,我能把進度趕回來。 20:00 的鬧鐘響了。我可以先去洗個澡,先去精神充電。準備 22:00 我想要深入研究的材料。 這幾個打斷鐘,有助於把我從漫無邊際的時間黑洞,拉回正軌。 3. 找出自己的黃金時間 你是否擁有自己的時間表規劃? 有讀者可能會好奇,我是怎麼管理我的工作時間的?感覺一天到晚我人都在線上,好像都不用睡覺一樣。而且平平是 24 小時,為什麼就「產出」來說,還是別人的好幾倍。事實上,我還是睡覺的,只是我作息與其他人不太一樣,我的休息方式是屬於間歇式睡眠。 從這張圖上,你可以看到我起居的時間跟正常人是不太一樣的。 我在 07:00-09:00 14:00-16:00 22:00-02:00 最有生產力。 而我跟公司同事、外部廠商開會的時間。大多是集中在兩個時段: 11:00 - 11:30(小組 standup) 13:00 - 14:00(員工大會或外部廠商) 而我最沒有生產力的時間是 16:00-17:00 18:00-21:00 每到下午 16:00 我就坐不太住,會開始在公司走來走去、逛來逛去,騷擾同事看進度,然後 18:00-21:00 的時候,我基本上在看劇。22:00 又回去電腦前工作。如此混亂自由的時間表,就是我生產力的秘密。你是否知道自己的生產力時間? 但各位讀者一定會覺得,我因為是老闆,時間才能這麼自由吧? 不是的, 我同事也是相同自由。基本上我們只有強制規定 Standup 時間 (每日例會) 你得出現而已,其他時間我們根本不想管你在幹嘛,想睡就睡,想吃就吃。自己安排時間。其實這也還是與上一條的原則一樣。每個人的每一塊時間價值不是相等生產力的。所以你應該去找出自己什麼時候高產,什麼時候應該去開會。 舉個例子來說,你知道你什麼時間去工作,工作成果能夠 X3,什麼時候不適合工作,勉強工作只有0.5。你就應該把黃金工作時間都排在 X3 那一區。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們尊重每個人的時間。但工作還是得準時在換手時間交,不能造成其他人困擾。可以 AFK(away from keyboard),但是要知道怎麼聯繫、怎麼換手。 4. 自己設定期望 你在被動接受任務模式?還是主動設計任務模式? 在家工作與在辦公室上班,我認為最大的一點不同,在於主控權。在辦公室上班時,除非你有高超的工作技巧,或者是你的職位特殊。多半時候,幾乎大多數工作者屬於「被動模式」。也就是你的一天行程是被其他人設定的,比如有人會指派你工作、請你幫忙接手一些事、你需要等待上家給你半完成品,以進行下一行程的加工。 但是在家上班的好處,我認為最大的好處,是你可以掌握「你今天的大目標與進度」。而且,在遠距工作時,你也必須這麼做,否則會累死! 多數人切換到遠距工作模式會容易 burnout 的原因,多半在於還處於被動接受任務模式。於是他得花上很多精力去 check 人家還需要我幹什麼。 花在催別人做好沒。 花在等別人給我稿件。 花在跟別人溝通。 相反的,如果你身在遠距模式,應該反過來用使用主動模式。 什麼是「主動設計任務模式」?也就是今天的一開始,首要任務不是 check mail,而是先對自己設定一個大目標。然後再將可能擋住自己的任務一早就拆出去給別人,然後再檢查別人需要你配合什麼。如此一來,你就可以控制整天的節奏,而非被無休止的打斷耗掉所有精力。一個實際的訣竅如下。 我每天早晨一進辦公室,就會 Review 我昨天 Standup Meeting 的 Note,確定 我昨天做了什麼? 我昨天遇到了什麼困難? 我今天想要請別人幫我處理什麼困難? 我今天認為重要的任務是什麼? 確認完畢,才會去開始接收別人對我的請求。 善用以上這四個技巧,我想你的在家工作生活會順遂許多! 本文摘自創意市集《遠距工作這樣做:所有你想知道的 Working Remotely 效率方法都在這裡》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17, 2025

小孩子才事事徵求別人的同意。大人懂得獨立判斷,放膽去試,但同時也承擔責任!
很多上班族都想過「兼職」的可能性,利用閒暇時間來賺取額外收入,我也常被問到相關問題。前陣子,我又碰到一個想兼職的朋友提問:「Bryan,雖然我這個兼職不會影響到正職,但我該先徵詢主管的同意嗎?」 別靠徵詢同意來閃避責任,當個勇於決策的成熟大人 在分享我的看法之前,我想先分享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有個二十多歲的女生曾向我抱怨,她想跟男友旅行過夜,卻被父母嚴厲阻止,甚至還起了很大的爭執,她覺得爸媽實在不可理喻! 不曉得你怎麼看待這類狀況?但我聽完之後,覺得爸媽會說不行完全是意料之中啊。因為當她詢問「可不可以跟男友過夜」時,其實就等於把過夜可能發生的代價與責任,全推到父母身上。父母一旦同意,後續她出事父母就得負責。她如果就糊弄說要住女生朋友家,搞不好父母就算猜到她是要跟男友過夜,也會裝作不知道。 第二個故事是,多年前我跟太太到美國旅行,打算從西岸一路開到東岸。為了節省開支,她上網爬文很久,終於找到非常優惠的租車方案。沒想到在機場要租車時,櫃台人員卻告訴我們,這方案僅限英國人使用,台灣人無法用。 我們當下傻住了,但櫃台人員突然開口問:「你們是不是從英國來的呢?」我腦筋一下沒轉過來,就搖搖頭說不是,我們從台灣來的。沒想到他表情變得有點嚴肅,放慢語速又問一次:「Nonono… 你仔細聽我的問題喔!你們是不是剛好從英國過來的?或者在旅程中有路過英國?」我這下才意會過來,趕快改口說我們有經過英國。最後,也成功享受到優惠。 你有察覺櫃台人員為何這麼問嗎?其實我們這趟旅程根本沒有經過英國,基於公司規定,他無法給我們優惠;但如果是我自己願意假裝符合規定、承擔責任,那麼他也就願意通融。 我想透過這兩個故事分享的是,在長大過程中,我們一路都習慣依從父母、師長或管理者等「大人」的指令,也覺得凡事只要經過這些人同意,就像得到萬能令牌 - 我們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同時也不用負責。畢竟如果有人質疑,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xxx 說可以的」。 長大後我們得自己做決定了,但多數人仍然無法擺脫這個習慣,覺得凡事要取得同意才能做,而且自己完全不想擔負責任。這其實會讓你無法做到很多你想做的事,就如同故事一裡的女生。但如果我們像故事二一樣,願意自行承擔「假裝有經過英國」的風險,那麼櫃台人員其實就願意通融、給予優惠。 10% 的灰色地帶自己決定,理解他人立場做事反而順暢 在這個世界上,確實可能有 90% 的情況,我們需要依從有權者的指令,畢竟這世界本就是由有權者構築的框架。但面對剩下的 10% 灰色地帶時,我們該試著擺脫「凡事都要取得同意」的思維。 我舉個之前在網路上看到的例子。有位中國網友抱怨,說他爸爸在路上突然心臟病發,正好附近停了一輛剛保養完的救護車,車上僅有一位司機,沒有醫療人員。網友著急地想跟司機借除顫器,沒想到司機卻說「就算除顫器就在車廂後面,我還是不會拿來借你的!」最後,網友沒有順利拿到除顫器,只好乾等另一台救護車來送爸爸就醫。 事實上,司機並非專業醫療人員,確實無權出借車上的醫療用品。不過,他也表明除顫器就在車廂後面,網友其實可以判斷是否要自行拿取並承擔責任,但他卻選擇「等司機同意」。依循我們前面講到的,這等於是把後續風險及責任全加諸於司機身上。換作你是這個司機,你會主動說同意嗎? 社會上每個人都扮演著特定的角色,很多時候,他們並非不願通融或存心刁難,而是單純基於「人設」,無法直接允諾你的需求。但他們也未必是真要拒絕你,像這司機如果真的要拒絕,大可以直接開走或把車門鎖起來啊! 真正成熟的思維,不光是看一個人在你面前的作為,也要懂得理解對方在他的立場中,到底有什麼樣的權利跟義務。畢竟人生如戲,每個人都像是 NPC 一樣,如果你夠入戲、夠理解表象之下的權利義務,很多時候應對進退反而會更順暢。 確認公司規定不必問主管,獨立自主展現大人的體貼 回到一開始的提問,兼職該不該徵詢主管的同意?首先,我會建議你先確認公司的相關規定。如果公司明文規定不能兼職,那你絕對不用去問主管,你得自己決定要怎麼做。不想違規,就放棄兼職計畫,或者換一間在這方面沒有硬性規定的公司;願意冒險違規,那就去做且後果自負,就這麼簡單。 如果公司對兼職的規定不明確或條款模糊,我也不建議徵詢主管同意。因為這就屬於 10% 的灰色地帶,當你詢問主管,等於將責任與風險推到他身上。 試想以下兩種情況:假如你的主管是個自私自利、沒有 guts 的人,為了不讓自己惹上麻煩,他必定會否決你的請求。若你被拒絕後仍執意兼職,那也失去事先詢問的意義。 假如你的主管既體貼又善解人意,那你更不該徵詢他同意。為了你的職涯發展著想,他高機率會准許你兼職,但如果其他同事知道後紛紛提出相同請求,豈不是給這位好主管帶來麻煩了嗎? 雖然我屬於有話直說的個性,也反對許多事情規範不明確、存在灰色地帶,但這就是成為大人的無奈處之一。你把這整件事戳破了,不但要得到你想要的好處,還強迫對方擔負背後的代價跟責任,這其實就不體貼了。 這世界並非黑白分明,而是如太極一般,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如果一個人腦中只有是 / 非、對 / 錯、合規矩與否,那將很難與這個社會契合。反而,我們要能看懂局、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場設想,在規範無法觸及的灰色地帶中,搞懂代價且勇於承擔,才能爭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並展現成熟大人真正的體貼,與人建立更好的關係!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大人的 Small Talk》一起聆聽,在多數 Podcast 平台(例如 Apple Podcast 或 Spotify )都可以找到! 內容口述 / 姚詩豪;整理 / 鐘敏瑜、林昕嬡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17, 2025

個性不同的合夥人要如何討論公司決策?以 Joe 和 Bryan 為例
本篇也可以搭配我們的Podcast《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或者選擇在Spotify上收聽也可以喔! 這次我要來回答一個提問。有位學員在課後社團問了這麼一個問題:「Joe跟Bryan平時如何討論和決定公司的議題或長期方向?有什麼系統化的方來或形式去進行這個辯論過程嗎?」 我得說,這還真的是很多人經營事業時會碰到的問題。畢竟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想法是一模一樣的,大部分新創或合夥事業(甚至婚姻也是)最容易碰到的麻煩,就是隨著時間拉長,夥伴之間因為認知差異,開始發生各種吵架跟意見相左的狀況,最後不得已走入紛爭甚至拆夥的結果。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我跟Bryan的想法大概都蠻一致的。但其實,我們除了幾個核心價值觀類似之外,對大部分事情的看法都是南轅北轍的,行事風格跟個性也不太一樣。 我們在經營上意見相左的事情太多了,甚至有些同事還看過我們討論到起爭執。但爭執歸爭執,最終我們還是必須做出決策嘛!所以這十幾年下來,我們倒也發展出一個處理爭執的機制。 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則。 1. 不吵無法量化的事情 「無法量化的事情」是什麼意思呢?比方說,要推出一個新服務時,爭執常會發生在A覺得這服務客戶不會喜歡,B則堅持客戶會喜歡;想加上一個廣告頁面,A覺得客戶會嫌這樣畫面不好看,B則覺得客戶應該會很喜歡才是。 這種主觀的臆測,其實根本沒甚麼好吵的。無論你是好聲好氣的討論,或是大聲的咆嘯,都不會改變另一方的觀點,所以這是最不值得吵的一種狀況。 也因此如果雙方對一件事的意見不一樣,我們會先分別講講各自的主觀看法。因為有時候,A提出的想法,B可能確實沒想過。搞不好這麼討論下來,就能達成一些共識。 那如果這樣並沒達成共識怎麼辦?繼續吵下去只會變成意氣之爭,是沒什麼意義,所以我跟Bryan彼此都認同一個原則,就是當我們無法判斷狀況、做出雙方都滿意的決定時,就必須以市場的回饋為唯一依據。因為我們看法有歧見,並不表示誰對誰錯,甚至有可能雙方的看法都是對的;當然也更多時候是兩個面向只有一個是最符合市場需求的,那要找到市場到底怎麼看,就必須蒐集數據與資料,來決定我們該朝哪一邊靠攏。 所以,這就進入第二個原則。 2. 透過實驗取得客觀資訊 當兩方對一件事各有想法、難有結論,那唯一能做的,就是設計一些小實驗來取得市場資訊,並以這些客觀資料作為決策依據。如果難以決定網站配置,那可以做個簡單的A/B Test;如果難以決定是否要提供新服務,那就以低成本的方式測試看看。 做了測試之後,就能獲得一些數據,甚至就會有手感。很多事情會難以判斷,經常是缺乏「真正做了」的實質感,所以實驗一下可能也就有結論了。 舉例來說,我前陣子在【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這門課中有談到一個議題:「直播」這個模式好不好?我和Bryan在2019年就對這個模式有些研究,但我們都有些不確定,覺得這好像有點發展機會,但在行銷上還是有些缺陷。我們討論不出結果,於是就決定分別來用各自習慣的方式嘗試看看。 我們設計了幾種進行方式:答疑的、訪談的、自己分享一段內容的、站著的、坐著的、用手機自然拍攝的、用專業攝影設備嚴肅拍攝的等等。經過種種實驗,逐漸對這個模式的運作心得和優缺點有更多想法,後台也累積了與使用者互動的數據。基於這些資訊,我們終於能做出有意義的判斷(如果你對這部分過程有興趣,可以收聽【銷售專業服務的系統化做法】第18集)。 總之,在經營事業時總會碰上各類無法判斷的狀況,我會建議你不妨就實驗一下,蒐集數據和使用者反應再來做決定。無論主觀意見再怎麼認為「這種東西使用者不會喜歡」,但若實驗結果(也就是市場的回饋)顯示使用者喜歡,那不認同的那一方也就只能低頭認同。因為當結論已很明顯了,這時還堅持主觀意見就沒什麼意義了,而兩人的意見紛爭也就會自然化解。 3. 如果一方沒想法,那就先做出東西來讓對方理解 另外一種也常發生的狀況是,一方看到一個機會,但另一方一下子沒有甚麼想法。我們現在的習慣是,沒做出東西前,反正說也說不清楚,那就不必一直用力說服對方。倒不如先試著做出一個東西讓對方看看,這樣一來,對方搞不好就能更清楚理解、甚至支持你的想法。 舉例來說,2019年的年初,我們對於是否要投入Podcast這個領域有些討論。我們都認為該投入,可是我覺得這好像很困難、麻煩,既不知道要放在甚麼平台,又好像要投入很多心力來準備器材,所以就沒有投注很多心力在這件事上;但Bryan認為可以立刻進行,所以他做了一些資料蒐集、選定平台,並且拿了既有的設備,一口氣錄了四、五集,然後跟我分享他的做法。 聽完他的分享之後,我發現這件事確實沒有想像中這麼困難,所以我也就跟著他開始投入Podcast的產製,一路進行到現在。 你想想,如果當時他只是一直努力說服我,我卻不明白困難點要怎麼克服,那最後就可能變成沒意義的爭吵。 我們最初開始寫文章時也是類似的狀況:我自己開了部落格,默默開始寫文,經過半年,模式確定了,我對於什麼題材比較能引起迴響也有些心得了,這時候Bryan再加入,就可以輕鬆開始進行。 總之,經營上有紛爭是常見的,但大部分人只是空談感覺跟抒發主觀想法,卻忘了主觀想法是不可能說服別人的。如果可以,我會建議你盡量讓自己的人生如同科學研究一樣──實驗、收集、控制變數,然後得出結論。 我很慶幸我和Bryan都是工程師出身,所以這部份的做事方法是很一致的,我們也用這樣的做事方法共事了十多年。如果你能妥善運用這些方式,大概也就能跟各種性格的人一起合作,並讓事業穩固了喔!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4, 2025

接案讓你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多元收入+複利策略+長期思維」幫你跨出第一步! | 自由接案達人 西打藍 專訪
不少上班族都夢想著跳脫體制,成為自由工作者或是創業家,但卻遲遲不敢起步。而多數人卡關的點,在於害怕「沉沒成本」太高,不敢果斷放棄過去學校、職場累積的種種,去踏上一個未知的冒險。 已經有五年接案經歷的西打藍,現在是以文字與網站建置為核心服務的自由工作者,擁有多達 10 種的收入來源,在 instagram 上更累積 9000 多名追蹤者。 曾經的他也是一名上班族,大學從工業工程科系後,一路當過記者、前端工程師,最後決定走出辦公室,成為一名自由接案者。這一路以來他如何面對沉沒成本、工作焦慮,還有在接案時如何拓展案源、如何規劃長期職涯等等,西打藍一次分享給你! 過去不會浪費,你可以自己走出一條路! 西打藍並不是一開始就確定人生要怎麼走,在職涯前半段曾當過記者、工程師,最後熱愛寫作和與人交流的他,辭去穩定的工程師工作,成為自由工作者。 很多人會覺得,已經投入某個職業一段時間,突然轉行,過去的努力都白費了。 但西打藍認為,這些經驗並不會浪費,反而能轉化成新的機會。甚至許多職能都是通用的,例如記者的人際溝通與深度提問技能,在專案管理提案、當業務談案子都會用到;梳理文字的能力也能在簡報、企劃書派上用場。 他用一個很有趣的比喻來形容:「我一直認為,當一位上班族是去完成別人拼圖板上的一塊拼圖,它的模樣取決於人資開的職缺,你必須把自己摸捏成那個職缺的形狀,那可能就不是你了;但是創業(當自由工作者)不一樣,你是拼圖板上的第一塊拼圖,其他人要為你把圖片拼出來。」 當你選擇自由接案,你不再只是公司裡的一小塊拼圖,而是自己拼湊出整個事業版圖。雖然過程中充滿不確定性,但只要懂得市場需求,並累積信任資產,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大提升。 打造多重收入來源,解決收入不穩定的焦慮 許多人接案最擔心的就是收入不穩、案子怎麼來,目前西打藍就有超過十種收入來源,包含: 1. 文字工作:文字採訪、雜誌撰稿、代筆寫書(已經完成兩本書)等。 2. 網站建置:客製化網站建置、設計 Logo、SEO 行銷等。 3. 職涯輔導與接案培訓:提供一對一的職涯規劃與接案培訓,接案「陪跑計畫」,目前已輔導超過 60 人。 4. 開設小班制前端程式教學:幫助想轉職的學生學習前端開發。 (還有多種收入來源,可以參考西打藍的官網。) 一路以來慢慢累積不同的收入來源,西打藍第一年的收入就與當時在當工程師的起薪相當;第二年,他的年收入即突破百萬。 西打藍也不藏私地分享初期他的案源拓展策略: 1. 利用身邊人脈 發文昭告身邊的朋友,讓認識的人知道自己開始接案。 參加實體活動,透過人脈獲得推薦。 2. 善用線上資源 在 Yourator、臉書社團等平台尋找適合的案源。 透過作品網站展示自身專業,吸引潛在客戶。 西打藍提醒,不要被職缺上顯示的合作形式侷限,有些案子可能是要兼職,或是要求按月計,其實這些都有機會談成專案計。 3. 主動業務開發 你可以先和對方談案子,再根據對方的需求切分,組成一個客製化的解決方案與團隊。 比方說,對方需要 Logo 商標、網站以及 SEO 與行銷,你可以依照這些需求來組成團隊分工,各司其職完成一個案子。 他表示,如果是以前當員工的思維,他會想要全部自己學、自己做,但是現在他選擇組團隊,共同合作。 「其實在剛開始接案的前兩年,我都是工作狂的狀態,只要醒著就在工作,那時候真的很瘋。但近兩年比較有商業思維,懂得外包、團隊合作之後,變得輕鬆一點,今年還規劃了一些出國行程。」 西打藍也十分重視「一魚多吃」、「複利」累積的商業思維,當他的「接案陪跑」計畫和「前端工程師課程」都在過程中逐步與學員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係,當學員們學成畢業,他們可以互相介紹案源,甚至成為彼此的工作夥伴,打造雙贏關係。 穩定案源,用 3 招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接案最重視案源的穩定性,西打藍的案源中有六成以上都是老客戶,「我實驗過,整整一年不主動找案子、也不發作品,結果案源還是一直來,而且大部分都是以前合作過的客戶。」 他表示,和老客戶合作好處多多,第一,已經熟悉彼此的狀況,減少溝通成本;第二,收入更穩定;第三,老客戶會口耳相傳,把你介紹給別人,獲得更多案源。 西打藍分享 3 招穩定案源、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的方法: 1. 持續尋求回饋 在案子進行中,他會不斷詢問客戶的意見,而不是等到結案才檢討,這樣能確保雙方的合作順利,客戶滿意度也更高。 2. 提供高價值服務 他的目標不是接越多案子越好,而是讓每個案子都能長期合作。當客戶覺得你的服務好,會更願意介紹新客戶給你。 3. 長期經營品牌 他每週寫作、經營自媒體,累積了超過五年的內容,這讓他在業界建立了信任度,客戶自然會找上門。 對於想嘗試接案的上班族,有哪些建議呢? 西打藍比喻,自由工作者就像野生動物,一腳踏入自由的世界中,必須學會獨立生存。想嘗試接案卻不敢跨出第一步的人,其實不用急著將自己拋到自由世界中。 「中間有個過渡的方式,你可以一邊兼職、一邊接案,直到你覺得可以完全當野生動物時再去;如果覺得自己不適合,那就回去上班。」 Bryan 也呼應,每個人的天性不同,可能適合職場、也可能適合創業;但是沒有嘗試過就不會知道自己適不適合! 西打藍在成為自由接案者之前,他也曾感到猶豫、徬徨,但是現在的他回顧這五年的累積,他只想告訴自己:「第一次做一件事都是最難的。但一年過後,這件事會變得超簡單;在別人眼中,那就是神乎其技!」 還有更多西打藍分享的精彩內容,可以收聽 《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19:接案讓你既期待又怕受傷害?透過「技能盤點 X 排列組合」的技巧無痛邁出第一步! | 自由接案達人 西打藍 專訪。 如果你想更認識西打藍,歡迎追蹤西打藍的 Instagram 和 YouTube,還有官方網站!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3, 2025

數位遊牧出發前 Check List!行李打包全攻略
一、打包原則:遊牧生活 ≠ 背包客旅行 數位遊牧者的行李需要同時支援「工作」與「生活」。 所以在打包前,請記住這三個原則: 1. 輕便但不隨便:你不是在度假,是要長時間遠距工作。 2. 多功能優先:帶的每一件物品,最好有兩種以上用途。 3. 備份與彈性:工作斷線、卡片被鎖、東西遺失的時候,你有 Plan B。 二、數位遊牧者裝備清單(全球適用) 1. 工作裝備 Remote Work Kit 2. 生活裝備 Minimalist Living Kit 3. 健康與安全裝備 Safety & Emergency 4. 可選但實用加分裝備 三、最常被忽略的關鍵裝備 這些東西看起來小小不起眼,但實際上是一些數位遊牧者「到了才後悔沒帶」的裝備: 1. 延長線(帶USB孔) 多住宿只有一個插座,要充筆電、手機、耳機都排隊,用延長線超省事。 2. 耳塞與眼罩 青年旅館、飛機、吵鬧街區,能睡就是福。 3.護照與重要文件備份 把所有證件掃描上傳 Google Drive,再印一份藏在包底。 4. 多張信用卡或提款卡 一張卡被鎖就麻煩了。 5. 搞懂保險申請流程 不是買了就好,理賠時需要的文件最好提前了解+準備模板。 6. 處方藥或個人保健用品 國外未必買得到你的習慣品牌或成分。 歡迎跟我們分享,你覺得數位遊牧必帶的實用好物!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6, 2025
MOST VIEW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