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管理

46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想進外商,英文拚的並非單字量!外商人資最注重的 3 類軟實力與練習法

大家都知道想進外商英文要好,但「好」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在我職涯相關的演講中,有不少年輕聽眾表示自己想轉職到外商。但又害怕自己單字量不夠、文章寫得不夠好、以前考試都考不高。如果這樣想,你在第一步就已經搞錯方向了。比起英文考試拿高分、很會背單字,其實外商人資注重的是你英文的「表達力」、「語言靈活度」和「領域知識」。 如果說「背單字」、「拚考試」是硬實力,外商看重的就是你英文的「軟實力」。然而這也是台灣傳統英文教育不太重視的一塊。因此今天想來為大家分析,這三種英文的「軟實力」和練習方式。 表達力 外商面試官在評估你的英文表達力時,大概會聚焦在以下三件事: 說話流暢度 論點邏輯 肢體語言 針對第一點的評估,你可以先試試看對鏡頭做 3 分鐘的英文自我介紹,然後回看自己卡詞的次數。如果超過六次,建議你先寫稿練習。從帶稿的方式把內容植入腦中,再慢慢過渡到無稿。除了自我介紹,其他面試考古題也適用這樣的練習方式。 大部分學員無法流暢表達的原因在於對內容不夠熟悉,因此先帶稿大量練習,會是進步的好方法。 針對第二點的評估,在於你提出的每一個意見或論點,後面都必須要有理由支持。此外,在陳述理由時必須有邏輯順序,例如時間由先到後、重要性由高到低,而非雜亂地 free-style。 針對第三點的評估,面試官很喜歡觀察你是否過度緊張,因為這多少也反映出抗壓性的不足。建議透過鏡頭錄影練習,提醒自己減少握拳、眼神飄忽、咬嘴唇等等的肢體語言,就能有效提升面試官對你的信任。 語言靈活度 「請幫我寫兩封 e-mail,主旨內容一樣,一封給關係普普且不熟的客戶、一封給熟識且關係良好的老客戶。」 這是知名外商的筆試考古題,也是讓台灣學員很頭痛的題型。因為我們學的英文,從來沒告訴我們「不熟」和「熟識」在書寫上該如何區辨。 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必須先有「語域」(register) 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英文有正式的表達法,也有輕鬆的表達法,相當於中文的「很美」、「很辣」、「沈魚落雁」、「傾國傾城」聽起來正式程度就不同。 對於關係普普且陌生的客戶,我們書寫時語域自然要提高,例如第一句可以寫成:I am writing to extend my gratitude for your recent assistance. 對於已經很熟的客戶,我們就可以輕鬆一點,寫成:I would like to thank you for your recent help. 如果你想進外商,平時閱讀文章、觀看新聞時,就可以一邊思考:「這是比較正式禮貌的說法,還是輕鬆的說法呢?」如果不清楚,也可以去問 ChatGPT:Is ______ a formal usage? 領域知識 外商面試問題通常分成兩種:technical questions(技術面試題)、behavioral questions(行為面試題)。前者會依據你的領域而定,通常深入且附帶許多的追問 (follow-up questions)。 所以在面試之前,你必須確保自己能用英文清楚表達自己領域裡的概念,這並不只是講得出專有名詞,而是要能用英文去解釋現象和機制。 例如你應徵的是 portfolio manager(投資組合經理),對方可能就會問你 Can you describe your approach to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post 2010?(請描述你在 2010 年後的多元投資組合策略。) 如果你應徵的是營運長 (COO),對方可能就會問:What methodologies or frameworks have you used to streamline processes and improve quality in your previous roles?(你在先前的職位中,使用了哪些方法或框架來優化流程並提升質量?) 這些問題,都需要先擬稿、鑽研,考驗的是你把英文和專業知識結合的能力。 想成功過關斬將,降落在外商理想的職位,需要的絕對不是記憶大量單字、模板的那種「英文硬實力」,而是溝通、應用和有效練習。這也是我在每一堂課程中,一直強調「實用」、「操作」、「應變」,而非依賴大量模板的原因。 -- 本文轉貼自:Sonny老師的英文國際力 (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5分鐘的晨間待辦清單整理,從混亂到掌控的生產力習慣

當一天事情很多很亂時,兩個小動作,可以幫助自己獲得更有掌控力的一天。第一個小動作是:每天早上花個 5 分鐘回看一下待辦清單,確認今天的重心,幫助自己減少混亂中的失誤,在繁忙中掌握關鍵,並且懂得取捨,知道如何停止。(延伸參考:8 種待辦清單方法指南,從 GTD 到子彈筆記,選擇適合你的更有用) 第二個小動作是:一邊處理事情,一邊把各種意外行動記錄到待辦清單,讓自己可以隨時回顧在忙什麼,即使亂中也有序,避免空忙。以免一天最後結束時,忘了自己做了什麼重要行動。(延伸參考:用寫「間歇式日記」取代規劃待辦清單,不會再寫了一堆卻做不到) 在大多數時候,我們通常認為待辦清單與時間管理息息相關,似乎是為了計畫的制定與準時、準確執行。但基於我多年來使用待辦清單的經驗,我發現它的真正價值其實在兩個方面: 第一,它幫助我們能夠安心地推進每天的工作。 第二,它讓我們在一天結束時,能夠清晰地知道自己完成了哪些事情。 或許這才是待辦清單對大多數人來說最重要的功能。 所以,上面提到的兩個小策略,其實目的不僅是進行時間管理的規劃,而是讓我們在每天開始之前,清楚地知道今天可以做些什麼。並在每天結束時,讓我們能夠安心地回顧自己所完成的事情。這樣做能夠幫助我們在忙碌且複雜的日子中,至少有一個更清晰的方向。(延伸參考:設計好下班後待辦清單, 5 個常忽略卻重要的技巧) 每一回看待辦清單,都是在強化目標 比如說,每天早上調整待辦清單,面對一長串待完成的事務,我會首先篩選出與「長期目標」最為相關的任務。這是確定待辦清單優先順序中最有效的策略。 當我發現今天需要完成的任務過於繁多,而我不可能全部處理完成時,我會選擇那些與我的長期目標最為相關的任務來優先處理。 這個動作雖然簡單,但卻也「最有效益」: 長期目標累積出來的價值是最大的,先投資長期目標,回報最大。 長期目標的意外往往更難處理,降低長期目標的風險,回報最大。 而這些回報,往往也足以抵銷自己可能捨棄的那些次要任務。 在執行待辦清單的過程中,無論是紀錄自己當下的行動,或是要新增未完成任務時,我們也可以從長期目標的角度出發,思考哪些真正與長期目標相關,優先處理它們,或是思考如何往目標的方向前進,而不只是紀錄上去一件事情而已。 對於那些與目標無關的待辦事項,我可能會選擇在今天的清單中先不予考慮,這種針對目標的調整和紀錄,是我在管理待辦清單時,用來強化目標導向行動的具體做法。 延伸閱讀,目標化待辦清單的具體格式:比較持續 5 年的列每週行動清單習慣,復盤我的待辦清單筆記技巧 (圖/Esor 提供) 每一回看待辦清單,都要決定下一步行動 當我決定將與大目標相關的某個任務加入待辦清單時,(無論是早晨的待辦清單調整,或是隨時的待辦清單記錄)我會進一步思考當下能立即採取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 放在每日待辦清單上的,應該是我今天真正能夠完成的具體下一步行動,而不是那些抽象的專案或任務名稱。 比如,今天突然多了一個必須完成的報告,這份報告與我今年上半年的一個大專案密切相關,但「製作報告」這個任務,我今天具體能採取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呢? 可能我的下一步行動會是:從我的筆記系統中找出與報告相關的資訊,並快速歸納出一份報告大綱。 這就是一個具體可行的下一步行動,我會將這樣的行動寫入待辦清單,而不是僅僅寫上「製作報告」。具體的下一步行動能夠讓我們明確知道在每個空檔時間應該做些什麼,而泛泛的任務描述則會使待辦清單變得難以實施。 延伸閱讀,拆解下一步行動的技巧:拆解下一步行動的思考流程圖範本,你也做得到專注不瞎忙的參考步驟 (圖/Esor 提供) 整理待辦清單的目的是決定可行性 前兩步驟其實對我在整理早上的待辦清單,以及在執行任務的同時記錄代辦清單這過程中,都補足了一個時間管理的關鍵細節,那就是「可行性」。 我們經常會制定一些不切實際的計畫,結果往往只會導致無止境的拖延,只有真正可行的清單,才能成為今日完成有效任務的強大工具。 當今天突然多了一些臨時會議,使得可用時間變得更加緊張時,從強化目標的角度出發,我會更清楚地知道哪些次要的任務可以放棄,而專注於與最大目標相關的關鍵任務。 當我明確下一步的具體行動時,我就會了解到在有限的時間內,或許無法完成整個重要任務,但至少能推進任務的幾個步驟,實現百分之四五十的進度也是很棒的。 這種方法讓我們在時間被不斷壓縮、分割、占用的過程中,不會完全放棄待辦清單,仍能逐步有效前進。 只有真正具備可行性的代辦清單,才不會變成增加壓力和挫折感的清單,反而幫助我們避免更容易陷入拖延的困境。 延伸閱讀:時間管理Q&A:從安排行動到引誘行動,5種設計不強迫計畫技巧 好的待辦清單,可以得到休息平衡 結合上述小技巧,實際上能夠幫我們在每日的時間管理過程中找到更適當的休息時機,也讓我們明白何時可以放下心頭大石,無需再擔憂。(延伸思考:設計「停戰領域」與「行動邊界」,我建立健康時間管理的小秘訣) 往往我們列出的待辦清單,可能因各種原因而沒有進展,即使到了晚上,我們可能仍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但若我們在執行任務的同時記錄下自己的行動,就更容易感覺到自己確實完成了一些事情,這樣我們便有了更多安心休息的空間。 有時,我們的一天真的會因為各種臨時的意外、不可預期的雜事、突發狀況而被打亂,但如果我們每天早上先確認當日的重點目標及可採取的下一步行動,就能利用日間的零星空檔,逐步推動這些小步驟。 即便一天被打亂且零散,至少我們知道自己的重要目標仍然在進展,這讓我們更容易對自己說,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準備迎接明天的挑戰。 春節假期後,我們又要面對更多零散繁雜的工作流程和生活任務。這篇文章分享的兩個簡單實用的待辦清單技巧: 第一是每天早上調整目標化的待辦清單。 第二是在執行中記錄行動。 這可能無法讓我們的工作生活完全井然有序,那是不現實的。 但在混亂中至少讓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向何處推進,找到一種更安心的時間管理方式,並懂得適時休息,這才是最為關鍵的。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 (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6, 2024

《遠距團隊》書摘:遠距工作如何讓團隊有默契、溝通順暢?試試 3C 模型!

針對團隊及文化設計的三 C 模型 幾個月來,胡里歐一直在思考我們在本書中提出的許多問題。他不停地自問:「在構思如何在這個新的工作環境中設計團隊時,我需要考慮哪些因素?」以及「我怎麼知道我們是否成功了?」在他想著要打造一種理想的團隊文化時,他不知道應該納入哪些內容。他之所以在這些關鍵問題上猶豫不決,部分原因就在於這些重要問題本身。他知道自己需要採取行動,但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我們為像胡里歐這樣的人寫了本書。我們知道團隊設計和文化議題向來都很重要,然而,現今的每個人都身陷於工作場所快速改變的時代。我們正在研究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而成功團隊和優秀文化的關鍵因素,則需要被簡單明瞭地闡明。 在《帶領遠端團隊》中,我們介紹了領導力的三個 O 模型;在《遠距隊友》一書中,我們則提出了遠端工作成功的三個 P 模型。在發展這些模型時,更重要的是,在我們不斷改善並將這些模型應用在客戶身上的過程,我們在其運用的簡單性和豐富性之中,找到了力量。 自從新冠疫情在二〇二〇年三月開始侵襲美國和歐洲的大多數公司以來,混合型團隊的採用率就愈來愈高。儘管這個詞彙經常被廣泛使用,但它通常被用來泛指任何既非完全遠端、也非完全同地辦公的團隊。 我們對這種工作方式愈是了解,就愈會意識到,如果我們的團隊要成為真正的混合型團隊,那麼它們必須與我們只是在嘗試重建辦公環境時,所設計的團隊大不相同。 我們已經知道,沿用舊有模式會導致會議過多、電子郵件超載,也讓員工的工作時間缺乏彈性。如果你要設計一個混合型團隊,請將其視為設計一項獨特的事物,並抓住機會真正改變你和團隊的工作方式。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出一個同樣有幫助且實用的模型,來協助你設計或重新設計團隊,以符合遠距工作的需求。我們相信三 C 模型的力量在於簡單,就像其他模型一樣;它將幫助你設計團隊及其文化。開始之前,讓我們先介紹一下它是什麼。 三 C 模型圖(圖/時報出版提供) 設計團隊及其文化的三 C 模型 三 C 模型由三個因素組成,其力量來自於這些因素之間的整合,並認知到它們之間是互相依存的。這三個 C 分別是: 溝通(Communication) 合作(Collaboration) 團結(Cohesion) 這些組成要件不只都是以同個字母開頭而已(這讓它們記起來更容易),也是很常見的詞彙。要理解這個模型的威力(見三 C 模型圖),我們需要在設計團隊及其文化的脈絡下,定義和描述這些術語。 溝通 溝通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我們一生都在進行溝通;它也是工作的基礎。儘管我們都會溝通,但其技巧、準確度和是否有效卻各不相同。在訊息已送出、依照預期被接收並達成相互理解之後,溝通才算成功。簡而言之,溝通就是訊息的發送、接收與理解。 每個人的工作都需要溝通,如果溝通能夠更有效且迅速地達成目的,所有工作都會更順利。在一個互相連結和互相依賴的世界中,即使是獨立的手藝人也需要和客戶及供應商進行溝通。 因此,溝通是所有工作的關鍵和基礎,無論我們已經做了多久、做得有多好,都還能有改進的空間。當每個人都身在相同建築物中或同一地點時,我們可以進行直接、即時、豐富的面對面交談。隨著優質溝通的障礙和挑戰與日俱增,我們對提高溝通效率的需求也增加了。 我們最喜歡的一個關於溝通有多難的例子,來自於一項對手術室溝通的研究 2,內容是經過訓練的觀察員所觀看的四十八個手術過程中,共九十個小時的團隊溝通。而根據以下原則,在所有被觀察到的溝通中,有將近三分之一被歸類為「溝通失敗」: 時機:該溝通是否在最適合或最需要的時間點傳達完成? 內容:訊息是否完整且準確? 受眾:是否由正確的對象聽到且接收到了訊息? 目的:問題是否得到妥善的解決? 此外,研究發現,有 36.4% 的失敗導致了效率低下、團隊緊張、資源浪費、延誤、為患者帶來不便及造成流程上的錯誤。 這帶給我們兩個結論:倘若連在進行重要工作時,與身邊人們的即時溝通都有可能失敗或只是差強人意的話,那我們就會知道如果再加上距離和其他障礙,情況將變得更具挑戰性。其次,看看溝通失誤的結果:你不必在手術室工作,也能意識到這些失誤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在組織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以及下列所有的群體與個人之間,溝通都必須是有效的: 團隊內部 團隊中的個人之間 跨團隊 同事之間 與主管之間 與客戶和供應商之間(內部及外部) 當溝通不順暢、不即時、不完整或完全缺乏溝通時,結果會造成: 誤解 衝突 缺乏一致性 領導不力 錯失良機 關係疏遠 信任度降低 承諾和參與度降低 責任感降低 完成工作的速度變慢 改革緩慢或無效 合作減少 挫折感增加 人員流動率變高 (請根據你個人的經驗新增)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即使是在最優秀、最成功的企業中,也經常聽到以下說法:「我們需要改善溝通。」溝通一直都很困難,但在一個日益複雜且遠距進行的新工作世界中,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合作 《韋氏字典》對合作(collaborate)一詞的定義是:與他人共同或一起工作,尤其是在智力活動方面。 當每個人都在相同建築物中一起工作時,共同和一起所意味的似乎更為明白。例如吉娜需要和喬治合作的時候,只要走到他的辦公室或隔間借幾分鐘就可以了;這樣的合作通常會立即發生。 如果胡安想針對某個問題徵求一些意見,他可能會召集三四個人(或在會議室快速開個會),來創造合作的時刻。但若你想合作的人在該城裡、國內的其他地方甚至是世界各地,似乎就沒那麼容易了。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是透過下列事物,來看待合作這件事的: 即時互動 會議室 白板或掛圖 PowerPoint 投影片或其他分享資料的方式 雖然上述各點皆可以在虛擬環境中複製,但大多數人都發現,虛擬合作比面對面合作要來得更難。面對面的合作毫無疑問有其優勢(我們歷史悠久的虛擬團隊一直期待著偶爾才舉行的實體會議)。然而,遠距會議也可能具有正面、且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優點。 「我們必須見面才能合作」的思維模式,至少有三個缺點: 1. 合作不只是單單一次的活動而已 合作可以在沒有會議的情況下、也可以在會議之外存在。面對面會議也許可以帶來能量,但關於人們針對會議有多沒效率的抱怨,我們也聽了好幾十年。如果你所認為的合作只在正式(甚至非正式)的會議中進行,那麼你對這個主題的思考,其實能夠或應該更加廣泛。 2. 合作不僅僅是同步的活動 回到定義:我們知道,「共同」工作不一定意味著同時進行。儘管電子郵件存在著種種挑戰和不足,但它還是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正面的合作範例。還有許多其他較新的合作工具,包括用來取代歷史悠久的白板和強化其功能的工具,它們可以創造出了不起的合作結果。 你是否常在會議結束後才想到一個後續問題或附加想法,但卻因為來不及提出而覺得扼腕?在 Microsoft Teams 或 Slack 中持續進行的討論區或對話串,可以提高你們在決策方面的品質,或促進產生有創意的問題解決方案。 3. 面對面的合作不總是辦得到 如果團隊的一部分人位於美國緬因州的邦哥,其他人卻在印度邦加羅爾,那麼你們很可能永遠都不會出現在同一間會議室(甚至在同個時區)。你必須學會在這種情況下盡力而為。 合作成功與否取決於許多因素。你在設計團隊及其文化時,下列這些都需要加以考量。 會議/小組會議和聚會 一對一的合作 腦力激盪 解決問題 事先規劃 建立共同的願景及目標 如果將這份清單與合作一詞分開來看,你會發現當我們制定計畫、流程和協議來支持成功時,所有這些事情都可以有效地遠距完成。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說我們不應該或不能夠聚在一起;而是倘若我們以一種呆板和保守的方式來思考合作的話,當我們在團隊設計中加入遠距和非同步的元素時,就可能會錯失完美合作的良機。 團結 三 C 模型的第三部分是團結(cohesion)。以下是來自《韋氏字典》的第一個定義: 緊密凝聚在一起的行為或狀態。 如果我們從未(或很少)在一起工作,那麼緊密凝聚在一起是否自相矛盾?也許從字面上看來是如此,但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第二個定義將這個詞與生物學和生命科學連結起來: 植物相似部分或器官之間的結合。 我們喜歡這個詞在生物學上的連結和內涵,這也是我們選擇它的原因。工作和工作關係不單純是機械性的,也不僅僅由組織結構圖、時間和空間來定義。團結所意味的遠不只是這些事物而已,其面向還包括明顯非結構性的事物,如下所示: 關係 連結 相關性 信任 信仰 目的 意義 投入參與 包容 責任感 這些面向中的每一項都對團隊成功非常重要。 這裡也是如此,我們的經驗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我們可能會想,上述內容在面對面時,可能更容易建立或維持。雖然這一點可以成立,但看看這些項目中的任何一項,你也可以為遠距進行這些項目,找到支持的論據。 請提出下列問題: 我們能否在彈性的工作環境中建立關係? 人們在遠距或混合型的工作環境中,是否還能高度參與? 人們能否在很少見面的情況下,還得以維持責任感? 答案是可以、可以,還是可以。 傳統上,此清單的大多數項目通常被視為技能(因此屬於培訓或輔導的議題)或希望(「我們希望能做到這些」或「我們在最優秀的員工身上看到了這些」),而不是作為我們團隊的期望和設計元素。 但我們鼓勵你這麼做,也會在本書的其他部分告訴你,如何將這些事項納入你的團隊及其文化的設計中,而不是讓它們繼續維持在希望與願望的層次而已。 如何使用三 C 模型 你可以將此架構用於設計團隊和打造團隊文化,我們將幫助你同時進行。在上述兩個目的中,你可以使用三 C 模型來做三件事: 評估: 獨立或整體檢視每個面向,以確定團隊目前在該層面的表現如何(下一節將進一步討論)。 設計: 利用這些面向來幫助我們建立一個完整且清晰的團隊設計,如此一來,團隊就能朝著每個面向實現目標;我們也可以運用各個面向來釐清我們的團隊文化願景。 發展: 設計或決定我們想要什麼是一回事,但實現目標卻是另一回事。三 C 模型可以為我們指明實現團隊和文化目標所需的發展方向。 進一步界定這些面向的問題 儘管我們正在討論為新的工作環境設計團隊及有意識地打造團隊文化,但我們知道,大多數人並不是從零開始的。如果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已經存在著現有的團隊,那你很可能會想:我們現在的狀況如何? 無論現在或以後(其實是隨時),你都可以使用三 C 模型作為評估工具,來衡量自己目前的狀態。 你可以將以下問題作為個人的心理練習、將它們運用在與團隊的對話中,或以調查的形式使用這些問題,這是更有價值、更可靠的利用方式。即使你決定先進行個人評估,我們也鼓勵你在團隊中使用這些問題。 關於溝通的問題 我們對團隊溝通的挫折程度是多少? 溝通上的失誤有多常導致衝突或重工? 從訊息接收者的角度來看,團隊目標的傳達有多清楚? 我們在整個團隊及組織間的溝通效率如何? 團隊以非正式和正式方式進行溝通的頻率為何? 團隊成員的同步及非同步溝通進行得有多順利? 我們有多常預設使用最自在、而不是最有效的溝通工具和做法? 各方在分擔溝通的責任方面做得如何(在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 若要改善團隊溝通,我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 在 1 分到 10 分之間,所有團隊成員如何評價團隊的溝通成功程度? 關於合作的問題 我們的會議在實現預期結果和滿足工作需求方面的效果如何? 我們的會議是在維繫、改善信任與關係,還是在對其造成傷害? 我們在使用非同步的合作工具時有多順手? 我們進行非正式合作的頻率為何、是否順利? 我們的跨團隊合作是什麼樣子的? 階層結構或從屬關係妨礙我們合作的程度有多高? 在我們的規劃過程中,有多少是經由合作進行的? 人們是否感受到自己被傾聽,並覺得他們的想法獲得考慮? 在預算內準時完成專案的頻率為何? 在 1 分到 10 分之間,所有團隊成員如何評價我們團隊的合作? 關於團結的問題 我們的團隊提供了多少心理安全感?每個人是否都以相同的方式評價這一點? 我們團隊的整體信任等級為何? 我們團隊的工作關係有多穩固? 人們和其主管或經理的關係如何、是否願意給予支持? 我們與工作使命和目的的一致性如何? 我們會如何評價團隊的整體參與度? 團隊成員對團隊的成果抱持並展現出多少責任感? 整個團隊的期望有多明確? 在 1 分到 10 分之間,所有成員如何評價我們團隊的團結力? 如果你選擇以團隊的形式來回答這些問題,你可能需要從團隊外部找一位主持人,以讓所有團隊成員都能有效地提出想法。根據我們的經驗,即便團隊認為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需要透過對話本身來改善溝通、加強合作和建立信任,這些對話也會帶來很多好處。 小結 三 C 模型既全面又簡單,它就是設計來讓主管、團隊和個人使用的,目標是協助你在一個可能會有人員的部分或全部時間都在遠距離工作的世界中,打造並讓你的團隊升級。 此模型圖暗示了一個重要觀點:只有一根支柱的狀態良好是不夠的。要想擁有結實的地基和堅固的屋頂,我們需要在所有三個層面都有強大的實力。當然,即使是面對面,要做到這一點已經不容易了;在遠距的情況下雖然可能更難,但還是辦得到。這個模型可以幫助我們從可能走向成功。 本書的其他部分將幫助你在致力於所有團隊設計、重新設計,以及打造團隊的大文化及微文化時,運用這個模型。 --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0, 2024

線上會議如同摸黑吃飯?遠端會議必備 3 關鍵,成功打造高效會議

摸黑吃飯是什麼感覺?伸手不見五指,少了視覺的輔助,我們的判斷力開始下降,完完全全只能仰賴服務人員的引導,手腳並用小心翼翼地坐上了椅子,上菜後,依舊是戰戰兢兢地摸來摸去,深怕弄翻了碗盤,對於入口的食物更是感到不安,就連與他人的對話也相對變得被動,其實這樣的無光體驗在職場上並不少見,不就正好像線上會議嗎? 線上會議往往與會者沉默,要不來回重複釐清任務內容,整個溝通過程彷彿摸黑進行。 在遠端溝通的情境下,沒有視覺輔助,聲音成了唯一的引導,沒有額外台詞的鼓勵,人和人之間很難掌握互動的節奏。 隔著螢幕看不到表情和肢體語言,對於別人究竟在想些什麼,是因為聽不懂而皺眉、頻點頭表示認同、還是眉毛一高一低覺得懷疑等完全不得而知,更糟的是主講者自說自話,怕尷尬開始瘋狂塞話,整場會議的溝通成效就差強人意了。 再加上比起傳統面對面會議,線上會議的進行實在很難快狠準。 多數使用者為了不被視訊頻寬影響,又或者個性害羞,許多參與者不會開啟鏡頭,往往按下靜音鍵後就開始「多工」,回個 Email 或 line ,甚至滑起臉書或 IG 、又或者一邊開會一邊打掃,洗碗掃地、幫小孩換尿布等等。 於是主持人確認問題時沒人反應,直到聽到自己的名字或指派任務時,分心的人們才急急忙忙回頭釐清任務或目標,搞得大夥又得花更多時間重新確認,拖延了整場會議時間… 無論是會議主持人,亦或是希望會議可以準時結束的參與者,我們都希望會議進行能兼顧效率和效益。那麼,撇開不可控因素(例如:人),又有哪些觀念和技巧是可以由我們「主動」去掌握,促進線上會議進行更加順暢呢? 會議前先做好「心理」和「技術」的準備,與會者的期待管理不能不做 為了讓會議當天更「有效率」和「有效益」地進行,主持人在開會前要先針對以下內容,透過信件、電話、口頭等適合的管道,「先」做好所有與會者的「期待管理」,包含: 會議日期 會議時間 會議主持人 會議與會者及各自角色(例:主席、會議記錄者、議題解說員、決策者等) 會議目的及預計產出(例:方案抉擇確認、向上提案方向、價格策略、行銷計劃的具體時程) 會前準備(例:各單位要確認目前調查的最新數據、競品分析、與廠商溝通的成果、長官對決策的喜好傾向、產品目前狀況) 議題相關輔助資料(例:報告、圖檔、系統、信件、網頁) 就像進入無光餐廳前,服務人員「搞剛(台語:費工)」地「預告」我們即將會發生的事,以及該有的「心理準備」:像是當時店員說「稍後請您抓好我的手臂,慢慢向前走即可。」以及「稍後餐點上桌後,服務人員會跟各位告知,桌上也都已放好叉子,若不小心弄掉,只要舉手就可以,我們都有戴夜視鏡,能馬上過去協助您。」 像這樣幫客人做好「心理」和「技術」的準備,自然會讓人放心不少,而能盡情體會過程。 同理可證,一場遠端會議要有效,主持人務必要在所有人上線前,讓每個人知道會議進行的相關細節,尤其是會議的「預計產出」,在溝通條件的侷限下,比起告訴大家之所以要開會是「希望可以找到副總能接受的行銷方案」,不如具體說明「在下週 30 分鐘的會議內,要找出能在下一季以預算 300 萬內進行的 3 項方案,供副總在本季結束前做最後裁策。」 會議中時刻緊盯會議進程,就像導演一樣,確保劇情順暢推動 那次無光餐廳吃飯的體驗雖然覺得很有趣,不過也覺得很「空虛」,對於自己到底吃了什麼真的是個大問號,「是豬肉嗎?我怎麼覺得是魚?他們給我們的菜是一樣的嗎?」,只知道東西有下肚,但無法和友人分享東西好吃與否,整個過程累積的就是一堆問號……。 然而線上會議的過程也是如此,當所有人的認知完全不同步,即使發佈同一個消息,每個與會者聽到和感覺到的都不太一樣,若沒有在中間做好「引導」,加上眾多分心的事物下,徹底影響會議進行的效率和效益。因此身為會議主持人,在過程中有 3 個關鍵事要做: 讓所有與會者「看得到」討論中及最終結論,有「畫面」地推動進程 雖然線上會議看不到彼此表情的微訊息,但至少要「看到」會議究竟在討論什麼,所以主持人可以事先寄送像是 Google doc 的連結,讓與會者有地方可以共筆記錄彼此的觀點及共識,有畫面地推動討論,白紙黑字寫下來,完全沒有誤會的空間,同時也能知道目前討論的進度和結果。 針對 5 方向,全程時刻提醒,讓車一直在軌道上 提醒「時間」:有限時間內,討論要具體、想法要落地 在遠端的情境下,主持人必須把大家就當作瞎子一樣,去思考一群看不到彼此的人,要如何知道此時此刻發生什麼事、以及要預期什麼,除了一開始就要提醒會議要花多少時間外,還必須在討論過程中,隨時提醒還剩多少時間,時間若非常充足,要讓與會者知道大家可以放心腦力激盪,但若時間有限,則必須強調討論要具體、想法要落地。 你可以這樣引導與會者: 「接下請 Jack 針對 300 萬的操作來簡單說明」 「目前這個議題還有 10 分鐘可以討論」 「至於副總的決策傾向,稍後將請 Andy 做進一步解釋」 提醒「開會目的和目標」:做好把關,避免無效的對話 例如早知道產品預計推出的時程,那麼提出相關能執行的做法,配套的行銷措施要能相互配合,就像下一季要推出跟下一年度要推出產品,時間條件不同,提案內容就會有很大的差異。在與會者脫離此次開會的目的時,你可以試圖這樣提醒: 「Sam,你這個提議很好,不過我們今天開會的目的是找出在下一季立刻推出的做法,所以請先限縮在最快時間內能提供的做法」 提醒「角色和產出」:直接點名各項議題的討論參與者,迅速集中注意力 主持人除了在會前通知各項議題的講者外,也要在會議過程中「直接點名」哪些人,在哪個議題的討論上需要更多的投入。例如在開口請PM 介紹下一年度的 product roadmap 時,同時也提醒業務或研發單位,稍後等 PM 講完會需要發言給予相關回饋、或提供各部門的意見等。 如此一來,就能迅速集中大家的注意力,避免出現恍神、不知要給什麼意見的窘境。當與會者有了「明確的任務」後,「預期」自己稍後得給予講者回饋,自然提高注意力。你可以詳細地說明交代: 「接下來換 Nolan 說明最新的 product roadmap ,等 Nolan 說完後,再請 Mary 和 Lora 直接以業務和研發單位的角度給予反饋,務必確保在今日會議結束前,讓三方都有共識,以便下週跟副總提案說明」 不只綜觀大局,更要成為各項議題講者間的橋梁 另外,針對每個項目發言的「講者」,主持人也需要特別做好「控場」。 遠端會議全程只靠聲音在溝通,若聲音本質不好,音量不夠、音調過低、語速過快、音質沙啞等,很容易讓與會者分心,更不用提萬一講者本身表達能力也有問題,內容不夠專業、講老半天不知所云,或是回答問題雞同鴨講等,都會拖累會議的進度,造成溝通成本過高。 因此對於「每一位發言的講者」,主持人要適時做到以下幾件事: 介紹講者出場時,摘要為何由這位講者發表或說明 講者若內容失焦,主持人要視情況打斷並釐清 確認講者在一番話後的「重點」為何,必要時可「換句話說」再重申一次 在介紹下一位講者開口前,先簡單複習上一位講者的重點 講者講話的過程中,隨時點名相關的與會者,針對具體內容發言 會議即將結束時,再次請與會者確認共筆的內容,若有後續的追蹤行動,則提醒所有單位各自在何時該完成什麼目標或作業,又或者簡單 摘要全程會議的結論。 一場會議有效無效,關鍵絕對不只主持人一人,與會者也很重要,因此以上內容對於任何角色都是個提醒,不管是你主動發起這個線上會議,或是被動通知出席,都要對整場會議做好應變準備,即使主持人沒有幫講者總結論點,與會者也能自行發問確認「所以你剛剛的意是是… ,對嗎?」,或是發現大家同時在講話,可以讓別人先說,等到一個段落再問「現在我可以補充幾句嗎?」,以及發現沒有結論就要換下一位講者時,也可以主動說「不好意思,所以剛才的結論是?」 總之關鏡頭的溝通就像閉著眼睛講話,很容易因認知不同步,造成開會的溝通成本提高,因此不管作為主持人或是與會者都有責任,做好前置作業及會議中的控場,運用輔助溝通的工具,確保大家腦袋都有開機,在會議當下順暢運作。 -- 本文轉貼自:我是黃喬伊(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7, 2024

【給遠端工作者的健康指南】專業醫師的 3 + 2 + 1 建議,教你有效擺脫工作疲勞、身心都健康

許多遠端、自由工作者長時間在家辦公,也擺脫不了上班族常有的「辦公症候群」,包含消化不好、精神不濟、眼睛乾澀酸,具備中西醫雙執照的黃子玶醫師(Apple 醫生),將給你一些建議! 我有個從事軟體開發與專案管理相關工作的朋友,在疫情期間,從辦公室改在自家臥室辦公,這幾次聯絡,他都不斷問我:「Apple 醫生啊,自從在家工作之後,我也不能出門、開會也是線上開,整天坐在電腦前面,便秘變嚴重、肚子的脂肪存量感覺也越來越多,怎麼辦?」 身為遠端工作、自由工作者的你也有和我這個朋友一樣的煩惱嗎?在家工作之後,上下班時間的界線變得不明顯,坐著的時間可能也拉長了,各種平時沒那麼擾人的問題,也就一一浮現。這次,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上班族常有的健康問題有哪些,而你又能如何避免這些問題發生吧! 依照我在門診的經驗,朝九晚五(我知道很多人都需要加班,但在此就姑且算大家是五點下班吧)上班族最常遇到的問題有三: 水分補充不足,導致消化不好、便祕等各種問題發生 想補氣提振精神卻用錯方式 長時間盯著電腦,眼睛乾、痠、澀 我通常也會給上班族朋友一些健康方面的建議,其中包含了 3 種飲品建議、2 種按摩方式和 1 種隨時都能做的伸展方式。以下我逐一來說明。 補水與補氣建議 很多人來看醫生都會告訴我:「我知道要多喝水啊,但我就是不喜歡沒味道的水,喝不下去,還不如不喝了……」 我能理解多喝水對某些人來說可能不是很簡單,尤其是在豔陽高照的大熱天,冰涼的手搖飲絕對是最優先的選項。不過,這恐怕是一件完全無法迴避的問題。 人體中有 70% 是水,腸胃消化營養、身體代謝也都需要水分來促成,如果身體裡的水分不足,多餘宿便自然容易積累在肚子裡,便秘、腹痛問題也接踵而至,那可是場災難啊! 不過看到這也不必崩潰,以下我將提供一些水之外的飲品建議,協助你避免勉強喝水的痛苦,又能同時做好水分補充。 第一項是蜂蜜水。 蜂蜜有潤腸通便的效果,淡淡的蜂蜜水可以讓腸胃吸收足夠水分,也可以幫助蠕動加速排便。因此每天中午用餐過後,我會開始喝些蜂蜜水,既補水又幫助消化。 此外,情況允許的話,我也會準備像是木瓜、火龍果、香蕉、奇異果等富含酵素、纖維的水果當點心,同樣能協助腸道蠕動,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第二項是「粉光蔘」飲品。 超過下班時間還要加班趕工,是許多上班族的真實日常。想減緩一整天累積的疲勞感,你可以用「粉光蔘」泡茶來喝。 相較於「高麗蔘」,粉光蔘的性質比較平和,中醫常用來補氣,生津止渴,對熬夜身體燥熱的上班族來說,也會比「高麗蔘」更合適。 第三項是「玫瑰花茶」。 如果你已經忙到壓力爆表、極度煩躁、胸悶頭痛很「鬱卒」,你還可以準備一些「玫瑰花茶」,無論是放在辦公室或是家裡都很不錯喔! 一方面,你不必擔心甜膩的飲料增加腹部負擔;另一方面,「玫瑰花」有疏通肝氣,舒緩精神壓力的效果,喝起來氣味芳香也會讓心情變好許多。 以上就是我針對補水和補氣的一些建議。 不過我還要額外提醒一件事情,上班族每天上班必備好幾杯咖啡,有人可能是為了提神,也有人是已經習慣一定要喝咖啡才有開工「儀式感」。 適量喝咖啡來提振精神是沒問題的,但你也該注意,咖啡和茶類富含咖啡因,雖然可以提神,卻也會讓身體水分流失喔! 真要喝的話,建議你可以和我一樣,盡量在上午時段喝就好,並且加緊補充水分。讓咖啡因作用可以有一整天的時間淡化,也不至於影響水分吸收以及晚上的睡眠狀況。 有些人會在加班時喝咖啡提神。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咖啡的屬性是偏「燥熱」的。你想想,晚上熬夜已經讓身體越來越燥,燥熱的咖啡加上火氣滿點的身體,那就像專案出包延遲交貨,老闆已經很火,你趕緊跟老闆說:「都是因為某某部門不配合,我們才會延遲交貨…」這只會火上澆油,讓狀況越變越糟。 所以狂喝咖啡未必是好事喔! 總的來說,以一天的時間軸來看,你可以在早上喝點咖啡提神,中午過後喝蜂蜜水(亦可搭配水果幫助消化),下午疲倦時喝粉光蔘茶補補氣,晚上下班喝點玫瑰花茶來舒緩壓力。我經常也是這樣做的喔! 正確補水與補氣後,我們接著學習 2 個按摩方式! 上班族常有的第三個問題就是眼部乾澀癢。 上班整天都要盯著電腦或手機,一整天下來,眼睛難免吃不消。這該怎麼辦才好呢?其實,按摩眼睛周圍的幾個穴位就能有效舒緩不適喔! 真的很疲倦時,你可以試著閉目養神,利用五分鐘按摩眼睛周圍: 依序點按內眼角上方凹陷處的的晴明穴 ── 眉頭下方凹陷處的攢竹穴 ── 眉毛中間的魚腰(瞳孔正上方)── 眉尾凹陷處的絲竹空穴 ── 眼尾凹陷處的瞳子髎穴 ── 側邊的太陽穴 ── 瞳孔正下方眼眶骨凹陷處的承泣穴 ── 瞳孔正下方約一個大拇指寬的四白穴 可以用雙手食指的指腹針對上面的穴位,每個位置按揉五到十下,最後,將手掌心摩擦熱熱的,再輕敷在眼睛上「收功」。當眼睛再張開時,就會恢復明亮清晰,有「重見光明」的感覺喔! 講完了眼部按摩,接著,呼應文章一開始我的朋友提出的便秘問題,我也想提供另一個按摩建議。 久坐容易造成便秘或大腹便便,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擾,可以嘗試「按摩腹部通便法」。 首先,將雙手重疊放置腹部下方,大概是肚臍外側三指寬的位置,從腹部右下方開始,稍微用力壓肚子以「順時鐘」方向轉圈按摩30圈。這個動作可以幫助消除脹氣,促進腸胃蠕動,提升排便效能,改善大腹便便的窘境。 延伸學習:再教你一個最簡單的伸展紓壓法! 以上,我們已經針對上班族常有的三個問題,以及便祕困擾做了說明,相信你已經學會一些可執行的做法了。 在我的專業「中醫」這個領域中,我們非常強調透過調整日常生活方式來改善健康,達到所謂「上工治未病」的最高境界。換言之,你可以透過一些小小的調整,及早預防疾病的發生。 在文章最後,我也想提供一個非常簡單、我也非常愛用的伸展紓壓法給你參考。 上班難免疲倦又壓力大,除了透過上述的保養方式來減緩不適,你也可以利用五分鐘的肢體伸展,讓身體的氣流動的更順暢些。 首先,試著把雙手向上延伸,感覺像是要摸到天上的白雲般,再來是往兩側伸展,同時將身體稍微往後壓,向外延伸到感覺要摸到牆壁般;運用肢體伸展鬆開肩頸跟胸廓,讓身體的氣運行通暢舒緩疲倦感,還可以改善胸悶、氣卡住的狀態,讓心情也能更加開闊! 以上 3 種飲品建議、2 種按摩方式和 1 種隨時都能做的伸展方式,你都記住了嗎?在家工作時,你也可以透過這篇文章的指引,正確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 人的身體是很奇妙的,平時的鬆懈可能累積出將來的大問題,而學會用正確、簡單的方式保養身體,長時間下來也能讓自己變得更健康!如果你想向醫生學習更多實用的保健方式,歡迎把握【VP011天天用得到的現代中醫知識與養生指南】超早鳥優惠,用小投入槓桿一生受用的健康知識。 -- 本文轉貼自:大人學 黃子玶(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3, 2024

如何解決不在線 / 不即時打開訊息處理的焦慮?數位遊牧者必學的生活平衡 3 招

當我們隨時都在線上時,大量的即時通、社群訊息通知會讓我們失去很多專注時間。睡前如果還在保持上線,可能因為使用手機的藍光,加上訊息干擾帶來的焦慮,以及未完成事情的煩惱,導致我們睡不好。 在生活中隨時保持上線時間,可能讓我們無法專心享受休閒、家庭樂趣。在工作中如果每分每秒都在線上,也可能造成工作更頻繁的切換,於是效率降低。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 假日的時候還是隨時拿著手機在回應各種臨時訊息,或是忍不住拿著手機上網追各種新資訊,但是同一時間又要兼顧假日的生活活動,例如那時候可能正在跟家人一起旅遊,或是跟好友一起用餐。結果兩頭忙碌下來,一天過後,我們只覺得整個人依然處在焦躁狀態:假日的活動因為不斷的其他干擾而沒有留下充分體驗的回憶,但是工作上的訊息、網路上的資訊也因為當下其實沒有時間好好處理,也是回應得零零落落,整理得不夠到位,結果只覺得事情變得愈來愈繁瑣,沒有因為自己隨時上線而變得更好。 可是,有時候工作上就是有許多難以掌控什麼時候出現的訊息、郵件,也確實需要處理怎麼辦?或者最近每天那麼多 AI 工具與新聞,如果我不隨時追蹤,會不會錯失了某些關鍵機會? 而且有時候確實就是無聊沒事做,這時候忍不住上線,卻也往往造成上線時間比預期更久,流失掉的時間換來的還是只有焦慮? 或許離線專注處理要事的優點,我們可以想像,只是很難做到。 而且現在的工作與生活都很難完全離線,甚至有時候必須上線才能解決問題。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設計自己的上線、下線時間呢? 先設計上線時間,而非先強制隔離時間 要讓自己離線,對於已經習慣隨時接收通知與消息的你我來說,反而壓力很大,因為擔心自己是否會遺漏重要的消息(雖然結果是往往不會)。 但也因此,其實要設計自己離線時間的第一步,反而應該先設定自己的上線時間,只有我們明確知道自己上線的節奏與時間,並且知道這樣的時間足夠應付我們的需求,我們才會放下壓力,開始設計真正的離線時間。 例如我分析自己查看電子郵件的節奏(每個人都不一樣,並非是建議這樣的節奏),是每個中午前、下班前各查看一次即可。有時候遇到工作特別忙,我便明確在待辦清單寫上這樣的安排,讓自己知道會有時間查看郵件,但現在先專注在目前工作吧! 又或者我也有設定自己要用來查看 Feedly 或社群的時間,主要是早上出門前、中午剛吃完飯的時候,這個節奏是幫助我可以接收到有助部落格寫作的新消息、新素材的節奏。這樣一來,其他時間就是專注完成任務或真正寫作的時間。 到了假日,我也會設定什麼時候要查看即時通的時間,例如早上一起床先處理一輪未讀且需要處理的部分,傍晚跟家人的休閒活動結束後,再處理一輪。 先設定自己真的需要、真的有效的處理郵件即時通、社群消息的時間。這樣在真正工作或生活中,反而會放下還沒看、該不該看的焦慮。 我們聚焦的不是離線,而是設計最適合的上線節奏。 設計休閒、工作任務,專注在具體產出 直接設定離線、隔離時間雖然很直覺,但我的經驗是,就算用了再厲害的「斷線」工具,在我身上的效果也往往只是暫時的。一旦忍不住想要上線,我有無數種方法可以讓這些工具失效。 或許換個角度思考,有可以讓自己專注投入的生活活動、工作任務,是不是自然就會切斷線上干擾呢? 例如當我希望週末時間可以專注陪伴家人,養成不要沒事拿出手機來看的習慣,那麼除了利用工具禁止上網外,或許更應該先做的是設計一個有趣又可以專注投入的生活任務。(延伸思考:簡單把生活變成任務,就能贏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當我希望通勤等零碎時間不要被滑手機上網快速消耗,而可以在離線思考時產出一些文章草稿、節目企劃等等具體內容。但是,這時候後者的產出往往也需要依靠手機(例如筆記軟體),所以不太可能只是禁止使用手機或上網,而如果一旦拿出手機又不知不覺被其他分心事物拉去注意力怎麼辦?或許我們因此更需要先設定好零碎時間想要並且可以產出的明確成果,這時候才不會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以及不知道做了什麼有什麼結果」,而總是不知不覺被打發時間的其他事物干擾。 設計更集中的工作節奏與流程 擔心沒有隨時上線回應最新訊息,或是焦慮沒有隨時上線跟蹤到最新新聞,這在所難免,我也會有這樣的心情。只是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隨時上線處理最新訊息、跟蹤最新新聞,是處理這些訊息、新聞最有效的方式嗎? 例如在通勤的過程中追著新訊息、新文章,看到一個重要訊息想要回應,可是手機上打字不方便,於是很可能犧牲了好好回應一個完整訊息的方式,變成只是簡單回覆初步想法。有時候重要訊息需要我們去查詢資料、在筆記中仔細思考,撰寫正式有效的回應,但是在通勤中很難這樣做,於是只傳出了片段的訊息。而對方也開始回應一些片段的訊息,最後在這個斷斷續續的通勤上線處理過程中,一件事情有可能資訊變得更破碎,處理過程產生失誤,失去了完整有效把任務確認好的機會。 最後任務有可能因此更容易漏東漏西,要花更多時間追逐補充,而處理任務的雙方也變得更瑣碎焦躁。(延伸閱讀:為什麼我會避免在郵件、即時通,甚至待辦清單中直接完成工作?) 一直處在上線狀態讓我們容易陷入焦慮,事情也不一定處理得更好,反而很多時候一直在回應破碎的訊息,最後工作流程也變得很破碎,並且很多當下的回應還來不及深思熟慮,更會增加事情的變動。 於是一直上線,讓我們工作流程更分散,卻也讓我們無法好好處理完最重要的任務。 如果結合前面兩個方法: 先設計集中上線時間,於是就有離線專注時間 先設定有產出的任務,於是相對不會被線上干擾 我們或許可以思考這樣的工作流程: 有固定的上線時間,目的是在上線處理時自己保持一個「真正可以處理」的狀態。意思是那時候自己可以把破碎的線上訊息進行統整,可以在遇到新訊息時重新思考自己任務的流程。這樣一來反而比隨時上線但無法充分處理,達到更好的任務處理效果。並且在固定集中的上線時間,可以把破碎的線上訊息真正有效統整成任務系統。 可以用節奏作為概念,例如先一個小時專注完成一個任務階段產出,然後再上線 20 分鐘快速旦專注處理雜亂訊息。這樣一來,無論是重要任務,還是新的雜亂線上訊息,反而都能各自獲得最佳的處理。 小結 常見的時間管理方法,可能會告訴我們無論如何就是要給自己一個完整的離線專注時間,徹底斷絕與線上的往來,這當然也不失為一個沉澱心情與思考的好辦法。不過或許我們可以每一個月有一次像是這樣的「休耕期」來與世隔絕,做一個轉換。可是平常大量的工作與生活任務,在每一天、每一課的日常流程中,我認為也需要有適度的離線設計。 而常見的離線工具、專注工具,如果有時候真的對忙碌的我們沒什麼效果時,或許我們可以思考真正的問題不在工具上,而在工作流程的調整上。所以這篇文章嘗試從設計工作流程的角度,提供大家幾個可以試試看的方法: 先設計上線時間,而非先強制隔離時間 設計休閒、工作任務,專注在具體產出:產出過程,往往就讓我們更容易專注在當下,自然就沒有離線、上線的問題 設計更集中的工作節奏與流程 這篇文章不是要鼓吹透過離線來充足心靈,而是因為隨時上線本身,就可能是一個更沒有效率,更無法有效處理工作的流程。 如果你正處於好像隨時工作、生活、各種不同任務混雜在一起的焦慮,稍稍感覺到在不斷回應訊息、追資訊的過程中好像反而失去了好好處理的餘裕,那麼希望這篇文章提供的三個不同思考、設計角度,可以讓你試試看是否有效。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標題:這樣設計離線、上線時間,不依賴專注工具,兼顧工作與生活平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遠距團隊》書摘:當團隊遠端工作,該如何讓彼此投入工作,打造團隊參與感呢?

李認為一切都很好。她和團隊煞費苦心地評估了他們的工作方式,並制定好一份每個人—至少看起來是每個人—都接受的設計計畫。團隊的目標是讓工作變得有趣、不拘謹,成員對彼此也有高度的信任。但在過去幾個星期裡,她在與團隊成員的一對一談話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對隊友的抱怨增加了,需要重工的情況也比以前多,這讓工作流程變得緩慢。是她對團隊承諾的判斷有誤,還是團隊文化正在發生變化? 文化永遠在不斷地演變,因為人們持續在改變。有些人在新的結構中茁壯成長,有些人卻感到挫折。個別的貢獻者離開,新人則帶著新的想法加入。 一個原本每天都開心地走進辦公室的人,現在卻因為通勤而感到疲憊和壓力,希望改變自己的協議。也許有人正在與自己的某個隊友爭執不清。每個參與專案的人都覺得進展緩慢,於是有人決定:「寧願事後請求原諒,也不要事前獲得許可。」 團隊文化的目標是讓它沿著你所期望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任其自生自滅。要做到這一點,領導者和個別團隊成員都必須專注於正在發生的事情,並選擇以支持這個願景的方式行事。他們需要相信這些理想的目標,並選擇以支持它的方式來行動。 換句話說,他們需要參與其中。讓李和像她這樣的領導者感到沮喪的是,組織、高階領導者和團隊主管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真正的參與在於個人。 想像一下這個比較個人的例子。你遇到想更深入了解的人,你帶他們出去約會,與之共度時光,讓他們喜歡上你,並決定要對其做出承諾。你買了戒指,單膝跪地,向他們求婚。你能做的都已經做了,但除非他們答應,你還不算已經訂婚。 領導者的一大苦惱就是無法讓人們承諾投入工作。當然,組織和領導者可以打造出一種環境,讓人們在其中選擇自由付出努力,為團隊的利益著想,為隊友付出更多。天知道,他們也可以做出激勵人們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行事的事情。最終的選擇權屬於個人。 人們選擇不盡力投入有一些重要的原因,其中最大的兩個原因是,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夠投入(畢竟這是工作),或者他們認為這只是意味著「做更多的工作」。有些人從小就將工作視為必要之惡,當他們聽到有人說要投入工作時,就會像看待三頭怪一樣地看著那些人。當然,不投入這似乎是個好主意,但有可能嗎?領導者需要記住,並不是每個人對工作的看法都是一樣的,這種差異往往是主管當初獲得升職的原因。 這裡還必須提出一個問題:當人們獨自工作或在很大程度上與其他團隊成員保持距離時,他們還能投入工作(或保持投入)嗎?根據我們個人和客戶的經驗,答案絕對是肯定的!當領導者和團隊成員了解參與的本質和所帶來的好處時,他們就更有可能做出這樣的選擇。領導者需要注意不同的因素(我們將在本章中討論),不能依賴像是乾洗服務、乒乓球桌或舒適的椅子等等的辦公室花招,無論如何,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答案。 人為什麼會選擇投入? 想想你曾經投入工作的時候,想一想那對你來說是什麼感覺。下列這些事情裡,很可能有一些或全部都是你的親身體驗。那時的你: 更享受自己的工作。 看見自己的工作,如何為有意義或重要的事情做出貢獻。 與一起工作的人建立了更堅定的關係。 看到自己發揮更大影響力的機會:也許是獲得認可或升遷。 提高了你的工作效率。 自願付出努力:就因為你想這麼做。 引起大家的注意。 這些事情誰不想要啊? 領導者的角色 這並不能免除領導者的責任。以下是一些組織和領導者可以做的事情,來打造一個讓人們選擇積極投入的環境: 協助人們看見參與的價值。 確保人們理解願景。 傾聽團隊意見,找出與該願景之間的不一致之處。 以你的理想團隊文化為導向,進行領導、輔導和提供意見回饋。 自己以身作則投入。 員工的參與是自願且有自覺的。人們會選擇是否投入工作,他們每天都會做出好幾次決定,帶著他們確認自己的承諾,或引導他們走向另一條道路。身為領導者(無論是否擁有職權),你都可以影響這個決定。 協助人們看見參與的價值 面對現實吧,人們可能會把「參與」看成是「他們只是想讓我做更多工作」,但當你問人們是否想要上述清單的內容時,大多數人都會迫不及待地點頭。 人們甚至不一定需要整張清單上的一切,一個要點或許就足以改變他們對工作的看法、他們在工作中的角色,以及他們對投入的選擇。一旦人們看到選擇參與投入對自己(而不僅僅是對組織)的好處,你就成功了。 事實上,當人們在家工作時,他們可能會更加重視參與,因為他們也許在生活的其他層面更加孤立,失去了在辦公室環境中可能得到的社交益處。 確保人們理解願景 你已經開過會了,你已經與團隊討論過計畫,並進行了多次談話,每個人都說他們「懂了」,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繼續嘮叨這個話題呢? 無論我們談論的是團隊文化還是整體業務目標,重點都是一樣的。我們可能會被任務清單所迷惑,因而忽略了全局。我們就像麥克魯漢所說的魚:忙著游泳,卻不知道自己在水裡(too busy swimming to know we’re in water)。這並不是說人們一定不同意,或選擇的行事方式與你們所有人設想的文化背道而馳;他們只是沒有像你一樣思考這個問題。 好消息是,你們的努力應該會得到很多支持。當你和同事們在設計團隊時,製作了大量的文件。你們清楚地定義和闡述了目標。你們應該有書面的計畫和協議供團隊參考和分享。 凱文非常注重凱文.艾肯貝瑞集團的整體格局和企業文化,因此在每次全體團隊的會議上,他都會先回顧我們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最後再陳述我們將如何進行工作。這並不完全是我們的「文化聲明」,因為它還包括一些外部內容,但其中還是有一些共通點,也許能幫助你著手進行。 我們: 積極主動—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 不搞辦公室政治 有創意 積極進取 有同理心 加倍努力,成為值得信賴的顧問/資源 成為典型混合型團隊的模範 他並沒有花很多時間重新編寫這份清單,畢竟我們每個月都會拿出來講,但沒有哪個團隊成員,會說他們不知道我們的理想文化是什麼。我們盡可能以身作則,以這些行為樹立榜樣,也因此成了一道不錯的窗口,讓人們了解在這裡工作是什麼感覺。 韋恩坦承,這種定期的提醒有時確實能夠迫使他調整自己的行為。他可以更積極一些,當然也可以少一些政治色彩。小小的提醒讓他與團隊保持一致。 有新人要加入團隊時,這就是面試討論的前段,人們需要知道來這裡工作的大概情形。他們被錄取時,就會知道與我們一起工作是什麼樣子。如果他們不曉得期望是什麼,就不可能達成期望。即便他們知道,有時也可能需要提醒。 傾聽以找出不一致之處 領導者都知道,糾正或調整初次出現的行為會比較容易。人們之所以認為當每個人都在同一地點時會更容易實行管理,原因之一就在於你可以實際看到和聽到人們每天如何互動。這給了你機會(儘管這機會不見得總是可以被好好把握),在壞習慣養成之前先予以改進。 團隊文化每天都在展現。當我們彼此分開工作時,即使只是一部分時間而已,我們也無法獲得同樣明顯的線索,來了解成員之間發生了什麼。在尋找不符合理想文化的問題或行為時有個特別挑戰,若要用大偵探白羅 8 的言語來表達的話,就是「你在尋找不存在的東西」。 請記住,在遠端和混合型團隊中,一些最具侵蝕性的行為是排斥和自我孤立。問題不在於你聽到別人在抱怨......而是你根本沒聽到他們的聲音。當人們不再讓別人聽到或看到自己時,很有可能是他們已經從團隊中抽離了。 這或許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團隊其他成員正在進行的工作之外;也許他們的私人生活中發生了一些事情,使得工作不再是首要事務。人們不再以支持團隊理想文化的方式行事可能有許多原因,如果是暫時的,這種情況會過去;但要是長期的,這意味著情況比較嚴重,而且需要你的關注。 領導者應該留意這些顯示人們對團隊工作失去熱忱的跡象: 人們溝通方式的改變。是否有人停止回覆電子郵件和群組聊天?當你在徵求意見或回饋時,某些人是否變得安靜? 人們與隊友互動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在會議中。一向積極參與的人是否變得沉默寡言?也許他們不願意使用網路攝影機,或者一定要被點到名才會發表意見或回饋? 錯過截止日期和工作品質下降。以往表現良好的人,是否突然出現了生產力和工作效率低下的情況? 積極度的改變。人們是否不再自願接下任務?你是否需要明確要求成員提供協助,但以前他們明明都會自願幫忙? 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可以了解成員的參與程度是否有所改變—直接去問他們。這就會引導我們到下一個衡量參與度的方法,也許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領導、輔導和提供回饋 與員工交談的過程,就是傾聽他們心聲的最佳機會。如果你感覺到有什麼不對勁,他們不再投入,或者他們的行為方式與團隊其他成員格格不入,作為領導者,你的工作就是保持好奇心,更深入地了解情況。 確保人們知道如何展示他們對團隊文化的參與和承諾的最佳方法,就是以身作則。如果我們的行為符合團隊成員的期望,他們就會模仿領導者的作為。他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在進行輔導會談或一對一面談時,你可以聽到人們的實際情況。積極傾聽,並留意那些表明事情不對勁的字詞或短語。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傾聽的內容: 提及團隊工作時,反覆使用「我」而不是「我們」。 不願意擴展思維。即使你提出的是開放式問題,他們似乎也不願意發言或給出詳細的答案。 消極應對的語言,例如「隨便」或「我不在乎」,尤其要注意像是「還可以」這類看似安全但有誤導性的用語。 在引導輔導對話時,多傾聽比發言要來得重要。正如我們在前幾本書中多次提到的,要給團隊成員先發言的機會;他們至少應該佔所有發言的百分之五十一。 認真傾聽,也不要害怕提出後續問題。你可以問的最有力的問題之一,就是:「你為什麼這麼說?」你會對自己聽到什麼感到驚訝,而且可能不太喜歡其中的某些內容。即便如此,這也許正是你需要知道的,說不定還能給你一個鼓勵和幫助團隊成員選擇重新參與的機會。 自己以身作則投入 身為領導者,你是一個榜樣,人們都在關注你的一言一行。你是否投入參與?你關心工作和員工嗎?你是否願意多付出一點,不是因為你必須,而是因為你願意這麼做?你是否在工作中找到了熱情和意義? 他們從你身上看到了什麼,給他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愛默生曾說:「你的行動所展現出的一切,遠勝於你的言語。」請記住,你的意圖雖然很重要,但人們用來評斷你(以及每一個人)的依據,是透過他們的所見所聞,而不是你的意圖。 如果你想讓你的團隊成員選擇參與,你的示範就是最有說服力的武器。 注意平衡 參與是件好事,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但也要有個限度。希望受到關注的團隊成員,尤其是遠端工作的團隊成員,可能會覺得自願參與每一件事、隨時回覆郵件和參加會議,將被視為一種正面的表現。而領導者往往績效都很出色,尤其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這可能是他們獲得升遷的原因。 我們能否在高度投入工作、獲得所有個人和組織利益的同時,仍然擁有自己的生活? 我們辦得到。儘管對於不同的人和生命中的不同時期來說,平衡可能是不同的,但這種平衡非常重要。優秀的領導者以身作則的是投入參與,而偉大的領導者以身作則的則是工作與生活的穩固平衡,因為這也是他們的團隊所需要的。 是個別情況,還是多數人都這樣? 如果你確定存在缺乏參與的情況,請問問自己這個問題:這是個別情況,還是一種爆發? 如果只是個人問題,那就盡力去探究缺乏參與感的根源。幾乎沒有人能夠百分之百地投入團隊。我們總會有幾天過得不太順利,積極度和行為也有碰上低谷的時候。一句善意的話、示意他們在工作中的價值和他們的重要性,以及對於理想團隊文化的提醒,都會有幫助。 倘若有具體的挑戰,身為團隊領導者,請盡你所能地提供協助。他們也許需要培訓,或可能需要與其他隊友進行討論,這是你可以幫忙促成的。如果他們的私生活中有什麼事情影響了他們的工作,也請盡力滿足他們的需求。 如果不參與團隊的現象更為普遍,那麼也許是時候向團隊提出這個問題了。同樣地,領導者需要少說多聽。同時也請考慮採用非同步和匿名的方式來了解團隊的情緒,而不是召集所有人開會來「討論問題」。 此外,你並不是想要「處理」他們,而是要了解他們為什麼選擇不投入,看看你能做些什麼,來協助他們改變選擇。 如果團隊文化似乎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那就找出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你的團隊設計需要重新檢視,也可能是你可以解決的外在因素。 比方說,團隊組成以來的人事變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了團隊文化。期望新人只要「跟著流程」工作就好,是合理的嗎?還是應該重新審視和評估團隊設計,並設定新目標? 無論人們自團隊抽離的原因是什麼,領導者或團隊成員最不該做的就是置之不理,希望問題主動消失。問題很少會消失,而且往往會擴散到團隊的其他成員。雖然我們都不喜歡愁雲慘霧的感覺,但好發牢騷的人卻很愛互相取暖。 投入參與來自於個人的內心,但這並不意味著領導者和隊友無能為力,無法協助人們選擇參與他們的工作、團隊和理想的文化。 小結 參與度不僅僅是調查問卷上的一個分數而已,當然也不只是領導者的行動項目。投入參與是一種個人選擇,可以由領導者和隊友共同推動。當你運用我們討論過的理念和思維模式時,你的團隊真正參與和合作的機率就會提高。 --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遠距團隊:打造溝通無礙合作無間的成功團隊》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30, 2024

創業、自由工作與數位遊牧必備的 3 大條件:高度自律、好的工作方式、忍受寂寞

其實滿多人問我關於創業或是數位遊牧的必備條件。 我自己創業至今,我覺得關鍵大致是這三個事情: 高度自律 好的工作方式 忍受寂寞 高度自律 當上班族的好處,在於會有明確的上班與下班時間。 下班了,事情丟著明天再來處理通常也沒事。但你自己出來創業或是當數位遊牧(自僱)你其實沒有下班時間。像我自己其實有待辦事項清單,常常都是被這些待辦清單追著跑,重點是你得抽空檔完成。像週六我上課,週日則在家審文稿以及準備週一 Podcast 要錄的內容,到了週一除了錄音、處理日常工作、還要抽空準備聯發科訪談的稿子,昨天節目訪談結束我又回公司談燈具改善、幫同仁升級電腦、以及審明天要錄音的文稿,今天則是錄音課程集數。 總之,如果你自己沒有強度的自律性,也沒人來逼你,那很快你就會停住。其實也別說很多事情了,很多人宣誓要怎麼製作 Podcast 或是寫 Blog,常常十篇就停下來了。因為沒有人逼,要靠自律長時間一直有產出,這其實並沒想像的容易。 好的工作方式 也因此,既然你會有很多事情得做,你就得自己發展一個好的工作方式。你是自僱者、創業者、或是數位遊牧,你會發現你很需要不斷進修工作方法,無論是時間管理,資料整理,筆記術、工作安排、專案管理、甚至零碎時間的工作能力。 以我現在來說,我可能一整天有四個會議,然後就是中間有空檔就盡量寫點甚麼來發文。或是就算我需要專注處理文稿,也得切換心情去參加主管會議,或是每天隨時都有人來敲門。我現在是訓練到,可以有人敲門、來開會、然後對方離開後繼續寫三百字稿子;這時可能又有人敲門、開會討論、然後他離開後再繼續寫三百字稿子。這完全不是我厲害,只是被環境毒打後的演化歷程而已。(泣) 忍受寂寞 既然你得高度自律、又常常需要高強度的工作,難免當然會覺得疲累與沮喪。尤其長期經營也未必總是能日日順利,有時候你會不免懷疑自己到底在幹嘛?也會覺得自己其實做的很差之類。所以心理上的強韌度我覺得也很重要。 我覺得自己運氣好的地方,在於我們經營上有兩個人。而且我們的沮喪週期似乎總能不太一樣?通常我覺得沮喪低潮時,Bryan 會剛好變得很樂觀。而他覺得沒勁時,常常剛好是我覺得很樂觀可以主導的時期。所以每次倒都能順利度過。 只是這麼十多年下來,我真心覺得,忍耐不是好方法,你必須找到一個支持體系還是重要的。如果沒有合夥人,還是建議你多認識一些類似生活模式的自僱者或是老闆們。沒事大家可以吐吐苦水,對於撐下去會有幫助。 以下可看可不看 過去很多數位遊牧或是自僱者,常常來問我關於創業要如何忍受寂寞這樣的問題,但我總覺得我們的經驗很難怎麼複製。但大家這需求我是始終有放在心裡,所以我們在開設數位遊牧網之後,也架設了一個社群。我們可能不能幫你找合夥人,但最少可以幫你彙集一群類似的人。這個類似綠洲或是營火的園地,讓你可以在裡頭討論煩惱、討論遠端工作、討論報價策略、接案技巧、工作方法等問題。 或許在你最寂寞時,有這麼一群相似的人,你會覺得能更好地度過。 點此前往數位遊牧的營火區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30, 2024

別讓「多巴胺消費」,犧牲你的第二曲線!改變一習慣,累積人生第二曲線探索本錢

這幾年,許多人都在大力提倡「經營人生第二曲線」的觀念,鼓勵上班族在職涯巔峰的時候,就撥出一點時間和資源,探索未來離開職場後,要靠什麼賺錢和度過漫長的人生下半場。 想做這樣的探索,最重要的無非是挖掘天賦熱情,尋找人生下半場的主軸。有了頭緒之後,接下來的頭號課題,無非就是:準備足夠的資源,建立商業模式,慢慢發展你的事業。 然而,這卻會是讓許多人很頭痛的地方。準備一筆小錢,投資挖掘自己的天賦熱情,或許還不難辦到;可是要準備一筆夠大的金額,讓你能長時間全力投入人生第二曲線的探索中,未必就是人人都能辦到的了。 那到底該怎麼辦? 已經走過這段歷程的「中年級實習生」老查表示,你未必需要一步到位,但你當下可以做的,就是「重新配置資源,改變支出比例」,為自己開始累積本錢。不過,這些是抽象的理財原則,實際上到底可以怎麼做呢?對此,老查提供了幾個簡單、人人都能上手的方法: Photo from Freepik 從記帳開始累積數據,讓數字自己說話 老查認為第一步,就是從「記帳」開始,而且必須長期、穩定地去追蹤自己的消費習慣。 老實說,要養成穩定的記帳習慣其實並不容易。如果你是還沒有穩定記帳習慣的人,或許可以試用看看「記帳城市」這款 App。它把記帳,巧妙變成了一個城市經營遊戲,用遊戲和獎勵機制,讓使用者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記帳的習慣。 但不管你選擇用什麼方式,老查表示,「關鍵是要長期、持續的記,如此你才能從數據中,看出個人的消費模式和習慣來。這道理就好像我在經營網站,單看一、兩個月的數據,是看不出太多東西的,必須長期紀錄和蒐集,才能從中挖掘出意義」。 然而話又說回來,記了帳,然後呢?光是記帳,又不會憑空生出錢來? 圖 / 老查提供 梳理記帳數據 瞄準「多巴胺消費」 老查解釋,記完帳後的下一步,就是要鎖定當中的「多巴胺消費」,也就是那些你為了滿足感、為了快感所花的錢。「人到中年,難免都會有些多巴胺消費的習慣,是用來紓解心情,或是釋放內心壓力的。」老查一邊解釋,一邊展示了一下背後書架上整整兩櫃、排列得整整齊齊的公仔。 這些公仔,曾經都是他的「多巴胺消費」。絕大多數都是他過去在當上班族期間,一點一滴累積下的戰利品。那段日子,上班帶來的巨大壓力,讓老查每每路過玩具店,就會習慣性地走進店裡繞兩圈,再帶著幾盒公仔回家。這種下意識地多巴胺消費,一個月下來,有時也是幾萬塊的開銷。 「仔細盤點一下你可能會發現:這些花費如果能降低,甚至是省下來投資到自己的人生第二曲線裡,往往會是筆不小的錢。」老查說道。 不要用錢,改用「壽命」來計算消費!? 說來簡單,可是別說是消除了,光是要降低日常的多巴胺消費,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多巴胺消費是多年累積、下意識的習慣,想在一夕間大幅降低,哪是那麼容易的事呢? 對此,老查根據親身經驗,提供了 2 個有趣的作法,分別是「壽命計價」和「尋找純然的喜悅」。 「壽命計價」背後的概念很簡單:我們花出去的錢,大半都是用「時間」賺來的。換句話說,買東西的價錢,其實也能換算成對應的時間,讓你能用壽命的角度,來評估這筆消費是否值得。 計算的方式很簡單:請先用你賺到的錢 / 你的實際工時(註),得出你的時薪。在這裡要特別提醒:你的收入不只是思考「你賺到的金額」,也要考慮「因此而發生的成本」,例如你因為做這份工作,會衍生出要置裝、買車通勤、去上課學習...,這些都是因為賺得這份收入所產生的成本,扣除之後,才是你真正的「賺到的錢」。這樣計算之後,如果你目前的時薪是 500 / 小時,那麼購買一個 2 萬元的公仔,就相當於花掉 40 個小時,也就是 1.6 天左右的壽命。 值得嗎?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不一樣。不過對老查來說,這個簡單的換算,卻讓他漸漸意識到,原來很多消費,並沒有想像中的「值得」。 註:這裡的實際工時,指的是你處理工作相關事務的時間,譬如下班應酬、周末逛書店蒐集提案靈感、通勤等等都算。 沒了多巴胺消費,但壓力還在,怎麼辦? 對大多數人來說,多巴胺消費另一個難以戒除的原因,是因為這類消費往往被當成釋放壓力、放鬆心情的捷徑。沒了它,壓力卻還在,那又該怎麼辦呢? 老查認為,「向過去的自己取經」、尋找一些自己曾經很熱衷,卻在工作後不得不捨棄的事物,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建議看起來好像是老生常談,但背後卻是老查一段血淋淋的親身經驗。 某天,老查在咖啡廳打開電腦,正準備要完成當天的待辦事項,但也不知道為什麼,他突然完全提不起勁工作。這狀況是人之常情,只要沒有要緊的事情,稍微休息、玩耍一下,多數人也都能逐漸恢復過來。 「可是那時候我整個人僵住了。」老查回憶道:「因為我完全不知道(拿掉多巴胺消費後),我該玩什麼、做些什麼,來打發掉這段時間。」也是這段經驗,讓老查意識到:原來,他的生命經驗裡,好像欠缺一項可以全心投入,從中得到樂趣的事物。 這次的「當機」經驗,讓老查決定向過去的自己取經,試著要找回一些他曾經熱衷、做起來也很開心滿足,卻許久未曾做過的事情。後來,其中一件被它找回的樂趣,是畫畫。 「我其實沒受過正統訓練,作品也還不到能送人,或者販賣的程度啦!」老查謙虛地表示:「但我就覺得這件事我做的很開心,那後來也發現它確實可以取代多巴胺消費的功能,讓我有另一個管道舒緩心情、釋放壓力。」 Photo from iStock 把塵封已久的興趣,變成人生下半場的主旋律!「上班族製琴師」的人生第二曲線 有類似經驗的也不是只有老查自己而已。 在老查舉辦的「人生轉型工作坊」裡,就有一位學員,年輕時熱衷彈吉他,還曾自組過樂團,可惜後來由於成員們工作繁忙,越來越難一起練習,這才中斷了彈琴、練團的習慣。 經過老查的引導,這位學員決定在多年後,重新拾起吉他,再度享受彈琴的樂趣。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彈吉他不只讓學員重溫舊日美好時光,後來更變成了他開拓人生第二曲線的關鍵:他決定要成為一位「吉他製琴師」,目前正在努力學習製琴的手藝,至今已經接連完成三、四把個人作品。 不管是學員的製琴,還是自己的畫畫經驗,老查認為這種「純然的喜悅」,才是能取代多巴胺消費,讓人們能真正釋放壓力的關鍵,「對別人來說,這類活動可能沒什麼意義;可是在當事人看來,卻能帶來獨特的樂趣和體驗。這類經驗是我們小時候或年輕時都有過,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忘記的體驗」。 多方嘗試,先找到支點,再思考放大、借力使力! 除了靠檢視消費習慣,擴充探索第二曲線的資金池,老查在發展第二曲線的時候,盡量別替自己設下太多限制,有機會就多多嘗試不同的變現管道。經營自媒體或許是當紅的方式,但並不是唯一,畢竟每個人第二曲線的主題大相徑庭,多方嘗試才能找真正適合你的變現管道。 「在最一開始,你能賺到的肯定不多,可是在這個階段比起賺多少,『能不能賺』才是關鍵。」老查分析道:「這就好像是用槓桿撐起重物一樣。你得先找到一個支點,接著才能慢慢思考怎麼更輕鬆地借力使力。」 說到這裡,老查又舉了另一個朋友的故事當例子。 這位朋友是位熱愛畫畫的上班族,不過一直以來,畫畫就只是她私下的興趣而已,從未變成賺錢的工具。有一段時間,她因故離開職場,索性就轉身,從小班制的繪畫課開始,全心投入到自己的畫畫事業裡。 有了開課的經驗,她對於探索新的商業模式這件事,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之後更跨入視覺設計的領域,陸續接到了包裝設計、視覺設計之類的案子,甚至她還和其他自由工作者合作,去接更大、更複雜的專案,用她的藝術專業,組合出多元的第二曲線收入。 「這就是一個很棒的槓桿案例。」老查指出:「如果你沒有最開始的那個支點(開繪畫課),後面是完全不會槓桿起來的。但只要有一開始的那個支點,就算槓桿很短(指收入少),後面你依舊能透過不斷嘗試,找機會把放大收入。」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30, 2024

澳洲雲端架構師分享|英文求職面試,你可以問雇主的 3 大問題

之前在《澳洲職場如何準備職場英文面試》提到,一個好的面試官在面試過程中絕對都會留下一點時間給申請人問問題。這時候如果申請人提出了一些好問題,不僅可以幫助你更加了解即將加入的公司與團隊文化,更可以在面試官心中留下一個好印象。 這篇文章中我會將我自己常用的英文面試雇主問題集分為三大類:公司、職位與團隊、直屬主管,列出中英文問題以及問這些問題背後的原理,希望可以為大家的英文面試帶來一些幫助。 在實際面試過程中,我會根據面試當下收集到的資訊做出調整,所以以下的問題我不會每一題都問到,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面試情形作出調整。請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這個機會盡量挖出有用的訊息,畢竟面試的過程是雙向的,當公司在決定你是否適合這個職位的同時,申請人也必須盡全力找出這個公司 / 職位是否符合他們的期待。 一、公司類(文化跟未來發展方向) How would you envision XYZ company/team in 5 years?(你對於公司 / 團隊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有什麼規劃?) 了解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要是主管講不出來,那可能是一個警訊 XD How would you describe the culture of XYZ company/team?(請問你會怎麼描述 XYZ 公司的公司文化 / 團隊文化) 透過這個問題可以獲得公司文化的相關資訊,如果答案是「work hard play hard」,那代表工作壓力可能會比較大,但也代表公司會願意花錢 / 時間來辦活動提升員工士氣。如果答案是 「good work life balance」,那代表這個團隊的文化可能比較輕鬆,或是工作內容比較沒有時限性。 二、職位與團隊類(團隊有多少人,大家怎麼分工合作) Can you please talk about the team that I'll be in?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and what are their levels of experience? (可以請你分享一下我即將加入的團隊嗎? 團隊裡面有幾個人? 他們的業界經驗分別是?) 會問這題是因為我想要多了解團隊的背景。如果團隊裡面新人居多,可能意味著這個公司流動量高,如果團隊成員都在公司待了非常久,可能代表公司福利不錯,但同時也可能表示公司文化僵化? 我自己心中的最佳解是團隊中至少有一到兩個非常資深的前輩,非常了解公司文化以及開發流程,可以帶領新進員工,不會所有人都像無頭蒼蠅一樣瞎忙。同時也希望團隊中有幾個一到兩年之內加入的新員工,代表團隊有訓練新人的經驗。因為不常有新人加入的團隊,他們的 onboarding process(新進員工訓練)可能會因為缺乏經驗一團糟 XD 如果是科技業的話,我還會特別注意一下團隊的多元性以及包容性(diversity and inclusion),很多技術團隊成員基本上全部都是白人男性,女生非常少。當然這點不是決定性因素,但還是可以稍微參考一下。 What's a typical day/week for this role? Can you give me an example of a recently challenging work? (請你分享一下這個職位的日常工作,例如每周通常需要處理那些工作事項。可以舉一個這個職位最近在工作上遇到的挑戰嗎?) 我覺得這題非常重要,可以讓你了解這個職位在這個團隊裡平常是做什麼的,是怎樣的流程,還有日常職務上可能遇到的困難。 Does XYZ company support flexible working for this role? What's the working from home policy for this role?(請問貴公司提供彈性上班制度嗎? 這個職位有遠端工作的相關政策嗎?) 三、直屬主管類 (直屬經理的管理風格是什麼?如何評估員工的表現?) How would you describe your management style?(請問你會怎麼評價自己的管理風格呢?) 這裡我想要知道的是主管的管理風格跟我合不合?例如有些主管是放羊吃草型,只要員工績效有達成,並不會在意員工的工作時間或是工作怎麼完成的。有些主管是微觀管理(micro-management)型,所有的文件跟 Email 都要親自看過才放行。找到跟自己的工作方式合得來的主管很重要! What kind of mentoring and support do you provide to new starters?(對於新進員工,請問你會提供什麼樣的員工訓練與支援呢?) 如果面試官對於這部分的回答很含糊,代表他們可能是一個沒有完整員工訓練的公司。 What are the expectations for me in 6 months and 12 months?(如果我成功錄取這份工作的話,請問你對我在未來 6 個月以及 12 個月的期許是什麼?) 時間範圍請自行調整,台灣的試用期好像是一到三個月? 澳洲則是六個月。這題是用來判斷主管打算給你多少時間來上手,也可以看出主管對你的期許是否不切實際,例如入職兩週就希望你可以立刻上手,這樣的話我會說塊陶啊 XD How do you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your team members? What are the performance metrics?(請問你都如何評估員工的工作表現?有哪些常用的工作指標嗎?) 這題可以讓你知道這個職位主管看中的 KPI 有哪些。另外也可以知道這個公司是否有一套標準,我在最近的一次面試問了面試官這個問題,結果他回我說「呃,我們並沒有一套正式的標準」(這樣的回答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警訊,代表主管其實不太清楚這個職位的 KPI,可能是靠著他的「感覺」評估員工的績效) Are your systems complex and need consolidation? How would you help your new starters navigate through different systems and components?(如果公司的系統很負責,而且需要整合的話,請問你會如何幫助新進員工在不同系統中找到所需要的資訊?) 這題一樣是更用實際一點的例子來試探主管打算怎樣帶新人。 What kind of tasks are you expecting me to work on after I join?(在我加入團隊後,請問你打算安排我從那些工作事項開始入手呢?) 通常一個好的主管,會安排比較適合新人入手、逐步了解公司系統的工作任務。 How do you usually support the team in terms of technical depth and career growth?(請問你通常都如何幫助團隊成員進一步加深他們的技術以及職涯發展呢?) 試探主管是否關心員工的職涯發展,會不會幫助員工在職場上不斷進步。 形式類 When can I expect to hear back about next steps? What’s the format of technical assessment?(請問如果通過這個階段,大概什麼時候會通知下一個階段的面試? 你可以談一下第二次面試的流程嗎? 有什麼特別需要準備跟注意的地方嗎?) 基本上不管我對這個工作的興趣高不高(其實有時候面試的過程中你就會知道你不會想去那家公司),我還是會禮貌性問一下這題。如果是有興趣的公司,我會進一步問下一次面試的細節。 主題類(我最近面試的一個職位是 DevOps 工程師,所以以下是一些針對 DevOps 工程師職位的問題) What's your current status in terms of your cloud journey?(請問公司目前在雲服務上的進展如何?) 看看他們是還在一開始的 migration 階段,此時可能還會有很多 on-prem workload,或是已經非常成熟地使用雲服務平台。 Are most of the work deployed by IaC (infrastructure) or are you still doing manual deployment?(現在還是手動部署嗎? 還是已經使用 IaC 了呢?) How automated is your process?(部署過程的自動化程度) How modernised is your system?(系統的現代化程度) Do you need to be on call?(需要 on-call 嗎?) How are tickets/tasks allocated?(請問在團隊中如何分配 tickets/tasks) 希望以上的分享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果你也有一套自己用來問面試官的問題集,歡迎跟我分享 :) -- 本文轉貼自:澳洲雲端架構師 EC(原文標題:【職場】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 英文面試中你該問雇主哪些問題)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