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31 posts
Sort by Latest
Podcast 「數位遊牧誌」|「佐編茶水間」佐依:花時間擔心,卻什麼都沒做,成功率就是絕對的零!
你有想過自己理想生活的樣貌嗎? 許多人總是抱怨著自己朝九晚五的生活無聊、不自由,但卻從未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樣,或是知道自己嚮往某種生活,卻很少踏出步伐、著手行動去改變。「理想」嘛!有時候就是想想,因為我們覺得這太難做到,或是自己無力改變現狀。 但這一次來到「數位遊牧誌」的受訪者 Podcast 「佐編茶水間」的主持人佐依(Zoey),靠著「大膽試錯」,實現自己理想生活的樣貌。 大學畢業前,佐依就以「遠端工作」做為職涯目標,一路從半遠端、全遠端,在台灣、韓國公司工作,最後搬到美國創立個人品牌。 現在的她居住在美國,是一個自媒體創業家,在個人品牌「理想生活設計」、Podcast 「佐編茶水間」,分享「經營個人品牌、遠距工作、設計思考」相關的內容。也出了兩本書《啟動遠距工作,設計你的理想生活》、《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分享自己遠端工作、數位遊牧的心路歷程,每個月的收入達到六位數。 佐依回憶,想要實踐數位遊牧、遠端工作其實不容易,過程中跌跌撞撞,但她引用 Elon Musk 所說的話:「如果你不試的話,那個成功率就是絕對的零。」而佐依就靠著「行動」,找出更多職涯的可能性。 你沒看見,不代表機會並不存在 大學時,就讀服裝設計系的佐依,因為念的是夜間部,白天就在公司體驗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那時的她就知道自己不太喜歡待在辦公室被限制的生活,不斷思考自己未來遠距工作的可能。 大四時,佐依就先從「接案」出發,嘗試以自己「設計」的專業,幫案主設計 Logo、網頁等,確認自己真的喜歡這樣彈性的上班模式。然而,接案仍然會面臨案源不穩定的問題,於是步入社會後,佐依把目光放在台灣公司是否有提供遠端工作的職缺。 但在台灣,遠端工作真的可行嗎?畢竟台灣真的很少有公司可以遠端工作,尤其是在八年前,遠端工作還未像現在那樣盛行。 佐依說:「這東西(遠端工作)在台灣不流行,不代表它不存在!」 過去,曾在紐約實習的佐依,在美國看到遠端工作的文化,知道這類遠端工作的機會,多半出自於外商與新創公司,於是在台灣,佐依先從這兩個方向尋找。 這段時間,佐依一邊打工、接案,一邊找工作,但事情卻沒有想像中順利。她還是面對到一個現實的困境,就是以自己「設計」的專業去找遠端工作,並沒有那麼簡單。 不想因為現實因素妥協的佐依,沒有放棄,反而思考了不同可能性。「山不轉路轉嘛!」佐依笑說,她盤點自己的其他技能,一直以來,她都很喜歡寫文章、喜歡觀察新知,也經營部落格一段時間,決定將內容行銷也納入選項。 最後,佐依終於在台灣找到一間旅遊新創公司內容企劃的工作,一周可以有幾天遠端工作,後來也幸運地在 PTT 找到一間韓國公司,可以兼職當全遠端的視覺設計師。 佐依表示,雖然當時沒有完全的正職遠距工作,可是至少她先用自己的行動證實在台灣找遠端工作並不是完全不可能。 如果什麼都沒有做,就是一個絕對的零 2017 年,佐依因緣際會跟隨另一半搬到了美國,佐依與韓國公司協商,從兼職轉為正職工作,最終實踐了嚮往已久的全遠端工作。 但故事並沒有到這裡結束,這時,佐依開始了另一個嘗試,就是「創業」。 她嘗試在下班後,構思自己的個人品牌,並錄製自己的 Podcast 「佐編茶水間」,思考各種變現的可能,當作自己的副業。 那時,對業配模式還不熟悉的佐依,就先從聯盟行銷開始,向聽眾推薦一些產品,若是有人購買,自己則可拿取一些獎金。那時也很流行「知識變現」的商業模式,佐依也將自己對於設計思考領域的專業變成了線上課程。 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次的線上課程獲得不錯的迴響,賺到了 4000 美元(約 12 萬台幣),但佐依並沒有因為一次性的成功,就決定辭掉原來的正職,全新投入個人品牌。反而她將 4000 美元先用來優化自己的相機、設備,等到第二次的線上課程也有不錯回響,證實這樣的商業變現方式不是一次性的,她才辭掉原來的正職工作,投入創業。 一個好的成功者,你不能膽子太大,孤注一擲,可是又不能膽子太小、太過理性,因為太過理性就什麼都不敢做。 佐依一路上不斷證實每條道路的可能性,她說:「你在那邊花時間擔心說,我做這件事情對不對、是不是浪費時間、做錯了怎麼辦,但是你如果什麼都沒有做,他就是一個絕對的零。」 很多人會很擔心失敗,但佐依認為,雖然做錯一個決定,確實會花費許多時間、精力、金錢,這些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但這件事情不是什麼一次定終身。大膽試錯,可以為自己帶來更多可能性。 如今,佐依實現了自己對於理想生活的想像。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佐依一路以來實踐全遠端工作、數位遊牧的方法,與更詳細的實例分享,歡迎收聽《大人的Small talk》EP 425 數位遊牧誌:設計自己的理想生活,路走不通,就自己開創一條。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9, 2024
英商獵頭經理 Andy 專訪|沒國外學歷能出國工作嗎?我自政大走往英、中、日三國的經驗談
打字聲、討論聲此起彼落的英國上市獵頭公司 Michael Page 東京辦公室裡,來自台灣、擔任 Financial Service 金融團隊經理的 Andy 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同事正認真工作中,其中有德國人、中國人、英日混血、還有十歲搬到日本的韓裔俄國人。雖然在日本,但彼此溝通的語言是英文。 這是 Andy 因工作而搬到的第三個城市,幾個月前,他在倫敦;幾年前,他則在上海。 Andy 任職於英商獵頭公司 Michael Page。(圖 / Andy 提供) 實習經驗助攻,2 關鍵找到第一份海外工作 Andy 表示,因為讀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大四下時到歐洲交換一年,心生對異國生活的嚮往,加上職涯目標是希望做亞太或更大範圍地區的管理,所以他早早就決定往海外發展。邊在新加坡商獵頭公司實習,邊完成大五下學業後,他開始找工作,「但我們沒有歐美學歷,一下要在那邊找到工作老實說難度很高,所以我想說先從亞洲開始。」 後來,他透過 Linkedin 找到一個在廣州的台商公司工作,接著又得到外商獵頭公司 Robert Walters 上海分公司的工作機會。最後他選擇了後者。 回顧當時如何獲得公司青睞,他結合自己的獵頭專業表示,有兩點尤其關鍵。 1. 工作經驗的連貫性 「很多人應該也說過,我們整個職涯要有連貫性,對於求職會比較有利。如果你本來是做 marketing,有天突然說要做 HR ,難度會相對高。尤其以找海外工作來說,他們不一定理解你的台灣學歷,如果你以前的工作經驗又完全不相關,那挑戰會更大。」他首先這麼分享。 雖然找工作時才剛出社會,但大五下那段在獵頭公司的實習經驗,讓 Andy 在應徵獵頭工作時有著力點,能夠基於這份經歷,在履歷中呈現相關的能力與成果。 對於有意出國發展專業職涯的人,他也建議首先思考這件事,盡量讓職涯中的每一點有連貫性,並且在履歷中呈現你的積累。這會是找工作,尤其是海外工作時,一個至關重要的起步。 不過有相關工作經驗只是第一步,Andy 接著說:「你再想想,我們說中國好了,中國有 13 億人,他們有什麼理由非要找一個台灣人去?」這個「靈魂拷問」也揭示了 Andy 的第二個海外求職關鍵。 2. 你「無人能取代」的優勢 「講到優勢,我首先想提一件事,很多台灣人會覺得『英文好』是一種優勢,但我老實說,你想出國工作,英文好真的就是一個 must。」那所謂優勢會是什麼呢? Andy 舉例,比方說有家公司想去俄羅斯拓展生意,需要派一個中俄文都流利的人去,那他斯語系的背景就有優勢,畢竟這不是一個多數人都具備的技能。而且,他必須在履歷中有力地傳達這個優勢。 除了自身技能,Andy 認為既然多數人本來是在台灣工作,那麼往海外求職時,也可以考量台灣整體環境的優勢,這也是一種替自己加分的技巧。 比方說,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國際知名,如果你在半導體產業工作,你可以思考如何凸顯這個背景的優勢,例如你有什麼經驗是他國半導體從業人員沒有的?這或許也可以幫助你找到其他競爭者沒有的亮點! 「我覺得求職的核心始終是『價值交換』,不管你在台灣還是國外,你都要去想你能帶給公司什麼價值,只是找海外工作,你的對手會多很多倍,你更要把這件事想得透徹。」Andy 總結往海外求職的核心認知,此外,他也補充一個他自己用過的技巧:強調自己的國際化背景。 在國外工作時,同事可能來自世界各地,像 Andy 在日本的同事來自德國、中國、和俄國等,在倫敦的同事則來自紐西蘭、澳洲和南非等。這在國外其實非常普遍,也因此如果你有交換學生或其他國際互動經歷,也很可能是加分項。 Andy 說:「像我自己應徵第一份工作的時候,雖然交換(學生)老實說也不是真的都在讀書,但我還是有特別放進履歷,呈現我有這個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另一種出國工作管道:Global relocation 除了透過 LinkedIn 或其他平台求職,Andy 還分享了另一招,那就是善用外商的 global relocation,也就是內部轉調的機制。這也是當初他會在兩個工作機會間選擇去上海的主因,「公司在全球很多城市都有據點,我後來也透過這個機會成功到倫敦工作。」 Andy 在倫敦工作時與同事的合照。(圖 / Andy 提供) 他表示,站在公司的角度來看,找一個全新員工來會伴隨著面試、訓練等諸多成本,相較之下從其他國家的辦公室找人來成本較小。再加上現在許多國外公司都很注重種族平衡,會需要招募來自各國的員工,也因此如果真想出國發展專業職涯,global relocation 是難度相對低也值得把握的機會。 至於在外商公司中如何提高成功轉調的機會,過來人 Andy 也分享:「大公司裡不時會有區域性的合作,過程中你認識很多國家的 officer ,你要盡量被看見,讓比較資深的前輩願意幫你背書。」 因為這樣的覺悟,Andy 在上海待了幾年後轉調到倫敦,「我們這產業很多大公司都是英國公司,有這個機會到倫敦去看一看,我覺得是很珍貴跟對我幫助很大的經驗。」 事先思索「回報」與「代價」,替海外生活做好準備 Andy 與東京同事的聚餐合照。(圖 / Andy 提供) 看過這麼多出國求職的人,自己也有多年海外工作經驗,Andy 表示,同樣是出國,每個人的想法卻不盡相同。比方說有人和他一樣有明確職涯目標,想在異國累積加分經歷;有人單純嚮往海外生活,覺得無論做什麼工作都好,總之人生要有這樣的「體驗」;也有人會想說先砸學費出國拿學位,期望將來在當地找到好工作...... 「每種想法都沒有問題,但我覺得務必要先衡量你出國會得到什麼、要付出什麼,以及你能不能接受。」比方說放棄在台灣的高薪工作、為了「體驗」出國做月薪三萬、對將來也幫助有限的工作,你可以接受嗎?又或者現在付的學費,跟將來薪水相比有划算嗎?如果你正有出國打算,不妨先以這個角度徹底思索一番。 出國後會面臨的挑戰,或許也是代價的一部分。Andy 分享,在國外工作和生活想來夢幻,實際上卻是甘苦參半,需要我們「拿掉濾鏡」來面對,文化差異經常就是課題之一。比方說當英國同事都聊著 F1 賽事或英超(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但你在台灣根本沒關注過這些東西,那想和大家混熟,就變得非常吃力。 又或者在工作上,我們一般會認為會議要盡量明快高效,但 Andy 在倫敦工作時,西方主管每次必定會先花半小時跟他聊周末行程,聊夠了才講正事,讓他直呼「有時真覺得沒必要」。這看起來都只是單一的小事件,但若同時發生,很容易就會讓人又煩又受挫,甚至摸摸鼻子又回台灣。 在他看來,能夠盡早知道這些文化差異,或對當地租屋方式、物價等日常細節有所了解,對於適應異地生活大有幫助,甚至也可以作為一開始評估去不去的指標。 關於怎麼獲得這些資訊,他也提到:「很多人會上網查,但我覺得網路資訊不一定準確,你可能只會看到過得很好跟很不好的人分享,像我們這種當作一段生活經歷的人並不會特別發文。所以我會建議透過 network 或其他管道直接找人問。」 細數從上海到倫敦、從倫敦到東京的跨國探險,Andy 語氣中夾雜對夢想的熱忱,以及對現實挑戰的煩悶。但他表示,回想起來仍覺得出國對自己而言是正確的決定,除了專業經歷的積累,還大幅拓展了人生視野。 至於下一站要去哪,他笑了笑說也許是新加坡,「但將來的路總取決於現在的決定,我會以什麼 title 在那邊工作,我想也要靠我在東京能走到多遠吧!」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31, 2024
Amazon 廣告策略經理 Jessica 專訪|在家工作如何克服拖延症?設定「停止線」讓自己好好下班!
2020 年 Covid-19 的疫情爆發,不少公司開始採取遠端辦公的工作模式,在嘗試過遠端辦公的彈性與便利性後,不少人會希望,能夠以遠端作為主要的工作模式。 確實,節省通勤時間、時間地點彈性、不用受到同事主管的眼神壓力,這些都是遠端辦公的優點,簡單來說,「自由」、「彈性」是很多人對遠端辦公趨之若鶩的原因。 然而,雖然工作與休息的時間可以自己安排,但不少人時常碰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時間分配的問題。 為此,我們特別邀請了曾有相同困擾的 Jessica 來分享他的看法。 Jessica 在知名電商亞馬遜擔任廣告高級銷售策略和營運經理,主要負責廣告業務的數據分析以及策略規劃。曾在疫情期間,遠端工作長達兩年,讓我們一同看看她是如何在遠端辦公的狀態下,妥善管理自己的時間。 Jessica 說,自己剛開始遠端辦公時,其實花了很多時間調適,那個時候很常加班到深夜。 而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心中缺乏「停止線」。 重新替自己建立遠端工作的停止線 過去在辦公室的時候,因為有明確的上下班時間,因此當周遭的人都下班了,心裡自然會產生「停止線」,也就是告訴自己「剩下的工作明天再做」。 但是當自己獨自遠端辦公時,心裡的界線就會開始模糊,因為當時在家工作的她,起床就開始工作,因此會有一種「反正廚房就在旁邊,我等這份報告做完再吃飯」或者「我又不用通勤,那我把這份分析跑完再睡覺」的想法,這讓她將專案的完成與否,當成一日的工作目標,進而導致自己的工時過長。 Jessica 說自己當初為了克服工時過長的狀況,在工作方法上做了一些改變,來重新調整自己的停止線。 第一步,將自己的工作切分為「事務型工作」與「分析型工作」 「事務型工作」指的是每天都必須完成的庶務或是行政工作,例如回信、整理檔案、更新待辦清單等等,這類工作大多有固定程序、不需要花很多心力處理。 而「分析型工作」則是有明確里程碑、時限與交付物的專案,比方客戶輪廓分析、季度行銷策略分析、廣告成效數據分析等等,通常需要較為複雜的分析與判斷,且成果是需要向主管與老闆回報,所以處理起來比較費時費工。 第二步,盤點手邊的「分析型工作」,列出各自的工時與 deadline 當你透過切分之後,就可大概掌握手邊的分析型工作有哪些,如果有過去曾經做過的專案,可以粗估一下預計要花多少時間完成,再將每份分析型工作的開始時間與 deadline 列出來,讓時限一目了然,deadline 近、工時長的專案需要優先處理,deadline 遠、工時短的專案則可以稍微往後放。 (圖/李致淮製) 第三步,設定自己每日的「分析型工作」總工時 以 Jessica 為例,她會設定一天的總工時為六個小時進行分析型工作,然後根據各類專案的輕重緩急進行時間分配。 假設今天有個 deadline 近且工時長的專案,那麼在一日的時間分配上就會給予較長的工時。反之,如果專案較不急迫,則會給予較短的工時,甚至可能會被排到明天。 至於如何設定自己的總工時,並沒有硬性規定,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進行調整。這麼做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分析型工作為自己訂定每日的「停止線」,讓自己有更踏實的感覺。即使當天會議很多,本來預計的工作時間遭到瓜分,也比較不會產生焦慮,因為已經預先分配好一天分析型工作的總量。 雖然這種分配方式,偶爾還是會因為會議太多,導致需要忙到很晚,才能完成分析型工作的總工時,但至少不會像一開始遠端工作時那樣,每天忙到沒日沒夜。 (圖/李致淮製) 對於事務型工作,Jessica 表示她會利用零碎的時間來處理。例如,如果兩個會議的間隔時間很短,她就會利用這段空檔回信。她也會利用從休息狀態回到工作狀態的前半小時來處理事務型工作,透過這種不需要花費太多心力的工作,慢慢找回工作的「手感」。 然而,Jessica 也提到,對於事務型工作,她不會特別設定停止線。換句話說,即使在下班時間,如果有人發訊息問工作相關的事情,只要評估可以在十分鐘內回覆處理,她還是會選擇回信。 因為對於遠端工作的她來說,並無法完全將生活與工作切割開來。因此,她會選擇一種自己覺得舒服的節奏來平衡生活與工作。 設立停止線,對苦於拖延症的遠端工作者也同樣適用。 由於沒有人監督,以及沒有周遭同事的約束,很多人在遠端工作時,常會產生惰性、選擇拖延,這些人的習慣是會將事務型的工作當成停止線,也就是把每日例行公事做完之後就下班,讓分析型的工作延宕。 透過第二步,列出分析型工作的 deadline,有助於起到的督促作用。 雖然設定停止線並不是遠端辦公才能使用的技巧,在辦公室上班也同樣可以使用,但在極度需要自律的遠端辦公,「停止線」的調整更為重要。 最後,Jessica 還建議遠端辦公者,將工作與生活的場域分開,可以是在家中開闢一個工作的空間,像是書房或是一張小書桌,盡量讓它與床、廚房、電視等家具隔開,或是外出到共享空間辦公,更容易讓自己的心態上進入到工作的狀態。 總結來說,遠端辦公需要高度的自律和時間管理能力。儘管它帶來了許多自由和彈性,但我們也需要學會如何在享受這些好處的同時,有效地管理我們的時間和工作,而停止線就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技巧。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26, 2024
運動防護員林霈群專訪|2 個行動讓客戶量成長、每月授課時數增 7 成!我的「銷售專業服務」經驗談
在運動賽事中,我們常能看到選手受傷時,有個人會替他們做緊急檢查與處理;在花絮中,搞不好你也看過選手在休息室躺著,有個人替他們按摩放鬆。這個運動迷「最熟悉的陌生人」,真正身分其實是「運動防護員」。 他們原本專為選手服務,負責確認訓練量合宜、處理運動傷害,以及規劃傷後回歸原本訓練模式的做法。但因為近年業餘運動愛好者漸增,所以不少運動防護員也改變服務對象,透過課程協助大眾處理運動傷害。甚至連姿勢不良造成的長期痠痛,也有機會在上課後改善。 不過,如同醫師、顧問等許多工作,這種不是賣實體商品、而是以專業能力來提供服務的生意,在行銷上其實特別棘手。其中一個原因是,實體商品可以靠主動且大規模的促銷來賣出,但專業服務如果過度促銷,反而容易讓人產生疑慮,想說「是不是服務品質不好才打折?」。 不靠這類促銷,那專業服務可以怎麼賣?「Ninety Percent 耐瀚運動防護」共同創辦人林霈群,將分享他如何在三個月內將「每月授課時數」拉高七成,不僅增加收入,後續更幫助團隊擴大規模! (圖/林霈群提供) 把握「銷售專業服務」核心,由選定專精次領域做起 林霈群原本是個角力選手,在受訓時接觸到「運動防護」這項專業,深受它在處理傷害之外,還能銜接回傷前運動模式的特色吸引,決定深入鑽研。取得證照後,也開始執行一對一服務。 執業初期靠著前輩轉介客戶及口碑推薦,他的生意還算穩定,「但老實說對於怎麼做行銷,真的沒什麼想法。」直到後來參與相關課程,才開始對專業服務的行銷有所理解,並基於「讓客戶在有問題時想到我,並放心找我協助」這目標,以兩個行動重整旗鼓! 「課後我做的第一個行動,是選定要專攻的『次領域』。」很多人直覺上會認為自己多種能力都不錯,對外這麼宣傳一定能受到客戶青睞,但事實上,能力太多太雜,客戶反而不知道何時該上門求助。在龐大專業領域中選定「專攻的次領域」,也就是找到一類自己明確能解的問題,輔以正確推廣,這才更有機會在客戶碰到特定問題時,浮現在他們心中。 以林霈群而言,雖然很多運動傷害他都有能力解決,但他最終選定專注處理「膝關節十字韌帶」傷害。為何選擇專注處理這問題?他分享:「當初的考量是膝關節十字韌帶受傷後,需要開刀的比例很高,而且開刀後還需要經歷九個月到一年的復健期。這個傷害很明確、對生活影響很大,痛點也很強。」 選定「需求明確」且「痛點強」的次領域後,林霈群接著開啟第二個行動。 有意識地累積「信任」,在客戶心中塑造可靠印象 光是設定次領域,其實還不足以讓客戶在碰到問題時想到我們,並放心交給我們解決。前面有提到,這還需要仰賴正確推廣。而所謂「專業服務的正確推廣」,其中一招就是累積「信任」,也就是持續產出與我們要解決的問題相關的內容,如對問題的觀察或解法等,在客戶心中建立清晰且可靠的印象。 比起狂打廣告,累積信任資產對銷售專業服務而言更根本且有效。畢竟多數專業服務都不便宜,客戶總會想找信任的人來做,而不是偶然看到廣告就買單。 「於是,我開始經營 Instagram 帳號,發布跟『膝蓋傷害』有關的資訊,例如什麼動作容易讓前十字韌帶受傷等等。」拿出手機展示帳號內容的同時,林霈群也分享,他之所以選擇以 Instagram 為分享內容的管道,是因為比起文字,圖片更能傳達學員上課的 Before 與 After。也因此,每個人實際上要透過什麼管道分享內容,還是得考量服務屬性再決定。 經營 Instagram 一、兩個月後,最大進展還不只越來越多人上門詢問膝蓋傷害問題!林霈群興奮地說:「主動來問的人大多都是有需求的,他們透過內容信任我了,基本上只要溝通過程沒有大問題,能排除他們的疑慮,他們買課的機率就高達八、九成。」 透過自銷售專業服務核心延伸的兩個行動,林霈群的客戶數量和每月授課時數在三個月內快速成長,原本每個月授課 80 至 100 小時已經很不錯,後來每月授課時數成長了七成,達到將近 170 個小時。 除了收入更豐,更透過經驗分享協助團隊成員,過去只有一人在教學,現在則多了三位夥伴在授課,還開了一家店! 溝通過程如何排除客戶疑慮?兩個應對建議 「剛剛還有講到一個大重點,就是事前和客戶的溝通!」服務前與客戶的溝通之所以重要,一是因為先排除他們的疑慮,他們才會對服務買單,二則是因為對服務成效的正確理解,將大大影響客戶後續的滿意度。 那麼我們該如何妥善與客戶溝通呢?林霈群在訪談最後補充他的兩個做法。 第一,歸納客戶老問題,先一步清楚釋疑。 以林霈群提供的服務而言,常被問到的問題包含「你們跟物理治療師有什麼差別?」、「你們的運動課跟健身房哪裡不一樣?」等。針對這些問題,他事先準備了一份答覆,在客戶詢問前就早一步解釋清楚。 站在客戶的立場來看,不只疑慮可能提早被解決,也相對能感受到提供服務者的專業與用心。 第二,服務成效講明白,建立正確期待。 很多人為了順利把服務賣出去,無論客戶碰到的問題是什麼,都一律宣稱「能解決」。但這其實非常危險,因為後續如果問題沒有確實解決,客戶很可能就不再回購了,也不會再向親友推薦。後續我們想維持生意穩定,就只能一再採用成本最高、效果卻未必最好的方法:拉新客。 也因此,事前務必清楚說明「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才能建立正確期待,避免客戶買了服務才覺得不如預期,他不滿意,我們也不開心。 專業服務類型五花八門,未必每個人採取這些做法,都能如林霈群一般在三個月內快速見效,或從此一帆風順。林霈群就分享,雖然目前經營得還 OK,但也正設法克服新挑戰,包含如何讓團隊協作更有效率,以及如何把產品規格化,省去逐一為客戶客製的時間等。 「不過我們會持續努力,希望早點達成每個縣市都有服務據點的目標。」他也鼓勵目前正奮力站穩腳步的專業服務提供者,參考他在課程中習得的概念與做法,在克服種種難題的同時,至少確保自己在對的方向上努力,而非困在常見的行銷迷思裡!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0, 2024
講師李君婷專訪|24 年訪逾 600 城市的體悟:生活難免心累,找到「狀態轉換法」是必要準備
「剛訂好十月去多倫多的機票就收到妳的邀訪信,真是太剛好了!」一改平時講授專案管理課程的正式裝扮,君婷老師一身輕便來受訪。但即便談的是相對輕鬆的主題,她平板上還是寫著密密麻麻的筆記。 從年輕時獨自遊歐、美算起,她到目前已經有 24 年的旅行資歷,曾到訪過近 70 個國家,走過六百多個城市。撇除少數幾次跟團(如去埃及時基於安全考量選擇跟團、或配合友人規畫),大多都是一個人的自由行。 旅行究竟有何魅力,讓她再忙也堅持每年擠出時間去?她想了想表示,旅行對她來說是忙碌日常裡尤其必要的休息方式,「我想特別強調,是有感的那種。」 心累難靠睡覺和耍廢化解,旅行中「轉換狀態」是關鍵 為何要強調「有感」?君婷老師表示,人在忙碌中身心難免會疲累,身體累可能睡飽就好,心裡累卻很難靠睡覺或耍廢來解決。但麻煩的是,很多人常沒意識到這點,感覺累就只想到睡覺耍廢,沒想到卻越睡越累、越耍廢越疲憊。時間被廢過去之後,心裡的焦慮又變得更深。 在她看來,覺得累時該做的第一件事,其實是判別它來自身體或心理,「如果你睡很多還是覺得累,天亮又開始覺得絕望無力,那麼你可能不是身體累,而是心理累。」身體的累需要我們少做點事,但心理累卻可能需要我們多做點事:找到適合自己的「轉換狀態軌道」來切開工作壓力。 旅行對君婷老師而言,正是非常棒的一種轉換軌道。她解釋:「旅行其實就是專案管理,事前要做好成本、時程、風險等規劃,但出發後往往有各種變卦,比方說沒搭到要搭的車、想吃的餐廳沒開,需要我們快速應變。」因為旅程時間有限、這些應變得在緊湊的時間裡完成,再加上旅程中我們對於外在環境相對陌生,所以我們在旅行時會自然地進入一種「既放鬆又專注」的心流狀態。所謂狀態轉換,在這過程中也就不自覺地被實踐了。 應變過程還有個奇妙之處,那就是整個過程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反覆思考想要什麼(如想吃什麼、想去哪),然後很快滿足自己」的過程。對比在工作中常面對到無能為力的挫折感,這種自由和滿足自我的機會也常能帶來強大的療癒效果。 君婷老師提到,很多人會覺得安排行程一定要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比方說某個古蹟歷史多悠久,「但其實不需要,光是『你想去』就夠了。像我明年要去歐洲參加一個河輪行程,沿著萊茵河水路走訪平常不容易去到的小鎮,我就超期待的!」 以缺氧狀態造訪雲南玉龍雪山頂,君婷老師笑稱手上的是救急卻不怎麼有用的氧氣瓶。(圖/李君婷提供) 熱愛在長途移動過程思考,她不只搭機還每年搭火車環島 「很多人對於旅行的期待從到達目的地開始,而我卻最著迷一段長途旅行的移動過程,不論是搭船、飛機、火車、汽車……」 除了排解壓力,旅行對君婷老師而言還有個重要價值,那就是幫助思考。她表示,長途飛行是很多人的惡夢,但卻是她最喜歡拿來思考和閱讀的時光,就算只是放空,都覺得自己似乎在過程中被注入新能量。 「因為我覺得飛機在高空時,就像在一個時間、空間都無法被明確定義出界限的神奇環境。在這個充滿白噪音的環境裡,我反而能排除雜訊,得到一些新的啟發,可能是視野被強迫打開了吧!」她說明。 某趟航程中讀著科幻小說《極限返航》。(圖/李君婷提供) 所謂「排除雜訊」是什麼意思?她舉例,過去當小主管時常會遇到糾結卻又得做出決策的時候,像某次就必須替組織處理一個「人」的問題。一直待在工作環境中,她看到的都是眼前人力分配、團隊面臨變動的不安低落等顧慮,後來在一段長途飛行中,她於三萬英呎高的魔幻環境裡進入不同的思考角度:多年後回頭看,現在怎麼做才是對組織最好的?然後終於能做出決定。 「不能出國也沒關係,在台灣搭火車也能創造這樣的環境。」君婷老師分享,她每年也固定會搭火車環島一圈,至今已持續八年,有時甚至是當日來回。這樣的行程對她來說只有一個目的:不是吃喝玩樂,而是創造不受干擾的環境,讓自己專注地閱讀、思考以及得到徹底的休息。 拓寬視野養成同理心,看事情不再只有「對錯」而已 君婷老師在旅程中還有另一個「思考」收穫。很多人常說在旅途中的見聞能開拓視野,但在她看來,開拓視野並非打卡哪些景點,而是因為親身經歷不同的文化與生活方式,所以能少些本位主義、多些溫柔與理解。 這其實是作為成熟大人的重要訓練,畢竟我們在人生中會遇到不同的人、需要經營不同的關係,在全球團隊當道的時代,還可能和不同背景的同事、客戶協作。大家都知道這時候「同理心」很重要,但往往因為誤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唯一真相,於是很難真正以同理心待人。進入其他文化實地體驗和觀察,在君婷老師看來是提高同理心的好方法。 舉例來說,我們在旅途中可能體會到台灣酷暑時,有另一個地區正是寒冬;中華文化對鬼魂戒慎恭謹,美國萬聖節卻用另一種態度來面對;台灣人覺得餐廳送上熱茶是貼心,日本卻不管再冷都以冰水招待客人。 君婷老師表示,常進出這些情境讓她面對各種差異時,會直覺地先進入到對方的角度,嘗試理解對方在想些什麼、為何他會這樣說這樣做,「大至面對意見分歧的社會政治議題,小至在工作上看到同事與我想法迥異的行為,我都會這麼做,不是直接就覺得別人錯了。我想這就是同理心的第一步吧。」 明白旅行的好處卻遲遲無法出發?關於旅行的 2 大迷思 一路暢談旅行的痛快之處,君婷老師表示,現在旅行對她來說就像吃飯和睡覺般理所當然。但她也發現這對部分人來說並不容易。為何會這樣?她認為和兩個常見迷思有關。 迷思一:天數短的旅行無法放鬆? 很多人常認為旅行的放鬆程度和天數成正比,也因此若不能玩個八天、十天,不如別去了。但在君婷老師看來,旅行能否帶來放鬆效果還是取決於「心態」,而非「時間」。天數迷思不只會增加出發的難度(畢竟請長假對上班族來說確實不容易),這份無法出發的怨念,還會讓我們對工作的不滿持續累積,覺得「都是工作害我不能去玩的」。 「與其惆悵地翻著行事曆,想著什麼時候能請長假,不如從請個半天假開始,創造一個完整屬於自己的下午。」 君婷老師也補充,就她的經驗而言,請平日會比假日好。畢竟多數家人朋友可能也都是假日才有空,所以假日多半會需要陪伴他們,「利用平日假期完整自己,假日就練習當個配角,學習完整他人。」 迷思二:旅途中絕不該工作? 「我也曾經這樣想過,回想起來,我發現越把旅行當成逃避工作、壓力、關係等各種東西的手段,越會在過程中不停倒數計時,覺得疲憊甚至在越接近旅程結束的時間,越感到憂鬱煩躁。」關於迷思二,君婷老師這樣回應。 她表示,雖然自己現在是自由工作者,在時間安排上有相對大的彈性,但卻不會完全把旅行和工作切開,甚至更常是刻意設計幾場「帶著工作的旅行」。 為何一樣是在旅行中工作,過去會盡可能避免,現在卻刻意這麼做?她分享,差異或許來自「對時間的掌控度」。以前會認為上班已使盡洪荒之力,難得休假就該把時間全留給自己,不然好像有請假跟沒請假一樣,還白白浪費了珍貴的時間,而現在每分每秒都靠自己掌控,則認為旅行和工作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需刻意切割。 「可能對我來說,以前的旅行像是試圖得到某種平衡的手段,而現在,旅行本身就已經是目的。」她這麼補充。 對於工作時間多少會受限於公司規定的上班族,她也建議撇開逃避心態,與其刻意切割又因為工作很難真的置之不理而氣惱,不如練習妥善規劃時間,刻意設計或長或短、或近或遠的「工作旅行」。 (訪談結束後不久,正在規劃新課程的她就帶上工作設備,到離家不過四十公里的山上展開一周的工作旅行,她說這是「準備進入下一個重壓階段的策略性緩衝」。) 雖然深深感受到旅行的放鬆與轉換狀態效果,但君婷老師在採訪尾聲也補充說明,真正重要的或許不是旅不旅行,而是面對難免心累的生活,我們能否找到適合自己的狀態轉換方式。如果你光想到要自己踏上旅行就已經壓力爆表,那麼可能這個方式並不能讓你進入休息的狀態,而有其他更適合你的選擇。 該怎麼找?她蓋起平板表示,試著多創造一些在能接受範圍內的特殊體驗,並感受自己做完哪些事後,能夠得到新的能量或變得平靜,「它未必要是很大規模的、很花時間的,哪怕你只是下班換一條路線走、看一場以前不曾選擇類型的電影、在家附近找個飯店住一晚,製造一小段完整屬於自己的時間,搞不好都會有出乎意料的休息效果喔。」
December 9, 2023
Amazon 廣告策略經理 Jessica 專訪|你也有個看不到人、就不放心的老闆嗎?遠端工作者該如何搞定愛 Con-call 的老闆?
2020 年開始,Covid-19 疫情席捲世界,病毒的高傳染力讓遠端辦公成為常態。然而由於地區文化的差異,部分亞洲的遠距工作者反應,他們時常得面對無意義的進度會議、頻繁的在線檢查,甚至不時的電話打擾,都讓工作節奏被打亂,工作進度也因此受到拖延。 更糟糕的是,這種無時無刻被監控的感覺,讓人工作起來壓力倍增。 Jessica 目前在知名電商亞馬遜工作,擔任廣告高級銷售策略和營運經理,負責廣告業務的數據分析以及策略規劃,曾在疫情期間,遠端工作長達兩年,並且在中國、台灣、美國的企業都有過遠端辦公的經驗,因此,我們特別邀請她來分享自己的觀察以及如何適應亞洲的遠端辦公文化。 「亞洲的企業,大多比較偏向流程導向。」 Jessica 說美國的工作文化很偏向責任制,只要你能在時限之內把任務完成,主管與老闆其實不太在意你上班時間是否在線上。舉例來說,Jessica 分享了在美國遠端工作時的一個情況,她有一位同事每天上班時間會有一到兩個小時不在線上,因為她去接孩子放學,甚至有時在接送的過程中碰上塞車,不在線上的時間會更久。 但在亞洲的工作文化中,即使你能在按時交出成果,管理者還是希望你在工作時間待在位置上,讓他們能隨時 follow 你與專案的狀態。 換句話說,在遠端工作時他們會期望你能夠一直保持在線上,即使通訊軟體不必一直處於通話狀態,但仍要保持在線的狀態,因為這樣他們才能確保你真的在解決問題。 「過去在辦公室的時候,我們每周會召開一次進度會議,但是開始遠端辦公後,主管便提議將進度會議改為每周一、三、五召開。」 Jessica 認為,一般來說,大多數亞洲國家的企業都偏向流程導向,這樣的趨勢源自亞洲的領導者對於員工的信任不足,他們認為只要不在主管的監管下,就一定會偷懶。 即使是在亞洲的外商公司,或是在亞洲工作的外國主管,在亞洲文化的影響下,仍舊會希望看到員工在工作時間乖乖待在一個空間內 on call。 因此,如果你的企業很常開類似進度會議、或是老闆或主管很常向你詢問專案進度、甚至藉故視訊與通話,那就是非常流程導向的行為。 對於流程導向的企業來說,遠端辦公可能會面臨到主管或老闆頻繁詢問進度,導致工作上的監管與干擾。那麼,我們該如何降低這種情況呢? 首先,我們就得先了解管理者過度詢問的行為,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不信任的源頭,來自於資訊的不透明 前面有提到,很多亞洲公司會採用流程導向的原因,是高位者對基層的不信任,而這股不信任感,其實是源自對資訊不透明的焦慮。 在辦公室工作時,主管或老闆可以隨時找到你,隨時與你確認工作進度以及目前的成果是否符合他們的期待。 然而遠端辦公時,由於無法面對面即時交流,因此容易讓他們對於進度失去掌控感,害怕專案因為員工的偷懶而延遲,或者直到最後階段拿到成品,才發現成果不合期待,不僅前面的努力白費,後面修改的成本可能也很大。 因此,為了彌平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感,管理者才會想要頻繁地召開會議,確保自己能得到最新的資訊,萬一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困難,彼此可以立即溝通和處理。 所以,如果想要降低管理者的干擾,緩解資訊不透明的焦慮便是當務之急。那該怎麼做呢?「主動回報」會是一個比較好的做法。 主動回報的要點與架構 主動回報指的是,你可以在平常的進度會議之外,再準備一份「工作進度與成果回報」,這份報告的時間以週為單位,定期以信件的方式寄給主管,如果覺得太正式,也可以用訊息告知。 回報內容必須包含三個重點: 1.本週已完成的專案 這部分主要是對本週成果的簡單回報。我們可以討論自己在本週解決了哪些問題,完成了哪些任務。如果有結案單或數據報表,可以一併附在信件中,供主管查閱。 2.本週正在推進的專案 在這裡,我們可以稍微提及本週正在進行的任務進度。不必詳細到每個任務完成了多少百分比,但可以提及自己目前進展到哪個階段,以及是否有需要主管提供協助的地方。 如果遇到困難或有壞消息,我們也可以在訊息中說明情況,例如,如果專案時程延遲、客戶增加要求、或是數據核對出現誤差等情況,我們可以讓主管知道。 這樣,主管會知道我們不會單純報喜不報憂,也能知道該如何提供幫助。 3.下週準備進行的事項 最後,我們可以向主管說明自己接下來打算進行的任務。如果有需要資源,也可以在此時提出,讓主管知道。這樣不僅可以讓主管了解工作進度,也能提前規劃資源分配。 建立安心感形成良性循環 或許看到這邊,你會有點疑惑:「老闆都已經會主動召開會議詢問了,為什麼我還要主動回報?」 雖然每天都會開進度會議,但這類會議通常涉及整個部門,大家輪流報告自己每天做什麼。然而,這種流水帳的報告,老闆不見得全部都記得。因此,我們每週的回報,實際上就像是個人每日進度會議的會議紀錄,具有整合資訊的價值。 此外,主動回報雖然看似增加了工作量,但在遠端工作時卻提供了塑造自我形象的絕佳機會。 當你每週主動提供專案進度時,不僅可以減少領導者因資訊不足而產生的不安全感,還能讓他們對你產生「持續解決問題」和「持續創造價值」的印象,時間一久就會產生信賴感,當有更好的機會出現時,他們自然會先想到你。 實際上,無論是遠端工作還是在辦公室,管理者對於資訊的焦慮一直存在。然而,在遠端工作時,由於無法看到員工的工作情況,這種焦慮可能會轉變為懷疑,進而產生緊迫盯人的行為。但是,如果我們選擇主動提供資訊以彌補這種資訊落差,那麼他們對我們的監控力度自然會減輕,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December 7, 2023
英語口說教練 Mei 專訪|想要邊工作邊旅行,卻擔心沒預算?「低預算」如何數位遊牧?
許多人踏上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是憧憬著一邊工作,又能一邊四處旅遊,但大多數人遲遲不敢踏出第一步,就是擔心沒有預算。今年 37 歲的 Mei (郭美杏)靠著數位遊牧與極簡旅行,依舊能夠環遊世界,或許她的經驗,可以給預算不多,但也想嘗試數位遊牧、四處旅行的你一些參考! 至今已經去過 42 個國家、數不清城市的 Mei,在五年前也是一個上班族,在美國的英語學校擔任英語教學與數位行銷的工作。但原本就很喜歡背包旅行、懷抱著環遊世界夢想的她,說服老闆讓她遠距工作,開啟了數位遊牧之路。 一開始,Mei 以月薪大約三萬元台幣的收入,就踏上旅程。Mei 一天可能工作四到六小時,剩下的時間就慢慢探索一個城市,她可能在澳洲認識當地的野生動物,或是去到在印度參加朋友的婚禮,花一個月深度體驗印度生活。去年至今,Mei 就去了台灣、澳洲、紐西蘭、印度、泰國清邁、美國洛杉磯等地方。 兩年多前,Mei 甚至創立了自己的英語教學品牌,線上教授英文,只要有電腦與網路,全世界都可以是她的辦公室。 許多人嚮往透過數位遊牧,和 Mei 一樣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探索世界,但內心總有百百種擔心,尤其「預算不多、沒有穩定收入,該怎麼旅行?」是大家最常見的問題。 不過,早已是資深旅行家的 Mei 說:「大家都一直在聊工作、收入這一塊,但很少人在聊旅行這一塊。其實如果你已經會旅行,收入這一塊的壓力會蠻小的。」 「會旅行」不是代表你要很會玩,而是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在食衣住行育樂上,懂得如何用更聰明、省錢的方法長久旅行。 開始之前,先為旅行留下時間與預算 在開始踏上數位遊牧,甚至談論怎麼一邊工作,來支應自己的生活與旅遊花費前,Mei 強調,還是要想清楚自己選擇數位遊牧,是想要得到什麼? 每個人選擇數位遊牧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些人選擇數位遊牧是一邊有持續的收入,支撐自己長久旅行,有些人可能是追求自己想要的工作方式等等。 但 Mei 提到,在數位遊牧的旅程遇到了很多人,有些人雖然想要環遊世界,同時一邊卻又想要賺很多錢,或是割捨不下工作,將旅行不斷延後,或是犧牲了旅行的時間,但投入工作時,又總是不斷分心,於是最後兩頭空,整個旅程的品質都不太好。 「如果你想要環遊世界,那請一定要撥時間去給旅行,」Mei 強調,若旅行是你數位遊牧的目標之一,就將旅行當作一個重要的項目去管理,排入自己的日程中,不管你給予旅行的時間多或少,最重要的是依照你數位遊牧的目的,平衡工作與旅行的比重。當你規劃好一定比例的時間、預算投入旅行,更能放心的享受旅行。 跳脫金錢侷限,聰明窮遊 當想好自己開始數位遊牧的初衷與預算,假如你的數位遊牧目的,是想要到各國遊歷,就可以開始思考如何用有限的預算旅行。 在旅行剛開始,Mei 依靠遠端工作,一個月的收入大約三萬多元台幣,就算後來接案,或現在開始創業,創立線上的英文教學品牌,收入有提高,但她知道若想要長久的旅行、去更多的地方,勢必就得用更聰明省錢的方式旅遊,也就是「窮遊」。 「許多人會想我要有錢了,才可以去旅行,但我很早就知道這是不對的,因為很多體驗都是不用錢的,」Mei 說,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Mei 有許多省錢妙招。 一般來說,旅行最大的花費可能在交通與住宿,但一直以來,Mei 就將支出壓到最低,甚至完全不花錢。 在住宿上,Mei 選擇沙發衝浪、住便宜的青年旅館,甚至主動向旅館提議自己是否可以用打工換宿、打工換餐,來省下住宿費、餐費。 在交通上,Mei 也透過搭便車的方式,去往各地,省下車資。也因為數位遊牧的人沒有時間、工作地點限制,因此可以選擇便宜的長程巴士或火車通勤,並在上面工作。在飛往不同國家時,也會透過 Skyscanner 或 Google Flights 等網站,比較機票價格,並選擇冷門時段飛行。 甚至在飲食上,Mei 也曾響應「共享剩食」的運動,去許多超市、麵包店拿還可以食用的「即期品」或是「過期品」,只要上網搜尋該城市與 Food sharing 關鍵字,就可以得到該城市相關的「共享剩食」資訊。 Mei 還有許多的省錢的方法,她笑說:「你敢去嘗試新的東西的話,有時候錢真的不是問題!」 若是剛開始預算有限,也可以從比較便宜的地區開始,好比說東南亞的城市,其中泰國清邁就是許多人的首選。 降低物慾,重視無價的人生體驗 Mei 每次的旅行,都只背著一個背包,就踏上旅程,也會將物慾降到最低,不花錢購買不必要紀念商品等等。反而選擇親近大自然,也特別重視與人的交流,這些都是免費卻無價的體驗。 每到一個新的城市,Mei 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依據自己的興趣,在 Facebook 上搜尋當地的健行、寫作、語言交換等等的社群,認識當地人或是在當地生活很久的外地人,和這個人一起去探索這座城市的人事物。有幸的話,還能與這個人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 同時,為了擺脫金錢的侷限,Mei 也勇敢嘗試搭便車、沙發衝浪等等,這些帶給 Mei 的人生體驗,也讓 Mei 格外珍惜。她說:「如果說你付了錢,買一個旅遊行程,等於將人與人都隔開。」就算我們來到異地,還是很難與當地建立更深的連結。 像是在美國,Mei 與同行友人搭便車前往下個目的地,就認識了一個很友善的車主。在 Mei 還沒找到住所時,還無償提供自己的露營車,給 Mei 與友人暫住。不過深入了解對方後,才發現對方過去是位毒癮者,後來戒毒後成為一位討債人員。雖然聽起來有點可怕,但對車主而言,這不是什麼不能大方分享的職業,而他的慷慨與友好,至今都是 Mei 的旅程中,印象深刻的回憶之一。 許多人會擔心來到異地,這樣搭陌生人的車、住陌生人的家或是與陌生人出去玩,不會有危險嗎? Mei 笑說,旅行一定會有風險,但不管是搭便車、沙發衝浪等等,其實危險性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高。「當旅行久了,其實就蠻會看人的,」 Mei 提到,當遇到一個人,自己還是會先透過言談、行為判斷這個人的安全性,同時她並不會去特別危險的地方、做危險的事,許多時候也會有同伴同行。隨時保持警覺,遠離覺得危險的人事物,其實危險性很低的! Mei 興奮地細數者未來還想去的地方,明年要去探索中南美洲,等到了夏天再去蘇格蘭,學習一直以來都很嚮往的威士忌文化。全世界 190 幾個國家,至今已經走過 42 個國家的 Mei ,仍感嘆著世界之大,擺脫物質與金錢的限制,Mei 的數位遊牧的環遊世界之旅仍在繼續下去。 如果你對 Mei 的數位遊牧故事感興趣,歡迎參考 Super Mei Travel!
December 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