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28 posts

Podcast 「數位遊牧誌」|專欄作家讀者太太:創業與工作不是只能二選一,何不試試看「業內創業」!

「我覺得大家在思考創業這件事時,不一定要用二分法去看,人生不是只有一個選擇,為什麼你一定要放棄現在的工作,才能創業呢?」 當我們聊到如何給那些有創業夢想,卻因為擔心創業後收入不穩定而猶豫不決的上班族朋友一些建議時,筆名讀者太太的 Moja 這樣回應。 而之所以會給這樣的建議,正是因為這是 Moja 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業內創業是源自求生的本能 經營自媒體「讀者太太在英國」的 Moja,有五個不同的身分。她不僅是一位在英國具有十年豐富經驗的資深行銷客戶經理,同時也是一名專欄作家,在 2019 年,她更進一步創立了自己的公關公司,並在 2022 年開展自己的職涯教練業務。除此之外,她還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Moja 說自己過去並未考慮創業,或許是因為在台灣的職涯環境相對穩定,所以自己在台灣工作時,一直都是認份的上班族。 然而,來到英國行銷公司的第一年,碰上了公司大規模的裁員,這件事徹底地翻轉了 Moja 的認知。 當時的她並沒有被裁員,但這次的經驗卻她受到極大震撼,發現原來在歐美國家,這樣大規模的裁員其實是常態,所以或許是求生的意志, Moja 開始思考自己萬一被裁員後該怎麼辦,為了確保有養活自己的能力,才開啟了 Moja 的斜槓與創業之路。 「從那時起,我認為我在人生中做出的最正確的決定,就是開始經營自己的粉專。」 在還沒踏入行銷公司之前,Moja 擁有五年的記者經驗,再加上自認從小就是喜歡寫作的人,因此 Moja 開始寫起了粉專,分享自己在英國的所見所聞。雖然一開始經營粉專沒有錢,也沒有業配,但 Moja 卻做得很開心,也慢慢地吸引了一些想要來英國工作的粉絲。 這些人雖然希望在英國工作,但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可能遇到了一些問題。因此,Moja 開始分享自己在英國找工作的經驗,並訪問在英國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希望藉由分享這些資訊,幫助粉絲在職涯路上更加順利。漸漸地,開始有粉絲會諮詢她的建議,也有出版社詢問是否可以把這些經驗集結成冊,為她開啟了職涯教練與作家這兩條路。 而在訪談的過程中,認識了許多的創業家,也讓創業這個念頭悄悄地在 Moja 心中種下。 2019 年,Moja 發現自己的公司並不喜歡接華人的案子,一來是不懂華人文化,溝通起來很麻煩,二來時差也是必須要克服的問題,因此只要與華語世界有關的案子,基本上 Moja 的公司都會選擇拒絕。 而這也讓她看到了商機,覺得既然公司不要接,那自己懂行銷、懂中文,何不自己來試試看?因此 Moja 決定註冊公司,在維持本業工作的同時,也開啟了自己的事業。 業內創業給自己帶來的改變 「自己創業之後,我發現時間就是金錢絕對不是一句口號。」 Moja 分享,自從開始創業以來,她最大的體悟就是對時間成本的掌控。 因為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時間來完成,所以她會特別謹慎地規劃自己的時間。畢竟,時間就是收入的來源,這也能幫助自己成為一個更有效率的工作者。 Moja 開玩笑地說,自從她開始創業以來,她都會提早上線參加公司的會議,這樣的行為甚至讓她的主管感到壓力,表示因為她的提早,自己也不能遲到了。 還有一項改變,是因為收入來源的拓展,所以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動能更具平常心。 Moja 說開始經營個人品牌後,即使面對公司的裁員,自己也能以平常心應對。因為知道現在的這份工作,只是收入來源之一,即使突然間斷掉,她還有其他的現金流。 甚至,當創業的收入逐漸超過本業收入時,她在與公司談判時也更有底氣。Moja 分享,由於她的職涯教練業務日益繁忙,自己希望能抽出時間處理這一塊,因此她開始與公司談判,希望能將合作模式從全職轉為兼職。 業內創業的美麗與現實 當我們談到如何開始業內創業時,Moja 指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追求。有些人可能追求穩定的工作,並在下班後從事如追劇等休閒活動,這些選擇都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並不一定需要業內創業。 然而,Moja 笑稱自己是一個勞碌命,只要一閒下來就會感到恐慌。因此,當她看到身邊有許多創業家在工作的同時,也在經營自己的事業,她就會想要效仿他們。 因此,Moja 認為在開始業內創業之前,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個性。 接著,Moja 提到,想要業內創業,就必須做好有所犧牲的覺悟。 因為一旦你開始業內創業,你將必須犧牲許多事情。例如,她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看電視了,因為根本沒有時間,而且陪家人出去玩的時間也大幅減少,甚至非常感謝自己的先生幫她處理了很多家庭的事物,讓她可以沒有後顧之憂。 因此,Moja 也說,想要業內創業,時間管理也非常重要。 因為你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周七天都進行高強度的工作,這樣只會讓自己很快耗盡,必須要主動給自己設立一個界線,讓自己好好休息。Moja 就說她曾經因為不間斷的工作,導致自己後續有兩個禮拜都處在燃盡的狀態。至此之後,她每周至少會有半天到一天,就是單純躺平,或者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去想工作,讓自己可以好好充電。 關於更多建立界線的具體概念,可以參考這篇文章:Amazon 廣告策略經理 Jessica 專訪|在家工作如何克服拖延症?設定「停止線」讓自己好好下班! 最後,面對很多人都認為創業必須放棄本業的人,Moja 給了自己的想法,她認為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一定得放棄 A 才能做 B,而是時間比例分配的問題。可以像她一樣先從兼職做起,一開始先將 80% 的精力放在本業工作上,20% 放在斜槓的項目上,等之後營收上來了,再將比例變成 50%、50%,慢慢地降低對其中一方的依賴。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以及 Moja 在遠端工作與業內創業得到的體悟,歡迎參考「從一張白紙到唯一華人客戶經理!讀者太太在英國「斜槓創業」學會的 3 件事!」一文。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Moja 在遠距工作方面的經驗,以及業內創業的真實甘苦談,歡迎收聽《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4:創業?上班?我都要!職涯選擇不是只能二選一|專欄作家 讀者太太 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4, 2024

匈牙利商資深技術客服 Han 專訪|住屏東老家,領國外薪水!我如何遠端工作,同時實現自己的繪畫夢?

講到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或遠端工作,很多人快速會聯想到的關鍵字之一,就是「自由」。有人利用這份自由玩遍世界,目前在匈牙利一家科技公司擔任資深技術客服(Senior Technical Specialist)的 Han,則因著這份自由,在追尋自己的夢想上更有餘裕。 遠端替國外公司工作的日常是什麼模樣?如何幫助他更有餘裕地實現繪畫夢?視訊鏡頭另一端,人在屏東的 Han 談起他的經驗。 平時朝九晚六跨國工作,年度實體聚會彷彿「見網友」 Han 分享,雖然在家工作,但他每天仍保持規律作息,大約早上九點開始工作,午休後一路工作到晚上六點。作為公司在亞太區唯一的員工,因為時差問題,所以主管特意讓他不必參加公司會議,也因此工作中多數時間,他都是獨立作業,處理來自團隊與客戶端的需求。 他表示,比起過去在台灣、日本待的公司,目前這家匈牙利公司給予員工很大的自由度。老闆更曾說過,他不管員工在哪、幾點工作、工作多久,只要能把份內工作做好即可。 「不過公司對我們有絕對的信任,我們也不能辜負上司的信賴,必須達到該有的成果。」Han 表示,為了回報上級的信任,以及在遠端工作模式中與團隊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在份內工作之外,他也會主動「做更多事」。 舉例來說,當歐洲同事需要和日本客戶開會時,具備日文溝通能力的他會主動協助翻譯;或者,他也會主動設計完整課程,協助新客戶在試用期階段,能更快上手公司的產品等。 在享受自由的同時,Han 也分享跨國遠端工作會碰到的挑戰。其一是溝通的即時性。當整個團隊都在同一個辦公室工作,有什麼問題可以立刻當面溝通,但當整個團隊四散在全球,溝通只能仰賴線上工具,當對方沒有即時看到訊息並回覆,他能做的就只有耐心等待。 他補充:「這也牽涉到我覺得遠端工作很重要的特質,那就是自主性要夠高、能獨立作業。」他說自己的公司其實「炒人」不手軟,先前有兩位組裡的同事被開除,在他看來就和「工作不夠獨立」有關。 遠端工作的另一個挑戰,就是人際溝通與合作。以 Han 來說,除了偶爾的會議時間,他幾乎都是一個人工作,不會與同事、客戶有太多互動。「因為我對這方面(社交)需求還好,所以這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我知道有些人可能很需要和人有互動,那這可能就要特別列入考量。」 (Photo from iStock) Han 也提到,雖然平時與同事的互動不多,但為了維繫團隊情誼,每年公司和部門幾乎都各會有一次實體聚會,並且由公司補助機票和住宿。例如去年二月時,他到布達佩斯參加部門聚會,九月、十月時也參加為期約一週的全公司聚會。 「二月小組聚會的時候,我第一次見到我的組員,當時我第一個想法就是:『哇!你這麼高啊?』畢竟平常都是透過視訊,你也不知道他是高是矮。」平時都在線上見面的同事忽然出現在眼前,他笑著說真是新奇的感覺。 「遠端」讓時間安排有彈性,工作之餘熱愛學畫、旅行 許多數位遊牧者會妥善利用時間彈性來四處旅行,但在 Han 的生活中,因為不必頻繁移動,所以他投入自由時間在自己多年來的興趣:繪畫。最早學過電腦繪圖,後來在疫情期間,也學了一年的素描及一年的水彩,目前每個禮拜四的下午,則是他的油畫課時間。 他興奮地展示自己剛替朋友的寵物畫好的肖像,也聊到自己最早的職涯目標,其實就是製作自己喜歡的遊戲,所以才早早就開始學畫。雖然後來因故離開遊戲業,但現在卻也因為遠端工作,得以更自由地調配時間,相對容易發展興趣。 Han 也分享,一開始學畫是基於興趣,但隨著在畫室與老師、同學的互動增加,他發現這也成了他生活中主要的社交管道,「前面有講到,我工作上不太有機會和人實際互動,學畫讓我有一個真實的社群可以交流。這也是我後來花時間發展興趣的原因之一。」 Han 的畫作。(圖/Han 提供) 在發展繪畫興趣之外,Han 也會不定期安排旅行。 去年除了赴匈牙利兩次參與公司與部門聚會,他也去了美國、日本與歐洲多國旅遊。尤其在歐洲時,他也走訪了許多博物館與多位藝術大師生前居住的城市,滿足自己對於藝術的愛好。雖然旅遊的頻率不如其他四處漫遊的數位遊牧者高,但在這個工作/生活模式中,他仍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步調。 談起目前生活,Han 說雖然遠端工作有其辛苦之處,但他自己很喜歡且能適應這樣的模式。 過去在日本、台灣的工作經驗中,他因為一些因素長時間倍感挫敗,甚至還曾壓力大到長皮蛇,「當時長在胸口附近,所以工作時不時會痛一下,好像心臟被壓迫,真的很痛苦。」但現在,他建立了相對穩定的生活秩序,既能妥善完成工作,也不需犧牲個人生活。 Han 遠赴畫家穆夏出生的農村小鎮,欣賞他離世前的其中一幅大作。(圖/Han 提供) Han 赴奧地利欣賞畫家克林姆畫作「吻」,並造訪其工作室。(圖/Han 提供) 有日、台、匈企業工作經驗,語言及人脈是求職重點 Han 大學畢業後透過校內徵才博覽會,赴日本當程式工程師,待了五年的時間;後來回台灣到 Appier 擔任技術客服工程師;接著又加入目前這家匈牙利公司。 回顧一路的職涯歷程的同時,他也分享不同國家的職場文化。例如在日本,公司裡非常重階級,除了見到前輩一定要打招呼,新職員剛「入社」時,每天還要提早進公司,替辦公室的加濕器加水,讓前輩們能有最舒適的工作環境。 但也因為方方面面都講求規矩,他在那段時間被訓練得做事極有條理,「有些工程師其實不擅長溝通,但因為在日本那段時間受到的訓練,我能夠理解程式工程師的邏輯,並將之轉換成非技術人員也聽得懂的溝通語言。」 在現職的匈牙利公司,同事則非常注重 Work Life Balance,上司會主動提醒部屬「今年有多少假還沒請」,多數同事也經常是「請好請滿」。他說:「我自己比較奴一點,工作這麼久,去年才真的第一次請了一個月的假去旅遊!」 另外,相較日本與台灣的同事,匈牙利同事的情感表達也更直接,能夠更大方地讚美他人,這除了讓他越來越有自信,也試著以同樣的方式與同事互動。 對於有意和他一樣爭取海外職缺、讓自己有更大機會能體驗遠端工作的工作者,他也建議考量兩個關鍵面向:語言能力及人脈。 即便不需要與同事面對面溝通,在海外企業工作仍需要與外語進行工作討論,也因此,語言能力其實非常必要。而以 Han 的現職來說,因為工作上還需以日文服務日本客戶,所以英、日文皆流利的條件,對於 Han 爭取現職更是加分項。 在語言學習上,學日文三年即通過 N1 檢定的 Han,也分享自己從大學就愛用的學習方式:「因為我喜歡看動畫,所以我就去找中日雙語字幕的動畫來看。逐漸在腦海裡建立日文的語感。」 而在人脈部分,Han 則表示,他除了第一份工作是仰賴大學徵才博覽會,其他包含現職在內的工作,全部都仰賴人脈介紹。想拓展人脈,除了經營 LinkedIn,他也建議無論你目前是在台灣或海外企業,都可以積極參與和海外接洽的機會,或者爭取外派,「相對來講,在那邊的人一定可以獲得比你更多的當地工作資訊!」 (關於經營 LinkedIn 的實用眉角,歡迎參考大人學線上課程《V036 LinkedIn 經營全攻略:建立個人品牌,拓展國際人脈,讓外商工作找到你》) 他也補充,自己現在這個在匈牙利公司的工作,也是因為上一份工作與日本團隊合作,一位日本同事後來加入現職公司,並替他內推的。 對於嚮往海外工作的讀者,Han 建議往這兩個方向努力,在訪談最後,他也分享自己先前求職時考量的一個面向:「我的資歷對目前這份工作來說,其實是有點 Over Qualified 的。因為我想要更多的自由,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走往遠端工作的過程中,這或許也是讀者能放在心上的事。 求職時善用人脈並考量能力需求、工作時掌握要領並妥善規劃工作/私人時間,Han 得以兼顧職場表現與個人興趣。他也提到,之後若要換工作,也會以能遠端工作的選項為優先。如果你也想嘗試數位遊牧,不妨將 Han 的經驗談當作接下來努力的方向,或許有朝一日,你也能和他一樣,在其中建立你自己最舒適的生活樣貌! 想了解更多工程師求職經驗,歡迎參考 Han 的 Medium 想欣賞更多 Han 的繪畫作品,歡迎參考他的 Instagram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 (@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6, 2024

Podcast 「數位遊牧誌」|吳爾芙輕珠寶房秋瑋:你想活成怎樣的自己?「回歸自己」打造出來的事業才能打動人!

「我們很常講,等到以後,我就要幹嘛幹嘛,但很可能根本沒有以後。所以,現在我想為自己勇敢一次。 」Whomfor 吳爾芙輕珠寶飾品的創辦人房秋瑋說。 三年多前,房秋瑋離開高薪、主管職的外商公司,創立 Whomfor 吳爾芙輕珠寶飾品。 在外人眼裡,房秋瑋是一個厲害的職場女強人,過去一路從基層業務做到全國業務主管,在美妝、精品、時尚品牌都待過,但在光鮮亮麗的背後,卻也承受了莫大的競爭與壓力。 房秋瑋提到,自己曾連續半年,都在廁所裡面吐,但卻不敢出聲音、害怕被發現,只能等到眼睛沒有紅了,面紙擦一擦,再走出廁所,若無其事地補妝,再繼續回到崗位上。 「別人看你都是光鮮亮麗,但承受這些痛苦的人是我,我發覺到名聲什麼的真的還好, 重點是每天活成什麼樣,是你自己承擔。」身心俱疲的房秋瑋意識到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於是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與工作,房秋瑋決心創業。 創業的三年多來,房秋瑋也曾因為疫情大受打擊,甚至踩到許多創業地雷,如今吳爾芙慢慢站穩腳步,同時她也在過程中慢慢找到了「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邀請房秋瑋分享她創業背後的故事,也給想要創業、或是在職涯迷失的你,一些建議。 創業不要越級打怪,一步一步來! 很多人心裡都有一個創業的夢想,想要一個理想中的公司、店面,排場、規格都要做到最好,但那些可能不是做生意最優先的事情。 過去在外商公司,房秋瑋習慣資源豐富的工作環境。於是剛開始創業,房秋瑋就將規格拉好拉滿。 不僅租了 A 級辦公室,聘了一些員工,買了大金庫存放飾品,還使用一個 75 元的紙袋等等。但好巧不巧,在剛創業不久,就遇到了疫情三級警戒,當人們沒有人際社交的聚會,飾品的需求自然下降,才剛創立的珠寶品牌直接受到衝擊。 房秋瑋最後只好打掉重練,回歸到一人模式,回到自己家中,一人分飾多角,客服、包裝、出貨、營運全部包辦。 房秋瑋笑說︰「創業,還是要一步一步來。」在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事業時,不躁進,先把基礎打好,未來再慢慢升級品牌都還來得及。 房秋瑋也建議,想要創業的人,最開始的第一步,先不要離職,可以在主業上,先撥一點時間斜槓。好比說你想要開電商,先利用下班有空的時間,在蝦皮、momo 上先當賣家試試看。 這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例如,你想要開設品牌 IG,那該如何經營社群、下廣告等等。你也可以體驗一下,這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房秋瑋在創業的過程中,也不斷地找尋自己。 「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這一段話,來自於 20 世紀初的英國作家吳爾芙,在她名著《自己的房間》,感動了房秋瑋,也成為她創立 Whomfor 吳爾芙輕珠寶飾品品牌的核心思想。 我們大部分人不管在職場或生活,總是在意他人的眼光、外界的評價。但房秋瑋經歷了過去競爭激烈的外商工作,到現在創業尋找自我,她體悟到,沒有人可以來告訴你什麼叫做完美,因為每個人的完美都不同,每個人想要的人生都不同,我們不用跟別人比較與競爭,自己也可以更自在。 經營品牌也是如此。 Whomfor 吳爾芙輕珠寶飾品不會因為市場競爭,就隨意迎合大眾市場,就算成本較高,她也堅持製作敏弱肌戴了不會過敏的飾品,製作過程也追求環保,甚至免運門檻,房秋瑋都有自己的想法,目前吳爾芙是 1000 元免運,許多人會問她為何不直接 399 元免運,更能吸引客人? 「因為我也在篩選我的客戶,」房秋瑋說,她將 TA 設定明確,就是現代的白領獨立女性,重視打扮,喜歡閱讀、投資、關注時事等等,而這也正是房秋瑋的樣貌。 成為自己品牌的代言人,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客群。 大人學創辦人 Bryan 也在訪談中提到,創業不要一昧的盲從,聽別人說這個很夯就去做。思考「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先找到自己,從自己出發,這樣打造出來的事業創造才能打動人。 如果你對房秋瑋的創業故事有興趣,也想知道更多創業背後的眉眉角角,歡迎收聽《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3:成為自己品牌的代言人,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客群|吳爾芙輕珠寶創辦人 房秋瑋 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9, 2024

接案藝術工作者 FUN 專訪|在旅行與藝術間遊走,我如何管理工作與生活,提升競爭力?

「數位遊牧,讓我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和節奏來安排生活,不用等到退休才能做想做的事。」剛滿 30 歲的 Fun 說。 Fun 是一名藝術工作者,在藝術行政和藝術研究的專業領域已經有五、六年的工作經驗。她曾經參與大型的 2022 Mattauw 麻豆大地藝術季,2023 馬祖國際藝術島。她也曾參與地方美術館的研究計畫案,研究藝術家的生平和作品。在這些案件中,她曾擔任策展人、專案經理和講師等不同角色。 像 Fun 這樣以接案為主的藝術工作者,在業界不算少見。平時她大多在家或咖啡廳工作,有時會隨著藝術節的專案,飛往各地。很多人對數位遊牧邊工作邊旅行的生活心生嚮往,但是對 Fun 而言,最重要的是她可以保持心靈和生活的自由。 但追求工作與生活「自由」並非想像中容易,為維持案源穩定、提升競爭力,又該怎麼管理生活、精進自己,都是身為數位遊牧者的一大考驗, Fun 是如何做到的呢? 追求「工作」自由,如何讓自己在接案中保持穩定與競爭力? 數位遊牧者想要工作自由,對於接案而言,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保持案源穩定。 接案關鍵 1|保持人脈 Fun 分享,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人脈」。 Fun 最初的案件是來自於大學時期參與的計畫案的合作對象,而每一個案子中都會認識新的夥伴,透過人脈的累積,接案機會也會變多。 Fun 的同行中有許多人會積極經營個人品牌,拓展陌生客群。而 Fun 較常是透過熟人互相介紹。她認為保持交友狀態,不吝於與他人交流,會讓對方意識到「原來你會這個!」,也是拓展新計畫的一種機會。 除了原先的案主,有時候工作中遇到的同行或受訪者,也可能成為新的案源。 想要保持案源穩定,Fun 也點出,最重要、也最基本的還是踏實地完成每一次的案件,當合作夥伴能夠信任你、肯定你,人脈就能慢慢地累積。 接案關鍵 2|溝通能力 為了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在接案市場中獲得優勢。Fun 還特別點出了接案工作者「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當你與業主都能有效溝通,做出的成品也夠符合業主需求,甚至能夠引導需求不明確的業主釐清目標,這樣的溝通技巧,都能讓業主對你更加信任與加分。 Fun 也分享了自己的溝通技巧,包含: 1. 從談話釐清需求目標 明確目標確實是一項挑戰,可以試著釐清整體脈絡,例如該項計畫出現的原因?有哪些人參與?除了目標以外,有什麼感興趣的部分嗎? 比起把案主當作「甲方」,單純追問計畫目標,有時把目光放回案主身上,詢問對方自身對計劃案的期待,期待做些什麼?期待拓展什麼視野?即使不確定目標,但從案主自身的關懷,計畫目標也會越發清晰。 2. 將概念視覺化和文字化 具體的參考資料,有助於確認彼此的概念,也有助於案主想清楚自己的需求。例如,「有歷史感的設計」有許多種呈現方式,尋找相關示意圖片,確認彼此對「歷史感」的理解。此外,會議前也可以列出議程,提前確認討論目標和事前應準備的資料和想法,有助於提升會議效率。 3. 確認工作範圍和細節 以展覽而言,許多工作內容都是邊做調整,但可以幫業主預想整個流程,包含主題、目標、時間、受眾、預算等等。和業主從中討論工作範圍,或是否需要另尋其他配合人員,例如行銷、木工團隊等,也有助於案主評估薪資和人力的合理性。 4. 保持彈性與共識 無論是研究或展覽計畫,時常隨著訪談資料加入、新觀點產生或是預算困難等,需要調整計畫方向。因此保持彈性,隨時與團隊確認先前的假設/目標/工作模式等是否需要調整,是工作重要的一環。 追求「生活」的自由,如何進行個人管理? 接案、數位遊牧的生活,提供更有彈性、更自由的時間。有些人會一邊旅遊、一邊工作,但 Fun更喜歡將「旅遊」時間昇華,在旅遊當中也能夠學習和提升工作視野,精進自己。 譬如 Fun 在參與台南大地藝術季水計畫後,她去了紐西蘭旅遊,拜訪當地美術館與河流作品相關的典藏展,這個展覽深化了她先前參展的工作經驗,讓她學習不同展覽的策展方式與主題。 Fun 在參與馬祖藝術島的專案時,也曾在馬祖住上一兩周。除了工作必要的訪談和場勘之外,還可以看海和享受當地美食,更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有更深的認識,而這些都為她的工作帶來養分。 平時, Fun 也常利用彈性的時間,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或自己有興趣的活動,持續累積自己的藝術專業。 不過,雖然數位遊牧生活看似美好, Fun 也提醒,時間管理非常重要。平時,Fun 的工作幾乎都是在家、咖啡廳或圖書館完成的,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會拖延。 為了控管自己的進度,她會透過訂下開會時間,或交稿日,讓自己有時間壓力,在期限內完成。甚至,她曾經為了和夥伴互相鞭策,約定好一起住進朋友的空屋,每天早晚一起用餐互相問候之後,就開始各自投入工作。 此外,Fun 也說:「保持彈性,讓自己在任何情境中都可以工作,是接案工作的必備要件。」像是她也曾在出國旅行時,利用機場候機室的吧台,趕在登機前完成工作。 給有志從事藝術研究領域工作者的建議 如果身為藝術工作者的你,也想投入接案,Fun 認為近幾年在地文化興盛,研究台灣美術史或當代藝術範疇的機構增加,無論是地方型美術館或大型藝術展覽活動都日漸蓬勃,工作機會較以往更多。 Fun 會建議有心想從事藝術工作的朋友,不妨早點開始建立個人品牌,透過臉書、部落格或IG發表藝文心得或評論,將有助於建立自己的客群,為未來職涯加分。 – 本文由 曾佳琦 投稿刊出 Fun聯絡方式:sandy61114@gmail.com 曾佳琦聯絡方式:centrum1104@gmail.com 文字工作者,喜愛人物採訪、文案和出版企劃,期許自己的文字可以為這個世界帶來溫暖和美好。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場)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4, 2024

Podcast 「數位遊牧誌」|商業智慧分析師 Angel:數位遊牧對升遷不利?快看我的 4 個「遠端」向上管理心法

「我每天早上大概六點到八點去衝浪,回來大概九點開始工作,到下午五、六點。下班就去海邊看夕陽,或和朋友 Hang Out。假日會去附近的島嶼潛水,或衝浪衝更久,因為平常可能只衝兩個小時。」 聽 Angel 聊起每日作息,很多整天都待在辦公室的上班族可能覺得如夢似幻,但在她將近兩年的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生活中,這只是再平凡不過的日常。 從「外派」開啟海外職涯,新冠疫情後踏上遊牧路 Angel 大學畢業於公共與政策學系,本來和多數同學一樣,以考公職為職涯目標,但在考前,一位老師建議她可以同步應徵其他工作,以確保就算沒考上仍有收入。 「考前 50 天,我收到了一份台灣公司的 offer,是要外派到上海工作的。」儘管父母有些反對,本就熱愛旅行、想把握機會出外闖到的她決定接下這份工作。 在上海生活期間,她說自己彷彿從零開始,雖然語言相同,但大至社會文化,小至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這類過去沒用過的服務,她都悉心學習和體驗。 後來新冠疫情在中國大陸多處爆發,她開始思考「工作地點彈性」議題,決定自學程式技能,亦成功轉職到目前任職的新加坡商,擔任 BI Analyst。目前旅居過的城市,包含中國海南、印尼峇里島、泰國清邁、以及台灣的宜蘭和台東等。 至今已有近兩年遊牧經驗、遇見不少「遊牧夥伴」的她也補充,除了程式技能,數位行銷、SEO 操作、教練或顧問服務等,也都是相對有機會能遠距工作的職業選項。 熱愛衝浪的 Angel 在遊牧時常「靠海而居」。(圖/Angel 提供) 自由背後需要自律,不進公司更要做好向上管理 遠距工作賦予 Angel 更大的生活自由度,但 Angel 坦言,這也代表著她需要更自律,才能確保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現穩定。 她舉例,因為熱愛衝浪,所以她經常選擇住在能衝浪的城市,在那邊的很多朋友可能是自己創業,隨時想衝浪都不成問題,但她畢竟還是個「上班族」,也因此需要考量會議時間、工作進度。並不如很多人想像的,成天全然自由。 除了善用 Google Calendar 妥善安排會議與工作時間,Angel 也特別提到遠距工作中,管理與老闆和同事關係的重要性。 「因為是全遠端嘛,你沒有辦法見到同事老闆,所以要怎麼更有效率或讓老闆安心 ,覺得你的工作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然後讓同事覺得就算不在辦公室,你也是能及時溝通的人,這個在工作上需要特別注意。」 怎麼做?她分享幾個做法: 1. 頻繁回報進度,讓老闆能放心 不在老闆眼前,如何讓他知道你有在做事?一個好方法就是頻繁且主動地回報。 Angel 舉例,很多人習慣平時埋頭做事,到任務截止日時才交出成果,但在遠距工作中,這很容易讓老闆「不確定你都在幹嘛」;比較好的方法,其實是經常跟老闆回報工作進度,甚至遇到什麼問題,也可以提出來。 在 Podcast 節目中,Bryan 對此也補充,「主動回報」不只在遠距工作中很重要,在一般面對面的工作模式中,同樣能讓老闆更清楚知道你的工作狀況,對你建立相對高的信任。 2. 即時回覆訊息,保持工作效率 即時回覆來自同事、老闆的工作訊息,也是在遠距工作中管理職場關係的重要眉角。否則,當人不在辦公室、訊息又總是隔很久才回覆,他人自然會懷疑:「你是去哪打混摸魚了?」 3. 做好會議紀錄,減少溝通成本 比起面對面一起工作,遠距工作的溝通相對麻煩,甚至偶爾還會有時差問題,導致無法即時溝通。因此,Angel 也建議可以透過做好會議紀錄,讓每次討論的結果都有地方能查找和確認,降低溝通需求、也減少溝通成本。 4. 視訊開啟鏡頭,持續累積信任 Angel 最後提到,很多人在視訊會議時,可能因為害羞或其他原因,會選擇關閉鏡頭,僅以聲音「現身」。但其實在幾乎無法當面見到同事的遠距工作中,把握視訊會議「見面」是聯繫情誼和信任的重要方法。 Angel 也分享,在剛開始遠距工作時,她因為跟某個同事僅以文字溝通過、不了解對方性格和溝通習慣,所以產生了一些誤會。此後也才發現,相較之下,約個視訊會議不僅能讓討論更有效率,更是「真正」認識同事、累積情誼和信任的好機會。 遊牧怎麼交朋友?生活開銷大嗎?峇里島生活揭密! 除了工作上的體悟,Angel 在 Podcast 節目中也分享了她在峇里島的生活。 「我目前人在峇里島 Uluwatu 的一個 Homestay,民宿主人是印尼人。」Angel 提到,民宿主人常熱情地介紹民宿裡的人們互相認識,而且其他人大多也都是數位遊牧者,或入住相對長時間的旅客,久了大家也開始會相約衝浪。透過住宿,她結識了來自巴西、西班牙、以色列、菲律賓、德國和俄羅斯等國的好朋友。 不過 Angel 也補充,個性偏內向的她剛開始遊牧生活時,其實在交友方面備感吃力。 原以為一定要讓自己外向、參加派對,才能交到朋友,於是即便覺得累,仍硬是參與這類聚會。但後來,她發現透過「共同興趣」來認識朋友,不僅更輕鬆,雙方也更自然會有話題聊、還能一起出遊。這也成為她後來主要結交朋友的方式。 至於很多人關心的生活開銷,她分享,目前民宿房租每月換算新台幣約一萬兩千元,餐費一天則約新台幣三、四百元,算一算其實和在台北生活差不多。 不過還得額外算上旅費,以及每 60 天需出國 「Visa Run」(也就是出境一趟,再回峇里島重新開始計算旅遊簽證限期)的費用。但薪資扣除開銷,目前她每個月仍能存下一些錢。 在訪談尾聲,Angel 表示,自己非常享受數位遊牧,之後即便要換工作,也會盡量讓自己持續能持續這樣的生活型態。 而針對有意開啟遊牧生活的聽眾,她也鼓勵先審慎評估自己是否適合 / 想要這樣的生活型態;若真想推進,再來搜尋能遠距的職缺(可參考文章前段提到的程式、數位行銷、顧問服務等工作類型),或提升職缺需要的能力面向,讓自己能逐步實踐夢想! 如果你想了解該從何自我評估起,以及 Angel 在遊牧路上得到的生活體悟,歡迎參考「商業智慧分析師 Angel Chen 專訪|數位遊牧的價值不在到處玩,而是「選擇」自己要的生活模樣」一文。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Angel 在遠距工作方面的經驗,以及遊牧生活中的真實甘苦談,歡迎收聽《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2:在峇里島數位遊牧可以天天衝浪嗎?心中理想面對現實考驗,該如何平衡?|Angel 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6, 2024

Podcast 「數位遊牧誌」|「雷蒙三十」侯智薰:不要只學馬斯克、賈伯斯,想提升效率先對自己做「實驗」!

你是否覺得生活日理萬機,好多待辦事項撞在一起,時間永遠不夠用,也常常忘東忘西?你是否也覺得市面上的軟體工具一點都不好用,或是不知道該如何善用它們? 自媒體品牌「雷蒙三十」的創辦人侯智薰(Raymond、雷蒙),或許是我見過最系統化、最井井有條、甚至是最「科技」的數位遊牧者(或稱數位游牧者,英文為 digital nomad),好比說,用 Notion、ChatGPT 或是大大小小的電腦軟體,來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並有效管理,電腦桌上、住家也有多樣智能設備,來優化生活。他將「數位」兩個字,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 甚至,隨便問侯智薰,2016 年整年的花費、哪一個項目花費最多?或是五年前某份合作資料放在哪裡?只要打開電腦,他就可以立馬在大量資料中找出解答。 侯智薰回想起過去,大學時因為要自己賺學費與生活費,他開始接案當自由工作者,但在白天他還是一個學生,一天 10 個小時需要考試、上課,在時間有限,事情又這麼多的狀況下,侯智薰開始「系統化」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三年前,侯智薰創立自媒體品牌「雷蒙三十」,分享自己許多提升工作效率、自我管理等方法,以及各種數位工具開箱等等的內容,深受讀者喜愛,甚至所開的線上課程「Notion 訓練營」,累積破萬的人報名。 侯智薰笑說,其實自己記性非常差,他能如此有系統、有效率地管理自己的工作與生活,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與方法!尤其,身為數位遊牧者,當你對於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有更高的掌握,就更需要好好管理自己的生活。 那什麼是對自己最好的工具與方法呢?本篇整理給你! 第一、怎麼做最有效率?不如實驗看看! 很多人想提高自己的生產力與效率,會學習成功人士的做法,但卻覺得這些方法都不好用。 舉例來說,你可能看到媒體報導 Mark Zuckerberg,或是 Steve Jobs ,他們因為早起,而有很好的生產力與效率,於是效仿這些成功人士的做法,嘗試早起,但卻總是做不到,或總感覺昏昏欲睡,反而效率更差。 侯智薰強調:「你不用跟著主流的方式去走,而是要個人化!」 侯智薰大學時,就聽說過「早起比較有生產力」的說法,但這是真的嗎?他選擇自己先做嘗試! 他用一個月實驗,自己每天都早上七點起床,另一個月,每天晚上三點睡,早上十點再起床,然後每天記錄自己的工作心情、專注度等等。結果,他發現自己根本就是個夜貓子,晚上時更能夠進入心流的狀態,「早起比較有生產力」並不適用在自己身上,而他也找到了最適合自己工作的時段。 侯智薰建議,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你可以去實驗、去記錄,而不是跟著主流定義「應該要怎麼做」,或是成功人士會做的方法! 你也可以參考侯智薰撰寫關於「生活黑客」的文章,更了解該如何建立適合自己的系統化生活。 第二、選擇工具的關鍵,就在於「目標」 很多人會用工具,例如 iPad,或是許多管理生活的軟體,來管理生活大小事,但常常用了就半途而廢,或是覺得不好用。 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又好用的的工具?侯智薰建議,你可以先用一張白紙,記錄一整天從白天起床到晚上睡覺,過程中你都做了什麼事。可能像個工作流程圖或是心智圖,不用畫的太複雜。接下來,你可以檢視一下自己的一天。 選擇工具的關鍵,可以從你的需求與想達到的目標出發。 好比說,早上你喜歡看網路文章,你總是會開很多的分頁,想要好好管理自己的頁面與資料,這時你就可以使用管理工具,或是 RSS 將不同網站的資訊去做整合。 「找到每個工作或生活的需求是什麼?然後再去找對應的工具,我覺得這是一個最起始的解決點!」侯智薰說。 不然,當你的工具太多,你還得去記得 A 工具是什麼, B 是什麼。只會讓混亂的生活,更加混亂。「你的腦袋,是用來解決問題、用來思考、用來創作,而不是用來記東西、承載這些資訊!」侯智薰說。 去蕪存菁多餘的東西,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並使用適合自己的工具與方法,可以幫助你建立更系統化的生活。 如果你對於雷蒙的數位遊牧故事,與系統化管理生活的方法感興趣,歡迎收聽《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1:相比於上班族,自由工作者更需要建構個人專屬系統,才能長久兼顧收入與自由|《雷蒙三十》侯智薰 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1, 2024

旅日工作者 Jenny 專訪|想到日本工作,日文要很好嗎?日文好就有優勢嗎? 日本職場實況分享!

有求職網站調查,有高達九成五的上班族會想在農曆年後換工作,而在這群人當中,有八成五受訪者表示,會考慮到海外工作。其中,又有四成的人首選是日本。 然而,想要到日本工作,需要什麼樣的技能呢?日文一定要很好嗎?有需要 N1(註)嗎?因此,我們特別邀請了在日本有將近五年工作經驗的 Jenny 來分享她的看法。 日文重要,但重要的不只日文 「如果是一般日本企業的話,我覺得日文好並不一定代表你就有絕對的優勢。」 Jenny 認為要在日本工作,語言能力確實重要沒有錯。然而,如果你只擅長日語,卻缺乏其他專業技能,如設計、會計、電腦相關技能或跑業務等,那麼在日本找工作可能會相對困難。即使有工作機會,大多數可能會是旅館、餐飲、櫃檯接待或商品販售等服務業的職位。 因此,如果你只有語言能力好,而又想當白領上班族,那你將面臨的,可能會是選項較少,職缺競爭較激烈的狀況,年齡、國籍與文化差異也恐將成為你求職的劣勢。 所以, Jenny 表示想要來日本工作,有一項語言之外的專長還是會比較吃香。「像是我就知道有一些在日本工作的外籍工程師或外商企業員工,他們完全不會日文,甚至是來日本才開始學50音,但平時因為公司內都用英文溝通,所以工作也沒有太大的影響。」 「只是,如果你想要在日本的本國企業工作,那會說日文只是『基本』。因為公司內人人都說日文,甚至社內其他外籍員工也幾乎都會說日文。 日文就是公司內日常溝通的基本通用語言,所以你光是『只有日文說得好』而已的話,在日本的公司裡並不是什麼特別厲害的事。 反過來說,如果你有個能做得特別好的一技之長在身,或是工作能力強、績效高、人緣好,那麼即使日文說得稍微破一點,大家也通常都會很包容你。」 Jenny 分享了她找到日本工作的經驗。當初,一家日本公司找到她,那時她還未取得 N1 資格。然而,由於她過去在台灣的工作以及日本打工度假中累積了許多與日本相關的經歷,這使得一家剛在台灣設立分公司不久的日本公司透過台灣的徵才網站發現了她,並詢問她是否有興趣來日本工作。 雖然 Jenny 在被錄取後順利取得了 N1 資格,但她也表示,如果沒有過去工作經歷上的累積,她可能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跟自己「日語說得流不流利」並沒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Jenny 還認為,來到日本工作後,她發現要在日本工作和生活,並不一定需要 N1,其實日常生活上 N2 就已經足夠了。 只是,如果你擁有 N1 ,那麼在日本的外籍人才求職市場上還是會加分,因為有些日本企業對於外籍人才就會開出需要有 N1 的條件門檻,若是你沒有 N1 的話,有可能進不到面試,書面審查就被刷下來。 因此,雖然擁有 N1 不一定是必要條件,但它會成為你履歷上的加分項,讓你在日本的求職選擇上更加寬廣。 換句話說,日語溝通是基本能力,而 N1 資格則是加分條件。然而,真正能讓你脫穎而出的,是除了日語之外,你是否擁有其他的職場技能。 日文與專業技能,也會影響你的簽證的長短 「技術、人文知識、國際業務」這個種類的就勞簽證,是多數台灣人在日本工作最常見的簽證。這種簽證有 1 年、 3 年和 5 年三種有效期,但具體能獲得哪種長度的簽證取決於日本「入國管理局」的發放,無法自行選擇。 簽證雖然可以更新,但如果只獲得1年效期的簽證,則需要每年都花時間辦理相關手續,這會比較麻煩。 還有一種是「高度專門職」簽證,這是為了吸引優秀外籍高級人才留在日本工作而設立的簽證。申請這種簽證需要根據「高度人才簽證計分表」來評估學歷、工作經驗、年收入、年齡、研究成果、日語能力等因素,只有當總積分達到70分以上時,才能申請。 這種簽證的特點是統一有效期為5年,如果總積分達到 80 分以上,那麼工作 1 年後(且申請時間點的積分仍維持在 80 分以上)就可以申請永久居留權;而如果積分 70 分以上,則工作 3 年後(且申請時間點的積分仍維持在 70 分以上)即可申請。 由於 Jenny 擁有日文檢定的資格,並且在去日本工作前已經在自己的工作相關領域累積了一定的年資經驗,加上碩士學歷的加持,種種因素幫助她在積分上達到了申請高度專門職簽證的條件,除了簽證的審查時間大幅縮短,同時避免了每年為了更新簽證而需要密集辦理手續的麻煩,更重要的是,有機會比別人花更短的時間就能申請到永久居留權。 延伸閱讀:日本工作簽證 Q&A!簽證種類、申請方式、打工度假轉工簽等 10 大問題一次解 要去日本求職不難,但絕對不是等天上掉下來的機會 「只有你平常多累積,機會下來時你才接得住。」 Jenny 認為,找到日本的工作其實並不困難,難的是能不能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工作。她提到,台灣有許多專門媒合日本求職的公司,並且會定期舉辦日本就業博覽會、赴日求職座談、前輩經驗分享交流等相關活動,甚至台灣有些大學也會和日本企業合作,舉辦徵才講座。 因此,如果你具備語言能力,並且有意願到日本工作,這些資源可以提供你很大的幫助,前提是你自己要先想清楚自己「去日本工作」追求的是什麼、想做什麼樣的工作。 有很多人只是把「去日本工作」當成目標,並沒有仔細思考自己到底要做什麼樣的工作,因此到了日本之後,發現自己僅有「日文好」這一項優勢,然而在一個人人都說日文的國家,這項優勢並不能給你多少職場競爭力。 Jenny 分享了,她能有機會在日本工作,其實是源於過去的各種累積。「我覺得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機會,也都是來自於過去一點一點小小的累積,最後在某個時刻回過頭來,變成人生路口上巨大改變的契機。」 她說,當初並沒有一定要來日本工作的想法,但因為在工作中持續累積自己的經歷和能力資本,並定期更新履歷,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才讓她在人力網站上被急需人才的日本公司發現,進而有機會來日本工作。 然而, Jenny 也強調,這樣的機會並不是隨便都能撿到的。如果沒有前面的那些累積,這樣的機遇也不會主動找上門,或是即使機會就擺在那裡,自己也未必就能抓得住。 因此,她建議,如果真的有心想要來日本工作的人,除了日文能力之外,找到一個自己擅長或有興趣的領域,並持續深化專業技能或相關的工作能力、資歷,這樣當機會來敲門時,你才能把握住。 備註 N1 為日文檢定等級,分為 N1、N2、N3、N4、N5 五個級數,N5 最簡單,N1 最難。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9, 2024

商業智慧分析師 Angel Chen 專訪|數位遊牧的價值不在到處玩,而是「選擇」自己要的生活模樣

「我在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的過程中遇到很多特別的人,像在海南的時候我有個北京朋友,他整年可能就工作半年而已,冬季他在滑雪場做行銷,其他時間都待在海南衝浪。」在我露出驚訝神情的同時,視訊畫面另一頭的 Angel 接著說:「對,我當時也覺得『哇,這樣也可以啊?』」 目前於新加坡企業擔任商業智慧分析師(BI Analyst),Angel 是個資歷約兩年的數位遊牧者,熱愛衝浪的她除了旅居過宜蘭和台東,也曾在中國海南、泰國清邁與印尼峇里島等城市生活。 受訪的幾個禮拜前,她揹著大背包獨自踏上嚮往已久的斯里蘭卡;受訪的當下,她則已回到她口中的「遊牧中繼站」峇里島。 聊起遊牧生活,她笑著說自己本來就熱愛旅行,所以雖然有朝九晚五的正職工作,而且工作內容還不輕鬆,但她仍在旅居各地的生活中過得非常開心。 不過,隨著旅行經驗越來越豐富、接觸到的人越來越多,她發現這份開心其實不只來自旅行本身,再向下探究,更是因為數位遊牧創造了比過去更大的空間,讓人能更自由地「選擇」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別被「遊牧」一詞侷限,生活模樣可以很多變 講到「數位遊牧」,很多人常有一種誤解,覺得是不是一定要到處跑,那才算是遊牧? 但在 Angel 看來,我們其實不必被用詞侷限,標榜自由的遊牧生活有著各種可能性。「像有些人喜歡頻繁變換地點,覺得很有新鮮感,或像我喜歡在一個地方待久一點,可能花幾個月深入旅行,也有些人雖然可以去旅遊,但他選擇待在台灣,偶爾想去旅行再去。」在她看來,這些通通都是選項。 也有人會想,數位遊牧是不是代表著收入會降低?畢竟我們過去認知中「成功」的白領階級,似乎都是待在裝潢現代、窗明几淨的辦公室,而不是到處跑來跑去?對 Angel 來說,答案也未必,在遊牧狀態中透過掌握正確的職場策略,獲得和過去相同或更高薪資的大有人在。(想了解 Angel 的數位遊牧職場策略嗎?歡迎收聽《大人的 Small Talk》人物訪談) 當我們這樣建立對「數位遊牧」的理解,也就不難想像:它指的並不是單一一種「最棒」的生活方式,而是讓人真正開始思考自己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並且做出選擇和實踐。 不只在海邊生活,Angel 也在海邊遠距工作。(圖 / Angel 提供) 「甚至,開始遊牧也讓我看到更多種生活的樣貌,對自己的生活可以有更多想像。」目前以旅居各地為生活主體的 Angel 補充。 她說明,自己大學一畢業就到上海工作,在快步調的大城市中,過去她對於人該追求什麼生活的認知就和多數人一樣,「比方說要在科技大廠或互聯網公司工作,賺很多錢,被升到很高的職位......」 但開啟遊牧生活後,她在旅途中遇見許多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國家的新朋友,她一一點名:整年只有冬季會在滑雪場打工,其他時間都在海南衝浪的 A、辭掉旅遊業工作到台東開民宿的 B,以及從西班牙大老遠搬到印尼,只因喜歡峇里島生活的 C...... 「以前我會覺得生活只有一種方式,但現在我發現其實有各種可能性。而且專注於職涯也好、專注於自己的興趣也好,只要工作收入可以支撐你要的生活,那就是最重要也最好的了。」Angel 說。 選擇總伴隨「代價」,接受現實找解法 雖然在遊牧過程中收穫不少,但多數時間都在旅行的 Angel 也坦言,每種選擇都會伴隨著代價。對她來說,目前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代價有二: 因為在一個地方通常最多停留幾個月的時間,所以較難建立穩固的新關係。 因為長時間不在台灣,所以和本來的朋友容易變得較少聯繫。 不過針對這兩個代價,經過近兩年的摸索,現在她也發展出一套自己的因應方式。以建立穩固的新關係來說,她逐步減少自己並不擅長和喜歡的交友方式,也就是類似派對的熱鬧場合一次跟一大群人聊天,改從興趣「衝浪」切入,結交志同道合的夥伴。不只能結伴衝浪,也比較有機會累積深度的互動和情誼。 她也分享遊牧過程中的難忘經歷:「去年我在峇里島過 30 歲生日,和一個西班牙室友一起去潛水,室友帶了手寫板下水,上面就寫著:Happy Birthday Angel。」如今回想起來,她還是非常感動,沒想到隻身一人的遊牧路上能交到知心朋友,還以這麼驚喜的方式替她慶生。 西班牙室友在水中給 Angel 的「生日驚喜」。(圖 / Angel 提供 ) Angel(前排右一)在峇里島與來自俄羅斯、德國、紐西蘭和澳洲等國的室友們合照。(圖 / Angel 提供) 至於第二個代價「和本來的朋友聯繫減少」,她的因應方式則是回台灣時多把握和朋友相聚的機會。畢竟長大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主動邀約重要的朋友,會比被動等著別人聯繫還更實際。 怎麼理性做「選擇」:5 個自評面向 + 6 個遊牧地點考量 衡量工作條件許可之後,若你心裡也有和 Angel 相似的遊牧打算,她提供了五個你可以進一步思考的面向,包含: 1. 我適合什麼樣的旅行 / 生活方式:是頻繁移動?在一個城市待幾個月再移動?還是多數時間待在台灣,偶爾才旅行? 2. 我是否能獨立生活:我能自己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如洗衣、煮飯等等)嗎? 3. 我獨旅的能力如何:我能獨自解決旅行中的各種問題嗎?我的語言能力夠嗎?語言能力不夠怎麼處理? 4. 我有獨處的能力嗎:「一個人」的狀態會讓我覺得很難受嗎?或我能夠樂在其中? 5. 我能以什麼樣的方式交朋友:我喜歡參加社交活動嗎?或在旅途中我打算如何交朋友? 需注意的是,這五個面向的意涵並非「我做不到,所以我不能去遊牧」,而是我們可以依據自己適合或想要的遊牧型態,評估相應的能力需求;若目前還達不到需求,我們可以怎麼增強或調整旅行 / 生活方式? 若部分面向你不確定,比方說因為沒有獨旅過,不確定自己是否具備獨旅能力,或者是否享受獨旅過程,那麼不妨以最小幅度(像是來場短期旅行)來測試看看。 除了出發前的評估與加強,對於如何選擇第一個遊牧地點, Angel 也分享自己的做法:「我覺得最優先的是,我會先確定我對這個城市感不感興趣?這裡有沒有我想探索的地方?」再來,則接著評估網路穩定度、物價、治安和簽證(包含申請難度與能待多久)等。 這些資料在 Nomad List 這類遊牧網站都可以找到,或者你也可以透過「城市」、「數位遊牧」等關鍵字來搜尋。 「除此之外,時差也很重要。」Angel 分享,她其實也很希望能到歐洲遊牧,不過考量到目前工作還需要頻繁與新加坡同事合作,若處在不同時區會不太方便,於是暫時還把這個願望放在心裡,留待未來能實現。 聊起未來,Angel 說:「我覺得遊牧生活帶給我很大的快樂,我不可能永遠待在現在這個工作,但我會找方法保持這個我喜歡的生活形式。」 對於想嘗試遊牧卻遲遲還沒行動的朋友,她也以燦爛笑容鼓勵「就去做做看吧!」畢竟她目前擁有的快樂,也正來自兩年前那個,摻雜謹慎和一點衝動的「選擇」。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Angel 的遊牧生活樣貌,也歡迎追蹤她的 Instagram。

March 12, 2024

華語教師甲思敏專訪|走出辦公室從零開始,我如何成為華語教師走遍世界

「Hello,我是甲思敏!」打開鏡頭,甲思敏在螢幕上,充滿精神地向我揮手。 看到她現在的樣子,任何人大概都很難想像,幾年前的她,曾經也只是另一個迷惘的上班族。如今,她已經成功轉型,現在靠著在線上教華語,以及當華語老師的教練為業,過著走遍全球旅行的「數位遊牧」生活。 這段轉型的路,甲思敏是怎麼走的?這一切,可以從一趟旅行開始說起。 「接下來的人生,我想複製旅行的美好體驗!」 幾年前,甲思敏替自己安排了一趟「機車環青海湖」的旅行。迥異於台灣的風景,讓她暗暗在心裡下定決心:「接下來的人生,我想繼續複製旅行的美好體驗!」 然而,當時有正職在身的她,並沒有無限的休假,可以讓她馬上展開下一趟旅行。事實上,就連去青海湖的旅行,都是她努力累積休假,才換得的成果。 「出發前我以為十五天假應該很夠了,可是旅行的過程中我卻發現:『老天你在開我玩笑吧!十五天假哪裡夠用啊?』」 轉型階段一:50 種數位遊牧機會怎麼選?用天賦熱情,找出未來的可能性 正當甲思敏絞盡腦汁,努力思考怎麼樣才能更接近四處旅行的理想生活的時候,她想起以前曾聽過,國外有一群過著「數位遊牧」生活的人,他們在世界各地旅行,並靠著網路事業賺到的財富,來支付大大小小的花費。 好不容易找到一點方向,甲思敏馬上打開 Google,查遍各種可以讓自己也過上數位遊牧的方法。最後,她找到了一張列著 50 種可以數位遊牧工作的清單,「於是我就用刪去法,根據我會什麼、不會什麼,開始慢慢縮小範圍。」聚焦到最後,「線上語言老師」這個選項,吸引了甲思敏的注意力。 持續參與人本教育基金會活動的經驗,加上本就喜歡英語,也早已具備能和外國人日常溝通的能力,讓「教學」成為甲思敏眼中值得一試的選項。可是,「會說華語」跟「能教華語」明顯是兩回事,沒有相關背景的她,該如何跨過兩者間的隔閡呢? 完成華語文師資班的學業後,甲思敏獲得了一個到墨西哥僑校任教的機會。(圖/甲思敏提供) 轉型階段二:善用官方資源,想好退路勇敢出海! 甲思敏坦言,那時的她也很茫然,「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就上網搜尋,只要是能跟『華語教學』沾上邊的東西,我就都去試試看。」 後來,她找到了台大的「華語文師資班」,甚至還找了語言交換夥伴,替自己累積更多「教華語」的實戰經驗。這些努力,最後也都沒有白費,課程結束後不久,甲思敏便到了到墨西哥僑校,當華語志工老師的機會。 「我那時候也沒多想,就帶著十萬塊的存款和一張單程機票,就飛去墨西哥了。」聽起來好像全憑一股衝勁,但甲思敏其實早已仔細盤算過。 「我是有稍微想過,用當志工的方式出國,就不需要煩惱住宿的問題。這十萬塊錢,扣掉回程的機票,我就當做旅費,看看能在當地生活多久。」甲思敏接著說:「就算最後把錢花光回國,大不了我也能住家裡,然後去附近的 7-11 打工呀!」 所幸,最糟的情況並沒有發生。志工計畫結束後,甲思敏出色的表現,讓她得到留任的機會,而她也一口答應下來,興奮地打算實踐在異鄉工作、四處遊歷的生活。 轉型階段三:打開鏡頭前進線上,實踐「數位遊牧人生」 不過,僑校正式老師的生活,並沒有甲思敏想得那樣美好。一週得上六天課,課後還得繼續備課、做教材的日子,讓甲思敏忍不住在內心裡質問自己:「我是到國外了,但我怎麼好像只是換個地方,繼續朝九晚五的生活?」 幸運的是,那時她有位好友,剛好就是位在線上教英語的老師。在好友的幫助下,甲思敏很快就在線上語言學習平台 italki 上辦好帳號,迎來了她的第一個學生。僑校教華語的經驗,幫助她精準掌握學生的痛點,還能很有效率地配合學生程度,提供客製化的教材。 漸漸的,隨著她的教學時數快速增加,甲思敏的學生也飛速成長,賦予她能到不同國家間工作 / 生活,享受「數位遊牧」人生的餘裕。 對於那些也有心想開啟數位遊牧生活的人,甲思敏有 3 大建議。(圖/甲思敏提供) 先行者的 3 大建議,數位遊牧更近一步! 聽完她的故事,我向甲思敏問道:「如果有個上班族,來向你詢問轉型成數位遊牧生活的指南,你會給他哪些建議?」 甲思敏稍微想了一下,分享了以下三點: 1. 直奔目標 「我曾跟另一位背景相似的線上華語老師聊天,我們都一致認為:當初應該直接在線上教華語就好。」甲思敏首先表示:「當年我也跟很多人一樣,以為想教華語,必須要先有相關學歷或證照,才有資格開始教。」 但實際上,線上學習語言的學生們,反而更看重老師的「教學時數」和「評價」,因此對新手老師來說,早點開始教課才是重點。至於相關學歷和證照,頂多算「加分選項」,老師也不會因為沒有相關背景,就被平台拒絕,「我的學生也從來沒問過我有沒有相關學歷、證照,大家都是直接來聯繫,接著就開始討論學習動機、目前程度和上課方式之類的問題。」 也有的新手老師會顧慮,要在線上教外國人中文,是不是代表我必須能講一口逼近母語者的英文? 這點甲思敏倒不這麼認為。在她看來,只要你能自在地用任何一種外語清楚溝通(約等同 CEFR B1),就已經具備開課的能力了。 「所以,我現在都告訴來問我建議的人,你就先試,再根據結果來加強不足的地方就好。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你需要先開始,才能變得很厲害。」 2. 不要被規劃綁住 甲思敏的第二個建議,是「不要被規劃綁住」。她提到,另一個大家常有的迷思,就是以為要先存一大筆錢,才能開始數位遊牧。但甲思敏認為,當一個人不斷地在做規劃,最後就只會停在規劃這個階段,永遠不會出發。 尤其是對那些已經有一點接案經驗,或者正在遠距上班的人來說,「只要你做好『大不了就OO的準備』,並且預備好能在當地生活兩、三個月的生活費,跟來回的機票錢,就能出發了。」 就像甲思敏自己,當初也僅帶著十萬塊旅費,和「最糟就回 7-11 打工」的決心,就飛往墨西哥了。「我現在甚至覺得,就算旅費減少半,我搞不好還是能在墨西哥活得很好。」甲思敏笑著說。 另一個甲思敏建議大家別光做計畫的原因是,更多工作 / 接案的機會,只有在正式展開數位遊牧生活之後,才有機會碰上,「要是你都只待在台灣,這些機會哪裡會找上門呢?」 3. 數位遊牧和旅遊不一樣 甲思敏的最後一個提醒,是希望大家分清楚「數位遊牧」和「旅遊」間的差別。 「旅遊」是純粹的玩樂,因此大家的行程,幾乎都會被各式各樣的景點給填滿;可是開始數位遊牧後,「工作」依舊是重要的一環。真實的數位遊牧人生,可能沒有如大家想像般 Fancy。 「所以請別訝異有些熱門景點我沒去過,或者是我沒法告訴你,哪些飯店、網美店我最推薦,」甲思敏略帶無奈地說道:「因為那不是我的目標。我的目標是在不同的國家生活,如果你想問哪裡有超市、哪裡可以上瑜珈課,這些我反而比較能幫上忙。」 這也是她始終鼓勵大家「早點出發」的原因。哪種形式的生活最適合你,不親自試過,很難找出答案,提早上路,才會讓你擁有更多探索和試錯的可能性。 此外,早點出發也會讓你有更多簽證選擇。大部分數位遊牧者,都是靠「觀光簽證」進出國境,但缺點就是能待的時間有限;如果趁年輕出發,你將有機會申請普遍有嚴格年齡限制的「打工度假簽證」。一旦成功,就能在心儀的國家,一口氣待上 1-2 年,擁有更多自在探索異國文化的機會。 展望自己接下來的職涯旅途,除了繼續滿足內心對「旅行」的渴望,甲思敏也推出了教大家該如何展開數位遊牧生活的線上課程,並且提供教練服務,幫助更多人打開「線上華語老師」這扇大門,展開數位遊牧人生。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的話,我接下來的目標,可能就跟我的 Podcast slogan 一樣吧!」甲思敏充滿自信地說道:「我希望可以幫更多人,『跳脫原本的生活思維,找到自己的生活滋味』!」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16, 2024

Podcast 「數位遊牧誌」|「佐編茶水間」佐依:花時間擔心,卻什麼都沒做,成功率就是絕對的零!

你有想過自己理想生活的樣貌嗎? 許多人總是抱怨著自己朝九晚五的生活無聊、不自由,但卻從未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樣,或是知道自己嚮往某種生活,卻很少踏出步伐、著手行動去改變。「理想」嘛!有時候就是想想,因為我們覺得這太難做到,或是自己無力改變現狀。 但這一次來到「數位遊牧誌」的受訪者 Podcast 「佐編茶水間」的主持人佐依(Zoey),靠著「大膽試錯」,實現自己理想生活的樣貌。 大學畢業前,佐依就以「遠端工作」做為職涯目標,一路從半遠端、全遠端,在台灣、韓國公司工作,最後搬到美國創立個人品牌。 現在的她居住在美國,是一個自媒體創業家,在個人品牌「理想生活設計」、Podcast 「佐編茶水間」,分享「經營個人品牌、遠距工作、設計思考」相關的內容。也出了兩本書《啟動遠距工作,設計你的理想生活》、《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分享自己遠端工作、數位遊牧的心路歷程,每個月的收入達到六位數。 佐依回憶,想要實踐數位遊牧、遠端工作其實不容易,過程中跌跌撞撞,但她引用 Elon Musk 所說的話:「如果你不試的話,那個成功率就是絕對的零。」而佐依就靠著「行動」,找出更多職涯的可能性。 你沒看見,不代表機會並不存在 大學時,就讀服裝設計系的佐依,因為念的是夜間部,白天就在公司體驗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那時的她就知道自己不太喜歡待在辦公室被限制的生活,不斷思考自己未來遠距工作的可能。 大四時,佐依就先從「接案」出發,嘗試以自己「設計」的專業,幫案主設計 Logo、網頁等,確認自己真的喜歡這樣彈性的上班模式。然而,接案仍然會面臨案源不穩定的問題,於是步入社會後,佐依把目光放在台灣公司是否有提供遠端工作的職缺。 但在台灣,遠端工作真的可行嗎?畢竟台灣真的很少有公司可以遠端工作,尤其是在八年前,遠端工作還未像現在那樣盛行。 佐依說:「這東西(遠端工作)在台灣不流行,不代表它不存在!」 過去,曾在紐約實習的佐依,在美國看到遠端工作的文化,知道這類遠端工作的機會,多半出自於外商與新創公司,於是在台灣,佐依先從這兩個方向尋找。 這段時間,佐依一邊打工、接案,一邊找工作,但事情卻沒有想像中順利。她還是面對到一個現實的困境,就是以自己「設計」的專業去找遠端工作,並沒有那麼簡單。 不想因為現實因素妥協的佐依,沒有放棄,反而思考了不同可能性。「山不轉路轉嘛!」佐依笑說,她盤點自己的其他技能,一直以來,她都很喜歡寫文章、喜歡觀察新知,也經營部落格一段時間,決定將內容行銷也納入選項。 最後,佐依終於在台灣找到一間旅遊新創公司內容企劃的工作,一周可以有幾天遠端工作,後來也幸運地在 PTT 找到一間韓國公司,可以兼職當全遠端的視覺設計師。 佐依表示,雖然當時沒有完全的正職遠距工作,可是至少她先用自己的行動證實在台灣找遠端工作並不是完全不可能。 如果什麼都沒有做,就是一個絕對的零 2017 年,佐依因緣際會跟隨另一半搬到了美國,佐依與韓國公司協商,從兼職轉為正職工作,最終實踐了嚮往已久的全遠端工作。 但故事並沒有到這裡結束,這時,佐依開始了另一個嘗試,就是「創業」。 她嘗試在下班後,構思自己的個人品牌,並錄製自己的 Podcast 「佐編茶水間」,思考各種變現的可能,當作自己的副業。 那時,對業配模式還不熟悉的佐依,就先從聯盟行銷開始,向聽眾推薦一些產品,若是有人購買,自己則可拿取一些獎金。那時也很流行「知識變現」的商業模式,佐依也將自己對於設計思考領域的專業變成了線上課程。 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次的線上課程獲得不錯的迴響,賺到了 4000 美元(約 12 萬台幣),但佐依並沒有因為一次性的成功,就決定辭掉原來的正職,全新投入個人品牌。反而她將 4000 美元先用來優化自己的相機、設備,等到第二次的線上課程也有不錯回響,證實這樣的商業變現方式不是一次性的,她才辭掉原來的正職工作,投入創業。 一個好的成功者,你不能膽子太大,孤注一擲,可是又不能膽子太小、太過理性,因為太過理性就什麼都不敢做。 佐依一路上不斷證實每條道路的可能性,她說:「你在那邊花時間擔心說,我做這件事情對不對、是不是浪費時間、做錯了怎麼辦,但是你如果什麼都沒有做,他就是一個絕對的零。」 很多人會很擔心失敗,但佐依認為,雖然做錯一個決定,確實會花費許多時間、精力、金錢,這些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但這件事情不是什麼一次定終身。大膽試錯,可以為自己帶來更多可能性。 如今,佐依實現了自己對於理想生活的想像。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佐依一路以來實踐全遠端工作、數位遊牧的方法,與更詳細的實例分享,歡迎收聽《大人的Small talk》EP 425 數位遊牧誌:設計自己的理想生活,路走不通,就自己開創一條。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9, 2024

英商獵頭經理 Andy 專訪|沒國外學歷能出國工作嗎?我自政大走往英、中、日三國的經驗談

打字聲、討論聲此起彼落的英國上市獵頭公司 Michael Page 東京辦公室裡,來自台灣、擔任 Financial Service 金融團隊經理的 Andy 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同事正認真工作中,其中有德國人、中國人、英日混血、還有十歲搬到日本的韓裔俄國人。雖然在日本,但彼此溝通的語言是英文。 這是 Andy 因工作而搬到的第三個城市,幾個月前,他在倫敦;幾年前,他則在上海。 Andy 任職於英商獵頭公司 Michael Page。(圖 / Andy 提供) 實習經驗助攻,2 關鍵找到第一份海外工作 Andy 表示,因為讀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大四下時到歐洲交換一年,心生對異國生活的嚮往,加上職涯目標是希望做亞太或更大範圍地區的管理,所以他早早就決定往海外發展。邊在新加坡商獵頭公司實習,邊完成大五下學業後,他開始找工作,「但我們沒有歐美學歷,一下要在那邊找到工作老實說難度很高,所以我想說先從亞洲開始。」 後來,他透過 Linkedin 找到一個在廣州的台商公司工作,接著又得到外商獵頭公司 Robert Walters 上海分公司的工作機會。最後他選擇了後者。 回顧當時如何獲得公司青睞,他結合自己的獵頭專業表示,有兩點尤其關鍵。 1. 工作經驗的連貫性 「很多人應該也說過,我們整個職涯要有連貫性,對於求職會比較有利。如果你本來是做 marketing,有天突然說要做 HR ,難度會相對高。尤其以找海外工作來說,他們不一定理解你的台灣學歷,如果你以前的工作經驗又完全不相關,那挑戰會更大。」他首先這麼分享。 雖然找工作時才剛出社會,但大五下那段在獵頭公司的實習經驗,讓 Andy 在應徵獵頭工作時有著力點,能夠基於這份經歷,在履歷中呈現相關的能力與成果。 對於有意出國發展專業職涯的人,他也建議首先思考這件事,盡量讓職涯中的每一點有連貫性,並且在履歷中呈現你的積累。這會是找工作,尤其是海外工作時,一個至關重要的起步。 不過有相關工作經驗只是第一步,Andy 接著說:「你再想想,我們說中國好了,中國有 13 億人,他們有什麼理由非要找一個台灣人去?」這個「靈魂拷問」也揭示了 Andy 的第二個海外求職關鍵。 2. 你「無人能取代」的優勢 「講到優勢,我首先想提一件事,很多台灣人會覺得『英文好』是一種優勢,但我老實說,你想出國工作,英文好真的就是一個 must。」那所謂優勢會是什麼呢? Andy 舉例,比方說有家公司想去俄羅斯拓展生意,需要派一個中俄文都流利的人去,那他斯語系的背景就有優勢,畢竟這不是一個多數人都具備的技能。而且,他必須在履歷中有力地傳達這個優勢。 除了自身技能,Andy 認為既然多數人本來是在台灣工作,那麼往海外求職時,也可以考量台灣整體環境的優勢,這也是一種替自己加分的技巧。 比方說,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國際知名,如果你在半導體產業工作,你可以思考如何凸顯這個背景的優勢,例如你有什麼經驗是他國半導體從業人員沒有的?這或許也可以幫助你找到其他競爭者沒有的亮點! 「我覺得求職的核心始終是『價值交換』,不管你在台灣還是國外,你都要去想你能帶給公司什麼價值,只是找海外工作,你的對手會多很多倍,你更要把這件事想得透徹。」Andy 總結往海外求職的核心認知,此外,他也補充一個他自己用過的技巧:強調自己的國際化背景。 在國外工作時,同事可能來自世界各地,像 Andy 在日本的同事來自德國、中國、和俄國等,在倫敦的同事則來自紐西蘭、澳洲和南非等。這在國外其實非常普遍,也因此如果你有交換學生或其他國際互動經歷,也很可能是加分項。 Andy 說:「像我自己應徵第一份工作的時候,雖然交換(學生)老實說也不是真的都在讀書,但我還是有特別放進履歷,呈現我有這個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另一種出國工作管道:Global relocation 除了透過 LinkedIn 或其他平台求職,Andy 還分享了另一招,那就是善用外商的 global relocation,也就是內部轉調的機制。這也是當初他會在兩個工作機會間選擇去上海的主因,「公司在全球很多城市都有據點,我後來也透過這個機會成功到倫敦工作。」 Andy 在倫敦工作時與同事的合照。(圖 / Andy 提供) 他表示,站在公司的角度來看,找一個全新員工來會伴隨著面試、訓練等諸多成本,相較之下從其他國家的辦公室找人來成本較小。再加上現在許多國外公司都很注重種族平衡,會需要招募來自各國的員工,也因此如果真想出國發展專業職涯,global relocation 是難度相對低也值得把握的機會。 至於在外商公司中如何提高成功轉調的機會,過來人 Andy 也分享:「大公司裡不時會有區域性的合作,過程中你認識很多國家的 officer ,你要盡量被看見,讓比較資深的前輩願意幫你背書。」 因為這樣的覺悟,Andy 在上海待了幾年後轉調到倫敦,「我們這產業很多大公司都是英國公司,有這個機會到倫敦去看一看,我覺得是很珍貴跟對我幫助很大的經驗。」 事先思索「回報」與「代價」,替海外生活做好準備 Andy 與東京同事的聚餐合照。(圖 / Andy 提供) 看過這麼多出國求職的人,自己也有多年海外工作經驗,Andy 表示,同樣是出國,每個人的想法卻不盡相同。比方說有人和他一樣有明確職涯目標,想在異國累積加分經歷;有人單純嚮往海外生活,覺得無論做什麼工作都好,總之人生要有這樣的「體驗」;也有人會想說先砸學費出國拿學位,期望將來在當地找到好工作...... 「每種想法都沒有問題,但我覺得務必要先衡量你出國會得到什麼、要付出什麼,以及你能不能接受。」比方說放棄在台灣的高薪工作、為了「體驗」出國做月薪三萬、對將來也幫助有限的工作,你可以接受嗎?又或者現在付的學費,跟將來薪水相比有划算嗎?如果你正有出國打算,不妨先以這個角度徹底思索一番。 出國後會面臨的挑戰,或許也是代價的一部分。Andy 分享,在國外工作和生活想來夢幻,實際上卻是甘苦參半,需要我們「拿掉濾鏡」來面對,文化差異經常就是課題之一。比方說當英國同事都聊著 F1 賽事或英超(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但你在台灣根本沒關注過這些東西,那想和大家混熟,就變得非常吃力。 又或者在工作上,我們一般會認為會議要盡量明快高效,但 Andy 在倫敦工作時,西方主管每次必定會先花半小時跟他聊周末行程,聊夠了才講正事,讓他直呼「有時真覺得沒必要」。這看起來都只是單一的小事件,但若同時發生,很容易就會讓人又煩又受挫,甚至摸摸鼻子又回台灣。 在他看來,能夠盡早知道這些文化差異,或對當地租屋方式、物價等日常細節有所了解,對於適應異地生活大有幫助,甚至也可以作為一開始評估去不去的指標。 關於怎麼獲得這些資訊,他也提到:「很多人會上網查,但我覺得網路資訊不一定準確,你可能只會看到過得很好跟很不好的人分享,像我們這種當作一段生活經歷的人並不會特別發文。所以我會建議透過 network 或其他管道直接找人問。」 細數從上海到倫敦、從倫敦到東京的跨國探險,Andy 語氣中夾雜對夢想的熱忱,以及對現實挑戰的煩悶。但他表示,回想起來仍覺得出國對自己而言是正確的決定,除了專業經歷的積累,還大幅拓展了人生視野。 至於下一站要去哪,他笑了笑說也許是新加坡,「但將來的路總取決於現在的決定,我會以什麼 title 在那邊工作,我想也要靠我在東京能走到多遠吧!」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31, 2024

Amazon 廣告策略經理 Jessica 專訪|在家工作如何克服拖延症?設定「停止線」讓自己好好下班!

2020 年 Covid-19 的疫情爆發,不少公司開始採取遠端辦公的工作模式,在嘗試過遠端辦公的彈性與便利性後,不少人會希望,能夠以遠端作為主要的工作模式。 確實,節省通勤時間、時間地點彈性、不用受到同事主管的眼神壓力,這些都是遠端辦公的優點,簡單來說,「自由」、「彈性」是很多人對遠端辦公趨之若鶩的原因。 然而,雖然工作與休息的時間可以自己安排,但不少人時常碰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時間分配的問題。 為此,我們特別邀請了曾有相同困擾的 Jessica 來分享他的看法。 Jessica 在知名電商亞馬遜擔任廣告高級銷售策略和營運經理,主要負責廣告業務的數據分析以及策略規劃。曾在疫情期間,遠端工作長達兩年,讓我們一同看看她是如何在遠端辦公的狀態下,妥善管理自己的時間。 Jessica 說,自己剛開始遠端辦公時,其實花了很多時間調適,那個時候很常加班到深夜。 而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心中缺乏「停止線」。 重新替自己建立遠端工作的停止線 過去在辦公室的時候,因為有明確的上下班時間,因此當周遭的人都下班了,心裡自然會產生「停止線」,也就是告訴自己「剩下的工作明天再做」。 但是當自己獨自遠端辦公時,心裡的界線就會開始模糊,因為當時在家工作的她,起床就開始工作,因此會有一種「反正廚房就在旁邊,我等這份報告做完再吃飯」或者「我又不用通勤,那我把這份分析跑完再睡覺」的想法,這讓她將專案的完成與否,當成一日的工作目標,進而導致自己的工時過長。 Jessica 說自己當初為了克服工時過長的狀況,在工作方法上做了一些改變,來重新調整自己的停止線。 第一步,將自己的工作切分為「事務型工作」與「分析型工作」 「事務型工作」指的是每天都必須完成的庶務或是行政工作,例如回信、整理檔案、更新待辦清單等等,這類工作大多有固定程序、不需要花很多心力處理。 而「分析型工作」則是有明確里程碑、時限與交付物的專案,比方客戶輪廓分析、季度行銷策略分析、廣告成效數據分析等等,通常需要較為複雜的分析與判斷,且成果是需要向主管與老闆回報,所以處理起來比較費時費工。 第二步,盤點手邊的「分析型工作」,列出各自的工時與 deadline 當你透過切分之後,就可大概掌握手邊的分析型工作有哪些,如果有過去曾經做過的專案,可以粗估一下預計要花多少時間完成,再將每份分析型工作的開始時間與 deadline 列出來,讓時限一目了然,deadline 近、工時長的專案需要優先處理,deadline 遠、工時短的專案則可以稍微往後放。 (圖/李致淮製) 第三步,設定自己每日的「分析型工作」總工時 以 Jessica 為例,她會設定一天的總工時為六個小時進行分析型工作,然後根據各類專案的輕重緩急進行時間分配。 假設今天有個 deadline 近且工時長的專案,那麼在一日的時間分配上就會給予較長的工時。反之,如果專案較不急迫,則會給予較短的工時,甚至可能會被排到明天。 至於如何設定自己的總工時,並沒有硬性規定,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進行調整。這麼做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分析型工作為自己訂定每日的「停止線」,讓自己有更踏實的感覺。即使當天會議很多,本來預計的工作時間遭到瓜分,也比較不會產生焦慮,因為已經預先分配好一天分析型工作的總量。 雖然這種分配方式,偶爾還是會因為會議太多,導致需要忙到很晚,才能完成分析型工作的總工時,但至少不會像一開始遠端工作時那樣,每天忙到沒日沒夜。 (圖/李致淮製) 對於事務型工作,Jessica 表示她會利用零碎的時間來處理。例如,如果兩個會議的間隔時間很短,她就會利用這段空檔回信。她也會利用從休息狀態回到工作狀態的前半小時來處理事務型工作,透過這種不需要花費太多心力的工作,慢慢找回工作的「手感」。 然而,Jessica 也提到,對於事務型工作,她不會特別設定停止線。換句話說,即使在下班時間,如果有人發訊息問工作相關的事情,只要評估可以在十分鐘內回覆處理,她還是會選擇回信。 因為對於遠端工作的她來說,並無法完全將生活與工作切割開來。因此,她會選擇一種自己覺得舒服的節奏來平衡生活與工作。 設立停止線,對苦於拖延症的遠端工作者也同樣適用。 由於沒有人監督,以及沒有周遭同事的約束,很多人在遠端工作時,常會產生惰性、選擇拖延,這些人的習慣是會將事務型的工作當成停止線,也就是把每日例行公事做完之後就下班,讓分析型的工作延宕。 透過第二步,列出分析型工作的 deadline,有助於起到的督促作用。 雖然設定停止線並不是遠端辦公才能使用的技巧,在辦公室上班也同樣可以使用,但在極度需要自律的遠端辦公,「停止線」的調整更為重要。 最後,Jessica 還建議遠端辦公者,將工作與生活的場域分開,可以是在家中開闢一個工作的空間,像是書房或是一張小書桌,盡量讓它與床、廚房、電視等家具隔開,或是外出到共享空間辦公,更容易讓自己的心態上進入到工作的狀態。 總結來說,遠端辦公需要高度的自律和時間管理能力。儘管它帶來了許多自由和彈性,但我們也需要學會如何在享受這些好處的同時,有效地管理我們的時間和工作,而停止線就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技巧。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