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3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高效能會議的 7 個習慣!遠端工作靠它保持線上開會效率
有時候開會變成聊天,結果一件事情討論了很多次,最後專案卻還是沒有什麼進度。有時候開會時大家都很努力,但討論的時間拉得太長,講的話失去焦點,讓會議變成一件累人的事情。 我自己也是上班族,每天面對許多公司內行政會議、客戶專案開會,甚至有時需要談判決策的會議。回顧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各種冗長會議、高效率會議,兩者對比,或許可以從我自己的經驗,整理出讓會議變得「高效能」的七個習慣。 你或許也發現這篇文章題目,借用了史蒂芬.柯維的經典著作書名:《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當然我不是管理學大師,這裡整理的七個習慣,只是我的個人經驗,所以也很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分享你的看法。 開會前,有個基本一定要做的事情:「準備自己要報告的資料」。如果要跟客戶討論產品,我就要先準備好市場分析資料。如果要說明專案進度,我就要準備好工作報告。 因為太基本,所以不列入下面的七個習慣中,就讓我們從已經準備好開會資料開始,看看還能「為高效能會議做些什麼事」?這些習慣包含了會議前、中、後的不同行動。(可以延伸參考兩年前的這篇文章:我如何用「有效」企劃進行高效率會議討論?) 1. 列出這一次要確認的重點問題清單 會議有時候會不小心失焦,大家天南地北的聊起天,或是想到什麼討論什麼,最後離題而拖長不必要的討論時間。 有時候會議會有議程,但有時候沒有。無論如何,我都會有個習慣,就是自己先列出這一次我想討論的重點清單,以及我想確認的問題清單。所謂「重點問題清單」,不是報告資料,而是裡面真正需要釐清的問題是什麼?真正值得凸顯的重點是什麼? 我通常會問自己,假設會議時間很少,假設最後沒時間才輪到我講,但我一定要確認的重點與問題是什麼? 無論我是不是會議主導者都需要這份清單。 如果我是主導者,有了重點問題清單,我就知道什麼時候離題,可以把會議拉回討論主軸。如果我只是報告者,有了重點問題清單,我也知道如何簡潔扼要的說明,並且知道我應該花時間在哪些重點上討論。 2. 排出重點問題清單的討論邏輯 會議有時候會卡在一些關鍵問題,結果陷入無解的討論迴圈。會議有時候讓人覺得很混亂,最後好像討論了很多,但心中對專案的整體架構卻還是很茫然。 在前面列出重點問題清單後,我還會多一個習慣,就是我會排列出要怎麼討論這些重點、問題的順序與流程?把這些重點與問題,用邏輯重新整理一次,先確認簡單的、要先確認的問題,然後才慢慢引導到困難的討論。 我通常會問自己,這些重點與問題要怎麼依序提出,對方會被我說服? 這樣的習慣,可以讓會議過程中,對方更容易對你建立信心,並且困難問題也會從簡單開始,逐步拆解,這樣整個會議過程都會更加順暢。 3. 確認我自己對問題的解答與底線 有時當會議討論到關鍵問題,但是大家都不確定解答是什麼,不確定能不能這樣做,於是不能做出決定,可是又在討論上無限迴圈。 當然會遇到一些很難抉擇的問題討論,但在前面決定好重點問題的討論順序後,我還會再有一個習慣,就是先想好自己對這些問題的可能答案,或是這些問題我的最後底線是什麼。如果底線不是我能決定的,我會在會議前先去問可以做決定的主管,然後才去跟客戶開會。 我會問自己,這個問題如何大家沒有更好答案時,我的目前最好答案是什麼?這個問題如果對方提出要求時,我可以答應的最後底線是什麼? 前面三個步驟是環環相扣的,如果沒有準備好問題清單,又怎麼知道要準備好底線答案? 而當我準備好自己的答案,就能在會議時明快地給出回應,有意外時也能自在的應變、調整甚至推翻。 4. 一開始就先說明會議的待辦清單 尤其是一些企劃構思會議時,與會者抱持著聊聊看的想法,但會議也很容易就變成真正的聊聊看,最後卻無法拉回需要的結論。 在會議一開始時,如果可以的話,我通常有個習慣,就是會先跟客戶、與會者,說明這次會議我們要討論的逐項重點與問題是什麼,也就是說明前面第二個習慣列出來的有邏輯的討論順序清單。 我會說,今天會議想要逐步討論這幾項問題,然後最後我們要確認什麼結論? 只需要一個很簡單,可能不超過一分鐘的說明,但這個簡單動作有兩個效果。 雖然會議中不一定能阻止喜愛天南地北聊天的人,但起碼我們有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可以拉回討論,例如「讓我們先回到我剛剛說的下一項重點」,大家心中也有個底,容易接受被打斷。 並且這樣可以有效先暫緩抱持著疑惑的人,防止他們太快提出現在還不能解決的問題討論,這會讓會議失速失焦。讓他們知道等一下會討論到那個問題,而現在先解決這個問題,並且現在這個問題,有助於解答等等那個難題。 5. 事先做好會議筆記 當然,我們都會做會議筆記。 但我有一個習慣,就是會在「開會前」先做好會議筆記,也就是先把我要討論的問題清單、我的解答與想法,都先做好筆記,然後才去開會。那麼會議時要做什麼筆記呢? 我的會議筆記主要在記錄:接下來我要做什麼應變,下一個接續討論的問題要不要調整? 因為基本的重點問題與答案,我可能會議前都做好筆記了。這時候會議中的筆記其實主要聚焦在讓接下來的會議更加高效率的方法,我聽到對方提到什麼事情,接下來我要提出什麼回應或詢問?接下來要怎麼調整流程會讓討論更順暢? 6. 最後確認一次所有結論 當會議結束,大家對於這次會議其實已經討論了後面,忘了前面。這時候我會習慣重新說明一次每個問題的結論,不用超過一分鐘,但可以有很多好處。 說明一次會議結論,讓大家確認是不是每個結論都沒問題,也讓大家快速對這次會議有了整體概念。 當然,最好能在會後,立刻把這次結論 mail 給大家一份。 7. 討論接下來每個人的下一步行動 一次會議可能討論了一整個專案的流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長期而龐大的工作,但這樣的會議回去後,不一定能立刻推動專案的進行。 所以我還有最後一個習慣,就是在說明完這次會議的所有結論後,我會問大家,那麼接下來我們每個人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呢?可能是 Esor 要列出大綱、 A 要擬出合約、 C 要把會議紀錄發送給相關人並收集回饋。 我習慣在會議最後,跟對方確認回去後「立刻可以做」的行動是什麼?如果不是立刻可以做的,就要設定一個近期檢查時間。 透過上面幾個會議習慣,在我的經驗裡,更容易創造高效能的會議,讓會議進行得更快速,在準確的時間結束,並且會議之後會真正產生一些有效的行動。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 ( 原文標題:高效能會議的七個習慣,不能只是開會前準備資料而已 )
December 7, 2023

英文求職信該怎麼寫?吸引目光的 4 大關鍵!
我每年都會遇到不少台灣學員夢想到外商工作,但從小到大學的英文,卻從來沒教我們如何用英文求職。事實上,只要掌握以下的四個關鍵,你也能輕鬆寫出好的求職信! 1. 正式開頭 不少台灣求職者在失利後來找我諮詢,一看他們的求職信,開頭幾乎都是:I want to… / I can…。這兩種用法都是「直接語氣」,在正式信件中讀來相對不禮貌。 如果是正式的詢問或請求,我們應該使用以下的起手式: I am writing to express my interest in the ______ position.(來信旨在表達對...職位的興趣) This is in regard to the ______ position posted on the ______ website.(此信是關於張貼在...網站上的...職位) 起手式用對了,就等於過了第一關,讓收信人願意繼續閱讀。 (圖/Sonny老師的英文國際力提供) 2. 求職動機 我也發現許多求職者,花了許多篇幅敘述自己的豐功偉業、能力組合,卻忘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你來求職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沒有說明這點,人資或主管也很難放心地發面試通知給你,因為不知道你到底是不是認真的。我們可以用以下句型來表達自己的求職動機: I am excited by the opportunity to ______ at your company.(對於貴司... 的機會,我非常期待) I am excited about the prospect of contributing to the ______ team at your company.(很期待能為貴司的...團隊帶來貢獻。) I am confident that my background in ______ makes me a strong candidate for this role.(我相信自身的...背景讓我在...職位是不二人選。) (圖/Sonny老師的英文國際力提供) 3. 個人優勢 特別注意,在敘述個人優勢時,不要只使用一些含糊的詞語來描述,例如:good, excellent, great amount of, a great deal of 等等,而是要用「包含數據和實績的兩三句話」,吸引人資或主管的目光。例如你參與過哪個知名的專案,協助公司達到某個數字的里程碑,甚至打破某項紀錄,都比空泛的形容詞來得有利許多。 比方說下面的第一句話,遠勝於第二句的描述: I have managed the operations of the ______ project and cut down the logistics cost by 12% compared to 2022.(我曾主導...企劃的營運,並讓物流成本比 2022 年減少了 12%。) I have managed a major project and achieved excellent results.(我曾管理一個主要專案,結果非常優異。) (圖/Sonny老師的英文國際力提供) 4. 結尾 CTA 求職信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吸引對方打開並閱讀附檔履歷、主動聯絡,因此簡短有力的結尾很重要。我們可以參考以下句型,客製出最切合自身狀況的結尾: I look forward to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how I can positively impact your company as a ______.(我期待能夠探索自己在...職位上,為貴司帶來正面影響的機會。) Please kindly refer to my CV for more about my skill sets and achievements.(歡迎參閱我的 CV,了解我更多職能和成就。) Thank you for considering my application. I look forward to the possibility of discussing my candidacy further.(感謝您考量我的申請,期待有機會能和您進一步討論我的能力狀態。) 一個好的外商職位,通常都有幾十個人,甚至幾百人投履歷競爭。如果你能把求職信寫得禮貌而得體,就能先勝過至少 30% 的對手。 (圖/Sonny老師的英文國際力提供) 如果你也有意爭取外商公司工作,面試通常也是免不了的。我在大人學開設的【V023通往一流外商的英文面試準備指南】 線上課程中,也彙整了我多年擔任外商面試官的觀察及必勝心法。歡迎進入課程頁面,了解更多關於這門課的內容。 -- 原文轉貼自:Sonny老師的英文國際力 (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22, 2024

Joe的時間管理術|單價判斷與時間投資術
前篇我提到「時間的單價」這一概念。 也就是把我們的時間,換算成錢一樣的價值。 並透過「做某件事情對你未來能產生的價值」來做為行動上的決策依據。 那篇文末,有讀者留言問說: Joe 你好,第一次在這個網站回文:)我也有類似於文章所說的時間價值的想法,但是我有點好奇:如何能知道自己所下的主觀價值真能為未來帶來效益? 這確實是一個好問題。 雖然我在前文中提到價值來自於未來效益,可是若不知道是否真能帶來未來效益,那不就可能錯估情勢了嗎? 做了一堆事情以為能帶來未來價值,結果後來發現根本弄錯了。 所以,這篇要更深入的談談「到底甚麼是未來效益」,以便讓大家能更正確的使用「時間單價」這一概念。 我自己做了個整理,發現一般人的時間利用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 投資導向的 不得不為的 休閒與浪費 而所謂「未來效益」,簡單的講就是要評估一個人的時間有沒有用在「第一大類」的活動上。 大部分我們平常的時間,其實都花在第二大類,也就一些不得不為,為了眼前的生存或是責任執行而的事情。 比方說每天八到十小時的上班、上學、睡眠、吃飯、或參加一些不一定喜歡但不得不去的聚會等。 這些事情讓我們目前免於失業、或是保護住人際關係、或是獲得繼續生存的能量。 但那僅僅是一種維護性的行為,對於未來的人生而言,並不會有甚麼加分的作用。 唯有你每日有部分時間是放在「投資上」,那對未來才會帶來正價值。 下一個可能有人會問的問題會是:「但到底該是甚麼事情,算投資導向的呢」? 對很多人而言,投資理財還可以理解,投資時間可能就覺得怪怪的了。 時間總是一去不復返,難道時間也可以賺取利息或是獲得資本利得嗎? 我的看法是,確實有可能喔! 如果我們做些事情,能「增大未來不同領域的報酬」或是「讓未來自己能更省時省力」,這就可以算是一種時間上的投資。 以圖型的方式來解釋: 一般人的時間利用可能是這樣(圖/張國洋提供) 目標遠大的人,他的一天可能是這樣(圖/張國洋提供) 最後變成能利用時間的人,他可能一天的時間分配最後變這樣(圖/張國洋提供) 為何能利用時間者的時間,在不得不為的比例減少了呢? 不得不為的時間之所以減少了,並非他就不工作了,而是 可能他的工作能越來越有效率的完成。 或是他增加別的條件(如有錢雇用人),透過別人的時間來縮減自己需要投入的時間。 所以這兩點,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能「增大未來不同領域的報酬」以及「讓未來自己能更省時省力」的含意! 如果這樣還讓你覺得抽象,那我再舉些例子。 1. 讓未來能得到更大報酬的可能包含有 : 甲、智慧 乙、職位 丙、眼界 丁、獲利能力 戊、成就 己、愛 庚、友情/親情 辛、幸福 壬、更多的時間 比方說,讀一兩本書或是擴充生活經歷,有可能可以增加我們的智慧。 學習新技能可能增加我們未來職位上的競爭力。 跟不同領域的人交流,或是走出去看看世界,或是做自己沒做過的工作,有機會提升自己的眼界。 其它如獲利能力、成就、愛等也都是讓我們未來能比現在更好的東西。 所以若做的事情能促進上列清單的提升,就是一種直接投資。 2. 讓未來能省時省力的事情可能包含 甲、SOP 乙、系統 丙、紀錄 丁、規劃 這部分的事情,則讓我們把平常會「不斷發生」的事情做個有效的整理。 讓日後再次要做時,能以一個有系統、統一的方式來執行。 甚至如前段提到,如果有這些在手上,必要時我們可以把這些工作指派或是轉移給別人來做。 這樣,自己就能空出時間去追求其他更重要的目標,而不是讓自己一直被纏在某些重複度很高的事情上,並把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不斷往後推延。 所以, SOP 也好、規則、流程設計也好,必須考慮對於未來真正的節能省時為出發點。 如果一個規則或流程反而讓自己得重工的話,那也是得重頭思考怎麼調整的喔。 畢竟花了時間去做某些事情,就是希望能帶來價值。 再來,有人可能又會問:「我如何知道做一件事到底能帶來多少未來價值呢?」 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從絕對值的角度來看。 沒人能告訴你,讀一本專案管理的書、或是來我們網站看文章能增加多少的未來的價值或提升未來成功機率多少%。 但時間單價永遠是個「相對問題」,你是拿好幾件事情在相互比較,並透過高低差來決定你該做哪些事情。 看電視、讀書、玩 Online Game ,這些放在一起比較,總是可以得出一個對未來幫助誰高誰低的比較出來。 也未必人人都相同的。 比方說,你的工作是遊戲設計,那多玩遊戲的價值可能比多讀專案管理書來的有幫助也說不定。 再比方說,你短期目標是要找到對象結婚,那參加聯誼約會的價值可能就高過讀一本講地殼變動的書。 但我也要再次強調的是,並非我很八股的說我們不該懶散、睡覺、休閒、或玩玩遊戲。 而是強調,每個人「每天總該」要有些「高時間單價」的事情。 如果每天只是吃喝玩樂,或只是求做好分內的事情(如上班下班),那長期而言人生怎麼樣也不會突然有甚麼好事發生吧? 所以,做這些高單價的事情,其實就是讓我們增加未來自我的可能性;講的玄一些,這是在增加自己「帶來好運」的機會。 這也是個重要觀念喔。 如果你都不提升自己未來價值的話,未來就很難有好事(如加薪升職)。 若人生好事發生的機率很低,可是出意外的機率不變,那未來就有可能每況愈下喔。 這也是很多人會覺得人生越來越走下坡的原因,因為他都沒有在之前的時間為未來做些投資嘛。 另一件要講的是:花時間去省錢通常也不是高時間單價的事情。 我就有認識一些人會去剪量販店的 coupon 然後去排隊買特價的絲瓜或是高麗菜之類的。 那種事情常常是耗費來回加排隊共數個小時,就算買了 1 元的絲瓜又如何? 長期而言,對人生的任何面向其實都沒幫助的! 這點有人可能會不以為然,會覺得能省一元是一元啊。 所以我要說一下我這觀點的核心思維。 錢是我們可以靠資歷累積、以及知識能力所獲取的一種東西。 當你累積能力到一定成就時,錢通常會等同的增加。 但時間卻不是。 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不管你多有錢、多有名、多有能力,你永遠無法賺取更多的時間。 所以,我自己的思維中心是,要想辦法增加自己能去追尋夢想的時間。 換言之,用錢換時間,值得;但用時間換錢,就得小心考量了。 在這前提下,你現在的時間,最該去累積日後的資本。 不管是提升自我能力、增加未來賺錢的競爭力、交朋友、增加名望、或是任何事情都好。 但排隊買特價品,剛好是反過來的一個概念。 我們把寶貴的時間,拿去節流一些小錢。 可是這節流下來的小錢,將來能對人生有甚麼助益? 能帶來更多的機會? 更多的錢? 幫我們未來節省更多時間? 其實常常都不會。 不是嗎? 他只是讓我們得到了一次性便宜的蔬菜或是衛生紙。 這些東西用完,也就沒了。 但同樣,你那不會再回頭的時間,也隨著這行為消耗掉了。 這是我覺得排隊買特價品不應該之處。 賺大錢能提升未來的效用,省小錢卻只是消耗罷了。 這也是為何我會建議大家把時間的單價列出來的原因。 因為當你用同樣的單位考慮問題時,花數小時卻只能省個 30-50 元的事情,就絕對會讓人覺得很笨的了,不是嗎?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6, 2024

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海外求職「準備篇」
前情提要:個人背景簡介 我在 2013 年大學畢業,主修大眾傳播。2014 年起在公關代理商待了一年半,2016 年起到台灣的線上學習新創平台轉當數位行銷,2018 年中再到另一間線上學習的新創平台當行銷,途中內轉為專案經理,後來又在 2020 年初再次轉職,成為現在的產品經理。 累積一年半的產品經理經驗後,開始投遞海外職缺,目前在新加坡擔任產品經理。 前情提要:為什麼想寫這篇文章? 會想寫這篇文章,除了想幫自己留點紀錄,也希望給類似背景的人一點信心。求職過程中,我找了許多心得文,想說可以作為海外找工作的參考,但不確定是大家不好意思分享,還是樣本數真的不多,總覺得市面上好像沒有我這種「平庸背景的 PM」出國工作的心得文。 所以這篇文想來點勵志的(?) 即使沒有在外商或跨國團隊工作過、沒有做過國際化產品、沒有國外學歷、沒有人脈,仍然有可能拼到一個海外面試的機會,甚至能得到 Job Offer! 但!也因為背景與經驗如此平庸,所以從找工作到最後錄取的過程是真~的~~很辛苦,得不斷地跟自己說「還可以再努力一點」才行……我在 2020 年 8 月開始探索海外工作機會,投遞超過 50 封履歷,最後也只取得三個面試機會(其中還包含一 家位於台灣的跨國新創,真正在國外的新創只有兩家)。 這個錄取除了參雜著許多個人努力,不諱言地,也有不少運氣成份,一來剛好碰到該公司擴編,二來剛好有好心人幫忙內推,三來這間公司剛好有不少華人,部分面試甚至能用中文(但我在面試前並不知道),讓我表現起來沒那麼卡。 總之,自己真的很幸運!也希望把這份幸運回饋給大家,希望這篇文章對需要的人會有些幫助。 這篇文章的章節 為什麼想到海外工作 找海外工作時間軸 應徵這份工作的時間軸 怎麼拿到面試機會 怎麼準備面試(怎麼練英文) 善用 LinkedIn:找工作、找內推機會、找內部情報 求職心態調適:騎驢找馬 vs. 裸辭 為什麼想到海外工作? 就個人興趣來說,我很喜歡旅行;就職涯發展來說,也希望看看其他國家、更大的公司、更國際化的產品是怎麼被打造出來的,所以一直以來都有留意海外的工作機會。 基於個人喜好,先刪掉了工作機會最多的兩個市場:美國與中國,再綜合實際因素(工作語言、當地工作機會、薪資水平、生活環境等),評估新加坡是最有機會的地方,所以也集中尋找該國的新創 PM 職缺。 另外也有特別關注自己去過且很愛的歐洲城市: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德國首都柏林的工作,但應該是因為: 沒有海外工作經驗或學歷 沒有當地身份 不會說當地語言 肺炎疫情 一投海外工作,競爭者就變成來自全歐陸甚至全世界的 PM,而自己的平凡經驗根本沒什麼優勢。所以投了幾十封履歷,只獲得一個來自瑞典 Fintech 公司的面試機會,其他全部都是感謝信。 找海外工作時間軸 為了讓在職期間的自己維持求職動力(雖然很諷刺的是,我在這段求職期間並不是一直都無間斷地在找工作,中間也有倦怠過),當時還為了「找工作」這件事建立了一個 Trello,用來記錄自己投了哪些公司、是否收到感謝函、相關面試進度等。 意外的效果是,每當自己怠惰時,就會看到 Trello 上的投遞時間,藉此提醒自己「距離上次投履歷已經很久了!」,然後就會趕快再回到 LinkedIn 尋找新職缺,或者再把履歷拿出來改一下。 2020.08 開始想要找海外工作,於是著手準備履歷、求職信模板、作品集。 當月投遞 10+ 履歷,著重於歐陸國家,也有投遞少部分東南亞國家的職缺(東南亞國家以新加坡為主,但可能是疫情關係,絕大多數工作都強調只限定有當地身份者申請,並不幫忙申請工作簽證)。 2020.09 8月投遞的工作,在 8 月底和 9 月初陸續就收到感謝信了,我也因此持續修改履歷和求職信,試圖增加進入面試關卡的機會。 當月投遞 10+ 履歷,仍著重於歐陸國家,但一樣收到無盡的感謝信。東南亞的招募市場情況則一樣,所以能投的機會一樣不多。 2020.10 過得跟 9 月差不多,結果也差不多悲慘。 到了月底,決定改變投遞方向,也就是不再找海外工作,而是公司在台灣、但產品面向國際的工作,想說這樣或許「身為台灣人」這件事就不一定是劣勢了。 2020.11 的確有被台灣公司找去面試,但自己覺得不太理想(對方也覺得我不太理想,詳見〈菜鳥產品經理的求職路:2020 年,我沒錄取的那兩場面試〉),所以繼續回頭找海外工作。 就在此時,現在這份工作機會就出現了! 應徵這份工作的時間軸 懶人包:11 月初應徵,3 月中確定錄取、3 月下旬拿到工作簽證、4 月底飛到新加坡、5 月初上工。從「投履歷」到「真正確定能在新加坡工作」,約莫經過五個月的煎熬。 2020.11:投履歷、線上筆試(online assessment)、HR 約面試 2020.12:HR 面試、PM 面試 I(PM)、PM 面試 II(PM lead) 2021.01:PM 面試 III(Team lead)、email offer get、HR offer discuss I 2021.02:HR offer discuss II、雙方簽署正式合約、準備辦簽證 2021.03:取得工作簽證、雙方處理超多行政庶務(因疫情期間,需另外申請新加坡的入境許可、防疫旅館、預約機場檢測、預約機場防疫專車等) 2021.04:月底飛到新加坡,一落地就做篩檢,後續還有體檢、找房、換錢等事(還沒寫完呢,之後還要領取工作簽證、辦當地門號、開戶等)。總之,落地約莫一週後上工! 2020.05:到職! 怎麼拿到面試機會? 雖然我一直自認求職運很差,但這次找工作時,真的碰到很多位貴人! 自己平常就有在用 LinkedIn(不敢說「經營」,因為都在潛水),也會用該平台搜尋職缺,並留意指定國家的工作機會。某天在滑 LinkedIn 時(對,如果要找工作,就是把 LinkedIn 當 IG 滑),看到一個朋友在他的朋友的貼文上留言,好奇掃了一下,發現這是一則幫公司徵人的資訊。 我看了一下 JD,覺得自己的工作經驗與能力還算符合,但在「必備條件」中卻有一點是「Bachelor’s degree or higher in 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 or equivalent professional experience.(需有資訊或工程背景)」,雖然我沒有技術底,但還是想試試看,就鼓起勇氣加了這個陌生人的好友。 簡短自我介紹後,我就很直接地問他,像我這樣有 PM 經驗,但沒有技術背景的人,不知道有沒有機會試試?技術是該職缺的必備條件嗎?(當時已經找工作找到很灰心了,就很悲觀地想說,如果公司是強制要求 PM 一定要有技術底,那我也不需要去硬碰硬了) 幸運的是,對方不只很快就回覆我,語氣也很友善。他還告訴我,依照他目前在公司的觀察,PM 不一定都有技術背景,所以建議我仍可以試試。得到這個振奮人心的答案後,我就跟他道謝。沒想到對方主動告訴我:「若履歷準備好了,可以幫你內推。」我也就這樣意外得到內推機會!(後來跑了好多面試關卡,我也繼續詢問這位好心人很多問題,真的是萬分感謝) 怎麼準備面試(怎麼練英文)? 關於實際的面試關卡內容,因為真的很冗長,我會整理在另一篇,這邊先寫「事前準備類」的。 我並非英文相關科系,沒有出國交換或遊留學經驗,正職工作也都用不到英文,但大學畢業後有去美國打工旅行,也有在歐洲當背包客自助行的經驗。 總之,就是一個「無法完全拿掉字幕看懂美劇或電影,但可以跟外國人日常聊天」的中上(應該吧)程度。不過因為面試用到的英文更加專業,需要更流暢地表達,我仍為此惡補了一番,方法有: - 用 Spotify 找英文 Podcast 強迫自己通勤車程中都要聽 Podcast,目的是熟悉沒有畫面的英文聲音、強化英文聽力。Podcast 主題有日常閒聊的,也有跟產品有關的,如果要找後者,我就會特別搜尋 “Product Sense” 和 “Product Interview” 相關主題的 Podcast 來聽。 - 用 YouTube 找「英文面試技巧(English Interview Skills)」影片 面試技巧大同小異,看中文或英文的都可以,看英文的目的是要讓自己熟悉「用英文面試」這件事,比如要問哪些問題、哪些問題該怎麼回答。 另外,由於我這次面試的是新加坡公司,所以特別找了 Singlish 相關影片,希望讓自己熟悉新加坡口音的英文。不過後來發現自己多慮了,我碰到的新加坡面試官的口音都不重。 - 用英文自言自語 有些人會買線上真人家教來練英文,但我不太敢用線上一對一課程,覺得跟真人演練實在太害羞了…… 所以土法煉鋼練模擬面試。 就像〈菜鳥 PM(產品經理)的 70 道面試考前猜題〉所寫,我先整理出超過 70 個題目,再一個人用英文自問自答。 首要目標是先把內容講順,再來是琢磨用詞、力求精準清楚,並且把比較不會念、不太會表達的寫下來,每天通勤時就是「聽 Podcast」或「在心裡默唸英文」二選一,洗澡時與睡前也一定會自言自語講英文,目的一樣是要讓自己習慣開口講英文。(這整段看起來可能蠻像瘋子的,但我真的就是這樣練習……) 善用 LinkedIn:找工作、找內推機會、找內部情報 老實說,因為之前幾份都在台灣新創或本土公司,用的求職網站都是 104、Yourator、CakeResume,這次是我第一次透過 LinkedIn 找工作。 LinkedIn 的好處是,它就是上班族版的臉書,可以找到在該公司任職的人,也可以看到他的職稱、部門、工作內容,所以不論是要找人內推還是問問題,都是很好的管道。 以內推來說,雖然我還沒有機會直接詢問新公司的 HR,只能在此大膽猜測內推可能真的有效(不然我想我應該很難得到面試機會吧)。也有聽說一些人是會直接在上面尋找理想公司的內部人士,直接請對方幫忙內推,不過這招我還沒試過就是了。 坦白說,這次的「意外」內推也讓我覺得蠻五味雜陳的,一方面很希望自己厲害到不用內推就能取得面試機會,但另一方面又知道自己沒有那麼厲害…… 一方面知道「有人脈幫忙內推」也是一種實力,另一方面又覺得,那這樣真正有實力但沒人脈的人該怎辦。反正心情就是蠻複雜,但可能這就是職場運作的機制吧。 至於內部情報,像我這次取得面試機會後,就鼓起勇氣且厚臉皮地主動在 LinkedIn 找了幾位內部員工,詢問一些關於工作內容、組織概況、產品現況等問題。 幸運的是,超過一半的人都有回我,而且都收到很友善的回饋!甚至還有內部員工願意花時間跟我線上視訊分享,還提點我面試官的個性以及做事風格,讓我在面試前也有個底。此外,也有內部員工被我煩了至少三次,感謝他們都超有耐心。 求職心態調適:騎驢找馬 vs. 裸辭 之前有幾個朋友都提到海外工作的規劃,其中有工程師朋友就說,由於工程師面試通常都會有白板題或上機考,所以他會選擇直接大膽裸辭,這樣才能全心刷題準備面試。 也有朋友因為有房租、生活費等經濟壓力,又或者是沒有非常排斥現在的工作,只是想看看外面更好的機會,所以選擇騎驢找馬,白天依舊認真工作,晚上衝刺自己的面試準備。 我有裸辭過,也有無縫接軌過,但就是因為裸辭過,完全體會過那種「不知道下一份工作在哪裡」的焦慮與心急感,所以近兩份工作都選擇無縫接軌。 然而,無縫接軌的壞處就是會把自己搞得超忙!像我上一份工作是身兼 PM 與小主管,每週都有 5 到 10 個會議,雖然不太會加班,但上班時間的每分每秒都蠻「充實」的;加上這次面試的公司位在新加坡,跟台灣零時差,所以還得在有限的行事曆中擠出請假去面試的時間,下班後也得瘋狂準備面試資料,真的是很崩潰!(但也覺得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好像意外地更上一層樓了?) 時間管理問題解決了,還有心態問題。不知道是否每位求職者都跟我一樣很玻璃心…… 我在 2020 年 8 月開始找工作,剛開始還抱著很興奮的感覺,覺得有投有機會、不試試看怎知道,而且第一封履歷寄出後就接到面試機會,整個信心大增,又緊張又期待。 但聊完後,隔天就收到感謝信…… 後來的三個月內,我再也沒有接到面試機會。投出去的履歷不是石沈大海就是感謝信,最後總計收到了至少 50 封感謝信。 從 8 月求職到已錄取的隔年 3 月,半年多的時間歷經很多起伏,就像最前面時間軸說的,8 到 10 月是我瘋狂投履歷的時間,但後來覺得自己真的沒什麼海外求職的優勢,所以一度在 10 月底改變策略,開始留意台灣當地的外商或跨國產品團隊的職缺,但也發現工作機會實在太有限,對於「找工作」陷入一個很忙亂的狀態,覺得自己好像進退兩難,想離開當時的公司,但也不知道能去哪裡,並且又不敢裸辭,自己給自己的心理壓力其實頗大,當時也蠻常在半夜失眠(然後就跑去滑 LinkedIn)…… 剛開始看到手機 Gmail 的未讀還會很緊張,會想說「有面試機會了嗎?」,但隨著感謝函數量累積得越來越多,心態就變得又豁達又負面,一打開信件就是找 “sorry”、 “unfortunately”、 “however” 之類的感謝函關鍵字,對於進入面試根本已經不敢有任何期待了。 幸好隔沒多久後,現在這家新加坡公司的職缺就出現了!與此同時,我也重啟動力,繼續留意 LinkedIn 上的海外職缺,並同時準備新加坡公司的面試。 從 11 月初到 2 月初,歷經三個月的 email 往返與線上面試,終於在農曆年前確認錄取,心中大石放下「一半」。但說起來容易,其實剛開始接到這家公司第一關的筆試邀請時,心中也是抱著又興奮但又不敢太期待的心情,深怕自己又要再次失望(真的是很玻璃心)。 即使筆試通過了,之後的每一關視訊面試後,我仍然都緊張無比,很怕感謝信在一個措手不及的時刻殺進來,就連拿到 offer、簽了工作合約後,都還是很怕新加坡政府因為疫情因素不願意給出工作簽(每天都可以找到害怕的理由)。 直到 3 月中,確認拿到工作簽證與入境許可後,才終於正式向公司提出辭呈,心中大石放下 75%。剩下的 25%,我想是要真正到新加坡生活一段時間後,才能真正放下了。 這篇文章那麼長,最後寫一些簡短的結論 海外求職時程容易拉到一季以上,請做好長期抗戰準備 海外求職若有需要用到英文,請用盡所有管道做好準備!因為對方只會認為「英文」是「必備」而非「加分」條件。如果連英文能力都不過,幾乎無法進到下一關面試,尤其 PM(產品經理)是非常需要跨部門溝通、瘋狂寫信與寫文件的職位,英文不好真的混不下去 求職時人脈很重要,善用各種人脈管道取得職缺機會與面試情報吧(但這點我也還在練習……) 上述都是個人經驗,如果有不一樣的經歷或想法,也歡迎與我聯繫。 -- 本文轉貼自:MH(原文標題: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職——準備篇)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3, 2024

【部落格經營】Medium、痞克邦、方格子與 WordPress 哪個好?4 個寫作平台的優缺點比較
Medium、痞克邦、方格子、WordPress,一眼望去網路上的寫作平台有很多種,每個平台都有不同的優缺點,包含了流量來源、變現方式、是否能夠有廣告收入等等,本篇文章就針對這幾個項目,來做比較說明。 最後也會告訴你,如果想要經營部落格打造被動收入,我所推薦的是哪一個寫作平台?為什麼呢? 一、方格子 (圖/被動收入實驗室提供) 方格子針對華語市場,流量三成來自社群媒體。也就是說,如果你原本有在經營 FaceBook 的,蠻適合搭配著方格子導流量使用。 方格子的介面簡潔,操作簡單,但缺點是不能夠放廣告,沒有廣告的收益。變現的方式較少,主要變現方式為訂閱制的會員收費,需要不斷的產出文章。 (圖/被動收入實驗室提供) 缺點是隸屬於平台,有被關站的風險。 二、痞客邦 (圖/被動收入實驗室提供) 痞客邦簡單操作好上手,優點為本身自帶一定的流量。但缺點一樣沒有自己網域,有被關站風險。 (圖/被動收入實驗室提供) 另外,如果你有看過痞客邦的文章就知道,版面上充斥著太多的廣告,使用者體驗不是很好,沒有辦法好好的閱讀想要看的內容。 三、Medium (圖/被動收入實驗室提供) Medium 是歐美市場為主,版面簡潔,但沒有中文介面。如果你是寫外語部落格,那可以考慮看看使用 Medium。 (圖/被動收入實驗室提供) 但缺點仍是隸屬於平台,有被關站的風險。 四、WordPress (圖/被動收入實驗室提供) WordPress 新手需花時間學習架站的知識 ( 當然也可以外包請專業的架 ),但自由度高,變現方式多元。 最大的優點是:擁有自己的網域沒有被關站的風險。 延伸閱讀:甚麼是 WordPres?傻傻分不清楚 WordPress.org 與 WordPress.com 的差別是甚麼? 五、寫作平台綜合比較 (圖/被動收入實驗室提供) (圖/被動收入實驗室提供) 如果你還不確定自己是否想要寫作,可以嘗試在 Medium、痞克邦、方格子寫個二十篇看看自己有沒有放棄 XD 倘若你的目的只是單純想寫寫文章、紀錄生活,而且英文或是外文的部落格,那就選擇 Medium 吧!如果是要寫關於旅遊、生活、美食,痞克邦和方格子都可以試試! 但如果你是想要打造額外主 ( 被 ) 動收入、經營個人品牌的話,WordPress 自架網站絕對是我的首選 🤩 原因很簡單,因為自架 WordPress 網站有 100% 的掌握度、自由度高,變現方式多元。 重點是擁有自己的網域沒有被關站的風險。 延伸閱讀:【如何申請 Google Adsense 廣告開通】 實現在網站中放廣告賺取被動收入!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魚子小姐的被動收入實驗室(@fishfreelife)分享的貼文 以上是各個寫作平台的比較。 歡迎大家一起加入寫部落格的行列 🥳( 灑花 ) 如果你對自己架設網站有興趣,跟著下方手把手的教學文章,你也可以架出屬於你自己的網站! 四天架站教學系列文章: DAY 1、Cloudways 主機申請 DAY 2、佈景主題基本設定 DAY 3、佈景主題進階教學 DAY 4、網域申請,網站上線! 如果你對相關主題感興趣,歡迎追蹤 instagram 「魚子小姐的被動收入實驗室」! -- 本文轉貼自:魚子 被動收入實驗室(原文標題:【部落格經營】四個不同寫作平台的優缺點比較)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6, 2024

【自媒體經營】教你從 0 到 1 建立「部落格」 + 7 種賺錢方式!
你有聽過部落格嗎?在現今社交媒體盛行的年代,部落格網站似乎逐漸被忽略了。但其實,部落格網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訊傳遞和交流平台。 那麼,什麼是部落格網站呢?簡單來說,部落格網站就是一個個人或團體發佈文章、照片、影片等內容的網站。 部落格網站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當時人們開始使用網路寫作和分享自己的生活。而現在,部落格網站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非常多元化和豐富的平台,不僅有個人日記和生活分享,還有商業、政治、時事等各種主題的部落格。 透過部落格網站,我們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瀏覽、發佈和分享內容。它是一個讓人們發表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的經驗、展示自己的才華的平台。同時,也是一個讓人們互相交流和學習的空間。 總而言之,部落格網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交媒體平台,它提供了一個充滿創意和靈感的網路空間,讓我們可以自由地發揮創意和表達自己。 而這樣的社交媒體平台,除了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外,也是個賺取被動收入的管道。 這篇文章將會分享部落格架站教學、部落格賺錢方式、透過部落格賺錢成功案例分享等,那我們就趕快看下去吧! 一、網站架設 選擇適合的部落格平台 撰寫部落格其實已經行之有年,透過部落格可以讓人們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興趣、技能和知識。而要建立一個成功的部落格,首先就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部落格平台。在眾多的選擇中,WordPress、Blogger、Wix 等平台是比較受歡迎的選擇。那麼,這些平台之間有哪些優缺點呢?下面就來一一介紹: 1、WordPress WordPress 是一個功能強大且易於使用的免費開源內容管理系統。它擁有廣泛的支援社群,包括開發者、用戶和主題和插件創作者。 他的介面直觀,使得使用者可以輕鬆地建立和管理網站,而且它擁有豐富的主題和插件庫,可以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此外,WordPress 還有很好的擴展性和可定制性,使得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對網站進行定制和改進。 最重要的是,WordPress 的 SEO(搜尋引擎優化)表現非常優秀,這使得網站可以更容易地被搜索引擎收錄和排名,進而增加網站的流量和曝光度。 總之,WordPress是一個非常適合建立網站的工具,它具有易用性、可定制性、SEO 友好等優點,讓用戶可以輕鬆地建立高品質的網站。魚子目前的兩個網站也是使用 WordPress 來架設! 2、Blogger Blogger 是 Google 旗下的部落格平台,它非常容易上手,提供了簡單、易用的介面和基本的設置選項。Blogger 的速度比較快,可以保證網站的快速載入和流暢的使用體驗。不過,Blogger 的功能和樣式選擇比較有限,而且缺乏 WordPress 那樣的強大社區支持。 3、Wix Wix 是一個非常流行的網站建設平台,也可以用來建立部落格。Wix 提供了簡單易用的拖放式編輯器,讓用戶可以輕鬆地設計自己的網站,而且不需要任何編程知識。 另外,Wix 還提供了大量的主題和模板,讓用戶可以快速地打造一個漂亮、現代的網站。但缺點是,Wix 的自由度相對比較低,用戶的自定義和控制權也相對有限。 每個平台都有其優點和缺點,最終的選擇應該根據用戶的需求和技能水平來決定。如果你想要自由地掌控你的網站,可以擁有多元的變現方式,那麼建議使用 SEO 表現較優秀、網站彈性較高的 WordPress,來架設你的部落格網站。 延伸閱讀:【部落格經營】四個不同寫作平台的優缺點比較 選擇合適的網站名稱 當你在開始建立自己的網站時,選擇一個適合的網站名稱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是你網站的識別符號,也會影響你的網站流量和搜尋引擎排名。以下是一些成功的網站名稱案例,希望可以給你一些靈感: 美食天下:這個名稱非常貼切,讓人一眼就知道這是一個關於美食的網站。 時尚華爾街:結合了時尚和商業兩個元素,非常吸引年輕的時尚商務人士。 旅遊達人:這個名稱簡潔明了,讓人直接聯想到一個旅遊專家。 健康醫療網:這個名稱很容易理解,讓人知道這是一個關於健康和醫療的網站。 育兒資訊網:這個名稱非常適合新手父母,提供關於育兒的各種資訊和建議。 總之,一個好的網站名稱可以讓你的品牌更加容易被記住,吸引更多的訪客,進而增加你的流量和品牌形象。所以,選擇一個好的網站名稱是非常重要的😍 你現在所看的「被動收入實驗室」,就很直觀的,是專門探討各種被動收入管道的網站! 設計網站佈局和風格 自架網站初期,很容易陷入一個誘人的陷阱:花太多時間在設計網站佈局和風格上,而不是專注於內容創作和推廣。當然,一個美觀、易用的網站能夠吸引更多的訪客,但是如果你的內容沒有價值,那麼漂亮的網站也不會為你帶來更多的流量。 因此,建議自架站初期不要花太多時間在美化網站上面。相反,先確定好網站的目標、主題、內容等重要因素,然後再選擇適合的佈局和風格。 在選擇佈局和風格時,建議選擇簡潔、易用的設計,不要過於複雜或花俏。一個好的網站設計應該是能夠引導訪客找到他們需要的內容,而不是讓他們感到迷惑和困惑。 除此之外,也可以考慮使用一些現成的網站佈局和風格模板,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同時也能夠確保網站的設計風格統一、整齊。 總之,一個成功的網站不是靠外觀來吸引訪客的,而是靠優質的內容和良好的使用體驗來吸引和留住訪客的。因此,別花太多時間在美化網站上面,相信我,你會發現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內容和推廣上,能夠為你帶來更大的回報。 魚子的另一個旅遊網站,也是個風格簡潔、結構清晰的網站,魚子幾乎沒有花太多時間在美化網站上面。沒有華麗的外表,但卻容易閱讀和瀏覽,讓讀者可以輕易地找到想要找的資訊內容~ 創建內容 內容是網站的靈魂,是吸引訪問者、提高網站價值的重要元素。具有高質量和有價值的內容不僅能讓訪問者留在網站上,還能吸引更多的用戶來訪問,進而提高網站的流量和品牌知名度。 那麼如何創建高質量、有價值的內容呢?首先要確定網站的目標受眾,瞭解他們的需求和興趣,然後創建與之相關的內容。其次,在撰寫內容時,要注意簡潔明瞭、易讀易懂,避免過於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同時,在選擇主題和內容形式時,可以參考其他網站和社交媒體平台上的熱門話題和趨勢,但同時也要保持獨特性和創新性,為訪問者帶來新的體驗和感受。 最後,應該定期更新內容,增加網站的動態性和新鮮感,並且配合網站的 SEO 優化,提高內容的搜索排名和曝光度。 以投資理財相關網站為例,可以參考以下: Mr.Market 市場先生 跟著漢克,探索投資理財吧! 妮娜一點點理財 被動收入實驗室 網站優化 網站優化對於想要提高網站在搜索引擎上的排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研究顯示,大部分的人也會去點擊搜尋引擎結果的前面幾個搜尋結果。 要做到好的 SEO,最重要的,你需要確保你的網站的內容是高質量、有價值的、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這不僅可以吸引訪問者,還可以提高搜索引擎的排名。 再來,你需要使用正確的關鍵詞,並將其放置在網站的文章標題、描述和內容中。這有助於搜索引擎更好地理解你的網站的內容並為其分配排名。 你還可以通過增加內部連結和外部連結,以及改善網站的頁面速度和移動設備的響應性,進一步優化你的網站。最後,記得定期監測你的網站的排名和流量,並進行必要的調整。 網站優化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和學習,但是掌握一些基本的 SEO 知識和技巧可以為你的網站帶來顯著的改善,從而吸引更多的訪問者和客戶。 延伸閱讀: SEO 關鍵字 | 7 個步驟找出關鍵字 提高網站在 Google 上的排名 如何讓你的文章有高排名?內容架構和撰寫技巧的方法! 二、部落格賺錢的方法 1、廣告 廣告是一個部落格網站賺錢的方式之一,也是在經營部落格初期最容易上手的一種被動收入模式。透過廣告商通過在您的網站上放置廣告來吸引訪問者,每月可收取點擊廣告的費用,或者每千次廣告顯示的費用。 延伸閱讀: 如何申請 Google Adsense 廣告開通! 五分鐘完成在網站中放置廣告 9 個技巧讓網站修正後通過 Google Adsense 申請 2、商業合作文 商品合作文是指您與廠商合作,為他們的產品寫一篇詳細的文章,介紹產品的優點和用途,並附上相關的圖片和連結。這樣做可以吸引更多的讀者來關注產品,同時也可以為您帶來收益。您可以與廠商達成協議,以每次銷售的提成或固定費用的方式獲得報酬。 3、聯盟行銷 聯盟行銷是指您加入一個聯盟計劃,向您的讀者推薦某些產品或服務。當讀者透過您的推薦連結購買產品或服務時,您可以獲得相應的佣金。 在台灣,最好開始的聯盟行銷平台首推蝦皮,想要知道如何使用蝦皮聯盟行銷,賺取被動收入,歡迎參考教學文章👉一起來加入蝦皮分潤計畫 3 個步驟 被動收入賺起來,手把手的教你如何申請成為蝦皮的聯盟行銷推廣者。 延伸閱讀: 聯盟行銷是什麼?真的能夠賺到錢嗎 聯盟行銷教學 五個步驟開始網路賺錢 28 個聯盟行銷平台介紹 10 個聯盟行銷實用技巧分享 4、建立產品 建立產品是指您自己創造出一個產品,比如一個電子書、一個線上課程等等。這樣做可以幫助您建立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同時也可以為您帶來收益。 像是魚子也有建立自己的產品,寫了一本《魚子的IG經營秘笈》電子書。透過這本書你可以學到很多實用的技巧和策略,幫助你打造一個強大的 Instagram 網路品牌,進而透過經營 IG 打造被動收入~ 如果你有興趣了解,可以點選此連結:魚子的 IG 經營秘笈🔥 5、提供專業服務 提供專業服務是指您擁有某些特殊技能或知識,可以為您的讀者提供專業的服務。比如,您可以開設一個網站架設或網路行銷顧問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或實現目標。 例如:IG 經營者股票肥宅,就有開設了極速 SEO 寫作課。幫助創作者可以更有效率的穩定輸出。 如果你希望學習更多有關 SEO 寫作的技巧,我蠻推薦參加肥宅的極速 SEO 寫作課,透過課程,你可以學會運用點線面的技巧,持續不費力的穩定輸出創作。除了寫作之外,這堂課程還包含了讓你有效提升網站排名,省下高額廣告費,因此這是一堂網路創業以及需要寫作的人必修的全方面課程。 使用魚子專屬優惠碼「fish500」報名,你可以獲得額外的折扣 $500 元喔💛 6、演講邀約 演講邀約是指您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受邀在一些場合發表演講或進行培訓。這樣做可以提高您的知名度和聲譽,同時也可以為您帶來收益。 7、讀者贊助 讀者贊助指的是您的讀者可以通過捐贈的方式支持您的網站。這種方式需要建立良好的關係和信任,讓讀者願意為您提供支持。 延伸閱讀:如何在你的網站側邊欄加入贊助連結:綠界科技申請教學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魚子小姐的被動收入實驗室(@fishfreelife)分享的貼文 三、實際經驗分享 現今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部落格網站如何賺錢,因為擁有一個成功的部落格網站可以為您帶來穩定的被動收入和更多的機會。魚子也持續在經營著兩個網站,逐步打造屬於自己的被動收入。 像是魚子的網站透過廣告收益、聯盟行銷、商業合作文案,每個月都可以有些額外收入。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魚子小姐的被動收入實驗室(@fishfreelife)分享的貼文 然而,這樣的成功並不是容易達成的。魚子起初創立網站時也經歷過各種困難和挑戰,例如如何選擇主題、如何撰寫高品質的內容、如何提高網站流量等等。 也是在過程中學習、成長,透過不斷的嘗試和調整,慢慢增加每月的被動收入。 總之,靠部落格網站賺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並且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但只要您有足夠的熱情和決心,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和技巧,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如果您也想要通過部落格網站賺錢,想要了解如何建立自己的部落格網站但不知道從何開始?別擔心!在魚子的網站中,提供了四篇架站教學的文章,讓你可以輕鬆地建立自己的部落格網站。點擊這裡,開始建立你的專屬部落格! 1、Cloudways 主機申請 2、佈景主題基本設定 3、佈景主題進階教學 4、網域申請,網站上線! 四、部落格網站經營建議 在現今的網路時代,經營部落格已成為一個非常可行的被動收入方式,成功的案例也不少,只要你願意投入時間和努力,打造一個成功的部落格並賺取被動收入是非常有可能的。 不過,我不會說這是一件簡單的事,你需要持之以恆地投入時間和精力,不斷產出有價值文章內容。想要讓你的網站受歡迎並賺錢,以下是一些實用的經營建議: 1、持續不斷地創造有價值的內容 不斷地推出新的文章、影片或其他形式的內容,讓讀者感到有趣、實用且有價值,這是讓你的網站持續吸引讀者的關鍵。 2、為網站訂定目標 這些目標可以是增加網站流量、增加社交媒體追蹤者數量、提高廣告收益等等。訂定這些目標可以讓你更有動力並專注於實現它們。 3、持續學習和改進 網路世界不斷變化,你需要不斷跟上最新的技術和趨勢。不斷地學習和改進,可以幫助你提高網站的質量和價值,吸引更多讀者並賺取更多收益。 4、持之以恆 最後,別忘了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持之以恆並不容易,但是對於網站經營來說非常重要。堅持下去,你將會看到網站的成長和進步。 很多人因為沒有辦法堅持持續產出而放棄了,但轉個念,你只要堅持下去,就贏過大部分的人了!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部落格網站的賺錢模式,不妨看看👉被動收入實驗室網站,裡面不但提供了免費的架站資源,也有各種賺錢方法,讓你在創造自己的部落格時更加得心應手。 延伸閱讀:透過部落格變現的 7 種方式 五、結語 希望透過這篇「從零到一」的建立個人部落格賺錢攻略這篇文章,讓你對於如何透過部落格網站賺錢有更清晰的認識。在這個數位時代,部落格網站賺錢已經成為越來越普遍的趨勢,不僅可以帶來被動收入,還可以成為自己的事業。 未來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部落格網站賺錢的可能性也會越來越高,所以現在開始投入這個領域,是非常有前景和價值的。 如果你想要開始自己的部落格網站賺錢之旅,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恆,持續創造有價值的內容,為網站訂定目標,並持續學習和改進。 除此之外,還需要掌握不同的網站流量、網站廣告、賣產品等賺錢方式,以及利用社群媒體和 SEO 等技巧,來增加網站曝光率和讀者量。 只要你有熱情和毅力,相信你也能成功地打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部落格網站,創造屬於自己的被動收入!在被動收入實驗室的網站中,提供了四篇免費架站教學的文章,點擊這裡,開始建立你的專屬部落格! 歡迎參考魚子小姐的被動收入實驗室 instagram! -- 本文轉貼自:魚子 被動收入實驗室(原文標題:「從零到一」:建立個人部落格賺錢攻略!)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 2024

【自媒體經營】「臉書經營」教學!用臉書創作,創造職涯第二曲線
在我們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曾建議那些在職場上努力工作一段時間,但感到自己達到瓶頸的人。可以透過經營「自媒體」,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增添更多的籌碼與機會。 延伸閱讀:40 歲出頭碰到職涯天花板,怎麼辦?「自媒體」可能是你的救贖! 但有些人對於怎麼開始經營自媒體,可能還有些迷惘。因此,這篇文章將會分享一些技巧,告訴大家如何從零開始,在臉書上經營自媒體。 自媒體經營|為什麼以「臉書」為主呢? 自媒體經營|思考定位,問自己 3 個問題 自媒體經營|要能「細水長流」,追求的是「持續性」和「穩定性」! 自媒體經營|為什麼以臉書為主呢? 對於剛開始分享的人來說,選擇以文字作為主要的分享載體有其獨特的優勢,那就是「構思時間長」與「修改成本低」。 首先,文字創作的過程允許作者有充足的時間來深思熟慮和修改內容,無論是在寫作的過程中,或是隔天再回來審視,作者都可以不斷地反思和修改,以確保內容的質量和深度。 其次,與影片和 Podcast 相比,如果同樣的內容需要進行更動,修改文字可能只需要調整幾個字詞,而修改影片或 Podcast 可能需要整段重錄。這對於剛開始創作的人來說,不僅節省了時間,也避免了在反覆重錄的過程中消磨掉創作的熱情。 所以對於剛開始分享的人來說,選擇文字作為分享的載體可能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而對比於眾多社群軟體,臉書的排版更有利於文章的創作與閱讀,它不像 Instagram 著重照片或短影音,也不像 Twitter 偏向零散的資訊,對於剛開始分享的文字創作者來說是比較友善的媒介。 那麼,該怎麼開始在臉書上經營自媒體呢? 自媒體經營|思考定位,問自己 3 個問題 首先,在開始經營之前,必須先設定自媒體的定位。 如果你的帳號都是個人的生活感悟,或是想到什麼寫什麼,沒有一個明確的主軸,那除非你是在原本的專業領域中非常有名的大人物,不然你會發現除了親朋好友,根本不會有人追蹤你。所以在一開始你就必須明確地告訴大家,讀者來這裡「可以得到什麼」。 因此開始之前,不妨仔細思考一下這些問題: 1.你想要分享給哪些人? 這邊可以試著想像那些你想分享內容的人,他們可能的年齡、職業、興趣等等,這樣可以幫助你更好地聚焦,形塑出讀者的輪廓,從他們的角度撰寫文章,也更能引起共鳴。 比方說,你是一個 40 歲,在外商的高階主管,你想要分享一些關於外商的事情。假如你的目標對象是那些對於外商有興趣,但還不太熟悉外商生態的人,這些人有可能是未來想進外商工作的學生;有可能是剛進入外商,未來想往高階主管發展的人。 那在確立目標後,你就可以多分享自己剛進入外商的經驗,以及領域的技巧,或是過程中需要累積什麼樣的作品等等,不僅可以讓你的內容更具吸引力,也可以建立起與你的讀者之間的連結。 2.你想要分享什麼樣的內容? 很多人在經營自媒體時有一個誤區,那就是跟風,覺得現在流行什麼主題,就試著做什麼。 但這樣不僅會讓你的內容不如長期專注在這個領域的人深入,長期頻繁的更新也容易讓你的創意迅速枯竭。 經營自媒體最重要的就是細水長流,因此有一個能夠持續分享的靈感來源非常重要,所以建議在思考分享內容時,盡量貼近自己本身的興趣與職業,這樣才有足夠的素材可以分享,在創作前的研究與構思也比較不會感到厭倦。 3.你選定的主題有沒有類似的人在分享? 在這個部分,你可以嘗試去找尋並參考那些已經在分享類似主題的自媒體。仔細觀察他們的內容和選題,這可以作為你自己發文方向的參考,至少找出五個這樣的自媒體來學習。 這樣做的好處是,你可以從許多已經開始的人那裡獲得靈感和學習經驗,也可以觀察這類型自媒體的受眾,他們喜好哪些內容。 不過這邊要提醒,學習並不是直接照搬對方的內容,而是用對方的選題與格式,論述自己想要講的事情。 比方說,你想要分享在加拿大留學的所見所聞,那你可以參考一些台灣人在國外的粉專,看看他們都分享什麼樣的主題,有可能是文化差異,有可能是當地的風土民情,有可能是調適技巧等等,看看哪些貼文按讚分享最高,就可以用類似的選題套版撰寫。 自媒體經營|要能「細水長流」,追求的是「持續性」和「穩定性」! 在你思考完這三個問題之後,就可以開始正式地制定你的經營策略了。 如同前面提到的,經營自媒體最重要的就是要能「細水長流」,追求的是「持續性」和「穩定性」。你不需要一開始就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而是應該先專注於穩定地更新內容。等到你找到自己的方向後,再逐漸發展出個人特色。 然而,在剛開始經營的時候,為了增加曝光率,建議你先以每兩到三天發布一篇貼文的頻率來更新內容。這樣可以快速地累積內容,避免讓訪問你的粉絲頁的人因為覺得內容太少而選擇離開。 至少要以這樣的頻率累積 30 篇文章,也就是至少持續兩到三個月。因為根據統計,有 80% 的人在剛開始嘗試經營自媒體時,都無法堅持超過三個月。也就是說,只要你能撐過這段時間,你就已經超越了大部分的新手了。 當然,也不是單純發文,你需要建立一套貼文的篩選系統,找出反應良好的貼文,分析它們受歡迎的元素,並嘗試創作相同類型的貼文,以此來了解受眾的喜好。 例如,如果你有一篇教大家如何與廣告商談判的文章獲得了許多的按讚和分享,那麼你就可以針對「談判」和「廣告商」這兩個關鍵字來撰寫文章。你可以嘗試寫一些關於談判技巧或廣告商秘辛的主題,看看哪些貼文的反應比較好。透過這種方式,你可以持續優化你的內容,更快地找到你的經營方向。 同時,在不斷創作內容的過程中,你也需要提升自己的經營技巧。無論是文章的標題、內容的論述,還是照片的拍攝,都可以透過參加課程、利用網路資源、閱讀書籍等方式來提升,這樣你才能持續創作出更吸引人的內容。 如果你想增進更多關於知識型商品的寫作技巧,可以參考這堂《V015知識型商品的文案寫作課》。 總結來說,經營自媒體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和持續學習的過程。從確定你的目標受眾,到選擇你要分享的內容,再到學習和優化你的經營策略,每一步都需要你的時間和努力。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許多挑戰,成效上不去、找不到題材、網友的批評等等,甚至會讓你因此自我懷疑。 但這是完全正常的,每一個成功的自媒體創作者都曾經歷過這樣的掙扎。只要你能堅持下去,你就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聲音,就算不會因此變成大網紅,也能吸引到一些志同道合的讀者群。 只要你能做到這一點,你就已經成功地經營了你自己的自媒體。 延伸閱讀: 經營「知識型自媒體」關鍵|先搞懂 3 個角色定位,避開 4 個陷阱! 沒過五十歲的你,為什麼要盡早發展「自己的品牌」? 我該成為網紅,去提升自己的專業「能見度」嗎?淺談專業人士的職涯之道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20, 2024

UI/UX 設計師接案二三事(上)接案前的心理準備,如何挑案、慎選業主?
嗨,大家好!我是 Simon,目前是一名在東京工作的設計師。 拖了很久才開始寫這篇文章,從 2016 年 5 月開始,我開始從事 UI/UX 設計相關工作,在這一年多的日子裡,也幸運的陸陸續續接了不少案子,有網頁設計、有 App UI 設計,甚至是動態影像相關的工作。 而這之中也因為工作轉換的空檔,當了全職的自由工作者約莫半年的時間,雖然沒有同事的日子有些無趣,但我也的確從這些接案的過程中學習到了不少事情,包含對自己的任務管理、時間管理、溝通技巧等等。 接案這件事對有些朋友來說可能有點「難以言喻」,包含如何找到案源、如何合理的報價、實際上工作的狀況等等,網路上似乎也比較少討論這塊。而也許也會有不少人會羨慕自由工作者看似美好的生活,每天可以睡到飽、自由選擇工作的場所,但其實背後也是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心酸(淚)。 在犯了不少錯誤、踩了不少坑之後,終於能和大家聊聊,分享過去一年多來我的接案經驗以及自由工作者的心得與生活。 這篇文章將會和大家分享 接案前該知道的事 2. 接案的成本 3. 報價該怎麼報 4. 關於合約,你該注意的事 5. 如何順利結案 同場加映1:案源從哪來 同場加映2:自由工作者的自我管理之道 由於這次文章篇幅可能會有點長,我將分為上、下兩篇和大家分享,那我們開始吧! 接案前的心理準備 其實大多數人接案不外乎為了兩件事,「賺取收入」或「獲取經驗」,當然如果可以兼顧就太好了,但是,往往在接案的初期,事情總不如自己想的那樣順利,如果你第一次接案的經驗不是很好,你可能開始會怨天尤人,覺得天下沒有好客戶、客戶都很難搞,但事實很可能是:自身心理建設以及接案經驗不足,導致合作關係不如預期。 我也是很後來才理解到這件事,之後也慢慢開始建立起正確的接案心態,除非你是合夥工作室,否則通常個人接案就是會需要一個人當多個人用,因此要如何判斷自己「適不適合接案」呢? 你應該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對於自己的專業能力有足夠了解嗎? 你有能力獨自作業並完整交付業主所需的成果嗎? 你有信心做好時間管理並如期交付成果嗎? 你有足夠的信心說服客戶採用你的設計嗎? 你有辦法在時間的壓力之下依舊產出好品質的作品嗎? 你有能力和業主與業主公司的團隊成員共事並有效的溝通嗎? 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還有很多,由於自己接案不像在公司一樣完成主管交付的工作,每個月領薪水就好,很多時候你必須自己去溝通、了解需求、執行設計、計算成本等等,接案是個彈性很大,但同時自我約束力要求很高的一種工作方式,因此,接案前多問自己這些問題,可以幫助自己釐清自己是否適合接案。 當然,有機會接案還是鼓勵大家勇於嘗試,絕對會讓自己突飛猛進! 這個案子到底要不要接?值不值得接? 相信如果你是剛開始接案,都會想好好把握每一個案子的機會。但接案前請務必謹慎行事,一旦接了案子,就代表有責任把這個案子做好(至少在符合雙方承諾條件下)。 因為我自己也曾經有過接了案,但發現和業主溝通不良、無法繼續合作的狀況,或是自己時間安排不佳或溝通比預期還長,嚴重耽誤進度,搞得最後兩敗俱傷。 幾次的經驗下來我開始發現:案子接得多,不如接得好。 因此慎選業主很重要。 好的業主不僅在合作上事半功倍,也有很有機會為你帶來其他水準相近的業主,大致上來說,常見的業主可能會有幾種類型: 認識的但不是很熟的業主 2. 完全不認識的業主 3. 熟識的朋友 首先,我們要來了解業主與設計師的心態,到底彼此在想什麼。 不同於有明碼標價的物品,掏了錢就可以直接消費,接案更多時候像是種一來一往彼此探尋底線的過程,雙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不論是業主或是設計師,都想從接案的過程得到好處,這兩者是供需的關係,都是為了滿足彼此的需求而合作。業主想用最符合成本的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問題,而設計師的心態則是希望用時間與專業技能換取合理(甚至高於一般上班薪資)的報酬。 接案其實跟找工作一樣,案主會把案子交給你,相信也是對你有足夠的信任,相信天底下也不會有任何一個生意人會找一個不夠專業的人做出不好的東西砸自己的腳。 只是目前台灣的接案環境還是有個現象,出來接案的人越來越多,有經驗老道的、也有半路出家的,品質參差不齊加上削價競爭,加上有些業主本身也沒有足夠判斷力(或 sense )之下,常常找最便宜的的人來做,結果最後成果不符預期,或是花大錢做出來東西完全不 OK 而造成相關糾紛。 回到正題,讓我們來聊聊這些常見的業主: 1. 認識的但不是很熟的業主 這種業主通常是由其他認識的朋友介紹、或是之前有合作過的對象,因此對你的基本資訊或是能力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在溝通上可以以七分理三分情的狀態去溝通,但該做的合約與確認需求還是不能少。由於算是認識,所以通常可以更有彈性的去協調合作模式,但也要注意「信任」與「承諾」還是整個合作關係中最重要的事情,不要因為認識就因此草率行事。 2. 完全不認識的業主 這類業主通常是由一些接案平台或是個人管道找到你,對你的作品可能有瞭解,但彼此間的做事方式與工作流程幾乎都需要重新磨合。 所以我會建議在近一步了解需求前,甚至可以先約喝個咖啡聊個 1–2 次,觀察這個業主的說話方式、對自家產品服務的想法、以及對設計師的態度是否尊重。 最重要的是,他知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成果是什麼,以及他知不知道設計師能幫他完成什麼。 我會說「感覺」是很重要的,如果連一般閒聊對話都無法留下好印象,工作上可能就更難合作了。 3. 熟識的朋友 既然是熟識的朋友,溝通起來應該順暢無障礙對吧? 我必須說這種接案通常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大家應該都聽過「談錢傷感情」對吧?除非你們真的熟到一開始就能把預算談好、要達成的目標彼此都有共識,加上很熟的朋友往往都不會簽合約,所以當有些糾紛發生時往往都沒有一個協商的依據,我也聽過好多原本朋友但因為合作之後關係破裂的案例,所以還是謹慎為上。 要小心,免費的最貴。 相信不少設計師們都曾經聽過以下這些對話: 「你就隨便幫我做一下就好了~應該花不了你多少時間吧?」 「這東西感覺不難啊?應該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做一做就好了吧?」 「為什麼這個東西這麼簡單還要收我錢?」 「可以再幫我多做幾個風格試試看嗎?」 要不是我眼睛太小,不然我白眼可以翻 360 度(誤)。 我相信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即便是被認為「最簡單」的東西,它還是有其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時間並不是免費的,如果朋友不打算付你錢,那只好付出友情了,但友情付多了也是會負債的。舉一個常見的例子,你會叫醫生朋友幫你免費看病嗎?會叫律師朋友免費幫你打官司嗎?我想應該不會吧。 其實很多時候是「設計」這個專業被小看了,他們也許不知道要成為一名設計師需要經過多少時間的累積與磨練,如果下次遇到想找你做免費的朋友,好好幫他機會教育一下吧! 業主說這個案子很急,我應不應該接下? 我的建議:請仔細思考、判斷後再接,但真的急件的話最好加收費用。 以我自己接案的經驗來說,通常 10 個業主會有超過 5 個說這個案子有點急,而到底是真急還是假急,還真的需要自己旁敲側擊一下。一般來說,理想的業主應該在規劃專案時就會把時程都安排好,甚至預留一些溝通、執行交付上的緩衝時間。 案件會到很急甚至導致需要把專案的時間壓力推到外包設計師上,除非專案真的出了什麼什麼重大意外,不然很可能是業主團隊本身的時間管理不佳或是內部有一些協作上的問題導致這樣的狀況。 所以建議還是把對方專案的狀況問清楚,然後認真考慮是否承接,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如果真的接了的話,也建議告知業主由於急件會壓縮更多的時間,若要維持一定的品質價格會反應到自己的時間成本上。 客戶花了錢,我是不是都得聽他的做? 當然不是。 常常聽到有業主會對設計師的設計指手畫腳,認為自己花了錢就可以指導設計師「如何做設計」,但我認為身為設計師的價值是「在合理的範圍內滿足客戶的需求」,了解需求與溝通是不可避免的一環。 設計絕對是種專業,而專業本身又是建立在彼此的信任之上,要讓客戶相信你做的設計能解決他的問題。很多時候客戶其實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會下意識地說出一些很「抽象」的需求,然後期待設計師可以多試幾個版本、風格,看看有沒有哪一個可以剛好命中他的喜好,這其實像買樂透一樣,非常的憑藉運氣。 要避免這樣的問題,我的方法是不斷地客戶問為什麼,引導客戶說出真實的需求。或是使用市面上成熟的產品做為討論的基礎、請業主找出心中理想的設計,千萬不要被抽象的需求給蒙蔽,然後就開始花時間「嘗試」,最後花了遠超於專案成本的時間。 例如像是遇到:這個頁面可以再活潑一點的感覺嗎?這個字好像有點太小了、我覺得使用者不想點這個按鈕等等⋯你可以這樣反問: 「請問您心中活潑的感覺是怎麼樣,有實際的案例參考嗎?」 「請問這個文字在整個頁面中,重要程度大概在哪邊呢?」 「請問是哪個部分讓你覺得使用者不想點這個按鈕呢?是顏色、造型、還是其他原因呢?或是能請您提供一些過往使用者使用網站點擊按鈕的數據呢?」 多問為什麼,找到業主需求背後真正的原因,可以幫助你更有效地去溝通並解決問題。 但如果遇到不願溝通的業主,且有種「花錢就是老大」的心態,我的建議就是不要再繼續接下去了,因為這絕對會是段痛苦且漫長的過程,互相尊重與信任絕對是維持長久合作關係的最佳解答。 呼~不小心打了好多,那上集就先講到這邊,下集將會跟大家分享關於接案的各種細節,像是成本、如何報價以及如何撰寫合約等等,那我們下次見囉! 下一集: UI/UX 設計師接案二三事(下)計算成本、報價、簽約這樣做! -- 本文轉貼自:Simon Lin(原文標題:UI/UX設計師的接案二三事(上))
December 6, 2023

講師李君婷專訪|24 年訪逾 600 城市的體悟:生活難免心累,找到「狀態轉換法」是必要準備
「剛訂好十月去多倫多的機票就收到妳的邀訪信,真是太剛好了!」一改平時講授專案管理課程的正式裝扮,君婷老師一身輕便來受訪。但即便談的是相對輕鬆的主題,她平板上還是寫著密密麻麻的筆記。 從年輕時獨自遊歐、美算起,她到目前已經有 24 年的旅行資歷,曾到訪過近 70 個國家,走過六百多個城市。撇除少數幾次跟團(如去埃及時基於安全考量選擇跟團、或配合友人規畫),大多都是一個人的自由行。 旅行究竟有何魅力,讓她再忙也堅持每年擠出時間去?她想了想表示,旅行對她來說是忙碌日常裡尤其必要的休息方式,「我想特別強調,是有感的那種。」 心累難靠睡覺和耍廢化解,旅行中「轉換狀態」是關鍵 為何要強調「有感」?君婷老師表示,人在忙碌中身心難免會疲累,身體累可能睡飽就好,心裡累卻很難靠睡覺或耍廢來解決。但麻煩的是,很多人常沒意識到這點,感覺累就只想到睡覺耍廢,沒想到卻越睡越累、越耍廢越疲憊。時間被廢過去之後,心裡的焦慮又變得更深。 在她看來,覺得累時該做的第一件事,其實是判別它來自身體或心理,「如果你睡很多還是覺得累,天亮又開始覺得絕望無力,那麼你可能不是身體累,而是心理累。」身體的累需要我們少做點事,但心理累卻可能需要我們多做點事:找到適合自己的「轉換狀態軌道」來切開工作壓力。 旅行對君婷老師而言,正是非常棒的一種轉換軌道。她解釋:「旅行其實就是專案管理,事前要做好成本、時程、風險等規劃,但出發後往往有各種變卦,比方說沒搭到要搭的車、想吃的餐廳沒開,需要我們快速應變。」因為旅程時間有限、這些應變得在緊湊的時間裡完成,再加上旅程中我們對於外在環境相對陌生,所以我們在旅行時會自然地進入一種「既放鬆又專注」的心流狀態。所謂狀態轉換,在這過程中也就不自覺地被實踐了。 應變過程還有個奇妙之處,那就是整個過程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反覆思考想要什麼(如想吃什麼、想去哪),然後很快滿足自己」的過程。對比在工作中常面對到無能為力的挫折感,這種自由和滿足自我的機會也常能帶來強大的療癒效果。 君婷老師提到,很多人會覺得安排行程一定要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比方說某個古蹟歷史多悠久,「但其實不需要,光是『你想去』就夠了。像我明年要去歐洲參加一個河輪行程,沿著萊茵河水路走訪平常不容易去到的小鎮,我就超期待的!」 以缺氧狀態造訪雲南玉龍雪山頂,君婷老師笑稱手上的是救急卻不怎麼有用的氧氣瓶。(圖/李君婷提供) 熱愛在長途移動過程思考,她不只搭機還每年搭火車環島 「很多人對於旅行的期待從到達目的地開始,而我卻最著迷一段長途旅行的移動過程,不論是搭船、飛機、火車、汽車……」 除了排解壓力,旅行對君婷老師而言還有個重要價值,那就是幫助思考。她表示,長途飛行是很多人的惡夢,但卻是她最喜歡拿來思考和閱讀的時光,就算只是放空,都覺得自己似乎在過程中被注入新能量。 「因為我覺得飛機在高空時,就像在一個時間、空間都無法被明確定義出界限的神奇環境。在這個充滿白噪音的環境裡,我反而能排除雜訊,得到一些新的啟發,可能是視野被強迫打開了吧!」她說明。 某趟航程中讀著科幻小說《極限返航》。(圖/李君婷提供) 所謂「排除雜訊」是什麼意思?她舉例,過去當小主管時常會遇到糾結卻又得做出決策的時候,像某次就必須替組織處理一個「人」的問題。一直待在工作環境中,她看到的都是眼前人力分配、團隊面臨變動的不安低落等顧慮,後來在一段長途飛行中,她於三萬英呎高的魔幻環境裡進入不同的思考角度:多年後回頭看,現在怎麼做才是對組織最好的?然後終於能做出決定。 「不能出國也沒關係,在台灣搭火車也能創造這樣的環境。」君婷老師分享,她每年也固定會搭火車環島一圈,至今已持續八年,有時甚至是當日來回。這樣的行程對她來說只有一個目的:不是吃喝玩樂,而是創造不受干擾的環境,讓自己專注地閱讀、思考以及得到徹底的休息。 拓寬視野養成同理心,看事情不再只有「對錯」而已 君婷老師在旅程中還有另一個「思考」收穫。很多人常說在旅途中的見聞能開拓視野,但在她看來,開拓視野並非打卡哪些景點,而是因為親身經歷不同的文化與生活方式,所以能少些本位主義、多些溫柔與理解。 這其實是作為成熟大人的重要訓練,畢竟我們在人生中會遇到不同的人、需要經營不同的關係,在全球團隊當道的時代,還可能和不同背景的同事、客戶協作。大家都知道這時候「同理心」很重要,但往往因為誤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唯一真相,於是很難真正以同理心待人。進入其他文化實地體驗和觀察,在君婷老師看來是提高同理心的好方法。 舉例來說,我們在旅途中可能體會到台灣酷暑時,有另一個地區正是寒冬;中華文化對鬼魂戒慎恭謹,美國萬聖節卻用另一種態度來面對;台灣人覺得餐廳送上熱茶是貼心,日本卻不管再冷都以冰水招待客人。 君婷老師表示,常進出這些情境讓她面對各種差異時,會直覺地先進入到對方的角度,嘗試理解對方在想些什麼、為何他會這樣說這樣做,「大至面對意見分歧的社會政治議題,小至在工作上看到同事與我想法迥異的行為,我都會這麼做,不是直接就覺得別人錯了。我想這就是同理心的第一步吧。」 明白旅行的好處卻遲遲無法出發?關於旅行的 2 大迷思 一路暢談旅行的痛快之處,君婷老師表示,現在旅行對她來說就像吃飯和睡覺般理所當然。但她也發現這對部分人來說並不容易。為何會這樣?她認為和兩個常見迷思有關。 迷思一:天數短的旅行無法放鬆? 很多人常認為旅行的放鬆程度和天數成正比,也因此若不能玩個八天、十天,不如別去了。但在君婷老師看來,旅行能否帶來放鬆效果還是取決於「心態」,而非「時間」。天數迷思不只會增加出發的難度(畢竟請長假對上班族來說確實不容易),這份無法出發的怨念,還會讓我們對工作的不滿持續累積,覺得「都是工作害我不能去玩的」。 「與其惆悵地翻著行事曆,想著什麼時候能請長假,不如從請個半天假開始,創造一個完整屬於自己的下午。」 君婷老師也補充,就她的經驗而言,請平日會比假日好。畢竟多數家人朋友可能也都是假日才有空,所以假日多半會需要陪伴他們,「利用平日假期完整自己,假日就練習當個配角,學習完整他人。」 迷思二:旅途中絕不該工作? 「我也曾經這樣想過,回想起來,我發現越把旅行當成逃避工作、壓力、關係等各種東西的手段,越會在過程中不停倒數計時,覺得疲憊甚至在越接近旅程結束的時間,越感到憂鬱煩躁。」關於迷思二,君婷老師這樣回應。 她表示,雖然自己現在是自由工作者,在時間安排上有相對大的彈性,但卻不會完全把旅行和工作切開,甚至更常是刻意設計幾場「帶著工作的旅行」。 為何一樣是在旅行中工作,過去會盡可能避免,現在卻刻意這麼做?她分享,差異或許來自「對時間的掌控度」。以前會認為上班已使盡洪荒之力,難得休假就該把時間全留給自己,不然好像有請假跟沒請假一樣,還白白浪費了珍貴的時間,而現在每分每秒都靠自己掌控,則認為旅行和工作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需刻意切割。 「可能對我來說,以前的旅行像是試圖得到某種平衡的手段,而現在,旅行本身就已經是目的。」她這麼補充。 對於工作時間多少會受限於公司規定的上班族,她也建議撇開逃避心態,與其刻意切割又因為工作很難真的置之不理而氣惱,不如練習妥善規劃時間,刻意設計或長或短、或近或遠的「工作旅行」。 (訪談結束後不久,正在規劃新課程的她就帶上工作設備,到離家不過四十公里的山上展開一周的工作旅行,她說這是「準備進入下一個重壓階段的策略性緩衝」。) 雖然深深感受到旅行的放鬆與轉換狀態效果,但君婷老師在採訪尾聲也補充說明,真正重要的或許不是旅不旅行,而是面對難免心累的生活,我們能否找到適合自己的狀態轉換方式。如果你光想到要自己踏上旅行就已經壓力爆表,那麼可能這個方式並不能讓你進入休息的狀態,而有其他更適合你的選擇。 該怎麼找?她蓋起平板表示,試著多創造一些在能接受範圍內的特殊體驗,並感受自己做完哪些事後,能夠得到新的能量或變得平靜,「它未必要是很大規模的、很花時間的,哪怕你只是下班換一條路線走、看一場以前不曾選擇類型的電影、在家附近找個飯店住一晚,製造一小段完整屬於自己的時間,搞不好都會有出乎意料的休息效果喔。」
December 9, 2023

遠端工作新趨勢!「滑雪勝地」成數位遊牧族新天堂
當我們想到數位遊牧,我們腦中最先浮現的畫面,往往是在漂亮的咖啡廳,一邊悠閒地喝著咖啡,一邊用電腦回客戶的訊息;又或者是在美麗的沙灘旁,一邊愜意地躺在吊床上,一邊聽著海浪聲工作。 可是我們腦中這些場景,大多來自對於熱帶小島或著溫帶國家的幻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那些喜歡冬天的遊牧者呢? 隨著遠端工作的普及,這些喜歡冬天的數位遊牧族紛紛尋找將工作與休閒結合的新方式,而滑雪勝地逐漸成為他們的首選,也催生出「Digital snowmads」這個新名詞。 這群人沒有將自己局限於傳統的辦公室,而是選擇了清新的山間空氣,選擇滑雪勝地作為遠距工作的臨時基地。 他們會利用雪季的時候探索不同的國家,在滑雪場旺季或人潮尖峰時刻遠端辦公,等到夜間或是遊客都離開滑雪場後再去滑雪,充分地享受滑雪的樂趣。 過去,想要執行 Digital snowmads 最大的困難點在於,滑雪勝地的長期住宿成本昂貴且難以尋找,許多渡假村會先要求支付整個季度的租金,即使有些儲蓄,這筆金額依然是巨大的負擔。 但許多旅館業者已開始注意到這一商機,提供了適合長期居住的設施,如瑞士格里門茲(Grimentz)的 Swiss Escape 飯店就有專門替數位遊牧者設計的長住方案。 除了格里門茲外,保加利亞的班斯科(Bansko)也被公認是歐洲最經濟實惠的滑雪場之一。 不少數位滑雪者也分享自己的經驗,比方在法國,選擇庇里牛斯山附近的滑雪場,會比阿爾卑斯山更便宜。或者在南美洲,可以選擇智利與阿根廷作為 Digital snowmads 的據點,不僅價格便宜,在阿根廷甚至可以選擇入住附近城市的廉價旅館,並透過購買滑雪場的日票來降低成本。 這種在滑雪勝地工作與生活的方式,不僅提供了一個充滿樂趣的過冬方式,也為那些尋求結合工作與娛樂生活的數位遊牧族提供了新的可能。 從斜坡上的激情滑行到咖啡廳中的靜謐工作時光,這種生活方式展現了遠端工作的魅力與多樣性。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工作模式的轉變,我們可以預見,這種在自然美景中實現工作與休閒平衡的生活方式將吸引越來越多人的參與。 -- 責任編輯/李致淮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9, 2024

【2024 遠端工作】工具推薦(下)「外接鍵盤」、「無線滑鼠」挑選原則與推薦
每逢要去外地,或咖啡廳工作,我都會帶上我戲稱為「遠距工作三本柱」的工具們出門,包含主動降噪耳機、外接鍵盤、無線滑鼠。 上一篇,我先介紹了主動降噪耳機的選購與評測,請看《【2024 遠端工作】工具推薦(上)「主動降噪耳機」挑選原則與推薦》 這一篇文章,我要來介紹外接鍵盤、無線滑鼠。 在咖啡廳用筆電用久了,姿勢容易痠痛的問題,可以靠把筆電架高稍稍緩解;可是筆電架高後,用起來又會很不順手的問題,怎麼辦呢? 後來我發現,只要有外接鍵盤、無線滑鼠的幫忙,就不是問題! 遠端工作必備|外接鍵盤 通常在咖啡廳工作,我喜歡用筆電架將電腦稍微架高。但這樣做的代價,就是雙手往往得異常扭曲,才有辦法使用筆電本身的鍵盤。 怎麼辦?只好外接一塊鍵盤囉! 第一優選, Logitech K380 對於外出鍵盤,我對它的期待很單純: 輕便好攜帶:不然我還要你幹嘛! 無線首選,最好還要能同時連接多個設備:不是每家咖啡廳,都有寬大且附上插座的座位,因此線材的空間還是能省則省。 篩選過一輪後,最後我入手的是 Logitech 的 K380 。重量輕、尺寸薄,最大程度滿足了好攜帶的需求。同時它也支援跨平台使用,不管你是 Apple, Windows 還是 Chrome 系統的使用者,這把鍵盤都能無痛連線使用。 此外,它最多能同時連線三台設備的功能,也解決了我外出工作時,偶爾需要在不同設備上打字時的困擾。 比較可惜的是,在極大化輕便、好攜帶優勢之餘,這把鍵盤也捨棄了獨立的數字鍵盤,鍵程也多有妥協,所以敲打起來的手感,終究比不上機械鍵盤來得爽快。 不過,如果你願意在重量上稍微退讓,那麼市面上也有很多小尺寸的無線機械鍵盤,可以滿足你挑剔的手指。 又或者,你也可以像我一樣……專門準備一把機械鍵盤放在家裡用,輕便、手感我全都要(握拳)。 遠端工作必備|巧控板(或無線滑鼠) 筆電架起來、接上外接鍵盤之後,最後一個令我頭痛的問題,就是得找一顆好用的無線滑鼠(對,我的外出工具幾乎都是選無線)。 原因是,若你繼續使用電腦原本的觸控板,整個使用體驗會非常詭異:每當你想要移動鼠標,就得伸長手去使用觸控板;之後再把手縮回來,繼續使用鍵盤。這流程實在反直覺,我始終更習慣左鍵盤、右滑鼠的使用流程。 由於我是 Macbook 的使用者,加上我平常沒有重度設計需求,所以這回倒是不需要太多比較,馬上就入手了蘋果的巧控板。 你可能會懷疑,不就是塊功能都一樣的觸控板,有差這麼多嗎? 有,差非常多!這塊巧控板讓我感到最值回票價的部分,大致有以下兩點: 改善操作流程:在外接鍵盤的右邊擺上一塊巧控板後,整個使用體驗就再次回到最熟悉的「左鍵盤、右滑鼠」的配置裡。跑到咖啡廳工作,難免會有一些需要妥協的地方,若你的工具能讓你舒服進入專注狀態,絕對值得投資。 觸控面積加大:巧控板帶來的另一個優勢,是更大的使用面積。雖然 Macbook 本身所附的觸控板的面積,早屬於市售筆電的前段班,但在運用三指拖曳、上下滑動等手勢的時候,我還是常常「出界」。若你也有相似的問題,面積更大的巧控板,肯定會讓你心滿意足。 同場加映, Logitech Mx Master 3S 若你是比較喜歡用滑鼠的人,那麼我很推薦你給這顆滑鼠一個機會。講求攜帶性的人,同系列也有 Mx Anywhere 3 可以考慮,但這顆滑鼠尺寸跟我的手掌不大合,握起來不太舒服,所以最後我還是決定犧牲一點攜帶性,選擇 Mx Master 3s。 長話短說,Mx Master 3s 在滿足改善操作流程、無線等基本需求之餘,它讓我最滿意的部分,在於可以快速捲動的電磁滾輪,還有充滿無窮潛力的 Logi Options+ 自訂功能。 電磁滾輪提供了絲滑、流暢的滾動手感(滾起來不會像一般滾輪一樣,有很明顯的顆粒感,推薦親自體驗!),Logi Options+,則讓你能自訂 Mx Master 3s 各個按鍵的功能(ex. 將翻頁鍵指定為全選功能),甚至還能設定捷徑,按一顆按鈕就觸發一連串指令!若你熟悉 RPA / Zapier / Mac Automator 等設定,這顆滑鼠絕對能為你帶來無窮樂趣。 怎麼選購外出工作設備? 最後,來聊一聊到你底該怎麼選購外出工作的設備。 或許會出乎你意料,我其實不推薦你網購,也不推薦你直接照著我的推薦,入手上述產品。 原因是,選購這些工具的終極目標,是要幫助你在外出工作的時候,能輕鬆進入專注狀態。每個人的需求,進入專注狀態的方式也都不一樣,適合我的工具,未必適合你。 所以,在掏錢之前,我建議你應該先仔細思考 4 個問題: 通常,我都怎麼進入「專注」狀態?是靠音樂、白噪音,還是完成特定的前置準備? 外出工作 / 遠距工作的時候,有哪些因素,讓我無法按照習慣的方式,進入專注的工作狀態? 有哪些工具,可以滿足我的需求,幫助我能用最習慣的方式,進入專注狀態? 這些工具,彼此「組合」起來的效果好嗎? 在最一開始,我從沒仔細想過上面這 4 個問題。所以一路走來,花了很多冤枉錢、買了一堆根本於我無益的產品,最後才摸索出這 4 個採買原則。 基於類似的理由,我也推薦你優先選擇現場購買,而不是直接網購。因為只有實際到場試用,你才能評估它們究竟能否相互搭配,替你的工作狀態加分。就連我自己,當初也是帶著我手上的家當,到實體店跑了好幾次,才做最後選擇。 總之,花點力氣想想自己的需求、別忘記選購工具的目的,把握這兩項原則,我相信你也能找到用得順手的利器!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遠端工作好用的工具與設備,可以參考這一篇《把家改造成辦公室!「遠距工作」過來人分享 3 類設備升級考量,遠離痠痛更能專注》!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8, 2024

【2024 遠端工作】工具推薦(上)「主動降噪耳機」挑選原則與推薦
「哇噻,不過就是來咖啡廳做點事情,你的『傢俬』也太多了吧?」 每當和朋友相約在咖啡廳做點事情,看著我從背包裡翻出一樣又一樣的道具,朋友們往往會搖著頭、發出類似的讚嘆。 的確,每逢要去外地,或咖啡廳工作,我都會帶上我戲稱為「遠距工作三本柱」的工具們出門,包含主動降噪耳機、外接鍵盤、無線滑鼠。今天就趁著這個機會,來開箱我的三本柱,以及聊聊我挑選工具的重要原則。 遠端工作必備|主動降噪耳機 先從「主動降噪耳機」開始吧! 我的遠距工作三本柱中的一本柱,是主動降噪耳機。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工作時喜歡聽點音樂的人,那麼準備一點預算入手一副無線主動降噪耳機(若能買到耳罩式的更好),絕對是筆划算的投資。 你可能會想問:一定要耳罩式的嗎?我平常也在戴像 Airpods Pro 這種入耳式的主動降噪耳機阿,有什麼不好嗎? 為什麼建議選耳罩式耳機? 這幾年,市面上推出很多真無線耳機,這類耳機雖然輕便好帶,但其中一個硬傷,就是「入耳式」的設計,本身其實不太適合長時間配戴。 其中一個原因是,大部分入耳式耳機所附贈的耳帽(也就是耳機上的矽膠套子),大小都並非為每個人的耳道量身打造,因此長時間使用下來,多少會感到有些不舒服。 以我自己為例,入耳式的耳機我最多只能連續使用半小時,再多耳朵就會開始不舒服。跟入耳式耳機天生命中相剋的屬性,讓我早早就將目光,投向耳罩式耳機。 第一優選 WH-1000XM4/WH-1000XM5 做了一堆功課後,最後獲選的選手是 Sony 的 WH-1000XM4。 (註:以下主要介紹 WH-1000XM4 主力使用,目前已經推出新一代的 WH-1000XM5,既保留了大部分優點,還解決了摺疊容易壞的問題,超讚!) 對於這副外出工作用的耳機,我的需求很簡單: 音質不需要攻頂,有平均以上就好。 主動降噪很重要:我喜歡在咖啡廳工作,但咖啡廳的環境噪音很多變,遇到聊太開心的客人、或是離座位離咖啡機太近,多少都會令人分心。 藍芽連線,可連接多設備佳:之前戴有線耳機,一站起身手機當場從桌上跳樓的經驗太可怕了…,新耳機必須是無線! 綜合來看,Sony 的 WH-1000XM4 幾乎符合了我最核心的需求。 它讓我愛不釋手的優勢主要有以下三個: 降噪效果顯著: Sony 家的降噪真的是一時之選。戴著 WH-1000XM4 坐在咖啡廳裡,就算你只打開降噪功能而不播放任何音樂,也足以把旁人的閒聊模糊成背景音,降噪效果絕對是水準之上。 有的人可能會擔心全天打開主動降噪功能,會影響耳機的續航力。這點倒是不用太擔心,在經過我近 3 年、幾乎每天使用之後,至今我的耳機在充飽電後,都還能應付連續 10 小時開著降噪功能聽音樂的使用,續航力相當可靠。 Speak to Chat 功能:只要你一講話,耳機就會自動暫停播放中的音樂,等你講完話後再重新播放。這點在點餐,或者在需要和同事講話的時候很方便!解決了以往使用耳罩式耳機每當想講話,就得大費周章拿下耳機、講完話再戴起來的煩惱。 藍芽多設備連線:戴著耳機正在用電腦看影片,突然間手機響了,怎麼辦?戴著 WH-1000XM4,你完全可以絲滑地暫停影片,使用同一支耳機轉換到手機上講電話;掛上電話後,再轉向你的電腦繼續看影片。中間的轉換,完全不需要處理耳機和不同設備的連線問題。 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後,我發現想在咖啡廳裡高效率地工作,光靠製造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遠遠不夠,因為除了環境,「姿勢」也是另一大問題。 由於使用筆電的時候,你通常得長時間低頭,若想架高筆電,讓視線與螢幕幾近平行,又會造成很不順手的問題。 怎麼辦呢?趕快去下篇看看我的解決方案吧! 【2024 遠端工作】工具推薦(下)外接鍵盤、無線滑鼠挑選原則與推薦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