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3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Podcast 「數位遊牧誌」|吳爾芙輕珠寶房秋瑋:你想活成怎樣的自己?「回歸自己」打造出來的事業才能打動人!

「我們很常講,等到以後,我就要幹嘛幹嘛,但很可能根本沒有以後。所以,現在我想為自己勇敢一次。 」Whomfor 吳爾芙輕珠寶飾品的創辦人房秋瑋說。 三年多前,房秋瑋離開高薪、主管職的外商公司,創立 Whomfor 吳爾芙輕珠寶飾品。 在外人眼裡,房秋瑋是一個厲害的職場女強人,過去一路從基層業務做到全國業務主管,在美妝、精品、時尚品牌都待過,但在光鮮亮麗的背後,卻也承受了莫大的競爭與壓力。 房秋瑋提到,自己曾連續半年,都在廁所裡面吐,但卻不敢出聲音、害怕被發現,只能等到眼睛沒有紅了,面紙擦一擦,再走出廁所,若無其事地補妝,再繼續回到崗位上。 「別人看你都是光鮮亮麗,但承受這些痛苦的人是我,我發覺到名聲什麼的真的還好, 重點是每天活成什麼樣,是你自己承擔。」身心俱疲的房秋瑋意識到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於是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與工作,房秋瑋決心創業。 創業的三年多來,房秋瑋也曾因為疫情大受打擊,甚至踩到許多創業地雷,如今吳爾芙慢慢站穩腳步,同時她也在過程中慢慢找到了「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邀請房秋瑋分享她創業背後的故事,也給想要創業、或是在職涯迷失的你,一些建議。 創業不要越級打怪,一步一步來! 很多人心裡都有一個創業的夢想,想要一個理想中的公司、店面,排場、規格都要做到最好,但那些可能不是做生意最優先的事情。 過去在外商公司,房秋瑋習慣資源豐富的工作環境。於是剛開始創業,房秋瑋就將規格拉好拉滿。 不僅租了 A 級辦公室,聘了一些員工,買了大金庫存放飾品,還使用一個 75 元的紙袋等等。但好巧不巧,在剛創業不久,就遇到了疫情三級警戒,當人們沒有人際社交的聚會,飾品的需求自然下降,才剛創立的珠寶品牌直接受到衝擊。 房秋瑋最後只好打掉重練,回歸到一人模式,回到自己家中,一人分飾多角,客服、包裝、出貨、營運全部包辦。 房秋瑋笑說︰「創業,還是要一步一步來。」在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事業時,不躁進,先把基礎打好,未來再慢慢升級品牌都還來得及。 房秋瑋也建議,想要創業的人,最開始的第一步,先不要離職,可以在主業上,先撥一點時間斜槓。好比說你想要開電商,先利用下班有空的時間,在蝦皮、momo 上先當賣家試試看。 這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例如,你想要開設品牌 IG,那該如何經營社群、下廣告等等。你也可以體驗一下,這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房秋瑋在創業的過程中,也不斷地找尋自己。 「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這一段話,來自於 20 世紀初的英國作家吳爾芙,在她名著《自己的房間》,感動了房秋瑋,也成為她創立 Whomfor 吳爾芙輕珠寶飾品品牌的核心思想。 我們大部分人不管在職場或生活,總是在意他人的眼光、外界的評價。但房秋瑋經歷了過去競爭激烈的外商工作,到現在創業尋找自我,她體悟到,沒有人可以來告訴你什麼叫做完美,因為每個人的完美都不同,每個人想要的人生都不同,我們不用跟別人比較與競爭,自己也可以更自在。 經營品牌也是如此。 Whomfor 吳爾芙輕珠寶飾品不會因為市場競爭,就隨意迎合大眾市場,就算成本較高,她也堅持製作敏弱肌戴了不會過敏的飾品,製作過程也追求環保,甚至免運門檻,房秋瑋都有自己的想法,目前吳爾芙是 1000 元免運,許多人會問她為何不直接 399 元免運,更能吸引客人? 「因為我也在篩選我的客戶,」房秋瑋說,她將 TA 設定明確,就是現代的白領獨立女性,重視打扮,喜歡閱讀、投資、關注時事等等,而這也正是房秋瑋的樣貌。 成為自己品牌的代言人,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客群。 大人學創辦人 Bryan 也在訪談中提到,創業不要一昧的盲從,聽別人說這個很夯就去做。思考「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先找到自己,從自己出發,這樣打造出來的事業創造才能打動人。 如果你對房秋瑋的創業故事有興趣,也想知道更多創業背後的眉眉角角,歡迎收聽《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3:成為自己品牌的代言人,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客群|吳爾芙輕珠寶創辦人 房秋瑋 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9, 2024

給年輕創業者的建議:避免對未知的恐懼,你可以準備好的 5 件事

我自己算是個小小的經營者,也難免在各類聚會時,會有人跟我聊到創業這個主題。 不過,我發現,一些認識很久的人常常會跟我說:「等我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時,我就要離開公司出來創業!」或者是「待我把這份工作的某技能變強了/準備好/有錢了,那我就一定出來創業!」 但這類宣告,似乎就像每年許下的新年希望一樣,大家年復一年都講同樣的事,但卻從來沒有實踐過,也很少人最終有踏出創業的那一步。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大家對於「改變」總是充滿了未知的恐懼,所以總會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 但老實說,我認為創業的準備恐怕永遠都沒有結束的一天。像我、Bryan跟幾個股東出來創業,至今差不多快十四個年頭了,但每一年我還是覺得有許多新事物仍在學。甚至覺得自己大概再給我十年,也很難說完全準備好。 當然,我也不是那種隨意鼓勵大家出來創業的人,但我總覺得,如果你真是有心要做出一番事業,你反正也不可能等完全準備好後才開展,不如把握核心比較重要。什麼是核心呢?我認為是底下的五點。如果你能先把這五件事想透徹了,未來存活機率就能有效提高。 第一,不要只是為了「想創業而創業」 創業不是一種生活模式、不是人生目標,創業只是「把事情做出來」的一種手段。你絕不能說,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要賣什麼、也不知道我有什麼技能,只是覺得年紀到了或是很羨慕周圍一些在經營事業的朋友,然後就覺得自己也該創業。 換言之,若沒有想要達成什麼目標、沒有想解決什麼問題、或沒有想改變某些商業上你認為不夠好的地方之前,千萬不要把創業當作目標。 我們當年,其實是先想要提供我們專案管理的技能,成為企業顧問,但繞了一圈發現,台灣當時除了考PMP的補習班以外,沒有單位對於專案管理實務的軟體工具有興趣。最後不得已,只好自己經營。這是我們創業之處的起點。 換言之,創業從來不是我們的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手段。但事後回顧,這部分卻很重要。因為你目的明確,當碰到阻礙時才知道要修正什麼,也才知道每日經營的決策重點在哪裡。 若一開始沒有這樣的價值核心,就很可能淪為找風口與趕流行。當然,我也不會說這樣完全不行,也確實很多人是這樣而賺到錢。可是你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真找到風口並賺了錢當然沒問題,但鮮少人能一帆風順。若你碰到挫折時卻沒有目標願景,你就很容易會放棄,也很容易去追逐另一個風口。最後滾石不生苔,反而會因為自己太容易動搖而難有積累。 此外,也不要因為不滿就創業。有些人是抱持著「老闆太爛了,我隨便出來開一個新的,也能做得比他更好!」的想法憤而離職。這個跟「為了創業而創業」的狀況都差不多,都是錯誤的創業動機。 第二,創業前得先有商業模式:此模式你已小型試驗有效,而且心中已有成形之輪廓 講到商業模式,沒經驗的人,往往腦海中會跳出一個很fancy的商業模式。比方說,他想先做一個平台,先免費提供什麼,等人群聚了,再賣別人服務;或者以平台的形式去仲介買方跟賣方;或者是我幫政府做一些什麼事情,然後拿補助等等等等。 你問任何一個年輕的創業者,他們都能講出一個複雜又精巧的商業模式。但是我一向給新手創業者的建議就是:創業模式最好別太複雜。甚至最好簡單到「純粹只是買賣」— 你手上有個什麼樣的商品,能創造一個什麼樣的服務,而且你「真的可以成交」,可以把這東西賣給一個明確的族群。 換言之,你必須創業之前就小規模嘗試,真的可以賣出一、兩筆交易,確定你的商品或服務是可行的、是有人需要的、是能讓你在創業初期就立刻帶來營收。 你或許有聽過精實創業(Lean Startup)以及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的概念。這些字聽起來好像很複雜,但背後的共同之處,都是強調當我們面對一個難以預測的未來時,應該逐步地、漸進地找出市場需求。當你在經驗不足的狀況下,若要有效的調整與測試,最好是讓商業模式簡單化,立刻可以執行和驗收,才能確保是不是走在一個正確的方向。 如果是一個很複雜的模式,你很可能得先花許多錢和時間,才能收集到市場的聲音。但高度不確定性對於時間與錢的耗損很大。若花很多時間與錢最後卻失敗了,努力半天才發現一無所獲,這是很可惜的。 另外還有個建議我也很常給:可以的話,不要跟政府拿錢。 一方面拿了錢,有很多相對應的文件要做,這會減少你研發產品或是服務的時間,而且這些文件對你將來也毫無用途。另一方面,當你拿了政府的錢,很容易會聽不到市場「真正的聲音」。 因為補助讓你一直有收入,有種公司勉強能存活的假象。可是啊,就是這樣的思維讓很多人就卡住了。一直得仰賴政府補助來補血,而無法真正完整的從市場上取得營收。最後,公司的經營變成殭屍企業,死也死不掉,活卻又活不大。這反而浪費你人生寶貴的時間。 第三點,在創業前,要盡量備齊:工匠、總管、行腳商人的角色。 千萬不要創業後才來思考找人這件事。 最好在你上班時,就有系統地去物色將來合宜的夥伴。 你雖然不可能事前找齊所有人,但最少你需要三個角色:A.「能夠把產品服務做好」的工匠;B.「能去協調經營管理」的總管;C.還要有一個「能夠去面對市場」的行腳商人。 畢竟一間公司存續的核心需求不外乎就是產品、市場、還有管理。 而大部分的創業者,在一開始時通常只具備一項專長。比方說,你可能是一個擅長設計產品的工程師,可是很可能不善於應對市場端。所以,你最少要找一位能夠互補,協助公司去執行這類事情的人。 不過初期而言,工匠與行腳商人又比總管重要。畢竟這兩個會立刻決定經營上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可是隨著事業起飛,團隊人數一定會越來越多,隨著人數增加,就要有負責整合團隊、提供管理規劃的人。這時候總管這樣的角色還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我要提醒的是,不要想說你要自己一個人來扛下所有的責任。尤其到了後期,團隊大了,各種事情都會越來越專業,若還是你一個人要兼顧所有事情,必然就無法規模化。所以提早思考怎麼分工與專業化,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重點! 附註:不理解這概念的,也可以參考我們的著作喔《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 第四點,該培養經營管理的數字觀念 創業要能成功,經營者自己必須要懂成本、毛利、損益平衡的概念。如果更理想,你更該把整個財務報表的經營概念都搞懂。雖然你不需要自己做財報,可是財報其實就是公司經營的健康檢查報告。具備數字能力,也就讓你能更通透的了解自己的經營狀況。 有些做小生意的朋友,常會碰到這類情況:每天營收多,手上許多現金,以為自己賺了很多錢,結果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碰到狀況時,卻無法拿出相對應的現金,居然面臨倒閉危機。 所以你必須有意識的把所有經營的內容都轉成量化的指標。如此你才會知道,這段時間到底營運是往上走,還是往下降?決策有所依據,而不是單只靠想像跟猜測來做。 所以創業前,至少買一本財務報表的書,好好K完吧! 第五點,要有自己的觀點,而非人云亦云 當你開始創業後,你會發現市場上充滿各式各樣的「建議」,而且每個聽起來好像都有道理。這時候,你若沒有擁有自己的觀點,很容易就被這些「建議」搞得你方向全亂。更慘的是,這類建議往往還相互矛盾,讓你完全無所適從。 我就舉個例子吧!前幾年,如果要在網路上面曝光,想增加聲量,你會發現有人叫你寫部落格;但同時你會發現也有人說部落格落伍了,他們說Facebook的粉絲頁才是唯一的關鍵。 你若心中毫無定見,不知道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就會在這裡迷失了。聽人家說要建立粉絲頁,就乖乖的去建,建了也不知道要幹嘛,於是貼一些無聊的笑話或者心理測驗,甚至去買粉絲。最後粉絲人數雖然增加了,但到底對企業經營有沒有幫助?卻完全不知道。前幾年每個商家都有一個粉絲頁,但大部分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是為何要做這樣的事情。 如果你的資源多、時間多,跟著大家走那當然無妨。可是創業初期必然是你處在資源最有限的狀況。也因此,你得要腦袋清楚地去分配資源。如果你是個文字能力強的人,就算很多人跟你說沒人看部落格了,可是搞不好你透過文字,卻能夠打動到最多合適你的客戶。這時候你繼續寫文字,也比你跟風拍直播來得更好。 換句話說,聽專家建議前,你得自己先理解你的優勢劣勢,最後才能選擇出合適的方法與工具。這不管是產品面、行銷面或者策略面,都需要讓自己跟著專屬於你的優勢來建構。才不會一下做這個,一下做那個,或者白費心力在你根本沒有優勢的事上。 不過,我也要提醒一下,有自己的觀點非常好,但是不表示你就要頑固到底,如果市場的證明你的觀點是錯的,比方說開了一個部落格,結果都沒人來看,這就表示你可能要在方向上做些調整。能不能調整風格、方向、文風,然後慢慢慢慢找出到底你要打動的族群他們想看什麼?給他們對的內容,若流量與轉換能反映在數據上,那才表示你的觀點是正確的。 換句話說, 你若根據你自己的優勢而做出假設,就該因應這個假設去執行後續一系列的策略。結果好,那就持續執行下去;如果結果不好,那就要嘗試多方調整、軸轉,直到你能真正找到市場喜好。 以上五點,是我認為大家在出來創業之前,應該要花心力想過的問題。如果這些有,那你在後續的創業,一定會相對順利許多的。 延伸閱讀 想當創業者的,我滿建議大家可以來參加我們這堂課。讓你在安全的環境中測試自己的經營能力,並學習財報的理解: M101模擬商戰初階 - 經營者的決策養成(14PDU) 本篇可以搭配我們的 Podcast《大人的 Small Talk》一起聆聽!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從一張白紙到唯一華人客戶經理!讀者太太在英國「斜槓創業」學會的 3 件事!

我在 2011 年因為結婚移民英國的關係,放棄原本在台灣公關公司的管理職與從事媒體工作多年經營的人脈圈,以外籍新娘的身份來到英國,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般重新耕耘海外職涯。 從一開始的迷惘困惑,到現在不但進入全英國前 40 大行銷代理商,成為全公司唯一的華人客戶經理,還在英國成立自己的公關公司,用接案的方式幫助台灣政府與企業在歐洲做品牌推廣,並發展職涯教練的斜槓副業,累積超過 400 小時的一對一 career coaching 時數。 13 年的英國職場經驗,教會我以下三件事: 1. 「找工作」不如「找收入」:建立「職場個人品牌」的重要性 我在英國工作的第三年,遇到人生中第一次的裁員,當時每個部門都有被裁員的名單,組織精簡的規模算大,雖然當時我幸運地逃過一劫,但這輩子首次親眼目睹昨天還一起工作的同事,今天就被迫捲鋪蓋回家,英國公司翻臉比翻書還快的現實面讓我太震撼。 因此從那天起就激發了我的求生意志,開始思考如果下次輪到我被裁員,我要靠什麼養活自己。 當時我已經在臉書上經營粉絲頁兩年多,也有幫一些台灣的網路平台寫職場專欄,我意識到我可以試試把這項原本只是興趣的嗜好發展成副業。 雖然當時它為我帶來的收入進帳遠不及我的正職收入,但至少是我在網路上打造「職場個人品牌」的重要媒介。 於是我更積極地寫職場專欄、訪問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也不定期做直播分享我的職場觀察。 漸漸地,越來越多人知道我在海外職場領域的耕耘,開始有單位找我做講座或請我擔任職場相關主題的講師,後來台灣幾間老字號的出版社找我出書,更加奠定了我在跨文化職場領域的專家地位,也促成我在 2022 年決定去上 Life Coaching 的課程,並在取得證照後開啟我的職涯導師之路,幫助在世界各地想要打造成功職涯的朋友們往目標邁進。 回顧這段旅程,起初的動機是因為被裁員事件刺激到,進而培養了我在台灣職場工作時從來不曾有過的危機意識,所以後來才積極打造我在職場上的個人品牌,並用開發多元收入來源的方式打破以往拘泥於「找工作」的傳統思維。 2. 經營斜槓事業,分散職涯風險 我在成為職涯導師前,其實有在英國註冊一間公司,主要負責幫華人客戶在歐洲做公關操作,這個商業模式在我有全職工作的前提下雖然很適合我,但接案的收入不穩定,我很早就意識到它在短期內不太可能取代我的正職工作。 所以,那時我就開始思考該如何增加另一個收入來源,來補足接案工作不能滿足的收入差異,為我將來想要成為完全的自雇者做準備。 我思索了一陣子,發現在我現有的基礎上,成為職涯教練是做好的選擇,因為我從 2015 年就開始經營職涯專欄,也有許多擔任職涯講師的經驗,於是在 2022 年成為 qualified 的教練後,正式開始對外提供 career coaching 的服務。 當時的我還不知道,其實我除了用多元收入增加副業取代主業的可能性,也運用了分散風險的概念,讓自己的斜槓事業分布在 B2B 與 B2C 這兩個不同的領域。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我們看待正職工作的態度,尤其現代職場幾乎已經沒有所謂的鐵飯碗,如果你和我有一樣有危機意識,即使身為上班族也應該嘗試在正職工作外開發第二專長或斜槓事業,才能在高速變動的職場中給自己多創造一點餘裕。 我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大家不需要用二分法來看待創業與當上班族這兩件事,如果真的有心以經營斜槓事業分散職涯風險, 不必等到裸辭後再開始行動。 3. 培養「遠距工作力」,為創業做準備 第三個我在英國職場學到的寶貴經驗,要拜疫情所賜,因為要不是英國政府在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強迫大家在家工作,我後來也不會在 2021 年成為遠距工作者,更不會從中培養自己獨立工作的能力,為後來朝成為自雇者的職涯發展做準備。 我認為所有有心成為數位遊牧工作者的人都應該要積極培養自己的「遠距工作力」,因為遠距工作其實有很多眉角,而不只是從辦公室改成在其他地方工作這麽簡單而已。 這種工作型態除了要有非常主動且具備當責力(ownership)的人格特質,還需要具備優異的時間管理能力,畢竟遠距工作意味着沒有主管盯着你的進度,也不會有同事會在你身邊提醒你何時是 deadline。 我建議遠距工作者就算受雇於人,在心態上和做事方法上也應該將自己定位成供應商,並將主管當成客戶,主動且即時回報進度,並務必要在 deadline 前主動完成主管交代的任務。 關於如何加強時間管理的能力,我在我的第三本書《WFH 也能發展國際職涯:遠距工作者的職場攻略》中有提到一些歐美專家的建議,以及我自己實際執行過的心得,包括「吃青蛙法則」、「四個正方形法則」、「ABC 排序法」等,有興趣研究的讀者可以從書裡深入了解更多細節。 從在台灣認份工作的上班族,到在英國邊上班邊經營個人品牌的創業家,我將我的 13 年英國職涯心得濃縮在這篇文章中,希望能帶給有心發展斜槓事業的讀者一點啟發。最後也用 Bryan 在《大人的 Small Talk》podcast 節目專訪我時提到的「connect the dots」理論勉勵所有對職涯感到迷惘的人,如果內心有個念頭一直想去嘗試,請先去做就對了,等這些點被串成一條線時,它自然會帶領你去到屬於你的地方。 -- 本文由讀者太太在英國投稿刊出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場) 作者簡介:暢銷作家讀者太太 Mrs Reader 著有《大不列顛小怪癖:讀者太太的英國文化驚奇點評》、 《讀者太太解鎖跨文化婚姻:從兩個人相愛,到兩個世界相融的 28 個真心建議》、《WFH 也能發展國際職涯:遠距工作者的職場攻略》三本作品;不寫書時在英國的行銷公司當上班族,不上班時是職涯教練和公關公司負責人。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7, 2024

遠端工作社交只有一個人怎麼做?7 個方法讓你再也不當邊緣人

當我開始遠距工作,大多時間都是一個人,不管是在家工作還是邊旅行邊工作,除非是講電話或視訊會議,不然幾乎一整天都不會和真人講到話,也因此遠距工作社交成為我必須要好好關注的一件事情,不然我很容易耐不住寂寞 XD 。 隨著遠距工作愈來愈盛行,我也開始發現有愈來愈多人有這樣的困擾,所以這篇文章我會來和你分享有哪些遠距工作者可以進行社交的方法和平台,讓你即使身邊沒有了同事,還是可以交到新朋友,擴大自己的人際網絡。 遠距工作社交的方法有哪些 1. 到 Co-working space 工作 co-working space 中文是共同工作空間,通常會由某個公司或團體租下一棟大樓,然後把裡面打造成適合工作的空間,有適合各種人數和需求的獨立辦公室,也有公開的公共空間,大部分都是需要付費的,不過有些也會有參觀日讓你「試工作」看看。 對我來說, co-working space 一直都是個很容易認識人的地方,你可以攜帶自己的名片,搞不好就有機會認識到很厲害的人,產生意想不到的合作機會,想知道你所在的地方有沒有 co-working space ,可以 Google 「共同工作空間 + 你的所在地」,或是參考下面幾個平台: WeWork :適合在美國的人或是四、五人的新創公司,月租不便宜,基本上都是 300 美金起跳。不過裡面的設備豪華、應有盡有,根本可以當家住了! Workfrom :我最愛用的網站之一,可以選擇「開很晚」、「不吵鬧」之類的 feature ,也可以根據你的位置,在地圖上偵測哪間咖啡廳或 workspace 離你最近。 Nomads list :除了有查詢咖啡廳、workspace 的功能外,也有很棒的線上交友、聊天功能,以及入住新國家的 new arrival guideline 。 Meetup :你在上面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免費 & 付費活動,可以依照個人興趣,分類不同活動,但是台灣目前使用的人並不多。 Eventbrite :類似 Meetup ,但付費居多,也有販售劇場、演唱會的門票,比起一群人一起相約社交,這個平台比較能找到工作坊、演講、課程之類的活動。 2. 約人一起到咖啡廳工作 你可以上臉書搜尋到很多類似「台灣人在美國」、「台灣人在新加坡」、「在法國工作的台灣人」的社團,當你在邊旅行邊工作的時候想找人聊聊天,這些社團就是很好找到朋友的方式。 上去社團發個文,說明你現在在哪裡?會待多久的時間?搞不好就會有人留言回覆,你們兩個就可以立刻約去咖啡廳一起聊天、一起工作,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做法,也因為雙方都已經在線上主動聯繫過了,實際見面的時候就會比較不尷尬,交友的壓力也會小一些。 3. 主動和在咖啡廳工作的人閒聊 你也可以把它想成是一種搭訕,在美國,大家都很習慣跟陌生人說話,只要稍微閒聊幾句,馬上就可以知道彼此的工作、興趣、住的地方等等,成功深交的機率也大幅提升,甚至之後再約出來一起郊遊、一起工作也是很有可能的。 但對於害羞的台灣人來說,雖然需要一點厚臉皮,但也絕對是個值得嘗試的方法,如果你不知道要怎麼開頭,可以先默默地觀察對方在電腦上正在做什麼事情,手上正拿著什麼物品,或是簡單觀察周圍的環境,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點,讓你跟對方快速展開話題。 4. 在社團上交同工作性質的朋友 如果你比較想認識的是工作上的朋友,最好還是跟自己同樣的工作性質的,就可以到「LinkedIn」、「Women Who Code Taipei」、「Graphic Designers of LA」、「Photographers in Berlin」,這些職場專門的社團去找工作同好。 這些社團已經幫你做過第一層過濾,只留下跟你的工作性質、職場領域相關的人,當你想要找到適合的合作對象、客戶時,這些人都是你可以主動接觸的對象,也因為領域、工作性質類似,溝通起來相信會比陌生人還要更容易,也更有針對性。 5. CouchSurfing CouchSurfing 直翻就是去外面旅行時,睡在別人家沙發的一個活動,好聽一點的講法可以說借住一宿,現在有愈來愈多平台在幫忙做屋主和旅行者的媒合,你只要在網上設定條件,都有機會找到適合借住到他家的當地居民,會登錄在上面的人多半也喜歡認識新朋友。 除非你借住的那家屋主真的很忙,常常出門工作,不然你通常會有很多機會可以跟屋主聊天、吃飯,甚至是一起到附近的觀光景點晃一晃,這時就容易建立出不錯的感情,CouchSurfing 結束後也幾乎都會保持聯絡,因為雙方都有認真花時間在對方身上。 6. 住進青年旅社或背包客棧 當你去外面旅行,假設不做 CouchSurfing ,你就不免俗的會需要找地方住,這時便宜的青年旅社或背包客棧就是個好選擇,在外旅行的人也不會只有你一個,你可能會遇到很多的台灣人或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 這時只要像第三點一樣,主動找人家閒聊,用周圍的事物或是對方正在做的事情來開話題,就很有機會打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如果你不是住這些地方,也應該會有 lobby 、交誼廳、餐桌或工作空間,也都有機會促進聊天,想認識朋友,就不要再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了。 7. 參加線下講座或工作坊 如果你想找的是喜歡學習的朋友,那來參加線下講座絕對是最快的方法,要知道,現在很多人離開學校後就不再繼續學習了,會在忙碌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中特別撥時間來參加線下講座或工作坊的人,相信都有一定的上進心。 如果是參加工作坊,甚至還有可能會有分組活動,這時跟陌生人之間就自動有了話題,透過一起合作完成一件事情,也可以讓你們的關係瞬間加溫喔! 在台灣的遠距工作社交活動 剛剛我們講了六種你可以嘗試遠距社交的方式,但大多都是適合用在美國,或是台灣以外的地方,假設你是一個只會待在台灣的遠距工作者,我額外整理了三個台灣特別活躍,可以找到許多活動來社交的方式。 1. ACCUPASS 活動通是目前我所知道,在台灣十分知名的活動售票網站,上面的活動有免費的,也有付費的,付費的價格看活動規模而定,但依照我自己參加過的經驗,也不乏很多免費、小額,但內容卻十分豐富的優質活動,活動種類也是非常的多,台灣各地都有。 在 ACCUPASS 線下講座和線上課程特別多,如果你是熱愛學習的人,優先來這邊找活動通常都不會失望,更新速度也挺快的,交友、學習一次涵蓋。 ( 點此前往 ) 2. Facebook event 臉書上的活動數量也是不可小覷,你可以在這邊找到各式各樣的活動,只要設定好類別、地點、舉辦時間等條件,就能夠立刻列出所有你可能可以參加的活動。 但 Facebook event 的缺點就是活動資訊寫得比較少,你需要額外點到官網或是舉辦者附上的相關連結才能更清楚更多的資訊和報名方式,據我的觀察, Facebook event 上面的志工活動比較多,如果你比較喜歡當志工的話可以優先參考。 ( 點此前往 ) 3. Remote Taiwan 遠距工作 這是我目前看過全台灣最棒的遠距工作者交流社團,上面時不時會有辦相關講座、彼此分享遠距工作者的心得、或是遠距工作的最新趨勢,你可以在上面多跟大家多多互動,主動跟別人互相認識。 如同上面第四點所提到的,這邊已經幫你篩過一輪了,要找到同樣對遠距工作有共鳴的人一起交流應該不難,剩下的就看你怎麼聊囉~ (點此前往 ) 遠距工作社交,你有一部份的責任 我現在最主要的方式還是去咖啡廳工作,我在咖啡廳遇見過很多人,有些聊得非常開心,卻再也沒有見過下一次面;也有遇過只見了幾分鐘,馬上留下電話,後來用訊息聊天卻意外合拍的人,我認為能不能變成朋友,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 天時地利我們無法掌握,但人和我認為我們起碼可以掌握一半的責任,也就是我們要主動去連結別人,剩下的一半我們也不能控制,就看對方接不接球,重點是在社交的時候就放輕鬆,不需要帶有太多目的,以「了解對方」為主要聊天的方向。 我相信人類的快樂和健康的社交絕對是成正比的,適度地與其他人交流,會有助於你的身心健康,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未來到哪都可以被照應,這也是一邊旅行一邊工作最棒的事情之一,希望今天的分享有幫助到你。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連結)

December 5, 2023

希臘政策急轉彎!2024 年起,「數位遊牧簽」需先在母國申請再入境

風光明媚的希臘,是許多數位遊牧者心目中的旅居聖地。但你若是最近打算申請希臘的「數位遊牧簽證」(Digital Nomad Visa, DNV),前往該國工作,你可能得提早做準備了。 根據希臘政府最新規定,從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所有打算持數位遊牧簽證入境希臘的人,在入境希臘前,都必須先向母國的希臘使領館、辦事處提出申請,取得簽證後,才能循此管道入境希臘。 這也意味著,以往許多數位遊牧者進入希臘所採用的「先入境,再申請」管道,也就是允許人們先以旅遊簽等方式入境希臘,之後再向希臘政府申請數位遊牧簽證,這種方式將自 2024 年起不再適用。 在經歷了 COVID-19 疫情風暴後,希臘政府自 2021 年起跟上全球潮流,推出「數位遊牧簽證」,招攬全世界的數位遊牧、遠端工作者到希臘落腳。當時,希臘政府甚至推出了「先入境,再申請」這樣的利多機制,想要提高各國工作者到希臘工作的誘因。 或許是正對蔚藍愛琴海工作的畫面,精準打中許多遠端工作者的夢想,這項友善的政策一推出,馬上就收到巨大成效。2022 年,申請數位遊牧簽證的人數就較前年成長了 50 倍;許多媒體、部落客,也紛紛將希臘列為 2023 年數位遊牧者的首選旅居地。 如今,希臘將於 2024 年實施新制,若你計畫要在新的一年,前往希臘數位遊牧,可以參考以下簡易的希臘數位遊牧簽證申請攻略: 1. 誰有資格申請數位遊牧簽證? 非歐盟地區的公民 2. 要滿足哪些條件,才能申請數位遊牧簽證? 申請人必須證明自己並非在註冊於希臘的公司工作(取得簽證後,也禁止受雇於在希臘註冊的公司) 證明自己有能力遠端工作 證明自己每月收入高於 3,500 歐元(折台幣約 12 萬元) 在提出申請之前,你可以先聯繫希臘駐各地的使領館、辦事處承辦人員,詢問最新的規則,以及遠端工作 / 收入 / 財力的證明方式,可以增加你簽證申請通過的機會! 3. 希臘數位遊牧簽證效期有多長? 1 年,期滿後可以申請延長。 4. 我需要支付哪些費用? 申請費用 75 歐元(折台幣約 2,573 元) 5. 申請後需要等多久,才能拿到簽證? 一般在提出申請後 2-4 周,能得到申請結果。 參考資料: Greece Digital Nomad Visa - Visa Requirements For Remote Work In Greece In New Rules For Digital Nomads, Greece Ends In-Country Visa Applications From 2024 Greece Digital Nomad Visa Greece Will Require Digital Nomads to Apply from Home Countries -- 責任編輯/Samuel

December 27, 2023

台灣數位遊牧簽證要來了!國發會擬推數位遊牧簽證,最長可待 6 個月

台灣也要推出數位遊牧簽證啦! 為了延攬國際人才,日本、韓國、泰國都推出了數位遊牧簽證。 近期,國發會提及,台灣未來也計畫推出「數位遊牧簽證」,讓國際人才能來到台灣,有機會更能留在台灣。 以往,數位遊牧者(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來台多半是持觀光簽或免簽,最多可待 3 個月,未來「數位遊牧簽證」推出,數位遊牧者將可在台灣停留最多 6 個月。 更多的細節目前仍在研擬當中。 由於「數位遊牧簽證」不需修法,只要跟外交部協調後,就能迅速啟動,預計會在下個會期就會提出草案。 過去台灣也有針對外籍高階人才推出「就業金卡」的政策。 就業金卡是一張結合工作許可、居留簽證、外僑居留證及重入國許可等四證合一的證件,在有效期間內提供符合資格的外國人才可自由尋職、就職及轉換工作的便利性。效期為 1 到 3 年,適合希望長時間留在台灣的高階人才。 延伸閱讀: 用「就業金卡」來台數位遊牧,申請條件、流程一次看! 未來數位遊牧簽證的推出,將再打開大門,吸引更多國際人才來到台灣。 延伸閱讀: 2024 日本數位遊牧全攻略|簽證、適合旅行時間、交通、物價一次看 去韓國邊玩邊工作!韓國「數位遊牧簽證」,最長待 2 年、可獲居留證等細節一次看! 2024 泰國數位遊牧全攻略|簽證、適合旅行時間、交通、物價一次看

August 15, 2024

泰國曼谷篇|去曼谷數位遊牧!住宿、交通、工作空間、花費全攻略

一提到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聖地「泰國」,你一定會想到「曼谷」,比起清邁的樸實,曼谷的繁華是許多人看上這裡的原因,豐富精采的夜生活、蓬勃且活躍的數位遊牧/遠距工作社群、莊重肅穆的皇室和佛教文化,通通匯聚在曼谷這座都市裡。 想到曼谷數位遊牧該注意什麼?本文一次告訴你! 曼谷遊牧|簽證機票 曼谷遊牧|生活成本 曼谷遊牧|住宿選擇 曼谷遊牧|工作地點 曼谷遊牧|交通工具 曼谷遊牧|旅遊推薦 曼谷遊牧|簽證機票:泰國數位遊牧簽證上路了! 泰國的數位遊牧簽證,名為「目的地簽證」(Destination Thailand Visa,簡稱 DTV ),在7/15 正式上路。 「目的地簽證」主要針對數位遊牧工作者、遠端工作者、自僱工作者,或想到泰國學習泰拳、泰式料理等人。 本簽證有效期為 5 年,持有該簽證的人,5 年內可多次入境泰國,每次停留最多 180 天。可申請展延一次、180 天,費用為 1 萬泰銖。 簽證細節: 年齡限制:須年滿 20 歲 簽證費用:1 萬泰銖(約 9000 台幣) 財力證明:有 50 萬泰銖(約 45 萬台幣)儲蓄 配偶及 20 歲以下子女可同行 在其國家的雇傭合約,或可證明為數位遊牧者、遠端工作者等的專業履歷或作品集 更多詳細資訊,請至泰國官方網站查詢。 目前台灣到泰國,至 2024/11/11 也都可免簽入境觀光! 從去年 2023/11/10 至 2024/05/10,泰國宣布提供我國為期半年的免簽優惠,這個友台政策確定延長至 2024/11/11。台灣民眾可以憑護照,就能入境泰國旅遊,每次最長可以停留 30 天。 從台灣飛往曼谷,有直飛的班機,從桃園機場起飛,到當地大約花 4 小時左右的時間。根據不同季節、淡旺季,機票也有不同的價格。 根據 Skyscanner,台北飛曼谷,若搭廉價航空,機票價格來回約為 5000 至 8000 元,一般航空約為 1 萬多至 2 萬元,機票價格可能會有所變動,詳情請看 Skyscanner。 曼谷遊牧|生活成本:一個人X一個月曼谷數位遊牧,大概要花多少錢? 想出發去曼谷數位遊牧,「錢」依舊是一大問題:一個人去曼谷數位遊牧,生活成本大概是多少呢? 同樣根據物價衡量網站 Numbeo 提供的數據,一個成年人在曼谷的生活成本,平均大概會落在新台幣 2 萬 454 元左右。需要注意的是,這筆費用同樣不含房租。 曼谷遊牧|住宿選擇:曼谷住哪兒?把握一大原則,輕鬆上網找好房! 曼谷的住宿成本,取決於你住在哪一區,價格上下限可以說是天差地遠。 大致上來說,越靠近市中心的居住區域,好比暹羅區(Siam Square)、素坤逸(Sukhumvit)、西隆區(Silom)等,住宿成本也越高;較外圍的拍崑崙(Phra Khanong)、拍耶泰(Phayathai),或勝利紀念碑(Victory Monument)附近,住宿成本比起市中心,則相對親民許多,更適合小資數位遊牧者。 以下是幾間在數位遊牧者當中,相當受歡迎的曼谷住宿選項,或許也能成為你到曼谷數位遊牧的落腳點! LITA Bangkok LITA 是曼谷當地的一間青旅,位於曼谷捷運(MRT)的碧差汶里站(Phetchaburi)附近,大約走路 10 分鐘左右即可到達。 這間青旅小而精緻,房型多元,公共空間有完整的廚房、咖啡機和冰箱等設施,對小資數位遊牧者來說,絕對是能兼顧荷包和舒適的好選擇之一!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ITA Bangkok(@litabangkok)分享的貼文 Metro Ratchada36 這家飯店位於曼谷空鐵 Ratchayothin 站附近,走路大約十到十五分鐘。小套房內附有微波爐、洗手槽等簡易的廚房設施,足以滿足你在曼谷數位遊牧的基本需求。小缺點是,這間飯店並沒有太豐富的遠端工作設施。但只要搭上空鐵,曼谷豐富的咖啡廳、遠端工作空間,想必能滿足你的需求! 曼谷遊牧|工作地點:曼谷 2 大熱門工作空間/工作咖啡廳任你選! 身為數位遊牧重鎮,曼谷擁有為數眾多的共享工作空間。下面這幾間是我們的精選,或許也能當作你挑選共享工作空間時的參考: The Hive The Hive 是一間全球連鎖的共享工作空間,在台北、香港、越南等地方,都有它們所經營的空間。在曼谷,The Hive 共有兩處共享工作空間。對於來自外地的數位遊牧者來說,位於拍崑崙縣的 The hive Prakanong 是一個相當優質的選擇。 這間 The Hive 佔據了地理優勢,步行三到五分鐘,就能抵達空鐵(BTS)的 Prakanong 站。館內座位類型多元,有自由座、個人專屬座、私人辦公室等空間可以選擇。最便宜的自由座,每月僅需約 4,500 泰銖。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the Hive Bangkok(@thehivebangkok)分享的貼文 Glowfish Asoke Glowfish 是曼谷老牌的共享工作空間,在曼谷共有兩間分店。若你計畫在曼谷的市中心走跳,那麼位於地鐵碧差汶里站附近的 Glowfish Asoke 肯定是你的首選。 與大部分的共享工作空間相似,Glowfish 也提供了自由座、個人座、會議室、大型會議廳等設施。但比較特別的是,Glowfish 團隊十分用心替工作者經營下班生活,不時就會舉辦電影欣賞、小型演唱會、按摩、文化體驗等活動。喜愛熱鬧的你,千萬不能錯過! 如果你是喜愛在咖啡廳工作的「咖啡派」,做為數位遊牧者老牌聖地的曼谷,也有許多風格迥異的工作咖啡廳,可以填滿你的口袋清單。 Bottomless 33 這間位於空鐵 Phrom Phong 站附近的咖啡廳,是許多網美必訪的咖啡廳之一。不過,可千萬別以為 Bottomless 33 就只是一家網美店,這間店的咖啡、甜點都在水準之上,用餐也不限時,店內部份座位也都有提供插座,給想在這裡工作的人使用。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upriya | Travel | Thailand ✈️(@wander_nestt)分享的貼文 Oasis Coffee 離開地鐵勝利紀念碑站之後,步行大約兩到三分鐘,就能抵達 Oasis Coffee。工作咖啡廳該有的「插座、Wifi、不限時」,Oasis Coffee 不僅通通有,甚至還加碼了 24 小時營業的優勢,不管你是晨型人還是夜貓子,這間咖啡廳絕對都能配合你的作息。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𝙾𝚊𝚜𝚒𝚜 𝙲𝚘𝚏𝚏𝚎𝚎(@oasiscoffeeth)分享的貼文 曼谷遊牧|交通工具:地鐵、空鐵不能「一卡通,穿梭曼谷還有渡輪可搭! 地鐵(MRT)、空鐵(BTS) 撇除之前「泰國全攻略」這一篇文章介紹過的 Grab、Bolt、一般計程車,或者是公車這類移動方式,「捷運」就是數位遊牧者在曼谷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 不過,曼谷的捷運稍微複雜了一點,總共分為「空鐵」(BTS)和「地鐵」(MRT)這兩大系統,況且兩者之間並不相通,還沒有悠遊卡、一卡通之類的服務,可以讓旅客輕鬆進出站。 因此,對數位遊牧者來說,最方便的做法還是提早安排行程,每天盡量選擇一個系統當作主要交通工具就好,以免把寶貴的時間,都浪費在奔波轉車上。 以 BTS 來說,許多來曼谷數位遊牧的旅客,都會直接購買可以重複儲值的兔子卡(Rabbit Card)。這張卡片可以幫助你快速進出各個 BTS 車站,省下排隊時間。 MRT 則相對方便的一點,可以直接使用信用卡進入車站。但網路上有不少閘門很挑卡的災情,所以你可能也得多帶幾張信用卡,並做好信用卡感應行不通,得乖乖人工買票的心裡準備! 昭披耶河渡輪 在曼谷空鐵沙潘塔克辛站(Saphan Taksin)外,就是昭披耶河沿線渡輪最重要的據點:中央碼頭(Sathorn Pier)。 從這裡,你可以搭渡輪前往曼谷最熱門的景點,比如:大皇宮、玉佛寺、臥佛寺、鄭王廟、考山路等等。一些比較知名的飯店、夜市,甚至會在這裡準備免費駁船來接送客人。單程不限距離,一律只要 16 泰銖的票價,也讓渡輪變成了地鐵、空鐵之外,另一個經濟實惠的選擇。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Agustin Garcia(@agustin4366)分享的貼文 曼谷遊牧|旅遊推薦:歷史建築參訪、美食、購物全都不能錯過! 曼谷作為泰國的首都,有豐富的歷史、宗教色彩,也有最繁華的城市樣貌,你可以享受美食、按摩、購物,還有豐富的夜生活等等,千萬不要錯過! 大皇宮&玉佛寺:這是曼谷最具代表性的泰國宮廷建築。大皇宮擁有壯觀的泰式皇家建築和精緻的壁畫,而玉佛寺則是泰國皇室舉辦重要儀式的地方。 臥佛寺:這是曼谷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內有長 46 公尺、高 15 公尺的釋迦牟尼臥佛像,金光閃閃,非常壯觀。 鄭王廟:又稱黎明寺,這座白色高聳的寺廟有「泰國埃菲爾鐵塔」之稱,是曼谷最大規模的大乘舍利式塔。 恰圖恰市集:這是全泰國最大的假日市集,有超過 1 萬 5 千個攤位,提供各式各樣的商品和美食。 Asiatique 河濱碼頭夜市:位於昭皮耶河畔,這裡有泰國最大的摩天輪和許多商店,是一個結合購物和娛樂的好去處。 Mahanakhon SkyWalk 觀景台:位於泰國最高摩天大樓的 78 樓,提供 360 度的曼谷市景觀 還有更多其他選擇,不容錯過! 如果你對泰國數位遊牧感興趣,也可以閱讀以下文章! 2024 泰國數位遊牧全攻略|簽證、適合旅行時間、交通、物價一次看 泰國清邁篇|去清邁數位遊牧一個月要花多少錢?住宿、工作空間選擇一次看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21, 2024

簽約保障權益!Freelancer 接案合約 6 大重點一次看

現在有許多人脫離公司,在家工作、獨自接案,當自由接案工作者(freelancer),而從「受雇者」變為「自雇者」,最大的差別就是必須自行承擔商業風險、自負盈虧,所以對於自由接案工作者而言,懂得爭取並保護自己的權益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關於自由工作者和業主間經常發生的爭議,不外乎:業主事後不斷追加超出報價範圍內的工作內容、業主把作品使用於原先約定的範圍之外、業主藉故遲延付款等。然而這些爭議其實都可以在事前接案過程中,約定清楚,避免事後雙方看法不同而產生爭執。 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分享,接案過程中應該注意、考量哪些事項,盡可能在接案合約裡約定,讓自由接案工作者和業主都明確知道雙方的權利義務,讓合作案更順利! 建議作業前先簽訂接案合約 在每一次的合作案中,業主對於合作案的項目內容/要求、作品交付時程、付款方式等等可能都大不相同,如果沒有將合作的細節以書面方式記錄下來,時間久了,雙方對於合作案的記憶可能有所出入,因而發生爭執。 要是特別不幸,遇到事後翻臉不認帳的合作對象,手邊又沒有書面的合作紀錄或是只有片段的對話紀錄,這時候要主張原有的權益,就會比較辛苦。 因此,簽訂接案合約,把雙方談妥的合作細節、權利義務內容彙整在一起,不但可以做為備忘錄使用,將來若真要發生爭議,也才有具體的依據、事證據以主張。 再者,簽訂書面契約不但可以保護 freelancer ,也可以保障業主的權益(確保可以在何時得到哪些成果)。因此,簽約對於雙方而言,都是一種保障,要是遇到合作對象,找各種理由不想簽約,這時候就可以好好評估是否要繼續合作。 因為莫名拒絕簽約的合作對象,事後悔約的機率很高,才會抗拒把雙方談妥的內容用書面記錄下來,所以「簽約」這個行為,某程度也能幫助篩選掉不適合的合作對象。 因此,建議 freelancer 在接案的時候,盡量簽約後再開始進行。至於接案合約需要具備哪些內容,並沒有硬性的規定。重點在於詳細記錄合作案的內容。雙方可以大致想像未來合作案的進行流程,然後逐一討論想到的事項。雙方對於合作細節討論的越詳細,合約記載地越清楚,將來發生意見歧異的風險就越低。 以下提供 freelancer 制定接案合約時,可以事前考量、和業主討論的重要事項: 1. 工作項目、完工期限 在合約中,盡可能將本次合約包含的工作項目內容,具體、詳細地記載清楚。事後業主提出需求時,就能客觀的判斷是否包含在原先的工作範圍內。如果超出原先約定範圍、屬於新的需求,才好跟業主說明,雙方須要針對新的需求另行簽約、另行收費。 舉例而言,如果是幫業主進行公司形象設計,除了包含商標設計以外,是否包含名片設計?會出幾版設計初稿給業主挑選?修稿次數?免費修稿範圍?作品會以哪種檔案格式提供?何時完工?完工後需要交付哪些材料給業主? 又或者幫業主架設網站,預設主要觀看瀏覽器?螢幕解析度?具體設計的網站頁面有幾頁?設計圖由誰負責購買/提供?是否包含主機空間服務?後續維護如何收費?是否提供保固服務?保固多久?保固項目有哪些? 接著,雙方可以釐清合作案應該在什麼時候或簽約後幾天內完成。這部分應該特別注意,如果合作案的內容需要業主相互配合(例如提供資料),則應該另外記載業主需要在幾天內提供材料,否則完工日期可相應的推遲。 2. 付款方式、時程 釐清完工作項目後,接續最重要的就是 freelancer 何時、如何可以取得合作案款項。 具體包含: 使用支票、匯款或現金支付?匯款至哪個帳號?一次付清的話,是先付款再作業,或者完工後才請款?分期付款應該分幾期?按時間分期或者按工作里程碑分期?每期的比例?是否要先收取定金?定金比例如何? 付款時程是簽約後幾日內付款?或者依照業主結算日後每月第幾日付款? 若約定的付款日遇到假日,是提前或延後至下一工作日? 這部分,雙方可以討論出相互可以接受且合理分配風險的方式。 另外,如果 freelancer 完成合作項目,需要出差或購買其他資源(像是授權圖庫的照片等),也可以事前和業主溝通是否有補助。 3. 請款條件的認定標準 不論是完工後一次請款或是按照工作里程碑,分階段付款,如何認定已經符合請款標準,都十分重要。 關於驗收標準、里程碑的認定方式需要盡可能地清楚(例如完成合作案中哪個工作小項目或 freelancer 交付什麼物件時可以請款。盡量避免以百分比呈現,否則將來針對是否已經達到百分比一事又會產生爭議),以免事後業主藉故拖延付款。 4. 智慧財產權、使用限制 完成後的作品,因而產生的智慧財產權究竟是屬於案主所有、兩者共有,或者歸 freelancer 所有,只是授權案主使用,又授權的範圍多大、期限多久,是否有其他使用上的限制(授權的形式、授權可以發布的平台)等,都可以事先溝通、討論,以免事後發生衝突。 另外,有時業主會提供基本素材,要求基於這個素材上進行後續創作。這時須要求業主擔保提供的素材沒有侵害他人的權利,以免將來惹禍上身。 5. 解除、終止 假設雙方簽約後,在開始執行合作案前,業主想解除合約,則 freelancer 希望獲得什麼樣的效果(例如:沒收定金)。 又假設雙方在履約過程中,業主想要終止合約時,則 freelancer 希望獲得什麼樣的效果?尤其是已經部分完成的作品,應該如何收費?、針對已經提供給業主審閱的作品初稿,業主之後是否還可以使用? 關於這部分,尤其需要事前協商清楚、約定在合約中。否則真要發生這種情形時,雙方關係不睦,很難協商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處理方案。 6. 雙方基本資料 最後,最重要的是確認簽約的對象,還有他的基本資料。尤其當案主是個人,而不是公司時,更應特別留存案主的身分證字號或戶籍地址。將來若真的發生違約情事,才能夠迅速有效地追償。 目前網路上有蠻多 freelancer 工作契約範本、專案外包合約書範本、室內設計合約範本、logo 設計合約範本,可以提供契約的基本架構, freelancer 可以基於契約範本的架構,進一步思考上述的問題,進行補充。 如果是業主提供制式的合約稿,則須特別注意以下兩個條款: 1. 保密義務 在合作過程中,業主可能會提供一些內部機密資訊供作參考,這時業主就會要求 freelancer 負保密義務。此時, freelancer 得要詳細檢視保密義務條款是否合理,像是機密資訊的認定、保密義務的賠償金數額等。 2. 損害賠償 業主通常會約定違約時, freelancer 應該給付違約金、進行賠償等等。這時 freelancer 可以考量合作案的報酬和違約金數額、賠償範圍之間是否合適。若不合適,應該適時向業主要求調降,或設定賠償上限。 以上一點想法和大家分享。 如果大家對於自己目前的接案合約有更多想法,不確定該如何轉化成法律文字,或者不確定業主提供的接案合約對自身權益有什麼影響,都歡迎聯繫我。 -- 本文轉貼自: 黃鈺如律師 法律知識分享(原文標題:Freelancer 接案應該注意哪些事?)

December 5, 2023

Amazon 廣告策略經理 Jessica 專訪|你也有個看不到人、就不放心的老闆嗎?遠端工作者該如何搞定愛 Con-call 的老闆?

2020 年開始,Covid-19 疫情席捲世界,病毒的高傳染力讓遠端辦公成為常態。然而由於地區文化的差異,部分亞洲的遠距工作者反應,他們時常得面對無意義的進度會議、頻繁的在線檢查,甚至不時的電話打擾,都讓工作節奏被打亂,工作進度也因此受到拖延。 更糟糕的是,這種無時無刻被監控的感覺,讓人工作起來壓力倍增。 Jessica 目前在知名電商亞馬遜工作,擔任廣告高級銷售策略和營運經理,負責廣告業務的數據分析以及策略規劃,曾在疫情期間,遠端工作長達兩年,並且在中國、台灣、美國的企業都有過遠端辦公的經驗,因此,我們特別邀請她來分享自己的觀察以及如何適應亞洲的遠端辦公文化。 「亞洲的企業,大多比較偏向流程導向。」 Jessica 說美國的工作文化很偏向責任制,只要你能在時限之內把任務完成,主管與老闆其實不太在意你上班時間是否在線上。舉例來說,Jessica 分享了在美國遠端工作時的一個情況,她有一位同事每天上班時間會有一到兩個小時不在線上,因為她去接孩子放學,甚至有時在接送的過程中碰上塞車,不在線上的時間會更久。 但在亞洲的工作文化中,即使你能在按時交出成果,管理者還是希望你在工作時間待在位置上,讓他們能隨時 follow 你與專案的狀態。 換句話說,在遠端工作時他們會期望你能夠一直保持在線上,即使通訊軟體不必一直處於通話狀態,但仍要保持在線的狀態,因為這樣他們才能確保你真的在解決問題。 「過去在辦公室的時候,我們每周會召開一次進度會議,但是開始遠端辦公後,主管便提議將進度會議改為每周一、三、五召開。」 Jessica 認為,一般來說,大多數亞洲國家的企業都偏向流程導向,這樣的趨勢源自亞洲的領導者對於員工的信任不足,他們認為只要不在主管的監管下,就一定會偷懶。 即使是在亞洲的外商公司,或是在亞洲工作的外國主管,在亞洲文化的影響下,仍舊會希望看到員工在工作時間乖乖待在一個空間內 on call。 因此,如果你的企業很常開類似進度會議、或是老闆或主管很常向你詢問專案進度、甚至藉故視訊與通話,那就是非常流程導向的行為。 對於流程導向的企業來說,遠端辦公可能會面臨到主管或老闆頻繁詢問進度,導致工作上的監管與干擾。那麼,我們該如何降低這種情況呢? 首先,我們就得先了解管理者過度詢問的行為,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不信任的源頭,來自於資訊的不透明 前面有提到,很多亞洲公司會採用流程導向的原因,是高位者對基層的不信任,而這股不信任感,其實是源自對資訊不透明的焦慮。 在辦公室工作時,主管或老闆可以隨時找到你,隨時與你確認工作進度以及目前的成果是否符合他們的期待。 然而遠端辦公時,由於無法面對面即時交流,因此容易讓他們對於進度失去掌控感,害怕專案因為員工的偷懶而延遲,或者直到最後階段拿到成品,才發現成果不合期待,不僅前面的努力白費,後面修改的成本可能也很大。 因此,為了彌平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感,管理者才會想要頻繁地召開會議,確保自己能得到最新的資訊,萬一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困難,彼此可以立即溝通和處理。 所以,如果想要降低管理者的干擾,緩解資訊不透明的焦慮便是當務之急。那該怎麼做呢?「主動回報」會是一個比較好的做法。 主動回報的要點與架構 主動回報指的是,你可以在平常的進度會議之外,再準備一份「工作進度與成果回報」,這份報告的時間以週為單位,定期以信件的方式寄給主管,如果覺得太正式,也可以用訊息告知。 回報內容必須包含三個重點: 1.本週已完成的專案 這部分主要是對本週成果的簡單回報。我們可以討論自己在本週解決了哪些問題,完成了哪些任務。如果有結案單或數據報表,可以一併附在信件中,供主管查閱。 2.本週正在推進的專案 在這裡,我們可以稍微提及本週正在進行的任務進度。不必詳細到每個任務完成了多少百分比,但可以提及自己目前進展到哪個階段,以及是否有需要主管提供協助的地方。 如果遇到困難或有壞消息,我們也可以在訊息中說明情況,例如,如果專案時程延遲、客戶增加要求、或是數據核對出現誤差等情況,我們可以讓主管知道。 這樣,主管會知道我們不會單純報喜不報憂,也能知道該如何提供幫助。 3.下週準備進行的事項 最後,我們可以向主管說明自己接下來打算進行的任務。如果有需要資源,也可以在此時提出,讓主管知道。這樣不僅可以讓主管了解工作進度,也能提前規劃資源分配。 建立安心感形成良性循環 或許看到這邊,你會有點疑惑:「老闆都已經會主動召開會議詢問了,為什麼我還要主動回報?」 雖然每天都會開進度會議,但這類會議通常涉及整個部門,大家輪流報告自己每天做什麼。然而,這種流水帳的報告,老闆不見得全部都記得。因此,我們每週的回報,實際上就像是個人每日進度會議的會議紀錄,具有整合資訊的價值。 此外,主動回報雖然看似增加了工作量,但在遠端工作時卻提供了塑造自我形象的絕佳機會。 當你每週主動提供專案進度時,不僅可以減少領導者因資訊不足而產生的不安全感,還能讓他們對你產生「持續解決問題」和「持續創造價值」的印象,時間一久就會產生信賴感,當有更好的機會出現時,他們自然會先想到你。 實際上,無論是遠端工作還是在辦公室,管理者對於資訊的焦慮一直存在。然而,在遠端工作時,由於無法看到員工的工作情況,這種焦慮可能會轉變為懷疑,進而產生緊迫盯人的行為。但是,如果我們選擇主動提供資訊以彌補這種資訊落差,那麼他們對我們的監控力度自然會減輕,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December 7, 2023

如何在峇里島取得簽證,邊度假邊工作?峇里島數位遊牧指南

峇里島這個擁有美麗海灘、濃厚文化和寧靜氛圍的熱門旅遊勝地,吸引著無數的遊客。隨著遠端工作的興起,也有越來越多人希望能在這片天堂般的地方同時度假和工作。幸運的是,峇里島提供了一些選項,讓你可以在此度過美好時光,同時保持工作效率。 確認簽證和法律要求 如果你計劃在峇里島工作,需要確保你的簽證和法律要求是合法的。印尼有不同種類的簽證,如果你計劃在峇里島工作,最好獲得合適的簽證。你還應該了解印尼有關遠端工作的法律條款,以確保你的工作是合法的。 沒人想成為違法簽證持有者,所以讓我們來解釋一下你在印尼遠端工作的幾種簽證選擇: 請參考:2024 最新入境印尼峇里島簽證改版 FAQ 峇里島是否有遠端工作者簽證? 印尼政府長時間以來一直在研究遠端工作者簽證的可行性,最終他們在 2022 年推出了「第二個家園」簽證。 雖然「第二個家園」簽證有效期為 5 年或 10 年,但嚴格的申辦要求,使它對大多數遠端工作者來說有點太遙遠了。比方說,其中最誇張的條件是,你名下要擁有至少 20 億印尼盾(約台幣 400 萬)的印尼銀行帳戶作為資金證明,而且還不能動用。另外,這種簽證也不允許你合法替印尼公司工作,或在當地提供商業服務。 適合投資者的「黃金簽證」 在 2023/9/3 印尼政府推出的「黃金簽證」計劃,旨在吸引外資並刺激當地經濟。這個計劃要求最低投資額為 250 萬美元,最短期限為 5 年。申請人可以獲得 5 年至 10 年的居留權。個人申請者投資 250 萬美元並開設公司將獲得 5 年的居留權,而如果投資金額增至 500 萬美元,居留期限將延長至 10 年。 以企業名義申請的要求最低投資金額為 2,500 萬美元,董事及特派人員可以獲得 5 年的居留權。如果企業將投資額加倍,則居留期限也將增至 10 年。 選擇合適的住宿 解決了簽證問題後,我們來找一個落腳的地方吧! 許多飯店、度假村和民宿提供了完善的設施,包括穩定的 Wi-Fi 連接、舒適的工作區域和安靜的環境。你可以盡量確保你的住宿地點能夠滿足工作需求,同時提供放鬆和休閒的環境。 那麼適合遠端工作者的峇里島最受歡迎的地區有哪些呢?以下是峇里島最受歡迎的數位遊牧地區: Ubud Canggu Seminyak Sanur 尋找共享辦公空間 峇里島有許多共享辦公空間,這些共享空間為遠端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專業的工作環境。你可以租借辦公桌或辦公室、和其他工作者交流並分享靈感。此外,這也是一個良好的機會,讓你認識其他在峇里島工作的人。 以下是一些評價很高的選擇: 1. Canggu 區 Dojo Bali:這個共享辦公空間提供舒適的工作區、咖啡廳和室外游泳池。這邊有穩定的網路和充滿活力的遊牧族群,你也可以附近找到各種合租選項。 Outpost Bali Coworking:它在 Canggu 和 Ubud 有三家分店。這家共享辦公空間提供寬敞現代的環境,配有人體工學椅子、站立式辦公桌、會議室和私人辦公室。除此之外,還有咖啡廳、游泳池和屋頂露台。你可以參加各種活動、研討會和與其他成員的社交機會。 Tropical Nomad:這個共享辦公空間偏向熱帶風情,設有木製家具、植物和吊床。室內有著高速的網路、空調、免費咖啡和茶、小廚房;不僅如此,還有撞球桌、棋盤遊戲和書籍供娛樂用途喔! Biliq Coworking Space:這個共享辦公空間採用舒適時尚的設計,充滿自然光和綠色植物。室內有快速的網路、Skype 會議間、儲物櫃和列印設備。更棒的是,這邊還有個屋頂休息室,你可以在那裡放鬆和社交。 2. Sanur區 Kumpul Coworking Space:這個共享辦公空間提供友好的合作氛圍,配有快速的網路、舒適桌椅、會議室和活動空間。您還可以參加各種活動,學習新技能又結交新朋友。 Livit Hub:這個共享辦公空間提供舒適和創意的環境,除了擁有快速網路、人體工學家具、Skype 會議間、會議室和私人辦公室,它還有個小廚房讓遊牧者做飯。另外,你還可以享有各種福利,如健身會員折扣、簽證協助和保險方案等等。 確認網路連接 如果你喜歡自己在家裡工作,可靠的網路品質至關重要。峇里島的一些地區可能網路收訊不太好,因此,在選擇住宿時要確保有穩定的 Wi-Fi 連接。關於這點,你可以事先跟飯店或民宿確認。 探索當地文化和娛樂 在工作之餘,別忘了探索峇里島的當地文化和娛樂活動!峇里島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美食和自然景觀,你可以利用休息時間欣賞和體驗。 峇里島是一個絕佳的地方,可以同時享受度假和遠程工作的樂趣。只要你遵守當地的法律和法規,確保有穩定的網路品質,並在工作和休閒之間找到平衡,就能在這個美麗的島嶼上創造出難以忘懷的獨特體驗。 實用生活技巧 安排好工作、住宿和簽證之後,讓我們談談實際的事情:如何打理日常生活? 1. 交通 租機車:在峇里島租機車相對便宜且簡單(不過切記「必須要有國際駕照」)。你肯定會在路上看到許多人不戴安全帽,但請千萬別這麼做,畢竟警察執法嚴格,而且峇里島的道路可能很危險,戴上安全帽騎車會相對安全。 使用 Grab 和 Gojek 等叫車 App:這些 App 方便易用,可以叫車和摩托車出租,也可以叫外送。然而,因為有計程車公司的壓力,所以某些島上景點或偏遠地區沒有提供這些服務。 搭計程車:一些峇里島的計程車司機會拒絕使用里程跳錶,或跟你說里程表「壞掉了」,藉此口頭喊價並提高價格。如果可能的話,儘量使用 Blue Bird 的計程車是最可靠的。 2. 對外聯絡 建議你買一張當地的 SIM 卡,生活會更方便。Telkomsel 和 XL 是峇里島最好的兩家手機網路服務提供商。此外,花點錢使用 VPN 服務也是值得的,畢竟在印尼有些網站無法連接,透過 VPN 才可以越過印尼的網路審查。 3. 健康和安全 雖然峇里島醫療設施還算 OK,但你仍該確保你在國外時有足夠的旅行健康保險,讓你在需要海外治療的緊急情況下有所保障!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記下緊急事故的聯繫電話號碼,和峇里島信譽良好的醫院電話。 4. 學習語言 儘管許多居住在峇里島的印尼人很會說英語,但我們仍建議稍微學習一些印尼文,讓你更容易和當地人交流。而且當地餐廳通常價格便宜又好吃。像我們自己在峇里島,幾乎都是說印尼文喔! 5. 尊重當地文化和法律 在峇里島的外國人因不尊重當地文化、不守當地法律而陷入麻煩的故事,我們聽過太多了。身處別人的土地上,還是請尊重當地的文化法律。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峇里島生活資訊,也歡迎參考以下連結: YouTube 頻道「J Indonesia」 峇里島自由行究極旅行攻略 Facebook 社團「峇里島/印尼吃喝玩樂」 -- 本文轉貼自:峇里島/印尼吃喝玩樂小編元元(原文標題:如何在峇里島取得簽證邊度假邊工作?峇里島數位遊牧指南)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5, 2024

數位遊牧、邊旅遊邊工作的謊言與真相|你真的懂什麼叫做「遊牧」嗎?

數位遊牧(Digital Nomads)是把科技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藉由網路的便利恣意旅行、遠端工作的「自由人」。 依照《維基百科》定義,我從事「數位遊牧」已經超過 10 年了。我在清晨的「網咖」(網路咖啡廳)和美國的同事們開過會;我也曾在舊金山深夜的漁人碼頭、明信片景點旁的辦公室上班。 從那以後,我的工作就只需要一台筆電、網路連線。只要能上網,不管餐廳、住家、酒吧,我都能「上班」,甚至我招募的全職、兼職、外包夥伴們也都如此。本來我沒覺得什麼,它就只是一種遠端(remote)工作形式而已。 直到事業漸趨成熟,開始有公司企業想聘我擔任 CEO 、 CMO ,我才意識到原來這是多麼「異常」的模式。因為我的第一個念頭竟然是:「才不要勒」。然後,才開始冷靜分析對方賞識的原因、接受或拒絕的利弊。 ​ 回不去了 ​ 數位遊牧是真的爽,是那種爽到你嘗試過後,就算出高薪把你請回辦公室、擔任高階經理人,你都想「秒拒」的程度。 丟掉鬧鐘:每天睡到自然醒 沒人盯:上班滑抖音、打遊戲、吃零食都行 零通勤:早起趕公車、下班擠捷運的生活,永別了 我可以向你保證,這些讓你「再也回不去」的傳說全都是真的。 沒人告訴你的是剩下的謊言。 ​ 1. 在家症候群 遠端上班的副作用,是放大「不負責任感」。 ​ 只要大家還在辦公室、會見上面,多少都會顧忌三分。神奇的是那些血液裡有「放縱」性格的人們,明明職能不變、責任依舊,改成「在家上班」就瞬間變得既輕鬆、又寫意了。 手指按按,寄出 Email 後就完成下班、責任就消失了。多了時差和距離,缺少面對面請託「代理」的人情壓力,「放空」變得毫無忌憚。 我親身經歷過這些工作者案例: 掛急診 心臟病犯 感冒,引起心臟病再犯掛急診 ​ 生病是人之常情嘛、身體不好當然要體諒;但神奇的是,這些意外都很巧的「剛好」發生在任務截止日。甚至是開完天窗的提醒訊息「之後」連續發生。 ​ 還有更經典的: 遲到 睡過頭,所以遲到 抱歉老闆遲到了,這次真的有請女友大力叫醒 ​ 以及 —— ​ 助理放假前夕把任務「交棒」給老闆(事由:和朋友跨年) 以上遠端的「工作事故」保證真人真事、絲毫不加水。 ​ 2. 工時暴增 數位遊牧想在哪工作就到哪裡、想幾點起床就幾點。等於每天都放假、真爽。 是沒錯,但久了之後你就會發現:「放假,竟然也變成工作了」。 反正一樣在家,不急的事也可以累積到週末再辦;反正旁邊沒人盯,最後事情有完成就好。少了從週一數日子數到週五的痛苦,但不知不覺,也再沒有對週末的期待了。 ​ 3. 每天打遊戲 數位遊牧者往往能用喜歡的步調、從事喜歡的工作。但它有個副作用:「工作像娛樂,娛樂也像工作」。 ​ 我看過一篇關於震撼教育的文章,大意是這樣的:「如何阻止小孩沒日沒夜的沈迷遊戲?」答案是:送他去電競戰鬥營。繼續每天打遊戲、沒日沒夜的玩。 每天練等、從早玩到晚,是所有小孩的夢想,但進入戰鬥模式,教練們就會引進鍛鍊、操演、團隊合作。反覆挑戰人體極限、逼著練習生手持滑鼠精進那 0.05 秒的反應時間和手速。 ​ 用一格像素的單位距離不斷調整準度、承擔稍有偏誤就會「被爆頭」的射擊壓力。每天戰鬥、檢討、照三餐練,直到小孩晉升職業選手,或再也不想打開那款槍戰遊戲。不小心讓工作進入這種心理狀態,你知道有多可怕嗎? 七個字形容給你聽:「每天都是禮拜一」。 ​ 4. 資訊焦慮 為什麼會陷進這種失控深淵?多半因為「資訊焦慮」。人腦經過演化之後,會不斷想要接受新刺激,只要看到「新鮮事」,人們就會不斷想要去接收。 ​ 看到新通知 回覆 Email、消紅點點 再打開 Line、臉書找找新通知 再刷剛剛回覆的 Email,看有沒有新通知 新通知 → 回覆 → 等待 → 收到新通知 → 回覆⋯⋯ 如此不斷循環,你的數位遊牧就此把工作和生活「沾黏」在一起,墜入數位化的工作深淵,進入慢性過勞。 ​ 5. 燒毀! 當你長期處在工作壓力之下,你就會慢性過載,最後「燒毀(burnout)」。燒毀就像過載的線路,承受不住太大的電流,最後斷線。當你在工作裡不斷被消耗,最後能量耗竭的時候,就會進入這種過載狀態,它會同時影響心理、情緒,還有身體。 ​ 空洞 感到沒有用處 覺得氣力耗盡 這狀態甚至足以讓擁有多年經驗的專業主管、身心成熟的大人突然「暴走」,在辦公室裡崩潰,大吼大叫,只好叫救護車來載。梅約診所 Mayo Clinic 的成人身心健康專欄表示,當人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就可能導致能量耗盡、引發燒毀(burnout)狀態。 ​ 6. 野心歸零 數位遊牧容易讓人變得失去野心、安於現狀。 假設你是上班族,每天承擔管理責任,也要時常加班和承受壓力,但月薪是相對優渥的每月十萬、年薪破百。那請問你願意付多少錢換取每天睡到自然醒、零通勤、不用到辦公室上班的生活?這樣計算,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對很多壓力早就爆表的人,再多錢他都願意出。許多數位遊牧工作者,目標只要 5 萬,甚至 4 萬、3 萬,只要「實質上」過得比這些朝九晚五的壓力族自在就行。久而久之,就安於現狀、再也沒有向上追求的動力了。 ​ 案件好多喔!哎呀不管了,先拖著吧 夥伴寄來主旨「緊急」的信,晚點再開啦。假裝還沒看到 反正就算失職,再去兼幾個小差就把收入補回來了。犯懶、慢性壓力累積、野心降低等因素疊加,讓人們從專業的自由工作者,變成自由「不工作者」。數位遊牧嘛!挑戰來臨的時候,隨時「棄坑」、換別的地方遊玩就好啦。 工作?再找就有。 ​ 7. 唱衰 如果你又是個數位遊牧「創業者」挑戰就更多了,你將面臨無數專家勸誡。跟你說: 「這種半吊子工作模式,註定會失敗的。」 「你看看,疫情後哪家企業不是趕快叫大家回來上班?行不通嘛。」 「工作,就是要待辦公室。你沒事去搞個數位遊牧,怎可能成功?」 ​ 太小看「遊牧」二字 遊牧,其實一直是強者的象徵。遊牧民族之所以經常遷徙,主因是大自然的殘酷、季節變化導致資源匱乏。對內,是糧食草料的不足、養家餬口的壓力;對外,更少不了征戰掠奪、成王敗寇的戰鬥準備。歷史上的蒙古、匈奴民族,哪個不是以剽悍兇猛著稱?遊牧除了自由,也代表居無定所、失去依託。 以四海為家,天為被、地為床;挽大弓、降烈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運氣不好,稍有一個不慎,就變成荒野上的屍骨了,誰還有空跟你戀家情節、逃避責任、被動等人管理?曾幾何時,現代數位遊牧變得只剩虛擬的「遊牧感」。環境上,以舒適的窩為家;專業上,擺著躺平和安逸的心態。 只採取半吊子的遊玩心態,卻忽略遊牧者的自覺、剽悍、剛毅。如果,你嚮往數位遊牧的生活,那它傳說中的優點是真的。只是你要有所覺悟 —— 數位遊牧只是「數位」在現代化。另一半的「遊牧」背後代表的是強者的精神。 ​ 自主管理 扛好自己的責任 拋棄不切實際的幻想 解決情緒問題,不是等人解你的情緒問題 ​ 這樣,你才能有資格享受數位遊牧生活的自由奔放。 -- 本文轉貼自:Jemmy Ko(原文標題:數位遊牧、邊旅遊邊工作的謊言與真相)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8, 2024

Podcast 「數位遊牧誌」|專欄作家讀者太太:創業與工作不是只能二選一,何不試試看「業內創業」!

「我覺得大家在思考創業這件事時,不一定要用二分法去看,人生不是只有一個選擇,為什麼你一定要放棄現在的工作,才能創業呢?」 當我們聊到如何給那些有創業夢想,卻因為擔心創業後收入不穩定而猶豫不決的上班族朋友一些建議時,筆名讀者太太的 Moja 這樣回應。 而之所以會給這樣的建議,正是因為這是 Moja 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業內創業是源自求生的本能 經營自媒體「讀者太太在英國」的 Moja,有五個不同的身分。她不僅是一位在英國具有十年豐富經驗的資深行銷客戶經理,同時也是一名專欄作家,在 2019 年,她更進一步創立了自己的公關公司,並在 2022 年開展自己的職涯教練業務。除此之外,她還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Moja 說自己過去並未考慮創業,或許是因為在台灣的職涯環境相對穩定,所以自己在台灣工作時,一直都是認份的上班族。 然而,來到英國行銷公司的第一年,碰上了公司大規模的裁員,這件事徹底地翻轉了 Moja 的認知。 當時的她並沒有被裁員,但這次的經驗卻她受到極大震撼,發現原來在歐美國家,這樣大規模的裁員其實是常態,所以或許是求生的意志, Moja 開始思考自己萬一被裁員後該怎麼辦,為了確保有養活自己的能力,才開啟了 Moja 的斜槓與創業之路。 「從那時起,我認為我在人生中做出的最正確的決定,就是開始經營自己的粉專。」 在還沒踏入行銷公司之前,Moja 擁有五年的記者經驗,再加上自認從小就是喜歡寫作的人,因此 Moja 開始寫起了粉專,分享自己在英國的所見所聞。雖然一開始經營粉專沒有錢,也沒有業配,但 Moja 卻做得很開心,也慢慢地吸引了一些想要來英國工作的粉絲。 這些人雖然希望在英國工作,但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可能遇到了一些問題。因此,Moja 開始分享自己在英國找工作的經驗,並訪問在英國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希望藉由分享這些資訊,幫助粉絲在職涯路上更加順利。漸漸地,開始有粉絲會諮詢她的建議,也有出版社詢問是否可以把這些經驗集結成冊,為她開啟了職涯教練與作家這兩條路。 而在訪談的過程中,認識了許多的創業家,也讓創業這個念頭悄悄地在 Moja 心中種下。 2019 年,Moja 發現自己的公司並不喜歡接華人的案子,一來是不懂華人文化,溝通起來很麻煩,二來時差也是必須要克服的問題,因此只要與華語世界有關的案子,基本上 Moja 的公司都會選擇拒絕。 而這也讓她看到了商機,覺得既然公司不要接,那自己懂行銷、懂中文,何不自己來試試看?因此 Moja 決定註冊公司,在維持本業工作的同時,也開啟了自己的事業。 業內創業給自己帶來的改變 「自己創業之後,我發現時間就是金錢絕對不是一句口號。」 Moja 分享,自從開始創業以來,她最大的體悟就是對時間成本的掌控。 因為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時間來完成,所以她會特別謹慎地規劃自己的時間。畢竟,時間就是收入的來源,這也能幫助自己成為一個更有效率的工作者。 Moja 開玩笑地說,自從她開始創業以來,她都會提早上線參加公司的會議,這樣的行為甚至讓她的主管感到壓力,表示因為她的提早,自己也不能遲到了。 還有一項改變,是因為收入來源的拓展,所以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動能更具平常心。 Moja 說開始經營個人品牌後,即使面對公司的裁員,自己也能以平常心應對。因為知道現在的這份工作,只是收入來源之一,即使突然間斷掉,她還有其他的現金流。 甚至,當創業的收入逐漸超過本業收入時,她在與公司談判時也更有底氣。Moja 分享,由於她的職涯教練業務日益繁忙,自己希望能抽出時間處理這一塊,因此她開始與公司談判,希望能將合作模式從全職轉為兼職。 業內創業的美麗與現實 當我們談到如何開始業內創業時,Moja 指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追求。有些人可能追求穩定的工作,並在下班後從事如追劇等休閒活動,這些選擇都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並不一定需要業內創業。 然而,Moja 笑稱自己是一個勞碌命,只要一閒下來就會感到恐慌。因此,當她看到身邊有許多創業家在工作的同時,也在經營自己的事業,她就會想要效仿他們。 因此,Moja 認為在開始業內創業之前,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個性。 接著,Moja 提到,想要業內創業,就必須做好有所犧牲的覺悟。 因為一旦你開始業內創業,你將必須犧牲許多事情。例如,她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看電視了,因為根本沒有時間,而且陪家人出去玩的時間也大幅減少,甚至非常感謝自己的先生幫她處理了很多家庭的事物,讓她可以沒有後顧之憂。 因此,Moja 也說,想要業內創業,時間管理也非常重要。 因為你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周七天都進行高強度的工作,這樣只會讓自己很快耗盡,必須要主動給自己設立一個界線,讓自己好好休息。Moja 就說她曾經因為不間斷的工作,導致自己後續有兩個禮拜都處在燃盡的狀態。至此之後,她每周至少會有半天到一天,就是單純躺平,或者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去想工作,讓自己可以好好充電。 關於更多建立界線的具體概念,可以參考這篇文章:Amazon 廣告策略經理 Jessica 專訪|在家工作如何克服拖延症?設定「停止線」讓自己好好下班! 最後,面對很多人都認為創業必須放棄本業的人,Moja 給了自己的想法,她認為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一定得放棄 A 才能做 B,而是時間比例分配的問題。可以像她一樣先從兼職做起,一開始先將 80% 的精力放在本業工作上,20% 放在斜槓的項目上,等之後營收上來了,再將比例變成 50%、50%,慢慢地降低對其中一方的依賴。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以及 Moja 在遠端工作與業內創業得到的體悟,歡迎參考「從一張白紙到唯一華人客戶經理!讀者太太在英國「斜槓創業」學會的 3 件事!」一文。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Moja 在遠距工作方面的經驗,以及業內創業的真實甘苦談,歡迎收聽《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4:創業?上班?我都要!職涯選擇不是只能二選一|專欄作家 讀者太太 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