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7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我該放棄穩定低薪正職,從事不穩定但高時薪的接案工作嗎?

這次的文章,我要回答一個讀者小靜(化名)的提問,她的信件內容是這樣的: -- 親愛的 Joe 和 Bryan 您好! 每當我徬徨,心裡有疑問時,總習慣用關鍵字搜尋大人學的文章。我也是《大人的 Small Talk》的忠實聽眾,謝謝您們分享有益之事,我實在受益良多。 我心中有個疑問,猶豫許久,想請教兩位老師。 我是一個上班族兼兩個孩子的媽媽,因為沒有特殊專長,所以長年從事行政職,領的是固定薪水,月薪大約三萬元,加班費另計。 去年,因緣際會下,開始了一個接案工作。這個工作很像家教,會由平台介紹客戶,我與客戶協商時數,到府進行教學與輔導。由於報酬不錯,一小時可以實領 400 至 500 元,所以我就用兼職的方式,在假日接案。目前,我覺得很有興趣和成就感,客戶滿意度也很高,預約下次教學服務的客戶很多。 不過,雖然接案工作的時薪很高,但因為我只有假日可以接案,其實時數並不多,而且平時也因為有正職工作,我只能利用上班之餘看書,精進自己在接案工作時,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因此,我開始思考要不要辭掉正職,全心投入接案工作。 我自己先做了初步的評估: 我喜歡正職的單純、規律和工作內容,與同事相處也很融洽,只是薪資無法成長,我也無法有足夠多的時間累積接案經驗。 在接案工作部分,我則喜歡它時間的彈性與高時薪,我也有時間可以兼顧家庭。但如果我全心投入接案,我很擔心收入是否足夠穩定,可以支撐家庭開銷,以及身體是否可以長時間負荷到處奔波、上課。而且這樣的轉職,我也要面對踏出舒適圈後,不可預知的風險。 這兩份工作我都很喜歡,但各有優缺點,我不知道該如何抉擇。面對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設定評估標準,兩位老師是否可以給我一些建議呢? 小靜 -- 針對小靜的提問,也就是:「我該放棄穩定低薪正職,從事不穩定但高時薪的接案工作嗎?」我依照慣例,不會直接給一個標準答案,因為我對於她人生中的一些細節,所知是有限的,很難直接建議選擇 A 或 B。 但是,我想透過這篇文章,提供一些我的思考方法,給面對同樣問題的大家一些參考。 首先,我們在選擇兩個工作前,最基本的還是要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一,你喜不喜歡這份工作? 不管是選擇哪一份工作,我認為這份工作你喜不喜歡,是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因為如果你不喜歡一份工作,就算它報酬很高,你也很難完全投入、樂在其中,去把工作做好。 你可能會問:「難道我不喜歡一份工作,就不能做嗎?」 可以,但只有兩個狀況,我覺得會是這份工作你雖不喜歡,但也還是可以做的。 首先,是這份工作你雖不喜歡,但卻非常擅長、可以輕易完成。這樣至少你可以從中獲得經濟報酬以及成就感。另外,是這份工作經濟回報大到不可思議,比方這個工作能讓你覺得超級划算而忘記不喜歡的部分。 遇到這兩種狀況,我覺得你就去做吧!畢竟在成就與薪資上能有很大的回報。但對一般人而言,其實很少有機會遇到這樣的狀況,因此,我還是建議大家選自己喜歡的工作。 問題二,你去工作,到底追求什麼? 每個人出來上班都有各自追求的目標,像是有些人不是追求薪資,而是想要交朋友,有些人則是希望能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等,我覺得這些都沒有誰對誰錯。 但是,你至少要往心裡挖掘,在這個上班過程中,你投入一個月或者一天的時間,對你而言得到什麼最重要?這樣可以幫助你釐清自己在工作上,想要追求的目標。 不管你要選擇穩定低薪正職,或是不穩定但高時薪的接案工作,甚至是在選擇任何工作時,以上兩個問題都是我們最基本應該思考的事情,以幫助我們去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當你知道自己的所求,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思考,來評估到底是否要放棄穩定正職,選擇接案。尤其,雖然接案工作看似高時薪、時間也有彈性,但我認為還是需要評估兩件事: 第一、工作的長期性 比起一般正職,接案工作大多比較不穩定,像是你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因為顧客來源不固定,所以無法長期保持穩定。但我建議你應該思考得更長遠,也就是這個接案工作的長期需求是什麼? 像是,你從事家教工作,輔導學生物理、數學的課業,如果教育制度或是課綱沒有大改,那說不定這份工作你可以做很久。可是,如果你現在教的知識,是一個短期流行性的東西,像是近年很多人都在做 Podcast,你想說可以教大家怎麼錄製節目、採購設備等等,今年說不定會人想要學,但明年、後年說不定 Podcast 就退流行了,就沒有人想要上你的課。 所以,你還是得去評估這份接案工作的內容是否有長期的需求。 第二、經濟考量 我們可以來簡單計算一下,你現在正職薪水三萬元,加上假日接案,一個月可以賺四萬元。 但假設你全職投入接案工作,時薪若是 500 元,做 80 小時就有四萬元。80 小時就相當於十個工作天,如果你的接案穩定且合法,那麼你一個月、大約 20 個工作天,你就可以賺八萬元。 但是,許多接案工作,看似高時薪,可能還是會有許多隱性成本,像是你往返不同家教學生的家中,可能就會有通勤成本,甚至有些家教平台也會對薪資進行抽成等等,這些都是必須考量的因素。因為這表示你就算全職,也會有個接案的工時上限。 再來,你的客源穩定程度,當然也是要不要轉全職的思考關鍵。 所以,如果經濟因素是你很重要的考量,我會建議你逐步測試。等待接案工作穩定,經濟程度可以與正職差不多,或是到你能接受的程度,再可以考慮全職投入接案。 最後,我想來談談,在小靜的信結尾時,提到「踏出舒適圈,可能會遇到不可預知風險」的這個擔憂。我們來重新思考一下「舒適圈」這件事。 很多人會覺得,在一間公司做了 20 年,有熟悉的主管、同事、工作也得心應手,這就是舒適圈。但我認為並不是。 我認為,「舒適圈」是指你能夠全盤掌握的環境。但是,人生其實沒有一個地方是你永遠的舒適圈,你反而應該在平時就要把舒適圈的範圍越擴越大。 這是什麼意思呢? 你仔細想想,現在你從事行政職的工作,看似穩定,但假設有一天老闆想找一個更年輕、薪資較低的人來取代,你就被迫要離開這個職位,它就再也不是你的舒適圈。尤其行政工作的可取代性是高的,其實你無法完全保證你在這份工作永遠相安無事。 屆時你若才突然想接案,事情都沒準備,那表示你還是讓自己很不穩定。 但如果你現在開始準備,先以兼職的心情做,建立口碑、優化流程、思考怎麼得到更穩定的客源。如果一兩年後你讓自己對接案工作掌握度越來越高,其實就是把那這份接案的工作也變成你的下一個舒適圈。當你正職工作的舒適圈瓦解了,你就還有下一個舒適圈可以去。 而且有些時候,你認為的舒適圈也不是真正的「舒適」。 就像是你在原生家庭裡,你很習慣自己的房間、床等等,不想離開,但你在這個家裡沒有自主權,爸媽生氣就會到房間來吼你,當你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其實這不是真的舒適,而只是你習慣了。 我一直覺得「自主性」是在舒適圈中很重要的事情。 假設你長大搬出去獨立,雖然前期要適應、要自己處理很多事,但是只要跨出去,這個新家就是你的新的舒適圈,在裡頭沒有人能夠干擾你,你可以晚上打電動,打到半夜。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讓自主性能夠延伸,去控制這個情境,那才是真正的舒適。 當你能夠不斷擴大你的舒適圈,保有自主性,也才能真正走得長久喔! 本篇可以搭配我們的 Podcast 節目《大人的Small Talk》一起聆聽。 -- 內容口述/張國洋;整理/邱于瑄

December 5, 2023

希臘政策急轉彎!2024 年起,「數位遊牧簽」需先在母國申請再入境

風光明媚的希臘,是許多數位遊牧者心目中的旅居聖地。但你若是最近打算申請希臘的「數位遊牧簽證」(Digital Nomad Visa, DNV),前往該國工作,你可能得提早做準備了。 根據希臘政府最新規定,從 2024 年 1 月 1 日起,所有打算持數位遊牧簽證入境希臘的人,在入境希臘前,都必須先向母國的希臘使領館、辦事處提出申請,取得簽證後,才能循此管道入境希臘。 這也意味著,以往許多數位遊牧者進入希臘所採用的「先入境,再申請」管道,也就是允許人們先以旅遊簽等方式入境希臘,之後再向希臘政府申請數位遊牧簽證,這種方式將自 2024 年起不再適用。 在經歷了 COVID-19 疫情風暴後,希臘政府自 2021 年起跟上全球潮流,推出「數位遊牧簽證」,招攬全世界的數位遊牧、遠端工作者到希臘落腳。當時,希臘政府甚至推出了「先入境,再申請」這樣的利多機制,想要提高各國工作者到希臘工作的誘因。 或許是正對蔚藍愛琴海工作的畫面,精準打中許多遠端工作者的夢想,這項友善的政策一推出,馬上就收到巨大成效。2022 年,申請數位遊牧簽證的人數就較前年成長了 50 倍;許多媒體、部落客,也紛紛將希臘列為 2023 年數位遊牧者的首選旅居地。 如今,希臘將於 2024 年實施新制,若你計畫要在新的一年,前往希臘數位遊牧,可以參考以下簡易的希臘數位遊牧簽證申請攻略: 1. 誰有資格申請數位遊牧簽證? 非歐盟地區的公民 2. 要滿足哪些條件,才能申請數位遊牧簽證? 申請人必須證明自己並非在註冊於希臘的公司工作(取得簽證後,也禁止受雇於在希臘註冊的公司) 證明自己有能力遠端工作 證明自己每月收入高於 3,500 歐元(折台幣約 12 萬元) 在提出申請之前,你可以先聯繫希臘駐各地的使領館、辦事處承辦人員,詢問最新的規則,以及遠端工作 / 收入 / 財力的證明方式,可以增加你簽證申請通過的機會! 3. 希臘數位遊牧簽證效期有多長? 1 年,期滿後可以申請延長。 4. 我需要支付哪些費用? 申請費用 75 歐元(折台幣約 2,573 元) 5. 申請後需要等多久,才能拿到簽證? 一般在提出申請後 2-4 周,能得到申請結果。 參考資料: Greece Digital Nomad Visa - Visa Requirements For Remote Work In Greece In New Rules For Digital Nomads, Greece Ends In-Country Visa Applications From 2024 Greece Digital Nomad Visa Greece Will Require Digital Nomads to Apply from Home Countries -- 責任編輯/Samuel

December 27, 2023

簽約保障權益!Freelancer 接案合約 6 大重點一次看

現在有許多人脫離公司,在家工作、獨自接案,當自由接案工作者(freelancer),而從「受雇者」變為「自雇者」,最大的差別就是必須自行承擔商業風險、自負盈虧,所以對於自由接案工作者而言,懂得爭取並保護自己的權益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關於自由工作者和業主間經常發生的爭議,不外乎:業主事後不斷追加超出報價範圍內的工作內容、業主把作品使用於原先約定的範圍之外、業主藉故遲延付款等。然而這些爭議其實都可以在事前接案過程中,約定清楚,避免事後雙方看法不同而產生爭執。 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分享,接案過程中應該注意、考量哪些事項,盡可能在接案合約裡約定,讓自由接案工作者和業主都明確知道雙方的權利義務,讓合作案更順利! 建議作業前先簽訂接案合約 在每一次的合作案中,業主對於合作案的項目內容/要求、作品交付時程、付款方式等等可能都大不相同,如果沒有將合作的細節以書面方式記錄下來,時間久了,雙方對於合作案的記憶可能有所出入,因而發生爭執。 要是特別不幸,遇到事後翻臉不認帳的合作對象,手邊又沒有書面的合作紀錄或是只有片段的對話紀錄,這時候要主張原有的權益,就會比較辛苦。 因此,簽訂接案合約,把雙方談妥的合作細節、權利義務內容彙整在一起,不但可以做為備忘錄使用,將來若真要發生爭議,也才有具體的依據、事證據以主張。 再者,簽訂書面契約不但可以保護 freelancer ,也可以保障業主的權益(確保可以在何時得到哪些成果)。因此,簽約對於雙方而言,都是一種保障,要是遇到合作對象,找各種理由不想簽約,這時候就可以好好評估是否要繼續合作。 因為莫名拒絕簽約的合作對象,事後悔約的機率很高,才會抗拒把雙方談妥的內容用書面記錄下來,所以「簽約」這個行為,某程度也能幫助篩選掉不適合的合作對象。 因此,建議 freelancer 在接案的時候,盡量簽約後再開始進行。至於接案合約需要具備哪些內容,並沒有硬性的規定。重點在於詳細記錄合作案的內容。雙方可以大致想像未來合作案的進行流程,然後逐一討論想到的事項。雙方對於合作細節討論的越詳細,合約記載地越清楚,將來發生意見歧異的風險就越低。 以下提供 freelancer 制定接案合約時,可以事前考量、和業主討論的重要事項: 1. 工作項目、完工期限 在合約中,盡可能將本次合約包含的工作項目內容,具體、詳細地記載清楚。事後業主提出需求時,就能客觀的判斷是否包含在原先的工作範圍內。如果超出原先約定範圍、屬於新的需求,才好跟業主說明,雙方須要針對新的需求另行簽約、另行收費。 舉例而言,如果是幫業主進行公司形象設計,除了包含商標設計以外,是否包含名片設計?會出幾版設計初稿給業主挑選?修稿次數?免費修稿範圍?作品會以哪種檔案格式提供?何時完工?完工後需要交付哪些材料給業主? 又或者幫業主架設網站,預設主要觀看瀏覽器?螢幕解析度?具體設計的網站頁面有幾頁?設計圖由誰負責購買/提供?是否包含主機空間服務?後續維護如何收費?是否提供保固服務?保固多久?保固項目有哪些? 接著,雙方可以釐清合作案應該在什麼時候或簽約後幾天內完成。這部分應該特別注意,如果合作案的內容需要業主相互配合(例如提供資料),則應該另外記載業主需要在幾天內提供材料,否則完工日期可相應的推遲。 2. 付款方式、時程 釐清完工作項目後,接續最重要的就是 freelancer 何時、如何可以取得合作案款項。 具體包含: 使用支票、匯款或現金支付?匯款至哪個帳號?一次付清的話,是先付款再作業,或者完工後才請款?分期付款應該分幾期?按時間分期或者按工作里程碑分期?每期的比例?是否要先收取定金?定金比例如何? 付款時程是簽約後幾日內付款?或者依照業主結算日後每月第幾日付款? 若約定的付款日遇到假日,是提前或延後至下一工作日? 這部分,雙方可以討論出相互可以接受且合理分配風險的方式。 另外,如果 freelancer 完成合作項目,需要出差或購買其他資源(像是授權圖庫的照片等),也可以事前和業主溝通是否有補助。 3. 請款條件的認定標準 不論是完工後一次請款或是按照工作里程碑,分階段付款,如何認定已經符合請款標準,都十分重要。 關於驗收標準、里程碑的認定方式需要盡可能地清楚(例如完成合作案中哪個工作小項目或 freelancer 交付什麼物件時可以請款。盡量避免以百分比呈現,否則將來針對是否已經達到百分比一事又會產生爭議),以免事後業主藉故拖延付款。 4. 智慧財產權、使用限制 完成後的作品,因而產生的智慧財產權究竟是屬於案主所有、兩者共有,或者歸 freelancer 所有,只是授權案主使用,又授權的範圍多大、期限多久,是否有其他使用上的限制(授權的形式、授權可以發布的平台)等,都可以事先溝通、討論,以免事後發生衝突。 另外,有時業主會提供基本素材,要求基於這個素材上進行後續創作。這時須要求業主擔保提供的素材沒有侵害他人的權利,以免將來惹禍上身。 5. 解除、終止 假設雙方簽約後,在開始執行合作案前,業主想解除合約,則 freelancer 希望獲得什麼樣的效果(例如:沒收定金)。 又假設雙方在履約過程中,業主想要終止合約時,則 freelancer 希望獲得什麼樣的效果?尤其是已經部分完成的作品,應該如何收費?、針對已經提供給業主審閱的作品初稿,業主之後是否還可以使用? 關於這部分,尤其需要事前協商清楚、約定在合約中。否則真要發生這種情形時,雙方關係不睦,很難協商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處理方案。 6. 雙方基本資料 最後,最重要的是確認簽約的對象,還有他的基本資料。尤其當案主是個人,而不是公司時,更應特別留存案主的身分證字號或戶籍地址。將來若真的發生違約情事,才能夠迅速有效地追償。 目前網路上有蠻多 freelancer 工作契約範本、專案外包合約書範本、室內設計合約範本、logo 設計合約範本,可以提供契約的基本架構, freelancer 可以基於契約範本的架構,進一步思考上述的問題,進行補充。 如果是業主提供制式的合約稿,則須特別注意以下兩個條款: 1. 保密義務 在合作過程中,業主可能會提供一些內部機密資訊供作參考,這時業主就會要求 freelancer 負保密義務。此時, freelancer 得要詳細檢視保密義務條款是否合理,像是機密資訊的認定、保密義務的賠償金數額等。 2. 損害賠償 業主通常會約定違約時, freelancer 應該給付違約金、進行賠償等等。這時 freelancer 可以考量合作案的報酬和違約金數額、賠償範圍之間是否合適。若不合適,應該適時向業主要求調降,或設定賠償上限。 以上一點想法和大家分享。 如果大家對於自己目前的接案合約有更多想法,不確定該如何轉化成法律文字,或者不確定業主提供的接案合約對自身權益有什麼影響,都歡迎聯繫我。 -- 本文轉貼自: 黃鈺如律師 法律知識分享(原文標題:Freelancer 接案應該注意哪些事?)

December 5, 2023

如何在峇里島取得簽證,邊度假邊工作?峇里島數位遊牧指南

峇里島這個擁有美麗海灘、濃厚文化和寧靜氛圍的熱門旅遊勝地,吸引著無數的遊客。隨著遠端工作的興起,也有越來越多人希望能在這片天堂般的地方同時度假和工作。幸運的是,峇里島提供了一些選項,讓你可以在此度過美好時光,同時保持工作效率。 確認簽證和法律要求 如果你計劃在峇里島工作,需要確保你的簽證和法律要求是合法的。印尼有不同種類的簽證,如果你計劃在峇里島工作,最好獲得合適的簽證。你還應該了解印尼有關遠端工作的法律條款,以確保你的工作是合法的。 沒人想成為違法簽證持有者,所以讓我們來解釋一下你在印尼遠端工作的幾種簽證選擇: 請參考:2024 最新入境印尼峇里島簽證改版 FAQ 峇里島是否有遠端工作者簽證? 印尼政府長時間以來一直在研究遠端工作者簽證的可行性,最終他們在 2022 年推出了「第二個家園」簽證。 雖然「第二個家園」簽證有效期為 5 年或 10 年,但嚴格的申辦要求,使它對大多數遠端工作者來說有點太遙遠了。比方說,其中最誇張的條件是,你名下要擁有至少 20 億印尼盾(約台幣 400 萬)的印尼銀行帳戶作為資金證明,而且還不能動用。另外,這種簽證也不允許你合法替印尼公司工作,或在當地提供商業服務。 適合投資者的「黃金簽證」 在 2023/9/3 印尼政府推出的「黃金簽證」計劃,旨在吸引外資並刺激當地經濟。這個計劃要求最低投資額為 250 萬美元,最短期限為 5 年。申請人可以獲得 5 年至 10 年的居留權。個人申請者投資 250 萬美元並開設公司將獲得 5 年的居留權,而如果投資金額增至 500 萬美元,居留期限將延長至 10 年。 以企業名義申請的要求最低投資金額為 2,500 萬美元,董事及特派人員可以獲得 5 年的居留權。如果企業將投資額加倍,則居留期限也將增至 10 年。 選擇合適的住宿 解決了簽證問題後,我們來找一個落腳的地方吧! 許多飯店、度假村和民宿提供了完善的設施,包括穩定的 Wi-Fi 連接、舒適的工作區域和安靜的環境。你可以盡量確保你的住宿地點能夠滿足工作需求,同時提供放鬆和休閒的環境。 那麼適合遠端工作者的峇里島最受歡迎的地區有哪些呢?以下是峇里島最受歡迎的數位遊牧地區: Ubud Canggu Seminyak Sanur 尋找共享辦公空間 峇里島有許多共享辦公空間,這些共享空間為遠端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專業的工作環境。你可以租借辦公桌或辦公室、和其他工作者交流並分享靈感。此外,這也是一個良好的機會,讓你認識其他在峇里島工作的人。 以下是一些評價很高的選擇: 1. Canggu 區 Dojo Bali:這個共享辦公空間提供舒適的工作區、咖啡廳和室外游泳池。這邊有穩定的網路和充滿活力的遊牧族群,你也可以附近找到各種合租選項。 Outpost Bali Coworking:它在 Canggu 和 Ubud 有三家分店。這家共享辦公空間提供寬敞現代的環境,配有人體工學椅子、站立式辦公桌、會議室和私人辦公室。除此之外,還有咖啡廳、游泳池和屋頂露台。你可以參加各種活動、研討會和與其他成員的社交機會。 Tropical Nomad:這個共享辦公空間偏向熱帶風情,設有木製家具、植物和吊床。室內有著高速的網路、空調、免費咖啡和茶、小廚房;不僅如此,還有撞球桌、棋盤遊戲和書籍供娛樂用途喔! Biliq Coworking Space:這個共享辦公空間採用舒適時尚的設計,充滿自然光和綠色植物。室內有快速的網路、Skype 會議間、儲物櫃和列印設備。更棒的是,這邊還有個屋頂休息室,你可以在那裡放鬆和社交。 2. Sanur區 Kumpul Coworking Space:這個共享辦公空間提供友好的合作氛圍,配有快速的網路、舒適桌椅、會議室和活動空間。您還可以參加各種活動,學習新技能又結交新朋友。 Livit Hub:這個共享辦公空間提供舒適和創意的環境,除了擁有快速網路、人體工學家具、Skype 會議間、會議室和私人辦公室,它還有個小廚房讓遊牧者做飯。另外,你還可以享有各種福利,如健身會員折扣、簽證協助和保險方案等等。 確認網路連接 如果你喜歡自己在家裡工作,可靠的網路品質至關重要。峇里島的一些地區可能網路收訊不太好,因此,在選擇住宿時要確保有穩定的 Wi-Fi 連接。關於這點,你可以事先跟飯店或民宿確認。 探索當地文化和娛樂 在工作之餘,別忘了探索峇里島的當地文化和娛樂活動!峇里島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美食和自然景觀,你可以利用休息時間欣賞和體驗。 峇里島是一個絕佳的地方,可以同時享受度假和遠程工作的樂趣。只要你遵守當地的法律和法規,確保有穩定的網路品質,並在工作和休閒之間找到平衡,就能在這個美麗的島嶼上創造出難以忘懷的獨特體驗。 實用生活技巧 安排好工作、住宿和簽證之後,讓我們談談實際的事情:如何打理日常生活? 1. 交通 租機車:在峇里島租機車相對便宜且簡單(不過切記「必須要有國際駕照」)。你肯定會在路上看到許多人不戴安全帽,但請千萬別這麼做,畢竟警察執法嚴格,而且峇里島的道路可能很危險,戴上安全帽騎車會相對安全。 使用 Grab 和 Gojek 等叫車 App:這些 App 方便易用,可以叫車和摩托車出租,也可以叫外送。然而,因為有計程車公司的壓力,所以某些島上景點或偏遠地區沒有提供這些服務。 搭計程車:一些峇里島的計程車司機會拒絕使用里程跳錶,或跟你說里程表「壞掉了」,藉此口頭喊價並提高價格。如果可能的話,儘量使用 Blue Bird 的計程車是最可靠的。 2. 對外聯絡 建議你買一張當地的 SIM 卡,生活會更方便。Telkomsel 和 XL 是峇里島最好的兩家手機網路服務提供商。此外,花點錢使用 VPN 服務也是值得的,畢竟在印尼有些網站無法連接,透過 VPN 才可以越過印尼的網路審查。 3. 健康和安全 雖然峇里島醫療設施還算 OK,但你仍該確保你在國外時有足夠的旅行健康保險,讓你在需要海外治療的緊急情況下有所保障!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記下緊急事故的聯繫電話號碼,和峇里島信譽良好的醫院電話。 4. 學習語言 儘管許多居住在峇里島的印尼人很會說英語,但我們仍建議稍微學習一些印尼文,讓你更容易和當地人交流。而且當地餐廳通常價格便宜又好吃。像我們自己在峇里島,幾乎都是說印尼文喔! 5. 尊重當地文化和法律 在峇里島的外國人因不尊重當地文化、不守當地法律而陷入麻煩的故事,我們聽過太多了。身處別人的土地上,還是請尊重當地的文化法律。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峇里島生活資訊,也歡迎參考以下連結: YouTube 頻道「J Indonesia」 峇里島自由行究極旅行攻略 Facebook 社團「峇里島/印尼吃喝玩樂」 -- 本文轉貼自:峇里島/印尼吃喝玩樂小編元元(原文標題:如何在峇里島取得簽證邊度假邊工作?峇里島數位遊牧指南)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5, 2024

遠端工作社交只有一個人怎麼做?7 個方法讓你再也不當邊緣人

當我開始遠距工作,大多時間都是一個人,不管是在家工作還是邊旅行邊工作,除非是講電話或視訊會議,不然幾乎一整天都不會和真人講到話,也因此遠距工作社交成為我必須要好好關注的一件事情,不然我很容易耐不住寂寞 XD 。 隨著遠距工作愈來愈盛行,我也開始發現有愈來愈多人有這樣的困擾,所以這篇文章我會來和你分享有哪些遠距工作者可以進行社交的方法和平台,讓你即使身邊沒有了同事,還是可以交到新朋友,擴大自己的人際網絡。 遠距工作社交的方法有哪些 1. 到 Co-working space 工作 co-working space 中文是共同工作空間,通常會由某個公司或團體租下一棟大樓,然後把裡面打造成適合工作的空間,有適合各種人數和需求的獨立辦公室,也有公開的公共空間,大部分都是需要付費的,不過有些也會有參觀日讓你「試工作」看看。 對我來說, co-working space 一直都是個很容易認識人的地方,你可以攜帶自己的名片,搞不好就有機會認識到很厲害的人,產生意想不到的合作機會,想知道你所在的地方有沒有 co-working space ,可以 Google 「共同工作空間 + 你的所在地」,或是參考下面幾個平台: WeWork :適合在美國的人或是四、五人的新創公司,月租不便宜,基本上都是 300 美金起跳。不過裡面的設備豪華、應有盡有,根本可以當家住了! Workfrom :我最愛用的網站之一,可以選擇「開很晚」、「不吵鬧」之類的 feature ,也可以根據你的位置,在地圖上偵測哪間咖啡廳或 workspace 離你最近。 Nomads list :除了有查詢咖啡廳、workspace 的功能外,也有很棒的線上交友、聊天功能,以及入住新國家的 new arrival guideline 。 Meetup :你在上面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免費 & 付費活動,可以依照個人興趣,分類不同活動,但是台灣目前使用的人並不多。 Eventbrite :類似 Meetup ,但付費居多,也有販售劇場、演唱會的門票,比起一群人一起相約社交,這個平台比較能找到工作坊、演講、課程之類的活動。 2. 約人一起到咖啡廳工作 你可以上臉書搜尋到很多類似「台灣人在美國」、「台灣人在新加坡」、「在法國工作的台灣人」的社團,當你在邊旅行邊工作的時候想找人聊聊天,這些社團就是很好找到朋友的方式。 上去社團發個文,說明你現在在哪裡?會待多久的時間?搞不好就會有人留言回覆,你們兩個就可以立刻約去咖啡廳一起聊天、一起工作,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做法,也因為雙方都已經在線上主動聯繫過了,實際見面的時候就會比較不尷尬,交友的壓力也會小一些。 3. 主動和在咖啡廳工作的人閒聊 你也可以把它想成是一種搭訕,在美國,大家都很習慣跟陌生人說話,只要稍微閒聊幾句,馬上就可以知道彼此的工作、興趣、住的地方等等,成功深交的機率也大幅提升,甚至之後再約出來一起郊遊、一起工作也是很有可能的。 但對於害羞的台灣人來說,雖然需要一點厚臉皮,但也絕對是個值得嘗試的方法,如果你不知道要怎麼開頭,可以先默默地觀察對方在電腦上正在做什麼事情,手上正拿著什麼物品,或是簡單觀察周圍的環境,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點,讓你跟對方快速展開話題。 4. 在社團上交同工作性質的朋友 如果你比較想認識的是工作上的朋友,最好還是跟自己同樣的工作性質的,就可以到「LinkedIn」、「Women Who Code Taipei」、「Graphic Designers of LA」、「Photographers in Berlin」,這些職場專門的社團去找工作同好。 這些社團已經幫你做過第一層過濾,只留下跟你的工作性質、職場領域相關的人,當你想要找到適合的合作對象、客戶時,這些人都是你可以主動接觸的對象,也因為領域、工作性質類似,溝通起來相信會比陌生人還要更容易,也更有針對性。 5. CouchSurfing CouchSurfing 直翻就是去外面旅行時,睡在別人家沙發的一個活動,好聽一點的講法可以說借住一宿,現在有愈來愈多平台在幫忙做屋主和旅行者的媒合,你只要在網上設定條件,都有機會找到適合借住到他家的當地居民,會登錄在上面的人多半也喜歡認識新朋友。 除非你借住的那家屋主真的很忙,常常出門工作,不然你通常會有很多機會可以跟屋主聊天、吃飯,甚至是一起到附近的觀光景點晃一晃,這時就容易建立出不錯的感情,CouchSurfing 結束後也幾乎都會保持聯絡,因為雙方都有認真花時間在對方身上。 6. 住進青年旅社或背包客棧 當你去外面旅行,假設不做 CouchSurfing ,你就不免俗的會需要找地方住,這時便宜的青年旅社或背包客棧就是個好選擇,在外旅行的人也不會只有你一個,你可能會遇到很多的台灣人或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 這時只要像第三點一樣,主動找人家閒聊,用周圍的事物或是對方正在做的事情來開話題,就很有機會打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如果你不是住這些地方,也應該會有 lobby 、交誼廳、餐桌或工作空間,也都有機會促進聊天,想認識朋友,就不要再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了。 7. 參加線下講座或工作坊 如果你想找的是喜歡學習的朋友,那來參加線下講座絕對是最快的方法,要知道,現在很多人離開學校後就不再繼續學習了,會在忙碌的工作與日常生活中特別撥時間來參加線下講座或工作坊的人,相信都有一定的上進心。 如果是參加工作坊,甚至還有可能會有分組活動,這時跟陌生人之間就自動有了話題,透過一起合作完成一件事情,也可以讓你們的關係瞬間加溫喔! 在台灣的遠距工作社交活動 剛剛我們講了六種你可以嘗試遠距社交的方式,但大多都是適合用在美國,或是台灣以外的地方,假設你是一個只會待在台灣的遠距工作者,我額外整理了三個台灣特別活躍,可以找到許多活動來社交的方式。 1. ACCUPASS 活動通是目前我所知道,在台灣十分知名的活動售票網站,上面的活動有免費的,也有付費的,付費的價格看活動規模而定,但依照我自己參加過的經驗,也不乏很多免費、小額,但內容卻十分豐富的優質活動,活動種類也是非常的多,台灣各地都有。 在 ACCUPASS 線下講座和線上課程特別多,如果你是熱愛學習的人,優先來這邊找活動通常都不會失望,更新速度也挺快的,交友、學習一次涵蓋。 ( 點此前往 ) 2. Facebook event 臉書上的活動數量也是不可小覷,你可以在這邊找到各式各樣的活動,只要設定好類別、地點、舉辦時間等條件,就能夠立刻列出所有你可能可以參加的活動。 但 Facebook event 的缺點就是活動資訊寫得比較少,你需要額外點到官網或是舉辦者附上的相關連結才能更清楚更多的資訊和報名方式,據我的觀察, Facebook event 上面的志工活動比較多,如果你比較喜歡當志工的話可以優先參考。 ( 點此前往 ) 3. Remote Taiwan 遠距工作 這是我目前看過全台灣最棒的遠距工作者交流社團,上面時不時會有辦相關講座、彼此分享遠距工作者的心得、或是遠距工作的最新趨勢,你可以在上面多跟大家多多互動,主動跟別人互相認識。 如同上面第四點所提到的,這邊已經幫你篩過一輪了,要找到同樣對遠距工作有共鳴的人一起交流應該不難,剩下的就看你怎麼聊囉~ (點此前往 ) 遠距工作社交,你有一部份的責任 我現在最主要的方式還是去咖啡廳工作,我在咖啡廳遇見過很多人,有些聊得非常開心,卻再也沒有見過下一次面;也有遇過只見了幾分鐘,馬上留下電話,後來用訊息聊天卻意外合拍的人,我認為能不能變成朋友,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 天時地利我們無法掌握,但人和我認為我們起碼可以掌握一半的責任,也就是我們要主動去連結別人,剩下的一半我們也不能控制,就看對方接不接球,重點是在社交的時候就放輕鬆,不需要帶有太多目的,以「了解對方」為主要聊天的方向。 我相信人類的快樂和健康的社交絕對是成正比的,適度地與其他人交流,會有助於你的身心健康,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未來到哪都可以被照應,這也是一邊旅行一邊工作最棒的事情之一,希望今天的分享有幫助到你。 -- 本文轉貼自:理想生活設計(原文連結)

December 5, 2023

台灣數位遊牧簽證要來了!國發會擬推數位遊牧簽證,最長可待 6 個月

台灣也要推出數位遊牧簽證啦! 為了延攬國際人才,日本、韓國、泰國都推出了數位遊牧簽證。 近期,國發會提及,台灣未來也計畫推出「數位遊牧簽證」,讓國際人才能來到台灣,有機會更能留在台灣。 以往,數位遊牧者(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來台多半是持觀光簽或免簽,最多可待 3 個月,未來「數位遊牧簽證」推出,數位遊牧者將可在台灣停留最多 6 個月。 更多的細節目前仍在研擬當中。 由於「數位遊牧簽證」不需修法,只要跟外交部協調後,就能迅速啟動,預計會在下個會期就會提出草案。 過去台灣也有針對外籍高階人才推出「就業金卡」的政策。 就業金卡是一張結合工作許可、居留簽證、外僑居留證及重入國許可等四證合一的證件,在有效期間內提供符合資格的外國人才可自由尋職、就職及轉換工作的便利性。效期為 1 到 3 年,適合希望長時間留在台灣的高階人才。 延伸閱讀: 用「就業金卡」來台數位遊牧,申請條件、流程一次看! 未來數位遊牧簽證的推出,將再打開大門,吸引更多國際人才來到台灣。 延伸閱讀: 2024 日本數位遊牧全攻略|簽證、適合旅行時間、交通、物價一次看 去韓國邊玩邊工作!韓國「數位遊牧簽證」,最長待 2 年、可獲居留證等細節一次看! 2024 泰國數位遊牧全攻略|簽證、適合旅行時間、交通、物價一次看

August 15, 2024

遠端職缺、接案詐騙多!常見詐騙手法+防詐騙方法一次看

近幾年,有滿多人分享自己在臉書、求職網站應徵遠端工作或接案,被詐騙的經驗。像是要預先支付一些費用,或是被引導到假的網站填寫個資、匯款等等。 本篇文章就整理幾種常見的詐騙類型,以及辨別詐騙的方法,大家在求職和接案時,一定要小心! 遠端工作、接案常見的詐騙手法 1. 高薪、低技術的職缺 有一些職缺屬於低技術、低知識需求的工作內容,卻提供不合理的高薪做為誘因,常見出現在填寫網路問卷、打字員、資料登記、廣告點擊等工作。 2. 要求預先付款或索取個資 這類詐騙會要求你預先支付一些費用,例如軟硬體費用、工具費、培訓費等,或者跟你索取金融卡、帳戶、身分證或護照等資料,竊取財產或冒用身分從事非法行為。 3. 偽造網站 有一些職缺會架設虛假或偽造知名網站,甚至是冒充人力銀行致電或發布簡訊通知徵才,竊取個資或金融資訊。 4. 不合理的工作要求 有些也會要求受雇者以私人帳戶進行金錢轉移,實際上是從事洗錢等犯罪行為,讓你成為代罪羔羊;也可能會要求你在需提供個資的網站上註冊、或要求下載不明軟體,以竊取資料或財物。 如何避免自己被詐騙,有哪些分辨方法 在資訊爆炸且真假難辨的網路世代中,詐騙手法變得更加五花八門,我們到底該如何保護自己免於受害呢? 1. 確認公司背景 使用合法、具公信力的求職平台(最近臉書職缺詐騙很多,一定要小心!) 到該公司的官網、 LinkedIn 頁面,或政府網站,確認是否提供營業登記相關資料 2. 注意職缺內容 只要職缺內容有這些特質,就很有可能是詐騙: 高薪但輕鬆、不須經驗,甚至包吃住等職缺 工作內容描述模糊的職缺,你應徵後又很快就被錄取 要求預先支付相關費用 3. 聯繫管道與面試流程 確認郵件的公司域名是否正確。正規公司大多會有 email 帳號會有公司域名,若是沒有,只是透過一般的 Gmail、Yahoo 帳號,或是通訊軟體(What's App、Line、Instagram…等)聯繫,就要先謹慎對待。 使用專業的面試工具(如 Zoom、Teams),而不是社群或通訊軟體 合法雇用前,不應提供金融卡、帳戶、護照等個人資料 合法機構不會要求在需提供個資的網站註冊,或要求下載不明軟體 詐騙集團經常使用開頭為「+86」、「+44」、「+22」的電話號碼 若接到自稱人力銀行的徵才通知,可以先致電到該公司確認詳情 4. 海外求職注意事項 登機前,確認簽證與相關文件的合法性 在外交部「旅外安全 - 出國登錄」專區進行登錄 有疑問時可聯繫勞動部,獲得求職相關的協助 抵達後,確認居住地的安全性 與親友保持聯繫 結論 無論是哪種詐騙手法,都跟竊取金錢、個資或勞力脫離不了關係,甚至還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求職者搜尋職缺時一定要提高警覺,再三求證,並保護好個人資料,才能早日尋得理想職業! -- 撰文整理/林昕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4, 2024

Podcast 「數位遊牧誌」|商業智慧分析師 Angel:數位遊牧對升遷不利?快看我的 4 個「遠端」向上管理心法

「我每天早上大概六點到八點去衝浪,回來大概九點開始工作,到下午五、六點。下班就去海邊看夕陽,或和朋友 Hang Out。假日會去附近的島嶼潛水,或衝浪衝更久,因為平常可能只衝兩個小時。」 聽 Angel 聊起每日作息,很多整天都待在辦公室的上班族可能覺得如夢似幻,但在她將近兩年的數位遊牧(或稱數位游牧,英文為 digital nomad)生活中,這只是再平凡不過的日常。 從「外派」開啟海外職涯,新冠疫情後踏上遊牧路 Angel 大學畢業於公共與政策學系,本來和多數同學一樣,以考公職為職涯目標,但在考前,一位老師建議她可以同步應徵其他工作,以確保就算沒考上仍有收入。 「考前 50 天,我收到了一份台灣公司的 offer,是要外派到上海工作的。」儘管父母有些反對,本就熱愛旅行、想把握機會出外闖到的她決定接下這份工作。 在上海生活期間,她說自己彷彿從零開始,雖然語言相同,但大至社會文化,小至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這類過去沒用過的服務,她都悉心學習和體驗。 後來新冠疫情在中國大陸多處爆發,她開始思考「工作地點彈性」議題,決定自學程式技能,亦成功轉職到目前任職的新加坡商,擔任 BI Analyst。目前旅居過的城市,包含中國海南、印尼峇里島、泰國清邁、以及台灣的宜蘭和台東等。 至今已有近兩年遊牧經驗、遇見不少「遊牧夥伴」的她也補充,除了程式技能,數位行銷、SEO 操作、教練或顧問服務等,也都是相對有機會能遠距工作的職業選項。 熱愛衝浪的 Angel 在遊牧時常「靠海而居」。(圖/Angel 提供) 自由背後需要自律,不進公司更要做好向上管理 遠距工作賦予 Angel 更大的生活自由度,但 Angel 坦言,這也代表著她需要更自律,才能確保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現穩定。 她舉例,因為熱愛衝浪,所以她經常選擇住在能衝浪的城市,在那邊的很多朋友可能是自己創業,隨時想衝浪都不成問題,但她畢竟還是個「上班族」,也因此需要考量會議時間、工作進度。並不如很多人想像的,成天全然自由。 除了善用 Google Calendar 妥善安排會議與工作時間,Angel 也特別提到遠距工作中,管理與老闆和同事關係的重要性。 「因為是全遠端嘛,你沒有辦法見到同事老闆,所以要怎麼更有效率或讓老闆安心 ,覺得你的工作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然後讓同事覺得就算不在辦公室,你也是能及時溝通的人,這個在工作上需要特別注意。」 怎麼做?她分享幾個做法: 1. 頻繁回報進度,讓老闆能放心 不在老闆眼前,如何讓他知道你有在做事?一個好方法就是頻繁且主動地回報。 Angel 舉例,很多人習慣平時埋頭做事,到任務截止日時才交出成果,但在遠距工作中,這很容易讓老闆「不確定你都在幹嘛」;比較好的方法,其實是經常跟老闆回報工作進度,甚至遇到什麼問題,也可以提出來。 在 Podcast 節目中,Bryan 對此也補充,「主動回報」不只在遠距工作中很重要,在一般面對面的工作模式中,同樣能讓老闆更清楚知道你的工作狀況,對你建立相對高的信任。 2. 即時回覆訊息,保持工作效率 即時回覆來自同事、老闆的工作訊息,也是在遠距工作中管理職場關係的重要眉角。否則,當人不在辦公室、訊息又總是隔很久才回覆,他人自然會懷疑:「你是去哪打混摸魚了?」 3. 做好會議紀錄,減少溝通成本 比起面對面一起工作,遠距工作的溝通相對麻煩,甚至偶爾還會有時差問題,導致無法即時溝通。因此,Angel 也建議可以透過做好會議紀錄,讓每次討論的結果都有地方能查找和確認,降低溝通需求、也減少溝通成本。 4. 視訊開啟鏡頭,持續累積信任 Angel 最後提到,很多人在視訊會議時,可能因為害羞或其他原因,會選擇關閉鏡頭,僅以聲音「現身」。但其實在幾乎無法當面見到同事的遠距工作中,把握視訊會議「見面」是聯繫情誼和信任的重要方法。 Angel 也分享,在剛開始遠距工作時,她因為跟某個同事僅以文字溝通過、不了解對方性格和溝通習慣,所以產生了一些誤會。此後也才發現,相較之下,約個視訊會議不僅能讓討論更有效率,更是「真正」認識同事、累積情誼和信任的好機會。 遊牧怎麼交朋友?生活開銷大嗎?峇里島生活揭密! 除了工作上的體悟,Angel 在 Podcast 節目中也分享了她在峇里島的生活。 「我目前人在峇里島 Uluwatu 的一個 Homestay,民宿主人是印尼人。」Angel 提到,民宿主人常熱情地介紹民宿裡的人們互相認識,而且其他人大多也都是數位遊牧者,或入住相對長時間的旅客,久了大家也開始會相約衝浪。透過住宿,她結識了來自巴西、西班牙、以色列、菲律賓、德國和俄羅斯等國的好朋友。 不過 Angel 也補充,個性偏內向的她剛開始遊牧生活時,其實在交友方面備感吃力。 原以為一定要讓自己外向、參加派對,才能交到朋友,於是即便覺得累,仍硬是參與這類聚會。但後來,她發現透過「共同興趣」來認識朋友,不僅更輕鬆,雙方也更自然會有話題聊、還能一起出遊。這也成為她後來主要結交朋友的方式。 至於很多人關心的生活開銷,她分享,目前民宿房租每月換算新台幣約一萬兩千元,餐費一天則約新台幣三、四百元,算一算其實和在台北生活差不多。 不過還得額外算上旅費,以及每 60 天需出國 「Visa Run」(也就是出境一趟,再回峇里島重新開始計算旅遊簽證限期)的費用。但薪資扣除開銷,目前她每個月仍能存下一些錢。 在訪談尾聲,Angel 表示,自己非常享受數位遊牧,之後即便要換工作,也會盡量讓自己持續能持續這樣的生活型態。 而針對有意開啟遊牧生活的聽眾,她也鼓勵先審慎評估自己是否適合 / 想要這樣的生活型態;若真想推進,再來搜尋能遠距的職缺(可參考文章前段提到的程式、數位行銷、顧問服務等工作類型),或提升職缺需要的能力面向,讓自己能逐步實踐夢想! 如果你想了解該從何自我評估起,以及 Angel 在遊牧路上得到的生活體悟,歡迎參考「商業智慧分析師 Angel Chen 專訪|數位遊牧的價值不在到處玩,而是「選擇」自己要的生活模樣」一文。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Angel 在遠距工作方面的經驗,以及遊牧生活中的真實甘苦談,歡迎收聽《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2:在峇里島數位遊牧可以天天衝浪嗎?心中理想面對現實考驗,該如何平衡?|Angel 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6, 2024

給年輕創業者的建議:避免對未知的恐懼,你可以準備好的 5 件事

我自己算是個小小的經營者,也難免在各類聚會時,會有人跟我聊到創業這個主題。 不過,我發現,一些認識很久的人常常會跟我說:「等我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時,我就要離開公司出來創業!」或者是「待我把這份工作的某技能變強了/準備好/有錢了,那我就一定出來創業!」 但這類宣告,似乎就像每年許下的新年希望一樣,大家年復一年都講同樣的事,但卻從來沒有實踐過,也很少人最終有踏出創業的那一步。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大家對於「改變」總是充滿了未知的恐懼,所以總會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 但老實說,我認為創業的準備恐怕永遠都沒有結束的一天。像我、Bryan跟幾個股東出來創業,至今差不多快十四個年頭了,但每一年我還是覺得有許多新事物仍在學。甚至覺得自己大概再給我十年,也很難說完全準備好。 當然,我也不是那種隨意鼓勵大家出來創業的人,但我總覺得,如果你真是有心要做出一番事業,你反正也不可能等完全準備好後才開展,不如把握核心比較重要。什麼是核心呢?我認為是底下的五點。如果你能先把這五件事想透徹了,未來存活機率就能有效提高。 第一,不要只是為了「想創業而創業」 創業不是一種生活模式、不是人生目標,創業只是「把事情做出來」的一種手段。你絕不能說,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要賣什麼、也不知道我有什麼技能,只是覺得年紀到了或是很羨慕周圍一些在經營事業的朋友,然後就覺得自己也該創業。 換言之,若沒有想要達成什麼目標、沒有想解決什麼問題、或沒有想改變某些商業上你認為不夠好的地方之前,千萬不要把創業當作目標。 我們當年,其實是先想要提供我們專案管理的技能,成為企業顧問,但繞了一圈發現,台灣當時除了考PMP的補習班以外,沒有單位對於專案管理實務的軟體工具有興趣。最後不得已,只好自己經營。這是我們創業之處的起點。 換言之,創業從來不是我們的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手段。但事後回顧,這部分卻很重要。因為你目的明確,當碰到阻礙時才知道要修正什麼,也才知道每日經營的決策重點在哪裡。 若一開始沒有這樣的價值核心,就很可能淪為找風口與趕流行。當然,我也不會說這樣完全不行,也確實很多人是這樣而賺到錢。可是你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真找到風口並賺了錢當然沒問題,但鮮少人能一帆風順。若你碰到挫折時卻沒有目標願景,你就很容易會放棄,也很容易去追逐另一個風口。最後滾石不生苔,反而會因為自己太容易動搖而難有積累。 此外,也不要因為不滿就創業。有些人是抱持著「老闆太爛了,我隨便出來開一個新的,也能做得比他更好!」的想法憤而離職。這個跟「為了創業而創業」的狀況都差不多,都是錯誤的創業動機。 第二,創業前得先有商業模式:此模式你已小型試驗有效,而且心中已有成形之輪廓 講到商業模式,沒經驗的人,往往腦海中會跳出一個很fancy的商業模式。比方說,他想先做一個平台,先免費提供什麼,等人群聚了,再賣別人服務;或者以平台的形式去仲介買方跟賣方;或者是我幫政府做一些什麼事情,然後拿補助等等等等。 你問任何一個年輕的創業者,他們都能講出一個複雜又精巧的商業模式。但是我一向給新手創業者的建議就是:創業模式最好別太複雜。甚至最好簡單到「純粹只是買賣」— 你手上有個什麼樣的商品,能創造一個什麼樣的服務,而且你「真的可以成交」,可以把這東西賣給一個明確的族群。 換言之,你必須創業之前就小規模嘗試,真的可以賣出一、兩筆交易,確定你的商品或服務是可行的、是有人需要的、是能讓你在創業初期就立刻帶來營收。 你或許有聽過精實創業(Lean Startup)以及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的概念。這些字聽起來好像很複雜,但背後的共同之處,都是強調當我們面對一個難以預測的未來時,應該逐步地、漸進地找出市場需求。當你在經驗不足的狀況下,若要有效的調整與測試,最好是讓商業模式簡單化,立刻可以執行和驗收,才能確保是不是走在一個正確的方向。 如果是一個很複雜的模式,你很可能得先花許多錢和時間,才能收集到市場的聲音。但高度不確定性對於時間與錢的耗損很大。若花很多時間與錢最後卻失敗了,努力半天才發現一無所獲,這是很可惜的。 另外還有個建議我也很常給:可以的話,不要跟政府拿錢。 一方面拿了錢,有很多相對應的文件要做,這會減少你研發產品或是服務的時間,而且這些文件對你將來也毫無用途。另一方面,當你拿了政府的錢,很容易會聽不到市場「真正的聲音」。 因為補助讓你一直有收入,有種公司勉強能存活的假象。可是啊,就是這樣的思維讓很多人就卡住了。一直得仰賴政府補助來補血,而無法真正完整的從市場上取得營收。最後,公司的經營變成殭屍企業,死也死不掉,活卻又活不大。這反而浪費你人生寶貴的時間。 第三點,在創業前,要盡量備齊:工匠、總管、行腳商人的角色。 千萬不要創業後才來思考找人這件事。 最好在你上班時,就有系統地去物色將來合宜的夥伴。 你雖然不可能事前找齊所有人,但最少你需要三個角色:A.「能夠把產品服務做好」的工匠;B.「能去協調經營管理」的總管;C.還要有一個「能夠去面對市場」的行腳商人。 畢竟一間公司存續的核心需求不外乎就是產品、市場、還有管理。 而大部分的創業者,在一開始時通常只具備一項專長。比方說,你可能是一個擅長設計產品的工程師,可是很可能不善於應對市場端。所以,你最少要找一位能夠互補,協助公司去執行這類事情的人。 不過初期而言,工匠與行腳商人又比總管重要。畢竟這兩個會立刻決定經營上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可是隨著事業起飛,團隊人數一定會越來越多,隨著人數增加,就要有負責整合團隊、提供管理規劃的人。這時候總管這樣的角色還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我要提醒的是,不要想說你要自己一個人來扛下所有的責任。尤其到了後期,團隊大了,各種事情都會越來越專業,若還是你一個人要兼顧所有事情,必然就無法規模化。所以提早思考怎麼分工與專業化,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重點! 附註:不理解這概念的,也可以參考我們的著作喔《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 第四點,該培養經營管理的數字觀念 創業要能成功,經營者自己必須要懂成本、毛利、損益平衡的概念。如果更理想,你更該把整個財務報表的經營概念都搞懂。雖然你不需要自己做財報,可是財報其實就是公司經營的健康檢查報告。具備數字能力,也就讓你能更通透的了解自己的經營狀況。 有些做小生意的朋友,常會碰到這類情況:每天營收多,手上許多現金,以為自己賺了很多錢,結果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碰到狀況時,卻無法拿出相對應的現金,居然面臨倒閉危機。 所以你必須有意識的把所有經營的內容都轉成量化的指標。如此你才會知道,這段時間到底營運是往上走,還是往下降?決策有所依據,而不是單只靠想像跟猜測來做。 所以創業前,至少買一本財務報表的書,好好K完吧! 第五點,要有自己的觀點,而非人云亦云 當你開始創業後,你會發現市場上充滿各式各樣的「建議」,而且每個聽起來好像都有道理。這時候,你若沒有擁有自己的觀點,很容易就被這些「建議」搞得你方向全亂。更慘的是,這類建議往往還相互矛盾,讓你完全無所適從。 我就舉個例子吧!前幾年,如果要在網路上面曝光,想增加聲量,你會發現有人叫你寫部落格;但同時你會發現也有人說部落格落伍了,他們說Facebook的粉絲頁才是唯一的關鍵。 你若心中毫無定見,不知道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就會在這裡迷失了。聽人家說要建立粉絲頁,就乖乖的去建,建了也不知道要幹嘛,於是貼一些無聊的笑話或者心理測驗,甚至去買粉絲。最後粉絲人數雖然增加了,但到底對企業經營有沒有幫助?卻完全不知道。前幾年每個商家都有一個粉絲頁,但大部分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是為何要做這樣的事情。 如果你的資源多、時間多,跟著大家走那當然無妨。可是創業初期必然是你處在資源最有限的狀況。也因此,你得要腦袋清楚地去分配資源。如果你是個文字能力強的人,就算很多人跟你說沒人看部落格了,可是搞不好你透過文字,卻能夠打動到最多合適你的客戶。這時候你繼續寫文字,也比你跟風拍直播來得更好。 換句話說,聽專家建議前,你得自己先理解你的優勢劣勢,最後才能選擇出合適的方法與工具。這不管是產品面、行銷面或者策略面,都需要讓自己跟著專屬於你的優勢來建構。才不會一下做這個,一下做那個,或者白費心力在你根本沒有優勢的事上。 不過,我也要提醒一下,有自己的觀點非常好,但是不表示你就要頑固到底,如果市場的證明你的觀點是錯的,比方說開了一個部落格,結果都沒人來看,這就表示你可能要在方向上做些調整。能不能調整風格、方向、文風,然後慢慢慢慢找出到底你要打動的族群他們想看什麼?給他們對的內容,若流量與轉換能反映在數據上,那才表示你的觀點是正確的。 換句話說, 你若根據你自己的優勢而做出假設,就該因應這個假設去執行後續一系列的策略。結果好,那就持續執行下去;如果結果不好,那就要嘗試多方調整、軸轉,直到你能真正找到市場喜好。 以上五點,是我認為大家在出來創業之前,應該要花心力想過的問題。如果這些有,那你在後續的創業,一定會相對順利許多的。 延伸閱讀 想當創業者的,我滿建議大家可以來參加我們這堂課。讓你在安全的環境中測試自己的經營能力,並學習財報的理解: M101模擬商戰初階 - 經營者的決策養成(14PDU) 本篇可以搭配我們的 Podcast《大人的 Small Talk》一起聆聽!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Podcast 「數位遊牧誌」|吳爾芙輕珠寶房秋瑋:你想活成怎樣的自己?「回歸自己」打造出來的事業才能打動人!

「我們很常講,等到以後,我就要幹嘛幹嘛,但很可能根本沒有以後。所以,現在我想為自己勇敢一次。 」Whomfor 吳爾芙輕珠寶飾品的創辦人房秋瑋說。 三年多前,房秋瑋離開高薪、主管職的外商公司,創立 Whomfor 吳爾芙輕珠寶飾品。 在外人眼裡,房秋瑋是一個厲害的職場女強人,過去一路從基層業務做到全國業務主管,在美妝、精品、時尚品牌都待過,但在光鮮亮麗的背後,卻也承受了莫大的競爭與壓力。 房秋瑋提到,自己曾連續半年,都在廁所裡面吐,但卻不敢出聲音、害怕被發現,只能等到眼睛沒有紅了,面紙擦一擦,再走出廁所,若無其事地補妝,再繼續回到崗位上。 「別人看你都是光鮮亮麗,但承受這些痛苦的人是我,我發覺到名聲什麼的真的還好, 重點是每天活成什麼樣,是你自己承擔。」身心俱疲的房秋瑋意識到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於是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與工作,房秋瑋決心創業。 創業的三年多來,房秋瑋也曾因為疫情大受打擊,甚至踩到許多創業地雷,如今吳爾芙慢慢站穩腳步,同時她也在過程中慢慢找到了「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大人的 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邀請房秋瑋分享她創業背後的故事,也給想要創業、或是在職涯迷失的你,一些建議。 創業不要越級打怪,一步一步來! 很多人心裡都有一個創業的夢想,想要一個理想中的公司、店面,排場、規格都要做到最好,但那些可能不是做生意最優先的事情。 過去在外商公司,房秋瑋習慣資源豐富的工作環境。於是剛開始創業,房秋瑋就將規格拉好拉滿。 不僅租了 A 級辦公室,聘了一些員工,買了大金庫存放飾品,還使用一個 75 元的紙袋等等。但好巧不巧,在剛創業不久,就遇到了疫情三級警戒,當人們沒有人際社交的聚會,飾品的需求自然下降,才剛創立的珠寶品牌直接受到衝擊。 房秋瑋最後只好打掉重練,回歸到一人模式,回到自己家中,一人分飾多角,客服、包裝、出貨、營運全部包辦。 房秋瑋笑說︰「創業,還是要一步一步來。」在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事業時,不躁進,先把基礎打好,未來再慢慢升級品牌都還來得及。 房秋瑋也建議,想要創業的人,最開始的第一步,先不要離職,可以在主業上,先撥一點時間斜槓。好比說你想要開電商,先利用下班有空的時間,在蝦皮、momo 上先當賣家試試看。 這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例如,你想要開設品牌 IG,那該如何經營社群、下廣告等等。你也可以體驗一下,這是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房秋瑋在創業的過程中,也不斷地找尋自己。 「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這一段話,來自於 20 世紀初的英國作家吳爾芙,在她名著《自己的房間》,感動了房秋瑋,也成為她創立 Whomfor 吳爾芙輕珠寶飾品品牌的核心思想。 我們大部分人不管在職場或生活,總是在意他人的眼光、外界的評價。但房秋瑋經歷了過去競爭激烈的外商工作,到現在創業尋找自我,她體悟到,沒有人可以來告訴你什麼叫做完美,因為每個人的完美都不同,每個人想要的人生都不同,我們不用跟別人比較與競爭,自己也可以更自在。 經營品牌也是如此。 Whomfor 吳爾芙輕珠寶飾品不會因為市場競爭,就隨意迎合大眾市場,就算成本較高,她也堅持製作敏弱肌戴了不會過敏的飾品,製作過程也追求環保,甚至免運門檻,房秋瑋都有自己的想法,目前吳爾芙是 1000 元免運,許多人會問她為何不直接 399 元免運,更能吸引客人? 「因為我也在篩選我的客戶,」房秋瑋說,她將 TA 設定明確,就是現代的白領獨立女性,重視打扮,喜歡閱讀、投資、關注時事等等,而這也正是房秋瑋的樣貌。 成為自己品牌的代言人,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客群。 大人學創辦人 Bryan 也在訪談中提到,創業不要一昧的盲從,聽別人說這個很夯就去做。思考「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先找到自己,從自己出發,這樣打造出來的事業創造才能打動人。 如果你對房秋瑋的創業故事有興趣,也想知道更多創業背後的眉眉角角,歡迎收聽《大人的Small Talk》數位遊牧誌 SP3:成為自己品牌的代言人,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客群|吳爾芙輕珠寶創辦人 房秋瑋 專訪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9, 2024

從一張白紙到唯一華人客戶經理!讀者太太在英國「斜槓創業」學會的 3 件事!

我在 2011 年因為結婚移民英國的關係,放棄原本在台灣公關公司的管理職與從事媒體工作多年經營的人脈圈,以外籍新娘的身份來到英國,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般重新耕耘海外職涯。 從一開始的迷惘困惑,到現在不但進入全英國前 40 大行銷代理商,成為全公司唯一的華人客戶經理,還在英國成立自己的公關公司,用接案的方式幫助台灣政府與企業在歐洲做品牌推廣,並發展職涯教練的斜槓副業,累積超過 400 小時的一對一 career coaching 時數。 13 年的英國職場經驗,教會我以下三件事: 1. 「找工作」不如「找收入」:建立「職場個人品牌」的重要性 我在英國工作的第三年,遇到人生中第一次的裁員,當時每個部門都有被裁員的名單,組織精簡的規模算大,雖然當時我幸運地逃過一劫,但這輩子首次親眼目睹昨天還一起工作的同事,今天就被迫捲鋪蓋回家,英國公司翻臉比翻書還快的現實面讓我太震撼。 因此從那天起就激發了我的求生意志,開始思考如果下次輪到我被裁員,我要靠什麼養活自己。 當時我已經在臉書上經營粉絲頁兩年多,也有幫一些台灣的網路平台寫職場專欄,我意識到我可以試試把這項原本只是興趣的嗜好發展成副業。 雖然當時它為我帶來的收入進帳遠不及我的正職收入,但至少是我在網路上打造「職場個人品牌」的重要媒介。 於是我更積極地寫職場專欄、訪問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也不定期做直播分享我的職場觀察。 漸漸地,越來越多人知道我在海外職場領域的耕耘,開始有單位找我做講座或請我擔任職場相關主題的講師,後來台灣幾間老字號的出版社找我出書,更加奠定了我在跨文化職場領域的專家地位,也促成我在 2022 年決定去上 Life Coaching 的課程,並在取得證照後開啟我的職涯導師之路,幫助在世界各地想要打造成功職涯的朋友們往目標邁進。 回顧這段旅程,起初的動機是因為被裁員事件刺激到,進而培養了我在台灣職場工作時從來不曾有過的危機意識,所以後來才積極打造我在職場上的個人品牌,並用開發多元收入來源的方式打破以往拘泥於「找工作」的傳統思維。 2. 經營斜槓事業,分散職涯風險 我在成為職涯導師前,其實有在英國註冊一間公司,主要負責幫華人客戶在歐洲做公關操作,這個商業模式在我有全職工作的前提下雖然很適合我,但接案的收入不穩定,我很早就意識到它在短期內不太可能取代我的正職工作。 所以,那時我就開始思考該如何增加另一個收入來源,來補足接案工作不能滿足的收入差異,為我將來想要成為完全的自雇者做準備。 我思索了一陣子,發現在我現有的基礎上,成為職涯教練是做好的選擇,因為我從 2015 年就開始經營職涯專欄,也有許多擔任職涯講師的經驗,於是在 2022 年成為 qualified 的教練後,正式開始對外提供 career coaching 的服務。 當時的我還不知道,其實我除了用多元收入增加副業取代主業的可能性,也運用了分散風險的概念,讓自己的斜槓事業分布在 B2B 與 B2C 這兩個不同的領域。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我們看待正職工作的態度,尤其現代職場幾乎已經沒有所謂的鐵飯碗,如果你和我有一樣有危機意識,即使身為上班族也應該嘗試在正職工作外開發第二專長或斜槓事業,才能在高速變動的職場中給自己多創造一點餘裕。 我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大家不需要用二分法來看待創業與當上班族這兩件事,如果真的有心以經營斜槓事業分散職涯風險, 不必等到裸辭後再開始行動。 3. 培養「遠距工作力」,為創業做準備 第三個我在英國職場學到的寶貴經驗,要拜疫情所賜,因為要不是英國政府在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強迫大家在家工作,我後來也不會在 2021 年成為遠距工作者,更不會從中培養自己獨立工作的能力,為後來朝成為自雇者的職涯發展做準備。 我認為所有有心成為數位遊牧工作者的人都應該要積極培養自己的「遠距工作力」,因為遠距工作其實有很多眉角,而不只是從辦公室改成在其他地方工作這麽簡單而已。 這種工作型態除了要有非常主動且具備當責力(ownership)的人格特質,還需要具備優異的時間管理能力,畢竟遠距工作意味着沒有主管盯着你的進度,也不會有同事會在你身邊提醒你何時是 deadline。 我建議遠距工作者就算受雇於人,在心態上和做事方法上也應該將自己定位成供應商,並將主管當成客戶,主動且即時回報進度,並務必要在 deadline 前主動完成主管交代的任務。 關於如何加強時間管理的能力,我在我的第三本書《WFH 也能發展國際職涯:遠距工作者的職場攻略》中有提到一些歐美專家的建議,以及我自己實際執行過的心得,包括「吃青蛙法則」、「四個正方形法則」、「ABC 排序法」等,有興趣研究的讀者可以從書裡深入了解更多細節。 從在台灣認份工作的上班族,到在英國邊上班邊經營個人品牌的創業家,我將我的 13 年英國職涯心得濃縮在這篇文章中,希望能帶給有心發展斜槓事業的讀者一點啟發。最後也用 Bryan 在《大人的 Small Talk》podcast 節目專訪我時提到的「connect the dots」理論勉勵所有對職涯感到迷惘的人,如果內心有個念頭一直想去嘗試,請先去做就對了,等這些點被串成一條線時,它自然會帶領你去到屬於你的地方。 -- 本文由讀者太太在英國投稿刊出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場) 作者簡介:暢銷作家讀者太太 Mrs Reader 著有《大不列顛小怪癖:讀者太太的英國文化驚奇點評》、 《讀者太太解鎖跨文化婚姻:從兩個人相愛,到兩個世界相融的 28 個真心建議》、《WFH 也能發展國際職涯:遠距工作者的職場攻略》三本作品;不寫書時在英國的行銷公司當上班族,不上班時是職涯教練和公關公司負責人。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7, 2024

高效能會議的 7 個習慣!遠端工作靠它保持線上開會效率

有時候開會變成聊天,結果一件事情討論了很多次,最後專案卻還是沒有什麼進度。有時候開會時大家都很努力,但討論的時間拉得太長,講的話失去焦點,讓會議變成一件累人的事情。 我自己也是上班族,每天面對許多公司內行政會議、客戶專案開會,甚至有時需要談判決策的會議。回顧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各種冗長會議、高效率會議,兩者對比,或許可以從我自己的經驗,整理出讓會議變得「高效能」的七個習慣。 你或許也發現這篇文章題目,借用了史蒂芬.柯維的經典著作書名:《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當然我不是管理學大師,這裡整理的七個習慣,只是我的個人經驗,所以也很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分享你的看法。 開會前,有個基本一定要做的事情:「準備自己要報告的資料」。如果要跟客戶討論產品,我就要先準備好市場分析資料。如果要說明專案進度,我就要準備好工作報告。 因為太基本,所以不列入下面的七個習慣中,就讓我們從已經準備好開會資料開始,看看還能「為高效能會議做些什麼事」?這些習慣包含了會議前、中、後的不同行動。(可以延伸參考兩年前的這篇文章:我如何用「有效」企劃進行高效率會議討論?) 1. 列出這一次要確認的重點問題清單 會議有時候會不小心失焦,大家天南地北的聊起天,或是想到什麼討論什麼,最後離題而拖長不必要的討論時間。 有時候會議會有議程,但有時候沒有。無論如何,我都會有個習慣,就是自己先列出這一次我想討論的重點清單,以及我想確認的問題清單。所謂「重點問題清單」,不是報告資料,而是裡面真正需要釐清的問題是什麼?真正值得凸顯的重點是什麼? 我通常會問自己,假設會議時間很少,假設最後沒時間才輪到我講,但我一定要確認的重點與問題是什麼? 無論我是不是會議主導者都需要這份清單。 如果我是主導者,有了重點問題清單,我就知道什麼時候離題,可以把會議拉回討論主軸。如果我只是報告者,有了重點問題清單,我也知道如何簡潔扼要的說明,並且知道我應該花時間在哪些重點上討論。 2. 排出重點問題清單的討論邏輯 會議有時候會卡在一些關鍵問題,結果陷入無解的討論迴圈。會議有時候讓人覺得很混亂,最後好像討論了很多,但心中對專案的整體架構卻還是很茫然。 在前面列出重點問題清單後,我還會多一個習慣,就是我會排列出要怎麼討論這些重點、問題的順序與流程?把這些重點與問題,用邏輯重新整理一次,先確認簡單的、要先確認的問題,然後才慢慢引導到困難的討論。 我通常會問自己,這些重點與問題要怎麼依序提出,對方會被我說服? 這樣的習慣,可以讓會議過程中,對方更容易對你建立信心,並且困難問題也會從簡單開始,逐步拆解,這樣整個會議過程都會更加順暢。 3. 確認我自己對問題的解答與底線 有時當會議討論到關鍵問題,但是大家都不確定解答是什麼,不確定能不能這樣做,於是不能做出決定,可是又在討論上無限迴圈。 當然會遇到一些很難抉擇的問題討論,但在前面決定好重點問題的討論順序後,我還會再有一個習慣,就是先想好自己對這些問題的可能答案,或是這些問題我的最後底線是什麼。如果底線不是我能決定的,我會在會議前先去問可以做決定的主管,然後才去跟客戶開會。 我會問自己,這個問題如何大家沒有更好答案時,我的目前最好答案是什麼?這個問題如果對方提出要求時,我可以答應的最後底線是什麼? 前面三個步驟是環環相扣的,如果沒有準備好問題清單,又怎麼知道要準備好底線答案? 而當我準備好自己的答案,就能在會議時明快地給出回應,有意外時也能自在的應變、調整甚至推翻。 4. 一開始就先說明會議的待辦清單 尤其是一些企劃構思會議時,與會者抱持著聊聊看的想法,但會議也很容易就變成真正的聊聊看,最後卻無法拉回需要的結論。 在會議一開始時,如果可以的話,我通常有個習慣,就是會先跟客戶、與會者,說明這次會議我們要討論的逐項重點與問題是什麼,也就是說明前面第二個習慣列出來的有邏輯的討論順序清單。 我會說,今天會議想要逐步討論這幾項問題,然後最後我們要確認什麼結論? 只需要一個很簡單,可能不超過一分鐘的說明,但這個簡單動作有兩個效果。 雖然會議中不一定能阻止喜愛天南地北聊天的人,但起碼我們有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可以拉回討論,例如「讓我們先回到我剛剛說的下一項重點」,大家心中也有個底,容易接受被打斷。 並且這樣可以有效先暫緩抱持著疑惑的人,防止他們太快提出現在還不能解決的問題討論,這會讓會議失速失焦。讓他們知道等一下會討論到那個問題,而現在先解決這個問題,並且現在這個問題,有助於解答等等那個難題。 5. 事先做好會議筆記 當然,我們都會做會議筆記。 但我有一個習慣,就是會在「開會前」先做好會議筆記,也就是先把我要討論的問題清單、我的解答與想法,都先做好筆記,然後才去開會。那麼會議時要做什麼筆記呢? 我的會議筆記主要在記錄:接下來我要做什麼應變,下一個接續討論的問題要不要調整? 因為基本的重點問題與答案,我可能會議前都做好筆記了。這時候會議中的筆記其實主要聚焦在讓接下來的會議更加高效率的方法,我聽到對方提到什麼事情,接下來我要提出什麼回應或詢問?接下來要怎麼調整流程會讓討論更順暢? 6. 最後確認一次所有結論 當會議結束,大家對於這次會議其實已經討論了後面,忘了前面。這時候我會習慣重新說明一次每個問題的結論,不用超過一分鐘,但可以有很多好處。 說明一次會議結論,讓大家確認是不是每個結論都沒問題,也讓大家快速對這次會議有了整體概念。 當然,最好能在會後,立刻把這次結論 mail 給大家一份。 7. 討論接下來每個人的下一步行動 一次會議可能討論了一整個專案的流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長期而龐大的工作,但這樣的會議回去後,不一定能立刻推動專案的進行。 所以我還有最後一個習慣,就是在說明完這次會議的所有結論後,我會問大家,那麼接下來我們每個人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呢?可能是 Esor 要列出大綱、 A 要擬出合約、 C 要把會議紀錄發送給相關人並收集回饋。 我習慣在會議最後,跟對方確認回去後「立刻可以做」的行動是什麼?如果不是立刻可以做的,就要設定一個近期檢查時間。 透過上面幾個會議習慣,在我的經驗裡,更容易創造高效能的會議,讓會議進行得更快速,在準確的時間結束,並且會議之後會真正產生一些有效的行動。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 ( 原文標題:高效能會議的七個習慣,不能只是開會前準備資料而已 )

December 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