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62 posts
Sort by Latest
「接案履歷」和「自我推薦信」怎麼寫?與一般求職履歷一樣嗎?|接案 SOHO 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在家工作|網路創業
要開始獨立「接案」、展開 SOHO「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r)」人生,究竟需要準備什麼呢?當然是開始著手撰寫「接案履歷」與「自我推薦信」啦!雖說面對「已經在網路上看過你的資料」或「透過介紹而自行上門」的顧客,「接案履歷」和「自我推薦信」似乎並不是絕對必要的,有時相談甚歡就隨性開心的簽約了。哈哈! 但如果你和我剛起步時一樣,沒有現成的「顧客人脈資源」和「經營成熟的個人品牌/自媒體」的話,準備好一份完美凸顯自身優勢的「接案履歷」和「自我推薦信」,然後搜尋相關「外包工作/合作機會」積極應徵接洽是必須的。在還沒有人認識你的時候,當然要主動出擊囉! 「接案履歷」和「一般全職工作求職履歷」,在許多地方上都是很相似的,但因為「合作性質的不同」所以也有很多「相異之處」與「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常「接案履歷」寫法,需更關注在:(1)「降低案主擔心(減少不確定性/降低風險感)」與 (2)「解決案主痛點(服務與能力切中對方需求)」這兩個重點面向上! 畢竟資方在找「正職員工」和找「外包合作夥伴」時,所考量的點肯定不同。必需先「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才會知道對方最需要的是什麼。想像自己就是發案尋找Freelancer的案主,你會擔心的事情有哪些呢? 比如: 「對方的服務內容與品質,能符合自己需要的標準嗎?」、「我們的理念是否契合呢?」、「能期待看到什麼樣的成果?」、「時程大概需要多久?對方是個守時守信的人嗎?」、「這樣的合作有保障嗎?」、「我們的溝通協調會不會有問題?」、「價格大概是多少」與「CP值高不高呢?」…等等。 撰寫「接案履歷」與「自我推薦信」時,把自己當作一位「體貼的朋友」與「對等的合作夥伴」,盡量去去照顧到那些「案主會最在意的面向」,就能大大提高合作成功的機率喔! 以下將分成2個部份,分別介紹「接案履歷」與「接案自我推薦信」的寫法和注意事項,給有興趣開啟「Soho自由工作者生涯」或「接案副業」的朋友們做參考。 I. 「接案履歷」怎麼寫? 一、「接案履歷」與「一般上班族求職履歷」一樣的部份:基本注意事項! (雖然這部分「要注意的基本事項」和「一般求職履歷」差不多,但還是提醒一下,以免有朋友沒有注意到喔!) 基本要素: 以下這些都是「接案履歷」中建議要放入的「基本資訊」。 1.學歷與經歷 新鮮人沒有工作經驗可以用「社團、實習、打工、競賽」…等等「校園經歷」來代替「工作經歷」,或直接「不放經歷欄位」,用「作品、實績」來取代這個部份也是可以的。但建議盡量不要放了「經歷欄位」卻「空白不寫」,否則容易讓案主在瀏覽時產生疑慮或對你信心降低喔! 2.聯絡方式 聯絡方式「有放即可」,篇幅不用太大。畢竟對方要先對你產生欣賞,才會邀請你來面談,所以「接案履歷」的其他部份才是大重點! 3.個人專業照 台灣職場大多習慣會看,國外則不必,可因地制宜。 4.作品/事蹟 (可放作品集連結或個人官網) 此項視個人專業類型需求 & 情況而定,並沒有絕對的必要喔! 免費領取「接案入門-超實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基本錯誤: 1.錯字/不通順 這是最基本的低級錯誤,寫完記得自己多看、多念,來回檢查幾遍哦! 2.咬文嚼字不好理解 3.洩漏前公司/案主機密 這點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地方,覺得「之前的工作成果」就是「自己的作品」,所以便在履歷面試中一下子全盤托出。殊不知這是很容易觸法的,因為你為前公司/案主所做的事情、計畫和數據資訊有某些部份可能屬於內部機密,是不能隨便向外人透露的。胡亂洩漏不但不會加分,還可能讓新合作對象因此卻步,不敢與你展開合作喔! 究竟什麼算機密,什麼不算呢?比較簡單籠統的判斷方式是:「公開透明」外部大家都看得到的內容資訊一般來講就不是機密,而「非公開的數據/資料」 & 「最新計畫」就比較有可能屬於「內部機密」,需先和「前公司/案主」做確認會比較保險哦! 4.長篇大論 履歷盡量用「條列式」的方式呈現,縮減精華即可,不相關又沒有加分的事情都不用放,注意別像寫作文一樣寫太長了,否則案主可是會沒有耐心看完的喔!(建議1-2頁即可,濃縮在1頁以內最好!) 基本優化: 1.數字化、故事化 把經歷、事蹟盡量用數字或簡短一兩句的實績故事呈現。舉例來講就是:不要只寫虛無飄渺的「我很會行銷」,而要用「數據」&「實績」來告訴案主你到底有多會行銷! 2.條例式呈現 善用條列式呈現,不要把履歷當作文寫。 3.清晰陽光專業照 花一點經費去拍個「稍微正式」又「不失個人風格」的專業照,會比呆呆的「證件照」或「自拍照」加分許多哦!穿著整齊的拜託會攝影的朋友幫忙拍也可以,如果你有朋友的話。(被打~~) 4.不要把寶石寫成垃圾 真的有朋友很會把自己超厲害的經歷總結成一句「完成主管交辦事項」之類不知所以然的描述,殊不知他所謂的「完成主管交辦事項」就包括了「為公司簽下2個百萬合約」、「3個月內將粉專經營至破萬人追蹤」、「重新整理帳務發現問題,為公司每個月省下兩萬元的非必要成本」…等等之類的各種神奇事蹟。 如果你也是這種熱愛「隨性總結」、「謙虛過頭」的人,就要注意啦!你就是自己唯一的「行銷負責人」,如果連自己都沒辦法清楚講出自己的好,案主又怎麼有可能會知道呢?多訓練自己「用一句話精彩描述出獨特經歷/事蹟」的能力,別再「把寶石寫成垃圾」啦! 5.加入”職能關鍵字” 先研究「所要爭取之工作/案子」的「需求內容」,然後把案主「最需要的服務和能力」有意識的「植入進你的接案履歷中」,就能讓案主眼睛一亮,覺得「真是找對人了」!例如:想爭取的案子正在徵求「社群經營」人才,如果你的接案履歷中正好有特別強調自己的「社群經營專業」,還有寫到擅長「內容經營」、「文案撰寫」、「平面設計」、「影片剪輯」、「數據分析」、「社群廣告投放」…等等之類的「社群經營關鍵職能」,並輔以相應的「數據和實績」佐證的話,案主當然會立刻受到吸引,甚至覺得接下這份委託的人選非你莫屬啦! 6.創造記憶點 一份太過安全的履歷,有時也很危險,因為容易被遺忘。對方也比較找不到親近感和共通點,找不到一個可以喜歡你、記得你的理由。所以如果空間足夠,可以試著用一兩句話的小小篇幅,將你的有趣記憶點巧妙的置入到履歷中。 比如:「曾經被系上搞笑推舉為系草」、「曾獲得全國性游泳比賽冠軍」、「出版過一本實體書」、「熱愛衝浪是業餘的衝浪教練」、「是社區踢毽子大賽冠軍?」…之類的。哈哈總之,就是要盡量讓人覺得有趣、產生好奇心和記憶點,進而想要更進一步的認識你。 ——— 接下來的部份,要講到的就是「Soho自由工作者」「接案履歷」中特別要加入 & 注意的部份啦!(和一般「全職上班族求職履歷」有些不同。) 二、在「接案履歷」中放上「接案服務項目」: 和一般「上班族求職履歷」不同,「接案履歷」上最好能預留一個顯眼的區塊來放自己的「接案服務項目」。因為這麼做可以讓案主看了一目瞭然,而這也正是對方為什麼要找你的關鍵!「接案服務項目」要寫得「簡潔易懂」,每一個項目下若能用「條列式」的方式,再輔以「簡單的說明」或「數據/實績」的話更好! 舉例來說:「網路行銷專業」的Freelancer,服務項目可能包含「SEO搜尋引擎優化」、「社群經營」、「網站架設」、「網路廣告投放」、「品牌行銷顧問服務」、「內容經營」…等等之類,而每一項服務下方都可以用條例式的幾點來簡單做說明。 免費領取「接案入門-超實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三、「接案履歷」最好「特別強調Niche」,別只寫大概! 所謂的「Niche(神龕)」,簡單來說就是你的「利基點(專屬位置)」,也可以說是你特別專精、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Niche」可以作為一個讓大家看見你、記得你的「切入點,就好像懸崖上的「小小縫隙」一樣,讓你可以以該「縫隙支點」為踏板,一步步往上攀登,逐漸擴張自己的事業版圖。 在你的接案事業中,當然可以結合多樣專長,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但哪一個點才是你「最與眾不同的」強調關鍵呢? 比如: 你想提供「代筆撰寫文章」的服務,如果只在履歷中籠統的告訴案主「我可以為人代筆撰寫文章」,那便一點記憶點也沒有,案主也很難確定你是否真的有辦法寫出「某特定專業領域的文章」。 反之,如果你不只「文筆好」,還正巧是「音樂專業背景」的人,最擅長撰寫「音樂藝文類文章」,有辦法結合「自身知識背景」寫出具有「深入洞見」的文章,那麼這就是你的「利基市場(Niche Market)」!因為別的寫手雖然做得來,但絕對很難做得比你還要好! 四、在「接案履歷」中放入「個人品牌網站/社群平台」! 真心建議「獨立接案 自由工作者」都要建立、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網站或社群平台」,並且記得把所經營的「網站/社群」連結,加入在「接案履歷」中。因為這可以讓「案主」與「潛在客戶」對你的信任感提高,讓人感覺你是一個「公開」、「找得到」的人。 你可以透過「個人網站/社群」所分享的內容,用一種比較軟性的方式,來展現性格、證明能力、分享理念/價值觀,並展示作品、成果。可以說「個人品牌網站/社群平台」也是履歷的一種,就好像是「制式履歷的動態延伸」,讓案主有機會一窺「更真實、討人喜歡」的你! 我有好多個自行上門的案子,都是透過「個人品牌網站/社群」找到我的。因為對方對我的事前了解深,正是因為欣賞我的為人與風格、信任我的能力和品行,也覺得和我脾胃相投,所以才願意特別找我合作,因此我們之間的「溝通成本很低」,幾乎是不用談就確定了合作。 哈哈,「首次接案面談」都像是去認識一位志趣相投的新朋友一樣,沒什麼特別緊張、尷尬的感覺,也不意外的每次都合作愉快! II. 「自我推薦信」怎麼寫? 所謂的「自我推薦信」就是在你用電子郵件寄履歷應徵時,所要寫的「郵件內容」。也可以指「人力銀行」或「接案平台」上,在按下「應徵按鈕」寄出履歷之前,所要寫的那一小段「自我推薦訊息欄」。 這段看似不起眼的「自我推薦信」所帶來的影響,其實超乎想像的大!一般人都會因為偷懶而只寫「您好我是XXX,想應徵XXX工作,履歷已夾帶在附件中請您參考」之類的一句話,或採用「接案平台/人力銀行」上內建的「制式自我推薦文字」。 這都是非常可惜的作法,因為善用「自我推薦信」可以讓你大大加分。當大家都用「公版文字回覆」只有你放了「充分凸顯自身優勢的自我推薦信」,瞬間就能讓人眼睛一亮!也讓收到履歷的人,有備受重視的感覺。 「自我推薦信」不需要太長,盡量在「500字上下」。用精簡有力的內容簡潔清楚的介紹你自己、強調出最大亮點。撰寫上並沒有一定的格式與內容,可因人而異。撰寫的口氣盡量「禮貌」、「親切」而「不失專業」即可。 建議可以在開頭用一兩句話介紹自己的「姓名」、「來意」與「重點學經歷」。中間用吸睛的方式,精簡的寫出你的「服務內容」、「專長」與「重要事蹟」。之後用一兩句話,讓對方知道你「可以為他帶來什麼獨特的價值」,也順便告訴對方你們「理念的契合之處」。最後別忘了留下自己的「聯絡方式」與和「感謝」。 總之,只要記得撰寫時,目的聚焦在:展現專業度(並用數據實績佐證)、強調與案主需求相關的職能關鍵字、突出亮點、創造信任感與好感,且讓人感覺像是找到知己般就對啦! PS. 案主在找Freelancer時,通常是一種在找「合作夥伴」的心情,有時候很主觀又特別感性。比起「能力強」但「理念不合」、「牛頭不對馬嘴」的人,他們會更樂意與「能力不錯」且「志同道合」的人合作哦! 免費領取「接案入門-超實用自我探索工具包」 對成為「接案 自由工作」感興趣的朋友們,也歡迎參考「野放上班族-野羊」的「電子書 & 線上課程」喔! 電子書:《野放上班族:斜槓自由工作者爽玩職涯》 線上課程:《13堂接案必修課:自由工作者之路!》 -- 本文轉貼自:野放上班族-野羊 (陳暐婷)(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8, 2024
《成長勢能》讀後心得:個體崛起時代的必殺技
這本書在說什麼? 《成長勢能》的作者是中國人力資源領域的暢銷作家兼講師任康磊。他認為未來是一個「個體崛起」的時代,長期來看,一個人在職場的發展有其上限,但是副業、自由業和自行創業則沒有上限。透過這本書,他要告訴我們如何打造個體獨一無二的商業價值。 作者主要想解答這幾個問題:個體該如何崛起?如何讓自己更有價值?如何透過副業賺錢?如何一個人就能做到一個團隊能做的事?對於這類想法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提供具體且紮實的建議。我最喜歡的是作者用「商業模式」的框架去拆解中國目前熱門的網紅,像是羅振宇、樊登和李子柒等人。透過實際案例的分析,讓我們更容易了解自己能夠選用的模式。 此外,如同至本書的書名,作者用「勢能」這個譬喻來形容一個人在商業市場上的「變現能力」,告訴我們要如何轉化勢能、建造勢能、運用人際關係和別人交換勢能。 什麼是勢能? 「勢能」(potential energy)一個物理學的名詞,又稱做位能,指的是一個物體儲存能量的狀態。一般常見的勢能包含重力、彈力、化學 、電位…等。我們可以想像一顆鐵球,它與地面的高度愈高,它的重力勢能就愈高。如果有兩顆鐵球在同樣的高度上,一顆質量比較輕的鐵球,它的勢能就比較小;而質量比較重的鐵球,它的勢能就比較大。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跟補教老師做個聯想。在補教產業裡面,一個補習班老師每天只靠講課賺錢,他用講課的時間去換取微薄的薪水。另一個補習班老師,趁下課之餘開始認真寫書,兩年後他出書,並成為了該學科的名師。這個時候,寫書的這位老師就累積了比較高的勢能,他的「變現」手段,除了每天到補習班講課之外,可能還能接到許多演講和商業合作的邀約。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職涯和事業沒有勢能的概念,那很可能會像第一個補習班老師一樣,只是一直透過勞力換取薪資,如果過程當中不思進取,可能教學方法過時了、身體變差了,就等於是勢能的耗損。相反的,當一個人懂得將自己的職涯和事業用勢能的觀念去打造、去累積,隨著時間過去,才會不斷提高自己在商業市場上的價值,擁有更高的變現能力。 獲得勢能的方法 作者提到勢能這個遊戲,就是三個元素的持續循環:建立規劃、設定目標、落實行動。這有點像是學生時期的讀書目標,為的是能考高分。但許多人進入社會之後反而忘了該怎麼做。 他說自己身邊有很多「學霸」,進入社會後不久就開始抱怨,說他們懷念校園生活。因為校園生活有標準可以參考,不但目標明確,而且實現目標的方法也很明確,有足夠的確定性,他們只需要在填鴨式教育的規則體系下努力學習並考出好成績,就可以在這套系統獲得高勢能。 然而現實的社會系統是複雜的,一方面很多人進入社會之後沒有累積勢能的概念,另一方面就算他們有勢能累積的概念,方法也不像學校教授的知識系統那樣明確。社會系統的誘惑很多,大量的精神娛樂活動不知道該如何拒絕;機會很多,但好像又沒有適合自己的;成功案例很多,但不知道自己能從中借鏡什麼。 在這本書中,作者他自己獲得勢能的方法非常簡單、但很有效,整本書只要談到作者自己,就是圍繞著他的三種方法:(1)寫書、出書、出很多書,同領域的專家當中,他出了二十多本書籍獨占鰲頭。(2)推出線上影音課程,在他教學的領域當中,他的線上課程觀看次數是同型老師的冠軍。(3)跟十多家平台合作,將自己的課程和內容授權上架到各種平台和通路。 這三個做法,幫他建造了極高的勢能。雖然書中還介紹其他方法像是借助名人勢能、考取證照成為權威、跟其他品牌交換勢能等方式,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仍然是他持之以恆的「行動力」,是因為透過行動創造出作品,才累積出學生和粉絲,進而有籌碼跟別人交換資源。 大道至簡,貴在行動。 三個有意思的思想 勢能可以交換,而且不會耗損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有句名言:「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就有了兩種思想,甚至更多。」勢能也可以交換,不但不會變少,反而在交換之後會變更多。就像是現在許多 YouTuber 和 Podcaster 喜歡互相 feat. 來 feat. 去的,就是透過交換勢能的觀念幫彼此漲粉。 經驗是一種能力,而且可以學習 什麼是經驗?經驗不是一個人工作時間的長短。經驗是一種異常管理的能力。作者要我們想像一位新手計程車司機和老鳥計程車司機。同樣一段路交給兩個人開,路況正常的時候兩人都能差不多時間抵達。但是當路況異常的時候,擁有豐富經驗的老鳥司機就知道哪裡有小路可以繞道。經驗就是當一個人經歷一個又一個異常的「關鍵事件」後,對這些事件的處理、思考和得出的結論。學習經驗的方式:就是針對關鍵事件進行總結,歸納成一種異常事件的處理能力和知識。 成功和失敗都是成長,只怕不行動 作者提到,成功和失敗都會讓人成長,成功會讓人「長葉」,失敗會讓人「長根」。只有一件事不會讓人成長,那就是待在原地什麼也不做。他笑問我們為什麼懂了這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其他人在「做」,而你在「看」。那些沒有試圖改變自己的人,會繼續重複自己日復一日的生活,看那些早已厭倦的風景。而對於正在改變和行動的人來說,每一天都是新的風貌。 後記:勢能跟職涯資本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想起暢銷書作者 Cal Newport 在他的著作《深度職場力》的觀點,他認為:比起遵循熱情勇敢追夢,更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工作,累積自己的「職涯資本」。因為職涯資本才是我們日後轉換跑道的交易籌碼,那些願意好好工作累積職涯資本的人,未來才會更成功。 Cal 所謂的職涯資本,指的是名聲、人脈、資產和技能。仔細來看,職涯資本跟成長勢能,其實在講的是非常類似的東西。任康磊的技能就是他的職場經驗、教學功力和寫作技巧,他的資產就是他的二十多本書和數十堂線上課程,他的人脈和名聲則因為前兩者而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對我們個人來說,現在任職的公司給我們的薪水多寡,只是勢能的其中一部份,並不足以代表一個人完整的勢能。薪水代表一個人現在的價值,勢能則代表一個人未來能產生的價值。 在這個資本主義掛帥的世界,勢能就等於資本,累積資本的方式不外乎兩種,就像累積金錢一樣:透過有策略的努力先獲得第一桶金,然後用錢繼續滾錢。這個社會獎勵的是懂得用資本滾雪球的人,是懂得用勢能靈活變現的人。別忘了,讓勢能成長的第一步,永遠都是採取行動。 -- 本文轉貼自:閱讀前哨站(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8, 2024
線上會議如同摸黑吃飯?遠端會議必備 3 關鍵,成功打造高效會議
摸黑吃飯是什麼感覺?伸手不見五指,少了視覺的輔助,我們的判斷力開始下降,完完全全只能仰賴服務人員的引導,手腳並用小心翼翼地坐上了椅子,上菜後,依舊是戰戰兢兢地摸來摸去,深怕弄翻了碗盤,對於入口的食物更是感到不安,就連與他人的對話也相對變得被動,其實這樣的無光體驗在職場上並不少見,不就正好像線上會議嗎? 線上會議往往與會者沉默,要不來回重複釐清任務內容,整個溝通過程彷彿摸黑進行。 在遠端溝通的情境下,沒有視覺輔助,聲音成了唯一的引導,沒有額外台詞的鼓勵,人和人之間很難掌握互動的節奏。 隔著螢幕看不到表情和肢體語言,對於別人究竟在想些什麼,是因為聽不懂而皺眉、頻點頭表示認同、還是眉毛一高一低覺得懷疑等完全不得而知,更糟的是主講者自說自話,怕尷尬開始瘋狂塞話,整場會議的溝通成效就差強人意了。 再加上比起傳統面對面會議,線上會議的進行實在很難快狠準。 多數使用者為了不被視訊頻寬影響,又或者個性害羞,許多參與者不會開啟鏡頭,往往按下靜音鍵後就開始「多工」,回個 Email 或 line ,甚至滑起臉書或 IG 、又或者一邊開會一邊打掃,洗碗掃地、幫小孩換尿布等等。 於是主持人確認問題時沒人反應,直到聽到自己的名字或指派任務時,分心的人們才急急忙忙回頭釐清任務或目標,搞得大夥又得花更多時間重新確認,拖延了整場會議時間… 無論是會議主持人,亦或是希望會議可以準時結束的參與者,我們都希望會議進行能兼顧效率和效益。那麼,撇開不可控因素(例如:人),又有哪些觀念和技巧是可以由我們「主動」去掌握,促進線上會議進行更加順暢呢? 會議前先做好「心理」和「技術」的準備,與會者的期待管理不能不做 為了讓會議當天更「有效率」和「有效益」地進行,主持人在開會前要先針對以下內容,透過信件、電話、口頭等適合的管道,「先」做好所有與會者的「期待管理」,包含: 會議日期 會議時間 會議主持人 會議與會者及各自角色(例:主席、會議記錄者、議題解說員、決策者等) 會議目的及預計產出(例:方案抉擇確認、向上提案方向、價格策略、行銷計劃的具體時程) 會前準備(例:各單位要確認目前調查的最新數據、競品分析、與廠商溝通的成果、長官對決策的喜好傾向、產品目前狀況) 議題相關輔助資料(例:報告、圖檔、系統、信件、網頁) 就像進入無光餐廳前,服務人員「搞剛(台語:費工)」地「預告」我們即將會發生的事,以及該有的「心理準備」:像是當時店員說「稍後請您抓好我的手臂,慢慢向前走即可。」以及「稍後餐點上桌後,服務人員會跟各位告知,桌上也都已放好叉子,若不小心弄掉,只要舉手就可以,我們都有戴夜視鏡,能馬上過去協助您。」 像這樣幫客人做好「心理」和「技術」的準備,自然會讓人放心不少,而能盡情體會過程。 同理可證,一場遠端會議要有效,主持人務必要在所有人上線前,讓每個人知道會議進行的相關細節,尤其是會議的「預計產出」,在溝通條件的侷限下,比起告訴大家之所以要開會是「希望可以找到副總能接受的行銷方案」,不如具體說明「在下週 30 分鐘的會議內,要找出能在下一季以預算 300 萬內進行的 3 項方案,供副總在本季結束前做最後裁策。」 會議中時刻緊盯會議進程,就像導演一樣,確保劇情順暢推動 那次無光餐廳吃飯的體驗雖然覺得很有趣,不過也覺得很「空虛」,對於自己到底吃了什麼真的是個大問號,「是豬肉嗎?我怎麼覺得是魚?他們給我們的菜是一樣的嗎?」,只知道東西有下肚,但無法和友人分享東西好吃與否,整個過程累積的就是一堆問號……。 然而線上會議的過程也是如此,當所有人的認知完全不同步,即使發佈同一個消息,每個與會者聽到和感覺到的都不太一樣,若沒有在中間做好「引導」,加上眾多分心的事物下,徹底影響會議進行的效率和效益。因此身為會議主持人,在過程中有 3 個關鍵事要做: 讓所有與會者「看得到」討論中及最終結論,有「畫面」地推動進程 雖然線上會議看不到彼此表情的微訊息,但至少要「看到」會議究竟在討論什麼,所以主持人可以事先寄送像是 Google doc 的連結,讓與會者有地方可以共筆記錄彼此的觀點及共識,有畫面地推動討論,白紙黑字寫下來,完全沒有誤會的空間,同時也能知道目前討論的進度和結果。 針對 5 方向,全程時刻提醒,讓車一直在軌道上 提醒「時間」:有限時間內,討論要具體、想法要落地 在遠端的情境下,主持人必須把大家就當作瞎子一樣,去思考一群看不到彼此的人,要如何知道此時此刻發生什麼事、以及要預期什麼,除了一開始就要提醒會議要花多少時間外,還必須在討論過程中,隨時提醒還剩多少時間,時間若非常充足,要讓與會者知道大家可以放心腦力激盪,但若時間有限,則必須強調討論要具體、想法要落地。 你可以這樣引導與會者: 「接下請 Jack 針對 300 萬的操作來簡單說明」 「目前這個議題還有 10 分鐘可以討論」 「至於副總的決策傾向,稍後將請 Andy 做進一步解釋」 提醒「開會目的和目標」:做好把關,避免無效的對話 例如早知道產品預計推出的時程,那麼提出相關能執行的做法,配套的行銷措施要能相互配合,就像下一季要推出跟下一年度要推出產品,時間條件不同,提案內容就會有很大的差異。在與會者脫離此次開會的目的時,你可以試圖這樣提醒: 「Sam,你這個提議很好,不過我們今天開會的目的是找出在下一季立刻推出的做法,所以請先限縮在最快時間內能提供的做法」 提醒「角色和產出」:直接點名各項議題的討論參與者,迅速集中注意力 主持人除了在會前通知各項議題的講者外,也要在會議過程中「直接點名」哪些人,在哪個議題的討論上需要更多的投入。例如在開口請PM 介紹下一年度的 product roadmap 時,同時也提醒業務或研發單位,稍後等 PM 講完會需要發言給予相關回饋、或提供各部門的意見等。 如此一來,就能迅速集中大家的注意力,避免出現恍神、不知要給什麼意見的窘境。當與會者有了「明確的任務」後,「預期」自己稍後得給予講者回饋,自然提高注意力。你可以詳細地說明交代: 「接下來換 Nolan 說明最新的 product roadmap ,等 Nolan 說完後,再請 Mary 和 Lora 直接以業務和研發單位的角度給予反饋,務必確保在今日會議結束前,讓三方都有共識,以便下週跟副總提案說明」 不只綜觀大局,更要成為各項議題講者間的橋梁 另外,針對每個項目發言的「講者」,主持人也需要特別做好「控場」。 遠端會議全程只靠聲音在溝通,若聲音本質不好,音量不夠、音調過低、語速過快、音質沙啞等,很容易讓與會者分心,更不用提萬一講者本身表達能力也有問題,內容不夠專業、講老半天不知所云,或是回答問題雞同鴨講等,都會拖累會議的進度,造成溝通成本過高。 因此對於「每一位發言的講者」,主持人要適時做到以下幾件事: 介紹講者出場時,摘要為何由這位講者發表或說明 講者若內容失焦,主持人要視情況打斷並釐清 確認講者在一番話後的「重點」為何,必要時可「換句話說」再重申一次 在介紹下一位講者開口前,先簡單複習上一位講者的重點 講者講話的過程中,隨時點名相關的與會者,針對具體內容發言 會議即將結束時,再次請與會者確認共筆的內容,若有後續的追蹤行動,則提醒所有單位各自在何時該完成什麼目標或作業,又或者簡單 摘要全程會議的結論。 一場會議有效無效,關鍵絕對不只主持人一人,與會者也很重要,因此以上內容對於任何角色都是個提醒,不管是你主動發起這個線上會議,或是被動通知出席,都要對整場會議做好應變準備,即使主持人沒有幫講者總結論點,與會者也能自行發問確認「所以你剛剛的意是是… ,對嗎?」,或是發現大家同時在講話,可以讓別人先說,等到一個段落再問「現在我可以補充幾句嗎?」,以及發現沒有結論就要換下一位講者時,也可以主動說「不好意思,所以剛才的結論是?」 總之關鏡頭的溝通就像閉著眼睛講話,很容易因認知不同步,造成開會的溝通成本提高,因此不管作為主持人或是與會者都有責任,做好前置作業及會議中的控場,運用輔助溝通的工具,確保大家腦袋都有開機,在會議當下順暢運作。 -- 本文轉貼自:我是黃喬伊(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7, 2024
3 個「接案」帶來的特殊體驗,就算你不想創業,一生至少也該嘗試一次!
「創業」這兩個字對很多人來說,代表著夢想與熱情。Apple、Google、Tesla 的創業故事,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史詩與傳說,如同出征的號角,催促著勇者們一個個投身冒險。只不過,台灣 1,000 多萬的工作者中,真正選擇創業的人,終究還是少數。你我以及大多數人,畢業後仍是選擇進入公司來發揮所長。 但是今天,我想說服你一件事:就算創業不是你的選擇,仍然建議你嘗試在正職之外「接案」或是「賺個外快」,至少試個一次也好。因為它會為你帶來許多特殊且有趣的體驗,這些體驗甚至能夠拓展你未來的職涯之路。 1. 自由單飛的體驗 有部介紹空軍飛行員培訓的紀錄片,叫做《台灣菁英戰士:傲氣飛鷹》,我很喜歡,建議大家去看。不管菜鳥飛行員在教官的陪伴下飛過多少次,最終還是要通過「單飛」的考驗,才能成為真正的飛行員。 許多專業的工作都是如此,好比外科醫師,能獨立執刀完成手術,才真正成為獨當一面的醫師。就像是小時候我們學騎腳踏車,不管騎得再穩,直到有天大人把輔助輪拆掉,我們才能大聲說:「我會騎車了!」 同樣的,就算你在公司裡總是使命必達,但你有沒有好奇過,如果沒有老闆與主管的指揮,你有辦法從頭到尾解決一個問題,或是完成一項產出嗎?我建議你最好常常思考這一點,因為越來越多的企業特別在意求職者有沒有「獨立作業」甚至「獨立決策」的能力,這幾乎成為面試的必考題。 除非你這輩子都不用找工作了,否則你總得向對方證明,就算沒有「教官」跟「輔助輪」,你也能獨立創造價值。 我第一次「接案」就是去企業當講師。當時我已經有在公司內部講課的經驗,對象是自己的同事。後來有位朋友請我去一家小公司,給他們的員工跟老闆講課。 我原以為這沒什麼,就用我之前的 PPT 重講一次即可,但答應之後才發現,以前在公司內部講課,時間地點、場地設備、出席人員、通知聯繫、成效追蹤......全都由主管與同事幫忙安排,學員也都彼此熟識,許多「隱形」的工作與責任都是別人幫我搞定的,直到這次接案才真正嘗到「單飛」的刺激,雖然壓力很大,但自己也瞬間成長。 現在許多企業都會要求求職者擁有「獨立作業」的能力,尤其對於「遠距工作」的職位更加看重。如果你有過幾次獨立接案,並且順利完成的經驗,絕對可以更好地證明自己。 2. 市場價值的體驗 還記得第一次接案當講師,我就開了每小時 4,500 的鐘點費,這對一個不到 30 歲而且沒有專業講師經歷的人來說,算是蠻高的。 後來順利完成這個案子,我才領悟到:原來有人願意用每小時 4,500 元買我的時間呀!我馬上算了一下我在公司上班的「鐘點費」,竟然只有 200 多塊。4,500 比 200,相差 22.5 倍,巨大的差異讓我非常震驚!於是我心裡出現一個新的體悟。 我想的是,既然我有每小時 4,500 的行情,那我為何要接受公司 200 多的時薪呢?你可能會想,4,500 的鐘點費不是天天有,但公司給的月薪卻是穩定的呀!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啟發是,我在公司上班,等於每小時「少賺」了 4,300,那我一定要從別的地方「賺回來」,否則選擇在公司裡上班就太虧了呀! 那該怎麼「賺回差價」呢?當然不是偷 A 公司的衛生紙或是茶包回家啦!而是要拼命學習技能、累積經驗與人脈,把這些無形卻有價值的公司資源拿到手,將來才更有機會把我自己賣出每小時 4,500 甚至更高的價格。 所以我會建議你嘗試獨立接案,了解自己在市場的眼中,每小時到底值多少錢?這樣下次你抱怨公司薪水太低,想要爭取高薪的時候,自己心裡也更有底氣!未來想換工作,也更精準地掌握自己的市場價值! 3. 商業經營的體驗 在公司上班,尤其是分工細膩的大公司,常常會讓人產生依賴感。因為我們每個人只做份內的事情,甚至有 SOP 可以參照,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大機器裡的小零件,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意。 如果一輩子能安安穩穩當個小螺絲釘,的確也是一種單純的幸福。但問題是這個時代,公司的平均壽命越來越短,甚至整個產業都快速衰落,如果你是個不到 40 的年輕人,絕對要好好思考未來該怎麼養活自己與家人。 雖然台灣的法定退休年齡是 65 歲,但近年來 50 出頭就找不到工作,「被退休」的人越來越多,如果這些「老螺絲釘」有能力獨自經營個人小事業,豈不是更有職涯的保障。 這幾年我看到身邊很多長輩,在企業裡做到高階主管,拿著退休金想做點小生意(通常是開咖啡店或賣吃的),幾乎都是失敗的多,成功的少。「我在上市公司帶領數百人,在全球拓展業務,開個小咖啡店怎麼會難得倒我?」 然而,「專業」與「創業」雖然只差一個字,卻是截然不同的遊戲。做好管理是從 1 到 100,而開創事業則是從 0 到 1,兩者當中有太多不同的 know-how 以及挑戰,擅長一項,不代表另一項也能無痛接軌。 所以,上班族在公司穩定的框架之下,若能額外撥出點時間嘗試「接案」,體會一下「從 0 到 1」的感受,獨自面對市場,體驗「校長兼撞鐘」的新身分,等於為自己的職涯厚植實力,中年後就算面對職涯風險,也更有籌碼來應對。 結論: 多數上班族聽到「接案」第一個想的就是「為了賺錢」,萬一錢不多,也就失去了興趣。 但我想說的是,就算你對賺外快興趣缺缺,也沒有創業的打算,只想當個專業的上班族就好,但接案所帶來的「自由單飛」、「市場價值」、以及「商業經營」的難得體驗,也會為你的職涯建立很棒的資產與護城河,值得你抽空一試!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7, 2024
嚮往海外職場,你要知道的7個秘密!搞懂跨文化溝通,成為國際化人才
在一場夢想工作的最後一輪面試,來自美國的面試官要我談談在上份工作取得的成就。我竊喜:耶!考古題有猜中,這題有準備。開始侃侃而談預先演練好的過往豐功偉業。回答完畢後,我準備迎接關於更多成就細節的問答,沒想到面試官只問了一個問題:我聽見你一直說「我們」,這些成果究竟是你,還是一群人完成的? 我當下愣在那邊,也忘記了自己是怎麼回答的,面試草草結束。最後不意外的,我落選了。 時間快轉到年初的一場客戶會議,來自歐洲的客戶正向我們說明專案進度,並提出需求,希望我們能提供顧問諮詢。而會議另一頭的我們正思索著該如何回覆。之前在不同客戶的負面經驗告訴我們,這類需求需要從長計議,如果貿然答應,後果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We’ll see how it goes」(我們先看看討論進行的如何吧),我的拉美主管跳出來說話了,於是我們沒有承諾、也不拒絕,先將客戶的提問擱置在一邊,繼續下一個議程。 我的澳洲同事很不解,私訊問我:我們幹嘛不直接拒絕就好?客戶行程這麼趕,何必拖泥帶水。 以上都是我的親身經歷。在數位遊牧、跨國工作、遠距上班越來越普遍的現在,跨文化溝通成了每個職場人的必備技能。Tatiana Kolovou 是印第安納大學凱利商學院的教授。在希臘出生,並在美國求學及發展,她對兩種文化的差異深有所感,也觀察到這些文化差異是如何影響商業世界和人際溝通。 在《發展跨文化理解力》(Developing Cross-Cultural Intelligence)這門 LinkedIn 線上課程中,Kolovou 教授整理出七個面向。幫助我們善用語言和非語言的線索,找到對的溝通模式,成為有效的跨文化溝通者。 高情境文化 vs 低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 vs Low-context Cultures) 首先是要了解所有文化可大致分為高情境文化與低情境文化。在高情境文化中,溝通者在傳達訊息時較隱晦,對方需掌握足夠的背景訊息,才能理解語言中未直接表述的意涵;而在低情境文化中則恰好相反,溝通者會透過清楚、直接的語言傳達訊息,兩者是相對概念,而非絕對。 如何快速判斷? 來自高情境文化的人喜歡藉由穿著名牌、開好車、拿好包來彰顯自己的地位,而低情境文化的人願意大方分享自己的孩子、寵物,甚至政治觀點。 原來所謂的炫富其實是一種來自於高情境文化的表現,背後隱含著該文化會期望:即使我不說,你也該知道我是個值得受到尊重的人物。 如何打入不同情境文化的市場 以保險廣告為例,高情境文化市場的廣告多會強調家庭,甚至是多代同堂的情況。以及沒有保險的話可能會造成的負面效應。商標部分則可能到廣告尾端才露出一次。 相反的,低情境文化市場的廣告會很直白的告訴你這樣保險方案的金錢效益、承保範圍,也會凸顯商標。 通常歷史較悠久的國家多是高情境文化,相反的,歷史較短的移民國家,譬如美國、澳洲,則是低情境文化的代表。低情境文化對於移民社會較具有優勢。畢竟初來乍到,權益、義務說得越清晰簡單,大家就越能遵守。最好是表列式,更能減少意見分歧。 1. 個人 vs 團體(Indivisual vs Group) 個人主義文化強調個人成就,會訂下個人目標。喜歡自己做決定,競爭意識也高。對於自己的工作貢獻不會羞於表達跟展示。比較常說我,而不說我們,也較不喜歡跟人分享成就。 而團體主義強調合作,認為自己是團體中的一份子。家庭觀念大於個人,團體中彼此價值觀較近;家族企業盛行。不喜歡只有個人被褒揚,如果發現團體中的其他人被忽略了,會感到丟臉。 個人主義代表國家:美國、西方文化 團體主義代表國家:希臘、印尼、日本、中國、韓國 2. 直接 vs 間接(Direct vs Indirect) 直接文化通常也是前面所提到的高情境文化國家,當中有許多非語言的溝通,訊息傳遞也比較微妙。例如說不得時後通常回覆很長,也很難拒絕別人,常說再看看。 間接文化通常也是低情境文化國家。說不的時候比較沒有罪惡感、回覆很短,溝通會直接講重點。 直接代表國家:美國、加拿大、北歐、德國 間接代表國家:南歐、亞洲、拉丁美洲 3. 階級 vs 平等 (Status vs Equality) 還有另一個解釋方法是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表示這個團體中最高權力者和最低權力者之間的距離,距離越大,則權力距離越大。相反的,則權力距離越低。 曾有位朋友剛從日商跳槽到美商,平常講究穿著的他,第一天報到當然也不例外,西裝革履。沒想到一走進辦公室,同事們各個穿著牛仔褲和襯衫,他頓時覺得格格不入,下班馬上去添購幾件較輕鬆的上班服。 原來他是從一個權力距離較高的文化進入一個權力距離較低的文化。在權力距離較高的文化中,組織地位越高的人越重視自己的穿著。屬下們以姓氏(Last Name)加上女士先生稱呼上司;相反的,來自權力距離較低的文化的高層會嘗試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有距離、穿得比較輕鬆,也喜歡被直接叫名字(First Name)。 當然,依國家判斷組織的方式也不是絕對,企業文化、產業和領導者風格都會有影響,例如我也曾見過要求西裝革履的美商與喜歡被直接叫名字的日籍主管。 平等代表國家:美國、加拿大、澳洲、歐洲 階級代表國家:印度、日本、中國、南韓 你可以怎麼做? 你可以從以下幾點觀察: 會議中資淺成員的會不會在資深的面前發問 資深成員是否總是坐中間 誰先被介紹 問問該公司平常怎麼做決策 找找該公司的組織圖和流程 問問該公司有什麼傳統或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要參加一場傾向階級文化組成的會議,你可以預期有較多議會規則,換名片以及正式簡報。也要注意稱謂及穿著;重要文件會希望由公司負責人簽名,而不是由法務負責人簽屬即可。 4. 關係 vs 規則 (Relationship vs Rules) 關係文化中人與人之間花較長時間建立關係,關心個人需要,認為規則可以協商和改變;規則文化則強調公平、一致,重視系統。面對不同意的事情會直接表達出來。碰上議題時喜歡投票決定、也較容易請律師出馬處理糾紛。 關係代表國家(Particularist Society):中國、希臘、拉丁美洲、俄羅斯 規則代表國家(Universalist Society):荷蘭、瑞士、德國、英國、美國 你可以怎麼做? 如果要拜訪強調關係的文化,預期在談正事以前,花些時間吃飯和社交,建立關係;如果在強調規則的文化中,則不要期待招聘的流程會因為主管與應徵者的私人關係而有所調整。 5. 風險趨避(Risk vs Restrain) 這個面向討論一個文化在面對未知事物時,有多願意嘗試或改變?以及能否適應不確定性。通常歷史越悠久的國家,就越傾向避開風險。因為曾經經歷過較多的政治變動或戰爭,因此相信許多傳統及前車之鑑可以幫助趨吉避凶。 低風險趨避代表國家:美國、英國、澳洲 高風險趨避代表國家:印度、日本、希臘 你可以怎麼做? 觀察一個組織招募時願不願意接受從外部招募新人,或是傾向同事的親友。 問問這間公司最近的改變、有哪些改善專案? 面對突發狀況時,這個組織的回應官僚嗎?是期待有規則可以遵循,還是擁抱改變。 6. 時間觀念 (Time) 時間對於不同文化代表的意義也大不同,在線性(Monochronic)時間文化中,人們期待工作照著行事曆走,並會做年度計劃;要求開會準時並有效率,喜歡具體化和行動方案;在循環時間(Polychronic)文化中,人們會同時處理多個專案;在下結論前,更關心專案的前因後果。 認為時間是線性的(Monochronic)代表國家:加拿大、北美、美國 認為時間是循環的(Polychronic)代表國家:拉丁美洲、薩哈拉以南非洲、南地中海、中東地區 你可以怎麼做? 在面對一群線性時間文化的聽眾時,簡報先講結論,反之,則可以從故事開始。 7. 外控者 vs 內控者(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vs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外控者和內控者對於自己對一件事如何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力有著截然不同的認知。外控者認為外在環境對於事情發展有決定性的因素,內控者則認為自己能夠控制事情的結果。 外控文化通常歷史悠久,例如在希臘會說「希望老天讓事情如願以償」(God willing),較喜歡談論宗教信仰、天文;而新興國家,譬如美國,因為沒有太多悲傷的過往記憶,總是向前看。流行自己動手做(DIY,Do It Yourself)及各種自我啟發類書籍(Self-Help books)。 以參加面試為例,如果失敗了,外控者會覺得面試失敗是因為競爭對手太強,而內控者會不斷自我檢討,覺得是因為自己表現不好。 外控者雖然容易和他人相處、容易原諒自己,但較缺乏行動力,還喜歡怪罪別人。容易放棄,也比較消極;內控者則很自律、能夠對自我負責,也願意改變,但容易自我懷疑,碰上失敗時挫折感較重,也比較有控制欲。 外控者代表國家:希臘 內控者代表國家:美國 你可以怎麼做? 面對外者時請有耐性、面對內控者則要講重點。 如何確定自己做對了? 有了這些認知,該如何著手?我們可以從自我提問和建立行動計劃開始。 自我提問 問問自己對於以下問題的掌握程度: 我對於將要面對的這個文化有多少了解? 他們穿著正式嗎? 時間觀念如何? 這個文化最近關心什麼大事? 成果重要嗎? 誰會參加這場會議? 這個組織的核心文化是什麼? 這個文化對於外來文化的適應度有多少? 善用行動計劃 (圖/黃婉中提供) 後記 後來我明白了當時美國面試官對於我的貢獻度感到質疑,可能源自於他的個人主義文化背景,而我總是用「我們」取代「我」則來自於講究群體意識的文化背景;拉美主管的「再看看」其實是用間接的方式表達拒絕,而澳洲同事偏好直接切入重點,而且對拒絕他人沒有障礙。 長途開車聽廣播的人,都知道同個電台在不同地區會有不同頻率。譬如中廣的收聽頻率在台北、台中、台南都不同。跨文化溝通也是如此,如果想要理解對方真正表達什麼,就必須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做出相應的調整。 嚮往國際職場、海外工作的我們費了一番功夫學習當地語言(譬如英文),也都認同語言能力,是能否勝任的重要指標。但許多溝通是非語言的,這時跨文化理解力就是關鍵。 文化之間並沒有對錯,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善用各種線索,找到合適的方式,成為有效的跨文化溝通者。 加碼:快速洞察世界各國文化差異的2個好用網站推薦 馬上就要開會了,沒時間一一觀察嗎?別擔心,我為你整理了兩個網站,能夠讓你快速抓到各國文化的傾向,以及了解你獨特的處事風格。 Hoftstede Hofstede Insights 將世界各國文化以六個角度做區分,分別是權力距離指數、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不確定性規避指數、長期導向與短期規範導向、放縱與克制。 GlobeSmart GlobeSmart 比較偏向商業角度的分析,我喜歡這個網站還可以將不同國家拿來做比較,並知道自己的傾向與這些文化的差異。 -- 本文轉貼自:黃婉中 中途筆記(原文標題:嚮往海外職場的你可能不知道的7個秘密,搞懂跨文化溝通,成為國際化人才)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7, 2024
別只知道東京!數位遊牧重鎮「福岡」, 4 間適合工作的咖啡廳推薦
一、Loco Works Coffee 店內環境:這裡的裝潢是以夏威夷為主題,有很多熱帶植物和海洋元素,讓人感覺像在度假一樣。店內有兩層樓,一樓是吧台和幾張桌子,二樓是沙發區,可以看到街景。店內很乾淨,音樂也很輕鬆,氣氛很好。 有無WiFi:這裡有免費的WiFi,速度很快,可以流暢地上網和視訊。店員會在點單時給你WiFi的密碼,非常方便。 有無插座:這裡有很多插座,可以隨時充電。每張桌子和沙發旁都有插座,不用擔心電池用完。插座也支援多種規格,不用帶轉接頭。 是否適合工作:這裡非常適合工作,店員很友善,會用Aloha和Mahalo跟你打招呼,也不會催促你離開,可以讓你安心地工作。 營業時間:平日上午 8:30 -下午 6:00,週日及假日上午 9:30 -下午 6:00,週三公休。 地址:810-0003 Fukuoka, Chuo Ward, Haruyoshi, 1 Chome-1-11-36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OCO WORKS COFFEE(@loco_works_coffee)分享的貼文 二、文喫 福岡天神店 店內環境:這裡是一家需要入場費的工作空間,店內有兩個區域,一個是書店,另一區是閱覽區。書店不需要入場費,可以自由地瀏覽和購買約3萬冊的書籍。閱覽區是一個寧靜的空間,有很多舒適的椅子和沙發,咖啡和綠茶免費,可以讓你專注地閱讀和工作。 有無WiFi:這裡有免費的WiFi,可以讓你隨時上網和聯繫。WiFi的密碼會在入場時給你,非常便利。 有無插座:有些位子有插座,有些沒有。 是否適合工作:閱覽區適合工作,店員很尊重你的隱私,不會打擾你。因為是書店,店裡的客人也很安靜,不會吵鬧或干擾你。 營業時間:早上 10:00-下午 8:00 地址:810-0001 Fukuoka, Chuo Ward, Tenjin, 2 Chome−5−35 岩田屋本店本館 7F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文喫 福岡天神(@bunkitsu_tenjin)分享的貼文 三、LAMP LIGHT BOOKS HOTEL 店內環境:這家位於福岡市中心飯店內的咖啡館是個理想選擇,對於不希望遠行的人來說,預訂這間飯店會非常方便。它提供一個既舒適又充滿文藝風情的空間,營造出圖書館般的氛圍,非常適合需要靜心工作的數位遊牧者或專業人士。 有無WiFi:飯店提供免費無線網路,方便數位遊牧者隨時保持聯繫、處理工作或享受娛樂。 有無插座:裡面配備了足夠的插座,方便你充電、使用筆記型電腦或其他電子設備。 是否適合工作:這裡環境安靜,是一個理想的工作場所。你可以在這裡專注工作,同時享受著書香氣息。 營業時間:早上 07:00-凌晨 00:00 地址:810-0001 Fukuoka, Chuo Ward, Daimyo, 1 Chome-15-22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AMP LIGHT BOOKS HOTEL fukuoka(@lamplightbookshotel_fukuoka)分享的貼文 四、Cafe & books bibliotheque 福岡 店內環境:可訂位,融合了書店和咖啡廳的氛圍,讓人感到宛如置身於知識的海洋。這裡的設計充滿藝術氣息,讓人感到放鬆且愜意,而且甜點相當好吃。 有無WiFi:無線網路需要到店內消費,消費後店員會提供密碼。 有無插座:牆角少數位置有插座。 是否適合工作:由於鄰近天神地下街,這個地方相對吵雜,對於需要安靜環境的工作者來說可能不太理想。然而,其座椅舒適且無時間限制,對於不介意噪音的人來說,這裡依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營業時間:早上 11:00-下午 9:00 地址:810-0001 Fukuoka, Chuo Ward, Tenjin, 2 Chome−10−3 VIORO B1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海外求職「面試篇」
前情提要 詳情可以看〈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上):海外求職——準備篇〉,懶人包就是,我在 2020 年 8 月開始尋找海外 PM 工作機會,最後在 2021 年 3 月確定錄取一家新加坡的新創網路公司。 這篇文章就是想要分享漫長的面試關卡與內容,希望對於也想要到海外求職的人(尤其是 PM)有一些幫助! 面試關卡 雖然很多關卡,但每個關卡大概都隔一到兩個禮拜而已,所以我大概在兩個月內就跑完所有面試關卡了。(備註:因為疫情的關係,所有面試都是透過視訊軟體進行。) 第一關:線上筆試(英文) 第二關:HR 面試 第三關:PM 面試 I(PM) 第四關:PM 面試 II(PM lead) 第五關:PM 面試 III(Team lead) 不確定算不算是第六關:HR offer discuss 第一關:線上筆試(英文) 意外被內推後,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 HR 來信(可想而知的是,這封與往後的信件全部都是英文的),請我先完成線上測驗,我必須在收到信的三天內,透過 45 分鐘的時間完成 40 道考題。 由於我超級不擅長智力測驗(國高中智力測驗成績都超爛的那種),一接到來信,就花了整整兩天時間在網路上做了很多模擬題(就是那種給四張圖,要依照邏輯找出第五張圖的題目)。正式答題時依然緊張得要死,一是因為只有一半是圖像邏輯,另一半是 GMAT 考試中的題型。 我曾因為好奇而做過 GMAT 的模擬題,當時就覺得這種題型真新穎。沒想到學生時期雖從沒碰過,這次居然遇到了。這個題型叫做 “Data Sufficiency”,它會給答題者一個結論、兩個條件(A 和 B),然後要求答題者判斷是哪一種情況: 條件 A 單獨可對應到該結論 條件 B 單獨可對應到該結論 兩個條件分別可對應到該結論 兩個條件需同時存在,才可對應到該結論 兩個條件即使同時存在,仍無法對應到該結論。 我說明得蠻爛的。真的有興趣的再自己去 Google,總之邏輯苦手如我覺得很難。 而且考試時,測驗網站還會要求應試者打開電腦的攝影機,系統會偵測應試者眼睛是否有在可視範圍(應該是怕應試者偷瞄鏡頭外的人或小抄)。像我做圖像題時就會在筆記本上大概畫一下,視線就會離開鏡頭,系統也因此出現警告。真的非常嚴格。 【Tips】 如果找工作時碰到類似的筆試關卡,邏輯測驗的部分可以先搜尋 P&G 考題,出題方向差不多;GMAT 的部分就直接找官方考古題即可。有些公司還會考 Case Study,但這就不在我研究範圍了…… 第二關:HR 面試(英文) 完成上一關後,大概等了兩週才接到 HR 來信(我還多度以為自己的智力過低,被這間公司淘汰了……)。關於面試問的問題,都整理在〈菜鳥 PM(產品經理)的 70 道面試考前猜題〉,這邊不贅述。 整體來說,我對 HR 的印象不錯,一是因為他會保持互動,也會針對我的回覆再給予回饋,不會像某些疑似趕時間的 HR,只想趕快把問題問完交差;二是他很仔細向我介紹組織概況與職位要求;三是他最後有說明面試流程,這點讓我覺得很安心,不會覺得自己是在無盡等待。 而且每次面試前,HR 都會先開好線上會議室,並請我先去測試影音訊號,我們因此會尬聊一下,HR 也會在面試後主動回信問我感覺如何、有沒有其他問題,就覺得有被關心的感覺真好(?),算是蠻細緻的面試者體驗吧。 【Tips】 面試時,HR 特別問我有沒有一些 Technical Skills,我很老實說我不會寫 Code,但會寫一些 SQL 進資料庫找數據,也熟悉 Scrum 敏捷開發和專案管理工具(就是強調一些 JD 上有寫到的必備或加分技能),試圖沖刷我給 HR 的「文組感(?)」。 老實說,如果碰到對於 PM 一職較陌生的 HR,這招「用 A 換 B」可能會有用。雖然作為求職者的我沒有 B 技能,但有 A 技能,不要只回答「不會」,反而可以多說一點「不會,但 $%^&」,這樣至少還有機會扳回一城。 第三關:PM 面試 I(PM)(英文) 完成 HR 關卡後,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來信,告知進入下一關面試!HR 有告知這是 “Tech Round”,因為我對於 “Tech Interview” 一詞毫無概念,我約了一週後的時間,想說用週末好好準備,不然平日晚上的時間可能不夠用。另外也有詢問面試官是誰、是怎樣的 Tech Interview(會考技術嗎?還是會有 Case Study?),但 HR 沒回答就是了……。 後來我也放棄了,想說既然有約時間,代表不會是真人上機考(吧),也不太可能突然叫我寫白板題或線上寫 SQL 撈資料(吧),所以就繼續專心準備一般的問答面試。 面試當天,是一位不同單位的 PM 來面試我,對方問的問題主要跟 PM 日常工作有關,一樣都有在猜題範圍,這邊不贅述。最後我問了不少問題,對方也很願意分享,自認是一次蠻良好的互動! 【Tips】 因為是第一次用英文那麼詳細介紹自己的工作,有些句子用中文說很順,換成英文就超卡,比如「需求端提需求的時候」、「跟工程師溝通邏輯的時候」、「跟設計師討論按鈕該如何擺放」、「行銷會透過一些指標驗證產品成效」,當時面試前沒有演練到這麼多細節,所以面試時真的都是硬講…… 強烈建議面試前可先結合 STAR 法則,用英文好好地把自己從需求對焦到落地實作與驗收的過程整理一次! 第四關:PM 面試 II(PM lead)(中文) 完成上一個關卡後,一樣是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 HR 來信,告知進入下一關面試!這次 HR 有告訴我面試官姓名了,我便循線找到他的 LinkedIn,也鼓起勇氣詢問在此部門的內部人士。 對方也真的很友善!他先用 LinkedIn 回覆我的問題後,也答應我提出的 20 分鐘視訊諮詢,我也因此更認識這位面試官與該公司。 老實說,原先在 Glassdoor 找資訊時,看到這間公司的面試負評不少,但因為我從剛開始的印象就不錯(幫內推的好心人、親切的 HR、很有效率的面試邀約進度等),所以也沒特別把負評放心上。而到了第四關,這位面試官更是幫這間公司加了很多分! 一是因為他真的很認真在聽我的回答,會針對我的回答追問細節,但也不會故意刁難;二是除了工作能力與經歷,他也特別詢問我對於新加坡的認識,讓我這個「外國人」對新加坡生活先有個概念;三是他會用討論和引導的方式做一些 Case Study,我也從中學到一些看待產品的思維,真心覺得收穫很多! 【Tips】 面試時,面試官問了很多 Product Sense 相關的問題,也有許多假設性、情境式問題,比如他請我先舉一個自己常用的 App,然後引導我說出最喜歡與最不喜歡的功能,並思考這個 App 在東南亞各國發展的情況,比如為什麼在越南、泰國這幾個國家發展得特別好。 我在這個關卡學到的是,雖說很多時候當 PM 就是要去思考 “Why”,比如越南、泰國有什麼地理上的特性?消費者有什麼共通性?基礎建設有什麼雷同之處?但偶爾也可以逆向去思考 “Why Not”,當時我就跟面試官說:「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反向去思考為什麼其他東南亞國家發展得不好。」 當下面試官似乎有點眼睛一亮,我們也因此有針對這個產品延伸出更多討論。總之,有時候也可以勇於突破框架去思考,或許會有意料之外的成果。 第五關:PM 面試 III(Team lead)(中文) 完成上一個關卡後,一樣是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 HR 來信,告知進入下一關面試,也就是最後一場面試了(終於)。截至目前為止,我在一個月內就跑完了三場視訊面試,真的蠻有效率! 但老實說,在這場面試當下,我感覺到的就是「面試官對我好像沒什麼興趣」,所以其實還蠻緊張的,很怕在這關止步。但後來想想,有可能是因為高階主管很忙,他就邊面試邊回訊息(?),也有可能是因為前幾關都通過了,這關比較像是形式上的關卡,所以也沒有聊太多新東西,面試官也不會再問一些背景與能力的問題,只是確認一下應徵者對公司的期待與薪資數字而已。 Update:飛到新加坡後,我在到職前先進了公司拿文件,當時就有跟 Lead 打招呼,他本人蠻親切的!(在此還面試官一個清白(雖然他也看不到這篇)) 第六之一關:HR Offer Discuss(中文) 隔了兩週,終於收到「類似」Job Offer(錄取通知)的來信,會說類似,是因為信件中並沒有確切告知「你已經錄取」,也沒有職稱或薪資,所以我當下又再度陷入恐慌(求職者就是這麼患得患失吧)。HR 只告知我已完成所有面試關卡,希望視訊討論 Offer 細節。 視訊討論時,HR 詳細說明了公司提供的 Package,還講了落落長的公司福利與政策,比如醫療、保險、假期、學習補助等,最後談了一下期望薪資,HR 就說要再跟面試我的 Team Lead 討論。 第六之二關:HR offer discuss(中文) 隔了兩個工作天就收到 HR 來信,又說有事情要視訊討論,我此刻真的想趕快速戰速決,便約了隔天的時間。HR 告訴我,他已跟主管談定薪資,另外也再說明了辦簽證的細節與流程,並告知這週會收到紙本 Offer。 後來的流程都寫在上篇了,就是:雙方簽署正式合約、辦簽證、申請新加坡的入境許可、防疫旅館、預約機場檢測、預約機場防疫專車、體檢等。 面試後的心得與建議 1. 英文:真的真的真的很重要! 雖然總結下來,我在六關的面試中,有三關都是講中文,但面試前並不知道,而且畢竟投遞履歷與第一關的 HR 面試都還是英文,「英文能力 = 入場券」這個鐵則依舊是存在的。 至於英文怎麼練,我目前試過的方法都寫在上篇了。 update:來了新加坡之後,發現自己的英文還是很不夠用,目前還在努力中。之後再寫一篇「如何快速熟悉全英文工作的環境」(如果我真的能做到的話……)。 2. 英文:慢慢講~不要急~ 通常講英文碰到詞窮或語塞時,會加入很多「呃」、「啊」、「嗯」的冗言贅字,這種字一多,其實會滿干擾聽者理解。 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除了把英文練好之外,也可以先試著放慢語速,讓面試官以為你本來的語速就偏慢,這樣真的要想詞時,可能也可以在對方沒發現的情況下拖一點時間。 3. 面試前:熟讀自己的履歷 這點聽起來很廢,但說真的,因為求職旅程真的太長了,從投遞履歷到實際面試可能隔了好幾週(甚至一兩個月),所以我真的有幾度忘記自己的履歷寫了什麼…… 但由於海外工作的面試官對於台灣當地的產品可能沒那麼熟悉,也不一定有時間先研究面試者做過的產品,所以(以我的經驗來說),他們只能深挖履歷中的細節,藉此了解這個人的工作習性、能力、團隊相處情況等。 也因此,每一段寫在履歷中的工作內容與成果都非常重要,詳情可 Google「STAR 法則」,這個法則對於「幫助面試者完整地說出履歷上的亮點」非常實用。 4. 面試前:研究你的面試官 雖然 HR 不一定會透露面試官是誰,但總得打聽看看,或者至少到 LinkedIn 上面問問內部人士,一來可以更加理解未來的工作內容與情境,二來有機會了解面試官本人,即使沒有了解到許多細節,至少可以舒緩自己的緊張感——畢竟全然未知總是最可怕! 5. 面試前:確認視訊面試的軟硬體裝置 我這次的面試都是透過 Zoom,因為之前只用過 Google Meet,所以有先習慣一下,比如怎麼在裡面打字、怎麼調聲音或影像等,當然也會在面試開始前先測試視訊與音訊。 6. 面試時:邊聽邊做筆記 畢竟英文不是我們台灣人的母語,要隨時保持 100% 理解還是有點困難,有時也會怕自己聽到某個不認識的字就卡關(會一直去想那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所以我最後選擇的方式是:面試時會在手邊放個實體筆記本,邊聽邊記下面試官提到的關鍵字。 這樣做的目的一來是確認自己真的有理解問題(比如碰到不太確定的問題時,可以再反問面試官:「所以你想了解的是 ___ 嗎?」),二來是可以隨時確認自己回答的內容沒有跑題,內容都有環扣著這個關鍵字。 結論 其實拿掉「英文」這個變因後,海外公司的面試並不一定比台灣本土公司來的難,因為準備的內容都還是差不多的,但當然把「英文」這個變因加進來後,準備起來就又更辛苦…… 但除了英文之外,我自己在準備面試的過程中,覺得最困難的還是心態的調適。上一篇有提過,因為個人沒有足夠堅強的心態裸辭,所以我是採用騎驢找馬的方式,就這樣過了超過半年的「白天工作、晚上找工作」的生活。 老實說,很多次真的都想說「還是放棄算了?就這樣繼續做著原本的工作,好像也沒有不行」,同時又會極度負面地想說:「但真的好想試試看去海外工作,只是到底該怎麼做呢?」總之,蠻常陷入這種又消極又無助的情緒。 不過,消極了幾天後,總是會在某個時刻(通常是準備要睡覺的大半夜)又稍微振作起來。可能因為心中本來就有「想證明自己也有到海外工作的實力」的好勝心,再加上原本的「好想體驗看看在海外生活一段時間」的好奇心,最後驅使自己繼續「刷 LinkedIn、修履歷、投職缺」的無限循環。 寫這兩篇文章,只是想記錄一下自己一路走來的心情,真的是百感交雜……我絕對不敢說「到海外工作」是多厲害的事,畢竟我在過程中失敗了好幾次,但至少這次真的是一個「非常脫離舒適圈」的體驗。 不確定一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後回頭來看,會是什麼感受,會是覺得自己太小題大作,還是一樣覺得刻骨銘心……但無論如何,至少這趟海外工作旅程是無悔地出發,任何的體會與收穫,某方面來看都會是很棒的養分吧。 -- 本文轉貼自:MH(原文標題:菜鳥產品經理來去新加坡(下):海外求職——面試篇)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想進外商,英文拚的並非單字量!外商人資最注重的 3 類軟實力與練習法
大家都知道想進外商英文要好,但「好」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在我職涯相關的演講中,有不少年輕聽眾表示自己想轉職到外商。但又害怕自己單字量不夠、文章寫得不夠好、以前考試都考不高。如果這樣想,你在第一步就已經搞錯方向了。比起英文考試拿高分、很會背單字,其實外商人資注重的是你英文的「表達力」、「語言靈活度」和「領域知識」。 如果說「背單字」、「拚考試」是硬實力,外商看重的就是你英文的「軟實力」。然而這也是台灣傳統英文教育不太重視的一塊。因此今天想來為大家分析,這三種英文的「軟實力」和練習方式。 表達力 外商面試官在評估你的英文表達力時,大概會聚焦在以下三件事: 說話流暢度 論點邏輯 肢體語言 針對第一點的評估,你可以先試試看對鏡頭做 3 分鐘的英文自我介紹,然後回看自己卡詞的次數。如果超過六次,建議你先寫稿練習。從帶稿的方式把內容植入腦中,再慢慢過渡到無稿。除了自我介紹,其他面試考古題也適用這樣的練習方式。 大部分學員無法流暢表達的原因在於對內容不夠熟悉,因此先帶稿大量練習,會是進步的好方法。 針對第二點的評估,在於你提出的每一個意見或論點,後面都必須要有理由支持。此外,在陳述理由時必須有邏輯順序,例如時間由先到後、重要性由高到低,而非雜亂地 free-style。 針對第三點的評估,面試官很喜歡觀察你是否過度緊張,因為這多少也反映出抗壓性的不足。建議透過鏡頭錄影練習,提醒自己減少握拳、眼神飄忽、咬嘴唇等等的肢體語言,就能有效提升面試官對你的信任。 語言靈活度 「請幫我寫兩封 e-mail,主旨內容一樣,一封給關係普普且不熟的客戶、一封給熟識且關係良好的老客戶。」 這是知名外商的筆試考古題,也是讓台灣學員很頭痛的題型。因為我們學的英文,從來沒告訴我們「不熟」和「熟識」在書寫上該如何區辨。 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必須先有「語域」(register) 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英文有正式的表達法,也有輕鬆的表達法,相當於中文的「很美」、「很辣」、「沈魚落雁」、「傾國傾城」聽起來正式程度就不同。 對於關係普普且陌生的客戶,我們書寫時語域自然要提高,例如第一句可以寫成:I am writing to extend my gratitude for your recent assistance. 對於已經很熟的客戶,我們就可以輕鬆一點,寫成:I would like to thank you for your recent help. 如果你想進外商,平時閱讀文章、觀看新聞時,就可以一邊思考:「這是比較正式禮貌的說法,還是輕鬆的說法呢?」如果不清楚,也可以去問 ChatGPT:Is ______ a formal usage? 領域知識 外商面試問題通常分成兩種:technical questions(技術面試題)、behavioral questions(行為面試題)。前者會依據你的領域而定,通常深入且附帶許多的追問 (follow-up questions)。 所以在面試之前,你必須確保自己能用英文清楚表達自己領域裡的概念,這並不只是講得出專有名詞,而是要能用英文去解釋現象和機制。 例如你應徵的是 portfolio manager(投資組合經理),對方可能就會問你 Can you describe your approach to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post 2010?(請描述你在 2010 年後的多元投資組合策略。) 如果你應徵的是營運長 (COO),對方可能就會問:What methodologies or frameworks have you used to streamline processes and improve quality in your previous roles?(你在先前的職位中,使用了哪些方法或框架來優化流程並提升質量?) 這些問題,都需要先擬稿、鑽研,考驗的是你把英文和專業知識結合的能力。 想成功過關斬將,降落在外商理想的職位,需要的絕對不是記憶大量單字、模板的那種「英文硬實力」,而是溝通、應用和有效練習。這也是我在每一堂課程中,一直強調「實用」、「操作」、「應變」,而非依賴大量模板的原因。 -- 本文轉貼自:Sonny老師的英文國際力 (原文連結)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給年輕創業者的建議:避免對未知的恐懼,你可以準備好的 5 件事
我自己算是個小小的經營者,也難免在各類聚會時,會有人跟我聊到創業這個主題。 不過,我發現,一些認識很久的人常常會跟我說:「等我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時,我就要離開公司出來創業!」或者是「待我把這份工作的某技能變強了/準備好/有錢了,那我就一定出來創業!」 但這類宣告,似乎就像每年許下的新年希望一樣,大家年復一年都講同樣的事,但卻從來沒有實踐過,也很少人最終有踏出創業的那一步。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大家對於「改變」總是充滿了未知的恐懼,所以總會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 但老實說,我認為創業的準備恐怕永遠都沒有結束的一天。像我、Bryan跟幾個股東出來創業,至今差不多快十四個年頭了,但每一年我還是覺得有許多新事物仍在學。甚至覺得自己大概再給我十年,也很難說完全準備好。 當然,我也不是那種隨意鼓勵大家出來創業的人,但我總覺得,如果你真是有心要做出一番事業,你反正也不可能等完全準備好後才開展,不如把握核心比較重要。什麼是核心呢?我認為是底下的五點。如果你能先把這五件事想透徹了,未來存活機率就能有效提高。 第一,不要只是為了「想創業而創業」 創業不是一種生活模式、不是人生目標,創業只是「把事情做出來」的一種手段。你絕不能說,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要賣什麼、也不知道我有什麼技能,只是覺得年紀到了或是很羨慕周圍一些在經營事業的朋友,然後就覺得自己也該創業。 換言之,若沒有想要達成什麼目標、沒有想解決什麼問題、或沒有想改變某些商業上你認為不夠好的地方之前,千萬不要把創業當作目標。 我們當年,其實是先想要提供我們專案管理的技能,成為企業顧問,但繞了一圈發現,台灣當時除了考PMP的補習班以外,沒有單位對於專案管理實務的軟體工具有興趣。最後不得已,只好自己經營。這是我們創業之處的起點。 換言之,創業從來不是我們的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手段。但事後回顧,這部分卻很重要。因為你目的明確,當碰到阻礙時才知道要修正什麼,也才知道每日經營的決策重點在哪裡。 若一開始沒有這樣的價值核心,就很可能淪為找風口與趕流行。當然,我也不會說這樣完全不行,也確實很多人是這樣而賺到錢。可是你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真找到風口並賺了錢當然沒問題,但鮮少人能一帆風順。若你碰到挫折時卻沒有目標願景,你就很容易會放棄,也很容易去追逐另一個風口。最後滾石不生苔,反而會因為自己太容易動搖而難有積累。 此外,也不要因為不滿就創業。有些人是抱持著「老闆太爛了,我隨便出來開一個新的,也能做得比他更好!」的想法憤而離職。這個跟「為了創業而創業」的狀況都差不多,都是錯誤的創業動機。 第二,創業前得先有商業模式:此模式你已小型試驗有效,而且心中已有成形之輪廓 講到商業模式,沒經驗的人,往往腦海中會跳出一個很fancy的商業模式。比方說,他想先做一個平台,先免費提供什麼,等人群聚了,再賣別人服務;或者以平台的形式去仲介買方跟賣方;或者是我幫政府做一些什麼事情,然後拿補助等等等等。 你問任何一個年輕的創業者,他們都能講出一個複雜又精巧的商業模式。但是我一向給新手創業者的建議就是:創業模式最好別太複雜。甚至最好簡單到「純粹只是買賣」— 你手上有個什麼樣的商品,能創造一個什麼樣的服務,而且你「真的可以成交」,可以把這東西賣給一個明確的族群。 換言之,你必須創業之前就小規模嘗試,真的可以賣出一、兩筆交易,確定你的商品或服務是可行的、是有人需要的、是能讓你在創業初期就立刻帶來營收。 你或許有聽過精實創業(Lean Startup)以及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的概念。這些字聽起來好像很複雜,但背後的共同之處,都是強調當我們面對一個難以預測的未來時,應該逐步地、漸進地找出市場需求。當你在經驗不足的狀況下,若要有效的調整與測試,最好是讓商業模式簡單化,立刻可以執行和驗收,才能確保是不是走在一個正確的方向。 如果是一個很複雜的模式,你很可能得先花許多錢和時間,才能收集到市場的聲音。但高度不確定性對於時間與錢的耗損很大。若花很多時間與錢最後卻失敗了,努力半天才發現一無所獲,這是很可惜的。 另外還有個建議我也很常給:可以的話,不要跟政府拿錢。 一方面拿了錢,有很多相對應的文件要做,這會減少你研發產品或是服務的時間,而且這些文件對你將來也毫無用途。另一方面,當你拿了政府的錢,很容易會聽不到市場「真正的聲音」。 因為補助讓你一直有收入,有種公司勉強能存活的假象。可是啊,就是這樣的思維讓很多人就卡住了。一直得仰賴政府補助來補血,而無法真正完整的從市場上取得營收。最後,公司的經營變成殭屍企業,死也死不掉,活卻又活不大。這反而浪費你人生寶貴的時間。 第三點,在創業前,要盡量備齊:工匠、總管、行腳商人的角色。 千萬不要創業後才來思考找人這件事。 最好在你上班時,就有系統地去物色將來合宜的夥伴。 你雖然不可能事前找齊所有人,但最少你需要三個角色:A.「能夠把產品服務做好」的工匠;B.「能去協調經營管理」的總管;C.還要有一個「能夠去面對市場」的行腳商人。 畢竟一間公司存續的核心需求不外乎就是產品、市場、還有管理。 而大部分的創業者,在一開始時通常只具備一項專長。比方說,你可能是一個擅長設計產品的工程師,可是很可能不善於應對市場端。所以,你最少要找一位能夠互補,協助公司去執行這類事情的人。 不過初期而言,工匠與行腳商人又比總管重要。畢竟這兩個會立刻決定經營上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可是隨著事業起飛,團隊人數一定會越來越多,隨著人數增加,就要有負責整合團隊、提供管理規劃的人。這時候總管這樣的角色還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我要提醒的是,不要想說你要自己一個人來扛下所有的責任。尤其到了後期,團隊大了,各種事情都會越來越專業,若還是你一個人要兼顧所有事情,必然就無法規模化。所以提早思考怎麼分工與專業化,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重點! 附註:不理解這概念的,也可以參考我們的著作喔《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 第四點,該培養經營管理的數字觀念 創業要能成功,經營者自己必須要懂成本、毛利、損益平衡的概念。如果更理想,你更該把整個財務報表的經營概念都搞懂。雖然你不需要自己做財報,可是財報其實就是公司經營的健康檢查報告。具備數字能力,也就讓你能更通透的了解自己的經營狀況。 有些做小生意的朋友,常會碰到這類情況:每天營收多,手上許多現金,以為自己賺了很多錢,結果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碰到狀況時,卻無法拿出相對應的現金,居然面臨倒閉危機。 所以你必須有意識的把所有經營的內容都轉成量化的指標。如此你才會知道,這段時間到底營運是往上走,還是往下降?決策有所依據,而不是單只靠想像跟猜測來做。 所以創業前,至少買一本財務報表的書,好好K完吧! 第五點,要有自己的觀點,而非人云亦云 當你開始創業後,你會發現市場上充滿各式各樣的「建議」,而且每個聽起來好像都有道理。這時候,你若沒有擁有自己的觀點,很容易就被這些「建議」搞得你方向全亂。更慘的是,這類建議往往還相互矛盾,讓你完全無所適從。 我就舉個例子吧!前幾年,如果要在網路上面曝光,想增加聲量,你會發現有人叫你寫部落格;但同時你會發現也有人說部落格落伍了,他們說Facebook的粉絲頁才是唯一的關鍵。 你若心中毫無定見,不知道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就會在這裡迷失了。聽人家說要建立粉絲頁,就乖乖的去建,建了也不知道要幹嘛,於是貼一些無聊的笑話或者心理測驗,甚至去買粉絲。最後粉絲人數雖然增加了,但到底對企業經營有沒有幫助?卻完全不知道。前幾年每個商家都有一個粉絲頁,但大部分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是為何要做這樣的事情。 如果你的資源多、時間多,跟著大家走那當然無妨。可是創業初期必然是你處在資源最有限的狀況。也因此,你得要腦袋清楚地去分配資源。如果你是個文字能力強的人,就算很多人跟你說沒人看部落格了,可是搞不好你透過文字,卻能夠打動到最多合適你的客戶。這時候你繼續寫文字,也比你跟風拍直播來得更好。 換句話說,聽專家建議前,你得自己先理解你的優勢劣勢,最後才能選擇出合適的方法與工具。這不管是產品面、行銷面或者策略面,都需要讓自己跟著專屬於你的優勢來建構。才不會一下做這個,一下做那個,或者白費心力在你根本沒有優勢的事上。 不過,我也要提醒一下,有自己的觀點非常好,但是不表示你就要頑固到底,如果市場的證明你的觀點是錯的,比方說開了一個部落格,結果都沒人來看,這就表示你可能要在方向上做些調整。能不能調整風格、方向、文風,然後慢慢慢慢找出到底你要打動的族群他們想看什麼?給他們對的內容,若流量與轉換能反映在數據上,那才表示你的觀點是正確的。 換句話說, 你若根據你自己的優勢而做出假設,就該因應這個假設去執行後續一系列的策略。結果好,那就持續執行下去;如果結果不好,那就要嘗試多方調整、軸轉,直到你能真正找到市場喜好。 以上五點,是我認為大家在出來創業之前,應該要花心力想過的問題。如果這些有,那你在後續的創業,一定會相對順利許多的。 延伸閱讀 想當創業者的,我滿建議大家可以來參加我們這堂課。讓你在安全的環境中測試自己的經營能力,並學習財報的理解: M101模擬商戰初階 - 經營者的決策養成(14PDU) 本篇可以搭配我們的 Podcast《大人的 Small Talk》一起聆聽!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如何解決不在線 / 不即時打開訊息處理的焦慮?數位遊牧者必學的生活平衡 3 招
當我們隨時都在線上時,大量的即時通、社群訊息通知會讓我們失去很多專注時間。睡前如果還在保持上線,可能因為使用手機的藍光,加上訊息干擾帶來的焦慮,以及未完成事情的煩惱,導致我們睡不好。 在生活中隨時保持上線時間,可能讓我們無法專心享受休閒、家庭樂趣。在工作中如果每分每秒都在線上,也可能造成工作更頻繁的切換,於是效率降低。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 假日的時候還是隨時拿著手機在回應各種臨時訊息,或是忍不住拿著手機上網追各種新資訊,但是同一時間又要兼顧假日的生活活動,例如那時候可能正在跟家人一起旅遊,或是跟好友一起用餐。結果兩頭忙碌下來,一天過後,我們只覺得整個人依然處在焦躁狀態:假日的活動因為不斷的其他干擾而沒有留下充分體驗的回憶,但是工作上的訊息、網路上的資訊也因為當下其實沒有時間好好處理,也是回應得零零落落,整理得不夠到位,結果只覺得事情變得愈來愈繁瑣,沒有因為自己隨時上線而變得更好。 可是,有時候工作上就是有許多難以掌控什麼時候出現的訊息、郵件,也確實需要處理怎麼辦?或者最近每天那麼多 AI 工具與新聞,如果我不隨時追蹤,會不會錯失了某些關鍵機會? 而且有時候確實就是無聊沒事做,這時候忍不住上線,卻也往往造成上線時間比預期更久,流失掉的時間換來的還是只有焦慮? 或許離線專注處理要事的優點,我們可以想像,只是很難做到。 而且現在的工作與生活都很難完全離線,甚至有時候必須上線才能解決問題。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設計自己的上線、下線時間呢? 先設計上線時間,而非先強制隔離時間 要讓自己離線,對於已經習慣隨時接收通知與消息的你我來說,反而壓力很大,因為擔心自己是否會遺漏重要的消息(雖然結果是往往不會)。 但也因此,其實要設計自己離線時間的第一步,反而應該先設定自己的上線時間,只有我們明確知道自己上線的節奏與時間,並且知道這樣的時間足夠應付我們的需求,我們才會放下壓力,開始設計真正的離線時間。 例如我分析自己查看電子郵件的節奏(每個人都不一樣,並非是建議這樣的節奏),是每個中午前、下班前各查看一次即可。有時候遇到工作特別忙,我便明確在待辦清單寫上這樣的安排,讓自己知道會有時間查看郵件,但現在先專注在目前工作吧! 又或者我也有設定自己要用來查看 Feedly 或社群的時間,主要是早上出門前、中午剛吃完飯的時候,這個節奏是幫助我可以接收到有助部落格寫作的新消息、新素材的節奏。這樣一來,其他時間就是專注完成任務或真正寫作的時間。 到了假日,我也會設定什麼時候要查看即時通的時間,例如早上一起床先處理一輪未讀且需要處理的部分,傍晚跟家人的休閒活動結束後,再處理一輪。 先設定自己真的需要、真的有效的處理郵件即時通、社群消息的時間。這樣在真正工作或生活中,反而會放下還沒看、該不該看的焦慮。 我們聚焦的不是離線,而是設計最適合的上線節奏。 設計休閒、工作任務,專注在具體產出 直接設定離線、隔離時間雖然很直覺,但我的經驗是,就算用了再厲害的「斷線」工具,在我身上的效果也往往只是暫時的。一旦忍不住想要上線,我有無數種方法可以讓這些工具失效。 或許換個角度思考,有可以讓自己專注投入的生活活動、工作任務,是不是自然就會切斷線上干擾呢? 例如當我希望週末時間可以專注陪伴家人,養成不要沒事拿出手機來看的習慣,那麼除了利用工具禁止上網外,或許更應該先做的是設計一個有趣又可以專注投入的生活任務。(延伸思考:簡單把生活變成任務,就能贏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當我希望通勤等零碎時間不要被滑手機上網快速消耗,而可以在離線思考時產出一些文章草稿、節目企劃等等具體內容。但是,這時候後者的產出往往也需要依靠手機(例如筆記軟體),所以不太可能只是禁止使用手機或上網,而如果一旦拿出手機又不知不覺被其他分心事物拉去注意力怎麼辦?或許我們因此更需要先設定好零碎時間想要並且可以產出的明確成果,這時候才不會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以及不知道做了什麼有什麼結果」,而總是不知不覺被打發時間的其他事物干擾。 設計更集中的工作節奏與流程 擔心沒有隨時上線回應最新訊息,或是焦慮沒有隨時上線跟蹤到最新新聞,這在所難免,我也會有這樣的心情。只是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隨時上線處理最新訊息、跟蹤最新新聞,是處理這些訊息、新聞最有效的方式嗎? 例如在通勤的過程中追著新訊息、新文章,看到一個重要訊息想要回應,可是手機上打字不方便,於是很可能犧牲了好好回應一個完整訊息的方式,變成只是簡單回覆初步想法。有時候重要訊息需要我們去查詢資料、在筆記中仔細思考,撰寫正式有效的回應,但是在通勤中很難這樣做,於是只傳出了片段的訊息。而對方也開始回應一些片段的訊息,最後在這個斷斷續續的通勤上線處理過程中,一件事情有可能資訊變得更破碎,處理過程產生失誤,失去了完整有效把任務確認好的機會。 最後任務有可能因此更容易漏東漏西,要花更多時間追逐補充,而處理任務的雙方也變得更瑣碎焦躁。(延伸閱讀:為什麼我會避免在郵件、即時通,甚至待辦清單中直接完成工作?) 一直處在上線狀態讓我們容易陷入焦慮,事情也不一定處理得更好,反而很多時候一直在回應破碎的訊息,最後工作流程也變得很破碎,並且很多當下的回應還來不及深思熟慮,更會增加事情的變動。 於是一直上線,讓我們工作流程更分散,卻也讓我們無法好好處理完最重要的任務。 如果結合前面兩個方法: 先設計集中上線時間,於是就有離線專注時間 先設定有產出的任務,於是相對不會被線上干擾 我們或許可以思考這樣的工作流程: 有固定的上線時間,目的是在上線處理時自己保持一個「真正可以處理」的狀態。意思是那時候自己可以把破碎的線上訊息進行統整,可以在遇到新訊息時重新思考自己任務的流程。這樣一來反而比隨時上線但無法充分處理,達到更好的任務處理效果。並且在固定集中的上線時間,可以把破碎的線上訊息真正有效統整成任務系統。 可以用節奏作為概念,例如先一個小時專注完成一個任務階段產出,然後再上線 20 分鐘快速旦專注處理雜亂訊息。這樣一來,無論是重要任務,還是新的雜亂線上訊息,反而都能各自獲得最佳的處理。 小結 常見的時間管理方法,可能會告訴我們無論如何就是要給自己一個完整的離線專注時間,徹底斷絕與線上的往來,這當然也不失為一個沉澱心情與思考的好辦法。不過或許我們可以每一個月有一次像是這樣的「休耕期」來與世隔絕,做一個轉換。可是平常大量的工作與生活任務,在每一天、每一課的日常流程中,我認為也需要有適度的離線設計。 而常見的離線工具、專注工具,如果有時候真的對忙碌的我們沒什麼效果時,或許我們可以思考真正的問題不在工具上,而在工作流程的調整上。所以這篇文章嘗試從設計工作流程的角度,提供大家幾個可以試試看的方法: 先設計上線時間,而非先強制隔離時間 設計休閒、工作任務,專注在具體產出:產出過程,往往就讓我們更容易專注在當下,自然就沒有離線、上線的問題 設計更集中的工作節奏與流程 這篇文章不是要鼓吹透過離線來充足心靈,而是因為隨時上線本身,就可能是一個更沒有效率,更無法有效處理工作的流程。 如果你正處於好像隨時工作、生活、各種不同任務混雜在一起的焦慮,稍稍感覺到在不斷回應訊息、追資訊的過程中好像反而失去了好好處理的餘裕,那麼希望這篇文章提供的三個不同思考、設計角度,可以讓你試試看是否有效。 -- 本文轉貼自:電腦玩物(原文標題:這樣設計離線、上線時間,不依賴專注工具,兼顧工作與生活平衡)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4
清邁數位遊牧者都在哪?8 間共享空間分享
許多台灣數位遊牧的新手,都會選擇清邁作為數位遊牧的第一站。不僅因為離台灣近,當地價格經濟實惠,加上當地很多華人移民,所以很多地方都有中文標示,甚至中文也通,因此受到不少數位遊牧者的青睞。 因此,本文將推薦 8 家清邁適合數位遊牧者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The Social Club The Social Club 是一間位於清邁的飯店,提供免費的 WiFi、空調客房、私人停車位和客房服務。數位遊牧者可以在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使用室內和室外的共享工作空間、會議室、免費的咖啡和茶。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The Social Club - Coliving & Coworking Space(@thesocialclub.asia)分享的貼文 Punspace Punspace 位於清邁古城的中心,靠近許多文化地標和美食。提供高速網路、舒適的桌椅、咖啡機、淋浴間、保險櫃等設施,讓你可以專注於你的工作。Punspace 還有一個友好的社群,你可以和來自不同領域的人交流和合作。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Punspace(@punspace)分享的貼文 Yellow Co-Working Space Yellow Co-Working Space 是一個專注於 Web3 和區塊鏈的共享工作空間,為數位遊牧者、遠端工作者提供共用和私人辦公空間、會議室、活動區、隔音 Skype 空間與 YouTube 媒體室等現代化設備、娛樂區和其他合作設施。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Yellow Coworking(@yellowcoworking)分享的貼文 Alt_ChiangMai 是結合住宿的共享空間,下樓就是辦公場所。場地非常乾淨卻不會擁擠,在這邊很容易認識許多數位遊牧者。會定期舉辦瑜珈、冰浴、旅行等活動,讓你和來自不同國家和領域的人交流和學習。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Alt_ChiangMai(@alt_chiangmai)分享的貼文 Akha Ama Phrasingh 是一家位於清邁古城的咖啡館,雖然不是共享空間,但因為有免費充電與 WiFi,不少數位遊牧者仍會來這邊工作,有兩層座位區,適合工作或休閒。除了咖啡,還有各種甜點和茶飲,讓你在炎熱的清邁找到一處涼爽的避風港。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Akha Ama Coffee Roasters(@akhaamacoffee)分享的貼文 Life Space 位於清邁市中心,交通便利。這裡有寬敞明亮的工作區、安靜的閱覽室、快速穩定的網路、免費的咖啡和茶、舒適的沙發和吊床、以及一個小花園。你可以在這裡享受工作的自由和靈活。同時也提供多人會議室,普通會議室可容納 4 人,培訓室可容納 10 人以上。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Life Space(@lifespaceth)分享的貼文 One Workspace 為數位遊牧者們提供共用工作空間、會議室、活動空間和虛擬辦公室。還有一個Tora bake的咖啡廳,提供美味的咖啡和甜點,讓你可以在工作之餘放鬆一下。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OneWorkspace_Chiangmai(@oneworkspace2021)分享的貼文 Hub53 Hub53 雖然離古城較遠,但價格便宜,也有共享廚房、洗衣房,共享空間應有盡有,還有用戶專屬的群組,可以在裡面揪團去玩。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Hub53 Coworking & Coliving(@hub53coworking)分享的貼文 --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3, 2024
誰說不能帶小孩數位遊牧嗎?給家庭的數位遊牧指南!
你是否想要數位遊牧,但是考量必須照顧小孩和家庭,所以不敢行動呢?或是,你也想帶著孩子一起數位遊牧,給孩子不一樣的學習體驗,但不知道該怎麼做? 事實上,有一些數位遊牧者,已經開始嘗試帶著小孩一邊工作、學習,一邊旅行! 根據 BBC 報導,越來越多家庭帶著孩子一起數位遊牧。像是 40 歲 Joel Young 遠距經營自己的製作公司,就帶著妻子與三位還是小學與中學年紀的孩子,透過申請自學,展開每年為期六個月的數位遊牧。為的就是讓孩子體驗不同文化,擁有不同於其他學生的學習經驗。 有些旅程天數偏長的數位遊牧家庭,為了讓孩子的學習不被中斷,會由其中一位家長全心投入孩子教育,為孩子規劃學習內容與作息。疫情後,線上課程也成為孩子學習的方法之一。甚至,在國外還有「旅行教師」一職,一邊陪伴數位遊牧家庭旅行,一邊為孩子上課,避免孩子學習落後。 另外,有些家庭,也會視孩子的教育規劃,彈性調整每次數位遊牧的時長,例如每年安排兩個月的數位遊牧旅程,不耽誤孩子在校的學習。 分享許多數位遊牧資訊的網站「RebelHQ 」也提供給家庭一邊帶著孩子學習,一邊數位遊牧的方法,讓你可以為自己與孩子,創造難忘的學習經驗。 像是,在選擇旅行地點時,除了考量安全、衛生的地區外,也可以確認當地是否有符合適齡的娛樂場所,或是博物館等。家長也可以事先了解當地文化、歷史,將教育結合在旅程之中。 同時,你也能夠尋找當地是否有為孩子設計的活動,鼓勵孩子參與,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社交能力,更有機會讓孩子與當地其他小孩建立友誼。此外,規劃孩子學習、玩耍、睡眠等等作息十分重要,不能讓孩子作息大亂,或是瘋狂玩耍。 你也想給孩子不一樣的學習經驗嗎?不妨規劃一趟數位遊牧,結合工作、學習與旅行,給自己與家庭難忘的回憶! -- 參考資料: The rise of digital nomad families Family-Friendly Nomadism: Tips for Traveling with Kids in 2024 追蹤數位遊牧臉書粉絲團,與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