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管理

46 posts

海外工作难的不是工作,是生活!6 个方法从零开始建立「生活社交圈」!

对于我们这样以在线教学维生的老师们,到外县市、国外工作,成为数字游牧,技术上并不困难,只要准备好计算机,事业完全可以带着走。 难的都是工作之外的那些事,也就是生活管理。 几位跟我做过一对一教学事业 coaching 的老师,常常都把这件事挂在嘴巴上讲:「好希望今年就可以实践数字游牧、到国外去边生活边工作的梦想喔!」 我接着问了一下,这几位年轻的老师,单身无家累、不用帮家里还债、也没有养宠物、教学事业 100% 在在线进行、也已经存了一笔紧急预备金,根本就是买了机票就可以飞的状态,有点搞不懂他们是卡在哪里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 原来,他们是有点难想象,到了一个走出机场就没有认识任何一个人的生活环境,要如何建立人际社交圈。下了班要找谁吃饭?周末要跟谁出去玩?如果都还是只能跟台湾的朋友视讯聊天,这样出国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这我有经验,相信我的经验可以帮到你。 2008 年,我一个人飞到世界的另一端「多米尼加」去工作,当时是经由国内单位外派过去做华语老师,定义上不算数位游牧,然而要面对的「从零开始建立生活社交圈」是跟现在每一位数字游牧工作者是一样的。 而且,当时 FB、五花八门的社群交友 APP 还不流行,出国前想要透过网络认识已经在多米尼加的台湾人、或像现在这样从脸书社团找到当地共同兴趣的朋友,都不如现在容易。 我搭了 30 小时的飞机,从台湾飞到洛杉矶、洛杉矶再到巴拿马、巴拿马转多米尼加,走出机场,已经头昏脑胀,只想洗个澡,大睡一整天。 隔天出门觅食,我才有「哇!我真的就要在这个全国都没人认识我的地方,生活两年了吗?」 第一天,很新鲜,逛超市很好玩、走进充满人情味的杂货店很好玩、学习当地的公共交通系统要怎么乘车很好玩。 第二天,买买当地小吃、学习如何跟当地人一样在自助餐便当店点菜、走路就能到海边散步,看梦幻的加勒比海,小事情都让人兴奋。 第三天,我开始发现自己下班后没有人可以聊天,想约个姊妹出去喝咖啡?没办法了!想找台湾的朋友视讯一下,时差日夜颠倒,也约不太到。 面对空荡荡的那个房间,一台笔电就是我跟台湾连结的管道,的确有那几个 moment ,我一直问自己「我真的能在这边过两年吗?」几个特别想找人聊天,却只能面对计算机发呆的时候,我也是好几次用眼泪度过。 我还记得我是小年夜那天飞出去的,台湾的朋友们都在跟家人过年,我一个人飞到一个远到不行的国家,因为外派单位联络的信息落差,到了当地才发现教学工作根本一个月之后才要开始,所以我急忙飞过去,虽然有薪水但没工作可做,没工作就没有跟人交流的机会,我到底是来干嘛的啊? 我不是唯一被这个单位外派的工作者,其实我还有一些台湾同事,只不过大家工作范围不同,并不会常有机会见面。 过了几个周末,我发现台湾同事们大多是这样过的:「到当地的中国餐馆吃饭、到某个人家里唱 KTV 、看台湾电影、打扑克牌…」。 等一下,如果我飞了大半个地球,却是把周末过得比台湾还台湾,那我不如回台湾工作就好了啊? 知道这个不是我出国工作的目的,我很有意识地和台湾同事们的社交圈维持一个距离,偶尔参加他们的活动,其他时间,我必须靠自己打造另一个生活圈。 以下是我用过的方法,多米尼加朋友都觉得,我只是住了两年,过得比他们还像多米尼加人,我自己也很满意那两年的人生体验,以下与你分享。 当年在多米尼加健身房上飞轮课(图/游皓云 提供) 一、参加当地机构的课程 我当时报名了 salsa 舞蹈课和法文课。 会选这两个,是因为这两个项目都是我在台湾原本就有在学的。 而且这样的课程,很快就能让我认识到有共同兴趣的当地人,下了课可以跟同学一起约练习跳舞,或者跟法文课同学约去喝个东西。 多米尼加是讲西班牙文的,你或许会问为什么不是上西班牙文课?原因有二。 第一,我的西班牙文当时已经算流利了,如果真的要上课,就要上专业等级的讨论课,我找了三五间语言学校,都没有找到适合的课。 第二,上西班牙文课,同学都会是其他外国人,因为当地人不必学西班牙文,这无法帮助我打造当地社交圈。 上法文课,同学就都是多米尼加人,他们对我这个不是多米尼加人的同学,也会很好奇,这样交朋友就快很多。 在多米尼加两年,我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在舞蹈课和法文课认识的,到现在都还有联络,他们其中一位甚至还来台湾学了两个月的中文,我今年去欧洲,也还打算找他碰面,这种朋友都会是可以联络一辈子的好朋友。 二、报名健身房会员 我在台湾本来就有上健身房运动的习惯,要让国外工作的生活有一个秩序感,建立类似的 routine 很重要。 前半年我为了省钱,报了一个比较阳春小型的健身房,因为当地贫富差距颇大,在那间健身房会遇到的人,有点像是另一个世界的族群。 后来我搬家,也就顺势换到了一间会员费比较高、但环境好非常多的健身房,大概就是台湾连锁健身房的这种质量,有氧课程也很多,去久了之后自然会常常遇到一些熟面孔,健身房里面还有咖啡店,渐渐就会多遇到很多可以聊天的对象。 三、在固定的店家出没交朋友 我在多米尼加的首都 Santo Domingo 工作,那个城市只有两间稍具规模的书店,大约就是台湾金石堂的大小,里面有间咖啡店,我常常去那边看书、备课、改作业。 抱着一堆中文书去那边工作,很容易引起注意,有一次,隔壁桌的几位先生,跟我聊了起来,很好奇地问我中文这个语言的逻辑。 没想到他们是一群当地媒体的记者,没事就约在那边喝咖啡,交换新闻信息。 于是我后来就更常到那间咖啡厅报到,只要他们是在闲聊,我就加入,听到的都是当地第一手信息,他们甚至后来也带我去一些当地人才会去的活动、餐厅,帮我开了很多眼界。 四、常主动跟你的工作伙伴分享兴趣 我见到人就讲我很爱看棒球,有棒球的信息拜托他们都告诉我。 很幸运地,有一个学生,就有一个好朋友是棒球记者,介绍给我认识。 那位记者也非常热心,知道我在台湾也做过棒球记者,邀请我去他主持的广播节目分享,还带着我进多米尼加职棒的记者会,后来自然我们也变成好朋友。 不必等别人问,你自己就可以一直把「自己需要什么信息」散播出去,大家都很忙,你要让别人有信息的时候,很容易想到你,顺手就愿意分享给你。 五、上网找兴趣培养类的社团 当年还没有脸书社团这样的管道,我是在 google 搜寻了半天+询问多米尼加朋友,才终于找到一两个类似台湾 mobile01 的论坛多米尼加版,在上面参加了一个单车团。 几个周日,我就会跟着这个团去骑脚踏车,他们当然认识一些我们这种外国人找不到的路线,我也可以边骑边跟他们练习西班牙文。 现在有脸书社团,要找这样的朋友太容易了,你甚至出发之前就可以去认识一些网友,一下飞机就有人可以约了。 六、对一切保持最大弹性 很多外来者会对当地有所抱怨,工作效率低、不求长进、交通便利度不如台湾、食物不好吃…。 说实在的,如果一个在台湾的外国人,开口闭口都是抱怨台湾,你会不会很想叫他滚出台湾? 那么我们到了国外,变成那个看什么都不顺眼的外国人的时候,又怎么能期待被当地人接受? 在多米尼加那两年,我交了很多朋友,做了很多在台湾根本不可能做的事。 包括天天吃那个看起来完全没有卖相的红豆饭便当、在街上、夜店一晚跟十几个陌生异性跳舞、走到那里都跟陌生人交谈、停电邻居约到街上喝酒我就马上冲、在健身房尝试每一种我在台湾根本不会上的课、失恋太难过跑去跟意大利阿嬷同事哭诉…。 既然到了国外生活,不管是现在很流行的数字游牧身份,或者单纯外派工作,我会建议就放掉在台湾的那些「应该」,全心投入去体验这个只有在当地、当时、当下可以体验到的人生版本。 不管那些体验是正面还是负面,它都会成为你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如果你跟我一样是老师,相信我,就是这些常理之外的人生经验,会让你未来的教学风格,长出独特的魅力,那会是你参加100次研习都学不到的隐形教学功力。 -- 本文转贴自:游皓云/台湾人的西班牙文老师/外国人的华语老师/云飞语言中心创办人(原文标题:海外工作难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生活管理)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5, 2024

【时间管理】从学会怎么玩开始!「高强度休闲」帮助恢复高强度工作动力

时间管理,从学会怎么玩,怎么休息开始。 一个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不会是一直逼迫自己,不会是一直用更多时间补救工作。而是带着充饱电的精神动力去完成有价值的事情。 所以,时间管理不只看到执行面的管理,更要看到恢复面的管理。 当工作非常忙碌,面对的项目难度很高。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休息、休闲、放假时间,远远不够恢复那些困难工作所需要的动力。觉得工作与休闲的时间无法平衡。 于是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工作越忙,休闲的时候,越无法充分休闲,可是无法充分休闲的情况下,就需要更多休闲时间,而且下一次回到工作中,动力、意志力又比上次减少,于是困难的工作更加觉得困难。 这个恶性循环,导致我们可能一直在逼迫自己,或可能一直在逃避,或是在这两种既无法充份工作,也无法充分休闲的情况下摆荡。 而关键的解决方法之一,就在于提高休闲的强度。 所谓的强度,不一定是时间的多寡,而是休闲的时候,有没有进入专注、投入、充分自我实现的「深戏模式」。 面对愈困难的工作,高强度「深戏」,愈可以帮助我们在休息、放假时找回真正的动力。 深戏(deep play),指得是专注投入某种既具有挑战,但又快乐充满的游戏状态。 「普通休闲」 只能转移注意力,但没有任何问题被解决,没有获得充分成就感,没有学会新的技能、想法。所以常常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获得满足感,甚至除了当下的转移注意,事后有可能永远不会感到「被恢复」。 但「深戏」的状态,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感受到相对更强的恢复力,让我们更快带着新的技能、知识与意志,重返战场。 就像你可能看过身边那些最有成就的朋友,工作上常常挑战许多困难的项目,而在休闲时却也喜欢挑战像是登山、潜水、马拉松这些相对考验体能、技能的活动。并且常常看到他们会在高强度工作、高强度休闲之间快速切换,不会有「好想放更多假」这类的感叹。 专注去挑战可以获得某种自我升级的活动,也就是深戏,确实可以有这样的效果。 不过,「深戏」的状态,或许不一定要在被认为困难、特殊的休闲上才能获得,例如登山、马拉松,当然,或许这些挑战效果更好,但我们也可以在一般的休闲中,练习进入深戏的状态,而获得部分深戏的效果,也就是「更有强度的恢复力」。 有时候当我认真挑选了一款有难度、有深度的电玩游戏,并且在短时间完全投入到游戏时,我会感受到深戏的效果。我会因为游戏世界的精密与启示,而感受到完全的专注投入。我会因为游戏的难度,感受到不断挑战,但因为是游戏而没有压力的放松。然后,我会在这一到两个小时的过程中,很充分的让脑袋做了一轮切换,刺激出新的想法与动力,回去面对有难度且有压力的工作挑战。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热衷于研究做料理,我会去对每一道料理做深入的研究,尝试各种可能方法,做了大量的笔记,里面有大量失败的实验,但因为是料理,所以都能快乐以对,并且在获得某种发现与成功时,感受到更大的喜悦。然后,我发现自己也因此更能带着勇于学习、尝试,并且面对失败的心情,回到那些困难的工作上继续努力。 而这几年来,我的兴趣:「写作」,更延伸到教学,成为我的一个重要副业。但我依然将写作这件事情当作休闲乐趣来经营,让我在其中也能彻底享受深戏带来的恢复,而非消耗。并且也确实能享受到充分的玩,玩出成果,也能带来额外巨大的成就感。 在最近一年中,我开始养成的「跑步」兴趣,更让我体验到,有强度的休闲,提供更有强度恢复的效果。因为这样的休闲强度提升,面对更有强度的问题解决,同时也在身体、心理、知识上更快带来自我的升级。回过头来,这样的自我更新,也会展现在工作上的精力、态度与情绪上。 于是根据这样的经验,我认为任何人都可以试试看利用高强度休闲,来恢复高强度工作动力。而且高强度休闲不一定只能是无法一蹴可几的登山、潜水等活动。如果能符合下面四个条件的其中几个,都能提升休闲强度,进入深戏模式。 1. 能够进入专注心流:这项活动能够引人入胜,带领我进入心流状态,不会像是走马看花一样分心。于是我可以真正从原本的某些焦虑、烦恼、压力状态抽离,感受到进入一个专注、自主的状态。所以,深戏不一定是剧烈活动,像是冥想也会有深戏效果。 2. 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这个休闲是有难度的,有问题需要解决,有关卡需要突破。所以我必须练习、尝试、思考,才能完成。然而关键不同是,没有外加非解决不可的压力,或是失败的外在指责。所以我可以单纯享受解题乐趣,体验失败与再次挑战的过程,从而锻炼自己的心态。有些好的电玩游戏,就可以有这样的效果。 3. 学会可以应用的新事物:这件事情是有知识性的,或是一种技能,于是当我完成它后,这个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延伸到其他事情上。例如一个深入的书籍阅读与心得产出,就能获得类似效果。 4. 了解提升自己的方法:工作、休闲,都是人生。但在有强度的休闲时,我们和工作时一样挑战难题、克服难关、享受成果。只是这时候我们只跟自己赛跑,透过这样更放松的方式,去认识自己身体、心理的弱点,尝试去锻炼与提升。例如逐渐增进强度的运动,就可以达到深戏的效果。 好的游戏,就是对困难工作与人生的模拟。不是说要玩有什么大道理的游戏,但是一个挑战、过关、获得成果与策略规划的过程,如果够深刻,那么也是在游戏过程中体验人生需要的态度与方法。而这样的深戏过程,正是我们在休闲时需要的。 如果工作很忙、很乱、很焦虑,除了还是要想办法找出休息、休闲的时间,同时也可以设法增加玩的「强度」,找到可以达到深戏效果的休闲,帮助自己恢复高强度的工作动力: 「能够进入专注心流」 「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学会可以应用的新事物」 「了解提升自己的方法」 -- 本文转贴自:计算机玩物(原文标题:工作愈忙愈要懂得深戏,高强度休闲帮助恢复高强度工作动力)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3, 2024

【新手必读】想开始在「网络写作」!7 本我强力推荐的写作好书

在网络上写作分享观点,可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最近你兴致高昂,准备在社群平台或部落格上写文章了,不过在写作的过程中,你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 像是: 文章标题要怎么下呀? 文章段落要怎么写,才可以更吸引人呀? 文章内容有没有现成架构可以用,让内容变的更有逻辑呀? 问题好多,但又不知道去哪里找答案。 老实说,我很懂你的感受。 我从 2019 年开始在网络上写作 5 年了,这些问题我或多或少都遇过。幸好,这一路上有不少写作好书帮助了我。 而现在,我想要将这些好书也分享给你。 你不必花个 3 小时辛苦 Google,因为我已经帮你整理好了。 下面是我读过,个人最推荐的 7 本写作书。我会简单介绍这本书,以及分享我自己阅读时在写作上的收获。 事不宜迟,下面让我跟你分享这 7 本写作好书吧! 推荐写作书籍 1. 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如何写出好读的文章段落。 我最大的收获:万能写作法。 这个方法把 1 个写作段落 (paragraph) 拆成 3 个部分: 观点 案例 总结 一篇文章,就是由 1+ 个写作段落组合的结果。 举个例子吧: 观点: 每天写作,能够拓展自己的人脉。 案例: 我每天会在 Facebook 上发表一篇 200 字的短文,反思与分享自己新学到的事情,结果有许多产业内的网友主动联系我。 总结: 如果你很害羞,也应该试看看用写作来拓展人脉。 讲清楚这 3 个元素,写文章段落就变的很简单。 推荐写作书籍 2.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如何靠「网络写作」打造自己的商业模式。 我最大的收获:重复利用你写过的文章,不断扩充内容。 例如你可以按照下列的顺序写作: 社群平台: 在 Facebook 上写 100-200 字的短文,验证文章主题是否有人感兴趣。 电子报: 将「按赞、留言与分享」最高的短文,补充内容变成更长的文章寄送给订阅户。 部落格: 将开信率/回信率最高的电子报,再次加长变成部落格文章。 电子书: 将阅读率、浏览数高的部落格文章,集合起来变成电子书。 要在网络上打造自己的商业模式,就从写一篇 Facebook 的短文开始。 很抽象吗?我直接拿这封电子报的内容来举例。 这篇文章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一篇 Facebook 上的短文加长而成的。 把短文写成长文,比从 0 开始简单许多。 推荐写作书籍 3. 高产出的本事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在不同的沟通场合,选用不同的写作框架。 我最大的收获:如何画出一张「全息图 (Holygraph)」。 「全息图」是将一篇文章、一本书、甚至一堂课的精华信息浓缩在一张图上。我现在举办读书会/讲座时,都会在最后一张投影片用一张「全息图」做结尾。 想学习不同的写作框架与适用时机,强推《高产出的本事》。 让我用自己的《卡片盒笔记》 读书会当作范例。 这场读书会主要在讲解「卡片盒笔记法」的 3 个步骤,分别是: 写卡片 存卡片 用卡片 做成「全息图」后,会长的像是下面这个样子。 (图/朱骐提供) 重点一目了然,非常适合作为讲座的收尾投影片! 推荐写作书籍 4. 自由书写术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克服「写作卡卡」的毛病,学习「自由书写 (Freewriting)。 我最大的收获:「写作」跟「编辑」必须分开做。 将脑中的想法一次到在纸上,这里的关键是不要带有任何批判的想法,就是单纯地吐出文字。如果是用计算机,就是让手不要停下来一直打,想到什么就打什么。 放下对自己的批判,单纯的将脑中想到的东西写在纸上。 这里分享一个「写作」诀窍。 如果你担心自己写到一半就是会卡住,可以使用「语音转文字」的功能。在 iPhone 或 Android 手机上点击 🎙️后,开始把脑中的想法一股作气全部讲出来。 把想法都「倒在」纸上后,再进行「编辑」就好。 推荐写作书籍 5. Smart Brevity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如何简单又直接地,写出你想表达的重点。 我最大的收获:学会使用「Axiom (点题)」。 这里的「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一种点题。使用点题最大的好处是,帮助你快速抓到这一段的重点 (我到底想讲什么)。 网络上 1 秒钟都珍贵,我们要练习只传递最重要的信息给读者。 根据我的实战经验,「Axiom」的技巧也适合用在 Email 写作。 例如创作者 Vicky Zhao 在《5 Minute Communication Framework》在线课程中,就分享了使用「Axiom」的 Email 模板。 看看以下的 Email 范本,你发现她把「Axiom」用在哪里了吗? (图/朱骐提供) 我们把实际内容,套用到这个模板中。 (图/朱骐提供) 推荐写作书籍 6. Write Useful Books. (图/朱骐提供) 简介: 教你写出一本,能解决目标读者痛点的书。 我最大的收获:把你的目标读者也拉入写书的过程。 这里的诀窍是:从写书的早期就邀请读者加入,让他们陪着你一起把书写完。在邀请之前,先使用以下的「写书目标列表」: 读者付钱的原因 你的目标读者是谁 这本书不适合谁看 这本书不会说什么 想清楚后,就能加快写书速度。 这份「写作目标列表」也适合放在书籍前言,用来让读者判断这本书是不是他们需要的。 用我自己在 2023 年 7 月出版的《知识复利笔记术》 当作范例吧。 我在书籍的前言,就清楚写下「写作目标列表」的 3 跟 4 内容。 (图/朱骐提供) 你能从这本书中,学到许多的「写书」细节。 推荐写作书籍 7. Snow Leopard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找出个人商业模式的利基市场 (Niche Market)。 我最大的收获: 了解 Category Design 的观念,让自己将时间投入到值得解决的问题上。 每一个产品/服务的背后,不外乎都是在回答: 问题(Problem): 为了要解决客户的什么问题 解法(Solution): 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有意思的问题来了: 为什么有些产品成功受人关注、有些却被视为了无新意的可替代品 ? 这个问题放在创作者身上也适用: 为什么有些创作者主题成功受人关注、有些却被视为了无新意的可替代品 ? 书中教我们用「问题」与「解法」4 象限来找到值得投入的领域。 因为这本书讲到了「创作者如何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我认为是一本进阶书籍。 你可以先读完前面 6 本之后,再回头看这本。 不藏私地跟你分享这 7 本写作好书书中,能大幅提升你的「写作」和「商业模式」的知识 快速帮你复习这 7 本书: 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高产出的本事 自由书写术 Smart Brevity Write Useful Books Snow Leopard 要学习这些书的内容,加起来还不用 NT. 3,000。 现在就上博客来或 Amazon,把这些书籍买回家吧! -- 本文转贴自:I'm Chi(原文标题:想开始在网络上写作的新手必读!7 本我强力推荐的写作好书 (每一本都提升了我的写作技巧))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9, 2024

拓展国际职涯,为何一定要经营 LinkedIn ? 「LinkedIn 经营全攻略」课程推荐!

想要去外商工作,或是赴海外求职, LinkedIn 经营绝对是你拓展国际职涯的第一步。 有别于 104 或 1111 等传统求职平台。LinkedIn 具备的「社群规模」、「多向联结」与「持续曝光」三大特质,成为许多公司企业、专业工作者媒合职缺最重要的平台。 1. 社群规模 截至 2023 年底,LinkedIn 在全球超过 200 个国家累积了 8.5 亿的用户,并有超过 5,700 万家企业和猎头在上面寻觅人才。平均每分钟有 4 位求职者透过 LinkedIn 找到工作,等于每 15 秒媒合一次,体量与效率没有其他平台能够比拟。 2. 多向联结 传统的求职网站只是个职缺与人才的数据库,要不就是企业搜寻求职者,要不就是求职者搜寻企业职缺,基本上都是单方面的搜寻与筛选。然而,在真实的就业市场里,许多优质的好职缺其实都是透过「人脉」找到的,例如透过同事、朋友的引荐。 LinkedIn 本质上就是个专业工作者的社群平台,你可以轻易连结到全球跟你同产业、同公司、同专业的人,更多的人脉,也就代表更多的机会。 3. 持续曝光 传统的求职网站中,如果要顺利媒合,求职者必须在开启履历的期间,刚好遇到心仪的职缺也正好开放,如果两边时间凑不上就只能错失彼此。但在 LinkedIn 上,由于其社群平台的属性,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用户,数据都是随时开放的。 对求职者来说,就算当前没有要找工作,也能持续地呈现自己的专业与经历,让成千上万的招募者追踪与「探听」,哪天真的要谋职了,自然机会多很多! 虽然 LinkedIn 有如此明显的求职优势,但仍有不少上班族因为不熟悉 LinkedIn 的功能,或者受限于中英文的表达能力,未能善用这个平台,仍旧以传统的人力银行做为求职主力,实在非常可惜!因此,「大人学」特别邀请长期合作的 Sonny 老师与我们一起开发这门在线课程。 Sonny 老师是知名的口译工作者,也是炙星投创的国际长,拥有丰富的国际学术与商务经验,曾为 1,500 名台湾中高阶主管指导面试、修改履历,帮他们成功转职到理想的外商公司。 并且曾与「大人学」一起开发过【通往一流外商的英文面试准备指南】这堂线上课,在制作课程上也拥有丰富的经验。 这堂课程与一般只介绍 LinkedIn 操作接口的课程不同,更聚焦于如何活用 LinkedIn 来建立你的专业形象。 包括:如何请他人在 LinkedIn 上推荐你的专业、如何在 LinkedIn 上结交新朋友,甚至让他们愿意引荐工作机会、以及如何透过贴文塑造专业形象等等。这门课程帮助你,不光让 LinkedIn 秀出你的履历,更让它成为你跨国界的专业名片! Sonny 老师也分享,根据他在外商担任企业顾问和讲师的经验,超过 8 成的主管在寻觅中高阶人才时,都会从 LinkedIn 下手。因此没有 LinkedIn 账号,或内容经营得不够好,等于直接放弃许多中高阶职位的入场券。 在课程中,Sonny 老师就会分享他与超过 1,000 名外商中高阶主管交流的丰富经验,包括外商的文化和他们关注的事项,以及容易吸引 HR 注意的细节。他将这些经验以最亲切、最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台湾的学生们,并结合 AI 工具,用最简单的英文,挑战更优质的职位。 如果你对经营 LinkedIn 感兴趣,欢迎至课程报名页面《LinkedIn 经营全攻略:建立个人品牌,拓展国际人脉,让外商工作找到你》观看更多的介绍!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0, 2024

该认真的时候总是分心?3 个改变让时间一到就有专注力

设定每天的专注时间,推进一件重要的任务,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只是为什么这样安排出来的时间,却往往无法真正的专注呢?如果你也有类似困扰,可以搭配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的 3 个技巧来解决。 我们都希望每天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专注在重要的任务上,但是,有时候我们规划了一些时间,但是时间到了却还是三心两意、拖延分心,无法真正的专注。又有些时候则是我们工作生活上的杂事太多,感觉时间都被切割得很零碎,最后这些零散时间也往往在忙乱或偷闲中渡过。 我们甚至也试过很多「专注工具」,但无论是限制自己上网,还是听专注音乐,却都不一定能够真正保护好专注时间,还是很容易分心、拖延或陷入忙乱状态。 我们当然也知道「保护专注时间」的重要,问题是「安排时间」跟「专注」好像是两件事情,有没有什么样具体的技巧,可以让我们真正保护每天有限的专注时间呢? 无论是你希望可以有更多时间专注在重要工作上,还是你希望可以每天都掌控一点点有限的专注时间来推进自己的斜杠,今天这篇文章,就跟大家分享我保护自己专注时间,并让自己在这些时间可以保持专注的几个技巧。 对上网生产力有要求的朋友,可以试试看: Arc 浏览器 windows 版测试心得,用四大接口改造升级专注工作流 1. 专注前,要先完成准备步骤。专注时,要立即进入核心。 可以让我们专注去完成一个任务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但是,如果一个任务要「从零开始」,却往往是难以进入专注状态的。所以,我们第一个要避免的错误,就是在专注时间中从零开始做一个任务。 反过来说,我们应该让任务在进入专注时间之前,已经是准备好可以专注进入重要核心部分的状态,这样专注时间才会真正实现。 例如我打算利用每天固定的时间写一篇部落格文章,假设我设定在晚上 8 点,但我到了晚上 8 点时,连文章的题目都还没确定?或是也没有准备好大纲?还缺少一些关键的案例与数据?试想看看,这时候要分心找数据,要游移不定的想题目,还有办法进入专注的状态吗? 反过来说,我可以先利用其他零碎的时间来完成这些「准备步骤」。 先利用空档设定题目、完成大纲、找到一些基本数据,这时候到了晚上 8 点,我的写作任务已经准备要进入「最核心的写作」部份了,这样我就真的可以专注在写作上。(延伸阅读:[卡片盒笔记法-1] 建立相对无压力、高产出写作流程的 4 个步骤) 2. 确认自己在专注时间要产出的成果,才能保持专注。 上述的问题在于,我们很可能只是安排了专注时间,但是任务到底要做什么?却等到专注时间才开始想,「东想西想」是最容易让人分心、拖延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安排了时间依然无法专注,可能的原因之一。 这时候可能延伸第二个问题,我们希望自己有更多专注时间,但要在专注时间产出什么具体成果却很模糊,这样一来,有可能我们连自己要专注去完成什么都不知道,又如何有效地专注呢? 例如在生活中有孩子的父母,可能意识到专注在亲子时间的重要,或许设定了一些想要专心陪伴孩子的时间,但在这些时间中我们却很容易放不下那些自己的工作、兴趣,忍不住开始拿起手机看个邮件、滑个信息。甚至很有可能在这样的专注时间中,大人小孩一起分心,最后无法创造优质的亲子时间。 反过来说,或许我们可以设定一些亲子时间明确要产出的成果,像是我想创造孩子能有更多的动手做做看的体验,所以我整理了一则折纸笔记任务、一则积木笔记任务、一则画图笔记任务,里面我会设定一些下次要玩玩看的成果,例如折出一个恐龙乐园。 而当我进入安排的亲子时间时,我会跟孩子讨论并选择主动完成其中一个有趣的游戏任务成果,这样的过程,帮助我和孩子都可以更专注地投入在这段时间中,心无旁鹜,因为我们明确知道自己想要挑战完成什么新的成果,并且这样的成果也会让这段时间变得更有价值与收获。(延伸阅读:如何从生活小事培养专注力?我的 5 个亲子练习技巧经验谈) 目标明确、成果明确,知道自己在这段时间要产出什么,才有专注的内在诱因。 而且,因为自己对这段专注时间要产出的成果有明确定义,就比较不会被其他任务拉走而分心,像是上述的亲子时间成果的设定,就让我看到这段时间跟工作有同等重要性与价值。通常分心都是在于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以及没有明确设定有价值、有意思的成果。 3. 固定时间可以是弹性的、分段的,关键在于时间质量。 我们在安排专注时间时,常常会想要拥有固定的专注时间,例如早起的两个小时,晚上回家后的三个小时等等。我自己的经验是,如果是我一个人生活的安排,这样的专注时间或许还能做到,但有了家庭与小孩后,这样的专注时间确实有点奢求,而且变动性也很大。 但也因为这样的机会,让我慢慢体悟到,所谓「固定专注时间」其实可以是弹性的,关键不是哪一段时间要专注,而是每天要固定累积多少专注在某件事情上的时间, 任务可以分段推进,更重要的是专注时的时间质量。 例如我很想早上早起专注两个小时写文章,但现实的情况是有时候小孩早起了就要陪他,也需要花更多时间准备小孩早餐与上学,更重要的是有时候逼自己早起反而精神不好,这段时间的产出质量不佳。 反过来说,或许我先比家人早起 30 分钟就好,但这 30 分钟就投入在我的文章写作,帮我完成文章的第一段开场。接着上班的午休时间,我再利用 30 分钟完成文章的第二段论述。通勤的时候处理前面说的那些准备步骤,这样晚上回到家,小孩睡着后,我给自己 60 分钟的时间把文章的论述与结尾完成。 这样一来,我还是每天固定「累积」两个小时的专注写文章时间,只是每一段专注产出一部分的成果,并且利用我更容易掌控、更有精力的几段专注时间,分段把重要任务完成,这样的专注时间其实也有很高产出。 而且,比起早起或晚睡的专注时间却因此精神不好,前面这样分段的专注时间,反而让我在这些时间中都是相对有足够精力处理重要核心任务的状态,这样的专注时间也更有质量。 后来我的工作上有更多同时进行的项目任务时,我也发现上述这样的「分段专注时间」的方法更适合我们大多数人的工作、生活状态。我们要追求的是每天「固定累积」某个数量的有质量时间在某件重要事情上,并接受我的工作流程就是会被会议与临时意外干扰的现实。 有了上面三个技巧: 专注前,要先完成准备步骤。专注时,要立即进入核心。 确认自己在专注时间要产出的成果,才能保持专注。 固定时间可以是弹性的、分段的,关键在于时间质量。 那么我们搭配「西红柿钟」来推进分段专注时间的成果,或是搭配「专注音乐」来让自己专注在重要内容产出上,还是透过「时间追踪工具」计算自己每天累积的专注时间,有上面三种技巧的搭配,这些专注工具才会真正产生效果。 这就是我帮自己设计专注时间,并且在专注时间可以保持专注力的技巧,提供大家参考,也欢迎回馈讨论。 -- 本文转贴自:计算机玩物(原文标题:2023 试试看这样安排专注时间,3 个改变让时间一到就有专注力)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9, 2024

Joe的时间管理术|电视转台、追连戏剧、看新闻台都在浪费时间? Push VS Pull 我的「看电视」策略

这两日有网友写信来问我问题,其中问到我对看电视的看法。 我自己不排斥看电视,虽然平常没有看的习惯,但休闲时间当然一定也会看看电视。 唯一我跟其他人可能不太一样的,是看电视的方式。 因为我总觉得大部分人看电视的方式是非常浪费时间的,那会把你的时间切成零碎,减低了我们做正事的「时间完整性」。 所以在此把我的原则分享给各位,或许对些较年轻的朋友能有所帮助 – 好的电视策略,能让你拿回自己「时间的主控权」。 不要转电视 很多人习惯吃完饭后就躺在沙发上漫无目的的转台。 每台就算只看一两分钟,以现在第四台的台数而言,随便两小时也过去了。 当然,对很多人而言,可能也没在认真看,只是在放空。 可是,也不至于每天都需要这样放空吧? 更不需要每天都花这么长的时间放空。 转电视这行为除了对于放空与放松有帮助以外,在「时间投资」上其实效用是非常低的。 首先,这样看电视,你根本甚么内容也没看进去。 二来,就算看到甚么内容也只是从一半开始,终究那节目也看不完整。 很多人或许会反驳,本来我也没打算看完整,就随便看看「打发时间」。 那这其实更是个警讯。 因为除非你已经很成功了,不然哪有这么多时间好打发的? 就算要打发时间,又干嘛非要待在电视前? 你应该还有更多别的事情可以做吧? 读两本书、运动运动、联络朋友、去外面散散步,最少都会得到些甚么;只是单在沙发上转电视、除了让自己变胖以及虚掷时间外,其实毫无任何正面回馈。 就算自己需要一些时间放松,也可以尽量把这样放空的时间缩短,或是不要每天都这样转电视。 若每天都要花一两小时这样待在沙发前,实在也太浪费人生了吧? 不要透过有线电视看连续剧 连续剧的可怕,在于它剥夺了你的自由度。 明明你该读本书、回封信、整理房间、甚至运动运动,可是你记挂着 9 点要看连续剧的事情,就打断了你整个晚上的作息。 因为你要看固定连续剧,你得把这时段空出来。 比方说早早吃饭洗澡、8 点 50 就打开电视等节目开始;好不容易到 10 点节目看完,可能还又转了电视半个钟头才离开。 结果为了一个连续剧,你其实赔上一整个晚上的时间。 最后对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可能一件都没做。 不要看新闻 从我的观点而言,新闻已经是比连续剧更浪费时间且没有意义的节目了。 这几日趁中午在外吃饭的时间,我稍微听了几则。 「散布李宗瑞的影片,有人被逮捕」 「大S是否怀孕」 「酸菜涨价了,牛肉面店叫苦连天」 其他当然还有哪里做了甚么创意料理、某人发生甚么客诉新闻记者去采访、捷运站告示牌北方不在图的上面这类内容。 总之,都是一些莫名其妙、且对你我人生毫无意义的消息。 现在的新闻,就算是打着「独家」二字,也往往是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内容。 我自己是已经接近十年不看新闻,最多是中午吃饭时店家有放就顺便看看。 不看新闻这概念最近终于有比较多人能理解了,但早先每次我说我不看新闻大家都觉得很讶异。 老是有人反问我「不看新闻? 那怎么接收新知呢?」 当然还有很多别的方法可以接收新知。 事实上,电视新闻根本无法给我们甚么新知。 而且最可怕的是,他是一种「被动接收」的管道。 被动接收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今天的内容有多空泛,除非你从头到尾看完为止。 可是若你真的需要知道最近的大事,你应该尝试「主动接收」的途径。 比方说报纸,或是新闻网站。 报纸、新闻网站与电视新闻最大的差异,在于新闻网站以及报纸要细读甚么的主控权完全在你手上。 新闻从业人员当然可以认为「大 S 有没有怀孕」、或是「 36 度的车内、奶油几秒会融化」这类事情很重要是读者需要知道的事情,并坚持放在版面上。 但你在浏览标题后,却「可以选择」你是否细读这些事情。 如果标题翻过后发现今天的报纸或新闻网站没有你感兴趣的事情,五分钟就可以把报纸放下或是跳离新闻网站。 可是看电视新闻,你得忍受一小时毫无内容的「讯息」以及「独家」,然后等到一小时过后,才发现看了一堆对你人生毫无意义的信息。 这在时间利用上,就天差地远了! 学习以Pull策略来看电视 事实上,电视是个好媒体,只是你要以主动的方式来看,也就是要采取 Pull 策略,而不要被动地待在电视前面,被节目 Push 信息。 可是怎么叫做 Pull 策略呢? 像我自己偶尔也会看些连续剧也看些日本的大河剧,可是我很少是每天定时守在电视机前面看。 大部分都是等连续剧做完后,一次买 DVD 回来看。 这方法让我可以控制「何时观看」、「以及每次投入的时间长度」。 此外,我也可以避开广告、可以避开广告所造成想转去别台晃晃的诱惑,可以让我专注在「我空闲的时间段」内看到想看的东西。 时间多,可以一次看三四集;时间少,看一集也可以关掉。 让节目填补零碎时间,这就是主控权;而不是让自己被电视节目奴役着。 电影也是一样,看第四台的电影除了画质音质不好外,最大的困扰是时间被绑住。 可是看 DVD 或是壹网通,你则有最高的主控权。 就算中途来了个电话甚么,你都能暂停去处理。 这样才是让娱乐配合自己的时间,让自己在忙碌的空档、或是特别的休息时间中进行娱乐,而不是把时间这重要的资产拿来配合电视节目。 电视新闻更是如此。 透过网络,你一样可以看到各类大事,可是你可以「主动筛选要看哪些、不看哪些」。 有兴趣的事情你还能继续透过 Google 去做「延伸阅读」。 你想知道香港学运、叙利亚的状况、油价状况,都能主动再去查。 这是电视新闻无法带给你的东西。 至于电视新闻虽然有图、有访谈、有记者会,可是你我都知道那些东西大多没意思。 找路人的访谈通常都是筛选过、支持特定论点的结论。 退一百步想,我又有甚么道理非要知道那些路人在想甚么? 他们觉得某件事情好与不好,跟我有甚么相干? 大S有没有承认怀孕,跟我的人生又有何关联? 我为何非要知道新闻当事人在麦克风前面说了甚么? 更重要的是,我需要知道甚么东西,为何是让这些新闻从业人员来主导呢? 避开电视新闻,就等于把自己的主导权拿回来。 至于想采取 Pull 电视法的朋友,除了透过 DVD 、壹网通、MOD、Apple TV、GoogleTV 这类方法外, Bryan 之前介绍的 TIVO 也是个好方法。 这机器让你能把想看的电视透过点选节目表的方式记录,并在该时段自动启动帮你录下来。 你就可以等到自己空档的时候慢慢地观赏。 这也是一种让电视节目配合你的时段,并让你能把时间利用最大化的一个方法。 别忘了,电视终究只是休闲与消遣。 应该让这类事情用来填满你重要事情间隔的零碎时间;而非让电视主导了你每日的时间安排,甚至把你的时间切的零碎。 所以把被动看电视( TV Push )转换成主动看电视( TV Pull ),会是有效利用时间的一个重要关键喔!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 2024

接案、自由工作者与创业者,劳健保与退休金怎么安排?

上班族偶尔斜杠兼差,或是创业前做准备前兼差试水温,还有一群人是以接案维生,网红、摄影师、艺人等职业,这些职业该怎么为自己安排劳健保与退休金呢?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图/优雅阿姨提供) (左半)正职工作与部分工时,雇主与员工属于「雇佣关系」,劳保与退休金容易被遗漏。 (右半)多元接案与一人公司,业主与接案者属于「承揽关系」,接案者要自己规划保障。 (下方)补充保费依所得性质课征,对象为「自然人」与「雇主或业主」。 接案者若设立公司开立发票或收据给业主,属于「营业税或营所税」范围。 接下来,我来说明一下。 有正职工作的斜杠 雇用关系 正职工作雇主应负担劳保、健保与退休金,缺一不可,但下班后偶尔打点工,在兼差的公司属于「部分工时人员」就与打工族一样。 部分工时人员属于「劳工」,指有一定规律时间须依雇主指令工作,通常需要待在固定地点,每周或每月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便利商店、餐厅、寒暑期打工,都是属于这种情况,雇主与劳工属于「雇佣关系」。劳保与劳退的计算,可以参考《打工族要注意!部分工时劳工的劳保、健保与退休金怎么算?》 劳保要保、健保不用、劳退要提拨 健保:属于国民保险,只要在一个单位投保即可。 劳保:受雇者只要是劳工,不论正职或兼职,都要加保。 劳退:事业单位只要适用劳动基准法,就需要为员工提缴。 劳保与劳退都是可以重复的保,与事业单位有几人无关。 提醒老板们还是照法规走,如果没有为员工加保劳保,若员工工伤就会是雇主的责任。 承揽关系 接案工作者可以自由决定工作地点、时间、方式与内容,具备高度自主性,与雇主没有从属关系,这属于「承揽」。例如:影片剪辑、活动摄影、网页建置、平面设计等等。 如果接案工作者本身有原本正职工作,劳健保与退休金,就是跟着正职工作的公司处理。 承揽关系,劳保与退休金不需要,但可能会有补充保费。 对公司而言,承揽关系叫「外包工作」,让公司资源做最有效的运作。有些企业会为了减省人力成本,而选择「承揽契约」的模式与劳工签约,但是要提醒的是,老板们承揽关系不是依照契约上的名称,而是依照实际工作的情形。 接案工作者、一人公司 当接案工作者无正职工作,专心接案「无一定雇主或自营作业」时会选择参加职业工会。 投保劳保与健保,但无劳退。 健保:藉由职业工会投保,不让保障中断,属一般保费范围。 劳保:藉由职业工会加保,不同工会职灾保险费率不同。 劳退:因无雇主,因此不需提缴。 「公司投保」与「职业工会」的差别,因无雇主,简单来说自己负担的比例会比较多,有机会再来写职业工会的劳健保计算。老板叫你自己去保,通常就是走职业工会这条路,自己投保等同帮老板省了公司负担的部分,也不是不行,但就跟老板谈高一点的薪水,为自己的保障打算。但保障不给、钱也没给到位,去检举吧!让劳动局教教老板法律常识。 劳保中有老年给付属退休金,但没有劳退可以领,透过职业工会投保,要自行规画退休金。 补充保费 参加职业工会缴纳的是「一般保费」,接案工作者经常也得面临「补充保费」。 起扣点2万元 常见是薪资所得或执行业务收入 补充保费费率2.11% 如果投保职业工会,可提供业主「在保证明」不须被扣补充保费。但有正职工作的接案者,如果难以向雇主开口「我在兼职」,补充保费省不到。 业主无论有无帮外包缴补充保费,仍会被扣属于雇主负担的补充保费,金额计算与国税局所得数据有联机,逃不掉。 接案工作者可能还想知道 「执行业务所得」是什么? 薪资与执行业务所得的差别「各类所得扣缴制度」 保护自己「不被欠款三步骤」 创业准备军,四面向判断设立公司与否「我要开公司吗?」 -- 本文转贴自:优雅阿姨(原文标题:协杠接案族、创业预备军与一人公司,劳健保与退休金怎么安排?)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9, 2024

【2024 远程工作】工具推荐(下)「外接键盘」、「无线鼠标」挑选原则与推荐

每逢要去外地,或咖啡厅工作,我都会带上我戏称为「远距工作三本柱」的工具们出门,包含主动降噪耳机、外接键盘、无线鼠标。 上一篇,我先介绍了主动降噪耳机的选购与评测,请看《【2024 远程工作】工具推荐(上)「主动降噪耳机」挑选原则与推荐》 这一篇文章,我要来介绍外接键盘、无线鼠标。 在咖啡厅用笔电用久了,姿势容易酸痛的问题,可以靠把笔电架高稍稍缓解;可是笔电架高后,用起来又会很不顺手的问题,怎么办呢? 后来我发现,只要有外接键盘、无线鼠标的帮忙,就不是问题! 远程工作必备|外接键盘 通常在咖啡厅工作,我喜欢用笔电架将计算机稍微架高。但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双手往往得异常扭曲,才有办法使用笔电本身的键盘。 怎么办?只好外接一块键盘啰! 第一优选, Logitech K380 对于外出键盘,我对它的期待很单纯: 轻便好携带:不然我还要你干嘛! 无线首选,最好还要能同时连接多个设备:不是每家咖啡厅,都有宽大且附上插座的座位,因此线材的空间还是能省则省。 筛选过一轮后,最后我入手的是 Logitech 的 K380 。重量轻、尺寸薄,最大程度满足了好携带的需求。同时它也支持跨平台使用,不管你是 Apple, Windows 还是 Chrome 系统的用户,这把键盘都能无痛联机使用。 此外,它最多能同时联机三台设备的功能,也解决了我外出工作时,偶尔需要在不同设备上打字时的困扰。 比较可惜的是,在极大化轻便、好携带优势之余,这把键盘也舍弃了独立的数字键盘,键程也多有妥协,所以敲打起来的手感,终究比不上机械键盘来得爽快。 不过,如果你愿意在重量上稍微退让,那么市面上也有很多小尺寸的无线机械键盘,可以满足你挑剔的手指。 又或者,你也可以像我一样……专门准备一把机械键盘放在家里用,轻便、手感我全都要(握拳)。 远程工作必备|巧控板(或无线鼠标) 笔电架起来、接上外接键盘之后,最后一个令我头痛的问题,就是得找一颗好用的无线鼠标(对,我的外出工具几乎都是选无线)。 原因是,若你继续使用计算机原本的触摸板,整个使用体验会非常诡异:每当你想要移动鼠标,就得伸长手去使用触摸板;之后再把手缩回来,继续使用键盘。这流程实在反直觉,我始终更习惯左键盘、右鼠标的使用流程。 由于我是 Macbook 的使用者,加上我平常没有重度设计需求,所以这回倒是不需要太多比较,马上就入手了苹果的巧控板。 你可能会怀疑,不就是块功能都一样的触摸板,有差这么多吗? 有,差非常多!这块巧控板让我感到最值回票价的部分,大致有以下两点: 改善操作流程:在外接键盘的右边摆上一块巧控板后,整个使用体验就再次回到最熟悉的「左键盘、右鼠标」的配置里。跑到咖啡厅工作,难免会有一些需要妥协的地方,若你的工具能让你舒服进入专注状态,绝对值得投资。 触控面积加大:巧控板带来的另一个优势,是更大的使用面积。虽然 Macbook 本身所附的触摸板的面积,早属于市售笔电的前段班,但在运用三指拖曳、上下滑动等手势的时候,我还是常常「出界」。若你也有相似的问题,面积更大的巧控板,肯定会让你心满意足。 同场加映, Logitech Mx Master 3S 若你是比较喜欢用鼠标的人,那么我很推荐你给这颗鼠标一个机会。讲求携带性的人,同系列也有 Mx Anywhere 3 可以考虑,但这颗鼠标尺寸跟我的手掌不大合,握起来不太舒服,所以最后我还是决定牺牲一点携带性,选择 Mx Master 3s。 长话短说,Mx Master 3s 在满足改善操作流程、无线等基本需求之余,它让我最满意的部分,在于可以快速卷动的电磁滚轮,还有充满无穷潜力的 Logi Options+ 自定义功能。 电磁滚轮提供了丝滑、流畅的滚动手感(滚起来不会像一般滚轮一样,有很明显的颗粒感,推荐亲自体验!),Logi Options+,则让你能自定义 Mx Master 3s 各个按键的功能(ex. 将翻页键指定为全选功能),甚至还能设定快捷方式,按一颗按钮就触发一连串指令!若你熟悉 RPA / Zapier / Mac Automator 等设定,这颗鼠标绝对能为你带来无穷乐趣。 怎么选购外出工作设备? 最后,来聊一聊到你底该怎么选购外出工作的设备。 或许会出乎你意料,我其实不推荐你网购,也不推荐你直接照着我的推荐,入手上述产品。 原因是,选购这些工具的终极目标,是要帮助你在外出工作的时候,能轻松进入专注状态。每个人的需求,进入专注状态的方式也都不一样,适合我的工具,未必适合你。 所以,在掏钱之前,我建议你应该先仔细思考 4 个问题: 通常,我都怎么进入「专注」状态?是靠音乐、白噪音,还是完成特定的前置准备? 外出工作 / 远距工作的时候,有哪些因素,让我无法按照习惯的方式,进入专注的工作状态? 有哪些工具,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帮助我能用最习惯的方式,进入专注状态? 这些工具,彼此「组合」起来的效果好吗? 在最一开始,我从没仔细想过上面这 4 个问题。所以一路走来,花了很多冤枉钱、买了一堆根本于我无益的产品,最后才摸索出这 4 个采买原则。 基于类似的理由,我也推荐你优先选择现场购买,而不是直接网购。因为只有实际到场试用,你才能评估它们究竟能否相互搭配,替你的工作状态加分。就连我自己,当初也是带着我手上的家当,到实体店跑了好几次,才做最后选择。 总之,花点力气想想自己的需求、别忘记选购工具的目的,把握这两项原则,我相信你也能找到用得顺手的利器!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远程工作好用的工具与设备,可以参考这一篇《把家改造成办公室!「远距工作」过来人分享 3 类设备升级考虑,远离酸痛更能专注》!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8, 2024

【2024 远程工作】工具推荐(上)「主动降噪耳机」挑选原则与推荐

「哇噻,不过就是来咖啡厅做点事情,你的『家俬』也太多了吧?」 每当和朋友相约在咖啡厅做点事情,看着我从背包里翻出一样又一样的道具,朋友们往往会摇着头、发出类似的赞叹。 的确,每逢要去外地,或咖啡厅工作,我都会带上我戏称为「远距工作三本柱」的工具们出门,包含主动降噪耳机、外接键盘、无线鼠标。今天就趁着这个机会,来开箱我的三本柱,以及聊聊我挑选工具的重要原则。 远程工作必备|主动降噪耳机 先从「主动降噪耳机」开始吧! 我的远距工作三本柱中的一本柱,是主动降噪耳机。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工作时喜欢听点音乐的人,那么准备一点预算入手一副无线主动降噪耳机(若能买到耳罩式的更好),绝对是笔划算的投资。 你可能会想问:一定要耳罩式的吗?我平常也在戴像 Airpods Pro 这种入耳式的主动降噪耳机阿,有什么不好吗? 为什么建议选耳罩式耳机? 这几年,市面上推出很多真无线耳机,这类耳机虽然轻便好带,但其中一个硬伤,就是「入耳式」的设计,本身其实不太适合长时间配戴。 其中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入耳式耳机所附赠的耳帽(也就是耳机上的硅胶套子),大小都并非为每个人的耳道量身打造,因此长时间使用下来,多少会感到有些不舒服。 以我自己为例,入耳式的耳机我最多只能连续使用半小时,再多耳朵就会开始不舒服。跟入耳式耳机天生命中相克的属性,让我早早就将目光,投向耳罩式耳机。 第一优选 WH-1000XM4/WH-1000XM5 做了一堆功课后,最后获选的选手是 Sony 的 WH-1000XM4。 (注:以下主要介绍 WH-1000XM4 主力使用,目前已经推出新一代的 WH-1000XM5,既保留了大部分优点,还解决了折迭容易坏的问题,超赞!) 对于这副外出工作用的耳机,我的需求很简单: 音质不需要攻顶,有平均以上就好。 主动降噪很重要:我喜欢在咖啡厅工作,但咖啡厅的环境噪音很多变,遇到聊太开心的客人、或是离座位离咖啡机太近,多少都会令人分心。 蓝芽联机,可连接多设备佳:之前戴有线耳机,一站起身手机当场从桌上跳楼的经验太可怕了…,新耳机必须是无线! 综合来看,Sony 的 WH-1000XM4 几乎符合了我最核心的需求。 它让我爱不释手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三个: 降噪效果显著: Sony 家的降噪真的是一时之选。戴着 WH-1000XM4 坐在咖啡厅里,就算你只打开降噪功能而不播放任何音乐,也足以把旁人的闲聊模糊成背景音,降噪效果绝对是水平之上。 有的人可能会担心全天打开主动降噪功能,会影响耳机的续航力。这点倒是不用太担心,在经过我近 3 年、几乎每天使用之后,至今我的耳机在充饱电后,都还能应付连续 10 小时开着降噪功能听音乐的使用,续航力相当可靠。 Speak to Chat 功能:只要你一讲话,耳机就会自动暂停播放中的音乐,等你讲完话后再重新播放。这点在点餐,或者在需要和同事讲话的时候很方便!解决了以往使用耳罩式耳机每当想讲话,就得大费周章拿下耳机、讲完话再戴起来的烦恼。 蓝芽多设备联机:戴着耳机正在用计算机看影片,突然间手机响了,怎么办?戴着 WH-1000XM4,你完全可以丝滑地暂停影片,使用同一支耳机转换到手机上讲电话;挂上电话后,再转向你的计算机继续看影片。中间的转换,完全不需要处理耳机和不同设备的联机问题。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我发现想在咖啡厅里高效率地工作,光靠制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远远不够,因为除了环境,「姿势」也是另一大问题。 由于使用笔电的时候,你通常得长时间低头,若想架高笔电,让视线与屏幕几近平行,又会造成很不顺手的问题。 怎么办呢?赶快去下篇看看我的解决方案吧! 【2024 远程工作】工具推荐(下)外接键盘、无线鼠标挑选原则与推荐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7, 2024

Joe的时间管理术|单价判断与时间投资术

前篇我提到「时间的单价」这一概念。 也就是把我们的时间,换算成钱一样的价值。 并透过「做某件事情对你未来能产生的价值」来做为行动上的决策依据。 那篇文末,有读者留言问说: Joe 你好,第一次在这个网站回文:)我也有类似于文章所说的时间价值的想法,但是我有点好奇:如何能知道自己所下的主观价值真能为未来带来效益? 这确实是一个好问题。 虽然我在前文中提到价值来自于未来效益,可是若不知道是否真能带来未来效益,那不就可能错估情势了吗? 做了一堆事情以为能带来未来价值,结果后来发现根本弄错了。 所以,这篇要更深入的谈谈「到底甚么是未来效益」,以便让大家能更正确的使用「时间单价」这一概念。 我自己做了个整理,发现一般人的时间利用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 投资导向的 不得不为的 休闲与浪费 而所谓「未来效益」,简单的讲就是要评估一个人的时间有没有用在「第一大类」的活动上。 大部分我们平常的时间,其实都花在第二大类,也就一些不得不为,为了眼前的生存或是责任执行而的事情。 比方说每天八到十小时的上班、上学、睡眠、吃饭、或参加一些不一定喜欢但不得不去的聚会等。 这些事情让我们目前免于失业、或是保护住人际关系、或是获得继续生存的能量。 但那仅仅是一种维护性的行为,对于未来的人生而言,并不会有甚么加分的作用。 唯有你每日有部分时间是放在「投资上」,那对未来才会带来正价值。 下一个可能有人会问的问题会是:「但到底该是甚么事情,算投资导向的呢」? 对很多人而言,投资理财还可以理解,投资时间可能就觉得怪怪的了。 时间总是一去不复返,难道时间也可以赚取利息或是获得资本利得吗? 我的看法是,确实有可能喔! 如果我们做些事情,能「增大未来不同领域的报酬」或是「让未来自己能更省时省力」,这就可以算是一种时间上的投资。 以图型的方式来解释: 一般人的时间利用可能是这样(图/张国洋提供) 目标远大的人,他的一天可能是这样(图/张国洋提供) 最后变成能利用时间的人,他可能一天的时间分配最后变这样(图/张国洋提供) 为何能利用时间者的时间,在不得不为的比例减少了呢? 不得不为的时间之所以减少了,并非他就不工作了,而是 可能他的工作能越来越有效率的完成。 或是他增加别的条件(如有钱雇用人),透过别人的时间来缩减自己需要投入的时间。 所以这两点,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能「增大未来不同领域的报酬」以及「让未来自己能更省时省力」的含意! 如果这样还让你觉得抽象,那我再举些例子。 1. 让未来能得到更大报酬的可能包含有 : 甲、智慧 乙、职位 丙、眼界 丁、获利能力 戊、成就 己、爱 庚、友情/亲情 辛、幸福 壬、更多的时间 比方说,读一两本书或是扩充生活经历,有可能可以增加我们的智慧。 学习新技能可能增加我们未来职位上的竞争力。 跟不同领域的人交流,或是走出去看看世界,或是做自己没做过的工作,有机会提升自己的眼界。 其它如获利能力、成就、爱等也都是让我们未来能比现在更好的东西。 所以若做的事情能促进上列清单的提升,就是一种直接投资。 2. 让未来能省时省力的事情可能包含 甲、SOP 乙、系统 丙、纪录 丁、规划 这部分的事情,则让我们把平常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做个有效的整理。 让日后再次要做时,能以一个有系统、统一的方式来执行。 甚至如前段提到,如果有这些在手上,必要时我们可以把这些工作指派或是转移给别人来做。 这样,自己就能空出时间去追求其他更重要的目标,而不是让自己一直被缠在某些重复度很高的事情上,并把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不断往后推延。 所以, SOP 也好、规则、流程设计也好,必须考虑对于未来真正的节能省时为出发点。 如果一个规则或流程反而让自己得重工的话,那也是得重头思考怎么调整的喔。 毕竟花了时间去做某些事情,就是希望能带来价值。 再来,有人可能又会问:「我如何知道做一件事到底能带来多少未来价值呢?」 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从绝对值的角度来看。 没人能告诉你,读一本项目管理的书、或是来我们网站看文章能增加多少的未来的价值或提升未来成功机率多少%。 但时间单价永远是个「相对问题」,你是拿好几件事情在相互比较,并透过高低差来决定你该做哪些事情。 看电视、读书、玩 Online Game ,这些放在一起比较,总是可以得出一个对未来帮助谁高谁低的比较出来。 也未必人人都相同的。 比方说,你的工作是游戏设计,那多玩游戏的价值可能比多读项目管理书来的有帮助也说不定。 再比方说,你短期目标是要找到对象结婚,那参加联谊约会的价值可能就高过读一本讲地壳变动的书。 但我也要再次强调的是,并非我很八股的说我们不该懒散、睡觉、休闲、或玩玩游戏。 而是强调,每个人「每天总该」要有些「高时间单价」的事情。 如果每天只是吃喝玩乐,或只是求做好分内的事情(如上班下班),那长期而言人生怎么样也不会突然有甚么好事发生吧? 所以,做这些高单价的事情,其实就是让我们增加未来自我的可能性;讲的玄一些,这是在增加自己「带来好运」的机会。 这也是个重要观念喔。 如果你都不提升自己未来价值的话,未来就很难有好事(如加薪升职)。 若人生好事发生的机率很低,可是出意外的机率不变,那未来就有可能每况愈下喔。 这也是很多人会觉得人生越来越走下坡的原因,因为他都没有在之前的时间为未来做些投资嘛。 另一件要讲的是:花时间去省钱通常也不是高时间单价的事情。 我就有认识一些人会去剪量贩店的 coupon 然后去排队买特价的丝瓜或是高丽菜之类的。 那种事情常常是耗费来回加排队共数个小时,就算买了 1 元的丝瓜又如何? 长期而言,对人生的任何面向其实都没帮助的! 这点有人可能会不以为然,会觉得能省一元是一元啊。 所以我要说一下我这观点的核心思维。 钱是我们可以靠资历累积、以及知识能力所获取的一种东西。 当你累积能力到一定成就时,钱通常会等同的增加。 但时间却不是。 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不管你多有钱、多有名、多有能力,你永远无法赚取更多的时间。 所以,我自己的思维中心是,要想办法增加自己能去追寻梦想的时间。 换言之,用钱换时间,值得;但用时间换钱,就得小心考虑了。 在这前提下,你现在的时间,最该去累积日后的资本。 不管是提升自我能力、增加未来赚钱的竞争力、交朋友、增加名望、或是任何事情都好。 但排队买特价品,刚好是反过来的一个概念。 我们把宝贵的时间,拿去节流一些小钱。 可是这节流下来的小钱,将来能对人生有甚么帮助? 能带来更多的机会? 更多的钱? 帮我们未来节省更多时间? 其实常常都不会。 不是吗? 他只是让我们得到了一次性便宜的蔬菜或是卫生纸。 这些东西用完,也就没了。 但同样,你那不会再回头的时间,也随着这行为消耗掉了。 这是我觉得排队买特价品不应该之处。 赚大钱能提升未来的效用,省小钱却只是消耗罢了。 这也是为何我会建议大家把时间的单价列出来的原因。 因为当你用同样的单位考虑问题时,花数小时却只能省个 30-50 元的事情,就绝对会让人觉得很笨的了,不是吗?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6, 2024

美国职场分享|美国企业纷纷要求员工回办公室!我如何逆风,向老板要求远距工作?

2020 年初,COVID-19 疫情蔓延到北美。三月初我从犹他滑雪旅行回来,没隔几天公司突然宣布 shutdown,然后基本全美国白领都开始了远程工作。 时间快转到2023年,疫情已经基本上在美国结束了。而湾区各大公司的高层们,看着盖得美轮美奂的办公园区,员工餐厅冉起的炊烟,和那放眼望去寥寥可数的几名员工,心想:该让大家回来了吧...然后一个接着一个,宣布了 back to office 的政策,然后冠上一个冠冕堂皇的 “for better collaboration”。 从一开始软性劝导,出台各种诱因,到后面开始统计各部门员工刷 badge 的次数,给各部门的 VP 施压,到全公司都必须起码回公司三天,变成大部分公司的标准政策。 我的公司也不例外。 我在湾区一家上万人生技药厂的全球供应链部门工作, 负责公司抗癌症生物药的生产规划和全球分配。而我和老婆,在疫情开始后的前半年,求婚,结婚,买房,一下子全到位,隔两年也生了宝宝,正在享受在家上班的弹性,以及加州阳光下愉快的小家庭生活。 回去上班?接受那湾区上下班交通堵塞的煎熬,一天花两三个小时卡在路上,回来之后还得忙孩子吃饭睡觉? No way! 当时新来的 SVP 已经正式宣布:我们希望大家都回来上班,特别是未来新开出来的缺都会是 on-site 的。 我开始到处打听,终于听到了我想听的 - ” 远程工作的申请会是例外中的例外,但公司政策永远可以有例外,而我们需要证明自己为什么值得是那个例外。“ 于是我开启了几个月和老板们以及公司上层谈判的过程,最终顺利在全公司回流的 2023 年后半,逆风转成全远程工作的员工。 我说服公司,转成远程工作的 4 大主因 回过头来看,我回归纳这几个点,是我能顺利从公司拿到远程工作的主因: 1. Reputation 对公司来说,远程工作需要比基本还要高的信任,而我们过往的工作表现(前几年的Performance Review) 和同侪对我们职业道德的回馈,就成了最好的背书。 可能因为亚洲教育背景,我对自己工作的要求挺高,过去几年都拿到最高的绩效考核,也连续几年拿到公司所谓 Key Contributor Award。 在这几年工作的累积,同事、自己或其他部门合作过的主管们都可以为我的责任感和效率背书,这些名声上的支撑让我的要求充满底气。 2. Criticality 我认为,如果你手头上持有着不可取代的 portfolio ,或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让公司不想失去你,这也是很可以在谈判桌上加分的一个点。 这几年来我一直在全球供应链部门里转换角色,每一两年就掌握更多技能、经验、推动项目,并且开始负责更重要的产品,一直到现在,我掌管规划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生物抗癌症用药在全世界的生产运输,而这是 CEO 在未来十年内要持续专注投入的地方。 所以以一个在部门里角色的重要性来说,我在阶层内占到了最有能见度的位置,虽然组织里没有人是不可以被取代的,但我让同事和上层们都很清楚,失去我会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3. Transparency 让公司知道,你有一个需要远程工作的好理由,以及你会怎么完成工作上的任务和期待,我认为是一个很好开启对话的方式。 首先,你要有一个可以说服其他人的理由。最好的几个理由我认为: 第一,是家庭,工作基本就是为了支持家庭,而我们是刚有宝宝而且无后援的移民新手爸妈,这变成很直接也合理的要求。 第二,可以是交通和住家距离,疫情之中很多人往远处搬,而我们也是其中之一,在湾区外围负担得起的地方买了一个小窝,如果要上下班,起码会耗掉两个半小时。 然后我认为可以做的是重申这个远程工作只会维持甚至增进我的工作效率,如果硬要回公司,除了得边开车边开会,也失去体力和效率,反而会有负面的影响。 4.Management Backing 最后到真的要递申请了,直属上司们的大力支持的就真的很重要了。 主管的完全信任是第一关,而这很大一部分是上面三点的累积。远程工作对应的是自主作业能力和责任感,每次的1 on 1,我会在起码几小时之前送去一份agenda,列出当天我想讨论的点,他应该知道的事和我需要帮忙的地方,证明是我积极主动而且是有组织性的人。 除了职业操守和能力之外,我认为跟主管有健康的个人关系很有帮助,让他愿意为你挺身而出争取想要的东西,我个人是一直维持很透明的沟通,包含偶尔分享一些家里的状况,这让主管知道我是真的有需要而不是只是懒得来公司。 我和主管合作把上面几点整合起来:在给部门 SVP 的信里面,首先写到我的个人生活在过去几年疫情有了很大转变,结婚搬家生子,回到公司工作已经不再是容易的事。 然后老板把我过去几年的丰功伟业都加油添醋地写出来,加上我目前负责的产品和项目重要性,接着是声明他完全支持的态度以及理由,最后也许是很关键的,他写了一句如果这个要求被拒绝,我可能会把我的天赋带到其他公司去(NBA 梗)。 就这样,我得到一封回信,请我正式把申请从 Workday 系统里送出,于是我顺利正式的变成远程工作者了! 成为远程工作者后,4 个方法与同事协作 远程工作,最需要调适的除了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切割之外,我认为还有自己心态的调整。 在大家都固定回公司碰面,而自己老是在家视讯开会的时候,我得清楚知道,因为追求家庭生活的平衡,我选择性地牺牲了跟同事的交流,也许还有在职涯上更好的发展。 职涯成长到一个程度之后,和同部门/跨部门同事之间的关系和人脉,很多时候不比工作上的表现来得次要。虽然我们选择家庭和生活为重,但也未必一定得完全牺牲发展。 在这里也建议几个小方法,我自己会用的给大家参考: 尽量开视讯摄影机:这样做的好处应该不用多谈,毕竟我们人不在现场,不管跟在哪里的人开会,露个脸,别人在 present 的同时,时不时做个表情还是应该的,"virtual collaboration"嘛。 在会议里多发言:我在职涯初期就开始要求自己这样做,一直到现在远程工作更觉得这件事的重要性,毕竟很多人即使在开会现场,心也是飘到其他地方的,如果你在远程却是非常engaged,给人的感觉就不再那么远了。 定期的和重要人士约 1 on 1 的聊天:科技让距离不一定跟现实的一样遥远,我们既然失去了跟大家面对面 chit-chat 的机会,就不要忘了付出多一点努力建立桥梁! 在有重要会议或重要的人来拜访时,还是跑一趟露露脸吧 :如果大家知道你平常在遥远的家里工作的话,还会觉得你特别在意这次碰面的机会呢! 祝远程工作的大家也能身心平衡!想追求远程工作的人早日成功! – 本文由 Justin Lee 投稿刊出 (本篇文章不代表平台立场)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5, 2024

Joe的时间管理术|时间的单价

前面讲了一些工具使用,这篇要来谈谈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关于「如何决定事情的优先级」。 前篇我提到:我会在我待办事项列表中,把所有事情都列入。 通常也都会暂抓一个预计完成时间。 而每天会在捷运上稍微浏览过一遍今日到期的待办事项,并考虑哪些是一定要今天做,哪些可以往后调整。(前一篇:Joe的时间管理术|以遗忘为前提的管理术) 但我知道,一定很多人会问:「到底这调整的逻辑是甚么?」 是根据急迫度吗? 急迫度当然是一个条件。 但我得提醒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你要想办法跟时间赛跑,如果你每日要做甚么事情全是根据急迫度来决定时,那表示你的人生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边缘了。 这表示你的生活已经几乎是被命运推着跑,大部分事情你都只能被动的因应,而有些不由自主了。 如果不改善,最后你将完全失去自主选择的权利,只能完全被动的让自己到处救火。 很多 PM 觉得做项目很惨,因为得到处救火;但这起点其实完全是因为在一开始还不用救火时没有正确的把自己时间分配出去。 让自己不用救火的事情之前没做好,之后自己就得被动反应了。 所以,你必须在还没有变成那样前,先有「另一个筛选机制」。 那另一个筛选机制是甚么呢? 有些人会建议,最好以「做这些事情,对于未来目标的符合程度」来做决定。 这有点像在玩养成游戏一样:你想自己将来变成一个音乐家,那就多排些练琴读谱之类的事情在自己的生活中。 这方法很棒,确实的让我们当下的行为能 Mapping 到自己长期的目标上。 只是,对很多人而言,这也不这么简单。 因为他们可能没有非常具体的目标,也可能同时有多个目标,比方说又想在职场上出人头地、又想成为一个好的老公、又想是个好孩子。 这就又让他们很难有个简单的主轴来安排自己一天到底该做哪些事情了。 对,我早先也有类似的困扰。 最少在我学生时代,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成为甚么样的人。 但不知道自己成为甚么样的人,不就等于没有主轴吗? 那如果抓不到主轴,我又怎么知道我选择做的事情到底是否对自己有益呢? 还是我其实根本是每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但是自己完全不自知呢? 后来我学得一个方法,我觉得满有启发性的。 所以希望在这篇中跟大家分享。 我目前的做法,是把自己的时间,换算成类似钱一样的价值。 认真愿意的话,你其实是可以把自己每小时,或是每分钟花去做某件事情,都可以类推出一个「主观报酬」出来。 若同一时段,刚好有好几件事情都冲突时,那我会根据时间价值的高低,来决定到底我要做哪些事情。 如果时间价值低到不可思议时,我将根本不会参与那样的活动。 举个例子而言,之前日本某平价服饰来台开幕时,就有人卯起来排队要进去消费。 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不可思议,也不会想去参与的活动。 主要的原因在于,若我把时间换算成钱,会觉得这样的投资根本不划算。 就算只是排两三个小时,得到的也只是提早一些拿到衣服,或获得这些衣物的优惠。 可是既然已经标榜平价,那这折扣其实也没多少。 换言之,产出与投入其实是不成正比的。 当然,我相信有人看到这一段可能会立刻在心里反驳说:「Joe,那是以你而言。 但我只是个大学生,就算不去排队把这时间拿去打工,一小时也只有 95 元。 我若去排五个小时,能省下个 600-700 元的话,好像也是很不错的啊? 打工 5 小时不到 500;但排队省更多的话,不就赚了吗?」 乍听起来这是言之成理。可是我要提醒的是:大家要思考的,并不该是现在的时间价值,而是「做某件事情对你未来能产生的价值」。 今天虽然打工一小时只有 95 元,但这会是你希望永远存续的状态吗? 若你不是去排队省小钱,而是把这空闲时间去做其他自我充实的事情。 很可能明年你就有办法把你的时间单价变成 150/h。 持续抱持这样的思维,不断做些能创造长期时间价值的事情。 十年之后,或许你一小时的单价不是 95 元,而是 950 元。 换言之,若人只看着眼前,那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因为某些事情看似小赚了,但对长期而言却是赔的。 但若只做那些眼前有小利的事情,你就将停滞不前。 若看着的是未来,做些会创造未来价值的事情,那其实我们的长期时间价值将会跟着提升。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不是过的很辛苦吗? 做任何事情还都得计算成本。 当然,也不用这么过火,我也不是说你就只能紧盯着这规则来分配你的时间。 像我自己平时也会做些吃喝玩乐或是瘫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事情。 也会周末一整天只窝在家里打电动或是看电视。 重点只在于,你每周或是每天总要分配一些时间来做「高时间价值」的事情,而且要认真把这些事情做好。 这才会对未来有帮助。 写到这里,我想到之前王建煊曾在电视上说「大学生打工很笨」这样的一段话。 当时很多人跳出来批评说他那是何不食肉糜的发言。 但我觉得,其实应该是很多人没完全听懂他的含意。 大学生若需要赚学费、需要赚钱度日,去打工当然无可厚非。 但若把时间「全都」花在打工,或闲暇就是把打工钱拿去吃喝玩乐、玩 Online Game 等事情上,那就是有问题了。 因为你等于完全没有把任何时间投资在未来。 理时间就如同理财一样,若你都把时间(与钱)花光光,那将来就注定不会有得益了!不管怎么样,每天应该都要挤出一些时间,做一些能培养长期时间价值的事情。 尤其若衣食无缺下,更应该想想该怎么样让自己未来能更有竞争力,而非只是看着眼前的 95 而把时间完全投入。 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资产,真的就是时间。 钱、能力、知识、学位、职称你都可以重头来过。 你也都有可能拿别的东西去交换。 但唯有时间,这是我们永远无法更新或是重来的一项资产。 时间资产也恐怕是世界上人们唯一最平等的条件。 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 放眼回顾,跟自己相同背景与资质的同学,有人比较有成就,也有人就是混的较不如意。 一些人多怪责命或运,但为何不思考或比较彼此于时间的利用性这议题呢? 如果我们改变我们的思维。 如果我们了解自己时间单价的状态,并思考每一分钟该如何利用,并提升自己未来的时间单价。 就算某些行动最后失败,你不觉得还是会比那些只是懵懵懂懂过日子的人更厉害了吗? 每天有一小部份投资在将来会有回报的事情上,累积下来,不也就能有效的改善你我的命运了吗? 请思考看看,并试着把这样的概念导入你的生活中,我相信假以时日后,会有一些明显的改变的。 最少,从我周围认识的人来看,能把自己时间管理好的人,通常也都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If you always do what you've always done, you'll always get what you've always got! -Alan Scott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