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管理

48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在线会议/视讯面试 3 大准备指南!该怎么在镜头前呈现你的专业感?

过去这几年因为做的是智能家庭领域的产品,无论是潜在客户、合作伙伴或是消费者,我面对的主力市场都在欧美,大大小小的 meeting 很常透过 Google Meet、Zoom 或 Skype 等网络通讯软件联机完成。 我记得人生第一场视频会议,是跟一个意大利的经销商介绍我们当时的产品,对方义式英文口音超级无敌重,整场讨论我大概三句有一句半都听不懂(掩面),如果我需要回话,都是靠着抓关键词在瞎掰;然后我当时老板的台湾口音也颇重,再加上中间视讯一度有些延迟,现在回想起来,我有点怀疑当时我们双方是否有六成是在鸡同鸭讲? 而这两年更因为替在加拿大的公司独立操作社群广告,跨越多个时区的电话会议,自然也成为每月必备的工作项目之一。另外从我自己和身边朋友的例子,也看到越来越多台湾的团队在招募时,为了增加双方的便利性,采用视讯的方式进行工作面试。(我去年也和 Facebook 进行了好几次的电话面试,结果最后被发无声卡,现在想想大概当下的反应表现太差所以被刷下来吧,XD) 虽然已经开过数百次这种在线 meeting 了,但老实说每次开会前我都还是很紧张(紧张到会想烙赛的那种),特别是如果需要视讯的会议,前一晚想到仍旧会焦虑到辗转反侧。 如果你也需要准备在线会议或是视讯面试,以下是我从过去经验里列出来的准备清单,希望可以在你需要时派上用场。 软件联机测试准备:不要「未战先败」,多一个备案多一份安心 随着各家通讯软件百家争鸣,越来越多的公司/团队都有自己的软件偏好,就我所知,Facebook 公司的视频会议/面试是用 BlueJeans,北美市场的公司常用的则有 Zoom、Microsoft Teams 或 Google Meet。因此开会前请务必先确认 3 件事: 下载指定的视讯软件:不要到开会才发现原来对方是说用ooo软件 软件更新很重要:你确定上次计算机里的软件是最新版了吗? 备用的联机方案:免登入的 Google Meet 和直拨电话号码是你的好朋友 我知道第一点听起来很像废话,但很多时候最简单也是最容易被忘记的一步(有点像为了重要事情出门却忘记带手机的蠢事,这件事虽然够蠢但还是很有可能会发生),如果是在不熟悉的 Wifi 联机环境时,我则会进一步确认我的手机和计算机同时都有下载这个软件,以备不时之需。 而且,无论你多熟悉或多常使用这个软件,我建议你如果和新的合作伙伴开会或是进行工作的视讯面试时,在正式开始前都先登入一下,测试联机质量和版号。 我平常很常用 Zoom 进行在线会议,我记得有次和新的团队进行视讯 interview,前一晚随手测试了一下对方发来的会议代码,Zoom 竟然叫我先更新!还好是在 interview 前就发现,否则让对方枯等的后果,怎么样都会让人觉得你专业度不足吧! 除了软件版号的更新会整到你,软件的联机问题也是一个大魔王。有次不知道为何,我的 Zoom 就是连不进会议室,还好现在的 Google Meet 是免费的,而且不需要注册就能透过 URL 邀请对方进行视频会议,算是有及时解救当时的尴尬处境。 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软件整到,所以我觉得备有第二个会议联机的方案也很重要,除了紧急采用免登入的视讯联机当作替代方案,也可以在事先提供自己的直拨号码给对方,表明万一发生联机问题时,也可以用电话直拨当成备案。这种有备而来的态度,不仅会让人提升第一印象,也能稍加缓和会议前的焦虑。 衣着与视觉准备:在镜头前呈现「专业感」的艺术 和工作有关的视频会议,以展现自己的专业为主,由于缺少了面对面的真实接触,如何在镜头前呈现自己看起来「最有工作价值」的衣服组合,是一件很值得花点心力去研究的小事。而我后来的经验是: 有领子的上衣胜过无领,有袖胜过无袖 干净的背景为重点,并且不要露出床或衣柜 和镜头的距离以「对话时可以展露手部动作」的呈现为基准 在商场上,无论男女,有领的衣服在镜头前都会让人感觉比较专业;另外无论你的手臂线条多健美,都留给你的暧昧对象或交往对象欣赏就好;而床和衣柜就不用多说了,即便对方知道你在家工作,一旦画面里出现床和衣柜就是居家感,怎么样都应该极力避免。 而我后来发现,我每次视讯开会时几乎都穿习惯同一件上衣,后来就干脆不烦恼了,只要视讯开会我就穿那件,如果你的衣柜里面少了一件有领的上衣,买一下这种「工作制服」省下每次开会前要穿什么的烦恼,也是一个好投资。 另外一开始还是个菜逼八时,我会找一两个比较信任的朋友,逼迫对方假装跟我视讯开会或视讯面试,同时录像下来看看自己哪里可以优化。这样做不但容易透过他人的视角来发掘自己的盲点,同时也因为「彩排」过开场,心里也会感到比较踏实。 记得以前上过简报课练习上台简报时,老师说如果时间来不及,只要练好简报第一页、做好开场后面几乎就能顺利走完,我觉得找朋友视讯大概也有这种道理。 而远距沟通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少了非语言的交流,有时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根据心理学家提出的「麦拉宾法则」,人在沟通时有 55% 都透过非语言的讯息传递的。 我紧张或专注的时候,表情看起来非常凶,或是常让人觉得我在不爽,但天知道我只是很专注的在思考某个问题,再加上我注意到自己在面对镜头回答问题时,很常会皱眉或是眼神飘来飘去的,给人一种不太可靠的感觉。所以如果镜头只呈现我的脸,和我不熟的人大概会想问我,为什么要这么痛苦的和他开会或面试吧? 因此在对话中,适当的呈现手部动作,可以优化我在镜头前的不自在和紧绷感,同时如果对方银幕开全屏,我也不至于一张大脸占据了对方整个屏幕。 准备背景音/环境音:降低不必要的音讯干扰,累积沟通流畅度 我去年在波士顿游荡时,因为临时要电话开会讨论下一波的活动,我在 hostel 的大厅里和老板联机,巧的是那时刚好那时是工作人员的打扫时间,老板一直问我是不是人家餐厅要打烊了,我还赖在那里不走?当下真的是哭笑不得。 还有一次我回到彰化的家,用 Skype 和荷兰的客户开会,在一楼客厅和对方聊到一半时,结果邻居家的狗在门外莫名乱叫,我只能打哈哈的笑着说:「Sorry, that’s my dog~」但当下内心真的是尴尬到不行。 还有手机 app 通知声音或聊天讯息的对话框,用电话开会结果一直听到对方 app 的通知音其实很恼人;有些开会是甚至需要分享屏幕画面,如果右下角跳出一个朋友的通知问说:「诶干,今天晚餐吃什么?」或是在家视讯到一半,发生了像前几年 BBC 联机直播,教授女儿却闯进房间唱歌的爆红画面 ,都会尴尬到让人想挖洞跳进去躲起来。所以这部分我觉得比较需要注意的是: 确保手机静音,并关掉所有 app 通知画面或声音 戴耳机永远胜过没戴耳机 远离家人或你家(邻居家)的狗 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尴尬,关掉通知、锁好房间门、事先告诉家人请他们不要来找你讲话,到一个你家猫狗乱叫不会被听见的房间,用耳机确保双方有最好的收音质量,降低一切不必要的干扰,不仅提高当下沟通的流畅度,也能在对方心中累积好的印象。 工作上的信任资产,都是透过这些不起眼的小地方慢慢累积的,当双方有了一定程度的信任资产,后续的合作也就会更加顺利了! -- 本文转贴自:Farry H(原文标题:线上会议/面试3大准备指南!该怎么在视讯镜头前呈现你的专业感?)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5, 2024

英文求职信该怎么写?吸引目光的 4 大关键!

我每年都会遇到不少台湾学员梦想到外商工作,但从小到大学的英文,却从来没教我们如何用英文求职。事实上,只要掌握以下的四个关键,你也能轻松写出好的求职信! 1. 正式开头 不少台湾求职者在失利后来找我咨询,一看他们的求职信,开头几乎都是:I want to… / I can…。这两种用法都是「直接语气」,在正式信件中读来相对不礼貌。 如果是正式的询问或请求,我们应该使用以下的起手式: I am writing to express my interest in the ______ position.(来信旨在表达对...职位的兴趣) This is in regard to the ______ position posted on the ______ website.(此信是关于张贴在...网站上的...职位) 起手式用对了,就等于过了第一关,让收信人愿意继续阅读。 (圖/Sonny老师的英文国际力提供) 2. 求职动机 我也发现许多求职者,花了许多篇幅叙述自己的丰功伟业、能力组合,却忘了说最重要的一件事:「你来求职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没有说明这点,人资或主管也很难放心地发面试通知给你,因为不知道你到底是不是认真的。我们可以用以下句型来表达自己的求职动机: I am excited by the opportunity to ______ at your company.(对于贵司... 的机会,我非常期待) I am excited about the prospect of contributing to the ______ team at your company.(很期待能为贵司的...团队带来贡献。) I am confident that my background in ______ makes me a strong candidate for this role.(我相信自身的...背景让我在...职位是不二人选。) (圖/Sonny老师的英文国际力提供) 3. 个人优势 特别注意,在叙述个人优势时,不要只使用一些含糊的词语来描述,例如:good, excellent, great amount of, a great deal of 等等,而是要用「包含数据和实绩的两三句话」,吸引人资或主管的目光。例如你参与过哪个知名的项目,协助公司达到某个数字的里程碑,甚至打破某项纪录,都比空泛的形容词来得有利许多。 比方说下面的第一句话,远胜于第二句的描述: I have managed the operations of the ______ project and cut down the logistics cost by 12% compared to 2022.(我曾主导...企划的营运,并让物流成本比 2022 年减少了 12%。) I have managed a major project and achieved excellent results.(我曾管理一个主要项目,结果非常优异。) (圖/Sonny老师的英文国际力提供) 4. 结尾 CTA 求职信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吸引对方打开并阅读附档履历、主动联络,因此简短有力的结尾很重要。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句型,客制出最切合自身状况的结尾: I look forward to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how I can positively impact your company as a ______.(我期待能够探索自己在...职位上,为贵司带来正面影响的机会。) Please kindly refer to my CV for more about my skill sets and achievements.(欢迎参阅我的 CV,了解我更多职能和成就。) Thank you for considering my application. I look forward to the possibility of discussing my candidacy further.(感谢您考虑我的申请,期待有机会能和您进一步讨论我的能力状态。) 一个好的外商职位,通常都有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人投履历竞争。如果你能把求职信写得礼貌而得体,就能先胜过至少 30% 的对手。 (圖/Sonny老师的英文国际力提供) 如果你也有意争取外商公司工作,面试通常也是免不了的。我在大人学开设的【V023通往一流外商的英文面试准备指南】 线上课程中,也汇整了我多年担任外商面试官的观察及必胜心法。欢迎进入课程页面,了解更多关于这门课的内容。 -- 原文转贴自:Sonny老师的英文国际力 (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22, 2024

远程工作社交只有一个人怎么做?7 个方法让你再也不当边缘人

当我开始远程工作,大多时间都是一个人,不管是在家工作还是边旅行边工作,除非是讲电话或视频会议,不然几乎一整天都不会和真人讲到话,也因此远程工作社交成为我必须要好好关注的一件事情,不然我很容易耐不住寂寞 XD 。 随着远程工作愈来愈盛行,我也开始发现有愈来愈多人有这样的困扰,所以这篇文章我会来和你分享有哪些远程工作者可以进行社交的方法和平台,让你即使身边没有了同事,还是可以交到新朋友,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 远程工作社交的方法有哪些 1. 到 Co-working Space 工作 co-working space 中文是共同工作空间,通常会由某个公司或团体租下一栋大楼,然后把里面打造成适合工作的空间,有适合各种人数和需求的独立办公室,也有公开的公共空间,大部分都是需要付费的,不过有些也会有参观日让你「试工作」看看。 对我来说, co-working space 一直都是个很容易认识人的地方,你可以携带自己的名片,搞不好就有机会认识到很厉害的人,产生意想不到的合作机会,想知道你所在的地方有没有 co-working space ,可以 Google 「共同工作空间 + 你的所在地」,或是参考下面几个平台: WeWork :适合在美国的人或是四、五人的新创公司,月租不便宜,基本上都是 300 美金起跳。不过里面的设备豪华、应有尽有,根本可以当家住了! Workfrom :我最爱用的网站之一,可以选择「开很晚」、「不吵闹」之类的 feature ,也可以根据你的位置,在地图上侦测哪间咖啡厅或 workspace 离你最近。 Nomads list :除了有查询咖啡厅、workspace 的功能外,也有很棒的在线交友、聊天功能,以及入住新国家的 new arrival guideline 。 Meetup :你在上面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免费 & 付费活动,可以依照个人兴趣,分类不同活动,但是台湾目前使用的人并不多。 Eventbrite :类似 Meetup ,但付费居多,也有贩卖剧场、演唱会的门票,比起一群人一起相约社交,这个平台比较能找到工作坊、演讲、课程之类的活动。 2. 约人一起到咖啡厅工作 你可以上脸书搜寻到很多类似「台湾人在美国」、「台湾人在新加坡」、「在法国工作的台湾人」的社团,当你在边旅行边工作的时候想找人聊聊天,这些社团就是很好找到朋友的方式。 上去社团发个文,说明你现在在哪里?会待多久的时间?搞不好就会有人留言回复,你们两个就可以立刻约去咖啡厅一起聊天、一起工作,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做法,也因为双方都已经在在线主动联系过了,实际见面的时候就会比较不尴尬,交友的压力也会小一些。 3. 主动和在咖啡厅工作的人闲聊 你也可以把它想成是一种搭讪,在美国,大家都很习惯跟陌生人说话,只要稍微闲聊几句,马上就可以知道彼此的工作、兴趣、住的地方等等,成功深交的机率也大幅提升,甚至之后再约出来一起郊游、一起工作也是很有可能的。 但对于害羞的台湾人来说,虽然需要一点厚脸皮,但也绝对是个值得尝试的方法,如果你不知道要怎么开头,可以先默默的观察对方在计算机上正在做什么事情,手上正拿着什么物品,或是简单观察周围的环境,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点,让你跟对方快速展开话题。 4. 在社团上交同工作性质的朋友 如果你比较想认识的是工作上的朋友,最好还是跟自己同样的工作性质的,就可以到「LinkedIn」、「Women Who Code Taipei」、「Graphic Designers of LA」、「Photographers in Berlin」,这些职场专门的社团去找工作同好。 这些社团已经帮你做过第一层过滤,只留下跟你的工作性质、职场领域相关的人,当你想要找到适合的合作对象、客户时,这些人都是你可以主动接触的对象,也因为领域、工作性质类似,沟通起来相信会比陌生人还要更容易,也更有针对性。 5. CouchSurfing CouchSurfing 直翻就是去外面旅行时,睡在别人家沙发的一个活动,好听一点的讲法可以说借住一宿,现在有愈来愈多平台在帮忙做屋主和旅行者的媒合,你只要在网上设定条件,都有机会找到适合借住到他家的当地居民,会登录在上面的人多半也喜欢认识新朋友。 除非你借住的那家屋主真的很忙,常常出门工作,不然你通常会有很多机会可以跟屋主聊天、吃饭,甚至是一起到附近的观光景点晃一晃,这时就容易建立出不错的感情,CouchSurfing 结束后也几乎都会保持联络,因为双方都有认真花时间在对方身上。 6. 住进青年旅社或背包客栈 当你去外面旅行,假设不做 CouchSurfing ,你就不免俗的会需要找地方住,这时便宜的青年旅社或背包客栈就是个好选择,在外旅行的人也不会只有你一个,你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台湾人或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 这时只要像第三点一样,主动找人家闲聊,用周围的事物或是对方正在做的事情来开话题,就很有机会打开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如果你不是住这些地方,也应该会有 lobby 、交谊厅、餐桌或工作空间,也都有机会促进聊天,想认识朋友,就不要再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了。 7. 参加线下讲座或工作坊 如果你想找的是喜欢学习的朋友,那来参加线下讲座绝对是最快的方法,要知道,现在很多人离开学校后就不再继续学习了,会在忙碌的工作与日常生活中特别拨时间来参加线下讲座或工作坊的人,相信都有一定的上进心。 如果是参加工作坊,甚至还有可能会有分组活动,这时跟陌生人之间就自动有了话题,透过一起合作完成一件事情,也可以让你们的关系瞬间加温喔! 在台湾的远程工作社交活动 刚刚我们讲了六种你可以尝试远程社交的方式,但大多都是适合用在美国,或是台湾以外的地方,假设你是一个只会待在台湾的远程工作者,我额外整理了三个台湾特别活跃,可以找到许多活动来社交的方式。 1. ACCUPASS 活动通是目前我所知道,在台湾十分知名的活动售票网站,上面的活动有免费的,也有付费的,付费的价格看活动规模而定,但依照我自己参加过的经验,也不乏很多免费、小额,但内容却十分丰富的优质活动,活动种类也是非常的多,台湾各地都有。 在 ACCUPASS 线下讲座和在线课程特别多,如果你是热爱学习的人,优先来这边找活动通常都不会失望,更新速度也挺快的,交友、学习一次涵盖。 ( 点此前往 ) 2. Facebook event 脸书上的活动数量也是不可小觑,你可以在这边找到各式各样的活动,只要设定好类别、地点、举办时间等条件,就能够立刻列出所有你可能可以参加的活动。 但 Facebook event 的缺点就是活动信息写得比较少,你需要额外点到官网或是举办者附上的相关连结才能更清楚更多的信息和报名方式,据我的观察, Facebook event 上面的志工活动比较多,如果你比较喜欢当志工的话可以优先参考。 ( 点此前往 ) 3. Remote Taiwan 远程工作 这是我目前看过全台湾最棒的远程工作者交流社团,上面时不时会有办相关讲座、彼此分享远程工作者的心得、或是远程工作的最新趋势,你可以在上面多跟大家多多互动,主动跟别人互相认识。 如同上面第四点所提到的,这边已经帮你筛过一轮了,要找到同样对远程工作有共鸣的人一起交流应该不难,剩下的就看你怎么聊啰~ (点此前往 ) 远程工作社交,你有一部份的责任 我现在最主要的方式还是去咖啡厅工作,我在咖啡厅遇见过很多人,有些聊得非常开心,却再也没有见过下一次面;也有遇过只见了几分钟,马上留下电话,后来用讯息聊天却意外合拍的人,我认为能不能变成朋友,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天时地利我们无法掌握,但人和我认为我们起码可以掌握一半的责任,也就是我们要主动去连结别人,剩下的一半我们也不能控制,就看对方接不接球,重点是在社交的时候就放轻松,不需要带有太多目的,以「了解对方」为主要聊天的方向。 我相信人类的快乐和健康的社交绝对是成正比的,适度地与其他人交流,会有助于你的身心健康,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未来到哪都可以被照应,这也是一边旅行一边工作最棒的事情之一,希望今天的分享有帮助到你。 -- 本文转贴自:理想生活设计(原文连结)

December 5, 2023

定义你的「营业时间」是成为跨国工作者的第一步:数字游牧民族的跨时区工作心法

许多人向往 digital Nomad 数字游牧生活,能够边旅行边工作。随着远程工作风潮在后疫情时代崛起,能实现这个生活型态的机会愈来愈大。但实际的数字游牧生活,有很多现实困难需要克服。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如何克服时差、跨时区工作? 以下是我在六周多的旅程、在超过十个城市间移动、跨八至十五个小时时差工作的心得。 先决条件确认 在你继续往下阅读之前,必须先确认一个先决条件:你的工作内容和团队可以接受弹性工时以及自主分配时间。如果你的工作是偏向高度独立作业、只需要在期限内完成任务,那跨时区工作的可行性相对地高。但是如果你的工作内容是偏向需要 follow 固定的时间,那不建议你跨太多时区工作。 此外,也需要确定你的团队和主管能够允许、支持你跨时区工作,确保你的旅行计划不会影响工作产出。 将工作依照类型细分 符合以上的先决条件后,我会把 tasks and schedule 分成两种:Type-I 和 Type-C。 Type-I (Independent): 可以独自完成的 tasks , 以及需要花时间思考、研究、阅读、产出的事。 Type-C (Collaboration): 需要共事合作的 tasks , 以及需要开会和沟通的 schedule。 接下来,我会把工时做切割,Type-C 的事会集中在原本时区的上班时间完成;Type-I 的事情,就可以运用其他的时间完成。 举个例子,假设你原本是在东八区(UTC+8)的 9am 至 6pm 工作,你可以把 Type-C 的工作集中在东八区的 2pm 到 5pm 完成,剩下 Type-I 的工作,再另外找适合自己作息的五个小时完成。 通常在进行 Type-I 的工作同时,自然会衍生出一些需要和同事讨论的事,这时我会把要问的、要确认的、要讨论的事情条列记下来,做成 agenda,等进入Type-C 工作状态时,就可以很有效率地把该厘清的事情定案,也可以减少来回沟通的成本。 在营业时间与时差之间取得平衡 另一个困难之处,是怎么定锚自己的生理时钟和睡眠时间。 在旅行刚开始时,一开始你还会有时差因素,能够维持和原本工作时区一致的行程。但大约三至五天后,只要你有行程要跑,你的身体就会很容易开始进入混乱状态:该睡的时候睡不着,不该睡的时候又很困。特别是人体自然的生理时钟是和日出日落有关,只要你有外出、晒到太阳,就很难不被影响。 这时,先前定义的「营业时间」就很重要,确保自己在 Type-C 的营业时间内状态是好的,并且在营业时间前有充分时间休息。假设我的 Type-C 工时是当地时间 11pm 至 4am,我会在 9pm 至 10:30pm 间先小睡一下,等到 4am 完成工作后,再进行较长时间的睡眠。或是在营业时间的空档中,做 30 分钟的 power napping。不要小看这些短时间的睡眠,这些睡眠都能协助你维持专注度和续航力。 此外,如果有需要,可以摄取一些睡眠辅助品(有些需要医生处方),并且确保睡眠时间内,房间能够保持阴暗。浅眠的人,可以用耳塞、眼罩、舒眠精油协助。睡前喝熏衣草茶、洋甘菊茶等等,也能帮助放松。但不建议睡前一小时喝太多水,会影响睡眠质量。 旅行同时维持工作质量 运用旅行中零碎时间完成 Type-I 的工作也是很好的策略。例如转机、等待登机、搭飞机或火车的时间,都可以善加运用,确保自己产出的质量不被旅行影响。 保持行程弹性也是很重要,最怕的就是没睡好、玩不到、工作又被影响。行程安排不要太密集,即便有一整天没有出去玩,你心态上也不会觉得懊悔、可惜。因为有时候你真的会需要一整天好好补眠、休息。 在因为时差失眠、睡不着的时候,也尽量不要焦虑,可以趁这时候完成 Type-I 的工作,有时候真的弄一弄就会有睡意了。 跨时区工作要特别注意和同事沟通时的时区换算。推荐使用时区换算器,确保双方约定的时间一致。 如何开启数字游牧的可能性 digital Nomad 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浪漫,肯定也没有在家工作舒服。但能够一边看世界一边工作保持收入,这就是数字游牧的魅力。 许多人向往 digital Nomad 生活,想要转职远程工作,却又不知道从何准备。因此,我开始接受委托,为想转职到远程工作的职场人做「转职咨商」。透过有系统和策略的规划,协助职场人开启数字游牧的可能性。有兴趣的朋友可到 Career Talk with Ivy 页面 看细节。 在旅行的途中,确实也会想念家中的大屏幕、升降桌、办公椅等等。不过有舍就有得,只要能做好行前准备,有方法平衡旅行和工作的时程,就能够享受数位游牧的魅力。 延伸阅读: 如何digital Nomad — 行李篇 你与远程工作的距离 转职前,你必须要知道的几件事 -- 本文转贴自:Ivy is Out of Office(原文标题:如何 digital Nomad — 跨时区篇)

December 9, 2023

Joe 的时间管理术|时间管理关键可不是时间喔!

我之所以用到很多工具,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目前似乎没有一个能涵盖整个时间管理需求的工具存在。 讲到这个,很多人可能会发出「咦」的声音。毕竟各类 calendar 工具这么的普遍,很多专家与名人也都针对如何使用行事历写过一堆文章,为何我会觉得不够呢? 事实上,我在写这文章前还真的买了一堆日本人写的「万用手帐应用术」、或是「记事本应用术」、甚至「时间管理术」。但我发现大部分的文章都没办法解决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疑问是甚么,我先晚点说。 这里先来谈谈我在读了这些书、以及观察大部分人对于 calendar 的用法后,我觉得的缺点。 一般人既然是要做时间管理,会很自然的从「时间」为出发点;无论是分配时间、切割时间、或是工作安排,都是些很直觉想到的议题。这也是为何几乎所有人都把 calendar 当成时间管理的起点以及核心。 但只用 calendar 管理时间有甚么缺点呢? 一般用 calendar 的人,我归纳起来有三种做法与行为模式 a. 只记录邀约、或只用很小的时幅(如日计划) b. 勉强有用到月或周计划 c. 真正是从年计划一路拆解下来 A 的状况就是我前篇文章(Joe 的时间管理术 01 - 基本知识)中第二点提到的「被动管理」。 只是把别人邀约的事情,不加以分类的填入记事本或是软件 calendar 中。 这样的做法其实只仰赖工具达到「提醒功能」罢了。 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比甚么都不做而老是忘东忘西来的好。 可是对于有效的时间规划而言,这样只是「被动的在接受别人的安排」,而非在管理自己的工作与人生。 B 的状况当然好一些,可是也还是看得不够远。 只写下月计划,还是有可能见树不见林。 那到底该怎么主动管理呢? 我对时间管理的看法 我一直有个观念,在此正好可以先分享给大家。 时间管理跟金钱管理的基本理念是很类似的。 大部分的理财杂志在个人金钱管理上,都会教一个浅显易懂的存钱方法。 那就是,在发薪水的那天就把要存的钱存起来。 无法存钱的大部分人,通常都是在拿到薪水后,先享乐、先做些快乐的事情(如吃饭、看电影、买奢侈品),想说月底再把剩余存下来就好。 但当你没有先移开这笔打算储蓄的资金时,你就很可能不知不觉的把它花光了。 所以,先把重要的资金保留下来,这是能否存钱的关键。 时间管理也很类似。 若你只是被动的让别人来找你,并把这些事情记入行事历,那其实你的时间会被切的零碎。 这些零碎的时间无法好好使用,最后也往往只会被浪费掉。 这也是为何很多人年初时发奋图强说「今年一定要如何如何」,但等岁末一回顾,却一件事都没达成。 但你请他们认真思考原因,却常常完全不知道时间用到哪里去了。 所以很多书会教你,最好在每年开始时,就先拿出一份年计划表(大概类似下图) 请你把一年的计划先思考并排入。 比方说有人打算明年要报考 PMP。 这类书会教你,应该在年初时把这些事情优先列在你打算进行的时间与月份。 然后每个月再细部规划月行事历,每周再规划周行事历或日行事历,如此就能好好利用时间。 所以呢,以上面的例子来看,写一写可能会类似下面这张图。 然后,你想到今年还要完成一个企画案的提案,所以你想想可能的发生时间,也把该企画案的事项填入。 那结果可能类似下图: 然后,你可能再思考到还有其他重要但更次要的目标。 你再陆续的把这些相关事项填入。 以此类推,直到所有重大计划都能安排进入为止。 换言之,当你把时间先分配给「最重要」的事情之后,剩下未填满的时间则可以再在月规划或是周规划时,分配给当时才要做但相对「次重要」的事情。 而最后才把别人邀约的行程塞在空档之中。 这样就像一般致富书籍教导先存钱的概念一样→ 把重要的时间先预占下来,这样就不会让自己的时间被别人切碎。先分配关键时间,再把剩余时间分给其他琐事,时间利用或是工作进行,自然能较有效率。 概念是对的,但这「方法」可还不够完美! 这样的做法比被动的让别人来安排我们的时间绝对是好的多,也确实能让人生规划更积极。 但我自己试过几次后,却觉得这方法其实还不完美,仅是个理论上很好的方式。 为何说理论上很好呢? 因为除非自己是很有条理的人,能让事情大多精确的顺序发生;否则实际执行下来时,很有可能会发现一开始苦心做好的年计划在一旦走乱了后,将会完全无法调整与更新。就如同大部分人在项目排程一样的结果 → 排了个漂亮的计划,可是因为规划经验不足,规划无法也不会因应变动,所以最后只变成墙上的装饰品。 为何这么说呢? 还记得我在之前的文章《预估不准,但那又如何?》有提到一个观念。 项目规划的目的并非是我们有自信能完全一字不漏的执行计划,而是要透过计划来因应变化。 也在那边文章引用过艾森豪威尔将军的一段话:「Plan is nothing, planning is everything」(计划本身不值钱,但制订计划却很重要) 我总强调,项目管理的知识其实在任何情境都是通用的。 这在人生与时间管理上也是一样。 我们计划的结果其实不重要,反而要是让那为基础,方面随时根据现状来评估可行度、考虑是否要调整、并反应在我们「当下的计划」中(所以注意喔,年初写好的年计划表可不是当下的计划了喔)。 如果还有人看不懂,那请试想想看。 你在年初提出了一堆「今年的希望」并写入年计划表中。 可是事情总会有新发展、人生总会碰到变化吧? 可能有哪些变化呢? 原来设想很容易的事情,真正开始时发现变得很复杂。(如需追加一堆工作) 原来设想的发生时间发生变化。(延迟或是得提早开始,可是因为关连的事情很多,所以后续的安排都得调整) 原来排序的优先级改变了。(比方说本来年初预定的目标,等三个月后发现不重要了) 某些计划被取消了。 某些计划临时察觉并加入了。 一旦碰到事情有变时,你就会发现这方法最大的困难点 →若年初安排的事情很多,且都订好时间后,你其实将不知道该如何重新调整。最后很可能得重做一份。 以上图而言,这只是一个我随便做的范例,都已经让人看得眼花撩乱了。 若是个真实的人生规划,整个画面恐怕更会是密密麻麻的。到底哪些工作属于哪个目标? 到底哪些工作已经有所调整? 其中是不是有可能漏安排某些事情? 万一计划有变要把原来的工作改去哪里? 你其实根本无从检查起。 比方说 PMP 的规划来说吧。 若你二月时并没找到合适的 PMP 补习班,你要如何快速的调整计划? 用这方法时,你得要先整个看过,辨识出哪些事情跟 PMP 有关,然后每个事情要重新调整到新的时间段。可是新的时间段,可能早有别的事情安排在那里。 你要调整那些工作,你又得去分析这些工作跟哪些工作有关连。 最后你可能觉得整个打结,就放弃不做了。 当然,另一个方法就是每个月都重新规划一次年计划表。 可是若每个月都必须从各类目标重新 review 一次,这其实是很花时间的。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根本不调整年计划,而是只在月计划或是周计划中反应就好。 但这却不方便我们进行追踪。比方说若某些目标进行了一半却要调整,你有可能根本不记得哪些做完,又哪些没做。 所以我觉得好的解决方案是甚么? 我自己思考了很久,最后的结论是「最上层的计划不该涉及时间」,该像项目管理一样,最高的计划应该是 WBS、也就是 Deliverable。 在时间管理这件事情上,第一步不该去考虑时间,而是该考虑项目。而计划安排也不该是以时间为切点,而该以事件为切点。 这句的意思是说,人生目标不该是只在年初才来定、而是随时该有、随时能规划,并要能方便的并入时间轴且方便管理与追踪。 否则,如果方法不方便好用,我们会被自己的方法卡住,最后就会选择放弃。 这也是为何很多人有梦想,最后却无法达到的原因。 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让自己接近梦想并了解进度状况,最后就被动的希望命运能带我们去那里。但这是不切实际,也是可惜的。 所以,下一篇我将跟大家分享。 行程计划的前端到底该是甚么东西? 为何那样控制能让我们更高度的掌握我们的人生,并进而达成人生目标。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高效能会议的 7 个习惯!远程工作靠它保持在线开会效率

有时候开会变成聊天,结果一件事情讨论了很多次,最后项目却还是没有什么进度。有时候开会时大家都很努力,但讨论的时间拉得太长,讲的话失去焦点,让会议变成一件累人的事情。 我自己也是上班族,每天面对许多公司内行政会议、客户项目开会,甚至有时需要谈判决策的会议。回顾自己亲身经歷过的各种冗长会议、高效率会议,两者对比,或许可以从我自己的经验,整理出让会议变得「高效能」的七个习惯。 你或许也发现这篇文章题目,借用了史蒂芬.柯维的经典着作书名:《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当然我不是管理学大师,这里整理的七个习惯,只是我的个人经验,所以也很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你的看法。 开会前,有个基本一定要做的事情:「准备自己要报告的资料」。如果要跟客户讨论产品,我就要先准备好市场分析资料。如果要说明项目进度,我就要准备好工作报告。 因为太基本,所以不列入下面的七个习惯中,就让我们从已经准备好开会资料开始,看看还能「为高效能会议做些什么事」?这些习惯包含了会议前、中、后的不同行动。(可以延伸参考两年前的这篇文章:我如何用「有效」企划进行高效率会议讨论?) 1. 列出这一次要确认的重点问题清单 会议有时候会不小心失焦,大家天南地北的聊起天,或是想到什么讨论什么,最后离题而拖长不必要的讨论时间。 有时候会议会有议程,但有时候没有。无论如何,我都会有个习惯,就是自己先列出这一次我想讨论的重点清单,以及我想确认的问题清单。所谓「重点问题清单」,不是报告资料,而是里面真正需要釐清的问题是什么?真正值得凸显的重点是什么? 我通常会问自己,假设会议时间很少,假设最后没时间才轮到我讲,但我一定要确认的重点与问题是什么? 无论我是不是会议主导者都需要这份清单。 如果我是主导者,有了重点问题清单,我就知道什么时候离题,可以把会议拉回讨论主轴。如果我只是报告者,有了重点问题清单,我也知道如何简洁扼要的说明,并且知道我应该花时间在哪些重点上讨论。 2. 排出重点问题清单的讨论逻辑 会议有时候会卡在一些关键问题,结果陷入无解的讨论迴圈。会议有时候让人觉得很混乱,最后好像讨论了很多,但心中对项目的整体架构却还是很茫然。 在前面列出重点问题清单后,我还会多一个习惯,就是我会排列出要怎么讨论这些重点、问题的顺序与流程?把这些重点与问题,用逻辑重新整理一次,先确认简单的、要先确认的问题,然后才慢慢引导到困难的讨论。 我通常会问自己,这些重点与问题要怎么依序提出,对方会被我说服? 这样的习惯,可以让会议过程中,对方更容易对你建立信心,并且困难问题也会从简单开始,逐步拆解,这样整个会议过程都会更加顺畅。 3. 确认我自己对问题的解答与底线 有时当会议讨论到关键问题,但是大家都不确定解答是什么,不确定能不能这样做,于是不能做出决定,可是又在讨论上无限迴圈。 当然会遇到一些很难抉择的问题讨论,但在前面决定好重点问题的讨论顺序后,我还会再有一个习惯,就是先想好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可能答案,或是这些问题我的最后底线是什么。如果底线不是我能决定的,我会在会议前先去问可以做决定的主管,然后才去跟客户开会。 我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如何大家没有更好答案时,我的目前最好答案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对方提出要求时,我可以答应的最后底线是什么? 前面三个步骤是环环相扣的,如果没有准备好问题清单,又怎么知道要准备好底线答案? 而当我准备好自己的答案,就能在会议时明快地给出回应,有意外时也能自在的应变、调整甚至推翻。 4. 一开始就先说明会议的待办清单 尤其是一些企划构思会议时,与会者抱持着聊聊看的想法,但会议也很容易就变成真正的聊聊看,最后却无法拉回需要的结论。 在会议一开始时,如果可以的话,我通常有个习惯,就是会先跟客户、与会者,说明这次会议我们要讨论的逐项重点与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明前面第二个习惯列出来的有逻辑的讨论顺序清单。 我会说,今天会议想要逐步讨论这几项问题,然后最后我们要确认什么结论? 只需要一个很简单,可能不超过一分钟的说明,但这个简单动作有两个效果。 虽然会议中不一定能阻止喜爱天南地北聊天的人,但起码我们有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可以拉回讨论,例如「让我们先回到我刚刚说的下一项重点」,大家心中也有个底,容易接受被打断。 并且这样可以有效先暂缓抱持着疑惑的人,防止他们太快提出现在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讨论,这会让会议失速失焦。让他们知道等一下会讨论到那个问题,而现在先解决这个问题,并且现在这个问题,有助于解答等等那个难题。 5. 事先做好会议笔记 当然,我们都会做会议笔记。 但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会在「开会前」先做好会议笔记,也就是先把我要讨论的问题清单、我的解答与想法,都先做好笔记,然后才去开会。那么会议时要做什么笔记呢? 我的会议笔记主要在记录:接下来我要做什么应变,下一个接续讨论的问题要不要调整? 因为基本的重点问题与答案,我可能会议前都做好笔记了。这时候会议中的笔记其实主要聚焦在让接下来的会议更加高效率的方法,我听到对方提到什么事情,接下来我要提出什么回应或询问?接下来要怎么调整流程会让讨论更顺畅? 6. 最后确认一次所有结论 当会议结束,大家对于这次会议其实已经讨论了后面,忘了前面。这时候我会习惯重新说明一次每个问题的结论,不用超过一分钟,但可以有很多好处。 说明一次会议结论,让大家确认是不是每个结论都没问题,也让大家快速对这次会议有了整体概念。 当然,最好能在会后,立刻把这次结论 mail 给大家一份。 7. 讨论接下来每个人的下一步行动 一次会议可能讨论了一整个项目的流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长期而庞大的工作,但这样的会议回去后,不一定能立刻推动项目的进行。 所以我还有最后一个习惯,就是在说明完这次会议的所有结论后,我会问大家,那么接下来我们每个人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呢?可能是 Esor 要列出大纲、 A 要拟出合约、 C 要把会议纪录发送给相关人并收集回馈。 我习惯在会议最后,跟对方确认回去后「立刻可以做」的行动是什么?如果不是立刻可以做的,就要设定一个近期检查时间。 透过上面几个会议习惯,在我的经验里,更容易创造高效能的会议,让会议进行得更快速,在准确的时间结束,并且会议之后会真正产生一些有效的行动。 -- 本文转贴自:电脑玩物 ( 原文标题:高效能会议的七个习惯,不能只是开会前准备资料而已 )

December 7, 2023

【2024 远程工作】工具推荐(下)「外接键盘」、「无线鼠标」挑选原则与推荐

每逢要去外地,或咖啡厅工作,我都会带上我戏称为「远距工作三本柱」的工具们出门,包含主动降噪耳机、外接键盘、无线鼠标。 上一篇,我先介绍了主动降噪耳机的选购与评测,请看《【2024 远程工作】工具推荐(上)「主动降噪耳机」挑选原则与推荐》 这一篇文章,我要来介绍外接键盘、无线鼠标。 在咖啡厅用笔电用久了,姿势容易酸痛的问题,可以靠把笔电架高稍稍缓解;可是笔电架高后,用起来又会很不顺手的问题,怎么办呢? 后来我发现,只要有外接键盘、无线鼠标的帮忙,就不是问题! 远程工作必备|外接键盘 通常在咖啡厅工作,我喜欢用笔电架将计算机稍微架高。但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双手往往得异常扭曲,才有办法使用笔电本身的键盘。 怎么办?只好外接一块键盘啰! 第一优选, Logitech K380 对于外出键盘,我对它的期待很单纯: 轻便好携带:不然我还要你干嘛! 无线首选,最好还要能同时连接多个设备:不是每家咖啡厅,都有宽大且附上插座的座位,因此线材的空间还是能省则省。 筛选过一轮后,最后我入手的是 Logitech 的 K380 。重量轻、尺寸薄,最大程度满足了好携带的需求。同时它也支持跨平台使用,不管你是 Apple, Windows 还是 Chrome 系统的用户,这把键盘都能无痛联机使用。 此外,它最多能同时联机三台设备的功能,也解决了我外出工作时,偶尔需要在不同设备上打字时的困扰。 比较可惜的是,在极大化轻便、好携带优势之余,这把键盘也舍弃了独立的数字键盘,键程也多有妥协,所以敲打起来的手感,终究比不上机械键盘来得爽快。 不过,如果你愿意在重量上稍微退让,那么市面上也有很多小尺寸的无线机械键盘,可以满足你挑剔的手指。 又或者,你也可以像我一样……专门准备一把机械键盘放在家里用,轻便、手感我全都要(握拳)。 远程工作必备|巧控板(或无线鼠标) 笔电架起来、接上外接键盘之后,最后一个令我头痛的问题,就是得找一颗好用的无线鼠标(对,我的外出工具几乎都是选无线)。 原因是,若你继续使用计算机原本的触摸板,整个使用体验会非常诡异:每当你想要移动鼠标,就得伸长手去使用触摸板;之后再把手缩回来,继续使用键盘。这流程实在反直觉,我始终更习惯左键盘、右鼠标的使用流程。 由于我是 Macbook 的使用者,加上我平常没有重度设计需求,所以这回倒是不需要太多比较,马上就入手了苹果的巧控板。 你可能会怀疑,不就是块功能都一样的触摸板,有差这么多吗? 有,差非常多!这块巧控板让我感到最值回票价的部分,大致有以下两点: 改善操作流程:在外接键盘的右边摆上一块巧控板后,整个使用体验就再次回到最熟悉的「左键盘、右鼠标」的配置里。跑到咖啡厅工作,难免会有一些需要妥协的地方,若你的工具能让你舒服进入专注状态,绝对值得投资。 触控面积加大:巧控板带来的另一个优势,是更大的使用面积。虽然 Macbook 本身所附的触摸板的面积,早属于市售笔电的前段班,但在运用三指拖曳、上下滑动等手势的时候,我还是常常「出界」。若你也有相似的问题,面积更大的巧控板,肯定会让你心满意足。 同场加映, Logitech Mx Master 3S 若你是比较喜欢用鼠标的人,那么我很推荐你给这颗鼠标一个机会。讲求携带性的人,同系列也有 Mx Anywhere 3 可以考虑,但这颗鼠标尺寸跟我的手掌不大合,握起来不太舒服,所以最后我还是决定牺牲一点携带性,选择 Mx Master 3s。 长话短说,Mx Master 3s 在满足改善操作流程、无线等基本需求之余,它让我最满意的部分,在于可以快速卷动的电磁滚轮,还有充满无穷潜力的 Logi Options+ 自定义功能。 电磁滚轮提供了丝滑、流畅的滚动手感(滚起来不会像一般滚轮一样,有很明显的颗粒感,推荐亲自体验!),Logi Options+,则让你能自定义 Mx Master 3s 各个按键的功能(ex. 将翻页键指定为全选功能),甚至还能设定快捷方式,按一颗按钮就触发一连串指令!若你熟悉 RPA / Zapier / Mac Automator 等设定,这颗鼠标绝对能为你带来无穷乐趣。 怎么选购外出工作设备? 最后,来聊一聊到你底该怎么选购外出工作的设备。 或许会出乎你意料,我其实不推荐你网购,也不推荐你直接照着我的推荐,入手上述产品。 原因是,选购这些工具的终极目标,是要帮助你在外出工作的时候,能轻松进入专注状态。每个人的需求,进入专注状态的方式也都不一样,适合我的工具,未必适合你。 所以,在掏钱之前,我建议你应该先仔细思考 4 个问题: 通常,我都怎么进入「专注」状态?是靠音乐、白噪音,还是完成特定的前置准备? 外出工作 / 远距工作的时候,有哪些因素,让我无法按照习惯的方式,进入专注的工作状态? 有哪些工具,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帮助我能用最习惯的方式,进入专注状态? 这些工具,彼此「组合」起来的效果好吗? 在最一开始,我从没仔细想过上面这 4 个问题。所以一路走来,花了很多冤枉钱、买了一堆根本于我无益的产品,最后才摸索出这 4 个采买原则。 基于类似的理由,我也推荐你优先选择现场购买,而不是直接网购。因为只有实际到场试用,你才能评估它们究竟能否相互搭配,替你的工作状态加分。就连我自己,当初也是带着我手上的家当,到实体店跑了好几次,才做最后选择。 总之,花点力气想想自己的需求、别忘记选购工具的目的,把握这两项原则,我相信你也能找到用得顺手的利器!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远程工作好用的工具与设备,可以参考这一篇《把家改造成办公室!「远距工作」过来人分享 3 类设备升级考虑,远离酸痛更能专注》!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8, 2024

向往海外职场,你要知道的7个秘密!搞懂跨文化沟通,成为国际化人才

在一场梦想工作的最后一轮面试,来自美国的面试官要我谈谈在上份工作取得的成就。我窃喜:耶!考古题有猜中,这题有准备。开始侃侃而谈预先演练好的过往丰功伟业。回答完毕后,我准备迎接关于更多成就细节的问答,没想到面试官只问了一个问题:我听见你一直说「我们」,这些成果究竟是你,还是一群人完成的? 我当下愣在那边,也忘记了自己是怎么回答的,面试草草结束。最后不意外的,我落选了。 时间快转到年初的一场客户会议,来自欧洲的客户正向我们说明项目进度,并提出需求,希望我们能提供顾问咨询。而会议另一头的我们正思索着该如何回复。之前在不同客户的负面经验告诉我们,这类需求需要从长计议,如果贸然答应,后果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We’ll see how it goes」(我们先看看讨论进行的如何吧),我的拉美主管跳出来说话了,于是我们没有承诺、也不拒绝,先将客户的提问搁置在一边,继续下一个议程。 我的澳洲同事很不解,私讯问我:我们干嘛不直接拒绝就好?客户行程这么赶,何必拖泥带水。 以上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在数字游牧、跨国工作、远距上班越来越普遍的现在,跨文化沟通成了每个职场人的必备技能。Tatiana Kolovou 是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的教授。在希腊出生,并在美国求学及发展,她对两种文化的差异深有所感,也观察到这些文化差异是如何影响商业世界和人际沟通。 在《发展跨文化理解力》(Developing Cross-Cultural Intelligence)这门 LinkedIn 在线课程中,Kolovou 教授整理出七个面向。帮助我们善用语言和非语言的线索,找到对的沟通模式,成为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者。 高情境文化 vs 低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 vs Low-context Cultures) 首先是要了解所有文化可大致分为高情境文化与低情境文化。在高情境文化中,沟通者在传达讯息时较隐晦,对方需掌握足够的背景讯息,才能理解语言中未直接表述的意涵;而在低情境文化中则恰好相反,沟通者会透过清楚、直接的语言传达讯息,两者是相对概念,而非绝对。 如何快速判断? 来自高情境文化的人喜欢藉由穿着名牌、开好车、拿好包来彰显自己的地位,而低情境文化的人愿意大方分享自己的孩子、宠物,甚至政治观点。 原来所谓的炫富其实是一种来自于高情境文化的表现,背后隐含着该文化会期望:即使我不说,你也该知道我是个值得受到尊重的人物。 如何打入不同情境文化的市场 以保险广告为例,高情境文化市场的广告多会强调家庭,甚至是多代同堂的情况。以及没有保险的话可能会造成的负面效应。商标部分则可能到广告尾端才露出一次。 相反的,低情境文化市场的广告会很直白的告诉你这样保险方案的金钱效益、承保范围,也会凸显商标。 通常历史较悠久的国家多是高情境文化,相反的,历史较短的移民国家,譬如美国、澳洲,则是低情境文化的代表。低情境文化对于移民社会较具有优势。毕竟初来乍到,权益、义务说得越清晰简单,大家就越能遵守。最好是表列式,更能减少意见分歧。 1. 个人 vs 团体(Indivisual vs Group) 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成就,会订下个人目标。喜欢自己做决定,竞争意识也高。对于自己的工作贡献不会羞于表达跟展示。比较常说我,而不说我们,也较不喜欢跟人分享成就。 而团体主义强调合作,认为自己是团体中的一份子。家庭观念大于个人,团体中彼此价值观较近;家族企业盛行。不喜欢只有个人被褒扬,如果发现团体中的其他人被忽略了,会感到丢脸。 个人主义代表国家:美国、西方文化 团体主义代表国家:希腊、印度尼西亚、日本、中国、韩国 2. 直接 vs 间接(Direct vs Indirect) 直接文化通常也是前面所提到的高情境文化国家,当中有许多非语言的沟通,讯息传递也比较微妙。例如说不得时后通常回复很长,也很难拒绝别人,常说再看看。 间接文化通常也是低情境文化国家。说不的时候比较没有罪恶感、回复很短,沟通会直接讲重点。 直接代表国家:美国、加拿大、北欧、德国 间接代表国家:南欧、亚洲、拉丁美洲 3. 阶级 vs 平等 (Status vs Equality) 还有另一个解释方法是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表示这个团体中最高权力者和最低权力者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大,则权力距离越大。相反的,则权力距离越低。 曾有位朋友刚从日商跳槽到美商,平常讲究穿着的他,第一天报到当然也不例外,西装革履。没想到一走进办公室,同事们各个穿着牛仔裤和衬衫,他顿时觉得格格不入,下班马上去添购几件较轻松的上班服。 原来他是从一个权力距离较高的文化进入一个权力距离较低的文化。在权力距离较高的文化中,组织地位越高的人越重视自己的穿著。属下们以姓氏(Last Name)加上女士先生称呼上司;相反的,来自权力距离较低的文化的高层会尝试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有距离、穿得比较轻松,也喜欢被直接叫名字(First Name)。 当然,依国家判断组织的方式也不是绝对,企业文化、产业和领导者风格都会有影响,例如我也曾见过要求西装革履的美商与喜欢被直接叫名字的日籍主管。 平等代表国家: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 阶级代表国家:印度、日本、中国、南韩 你可以怎么做? 你可以从以下几点观察: 会议中资浅成员的会不会在资深的面前发问 资深成员是否总是坐中间 谁先被介绍 问问该公司平常怎么做决策 找找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流程 问问该公司有什么传统或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要参加一场倾向阶级文化组成的会议,你可以预期有较多议会规则,换名片以及正式简报。也要注意称谓及穿着;重要文件会希望由公司负责人签名,而不是由法务负责人签属即可。 4. 关系 vs 规则 (Relationship vs Rules) 关系文化中人与人之间花较长时间建立关系,关心个人需要,认为规则可以协商和改变;规则文化则强调公平、一致,重视系统。面对不同意的事情会直接表达出来。碰上议题时喜欢投票决定、也较容易请律师出马处理纠纷。 关系代表国家(Particularist Society):中国、希腊、拉丁美洲、俄罗斯 规则代表国家(Universalist Society):荷兰、瑞士、德国、英国、美国 你可以怎么做? 如果要拜访强调关系的文化,预期在谈正事以前,花些时间吃饭和社交,建立关系;如果在强调规则的文化中,则不要期待招聘的流程会因为主管与应征者的私人关系而有所调整。 5. 风险趋避(Risk vs Restrain) 这个面向讨论一个文化在面对未知事物时,有多愿意尝试或改变?以及能否适应不确定性。通常历史越悠久的国家,就越倾向避开风险。因为曾经经历过较多的政治变动或战争,因此相信许多传统及前车之鉴可以帮助趋吉避凶。 低风险趋避代表国家:美国、英国、澳洲 高风险趋避代表国家:印度、日本、希腊 你可以怎么做? 观察一个组织招募时愿不愿意接受从外部招募新人,或是倾向同事的亲友。 问问这间公司最近的改变、有哪些改善项目? 面对突发状况时,这个组织的响应官僚吗?是期待有规则可以遵循,还是拥抱改变。 6. 时间观念 (Time) 时间对于不同文化代表的意义也大不同,在线性(Monochronic)时间文化中,人们期待工作照着行事历走,并会做年度计划;要求开会准时并有效率,喜欢具体化和行动方案;在循环时间(Polychronic)文化中,人们会同时处理多个项目;在下结论前,更关心项目的前因后果。 认为时间是线性的(Monochronic)代表国家:加拿大、北美、美国 认为时间是循环的(Polychronic)代表国家:拉丁美洲、萨哈拉以南非洲、南地中海、中东地区 你可以怎么做? 在面对一群线性时间文化的听众时,简报先讲结论,反之,则可以从故事开始。 7. 外控者 vs 内控者(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vs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外控者和内控者对于自己对一件事如何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力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外控者认为外在环境对于事情发展有决定性的因素,内控者则认为自己能够控制事情的结果。 外控文化通常历史悠久,例如在希腊会说「希望老天让事情如愿以偿」(God willing),较喜欢谈论宗教信仰、天文;而新兴国家,譬如美国,因为没有太多悲伤的过往记忆,总是向前看。流行自己动手做(DIY,Do It Yourself)及各种自我启发类书籍(Self-Help books)。 以参加面试为例,如果失败了,外控者会觉得面试失败是因为竞争对手太强,而内控者会不断自我检讨,觉得是因为自己表现不好。 外控者虽然容易和他人相处、容易原谅自己,但较缺乏行动力,还喜欢怪罪别人。容易放弃,也比较消极;内控者则很自律、能够对自我负责,也愿意改变,但容易自我怀疑,碰上失败时挫折感较重,也比较有控制欲。 外控者代表国家:希腊 内控者代表国家:美国 你可以怎么做? 面对外者时请有耐性、面对内控者则要讲重点。 如何确定自己做对了? 有了这些认知,该如何着手?我们可以从自我提问和建立行动计划开始。 自我提问 问问自己对于以下问题的掌握程度: 我对于将要面对的这个文化有多少了解? 他们穿着正式吗? 时间观念如何? 这个文化最近关心什么大事? 成果重要吗? 谁会参加这场会议? 这个组织的核心文化是什么? 这个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适应度有多少? 善用行动计划 (图/黄婉中提供) 后记 后来我明白了当时美国面试官对于我的贡献度感到质疑,可能源自于他的个人主义文化背景,而我总是用「我们」取代「我」则来自于讲究群体意识的文化背景;拉美主管的「再看看」其实是用间接的方式表达拒绝,而澳洲同事偏好直接切入重点,而且对拒绝他人没有障碍。 长途开车听广播的人,都知道同个电台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频率。譬如中广的收听频率在台北、台中、台南都不同。跨文化沟通也是如此,如果想要理解对方真正表达什么,就必须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做出相应的调整。 向往国际职场、海外工作的我们费了一番功夫学习当地语言(譬如英文),也都认同语言能力,是能否胜任的重要指标。但许多沟通是非语言的,这时跨文化理解力就是关键。 文化之间并没有对错,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善用各种线索,找到合适的方式,成为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者。 加码:快速洞察世界各国文化差异的2个好用网站推荐 马上就要开会了,没时间一一观察吗?别担心,我为你整理了两个网站,能够让你快速抓到各国文化的倾向,以及了解你独特的处事风格。 Hoftstede Hofstede Insights 将世界各国文化以六个角度做区分,分别是权力距离指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不确定性规避指数、长期导向与短期规范导向、放纵与克制。 GlobeSmart GlobeSmart 比较偏向商业角度的分析,我喜欢这个网站还可以将不同国家拿来做比较,并知道自己的倾向与这些文化的差异。 -- 本文转贴自:黄婉中 中途笔记(原文标题:向往海外职场的你可能不知道的7个秘密,搞懂跨文化沟通,成为国际化人才)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7, 2024

【2024 远程工作】工具推荐(上)「主动降噪耳机」挑选原则与推荐

「哇噻,不过就是来咖啡厅做点事情,你的『家俬』也太多了吧?」 每当和朋友相约在咖啡厅做点事情,看着我从背包里翻出一样又一样的道具,朋友们往往会摇着头、发出类似的赞叹。 的确,每逢要去外地,或咖啡厅工作,我都会带上我戏称为「远距工作三本柱」的工具们出门,包含主动降噪耳机、外接键盘、无线鼠标。今天就趁着这个机会,来开箱我的三本柱,以及聊聊我挑选工具的重要原则。 远程工作必备|主动降噪耳机 先从「主动降噪耳机」开始吧! 我的远距工作三本柱中的一本柱,是主动降噪耳机。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工作时喜欢听点音乐的人,那么准备一点预算入手一副无线主动降噪耳机(若能买到耳罩式的更好),绝对是笔划算的投资。 你可能会想问:一定要耳罩式的吗?我平常也在戴像 Airpods Pro 这种入耳式的主动降噪耳机阿,有什么不好吗? 为什么建议选耳罩式耳机? 这几年,市面上推出很多真无线耳机,这类耳机虽然轻便好带,但其中一个硬伤,就是「入耳式」的设计,本身其实不太适合长时间配戴。 其中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入耳式耳机所附赠的耳帽(也就是耳机上的硅胶套子),大小都并非为每个人的耳道量身打造,因此长时间使用下来,多少会感到有些不舒服。 以我自己为例,入耳式的耳机我最多只能连续使用半小时,再多耳朵就会开始不舒服。跟入耳式耳机天生命中相克的属性,让我早早就将目光,投向耳罩式耳机。 第一优选 WH-1000XM4/WH-1000XM5 做了一堆功课后,最后获选的选手是 Sony 的 WH-1000XM4。 (注:以下主要介绍 WH-1000XM4 主力使用,目前已经推出新一代的 WH-1000XM5,既保留了大部分优点,还解决了折迭容易坏的问题,超赞!) 对于这副外出工作用的耳机,我的需求很简单: 音质不需要攻顶,有平均以上就好。 主动降噪很重要:我喜欢在咖啡厅工作,但咖啡厅的环境噪音很多变,遇到聊太开心的客人、或是离座位离咖啡机太近,多少都会令人分心。 蓝芽联机,可连接多设备佳:之前戴有线耳机,一站起身手机当场从桌上跳楼的经验太可怕了…,新耳机必须是无线! 综合来看,Sony 的 WH-1000XM4 几乎符合了我最核心的需求。 它让我爱不释手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三个: 降噪效果显著: Sony 家的降噪真的是一时之选。戴着 WH-1000XM4 坐在咖啡厅里,就算你只打开降噪功能而不播放任何音乐,也足以把旁人的闲聊模糊成背景音,降噪效果绝对是水平之上。 有的人可能会担心全天打开主动降噪功能,会影响耳机的续航力。这点倒是不用太担心,在经过我近 3 年、几乎每天使用之后,至今我的耳机在充饱电后,都还能应付连续 10 小时开着降噪功能听音乐的使用,续航力相当可靠。 Speak to Chat 功能:只要你一讲话,耳机就会自动暂停播放中的音乐,等你讲完话后再重新播放。这点在点餐,或者在需要和同事讲话的时候很方便!解决了以往使用耳罩式耳机每当想讲话,就得大费周章拿下耳机、讲完话再戴起来的烦恼。 蓝芽多设备联机:戴着耳机正在用计算机看影片,突然间手机响了,怎么办?戴着 WH-1000XM4,你完全可以丝滑地暂停影片,使用同一支耳机转换到手机上讲电话;挂上电话后,再转向你的计算机继续看影片。中间的转换,完全不需要处理耳机和不同设备的联机问题。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我发现想在咖啡厅里高效率地工作,光靠制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远远不够,因为除了环境,「姿势」也是另一大问题。 由于使用笔电的时候,你通常得长时间低头,若想架高笔电,让视线与屏幕几近平行,又会造成很不顺手的问题。 怎么办呢?赶快去下篇看看我的解决方案吧! 【2024 远程工作】工具推荐(下)外接键盘、无线鼠标挑选原则与推荐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7, 2024

Joe的时间管理术|单价判断与时间投资术

前篇我提到「时间的单价」这一概念。 也就是把我们的时间,换算成钱一样的价值。 并透过「做某件事情对你未来能产生的价值」来做为行动上的决策依据。 那篇文末,有读者留言问说: Joe 你好,第一次在这个网站回文:)我也有类似于文章所说的时间价值的想法,但是我有点好奇:如何能知道自己所下的主观价值真能为未来带来效益? 这确实是一个好问题。 虽然我在前文中提到价值来自于未来效益,可是若不知道是否真能带来未来效益,那不就可能错估情势了吗? 做了一堆事情以为能带来未来价值,结果后来发现根本弄错了。 所以,这篇要更深入的谈谈「到底甚么是未来效益」,以便让大家能更正确的使用「时间单价」这一概念。 我自己做了个整理,发现一般人的时间利用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 投资导向的 不得不为的 休闲与浪费 而所谓「未来效益」,简单的讲就是要评估一个人的时间有没有用在「第一大类」的活动上。 大部分我们平常的时间,其实都花在第二大类,也就一些不得不为,为了眼前的生存或是责任执行而的事情。 比方说每天八到十小时的上班、上学、睡眠、吃饭、或参加一些不一定喜欢但不得不去的聚会等。 这些事情让我们目前免于失业、或是保护住人际关系、或是获得继续生存的能量。 但那仅仅是一种维护性的行为,对于未来的人生而言,并不会有甚么加分的作用。 唯有你每日有部分时间是放在「投资上」,那对未来才会带来正价值。 下一个可能有人会问的问题会是:「但到底该是甚么事情,算投资导向的呢」? 对很多人而言,投资理财还可以理解,投资时间可能就觉得怪怪的了。 时间总是一去不复返,难道时间也可以赚取利息或是获得资本利得吗? 我的看法是,确实有可能喔! 如果我们做些事情,能「增大未来不同领域的报酬」或是「让未来自己能更省时省力」,这就可以算是一种时间上的投资。 以图型的方式来解释: 一般人的时间利用可能是这样(图/张国洋提供) 目标远大的人,他的一天可能是这样(图/张国洋提供) 最后变成能利用时间的人,他可能一天的时间分配最后变这样(图/张国洋提供) 为何能利用时间者的时间,在不得不为的比例减少了呢? 不得不为的时间之所以减少了,并非他就不工作了,而是 可能他的工作能越来越有效率的完成。 或是他增加别的条件(如有钱雇用人),透过别人的时间来缩减自己需要投入的时间。 所以这两点,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能「增大未来不同领域的报酬」以及「让未来自己能更省时省力」的含意! 如果这样还让你觉得抽象,那我再举些例子。 1. 让未来能得到更大报酬的可能包含有 : 甲、智慧 乙、职位 丙、眼界 丁、获利能力 戊、成就 己、爱 庚、友情/亲情 辛、幸福 壬、更多的时间 比方说,读一两本书或是扩充生活经历,有可能可以增加我们的智慧。 学习新技能可能增加我们未来职位上的竞争力。 跟不同领域的人交流,或是走出去看看世界,或是做自己没做过的工作,有机会提升自己的眼界。 其它如获利能力、成就、爱等也都是让我们未来能比现在更好的东西。 所以若做的事情能促进上列清单的提升,就是一种直接投资。 2. 让未来能省时省力的事情可能包含 甲、SOP 乙、系统 丙、纪录 丁、规划 这部分的事情,则让我们把平常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做个有效的整理。 让日后再次要做时,能以一个有系统、统一的方式来执行。 甚至如前段提到,如果有这些在手上,必要时我们可以把这些工作指派或是转移给别人来做。 这样,自己就能空出时间去追求其他更重要的目标,而不是让自己一直被缠在某些重复度很高的事情上,并把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不断往后推延。 所以, SOP 也好、规则、流程设计也好,必须考虑对于未来真正的节能省时为出发点。 如果一个规则或流程反而让自己得重工的话,那也是得重头思考怎么调整的喔。 毕竟花了时间去做某些事情,就是希望能带来价值。 再来,有人可能又会问:「我如何知道做一件事到底能带来多少未来价值呢?」 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从绝对值的角度来看。 没人能告诉你,读一本项目管理的书、或是来我们网站看文章能增加多少的未来的价值或提升未来成功机率多少%。 但时间单价永远是个「相对问题」,你是拿好几件事情在相互比较,并透过高低差来决定你该做哪些事情。 看电视、读书、玩 Online Game ,这些放在一起比较,总是可以得出一个对未来帮助谁高谁低的比较出来。 也未必人人都相同的。 比方说,你的工作是游戏设计,那多玩游戏的价值可能比多读项目管理书来的有帮助也说不定。 再比方说,你短期目标是要找到对象结婚,那参加联谊约会的价值可能就高过读一本讲地壳变动的书。 但我也要再次强调的是,并非我很八股的说我们不该懒散、睡觉、休闲、或玩玩游戏。 而是强调,每个人「每天总该」要有些「高时间单价」的事情。 如果每天只是吃喝玩乐,或只是求做好分内的事情(如上班下班),那长期而言人生怎么样也不会突然有甚么好事发生吧? 所以,做这些高单价的事情,其实就是让我们增加未来自我的可能性;讲的玄一些,这是在增加自己「带来好运」的机会。 这也是个重要观念喔。 如果你都不提升自己未来价值的话,未来就很难有好事(如加薪升职)。 若人生好事发生的机率很低,可是出意外的机率不变,那未来就有可能每况愈下喔。 这也是很多人会觉得人生越来越走下坡的原因,因为他都没有在之前的时间为未来做些投资嘛。 另一件要讲的是:花时间去省钱通常也不是高时间单价的事情。 我就有认识一些人会去剪量贩店的 coupon 然后去排队买特价的丝瓜或是高丽菜之类的。 那种事情常常是耗费来回加排队共数个小时,就算买了 1 元的丝瓜又如何? 长期而言,对人生的任何面向其实都没帮助的! 这点有人可能会不以为然,会觉得能省一元是一元啊。 所以我要说一下我这观点的核心思维。 钱是我们可以靠资历累积、以及知识能力所获取的一种东西。 当你累积能力到一定成就时,钱通常会等同的增加。 但时间却不是。 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不管你多有钱、多有名、多有能力,你永远无法赚取更多的时间。 所以,我自己的思维中心是,要想办法增加自己能去追寻梦想的时间。 换言之,用钱换时间,值得;但用时间换钱,就得小心考虑了。 在这前提下,你现在的时间,最该去累积日后的资本。 不管是提升自我能力、增加未来赚钱的竞争力、交朋友、增加名望、或是任何事情都好。 但排队买特价品,刚好是反过来的一个概念。 我们把宝贵的时间,拿去节流一些小钱。 可是这节流下来的小钱,将来能对人生有甚么帮助? 能带来更多的机会? 更多的钱? 帮我们未来节省更多时间? 其实常常都不会。 不是吗? 他只是让我们得到了一次性便宜的蔬菜或是卫生纸。 这些东西用完,也就没了。 但同样,你那不会再回头的时间,也随着这行为消耗掉了。 这是我觉得排队买特价品不应该之处。 赚大钱能提升未来的效用,省小钱却只是消耗罢了。 这也是为何我会建议大家把时间的单价列出来的原因。 因为当你用同样的单位考虑问题时,花数小时却只能省个 30-50 元的事情,就绝对会让人觉得很笨的了,不是吗?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6, 2024

目标 Deadline 怎么订才不会累死自己?面对死线还有动力完成?

在工作上有时候我们需要为任务设定截止日期,或者当他人交付我们任务时直接给我们订了一条死线,无论哪一种 Deadline,这时候太逼人的截止线会累死自己,太遥远的截止线让人现在没有动力去做(太无解的也是)。 订出「有效」的死线、截止线是一种艺术,而且面对不同项目会有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情况,所以我不敢说精通所有设定截止线的技巧,但毕竟在职场工作十几年,还是有一些属于我自己的经验可以分享。 就像去年(2022 年)我个人推出的两个产品:《防弹笔记法》书籍、「个人数字生产力」在线课程,刚好有两种不同的设定截止线需求。 《防弹笔记法》的书相对没有来自外力的额外要求,我需要自己负责,意思是我可以在任何时间完成,那么我要如何设定出有效的截止线,是让自己会有动力去推进,而不会死线一延再延,最后变成不断拖延的目标呢? 「个人数字生产力」在线课程又是另外一种情况,有来自合作单位的时间要求,某个程度是对方订出了一个截止线,而我必须在截止线之前交付出产品。这时候要如何知道这个截止线是可行的?如果可行的话又如何真的可以如期完成呢? 近期在我和赵胤丞老师一起合作的 Podcast 节目:「高效人生商学院」中,谈论了「两人对谈|EP.0034|不累死又有动力的死线要怎么订才好?(欢迎订阅收听,和本篇文章内容会有不同启发),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其中几个属于我们的关键技巧。 短期内可以产出什么成果 VS. 最终成果需要多少时间产出 我自己在设定截止线的时候有一个核心的指导原则: 就是优先处理「短期内可以产出什么成果」,而不是「这个成果需要多少时间产出」。 这是什么意思呢? 例如我要撰写一本书,若是从「这个成果需要多少时间产出」来思考,我可能就要开始计算这本书要写多少字数,如果要写 10 万字,这样每个礼拜如果产出起码 4000 字的一篇文章。那每个月可以产出 2 万字,这个项目就需要安排五个月的时间。 但是这样的规划,截止线看起来很长,很容易一开始就拖延着,加上会遇到各种意外,慢慢地过了几个月,发现前面进度不理想,而后面来不及完成 10 万字的份量,最后就会整个大拖延。 反过来,如果从「短期内可以产出什么成果」设想,我会设计「一个礼拜内要把现有想法、数据整理成一个拥有完整细节的大纲」,于是一个礼拜后产出一个草稿大纲的成果。接着我看到大纲中的第一个章节已经具备基本数据,于是我设计「一个礼拜后要完成第一章节的草稿文字」。 结果这一次发现还缺少某些关键方法论的分析,于是下一个礼拜设计出「一个礼拜后完成相关四种方法论的对比分析」,让自己短期内继续推进下一个需要的关键成果。 后面这个方法,或许在四到五次的短期成果推进后,大概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本书的结构细节、草稿数据就已经顺利产出。 让项目的进度处在一个我拥有项目基本成果,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 如果这时候觉得还有更多时间处理项目,我会安排更多短期的进度成果,去设计例如流程图表(就像这次的《防弹笔记法》的最终成果)。如果发现时间不够,项目需要赶快上线,我也不会是赶鸭子上架,而是可以在既有的基本成果中,完成最重要的加工,就能推出项目。 我之前读过《Shape Up: Stop Running in Circles and Ship Work that Matters》这本书,他的作者是知名项目管理软件 Basecamp 的设计团队,他在里面提到了跟设定项目、任务截止线有关的两个具体技巧: 先设定边界 尝试从项目的中间部分开始 这两个技巧对我来说很有启发,所谓「先设定边界」,就是我们可以先思考「自己拥有多少时间」,或是「自己想要在多少时间内先产出」,然后根据自己拥有的时间来设定可以产出的成果,而不是根据成果来计算时间。 从这个角度来做时间管理,确实会增加很多弹性,比起烦恼要写完一本书到底需要多少时间,不如思考如果我只有一个礼拜,我可以产出什么成果。 另外一个关键就是「尝试从项目的中间部分开始」,当我要思考一个礼拜可以产出的成果时,与其从头开始先去看看一个礼拜可以找多少数据,不如从中间开始,也就是一个礼拜可以先产出的跟项目核心成果最有关的成果会是什么?这时候可能是一份具体的大纲,或是一个章节的草稿等等。 透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更有弹性也更具体地去设计截止线,这时候或许不要称呼他死线或是 Deadline ,而是应该叫做「成果线」。 也就是当要安排一个大项目、长期计划的时间时,要思考的是「在哪一条时间线前我可以先产出什么关键有效的成果」,然后透过一个成果线、一个成果线的累积,最终我们更有效率地完成项目需要的最终成果。 尤其面对一些变动性很大的项目目标,或是全新且不熟悉的项目时,更要把握这样的技巧,用一个一个短期的「成果线」让自己有把握的往前逐步推进,可以边做边修改,而且短期就能看到产出成果也会让我们更有动力。 三种截止线:应对别人已经订好死线的项目 但是,也有很多时候我们要实现的是别人交付的项目、任务,并且对方已经帮我们设定了一个最终的 Deadline,例如年度业绩目标最后结算的日期、某个产品需要交货的最终时间等等。 当我遇到这类型的项目时,我会帮自己设定「三种截止线」: 最终 Deadline:对方期望的最终截止日 中期专案验证线:为了达成最终截止日,拆解成几个阶段进度的检验期限,设定每一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成果,这样推进下一阶段成果才来得及。 短期内冲刺成果:为了满足下一阶段成果,现在我应该立刻开始冲刺、测试的成果是什么。 (我在十年前的这篇时间管理文章中,就有提到类似做法,但现在的方法也有了一些修正:10 个真的可以被具体执行的时间管理技巧) 让我提供一个比较小型的案例,有一次我收到国外客户要求,希望两个月后可以收到某个我们正在制作中的产品。于是第一个比较简单的截止线出现了,也就是两个月后必须让国外客户收到这个产品,这是「最终 Deadline」。 但是在我要明确答应这个 Deadline 之前,我先做了一个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拆解」,我需要推进几个进度才能完成上述的 Deadline,如果从最终截止线倒推来看,包含: 需要多少运送日期可以把产品寄送到国外客户手上。 产品制作完成到捡货、包装需要多少时间。 目前还剩下多少时间可以把产品制作完成。 于是我可能设定出这样的几个中期项目验证线(里程碑): 最后留下两个礼拜处理产品运送事宜。 中间留下一个礼拜处理产品捡货包装事宜。 我从现在开始有一个月多一点点的时间要把产品制作完成。 这是「中期项目验证线」,设定这个中期里程碑的好处是可以更具体的了解死线前的风险,因为要项目完全如期如计划推进真的「很难」,但起码我们需要让自己掌控的是:如果我在任何时候发现无法在一个月后把产品制作完成,那么我就应该赶快研究有什么让产品如期完成的替代方案,或是研究有没有更快的包装流程,或是询问有没有更快的货运方式,乃至于可能要跟客户沟通是否可以改期。 起码不要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自己做不完,而这时候往往没有任何沟通转圜的余地了。 那么第三条截止线:「短期内冲刺成果」呢?这是为了确保我设定的下一个中期项目里程碑有办法相对如期完成,所以我会以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为区间,去设定自己能够在这段时间赶快先产出的项目(中间的)关键成果。 例如这个产品可能有附加产品、行程流程、产品的主要图像、产品宣传素材等等工作要做,这时候为了确保第一阶段的里程碑完成,或许我会设定一个「短期内冲刺成果」是一个礼拜后确认产品的主要图像。 那如果一个礼拜后这个「短期内冲刺成果」无法如期完成怎么办?这时候我就会有「警惕」,要赶快寻求支持,要赶快找替代方式,要赶快开始沟通协调,或者必须舍下某些比较次要的琐事。 三条截止线: 最终 Deadline 中期专案验证线 短期内冲刺成果 并非是说我们会设定出「完美无缺」的项目、任务期限,起码我自己工作十几年的经验,无论面对自己可以完全掌控,还是自己无法完全掌控的项目,我觉得都很难订出没有修改的完美进度截止线。 那为什么还要设定三条截止线呢?我觉得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下一个礼拜(或者短期内)就能警觉项目可能有时间上的风险了,并且开始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项目要好好完成,本来就是在不断修正变动的过程中进行,关键在于我们「提早意识到需要调整」,才不会等到最终时限要到了,只能两手一摊,无能为力,或是只能累死自己。 延伸阅读: 2022 起始:九个立即提升生产力技巧值得试试看而且简单可行 2022 起始:停止花太多时间做计划与整理,执行就是你的计划 2024/1/27 更新:设计「停战领域」与「行动边界」,我建立健康时间管理的小秘诀 搭配进攻型行事历的做法 前面分享了两种做法,第一种作法:「短期内可以产出什么成果」,是我应对不同项目、任务的大原则,先给自己一个短时间去产出一部分核心成果,测试到底还有什么风险与问题,提早解决问题,就是让时限如期完成最有效的做法。 而第二种作法:「三条截止线」就是第一作法的延伸版本,尤其面对他人直接交付给我截止日期的时候,我要懂得自己设定几个阶段的验证线,意识到什么时候就要开始改变作法。甚至懂得设定最近期的冲刺成果线,这样这个当下我就可以更好的预判未来的风险,现在就开始改变作法。 而这些做法的背后有一个共通的原则,就是要设定好的死线,来自于「项目、任务的拆解」,把项目拆解出几个阶段成果,把任务拆解出具体的下一步行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设定多层次的截止线,并且也知道如何调整与变动。 我在这篇文章曾经分享过很完成的项目拆解流程,而这和时间安排一直都是最紧密相关的,没有拆解,就没有真正的时间安排:「拆解下一步行动的思考流程图范本,你也做得到专注不瞎忙的参考步骤」。 于是有些项目、任务拆解了几次后,会更明确的掌控他们具体的执行流程,这时候我就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进攻行事历」的做法,预先在行事历上为不同项目留下足够时间。 因为我们最后必须意识到一个问题:身为执行者的我,通常手上有很几个项目、任务在进行,而且未来还可能随时插入新的任务。 所以当我们看一个项目的时限安排时,不能只看到这个项目,还要看到我自己剩下多少时间?每天可以同时推进多少进度?要预留多少应付意外的时间?而「进攻行事历」的方法帮助我把这些需要预留的时间都先预留在行事历上。 不敢说我百分之百都会照着执行(事实上根本没办法),但同样的道理,我总是可以提早预知来得及?来不及?时间够还不够?这时候要怎么应对,有没有哪些可以调整,还是哪些可以放弃,我才有一个明确的依据,而这同样是让我们看起来项目可以相对如期完成的方法。 -- 本文转贴自:电脑玩物(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12, 2024

拓展国际职涯,为何一定要经营 LinkedIn ? 「LinkedIn 经营全攻略」课程推荐!

想要去外商工作,或是赴海外求职, LinkedIn 经营绝对是你拓展国际职涯的第一步。 有别于 104 或 1111 等传统求职平台。LinkedIn 具备的「社群规模」、「多向联结」与「持续曝光」三大特质,成为许多公司企业、专业工作者媒合职缺最重要的平台。 1. 社群规模 截至 2023 年底,LinkedIn 在全球超过 200 个国家累积了 8.5 亿的用户,并有超过 5,700 万家企业和猎头在上面寻觅人才。平均每分钟有 4 位求职者透过 LinkedIn 找到工作,等于每 15 秒媒合一次,体量与效率没有其他平台能够比拟。 2. 多向联结 传统的求职网站只是个职缺与人才的数据库,要不就是企业搜寻求职者,要不就是求职者搜寻企业职缺,基本上都是单方面的搜寻与筛选。然而,在真实的就业市场里,许多优质的好职缺其实都是透过「人脉」找到的,例如透过同事、朋友的引荐。 LinkedIn 本质上就是个专业工作者的社群平台,你可以轻易连结到全球跟你同产业、同公司、同专业的人,更多的人脉,也就代表更多的机会。 3. 持续曝光 传统的求职网站中,如果要顺利媒合,求职者必须在开启履历的期间,刚好遇到心仪的职缺也正好开放,如果两边时间凑不上就只能错失彼此。但在 LinkedIn 上,由于其社群平台的属性,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用户,数据都是随时开放的。 对求职者来说,就算当前没有要找工作,也能持续地呈现自己的专业与经历,让成千上万的招募者追踪与「探听」,哪天真的要谋职了,自然机会多很多! 虽然 LinkedIn 有如此明显的求职优势,但仍有不少上班族因为不熟悉 LinkedIn 的功能,或者受限于中英文的表达能力,未能善用这个平台,仍旧以传统的人力银行做为求职主力,实在非常可惜!因此,「大人学」特别邀请长期合作的 Sonny 老师与我们一起开发这门在线课程。 Sonny 老师是知名的口译工作者,也是炙星投创的国际长,拥有丰富的国际学术与商务经验,曾为 1,500 名台湾中高阶主管指导面试、修改履历,帮他们成功转职到理想的外商公司。 并且曾与「大人学」一起开发过【通往一流外商的英文面试准备指南】这堂线上课,在制作课程上也拥有丰富的经验。 这堂课程与一般只介绍 LinkedIn 操作接口的课程不同,更聚焦于如何活用 LinkedIn 来建立你的专业形象。 包括:如何请他人在 LinkedIn 上推荐你的专业、如何在 LinkedIn 上结交新朋友,甚至让他们愿意引荐工作机会、以及如何透过贴文塑造专业形象等等。这门课程帮助你,不光让 LinkedIn 秀出你的履历,更让它成为你跨国界的专业名片! Sonny 老师也分享,根据他在外商担任企业顾问和讲师的经验,超过 8 成的主管在寻觅中高阶人才时,都会从 LinkedIn 下手。因此没有 LinkedIn 账号,或内容经营得不够好,等于直接放弃许多中高阶职位的入场券。 在课程中,Sonny 老师就会分享他与超过 1,000 名外商中高阶主管交流的丰富经验,包括外商的文化和他们关注的事项,以及容易吸引 HR 注意的细节。他将这些经验以最亲切、最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台湾的学生们,并结合 AI 工具,用最简单的英文,挑战更优质的职位。 如果你对经营 LinkedIn 感兴趣,欢迎至课程报名页面《LinkedIn 经营全攻略:建立个人品牌,拓展国际人脉,让外商工作找到你》观看更多的介绍!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