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管理

45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Joe的时间管理术|单价判断与时间投资术

前篇我提到「时间的单价」这一概念。 也就是把我们的时间,换算成钱一样的价值。 并透过「做某件事情对你未来能产生的价值」来做为行动上的决策依据。 那篇文末,有读者留言问说: Joe 你好,第一次在这个网站回文:)我也有类似于文章所说的时间价值的想法,但是我有点好奇:如何能知道自己所下的主观价值真能为未来带来效益? 这确实是一个好问题。 虽然我在前文中提到价值来自于未来效益,可是若不知道是否真能带来未来效益,那不就可能错估情势了吗? 做了一堆事情以为能带来未来价值,结果后来发现根本弄错了。 所以,这篇要更深入的谈谈「到底甚么是未来效益」,以便让大家能更正确的使用「时间单价」这一概念。 我自己做了个整理,发现一般人的时间利用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 投资导向的 不得不为的 休闲与浪费 而所谓「未来效益」,简单的讲就是要评估一个人的时间有没有用在「第一大类」的活动上。 大部分我们平常的时间,其实都花在第二大类,也就一些不得不为,为了眼前的生存或是责任执行而的事情。 比方说每天八到十小时的上班、上学、睡眠、吃饭、或参加一些不一定喜欢但不得不去的聚会等。 这些事情让我们目前免于失业、或是保护住人际关系、或是获得继续生存的能量。 但那仅仅是一种维护性的行为,对于未来的人生而言,并不会有甚么加分的作用。 唯有你每日有部分时间是放在「投资上」,那对未来才会带来正价值。 下一个可能有人会问的问题会是:「但到底该是甚么事情,算投资导向的呢」? 对很多人而言,投资理财还可以理解,投资时间可能就觉得怪怪的了。 时间总是一去不复返,难道时间也可以赚取利息或是获得资本利得吗? 我的看法是,确实有可能喔! 如果我们做些事情,能「增大未来不同领域的报酬」或是「让未来自己能更省时省力」,这就可以算是一种时间上的投资。 以图型的方式来解释: 一般人的时间利用可能是这样(图/张国洋提供) 目标远大的人,他的一天可能是这样(图/张国洋提供) 最后变成能利用时间的人,他可能一天的时间分配最后变这样(图/张国洋提供) 为何能利用时间者的时间,在不得不为的比例减少了呢? 不得不为的时间之所以减少了,并非他就不工作了,而是 可能他的工作能越来越有效率的完成。 或是他增加别的条件(如有钱雇用人),透过别人的时间来缩减自己需要投入的时间。 所以这两点,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能「增大未来不同领域的报酬」以及「让未来自己能更省时省力」的含意! 如果这样还让你觉得抽象,那我再举些例子。 1. 让未来能得到更大报酬的可能包含有 : 甲、智慧 乙、职位 丙、眼界 丁、获利能力 戊、成就 己、爱 庚、友情/亲情 辛、幸福 壬、更多的时间 比方说,读一两本书或是扩充生活经历,有可能可以增加我们的智慧。 学习新技能可能增加我们未来职位上的竞争力。 跟不同领域的人交流,或是走出去看看世界,或是做自己没做过的工作,有机会提升自己的眼界。 其它如获利能力、成就、爱等也都是让我们未来能比现在更好的东西。 所以若做的事情能促进上列清单的提升,就是一种直接投资。 2. 让未来能省时省力的事情可能包含 甲、SOP 乙、系统 丙、纪录 丁、规划 这部分的事情,则让我们把平常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做个有效的整理。 让日后再次要做时,能以一个有系统、统一的方式来执行。 甚至如前段提到,如果有这些在手上,必要时我们可以把这些工作指派或是转移给别人来做。 这样,自己就能空出时间去追求其他更重要的目标,而不是让自己一直被缠在某些重复度很高的事情上,并把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不断往后推延。 所以, SOP 也好、规则、流程设计也好,必须考虑对于未来真正的节能省时为出发点。 如果一个规则或流程反而让自己得重工的话,那也是得重头思考怎么调整的喔。 毕竟花了时间去做某些事情,就是希望能带来价值。 再来,有人可能又会问:「我如何知道做一件事到底能带来多少未来价值呢?」 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从绝对值的角度来看。 没人能告诉你,读一本项目管理的书、或是来我们网站看文章能增加多少的未来的价值或提升未来成功机率多少%。 但时间单价永远是个「相对问题」,你是拿好几件事情在相互比较,并透过高低差来决定你该做哪些事情。 看电视、读书、玩 Online Game ,这些放在一起比较,总是可以得出一个对未来帮助谁高谁低的比较出来。 也未必人人都相同的。 比方说,你的工作是游戏设计,那多玩游戏的价值可能比多读项目管理书来的有帮助也说不定。 再比方说,你短期目标是要找到对象结婚,那参加联谊约会的价值可能就高过读一本讲地壳变动的书。 但我也要再次强调的是,并非我很八股的说我们不该懒散、睡觉、休闲、或玩玩游戏。 而是强调,每个人「每天总该」要有些「高时间单价」的事情。 如果每天只是吃喝玩乐,或只是求做好分内的事情(如上班下班),那长期而言人生怎么样也不会突然有甚么好事发生吧? 所以,做这些高单价的事情,其实就是让我们增加未来自我的可能性;讲的玄一些,这是在增加自己「带来好运」的机会。 这也是个重要观念喔。 如果你都不提升自己未来价值的话,未来就很难有好事(如加薪升职)。 若人生好事发生的机率很低,可是出意外的机率不变,那未来就有可能每况愈下喔。 这也是很多人会觉得人生越来越走下坡的原因,因为他都没有在之前的时间为未来做些投资嘛。 另一件要讲的是:花时间去省钱通常也不是高时间单价的事情。 我就有认识一些人会去剪量贩店的 coupon 然后去排队买特价的丝瓜或是高丽菜之类的。 那种事情常常是耗费来回加排队共数个小时,就算买了 1 元的丝瓜又如何? 长期而言,对人生的任何面向其实都没帮助的! 这点有人可能会不以为然,会觉得能省一元是一元啊。 所以我要说一下我这观点的核心思维。 钱是我们可以靠资历累积、以及知识能力所获取的一种东西。 当你累积能力到一定成就时,钱通常会等同的增加。 但时间却不是。 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不管你多有钱、多有名、多有能力,你永远无法赚取更多的时间。 所以,我自己的思维中心是,要想办法增加自己能去追寻梦想的时间。 换言之,用钱换时间,值得;但用时间换钱,就得小心考虑了。 在这前提下,你现在的时间,最该去累积日后的资本。 不管是提升自我能力、增加未来赚钱的竞争力、交朋友、增加名望、或是任何事情都好。 但排队买特价品,刚好是反过来的一个概念。 我们把宝贵的时间,拿去节流一些小钱。 可是这节流下来的小钱,将来能对人生有甚么帮助? 能带来更多的机会? 更多的钱? 帮我们未来节省更多时间? 其实常常都不会。 不是吗? 他只是让我们得到了一次性便宜的蔬菜或是卫生纸。 这些东西用完,也就没了。 但同样,你那不会再回头的时间,也随着这行为消耗掉了。 这是我觉得排队买特价品不应该之处。 赚大钱能提升未来的效用,省小钱却只是消耗罢了。 这也是为何我会建议大家把时间的单价列出来的原因。 因为当你用同样的单位考虑问题时,花数小时却只能省个 30-50 元的事情,就绝对会让人觉得很笨的了,不是吗?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6, 2024

【新手必读】想开始在「网络写作」!7 本我强力推荐的写作好书

在网络上写作分享观点,可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最近你兴致高昂,准备在社群平台或部落格上写文章了,不过在写作的过程中,你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 像是: 文章标题要怎么下呀? 文章段落要怎么写,才可以更吸引人呀? 文章内容有没有现成架构可以用,让内容变的更有逻辑呀? 问题好多,但又不知道去哪里找答案。 老实说,我很懂你的感受。 我从 2019 年开始在网络上写作 5 年了,这些问题我或多或少都遇过。幸好,这一路上有不少写作好书帮助了我。 而现在,我想要将这些好书也分享给你。 你不必花个 3 小时辛苦 Google,因为我已经帮你整理好了。 下面是我读过,个人最推荐的 7 本写作书。我会简单介绍这本书,以及分享我自己阅读时在写作上的收获。 事不宜迟,下面让我跟你分享这 7 本写作好书吧! 推荐写作书籍 1. 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如何写出好读的文章段落。 我最大的收获:万能写作法。 这个方法把 1 个写作段落 (paragraph) 拆成 3 个部分: 观点 案例 总结 一篇文章,就是由 1+ 个写作段落组合的结果。 举个例子吧: 观点: 每天写作,能够拓展自己的人脉。 案例: 我每天会在 Facebook 上发表一篇 200 字的短文,反思与分享自己新学到的事情,结果有许多产业内的网友主动联系我。 总结: 如果你很害羞,也应该试看看用写作来拓展人脉。 讲清楚这 3 个元素,写文章段落就变的很简单。 推荐写作书籍 2.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如何靠「网络写作」打造自己的商业模式。 我最大的收获:重复利用你写过的文章,不断扩充内容。 例如你可以按照下列的顺序写作: 社群平台: 在 Facebook 上写 100-200 字的短文,验证文章主题是否有人感兴趣。 电子报: 将「按赞、留言与分享」最高的短文,补充内容变成更长的文章寄送给订阅户。 部落格: 将开信率/回信率最高的电子报,再次加长变成部落格文章。 电子书: 将阅读率、浏览数高的部落格文章,集合起来变成电子书。 要在网络上打造自己的商业模式,就从写一篇 Facebook 的短文开始。 很抽象吗?我直接拿这封电子报的内容来举例。 这篇文章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一篇 Facebook 上的短文加长而成的。 把短文写成长文,比从 0 开始简单许多。 推荐写作书籍 3. 高产出的本事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在不同的沟通场合,选用不同的写作框架。 我最大的收获:如何画出一张「全息图 (Holygraph)」。 「全息图」是将一篇文章、一本书、甚至一堂课的精华信息浓缩在一张图上。我现在举办读书会/讲座时,都会在最后一张投影片用一张「全息图」做结尾。 想学习不同的写作框架与适用时机,强推《高产出的本事》。 让我用自己的《卡片盒笔记》 读书会当作范例。 这场读书会主要在讲解「卡片盒笔记法」的 3 个步骤,分别是: 写卡片 存卡片 用卡片 做成「全息图」后,会长的像是下面这个样子。 (图/朱骐提供) 重点一目了然,非常适合作为讲座的收尾投影片! 推荐写作书籍 4. 自由书写术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克服「写作卡卡」的毛病,学习「自由书写 (Freewriting)。 我最大的收获:「写作」跟「编辑」必须分开做。 将脑中的想法一次到在纸上,这里的关键是不要带有任何批判的想法,就是单纯地吐出文字。如果是用计算机,就是让手不要停下来一直打,想到什么就打什么。 放下对自己的批判,单纯的将脑中想到的东西写在纸上。 这里分享一个「写作」诀窍。 如果你担心自己写到一半就是会卡住,可以使用「语音转文字」的功能。在 iPhone 或 Android 手机上点击 🎙️后,开始把脑中的想法一股作气全部讲出来。 把想法都「倒在」纸上后,再进行「编辑」就好。 推荐写作书籍 5. Smart Brevity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如何简单又直接地,写出你想表达的重点。 我最大的收获:学会使用「Axiom (点题)」。 这里的「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一种点题。使用点题最大的好处是,帮助你快速抓到这一段的重点 (我到底想讲什么)。 网络上 1 秒钟都珍贵,我们要练习只传递最重要的信息给读者。 根据我的实战经验,「Axiom」的技巧也适合用在 Email 写作。 例如创作者 Vicky Zhao 在《5 Minute Communication Framework》在线课程中,就分享了使用「Axiom」的 Email 模板。 看看以下的 Email 范本,你发现她把「Axiom」用在哪里了吗? (图/朱骐提供) 我们把实际内容,套用到这个模板中。 (图/朱骐提供) 推荐写作书籍 6. Write Useful Books. (图/朱骐提供) 简介: 教你写出一本,能解决目标读者痛点的书。 我最大的收获:把你的目标读者也拉入写书的过程。 这里的诀窍是:从写书的早期就邀请读者加入,让他们陪着你一起把书写完。在邀请之前,先使用以下的「写书目标列表」: 读者付钱的原因 你的目标读者是谁 这本书不适合谁看 这本书不会说什么 想清楚后,就能加快写书速度。 这份「写作目标列表」也适合放在书籍前言,用来让读者判断这本书是不是他们需要的。 用我自己在 2023 年 7 月出版的《知识复利笔记术》 当作范例吧。 我在书籍的前言,就清楚写下「写作目标列表」的 3 跟 4 内容。 (图/朱骐提供) 你能从这本书中,学到许多的「写书」细节。 推荐写作书籍 7. Snow Leopard (图/朱骐提供) 简介:教你找出个人商业模式的利基市场 (Niche Market)。 我最大的收获: 了解 Category Design 的观念,让自己将时间投入到值得解决的问题上。 每一个产品/服务的背后,不外乎都是在回答: 问题(Problem): 为了要解决客户的什么问题 解法(Solution): 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有意思的问题来了: 为什么有些产品成功受人关注、有些却被视为了无新意的可替代品 ? 这个问题放在创作者身上也适用: 为什么有些创作者主题成功受人关注、有些却被视为了无新意的可替代品 ? 书中教我们用「问题」与「解法」4 象限来找到值得投入的领域。 因为这本书讲到了「创作者如何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我认为是一本进阶书籍。 你可以先读完前面 6 本之后,再回头看这本。 不藏私地跟你分享这 7 本写作好书书中,能大幅提升你的「写作」和「商业模式」的知识 快速帮你复习这 7 本书: 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高产出的本事 自由书写术 Smart Brevity Write Useful Books Snow Leopard 要学习这些书的内容,加起来还不用 NT. 3,000。 现在就上博客来或 Amazon,把这些书籍买回家吧! -- 本文转贴自:I'm Chi(原文标题:想开始在网络上写作的新手必读!7 本我强力推荐的写作好书 (每一本都提升了我的写作技巧))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9, 2024

拓展国际职涯,为何一定要经营 LinkedIn ? 「LinkedIn 经营全攻略」课程推荐!

想要去外商工作,或是赴海外求职, LinkedIn 经营绝对是你拓展国际职涯的第一步。 有别于 104 或 1111 等传统求职平台。LinkedIn 具备的「社群规模」、「多向联结」与「持续曝光」三大特质,成为许多公司企业、专业工作者媒合职缺最重要的平台。 1. 社群规模 截至 2023 年底,LinkedIn 在全球超过 200 个国家累积了 8.5 亿的用户,并有超过 5,700 万家企业和猎头在上面寻觅人才。平均每分钟有 4 位求职者透过 LinkedIn 找到工作,等于每 15 秒媒合一次,体量与效率没有其他平台能够比拟。 2. 多向联结 传统的求职网站只是个职缺与人才的数据库,要不就是企业搜寻求职者,要不就是求职者搜寻企业职缺,基本上都是单方面的搜寻与筛选。然而,在真实的就业市场里,许多优质的好职缺其实都是透过「人脉」找到的,例如透过同事、朋友的引荐。 LinkedIn 本质上就是个专业工作者的社群平台,你可以轻易连结到全球跟你同产业、同公司、同专业的人,更多的人脉,也就代表更多的机会。 3. 持续曝光 传统的求职网站中,如果要顺利媒合,求职者必须在开启履历的期间,刚好遇到心仪的职缺也正好开放,如果两边时间凑不上就只能错失彼此。但在 LinkedIn 上,由于其社群平台的属性,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用户,数据都是随时开放的。 对求职者来说,就算当前没有要找工作,也能持续地呈现自己的专业与经历,让成千上万的招募者追踪与「探听」,哪天真的要谋职了,自然机会多很多! 虽然 LinkedIn 有如此明显的求职优势,但仍有不少上班族因为不熟悉 LinkedIn 的功能,或者受限于中英文的表达能力,未能善用这个平台,仍旧以传统的人力银行做为求职主力,实在非常可惜!因此,「大人学」特别邀请长期合作的 Sonny 老师与我们一起开发这门在线课程。 Sonny 老师是知名的口译工作者,也是炙星投创的国际长,拥有丰富的国际学术与商务经验,曾为 1,500 名台湾中高阶主管指导面试、修改履历,帮他们成功转职到理想的外商公司。 并且曾与「大人学」一起开发过【通往一流外商的英文面试准备指南】这堂线上课,在制作课程上也拥有丰富的经验。 这堂课程与一般只介绍 LinkedIn 操作接口的课程不同,更聚焦于如何活用 LinkedIn 来建立你的专业形象。 包括:如何请他人在 LinkedIn 上推荐你的专业、如何在 LinkedIn 上结交新朋友,甚至让他们愿意引荐工作机会、以及如何透过贴文塑造专业形象等等。这门课程帮助你,不光让 LinkedIn 秀出你的履历,更让它成为你跨国界的专业名片! Sonny 老师也分享,根据他在外商担任企业顾问和讲师的经验,超过 8 成的主管在寻觅中高阶人才时,都会从 LinkedIn 下手。因此没有 LinkedIn 账号,或内容经营得不够好,等于直接放弃许多中高阶职位的入场券。 在课程中,Sonny 老师就会分享他与超过 1,000 名外商中高阶主管交流的丰富经验,包括外商的文化和他们关注的事项,以及容易吸引 HR 注意的细节。他将这些经验以最亲切、最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台湾的学生们,并结合 AI 工具,用最简单的英文,挑战更优质的职位。 如果你对经营 LinkedIn 感兴趣,欢迎至课程报名页面《LinkedIn 经营全攻略:建立个人品牌,拓展国际人脉,让外商工作找到你》观看更多的介绍!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0, 2024

Joe的时间管理术|时间的单价

前面讲了一些工具使用,这篇要来谈谈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关于「如何决定事情的优先级」。 前篇我提到:我会在我待办事项列表中,把所有事情都列入。 通常也都会暂抓一个预计完成时间。 而每天会在捷运上稍微浏览过一遍今日到期的待办事项,并考虑哪些是一定要今天做,哪些可以往后调整。(前一篇:Joe的时间管理术|以遗忘为前提的管理术) 但我知道,一定很多人会问:「到底这调整的逻辑是甚么?」 是根据急迫度吗? 急迫度当然是一个条件。 但我得提醒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你要想办法跟时间赛跑,如果你每日要做甚么事情全是根据急迫度来决定时,那表示你的人生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边缘了。 这表示你的生活已经几乎是被命运推着跑,大部分事情你都只能被动的因应,而有些不由自主了。 如果不改善,最后你将完全失去自主选择的权利,只能完全被动的让自己到处救火。 很多 PM 觉得做项目很惨,因为得到处救火;但这起点其实完全是因为在一开始还不用救火时没有正确的把自己时间分配出去。 让自己不用救火的事情之前没做好,之后自己就得被动反应了。 所以,你必须在还没有变成那样前,先有「另一个筛选机制」。 那另一个筛选机制是甚么呢? 有些人会建议,最好以「做这些事情,对于未来目标的符合程度」来做决定。 这有点像在玩养成游戏一样:你想自己将来变成一个音乐家,那就多排些练琴读谱之类的事情在自己的生活中。 这方法很棒,确实的让我们当下的行为能 Mapping 到自己长期的目标上。 只是,对很多人而言,这也不这么简单。 因为他们可能没有非常具体的目标,也可能同时有多个目标,比方说又想在职场上出人头地、又想成为一个好的老公、又想是个好孩子。 这就又让他们很难有个简单的主轴来安排自己一天到底该做哪些事情了。 对,我早先也有类似的困扰。 最少在我学生时代,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成为甚么样的人。 但不知道自己成为甚么样的人,不就等于没有主轴吗? 那如果抓不到主轴,我又怎么知道我选择做的事情到底是否对自己有益呢? 还是我其实根本是每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但是自己完全不自知呢? 后来我学得一个方法,我觉得满有启发性的。 所以希望在这篇中跟大家分享。 我目前的做法,是把自己的时间,换算成类似钱一样的价值。 认真愿意的话,你其实是可以把自己每小时,或是每分钟花去做某件事情,都可以类推出一个「主观报酬」出来。 若同一时段,刚好有好几件事情都冲突时,那我会根据时间价值的高低,来决定到底我要做哪些事情。 如果时间价值低到不可思议时,我将根本不会参与那样的活动。 举个例子而言,之前日本某平价服饰来台开幕时,就有人卯起来排队要进去消费。 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不可思议,也不会想去参与的活动。 主要的原因在于,若我把时间换算成钱,会觉得这样的投资根本不划算。 就算只是排两三个小时,得到的也只是提早一些拿到衣服,或获得这些衣物的优惠。 可是既然已经标榜平价,那这折扣其实也没多少。 换言之,产出与投入其实是不成正比的。 当然,我相信有人看到这一段可能会立刻在心里反驳说:「Joe,那是以你而言。 但我只是个大学生,就算不去排队把这时间拿去打工,一小时也只有 95 元。 我若去排五个小时,能省下个 600-700 元的话,好像也是很不错的啊? 打工 5 小时不到 500;但排队省更多的话,不就赚了吗?」 乍听起来这是言之成理。可是我要提醒的是:大家要思考的,并不该是现在的时间价值,而是「做某件事情对你未来能产生的价值」。 今天虽然打工一小时只有 95 元,但这会是你希望永远存续的状态吗? 若你不是去排队省小钱,而是把这空闲时间去做其他自我充实的事情。 很可能明年你就有办法把你的时间单价变成 150/h。 持续抱持这样的思维,不断做些能创造长期时间价值的事情。 十年之后,或许你一小时的单价不是 95 元,而是 950 元。 换言之,若人只看着眼前,那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因为某些事情看似小赚了,但对长期而言却是赔的。 但若只做那些眼前有小利的事情,你就将停滞不前。 若看着的是未来,做些会创造未来价值的事情,那其实我们的长期时间价值将会跟着提升。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不是过的很辛苦吗? 做任何事情还都得计算成本。 当然,也不用这么过火,我也不是说你就只能紧盯着这规则来分配你的时间。 像我自己平时也会做些吃喝玩乐或是瘫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事情。 也会周末一整天只窝在家里打电动或是看电视。 重点只在于,你每周或是每天总要分配一些时间来做「高时间价值」的事情,而且要认真把这些事情做好。 这才会对未来有帮助。 写到这里,我想到之前王建煊曾在电视上说「大学生打工很笨」这样的一段话。 当时很多人跳出来批评说他那是何不食肉糜的发言。 但我觉得,其实应该是很多人没完全听懂他的含意。 大学生若需要赚学费、需要赚钱度日,去打工当然无可厚非。 但若把时间「全都」花在打工,或闲暇就是把打工钱拿去吃喝玩乐、玩 Online Game 等事情上,那就是有问题了。 因为你等于完全没有把任何时间投资在未来。 理时间就如同理财一样,若你都把时间(与钱)花光光,那将来就注定不会有得益了!不管怎么样,每天应该都要挤出一些时间,做一些能培养长期时间价值的事情。 尤其若衣食无缺下,更应该想想该怎么样让自己未来能更有竞争力,而非只是看着眼前的 95 而把时间完全投入。 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资产,真的就是时间。 钱、能力、知识、学位、职称你都可以重头来过。 你也都有可能拿别的东西去交换。 但唯有时间,这是我们永远无法更新或是重来的一项资产。 时间资产也恐怕是世界上人们唯一最平等的条件。 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 放眼回顾,跟自己相同背景与资质的同学,有人比较有成就,也有人就是混的较不如意。 一些人多怪责命或运,但为何不思考或比较彼此于时间的利用性这议题呢? 如果我们改变我们的思维。 如果我们了解自己时间单价的状态,并思考每一分钟该如何利用,并提升自己未来的时间单价。 就算某些行动最后失败,你不觉得还是会比那些只是懵懵懂懂过日子的人更厉害了吗? 每天有一小部份投资在将来会有回报的事情上,累积下来,不也就能有效的改善你我的命运了吗? 请思考看看,并试着把这样的概念导入你的生活中,我相信假以时日后,会有一些明显的改变的。 最少,从我周围认识的人来看,能把自己时间管理好的人,通常也都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If you always do what you've always done, you'll always get what you've always got! -Alan Scott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5, 2024

远程工作社交只有一个人怎么做?7 个方法让你再也不当边缘人

当我开始远程工作,大多时间都是一个人,不管是在家工作还是边旅行边工作,除非是讲电话或视频会议,不然几乎一整天都不会和真人讲到话,也因此远程工作社交成为我必须要好好关注的一件事情,不然我很容易耐不住寂寞 XD 。 随着远程工作愈来愈盛行,我也开始发现有愈来愈多人有这样的困扰,所以这篇文章我会来和你分享有哪些远程工作者可以进行社交的方法和平台,让你即使身边没有了同事,还是可以交到新朋友,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 远程工作社交的方法有哪些 1. 到 Co-working Space 工作 co-working space 中文是共同工作空间,通常会由某个公司或团体租下一栋大楼,然后把里面打造成适合工作的空间,有适合各种人数和需求的独立办公室,也有公开的公共空间,大部分都是需要付费的,不过有些也会有参观日让你「试工作」看看。 对我来说, co-working space 一直都是个很容易认识人的地方,你可以携带自己的名片,搞不好就有机会认识到很厉害的人,产生意想不到的合作机会,想知道你所在的地方有没有 co-working space ,可以 Google 「共同工作空间 + 你的所在地」,或是参考下面几个平台: WeWork :适合在美国的人或是四、五人的新创公司,月租不便宜,基本上都是 300 美金起跳。不过里面的设备豪华、应有尽有,根本可以当家住了! Workfrom :我最爱用的网站之一,可以选择「开很晚」、「不吵闹」之类的 feature ,也可以根据你的位置,在地图上侦测哪间咖啡厅或 workspace 离你最近。 Nomads list :除了有查询咖啡厅、workspace 的功能外,也有很棒的在线交友、聊天功能,以及入住新国家的 new arrival guideline 。 Meetup :你在上面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免费 & 付费活动,可以依照个人兴趣,分类不同活动,但是台湾目前使用的人并不多。 Eventbrite :类似 Meetup ,但付费居多,也有贩卖剧场、演唱会的门票,比起一群人一起相约社交,这个平台比较能找到工作坊、演讲、课程之类的活动。 2. 约人一起到咖啡厅工作 你可以上脸书搜寻到很多类似「台湾人在美国」、「台湾人在新加坡」、「在法国工作的台湾人」的社团,当你在边旅行边工作的时候想找人聊聊天,这些社团就是很好找到朋友的方式。 上去社团发个文,说明你现在在哪里?会待多久的时间?搞不好就会有人留言回复,你们两个就可以立刻约去咖啡厅一起聊天、一起工作,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做法,也因为双方都已经在在线主动联系过了,实际见面的时候就会比较不尴尬,交友的压力也会小一些。 3. 主动和在咖啡厅工作的人闲聊 你也可以把它想成是一种搭讪,在美国,大家都很习惯跟陌生人说话,只要稍微闲聊几句,马上就可以知道彼此的工作、兴趣、住的地方等等,成功深交的机率也大幅提升,甚至之后再约出来一起郊游、一起工作也是很有可能的。 但对于害羞的台湾人来说,虽然需要一点厚脸皮,但也绝对是个值得尝试的方法,如果你不知道要怎么开头,可以先默默的观察对方在计算机上正在做什么事情,手上正拿着什么物品,或是简单观察周围的环境,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点,让你跟对方快速展开话题。 4. 在社团上交同工作性质的朋友 如果你比较想认识的是工作上的朋友,最好还是跟自己同样的工作性质的,就可以到「LinkedIn」、「Women Who Code Taipei」、「Graphic Designers of LA」、「Photographers in Berlin」,这些职场专门的社团去找工作同好。 这些社团已经帮你做过第一层过滤,只留下跟你的工作性质、职场领域相关的人,当你想要找到适合的合作对象、客户时,这些人都是你可以主动接触的对象,也因为领域、工作性质类似,沟通起来相信会比陌生人还要更容易,也更有针对性。 5. CouchSurfing CouchSurfing 直翻就是去外面旅行时,睡在别人家沙发的一个活动,好听一点的讲法可以说借住一宿,现在有愈来愈多平台在帮忙做屋主和旅行者的媒合,你只要在网上设定条件,都有机会找到适合借住到他家的当地居民,会登录在上面的人多半也喜欢认识新朋友。 除非你借住的那家屋主真的很忙,常常出门工作,不然你通常会有很多机会可以跟屋主聊天、吃饭,甚至是一起到附近的观光景点晃一晃,这时就容易建立出不错的感情,CouchSurfing 结束后也几乎都会保持联络,因为双方都有认真花时间在对方身上。 6. 住进青年旅社或背包客栈 当你去外面旅行,假设不做 CouchSurfing ,你就不免俗的会需要找地方住,这时便宜的青年旅社或背包客栈就是个好选择,在外旅行的人也不会只有你一个,你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台湾人或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 这时只要像第三点一样,主动找人家闲聊,用周围的事物或是对方正在做的事情来开话题,就很有机会打开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如果你不是住这些地方,也应该会有 lobby 、交谊厅、餐桌或工作空间,也都有机会促进聊天,想认识朋友,就不要再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了。 7. 参加线下讲座或工作坊 如果你想找的是喜欢学习的朋友,那来参加线下讲座绝对是最快的方法,要知道,现在很多人离开学校后就不再继续学习了,会在忙碌的工作与日常生活中特别拨时间来参加线下讲座或工作坊的人,相信都有一定的上进心。 如果是参加工作坊,甚至还有可能会有分组活动,这时跟陌生人之间就自动有了话题,透过一起合作完成一件事情,也可以让你们的关系瞬间加温喔! 在台湾的远程工作社交活动 刚刚我们讲了六种你可以尝试远程社交的方式,但大多都是适合用在美国,或是台湾以外的地方,假设你是一个只会待在台湾的远程工作者,我额外整理了三个台湾特别活跃,可以找到许多活动来社交的方式。 1. ACCUPASS 活动通是目前我所知道,在台湾十分知名的活动售票网站,上面的活动有免费的,也有付费的,付费的价格看活动规模而定,但依照我自己参加过的经验,也不乏很多免费、小额,但内容却十分丰富的优质活动,活动种类也是非常的多,台湾各地都有。 在 ACCUPASS 线下讲座和在线课程特别多,如果你是热爱学习的人,优先来这边找活动通常都不会失望,更新速度也挺快的,交友、学习一次涵盖。 ( 点此前往 ) 2. Facebook event 脸书上的活动数量也是不可小觑,你可以在这边找到各式各样的活动,只要设定好类别、地点、举办时间等条件,就能够立刻列出所有你可能可以参加的活动。 但 Facebook event 的缺点就是活动信息写得比较少,你需要额外点到官网或是举办者附上的相关连结才能更清楚更多的信息和报名方式,据我的观察, Facebook event 上面的志工活动比较多,如果你比较喜欢当志工的话可以优先参考。 ( 点此前往 ) 3. Remote Taiwan 远程工作 这是我目前看过全台湾最棒的远程工作者交流社团,上面时不时会有办相关讲座、彼此分享远程工作者的心得、或是远程工作的最新趋势,你可以在上面多跟大家多多互动,主动跟别人互相认识。 如同上面第四点所提到的,这边已经帮你筛过一轮了,要找到同样对远程工作有共鸣的人一起交流应该不难,剩下的就看你怎么聊啰~ (点此前往 ) 远程工作社交,你有一部份的责任 我现在最主要的方式还是去咖啡厅工作,我在咖啡厅遇见过很多人,有些聊得非常开心,却再也没有见过下一次面;也有遇过只见了几分钟,马上留下电话,后来用讯息聊天却意外合拍的人,我认为能不能变成朋友,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天时地利我们无法掌握,但人和我认为我们起码可以掌握一半的责任,也就是我们要主动去连结别人,剩下的一半我们也不能控制,就看对方接不接球,重点是在社交的时候就放轻松,不需要带有太多目的,以「了解对方」为主要聊天的方向。 我相信人类的快乐和健康的社交绝对是成正比的,适度地与其他人交流,会有助于你的身心健康,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未来到哪都可以被照应,这也是一边旅行一边工作最棒的事情之一,希望今天的分享有帮助到你。 -- 本文转贴自:理想生活设计(原文连结)

December 5, 2023

Joe 的时间管理术|基本知识

在针对「时间管理」这议题往下细写前,我想要谈三个基本概念。 如此可以先统一一下定义,另一方面嘛,也希望大家在技术上追求「优化」前,能先得到正确的心态。 因为我总相信世界所有东西,只要你能掌握核心,总能发展出自己的做法与技术;但若只学技术却不理解原因时,就很可能被那技术制约甚至反噬。 所以不希望有人误会说「我只要偷学 Joe 的一两个手法,我也能一下做好很多事情。」 方法永远只是思维落实的一种过程与手段罢了,若心态不正确,只学皮毛是绝对没有成效的喔! 这是希望读者往下看之前,能先充分理解的事情。 在这篇中,我要谈三个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 时间管理良好下,能带来的成功到底是甚么? 管理其实是有分为主动与被动的差异。 效率提升并不完全是时间管理的关键。 那我就依序在这篇谈谈这三个基本概念。 成功是甚么? 印象中,每次在文章中提到成功,就会有人酸溜溜的响应说:那些人成功要不是归因于家世、政商关系、逢迎拍马、就是纯粹的好运,成功不是可以学的啦! 我与 Bryan 毕竟离巴菲特或是比尔盖兹那种成就还天差地远,所以我们虽然尽量都希望大家正面思考,但终究没甚么强而有力的论述来否定那些酸溜溜的思维。 嘿,我甚至不否认,人若要得到巴菲特那样等级的成就,除了努力、天赋以外,或许还真的需要很多好运。 但我在这里想强调的一个论述,在于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未必要这么极端。 并非只有成为巴菲特、选上总统、得诺贝尔奖、或是建立横跨五大洲的商业帝国才算。 我们一般人或许平凡、或许梦想微小的多、或许只拥有人生某阶段的渴望,但对自身而言,若能达到那些梦想,一样是能带来人生中高度的圆满与充实。 这些成功可能是考上某种证照、完成一个设计提案、构筑一份企划、完成婚礼安排、甚至是减肥与健身。 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的成功其实往往是引领我们往更强大的方向前进的里程碑。 就好比学些速记与读书的手法,虽然不可能让你拿到诺贝尔奖,但最少会让你有系统的记得书中的内容,能考个好学校、甚至在起点上超越其他不懂的人。 这在时间管理上也是类似的概念。 学会这些东西,确实不会因此就产生甚么巨变;但最少会让你「更有能力」追寻「属于你的成功」。 大部分人虽然拥有梦想,却常常因为「现实问题」而把梦想不断往后延。 「等我有时间了」、「等我有钱了」、「等我升职了」、「等小孩大了后」;总是会有一堆借口,让人们把想做的事情一直往后推。 五年、十年回头来看,很多人讲了一辈子的事情,往往连起步都没有。 但若你知道如何利用时间,其实很多事情或许早就可以起步了,就算如蜗牛般缓慢,五年十年回头来看也是移动了一些距离啊。 换言之,具备时间管理、或是个人的财务管理的知识后,让我们有能力提升自己的执行力、增加我们时间或是金钱的利用效率,我们将更有机会追逐并完成我们的梦想。 就算那梦想跟知名人士比起来微不足道,但总是一个起步。 要成为巴菲特,我们也是需要一桶金、一桶金的慢慢累积。 所以成功并不表示一定要 aim high,但若能逐步的达成我们每个人生梦想,就是一种能对自己交代的成功。 而若能把这些中小型目标都达成下,万一哪天还有好运加持下,搞不好我们就会是另一个能被历史记录下来的人物。 当然,后者可能可遇不可求;但能达到前者,最少也能让自己某种程度衣食无缺、人生了无遗憾了。 这是我想要强调的「成功」 → 一个由我们自己定义梦想,并将其实现的过程。 这成功并不虚无飘渺、也并非是凡人不可触及的。 重点是你愿不愿起步,以及是否有个好方法让自己事半功倍罢了! 说到这,我想到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改写规则的人,独赢」Page 104 页有这么一句话:「你无法确保成功」美国第二位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写信给妻子艾碧盖儿道,「你只能让自己的作为值得成功」。 这段话让我很有共鸣,因为我一直相信若我们投注心力为自己规画未来,就是「让自己的作为值得成功」。 时间智商的提升,就是让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更容易达成自己的目标与愿望。 最终,也就是提升了成功的机率。 管理的关键在于主动两字 第二个基础概念是这样的:并非你去买本「万用手册」(如有名的ほぼ日手帐)或是有在用「Calendar 软件」就叫有做时间管理。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在用类似工具,可是不表示因此就能有效的完成足够的工作。 问题在哪里呢? 我自己观察后发现,好的时间管理、跟坏的时间管理,重点的差异在于如何界定「管理」这个字眼。 管理这个字眼很有意思。 他在中文里,只有这一个字;但在英文里头,其实有好几个字眼都代表管理,比方说Administration、以及Management。 management 这个字眼,比较有「介入、干预、并预先改善」的意思;而 administration 有人翻译成行政管理,通常代表的是「做些动作来确保事情运作顺畅」。 像一间公司里头,administration team 通常就是在确保日常运作不出错、大家照着规矩与流程做事。 以政府部门为例,会有着大量的事务人员,他们的责任就是做这样的事情:确认大家都有身分证字号、确认大家都有缴税、确认预算都有执行类似这些事情。 至于为何人人需要身分证字号,预算金额到底合理不合理,那可不是这类单位需要忧心的问题。 management team 才是一个组织中负责要忧心为什么以及去哪里的单位,他们通常负责提供 vision(愿景)、决定优先级、思考资源分配等。 顺带一提,讲到 vision 这个字,就想到我最近看到一段话对这字描述的极为贴切。 这是格理弗游记的作者 Jonathan Swift 说的:Vision is the art of seeing things invisible。 「看到尚不存在的艺术」,这描述还真棒呢! 一个好的组织需要这两者的平衡。 有些人负责维持日常运作顺畅、照着规矩办事;但也要有些人负责往前看、随时思考规矩是否该改、方向是否该调整。 像我们身体就有着非常完善的行政组织,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它们巧妙的运作,让身体维持正常运作。 但是呼吸系统可不会帮我们思考如何追求成功与卓越。 你还需要用脑、用心来成立我们的「主动管理」系统,把梦想化为行动纲领并加以实行。 离题的讲了这么一大段,我想说的是:在时间管理上也是一样。 很多人只是被动的把别人来找我们要做的事情记入行事历中,然后照着执行,并以为这就是管理时间。 但这其实不叫时间管理,这充其量只是有个「提醒机制」罢了。 提醒机制只是做到行政管理,让我们不出错、运行顺畅;但若要追求成功,你还需要更多「主动」的成分在其中。 比方说,如何妥善的安排工作、调整优先级、拒绝矛盾的事情、甚至是思考找寻自己的 vision(也就是定义自己想要的成功或是通往成功的里程碑是甚么)。 这才是我觉得在时间管理上重要且该学习之处。 这也说明了,为何虽然有人买了万用手帐、带着 PDA,但是生活效率还是没有很大的提升。 那是因为若管理只做一半,成效当然也只有一半了啊! 时间管理的关键不只在于节省时间 最后一个要说明的,在于时间管理跟「如何节省时间」很可能是不能直接画上等号的。 若只是思考如何「加快」,有时候是会走入歧途的。 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于「时间利用的好坏」比「单纯缩短时间」更重要。 这是因为事情怎么样都有最少完成所需的时间,缩短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 比方说吧,每天上班我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选择。 可能可以开车、可能可以骑车、可能可以搭捷运、也可能搭出租车。 但除非我能学会瞬间移动或是能得到小叮当的任意门,不然怎么样我都得花些时间。 就算是我最能自我控制的交通工具(如自己开车或骑车),我也不能把通勤时间降到零。 举例而言,搭捷运上班要花 40 分钟,正常骑车也要花 30 分钟,除非拼命闯红灯可能才能省更多。 可是闯红灯风险太高,这策略考虑到风险带来的成本后会变的完全不值得。 但若正常骑车也只能节省个十分钟,那这改善其实也非常有限(虽然就比例而言看似很高)。 甚至在这情况下,我个人反而宁愿多花十分钟来搭捷运。 吓一跳吗? 因为你若从有效分配时间的角度来看,当我有完整的 40 分钟可用时,我其实可以在捷运旅途中看看书、写文章大纲、看一下待办事项列表、或是做些其他的思考。 骑车虽然看似节省了 10 分钟,但过程中我得注意交通、得提高警觉,对我而言反而是一整段完全无用的过程。 所以时间管理,并非只是要你一味的节省时间,如何能好好的利用时间才是关键。 在此概念下,某些事情多花些时间做,有时候反而才是合理的选择。 这也是为何我把这分类取名叫个人时商、而不叫时间管理;因为需要提升的是判断的智慧、而非只是一味求快。 这也带出一味思索加快为何会误入歧途的另一个原因。 一般人常常因为过份求快的「Cost-Down」,而造成工作质量的低落。 像华人就最多这种毛病。 别人订好的标准作业程序,大家都会因为抄快捷方式、省掉几个步骤而得意洋洋。 殊不知,这些流程可能都是必要的。 跳过某些程序虽然短期看起来没问题,但反而可能增加日后的麻烦,如增加日后修改机率、或是因为出错造成评价低落等后遗症。 比方说我们公司规定有开案前要签 charter 的规则。 很多人就会质疑,我都准备好了,为何不让我先动? 甚至有些小组会想偷偷先跑。 但 charter 没有被签,通常理由不外乎就是高阶主管觉得还没有 ready、觉得还有疑虑。 但所谓疑虑是甚么呢? 通常不外乎就是针对项目的「内容」、「规格」、「预算」、或「时间」还有歧见或是不确定。 那你可以想象,若是高阶主管对这四个东西有疑虑,这代表案子的走向有可能还会大幅偏移。 规格或内容随便一改,做法可能都完全不同。 先跑或许能抢些时间,但更可能跑了两周后发现怎么方向大幅转变了? 这时后发现要重头来过,不是很冤枉吗? 所以我自己虽然也会在某些情境偷跑,可是这其实需要充分的信息收集以及风险判断的;大部分时候,我会在这种时刻先把力气放在别的工作上,等到态势明确了,才会进行准备。 如此,一方面避免了重工的风险,又能先完成别的事情。 这才是妥善的分配时间与管理时间。 说了这两个例子,我只是想要强调一个观念。 时间管理的重点并非仅在想办法节省时间或是赶快把事情做完。 有时候多花时间反而才是提升效率、有时候耐心等待反而才是提升效率、甚至有时候多做些事情反而才是提升效率。 总结 时间管理并非只是做做纪录、或是想办法做快一些。 核心的基础是上面提到的三项事情。 首先,你要能界定你自己要甚么东西,也就是你的人生目标。 再来,要能主动的规划与管理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所做所为都能配合我们期待的成功目标。 第三,大处着眼的思考,不要一心求快。 真正的效率常常是在眼睛看不到、反直觉的地方。 多花时间在前期,有时候才能带来后期、甚至长期的收益与效率。 别忘了要把眼光放远,永远看着将来的那个成功目标,这才会带给你真正具备系统观点的「时商」提升。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英文求职信该怎么写?吸引目光的 4 大关键!

我每年都会遇到不少台湾学员梦想到外商工作,但从小到大学的英文,却从来没教我们如何用英文求职。事实上,只要掌握以下的四个关键,你也能轻松写出好的求职信! 1. 正式开头 不少台湾求职者在失利后来找我咨询,一看他们的求职信,开头几乎都是:I want to… / I can…。这两种用法都是「直接语气」,在正式信件中读来相对不礼貌。 如果是正式的询问或请求,我们应该使用以下的起手式: I am writing to express my interest in the ______ position.(来信旨在表达对...职位的兴趣) This is in regard to the ______ position posted on the ______ website.(此信是关于张贴在...网站上的...职位) 起手式用对了,就等于过了第一关,让收信人愿意继续阅读。 (圖/Sonny老师的英文国际力提供) 2. 求职动机 我也发现许多求职者,花了许多篇幅叙述自己的丰功伟业、能力组合,却忘了说最重要的一件事:「你来求职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没有说明这点,人资或主管也很难放心地发面试通知给你,因为不知道你到底是不是认真的。我们可以用以下句型来表达自己的求职动机: I am excited by the opportunity to ______ at your company.(对于贵司... 的机会,我非常期待) I am excited about the prospect of contributing to the ______ team at your company.(很期待能为贵司的...团队带来贡献。) I am confident that my background in ______ makes me a strong candidate for this role.(我相信自身的...背景让我在...职位是不二人选。) (圖/Sonny老师的英文国际力提供) 3. 个人优势 特别注意,在叙述个人优势时,不要只使用一些含糊的词语来描述,例如:good, excellent, great amount of, a great deal of 等等,而是要用「包含数据和实绩的两三句话」,吸引人资或主管的目光。例如你参与过哪个知名的项目,协助公司达到某个数字的里程碑,甚至打破某项纪录,都比空泛的形容词来得有利许多。 比方说下面的第一句话,远胜于第二句的描述: I have managed the operations of the ______ project and cut down the logistics cost by 12% compared to 2022.(我曾主导...企划的营运,并让物流成本比 2022 年减少了 12%。) I have managed a major project and achieved excellent results.(我曾管理一个主要项目,结果非常优异。) (圖/Sonny老师的英文国际力提供) 4. 结尾 CTA 求职信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吸引对方打开并阅读附档履历、主动联络,因此简短有力的结尾很重要。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句型,客制出最切合自身状况的结尾: I look forward to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how I can positively impact your company as a ______.(我期待能够探索自己在...职位上,为贵司带来正面影响的机会。) Please kindly refer to my CV for more about my skill sets and achievements.(欢迎参阅我的 CV,了解我更多职能和成就。) Thank you for considering my application. I look forward to the possibility of discussing my candidacy further.(感谢您考虑我的申请,期待有机会能和您进一步讨论我的能力状态。) 一个好的外商职位,通常都有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人投履历竞争。如果你能把求职信写得礼貌而得体,就能先胜过至少 30% 的对手。 (圖/Sonny老师的英文国际力提供) 如果你也有意争取外商公司工作,面试通常也是免不了的。我在大人学开设的【V023通往一流外商的英文面试准备指南】 线上课程中,也汇整了我多年担任外商面试官的观察及必胜心法。欢迎进入课程页面,了解更多关于这门课的内容。 -- 原文转贴自:Sonny老师的英文国际力 (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22, 2024

【2024 远程工作】工具推荐(下)「外接键盘」、「无线鼠标」挑选原则与推荐

每逢要去外地,或咖啡厅工作,我都会带上我戏称为「远距工作三本柱」的工具们出门,包含主动降噪耳机、外接键盘、无线鼠标。 上一篇,我先介绍了主动降噪耳机的选购与评测,请看《【2024 远程工作】工具推荐(上)「主动降噪耳机」挑选原则与推荐》 这一篇文章,我要来介绍外接键盘、无线鼠标。 在咖啡厅用笔电用久了,姿势容易酸痛的问题,可以靠把笔电架高稍稍缓解;可是笔电架高后,用起来又会很不顺手的问题,怎么办呢? 后来我发现,只要有外接键盘、无线鼠标的帮忙,就不是问题! 远程工作必备|外接键盘 通常在咖啡厅工作,我喜欢用笔电架将计算机稍微架高。但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双手往往得异常扭曲,才有办法使用笔电本身的键盘。 怎么办?只好外接一块键盘啰! 第一优选, Logitech K380 对于外出键盘,我对它的期待很单纯: 轻便好携带:不然我还要你干嘛! 无线首选,最好还要能同时连接多个设备:不是每家咖啡厅,都有宽大且附上插座的座位,因此线材的空间还是能省则省。 筛选过一轮后,最后我入手的是 Logitech 的 K380 。重量轻、尺寸薄,最大程度满足了好携带的需求。同时它也支持跨平台使用,不管你是 Apple, Windows 还是 Chrome 系统的用户,这把键盘都能无痛联机使用。 此外,它最多能同时联机三台设备的功能,也解决了我外出工作时,偶尔需要在不同设备上打字时的困扰。 比较可惜的是,在极大化轻便、好携带优势之余,这把键盘也舍弃了独立的数字键盘,键程也多有妥协,所以敲打起来的手感,终究比不上机械键盘来得爽快。 不过,如果你愿意在重量上稍微退让,那么市面上也有很多小尺寸的无线机械键盘,可以满足你挑剔的手指。 又或者,你也可以像我一样……专门准备一把机械键盘放在家里用,轻便、手感我全都要(握拳)。 远程工作必备|巧控板(或无线鼠标) 笔电架起来、接上外接键盘之后,最后一个令我头痛的问题,就是得找一颗好用的无线鼠标(对,我的外出工具几乎都是选无线)。 原因是,若你继续使用计算机原本的触摸板,整个使用体验会非常诡异:每当你想要移动鼠标,就得伸长手去使用触摸板;之后再把手缩回来,继续使用键盘。这流程实在反直觉,我始终更习惯左键盘、右鼠标的使用流程。 由于我是 Macbook 的使用者,加上我平常没有重度设计需求,所以这回倒是不需要太多比较,马上就入手了苹果的巧控板。 你可能会怀疑,不就是块功能都一样的触摸板,有差这么多吗? 有,差非常多!这块巧控板让我感到最值回票价的部分,大致有以下两点: 改善操作流程:在外接键盘的右边摆上一块巧控板后,整个使用体验就再次回到最熟悉的「左键盘、右鼠标」的配置里。跑到咖啡厅工作,难免会有一些需要妥协的地方,若你的工具能让你舒服进入专注状态,绝对值得投资。 触控面积加大:巧控板带来的另一个优势,是更大的使用面积。虽然 Macbook 本身所附的触摸板的面积,早属于市售笔电的前段班,但在运用三指拖曳、上下滑动等手势的时候,我还是常常「出界」。若你也有相似的问题,面积更大的巧控板,肯定会让你心满意足。 同场加映, Logitech Mx Master 3S 若你是比较喜欢用鼠标的人,那么我很推荐你给这颗鼠标一个机会。讲求携带性的人,同系列也有 Mx Anywhere 3 可以考虑,但这颗鼠标尺寸跟我的手掌不大合,握起来不太舒服,所以最后我还是决定牺牲一点携带性,选择 Mx Master 3s。 长话短说,Mx Master 3s 在满足改善操作流程、无线等基本需求之余,它让我最满意的部分,在于可以快速卷动的电磁滚轮,还有充满无穷潜力的 Logi Options+ 自定义功能。 电磁滚轮提供了丝滑、流畅的滚动手感(滚起来不会像一般滚轮一样,有很明显的颗粒感,推荐亲自体验!),Logi Options+,则让你能自定义 Mx Master 3s 各个按键的功能(ex. 将翻页键指定为全选功能),甚至还能设定快捷方式,按一颗按钮就触发一连串指令!若你熟悉 RPA / Zapier / Mac Automator 等设定,这颗鼠标绝对能为你带来无穷乐趣。 怎么选购外出工作设备? 最后,来聊一聊到你底该怎么选购外出工作的设备。 或许会出乎你意料,我其实不推荐你网购,也不推荐你直接照着我的推荐,入手上述产品。 原因是,选购这些工具的终极目标,是要帮助你在外出工作的时候,能轻松进入专注状态。每个人的需求,进入专注状态的方式也都不一样,适合我的工具,未必适合你。 所以,在掏钱之前,我建议你应该先仔细思考 4 个问题: 通常,我都怎么进入「专注」状态?是靠音乐、白噪音,还是完成特定的前置准备? 外出工作 / 远距工作的时候,有哪些因素,让我无法按照习惯的方式,进入专注的工作状态? 有哪些工具,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帮助我能用最习惯的方式,进入专注状态? 这些工具,彼此「组合」起来的效果好吗? 在最一开始,我从没仔细想过上面这 4 个问题。所以一路走来,花了很多冤枉钱、买了一堆根本于我无益的产品,最后才摸索出这 4 个采买原则。 基于类似的理由,我也推荐你优先选择现场购买,而不是直接网购。因为只有实际到场试用,你才能评估它们究竟能否相互搭配,替你的工作状态加分。就连我自己,当初也是带着我手上的家当,到实体店跑了好几次,才做最后选择。 总之,花点力气想想自己的需求、别忘记选购工具的目的,把握这两项原则,我相信你也能找到用得顺手的利器!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远程工作好用的工具与设备,可以参考这一篇《把家改造成办公室!「远距工作」过来人分享 3 类设备升级考虑,远离酸痛更能专注》!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8, 2024

电子阅读器开箱|2024 年最新 Kobo Libra Colour 体验分享,彩色阅读器有比黑白好吗?

来聊聊这台 Kobo Libra Colour。 这台是今年刚出的新机,七吋,有实体键,也支持触控笔。最大的特色是用上了彩色的 E-Ink 的屏幕。你如果有在 follow 新闻,你应该也会跟我一样好奇,彩色的效果如何。所以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开箱体验。 E-ink 的彩色屏幕,主要还是受限于技术,色彩的饱和度无法跟 LED 屏幕相比的,整个呈现的会有点淡淡的,有点像那种粉彩笔的绘画。虽然饱和度无法鲜艳呈现,但其实有一种淡雅的感觉,也是一种特别的味道。 使用上我是觉得跟之前黑白机差异不大。我手上目前还有好几台黑白机。我有 Kobo Elipsa(10 吋),Kobo Sage(8 吋)、Aura One(7.8 吋)。 开机、登入、同步、网络、充电、设定等等,我是觉得都跟黑白机没甚么差异。所以这部分我就不多说。 同步后立刻感受的优点,就是所有封面都有彩色显示了。或是原本书籍有彩色的部分,现在也能正确呈现,而不再只是灰阶。当然,你如果有彩色的漫画,那透过这样淡雅的颜色表现,看起来是舒服的。只是如果你有一些书本,是需要颜色正确的,比方说甚么设计书,那 iPad 可能还是最佳选择。 翻页的速度、操作的响应反应、手写触感,这都跟黑白机差不多。我之前有写一篇谈 Elipsa 的开箱。 其他如 Pocket 、Dropbox、Google Drive 同步,这也跟之前差不多。那同步的目的就是可以透过 Wifi 把你储存的网页下载到平板后续阅读(Pocket),或是一些 PDF 可以下载了来看。PDF 就也可以透过触控笔做笔记之后回存到 Dropbox or Google dirve。 要说缺点吗? 我猜可能关键还是我老了,七吋对我而言看文字书完全没问题,但若要看漫画是有点小。我之前也是因为这原因才会多买了十吋的 Elipsa。可惜现在没有更大尺寸的彩色机,不然我应该会放一台在家里专门看漫画用。 不过大小这东西我觉得就看个人就是。七吋的好处是非常轻、非常好携带,而且我个人也很爱他的实体按键。 另一个不确定算不算缺点的事情。我猜因为屏幕是有彩色的缘故,在不显示文字的部分,总觉得空白处会有点甚么......该怎么说呢?就有点类似照片在高 ISO 下的燥点。你若拿着跟黑白机比对会注意到,但如果你第一次就接触彩色屏幕,可能就不会特别留意到。但这并不影响阅读,也不会妨碍使用,只是我有注意到这个差异而已。 总之,我自己是觉得这台是挺赞的。虽然只是多了颜色,但其实会觉得回不去。因为就算纯文本的书、或就算那本书彩色的比重很低,但光是待机画面多了色彩,这也是很赏心悦目的事情。 而且浏览我的书柜时,看到封面有各种花花绿绿的颜色,其实也是会心情大好的。😃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ne 19, 2024

想要数字游牧,却害怕入不敷出?学习「预算与财务管理」是你自由的第一步!

数字游牧(Digital Nomad)生活,即远端办公与旅行的融合,无疑是一种充满魅力的生活方式,但并没有想像中的浪漫。然而,有效的预算规划成为了这种生活方式的重要挑战。常有人问我,如果要过上 Digital Nomad 的生活,要花多少钱?这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将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和方法,希望能够助你在数字游牧的路上更好进行预算规划。 事先存钱 虽然“事先存钱”这个建议看似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却常被忽视,特别是自由工作者型态的数字牧者,收入主要来自于接案,相对不稳定,甚至还有可能面临客户拖款的风险。有一种情况是,他们期望借由待收帐款来支付旅行费用,然而在旅行途中却因客户拖款而导致款项延迟进帐,进而引发现金流断裂的危机,旅游的品质和心情大打折扣。因此确保旅费充足再出发就很重要。透过准备充足的旅费,让自己在 Workation 中更加轻松。 掌握大项支出 旅行的主要支出通常为机票和住宿,因此,明确了解并预测这两项支出是数字游牧生活的预算规划首要之务。 如果你偏向于长期留在一个地方,或者你的 Workation 划得相对短暂,那么你可以提前订好住宿,这样住宿费用就可以相对准确。然而,如果你更喜欢边旅行边选择下一站,像我一样,那你就需要在头脑中有一个明确的住宿费用范围。 例如,假设你为自己设定的住宿预算每晚不超过 80 美金。在房价较高的城市,你可能会超出这个预算。但是,当你到房价较低的地方,你就需要将之前的超支部分弥补回来。这样,你就能精准掌握大项支出,确保数位游牧生活的经济弹性。 利用全球数据估算生活费 许多人问我身为 Digital Nomad 怎么抓预算,其实我的方法论是用大数据去推算。 首先,我平时就有记帐的习惯,因此清楚自身日常开销的金额和架构。有了这些基础数据,我就能够参考全球物价水平比较网站(例如 Numbeo) 来做规划。这网站能比较你当前居住地和可能的目的地的物价,进一步到单一商品的价格比较。 例如,以 2023 年 Q3 台北和京都的物价为例进行比较,根据 Numbeo的数据,京都的外食普遍比台北贵,但购买食材的费用却较低,像是牛奶的价格甚至只有台北的一半。然而,京都的公共交通费却是台北的 1.5 倍。 利用 Numbeo 的数据做 Digital Nomad 生活费预算推估 Numbeo 可以细看到个品项的价格差异 透过这样的数据,你可以根据同样的天数(例如旅行两个月)你平时的生活消费模式,来推算在不同地方的生活费。此外,也可以根据当地的物价变动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做好预算把控。 打造预算缓冲区 在对大额支出和推估的生活费作了初步加总后,再加上 10%-15% 作为缓冲金。无论我们的预算规划再精确,始终有些费用是无法完全预料的,特别是在旅途中遇到的紧急情况,例如电脑荧幕坏掉需要送修、或是买外接荧幕应急等等。这些状况往往需要即时的金钱来解决。 有了这个缓冲区,可以让你在遭遇突发状况时有更多弹性和安心,而不会打乱你原本的预算规划。此外,缓冲金也可以为你的旅行体验带来更大的自由度。例如,你可能会在旅程中被推荐新的景点,或是遇见一场错过会很可惜的活动。如果有了这份额外的预算,你就可以更自由去探索和享受这些旅行中的惊喜,而不必担心这会超出你的预算范围。 确保海外提款的便利性 出发前,确保你的银行卡可以海外提款。携带大量现金既不便又危险,因此拥有一张全球通行的银行卡更为方便。选择银行时,别忘了比较各家的海外取款费用与汇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一旦确认可以海外提款,记得将提款卡设定为“国际使用”,以防银行误判为诈骗行为并封卡。 了解自己消费的优先顺序 清楚自己的消费优先顺序也是要素。或许对你来说,旅行就是要购物,或是可以探索新事物获得新体验,也可能是品尝美食或米其林摘星的大好机会。了解自己的消费优先顺序可以帮助你在预算规划时更加明确。比如,如果你是个饕客,那就预留更多预算在饮食上;如果你热衷于购物,那就将购物列为预算的主要部分。明确自己的消费优先顺序,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你的需求,同时也能在旅程中,实现最适合自己的 Digital Nomad 生活方式。 积极记帐以掌握消费动向 在数字游牧生活中,尤其是使用外币支付时,记帐显得格外重要。在消费的当下,我们虽然也是会换算汇率来衡量这笔消费是(相对)便宜还是贵,但长时间下来,金额的掌握可能因为汇率和繁忙而变模糊。 透过记帐,可以精确掌握每笔消费金额和整体金流。记帐习惯让你清楚自己的消费模式,有助于调整 Workation 中的花费,以及优化未来预算规划的能力,并察觉任何财务问题。在数位游牧生活中,记帐是有效管理预算、确保远端办公和旅行生活顺利进行的关键工具。 策略性使用信用卡 许多人在旅行时会选择携带大量现金,但我个人更建议策略性地利用信用卡。原因有几个: 首先,长时间旅行所需的费用不菲,随身带着如此大笔现金不仅不便,也较为不安全。一旦现金遗失,基本上就无法找回。 其次,信用卡消费都有详细纪录,如有消费争议时,这些纪录可以作为参考依据,退款程序也相对简便。我就曾经被店家超收费用,当下请店家查看他们的刷卡纪录,我也出示银行寄给我的即时消费明细作为证明,才顺利解决问题。 最后,虽然有些人会因为汇差而选择在出国前买外币,但如果能选择一张国外刷卡回馈高的信用卡,其实也能有效抵销一部分汇差,而且汇率变动情况往往难以预测,把外币先买起来也不一定更划算呢。 绝对不能省旅平险 绝对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旅行保险绝对不能省。尤其是当你身为 Digital Nomad,在国外边旅行边工作,旅行保险的保障更是不可或缺。在海外接受医疗服务的费用往往非常高昂,如果没有旅行保险,你可能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无论你打算在哪里进行远端办公或工作假期,一份完善的旅行保险都是你在外生活的重要保障。 旅行与工作两者兼具,虽然充满挑战,却也相当吸引人。能一边为生活增添色彩,一边不打断工作并保持收入,这就是数字游牧(Digital Nomad)生活的魅力所在。 2019 年的疫情加速了远程工作的发展,各国更为数字游牧者推出专属的签证。许多人向往这种工作方式,想要向数字游牧生活迈进,却不知从何开始。因此,我开始提供转职谘询服务,希望能协助想转职或成为远程工作者的朋友。以策略性的规划和有系统的方法,缩短你与理想生活的距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 Career Talk with Ivy页面 了解更多。 Digital Nomad 的实际生活充满独特性与挑战,妥善的预算规划是让旅程够顺利的关键。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要点,最重要的是,依照你自己的实际需求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调整与规划,才能尽兴享受 Digital Nomad 生活的魅力。 延伸阅读: 你与远程工作的距离 如何Digital Nomad — 行李篇 如何Digital Nomad — 跨时区篇 -- 本文转贴自:Ivy is Out of Office(原文标题:如何 Digital Nomad — 预算与财务篇)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2, 2024

【2024 远程工作】工具推荐(上)「主动降噪耳机」挑选原则与推荐

「哇噻,不过就是来咖啡厅做点事情,你的『家俬』也太多了吧?」 每当和朋友相约在咖啡厅做点事情,看着我从背包里翻出一样又一样的道具,朋友们往往会摇着头、发出类似的赞叹。 的确,每逢要去外地,或咖啡厅工作,我都会带上我戏称为「远距工作三本柱」的工具们出门,包含主动降噪耳机、外接键盘、无线鼠标。今天就趁着这个机会,来开箱我的三本柱,以及聊聊我挑选工具的重要原则。 远程工作必备|主动降噪耳机 先从「主动降噪耳机」开始吧! 我的远距工作三本柱中的一本柱,是主动降噪耳机。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工作时喜欢听点音乐的人,那么准备一点预算入手一副无线主动降噪耳机(若能买到耳罩式的更好),绝对是笔划算的投资。 你可能会想问:一定要耳罩式的吗?我平常也在戴像 Airpods Pro 这种入耳式的主动降噪耳机阿,有什么不好吗? 为什么建议选耳罩式耳机? 这几年,市面上推出很多真无线耳机,这类耳机虽然轻便好带,但其中一个硬伤,就是「入耳式」的设计,本身其实不太适合长时间配戴。 其中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入耳式耳机所附赠的耳帽(也就是耳机上的硅胶套子),大小都并非为每个人的耳道量身打造,因此长时间使用下来,多少会感到有些不舒服。 以我自己为例,入耳式的耳机我最多只能连续使用半小时,再多耳朵就会开始不舒服。跟入耳式耳机天生命中相克的属性,让我早早就将目光,投向耳罩式耳机。 第一优选 WH-1000XM4/WH-1000XM5 做了一堆功课后,最后获选的选手是 Sony 的 WH-1000XM4。 (注:以下主要介绍 WH-1000XM4 主力使用,目前已经推出新一代的 WH-1000XM5,既保留了大部分优点,还解决了折迭容易坏的问题,超赞!) 对于这副外出工作用的耳机,我的需求很简单: 音质不需要攻顶,有平均以上就好。 主动降噪很重要:我喜欢在咖啡厅工作,但咖啡厅的环境噪音很多变,遇到聊太开心的客人、或是离座位离咖啡机太近,多少都会令人分心。 蓝芽联机,可连接多设备佳:之前戴有线耳机,一站起身手机当场从桌上跳楼的经验太可怕了…,新耳机必须是无线! 综合来看,Sony 的 WH-1000XM4 几乎符合了我最核心的需求。 它让我爱不释手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三个: 降噪效果显著: Sony 家的降噪真的是一时之选。戴着 WH-1000XM4 坐在咖啡厅里,就算你只打开降噪功能而不播放任何音乐,也足以把旁人的闲聊模糊成背景音,降噪效果绝对是水平之上。 有的人可能会担心全天打开主动降噪功能,会影响耳机的续航力。这点倒是不用太担心,在经过我近 3 年、几乎每天使用之后,至今我的耳机在充饱电后,都还能应付连续 10 小时开着降噪功能听音乐的使用,续航力相当可靠。 Speak to Chat 功能:只要你一讲话,耳机就会自动暂停播放中的音乐,等你讲完话后再重新播放。这点在点餐,或者在需要和同事讲话的时候很方便!解决了以往使用耳罩式耳机每当想讲话,就得大费周章拿下耳机、讲完话再戴起来的烦恼。 蓝芽多设备联机:戴着耳机正在用计算机看影片,突然间手机响了,怎么办?戴着 WH-1000XM4,你完全可以丝滑地暂停影片,使用同一支耳机转换到手机上讲电话;挂上电话后,再转向你的计算机继续看影片。中间的转换,完全不需要处理耳机和不同设备的联机问题。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我发现想在咖啡厅里高效率地工作,光靠制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远远不够,因为除了环境,「姿势」也是另一大问题。 由于使用笔电的时候,你通常得长时间低头,若想架高笔电,让视线与屏幕几近平行,又会造成很不顺手的问题。 怎么办呢?赶快去下篇看看我的解决方案吧! 【2024 远程工作】工具推荐(下)外接键盘、无线鼠标挑选原则与推荐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27, 2024

【时间管理】从学会怎么玩开始!「高强度休闲」帮助恢复高强度工作动力

时间管理,从学会怎么玩,怎么休息开始。 一个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不会是一直逼迫自己,不会是一直用更多时间补救工作。而是带着充饱电的精神动力去完成有价值的事情。 所以,时间管理不只看到执行面的管理,更要看到恢复面的管理。 当工作非常忙碌,面对的项目难度很高。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休息、休闲、放假时间,远远不够恢复那些困难工作所需要的动力。觉得工作与休闲的时间无法平衡。 于是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工作越忙,休闲的时候,越无法充分休闲,可是无法充分休闲的情况下,就需要更多休闲时间,而且下一次回到工作中,动力、意志力又比上次减少,于是困难的工作更加觉得困难。 这个恶性循环,导致我们可能一直在逼迫自己,或可能一直在逃避,或是在这两种既无法充份工作,也无法充分休闲的情况下摆荡。 而关键的解决方法之一,就在于提高休闲的强度。 所谓的强度,不一定是时间的多寡,而是休闲的时候,有没有进入专注、投入、充分自我实现的「深戏模式」。 面对愈困难的工作,高强度「深戏」,愈可以帮助我们在休息、放假时找回真正的动力。 深戏(deep play),指得是专注投入某种既具有挑战,但又快乐充满的游戏状态。 「普通休闲」 只能转移注意力,但没有任何问题被解决,没有获得充分成就感,没有学会新的技能、想法。所以常常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获得满足感,甚至除了当下的转移注意,事后有可能永远不会感到「被恢复」。 但「深戏」的状态,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感受到相对更强的恢复力,让我们更快带着新的技能、知识与意志,重返战场。 就像你可能看过身边那些最有成就的朋友,工作上常常挑战许多困难的项目,而在休闲时却也喜欢挑战像是登山、潜水、马拉松这些相对考验体能、技能的活动。并且常常看到他们会在高强度工作、高强度休闲之间快速切换,不会有「好想放更多假」这类的感叹。 专注去挑战可以获得某种自我升级的活动,也就是深戏,确实可以有这样的效果。 不过,「深戏」的状态,或许不一定要在被认为困难、特殊的休闲上才能获得,例如登山、马拉松,当然,或许这些挑战效果更好,但我们也可以在一般的休闲中,练习进入深戏的状态,而获得部分深戏的效果,也就是「更有强度的恢复力」。 有时候当我认真挑选了一款有难度、有深度的电玩游戏,并且在短时间完全投入到游戏时,我会感受到深戏的效果。我会因为游戏世界的精密与启示,而感受到完全的专注投入。我会因为游戏的难度,感受到不断挑战,但因为是游戏而没有压力的放松。然后,我会在这一到两个小时的过程中,很充分的让脑袋做了一轮切换,刺激出新的想法与动力,回去面对有难度且有压力的工作挑战。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热衷于研究做料理,我会去对每一道料理做深入的研究,尝试各种可能方法,做了大量的笔记,里面有大量失败的实验,但因为是料理,所以都能快乐以对,并且在获得某种发现与成功时,感受到更大的喜悦。然后,我发现自己也因此更能带着勇于学习、尝试,并且面对失败的心情,回到那些困难的工作上继续努力。 而这几年来,我的兴趣:「写作」,更延伸到教学,成为我的一个重要副业。但我依然将写作这件事情当作休闲乐趣来经营,让我在其中也能彻底享受深戏带来的恢复,而非消耗。并且也确实能享受到充分的玩,玩出成果,也能带来额外巨大的成就感。 在最近一年中,我开始养成的「跑步」兴趣,更让我体验到,有强度的休闲,提供更有强度恢复的效果。因为这样的休闲强度提升,面对更有强度的问题解决,同时也在身体、心理、知识上更快带来自我的升级。回过头来,这样的自我更新,也会展现在工作上的精力、态度与情绪上。 于是根据这样的经验,我认为任何人都可以试试看利用高强度休闲,来恢复高强度工作动力。而且高强度休闲不一定只能是无法一蹴可几的登山、潜水等活动。如果能符合下面四个条件的其中几个,都能提升休闲强度,进入深戏模式。 1. 能够进入专注心流:这项活动能够引人入胜,带领我进入心流状态,不会像是走马看花一样分心。于是我可以真正从原本的某些焦虑、烦恼、压力状态抽离,感受到进入一个专注、自主的状态。所以,深戏不一定是剧烈活动,像是冥想也会有深戏效果。 2. 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这个休闲是有难度的,有问题需要解决,有关卡需要突破。所以我必须练习、尝试、思考,才能完成。然而关键不同是,没有外加非解决不可的压力,或是失败的外在指责。所以我可以单纯享受解题乐趣,体验失败与再次挑战的过程,从而锻炼自己的心态。有些好的电玩游戏,就可以有这样的效果。 3. 学会可以应用的新事物:这件事情是有知识性的,或是一种技能,于是当我完成它后,这个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延伸到其他事情上。例如一个深入的书籍阅读与心得产出,就能获得类似效果。 4. 了解提升自己的方法:工作、休闲,都是人生。但在有强度的休闲时,我们和工作时一样挑战难题、克服难关、享受成果。只是这时候我们只跟自己赛跑,透过这样更放松的方式,去认识自己身体、心理的弱点,尝试去锻炼与提升。例如逐渐增进强度的运动,就可以达到深戏的效果。 好的游戏,就是对困难工作与人生的模拟。不是说要玩有什么大道理的游戏,但是一个挑战、过关、获得成果与策略规划的过程,如果够深刻,那么也是在游戏过程中体验人生需要的态度与方法。而这样的深戏过程,正是我们在休闲时需要的。 如果工作很忙、很乱、很焦虑,除了还是要想办法找出休息、休闲的时间,同时也可以设法增加玩的「强度」,找到可以达到深戏效果的休闲,帮助自己恢复高强度的工作动力: 「能够进入专注心流」 「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学会可以应用的新事物」 「了解提升自己的方法」 -- 本文转贴自:计算机玩物(原文标题:工作愈忙愈要懂得深戏,高强度休闲帮助恢复高强度工作动力)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2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