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34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可以靠「接案」在日本生活吗?旅居日本 5 年 Leia 全职接案经验+技巧分享

很多人向往到日本生活,但却担心不适应日本职场文化、找不到工作等等,想说可以用「接案」的模式旅居日本。 但你心中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在日本有机会拓展案源吗? 接日文案子日语要很好吗? 接日本案子与台湾案子的差异在哪?有哪些要注意的眉角? 用「全接案」的模式,收入足以支撑生活吗? Leia 是一名旅居日本的视觉设计师,5 年前因为在台湾的工作陷入低潮,于是决定只身赴日本寻找新的职涯可能。她从不定期接案、找到正职,到现在开工作室全职接案,目前台湾与日本的客户都有,一路也在日本待了 5 年。 Leia 将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在日本接案的各种问题。 如果你好奇 Leia 的故事,请看:日语不通、没有人脉、只身赴日,从接案到开个人工作室,Leia 如何从零开始旅居日本? Q1. Leia 一开始是怎么在日本拓展案源的? Leia 分享她日本拓展案源的三种方法: 第一,是朋友人脉。 刚来到日本,Leia 只有只身一人,不过她入住了 Sharehouse,室友来自世界各地,许多与 Leia 也是自由工作者,热情的 Leia 与他们成为朋友,后来又时常到 co-working space 工作、参加一些活动等,慢慢建立新的好友圈,而初期一些案源就是来自她的朋友圈。 第二,是接案平台。 她也会使用接案平台,像是 Coconala。但是同时她也发现,日本的接案削价竞争的状况也很惨烈,甚至可能遇到奇怪的要求。 在使用这类型的平台时,Leia 会先将自己的简历、作品放上平台,并开出自己认为可以的报价,拒绝与其他人削价竞争,她说:「(当你)把作品上传后,可以先筛掉一批不能接受你价格的人,而主动来询问的人大致上知道你的水平,也不会提出太奇怪的要求。」这样的方法其实成交率也不低,打破大家认为一定要低价才有竞争力的概念,重要的还是你的专业。 第三,主动开发。 Leia 也分享自己主动开发的经验,她先搜寻关西这一带的各种影像、网站设计公司,到应征页面投递履历与作品集。虽然这样海撒的方法,可能许多都是杳无音讯,但 Leia 最终还是接到三间公司的案子,而且至今都还有持续合作。 她建议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可以尝试看看,加上正式公司的优点就是价钱好谈、也有正规的执行流程,其实是拓展案源的好方法。 Q2. 接日文案子日语要很好吗? 如果你想要与日本公司合作,接日本的商业案,就会需要使用到商用日文,而这又比一般的日文更加困难。本身日文还没有很好的 Leia 分享, 接案初期全仰赖日本丈夫协助与客户沟通,直到今年才试着自行接洽客户。 虽然学习商用日文沟通很困难,也遇到过不少挫折,但 Leia 分享,有时会遇到友善的业主鼓励她慢慢来,「他说他相信我可以做得到,我当下超想哭,就算我语言没有很好,但是已经尽力的表达,对方也有接受到,被信任的感觉真的是无比的感动!」 Q3. 接日本案子与台湾案子的差异在哪?有哪些要注意的眉角? 日本的公司、流程在大多人印象中都是比较严谨,有许多流程、规则需要遵守,虽然接案的模式可能相对自由,但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规则。Leia 举例,日本特别重视责任归属,当今天你接到一个案子,就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不要擅自更动其他流程或设计。 好比说,你接到一个设计案子,对方发包给你图文,希望由你负责设计,但你对文字内容也有一些想法,于是提出修改,就算你只是好意,这也可能会踩到红线。 或许你可能觉得其他部分怎么做更好,但当你擅自修改其他部分,可能就会让发案的人被前辈、主管骂。「他们(日本人)觉得不管做得好不好,还是要尊重别人的工作。」 Leia 也补充,还是会有给予更动权的业主,但这还是建立于双方的信任与事前沟通。 Q4. 用「全接案」的模式,收入足以支撑在日本生活吗? 你可能想在日本生活成本比台湾高,靠接案是不是较难生存? 这关系到所居住的城市、消费习惯等等条件,但 Leia 分享,她现在就是全职接案在日本的兵库县生活,案源也稳定许多,基本上都没什么问题。 选择二、三线的城市,月收入达二十万日币(约四万四千元台币)以上,就能维她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前提是不能太常外食。 如果你好奇 Leia 是如何从不定期接案,到日本找到正职工作,而后又自己创业全职接案,完整的故事与 Leia 旅居日本的方法,都在:日语不通、没有人脉、只身赴日,从接案到开个人工作室,Leia 如何从零开始旅居日本? -- 采访撰文/邱于瑄、林昕嫒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4, 2024

作家 Fiona 专访|如何从生活随笔写到出书?经营部落格 10 年经验与 3 个长期写作心法

「看到书出版的时候,感觉超像作梦,毕竟我觉得自己就只是个爱分享的『庶民』,完全没想到会有出版社来找我出书!」计算机屏幕上开着作品《给没有梦想的人!边走边想职涯探险指南》的博客来销售页面,Fiona 兴奋地对我这么说。 毕业于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美国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金融研究所,随后又进入 Facebook 担任数据分析师......这些亮眼经验固然得来不易,但对没有写作背景的 Fiona 而言,受邀出书、以作家身分开启更多的分享机会,更是人生中意想不到的惊喜。 而这趟奇幻旅程,正始于她 10 年前的一个决定:启动「糖霜与西装」部落格,输出想法及人生观察。 大人学常鼓励大家「输出想法」,无论是为了寻找族人、验收学习效果或累积专业印象,找个地方来稳定发表都非常管用。不过真要付诸行动,我们往往会面临「该选哪个平台」、「该写什么」这类现实问题。 「该选哪个平台」,网络上有不少比较各大写作平台的文章可以参考;但「该写什么」,或像「该怎么开始」、「该怎么持续地写」这些更关键的问题,却相对难找到可复制的清晰建议,这也导致很多人迟迟未能推进。 卡关久了,不是索性不开始,就是做没多久就荒废了。这么一来,当初立下的目标或愿景,自然难有机会实现。 正因这问题影响深远,本期大人志特地邀请谦称自己是「庶民」,却一路从生活随笔写到受邀出书的 Fiona,分享她在 10 年写作路上常保热情,甚至累积出一票死忠读者的实战密技! 关于「开始」:勇于做小规模的测试,才能逐步提高质量 2011 年,当时就读大四的 Fiona 到美国当交换学生,并决定努力在当地发展,不过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让她非常焦躁。朋友知道她一向喜欢写东西,于是建议她开个部落格写作,让自己没那么多时间烦恼。 「当时我心想『Okay,这我应该做得来』!」出于「找点事做」这么单纯的目标,她利用 Google Site 建了一个空间,选了个还行的模板,便开始书写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这个起头看来随意,却是经营部落格的一大关键。 「我觉得做很多事最重要的,就是『开始丢出东西』。有些人可能因为想呈现最好的东西,针对部落格功能或内容磨了超级久,迟迟都没有发出,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Fiona 这么说。 除了避免本末倒置,Fiona 还补充了另一个我们该尽快开始的原因:作为对读者的小规模测试,帮助后续写出来的东西更符合读者需求。 我们输出内容,无论是为了抒发心情或扩大影响力,总归希望有人来阅读或交流。这时候,把每次发布的内容当作测试,透过回响或回馈来理解读者,后续再以此为方向来调整,就非常重要。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唯有真正符合喜好或需求的内容,才能让人「考虑」定睛阅读。 但讲到这,还有一件事也值得留意:写作可以参考读者的回馈,却不该把「流量」奉为最高考虑。 毕竟取得高流量并不难,以高质量的内容取得高流量才真的不容易,而且能创造价值。因此,Fiona 提供了另一个建议,那就是秉持「自己就是最好的读者」的原则,产出内容时,除了考虑别人想看什么,也务必确保能打动自己。如此,也才能尽到写作者把关质量的责任,避免「为写而写」。 关于「写什么」:提供解法很好,写出迷惘也很棒 克服「开始」的心魔之后,下一个挑战是:该写什么? 对很多人而言,一篇文章的价值常取决于它能否针对问题提供解法。不过,站在写作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实在不太可能对每个问题都提供缜密的建议。如果文章只能提供解法,那么多数写作者不是都写个几篇就「断炊」了吗? 对此,Fiona 提出她的想法:「曾经有个朋友告诉我:『永远要对自己的迷惘感到好奇』,这句话很大程度涵盖了我的写作之路。」我们的迷惘,别人也可能碰上。也因此除了给解法,写出自己正遭遇的迷惘,以及背后可能的来由,也可能是另一种能帮上读者的题材。我们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协助大家更透彻思考问题本质,并有方向地思考如何解决。 此外,有时候透过正视自己的迷惘,并在人生路上找解法的过程与收获,既能帮到自己,也可能让文章更「打动人心」!Fiona举例,她的〈给没有梦想的人的职涯指南〉一文正是这样产出的,后续也获得热烈回响,目前浏览量已近 18 万。 「延续这个建议,我也鼓励大家可以随身带个小本本,随时把心里的想法或点子记下来!」毕竟这些我们对自己或环境的感受,都会让我们的文章更具个人特色。 避免写非自己所想的东西,「你」才是所有内容的主体 「讲到个人特色,我最后也想提供一个非常核心的建议,那就是永远要 True to Yourself。你的所思所想就是一个品牌。」Fiona 表示,很多人在写作初期常会觉得要建立一个形象或品牌,但又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于是容易跟流行、追流量,如同前面提到的,只是「为写而写」。但长期而言,这些文章未必能帮助我们在读者心中建立特色及印象。 她也提到,「文字能传达情绪,读者也很聪明」,不是我们真心所想的内容,即便花了很大的心力来雕琢,也很可能被看穿,那反而容易失去读者的信任。 在她看来,想透过写作稳固经营品牌,终究需要写「自己的东西」。原因有二,一是当我们能在内容中展现真实的自己,就好比所思所想有个安放之地,个中「疗愈感」能帮助我们写得长久;第二,比起传递知识,写作更像是在交朋友,当我们真心地分享所思所想,就会造就别人无法取代的特色,也会是在内容爆炸的时代,被读者牢牢记住的方法。 她补充:「稳扎稳打让读者认识我们了,后续各种期待或出乎意料的机会,也才可能跟着到来!」 持续输出想法并不容易,过程中可能会碰上各种问题,比方说 Fiona 即便热爱写作,也碰过想放弃的时候,像是因不知道如何面对读者的负面回馈,或因自身状态不佳而暂时停更等等。甚至,如果你有明确的目标,可能还得耐心等待开花结果之日。 但是,正如同 Bryan 在【寻找天赋与热情的系统化做法】讲座中提过的,Passion 一词代表着「热情」,但同时也有「受难」之意。追寻真正热爱的事情,本就不容易。如果你也正因为一些阻碍,想输出想法却迟迟未开始,希望 Fiona 的分享有提供些许指引,帮助你尽速透过输出,写出更丰富的自己! 【新思维打包带走!】 Fiona 的三个长期写作心法: 重要的并非一开始就做到完美,能透过读者回馈持续优化才是关键 除了提供解法,「拆解迷惘」也是一个好题材 书写所思所想,Be True to Yourself!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uly 22, 2024

创业十年 「台湾吧」共同创办人萧宇辰:面对新的挑战,请跟自己多「say YES」!|Podcast 「数位游牧志」

如果你曾对台湾或世界历史相当感兴趣,那么想必你一定有听过「台湾吧 Taiwan Bar」,这家以 YouTube 历史动画影片起家的内容制作公司。而今年正好是台湾吧创立十周年。 本集《大人的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 Podcast,邀请到台湾吧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萧宇辰,分享他回顾这十年来营运台湾吧的心路历程。 台大历史系毕业的他,为何会选择踏上创业之路?在十年创业的过程中,除了遭遇到哪些困境外,让他学到了什么?数字游牧(数字游牧、又称 digital nomad)、自由工作接案者又能从他的创业经验分享里,得到哪些体悟? 台湾吧的诞生:一个小项目竟变成一间公司 十多年前,萧宇辰起初在高中担任教职工作,当时正好遇到平板计算机融入教学计划,因而让他一脚踏进数字学习这块新兴领域。 当时,台湾教育现场的数字环境还不像现在如此发达,网络速度、硬设备各种基础设施尚未如此完备,更不用说使用平板计算机教学,对当时的师生来说,还是非常新鲜且相当陌生的事。「那一年教得满烂的」,萧宇辰说,但他同时也发现,数字学习在不久将来会是潜在的教学趋势。 萧宇辰回溯自己的个人经历,他开始思考自己可以将哪些技能和历史教育专业结合在一起。「我不是工程师,我不会写软件,但我在大学有拍过一些影片」,他突发奇想,发现能把历史知识转化为影片形式,让更多人透过影像理解历史,同时也能让自己的教学专业有所转型。 于是,一个 side project 于焉诞生。 他与另外三位伙伴一起合作,共同企划制作第一部关于台湾历史的动画影片。 2014 年 9 月 1 日,台湾吧在 YouTube 上传了他们的第一支动画影片「卖台?后藤桑の如意算盘」。当时影片才上传三天左右,便已突破 20 万的观看次数。透过一部动画影片,他们发现或许台湾群众对于历史知识影片有一定需求。 『卖台?后藤桑の如意算盘 』台湾吧-第 0 集 Taiwan Bar EP0 Taiwan for Sale? 正是因为第一部影片的成功,才让萧宇辰进一步思考:「如果历史可以,哲学行不行?经济学行不行?我们能不能把更多,大家觉得好像很复杂,很难懂的知识,都透过这种方式呈现出来?」 萧宇辰提到,2014 年刚好是台湾「群众集资元年」,愈来愈多人开始能接受以群众集资的管道,透过众人之力一起完成一个大型企划。 台湾吧也跟随这波风潮,成功透过集资获得一些资金,加上有企业主动愿意冠名赞助,这让他们一开始推动历史动画影片的企划,运作相当顺畅,也在同一年的 11 月正式成立公司。 谈及之所以选择动画作为教育媒介,是考虑到孩子观看影片时的趣味性。萧宇辰并不希望一部历史知识影片,最终还是变成一部传统的老师授课影片,「动画对学生族群而言,还是比较有吸引力」。 因此,台湾吧以台湾黑熊为基础打造一个虚拟角色 IP「黑皮」,让影片内容视觉调性更为完整、生动且增添许多额外的趣味,转变大家对历史知识影片的既定印象。 「我们本来想要做一件事情,这个想法好像市场愿意接受。我们如何让它长期永久化,然后就往下走。」萧宇辰认为,创业作为一种人生选项,目标是要去满足集体人类的某种需求,而这种需求并非纯粹单打独斗就能够顺利解决。 关关难过关关过:创业的自我坚持与妥协 然而,蜜月期一过,创业难关其实才正要开始。萧宇辰说到创业的艰辛之处,他一边笑一边不禁叹了几口气。 随着第一波动画台湾史的空前成功,台湾吧趁胜追击,后续和哲学普及作家朱家安合作,推出第二档节目「哲学哲学鸡蛋糕」,观看流量虽然不差,但仍在商业上惨遭滑铁卢。 萧宇辰自我检讨,点出了两个问题:当时他们采用与动画台湾史相同的制作规模,导致财务投入难以回收,收益不如预期,以及业务开发欠缺周详,让他们赔了一百多万。 痛定思痛过后,台湾吧尝试扩展业务范围,除了自制的原创影音产品之外,他们也开始进行与外部单位的项目合作,用项目合作的所获盈余挹注到自家内容产品上。 历经不同营运模式的转换和调整,台湾吧的项目收入逐渐步上轨道,萧宇辰分析,近几年来台湾吧近八成比例的营收均来自于项目合作。不过,尽管公司开始稳定获利,萧宇辰却并未此感到满意。 「台湾吧变成一个有品牌声量的整合营销公司」,萧宇辰一针见血道出公司当时的状态与定位。 「但我不希望台湾吧是这个样子」,追溯萧宇辰起心动念的创业历程,起初他想要透过影像制作让更多人了解台湾历史,然而为了让公司稳定营运,变成项目制作的整合营销公司,这与他一开始的创业初衷似乎大相径庭。 「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随着营收稳定之后,台湾吧与教科书品牌翰林合作,接着开发子品牌「小黑皮」,将公司业务开发的范围扩展到了学龄儿童的教育现场。尽管过程仍有亏损,但透过不断试错,重新调整商业模式,台湾吧才又回到稳定的营运状态。 「台湾吧不应该只是这样而已。」 萧宇辰分享营运台湾吧的历程当中,透露着不甘于此的气息。 他谈到在 2022 年疫情期间,公司出现现金周转不灵,除了必须动用他自己与创业伙伴的现金之外,他不得不向母亲求救,抵押家里的房子,撑出一个贷款额度。 除此之外,他还必须裁员,好让公司度过难关。萧宇辰谈起这段历程,娓娓道来:「我妈当时没多说一句,就直接同意了(抵押房子)」。 「那时候真的超痛苦。」历经那次惨痛的代价之后,萧宇辰也得到了十分重要的启发:「创业者(老板)没办法拯救你的员工,你唯一能拯救的只有公司而已。」 请告诉自己,持续多「say YES」! 今年迈入第十年的台湾吧,不仅扩展了项目合作的领域,也同时仍努力持续推动历史教育,透过不同方式的多元募资管道,试着透过提案说服群众、说服企业投资方,尽管一度历经危机,却也在困境之中找到新的转机。 被问到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想对过往的自己说什么? 「多 say YES!」萧宇辰想对刚开始创业的自己说,只有愿意无条件接受更多挑战,保持开放的心态,才有机会面对更多未知的新可能。 同样的一句话,也相当适用于想成为或是已经是数字游牧者或自由工作者的你,如果仍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焦虑或踌躇不前,只有先尝试跨出第一步,才有机会看见这些未知的可能。无论这些挑战可能是好是坏,但毫无疑问地,这些都终将成为自己的养分。 如果你想了解完整的对谈内容,欢迎你收听本集《大人的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SP12:十年创业的潮起潮落:百万YouTube历史频道的转型之路|台湾吧 ‪ TaiwanBar‬ 共同创办人萧宇辰专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11, 2024

只工作,不上班!从半导体离职,「阅读前哨站」瓦基如何靠自媒体打造自主人生?

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才是你真正要的吗?为了这个目标,你有没有勇气做出改变呢? 瓦基原本在台积电担任主管职位,是许多人眼里的人生胜利组,却毅然决然放弃累积十年的高薪与成就,踏上自媒体之路,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与工作,活出「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是什么转折让瓦基改变对人生的看法?他又是如何做出这个重大决策的呢? 如果你也想为自己的人生找回自主权,可以搭配 Podcast 一起阅读本篇文章! 曾为工作牺牲生活,分手危机成为改变转机 瓦基曾是重度工作狂,为了追求职场的更高成就,他总是将工作摆在第一顺位,生活与感情都在其次。 尤其,瓦基常常放鸟与女友的重要约会。不管是与女友的纪念日约会,或是出国的行程,只要工作有事,瓦基可能就会直接取消、延期,甚至,有次瓦基获得从新竹转调台南新厂的机会,他立刻接受,事后才告知同住新竹的女友。长期以工作为重,忽略伴侣感受,让他们的关系岌岌可危。 转调到台南后,异地恋加上忙碌的生活,他忍不住反思:「我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好像追求到了一点点,可能是职位、可能是表现,可是其他东西却都没有顾虑到。」 同时,瓦基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他天天都是公司与宿舍两点一线,假日再回新竹陪伴女友,忙碌、奔波的日子,让心力交瘁的他开始思考生活与工作间的平衡。「(当时)感觉所有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应该为自己做点什么才对。」 离开台积电创业,是来自感性冲动还是理性分析? 过去,已经有在阅读的瓦基,从书籍学习了不少投资理财、管理的知识。这一次,也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可以透过阅读,从书本中寻求帮助。 他一本一本的阅读,并尝试实践。后来也自学架设网站,每天利用一到两小时阅读与整理笔记,并发表在网络上,这意外地成为他调剂身心的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瓦基渐渐地培养出自己的读者,大家的期待让他也感受到自己的贡献与价值感。随着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瓦基也看见自媒体获利的可能性。 最终,为了找回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价值,瓦基决定离开台积电,全职创业经营自媒体。 这个决定并非空怀满腔热血与冲动,瓦基透过著名的投资理论「杠铃策略」来思考: 「我把转职看做『下档损失有限』,因为我拥有的专业与背景,能让我再回到任何一间科技公司就职,(尝试自媒体)也就这一两年,大不了再回去;但是『上档的获利是无限』的,包含我可以带给世界的影响力、给自己的成就感、接受了新挑战,还有额外的收入。」 虽然瓦基内心十分坚定,但困难点在于「要怎么让获利匹配我以前的待遇和收入,才能进一步去说服我的家人?」 为此,他花了一年建立不同获利管道与策略,加上过往学习投资理财累积了财务基础,用实际行动说服观念保守的父亲。 对于想从事自媒体斜杠或创业的人,有哪些操作建议? 在百花齐放的自媒体世代中,怎么要才能脱颖而出? 瓦基建议:「要去寻找这个产业的痛点,就是别人还没做、或别人做的还不够好的,换句话说,就是你想要看到,却还没看到的东西」。 像是瓦基逛遍各家书评网站,就决定要提供一个不只是列点摘要,还要结合说书者人生经历与启发的内容,而且这个内容网站不能含有大量广告影响阅读体验。 同时,瓦基也分享自己经营各大媒体的策略。他以贝佐斯的名言思考:「未来十年有什么是不会变的。」 他举电子报为例,「不像是脸书或 IG,算法帮你推,你才会被看到,这么一来就必须迎合算法去制作内容。但如果是经营电子报,你寄 Email 给你的订阅户,不只会长期累积他们对你的信任,而且就算五年、十年后其他平台都倒了,你还是可以寄 Email,这就是十年不会变的东西。」 瓦基花费最多心力将 Podcast 作为核心骨干,并专心经营 Blog、电子报。因为这些不会被算法左右,不管怎样都会被订阅者听见,其次则把算法的平台全部当成辅助营销的工具。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陷入知识恐慌,也避免提供过于庞杂的信息给读者,瓦基学习费曼的 12 个难题思考,也就是专注于自己最爱、最有兴趣的 12 个问题,与这 12 个无关的内容都先过滤掉,这样一来接触的信息量少而单纯,但是质量更好,信息浓度更高。 夺回人生自主权,不再被工作与情绪绑架! 瓦基很早就勾勒出内心向往的「完美工作」模样,「我自己定义的完美工作,首先要有自由选择做或不做什么工作的自主权,第二个是必须对自己和别人都有帮助,第三个是工作内容能让我持续学习新知识」,而现在这份工作正符合他当初所设定的条件。 现在的瓦基,过上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样貌,依照个人偏好与状态来安排工作的时段与内容,他喜欢在上午进行灵感写作,下午处理访谈、会议等行政事宜,傍晚则是满足阅读兴趣的时光,假日再安排和女友、朋友的聚会,「我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多赚一点钱,什么时候少赚一点。」瓦基笑答。 除了夺回工作自主权,情绪也获得自由。 瓦基表示,过去他经常用年龄、职位、薪资、有房、有车等标签,来定义自己与他人的价值,力求拥有比别人更多、更漂亮的标签,「直到开始经营说书,慢慢了解自己的特性与优势,才逐渐跳脱出竞争与比较的无限循环。只要比昨天的自己更进步就好了,这帮助我的心情更平静、更稳定」。 「自主人生」是瓦基的最大愿景,他以三十岁为分水岭,跳脱过往循规蹈矩的升学与升迁,不畏挑战地踏入真正有热情且擅长的领域,并将这段转变历程写为《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这本书,「我想透过它传达一个理念:不用害怕过去的自己没有资源或地位,真正的故事是从现在开始到未来的每一刻,现在就动起身来写写自己的故事吧!」 -- 撰文整理/林昕嫒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30, 2024

结婚、当爸妈,还可以数字游牧吗?试着让工作配合生活,别被工作绑架!|MiVida 创办人 凯若|Podcast 数位游牧志

数字游牧、远程工作、自由工作、个人接案等等的概念,让许多想要找寻工作与生活平衡,追求理想生活的人跃跃欲试。 可是很多人会问:「这是不是只有单身者的专利,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学校刚毕业,没有家庭、没有小孩,所以他可以去环游世界。可是万一我们到了三十岁、四十岁,要成家、立业,甚至要带小孩,是不是就不太适合,甚至应该找个好好稳定的公司待着呢?」 不一定唷! 从台湾移居欧洲十多年的凯若,现在定居西班牙瓦伦西亚,他是两个小孩的妈妈,同时也是一个创业家、自媒体工作者、作家。 不同于他人觉得有家庭有小孩就要稳定,反而凯若是先有了小孩,才开始想要数字游牧。远程工作已经有 20 年经验的他,甚至出了《数字游牧》一书,是许多数字游牧新手、对数字游牧感兴趣的人必读的指南。 这次的《大人的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系列,凯若就分享他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以及他身为妈妈,如何兼顾事业、家庭与数位游牧的梦想。 找到属于自己的北极星,妈妈依旧可以兼顾事业与家庭 20 年前,凯若刚怀第一个孩子时,就因为想要多陪伴小孩,于是开始思考工作与生活的不同可能。原本的他想当个全职妈妈,可是看着户头的数字越来越少,肚子越来越大,让他感到有些焦虑。 一开始他先从接案、编辑等工作开始,但这实在很难赚到钱。 有一天朋友问他要不要试试看「婚礼顾问」这个工作,让他开始创业踏上这一条路。一开始凯若仍要四处奔波于婚礼现场,但为了可以自由的,掌控自己的工作时间跟地点,于是在连笔电、wifi 都不是那么普及的年代,凯若试着开始转型成远程工作者,负责婚顾人才培训与团队营运。 解锁了时间跟地点自由后,凯若也开始尝试其他不同的副业。 在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上,凯若以自己为同心圆的核心,试着思考自己想过怎么样的一天,来安排时间,将一天的时间进行切割,像是安排三个小时办公、两个小时副业、安排午餐、接送小孩等等,为了不要让工作影响到接送小孩,凯若下午三点后就不做工作。 凯若也提到,台湾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女性,但常常因为要照顾小孩,放弃了自己的职涯。凯若用自己的经历,也开始鼓励甚至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同样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寻求平衡的妈妈们,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强迫自己融入异国文化,而是找到自己最美的模样 在一次前往马尔代夫度假的时候,搭着船在大海中的凯若,发现仍然能收到手机讯号,这让她突然意识到:「我可以从任何地方工作!」原本就热爱旅游的她,开始了数字游牧的生活。 十年前,凯若随着德籍伴侣移居德国,而后喜爱旅游、数字游牧的他们,不希望一直待在同一个地点,在旅游过多个城市后,决定举家搬至西班牙。凯若再次创业,成立「MiVida 就是生活」地中海选物电商品牌。 凯若提到,他们十分尊重小孩的意愿。当时,他们决定要搬到西班牙前,儿子的年纪还太小,于是她问了女儿的想法,当时女儿 15、16 岁,也很热爱体验新的文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很多人会好奇,有了小孩该怎么要数字游牧,甚至是旅居不同城市,不怕有教育、语言、文化冲击等等的问题吗? 在教育上,凯若提到虽然曾有考虑让孩子自学,但在德国和西班牙,自学是法律不允许的,且她相信,专业的事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处理。同时,凯若也希望孩子能够在学校里建立自己的人际圈,有自己的足球队、好朋友,所以他们四处为孩子们寻找合适的学校。 面对不同文化的适应问题,凯若说:「我从来不会叫他们要融入别人。」凯若不会勉强他们要去交什么朋友、做什么事情。反而就像是他自己一直以来的信念一样,将「自己」当成核心。 回忆初到国外时,凯若的女儿曾是韩国偶像团体的狂热粉丝,却发现欧洲的同学几乎没听过这些团体,有时甚至会遭遇嘲笑。然而,她的女儿非常成熟地表示,你有你喜欢的东西,我也有我喜欢的东西,彼此尊重就好。 在家庭生活中,凯若也不限制孩子只遵循单一文化,无论是德国、台湾还是西班牙的文化都融合在他们的生活里。她也发现,沟通不仅依赖语言,更在于彼此的意愿。只要有沟通的意愿,即使语言不同,也能顺利交流。 现在,凯若很欣慰地看到,孩子们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最舒适的生活方式。 最后,凯若鼓励大家:「你相信你自己最美的地方在哪里,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然后常常想着,我如何把这个美,这么好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其实我们的生活就会很圆满。」期许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美丽模样。 如果你对凯若的故事感兴趣,欢迎收听《大人的Small Talk》数位游牧志 SP15:我是因为孩子的到来,才选择数字游牧之路|MiVida就是生活创办人 凯若 专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November 1, 2024

靠「整理」也能赚钱!整理炼金术师林小印如何起步、打造个人事业?

如果把时间拨回 2015 年甚至更之前,看到林小印家里满坑满谷的公仔、收藏,任何人应该都很难相信,几年后的她会摇身一变,成为靠「整理」维生的整理炼金术师吧! 但她做到了。 现在的林小印是台湾首位结合「整理收纳」、「贩卖二手」、「投资理财」思维的整理师、讲师、作家、CFP® 国际认证高级理财规划顾问。 当年的囤物狂,现在已经变成了断舍离教主,不只协助人们整理空间,更进一步帮助大家整理财务、打理人生。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可以回到小印当初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也就是拥有时间、空间、财务自由的生活。 不过,当初一个小小的梦想,又是如何支持小印一路走到今天,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整理事业」呢? 「整理」真的可以当作一个工作吗? 回到 2016 年,这时候的小印在一间日商担任高阶主管。纵使有着闪闪发亮的头衔,小印的内心却清楚知道,目前朝九晚五的日子,离她理想中不受制度约束的自由生活,还相当遥远。 对于该怎么拥有自由的生活方式,小印一开始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过去的她就曾因为兴趣试过做美甲、做日本代购等,来拓展不同收入管道,在 2016 那一年,她又开始了下一项尝试:整理师。 相较于之前的美甲师、日本代购,整理师是一项更为大胆的尝试。那时候的台湾,整理师」这一行才刚起步,不仅从业者少,连整理师自己也不知道这行到底前景如何。而小印也还身兼日商公司的高阶主管,转行从事一个新兴的产业,对她来说显然需要谨慎的盘算。 2017/11,小印成立了她的粉专,作为试水温的第一步。接下来一年的时间,小印就过着白天在日商上班,晚上则全心投入整理师事业的生活。每天下班简单休息后,她马上打开计算机写文章,推广整理、断舍离、二手贩卖等等的理念。就这样持续了将近一年,小印才正式在 2018 年推出了自己的收费整理服务。 谈到这段无酬、每天「为自己加班」的时光,小印认为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她说:「这是我给自己的一个考验。假设你真的很想做某件事,上班对你来说应该不会是阻碍,你会拚命挤出时间投入这个事业,让它发展起来」。 在她锲而不舍地分享下,小印成功累积起一批喜欢、且认同她的整理理念的人。这群「铁粉」的出现,也让小印开始思考:我是不是也能推出自己的收费服务? 「整理师」可以赚钱吗?我的客群在哪里? 2018/10,小印认为时机成熟了,便正式上线自己的收费整理服务。 你或许会好奇,小印怎么知道「时间成熟」了? 小印指出,其一来自于整理师同行。2016 年,台湾就已经有几位先驱整理师,在市场上推出了收费的整理师服务。他们的出现让小印意识到:「整理」看来是有成为收费专业服务的潜力。 此外,小印和读者的互动经验,也给她打了一剂强心针。透过她在粉专上的分享,小印察觉市场上似乎也存在着一群「整理苦手」。 小印回忆道:「整理其实需要很强大的动力,当初我自己在整理的时候也很辛苦,还把家里弄得一团乱。很多人应该也都有类似的经历,但最后只把家里弄得一团乱、只好放弃。所以我觉得,我只要找到那些『跟我一样惨』的人就好了。」 「我只要找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他们也愿意付费买我的服务,这样就够了!」 找到客群后,他们却可能不愿意掏钱买单? 然而,事情可能也没有想象中的简单。有粉丝,并不代表他们就一定会买单小印的服务。 「因为客户一旦决定要请整理师来帮忙,势必得让整理师看见家里杂乱的一面,这对很多人来说是极难跨过的关卡,即使他们都已经付费了也一样!」小印感同身受地说道:「我就曾服务过一位客户,即使事前已经透过照片知道房子大概的状况了,可是到了约定的日子,他还是拒绝让我进门。他好像突然醒过来了一样,想说:『天啊,我不能让别人看到我的家!』」 「所以那个信任感的累积,必须要堆栈得非常厚实,客户才愿意向你敞开家门。」小印总结道。而那段下班写粉专的时光,就是小印不断在粉丝心中堆栈信任感的过程,「你得要常常 po 跟你的专业有关的事情,一直、一直让潜在客户知道,你靠着『整理』这项专业,在市场上活得非常好。」 「信任是需要时间累积的,可是当你累积了足够的信任感,只要需求还在,客户就算等了三、四年,还是会回来找你。」 新兴的「整理」服务该怎么报价?跟着业界价格报,可能低估自己的价值? 在断定整个市场有利可图,自己也有机会抢占先机后,小印马上遇到了下一个挑战:怎么决定该收多少钱? 当初的小印,也没有肯定的答案,毕竟整理师也还是个发展中的职业。于是,她只好先以其他整理师的价格为基础,再略降一些些,做为自己的报价。 可是,在服务过几位客户之后,小印就发现这样的定价策略其实低估了自己的价值。 因为每次到府,小印除了帮客户整理家里,还会提供贩卖二手商品的建议,让客户不只家里变整齐了,还能赚到额外的收入,有的客户甚至还能倒赚一笔。这个独特的附加价值,是其他整理师难以提供的,因此后来小印又重新调整了她的报价策略。 但这项决定,却也引发了一些受众的反弹:「曾经有人跟我说:『卖二手谁不会?不就是东西 po 上网订个价,然后出货包装而已吗?』」小印回忆道:「后来我推出财务规划服务的时候也是,大家都觉得说那个不就是收入/支出、资产/负债,自己弄一弄不就好了?」 这些批评的声音,一度都让小印心里很难受,「可是后来我就想通了:讲这些话的人,大概也不是我的客户,就不要理他们就好啦」! 小印接着说:「真正是你的客人的人,其实都在一旁默默等着接触你。就以我的例子来说吧,我虽然在 2018 年才公布了收费服务,但这个局,我其实布了一年之久。我从 2017 年就建立粉专,开始分享我的理念和成果,所以当一年后我推出收费服务,有的人已经追踪我将近一年之久、也很信任我的价值观,一看到报价很合理,马上就来预约了。」 随着她累积的客户越来越多,整理师事业也越来越稳定,2021 年小印终于决定辞去日商高阶主管的工作,全心投入经营她的事业当中,陆续打造出包含整理服务、个人财务规划、在线课程等 9 种产品。 Photo by andresr from iStock. 当客户多了忙不过来,却不愿意找员工,为什么? 即使产品组合如此多元,但出乎多数人意料的是,小印至今都是以「一人公司」的形式,在经营她的事业。 既然事业蓬勃发展,为何不多找一、两个员工来帮忙,让自己有更多休息时间,或有更多心力可以投入开发新产品呢? 对小印来说,如今的规模和营运型式,早已是她深度探索自己、刻意选择后的结果。 回顾在日商当主管的生涯,小印表示:「我发现管理非常、非常消磨时间,你没办法有多余的心力去做其他事情。而且我自认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一旦聘了员工,我就会想让大家能过更好的生活,于是不断勉强自己一直去工作、一直去接更多案子。」 「可是当初走上创业这条路,我最想要的就是自由。我认识我自己,所以我才选择用『一人公司』的形式,来经营我的事业。」 为了以一人公司的身分,兼顾日常营运、进修、休息等多重需求,小印多年来也做了许多准备来解放自己的心力。比方说,她早早就意识到一份「完整的 FAQ」的重要性。 每天,都有许多人透过 FB 粉专等等的管道,来询问小印各种问题,考虑到一人时间有限,小印老早便投入时间学习开发 FB 机器人,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同时她还统整过去学员的常见疑问,整理成更完整的 FAQ,刊登在网站上,并且花心思设计学习地图,引导学员自行找到符合需求、当下状态的课程。 另一个小印做的准备,就是「不畏于涨价」。这点是很多自由工作者内心的一大门坎,大家都怕涨了价,客户就全跑光了,怎么办? 「如果很多人都来找你,这不就代表你太便宜了吗?」小印精辟地指出,随后笑着补充:「所以每隔一阵子,只要状况允许,我都会适度以价制量一下,我的学生也都知道我就是个会涨价的人。」 最后,小印也从不排斥与外包合作。将自己不擅长,或是做起来没效率的工作外包,小印也得以拥有更多心力,可以专注于个人成长和开发新产品的余裕。 想了解更多探索兴趣、拓展个人品牌不同赛道的方法,你可以参考小印的经验,阅读: 个人品牌拓展第二曲线,却不知道该做什么?整理炼金术师小印教你2招!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21, 2025

创业失败 6 次,为何还能持续奋斗?找出属于你的天赋与热情!|杂学校校长 苏仰志|Podcast「数位游牧志」

「艺术真的能当饭吃吗?」这是许多人常问苏仰志的一句话,也是他最讨厌听到的问句之一。「只有饭才能当饭吃。」苏仰志劈头一回,体现出他幽默又带有些许讽刺的一面。 《大人的 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Podcast 本次邀请到「杂学校」校长苏仰志,同时他也是热门 Podcast 节目「不良大叔」主持人之一。 艺术创作专业出身的他,在这集节目中,除了分享创业六次失败的经历带给他什么启发之外,他也无私分享在这个选择太多、信息过剩的时代下,人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与热情。 创业不是事先就能规划的人生路径 戴着圆顶帽、配上一副黑色粗框眼镜,苏仰志一头卷长发的造型,像极了当代贝多芬,让不熟识他的人一看也能推敲出他可能的身分。 从小就读美术班的苏仰志,读到国外硕士毕业,一路以来都是专攻艺术创作,直到他刚从国外读完书回来,出现他人生重大的转折点之一。 当时一位私校校长打算招揽他,并且承诺给他进修预算,让他直接攻读国外博士取得学位之后,再聘任他到学校担任老师,并且保证至少 15 年的教职工作。 15 年的教职工作合约已是铁饭碗的保证,而于此同时,他的一群朋友正打算前往中国上海创业。 「可能是艺术创作培养我的一个观念,就是我不要后悔」,苏仰志坚定地说。因此,他毅然决然地婉拒了教职邀约,与父母争执之后,叛逆地跟父亲借了一笔钱,一同与朋友到上海创业,就这样开启他的创业之路。 尽管苏仰志的创业历程一路上跌跌撞撞,经历六次创业失败,他笑称,与其说他是创业六次失败,更应该要说他是个「连续创业者」。 一直到「杂学校」,他的第七次创业结晶,创立营运至今已满十年。它与一般常人认知的学校不同,这是一个「专教学校不教,但对人生很重要的事」的教育平台。「杂学校」起初的前身是「不太乖教育节」,透过这个活动,苏仰志想尝试打破过往台湾教育的传统框架,希望能够藉此重新定义教育。 许多人常会提出这个大哉问:为什么会想要创业?人生不是一条笔直的路,想要创业的念头也是。苏仰志说,「就是跟随你自己的感觉」。 「别人都说,人不疯狂枉少年,我们是『人不疯狂枉中年』!」苏仰志承认自己疯狂,除了「杂学校」之外,去年他又与台大教授叶丙成以及两人共同好友 Bird 共同主持 Podcast 「不良大叔」,节目上线不久后颇获好评,甚至一度在 Apple Podcast 跃升教育类冠军宝座。 今(2024)年 7 月,苏仰志甚至找来音乐圈的朋友,一同录制新单曲。从多次创业、成立 Podcast 跨到发行新单曲,这一路上看似毫无章法、跳跃式的规划,其实也正是苏仰志的生活之道。 如何自我疗愈?你需要「弄假直到成真」 苏仰志认为,现代人最需要的能力,就是自我疗愈。「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我都先赞美自己。」他提到,人的大脑每天其实都会有很多噪声,而且通常是在自己没有太多觉察的情况下,陷入不自知的负面思考循环。 「语言就是你的认知与世界的边界」,首先要正向地肯定自己,才会逐渐相信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并且真的做到。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弄假直到成真),苏仰志引用硅谷创业圈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典名句,强调人们不是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型,而是你要直接「成为」那一个理想型。 苏仰志分享自己在从事艺术创作时,当他遇到需要上台的公开场合,起初也会难免感到害羞与怯场,也正是在每一次愿意鼓起勇气上台,在每一次的练习当中,一点一滴建立起自我信心与价值感。 然而,现实未必能尽如人意,它也会瞬间将一个人长期建立的信心摧毁殆尽,但自己还是要慢慢重新建立起来。苏仰志感叹,创业真是太辛苦了。这也是自我疗愈能力如此重要的原因。 打造不止第二曲线:找到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赋与热情所在?面临转换职涯跑道的关卡,又该怎么应对? 苏仰志的回答一针见血,绝大多数的人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晓得自己到底是谁。他以自己的经验为例,「我是透过六次创业,才真正地认识自己。」苏仰志认为,因为自己的人文背景,所以他更能晓得如何自我觉察,以及重新省思个人的职涯历程,这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职涯或人生卡住了,导致内在的焦虑愈发扩张时,苏仰志建议,不要断然直接选择逃避那个让你卡住的漩涡(例如自己目前所待的公司不理想,因此做出直接离职的决定)。 如果自己本来就有些个人兴趣,可以先试着慢慢培养它们,尤其是那些让你做了会进入心流的事情。试着在工作之余,一边栽培个人兴趣,不需要断然跳离原本的生活轨道。 创业不是一蹴可几,而是一步一步迈进的过程。苏仰志提醒,工作模式的转换,例如自己转职投入到不同行业,甚至是创业,这些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对选择。一边创造自我对话的时间与空间,一边重新认识自己,才是创造个人新职涯曲线的方法与管道。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苏仰志的创业历程,以及他与 Bryan 精彩的跨界对话,欢迎收听《大人的 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 SP10:艺术人文能当饭吃吗?创业失败六次的「不良大叔」,带你找到天赋与热情的所在|杂学校校长 苏仰志 专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28, 2024

BEducation 创办人 Alice Ho 专访|创业不像上班一切规划周全才行动,增长的关键藏在「快速迭代」中

和我们多数人一样, 过去的 Alice 也是个办公室上班族,因为察觉「机构工程师」工作并非自己心之所向,所以她在 2016 年离职走上教育路,创办「可能制造所 BEducation」。除了自行开发实验教育课程,也以顾问身分,协助学校与其他单位往实验教育机构发展。 「教育是我最主要的工作,不过我同时还做几件事情。第一是我今年开始一个名叫 MotivMate 的新品牌,协助客户处理拖延症、提高生产力。第二,我也是非营利组织 Crossroads(社团法人台湾全球连结发展协会) 的创始成员之一,会协助推广一些跨文化、国际化相关议题。」视讯画面里的她有条不紊地补充。 创业跟上班有何不同?自由又不自由,「取舍」才能得到更多 Alice 分享,离开公司后的生活有如她期待的改变,像是从此不必每天固定时间到固定地点上班,但也有和她想象中不一样的地方,「你说它自由也是,不自由也是,就是两者都有。」 她说明,在公司工作时,多数事情都是被排定的,每个人就是按表操课,然后每个月能看到固定的薪资入账。但创业之后,虽然一天要工作多久、在哪工作、甚至要不要承接一项工作,都能自己决定,但同时,做每个决定的代价也得由她一人承担。也因此,她必须做比过去当上班族更多的决定跟取舍。 以工作地点来说,已经熟悉远程工作模式的她固然可以到世界各地边旅游边工作,但考虑到许多课程仍需在线下进行,或者有些客户倾向面对面的协助,她就得做出工作地点上的取舍:是牺牲旅游的时间来执行这些工作?还是牺牲工作(与收入)以享受旅游? 以工作时间来说,目前有三方面工作要推进的她虽有安排优先序,但偶尔还是会遇上好几件急事挤在一起的状况,这时候,她就需要取舍哪件事必须先做、哪些事必须延后。如果都延后不了,那就加班赶工。 她也分享,因为这样的情况不时会发生,所以她后来的工时安排,已经跳脱周一到周五、九点到六点的模式,变成集中在某几天从早到晚把工作完成,其他天则完全是自己能自由运用的时间。 Alice 也补充,她认为对有意创业者而言,能拥抱这种「自己做决定」且「快速应变」的生活非常重要。这也是决定离开公司前,务必事先考虑的事情。 在旅行中处理各种突发工作,对 Alice 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图 / Alice 提供) 谁说创业必定孤单?经营人脉变习惯,主动找同事和合作伙伴 另一个跟过去当上班族不一样的地方,是 Alice 开始有意识地经营人脉。她分享,以前在办公室工作时,如果有事需要找人讨论,同事就都坐在一旁。虽然现在偶尔她会找短期伙伴协助,但多数时间仍是一个人工作,这时候想讨论该找谁,就成了问题。 不过她对此已经找到解法,她说:「可能某个朋友有这方面的经验,我就会直接去问他说,我现在在做这个东西,有没有兴趣帮我看看?在没有同事的状况下,我就找这些人来 Brainstorming。」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变成她的习惯,即便她笑称自己没那么外向,还是因应新的工作模式做了行动上的调整。 不只找到「同事」,人脉也是 Alice 推广业务与找到合作伙伴的重要方式。她分享,其实有很多合作机会都是在经营人脉的过程中得到的,「我会主动告诉别人我在做什么事情,以后可能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或合作,比如说我需要架网站之类的。很多时候机会就由此展开。」 不过所谓「经营人脉」究竟该怎么做?她认为有三个重点。第一,未必需要每天参加好几个工作聚会,把自己搞得很忙 (甚至有些人不擅长社交还会非常疲惫)。人脉的概念很多时候其实像好几层的同心圆,你会有一群「第一层」的朋友,接着透过他们认识「第二层」,也就是朋友的朋友,并逐步向外扩散。 第二,与人交流时,「告诉对方他不知道的事」是一种好上手的话题方向。比方说 Alice 到国外参加教育相关聚会时,会跟其他人分享台湾的实验教育现况,在那个场合中,这可能就是其他人不知道但会感兴趣的。 第三,人脉带来的机会未必会立刻出现,以真诚待人、享受过程才是关键。不少人会期待在认识一些新朋友之后,立刻获得什么好处,但在 Alice 的经验中,很多机会并不是立刻就出现的,反而是在将来某个出奇不意的时机到来。她建议可以带着「plant a seed」的心态与人互动,这会让自己更能乐在建立人脉的过程中,不老想着机会怎么还没来。 Alice 不只在台湾建立人脉,出国旅游时,有时也会透过当地朋友,再认识其他人。(图 / Alice 提供) 产品打磨到满分才推出?创业非这样的游戏,用快速迭代来升级 关于如何让事业越走越稳当,除了拓展人脉,Alice 认为有另一个底层认知更是重要,那就是明白创业不是做到完美才出击的游戏,而该透过「快速迭代」来优化产品。 作为上班族,我们可能只需要在特定职位上发挥我们专业,确定度相对高。但当场景换到创业,维度一下变大了,该怎么把事情做好、获得好的报酬,也就变得更像一段持续摸索的旅程,而非一路直达已知终点。 Alice 在讲课经验中也累积许多自我省思与调整。(图 / Alice 提供) 她分享,几年前她刚创业时,也常感到不确定跟不自信,会觉得「这个产品够好吗?」、「市场会接受吗? 」但很多时候,唯有开始采取行动,例如把产品真的拿到市场上测试看看,才会知道它「在客户看来」到底够不够好。 Alice 也补充,自己过去总坚持,把产品做到「自己认为的」最好,可是受限于人力迟迟无法完成,产品也就无法放到市场上,「但其实我就因此错失很多机会,我犹豫的那段时间,我可能可以做三次不同的优化跟迭代了,更知道客户到底要什么了耶!」 甚至她今年创立新品牌 MotivMate,协助许多客户解决创业路上的挑战时,也发现没有这个认知不只可能错失迭代机会,当精雕细琢的产品没有获得预期中的回响与人气,很多人还可能会因此非常气馁,后续没有心力再做其他尝试跟迭代。这实在就可惜了。 如何搜集市场反馈来迭代?多问潜在用户,优化产品不绕远路 有鉴于先前的经验,她在 MotivMate 时,就花了大把时间在观察需求与持续调整产品。她分享,她从开始的第一个礼拜就立定目标,要邀请 10 个她认为会对这个产品感兴趣的亲友,并透过询问他们「你们有没有拖延症的困扰?」、「有的话,我这个产品可以解决你们的困扰吗?」、「如果没有的话,你们用过什么方式或工具来解决过?效果怎么样?」等问题,了解潜在客户真实的痛点与对产品的反馈。 她表示,一开始问这些人时,她的服务细节都还没有非常明确,当搜集到资料了,她才藉此有依据地优化产品。她也说明,这些搜集结果会帮助她了解市场上的缺口,并持续思考自己怎么做市场定位,把缺口补起来。 「还有一种可能是,有些东西我觉得很重要,但他们回馈时都没有提到。那我就知道这些东西可能对他们来说,不真的那么重要。」她补充。 长期职涯有何目标?将产品化为被动收入,多点时间体验新事物 除了持续在当下的任务中努力,Alice 在访谈最后也分享了她对于长期职涯的想法。她说:「我还是想继续维持这样的生活模式,也许某天我会因为一些经历改变想法,但目前我想的是继续维持,并且完成我对每个品牌的一些想象。」 关于品牌,尤其是目前她花最多时间的教育事业 BEducation,她也分享自己目前努力的方向:让被动收入的比例增加。她说明,目前许多项目还是需要她亲力亲为,但除了教育,她还有很多想尝试的事情,也因此她希望当事业走得稳当了,她可以慢慢把事情自动化,或交出去让其他伙伴执行,让自己有更多时间持续尝试新事物,而不是绕了一大圈,还是被单一工作困住了。 Alice 希望事业趋向稳定后,她可以有更多时间旅行、体验新事物。(图 / Alice 提供) 「做就对了!」这是她给所有想改变生活方式的人的建议,也是她持续实践的事情:在心中建构目标,付诸行动来接近,并且因应目标带来的各种改变来灵活调整。产品透过迭代变得更好,她也透过迭代,让生活一天一天趋近理想的样貌!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18, 2024

外国游牧者在台湾!生活优缺点、租屋、手机门号、社交等台湾数字游牧经验分享|接案软件工程师 Cédric Lignier 专访

2018 年是 Cédric 从法国到美国硅谷担任软件工程师的第十年,也是他决定离职,与同在 IT 产业工作的太太踏上数字游牧生活的起点。 「我们本来只打算休一段假去旅行,但后来我们上网找了各种资料,发现其实有不少跟我们年龄相仿的人都过着更长期的旅居生活,而且我们工作多年存下来的钱,也够我们旅行超过一年的时间。」 他分享做决定的过程,也聊起来第一年太太其实仍有正职,只是以远程方式工作,后来看他的生活相对更自由、同时仍有靠投资和接案保持收入,也才决定离职。 他们的旅程从加拿大蒙特娄开始(太太当时还要处理美国公司事务,考虑时差无法离开美洲),一路到墨西哥、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最后来到亚洲,造访了泰国、越南与印度尼西亚峇里岛等地。 2020 年,疫情打乱的他们的旅程,他们改变了原本去日本的规划,来到台湾。 (图 / Cédric 提供) 定居三年盛赞台湾户外活动多元,热爱台北捷运便利整洁 Cédric 分享,他和太太一开始其实是偶然来到台湾,毕竟当时台湾防疫表现是出了名的好。至于后来为何留下,取得能永久居留的就业金卡,并把台湾当成第二个家,在跨国移动又变得方便之后仍希望每年来台长住一段时间,主要有几个原因: 延伸阅读:用「就业金卡」来台数位游牧,申请条件、流程一次看! 1. 自然环境好且户外活动多元 相对于大城市,Cédric 和太太更喜欢安静且自然的环境。生活在台湾的期间,他们走过的地方可能比很多台湾人还多,如阿里山、垦丁、台东、绿岛、澎湖、小琉球等等。 Cédric 非常喜欢这些地方的景致及文化,此外,他也挑战许多户外运动,像是溯溪、登玉山、花莲到台东的单车旅行等。 住在台湾可以轻松享受各种自然环境,这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图 / Cédric 提供) 2. 安全 长时间待在台湾,我们对于「安全」吸引人之处大概很难想象,但走过美洲、南美洲与欧洲多国,Cédric 认为亚洲、尤其台湾的安全让他印象深刻。 「安全的一个面向是,当你误把东西遗留在一个地方,你不太需要担心它会被偷走。例如有一次我把 GoPro 忘在高雄的 YouBike 上,搭火车回台北的路上才想到。我打给遗失物中心,没想到 GoPro 已经被好心人送去了。」如果换成在法国,即便是把东西放在身上,也可能不知不觉就被扒手扒走了。 他也分享,在美国部分区域,人们可能需要注意枪械问题;在墨西哥旅行时,他们也需要绷紧神经,毕竟帮派分子拦车抢劫的状况非常常见。 除了以上两点,Cédric 也盛赞台北的大众运输标示以及干净程度。以大众运输标示来说,他认为比起泰国或越南,台北捷运和公交车的标示对于外国人更友善。 连他爸妈从法国来台北旅游时,即便英文不太好,也可以透过捷运路线的颜色和各站编号,轻松找到要去的方向。此外,捷运与公交车上的干净程度,更是远胜美国、法国。 银行要临柜不太方便,到访「英文不通」城市面临考验 不过当然,生活在文化、语言不同的异地,难免也有不太适应或遭遇挑战的时候。Cédric 举例,在国外,绝大多数银行事务都可以在线办理,不用本人亲自跑一趟;但在台湾,很多事情还是需要本人亲自到银行柜台办理才行。 以在台湾开户来说,他们得事先上网预约,于预约时间到银行,接着再花将近两到三小时的时间完成所有程序。后续如果想更动什么信息,又要重新跑一次这个繁复流程。他说:「实在有点痛苦。在美国甚至欧洲,这些事上网处理就 OK 了。」 此外,Cédric 也分享,虽然以英文在台北生活不成问题,但在台北之外的城市,若是只会说英文,生活上还是可能不太方便。 以他来说,碰到难以用英文顺利沟通的情境,他会善用肢体语言及 Google 翻译来解决问题。 他也坦言,虽然他在台湾有学一点中文,但因为在台北以英文生活很方便,加上她太太会讲一点中文,所以他并没有很认真学习。最常说的中文是什么?他以带着外国口音的中文回答:「我要买珍珠奶茶,微冰无糖。」 (图 / Cédric 提供) 透过 Airbnb 短租方便旅行,拓展在台交友圈靠「共同兴趣」 衡量台湾的方便与不便之处后,Cédric 仍然热爱台湾。不只自己住下来,他也参与非营利组织 Crossroads,协助台东县政府推广数字游牧平台 TTnomads,也透过举办各种在地文化活动,吸引各国数字游牧者一访台湾。 作为移居台湾的「前辈」,他也分享了自己在台湾的生活方式与初来乍到的生活要务。 ###【租屋】 关于住宿,Cédric 认为首先要考虑自己的需求。 以他和太太来说,考虑到喜欢下厨,需要住在有厨房的住家而非小套房,再加上希望能自由在各县市居住,不想受到一年租约限制,所以他们基本上都在 Airbnb 上找房源。考虑到一直移动、打包实在麻烦,他们通常会在一个城市至少待一个月。 至于穿插其中的小旅行,则通常以 Booking.com 订房。 【手机门号】 Cédric 和太太出外旅游时,通常不太滑手机,只在必要时(如需要看地图时)才会使用。因此他们申办手机门号时,并没有选择相对高价的网络吃到饱方案,而是使用内含约 2GB 网络的预付卡,以相对低廉的方式满足使用需求。 他补充:「预付卡很好买到,而且你可以直接在 7-11 加值,用起来很方便。 【交通卡】 以在台北生活来说,买张悠游卡是绝对必要的,不只用它搭捷运,Cédric 也常常骑 Ubike 代步。讲到悠游卡,Cédric 也笑着说:「本来以为票卡就是白白一张,没想到台湾的悠游卡有各种设计跟图案可以选择。」 ※ Cédric 也推荐喜欢搭大众运输工具玩台北及外围地区的人买 T-Pass 月票,他认为用起来非常划算。 (图 / Cédric 提供) ###【交朋友】 在一个从未生活过的地方,该如何交到新朋友? Cédric 分享,他和太太一开始是使用 Meetup。在这个平台上会有人发起各种活动,他们本就喜欢爬山,也因此看到有人在揪登山,他们就会报名参加,渐渐地就结交到兴趣一致、能时常一起出游的朋友。 Cédric 补充,除了兴趣社团,后续他们也藉由「台湾就业金卡」组织的活动,认识了更多新朋友。 Cédric 到台东探索原住民文化(图 / Cédric 提供) 在台湾一住就是好几年,如今跨国旅行再度变得容易,受访当下 Cédric 也刚结束南韩旅游行程,回到美国加州探亲。 他分享,他和太太预计接下来每年会在美国与法国各待上一个月,陪伴双方家人,并在春季在台湾待两到三个月,再穿插不同国家的旅行。 「我觉得台湾真的是一个被小看的好地方!」Cédric 表示,老实说很多人并不知道台湾这个地方,即便知道,大多也都是透过中国和台湾间的政治议题,而非台湾之美。 他致力于透过个人网站 Nomad Numbers 让更多人认识台湾,也期待结束美国与法国行程后,回来享受台湾的美好!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6, 2025

6 年来只跟海外客户合作!英文要多好?如何主动开发案源?平面设计师 Esther 给新手的「海外接案」经验谈

「我以前觉得自己一定要在大公司做很关键的职务,但后来发现工作还有很多种样子嘛!」 五年前把握工作转换期旅居纽约,不巧遇到 Covid 疫情爆发,平面设计师 Esther 被迫滞留纽约,也因为存款有「见底」危机,她开始尝试接案。没想到这么一接,她爱上这种工作模式,也自此过着带着一卡 20 吋登机箱到处跑的数字游牧生活。 出身设计本科的 Esther 表示,她在开始接案之前听过很多台湾设计领域的「鬼故事」,不是价格低得夸张、就是需要 24 小时随时 on call,于是,她在一开始就决定主攻海外客户。 「我不会说接台湾的案子绝对不好、国外的绝对很好,只是如果你希望有比较好的价格,也保有工作跟生活的界线,以我的经验来说,跟国外客户合作比较能满足期待。」她这么说明想法。 Esther 在游牧生活期间,曾到访欧美亚多国。图为罗马。(图 / Esther 提供) 担心英文不够好?接案的语言门坎跟你想的不一样 讲到跟海外客户合作,很多人首先会担忧:「我的英文能力够好吗?」 对此 Esther 表示,在合作过程中,语言能力确实是重要的门坎。「但我觉得台湾人的英文真的够好了!」所谓接案的语言能力门坎,并非文法完美或讲得流利,或是很多人会追求讲所谓的「商业英文」。 真正重要的是你能掌握客户要什么,并在沟通过程中清楚传达你对任务的想法,让他知道你打算怎么做。他最在意的,是东西能不能按照需求准时交付。 也因此,与其担心自己的文法不够好或讲得不够流利,她会更建议关注的,反而是对自己接案领域的常用字词说法是否熟悉,以及能否做到「词有达意」。 她也分享,接案某种程度是在卖「我们这个人」。因此,适度在对话中加入 Small Talk,比方说若是周一开会,会议上就问问对方「周末过得如何?」,也分享自己的行程,这会比机器人般直接切入正题、甚至急着结束对话,来得更适当。 当双方互动融洽,工作起来相对会更轻松一点,「而且他们对你有信任跟情谊,以后也可能再跟你有更多合作,你就不用一直开发新客户。」 至于如何做到「词有达意」跟提升闲谈能力,Esther 认为别无他法,关键就是脚踏实地练习。她建议直接参加外国人的社群或聚会,锻炼听、说能力。 但当然,也不要只把对方当成学习工具,而是保持真诚来互动,你也可以在这同时认识各国文化,明白和各国人互动的眉角。她补充:「现在 AI 工具很方便,你跟客户沟通时也可以用 AI 工具帮忙。」 Esther 在峇里岛数位游牧。(图 / Esther 提供) 不只透过接案平台,也靠「主动开发」来拓展案源 沟通能力及专业技能齐备了,但我们该从哪里找案源呢?Esther 主要有两个案源,包含「接案平台」与「主动开发」。 在 Upwork、Fiverr、Contra 等众多接案平台中,她最常用的是 Upwork。她表示,每个平台或多或少都有使用的眉角,与其东挑西选,不如就尽快决定想用哪个平台,然后透过实际使用来掌握眉角。(关于各接案平台更详细的介绍,欢迎参考 Esther 的影片) 也因为这些平台的操作其实都很直觉,所以她认为新手该特别留意的,反而是如何辨识对方是否为诈骗,以免辛苦把案子做完却拿不到钱。在辨识上,她建议把握三点: 1.这家公司在 Upwork 上发过案吗?还是新用户? 2.这家公司在 Upwork 的 Hire Rate :多数需求都有真的雇人吗? 3.对方是不是一直要把你引到平台之外的地方讨论?(全程在平台上对话最有保障) Esther 建议承接案子前别抱着侥幸心态,务必确认客户是不是诈骗。此外,她也提醒:「你怕遇到诈骗,客户也怕遇到诈骗啊!」她认为接案工作者也认真填自己的信息,尽可能把网站列出的字段填完整,以增加客户的信任。 但接案平台的案源毕竟有限,且有大量竞争者,所以 Esther 还有一套自己的案源开发方式。这套方法分为三阶段: 阶段1. 思考自己的能力能满足什么产业、什么类型的客户。 以她来说,因为过去工作经验集中在 IT 产业与做 B2B 生意,她认为自己相对最了解这群人的需求,于是大多找这方面的接案机会。除了效率较高,客户也会因为你有类似经验,更愿意合作。 阶段2. 依照上一步的思考列出「潜在客户清单」。尤其小公司有相对高的机率会无人全职负责你能做的事,于是更可能成案。 阶段3. 逐一观察这些「潜在客户」在你可以着力的方面做得如何,有没有什么可更好之处能切入。 她举例:「假设你是做营销的,你可以找一家公司的 Instagram 仔细观察一下,他们发文内容如何、他们发文频率如何。可能你发现他们发文频率都不规律,你可以跟他们联系,说明规律发文为什么重要,而且你可以帮忙做到。」 Esther 表示,她经常这般观察她在各种管道能找到的公司,找到切入点她就去联系,「而且你要从对方那边赚到钱,你一定要先让他们知道你能帮他们赚钱,你要告诉他们你做这件事怎么让他们赚到钱。」 她也坦言,开发新客户确实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跟心力,在每日工作安排上,她通常会利用一早最能专注的时段处理这些事,下午再来处理既有的案子。 Esther 到访德国,参加慕尼黑啤酒节。(图 / Esther 提供) 报价、签约、收款全是细节,独立摸索找到其中关键 如果是在平台上接到案,一切协议都可以透过平台的协助搞定,但如果是透过主动开发争取到的案子,就必须自己想好价格、备好合约,以及决定收款方式。 关于报价,Esther 认为可先参考市场行情,如果真的不知道如何估价,刚开始的基本原则就是以「有正职时的最低月薪」作为底薪,加上「器材购置与维护费用」,算出一个月至少要赚到多少钱。接着,再考虑工作时数报给客户。有越来越多经验后再来尝试涨价,或拓展服务项目以拉高收入。 关于签约,她则分享,刚开始接案时她什么都不懂,只能疯狂看 YouTube 和其他网络上的分享,并购买别人做好的合约模板来微调使用。她建议新手可以善用合约模板,除了基本的双方信息,也别忘了载明以下信息,确保权益: 1.交付时间及内容 什么时间该交出什么东西?(尤其当案子比较大、有分阶段,每个阶段要交什么都得写清楚) 2.付款方式 是分为订金、中期款项、尾款吗?还是只分两阶段付钱?是 By Case 还是算钟点费?何时结算与付款?(如果你提案时就知道这案子大概要做什么、规模多庞大,收费可以 By Case;若暂不清楚就先用钟点费计算) 3.允许修改次数 关于收款,Esther 则认为关键在于考虑手续费。她目前是使用欧洲一家在线银行,能以相对低的手续费接收美金、欧元等多国款项。她说明:「之前用台湾的银行,除了手续费还有一笔『中转费』,接案赚到的钱被扣了一大半!」不过因为每家银行的方案都不同,她建议大家还是得自己花时间研究、找到适合自己使用的银行。 此外,在跟客户讨论付款事宜时,也别忘了事先确认双方认知的付款「币值」是否相同。 谈到目前生活,Esther 表示,工作难免有辛苦之处,但现在的日常正是她最喜欢的样貌。她不曾想过将来要不要回公司体制,反而把所有心力都用来思考如何让接案事业更稳固。例如她除了平面设计之外,也自学剪辑来接案;此外,她也开设「海外接案陪跑营」,协助新手更快上轨道的同时,亦帮助自己有更多收入。 最终,她期待自己能组建一个团队,扩大接案量能,让自由得以持续,也多添几分踏实与稳定! 延伸阅读: 经营「一人公司」,事情太多该尝试外包吗?该怎么外包?一人公司的团队营运秘诀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