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31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软件工程师接案攻略】工程师刚开始该怎么接到案子?什么案子建议不要接?|大魔术熊猫工程师 Ko Ko 专访
工程师的职涯,就只有替公司打工到退休这个选项吗?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或许是如此没错。不过,在 COVID-19 把更多企业推向远程工作、外包这条路之后,即使是像工程师这类看似与办公室深度绑定的工作,也开始拥有了更多「接案」的可能性。 可是,身为习惯了每天进办公室工作的人,工程师应该怎么开启自己的接案职涯呢?又有哪些坑,是新手上路特别容易踩得雷呢? 今天,就让粉专「大魔术熊猫工程师」的版主、拥有丰富接案经验的工程师 Ko Ko,来和你分享属于工程师的接案攻略吧! 1. 接案起步|工程师不要为了接案而离职,有正职才有犯错的余裕! 决定尝试接案之后,大部分人马上会遇到一个两难:我应该利用正职下班的时间接案,还是直接辞职,全心投入自己的接案事业? 老实说,这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但以过来人的经验来说,Ko Ko 更推荐大家「利用正职下班的时间接案」这条路。 原因是,大部分人在刚开始接案的时候,难免都会踩到一些地雷,可能是错估工作量导致工时爆炸、可能是不小心接下了不适合的案子等等,「如果全职接案,这时候你就会很有压力,因为接案是你的唯一收入;可是如果你有正职的收入,你就会有更多容错空间,也会有余裕选择真正适合你的客户」。 这点,也恰恰响应了下一个 Ko Ko 眼中所有新手接案者都必修的一堂课:选案子。 2. 接案案源|新手工程师接案最忌讳「急」,选择好客户,让自己起步更顺利! 选案子,并不是等你经验丰富之后才要学的功课,反而是在决定接案的第一天,你就应该要有意识地挑选、避开不适合你的案子。 「这也是我建议大家,尽量不要一开始就全职接案的原因。」Ko Ko 解释。如果一开始就全职接案,很容易就会让人掉进「急着接到案子」的陷阱,忽略估算潜在成本的重要性,最后要不是案子很难收尾,不然就是收款困难重重。 「有正职的收入,你才有余力好好评估自己和客户的状况,也才有说『不』的余裕。」 可是刚开始接案的人,都未必有完整接过一个案子的经验了,又该怎么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案子呢?对此,Ko Ko 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了几个建议: a. 灰色产业的案子,尽量不要接 这类型的案子,由于客户平时就游走在法律边缘,因此你很难预测客户什么时候会出事,一旦客户资产被冻结、被卷进调查甚至是诉讼,即使客户有心,也未必能准时付你钱。更何况,假使客户被检调单位盯上了,也难保你不会被一起卷入。 讲到这里,Ko Ko 也苦笑了一下,说:「我之前就是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接下了一个经营灰色产业客户的案子。结果,就在结案之前,客户就被判刑入狱了,那个案子尾款我至今都还没拿到......」 b. 需求太模糊的案子,新手尽量先 pass 这类案子最大的挑战,就是由于客户也未必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很容易就会想汤加一点、西加一点,一不小心,就会让项目需要完成的工作不断膨胀。 资深一点的工程师,或许还能透过经验,辅以引导技巧,陪客户一起把需求和项目的范畴界订下来。然而 Ko Ko 提醒,如果你才刚开始接案,或自认不是一个很擅长厘清、挖掘客户需求的人,建议在接下这种案子前最好三思,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再签约。 c. 优先选择有机会发展出长期合作机会的客户 在众多类型的案子当中,Ko Ko 最看重的,是那些有机会发展出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 「收入不稳定,是每个自由工作者必然要面对的课题,」Ko Ko 提到:「因此除了规划财务,在选择案子的阶段,我自己也会倾向优先和有机会发展出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合作,让我的整体财务状况更加稳健。」 假使你未来有想自己开公司、想全职接案的想法,「我也觉得可以用『有多少长期合作中的客户』,来当作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自立门户的基准。」Ko Ko 补充。 3.接案关键|工程师接到案子的关键不是价格或技术,而是「信任」! 讲到这里,Ko Ko 也顺带提醒刚开始接案的人:接案生涯的初期,比起在意自己接到多少案子,你更该在意你是否成功建立起客户对你的「信任感」。 当然,第一、第二件案子,由于市场还不认识你,难免得靠低价去争取机会。但 Ko Ko 指出,如果想拥有健康的接案生涯,就不能把「低价」当成你的核心竞争力。 「在谈案子的时候,你的技术能力、报价都会决定你能否接到案子没错,」Ko Ko 强调:「可是,真正能让你持续接到案子的关键,是信任。你要能让客户相信把案子交给你,就能解决问题。」 不过,刚进入接案市场的工程师,也还没累积起自己的作品集,可以用哪些方法,接到人生的第一个案子呢?Ko Ko 回忆了一下自己的接案经验,分享了几个他曾经尝试过的做法: a. 积极参与技术社群,接接看别人转包出来的案子 参与技术社群,是许多工程师接到人生第一个案子的重要管道。透过回答提问、分享 side project 的机会,别人就能认识你专精的领域,进而让你有机会接到人生的第一个案子。 Ko Ko 回忆,在接案生涯早期,技术社群曾是他很重要的一个案源。透过深度参与技术社群,很多人因此对他的专业产生信任,有的工程师更会在接到大型案件后,主动来询问 Ko Ko 是否有意愿「打群架」。就连 Ko Ko 人生接到的第一个案子,也正是因为他在社群中回答了一则提问,而意外获得对方转介来的案子。 b. 经营自媒体 接到人生第一个案子的另一个方法,是经营自媒体。这方法虽然需要一点时间,可是在 Ko Ko 眼中,经营自媒体却是投报率相当不错的选项。身为 FB 粉专「大魔术熊猫工程师 」的版主,Ko Ko 就有不少客户是先看过他在粉专上的分享后,才找上门来想要与他合作。 Ko Ko 还进一步补充,如果你有心想把接案,打造成更有规模的事业,建立销售漏斗就是闪不掉的课题。拥有自媒体,将能扩大你的销售漏斗,让算法不分昼夜地将你的成绩和专业,曝光在更多潜在客户面前。 此外,经营自媒体的好处还不只如此,自媒体能带来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帮助你摆脱削价竞争的循环。年轻的时候,体力好、负担小,你或许靠低价、靠熬夜爆几次肝,拿下案子;可是,每年市场上永远都会有更年轻的肝,谁又能保证接案五年、十年后,你的身体还负担的起低价策略的代价呢? 「所以我觉得,与其靠低价策略去拿案子,不如花一点时间在经营自媒体上,放大自己的价值,吸引愿意支付合理报酬的客户找上门。」 但 Ko Ko 也提醒,在经营自媒体的时候,切莫把焦点放在「按赞人数」、「追踪人数」等数字上,「你的经营重点,应该是努力让对的人,看到你制作的内容。比起拥有一万个追踪者,拥有一百个有预算、有需求,也对你感兴趣的业主,后者更有价值多了」! 当然,这两个也不是能帮助工程师接到人生第一个案子的唯一作法。Ko Ko 另外补充,像是参与 GitHub 上重要的开源项目、进修取得证照或厂商的原厂认证等等,都是工程师能累积信任资产的方法。 当你有了信任资产,未来自然会有涨价、选择要与哪些客户合作的空间。 不过,Ko Ko 也指出,光鲜亮丽的自媒体和客户对你有信任,并不永远都是画上等号。客户对你的信任,最终还是来自于你能否帮助他解决问题。这除了取决于技术,Ko Ko 认为,有另一门知识同样重要,下集为你揭晓!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28, 2024
可以靠「接案」在日本生活吗?旅居日本 5 年 Leia 全职接案经验+技巧分享
很多人向往到日本生活,但却担心不适应日本职场文化、找不到工作等等,想说可以用「接案」的模式旅居日本。 但你心中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在日本有机会拓展案源吗? 接日文案子日语要很好吗? 接日本案子与台湾案子的差异在哪?有哪些要注意的眉角? 用「全接案」的模式,收入足以支撑生活吗? Leia 是一名旅居日本的视觉设计师,5 年前因为在台湾的工作陷入低潮,于是决定只身赴日本寻找新的职涯可能。她从不定期接案、找到正职,到现在开工作室全职接案,目前台湾与日本的客户都有,一路也在日本待了 5 年。 Leia 将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在日本接案的各种问题。 如果你好奇 Leia 的故事,请看:日语不通、没有人脉、只身赴日,从接案到开个人工作室,Leia 如何从零开始旅居日本? Q1. Leia 一开始是怎么在日本拓展案源的? Leia 分享她日本拓展案源的三种方法: 第一,是朋友人脉。 刚来到日本,Leia 只有只身一人,不过她入住了 Sharehouse,室友来自世界各地,许多与 Leia 也是自由工作者,热情的 Leia 与他们成为朋友,后来又时常到 co-working space 工作、参加一些活动等,慢慢建立新的好友圈,而初期一些案源就是来自她的朋友圈。 第二,是接案平台。 她也会使用接案平台,像是 Coconala。但是同时她也发现,日本的接案削价竞争的状况也很惨烈,甚至可能遇到奇怪的要求。 在使用这类型的平台时,Leia 会先将自己的简历、作品放上平台,并开出自己认为可以的报价,拒绝与其他人削价竞争,她说:「(当你)把作品上传后,可以先筛掉一批不能接受你价格的人,而主动来询问的人大致上知道你的水平,也不会提出太奇怪的要求。」这样的方法其实成交率也不低,打破大家认为一定要低价才有竞争力的概念,重要的还是你的专业。 第三,主动开发。 Leia 也分享自己主动开发的经验,她先搜寻关西这一带的各种影像、网站设计公司,到应征页面投递履历与作品集。虽然这样海撒的方法,可能许多都是杳无音讯,但 Leia 最终还是接到三间公司的案子,而且至今都还有持续合作。 她建议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可以尝试看看,加上正式公司的优点就是价钱好谈、也有正规的执行流程,其实是拓展案源的好方法。 Q2. 接日文案子日语要很好吗? 如果你想要与日本公司合作,接日本的商业案,就会需要使用到商用日文,而这又比一般的日文更加困难。本身日文还没有很好的 Leia 分享, 接案初期全仰赖日本丈夫协助与客户沟通,直到今年才试着自行接洽客户。 虽然学习商用日文沟通很困难,也遇到过不少挫折,但 Leia 分享,有时会遇到友善的业主鼓励她慢慢来,「他说他相信我可以做得到,我当下超想哭,就算我语言没有很好,但是已经尽力的表达,对方也有接受到,被信任的感觉真的是无比的感动!」 Q3. 接日本案子与台湾案子的差异在哪?有哪些要注意的眉角? 日本的公司、流程在大多人印象中都是比较严谨,有许多流程、规则需要遵守,虽然接案的模式可能相对自由,但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规则。Leia 举例,日本特别重视责任归属,当今天你接到一个案子,就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不要擅自更动其他流程或设计。 好比说,你接到一个设计案子,对方发包给你图文,希望由你负责设计,但你对文字内容也有一些想法,于是提出修改,就算你只是好意,这也可能会踩到红线。 或许你可能觉得其他部分怎么做更好,但当你擅自修改其他部分,可能就会让发案的人被前辈、主管骂。「他们(日本人)觉得不管做得好不好,还是要尊重别人的工作。」 Leia 也补充,还是会有给予更动权的业主,但这还是建立于双方的信任与事前沟通。 Q4. 用「全接案」的模式,收入足以支撑在日本生活吗? 你可能想在日本生活成本比台湾高,靠接案是不是较难生存? 这关系到所居住的城市、消费习惯等等条件,但 Leia 分享,她现在就是全职接案在日本的兵库县生活,案源也稳定许多,基本上都没什么问题。 选择二、三线的城市,月收入达二十万日币(约四万四千元台币)以上,就能维她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前提是不能太常外食。 如果你好奇 Leia 是如何从不定期接案,到日本找到正职工作,而后又自己创业全职接案,完整的故事与 Leia 旅居日本的方法,都在:日语不通、没有人脉、只身赴日,从接案到开个人工作室,Leia 如何从零开始旅居日本? -- 采访撰文/邱于瑄、林昕嫒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4, 2024
创业十年 「台湾吧」共同创办人萧宇辰:面对新的挑战,请跟自己多「say YES」!|Podcast 「数位游牧志」
如果你曾对台湾或世界历史相当感兴趣,那么想必你一定有听过「台湾吧 Taiwan Bar」,这家以 YouTube 历史动画影片起家的内容制作公司。而今年正好是台湾吧创立十周年。 本集《大人的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 Podcast,邀请到台湾吧共同创办人暨执行长萧宇辰,分享他回顾这十年来营运台湾吧的心路历程。 台大历史系毕业的他,为何会选择踏上创业之路?在十年创业的过程中,除了遭遇到哪些困境外,让他学到了什么?数字游牧(数字游牧、又称 digital nomad)、自由工作接案者又能从他的创业经验分享里,得到哪些体悟? 台湾吧的诞生:一个小项目竟变成一间公司 十多年前,萧宇辰起初在高中担任教职工作,当时正好遇到平板计算机融入教学计划,因而让他一脚踏进数字学习这块新兴领域。 当时,台湾教育现场的数字环境还不像现在如此发达,网络速度、硬设备各种基础设施尚未如此完备,更不用说使用平板计算机教学,对当时的师生来说,还是非常新鲜且相当陌生的事。「那一年教得满烂的」,萧宇辰说,但他同时也发现,数字学习在不久将来会是潜在的教学趋势。 萧宇辰回溯自己的个人经历,他开始思考自己可以将哪些技能和历史教育专业结合在一起。「我不是工程师,我不会写软件,但我在大学有拍过一些影片」,他突发奇想,发现能把历史知识转化为影片形式,让更多人透过影像理解历史,同时也能让自己的教学专业有所转型。 于是,一个 side project 于焉诞生。 他与另外三位伙伴一起合作,共同企划制作第一部关于台湾历史的动画影片。 2014 年 9 月 1 日,台湾吧在 YouTube 上传了他们的第一支动画影片「卖台?后藤桑の如意算盘」。当时影片才上传三天左右,便已突破 20 万的观看次数。透过一部动画影片,他们发现或许台湾群众对于历史知识影片有一定需求。 『卖台?后藤桑の如意算盘 』台湾吧-第 0 集 Taiwan Bar EP0 Taiwan for Sale? 正是因为第一部影片的成功,才让萧宇辰进一步思考:「如果历史可以,哲学行不行?经济学行不行?我们能不能把更多,大家觉得好像很复杂,很难懂的知识,都透过这种方式呈现出来?」 萧宇辰提到,2014 年刚好是台湾「群众集资元年」,愈来愈多人开始能接受以群众集资的管道,透过众人之力一起完成一个大型企划。 台湾吧也跟随这波风潮,成功透过集资获得一些资金,加上有企业主动愿意冠名赞助,这让他们一开始推动历史动画影片的企划,运作相当顺畅,也在同一年的 11 月正式成立公司。 谈及之所以选择动画作为教育媒介,是考虑到孩子观看影片时的趣味性。萧宇辰并不希望一部历史知识影片,最终还是变成一部传统的老师授课影片,「动画对学生族群而言,还是比较有吸引力」。 因此,台湾吧以台湾黑熊为基础打造一个虚拟角色 IP「黑皮」,让影片内容视觉调性更为完整、生动且增添许多额外的趣味,转变大家对历史知识影片的既定印象。 「我们本来想要做一件事情,这个想法好像市场愿意接受。我们如何让它长期永久化,然后就往下走。」萧宇辰认为,创业作为一种人生选项,目标是要去满足集体人类的某种需求,而这种需求并非纯粹单打独斗就能够顺利解决。 关关难过关关过:创业的自我坚持与妥协 然而,蜜月期一过,创业难关其实才正要开始。萧宇辰说到创业的艰辛之处,他一边笑一边不禁叹了几口气。 随着第一波动画台湾史的空前成功,台湾吧趁胜追击,后续和哲学普及作家朱家安合作,推出第二档节目「哲学哲学鸡蛋糕」,观看流量虽然不差,但仍在商业上惨遭滑铁卢。 萧宇辰自我检讨,点出了两个问题:当时他们采用与动画台湾史相同的制作规模,导致财务投入难以回收,收益不如预期,以及业务开发欠缺周详,让他们赔了一百多万。 痛定思痛过后,台湾吧尝试扩展业务范围,除了自制的原创影音产品之外,他们也开始进行与外部单位的项目合作,用项目合作的所获盈余挹注到自家内容产品上。 历经不同营运模式的转换和调整,台湾吧的项目收入逐渐步上轨道,萧宇辰分析,近几年来台湾吧近八成比例的营收均来自于项目合作。不过,尽管公司开始稳定获利,萧宇辰却并未此感到满意。 「台湾吧变成一个有品牌声量的整合营销公司」,萧宇辰一针见血道出公司当时的状态与定位。 「但我不希望台湾吧是这个样子」,追溯萧宇辰起心动念的创业历程,起初他想要透过影像制作让更多人了解台湾历史,然而为了让公司稳定营运,变成项目制作的整合营销公司,这与他一开始的创业初衷似乎大相径庭。 「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随着营收稳定之后,台湾吧与教科书品牌翰林合作,接着开发子品牌「小黑皮」,将公司业务开发的范围扩展到了学龄儿童的教育现场。尽管过程仍有亏损,但透过不断试错,重新调整商业模式,台湾吧才又回到稳定的营运状态。 「台湾吧不应该只是这样而已。」 萧宇辰分享营运台湾吧的历程当中,透露着不甘于此的气息。 他谈到在 2022 年疫情期间,公司出现现金周转不灵,除了必须动用他自己与创业伙伴的现金之外,他不得不向母亲求救,抵押家里的房子,撑出一个贷款额度。 除此之外,他还必须裁员,好让公司度过难关。萧宇辰谈起这段历程,娓娓道来:「我妈当时没多说一句,就直接同意了(抵押房子)」。 「那时候真的超痛苦。」历经那次惨痛的代价之后,萧宇辰也得到了十分重要的启发:「创业者(老板)没办法拯救你的员工,你唯一能拯救的只有公司而已。」 请告诉自己,持续多「say YES」! 今年迈入第十年的台湾吧,不仅扩展了项目合作的领域,也同时仍努力持续推动历史教育,透过不同方式的多元募资管道,试着透过提案说服群众、说服企业投资方,尽管一度历经危机,却也在困境之中找到新的转机。 被问到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想对过往的自己说什么? 「多 say YES!」萧宇辰想对刚开始创业的自己说,只有愿意无条件接受更多挑战,保持开放的心态,才有机会面对更多未知的新可能。 同样的一句话,也相当适用于想成为或是已经是数字游牧者或自由工作者的你,如果仍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焦虑或踌躇不前,只有先尝试跨出第一步,才有机会看见这些未知的可能。无论这些挑战可能是好是坏,但毫无疑问地,这些都终将成为自己的养分。 如果你想了解完整的对谈内容,欢迎你收听本集《大人的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SP12:十年创业的潮起潮落:百万YouTube历史频道的转型之路|台湾吧 TaiwanBar 共同创办人萧宇辰专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11, 2024
创业失败 6 次,为何还能持续奋斗?找出属于你的天赋与热情!|杂学校校长 苏仰志|Podcast「数位游牧志」
「艺术真的能当饭吃吗?」这是许多人常问苏仰志的一句话,也是他最讨厌听到的问句之一。「只有饭才能当饭吃。」苏仰志劈头一回,体现出他幽默又带有些许讽刺的一面。 《大人的 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Podcast 本次邀请到「杂学校」校长苏仰志,同时他也是热门 Podcast 节目「不良大叔」主持人之一。 艺术创作专业出身的他,在这集节目中,除了分享创业六次失败的经历带给他什么启发之外,他也无私分享在这个选择太多、信息过剩的时代下,人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与热情。 创业不是事先就能规划的人生路径 戴着圆顶帽、配上一副黑色粗框眼镜,苏仰志一头卷长发的造型,像极了当代贝多芬,让不熟识他的人一看也能推敲出他可能的身分。 从小就读美术班的苏仰志,读到国外硕士毕业,一路以来都是专攻艺术创作,直到他刚从国外读完书回来,出现他人生重大的转折点之一。 当时一位私校校长打算招揽他,并且承诺给他进修预算,让他直接攻读国外博士取得学位之后,再聘任他到学校担任老师,并且保证至少 15 年的教职工作。 15 年的教职工作合约已是铁饭碗的保证,而于此同时,他的一群朋友正打算前往中国上海创业。 「可能是艺术创作培养我的一个观念,就是我不要后悔」,苏仰志坚定地说。因此,他毅然决然地婉拒了教职邀约,与父母争执之后,叛逆地跟父亲借了一笔钱,一同与朋友到上海创业,就这样开启他的创业之路。 尽管苏仰志的创业历程一路上跌跌撞撞,经历六次创业失败,他笑称,与其说他是创业六次失败,更应该要说他是个「连续创业者」。 一直到「杂学校」,他的第七次创业结晶,创立营运至今已满十年。它与一般常人认知的学校不同,这是一个「专教学校不教,但对人生很重要的事」的教育平台。「杂学校」起初的前身是「不太乖教育节」,透过这个活动,苏仰志想尝试打破过往台湾教育的传统框架,希望能够藉此重新定义教育。 许多人常会提出这个大哉问:为什么会想要创业?人生不是一条笔直的路,想要创业的念头也是。苏仰志说,「就是跟随你自己的感觉」。 「别人都说,人不疯狂枉少年,我们是『人不疯狂枉中年』!」苏仰志承认自己疯狂,除了「杂学校」之外,去年他又与台大教授叶丙成以及两人共同好友 Bird 共同主持 Podcast 「不良大叔」,节目上线不久后颇获好评,甚至一度在 Apple Podcast 跃升教育类冠军宝座。 今(2024)年 7 月,苏仰志甚至找来音乐圈的朋友,一同录制新单曲。从多次创业、成立 Podcast 跨到发行新单曲,这一路上看似毫无章法、跳跃式的规划,其实也正是苏仰志的生活之道。 如何自我疗愈?你需要「弄假直到成真」 苏仰志认为,现代人最需要的能力,就是自我疗愈。「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我都先赞美自己。」他提到,人的大脑每天其实都会有很多噪声,而且通常是在自己没有太多觉察的情况下,陷入不自知的负面思考循环。 「语言就是你的认知与世界的边界」,首先要正向地肯定自己,才会逐渐相信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并且真的做到。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弄假直到成真),苏仰志引用硅谷创业圈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典名句,强调人们不是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型,而是你要直接「成为」那一个理想型。 苏仰志分享自己在从事艺术创作时,当他遇到需要上台的公开场合,起初也会难免感到害羞与怯场,也正是在每一次愿意鼓起勇气上台,在每一次的练习当中,一点一滴建立起自我信心与价值感。 然而,现实未必能尽如人意,它也会瞬间将一个人长期建立的信心摧毁殆尽,但自己还是要慢慢重新建立起来。苏仰志感叹,创业真是太辛苦了。这也是自我疗愈能力如此重要的原因。 打造不止第二曲线:找到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赋与热情所在?面临转换职涯跑道的关卡,又该怎么应对? 苏仰志的回答一针见血,绝大多数的人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晓得自己到底是谁。他以自己的经验为例,「我是透过六次创业,才真正地认识自己。」苏仰志认为,因为自己的人文背景,所以他更能晓得如何自我觉察,以及重新省思个人的职涯历程,这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职涯或人生卡住了,导致内在的焦虑愈发扩张时,苏仰志建议,不要断然直接选择逃避那个让你卡住的漩涡(例如自己目前所待的公司不理想,因此做出直接离职的决定)。 如果自己本来就有些个人兴趣,可以先试着慢慢培养它们,尤其是那些让你做了会进入心流的事情。试着在工作之余,一边栽培个人兴趣,不需要断然跳离原本的生活轨道。 创业不是一蹴可几,而是一步一步迈进的过程。苏仰志提醒,工作模式的转换,例如自己转职投入到不同行业,甚至是创业,这些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对选择。一边创造自我对话的时间与空间,一边重新认识自己,才是创造个人新职涯曲线的方法与管道。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苏仰志的创业历程,以及他与 Bryan 精彩的跨界对话,欢迎收听《大人的 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 SP10:艺术人文能当饭吃吗?创业失败六次的「不良大叔」,带你找到天赋与热情的所在|杂学校校长 苏仰志 专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ugust 28, 2024
只工作,不上班!从半导体离职,「阅读前哨站」瓦基如何靠自媒体打造自主人生?
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才是你真正要的吗?为了这个目标,你有没有勇气做出改变呢? 瓦基原本在台积电担任主管职位,是许多人眼里的人生胜利组,却毅然决然放弃累积十年的高薪与成就,踏上自媒体之路,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与工作,活出「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是什么转折让瓦基改变对人生的看法?他又是如何做出这个重大决策的呢? 如果你也想为自己的人生找回自主权,可以搭配 Podcast 一起阅读本篇文章! 曾为工作牺牲生活,分手危机成为改变转机 瓦基曾是重度工作狂,为了追求职场的更高成就,他总是将工作摆在第一顺位,生活与感情都在其次。 尤其,瓦基常常放鸟与女友的重要约会。不管是与女友的纪念日约会,或是出国的行程,只要工作有事,瓦基可能就会直接取消、延期,甚至,有次瓦基获得从新竹转调台南新厂的机会,他立刻接受,事后才告知同住新竹的女友。长期以工作为重,忽略伴侣感受,让他们的关系岌岌可危。 转调到台南后,异地恋加上忙碌的生活,他忍不住反思:「我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好像追求到了一点点,可能是职位、可能是表现,可是其他东西却都没有顾虑到。」 同时,瓦基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他天天都是公司与宿舍两点一线,假日再回新竹陪伴女友,忙碌、奔波的日子,让心力交瘁的他开始思考生活与工作间的平衡。「(当时)感觉所有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应该为自己做点什么才对。」 离开台积电创业,是来自感性冲动还是理性分析? 过去,已经有在阅读的瓦基,从书籍学习了不少投资理财、管理的知识。这一次,也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可以透过阅读,从书本中寻求帮助。 他一本一本的阅读,并尝试实践。后来也自学架设网站,每天利用一到两小时阅读与整理笔记,并发表在网络上,这意外地成为他调剂身心的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瓦基渐渐地培养出自己的读者,大家的期待让他也感受到自己的贡献与价值感。随着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瓦基也看见自媒体获利的可能性。 最终,为了找回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价值,瓦基决定离开台积电,全职创业经营自媒体。 这个决定并非空怀满腔热血与冲动,瓦基透过著名的投资理论「杠铃策略」来思考: 「我把转职看做『下档损失有限』,因为我拥有的专业与背景,能让我再回到任何一间科技公司就职,(尝试自媒体)也就这一两年,大不了再回去;但是『上档的获利是无限』的,包含我可以带给世界的影响力、给自己的成就感、接受了新挑战,还有额外的收入。」 虽然瓦基内心十分坚定,但困难点在于「要怎么让获利匹配我以前的待遇和收入,才能进一步去说服我的家人?」 为此,他花了一年建立不同获利管道与策略,加上过往学习投资理财累积了财务基础,用实际行动说服观念保守的父亲。 对于想从事自媒体斜杠或创业的人,有哪些操作建议? 在百花齐放的自媒体世代中,怎么要才能脱颖而出? 瓦基建议:「要去寻找这个产业的痛点,就是别人还没做、或别人做的还不够好的,换句话说,就是你想要看到,却还没看到的东西」。 像是瓦基逛遍各家书评网站,就决定要提供一个不只是列点摘要,还要结合说书者人生经历与启发的内容,而且这个内容网站不能含有大量广告影响阅读体验。 同时,瓦基也分享自己经营各大媒体的策略。他以贝佐斯的名言思考:「未来十年有什么是不会变的。」 他举电子报为例,「不像是脸书或 IG,算法帮你推,你才会被看到,这么一来就必须迎合算法去制作内容。但如果是经营电子报,你寄 Email 给你的订阅户,不只会长期累积他们对你的信任,而且就算五年、十年后其他平台都倒了,你还是可以寄 Email,这就是十年不会变的东西。」 瓦基花费最多心力将 Podcast 作为核心骨干,并专心经营 Blog、电子报。因为这些不会被算法左右,不管怎样都会被订阅者听见,其次则把算法的平台全部当成辅助营销的工具。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陷入知识恐慌,也避免提供过于庞杂的信息给读者,瓦基学习费曼的 12 个难题思考,也就是专注于自己最爱、最有兴趣的 12 个问题,与这 12 个无关的内容都先过滤掉,这样一来接触的信息量少而单纯,但是质量更好,信息浓度更高。 夺回人生自主权,不再被工作与情绪绑架! 瓦基很早就勾勒出内心向往的「完美工作」模样,「我自己定义的完美工作,首先要有自由选择做或不做什么工作的自主权,第二个是必须对自己和别人都有帮助,第三个是工作内容能让我持续学习新知识」,而现在这份工作正符合他当初所设定的条件。 现在的瓦基,过上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样貌,依照个人偏好与状态来安排工作的时段与内容,他喜欢在上午进行灵感写作,下午处理访谈、会议等行政事宜,傍晚则是满足阅读兴趣的时光,假日再安排和女友、朋友的聚会,「我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多赚一点钱,什么时候少赚一点。」瓦基笑答。 除了夺回工作自主权,情绪也获得自由。 瓦基表示,过去他经常用年龄、职位、薪资、有房、有车等标签,来定义自己与他人的价值,力求拥有比别人更多、更漂亮的标签,「直到开始经营说书,慢慢了解自己的特性与优势,才逐渐跳脱出竞争与比较的无限循环。只要比昨天的自己更进步就好了,这帮助我的心情更平静、更稳定」。 「自主人生」是瓦基的最大愿景,他以三十岁为分水岭,跳脱过往循规蹈矩的升学与升迁,不畏挑战地踏入真正有热情且擅长的领域,并将这段转变历程写为《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这本书,「我想透过它传达一个理念:不用害怕过去的自己没有资源或地位,真正的故事是从现在开始到未来的每一刻,现在就动起身来写写自己的故事吧!」 -- 撰文整理/林昕嫒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September 30, 2024
BEducation 创办人 Alice Ho 专访|创业不像上班一切规划周全才行动,增长的关键藏在「快速迭代」中
和我们多数人一样, 过去的 Alice 也是个办公室上班族,因为察觉「机构工程师」工作并非自己心之所向,所以她在 2016 年离职走上教育路,创办「可能制造所 BEducation」。除了自行开发实验教育课程,也以顾问身分,协助学校与其他单位往实验教育机构发展。 「教育是我最主要的工作,不过我同时还做几件事情。第一是我今年开始一个名叫 MotivMate 的新品牌,协助客户处理拖延症、提高生产力。第二,我也是非营利组织 Crossroads(社团法人台湾全球连结发展协会) 的创始成员之一,会协助推广一些跨文化、国际化相关议题。」视讯画面里的她有条不紊地补充。 创业跟上班有何不同?自由又不自由,「取舍」才能得到更多 Alice 分享,离开公司后的生活有如她期待的改变,像是从此不必每天固定时间到固定地点上班,但也有和她想象中不一样的地方,「你说它自由也是,不自由也是,就是两者都有。」 她说明,在公司工作时,多数事情都是被排定的,每个人就是按表操课,然后每个月能看到固定的薪资入账。但创业之后,虽然一天要工作多久、在哪工作、甚至要不要承接一项工作,都能自己决定,但同时,做每个决定的代价也得由她一人承担。也因此,她必须做比过去当上班族更多的决定跟取舍。 以工作地点来说,已经熟悉远程工作模式的她固然可以到世界各地边旅游边工作,但考虑到许多课程仍需在线下进行,或者有些客户倾向面对面的协助,她就得做出工作地点上的取舍:是牺牲旅游的时间来执行这些工作?还是牺牲工作(与收入)以享受旅游? 以工作时间来说,目前有三方面工作要推进的她虽有安排优先序,但偶尔还是会遇上好几件急事挤在一起的状况,这时候,她就需要取舍哪件事必须先做、哪些事必须延后。如果都延后不了,那就加班赶工。 她也分享,因为这样的情况不时会发生,所以她后来的工时安排,已经跳脱周一到周五、九点到六点的模式,变成集中在某几天从早到晚把工作完成,其他天则完全是自己能自由运用的时间。 Alice 也补充,她认为对有意创业者而言,能拥抱这种「自己做决定」且「快速应变」的生活非常重要。这也是决定离开公司前,务必事先考虑的事情。 在旅行中处理各种突发工作,对 Alice 来说也是家常便饭。(图 / Alice 提供) 谁说创业必定孤单?经营人脉变习惯,主动找同事和合作伙伴 另一个跟过去当上班族不一样的地方,是 Alice 开始有意识地经营人脉。她分享,以前在办公室工作时,如果有事需要找人讨论,同事就都坐在一旁。虽然现在偶尔她会找短期伙伴协助,但多数时间仍是一个人工作,这时候想讨论该找谁,就成了问题。 不过她对此已经找到解法,她说:「可能某个朋友有这方面的经验,我就会直接去问他说,我现在在做这个东西,有没有兴趣帮我看看?在没有同事的状况下,我就找这些人来 Brainstorming。」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变成她的习惯,即便她笑称自己没那么外向,还是因应新的工作模式做了行动上的调整。 不只找到「同事」,人脉也是 Alice 推广业务与找到合作伙伴的重要方式。她分享,其实有很多合作机会都是在经营人脉的过程中得到的,「我会主动告诉别人我在做什么事情,以后可能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或合作,比如说我需要架网站之类的。很多时候机会就由此展开。」 不过所谓「经营人脉」究竟该怎么做?她认为有三个重点。第一,未必需要每天参加好几个工作聚会,把自己搞得很忙 (甚至有些人不擅长社交还会非常疲惫)。人脉的概念很多时候其实像好几层的同心圆,你会有一群「第一层」的朋友,接着透过他们认识「第二层」,也就是朋友的朋友,并逐步向外扩散。 第二,与人交流时,「告诉对方他不知道的事」是一种好上手的话题方向。比方说 Alice 到国外参加教育相关聚会时,会跟其他人分享台湾的实验教育现况,在那个场合中,这可能就是其他人不知道但会感兴趣的。 第三,人脉带来的机会未必会立刻出现,以真诚待人、享受过程才是关键。不少人会期待在认识一些新朋友之后,立刻获得什么好处,但在 Alice 的经验中,很多机会并不是立刻就出现的,反而是在将来某个出奇不意的时机到来。她建议可以带着「plant a seed」的心态与人互动,这会让自己更能乐在建立人脉的过程中,不老想着机会怎么还没来。 Alice 不只在台湾建立人脉,出国旅游时,有时也会透过当地朋友,再认识其他人。(图 / Alice 提供) 产品打磨到满分才推出?创业非这样的游戏,用快速迭代来升级 关于如何让事业越走越稳当,除了拓展人脉,Alice 认为有另一个底层认知更是重要,那就是明白创业不是做到完美才出击的游戏,而该透过「快速迭代」来优化产品。 作为上班族,我们可能只需要在特定职位上发挥我们专业,确定度相对高。但当场景换到创业,维度一下变大了,该怎么把事情做好、获得好的报酬,也就变得更像一段持续摸索的旅程,而非一路直达已知终点。 Alice 在讲课经验中也累积许多自我省思与调整。(图 / Alice 提供) 她分享,几年前她刚创业时,也常感到不确定跟不自信,会觉得「这个产品够好吗?」、「市场会接受吗? 」但很多时候,唯有开始采取行动,例如把产品真的拿到市场上测试看看,才会知道它「在客户看来」到底够不够好。 Alice 也补充,自己过去总坚持,把产品做到「自己认为的」最好,可是受限于人力迟迟无法完成,产品也就无法放到市场上,「但其实我就因此错失很多机会,我犹豫的那段时间,我可能可以做三次不同的优化跟迭代了,更知道客户到底要什么了耶!」 甚至她今年创立新品牌 MotivMate,协助许多客户解决创业路上的挑战时,也发现没有这个认知不只可能错失迭代机会,当精雕细琢的产品没有获得预期中的回响与人气,很多人还可能会因此非常气馁,后续没有心力再做其他尝试跟迭代。这实在就可惜了。 如何搜集市场反馈来迭代?多问潜在用户,优化产品不绕远路 有鉴于先前的经验,她在 MotivMate 时,就花了大把时间在观察需求与持续调整产品。她分享,她从开始的第一个礼拜就立定目标,要邀请 10 个她认为会对这个产品感兴趣的亲友,并透过询问他们「你们有没有拖延症的困扰?」、「有的话,我这个产品可以解决你们的困扰吗?」、「如果没有的话,你们用过什么方式或工具来解决过?效果怎么样?」等问题,了解潜在客户真实的痛点与对产品的反馈。 她表示,一开始问这些人时,她的服务细节都还没有非常明确,当搜集到资料了,她才藉此有依据地优化产品。她也说明,这些搜集结果会帮助她了解市场上的缺口,并持续思考自己怎么做市场定位,把缺口补起来。 「还有一种可能是,有些东西我觉得很重要,但他们回馈时都没有提到。那我就知道这些东西可能对他们来说,不真的那么重要。」她补充。 长期职涯有何目标?将产品化为被动收入,多点时间体验新事物 除了持续在当下的任务中努力,Alice 在访谈最后也分享了她对于长期职涯的想法。她说:「我还是想继续维持这样的生活模式,也许某天我会因为一些经历改变想法,但目前我想的是继续维持,并且完成我对每个品牌的一些想象。」 关于品牌,尤其是目前她花最多时间的教育事业 BEducation,她也分享自己目前努力的方向:让被动收入的比例增加。她说明,目前许多项目还是需要她亲力亲为,但除了教育,她还有很多想尝试的事情,也因此她希望当事业走得稳当了,她可以慢慢把事情自动化,或交出去让其他伙伴执行,让自己有更多时间持续尝试新事物,而不是绕了一大圈,还是被单一工作困住了。 Alice 希望事业趋向稳定后,她可以有更多时间旅行、体验新事物。(图 / Alice 提供) 「做就对了!」这是她给所有想改变生活方式的人的建议,也是她持续实践的事情:在心中建构目标,付诸行动来接近,并且因应目标带来的各种改变来灵活调整。产品透过迭代变得更好,她也透过迭代,让生活一天一天趋近理想的样貌!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October 18, 2024
结婚、当爸妈,还可以数字游牧吗?试着让工作配合生活,别被工作绑架!|MiVida 创办人 凯若|Podcast 数位游牧志
数字游牧、远程工作、自由工作、个人接案等等的概念,让许多想要找寻工作与生活平衡,追求理想生活的人跃跃欲试。 可是很多人会问:「这是不是只有单身者的专利,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学校刚毕业,没有家庭、没有小孩,所以他可以去环游世界。可是万一我们到了三十岁、四十岁,要成家、立业,甚至要带小孩,是不是就不太适合,甚至应该找个好好稳定的公司待着呢?」 不一定唷! 从台湾移居欧洲十多年的凯若,现在定居西班牙瓦伦西亚,他是两个小孩的妈妈,同时也是一个创业家、自媒体工作者、作家。 不同于他人觉得有家庭有小孩就要稳定,反而凯若是先有了小孩,才开始想要数字游牧。远程工作已经有 20 年经验的他,甚至出了《数字游牧》一书,是许多数字游牧新手、对数字游牧感兴趣的人必读的指南。 这次的《大人的Small Talk》数字游牧志系列,凯若就分享他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以及他身为妈妈,如何兼顾事业、家庭与数位游牧的梦想。 找到属于自己的北极星,妈妈依旧可以兼顾事业与家庭 20 年前,凯若刚怀第一个孩子时,就因为想要多陪伴小孩,于是开始思考工作与生活的不同可能。原本的他想当个全职妈妈,可是看着户头的数字越来越少,肚子越来越大,让他感到有些焦虑。 一开始他先从接案、编辑等工作开始,但这实在很难赚到钱。 有一天朋友问他要不要试试看「婚礼顾问」这个工作,让他开始创业踏上这一条路。一开始凯若仍要四处奔波于婚礼现场,但为了可以自由的,掌控自己的工作时间跟地点,于是在连笔电、wifi 都不是那么普及的年代,凯若试着开始转型成远程工作者,负责婚顾人才培训与团队营运。 解锁了时间跟地点自由后,凯若也开始尝试其他不同的副业。 在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上,凯若以自己为同心圆的核心,试着思考自己想过怎么样的一天,来安排时间,将一天的时间进行切割,像是安排三个小时办公、两个小时副业、安排午餐、接送小孩等等,为了不要让工作影响到接送小孩,凯若下午三点后就不做工作。 凯若也提到,台湾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女性,但常常因为要照顾小孩,放弃了自己的职涯。凯若用自己的经历,也开始鼓励甚至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同样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寻求平衡的妈妈们,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强迫自己融入异国文化,而是找到自己最美的模样 在一次前往马尔代夫度假的时候,搭着船在大海中的凯若,发现仍然能收到手机讯号,这让她突然意识到:「我可以从任何地方工作!」原本就热爱旅游的她,开始了数字游牧的生活。 十年前,凯若随着德籍伴侣移居德国,而后喜爱旅游、数字游牧的他们,不希望一直待在同一个地点,在旅游过多个城市后,决定举家搬至西班牙。凯若再次创业,成立「MiVida 就是生活」地中海选物电商品牌。 凯若提到,他们十分尊重小孩的意愿。当时,他们决定要搬到西班牙前,儿子的年纪还太小,于是她问了女儿的想法,当时女儿 15、16 岁,也很热爱体验新的文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很多人会好奇,有了小孩该怎么要数字游牧,甚至是旅居不同城市,不怕有教育、语言、文化冲击等等的问题吗? 在教育上,凯若提到虽然曾有考虑让孩子自学,但在德国和西班牙,自学是法律不允许的,且她相信,专业的事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处理。同时,凯若也希望孩子能够在学校里建立自己的人际圈,有自己的足球队、好朋友,所以他们四处为孩子们寻找合适的学校。 面对不同文化的适应问题,凯若说:「我从来不会叫他们要融入别人。」凯若不会勉强他们要去交什么朋友、做什么事情。反而就像是他自己一直以来的信念一样,将「自己」当成核心。 回忆初到国外时,凯若的女儿曾是韩国偶像团体的狂热粉丝,却发现欧洲的同学几乎没听过这些团体,有时甚至会遭遇嘲笑。然而,她的女儿非常成熟地表示,你有你喜欢的东西,我也有我喜欢的东西,彼此尊重就好。 在家庭生活中,凯若也不限制孩子只遵循单一文化,无论是德国、台湾还是西班牙的文化都融合在他们的生活里。她也发现,沟通不仅依赖语言,更在于彼此的意愿。只要有沟通的意愿,即使语言不同,也能顺利交流。 现在,凯若很欣慰地看到,孩子们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最舒适的生活方式。 最后,凯若鼓励大家:「你相信你自己最美的地方在哪里,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然后常常想着,我如何把这个美,这么好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其实我们的生活就会很圆满。」期许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美丽模样。 如果你对凯若的故事感兴趣,欢迎收听《大人的Small Talk》数位游牧志 SP15:我是因为孩子的到来,才选择数字游牧之路|MiVida就是生活创办人 凯若 专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November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