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文章
252 posts
Sort by Most Viewed

UI/UX 设计师接案二三事(下)计算成本、报价、签约这样做!
嗨,大家好!我是 Simon,目前是一名在东京工作的产品设计师。 花了一点时间,终于写完关于设计师接案二三事的下集,还没看过上集的朋友可以先点下面的连结前往阅读: UI/UX设计师接案二三事(上)接案前的心理准备,如何挑案、慎选业主? 延续上一篇所聊到关于接案前要具备的心态,这篇我们来聊一聊关于大家更在意的事情,也就是接案时实际会遇到的问题:成本、报价、合约等等事项。 废话不多说,那我们开始吧! 关于成本这件事 很多人认为,接案就是交付设计成果、业主付钱,扣除成本后,剩下就是实际到手的利润,一种银货两讫的概念。而事实上,身为一个接案设计师,你所要付出的成本与计算成本的方式可能比你想象要复杂的多。 而成本又可以分为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成本: 看得见的成本 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今天你是自己接案,你需要使用自己的计算机(设备费用)、自己的空间(房租)、用自己的设计软件(正版需要付费),甚至还有水电费、行政文书用具、杂费、需要自己付劳健保等等。 简单来说,在公司上班你能得到的资源与福利,在个人接案的状态下通常都没有,试想一下:如果接案时突然计算机计算机坏了怎么办?软件到期要付款更新怎么办?在家工作天气太热一直开冷气,电费飙高怎么办?所以这些都是属于在你接案时需要考虑的成本。 看不见得成本 除了金钱支出以外的成本,还有许多我们不会注意到隐性成本。这些成本可能不会影响到你实际的收入,但如果有办法控制这些成本,可能会大大影响工作效率或有益于未来的个人发展,大概举几个常见的隐性成本: 1. 沟通成本: 接案时第一个会遇到的成本就是沟通,如果双方在合作期间沟通良好,那一切都没问题,但如果彼此对目标或风格的理解常常不一致的状况下,设计师会需要花大量时间在沟通。不过一旦彼此熟悉、有默契之后,这个沟通成本会越来越小。当然,设计师本身也可以练习一些说服客户的技巧来减少这些沟通成本。 2. 人情成本: 人情债这个比较常出现在熟识的业主上,由于是认识的业主,可能更容易被杀价、凹东凹西或乱加需求,而你却不好意思拒绝,这时候附加在自己的身上的工作量就属于你的人情成本,不做伤感情,做了增加负担。这个就很取决于你和业主的交情和自己判断值不值得做了。 3. 学习成本: 在做 UI/UX 的接案时,不见得每次都会遇到自己得心应手的题目,有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或是因为项目需求需要尝试新的技术。所以常常会遇到需要花时间去研究调查的状况,所以真正在执行时可能会比预期的时间花的还要久,这点也必须在接案时考虑进去。 4. 项目管理成本: 由于是个人接案,想当然没有人会管你的进度,也不会有人跟你说什么时间应该怎么做,一切都是「自己管自己」。业主会想要在约定的时间内看到应该产出的东西,所以不管今天是进度落后,或是想推进项目你都必须要自己控制得宜,如果你是身兼多案的话就要把这个成本一并考虑进去。 所以接案成本其实有很多种,但这边要提到的是,成本并不是越少越好,虽然这些隐性成本有时会压得你喘不过气,但适当压力也可以帮助你下一次不要犯相同的错误,厘清问题、以及对于如何报价以及判断这个案子该不该接下来。 报价不只是门学问,更像一门艺术 接来要来聊聊很重要的问题,也是大多数人可能会有点好奇的问题,那就是该「如何报价」。 不得不说,报价真的是一门的学问,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困扰如何报价,即便是现在,很多时候我也无法报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因为报价牵涉的层面很广,包含自身能力&经验、项目难度、时间限制、业主预算等等。 其实网络上也有许多关于接案报价的方法,可说是各种门派都有,但我自己的心得是:报价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不适合自己或是适合当下的项目。 白话一点就是:「你够不够了解自己的价值,对案件和业主有没有足够的判断力。」 虽然报价这件事情听起来很玄,但还是有一些方法能够帮助你做出基本的判断,报价报得太高很可能吓跑业主,报价太低的话一来很可能连工读生的时薪都不到,严重点还可能破坏市场行情。 用时薪来报价 我目前最推荐的方式是用「时薪制」来制订你的报价,订出你自己期望的时薪,加上预估项目的工作时数,就能得到一个基本的报价数字。要订出自己的「接案时薪」,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你目前工作的月薪是多少,换算成时薪,之后依据一些情况做微调。 例如:你目前的薪资 40,000 元,每个月上班 22 天,一天上班 8 小时,那你的时薪就大约会是 40000/22/8=227 元。 但,记得我们前面有提到的成本吗? 所以你可以依据这个数字往上调整,通常我会 x 1.5 倍或 2 倍 当作我的接案时薪,或是依据项目的难度提高报价,如果是急件我通常也会增加报价。 但要记得,报价其实是门艺术,有时候业主很希望与你合作,但就是预算不够,这时候你可以评估如果用较低的价格合作,但日后也许能带来更多潜在的机会或效益。或是已知对方有非常多预算资源执行项目,可以尝试报得高一点,但同时报价越高就意味着你的设计质量要更精准。 让我们来看看实际案例 有个中型 App 项目,已知业主是个新创公司,预算有限,核心功能大概有 5–6 个,粗估 UI 页面大概 70–80 页,还要包含规划 UI flow 和 wireframe,最后要交付完整设计稿和汇出要用的图档。 这时候你就可以思考你需要花多少时间执行每个阶段,加上一些弹性时间(如前期研究、沟通成本、项目管理等等),最后把所需的时数计算出来。 计算的方式大概会像这样子: 227(目前时薪)x 2(成本加权)≈ 450(期望时薪) 450 元 x 120(预估工作时数)+ 450元 x 20(其他弹性时数)= 63,000 元(最后报价) 「当你越了解业主的规格与需求,你就能给出相对精准的报价。」 利用用这样简单的方式,你大概能粗估出一个价钱来,再根据不同的项目状况做微调,虽然其实很多时候是需要靠经验的,取决于你知不知道要你要花多少时间完成工作。接案经验多了之后你就会知道什么是适合你的报价方式,其实也是因人而异的。 因此依照上面所说的观点,每当我常常我看到在 ptt 有人在征 logo 设计,预算只有 1,500 元,下面还有许多人回复要接的时候,我都不禁怀疑,1,500 元的预算之中包含了沟通、提案、设计、修改、交付档案等等工作,如果你需要至少用 10 个小时完成它的话,算下来时薪只有不到 150 元,接下这个案子对自己真的是好事吗? 设计是个专业,如果用低廉的价格接下案子,对整个市场其实也不是一件健康的事情,同时也会培养出更多不了解真正行情的业主,所以接案与报价时务必三思而后行。 签订合约:保护双方权益 之前一开始接平面设计案的时候有个坏习惯,都不太会签合约,一来觉得好像金额不大,签合约有点太正式,二来觉得「应该」大家口头上讲好就好吧?结果证明了都没什么好结果,要不是一直被要求修改,工时整个大超过,就是尾款拖了很久才支付,这都是没有合约来约束彼此的下场。 「口头签约」这件事在 UI/UX、产品设计等数字设计上更不可行,因为相较于平面设计,做产品的过程中有太多需要沟通或修改需求的状况(当然也有超佛心业主、规格开的超清楚,但非常少见),相对来说金额也会比平面设计高一点。所以不管是要交付的对象、项目时间、开发进度、款项支付等等都要沟通清楚。 因此,我会建议接 UI/UX 的设计不管是不是熟人,最好都写下合约把所有细节都记录下来,这样不仅保护自己,同时也让业主对于你的项目执行内容有比较清晰的轮廓。 而我自己的经验是,如果合作过程顺利的话,合约签了之后通常也是摆在旁边不太会动到,其实合约的约束力在我看来比较偏向「心理」上的,因为一般来说合作关系都建立在「信任」之上,不太会有人没事要故意拖稿、乱改需求。但当真正发生一些状况时,合约都能让双方有个一致的共识与依据。 合约的内容该怎么规划? 首先,合约内容可以的话最好自己写,尽量不要让业主提供。但如果业主有他们公司的公版也 OK,但设计师还是需要重新检视细节,最终是要双方「共同拟定」彼此都同意的合约内容。 关于合约内容,其实网络上很多合约模板可以下载,可以用这些模板依据自身需求做调整,但以下有几个重点需要特别注意: 1. 交付成果: 这个是最重要的,结案时最后到底要交付什么东西,是只有视觉稿?还是 wireframe、流程图?还是甚至源文件都要附上?有要交付的东西最好都要在合约上写清楚。 2. 项目验收时程: UI/UX 设计比较不建议一次做完然后一次看稿,这样通常问题会很多或方向跑偏,定时的沟通(约一周 1-2 次)会比较理想,最好可以分阶段把项目的内容作验收,验收完刚好可以搭配付款时程以利项目推进。同时也要注意时如果项目拖延时的状况,如果是对方规格或素材太晚给你、或是个人时间影响等等都要思考进去。 3. 付款时程: 付款方式很多种,其实看自己习惯就可以。不过我会建议一般金额如果超过10万以上的项目,可以至少分为三次付款,分别为第一期(合约签订后,开工前)、第二期(第一阶段的设计内容验收)、尾款(全部验收,档案交付结案),这样可以避免收入卡着进不来,项目也比较能顺利进展。 4. 修改次数: 「无上限修改」这个问题很常见,通常在项目开始前没沟通清楚就很容易发生,尤其做产品常常想到一个功能就加、逻辑不对就改。所以要避免这个问题,必须把修改条件写清楚。 这边举我自己的例子:在确认主要视觉风格后,如果还想要针对风格做细部修改,可以修改但次数不得超过 2 次。或是整体设计规格确认后想要修改,不能大幅度修改,只能修改原规格 10% 以内的内容,超过的话需要重新估时数报价。 5. 著作财产权与保密条款: 在项目进行时,一般不能公开内容,项目结束后之后的著作产财权是归谁所有、是否可公开展示,这些都要沟通清楚。 如何结案 在合约结束时,一定要依据合约上的内容,彼此验收清点该交付的档案。如果有需要把商业项目作为个人作品集,要注意是否有签保密条款或合约上有注明知识产权属于该业主,一般来说只要不是用于商业盈利,作者应该拥有作品的展示权。 但要注意,要将商业项目放入作品集前还是跟要业主沟通是否同意,确认项目已经上线公开后比较理想。 结案之后,也要记得与业主保持良好关系,经常嘘寒问暖或关心最近公司、项目状况其实都是不错的方法。当你与业主建立好不错的关系,当他下次有案子想外包、或是有朋友需要找人设计时,绝对会第一时间想到你,我相信大部分的业主都是喜欢长期合作的关系,这样更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磨合期。 同场加映:如何得到案源 案件来源大概是大家最苦恼的一个问题了,不过我个人是满讲求缘分的,将自己的能力、经验值准备好,当机会出现时你就更有把握抓住它。 案源不外乎以下几种: 1. 接案平台: 市面上已经有许多接案平台或管道(数字平台外包网、ptt_soho 等等),不过相对来说竞争者多、信息不对称、案件质量不一,想接案有些还要先缴会员费用,其实我个人不太推荐这种方式,原因是上面很多削价竞争的状况,业主通常会选最便宜的设计师来执行。除非你真的想要大量寻找案件,有案就接,不介意案件内容,不然要挑到好案子的机率其实不是很高。 2. 人脉介绍: 这是我比较常用也是推荐的方式,但前期有一定的难度并且需要长时间累积。一开始可以从多认识这个圈子的人开始,认识的人越多相对来讲机会也越多,并且在每次接案的过程都与业主保持良好的关系,好的业主也会帮你带来更多人脉。 3. 个人曝光: 这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方法,但其实很建议大家长期经营自己,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被看见」是相对不容易的。可以透过经营社群、写文章、分享作品、建立个人网站、参与聚会或公开演讲,这些都可以帮助自己建立个人品牌,当别人有设计需求的时候,脑袋中很难不浮现你的名字。 小结论 不论是你想接案或甚至是成为自由工作者,这个看似自由弹性的背后,要承担的责任与付出的心力可能也不比上班轻松,但接案是一种磨练自己非常好的方式,可以提升自己的时间管力、以及在时间内产出的效率,因此如果有机会非常推荐大家可以尝试自己接案,只要在接案过程中能对自己、业主负责,相信都是非常好的经验。 好的,那今天就聊到这里啦,感谢你/妳花时间读这篇文章! -- 本文转贴自:Simon Lin(原文标题:UI/UX设计师的接案二三事(下))
December 6, 2023

给软件工程师的 3 种接案报价方式!合理报价让自己与业主都能接受
接案报价是每一个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r) 都会遇到的问题,好的报价,让自己做的开心,再辛苦也愿意接受。坏的报价,让自己心理难受,有泪只能自己吞了。 在过去的 10 年内,我几乎每一年都会外接一、兩个外包案,每次接案都要评估该如何报价,在初期的报价会比较低一点,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只要能接到案子,有一些收入又可以练练技术,我就心满意足了。 但在能力经验累积之后,就开始拉高自己的时薪单价,因为同样的时间,我可以完成更多的任务,时薪单价当然也要跟着提高,才会有合理报酬。 但坦白说,报价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过程,可能多数自由接案者都遇过一个情况,当自己报价出去之后,等实际开工才因为当初没有评估清楚,后期实际工作量爆增,又无法跟业主增加报酬,最后就是自己加班做完,把学习也当作一种收入了。 我认为要在初期就完整评估事后的工作量,是一种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尤其是高度变化的软件开发项目。 一个太过乐观,觉得开发会很顺利的报价单,会因为项目的意外问题过于复杂,导致收入不符合成本。所以我会在报价时,就加入意外的问题处理时间。 一个好的报价,需要对项目开发技术的难易度有所了解,愈了解项目任务的难度,才能评估出准确的投入回报,而这是需要长期的经验累积的。所以,如果你觉得每次报价都不准的话,请别灰心,这是常见的状况,只要多学习就可以了。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些我对接案报价的想法,这不是标准答案,只是个人的经验谈。 列出功能开发时间 在开始报价之前,一定要先列出所有的功能列表,这是需求分析的过程,将客户的需求转化为清单列表。 功能列表可以分主功能及次功能分类,然后针对每一个次功能写上难易度及开发时间。 难易度影响的是开发的时程,愈难就表示需要投入更多时间与人力,那报价相对就会提高。 我举例一个会员功能的评估结果。 (图/理财工程师 Mars提供) 其实在估开发时间是比较难的部份,需要有足够的开发经验才能估的准确,如果你不是开发人员的话,建议先向开发人员询问一下,开发这样的功能,预计要花多久的时间。 通常软件开发过程,常常会有意外的处理时间,那也是时间成本的一部份。如果是难度较高的功能,可以多增加一些测试及意外处理时间,先预估好未来可能额外投入的成本。 如何评估开发时间 在评估开发时数时,先针对该功能给一个难易度的评估,可分为「易、中、难」三种,然后以一个人力去估算,预想顺利开发的情况下,预计要开发几小时才会完成,这时候可以得到一个顺利情况下的开发时数。 接着依照难易度的差别,将开发时数乘上难易度的变化, 如果是「难」的功能,可以将时数 * 2 如果是「中」的功能,可以将时数 * 1.5 如果是「易」的功能,可以维持原本的时数 这样评估出来的结果,会比较接近实际的投入时间。 时数报价的参考依据 当评估好开发时间之后,接下来最重要就是计算时间单位报价了,这里我提供三种报价依据给大家参考。 以目前工资水平报价 如果你是一个有正职工作经验的人,那就会有一个正职的稳定收入,可以将你的正职收入当作一个基准,来推算你接案的合理时薪为多少。 我假设某工程师的每月工资是 50,000 元,每天工作 8 小时,每月约工作 22 天。工资 50,000 是某工程师的收入,某工程师其实是创造更高的价值给公司,公司才愿意分配工资给工程师。 所以我将每月工资 * 1.5 当作每月能创造的价值, 1.5 倍也当作自己额外的理想利润,比例可以自己调整,所以计算每月工资是 50,000 * 1.5 = 75,000 元。 然后将 75,000 元除以每月只工作 22 天,得到每一天的收入为 3,409 元,再将 3,409 除以 8 小时,就变时薪为 426 元。 时薪公式为: (每月工资)* 1.5(理想利润) / 22(月工作日)/ 8(小时) 得到的时薪,就可以填入时薪报价,计算出每个功能的报酬了。以下用刚刚的范例填写报价。 (图/理财工程师 Mars提供) 为了好算一点,可以将时数单价改为接近整数,会更方便计算。这种方式可以适用大多数的工程师,也是比较贴近自身能力的报价方式。 当要把报价单传给业主之前,中间计算过程的方式,可以不用让业主知道,只要列出次功能的小计报价就可以了。 (图/理财工程师 Mars提供) 以 104 职业工资报价 如果你是一个收入时常高低变动,没有稳定收入当作基准;或是你觉得目前领的是低薪,不符你的价值能力,需要一个合理的工资水平,可以参考 104 的最新职业工资水平。 我查了 104 在 2021 年 9 月 20 日的制造工程类工资行情报告。 (图/理财工程师 Mars提供) 其中可以看到软件工程类的月均工资为 62,000 元。 有了月均工资之后,就可以套用刚刚的公式来计算时薪。 时薪公式为: (每月工资) * 1.5(理想利润)/ 22(月工作日)/ 8(小时) 62,000 * 1.5 / 22 / 8 = 528 元 将得到的时薪,就可以填入时薪报价,计算出每个功能的报酬了。以下用刚刚的范例填写报价。 (图/理财工程师 Mars提供) 为了好算一点,可以将时薪改为接近整数,会更方便计算。 在 104 的各行业薪资报告里面,包含了非常多适合接案的行业,例如设计业、制图业,可以取行业的月均薪来当作估价的基准。 以品牌网站报价参考 如果你本身已经成立公司经营,或是觉得自己的能力有公司该有的质量的话。 除了用每月工资来估算时薪报价之外,还有一种具有参考性的依据,就是市场上同类型的品牌网站的报价参考,通常这类品牌网站已经在市场上完成多数的项目,也有足够的经验来推算合理的市场报价。 可以在 Google 搜寻相关的网站,例如: 网页设计。就会找到许多的接案公司。 在自然流量前几名的网站,都是行业内的品牌网站,我们可以从品牌网站直接参考它的报价,当作基准点,再评估自身能力与对方的差异,再决定报价是多少。 报价的策略在初期可以先低价承接,打开市场知名度,建立好的名声,分享已完成的作品,再慢慢提高自己的报价。 市场上对固定类型的项目,比较有固定的价格,可以自行多比较后进行归纳整理。 例如 WordPress 架站,在市场行情上落在 10,000 到 15,000 之间,那你可以直接用市场行情的区间来报价。 固定版型的企业形象网站,也有行情区间,大约落在 10,000 至 30,000 区间,这也可以当作报价依据。 如果遇到高度客制化的网站,我建议先计算出时间成本及营运成本,再加入理想利润约 30% – 50%,来当作报价,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业主的付款方式 当送出报价单给业主的时候,通常会约定付款方式,这里我提供兩种付款方式,给大家参考。 三阶段付款方式 三阶段付款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分为开工、交付、验收三个阶段,分别付款的比例为 30%, 40%, 30%。 (图/理财工程师 Mars提供) 可以依项目重要的流程再新增到四阶段、五阶段付款,也都是可以的,只要双方谈定就行了。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开工会先拿到一笔收入,等待开发完成就可以收到大笔收入。 缺点是开工至交付的时间,可能过长,导致中间无收入去支付固定开销,或是因为双方结案的认定标准不同,导致迟迟无法收到款项,进而影响生活固定开销。 采月结算方式 采月结算方式是依各别功能完成后,逐步上线交付给业主检验,如果业主确认功能正常,即在当月月底时,结算当月已上线的功能,业主支付当月报酬。 例如这是一个购物网站的开发功能,将各别功能标示费用金额或比例,如果已完成就当月签收付款。 (图/理財工程師 Mars提供) 这种付款方式的好处,我认为比较多一点: 将收入分配到每个月的工作量之上,只要当月有完成进度,就可以确保当月会有一些收入。 如果遇到无良的业主,交付之后,却无法收到报酬,最多损失一个月时间,也看清一个业主是否可以合作。 将支出分配到每个月,同时减少业主一次性拿出过多费用的问题。 报价常见问题 当有一部份技术不熟时,该怎么报价? 如果遇到一部份不熟的技术领域,需要投入一些学习时间。通常可选择兩种方式。 第一种是自己另外投入时间学习,不会算在开发时程内。 第二种是将学习成本也算在开发时程内,延长开发时程。 如果对整体项目的开发有足够的经验,只有少部份业主使用的方式没有接触过,我会选择多增加一些报价时程,同时提高报价,来处理未知的问题,让我投入的学习成本也能有所回报。 提出合理的时间投入成本是接案者的权力,而选择接不接受也是业主的权力。但只要整体的报价是在合理的范围内,通常业主是不会在意其中有多少的学习成本的。 如果是第一次接案,在技术能力都不熟的情况下,怎么报价? 如果是第一次接案,其实不用太在意报价的高低,去学习接案过程的问题,累积一些经验,可以如期将项目完成,所获得的无形价值,反而才是最有价值的部份。 当有足够的经验与能力,才是跟别人谈价格的筹码。 反过来说,业主愿意找无经验的工程师,其实也是一种冒险,也要承担无法结案的风险。 第一次接案的报价,要学习与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可以用目前工资水平报价,愿意打折让利给业主也都是可以的,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未来可以再调整回合理的价格。 谈出好价格的报价心法 我觉得想要谈到理想的价格,首先你一定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做出对方的需求,然后在提出报价之后,不要预想当对方砍价的时候,你愿意让利多少,因为每一次让利就是在降低自己的价值。 我过往每一次的接案经验,当项目结束的时候,我都会觉得过程好累,需要付出很多的心力去完成项目。如果当初的报价又被业主砍价,心里会有不平衡的累,付出的心力跟本就不划算。 如果报价后坚持价格不变,尽管结案还是觉得累,但收入至少合理,觉得报价太少的话,也是学了一课,下次报价要改进。 不要害怕跟别人谈价格 我知道一些人遇到跟人谈价格时,就会一付不好意思的样子,报价给对方,很像在拜托对方接受的样子。客户看到这样的呈现,随便要求一个打折降价,可能一下就答应了。 谈价格就是要有气场,有自信才能谈到好价格。 创造个人品牌效应 其实想要有更好的报价,是建立在过去每一次如期的完成项目,并且让你的客户愿意口耳相传你的服务质量。 你能做的就是让更多人认识你的价值,多展现自己的专业,不用怕分享自己的专业,就会被别人给学走,会成为你的客户的都是在不同领域的人,他们相信你的专业,就会愿意找你合作接案。 当愈来愈多人认识你的时候,你的个人品牌就会建立,也是你提高身价的时候。 以上我分享一些我的接案报价经验给各位参考,祝福各位工程师都可以顺利谈到好的价格。 重点整理 没有完美的报价,只要双方都接受,就是好的报价 列出所有功能的开发时间 以目前薪资估算时薪 以 104 职业薪资估算时薪 以品牌网站参考报价 请业主采用月结算方式付款 谈价格就是要有气场,有自信才能谈到好价格 -- 本文转贴自:理财工程师 Mars(原文标题:给软件工程师的 3 种接案报价方式-合理报价让自己与业主都能接受)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3, 2024

【数字游牧新手】上班族也可以数字游牧,从 0 开始工作转型这样做!
许多上班族梦想着数字游牧的生活,最担心的就是「工作」该如何安排!不确定自己的工作是否适合数字游牧?更不知道现在老板能不能让自己远程,或是想尝试接案、找可以远程的公司,来数字游牧,但又不确定自己有没有准备好? 本篇文章想帮助你先评估自己的现职工作是否适合数字游牧,再根据适合与否给予相应的策略。 一、评估你现在的工作是否合适数字游牧 数字游牧的本质是在任何地方工作,只要有网络连接就可以。因此要实践这样的生活模式,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你的工作必须能够远程完成。 但千万别因为想要远程工作,就急着从现在的公司辞职,去找可以远程的工作,或是去接案,不妨你先从现有的工作下手,试着想它是否适合转为远程工作,这里提供两个判断的标准,分别是从「工作性质」与「成果交付」两点进行观察。 1. 评估「工作性质」 如果你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不需依赖特定地点,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的工作内容。比方:程序开发、数据分析、设计、写作等,这些工作通常比较不需要和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团队成员的沟通大多也可以运用在线软件开会与讨论,就容易转为远程工作,去数字游牧。 但相反地,如果你的工作性质需要实地操作或亲自接触客户和产品,如零售业、医疗保健和制造业,则可能较难转为数字游牧。 2. 评估「成果交付」 由于远程工作强调成果而非过程,因此可以考虑你的工作是否能够以结果为导向进行评估。 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一名数据分析师,你的工作主要是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然后基于这些数据提出有见地的结论和建议。 这项工作的核心在于分析的结果,包括提供数据报告和洞察,而不是分析的过程本身,只要能在截止日前提供优质的报告,那就可以视为结果导向。相对而言,数位游牧的机会就会比较大。 可是,如果你是一名设备工程师,由于牵涉到设备的安装、维护与修理,这些任务通常需要在特定的地点(例如工厂或工地)完成,且需要亲手操作机具,而工作的成果(例如一个运作顺畅的生产线)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因此,虽然可以进行一些远程工作,例如远程监控系统或进行数据分析,但仍不太适合长期数字游牧。 二、「适合」数字游牧,你可以怎么做? 如果经过以上两点的评估,发觉自己的工作性质适合数字游牧,那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是否具备「远程能力」 由于数字游牧缺乏传统办公室环境的监督与团队的实时支持,要想保持生产力,个人需要具备一些关键的特质和能力。 因此,在开始数字游牧之前,你可能需要自我评估以下几点:你是否能有效地规划和管理时间,以确保在时限内完成任务;在缺乏团队支持的情况下,你是否能独立解决问题;你是否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并熟悉实时通讯与在线会议工具,以便有效地了解并响应各种情况。 更多的自我评估标准,可以参考这篇:羡慕数位游牧的生活吗?10 点测你适不适合远距工作! 第二步,准备计划「说服雇主」 而当你自我评估完成,决定要将工作模式调整成远程,开始数字游牧后,那接下来就是得说服你的雇主了。 一般来说,雇主可能会有许多不同意远程工作的理由,但最核心考虑通常是:「让员工远程工作对公司有什么好处?」 因此,在开始说服雇主之前,建议你要先明确这点,之后在说服雇主上,你必须围绕这点来论述。 建议的架构是,先讲原因,然后提出对公司的好处,最后用一份详细的计划收尾。 1. 说明原因: 你可以陈述你想要远程工作、数字游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家庭需要、减少通勤时间率等。但这必须是一个具体的理由,否则如果只是简单地说你想要数字游牧,可能会在一开始就被反驳。 2. 提出对公司的好处: 接着说明公司如果让你这么做,能获得什么好处。比方说空出来的通勤时间,可以用来提高多少产能;或者,少租一个办公室,能减少公司多少成本等等。 3. 详细的计划收尾: 最后,你需要准备一份详细的计划,展示你对于数字游牧的全面考虑和准备。其中包括你打算如何实施数字游牧、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例如沟通困难、技术问题等),并且提供一些过去如何有效管理时间和工作的例子,来证明你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在数字游牧时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你可以提出一个试行方案,让你在一段时间内尝试数字游牧,以便雇主可以评估这种工作模式的效果,并判断这种工作模式是否适合你和公司。这样可以让雇主感到更有保障。希望这些建议对你有所帮助! 更多说服雇主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这篇: 如何说服老板让你在家工作?学会这 4 种劝说法让老板拒绝不了你 美国职场分享|美国企业纷纷要求员工回办公室!我如何逆风,向老板要求远距工作? 那如果雇主不答应,或是评估过后觉得现在的工作不适合数字游牧怎么办? 三、「不适合」数字游牧,你可以怎么做? 很多人发现自己当前的工作或企业不适合数字游牧时,会寻找可以进行远程工作的职位,甚至选择创业或接案。现在,也有诸多网站和平台专为远程工作者和自由职业者提供服务,例如Upwork、Freelancer、Remote.co。 你可以阅读以下这两篇文章,有种多的职缺平台可以参考: 远程工作职缺平台推荐:4 步骤让你更容易找到远程工作 自由工作者要在哪接工作?推荐 6 个常用的接案平台 但记得在离职投入数字游牧前,你有三件事是可以在职准备的!当手上有了这些筹码,也能让你在转换跑道时更有余裕。分别为:存钱、学技能、累积人脉。 1. 累积储蓄 在开始数字游牧之前,累积储蓄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如果你选择创业或是自由接案,则在刚开始时,案子可能不多,导致收入不够稳定。即便是选择去找一份远程工作,除非你在离职前就已经确保了下一份工作,否则在两份工作之间的过渡期间,你同样会需要资金来支持生活。有了足够的储蓄,可以让你在这段过渡时间内拥有更多的经济自由和安全感。 至于应该累积多少储蓄,则主要取决于你的日常开支、旅行规划,以及对于收入波动的容忍度。通常的建议是,至少要有足以支持一年到一年半生活费的储蓄。 2. 学习技能 如果你在评估工作性质时发现自己的工作不适合数字游牧,那么你可以考虑学习一些与远程工作相关的技能,例如程序设计、外语能力、SEO、社群媒体营销等。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要学习的技能。有许多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相关的课程,例如 YouTube、Hahow、LinkedIn Learning 等。你也可以参加相关的工作坊或研讨会,或者找一个导师来指导你。此外,你也可以考虑参加政府开设的相关机构,如资策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建议你将自己的作品或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并公开。这样在寻找相关机会时,这些记录可以作为你的信任资产。 此外,你也可以学习如何建立「个人品牌」,提高自己专业的能见度,你可以参考《V018用经营公司的思维经营你的人生》、《V014销售专业服务的系统化做法》。 3. 建立人脉 在开始数字游牧前,累积相关的人脉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许多远程的工作机会并不会公开招聘,而是透过内部推荐或人脉关系来获得。因此,拥有广泛的人脉网络可以帮助你找到这些机会。 此外,与有丰富数字游牧工作经验的人建立联系,他们可以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你学习和成长。 最重要的,当你真正开始数字游牧时,可能会感到孤独。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支持你的人脉网络可以在你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持和鼓励。 至于怎么接触到这些人呢? 你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建立你的在线社交网络。无论是在脸书上建立粉丝专页分享相关内容,还是在 LinkedIn 上建立专业形象(为什么经营 LinkedIn 这么重要?、LinkedIn 课程推荐),这些都有可能吸引到相关的人与你互动。 另外,主动参与与数字游牧相关的线下活动,并认识相关的人,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如同前面所提,许多数字游牧的远程工作者因为独立作业,常会感到孤单,因此这类的线下活动能帮助大家认识同温层的人,扩展人脉。你可以多参加这类聚会,并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分享一些经验。即使没有建立联系方式,你也能从中获得许多实用的经验。 总结来说,数字游牧或远程工作的生活方式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种梦想,但实现这个梦想需要一些准备和计划。 首先,你需要评估你的工作「是否适合数字游牧」,这包括考虑你的工作性质和成果交付方式。 如果你的工作「适合」数字游牧,那么你可以开始准备,包括评估是否具备「远程能力」、 准备计划「说服雇主」 等。 如果你的工作「不适合」数字游牧,那么你可以考虑累积储蓄、学习技能和建立人脉。 无论你选择哪种路径,都需要有一定的准备和计划。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你更好地规划之后的数字游牧生活。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y 15, 2024

《 WFH 也能发展国际职涯》选摘:劳健保、外币薪资转账怎么弄?跨国远程工作 6 大问题一次解!
跨国远距工作和在国内远距工作不同,尤其若是你的跨国远距工作公司在台湾没有设立分公司,关于税务和法规的部分会比非跨国的远距工作复杂许多,员工需要自行打理的事项也较多。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向读者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些在台湾从事跨国远距工作时需要注意的眉角,希望帮助大家在开始向国际远距工作职场投递履历前,先了解可能会面临哪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每个国家的法规都不一样,每间公司的制度和规模也不同,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在雇用国外员工时采取的行政作业方式,在此提供的是普遍的大原则,实际情况还是会因个别情况略有差异。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远距工作雇主不是在台湾登记立案的注册公司,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包括: 1. 需要自己办理劳保、健保、劳退提拨: 根据台湾的跨国远距工作者在脸书社团远距工作者在台湾(work remotely in Taiwan)上的分享,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找一间工会投保,投保时请记得主动声明要扣劳退,并务必提供真实薪资,以避免之后若要调整比较困难。 投保必须要在雇主第一次汇薪水到你的账户前完成。 2. 较难申请到高额度的信用卡 由于银行没有你的薪资转账纪录,无论是申请信用卡或贷款都可能比一般上班族困难一些。 幸好远距工作者在台湾(work remotely in Taiwan)脸书社团内有许多热心的团友是资深跨国远距工作者,他们分享解决这个问题的撇步就是不要将职业填为「自由业」,建议可以向发卡银行说明,你领的是薪资,而且每年都有报税,只是公司在国外,并主动提供劳动合约、薪资单与薪资转账证明等,要知道自由业和一般受薪阶级的信用卡额度相差可达四倍以上。 3. 转账汇率问题 需要留意汇率损失以及国际转账手续费,否则谈好的薪资和实际领到的会有出入,等于变相减薪。 再次感谢远距工作者在台湾(work remotely in Taiwan)里的大神建议不妨在谈薪水时直接乘以 1.25,因为雇主原本应该负担的劳保、健保、劳退提拨、汇损、转账手续费等,全部加起来大约是薪资的 25%。 为了避免汇差问题,谈薪资时尽量以新台币为单位,要求雇主每月薪资先转成台币后再汇款给你,或是以转账当天汇率换算成谈好的台币金额,如果可以,请记得在合约里面注明转账手续费由资方负担。 4. 需要承担较高风险 跨国远距工作的劳动合约基本上不会以台湾为主要法律约束地,一旦出事(例如不幸被裁员),台湾劳基法规范的离职预告期与对遣散费的要求,对于外国公司没有约束力。 因此有经验的跨国远距工作者也在远距工作者在台湾(work remotely in Taiwan)上提醒大家,第三点提到薪水乘以 1.25 单纯是指计算雇主本身应该负担、却因为在台湾没有注册而无法负担的部分,但实际上员工谈薪资时,应该要再多加一点以保障自己的权利,才能负担可能发生的风险。 目前台湾公司的薪资与欧美等国外企业相较,普遍偏低,不需要太担心提出薪资过高而国外雇主无法接受的情况。譬如美国软件工程师的年薪大约是十万美元,折合台币约为三百万,只要你要求的薪资在这个范围内,大部分美国软件公司应该都会接受。 5. 需要提供许多书面文件 依照各国法律规定,签约时可能会被要求提供各种文件或信息,譬如美国公司会要求 W-8BEN (预扣税实际收益者的外籍人士身分证明)与其他表格,以及移民署入出国日期证明,若没有提供,薪资会先被预扣 30% 留在美国,虽然最后会被退回你的账户,但可能会延迟一段时间才拿得到。 每个月收到国外公司的薪资汇款时,请记得向银行索取水单,以便报税时可用。报税时请自行在报税接口输入数据,一张水单一笔,金额是扣除跨国转账费用后实际进到你户头的薪资金额,如果薪资不是用台币发的,请再乘以水单上的汇率。 总之,跨国远距工作要配合两边国家的法规,可能造成许多额外的 paperwork,请务必将这个部分的时间成本也考虑进去。 6. 签约形式可能不太一样 如果跨国远程工作的是规模较小的新创公司,或还没有能力在海外设新据点的企业,你可能会被要求签订和一般劳动合同稍微不一样的合约。有可能是以自雇者(self-employed)或约聘人员(contractor)的形式和雇主合作,也有可能不是永久合约(permanent contract),而是以一年一约的方式续签,这个部分求职者也应多加留意。 如果运气较差,遇到黑心雇主,你要考虑的问题有可能会进阶成以下这些: 雇主薪水少付,难道要自费花钱请律师打国际仲裁? 雇主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但台湾劳工局说雇主不在境内,所以帮不上忙? 或是哪天需要一张在职证明来申请某些文件或贷款,但因不是在台湾注册的公司,在职证明开出来也很少单位可以接受? 也有可能是你觉得以上说的那些额外的风险和多出来的 paperwork 实在太烦人,彷佛除了当员工还要身兼HR,那么这时「EoR(Employer of Record,中译为「名义雇主」)」的模式就可以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台湾的读者朋友们对 EoR 这个专有名词或许很陌生,为了帮大家解惑,我特别专访了新加坡 Slasify 公司创办人王祥宇(Carlos Wang),Slasify 是一间提供 EoR 服务的跨国企业,感谢身为 CEO 的 Carlos 特别抽空详细解释,让我对 EoR 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下简单介绍 EoR 模式的雇佣关系。 跨国 EoR 模式指的是境外雇主透过一个本地的「名义雇主」来雇用当地员工,由「名义雇主」处理所有当地员工在受雇期间被当地劳动法规保障的事项,包括这些台湾员工的社会保险、退休金、劳动合约、税务申报、管理记录等。 对雇主来说,无论是初试声啼的新创团队,或是已具有一定规模、正在拓展国际市场的跨国公司,使用 EoR 服务都不失为省时省力的好方法,因为跨国远程工作模式下的雇佣关系必须符合双方国家的各种法规,如果雇主的HR团队不够大,或没有余力办理这些复杂又耗时的手续,选择和有经验、合规化的「名义雇主」合作,只要支付合理的服务费,就能让专业的「名义雇主」来搞定一切。 Slasify 的客户中,有一间企业在短短两个月内将事业版图拓展到全球十二个国家,能达到这个惊人的成果,绝对要归功于 EoR 模式,它帮助该企业省下许多宝贵的时间成本,才能将真正的资源用在开疆辟土上。 对跨国远距工作者而言,「名义雇主」更是员工的一大福音,它能保障员工所有依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如果发生任何争议,可在员工所在地解决,不会有国际诉讼的疑虑;万一发生劳动纠纷,「名义雇主」也会承担大部分法规的风险,小到简单的遣散费纠纷,大至员工违法、工伤甚至死亡等赔偿问题都包含在内。 「名义雇主」还能确保员工获得正常的薪转记录,以及本地公司的聘用记录,可大大提高银行往来的信用;同时因为「名义雇主」可以支付当地货币的薪资,汇率和汇差不会成为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而言之,EoR 模式对跨国远程工作下的雇主和员工来说,是个皆大欢喜的人事行政解决方案。Slasify 于 2016 年在新加坡成立,台湾也有办公室,2017 年开始提供 EoR 服务,疫情后业务成长迅速,目前服务范围遍及全球一百五十多个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和美洲。 服务过这么多跨国远程工作型态的企业主,Carlos 表示远程工作的趋势在未来会继续成长,意味着远程工作的职缺将会愈来愈多,想要在不出国的前提下发展国际职涯,绝对会成为台湾求职者的新选择。但他也提醒读者,远程工作的劳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职缺非常抢手,以 Slasify 本身为例,做为一间完全远程的中型跨国企业,公司职缺的平均录取率是 0.2%。 以上归纳跨国远程工作者一定要注意的法规问题与权益须知,并介绍了因应跨国远程模式而生的 EoR 服务,希望对有心成为跨国远程工作者能带来一点帮助。 -- 本文摘自时报出版《WFH 也能发展国际职涯:远距工作者的职场攻略》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17, 2024

Joe的时间管理术|电视转台、追连戏剧、看新闻台都在浪费时间? Push VS Pull 我的「看电视」策略
这两日有网友写信来问我问题,其中问到我对看电视的看法。 我自己不排斥看电视,虽然平常没有看的习惯,但休闲时间当然一定也会看看电视。 唯一我跟其他人可能不太一样的,是看电视的方式。 因为我总觉得大部分人看电视的方式是非常浪费时间的,那会把你的时间切成零碎,减低了我们做正事的「时间完整性」。 所以在此把我的原则分享给各位,或许对些较年轻的朋友能有所帮助 – 好的电视策略,能让你拿回自己「时间的主控权」。 不要转电视 很多人习惯吃完饭后就躺在沙发上漫无目的的转台。 每台就算只看一两分钟,以现在第四台的台数而言,随便两小时也过去了。 当然,对很多人而言,可能也没在认真看,只是在放空。 可是,也不至于每天都需要这样放空吧? 更不需要每天都花这么长的时间放空。 转电视这行为除了对于放空与放松有帮助以外,在「时间投资」上其实效用是非常低的。 首先,这样看电视,你根本甚么内容也没看进去。 二来,就算看到甚么内容也只是从一半开始,终究那节目也看不完整。 很多人或许会反驳,本来我也没打算看完整,就随便看看「打发时间」。 那这其实更是个警讯。 因为除非你已经很成功了,不然哪有这么多时间好打发的? 就算要打发时间,又干嘛非要待在电视前? 你应该还有更多别的事情可以做吧? 读两本书、运动运动、联络朋友、去外面散散步,最少都会得到些甚么;只是单在沙发上转电视、除了让自己变胖以及虚掷时间外,其实毫无任何正面回馈。 就算自己需要一些时间放松,也可以尽量把这样放空的时间缩短,或是不要每天都这样转电视。 若每天都要花一两小时这样待在沙发前,实在也太浪费人生了吧? 不要透过有线电视看连续剧 连续剧的可怕,在于它剥夺了你的自由度。 明明你该读本书、回封信、整理房间、甚至运动运动,可是你记挂着 9 点要看连续剧的事情,就打断了你整个晚上的作息。 因为你要看固定连续剧,你得把这时段空出来。 比方说早早吃饭洗澡、8 点 50 就打开电视等节目开始;好不容易到 10 点节目看完,可能还又转了电视半个钟头才离开。 结果为了一个连续剧,你其实赔上一整个晚上的时间。 最后对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可能一件都没做。 不要看新闻 从我的观点而言,新闻已经是比连续剧更浪费时间且没有意义的节目了。 这几日趁中午在外吃饭的时间,我稍微听了几则。 「散布李宗瑞的影片,有人被逮捕」 「大S是否怀孕」 「酸菜涨价了,牛肉面店叫苦连天」 其他当然还有哪里做了甚么创意料理、某人发生甚么客诉新闻记者去采访、捷运站告示牌北方不在图的上面这类内容。 总之,都是一些莫名其妙、且对你我人生毫无意义的消息。 现在的新闻,就算是打着「独家」二字,也往往是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内容。 我自己是已经接近十年不看新闻,最多是中午吃饭时店家有放就顺便看看。 不看新闻这概念最近终于有比较多人能理解了,但早先每次我说我不看新闻大家都觉得很讶异。 老是有人反问我「不看新闻? 那怎么接收新知呢?」 当然还有很多别的方法可以接收新知。 事实上,电视新闻根本无法给我们甚么新知。 而且最可怕的是,他是一种「被动接收」的管道。 被动接收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今天的内容有多空泛,除非你从头到尾看完为止。 可是若你真的需要知道最近的大事,你应该尝试「主动接收」的途径。 比方说报纸,或是新闻网站。 报纸、新闻网站与电视新闻最大的差异,在于新闻网站以及报纸要细读甚么的主控权完全在你手上。 新闻从业人员当然可以认为「大 S 有没有怀孕」、或是「 36 度的车内、奶油几秒会融化」这类事情很重要是读者需要知道的事情,并坚持放在版面上。 但你在浏览标题后,却「可以选择」你是否细读这些事情。 如果标题翻过后发现今天的报纸或新闻网站没有你感兴趣的事情,五分钟就可以把报纸放下或是跳离新闻网站。 可是看电视新闻,你得忍受一小时毫无内容的「讯息」以及「独家」,然后等到一小时过后,才发现看了一堆对你人生毫无意义的信息。 这在时间利用上,就天差地远了! 学习以Pull策略来看电视 事实上,电视是个好媒体,只是你要以主动的方式来看,也就是要采取 Pull 策略,而不要被动地待在电视前面,被节目 Push 信息。 可是怎么叫做 Pull 策略呢? 像我自己偶尔也会看些连续剧也看些日本的大河剧,可是我很少是每天定时守在电视机前面看。 大部分都是等连续剧做完后,一次买 DVD 回来看。 这方法让我可以控制「何时观看」、「以及每次投入的时间长度」。 此外,我也可以避开广告、可以避开广告所造成想转去别台晃晃的诱惑,可以让我专注在「我空闲的时间段」内看到想看的东西。 时间多,可以一次看三四集;时间少,看一集也可以关掉。 让节目填补零碎时间,这就是主控权;而不是让自己被电视节目奴役着。 电影也是一样,看第四台的电影除了画质音质不好外,最大的困扰是时间被绑住。 可是看 DVD 或是壹网通,你则有最高的主控权。 就算中途来了个电话甚么,你都能暂停去处理。 这样才是让娱乐配合自己的时间,让自己在忙碌的空档、或是特别的休息时间中进行娱乐,而不是把时间这重要的资产拿来配合电视节目。 电视新闻更是如此。 透过网络,你一样可以看到各类大事,可是你可以「主动筛选要看哪些、不看哪些」。 有兴趣的事情你还能继续透过 Google 去做「延伸阅读」。 你想知道香港学运、叙利亚的状况、油价状况,都能主动再去查。 这是电视新闻无法带给你的东西。 至于电视新闻虽然有图、有访谈、有记者会,可是你我都知道那些东西大多没意思。 找路人的访谈通常都是筛选过、支持特定论点的结论。 退一百步想,我又有甚么道理非要知道那些路人在想甚么? 他们觉得某件事情好与不好,跟我有甚么相干? 大S有没有承认怀孕,跟我的人生又有何关联? 我为何非要知道新闻当事人在麦克风前面说了甚么? 更重要的是,我需要知道甚么东西,为何是让这些新闻从业人员来主导呢? 避开电视新闻,就等于把自己的主导权拿回来。 至于想采取 Pull 电视法的朋友,除了透过 DVD 、壹网通、MOD、Apple TV、GoogleTV 这类方法外, Bryan 之前介绍的 TIVO 也是个好方法。 这机器让你能把想看的电视透过点选节目表的方式记录,并在该时段自动启动帮你录下来。 你就可以等到自己空档的时候慢慢地观赏。 这也是一种让电视节目配合你的时段,并让你能把时间利用最大化的一个方法。 别忘了,电视终究只是休闲与消遣。 应该让这类事情用来填满你重要事情间隔的零碎时间;而非让电视主导了你每日的时间安排,甚至把你的时间切的零碎。 所以把被动看电视( TV Push )转换成主动看电视( TV Pull ),会是有效利用时间的一个重要关键喔!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April 1, 2024

用「就业金卡」来台数位游牧,申请条件、流程一次看!
对于很多数字游牧者来说,台湾是一个非常适合数字游牧的地方,有着宜人的气候、热情的人民、好吃的美食。但目前这些人最大的疑虑之一,就是签证。 因为目前台湾并没有专为数字游牧者设计的签证,许多数字游牧者持一般的停留签证,最多只能在台湾待上 90 天,这对许多习惯在一个地点停留很久的数字游牧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而为了留住这些高技术人才,促进台湾的税收与消费市场,台湾政府在 2018 年推出了与数字游牧签证功能类似的「就业金卡」。 什么是台湾的就业金卡? 就业金卡的有效期间为 1 至 3 年,可依申请者的需求做选择,期满得重新申请。所有申请程序都可在网络上自行完成,并没有书面文件,不需要外部顾问、私人机构或公司来代办。 就业金卡申请条件 就业金卡是一张结合工作许可、居留签证、外侨居留证及重入国许可等四证合一的证件,在有效期间内提供符合资格的外国人才可自由寻职、就职及转换工作的便利性。 申请资格条件为申请人月薪资须为新台币 16 万元以上者,可以国外或国内薪资申请,须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并由劳动部审查。 在以下 11 个领域具有高技能的专业人士,并满足该领域的具体条件:科技领域、经济领域、教育领域、文化、艺术领域、体育领域、金融领域、法律领域、建筑设计领域、国防领域、数字领域、国发会专案会商认定。 申请费用:请注意!持美国护照,入境台湾前后,申请的费用是不同的! 持有美国护照在国外申请:一年效期新台币 6460 元、两年效期新台币 7460 元、三年效期新台币 8460 元。 持有美国护照入境台湾后申请:一年效期新台币 3700 元、两年效期新台币 4700 元、三年效期新台币 5700 元。 持有其他国家护照:一年效期新台币 3700 元、两年效期新台币 4700 元、三年效期新台币 5700 元。 香港与澳门居民:一至三年皆为新台币 3100 元。 如何申请就业金卡 1. 注册并填写申请表 首先,您必须在外国专业人士在线申请平台网站上建立账户。 建立帐户后,请务必填写所有必填信息。请记得在申请表中输入您的姓名,格式与您用于进入台湾的护照上填写的格式相同。 2. 支付申请费 完成申请后,您将收到一封包含 12 位数申请号码的电子邮件。这个号码请保存,以方便之后查询申请进度或询问客服。 接下来,您需要使用您的凭证再次登入平台,然后点击「在线付款」标签来支付申请费用。 请注意!台湾平台不支持中国银联卡和美国运通卡。在线付款仅接受 JCB、VISA 和 MasterCard 信用卡,且付款完成后将不予退款。 付款完成后,案件将进入审核验证阶段。 3. 审核验证 台湾内政部移民署会审核您送出的数据,作业流程大约 20 个工作天,若是入境台湾申请,请务必纳入规划。 申请获得批准后,申请人将收到系统自动发送的批准通知邮件。要求您提交护照,以便在您选择的领事事务局或中华民国代表团办公室进行护照检查,需要提交护照以及电子邮件中收到的护照提交通知。 验证过程大约需要一周时间,之后您将收到一封电子邮件,通知您金卡申请已获得批准。 4. 领取金卡 如果您是在台湾地区申请,您可以从在线申请平台下载付款电子收据,并连同护照一起前往您选择的入出国及移民署服务中心领取卡片。 如果您是从其他国家申请的,则可以凭「中华民国就业金卡海外批准证书」进入台湾。您可以在申请平台的「下载」部分找到该证书。请务必以彩色打印此文件才能使其有效。 申请就业金卡的好处 1. 税务: 如果数字游牧民族在台湾没有任何个人或商业利益,则在逗留第 183 天之前可以免征所得税。对于数字游牧者来说,如果薪水不是来自台湾,可以免税。 第一次来台的外国工作者,享有前 5 年薪资所得超过新台币 300 万以上之款项,直接折半课税。 2. 医疗: 台湾的医疗保健价格实惠且广泛可及,这对于计划暂时离开祖国医疗保健系统安全的数字游民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好处。 居住在台湾的数字游牧民,取得居留证后 6 个月即可加入国民健康保险。 但在台应聘或在台属雇主及自营业主身分之就业金卡持卡人,其本人及亲属可直接加入全民健保,不受健保 6 个月等待期限制。 总结来说,台湾的就业金卡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没有数字游牧签证的缺点,如果您符合条件,不妨也到台湾来场数字游牧吧!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January 24, 2024

挑战海外职场,却不知怎么开始?试试这 6 种海外求职管道
你是否也曾想过离开家乡,到向往的国家展开一段全新的人生呢?想走入新的人生阶段,当务之急便是找寻一份合适的国外工作机会。 根据 Y 小编的经验,大部分在国外就业的台湾人,都是在学时期就出国留学。然而,并非人人都有足够的金钱与资源,本篇 Y 小编将告诉大家,其实有许多额外的方法,能帮助你找到第一份海外工作,并透过远程趋势与资源,找到你职涯中的跳板。 疫情时代,在欧美国家远程工作早已成常态,甚至有许多跨国公司发现员工的效率因远程而大大提升,所以至今仍持续使用远程的方式进行工作。迎着全球趋势,实体至公司上班已不是外国企业必备的条件,透过本篇海外求职攻略,将教你更了解如何把握、运用海外工作机会与资源。 海外求职第一招:海外留学 出国留学是许多华人开拓海外职涯与生活最直接的方式。每当毕业季到来,许多国外的知名企业都会直接到学校招募人才,参与当地的校园征才活动。此外,你也更容易从当地的社团组织、讲座活动中取得一手的就业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透过就学融入当地生活后,你自然而然能结交到当地人脉,洞悉当地的人才需求,更能对此排定修课、实习计划。 在选择学校的过程中,如果已经锁定特定公司或产业,可以试着寻找与公司有地缘关系的学校,除了校园征才优势,能够方便进行实体面试外,企业端也会认为有当地生活经验的你会是更合适的人选。 海外求职第二招:海投履历 如果你下定决心要到国外闯荡,却没有国外的学历背景的话,海投履历,采以量取胜的战术,也会是个可以考虑的选项。但 Y 小编必须先提出警告,大部分时候外国人的履历都会直接被忽略,100 ~ 200 次投递,却完全没有获得任何面试机会是家常便饭。因此,海投策略想要成功的两大因素,在于不要太早放弃与客制化履历,你可以规划每天投至少两份履历,并针对公司的特性与工作内容,在求职信中撰写适合的应征动机,并在履历中将相应的经历、作品集往上放,千万别每一家公司都投递相同的数据。 ➤ Cover letter 怎么写?求职信模板三大重点与撰写范例大公开! 即便看似机会渺茫,但 Y 小编身边还真的有不少人成功应征上美国、新加坡的新创公司,并接续跳槽,慢慢转换到知名的外商公司。虽然初期会十分辛苦,至少 300 次投递是基本、1000 次投递也有可能,但只要你不放弃,有投便有机会。 ➤Yourator 海外工作职缺 海外求职第三招:透过猎头招募 如果你有一定资历,且在特定职能或产业稳定发展中,也许可以透过猎头找到一份心仪的海外工作。其实现在猎头招募的对象不再局限于顶尖人才,只要你的专业过关,就有机会透过猎头管道前进海外。以数字新创领域而言,外国企业会主动猎头招募的台湾人才,还是以软件工程师、数据工程师等技术职为主,也会有面向亚洲、台湾市场的商务开发职位,偶尔也有约聘人员的招募,对于想前往国际知名企业的朋友们,都可以将猎头视为找寻工作机会的重要工具。 即使你对于海外工作文化不熟悉,猎头也会负责帮你更加了解当地的市场状况、该职务的需求条件、主管的带人风格与期待、以及企业文化等细节,在拓展未知的海外生活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个中间人为你做协调媒合,并为你的职涯提出策略规划,将大大增加你的求职优势! ➤ JobMenta 中高阶猎才 海外求职第四招:考取稀缺的国际证照 有许多顶尖国际证照受到企业普遍认可,例如 CFA、精算师证照、FRM,但是考取的难度也不简单,部分证照全球考取的人数可能不超过 300 人。换言之,如果你能够征服这项难关,在 Linkdin 上将会有许多企业或人才加你为好友,也更容易被猎头招募。但需要注意一点,部分企业招聘时,除了这张国际证照之外,还需要你 2-3 年的相关工作经验。 海外求职第五招:进入本地跨国外商、或是业内推荐 如果不急着立刻出国工作,先找间在台湾设有据点的跨国公司,在业界沈潜一段时间,累积资历与人脉后,再透过内部转调或者业内推荐踏入海外职场,或许是最踏实且顺畅海外求职的方式。 如果你已经在外商公司工作,想进行内部转调的话,除了要注意公司的转调制度外,也需随时注意相关职缺释出的消息,以及对应的门坎与条件。大部分跨国企业,其实都有众多机会让员工转调到其他国家,但如果你的工作表现、资历与个人声誉出众,这个机会才会落在你的头上。因此平时的跨部门、跨国合作要尽可能积极,才能留下好印象。 此外,如果公司内部对于转调的态度不是很积极的话,你也不用灰心,这时在业界留下的声誉,就成了你进入海外职场的关键。平时在各种外部合作案展现专业积极的态度,如果他们有人才缺口,自然会先优先想到你。 海外求职第六招:经营 LinkedIn,打造个人品牌 为甚么要使用 LinkedIn 寻找海外工作呢?目前大部分的顶尖国际企业都开始耕耘 LinkedIn,寻找国际人才。据统计,会使用 LinkedIn 找人才的企业,更愿意投资人才,公司也更具国际观与发展性。你可透过 LinkedIn 直接投递职缺,或是在上头结交人脉、交流产业最新信息、相互引荐独家的工作机会。 最重要的是,你能透过 LinkedIn 建立你的个人品牌,当你去面试或求职时,企业能看到你是谁、有哪些专业、作品与经验,从中了解你是不是符合该企业的需求与条件。如果你是 Sales 或 BD,也能利用 LinkedIn 开发国外业务,无论你当下有没有转职的需求,经营好 LinkedIn 都能为你带来超乎想象的优势。 ➤ LinkedIn 经营技巧|弱连结让你离向往的外商公司更近! 希望以上海外求职攻略,有帮助各位求职者们更了解如何寻找海外工作。想进入海外职场的理由有千百种,有人单纯想体验异国生活风貌,有人则渴望进入顶尖国际企业大展鸿图,分别适合的职位,使用的方法也各有千秋。开始你的求职之旅前,记得盘点你身边的资源,并提前接触与目标职位类似的任务或跨国项目,一但机会降临,便能顺利地开启你的海外职涯。 -- 本文转贴自: Yourator 数位人才媒合平台(原文标题:海外工作机会如何找,6 个必知的国外工作资源)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7, 2024

吃素不方便过游牧生活?全球 10 个最适合素食数字游牧者的城市!
数字游牧不仅是一种工作型态,更可以被视为一种「生活型态」,游牧者在这样的生活型态中工作,也在这样的生活中吃、喝、玩、乐。不过讲到吃,部分人心里可能会有一个担忧:「吃素怎么办?我如何知道一个地方对素食者友不友善、选择多不多?」 关于这个疑问,国外一个专门分享素食相关信息的网站 The Vegan Review,就盘点了 10 个最适合素食者体验游牧生活的城市。 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 【亚洲】 1. 台湾 台北(Taipei) 2017 年,台北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选为全球「十大素食友善城市」;2023 年《世界素食人口调查》又指出台湾素食人口比例高达 13%(约 320 万人),位居全球第三。对素食游牧者来说,台北无庸置疑是最佳选项之一! 2. 泰国 清迈(Chiang Mai) 常被视为最佳游牧地点的清迈,同样也是素食者的好选择。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物价平易近人的城市,你可以用相对低廉的生活费用,换得丰富、美味的素食选项。 (Photo from iStock) 3. 印度尼西亚峇里岛 坎古(Canggu) 讲到峇里岛,很多人脑中浮现的画面可能就是漂亮的海滩,以及悠闲的生活氛围。不过,和清迈同样作为游牧热区的峇里岛,素食的选项其实也远比大家想象中更多喔! 4. 新加坡(Singapore) 「亚洲商业重心」之一的新加坡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各种文化、各种饮食习惯均有。也因此,就算你是素食者,来到这里也不用担心选项不足。 【欧洲】 5. 西班牙 拉斯帕尔马斯(Las Palmas de Gran Canaria) 拉斯帕尔玛斯拥有多种类型的素食选项,包含生素食主义(Raw Veganism,又称生机饮食,指不摄取动物肉类与高温烹调之食物)、无麸质饮食(Gluten Free)者,都能在此找到符合需求的选项。 (Photo from iStock) 6. 捷克 布拉格(Prague) 讲到布拉格的饮食,很多人首先想到大概会是满是「肉」的传统料理,但事实上,近年来布拉格的素食人口也越来越多,并跃升素食者友善的城市之一。 7. 葡萄牙 里斯本(Lisbon) 和峇里岛、清迈同样是全球知名数字游牧城市的里斯本,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也同样永远非常多样的素食选项。 8. 德国 柏林(Berlin) 讲到德国,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料理可能是猪脚,或者其他肉类料理;但其实近年来,随着移民人口增加,柏林的素食人口也跟着提升,2015 年时甚至被美国美食杂志誉为「世界素食主义之都」。更让人惊叹的是,这里还有着世界第一条「素食大道」Schivelbeiner Strase,不仅提供素食者丰富的饮食选项,「无动物」生活杂货也一应俱全。 【美洲】 9. 美国俄勒冈 波特兰(Portland) 波特兰一向以接受各种生活样态闻名,素食游牧者在这里,同样不必担心!除了丰富的素食选择,这里甚至有全世界第一家 Vegan Mall,让你不必绕好几个点,就能轻松享受多样美食。 (Photo from iStock) 10. 墨西哥 巴亚尔塔港(Puerto Vallarta) 虽然比起墨西哥其他城市,巴亚尔塔港并非热门的数字游牧区域,但在这个静谧的小地方,你可以同时享有便利的网络、合理的生活费与不必担心吃腻的丰富素食选择,不妨亲自走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日本软件工程师的薪水如何?到底值不值得去?
前阵子被邀请去一个读书会分享自己在日本的心得感想,以及日本软件工程师产业的现况,就有顺便整理了不少资料,想说那不如就写一篇来分享。 在开始之前,要先跟各位读者分享我觉得在读这类型的文章前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只有经验分享是没有用的,没有搭配上背景跟条件,就没什么参考价值。 举个例子,如果有个人说:「到日本随便都千万日币年薪啦,上次我随便面面就两千万起跳,没有年薪千万千万不要去」,背后的真实情况可能是怎么样?或许这个人台清交资工硕毕又是书卷奖,原本在台湾工作个两三年以后年薪就 300 万台币以上了,以这个背景来说,他讲的确实有道理,但也仅有相似背景的人适用。 但问题在于看到这个评论的人,不一定每个都是这个背景,更精确地说,其实绝大部分人都不是。那以其他背景的人来看,这则评论就显得相当不合理。问题是或许有些人根本不知道,或没意识到这件事,就会以为日本还真的随随便便就可以年薪千万日币。许多的评论都不会顺势揭露自己的背景,这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在不知道背景的状况下,个人经验的参考价值就变得偏低的理由。 其实也不光是国外,光台湾本身的状况也是类似的,而且有时候类似背景的境遇也可能不同,毕竟背景只是决定薪水的一环,其他像是经验、能力以及软实力等等,都很难在一言两语之内说明完毕。同样是三年工作经验,有的人可以领到百万年薪,有的人可能只拿一半。 在谈论薪水时,最理想的目标是:「不要高估,但也不要低估自己」。该如何定位自己,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该如何找到与自己背景类似的参考资料,这点就更难了。 就算是统计资料,根据背景不同或是国家差异,也可能会有误差,而且正确的统计数据搭配错误的诠释方式,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不过,至少它的立论基础会更稳固。 写了这么多,我想强调的只有三点: 没有提到个人背景的经验分享,参考价值不高,可以先忽略。 就算有提到,也只是仅供参考,还需要衡量到自己的状况。 统计数字相对来说应该会更有参考价值。 这篇会尝试以统计资料以及可支配的所得的角度下手,并且附上一堆参考数据,让有兴趣的读者们可以自己研究。 台湾与日本的薪资所得比较 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的资料,年薪与 PR 的对应表如下: (表/作者提供) 如果以 PR 来换算的话,想达到各个 PR 需要的薪水如下: (表/作者提供) 年收破百万,PR 就 85 了,破 150 万的话可以到 PR 95,想要成为全台薪资所得的前 1%,年薪需要 280 万台币。 话说这个统计资料只包含薪资所得,不包含投资等等,不过因为这篇只谈薪资,所以应该没什么大碍。 日本的部分,根据日本国税厅 2021 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以下表格: (表/作者提供) 我们可以跟刚刚台湾的对比一下,汇率以 0.22 做计算,括号为日币: (表/作者提供) 如果你想要到日本工作,又想维持同样的「收入水平」,那可以参考上表。 从上表来看,同样的 PR,日本的收入大概是台湾的 1.4 到 1.5 倍左右(PR99 则是例外,只有 1.2 倍左右),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表考虑的仅仅是收入本身,并不是可支配所得,没有扣掉税金跟保险等等。 可支配所得的比较 接着我们挑两组比较常见的薪水,来比较一下相同 PR 底下的可支配所得,也就是收入扣掉各种税金以及保险之后的费用。 第一组是台湾的 100 万 vs 日本的 700 万,直接用这个好用的网站帮我们计算:请点此 台湾的部分如下图,已经有扣掉所得税以及劳健保: (图/作者提供) 日本的部分一样使用相同的网站,结果如下图: (图/作者提供) 可以看到日本扣除的项目更多,700 万日币最后拿到的只有 520 万,扣掉的项目包含: 所得税 国税 健康保险 年金 失业保险 不过这个网站的细项并没有列得很精准,还有一个住民税没有在细项里面,但比对其他数据源过后,发现应该是包含在所得税的项目中。 我参考的其他网站如下,都有把住民税算进去: 月给・年収の手取り计算の方法【早见表つき】,写到 700 万实拿 525 - 595 万 年収别 手取り金额一覧(年収100万円~年収1亿円まで),写到 700 万实拿 524 万 【早见表付】年収200万円~1亿円の手取り|计算式と简易计算方法も解说,写到 700 万实拿 530 万,里面有附上详细的计算表格,大推 这几个数据源跟刚刚使用的网站得出来的结果差不多,因此推测住民税也是有算的,只是包含在所得税里面了,没有独立出来。 为了方便阅读,我直接将币值转换为台币了,数字也稍微做了一点处理,所以会有些许偏差。 (表/作者提供) 结论就是扣除税金后,台湾是 89 万台币,日本则是 114.6 万台币。日本约为台湾的 1.28 倍。 接着再来看台湾的 150 万 vs 日本的 1000 万: (表/作者提供) 台湾扣税后剩下 130.5 万,日本是 161.7 万,日本约为台湾的 1.23 倍。 结论是如果收入的 PR 相同,虽然日本的薪水是台湾的 1.4 - 1.5 倍,但是扣税后日本的可支配所得约为台湾的 1.25 倍左右(取个中间值)。 生活所需开销 因为每个人生活型态不一样,我只算最大笔的房租加吃饭,吃饭全部都以外食计算,不考虑自己煮。生活型态都以一个人为例,不考虑家庭。租金的话也是凭自己体感居多,不一定准确(而且我没在台北租过房,确实不知道行情)。水电网络等等的我也先排除了。 台湾的话在台北市租个 7、8 坪小套房,抓个 13k 好了,东京 23 区的话根据租房网站的数据,1K 的租金可以抓个 9 万日币,房间大小也差不多,换算成台币是 19.8k 左右。 吃饭的话每个人生活型态都不太一样,而且根据公司地点也会有不同价位,我就凭我自己感觉大概抓一下,以自己的经验为准。台湾的话我都吃某间健康便当,主菜鸡胸肉加三样配菜,120 元,日本的话其实饮食的选择满固定的,不像台湾有自助餐那种可以夹自己喜欢的,而且一般餐厅跟快餐店的价差满大,我比较常吃的是松屋、吉野家等等的平价快餐店,下图这样汉堡排加青菜再加一碗汤,830 日币,点牛丼的话会更便宜一点: (图/作者提供) 因此台湾抓早餐 60 块 + 午餐 120 + 晚餐 120,一天是 300 块,一个月就是 9k。日本抓早餐 400 日币 + 午餐 800 日币 + 晚餐 800 日币,一天是 2000 日币,台币约 440 块,一个月是 13k。 因此只看租房跟吃饭,台北的生活费一个月是 22k,而东京是 32.8k,换算下来东京约为台北的 1.49 倍。 拿刚刚台湾的 100 万跟日本的 700 万来算,可以得到底下的表格: (表/作者提供) 这个计算结果告诉我们,不包含其他娱乐费用的话,在台湾拿 100 万收入的人如果去日本拿 700 万日币,每年可以多存个 12 万左右。 若是拿 600 万日币的话,收入 132 万,税后 99.5 万,扣掉基本花费 39.3 万,剩下 60.2 万,与台湾收入 100 万可以存的钱是类似的。 这个结论与之前在 PTT 有一篇 alihue 大大写的文章:[心得] 日本薪水要除以十? 日本薪资换算分享类似,文中的结论是:「在台北领 113 万,跟在东京领 600~650 万,可以存的钱是差不多的」,这篇在计算生活费的时候算得比较精准,还有包含饮食习惯以及杂费。 综合稍早写到的 PR 表以及 PTT 上的文章,可以得出底下表格(想要相同 PR 薪水的部分是比较随意抓的,没这么精确): (表/作者提供) 可以看出如果想要相同 PR 的话,是需要拿到更高的。 这个表格可以给想去日本工作的人一个参考,例如说你在台湾年薪 110 左右,如果你不想比台湾存的少,那去日本工作薪水至少要 600 万日币。若是想要有相同的收入 PR,那就至少需要 700 万日币,因此 600 - 800 万日币算是比较合理的范围。 不过再次强调,上面的数字有着不少的前提以及限制,如果想要抓个更精确的数字,需要配合自身背景调整,细节也可以参考 leafwind 大大的:日本工作篇:与台湾比较可支配收入。 从日本的角度看薪水 刚刚讲的其实都像是从台湾的角度出发,去看说如果自己到日本工作,该拿到怎样的待遇,才不会比台湾存的少。但其实我们还需要注意在日本当地,到底薪水分布是如何,毕竟我们想要的待遇是一回事,日本开的薪水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自己会把日本软件工程师依照薪水分成四大类,底下的薪水区间都是工作三五年以上的薪水,不考虑社会新鲜人(但 range 其实抓得满宽,所以有些新鲜人也可能会拿到区间内的薪水): (表/作者提供) 这边的区间是参考底下几个数据源得出的: Project comp Open Salary https://japan-dev.com/ https://www.tokyodev.com/jobs/salary-data 日本で働くソフトウェアエンジニアの给与:东京で働く外国人エンジニアによる究极のガイド 如果想要知道社会新鲜人的薪水范围,可以参考 @tigercosmos 的这篇:2022 海外新卒找日本东京软件工程师工作经验分享。 第一个分类就是那些顶级外商公司,在这个区间的人就是开头提到的「随便都千万日币年薪」。 第二个分类是我周遭朋友最多人在的区间,毕竟列举的那几间公司有不少间在台湾找过人。这些公司基本上以英语沟通为主,不需要会日文,是不少台湾人选择去日本工作的目标。有少数以英语为主的日本新创也会落在这个区间,新创的话可以去上面有贴的 japan dev 看,很多都会把薪水写出来。 第三个分类我不太熟,但根据资料一些日本本土的公司大概是这个价码,例如说 DeNA 以及 Yahoo! 等等。这些日本本土公司通常需要有日语能力,还有一些日本新创也在这区间内,可以用英文,但数量不多。 第四个分类我最不熟,但根据网络上的心得,应该是不太推荐去的一个区间,详情可以参考底下几篇: 台湾工程师看见的日本IT派遣黑暗面 主题 日本IT业派遣及生活开销分享 【心得】在日本工作6年的经验分享 [心得] 在日本工作受不了,想回台湾 把区间分出来以后,就很自然可以得知为什么许多地方对于日本薪水的讨论,会出现很两极的现象,因为前两个区间跟最后的区间,差异本来就很大,同样是工作三五年,有些背景的人真的随便找就千万日币,有些人却领着 400 万日币。 在没有揭露自身背景的前提之下,就会把四种区间混在一起聊,这就是我开头所说的没什么参考价值的原因。 接着我们再回来看一下之前的这个表格: (表/作者提供) 可以发现这张表格上的薪水,基本上就是刚刚聊的第二个区间。以一个完全不会日文的人来说,选择最多的其实就是这个区间了。而这个区间也是我最熟的区间,我有许多朋友都在前面提到的那几间公司里面。 自身经验分享 我的背景在刚刚已经揭露完毕了,我自己跟我大多数的朋友,都在以英文为主的这个区间,公司大概都是 Mercari、PayPay、LINE、Rakuten 这几间,网络上写的薪水范围大约是 700 万 - 1500 万。 如果你的求职目标也是这个区间,那我自身的经验谈或许可以让你作为参考。 以我自己的经验而言,在日本能拿到的薪水,大约是刚刚那个表格的第一栏,也就是「想存相同的钱需要的薪水」,再附一次表格比较好看: (表/作者提供) 如果在台湾的能力拿个 120 万年薪,在日本可以谈到的大约会是 600 - 700 万日币。如果可以拿到 150 万,大约是 800 - 900 万日币左右。 换句话说,你很有可能没办法维持相同的 PR 收入水平,你在台湾年收是 PR 85,来这边可能掉到 PR 80。而且这毕竟只是参考,实际状况因人而异,有些人或许台湾拿 150 万,来日本却只拿到 700 万日币,光看基本花费能存得就比台湾还少。 还不仅如此,虽然说这一栏叫做「想存相同的钱需要的薪水」,但前面有讲说这只是粗估,实际上有更多因素需要考虑,例如说家庭,有不少人都是带着另一半来的,在日本的开销就会更多,在物价较高的情形之下,差异就更大。或是税收,台湾有些人可以报一堆抚养节税,但在日本可能就不会报这么多(考虑到未来要申请永住之类的),还有交通啦以及娱乐等等的费用,这些刚刚都没算。 结论是,我自己跟我身边大部分的工程师朋友,来日本东京工作,可以存的钱都比以前少。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比较少。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想问的下一个问题就是… 为什么要来日本? 我自己听过的理由有几个: 想换个生活环境看看 想出国体验 未来想移民日本 想要第一线接触日本文化(如动漫画、偶像明星等等) 通常会选择来日本的人,都是对日本有爱,这个爱可能会体现在不同的领域。例如说有些人为了追星,所以想来日本;有些人则是为了生活,为了交通安全,因此选择来一个交通事故死亡率只有台湾的 20%的地方。 当然,日本也会有自己的缺点,并不是说日本生活就一定比台湾好。总之,我自己跟大多数的朋友,来日本的主因都不是薪水,因此就算在日本存得比台湾少,也会选择来这里。 虽然说很多人出国工作是为了薪水,但每个人看重的东西都不同。如果你只是为了钱,想要在日本赚得比台湾更多,存得也更多,那根据我前面一再提到的数据,日本很有可能不适合你。 比起日本,你或许可以考虑新加坡,薪水比日本更高,税也比日本低,可以存到更多的钱。 但我觉得读者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这件事,那就是存钱的目的是什么?通常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如果是为了生活,能存到的钱或许就只是其中一个点而已,还需要考虑更多长远的事情,如买房等等,但因为这块我不熟,所以就没办法谈了。 结语 这篇利用官方的统计数字搭配非官方的薪水信息以及个人的经验,得出了一些数字,让日后想来日本工作的读者们参考。同时也附上了我比较熟悉的区间以及背景,让读者们参考时能够有个依据。 再次强调,文章中的数字有些人是凭个人经验或是四舍五入随意抓的,没有非常精确;再者,文中的日币汇率是用 0.22 来算的,但现在已经掉到 0.21,差了 5%,所以如果你只是为了存钱回台湾花,那日本不适合你的理由又多了一个。 根据上面那些资料,这篇比较适合的读者在台湾的年收大概是 100 万 ~ 200 万左右,比这个区间低或高都不太适合,比较适合去阅读其他类似背景的文章。 最后回到标题,到底值不值得来日本工作? 如果只在意钱,出国工作是想要存更多钱,那日本很可能不适合你。但如果你有其他诱因,又没这么在意收入的话,日本或许会是不错的选择。 -- 本文转贴自:Huli's Blog(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0, 2024

想到新加坡工作 / 生活?你可以先了解的优缺点
近两年来到新加坡工作后,在 Medium 陆续写了工作与心得分享(可参考文章目录一览表),以为对于新加坡生活也交代且介绍得差不多了。 不过近几个月突然收到好几封询问关于新加坡工作的来信,来信者职业、背景、想到新加坡工作的拉力与推力各不相同,这让我觉得,或许可以再写一篇文章,列出更多我对于新加坡工作(生活)的第一手真实感受。 Photo by Sergio Sala on Unsplash 在进入正文前,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好了,这样有需要的人也比较方便决定要不要参考这篇文章。 职业:网络业 PM 工作经验:来到新加坡前,在台湾已做过三份工作,前两份与 PM 无关,第三份才转职为网络业 PM 背景:只身一人到新加坡工作,没有携带任何亲属、伴侣或宠物,在新加坡也没有 学历:土生土长的台湾大学生,没有在任何国家念过硕士,也没有到新加坡留游学或交换过 在坡资历:2021 年 5 月来到新加坡,至今两年 在坡身份:拿工作签证,非永久居民也非公民 提醒:对于新加坡工作&生活的感受,一定会随着每个人的主观想法而有所不同,以下信息请自行参酌。 在新加坡工作 / 生活的优点: 1. 所得税低 可以直接参考官方信息,上面已列出所得级距与对应的税率。再搭配另一则官方信息,上面列出新加坡近年全职员工的工作所得,可以对照出来:新加坡的中位数月薪约为 5,000 新币(台币约为 11 万,汇率以 1:22 计),若 *12 个月,年收入就是 60,000 新币。 根据此收入,基本上要缴的所得税就是 “First $40,000, Next $40,000” 那个级距,也就是 550 + (60,000–40,000) *7% = 1,950 新币(台币约为 42,900)。 虽然数目上看起来多(缴一次税要喷五万),但 7% 这个所得税率应该算是蛮「香」的。 2. 旅行方便 在台湾时,飞日韩很方便;在新加坡,飞东南亚跟纽澳很方便(不过离日韩就很远了,好怀念动不动就可以飞日本的日子……)。 从新加坡飞欧洲虽然跟从台湾出发一样都很远,但整体来说机票好像比较便宜(我去年 10 月从新加坡飞西班牙,在中东转机一次,来回才 2 万初台币),且选择较多(可能因为新加坡的樟宜机场是国际热门转运航点之一?) 3. 生活安全 这边还可以细分成不同种的安全: 人身安全: 整体来说台湾跟新加坡应该差不多,手机钱包放在餐厅的桌上不太会被人摸走、晚上回家都不会觉得很可怕,一个人走在路上也都算安全 交通安全: 个人体感新加坡安全度大胜台湾。在台湾目睹过好几次车祸,公交车差点撞到机车的、机车互撞的、车撞行人的都有,在新加坡一次都没发生。 虽然也可能是我比较少出门……但走在路上,也会明显感受到大多数的汽车会礼让行人 — — 并不是 100%!但绝对高于台湾。不过「行车安全」也是看法律怎定,据说新加坡的行车相关法律很严格。 政局安全: 这个应该是所有台湾人心中的痛吧……我收过的来信中,就有身为爸妈的网友说,他们是看中新加坡的政局稳定(相较于台湾),不希望自己的小孩生活在太动荡的大环境,所以想来这边长期发展。 比起两岸长久以来的政治问题,新加坡的确安全许多,但关于政治……每个人见解不同,新加坡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言论自由、媒体自由、投票制度等。 只能说若以目前两国的政治与经济实力这种「结果论」来看,新加坡的确是实力坚强且整体情势稳定很多。 4. 双语环境 对于上班族来说,个人认为这不是一个优点或缺点,这只是新加坡生活与工作的一个「事实」。 但对想在新加坡生养后代的台湾新移民来说,「双语教育」可能是个很大的拉力吧,新加坡的小朋友从小在学校要学两种语言:英文是必备,另一个则是自己族裔的语言(比如华人学中文、马来人学马来语等)。 不过近期也有新闻说,家中使用母语的比例越来越低、用英文沟通越来越普遍,或许要兼顾双语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其他比较不那么明显,或者跟台湾差不多的优点,就不一一细说了。比如:异国美食选择多、大众交通发达、电子支付方便等……。 在新加坡工作 / 生活的缺点 1. 生活费惊人 先澄清一下,如果是以「可支配所得」来说,我个人在新加坡的可支配所得是比在台湾时还高的,也就是说,我在新加坡的薪资比台湾高、花费也比在台湾多,但存下来的钱还是比在台湾时存的多。 作为一个台湾人,我觉得新加坡最贵的三样东西:外食、买车、租房&买房。 在餐厅外食,会有两笔衍生费用,一是服务费 10%,二是消费税 8%(过不久好像要涨成 9%),所以吃一顿饭就要付餐费本身,再加上上述两笔费用。比如一顿早午餐 25 新币(550 台币),结账时就是 (25 * 1.1) * 1.08 = 29.7 新币(653 台币)。有的餐厅没有服务费,那就是结账时另外再加上 8%。 买车贵,则是因为据说新加坡政府有意管控环境污染与塞车情况,所以想降低私有车的数量。关于新加坡的车有多贵,可以先了解「拥车证」这个制度。 新加坡的社会公宅 (HDB) 是出了名的让人羡慕(反观台湾的高房价与少得可怜的社会住宅……),公民与符合条件的永久居民可以购买价格低廉的政府组屋。但我这种拿工作签证的人无福享有,想拥有自己的房子就只能买私人住宅 (condo)。 然而,最近新加坡政府在打房,外国人买 condo 得先付 60% 的印花税。你没看错,就是 60%!!!!原本是 30%,但 2023 年 4 月的某个晚上,官方宣布调整为 60%,所以买一间房原本是定价 *1.3(比如 2,000 万 *1.3 = 2,600 万),现在直接变成 2,000 万 *1.6 = 3,200 万……。 如果不买房,就得继续租房,但进入后疫情时代的新加坡,国际人才回流、租屋需求再度涌现,租金不断飙涨,现在能用 1,500 新币(3.3 万台币)租到一间雅房,已经是很不错的事情了。 2. 休闲生活有限 新加坡虽然位置不错、周围有许多国家,但新加坡本岛就……蛮无聊的,能做的休闲活动不多,且休闲活动的金钱成本也不低。 喜欢室内娱乐的人,逛街、看电影、喝下午茶,这些新加坡一样也不缺。但如果喜欢艺文活动,我觉得新加坡的独立书店、艺文展览、艺文空间都比较少。 喜欢运动的人,新加坡碍于地理限制,爱冲浪潜水的人或者喜欢爬山的人都得跑到马来西亚或印度尼西亚……在本岛能做的多半就是滑板、骑脚踏车、室内攀岩和健身慢跑;皮拉提斯和瑜伽也蛮盛行。 3. 教育与生活的固定模式 虽然我未曾在新加坡受教育,也没有在新加坡人的家庭长大过,更没有跟新加坡人密切相处过,但拼凑了在生活周遭的各种法律规定、社会框架、价值观后,我感受到的是:新加坡这个国家,隐约着有种对于「标准良好国民」的既定框架,且各种政策也强化了这个框架。 什么叫做标准良好国民? 受良好教育长大、大学毕业(不是 NTU 就是 NUS,两所新加坡最好的大学) 大学毕业后,找份稳定的工作 工作几年后,跟另一半结婚 准备结婚的时候,也可以准备申请政府组屋的抽签了 有房子后,就准备增产报国啰 然后小孩再继续受良好教育长大、大学毕业……再次重启一样的循环 新加坡的学生是出了名的命苦,小学就有能力测验,之后一路有各种考试,每一关都会筛选出一些人——这听起来有点类似于台湾以前的基测,一部份人考完会去高中、另一部份去高职。 在「行行出状元」、「术业有专攻」的社会中,技职体系的存在并非一种「歧视」或「问题」,但新加坡似乎还没有这种「行行出状元」、「术业有专攻」的观念,依旧是「唯有读书高」,所以「筛选(菁英)」的背后也代表着「淘汰(非菁英)」。搜寻「新加坡 菁英教育」就会看到很多文章了。 除了教育关卡的筛选,法律制度也在筛选所谓的「标准良好国民」: 新加坡并没有允许同性结婚。所以今天一对 30 岁、经济稳定的同性伴侣,在新加坡买不到政府组屋。 新加坡鼓励结婚与生育。所以今天一个 30 岁的单身异性恋女子,在新加坡也买不到政府组屋,因为政策明定:单身的新加坡人要到 35 岁以上才能申请购买政府组屋。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社会期待」让这个国家变成一个「模板产生器」,每个国民经过这套制度的养成后,都有一样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没办法符合这套模板的人,就在这些制造「标准良好国民」的过程中被放弃了。 曾看过一句话: Why fit in when you were born to stand out? 我会将这句话翻译为:「如果你注定与众不同,那又何必委曲求全」。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新加坡这样的政策某方面可能忽略了个体差异,但它很可能可以藉此追求更好的经济成长 — — 生育意味着抢救少子化、降低高龄化、增加社会生产力,而这也是这个国家现在能蓬勃发展的根本之一。 结尾 说了这么多,其实说到底还是个人选择。每个国家都有好有坏,两年前的我因为想看看世界、想试着到更国际化的地方生活,于是来到新加坡。或许过不久后,又会因为其他原因而飞到其他国家,毕竟每个人在每个阶段想要的东西都不一样。 没有一个地方能 100% 满足所有的客观条件: 中国有很多当地大公司、网络发展快速,但生活在墙里,言论自由受限 美国号称自由国度,但自由到现在许多人大举种族或性别旗帜而霸占话语权,这样的自由还是自由吗? 到欧盟国家生活总是比较自由了吧?但稳定的生活、美丽的风景、工作生活平衡的日子,付出的「代价」是没有 24 小时便利商店和高税率 想要便利生活,回到日本好了,日本相对锁国、跨国企业少、工作机会可能没那么多,日本人特别的生活文化也需要时间适应 不想适应了,回到台湾吧?但又有高房价和低薪资的问题…… 金窝银窝,最「好」的不一定是自己的狗窝,但一定有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地方。 我一直都觉得,最适合自己的,也就是那个对自己来说最好的地方了。 而唯有搞清楚自己在此刻最在乎的是什么,才能找到自己当下最适合的落脚处。 -- 本文转贴自:MH(原文连结)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March 13, 2024

Capital of Digital Nomads!泰国清迈为何是数字游牧的首选?
来到清迈咖啡厅,你会发现这里这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他们点上一杯咖啡、打开笔电,就开始远程工作。 清迈堪称是「Capital of Digital Nomad」,是世界远程工作者、自由工作者数字游牧的首选之地,在不少媒体、组织所做「数字游牧民族最喜爱的城市」统计中,清迈总是名列前茅,许多数字游牧新手将清迈当为第一站,甚至老手也在此流连忘返。 为什么清迈这么受欢迎?五大原因告诉你! 一、生活成本低 在清迈生活,物价十分低廉,根据 Nomad List 统计,在清迈生活,一个月整体生活费约 982 美元(约 3 万多元台币)。 以住宿来说,通常一天花 200 至 500 元台币,就可以住到 CP 值高的旅馆,除了青年旅馆,还有 Co-living Space、短租公寓等,甚至一个月的花 1 万至 2 万元,就可以住进电梯大楼,内含游泳池与健身房,享有不错的住宿体验。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物价细节,可以查看 NUMBEO。 二、安全 清迈的治安也十分良好,NUMBEO 「Safety Index by City 2024」调查中,在全球 333 个城市中,清迈排名 22 ,高于位列第 23 名的新加坡,与第 25 名的东京。 三、休闲娱乐丰富 清迈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景点,不仅能让旅客认识并体验在地风情,清迈的夜生活也十分丰富,不仅有夜市,还有许多酒吧,往往聚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或数字游牧者,在此喝酒、聊天。 此外,许多数字游牧者,也会自主发起活动,像是一起去观光,也有慢跑、攀岩、拳击等活动,还会有许多数字游牧者相约举办讲座,一起交流彼此的经验。 在清迈,不用担心下班后没事做! 四、良好的工作环境 堪称是「Capital of Digital Nomad」,不管网络还是工作环境,都很友善数字游牧族群,许多咖啡厅都有稳定的 Wifi 与插座,也有许多共享工作空间,甚至开放 24 小时,许多住宿空间也有为数字游牧者设计办公空间与会议室。因此,不必担心找不到地方工作。 五、数字游牧者交流 清迈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字游牧者,你可以在这里认识不同国家的朋友,互相交流游牧经验,遇到不熟的事物,也可以有人请教。在社群上,也有一些清迈数字游牧社团,帮助你更了解在地生活。 不管你是数字游牧新手或老手,泰国清迈绝对值得你造访!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2, 2024

3 个「接案」带来的特殊体验,就算你不想创业,一生至少也该尝试一次!
「创业」这两个字对很多人来说,代表着梦想与热情。Apple、Google、Tesla 的创业故事,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史诗与传说,如同出征的号角,催促着勇者们一个个投身冒险。只不过,台湾 1,000 多万的工作者中,真正选择创业的人,终究还是少数。你我以及大多数人,毕业后仍是选择进入公司来发挥所长。 但是今天,我想说服你一件事:就算创业不是你的选择,仍然建议你尝试在正职之外「接案」或是「赚个外快」,至少试个一次也好。因为它会为你带来许多特殊且有趣的体验,这些体验甚至能够拓展你未来的职涯之路。 1. 自由单飞的体验 有部介绍空军飞行员培训的纪录片,叫做《台湾菁英战士:傲气飞鹰》,我很喜欢,建议大家去看。不管菜鸟飞行员在教官的陪伴下飞过多少次,最终还是要通过「单飞」的考验,才能成为真正的飞行员。 许多专业的工作都是如此,好比外科医师,能独立执刀完成手术,才真正成为独当一面的医师。就像是小时候我们学骑脚踏车,不管骑得再稳,直到有天大人把辅助轮拆掉,我们才能大声说:「我会骑车了!」 同样的,就算你在公司里总是使命必达,但你有没有好奇过,如果没有老板与主管的指挥,你有办法从头到尾解决一个问题,或是完成一项产出吗?我建议你最好常常思考这一点,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在意求职者有没有「独立作业」甚至「独立决策」的能力,这几乎成为面试的必考题。 除非你这辈子都不用找工作了,否则你总得向对方证明,就算没有「教官」跟「辅助轮」,你也能独立创造价值。 我第一次「接案」就是去企业当讲师。当时我已经有在公司内部讲课的经验,对象是自己的同事。后来有位朋友请我去一家小公司,给他们的员工跟老板讲课。 我原以为这没什么,就用我之前的 PPT 重讲一次即可,但答应之后才发现,以前在公司内部讲课,时间地点、场地设备、出席人员、通知联系、成效追踪......全都由主管与同事帮忙安排,学员也都彼此熟识,许多「隐形」的工作与责任都是别人帮我搞定的,直到这次接案才真正尝到「单飞」的刺激,虽然压力很大,但自己也瞬间成长。 现在许多企业都会要求求职者拥有「独立作业」的能力,尤其对于「远距工作」的职位更加看重。如果你有过几次独立接案,并且顺利完成的经验,绝对可以更好地证明自己。 2. 市场价值的体验 还记得第一次接案当讲师,我就开了每小时 4,500 的钟点费,这对一个不到 30 岁而且没有专业讲师经历的人来说,算是蛮高的。 后来顺利完成这个案子,我才领悟到:原来有人愿意用每小时 4,500 元买我的时间呀!我马上算了一下我在公司上班的「钟点费」,竟然只有 200 多块。4,500 比 200,相差 22.5 倍,巨大的差异让我非常震惊!于是我心里出现一个新的体悟。 我想的是,既然我有每小时 4,500 的行情,那我为何要接受公司 200 多的时薪呢?你可能会想,4,500 的钟点费不是天天有,但公司给的月薪却是稳定的呀!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启发是,我在公司上班,等于每小时「少赚」了 4,300,那我一定要从别的地方「赚回来」,否则选择在公司里上班就太亏了呀! 那该怎么「赚回差价」呢?当然不是偷 A 公司的卫生纸或是茶包回家啦!而是要拼命学习技能、累积经验与人脉,把这些无形却有价值的公司资源拿到手,将来才更有机会把我自己卖出每小时 4,500 甚至更高的价格。 所以我会建议你尝试独立接案,了解自己在市场的眼中,每小时到底值多少钱?这样下次你抱怨公司薪水太低,想要争取高薪的时候,自己心里也更有底气!未来想换工作,也更精准地掌握自己的市场价值! 3. 商业经营的体验 在公司上班,尤其是分工细腻的大公司,常常会让人产生依赖感。因为我们每个人只做份内的事情,甚至有 SOP 可以参照,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大机器里的小零件,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意。 如果一辈子能安安稳稳当个小螺丝钉,的确也是一种单纯的幸福。但问题是这个时代,公司的平均寿命越来越短,甚至整个产业都快速衰落,如果你是个不到 40 的年轻人,绝对要好好思考未来该怎么养活自己与家人。 虽然台湾的法定退休年龄是 65 岁,但近年来 50 出头就找不到工作,「被退休」的人越来越多,如果这些「老螺丝钉」有能力独自经营个人小事业,岂不是更有职涯的保障。 这几年我看到身边很多长辈,在企业里做到高阶主管,拿着退休金想做点小生意(通常是开咖啡店或卖吃的),几乎都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我在上市公司带领数百人,在全球拓展业务,开个小咖啡店怎么会难得倒我?」 然而,「专业」与「创业」虽然只差一个字,却是截然不同的游戏。做好管理是从 1 到 100,而开创事业则是从 0 到 1,两者当中有太多不同的 know-how 以及挑战,擅长一项,不代表另一项也能无痛接轨。 所以,上班族在公司稳定的框架之下,若能额外拨出点时间尝试「接案」,体会一下「从 0 到 1」的感受,独自面对市场,体验「校长兼撞钟」的新身分,等于为自己的职涯厚植实力,中年后就算面对职涯风险,也更有筹码来应对。 结论: 多数上班族听到「接案」第一个想的就是「为了赚钱」,万一钱不多,也就失去了兴趣。 但我想说的是,就算你对赚外快兴趣缺缺,也没有创业的打算,只想当个专业的上班族就好,但接案所带来的「自由单飞」、「市场价值」、以及「商业经营」的难得体验,也会为你的职涯建立很棒的资产与护城河,值得你抽空一试! -- 追踪数位游牧脸书粉丝团,与 instagram(@digital.nomad.press)掌握更多最新文章!
February 27, 2024